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通用十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将进酒》教学设计 1

  一、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味本诗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2、通过诵读,理清本诗丰富充沛的情感脉络,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狂放不羁实则渴望用世而又不得的悲愤之情。

  3、能够熟练背诵全诗。

  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三、教学手段

  ppt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李白形象导入到本诗。

  (二)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曲名,意思是劝酒歌。“将”有“请、希望”的意思,与《诗经·卫风·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的“将”音义相同。这首诗以饮酒为题材,表现了诗人在极度压抑中的愤懑和狂放。

  (三)简介写作背景

  《将进酒》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个时期的李白内心极度苦闷。那一年,李白与岑勋在嵩山友人元丹丘家做客,朋友相聚,自然少不了设宴饮酒,酒到畅快之时,李白对酒放歌,唱了一首千古名曲——《将进酒》。

  (四)诵读感知

  李白当时唱歌的音乐曲调,今天已经不得而知,我们就不唱了,我们通过吟诵朗读来感受一把诗人的情怀。

  学生朗读,教师作必要指导,全班同学再齐读。

  (五)文本解读

  1、李白劝友人怎么喝酒?

  明确:乃狂饮。

  2、李白为什么劝友人如此狂饮?

  明确:为了尽欢、留名和销愁,其中销愁乃最根本的原因。

  3、李白“万古愁”从何而来?

  明确:有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对人生坎坷的悲叹,对有志难酬的郁闷,对丑恶现实的憎恶。

  4、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李白的形象特征。

  明确:狂放不羁,任性率真,执着追求。

  (六)结束语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杜甫对好朋友李白诗歌的总体评价,这个评价用在《将进酒》这首诗上自然是非常恰当。李白的诗歌因为诗人内在情感的充沛,风格手法的多变,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突出而名垂千古,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最后全班同学再来齐读一遍结束。

  (七)布置作业

  结合读过的李白诗歌,试以“李白诗歌中的饮者形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800字左右。

  《将进酒》教学设计 2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吟诵,把握诗歌感情脉络

  2、把握诗人形象

  3、体会比兴、夸张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读、赏、品、悟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白乐观思想并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吟诵,赏析。

  2、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3、品味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

  4、感受李白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诗仙、酒中仙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哥》)

  二、读一读

  自由读

  齐读

  朗诵

  学生评价、老师指导

  听名家配乐朗诵

  三、赏一赏,自主探究

  理解赏析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水——人生

  比兴、夸张

  感情:悲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哪种感情,为什么?(联系文本中诗句回答)

  A、沉沦消极,及时行乐

  B、怀才不遇,积极用事

  3、有人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就是李白“赐金放还”后的人生追求。你同意么?为什么?

  (1)、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种想法?

  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2)、这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a、蔑视权贵

  b、消极避世,麻醉自己

  c、不*,愤恨。

  4、为什么单单举陈王曹植宴*乐的典故?(讨论探究)

  四、品一品:解读艺术手法

  比兴

  夸张

  小结:浪漫风格、豪迈气概(正如一头受伤的雄狮的悲吼)

  五、悟一悟:

  课堂总结:回顾全篇,授之以渔

  诗仙酒仙

  读、赏、品、悟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诵《将进酒》

  2、联系学过的李白诗歌,走进李白,以“我心中的李白”为题,写一篇200字的鉴赏文章。

  《将进酒》教学设计 3

  一、课程分析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ァ督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学*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要让学生明白饮酒其意不在酒,而在于书法作者的蔑视荣华的愤激之情。

  二、设计理念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是学*古诗领略其旨的好办法。范读与自渎相结合也是学*古文的必经途径。新课改再三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本次课想要再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提问来解决以上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找不到学*的重点,故采用由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的选择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三、学*目标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四、导语设计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饮酒赋诗,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看他来了!

  〈一〉初步感知

  1、分小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味诗人的情感变化。并推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

  2、提出自己或同学在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交给老师。

  (设计意图:把学生变成学*的主体,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要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学生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会失去重点,所以老师必须有所挑选。)

  〈二〉再度感知

  由各组所推选的同学各读一遍,老师做出点评。

  (设计意图:古诗的学*一定要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也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三〉老师把挑选的问题投影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问题大致如下:

  1、诗文的前两句在本文中有什麽作用?

  (设计意图:本文开头两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要读懂此诗,必要先体味这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麽?

  (设计意图:只有很好的把握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才能对全诗做深入的理解。体味李白在狂傲,放荡不羁,狂喝豪饮下那颗愁苦的心。做到知人论世。)

  3、诗的主旨句是什麽,如何理解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题的设置,要学生了解李白写此诗的目的,他要表抒的情怀。一定要学生明白品诗要知人论世,方能知其中真滋味。)

  五、课后拓展训练

  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表述出来。

  《将进酒》教学设计 4

  【教学设想】

  1.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李白的诗是唐代诗坛上的巅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将进酒》是一首鲜明体现诗人风格的劝酒诗,李白饮酒悲歌,一吐为快,既有大济苍生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李白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用教材教,使学生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2.李白的诗歌最适宜朗读,《将进酒》气势磅礴,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李白的诗歌比较熟悉,学*的积极性比较高。

  2.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挖掘和鉴赏能力较弱。高三的学生必须加大这一方面的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感情充沛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能学会夸张的创作手法

  3.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大起大落,体味到作者坚定乐观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4.能独立鉴赏课文

  【重点难点】

  1.能联系以前的知识独立鉴赏诗歌

  2.能抓住诗人的感情变化

  【教学策略方法】

  1.朗读法

  2.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从课文题目入手,解释“将”的读音和意思,让学生讲讲自己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录音示范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

  (教师点拨朗读时注意感情的变化)

  3.疏通文意

  三、自主研读,鉴赏课文

  1.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教师要适时点拨鉴赏方法,要有自己的预设诗句)

  2.结合文本,找出表现诗人态度的词,说说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3.诗人喝酒的目的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可以表现出来

  四、三读文本,深入解读

  1.夸张在哪里体现?有怎样的作用?

  2.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李白的豪放飘逸?

  五、作业

  背诵全文

  六、板书:

  感伤——洒脱——愤激——豪放

  《将进酒》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因声求气,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吟咏诗韵,注意诗歌的韵律,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变化等来表达情感。

  3、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逐步掌握诵读要领。

  2、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的不*之气。

  2、探究诗意,认识李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3、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因声求气,诵读全诗。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把握对诗歌得体的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将进酒》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背诵全篇,了解文意

  教学手段:

  介绍背景及相关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掌握

  一、解析文题

  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二、文化背景

  大诗人李白(701———762)出生于四川,自称汉将李广之后(一说与大唐皇族同宗),继承了先祖的豪迈狂放,加上先天的聪慧(文才),以及后天的勤奋(阅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成了“诗圣”。725年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经历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742天宝元年赴长安求官,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谪仙人”,并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朝,供奉翰林。醉酒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750漫游复漫游,南北飘流,隐居或修炼,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759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762太白逝世。

  书上交代,到写这首诗为止,李白已经被“赐金放还”八年,仕途是没指望了,所以他索性隐居或修炼。可最要命的是他还嗜酒,常常酩酊大醉,这说明他“有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那么他的情是什么情呢?学*这首诗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

  三、解读全诗

  (一)朗读课文(正音)(结合课后练*一)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所以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突出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就是诗人借题发挥的牢骚话,也就是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这两句有着明显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部分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

  为了让自己“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实际是说他们被世人冷落,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同时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全部家当买酒,不是消一般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很多年很多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所以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二)内容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台北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那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四、艺术手法

  1.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2.起兴(略)

  五、板书

  及时行乐,销万古愁

  欢狂

  韶光易逝,长醉不醒

  人生苦短,斗酒十千

  悲愤

  六、作业(背诵全诗)

  《将进酒》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诗人。那么,李白在我们的心目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用李白的诗说一说,你对李白的看法和认识。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我心目中李白是一个浪漫,而且很有志向的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豁达、自信的诗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的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不慕权贵、豁达的诗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豪迈豁达的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浪漫主义想象力非常丰富。

  今天,我们就再次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我们心中的李白和诗中的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

  1、诵读本诗,提出两个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请大家尝试自由读一读。同时在读的时候,将发现的问题批注在书的旁边。

  2、找同学来吟咏一下。适时的进行吟诵指导。

  三、情感分析

  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这首诗李白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它是一首抒情诗。那么,李白的抒情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李白的抒情诗是很豪放飘逸的、想象丰富、豪迈瑰丽。

  2、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悲、欢、愁

  3、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明确: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转眼之间满头的青丝已经变成了满头的白发。

  这首诗写于公元752年,据此推算,李白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易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另外,中国古代的文人在面对着永恒的大自然的时候,也经常生出这样一种感慨,尤其是那些有着远大宏伟志向的人,当他们的这种志向不能够得以实现的时候,报国无门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人生易老的感慨。从诗经到楚辞,到古诗十九首,再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在感慨人生苦短。这个“悲”字,悲的是人生苦短。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明确: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③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

  明确:“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④第一句除了运用了夸张之外,我们看看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先来看一下古人对于 “流水”这一意象常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总结: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反衬。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比喻。

  由江水的永恒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起兴。

  ⑤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

  明确:(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比兴)

  4、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将进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须的了.

  ③因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于是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5、这种欢乐,欢快是发自李白内心的吗?不是。

  明确: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

  天宝元年(742)当时李白42岁,唐玄宗下诏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次李白只用了十天就到了长安。在这之前李白是进过长安的,因为遇见的是忌能妒才的小人,那次也没有机会得到重用。这次李白到达长安之后,玄宗也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是临时、候补的身份。李白有没有才呢?有才(小故事:一次玄宗携杨贵妃在骊山温泉宫,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要以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但是,被抬进宫中,凉水泼面之后,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兴,赞赏有加。)就是这么一个有才的人,在长安呆了两三年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用,只把他看作词臣,后来玄宗还客客气气的让他卷铺盖回家,把他从长安打发出来了。打发出来之后呢。我们要知道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他在东鲁老家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并且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里,在诗里他把长安三年的生活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我们看看这首《将进酒》写于哪一年呢?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是被用无望。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但是内心的深处,仍然还是燃烧着那样的一团火,“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隐含的一个意思就是我有才,但是没有得到重用。这实际上是李白在对酒当歌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一种无奈,或者说是一种气愤。这也足以说明这个欢乐不是发自李白内心深处的。

  6、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①翻译这六句话: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不想事啊。自古圣贤都以饮酒排谴苦闷,他们喝酒喝出了名。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哪,不也是喝酒喝出了名吗?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李白的真心话吗?怎么理解?

  明确:是仕途的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李白是要借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在不满当中,他发出了令人震惊的话“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在他眼里面都无所谓了。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到古今,这是他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的总结。其实李白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那些圣贤的。因为圣贤,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给了后人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内心是尊敬圣贤的。在这个时候,他内心确确实实有太多的不满和不*。

  ◎比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 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明确: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圣贤”都是抱利器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④“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何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明确: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 将狂豪的曹植与自己相比,自己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是拼出去卖裘卖马也要和朋友尽情地乐上一回。

  7、李白和朋友一直“将进酒,杯莫停”,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为什么还要“呼儿将出换美酒”?

  明确:借酒浇愁

  李白这个人是傲岸不屈的,对不对。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他不愿受到统治者的那种束缚,统治者你不重用我,我就“明朝散发弄扁舟去”。他是这样一种要追求个性**人。所以说,李白的这种感情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一种狂傲的精神就出来了。这是李白的一个性格特点的表现。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你做东的元丹丘为啥说钱不够,经须沽取对君酌,待会儿用我那匹好马,还有价值千金的皮袄去当酒来,与你们一起忘却那亘古不尽的忧愁。

  8、《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的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从这一点来说呢,这首诗就是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那么为什么这样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能流传千古呢?

  明确:通看全诗,本诗紧紧围绕着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什么字?

  明确:“愁”

  我们学过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把国仇家恨、漂泊之哀融为一体。她的愁自然而然的能流传千古。

  而李白这个愁仅仅是酒后发牢骚吗?(不是)

  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愁吗?不是。“与尔同销万古愁”

  万古什么意思?(古往今来)

  那么,古往今来像李白这样的人是个体的还是比较有共性的?

  共性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那个年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李白的这种愁苦把悲、欢、愤、狂融为一体,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 “万古愁”一语才能表现愁的深广。

  9、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他的思想里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消极避世的一面。

  明确:李白自幼接受儒释道各家教育,使李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10、李白的诗不仅在当时就非常有名,而且后代对他的评价也非常之高。展示一下他人对李白的评价。

  ① 饮中八仙歌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②贺知章:子,谪仙人也。

  ③“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

  四、课堂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将进酒》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诗人。那么,李白在我们的心目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用李白的诗说一说,你对李白的看法和认识。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我心目中李白是一个浪漫,而且很有志向的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豁达、自信的诗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的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不慕权贵、豁达的诗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豪迈豁达的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浪漫主义想象力非常丰富。

  今天,我们就再次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我们心中的李白和诗中的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

  1、诵读本诗,提出两个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请大家尝试自由读一读。同时在读的时候,将发现的问题批注在书的旁边。

  2、找同学来吟咏一下。适时的进行吟诵指导。

  三、情感分析

  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这首诗李白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它是一首抒情诗。那么,李白的抒情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李白的抒情诗是很豪放飘逸的、想象丰富、豪迈瑰丽。

  2、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悲、欢、愁

  3、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明确: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转眼之间满头的青丝已经变成了满头的白发。

  这首诗写于公元752年,据此推算,李白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易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另外,中国古代的文人在面对着永恒的大自然的时候,也经常生出这样一种感慨,尤其是那些有着远大宏伟志向的人,当他们的这种志向不能够得以实现的时候,报国无门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人生易老的感慨。从诗经到楚辞,到古诗十九首,再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在感慨人生苦短。这个“悲”字,悲的是人生苦短。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明确: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③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

  明确:“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④第一句除了运用了夸张之外,我们看看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先来看一下古人对于“流水”这一意象常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总结: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反衬。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比喻。

  由江水的永恒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起兴。

  ⑤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

  明确:(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比兴)

  4、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将进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须的了。

  ③因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于是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5、这种欢乐,欢快是发自李白内心的吗?不是。

  明确: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

  天宝元年(742)当时李白42岁,唐玄宗下诏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次李白只用了十天就到了长安。在这之前李白是进过长安的,因为遇见的是忌能妒才的小人,那次也没有机会得到重用。这次李白到达长安之后,玄宗也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是临时、候补的身份。李白有没有才呢?有才(小故事:一次玄宗携杨贵妃在骊山温泉宫,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要以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但是,被抬进宫中,凉水泼面之后,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兴,赞赏有加。)就是这么一个有才的人,在长安呆了两三年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用,只把他看作词臣,后来玄宗还客客气气的让他卷铺盖回家,把他从长安打发出来了。打发出来之后呢。我们要知道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他在东鲁老家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并且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里,在诗里他把长安三年的生活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我们看看这首《将进酒》写于哪一年呢?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是被用无望。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但是内心的深处,仍然还是燃烧着那样的一团火,“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隐含的一个意思就是我有才,但是没有得到重用。这实际上是李白在对酒当歌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一种无奈,或者说是一种气愤。这也足以说明这个欢乐不是发自李白内心深处的。

  6、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①翻译这六句话: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不想事啊。自古圣贤都以饮酒排谴苦闷,他们喝酒喝出了名。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哪,不也是喝酒喝出了名吗?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李白的真心话吗?怎么理解?

  明确:是仕途的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李白是要借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在不满当中,他发出了令人震惊的话“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在他眼里面都无所谓了。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到古今,这是他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的总结。其实李白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那些圣贤的。因为圣贤,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给了后人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内心是尊敬圣贤的。在这个时候,他内心确确实实有太多的不满和不*。

  ◎比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明确: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圣贤”都是抱利器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④“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何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明确: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将狂豪的曹植与自己相比,自己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是拼出去卖裘卖马也要和朋友尽情地乐上一回。

  7、李白和朋友一直“将进酒,杯莫停”,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为什么还要“呼儿将出换美酒”?

  明确:借酒浇愁

  李白这个人是傲岸不屈的,对不对。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他不愿受到统治者的那种束缚,统治者你不重用我,我就“明朝散发弄扁舟去”。他是这样一种要追求个性**人。所以说,李白的这种感情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一种狂傲的精神就出来了。这是李白的一个性格特点的表现。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你做东的元丹丘为啥说钱不够,经须沽取对君酌,待会儿用我那匹好马,还有价值千金的皮袄去当酒来,与你们一起忘却那亘古不尽的忧愁。

  8、《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的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从这一点来说呢,这首诗就是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那么为什么这样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能流传千古呢?

  明确:通看全诗,本诗紧紧围绕着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什么字?

  明确:“愁”

  我们学过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把国仇家恨、漂泊之哀融为一体。她的愁自然而然的能流传千古。

  而李白这个愁仅仅是酒后发牢骚吗?(不是)

  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愁吗?不是。“与尔同销万古愁”

  万古什么意思?(古往今来)

  那么,古往今来像李白这样的人是个体的还是比较有共性的?

  共性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那个年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李白的这种愁苦把悲、欢、愤、狂融为一体,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才能表现愁的深广。

  9、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他的思想里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消极避世的一面。

  明确:李白自幼接受儒释道各家教育,使李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10、李白的诗不仅在当时就非常有名,而且后代对他的评价也非常之高。展示一下他人对李白的评价。

  ①饮中八仙歌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②贺知章:子,谪仙人也。

  ③“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

  四、课堂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将进酒》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作者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2、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抑扬顿挫的吟诵方式。

  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感情变化的原因。

  4、教学重点:诗歌的吟诵方法。

  5、教学难点:体味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

  6、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吟诵法。

  一、导入新课

  初中学过的李白诗歌:《赠汪伦》《静夜思》《行路难》《秋浦歌》……李白诗歌的基本特点:豪放、潇洒、飘逸、清新……

  二、整体感知

  (一)诗人写作的时间及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35岁,不得志下与朋友饮酒而作。

  (二)学生朗读全诗,共同为诗歌正音。

  三、设计要点

  情感大起大落的四个阶段:

  (一)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悲叹。

  1、两个“君不见”领起两组天风海雨似的排比长句

  诗人落笔从空间上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基调悲壮;顷刻间黄河流程万里“不复回”,基调又是悲。由此,从时间上联想人生:高堂之上,对镜自视,两鬓斑白,流光易逝,人生如朝暮间短促!悲意甚浓!

  2、吟诵“天上来”高亢,水天相接、滔滔而来之壮阔;“不复回”短促,现势不可回之斩钉截铁般慨叹;“悲白发”“青丝”“成雪”缓重低沉,叹鬓发斑白之巨人式感伤。

  (二)豪情自信、痛饮高歌的欢乐。

  1、李白胸中没有喁喁而泣的纤弱,消极中深藏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政治上不“得意”,朋友间的聚会同样也是人生中的快事;此时不得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绝不甘休!

  2、吟诵“得意”“必”读得坚定,凸显李白之自信与坚定;“散尽”“还”“三百杯”读得潇洒,极尽“散*三十余万”“斗酒诗百篇”之豪情。

  “将进酒,杯莫停”读得舒缓,双重否定为后文高潮的到来蓄势。

  (三)不屑富贵、有志难展的愤激

  1、李白鄙弃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憎恨他们卑污之行径;他不仅为一己遭遇,还想到“古来圣贤”怀经天纬地之才而不为所用;表面赞曹植豪华酒宴,其实为子建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

  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伏笔。

  2、吟诵

  “谪仙人”已醉,表现愤激之情亦有其特殊方式。此阶段“醉”读何如:“长醉”是真醉,“饮者”即是*间你我,“陈王盛宴”,笑中含悲,“欢谑”不免放浪,悲而能壮。

  (四)反客为主、恣意妄为的狂诞。

  1、诗人已酩酊大醉,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五花马”“千金裘”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这样将宾作主,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一切不免让人想象,诗人正“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放浪形骸。诗已至此,情已至此,意犹未尽,戛然而止。突然,又如神来之笔,迸发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将与仙人同悲、同乐、同醉、同狂的读者拉回,悲凉而深沉。

  2、吟诵

  整体语速加快,甚至不留缝隙,表现诗人大醉后的“发狂吟”;一气呵至“换美酒”,作大停顿,三至五秒亦可,为收束全篇蓄势;尾句是全诗的终结,诗人即便大醉发狂,亦挥之不去“皆寂寞”之惆怅,反之,更浓、更烈、更厚、更重。读时可缓进促收!

  四、本课设计构想

  1、基调

  基调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它的理解过程常表现为,由直观感知到分析领悟。这首诗,初读豪气十足,深入探究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主导。豪放是外壳,激愤是内核。如“古来”二句,“圣贤”不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意义,又可理解。诗人再以曹植为例的意图就昭然明示了。

  2、吟诵

  吟诵是学*诗歌最好的方法,它要运声发气,它要情通古人。中学生学*大量的古今诗词,放声吟诵必不可少。但多数的吟诵限于诗词背诵、考试得分,如此功利抹杀了诗词吟诵的浸染、熏陶目的。本课是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的第一篇,我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明白,朗诵、吟诵诗词绝不是背课文,它是情发于声,声凝于情;它有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它要抑扬顿挫甚至摇头摆身,它可模仿学*,更可自成曲调。就课堂来讲,引导学生如何去读;就*惯来讲,长期如此,可披文入情。

  五、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的成功之处

  1、在于让学生明白,诗歌原来“可以这样读”,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比较热烈,为下一步诗歌教学的展开起到良好的领起作用。

  2、进一步了解了李白诗歌的特点,以及朗诵其诗歌应具有的基本情感对教师能示范朗读而不是录音听读学生反响较好,特别是诗歌首尾的处理,让学生耳目一新。

  3、对吟诵的方法进行了宏观指导,使学生明白诗歌吟诵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诗歌。

  (二)但本堂课也有缺憾,一些地方处理不是很到位

  1、节奏稍显拖沓,时间有些超出规定。

  2、学生读的还是少,教师说的还是多。

  3、课堂气氛的渲染烘托还不够,如再热烈,效果会更好。

  《将进酒》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诗人。那么,李白在我们的心目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用李白的诗说一说,你对李白的看法和认识。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我心目中李白是一个浪漫,而且很有志向的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豁达、自信的诗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的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不慕权贵、豁达的诗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豪迈豁达的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浪漫主义想象力非常丰富。

  今天,我们就再次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我们心中的李白和诗中的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

  1、诵读本诗,提出两个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请大家尝试自由读一读。同时在读的时候,将发现的问题批注在书的旁边。

  2、找同学来吟咏一下。适时的进行吟诵指导。

  三、情感分析

  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这首诗李白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它是一首抒情诗。那么,李白的抒情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李白的抒情诗是很豪放飘逸的、想象丰富、豪迈瑰丽。

  2、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悲、欢、愁

  3、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明确: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转眼之间满头的青丝已经变成了满头的白发。

  这首诗写于公元752年,据此推算,李白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易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另外,中国古代的文人在面对着永恒的大自然的时候,也经常生出这样一种感慨,尤其是那些有着远大宏伟志向的人,当他们的这种志向不能够得以实现的时候,报国无门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人生易老的感慨。从诗经到楚辞,到古诗十九首,再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在感慨人生苦短。这个“悲”字,悲的是人生苦短。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明确: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③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

  明确:“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④第一句除了运用了夸张之外,我们看看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先来看一下古人对于 “流水”这一意象常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总结: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反衬。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比喻。

  由江水的永恒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起兴。

  ⑤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

  明确:(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比兴)

  4、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将进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须的了.

  ③因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于是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5、这种欢乐,欢快是发自李白内心的吗?不是。

  明确: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

  天宝元年(742)当时李白42岁,唐玄宗下诏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次李白只用了十天就到了长安。在这之前李白是进过长安的,因为遇见的是忌能妒才的小人,那次也没有机会得到重用。这次李白到达长安之后,玄宗也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是临时、候补的身份。李白有没有才呢?有才(小故事:一次玄宗携杨贵妃在骊山温泉宫,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要以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但是,被抬进宫中,凉水泼面之后,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兴,赞赏有加。)就是这么一个有才的人,在长安呆了两三年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用,只把他看作词臣,后来玄宗还客客气气的.让他卷铺盖回家,把他从长安打发出来了。打发出来之后呢。我们要知道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他在东鲁老家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并且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里,在诗里他把长安三年的生活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我们看看这首《将进酒》写于哪一年呢?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是被用无望。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但是内心的深处,仍然还是燃烧着那样的一团火,“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隐含的一个意思就是我有才,但是没有得到重用。这实际上是李白在对酒当歌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一种无奈,或者说是一种气愤。这也足以说明这个欢乐不是发自李白内心深处的。

  6、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①翻译这六句话: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不想事啊。自古圣贤都以饮酒排谴苦闷,他们喝酒喝出了名。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哪,不也是喝酒喝出了名吗?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李白的真心话吗?怎么理解?

  明确:是仕途的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李白是要借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在不满当中,他发出了令人震惊的话“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在他眼里面都无所谓了。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到古今,这是他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的总结。其实李白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那些圣贤的。因为圣贤,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给了后人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内心是尊敬圣贤的。在这个时候,他内心确确实实有太多的不满和不*。

  ◎比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 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明确: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圣贤”都是抱利器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④“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何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明确: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 将狂豪的曹植与自己相比,自己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是拼出去卖裘卖马也要和朋友尽情地乐上一回。

  7、李白和朋友一直“将进酒,杯莫停”,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为什么还要“呼儿将出换美酒”?

  明确:借酒浇愁

  李白这个人是傲岸不屈的,对不对。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他不愿受到统治者的那种束缚,统治者你不重用我,我就“明朝散发弄扁舟去”。他是这样一种要追求个性**人。所以说,李白的这种感情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一种狂傲的精神就出来了。这是李白的一个性格特点的表现。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你做东的元丹丘为啥说钱不够,经须沽取对君酌,待会儿用我那匹好马,还有价值千金的皮袄去当酒来,与你们一起忘却那亘古不尽的忧愁。

  8、《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的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从这一点来说呢,这首诗就是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那么为什么这样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能流传千古呢?

  明确:通看全诗,本诗紧紧围绕着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什么字?

  明确:“愁”

  我们学过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把国仇家恨、漂泊之哀融为一体。她的愁自然而然的能流传千古。

  而李白这个愁仅仅是酒后发牢骚吗?(不是)

  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愁吗?不是。“与尔同销万古愁”

  万古什么意思?(古往今来)

  那么,古往今来像李白这样的人是个体的还是比较有共性的?

  共性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那个年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李白的这种愁苦把悲、欢、愤、狂融为一体,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 “万古愁”一语才能表现愁的深广。

  9、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他的思想里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消极避世的一面。

  明确:李白自幼接受儒释道各家教育,使李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10、李白的诗不仅在当时就非常有名,而且后代对他的评价也非常之高。展示一下他人对李白的评价。

  ① 饮中八仙歌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②贺知章:子,谪仙人也。

  ③“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

  四、课堂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将进酒》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阅读


《将进酒》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1)

——《将进酒》 教学设计3篇

《将进酒》 教学设计1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怀

《将进酒》 教学设计2

  (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二)1学生自己读2遍(大声读、旁若无人的读);2齐读

  (三)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 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 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

  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 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激动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呼儿将出换美酒”

  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将进酒》 教学设计3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将进酒》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2)

——《将进酒》优质课教学设计实用十篇

  《将进酒》优质课教学设计 1

  一、课程分析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ァ督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学*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要让学生明白饮酒其意不在酒,而在于书法作者的蔑视荣华的愤激之情。

  二、设计理念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是学*古诗领略其旨的好办法。范读与自渎相结合也是学*古文的必经途径。新课改再三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本次课想要再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提问来解决以上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找不到学*的重点,故采用由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的选择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三、学*目标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四、导语设计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饮酒赋诗,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看他来了!

  〈一〉初步感知

  1、分小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味诗人的情感变化。并推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

  2、提出自己或同学在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交给老师。

  (设计意图:把学生变成学*的主体,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要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学生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会失去重点,所以老师必须有所挑选。)

  〈二〉再度感知

  由各组所推选的同学各读一遍,老师做出点评。

  (设计意图:古诗的学*一定要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也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

  〈三〉老师把挑选的问题投影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问题大致如下:

  1、诗文的前两句在本文中有什麽作用?

  (设计意图:本文开头两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要读懂此诗,必要先体味这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麽?

  (设计意图:只有很好的把握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才能对全诗做深入的理解。体味李白在狂傲,放荡不羁,狂喝豪饮下那颗愁苦的心。做到知人论世。)

  3、诗的主旨句是什麽,如何理解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题的设置,要学生了解李白写此诗的目的,他要表抒的情怀。一定要学生明白品诗要知人论世,方能知其中真滋味。)

  五、课后拓展训练

  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表述出来。

  《将进酒》优质课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将进酒》这首诗歌大起大落,诗文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转癫狂,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海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

  学情分析:由于本班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加之是理科班,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不高。朗读这一块,学生大都比较薄弱,因此希望借助这一课的学*,促进学生学*古诗的热情,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水*,增强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2、学*诗歌夸张及比兴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白不畏权贵,视金钱如粪土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感受诗人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文人,悲欢离合求一醉,风花雪月寻一醉。

  二、解题览诗

  1、题目分析。

  2、自由读诗。

  3、分组读诗

  三、分析如何饮酒

  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到了李白饮酒时的哪些情态?领略了“酒中仙”的何等风采?

  四、分析为何饮酒

  1、“人生得意须尽欢”,因“得意”而欢饮?

  2、“烹羊宰牛且为乐”,“为乐”而饮酒?

  3、“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留名”而饮酒?

  4、古来饮者无数,李白为何偏以曹植为例?他们二人有何相似之处?

  5、据上分析,李白饮酒的原因应该落脚在哪个字上?

  6、诗中直接点明情感的字,我们找到了“欢”“乐”“愁”,还有一个字是什么?(悲)李白为何而“悲”?

  五、美读课文

  1、学生配乐诵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六、小结、作业

  附录:本课涉及的诗文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玉壶吟》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行路难其二》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

  公子(指魏公子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史记》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字,屋室为挥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世说新语任诞》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晋书刘伶》

  《将进酒》优质课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诗歌情感变化,抓住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悟李白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借助“酒”意象的解读,走进李白的内心深处。

  2感受李白借豪写悲,悲而能壮的诗歌风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导语:由诗歌、李白、导入本节内容。

  2、出示学*环节浅读——品读——深读

  读诗亦如饮酒,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然后细细品味,最后深入体味。

  二、诗歌学*

  (一)浅读——读出诗歌内容

  1、自由朗读、注意字词的准确性。

  2、单个朗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和感情三方面点评

  3、齐读

  提示:读李白的诗,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放开胆来旁若无人,这样才能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4、多媒体听读

  (二)品读——读出情感变化

  1、引入:一个人心情不同,场合不同,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那么在《将进酒》中李白是怎么喝酒的呢?怎么劝酒的?找出相关诗句。

  ——“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但愿长醉不复醒”喝得沉醉,“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畅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倾其所有。

  ———可谓“豪饮、狂饮”。

  2、那么,李白为什么要如此喝酒,如此劝酒呢?甚至要长醉不醒呢?再走进诗歌,感受他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分组讨论、交流。(读出相关的诗句)

  点拨:悲——“欢”——愤——狂

  小结:但李白毕竟是李白,悲也好,愤也罢,都磨钝不了李白内心澎湃的激情和经世济民的大志,他还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宣言,悲愁之中不失万丈豪情,

  3、指名朗读(男生女生各推荐一名最能代表你们各自最高水*的选手朗诵《将进酒》,比一比,看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李白丰富复杂的情感。)

  (三)深读——读出内心境界

  1、引入:话剧《李白》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江边,一个小孩在吟诵李白的《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开玩笑地说:“你还呼儿?!”小孩说,太白先生,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何为“万古愁”啊?小孩问完,周围一片寂然。李白没有回答,只是泪流满面。

  虽是无知的童言,却值得我们深思,李白的这种种矛盾纠结,只能说是李白的一己之悲,一世之愁,为什么说是“万古愁”呢?到底什么是“万古愁”呢?也许我们不能穷尽这个答案,但能不能从诗中找出一二呢?

  讨论、交流、回答———

  提示: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悲,而是古往今来一切敏感的才人、一切清醒者所共有的愁,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的共同的心结,甚至可以说只要是有理想的、对现实不麻木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愁。这愁包含了对人生短暂、功名不立、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慨叹。这种愁绪不只李白有,李白之前的人有,李白之后的人有,甚至我们身上都有这种愁绪。

  还能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吗?

  提示:孔子“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三、课堂 小结

  李白为诗而生,为酒而生。酒,成就了李白;李白,丰富了酒的内涵。唯李白,方显酒的醇,酒的烈,酒的真,酒的香,酒的豪情万丈,在李白的杯中,酒发挥得淋漓尽致,飘香流芳。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诵全诗,穿越时空,再次去感受李白激扬的文字中流淌的万丈豪情,与李白同销万古愁!

  四、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再次感受豪迈的风格。

  五、附:板书设计

  豪迈

  六、教学反思(课后待续)

  《将进酒》优质课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 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诗人。那么,李白在我们的心目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用李白的诗说一说,你对李白的看法和认识。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我心目中李白是一个浪漫,而且很有志向的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豁达、自信的诗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的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不慕权贵、豁达的诗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豪迈豁达的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浪漫主义想象力非常丰富。

  今天,我们就再次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我们心中的李白和诗中的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

  1、诵读本诗,提出两个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请大家尝试自由读一读。同时在读的时候,将发现的问题批注在书的旁边。

  2、找同学来吟咏一下。适时的进行吟诵指导。

  三、情感分析

  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这首诗李白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它是一首抒情诗。那么,李白的抒情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李白的抒情诗是很豪放飘逸的、想象丰富、豪迈瑰丽。

  2、在这 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悲、欢、愁

  3、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明确: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转眼之间满头的青丝已经变成了满头的白发。

  这首诗写于公元752年,据此推算,李白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易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另外,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面对着永恒的大自然的时候,也经常生出这样一种感慨,尤其是那些有着远大宏伟志向的人,当他们的这种志向不能够得以实现的时候,报国无门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人生易老的感慨。从诗经到楚辞,到古诗十九首,再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在感慨人生苦短。这个“悲”字,悲的是人生苦短。

  ②那么开 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明确: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③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 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

  明确:“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④第一句除了运用了夸张之外,我们看看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先来看一下古人对于“流水”这一意象常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总结: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反衬。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比喻。

  由江水的永恒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起兴。

  ⑤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

  明确:(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比兴)

  4、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将进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须的了、

  ③因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于是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5、这种欢乐,欢快是发自李白内心的吗?不是。

  明确: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

  天宝元年(742)当时李白42岁,唐玄宗下诏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次李白只用了十天就到了长安。在这之前李白是进过长安的,因为遇见的是忌能妒才的小人,那次也没有机会得到重用。这次李白到达长安之后,玄宗也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是临时、候补的身份。李白有没有才呢?有才(小故事:一次玄宗携杨贵妃在骊山温泉宫,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要以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但是,被抬进宫中,凉水泼面之后,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兴,赞赏有加。)就是这么一个有才的人,在长安呆了两三年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用,只把他看作词臣,后来玄宗还客客气气的让他卷铺盖回家,把他从长安打发出来了。打发出来之后呢。我们要知道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他在东鲁老家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并且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里,在诗里他把长安三年的生活做了一个系统的 总结,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我们看看这首《将进酒》写于哪一年呢?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是被用无望。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但是内心的深处,仍然还是燃烧着那样的一团火,“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隐含的一个意思就是我有才,但是没有得到重用。这实际上是李白在对酒当歌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一种无奈,或者说是一种气愤。这也足以说明这个欢乐不是发自李白内心深处的。

  6、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①翻译这六句话: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不想事啊。自古圣贤都以饮酒排谴苦闷,他们喝酒喝出了名。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哪,不也是喝酒喝出了名吗?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李白的真心话吗?怎么理解?

  明确:是仕途的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李白是要借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在不满当中,他发出了令人震惊的话“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在他眼里面都无所谓了。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到古今,这是他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的 总结。其实李白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那些圣贤的。因为圣贤,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给了后人很多宝贵的 精神财富,他内心是尊敬圣贤的。在这个时候,他内心确确实实有太多的不满和不*。

  ◎比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 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明确: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 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圣贤”都是抱利器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④“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在 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何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明确: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将狂豪的曹植与自己相比,自己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是拼出去卖裘卖马也要和朋友尽情地乐上一回。

  7、李白和朋友一直“将进酒,杯莫停”,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为什么还要“呼儿将出换美酒”?

  明确:借酒浇愁

  李白这个人是傲岸不屈的,对不对。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他不愿受到统治者的那种束缚,统治者你不重用我,我就“明朝散发弄扁舟去”。他是这样一种要追求个性**人。所以说,李白的这种感情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一种狂傲的 精神就出来了。这是李白的一个性格特点的表现。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你做东的元丹丘为啥说钱不够,经须沽取对君酌,待会儿用我那匹好马,还有价值千金的皮袄去当酒来,与你们一起忘却那亘古不尽的忧愁。

  8、《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的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从这一点来说呢,这首诗就是一 篇喝酒发牢骚的诗,那么为什么这样一 篇喝酒发牢骚的诗能流传千古呢?

  明确:通看全诗,本诗紧紧围绕着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什么字?

  明确:“愁”

  我们学过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把国仇家恨、漂泊之哀融为一体。她的愁自然而然的能流传千古。

  而李白这个愁仅仅是酒后发牢骚吗?(不是)

  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愁吗?不是。“与尔同销万古愁”

  万古什么意思?(古往今来)

  那么,古往今来像李白这样的人是个体的还是比较有共性的?

  共性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那个年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李白的这种愁苦把悲、欢、愤、狂融为一体,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才能表现愁的深广。

  9、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他的 思想里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消极避世的一面。

  明确:李白自幼接受儒释道各家教育,使李白的 思想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10、李白的诗不仅在当时就非常有名,而且后代对他的 评价也非常之高。展示一下他人对李白的 评价。

  ①饮中八仙歌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 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②贺知章:子,谪仙人也。

  ③“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

  四、课堂 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将进酒》优质课教学设计 5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吟诵,把握诗歌感情脉络

  2、把握诗人形象

  3、体会比兴、夸张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读、赏、品、悟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白乐观 思想并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吟诵,赏析。

  2、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3、品味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

  4、感受李白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诗仙、酒中仙

  “李白一斗诗百 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哥》)

  二、读一读

  自由读

  齐读

  朗诵

  学生 评价、老师指导

  听名家配乐朗诵

  三、赏一赏,自主探究

  理解赏析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水——人生

  比兴、夸张

  感情:悲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哪种感情,为什么?(联系文本中诗句回答)

  A、沉沦消极,及时行乐

  B、怀才不遇,积极用事

  3、有人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就是李白“赐金放还”后的人生追求。你同意么?为什么?

  (1)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种想法?

  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寂寞:_________。皆:__________。

  (2)这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a、蔑视权贵

  b、消极避世,麻醉自己

  c、不*,愤恨。

  4、为什么单单举陈王曹植宴*乐的典故?(讨论探究)

  四、品一品:解读艺术手法

  比兴

  夸张

  小结:浪漫风格、豪迈气概(正如一头受伤的雄狮的悲吼)

  五、悟一悟:

  课堂 总结:回顾全 篇,授之以渔

  诗仙酒仙

  读、赏、品、悟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诵《将进酒》

  2、联系学过的李白诗歌,走进李白,以“我心中的李白”为题,写一 篇200字的鉴赏文章。

  《将进酒》优质课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的声韵特点;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把握诗歌感情的基调和变化的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以把握诗歌音韵,老师讲解点拨以明白诗人的情感变化,合作探究以把握人生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不如意,拓展延伸以巩固所学知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胸襟。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感知与欣赏。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对于李白复杂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对于李白嗜酒与狂放行为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解法、诵读法、探究合作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一、导入: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有酒。酒,他的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亮在水里,他就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抱月而终。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了一生?他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

  看来,李白天生就是为诗为酒而来,为后人读这样优美的诗酒篇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劝酒诗————《将进酒》。

  二、解题,介绍背景。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三、初读出韵律:(老师背诗)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悟诗歌的韵律美。

  1.指名读,读准字音、节奏(点评后过渡)。

  2.刚才请同学读了一遍,下面来听朗读,请你们来评一评。

  过渡:感觉读得怎样?想不想读出这样的水*,甚至超过他。要真正读好一首诗,能读准字音、节奏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读懂这首诗,把握好作者的情感变化。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再来读一读诗歌,来看看诗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四、再读明诗情

  一)、首先我们从诗题读起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标题《将进酒》,那就是请喝酒!那从诗题里我们就会想:

  1、谁请谁喝酒?

  明确:元丹丘请李白、岑夫子喝酒。

  2、为什么喝酒?你能不能从诗中找到答案?

  明确:借酒消愁,“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请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欢快的(找出对应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与尔同销万古愁。

  4、那李白到底有哪些愁?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具体诗句中说出你体悟到的是何种愁情?并说说你的理由!(联系李白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人生理想)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这一年,李白已经51岁,八年之前,李白到长安寻求功名,进入到统治中心以后,他原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所以现实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

  A、“人生苦短之愁”(联系创作时间、人生经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怀才不遇之愁”(联系时代背景、人生经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C“圣贤寂寞之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知音难觅)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过渡:那么,此时的李白愁肠百结,那他该如何来排解内心的万千愁绪呢?

  5、何以解愁?

  唯有杜康,那我们就跟随李白一起去丹丘生家喝酒去怎样?下面我们再来品读课文,体悟诗人的酒兴!

  五、品读出酒兴

  ①李白他们是怎样喝酒的?请找出有关喝酒的诗句,并说说都喝得怎样?

  明确:

  a、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喝得尽兴

  b、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

  c、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

  d、但愿长醉不愿醒。——喝得纵情

  e、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放纵,

  f、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专注,喝得任性。

  这就是李白。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喝法,莫过于“狂饮”。

  ②分组讨论质疑手法,语言等鉴赏(先请同学们准备1—2分钟,后提问)

  小结:刚才,同学们表演让我们似乎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酒香,太精彩了!的确,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作者因愁而悲叹人生短暂,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壮志难酬、圣贤寂寞,也因愁而癫狂失态,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拓展探究:

  自古以来你,像李白这样的有志之士怀才不遇的很多,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我们该怎么办?

  七、结语: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尤其是音韵、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我们只有思随情转,音以律动,才能读此诗于“雄快之中”,从而“得其深远宕逸之神”。

  八、作业:课外写作训练

  要求: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1、主要以李白的豪情和怀才不遇为事例,并点评事例;

  2、引用一句名言;

  3、联系现实。

  4、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将进酒李白

  愁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圣贤寂寞

  感情变化:悲壮——欢乐——愤激——癫狂——深愁

  教学后记:本文主要是让学生诵读,学生表现积极大胆,在台上声情并茂,效果极好,通过老师讲解点拨,学生明白了李白嗜酒与狂放的行为,认识和理解了李白复杂思想的形成,更理解了在人生中不免有许多挫折与困难,要有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就一定能迎来人生的艳阳天。

  《将进酒》优质课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诗歌情感变化,抓住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悟李白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借助“酒”意象的解读,走进李白的内心深处。

  2感受李白借豪写悲,悲而能壮的诗歌风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由诗歌、李白、导入本节内容。

  2、出示学*环节浅读——品读——深读

  读诗亦如饮酒,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然后细细品味,最后深入体味。

  二、诗歌学*

  (一)浅读——读出诗歌内容

  1、自由朗读、注意字词的准确性。

  2、单个朗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和感情三方面点评

  3、齐读

  提示:读李白的诗,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放开胆来旁若无人,这样才能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4、多媒体听读

  (二)品读——读出情感变化

  1、引入:一个人心情不同,场合不同,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那么在《将进酒》中李白是怎么喝酒的呢?怎么劝酒的?找出相关诗句。

  ——“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但愿长醉不复醒”喝得沉醉,“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畅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倾其所有。

  ———可谓“豪饮、狂饮”。

  2、那么,李白为什么要如此喝酒,如此劝酒呢?甚至要长醉不醒呢?再走进诗歌,感受他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分组讨论、交流。(读出相关的诗句)

  点拨:悲——“欢”——愤——狂

  小结:但李白毕竟是李白,悲也好,愤也罢,都磨钝不了李白内心澎湃的激情和经世济民的大志,他还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宣言,悲愁之中不失万丈豪情,

  3、指名朗读(男生女生各推荐一名最能代表你们各自最高水*的选手朗诵《将进酒》,比一比,看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李白丰富复杂的情感。)

  (三)、深读——读出内心境界

  1、引入:话剧《李白》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江边,一个小孩在吟诵李白的《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开玩笑地说:“你还呼儿?!”小孩说,太白先生,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何为“万古愁”啊?小孩问完,周围一片寂然。李白没有回答,只是泪流满面。

  虽是无知的童言,却值得我们深思,李白的这种种矛盾纠结,只能说是李白的一己之悲,一世之愁,为什么说是“万古愁”呢?到底什么是“万古愁”呢?也许我们不能穷尽这个答案,但能不能从诗中找出一二呢?

  讨论、交流、回答———

  提示: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悲,而是古往今来一切敏感的才人、一切清醒者所共有的愁,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的共同的心结,甚至可以说只要是有理想的、对现实不麻木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愁。这愁包含了对人生短暂、功名不立、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慨叹。这种愁绪不只李白有,李白之前的人有,李白之后的人有,甚至我们身上都有这种愁绪。

  还能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吗?

  提示:孔子“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三、课堂小结

  李白为诗而生,为酒而生。酒,成就了李白;李白,丰富了酒的内涵。唯李白,方显酒的醇,酒的烈,酒的真,酒的香,酒的豪情万丈,在李白的杯中,酒发挥得淋漓尽致,飘香流芳。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诵全诗,穿越时空,再次去感受李白激扬的文字中流淌的万丈豪情,与李白同销万古愁!

  四、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再次感受豪迈的风格。

  五、附:板书设计

  豪迈

  六、教学反思(课后待续)

  《将进酒》优质课教学设计 8

  一、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味本诗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2、通过诵读,理清本诗丰富充沛的情感脉络,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狂放不羁实则渴望用世而又不得的悲愤之情。

  3、能够熟练背诵全诗。

  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三、教学手段

  ppt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李白形象导入到本诗。

  (二)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曲名,意思是劝酒歌。“将”有“请、希望”的意思,与《诗经·卫风·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的“将”音义相同。这首诗以饮酒为题材,表现了诗人在极度压抑中的愤懑和狂放。

  (三)简介写作背景

  《将进酒》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个时期的李白内心极度苦闷。那一年,李白与岑勋在嵩山友人元丹丘家做客,朋友相聚,自然少不了设宴饮酒,酒到畅快之时,李白对酒放歌,唱了一首千古名曲——《将进酒》。

  (四)诵读感知

  李白当时唱歌的音乐曲调,今天已经不得而知,我们就不唱了,我们通过吟诵朗读来感受一把诗人的情怀。

  学生朗读,教师作必要指导,全班同学再齐读。

  (五)文本解读

  1、李白劝友人怎么喝酒?

  明确:乃狂饮。

  2、李白为什么劝友人如此狂饮?

  明确:为了尽欢、留名和销愁,其中销愁乃最根本的原因。

  3、李白“万古愁”从何而来?

  明确:有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对人生坎坷的悲叹,对有志难酬的郁闷,对丑恶现实的憎恶。

  4、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李白的形象特征。

  明确:狂放不羁,任性率真,执着追求。

  (六)结束语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杜甫对好朋友李白诗歌的总体评价,这个评价用在《将进酒》这首诗上自然是非常恰当。李白的诗歌因为诗人内在情感的充沛,风格手法的多变,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突出而名垂千古,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最后全班同学再来齐读一遍结束。

  (七)布置作业

  结合读过的李白诗歌,试以“李白诗歌中的饮者形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800字左右。

  《将进酒》优质课教学设计 9

  学*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 本文的情感基调,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通过鉴赏诗句来把握作者矛盾复杂的的 思想感情。

  3、了解李白的人格魅力,增强对李白其人、其诗的探究兴趣。

  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把握 本文的情感基调,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通过鉴赏诗句来把握作者矛盾复杂的的 思想感情。

  课前预*

  1、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及诗歌背景

  2、读准字音:

  馔玉 ()金樽 ()千金散尽 ()烹羊宰牛 ()

  恣欢谑 ()岑夫子()千金裘 ()沽 ()

  将 ()进酒呼儿将出换美酒 ()

  3、 参考注释,翻译课文:

  补充注释——

  会须:应当;

  钟鼓馔玉:指富贵利禄;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径须:干脆,只管;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裘:皮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学生以前学过的与酒有关的诗,创设学*情景)

  在 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遨游,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请看

  出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苏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也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

  PPT2

  “李白斗酒诗百 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 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劝酒诗——《将进酒》。

  【一、预*检查

  1、读准字音:

  2、把握文意: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过渡: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一读:读懂课文,不明白的可 参考屏幕上的译文。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你没见那高大厅堂的明镜里,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岑夫子和丹丘生啊!快喝吧!别停下杯子。我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钟鸣馔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关你可知道,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再读:读出李白的豪放之气:

  明代文学评论家徐增在 评价《将进酒》时说: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器千古无双。我们要读出他的豪气。我们不妨先从“酒”入手来读李白的豪放,

  我们看,A:李白劝谁喝酒?——岑夫子、丹丘生,是好朋友,心情很放松。

  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A:李白是怎样劝的呢?——杯莫停。——李白劝人怎样喝酒?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

  A:量怎么样?——“会须一饮三百杯”。——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

  A:那李白怎样饮?——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三读:听濮存昕的诵读6分钟。

  四读:找一生有感情地诵读,其他同学听,同时思考问题——此次宴饮,李白的感情如何?有什么变化?

  三、文本赏析:

  (一)此次宴饮,李白的感情如何?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赏析。

  把表达相似情感的句子归并在一起,然后就各组分类的句子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概括,友情提示:有些句子中的某个字可以用来概括本部分的情感。用AA——BB——CC——DD的形式把它们串联起来。

  小结(过渡):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几重奏呢?(几个阶段的变化?)

  板书:悲壮-欢乐-愤慨-狂放

  ◎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李白“悲”什么?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功业未成。

  2、这种悲是悲伤、悲痛、悲哀还是悲壮?

  ——这种悲是强烈的,但并不给人以衰飒之感,因为悲慨的抒发是以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无限广阔的空间作为背景的,他给读者的艺术感受首先是豪迈奔放的气势,在这种自然形象衬托下,悲哀只能是巨人的悲哀,而不是伤感和叹息。

  小结:诗歌前四句,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伤。那么,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如课后诵读提示所言:前两句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故慷慨有之。但诗人这里是慷慨生悲——沉郁)(单读,点评)

  那么,作者在文中一直感伤下去了吗?

  ◎乐

  人生真是很短暂的,那么如何面对这种短暂的人生呢?

  纵酒狂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既然人生短暂,悲又何益?既然之前失意,就应另寻寄托,与友相聚,何不在此“得意”时开怀畅饮,及时行乐!此时的李白是真的“得意”吗?

  ——李白大谈得意,是因为他此时处在失意之中。所谓的得意,乃是几个老朋友相逢,互相倾诉衷肠,纵酒狂歌,大发牢骚而已,这正是诗人百无聊赖的心境的反映。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高谈阔论,狂歌纵酒原是为了*息自己内心难以压抑的痛苦,取得暂时的麻醉,但内心的隐痛,在酒酣耳热之时却最容易涌上心头。他想到自己所受的冷落和欺骗,想到统治者对自己的嘲弄与轻视,难道说自己真的是永远失败了吗?不,诗人不会承认这一点,他自信而又自豪地唱出了这气势磅礴的诗句。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他不仅是时代的最强音,对后世人们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愤

  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句再次表现了诗人期于用世不是汲汲于富贵,而是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当这些不能实现时,他只能但愿长醉不复醒了。这句是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丑恶现象的厌恶,也反映了诗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欲求出路而不得的痛苦。

  这是作者的真心话吗?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哪个是真正的想法?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

  这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情感?(一则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二则是诗人有才不得用,有志不得舒的一种悲愤——本句实际上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

  2、“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列举陈王曹植的事例,有何用意?

  文才上:一样的才思敏捷,李白心中有敬佩

  命运上:一样的遭人排挤,有志难展有同病相怜之感

  诗人实际上是以曹植自况,表现自己的怀才不遇。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激。

  小结:此六句,可谓酒后吐真言,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语调去读这一小节?(悲愤)哪些句子应该重读?(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狂

  那么,美酒又能否消解诗人内心的悲愤呢?诗行到此处,酒已至半酣。此时酒*上的李白又是怎样的一副姿态呢?请看: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李白的言行举止。(喧宾夺主)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李白的言行举止。(颐指气使)

  从这“喧宾夺主”与“颐指气使”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不拘小节,狂放。

  那么,要体现李白的狂放不羁,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读本小节?(豪迈,洒脱)(齐读)

  (二)体会贯穿全文的基本情感是什么?探讨这种情感的原因。

  (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酒尽本应兴来,可是此时,诗人心中先前的愁却不消反长,这万古之愁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能否从文中找到蛛丝马迹)

  政治遭遇。(“赐金放还”激化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李白的 思想中,浸透着儒家 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是其毕生的追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然而,鲁迅说,“人生最痛苦的是醒了之后的无路可走”。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他的面前时,他的理想破灭了。进退维谷之间,他唯有以饮酒排解心中的愁闷,以放歌对抗现时的黑暗,以 精神的旷达张扬自己的个性。

  四、延展探究:

  李白与酒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衡。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虽然嗜酒如命,但我们知道他依然没有放弃他伟大的抱负,纵观其一生,乐观自信,豪迈飘逸是他不变的风格,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他 思想的主流。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于是他化成了朗朗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着。

  五、课文 小结

  1、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2、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探讨一下李白与月、李白与剑。

  六、当堂检测

  1、请你依照下列句式,概括地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李白。——我们眼中的李白。

  例:这是一个傲岸不羁的李白,他直斥“钟鼓馔玉不足贵”。

  2、背诵默写名句:

  君不见,,?君不见,,。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

  惜缘

  《将进酒》优质课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诗人。那么,李白在我们的心目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用李白的诗说一说,你对李白的看法和认识。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我心目中李白是一个浪漫,而且很有志向的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豁达、自信的诗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的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不慕权贵、豁达的诗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我心目中的李白是一个豪迈豁达的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浪漫主义想象力非常丰富。

  今天,我们就再次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我们心中的李白和诗中的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

  1、诵读本诗,提出两个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请大家尝试自由读一读。同时在读的时候,将发现的问题批注在书的旁边。

  2、找同学来吟咏一下。适时的进行吟诵指导。

  三、情感分析

  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这首诗李白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它是一首抒情诗。那么,李白的抒情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李白的抒情诗是很豪放飘逸的、想象丰富、豪迈瑰丽。

  2、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悲、欢、愁

  3、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明确: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转眼之间满头的青丝已经变成了满头的白发。

  这首诗写于公元752年,据此推算,李白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易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另外,中国古代的文人在面对着永恒的大自然的时候,也经常生出这样一种感慨,尤其是那些有着远大宏伟志向的人,当他们的这种志向不能够得以实现的时候,报国无门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人生易老的感慨。从诗经到楚辞,到古诗十九首,再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在感慨人生苦短。这个“悲”字,悲的是人生苦短。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明确: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③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

  明确:“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④第一句除了运用了夸张之外,我们看看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先来看一下古人对于 “流水”这一意象常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总结: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反衬。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比喻。

  由江水的永恒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起兴。

  ⑤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

  明确:(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比兴)

  4、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将进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须的了。

  ③因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于是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5、这种欢乐,欢快是发自李白内心的吗?不是。

  明确: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

  天宝元年(742)当时李白42岁,唐玄宗下诏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次李白只用了十天就到了长安。在这之前李白是进过长安的,因为遇见的是忌能妒才的小人,那次也没有机会得到重用。这次李白到达长安之后,玄宗也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是临时、候补的身份。李白有没有才呢?有才(小故事:一次玄宗携杨贵妃在骊山温泉宫,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要以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但是,被抬进宫中,凉水泼面之后,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兴,赞赏有加。)就是这么一个有才的人,在长安呆了两三年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用,只把他看作词臣,后来玄宗还客客气气的让他卷铺盖回家,把他从长安打发出来了。打发出来之后呢。我们要知道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他在东鲁老家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并且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里,在诗里他把长安三年的生活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我们看看这首《将进酒》写于哪一年呢?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是被用无望。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但是内心的深处,仍然还是燃烧着那样的一团火,“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隐含的一个意思就是我有才,但是没有得到重用。这实际上是李白在对酒当歌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一种无奈,或者说是一种气愤。这也足以说明这个欢乐不是发自李白内心深处的。

  6、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①翻译这六句话: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不想事啊。自古圣贤都以饮酒排谴苦闷,他们喝酒喝出了名。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哪,不也是喝酒喝出了名吗?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李白的真心话吗?怎么理解?

  明确:是仕途的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李白是要借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在不满当中,他发出了令人震惊的话“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在他眼里面都无所谓了。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到古今,这是他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的总结。其实李白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那些圣贤的。因为圣贤,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给了后人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内心是尊敬圣贤的。在这个时候,他内心确确实实有太多的不满和不*。

  ◎比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 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明确: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些“圣贤”都是抱利器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④“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何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明确: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 将狂豪的曹植与自己相比,自己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是拼出去卖裘卖马也要和朋友尽情地乐上一回。

  7、李白和朋友一直“将进酒,杯莫停”,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为什么还要“呼儿将出换美酒”?

  明确:借酒浇愁

  李白这个人是傲岸不屈的,对不对。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他不愿受到统治者的那种束缚,统治者你不重用我,我就“明朝散发弄扁舟去”。他是这样一种要追求个性**人。所以说,李白的这种感情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一种狂傲的精神就出来了。这是李白的一个性格特点的表现。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你做东的元丹丘为啥说钱不够,经须沽取对君酌,待会儿用我那匹好马,还有价值千金的皮袄去当酒来,与你们一起忘却那亘古不尽的忧愁。

  8、《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的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从这一点来说呢,这首诗就是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那么为什么这样一篇喝酒发牢骚的诗能流传千古呢?

  明确:通看全诗,本诗紧紧围绕着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什么字?

  明确:“愁”

  我们学过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把国仇家恨、漂泊之哀融为一体。她的愁自然而然的能流传千古。

  而李白这个愁仅仅是酒后发牢骚吗?(不是)

  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愁吗?不是。“与尔同销万古愁”

  万古什么意思?(古往今来)

  那么,古往今来像李白这样的人是个体的还是比较有共性的?

  共性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那个年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李白的这种愁苦把悲、欢、愤、狂融为一体,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 “万古愁”一语才能表现愁的深广。

  9、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他的思想里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消极避世的一面。

  明确:李白自幼接受儒释道各家教育,使李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10、李白的诗不仅在当时就非常有名,而且后代对他的评价也非常之高。展示一下他人对李白的评价。

  ① 饮中八仙歌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②贺知章:子,谪仙人也。

  ③“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

  四、课堂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将进酒》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3)

——将进酒教案 (菁华5篇)

  一、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二、关于《蜀道难》

  在预*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导入:

  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学*白的《将进酒》,通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再次感受李白张扬的个性,豪放的气概和他的诗酒人生。

  一、一读诗歌:听录音,正音。

  将qiang樽zūn馔zhuàn裘qiú烹pēng恣zì谑xuè

  二、二读诗歌:齐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并思考。

  1、谁劝谁喝酒?2、劝人怎样喝酒?3、为何劝人这样喝?

  (一)、谁劝谁喝酒?

  李白劝岑夫子、丹丘生(就是朋友)。客人劝主人喝,李白反客为主。

  (二)、他劝人怎样喝?是浅斟慢饮呢,是埋头苦饮呢,还是狂喝痛饮?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狂喝痛饮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三、三读诗歌:具体指导诵读,你能读出里面的感情吗?注意把握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合作探究)

  (1)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高潮在“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2)“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句写于诗人酒兴高涨之时,李白心中兴奋,于是句式缩短,节奏加快,朗读时,节奏应紧凑些。“将”、“莫停”重音,通过语速的变化,将诗人豪饮狂歌时的痛快淋漓、豪迈雄放、快意当前的感觉体现出来。—欢乐、豪放

  (三)、自古文人是很雅致的,李白为什么这么狂喝痛饮呢?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与尔同销万古愁

  此时李白竟以客人的身份,反客为主,劝主人典当五花马,千金裘以买一醉来销愁,这哪是豪放,简直是狂放。

  天性洒脱、不拘礼法、狂放不羁

  你能读好这句吗?

  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

  三、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酒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诗人因何而悲,因何而愁?

  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愁?(找关键词)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春不再,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1)这种感情借什么来表现的?用了什么手法?这两句该如何朗读?

  借黄河的一去不复返喻时光飞逝,头发的“朝青暮白”喻人生短暂。“黄河之水天上来”,波澜壮阔,雄伟壮丽,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诗人的悲愁也如汹涌的黄河水滔滔滚滚、奔涌跌宕不可遏止。(比兴夸张)

  古人常用流水比喻时间流逝,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志士惜日短”,看来古往今来大凡有宏伟志向的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时候,无不有此感叹。有人说李白的悲愁是巨人的悲愁,哀而不伤,悲而能壮。

  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悲壮

  (2)那么你能读出这句中豪迈奔放的气势,以及深沉的悲哀吗?

  (二)一番狂饮之后,作者已有八、九分醉意。俗话说“酒后吐真言”,此时李白想起了他的人生经历: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725)—初入长安无功而返(730)—奉诏入京供奉翰林(742)———奸佞当道赐金返还(744)与友畅饮作《将进酒》(752)(此时年过50了)他“怀抱利器而无所用”,他要借酒气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劣行径诗人,因此借劝酒之辞吐露了什么心迹呢?表现了什么感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仕途失意,志不得抒、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愤激之词。

  诗人不愿面对现实的不公,希望长久地醉去来忘掉现实的痛苦,诗人又想到古来圣贤,还举了曹植的例子,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一生寂寞,得不到重用,诗人为他们而惋惜不*,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的遭遇而愤慨不*。看来,此“愁”不只李白有,曹植有,古代圣贤有。古代有,那么现在有吗,以后还会有吗。确实是万古愁啊!“万古”使“愁”的内涵显得更为深广,也道出了千百年来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文人志士的共同心声

  (1)李白以曹植自况,他对自己的才华自信吗?哪里体现了他的自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一方面是“欢乐”“豪放”“自信”另一方面是“悲伤”“愤激”,到底哪种情感才是真实的呢?

  “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得意吗?进宫的遭遇是他人生的耻辱。李白乐了没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且”什么意思?“暂且”“姑且”

  可见这“为乐”是刻意追求的,刻意营造乐的氛围,内心真正的情感是悲愁的。诗歌中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是主旨情感。

  (三)、归纳情感脉络:悲壮—————自信欢乐愤激—————狂放

  四、四读诗歌:

  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我们再齐声朗读。

  五、拓展延伸:

  古人内心苦闷时常借酒销愁、狂歌买醉,联系*的文化传统和当今社会现实,你如何看待“喝酒”这件事(可联系事例阐述)?

  七、课堂总结: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确实能让我们产生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将进酒

  李白

  劝谁喝朋友悲

  劝酒歌怎样喝狂饮欢

  因何喝销愁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愤

  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狂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感受诗人情感变化。(重点)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重点)

  3、正确认识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难点)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是让学生通过吟咏和诵读从而领悟古典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读出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本文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学生容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感受诗人情感变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而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嗜酒成狂,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酒中有他涌动的生命,奔腾的激情,还有那无尽的愁绪。我们今天学*的就是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

  二、欣赏名家诵读 初步感知:

  我们这一单元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吟咏和诵读领悟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体会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

  欣赏中央电视台著名支持人任志宏的朗诵。

  朗诵的怎么样?感情是不是特别投入?话剧演员濮存昕的朗诵感情更投入。

  播放濮存昕的朗诵,进一步感知。

  三、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通过欣赏名家的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重音、声调等有了比较深的印象,老师在多媒体上把重音、声调也做了标注。下面请学生结合注释,自由大声地朗读,过一会找同学展示。

  四、分析问题 鉴赏诗歌:

  刚才同学读的很好,但和名家的演绎还是有一些差距,一是因为我们的基本功不如他们,再就是对文本理解不够透彻。接下来我们共同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题目“将进酒”是什么意思?将进酒就是请喝酒,这是一首“劝酒歌”。

  1、谁劝谁喝酒?

  一开始应该是丹丘生劝李白和岑夫子,后来是李白劝岑夫子和丹丘生喝酒。

  2、为何喝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恰逢知己

  “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

  3、怎样喝酒的?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的多

  “将进酒,杯莫停。”——喝的快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的豪爽

  4、《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请你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

  悲:“君不见,……朝如青丝暮成雪。”

  欢:“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愤:“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5、名句赏析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前一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为空间范畴的夸张,后一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有用”而“必”,一何自信!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态度。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这是李白最可宝贵的性格。

  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曹植举行宴会畅饮,为的是空有超群才华,却遭兄、侄猜忌,不得用,借酒浇愁。作者和曹植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有志难展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兼以自况。

  6、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狂放的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八年来,李白忧国忧民的心情一直未变,可是又无用武之地,52岁的他,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放浪于形骸之外。这一年,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不*之气。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7、豪放飘逸的李白内心为何激愤?天生我材必有用与但愿长醉不愿醒相互矛盾,如何理解?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他*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

  李白执着的两种东西是悖论式的人生追求。两者相互矛盾、冲突,使他在外在社会(人类社会)撞得头破血流,内心世界则长期处于矛盾冲突骚动焦虑之中。这也使李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大喜和大悲。正由于内心世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不同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碰撞,所以他的情感变化比较大,甚至相互矛盾。

  8、小结:

  ①人物:狂放不羁、豪放洒脱

  ②语言:奔放直率、浑厚雄壮

  ③艺术手法

  夸张:“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比喻、反衬:“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借代:“钟鼓馔玉”

  用典:陈王曹植。用以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有志难展。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激。

  ④情感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9、当堂背诵

  按情感流程分4个小节背诵。

  五、结束语:

  《将进酒》是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猛烈碰撞的巨响,是一曲不羁灵魂的慷慨悲歌。李白是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是盛唐民族活力的典型代表和最深刻的体现者。

  “天生我材必有用”,祝愿同学们以自信豁达的人生姿态尽情的谱写出你独具特色的青春之歌。

  六、作业:

  默写这首诗。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很多特色文化,而“酒”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在*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之间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古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多少名篇佳句。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然而,其中饮酒诗做得最好,也是最多的,恐怕要推诗仙李太白了。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其《不见》中,杜甫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李白的一生。

  可见,酒似乎与李白的一生紧密相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劝酒诗《将进酒》。

  二、整体感知

  过渡:学*诗歌的方法,重在诵读。通过诵读,我们才能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通过诵读,我们才能用我们的情感和心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心声。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著名演员濮存昕是如何用他的声音来诠释李白含蕴于《将进酒》一诗中的情感的。

  播放录音。(点评:濮存昕的朗诵,带有明显的表演性质,虽非尽善尽美,但他对诗歌的节奏与情感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在我们刚才的听读过程中,濮存昕的朗诵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一个快慢高低的.变化起伏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与起伏?

  明确:源于情感的变化与起伏。

  那么,诗人的情感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呢?

  板书:情感发展

  下面请大家把你们的音腔打开,把你们的情感释放出来,我们一起来把《将进酒》朗诵一遍。在诵读的过程中,请大家用你们敏锐的直觉感知一下,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如果不能,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可以同桌之间讨论,拟出作者情感发展线索。(3分钟)

  三、课文分析

  悲伤

  包括哪些句子?(前四句)

  诗人“悲伤”什么?(韶光易逝,人生短暂)

  这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伤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黄河水的“不复回”,表现韶光易逝。

  以水来表现时光短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表现人生短暂。

  在表现“悲”的时候,运用了哪些手法呢?(夸张、比喻、对比)

  还有一种手法。诗人通过对黄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悲伤的气氛,寄寓了诗人的情思。这样的手法是?(起兴。《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小结:诗歌前四句,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伤。那么,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如课后诵读提示所言:前两句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故慷慨有之。但诗人这里是慷慨生悲——沉郁)(单读,点评)

  那么,作者在文中一直感伤下去了吗?

  欢悦(洒脱)

  你是怎么看出诗人并没有把对人生短暂的感伤继续下去的?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一句表现的是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及时行乐。

  过渡:有诗云:“一杯清酒聚知音,半生相知有几人。”如今,三位挚友相聚在一起,正好开怀畅饮,故而要“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夸张,表现友人相聚之乐)所以,这一个小节,表现的情感应该是?(关键词)

  板书:欢悦(或洒脱或欢乐)

  那么,这一小节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慷慨激昂,读出欢悦与洒脱劲)(齐读)

  不经意中,哪一个句子被大家重读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一句包含哪些含义?

  1.表现出诗人充分的自信,从“必”可以看出。表现出诗人儒家的那种渴望积极用世的心情。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么,又为何不为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而举杯痛饮呢?即使破费千金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却又不被金钱所驱使,足令天下的凡夫俗子咋舌啊。

  2.结合当时诗人的生活背景,词句也暗示了诗人的怀才不遇。

  小结:但无论是自信,还是自伤怀才不遇。我想,这也许都会是李白饮酒的一个诱因吧。

  过渡:(教师读劝酒过程)中间是劝酒的过程,引出劝酒辞。(学生齐读劝酒辞的内容)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B、方法和过程

  1、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2、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全诗思随情转,音以律变。

  3、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不*之气。

  2、探究诗意,认识到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3、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主学*,引导学生走*李白,主动搜集占有相关资源。

  2、师生共读文本,利用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吟咏诗韵,营造氛围,做到有感情诵读。

  3、针对学情,突破难点。充分利用课外名家朗诵资源及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因声求气,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诵读时有激情而得法。

  4、合作、探究学*法。学生分组合作,根据兴趣,选择诗中精彩的名句仔细解读,讨论、交流、探究、质疑,整合资源,认识、感受全诗复杂多变的节奏和情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唐之韵·第七集一代诗仙(上篇)》(视频)、配乐朗诵1(康桥朗诵,视频)、配乐朗诵2(濮存昕朗诵,乐队现场伴奏)、现场朗诵(濮存昕在晚会现场深情朗诵,无配乐,视频,现场感很强)、央视“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将进酒>)》(高峰朗诵,视频,节奏明快,声音厚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唐之韵·第七集一代诗仙(上篇)》(视频),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1、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红光的诗碑,留下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2、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读过这首诗,你感觉李白是怎样一个人?——豪放,嗜酒,有才。是啊,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喝酒,那是多多益善,有十分酒便有十分才情。他嗜酒如命,自言“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将进酒》就是他酒酣之时嚷出来的杰作。明人徐增认为“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

  3、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诗《寻李白》,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许多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还有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等。

  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独绝千古而获得了“诗仙”的称号,而且也因为他的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李白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一首诗来走*李白。这就是他的《将进酒》。(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并称“大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

  《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题意为“劝酒歌”。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3、“酒”是一种文化,它与*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

  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收集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掀开*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且看——

  (课堂展示)

  ①诗→“酒”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4)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兰陵美酒郁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8)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9)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1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1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②“酒”→诗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看来,李白天生为诗酒而来,为后人读诗酒篇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劝酒诗。

  4、初读解字词知韵律——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掌握字词文意。

  ①、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②、播放配乐朗诵1(康桥朗诵,视频),初步感知全诗的韵律和气势。

  ③、分组诵读,画出韵脚。明确:韵脚:来、回、发、雪、月、来、杯、生、停、听、醒(作*声)、名、乐、谑、酌、裘、愁。

  5、识记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将进酒(qiāng)莫使金樽空对月(zūn)烹羊宰牛且为乐(pēng)

  岑夫子(cén)钟鼓馔玉(zhuàn)斗酒十千恣欢谑(zì xuù)

  呼儿将出换美酒(jiāng)千斤散尽还复来(huán)。

  三、引领探究

  ㈠二读品酒兴,读出酒意。

  1、诵读指导:

  ①播放配乐朗诵2(濮存昕朗诵,乐队现场伴奏),理解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

  ②因声求气:诵读时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指导示例:开篇两句长句,犹如挟天风裹海雨,迎面扑来,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第二句“奔流到海不复回”,言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接着,又是两个同样的长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一波未*、一波又起。但五六句,诗人感情由“悲”而“欢”,节奏顿转和缓,句式也变为七言,“须”“莫”“必”“还”“且”将欢畅之情推进、提升、积聚成高亢、嘹亮的“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豪歌壮举,至此,诗人狂放之情渐趋高潮,诗的旋律愈益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忽然加入四个短句,不仅诗的节奏变化,也仿佛听到酒*上频频的劝酒声。更甚者,诗人连声劝酒,诗兴大发,引吭高歌。之后,诗人感情由狂放转为愤懑、激越,发出最后的豪言壮语:千金散尽还复来,一醉方休,同销万古愁呢!诵读至此,我们的身体里、声音里好像也奔涌着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③分组诵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加粗字重读

  2、分组讨论:

  ①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把握全诗结构。

  明确:起兴→饮酒作乐→劝酒→酒后吐真言

  ②李白怎样劝友人喝酒?为此找了那些理由?(学生讨论归纳,教师补充)

  明确:会须一饮三百杯,人生得意须尽欢,将进酒,杯莫停。

  要饮,要狂饮,人生得意要饮,现在不得意要饮,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劝饮,劝豪饮,富贵不足取,饮酒可留名(历史),怀才不遇,借酒浇愁。

  ㈡三读赏酒情

  1、诵读赏析:

  ①播放现场朗诵(濮存昕在晚会现场深情朗诵,无配乐,视频,现场感很强)

  ②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兴酒情。

  ③吟咏诗韵:在诵读中发现,全诗以七言为主,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综,以散行为主,用短小的对仗点缀,节奏徐疾变化,奔放不随性。这首诗篇幅不长,而五音繁会,气象不凡,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尤其是音韵、节奏随诗情起伏,缓急高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只有思随情转,音以律变,才能读此诗“于雄快之中”,从而“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讨论探究:

  ①诗歌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采用了古代民歌中的什么手法?抒发了李白怎样的感叹?

  明确: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以黄河起兴感叹时光易逝。

  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非李白独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诗人在24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两组长句表达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请找出分析。

  明确:夸张,痛快的筵宴,豪壮的诗句,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知己相逢,倾吐怀抱,实为痛快事,得意事,不仅是品味美酒佳肴,更为了表现豪情。

  ③李白因何要如此纵情于酒,透过这些“劝酒词”你读到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请举诗中诗句分析李白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起伏。

  明确:

  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 悲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千樽空对月 喜(乐)(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狂↓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愤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狂

  全诗的感情变化:悲—→乐—→愤—→狂

  感情主基调:愤慨

  ㈢四读话酒话,吐真言。

  1、诵读品析:


《将进酒》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4)

——将进酒教案实用10份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B、方法和过程

  1、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2、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全诗思随情转,音以律变。

  3、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不*之气。

  2、探究诗意,认识到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3、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主学*,引导学生走*李白,主动搜集占有相关资源。

  2、师生共读文本,利用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吟咏诗韵,营造氛围,做到有感情诵读。

  3、针对学情,突破难点。充分利用课外名家朗诵资源及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因声求气,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诵读时有激情而得法。

  4、合作、探究学*法。学生分组合作,根据兴趣,选择诗中精彩的名句仔细解读,讨论、交流、探究、质疑,整合资源,认识、感受全诗复杂多变的节奏和情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唐之韵 第七集 一代诗仙(上篇)》(视频)、配乐朗诵1(康桥朗诵,视频)、配乐朗诵2(濮存昕朗诵,乐队现场伴奏)、 现场朗诵(濮存昕在晚会现场深情朗诵,无配乐,视频,现场感很强)、央视“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将进酒>)》(高峰朗诵,视频,节奏明快,声音厚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唐之韵 第七集 一代诗仙(上篇)》(视频),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1、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红光的诗碑,留下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2、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读过这首诗,你感觉李白是怎样一个人?――豪放,嗜酒,有才。是啊,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喝酒,那是多多益善,有十分酒便有十分才情。他嗜酒如命,自言“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将进酒》就是他酒酣之时嚷出来的杰作。明人徐增认为“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

  3、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诗《寻李白》,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许多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还有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等。

  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独绝千古而获得了“诗仙”的称号,而且也因为他的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李白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一首诗来走*李白。这就是他的《将进酒》。(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U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 浪漫主义 主义诗人,有“ 诗仙 ”之称。与杜甫齐名,并称 “大 李杜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

  《 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题意为“劝酒歌”。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3、“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 收集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且看――

  (课堂展示)

  ①、诗→“酒”

  (1)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4)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兰陵美酒郁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7)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8)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9).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绝句》)(10)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12)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②、“酒” → 诗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看来,李白天生为诗酒而来,为后人读诗酒篇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劝酒诗。

  4、初读解字词知韵律――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掌握字词文意。

  ①、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②、播放配乐朗诵1(康桥朗诵,视频),初步感知全诗的韵律和气势。

  ③、分组诵读,画出韵脚。明确:韵脚:来、回、发、雪、月、来、杯、生、停、听、醒(作*声)、名、乐、谑、酌、裘、愁。

  5、识记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将进酒(qiāng) 莫使金樽空对月(zūn ) 烹羊宰牛且为乐( pēng )

  岑夫子( cén ) 钟鼓馔玉 ( zhuàn ) 斗酒十千恣欢谑( zì xuù )

  呼儿将出换美酒( jiāng )千斤散尽还复来( huán )。

  三、引领探究

  ㈠、二读品酒兴,读出酒意。

  1、诵读指导:

  ①、播放配乐朗诵2(濮存昕朗诵,乐队现场伴奏),理解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

  ②、因声求气: 诵读时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指导示例:开篇两句长句,犹如挟天风裹海雨,迎面扑来,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第二句“奔流到海不复回”,言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接着,又是两个同样的长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一波未*、一波又起。但五六句,诗人感情由“悲”而“欢”,节奏顿转和缓,句式也变为七言,“须”“莫”“必”“还”“且”将欢畅之情推进、提升、积聚成高亢、嘹亮的“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豪歌壮举,至此,诗人狂放之情渐趋高潮,诗的旋律愈益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忽然加入四个短句,不仅诗的节奏变化,也仿佛听到酒*上频频的劝酒声。更甚者,诗人连声劝酒,诗兴大发,引吭高歌。之后,诗人感情由狂放转为愤懑、激越,发出最后的豪言壮语:千金散尽还复来,一醉方休,同销万古愁呢!诵读至此,我们的身体里、声音里好像也奔涌着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③、分组诵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上来,奔流/到海//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白发,朝如/青丝//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百杯。 /夫子,/丘生,/进酒,/莫停。与君//一曲,请君/为我//耳听。钟鼓/馔玉/足贵,但愿/长醉//复醒。古来/圣贤/寂寞,惟有/饮者//其名。陈王/昔时/*乐,斗酒/十千//欢谑。主人/何为/少钱,径须/沽取//君酌。/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美酒,与尔/同销/古愁。

  注:加粗字重读

  2、分组讨论:

  ①、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把握全诗结构。

  明确:起兴→饮酒作乐→劝酒→酒后吐真言

  ②、李白怎样劝友人喝酒?为此找了那些理由?(学生讨论归纳,教师补充)

  明确:会须一饮三百杯,人生得意须尽欢,将进酒,杯莫停。

  要饮,要狂饮,人生得意要饮,现在不得意要饮,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劝饮,劝豪饮,富贵不足取,饮酒可留名(历史),怀才不遇,借酒浇愁。

  ㈡、三读赏酒情

  1、诵读赏析:

  ①、播放现场朗诵(濮存昕在晚会现场深情朗诵,无配乐,视频,现场感很强)

  ②、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兴酒情。

  ③、吟咏诗韵:在诵读中发现,全诗以七言为主,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综,以散行为主,用短小的对仗点缀,节奏徐疾变化,奔放不随性。这首诗篇幅不长,而五音繁会,气象不凡,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尤其是音韵、节奏随诗情起伏,缓急高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只有思随情转,音以律变,才能读此诗“于雄快之中”,从而“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讨论探究:

  ①、诗歌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采用了古代民歌中的什么手法?抒发了李白怎样的感叹?

  明确: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以黄河起兴感叹时光易逝。

  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非李白独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诗人在24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两组长句表达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请找出分析。

  明确:夸张,痛快的筵宴,豪壮的诗句,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知己相逢,倾吐怀抱,实为痛快事,得意事,不仅是品味美酒佳肴,更为了表现豪情。

  ③、李白因何要如此纵情于酒,透过这些“劝酒词”你读到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请举诗中诗句分析李白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起伏。

  明确:

  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 悲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千樽空对月 喜(乐)(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狂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愤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狂

  全诗的感情变化:悲―→乐―→愤―→狂 感情主基调:愤慨

  ㈢、四读话酒话,吐真言。

  1、诵读品析:

  ①、播放央视“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将进酒>)》(高峰朗诵,视频,节奏明快,声音厚实)。

  ②、学生自主诵读喜欢的诗句,试着背诵全诗。

  2、讨论探究:

  ①、面对时光流逝,作者首先想到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只要人生暂时得意,就可以纵情高歌,要有坚定信念。

  ②、全诗围绕一个“酒”字,而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何而愁?此“愁”的实质是什么?

  一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二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三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③、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圣贤”的含义,分析用典的作用。

  明确:“圣贤”不仅指孔孟,还包括那些不能施展自己抱负的贤士。他们被排挤,遭冷落。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行经,不再抱幻想,决心逃于酒乡。

  陈王,即曹植。遭其兄曹丕猜忌,监视,一生才学无可施展,遂借酒销愁。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与李白极为相似。

  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之气。

  ④、你认为《将进酒》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钟鼓馔玉”“不足贵” 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 。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愤慨。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⑤、如何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请你说几句话安慰安慰他。

  明确:李白嗜酒,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

  四、训练检测:

  1将这首诗歌背诵下来。

  2、课堂检测:

  ①、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慨。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②、本诗的主旨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鄙视和蔑视的态度。

  ③、李白的浪漫气质和狂放的性格充分体现在诗中对夸张的运用,如朝如青丝暮如雪,与尔同销万古愁等。

  五、总结升华: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他*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将进酒》是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猛烈碰撞的巨响低回,是一曲不羁灵魂的慷慨悲歌。

  六、拓展材料:

  1、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

  2、《将进酒》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与夸张手法有关,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 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

  3、李白对黄河素来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多次以极为豪放热情的诗句歌颂黄河。在《将进酒》诗中,诗人又一次歌颂了黄河,并与自己的身世之感、傲然之志相互映衬,抒发其热爱生活、蔑视权贵的感情。饮酒行乐既是抒愤,又从愤慨中显示豪迈乐观精神,而不流于伤感。 以乐写哀,以豪放衬悲慨,因此,从而构成乐观的豪放的基调,从中显示出诗人可贵的傲骨精神。

  4、《唐之韵 第七集一代诗仙(上篇)》: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诗人站在黄河边上看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忽然心情一激动,想到这黄河之水就像人类的生命系列,一代一代一去不复返,但依旧滔滔滚滚而来。然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暂,明镜中的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转眼就是一次生老病死的轮回!面对这无限与有限的矛盾,人活着为什么不尽情享受生活!「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如此自信。正由于这首诗强烈地呼唤真实的人生,才使多少被强行压缩的灵魂都到诗里来享受那足以舒筋活血的通畅。

  七、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写“酒”的古诗词。

  2、背诵并默写全诗。

  八、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自主学*

  引领探究 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 悲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千樽空对月 喜(乐)(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狂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愤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狂

  全诗的感情变化:悲―→乐―→愤―→狂 感情主基调:愤慨

  训练检测

  总结升华

  九、教学反思: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宋人严羽评点李白这首诗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唐诗别裁》中说:“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这次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把《将进酒》编入“诗歌之部”第三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作为赏析示例,在实际教学时,应该以诵读指导为重点,设计课堂,师生互动,充分利用课文的各种音视频资源,结合名家朗诵,具体指导学生的诵读技巧,即引导学生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做到有感情、得法的诵读诗句,在诵读中,师生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讨论探究有关问题,理解诗歌主旨及深厚的底蕴。

  切忌面面俱到,全面分析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如果这样,就会本末倒置,也不能准确理解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作为单元的赏析示例也就起不到示例应有的作用。

  当然,名家的朗诵很到位,学生诵读很给力,作为学*的主体,地位是突出了,但学生的节奏稍显缓慢,以后要做适当调整。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六、作业

  课后练*第二题。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一、.写作背景

  天宝十一载(752)“赐金还乡”之后。

  二、结构

  流光易逝,人生短促→烹羊宰牛,饮酒作乐→长醉不醒→同消忧愁


《将进酒》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5)

——《将进酒》教学反思范文5份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然而,现代中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诗歌难以产生亲*之感,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

  那么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通过朗读传达出的又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从众多的朗读录音中选择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诵。

  在讲授前两句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诗中标注重音、停顿、升降调等符号接着学生们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结果学生们发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后三字要重读,声音要洪亮,气势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这样才能表达出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直走东海的气势。

  随后,在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焦晃读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认为濮存晰读得悲伤凄凉,体现出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我们不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声音再次齐声朗读,那感觉与前面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连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来,在讲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时我请学生们自读,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用李白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不少学生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讲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学生们却怎么也读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让他们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一经对比,学生们发现濮存晰读的愁绪更浓,愁中又带有悲壮之意,而焦晃则读得斩钉截铁几乎不用我提问,大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读我顺势让学生们从全诗入手,体会一下“愁”的内涵,为何用“万古”来形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发现李白的万古愁,愁的是怀才不遇,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时代多数才子的共同命运,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纵即逝,这愁就显得更加深沉学生们顿时醒悟,就开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读,一遍又一遍,终于读出了愁之深,愁之广。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比较好的方面体现于开头的导入部分,能够让学生温故知新,简洁明了的引入课文上课的板书设计好,驾驭课堂的能力好不足的方面则体现于我把教学重难点把握在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体味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在分析诗歌时把情感分析过细,过于透,从而削弱了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不能更好的品味诗歌。

  《将进酒》这首诗是千古名篇,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要想上好这堂课,真的很难。诗歌教学究竟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深知: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所以我看了《百家讲坛》——“诗仙李白”、“诗歌唐朝”,《唐之韵》——“一代诗仙”等视频,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李白。在此基础上我反复揣摩每一句诗、每一个词,把备课的归属点定位在李白的诗歌魅力和人格魅力上。我决定以读为基本线索,重在对诗歌进行理性思考,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诗人的情感。

  可以肯定的几点:

  1、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教学进度的推进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刻意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环节,而是按学生活动的自然生成来推进课堂,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各环节的时间。

  2、老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因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丧失。老师投入激情去带动学生,用鼓励和赞许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在总结提升阶段,老师的主导地位尤显重要,一句话就有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

  课堂效果总体上来看还可以,但仍有不少遗憾:

  1、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最大限度的`被激发出来。

  2、诵读指点不够到位。老师在诵读指导上如蜻蜓点水,如落实到具体词语上,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3、这首诗本应让学生当堂背诵,但由于时间关系,设计的背诵环节没来得及进行。

  总的看来,我个人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备课的过程就是自我修炼的过程,从中悟出的很多东西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然而,现代中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诗歌难以产生亲*之感,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

  那么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通过朗读传达出的又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从众多的朗读录音中选择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诵。

  在讲授前两句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诗中标注重音、停顿、升降调等符号接着学生们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结果学生们发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后三字要重读,声音要洪亮,气势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这样才能表达出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直走东海的气势。

  随后,在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焦晃读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认为濮存晰读得悲伤凄凉,体现出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我们不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声音再次齐声朗读,那感觉与前面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连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来,在讲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时我请学生们自读,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用李白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不少学生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讲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学生们却怎么也读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让他们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一经对比,学生们发现濮存晰读的愁绪更浓,愁中又带有悲壮之意,而焦晃则读得斩钉截铁几乎不用我提问,大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读我顺势让学生们从全诗入手,体会一下“愁”的内涵,为何用“万古”来形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发现李白的万古愁,愁的是怀才不遇,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时代多数才子的共同命运,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纵即逝,这愁就显得更加深沉学生们顿时醒悟,就开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读,一遍又一遍,终于读出了愁之深,愁之广。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比较好的方面体现于开头的导入部分,能够让学生温故知新,简洁明了的引入课文上课的板书设计好,驾驭课堂的能力好不足的方面则体现于我把教学重难点把握在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 体味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在分析诗歌时把情感分析过细,过于透,从而削弱了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不能更好的品味诗歌。

  学生都爱读李白的诗,而且觉得读起来很过瘾。李白诗歌的洒脱豪放就像青春对禁忌的叛逆让人快意,究其深一层次的原因,李白的诗歌里是有一种生命的状态的。这是我们年轻时最渴望达到的,不是伦理,不是爱情,不是法律,不是道德,是一个生命对完成生命过程的渴望。在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他的风格、性格的度量,满足于主题的探讨,更应在生命追求上多一些探讨。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一定会给我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思考。

  一、“人文之本”——古诗词的归宿

  诗词体现着很多文化价值,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积淀。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在设计教学时,我特别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强化和引导。

  1. 梳理情感的发展脉络,窥探诗人的诗兴与性灵

  李白的诗往往有点不遵守人间规则,难怪所有评论李白诗的人,到最后都说“瞬息千里若有神助”。所以,李白的诗难工摹,最不可学。他的情感可以随时随地的转,他的诗兴可以随时随处的燃。这首诗除让我们看到狂放愤激外,还让我们看到华丽背后的愁。此处,恰恰是可以辐射的地方。我总结提问道:我们在李白的很多诗中都看到了他的自负、孤独,即使常常面对最豪华的物质。但我们也很少会看见他悲哀愁苦到底,他总会给生命一个巨大的希望。本诗是如何体现的?学生通过对其他诗作的回顾,看到了他精神世界里自信等一些积极的东西。

  2. 哲学性的思考诗情,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

  人往往在凝视时间时,才容易对生命进行领悟。李白也感受到了时间的压迫性,看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在“将进酒,杯莫停”的豪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极其显露的享乐主义倾向。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归结里,那么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就多了些武断。所以我让学生结合古今认识和个人经验来谈我们对生命的选择和担待。课堂上学生的确触思如泉涌,曹操、苏轼、辛弃疾、晏殊等人成了学生热议的对象。在人物、诗词的品评中,学生对生命的看待也多了一些选择。

  但是反观教学,我引导学生在人文性的解读探讨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简单的问题重复化,深入的问题单薄化。引用蒋勋老师的话说“单纯在文学上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文化,只有整个文化格局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学才能应运而生。我们一直在做文艺,其实是没用的。因为大的文化框架不完整,文学会无所依附。”,那么我想教师在教学时多一些对文化的忧患意识,多一些对格局的关注,始终是大有裨益的。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还能够建构起学生的思维框架,何乐而不为呢。

  二、“反复吟咏”——古诗的立足点

  这首诗本就是可以在生活中大声唱出来的,它又是首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劝酒歌,所以在设计时,我试图在民间化、民俗味的氛围营造中,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走进诗歌的学*。课堂上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参与到了行酒令唱酒歌的活动中。

  在品读的过程中,还是有太多遗憾的。为了课程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了学生的迁移思考多些体现,我剥夺了学生的大量诵读时间,因此诵读只流于形式,无法贯穿始终。

  三、“定位不等于定向”——诗无达诂

  上完这节课,总觉得欠缺一些东西的植入。在和组内老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后,我也做了深入的整理和反思,我认为是少了一些诗人个体差异性的比较。在我们的文学中,激情常常被压抑,会以比较含蓄的方法处理,而李白是唯一能把激情释放出来的人。我们总会把李白创造出的风格迥异的诗歌形式归结为他的情感饱满、洋溢到形式无法容纳,所以有了这样浪漫而不拘泥的表达。因而,也就完全认为是他洒脱狂放的个性使然。那么,若要论及个性,他的个性可不是这一两个词语能概括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在诗人不同诗歌的比较中扭转对诗人的定向认识,丰富对诗人、时代的多元化看待。比如在《月下独酌》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骄傲到喝酒只跟月亮喝,他的孤独在和宇宙的对话中消解了。《蜀道难》简直将浪漫诗发挥到了极致,他不是在写文字,他会把我们带到视觉和听觉的震荡中。写《将进酒》的李白豪迈粗犷,而写《长干行》的李白却成了一个哀怨的女子。所以他生命的丰富性就在于他能够多样的转换角色,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大唐”的豁达、包容以及时代文化的多样性。

  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汉语诗人是李白,他的诗被翻译成很多语言,他的创作不仅将汉语诗推到了极致,而且抵达了其他语言系统。他创造了许多我们今天都在用的成语,即使他用到了典故,我们依然能够读的明白晓畅。因此,激发引导学生读李白的不同类型的诗作,也应是我们教学的波及点。

  当然,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遗憾,我们才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创造。反思是促进教学成效的有力武器,我想,努力思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是师生共同的追求。

  学生都爱读李白的诗,而且觉得读起来很过瘾。李白诗歌的洒脱豪放就像青春对禁忌的叛逆让人快意,究其深一层次的原因,李白的诗歌里是有一种生命的状态的。这是我们年轻时最渴望达到的,不是伦理,不是爱情,不是法律,不是道德,是一个生命对完成生命过程的渴望。在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他的风格、性格的度量,满足于主题的探讨,更应在生命追求上多一些探讨。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一定会给我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思考。

  一、“人文之本”——古诗词的归宿

  诗词体现着很多文化价值,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积淀。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在设计教学时,我特别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强化和引导。

  1。 梳理情感的发展脉络,窥探诗人的诗兴与性灵

  李白的诗往往有点不遵守人间规则,难怪所有评论李白诗的人,到最后都说“瞬息千里若有神助”。所以,李白的诗难工摹,最不可学。他的情感可以随时随地的转,他的诗兴可以随时随处的燃。这首诗除让我们看到狂放愤激外,还让我们看到华丽背后的愁。此处,恰恰是可以辐射的地方。我总结提问道:我们在李白的很多诗中都看到了他的自负、孤独,即使常常面对最豪华的物质。但我们也很少会看见他悲哀愁苦到底,他总会给生命一个巨大的希望。本诗是如何体现的?学生通过对其他诗作的回顾,看到了他精神世界里自信等一些积极的东西。

  2。 哲学性的思考诗情,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

  人往往在凝视时间时,才容易对生命进行领悟。李白也感受到了时间的压迫性,看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在“将进酒,杯莫停”的豪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极其显露的享乐主义倾向。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归结里,那么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就多了些武断。所以我让学生结合古今认识和个人经验来谈我们对生命的选择和担待。课堂上学生的确触思如泉涌,曹操、苏轼、辛弃疾、晏殊等人成了学生热议的对象。在人物、诗词的品评中,学生对生命的看待也多了一些选择。

  但是反观教学,我引导学生在人文性的解读探讨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简单的问题重复化,深入的问题单薄化。引用蒋勋老师的话说“单纯在文学上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文化,只有整个文化格局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学才能应运而生。我们一直在做文艺,其实是没用的。因为大的文化框架不完整,文学会无所依附。”,那么我想教师在教学时多一些对文化的忧患意识,多一些对格局的关注,始终是大有裨益的。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还能够建构起学生的思维框架,何乐而不为呢。

  二、“反复吟咏”——古诗的立足点

  这首诗本就是可以在生活中大声唱出来的,它又是首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劝酒歌,所以在设计时,我试图在民间化、民俗味的氛围营造中,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走进诗歌的学*。课堂上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参与到了行酒令唱酒歌的活动中。

  在品读的过程中,还是有太多遗憾的。为了课程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了学生的迁移思考多些体现,我剥夺了学生的大量诵读时间,因此诵读只流于形式,无法贯穿始终。


《将进酒》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6)

——《将进酒》说课稿范本5份

  一、说“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新课程组织教学的依据。准确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落实,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经常性的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作出恰当的评价,学*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散文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二、说教材

  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诗歌、散文两部分,诗歌、散文各三个单元。诗歌部分,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人生经历、把握作品主旨入手;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从把握诗歌的意境入手,引导学生学*诗歌鉴赏的方法;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诗歌声韵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美妙的音韵,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怀。

  三个单元,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在阅读鉴赏中,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感受能力,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设计的意图就是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惯,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语境,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单元所选的作品,都是极富音韵、情韵、美感的经典之作,是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最为适用的材料。

  因此,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精要语句的玩味、赏析,进而达到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的目的。

  《将进酒》是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作品,单元设计是通过本文的赏析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歌作品的方法,感受诗歌音韵、情韵、美的意蕴,获得审美的愉悦,获得情感的陶冶,获得思想的提高。

  三、说学*目标

  根据教材《赏析指导》和单元教学重点的要求,结合文本的艺术特点,确定如下学*目标:

  ①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②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③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

  四、说教法

  1.借助《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对作者的介绍,借助课文注释,借助《高中课程新学案》30页“相关链接”的“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特定的时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

  2.借助《赏析指导》,借助文后赏析,结合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句式长短的变化、韵脚的转换,学会进入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关键词句的揣摩、赏析、玩味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复杂情感的变化。

  4.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一同诵读,一同写作,品尝下水的快乐。

  5.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或默读、朗读、齐读、指名读、品读,或小组研讨,或课堂成果展示,或教师明确,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写作。

  四、说教学过程

  (一)目标定向,知人论世

  1.导入: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在吟诵诗文时可以说既是歌者,又是舞者;这种独特的诵读方式,是历代文人欣赏经典诗文的一种独特手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学。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通过对《将进酒》学*,学会有感情的吟咏、诵读作品,品味作品音乐美、音韵美,理解作品的情感。(板书)

  2.出示学*目标。

  ①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②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③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

  3.背景预览。

  ①学生圈划教材43页注释①,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

  ②学生阅读《高中课程新学案》30页“相关链接”阅读圈点“背景资料”;

  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第三部分对李白的介绍:“李白并不完全是一个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者……而李白却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不能为富贵利禄而自卑其格,故多苦闷愤激之词。他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轻蔑……他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想像奇特,手法夸张。”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注释、工具书标注重点词语的读音,要读准字音,正确断句,了解关键句子的意思,扫清文句障碍;

  2、同桌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节奏、语气;

  3.同桌交流《高中课程新学案》30页“知识清单”的题目,教师巡视,纠正明确关键字音。

  4.学生朗读:学生纠正朗读错误,教师进一步明确;

  5.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易读错的字音,把握节奏,注意断句、停顿;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点关键词语、停顿、重音、语气,体会作者感情。

  7.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概括层次要点,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8.小组研讨、小组发言,教师点评。

  9.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桌相互检查。

  (三)涵咏品读,揣摩探究。

  1.学生研读文后赏析文字:结合最后一段的赏析说明,结合具体诗句,圈点诗中句式变化,并进一步诵读全文。

  2.学生研读文后赏析文字:结合对诗句赏析,找出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3.小组研讨:诵读要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悲”、“欢”、“乐”、“寂寞”、“愁”),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由“悲”为“欢”,进而“欢畅”、“愤懑”,最后转为“激越”、“超脱”、“旷达”。

  4.学生齐读:巩固品读成果。

  (四)鉴赏交流,展示成果。

  1.教师赏析指导:

  《将进酒》感情色彩浓烈,行文气势恢宏。在鉴赏本文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结合《赏析示例》,在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诗作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作者大笔一挥就有雷霆万钧之势,笔挟天风,墨裹海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极写自然的伟力与永恒;笔锋一转,“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慨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心中不免悲凉。但,诗人性格狂放,消沉在他心中仅是昙花一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也是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第二部分,酒香飘逸、情怀毕露,诗人举杯、豪饮、高歌,心中涌动的是感情的激流:狂放之情,愈变得愤懑、激越。

  (2)把握诗作句式长短的变化,韵脚的转换。在诵读中,准确把握声音这种变化,急缓交错,高低回环,进一步加深对诗作情感,对作者特定背景下复杂情感的理解。

  (3)诗作比、兴、对仗手法的运用,找出相关诗句,可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鉴赏。

  2.学生小组研讨:结合课文背景,讨论文中“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愁”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3.学生鉴赏成果交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有据,就应该予以肯定。

  4.创新提高:

  教师提示:刚才我们已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变化,“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请写一段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作要求:应当是课文诗意的再现,可以是自己对原文个性化的解读,自我独创的发挥)

  ①学生写作,小组交流、评点,典型*作展示。

  ②教师下水文展示。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浪漫主义的诗人自屈原之后虽不能说乏善可陈,但后来的诗人也不过是天际划过的流星,到了李白才异峰突起,和屈原隔代相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两颗闪耀的明星。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将《将进酒》列为讲读课文,大有深意。不仅因为它是李白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出现于李白政治上失意,内心极度苦闷的时期。可以说一个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恰恰是他创作上更臻成熟的时期,是应该是一个文学创作上的规律。历数古代有成就的诗人,概莫能外。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为“劝酒歌”,古词有所谓“将进酒,乘大白”的句子。该诗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三人常登高宴饮,诗人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诗中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学*这首诗,要先把握本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诗的基调,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本单元选编的这几首诗,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其中对李白作品风格的把握是一个重点,要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品质,气势磅礴、豪放不羁的诗风,以便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一乐府诗题以新鲜而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重点词语,进而把握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诗人的精神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本诗的诗意。

  二、学生情况分析: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种体会,就是我们的学生由于外环境的影响,往往很难将学*的注意力集中到书本上来,尤其是古典诗歌,很少能一如过去那样亲*她,了解他,欣赏他。学生宁可在网络与游戏中忘乎所以,也不愿与古圣先贤同喜同悲,只既是语文教学的矛盾,也是语文老师每每遭逢的尴尬所在。为此,作为教师,只有尽量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手段,多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可能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

  1、诵读法

  本人长期坚持示范性朗读,所以首先利用声情并茂的美读,激发兴趣,继而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的阅读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的*惯,并在阅读中去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

  2、导读法

  教师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讲述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旨。重点放在诗人豪纵狂放的外在形象和忧愤郁怒的内在情感的理解上。

  3、比较法

  比较李白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通过对李白个人经历的交代,尤其是三年的翰林供奉生活使李白人生理想受挫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李白由对统治阶级的幻想到与统治阶级决绝的人生选择,从而增强学生对的兴趣。

  四、说学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通过课上阅读和学*,培养学生兴趣,进而使学生向课外延伸,自觉阅读古典诗歌,培养应有的学**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另一位大诗人画的一幅漫画。画面上主人公桀骜不驯,豪放纵逸,才高八斗,一副傲视封建王侯的形象。这就是李白。然而,李白虽然看似活得潇洒,其实满心悲苦,他的“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不正是内心孤独的体现吗?尽管他纵酒高歌,但“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他,内心一直有一股抑郁不*之气,他将愁情或借酒,或托月(我寄愁心于明月),拾入诗囊,遂成为著名的《李太白集》。《将进酒》就是酒助诗兴,笔酣墨饱的豪放之作。

  说明:《将进酒》是鲜明表现诗人个性的劝酒诗,导入时将诗和酒联系起来,既关照了全诗内容,又感受了诗人饮酒悲歌的形象,更主要的是突出李白的悲而不伤,忧而不愁的开阔、旷达,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二)多媒体播放古琴曲《关山月》并配以相关的画面,教师朗诵全诗。

  说明:朗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又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和感情中。

  (三)学生准备后,指名朗读诗歌

  (四)师生研讨,完成教学目标

  师:《将进酒》中的“将”是什么意思,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说明:学生根据注解和预*提示首先明确这是一首劝酒诗,这样才能照应导入,也让学生有整体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从注解、预*提示、课后*题、补充知识等筛选有用的符合要求的信息。

  师:虽然是劝酒诗,诗人一落笔却先不写宴饮过程,而是陡然以黄河奔流起势,诗人在描写时视角是什么样的?山巅俯瞰诗人联想到什么?

  说明: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慷慨生悲并不是没来由的,而这来由与悲叹构成了诗歌的“兴”的手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感受“兴”的手法的特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师:整日穷愁并非李白本性更何况白发如丝悲无益,所以诗人的情感顿起变化,哪个词表明诗人从悲叹中跳出来,这个“欢”字控制到哪句?

  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同于凡夫俗子的一醉方休,你怎样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说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此问意在让学生通过讨论,透过现象看到诗人的这种蔑视权贵、建功立业的心志和报负。

  师:待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酣畅淋漓地向友人一吐为快,李白狂歌的12句话根据感情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说明:让学生以感情为标准划分层次,还是继续体会诗人感情上的起落,只不过由悲到欢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很明显,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而这两个层次中作者的激愤与狂放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问题难度的加大会让学生知难而进,深入探究,准确与否毕竟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如不准确或不到位可做如下启发:

  师:第一层次中直接表明诗人态度的词有哪些?(“不足贵”和“不复醒”)“钟鼓馔玉”指什么,“钟鼓馔玉”真的不足贵吗,诗人说富贵不足贵是出于什么,诗人为什么愿长醉不醒?请大家联系背景思考这个问题。

  说明:电脑屏幕打出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年唐玄宗眈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诗中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豺狼当道,奸臣弄权,他只有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

  师:所以这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激愤)

  师:诗人的激愤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古来圣贤,古来圣贤皆寂寞,岂止寂寞,为人民苦难疾呼甚而抛洒热血的经天纬地之才大有人在,请请举出你崇敬的抑郁不得志的古来圣贤。

  说明:通过此环节激发学生对那些有经天纬地才能的大圣贤如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人的深刻理解,感受他们壮志难酬的苦恼。

  师:既然古来圣贤如此之多,何以偏举陈王?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在遭遇排挤,抑郁不得志的圣贤中曹植记不得意于乃父,又不见用于乃兄,备受猜忌,此其一;陈王与酒联系较多,此其二。陈王诗才出众,七步诗即为明证,与诗人更加相似,此其三。

  师: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什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气魄?

  师: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激愤,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明确什么是感情基调。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感情色彩或氛围。这首诗初读一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占主导地位,确切的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激愤。

  (五)体会艺术特色:

诗人好用夸张写法,这和他的浪漫气质和狂放性格有关,所以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试从这首诗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说明: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与他是用夸张手法不无关系,使中多处用了巨额数字以表现豪迈诗情,例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爽,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另外还用了想象性夸张,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词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六)拓展迁移:

诗圣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到:“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七)再次指名朗诵全诗

  说明:学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形象,最后一次的朗读应是再现诗人形象最好的时机。

  六、鉴赏要点

  1.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一齐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附板书设计:

  将进酒


《将进酒》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7)

——优质课《将进酒》教学设计(精选5篇)

  学*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通过鉴赏诗句来把握作者矛盾复杂的的思想感情。

  3、了解李白的人格魅力,增强对李白其人、其诗的探究兴趣。

  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通过鉴赏诗句来把握作者矛盾复杂的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

  1、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及诗歌背景

  2、读准字音:

  馔玉()金樽()千金散尽()烹羊宰牛()

  恣欢谑()岑夫子( )千金裘()沽()

  将()进酒呼儿将出换美酒()

  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

  补充注释——

  会须:应当;

  钟鼓馔玉:指富贵利禄;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径须:干脆,只管;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裘:皮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学生以前学过的与酒有关的诗,创设学*情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遨游,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请看

  出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苏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也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

  PPT2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劝酒诗——《将进酒》。

  【一、预*检查】

  1、读准字音:

  2、把握文意: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过渡: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一读:读懂课文,不明白的可参考屏幕上的译文。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你没见那高大厅堂的明镜里,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岑夫子和丹丘生啊!快喝吧!别停下杯子。我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钟鸣馔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关你可知道,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再读:读出李白的豪放之气:

  明代文学评论家徐增在评价《将进酒》时说: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器千古无双。我们要读出他的豪气。我们不妨先从“酒”入手来读李白的豪放,

  我们看,A:李白劝谁喝酒?——岑夫子、丹丘生,是好朋友,心情很放松。

  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A:李白是怎样劝的呢?——杯莫停。——李白劝人怎样喝酒?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

  A:量怎么样?——“会须一饮三百杯”。——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

  A:那李白怎样饮?——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三读:听濮存昕的诵读6分钟。

  四读:找一生有感情地诵读,其他同学听,同时思考问题——此次宴饮,李白的感情如何?有什么变化?

  三、文本赏析:

  (一)此次宴饮,李白的感情如何?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赏析。

  把表达相似情感的句子归并在一起,然后就各组分类的句子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概括,友情提示:有些句子中的某个字可以用来概括本部分的情感。用AA——BB——CC——DD的形式把它们串联起来。


《将进酒》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8)

——《将进酒》有感优选【五】份

  天下没有无用之人,李白的一首《将进酒》,不知激发了多少人的上进之心。何需苦叹时运之不济,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就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不需因一时的失败而总是否定自己。人生在世,九十九次失败,一次成功,何必苦恼。失败越多,经验积累的越多,或许失败了许多次,但总是会有成功的一次,与其愁眉苦脸地对待失败,不如满怀总会成功的自信,对待下一次的考验。爱迪生这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他失败次数之多是令我们难以想象的,若换做一般人,大概尝试了几次,失败了几次,就撒手不干了,但爱迪生坚持下来了,因为他相信失败只是暂时的,他相信下一次会成功,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于是,他为世界带来了光明。他没有因失败否定否定自己,他的坚持,他的自信,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赞叹。不必怨天怨地,踏实地做好自己;不必伤心苦恼,微笑面对下一次,成功总会来临。

  功名利禄,素来为人所恶,却又是素来为人所求的的,有用之材,不为其所苦。“人生得意须进欢,莫使今樽空对月”。追求自己所爱所好,不为身外之物忧心劳神,只为在失败的过程中得到其以外的乐趣。不用在意结果,纵使千般无奈万般愁,依然“人生乐时直须乐”。只专心做自己喜爱的事,在某一方面自己做不好,不热衷,但在另一方面,总会发现自己所想,自己所喜欢并且能将它做好的事情,并确定其为自己的最终目标,为之而不懈努力,就能有上有所成就,李煜,一代亡国之君,可以说,他没有做君主的才能,致使一国沦陷,自己也成为了阶下囚。但他却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朗朗上口的辞赋,亡国之前的词绮丽柔靡,亡国后的冷清凄凉,极富感染力,表露出他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他写词的才华,令人注目。若非生在帝王之家,李煜也许能成为一代词人,留下更多歌风咏雪的著作。李煜在作词上的成就,表明了他对事物的喜爱,并将它们以词的形式表现出来,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心境,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以求得心中的*静,虽不能“人生得意需尽欢”,也能找到自己所爱之事,寄托自己的忧思。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是谁,站在黄河之巅,对酒当歌,用双手去释怀那颗狂热的心?

  是谁,倚在破檐之下,痛饮狂歌,用金樽去装满那满杯的愁闷。

  又是谁,豪情壮志,狂放不羁,像一阵冲天的号角惊震大地。

  一袭白衣,几壶美酒。良辰美景,一首首激荡的诗歌便橫空出世,石破天惊,如同一束光极穿越了千年划破天空,烙下了永不泯灭的印迹。李白来了,带着一壶浊酒而来,他是被滴涕的仙人,满腹才华。来到人间,只为世间美景,壮丽山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便金樽空对月。那该是怎样的雄魂,造就了他的豪情壮志!

  奇哉!壮哉!一首《将进酒》诉出了多少人的夙愿。来吧!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来吧!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那是积绪千古的愁,那是流离万世的情,一首歌如同的一声悦耳的雷鸣,惊破耳膜,划开混沌的天际。那时世界便拥有了一丝黎明的曙光,照亮心扉。酒逢知己千杯醉!李白遇知己,岂只千杯足矣!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难道李白这旷世奇才,真的找不到用人之地吗?

  黑暗,黑暗!世间除了酒,除了山水,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到那微茫的光亮呢?这朝廷,就如一面残损的铜镜,将光明拒之度外。

  陈王昔时宴*乐,半洒十千恣欢谑。壮志难酬,为曹植,更为自己。将进酒,叹息世道的不公;将进酒,诉说一世的坎坷。这酒,化作一股激流,融入我那沸腾的血液之中,久久不能散去。

  醉吧,醉吧!梦里是一个繁华的尘世,像仙镜般烟雾缭绕。梦醒之后,便又是一个崭新的明天,便又是一段未知的旅程。

  拿起酒,便又继续前行。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豪情满怀,胸怀壮志,浪漫豁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千古传颂,不愧为诗仙,可是仕途失意,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长衣飘落,转身离去,任你荣华富贵,我定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何等的放浪不羁。

  但我更爱他的自我肯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虽已被赐金放还,为朝廷所弃,但并为此而成论颓废,只要“人生得意”就“须尽欢”,跳出一般读书人的顾影自怜,还才不遇的情结,从而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多面形象。

  “君独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诗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种气势磅礴,势不可当的架势,好像黄河之水从遥远的天际滚滚而来,为以下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作下伏笔,引起下文。

  李白的诗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所想着的事情,极其夸张,一旦诗兴大发,豪情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但又收放自如。一生酷爱饮酒作乐,与酒为伴,内心中所渴望的是“但愿长醉不复醒”,是醉话,是无奈之语,亦是激愤之语,又有谁能够了解呢?

  他的满腹才华,不得舒展,他的放浪不羁,无人欣赏,但他的乐观自信,以及他一生所感而写下的千古名句,就在我面对前方岔路,迷惑彷徨时,给我带来力量去面对选择,不再逃避,看清前方的道路。

  考试的事宜,成绩的下滑,无疑把我推入深秋的树林里,落叶飘落,我就像捡起落叶的那个人,摇头苦笑。

  而却在那个普通的黄昏,我独自静静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张开手臂,想让夕阳的余晖温暖我懒散冰凉的心,我眼中的夕阳,虽仍然用尽最后的光芒,暖暖地呵护着大地万物,但还是一点一点地沉下去。我不禁在心里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太阳也有疲惫的时刻,也终有不再辉煌的时刻,也终有被黑暗笼罩的时刻。

  似乎是不忍看到夕阳的沉沦,我伤感地抬起了头。然而,刹那间,我震惊了,在那广阔无垠的天空,布满了炫烂多姿的晚霞,那是太阳的余晖在顽强地燃烧,我冰凉的心,在那神圣的一刻,接受了夕阳与晚霞的隐去,心好像变得温暖起来,目光也同样变得柔和,闭上了双眼,静静的感受着圣神的洗礼。

  再次睁开眼,似乎看到一个长衣飘飘,把酒临风的人,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但他满脸的自信,眼神中同样的坚定征服了我。

  曾几何时,我的脸上失去了自信,我被那些文字,可恶的数字和字母给征服了,我不甘心就这样下去。风中,那人---李白,惊讶疑惑充斥着我的大脑,他就这么看着远方,风中传来他隐隐约约的声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

  我无声地默念在心中,眼前的景象已经消失地无影无踪,好像是过眼云烟,从未出现。但是绝不是这样,只有我自己知道,即使我一无所有,处在最低潮,只要我心中有信心,我依然能拼,能搏,能够拥有那醉人的一缕的光辉,留下绚丽的那一抹彩霞。

  那天,过路上的行人,他们都能够看见一个女孩,面对西下的夕阳,面对绚烂的晚霞,扬起了嘴角,看着远方。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欣赏豪迈之情,喜欢浪漫瑰奇,于是便喜欢上了青莲居士笔下的飘逸豪放。深深痴迷于深深烙在脑海里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如时光飞逝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苦短以至青丝朝暮白如雪。这是何等的情愁浓重,又是何等的悲哀啊?岁月是复杂而漫长的,却也是简单而短暂的。每一个瞬间的经历与感受如昙花一现,珍惜每分每秒的美好又是多么重要。我们无须活在昨日里悲伤困惑,也不要为了明天而苦苦等待,我们只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留住每一刻的经历,无论是苦亦或者是乐。

  从古至今,功名利禄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身外之物,又是多少人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去追求的方向?倾尽所有去争夺功名利禄,放弃仁义道德,甚至违反法律法规……到最后只落得追回莫及而郁郁终生。为了功名利禄抛弃了一切,也只能换得被一切抛弃的结果,又有什么意义呢?而诗仙李白在面对“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时,还是选择了“诗酒自适,浪迹天下”。功名利禄不是他的追求和向往,所以此生宁愿纵酒天涯,而人们为何就不能如青莲居士一般有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般的豪放洒脱呢?淡泊名利,才能体会到人生中不一样的精彩。

  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千百年来激励着不计其数的中华儿女。而现在的你可能正被残酷的现实压的喘不过气来,但是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见彩虹呢?与其为了现实而愁眉苦脸,怨天尤人,倒不如勇敢地去直面残酷而又黑暗的现实。我们都需要坚信:天地造就出来的人,必定有他的用处,天下没有无用之人,即使千金散尽了也一定会重新再来。要相信,抵挡过狂风大作,冲过大雨滂沱,,走过暮雪皑皑,迎来的一定是阳光明媚。坚定不移地向前方迈进,相信自己,最终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钟鸣鼓响饮食如玉又有何珍贵的呢?当时的李白对于那些结营私党,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表示浓厚的鄙夷,对于那些人的黑暗卑污的行径深表憎恨,所以宁愿用酒醉来麻痹自己逃避世事,但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他想要建立立业来成就自己。于是便在这矛盾中徘徊交错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就如许多人一样,在面对现实的黑暗与残酷时,只会选择“把酒言欢”而不愿清醒。整日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纠结徘徊,以致渐渐感到迷茫,陷入痛苦。总是幻想着借酒消愁,可酒醉真的能消愁么?不,那不过是一种逃避的做法,酒醒了之后仍然需要面对现实。而我们更加应该以清醒的状态去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和挫折,迅速地摆脱困境走出矛盾,越战越勇,永不言败!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无奈,现实总是在冲垮那微弱的自信,截断涌流的坚强,让我们不禁去怀疑自己的存在是否有意义,总是一味地埋怨人生的不公而不愿继续前行,总是在逃避着伤痛,让时间把伤痕隐藏起来。其实,真正的解脱是勇敢去面对那些“不公*”,这样才能坦诚地生活。

  细看一本小说,欣赏一篇诗文,选取一段文字,书写自己的人生。“将进酒,杯莫停,”静待与好友知己畅聊过往。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盛唐诗坛中名家辈出,其中令我最佩服的是诗仙李白。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漫游中度过的。因为李白*生素好酒,所以才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话,他的诗风豪放而脱俗,且诗歌主要以抒情为主,真实的反映了他向往自由的心境。这几点可以从他的代表作――《将进酒》中体现出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李白觉得人在开心、高兴、得意的时候,就一定要喝酒,且自纵情欢乐;而如果再伤心、悲痛、失意的时也可以借酒消愁,千万不要让金杯空流岁月。大志男儿定能成就大业,黄金尚可失而复得,抛洒前两有何足可惜?啊!快快屠羊宰牛,来玩它个痛快,为了这次相聚,我们不醉不归!这首诗下面还有几句: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意为:主人说着些什么?没那么钱?没关系!把我这匹五花的马,千斤的狐裘,都去换成酒,酒,酒!让我们把所有的忧愁都融化在酒里吧!

  这几句诗句就可以看出诗人李白对酒的痴迷――饮酒为乐,自由自在地过日子,不把其他的事情放在心上,觉得只有喝酒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虽然我十分的赞赏李白,也十分喜欢他所写的诗,但是,他的一些想法我是不赞成的。

  我认为人,既然活在了这个世界上,就要对自己负责任,不能天天饮酒作乐,花天酒地,而是要认认真真的对待自己,对待自己的生活对待自己的一切……

  我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位记者在吉林市街头看到一位女鞋匠在补鞋,她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女鞋匠,但却有许多人围在她身旁嘘寒问暖,有的拿衣服,有的拿食物。记者奇怪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女鞋匠,怎么有那么多人来人关心她?带着疑问,记者便上前打听,那个女鞋匠沉默了,掏出了一张诊断书。记者刚盯了一眼,立刻愣住了,诊断书上写着两个醒目的大字――肺癌!

  记者采访过许许多多癌症患者,那些癌症患者大多态度悲观,只有极少数乐观主义者。记者抬起头问:“患了癌症,你怎么还能这样乐观面对,还出来赚钱?”那个女鞋匠凄然一笑,说:“既然这病已经发生了,那么谁也无法去改变,只能做你必须做的事,我占了人间的一条命,就必须为它负责到底!”周围一群众抽噎地说:“多好的一个人啊!,她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便把每天所赚的钱捐给红十字,自己却把别人吃剩的饭盒……,唉,多好的一个人啊!”记者听完,眼角湿润了,他毫不犹豫地把身上的钱全部拿出来,硬塞给那个女鞋匠。当记者离开时,耳边还老萦绕着女鞋匠说的话:“我占了人间的一条命,就必须为它负责到底!”

  逍遥的日子,人人都想要拥有,可以整天无忧无虑的。但是,人在世上就不可一帆风顺,总有挫折范文正公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不能整天花天酒地、吃喝玩乐,要为自己负责,对人生负责活出精彩人生!


《将进酒》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9)

——《将进酒》鉴赏实用5份

  唐诗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恬静;也是“渔舟逐水爱山青,西岸桃花夹古津”的委婉;还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深沉,而我却更喜欢李白《将进酒》的激情豪放。

  让我带你们走进《将进酒》这首诗,去感受其中的伤悲吧!在李白做这首诗的时候,他居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己达八年之久。他当时与友工岑勋到元丹岳家去做客,三人登高酒宴,他借酒消愁,做诗道“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他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让我带你们领略《将进酒》这首诗中的欢悦吧。“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两句是一个由“悲”而到“欢”的转折。“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使赐金放还又怎样,可看诗人是何等自信。

  让我带你们走进《将进酒》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悲愤吧。“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这一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和悲愤,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绝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関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让我带你们走进《将进酒》这首诗,体会诗人的狂傲吧。“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写到这里,诗人便酒后吐真言、吐狂言了。“主人何为言少钱,经须沽取对娇君酌。”从这句看起来,诗人酒兴很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锁万古愁。”即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赛物——“五花马”、“千金裘”来换美酒,图个一醉方休。

  此诗是饮酒诗中的奇葩,一朵在酒文化中生出的旷世奇花。如果把中国古典文学的世界比成浩瀚的苍穹,那么唐诗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巨星。如果把中国古典诗词比成巍峨的山峦,那么唐诗就是诗歌群峰中不可逾越的珠穆朗玛!让我们用心去领悟古典文学的源远流长吧!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诗篇开头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气势豪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此时在颍阳山,距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所以借黄河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景象之壮阔,并不是肉眼可见,所以此情此景是李白幻想的,“自道所得”,言语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一波又起。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接说出自己感伤生命短暂而人一下就会变老,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显现出一种对镜自照手抚两鬓、却无可奈何的情态。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

  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没有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来突出隐喻,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 “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此时郁郁不得志。“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时候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再到“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其二》),古时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希望“*交王侯”的,而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李白借冯谖的典故比喻自己的处境。这时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

  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自我理想的这一天总会来到的,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过去)游维扬,不逾一年(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

  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筵宴中展示的痛快气氛,诗句豪壮。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李白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称自己有管仲之才,诸葛亮之智却没人相信,所以说古人“寂寞”,同时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情愿醉生梦死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

  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而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三国诗人曹植在《名都篇》中描写洛阳饮宴时说:“归来宴*乐,美酒斗十千。”曹植被称为才高八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尽管身怀利器,抱负不凡,却在政治上受到来自亲哥哥魏文帝曹丕的打击,郁郁不得志。“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不是刻意刻画和雕凿能学到的,也不是草率就可达到的境界。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 “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李白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但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与他不满黑暗现实之间形成剧烈的矛盾。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我们学*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等诗,在高中第五册的第五单元还专门安排了李杜诗歌单元,学*了《蜀道难》、《将进酒》等诗歌。

  【原文再现】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素材评析】

  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学士,并没能涉身政治,却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对权贵的傲视,从而招致排斥,愤而离开了长安。在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诗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心绪。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但诗句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其根源就在于作者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适用话题】

  李白的诗篇正像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凡事物的渴望。李白即使在被唐玄宗赐还乡期间,还胸怀坦荡,对未来充满信心,适用话题“仰望”、“抱负”、“肩膀”等。李白在皇宫期间,要求高力士为其脱鞋,因此而招来放逐的命运,此话题适合“谈意气”、“高洁”、“我想握住你的手”等。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高堂:高大的厅堂。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会须:正应当。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纵情任意。谑(xuè):戏。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言少钱:一作“言钱少”。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尔:你。销:同“消”。也有说法作“但愿长醉不愿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高堂:高大的厅堂。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会须:正应当。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纵情任意。谑(xuè):戏。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言少钱:一作“言钱少”。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尔:你。销:同“消”。也有说法作“但愿长醉不愿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高堂:高大的厅堂。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会须:正应当。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纵情任意。谑(xuè):戏。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言少钱:一作“言钱少”。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尔:你。销:同“消”。也有说法作“但愿长醉不愿醒”。

  译注参考:

  1、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xx :3-4 .

  2、 李静 .唐诗宋词鉴赏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xx :60-61 .

  译文及注释

  译文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 显示全部

  鉴赏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 显示全部

  赏析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 显示全部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将进酒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一作:何足贵;不复醒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一作:自古;惟通:唯)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喻意青春短暂)(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岑夫子和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注释:

  ⑴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qiāng):愿,请。

  《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见:你没有看见吗?是乐府体诗中提唱的常用语。君:你,此为泛指。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在高堂上。另译为父母。朝:早晨。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须:应当。尽欢:纵情欢乐。千金:大量钱财。还复来:还会再来。且为乐:姑且作乐。会须:应当。  ⑹岑夫子:指岑(cén)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倾耳:表示注意去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食物。玉,像玉一般美好。

  ⑾不愿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复醒”。(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乐:*乐观,宫殿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zì):放纵,无拘无束。谑(xuè):玩笑。

  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尽管。沽(gū):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千金裘:价值千金的皮衣。将出:拿去。

  ⒃尔:你们,指岑夫子和丹丘夫。销:同“消”。万古愁:无穷无尽的愁闷。

  ⒄圣贤:一般指圣人贤士,又另指古时的酒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之气。

  作者介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