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案合集5篇

首页 / 教案 / |

  石灰吟教案 1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老师有两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1、能读下来。2、声音响亮地放开来读。

  教师及时的评价:

  (1)读下来了,而且还超越了老师的要求,谢谢你打响了头跑。

  (2)符合要求,恭喜过关。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教师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6、集体齐读。

  三、走*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五、总结

  石灰吟教案 2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自身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同学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示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

  石灰吟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交流: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补充诗人的`生*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爱莲说》[宋]周敦颐(详见附件)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说说在这首诗里,你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默写《石灰吟》

  在这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诗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写一段话。

  石灰吟教案 4

  今天,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时,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读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注意诗中前鼻音的字较多)

  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二、解诗。

  1、自由读诗,结合文中的彩图,试着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书中批注诗意。

  3、引导学生提己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梳理。“若”、“等闲”、“吾”、“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理解是重点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讨论上述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自由说,引导说。

  三、品诗。

  1、齐读《石灰吟》,想一想: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诗人借石灰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墨梅》,想一想:诗中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墨梅”?“墨梅”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墨梅素洁高雅、贞洁自守,诗人借墨梅表到了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辨诗。

  1、自读自悟:这两首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2、引导学生讨论,板书: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3、熟读成诵。

  五、延读。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随想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的良好*惯;刚刚开学,这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等相视,从而*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教师,走*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石灰吟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交流: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补充诗人的生*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爱莲说》[宋]周敦颐(详见附件)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说说在这首诗里,你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默写《石灰吟》

  在这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诗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写一段话。


石灰吟教案合集5篇扩展阅读


石灰吟教案合集5篇(扩展1)

——《石灰吟》教案 (菁华5篇)

《石灰吟》教案1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自身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同学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示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

《石灰吟》教案2

  今天,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时,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读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注意诗中前鼻音的字较多)

  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二、解诗。

  1、自由读诗,结合文中的彩图,试着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书中批注诗意。

  3、引导学生提己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梳理。“若”、“等闲”、“吾”、“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理解是重点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讨论上述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自由说,引导说。

  三、品诗。

  1、齐读《石灰吟》,想一想: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诗人借石灰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墨梅》,想一想:诗中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墨梅”?“墨梅”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墨梅素洁高雅、贞洁自守,诗人借墨梅表到了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辨诗。

  1、自读自悟:这两首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2、引导学生讨论,板书: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3、熟读成诵。

  五、延读。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随想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的良好*惯;刚刚开学,这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等相视,从而*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教师,走*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石灰吟》教案3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自身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同学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示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

《石灰吟》教案4

  教材分析:

  体会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以及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同时,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构想:

  品读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石灰吟》、《墨梅》。

  学生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接题解题

  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来学*两首新的古诗。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和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老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3、解题

  《石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相传有一天,于谦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才12岁。《墨梅》是诗人的一首题画诗,即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指只有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石灰吟》

  1、小组合作学*,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小组汇报交流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石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想一想,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应用什么语气读?(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坚定的语气朗读。

  5、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

  6、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方法。

  2、《墨梅》这首诗由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讨论

  (1)吾:我淡墨痕:淡淡的水墨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天地

  (2)看图想象,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画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3)熟读吟诵。

  4、小结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做《同步》。

  板书设计:

  石灰吟墨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巩固两首古诗。

  学生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指导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2、想象古诗意境,提示应用什么语气来朗读。

  3、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及表达的感情。

  二、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3、自由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背诵。

  三、拓展诗境

  1、出示描写梅花的诗词

  2、师范读,指导朗读

  3、尝试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

  作业设计:

  完成练*

  板书设计:

  石灰吟墨梅

《石灰吟》教案5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二)《竹石》《石灰吟》

  在有了学*《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三)写法

  引导学生学*借物言志的写法: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作者借这个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赞美怎样的精神?

  三、巩固

  用不同形式背诵三首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四、拓展

  搜集交流托物言志诗,如《青松》(*)、《梅花》(王安石)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三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石灰吟教案合集5篇(扩展2)

——《石灰吟》教案 (菁华5篇)

《石灰吟》教案1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自身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同学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示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

《石灰吟》教案2

  今天,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时,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读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注意诗中前鼻音的字较多)

  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二、解诗。

  1、自由读诗,结合文中的彩图,试着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书中批注诗意。

  3、引导学生提己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梳理。“若”、“等闲”、“吾”、“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理解是重点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讨论上述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自由说,引导说。

  三、品诗。

  1、齐读《石灰吟》,想一想: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诗人借石灰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墨梅》,想一想:诗中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墨梅”?“墨梅”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墨梅素洁高雅、贞洁自守,诗人借墨梅表到了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辨诗。

  1、自读自悟:这两首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2、引导学生讨论,板书: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3、熟读成诵。

  五、延读。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随想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的良好*惯;刚刚开学,这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等相视,从而*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教师,走*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石灰吟》教案3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自身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同学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示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

《石灰吟》教案4

  教材分析:

  体会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以及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同时,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构想:

  品读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石灰吟》、《墨梅》。

  学生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接题解题

  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来学*两首新的古诗。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和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老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3、解题

  《石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相传有一天,于谦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才12岁。《墨梅》是诗人的一首题画诗,即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指只有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石灰吟》

  1、小组合作学*,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小组汇报交流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石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想一想,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应用什么语气读?(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坚定的语气朗读。

  5、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

  6、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方法。

  2、《墨梅》这首诗由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讨论

  (1)吾:我淡墨痕:淡淡的水墨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天地

  (2)看图想象,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他画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3)熟读吟诵。

  4、小结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做《同步》。

  板书设计:

  石灰吟墨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巩固两首古诗。

  学生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指导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2、想象古诗意境,提示应用什么语气来朗读。

  3、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及表达的感情。

  二、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3、自由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背诵。

  三、拓展诗境

  1、出示描写梅花的诗词

  2、师范读,指导朗读

  3、尝试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

  作业设计:

  完成练*

  板书设计:

  石灰吟墨梅

《石灰吟》教案5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二)《竹石》《石灰吟》

  在有了学*《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三)写法

  引导学生学*借物言志的写法: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作者借这个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赞美怎样的精神?

  三、巩固

  用不同形式背诵三首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四、拓展

  搜集交流托物言志诗,如《青松》(*)、《梅花》(王安石)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三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石灰吟教案合集5篇(扩展3)

——《石灰吟》教案实用5篇

  《石灰吟》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交流: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补充诗人的生*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爱莲说》[宋]周敦颐(详见附件)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说说在这首诗里,你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默写《石灰吟》

  在这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诗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写一段话。

  《石灰吟》教案 2

  今天,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时,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读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注意诗中前鼻音的字较多)

  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二、解诗。

  1、自由读诗,结合文中的彩图,试着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书中批注诗意。

  3、引导学生提己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梳理。“若”、“等闲”、“吾”、“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理解是重点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讨论上述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自由说,引导说。

  三、品诗。

  1、齐读《石灰吟》,想一想: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诗人借石灰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墨梅》,想一想:诗中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墨梅”?“墨梅”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墨梅素洁高雅、贞洁自守,诗人借墨梅表到了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辨诗。

  1、自读自悟:这两首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2、引导学生讨论,板书: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3、熟读成诵。

  五、延读。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随想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的良好*惯;刚刚开学,这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等相视,从而*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教师,走*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石灰吟》教案 3

  今天,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时,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读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注意诗中前鼻音的字较多)

  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二、解诗。

  1、自由读诗,结合文中的彩图,试着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书中批注诗意。

  3、引导学生提己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梳理。“若”、“等闲”、“吾”、“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理解是重点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讨论上述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自由说,引导说。

  三、品诗。

  1、齐读《石灰吟》,想一想: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诗人借石灰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墨梅》,想一想:诗中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墨梅”?“墨梅”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墨梅素洁高雅、贞洁自守,诗人借墨梅表到了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辨诗。

  1、自读自悟:这两首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2、引导学生讨论,板书: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3、熟读成诵。

  五、延读。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随想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的良好*惯;刚刚开学,这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等相视,从而*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教师,走*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石灰吟》教案 4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老师有两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1、能读下来。2、声音响亮地放开来读。

  教师及时的评价:

  (1)读下来了,而且还超越了老师的要求,谢谢你打响了头跑。

  (2)符合要求,恭喜过关。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教师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6、集体齐读。

  三、走*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五、总结

  《石灰吟》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交流: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补充诗人的生*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爱莲说》[宋]周敦颐(详见附件)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说说在这首诗里,你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默写《石灰吟》

  在这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诗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写一段话。


石灰吟教案合集5篇(扩展4)

——读《石灰吟》有感 (菁华6篇)

  于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他的那首《石灰吟》了: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人,他正直,他清廉,他就像一朵白莲,纯洁无暇地,开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辉,他就是于谦。

  于谦,明朝宰相。从小,他就立下了以身许国的志向,朝着这个志向,他努力着奋斗着一步步的成长,终于从一个贫苦学子成长为国之栋梁。

  土木堡之变爆发,把明王朝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国难当头,于谦力排众议,挺身而出;为保京师,他披挂上阵,率军抗敌。没有于谦,大明的历史有可能突然转向;没有于谦,明朝两百年的国祚延续也无从谈起。于谦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在于谦为官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很清廉。从未向人行过一次贿,也未曾接受过别人的贿赂。他在《入京》诗中写道:“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这种做法是有悖于官场之风的,却反映了他的倔强严正。

  于谦这样正直的性格,注定了会给他带来麻烦。景泰八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于谦被奸人所害,以莫须有的谋逆罪被杀,其家被抄,家人皆发配边疆。

  抄家的官员一行人来到于谦府上,出乎他们意料,于谦家中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没有任何多余钱财。一个一品大官家中竟是清贫如洗!

  正所谓清者自清,天顺八年,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他下令为于谦*。弘治二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中,改谥“忠肃”。 于谦冤屈昭雪天下。

  五百年过去了,无数浮华散去,于谦仍然被世代传颂着。即使再过五百年,他也不会被人忘却。因为,伟大的灵魂穿越了时空的距离,他将亘古不衰。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一生的写照,他用他的行为,留下了一身正气,留下了永世清白!

  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这首诗的诗句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大臣于谦所做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却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高尚的品格。它要经过“千锤万击”才能自深山采出,经过“烈火焚烧”变成石灰后,虽已“粉身碎骨”,却欣然以自己的清白,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诗意之大概只有自身高洁的人,才能独具慧眼,在*常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常。

  纵观于谦的一生,他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他御强敌,扶社稷,严操守,淡名利,有大功于国。被害后,他的家也随之被抄,但抄出来的只有书和生活日用品,此外就别无长物了。堂堂的一品大员竟是这样廉洁,连抄家的人也不敢相信。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在以德治国的今天重读这首小诗,也许仍有其现实意义吧。

  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诗人于谦作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来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高尚品格。于谦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浩然正气!

  于谦,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及诗人。他在12岁时, 写下一首寓意深刻的名诗:

  千锤百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要是把这诗看作谜面,那么我们读着这生动形象的诗句自然能猜出这个谜底是“石灰”。这使我受到这样的启迪:我们 都熟悉猜谜,那谜面往往是生动形象的一幅画或是能使人展 开联想的语句。那谜底就不同了,只是简单的一个词。我又想 到了写文章。写文章时,若多一点“谜面”,少一点“谜底”,不就 形象、具体、生动了吗?

  这又使我想起“苏东坡猜谜”的故亊。一天,秦少游与苏氏 兄妹聚谈,远处,传来一阵锯木声。秦少游便对苏氏兄妹说: “我有一间房,半间租给轮转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恶不敢挡。”苏小妹接着说:“我有一只船,一手摇撸一手牵,去时拉 纤往,回时摇櫓还。”苏东坡听后笑着说:“你俩一个有房,一个有船。愚兄寒酸,只有一张琴,一根琴弦腹中藏,对着树木弹, 专引锯木声。”说罢,三人都大笑起来,原来三人都各出了一个 迷语,谜底都是“墨斗”。

  看,三位文学家把“墨斗”这一物品,描绘得多么形象、生 动啊!如果我们在写人绘景时能像他们出谜语那样,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形象、具体的描写,效果不是比笼统地进行描 写要好得多吗?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无数伟大的诗人,例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响亮的名字早已深深的刻在历史的石碑上。他们的作品,更是被后人千古传颂。其中,我最喜欢的诗是于谦的《石灰吟》。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之作。诗的全文是这样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说明开凿石灰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使人感到不仅仅是开凿石灰,还象征着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要从容不迫。第三句“粉骨碎身(现在译为”粉身碎骨“)浑不怕”极其形象地写出石灰烧成石灰的过程,而“浑不怕”又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前两句就以石灰的特征说人。“若等闲”三个字抒发了作者在困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末句表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作者用这数十字,深刻的反映了忠心报国的高尚品质,为人们树立起一个榜样。

  当我第一次读起这首诗时,心中热血澎湃,我被这种豪迈气概所深深吸引。读完这首时候,我心中感受到的是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豪迈不已的气概。

  作者于谦用这首诗告诉我们:做人要想石灰一样坚贞不屈,也要向作者一样“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也是我们人最应该拥有的特点——要清白做人。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诗——《石灰吟》

  《石灰吟》一诗出自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之手。

  相传有一天,于谦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这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很多人读过这首诗后,都会为诗人凝于其中的那股积极进取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所启迪和激励,但我对这首诗有着另外一种思考与体悟。在上过高中化学课后我知道了,这短短的几句诗中蕴含着许多的化学原理。我不禁感慨,锻烧石灰这件小事中都包含这大道理,人生大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许多人对于生活中的.*常事总是*以为常,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就肯定不会有意外发生,对于这些事的原理却毫不在意,而一旦这些小事出现问题,他们除了不知所措别无他法。而那些注重细节,能够以小见大的人在面对此类问题时依旧能做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成功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本该奋斗的年纪,你选择安逸,可能成功吗?因此,在对待身边的事与物时,不能觉得其意义不大就毫不上心,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人会说不拘小节才能成大事,但此小节非彼小节。我们可以不用注重生活中的烦琐小事,但所做之事的细微小节却不容忽视。在锻烧石灰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有误差,这样才能做出洁白无暇的成品。

  这就是我对《石灰吟》的另一种思考。


石灰吟教案合集5篇(扩展5)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菁华5篇)

  教学重点: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明确文体)

  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课后练*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在*时的学*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啦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啦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啦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啦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啦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啦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啦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啦。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李白、啦解李白、亲*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啦,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啦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啦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啦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啦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啦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啦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教学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

  朗诵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李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诗句。

  二、整体把握

  1、学生试读,看注解,懂得字面意思;

  ①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②以时间顺序概括全诗的每节大意,把握总体脉络。

  三、品味鉴赏

  1、赏析第1节:

  ①问题背景设计:“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处的关键词语暗示了第1节是“梦游”的原因?

  ②写“五岳”、“天台”的作用是什么?(板书)

  ③最后四句,作者为了突现天姥山的高峻挺拔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析“或”,“云霞明灭或可睹”给在梦境中才能游览的天姥山蒙上了一层什么样的色彩?

  2、赏析第2节:

  ①导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天姥山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②学生齐读。思考:请找出本节中写“仙境”的部分。

  ③第三层:

  A、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学生随朗诵带齐读,把握节奏,感受意境,

  C、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D、检查预*情况:以抒情散文的笔调译写“仙境”;

  (投影)要求:

  a、不能直译原文;

  b、文笔要流畅优美;

  c、要能体现意境的特征。

  E、交流点拨;

  F、其实,诗人在登上天姥山后至梦见仙境之前,也看到了许多奇异景象,虽不是仙境,但所渲染的意境似乎已接*仙境了,这与仙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G、体会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a、再次出示李白的有关诗句,学生归纳;

  b、在读过的1、2两节中,其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析“留别”(带讲背景),这首诗是为留给东鲁的朋友而作的,那么诗人要告诉东鲁朋友的真意是什么?(板书)

  ②找依据;

  ③但诗人梦醒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找依据)

  A、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B、哪几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此采取的做法?

  C、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板书)

  四、教师小结,学生背诵仙境部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册。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先生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先生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先生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

  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先生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白先生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 简介李白先生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先生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了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 诵读课文

  1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 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 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 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了与下一句的“*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 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 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先生“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先生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 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先生创作的基本特色

  1 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 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 结束语

  李白先生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先生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 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 雄浑有力)

  思考: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连---横 拔---掩 倒----倾 ③神往 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 语调适合)

  思考: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② 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 ① 代第一段内容。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 丰富的想象 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 梦后——失落。)


石灰吟教案合集5篇(扩展6)

——《石灰吟》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石灰吟》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传说此诗是明朝诗人于谦12岁时所作。诗人于谦借石灰表达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志向,所以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古诗。表面上看,作者在赞美石灰的品格,这也是学生能从字面感悟到的。因此,抓住这一与本单元的共同点即“赞美”,于是我首先问学生:“本单元课文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谁能用一个两字词来概括。”学生答后,再引着他们一课课回忆赞美谁。接着板书诗题《石灰吟》,理解“吟”的含义,知道了其意思是“吟诵、赞美”后,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石灰?赞美他什么呢?学生带着问题读诗,自然很快就有了发现和感悟,感悟到石灰不怕死(我换成“视死如归”进行板书);学生感悟到石灰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也将“无私奉献”板书出来。有体会再读诗,就读得有感觉、有感情了。最后,引导学生了解“借物言志”的含义。知道了作者于谦的志向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反复读这行诗。并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把这一行诗与前面的三行诗连起来进行读得训练。最后还有几分钟,正好进行背诵和默写的练*了。因此,我觉得用“小结单元主题,引出新诗学*”的方法在这里很有用。教学方法需要灵活多变呀。

  上周,我和小邱同课异构,执教了《石灰吟》。对于第一次选古诗作为研究课的我来说,这的确是一次非常难得且宝贵的经验。之前,何*说,不能试教,王老师事先也不指导,就是要体现我们自己的思考。因此,我一直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怕自己上砸了辜负了王老师的期望,况且还是在“杭州名师培训周”上课呢!但是,在课堂上,我很快找着了一种古诗教学的感觉,直至课后,我胸中澎湃的情感似乎还在暗涌,久久不能*静。几天来,我一直在思考,思考这节课的得与失。

  回忆教学的设计过程,我觉得第一个“得”首先是我更认同了文本细读的意义所在。自从《珍珠鸟》的备课,我对文本细读的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次,从备课到上课有七天多的时间,我用了一半以上的时间来做文本细读,当然,这种思考在上《珍珠鸟》之前已经模糊地进行着了。文本细读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心理体验。上次的《珍珠鸟》,我在文本细读中,时常感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温馨与幸福;这次的《石灰吟》,我更多的体验是感动,甚至激动,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已然泪下。所以我想,文本细读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必经之路。从什么角度解读,往往决定了教什么。我以为,一个真正成熟的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而不是仅仅用在设计教学环节和形式上。文本细读是“童子功”,是我以后一定要坚持下去的。

  第二个“得”是学以致用。这一段时间,我在各种讲座、王老师的评课和听课活动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在三天多里五易其稿,因为我希望把更多的所学(尽管暂时只是囫囵吞枣式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整个设计中,我的初稿是缺少学生的活动的,但听完王老师《走向视域融合的对话策略》讲座后,我不断地修改着,给学生留出更多活动的空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本来是没有很细致的指导的,但是听了庞老师的课,使我反思自己,于是从初读时起便先给予学生朗读技巧的一些指导。我又运用了王老师所说的感性学*的一些策略,把作为零度观察者的学生化为主体者。在“于谦之死”这个情境中,凄切的乐声中,于谦被抄家的文字令学生震惊,这时我突然感到,教室里有一个“场”正在发生和凝聚,使我和学生都必须努力地屏住呼吸。学生融入了情境中,“于谦就义前的慷慨吟诵”“百姓的轻轻应和”“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声音”“天地回音”这几个层次的读,读得激情、深情、动情,把感人的气氛推向高潮。读完以后,我看到很多学生深受感动,于是我脱口而出:“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很感动,我也很感动——为于谦所感动,也为你们的感动而感动。”所以,这节课朗读的质量我自己是比较满意的,我也由此悟出,读的指导,必有的技巧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情感体验,才能有真正理解的、发自内心的读。

  第三个“得”是学会了在千头万绪中,确认自己这节课的首要目标。设计之初,我有很多想法,到底是知人论世呢,还是学*读咏物诗的方法,还是把此诗和文天祥的诗放在一起比较言志的相同与不同?方向不同,方式和手段也就迥异了。正如王老师所说,我最后定下来的是“由诗到法”,由《石灰吟》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这样一类咏物诗的读法,那就是“托物言志”的诗,要先从物读出人,再从人读出志,再把此诗放入同类的诗歌中,互为比照地读。我想,对于一节课的40分钟而言,什么都让学生学一点是不可能的,也是低效的,所以只能有一个侧重点。对于我来说,从什么都想教到不断做“减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当然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舍”,才能“得”啊。

  王老师的评课,也使我反思了自己在古诗教学中的不足。比如,“要留 在人间”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我认为还是解读得不够。在解读中,我过于侧重于谦其人的细读,忽略了对文字本身的深层内涵的理解。要留正气、勇气、忠义等在人间,是对《石灰吟》拟人化的表达方式的不理解造成的。因为石灰是物,物有它的特点,对于石灰而言,留在人间的只能是“清白”,这就是它最大的特点,也是于谦之所以要选它作为自己志向化身的原因。我只想到了清白的内涵可以包括这些,想着这样的填空可以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于谦,却恰恰忽略了这首诗的“文本秘妙”——把石灰拟人化。正是因为拟人化的写法,才有了“若等闲”和“全不怕”,才有了“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就是“以我观物”,因而“物皆着我之色彩”啊。

  我在深深折服于王老师评课的同时,反思着自己这个设计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折射出的是解读的问题,解读的问题折射出的是思维方式的问题,而思维方式的问题背后,正是文学底蕴的问题啊。《人间词话》我没有读过吗?读过啊,还读过好几遍,还说“王国维是我至爱的四才子之一”,看到拱小教师阅览室那一套《王国维全集》心里还羡慕得不行。可是为什么该用的时候用不出来?“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更“恨”的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底蕴去使之真正内化啊!

  难怪有人说,语文课上到最后,看的就是教师的底蕴。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别无他法,唯有读书、读书、再读书!

  “我思故我在”。许多学校已经把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途径加以管理,不少教学杂志也大量以案例的形式发表教师成功的教学反思。可以说,教学反思正日益走进老师的生活。但我们在欣喜反思叙说一片繁荣之时,也不能不警惕虚空的为思而“思”、虚假的贴金改造正在检查的应付中、发表的冲动中滋长蔓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即使是再成功的课堂也有值得商榷、改进的地方。教学反思首先是自我的,然后才是他需的,我们应当有勇气直面课堂的现实状态,只有正视,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有行动改变。真,乃是教学反思的灵魂所在!

  我教学《石灰吟》后曾写下这样的《石灰吟》:

  今天教学《石灰吟》,课堂前后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与效果,可谓是矛盾的两种境地:

  一境:行云流水,诗情与我相融。

  1、读诗,认识石灰。在把诗读正确之后,我让学生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语探索石灰不*凡的一生。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学生补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击(石块出山)→ 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 → (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

  2、赏读,领悟正气。再读诗句,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我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有说“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了石灰的‘韧性’、‘坚强’。”有说“ 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学生背诵“人生自古所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过程里,我写下“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并慷慨吟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再读诗,让学生谈感受。“人活着,要顶天立地!”“清白,高尚,无所畏惧,这是大写人的标志。”……

  二境:苦涩滋味,诗意已荡然无存。

  教学至此,自我感觉已至课的尾声,可想起试卷上常常出现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之类的考题,为了对学生“负责”,于是让学生填空。课堂意想不到地沉默了。我的心里头却着火了:我的学生,你可不能沉默啊。学生在思考收罗恰当的词语,我的大脑也在快速搜索,可我有意会却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填空,于是不得已将教参书上的“不同流合污”话语搬了出来。写下这几个字,我也感到荒唐。从学生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茫然,从学生认真笔记的动作里我更看到了自己的丑陋:老师啊,你啥时能鄙视流俗,不同流合污呢?

  这是“我”的教学,呈现着“我”的焦虑与思索。如果问这段反思有什么可贵之处,我认为“真”在其中,是“真”让这段文字熠熠生辉: 耰 収癓js?

  反映真情景。“读诗,认识石灰”,“赏诗,领悟正气”,“填空,明确主旨”。前面教学行云流水,课堂呈现和谐动人的画面,后来的填空则让师生同时陷入了尴尬。这样一步步写来,不含虚情,真实“录像”,于是教学的历史存留,镜子的作用显露。反之,回避问题将继续为问题所累,那种加工改造实际是对教育真容的“涂抹”,问题的本质在“涂抹”中难觅,所谓反思必如海市蜃景,虚幻无根。 )

  坦露真心情。“我的心里头却着火了:我的学生,你可不能沉默啊!”这反映着应试的心理,这种“思”是一种顾忌。“老师啊,你啥时能鄙视流俗,不同流合污呢?”这是指向未来的思,话语里已经包含对历史的不满,企望超越。至于反思的两个小标题则明示自己对这节课的评价,体现着一种“觉醒”。我们可以感觉其中“人”的存在:鲜活,个性,正直,也庸俗。如果反思只是说些藏匿自我的公共话语,没有性情,无关痛痒,那么它的作用显然也不再与自我相关。

  思考解决真问题。“公开教学作秀,关起门来死揪。”有人奉此为生存之道。我想,如此“聪明”的教师是不会有什么真反思的,当然也不可能领会什么教育真谛。笔者愚拙,执意要在自己的家常课里“作秀”,而且把课上僵化控制、只为考试那“揪”的教学视为丑陋。“秀”出味道,剔除丑陋,我想这是教育人道的.思考。

  行文至此,作一点小结:真的反思是前进的驿站,而停留纸上、故作姿态的反思永远与成长无缘。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的良好*惯;刚刚开学,这篇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等相视,从而*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教师,走*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古诗,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因此,这节课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只有多朗读诗歌,才能更好掌握古诗。基于朗读,我设计了引用古诗导入——初读古诗——再读古诗——三读古诗——四读古诗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根据《石灰吟》的诗歌体裁我引用同体裁的《游子吟》导入新课,使学生顺利进入学*古诗的情境。在准确而有节奏地朗读两首古诗之后,点出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诗歌体裁,那就是《石灰吟》。第二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悟古诗。首先,和学生一起交流学*古诗的方法,抓住多朗读学*古诗方法提出朗读古诗要注意读准字音以及节奏,请生多读古诗。其次,明确《石灰吟》的节奏,示范朗读古诗,再请生读古诗,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美。在第三环节再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困难字词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整首古诗,在相机点击重点字词意思后,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大意。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第四环节三读古诗,结合图片,想意境,悟诗情。紧扣“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三个词语,让学生理解采制石灰的过程,使学生自然对石灰有深入的认识。抓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请生展开想象开采石灰的情景,告诉我焚烧石灰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石灰不怕磨难,不畏艰险的品质。抓住“粉骨碎身”请生展开想象石灰受的磨难,引导学生体会石灰的勇于献身清白留世的品质。第五环节四读古诗,融情感。首先指出这首古诗是托物言志诗,列举于谦的相关事迹,让学生对于谦的有深入了解。其次,请生交流对于谦的认识,在相互交流中,升华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再用饱满的情感读古诗。

  本节课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对于诗情的领悟,没有进行一步步地深入,设计略显肤浅,并没有深入文本,整个课程有些华而不实,后来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修改,并在最后让学生利用刚才学*本首诗的方法,迁移到学*另外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竹石》。课后,让我深深地感到,古诗的教学更要做到扎扎实实。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沉稳的倾听,恰当地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得踏实,学得快乐。这点,也是我正在学*和继续学*的主要内容。


石灰吟教案合集5篇(扩展7)

——石灰吟优秀教案赏析 (菁华3篇)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4、指名读。教师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5、集体齐读。

  三、走*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五、总结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石灰吟教案合集5篇(扩展8)

——石灰吟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十份

  石灰吟 明朝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 一作:万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石灰吟》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石灰吟》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石灰吟》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创作背景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翻译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注释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

  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常,轻松。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原文: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一作:万击)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全不怕一作:浑不怕)

  译文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

  朝代:明代

  作者:于谦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粉身碎骨浑不怕/粉骨碎身全不怕)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原文: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一作:万击)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全不怕一作:浑不怕)

  译文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翻译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一作:万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一作:全不怕)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石灰吟教案合集5篇(扩展9)

——《石灰吟》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

  石灰吟

  朝代:明代

  作者:于谦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粉身碎骨浑不怕/粉骨碎身全不怕)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古诗简介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翻译/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①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③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常,轻松。

  ④浑:全。

  ⑤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于谦〔明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石灰吟-于谦拼音解读

  shí huī yín

  yú qiān 〔míng dài 〕

  qiān chuí wàn záo chū shēn shān,liè huǒ fén shāo ruò děng xián 。

  fěn gǔ suì shēn hún bú pà,yào liú qīng bái zài rén jiān 。

  相关翻译

  只有经过千万次的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即使面对熊熊烈火的焚烧也把它当作是很*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相关赏析

  诗人17岁时写下的这首以石灰为吟咏对象的咏物诗,表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理念。诗歌釆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第一二句描绘幵凿岩石、烧制石灰的场面。第三四句写石灰即使化成粉末,也毫不足惜,只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这是石灰的追求和性格,也是诗人所要讴歌的崇高精神。

  作者介绍

  于谦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详情

  石灰吟

  朝代:明代

  作者:于谦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粉身碎骨浑不怕/粉骨碎身全不怕)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

  朝代:明代

  作者:于谦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