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教学设计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设计

《石榴》教学设计1

  《石榴》这篇文章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是学生学*语言和*作的很好范例,石榴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石榴果的成熟过程和它的味道特点,并引导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一种水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亮点:

  一、亮丽的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兴趣盎然,感同身受。

  用课件来辅助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精心制作了几张幻灯片,插入了一些色彩艳丽、果大肉厚的石榴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这些成熟的石榴样子,激发他们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和垂涎欲滴之感。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也特意向学生展示了一张有各种新鲜水果的幻灯片,使学生一看到这些水果,就想起自己曾经品尝过的感觉,利于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二、生动的字理图片,使字理识字通俗易懂,方法独到。

  要让学生能比较快地记住生字的音形义,最好的识字方法就是运用字理解析,尤其是生动的图片更易于学生记忆。因此,在学*“甚”字时,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知道“甚”是由“甘”和“匹”组成的,“甘”表示甘甜、美味,“匹”表示与布匹有关,古时候的人觉得有好东西吃,有好的'布匹做衣服就觉得生活很好了,所以“甚”字有很、非常的意思;而学到“至”字时,我又展示一幅字画,告诉学生,它就像一只鸟从空中飞到了地面,表示来到、到达的意思。这样的识字方法,学生通俗易懂,记忆长久。

  三、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使学生思维拓展,学有所获。

  在这一节课中,我的教学设计的环节是比较紧凑的,重难点突出,尤其是体现了中年段的“抓住读写结合、突出段的训练”的阅读教学总目标,比如说我抓住第三自然段来引导学生体会石榴的成熟过程并引导学生从拟人句中感悟石榴的可爱,尤其是在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石榴的外皮和果肉的样子,然后对照课文的写法,指导学生仿写,激发他对水果的喜爱之情,教学反思《石榴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四、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融入文本,流露情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受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我采用了默读、朗读,个人读,集体读等方式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会,从而达到审美的乐趣。

  俗话说:再美的璞玉也有瑕疵。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比如:

  一、顾此失彼,造成学生的说话训练不到位。新课标指出,要构建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这节课中,我虽然运用了生动美丽的课件辅助教学,学生也能从我的课件中感受到石榴的可爱诱人,但对于仿照课文来介绍一种水果时,我本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喜爱吃的一种水果并拿来现场品尝的,但考虑到由于学生多,到时场面(担心学生只顾吃而不说)难控制而不得不取消这一计划。所以,在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时,学生在描述水果的样子及味道特点时就显得不够到位。

  二、没有体现个性化阅读。新课标倡导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的阅读体现个性。而在学*课文时,虽然我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读,但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还不够体现,比如在学*拟人句时,我没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觉去读一读,从中体会石榴的可爱。

  三、对学困生的照顾还不到位。由于班级中的学生多(55个),在教学时,我总是请那些能说会道的学生回答问题,有时又担心自己的时间不够,所以就忽略了对学困生的提问。

  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少。在这节课中,学生表现好的时候,我只是采用简单的掌声表扬,或是只是“你真棒!”“你真聪明!”等一些较为普遍的话来表扬学生,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热情。而且,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没有,这样,就缺少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

  如果我再上这一课,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准备好必要的课件、精心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以外,还要事先让学生对我们自己家乡在秋天成熟的水果做一些了解,并且自己先品尝一种水果,亲自体验这种水果的味道。还要大胆地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水果带到课堂上来,老师做现场的指导,这样效果可能好些。

  其次,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给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机会,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还要尽量照顾到学困生,给他们提供回答的机会,比如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他们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就是注重多样化的语言评价。对表现好的学生加以鼓励,比如说“通过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石榴的可爱!”“可爱的你读出了石榴的可爱!”“你的介绍很独特!老师真喜欢!”……对一些回答不出或答不好的学生就可以这样说“老师为你坚起大拇指,因为你能勇敢地站起来!”“暂时想不起来不要紧,只要你认真听用心想,下次一定会说得更好!”……

  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为不断提高课堂效率而努力。

《石榴》教学设计2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荚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惯。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o 1914 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 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 年10 月31 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 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 枯瘠 犀利 辟易 金垂 安普刺 忍俊不禁

  骨朵 柔媚 争妍斗艳 古味盎然 光嫩 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 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

《石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会读、会写本课九个生字,能根据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榴生长过程、根据课文内容体会修辞手法的妙处。

  【教学重点】

  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根据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体会修辞手法的妙处。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准备一个石榴。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新的课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要求学生拿出右手食指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

  2.齐读课题。

  3.我这里有一首关于石榴的儿歌,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儿歌)一起来看看石榴的照片。

  4. 这就是石榴。(课件出示照片)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过渡:那么,课文到底写了石榴的什么呢?

  1.下面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石榴的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相关内容并总结,真了不起!)

  2.你们也想像老师那么读好课文吗?试一试吧!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生字可多拼读几遍。

  3.看黑板,你能读好这些字吗?

  4.交流生字。

  5.要想读好课文啊,读好这些词语是关键,自己先练*吧!(出示课件)

  6.开火车读词。

  7.词语读得这么好,我相信,课文一定也能读得很棒。男女生竞赛读。

  三、细读感悟:(15分钟)

  过渡: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课文到底是怎样具体石榴的。

  1.请大家找一找写石榴叶子的句子,读一读。

  2.这一段中,除了写石榴的叶子,还写到了石榴的什么?

  比较一下写叶子和花朵句子,你更喜欢哪个句子。

  3.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是怎么长大的呢?(先看短片再总结颜色变化。)

  4.介绍完石榴果实颜色的变化,课文用两句话具体描写石榴果实的句子,我特别喜欢,你喜欢吗?

  猜一猜我为什么喜欢。

  你能读出石榴娃娃迫不及待的心情吗?

  5.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搬的子儿一颗一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清爽无比。(教师一边拿石榴做剥皮、品尝到动作,一边口述文章最后一段内容。)

  6.齐读这段文章。(读得好的可以品尝石榴。)

  7.课文用哪些词描写石榴的颜色,又用哪些词描写味道呢?

  三、完成课后练*四:(2分钟)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四、写字指导:(根据时间而定,注意提醒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10分钟)

  五、布置家庭作业:

  开展市场调查活动:市场上的新水果

《石榴》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石榴果实成熟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石榴的热爱。

  3、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品尝一种水果,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解石榴果实成熟的特点;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种水果,品尝味道。

  投影片,石榴、橘子、香蕉等水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在山东的枣庄,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二.精读课文

  第2小节

  1.春天来了,想不想到这驰名中外的石榴园去看一看呢?请小朋友们读课文的第2小节,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描写石榴叶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石榴花的句子。

  2.交流

  石榴叶(指名回答,谁能读好,齐读)

  石榴花(指名回答)

  3.同学们,你们喜欢石榴花吗?说说石榴花什么地方吸引着你的。

  火红,密,茂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形状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花了吗?石榴花像小喇叭,你瞧,他正吹着乐曲呢!

  4.这么美丽的石榴花,这么活泼的小喇叭,让我们停下脚步来细细欣赏吧,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齐读)

  过渡:石榴花真美啊!美得让人不忍迈开脚步!不要着急,石榴园里的美景多着呢!让我们赶快去看看石榴的形态吧。

  第3小节

  1. 引读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终于......

  2.我能不能颠倒?

  3.是啊石榴就是这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一天天变换着外衣,先.......逐渐......最后......

  4.熟透的石榴高兴地笑了......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呢。(引读)

  5.看课件,理解“咧开嘴,笑破肚皮”

  6.理解“扒开”“张望”学生做动作。

  7.他们为什么高兴啊?他们向人们报告着什么喜讯呢?如果你是这个石榴,你会说些什么?

  8.多可爱的石榴娃娃啊,让我们再来感受这些可爱的石榴。(读)

  第4小节

  1.漫步在这美丽的石榴园里真是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特别是这可爱诱人的石榴,我们真是情不自禁想摘一个尝一尝。

  2.(老师剥开石榴)请同学们看课文的第4小节,看看石榴的里面是什么

  3.你看到了什么?闻味道,品尝

  4.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出示:

  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在朗读中品尝吧。

  三.仿写

  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橘子,请大家现在把它拿出来,刚才我们品尝到了酸甜可口的橘子,现在想不想来尝尝橘子的味道。

  1.看橘子的外皮,颜色,手感,闻闻

  2.剥开后像什么?形态 味道,品尝

  3.指导

  剥开橘子外皮观察、品尝,仿照课文完成填空。

  出示:……,剥开( ),只见( ),取下其中一个橘瓣( ),( )的。顿时感到( )。

  4.提出要求

  可以仿写橘子,也可以写自己尝过的其他水果。

  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6..反馈

  (1)指名读一读

  (2)师生共同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读片段的用词、用句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石榴》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以语言基础知识奠基的语感训练为中心,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情怀。这里的中心——语感的培养,正应该让真正的语言主体——学生在其语言的吸纳与倾吐或曰“内化”与“外化”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切实地提升语文素养与文化品位。

  因此,小学语文课堂首先得书声琅琅。第一课时的教学致力于读准、读顺课文,本案通过以读为中心、利用形式多样的语言感知方式,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到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之中。

  在反复的朗读练*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去感知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并努力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有意识强化听的训练,训练学生听的专注品质和敏感性,培养其学会倾听的个人素质。

  字词教学充分服务于阅读教学,并有机整合进读书训练,在反复的亲*语言文字过程中,学会9个一类生字和读会4个二类生字,并初步学会“抽出、仿佛、甚至、肚皮、扒开、喜讯、驰名中外、红白相间”等词语,朗读中关注“一朵朵、一个个”“越…越…”“…中带…”“一半儿…一半儿…”“酸溜溜、甜津津”等词型、句式。

  教学过程:

  一、 谜语导入,齐读儿歌

  1、猜谜语。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看屏幕,听老师来读一读。

  《石榴子儿》

  闷又热,气难喘,兄弟姐妹有意见。

  老大挤老二,老二挤老三,大家齐努力,挤开门一扇。

  哈哈哈,外面的空气真新鲜,外面的风景真好看。

  引导猜谜,揭题并板书,指导“榴”的写法。

  师:今天,那我们就到山东枣庄,去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看一看。[屏幕呈示图片]

  二、教师范读,学生说话

  1、老师范背,向学生提明确要求。

  师:请同学们不要打开课本,听老师朗诵《石榴》,比一比谁的耳朵灵!等老师读完了,请你们谈一谈,听了课文之后都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听读收获。

  三、自由读书,致力读准

  慢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动笔:

  (1)读准课文,有不会读的,翻下书后注意,在课文中注上拼音,读三遍。

  (2)标出小节号。

  (3)有什么不懂的在词语或者句子旁边打上“?”

  四、交流读书,致力读顺

  1、交流读书。

  师:全文一共几小节?将你最愿意读的小节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相机板书:抽枝 长叶 开花 结果 成熟 味美]

  引读含特殊句式的句子:“一朵朵、一个个”“越…越…”“…中带…”“一半儿…一半儿…”“酸溜溜、甜津津”

  2、词语检查

  师: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朗读,你们读会了哪些生字新词呢?跟大家交流一下。

  [屏幕出示四组词语:石榴 郁郁葱葱 肚皮 红白相间

  抽出 仿佛 喇叭 扒开 晶莹 透亮石榴

  嫩绿 活泼 可爱 喜讯 驰名中外]

  3、质疑问难

  师:在读书过程中有哪些不懂的吗?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第二课时课时重点是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入境明象,感受石榴的生长过程和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培养学生更加准确、鲜明的语感能力。借助实物、图像等具象化媒介,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内化与倾吐,借助想象、观察、品尝等手段,通过读说写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温故知新

  1、描述新朋友。

  老师带来一个新朋友,是谁?石榴。

  请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描述老师手中的石榴。

  2、朗读词块,回顾层次。

  屏幕出示四组词语:石榴 郁郁葱葱 肚皮 红白相间

  抽出 仿佛 喇叭 扒开 晶莹 透亮

  嫩绿 活泼 可爱 喜讯 驰名中外

  [相机板书:抽枝 长叶 开花 结果 成熟 味美]

  二、精读课文,感悟特点

  [课件呈示课文和图片]

  1、自由读第二小节,交流读出了什么?

  重点句:

  (1)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郁郁葱葱”写出石榴叶的茂密葱绿;“火红”写出了石榴花的鲜艳。]

  (2)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越…越…”写出花开得旺。] [小喇叭一吹就响,石榴花吹得响吗?既然吹不响,为什么把它比作小喇叭?(1、样子有些像;2、石榴花开得很大,花瓣盛开着,就像能吹响一样)那么在吹一首什么歌呢?]

  引导学生读出石榴的美丽可爱。

  2、交流第三节,你读出了什么?

  重点句:

  (1)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先……逐渐……最后”按顺序抓住颜色的变化写出石榴成熟的过程。]

  (2)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熟透了的石榴样儿的可爱。]

  引导学生读出石榴成熟的顺序和可爱。

  三、赏读课文,想象味情

  通读全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谈一谈为什么喜欢。

  重点句:

  (1)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2)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哪些词儿用的传神?“扒开”“张望”,为什么?你能给大家表演一下“扒开”叶子“张望”的神态吗?石榴娃娃们又向人们报告着什么喜讯呢?它们会怎么说,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读出石榴的开心和急切的心理。

  四、仿写迁移,读写结合

  1、再次出示实物,你看到了什么?尝出了什么?

  观看掰开的石榴,体会“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品尝石榴子儿,体会“酸溜溜、甜津津”。有感情朗读第四节。

  2、将事先带来的水果取出,观察品尝,说话写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将石榴花的美丽、石榴的可爱以及作者对石榴由衷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2、学会9个一类生字和读会4个二类生字,并学会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其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

  3、学*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石榴》教学设计6

  一、教学设计

  (一)内容概述:《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二)过程设计教法学法: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惯。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枯瘠犀利辟易金垂安普刺忍俊不禁

  骨朵柔媚争妍斗艳古味盎然光嫩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

  (四)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可以讨论、交流)

  (1)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请告诉大家。

  参考答案: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

  参考答案: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

  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o

  (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说出喜爱的理由。

  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例:

  (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

  (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

  (4)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米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

  枯瘠柔媚争妍斗艳忍俊不禁


《石榴》教学设计6篇扩展阅读


《石榴》教学设计6篇(扩展1)

——《石榴》教学设计9篇

《石榴》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学*状物类记叙文,因此,学*的地位和意义很重要。无论从阅读还是写作的角度看,都不可小觑。

  二、学生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学*状物类记叙文,在此这之前,学生对记叙文已有一定了解-——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而且,小学也学过一些简易的状物散文;同时,学生对借物抒情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学*和了解,因此,本类文章的学*可在此基础上进行。

  当时的写作年代、社会背景离现在的中学生已远,而这又是理解本文主题的一个关键,因此,要重视这一点的设计。

  三、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

  了解石榴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熟读课文品味本文生动而又精美的语言从而把握石榴形象,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石榴之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作者所言之志,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四.教学重点及突破:如何描写石榴特征及其所运用的描写方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对刻画石榴形象的作用。让学生在反复读文本的过程中体味石榴特点及语言的运用。总之,通过抓关键词,多读来把握石榴特征;通过议论与点播相结合来领悟情感与主旨。把学*领悟的主动权和动力交给学生。

  五.教学难点及突破:情感的把握及作者在石榴身上赋予的象征意义;学*托物言志的写法。联系背景帮助理解,通过练*运用巩固。

  六.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两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学*领悟理解。

  第二课时:拓展探究。

  本设计为第一课时:从作家和文本中学*所状之物特点、情感及写法。

  七、课前准备:查阅有关石榴的资料;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可上网查询,也可到图书馆查询。

  网址推荐:

  书目推荐:诗集《女神》《星空》等,特别是诗歌《天上的街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八、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学*状物类记叙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这也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阅读郭沫若的作品,因而了解作者和背景,有利于激发兴趣,降低难度。

  2、教学方法的确定:读悟与讲议相结合,以读和议带动悟与讲。

  3、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以读带动理解;以讨论带动学*。

  九、教学步骤: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你们吃过石榴吗?谁来描述一下,石榴是什么样的?你留心过石榴的花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的散文去全面感受石榴的美。

  (二)交流课前准备情况:

  老师准备了一首郭沫若的诗歌,请大家欣赏看看(出示演示文稿2——《天上的街市》)。

  你了解了作者的哪些情况?本文写于什么时候?当时有没有坚持抗战、不怕威压的人?

  (三)是呀,环境再残酷,也不能吓倒所有人;同样,残酷的环境也不能吓倒所有的花。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反复读课文并结合演示文稿,了解石榴的特征。

  1、听朗读(出示演示文稿4——朗读录音),思考:在作者笔下,石榴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听完后,学生自由发言:听出了石榴的什么特点?(说到哪一方面也行)

  在如火的五月,那么多花都抵抗不住太阳的威力,石榴却开得如此美丽,多么可爱的花呀。

  2、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段,讨论(出示演示文稿5、6——石榴整体图):

  ①“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夏天的什么特点?

  ②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自己小声朗读第2至6段,思考: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作比较得出什么特点(出示演示文稿7至9——枝干与叶片图)?突出了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情感?

  4、讨论:石榴的花最可爱是针对什么来说的?石榴的枝叶可爱吗?花呢?(最可爱)

  那么,作者要描写的重点放在哪一部分上?

  5、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花的呢(出示演示文稿10-12:花的图片)?

  点播:①第三段中作者把石榴的花比作夏季的心脏,像吗?从外形和色彩来看看。请同学们看看图片上的石榴花,像吗?

  ②、为什么说小茄形的骨朵是一种奇迹呢(出示演示文稿13-20:花骨朵的变化)?在作者眼里裂开后的骨朵像什么?你觉得呢?为什么花瓶还是红玛瑙的?

  ③、你能描述单瓣的花的那段妙幻的演艺吗?由安普剌变为金罍,你能画出来吗?

  学生画后再出示相应的图片(出示演示文稿21-28:由花到果的过程),加深理解。

  ④、到了秋天,石榴的果实有什么变化(出示演示文稿29:裂开的果实)?拟人的修辞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⑤、石榴的子粒像什么(出示演示文稿30、31:子粒)?这样的皓齿有什么特点?作者喜欢它吗?从哪里看出来?

  6、抽读课文第七段,讨论:

  ①作者再次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有什么更丰富的意韵?从内在的精神与品格来看看。

  ②这与作者喜欢夏天有什么关系呢?

  请注意“更”字突出的意味。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点播寻找本文的情感线索(出示演示文稿32:赞——画——再赞):

  1、文中哪些语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情感?找出关键词。(最可爱、更喜欢)

  2、作者在刻画石榴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又流露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呢?请找出关键句子。

  枝干与叶片:这风度实兼备了……之长,而舍去了……之短。

  花:最可爱的……,……毫不辟易……。……已够……,……更为……

  ……更有……妙幻的演艺

  果实与子粒:……忍俊不禁…………透明光嫩……还看见过吗?

  3、请同学们将这些好词好句齐声朗读一次(出示演示文稿33)。课后请将这些好词好句摘录在卡片上,好吗?

  (五)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本文语言的美,让我们再完整的感受一次全文的美。请有感情地再读全文。

  读了本文之后,你发现了石榴哪些方面的美?你最看中的是哪一方面?

  ①、枝干、叶片、花、果实、子粒not;not;not;not;not;not;not;not;not;not;not;not;not;not;not;not;not;not;的美——花的美

  ②、外在形态的的美与内在精神的美——内在美

  (六)这就是可爱的石榴,你是否也喜欢上了这五月火红的石榴了呢?作者是怎样把石榴刻画得如此惹人喜爱的呢?课文恰当地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你觉得作者想通过对石榴的刻画与赞美表达一种什么样的目的?请结合背景谈谈。

  作者自己的追求与理想为什么要通过石榴来表达呢?

  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种写法同学们在其他的哪种体裁、哪些篇目中还见过,请举出两例来。

  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我爱家乡的杨梅》、《咏梅》

  (七)现在我们已领略到了美丽的石榴的风度,让我们以一首五言古风结束全文吧!齐读诗歌(出示演示文稿34)。

  古风五月石榴

  杨槐撑华盖,桃李结青子;

  残红倦歇艳,石榴吐芳菲。

  奇崛梅枝干,清新柳叶眉;

  单瓣足陆离,双瓣更华炜。

  热情染腮晕,柔媚点娇蕊;

  醉入玛瑙瓶,红酒溢金罍。

  风骨凝夏心,神韵妆秋魂;

  朱唇启皓齿,灵秀瑶台妃。

  (八)总结:

  郭沫若的散文不同凡响。他留下的华章,有一种特殊的气势、韵味与魅力,使人无法不着迷。

  郭沫若散文的特殊气势、韵味与魅力,仔细阅读方能更好地体会。如果能经常重温,定将“身心获益匪浅,文笔增华有望”。

  (九)拓展练*(出示演示文稿35):

  是呀,万物皆有灵性,草木也有情感。请用我们明亮的双眼去发现他们,请用我们灵动的笔去描画他们。象郭老一样用火红的石榴去打动每一个人。

《石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垂杨”“腊梅”之类的植物历来是文人墨客的笔下宠物,但现代作家郭沫若却对石榴情有独钟,而且还赋予了石榴“夏天的心脏”的美誉。石榴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节课我们来一睹石榴的风采。

  二、检查预*:(见“预学篇”)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

  引出石榴——描写石榴——喜爱石榴

  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画石榴的?

  枝叶——花朵——果实

  石榴的叶片和枝干——与梅柳比较刻画其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石榴的花——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它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

  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

  石榴由花到果实的变化——石榴结实引起颜色和形体的变化。红——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锁特有的各种锈形;形体则由安普刺式变为金罍式的。

  石榴的果实——描绘了石榴的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

  3、作者对夏天、对石榴怀有怎样的感情?

  喜欢夏天,(衬托)更喜欢夏天的心脏。

  4、夏天、夏天的心脏有什么特点?

  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坚贞刚勇。

  (紧张、热烈、急促,象征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 第一次:在第三段:“单瓣的??心脏吗?”——主要从色彩和外形了打比方。

  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时相似的。

  第二个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本文是单纯的状物吗?作者通过石榴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讨论后明确: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学*本文后我们要学会从事物现象中感悟社会、人生,把对自然的爱与人生的处世态度紧密联系起来,所谓生活处处有老师,也是此理。

  五、赏读文本,品味语言:

  1、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这风度”是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梅柳之长”是指奇崛、清新,“梅柳之短”指枯瘠、柔媚。

  2、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

  “陆离”“华贵”“夏天的心脏”是就石榴的颜色和形态而言的。

  3、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奇迹指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

  4、单瓣的花虽然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

  “妙幻的演艺”和第6段中的一词相照应,具体指戏法。

  5、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原因是我本来就喜欢夏天,而石榴花的陆离、华贵、妙幻的演艺又增添夏日的魅力,所以我更喜欢??

  六、课堂小结: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使读者能对所写事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七、作业设计:

  1、完成《伴你学》同步练*;

  2、预*《马说》。

《石榴》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3、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教学方法:

  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编写日期:

  执教日期:

  总序第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语。

  2、简单介绍作者及散文的艺术特色。

  3、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石榴图片或实物)

  可让学生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石榴,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有:《女神》、《曲原》、《蔡文姬》等。《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作者以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歌颂*,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

  1、听准字音。

  争妍(yán)斗艳奇崛(jué)枯瘠(jí)犀(xī)利

  琢(zhuó)安普剌(lá)金罍(léi)盎(àng)然

  皓(hào)齿丰腴(yú)

  2、思考:作者是怎样构思全篇的?

  四、整体感知,初步分析课文。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1、学生默读课文,可在文中圈出标志性语言,理清课文的情感脉络。如:“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最可爱的是它的花”,“我本来就喜欢夏天”等等。

  2、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石榴开花是在五月过后,面对炎炎烈日,石榴树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齐读第一段。

  (2)对比修辞手法的作用。

  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榴。石榴树是少数开花树木中“最可爱”的,由此得知它有非同寻常的品格,它不畏炎热的个性,赢得了作者的青睐,也初步流露出作者“爱石榴”的情感。仅仅几句话是难以言尽石榴的“最可爱”的,那么石榴究竟美在哪里?

  3、欣赏石榴的美,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6段)。

  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夏华秋实的变化,表现石榴的美。

  (1)枝叶美(第2段)

  用比较的方法写枝叶的特征。

  相同点:如梅树的枝,如柳的叶。

  不同点: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可通过展示石榴树的图片,和梅柳图片相对照。也可结合学生学过的诗词,了解梅柳的特征,品读富有文采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体会石榴的枝叶美,体会作者在“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中流露出的对石榴枝叶的赞美之情。

  (2)花朵美(第3——5段)

  “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单瓣的“陆离”缤纷可人,双瓣的“华贵”珍贵悦人,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石榴自然被誉为“夏季的心脏”。——花的外形和精神。

  石榴花的红是明艳张扬的,这样的色泽呈现的是生命的律动、奔放的热情,也最能体现夏季的蓬勃。作者从色泽和外形的角度把石榴花比作“夏季的心脏”,高度赞扬了花朵的形态美。花更是傲骨铮铮,它不向骄阳低头,不屈服于烈日的淫威,这种质朴俊逸的风度足以使那些伸张伞盖、“不想再争妍斗艳”的众树汗颜!

  小茄形的骨朵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还被多情人插上了花。——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

  作者称这种变化过程为“奇迹”。的确,小小的骨朵柔弱而娇小,在艳阳的照耀下,它竟坚强地成长着,一味把自己的生命宣扬到极至,去迎合生命形态的变异,去完成幼稚到成熟的蜕变。当它骄傲地将自己的花瓶儿呈现给爱它的人们时,谁会不惊叹自然的造化?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给我们描摹了石榴生命形态的变化,无论是色泽还是精神都包孕着生命的热力。与其说是作者在写石榴,不如说是作者借石榴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不甘沉默、积极进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性格已鲜明地烙刻在石榴这个物象上,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它可以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情怀。

  4、自由朗读第2——4段,仔细体会作者借石榴来写自己的追求与理想的写法。

  5、男生朗读第2段,要求读出石榴枝叶的神致气韵及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女生朗读第3——4段,要求读出石榴花热烈向上的个性品质及作者喜爱且敬佩的情感。

  五、结束语

  石榴的美表现在它的枝叶、花朵、果实,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石榴奇崛清新的外形,也逐渐感知到石榴花浓烈的热情,更让我们领悟到日渐翻红的骨朵也是生命的奇迹,也许你已经不自禁地随作者一起深爱了这夏季的宠儿吧,也许你还在期待石榴更摄人心魄的美丽吧,大家且把这份愉悦与希冀存在心中,下一课再来分享果实的甜蜜。

  六、布置作业

  1、复*生字新词,领会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反复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3、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或动物,想想它有哪些你喜欢的特性。

  第二课时

  编写日期:

  执教日期:

  总序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2、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石榴的风采,欣赏了石榴可以入画的枝叶和足以眩目的花朵,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石榴园,去采摘属于夏季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进一步分析课文

  1、欣赏石榴的果实美,继续研读第二部分(第2——6段)。

  我们已经欣赏了石榴的枝叶美和花朵美,那么由花朵变幻为果实,又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享受?

  单瓣花从“红玛瑙的花瓶儿”变幻成“希腊似的安普剌”了,又变幻为“*式的金罍”了,果实长成,表皮斑驳,颜色亦现金色,形体变为肥胖的圆肚形,俨然有“各种锈彩”的“青铜器”。——果实成熟的情态。

  正当浓艳的花儿呈现自己的骄傲时,果实也好似有情人一般,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露出排排子实,它已经不是原先的花瓶与了,它子孙满堂,迫不及待地向人炫耀它的富足,石榴心中的自豪和作者心中的欣喜溢于言表。生动形象的拟人和比喻逼真地描绘了石榴由花朵向果实过渡的过程。

  这一段语言精妙而富有情趣。“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一句幽默的玩笑写出了石榴的变化,反问句明确地表示它已经完成了最伟大的孕育,要向人们奉献它甜蜜的果实了。“戏法”、“忍俊不禁”、“破口大笑”、“皓齿”等极具人性特征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石榴的欢乐与满足,它淳朴憨厚的个性逗人喜爱,那透明光嫩的皓齿惹人爱怜,课文读来趣味盎然。

  2、齐读第6小节,想象石榴满枝的喜人情景,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欢愉、欣赏之情。

  3、总结以上课文所描绘的石榴之美(枝叶美、花朵美、果实美),想想这样美丽清逸的事物,到底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第7——9段)

  大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之情。

  喜欢夏天是由来已久了,因为“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这是从宇宙和人的发展角度来称颂夏天,实际上,夏已经是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勃发的生命的象征。作者再次称石榴是夏的心脏,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准确形象地表明了石榴的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特征,这是石榴的内在美、精神美的表现。作者是借喜欢夏天来衬托自己对“夏季的心脏”——石榴的喜爱之情,由此可见,石榴成了承载作者理想和追求的载体,要是没有它,夏天将黯然无光、索然无味。

  最后写昆明石榴的“特别”,特别就特别在果实大而子粒丰腴,酸甜可口;挡不住诱惑。

  明写石榴的口味,暗写的是作者对石榴喜爱之情,回味无穷。

  四、齐读第三部分,共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五、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朗读,要求声音宏亮清楚,感情充沛。

  六、总结全篇

  提示:

  1、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2、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3、领悟寓意深刻、别具匠心的语言;

  4、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七、比较阅读欣赏。

  材料1

  《辞海》“石榴”条的说明性语言: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长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本课文语言形象生动,准确凝练;本段文字科学、清晰、简洁)

  材料2

  暮春是桐树热闹的季节,它常常一夜间绽出满树的桐花来,朵朵都是并蒂莲的模样儿,做着集体吹喇叭的姿态。它们开起花来是那样的忘情,总是一大簇一大簇地凑在一起,原本淡紫淡粉的花色的烟云,冉冉地蒸腾着,张扬而清高,还有那浓郁的香气一刻不停地提醒你:这里正是春天。大树下,三五个穿着花肚兜的小儿女提着长长的竹竿儿,拼劲地打落那一串串的桐花,然后将花瓣一剥,用舌头舔里面的花蕊,那是有甜味的,花蒂则用线一穿,就成了活脱脱一条“青蛇”。顽童们白天拿它去吓唬小女伴,夜晚冷不丁放到大人的脖子里,都要给吓得大叫一声的,因为“青蛇”不仅滑溜溜的,且还带着嗖嗖的凉意……

  提示:

  1、欣赏生动细致的描写,想想桐花有怎样的品质?

  2、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仔细体味状物抒情的特点。

  八、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状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文字。要求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写出你对物象的外形与精神的独特感受。字数在200——300之间。

《石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垂杨”“腊梅”之类的植物历来是文人墨客的笔下宠物,但现代作家郭沫若却对石榴情有独钟,而且还赋予了石榴“夏天的心脏”的美誉。石榴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节课我们来一睹石榴的风采。

  二、检查预*:(见“预学篇”)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

  引出石榴——描写石榴——喜爱石榴

  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画石榴的?

  枝叶——花朵——果实

  石榴的叶片和枝干——与梅柳比较刻画其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石榴的花——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它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

  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

  石榴由花到果实的变化——石榴结实引起颜色和形体的变化。红——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锁特有的各种锈形;形体则由安普刺式变为金罍式的。

  石榴的果实——描绘了石榴的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

  3、作者对夏天、对石榴怀有怎样的感情?

  喜欢夏天,(衬托)更喜欢夏天的心脏。

  4、夏天、夏天的心脏有什么特点?

  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坚贞刚勇。

  (紧张、热烈、急促,象征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 第一次:在第三段:“单瓣的??心脏吗?”——主要从色彩和外形了打比方。

  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时相似的。

  第二个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本文是单纯的状物吗?作者通过石榴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讨论后明确: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学*本文后我们要学会从事物现象中感悟社会、人生,把对自然的爱与人生的处世态度紧密联系起来,所谓生活处处有老师,也是此理。

  五、赏读文本,品味语言:

  1、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这风度”是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梅柳之长”是指奇崛、清新,“梅柳之短”指枯瘠、柔媚。

  2、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

  “陆离”“华贵”“夏天的心脏”是就石榴的颜色和形态而言的。

  3、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奇迹指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

  4、单瓣的花虽然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

  “妙幻的演艺”和第6段中的一词相照应,具体指戏法。

  5、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原因是我本来就喜欢夏天,而石榴花的陆离、华贵、妙幻的演艺又增添夏日的魅力,所以我更喜欢??

  六、课堂小结: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使读者能对所写事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七、作业设计:

  1、完成《伴你学》同步练*;

  2、预*《马说》。

《石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会读、会写本课九个生字,能根据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榴生长过程、根据课文内容体会修辞手法的妙处。

  【教学重点】

  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根据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体会修辞手法的妙处。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准备一个石榴。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新的课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要求学生拿出右手食指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

  2.齐读课题。

  3.我这里有一首关于石榴的儿歌,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儿歌)一起来看看石榴的照片。

  4. 这就是石榴。(课件出示照片)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过渡:那么,课文到底写了石榴的什么呢?

  1.下面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石榴的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相关内容并总结,真了不起!)

  2.你们也想像老师那么读好课文吗?试一试吧!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生字可多拼读几遍。

  3.看黑板,你能读好这些字吗?

  4.交流生字。

  5.要想读好课文啊,读好这些词语是关键,自己先练*吧!(出示课件)

  6.开火车读词。

  7.词语读得这么好,我相信,课文一定也能读得很棒。男女生竞赛读。

  三、细读感悟:(15分钟)

  过渡: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课文到底是怎样具体石榴的。

  1.请大家找一找写石榴叶子的句子,读一读。

  2.这一段中,除了写石榴的叶子,还写到了石榴的什么?

  比较一下写叶子和花朵句子,你更喜欢哪个句子。

  3.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是怎么长大的呢?(先看短片再总结颜色变化。)

  4.介绍完石榴果实颜色的变化,课文用两句话具体描写石榴果实的句子,我特别喜欢,你喜欢吗?

  猜一猜我为什么喜欢。

  你能读出石榴娃娃迫不及待的心情吗?

  5.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搬的子儿一颗一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清爽无比。(教师一边拿石榴做剥皮、品尝到动作,一边口述文章最后一段内容。)

  6.齐读这段文章。(读得好的可以品尝石榴。)

  7.课文用哪些词描写石榴的颜色,又用哪些词描写味道呢?

  三、完成课后练*四:(2分钟)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四、写字指导:(根据时间而定,注意提醒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10分钟)

  五、布置家庭作业:

  开展市场调查活动:市场上的新水果

《石榴》教学设计6

  一、教学设计

  (一)内容概述:《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二)过程设计教法学法: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惯。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枯瘠犀利辟易金垂安普刺忍俊不禁

  骨朵柔媚争妍斗艳古味盎然光嫩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

  (四)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可以讨论、交流)

  (1)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请告诉大家。

  参考答案: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

  参考答案: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

  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o

  (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说出喜爱的理由。

  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例:

  (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

  (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

  (4)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米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

  枯瘠柔媚争妍斗艳忍俊不禁

《石榴》教学设计7

  《石榴》这篇文章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是学生学*语言和*作的很好范例,石榴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石榴果的成熟过程和它的味道特点,并引导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一种水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亮点:

  一、亮丽的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兴趣盎然,感同身受。

  用课件来辅助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精心制作了几张幻灯片,插入了一些色彩艳丽、果大肉厚的石榴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这些成熟的石榴样子,激发他们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和垂涎欲滴之感。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也特意向学生展示了一张有各种新鲜水果的幻灯片,使学生一看到这些水果,就想起自己曾经品尝过的感觉,利于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二、生动的字理图片,使字理识字通俗易懂,方法独到。

  要让学生能比较快地记住生字的音形义,最好的识字方法就是运用字理解析,尤其是生动的图片更易于学生记忆。因此,在学*“甚”字时,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知道“甚”是由“甘”和“匹”组成的,“甘”表示甘甜、美味,“匹”表示与布匹有关,古时候的人觉得有好东西吃,有好的布匹做衣服就觉得生活很好了,所以“甚”字有很、非常的意思;而学到“至”字时,我又展示一幅字画,告诉学生,它就像一只鸟从空中飞到了地面,表示来到、到达的意思。这样的识字方法,学生通俗易懂,记忆长久。

  三、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使学生思维拓展,学有所获。

  在这一节课中,我的教学设计的环节是比较紧凑的,重难点突出,尤其是体现了中年段的“抓住读写结合、突出段的训练”的阅读教学总目标,比如说我抓住第三自然段来引导学生体会石榴的成熟过程并引导学生从拟人句中感悟石榴的.可爱,尤其是在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石榴的外皮和果肉的样子,然后对照课文的写法,指导学生仿写,激发他对水果的喜爱之情,教学反思《石榴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四、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融入文本,流露情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受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我采用了默读、朗读,个人读,集体读等方式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会,从而达到审美的乐趣。

  俗话说:再美的璞玉也有瑕疵。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比如:

  一、顾此失彼,造成学生的说话训练不到位。新课标指出,要构建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这节课中,我虽然运用了生动美丽的课件辅助教学,学生也能从我的课件中感受到石榴的可爱诱人,但对于仿照课文来介绍一种水果时,我本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喜爱吃的一种水果并拿来现场品尝的,但考虑到由于学生多,到时场面(担心学生只顾吃而不说)难控制而不得不取消这一计划。所以,在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时,学生在描述水果的样子及味道特点时就显得不够到位。

  二、没有体现个性化阅读。新课标倡导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的阅读体现个性。而在学*课文时,虽然我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读,但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还不够体现,比如在学*拟人句时,我没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觉去读一读,从中体会石榴的可爱。

  三、对学困生的照顾还不到位。由于班级中的学生多(55个),在教学时,我总是请那些能说会道的学生回答问题,有时又担心自己的时间不够,所以就忽略了对学困生的提问。

  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少。在这节课中,学生表现好的时候,我只是采用简单的掌声表扬,或是只是“你真棒!”“你真聪明!”等一些较为普遍的话来表扬学生,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热情。而且,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没有,这样,就缺少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

  如果我再上这一课,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准备好必要的课件、精心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以外,还要事先让学生对我们自己家乡在秋天成熟的水果做一些了解,并且自己先品尝一种水果,亲自体验这种水果的味道。还要大胆地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水果带到课堂上来,老师做现场的指导,这样效果可能好些。

  其次,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给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机会,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还要尽量照顾到学困生,给他们提供回答的机会,比如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他们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就是注重多样化的语言评价。对表现好的学生加以鼓励,比如说“通过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石榴的可爱!”“可爱的你读出了石榴的可爱!”“你的介绍很独特!老师真喜欢!”……对一些回答不出或答不好的学生就可以这样说“老师为你坚起大拇指,因为你能勇敢地站起来!”“暂时想不起来不要紧,只要你认真听用心想,下次一定会说得更好!”……

  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为不断提高课堂效率而努力。

《石榴》教学设计8

  一、教学设计

  (一)内容概述:《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二)过程设计教法学法: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惯。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枯瘠犀利辟易金垂安普刺忍俊不禁

  骨朵柔媚争妍斗艳古味盎然光嫩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

  (四)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可以讨论、交流)

  (1)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请告诉大家。

  参考答案: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

  参考答案: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

  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o

  (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说出喜爱的理由。

  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例:

  (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

  (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

  (4)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米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

  枯瘠柔媚争妍斗艳忍俊不禁

《石榴》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3、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教学方法:

  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编写日期:

  执教日期:

  总序第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语。

  2、简单介绍作者及散文的艺术特色。

  3、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石榴图片或实物)

  可让学生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石榴,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有:《女神》、《曲原》、《蔡文姬》等。《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作者以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歌颂*,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

  1、听准字音。

  争妍(yán)斗艳奇崛(jué)枯瘠(jí)犀(xī)利

  琢(zhuó)安普剌(lá)金罍(léi)盎(àng)然

  皓(hào)齿丰腴(yú)

  2、思考:作者是怎样构思全篇的?

  四、整体感知,初步分析课文。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1、学生默读课文,可在文中圈出标志性语言,理清课文的情感脉络。如:“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最可爱的是它的花”,“我本来就喜欢夏天”等等。

  2、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石榴开花是在五月过后,面对炎炎烈日,石榴树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齐读第一段。

  (2)对比修辞手法的作用。

  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榴。石榴树是少数开花树木中“最可爱”的,由此得知它有非同寻常的品格,它不畏炎热的个性,赢得了作者的青睐,也初步流露出作者“爱石榴”的情感。仅仅几句话是难以言尽石榴的“最可爱”的,那么石榴究竟美在哪里?

  3、欣赏石榴的美,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6段)。

  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夏华秋实的变化,表现石榴的美。

  (1)枝叶美(第2段)

  用比较的方法写枝叶的特征。

  相同点:如梅树的枝,如柳的叶。

  不同点: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可通过展示石榴树的图片,和梅柳图片相对照。也可结合学生学过的诗词,了解梅柳的特征,品读富有文采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体会石榴的枝叶美,体会作者在“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中流露出的对石榴枝叶的赞美之情。

  (2)花朵美(第3——5段)

  “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单瓣的“陆离”缤纷可人,双瓣的“华贵”珍贵悦人,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石榴自然被誉为“夏季的心脏”。——花的外形和精神。

  石榴花的红是明艳张扬的,这样的色泽呈现的是生命的律动、奔放的热情,也最能体现夏季的蓬勃。作者从色泽和外形的角度把石榴花比作“夏季的心脏”,高度赞扬了花朵的形态美。花更是傲骨铮铮,它不向骄阳低头,不屈服于烈日的淫威,这种质朴俊逸的风度足以使那些伸张伞盖、“不想再争妍斗艳”的众树汗颜!

  小茄形的骨朵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还被多情人插上了花。——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

  作者称这种变化过程为“奇迹”。的确,小小的骨朵柔弱而娇小,在艳阳的照耀下,它竟坚强地成长着,一味把自己的生命宣扬到极至,去迎合生命形态的变异,去完成幼稚到成熟的蜕变。当它骄傲地将自己的花瓶儿呈现给爱它的人们时,谁会不惊叹自然的造化?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给我们描摹了石榴生命形态的变化,无论是色泽还是精神都包孕着生命的热力。与其说是作者在写石榴,不如说是作者借石榴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不甘沉默、积极进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性格已鲜明地烙刻在石榴这个物象上,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它可以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情怀。

  4、自由朗读第2——4段,仔细体会作者借石榴来写自己的追求与理想的写法。

  5、男生朗读第2段,要求读出石榴枝叶的神致气韵及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女生朗读第3——4段,要求读出石榴花热烈向上的个性品质及作者喜爱且敬佩的情感。

  五、结束语

  石榴的美表现在它的枝叶、花朵、果实,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石榴奇崛清新的外形,也逐渐感知到石榴花浓烈的热情,更让我们领悟到日渐翻红的骨朵也是生命的奇迹,也许你已经不自禁地随作者一起深爱了这夏季的宠儿吧,也许你还在期待石榴更摄人心魄的美丽吧,大家且把这份愉悦与希冀存在心中,下一课再来分享果实的甜蜜。

  六、布置作业

  1、复*生字新词,领会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反复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3、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或动物,想想它有哪些你喜欢的特性。

  第二课时

  编写日期:

  执教日期:

  总序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2、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石榴的风采,欣赏了石榴可以入画的枝叶和足以眩目的花朵,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石榴园,去采摘属于夏季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进一步分析课文

  1、欣赏石榴的果实美,继续研读第二部分(第2——6段)。

  我们已经欣赏了石榴的枝叶美和花朵美,那么由花朵变幻为果实,又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享受?

  单瓣花从“红玛瑙的花瓶儿”变幻成“希腊似的安普剌”了,又变幻为“*式的金罍”了,果实长成,表皮斑驳,颜色亦现金色,形体变为肥胖的圆肚形,俨然有“各种锈彩”的“青铜器”。——果实成熟的情态。

  正当浓艳的花儿呈现自己的骄傲时,果实也好似有情人一般,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露出排排子实,它已经不是原先的花瓶与了,它子孙满堂,迫不及待地向人炫耀它的富足,石榴心中的自豪和作者心中的欣喜溢于言表。生动形象的拟人和比喻逼真地描绘了石榴由花朵向果实过渡的过程。

  这一段语言精妙而富有情趣。“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一句幽默的玩笑写出了石榴的变化,反问句明确地表示它已经完成了最伟大的孕育,要向人们奉献它甜蜜的果实了。“戏法”、“忍俊不禁”、“破口大笑”、“皓齿”等极具人性特征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石榴的欢乐与满足,它淳朴憨厚的个性逗人喜爱,那透明光嫩的皓齿惹人爱怜,课文读来趣味盎然。

  2、齐读第6小节,想象石榴满枝的喜人情景,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欢愉、欣赏之情。

  3、总结以上课文所描绘的石榴之美(枝叶美、花朵美、果实美),想想这样美丽清逸的事物,到底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第7——9段)

  大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之情。

  喜欢夏天是由来已久了,因为“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这是从宇宙和人的发展角度来称颂夏天,实际上,夏已经是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勃发的生命的象征。作者再次称石榴是夏的心脏,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准确形象地表明了石榴的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特征,这是石榴的内在美、精神美的表现。作者是借喜欢夏天来衬托自己对“夏季的心脏”——石榴的喜爱之情,由此可见,石榴成了承载作者理想和追求的载体,要是没有它,夏天将黯然无光、索然无味。

  最后写昆明石榴的“特别”,特别就特别在果实大而子粒丰腴,酸甜可口;挡不住诱惑。

  明写石榴的口味,暗写的是作者对石榴喜爱之情,回味无穷。

  四、齐读第三部分,共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五、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朗读,要求声音宏亮清楚,感情充沛。

  六、总结全篇

  提示:

  1、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2、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3、领悟寓意深刻、别具匠心的语言;

  4、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七、比较阅读欣赏。

  材料1

  《辞海》“石榴”条的说明性语言: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长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本课文语言形象生动,准确凝练;本段文字科学、清晰、简洁)

  材料2

  暮春是桐树热闹的季节,它常常一夜间绽出满树的桐花来,朵朵都是并蒂莲的模样儿,做着集体吹喇叭的姿态。它们开起花来是那样的忘情,总是一大簇一大簇地凑在一起,原本淡紫淡粉的花色的烟云,冉冉地蒸腾着,张扬而清高,还有那浓郁的香气一刻不停地提醒你:这里正是春天。大树下,三五个穿着花肚兜的小儿女提着长长的竹竿儿,拼劲地打落那一串串的桐花,然后将花瓣一剥,用舌头舔里面的花蕊,那是有甜味的,花蒂则用线一穿,就成了活脱脱一条“青蛇”。顽童们白天拿它去吓唬小女伴,夜晚冷不丁放到大人的脖子里,都要给吓得大叫一声的,因为“青蛇”不仅滑溜溜的,且还带着嗖嗖的凉意……

  提示:

  1、欣赏生动细致的描写,想想桐花有怎样的品质?

  2、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仔细体味状物抒情的特点。

  八、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状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文字。要求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写出你对物象的外形与精神的独特感受。字数在200——300之间。


《石榴》教学设计6篇(扩展2)

——《石榴》教案6篇

  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对郭沫若其人有初步认识。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4、学*本文精美的文学语言和植物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建议

  1、教学指津:这篇优美的'散文以植物的生长为序,抓住石榴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了一幅惹人喜爱的“石榴图”,以极少的笔墨显示了石榴那种内外皆美的品格和精神,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教读这篇课文宜创设情景以读为主线,创设活动场景,让学生看看、读读、议议,从而不断积累、感悟,最好能让学生在表达中感悟:在学生通过多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如课文中写花时有这么一段话“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不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比喻的句子,而是让学生读中领悟,“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双双小手如林般树起,有的同学说:“小喇叭”写出了花的形状。有的同学说:“正鼓着劲在吹呢。”讲花开得多,开得旺。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同学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状,涨红了脸,摇摆着头,多么像一朵朵美丽的石榴花,学生对这样形式的表达、领悟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一颗灵动的心。

  2、问题导航:

  (1)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提示:宜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且要让学生用连贯性的语言说出石榴的生长过程。

  明确: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夏华秋实的变化,表现石榴的美。

  A枝叶美(第2段)

  用比较的方法写枝叶的特征。

  相同点:如梅树的枝,如柳的叶。不同点: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可通过展示石榴树的图片,和梅柳图片相对照。也可结合学生学过的诗词,了解梅柳的特征,品读富有文采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体会石榴的枝叶美,体会作者在“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中流露出的对石榴枝叶的赞美之情。

  B花朵美(第3——5段)

  “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单瓣的“陆离”缤纷可人,双瓣的“华贵”珍贵悦人,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石榴自然被誉为“夏季的心脏”。——花的外形和精神。

  石榴花的红是明艳张扬的,这样的色泽呈现的是生命的律动、奔放的热情,也最能体现夏季的蓬勃。作者从色泽和外形的角度把石榴花比作“夏季的心脏”,高度赞扬了花朵的形态美。花更是傲骨铮铮,它不向骄阳低头,不屈服于烈日的淫威,这种质朴俊逸的风度足以使那些伸张伞盖、“不想再争妍斗艳”的众树汗颜!

  小茄形的骨朵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还被多情人插上了花。——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

  作者称这种变化过程为“奇迹”。的确,小小的骨朵柔弱而娇小,在艳阳的照耀下,它竟坚强地成长着,一味把自己的生命宣扬到极至,去迎合生命形态的变异,去完成幼稚到成熟的蜕变。当它骄傲地将自己的花瓶儿呈现给爱它的人们时,谁会不惊叹自然的造化?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给我们描摹了石榴生命形态的变化,无论是色泽还是精神都包孕着生命的热力。与其说是作者在写石榴,不如说是作者借石榴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不甘沉默、积极进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性格已鲜明地烙刻在石榴这个物象上,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它可以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情怀。

  (2)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些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提示:最欣赏的句子不力求统一,但要能说出欣赏的理由,同时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体会,从而能真正体会到石榴的可爱以及作者歌颂*,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

  (1)郭沫若(1892——1978),*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有:《女神》、《屈原》、《蔡文姬》等。

  (2)《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郭沫若于1937年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主持*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工作,积极从事抗日文艺运动。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作者以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歌颂*,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拓展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争yán()斗艳雕zhuó()xī()利

  hào()齿丰yú()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忍俊不禁——____

  ②盎然——_____

  ③柔媚——_____

  ④枯瘠——_____

  ⑤陆离——_____

  ⑥奇崛——_____

  3、《石榴》的体裁是__________,作者按__________石榴、__________石榴、__________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4请写出你所了解的郭沫若的其他作品的名称。

  

  (一)石榴

  郭沫若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着实兼备了杨柳之长,而舍去了杨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就已经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英译,一种尖底胆瓶)变为*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绣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1942年10月31日

  5、用文中的词语描述石榴。

  (1)石榴的枝干:______________。

  (2)石榴的叶片:______________。

  (3)石榴的花:______________。

  (4)石榴的骨朵:______________。

  6、在夏天,很多花都不再争妍斗艳,石榴却开起花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

  A、独树一帜,超凡脱俗

  B、为秋天的果实不惧炎热

  C、不惧炎热,美化自然

  D、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7、石榴是“夏天的心脏”对此,你如何理解?

  8、本文写于1942年,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石榴树

  这是一棵普通的石榴树,①已经很老了。②如勤奋了一生累弯了腰的老人,却仍然刚毅。犹如胳膊粗壮的枝,虬龙般错杂交织,每一枝都是那样坚实有力。密集的小叶像涂上了浓绿的颜料那样青翠欲滴,使人觉得其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

  到春天,被寒冷禁锢了的土地开始苏醒。老石榴树被众花争俏的喧闹吵嚷终于在恼怒中爆发了蓄积一个冬季的沉默,绽开了朵朵火红的鲜花,在枝头迎风微笑,却毫无百花争艳之俗态。

  ③争妍一时的百花万般无奈的凋零了,而石榴花却一直盛开到十月。经春历夏,由夏而秋。好坚韧!好有恒心!

  ④如臂的枝头挂满了沉甸甸、黄澄澄的石榴果,高兴地涨红了脸。石榴树下,一位老教师正在那里练起了鹤翔桩。如血的残阳照射在老树、老人身上,花朵越发红亮,老人鹤发童颜更显得精神矍铄。此时,我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曹操的两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9、下面的两个句子是从文中摘出来的,放回原处,各在①~④的哪个序号位置上。(注意上下文的连贯性)

  A、弯弯曲曲的躯干

  B、金秋时节

  A在()B在()处

  10、辨析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区分常用修辞手法)

  (1)被寒冷禁锢了的土地开始苏醒。()

  (2)争妍一时的百花万般无奈的凋零了,而石榴花却一直盛开到十月。()

  (3)如臂的枝头挂满了沉甸甸、黄澄澄的石榴果,高兴地涨红了脸。()

  (4)如血的残阳照射在老树、老人身上。()

  11、不能概括老石榴树精神品格的是()

  A、勤劳一生B、倔强刚毅C、在恼怒中爆发了蓄积了一个冬天的沉默

  D、好有韧性E、好有恒心F、高兴G、精神矍铄

  12、这篇短文写老石榴树的目的是____

  教学目的

  1、学*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介绍自己对石榴的了解。

  2、简介作者:

  郭沫若,*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等,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等,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天上的街市》。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划出自己认为不理解的字词。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学生讨论和交流。

  1、字词

  奇崛(ju ) 枯瘠(j ) 犀(x )利 皓(h o)齿 束缚(f )

  唾(tu )津 匀称(ch n) 柔媚(m i) 争妍(y n)斗艳

  盎( ng)然 忍俊不禁(j n) 丰腴(y )

  2、明确本文的思路:

  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构思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三、学生朗读课文。

  每一位同学读一部分。

  四、阅读第一部分。

  找出表现了作者喜欢石榴的词语。并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感情的。

  “最可爱”。

  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榴,表明作者对石榴的态度。炎热的夏天,面对火热的阳光而“开起了花”,在少数开花的树木中又属于“最可爱的一种”,由此可见石榴的不*凡。

  那么,石榴的最可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是怎样画石榴的。

  1、画石榴的时候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

  2、分三个层次。

  (1)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

  (2)描写石榴花的特征。(石榴花、石榴花骨朵、单瓣花)

  (3)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

  六、布置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

  2、字词抄写。

  第二课时

  一、复*上一堂课的内容。

  二、阅读分析第二部分(画石榴)

  1、描写石榴枝叶的特征。(第2段)

  文章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将石榴的枝叶分别同梅树和杨柳树相比。肯定石榴取长去短的特点,用“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

  2、重点描写石榴花的特征。(3到5段)

  第三段用“最可爱”领起全段,引出对石榴花的赞美:“深红色”的以鲜艳的色彩动人,单瓣的“陆离”以色彩缤纷可以,双瓣的“华贵”以华丽珍贵悦人,这就从形态色泽美的角度描绘石榴花的“最可爱”。而“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则突现了石榴花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点明了作者觉得它“最可爱”的深层原因。于是作者禁不住发出一句反问“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第四段,形象地描绘石榴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用“奇迹”一词来赞美。

  第五段,运用种种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了石榴花“一段妙幻的演艺”。

  3、形象地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6段)

  先用幽默的反问扣住读者,然后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后开裂、露出排排子实的情状,字里行间充满石榴的自豪和作者的欣赏之情。

  三、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的。

  1、先说自己喜欢夏天,因为它象征旺盛的斗志,火一样的热情,进而倾吐“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之情。喜欢夏天是一种衬笔,用来衬托“更喜欢”,这就是夏天的心脏——石榴。

  2、写自己挡不住石榴的诱惑。其实,作者明写抵挡不住诱惑,真想尝个鲜,暗写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四、品味语言,理解关键句子。

  1、理解文章关键句子。

  例如:“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那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

  2、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如“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里连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美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

  拟人,反问(略)

  对偶——描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里用对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肯定了石榴枝干和叶片的鲜明特征,整齐的句式,易读利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五、小结

  文章用准确凝练,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石榴的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六、布置作业。

  为下列事物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

  (例句)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浪花: 信鸽: 松柏: 螺丝钉:

  活动目标

  1、复*呈封闭状排列的石榴花托的数数方法。

  2、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并愿意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对封闭型数数已有初步接触:分类盒、统计表、笔每人一份;幼儿捡的石榴花托每组一盘。

  “石榴快长大”操作图片:依次为石榴花托-小石榴-青石榴-成熟的石榴。

  活动过程

  1、复*呈封闭状排列物的数数方法。

  (1)数数石榴花托有几瓣

  师:请小朋友每人在盘里取一个石榴花托,仔细数一数它有几个瓣?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在数花瓣的时候,先要认准一个开始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一瓣一瓣接着数,这样就知道数到哪里可以结束。不会漏数也不会重复数了。

  (2)相互检查,重新确定石榴花托花瓣的数量。

  :石榴花托瓣数是不相同的。

  2、按花托瓣的数量分类。

  (1)运用故事《三只蝴蝶》的经典对话交代操作要求,如“4号房子说‘4片花瓣的石榴花托请进来。其他数量的别进来。”“‘5号房子说‘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请进来,其他数量的别进来。”’

  分类盒:

  (2)幼儿操作,按花托瓣数量的不同,分别将5朵石榴花托送到对应的数字分类盒里。

  (3)幼儿相互展示,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说说4、5、6、7号房分别请到几个石榴花托。

  3、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

  (1)教师与幼儿讨论并确立记录的方法。

  出示统计表:请幼儿仔细观察在记录纸上看到了什么?猜猜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幼儿操作,用点子符号记录分类盒中不同瓣数石榴花托的数量。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观察每个幼儿记录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3)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纸,找找几瓣的石榴花托最多,几瓣的石榴花托最少。

  4、游戏“石榴快长大”。

  (1)教师和幼儿确立游戏规则:用简洁的话说出不同花瓣数量的石榴花托的个数,讲述正确后,石榴花托会慢慢长大。(幼儿根据自己记录的石榴花托个数,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如: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一共有1朵,6片花瓣的石榴花托一共有3朵……幼儿讲述正确后,用抽拉的教具演示石榴逐步长大的过程。)

  (2)同伴间彼此交流,学*用正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3)进行游戏“石榴快长大”,幼儿依次讲述,并用抽拉的方式展示石榴花托慢慢成长的过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源于生活。我在发现幼儿对石榴花托的兴趣后,不断挖掘、发现孩子们兴趣后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散落一地的石榴花托的花瓣数量是不同的。由此,我创造性地设计了给石榴花托分类统计的教育活动,把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变成有意义的教材。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幼儿原有的兴趣不断深入、发展,进而引发了新的活动,通过统计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如给玩具、家庭成员乃至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进行有目的的分类统计。

  注重活动过程指导。为了避免活动中幼儿放任自由、毫无目的的操作行为,我在操作前都明确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方法,然后再由幼儿自由操作。如用故事《三只蝴蝶》的经典对话有效提出操作要求;在尝试运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结果时。我鼓励幼儿自主发现记录纸的秘密,探索记录的方法;在展示、交流操作结果时,又通过游戏“石榴快长大”的游戏情境,提出讲述要求,并有意识地提示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样较好地杜绝了*的操作现象。

  这次活动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些环节需要进一步调节和改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开始部分引导幼儿数石榴花托的瓣数时。由于是呈封闭状态的数数,幼儿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一环节教师结束得太匆忙、归纳得太早,教师代替了幼儿的回答。这个环节应该让幼儿自主探索各种有效的数数方法,为接下来的石榴花托分类做知识技能的铺垫。

  2、在引导幼儿尝试记录分类结果时,虽然教师引导幼儿自主观察记录表。探讨记录的方法,但教师缺乏较好的,导致一部分幼儿记录错误。

  3、活动中气氛较融洽、师幼互动也较好,但生生之间的互动显得不足,较多地注重幼儿的个体探索。活动后反思,在给石榴花托分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小组合作,有的进行分类操作。有的进行记录统计,有的进行对外交流、展示等,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以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还缺乏激励性和针对性,面对幼儿的回答,除了用“你真聪明”“你真棒”外。还可说“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小朋友用完整的话说出了5片花瓣的石榴花托有2个”等。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人的观点和意见都很重视,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幼儿更好地回答问题,提炼探索的价值。

  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对郭沫若其人有初步认识。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4、学*本文精美的文学语言和植物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建议

  1、教学指津:这篇优美的'散文以植物的生长为序,抓住石榴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了一幅惹人喜爱的“石榴图”,以极少的笔墨显示了石榴那种内外皆美的品格和精神,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教读这篇课文宜创设情景以读为主线,创设活动场景,让学生看看、读读、议议,从而不断积累、感悟,最好能让学生在表达中感悟:在学生通过多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如课文中写花时有这么一段话“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不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比喻的句子,而是让学生读中领悟,“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双双小手如林般树起,有的同学说:“小喇叭”写出了花的形状。有的同学说:“正鼓着劲在吹呢。”讲花开得多,开得旺。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同学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状,涨红了脸,摇摆着头,多么像一朵朵美丽的石榴花,学生对这样形式的表达、领悟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一颗灵动的心。

  2、问题导航:

  (1)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提示:宜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且要让学生用连贯性的语言说出石榴的生长过程。

  明确: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夏华秋实的变化,表现石榴的美。

  A枝叶美(第2段)

  用比较的方法写枝叶的特征。

  相同点:如梅树的枝,如柳的叶。不同点: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可通过展示石榴树的图片,和梅柳图片相对照。也可结合学生学过的诗词,了解梅柳的特征,品读富有文采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体会石榴的枝叶美,体会作者在“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中流露出的对石榴枝叶的赞美之情。

  B花朵美(第3——5段)

  “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单瓣的“陆离”缤纷可人,双瓣的“华贵”珍贵悦人,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石榴自然被誉为“夏季的心脏”。——花的外形和精神。

  石榴花的红是明艳张扬的,这样的色泽呈现的是生命的律动、奔放的热情,也最能体现夏季的蓬勃。作者从色泽和外形的角度把石榴花比作“夏季的心脏”,高度赞扬了花朵的形态美。花更是傲骨铮铮,它不向骄阳低头,不屈服于烈日的淫威,这种质朴俊逸的风度足以使那些伸张伞盖、“不想再争妍斗艳”的众树汗颜!

  小茄形的骨朵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还被多情人插上了花。——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

  作者称这种变化过程为“奇迹”。的确,小小的骨朵柔弱而娇小,在艳阳的照耀下,它竟坚强地成长着,一味把自己的生命宣扬到极至,去迎合生命形态的变异,去完成幼稚到成熟的蜕变。当它骄傲地将自己的花瓶儿呈现给爱它的人们时,谁会不惊叹自然的造化?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给我们描摹了石榴生命形态的变化,无论是色泽还是精神都包孕着生命的热力。与其说是作者在写石榴,不如说是作者借石榴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不甘沉默、积极进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性格已鲜明地烙刻在石榴这个物象上,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它可以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情怀。

  (2)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些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提示:最欣赏的句子不力求统一,但要能说出欣赏的理由,同时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体会,从而能真正体会到石榴的可爱以及作者歌颂*,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

  (1)郭沫若(1892——1978),*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有:《女神》、《屈原》、《蔡文姬》等。

  (2)《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郭沫若于1937年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主持*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工作,积极从事抗日文艺运动。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作者以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歌颂*,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石榴》教学设计6篇(扩展3)

——石榴作文 (菁选6篇)

  我的学校星海小学,座落在*顶山的东边,每年到了八、九月,是我们全校师生最开心的时刻,因为我们学校的石榴丰收啦。

  看,石榴成熟了,个个挂在枝头,随风摇摆,炫耀着她们的风姿。她们有的像炸豆子似的炸开,有的像小孩子哈哈大笑似的张开嘴巴,而有的却很含蓄,娇羞的闭着嘴巴。它们以各种姿态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石榴的外表有的红,有的黄不太好看,但里面可美了!只要你轻轻剥开它的皮,石榴就会露出一颗颗白里透红、亮晶晶、水灵灵的珍珠,取下一颗丢进嘴里,轻轻一嚼,立刻会觉得果汁四溢。

  每天都在算着石榴节开始的日子,终于在这周五我们盼来了向往已久的节日。全校师生来到操场上,校园沸腾了,同学们兴奋地爬高上低在石榴树上忙碌着。我们来到自己班的区域,兴高采烈地摘着石榴。可石榴树上的树枝太柔韧,不容易折断,男生们就自告奋勇地说:我们摘,你们女生往箱子里装就行。男生们有的摇晃树枝,石榴一个个像冰雹似的叭叭地掉下来,我们女生慌忙跑过去,把石榴捡起来,放进了箱子里。有的同学站在桌子上,用力把红石榴给摘下来。有的同学抱着另一个同学把中间的石榴摘下来,有的同学则捡着被男生们晃下来的石榴,看着同学们各自忙碌的样子,可真是太搞笑了。不一会功夫,我们就收获了满满两大箱子的石榴,大家兴高采烈地把两箱战果抬回了教室。

  开始分石榴了,同学们更兴奋了,都想立马冲上去,于是老师让我们兵分两路,每次挑两个自己最喜欢的拿。我们听了,都高兴极了。几轮下来,每位同学的桌子上都堆了一堆石榴,我数了数自己桌上的石榴,哇!足足有15个!哈哈!太棒了。

  看着自己选的石榴,感觉选的还不错。老师还告诉我们,石榴的功能可大了,比如:补血,降血脂,驱虫,止血吃着亲手摘的石榴,心里美滋滋的。

  我爱这甜甜的石榴!更爱学校一年一度的石榴节!

  又到秋天了,那金黄金黄的叶子又随着秋风跳起了老年迪斯科,秋风送来阵阵凉意,好吃的石榴又成熟啦!

  石榴的外皮火红火红的,就像一把正在燃烧的火,当然也有黄皮,黄色的石榴就像个葫芦一样,那上面有一个裂口,像咧着嘴在傻笑!

  把石榴剥开,差点拿灭火器往上浇,粒粒茹玛瑙,晶莹剔透,让人怜惜不忍心下口,不吃又口水直流,我只好一咬牙,一闭眼,把石榴籽往嘴里送,我用牙一咬,酸甜酸甜的汁液喷到你的舌尖,太好吃了!石榴和月饼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月亮下的石榴仿佛更具有一番特色。

  石榴的营养成分也很高,果实中含有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肌酸、糖、蛋白质,其中维生素比苹果多1—2倍。

  又到了吃石榴的季节了,好好享受石榴的美味吧!

  今天,我要到安徽乡下一个叔叔家去摘石榴。刚出了徐州市,由于路况不好,汽车像一只摇摇摆摆的鸭子,坐在车里的我们一会象被弹簧弹起,一会又象被谁向前推了一把,我们几个小孩子兴奋的大叫,这种经历可是第一次呀!我们就这样一路颠簸,一路上对这窗外的翠绿美景放声歌唱。

  汽车到村口停了下来,我们冲出汽车,叔叔带我们来到石榴园。远远的就看到漫山遍野的石榴树翘首弄姿的,似乎在说:“欢迎你们。”树上挂满了象红灯笼一样的石榴,真是到了石榴成熟的季节了。有些石榴象一个个戴红肚兜的小娃娃,开心的笑着,有的笑破了肚皮。这些石榴树矮矮的,我一伸手就能摘到石榴。不一会我的袋子里就装满了石榴。这时,叔叔喊:“快过来,这棵石榴树结的都是酸石榴。”我们好奇的摘了几个,一尝立刻嘴巴里直流酸水,大家谁都不敢摘这棵树的石榴,看来它们只有寂寞地呆在上面了。

  下了石榴山,我们还去挖花生,挖红薯,……今天真是满载而归呀!

  一颗颗红彤彤的石榴,就是用来钓我这条"鱼"的专属"鱼饵"。

  我只要听见"石榴"这个词语,就会情不自禁问一句:"在哪儿?"

  石榴的籽儿,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玛瑙,诱得我口水直流。熟透了的石榴都裂开了嘴,好像在说:"快来吃我吧,快来吃我吧!"而我却抵不住诱惑,立刻脱下了它那厚厚的红衣裳。

  石榴脱下了衣服,露出了一颗颗小石榴,我忍不住诱惑,就开始吃了起来,"啊~~"那味道酸酸甜甜的,真好吃啊~~,不过美中不足的却是有核的这个问题,我每次吃石榴都得吃一颗吐一颗,特别麻烦,所以我希望以后可以发明出像无籽西瓜一样的无籽石榴,这样就方便多了。

  我很爱吃石榴,所以我以后要表现地好一点儿,这样妈妈才会给我多买一点石榴。

  石榴是我喜欢的一种水果。特别是在秋季,妈妈会给我买很多石榴吃。这个周末我和妈妈又去超市买了一些又红又大的石榴。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个大红石榴。这个石榴好似一个小灯笼,身体圆圆的,头顶还带着一个“小皇冠”,很讨人喜欢。它身穿一件红黄相间的花衣裳,外皮上还有一些小斑点。剥开石榴后,我看见了很多晶莹剔透的红宝石抱在一起,每一粒小果实都是那么的光滑饱满,果肉里还包着白色的籽儿。我急忙掰下一粒放到嘴里,我顿时觉得嘴里甜津津的,心里也美滋滋的,让我越吃越想吃。

  妈妈说石榴全身都是宝,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奶奶问我:“你猜猜石榴皮有什么作用?”我疑惑地对奶奶说:“难道石榴皮也能吃吗?”石榴这身红衣服可是宝贝,用它可以来泡药,可以止咳化痰,还可以对肚子里的蛔虫有一定的疗效,奶奶笑着说道。”

  我喜欢这红彤彤的石榴,它为丰收的季节增添了更多的快乐。

  秋天到了,我忘不了老家的.无籽石榴。我的家乡是内乡县赤眉镇,石榴是我老家的特色产品。那里的无籽石榴名扬四海,不少外地商人专程去采购。

  假期里,我们全家回了趟老家。妈妈说:“咱们去摘石榴吧,秋天的石榴最好吃了。”我和姐姐异口同声地说:“好呀!”

  我们到了石榴园里,哇!石榴树上硕果累累,隔老远都看见像挂了一盏盏火红的灯笼,十分好看,每个石榴差不多有一个碗那么大。有的熟透的石榴已经裂开了,露出里面一粒粒晶莹剔透的果实,好像宝石一样,剥开一尝,又香又甜,一点也不像超市里卖的又涩又酸的石榴。我迫不及待地摘了一个细细品尝,那种甜沁人心脾,让我忍不住吃了好几个。

  我的家乡已经把石榴当成了支柱产业,发展了乡村旅游,举办了好几届采摘节,吸引四面八方的人来到这里。

  这里是一个让我引以自豪的故乡。


《石榴》教学设计6篇(扩展4)

——《石榴》教学反思菁选

《石榴》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石榴》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堂课,本质上还是一种文言"仿真学*",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

  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学,促使我对现在关于文言教学的两个热门论题继续进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现在中国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力主文言学*"背下来"再说。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比如为学生讲述刘勰、 文天祥、杜甫、陆游、岳飞等人和《出师表》的故事,激发学*热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发起总动员,掀起背诵大潮。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如"背诵击鼓传花"、"背诵pk赛"等,力争优生中等生熟诵,"忧生"重点段落基本成诵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复诵读,才可能有整体的独特感知,"情景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从语感的培养规律来说,"背读在前"的方式对学*文言文是经济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比如关于识字教学的问题,小学初年级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而高年级则采取分散识字的方式。从人的长远学*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观"也应该是符合语文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片面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只会把文言文学*推到纯粹技术化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相信,文言学*也不能够脱离语言学*的一般规律。当然,有意识地恰当的总结归纳文言字词的用法是有必要的,这和片面追求文言学*字词化不是同一个概念。

  这堂课不足的是,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文言教学的较高层次了吧。

  《石榴》一课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学*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吗?

  学生立刻想到“世界闻名”和“举世闻名”。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家乡枣庄的石榴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名气?激起了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于是,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逐步了解了那里石榴树枝、叶、花、果的特点,感受到了这里的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接着让学生逐段朗读,体会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学*课文最后一节时,我出示石榴实物,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本课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学时,我出示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有学生说:“石榴子一头红,一头白,这就叫‘红白相间’”。有学生说:“它们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样,这就是‘紧偎’”。还有学生说:“我看到了石榴子儿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宝玉一样,好看极了,这就是‘晶莹透亮’”……接着,我将石榴子儿掰开,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通过观察和品尝,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加深朗读。在学完这一节后,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描写石榴果的顺序来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然后仿照这一节的写法写下来,同学们因为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写得都不错。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选编本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二是继续练*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和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灌的形式。课前,我要求孩子们去找爬山虎,仔细观察爬山虎爬在墙上的样子。并叫学生采集爬山虎的标本。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拿出爬山虎,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学生带着标本上课,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好些学生上课只顾玩自己手头上的爬山虎,有的还仔细观察实物的叶子,蔓的颜色样子等,没有注意听同学们的交流,影响了收效,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有待提高。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按比分配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基础上学*的,而且学生在*时也有一定的体验。所以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为主动研究性学*,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

  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的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有所得,全面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

  1、课前导入没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如:当学生说按*均分时,没有让学生自己思考这样分行不行,老师急着代学生回答。

  2、探究解题思路时,学生汇报过程太过仓促,没有充分的给学生思考、汇报的时间。

  3、课上应变能力有待提高,题的改变要有科学性,不能随意。如:氧和氢的比不能随意改变。

  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对学*汉字的兴趣较浓厚,基本养成了主动识字的*惯,在教学生字词方面,我主要让学生自学。在自学效果检查中,再针对难读的字,难记的字着重指明。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都很想展示自己学*成果;而我采取的指明读,开火车,小老师带读的教学形式,没有充分地给予每个人展示的机会,以致有些学生注意力分散。经过反复琢磨,我觉得同桌互读来代替开火车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学生参与的面将是最广的。同时,在词语的`理解上,如"胸脯",我让学生做一做拍拍胸脯的动作,从而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胸口。"婉转"一词,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它的意思,他们答案有:动听,悦耳,动听等等,随后我用两道线(1。直线2。波浪线)来表示那"婉转"的歌声,让学生来选择。结果全班学生都选择了第二条线,我相机引导:婉转的歌声就是高低起伏,曲折动人的。

  教师设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先用一个问题的讨论引出结论: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这样学生会弄清文章思路,不需再思考,接着再提问:"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灰雀被小男孩捉走的呢证据在哪里"然后,顺理成章地组织学生对小男孩说的话进行分析,学生自始至终思维保持紧张状态。在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不少缺陷:看问题不全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不能有条理地分析,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思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理解小男孩儿说的两句话,从句子的相同点人手,找出不同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全面深刻地体会了句子表达的不同情感。

  这篇童话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笋芽儿在春天破土而出,渐渐长成一株强壮的竹子,从而教育孩子要敢于经风雨,见世面,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朗读本课,要表达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录音教学重现力强的特点,学生的朗读能力。

  上课伊始,通过听课文录音,使学生整体感知童话主要内容,了解笋芽儿先后听了谁的话,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讲读过程中,指导学生逐段一边听录音,一边抓住关键词"撒娇、央求、自豪",体会笋芽儿感情的变化。抓住她跟竹妈妈的几次对话,理解笋芽儿害怕到坚决的态度。如何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感情较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一个难题。

  课堂上,我以典范的录音朗读为示范,发挥录音烘托气氛、重现力强的优势,引导学生认真听,模仿读,仔细辨,再重读,从而使学生懂得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应从语句的重音、停顿、速度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方面入手。通过录音教学介入课堂,避免了"这儿读重音,那里要延长"类的生硬说教,简化了朗读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听、去读、去比较、去体会,较快地提高了全体学生的的朗读能力。

  我在上完这节课后有以下思考:

  1、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兴趣

  植树问题是数学中一个独立的单元,其内容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这一课我们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领悟研究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因此我设计了一道数字较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解决,在画图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没法解决。从而启发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数字小的来画一画。从而让学生领悟解决复杂问题要先想简单的。而且,可以在这种与*常不一样的活动中,获得真实感知和学*经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整节课,每一环节我都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上的非常顺利,效果也不错。但总觉得有些程序化,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规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两种栽树方法的规律时,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北师大版教材把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乘法口诀的第一课时,是因为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5个5个地数数,并且比较熟练,这会帮助学生建立学*的自信心,让孩子的学*变得比较轻松。而学生顺利地掌握5的乘法口诀,又为后面学*其它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

  1、创设情境,让孩子自觉地进入学*的状态。

  课堂的开始,我就呈现了秋天到了,松鼠们在森林里忙着采集松果准备过冬的粮食的`情境图。学生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的数学问题的兴趣。

  2、以先引导再模仿学*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由于学生没有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采取了直接告知的方法,我用简单、明白的语言让学生清楚的知道1×5=5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五得五表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口诀中的 “一”、“五”是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后面的“五“是乘法算式的积。接着,再让学生进行模仿,编2×5=10、3×5=15的乘法口诀。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着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的联系,同时也体会着编口诀的一些要领(先编乘数,再编积)和编口诀的一些*惯(积少于10才加上“得”字)。当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认识、体会后,我再让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计算,编写剩下部分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的学*就得到了落实。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储备,他怎么能探究出一点什么来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摆正教师角色的定位,需要学生探究的,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去究;需要老师指导的,教师也要敢于站出来进行指导。当然,我们并不提倡总是牵着学生走的做法,教学中不要怕学生出现错误。很多时候,学生的错误是一个很好的学*机会。如,学生在独立编制口诀时就肯定会出现“五六三十”和“六五三十”两种情况,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会体会到“五六三十”读起来比较顺口。又如,学生在独立编制口诀时一定会出现“五**五”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朗读,知道整数的读法里不是这样读数的。正是这样一些简单的对比过程,学生在今后的学*中就自觉地避免以上错误,比老师直接告诉把小的乘数编在前面,积是几十几时不要漏掉中间的“十”等等,效果要更好。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这是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会分析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会设合适的未知数并列方程;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经历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方程描述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学生反馈上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认识方程概念时有一个误区:代数式与方程的区别误认为是代数式的值不确定而方程的值确定。分析原因是学生没有认识到代数式与方程的本质区别,方程是等式而代数式不含等号,这主要还是在教学代数式时没有特别强调代数式的形式特征。我的解决办法除了再次巩固概念以外还有举一个例子说明方程的解也可以是不确定的:比如x+y=3的解既可以是x=1,y=2也可以是x=2,y=1,不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确定的。

  2.学生的计算能力偏弱,对于简单的合并同类项比如:判断2x+1-2x+2=3是不是方程的时候学生想不到要去合并同类项,有学生想到了却算错了。分析其原因在于合并同类项本身是才学过的新知,体会和感受不深,解决方案是需要在这一章进一步强化训练。

  本节课标题是"从问题到方程",主线应当是:实际问题->无法直接解决->抽象为数学问题(用方程来描述)。在此之前我听了一节同课题的课,上课的老师给出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一审、二找、三设、四列、五解、六验、七答,这个想法我在备课中思考过,最终还是没有在第一节课上全部用上。在这节课当中,我强调先找等量关系,利用找到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更一般也更实际的.思路,并且也符合审找设列这四个基本步骤的要求。由于学生尚未接触到解方程,所以解、验、答三步留作4.3节补充说明。

  在找相等关系中也出现一个问题,学生不愿意找相等关系而可以直接列出方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不鼓励这样的做法,但并未禁止,我认为学生不愿意找相等关系是因为题中的相等关系比较明显,不需要写出来也可以顺利地列出方程。这个我在备课中有所准备,应对的办法是拿出一些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书上练一练第3小题),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列方程,学生不分析相等关系往往很难列出正确的方程,进而带着他们一起分析,列出方程。这时候学生对于先分析的好处有所了解再出现一道复杂问题练手,很快就可以解决。这样做可以促进其遇到问题用"先分析"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尤其是面临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时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先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好*惯。我想学生会用严谨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应该是老师对学生提出的最高要求。

  作者描写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态,这一段话写得特别精彩,既形象又生动,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开了皮,写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让学生带者快乐的心情反复朗读,读出丰收的喜悦,读出石榴娃娃的调皮与欢乐,并让学生结合观察书上的插图,在朗读中了解石榴果实的外形特点,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彩。

  然后引导学生学*第四节,了解石榴子儿的形、色、味的特点。在理解"玛瑙般的子儿"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玛瑙,对照图片让学生体会石榴子儿的形状特点。在理解"一颗颗紧偎在一起"时,通过观察图片、举例子理解"紧偎",通过这段学*,理清段落顺序,先写作者看到的形状、颜色,再写品尝到的味道,为课后*题品尝一种水果奠定了写作基础。

  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就考虑过课的类型,最后决定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学的方法为主,考虑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贫乏,所以教师讲授的内容较多,我过于主导,让学生发挥的机会比较少,一篇课文可以有许多种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一个人的思维有限,一堂课上下来也发现了设计上有一些缺陷,而且学生不太敢回答问题,希望日后能更改善。

  “角的画法”一课教材上只是呈现了用量角器画一个65°的角,按老教法老师只要教给学生如何用量角器画出一个65°的角即完成了教学任务,然后可以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练*巩固,而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成为一名熟练的技工,而心智得不到开发,个性的张扬、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得不到落实。如何激活教材,使课堂学*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怎样体现学生的探究?我努力做了以下探索:

  1.开发教材,为学生搭建新知迁移的*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创造方法。但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支持,“用三角板你能画出哪些指定度数的.角”这一活动应运而生。这一开放性活动,激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悟了画角的实质:先找到一个对应的已知度数的角,再画。知其所以然了,更复杂的探究活动就有了方向:找到量角器上65°的角,先用活动角摆一摆,再设法把他画到纸上去,再借助量角器画出来。只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刻把握,才能找到新知建构的生长点,才能巧妙地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迁移顺利发生,从而使“自主探究”的学*成为可能。

  2.开放时空,促进学生主动感悟

  学*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挥、探究、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让我们来画一个65°的角吧!”挑战性的问题一抛出,刚刚热烈的课堂安静了,学生进入了“心求通而不得”的境地。“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提供的学具,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呢?”学生看到了量角器上的65°的角,学生自己找到了画角的好帮手——量角器。寂静之后的课堂,充满着思维的碰撞。在相互的启迪中,巧妙不一的各种方法诞生了。学生享受了自主感悟、发现、创造的快乐,课堂也因此充满了生命的灵动。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劳动实践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到底什么是幸福,学生理解上会有些困难。

  同学们,《幸福是什么》的童话故事中,对于幸福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别人给予自己的'幸福,自己因享受而感到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给予别人的幸福,自己因付出而感到幸福。课前你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的,现在学完课文之后你对幸福又是怎样理解的呢?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来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感受。之后我让学生联系他们*时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看法,自己什么时候感到最幸福,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有一次在路上帮助了别人,人家对我说谢谢时,我感到了幸福;有的说我在家里帮妈妈作家务时,妈妈夸我时,我感到了幸福……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教育。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的感受比课前要深刻一些了,不再是那些纯享受式的幸福了。希望孩子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感受,一直把这种通过帮助他人或劳动来获得幸福的方式牢牢地埋藏在心底,做一个懂得感恩、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上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走过的荷塘。欣赏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现实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股淡淡的忧愁蕴含其中。学生再进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将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不同词语的运用,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就难有深的体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语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学*语文的兴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让同学们比较“泻”字与“照”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一个“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漂”或“升”呢?同学们思考后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漂”和“升”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

  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品味语言方法。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这个鼻子,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谁说没有规则》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创设了富有生活气息、司空见惯的四个场景,告诉读者生活中不是没有规则,但有的人就是不能自觉遵守。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诗歌共四小节,结构相同,语言和内容通俗易懂,每一小节的第三句都告诉读者应遵守什么规则,最后一句讲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人会不遵守。这样的诗歌,贴*学生的生活,在结构、语言上很好把握,便于学生模仿和创作。

  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我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在生活中收集有关规则的资料,让学生对身边的规则有个大概的了解。由于学生课前用心去收集,于是学生有话可说,想说,爱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接下来的初读课文,我就采用以指名读、四人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在整体上体现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读中,引入评价机制,以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促进学生感情朗读诗歌。学生读得相当投入,读得非常有水*。

  为了让大胆放手让学生学*诗歌,我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围绕“这节小诗写了什么规则?”“为什么不遵守规则?”进行讨论。很快地小组长在汇报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见解。以此为契机,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校园里、大街上有哪些不守规则的不良现象?我们该如何遵守它?并以此鼓励全班同学仿照诗歌进行创作。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学生的学写诗歌能力还是较强的。


《石榴》教学设计6篇(扩展5)

——石榴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进入三年级以来,在课堂上我更注重提高孩子的分析能力,我总喜欢在课前将一个个问题设计好,尽量将问题细化,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考孩子们。孩子们很喜欢这种形式,只有加分没有扣分的形式刺激了他们,不管对错,孩子们留下的是勇气与激情。教学《石榴》这篇课文,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很大的原因在于这篇课文确实有很多值得思考圈点的地方。

  《石榴》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可以说,每个自然段都值得好好体味。

  一、分析课文

  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驰名中外”,我让孩子们先思考意思,再换词。比如第二自然段,我让孩子们边思考边看图,感受春天抽枝长叶的生机,感受夏天开花的旺盛。我们重点分析了花,我问孩子们:第二小节里,什么详写?主要写了花的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找出一个打比方的句子,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等。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辅以朗读,使得体会更深刻。第三小节是最“热闹”的一节,可挖掘的东西很多。说说“热闹”是什么意思?石榴花会热闹吗?这儿为什么用“热闹”?在学*石榴外皮时,让孩子们说说外皮颜色的变化。通过观察图,感受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态,感受作者把他当作人来写的真实感。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我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的石榴,让学生剥开外皮仔细观察石榴果肉的样子,引导他们理解“紧偎”、“晶莹透亮”等词。再通过尝石榴,说出石榴的.味道。

  二、分析写法

  课后练*5要求仿写第四自然段,我让孩子们带了自己喜欢的水果,然后也按照学*课文的方法,先看一看,然后剥开观察再品尝。孩子们依据这样的顺序,随即就能顺溜地说出来,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过关了。

  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充满了互动,充满了智慧火花的撞击,那么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才可以听到拔节的声音。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我所教授的是这篇文章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我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学*生字词,二是让学生读通课文,力求有感情地朗读,三是学*一、二两小节。

  首先,我通过谜语来接题,然后通过实物展示来让学生对石榴有一个整体而直观的认识。接下来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跟着课文朗诵整体地把握一下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扫清字词句方面的障碍。等学生读完之后,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并帮助学生攻克长句子。

  在学*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学生一时想不出来,我就教他拆开来理解,在弄清了驰名中外的意思后,我应该追问一句:你能换个词语吗?这样可以让学生回忆脑海中积累的词语,做到迁移学*,但是我没有这样做,说明我课前还没有思考周详。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家乡枣庄的石榴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名气?激起了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于是,我投影第二段课文指名学生朗读,事后想想可以先让所有学生自己朗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逐步了解了那里石榴树枝、叶、花、果的特点,感受到了这里的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然后再请个别学生来读。

  在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问学生这一节写了哪两个季节,然后分开来看看分别写了石榴树怎样的状态。春天里我主要抓住“抽”和“嫩绿”来让学生体会石榴树的生命力。夏天我让学生通过词语“郁郁葱葱”“火红”这些词语体会石榴树的叶子的葱翠、茂盛,花儿开得特别多,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感受石榴树的形态美、色彩美。同时通过描写花朵的形状“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花朵的形状特点以及花朵开得热闹的特点,既形象又生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总的来说,我的这节课上的节奏有点慢了,前面在生字词的教学上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后来设计的许多环节都一带而过。另外课堂纪律控制的也不是很好,没有抓得住学生。整节课略显*淡,没有做到高潮迭起。而且板书也忘记写了,只写了一个课题。此外,对于学生的激励性的语言还远远不够,需要多多积累,多学多用。总之,这节亮相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不断改进,不断探索,争取一天比一天上的好,不断提升自己。

  上课之前,钻研教材很长时间,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教学设计的灵感。《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为了设计好这一课的教案,我还浏览了网上很多篇不同的关于这一课的名师教案,并结合本班同学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每篇教案中的精彩之处,设计出了第一份教案,自己感觉还是挺满意的,觉得把该让学生掌握的、该讲的都罗列进去了。因为准备的时间有点仓促,只把教案拿去给同年级的老师看了一下,结果第一次试教下来,自己却感觉效果很不理想。

  我这次执教的《石榴》一课文笔优美,课文的2、3、4自然段都有重点内容,我因为舍不得放弃任何一个重点而导致任何一个重点都没能处理得特别到位,并且还出现了时间不够的现象。在一篇课文重点较多的情况下,明明做不到面面俱到,何不加以筛选呢?与其因为时间的限制,在任何一个重点处都没能深入学*,只是一带而过,不如学会放弃一些,抓住重中之重,加以深入学*。

  从上面这一点考虑,结合我第一次试教失败的经验,再加上同年级老师的宝贵意见,我又重新设计了第二份教案。这一次我重点学*课文的3、4自然段。其中第三自然段我主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些句子,喜欢的理由是什么,然后读读这些句子,重点让学生感悟成熟了的石榴的可爱和有趣。我还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品尝,抓住石榴果实的形、色、味等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上恰当的词汇来进行表达,同时很快地解决了文中生词的理解问题。照着第二份教案进行第二次试教,果然效果比第一次好多了。

  现在回头想想,自己好像犯了小学低年级的老师常有的通病:班级事务,凡事都喜欢包揽在身,什么都要为孩子考虑得非常周到,一件小小的事情都要想到指导学生如何遵照10个步骤去做。这样的老师非常的细心,有耐心,但是同时也剥夺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体验去找到正确的方法,短时间内,这样的班级可以被老师带得井井有条,但是从长期来看,孩子们的主动探索的能力将有可能会被抹杀,这样的孩子往往胆小,缺乏主见。在语文课上也一样,设计好相关问题后,就该让尽量多的孩子尽量多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不该急忙打断,也不该急忙补充,代替学生说出他们心中的答案。突然觉得语文教学应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说教,给孩子增加一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减少一些规矩束缚,给孩子增加一些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时,我努力运用直观效应,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教学《石榴》这课时,我也是没有用繁琐的串问让学生被动地去回答,而是通过精当的提问,实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在有层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读过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今后,我还要在引导学生读上继续钻研。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抓住三点:

  一、激趣朗读。

  我所教授的第二课时,通过实物“石榴”展示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带着兴趣阅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自读喜欢的'语句。达到了了解石榴果变化的特点。

  二、朗读领悟。

  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选择性的朗读,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师生互动的方法,学生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如:?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设疑: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师)是呀,石榴就是这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变换着外衣的,先……逐渐……最后……(逻辑引读)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设疑:1、看图,这就是咧开了嘴,这就是笑破了肚皮(学生看图);2、指名读;3、它们为什么那么高兴啊?会说些什么呢?4、再读课文,高兴的石榴娃娃还会做什么动作呢?(结合“扒开、张望”指名表演)。

  第四自然段我不急于让学生朗读学*,而是先让学生看我手中拿的“石榴”果,让同学们猜石榴果实里的子儿是什么颜色,猜一猜石榴子儿的味道,这时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我用刀打开石榴,淡红的汁水立刻流了出来,学生忍不住叫出声来。我举起手中的两半石榴:“谁说说石榴子儿的颜色和样子?”“我觉得石榴子儿是淡红的。”“我觉得石榴子儿是透明的,而且挨得紧紧的”……为了鼓励同学们,也为了让每个同学都体验一下石榴的滋味,我给每位学生都发了两颗石榴子儿,让他们都亲口尝一尝,“甜甜的”,“有点酸的”,“滑滑的”,“有股香味的”……,再让同学们到书本中朗读品尝。领悟第四自然段石榴的样子、颜色和滋味,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三、扩展练笔。

  第四自然段为学生写水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学之后,我给同学们一个水果(香蕉)展示,让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观察香蕉的颜色、样子和味道,并写成一段话,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上完这节课,有很多地方令人遗憾。

  一、重难点突出,可完成不够充实。由于时间紧,学生在朗读这一块花费很多,导致后来设计的许多环节都一带而过。

  二、在朗读方面达不到“通顺、流利、有感情朗读”,同学们朗读中体会不出语言文字的美,即石榴树的形态美、色彩美,主要原因是老师不够重视。

  总之,这节亮相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不断改进,不断探索,争取一天比一天上得好,不断提升自己。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既描写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写了石榴的内在精神美,同时这篇文章的语言美也值得学*。

  设计教案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海南学生吃过石榴得多,见过石榴树的少,那就只能从石榴的果实入手,以增加学生的认知兴趣。

  原本设计时课堂导入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进而进入文本阅读。谜语本身应该是谜底要思考才能得出这样才有趣味,可是如果在授课之前布置了学生预*的话,课前猜石榴的谜语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于是我想,还是直接告知学*篇目名,用一句话描述石榴的形态,然后再出示谜面,比较是从哪些角度,用什么手法来描述的。这样就可以避免无价值的猜谜,同时又可以指导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启发思考,训练语言组织的能力。

  解读一篇文章把握其主题离不开写作背景的了解。初读《石榴》,读者似乎很容易把握作者对石榴的描述,这是一篇清新明丽的咏物散文。站在学*者的角度上,我觉得没有必要在开始介绍作者时就把写作背景一并引出,而是应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在学生交流预*成果时,提到写作背景了再顺势予以补充。如果没提到,就安排在赏析了石榴枝叶、花朵、果实之美之后,借着作者对石榴的感情引发文章主题的思考,此时,展示相关背景,再结合着文中的关键句,探究文章的主题:借石榴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为介绍而介绍,根据课堂需求,发挥课件链接优势,自然呈现,满足学生求知需求的提供。

  在品味语言上,学生对直接的赏析不感兴趣,应该设置梯度比较阅读,比方说,第一组为一段对石榴介绍说明的语言和文章的语言比较,体会了文中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对比、衬托、比喻、拟人等方法写出石榴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第二组以两段描写语言的对比,这样的环节应该是较精彩的地方。矛盾的思辨比直接的传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设计教学方案,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方案。

  《石榴》这篇文章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是学生学*语言和*作的很好范例。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呢?

  首先,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石榴,我再作适当的补充。随后,紧扣“石榴”二字,让学生读全文并思考:“课文介绍了石榴的哪些方面?”让学生自主学*,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答案。学生很快回答:“叶、花、果实、味道。”

  石榴的花与果实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学*花这部分,我积极引导学生读懂“抽出”、“长出”、“越来越密”“越来越盛”扽“挂满”等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春夏时节,石榴生长的过程和景象。其实,现在想来,如果再教这一段,我会再优美的音乐范读第二节,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中边听边想象,描述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如“我好像置身于花的海洋中”,“好多花在向我招手呢”这时,再引导学生去练读,他们在朗读中会有更深的感悟。还可以让学生猜一猜石榴花会吹些什么样的曲子呢?如“高兴的曲子,因为他们很开心。”……

  在教学味道时,我采用“看、尝、品、读”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自由读读,然后出示课前让学生带来的石榴,学生们立刻被吸引住了,兴趣盎然,教室里一下沸腾起来!我剥开一个石榴,给学生展示:籽儿很多、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籽儿像玛瑙一样好看……学生不光描述到位,还特别兴奋,我想他们一定迫不及待想尝一尝,就故作神秘地说:“看到好多同学都喳嘴了,想吃吗?别急,咱们边吃边说一说。”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石榴分发给每位学生,并让他们说说看到的石榴籽儿。这时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品味着石榴,他们毫不拘束地谈着自己的感受。尝完后,我再让学生读一读,学生的感受与先前截然不同了,他们读得满面笑容,有滋有味。

  这篇课文也是一篇很好的*作例文,描写石榴思路清晰,具体生动,每一个自然段在写作方面都有值得学*的地方。因此,教完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将全文加以背诵,同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种水果。仿写前,我让学生好好地品读书上段落是怎么写的?抓住了石榴果的什么来写的?小孩一下回答出来:形状、颜色、味道来写。由于二年级时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学生对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味道做过细致的练说指导,当时并要求把练说的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来代替,所以大多数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写前我稍微提醒了一下(抓住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味道来写),结果大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都不错,比课文上第四自然段内容更具体,将水果进行了全面的描写,从它的外形写起,由外到内进行叙述。重点抓住石榴的形状、颜色、味道来写,条理较清楚。看来以前的功夫没白花。

  转眼间,一学期又结束了。这是我工作的地三年,第五个学期。这学期所教的课文,印象深刻的有《石榴》、《掌声》、《东方之珠》。《石榴》是校内阳光杯赛课时所教的课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现在,我就仅回顾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一、课堂采用各种手段促进教学。

  1、课堂上出示各种石榴的图片:石榴子的图,玛瑙图,石榴园的图,夏天石榴开花的图,秋天石榴果实的图,其中秋天的图片共有3张,一张是“青绿色”的,一张是“青中带黄,黄中带青”的,一张是“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其中图片“青绿色”和“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网上搜不到,于是还请教了别人,用PHOTOSHOP制作了半天,所以,这也是我的重要收获之一。

  2、出示了石榴的实物,让孩子们现场品尝。孩子们虽然吃过石榴,但那味道已有所遗忘。在课堂上,让他们品尝,就再次勾起他们对石榴味道的回忆。于是让他们说出石榴的味道就很容易了。也便于教学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取几粒放入口中,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同时,这一做法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当时后面有很多老师在听课,孩子们以前几乎没有老师听课的,所以他们在课堂上是非常紧张的。但是,当我让他们品尝石榴时,他们就显得非常积极了。于是课堂气氛就轻而易举的调节的很轻松愉快。

  二、教学设计精心。

  1、上课之前,钻研教材很长时间,再反复的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教学设计的灵感。同时,也浏览网上很多篇不同的关于 这一课的名师教案,结合本班同学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每篇教案中的精彩之处。

  2、打破一般常规,不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教学,文章先教学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孩子们观察石榴,再品尝石榴,一下子就能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教学最后一段石榴子的样子和石榴的味道,再教学春天、夏天石榴树的样子。

  3、过渡语优美自然。开头的导入是这样的,“上节课,我们到了枣庄驰名中外的石榴园逛了逛,我知道很多小朋友还意犹未尽,那现在我们再次走进石榴园,让大家看个过瘾,赏个尽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现在是秋天,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老师随手摘了一个石榴,剥开了外皮,你看到了什么?”这样导入语言很动听,一下子就抓住了小学生的心。中间有石榴花到石榴果实的教学,我是这样过渡的,“是啊,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想把它留住,可美丽的花是为孕育丰收的果实而开的,终于,当秋风吹起的时候,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的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这样的过渡既自然又优美,语言中还蕴涵着一定的哲理。石榴果实的教学完成之后,要过渡到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我是这样说的,“秋天的石榴园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赏不够也看不厌,让我们驻足回首,把这丰收的石榴园永远印在脑中,铭记于心。”这样煽情的文字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他是一种前奏,他是一种铺垫。最后,总结课文时,我是这样说的,“今天,我们跨越时间的界限,不仅欣赏了春、夏、秋石榴园的迷人风光,还品尝到了酸甜可口的石榴,真是不枉此行啊!枣庄的石榴园真是“驰名中外”、名副其实呀!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样的语言是对本堂课最好的总结。同时也呼应了第一堂课的教学,突出了石榴园的驰名中外,使整篇文章两课时的教学连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有了一个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

 

  根据学校安排,于本星期四上了《石榴》这篇课文。上完课之后留下了一些遗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找了好多有关石榴的.课件,但它们都不提供下载软件,后来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主题网站,所以就借来用了,如果要对这些图片进行整合,重新设计课件,究其原因是不想麻烦别人,再加上自己还缺乏一份刻苦钻研的精神,能省事的地方尽量简单一些。至于在课堂上要求同学们用“先……逐渐……最后”说句话,当时我以为同学们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肯定能说出许多话,没想到这中间用的是“逐渐”,学生在短期内要造这一个句子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这时候老师能正确引导好的话,学生还是能造出一些句子,课后,我又去作了加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其实还是能够造出来的。

  《石榴》这篇文章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是学生学*语言和*作的很好范例,石榴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石榴果的成熟过程和它的味道特点,并引导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一种水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亮点:

  一、亮丽的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兴趣盎然,感同身受。

  用课件来辅助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精心制作了几张幻灯片,插入了一些色彩艳丽、果大肉厚的石榴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这些成熟的石榴样子,激发他们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和垂涎欲滴之感。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也特意向学生展示了一张有各种新鲜水果的幻灯片,使学生一看到这些水果,就想起自己曾经品尝过的感觉,利于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二、生动的字理图片,使字理识字通俗易懂,方法独到。

  要让学生能比较快地记住生字的音形义,最好的识字方法就是运用字理解析,尤其是生动的图片更易于学生记忆。因此,在学*“甚”字时,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知道“甚”是由“甘”和“匹”组成的,“甘”表示甘甜、美味,“匹”表示与布匹有关,古时候的人觉得有好东西吃,有好的布匹做衣服就觉得生活很好了,所以“甚”字有很、非常的意思;而学到“至”字时,我又展示一幅字画,告诉学生,它就像一只鸟从空中飞到了地面,表示来到、到达的意思。这样的识字方法,学生通俗易懂,记忆长久。

  三、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使学生思维拓展,学有所获。

  在这一节课中,我的教学设计的环节是比较紧凑的,重难点突出,尤其是体现了中年段的“抓住读写结合、突出段的训练”的阅读教学总目标,比如说我抓住第三自然段来引导学生体会石榴的`成熟过程并引导学生从拟人句中感悟石榴的可爱,尤其是在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石榴的外皮和果肉的样子,然后对照课文的写法,指导学生仿写,激发他对水果的喜爱之情,教学反思《石榴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四、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融入文本,流露情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受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我采用了默读、朗读,个人读,集体读等方式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会,从而达到审美的乐趣。

  俗话说:再美的璞玉也有瑕疵。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比如:

  一、顾此失彼,造成学生的说话训练不到位。新课标指出,要构建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这节课中,我虽然运用了生动美丽的课件辅助教学,学生也能从我的课件中感受到石榴的可爱诱人,但对于仿照课文来介绍一种水果时,我本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喜爱吃的一种水果并拿来现场品尝的,但考虑到由于学生多,到时场面(担心学生只顾吃而不说)难控制而不得不取消这一计划。所以,在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时,学生在描述水果的样子及味道特点时就显得不够到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