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

  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

  绿色是多么美好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

  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

  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

  1.囚绿探因

  (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文章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净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时,“我”还引以为可惜这段话就是明证。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我”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关于“爱、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就如望着当年的自己在成长,它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不正是作者人生历程的写照。也曾经用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爱与美的梦,也曾像常春藤一样在风雨中展现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会随着悠悠的时光渐渐破灭,现实的冷酷也会浇熄那颗青春热枕的心。

  个体通过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爱的希冀。在爱的希冀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关于“孤独、疲累、简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独,简陋的房间,破碎的窗口映来的绿影,却深深触动了内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让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与已往的不快,似乎与一位旧友的对话里,得到了内心的宣泄。

  当心中对绿产生占为己有的私念时,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会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绿里映射了“我”的过去,而对往昔已经开始怀念与回味时,“我”已经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绿,以它的毁灭来成全个体欲望的满足。

  2.囚绿结果

  分为四个阶段: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段话表现“绿”顽强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囚禁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段话表现“绿”执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段话表现“绿”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4)“瘦黄的枝叶被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被致以诚意的祝福。”表现“绿”终于赢得自由和光明。

  3.释绿探因

  (1)植物的固执,让“我”不快,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该放却没放。

  “我”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我”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变成病孩子般,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该放却没放。

  当看到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离开这房间,离开北*。如同《囚绿记》序言中所写的,“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把我苦了。”“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衡。在每次失去*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衡。”“我”在放与不放之间的矛盾中挣扎,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绿色生命与“魔念”之间的冲突。

  (3)卢沟桥事件也没有让“我”立刻释放“绿”,而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释放“绿”。

  日本开始侵略北*,“我”面临被囚禁的危险。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变更计划,每日留心开车的消息。身处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毕竟还有“绿”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绿”。直到他离开北*前往相对安全的上海,获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时他才释放“绿”,还“绿”自由。

  当个体生命本身有了某种欲求时,他才能体验到同类事物的那种欲求。“我”有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体验到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归纳概括“绿”的多重象征义

  作者是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作者对绿的感情升华到爱和幸福,联想到青春年华。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也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独特之处。

  六、迁移训练

  阅读文章《文竹祭》,思考,解读这篇文章应从什么地方入手;文章借什么物寄托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囚绿记》的解读,领悟到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剖析了作者思想转变的契机,让我们的灵魂在自然之绿中淘洗,在思想之绿中净化。

  八、写作训练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伤害生命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借助一种自然之物,运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囚绿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2.学*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囚绿记》教学设计3

  看了三个版本《囚绿记》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感触是要真正解读好一篇文章,设计一个相对完美的教案真是不易。与前两次的教学设计相比,这一次的设计在构思上更别致,教学内容上更细致,语言品析也更精致。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得到了思维上的训练,更获得了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教学构思上看,《囚绿记》这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可以从“我”的行为表现切入,可以从“我”的情感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囚绿”这一主要事件切入,但无论哪一种切入总有点儿顾此失彼之感。而这份设计以“我”对绿的称呼作为一个小小的切入口不仅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而且理清了“我”的情感脉络,在两者之间找到可一个很好的*衡点。站在这条主线上再进行散文语言的品读活动,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上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对细节的品读。

  从教学内容上看,这份设计对绿的称呼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呈现的是随着称呼的变化“我”的情感的变化以及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在重点内容的突破上采用品读的方式。1.学生通过圈画批注、增删比较、品味重点字词的方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对“绿”的炙热的爱。2.抓住文本的重点句、难点句进行细节品读,探究这些细节与文本整体即作者所要表达主旨的联系。3.在品的基础上重读,品读结合。读出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甚至思想美。如读出排比句和感叹句的特点,朗读类比的语句,读出我对绿的喜爱之深,读出对绿的顽强,不自由毋宁死品质的敬重等。

  从语言品味上看,这份设计非常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析。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指出,散文阅读要领之一就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味必须是细读,必须是细细体会。怎么细读呢,按南帆先生的说法就是沉入词语。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细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这份教学设计语言品味随处可见,如在抓“我”的行为举止表现爱时,引导学生品析“天天望,看它,看它,细细观赏”这几个动作虽都有看的意思,但有何不同。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常春藤形象特征时引导学生抓住“总、甚至于、都”等关键词,体会它的变化与特点。更甚的是能够抓住*常不太引人重视的虚词去品味“我”对绿的复杂情感,感受“我”对绿的赞美之情。相较而言,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散文时除了关注思想感情,除了关注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基本没有特别的方式方法,在品析语言时也常常带有一种“贴标签”、“概念化”的嫌疑,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除了得到一些概念化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之外,其他似乎别无所获。何为品析语言,散文的语言到底如何品,这份设计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最后,提一些个人的想法。意见不一定成熟,供宋老师参考。

  1.文本中对“绿”的第一个称呼应该出现在第4段“绿影”,这是在“择绿”时对常春藤的一种称呼。后面生四的内容可以提到这里。

  2.对于情感的解读,文中的“我”对绿的爱意应该是逐层加深的。文中在“择绿”阶段对绿的感情应该是一种需要式的欢喜。“绿友”阶段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感思路我觉得应该是:欢喜——深爱——恼怒(爱之深、爱之切)——敬重——怀念。

  3.文中哪些地方还能体现“我”对绿的爱,这几句是不是也能体现呢?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Ps:我怀念着绿色,如同鱼儿盼着雨水……

  (2)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

  Ps: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两个月……

  4.后面的一个提问:改成请你站在常春藤的角度为它写一段内心独白,以表明它的心志。

  5.最后一句的觉得那个“着”字更能表现一种期待之情。建议改句为:

  我怀念我的原窗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吧。

《囚绿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语句入手,通过看课题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赏析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绿色是最具生命力的颜色,一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和希望,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突破阻碍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绿色就是这样,不仅在视觉上给我们以美感,而且在心理上也让人觉得愉悦,使人看到希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有关绿的散文《囚绿记》,作者陆蠡。

  二、检查预*

  piēhézhéxǐyàsuōyīxùn

  瞥见涸辙移徙揠苗助长婆娑猗郁蕈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读这篇散文,我们先从题目入手,课题“囚绿记”你是怎么理解的?“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在文中指什么植物的绿?生说教师投影明确。

  再看题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在作者囚绿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这也正是这篇散文的线索,下面让我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动词,理清文章的思路。)

  ①绿指什么?(常春藤—爬山虎)

  ②作者为什么要囚绿?(爱绿)

  ③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④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板书:遇绿——爱绿――囚绿――释绿――思绿(线索)

  四、美读课文,感受“绿”意

  提问:作者因爱绿而囚绿,课文5-7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友的爱之深?请你在文中圈点批注,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五、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过渡语: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这株常春藤被囚之后有着怎样的生长状况?表现出它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速读9-13段。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事物是多固执啊!”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绿的特点:坚贞、执着、顽强不屈、追求光明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

  写法上最大的特点:赋物以情将绿(常春藤)人格化

  六、主旨探究、续写练笔

  1.同学们说得很好。陆蠡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有没有更深层的寓意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课件展示),谈谈你的理解。(指读13段)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课件展示]: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争取民族的自由**,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人共同的心声。

  2、课内练笔(课件展示):

  陆蠡**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囚绿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过程,赏析“绿友”这一具有人格内涵的景物,并生成解析方法。

  2、通过学*发问,提升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

  3、通过人、文对话,感悟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学*依据文本语言,解析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内涵的方法。

  设计原则

  1、创造性挖掘教材三维生长点的原则

  2、整合推进并融汇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

  3、学*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方法的原则

  4、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原则

  教学过程

  一、翻检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学*氛围,撩拨阅读期待

  二、自主散读文本,整体感知全文

  三、设置发问*台,启动自主探究

  四、整合师生问题,组织学*活动

  1、理清文本情节

  2、赏析“绿友”形象

  3、总结学*方法

  五、物我合一,探究主旨

  六、课下拓展,深度链接

《囚绿记》教学设计6

  一、导入

  直接导入,教师书写课题作者,强调“蠡”的书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同学们预*过课文了,你觉得文章以“囚绿记”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事先布置预*,了解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

  ①分析回答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尽量选择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活动一)

  文章的中心事件就是“囚绿”。

  囚绿的原因:(1——7)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囚绿的经过:(8——10)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囚绿的结果:(11——14)固执囚绿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

  小结:全篇围绕“囚绿”来组织材料,展开叙述。

  ②结合内容概括的短语,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注意过程转换处的过渡。(活动二)

  三、以作者的行为表现为中心,我们选择了“囚绿”作为题目,如果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中心来确定题目,你觉得可以改成什么题目呢?为什么?——“爱绿记”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绿”?

  行为举止: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喜爱,留恋

  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喜爱,不快,恼怒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祝福,怀念

  通过写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情感。这里可以理一下情感的变化。突出变与不变。

  重点分析囚绿的行为:

  追问:“我”的种种行为表现和情感都是源于对绿的爱,最让人不解的是哪种行为表现?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作者将其称之为魔念)

  “我”是如何囚禁常春藤的?学生齐读第8段。

  修改比较:(活动三)

  原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

  改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书案上,让绿色更接*,更亲密。我拿绿色装饰这简陋的房间和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幸福和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作无声的歌唱。

  教学方法:采用增删替换比较的方式品读

  【这些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一种自私、是一种控制。但这种自私、控制的行为实际上是因为“我”对绿爱之深、爱之切,以致这种爱转变为一种占有欲。】

  直抒胸臆:

  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些语句重点是朗读,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作用。“我开始了解……”一句可以设计仿句练*。(活动四)

  插叙往事:简单了解,明确插叙的作用即可。

  细致描绘:选择几处描写常春藤的语句,重点品读,体会用描写来表达情感。

  小结:全文通过……,描写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四、你觉得“囚绿记”和“爱绿记”这两个标题,哪个更好?为什么?

  1、“囚绿”的行为表现了“我”对绿爱之深。

  2、“囚绿”还能表现出绿在被囚环境下那种坚贞不屈、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自由意志。

  五、课文5——7段写到了“我”与绿对语,那么当“我”幽囚了绿色后,如果“绿”可以说话,我们之间会展开怎样的对话?(要求:根据9、10段的内容;对话要能体现被囚之“绿”的品质和追求)(活动五)

  六、作者写这样一株常春藤,叙述自己囚绿的经过,有什么用意呢?

  1、常春藤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

  2、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借物抒情)

  3、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小见大)

  4、寻找文本中透露的信息,补充相关材料,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志趣和追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囚绿记》教学设计6篇扩展阅读


《囚绿记》教学设计6篇(扩展1)

——免费《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

免费《囚绿记》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一篇同样描绘北*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2、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可以说是我国*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①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3、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2、整体地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全文

  (2)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

  ②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3)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过今天的学*,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下堂课我们将进行重点赏析,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也掌握了课文的整体脉络。这节课,我们将对课文进行重点分析!

  三、重点分析和解读

  1、默读第一部分:寻绿(1—4)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提问: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提问: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导出板书寻绿——热切追求)

  2、第二部分。观绿(5—7)

  (1)、同学带感情朗读第5—7自然段。

  (2)、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你找出文中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并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

  (“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4)、通过对这两个自然段的阅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爱绿之情,日益变深。哪两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心理变化?

  同学们,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被绿滋润了那颗等焦的心,使他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中人的重要性。他已经已经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愉快,甚至留恋于这片绿色,那么他现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喜欢满足)

  (导出板书观绿——喜欢满足)

  3、第三部分。囚绿(8—12)

  (1)、请同学们默读8—12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联系同学,如果同学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着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导出板书囚绿——爱绿至极)

  4、第四部分:放绿(13)

  (1)、卢沟桥时间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导出板书放绿——点明主旨)

  5、第五部分:怀绿(14)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导出板书怀绿——惦念牵挂)

  四、总结升华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导出板书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导出板书向往光明)

  3、请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4、总结

  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五、课后作业:

  《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免费《囚绿记》教学设计2

  [目标定向]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清本文的构思,体会其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4、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难点:

  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学*方法]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在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自主预学]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1983年,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陆蠡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二)字词梳理

  1、读准字音

  陆蠡()涸辙()猗郁()蕈菌()揠苗助长()

  瞥见()嫩芽()婆娑()囚系()急不暇择()

  纤细()了截()移徙()淅沥()()葱茏()()

  2、辨析字形

  暇()揠()缘()

  遐()偃()椽()

  瑕()堰()喙()

  3、理解词义

  涸辙的鱼:

  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

  了截:

  抑郁:

  囚系:

  4、自己的积累(文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字词,请自己积累下来。)

  [课文导读]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是如何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常春藤的?找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和作者心态的语句。(圈点勾画)

  (二)熟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的行文思路既然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

  3、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4、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反复读文,深入理解

  1、结合语境,品味语句

  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②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③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2、如何理解文章的主题?

  3、探究写法: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如: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

  [应用拓展]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有不少写绿的名句,你能写几句吗?

  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读后启示]

  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名作欣赏]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欣赏指要]

  《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作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欣赏巩固]

  1、作者抓住了梅雨潭水的哪些特点来写的?是怎样写的?

  2、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从各个角度,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方法描绘梅雨潭水的奇异、可爱、湿润、柔和的特点。2、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轻松写作]

  《囚绿记》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借鉴此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要求不少于300字。

  附:

  结构图解

  寻绿——热切追求

  赞绿——喜欢满足顽强抗争

  囚绿记囚绿——爱绿至极向往光明

  放绿——点明主旨

  怀绿——惦念牵挂

免费《囚绿记》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一篇同样描绘北*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2、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可以说是我国*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①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3、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2、整体地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全文

  (2)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

  ②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3)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过今天的学*,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下堂课我们将进行重点赏析,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也掌握了课文的整体脉络。这节课,我们将对课文进行重点分析!

  三、重点分析和解读

  1、默读第一部分:寻绿(1—4)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提问: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提问: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导出板书寻绿——热切追求)

  2、第二部分。观绿(5—7)

  (1)、同学带感情朗读第5—7自然段。

  (2)、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你找出文中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并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

  (“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4)、通过对这两个自然段的阅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爱绿之情,日益变深。哪两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心理变化?

  同学们,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被绿滋润了那颗等焦的心,使他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中人的重要性。他已经已经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愉快,甚至留恋于这片绿色,那么他现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喜欢满足)

  (导出板书观绿——喜欢满足)

  3、第三部分。囚绿(8—12)

  (1)、请同学们默读8—12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联系同学,如果同学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着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导出板书囚绿——爱绿至极)

  4、第四部分:放绿(13)

  (1)、卢沟桥时间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导出板书放绿——点明主旨)

  5、第五部分:怀绿(14)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导出板书怀绿——惦念牵挂)

  四、总结升华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导出板书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导出板书向往光明)

  3、请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4、总结

  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五、课后作业:

  《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囚绿记》教学设计6篇(扩展2)

——《囚绿记》教学设计菁选

《囚绿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囚绿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囚绿记》教学设计1

  一、导入

  直接导入,教师书写课题作者,强调“蠡”的书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同学们预*过课文了,你觉得文章以“囚绿记”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事先布置预*,了解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

  ①分析回答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尽量选择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活动一)

  文章的中心事件就是“囚绿”。

  囚绿的原因:(1——7)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囚绿的经过:(8——10)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囚绿的结果:(11——14)固执囚绿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

  小结:全篇围绕“囚绿”来组织材料,展开叙述。

  ②结合内容概括的短语,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注意过程转换处的过渡。(活动二)

  三、以作者的行为表现为中心,我们选择了“囚绿”作为题目,如果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中心来确定题目,你觉得可以改成什么题目呢?为什么?——“爱绿记”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绿”?

  行为举止: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喜爱,留恋

  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喜爱,不快,恼怒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祝福,怀念

  通过写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情感。这里可以理一下情感的变化。突出变与不变。

  重点分析囚绿的行为:

  追问:“我”的种种行为表现和情感都是源于对绿的爱,最让人不解的是哪种行为表现?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作者将其称之为魔念)

  “我”是如何囚禁常春藤的?学生齐读第8段。

  修改比较:(活动三)

  原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

  改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书案上,让绿色更接*,更亲密。我拿绿色装饰这简陋的`房间和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幸福和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作无声的歌唱。

  教学方法:采用增删替换比较的方式品读

  【这些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一种自私、是一种控制。但这种自私、控制的行为实际上是因为“我”对绿爱之深、爱之切,以致这种爱转变为一种占有欲。】

  直抒胸臆:

  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些语句重点是朗读,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作用。“我开始了解……”一句可以设计仿句练*。(活动四)

  插叙往事:简单了解,明确插叙的作用即可。

  细致描绘:选择几处描写常春藤的语句,重点品读,体会用描写来表达情感。

  小结:全文通过……,描写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四、你觉得“囚绿记”和“爱绿记”这两个标题,哪个更好?为什么?

  1、“囚绿”的行为表现了“我”对绿爱之深。

  2、“囚绿”还能表现出绿在被囚环境下那种坚贞不屈、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自由意志。

  五、课文5——7段写到了“我”与绿对语,那么当“我”幽囚了绿色后,如果“绿”可以说话,我们之间会展开怎样的对话?(要求:根据9、10段的内容;对话要能体现被囚之“绿”的品质和追求)(活动五)

  六、作者写这样一株常春藤,叙述自己囚绿的经过,有什么用意呢?

  1、常春藤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

  2、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借物抒情)

  3、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小见大)

  4、寻找文本中透露的信息,补充相关材料,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志趣和追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囚绿记》教学设计2

  [目标定向]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清本文的构思,体会其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4、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难点:

  1、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学*方法]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在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自主预学]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1983年,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陆蠡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二)字词梳理

  1、读准字音

  陆蠡()涸辙()猗郁()蕈菌()揠苗助长()

  瞥见()嫩芽()婆娑()囚系()急不暇择()

  纤细()了截()移徙()淅沥()()葱茏()()

  2、辨析字形

  暇()揠()缘()

  遐()偃()椽()

  瑕()堰()喙()

  3、理解词义

  涸辙的鱼:

  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

  了截:

  抑郁:

  囚系:

  4、自己的积累(文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字词,请自己积累下来。)

  [课文导读]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是如何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常春藤的?找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和作者心态的语句。(圈点勾画)

  (二)熟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的行文思路既然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

  3、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4、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反复读文,深入理解

  1、结合语境,品味语句

  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②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③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2、如何理解文章的主题?

  3、探究写法: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如: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

  [应用拓展]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有不少写绿的名句,你能写几句吗?

  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读后启示]

  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名作欣赏]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欣赏指要]

  《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作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欣赏巩固]

  1、作者抓住了梅雨潭水的哪些特点来写的?是怎样写的?

  2、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从各个角度,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方法描绘梅雨潭水的奇异、可爱、湿润、柔和的特点。2、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轻松写作]

  《囚绿记》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借鉴此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要求不少于300字。

  附:

  结构图解

  寻绿——热切追求

  赞绿——喜欢满足顽强抗争

  囚绿记囚绿——爱绿至极向往光明

  放绿——点明主旨

  怀绿——惦念牵挂

《囚绿记》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单元导读指出所选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这些作品……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必修二的“表达交流”部分设计了《亲*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的内容,并在其“话题探讨”中指出“人类对于自然,也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有着天然的依赖,不仅要从自然中获得物质的满足,还要从中得到精神的慰藉”,“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到处是人类的兄弟。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的某种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继尔,又在“写法借鉴”中指出“景物因人的主观色彩而异,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反映。这跟观景人的修养、心境和审美情趣有关”。

  综合上述因素,结合学生和课文的实际情况,本设计将《囚绿记》定位为:《囚绿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以“囚绿”为核心“事件”,以“我”与常春藤的关系为主要线索,“讲述了‘我’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人教版配套教参语),从而在特定条件下形象揭示了从属于社会的“人性”与从属于自然界的“物性”所具有和呈现出的特定关系和状态,展现了人性的真实和复杂,表现了人性的迷失与回归。

  【教学策略】

  原则:紧扣文本,以物揆情,以事度理。方法:问题引领,梯次设问,分层推进;自读为主,点拨相辅。

  【教学目标】

  1、学*紧扣文章的具体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探究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方法;

  2、学*写景状物散文中常见的借物抒情(本文中没有所谓“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之第1项。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一、提供预*材料和问题

  1、作者生*、创作及被评价情况。

  2、设问:①本文核心“事件”是什么?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段?③作品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有没有变化?如果和所写的“事件”联系起来,请试着用一组词把这种变化的内容概括或形容一下。④你认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二、布置预*任务

  1、通读课文至少3遍,第1遍借助工具书查录自己不会、不熟的生字词,疏通语句;第二遍有声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三遍带着设问问题朗读,思考并尝试解答。

  2、提出自己的问题,写在课堂记录本上。

  【教学过程】

  一、进入新课,导学引思

  人类关注的一切事物概括起来只有二样:一是人自身——尤其人的本性;一是自然界——尤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对这二者的关注诞生了无穷无尽的话题,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先哲提出的“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其重要的指向是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一篇散文中整合人类关注的二大方面重大话题的佳作不多,《囚绿记》就是其中的典范。

  二、教师范读,温故求新

  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边默读,重温预*时的读文感受,回顾预*任务完成的内容。

  三、缘事设疑,揆情度理

  第一组问题:

  1、围绕“择居”,作品写了哪些内容?

  思路提示(以下均简称“提示”):写了寓所的特点,选择的理由。公寓的特点是狭小、潮湿、朝向不佳、夏季炎热、窗户破损。我被一抺绿影打动而即刻决定。

  2、全文仅14段文字,却用了4段文字才引出常春藤,这样写是否太拖沓?

  提示:并非如此。这4段文字通过写居室之简陋、狭小、不宜人居而“我”却“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反衬出“我”对绿色(哪怕一片“绿影”)的极度喜爱。这对后文是一个丰满的铺垫。更重要的,这些文字自然而然地带给读者一个疑惑:作者为什么如此热爱绿色呢?这恰恰引起下文,第5段直接就回答了这个疑问,行文的畅顺使内容的转换如凝脂般细腻润滑。

  第二组问题:

  1、第5段整散结合,诗性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请依次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疏理抒情的脉络。

  提示:本题重在使学生注意紧扣原文的某类词语推想、探究作者的感情、观念、思想的方法,视野范围亦不仅限于此处。如,找出描写心理的词语,描写动作的词语等。具体答案略。

  2、第5段和第6段是大段的借景抒情的文字,它们和后文对绿藤枝条的描写构成了全篇的核心内容,这二段最能体现这篇美文的特质,请谈谈它们美在何处。

  提示:①抒情浓烈,震撼心灵。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天性——热爱绿色,热爱自然,开头直呼“绿色是多宝贵的啊!”,段尾坦承“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把绿色定义为自然的“代言人”。但他仍觉得不够,又用直接评论的语言说“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似乎生怕读者不明了绿和自然就占据着他心灵最重要的位置。段中使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前4段“遇绿”之欢所唤起意识中始终“潜伏”的“觅绿”之切,以及“得绿”而安的狂喜之情一倾而出。时而热情迸发地大喊“它是生命……它是快乐”,时而忘情地呢喃“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时而急切地表白,时而深情地呼告,时而痴情地对语。在绿的面前,“我”表现出了赤裸的人的天性,“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忘乎所以,难以自持。

  ②警语佳句,满纸烟霞。此二段文字共16句,除生活动作叙述的2个句子外,余者皆是描写作者情绪、心理等精神活动的佳句,言简而意深。如,“它是生命……它是快乐”一句,在行文结构上是总说,在内容上则是对绿色的本质性概括,揭示出人的'天性对于自然的依赖。“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则用极度的夸张写出了绿色对于我精神生命的重要,绿色可以滋润我的心田,可以使我的心灵恢复生机和活力。“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表明作者反复强调、确认的事实就是人在天性里是向往自然、依赖自然的,社会中的这种“人性”是离不开自然界这种凝聚和体现自然力量的某种“物性”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则是进一步深化的“我”与“绿”之间存在的既简单又复杂的特定关系的表达,使读者领悟“人性”与“物性”原为一体,共存共生,永难分离的道理。这是5、6段文字中仅有的一句议论,可见作者覃思所在。

  ③化用典故,巧妙无形。化用庄子涸辙之鲋的典故,表现自己的盼绿之切。化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典故,让人感到有一种物我相知、人与自然极其和谐的情与境。

  ④善用类比,摇曳生姿。“我开始了解……茎叶的欢喜。”作者运用类比的思维写绿之于已的作用,呼应了第5段的关键句“它是生命……它是快乐”,深化了颂绿的情感,角度新颖,行文多姿。

  第三组问题:

  1、“囚绿”部分跨越了8至12段,“囚绿”是这篇散文的核心事件,也是读者领悟文章主旨的关键部分。“囚绿”部分“我”的心理变化是什么,试结合这种变化推想一下文章表达出来的意思。

  提示:“囚之初”(第8、9段),我的心理是“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说明“囚绿”的行为具有偶然性,但从上文看,这种思想的出现又是有缘由、有基础、有历程的,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必然性。“我”为什么要“囚绿”呢?因为“我”想“让绿色和我更接*,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欢唱”。从“我”的“自白”看,绿色之于“我”,具有非凡的意义,可以说,绿是“我”生命价值的诠释,是“我”心灵的依靠,是“我”精神的寄托,是“我”生活的旅伴,是“我”人生的欢乐。

  第9段是“囚之初”很特殊的一段,它写“我”的心理变化有二层意思:一是绿的枝条“依旧伸长……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件事鼓舞了“我”,使“我……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重点讲“我”“囚绿”的行为得到被囚者的表现所“肯定”后的喜悦心理。二是插叙了一段往事。对于这段往事的写作目的和意义,后世的分析评论者大多采用回避之策,偶或有言,则简单地说,这是“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见配套“教参”),至于这“外加”的“歧路”“必要”在何处,如何就“跌宕生姿”了,并未明言。这段看似游离的“歧路”文字,其实自有根由,它紧承上文的心理描写而来,是受眼前自己刚刚“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激发而产生的联想,插叙的事件中透露出“我”与绿色的关系具有某种历程,“不忍”“心里还引为可惜”“怪他多事”是了解这个历程的关键词,因此,这一段是带有印证和呼应性质的心理描写。

  “囚之中”(第10段)首先写“我”视被囚之绿为“绿友”,一厢情愿的喜悦之情,溢于纸上;再写“绿友”的“固执”带给“我”的心理变化,“我”先是对“绿友”生疑,认为“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继而生忿,感到“不快”,最后强调“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导致“我”囚绿行为进一步发展,而“我”此时的偏执、孤独心理也暴露无疑。

  “囚之末”(第11、12段),“绿友”的剧烈变化刺激了“我”的内心,使“我”产生了“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的心理,我开始“可怜”“绿友”,但“我”仍旧“恼怒”,偏执心理有所松动。但我囚禁“绿友”的行为受制于“我”的计划,“我”理性地决定让“绿友”“恢复自由”。

  循着这种心理变化,我们可以推想一下文章表达出的意思。“囚绿”的行为应是源于人的天性,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畸形表达。“囚绿”重在表达人性的迷失。

  在“囚绿”之初,文章对“我”“自私的念头”的具体描写展现了人性深处的贪欲和自私。占有是外在的表现,而“囚”则是占有的高级表达方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这种有情的冷漠,合理的残忍。写“我”曾对绿的生命“不忍”,为朋友热情的“除绿”之举感到不解,为被除去的绿感到“可惜”(第9段)。这在逻辑上是对“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的注释和补充,也是对后文“释绿、悟绿、念绿”的铺垫和交待,同时,还是对人性本质的一种诠释,即人性是复杂的、矛盾的。

  “囚之中”通过写人性与“物性”的斗争继续展现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人希望(不如说“需要”)自然是遂顺的、亲附的,对自然的“固执”不接受,对自然的“不领情”难以容忍。这里重点表达人性在矛盾中的迷茫。

  “囚之末”的景物与心理描写则生动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状态:“物性”是永不屈服的,它不随人的意愿而改变,人与自然争斗显然只能是失败,“人性”最终战胜不了“物性”;人性是有理智的,虽则“魔念”生长,蛮横与霸道轻易不去,但理智提醒人性,要反省自身的“过失”。一旦反省开始,人性中阴暗的贪欲、自私和冷漠因素此时虽在占据主导,但善良和同情已开始复苏,这里重点表达了人性在迷失中开始回归。

  2、“释绿”部分(第13段)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释”紧接之前的“囚”,让读者清楚地看到“囚”是一种变态的热爱,“囚绿”是对生命的误读,而“释绿”是对生命的尊重。“囚”与“释”之间,是一个“悟”的过程,一“囚”一“释”,是“我”对生命的感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表现了人性中仁善与良知天性的回归。

  3、文章末段有何作用?

  提示:末段与文首构成呼应,收束全文,是全篇的逻辑终点。本段流露出的歉疚感、补偿欲望和怀想、惦念之情,丰富和完善了文章的主题表达。

  四、布置作业,探疑问难

  1、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文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人教版配套教参语)。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必做题)

  2、你有过“囚绿”似的心理和行为吗?试仿照本文写一篇散文。(选做题)

  板书设计:

  文章双线结构

  行为线索:遇绿得绿观绿囚绿释绿记绿

  心理线索:觅绿喜绿颂绿怒绿悟绿念绿

《囚绿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过程,赏析“绿友”这一具有人格内涵的景物,并生成解析方法。

  2、通过学*发问,提升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

  3、通过人、文对话,感悟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学*依据文本语言,解析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内涵的方法。

  设计原则

  1、创造性挖掘教材三维生长点的原则

  2、整合推进并融汇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

  3、学*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方法的原则

  4、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原则

  教学过程

  一、翻检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学*氛围,撩拨阅读期待

  二、自主散读文本,整体感知全文

  三、设置发问*台,启动自主探究

  四、整合师生问题,组织学*活动

  1、理清文本情节

  2、赏析“绿友”形象

  3、总结学*方法

  五、物我合一,探究主旨

  六、课下拓展,深度链接

《囚绿记》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一篇同样描绘北*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2、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可以说是我国*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①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3、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2、整体地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全文

  (2)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

  ②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3)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过今天的学*,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下堂课我们将进行重点赏析,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也掌握了课文的整体脉络。这节课,我们将对课文进行重点分析!

  三、重点分析和解读

  1、默读第一部分:寻绿(1—4)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提问: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提问: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导出板书寻绿——热切追求)

  2、第二部分。观绿(5—7)

  (1)、同学带感情朗读第5—7自然段。

  (2)、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你找出文中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并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

  (“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4)、通过对这两个自然段的阅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爱绿之情,日益变深。哪两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心理变化?

  同学们,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被绿滋润了那颗等焦的心,使他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中人的重要性。他已经已经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愉快,甚至留恋于这片绿色,那么他现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喜欢满足)

  (导出板书观绿——喜欢满足)

  3、第三部分。囚绿(8—12)

  (1)、请同学们默读8—12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联系同学,如果同学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着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导出板书囚绿——爱绿至极)

  4、第四部分:放绿(13)

  (1)、卢沟桥时间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导出板书放绿——点明主旨)

  5、第五部分:怀绿(14)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导出板书怀绿——惦念牵挂)

  四、总结升华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导出板书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导出板书向往光明)

  3、请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4、总结

  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五、课后作业:

  《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囚绿记》教学设计6

  看了三个版本《囚绿记》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感触是要真正解读好一篇文章,设计一个相对完美的教案真是不易。与前两次的教学设计相比,这一次的设计在构思上更别致,教学内容上更细致,语言品析也更精致。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得到了思维上的训练,更获得了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教学构思上看,《囚绿记》这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可以从“我”的行为表现切入,可以从“我”的情感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囚绿”这一主要事件切入,但无论哪一种切入总有点儿顾此失彼之感。而这份设计以“我”对绿的称呼作为一个小小的切入口不仅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而且理清了“我”的情感脉络,在两者之间找到可一个很好的*衡点。站在这条主线上再进行散文语言的品读活动,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上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对细节的品读。

  从教学内容上看,这份设计对绿的称呼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呈现的是随着称呼的变化“我”的.情感的变化以及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在重点内容的突破上采用品读的方式。1.学生通过圈画批注、增删比较、品味重点字词的方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对“绿”的炙热的爱。2.抓住文本的重点句、难点句进行细节品读,探究这些细节与文本整体即作者所要表达主旨的联系。3.在品的基础上重读,品读结合。读出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甚至思想美。如读出排比句和感叹句的特点,朗读类比的语句,读出我对绿的喜爱之深,读出对绿的顽强,不自由毋宁死品质的敬重等。

  从语言品味上看,这份设计非常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析。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指出,散文阅读要领之一就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味必须是细读,必须是细细体会。怎么细读呢,按南帆先生的说法就是沉入词语。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细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这份教学设计语言品味随处可见,如在抓“我”的行为举止表现爱时,引导学生品析“天天望,看它,看它,细细观赏”这几个动作虽都有看的意思,但有何不同。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常春藤形象特征时引导学生抓住“总、甚至于、都”等关键词,体会它的变化与特点。更甚的是能够抓住*常不太引人重视的虚词去品味“我”对绿的复杂情感,感受“我”对绿的赞美之情。相较而言,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散文时除了关注思想感情,除了关注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基本没有特别的方式方法,在品析语言时也常常带有一种“贴标签”、“概念化”的嫌疑,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除了得到一些概念化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之外,其他似乎别无所获。何为品析语言,散文的语言到底如何品,这份设计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最后,提一些个人的想法。意见不一定成熟,供宋老师参考。

  1.文本中对“绿”的第一个称呼应该出现在第4段“绿影”,这是在“择绿”时对常春藤的一种称呼。后面生四的内容可以提到这里。

  2.对于情感的解读,文中的“我”对绿的爱意应该是逐层加深的。文中在“择绿”阶段对绿的感情应该是一种需要式的欢喜。“绿友”阶段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感思路我觉得应该是:欢喜——深爱——恼怒(爱之深、爱之切)——敬重——怀念。

  3.文中哪些地方还能体现“我”对绿的爱,这几句是不是也能体现呢?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Ps:我怀念着绿色,如同鱼儿盼着雨水……

  (2)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

  Ps: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两个月……

  4.后面的一个提问:改成请你站在常春藤的角度为它写一段内心独白,以表明它的心志。

  5.最后一句的觉得那个“着”字更能表现一种期待之情。建议改句为:

  我怀念我的原窗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吧。

《囚绿记》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 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四)、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 呼唤自由和光明

  (五)、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第二课时

  一、课文总结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恋绿(择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阅读全文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好好品味一下。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生命、希望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二、布置作业 :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囚绿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形:结构、选材

  2.神: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3.我:因文识人

  4.探究写法特点,提升写作素养。

  教学重点

  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提醒大家细读课文,注意批注,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互动:

  有这么一种说法,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今天我们这40分钟的师生缘分,应该是上辈子苦求千万次的结果。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尽情挥洒我们的智慧、勇气、热情,拥抱咱的课堂,演绎咱的缘分,让这节课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大家已读过课文。但是,也许你不曾太留意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它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他有什么样的性情,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囚绿记》,了解陆蠡,触摸陆蠡沉睡在这篇文字中的心灵。

  请看我们今天的学*目标。(课件)

  形:了解结构和选材的特点

  神:找到文眼句,领会主旨。

  我:因文识人

  形、神,自然是学*散文不能回避的。但是通过对形和神的了解把握,因文识人,走进作者的心灵,也是散文学*的一个重点。

  二、整体感知

  咱们先从形入手。才能做到总揽全局,洞悉结构特点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快速浏览全文。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速读全文,读完后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浏览后)师问: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讲陆蠡的这段往事呢?

  明确并板书:

  寻绿(择绿)——观绿(恋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

  (提醒学生如果能参照课文标题的格式“囚绿”来概括,既简洁又艺术。)

  师:很明显,全文紧紧围绕“绿”展开。说到散文的特点,人们就会说,形散而神不散。但是这篇文章的结构,你觉得散吗?不散,内容集中,而且作者把一件小事讲的波澜起伏,可谓尺水兴波。所以,本文的结构其实是很精巧的。所以我们要强调一点,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创造的一般法则,但不是唯一的法则。(课件展示)从选材上来讲,一枝常春藤,你觉得选材是大还是小呢?

  那么陆蠡为什么要写一枝常春藤呢?有什么寄托呢?要把握散文的神,就需要进入读书的第二环节:细读涵泳。(课件)

  1.默默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

  2.随手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提示:

  挑两处让你心动的句子,说说心动的原因。

  找出“文眼”,理解其言外之意。

  三、品味语言

  (学生细读课文,做批注)

  (一)心动的句子

  师:哪些句子让你心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学生提出心动句,并简单分析原因。老师点拨时,注意落脚到“真性情”,并注意带领学生朗读。

  应该提醒学生关注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整齐的句式,如歌如诗的语言,感情浓烈,直抒胸臆,将作者对绿的爱恋表达的淋漓尽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对比和比喻,可见作者对绿的渴盼)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我和绿对语,我们的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的好友)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赋予常春藤以人的性格气质,他会攀援会摆舞,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多么真切!让人都不忍心触碰,仿佛看见陆蠡用双手小心翼翼捧过这浆液丰富的柔软的绿藤)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⑴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二)文眼句

  过渡:还有很多同学想和大家分享心得。看来本课让我们心动的句子很多。这些句子为什么会动人呢?因为他饱含了作者的真性情。对绿的爱和尊重。(板书)为什么会尊重一枝常春藤呢?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尊重常春藤的原因,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意图呢?那么这些句子就是全文的文眼。现在大家来共同寻找本文的文眼。谁找出来了?

  (学生找文眼,并阐述理由。如果学生找的不是老师预先设想的,首先要肯定学生,因为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他找到的句子往往是和主题相关的,或者是可以做文眼的注解的。进一步提醒他,是不是有些句子更重要?在同学能准确找到文眼后,集体研读后两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写作背景,短短几句话,便反映了北中国在日军铁蹄践踏下山河沦亡,百姓流离的情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的敬佩和尊重,他是因为他是永不屈服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也是对中华民族命运的祝福)离开北*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不仅是怀念这圆窗和绿友,而是惦记着烽烟铁蹄下的北中国山河。)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不会。因为我们是志趣相投的友人,同样都向往光明,不屈不挠,坚韧不拔。)

  归结出本文的主旨:以一枝常春藤来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归结出把握主旨的办法,找文眼。(课件:如何找文眼)

  归结本文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课件)

  (三)师生共同研读“我”

  找到了文眼“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抓住这句话,就突破了主旨,就读懂了文章。但是还不能说读透彻了。因为我们离陆蠡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只知道陆蠡是一个有着民族责任感的作家,他在我们心中的印象还是粗线条的,现在我带领大家一起来研读一些句子,亲*陆蠡。(课件展示这些句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我住在北*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心灵淳朴,充满诗意,追求精神,胜过物质。)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观察细微,用词精准,色彩之变,如画家调色。文字背后,有一双清澈的凝视的眼睛,有一颗饱含爱怜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灵。你有这样清澈的眼睛吗?你曾经这样凝视过自然吗?)

  学生归结出“我”:乐观、淳朴

  老师补充:还要加上一条“坚贞不屈”。这篇文章写于沦陷区上海。上海沦陷后,陆蠡是坚守上海孤岛的革命作家之一。1942年,陆蠡的杂志社被查封,陆蠡前往日本宪兵队交涉。日本人问他:你认为日本能战胜中国吗?陆蠡答:不能!日本人又问:日本能实现大***吗?陆蠡答:不能!陆蠡最终受尽酷刑,死在日本宪兵队的监狱。

  这就是陆蠡。他是乐观的淳朴的,也是坚贞不屈的。他从浙江天台山高雾绕的盆地里走出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追随幸福和自由的幸福的绿影。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他踏踏实实严肃认真地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工作岗位。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苍翠青绿的34岁。

  至此,我们再来端详这张发黄的旧照片,我想,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归结出“散文中的我”。(课件)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形散而神不散”只是散文创造一般原则,而不是一定法则、唯一法则。散文的形,也可以谨严巧妙。

  我们了解了本文选材小、意义大的特点,也知道以小见大是现当代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了陆蠡。一个有着璞玉一般心灵的青年作家、革命烈士。我想,你会记住他。记住他在细雨中凝视常春藤婆娑摆舞的清澈的眼睛,记住他坐在小圆洞前和绿叶痴痴的对语,记住他用心灵描摹自然,从心底生发出来的那些清丽的词句。

  五、作业

  也许你想谈谈读陆蠡的感受,也许你受到陆蠡文字的触动,颇有描景状物的信心和冲动,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我读陆蠡

  要求:200字,用到比喻、排比的修辞。

  2.课后第三题: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

  附:板书:

  囚绿记

  寻绿形:结构巧、选材小

  观绿神:爱、尊重;民族气节

  囚绿我:乐观、淳朴、坚贞不屈

  释绿

  怀绿

《囚绿记》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囚绿记》教学设计10

  一、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代表着热情;蓝色,代表忧郁;紫色,代表高贵;白色,代表纯洁……如果要我们用一种颜色来代表生命,你们会选择什么颜色?

  绿色。

  是呀,绿色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

  “囚”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囚绿前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词句,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爱绿(赞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思绿(念绿、恋绿)

  这就构成了本文的感情线索

  四、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1.文中哪些饱含作者情感的语句最能打动你,读一读,并说说你的.感悟。

  要求:用“~~~~”将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划出,作好批注,并尝试有感情的朗读。

  2.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蓬勃、向阳、固执。

  3.大家从作者挚爱的绿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生命、希望

  追求光明、自由

  不屈的抗争精神

  五、读“人”

  1.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朗读课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喜爱和怀念之情?

  出示资料,加深理解。

  资料一: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烽烟四逼中的北*时值日寇入侵,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在“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于是写下了《囚绿记》。

  资料二: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作者陆蠡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1942年4月13日他**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

  明确:作者怀念绿,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北*早日获得**。这时的“绿”已经成为“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2.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在“爱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或内心独白)。

  要求:

  1.对话要符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心情。

  2.能体现绿的象征意义。

  3.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六、拓展运用

  抗战的历史早已远去,但绿的精神品质却代代相传。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向“绿”一样的人吗?

  出示投影:用心灵演唱生命的歌曲——杨光

  用脚趾演奏生命的乐章——刘伟

  请结合文章谈谈这两人的事迹对你有何启示?

  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学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珍惜生命,绽放生命的光彩!

  王朝一

《囚绿记》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

  学*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一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机、希望和生命。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奇迹;当一叶绿芽冲破障碍,破土而出时,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顽强。今天我们一起学*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散文《囚绿记》

  2、指名一位学生上黑板写课题和作者的姓名。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做在自己的书本上。

  出示评价标准:

  (1)、事件的叙述是否完整

  (2)、语言是否简洁

  请其他同学围绕评价标准两位同学所写的内容。

  三、捕捉绿之美

  (1)、绿是文章描写的重点,绿指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常春藤的?请同学再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常春藤的语句,说说它的形象。用以下句式回答。

  这是一株()的常春藤,从文中()语句可以看出。

  四、触摸绿之魂

  在作者笔下,这株植物不象植物,更象什么呢?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请同学模仿常春藤的口吻写它,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写几句话,体会作者寄寓常春藤新的内涵。

  学生写作,并交流

  教师小结: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五、探究囚绿的原因:

  常春藤是正义的化身,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囚它?

  跳读课文,找出囚绿的原因的语句,并归纳。

  六、拓展延伸

  设想:假如陆蠡就义前又看到这株常春藤,他会对这株常春藤说些什么呢?请以陆蠡的身份写一段话,字数100字左右。

  写作并交流

  教师小结:

  巴金曾用这样的话来评价陆蠡: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的确,今天我们透过这一株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他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黄金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挚的掌声感谢作家陆蠡,感谢他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灵魂诗篇!

《囚绿记》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语句入手,通过看课题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赏析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绿色是最具生命力的颜色,一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和希望,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突破阻碍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绿色就是这样,不仅在视觉上给我们以美感,而且在心理上也让人觉得愉悦,使人看到希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有关绿的散文《囚绿记》,作者陆蠡。

  二、检查预*

  piēhézhéxǐyàsuōyīxùn

  瞥见涸辙移徙揠苗助长婆娑猗郁蕈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读这篇散文,我们先从题目入手,课题“囚绿记”你是怎么理解的?“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在文中指什么植物的绿?生说教师投影明确。

  再看题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在作者囚绿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这也正是这篇散文的线索,下面让我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动词,理清文章的思路。)

  ①绿指什么?(常春藤—爬山虎)

  ②作者为什么要囚绿?(爱绿)

  ③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④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板书:遇绿——爱绿――囚绿――释绿――思绿(线索)

  四、美读课文,感受“绿”意

  提问:作者因爱绿而囚绿,课文5-7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友的爱之深?请你在文中圈点批注,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五、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过渡语: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这株常春藤被囚之后有着怎样的生长状况?表现出它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速读9-13段。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事物是多固执啊!”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绿的特点:坚贞、执着、顽强不屈、追求光明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

  写法上最大的特点:赋物以情将绿(常春藤)人格化

  六、主旨探究、续写练笔

  1.同学们说得很好。陆蠡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有没有更深层的'寓意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课件展示),谈谈你的理解。(指读13段)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课件展示]: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2、课内练笔(课件展示):

  陆蠡**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囚绿记》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2.学*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囚绿记》教学设计14

  【教学设计思路】

  《囚绿记》是新课程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这篇课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为“经”线,以探究文章主旨为“纬”线,在经纬线索中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课前导入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

  一、课前准备

  1、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为课文学*做准备。 引用《一代人》创设美的情境,引起学生学*探究本文的兴趣二﹑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二﹑阅读课文

  学生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大致意思。

  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三﹑合作探究

  1、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宝贵啊!

  示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

  (学生朗读,体会那样一种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读进而全班齐读。)

  2、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示例:“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尊重个性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四、扩展延伸

  学生谈启发。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五、主旨探究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在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板书设计】

  中

  绿 囚 国

  人

《囚绿记》教学设计15

  一、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与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顽强的个人品质与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

  三、学*难点

  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预*

  (一)预*导学案

  1.通读文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 ) 镶嵌( ) 婆娑( ) 蕈( )菌 茎( )

  葱茏( ) 迁徙( ) 学徒( ) 猗( )郁 瞥( )见

  急不暇( )择 了截( )爽直 揠( )苗助长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互相(或教师)纠正错误字音。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完成表格)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几米说: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我要问:你曾喜欢的那一片浓绿,囚住了,是不是可以算作真的拥有呢?

  (二)课文研读,品味鉴赏

  1.预*检测。

  课文中哪一部分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填写下表)

  明确:

  2.重点研读。

  速读课文,筛选出描写常春藤(绿)的语句,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关注下面一些语句,引导学生品读画线的词句: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

  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

  植物是多固执啊!

  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3.主题探究。

  (1)作者对于“绿”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那么,从原文看,作者眼中的“绿”仅仅是“绿”么?对于作者来说,“绿”是不是还有别的寓意呢?

  注意下面这些语句: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结论:“绿”的寓意。

  常春藤虽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是这么的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这说明它永远不屈服。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绿。作者无法囚绿,恰恰说明了绿的顽强和倔强,代表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文中提到,因为作者那时遇到了卢沟桥事变,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质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不屈服,对胜利与光明的向往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

  (2)引入作者介绍和背景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三)拓展延伸

  “绿”本为常春藤,却有着思想寓意,这就是“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质和感情。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的抒情手法。

  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首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手法的诗歌,并简要赏析。


《囚绿记》教学设计6篇(扩展3)

——《囚绿记》说课稿 (菁华5篇)

  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

  《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这一单元是学*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

  3、学*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二、学情分析,教、学法选择。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虽为自读课文,但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学**惯不好,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圈点法、讨论法、点拨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点,通过交互讨论,通过老师的点拨解疑一步步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绝不多费唇舌;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地方,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三、教学构想,过程简述。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文阅读理解的准备阶段,包括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教师范读课文和正音辨形。特别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这就为第二阶段课文的深入阅读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两个步骤。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这一步意在读懂文面意思,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书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思考,扣住问题讨论。我设计的7个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则要在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整合。问题有深有浅,难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简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这一步则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这里涉及到课文的深层意蕴,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还要适时启发、点拨,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可能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会使教学过程不完整。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的教学视时间而定,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如果时间不够,甚至可以不讲。

  第三阶段是“延伸练*,巩固提高”。练*安排在课外,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读写的结合,这是课内外的结合,这是课文学*的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时重在借鉴,要摒弃写作的随意性,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象,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精神和韵致;不仅要状其形还要绘其神。

  四、以纲带目,设计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既要完整,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又要有视觉上的观赏性。基本要求是简洁明了,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力避繁杂、面面俱到。

  我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以第一问概括课文内容的“五绿“(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主线,又以“囚绿”为重点,反映作者对“绿“的态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匀称而不杂乱。

  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

  《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这一单元是学*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

  3、学*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二、学情分析,教、学法选择。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虽为自读课文,但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学**惯不好,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圈点法、讨论法、点拨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点,通过交互讨论,通过老师的点拨解疑一步步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绝不多费唇舌;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地方,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三、教学构想,过程简述。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文阅读理解的准备阶段,包括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教师范读课文和正音辨形。特别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这就为第二阶段课文的深入阅读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两个步骤。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这一步意在读懂文面意思,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书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思考,扣住问题讨论。我设计的7个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则要在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整合。问题有深有浅,难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简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这一步则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这里涉及到课文的深层意蕴,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还要适时启发、点拨,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可能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会使教学过程不完整。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的教学视时间而定,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如果时间不够,甚至可以不讲。

  第三阶段是“延伸练*,巩固提高”。练*安排在课外,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读写的结合,这是课内外的结合,这是课文学*的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时重在借鉴,要摒弃写作的随意性,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象,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精神和韵致;不仅要状其形还要绘其神。

  四、以纲带目,设计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既要完整,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又要有视觉上的观赏性。基本要求是简洁明了,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力避繁杂、面面俱到。

  我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以第一问概括课文内容的“五绿“(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主线,又以“囚绿”为重点,反映作者对“绿“的态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匀称而不杂乱。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北*公寓囚禁常春藤的故事,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表明,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3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熟读文本,把握的结构及作者感情脉络。

  2、品味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绿的情感,理解绿的内涵,把握主旨。

  3、学*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三、说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新课程的核心学*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学”。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2、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利用导学案深入研读课文;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以拓展视野,激发读书兴趣,拓宽学*渠道。

  四、说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

  1、做好学生课前预*。首先指导学生采取圈点批注法阅读,利用导学案把本课一些问题提示性前置给学生参考,便于学生深入预*。其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如作者介绍、背景资料,以及常春藤的图片和常春藤的生长特点。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我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堂容量以及课堂美感。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班通各项功能和资源,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我还在课前精心制做了,链接一些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渠道,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配合多媒体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探究、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常春藤》诗歌朗诵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

  课前预*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走*那一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2.为什么要“囚”绿?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常春藤”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有怎样的特点呢?

  5、人绿对对碰。在“囚绿”的过程中,“绿”与“我”在对峙中进行了怎样的心理对话?

  老师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找出来并做批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五)、认识那一抹绿

  知人论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解释的主题。

  小结:

  作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感悟那一抹绿

  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人生启示?

  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主题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七)、抒写那一抹绿色

  课文采用象征手法来描写景物,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象征意义。

  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以片段写作方式训练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巩固本课写景状物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

  我设计本文的板书,是一棵生机勃勃的常春藤。以作者写作思路“四绿“(即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为大地,又以“个人”(陆蠡)、“民族”,作为树干,再把象征意义作为茂密的枝叶。一棵蓬勃向上的常春藤就坚贞不屈地挺立在我们面前。我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一般散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可以做大胆的突破,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讨论鉴赏,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方法的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掌握借助关键语句鉴赏散文的阅读方法。针对以上原则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解读作者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此,促使学生关爱弱小生命,同情弱势群体,学会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借助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鉴赏分析重要语句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阅读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寻找关键句子圈点评价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可能会欠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在课前预*和课堂配乐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关键句子圈点批注,讨论鉴赏,学*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针对散文学*已经有过几个单元,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回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特别是《荷塘月色》情感变化的过程,引出《囚绿记》,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目标——学*由题入文和借助关键句子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二)品析文章标题:分析《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标题,体会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阅读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学*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老师先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老师引导小结,告诉学生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这其实就是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并指出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揭示背景与主旨的语句和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挑出来批注。

  互相交流后老师归纳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的是文眼,有的是主旨句,有的可以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等。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再由学生练*、交流,老师指导、评价、总结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需要一起品味鉴赏的句子有:

  1第五小节: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第五小节: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于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3第八小节: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漪郁的年华。

  4第十小节:可是我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

  5第11小节:她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廋,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6第13小节:临行前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求人。

  通过以上分析鉴赏得出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

  线索是: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行文脉络是: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四)学生总结本文作者要阐述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一般咏物抒情散文的异同。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植物会在逆境中追求光明,人更应该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

  (六)布置作业: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与气质,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试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该景物的精、气、神。字数不限。

  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

  《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这一单元是学*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

  3、学*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二、学情分析,教、学法选择。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虽为自读课文,但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学**惯不好,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圈点法、讨论法、点拨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点,通过交互讨论,通过老师的点拨解疑一步步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绝不多费唇舌;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地方,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三、教学构想,过程简述。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文阅读理解的准备阶段,包括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教师范读课文和正音辨形。特别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这就为第二阶段课文的深入阅读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两个步骤。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这一步意在读懂文面意思,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书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思考,扣住问题讨论。我设计的7个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则要在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整合。问题有深有浅,难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简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这一步则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这里涉及到课文的深层意蕴,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还要适时启发、点拨,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可能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会使教学过程不完整。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的教学视时间而定,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如果时间不够,甚至可以不讲。

  第三阶段是“延伸练*,巩固提高”。练*安排在课外,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读写的结合,这是课内外的结合,这是课文学*的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时重在借鉴,要摒弃写作的随意性,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象,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精神和韵致;不仅要状其形还要绘其神。

  四、以纲带目,设计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既要完整,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又要有视觉上的观赏性。基本要求是简洁明了,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力避繁杂、面面俱到。

  我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以第一问概括课文内容的“五绿“(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主线,又以“囚绿”为重点,反映作者对“绿“的态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匀称而不杂乱。


《囚绿记》教学设计6篇(扩展4)

——囚绿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多。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多。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教学反思】

  散文的美学境界,归根结蒂是作者生存境况的展示和文化心理的外化。

  《囚绿记》这篇散文短小却并不“精悍”,陆蠡将自己的生存境况与文化心理借一株常春藤含蓄的表达。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学设计在此方面潜心构思,力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我想法也得益于此,只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一定要去揣摩呢?一篇文章的意义难道仅仅在于那几乎约定俗成了的话语吗?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两个侧重点。其一,散文应重视朗读,从而感受文本情感的涌动;其二,允许学生自我的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事实证明,“囚绿”不应该囚住朗读的激情,不应该囚住活跃的思想。

  推而广之,对一篇文章我们教师应该倾听自己的心声,在我们的思考中枷锁理应打开。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声音”,那么,我们的学生永远听不到美妙的“音乐”。

  【同事评价】

  1、教材处理巧妙灵活,别具一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2、教学思路清晰明了,环环相扣,问题设计巧妙。

  3、教师情绪饱满,富有激情。

  4、课件简约而不简单。

  5、教学过程很完整,教师的开场语和结束语相呼应,且富有诗意,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绪。

  6、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

  7、学生的发言也很精彩,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感悟】

  1、这篇课文我很投入的朗读,特别是读到“囚绿”部分时,自己真的很恼怒、气愤。

  2、“囚绿”给我的启示很复杂,我更多的想到父母。

  3、不管岁月怎样变化,文中寄予的爱国之情不会变的。

  11月14日下午,我参与了州语文教研组的“同课异构”活动,和市四中的万秋园老师同讲《囚绿记》。

  《囚绿记》是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学*写景散文。不同的散文表达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源于文中不同的形象。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紧紧抓住文章的情感和形象,设计思路围绕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通过分析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往往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要进行深入分析就无处下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他们思考,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很好的方法。另外,问题化教学贴*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采用了设置问题的方法。

  问题的设置需要有层次,由易到难。我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是思考“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达到了梳理文章结构的目标。接着又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借这个问题引出作者生*和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之后的两个探究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称呼的变化说明什么?”以及“怎样理解‘魔念’?”需要学生结合全文,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问题层层推进的同时,学生也深入理解了文章。

  然而,正如课后讨论时一位老师说的一样,采用设置问题的教学方式,学生反应会很生涩。整堂课上下来,课堂气氛并不活跃。赞科夫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 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偏难或偏易。由于经验的缺乏,我对高中学生学情不够了解,有的问题设计得过难。比如第二个探究问题“怎样理解‘魔念’?”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而我在提问前并没有做好足够的铺垫。如果先让学生说说“魔念”是什么?再来理解“魔念”在本文中的含义,可能效果会更好。

  在课后的研讨中,很多老师都指出了我的问题所在,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上课不如万老师流畅和镇定,同是新教师,就这一点,我的确做得不够好。通过这次活动,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收到了老师们中肯的评价和宝贵的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更积极地学*,争取把课上得更有语文味,更自如。

  20xx年12月1日,我上了一节青年教师达标公开课,选讲的课题是陆蠡的一片散文—《囚绿记》。讲完后,我又参加了听课老师的评课,结合大家在评课时的观点与评价,我又做了深入的反思,现总结如下。

  第一,课时安排比较恰当。因为《囚绿记》是新课文,对我来讲也是新授课。有的参考书上对这篇文章安排了两个课时,我经过备课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再加上对这篇文章在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方面的价值的预估,决定对这篇文章安排三个课时,同时把拓展训练、写作训练和现代文阅读鉴赏训练融入其中,以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本节公开课我选的是第二课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进行品味语言的训练,学生做的很充分,效果也比较好。

  第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很充分。这节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独立阅读,画出描写绿藤的句子,并思考这些描写的特点,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旁注,并与大家交流分享。第二个活动是合作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弄清楚被囚前后绿藤的生长状况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出自就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第三个活动是写作小训练。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两幅图片,运用所学的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描述图片中的内容,并在语言中寄寓某种精神或哲理。


《囚绿记》教学设计6篇(扩展5)

——《囚绿记》教学设计菁选

《囚绿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囚绿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

  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

  绿色是多么美好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

  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

  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

  1.囚绿探因

  (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文章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净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时,“我”还引以为可惜这段话就是明证。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我”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关于“爱、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就如望着当年的自己在成长,它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不正是作者人生历程的写照。也曾经用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爱与美的梦,也曾像常春藤一样在风雨中展现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会随着悠悠的时光渐渐破灭,现实的冷酷也会浇熄那颗青春热枕的心。

  个体通过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爱的希冀。在爱的希冀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关于“孤独、疲累、简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独,简陋的房间,破碎的窗口映来的绿影,却深深触动了内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让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与已往的不快,似乎与一位旧友的对话里,得到了内心的宣泄。

  当心中对绿产生占为己有的私念时,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会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绿里映射了“我”的过去,而对往昔已经开始怀念与回味时,“我”已经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绿,以它的毁灭来成全个体欲望的满足。

  2.囚绿结果

  分为四个阶段: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段话表现“绿”顽强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囚禁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段话表现“绿”执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段话表现“绿”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4)“瘦黄的枝叶被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被致以诚意的祝福。”表现“绿”终于赢得自由和光明。

  3.释绿探因

  (1)植物的固执,让“我”不快,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该放却没放。

  “我”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我”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变成病孩子般,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该放却没放。

  当看到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离开这房间,离开北*。如同《囚绿记》序言中所写的,“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把我苦了。”“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衡。在每次失去*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衡。”“我”在放与不放之间的矛盾中挣扎,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绿色生命与“魔念”之间的冲突。

  (3)卢沟桥事件也没有让“我”立刻释放“绿”,而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释放“绿”。

  日本开始侵略北*,“我”面临被囚禁的危险。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变更计划,每日留心开车的消息。身处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毕竟还有“绿”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绿”。直到他离开北*前往相对安全的上海,获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时他才释放“绿”,还“绿”自由。

  当个体生命本身有了某种欲求时,他才能体验到同类事物的那种欲求。“我”有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体验到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归纳概括“绿”的多重象征义

  作者是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作者对绿的感情升华到爱和幸福,联想到青春年华。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也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独特之处。

  六、迁移训练

  阅读文章《文竹祭》,思考,解读这篇文章应从什么地方入手;文章借什么物寄托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囚绿记》的解读,领悟到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剖析了作者思想转变的契机,让我们的灵魂在自然之绿中淘洗,在思想之绿中净化。

  八、写作训练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伤害生命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借助一种自然之物,运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一、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积累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涸澈”、“揠苗助长” 、“淅沥” 、“婆娑” 、“猗郁” 、“蕈菌”等;理解文中重点的语句,如“它的尖端总朝向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基本技能目标:

  1.学*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学*、掌握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情感、价值观目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就早已接触这类散文,已经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对其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都能理解散文"形""神"的特点,同时,本文作为一篇白读课文,学生已经在前面详细认真地鉴赏过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对本单元散文特点和鉴赏方略有了初步了解,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定的介入和点拨。

  三、重点难点

  学*、掌握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使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一走进咱们云阳中学,满眼都是绿色,这种郁郁葱葱的颜色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我不禁想起了贺知章的《咏柳》,同学们能背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啦,非常好,咱们中国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还有很多,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背几句啊?(备注)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3、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今天就让我们学*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活动2【讲授】品囚绿之味

  (一)解题

  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明确: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文章理解得深刻,光凭题目行吗?还是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活动3【讲授】品囚绿之味

  (二)思路

  1、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我们的方法】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寻(遇、得)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观(赏)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焦”字理解。)

  囚绿(8—12段)。

  这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打算放绿出“牢”。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放(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怀(念、忆)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板书:文章思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2、小结: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活动4【讲授】赏囚绿之韵

  1、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在作者眼中,所囚之绿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1)美

  “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

  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意思理解);它是柔弱的

  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2、小结: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它是美的,柔弱的,倔强的、坚贞的,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活动5【讲授】悟囚绿之魂:

  难道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

  提示: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屡遭酷刑,年仅34岁的他吐血而亡。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提示:难道这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一种魔念?你有过吗?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

  活动6【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提示:难道这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一种魔念?你有过吗?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

  活动7【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二:爱的误区

  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爱绿,爱长春藤,爱我喜欢的事物,这没有错。爱是人类的天性,可是,《囚绿记》却形象而理性的警示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爱是自私的,爱是魔念,爱是毒药,爱是囚笼,爱是死亡。

  爱有误区。

  你看,那株被我的爱牵进窗口、引向书案的长春藤,不是“渐渐失却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吗?爱,使它奄奄一息了!

  为什么?

  爱不是占有,爱是放手。爱是站在*等的位置上相互关怀、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赏。——这是《囚绿记》对人性误区的深刻揭示。

  提示:难道这又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

  作者说——“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你受到什么启示?

  活动8【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三: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人往往无视自然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苦酒。在这些饮酒者当中,有的人执迷不悟,有的人迷途知返后感悟哲理,而陆蠡当属后者。

  如果没有外界的触发,“我”与“绿”之间的僵持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正如文中所谈到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小结:立足文本,深入开掘,触及灵魂深处。这才是我们的语文学*,这样的学*才能让我们的情感丰富、思想醒悟、生命得到升华。

  提示:“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和“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活动9【讲授】悟囚绿之魂

  主题四:发现美的历程

  《囚绿记》还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作者是孤独而陌生的,“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孤独是美的伴侣,一个人静观时,最有可能发现、感受美。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必须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种禅的境界,在人生中是难得而值得珍惜的。我羡慕作者是这样一个有慧根的人,而命运又给他一段悠闲寂寞的时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棵绿色的常春藤。

  由此,我想到,同样一位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写《花未眠》,他在北海的旅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凌晨四点,一个安静的时间,发现了海棠花的美,并由一朵花引发了那么多人生感叹;普希金因为流放,才从大海中看见了自由的光芒,写出了《致大海》。艾青在牢中,孤独无望,对着漫天的雪花,想起了自己的大堰河,写出了感人的诗章。人总有诗意、温柔的时候,总有最有缘分发现美的时候,捕捉住那个特定的时刻,就会让它成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

  5、小结: 《囚绿记》在主题上的贡献,不是《荷塘月色》是对人生的探求,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是对人情的开掘,在努力开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绿记》是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欲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现美的历程。

  当然,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吧。最后让我把这段话送给大家——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活动10【讲授】延伸阅读

  课堂总结 欣赏美妙的散文,我们就应该怀着一颗审美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思,去领略优美的语言带给我们的美感,学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出生活的美和诗意来。

  文章推荐:

  给爱一对翅膀

  ——给《囚绿记》的作者陆蠡

  新居的窗口拥上一团绿,这生命的活力深深地将你吸引住,因此你爱上了它。 可是爱使你失去了理智,与普通人一样,你的占有欲也随爱而生。你爱它柔软的卷须,舒开的嫩叶,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你把绿牵引进你的屋子里,你让它伸长到你的书案上。你拿它装饰你的房间,你拿它装饰你的心情。渐渐地你的爱几乎将绿囚禁到死亡。

  很庆幸的是你最终醒悟了,你痛下决心,放绿,放开曾是绿友的绿囚,给被爱者一对翅膀,让被爱者自由地飞翔。

  陆蠡先生 ,爱是人心底最真切最朴实最美好的情感。寂寞时,爱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伤心时,爱是寒风中一团热火;高兴时,爱是清晨的漫天朝霞;愉悦时,爱是夏夜的一轮银月。

  但是,不得不承认,爱有时可以让人失去理智,不择手段地以求获得与占有,可与此同时爱成为了被爱者的恨与恼。

  也许拥有自由的爱真的很难,给予自由以爱更难!似乎爱所引发的占有欲已完全限制了那奔向自由的理智。没有理智的人是什么?是“疯子”,豪不夸张地说,在爱面前,10个人中会有8个人是疯子。

  正如水池的金鱼,当人情不自禁的“爱”上了它,第一反应就是将它由广阔的海洋中迁移到比海小万万倍的鱼缸中。这不是爱,这是一种谋杀!终有一天,鱼会翻过肚皮,睁着眼睛在水中漂荡!

  当你将所谓美好的爱强加于被爱者,无疑将其套上无法摆脱的枷锁,而这时你将一步一步走向失控直到彻底失去理智,不断地伤害被爱者,从而爱演化成了无法容忍的罪恶,一去不回头!因为爱,所以要坦然的给予自由,给予爱以自由飞翔的翅膀。 囚在笼子里的爱终将死亡!

  一、导入

  直接导入,教师书写课题作者,强调“蠡”的书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同学们预*过课文了,你觉得文章以“囚绿记”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事先布置预*,了解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

  ①分析回答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尽量选择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活动一)

  文章的中心事件就是“囚绿”。

  囚绿的原因:(1——7)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囚绿的经过:(8——10)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囚绿的结果:(11——14)固执囚绿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

  小结:全篇围绕“囚绿”来组织材料,展开叙述。

  ②结合内容概括的短语,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注意过程转换处的过渡。(活动二)

  三、以作者的行为表现为中心,我们选择了“囚绿”作为题目,如果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中心来确定题目,你觉得可以改成什么题目呢?为什么?——“爱绿记”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绿”?

  行为举止: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喜爱,留恋

  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喜爱,不快,恼怒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祝福,怀念

  通过写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情感。这里可以理一下情感的变化。突出变与不变。

  重点分析囚绿的行为:

  追问:“我”的种种行为表现和情感都是源于对绿的爱,最让人不解的.是哪种行为表现?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作者将其称之为魔念)

  “我”是如何囚禁常春藤的?学生齐读第8段。

  修改比较:(活动三)

  原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

  改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书案上,让绿色更接*,更亲密。我拿绿色装饰这简陋的房间和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幸福和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作无声的歌唱。

  教学方法:采用增删替换比较的方式品读

  【这些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一种自私、是一种控制。但这种自私、控制的行为实际上是因为“我”对绿爱之深、爱之切,以致这种爱转变为一种占有欲。】

  直抒胸臆:

  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些语句重点是朗读,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作用。“我开始了解……”一句可以设计仿句练*。(活动四)

  插叙往事:简单了解,明确插叙的作用即可。

  细致描绘:选择几处描写常春藤的语句,重点品读,体会用描写来表达情感。

  小结:全文通过……,描写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四、你觉得“囚绿记”和“爱绿记”这两个标题,哪个更好?为什么?

  1、“囚绿”的行为表现了“我”对绿爱之深。

  2、“囚绿”还能表现出绿在被囚环境下那种坚贞不屈、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自由意志。

  五、课文5——7段写到了“我”与绿对语,那么当“我”幽囚了绿色后,如果“绿”可以说话,我们之间会展开怎样的对话?(要求:根据9、10段的内容;对话要能体现被囚之“绿”的品质和追求)(活动五)

  六、作者写这样一株常春藤,叙述自己囚绿的经过,有什么用意呢?

  1、常春藤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

  2、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借物抒情)

  3、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小见大)

  4、寻找文本中透露的信息,补充相关材料,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志趣和追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2.学*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

  学*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一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机、希望和生命。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奇迹;当一叶绿芽冲破障碍,破土而出时,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顽强。今天我们一起学*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散文《囚绿记》

  2、指名一位学生上黑板写课题和作者的姓名。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做在自己的书本上。

  出示评价标准:

  (1)、事件的叙述是否完整

  (2)、语言是否简洁

  请其他同学围绕评价标准两位同学所写的内容。

  三、捕捉绿之美

  (1)、绿是文章描写的重点,绿指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常春藤的?请同学再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常春藤的语句,说说它的形象。用以下句式回答。

  这是一株()的常春藤,从文中()语句可以看出。

  四、触摸绿之魂

  在作者笔下,这株植物不象植物,更象什么呢?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请同学模仿常春藤的口吻写它,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写几句话,体会作者寄寓常春藤新的内涵。

  学生写作,并交流

  教师小结: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五、探究囚绿的原因:

  常春藤是正义的化身,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囚它?

  跳读课文,找出囚绿的原因的语句,并归纳。

  六、拓展延伸

  设想:假如陆蠡就义前又看到这株常春藤,他会对这株常春藤说些什么呢?请以陆蠡的身份写一段话,字数100字左右。

  写作并交流

  教师小结:

  巴金曾用这样的话来评价陆蠡: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的确,今天我们透过这一株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他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黄金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挚的掌声感谢作家陆蠡,感谢他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灵魂诗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过程,赏析“绿友”这一具有人格内涵的景物,并生成解析方法。

  2、通过学*发问,提升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

  3、通过人、文对话,感悟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学*依据文本语言,解析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内涵的方法。

  设计原则

  1、创造性挖掘教材三维生长点的原则

  2、整合推进并融汇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

  3、学*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方法的原则

  4、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原则

  教学过程

  一、翻检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学*氛围,撩拨阅读期待

  二、自主散读文本,整体感知全文

  三、设置发问*台,启动自主探究

  四、整合师生问题,组织学*活动

  1、理清文本情节

  2、赏析“绿友”形象

  3、总结学*方法

  五、物我合一,探究主旨

  六、课下拓展,深度链接

  【教学设计思路】

  《囚绿记》是新课程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这篇课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为“经”线,以探究文章主旨为“纬”线,在经纬线索中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课前导入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

  一、课前准备

  1、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为课文学*做准备。 引用《一代人》创设美的情境,引起学生学*探究本文的兴趣二﹑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二﹑阅读课文

  学生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大致意思。

  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三﹑合作探究

  1、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宝贵啊!

  示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

  (学生朗读,体会那样一种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读进而全班齐读。)

  2、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示例:“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尊重个性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四、扩展延伸

  学生谈启发。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五、主旨探究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在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板书设计】

  中

  绿 囚 国

  人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

  2、赏析绿枝条形象的语言描写,探究绿的内涵。

  3、理解“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教学重点:

  1、赏析绿枝条形象的语言描写,探究绿的内涵。

  2、理解“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教学难点:

  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学*并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作家陆蠡。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1、解题:观察“囚”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会意字。把人围在一个封闭的四方院落里,就是囚了。“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2、简介陆蠡。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1983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出版过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3、写作背景。

  文中13段明确告诉我们“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国难当头,陆蠡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发出了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4、预*检测

  字音:陆蠡lǐ 涸辙hé 蕈菌xùn 猗郁yī

  瞥见piē 移徙xǐ 婆娑suō

  成语: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急不暇择:来不及选择。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围绕绿,作者记叙了自己的哪些行为?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寻绿(1—4段):喜悦 满足

  赏绿(5—7段):喜爱 留恋

  囚绿(8—12段):无比的喜悦 爱怜

  放绿(13段):尊敬 祝福

  怀绿(14段):怀念 期盼

  四、品读课文,理解情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解决。

  (1)文章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写囚禁又释放常春藤绿枝条的事情,来表达自己对绿的喜爱。这个绿,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找出描写绿枝条自然形象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

  提示:囚绿前:伸须、攀缘、舒叶、观赏纤细的脉络,嫩芽;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写出生命力旺盛的状态。

  囚绿后: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写出顽强不屈、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特点。

  颜色:失去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

  形态:先前的“浆汁丰富”—细瘦—娇弱,并把它比作病了的孩子

  (2)这个绿枝条的自然属性特征是什么?

  提示: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绿枝条愿意被囚吗?一个“渐渐”写出它颜色由深而浅,枝条由粗而细的过程,以死来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的特点。它以死抗争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它具有怎样的精神?

  提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4)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释放绿枝条。这里的“绿”还被作者赋予了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提示: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

  象征意义:一是象征作者向往自由和光明的情怀;

  二是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三是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召唤。

  总结:陆蠡借赞扬绿枝条的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将到来。

  五、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提示:向日葵:向阳 仙人掌:耐旱 梅花:不畏严寒

  看了三个版本《囚绿记》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感触是要真正解读好一篇文章,设计一个相对完美的教案真是不易。与前两次的教学设计相比,这一次的设计在构思上更别致,教学内容上更细致,语言品析也更精致。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得到了思维上的训练,更获得了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教学构思上看,《囚绿记》这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可以从“我”的行为表现切入,可以从“我”的情感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囚绿”这一主要事件切入,但无论哪一种切入总有点儿顾此失彼之感。而这份设计以“我”对绿的称呼作为一个小小的切入口不仅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而且理清了“我”的情感脉络,在两者之间找到可一个很好的*衡点。站在这条主线上再进行散文语言的.品读活动,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上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对细节的品读。

  从教学内容上看,这份设计对绿的称呼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呈现的是随着称呼的变化“我”的情感的变化以及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在重点内容的突破上采用品读的方式。1.学生通过圈画批注、增删比较、品味重点字词的方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对“绿”的炙热的爱。2.抓住文本的重点句、难点句进行细节品读,探究这些细节与文本整体即作者所要表达主旨的联系。3.在品的基础上重读,品读结合。读出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甚至思想美。如读出排比句和感叹句的特点,朗读类比的语句,读出我对绿的喜爱之深,读出对绿的顽强,不自由毋宁死品质的敬重等。

  从语言品味上看,这份设计非常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析。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指出,散文阅读要领之一就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味必须是细读,必须是细细体会。怎么细读呢,按南帆先生的说法就是沉入词语。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细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这份教学设计语言品味随处可见,如在抓“我”的行为举止表现爱时,引导学生品析“天天望,看它,看它,细细观赏”这几个动作虽都有看的意思,但有何不同。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常春藤形象特征时引导学生抓住“总、甚至于、都”等关键词,体会它的变化与特点。更甚的是能够抓住*常不太引人重视的虚词去品味“我”对绿的复杂情感,感受“我”对绿的赞美之情。相较而言,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散文时除了关注思想感情,除了关注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基本没有特别的方式方法,在品析语言时也常常带有一种“贴标签”、“概念化”的嫌疑,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除了得到一些概念化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之外,其他似乎别无所获。何为品析语言,散文的语言到底如何品,这份设计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最后,提一些个人的想法。意见不一定成熟,供宋老师参考。

  1.文本中对“绿”的第一个称呼应该出现在第4段“绿影”,这是在“择绿”时对常春藤的一种称呼。后面生四的内容可以提到这里。

  2.对于情感的解读,文中的“我”对绿的爱意应该是逐层加深的。文中在“择绿”阶段对绿的感情应该是一种需要式的欢喜。“绿友”阶段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感思路我觉得应该是:欢喜——深爱——恼怒(爱之深、爱之切)——敬重——怀念。

  3.文中哪些地方还能体现“我”对绿的爱,这几句是不是也能体现呢?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Ps:我怀念着绿色,如同鱼儿盼着雨水……

  (2)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

  Ps: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两个月……

  4.后面的一个提问:改成请你站在常春藤的角度为它写一段内心独白,以表明它的心志。

  5.最后一句的觉得那个“着”字更能表现一种期待之情。建议改句为:

  我怀念我的原窗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吧。

  一、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代表着热情;蓝色,代表忧郁;紫色,代表高贵;白色,代表纯洁……如果要我们用一种颜色来代表生命,你们会选择什么颜色?

  绿色。

  是呀,绿色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

  “囚”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囚绿前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词句,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爱绿(赞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思绿(念绿、恋绿)

  这就构成了本文的感情线索

  四、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1.文中哪些饱含作者情感的语句最能打动你,读一读,并说说你的感悟。

  要求:用“~~~~”将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划出,作好批注,并尝试有感情的朗读。

  2.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蓬勃、向阳、固执。

  3.大家从作者挚爱的绿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生命、希望

  追求光明、自由

  不屈的抗争精神

  五、读“人”

  1.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朗读课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喜爱和怀念之情?

  出示资料,加深理解。

  资料一: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烽烟四逼中的北*时值日寇入侵,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在“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于是写下了《囚绿记》。

  资料二: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作者陆蠡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1942年4月13日他**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

  明确:作者怀念绿,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北*早日获得**。这时的“绿”已经成为“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2.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在“爱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或内心独白)。

  要求:

  1.对话要符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心情。

  2.能体现绿的象征意义。

  3.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六、拓展运用

  抗战的历史早已远去,但绿的精神品质却代代相传。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向“绿”一样的人吗?

  出示投影:用心灵演唱生命的歌曲——杨光

  用脚趾演奏生命的乐章——刘伟

  请结合文章谈谈这两人的事迹对你有何启示?

  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学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珍惜生命,绽放生命的光彩!

  王朝一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 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四)、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 呼唤自由和光明

  (五)、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第二课时

  一、课文总结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恋绿(择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阅读全文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好好品味一下。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生命、希望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二、布置作业 :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语句入手,通过看课题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赏析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绿色是最具生命力的颜色,一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和希望,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突破阻碍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绿色就是这样,不仅在视觉上给我们以美感,而且在心理上也让人觉得愉悦,使人看到希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有关绿的散文《囚绿记》,作者陆蠡。

  二、检查预*

  piēhézhéxǐyàsuōyīxùn

  瞥见涸辙移徙揠苗助长婆娑猗郁蕈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读这篇散文,我们先从题目入手,课题“囚绿记”你是怎么理解的?“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在文中指什么植物的绿?生说教师投影明确。

  再看题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在作者囚绿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这也正是这篇散文的线索,下面让我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动词,理清文章的思路。)

  ①绿指什么?(常春藤—爬山虎)

  ②作者为什么要囚绿?(爱绿)

  ③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④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板书:遇绿——爱绿――囚绿――释绿――思绿(线索)

  四、美读课文,感受“绿”意

  提问:作者因爱绿而囚绿,课文5-7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友的爱之深?请你在文中圈点批注,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五、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过渡语: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这株常春藤被囚之后有着怎样的生长状况?表现出它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速读9-13段。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事物是多固执啊!”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囚绿记》教学设计6篇(扩展6)

——《囚绿记》教学反思范本十份

  xx13年11月21日上午第三节课,我在高一(七)班公开讲授《囚绿记》这篇课文。到场听课的有七位老师,由于时间匆忙,只有两位老师对我的授课进行了简短的评价,指出了这堂课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这两位老师的点评和我个人的感受,下面我将从课前准备和课堂效果两方面对本次公开课作教学反思。

  第一,我的课前准备比较充足,教案和导学案作了两次删改,并写了祥案。课前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准备这一堂公开课,而这三天每天我都要到班上课,所以准备的时间加起来最多只有两天。在这两天里我反复阅读《囚绿记》这篇课文,充分熟悉并钻研文本。同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辅助完成导学案和教案,但由于时间紧张,来不及制作课件,所以选择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这是我这次公开课的一个瑕疵。为了弥补这一瑕疵,我决定迅速成立语文学*兴趣小组,学生们几乎全员参加,对开展语文学*兴趣小组这一课堂讨论活动热情很高。所以在授课的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讨论的.成果也很有价值。这一做法我认为不仅仅是应急之作,而且在我日后的教学中仍会沿用,这两天我把兴趣小组量化评分细则制作出来了,从而把这一兴趣小组活动纳入我语文教学的正轨。时间紧张是我这次公开课讲授不够老练的一个客观原因,但从主观方面来说我的教学能力确实有待提高,特别是听了我们语文组其他老师的公开课后,顿觉和她们的教学能力的差距还很大。但是成立语文学*兴趣小组并将其规范化是我这次公开课的一个收获,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收获的优势,向高效课堂的目标迈进。

  第二、课堂效果前半节课较为沉闷,原因是对学生的课前预设未把握准确,导学案“问题探究”的这一问题设置较难,所以这一环节比预想多用了五分钟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导致课堂教学的后半段的亮点没有得到充分突出。教师觉得简单的问题学生不一定会觉得简单,所以在课前对学生的能力做好准确的预设非常重要,以免无谓地浪费时间。怎样对学生作出比较准确的预设呢?我认为这就取决于教师在*时的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如果教师每次上课只是自顾自地满堂灌,不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那么自然就难以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学情。如果教师每次批改作业只是简单地打一个“阅”字,不关注每个学生的答题方式,那么必然地就对学生的能力模糊于心。这样的教师是难以对学生作出充分而准确的预设的。我虽然很庆幸我不是这样的教师,但这次预设确实并未做得十分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课堂上和作业上对学生们多留心,关注并了解学生,从而让我的教学更加顺畅地进行。

  “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一堂课,实现“教好书”这一目标,而且需要教师细心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实现学生“学好书”这一终极目标。而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每讲一次公开课,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吸取教训、保存优势,我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我教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一课一反思,一思一进步,这便是我写下这篇教学反思的目的。

  【教学反思】

  散文的美学境界,归根结蒂是作者生存境况的展示和文化心理的外化。

  《囚绿记》这篇散文短小却并不“精悍”,陆蠡将自己的生存境况与文化心理借一株常春藤含蓄的表达。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学设计在此方面潜心构思,力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我想法也得益于此,只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一定要去揣摩呢?一篇文章的意义难道仅仅在于那几乎约定俗成了的'话语吗?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两个侧重点。其一,散文应重视朗读,从而感受文本情感的涌动;其二,允许学生自我的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事实证明,“囚绿”不应该囚住朗读的激情,不应该囚住活跃的思想。

  推而广之,对一篇文章我们教师应该倾听自己的心声,在我们的思考中枷锁理应打开。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声音”,那么,我们的学生永远听不到美妙的“音乐”。

  【同事评价】

  1、教材处理巧妙灵活,别具一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2、教学思路清晰明了,环环相扣,问题设计巧妙。

  3、教师情绪饱满,富有激情。

  4、课件简约而不简单。

  5、教学过程很完整,教师的开场语和结束语相呼应,且富有诗意,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绪。

  6、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

  7、学生的发言也很精彩,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感悟】

  1、这篇课文我很投入的朗读,特别是读到“囚绿”部分时,自己真的很恼怒、气愤。

  2、“囚绿”给我的启示很复杂,我更多的想到父母。

  3、不管岁月怎样变化,文中寄予的爱国之情不会变的。

  一、 课前导入

  师: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 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请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呢?(我请了两位穿着绿衫的同学来回答。)

  生:我们一般很难想象得到将绿色囚住,很新颖。

  生:我感觉在一个很封闭的环境中,满眼都是绿色,但为什么囚住的是绿色呢?

  师:恩,很好,这两位同学即充满了想象,又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那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质疑一起阅读这篇文章,请同学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二、阅读课文(学生阅读大约3分钟)

  三、合作探究

  师:好,大部分同学已经阅读完毕。那么请大家看看课题,囚绿之“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生:(齐)常春藤。

  师:什么地方的常春藤?

  生:(齐)窗外。

  师:能不能将视野再扩大一些呢?

  生:(齐)北*的一家公寓。

  师:这是几星级的公寓,三星级?四星级?

  生:(呵呵直笑)没星级!很简陋。

  师:(笑)那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住进这所公寓呢?找找文中的原句。

  生:(齐)“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师:那作者与这绿色是日久生情呢还是……

  (没等我说完,学生抢着回答。)

  生:(齐)一见钟情!

  师:(笑)文章当中是怎样说的?

  生:“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师:作者喜欢这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师:那我怎么没有从你们的朗读中体会到绿色的宝贵啊?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明显在语气上加强了。)

  师: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学生思考,短暂的沉默。)

  生:作者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还有“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河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些都写出了作者对绿色的怀念,焦 急的等待之情。

  师:也就是说绿色给他带来了什么呢?

  生:生命和希望。

  生:“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获得绿的急切心情。

  师:那除此以外呢,这句话还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情?

  生:哦,“视同至宝”说明他把绿当作宝贝一样珍爱着。

  生:作者说有了绿色他就不再孤单了,说明绿色给与他慰安。

  师:我们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仿佛和作者一起在享受着这片绿,那么让我们继续这样绿的享受吧。

  生:作者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留念于这片绿色。

  师:看来时间长了,这一见钟情变成了什么?

  生:依赖。

  生:不仅仅是依赖,作者的欢喜之情好像又有加深。

  师:(迷惑状)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作者说:“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觉得这不仅是欢 喜,简直就是惊喜嘛!(很有感情)绿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还有快乐。

  (学生鼓掌。)

  师:(微笑)这位同学慷慨激昂的发言也给我们大家带来快乐。

  生:作者是以一种“揠苗助长的心情”来看常春藤的生长。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

  (女生齐读5~7段。)

  师:请同学们以“绿是如此……”句式来造句,我们以接龙的形式来进行,好吗?

  (学生思考。)

  生:绿是如此的可爱。

  生:绿是如此的温柔。

  生:绿是如此的生机勃勃。

  生:绿是如此值得我们留念、依赖。

  生:绿是如此的寂寞。

  ……(这里例举一二)

  师: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请同学们三看课题,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是 什么促使作者“囚绿”呢?

  生:自私的念头,作者想和绿色更亲*点。

  师:那么我们请同学齐读这段,具体来体会作者这“自私”的念头。

  (学生齐读。)

  师:作者有这样自私的念头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喜欢绿色!

  (师板书:喜欢。)

  师:有个成语是“引狼入室”,我们在此处可以称什么呢?

  生:(齐)引绿入室。

  师:那引绿入室最初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呢?

  生:给作者带来了“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

  师:我们一起来大声的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我怎么好像没有体验到那种“超越任何种的喜悦”呢,是哪里出了问题?

  生:(齐)我们自己。

  (学生再次齐读。)

  师:(笑)恩,我感觉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兴奋起来了,不错不错。

  师:这种喜悦使作者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

  生:(齐)绿友。

  师:作者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请问你有好朋友吗?

  生:有!

  师: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能够互相关心、帮助,互相理解、信任。

  师:说得很好,看来作你的朋友很幸福呀。那我们的这位“绿友”有没有和作者一样体会这种“生的欢喜”呢?

  生:(齐)没有。

  师:这位绿友怎么了?

  生:它依旧向外生长,向着阳光的方向。

  师:看看还有没有变化?


《囚绿记》教学设计6篇(扩展7)

——囚绿记教学设计优选【5】份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 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四)、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 呼唤自由和光明

  (五)、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第二课时

  一、课文总结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恋绿(择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阅读全文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好好品味一下。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生命、希望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二、布置作业 :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过程,赏析“绿友”这一具有人格内涵的景物,并生成解析方法。

  2、通过学*发问,提升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

  3、通过人、文对话,感悟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学*依据文本语言,解析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内涵的方法。

  设计原则

  1、创造性挖掘教材三维生长点的原则

  2、整合推进并融汇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

  3、学*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方法的原则

  4、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原则

  教学过程

  一、翻检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学*氛围,撩拨阅读期待

  二、自主散读文本,整体感知全文

  三、设置发问*台,启动自主探究

  四、整合师生问题,组织学*活动

  1、理清文本情节

  2、赏析“绿友”形象

  3、总结学*方法

  五、物我合一,探究主旨

  六、课下拓展,深度链接

  【教学设计思路】

  《囚绿记》是新课程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这篇课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为“经”线,以探究文章主旨为“纬”线,在经纬线索中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课前导入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

  一、课前准备

  1、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为课文学*做准备。 引用《一代人》创设美的情境,引起学生学*探究本文的兴趣二﹑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二﹑阅读课文

  学生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大致意思。

  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三﹑合作探究

  1、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宝贵啊!

  示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

  (学生朗读,体会那样一种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读进而全班齐读。)

  2、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示例:“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尊重个性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四、扩展延伸

  学生谈启发。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五、主旨探究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在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板书设计】

  中

  绿 囚 国

  人

  [目标定向]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清本文的构思,体会其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4、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难点:

  1、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学*方法]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在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自主预学]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1983年,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陆蠡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二)字词梳理

  1、读准字音

  陆蠡()涸辙()猗郁()蕈菌()揠苗助长()

  瞥见()嫩芽()婆娑()囚系()急不暇择()

  纤细()了截()移徙()淅沥()()葱茏()()

  2、辨析字形

  暇()揠()缘()

  遐()偃()椽()

  瑕()堰()喙()

  3、理解词义

  涸辙的鱼:

  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

  了截:

  抑郁:

  囚系:

  4、自己的积累(文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字词,请自己积累下来。)

  [课文导读]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是如何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常春藤的?找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和作者心态的语句。(圈点勾画)

  (二)熟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的行文思路既然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

  3、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4、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反复读文,深入理解

  1、结合语境,品味语句

  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②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③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2、如何理解文章的主题?

  3、探究写法: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如: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

  [应用拓展]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有不少写绿的名句,你能写几句吗?

  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读后启示]

  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名作欣赏]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欣赏指要]

  《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作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欣赏巩固]

  1、作者抓住了梅雨潭水的哪些特点来写的?是怎样写的?

  2、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从各个角度,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方法描绘梅雨潭水的奇异、可爱、湿润、柔和的特点。2、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轻松写作]

  《囚绿记》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借鉴此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要求不少于300字。

  附:

  结构图解

  寻绿——热切追求

  赞绿——喜欢满足顽强抗争

  囚绿记囚绿——爱绿至极向往光明

  放绿——点明主旨

  怀绿——惦念牵挂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囚绿记》教学设计6篇(扩展8)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在新课程下,如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结合学校倡导的“四步三查”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尝试。在此,就活动中我所教的《囚绿记》一课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学*模式要预先设定好。

  开学之初,我已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八个学*合作小组,在小组里,由组长负责安排组员的合作互助对象;每次讨论或活动中的组织者、**员、总结发言人等都事先安排,轮流担任;讨论结束后,每周小组作总结,奖惩分明。这样事先安排好,形成固定模式,一旦进入到小组合作阶段,学生就可以训练有素、不需在学*讨论内容以外的事情上面花费时间,同时总结、奖惩也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课前应精心预设教学环节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首先自己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可多预设几个,择其优者;预设问题要具体;对学生的反应也要作预先设想。教师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使教学目的更明确,节奏更紧凑。当然,出现了没有预设到的情况,教师的教学机智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学*中要关注学生实际。

  学生层次不同,教学中要各有照顾,因此基础知识可以自主学*为主;中等层次的问题则可放入小组讨论中;稍难的题目可在教师的揭示引导下在全班展开,学生即便是只言片语也要找到闪光点,大加赞赏,鼓励学生动脑筋发言,最后集体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鼓励是必须的,但一定要找准闪光点,有的放矢地表扬才有实效。

  四、要体现语文教学特点。

  语文首先是语言的学问,课堂上书声琅琅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无论是对语言的品评还是对文章主旨情感的把握,都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咀嚼体味,感受语言之美,愚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赏析语言之道。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确实如此,一堂课下来后自己再来回想,总觉得有若干不足,但我想,经验也好,教训也罢,都应该让它们成为自己教学上的指路灯,指引自己走向成功的殿堂。

  20xx年12月3日,我上了一节青年教师“三维助学”竞赛课,选讲的课题是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课后我就这节课做了深入的反思,现总结如下。

  由于学生课前预*较充分,我也认真的批改了学生的《导学案》,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较活跃。就连*时不怎么举手的同学,也能参与课堂发言。这节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独立阅读,画出描写绿藤的句子,并思考这些描写的特点,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旁注,并与大家交流分享。第二个活动是合作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弄清楚被囚前后绿藤的生长状况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出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第三个活动是写作小训练。假如绿友常春藤确有灵性,充满智慧,或许还读了《囚绿记》这篇美文,又假如陆蠡真的与这位绿友见了面,此时此刻,还可能发生怎样故事呢?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写一小段话,然后全班交流。

  通过上述几个活动的设计,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旁注的*惯得到了巩固。同时,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思维能力、组织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不足之处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精细。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教学任务没能充分完成。这节课除了“品读鉴赏”之外,我还安排有“延伸迁移”和“拓展训练”两个部分。但是在课堂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我为了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就放开让他们说了,这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后两个环节完成的不好。此外,关于象征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给学生的总结比较仓促。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我觉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保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认真做好旁注的*惯。同时,继续提高自己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此外,我觉得像《囚绿记》这样优秀的散文作品,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很有帮助,文章蕴含的主题对学生也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并将这些作品归类总结,将其整合为写作素材,让学生积累起来,可能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抗战斗士陆蠡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写的一篇鼓舞抗战军民坚贞不屈、英勇抗争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作者1937年在北*与公寓外的常春藤枝条交往的一段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记录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运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含蓄地反映了**寇封锁围困的华北人民的苦难命运,鼓励抗战军民忍受苦难,坚贞顽强、坚定信念、抗战到底。这篇文章线索明晰,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意义深远,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含蓄隽永的特点。教材单元选用这篇文章,能够很好地帮助高一学生在学*本单元前两篇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这类散文的理解,掌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学*写景状物抒情的写作技巧。

  针对《囚绿记》这篇散文的文体内容特点,备课时我设计了欣赏绿之美---体会绿之情――探究绿之魂――畅谈绿之悟几个环节,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作者情感的主要载体――常春藤枝条的绿,欣赏文章描写绿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笔下常春藤的特点和描写绿的方法,梳理出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交往过程中的各种情感,然后补充介绍作者背景及当时在北*的处境心态,比较被囚的绿藤和被封锁围困的华北人民的相似点,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最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抛开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对文章内容特别是作者笔下虽被囚禁但始终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向黑暗屈服的绿藤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产生自己独特的阅读共鸣并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节课的实施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设计流程,重难点的学*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课堂反应积极,参与热情较高,听课老师评价比较理想,但反思这堂课仍有许多的不足:一是教材处理单元意识不强,没有把握好自读课文的课型特点,没有突出学生自主阅读的`要求;二是教学内容过于追求全面,没有进行合理裁剪取舍,因而导致后面的一些环节实施过程仓促,学生的接受参与打了折扣;三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意识不够,对文本的解读仍纠结于传统意义,不能调动学生产生出不同于传统解读的新的独特的个性化自主性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发散度不宽广,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多些思考、联想、共鸣。

  研读《囚绿记》后,往往会产生疑问,作者真正喜欢的是常春藤这种植物吗?不,应是此时此地处于逆境的植物,更是绿这种色彩所蕴含的意义。由藤到绿,在作者心中由实转虚,绿成了一种情感载体,一种信念代表,由具体植物升华了。结合文本的多处语言线索,我以为绿的含义应是多重的,它可以包括:爱的承受者,自然的代表,生命、希望的象征,不屈、执着追求光明精神的象征。而绿的多重含义使得对主旨的理解也呈现多重状。所以我以为,要理解好主旨,应从绿入手。理解绿的含义,就离不开对植物外部特征、内在品质、生存环境、他人评价多个方面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需要会抓、读文中关键词句。想好需要教学的内容,就需要将教学的结构梳理出来,从哪里切入呢?如何让它更具条理性?我反复斟酌后,决定从题目切入,“囚绿”二字化为问题,绿是什么?为什么囚绿?如此一来,问题简单了。前问探讨绿的含义,我将之具化为:感受绿的形象,感悟绿的深层含义;后者探讨主旨。教法设定为学生活动为主,自主阅读、研讨、交流,我在一旁适时引导学生。希望在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借物抒情类散文的鉴赏方法。

  课上完了之后,我对这节课颇多遗憾,文章解读任务完成,作为拓展的.比较阅读朱自清的《绿》只能留作作业了,主要问题在课堂进度前松后紧,说明设计还是有问题。再加上借班上课,对学情把握不够准,与学生的默契度也不够,学生找的关键点与评价深度与预设有些出入,使得文本解读推进较慢。反复思量后,我觉得在以下方面还是可以再做斟酌:

  首先,导入的诗歌谜语引入可以选择更浅显些的。我所选的费冠卿的《挂枝藤》一诗““本为独立难,寄彼高树枝。蔓衍数条远,溟�髑Ф浯埂O蛉罩�成阴,当风藉持危。谁言柔可屈,坐见蟠蛟螭”,本意是展现藤看似柔弱,却懂得借力壮大自己的特点,再加上“枯藤老树昏鸦”的“枯藤”萧瑟忧愁的意象特点,能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心境人眼中看来是不同的,借此让学生思考陆蠡眼中的藤是如何,体会他的心境。可惜,刚上高一的学生毕竟古诗文积淀不够,刚看到诗,学生哑壳了。解释诗句用了些时间,学生最后也猜出是藤,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知识理解层面,没能真正进入情境。

  其次,是不是每一课都得把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呢?课后,我试着把这一环节去掉,发现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把握依然明确,对文章理解根本不受此影响。由此,我得到一点启示,何必拘泥于旧例呢!教学角度是丰富的,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一课一得有何不可?若能让这个“得”再深刻些,学生的收获才是真实的。如果每篇散文都照着分段、概括段意与中心、分析内容、鉴赏写作特色等一路下来,学生学到的内容往往是泛化的。倒不如结合学生需求,按照文章的特点,每篇课文一个侧重点,实效性更佳。

  再次,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我设置了质疑环节。在学生预*过程中,将疑问提出,我将之收集起来,归纳整理,然后再课堂上解决。教学过程中感觉这个环节是必要的。在围绕教学目的完成教学步骤时,文本中还有些语句问题学生不明白的,那么通过这个环节就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只是,在初步接触课文时,学生提出的问题部分或是较浅,或是纠结于某个词句的意思;但在学*进入一个阶段后,学生发现问题往往更有深度、更有价值。所以,课后我想,是不是将初始问题打出来,有些在下文探讨中就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就放后解决,有些难解的小细节点,简单点拨下,时间不应分配太多。在课文学*过程中,学生随着讨论深入生成新的问题,放在后期探究学*阶段质疑、交流、互答,也许能给老师们带来更多惊喜。我们应该记得: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集体思考比教师单人思考的力量大得多。

  还有,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学生在读过两遍课文后,很快能找出绿对光明、自由的向往。但谈来谈去就在这一层上了,难以深入,而文章对绿的形象塑造明显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作者评价绿就用了一大堆生命、慰安、希望等等词汇,还把它视作自然的代表等。显然,得出结果容易,但把文章读深、读透,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去咀嚼字里行间的深意。要教会学生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建立绿的形象,抓关键词,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修饰语。显然,在我巡查更小组研读课文时,我强调了读懂形象的方法,有些学生就能找得更集中些,如外部形态,作者反复强调的“柔软”等相似的词,就是要强调常春藤弱者的形象,再深想下为何一定要强调这一点,这就与作者自身的境遇与心情有关系了。作者在生活中经济窘迫,为生活奔波,不如意的事很多;身处的是备受日寇侵凌的时代,中国是弱者,所以无形中,他更关注弱者的生存状态,当然这样与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分不开。因此体会作者用意,更易由此触摸到主旨所在。因此,在课后,我更坚定了重分析过程这个观点。有些问题看似简单,马上能找到答案,实际上还未深读,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当然,对那些学生确实能理解掌握的,教师也不宜滥用时间。

  xx13年11月21日上午第三节课,我在高一(七)班公开讲授《囚绿记》这篇课文。到场听课的有七位老师,由于时间匆忙,只有两位老师对我的授课进行了简短的评价,指出了这堂课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这两位老师的点评和我个人的感受,下面我将从课前准备和课堂效果两方面对本次公开课作教学反思。

  第一,我的课前准备比较充足,教案和导学案作了两次删改,并写了祥案。课前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准备这一堂公开课,而这三天每天我都要到班上课,所以准备的时间加起来最多只有两天。在这两天里我反复阅读《囚绿记》这篇课文,充分熟悉并钻研文本。同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辅助完成导学案和教案,但由于时间紧张,来不及制作课件,所以选择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这是我这次公开课的一个瑕疵。为了弥补这一瑕疵,我决定迅速成立语文学*兴趣小组,学生们几乎全员参加,对开展语文学*兴趣小组这一课堂讨论活动热情很高。所以在授课的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讨论的成果也很有价值。这一做法我认为不仅仅是应急之作,而且在我日后的教学中仍会沿用,这两天我把兴趣小组量化评分细则制作出来了,从而把这一兴趣小组活动纳入我语文教学的正轨。时间紧张是我这次公开课讲授不够老练的一个客观原因,但从主观方面来说我的教学能力确实有待提高,特别是听了我们语文组其他老师的公开课后,顿觉和她们的教学能力的差距还很大。但是成立语文学*兴趣小组并将其规范化是我这次公开课的一个收获,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收获的优势,向高效课堂的目标迈进。

  第二、课堂效果前半节课较为沉闷,原因是对学生的课前预设未把握准确,导学案“问题探究”的这一问题设置较难,所以这一环节比预想多用了五分钟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导致课堂教学的后半段的亮点没有得到充分突出。教师觉得简单的问题学生不一定会觉得简单,所以在课前对学生的能力做好准确的预设非常重要,以免无谓地浪费时间。怎样对学生作出比较准确的预设呢?我认为这就取决于教师在*时的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如果教师每次上课只是自顾自地满堂灌,不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那么自然就难以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学情。如果教师每次批改作业只是简单地打一个“阅”字,不关注每个学生的`答题方式,那么必然地就对学生的能力模糊于心。这样的教师是难以对学生作出充分而准确的预设的。我虽然很庆幸我不是这样的教师,但这次预设确实并未做得十分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课堂上和作业上对学生们多留心,关注并了解学生,从而让我的教学更加顺畅地进行。

  “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一堂课,实现“教好书”这一目标,而且需要教师细心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实现学生“学好书”这一终极目标。而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每讲一次公开课,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吸取教训、保存优势,我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我教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一课一反思,一思一进步,这便是我写下这篇教学反思的目的。


《囚绿记》教学设计6篇(扩展9)

——《囚绿记》教案设计合集五篇

  【学*目标】

  1、把握文章抒情线索。

  2、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重点、难点)

  3、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重点)

  【课前准备】

  1、学生认真预*课文。

  2、学生合作搜集艺术家勇于面对苦难的例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整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绿色图片导入

  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来看看陆蠡对绿的感受与认识跟我们的有什么异同?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三、生根据问题进行文本探究

  1、请说说本文的抒情线索,并根据文章线索填空。

  2、“绿”象征什么?你认为“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

  3、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四、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

  请说说本文的抒情线索,并根据文章线索填空。

  抒情线索:恋绿(1~4)赏绿(5~7)囚绿(8~12)释绿(13)

  思绿(14)环环相扣,层层铺垫!

  五、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绿”被囚住后的生长状况如何?“绿”象征什么?你认为“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联系背景)?

  明确:

  象征对光明、和*的向往。意蕴:

  1、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

  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的北*的人们!

  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六、拓展延伸

  1、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艺术家为例吧……

  2、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生自由发言。应该知道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

  3、总结语:

  配以一些图片总结:

  ⑴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古希腊格言)

  ⑵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⑶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⑷永不屈服于黑暗!

  ⑸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4、结束语(生齐读):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教学目标:

  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好处。

  3、多元解读文章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好处,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读写品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积累字词:

  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

  陆蠡(lǐ)涸辙(zhé)淅沥(xī)猗郁(yī)移徙(xǐ)婆娑(suō)瞥见(piē)蕈菌(xùn)揠苗助长(y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样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赏绿绿影喜悦满足欢喜留恋

  囚绿绿色喜悦不快可怜恼怒

  释绿绿囚珍重祝福

  念绿绿友怀念

  2、找出文中直接描述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蓬勃无拘无束)

  (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述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

  (柔弱而蓬勃向阳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比较,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

  五、感知作者,深化主题:

  1、知人论世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修改,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联系作者简介,试从文中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

  明确:13段

  2、齐读13段: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资料。这一段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那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囚人”

  什么人?(中国人。)

  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没有)

  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蓬勃——期望、生命

  绿象征(托物言志)向阳——自由、光明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志)

  小结:

  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完美祝愿。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3、归纳主题:

  文章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

  六、再读课文,发散思维: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2、爱不必须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等的,我们就应尊重生命。

  八、布置作业,课后练笔: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期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在寂寞中,常春藤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作者,这绿色的常春藤在作者的眼中已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老友,也许作者常常会与这位老友交谈。在“赏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

  要求:对话要贴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情绪。

  能体现绿的象征好处。

  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附板书设计:

  蓬勃——期望、生命

  绿象征(托物言志)向阳——自由、光明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志)

  【导入课文】

  我们的世界五彩缤纷,由于文化传统和民族*俗的不同,每一种色彩被人们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喜庆、吉祥、革命、成功。

  黄色象征丰饶、华丽、富贵、尊崇。

  紫色象征高贵、典雅、神秘、浪漫。

  白色象征纯洁、神圣,也象征恐怖与死亡。

  那么绿呢?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它是生命的赞歌。

  绿色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和*与希望。

  今天学*《囚绿记》,在这篇课文中,“绿”是指什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与绿是什么关系?他又为什么要“囚绿”?文章为什么以“囚绿记”为题?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的。

  先看作者的介绍。(幻灯片,略)

  我们已经预*了课文。“绿”是全文描写的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囚绿”是其中一个环节,请用“×绿”式动宾结构,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本文的层次结构

  1.喜绿(1-4)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