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4-30 18:50:17 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以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浓厚兴趣,去感受和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从而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

  二、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主体课文,这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的迷恋,通过两件主要的事件写出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让读者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事例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四、教学重点、难点

  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朗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如果你看到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糖果,你会认为他——(贪吃);看见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玩具,你会认为他——(贪玩);可是,竟然有个人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你认为他——(爱昆虫)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这是谁?(法布尔)我们赶紧走进课文,继续去认识法布尔吧!

  (二)学*第一自然段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法布尔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迷恋昆虫)

  2.看,课文一开头就写到这一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第一自然段是怎样讲的。

  3.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4.从哪两个词可以看出法布尔对大自然有着无限的好奇心?(无论、还是)

  5.口头造句

  (三)品读课文

  师:是啊,法布尔对大自然里的昆虫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课文告诉我们,法布尔迷恋哪两种昆虫呢?

  生:纺织娘、小甲虫

  师:从小生活在乡村的法布尔是一个对昆虫非常迷恋的人。现在请你们回顾一下,哪些自然段在具体写法布尔捉纺织娘和观察小甲虫的呢?

  生:捉纺织娘(2、3)

  观察小甲虫(4——6)

  学*第2-3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学*第一件事“捉纺织娘”。听清要求,请你们自读课文第二至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从“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三天前听到的声音,至今仍然念念不忘地寻找。

  我们再仔细品味,哪些词语可以更加生动地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三天前”、“终于”)

  师: 请试着读出你的感受

  生:指名读句子

  师: 法布尔被纺织娘美妙的歌声吸引了,为了捉到它,三天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找,吃尽了苦头,法布尔对纺织娘多么着迷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生: 齐读句子

  师: 你们还能从这两句话的什么地方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 我还从“动听”、“歌唱家”中体会到他对昆虫着迷了。法布尔太喜欢这只纺织娘了,已经把它当作是人,是会唱动听歌声的歌唱家了。我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师: 跟他学!

  生: 齐读句子

  师:(出示纺织娘图)

  瞧,这就是让法布尔魂牵梦萦了三天的纺织娘。它是生活在草地里的善于跳跃的昆虫,它的后腿粗壮而有力,稍有动静就会跳得老远,很难逮到它。

  师提问:你们能想象一下,法布尔为了捉到这只纺织娘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生1:草丛中有小虫子叮咬法布尔,为了不惊动纺织娘,他一动不动地强忍着

  生2: 法布尔发现了纺织娘,猛地一扑,可纺织娘蹦走了,法布尔摔破了膝盖

  师评价:老师从你们的描述中好像看见了当时的情景,为了捉到自己喜爱的虫子,法布尔可真是费了不少劲,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再去感受一下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吧!

  生: 齐读句子

  师:这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真漂亮!难怪法布尔会高兴地对妈妈喊着——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捉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为了捉到这只能唱动听歌曲的歌唱家,法布尔坚持不懈地寻找了三天,难怪他会高举着纺织娘,对妈妈大声炫耀到———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捉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经过努力,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此时,你就是法布尔,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高兴,激动,兴奋……

  师:法布尔就是这么高兴,这么激动,这么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妈妈,一起来:妈妈……(指导读出兴奋和高兴)

  学*第4-6自然段

  1.师: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他可以用三天时间去寻找他心爱的纺织娘,也可以为了观察虫子,一整天都趴在阴冷潮湿的池塘边,一动不动。

  2.请同学们认真默读4-6自然段,看看这件事的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多读几遍,看看你是不是可以用朗读把他对昆虫的浓厚兴趣表现出来。

  3.生默读、勾画、练读

  汇报: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 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谈体会。

  我从“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1:他“一动不动”、“静静地”,观察地很仔细,只有对昆虫很着迷了,法布尔才能够克服周边的一切困难全心全意地观察。(师随即勾画句子和词语)

  生2:这个句子中的“趴”也说明法布尔观察地很仔细。法布尔深深地迷恋着昆虫,甚至在杂草丛生、阴冷潮湿的池塘边,也要趴在地上细心观察,生怕错过了什么!

  4.师:法布尔如此细心地观察,那他可能会看到哪些昆虫在干什么?

  生1:蚂蚁搬家

  生2:蜜蜂采蜜

  生3:蜘蛛结网

  师: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世界却是奇妙的,难怪法布尔会这么着迷。就让我们和他一起再去看看这奇妙的生物世界吧!

  生:齐读句子

  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兴趣和迷恋。

  生:我从“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拾起甲虫的动作很小心,生怕弄伤了它。

  师:你能来表演一下法布尔拾起甲虫的动作吗?

  生:表演

  师:孩子们,从他的表演中,你知道什么是“小心翼翼”了吗?

  生:“小心翼翼”就是动作缓慢,丝毫不敢松懈

  师:生活中,你们会小心翼翼地做什么事情?

  生1:我会小心翼翼地拿鸡蛋。

  师:为什么你要小心翼翼地拿?

  生1:我怕把鸡蛋打碎了。

  生2:我会小心翼翼地洗碗。

  师:为什么你要小心翼翼地洗?

  生2:我怕把碗打碎了。

  师:看来,对自己手里的东西很在乎时,我们做事就会小心翼翼。法布尔就是因为太喜欢这只小甲虫,生怕弄伤了它,所以他才会小心翼翼地——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

  生:我还从“欣赏”一词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法布尔已经不是简单地看甲虫,而是非常认真、仔细地观察甲虫。

  师:生活中,我们会去什么地方欣赏什么呢?

  生1:我们会去美术馆欣赏美术作品

  生2:我们会去音乐厅欣赏动听的音乐

  生3:我们会去电影院欣赏精彩的影片

  师:哦,原来“欣赏”就是带着喜爱的心情观看美好的事物。法布尔已经把观察虫子当作是欣赏美好的事物,可见他是多么迷恋昆虫呀!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指名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生:我还从这句话中“珍珠一般的“宝贝”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在别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小甲虫,在法布尔眼中却是“宝贝”,这都说明他对昆虫的迷恋。

  生:齐读句子

  (3)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的'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家了。

  生:我从“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来了”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的口袋里装着心爱的虫子,他心满意足,很高兴的样子。

  师:法布尔借着放鸭子的机会观察虫子,天黑了,才回来,难怪爸爸会怒气冲冲地吼着——

  生: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老是捉虫子,不中毒才怪呢!快给我把这些无用的玩意儿扔了。

  师:法布尔只有这一次是因为观察甲虫被爸爸训斥吗?你从哪知道的?

  生:“老是”,他常常因为观察虫子被爸爸训斥

  师:是的,但哪怕是这样,我们的法布尔却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昆虫世界中,难以自拔。这部分课文,我们从法布尔观察和捉虫子的神态、动作以及爸爸对他的态度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的迷恋。一起来读第四到六自然段。

  师:在法布尔的眼中,所有的昆虫都是那么可爱,大自然的一切在他的眼中是那么美好,那么神秘,

  正是这种兴趣,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使他了解了昆虫的世界,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昆虫学家……)

  师:法布尔的世界只有昆虫,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他观察、研究昆虫,他已经深深地迷恋上了昆虫。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法布尔出生于贫农家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却凭着自己非凡的钻研精神和坚毅的性格坚持研究昆虫。到了87岁高龄,依然拖着他病弱的身体坚持研究写作。他所著的《昆虫记》一共有200多万字,包括219篇文章,向人们介绍了400多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至今,《昆虫记》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

  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很有意思的雕像,两个高高鼓起的衣袋好像装满了沉甸甸的昆虫。这也是我们课题的由来。(齐读课题)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法布尔的口袋装满了昆虫?

  生:因为法布尔从小队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迷恋昆虫……引读:难怪后人为了纪念……沉甸甸的昆虫。

  师:法布尔的口袋里,除了昆虫,还装了什么?

  生: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细心观察、认真、不放弃……(板书)

  (回读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抓住关键词,概括全文)

  (四)回顾并总结全文

  通过板书,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法,概括全文。

  (五)板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

  浓厚的兴趣

  法布尔{ 无限的好奇心

  迷恋

  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细心观察、认真、不放弃

  七、课后反思

  莫泊桑曾说:“我们只以坚持不断的努力,才能够抗拒这不可战胜的灰心失望。”这一阶段,我为了《装满昆虫的口袋》这堂公开课,挠心挠肺地准备了一周多。每一次的磨课都是一种“炼狱”般的幸福,虽然身心都被不停地蹂躏着,但是,我却在这一过程中又学会了一些东西。本个月,我们组的教研主题是“中年级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学*”。这一主题侧重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法,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因此,在做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也努力紧扣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一)初识法布尔与《昆虫记》

  法布尔是《昆虫记》的作者,部分孩子都未读过这本书,因此对法布尔缺乏认识。仅仅依靠阅读课文内容,无法对法布尔这一人物形象有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在公开课的前一周,我便布置学生们去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并要求学生们完成以“我所认识的法布尔”为题的作文。通过一系列的预热活动,让学生们对法布尔有个大致的了解,拉进学生和法布尔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二)激趣导入,抓关键词法

  《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中主要是告诉我们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对于对昆虫没那么迷恋的孩子们来说,直接了当的讲解比较让孩子难以接受。所以,在导入部分,我以谈话为方式,运用了类推的方法,这样设计:“如果你看到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糖果,你会认为他——(贪吃);看见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玩具,你会认为他——(贪玩);可是,竟然有个人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你认为他——(爱昆虫)”。由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情况,导入“昆虫”这一主题,自然且易让孩子产生共鸣。设计文章的重要部分时,我结合课后问题: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围绕“迷恋”二字,通过法布尔的两件典型故事——“抓纺织娘”、“观察甲虫”,抓住能够体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词句,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体会法布尔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和认真观察等精神。

  教学“第一个故事”时,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找到的、能够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词语比我预设的答案多,因此,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其中,我问学生:“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让学生展开想像,描述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为法布尔设置了重重障碍,我趁机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在观察昆虫的过程中,不怕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值得一思的是,课堂上出现了比较尴尬的一面:我在“引读”的时候,已经把氛围渲染得很浓厚了,可是学生们却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反思了一番:*时“引读”的形式训练得较少,学生们不适应这种学*方式,课堂上就出现“冷场”的情况。再者,我的情感到位了,学生却没有进入我创设的情境,自然而然,师生的配合上出现“断层”。

  教学“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交流。在阅读和体会中,抓住最能体会“迷恋”二字的地方。学生找出了“一动不动”、“小心翼翼”、“观察”和“珍珠般的宝贝”等。孩子们的回答并没有按照我预设的顺序来走,又因多媒体课件的束缚,我不断调整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通过想象、做动作、联想生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在课后的讨论中,有些老师认为听我的这堂课,听得很零散。我总结的一番,原因有二。第一,本课贯穿的学*方法是“抓住关键词”法,而这课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词语有多处,学生们的回答肯定不会按照教师预设的顺序来,因此,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第二,实际课堂上,我的过渡语和评价语不够精炼、有力,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解释太多,变得啰嗦,反而给听课的老师增加负担。

  (三)直揭精神,概括全文

  本次公开课的一大亮点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以“口袋”为切入点,将本文的关键词和精神内容合成口袋的形状隐藏在“口袋图”的后面。当学生们回答对一点,我就将相对应的答案翻过来。最终,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装满昆虫的口袋”不仅仅装满昆虫,更装满了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的兴趣”、“无限的好奇心”和“迷恋”以及“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认真观察”等精神。课文讲到这边,已经到了尾声。我再次强调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板书上的关键词,串联起来,说出全文大意。至此,整堂课完美落幕!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我们总是越学越觉得自己匮乏,唯有不断努力,才能唤醒成功的因子。不要因为别人的批评而泄气,这些“忠言”将是我们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2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敏捷,善于思考,掌握了一定的学*方法,对所学内容能够较好的掌握,朗读及写作能力较好,加上课前预*准备充分,学*本文难度不大。

  教材简析

  这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充满了好奇,课文并没有直接写法布尔想怎样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通过记叙他小时候怎样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课文主要通过找纺织娘和放鸭子时观察小虫子这两件事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着重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课文重点语句,在阅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的*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的*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点:

  1、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2、抓住描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的词句进行品读;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或小昆虫吗?(……)

  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对昆虫特别感兴趣的人,他是谁呢?(法布尔)(出示图像)法布尔是一个什么人:(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经常把昆虫装到他的口袋里。今天,我们来看看他那装满昆虫的口袋。(齐读课题两遍)(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法布尔的哪两件事?

  (1、法布尔为了找“纺织娘”忘了回家;2、法布尔去放鸭,却去观察小甲虫遭到了父亲的训斥。)

  三、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找出第一自然段有与“浓厚兴趣”相*的词(强烈的兴趣)

  2、精读2、3自然段,画出你认为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喜爱的句子。

  ①“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们‘歌唱家’。”

  ②生想像法布尔找纺织娘时会遇到的困难

  ③指名读句子(读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再指名读句子,找学生评价两生的的朗读,再学着来读。

  ④师生分角色读2、3自然段,生读法布尔的话,师以第一人称读妈妈的话。

  3、自学4、5、6自然段(第二件事),先读文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喜爱的词句,再写写自己的感悟,最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①“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写本课生字,重点认写“强”、“傍”、“触”。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3、学*第一、二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运用轮读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运用随文识字学*课文一、二自然段,并正确认识其中出现的生字“强”、“傍”、“触”。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主题谈话

  如果你看见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糖果,你会认为他——(生:贪吃)看见同学口袋里装满玩具,你会认为他——(生:贪玩)要是一个人口袋里装满昆虫,你会怎样认为呢?(生:喜欢昆虫)这个人是谁?今天我们就要去拜访这样一个喜欢昆虫的人。

  师板:法布尔 (抽生读好这个名字)

  二、介绍法布尔,出示课题

  (出示课件:法布尔图片)法布尔是法国的昆虫学家。在法布尔的眼中,无论是彩色的蝴蝶、酿蜜的蜜蜂,还是吐丝结茧的蚕宝宝,闪烁的萤火虫,一直到令人讨厌的苍蝇、蚊子,所有的昆虫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自己的身体结构,有着喜怒哀乐,还有自己特色的本领。

  想知道和法布尔有关的故事吗?我们一起学*课文,读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很长,要读好它可不容易,小朋友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不添字、不掉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2、小朋友读书可真认真。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

  出示课件: 强烈、傍晚、触角、一动不动、塞满、拣贝壳、中毒、恋恋不舍、忍不住、沉甸甸、怒气冲冲。

  如果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里,你还能读好吗?

  3、小朋友试一试,自己大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四、轮读课文,对话建构

  1、学*第一自然段

  (1)请生读第一自然段,正音,互评。

  (2)你读懂了什么?(生板:浓厚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

  (3)学*“强”,注意纠正“弓”字旁的写法。

  (4)师生合作读好一自然段。

  2、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法布尔对昆虫有浓厚兴趣和强烈好奇心的几个小故事?(两个)

  师生共同梳理:第一个故事是二自然段,第二个故事是三、四自然段。

  3、学*第二自然段

  (1)抽生读第二自然段,正音,互评。

  (2)学*“傍”,注意正音,借熟字“榜”、“膀”记新字。

  (3)你知道法布尔在干什么吗?(捉纺织娘)

  (4)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法布尔对纺织娘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

  交流:

  a、“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此时,小法布尔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快乐)

  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出自己的理解。生个别读。

  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行吗?

  创设情境读:法布尔兴奋地说——(生读)

  法布尔趴在花丛里,说——(生读)

  法布尔手里抓着纺织娘,激动地说——(生读)

  小结:瞧,小法布尔对昆虫产生了——(指板书:浓厚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

  b、“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来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她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抽生读这长句子。

  句子里有一些有趣的词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你能找出来吗?(生找:“三天前”、“经常”、“终于”、“歌唱家”等)

  (5)想看看法布尔抓住的纺织娘长什么样吗?(想)

  (出示课件:纺织娘图片) 师介绍纺织娘

  课文里有两个词语写出了纺织娘的模样,你能找出来吗?(全身翠绿、触角细长)

  学*生字:“触”

  小结:小朋友,你们关注到这些有意义的词语,我知道你们也对法布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你觉得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呢?

  五、总结、梳理

  法布尔对纺织娘这样的小虫子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对其他小虫子呢?走进了课文,我们更加了解法布尔。

  想想,我们今天用了哪些方法学*课文?(读文,找句,勾词)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3—4自然段。

  教学反思:

  在这次学校教师成长联盟常态课展示活动中,我执教了《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这课是西师版教材二(下)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个小故事,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迷恋。

  对于这堂常态课,我作以下几点反思:

  一、运用“本色语文”理念设计课堂

  在设计本课时,我发现这篇课文篇幅长,生字比较难。如何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低自己,关注学生,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怀中;学生作为学*主体,怎么从主体内部产生思考、获得发展,这是我设计教学的思想理念。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退,学生要进。这样的教学思想来自于张咏梅老师的“本色语文”。

  二、在课堂中实践“本色语文”课堂模式

  在教师成长联盟的学*中,我实践着这样一个建构模式:主题谈话、复*、对话建构、回顾梳理。既然这次展示活动主题是成长联盟常态课展示,当然本色语文的建构模式也应呈现于其中。在我的实践中,我感到这样的课堂模式,使教者的教学思路清晰,明确每一步将达到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优化过程中,知道自己在思考什么,怎样去思考,做个自主、清醒的学*者。

  三、运用“大花园理论”把握课堂

  本色语文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大花园理论”。“大花园是师生共有的伟大事物。教学是师生共同发现体验大花园的过程。”在备课过程中,我进行各条路径的预设,对花园每一个角落进行熟悉,对其精华景点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对每一步教学过程及其目的心中明晰。当然,这是教师准备的后台。然后,我在课堂上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紧紧抓住“法布尔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昆虫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中心问题进行师生对话建构。其间,运用了随文识字教学、轮读教学等教学手段。

  四、对本色课堂“天黑住店”策略的困惑

  上完这堂课,老师们都积极地进行了思考,给予了我宝贵的意见。最大的困惑就是本课设计的课时划分。有的老师认为学*一、二自然段的过程应放入第二课时,把法布尔的两个小故事合成一课时进行阅读教学,整体感强。而我也是在教学中对“天黑住店”的教学策略作尝试,对其把握并不够成熟。在这篇课文教学中,在轮读的过程中去学*生字、理解文本、和学生一起读好课文的每一部分。课堂是个大花园,师生对话建构,共同探寻,获得存在意义和认识方法。整篇课文两课时完成后,课堂整合成一个话题:“从哪些地方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这次以常态课的面目对我所学*的“本色语文”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虽然还有诸多问题,但我也看到自己的课堂悄然地在思想、设计、策略上都起着变化,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了,也是自我的成长!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3篇(扩展1)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反思3篇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反思1

  《装满昆虫的衣袋》主要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侯对小虫子非常迷恋的两件事,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教学时应重点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词句进行阅读,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一、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激发学*兴趣。

  由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有限,对法布尔其人了解甚少。教学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法布尔的资料,并相互交流,让学生对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本课的兴趣。

  二、抓住主话题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整篇课文我结合课后“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这一思考题,师生共读共议。如在教学第2、3自然段时,教师可问学生:“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让学生展开想像,描述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有关语句感受法布尔找到这位“歌唱家”的不易。在教学第4、5、6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学生学*渠道,追求超越升华。

  在教学拓展升华的环节中,教师可结合本单元的主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法布尔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受到法布尔细致观察、严谨治学的精神熏陶和感染,情感得到升华。课后作业教师可布置学生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全面感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反思2

  《装满昆虫的口袋》是一篇记叙文,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主要记叙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侯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提问:你们的口袋里*时都装些什么东西?学生都争先恐后的说“钱、钥匙、手纸……”等常用的物品。然后我板书课题,还没等我询问,孩子们已经开始按捺不住,提起了问题,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我变顺势引入本科课*,他们各个兴趣盎然,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2、抓重点词,教之以法。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教学本课时我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抓住“三天前”“终于”“一动不动”“小心翼翼”“宝贝”等重点词语,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让学生谈体会、感情朗读,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反思这堂课,也有一些不如意之处,如:

  1、朗读不到位。

  学生可能会不喜欢回答问题,但是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课文。所以教学中我设计各种形式朗读,力求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但在学生争着参与朗读时,我只顾着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朗读指导较少,也没有利用恰当的时机进入下一个环节,以至后来伧促下课。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我在教学法布尔找纺织娘这件事时,让学生抓住“终于”体会朗读,如果能引导学生想象法布尔当时是怎样找的,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形容法布尔的探索精神,进行感情朗读更能水到渠成了。

  因此,在今后的的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地探索与总结,使自己的教学水*不断地提高。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反思3

  一、设计理念

  以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浓厚兴趣,去感受和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从而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

  二、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主体课文,这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的迷恋,通过两件主要的事件写出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让读者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事例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四、教学重点、难点

  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朗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如果你看到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糖果,你会认为他——(贪吃);看见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玩具,你会认为他——(贪玩);可是,竟然有个人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你认为他——(爱昆虫)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这是谁?(法布尔)我们赶紧走进课文,继续去认识法布尔吧!

  (二)学*第一自然段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法布尔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迷恋昆虫)

  2.看,课文一开头就写到这一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第一自然段是怎样讲的。

  3.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4.从哪两个词可以看出法布尔对大自然有着无限的好奇心?(无论、还是)

  5.口头造句

  (三)品读课文

  师:是啊,法布尔对大自然里的昆虫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课文告诉我们,法布尔迷恋哪两种昆虫呢?

  生:纺织娘、小甲虫

  师:从小生活在乡村的法布尔是一个对昆虫非常迷恋的人。现在请你们回顾一下,哪些自然段在具体写法布尔捉纺织娘和观察小甲虫的呢?

  生:捉纺织娘(2、3)

  观察小甲虫(4——6)

  学*第2-3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学*第一件事“捉纺织娘”。听清要求,请你们自读课文第二至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从“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三天前听到的声音,至今仍然念念不忘地寻找。

  我们再仔细品味,哪些词语可以更加生动地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三天前”、“终于”)

  师: 请试着读出你的感受

  生:指名读句子

  师: 法布尔被纺织娘美妙的歌声吸引了,为了捉到它,三天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找,吃尽了苦头,法布尔对纺织娘多么着迷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生: 齐读句子

  师: 你们还能从这两句话的什么地方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 我还从“动听”、“歌唱家”中体会到他对昆虫着迷了。法布尔太喜欢这只纺织娘了,已经把它当作是人,是会唱动听歌声的歌唱家了。我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师: 跟他学!

  生: 齐读句子

  师:(出示纺织娘图)

  瞧,这就是让法布尔魂牵梦萦了三天的纺织娘。它是生活在草地里的善于跳跃的昆虫,它的后腿粗壮而有力,稍有动静就会跳得老远,很难逮到它。

  师提问:你们能想象一下,法布尔为了捉到这只纺织娘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生1:草丛中有小虫子叮咬法布尔,为了不惊动纺织娘,他一动不动地强忍着

  生2: 法布尔发现了纺织娘,猛地一扑,可纺织娘蹦走了,法布尔摔破了膝盖

  师评价:老师从你们的描述中好像看见了当时的情景,为了捉到自己喜爱的虫子,法布尔可真是费了不少劲,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再去感受一下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吧!

  生: 齐读句子

  师:这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真漂亮!难怪法布尔会高兴地对妈妈喊着——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捉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为了捉到这只能唱动听歌曲的歌唱家,法布尔坚持不懈地寻找了三天,难怪他会高举着纺织娘,对妈妈大声炫耀到———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捉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经过努力,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此时,你就是法布尔,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高兴,激动,兴奋……

  师:法布尔就是这么高兴,这么激动,这么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妈妈,一起来:妈妈……(指导读出兴奋和高兴)

  学*第4-6自然段

  1.师: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他可以用三天时间去寻找他心爱的纺织娘,也可以为了观察虫子,一整天都趴在阴冷潮湿的池塘边,一动不动。

  2.请同学们认真默读4-6自然段,看看这件事的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多读几遍,看看你是不是可以用朗读把他对昆虫的浓厚兴趣表现出来。

  3.生默读、勾画、练读

  汇报: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 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谈体会。

  我从“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1:他“一动不动”、“静静地”,观察地很仔细,只有对昆虫很着迷了,法布尔才能够克服周边的一切困难全心全意地观察。(师随即勾画句子和词语)

  生2:这个句子中的“趴”也说明法布尔观察地很仔细。法布尔深深地迷恋着昆虫,甚至在杂草丛生、阴冷潮湿的池塘边,也要趴在地上细心观察,生怕错过了什么!

  4.师:法布尔如此细心地观察,那他可能会看到哪些昆虫在干什么?

  生1:蚂蚁搬家

  生2:蜜蜂采蜜

  生3:蜘蛛结网

  师: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世界却是奇妙的,难怪法布尔会这么着迷。就让我们和他一起再去看看这奇妙的生物世界吧!

  生:齐读句子

  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兴趣和迷恋。

  生:我从“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拾起甲虫的动作很小心,生怕弄伤了它。

  师:你能来表演一下法布尔拾起甲虫的动作吗?

  生:表演

  师:孩子们,从他的表演中,你知道什么是“小心翼翼”了吗?

  生:“小心翼翼”就是动作缓慢,丝毫不敢松懈

  师:生活中,你们会小心翼翼地做什么事情?

  生1:我会小心翼翼地拿鸡蛋。

  师:为什么你要小心翼翼地拿?

  生1:我怕把鸡蛋打碎了。

  生2:我会小心翼翼地洗碗。

  师:为什么你要小心翼翼地洗?

  生2:我怕把碗打碎了。

  师:看来,对自己手里的东西很在乎时,我们做事就会小心翼翼。法布尔就是因为太喜欢这只小甲虫,生怕弄伤了它,所以他才会小心翼翼地——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

  生:我还从“欣赏”一词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法布尔已经不是简单地看甲虫,而是非常认真、仔细地观察甲虫。

  师:生活中,我们会去什么地方欣赏什么呢?

  生1:我们会去美术馆欣赏美术作品

  生2:我们会去音乐厅欣赏动听的音乐

  生3:我们会去电影院欣赏精彩的影片

  师:哦,原来“欣赏”就是带着喜爱的心情观看美好的事物。法布尔已经把观察虫子当作是欣赏美好的事物,可见他是多么迷恋昆虫呀!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指名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生:我还从这句话中“珍珠一般的“宝贝”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在别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小甲虫,在法布尔眼中却是“宝贝”,这都说明他对昆虫的迷恋。

  生:齐读句子

  (3)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的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家了。

  生:我从“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来了”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的口袋里装着心爱的虫子,他心满意足,很高兴的样子。

  师:法布尔借着放鸭子的机会观察虫子,天黑了,才回来,难怪爸爸会怒气冲冲地吼着——

  生: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老是捉虫子,不中毒才怪呢!快给我把这些无用的玩意儿扔了。

  师:法布尔只有这一次是因为观察甲虫被爸爸训斥吗?你从哪知道的?

  生:“老是”,他常常因为观察虫子被爸爸训斥

  师:是的,但哪怕是这样,我们的法布尔却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昆虫世界中,难以自拔。这部分课文,我们从法布尔观察和捉虫子的神态、动作以及爸爸对他的态度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的迷恋。一起来读第四到六自然段。

  师:在法布尔的眼中,所有的昆虫都是那么可爱,大自然的一切在他的眼中是那么美好,那么神秘,

  正是这种兴趣,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使他了解了昆虫的世界,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昆虫学家……)

  师:法布尔的世界只有昆虫,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他观察、研究昆虫,他已经深深地迷恋上了昆虫。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法布尔出生于贫农家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却凭着自己非凡的钻研精神和坚毅的性格坚持研究昆虫。到了87岁高龄,依然拖着他病弱的身体坚持研究写作。他所著的《昆虫记》一共有200多万字,包括219篇文章,向人们介绍了400多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至今,《昆虫记》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

  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很有意思的雕像,两个高高鼓起的衣袋好像装满了沉甸甸的昆虫。这也是我们课题的由来。(齐读课题)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法布尔的口袋装满了昆虫?

  生:因为法布尔从小队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迷恋昆虫……引读:难怪后人为了纪念……沉甸甸的昆虫。

  师:法布尔的口袋里,除了昆虫,还装了什么?

  生: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细心观察、认真、不放弃……(板书)

  (回读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抓住关键词,概括全文)

  (四)回顾并总结全文

  通过板书,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法,概括全文。

  (五)板书设计:

  装满昆虫的口袋

  浓厚的兴趣

  法布尔{ 无限的好奇心

  迷恋

  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细心观察、认真、不放弃

  七、课后反思

  莫泊桑曾说:“我们只以坚持不断的努力,才能够抗拒这不可战胜的灰心失望。”这一阶段,我为了《装满昆虫的口袋》这堂公开课,挠心挠肺地准备了一周多。每一次的磨课都是一种“炼狱”般的幸福,虽然身心都被不停地蹂躏着,但是,我却在这一过程中又学会了一些东西。本个月,我们组的教研主题是“中年级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学*”。这一主题侧重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法,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因此,在做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也努力紧扣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一)初识法布尔与《昆虫记》

  法布尔是《昆虫记》的作者,部分孩子都未读过这本书,因此对法布尔缺乏认识。仅仅依靠阅读课文内容,无法对法布尔这一人物形象有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在公开课的前一周,我便布置学生们去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并要求学生们完成以“我所认识的法布尔”为题的作文。通过一系列的预热活动,让学生们对法布尔有个大致的了解,拉进学生和法布尔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二)激趣导入,抓关键词法

  《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中主要是告诉我们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对于对昆虫没那么迷恋的孩子们来说,直接了当的讲解比较让孩子难以接受。所以,在导入部分,我以谈话为方式,运用了类推的方法,这样设计:“如果你看到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糖果,你会认为他——(贪吃);看见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玩具,你会认为他——(贪玩);可是,竟然有个人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你认为他——(爱昆虫)”。由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情况,导入“昆虫”这一主题,自然且易让孩子产生共鸣。设计文章的重要部分时,我结合课后问题: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围绕“迷恋”二字,通过法布尔的两件典型故事——“抓纺织娘”、“观察甲虫”,抓住能够体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词句,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体会法布尔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和认真观察等精神。

  教学“第一个故事”时,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找到的、能够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词语比我预设的答案多,因此,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其中,我问学生:“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让学生展开想像,描述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为法布尔设置了重重障碍,我趁机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在观察昆虫的过程中,不怕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值得一思的是,课堂上出现了比较尴尬的一面:我在“引读”的时候,已经把氛围渲染得很浓厚了,可是学生们却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反思了一番:*时“引读”的形式训练得较少,学生们不适应这种学*方式,课堂上就出现“冷场”的情况。再者,我的情感到位了,学生却没有进入我创设的情境,自然而然,师生的配合上出现“断层”。

  教学“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交流。在阅读和体会中,抓住最能体会“迷恋”二字的地方。学生找出了“一动不动”、“小心翼翼”、“观察”和“珍珠般的宝贝”等。孩子们的回答并没有按照我预设的顺序来走,又因多媒体课件的束缚,我不断调整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通过想象、做动作、联想生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在课后的讨论中,有些老师认为听我的这堂课,听得很零散。我总结的一番,原因有二。第一,本课贯穿的学*方法是“抓住关键词”法,而这课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词语有多处,学生们的回答肯定不会按照教师预设的顺序来,因此,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第二,实际课堂上,我的过渡语和评价语不够精炼、有力,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解释太多,变得啰嗦,反而给听课的老师增加负担。

  (三)直揭精神,概括全文

  本次公开课的一大亮点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以“口袋”为切入点,将本文的关键词和精神内容合成口袋的形状隐藏在“口袋图”的后面。当学生们回答对一点,我就将相对应的答案翻过来。最终,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装满昆虫的口袋”不仅仅装满昆虫,更装满了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的兴趣”、“无限的好奇心”和“迷恋”以及“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认真观察”等精神。课文讲到这边,已经到了尾声。我再次强调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板书上的关键词,串联起来,说出全文大意。至此,整堂课完美落幕!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我们总是越学越觉得自己匮乏,唯有不断努力,才能唤醒成功的因子。不要因为别人的批评而泄气,这些“忠言”将是我们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昆虫备忘录》名师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学*积累本课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昆虫的特点。

  2.品味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将这些特点表达出来的,学*作者活泼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昆虫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将这些特点表达出来的,学*作者活泼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一定都很熟悉昆虫吧!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碰见它们。谁能说说你最了解或最喜欢的一种昆虫吗?(学生交流)

  看来同学们都对昆虫有所了解,不过,昆虫世界博大精彩,还有很多大家所不知道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介绍昆虫的文章——《昆虫备忘录》,相信我们会有新的收获。

  二、字词学*,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翘舌音“绸”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巨—距(距离)—拒(拒绝)—矩(规矩)

  周—绸(丝绸)—调(调整)—稠(黏稠)

  莫—膜(隔膜)—模(模糊)—摸(摸黑)—馍(馍馍)

  (2)多音字。

  蚂

  mǎ:蚂蚁蚂蟥

  mà:蚂蚱

  mā:蚂螂

  辨析:“蚂”在组成“蚂蚁”“蚂蟥”时读mǎ;在组成“蚂蚱”(蝗虫的俗称)时读mà;在组成“蚂螂”(蜻蜓的俗称)时读mā。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用生动有趣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等昆虫,表达了对大自然和自然万物的好奇与热爱。

  2.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小标题就是它的主要内容,即作者在每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复眼、花大姐(瓢虫)、独角仙和蚂蚱。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复眼”部分。

  (1)这部分小标题叫“复眼”,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复眼是什么意思。

  明确: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

  (2)补充介绍关于复眼的知识。

  复眼是一种由不定数量的小眼组成的视觉器官,主要在昆虫及甲壳类等节肢动物的身上出现,同样结构的器官亦有在双壳纲身上出现。复眼中的小眼面一般呈六角形。复眼是相对于单眼而言的,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通常在昆虫的头部占有突出的位置。多数昆虫的复眼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

  (3)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复眼对昆虫有什么作用。

  明确:复眼能让昆虫的视觉更灵敏。

  (4)文中提到了哪些有复眼的昆虫?

  明确:蜻蜓、苍蝇。

  2.学*“花大姐”部分。

  (1)在北京方言中为什么会把瓢虫叫作“花大姐”?

  明确:因为多数瓢虫外壳的颜色艳丽,而且鞘翅上面有美丽的斑点,形成一种别有情趣的美丽图案,所以被俗称为“花大姐”。

  (2)“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把瓢虫的膜翅比作“黑绸衬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膜翅的颜色和质地,以及薄而透明的特点。

  教师点拨:

  暗喻的特征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有时不用比喻词。

  (3)补充介绍关于膜翅的.知识。

  膜翅为昆虫中最常见的一类翅,膜质翅,其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类、草蛉、蝉和蜻蜓的前后翅,蝇类的前翅,甲虫、蝗虫和蝽的后翅等。

  (4)这部分还有一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瓢虫,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颜色鲜艳的小圆点,特别漂亮”,把瓢虫的硬翅比作“瓷漆”。

  (5)瓢虫是害虫还是益虫?

  明确:根据圆点数不同,瓢虫的益害属性是不同的。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如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有的瓢虫吃马铃薯嫩叶,是害虫,如十一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

  3.学*“独角仙”部分。

  (1)这部分第1自然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它摔得很重,摔晕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幽默地写出了独角仙的动作。

  (2)独角仙为什么被称作“昆虫中的霸王”?

  明确:因为它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

  (3)“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一句中,“可能”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掉。“可能”表示独角仙是甲虫中最大的是作者的推测,不一定是事实;如果去掉,就表示独角仙在甲虫中一定是最大的,不符合作者的原意和客观事实。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中“据说”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掉。“据说”表示甲虫会拉泥制的小车只是作者听来的,不一定是事实;如果去掉,就表示甲虫一定会拉车,不符合原意。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学*“蚂蚱”部分。

  (1)文中提到了蚂蚱的哪些种类?分别找出描写这些种类的段落。

  明确:

  ①尖头蚂蚱。提到它的地方在第1、2自然段。

  ②“土蚂蚱”。提到它的地方在第4自然段。

  (2)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蚂蚱飞行时的声音和膜翅的颜色。

  (3)“土蚂蚱”有哪些特点?

  明确:身体粗短,方头,色黑如泥土,翅上有黑斑,一被抓住就会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课文第一部分介绍“复眼”,提到了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昆虫;第二、三、四部分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几种昆虫。

  明确:蜻蜓苍蝇花大姐独角仙

  蚂蚱

  (2)课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如表格、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2.总结。

  这篇课文以有趣的方式、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了多种昆虫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一定也有其他自己喜欢的昆虫,可以学*这种方式写一写。

  六、练*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教学理念】

  了解文中各种昆虫的特点,找出感兴趣的地方。体味文章语言的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蜻蜓、瓢虫、蚂蚱、独角仙。提问:图上的昆虫大家都认识吗?如果认识,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学生各抒己见,介绍这几种昆虫。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这些昆虫,它们身上还藏有哪些秘密呢?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昆虫备忘录)。

  2、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课文揭示了这几种昆虫的什么秘密?

  (2)“备忘录”指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1)出示词语:

  备忘录 凡是 距离 款款 黑绸 膜翅 益虫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学*生字。

  (1)约 斑 录 凡 距 款 绸 膜 瞎 益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绸”,前鼻音“ 凡 款 斑”。

  (2)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熟字加偏旁:“巨+?=距”“周+纟=绸”“莫+月=膜”“害+目=瞎”。

  (2)形*字比较。如:绿一录 风一凡 斑一班

  (3)组词扩展:“款待 款款 有益 益虫 大约”

  (4)以多种形式认读词语,如猜读、“开火车”读等。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个短文中不理解的词义,

  三、交流讨论,重点感悟。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你感兴趣的内容:

  (1)“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它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从上文中,你知道了什么?(独角仙个头大,甲壳硬,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2)除此之外,还写了独角仙的什么特点?(力气大)找出表现独角仙力气大的句子。

  “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

  (3)“复眼”想必是许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

  “想必”可以换成哪些词语?(一定 肯定)

  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

  文中提到有哪些昆虫有复眼?(蜻蜓、苍蝇)复眼有什么作用?(视觉变得灵敏)

  (4)“瓢虫,朱红的,瓷器似的硬翅,上有颜色鲜艳的小圆点,特别漂亮。”

  这里抓住瓢虫的什么来写的?(颜色、硬翅、硬翅上的小圆点。)

  (5)“挂大扁儿”是哪里人对什么的称呼?(河北人,尖头绿蚂蚱)

  (6)你喜欢蚂蚱吗?介绍蚂蚱时,一共介绍了几种蚂蚱?(两种蚂蚱:尖头绿蚂蚱和土蚂蚱。)各有什么特点和有趣的地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都是从外形和动作来叙述的:

  A、尖头绿蚂蚱

  动作描写:“蚂蚱飞起来会咯咯作响,不知道它是怎么弄出这种声音的。”(板书:咯咯作响)

  外形:“蚂蚱的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非常好看。”

  这句话写出了蚂蚱的什么?(膜翅的颜色很漂亮)(板书:膜翅,漂亮的桃红色)

  B、土蚂蚱:

  外形:“身体粗短,方头色黑如泥土,翅上有黑斑。”

  这里抓住“土蚂蚱”外形上的什么写的?(身体、头、翅膀)(板书:身体粗短、方头、翅膀有黑斑)

  动作:“这种蚂蚱,抓住它,它就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顶讨厌。”

  你认为那些地方写得很有趣?(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一泡”写出土蚂蚱的口水非常恶心。)(板书:吐褐色口水)

  2、选择一个自己喜欢小短文,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积累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

  3.用喜欢的方式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探索昆虫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昆虫,总结它的特征。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探索昆虫奥秘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昆虫吗?你知道哪些昆虫?对它们有什么了解?(课件出示多种常见的昆虫图片)

  2.小组交流组内同学普遍感兴趣的昆虫,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导入课题: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昆虫,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汪曾祺的《昆虫备忘录》,来进一步了解几种昆虫。(板书课题)

  二、自主读文,培养自主学*能力

  1.默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教师巡视,随机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三、互相交流,学*第一部分“复眼”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作者主要介绍了昆虫的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随机小结。

  (1)蜻蜓有复眼。(板书:复眼)

  (2)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板书:视觉灵敏)

  5.查字典了解什么是复眼。(指名说,教师小结,课件出示“复眼”的相关知识)

  6.作者是怎么研究复眼的?

  (1)琢磨。琢磨是什么意思?(思考;研究)作者是怎样琢磨的?(“想必是”可推敲出作者是通过看书与猜想。)

  (2)观察。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走*蜻蜓和苍蝇,发现它们视觉灵敏)

  (3)想象。(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

  7.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和思考)

  8.再读课文,还有什么发现?(指名说)

  9.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惯。

  四、互相交流,学*第二至四部分

  1.出示自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昆虫分小组进行探究学*。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3篇(扩展3)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两件事情生动地说明了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入迷”的程度:着迷————迷恋————痴迷。

  第一课时本想按照预订计划校对预*作业,并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不曾想在校对预*作业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很紧,没能完成预订任务。为了加快课文的节奏,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先板书了文中的三句话——

  (1)“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2)“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3)“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然后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抓住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找出关键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如在学*第一个故事时,抓住“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从两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法布尔捉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而“高兴极了”、“心里甜滋滋”、“兴致勃勃”等词语,则写出了法布尔高兴的心情。再看法布尔的动作:捉到小甲虫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包上”、“装进”、“打算……欣赏”,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三句话中各有一个中心词,分别是“着迷”、“迷恋”、“痴迷”。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已经对这三个词语有了很好的感悟。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

  教学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体会,由于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把研究昆虫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结合全文来理解,学生对法布尔的精神会领悟得更深刻。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代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本文的课题入手,抓住“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让学生感受法布尔情感的加深以及成为昆虫学家的原因。

  一、质疑导入(完成)

  本篇课文题目独特新颖,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我认为本课可以以课题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激发探究课文的兴趣。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此时,全班同学的思维火花碰撞在一起,使得他们兴趣盎然,主动去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理清文章层次(完成)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重点,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改变按自然段顺序“*推”的教学流程,理清课文层次。

  三、逐层分析“着迷”-“迷恋”-“痴迷”(完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是环境造就的。这个小镇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这让小法布尔从小对小虫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捉纺织娘开始,小法布尔的着迷转变成了迷恋,为了捉这只“歌唱家”,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找了3天终于找到了;到了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却将任务抛到脑后,自己跑去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被父母责骂后,依然去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到这里,迷恋走向了痴迷。正因为这种痴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哪些句子反映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有所欠缺)

  本次教学我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我只顾着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法布尔的精神,忘了让学生学*本课的写作手法。

  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教学时,可以故意说文章的第一节环境描写太多余了,可以删掉。让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引导学生朗读父母责骂法布尔的话,启发学生思考:“从责骂声中你能看出什么?”有的学生会说看出父母亲很严厉,有的会说父母亲很爱儿子,有的则能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不同,间接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这次的教学让我认识到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课文的文本内容,更要关注课文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思想情感要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体悟,而不是老师一个人枯燥的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更要让学生学*这种写作手法该如何使用、该在哪种情况下使用,为*作积累素材。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结合,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设计我做了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我从纺织娘入手,因为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我让他们描述了自己听到的纺织娘的声音和样子,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浑身绿色比较难捉,而且也都表明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我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是怎么做的,通过读文章学生找到他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段时,指导了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有小时侯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小法布尔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是个有惊人毅力的孩子。他对昆虫的“着迷”、“迷恋”、“痴迷”的程度令我们每位读者都心生敬佩!课文的语言文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能够牢牢锁住学生的眼球,扣住学生的心弦。我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引到学生通过这些语句,想象画面,指导有效朗读之后,组织大家讨论、体会这段文字的用意。

  二是课文主体部分描述的两件事,抓住关键词句,例如“三天前”、“终于”、“鼓鼓囊囊”、“难过极了”、“很不情愿”、“仍然兴致勃勃”、“躲起来”等词语体会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的喜爱与痴迷,对观察昆虫的执著。

  三是在读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到学生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例如“终于找到这位‘歌唱家’”时,法布尔的神情表现、语言动作;例如受到父母反对、批评时的内心独白等,这些不仅让学生得到语言、表演等能力的锻炼,更对凸现文章的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

  学*课文第2—3自然段时候,引导学生来学*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具体,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其中一个“瞧”字一个“终于”学生抓得好!

  陶心妮说:“我从一个‘瞧’字读到了法布尔的兴奋、欣喜之情感,三天前他就听到了歌声,他一直在找呀找呀,好不容易才找到,他一定高兴极了,这一个‘瞧’充分地写出了他的心情!”

  另一名学生则抓住一个“终于”来谈体会,也从中体会到法布尔抓到了那位“歌唱家”是多么高兴!我趁势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三天里,他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如下:他可能在学着这位“歌唱家”唱歌,想引诱他出来,竖起耳朵仔细地倾听,他到底在哪里呢?他在草丛中找呀找呀,还自言自语道:“你在哪里?快点出来吧!哈哈,别跟我玩捉迷藏的游戏了,我马上要找到你了!”三天里,法布尔不停地找啊找啊,终于被他找到了!

  可见,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是很强的!我希望他们在课外阅读时也能做到这样边读边想,在读中体会,有体会后再读,这样才能有许多收获!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两件事情生动地说明了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入迷”的程度:着迷————迷恋————痴迷。

  第一课时本想按照预订计划校对预*作业,并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不曾想在校对预*作业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很紧,没能完成预订任务。为了加快课文的节奏,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先板书了文中的三句话——

  (1)“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2)“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3)“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然后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抓住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找出关键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如在学*第一个故事时,抓住“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从两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法布尔捉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而“高兴极了”、“心里甜滋滋”、“兴致勃勃”等词语,则写出了法布尔高兴的心情。再看法布尔的动作:捉到小甲虫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包上”、“装进”、“打算……欣赏”,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三句话中各有一个中心词,分别是“着迷”、“迷恋”、“痴迷”。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已经对这三个词语有了很好的感悟。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

  教学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体会,由于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把研究昆虫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结合全文来理解,学生对法布尔的精神会领悟得更深刻。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代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本文的课题入手,抓住“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让学生感受法布尔情感的加深以及成为昆虫学家的原因。

  一、质疑导入(完成)

  本篇课文题目独特新颖,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我认为本课可以以课题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激发探究课文的兴趣。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此时,全班同学的思维火花碰撞在一起,使得他们兴趣盎然,主动去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理清文章层次(完成)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重点,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改变按自然段顺序“*推”的教学流程,理清课文层次。

  三、逐层分析“着迷”-“迷恋”-“痴迷”(完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是环境造就的。这个小镇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这让小法布尔从小对小虫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捉纺织娘开始,小法布尔的着迷转变成了迷恋,为了捉这只“歌唱家”,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找了3天终于找到了;到了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却将任务抛到脑后,自己跑去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被父母责骂后,依然去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到这里,迷恋走向了痴迷。正因为这种痴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哪些句子反映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有所欠缺)

  本次教学我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我只顾着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法布尔的精神,忘了让学生学*本课的写作手法。

  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教学时,可以故意说文章的第一节环境描写太多余了,可以删掉。让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引导学生朗读父母责骂法布尔的话,启发学生思考:“从责骂声中你能看出什么?”有的学生会说看出父母亲很严厉,有的会说父母亲很爱儿子,有的则能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不同,间接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这次的教学让我认识到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课文的文本内容,更要关注课文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思想情感要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体悟,而不是老师一个人枯燥的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更要让学生学*这种写作手法该如何使用、该在哪种情况下使用,为*作积累素材。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结合,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设计我做了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我从纺织娘入手,因为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我让他们描述了自己听到的纺织娘的声音和样子,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浑身绿色比较难捉,而且也都表明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我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是怎么做的,通过读文章学生找到他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段时,指导了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有小时侯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小法布尔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是个有惊人毅力的孩子。他对昆虫的“着迷”、“迷恋”、“痴迷”的程度令我们每位读者都心生敬佩!课文的语言文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能够牢牢锁住学生的眼球,扣住学生的心弦。我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引到学生通过这些语句,想象画面,指导有效朗读之后,组织大家讨论、体会这段文字的用意。

  二是课文主体部分描述的两件事,抓住关键词句,例如“三天前”、“终于”、“鼓鼓囊囊”、“难过极了”、“很不情愿”、“仍然兴致勃勃”、“躲起来”等词语体会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的喜爱与痴迷,对观察昆虫的执著。

  三是在读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到学生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例如“终于找到这位‘歌唱家’”时,法布尔的神情表现、语言动作;例如受到父母反对、批评时的内心独白等,这些不仅让学生得到语言、表演等能力的锻炼,更对凸现文章的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

  学*课文第2—3自然段时候,引导学生来学*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具体,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其中一个“瞧”字一个“终于”学生抓得好!

  陶心妮说:“我从一个‘瞧’字读到了法布尔的兴奋、欣喜之情感,三天前他就听到了歌声,他一直在找呀找呀,好不容易才找到,他一定高兴极了,这一个‘瞧’充分地写出了他的心情!”

  另一名学生则抓住一个“终于”来谈体会,也从中体会到法布尔抓到了那位“歌唱家”是多么高兴!我趁势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三天里,他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如下:他可能在学着这位“歌唱家”唱歌,想引诱他出来,竖起耳朵仔细地倾听,他到底在哪里呢?他在草丛中找呀找呀,还自言自语道:“你在哪里?快点出来吧!哈哈,别跟我玩捉迷藏的游戏了,我马上要找到你了!”三天里,法布尔不停地找啊找啊,终于被他找到了!

  可见,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是很强的!我希望他们在课外阅读时也能做到这样边读边想,在读中体会,有体会后再读,这样才能有许多收获!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3篇(扩展5)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代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本文的课题入手,抓住“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让学生感受法布尔情感的加深以及成为昆虫学家的原因。

  一、质疑导入(完成)

  本篇课文题目独特新颖,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我认为本课可以以课题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激发探究课文的兴趣。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此时,全班同学的思维火花碰撞在一起,使得他们兴趣盎然,主动去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理清文章层次(完成)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重点,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改变按自然段顺序“*推”的教学流程,理清课文层次。

  三、逐层分析“着迷”-“迷恋”-“痴迷”(完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是环境造就的。这个小镇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这让小法布尔从小对小虫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捉纺织娘开始,小法布尔的着迷转变成了迷恋,为了捉这只“歌唱家”,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找了3天终于找到了;到了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却将任务抛到脑后,自己跑去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被父母责骂后,依然去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到这里,迷恋走向了痴迷。正因为这种痴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哪些句子反映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有所欠缺)

  本次教学我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我只顾着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法布尔的精神,忘了让学生学*本课的写作手法。

  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教学时,可以故意说文章的第一节环境描写太多余了,可以删掉。让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引导学生朗读父母责骂法布尔的话,启发学生思考:“从责骂声中你能看出什么?”有的学生会说看出父母亲很严厉,有的会说父母亲很爱儿子,有的则能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不同,间接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这次的教学让我认识到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课文的文本内容,更要关注课文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思想情感要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体悟,而不是老师一个人枯燥的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更要让学生学*这种写作手法该如何使用、该在哪种情况下使用,为*作积累素材。

  《装满昆虫的衣袋》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两件事情生动地说明了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入迷”的程度:着迷——迷恋——痴迷。

  第一课时本想按照预订计划校对预*作业,并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不曾想在校对预*作业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很紧,没能完成预订任务。为了加快课文的节奏,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先板书了文中的三句话—(1)“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2)“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3)“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然后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抓住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找出关键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如在学*第一个故事时,抓住“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从两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法布尔捉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而“高兴极了”、“心里甜滋滋 ”、“兴致勃勃”等词语,则写出了法布尔高兴的心情。再看法布尔的动作:捉到小甲虫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包上”、“装进”、“打算……欣赏”,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三句话中各有一个中心词,分别是“着迷”、“迷恋”、“痴迷”。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已经对这三个词语有了很好的感悟。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

  教学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体会,由于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把研究昆虫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结合全文来理解,学生对法布尔的精神会领悟得更深刻。

  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表现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

  《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描写法布尔珍爱小甲虫的一个段落: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不同的动作,再把动作连贯起来,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的有趣情景。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然后我再以其生动的讲解,富有感情的朗读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再现出生动的画面,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再现课文内容的*惯。

  在学*活动中,学生除了从插图中感知事物,展开想象以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去感知形象画面,展开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更要重视借助课文内容,通过词句再现画面,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再现,就是根据课文文字,在头脑中勾画出所描绘的有关人物、事件、情景等。它是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表现。课文中讲了法布尔的这样一个故事:法布尔三天前发现了一种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三天的时间在田野里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它的名字叫纺织娘。在父母因为找不着法布尔而万分焦急的时候,法布尔突然大叫“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读出了法布尔油然而生的喜悦,“妈妈,我在这儿呢!”一声一声,动情不已。

  课文中还有一个故事,讲法布尔为了逮一只飞行速度相当快的小甲虫,动作简直比小甲虫还要敏捷。我请了一位*时行动敏捷的学生来读这段话,学生联系自己的个性特点,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得兴趣盎然。当法布尔带着满满两口袋宝贝甜滋滋的回家时,却遭到了父母的一番训斥,这一段责骂的对白学生分角色读起来真是感触颇多,那样的严厉,那样的怒气冲冲,学生从这样的责骂声中体会到法布尔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学生对课文文本的见解主要源于多读书。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不读熟不开讲;要找准可读处让学生联系生活读出自己的感受;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评点、争论,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分辨真假、判断对错的能力,学*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可采用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材等方式。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如评价学生的朗读:你觉得他读得怎样?听了他的发言,你想说些什么?

  评价教师朗读:你认为老师读得怎样?你能帮帮老师吗?

  评价教材: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把评价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教学的“*等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而这个课题就突出地显示了法布尔的与众不同。课前学生预*课文时我让学生在本子上对这篇课文提三个问题,其中问得最多的是:“为什么要在衣袋里装满昆虫?” “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

  的确,看到这个课题便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但更重要的是突出地表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极其喜爱的态度。说到虫子,一开始很多学生表示出了“不喜欢”,甚至说“恶心”(特别是毛毛虫之类的),我这样说:“可是法布尔却跟你们不一样,他非常喜欢小虫子,课文哪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

  学生很快找出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一句。我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比“着迷”还要“着迷”的词语:“迷恋”、“痴迷”。应该说,“迷”是全文的线索,是通篇的灵魂。因此,教学本文我紧紧扣住“迷”字展开。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引导学生体会时我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纺织娘和小甲虫的语句,从而来体会在法布尔眼里这些虫子是多么漂亮,很多学生也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两种昆虫;二是描写法布尔如何对待捉到的小虫子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珍爱。尤其是课文的用词非常精确,通过抓关键词、换词比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甚至是痴迷。

  课文中还写到了法布尔受到了父母的责骂,我让学生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法布尔的父母的看法。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理解法布尔父母的做法,主要是从安全方面考虑(这部分孩子*时属于“听话型”的);而另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支持法布尔父母的做法,理由是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从“眼泪刷刷地往下流”可以看出(这部分孩子是属于“有主见型”的)。到底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说话有理有据的,我在课堂上也没有说法布尔父母的做法是对是错,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对于法布尔来说,“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已经达到痴迷的地步了。

  我想,学生在课文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痴迷之后,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3篇(扩展6)

——《装满昆虫的衣袋》读后感合集五篇

  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后,我对法布尔十分的敬佩。

  这篇课文写了小时候的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因为抓一只三天也没有抓到的纺织娘而忘记了回家,害的爸爸、妈妈害怕、着急。第二件事情是父亲叫他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里,自己就去观察周围,他把自己的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

  法布尔被这样责骂,他还会继续研究昆虫吗?这个问题一直在脑海里打转,于是我带着紧张的心态往下读,读到“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有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子,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躲起来偷偷玩,就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了科学的殿堂。”我那颗七上八下的心恢复了*静,呼了口气,想:对啊!就是这种痴迷,法布尔才有《昆虫记》这成就。

  想到自己,就不禁一阵羞。以后,我要向法布尔学*,学*做一个坚持不懈的人,相信只要下功夫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

  这篇课文写了小时候的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因为抓一只三天也没有抓到的纺织娘而忘记了回家,害的爸爸、妈妈害怕、着急。

  第二件事情是父亲叫他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里,自己就去观察周围,他把自己的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读到这句话,我的心七上八下的。法布尔被这样责骂,他还会继续研究昆虫吗?这个问题一直在脑海里打转,于是我带着紧张的心态往下读,读到“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有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子,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躲起来偷偷玩,就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了科学的殿堂。”我那颗七上八下的心恢复了*静,呼了口气,想:对啊!就是这种痴迷,法布尔才有《昆虫记》这成就。

  想到自己,就浮现出了一幅画面,一个小女孩在画画,扔下了几张画得好难看的画,后来,她没有耐心画了,便扔下最后一张画,还发誓以后在也不画了!对!这个小姑娘就是我!这时的我,已经面红耳赤了,好后悔啊!后悔当初为什么不能像法布尔坚持不懈呢?

  以后,我要向法布尔学*,学*做一个坚持不懈的人,相信只要下功夫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

  今天,我读了“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读后感到很受启发。

  文中写了小时候的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因为抓一只三天也没有抓到的纺织娘而忘记了回家,害的爸爸、妈妈着急。第二件事情是父亲叫他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里,自己就去观察周围,他把自己的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有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子,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躲起来偷偷玩,就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了科学的殿堂。” 读到此处,我想:“法布尔的成功源自他对科学的痴迷,源自他对探索的锲而不舍。我们青少年就应该学*他这种精神。

  回想一下我自己,更是深有体会。二年级时,我开始学*硬笔书法,刚开始的一个月,我每天坚持练30分钟,老师表扬我有进步,可是后来我就坚持不住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后来干脆就不练了。一年以后,我的`字丝毫没进步。四年级时,我看到当初和我一起练字的同学,有的已经大有长进。于是,我下决心每天都练,做到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到现在两年了,我的字在市里,省里比赛中,多次获一等奖。如果不是我后来锲而不舍,哪有今天的成绩呢。

  因此,我想,法布尔对科学的痴迷,对探索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青少年学*!

  读过《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文章吗?我读完后,产生了许多想法:法布尔对昆虫是那么痴迷,无论他的父母如何反对,他依然对昆虫那么如痴如醉。而我呢,跟他相差那么远! 法布尔依靠自己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进入了他所希望的地方--科学的殿堂。

  “锲而不舍”在如今这个社会上,有谁做到了?或许真的有人,但也或许没有。做事如果三心二意,浅尝辄止,便什么事也做不成,只有一心一意的追求,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而且,就算父母不同意你做,虽然有一句话说:父母之命不可违。但是我们也有权利追求我们需要的,因为我们长大了,虽不能展翅高飞,但也能脱离父母的翅膀,追求我们所需要的,我们也有自己的自由!! 我们决不能做一个喜欢后退的人,遇到反对就悲观叹气,失去前进的信心,那样只会步步后退。我有一个经历:这个学期我想竞选大队委员,可遭到了妈妈的反对,她说:“当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即使你是班长,你的成绩不好,你也是不能评优的,更不要想评三好学生了。况且,你五年级了,最主要的是学*!!”

  我听从了妈妈的建议,后来放弃了,打算不再前进了。后来想想,我应该去竞选,为学校服务,为班级报务,也没什么不好。可是,我后悔已经晚了!我就是因为听了那两句话,放弃了。法布尔虽然遭父母的责骂,可他却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痴迷,他的坚持使他获得了成功,我的放弃让我失败! 今后,我要发扬法布尔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永远努力向上!

  这学期学了这么多的课文,不过我最喜欢的是第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这篇课文写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一次,法布尔在父母忙农活时抓虫子,当父母要回去时找不到他了。原来他抓住了一只纺织娘。还有一次,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抓甲虫,装在了衣袋里,把衣袋装得鼓鼓的,却挨了父母一次臭骂。但他没有放弃对昆虫的喜爱。后来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

  从这篇课文中,我懂得了我们要热爱大自然,大自然给了我们许多启示: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那是在告诉我们要勤劳;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江河日夜不息地奔涌,那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梅花雪中绽放,是在启示我们要坚韧不拔;清澈的小溪无声流淌,那是启示我们要默默无闻;大雁成群结队飞过天际,那是在启示我们要目标一致;乌鸦反哺父母,那是启示我们要孝敬老人;憨厚的狗尾随主人,那是在启示我们要忠诚・・・・・・

  在这篇课文中,法布尔还向我们揭开了人生的真谛:持之以恒、执着追求就一定能成功!比如说中国史学家谈迁在50多岁时写的400多万字的《国榷》被盗,但他却奋笔疾书,又写了一本更加详实可信的新《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西汉时期司马迁遭受了辱刑却依然坚持不懈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齐白石爷爷每天都创作画,到了晚年还坚持每天作画三幅,他的画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装满昆虫的衣袋》值得我们反复读,仔细读。说不定,你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呢!

  (二)

  从前,有个叫法布尔的小孩在圣来昂的`小村子里出生了。他天生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每次放鸭子,他都要抓许多小昆虫,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带回家好好欣赏,却屡次遭到父母的责骂。法布尔没有放弃,他仍然把许多小虫子带回家里,偷偷的玩。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领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两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

  人总是要有梦想的,你不能光是在做“白日梦”,那你永远也别想成才。我们要象法布尔一样,对自己手中的事情负责,认真踏实的去对待。遇到挫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不能半途而费;遇到困难要勇往直前,决不能退缩。而且我们要象法布尔一样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世界上有多少人为了梦想奋斗、坚持!齐白石、爱迪生、诺贝尔等等。为了追求梦想,让我们一起奋斗!一起加油吧!

  (三)

  读过《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文章吗?我读完后,产生了许多想法:法布尔对昆虫是那么痴迷,无论他的父母如何反对,他依然对昆虫那么如痴如醉。而我呢,跟他相差那么远! 法布尔依靠自己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进入了他所希望的地方--科学的殿堂。

  “锲而不舍”在如今这个社会上,有谁做到了?或许真的有人,但也或许没有。做事如果三心二意,浅尝辄止,便什么事也做不成,只有一心一意的追求,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而且,就算父母不同意你做,虽然有一句话说:父母之命不可违。但是我们也有权利追求我们需要的,因为我们长大了,虽不能展翅高飞,但也能脱离父母的翅膀,追求我们所需要的,我们也有自己的自由!! 我们决不能做一个喜欢后退的人,遇到反对就悲观叹气,失去前进的信心,那样只会步步后退。我有一个经历:这个学期我想竞选大队委员,可遭到了妈妈的反对,她说:“当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即使你是班长,你的成绩不好,你也是不能评优的,更不要想评三好学生了。况且,你五年级了,最主要的是学*!!”

  我听从了妈妈的建议,后来放弃了,打算不再前进了。后来想想,我应该去竞选,为学校服务,为班级报务,也没什么不好。可是,我后悔已经晚了!我就是因为听了那两句话,放弃了。法布尔虽然遭父母的责骂,可他却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痴迷,他的坚持使他获得了成功,我的放弃让我失败! 今后,我要发扬法布尔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永远努力向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