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实用10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江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之一。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所作。诗人借描写风雪之中垂钓的渔翁,来衬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其中那位“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学情分析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文质兼美,已得到人们的重视。四年级的学生对读古诗、赏诗境、悟诗情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古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讨论,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了解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故事的教学,感悟古诗选词精炼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从文字表面挖掘开来,用朗读、吟诵、议论等形式,深入感受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科学自然观和美的教育,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创设:让学生观看视频,充分感受老翁寒江独钓的画面。

  2、引导示范:在学*古诗时,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学*古诗,理解诗意。

  学法:

  1、朗读感悟: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感悟古诗。

  2、小组合作学*:在老师的引导示范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在大雪纷飞,寒分啸啸的时候,人们都已回家避寒,江面上却有一位老翁在垂钓,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江雪》(板书课题)。

  2、齐读诗题,总结题目意思。(江上的雪景)

  3、观看视频,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了解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指名交流汇报)

  3、学*生字,扫除拦路虎

  孤蓑翁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同学们,《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寓意深刻的“寒江独钓图”,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学*第一句:

  千山鸟飞绝。(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

  绝:尽,没有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

  3、小组合作学*

  用学*第一句的方法小组合作学*剩余的诗句。

  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重点抓“灭、孤、独”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理解

  (3)、根据关键词,把整句诗的意思翻译出来,并读一读。

  4、交流汇报

  第二句:万径人踪灭。

  径:小路灭:消失

  此句解释为: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

  第三句:孤舟蓑笠翁。

  孤:指江面上只有一条船

  蓑:指蓑衣 笠:指斗笠

  此句解释为: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第四句:独钓寒江雪。

  独:独自一个人

  此句解释为:独自一个人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5、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

  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6、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

  7、此情此景,诗人为什么还在独钓呢?

  8、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升华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简要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2、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副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课后搜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拽、茸、副、怜、魔、杖”这6个生字。

  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了解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3.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继续培养其独立阅读能力。

  4.指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语言内心活动,了解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

  2.教学难点:充分交流阅读体会后续编故事。

  [课前准备]

  1、按课文前连接语中的要求预*课文。

  2、学生搜集一些木偶的资料,了解什么是木偶。

  3、准备与上课相关的音乐和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笑比哭好》的歌曲。(上课前播放)课前板书好课题。

  2、过渡:同学们,我们在《笑比哭好》的歌声中开始了今天的学*。人的表情多种多样,人类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要是只拥有一种表情,那会是什么样啊今天,我们就从“笑”说起。同学们喜欢笑吗(生答:喜欢)(版画笑脸)笑脸谁都喜欢。

  3、师小结:是啊,生活中需要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么重要啊!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童话《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对笑有新的理解。

  4.齐读课题,(出示课件1)《小木偶的故事》。请大家来说说这是一篇什么体的童话(生答:拟人体童话,教师板书:(拟人体童话)

  二、初读,交流预*情况。

  1.大家已经预*了这篇课文,现在请自由快速小声读课文,要求做到: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初步尝试用适当的语气读,读完后想想这个童话故事主要内容是什么(生读书,师巡视)。

  2、读完后,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字的预*情况。(出示课件2词语)谁来认读一下这些词语,(抽一人读),再请生领读,其余跟读。

  3、课文中还有许多有趣的词语,我们也来读读吧。(出示课件3词语)齐读后,让同学们说说发现了什么(都是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我想请两个同学上来表演一下这些表情,看谁做的最像。(其余同学读一个词,他们就表演一个表情。两个人可以合作。)

  师:同学们在搜集词语时要学会归类识记。比如,还可以找出abb、aabb、abcc式的词语。请同学们在书上用不同记号勾画出这类词语。能分别再说几个吗

  4、好,现在同桌讨论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拿出作业本完成填空。只写需要填的内容。(出示课件4)集体填写主要内容的关键字,交流后再齐读一遍。

  三、深读,学*课文。

  1、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小木偶“笑嘻嘻”的句子,请同学们依次找出来画上横线。(出示课件5、6、7、8交流后读一遍)整篇课文就是以“笑”为线索来写的。

  2、交流问题,并体会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语气变化。

  (1)小木偶为什么总是“笑嘻嘻”的(因为老木匠只为小木偶雕了个笑嘻嘻的表情),老木匠很对自己的作法感到怎么样(满意)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老木匠怎么样的语气呢(高兴、自我陶醉)请找出老木匠很满意自己做法的语句,抽学生反复读。

  (2)可是,小木偶也因为笑嘻嘻的表情遇到了很多麻烦简单说说有哪些(生答:1、小木偶被熊**冤枉。红背包被抢,可熊**却不相信把他扔出去好远。(板书:被抢----不信)2、小木偶被小白兔怀疑。3、小木偶被老婆婆误解。(板书:头疼----不信)大家想想,受冤枉,遭误解的小木偶内心会是怎么样的(生:想申辩、委屈、伤心、无奈)注意读出这些语气,另外还要读出小白兔嘲笑的语气和老婆婆责备、不解的语气。请同学们找出小木偶、小红狐、熊**、小白兔、老婆婆说的话,前后桌四人分角色自由练读。小木偶遇到了这样的麻烦,他自己能有办法解决吗不能!(出示课件9)用委屈的语气齐读,那老木匠又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出示课件10)

  (3)小木偶的困难是怎样被解决的(生答:小女巫用他的魔杖在小木偶的脑袋上点了一下,“哇”小木偶哭出来了,小女巫又将另外几种表情送给了他。从此,小木偶会哭,会笑,会生气,会着急,也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了。)

  (4)你从小木偶的遭遇中体会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1填空)谁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在说一说(生答后出示课件12)全班齐读!在现实生活中,你们也许有类似经历和体验,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这句话意思。(生答)

  (5)师总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是生活又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事,不同的事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6)请大家再齐读最后一个段落。(板书:笑是很重要的---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四、分角色朗读。

  1.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好故事当然要多读读,这个故事读起来很有趣,请大家分角色读读这篇课文,先找出故事中的角色有哪些(小木偶、老木匠、小红狐、熊**、小兔子、老婆婆、小女巫)老师也可担任其中得一个角色。其余同学读旁白。注意角色语气的变化哦!

  2、分角色朗读。

  五、续编故事。

  1.学完这个故事后,大家还想不想知道小木偶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出示课件13)现在我们就先来续编一下:木偶有了所有表情,他又有怎样的经历呢注意续编时,应该和前面的故事联系起来,保持主线不变。

  2、学生口头编故事,师巡视。

  3、学生讲故事,课后把所编的故事写下来。

  六、单元回顾,总结升华。

  童话大多包含着深刻的道理,非常有趣,语言生动优美。童话让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童话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自由的翱翔,想我们所想,思我们所思,希望你们课后也要多读童话,写心中的童话故事。老师推荐你们读读《木偶奇遇记》这本书。(出示课件14)也可以看看动画片。

  七、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启示:笑很重要,但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我们应该用真诚的心去体验和感受。

  八、教学提示。

  这篇略读课文是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因为笑,老木匠自我陶醉;因为笑,小木偶屡次被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他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才真正得到“笑”——来自内心的快乐。教学本课重在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自读课文,在充分的朗读中进一步感受用恰当的语感读好不同人物、不同语境中的语气变化,同时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续编故事要在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力之后,以欲望为先导,以方法为依据,以参与为尺度,以鼓励为主。本课对人物表情的描写是一大特色,积累和学*这样的词语对于写童话故事很有帮助,不仅要在课内扣住,更要引导到课外,主动搜集、记忆。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目标:

  学*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目标:

  学*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一)复*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5、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泊船瓜洲》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

  《江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之一。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所作。诗人借描写风雪之中垂钓的渔翁,来衬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其中那位“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学情分析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文质兼美,已得到人们的重视。四年级的学生对读古诗、赏诗境、悟诗情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古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讨论,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了解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故事的教学,感悟古诗选词精炼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从文字表面挖掘开来,用朗读、吟诵、议论等形式,深入感受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科学自然观和美的教育,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创设:让学生观看视频,充分感受老翁寒江独钓的画面。

  2、引导示范:在学*古诗时,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学*古诗,理解诗意。

  学法:

  1、朗读感悟: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感悟古诗。

  2、小组合作学*:在老师的引导示范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在大雪纷飞,寒分啸啸的时候,人们都已回家避寒,江面上却有一位老翁在垂钓,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江雪》(板书课题)。

  2、齐读诗题,总结题目意思。(江上的雪景)

  3、观看视频,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了解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指名交流汇报)

  3、学*生字,扫除拦路虎

  孤蓑翁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同学们,《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寓意深刻的“寒江独钓图”,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学*第一句:

  千山鸟飞绝。(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

  绝:尽,没有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

  3、小组合作学*

  用学*第一句的方法小组合作学*剩余的诗句。

  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重点抓“灭、孤、独”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理解

  (3)、根据关键词,把整句诗的意思翻译出来,并读一读。

  4、交流汇报

  第二句:万径人踪灭。

  径:小路灭:消失

  此句解释为: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

  第三句:孤舟蓑笠翁。

  孤:指江面上只有一条船

  蓑:指蓑衣 笠:指斗笠

  此句解释为: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第四句:独钓寒江雪。

  独:独自一个人

  此句解释为:独自一个人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5、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

  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6、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

  7、此情此景,诗人为什么还在独钓呢?

  8、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升华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简要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2、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副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课后搜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5、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泊船瓜洲》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目标:

  学*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目标:

  学*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一)复*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1)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实用10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这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长城的图片。

  2、学生欣赏图片,师导入新课: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华夏儿女为之骄傲的长城。从秦代到明代,从明代到现在,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长城依旧巍然屹立在中国的领土上。

  今天我们从图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请你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句子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

  3、学生说感受。(美、长、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等)

  师过渡:长城就是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长城),了解——(长城)。

  4、板书课题。

  师:作者眼中的长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2页。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这就是批注。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2、指名分段读课文(4个人),正音。

  师:谁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

  师:看来预*很成功,4个同学都读得很流利。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找到了吗?

  3、指名学生交流。

  师出示最后一段话: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新语(描红:气魄雄伟、奇迹),指名学生读准确。

  自由读句子,你比较关注哪个词语?

  气魄雄伟写出了长城的特点,气势。工程,可见非常浩大,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世界,不仅仅是中国,可见长城威名远播,世界闻名。奇迹同上。

  师:读懂一句话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这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

  过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三、细读品味,积累语言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划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

  师: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2、交流。

  (1)品“长”,感悟气势。

  ①指名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师出示句子: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长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

  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绕操场跑上35000圈,长吗?来再读。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一起读。

  (出示图片)一万三千多里,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经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9个省市,基本上贯穿了全国。难怪作者会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它: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出示)齐读词语。再读句子。

  ◆ 气势

  请看,这是一张长城远景图。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弯弯曲曲、连绵起伏)

  你们看,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随着山势而变幻。遇到陡峭的山岭,它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它就俯冲直下。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这样的姿态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红蜿蜒盘旋)非常正确,齐读 词语,读出它的意思。

  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齐读。(不错,美中有气势。)

  ②、回归“奇迹”。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哪里可以说明长城是个奇迹?

  (2)品结构,感受巧妙。

  ①指名读句子说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宽)

  师: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而且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

  (齐读这部分)这一段,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看看作者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出来。(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②请同学们细读第二段,在83页的上面的插图中找一找,标一标。

  ③出示长城*景图。这是长城的*照,谁上来指着图片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指名板演)评:真会读书!你已经读懂了长城的构造了。

  ④想象一下,在战争中,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城墙高,易于防守;垛子高,躲在后面安全;城台可以让士兵养足精神等)

  这样的设计让你们感受了什么?(巧妙,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地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真正地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像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想说点什么?

  ⑤回归“奇迹”。

  让我们在此由衷地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升华

  1、(出示图片)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

  出示: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两句话写下来。

  2、出示句式,学生配乐写话。

  长城, 。

  3、开火车交流,汇成一首诗。

  4、有一个小诗人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写下了一首奇丽的小诗,出示:长城啊,长城!

  你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

  你如一座堡垒,为中原大地遮风。

  你似一座丰碑,见证炎黄子孙的智慧。

  长城啊,长城!

  我为你歌唱!

  我为你自豪!

  我为你列入“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骄傲!

  学生齐读诗歌。

  五、理清写作顺序

  1、远看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我们不禁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看长城,高大坚固,构思巧妙。我们由衷地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目的一样,效果一样,但作者的观察点却发生了变化,你发现了吗?

  (板书:远——*)这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他从不同角度让我们游览了——长城,见识了——长城,赞叹了——长城,下节课作者还会从另一个角度带领我们去理解——长城。

  板书设计:

  17 长城→奇迹 远

  ↓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

  【学材简析】

  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描写了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课文是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时的活动两方面写的。写鹅走路的姿态,突出了“慢条斯理”的特点:不仅每一步都掂量着走,即使是遇到狗,也不举步奔跑;写鹅的活动,突出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特点:不仅声势大──翅膀有力、嗓门大,而且与人抢占水面、公然吞食鱼饵,真是率性而为,毫无顾忌。拟人和夸张的写法,风趣而幽默的语言,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通过与《白鹅》进行同题对比阅读,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语言各具特色;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设计理念】

  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整体人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得。以“读”为主,通过感知读、理解读、体会读、感情读等多形式的读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感悟表达的特点。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交流阅读感受;运用比较的方法,领悟和了解不同作家的表达方法、语言特点。

  【教学策略】

  《白公鹅》是一篇通过与《白鹅》进行同题对比的阅读。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观察角度不同,心里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式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通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比较,学*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4、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比较《白鹅》和本文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预*课文,自学生字词。

  2、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有什么特点?

  2、观察、说话: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鹅。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3、导入新课: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图画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两幅“白鹅图”形象鲜明,姿态不同,气度各异,学生有兴趣进行观察比较。通过图画的比较,一方面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自公鹅的特点,另一方面运用形象“引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在比较中开始阅读。)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白公鹅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公鹅的特点,作者的`写法又与丰子恺的写法有哪些异同?读书时有了新发现,可以在书上写一写。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读书”要有认真的态度、良好的*惯、明确的目标,不能马虎、走过场。通过初读,把课文读通、读顺,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三、检查预*

  1、齐读生词。

  2、汇报交流。

  ①、课文写了白公鹅的什么特点?

  (它有“海军上将”的派头的特点。)

  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公鹅的特点?

  (作者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时的活动两方面写它的派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要求读前有要求、读后有反馈,将学*任务落到实处。通过充分的朗读,自主的交流,既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自由读文,感受白公鹅的派头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这是一只怎样的白公鹅。请大家边读边划出重点词语。出示:这是一只的白公鹅

  2、白公鹅这些特点,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

  3、边听学生汇报,边出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朗读,体会鹅的特点。(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该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公鹅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学生通过自我阅读,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学*品析词句、观察想象、联系生活、感情朗读等方法,既加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又促进了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因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白公鹅”将逐渐鲜明、丰满、可爱。)

  五、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设计表格,引导对比阅读。

  小组合作:先让学生复*旧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2、比较《白鹅》与《白公鹅》写法的异同

  相同点:

  ①、行文结构,都是先总述鹅的特点,再分述;

  ②、描写方法,都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③、都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

  ①、语言风格不同;

  ②、叙述的语气不同。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作家写同一类型事物,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比较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文章的特点感悟也更深。教师可适时指导学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学以致用,读练结合,练*表达,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六、拓展学*

  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有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向别人介绍吗?

  (设计意图:通过向别人介绍环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拓展和扩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七、课外小练笔

  1、小结,点出白公鹅的可爱。

  2、小练笔。以“我是一只XX的白公鹅,XX。”的形式写一段话,介绍那只既高傲又可爱的白公鹅。

  (设计意图:紧扣单元主题及课文特点,由课内引申开去,进行了适度的拓展和延伸,为读写结合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走路的姿态

  白公鹅——海军上将的派头喜爱

  *时的活动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简明,语言简洁,整体感强。)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3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语文课犹如一条流淌的河,清晰简约,主流突出;流畅自然,思绪奔涌;情感细腻,浸润无痕;清爽甘甜,回味悠长。《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在与一位穷苦小男孩的短暂交往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篇简短朴素又情味浓厚的课文,只有真正在如水的课堂中去和她对话,才能体悟到“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从“快乐”说起)

  师:(板书“快乐”)同学们,快乐经常萦绕在我们的周围,什么时候你觉得特别快乐?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师:是的,当我们认识一位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的时候是快乐的,受到表扬的时候是快乐的。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保xx都特别快乐,因为他的哥哥送给他一辆崭新的汽车,(出示汽车的图片)看,这是一辆怎样的汽车呀?

  学生看图说(漂亮、高级、时尚……)

  师:是呀,得到这样的一辆车当然快乐,可是,就在这一天,他明白了,快乐有很多种,给予才是最快乐的。(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并重点指出“给”的读音jí)

  [设计意图:通过说“快乐”、谈汽车把学生带入愉快轻松的学*氛围,然后,话锋一转,引出课题。环节简洁自然,又为深入学*课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初读感知(用“心灵”体会)

  师:让我们抛除一切杂念,用心去细细品味,轻声读课文,哪里最让你感动,最让你思绪万千,感到有一股暖流充满心间?

  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交流,教师不做过多点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为下一环节的学*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情感的提升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了解的就是学生的“第一印象”。随着学*的深入,学生的体会会更丰富和深入。]

  三、精读品味(抓“意外”品读)

  师:同学们都为小男孩感动了,当保罗第一眼见到他时,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学*1、2、3小节,讨论。

  从衣着看:家境不富裕。

  从动作看:非常喜欢保罗的汽车。

  从表情、语言看:可爱、直率。

  师: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小男孩却两次让保罗感到意外,最终让他明白“给予是快乐的”道理。学*课文4——11小节,找到男孩两次让保罗意外的句子,反复读,想一想,他们两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从保罗观察的角度,了解到男孩的普通,和后面的他带给保罗的意外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彰显其人格的高大。]

  品读第一次“意外”

  出示句子:

  “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当看到小男孩惊叹的表情,听到他说的话时,保罗是怎么想的呢?小男孩又究竟希望什么呢?

  (1)保罗: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2)小男孩:“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师:保罗想到的是“得到”,而男孩想到的却是“给予”,这是他们两人想法不同的根本所在。试着读读这几句话,把这种强烈的`反差读出来。

  学生朗读练*。

  品读第二次“意外”

  师:出人意料的回答让保罗开始觉得眼前的这个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于是便邀请他乘车兜一圈。这时,男孩提出(出示句子)

  “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这一次,男孩又让保罗吃惊了,保罗是怎么想的呢?而小男孩呢?

  (1)保罗: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

  (2)小男孩:让残疾的弟弟坐在车里,亲眼看看好看的圣诞礼物。

  师:保罗以为男孩想到的是自己,而男孩想到的却是他人。

  [设计意图:通过研究标点、体悟语言、合理想象、情感朗读等各种手段,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以对比的形式,感受男孩带给保罗的“意外”,体会“给予”的真谛。]

  师:车子开到了男孩门口,小男孩背出了他腿有残疾的弟弟,对他于下了承诺……

  出示句子:

  “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师:反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读、悟、交流,再感情朗读。

  师:多么坚定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愿望。相信小男孩会在多年后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为了别人的梦想。你们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

  (可以是弟弟得到礼物的快乐,更应是男孩能为弟弟付出而感到快乐,给予所带来的快乐)

  [设计意图:由衷的羡慕、难以抑制的兴奋、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都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流露出来。这句话值得细细品味、推敲。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细琢磨,再整体通过朗读表现其中的种种含义]

  四、感悟升华(以“练笔”表达)

  师:保罗为这一对兄弟感动了,他把小弟弟抱进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在圣诞节前夜,他们坐在车里看到了什么?三个人的心都很不*静,他们又想到了什么?拿起你得笔,乘着想象的翅膀,描绘下这美好的一夜。

  学生补写“他们三人坐在车上,车子缓缓地向前开着

  (反馈)

  师:在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在这个故事里,谁给予谁什么?

  男孩给予弟弟

  男孩给予保罗

  保罗给予男孩

  保罗给予弟弟

  弟弟给予男孩

  学生讨论。

  师: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侯,我真的很感动,她让我想到一句格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对“给予”的含义和小男孩的高尚情操有了一定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补写三人夜游的情景,相信“给予”所带来的快乐和美好一定会出现在学生的笔端,这一环节,是情感的升华。讨论不同人之间的给予,是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给予的能力,也要善于感受到别人的给予。“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

  板书

  给予是快乐的

  男孩保罗

  给予得到

  他人自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学*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初步学*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了解植物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所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变化后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欲望。

  【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变化的原因,领悟“魔力”一词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镜头回放,激发阅读期待

  1、2003年10月15至16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观看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录像。

  2、回忆镜头,想想这些科学术语你理解吗?

  第一组:载人航天、神舟飞船、返回式卫星

  你知道三者的区别吗?简介“神舟飞船”帮助理解。

  这句话你能读懂吗?“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其实,它们已搭乘过先前发射的神舟飞船和返回式卫星,算得上是航天旅行的老乘客了。”欣赏句子,哪个词用得特别准确?

  补充资料:1987年我国开始在卫星上搭载植物的种子,先是蔬菜、粮食,1996年才开始搭载花卉种子。

  第二组: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

  飞船里的杨利伟和在地球上一样吃饭、睡觉吗?

  (失重,即微重力;呼吸靠供氧──高真空。)

  什么是“宇宙射线”?读这个小故事你能明白:美国“阿波罗”号的宇航员们飞上太空第一次看到了人类从未见到的宇宙奇景。他们看到了美丽的地球,看到了月亮的背面,但同时他们的眼睛也感到了不适。回到地球后,他们患了白内障。从那时开始,有39位宇航员已经患了这种疾病。科学家说,这是宇宙中的射线所造成的危害。宇宙射线是比原子更小的宇宙粒子,它们像子弹一样射击宇航人员的眼睛,使人的大脑产生错觉,好像是看见面前不断有闪光一样。受到宇宙射线打击后,人的眼睛被伤害的程度是很严重的。

  3、预*课文了吗?你知道“神舟五号”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谁?经过太空旅行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学*《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相信同学们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4、指读、齐读课文,梳理文路:课文有六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请全班同学读,中间请四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用一个词语概医这一段的内容。

  读后梳理,板书:种子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变化后的用途

  二、探究课文,感受科学的魅力

  1、出示中心句: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听说过“魔力”吗?在什么情况下用?(童话中的魔镜、魔法师的神奇力量)你怎么理解“魔力”?

  2、自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有了哪些“魔力”,自学、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⑴有哪些魔力?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展示图片:太空水稻、黄瓜、番茄、辣椒、花卉等)。你能想象太空种子还有别的“魔力”吗?

  ⑵这些“魔力”有什么用途?(食用、药用、他用……)绿色蔬菜、治病良药、美化生活、绿化祖国……

  ⑶太空种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魔力”?再读第3段,重点引导:“在浩瀚的宇宙中,由于宇宙射线的辐射,由于处于微重力、高真空的特殊环境,使得一部分植物种子内部的遗传物质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结合课文,你猜想一下可能有哪些微妙的变化?如:外形、味道、颜色、营养、抗病性……

  “科学家对经太空遨游的植物种子进行选育,不断地选择优良的变异植株,淘汰那些不良的变异植株,并将优良的变异植株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使其性状稳定,最终培育成拳的太空品种。”

  读得懂吗?变异植株什么意思?联系两句话,说说太空种子的“魔力”来自哪里?大自然、科学。

  三、回扣主题,激发探索欲望

  1、再现中心句,齐读: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这是科学的魅力!

  2、真正的“魔法师”是谁?

  补充中心句: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3、科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科学家们对太空的探索还在继续,2007年,我国的“神舟七号”不但要上天,还要实现让宇航员走出座舱、行走太空的目标!

  4、课后作业:未来的科学家是谁呢?是你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粮食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设想出你心中的新产品,还要用一段话简要介绍一下。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美好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从文章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里感受;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心情怎样?

  2是啊,受到表扬,我们的心情是高兴的、快乐的,但是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上,还表现在心里,这种快乐便是给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 板书课题,理解“给予”意思,理解课题意思。(课题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齐读课题。

  二、预*探究,理清思路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了课文,谁来说说通过预*,你知道了什么?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3页,自由朗读这篇文章,边读边想:文中写了谁给予谁快乐?

  3、同桌交流:看看谁找到的答案最多。

  4、全班汇报:生说,教师副板书

  ( )给予( )快乐

  保罗 男孩和弟弟

  男孩 弟弟

  保罗哥哥 保罗

  教师小结,表扬同学们会读书并问:在这些答案中,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谁给予谁快乐?(男孩给予弟弟)

  三、品读文本,感悟男孩美好品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

  弟?并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汇报: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弟?

  学生读画的句子,教师重点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1)指一生读这段话,谈体会。

  (2)男孩和保罗的想法一样吗,你能说说他们的不同吗?

  (3)生说,教师填充表格,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这两个人的想法仅有一字之差,你能

  找到吗?(学生找到“有”和“当”)

  这两个字分别意味着什么?生说,教师总结:“有”意味着拥有、索取,“当”意味着奉献、给予,板书:奉献

  (4)你能读出他们的不同吗?找两位同学读,读出不同。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合作

  读。

  小结:男孩虽然小小年纪,但是当他看到这样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拥有,而是想到要奉献给他的弟弟;当他听说保罗有一个给予弟弟新车的哥哥时,男孩想到的不是想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而是想当这样的哥哥。听了男孩的这句话,保罗大吃一惊,可是,更令他吃惊的还在后头呢。

  2、品读第11自然段,体会男孩美好心灵

  (1)出示11段内容,指一生读。

  (2)大家都来读读这段话,老师相信会读书的你一定能读出自己的体会。

  (3)指生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从男孩的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方面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男孩的快乐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

  “讲”字,你读出了什么?男孩*时除了对弟弟讲圣诞礼物,还对弟弟讲什么? 师小结:多好的哥哥啊!始终想的都是弟弟,*时给他讲好看的圣诞礼物,今天想到的还是弟弟,你能把这种对弟弟的爱读出来吗?

  3、在这之前,当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开到家门口时,保罗怎样想?

  现在,听了男孩的话后,保罗明白了什么?

  小结:保罗明白了,男孩不是想在小朋友面前炫耀汽车,而是想让他那腿有残疾的弟弟亲眼看看汽车啊!听了男孩的话,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

  师:是啊,他从没见过这样的孩子,一心想到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弟弟,所以保罗下了车——

  生接读课文“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 师:三个人一起走向了圣诞前夜,(出示圣诞夜景)瞧,圣诞节的夜晚流光溢彩,圣诞树在璀璨的灯光下显的更美丽了,上面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欢声笑语溢满整条街道,望着这美好的一切,从没出过门的小弟弟很快乐,他第一次坐上了漂亮的汽车,第一次到过了他从没到过的地方,第一次看到了他从没看到的景物,所以今晚的他一定很难忘。

  男孩和保罗为什么难忘?

  小结:男孩因为帮助弟弟,让弟弟坐上汽车,看到弟弟快乐,男孩也很快乐,所以今晚的他也很难忘。

  保罗呢,被男孩的品质感动、感染,帮助兄弟俩坐上汽车,看到兄弟俩快乐,他也懂得了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最重要的是,他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四、拓展延伸

  1、通过刚才的`学*,你能不能说说现在理解的“给予”的内涵。

  2、自古至今,人们都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当作美好的品德,有许多人,也在像文

  中的男孩一样,像保罗以及保罗的哥哥一样,默默奉献着爱心。

  出示名人名言,指生读。

  3、生活中,书籍中都有许多关于奉献,关于给予的故事,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

  给你的阅读材料《爱心树》,然后思考,大树为什么很快乐?

  学生读后,交流问题。

  4、总结:大树因为给予男孩帮助而感到快乐,他的爱心同样让我们感动,希望同学

  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给予别人一份帮助,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自己也收获一份真正的快乐。

  5、推荐阅读:

  《给,永远比拿愉快》

  《爱的教育》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3、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感悟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2、懂得童话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美丽的童话故事吧!

  1、导入课题;齐读课题。就是这棵去年的树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伤感和不舍,让我们带着怀念深切地呼唤这棵去年的树吧!

  2、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这篇童话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通过读课文,我们了解了鸟和树是什么关系?默读课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生进行交流。

  三、研读课文,训练朗读。

  1、去年的树和鸟在一起是怎样的情形?自由读1——4自然段,你的感受是什么?

  (1)“天天”一词说明了什么?重点体会:天天唱、天天听;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你们有这样的朋友吗?(老师评价:;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幸福,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一段。)

  (2)分别时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请你和你的同桌来练一下这组对话,好吗?(生就*找一位好朋友读,师指导)请一对同桌读对话。(老师评价:老师发现这只小鸟说:“我明年一定回来”时,语气特别坚定,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读吗?)再请一对同桌读。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感觉到这对好朋友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啊,让我们的男孩子来读大树,像刚才那位男同学这样读出自己的个性,女孩子读小鸟。咱们一起来对对话看,好吗?(男女生分角色读)你们这是在向朋友保证啊,坚定些,再来一次,好吗?(女生读)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3)小鸟带着对好朋友的承诺飞到南方去了,等哪!盼哪!终于又迎来了一个春天来寻找她的好朋友了。可是,不见树的踪影。假如,你就是寻找好朋友的那只鸟,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焦急、伤心)千里迢迢,历尽了千幸万苦,还是找不到好朋友,真是心急如焚哪!请同学们用—————线画出鸟儿寻找朋友急切的话语,并指名读。(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急切)

  2、鸟是怎样寻找大树的?

  (1)默读7—14自然段,概括鸟儿寻找好朋友的过程。

  (2)反复朗读小鸟询问的话,体会小鸟的心情。

  (a)“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b)“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c)“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3、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邀请想表演的小朋友上台进行表演,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

  (1)学生做小鸟,自找合作伙伴练读。

  (2)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

  (3)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

  4、总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1、出示课件: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2、这回,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了?(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吧。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3、这两个“看”,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大树。多么守信的小鸟啊。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他舍不得离开。同学们,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引读课文最后三段,把小鸟换成“我”,再指导读。(你们的朗读,把我的心也深深打动了。你们是这么读的“睁大眼睛、盯、看、又看”,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

  4、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

  五、教师总结:

  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历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七、回归课题,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去年的树,虽然不复存在但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太多太多的思考,太多太多的启发,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2、读完这篇感人的肺腑的美丽童话,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拿起笔把你此时心中最真的感受写下来,可以对鸟儿说,也可以对大树说,也可以对别的对象说。

  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珍爱友情,信守诺言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作5:“××的自述”,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片断的阅读提示。第二部分是学生的两篇*作片断。第三部分是*作要求,要点有二:一是用“××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二是要求写得具体生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让学生比较对闹钟的不同介绍,感知自述的形式,并在层层深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写好自述形式的*作。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作的要求,采用“××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课件

  学生:每人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1.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2.幻灯出示课本中的小闹钟插图,教师口述介绍《小闹钟》。

  3.议一议:老师的介绍和你的介绍有什么不同?引出“自述的形式”。

  4.教师小结:把小闹钟当作人来写了,像这样的写法,叫做“自述的形式”,(板书:自述),也就是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自己的特点,这样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

  【通过学生说、听、议,组织学生交流感悟,明确本次*作片断最值得学*的是让被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用“自述的形式”来介绍熟悉的事物,使文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自述的写法。】

  二、研读例文,学*写法

  1.学*例文《小闹钟》。

  (1)其实,老师介绍的《小闹钟》就在你们的书上,请同学们翻开书第99页,默读例文《小闹钟》,想想:它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的?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生:介绍了小闹钟的大小。

  师:请你读一读描写的句子(学生读)。

  师:写小闹钟的大小就是介绍它的外形(板书:外形)。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颜色是天蓝色的。

  师:写小闹钟的颜色也是介绍它的外形。

  生:介绍了小闹钟的时针、分针、秒针,调节时间的旋钮和改变报时音乐的操纵杆。

  师:这是介绍小闹钟的构造,(板书:构造)还有哪句话也介绍小闹钟的构造?

  (学生读:“在我的头顶,有一处精致的小房子,上面有精美的花纹,看上去像是古代帝王的宫殿。”)

  师:小作者看到闹钟上精致的小房子,就联想到古代帝王的宫殿,这是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生:还介绍了小闹钟的作用,它可以到点报时和定时闹铃(板书:作用)。

  师:在介绍小闹钟的作用时,用了几个这样的词,请大家认真听,老师来读这些词,你觉得这些词用得怎么样?(师读:告诉、伸出、拿着、敲、唱)

  生:交流。

  师: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了想象,把小闹钟写成了会说、会动、会唱的人,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学*例文《小溪流的自述》。

  (1)指名读《小溪流的自述》,其余学生边听边想:《小溪流的自述》这篇文章又是怎么写的?

  (2)学生交流。(板书:心理)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两篇例文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时,是从事物的形状、结构、作用、心理等方面去写。那是不是介绍一个事物,这每一个方面都要写到呢?对,我们要抓住这个事物的一两个或两三个方面的特点去写,把它写得具体、生动。(板书:抓住特点)

  【通过学生细读、思考、交流以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明白: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三、明确要求,练写自述

  1.明确*作要求。

  学生齐读书上第100页*作要求。教师强调:今天要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事物,就是要把这个事物当作“我”来写。

  2.开拓选材思路。

  (1)师:在我们身边,除了你今天带来的东西以外,还有哪些熟悉的事物?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归类板书。如:玩具、家用电器、学*用品……

  3.指导写作。

  在这么多的.熟悉事物中,你准备选哪个熟悉的事物写?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写?(学生之间交流)。

  4.学生*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拿出作文纸,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替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一个事物写个自我介绍吧。注意写的时候不要看别人的,也不要说话,一个劲地往下写,遇到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从亲身体验中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大胆的写作,让学生从中自由发挥。写作的时间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多说一句话。这段时间看似寂静,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都高度紧张的时刻,是决定这节课能否收到效果的基础。】

  四、赏读*作片断

  请两位学生分别上台读自己的*作,师生围绕*作要求来对照*作,共同评改。

  (如果学生是写带来的物品,交流时可出示物品进行指导。)

  【通过赏读*作片断,学生参与评价、修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水*。】

  教学反思

  1.例文引路,感知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自述的形式是四年级学生学写*作的一种新形式。对新知识的学*,本课教学没有采用“填鸭式”,而是让学生先兴趣盎然地介绍事先带来的小物品,再听老师对例文《小闹钟》的介绍,然后比较师生的介绍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自述的形式”。教学中通过学生说、听、思,组织学生交流感悟,让学生在交流中感知自述的写法。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轻轻松松就学会了写作新知识,也克服了学生畏惧*作的心理。

  2.例文引路,学*写法

  “例文是最好的示范”。通过两篇例文的学*来探究内容,了解例文如何进行“自我介绍”,使学生明白: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介绍时用上了哪些好词好句。从而明确自我介绍”时不但要把内容说清楚,还要把句子写具体、生动。如此层层递进,无形中把写作方法渗透到交流之中,充分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例文引路,自由表达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通过例文的学*使学生感受写作是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让学生明白可写的事物很多后,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认识事物,明确不同的事物要抓住它们不同的特点来写;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并激发想象。课堂中学生愿写、会写、乐写,写出了自己的童趣、童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苏教版中年级段“*作训练”大都安排了“例文”。例文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学*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从而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让我们恰当地用好例文,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水*。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3、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感悟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2、懂得童话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美丽的童话故事吧!

  1、导入课题;齐读课题。就是这棵去年的树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伤感和不舍,让我们带着怀念深切地呼唤这棵去年的树吧!

  2、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这篇童话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通过读课文,我们了解了鸟和树是什么关系?默读课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生进行交流。

  三、研读课文,训练朗读。

  1、去年的树和鸟在一起是怎样的情形?自由读14自然段,你的感受是什么?

  (1)“天天”一词说明了什么?重点体会:天天唱、天天听;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你们有这样的朋友吗?(老师评价:;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幸福,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一段。)

  (2)分别时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请你和你的同桌来练一下这组对话,好吗?(生就*找一位好朋友读,师指导)请一对同桌读对话。(老师评价:老师发现这只小鸟说:“我明年一定回来”时,语气特别坚定,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读吗?)再请一对同桌读。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感觉到这对好朋友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啊,让我们的男孩子来读大树,像刚才那位男同学这样读出自己的个性,女孩子读小鸟。咱们一起来对对话看,好吗?(男女生分角色读)你们这是在向朋友保证啊,坚定些,再来一次,好吗?(女生读)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3)小鸟带着对好朋友的承诺飞到南方去了,等哪!盼哪!终于又迎来了一个春天来寻找她的好朋友了。可是,不见树的踪影。假如,你就是寻找好朋友的那只鸟,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焦急、伤心)千里迢迢,历尽了千幸万苦,还是找不到好朋友,真是心急如焚哪!请同学们用—线画出鸟儿寻找朋友急切的话语,并指名读。(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急切)

  2、鸟是怎样寻找大树的?

  (1)默读7—14自然段,概括鸟儿寻找好朋友的过程。

  (2)反复朗读小鸟询问的话,体会小鸟的心情。

  (a)“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b)“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c)“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3、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邀请想表演的小朋友上台进行表演,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

  (1)学生做小鸟,自找合作伙伴练读。

  (2)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

  (3)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

  4、总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1、出示课件: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2、这回,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了?(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吧。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3、这两个“看”,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大树。多么守信的小鸟啊。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他舍不得离开。同学们,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引读课文最后三段,把小鸟换成“我”,再指导读。(你们的朗读,把我的心也深深打动了。你们是这么读的“睁大眼睛、盯、看、又看”,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

  4、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

  五、教师总结:

  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历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七、回归课题,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去年的树,虽然不复存在但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太多太多的思考,太多太多的启发,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2、读完这篇感人的肺腑的美丽童话,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拿起笔把你此时心中最真的感受写下来,可以对鸟儿说,也可以对大树说,也可以对别的对象说。

  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珍爱友情,信守诺言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九寨的美景。

  2、体会作者对九寨沟的热爱之情,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些图片。

  (多媒体演示九寨沟美景图)这些图片美吗?想不想知道它是哪儿呢?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九寨沟。这节课,就让我们走*九寨沟,和九寨沟来一次亲密接触。

  板书:九寨沟

  过渡:老师现在就迫不及待地想到九寨沟去看看,那么,它在什么地方?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九寨沟在什么地方?

  2、为什么这个地方叫九寨沟?

  3、怎样走可以来到九寨沟?

  三、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来说说九寨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出示句子: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齐读,引导:想不想看看这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多媒体演示九寨沟五绝图片)

  边看图边回忆课文,想想:哪些词语就描写的是这几幅图片?

  出示词语: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湖飞瀑异兽珍禽

  集体读。

  过渡:同学们,这四个词语向我们展示了九寨的五绝:雪峰、原始森林、湖泊、瀑布以及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同时也描绘了九寨沟最主要的、最美丽的四幅画面。

  四、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它们的。找到相对应的内容,在文中标记出来,再读一读,

  1、同学交流。

  2、读句子,欣赏文字描绘的美丽图画。

  A、雪峰插云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雪峰的什么特点?

  B、古木参天

  九寨沟的数木怎么样?

  C、*湖飞瀑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抓住重点词语:颗颗宝石、彩带般、清澈见底、色彩斑斓,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并有感情地读。)

  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

  1)美读。

  2)句中有个“难怪”,你能不能换个其他词语来读读这一句话。(怪不得,所以、因此)

  九寨沟的湖泊之美可真是难得一见,难怪去过九寨的人都会发出感叹:“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

  由于河谷高低不*,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抓住重点词语: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引导学生说说从句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了壮美,并有感情地读。

  D、异兽珍禽

  1、自由读,画出这段中描写的动物。

  2、填空:( )的金丝猴( )的羚羊

  ( )的大熊猫( )的小熊猫

  3、难道走进原始森林中只会看到这些动物吗?

  出示:原始森林覆盖了九寨沟一半以上的面积。林中植物种类繁多,现有天然森林*3万公顷,植物20xx余种。多种野生动物繁衍栖息于此,其中包括高等动物170种、鸟类141种,属国家保护的有17种,如:大熊猫、牛羚、金丝猴、毛冠鹿、白唇鹿、小熊猫、猕猴、红腹角雉(zhì)、绿尾红鸡、大天鹅、羚羊、碉羊、蓝马鸡、血雉等。

  4、同学们,读了这段话,请你仿照课文中写写,也许我们还会看到什么?它在干什么?

  5、说说你写的句子。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九寨的风景让我们留恋,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四幅美丽的画卷吧!出示:雪峰插云古木参天*湖飞瀑异兽珍禽

  2、同学们,当我们再一次读这些词语,你心里有什么想要说的,说一说。

  3、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九寨沟,你会用什么词呢?

  4、有一位藏族歌手,叫容中尔甲。他就唱了一首《神奇的九寨》,那就让我们在他的歌声和九寨沟说再见吧!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学*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初步学*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了解植物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所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变化后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欲望。

  【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变化的原因,领悟“魔力”一词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镜头回放,激发阅读期待

  1、2003年10月15至16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观看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录像。

  2、回忆镜头,想想这些科学术语你理解吗?

  第一组:载人航天、神舟飞船、返回式卫星

  你知道三者的区别吗?简介“神舟飞船”帮助理解。

  这句话你能读懂吗?“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其实,它们已搭乘过先前发射的神舟飞船和返回式卫星,算得上是航天旅行的老乘客了。”欣赏句子,哪个词用得特别准确?

  补充资料:1987年我国开始在卫星上搭载植物的种子,先是蔬菜、粮食,1996年才开始搭载花卉种子。

  第二组: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

  飞船里的杨利伟和在地球上一样吃饭、睡觉吗?

  (失重,即微重力;呼吸靠供氧──高真空。)

  什么是“宇宙射线”?读这个小故事你能明白:美国“阿波罗”号的'宇航员们飞上太空第一次看到了人类从未见到的宇宙奇景。他们看到了美丽的地球,看到了月亮的背面,但同时他们的眼睛也感到了不适。回到地球后,他们患了白内障。从那时开始,有39位宇航员已经患了这种疾病。科学家说,这是宇宙中的射线所造成的危害。宇宙射线是比原子更小的宇宙粒子,它们像子弹一样射击宇航人员的眼睛,使人的大脑产生错觉,好像是看见面前不断有闪光一样。受到宇宙射线打击后,人的眼睛被伤害的程度是很严重的。

  3、预*课文了吗?你知道“神舟五号”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谁?经过太空旅行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学*《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相信同学们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4、指读、齐读课文,梳理文路:课文有六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请全班同学读,中间请四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用一个词语概医这一段的内容。

  读后梳理,板书:种子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变化后的用途

  二、探究课文,感受科学的魅力

  1、出示中心句: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听说过“魔力”吗?在什么情况下用?(童话中的魔镜、魔法师的神奇力量)你怎么理解“魔力”?

  2、自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有了哪些“魔力”,自学、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⑴有哪些魔力?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展示图片:太空水稻、黄瓜、番茄、辣椒、花卉等)。你能想象太空种子还有别的“魔力”吗?

  ⑵这些“魔力”有什么用途?(食用、药用、他用……)绿色蔬菜、治病良药、美化生活、绿化祖国……

  ⑶太空种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魔力”?再读第3段,重点引导:“在浩瀚的宇宙中,由于宇宙射线的辐射,由于处于微重力、高真空的特殊环境,使得一部分植物种子内部的遗传物质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结合课文,你猜想一下可能有哪些微妙的变化?如:外形、味道、颜色、营养、抗病性……

  “科学家对经太空遨游的植物种子进行选育,不断地选择优良的变异植株,淘汰那些不良的变异植株,并将优良的变异植株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使其性状稳定,最终培育成拳的太空品种。”

  读得懂吗?变异植株什么意思?联系两句话,说说太空种子的“魔力”来自哪里?大自然、科学。

  三、回扣主题,激发探索欲望

  1、再现中心句,齐读: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这是科学的魅力!

  2、真正的“魔法师”是谁?

  补充中心句: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3、科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科学家们对太空的探索还在继续,2007年,我国的“神舟七号”不但要上天,还要实现让宇航员走出座舱、行走太空的目标!

  4、课后作业:未来的科学家是谁呢?是你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粮食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设想出你心中的新产品,还要用一段话简要介绍一下。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2)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10份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1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29*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2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思路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学*第二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画出二--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句话看出的,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学*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或句子感受到的?

  (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

  (1)“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2)“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滑”可以换成“划”吗?为什么?

  3.指导朗读

  (3)指导朗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拓展练*:说说石狮子有的在( ),像在( )。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当小导游介绍你喜欢的一处景点。

  2、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3、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你知道游览景点的文章应怎样写了吗?(按顺序、抓特点、突出重点)

  六、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会认“颐、耸、阁、舫、眺、堤、态”这七个生字;会写“殿、廊、柱、栽……”十一个字。

  2、会正确地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堤岸、眺望、姿态不一”这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及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结构严谨,文脉清晰的特点及感悟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字词的书写。

  【教学难点】

  字词的书写,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感悟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多媒体──观看颐和园美景图

  1、看颐和园的图片:

  同学们,游览了雄伟的长城后,今天老师想带着大家去另一处地方看看。

  2、揭示课题:

  这么美丽的风景是哪里呢?

  ⑴出示课件:

  18、颐和园

  ⑵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写作的思路

  1、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⑴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边读边思考颐和园带给你怎样地感受。

  2、检查生字词:

  出示课件:

  颐和园、柱子、栽种、狮子、朱红、大殿、长廊、耸立、琉璃瓦、佛香阁、金碧辉煌、葱郁、画舫、几乎、远眺、堤岸、姿态不一

  先指名读──再齐读。

  3、整体感知: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反馈交流:

  导:读了课文后你能来说说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公园吗?

  ⑴学生找到第一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导: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齐读第一段──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你知道了颐和园的哪个特点?

  (大、美)

  老师插入一个知识:

  颐和园占地290.8公顷=29080000*方米约5000个校园大。

  导:了解了这个知识后你想说些什么?

  齐读这句话:

  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吧!

  ⑵学生说“美丽”找到最后一段“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

  齐读这句话──指名回答读了这句话后的感受。

  引到第一段导:

  请不同的学生找。

  三、再读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自由读2~5段:

  说一说小作者游览美丽的颐和园时,一共去了几处地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反馈交流:

  导:小作者先游览了哪些地方,再游览了哪些地方呢?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呢?

  3、理清文章思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导:我们从这些句子中明白了作者游览的顺序,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美丽的颐和园吧!

  四、精读课文

  引:你最喜欢颐和园哪处景点呢?选择相关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交流:

  1、精读第二段:

  齐读第二段读了这段话后你体会到了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⑴出示长廊的图片:

  我们一起先去领略一下这条美丽的长廊看看他的魅力吧!一起读!

  ⑵读完后问感受:

  我觉得这是一条很长的长廊。

  在文中找句子: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齐读这句话──讲说明的方法读了这句话后你想说什么?

  这句话说明了长廊的长(列数据)。

  ⑶这条长廊很美丽。

  在文中找句子: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

  齐读这句话──说说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景色十分美丽)。

  导:如果当时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伴着徐徐微风,你正走在这条长廊上,深深地呼一口气,你会感到怎样?

  指名请同学读──齐读。

  ⑷朗读体会:

  ①找到“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再次齐读第二段:

  带着你们的感受,伴着音乐,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二段吧!

  2、精读第三段:

  ⑴找到“佛香阁”“排云殿”:

  走完长廊后作者又去游览了哪些景物?

  ⑵教学“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①找出这句话:

  文中是怎样来描写佛香阁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②齐读这句话。

  ③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感受?在图中找一找作者所说的佛香阁是哪个建筑。

  ④看完图后,再自由地来读读这句话,谈谈佛香阁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解释“琉璃瓦”。

  理解耸立,体会佛香阁的高。

  ⑤想着佛香阁的样子,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⑶教学“排云殿”:

  ①找到“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

  导:作者又是如何来写排云殿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句话,说说作者在描写排云殿时哪个词语用得好?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②理解“金碧辉煌”:

  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齐读这句话(先看图,排云殿):

  这一排排金碧辉煌的排云殿多么漂亮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话。

  3、精读第四段:

  ⑴找到:

  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导: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作者是在哪个角度看的?看到了那些景物呢?

  ①找到“宫墙”:

  齐读这一句话。

  文中用了怎样的语言来写宫墙的呢?

  ②体会掩映。

  ③从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互相衬托,互相遮掩。)

  ④体会颜色:

  找到描写表示颜色的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⑵找到昆明湖:

  看着这么美丽的昆明湖,我们一起把作者的语言来读一读吧!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指导:

  读得轻。

  齐读这一句话。

  ⑶体会“滑”:

  拓展:

  假如此时你正坐在船上,听着悠悠地桨声呼吸着新鲜空气你有什么感受?

  ⑷找到“城楼和白塔”:

  ①作者是怎样观察到城楼和白塔的。

  ②齐读第四段。

  4、齐读第三四两段:

  导:我们在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了这些美景,让我们伴着音乐,随着作者再去走走吧!

  5、第五段:

  ⑴自由地读第五段:

  找到“堤岸”,读相关的句子。

  ⑵找到“小岛”读相关的句子。

  ⑶找到“十七孔桥”:

  导:说说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找词语

  柱子多──找词语

  狮子多──找词语

  想象一下狮子会有哪些形态?

  齐读2~5自然段。

  导:作者一路带我们去游览了那么多的景点,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一下吧!

  五、结课、布置作业

  1、提醒难写的字,及容易写错的字:

  栽、雕、廊。

  2、画词语、抄词语。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长、奇、美

  山脚: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山上:宫殿、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美丽的景色通过读、赏,感受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但是实际教授起来感觉有些乱,对学生的问题把握不到位,归根到底是对教材的钻研不透。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4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内容

  引入学*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全班交流、展示学*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意图

  1、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能力。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照片引入,激情引趣

  (展示本班学生在颐和园内所拍摄的照片,通过学生介绍照片的背景,激发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照片上的小男孩吗?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些照片是从哪拍的。

  2、生介绍自己游览颐和园的情况:

  出课题并板书:

  颐和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第18课《颐和园》。

  二、交流资料,预*反馈

  1、导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通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颐和园的认识较为全面,同时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热情。)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利用图片、电教手段等创设一个旅游的环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导语:

  的确,颐和园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老师一起走进颐和园。

  2、颐和园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景色美。

  3、回答: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是否能用上书中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或者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交流:

  学生可以画游览示意图,可以用书中的语句来概括。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作者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五、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游览顺序,可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景物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1、通过初步的学*,我们对颐和园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说颐和园的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主线,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2、再读课文:

  注意反复朗读描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景物段落。

  3、小组学*交流,师引导:

  把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可以朗读,也可以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还可以以游客的身份说一说。如果把你查找到的资料也融入进去就更好了。

  4、全班范围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读后可让学生评议:

  他读得怎么样?为什么怎么读?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如果学生采用导游的方式,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并从中渗透导游的技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组织、点拨。

  ⑴长廊:

  师引导:通过导游的介绍(朗读)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重点词句: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等。)

  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廊很长?我们都来读一读。

  (从中体会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长廊长的特点写法。)

  ⑵佛香阁:

  师引导:

  (学生介绍)出示图片:

  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谁能指出哪座建筑是佛香阁?你怎么认定就是它?

  (体会作者抓住佛香阁建筑上的特点来介绍景物的写法。)

  还可以通过看图理解“耸立”一词。

  ⑶佛香阁前:

  师引导学生理解: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中作者运用“镜子”和“碧玉”作比喻,突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指导朗读:

  绿的树,红的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的湖面,游动的船,真是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⑷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七孔桥”的狮子形态,理解“姿态不一”的含义,可联系学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来想象。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导游技巧,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和写作的指导及想象能力的培养。)

  六、组织资料,再次交流

  导语:颐和园内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通过查找资料大家还要介绍哪些呢?给大家介绍介绍。

  (在此安排资料的再次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说也说不尽。现在,我们的游览即将结束,如果让你在颐和园的留言册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你会写些什么呢?

  教学设计特点

  1、努力改变串讲串问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以朗读为主要手段,摒弃了不必要的分析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努力体现民主学风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3、重视资料的运用和语言的积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如课内外结合和读、说、写结合的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努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操作性强。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进入情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将学生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

  2、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力求使学生达到要求。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1—3自然段,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的优美语言。

  3、学*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仿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练*有感情读文,从语言文字中想象,体会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生手机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颐和园风景的图片,问: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板书课题,注意“颐”字里面是个扁扁的口。

  是的,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神奇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去领略那里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重点提醒“堤、耸、舫”三字的读音。(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哪个?

  4、指名读文,想: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美)课文中有两处直接点明颐和园很美,在哪儿呢?(提示文章总分总的写法)

  5、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交流资料,了解历史

  1、课文的第一句话点明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你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交流资料)

  2、课件出示图片,师小结。

  3、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领略美景

  这么美的地方,我们赶快去瞧一瞧吧!

  1、了解游览顺序

  ①默读2-4自然段,划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

  ②指名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

  2、领略长廊之美

  ①自由读文,同桌说说你感觉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是从书中的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长一眼望不到头(颜色美、形状美)

  七百多米长273间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说明长廊的长?

  读句子

  美画(内容多、题材多样)

  花(品种多、数量多)

  ②那么,文中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景色如何?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自学,写批注。

  3、领略建筑之美

  ①佛香阁高耸立

  美形状美八角宝塔形三层

  颜色美闪闪发光

  ②排云殿大一排排

  亮金碧辉煌

  ③小结,练*背诵。

  五、练*写话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回忆当时的游览顺序,写一段话。

  六、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让我们继续期待下节课昆明湖和十七孔桥之旅吧!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   教学重点、难点:

··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   教学准备:

··    1.CAI课件、展板。

··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   课时安排: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   三.初读课文:

··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      如果有,板书问题。

··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8

  【情景说明】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中。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领略美景,学*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

  《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找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cai课件出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作者游览观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cai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情况。

  3、全班交流学*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引导学*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自主学*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自己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精心设计了教学结构,整合了许多文字、音像资料。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想像画面的同时,欣赏颐和园的真实景象,既丰富了视野,又增添了热爱颐和园的情感。特别是颐和园的地形图的再现,让我们这些远离北京的孩子能深刻记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学生在学*本课后,能按一定的顺序记叙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参观校园的过程:“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教学楼。水泥路两旁……穿过教学楼走廊,顺着又宽又干净的楼梯,扶着光亮的扶手,上了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至五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参观经过。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

  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

  学*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 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 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惯用的标记方式画 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内容

  引入学*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全班交流、展示学*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 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 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10

  《颐和园》这篇课文的重点,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品味积累语言,学*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本课可以用欣赏颐和园的图片调动兴趣切入,然后读课文,了解作者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引导交流,输理出全文的条理,接着让学生再来读书,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处景点,为什么;也可以创设带领学生到颐和园游玩的情境,让学生谈谈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并说明理由。这部分主要采取赏析品读的方法。在开放式的互动交流中,教师把握住两个重点长廊和昆明湖,因为这两部分的描写最精彩细致。长廊一节引导学生体会长廊长、美的特点,然后抓住个“神清气爽”体验式美读。昆明湖的交流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还用一个“滑”字衬托昆明湖的静,意味无穷,颇具匠心,抓住“滑”体会用词的巧妙,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之后引导发现“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使我们对颐和园了解如此清晰呢?”学生借助立体式板书不难看出是游览顺序,“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样的游览顺序”,引导学生读书勾画,再组织讨论交流。“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从这些语句不仅看出作者的游览顺序,还从“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体会到作者移步换景、过渡的自然,用词的准确。最后通读全文,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熟读能诵。

  二课时教师学*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学*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小练笔,教师还可以运用学生熟知的劳动公园等统一指导,学*《颐和园》的写法,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过渡的自然,抓住特点描写。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3)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1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俗。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观察讲述,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根据古诗讲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图片,提问,你在刚才的故事里,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呢?(古时候的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气怎么了?(下雨)

  二、观看VCD,观赏体验,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

  古时候,有一位杜牧的诗人,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5.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解读诗句,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

  4.解读其中的诗句,理解个别字词“雨纷纷”、 “欲断魂”、“借问”、“遥指”,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四、学*朗诵,表达感情,幼儿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跟读。

  2.幼儿分组学念,感受古诗意境。

  3.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表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提醒,注意表达合适的感情,轮流请几批幼儿。

  4.请幼儿集体朗诵1-2遍,进一补感受古诗意境。

  五、延伸活动。

  1.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

  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

  活动反思: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如期而至了。清明节是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阐释与表达系统,深入细致地融入民众生活。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清明扫墓不仅是人们从感情上与祖先相联系,也是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古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

  作为一线的教师将清明传统与古诗巧妙地结合,使幼儿在诗情画意里感受由中华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体验清明的民族文化传统,使幼儿性情得以陶冶,真正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与传承。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2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突出远、*、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庐山的挂图。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第二单元的学*。指导学*第二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单元主题是: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的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

  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知作者)

  二、学诗文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苏轼最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苏轼游览了庐山,他很认真的观察了庐山,发现庐山险峻和柔丽,它的雄奇秀险令苏轼感触很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解诗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请个别同学朗读诗歌。自有朗读,理解诗句中的字词。

  学生对字词质疑,学*小伙伴互相解决,或者由老师解决。

  (抓字眼)

  出示庐山图。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我站在远处看,庐山 ;

  我站在*处看,庐山 ;

  我站在高处看,庐山 ;

  我站在低处看,庐山 。

  (怎么看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交流对这句诗句的看法。

  反复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节奏,和快慢。

  三、回忆总结刚才学*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四、作业

  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古诗的学*步骤及学*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二、按步骤学*《游山西村》

  1、解诗题,知作者:

  作者当时罢官闲居,住在浙江三山乡。文中指的山西村指的就是三山乡的村落,这里的`风俗很有意思。

  2、抓字眼,明诗意:

  学生朗读,注意节奏的处理。

  质疑,理解这首诗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

  (莫:不要。腊酒:腊月酿的酒。豚:猪。疑:以为。)

  朗读两句诗,理解,诗人和朋友一起来到了三山村,受到了很热情的接待。淳朴的村民,用什么来招待他们?

  (酒、猪、鸡)

  诗人和他的朋友,对这样的招待,高兴吗?从哪里看出来?

  还想到了什么?(来的路上)

  教师边译,屏幕右边依次显示莫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挽留。、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

  3、悟诗情,多诵读: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练*说话。

  (做作业、弹琴等)

  4、指导学生诵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3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目标:

学*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目标:

学*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

(一)复*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4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4.学*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目标:

                  学*《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nbs

   [4] [5] [6]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5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的*惯。 ?

  活动准备

  课件:《静夜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

  老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

  二、展开

  1、老师朗诵古诗,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2、理解字词。

  疑:怀疑,误认为的意思。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儿学*古诗,老师指导。

  4、利用多种形式反复练*诵读。

  5、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

  老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我们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三、结束

  “我是小诗人”诵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上台表现。老师讲评,为幼儿颁发奖品。活动结束。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4)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10篇

  小学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惯和学*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我与前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广泛交流,还有以前的观察,了解到本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但学*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够理想,反映出孩子们基础知识的不牢固,学**惯不够好,心浮气躁。据前任老师给我讲:本班孩子打上课铃以后迟迟不*室,上课时忙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等学*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四、本册学*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措施

  (一)营造自主学*的情境。

  良好的学*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慢慢养成良好的学**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情境,这种学*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伙伴对话。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语文的热情。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进而掌握语文学*的规律。

  (二)促进学*方式的改变。

  语文学*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中能*得方法,慢慢找到学*规律。

  人教版教科书有着自己的教科书话语表述系统,这是不同于教师教学的话语系统,同时又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学生学*的角度而言,学生容易接受的是亲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语言。人教版教科书在这一点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给学生更多关注,给学生更多的学*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方式,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有的导入学*活动,有的指导学*活动,有的提出学*目标,有的提示学*方式,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努力把对学*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和风细雨的点拨。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过程。这个学*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理解内容是语文学*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的目的,在这个学*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

  六、校本教研项目

  本年级校本教研的专题是:提高学生的预*能力,培养学生的预**惯。

  个人教改探索项目: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课标>>中十分强调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加强和提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耳,主动进行听说读写思的基本训练。尤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通过想象扩大语文文本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多元感受。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1、2、3周 第一单元

  4~5周 第二单元

  6 周 “国庆”假

  7、8周 第三单元

  9~10周 第四单元

  11周 期中复*、考试

  12、13、14周 第五单元

  15~16周 第六单元

  17、18、19周 第七单元

  20~21周 第八单元

  22~23周 期末复*、考试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

  2、以4篇课文为研究材料,寻找描写动物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3、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增加语言储存,为语文学*奠定基础。

  4、学*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培养学生探究语言,对信息分类整理概括的能力。

  6、培养学生描写动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喜爱的动物。

  7、学会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发现语言特点的能力。

  8、通过阅读4篇课文,理解课文所描述动物形象的特点。

  9、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三、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通过与《白鹅》进行同题对比阅读,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语言各具特色通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3、让学生继续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一、指导思想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自我”为关键,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相结合,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并且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上。同时,在教学(一篇好范文带来更多轻松WWW、HaOwOrd、CoM)中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强化教学中的质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努力把握好语文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双基要求。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学会学*,掌握学*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惯。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人,其中女生人,男生人。全班学生聪明活泼,兴趣广泛,积极进取,善良可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班级荣誉感强。各科成绩居年级前名的共人,是年级倒数名的共人,需要帮助提高学*兴趣,弥补学*基础,提高学*成绩。部分学生学*活动比较被动,胆小,做事磨蹭,懒散,说得漂亮,做得有限,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需要进一步激发学*动机,提高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效益,办事效率。学生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配合学校教育。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但是语文听说读写看的基础很不扎实,特别是写的基础,需要设法加强。

  四、教学措施

  1、以学定教。摒弃以往的以教参为主,按教参所提供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下功夫熟悉教材,备好学生,结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设计教学环节,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找准每堂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

  2、以学生为本,明确学生是学*语文和自主发展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基础和学*方式,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学*和发展的潜能,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努力创设出一种*等、宽松的课堂学*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学*的愉悦,不但有充分展示自我学*成果的时间和机会,而且还敢于和其他同学及教师激烈地争论,真正体现出“学*的主人”的尊严,使学生能够很投入地去学。

  3、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堂中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扣人心弦的导语、绘声绘色的演讲、多媒体手段的恰当运用、课本剧的表演指导等有效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爱学。

  4、重视学法的指导,有计划地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一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方法,例如观察的方法、记忆的方法、想象的方法、思维的方法等;一个是语文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例如阅读的方法、作文的方法、识字的方法等;一个是具体的语文知识点的学*方法,例如给文章划分段落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学*古诗的方法等。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

  5、继续进行小组合作学*的探究。课堂上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会面、不深刻时,可引导学生分组研讨,调动学生的参入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也使得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6、课堂上要少讲多读,甚至可以以生读带师讲,把读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积累运用语言。

  7、合理地设计家庭作业。少布置一些以抄写为主的作业,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等到思考性的、积累性的作业。

  8、坚持不懈地抓好写字教学。充分利用每天的20分钟,从学生的坐姿、执笔姿势;从每一笔,每一划在田字格时的位置;从汉字的间架结构等入手,有计划地在田字格里认真指导学生书写。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类汉字的书写规律,提高对汉字的审美观。另外,还要通过多种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练字热情。使学生养成提笔写字就要认真的良好*惯。

  9、做好大阅读及语文实践活动计划,按照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阅读的指导。对于学生在自主阅读阶段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对于字词一类的问题,可启发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寻找答案;对于那次要的或浅显的理解层面的问题,可顺势再抛给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帮助解决;对于那些重难点问题,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启发诱导,例如比较法、联系法、背景介绍法、演示实验法、朗读领悟法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讨论、交流,最终获得满意答案。课外,要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

  10、认真地进行写作的教学。教育学生注意留心周围事物,教学中还要给学生创造一些写作的素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加强写作前的指导,重视评后师生的心语,使学生能从师生对话式的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出努力的方向。

  11、对学生的学*行为进行多元化一体评价,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意识、增强自主学*内驱力。

  五、培优辅差计划与措施:

  优生有很多,他们学*积极主动、有一定的学*方法,听说读写看各方面基础比较扎实,课外阅读面广,*作能力较强。

  后进生较少,他们学*基础差,反应较其他孩子要慢,阅读与*作能力较差,家长从不过问或是不知从何下手,但他们都爱集体,乐于为集体服务。

  (一)优等生:

  1、拓展课外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促进其能力持续发展。

  2、鼓励参与班级管理,自发组成各种兴趣小组,指导其他同学学*。

  3、鼓励多作读书笔记,多写小练笔,多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作,培养*作兴趣,提高*作能力。

  (二)学困生:

  1、教给合适的学*方法,提醒其专心学*,多为他们创设发言的机会,鼓励不怕困难,尽力而学。

  2、作业有错面批面改,直至理解为止。

  3、展开“一帮一”以优带差活动,有进步及时表扬,切实提高学*自信心和学*兴趣。

  4、参与班级管理,发扬其优点,让其有成功的喜悦,以提高学*积极性。

  5、与家长多交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共同督促孩子的学*。

  六、教学进度安排

  内容:

  时间:

  周次:

  具体课时安排:

  第一组

  15课时

  9.1—9.14

  1—3

  1课(3课时)2课(2课时)3课(3课时)

  4课(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作(2课时)

  我的发现(1课时)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课时)

  第二组

  14课时

  9.17—9.28

  4—5

  5课(2课时)6课(3课时)7课(3课时)

  8课(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作(2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

  第三组

  14课时

  9.29—10.17

  6—8

  9课(3课时)10课(2课时)11课(2课时)

  12课(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作(2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展示台(1课时)

  第四组

  14课时

  10.18—10.31

  8—10

  13课(3课时)14课(2课时)15课(2课时)

  16课(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作(2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趣味语文(1课时)

  11.9

  11

  期中考试

  第五组

  10课时

  11.12—11.22

  12—13

  17课(3课时)18课(3课时)19课(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作(2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

  第六组

  15课时

  11.23—12.7

  13—1520课(2课时)21课(2课时)22课(3课时)

  23课(2课时)24课(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

  成语故事(1课时)

  第七组

  14课时

  12.10—12.21

  16—17

  25课(2课时)26课(3课时)27课(2课时)

  28课(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作(2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2课时)

  第八组

  13课时

  12.24—1.7

  18—20

  29课(3课时)30课(2课时)31课(2课时)

  32课(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作(2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2课时)

  1.21

  21

  期末复*、期末考试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1人,男生12人,女生9人。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了解到本班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学*态度较端正。本班学生已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普通话。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掌握常用汉字数量大,初步学会辨别学过的同音字、形*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初步学会按部首、音序查字典,检索汉字,看懂意思。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掌握了基本的学*方,初步学会独立识字。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会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能正确朗读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对短文能静下心来认真细读,对文中的词句能有意识地深入的。体会和理解,知道抓住关键词句感情其内涵。

  但因为学生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情况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的学**惯还欠培养,书写马虎,学*懒惰,怕吃苦,依赖思想严重,学*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作能力有待提高。从整体来说,动笔前的构思还不够,作文缺少创意。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没有个性的张扬,公式化较严重。个别文章空洞无味,后进生的*作语句不通、不连贯,作文水*还停留在三年级。因此在这学期,我将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措施,力求全班孩子的*作上一个台阶,努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作求真、求实、求新。

  二、本学期教学的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本,共分四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惯、*作、课文和单元练*。

  1、“培养良好的学**惯”共2课。

  2、“课文”共安排23课,分为7个单元。

  3、“*作”共安排了7课。

  4、“单元练*”共7个。

  小学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惯和学*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我与前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广泛交流,还有以前的观察,了解到本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但学*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够理想,反映出孩子们基础知识的不牢固,学**惯不够好,心浮气躁。据前任老师给我讲:本班孩子打上课铃以后迟迟不*室,上课时忙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等学*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四、本册学*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措施

  (一)营造自主学*的情境。

  良好的学*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慢慢养成良好的学**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情境,这种学*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伙伴对话。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语文的热情。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进而掌握语文学*的规律。

  (二)促进学*方式的改变。

  语文学*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中能*得方法,慢慢找到学*规律。

  人教版教科书有着自己的教科书话语表述系统,这是不同于教师教学的话语系统,同时又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学生学*的角度而言,学生容易接受的是亲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语言。人教版教科书在这一点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给学生更多关注,给学生更多的学*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方式,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有的导入学*活动,有的指导学*活动,有的提出学*目标,有的提示学*方式,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努力把对学*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和风细雨的点拨。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过程。这个学*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理解内容是语文学*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的目的,在这个学*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

  六、校本教研项目

  本年级校本教研的专题是:提高学生的预*能力,培养学生的预**惯。

  个人教改探索项目: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课标》中十分强调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加强和提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耳,主动进行听说读写思的基本训练。尤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通过想象扩大语文文本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多元感受。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1、2、3周 第一单元

  4~5周 第二单元

  6 周 “国庆”假

  7、8周 第三单元

  9~10周 第四单元

  11周 期中复*、考试

  12、13、14周 第五单元

  15~16周 第六单元

  17、18、19周 第七单元

  20~21周 第八单元

  22~23周 期末复*、考试

  一、教材简析:

  本教材仍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共有12个单元(包括一个开放单元),每个单元分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个部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作品本身传达的思想感情,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1 ~ 3单元学写摘录笔记。因为我们是语文教学,摘录的重点在语言材料。摘录有用的信息资料是所有课程应该学会使用的学*方法,可以另设一个摘录本记录,从语文教材之内或者从语文教材之外摘录。第4单元后,“语文天地”中第一项“日积月累”都是“我的摘录笔记”,旨在培养学生写摘录笔记的*惯。教材对写摘录笔记的具体统一保底要求是:必须写,经常写,养成*惯。用儿童的语言,在课文后面以小金钥匙的形式对阅读做指导,是北师大版教材做的一种尝试。通过这些小金钥匙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和*惯。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通过这些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从培养表达能力的角度看,写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劳动,不能简化为“制模——铸造”这样的过程。学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学会把话说通,既而把话说好。从学生的学*心理看,*作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已知经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出发,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相机诱导,循循善诱。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32其中女生20人,男生12人,我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认识81个汉字,正确书写257个汉字,养成主动识字的*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积累一定数目的名言警句、谚语和古诗词。

  3、学写摘录笔记,交流展示自己的摘录笔记,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惯。

  4、积累带“月”“明”等的成语。

  5、记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整理自己需要的资料。

  6、熟练阅读28篇诗文,背诵四篇。在阅读中会自己提出比较有质量问题,会处理所提的问题,基本上能自行解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能对照译文读懂古文,基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惯。注意把阅读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及各种学*实践结合起来。

  7、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使学生树立对错意识,提高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

  8、写日记,使*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写作和阅读结合,续写,仿写,补写,还包括写发言提纲。写作与综合性学*活动相结合。开始练*写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教给学生三种修改的方法——自己读、请人提意见和冷处理。

  四、教学重点:

  1、在阅读的同时,既教给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在阅读中,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通过讨论完善问题,提高阅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懂得课文内涵。

  3、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4、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

  5、写有根有据(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

  五、教学难点:

  1、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

  2、提升独立阅读技能,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3、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写真实、有新鲜感的*作。

  六、教学措施:

  1、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兴趣。

  2、注重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鼓励学生先自主学*,敢于发现学*中的问题,大胆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创设宽松、和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学*氛围。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每节课均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口、动手学*。

  5、引导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在大语文的学*实践中领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6、在作业设计中,注意有多种多样的题型和不同层次的题型。

  7、引导学生完成课标规定的阅读量。

  七、教学课时安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56人,男生30人,女生26人。全班成绩稳定的尖子生不多,只有张小晴、冯祺、朱安琪等少数同学成绩较稳定。学生的学**惯比较差,*时虽然不会大吵大闹,但上课时特别会开小差,如:宋世杰、杨龙、邓加威、豆德健、魏文龙、魏兵、宋祖磊、李传兵、*、邓芳等,其中杨龙、魏文龙、宋世杰、宋祖磊、邓芳、邓加威等学*基础比较差,杨龙、魏文龙、宋世杰、宋祖磊因为特别贪玩,懒记知识、怕背书,家长管教不善,总是拖欠作业,成绩很不理想。

  二、语文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使这两组的学*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特点,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内容与学*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我的发现”,在“发现”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是母语的学*,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教学措施及建议

  上述四个方面的特点,是教材各个部分的共同特点。由于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在编排上还有些不同的特点。

  (一)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识字都是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所附选读课文中的生字均未注音,为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

  要求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把写字的任务妥善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要有比较从容的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的作业都留到课外。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四年级上册,仍然单独编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教材,要凭借这些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

  (二)阅读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除安排识字和写字任务外,还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1.练*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

  默读的练*也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四年级上册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注意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自主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事实上,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会有所不同的。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当然,如果学生的讨论交流偏离了对课文的理解,纠缠于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或者学生的感受明显与课文的思想内容不符,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是学生能够有效学*的重要条件,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引导的地方。

  3.领悟表达的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教材中对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教材中还特别安排了侧重学*表达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读了《白鹅》和《白公鹅》,我们会觉得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特点是那样相同,形象都栩栩如生,但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又迥然不同;老舍的《猫》和《母鸡》,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完全不一样,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

  对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教材中都采用了启发式,有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有的是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教师教学时要注意这个特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经历这样的领悟过程。

  4.积累语言。

  语言的学*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

  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背诵的要求,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抄写的要求,一般是让学生找出写得好的语句,多读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惯。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的内容与收获,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有的引向课外进行观察,有的安排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还有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

  以上五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某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师可参照教材中的安排,因文而异,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每课的特色。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要求不同,一般只要求读后能粗知文章大意。指导略读课文的学*,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课文,然后适当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对内容的大致理解和读后的感受,有兴趣的地方还可以再读读,特别感兴趣的也可以背背。在词句的学*上不必多作要求。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5)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 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 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 ),潮来了。

  (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 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 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 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

  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浪静。

  (4)朗读练*: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

  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

  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白线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图片看一看。

  (2)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6)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优选【十】篇

  【学*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的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a.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b、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a,住宅 住址 隐蔽 隐藏

  b.洞穴 倾斜 *坦 宽敞

  c、均匀 重叠 空隙 痕迹

  d.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二、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a,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b.按顺序齐读。

  c.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a、 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b、 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三、我的发现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4、读“小林”“小东”的话。

  四、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a、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b.文中第二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五、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

  (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得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a、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b.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c、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d.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得主人选。

  7、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 *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人手:

  a、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b.有什么新的发现?

  c.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a、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b.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得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a,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b.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地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c.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断交流,共同评议。

  7、修改或互批,着重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a、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b.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c、优秀*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作。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这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长城的图片。

  2、学生欣赏图片,师导入新课: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华夏儿女为之骄傲的长城。从秦代到明代,从明代到现在,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长城依旧巍然屹立在中国的领土上。

  今天我们从图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请你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句子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

  3、学生说感受。(美、长、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等)

  师过渡:长城就是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长城),了解——(长城)。

  4、板书课题。

  师:作者眼中的长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2页。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这就是批注。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2、指名分段读课文(4个人),正音。

  师:谁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

  师:看来预*很成功,4个同学都读得很流利。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找到了吗?

  3、指名学生交流。

  师出示最后一段话: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新语(描红:气魄雄伟、奇迹),指名学生读准确。

  自由读句子,你比较关注哪个词语?

  气魄雄伟写出了长城的特点,气势。工程,可见非常浩大,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世界,不仅仅是中国,可见长城威名远播,世界闻名。奇迹同上。

  师:读懂一句话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这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

  过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三、细读品味,积累语言

  1、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划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

  师: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2、交流。

  (1)品“长”,感悟气势。

  ①指名学生读句子说感受,师出示句子: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长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吧,来读出你们的惊叹吧,就读“长”的这句,指名读,齐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7)

——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优选【10】篇

  一、复*,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蟋蟀住宅的选址,从中感受到了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剩下的内容。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讲解住宅外部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找一找蟋蟀住宅的外部有什么特点?预设A: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师: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概括?(引导:朝着阳光可以概括为?而且这条隧道是隐藏在草丛中的,别人很难发现,说明它有怎样的特点?骤雨是什么样的雨?(又大又急的雨)下骤雨,这里竟然立刻就干了,说明它怎么样?)共同得出:朝阳、隐蔽、干燥。(板书:朝阳、隐蔽、干燥)

  预设B: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师:“九寸深,一指宽”是多大?你们知道一寸是几厘米吗?大约是三厘米三毫米,那九寸将*有30厘米。一指宽就是一个手指这么宽。(师比划)这样的隧道对一只只有两三厘米长的小蟋蟀来说够大了吗?足够宽敞舒适了。预设C:出口的地方总是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预设:有门。(板书:有门)

  师:看看书上的插图,出口的旁边有一丛草,就像咱们房子的门一样,多形象呀!预设D: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坦。这就是蟋蟀的*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台上弹琴。

  师:除了有门,还有?预设:*台。(板书:有*台)

  师:蟋蟀还在这*台上弹琴呢!看来这小小的蟋蟀还很会享受生活!师:我们把第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了这个自然段,你觉得这又是一只怎样的蟋蟀?为什么?预设1:聪明:能把自己的住宅建造得很隐蔽;隧道倾斜,即使下骤雨都能立刻变干;吃草从来不吃门口的那一丛草。预设2:能干、勤劳:把门口收拾得很*坦。预设3:会享受生活:在*台上弹琴。(二)讲解住宅内部特点

  师:那住宅的内部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第六自然段,找一找。预设A: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师:重点在哪个词?预设:光滑。(板书:光滑)预设B: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板书: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师:住宅虽然简朴,但是我想,蟋蟀在里面一定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我们把这两句话一起读一读。

  (二)体会“伟大的工程”

  师:作者又是怎么赞叹蟋蟀的住宅的?预设:假使我们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指名答,再齐读)(板书:伟大的工程)

  师:读到这儿,我们不禁产生一些疑惑,蟋蟀怎么会有修建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作者又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一起读第三自然段。(齐读)

  师:蟋蟀就用这样柔弱的工具修建了舒适的住宅,怎能不让人感到惊奇呢?那蟋蟀又是怎样用这柔弱的工具修建出这么好的住宅呢?课文7—9自然段着重写了这方面内容,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圈一圈描写蟋蟀挖掘时的动词。(板书:挖掘)预设:扒、搬、踏、推、铺。

  师:它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进行挖掘,你们觉得它盖房子的过程辛苦吗?非常地辛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它盖房子的工具有哪些呢?预设:钳子、前足、后足、锯。

  师:凭着这么简单的工具却能盖出有门、有*台、清洁、干燥的住宅,难怪作者会

  这样赞叹——ppt: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师:当蟋蟀累了的时候,它会怎样?预设: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又进去继续工作。

  师:多么勤劳的小家伙!谁能再读读这段文字?(指名读)

  师:其实这些都是作者细心观察后才告诉我们的。读读这句话。ppt: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师: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预设:有耐心、细心、善于观察

  师:现在,蟋蟀的住宅已经挖了有两寸深,这么宽敞了,已经可以住了,可是蟋蟀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预设:整修。(板书:整修)

  师:它是怎么整修的'呢?默读第九自然段。(生读)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是怎么整修的呢?预设:蟋蟀长时间地进行整修,天气变冷了或身体增长了,它就把洞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它都在里面不停地工作。

  师:我们发现了,住宅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整修,要不断地加深加阔。这个过程是十分繁重而漫长的,最后,蟋蟀才能修建了一座精致舒适的住宅。对于这样一个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生接:伟大的工程。)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一)品味拟人手法及运用师: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蟋蟀的住宅,那为什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就如同亲眼所见一样呢?预设:因为作者描写得很生动。还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因为作者写得很具体,观察得非常仔细师:有同学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用了拟人手法,请你们在课文中找一找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找到了就自己读一读。(学生汇报)师: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你能不能也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写小动物呢?试试看。ppt:仿写: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一种你喜欢小动物。

  (二)介绍法布尔和《昆虫记》师: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的作者。把书翻到31页读一读“资料袋”。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的作品叫《昆虫记》,蟋蟀的住宅就是其中的一篇。

  老师从作品中摘录了一段话,与大家分享。ppt:我的蟋蟀们!因为有你们的陪伴我才感到生命的活力,而生命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一个活着的微点——最小最小的生命的一粒,更能引起我的无限兴趣,更让我无比地热爱你们!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它有怎样的特点?它又是怎样建造的?

  2、体会作者法布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培养对自然界细致观察的*惯和对动物的爱心。

  3、体会蟋蟀建造住宅一部分描写的条理性和细致性。

  教学重点: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建造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法布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师: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一所住宅参观,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室语言描述: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着一条倾斜的隧道。你拨开草丛,会发现一个门洞掩映其间。那微微倾斜的洞口,收拾得很宽阔。你们知道这里是谁的住宅吗?

  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

  2、本文作者是谁?(板书:法布尔)

  课文选自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板书)

  二、简单介绍作者法布尔及《昆虫记》

  1、检查预*:课文里有一句作者赞美蟋蟀的句子,你知道是哪句吗?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这样勤奋而有耐心的昆虫,在昆虫世界里,总可算得上是绝无仅有的了。

  问:*时我们用这两个词来形容谁?表达怎样的情感?

  2、介绍作者:

  把昆虫当作与人类*等的生命来对待,,这是《昆虫记》这本书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法布尔也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我么你看看他自己是怎样说的——

  课件出示课后“我的资料夹”的内容,指名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自由读课文,思考:围绕蟋蟀的住宅,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2、根据主要内容,标出相关段落。

  3、结合相关段落总结写作顺序。

  四、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1、默读2、3自然段,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学生读、写、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自读收获,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作者的说明方法,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时补充后文的内容和《蟋蟀的住宅》原文中的句子,引导和帮助学生增强体验,加深感悟。

  3、结合蟋蟀挖掘工具的简陋体会“伟大的工程”,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4、抓住第八自然段,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性及蟋蟀勤奋有耐心的品质。

  五、拓展阅读,推荐《昆虫记》

  出示《昆虫记》中部分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人性化描写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材说明: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精讲课文。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做人,把它的巢穴比做人的住宅,把他们的活动比做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通过长期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来领会课文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阅关于蟋蟀的资料,谁找到了?(生说)

  2、(看大屏幕)这就是蟋蟀,法国著名的作家法布尔对这种小动物情有独钟,还写了一篇文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

  3、齐读课题。

  4、观察题目,你发现课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看到这个具有拟人色彩的课题,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生说)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文。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认读词语

  3、快速地浏览课文,边读边继续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4、指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建造住宅的。)

  理解感悟

  导入:蟋蟀的住宅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呢?它又是怎样建造的呢?

  1、 再次走入课文,边读边想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的空白处。完成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2、 全班交流

  过渡:蟋蟀的住宅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呢?谁找到了?

  (特点无先后顺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调控)

  (1) 选址不肯随遇而安(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谁随遇而安呢?它们是怎么做的?你从哪儿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呢?(生说,大屏幕出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生解释)

  指导朗读。假如你是蟋蟀,外面下着瓢泼大雨,雷电交加,那些随遇而安的昆虫们,在四处奔波,为安居之所而操劳,而你舒舒服服地呆在家中,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心情如何?带着这种感情练读。

  (2) 内外部特点(学*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

  外部: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半掩着的门,弹琴的*台。为何要这样设计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生读)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生解释)

  内部:墙壁光滑,住所简朴,清洁,干燥,卫生。你感受到什么?

  过渡:小小的蟋蟀,选址是如此地慎重,外部设计是精密而完美,内部相当地朴实无华,难道说蟋蟀拥有着建筑住宅的才能?(不是)那它一定是有先进的工具?(也不是)大家说得很对,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的柔弱,简单。

  那谁知道蟋蟀的挖掘工具是什么?(生说)(大屏幕出示)如此柔弱的工具,如此简单的工具,却建出了精妙绝伦的住宅,所以作者不禁称赞道:“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生接说)

  那这伟大的工程是怎样建造的呢?谁来说说?(学*课文的第七、八、九自然段)

  (1) 划出表示挖掘动作的动词(大屏幕,生读)

  (2) 它们挖完住宅的重要部分后,还干什么呢?用书上话说说。

  (3) 蟋蟀如此地挖掘住宅,你觉得它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的地方呢?(吃苦耐劳,长期坚持,追求完美)

  (4) 其实,作者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的地方?你知道吗?(长期、认真地观察精神)

  四、 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结合板书来说)

  五、 拓展,提升

  今天,老师把蟋蟀的住宅带来了,你们想看看吗?但是有一个条件——要仔细认真地看,看完之后,你要扮演一回蟋蟀,为我们介绍你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还要说说你是如何建造的?

  1、 欣赏动画

  2、 学生练*

  3、 全班展示、评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学*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惯。

  5、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能力。

  6、通过学*,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学*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并掌握生字词。

  了解课文内容。

  学*第1至6自然段,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能力。

  5、通过学*,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过程:

  一、 提出学*目标(约3分钟)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2、提出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抓住重点句子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3)学*第1至6自然段。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成果。

  二、展示学*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住宅、隐蔽、弃去、毫不可惜”等词语,明白了住“住宅、慎重、搜索”等字的意思。

  2、我会用“隐蔽、毫不可惜、搜索”等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完成课后及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围绕“蟋蟀的住宅”这个新奇的题目展开,通过描写蟋蟀洞穴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对蟋蟀劳动成果的极大赞赏。

  2、感悟文本。

  生1:从“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中使我懂得了蟋蟀是不愿意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选择住址。

  生2:从“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中使我懂得了这句话是设问句,它起到巧妙连用的作用,既引起了下文,又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生3:从“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台上弹琴”中使我懂得了这句话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这座住宅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还能享受生活的乐趣。表达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生4:从“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中我懂得了蟋蟀的身躯是那么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足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展示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2、请你用“天空、蜻蜓、傍晚”这一组词语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一起来欣赏吧!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和作者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精神。

  3、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能力。

  4、通过学*,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一、提出学*目标(约3分钟)

  1、复*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上节课我们学*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2、提出学*目标

  (1)把7至9自然段读通顺,明白里面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抓住重点句子了解蟋蟀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3)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成果。

  二、展示学*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学会了“扒土、宽敞、抛出”等词语,明白了它们的意思。

  2、我会用“宽敞、*坦”等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七至九自然段。

  4、我会做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七至九自然段主要讲了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从中体现了蟋蟀的建筑才能。

  2、感悟文本。

  (1)感悟文本

  生1:从“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被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中主要写了蟋蟀是怎样挖掘泥土,修建住宅的。

  生2:从“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中让我感觉到这句描写得细致入微,从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啊!

  (2)感悟写作特点

  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形象,不少地方把蟋蟀比作人,将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这是一种以拟人的手法,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缩短了人与蟋蟀间的距离,使本来比较生疏、枯燥的关于蟋蟀及巢穴的知识变得亲切、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展示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怎样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教材说明: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精讲课文。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做人,把它的巢穴比做人的住宅,把他们的活动比做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通过长期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来领会课文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阅关于蟋蟀的资料,谁找到了?(生说)

  2、(看大屏幕)这就是蟋蟀,法国著名的作家法布尔对这种小动物情有独钟,还写了一篇文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

  3、齐读课题。

  4、观察题目,你发现课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看到这个具有拟人色彩的课题,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生说)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文。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认读词语

  3、快速地浏览课文,边读边继续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4、指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建造住宅的。)

  理解感悟

  导入:蟋蟀的住宅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呢?它又是怎样建造的呢?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8)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范文5份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

  (二)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

  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挥,一个词、一句话等等都可以)

  (二)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1、听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请学生体会闷雷一词,播放闷雷的声音与潮水来时的声音,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说明潮水越来越*)

  (3)人们的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反衬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的用法,的把潮水的声音与山崩地裂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明声音之响,气势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说明潮水给人们的一种冲击力。)

  2、看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越来越*,越来越急,越来越高)

  (3)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比喻,把翻滚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墙)

  (4)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给浪潮以特写镜头,比作白色战马,这就是文章开头所写到的天下奇观)

  (三)三读,看谁读得好

  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试着给课文分段。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3、师引发问题:“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9)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通用5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 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 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 ),潮来了。

  (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 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 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 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3)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4)潮来了。

  (5)潮头奔腾西去。

  (6)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

  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纸上填写)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2)、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3)、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4)、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虽:虽*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

  皆出酒食。

  而:既而渐*。

  倏而黄烟四起。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二、背景简介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如下:

  ⑴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罗绮(qǐ)鲸波(jīnɡ)

  ⑵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如下:

  吴中地区有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一个个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逆流而上,出没在万仞高的巨浪之中,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而旗尾一点也不沾湿,以此来显示他们的技艺。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第二课时

  四、理清文章思路,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展开想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教师点拨: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多媒体显示: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军演*的精彩场面。数百条战船分列**,然后演*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教师点拨:这个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的船只众多,演*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动静相衬,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场面的壮观。

  3、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五、课堂小结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最*又获喜讯,海宁市已于2002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及联合国《世界遗产》博览会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是浙江省第一个“世界遗产”。到那时候,与钱塘江潮有关的一切艺术作品将会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遗产”。江山如此多娇。生活在这样的国度中是自豪的。让我们继往开来,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努力吧。

  六、课堂练*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

  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⑵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⑶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⑷僦赁看幕,虽*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说话训练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

  二、写作训练

  请你展开想像,把文中的四幅画面改写成四个场景描写的片断,用第一人称改写。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以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荒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bì,增添,补助)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为加粗的字注音。

  徘徊铭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⑵悉皆怪石

  ⑶植松与桂

  ⑷遂命之曰“右溪”

  3、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请选原文的句子回答。

  4、全文可分两层,如何划分?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páihuáimínɡzhānɡ

  2、⑴江合⑵全都⑶种植⑷就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实用10份(扩展10)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凉州词》教案设计范本5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学*作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

  教学重点

  感悟体会,朗读展示。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们要学*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2、学生自读古诗。

  3、简介作者。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善写边塞诗,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诗;齐读。

  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熟读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王之涣曾有“黄河入海流”句,李白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比,你觉得有何不同?

  4、请站起来!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课件: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3、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4、回读该两行。

  生齐读。

  师小结: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竞像一条丝带逶迤飞上云端,高耸的山越下,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前两行,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环境的荒凉,为后文刻画人物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冷清寂寞的城中会有谁呢?心情又如何呢?(三)、齐读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解词。课件出示: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柳”又有“丝(思)长”之特点。

  度:越过2、谈谈自己对这两行诗的理解。

  3、征人有怨吗?怨什么?(怨柳不发芽)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生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夜里,春风不到,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出的怨情是强烈的。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课件出示:读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着战争尽早结束,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4、为什么又何须怨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怨无用。慷慨悲壮。战士们尽管思念家乡和亲人,乡愁难禁,但为国戍边,责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壮,正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也是盛唐的声音。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首诗!

  四、朗读背诵,拓展积累。

  1、自由朗读。

  2、指名背诵。

  3、齐背。

  4、抄写这首诗。课件展示:这首诗被人们广为流传,更以书法的形式写成条幅、刻成石碑。让我们欣赏欣赏。同时用自己喜欢的字体抄写这首诗,还可以默写。

  五、推荐阅读王翰《凉州词》。

  六、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

  板书:凉州词

  王之涣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这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是王之涣描述塞外苍凉境地的代表作。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相思

  离情

  孤城

  怨

  不度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惯的学*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送别诗。

  (1)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诵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2)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有哪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

  (3)看看这些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2读准字音,读好句尾字调。

  (1)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送别诗。

  (2)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38个字,却构思新颖,含蓄隽永,请你好好儿读上几遍。

  (3)指名读诗歌,注意“王昌龄”“冰心”的正确读音。[读得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味道]

  (4)同学们,诗歌的朗诵,读好句尾词语是相当重要的。请你读读,特别注意把最后一个字的字调读到位

  3了解要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把事件的几个要素都点了出来,你能找到吗?请你快速圈出来。

  (2)按顺序一起说:

  4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秋天的雨会带给人什么感觉?[是啊,雨带给人惆怅、凄凉]板书:寒

  “楚山孤”,楚山会觉得孤独寂寞吗?这楚山之所以“孤独寂寞”,正是诗人心中的真实写照,觉得那楚山也带上了重重的心事。板书:孤

  (3)指导朗读:一场“寒雨”一片“楚山”,悄然传递了缕缕情思,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同学们又该怎样读这两句呢?[读出了这份离别时的惆怅;读出了诗人的哀伤;读出了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

  5教学三、四两句,感受高洁的情怀。

  送别友人哀伤通过是人之常情,但请同学们看这两句。(出示后两句诗)

  (1)指名读。

  (2)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心志。

  (3)课件出示写作背景:

  (4)小练笔:诗人想向亲友表达什么?

  (5)感情吟读:让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诗人的心声,感受诗人玉洁冰清的节操。

  6配乐《阳关三叠》,吟诵古诗。

  7认真抄默千古名句: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七绝名作之一。

  8同学们,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

  板书设计:

  *明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山孤

  冰心玉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一类生字,认识3个二类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诵读古诗,感受古代诗韵律美。

  3.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感悟、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音乐背景,课件。

  基础知识:

  区别字:

  琵( )琴( )葡( )战( )

  琶( )瑟( )萄( )站( )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凉州词:乐府旧题。作者王翰,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人, 睿宗景云元年进士及第, 直言谏诤, 被贬为道州司马, 现存诗篇不多, 但都属绝妙之作。

  二、学*生字、新词。

  三、配乐朗读诗。

  1.范读。

  2.练*读。

  3.指名读。

  4.齐读。

  四、听音乐,读古诗,想象诗的意境,了解诗意。

  五、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六、作业:

  1.写生字、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