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2-25 17:12:58 教学设计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25-26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断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圆锥体积方法和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

  1、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学生回答。

  2、说一说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1)已知s、h求v

  (2)已知r、h求v

  (3)已知d、h求v

  3、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又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圆锥体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新课

  (一)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圆柱---转化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圆柱体公式)

  2、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1〉学生独立操作

  让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实验其他学生观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1个,比圆柱体积多的水。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看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2〉教师教具演示巩固学生的操作效果,cai课件演示

  a、屏幕上出示等底、等高

  b、等底、不等高

  c、等高、不等底

  实验报告单

  实验器材

  实验结果

  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

  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圆柱

  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

  〈3〉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板书)

  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v锥=1/3sh

  做一做:

  填空:

  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已知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如果圆柱的体积是12立方分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

  (二)运用公式,尝试练*

  1、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为什么要乘1/3?

  试一试:

  一个圆锥体,底面积是19*方米,高是12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相关内容:第四单元圆全单元教案六下第一单元负数教材分析《圆锥的认识》说课《分数乘分数》教后反思《纳税》教案人教版第十一册教案百分数(五)折扣圆柱的表面积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以分数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2、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那些情况?

  (如果已知圆锥的高和底面半径如果已知圆锥的高和底面半径(或直径、周长),怎样求圆锥的体积呢?)

  练一练

  3、求下面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

  (1)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3厘米。

  3.14×22×3

  (2)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6分米。

  3.14×(6÷2)2×6

  (3)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

  3.14×(12.56÷6.28)2×6

  2、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如图(单位厘米)

  (1)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9分米(2)底面半径3分米和高7分米

  通过公式我们发现计算圆锥的体积所必须的条件可以是底面积和高

  a、底面积和高

  b、底面半径和高

  c、底面直径和高

  d、底面周长和高

  三、巩固练*

  1、判断:

  ⑴、圆锥的体积等于圆住体积的1/3。()

  ⑵把一个圆柱切成一个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⑶圆柱的体积比和它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大2倍。()

  ⑶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体积相等,那么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

  2、填空

  ⑴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已知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米,圆柱的体积是()。

  ⑵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等底等体积,已知圆柱的高是12厘米,圆锥的高是()。

  ⑶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等高等体积,已知圆柱的底面积是314*方米,圆锥的底面积是()。

  3、拓展练*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似于一个圆锥,通过测量它的直径是4厘米高是1.2厘米,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引导学生说出怎样测量沙堆的底面的周长、直径、和高。)

  用两根竹竿*行地放在沙堆两侧,测得两根竹竿间的距离,就是直径。将一根竹竿过沙堆的顶部水*位置,另一根竹竿竖直与水*竹竿成直角即可量得高。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3、渗透知识“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并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一对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圆锥和一桶水为一份教具,准备6份。一桶沙子。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课前铺垫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指两名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圆锥有什么特征?它的体积如何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为什么?

  教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指名发言)

  用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沙子,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教师:同学们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只倒一次,看看能不能想办法推出计算公式?让学生动脑动手?

  得出用尺子量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里,水高是原来水高的1/3。

  小结: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5)应用巩固

  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教师板书: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2、练*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3、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有一个*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这堆小麦的体积吗?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5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4、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

  (四)综合练*,发展思维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⑴a立方米②3a立方米③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

  (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的?

  五、开放性作业:

  要使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相等,你有什么办法?(生讲师课件演示)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倒水实验,而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特别是用不同的方法推到出计算公式,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积极性。

  2、通过验证猜想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学具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在此教师成功地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能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组织和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3、小学阶段学*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几何知识不是靠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是比较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强调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有一定的倍数关系;第二次,让学生将圆锥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用沙子实验验证“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4、本课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的适当开放,较恰当地处理好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只是,这节课学生是在教师预设引导中探究。为什么要学的疑念,怎样学的策略,可能还不够突显,有待于探究。"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利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圆锥的体积。体验到计算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是最简便的方法。

  2、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估算能力,评价能力,更好的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到计算圆锥体积的不同方法。从而理解计算公式v=1/3sh,并感受到计算公式的简便。

  教学难点:

  能利用不同方法计算不同物体的体积。知识的活学活用。

  教学准备:

  1、个学生一组,每组各有量杯;量桶;一升的容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器皿;大米,沙子或水;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若干。

  2、教学软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新。

  1、首先教师手中拿一圆柱体问:“同学们,老师想知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你们能帮助我吗?”

  (学生踊跃举手说明。可以先测量出圆柱的半径与高。再用圆周率乘半径的*方得到底面积,最后乘以高就可以了。)

  2、教师表示赞同,并抓住这一契机拿出于刚才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问:“那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圆锥体,它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你们知道吗?”(学生齐答不)那你们想不想研究呢?(学生齐答想)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以旧引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联系,而且还能体验得到新知的亲切。从而产生学*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

  1、动手操作,测量圆锥体的体积。

  要求:每组同学,利用桌面上的工具(量杯,量桶,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容器,大米,沙子,水,1立方分米小方块)测量出自己组内的圆锥体的体积。测量物体是容器的厚度不计。

  〈全体学生在动手操作,互相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巡回指导。课堂呈现小组探究学*的热烈场面。〉

  3、分组汇报不同的方法。

  〈学生在汇报时可边讲解边示范〉

  方法一:可以利用量杯。首先把圆锥体容器内装满水,然后把它倒入量杯内,我们看到水面的刻度就是水的体积也就是圆锥体的体积。

  方法二:利用手中的一立方厘米的小木块进行估算。

  方法三:受《曹冲称象》的启示。利用一生的容器。把它装满水后将圆锥体放入,溢出水后拿出圆锥体。这时看容器空出来的地方为长方体,用一立方分米减去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得到圆锥体的体积了。

  方法四:把圆锥体内装满大米、沙子或水,然后将它到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里。发现到了3次正好到慢。也就是说,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三分之一。用字母表示为:v=1/3sh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研究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讲解第四个方法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质疑,在操作此过程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2)学生再次在小组内操作探究。

  (3)汇报结论。

  (4)微机演示。

  当等底不等高时,当等高不等底时,当底和高都不相等时,出现的结果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究与微机演示,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圆锥体与圆柱体之间关系。加深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4、评价以上各种办法

  同学们的结论是用公式计算比较方便。

  三、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一)

  1、各小组量一量,算一算自己组内的圆锥体的体积。(测量,计算时都要保留整数)

  2、汇报结果。

  先测量出圆锥体的直径,算出底面积。再测量出高,算出它的体积。算式:1/3x[3.14x(10/2)x10]≈262立方厘米(忽略厚度,即把溶剂可看作体积)

  (问题二)

  1、现知道手中的圆锥体每立方厘米约装0.9克大米,计算这个圆锥体容器可装多少克大米?

  2、汇报结果。

  用每立方厘米装大米的克数乘圆锥的体积。算式:0.9x262≈236克

  3、验证计算结果

  用称称一称,比较一下结果。

  4、讨论两次结果为什么不同。

  由于测量时厚度不计,计算时是*似值。都存在误差。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计算等环节,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及估算的能力。〉

  (问题三)

  利用圆锥体积公式计算。

  (1)r=2cmh=6cmv=?(2)d=6mh=5mv=?

  (问题四)

  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或容积。(直说出计算的方法即可)

  1、用什么方法计算出葫芦能装多少水?

  2、胡萝卜的体积怎样计算?

  3、不规则的零件体积计算?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及策略,培养创新能力。〉

  四、总结全课

  说说你的收获,鼓励学生学*知识要活学活用,大胆动脑,勇于创新。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锥的体积》。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分析。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空间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一年级开始就认识了立体图形,五年级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在前面刚学了圆柱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学*圆锥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掌握,做到水到渠成。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及已有的生活经验,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圆锥与圆柱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推理思想。

  3.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乐于学*、勇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本节课我将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引导启发,合作交流和自主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理解知识,在多样化的练*中巩固知识。

  为了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我将从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探究、掌握新知,巩固练*、拓展延伸,回顾梳理、课堂小结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我将创设冰淇淋大卖场的情景,出示圆锥形的两个冰淇淋图片:图片1的冰淇淋底面积较小,高一些,图片2的冰淇淋底面积较大,矮一些。让学生判断哪个冰淇淋大?选择对的同学可以免费品尝一根冰淇淋。让学生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底面积”和“高”两个关键量。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哪个冰淇淋大其实就是求它们的体积,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揭示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以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快速切入正题。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大胆猜测,引导分析

  首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提出质疑圆锥的体积最有可能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为什么?

  接着引导学生从圆锥和圆柱的共同特征入手,它们的底都是圆,从而引出圆锥的体积可能和圆柱的体积有关。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产生猜想,引出圆柱,为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并且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新知的浓烈探索欲望。

  2、实验探究,合作学*

  首先,我会出示实验要求,明确各组任务。实验活动分为两组,一号学具用来证明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二号学具用来对比证明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不存在上面的关系。学生操作实验时,我会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发现:一号学具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圆柱里都是三次装满。而二号学具的实验结果是不一致的,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出现了不同次数的装满情况,唯独没有出现三次的情况。

  接着,提出质疑:为什么各小组一号学具的实验结果都是三次装满,而二号学具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发现:一号学具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而二号学具中的圆锥和圆柱有等底不等高的,有等高不等底的,也有不等高不等底的。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和圆锥,都是三次装满?

  4、教师演示,加以验证

  我会用标准教具装水再试验一次,加以验证,由学生自行总结出实验结果: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虽然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结论,但是我还是会和学生解释一下,用实验得到的结果有可能是不严密的,实验只是一种验证手段,只是现在限于知识水*,还不能严格证明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数学家已经证明了这一结论,可以直接应用。最后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V=?sh,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体会数学的简洁美。通过实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

  第三环节:巩固练*,拓展延伸

  为了检测本节课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以下练*,1、基本练*,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圆锥的体积公式。2、解决引课中两个冰淇淋体积的问题,首尾呼应。3、综合训练,给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回顾梳理,课堂小结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围绕“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回顾梳理本节课学*的内容,交流自己的学*心得和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说板书设计

  以上呈现的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设计以提纲式的板书为主,这样可以很直观、很清晰、更明了的将整课内容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的第七课时----《圆锥的体积》,下面说一说我对这节课的想法。

  一、说教材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为学*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和方法,如上学期学的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和刚刚经历过的圆柱的体积的推导中所运用的转化的方法,这节课我想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三、说教学过程

  口算(题卡)时间3-5分钟。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学*圆柱时用的)

  问题(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推导公式

  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顶点(一个)、底面(一个圆)、侧面(展开是扇形)高(一条))引导学生猜想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自己动手验证。试着测量圆锥的高。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想: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首先,教师出示等地等高的圆柱圆锥(课件出示)思考:(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3)得出了什么结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沙子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水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个小组汇报、展示。

  第六、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四、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电脑出示题目)

  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做在练*本上,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3、只列式不计算。将上题中的已知条件:“底面积是25*方分米”,依次改为“半径是3分米”、“直径是6分米”、“周长是12.56厘米”引导学生想: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

  4、小结:要求圆锥的体积,不论已知条件如何改变,都必须先求出底面积。求圆锥的体积,不但不能忘记乘以1/3,还要注意单位统一。

  五、达标测评

  1、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

  2、思考题:一个长15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它制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此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

  六、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得的问题?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结尾,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总之,本节课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获取,掌握了学*知识的方法,真正体现了陶行之先生所说的:“教正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和球》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十二的第3、4、5题。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两道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

  1、复*旧知,做好铺垫。

  (1)看图说出圆锥的`底面和高。

  (2)一个圆柱体零件,底面积是6。28*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两道题是复*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六年级下册《圆锥体积》说课稿(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圆柱体积公式及其应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学*一些什么?

  (3)教师总结,出示学*目标。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的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和谐*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本环节教学是本节几何课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给学生有对象可说,有东西可做,有问题可想,有步骤可循,让学生都能主动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

  (2)动手操作,探究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

  在实验时,我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

  ①比一比,量一量,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用空圆锥装满沙,倒进空圆柱中,可以倒几次?每次结果怎样?

  ③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④你能用实验说明圆锥的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归纳公式,学生记忆公式。(板书结论和公式)

  (5)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实验发现归纳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

  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最后总结了学法,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尝试练*,巩固提高。

  (1)同时出示例1和例2。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①师出示例题,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例题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根据公式可以直接求出来;例题2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③指名板演。

  ③集体订正,指出计算圆锥体积时,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巩固练*,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这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练*,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5、看书质疑,布置作业。

  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用了什么方法学到这些新知识的?还有什么疑问的吗?

  看书总结和质疑问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成功的课,都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质疑问难,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②布置课堂作业:练*十二的第3、4、5题。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要培养学生学*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锥的体积,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在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公式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复*旧知,课前铺垫

  (二)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三)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四)综合练*,发展思维

  (五)课后小结,归纳知识

  (六)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课前铺垫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指两名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圆锥有什么特征?它的体积如何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五、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一练”。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阶段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⑵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⑵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⑶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学具准备:⑴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

  ⑵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重要意义,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的愿望。”本节课在学*例五时,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自己去发现、总结、归纳,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

  ⑴出示圆柱: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⑵出示圆锥: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2、教学例五

  ⑴引导观察: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⑶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估计?

  ⑷分组验证;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操作验证。

  ⑸交流:说说自己小组是怎么验证的,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⑹讨论:①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这个圆锥的容积是这个圆柱容积的三分之一,那能不能说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应该怎么说才准确?②那怎么算出这个圆锥的容积呢?③推导出圆锥体积的公式(师板书)。④如果已知r和h圆锥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计算?如果已知d和h圆锥体积公式怎样计算?

  ⑺完成“试一试”。

  3、巩固练*

  做“练一练”。

  4、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今后注意?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1~12页的内容——圆锥的体积。

  这部分内容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学生在了解和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圆锥体积或容积;在研究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过程,进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内容包括了解圆锥体积或容积,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

  二、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前面的课时中也已经经历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通过已有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经历类比探索去学*圆锥体积计算方法。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直柱体,类比和猜想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圆锥不是直柱体,因此在探索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不仅有利于掌握立体图形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同时也利于提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锥体积。

  3、能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进一步丰富对空间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

  能积极参加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锥体积的计算。

  难点:理解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

  关键:经历“小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1、以讲解法、教具操作法、实验法为主,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2、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发现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教具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七、教学环节

  环节一复*铺垫

  回忆并应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通过练*巩固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认识,为下面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环节二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并提出问题:求这堆小麦的体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来进一步体会圆锥体积的含义。接着直接揭示课题——研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

  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步骤一: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这样,学生可以利用类比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然后让学生思考: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学生很容易根据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园,来联想到转化成圆柱。

  步骤二:放手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想到如果是用底面积乘高,计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而直觉会让他们想到圆锥的体积应该比圆柱体积小,但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等底等高”。让学生继续猜想应该是圆柱的几分之几,并说明猜想的依据。在猜想过程中,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多样,这个时候针对不同的结论,如: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教师随即出示几个大小不同,且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仔细观察,比如:大圆锥和小圆柱,或者底面积(高)相同,但是高(底面积)不相同的圆柱和圆锥。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高和底面积如果不相同,不能找到与圆锥的关系,因此只有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才便于我们研究。

  步骤三:实验活动。在学生形成猜想后,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展开分组活动,让学生参与操作实验,用一个空心的圆锥装满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看几次能倒满;然后再把圆柱中装满水或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中,需要倒几次才能倒完,并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初步感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用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1页—13页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在学*了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这就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初中阶段进一步学*几何图形知识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特制定以下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学*难点是: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活动法,归纳总结法。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三、说学法

  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复*导入,引出课题:通过复*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引入新课,为学生学*新知做好铺垫。

  2、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3、以旧引新,探究新知。

  通过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出问题: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我会拿出已经准备好了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然后提问以下几个问题:这两个容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谁的体积更大?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问学生:“你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这时候,肯定要有一部分聪明的或者已经预*课本的同学会说:“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或水,在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这时候就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他们的猜想。

  教师只需要做最总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就能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1/3Sh(板书,特别的用红颜色粉笔写出等底等高和公式)

  4、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通过“算一算”和“试一试”让学生掌握公式的运用。

  5、巩固练*,拓展深化,依次练*“练一练”中第1题,第4题和第5题。当然在练*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便得到及时的解决。

  6、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在此环节中,我会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哪些收获,是怎样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的公式的。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是《人教版》内容第十二册41—43页的内容。本节

  课是在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继续学*的内容。学*圆锥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圆锥体,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是从观察入手,到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圆锥体的有关概念,体积计算公式从实践中认识,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演示,使学生认识圆锥体,掌握它的特征和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

  2、让学生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严谨、仔细的良好*惯。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1)认识直圆锥并掌握它的一些特征。(2)圆锥体的体积计算。

  2、难点:(1)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2)解答有关直圆锥体实物体

  积。

  3、关键:要充分应用直观教具和电脑,进行演示和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直观操作,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充分运用实物让学生认识直圆锥,通过圆锥体的点,线,面,

  认识圆锥体的底和高。发挥学生四人小组的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直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2、运用电脑课件的动感突出重点。

  圆锥体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圆锥体,把生活中

  的锥形物体放在屏幕上(如小麦堆,漏斗等),运用电脑闪动形式认识圆锥体的底面,侧面,顶点,高。认识圆锥体积的大小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重引导学生去探索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电脑屏幕显示操作推导过程,把静态转化为动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觉到知觉进行顺利的过渡。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和创新意识。

  在认识圆锥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认识圆锥体的特征。在认识圆锥体的体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充分认识了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练*,启发学生做一些有创新能力的题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 悬念引入。

  首先让学生回忆*来学*了什么立体图形(圆柱体),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圆

  柱体和圆锥体的实物,让学生认识圆柱体,说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提问:屏幕上还有一些什么图形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圆锥体,另一方面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 探究新知。

  1、圆锥的认识。

  (1)圆锥的组成。

  ①面。圆锥有几个面?哪两个面?[教师板书:圆锥有两个面(一个侧

  面,一个底面)。]

  ②棱。提问:圆锥有几条棱?是什么样的一条棱?[教师板书:圆锥

  有一条棱(一条封闭的曲线)。]

  ③顶点。提问:圆锥有没有顶点?有几个顶点?[教师板书:圆锥一

  个顶点。]

  ④高。提问:圆锥的高在哪里?教师出示圆锥教具(电脑显示),把它一分为二,让学生观察,得出高的概念。[教师板书: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旁边(手示圆锥侧面)这个长度是不是圆锥的高?圆锥有几条高?(一条高)

  (2)圆锥的特征。

  ①一个底面是圆形。

  ②一个侧面展开图是扇形。(通过电脑演示得到。)

  (3)指导学生看圆锥立体图。

  2、圆锥体积公式推导。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为学*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几何知识不是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在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说学法

  1、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2、学生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回答:(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讲授新知

  1、(1)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想: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

  首先,学生带着如下三个问题自学课文,(电脑出示):(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3)得出了什么结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练*:

  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电脑出示题目)

  提高学*效率,掌握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的针对性很强,希望同学和老师都能够合理的使用!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解题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重点:

  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实际应用

  占地面积是求得什么?

  三、实践活动

  四、课后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老师出示铅锤):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

  (2)学生发言:(把它放进盛水的量杯里,看水面升高多少……)

  (3)教师评价:这种方法可行,你利用上升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铅锤的体积,间接地求出了铅锤的体积。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4)提出疑问:是不是每一个圆锥体都可以这样测量呢?(学生思考后发言)

  (5)引入:如果每个圆锥都这样测,太麻烦了!类似圆锥的麦堆也能这样测吗?(学生发表看法),那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方法。(老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自己想探索的需求,情绪高涨地积极投入到学*活动中去。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大胆猜测:

  (1)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通过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2)圆锥和我们认识的哪种立体图形有共同点?(学生答:圆柱)为什么?(圆柱的底面是圆,圆锥的底面也是圆……)

  (3)请你猜猜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学生大胆猜测后,课件出示一个圆锥与3个底、高都不同的圆柱,其中一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关系最密切?(学生答:等底等高的)

  (4)老师拿教具演示等底等高。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

  (5)学生用上面的方法验证自己做的圆锥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把等底等高的放在桌上备用。)

  2、试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试验来研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

  (1)课件出示试验记录单:

  a、提问:我们做几次实验?选择一个圆柱和圆锥我们比较什么?

  b、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试验,做好记录。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

  你们的试验结果都一样吗?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

  (4)老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装红色水演示。

  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把圆柱装满水往圆锥里倒,几次才能倒完?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学生拿小组内不等底等高的圆锥,换圆锥做这个试验几次,看看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学生汇报,有的说我用自己的圆锥装了5次,才把圆柱装满;有的说,我装了2次半……)

  (6)试验小结:上面的试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小组内讨论后交流)

  (这说明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成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3、公式推导

  (1)你能把上面的试验结果用式子表示吗?(学生尝试)

  (2)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圆锥的体积公式及字母公式:

  (3)在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条件最重要?(等底等高)

  进一步强调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存在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真正去体验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1、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1)出示例2:现在你能求出老师手中的铅锤的体积吗?(已知铅锤底面积24*方厘米,高8厘米)学生尝试解决。

  (2)提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3)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

  2、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1)出示例题:

  底面半径是3*方厘米,高12厘米的圆锥的体积。

  (2)学生尝试解答

  (3)提问: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1/3兀r2h来求圆锥的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1)出示例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似于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5)提问

  4、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1/3兀(d/2)2h来求圆锥的体积。

  设计意图:公式的延伸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活学活用的本领。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3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旨在让学生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我的设计是“颠倒课堂”的一次尝试,旨在让学生晚上在家观看教学视频,进行深层次的掌握学*,一次学不会,还可以反复学*,直到学会为止。这是与传统的“白天在课室听老师讲课,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

  2、以旧引新:我们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Sh。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呢?圆柱的底面是圆的,圆锥的底面也是圆的,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

  二、实验操作:

  1、请看接下来的2个实验:

  2、实验准备:2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水与沙子。

  3、播放视频:

  实验一:我们将圆锥容器装满水,再往圆柱容器里面倒(倒3次),3次正好装满。

  实验二:我们将圆柱容器装满沙,再往圆锥容器里面倒(倒3次),3次正好装满。

  4、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三、公式推导:

  1、通过两次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2、写成公式: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因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写成字母公式:V= Sh。因此,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圆锥的底面积与高。

  3、如果知道圆锥的底面半径r与**,圆锥的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表示呢?因为底面圆的面积s=πr2,所以圆锥的体积V= πr2h。

  4、在应用圆锥体积公式时不要忘记乘!

  四、知识应用

  1、接下来我们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工地上有一堆沙子,*似于一个圆锥体,沙堆底面直径4m,高1.2m。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分析题意:要求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就是求圆锥体沙堆的体积。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沙堆的底面积与高。根据底面直径4m,可以先求出沙堆的底面积,再用底面积乘高求出沙堆的体积。

  3、列式解答。(分步与综合)

  五、知识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圆锥的体积计算:V= Sh= πr2h。

  在应用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们要记住乘,还要留意单位名称是否统一!

  六、结束。

  【课堂教学设想】

  1、学生看完视频对于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等底等高”、“每次倒满”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且会跃跃欲试,为课堂的实验操作做了铺垫。

  2、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小组实验:

  圆柱与圆锥等底不等高时,实验结果会怎样?

  圆柱与圆锥等高不等底时,实验结果会怎样?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这一关系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圆锥与圆柱体积相等时,如果高相等,底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底面积相等,高有什么关系?

  3、课堂检测,促进知识内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所以设计时力求每个环节都为教学目标服务。

  课前观看视频。首先回忆圆柱体积公式,通过圆柱与圆锥的底面都是圆的,让学生猜测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两次的实验验证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实现了一个“做数学”的过程。通过课外的视频学*,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进一步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课内通过小组实验操作进一步验证“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这一关系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等底等高,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V= Sh= πr2h,从而培养了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及综合整理的能力。课堂上不再重复学*微课程中的知识,把时间花在完成练*上,通过不同的练*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暴露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4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公式)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方米,高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出示一个圆锥,请学生说说圆锥的特征。

  4、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应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动手测量,找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的关系。

  师: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积的方便,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3、交流得出结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4、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实验操作,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实验操作。

  师:圆锥的体积到底与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米或沙,打算怎么实验,商量好办法后再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你们组是怎么做实验的?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强调等底等高。

  5小结:不是任何一个圆锥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积的1/3,必须有前提条件。(板书结论)

  6、练*(出示)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7、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8、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巩固练*。

  1、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

  底面积是6.28*方分米,高是9分米。

  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4.5厘米。

  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4.8厘米。

  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

  2、填空。

  a圆锥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

  b圆柱体积的与和它()的圆锥的体积相等。

  c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d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2*方厘米,高是6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判断。(用手势表示)

  a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b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

  c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d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结课学*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五、解决实际问题。

  在建筑工地上,有一个*似圆锥形状的沙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1.5米。每立方米沙大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3、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参加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行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圆柱削成最大圆锥)。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2、圆锥有什么特征?

  同学们,圆柱的体积我们已经知道怎么求,那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同学们知道怎么求吗?让我们一同走进圆锥的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的知识课堂吧!(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它们是等底等高的。

  猜想:

  (1)你认为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

  (2)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1)用圆锥装满水(要装满但不能溢出来)往圆柱倒,倒几次才把圆柱倒满?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成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看看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等底等高)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倒几次才把圆柱倒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板书:圆锥的体积=1/3×圆柱体积)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V=1/3sh)

  师: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意?

  三、教学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积是170*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巩固练*

  1、计算圆锥的体积

  2、判一判

  3、算一算

  4、拓展延伸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1/3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用字母表示V=1/3sh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圆锥的体积》精彩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8—50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向学生渗透知识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联系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方面的思想教育。

  说明:教学目的是全课的中心,所以要明确具体。这节课教学目的就很明确具体,既有知识要求,又有能力和思想教育的要求,很全面,符合大纲要求。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教学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

  教具准备:投影仪、小黑板、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各一个。圆台、棱台实物各一个。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说明: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因此,先复*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抓住所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刚才我们复*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应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了圆柱的体积,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

  说明: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8页,想一想: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是圆锥的高?(生看书)

  投影出示下图:

  师: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

  生:圆锥的底面是圆形的。

  师:对。什么是圆锥的高呢?

  生: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师:你能上来指出这个圆锥的高吗?

  师:很好,因为圆锥的高我们一般无法到里面去测量,所以常常这样量出它的高。

  师演示:将刚才出示的圆锥图上的高往外移,标上字母h,如图所示:

  师:有人认为,(指母线)这条就是圆锥的高,你们说对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对,因为高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它不在圆心上,所以不是圆锥的高。

  师:说得很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略)

  师:对。在生活中有很多圆锥形的物体。(出示实物图)如:沙堆、粮堆、铅锤,还有圆柱型铅笔用卷刀卷过的部分等等。谁上来指一指这支铅笔圆锥型部分?(略)

  师:对圆锥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圈,请你判断这些图中哪些是圆锥?哪些不是?为什么?

  投影出示下列图形:

  生:我认为②、③、④三个图是圆锥,①、⑤两个图不是。

  师:第②、③两个图与第④个图并不一样,为什么说它们也是圆锥呢?

  生:我想第②个图是倒放的圆锥,第③个图是斜放的圆锥。

  师:说得有道理。你能不能将这个圆锥摆正。

  (一名学生到前面旋转投影片,将圆锥图形一一摆正)

  师:拿出实物模型(圆台、棱台)。说:大家看,①、⑤两个图其实就是这两个物体,它们究竟叫什么呢?等你们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就知道了。

  [说明:圆锥的认识,教师是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去获得的。教师通过不断设疑,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对书上内容逐步深化;然后,以生活中的圆锥形物体,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最后,用一组判断题要学生鉴别哪些是圆锥,哪些不是圆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达到知识的强化目的。]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出示教具)。这是一个空心圆锥,这是一个空心圆柱。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比较它们的底面。(师演示:将圆锥和圆柱的底面合在一起,完全重合。)

  生:它们的底面是相等的。

  师:我们再来比较它们的高。(师演示:用一把直尺架在两者之间,然后分别量一量它们的高。)

  生: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那也就是说,这两个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注意大拇指不要伸进去,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如有困难可以看书第23页。

  出示小黑板:

  1、实验器材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官们的高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3、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职公式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你们做实验用的器材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

  生:在实验器材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是相等的,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我们再来讨论第2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权的1/3。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倒人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1/3Sh。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9页,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圈圈划划,并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很重要。

  生:我认为这句话中"等底等高"和"三分之一"这几个字特别重要。

  师:大家说得很对,那么为什么这几个字特别重要?如果底和离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有没有三分之一这个关系呢?我们也来做个实验。这两个是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边两个是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我请两个同学上来用刚才做实验的方法试试看。

  师: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吗?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

  生齐答:不是。

  [说明:变教具为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使听党、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努力去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学*,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个关系,口答三道题目。师:出示小黑板,口算。

  求与下面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

  1、圆柱体的体积是3立方厘米;

  2、圆柱体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

  3、圆柱体的体积是1/2立方米;"

  生答略。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接下来,请大家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来解答一道应用题。师出示第50页例1。

  例l :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两名学生板演,老师巡视)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他做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那么这位同学做错在哪里呢?(指那位做错的同学做的)

  生:他漏写了1/3。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还要再乘以1/3。

  师:对了。刚才我们通过实验4知道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即V=1/3Sh。我们在用这个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要特别注意,1/3不能漏掉。

  一、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第十二册内容,在学*圆柱的体积之后,利用圆柱的体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实验推导的过程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六年级学生在经过小学六年的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五、课前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来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

  (1)取一个圆柱体的容器和圆锥体的容器各一个。让学生观察一下,得出:这两个容器等底等高。

  (2)往圆锥体容器中装满水,倒入圆柱体的容器中,一连倒入三次,这时候圆柱体的容器中装满水。

  (3)这两个容器等底等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等于圆锥的体积,而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用底面积乘高乘三分之一表示,因为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于圆锥的体积,所以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乘三分之一。用字母表示:v=1/3sh

  三、练*填空

  1、圆锥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

  2、圆柱体积的与和它()的圆锥的体积相等。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学生练*,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

  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只列算式。(单位:厘米)

  观察第一个图形告诉底面半径和高,要先求出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带入数字。第二个图形告诉底面直径和高,要先求出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带入数字。

  五、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堆大米,*似于圆锥形,量得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6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一堆大米,*似于圆锥形,量得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6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

  先求半径:18.84÷ 3.14 ÷ 2=3(米)

  再求底面积:3.14×3=28.26(*方米)

  求圆锥体积:1/3×28.26×6=56.52(立方米)

  最后求大米的重量:56.52×500=28260(千克)

  六、计算圆锥的体积所必须的条件

  学生思考,教师归纳总结

  计算圆锥的体积所必须的条件可以是:

  底面积和高

  底面半径和高

  底面直径和高

  底面周长和高

  只要知道啦其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

  微课学*指导

  本微课的教学内容为《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第十二册内容,在学*圆柱的体积之后,利用圆柱的体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实验推导的过程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微课视频共8分53秒,前18秒为片头,后面是利用圆柱的体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利用实验推导的过程及练*巩固的过程。

  配套学*资料

  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公式等于底面积乘高,用字母表示:V=sh

  微课制作技术

  1、使用ppt制作片头。

  2、使用手机摄录视频效果。

  3、使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和会声会影软件进行后期的混音制作和整合。

  4、使用格式工厂进行最后的格式转换。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适用于六年级下册的学生,在学*了圆柱的`体积之后才能学*此内容。

  学*内容分析:《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第十二册内容,在学*圆柱的体积之后,利用圆柱的体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实验推导的过程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学*目标分析:

  (1)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公式)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方米,高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出示一个圆锥,请学生说说圆锥的特征。

  4、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应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动手测量,找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的关系。

  师: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积的方便,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3、交流得出结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4、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实验操作,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实验操作。

  师:圆锥的体积到底与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米或沙,打算怎么实验,商量好办法后再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你们组是怎么做实验的?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强调等底等高。

  5小结:不是任何一个圆锥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积的1/3,必须有前提条件。(板书结论)

  6、练*(出示)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7、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8、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巩固练*。

  1、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

  底面积是6.28*方分米,高是9分米。

  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4.5厘米。

  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4.8厘米。

  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

  2、填空。

  a圆锥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

  b圆柱体积的与和它()的圆锥的体积相等。

  c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d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2*方厘米,高是6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判断。(用手势表示)

  a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b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

  c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d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3篇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主要重视了以下几方面:

  1、重视先猜想、再验证的思路来引入教学。

  新课伊始,课件出示三个几何体的底面和高,引导学生来观察这三个几何体,发现它们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都相等。进一步引导思考: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学生认同,并提出等于底面积乘高。教师再次抛出问题:这仅仅是猜想,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重视利用知识、方法的迁移来展开教学。

  本课的例题探索,有一个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因此,笔者在执教时,根据陈星月的回答顺势复*了圆面积的推导:把一个圆*均分成16份、32份、64份或更多,剪开后可以拼成*似的长方形,圆的面积就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接着提问:那么,受这个启发,那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计算体积呢?首先实物演示圆柱切拼的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均分成16份,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然后进行课件演示,发现:把圆柱的底面*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几何体会越来越接*长方体。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充分体会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并不断丰富对图形转化方法的感受。

  3、重视通过核心问题的讨论和板书的精当设计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核心问题即指中心问题,是诸多问题中相对最具思维价值、最利于学生思考及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问题。它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更好地积累学*经验和方法,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提炼而成的教学中心问题。就如圆柱体积的计算而言,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圆柱的体积可能跟圆柱的哪些条件有关呢?”“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要计算圆柱的体积一般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三个问题,使学生在获取圆柱体积公式的同时又了解了体积公式的由来,并及时总结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核心问题也可以指为了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在关键环节提出的指向性问题。

  当然,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是:书写格式的规范。

  (1)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的时间较少。

  (2)

  圆柱的体积一课,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公式导出后,如何进行计算应用。

  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是:

  1、学生对推导过程理解有困难,不深入;

  2、在计算的过程中,单位名称用错,体积单位用面积单位。

  3、对于书中所给的立体图形,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分辨直径、半径以及圆柱的高,做题出错。圆柱的高也可以叫做圆柱的长(个别学生不清楚)

  突破难点的方法:

  1、为了避免单位名称的错误,可在课前复*中设计单位换算的填空题,辨析题等。例如:1*方米=()*方分米=()*方厘米100*方厘米=1立方分米。

  2、在学生利用学具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应放手让学动手动脑自己解决,但动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务布置清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圆柱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3、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圆柱的体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学*的思想方法(转化),因此,教学新课前,复*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转化做好了铺垫。课上,出示课件: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学生通过观察,作出猜测:

  (1)圆柱的体积等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猜测是否准确呢?点燃学生的学*欲望。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迁移想:圆柱体能转化成什么几何形体,然后让学生用教具验证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过程,并讨论思考:这个圆柱体与转化后的长方体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有一种推导过程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一学生回答,长方体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宽是底面半径,高不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底面半径×高。我没有否定她的回答,接着又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发现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联系,利用圆的周长和面积把圆柱体积的也转化成底面积乘以高。这样有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仅创造性的建立了数学模型而且发现圆柱体的转换成长方体的规律,掌握了一种重要的学*方法,转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演示圆柱的体积的时候,因为学生手中没有学具,教师教具的局限性,演示时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

  2、在圆柱体经过切割、拼接之后转化为*似长方体的时候,应多给后进生留有观察、讨论的时间,他们的思维反应能力比其他学生较慢,应给于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后进生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中,使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公式的应用,还要注意计算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六年级下册科学优秀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看记录——比较分析——再观看记录”的活动,使学生对观察有一个新的认识。

  2、让学生感受到为获得较准确的观察结果,必须客观。观察到的事实与自己的感受和想像是两回事,并且观察往往要经过多次。

  【教学准备】

  录像片段、记录纸、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的真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在观看的同时,请同学们对自己看到的内容做好记录。

  二、讲授

  1、观看录像并记录。

  2、分析比较记录结果。

  ⑴小组交流记录结果,讨论:(用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①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

  ②我们把全部情景都记录下来了吗?

  ③你们所记录的这些都是事实吗?

  ④哪些是准确的描述,哪些只是我们的感觉和想像,哪些是我们根据经验作出的推测和判断?

  ⑵讨论: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准确的观察?

  3、再次观看录像并记录。

  ⑴比较两次记录,交流感受。我们是利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但我们的观察有时候也很容易出错。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魔术表演。

  ⑵教师表演小魔术。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容易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加进去。但,想法和感觉不是事实。为了得到可靠的观察结果,科学家总是采用重复观察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很乐意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测,这就是重复实验。

  三、小结与拓展。

  留心收集生活中事实与所见不一致的事例。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大量信息,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有合适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2、学*画统计图和解读图表信息。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向数学老师请教画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教学过程】

  1、引入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获取大量的信息,必须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考察。我们从哪里可以获得信息呢?

  2、从大树开始

  组织讨论:

  我们是怎样观察大树的?

  我们是怎样知道家乡的水资源是不是受到了污染的?

  我们又是用怎样的方法弄清接线盒里电线的连接方式的?

  (出示:西红柿、石头、泡沫塑料等)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了怎样的活动来验证?

  没有这样的活动,我们能下结论吗?

  我们设计这些实验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3、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我们的身体有多高?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课前同学们测得了自己的身高,分组统计并根据小组的数据说说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记录表,完成一张“六()班学生身高(条形或折线)统计图”。

  讨论:

  从图中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现在问我们的身体有多高,我们又怎么回答?与小组里的结论一样吗?

  4、思考讨论

  我们现在获得的关于我们的身体有多高的信息是准确、全面的吗?要使我们对于身高的答案更趋于精确,还需要哪些数据?如何获得?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板报或展览的方法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并通过讨论如何编制板报的活动,学*把信息传递给更多人的方法。

  2、知道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都是我们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信息交流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3、通过邮件“电报”的活动体验收发电报时编码、传递和译码三个步骤,从中感受到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过程】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六年级语文《学弈》优秀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

  2、(出示媒体文言文《掩耳盗铃》)读读这段话,想想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小结:这样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方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有所区别,有些字的读音和意思跟现代的不同,而且语言简略,意思深刻,多读文言文,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

  (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一段文言文,并以猜谜的形式引导思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初步感受了文言文的韵味,一下子就集中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学*文言文准备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弈”是什么意思?“学弈”什么意思?

  2、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r

  3、小结学生的问题,归纳板书:谁跟谁学下棋?怎样学的?结果如何?

  三、看图了解故事梗概。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图上的内容。(媒体出示文中插图)

  2、学生自己练说图上内容。

  3、指名交流画面内容。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理解很困难。为了降低难度,保持学生的学*兴趣,媒体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观察生动形象的画面。)

  四、读准、读通课文。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同时,学*古文的难点,也在于会读。下面,老师先读给大家听一听。(播放音乐)

  (伴随着一段优雅的古典音乐,教师抑扬顿挫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韵味。)

  2、学生交流:读文言文要注意些什么?

  3、小结:读文言文停顿多,但停顿要“音似断非断,声断气不断”。

  4、学生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画出停顿的地方。(媒体出示画好停顿的课文)供学生参考。

  5、按照停顿,自由练读,然后在小组里读。

  6、(出示加着重号的句子)指导读通几个长句子。

  “惟弈秋之为听;”/“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

  五、理解课文内容。

  读通了课文,是否能读懂呢?文后提供了许多的注释,大家可以把这些注释放到文中试着理解。

  1、结合注释,自学课文。

  2、在小组里交流学*情况,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3、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三个问题:

  (1)谁和谁学下棋?弈秋是个怎样的人?

  (2)两个小孩分别是怎样学弈的?

  (3)结果怎样?为什么同一个教师教会有不同结果?能用一些成语来说说两个人学*的情况吗?(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4)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朗读、背诵课文。

  1、朗读课文。

  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可以手舞足蹈地读,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1)自由练读。

  (2)小组里相互读。

  (3)出示重点句、难句,指导有感情地读。

  (4)女生齐读,男生齐读。(可配上表情动作读)

  (5)(播放音乐)配乐齐读。

  2、配乐背诵。

  (媒体出示重难点句,师进一步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得到提高。配乐齐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保持了高涨的学*激情,使朗读到达了最佳水*。)

  七、学用文言。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我国古代文言文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读来意味无穷。其实,我们*时在说话或写作文时偶尔用上些文言,往往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回忆一下我们日常生活经常使用哪些文言。

  [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从课文中体会到学*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重难点]

  懂得学*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学生查找孟子资料。

  [学*过程]

  一导入,析课题

  1同学们,看屏幕,猜一猜,这位向我们徐徐走来的老者是谁?(学生回答)

  他就是*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孟子,你们了解他吗?谁来说一说?

  (①孟子是战国时邹国人,生于约公元前372,死于前289。

  ②孟子,名轲,字子舆,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③孟子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同学们对孟子了解还真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孟子写的一篇文章《学弈》。

  板书课题,注意“弈”的写法。

  2谁知道“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用“弈”组词(对弈、弈棋)

  二初读,品韵味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章都读过了吗?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呢?(难读、难理解……)

  面对这么一篇既难读又难理解的文章,我们应该怎样学*呢?(勤读善思品韵味,巧借注释快理解,内外结合悟文意,熟读成诵学古文。)

  2指名读(至少两名),学生评价:谁愿意给大家把文章读一读?你们感觉如何?

  谁再来试一试?这次你们感觉怎么样?

  3师范读,学生评价:

  ①听了大家的朗读和感受,我也想来读一读。请同学们拿出笔,一边听我读,一边在文中标出停顿。

  ②老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说一说?

  ③总结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较慢,二是停顿较多。

  4学生自由练读:想学老师的方法再试一试吗?好,你们自由读一读吧!(出示标有节奏符号的课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指名读:谁再来读?谁还想读?想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吧!

  三研读,解文意

  1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对照注释,逐字逐句读一读,交流讨论,每一句话该怎样理解?

  2交流反馈,教师点拨:你对哪句话或哪个字的意思还没有理解?(学生质疑)

  请你们在小组内再合作学*,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问题吗?(有,共同解决;没有,老师提问)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出自文言文?

  (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南辕北辙、自相矛盾、狐假虎威、郑人买履……)

  ②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鸿鹄”是什么?有关“鸿鹄”,你还知道哪些词语?(鸿鹄之志、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因天鹅飞得很高,故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什么句式?(设问句)“为”“是”“非”“然”的意思?(说、这、不是、这样)

  ④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姓“弈”吗?(称谓的一种方法:称呼别人的特点或职业)这种称呼人的方法直到今天还有,你知道吗?(泥人张等)

  ⑤同学们,在这篇短短的文言文里,有一个字反复出现了好几次?你发现是哪个字了吗?它都在哪个句子中,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

  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的)

  b一人虽听之。(弈秋的教导)

  c思援弓缴而射之。(天鹅)

  d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前一个人)

  e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适时点拨以下内容

  3同学们学得不错,那谁能把文章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呢?

  四悟读,明道理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两个人同样师从弈秋这位棋界圣手,为什么一人会学有所得,一人却学无所获呢?

  ①板书:一人→()→学有所得

  学弈

  一人→()→学无所获

  ②学生回答,并板书括号内容(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③还有没有其他的填法?(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一丝不苟、目不转睛)

  (心神不定、心不在焉、一心二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每人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写在书上。

  (不管下棋,还是做其他事。智力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态度。所以,两个人虽然同为名师指导、同时开始学棋,因为学*态度不同,学*效果也截然不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

  示例:专心致志乃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一心一意万事能成,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天才出于勤奋,态度决定一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老师总结,板书:天才出于勤奋,态度决定一切。

  五诵读,熟成诵

  1练*背诵。

  背书也一样,你专心致志,掌握方法,就一定能背出。

  弈秋,______________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惟_____________;一人______,一心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________________。虽_________,_______矣。为____________与?曰:__________。

  2指名背。

  六拓展(机动处理,可作为作业)

  汝①有田舍翁,聘楚士训②其子。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请谢去③。”

  逾时④,其父拟征召万姓者饮,令子于晨起治状⑤。久之,其子恚⑥曰:“天下姓字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注释:

  ①汝:汝州。今河南临汝县。②训:教。③谢去:辞去。

  ④逾时:过了些时候。⑤治状:写请贴。⑥恚:怨恨。

  七总结

  同学们,*文化源远流长,文言就象一艘大船,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现在的白话相比,文言好比是根,白话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文言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懂得许多道理。诵读文言文,能提高我们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希望同学们运用本节课的学*方法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使我们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厚。

  板书:

  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天才出于勤奋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锥的体积》优选【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练*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惯。

  重点:

  进一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及应用

  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图形?你能说说有关它们的知识吗?

  2、学生说,教师板书:

  圆锥圆柱

  特征1个底面2个

  扇形侧面展开长方形

  体积V=1/3SHV=SH

  二、提出本节课练*的内容和目标

  三、课堂练*

  (一)、基本训练

  1、填空课本1----2(独立完成后校对)

  2、圆锥的体积计算

  已知:底面积、直径、周长与高求体积(小黑板出示)

  (二)、综合训练:

  1、判断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1/3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都可用V=SH

  (3)一个圆柱形容器盛满汽油有2.5升,这个容器的容积就是2.5升

  (4)圆锥的体积是否4立方厘米,底面积是6*方厘米,那么高是4厘米

  2、应用:练*四第45题任选一题

  3、发展题:独立思考后校对

  四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目 标:

  1、理解和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求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乐于与人合作的情趣。

  重 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方法

  难 点:

  公式的推导

  准 备:

  沙,圆柱教具若干个,圆锥一个,其中要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教 程:

  一、准备

  同学们,我们以前研究过一些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呢?

  二、诱发

  课件演示稻谷丰收的景象。师述:稻谷丰收了,农民伯伯忙着收割稻谷,他们把收好的稻谷堆成一个这样的'图形(圆锥形谷堆),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你能算出这堆稻谷的体积吗?它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三、探究释疑

  1、初次猜想

  ⑴根据我们所学过的内容,请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⑵圆锥的体积是否能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呢

  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底面积×高”不是圆锥的体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2、再次猜想

  ⑴通过模型演示,

  ⑵根据学生回答,从而得到如下结论:

  圆锥的体积 = ×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

  3、分组实验进行验证

  ⑴让学生用三个不同的圆柱体和一个圆锥(其中必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进行实验。

  ⑵分组讨论,分组汇报

  圆锥的体积 = ×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

  用字母表示:V=1/3Sh

  4、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⑴出示例1,学生尝试练*,集体订正。

  ⑵教学例2、课件出示:

  麦收季节,张小红把她家收的小麦堆成一个*似圆锥的麦堆,又给出测量的数据,让学生看图编一道求小麦重量的应用题。

  编好后,分组讨论计算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四、转化

  1、基础题

  ⑴下面有四组图形,你能根据每组图形中左图的体积,求出右图的体积吗?为什么?

  24立方米 9立方米 12立方米

  ⑵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提高题

  有一块正方体的木材,它的棱长是9分米,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被削去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题

  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和底面直径、高都是6厘米的圆柱形铁块,熔铸成一个直圆锥体,如果这个直圆锥体和圆柱的底面大小一样,这个直圆锥体的高是多少厘米?(得数保留整数)

  五、应用

  1、 基础题:P44-T3、4

  2、 提高题:P45-T10

  3、 思考题:P45-T11、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九第1题,第2题。

  教学目标

  1、在操作和探究中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等能力。

  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景铺垫,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画面,画面中两个小孩正在商店里买蛋糕,蛋糕有圆柱形和圆锥形两种。圆柱形蛋糕的标签上写着底面积16cm2,高20cm,单价:40元/个;圆锥形的蛋糕标签上写着底面积16cm2,高60cm,单价:40元/个。

  出示问题:到底选哪种蛋糕划算呢?

  教师: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了?他们应该选哪种蛋糕划算呢?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明白首先要求出圆锥形蛋糕的体积。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提出猜想,大胆质疑

  教师:谁来猜猜圆锥的体积怎么算?

  2、分组合作,动手实验

  教师: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关系的话,它们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通过什么办法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分组研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教师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准备好的器材:等底等高空心的或实心的圆柱和圆锥、河沙或水、水槽等不同的器材,以及一张可供选用的实验报告单。四人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提供的器材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找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可根据小组研究方法填写实验报告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活动。

  3、教师用展示实验报告单

  教师:你们采用了哪些方法研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方案一:用空心的圆锥装满水,再把水倒在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形容器中,倒了三次,刚好装满圆柱形容器,因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锥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

  方案二:方法与一小组的方法基本一样,只不过装的是河沙。我们的结论和一小组一样,圆锥的体积也是这个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师:二个小组采用的实验方法不一样,得出的结论都一样。老师为你们的探索精神感到骄傲。

  教师把学生们的实验过程演示一遍,让学生再经历一次圆锥体积的`探究过程。

  4、公式推导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又怎样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只要求出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再乘以三分之一,就得到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4〗↓〖6〗↓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V=1/3sh

  教师:圆柱的体积用字母V表示,圆锥的体积也用字母V表示。怎样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

  抽学生回答,教师板书:V=1/3sh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公式,弄清公式中的s表示什么,h表示什么。

  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9页和第40页例1前的内容。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例1。

  一个铅锤高6cm,底面半径4cm。这个铅锤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引导学生弄清铅锤的形状是圆锥形。

  学生独立解答。抽学生上台展示解答情况并说出思考过程。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1、教科书第42页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填一填

  (1)圆柱的体积字母表达式是(),圆锥的体积字母表达式是()。

  (2)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倍。

  抽生回答,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3、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形状底面积s(m2)**(m)体积V(m3)

  圆锥159

  圆柱160.6

  学生在解答时,教师巡视指导。

  4、教科书第42页练*九第2题

  分组解答,抽生板算。教师带领学生集体订正。

  5、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现在我们再来帮助这两个同学解决他们的难题。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新课前买蛋糕的问题。

  抽学生说出计算的结果。明白两个蛋糕的体积一样大,因此买两种形状的蛋糕都可以。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的学*中,你都有哪些收获?有关圆锥体积的知识还有哪些不清楚的?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0~4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了解圆锥和圆柱之间的联系获得探索数学公式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了解圆锥的特点,探索并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的高和圆锥体积公式中Sh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具学具: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型容器,一些沙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炫我两分钟


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优秀教案合集五篇

  【教学目标】

  1、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方法。

  【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与圆柱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沙子和水。

  【情景导入】

  1、复*旧知,作出铺垫。

  (1)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高的概念。

  A、什么叫做圆锥的高?

  B、请一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2、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透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它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动画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跟小组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合理呢?学*了“圆锥的体积”后,大家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新课讲授】

  自主探究,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A、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B、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

  (2)全班交流。

  ①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黑板上:

  A、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B、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c、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8倍。

  D、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5倍。

  E、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f、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②引导整理信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③参与处理信息。围绕3倍关系情况讨论: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合理一些?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突出等底等高,并请学生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诱导反思。为什么有两个实验小组的结果不是3倍的关系呢?

  (4)推导公式。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这里的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几个条件?

  (5)解决问题。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练*本上算一算,然后指名汇报。

  答案:13×19×12=76(cm3)

  【课堂小结】

  教师:请你说说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学生自由交流。

  【课后作业】

  1、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2、教材第35页第3、4、5题。

  答案:第3题:提示:可以利用直尺、软尺等工具测量出圆锥形实物的底面直径(或者底面周长)和高,再根据V圆锥=1/3sh计算出该物体的体积。

  第4题:(1)25、12(2)423、9

  第5题:(1)×(2)√(3)×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4.以小组形式参与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资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