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牧童》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牧童》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这首七言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四、分析学生

  由于在城镇生活的孩子,大多数人对“蓑衣”的形象、“草铺横野六七里”的情景、“牧童”的生活等尚不知晓,所以,我采用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的画面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激发想象的热情,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画面,进入意境,赏读诗文,体会诗句的凝练和意境之美。

  五、确定整合点:根据课文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如何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作为整合点进行教学,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故事激趣,介绍诗人:

  出示电视剧“八仙过海”片头,让学生猜出片名,也可试着说出“八仙”是哪八个人?

  师: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相机出示诗人吕岩人像图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牧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指名读。(评价:读通顺,流利) 谁还愿意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句的意思清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谁先来读这首诗?小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板书:铺

  诗中“铺”字为什么读pū?:(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

  铺:把东西散开放置,*摆。

  在诗中“铺”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铺开一样)

  2、自由读第一小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描述一下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枯燥的说教在效果上要好很多。]

  相机出示辽阔原野碧草葱茏的画面,学生欣赏。

  看着眼前绿草茵茵的画面,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 … 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

  师: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古诗的一种方法。

  出示:“抓重点字体会诗意” 齐读。

  【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汉字的音形义,领悟诗文内容。】

  4、 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

  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 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

  出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

  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

  板书:饱 卧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出示蓑衣图片)

  出示:“学看注释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齐读。

  “蓑衣”绝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8、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

  师板书:安然自乐

  师: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 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表个人的感受,让学生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

  ()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1、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

  师: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 。齐读。

  [设计意图:再次听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播放切合词中意境的乐曲,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

  出示课件。指名读。

  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

  3、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 能背下来了吗? 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总结学*方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方法、诗意……)

  相信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灵活学*。

  ()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读过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舟过安仁》等。

  鼓励学生课下多积累背诵这样的诗。

  2、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能不能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

  《牧童》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 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过程(牧童短笛)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1师谈话: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ujrh,是一串串雏鸟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

  2回忆旧知:以前,我们就学过一些表现儿童快乐生活的研讨,同学们还记得吗?出示《所见》《村居》,齐读。

  3揭题: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一首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牧童》。提示“牧”字第三笔是竖,第四笔是提。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书中插图,想象古诗大意。

  2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3谁有勇气单独 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评价:读通顺,流利)谁再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强调字音不卷舌?分析字形

  4出示节奏,自由练*朗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的意思搞清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谁先来读这首诗?结:读得字正腔圆?有节奏?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铺诗中为什么读pu?:(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把东西散开放置,*摆。诗中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铺开一样)

  2你能根据第一小句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板书:弄??“弄”什么意思?(逗弄)“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结: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古诗的一种方法。

   小结出示:抓重点字?体会诗意??齐读

  4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 小结: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出示:(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饱卧??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注释插图)

   小结出示:学看注释?理解字义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反方法齐读

  蓑衣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7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师板书:安然自乐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结: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 小结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齐读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出示读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能背下来了吗?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 总结学*方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方法、诗意……)今后用学到的方法灵活学*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出示黄庭坚的《牧童》,自由读,指名读,体会两首古诗不同的主题。

   小结出示:学*古诗,还可以对照着来学*,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意图。

  2、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等,课下多背诵积累这样的诗

  3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

  《牧童》教学设计 3

  【课前透视】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贞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的话进行对比感悟,在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演一演中充分感受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特色】

  弥补缺失,取舍文本;对比感悟,启思立新。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图文结合阅读理解,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智慧树乐园挂图、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名画家的作品、学生给画配话的练*单。

  【教学过程】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

  (课件出示:戴嵩和牧童)

  2、指名读他们的名字,去掉拼音读戴:咱们班有姓戴的吗?

  (如果没有,建议学生回去可以调查一下周围的人。)

  3、了解戴嵩吗?指名说说,教师出示我知道的内容。

  4、(板书:画家 牧童)齐读:你发现了什么?(画家两个字写得大牧童两个字写得小) 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一大一小书写课题,意在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探究的欲望,为下文提升文本价值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反复地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一个人拿卡片,另一个人读生字,遇到不会的放在一边,同桌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3、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生字。

  4、猜猜找找的游戏:请你根据老师的表现猜一猜,找到相应的生字:

  注:字谜──黑土

  动作识字──戴 拱 翘 抹

  体验识字──一个人常常因为做错事或有缺点而感到不好意思。

  5、参加智慧乐园: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摘到智慧果吗?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巩固识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利于提高识字效率。)

  6、写字:抹、挤、拱、批评、决。

  ⑴ 观察体会: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⑵ 教师范写:你们想让老师指导写哪个字?学生自由选择。

  ⑶ 学生练*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写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并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字。

  三、对比感知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2、默读课文,思考: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⑴ 出示商人、教书先生和牧童的话,学生练*有感情地朗读。

  ⑵ 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抓住不同人物的表现,引导学生品析文字,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

  3、大家为什么纷纷称赞戴嵩的画?轻声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⑴ 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读、指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教师范读、分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⑵ 重点指导这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戴嵩的画画得好。)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

  (戴嵩画得很快。)

  ⑶ 师:你们看,汉语中的一多神奇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夸夸它吗?

  (在对比感悟中加深体验,适时进行语言训练,利于提高学生感知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总结思考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挤进人群大声喊,(喊什么?)指名读、男女分组读、齐读。

  二、读文品悟

  1、听到小牧童这样喊,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2、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导读、范读、评议读、表演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表演,其他学生可以当观众,也可以当围观的人。

  (通过牧童和围观人态度的对比,在多种朗读中感受文本,体会出牧童的实事求是和戴嵩的谦虚。)

  5、深入思考:

  ⑴ 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⑵ 课题这样写合适吗?

  (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在学生自主感悟,多向交流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此时改写课题水到渠成。)

  ⑶ 律动:

  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

  (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著名的画家,下面让我们在轻松的音乐中休息一下,欣赏欣赏他们的作品.)

  (融律动和中国画的欣赏于一体,拓展了文本资源,使学生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三、拓展延伸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写话训练在低年级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削减了写话的难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利于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

  四、规范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描摹体会: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学生练*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五、总结建议

  画家和牧童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但是最*又有人在网上向牧童挑战他认为两牛相斗的时候,尾巴翘起说明牛心情好,这样更容易斗赢,想了解具体情况吗?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查有关的资料。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文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延伸,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自主探究求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两位新朋友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识字中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注意联系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开展你指我认、当小老师领读、猜猜找找、参加智慧乐园等活动,充分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在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

  2、对比感悟促深化:

  上这节课的初衷缘于读文时的一种感动,不仅为戴嵩向牧童请教的虚心和从善如流感动,更为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敢所震撼。他的真诚勇敢、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所以在文本价值取向上我稍稍倾向了后者:

  ⑴ 一大一小书写课题,突出大画家和小牧童,后来在文本解读时我和学生一遍又一遍的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又重新书写课题,让学生感悟到牧童虽小但精神可佳,教师有在学生的建议下改写课题。

  ⑵ 我结合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人们的纷纷称赞和呆住了的空白处,使学生在对比评价中更深体会到牧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多么难能可贵!

  ⑶ 在结课时我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并建议他们可以上网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这样,把学*的领域拓宽到课外,进一步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语文了学科的人文性。

  3、自由写话扬个性: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认写分开。崔峦先生多次强调:到了二年级应该强化写的训练。本节课我用大量时间进行了写字和写话训练。写字上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掌握字的构字规律和间架结构,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展示学生作业,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写话训练我主要展示我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尤其让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给画配话。但是低年级写话训练要求不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会写的字还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增加学生学*语文的成就感,为向中年级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牧童》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画家?牧童呢?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游戏识字。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个著名画家的句子。

  2、全班交流:

  随学生回答朗读感悟有关句子:

  ⑴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理解“观赏”,用“一……就……”说话练*。

  ⑵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换种说法说句子:看画的人都点头称赞的,有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说说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

  ⑶ 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理解“沉思”“片刻”,教学多音字“斗”

  ⑷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教师用简笔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练*。

  ⑸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说说“夸赞”的近义词。

  ⑹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抓住“绝妙之作、活、神笔”,让学生明白戴嵩的画技超群。练*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两句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⑵ 小组派代表展示朗读成果。

  ⑶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抹、挤、拱、批:都是提手旁的字,重点指导“抹”。

  2、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游戏引路,复*巩固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四自然段。

  二、朗读感悟最后两段

  1、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的。

  2、默读课文,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如:写“戴嵩”谦虚的句子:

  ⑴ 这时,戴嵩吧牧童叫到跟前,和蔼地说:“……”

  抓住表情、称呼,可以看出他的虚心。

  ⑵ 戴嵩挺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

  同样抓住表情、动作体会戴嵩的虚心。

  写“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句子:

  “画错啦,画错啦!”……

  3、分角色朗读。

  4、人们听了牧童的话和戴嵩的表现,会说些什么?

  5、学了课文,练*自己的体会,说说自己向对谁说什么?

  如:我想对牧童说:“……”

  三、自由诵读课文

  四人一组,合作练*,再表演朗读评议。

  四、拓展

  我国还有很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

  五、写字指导

  “商”字要跟“摘”字的右半边区别,写字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写,然后作点评。

  《牧童》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

  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略)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第十二课《伊索寓言》

  板书,注意“寓”写法。

  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出示幻灯片1)

  齐读

  上课之前,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大寓言家,了解一下《伊索寓言》

  指生朗读:(出示幻灯片2)

  相传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善于讲动物故事,是个编寓言故事的高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等等。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学*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出示幻灯片3)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

  2、思考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又明白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出示幻灯片4)

  hóu 喉 long 咙huāng慌 huǎng 谎guàn贯

  相机进行生字教学,辨析“慌—谎”,指导“ 贯”的 笔顺

  (2)指名读生词,正音

  (喉咙 惊慌失措 说谎 一贯

  (3)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3、交流:文中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故事大意。

  (二)、精读课文,比较研读牧童前后大叫情感的不同以及村民前后态度的不同,指导朗读,理解寓意。

  1、文中两次写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另一次是(出示幻灯片5)——牧童这两次大叫都是要告诉村民们——真的是狼来了吗?前面的大叫是谎话,后面的大叫是真话。(板书:谎话、真话)

  联系课文想一想:牧童两次大叫的心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一下,练*朗读,谁能读出来?

  2交流读书体会,相机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

  [说假话时,他是存心要骗人,所以心里还很得意(“哈哈大笑”),所以叫的时候是——偷着乐)

  (说真话时:“吓坏了”……声音抖一点;“慌忙”,声音急一点。

  师引读——不得了了,狼已经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狼又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

  在吃羊了!”

  他再喊,“喉咙都喊破了”,声音哑一点——(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3、这两次大叫的内容相同,结果相同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1、2自然段,看看你能通过哪些词句有所发现。

  交流发现。相机理解词语:“闻声赶来”(提问:能否改成闻声前来?比较,加深体会)“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

  <相机板书:一开始听到牧童的大叫,村民们(板书:闻声赶来),

  村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会怎样想?

  后来牧童说真话时,喊破了喉咙,也(板书:无人前来),质疑:这里为什么不用“赶来”?

  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牧童说些什么?

  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写的精彩。

  交流

  4、这就是牧童和狼的故事,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故事,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最后一段,指生读。(出示幻灯片6)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6、从故事中理解寓意。

  一贯说谎?(1)“好几次”——一贯;((2)“哪里有什么狼!”——根本没有狼,

  三、迁移学*:

  第十二课还有两则有趣的伊索寓言故事,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自由选择一则寓言自主学*,提出自学要求:(出示幻灯片7)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抓住重点词,比较狐狸摘葡萄前后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不同。

  3、结合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四、延伸阅读:

  同学们,伊索寓言产生于20xx多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漫长的岁月的检验,现有仍有300多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来读一读。

  西方寓言除了《伊索寓言》外,还有德国的《莱辛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被后人称为四大寓言。。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寓言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读更多的寓言,读更多的好书。让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实我们的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

  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牧童和狼

  牧童 村民

  谎话 闻声赶来

  真话 无人前来

  《牧童》教学设计 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大意,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积累优美词语及主动学*。

  教学重点:识字、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积累优美词语及主动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引入新课

  1、欣赏齐白石、李苦禅、徐悲鸿的优秀作品。

  2、出示课文中的《斗牛图》,设疑:你知道这幅图是谁画的吗?你了解戴嵩的哪些情况?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欣赏名画拓展知识,调动学生学*这篇课文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自由读生字,开火车认读。

  (教师相机正音,并引导组词、运用、辨析词义)

  3、去掉拼音读词语。

  4、识字游戏:《打地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快速识记生字,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细读品味,理解课文

  1、品语言,感受著名 :

  ⑴ 自由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画家和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⑵ 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介绍戴嵩?齐读这句话。

  ⑶ 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出戴嵩的著名呢?

  ① 教师相机出示并引导朗读感悟: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② 用“一……就……”练*说话。

  ⑷ 戴嵩是怎样画《斗牛图》的?你能把书上的句子找出来吗?

  出示句子: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①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② 教师现场绘画,让学生体会“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的意思。

  2、读“夸赞”,品情感 :

  ⑴ 围观的人是怎样夸赞他的?

  研读句子,课件出示:

  “画得太像了, 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① 朗读体会。

  ② 演读,再现情境,加深理解。

  ⑵ 围观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会怎样夸赞戴嵩呢?

  (理解“纷纷夸赞”)

  ⑶ 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3、读批评,悟品质:

  ⑴ 正当大家纷纷夸赞之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

  ⑶ 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和体验;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在读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语感。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四、再赏名画,拓展延伸

  1、欣赏《斗牛图》。

  2、你想对大画家或小牧童说点什么呢?

  3、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做人谦虚、敢于挑战的小故事。

  (这一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惯。)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培养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和*惯,拓展语文学*空间。

  教学重点:

  1、学*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小牧童为什么敢向大画家挑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说说他画错了。

  二、读文品悟

  1、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读、同桌分角色读、评议读、范读、表情朗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

  (通过牧童和围观人态度的对比,在多种朗读中感受文本,体会出牧童的实事求是和戴嵩的谦虚。)

  5、深入思考:

  ⑴ 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⑵ 课题这样写合适吗?

  (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在学生自主感悟,多向交流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此时改写课题水到渠成。)

  ⑶ 律动:

  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

  (融律动和中国画的欣赏于一体,拓展了文本资源,使学生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三、拓展延伸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

  (写话训练在低年级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削减了写话的难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利于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

  四、小结学法:(课题研究部分)

  1、这篇课文是写人的、记事的、还是写景的?(是写人的)

  对这个单元都是学*写人的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小结这组课文的学法,看看哪位小朋友能最快的学会这种方法,以后不用老师教就可以学懂课文。

  2、回想一下:学*这课的时候老师让小朋友学了哪些方面及学*顺序。

  (1)读通课文,认识并理解生字词。

  (2)了解要学*的这个人。

  (3)看看文中讲了关于这个人的什么事?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文中人物的什么品质?

  (5)读有关人物的书籍。

  (6)写有关人物的故事。

  五、拓展练*:

  读名人的传记。并将你读到印象最深的故事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7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制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就是“培养优秀的品质”,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所以“朗读感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此文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字很多,课文篇幅较长,寓意深刻。在课时分配时把识字写字教学都放在第一课时,目的在于利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感悟道理,解决本课难题。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进行识字写字教学(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课文《画家和牧童》。你们知道是什么事把画家和牧童连在一起的吗?

  生: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错误,画家虚心接受的的事。

  (二)自读自悟 品读课文1—4自然段

  1、 师: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板书“著名”)你们知道什么是著名吗?

  生:有名,画画得好。

  师:从哪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得画家呢?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位著名画家得句子。

  2.画好的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注意,要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学生汇报到哪句教师就应引导到哪句,教师要把每句话该怎样指导学生理解后有感情读,做到心中有数。以下为几句重点句的汇报)

  汇报A句:“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戴嵩画的画十分好,有许多人观赏。

  师:听老师读“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有什么不同吗?

  生:老师这么读就听不出来戴嵩的画特别好,也许挂出来好久才有人看,加上“一…就…”说明画刚挂出来就有人观赏。

  师:这就是关联词“一…就…”的作用,你能用“一…就…”说一句话吗?

  生:班长的作业一交上去,就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学生自由练*说句子)

  汇报B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戴嵩的画好?

  生“没有不点头称赞的”说明看画的人都称赞。

  生:“争着”、“花大价钱”也可以看出他的画好,都愿意买。

  师:你能把理解到的意思读出来吗?

  汇报C句”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家的技术多高超呀!谁还愿意读?

  学生自由读,学生互评

  相机鼓励评价:你这样读,我们好象看见了大画家在那儿认真的画画,大家都试着读读。

  汇报D句:“围观的人纷纷夸赞”

  (1)(请学生读商人的话)

  师评价:这样读大家好象看见了这幅画,画得太像了!老师听出来了,你这位商人都要买画了是吗?

  这样读才是称赞别人!把这个词画下来(学生画出“称赞”一词)

  (2)(请学生读教书先生的话)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心里想些什么?

  教师随机评价:听了这位教书先生的话,让我们感到这幅画真的画活了!这样才是赞扬别人!(学生画出“赞扬”一词)

  (3)师:你从画下来的两个词发现了什么?

  生:是一对近义词

  师:文中还有他们的一个兄弟词,你找到了吗?

  生:夸赞。

  师:这就是作者在用词上的讲究,避免了重复,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推敲用词好吗?

  4.说话练*,理解“纷纷夸赞”一词

  师:上文说“纷纷夸赞”啊,老师怎么就听见教书先生和商人两个人在夸赞呀?你还能想象出有其他人会怎样夸赞吗?

  生:还会有他的家里人夸赞,比如说他父亲会说:“儿子,你的画太好了,我真为有你这样的孩子而骄傲。”

  生:还会有朋友来夸赞:“这牛好像活了一样,你真的太牛了!”

  生:还有过路的人……

  师:对,这才叫纷纷夸赞!

  (三)图文结合,品读课文5、6段

  1.师:就在人们的纷纷夸赞声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出示课文插图)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画错啦!画错啦!”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谁还愿意读牧童的话?

  生:读

  师指导:牧童“挤”进来“大声喊”,他多么迫不及待呀!谁还想读

  生再读互评

  师评价:你读得真好,人们都在夸赞他,你这么一读,我们就知道了,人们肯定惊呆了,真像炸雷一样。

  生:我看到了有的人瞪起了眼睛,有的人翘起了胡子,有的人还摸着头。

  师:你想想,他们会在想什么呢?

  生:他们在想“哪画错了呢?”

  2.师:面对小牧童的批评,其他人都惊呆了,而大画家戴嵩是怎样做的呢?

  生读:他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的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互评,读出和蔼的语气。

  师:你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戴嵩很虚心,真心实意地接受批评(板书“虚心”)

  3.师:人们都在想“哪错了呢?”大画家戴嵩也急于知道哪错了,你们知道吗?

  生读牧童的话──互评──再读

  4.你认为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

  指导生体会牧童面对大人物直言不讳的勇敢品质,并板书“勇敢”

  5.你想对牧童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6.这时,戴嵩听了小牧童的话,他怎么说,怎么做呢?

  生读最后一段──互评──再读(读出画家的.谦虚)

  7.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呀!(板书“虚心”)你想对大画家说些什么吗?

  四、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品质

  师:现在请小组分角色来读课文,看哪个小组在把握人物上做得最好。

  1.小组练* 2.指个别小组读

  五、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正是这著名的画家接受了小牧童的批评,最后他才画出了真正的《斗牛图》。你们愿意看吗?(课件展示《斗牛图》)教师讲解,并说明此图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

  2.这位虚心的画家戴嵩以画牛为擅长,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观察之精微,技巧之高超。请同学们欣赏他的《三牛图》、《归牧图》。(课件展示)

  3.小结:(全文完成板书)同学们,有句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坛巨匠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孔老夫子也有不能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可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伟大,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样一位谦虚、知错就改的画家戴嵩。无论是戴嵩的虚心、还是小牧童面对大人物直言不讳的勇敢,都是我们做人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老师希望大家学完这篇课文能够有所收获。

  情趣盎然的课堂──执教《画家和牧童》公开课随感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感情丰富,形象生动,内涵深刻,贴*学生认知水*的文章。当我在自治区教学能手比赛中抽到这个课题时就想,如果在教学时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那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之中,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巧妙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情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交流时──“情趣”在这里发芽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把握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和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上课前和学生谈谈话,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我在上公开课前对学生说:“同学们,能和大家在这明朗的早晨一起学*,我非常高兴,一句话说的好,‘一日之计在于晨’,老师相信这节课能带给我们一天的好心情,你们相信吗?”接着我又向学生了解了几天前他们在同一会场上另外一堂公开课的情况,让他们互相说说课上谁表现的最好。听完学生的评价,我富于鼓动性的指出最出色的学生的标准“注意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样的学生就是最出色的学生,谁有信心做这节课最出色的学生呀?”学生齐刷刷的举起了小手。我及时充满信任的说“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让咱们上完这节课见分晓吧!”接着师生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了课堂。

  这一番充满鼓励和信任的谈话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一定会受到激发,从而产生主动学*的内趋力。

  二、品读感悟时──“情趣”在这里生长

  在品读感悟时,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之入情、入境才能有效地品味语言。只有学生真正投入,才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才能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学生的任知水*有限,有时即使感悟到也不能通过读表达出来,此时教师的渲染、示范就显得尤位重要,能迅速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学生画出很多能表达画家著名的语句,可是在读的时候不到位。例如:在指导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我去掉“一”和“就”来读,让学生感觉意思表达上的不同。学生感悟到“老师读的好象大画家戴嵩的画挂出来并不是马上有人来看,这画不一定好。”接着再让学生去体会读,学生就能抓住重点词读好这句话了。再比如:读商人、教书先生的话时,我引导说:“这是位年轻的教书先生,哪位是留着长胡须的教书先生?”“听了这位商人的话,我感觉到他马上要花大价钱买画了。”这些评价性的语言对学生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在感悟人物品质时,我采用分角色读、教师引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读书时的兴趣经久不衰。

  三、创造表达时──“情趣”在这里绽放

  从小学生学*心理特点的角度看,他们的情绪不可能始终处于高涨、紧张的状态,总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心理疲劳,这往往是一节课的的*淡之处,如何在这时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创新意识比较强,在教学《画家和牧童》一文时,我设计几处创造性的说话训练,例如“想象一下除了商人和教书先生,还会有什么样的人,怎样称赞戴嵩的画呢?”,“当牧童挤进来大喊‘画错了!’时,刚才纷纷夸赞的人们心理会想些什么呢?”。这些创造性的说话训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情趣。

  课文学到最后,学生已感悟出两个人物的品质。我在这时设计了“你有什么话想对虚心的画家或勇敢的小牧童说吗?”这一创造性说话训练的环节,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情绪又一次被调动了起来。

  四、拓展延伸时──“情趣”在这里定格

  新课标提倡要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学时我特别注意这一点,不要局限于教材,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把教材用“活”。

  在完成《画家和牧童》的各项教学目标后,积极进行教学拓展,把文中提到的《斗牛图》给同学们进行展示,并将唐代画家戴嵩的人物知识和其他两幅闻名的作品进行了简略的讲解,使学生的学*情趣在这里进行了升华,此时此刻结束这节公开课,更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效果。

  整个一堂课,学生的情趣都很高,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接受知识,教师也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谓一堂成功的公开课。

  短评: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语言训练,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尚未解决好的问题。体会言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应该说为阅读教学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画家和牧童》的教学设计,在这一点上体现得较为充分。是如何体现的,文中的例子很好,如“一……就……”的教学……。

  《牧童》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唐代的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画家的从善如流,牧童的大胆率直,是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现的两种品质。而这两种品质都蕴含于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述之中。

  设计理念

  1、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识字能力。在积极倡导新课改的大潮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安排学生自主、个性化识记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

  2、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与文本对话。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的内涵,并学会阅读。对于本篇文章,阅读过程让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以读带思,以思促读。

  3、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语文课讲得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尤其是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不能作过多的讲解,而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入情悟理。《画家和牧童》是一篇比较容易读懂的课文,所以本节课的整体课堂教学以“读”为主,主要经历“初读—精读—品读—赏读”四个阶段。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蔼、惭、拱”等17个生字,正确书写“抹、商”等12个字。

  2、理解“拱手、绝妙之作、指教”意思。

  3、能熟练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口述这个故事。

  4、体会画家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教学重点:

  1、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口述这个故事。

  2、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画家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教学策略:实施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斗牛图的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小黑板。

  2.学生准备;铅笔字帖,新课堂同步学*与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能够正确认读17个生字,会写“抹、商”两个字。

  2、熟练朗读课文。

  3、体会画家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24课《画家和牧童》(同学们请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写在黑板上)齐读课题,牧童是干什么的呢?(放牛、放羊的孩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件什么事呢?注意读书的时候,不认识的字对照下面的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检查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学生读错的词语(抽出准备好的卡片,不是认读的字可以写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注意停顿。

  3、检查读词语,引导理解“拱手、牛蝇”。(拱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礼节,是左手抱右手。表示感谢的意思。牛蝇是专门叮咬牲畜的苍蝇)

  4、读生字

  提醒学生组词读。读对的跟读。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说一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随学生的发言,板书“斗牛图”“画错啦”)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课件出示《斗牛图》。这就是当时的那幅斗牛图。看看画得怎么样呢?(学生自由发言)请默读,标出人们“称赞”的话。

  看了大画家的斗牛图,围观的人怎么称赞的?把人们称赞的话找出来画上横线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导学生观看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由景生情,这样激发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效果会更好。】

  2、读出人们“称赞”的话,理解“绝妙之作”。

  (1)读商人的话,体会“绝妙之作”,(“绝妙之作”是说斗牛图画得怎么样?好到什么样呢?看到这样的“绝妙之作”应该怎样称赞?)

  从个别称赞到集体称赞;模仿商人的大腹便便读。

  (师及时表扬读出称赞语气的学生)

  (2)读教书先生的话,理解“画活了”。

  还有谁称赞这幅画了?

  <1>指名读一读。

  师生共同读书;学生自读;同桌互相学一学教书先生,读一读这句话;大家一起学学教书先生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

  3、读牧童的话

  就在这时,传来一个炸雷似的声音,是什么声音?谁读一读“炸雷“似的声音?(师适时点拨引导。读出着急的心情。)

  个别读;集体读;加上动作表演读。

  4、读戴嵩的话

  <1>自己读一读,戴嵩这时是怎么说的?

  个别读;齐读;表演读。读出和蔼的语气。

  5、读牧童的话

  牧童说戴嵩的画哪画错了?(个别读;自读。)

  同桌互相说一说,老师是画家,你是牧童,告诉老师哪儿画错了?(体会牧童急于想把答案告诉画家的心情,所以读得要快。)

  学生自读;加上动作读;指着课件表演读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戴嵩的画哪儿画错了?

  【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你从牧童指出大画家的错误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板书:细心

  6、读戴嵩的话

  戴嵩听了牧童的话,怎么说的?

  (理解“指教”一般是谁指教谁呢?大人指教小孩),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戴嵩的什么?板书:虚心

  当一下戴嵩,加上动作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读出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语气,并用动作表演来理解“拱手”这个词语)

  学生加上动作表演读。同桌互相拱手读一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来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四、自由朗读,总结升华

  1、分角色读读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同桌互相议一议,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读书过程中的感受通过表情、动作等有声语言尽情地表达出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2、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五、指导写字

  教写“抹、商”(注意写字姿势)

  1、同学们看看“抹”,是什么结构?

  2、写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3、和老师一起来书写。

  4、学生自己练*书写。

  5、纠正学生写得不规范的或者写错的地方。并让学生再写两遍。

  同样教这个商字,注意:商字应和摘的右边区分开。

  板书设计:

  画家 斗牛图 虚心

  和

  牧童 画错啦 细心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

  1、复*巩固已经认识的17个生字,完成写字任务。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造句练*。

  4、练*有感情地口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检查读生字(组词读)。

  二、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人物的对话。

  三、分角色朗读(指名读)

  角色分配:虚心的画家,细心的牧童,围观的人(商人和教书先生),其他的话。

  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四、指导写字。

  1、认读田字格中12个“我会写”的字并组词。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3、对于书写困难的字,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学生练*书写生字。(注意书写握笔姿势)

  4、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师生评议,老师随机指导。

  5、写得不规范的字,老师加以纠正,并让学生再写两遍。

  五、造句练*。

  1、出示例句:(小黑板)

  2、读一读例句。(注意重读,读中领会)。

  3、口头造句。

  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练*口头说一句话。

  (1)从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中造句,如我一放学就出去站队。

  (2)变换人称造句(这里不需要对学生讲出人称这个概念)。如妈妈一起床就做饭。

  (3)放眼观察,引向大自然。如风筝一飞起来就很高。春天一来到,小草就发芽了。

  【通过口语表达训练,学生将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通俗易懂,

  并且通过层层递进式的练*,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为说一大段话积累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做到新课堂上(第四题)。

  5、交流自己造的句子。

  六、练*口述这个故事。

  让学生在自由读的基础上,表演口述这个故事。(注意:学生说不出来的地方教师可稍做提示)

  【设计意图:课文小节清楚,结构明快,反复地朗读,学生早已琅琅上口,这时要求学生试着口述,学生会非常踊跃地尝试,口述得声情并茂,这时的口述就是对领悟的一种检验。给学生一个舞台,展示自己,增添学生学*语文的成就感。】

  七、语文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身边的小朋友听听。

  《牧童》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做律动进教室(第一段音乐学生做律动,第二段音乐学生加上奥尔夫的节奏乐器拍击)。

  二、复*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来到了教室,春天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礼物,大自然它那风情万种、绚丽多彩的景色你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最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景色?

  生1:我最喜欢碧波万顷的大海……

  生2:我喜欢清晨的蓬勃红日……

  生3:我喜欢美丽的黄昏……

  师:假如你现在身临其境,你最想做什么?

  生1:我很想拿起画笔,把美丽的黄昏画出来。

  师:你的想法太浪漫了。

  生2:我很喜欢田野的景色,因为它的.绿、它的黄、它的静……

  师:田野是这么美,让我们一起奔向田野吧!

  学生随伴奏演唱《田野在召唤》(在演唱中,学生加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喜欢的动作)。

  师:你们美妙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唱好吗?

  生:好!鼓掌……

  师生一起再次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在奔向田野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时教师将一幅牧童骑在牛背吹笛子的图画贴在黑板上)

  生:在奔向田野时,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景色。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杜牧写的一首古诗《清明》。

  师:你能背诵一下吗?

  生:能(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生:老师,我还想到了袁枚的《所见》 。

  师:你真聪明,你能为我们再背诵一下《所见》吗? (学生朗诵,其余同学会背诵的可以同时背诵)

  师:你背诵的真有感情,能不能简单地为大家讲解一下诗意?

  生:能(学生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三、学*歌曲《牧童》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教师用有感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2.学*歌曲旋律。

  师:首先来学*高声部的旋律(教师指导学生唱高声部的旋律,特别提示要唱准1 3 2 及1—[插高音1]音高)。

  学*低声部。

  《牧童》教学设计 10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经历着童年这一纯真美好的时刻。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哪些事情是令你难忘的呢?(生说)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以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来学*《牧童》这首古诗。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写的这首诗中有没有你的影子。

  二、检查预*情况:

  1、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多叫几个同学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

  强调“蓑”的读音。

  2、了解诗人:请学生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学生对吕岩比较陌生)师简单介绍:

  吕岩,字洞宾,就是我们常说的“八仙过海”“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农民起义,他便到终南山学道,后来便不知去向。

  3、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生说)

  4、请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探究交流:

  1、请学生带着出的问题自己先读古诗,先自己思考。

  2、看来同学们用心品味古诗了,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3、小组派代表解决部分疑问(生对“六七里”,“弄”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

  四、想想画面,体会诗情

  1、生再读全诗,品味意境

  诗歌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凝练而涵义深厚。而本诗仅有寥寥的28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含义。

  我们还得通过细细的品读才能把谜团解开。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里,看看诗中描绘的是一份怎样的意境。

  2、指一生读,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指几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师相机归纳诗意,抓住重点字词。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这两句诗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说)

  师引导学生说具体,草原怎么样?(广阔)

  师:你从哪里知道草地很广阔?

  生:铺字,横字。

  指草地像绿毯一样展开,这里让我感觉到了草地的广阔。

  师:是啊,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你看得真准!大家读读前两句,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都使用了数字。

  师:那么这草地只有方圆六七里吗?

  生:不是,是为了形容草地辽阔。

  师:那不用说了,“三四声”也不是说只有三四声笛声了。

  那这里为什么这样写呢?当时是什么时候了?(傍晚)那时环境怎么样?(很幽静)那么这里这样写是为了?

  生:突出环境的寂静。

  师:的确,是为了突出乡村傍晚的寂静。

  师:是的,这里的数字都不是实指,而是虚指。

  在寂静的乡间小道上,晚风吹来,牧童是怎样的心情?(生:很愉悦)那他会怎样吹笛子?(生答,表演)他还会怎样吹?(生表演)那么这个“弄”字在这里怎么理解呢?(生:表现出了牧童很淘气的样子)

  师:大家理解得真好,看来这个“弄”字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咱们试着用一个字来替代“弄”,看看哪个字用的最好。

  生:戏,逗。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用得更好呢?(戏)的确,同学们的想法更棒,抓住了牧童那悠闲自得的神态。

  可见,写作文时也要字斟句酌,这样才能表达得更贴切。

  ②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生:牧童吃饱饭归来时已经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不脱就睡在了草地上。

  (对“月明”没有提及。)

  师:牧童睡在怎样的草地上?

  生:洒满月光的草地上。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月明,就是明亮的月亮,月亮升起来了。

  师:你找得真准!通过注释,我们知道了蓑衣是什么样的衣服?(生答)

  师:那绝不是件漂亮舒服的衣服,为什么他连脱都不脱就躺了下来。

  生:他可能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

  生:他可能是怕脱衣服的声音太大了,怕吵到草地的那些小动物。

  师:是啊,他可能是怕打破这月夜的宁静。

  师: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答)

  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

  四、感情读诗,悟其感情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 ,把老师也带入了诗人描绘的画中。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多么可爱的牧童啊!你们喜欢吗?(喜欢)那请你们带着对牧童的喜爱之情,再读这首诗。

  1、 指名读

  2、 男女生赛读

  3、 全班齐读

  4、 检查背诵情况:指生背,全班齐背。

  五、拓展巩固

  1、根据学*这首古诗的方法自学《舟过安仁》。

  2、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再搜集一些有趣的儿童诗,下次课我们来交流交流。

  这是我们学校组织听课时讲的一课,课后我有进一步完善的教案,在本节课中我最满意的一点就是我尊重了学生的体验,最后我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我感觉他的生活很悲惨,接着他用很低沉的语气读了起来,看得出他很用心,我借机对我那*时不怎么发表自己的想法的同学说:“这就是我所要的语文课,希望同学们多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让语文课成为我们真正的交流*台。”我想以后的课堂会有所改善的。


《牧童》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阅读


《牧童》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1)

——《牧童》教学设计6篇

《牧童》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浙江省编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中,安排有四次钢琴独奏曲的欣赏,《牧童短笛》是最具影响力的一次。该曲属标题性音乐,是典型的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是贺绿汀老先生以“牧童短笛”这一农村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为题材,采用了民族调式中的五声徽调式和民间竹笛的音调,运用复调的手法创作而成,是一首清新、自然、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钢琴小品,它也是*第一次在国际上参赛并获奖的钢琴作品,是我国*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乐曲内容与学生生活贴*,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吹奏笛子的基础,对钢琴音乐作品也已有所接触。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听辨乐曲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区分段落,并初步感受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意在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音乐分析力、鉴赏力与想象力;2.技能目标: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了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音乐记忆力,扩大音乐视野,确定了两个主题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3.情感目标:为了使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得以真正的统一,确定了“学会劳动”的主题,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听辨乐曲的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为了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积极状态,根据教学要求的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确定了本课的难点为初步了解体会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

  六、课前准备。课件、笛子。

  七、教法、学法及过程。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总分总”的欣赏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官欣赏到感情欣赏,再过渡到初步的理性欣赏。

  (一)简介钢琴

  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乐器之王”来到了我们的教室,你知道它是谁吗?你听!(范奏《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呀,钢琴的声音多优美啊!我请三位同学上来摸一摸、敲一敲钢琴键儿。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从而顺利地向新课推进。

  (二)欣赏

  1.初听、自由想象

  先不告诉学生曲名,让他们闭上眼睛,随优美的音乐遐想。

  2.复听,启发想象

  板书曲名及作者。

  (1)故事激趣。讲述《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的小故事。指导学生了解并朗诵诗歌:“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以了解乐曲背景,激发兴趣。

  (2)启发提问。出示问题:乐曲速度有什么变化?可分几段?情绪如何?通过聆听,你联想到什么?听后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

  3.细听,深入欣赏

  (1)分析欣赏第一部分

  先出示课件,教师再富有表情地讲解:在山清水秀的田野上,小河边,小牧童们骑在牛背上,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相互应和着,看,连老牛也被陶醉了。(出示主题一)视听结合,听后师生讨论,最后,教师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哼唱、吹奏第一部分主题。

  (2)分析欣赏第二部分

  师:“那么,第二段音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跟第一段比一比。(范奏)哦,第二段原来是活泼、跳跃的!(板书)(出示课件)你瞧,小牧童们手拉手儿,唱啊、跳啊,他们还下水打起水仗来,连老牛也跟大家一起玩耍呢,多么快活,多么高兴啊!”(出示主题二)对于第二乐段主题,十六分音符和上波音较难,教师通过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进行哼唱吹奏。

  (3)分析欣赏第三部分

  在欣赏第三部分音乐时,教师先提问:“第三段音乐你觉得耳熟吗?跟前面哪一部分重复,但又有什么变化呢?(出示课件)大家听!”(范奏)学生对于“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感到有困难,教师再通过对比范奏,引导同学们找出一、三两段旋律的细微差别(加花),学生们也很快就说出了第三段音乐比第一段音乐更流畅、更欢快。

  通过以上步骤,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比较鉴赏、感受复调

  《牧童短笛》属于典型的二声部复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主要采用对比范奏来分散难点、化整为零,从而让学生容易接受。可分三步进行:请大家感受主调音乐,把第一乐段第二声部改作和声伴奏型;再单独感受复调音乐第二声部;然后,请大家仔细听听音乐中的两个声部的配合,并适时富有感情地解说:“大家听,音乐中两个声部好像红花绿叶,相互映衬,一疏一密,好像小牧童们在青山绿水间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你一句,我一句,忽高忽低,忽远忽*,配合得多么巧妙动听呀!

  (5)终止赏析,体会意境

  对于“初步了解体会作品的意境美”这个难点,已贯穿于重点的解决过程中,最后利用终止赏析加以突破。乐曲的结尾处是渐慢、渐弱,在高音区结束(范奏),小牧童干什么去了呢?我引导学生们再次展开自由想象……虽然乐曲结束了,但学生们还沉浸在乐曲优美的意境中。

  4.再听,加深印象

  教师简介作者及作品获奖情况,结合学校省级课题渗透思想教育,然后复听全曲,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方法。

  5.总结,感情升华

  在课堂结束前,告诉学生:“贺绿汀爷爷已于1999年4月27日长逝了,我们要永远怀念他,牢记他的作品,我们要向贺爷爷学*,用音乐的眼光、音乐的耳朵去感知生活,学到更多、更美的音乐。”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积极、饱满的情绪,娓娓动听的讲解,优美动人的范唱、范奏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进行积极的思维想象,最终融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去,让音乐真正净化孩子的心灵。

《牧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2个字“价、钱”。

  2、朗读感悟课文1-4段,知道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新朋友,大家看看他们是谁?一起叫他们一声:戴嵩、牧童。

  2、我们都知道“牧童”就是:学生接:放牛的小孩。

  3、那么你知道戴嵩吗?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后面“我知道”的内容。

  4、今天我们就一起学*:21、画家和牧童,看老师写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是呀,戴嵩是一个大画家,老师觉得我们一般称呼一个人叫什么家什么家,那他一定是很了不起的,这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画家和牧童》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读生字,有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请教。

  2、交流学*生字:

  课文中的生字我们大都可以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来记忆,这两个字挺难的,说说你是怎么记的?“戴、蔼”

  戴:是啊,这个戴课文中是戴嵩的戴,除了姓戴的戴,你妈妈戴围巾、戴项链也是这个戴,还有其他的戴吗?偏旁是革字旁。

  蔼:可以用“渴”和“喝”来记。

  3、小朋友读了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第1——4段课文,想想找找,你从哪些句子读出了戴嵩是个著名画家,就用笔划出来,好好读一读。

  三、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个著名画家的句子。

  2、全班交流。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随学生回答朗读感悟有关句子:

  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读一读,说说你从这句话哪些词语中读出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齐读。

  是啊,戴嵩的画那么受人欢迎,难怪他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拿起书,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段。

  (2)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A读一读,说说你从这句话哪些词语中读出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B“片刻”:给片刻换一个词语。

  C看徐悲鸿画的画《马》,让学生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现在你知道了吗,这是国画的两种不同技法,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看戴嵩的《斗牛图》,说说你觉得戴嵩怎么样?

  D是啊,这样一幅绝妙之作,用了一会儿就完成了,把戴嵩的了不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好吗?指名读。齐读。

  (5)难怪周围的人都要夸赞他,用心读这几句话,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结合理解:

  A近义词:称赞、赞扬、夸赞,这三个词语是一组近义词,你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三个词语来表达,用在课文里也不显得重复。

  B戴嵩的画让大家夸了又夸,赞不绝口。朗读称赞的话,指名、分组。老师引,学生齐读。

  C是啊,商人一看到戴嵩的斗牛图,就();教书先生一看到戴嵩的斗牛图,就()。

  (6)加油站:戴嵩的画让大家赞不绝口,现在啊,我们也来到了戴嵩画画的现场,请小朋友仔细欣赏这幅画,也来夸一夸。

  请你选自己喜欢的词语,夸夸戴嵩的《斗牛图》。

  看词语手册上的词语: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绝妙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

  (7)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当时大家欣赏夸赞戴嵩的斗牛图的情景,齐读2——4段课文。

  3、小朋友,戴嵩是那么著名。他的画有那么多人喜欢,大家都赞不绝口,可是这样一位大画家,却在课文最后连连向一个小小的牧童拱手呢?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四、卡片复*生字。

  五、指导写字。

  价钱

《牧童》教学设计3

  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在这一乐段里,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养成安静聆听音乐的好*惯,积极参与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的情绪。

《牧童》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教材分析及说明】

  1、复*歌曲:《我们的田野》

  2、欣赏:《牧童短笛》是一首钢琴独奏曲,它描写的是小牧童手拿短笛放牧时的喜悦景象。欣赏本曲是本课时的重点。

  【教学目的要求】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形象作用,激发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2、通过以上的演唱和欣赏,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欣赏《牧童短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 ,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从而提高欣赏作品的能力。

  【教学方法】

  音乐艺术是以音传情的艺术,欣赏教学则是听觉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听”,通过学生的听,教师的讲,以听带讲,以讲引听激发自然感受作品的`旋律、节奏、情绪以及所表达的内容,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另外,为上课时更好地利用时间,教师课前可用空白磁带把本曲连录3—4遍。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口琴、小黑板、图画。

  【课的类型】欣赏课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本堂课我选择用之前学*过的歌曲《牧童》进行导入,引导同学们演唱歌曲牧童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

  2、新课教学

  (1)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著名的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牧童短笛》原名叫做《牧笛之笛》,后来根据我国传统歌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之句改为《牧童短笛》,这首作品曾获欧州著名作曲家齐而品先生在*征集具有*特色的钢琴独奏曲的头奖,后来,齐而品先生在欧洲演奏过此曲,这样这首乐曲便成为闻名中外的我国钢琴作品之一。

  《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它描写的是小牧童后拿短笛在田野里一边放牧,一边吹笛的喜悦景象。全曲旋律优美,形象鲜明,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和田园风味。(出示本曲《牧童短笛》)接着,教师用“嗯”唱完全曲,并指出左右手弹奏的高低部。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左右手各演奏一个声部,使旋律此起彼落,连绵不断,在我们面前仿佛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望无际,绿草成荫的田野里,两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在田野里纵情对歌。

  在这一乐段里,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引导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然后出示图画,(把课本p24的图画用水彩扩写放大),用图画来帮助理解作品。最后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右手高音部是活泼流畅性的旋律,左手低音部是跳跃性的伴奏,构成了一段热烈、欢快、舞蹈性的,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描绘出两个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喜戏。在这一乐段里,我尽量少讲,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展开必要的讨论。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来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全曲已欣赏三遍,学生对本曲的旋律、节奏情绪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已有一定的感受,这时,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作个非常短暂的讨论以加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师作个概括性的欣赏小结。(时间如充许,让再听一遍乐曲)

  (六)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我对本课的教学情况和的学*情况及课堂纪律等作个简短的小结,表扬上课表现突出的同学,鼓励上课发言不够大胆的同学,激励同学们课后多听一些音乐,多看电视文艺节目,养成经常欣赏音乐爱好*惯,努力提高欣赏的水*。

《牧童》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教材分析及说明】

  1、复*歌曲:《我们的田野》

  2、欣赏:《牧童短笛》是一首钢琴独奏曲,它描写的是小牧童手拿短笛放牧时的喜悦景象。欣赏本曲是本课时的重点。

  【教学目的要求】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现手段为塑造形象作用,激发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产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产生变化的效果。

  2、通过以上的演唱和欣赏,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欣赏《牧童短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 ,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从而提高欣赏作品的能力。

  【教学方法】

  音乐艺术是以音传情的艺术,欣赏教学则是听觉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听”,通过学生的听,教师的讲,以听带讲,以讲引听激发自然感受作品的旋律、节奏、情绪以及所表达的内容,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另外,为上课时更好地利用时间,教师课前可用空白磁带把本曲连录3—4遍。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口琴、小黑板、图画。

  【课的类型】欣赏课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本堂课我选择用之前学*过的歌曲《牧童》进行导入,引导同学们演唱歌曲牧童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

  2、新课教学

  (1)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著名的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牧童短笛》原名叫做《牧笛之笛》,后来根据我国传统歌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之句改为《牧童短笛》,这首作品曾获欧州著名作曲家齐而品先生在*征集具有*特色的钢琴独奏曲的头奖,后来,齐而品先生在欧洲演奏过此曲,这样这首乐曲便成为闻名中外的我国钢琴作品之一。

  《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它描写的是小牧童后拿短笛在田野里一边放牧,一边吹笛的喜悦景象。全曲旋律优美,形象鲜明,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和田园风味。(出示本曲《牧童短笛》)接着,教师用“嗯”唱完全曲,并指出左右手弹奏的高低部。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左右手各演奏一个声部,使旋律此起彼落,连绵不断,在我们面前仿佛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望无际,绿草成荫的田野里,两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在田野里纵情对歌。

  在这一乐段里,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引导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然后出示图画,(把课本p24的图画用水彩扩写放大),用图画来帮助理解作品。最后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右手高音部是活泼流畅性的旋律,左手低音部是跳跃性的伴奏,构成了一段热烈、欢快、舞蹈性的,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描绘出两个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喜戏。在这一乐段里,我尽量少讲,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展开必要的讨论。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来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全曲已欣赏三遍,学生对本曲的旋律、节奏情绪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已有一定的感受,这时,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作个非常短暂的讨论以加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师作个概括性的欣赏小结。(时间如充许,让再听一遍乐曲)

  (六)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我对本课的教学情况和的学*情况及课堂纪律等作个简短的小结,表扬上课表现突出的同学,鼓励上课发言不够大胆的同学,激励同学们课后多听一些音乐,多看电视文艺节目,养成经常欣赏音乐爱好*惯,努力提高欣赏的水*。

《牧童》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牧童》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这首七言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四、分析学生

  由于在城镇生活的孩子,大多数人对“蓑衣”的形象、“草铺横野六七里”的情景、“牧童”的生活等尚不知晓,所以,我采用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的画面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激发想象的热情,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画面,进入意境,赏读诗文,体会诗句的凝练和意境之美。

  五、确定整合点:根据课文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如何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作为整合点进行教学,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故事激趣,介绍诗人:

  出示电视剧“八仙过海”片头,让学生猜出片名,也可试着说出“八仙”是哪八个人?

  师: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相机出示诗人吕岩人像图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牧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指名读。(评价:读通顺,流利) 谁还愿意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句的意思清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谁先来读这首诗?小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板书:铺

  诗中“铺”字为什么读pū?:(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

  铺:把东西散开放置,*摆。

  在诗中“铺”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铺开一样)

  2、自由读第一小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描述一下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枯燥的说教在效果上要好很多。]

  相机出示辽阔原野碧草葱茏的画面,学生欣赏。

  看着眼前绿草茵茵的画面,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 … 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

  师: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古诗的一种方法。

  出示:“抓重点字体会诗意” 齐读。

  【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汉字的音形义,领悟诗文内容。】

  4、 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

  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 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

  出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

  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

  板书:饱 卧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出示蓑衣图片)

  出示:“学看注释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齐读。

  “蓑衣”绝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8、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

  师板书:安然自乐

  师: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 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表个人的感受,让学生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

  ()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1、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

  师: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 。齐读。

  [设计意图:再次听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播放切合词中意境的乐曲,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

  出示课件。指名读。

  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

  3、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 能背下来了吗? 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总结学*方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方法、诗意……)

  相信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灵活学*。

  ()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读过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舟过安仁》等。

  鼓励学生课下多积累背诵这样的诗。

  2、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能不能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


《牧童》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2)

——牧童教学设计实用十份

  牧童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夸赞、绝妙之作”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仿照课文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画家的有名与牧童的敢于直言、挑战权威。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

  一、由画入手,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画,看完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欣赏名家擅长的画)交流自己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画家戴嵩在画画时发生的一件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戴”这个字不仅可以作为姓,还当动词用,如:戴眼镜,戴红领巾,戴帽子。在字典中戴是这样解释的(出示字典解释)当我们不知道字的意思是要学会请教字典这个贴身的小老师。

  3、我们还学过这个“带”,这个带在用作动词时很容易和今天学的这个字混淆,这个带可以是:带电脑,带书包,带雨伞。同样都是动词,这个带在字典中的.意思是……

  4、选词填空,看看掌握了没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已经预*了课文,请几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想想戴嵩是一个怎样的画家。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理解

  三、由画入手,感受著名

  1、从哪里看出戴嵩非常著名?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抓住“一……就……,没有不,争着,大价钱”等词语体会著名。练*用“一……就……”说句子。

  2、既然是个著名的画家,画画就一定非常好,下面我们欣赏戴嵩的一幅画《斗牛图》。学*“斗”多音字。

  3、你知道这幅画是怎样画的吗?指名读第二段中描写画画过程的句子。“一会儿……一会儿……”练*造句。这里还提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法,是什么呢?“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在图上指出什么是浓墨涂抹,什么是轻笔细描。

  4、这幅画一画成,有些人忍不住要夸夸了,出示商人说的话,指导朗读。你*时有没有称赞过别人,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5、学*“商”,观察汉字的演变规律学写“商”字。渗透商字的趣味故事,观察汉字书写,教师范写,学生练*,评价交流。

  6、了解了商人的特点,我们再来读读商人称赞戴嵩的话。教书先生是怎么说的呢?出示教书先生的话,指名读。你想不想夸夸这幅画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词,谁能试着用上这些好词来夸夸戴嵩的画。(出示词语,练*说话)

  7、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称赞,就叫做“纷纷夸赞”,大家看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近义词,我们祖国的汉字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我们来来读读这三个词。

  四、感受特点

  1、就在大家纷纷夸赞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炸雷一样的声音,“画错啦,画错啦!”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下面请快速读一遍第五自然段然后同桌两个分角色读读画家和牧童的话。你同意牧童的观点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2、下面我们就去真正的斗牛场上看看两牛相斗的情形(出示图片)

  3、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学*“惭愧”,指的是心里活动,所以是竖心旁。一个大画家竟然感谢小牧童,看得出戴嵩是一个什么样的画家?(虚心的)“拱手”这个动作其实是一个礼节。(简介拱手礼)让我们一起学学戴嵩说说这句话吧!

  五、巩固作业

  1、《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真可谓是

  唐朝有位大画家,

  名叫戴嵩人称赞。

  涂抹细描画技高,

  人们争相来抢购。

  画得斗牛尾巴翘,

  惹得牧童来批评。

  戴嵩听后很惭愧,

  连连拱手谢牧童。

  牧童勇敢了不起,

  戴嵩虚心人佩服!

  2、真是因为这件事,戴嵩又重新观察了两牛相斗的情形,重新画了一幅《斗牛图》,课下用上我们本节课积累的词语,再来夸夸戴嵩的这幅话画。

  【板书设计】

  画家和牧童

  著名勇敢

  虚心

  牧童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做律动进教室(第一段音乐学生做律动,第二段音乐学生加上奥尔夫的节奏乐器拍击)。

  二、复*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来到了教室,春天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礼物,大自然它那风情万种、绚丽多彩的景色你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最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景色?

  生1:我最喜欢碧波万顷的大海……

  生2:我喜欢清晨的蓬勃红日……

  生3:我喜欢美丽的黄昏……

  师:假如你现在身临其境,你最想做什么?

  生1:我很想拿起画笔,把美丽的黄昏画出来。

  师:你的想法太浪漫了。

  生2:我很喜欢田野的景色,因为它的绿、它的黄、它的静……

  师:田野是这么美,让我们一起奔向田野吧!

  学生随伴奏演唱《田野在召唤》(在演唱中,学生加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喜欢的动作)。

  师:你们美妙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唱好吗?

  生:好!鼓掌……

  师生一起再次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在奔向田野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时教师将一幅牧童骑在牛背吹笛子的图画贴在黑板上)

  生:在奔向田野时,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景色。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杜牧写的一首古诗《清明》。

  师:你能背诵一下吗?

  生:能(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生:老师,我还想到了袁枚的《所见》 。

  师:你真聪明,你能为我们再背诵一下《所见》吗? (学生朗诵,其余同学会背诵的可以同时背诵)

  师:你背诵的真有感情,能不能简单地为大家讲解一下诗意?

  生:能(学生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三、学*歌曲《牧童》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教师用有感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2.学*歌曲旋律。

  师:首先来学*高声部的旋律(教师指导学生唱高声部的旋律,特别提示要唱准1 3 2 及1―[插高音1]音高)。

  学*低声部。

  牧童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画家?牧童呢?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游戏识字。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个著名画家的句子。

  2、全班交流:

  随学生回答朗读感悟有关句子:

  ⑴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理解“观赏”,用“一……就……”说话练*。

  ⑵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换种说法说句子:看画的人都点头称赞的,有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说说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

  ⑶ 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理解“沉思”“片刻”,教学多音字“斗”

  ⑷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教师用简笔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练*。

  ⑸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说说“夸赞”的近义词。

  ⑹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抓住“绝妙之作、活、神笔”,让学生明白戴嵩的画技超群。练*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两句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⑵ 小组派代表展示朗读成果。

  ⑶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抹、挤、拱、批:都是提手旁的字,重点指导“抹”。

  2、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游戏引路,复*巩固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四自然段。

  二、朗读感悟最后两段

  1、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的。

  2、默读课文,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如:写“戴嵩”谦虚的句子:

  ⑴ 这时,戴嵩吧牧童叫到跟前,和蔼地说:“……”

  抓住表情、称呼,可以看出他的虚心。

  ⑵ 戴嵩挺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

  同样抓住表情、动作体会戴嵩的虚心。

  写“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句子:

  “画错啦,画错啦!”……

  3、分角色朗读。

  4、人们听了牧童的话和戴嵩的表现,会说些什么?

  5、学了课文,练*自己的体会,说说自己向对谁说什么?

  如:我想对牧童说:“……”

  三、自由诵读课文

  四人一组,合作练*,再表演朗读评议。

  四、拓展

  我国还有很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

  五、写字指导

  “商”字要跟“摘”字的右半边区别,写字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写,然后作点评。

  牧童教学设计 4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我知道同学们在积累古诗时有很多好方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古代儿童生活的快乐,你们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句诗、一个场景,配上图,用画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尝试着把这些古诗唱一唱。当然你们还可以试着演一演。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牧童教学设计 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大意,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积累优美词语及主动学*。

  教学重点:识字、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积累优美词语及主动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引入新课

  1、欣赏齐白石、李苦禅、徐悲鸿的优秀作品。

  2、出示课文中的《斗牛图》,设疑:你知道这幅图是谁画的吗?你了解戴嵩的哪些情况?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欣赏名画拓展知识,调动学生学*这篇课文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自由读生字,开火车认读。

  (教师相机正音,并引导组词、运用、辨析词义)

  3、去掉拼音读词语。

  4、识字游戏:《打地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快速识记生字,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细读品味,理解课文

  1、品语言,感受著名 :

  ⑴ 自由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画家和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⑵ 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介绍戴嵩?齐读这句话。

  ⑶ 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出戴嵩的著名呢?

  ① 教师相机出示并引导朗读感悟: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② 用“一……就……”练*说话。

  ⑷ 戴嵩是怎样画《斗牛图》的?你能把书上的句子找出来吗?

  出示句子: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①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② 教师现场绘画,让学生体会“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的意思。

  2、读“夸赞”,品情感 :

  ⑴ 围观的人是怎样夸赞他的?

  研读句子,课件出示:

  “画得太像了, 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① 朗读体会。

  ② 演读,再现情境,加深理解。

  ⑵ 围观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会怎样夸赞戴嵩呢?

  (理解“纷纷夸赞”)

  ⑶ 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3、读批评,悟品质:

  ⑴ 正当大家纷纷夸赞之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

  ⑶ 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和体验;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在读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语感。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四、再赏名画,拓展延伸

  1、欣赏《斗牛图》。

  2、你想对大画家或小牧童说点什么呢?

  3、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做人谦虚、敢于挑战的小故事。

  (这一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惯。)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培养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和*惯,拓展语文学*空间。

  教学重点:

  1、学*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小牧童为什么敢向大画家挑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说说他画错了。

  二、读文品悟

  1、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读、同桌分角色读、评议读、范读、表情朗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

  (通过牧童和围观人态度的对比,在多种朗读中感受文本,体会出牧童的实事求是和戴嵩的谦虚。)

  5、深入思考:

  ⑴ 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⑵ 课题这样写合适吗?

  (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在学生自主感悟,多向交流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此时改写课题水到渠成。)

  ⑶ 律动:

  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

  (融律动和中国画的欣赏于一体,拓展了文本资源,使学生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三、拓展延伸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

  (写话训练在低年级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削减了写话的难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利于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

  四、小结学法:(课题研究部分)

  1、这篇课文是写人的、记事的、还是写景的?(是写人的)

  对这个单元都是学*写人的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小结这组课文的学法,看看哪位小朋友能最快的学会这种方法,以后不用老师教就可以学懂课文。

  2、回想一下:学*这课的时候老师让小朋友学了哪些方面及学*顺序。

  (1)读通课文,认识并理解生字词。

  (2)了解要学*的这个人。

  (3)看看文中讲了关于这个人的什么事?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文中人物的什么品质?

  (5)读有关人物的书籍。

  (6)写有关人物的故事。

  五、拓展练*:

  读名人的传记。并将你读到印象最深的故事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6

  一、教材分析。浙江省编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中,安排有四次钢琴独奏曲的欣赏,《牧童短笛》是最具影响力的一次。该曲属标题性音乐,是典型的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是贺绿汀老先生以“牧童短笛”这一农村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为题材,采用了民族调式中的五声徽调式和民间竹笛的音调,运用复调的手法创作而成,是一首清新、自然、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钢琴小品,它也是中国第一次在国际上参赛并获奖的钢琴作品,是我国*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乐曲内容与学生生活贴*,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吹奏笛子的基础,对钢琴音乐作品也已有所接触。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听辨乐曲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区分段落,并初步感受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意在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音乐分析力、鉴赏力与想象力;2.技能目标: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了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音乐记忆力,扩大音乐视野,确定了两个主题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3.情感目标:为了使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得以真正的统一,确定了“学会劳动”的主题,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听辨乐曲的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为了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积极状态,根据教学要求的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确定了本课的难点为初步了解体会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

  六、课前准备。课件、笛子。

  七、教法、学法及过程。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总分总”的欣赏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官欣赏到感情欣赏,再过渡到初步的理性欣赏。

  (一)简介钢琴

  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乐器之王”来到了我们的教室,你知道它是谁吗?你听!(范奏《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呀,钢琴的声音多优美啊!我请三位同学上来摸一摸、敲一敲钢琴键儿。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从而顺利地向新课推进。

  (二)欣赏

  1.初听、自由想象

  先不告诉学生曲名,让他们闭上眼睛,随优美的音乐遐想。

  2.复听,启发想象

  板书曲名及作者。

  (1)故事激趣。讲述《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的小故事。指导学生了解并朗诵诗歌:“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以了解乐曲背景,激发兴趣。

  (2)启发提问。出示问题:乐曲速度有什么变化?可分几段?情绪如何?通过聆听,你联想到什么?听后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

  3.细听,深入欣赏

  (1)分析欣赏第一部分

  先出示课件,教师再富有表情地讲解:在山清水秀的田野上,小河边,小牧童们骑在牛背上,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相互应和着,看,连老牛也被陶醉了。(出示主题一)视听结合,听后师生讨论,最后,教师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哼唱、吹奏第一部分主题。

  (2)分析欣赏第二部分

  师:“那么,第二段音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跟第一段比一比。(范奏)哦,第二段原来是活泼、跳跃的!(板书)(出示课件)你瞧,小牧童们手拉手儿,唱啊、跳啊,他们还下水打起水仗来,连老牛也跟大家一起玩耍呢,多么快活,多么高兴啊!”(出示主题二)对于第二乐段主题,十六分音符和上波音较难,教师通过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进行哼唱吹奏。

  (3)分析欣赏第三部分

  在欣赏第三部分音乐时,教师先提问:“第三段音乐你觉得耳熟吗?跟前面哪一部分重复,但又有什么变化呢?(出示课件)大家听!”(范奏)学生对于“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感到有困难,教师再通过对比范奏,引导同学们找出一、三两段旋律的细微差别(加花),学生们也很快就说出了第三段音乐比第一段音乐更流畅、更欢快。

  通过以上步骤,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比较鉴赏、感受复调

  《牧童短笛》属于典型的二声部复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主要采用对比范奏来分散难点、化整为零,从而让学生容易接受。可分三步进行:请大家感受主调音乐,把第一乐段第二声部改作和声伴奏型;再单独感受复调音乐第二声部;然后,请大家仔细听听音乐中的两个声部的配合,并适时富有感情地解说:“大家听,音乐中两个声部好像红花绿叶,相互映衬,一疏一密,好像小牧童们在青山绿水间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你一句,我一句,忽高忽低,忽远忽*,配合得多么巧妙动听呀!

  (5)终止赏析,体会意境

  对于“初步了解体会作品的意境美”这个难点,已贯穿于重点的解决过程中,最后利用终止赏析加以突破。乐曲的结尾处是渐慢、渐弱,在高音区结束(范奏),小牧童干什么去了呢?我引导学生们再次展开自由想象……虽然乐曲结束了,但学生们还沉浸在乐曲优美的意境中。

  4.再听,加深印象

  教师简介作者及作品获奖情况,结合学校省级课题渗透思想教育,然后复听全曲,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方法。

  5.总结,感情升华

  在课堂结束前,告诉学生:“贺绿汀爷爷已于1999年4月27日长逝了,我们要永远怀念他,牢记他的作品,我们要向贺爷爷学*,用音乐的眼光、音乐的耳朵去感知生活,学到更多、更美的音乐。”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积极、饱满的情绪,娓娓动听的讲解,优美动人的范唱、范奏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进行积极的思维想象,最终融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去,让音乐真正净化孩子的心灵。

  牧童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13个生字,会写“抹、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画家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学时重点

  1、识字、写字。

  2、体会画家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学时难点

  体会画家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画家与牧童

  一、赏画入情,揭示课题

  1、师引:小朋友,在我国有许多因画动物而著名的画家。你们瞧(点击课件主页按钮:欣赏导入)展示三位大师的作品:(出示课件3)徐悲鸿先生笔下的马俊朗英姿,(出示课件4)齐白石老爷爷画的虾栩栩如生,(出示课件5)李苦禅大师笔下的鹰神态各异。(出示课件6,定格斗牛图)这幅斗牛图,画家传神生动地绘出斗牛的肌肉张力、逃者喘息逃避的憨态、击者蛮不可挡的气势。被视为传世画牛佳作。这幅作品的作者就是唐朝著名画家戴嵩。

  2、(点击课件出示名字)读准画家的名字。不过说起这副斗牛图,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想学吗?今天咱们就来学*这个故事《画家和牧童》。

  3、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二、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读准词。

  (1)(出示课件7)带拼音的`词语:

  jǐ qiào ɡòu ǎi jià pínɡ cán kùi

  挤进来翘起来购买和蔼价钱批评惭愧

  qū mò mǒ zàn ɡǒnɡ

  驱赶牛蝇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夸赞连连拱手

  A、自由读。

  B、小老师领读。指导读准后鼻音“评”,“批评”“价钱”轻声;“惭”和“赞”是*舌音。

  C、齐读。

  (2)(出示课件8)去拼音读词。

  3、认准字。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齐读字卡

  4、读通文。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其他同学①仔细倾听,这些同学是否把音读准了;②想想:读了课文,你觉得戴嵩是一个怎样的画家,牧童怎样?

  (2)交流反馈。难读的地方重点指导。

  (3)初读课文,戴嵩和牧童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师随机在画家和牧童两个词边上板书重点的词语。(如:水*高、了不起、著名、勇敢等)

  三、品读1-4自然段,体会画家高超技艺

  1、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呢?读课文的1-4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圈圈关键的词。(出示课件9)

  2、同桌交流,说体会。

  3、集体交流。生读句子,说体会。师随机出示相关句子,并进行点拨。(按返回键,课件返回幻灯9)

  句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点击课件中该句话后的按钮,进入课件10)

  A、一……就……,可以看出什么?(非常有名,画得好)读出感受

  B、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意思是——(看画的人都点头称赞的)

  C、争着花大价钱,说明——(戴嵩的画画得好)

  D、(出示课件11)通过朗读来夸夸戴嵩。(按返回键,课件返回课件9)

  句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点击该句话后的按钮,进入课件12)

  A、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体会戴嵩作画动作快、娴熟,并指导读出熟练的感觉。(点击课件,“一会儿”变红)

  B、学课文,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点击课件,出示句式)

  C、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点击课件,“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变蓝色)

  ①请班里画国画的同学说说怎么样是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

  ②(点击课件,出示荷花图)这幅图中哪些地方是浓墨涂抹,哪些地方是轻笔细描?

  生指出“浓墨涂抹”的地方,(点击课件出示词)指导读好该词;生指出“轻笔细描”的地方,(点击课件出示词)指导读好该词。

  ③通过男女生对比读、齐读等方式读好这两个词,把不同的感觉读出来。

  ④(点击课件)放到句子中再读,感受戴嵩作画的本领高。(按返回键,返回课件9)

  句3: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点击该句话后的按钮,进入课件17)

  A、抓关键词,读懂文字里的意思,感悟人物的了不起。

  ①哪些词中体会出戴嵩的画画得好?说理由。(“像、活、绝妙之作、神笔”等)(点击课件,重点词变红)

  ②请你来夸赞夸赞。(指名读)

  B、借助想像,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读出个性。

  ①如果你是商人或者教书先生,你当时会怎么样称赞。想想商人或者教书先生夸赞时的动作、表情,选择一位试着读一读。(点击课件,在称赞和赞扬前加上括号)

  ②指名说,并将相关词语补充进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③带上自己的体会,男女生分角色读

  C、身临其境,拓展说话。

  ①如果你也是围观中的一人,你会怎么夸呢?学着课文的样子夸夸看。指名夸。

  ②补充词语,辅助学生学会夸赞,夸得生动。(点击课件出示:栩栩如生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活灵活现神来之笔)(指名夸、同桌互夸)

  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夸,这就是——纷纷夸赞(点击课件,“纷纷夸赞”变红)

  D、抓近义词,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妙,积累语言。

  ①再来读读这三句话,这里有几个近义词朋友呢?是谁呢?(点击课件,“称赞、赞扬、夸赞”三个词变蓝色)

  ②还能找出课文以外的吗?赞美、表扬、夸奖

  ③都是表示表扬的词,为什么课文要用三个不一样的词来表达?

  ④是呀,我们读起来不重复,更生动了,以后小朋友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学作者用不同的词表达一个意思,把文章写生动。

  ⑤齐读句子,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作者用词的绝妙。(按返回键,课件返回课件9)

  4、小结存疑。

  ①齐读1—4自然段。学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②小结:是呀,戴嵩不但画画熟练,而且他的画受到了大家的夸赞,可见他画画的水*——,真不愧为是一位了不起的——。他的了不起还表现在哪里?下节课再学。(按返回键,回课件主页)

  四、学*写字。

  1、(出示课件21:学写生字,出示生字)“商、价钱、购、抹、决”读一读,组个词。

  2、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重点指导写好“商”(屏幕出示:商)

  A、编字谜帮助识记:八个人,八张口,凑在一起商量事情。

  B、师范写。

  4、生写生字。

  【板书】

  画家水*高?和牧童

  牧童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那愈来愈*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牧童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身为著名画家、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小小的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啦、又是何等的率真!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值得我们学*、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会写2个形*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的有名、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为画家的谦虚、牧童的直率作铺垫、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会认13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会写2个形*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的有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启思、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 (课件出示:戴嵩和牧童)

  2、指名读他们的名字、给"嵩"字正音、

  3、了解戴嵩吗 教师出示"我知道"的内容、

  4、(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齐读;你发现了什么 画家"二字写得那么大、"牧童"却写得这么小、谁来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真的、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让我们赶快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

  请同学们带着自学要求读、——课件点击

  二、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给课文标上自然小节数、

  3、想一想:课文介绍了怎样的一名画家和怎样的`一名牧童

  4、检查字词过关、

  看着大家自学得那么认真、老师真高兴、老师还想问问大家、这些词你都认识了吗 如果还有不会读的、赶紧到课文里再找一找、

  ——先带拼音认读、再去掉拼音认读、

  三、自主探究、深入研读、

  现在你能说说、这是个怎样的画家了吗 ——出示课件、请你用课文里的句子来介绍戴嵩、

  1、你再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课文描写戴嵩是个著名画家的句子、

  2、全班交流、

  哪句话告诉你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随学生回答朗读感悟有关句子: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了什么 ——说明戴嵩画的画非常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你是从哪个词里感觉到的——"一 …… 就 ……" 请你再读一遍、那你还能用他说一句话吗 "、用"一……就……"说话练*、点击课件还有描写戴嵩是个著名画家的句子吗

  (2)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就是说:看画的人都点头称赞的、谁来读一读有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小朋友、大价钱是什么意思重读大价钱——你的朗读告诉我、你觉得花大价钱买很值是吗

  重读争——争什么呀、哦 恐怕买不到、每个人的体验不一样、可以有不同的朗读方式、试一试、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

  (3)你们还从哪些地方看出戴嵩绘画技艺精湛或很会画画的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说明了什么 ——戴嵩画得很快、

  演示:浓墨涂抹的大手笔、轻笔细描地轮廓勾画、(指导朗读)

  师: 是啊、戴嵩就是当时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家、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相传有一回、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他一会浓墨涂抹、一会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据说戴嵩特别喜欢画牛、他画的牛呀跟真的一样、怪不的当时围观的人看了都 ——(学生肯定会接上)纷纷夸赞、

  牧童教学设计 10

  一、教材分析

  《牧童》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这首七言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四、分析学生

  由于在城镇生活的`孩子,大多数人对“蓑衣”的形象、“草铺横野六七里”的情景、“牧童”的生活等尚不知晓,所以,我采用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的画面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激发想象的热情,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画面,进入意境,赏读诗文,体会诗句的凝练和意境之美。

  五、确定整合点:根据课文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如何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作为整合点进行教学,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故事激趣,介绍诗人:

  出示电视剧“八仙过海”片头,让学生猜出片名,也可试着说出“八仙”是哪八个人?

  师: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相机出示诗人吕岩人像图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牧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指名读。(评价:读通顺,流利) 谁还愿意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句的意思清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谁先来读这首诗?小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板书:铺

  诗中“铺”字为什么读pū?:(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

  铺:把东西散开放置,*摆。

  在诗中“铺”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铺开一样)

  2、自由读第一小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描述一下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枯燥的说教在效果上要好很多。]

  相机出示辽阔原野碧草葱茏的画面,学生欣赏。

  看着眼前绿草茵茵的画面,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 … 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

  师: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古诗的一种方法。

  出示:“抓重点字体会诗意” 齐读。

  【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汉字的音形义,领悟诗文内容。】

  4、 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

  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 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

  出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

  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

  板书:饱 卧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出示蓑衣图片)

  出示:“学看注释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齐读。

  “蓑衣”绝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8、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

  师板书:安然自乐

  师: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 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表个人的感受,让学生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

  ()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1、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

  师: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 。齐读。

  [设计意图:再次听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播放切合词中意境的乐曲,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

  出示课件。指名读。

  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

  3、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 能背下来了吗? 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总结学*方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方法、诗意……)

  相信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灵活学*。

  ()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读过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舟过安仁》等。

  鼓励学生课下多积累背诵这样的诗。

  2、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能不能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


《牧童》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3)

——《说屏》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导入课文。

  2、检查预*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3、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布置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弄清楚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第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4、师提问:“什么是屏?”学生用原文“屏者,障也”回答,并且解说。然后请学生找出,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学生答出屏的功用(多媒体展示)

  5、接着梳理文章,继续要求学生寻找文章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发言后,老师明确:屏的分类和屏设置时的注意事项,如: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等方面要做到得体。总之作者用一个字来形容屏的结构功用---“巧”。

  6、师:“作者给我们介绍的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喜爱和向往。”,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学生首先会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老师继续引导:“只有这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吗?”要求学生找出直接能书法出这种感情的句子。

  7、学生继续深入体会,找出文章中流露出感情的语句。“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这些句子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屏那种喜爱和向往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8、体会“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多媒体展示全诗)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师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9、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希望那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够还屏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结尾引用诗句来表达这个愿望有什么好处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10、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11、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其实古老的中国像这样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物一种器物文化,你能再给我们说出一些吗?”学生各抒己见,例如中国的茶具,

  12、总结:

  刚才大家都说的很精彩,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屏,猜想它们的用途。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四)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六)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研读赏析

  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二、总结拓展

  (一)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二)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 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⑶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 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 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 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 初步学*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小组讨论明确:

  ⑴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 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 “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教学设计说明】

  《说“屏”》一篇说明文,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读写能力,并能对课文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的实效。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处理,学生自然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有难易度,学*小组也由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构成,这样便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课堂上词语的检测练*,朗读课文的练*,整体感悟的练*,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而且随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说“屏”》只了解了屏风是什么,那么这堂课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知识用一用,给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知识并加入美术知识的综合练*。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设计是比较好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开端段,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课时是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学中我先用大量的优美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而后设计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环节,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实践证明,这个设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兴趣。另外,把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拓展活动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

  本文题为《说“屏”》,即介绍屏风这一在古建筑装饰中集实用和装饰于一体的具体物品,应属实物类说明文。但作者没有板着脸孔说教,而是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调,一种洋溢着个人喜爱的感情,一种个人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一种信手拈来的古诗文化用的情致,写得轻松活泼,让人为之动心。

  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一篇很典范的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说明文,较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和探究兴趣。

  2、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

  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在哪里见过的?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3、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销魂齐声称道帷幕因地制宜伧俗得体

  休憩擅长忒驻足雅俗之分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篇介绍屏风的说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记叙和旁引穿插于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如:①记得童年与家人……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④*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牧童》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4)

——改写牧童作文合集十篇

  黄昏时分,一位牧童高高兴兴的牵着一头肚子圆滚滚的牛儿走在回家的路上,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原野绿草如茵。一路上,风儿轻柔地抚摸着他,越发显得牧童脚步的轻快。

  咦?哪来的笛声呢?那笛声悠扬悦耳,时断时续的从远处传来,并且还逗弄着晚风。哦,原来是牧童吹出的笛声。牧童骑着牛儿,吹着笛子,似乎沉醉在这原野的幕色之中。那笛声飘的很远很远……牧童告别了原野,回到了家,连忙坐在桌边有滋有味的吃着母亲做的香喷喷的饭菜,吃完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他懒洋洋的伸了个腰,打了个哈欠,他连身上的蓑衣也不脱,就躺在草色葱茏的地上睡着了,仿佛绿茵茵的大地就是他的床,无边无际的天空就是他的帐篷。真可谓是饥来即食,困来即眠的一种无牵无挂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晚风柔柔,仿佛整个原野都在倾听他的细细的鼾声……

  夕阳的余晖,洒向大地,使田野上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当中,夹杂了几分金色和红色的光芒。

  清爽的晚风,轻轻地抚摸着大地上的每一颗小草,和每一棵树木,它们随风舞蹈,好像在说:“谢谢风姐姐,谢谢风姐姐!”

  “你们的月光婆婆就要来了!”说罢,便吹走了太阳。太阳下山了,小草脱下了金色的衣裳。

  忽然,大家远远地听见了几声清脆悠扬的笛声,大家静静的欣赏着风景,又听着悦耳的笛声,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

  笛声吹奏的美妙歌曲接*尾声,在一声长长的哼唱后便结束了。现在什么声音都没有了,伴奏的蟋蟀和晚风也停止了。月亮婆婆好不容易爬上山坡,就无私地给大地上披上了银装。

  牧童吃饱了饭,看着眼前皎洁的月光,迫不及待地回头,顾不上脱蓑衣,连忙跑出来,躺在地上,一边休息,一边欣赏着这美丽的乡村夜景,一边回想着过去美好的事情,要是能在这样美的地方与小伙伴们愉快地摔跤、斗蛐蛐儿,那该多好啊!

  广阔的草原绿草如茵,仿佛是铺在地上的一层绿毯。风儿轻轻的吹着地上的草,“沙沙沙”,小草就跟着节拍跳起舞来。还没有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了随风而来的阵阵笛声,一声一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地消失在耳边。

  早上,太阳还没露出整张脸的时候,牧童早已拿起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牧去了。只见他坐在一只大牛的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直到玩累了,就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看看天上的白云和飞翔的小鸟们,嘴角浮起了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皎洁的月亮爬上了树梢。牧童手拿着短笛,迈着轻快的步子来到了草地上,他连身上的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看着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和皎洁的月光,脑海里浮出了一个个精彩有趣的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了,悠扬婉转的笛声和风儿吹着草地的沙沙声、虫子的低鸣,犹如一首美妙的.曲子在宁静的夜晚飘扬着!渐渐地,笛声消失了,只有风儿还在轻轻地吹着小草,只剩虫子还在低鸣,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

  在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一望无际青青的野草。微风吹来,野草发出“沙沙”、“沙沙”的响声,使人*缓,让人舒服。黄昏之后,在寂静的原野上,隐隐约约听到有时断时续的牧笛声。寻着美妙的`笛声望去,看到一个小牧童,戴着草帽,穿着蓑衣,手拿牧笛,光着小脚丫,来到这草地上。他帽子也不摘,蓑衣也不脱,手拿着牧笛躺下,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天空中的月亮薄薄的一片,十分纯净,偶尔飘过几朵云彩。温柔的月光如一块白色的丝绸覆盖在牧童的身上。那么,又是谁弄起了笛声呢?原来是轻柔的晚风吹响了牧笛。发出了柔美的声音,在广阔而寂静的原野上飘荡真让人陶醉啊!

  乡村的夜晚多么美好啊!

  夜静悄悄的。辽阔的原野上,绿草如茵,十分茂密。草儿绿油油的,像是被刷上了一层绿油漆似的,那翠绿的颜色,一直流向天际。草儿很厚,厚得像是一层绿毯铺在原野上。草儿很柔韧,软得像是一张床,却很有韧性。草儿在月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仿佛喷上了一层薄薄的银漆。

  一阵风吹过,草儿此起彼伏,如同海上的波浪——前浪推后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原野上寥寥的几颗树也在风中摇曳着,在月光下舒张着自己柔美的身姿。

  这时,一阵悠扬的竹笛声随风传来,时断时续,愈来愈*。这笛声仿佛在逗弄晚风和晚风一起玩耍似的,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随着笛声愈来愈清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出现了一个孩童的身影。哦,原来是一个晚归的牧童,吃完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揣着竹笛躺在露天的草地上,望着皎洁的月亮,休息了。

  天是那么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湛蓝如洗,是那么明朗,太阳渐渐西沉,天空像是七彩的绸缎那么美丽。夕阳的金光洒满草原,牧童骑着黄牛回到家,金光也照耀着牧童的全身。

  夕阳又渐渐西沉,染红了天空,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吝啬鬼”,堪比严监生,收了最后一点金光。草原也变得黑暗,还挣扎着透着一丝绿色。每户人家的屋顶上飘出了缕缕炊烟,草场上也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奔驰的马儿停下脚步,望着天空,离开草场。

  饱饭后,家家户户都出来散步,除去一天的疲乏。牧童披着蓑衣,挺着圆圆的肚子,伴着轻柔的晚风来到草场上,月光洒满大地,牧童惬意地躺下,拿起笛子,笛声悠扬地传出,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嘹亮,时而低沉。河边钓鱼的儿童也回过头来望望牧童,陷入了沉思。此时,牧童以草地为床,夜空为帐,蓑衣为被,脚放在草垛上,进入了梦乡,月亮挂在天上,寄托了一个甜蜜的梦。

  在一个皎洁而又迷人的月光下,有一片草地。

  草地上,有许多许多棵小草,它们像一个个小精灵一样,给草地增添了无数生机,草地上还有许多棵高大挺拔的树,它们像一个个卫兵一样,守卫着草地。在晚风之中听见了笛子的声音,走*一看,原来是牧童在用笛子给美丽的草地伴奏呢!

  放完牛羊之后,牧童回来准备吃他的晚饭,等他吃饱了饭之后,拍拍自己的肚子,这才发现已经是黄昏之后了。他躺在了寂静的草地上。连蓑衣也不脱就躺下了,他吹着优美的笛子,想着今天所做的事情,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他把天当做自己的棉被,又把地当成了自己的大床。

  在这美丽而又迷人的草原上,他默默地享受着草原带给他的无限乐趣,也享受着草原带给他的舒适的环境。

  在这种境界里,他每天都重复的做着这些事情,似乎觉得这就是他的快乐。他每天和小草玩儿游戏,和大树捉迷藏。

  这种境界可真美好啊,我真的很羡慕他呀!

  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绿草,远处隐约传来一阵笛声,笛声在草原上悠扬而轻柔地回荡在草原上,显得十分地柔和,一阵晚风轻轻地在草原上徘徊着

  牧童吃了晚饭,夕阳也收起了最后一丝金光。他连蓑衣也没有脱下就已躺在柔和的月夜下,把大地当作床,以天空为屋顶。以蝉鸣为催眠曲,是那么自由自在。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洗去了上学的疲劳与烦恼。

  在这乡村的草原上,轻轻地蝉叫声,朗朗的读书声,孩子的欢笑声,都融化成了一片而那牧童在月色下,看着那柔柔的月光,好不惬意。

  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袁枚看见一群孩子正在河边玩耍。一个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大黄牛用蹄子使劲地踢着水往孩子们身上甩,孩子们大叫着躲闪,各个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大概是这个牧童玩累了,他骑着牛走开了,袁枚也跟上前去。只见牧童在树林里捡了一条柳枝,他把柳枝折成三条,将它们相互缠绕起来,最后再打个结,一个花环就大功告成了。“哇”,小牧童激动地喊道:“这个花环可真漂亮啊!”他将花环戴在自己的头上,重新骑上了自己的大黄牛。他在林子里边走边唱着小曲,歌声回荡在这片林子里,映着这美丽的山川河流,真是美不胜收。他的歌声嘹亮,引来了周边的小鸟,他的歌声衬托着这蓝天白云,小鸟们在空中围着牧童盘旋。袁枚见此情景,赞叹道:“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突然,小牧童看到了远处的一只蝉,他紧紧地盯着那只蝉,仿佛在想:这只蝉可真漂亮,我一定要抓住它。他捂着嘴,踮起脚,手里拿着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突然,那只蝉好像全身上下都长着眼睛似的,“嗡”地一下飞走了,小牧童跳来跳去,想用网去抓这蝉,可蝉已经飞远了。

  袁枚在一旁偷笑,心想:这小牧童可真是一个率真的小家伙呀。吟诵道:“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晚风“呼呼”地吹着,让人感觉神清气爽。

  这时,晚风中断断续续得传来了一声声的笛声。草原上的小草仿佛听懂了这笛声似的,一起跳起了舞。循着声音望去,我看见了一个正吹着笛子的牧童。

  他的衣服不太*整,衣服上还留着几颗饭粒,一副吃饱了的样子。他悠然自得地躺在软软的,仿佛胜过一切床的草坪上,旁若无人地吹着牧笛。羊群们也听懂了这笛声,听话地在牧童的旁边吃草。牧童吹了一会儿,仿佛累了,便翻了个身,穿着蓑衣,望着明月,两手逗弄着手边的青草,继续在这美丽的风景中自得其乐地享受放牧的自由,享受晚风的吹拂。


《牧童》教学设计合集十篇(扩展5)

——青蛙看海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教材分析: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一篇发人深思的童话故事,青蛙看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导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文中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描写,形象鲜明生动。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观察想象。

  学情分析:

  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基础,通过一年来的学*和训练,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学*汉字的经验和方法,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形成了初步较好的学**惯和读写姿势。他们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演读更受他们欢迎。他们想象丰富、爱好画画、乐于表演,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但他们的问题意识不强,虽然他们也能围绕某一内容提出较有深度的问题,但往往不能独立的、主动地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正确、端正地写“苍、登、吸、级”,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了解故事大意。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大家猜猜它是谁:宽嘴巴,叫呱呱,游泳跳高本领大,不吃米,不啃瓜,专吃害虫为农家。谁猜出来了?贴图,板书:青蛙。

  2、有一只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它很想去看看那一望无际的大海,看看那蓝蓝的天空,吹吹那凉爽的海风。(补齐板书:看海)今天我们要学*一个寓言故事,题目就叫:青蛙看海,齐读课题。

  3、你想知道青蛙最后看到大海了吗?老师想让你们自己先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出示自读要求:读书之前先来看看老师的小提示,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学反思《青蛙看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

  3、检查自学。

  (1)检查读生字。

  ①出示一、二类生字(指名读,小老师带读):

  qī na lèixiē

  期哪 累 歇

  cān�� dēn��xīshuān��shàn

  苍登吸双善

  zhǎn shījiējíhē

  展失阶级喝

  ②去掉拼音,玩游戏读生字。

  刚才有拼音朋友的帮忙,大家都读得很准确,去掉拼音你们还会读吗?小青蛙想要看大海,必须跳上一级一级的台阶登上高山。老师这里有一个用生字做成的台阶,让我们学着小青蛙来跳台阶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2)检查读词语。

  ①第一组(绿线里的字):

  第一层台阶,第一行都是书上绿线里的字,借助字上方的拼音自己先试试看。

  qīn��lèi xiē

  长期 天哪 累了歇一会儿

  指名拼读,小老师带读。

  ②第二组(生字词)

  第二行:本课的人物除了青蛙、松鼠,还有谁?

  cāng shuāng zhǎn

  苍鹰一双 展翅

  指名拼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③第三组(生字词)

  第三行:已经爬到半山腰了,继续努力。

  shàn shīxī

  善跑 失望 吸了口凉气

  指名拼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④第四组(生字词)

  第四行:非常好,最后一个高度。

  dēnghējiē jí

  登上 喝水 石阶 一级

  指名拼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⑤有拼音朋友的帮助我们读得很熟练,去掉拼音是否也能顺利登上山顶呢?(齐读、开火车读、同桌检测。)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这篇课文自然段特别多,还比较难,请大家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

  1、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指名说。

  2、课件出示课文12个自然段及标出的序号,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3、分自然段读课文。

  (1)读第一自然段。

  解释:喏(语气词,引起注意);教学“登”,介绍其字的由来及部首

  (2)朗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善跑”的'意思。

  过渡:青蛙觉得它都没有。苍鹰听了青蛙的话,又是怎么说的呢?

  (3)朗读第三自然段。理解:“展翅”的意思。展翅是什么意思?你能表演一下吗? 故事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是谁帮青蛙指路呢?(贴图:苍鹰)

  (4)朗读第四至十一自然段。

  ①苍鹰展翅飞走了,青蛙很失望。可青蛙真的看不到大海了吗?谁帮助了它?(张贴:青蛙) 我们来个比赛吧,一、二组读一段,三、四组读一段,看谁读得流畅。

  ②分自然段朗读。

  过渡:故事读到这里,青蛙跳台阶,登上了山顶?它们看到大海吗?

  (5)齐读第十二自然段。

  小结:青蛙不知不觉到达了山顶,看到了大海,我们也不知不觉会读了课文。老师这里有三幅图,谁能用结合课文的内容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4、看图说话,同桌互相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5、出示课文大意,用相关词语填空。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登、善”。观察其结构特点:左右对称,找出关键笔画的占位。

  2、师示范,生描红、仿写。

  3、展示、点评;再写、自评

  总结:小朋友,字就写到这儿。今天老师发现大家写字都特别认真!要把字写好确实不是件容易事,让我们像青蛙登山实现自己看海的梦想那样,认真地去对待,每天都进步一点点!你就能把字写漂亮啦!

  五、布置作业

  回家把《青蛙看海》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再抄写本节课学*的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9、青蛙看海

  青蛙图片苍鹰图片 松鼠图片

  善 登

  教学反思:本课王老师的PPT制作很用心,特别是识字采用爬阶梯的方式认读,能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教学措施,孩子很喜欢。教学环节环环紧扣,读字、读词、读句子,再去拼音读,教学中不仅教书本的知识,还延伸了诸如汉字的由来、故事以及猜谜语记汉字,内容丰富而又生动。不足:教学目标中指出学*四个生字,而实际教学只学历两个生字。指导朗读还不够充分,特别是拖音现象未能解决,不过这也是齐读的通病。总之,王老师教学扎实而又有效,课堂轻松愉悦,是不可多得的好老师!

  教材分析: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一篇发人深思的童话故事,青蛙看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导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文中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描写,形象鲜明生动。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观察想象。

  学情分析:

  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基础,通过一年来的学*和训练,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学*汉字的经验和方法,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形成了初步较好的学**惯和读写姿势。他们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演读更受他们欢迎。他们想象丰富、爱好画画、乐于表演,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但他们的问题意识不强,虽然他们也能围绕某一内容提出较有深度的问题,但往往不能独立的、主动地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