《石灰吟》教学设计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7-21 01:44:33 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交流: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补充诗人的生*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爱莲说》[宋]周敦颐(详见附件)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说说在这首诗里,你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默写《石灰吟》

  在这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诗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写一段话。

《石灰吟》教学设计2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XX,而不注重XX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其实是在写谁?为什么他不直接写呢?

  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

  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课前复*

  1、竹石的特性与人精神相*。

  石灰的特性与人精神相*。

  2、背诵《竹石》、《石灰吟》

  归纳总结。

  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训练

  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分组向同学介绍。

  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连线:梅坚忍不拔

  竹忠贞不屈

  石灰凌霜傲雪

《石灰吟》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常事。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小结并尝试背诵。


《石灰吟》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石灰吟》教学设计3篇(扩展1)

——石灰吟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石灰吟教学设计1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老师有两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1、能读下来。2、声音响亮地放开来读。

  教师及时的评价:

  (1)读下来了,而且还超越了老师的要求,谢谢你打响了头跑。

  (2)符合要求,恭喜过关。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教师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6、集体齐读。

  三、走*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五、总结

石灰吟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2、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3、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四、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五、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石灰吟教学设计3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自身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同学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示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


《石灰吟》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石灰吟》教学设计范本10份

  《石灰吟》教学设计 1

《石灰吟》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四、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五、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石灰吟》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2、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3、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四、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五、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石灰吟》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

  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交流: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补充诗人的生*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爱莲说》[宋]周敦颐(详见附件)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说说在这首诗里,你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默写《石灰吟》

  在这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诗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写一段话。

  《石灰吟》教学设计 4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二)《竹石》《石灰吟》

  在有了学*《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三)写法

  引导学生学*借物言志的`写法: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作者借这个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赞美怎样的精神?

  三、巩固

  用不同形式背诵三首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四、拓展

  搜集交流托物言志诗,如《青松》(**)、《梅花》(王安石)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三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石灰吟》教学设计 5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老师有两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1、能读下来。2、声音响亮地放开来读。

  教师及时的评价:

  (1)读下来了,而且还超越了老师的要求,谢谢你打响了头跑。

  (2)符合要求,恭喜过关。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教师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6、集体齐读。

  三、走*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五、总结

  《石灰吟》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中“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⑵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⒉过程与方法

  朗读古诗,初步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赏析古诗,升华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课前准备

  ⒈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

  ⒉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⒈板书课题《石灰吟》,齐读。

  ⒉简介于谦

  ⑴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己说一说对作者的了解。

  ⑵老师概括小结: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6日)号节庵,字廷益,浙江钱塘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是永乐年间进士。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⒊释题:

  ⑴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⑵理解“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有吟咏、称颂的意思)

  ⑶师小结:题目的意思就是:吟咏石灰。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⒈学生自由读一读:读通读顺读出韵味。

  ⒉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

  ⒊齐读。

  ⒋借助注释,同桌间说说诗句的大体意思。

  三、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⒈自主朗读,弄懂字词的意思和诗句之意。

  ⒉交流理解情况

  ⑴字义: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锤,锤击。凿,开凿。焚烧:烧毁,烧掉。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若:好像。等闲:*常。清白:指高尚节操。

  ⑵诗句之意: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成**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世间。

  四、赏析古诗,升华情感

  ⒈赏析第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⑴“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表现什么?(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⑵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⑶师: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⑷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⒉赏析第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⑴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⑵指导读。

  ⑶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师: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于谦人生的追求。他不畏权贵的品格和清白高洁的节操永留人间,后人永远崇敬他、怀念他,这首《石灰吟》也因于谦而被传诵不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⑷概括主题:《石灰吟》这首诗通过吟咏石灰,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⑸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情感呢?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篇。(前两句“状物”,后两句“喻人”。)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背诵古诗。

  ⒉学了这首古诗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写。

  《石灰吟》教学设计 7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其实是在写谁?为什么他不直接写呢?

  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

  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课前复*

  1、竹石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

  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

  2、背诵《竹石》、《石灰吟》

  归纳总结。

  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训练

  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分组向同学介绍。

  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连线:梅坚忍不拔

  竹忠贞不屈

  石灰凌霜傲雪

  《石灰吟》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体会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以及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同时,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构想:

  品读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石灰吟》、《墨梅》。

  学生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接题解题

  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来学*两首新的古诗。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和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老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3、解题

  《石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相传有一天,于谦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才12岁。《墨梅》是诗人的一首题画诗,即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指只有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石灰吟》

  1、小组合作学*,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小组汇报交流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石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想一想,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应用什么语气读?(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坚定的语气朗读。

  5、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

  6、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方法。

  2、《墨梅》这首诗由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讨论

  (1)吾:我

  淡墨痕:淡淡的水墨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

  乾坤:天地

  (2)看图想象,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画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3)熟读吟诵。

  4、小结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做《同步》。

  板书设计:

  石灰吟 墨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巩固两首古诗。

  学生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指导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2、想象古诗意境,提示应用什么语气来朗读。

  3、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及表达的感情。

  二、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3、自由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背诵。

  三、拓展诗境

  1、出示描写梅花的诗词

  2、师范读,指导朗读

  3、尝试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

  作业设计:

  完成练*

  板书设计:

  石灰吟 墨梅

  《石灰吟》教学设计 9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其实是在写谁?为什么他不直接写呢?

  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

  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课前复*

  1、竹石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

  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

  2、背诵《竹石》、《石灰吟》

  归纳总结。

  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训练

  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分组向同学介绍。

  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连线:梅坚忍不拔

  竹忠贞不屈

  石灰凌霜傲雪

  《石灰吟》教学设计 10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二)《竹石》《石灰吟》

  在有了学*《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三)写法

  引导学生学*借物言志的'写法: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作者借这个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赞美怎样的精神?

  三、巩固

  用不同形式背诵三首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四、拓展

  搜集交流托物言志诗,如《青松》(**)、《梅花》(王安石)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三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石灰吟》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化石吟教学设计6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2.联想想像法。3.讨论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四、探究研讨

  1.指名学生诵读第1节,思考: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明确: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3.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化石吟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 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

  ②理清结构,展 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 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 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学生发言,明确:诗歌在结构上 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 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 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写作方法探 究:

  ⑴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地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⑵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⑶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⑷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五、 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化石吟教学反思

  从导入环节来看,开始我是以提问的方式来问学生是否知道化石,并且在多媒体中展示了几张化石的图片,农村的学生没有去过大图书馆,更别说博物馆,所以这样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接着就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边看FLASH播放的课文朗诵视频,边对照课本朗读来整体感知,本意是想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阅读中初步感知全文内容的,但我忽视了初一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概括能力,他们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认知水*和阅读能力毕竟还十分有限,尽管我在揭示答案之前已经引导学生说出了许多关于这首诗歌内容的不同答案,但我没有就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而展现的是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因为这些语句学生根本不可能答得上来,到最后只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罢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备课和课前准备中我会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内容、组织语言的这一环节。

  连接导入与整体感知的这一环节的失误也影响了我接下来的精读细读环节。因为学生并没有通过两次的朗读就自己领会全诗的意思,他们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把握是从我的PPT中看到的,所以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得并不透彻,这也限制了他们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请一位学生读第三节的时候,有几个生字“骸”“腐朽”“悄然潜行”“躯壳”等还不是很确定读音,我应该就这一情况再次着重强调这几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并引导学生朗读巩固,而我只用几句话强调了一下,并没有要求学生再读以巩固学*,而“躯壳”的“壳”字在纠正字音之后我自己因为*时的*惯在之后的讲解中又读错了两次,这也于无形当中让学生犯迷糊,到底是读哪个呢,所以这是这堂课让我最惭愧的事情,自己原本的错误*惯的确要注意改正,更加不能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另外,精读品读这一环节我都是以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出发点在于让对远古生物并不熟悉的学生能够在看图识文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因为这个班级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我在提出问题后只请几位能说出答案的学生谈了理解和感受,忽视了大部分不能回答上这些问题的学生,如“冰冷的骸骨”、“*凡的真理”、“裹藏”等语句的品析,学生是难以独立回答完整的,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发挥想象,翻阅资料,独立思考,最终都以多媒体出示参考书答案作结,导致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作好笔记来应付作业和考试,也失去了思考的动力和兴趣,这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这一点在评课中经过几位老师的指正,我意识到以后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有取舍,有梯度,(课后的题目可以参考采用,不一定要自己追求每一节都有一个问题,要学会取舍,有重点)难度高的问题让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去思考回答,而难度中等或较低的问题就留给基础比较差,认知和思考能力也比较差的学生去思考回答,让学生多想多说,重视课堂“生成”的问题,在学生讲的基础上作相应的补充,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这样也落实了新课程标准中“最*发展区”的理念,让每位学生都能“挑一挑,摘桃子”,成为学*的主人。

  再者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初一学生的一大目标,又因为这是一篇诗歌,所以朗读势必要占很大的比重。鉴于对学生的了解(他们重视分数,有很强的小组竞争意识),我设置了一个小组竞赛朗读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方式来落实朗读环节,虽然学生反映很好,也很积极,但是他们重视的只是自己这组的成绩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朗读能力,所以这于无形之中淡化了语文课的浓郁书香气。我还没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我的普通话比较标准,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读音,我的诗歌朗诵感情比较丰富,能够为学生做很好的示范),毕竟教师范读是对学生朗读的最好引导,他们能通过老师与自己的朗读对比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语文课堂的独特之处应该是琅琅的读书声而不是竞赛的吆喝声,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感知语言——品味文本——畅谈感想为主的练场,而不是竞技场,要真正地做到以语文为宗,让预设为学生而变,让学生动脑,让学生会说。

  最后通过几位老师的指正,我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和方法上的不足,板书设计还是要引起,再者毕竟不是演讲或表演,语文老师的神态和语言表达应该是随着课堂的进行和学生的反应进行而变化的,虽然微笑是最美的语言,但是还是要时刻谨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和学生反映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用语和神态,取得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综上,发现自己还是有许多的不足和缺点,但我会本着谦虚的态度一如既往地努力,争取一次的反思有一次的进步,提高自己的素养的同时,紧跟新课程的步伐,多为学生想,多想学生所想,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培养兴趣、发挥想象、学会表达的演练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的主人。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本课做准备。

  四、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教学设计

  1、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及学*目标。

  3、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练*: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4、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5、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6、信息反馈:

  课题

  化石吟

  课型

  诗歌

  教材分析

  《化石吟》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讲解时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但要注意不能讲的过多,否则成生物课。本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本诗,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

  2. 理解诗歌内容,,体味“吟”字的含义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使学生从文学的角度认识生物史,从生物史的角度体味文学, 激发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伟大。

  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化石的图片。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采用多媒体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

  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板书:化石

  l 二、整体感知

  化石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在给我们讲着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化石爷爷今天将给我们怎样一个故事。

  学生带着思考朗读全文

  感知全文

  本文是首诗,请同学们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语感,下面请听录音。

  熟悉文本

  l 三、文本探究

  l .刚才听了录音,下面我们请女同学为我们朗读本诗的第一节,男同学思考:这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女同学朗读,男同学思考、回答(诘问句、排比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l 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化石便向我们讲述那奇幻的神话,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化石的故事。请第一组同学读第三节,其他组同学思考:“*凡的真理”指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引出板书:*凡的真理

  l .事实依据在哪里?请第二组同学朗读第四节找出依据。

  学生思考、回答(黑色的躯壳……珍贵的密码)

  引出板书:承载着古老的信息

  l .同学们知道树的年轮是用什么来记录的?那么刻在爷爷奶奶的脸上的皱纹又说明了什么?请第三组同学朗读第五节。

  学生思考、回答(都记录着一个生命的过程)

  引出板书:镌刻着生命的档案

  第四组同学朗读第六节。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像、回答。

  拓展学生想像,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

  同学们都看过机器猫,是否都曾梦想有那么一只猫呢?我们现在假想有那么一只猫,可以钻到抽屉里,坐上时空穿梭机回到远古。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你看到的将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

  四、想像延伸

  l 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一些古生物

  l 总结: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你希望你喜爱的小金鱼留在化石里吗?你希望美丽的玫瑰只剩一抹淡淡的石痕吗?那么从现在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吧

  五、升华主题

  刚才,我们发现,化石告诉我们在远古时代,自然界已经有了许多生物,他们的生存和灭亡甚至早于人类的出现,以至于有很多事情至今也是未解之谜,众说纷纭,所以说:自然界是神秘的

  引出板书:自然界是神秘的

  l 自然如此神秘,但并不是一味的秘而不宣,我们有生物进化的理论,可以从黑色的冰冷的躯壳李发现珍贵的信息。那么我们是凭借什么来解读这些密码信息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引出板书:科学的神奇


《石灰吟》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石灰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6篇)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翻译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注释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

  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常,轻松。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石灰吟 明朝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 一作:万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石灰吟》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石灰吟》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石灰吟》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创作背景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翻译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注释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

  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常,轻松。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翻译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注释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

  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常,轻松。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古诗简介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翻译/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①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③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常,轻松。

  ④浑:全。

  ⑤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粉身碎骨浑不怕/粉骨碎身全不怕)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石灰吟》教学设计3篇(扩展5)

——读《石灰吟》有感 (菁华6篇)

  于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他的那首《石灰吟》了: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人,他正直,他清廉,他就像一朵白莲,纯洁无暇地,开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辉,他就是于谦。

  于谦,明朝宰相。从小,他就立下了以身许国的志向,朝着这个志向,他努力着奋斗着一步步的成长,终于从一个贫苦学子成长为国之栋梁。

  土木堡之变爆发,把明王朝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国难当头,于谦力排众议,挺身而出;为保京师,他披挂上阵,率军抗敌。没有于谦,大明的历史有可能突然转向;没有于谦,明朝两百年的国祚延续也无从谈起。于谦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在于谦为官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很清廉。从未向人行过一次贿,也未曾接受过别人的贿赂。他在《入京》诗中写道:“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这种做法是有悖于官场之风的,却反映了他的倔强严正。

  于谦这样正直的性格,注定了会给他带来麻烦。景泰八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于谦被奸人所害,以莫须有的谋逆罪被杀,其家被抄,家人皆发配边疆。

  抄家的官员一行人来到于谦府上,出乎他们意料,于谦家中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没有任何多余钱财。一个一品大官家中竟是清贫如洗!

  正所谓清者自清,天顺八年,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他下令为于谦*。弘治二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中,改谥“忠肃”。 于谦冤屈昭雪天下。

  五百年过去了,无数浮华散去,于谦仍然被世代传颂着。即使再过五百年,他也不会被人忘却。因为,伟大的灵魂穿越了时空的距离,他将亘古不衰。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一生的写照,他用他的行为,留下了一身正气,留下了永世清白!

  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这首诗的诗句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大臣于谦所做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却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高尚的品格。它要经过“千锤万击”才能自深山采出,经过“烈火焚烧”变成石灰后,虽已“粉身碎骨”,却欣然以自己的清白,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诗意之大概只有自身高洁的人,才能独具慧眼,在*常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常。

  纵观于谦的一生,他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他御强敌,扶社稷,严操守,淡名利,有大功于国。被害后,他的家也随之被抄,但抄出来的只有书和生活日用品,此外就别无长物了。堂堂的一品大员竟是这样廉洁,连抄家的人也不敢相信。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在以德治国的今天重读这首小诗,也许仍有其现实意义吧。

  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诗人于谦作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来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高尚品格。于谦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浩然正气!

  于谦,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及诗人。他在12岁时, 写下一首寓意深刻的名诗:

  千锤百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要是把这诗看作谜面,那么我们读着这生动形象的诗句自然能猜出这个谜底是“石灰”。这使我受到这样的启迪:我们 都熟悉猜谜,那谜面往往是生动形象的一幅画或是能使人展 开联想的语句。那谜底就不同了,只是简单的一个词。我又想 到了写文章。写文章时,若多一点“谜面”,少一点“谜底”,不就 形象、具体、生动了吗?

  这又使我想起“苏东坡猜谜”的故亊。一天,秦少游与苏氏 兄妹聚谈,远处,传来一阵锯木声。秦少游便对苏氏兄妹说: “我有一间房,半间租给轮转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恶不敢挡。”苏小妹接着说:“我有一只船,一手摇撸一手牵,去时拉 纤往,回时摇櫓还。”苏东坡听后笑着说:“你俩一个有房,一个有船。愚兄寒酸,只有一张琴,一根琴弦腹中藏,对着树木弹, 专引锯木声。”说罢,三人都大笑起来,原来三人都各出了一个 迷语,谜底都是“墨斗”。

  看,三位文学家把“墨斗”这一物品,描绘得多么形象、生 动啊!如果我们在写人绘景时能像他们出谜语那样,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形象、具体的描写,效果不是比笼统地进行描 写要好得多吗?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无数伟大的诗人,例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响亮的名字早已深深的刻在历史的石碑上。他们的作品,更是被后人千古传颂。其中,我最喜欢的诗是于谦的《石灰吟》。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之作。诗的全文是这样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说明开凿石灰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使人感到不仅仅是开凿石灰,还象征着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要从容不迫。第三句“粉骨碎身(现在译为”粉身碎骨“)浑不怕”极其形象地写出石灰烧成石灰的过程,而“浑不怕”又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前两句就以石灰的特征说人。“若等闲”三个字抒发了作者在困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末句表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作者用这数十字,深刻的反映了忠心报国的高尚品质,为人们树立起一个榜样。

  当我第一次读起这首诗时,心中热血澎湃,我被这种豪迈气概所深深吸引。读完这首时候,我心中感受到的是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豪迈不已的气概。

  作者于谦用这首诗告诉我们:做人要想石灰一样坚贞不屈,也要向作者一样“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也是我们人最应该拥有的特点——要清白做人。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诗——《石灰吟》

  《石灰吟》一诗出自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之手。

  相传有一天,于谦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这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很多人读过这首诗后,都会为诗人凝于其中的那股积极进取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所启迪和激励,但我对这首诗有着另外一种思考与体悟。在上过高中化学课后我知道了,这短短的几句诗中蕴含着许多的化学原理。我不禁感慨,锻烧石灰这件小事中都包含这大道理,人生大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许多人对于生活中的.*常事总是*以为常,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就肯定不会有意外发生,对于这些事的原理却毫不在意,而一旦这些小事出现问题,他们除了不知所措别无他法。而那些注重细节,能够以小见大的人在面对此类问题时依旧能做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成功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本该奋斗的年纪,你选择安逸,可能成功吗?因此,在对待身边的事与物时,不能觉得其意义不大就毫不上心,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人会说不拘小节才能成大事,但此小节非彼小节。我们可以不用注重生活中的烦琐小事,但所做之事的细微小节却不容忽视。在锻烧石灰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有误差,这样才能做出洁白无暇的成品。

  这就是我对《石灰吟》的另一种思考。


《石灰吟》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游子吟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学*目标】

  认知:学会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情感:感受诗人和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用关爱回报父母。

  【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学*难点】

  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工具书。

  【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激趣。

  1、板书课题,齐读。

  2、谈话交流。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游子?

  你们离开过自己的父母,出过远门吗?

  在你出门前你的父母忙些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3、激趣。

  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来看看一位叫孟郊的诗人在离家前的感受。

  二、品读感悟,深化体验。

  1、朗读古诗。

  生自由练读。

  小组练读。

  汇报朗读:独诵、齐诵、表演诵、推荐诵等。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课件出示自主学*策略:

  品读: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品读诗句。

  理解:结合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欣赏:在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诗句旁写上批注。

  生自主学*后小组内交流。

  汇报学*所得,师生评议,理解“密密缝、迟迟归、寸草心、三春晖”的含义,体会感情。随机板书。

  配乐深情朗诵,内化诗情。

  三、话题讨论,升华情感。

  1、引出话题: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父母深厚的关爱中,同学们一天天成长,而父母日渐老去。那么,为人子女者,究竟应该怎样回报父母呢?

  2、观看配乐图片《总有一天,我们的父母会老去》

  3、小组讨论。

  4、小组代表发言,学生自由表述观点,师述评。

  5、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师配乐诗朗诵《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

  四、课外自选作业。

  1、诵读《游子吟》,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出行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衣的情景,再写下来。

  2、以表现亲情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如“妈妈,我想对你说”等。

  3、收集其他诗人赞颂亲情的诗作,古体诗、现代诗均可,小组内举行一次配乐诗歌朗诵会。

  【教学思考】

  古诗《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诗歌刻画了一位为外出的儿子精心缝制衣服的慈母形象,抒发了诗人热爱母亲的真挚情感。诗歌语言质朴无华,然而内蕴深情,真切感人,诗末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更是道出了天下为人子女者的心声,成为历代传咏的名句。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收有此诗,学生已早有接触,大多能够流利背诵。在本册教材第二组课文《荔枝》的教学中,学生在畅谈母爱的教学中曾提及此诗,深切地感受了母爱无微不至的关怀。因此我想,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如果不另辟蹊径的话,势必会与《荔枝》一课的情感体验重复,造成审美疲劳,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学生原有理解基础上,另寻切入角度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呢?

  我不由地想到了现在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他们往往心安理得享受着父母对他们的照顾呵护,却很少想到关爱父母,更难得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哺育自己长大的亲人。这不是年龄大小的`问题,而是一种责任观念的丧失或行动意识的淡薄。于是,我决定抓住最后一句中的“报”字做文章,让学生明白:我们不仅要享受母爱,更要回报母爱,回报在我们成长历程中的每一位亲人;我们不仅要在精神上爱他们,更要在行动上实实在在地表达出来。

  基于由上的想法,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的两大环节——品读感悟,深化体验和话题讨论,升华情感。

  在第一环节的学*中,让学生以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品读诗句,以独诵、齐诵、表演诵、推荐诵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朗读创造表现展示的舞台,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配乐诵读,学生逐步深化对诗歌情感的体验,较之以前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在第二环节的学*中,抓住“报”字引出话题——我们该如何回报父母及亲人?随后,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组感人至深的照片《总有一天,我们的父母会老去》,播放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一片静寂,只有配乐中那清澈如泉的童声回荡,和着这组照片给了学生心灵极强的震撼,许多学生眼角泛起了晶莹的泪光。他们开始懂得:外表强健的父母,还有那已经老去的爷爷奶奶等亲人,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关心照顾。看着学生们目不转睛的眼神,我体会到了课堂上静的美妙与力量。

  接下来的小组讨论气氛热烈,汇报时一位女生声音颤抖地讲述了一个女孩和她母亲的故事,其他同学也深情述说了他们的感悟,也许,他们的语言还很稚嫩,不能很好地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但从他们动情的眼神、真诚的述说中,我看得出,他们内心深处情感之弦的深深颤动,无须华丽的词语,空洞的说教与表白,这一刻的感动让他们明白自己对父母也担负着一份责任。

  最后,我朗诵了一首诗《孩子,在你还很小的时候》。由于情绪的激动,课件配乐时间的误差,我读得并不是很理想,可是依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我知道,那是他们感动的掌声,感动于诗句里的真情,也许还是他们感谢的掌声,感谢我陪他们走过了这一节心灵之旅。

  这组照片和这首诗歌,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感动了许多人。我是一次在网上搜索资料时无意中看到的,觉得特好,就保存了下来。我想说的意思是:我们的语文课要引进这样充满活力的清新的“时代之泉”,教材不仅仅是一本语文书,教师备课读书也不仅仅是看教材教法专业理论。还有,想让学生感动,教师首先要有一颗常常被感动的心,不要让一天又一天的粉笔灰蒙蔽了我们的心灵。

  教材分析:

  古诗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名作,刻画了慈母为游子赶制衣服的动作和心理,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归”,伟大的母爱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将儿女比作小草,母爱如春天的阳光,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字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的主要含义,学*按照韵律、节奏朗诵古诗。

  2、理解并掌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寓意。

  3、感受母亲的辛劳,懂得回馈父母的爱。

  活动准备:

  古诗《游子吟》挂图。

  活动建议:

  1、教师结合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意境。

  (1)边欣赏边引导幼儿讨论画面内容,如:画面中的人是谁?她在做什么事情?这位母亲在给谁缝衣服?表情是怎样的?看完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名称、作者。

  (3)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引导幼儿感受古诗特有的韵律和节奏。

  (4)通过提问展开讨论,引导幼儿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提问:诗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游子离家时母亲对儿子的关爱的?哪句话写出了游子的心声?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教师也可以将诗的意思编成小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意境,如: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会很久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厚的恩情呢?

  2、引导幼儿尝试按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有感情地朗诵。

  (1)引导幼儿尝试和教师一起朗诵古诗,模仿教师朗诵的韵律、节奏。

  (2)引导幼儿运用表情、动作等大胆表现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并再次尝试朗诵。

  (3)教师组织幼儿通过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进行朗诵表演,表达对母亲的爱。

  (4)举办“小诗人朗诵会”,让幼儿大胆到众人面前朗诵古诗。

  3、情感迁移,懂得回馈父母的爱。

  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想对妈妈说些什么、附古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 导入课文

  1、小小格言: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比不上无私的母爱。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妈妈是我们身边的天使。

  2、你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吗?会唱的一起来唱。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3、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经常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敬爱,而古代却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好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课文,就写了古代诗人因为到感受到母亲的恩情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教学恩

  2、知道“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书,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

  缝补 报答 抚摸 沐浴 铭记 迟到 生机勃勃

  孟郊 针线 湿润 光辉 永远 寸草心 恩情 慈爱

  A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B去掉拼音读,齐读

  3、理解长句子


《石灰吟》教学设计3篇(扩展7)

——《石灰吟》原文及翻译赏析实用5份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翻译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注释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

  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常,轻松。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石灰吟

  朝代:明代

  作者: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创作背景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 一作:万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创作背景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石灰吟

  朝代:明代

  作者: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