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教学设计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1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 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设计是从猜谜语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热情。第二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瓶二氧化碳,得出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然后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得出其余性质。第三步让学生从性质推用途。最后让学生谈收获。整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②、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六、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互动合作的学*方式,通过情景创设→ 科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 七、教学用品 教师: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染上石蕊的布条(若干),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 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装有盐酸、水的喷壶各一个,澄清的石灰水, 八、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猜猜看: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生)二氧化碳

  (师)大家猜的完全正确,既然二氧化碳对我们人类这么重要,二氧有哪些性质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大家打书翻到P142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

  (生) 观察颜色、状态气味

  (师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比空气略重(若收集时,用何方法?)

  (过渡) 前面我们学*了氧气的性质,氧气不易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呢?

  (演示) 展示装满二化碳的一软塑料瓶,到入约占集气瓶二分之一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

  (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3)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若收集时,可否用排水法?)

  (过度)通过上面知识的学*我们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那么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

  (4)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演示)取支试管,注入5ml的水,再分别滴入3—5滴紫色石蕊,通二氧化碳,

  (生) 观察现象

  (演示)

  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布条喷洒稀盐酸

  (信息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2、把紫色布条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3、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布条喷洒水

  4、把喷水后的紫色布条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中

  (引导)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为何喷水的紫色布条放入二氧化碳中就会变红呢?

  (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板书:

  5、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把变色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讨论:发生什么样的现象?为何会发生以上现象?

  (板书):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H2CO3= H2O+CO2↑

  (师) 给试管到入一些石灰水。

  (提问) 怎样利用自身资源使石灰水便浑浊?

  (生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入二氧化碳(指导学生)

  (生) 观察现象

  (师)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头灰水(Ca(OH) )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

  6、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头灰水(Ca(OH) )反应

  (说明)本反应的应用极为重要,可以用它来鉴别二氧化碳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师)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的用途

  1、灭火

  2、做气肥

  3、做碳酸饮料

  4、人工降雨和致冷剂

  (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归纳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时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也不是二氧化碳。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以后我们在探究物质性质的时候,可以借助软的一个塑料瓶,在探究某些物质性质的时候可以设计成对比实验。

  六 板书设计

  一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

  1 、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是一种无色气体,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为“干冰”。

  1、作致冷剂或人工降雨

  能溶于水

  2、制饮料

  密度比空气大。

  2 、化学性质

  4、灭火

  ①一般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③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H2CO3= H2O+CO2↑

  ②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可用此反应鉴定二氧化碳);

  ③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④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2

  一、智能点拨

  右图是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图,该装置图的特点是:

  (1)打开弹簧夹,大理石和盐酸接触,发生反应;关闭弹簧夹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回长颈漏斗,与大理石分离,停止反应。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可起到节约药品和取用方便的效果。下图装置中哪些可以起到与右图装置相同的效果?(填写编号)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有关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以下是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请填写实验目的和有关实验仪器名称。

  实验目的:

  仪器和试剂:玻璃管、二氧化碳气体、肥皂水等。

  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1、将标有“A”或“B”的两个空两桶(20xxmL)放在实验台上,往B量筒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

  2、用玻璃管蘸取少量肥皂水,在两个量筒上方分别吹出一个肥皂泡(两个肥皂泡大小相仿,内含空气),使其缓缓落入两个量筒中,并观察现象。A量筒中的肥皂泡不久即沉入量筒的底部,而B量筒中的肥皂泡基本上不下沉,悬浮在中间,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这是一道实验综合题,涉及实验的注意事项、装置的选择和改进、生成气体的探究等多个问题。结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选择原则,装置的特点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再加上认真阅读题中说给条件作答。题中还考察了试验目的,仪器和试剂,实际上反映了中考改革的方向,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要亲自动手做实验,不要背试验。

  答案:

  (1)BD。

  (2)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或者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的密度大小);20xxmL量筒2只。

  点评:块状的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很难跟稀硫酸反应,因为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如果将石灰石或者大理石磨成粉末状再跟稀硫酸反应,则反应速率大大加快。

  二、随堂反馈

  1、小强在化学课上知道了蛋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决定制作一个无壳鸡蛋送给妈妈。他应该从厨房中选择鸡蛋和下列物质中的()

  A、味精B、白酒C、酱油D、食醋

  2、有人想在一块大理石板上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刻上“热爱祖国”四个大字。请你提出一种腐蚀的化学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请你完成以下操作步骤:

  (1)将熔化的蜡液涂在大理石板上,并刻出“热爱祖国”四个字,使大理石漏出;

  (2)

  (3)清理掉字周围的石蜡。

  三、火眼金睛

  1、实验室制取CO2和O2的共同点是()

  A、气体发生装置相同

  B、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反应时都需要加热

  D、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需要用的一组药品是()

  A、大理石和稀盐硫酸

  B、石灰石和稀硫酸

  C、木炭和氧气

  D、碳酸钠和稀硫酸

  3、证明集气瓶中收满二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A、加入澄清石灰水

  B、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C、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把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验装置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④收集气体⑤向广口瓶中放入几小块大理石,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⑤③④

  C、②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②①

  5、将珍珠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珍珠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

  A、氯离子

  B、硫酸根离子

  C、碳酸根离子

  D、氢氧根离子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奇妙的二氧化碳”。本节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九年级(上),这一节课是上册课本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完成本节课内容需要2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安排在空气、氧气之后,水之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学*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选取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二氧化碳作为学*素材,让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目标: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好化学必备一种宏观现象比较明显的理论基础,它可以用一些经典实验验证其转化规律,获得感性认识,所以通过学*,达到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的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达到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良好学*品质,正确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①重点:没有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作基础,缺乏较丰富的感性知识,致使其它化学知识的学*难以进行,因此,本节的重点是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认识化合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②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材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要求描述实验现象,本节的难点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究竟生成了什么物质?要求学生用实验来探究,这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和思路。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上节学*氧气的方法来学*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和制法。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会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具体需要,采用如下过程:出示问题→学生互动及讨论→用实物投影仪投影来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点→演示课件对比→练*探索→巩固提高,达到教学目的。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氧气的学*,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因此联系生活来学*二氧化碳显得很重要。如何记忆和应用,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主体功能。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往往想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性质,甚至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使学生明确复*的重点和方向,提高学*的主动性。

  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通过实验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使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身边物质的学*体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重点、难点、方法,并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的.结果作出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中的成败得失,同时从学生活动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双边活动。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先简要介绍一下二氧化碳的循环和物理性质,然后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难点,指导学生通过二个实验来探究,然后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这一性质;同时结合适当的课堂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将重点知识的与提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二氧化碳的性质,*题的选择与讲评,遵循大纲,用好课本,侧重双基,通过研究课本*题,挖掘其潜力,改造*题,增强课本*题的辐射功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触类旁通。具体方案如下:

  ①课前预*学案,明确学*的重点和方向,激发学*动机。

  ②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把二氧化碳和氧气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建物质知识的学*体系。

  ③通过例题的讲评,引导学生质疑、分析归纳、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学生的思维。

  ④应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效实施双边互动,提高学*效益。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4

  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学*重点:

  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难点: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

  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测与对策

  (故事导入)一人带着一条狗走进一个山洞,走着走着,狗突然倒在地上,原来狗已经死了。……导致狗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并提出学*任务)几位同学猜得很对,是由于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所致。你们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吗?把你知道的归纳一下,填写在学案上。

  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液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光合作用,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灭火器、“干冰”的用途。

  你知道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冒出的气体是什么吗?如何验证?

  通过此实验,你还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在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单孔橡皮塞(连有导管、橡皮管和弹簧夹)并把导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烧杯,打开弹簧夹。

  我们同学每天都喝饮料,你对瓶子上的说明有哪些发现或有哪些疑问吗?

  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按照课本p43图2—21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推测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

  和交流讨论,你能说出奇妙的二氧化碳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自制汽水:取一个洗刷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积的冷开水,再加入2g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柠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将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温。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

  实验内容:将汽水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有的学生可能听说过这个故事,知道是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会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学生可能知道舞台烟雾,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不会有太大困难。但要得出二氧化碳有关性质可能有些难度。

  学生在学*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解释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学生的问题可能是:瓶子标签上写的是碳酸水,为什么不写二氧化碳饮料?

  对学生来说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酸”这一知识点是陌生的,需要教师的引导。

  方案可能有:直接向碳酸饮料中滴紫色石蕊试液;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等等。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相应性质。

  该实验生活气息浓,趣味性强。

  课后反思:

  用故事导入,能使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在探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时,用学生爱喝的雪碧做探究实验,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整个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养成终生学*的意识和能力。

  在对课堂演示实验中意外出现的失败,教师要能机智的利用这一教学良机对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从不断的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的教育,更进一步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魔术——可乐喷泉

  【物理性质】

  色、味、态、密度

  实验探究一:溶解性

  将水倒入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旋紧振荡,观察现象。

  介绍干冰,小结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过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难道就只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么?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呢?

  实验探究二: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溶液中滴入滴紫色石蕊溶液,震荡,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分析:是谁让滴入的紫色石蕊变红的呢?

  猜想1:可能是水

  猜想2:也可能是二氧化碳

  猜想3:还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演示实验,分析现象

  实验探究三:水中滴入石蕊,与最初实验探究二的现象对比。

  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

  当堂练*、布置作业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原理,明确实验装置。

  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初步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研究性学*,体验探究成功乐趣。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教学难点

  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出发,确定C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共同来回顾一下。

  实验室制取氧气

  方法

  反应原理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检验方法

  验满方法

  放置方法

  1、加热高锰酸钾

  2、加热氯酸钾

  3、分解过氧化氢

  师:除氧气外,二氧化碳也是一种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体。那么,在实验室里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板书课题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鼓励学生设疑。

  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你认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我们应该重点探究哪些问题呢?结合学生设疑教师板书:

  1、反应原理

  2、发生装置

  3、收集装置

  4、检验方法

  5、验满方法

  (三)出示探究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探究指导,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以上问题。

  探究指导:阅读教材113—116页的内容,弄清楚一下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什么?你能写出总的化学方程式吗?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

  3、填写教材114页的比较表,通过比较、分析,你认为制取二氧化碳应采取什么装置?

  4、将教材114页的仪器依次编号,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想一想这套装置的优缺点是什么?

  5、回顾二氧化碳的性质,思考如何检验和验满?

  6、你能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吗?

  (四)学生自探,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

  同学们自学的很专注,收获肯定不小,在自学中你还遇到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请赶快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时间为3分钟。大屏幕出示要求:

  1、组长负责,安排好发言顺序,力求各抒己见、愉快高效。

  2、组长组织对有争议的答案进行讨论,鼓励成员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争取达成共识。

  3、重点讨论教材提供的器材你能设计出哪些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它们的优缺点是什么?你们组最终确定的装置是什么?

  4、交流结束,达成共识后,组长确定本组参与展示和评价的代表。

  (三、质疑再探

  快速浏览教材,想想你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或者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惑?请勇敢的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预设: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用大理石和石灰石而不用碳酸钙?为什么用稀盐酸而不用浓盐酸?稀硫酸呢?

  2、如何检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气密性?

  四、运用拓展

  第一关: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关:

  已知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加热碱石灰和硫酸铵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__装置,收集装置应选择________装置。

  第三关:右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指出图中的错误或改正,并说明原因。

  (三)分享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在知识和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四)学科班长评价学生课堂表现。

  (五)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教材116页第3题、第5题。

  2、课外探讨:教材116页第4题。

  板书设计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1)

  一、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二、实验装置

  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三、检验: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6篇扩展阅读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6篇(扩展1)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1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 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设计是从猜谜语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热情。第二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瓶二氧化碳,得出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然后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得出其余性质。第三步让学生从性质推用途。最后让学生谈收获。整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②、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六、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互动合作的学*方式,通过情景创设→ 科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 七、教学用品 教师: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染上石蕊的布条(若干),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 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装有盐酸、水的喷壶各一个,澄清的石灰水, 八、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猜猜看: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生)二氧化碳

  (师)大家猜的完全正确,既然二氧化碳对我们人类这么重要,二氧有哪些性质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大家打书翻到P142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

  (生) 观察颜色、状态气味

  (师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比空气略重(若收集时,用何方法?)

  (过渡) 前面我们学*了氧气的性质,氧气不易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呢?

  (演示) 展示装满二化碳的一软塑料瓶,到入约占集气瓶二分之一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

  (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3)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若收集时,可否用排水法?)

  (过度)通过上面知识的学*我们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那么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

  (4)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演示)取支试管,注入5ml的水,再分别滴入3—5滴紫色石蕊,通二氧化碳,

  (生) 观察现象

  (演示)

  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布条喷洒稀盐酸

  (信息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2、把紫色布条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3、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布条喷洒水

  4、把喷水后的紫色布条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中

  (引导)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为何喷水的紫色布条放入二氧化碳中就会变红呢?

  (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板书:

  5、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把变色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讨论:发生什么样的现象?为何会发生以上现象?

  (板书):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H2CO3= H2O+CO2↑

  (师) 给试管到入一些石灰水。

  (提问) 怎样利用自身资源使石灰水便浑浊?

  (生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入二氧化碳(指导学生)

  (生) 观察现象

  (师)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头灰水(Ca(OH) )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

  6、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头灰水(Ca(OH) )反应

  (说明)本反应的应用极为重要,可以用它来鉴别二氧化碳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师)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的用途

  1、灭火

  2、做气肥

  3、做碳酸饮料

  4、人工降雨和致冷剂

  (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归纳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时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也不是二氧化碳。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以后我们在探究物质性质的时候,可以借助软的一个塑料瓶,在探究某些物质性质的时候可以设计成对比实验。

  六 板书设计

  一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

  1 、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是一种无色气体,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为“干冰”。

  1、作致冷剂或人工降雨

  能溶于水

  2、制饮料

  密度比空气大。

  2 、化学性质

  4、灭火

  ①一般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③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H2CO3= H2O+CO2↑

  ②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可用此反应鉴定二氧化碳);

  ③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④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2

  一、 教学目标的设计

  A: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使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备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检验方法。

  B: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选择,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筛选的能力。

  2.通过对仪器装置的选择、组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不同的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不同,学会思考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的探究、观察、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勇于动手,积极参与的精神。

  3.通过二氧化碳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有关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重点: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收集、检验及验满。

  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总结。

  仪器、药品:大理石、纯碱面、小苏打、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锥形瓶、集气瓶、导管、试管、药匙、镊子、火柴等

  二、本节课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复*提问】

  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步骤: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方法验证方法收集方法

  ①反应原理(药品)

  ②气体发生装置(反应物状态)

  ③反应条件

  ④收集装置

  ⑤气体密度及溶解性

  ⑥检验方法

  ⑦验满方法

  ⑧放置方法

  学生回忆、讨论、填表在复*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起对新知识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制取氧气时可以用不同发生装置原因是什么?

  学生总结

  1、锻炼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2、对新课的学*埋下伏笔。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①确定反应药品

  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密度确定收集方法;

  ③验证和验满

  下面大家能否根据总结出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首先要考虑什么和教师一起整理制取气体的思路。

  【实验准备】

  阅读下列信息,并填写下列空白。

  碳酸钠、大理石或石灰石等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等酸直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铜与稀盐酸、稀硫酸等酸不反应。

  二氧化碳的性质信息:

  1.把燃烧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熄灭,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汽水瓶盖可观察到______,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性为______,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为______,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以此来鉴定二氧化碳气体。

  4.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_______。学生阅读信息后,通过实验探究来确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使用的药品以及反应原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学*、理解新知识。

  【探究活动】展示大理石、纯碱面、小苏打、稀盐酸、稀硫酸等药品。指导探究方法、组织探究活动。

  【巡视、指导实验】指导学生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全班分为六个小组,自主选择不同药品进行探究。并由每组组长负责向全班通报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束的时间(以没有气泡放出为准)。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用那种药品最合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增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态度,

  【提问】: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用那种药品最合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讨论并回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讲解】: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能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比较多。我们要根据反应的速率、收集的难易、药品的价格等多方面来选择适合药品。因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听讲,通过实验现象印证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板书】1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确定你会选择怎样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发生装置可选______,收集装置可选______(从第2页所提供装置图中选)对照已给信息的思路,并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仪器装置的设计供选仪器:(课本p111的图)

  1、注射器材

  2、锥形瓶

  3、*底烧瓶装

  4、烧杯弓蛇影

  5、试管

  6、集气瓶(带玻片)

  7、长颈漏斗

  8、漏斗胆

  9、分液漏斗胆

  10、带导管的双孔胶塞

  11、带导管的单孔胶塞

  12、水槽

  13、铁架台

  14、酒精灯

  【提出问题】请你根据你们的思路,选择上面的仪器来组装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并设计出CO2的收集、检验和验满实验方案。

  【引导交流】同学们已设计出不同的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装置,请小组代表阐述一下你们小组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看看到底哪组装置是较好的

  【继续引导交流】好,你们心目中基本都已确定了公认的最佳制取装置,那么如何收集、检验、验满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板书】

  1、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为什么?

  2、怎样验满?为什么?

  3、怎样检验所收集的就是二氧化碳?为什么?

  展示交流:

  ①学生展示交流用本组给定仪器设计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成败的原因

  ②在交流展示实验装置的同时,与小组设计的另外几组实验装置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反思自己所设计装置的不足,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③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在选择仪器组装成装置时,要思考哪些方面的问题

  学生联系生活讨论总结:

  (1)收集方案及原理:向上排空气法,因为CO2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联系汽水里溶有CO2)

  (2)检验方案及原理: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通入的气体为CO2。(联系小学自然课)。

  (3)验满方案及原理: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熄灭,则已收集满CO2。因为CO2不能支持燃烧(联系灭火器)。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鼓励小组合作探究,激励创新,提高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促进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对方案进行反思、诊断、改进、补充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惯,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既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充分把化学知识联系上了生活现象。

  (运用探究成果)请用你认为最理想的装置制取CO2,用你设计的收集、检验、验满CO2的方案,动手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巩固与提升〉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如:反应原料的状态,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气体的反应装置、气体密度、气体溶解性、气体是否与水反应、制气体的收集及检验气体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作业〉自己再设计出几套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然后用生活代用品在家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归纳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放药品,连接仪器。

  (3)收集。

  (4)验满。

  (5)检验。

  回忆、比较、归纳。

  积极响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自我归纳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再次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通过知识的类比,让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的思维再次得到升华。

  让学生思维得以继续扩展,真正感受到化学实验不用局限在实验室,可以无处不在。

  【板书设计】: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三)、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比空气密度大

  (四)、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火焰熄灭,证明满了。

  (五)、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三、课后作业

  1.在你家的厨房里你能制取到二氧化碳吗?(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醋是酸)P112页第3、4、5题。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3

  利用意大利——“死狗洞”的画面展示,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二氧化碳过多的原因,那么二氧化碳在实验室中是怎样获得的呢?你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制取呀?并让学生回顾可产生二氧化碳的方式,同时我也演示大理石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硫酸、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几个反应。并让学生分析利用哪一个反应制二氧化碳最为合适?

  1、目的:让学生直奔主题营造和谐、轻松的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诱使他们带着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自学感知(约8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目标:

  (1)认证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

  (2)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你认为制取气体时应该考虑那些问题?如何设计?

  目的:大家知道自学是一个人一生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学*方法”。 可是当前形势下我们的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部分学生就是不愿意去自学,本来简单的知识,在他们看来都是非常复杂的。

  在此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学,对于不懂的地方可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大概。

  3、合作探究(约22分钟)

  问1:学生回答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复*实验室制取氧气。分析实验室制取气体须考虑的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法。

  目的:检验自学效果,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做到“温故而知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组员合作情况,为总结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指明方向;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个别到整体的分析方法,为突破难点,落实重点做准备。

  问题2:实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

  采用何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目的:教材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根据所需搜集的知识,建构成自身的知识网络,以便进一步地学*。

  学生分组组装仪器并展示成果,说出不同装置的优缺点,通过多媒体展示操作过程,便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然后指导学生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组装展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亲身体验了自己设计成果的乐趣。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把实物与图示有机结合,使他们能够正确地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4、巩固练*(约5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题,学生作答,教师适当解释。(试题分层次,让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转化生吃得了。)

  5、课后拓展(约2分钟)

  1、利用家庭里的物品,设计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

  目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学*兴趣。

  2、上网查找实验室为何不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为何反应一段时间后又不反应了?

  目的: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改变目前我们农村学生只会利用网络聊天、玩游戏的现象,也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板书设计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及反应原理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二、制取气体装置的确定

  固体加热型

  1、发生装置 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固液常温型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2、收集装置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排 水 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

  注: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反之就小。

  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装置:固液常温型

  2、检验: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3、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原因: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

  3、验满:用燃烧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经收满。

  四、教学思考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第二节《碳的化合物》第二课时的内容,CO2是初中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物质。

  CO2的学*是学*元素化合物的起始章节。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中学化学极为重要的基础知识。

  所以,通过本节的学*,学生不但认识CO2相关性质,也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CO2的化学性质,因为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中考命题的*惯,CO2在中考中会占10%左右的分数。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CO2溶于水并与水反应。根据课本安排的实验,无法从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因此造成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2.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的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2.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2.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几个章节的学*,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1.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热情。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推进教学思维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学生对CO2的认识很肤浅,可能只知道CO2是一种温室气体,而对它的化学性质、应用却是一无所知。为了将学生对CO2的认识引导到本节课的知识点上。我设计了这个导入:

  播放动画“死狗洞”

  利用动画时间板书:5.2 CO2的性质

  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可溶于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节课学生要学*的CO2的性质有这几个方面。

  ①对于第1、2个性质,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是:二氧化碳的倾倒。我觉得这个实验的视觉冲击力不够,因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

  事先我告诉学生第①瓶气体是空气,第②瓶气体是CO2,通过①②两瓶燃烧现象的对比,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得出第②瓶中的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接着我将第②个瓶子瓶口朝下倒掉,同样将棉芯伸入,会发现现象和①中的一样,也就是说CO2被倒掉了。根据学生初二学*的物理知识,密度大的会往下沉。通过这个改进的实验,学生也能够很直观的得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这两个性质。课本安排的实验作为实验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这时候,再返回来解释“死狗洞”的原因。CO2密度比空气大,下沉到山洞下方,狗在下方便会窒息而亡。然后联系下生活实际,CO2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堂用时13分钟)

  ②对于第3、4个性质,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课本中的实验是直接将CO2通入石蕊溶液,学生是无法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我觉得这样是将知识点强加给学生。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因此我增加了一个学生实验。

  事先告诉学生瓶中装的是CO2,倒入1/3的水,振荡后发现瓶子变扁。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可以开始分析,变扁说明瓶内压强变小,也就是气体减少。而瓶口已经用盖子盖住,气体不可能跑掉。也就是说CO2溶于水中,这样不但解决了这个性质,也很自然地带出下一个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这时候我取两根洁净的试管,一根加矿泉水瓶中的水,另外一根加等量蒸馏水。然后分别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是一种指示剂,它遇到酸会变红。滴入后发现矿泉水瓶中的水会使紫色石蕊变红。学生可以判断出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一种酸。

  板书 CO2+H2O=H2CO3

  这时候,再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可乐等碳酸饮料就含有碳酸。通过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学以致用,一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可以让他们体会学*的快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的性质,接着我继续提问,为什么我们喝了碳酸饮料容易打嗝?我让学生继续观察实验(变红的紫色石蕊加热)。变紫后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后分**出放出CO2,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打嗝释放出CO2的原因。

  此时新课进行了33分钟左右,由于本节课的难点已经突破,学生难免有所松懈,为了再次提起学生的兴趣,我再次抛出问题,如果碳酸分解速度很快,迅速放出CO2会怎么样?

  演示实验:可乐喷泉

  ③学生兴趣被提起后,我增加了一个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如何检验汽水中含有CO2?我提供一瓶汽水,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知道CO2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时候提供澄清石灰水,学生这时候会想如何将汽水中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根据之前学生已经接触的化学仪器,学生很容易会想到用导管。那么剩下就是让学生练*他们的动手能力。

  ④归纳总结 5.2 CO2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可溶于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⑤课后思考

  维C泡腾片为什么可以使水的口感更好,为什么加入水中会上下翻腾?

  五、教学设计

  这一节课我的整个教学设计是通过这条主线展开的。首先是通过“死狗洞”引发质疑,创设情境。接着是通过三个实验:棉芯燃烧,矿泉水、石蕊实验,汽水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也就是CO2的几个性质:1.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2.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3.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最后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奇妙的二氧化碳”。本节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九年级(上),这一节课是上册课本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完成本节课内容需要2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安排在空气、氧气之后,水之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学*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选取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二氧化碳作为学*素材,让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目标: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好化学必备一种宏观现象比较明显的理论基础,它可以用一些经典实验验证其转化规律,获得感性认识,所以通过学*,达到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的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达到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良好学*品质,正确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①重点:没有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作基础,缺乏较丰富的感性知识,致使其它化学知识的学*难以进行,因此,本节的重点是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认识化合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②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材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要求描述实验现象,本节的难点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究竟生成了什么物质?要求学生用实验来探究,这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和思路。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上节学*氧气的方法来学*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和制法。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会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具体需要,采用如下过程:出示问题→学生互动及讨论→用实物投影仪投影来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点→演示课件对比→练*探索→巩固提高,达到教学目的。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氧气的学*,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因此联系生活来学*二氧化碳显得很重要。如何记忆和应用,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主体功能。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往往想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性质,甚至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使学生明确复*的重点和方向,提高学*的主动性。

  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通过实验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使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身边物质的学*体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重点、难点、方法,并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的.结果作出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中的成败得失,同时从学生活动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双边活动。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先简要介绍一下二氧化碳的循环和物理性质,然后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难点,指导学生通过二个实验来探究,然后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这一性质;同时结合适当的课堂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将重点知识的与提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二氧化碳的性质,*题的选择与讲评,遵循大纲,用好课本,侧重双基,通过研究课本*题,挖掘其潜力,改造*题,增强课本*题的辐射功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触类旁通。具体方案如下:

  ①课前预*学案,明确学*的重点和方向,激发学*动机。

  ②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把二氧化碳和氧气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建物质知识的学*体系。

  ③通过例题的讲评,引导学生质疑、分析归纳、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学生的思维。

  ④应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效实施双边互动,提高学*效益。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6篇(扩展2)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设计是从猜谜语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热情。第二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瓶二氧化碳,得出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然后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得出其余性质。第三步让学生从性质推用途。最后让学生谈收获。整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②、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六、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互动合作的学*方式,通过情景创设→科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七、教学用品教师: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蜡烛,火柴,烧杯,染上石蕊的布条(若干),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装有盐酸、水的喷壶各一个,澄清的石灰水

  七、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猜猜看: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生)二氧化碳

  (师)大家猜的完全正确,既然二氧化碳对我们人类这么重要,二氧有哪些性质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大家打书翻到P142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展示一瓶二氧化碳

  (生)观察颜色、状态气味

  (师)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比空气略重(若收集时,用何方法?)

  (过渡)前面我们学*了氧气的性质,氧气不易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呢?

  (演示)展示装满二化碳的一软塑料瓶,到入约占集气瓶二分之一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

  (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板书)(3)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若收集时,可否用排水法?)

  (过度)通过上面知识的学*我们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那么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

  (板书)(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演示)取支试管,注入5ml的水,再分别滴入3-5滴紫色石蕊,通二氧化碳,

  (生)观察现象

  (演示)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布条喷洒稀盐酸

  (信息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2、把紫色布条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3、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布条喷洒水

  4、把喷水后的紫色布条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中

  (引导)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为何喷水的紫色布条放入二氧化碳中就会变红呢?

  (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板书: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把变色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讨论:发生什么样的现象?为何会发生以上现象?

  (板书):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H2CO3=H2O+CO2↑

  (师)给试管到入一些石灰水。

  (提问)怎样利用自身资源使石灰水便浑浊?

  (生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入二氧化碳(指导学生)

  (生)观察现象

  (师)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头灰水(Ca(OH))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

  (板书)3、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头灰水(Ca(OH))反应

  (说明)本反应的应用极为重要,可以用它来鉴别二氧化碳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师)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

  (板书)三、二氧化的用途

  1、灭火

  2、做气肥

  3、做碳酸饮料

  4、人工降雨和致冷剂

  (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归纳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时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也不是二氧化碳。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以后我们在探究物质性质的时候,可以借助软的一个塑料瓶,在探究某些物质性质的时候可以设计成对比实验。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目标

  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二氧化碳,从学*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物理性质主要学*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提高学*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学生学*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 中考,学*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3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知识分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部分,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知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1、分组活动探究、猜想、讨论、归纳

  学情分析:

  在氧气、氢气后学*二氧化碳,从学*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兴趣、提高学*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实验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1、“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翱翔”,拉开了本课的序幕。讨论与交流,归纳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二、创设情境,学*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1、教师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学生思考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可告知我们哪些信息?

  讨论与交流:由学生通过感知得到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小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三、实验探究,学*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在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倒入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

  现象: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结论: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结论:能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演示:二氧化碳气体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能二氧化碳气体和澄清石灰发生水反应。

  本节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的同时,我们以从中获得什么新的知识?

  课堂练*:利用多媒体展示。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色

  味

  态

  密度

  溶解性

  熔沸点

  无色

  无味

  气体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无色液体、雪状固体“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不供给呼吸。

  3.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水=碳酸

  CO2+H2O===H2CO3

  H2CO3====CO2+H2O

  4.能与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4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刚刚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的学生,所以教学的部分内容做了调整,删去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但教学的重、难点并没有改变。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一瓶可乐展开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把课堂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b、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c、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化学的强烈愿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b、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六、教学过程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在课堂的一开始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可乐引入课题,使学生感觉新鲜又好奇,整堂课围绕着可乐来开展活动,创设热烈的学*氛围,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热情。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让学生猜想,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科学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浓厚。

  3、善于设疑。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疑问,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科学的探究。

  4、设置适当的错误和意外。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在错误中学*印象会更为深刻。而“意外”的现象,对学生来说印象最为深刻。它打破了学生的固有思维方式,不仅会产生疑问的火花,从而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

  八、教学反思

  1、教学前反思: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从一瓶可乐入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热情,又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一瓶可乐中发现二氧化碳的诸多性质,然后分小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出现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2、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学后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5

  1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重点难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

  3教学过程:

  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

  主备人: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旧知回顾】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选择该方法的理由是。

  3、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

  5、根据以往的学*,你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有哪些了解呢?

  【自主探究、合作学*】

  知识点一: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实验一:教材113页实验【6-4】,填写下表。

  现象:

  分析与结论:

  实验注意:

  事项:

  交流讨论:通过上述实验的分析可知:

  1、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干井、深洞,怎样判断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否对人造成威胁?你能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吗?

  3、你能设计出哪些实验来比较二氧化碳和空气的密度大小呢?

  实验二:教材114页实验【6-5】,填写下表。

  现象:

  分析与结论:

  交流讨论: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实验三:教材114页实验【6-6】,填写下表。

  (小资料)紫色石蕊试剂是一种色素,与不同的物质反应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如变红、变蓝等。

  Ⅰ喷稀醋酸

  Ⅱ喷水

  Ⅲ直接放入

  Ⅳ喷水放入

  现象:

  分析与结论:

  将经过第四次实验后的小花放在酒精灯上烘烤,能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交流讨论:1、在小花上喷稀醋酸的目的是什么?

  2、干燥纸花接触水与干燥纸花接触水后又放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的现象为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四:设计实验检验二氧化碳,填写下表。

  实验方案:

  现象:

  化学方程式:

  【交流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并根据实际生产生活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性质:

  用途:

  知识点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阅读教材115-117,小组交流合作并完成下列问题。

  什么原因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来越高?

  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什么后果?

  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

  3.物质变化常伴随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能不能通过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断判物质的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

  5.你还能说出更多的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归纳与小结:列表对比两种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拓展与延伸: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现象来判断一个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呢?

  课堂检测

  :一、完成教材中*题。

  二、选择题

  1.生活中经常看到下列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大米酿酒B.家庭自制冰块.

  C.水变热沸腾产生水汽.D.用苹果榨苹果汁

  2.下列各组变化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1)固体物质加热后全部变成气体(2)粮食酿成酒(3)爆炸(4)碘的升华(5)植物的光合作用

  A.(1)(2)(3)(5)B.(2)(5)C.(2)(3)(4)(5)D.(5)

  3.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有能量的吸收和释放B.有新物质生成

  C.有发光.放热现象产生D.有气体放出或颜色变化

  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三、填空题

  5.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

  (1)滴水成冰(2)钢铁生锈(3)汽油挥发(4)酒精燃烧(5)食物腐烂(6)动植物呼吸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序号);判断依据是。

  6.以下是有关物质发生变化的问题的研究:

  (1)将水放入试管中加热,在管口用干净的玻璃片收集到水珠,是变化。

  (2)将胆矾放在研钵中研碎,是变化。

  (3)向胆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试管中发生变化的现象是,这是变化。

  (4)将石灰石投入到稀盐酸中会看到现象,发生了变化。

  四、简答题

  7.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蜡烛燃烧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课后反思: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课堂检测:一、完成教材中*题。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科学素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抽象概括能 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3、通过二氧化碳的不供给呼吸的实验,增强学生 关 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跟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2、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提问):人和其他动物呼吸作用呼出的是什么气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的又是什么气体?若没有这种气体,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还能进行下去吗?(学生阅书P85- 86并回答)

  (引入):从阅读知二氧化碳对于生命活动的作用是无比重要的,哪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学生操作):

  (1)向已*衡的两纸袋中一只倾倒二氧化碳

  (2)振荡连接好的汽水和澄清石灰水的两只锥形瓶

  (3)向学生展示一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碳

  阅书:P86-87及89干冰的妙用。

  学生讨论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师总结板书):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比空气略重 (若收集时,用何方法?)

  (3)易溶于水 (若收集时,可否用排水法)

  (学生实验):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的实验。(必须慢慢倾倒)

  问:

  (1)二氧化碳可以倾倒说明什么?

  (2)蜡烛依次熄灭又说明什么?

  阅书:(引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归纳: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通常状况下不燃烧(不象汽油等)也不支持燃烧(不象氧气)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学生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和空气的两只集气瓶内分别放入两只动物

  问:为何空气里的活着而二氧化碳里的不活呢?

  讨论归纳: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不象氧气)

  设问:如此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窑、干涸的深井,应该怎么办?

  (阅书P87,讨论并加以演示)

  (展示):两个集气瓶,其中一只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个是空气,来模拟两种菜窑,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哪个能进,哪个不能进?

  第2页

  (演示):取两支试管,分别注入5ml的水,再分别滴入3-5滴紫色石蕊。向其中一只通二氧化碳,并和另一只试管作比较。

  讨论:(阅书P87-88)为何会产生上述现象?

  板书: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6篇(扩展3)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3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课题的内容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有趣的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十分有益。二氧化碳和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能使学生体会到学*化学的重要性,养成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作风。

  2、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动机,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地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3、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验 。

  4、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等课程中,对于二氧化碳已有一定的了解,它是空气成分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二氧化碳等。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合作学*法、阅读讨论法

  五、说教学程序

  实验准备:?学生分组(4人为一小组):新制二氧化碳、雪碧、试管、紫色石蕊试液、醋酸、盐酸、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吸管、石灰水、?教师准备: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可乐瓶、水、烧杯、蜡烛、火柴、二氧化碳、试管、导管、澄清石灰水、集气瓶。

  知识认知过程:

  1、通过大家熟悉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引入主题;

  2、探究CO2的物理性质;

  3、探究CO2的化学性质;

  4、畅所欲言CO2的用途。

  实验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

  (一)引入主题

  [学生观看] 有关全球变暖的图片

  [提出问题] 你能说出造成全球变暖罪魁祸首吗?

  [学生联想] 二氧化碳

  [教师引入] 你了解CO2吗,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CO2吧!

  (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探究活动1、教师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学生观察、归纳: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述能力)。

  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密度的探究

  [教师引导]: 基于上节CO2的实验室制法学生了解到收集CO2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可推知CO2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你能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吗?

  [学生探究预设]:实验1)、吹气球,让充满CO2 的气球在空气中漂浮,观察现象。

  2 )、将盛满空气和CO2的集气瓶分别放在托盘天*的左、右两盘上 ,观察现象。

  3)、制取一瓶CO2 ,并倒入盛有燃着的高低不同的两根蜡烛的烧杯内,观察现象。(注意操作,要求CO2 从旁边倒入)。

  [师生评价]:哪些实验能证明你的结论?

  实验1):不可行,气球内所充气体密度大于或等于空气密度时,气球均会下沉;

  实验2):可行,

  [教师设问]要保证实验成功,实验时需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

  实验3):可行,(注意二氧化碳从燃着的蜡烛旁边倒入)

  [结论]:①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②CO2 不能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交流中掌握更多的实验方法,启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善于思考)

  探究活动3、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探究

  [教师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打开雪碧汽水的时候,会冒出大量气泡,这种气体是什么呢?

  [学生猜想]:二氧化碳

  [教师追问]: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它说明什么呢?

  [学生探究]:联系前面所学知识,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盛有雪碧汽水的瓶子的瓶口,把导管另一端伸进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中,振荡汽水瓶,观察现象,分析讨论。

  [学生推理]打开瓶盖→瓶内压强减小→CO2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2 能溶解于水中。

  [教师提问]:你还能设计别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解于水吗?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 [1] 把充满CO2 的试管倒插在水槽的水中。

  实验 [2] 向盛有CO2 的塑料瓶倒入一定量的水,塞紧瓶塞,振荡。

  现象1 、试管内液面上升。 现象2 、瓶子瘪了。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动手操作实验极大的激发求知欲)。

  [学生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三)、探究二氧化碳化学性质

  由前面的蜡烛熄灭实验可知:CO2不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

  探究活动1、CO2与水的反应

  [教师设问] 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学生猜测]:①有。 ②没有。

  (激发学生探究的渴望)

  [教师实验] ① 向两支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分别滴入稀醋酸,稀盐酸。

  ② 向上述实验中变瘪的塑料瓶中加入2-3滴紫色石蕊溶液。

  观察现象①、②中的溶液都变红色。

  [信息]: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色。石蕊溶于水形成的溶液称为石蕊溶液。

  [学生认知]:盐酸和醋酸都是酸,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提问]:塑料瓶中的哪种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呢?

  [学生猜想]:①水,②二氧化碳,③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

  [教师追问]:怎样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的猜想呢?

  [师生活动]:结合信息分析推理排除猜想①,得出水不是酸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学生独立探究)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取两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纸花

  实验 ①把干燥纸花放入盛CO2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 ②向浸染过石蕊溶液的干燥纸花喷水后再放入盛CO2的瓶中,观察现象。

  [学生推理]:得出结论:

  CO2 和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CO2 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种酸,它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学生归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它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CO2 +H2O=H2CO3

  [教师提问]:将上述实验中变红的小花烘干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思考,分别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互相交流操作设想。

  (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

  [学生归纳]:碳酸受热分解,是一种不稳定的酸。 H2CO3=H2O+CO2↑

  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久盛澄清石灰水的细口瓶,让学生观察瓶壁上的现象,并解释。

  [学生活动]:回忆生物课上学的知识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原因。

  [学*归纳]: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 (OH) 2== CaCO3↓+ H2O

  [教师指导] :< 检验CO2的重要方法 >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师设问]:同学们结合所学CO2的性质讨论它的功与过?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115—116页内容,然后畅所欲言。

  (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学以致用,意识到学*化学的重要性)。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的收获有哪些?

  (学生、谈收获。)

  [学生小结]: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辨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知识应用

  1、新建房屋内墙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墙壁会大量出“汗”?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2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该怎么办?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6篇(扩展4)

——《二氧化碳》说课稿 (菁华5篇)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是北师大版初中生物第五章第1节内容。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因此,这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课时的实验学*、探究,学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比较熟悉。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他们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础,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兴趣大增加。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绿色植物园的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结果分析——本课时小结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提高

  六、评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这个实验做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但由于这个实验较难,教师要注意在课前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和帮助,并请他们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是初中学生要求全面、系统认识掌握的三种重要气体,学生在学*了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氧气和氢气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学*C、CO2、CO、H2CO3、CaCO3等物质及其衍变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前起后的纽带作用。从研究方法看,这节采用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以后研究其他物质具有指导意义。从教育目的看,它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对整个地球和生态*衡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由于CO2含量的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全面系统的.研究CO2的性质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本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自然科学的教学重点。

  本节知识程序是:探究CO2的物理性质——重点CO2的化学性质——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本节的重点:自主建构CO2的化学性质

  2、学生情况

  初二年级学者、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学*环境的改变,使他们的思想处于一个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次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的突破方法:充分运用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熟练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解释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的原理,并学会操作;能初步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方法的科学性。

  初步认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的科学方法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的动机;通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对气候的不良影响,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二氧化碳存在的辨证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应用一分为二的科学观念看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此外还采了比较法、讨论法、对照法、练*法、查阅资料和读书指导法等。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试剂和方法。

  ②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③掌握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④练*药品取用,装置气密性检验和排气集气等实验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验在实验中学*和边学*边实践的学*方式。

  3、情感目标: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常用药品和反应原理,制取和收集装置,以及验满和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

  三、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1、教法:采用“引导——探究——活动——发散”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学法:教给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选择药品——选择装置——收集气体。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途径:提出问题——联想假设——实验探究——归纳比较——获取结论。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善于创新的学**惯。

  四、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并解决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问题——制取二氧化碳——归纳总结——发散提高。

  五、课时安排:本节教材安排1课时

  六、教具准备:

  试管、锥形瓶(或广口瓶)、集气瓶、烧杯、分液漏斗、橡皮塞(单孔和双孔)、导气管(玻璃和橡胶)、玻璃片、镊子、火柴、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卡片、科学手记等。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①“舞台云雾”录像②“人工降雨”动画③二氧化碳与人类关系的组图三个层次,激发学生想要获得二氧化碳的欲望,从而进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主题。

  2、新课教学:

  围绕主题,分解内容,让学生思考,提出并解决有关问题。

  步骤一:分解内容,提出问题。

  将探究主题分解为“药品、装置、收集检验”等几个小主题,学生围绕小主题分组讨论,小组交流。

  步骤二:学生交流,汇总共性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逐个分析解决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或出乎意料的问题,将共性问题继续由学生分组讨论,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讨论的能力。

  问题:

  1、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二氧化碳?

  2、实验室用怎样的装置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3、用什么方法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瓶?

  4、如何检验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碳?

  步骤三:投影交流学生答案,适时渗透实验注意事项。

  事项1:反应原理:碳酸钙+稀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CaCO3HClCaCl2H2OCO2

  事项2:装置气密性检验

  事项3:三种集气方法的比较

  通过比较,使学生知道收集气体的基本原理。

  步骤四:学生活动,制取二氧化碳。

  通过活动,让学生练*几种常用的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小组合作、提高效率的能力。同时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步骤五:学生归纳,完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活动的过程,归纳所学内容,使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同时通过相互补充使结论更加完善。

  步骤六:发散学生思维,灵活运用知识,避免僵化教条。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两个问题,开拓、发散学生思维,避免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提问学生、分析理解、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查一查”培养学生课外自学能力及充分利用课外资料的能力,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为下一个探究课题作好铺垫。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二氧化碳的性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主要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物质。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学*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根据课本安排的实验,无法从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因此造成难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尤其实验充满兴趣,但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有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等。所以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二氧化碳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实验和观察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教学两者的统一才能够体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本节课如何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综合采用以下五种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通过探究实验讨论完成,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

  四、说学法

  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我从听、思、说、做、观、议等六个方面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学*: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

  说――表达完整、做――操作规范、

  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

  通过这节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以上是我的教学理念,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所以在程序上我把本节课分五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探究、归纳小结、巩固练*、课后拓展。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设计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饮料“雪碧””或“可乐”引入,并适时提出“在生活中大家都喝过雪碧,可乐,这里面有气体吗?是什么气体?”等问题。学生根据掌握的常识能回答出是二氧化碳。(利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的物质来引入新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再适时展示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接着我提问“你如何利用已学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收集雪碧或可乐中的二氧化碳以做进一步研究。”学生在相互讨论后我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协助我收集“雪碧”中的二氧化碳,(通过趣味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此时再提问“集气瓶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吗?你如何检验?你还知道它的哪些性质?”,这样学生会积极踊跃地回答。根据我的实验,学生能回答出二氧化碳的大部分性质,并且可以归纳出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这样能顺其自然地进入新课的状态中。(约5

  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

  我及时肯定大家积极思考,但这些回答是否完全正确呢?此时我引导学生逐一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肯定会有多种设计方案。)我及时表扬学生积极思考创新并列举几种可行方案,比如称量法,利用汽球比较密度法。并通过演示向装有一高一低的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生动有趣的实验,快乐的学*氛围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猜想后假设再实验最终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性质决定用途,所以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接下来提问:前面有同学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讨论好方案后利用桌上仪器动手实验,快速向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半体积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并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或者有学生回答之前我们收集到了溶于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顺便解释了为什么不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但若有学生实验失败应师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并给学生鼓励。)

  接着,我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二氧化碳能溶水,一体积水大约能够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再简单介绍一下碳酸饮料的生产。

  再设疑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化学反应呢?此时我请同学们把雪碧的瓶盖换成带导管的橡皮塞,并将导管通往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简单介绍有关紫色石蕊的性质),振荡试管,观察现象。提问学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学生合作动手实验,面对实验现象有许多学生猜想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甚至会有学生猜想是水。虽然不能得出确切结论,但学生的思维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有望突破。

  这时候我引导学生提出三种猜想,使石蕊变红的是:

  1、水,

  2、二氧化碳,

  3、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分组讨论三分钟,设计实验方案,我及时地对各组方案作出评价并指导得出正确方案。根据方案和提供的器材物品各组动手实验。

  学生会得出:

  1、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2、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

  3、二氧化碳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这就是说在二氧化碳和水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一种新物质,它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这种物质我们称之为碳酸,是碳酸使石蕊变红。接着我给大家介绍碳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并板书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同学们把变红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通过使石蕊加热前后变色的探究,初步让学生学*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

  接下来提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学生讨论后可能会有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或者利用可乐,雪碧等饮料振荡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等方案。只要方案可行,我都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按设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小结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这样加强了学生实验设计的体验。再次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

  第三个环节:归纳小结

  我问大家:本节课你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困惑是什么......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并予以肯定,适时地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二氧化碳的性质。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

  有针对性地选择*题,力图“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吃了”。

  第五个环节:拓展延伸

  设疑拓展:是不是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视频展示)。提及当前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太阳能发电站、风力发电站等。呼吁大家从我做起,保护咱们的地球村。或者大家可以上网查找更多资料,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六、说板书设计:

  §6—3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与水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

  CO2+H2O == H2CO3 H2CO3==CO2↑+H2O(不稳定)

  (3)与石灰水反应

  CO2 +Ca(OH)2==CaCO3↓ +H2O(检验CO2)

  七、教学反思

  本课题设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生活用品代替实验仪器,从一瓶饮料入手,在课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热情,又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一瓶可乐中发现二氧化碳的诸多性质,然后分小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出现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的氧气、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6篇(扩展5)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接到教学艺术节课题实验教师的出课任务后,我确定了展示课的课题,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本课的内容以学生探究为主,且需要多媒体的支持,契合实验课题《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信息化整合研究》。

  备课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研读、分析,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前后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依据九年七班学生实际,为保证授课内容的完整且体现对课题的研究。我把一些知识作为学生前置性作业的内容,并把作业内容拍成照片加以展示,把有关氧气的复*内容也留为前置性作业。这样就保证新课的时间。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方法上,我利用视频《假如没有化学》以及猜猜它是谁来创设情境激趣引思,效果也比较好。为确保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我把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作为温馨得救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分析判断选择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试剂。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处理上,我也作了改动,它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如果本节课上完成分析及书写过程需要占据较多时间。所以我把方程式在前一节课进行了讲解。节省时间的方法也体现在板书的设计处理上,除了课题及反应原理,其它的内容我都是以贴卡片的形式展现。即节省了时间同时学生也感到新奇,更能引起学生关注,效果较好。当堂检测方面我设置了六套随机*题供学生自主选择题的难度分不同层次。其中设置了一个生活小常识来体现化学源于生活且服务生活的理念。作业布置也源于上述目的。尽管做足了上述的准备,但学生的探究过程是无法控制的,我感觉在充分的让学生表述实验现象方法还不够,对发生装置的探究还有一定的提升的空间。

  1、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思考能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导入新课。

  2、新课讲解

  内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我给出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后,就要选择适宜的装置。

  内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从药品状态、反应条件及生成气体性质等方面分析选择。

  3、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4、巩固提高

  (1)、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类比,让学生找到规律,指导探究其他气体的制取,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提升对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把握。

  本课题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两个要素进行大胆设计、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悬疑

  这节课,我先给学生讲了两个小故事:很早以前,在西德的一个州,有一片奇异的泽地:每当猎人牵着狗通过的时候,猎人安然无恙,狗却死了。当时那里人们都传说这泽地上有魔鬼,它最嗜好吃狗。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山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传说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狗却死亡。

  这两个故事情节中的悬疑色彩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提问:大家知道这妖怪是什么吗?从而引出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2、温故

  通过一道中考题进行预*练*,并复*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复*介绍学过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气体检验、收集、验满均有回顾,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有目的的获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信息,进而为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做好知识准备。

  3、体验

  内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生源好的班进行探究实验),我给出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

  内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给定仪器,学生自我设计实验装置

  首先让学生回顾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装置,然后按指定的图示进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设计。展示学生预*设计的实验装置图,给学生一些启发后继续设计、讨论可能的装置。

  然后将常用的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图用多媒体投影,再让学生根据熟悉的仪器,寻找代用品进行设计装置并展示实物和装置图;再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学*,总结评价各装置的优缺点。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操作和仪器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以后自选仪器组装实验创设了良好的铺垫 。

  内容三:学生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进行仪器检密、加药、收集、验满、气体检验操作。

  接着进行随堂小测,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本课题因教学容量较大,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教学时间进行思考、交流、讨论和探究,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1、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思考能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导入新课。

  2、新课讲解

  内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我给出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后,就要选择适宜的装置。

  内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从药品状态、反应条件及生成气体性质等方面分析选择。

  3、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4、巩固提高

  (1)、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类比,让学生找到规律,指导探究其他气体的制取,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提升对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把握。

  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和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让学生讨论分析,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验满方法的比较。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生的学*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我采取了很多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知识的教学上创新不够。比如:让学生利用真实仪器制取二氧化碳的这部分教学过程。我的初衷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通过实践来制取二氧化碳,但是由于仪器不够,我的目的没能很好的达到。

  2.结束新课的教学, 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时间问题,我 总结时没能画龙点睛。只停留在了知识的 总结,而没有上升到更好的高度,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不仅学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而是要通过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总结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机智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在实验室不小心,把稀盐酸滴在了石灰地面上,立刻看到地面上冒出气泡。我说:“大家猜想这气体是什么啊?通过学*看我们是否能找到答案”。由身边实例导入新课,学生较感兴趣,同时也为这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学生的创新

  当学生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就地取材,寻找生活中的什么废旧品来代替实验室的器材,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叙述自己的想法,例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用泡沫代替橡胶塞等等。就此教师布置下手工作业,利用废旧物品设置一套装置。在手工制作中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能意识。

  这节课教学内容容量大,设计的师生互动活动较多,强调了新课标指导下新型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不仅不包揽所有问题答案,还会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找答案。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提问等众多手段的运用,体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寓教于乐,以情激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记忆和理解的水*差异还很大,所以连续和反复依然很重要。

  今天下午第三节在九(2)班上了一节化学课《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但是有些遗憾。

  收拾完教具走到办公室,忍不住问主任和组长问题出在哪里。可能是顾及我的面子组长连忙安慰我,说我背负的压力太大了,准备也有些仓促。组长的心意我明白,很感谢他们这么宽容我,可是我更明白课堂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必须自己解决。

  回顾整节课,最主要的问题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不充分,没有充分考虑学情。按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还有五分钟就能顺利完成。

  在哪里耽误了时间呢?怎样做会更好?仔细探索记忆尽量让每一个细节都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第一环节,验证可乐瓶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实验失败,重做第二遍成功,但耽误了一点时间。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仔细回忆,原因在于烧杯中的石灰水太多,而从锥形瓶内可乐中逸出的二氧化碳太少的缘故。对于一个老教师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第二环节,回顾学生在初三化学中接触到的第一种气体(氧气)的有关知识点时,化费的.时间过多。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让学生能总结归纳以前的知识并顺利过渡到今天所要学的内容。但是这个表格中设计的知识点可以让两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即可,而不必每个问题都找学生回答。这样话至少可以节省3至5分钟。

  第三环节,做倾到石灰水的实验时,我的手有些不听使唤,然后改由学生做。这一细节耽误了半分钟。现在想起来,应该是*时太疏于严格要求自己了。

  第四个问题是在讨论木炭及蜡烛燃烧、炭还原氧化铜及氧化铁两种金属氧化物时,用时过长。主要原因在于,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不可能考虑那么全面,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在屏幕上出示制取气体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而不是当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无法回答出来时,老师只是做语言上的提示。对于老师的提示,学生还要先记忆消化再来对照,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也许还有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即便如此,我仍要感谢九(2)班的孩子们。他们今天的表现比以往每一节课都要好。男孩的表现比女孩要主动。尤其是昭煌、熙来、浩然、竣宇、浩同这五个男孩回答问题特别积极,除前面两位男孩外,其他三个孩子*时上课几乎不举手;连*时不开口的天涯今天也主动举手了,既惊讶又高兴,很惭愧*时对于这个孩子的批评多于表扬;今天的学冕,在我进教室后,他主动帮忙做投影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愿意并顺利回答出一个问题,打心眼里为他高兴。最让我感动的还有两个男孩,一个是坐在第一排正对着讲台的兆龙,一个学*不够主动,上课经常被提醒的男孩,在我拿着试管架做石灰石、碳酸钠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演示实验时,他主动伸出双手帮我顶住试管架的底部,可能是担心我拿不住。因为他的细心和善良而感动;另一个就是坐在讲桌旁边的朝林,一个不起眼的男孩,一个回答问题声音小小的男孩,在我因为紧张手不听使唤请求帮助之时,他很乐意地接受并完成任务。

  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感觉特别温暖,更让我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愿意上进,都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大家面前,他们都可以做得更好!

  接到教学艺术节课题实验教师的出课任务后,我确定了展示课的课题,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本课的内容以学生探究为主,且需要多媒体的支持,契合实验课题《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信息化整合研究》。

  备课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研读、分析,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前后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依据九年七班学生实际,为保证授课内容的完整且体现对课题的研究。我把一些知识作为学生前置性作业的内容,并把作业内容拍成照片加以展示,把有关氧气的复*内容也留为前置性作业。这样就保证新课的时间。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方法上,我利用视频《假如没有化学》以及猜猜它是谁来创设情境激趣引思,效果也比较好。为确保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我把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作为温馨得救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分析判断选择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试剂。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处理上,我也作了改动,它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如果本节课上完成分析及书写过程需要占据较多时间。所以我把方程式在前一节课进行了讲解。节省时间的方法也体现在板书的设计处理上,除了课题及反应原理,其它的内容我都是以贴卡片的形式展现。即节省了时间同时学生也感到新奇,更能引起学生关注,效果较好。当堂检测方面我设置了六套随机*题供学生自主选择题的难度分不同层次。其中设置了一个生活小常识来体现化学源于生活且服务生活的理念。作业布置也源于上述目的。尽管做足了上述的准备,但学生的探究过程是无法控制的,我感觉在充分的让学生表述实验现象方法还不够,对发生装置的探究还有一定的提升的空间。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会实验仪器的选择。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6篇(扩展6)

——中班预防一氧化碳教案(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一些煤气中毒的有关知识,能在生活中防止煤气中中毒的发生,保障自己生命财产的安全。

  教学过程:

  一、事件引入。

  2008年12月2日凌晨,榆林定边县堆子梁中学四年级一女生宿舍发生煤气中毒事件,12名女童中毒,11人死亡。12月12日凌晨,住在马家峁村的一户人家发生煤气中毒事件,睡在屋里的三代5口人,有4人死亡。全国各地煤气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据统计,中国家庭每年由于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人数排在交通事故和生产事故之后的第三位。

  二、什么是煤气中毒呢?

  煤气中毒,又称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因此,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导致中毒。

  三、一氧化碳中毒有哪些症状?

  早期症状:一氧化碳中毒早期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心慌、面部潮红、口唇呈现樱桃红色、全身乏力、恶心、呕吐、嗜睡、意识模糊、视物不清、感觉迟钝、幻觉等症状。这个阶段如果能够识别中毒症状,使患者脱离中毒环境,可以很快恢复。如果继续在中毒环境中,病情会进一步发展。

  中度症状:中毒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丧失、昏迷、瞳孔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迟钝等症状。 中毒症状:病情进一步加重会出现重度中毒:深昏迷、瞳孔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消失、呼之不应、推之不动,这一阶段常伴有脑水肿、肺水肿、休克等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四、常见的煤气中毒原因 :

  1、在密闭不透风的居室中使用煤炉取暖、做饭,由于通风不良,供氧不充分,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积蓄在室内。另外含碳的燃料,如汽油、煤 油、木炭等,在缺氧而不能燃烧时,也可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引起煤气中毒。

  2、家庭使用的煤气罐,如果漏气或开关不紧,均可使煤气大量溢出,造成中毒。

  3、门窗紧闭,又无通风措施,或使用旧风斗、 或风斗过小或安装高度不够。造成煤气排出不畅,也能引起中毒。

  4、*房烟囱安装不合理,筒口正对风口,使煤气倒流。或遇大风倒烟、烟筒被烟灰或其它东西堵塞等,煤气排不出或排量少,大部分扩散在室内,也会发生煤气中毒。

  5、气候条件不好,如遇刮风、下雪、阴天、气压低,煤气难以流通排出,可能引起煤气中毒。

  6、 冬季在车内发动汽车或开动车内空调后在车内睡眠,都可能引起煤气中毒。

  五、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怎么办?

  1、自救方法:如在使用煤炉、炭盆取暖或使用石油液化气热水器洗澡时,有感到头晕、胸闷的症状时,要尽快打开门窗,脱离现场。若感到全身乏力不能站立时,可在地上匍匐爬行(一氧化碳比空气轻),迅速打开门窗逃生,同时呼救。

  2、急救他人方法:当发现或怀疑有人出现一氧化碳中毒,在救护人员赶到前采取一些急救措施,将可能极大地减少伤亡。应立即采取下述措施:

  (1)救护人配带有效的防护口罩,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伏入室,关煤气,禁用明火和开关电器以及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行为。

  (2)应尽快让患者离开中毒环境,并立即打开门窗,流通空气。

  (3)患者应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后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的消耗量。

  (4)松解衣扣,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分泌物,保证患者有自主呼吸,充分给以氧气吸入。

  (5)神智不清的中毒患者必须尽快抬出中毒环境,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查病人呼吸、脉搏、血压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紧急处理。

  (6)中毒者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7)呼叫120急救服务,急救医生到现场救治病人。

  (8)病情稳定后,将病人护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冬季取暖或使用煤气时,一定注意室内通风换气,这是预防煤气中毒的关键。遇有大风天气,尤其是在夜晚,一定要打开炉门,让煤能够充分燃烧,或者干脆将炉子灭掉;尤其在冬季的雨雪、阴天或者气压低的天气里,要注意及时清扫烟囱,保持内部通畅,并要经常开窗通风。

  活动目标:

  1、了解煤气灶的作用和危险性

  2、掌握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解救自己的方法

  活动重点:

  了解煤气灶的作用和危险性

  活动难点:

  掌握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解救自己的方法

  活动准备:

  煤气灶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煤气灶图片

  2、教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煤气灶)?你们家使用煤气吗?煤气灶有哪些用处?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煤气灶使用不当,会有哪些危险?

  教师小结:煤气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能烧水、烧饭、烧菜。如果使用不当,容易发生火灾,给我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带来危险。

  二、请幼儿翻开教材,看图提问

  1、小朋友为什么不能单独去开煤气灶(会发生煤气泄事故)

  2、小朋友你们明白煤气泄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吗(人会中毒,会爆炸,着火)

  3、发现煤气泄我们就应怎样做(闻到煤气不能打电话、不能开灯、开窗通风、赶快跑到外面)

  教师小结:煤气的用处很多,但是如果不正确的使用煤气,它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危害。一旦发现煤气泄,立刻关掉煤气阀门,不能开灯,不能打开抽油烟机和排风扇,不能点火,也不能在室内拨打电话。要立刻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打开门窗,跑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三、决定对与错教师:小朋友请你们说说下面的小朋友做得对吗

  1、组织幼儿讨论

  (1)小朋友不停的开关煤气灶

  (2)肚子饿了,用煤气灶煮鸡蛋吃

  (3)闻到家里有煤气味,赶紧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4)闻到家里有煤气味,继续呆在家里玩

  教师小结:这些行为都不对!

  2、教师:那么我们就应怎样做呢

  幼儿:闻到家里有煤气味,赶紧跑出家门求救

  教师小结:

  在生活中有时会有危险发生,小朋友要学会解救自己的方法活动反思幼儿在家中都见过煤气灶,父母也会讲一些小朋友不能随便动煤气的要求等。这天通过活动,幼儿了解到乱动煤气的危害,以及遇到煤气泄正确的做法。

  一、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组长:徐凌君(副校长)

  副组长:李芒(副校长)

  成员:张豫湘、严红亮、韩黎黎、刘金栋、王江虎、张玉汝

  成立防煤气中毒安全事故应急抢险组,由副校长任组长,分管安全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安全办主任及政教主任及班主任任成员。

  二、应急抢险组成员主要职责

  1、组长:

  (1)尽速到达现场,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控制局面,阻止事态发展,并研究事故处理的具体策略。

  (2)在第一时间向教育局报告情况。

  (3)组织力量并全程指挥其他各职能人员投入工作。

  (4)密切配合**、医疗等机构对事故进行处理。

  (5)认真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门的有关指示。

  (6)负责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查找原因和责任。

  2、现场控制人员:张豫湘、严红亮各班主任:

  (1)控制现场,维护秩序,防止发生混乱局面。

  (2)组织班主任管好各自的学生。

  (3)尽早向知情者、见证人调查事故起因,掌握好事故的第一手资料。

  3、后勤保障人员:李芒

  (1)做好医疗救治、现场控制等工作的联络和后勤支援。

  (2)做好上级来人和家长的接待,必要时为上级工作组现场办公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4、信息资料人员:徐凌君

  (1)采集突发事故全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料。

  (2)撰写有关突发事故的书面报告,整理取证材料。

  (3)作好相关数据的分类统计、分析工作。

  (4)在第一时间向教育局通报情况。

  (5)做好学校内部的通信联络工作。

  三、急救(郭燕负责)

  1、煤气中毒实际上就是一氧化碳中毒。煤气中毒后,切不可慌张。在送医院前可采取一些自救措施,并一定要让中毒者充分吸氧,并注意呼吸道的畅通。

  2、中毒者自救方法

  煤气中毒的症状有:脸色潮红、头痛、头晕、恶心、耳鸣,慢慢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当感到煤气中毒时不要慌张,要镇静地关掉煤气开关,走到门窗边打开门窗,然后走出室内。如无力打开门窗,可砸破门窗玻璃等,使之通风,并呼叫救援者。

  3、善后处置:做好受害人员处置安抚等工作,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受害人员,恢复正常秩序,保证施工的稳定。

  4、煤气中毒事件结束后,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写出事故报告。(内容包括:中毒原因、伤亡人数、财产损失等情况和病人救治、现场调查处理、采取措施的效果、应急处置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教训以及改进意见、整改措施等。)。

  四、善后处理

  出现伤亡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预以安抚。对于有令不行,屡禁不止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纪律直至到刑事责任。在煤气中毒事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1、目的:

  为防止钢渣煤气中毒事故的发生,确保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正常进行,特制定本预案。

  2、危险目标

  热闷车间焖池为我厂钢渣处理车间的重要危险源,焖池区域的煤气超标,浓度很高,属事故多发区。

  3、救援程序:

  3.1一旦发生事故,当事人或目击人迅速报告当班事故救援队长,并向厂调度室发出求救信号(详细汇报地点、中毒人数)。由救援队队长组织抢救队员佩戴空气呼吸器后进入事故现场,迅速将窒息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脱离事故现场(煤气未污染区域),争取抢救时间。

  3.2当班调度在接到事故报告后首先确认事故地点、时间、受伤人数,依次迅速通知煤气防护站、医院、车间及厂领导、公司安全环保部、公司总调度室、保卫部等部门及有关人员。

  3.3事故应急救援小队长在接到通知后应立即组织队员抢救,并做好事故现场警戒和有关人员的安全疏散工作,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的扩大,同时指派人员到车间西侧醒目的路上接应前来施救的救护车和救护人员。

  3.4应急救援小队长在事故后应清点人数,分析原因,做好记录并上报厂部。

  3.5应急响应部门和有关人员接到报告后,应迅速赶赴事故现场。

  3.6外部援救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应按照应急救援措施,在保证自身安全前提下实施有效抢救,避免事故扩大。

  料场煤气中毒救援程序:

  1、一旦发生事故,当事人或目击人迅速报告当班厂调度,并详细汇报时间、具体地点、中毒人数,之后报告当班班长。由当班厂调度直接联系炼铁厂调度,告知事故时间、具体地点、中毒人数,请求炼铁厂立即派就*岗位救援队员协助抢救中毒人员。当班班长指派人员在醒目的路上接应炼铁厂救护队员和前来施救的救护车、救护人员。当班调度组织炼铁厂抢救队员佩戴空气呼吸器后进入事故现场,迅速将窒息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脱离事故现场(煤气未污染区域),争取抢救时间。

  2、当班调度在接到事故报告后首先确认事故地点、时间、受伤人数,依次迅速通知煤气防护站、医院、车间及厂领导或厂值班领导、公司安全环保部、公司总调度室、保卫部等部门及有关人员。

  3、炼铁厂调度接到求助信息后,立即通知就*岗位(热风炉或布袋除尘)事故应急救援队长,应急救援队长在接到通知后应立即组织队员到达现场进行抢救,做好事故现场警戒、有关人员的安全疏散工作和泄露抢修工作,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的扩大。

  4、炼铁应急救援队长在事故后应清点人数,分析原因,做好记录并上报炼铁厂部。

  5、应急响应部门和有关人员接到报告后,应迅速赶赴事故现场。

  6、外部援救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应按照应急救援措施,在保证自身安全前提下实施有效抢救,避免事故扩大。

  4、应急抢救、控制措施

  煤气中毒事故的现场与一般其它事故的现场不同,爆炸、坍塌、机械事故等发生后现场不保持原有的危险状态,而中毒事故发生后现场一般保持原有的危险状态。因此进行中毒事故抢救时,施救人员必须首先做好个人自身的防护(救护人员进行事故现场必须佩戴煤气报警器和空气呼吸器)。

  4.1将中毒者迅速及时救出煤气危险区域,抬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如高空*台无煤气污染的地方),如在室内应移至室外通风良好的安全场所,解除一切阻碍呼吸的衣物纽扣、腰带,并注意保暖,并指派专人维持秩序。

  4.2如出现头痛、恶心、眩晕、呕吐的轻度中毒者,吸入新鲜空气或进行适当的补氧,其中毒症状即可迅速清除。轻微中毒者,可直接送往附*医院、卫生所急救。

  4.3如出现意识模糊、口吐白沫等症状的中度中毒者,应通知煤气防护站,立即进行现场输氧,待其恢复知觉,呼吸正常后,再送附*医院、卫生所治疗,如有高压氧舱可进舱治疗。

  4.4如出现失去知觉,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的重度中毒后,应立即通知煤气防护站和医院现场急救。中毒者呼吸停止时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或强制苏生,在恢复知觉前不能用车送往较远的医院;中毒者身上没有出现尸斑或未经医务人员允许,不得停止急救。就*送往医院时,途中应采取有效急救措施,并应有医护人员护送。

  4.5在抢救中毒人员的同时,因现场还保持原有危险状态,因此应对现场进行控制,严禁火种和其他人员进入,要保持现场空气流通。室内应打开门窗通风,将有毒气体排出与稀释,难以进行自然通风的场所,应采用防爆型通风设备强制通风。

  应急救援队职责:队长:发生事故后立即组织应急救援队进行有效的抢救。

  副队长:立即带领救援队员到现场进行抢救。

  队员:在队长或副队长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挥领导小组认为事故较大,有可能超出本厂应急处置能力时,要及时向公司有关机构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应及时研究应对方案,采取预警行动。

  活动意图: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不易察觉,在有害气体中中毒发病率最高,但生活中我们处处也离不开“一氧化碳”的使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警惕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为提高幼儿安全防范意识,让我们的孩子了解生活中一氧化碳存在的地方以及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希望幼儿在学*此类知识后,能从生活的各方面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

  活动目标:

  1.幼儿喜欢参加安全教育活动。

  2.幼儿学*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有哪些以及一些急救方法。

  3.加强自我保护,当发生事故时能够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自救。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生活中接触过一氧化碳的使用

  2.物质材料准备:图片、视频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认识生活中的一氧化碳。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是什么吗?(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出示如下图片,告知幼儿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使用到了一氧化碳。

  1.燃烧煤炭

  2.使用燃气热水器

  3.汽车废气

  二、师幼探讨“一氧化碳”为什么会导致我们中毒,观看视频后,师幼进行小结。

  1.燃烧煤炭取暖、烧炭火锅等,煤炭容易发生不完全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如果房间密闭,通风不畅,很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2.有些家庭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了洗浴间里,燃气不完全燃烧,时间过长,加上天冷关窗,通风不畅,导致中毒发生。

  3.有些人喜欢在车里开着空调睡觉,而此时汽车发动机怠速空转时,汽油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大量含有一氧化碳的废气,废气通过汽车的空调入风口进入车内,引起中毒发生。

  三、发生了“一氧化碳”中毒,我们应该怎么办?

  师:小朋友们,生活中我们处处都会使用到“一氧化碳”,如果我们不慎发生了一氧化碳中毒,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

  1.稀释毒气:迅速打开门窗,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切勿打开任何电器或使用明火照明。

  2.移离现场,将中毒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

  3.对于昏迷或抽搐者,可在头部置冰袋,以减轻脑浮肿。

  4.发现中毒者及时送医救治。

  四、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师: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呢?

  1.远离火源,不要在任何地方玩火,特别是封闭的空间。

  2.不要到任何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玩耍。

  3.不要躺在车门车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

  4.一定要在大人的陪伴下使用燃气类家电。

  五、师幼小结,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学*了许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小知识,希望我们的小朋友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正确使用一氧化碳,远离危险物,学会自我保护哦!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煤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煤气对身体有害不能乱动煤气开关。

  2、知道正确使用煤气的方法,进一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3、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4、知道危险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逃生。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自备图片“各种煤气燃具小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1、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谈煤气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提问:(1)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爸爸妈妈是用什么把饭菜烧熟的呢?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煤气呢?

  根据幼儿谈到的内容出示各种使用煤气的燃具的小图片。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煤气。

  2、了解煤气的基本特性。

  提问:(1)煤气为什么能把饭菜烧熟呢?

  (2)煤气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我们能看见它,闻到它吗?

  小结:煤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它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遇到火可以燃烧。为了防止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危险,工人在生产煤气的时候,加进了一种臭味剂,使煤气产生出一种臭味,这样当煤气漏出时,就容易被我们发现了。

  3、教育幼儿在使用煤气时学会自我保护,并学*几种正确使用的方法。

  (1)引导幼儿看图一

  提问: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小结:当发现室内有煤气的臭味,应赶快打开门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来。

  (2)引导幼儿看图二

  提问:他在做什么?我们不能这样做?

  小结:煤气开关是控制管道内煤气进出的一个门。如果小朋友玩弄开关,就容易造成煤气中毒,给人的.生命带来危险。

  (3)引导幼儿看图三

  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该怎么办?

  小结:锅里的东西烧开后,要及时将火关小或关掉。如果不及时关火,锅内的东西会溢出来将火扑灭,煤气还在继续向外流出,这样容易造成煤气中毒。

  4、通过竞赛游戏,巩固知识。

  教授任意指图,幼儿抢答方法。

  活动反思:

  幼儿在家中都见过煤气灶,父母也会讲一些小朋友不能随便动煤气的要求等。今天通过活动,幼儿了解到乱动煤气的危害,以及遇到煤气泄漏正确的做法,知道煤气开关不乱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火灾电害、煤气中毒冬季交通事件的了解,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通过分析火灾电害、煤气中毒冬季交通事件的原因,使学生懂得面临煤气中毒事件时如何自救;

  3、初步掌握防火防电防煤气中毒冬季交通安全知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防火防电防煤气中毒冬季交通的情况及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演示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切入正题,明白道理: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生活中仍然许多事情需要务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二)讲述新课:

  1、课题:冬季取暖防火防电防煤气中毒冬季交通安全教育

  2、设问:煤气中毒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3、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4、老师点评:煤气中毒一般发生在秋冬季节,因为秋冬季节气温低、气压低、室内空气流通不畅,最容易导致煤气中毒事故的发生。

  5、火灾电害以及交通事故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相关安全的知识。

  探究:

  一、火灾电害煤气中毒以及交通安全的原理及症状?

  1、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从新闻、报纸等渠道知道的火灾电害煤气中毒以及交通安全的原理及症状进行讨论;

  2、老师提问各小组。

  老师点评:

  煤气中毒的原理: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

  煤气中毒的原理: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血液中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的结合能力要强200多倍,而且,血红蛋白与氧的分离速度却很慢。所以,人一旦吸入一氧化碳,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使组织细胞无法从血液中获得足够的氧气,致使呼吸困难。

  煤气中毒的症状:

  a、轻度煤气中毒:

  最初感觉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软弱无力;

  b、中度煤气中毒:大部分病人迅速发生抽痉、昏迷,两颊、前胸皮肤及口唇呈樱桃红色,

  c、重度煤气中毒:很快呼吸抑制而死亡。

  火电灾的危害:可以迅速导致人的人亡。

  二、煤气中毒的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项:

  1、煤气中毒的`急救措施:(冷静沉着)

  a:立即打开门窗,流通空气,同时尽快离开中毒环境。

  B:有自主呼吸,充分给以氧气吸入。

  C: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d:呼叫120急救服务,急救医生到现场救治病人

  2、注意事项: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6篇(扩展7)

——预防一氧化碳安全教案合集五篇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

  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

  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

  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

  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①作气体燃料;

  ②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高炉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讨论:如何实现CO和CO2之间的相互转变?

  归纳并板书:与CO之间的互相转变。

  提问: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

  讲解: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因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输氧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体内缺氧,产生头痛、昏迷,严重时发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剧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讨论:如何防止CO中毒?

  讲解:使用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煤气中添加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能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煤气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发生。

  提问:空气中有无CO气体呢?如果有,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性?

  阅读:99页中间部分。

  明确:①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等。③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4.CO对空气的污染。

  CO危害严重!造成环境污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CO化学性质实验的组合设计和实施。

  2.使用CO时的防毒意识和处理手段。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回忆、对比、观察、阅读,初步认识CO的主要性质。

  [讲解] 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刚刚学过,利用对比和观察法来初步认识CO。

  [展示] CO、CO2样品(CO的贮气瓶内有水)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快速阅读教材、讨论发言、填表记录。

  学生:回忆已有的CO2知识、观察实物、阅读教材、师生对话、填表、对比CO2认识CO。

  CO2

  CO

  色味态

  无色无味气体

  无色无味气体

  溶解性

  可溶

  难溶

  可燃性

  不燃烧

  不支持燃烧

  可燃

  氧化性还原性

  弱氧化性

  还原性

  与碱液反应

  可反应

  不反应

  特性

  有毒

  展开:

  提出探究问题:如何用实验验证CO的化学性质?

  (明确CO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设计、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协助解决疑难问题、了解设计思路。

  分组讨论、可用三个独立实验来验证,也可用一个实验全解决。

  l 三个实验分别考虑时,可参考H2、CO2的性质实验,但要考虑CO的毒性改造装置,通过改造形成初步设计。

  可燃性:改H2燃烧装置,倒扣烧杯内壁涂石灰水

  还原性:改H2还原CuO的装置

  1.普通试管改成双通试管

  2.加尾气中CO2的检验、除去装置(石灰水洗气瓶)

  3.加尾气中CO的处理装置(酒精灯点燃)

  不与石灰水反应:改CO2与石灰水反应的'装置:在盛石灰水的试管口加双孔塞,加一尖嘴导管点燃CO。

  l 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时,实验顺序为:先检验不与石灰水反应装置、干燥CO装置、还原CuO装置、检验CO2的生成并除尾气中的CO2装置、最后点燃CO并检验CO2的生成装置。

  组织交流:强调CO的毒性,讨论防毒的几种办法,强化环保意识。特别是检验还原性、与碱液反应情况时要考虑CO的吸收和处理。

  l 每个小组选代表展示本组实验设计、说明设计意图。

  l 其他同学质疑。

  l 充分讨论后组内再修改方案。

  CO尾气处理的主要方法:

  1.点燃(无CO2)

  2.回收

  实施方案:

  l 首先组织同学讨论实验步骤(一个实验组),再次强化防毒意识,确保实验成功;

  l 然后协助代表组实验;

  l 提醒其他组记录实验现象。

  l 选出一组代表(设计一个实验的小组代表)

  l 讨论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连)

  2.检查气密性(查)

  3.装药品(装)

  4.通CO气体(通),立即点燃尾气(点)

  5.加热氧化铜(点)

  6.先停止加热(灭)、再停止通气,停止点燃尾气(停)

  l 在教师监控下、在毒气柜内实验。

  l 其他小组同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总结:

  l 引导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形成知识,明确物质的化学性质源于化学实验。

  l 同时第三次强

  调在实验室使用CO时自我保护、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方法。

  小组讨论、自愿发言

  l 总结CO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还原性

  3.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l 总结毒性

  在实验室使用CO时注意通风、尾气吸收或处理、操作要得当,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环境保护。

  结束:讨论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产生、应用、尾气处理等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题,了解实际生活生产中CO的产生、防毒与中毒处理、用途,形成对CO全面、辩证的认识。

  思考、讨论、发言、答题

  l 讨论课上思考题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当会发生煤气中毒,为了防止中毒,在炉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吗?

  2.冬天,在已发动但未行驶的小轿车中取暖,引起汽车尾气中毒,如何处理?。

  3.钢铁厂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还原氧化铁炼铁,会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吗?

  l 形成认识:

  1.CO有毒。利用其性质考虑处理CO,防止环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确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会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

  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访谈等方法,了解身边的化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l 记录课后思考题:调查你身边产生CO较多的地方,了解或设想处理方法。课后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全班展示交流。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 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

  (1) 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根据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2) 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示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自主探究,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

  (2) 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

  实验探究式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碳的氧化物有几种?

  独立思考。

  复*旧知识引出本课题。

  请一学生上台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各种仪器可供选择)

  一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纠正错误。

  复*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自然过度到二氧化碳的性质。

  导出课题

  如何检验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已集满,这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独立思考,交流。

  一学生演示并操作。

  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掌握知识。

  将已收集好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提问:通过观察:可得出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讨论、交流、发言。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

  实验探究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一学生上台演示吹气球,气球下沉。

  一学生演示用二氧化碳熄灭两层蜡烛的实验。

  让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见解,避免标准化、统一化的固定答案。

  实验探究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设问: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讨论、交流。

  让学生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启发,起、确定方法后进行实验。

  在讨论、交流中,吸取别人的经验,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学生猜测。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供信息: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

  学生设计探究步骤,分组讨论,明确步骤后,开始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将小红花取出后加热,应如何操作?

  独立思考,分别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在实验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在交流中掌握更多的实验方法,启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要善于思考。

  二氧化碳还有什么性质?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通过回忆旧知识,激发掌握新知识的欲望。

  拿出一只长期存放石灰水的瓶,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

  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用理论解释日常现象,使学生感觉到学*化学的重要性。

  畅谈用途

  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学生自由发言,回答得不够完整时,教师补充。

  让学生亲身体验。

  温室效应

  1、二氧化碳过多回造成什么后果?

  2、根据二氧化碳的来源,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来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

  学生发言,老师加以归纳、总结。

  通过学生之间对话、师生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拓展。

  自主小结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一.知识教学点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 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 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

  4.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二)教学过程

  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 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CO的某些特性。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

  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

  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CO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CO2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讲解演示实验5—10。

  (1)观察火焰捐色,当教师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

  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

  (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H2?

  (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CO2?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生认识到CO和H2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可根据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不同来区别;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区别。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讲解演示实验5—11。

  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CO在反应中夺取了CuO中的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O2、C相似。

  COH2C

  可燃性2CO + O2 == 2CO2 蓝色火焰2H2 + O2 == 2H2O 淡蓝色火焰C + O2 == CO2

  还原性CO+CuO==Cu+CO2H2+CuO==Cu+H2OC+2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它有哪些用途?

  ①总结出一氧化碳的用途。

  ②阅读教材中的选学材料,了解水煤气的成分,并思考选学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1)气体燃料

  (2)冶炼金属 Fe2O3 + 3CO == 2Fe + 3CO2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6篇(扩展8)

——二氧化硫教案(5)份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s有哪些化合价?分别代表哪些化合物?引出课题。

  出示试管中的二氧化硫,请同学们归纳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so2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s=40),密度比空气大。

  二、so2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实验6-1】

  结论:二氧化硫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

  so2 + h2o h2so3

  复*可逆反应:

  所谓可逆反应,就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对可逆反应,要用“可逆号”代替等号作为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符号。

  (1)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的两个化学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行、共存,两个化学反应构成了一个对立的统一体。

  (2)符号“ ”两边的物质互为反应物和生成物。

  (3)在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如亚硫酸溶液中就有h2o、so2和亚硫酸等分子。

  由so2中s的化合价分析:

  0 +4 +6

  s s o2 s o3

  氧化性(弱)还原性

  2.弱氧化性

  2h2s + so2 = 3s + 2h2o

  3.还原性

  2so2 + o2 2so3

  5so2 + 2h2o + 2kmno4 = 2mnso4 + 2mnso4 + k2so4(可要学生配*)

  2so2 + cl2 = h2so4 + 2hcl

  4.漂白性

  【实验6-2】

  结论:二氧化硫能使红色品红溶液褪色,当加热时,溶液又重新变成红色。

  归纳漂白的三种原理:

  (1)吸附有机色素而褪色,如活性炭吸附红墨水。

  (2)与有机色素化合而褪色,如so2与品红(可逆)。

  (3)氧化剂氧化有机色素而褪色,如hclo、na2o2、h2o2、o3等(不可逆)

  请同学们根据so2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so2也有它的害处。

  【板书】

  三、so2的污染

  进行二氧化硫对环境影响的专题报告。

  ①二氧化硫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二氧化硫是大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是衡量大气是否遭到污染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的一些城镇,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危害较为普遍而又严重。

  二氧化硫进入呼吸道后,因其易溶于水,故大部分被阻滞在上呼吸道,在湿润的粘膜上生成具有腐蚀性的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上呼吸道的*滑肌因有末梢神经感受器,遇刺激就会产生窄缩反应,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缩小,气道阻力增加。上呼吸道对二氧化硫的这种阻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二氧化硫对肺部的刺激。但进入血液的二氧化硫仍可通过血液循环抵达肺部产生刺激作用。

  二氧化硫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对全身产生毒副作用,它能破坏酶的活力,从而明显地影响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代谢,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动物试验证明,二氧化硫慢性中毒后,机体的免疫受到明显抑制。

  二氧化硫浓度为10~15ppm时,呼吸道纤毛运动和粘膜的分泌功能均能受到抑制。浓度达20ppm时,引起咳嗽并刺激眼睛。若每天吸入浓度为100ppm8小时,支气管和肺部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使肺组织受损。浓度达400ppm时可使人产生呼吸困难。二氧化硫与飘尘一起被吸入,飘尘气溶胶微粒可把二氧化硫带到肺部使毒性增加3~4倍。若飘尘表面吸附金属微粒,在其催化作用下,使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雾,其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增强约1倍。长期生活在大气污染的环境中,由于二氧化硫和飘尘的联合作用,可促使肺泡纤维增生。如果增生范围波及广泛,形成纤维性病变,发展下去可使纤维断裂形成肺气肿。二氧化硫可以加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据动物试验,在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因子的发病率,在短期内即可诱发肺部扁*细胞癌。

  ②受酸雨危害的地区主要有哪些?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以前,酸雨只是在局部地区出现,如北欧地区受到欧洲中部工业区排出的酸性气体的影响,出现了酸雨。之后,到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酸雨的危害全面显示,其范围由北欧扩大至中欧,同时北美也出现了大面积的酸雨区。八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酸雨,如亚洲的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南美的巴西、委内瑞拉,非洲的尼日利亚、象牙海岸等都受到了酸雨的危害。

  酸雨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地区是欧洲、北美和我国。目前酸雨危害已扩大到中北欧、美国、加拿大,水体受酸雨的影响而酸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加拿大30多万个湖泊,到二十世纪末,有*5万个因湖水酸化湖中生物将完全灭绝。酸雨对森林的危害在许多国家已普遍存在,全欧洲1.1亿公顷的森林,有5000公顷受酸雨危害而变得脆弱和枯萎。

  我国出现酸雨的地区已由八十年代初期的西南局部地区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成为我国危害最大的大气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严重,其中心区域酸雨ph年均值低于4.0,酸雨频率在80%以上;西南地区南充、宜宾、重庆和遵义等城市的酸雨区,仅次于华中地区,其中心区域的酸雨ph年均值低于5.0,酸雨频率高于80%;华南沿海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覆盖苏南、皖南、浙江大部及福建沿海地区;华南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及广西的东部地区,中心区域酸雨频率60~90%;北方地区也有一些城市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如青岛、图门、太原、石家庄等地。

  小结酸雨的形成:

  h2o o2

  (1)so2 h2so3 h2so4(主要途径)

  灰尘h2o

  (2)so2 so3 h2so4

  作业:p133,一、二、三、四、五

  【教学设计】

  1、教材及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社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课时主要是二氧化硫的性质。教材意图在研究了硅、氯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继续学*硫及其氧化物,也是为后面硫酸的学*做准备。因此本节内容除本身内容的重要性外,在这一章的学*中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硫元素有非金属元素的多种变价,性质上有很多的特殊性,学好本节内容,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学*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对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极其重要。

  另外,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的两种典型代表之一。体现新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入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加强环境教育,关注环境问题,体现了知识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并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其中,在介绍二氧化硫主要的性质与应用时,不回避对环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指出化学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能的方向和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2、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课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的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采用探究的方式开展学*。而且学生在初三已初步拥有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如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初步了解有关二氧化硫与酸雨危害的知识,有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等。同时,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但由于学生是在高中阶段刚开始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学*方法还没有掌握,尚不能认识到物质性质的多样性:既有一般规律又有特殊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存在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课堂上获益。

  3、设计思路与其他依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方式,也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诚然,科学探究这种学*方式既能为学生学*方式的多样化提供有效途径,又能为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提供可靠的载体,同时使得化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了可操作的内容,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亲睐。但如何设计探究式教学,并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探究的环节当中,还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不是如何把现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出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活动。基于此,笔者在本课时做了大胆尝试,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采用科学探究方式,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小组实验进行验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对学生今后学*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能起到有事半功半的效果。同时,通过联系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悟化学学科的魅力,从而实现本节课的多重教育教学功能。最后,考虑到二氧化硫有毒,通过实验改进,利用实验设计的封闭化和环保化操作,形成科学的态度,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②掌握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还原性和漂白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二氧化硫的溶解实验,体会二氧化硫的溶解性;通过类比的方法,递推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通过小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和漂白性等,提高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能力;

  ②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际应用来探究二氧化硫的溶解性、还原性、漂白性等,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及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进一步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化学的价值。

  ②通过实验设计的封闭化和环保化操作,形成科学的态度,增强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 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探究总任务】

  ①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能说明探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探究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设计。

  【探究准备】

  一、 学生知识和能力准备

  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是:已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有所了解,但灵活运用还欠缺。学生现有的能力状况是: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让这节课的探究活动成为了可能。

  二、 资源准备(器材和阅读资源)

  电脑  展台 (各一台)

  实验仪器:试管 20mL一次性针筒 试管夹 酒精灯 橡皮塞(每组两个)

  实验药品:二氧化硫(装在针筒内)、矿泉水瓶(装满二氧化硫)、氢氧化钡溶液、氯水、溴水、碘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稀盐酸、品红溶液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情境引入

  教师讲述:在离陕西很*的河南洛阳,有着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它被誉为是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可就是这样世人仰慕的国家重点文物,却遭受了苦难,同学们请看:(展示龙门石窟80年代与现在的对比图、新闻视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且现象中蕴含着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为后续讲解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 温故知新

  提问:你知道的二氧化硫?

  设计意图:同学们通过初中的学*,已经明确硫在空气以及在纯氧中都能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二氧化硫。通过预*,也能答出一些性质,多为物理性质。通过此处设问,为下个环节的探究做准备。

  第三环节 探究活动

  探究一:二氧化硫是否与水反应?

  活动一:展示一瓶二氧化硫气体(装在矿泉水瓶中),让同学们观察、个别同学上来闻,归纳物理性质,演示利用针筒向矿泉水瓶中加水,矿泉水瓶变瘪。引导同学们归纳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二氧化硫的色、味、态,明确研究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通过观察塑料瓶变瘪,深刻感知二氧化硫易溶于水的特性。

  活动二:探究一:二氧化硫仅仅是溶于水,还是与水发生了反应?如果发生了反应,设计实验并证明。学生经过讨论,提出要验证转变后生成的产物。并从简便性、现象明显等角度分析最可行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分析反应是否发生的检验方法。即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学会从生成物的角度去验证化学反应的发生。

  演示用pH试纸验证水溶液呈酸性,加入氢氧化钡,有沉淀生成,证明新物质亚硫酸生成。从而递推出二氧化硫的第一点化学性质:能和水反应。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SO2与水反应的可逆性,指出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同时存在SO2,H2SO3,H2O,给出可逆反应的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逆反应的概念,在这里说明含义,为学生今后接触更多的可逆反应,以及学*化学*衡等奠定基础。

  活动三:小组交流:回顾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类比分析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应该具有的化学性质。练*:练*书写SO2与水,NaOH,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熟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探究二: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分组实验)

  活动四:从化合价入手,从氧化还原角度组织学生讨论其氧化性和还原性,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且教材中未做介绍,所以在此做了取舍,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考虑课堂时间有限,为了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体会到多种氧化剂都能将二氧化硫氧化,故在分组实验中,有的小组给的试剂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的是溴水、有的是碘水、有的是过氧化氢溶液。小组分工合作,观察记录现象,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考虑到二氧化硫有毒,故此处设计为封闭式实验,将二氧化硫预先装在针筒中,并在备有两个橡皮塞,一个固定在针头上用于塞试管,另一个用于堵住针头,防止二氧化硫泄露导致环境污染。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被高锰酸钾氧化后的产物。并从氧化还原的角度理论分析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

  在讲解氧气氧化二氧化硫的知识点时,强调反应条件,并再次巩固可逆反应的概念。

  活动五:讲解二氧化硫的氧化性,介绍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的反应。

  探究三: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分组实验)

  通过创设情境,食品安全问题,引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分组实验,将针筒中剩余的二氧化硫推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品红褪色。演示加热该试管,无色又变为红色。介绍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考虑到我校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好,在这里列表比较次氯酸和二氧化硫漂白原理的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切身体会到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加热溶有二氧化硫的品红溶液时,强调针筒不要拔出,这样改进实验,一方面现象明显,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到有二氧化硫逸出,另一方面让同学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活动六:介绍二氧化硫的用途和空气质量日报中,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设计意图:通过与前面知识的对比,让学生明白物质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有对错的是人类的使用方式。引导学生对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环保意识,激发学*兴趣,培养主动意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的优良品质。从而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活动七:思考与交流:二氧化硫使品红褪色和使酸性高锰酸钾等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吗?设计意图:对比分析,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二氧化硫还原性和漂白性的区别。

  第四环节 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透过现象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升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知水*。

  首先,在知识层面:本节课主要探讨了二氧化硫的相关性质,如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还原性、氧化性和漂白性,了解了二氧化硫还原性和漂白性的检验方法;其次,在方法层面:学生掌握了类比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学生在学*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时候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学生了解了二氧化硫的用途及对环境的污染,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第五环节 活学活用

  当堂训练: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SO2与CO2 均有毒

  B、 SO2与CO2 均能跟石灰水反应并生成白色沉淀

  C、 SO2具有漂白性,但不能漂白石蕊试液

  D、 SO2和Cl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2.下列关于SO2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SO2在空气中能被氧化为SO3

  B.SO2有漂白作用,也有杀菌作用

  C.SO2溶于水后生成H2SO4

  D.SO2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的成就感。

  【布置作业】]

  1、P90 7、8

  2、写一篇关于环保方面的小论文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

  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硫在氧族中燃烧能够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

  播放视频:硫在氧气中燃烧。

  引言:我们以硫为代表物,认识了氧族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现在我们要学*硫的重要氧化物之一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和危害。

  讲述:物理性质

  展示:闻气体气味正确方法的图片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溶于水(此处若无演示条件,也可以播放视频文件)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物质分类判断它是酸性氧化物,因此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分析: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既说明它能溶于水,又说明它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在此可以复*可逆反应的概念。

  讨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始水面没有顺利上升?振荡后水面很快上升?(在液面上形成饱和亚硫酸溶液,阻止SO2的吸收。)

  要求:学生写出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简介:亚硫酸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推断它应具有的化学性质。

  讲述:当二氧化硫遇到强还原剂时,表现出氧化性。例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可以生成硫和水。

  过渡:二氧化硫主要表现出还原性。

  讲述: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反应

  增加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碘水褪色。

  分析: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由此推断二氧化硫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使氯水、溴水褪色?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

  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并与氯气等作对比,小结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推断它的用途。

  过渡:二氧化硫在工业上可以作漂白剂,还能杀灭霉菌和细菌,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但是也有不法之徒利用二氧化硫的性质,让馒头、银耳变得更白,只顾个人利益,不管他人的身体健康。请同学们今后要注意。此外,二氧化硫还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

  讲述:二氧化硫的污染。酸雨的概念和危害。

  展示图片、播放有关酸雨的录像。

  小结:

  作业:写出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有毒、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1 :40)

  2.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可逆反应);

  ( 过量)

  (2)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弱氧化性:

  ②较强的还原性:

  如 能使氯水、溴水、 溶液褪色。

  (与 有类似反应)

  * (此方程式不要求学生掌握)

  (3)漂白性

  3.用途

  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酸雨

  教案点评:

  二氧化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化合物,它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遵循酸碱反应规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遵循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本节课抓住了这两条规律来展开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方法及正确的思维*惯。并在教学借助于媒体手段从而使教学过程较为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实验,与生活、环境联系广泛,学生学*兴趣高。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两方面问题:一是的性质,二是环境问题。在讲述的性质时,主要突出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主线:,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其危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的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教学重点: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探究与体验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

  课型:新课

  课时:2(以化合价为主线探究硫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内容:

  新课的准备:

  1、硫元素的主要的化合价有哪些?有哪些代表物质?

  2、硫的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与氢气反应、与氧气反应)

  3、有哪些性质与用途,它给人娄带来哪些危害?

  新课进行:

  第二节

  一、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mp:-10℃),易溶于水(S=40),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实验:溶于水实验

  水溶液呈红色——溶液呈酸性:SO2+H2O H2SO3

  复*可逆反应的概念,简介亚硫酸(H2SO3)。

  ②氧化性与还原性

  分析中硫元素的化合价:+4,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表现氧化与还原两重性。

  2SO2+ O2 2SO3:还原性;(可逆反应)

  SO2+Br2+2H2O=H2SO4+2HBr(使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SO2+Cl2+2H2O=H2SO4+2HCl

  思考: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氯气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若将它们按1:1比例混合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也褪色吗?

  SO2 + 2H2S = 3S + 2H2O

  说明具有氧化性(分析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及还原产物)

  简介三氧化硫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固体,mp、bp都比较低;

  化学性质:与水反应,放热SO3 + H2O = H2SO4,(强调工业上制取硫酸的原理:S→SO2→SO3→H2SO4)

  ③的漂白性

  【实验6-2】通入品红溶液,加热。

  现象:品红褪色,加热又呈现红色,说明具有漂白性。

  强调:漂白具有不稳定性、选择性,也具有杀菌、防腐之功效。

  举例:漂白纸浆、毛、丝、草编制品。

  比较:与氯气、过氧化钠漂白有何异同?

  新课的延伸:

  ①写出硫化钠溶液与亚硫酸钠溶液在酸性环境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离子方程式,再总结一类反应的规律,共五个方面。

  ②离子共存判断:Cl-+ClO3-和Cl-+ClO3-+H+;S2-+SO32-和S2-+SO32-+H+。

  教学小结:

  ①、三氧化硫的物理性质;②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氧化还原两重性、漂白性);③复*归中规律及其应用。

  作业:P133一、二,课堂讨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想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6篇(扩展9)

——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优选【五】篇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由“灌输式”逐渐转变为“启发探究式”,学生的学*方法也应由“接受式”转变为“自主式”。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和讨论交流等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为终生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的设计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来设计,(教材首先给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然后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的大小比较以及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来比较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仪器,由学生自己来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然后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我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他们已学过的制取氧气的知识和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来探求新的解决方法。这三节课始终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整合知识学*贯穿其中,通过学生合作和自主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学*的'激情。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一节重要的学生实验活动课,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选择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这节课的目的是:

  1、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练*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3、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上课时,我首先复*相关理论知识,回忆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

  学生根据书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并要求学生按时填写实验报告册。

  通过全校六个班的学生实验下来,我有了很多感受。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会出现些什么问题呢?我想,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老师,哪怕他的化学知识再丰富,实验能力有多强,都想象不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

  制二氧化碳的盐酸浓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来说,多数老师都能注意到盐酸浓度不能太高,防止浓盐酸挥出发氯化氢气体,混在二氧化碳中,从而影响性质实验。但是,如果浓度太低,又会使反应速度减慢,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量太少,从而导致学生很长时间不能检验到集气瓶口燃烧的小木条熄灭。特别是对于像我们这种学校来说,实验中都是直接用大试管来组装反应发生装置,学生在制二氧化碳的中途才发现稀盐酸不足,没法直接添加稀盐酸,会十分忙乱,甚至心情不好。那么,稀盐酸以什么浓度才适宜呢?有的书上说是以3~4mol/L比较合适,但是以我的经验看来,实验室里配制稀盐酸,尤其是像初中这样只是做个定性实验,而不像高中那样要求定量实验,因此对溶液配制的要求比较低,通常只是按浓盐酸和水的大概比例即可。我一般都是按浓盐酸和水的体积比1:2就可以,如果按照1:3的比例配制就偏稀了,反应速度就比较慢;而且因为反应容器是大试管,如果倒入太多的盐酸,反应过程中会有液体跟着气泡冒出来。还有,如果你没有在实验演示中让学生看到药品的用量,就会有学生放很少量或者很多量的药品,让实验无法继续进行。实验课中,由于要经常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如果盐酸的浓度低,学生又不停地检验,实验过后,实验室里往往能扫到一大堆的火柴头。

  1、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思考能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导入新课。

  2、新课讲解

  内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我给出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后,就要选择适宜的装置。

  内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从药品状态、反应条件及生成气体性质等方面分析选择。

  3、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4、巩固提高

  (1)、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类比,让学生找到规律,指导探究其他气体的制取,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提升对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把握。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由“灌输式”逐渐转变为“启发探究式”,学生的学*方法也应由“接受式”转变为“自主式”。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和讨论交流等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为终生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的设计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来设计,(教材首先给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然后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的大小比较以及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来比较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仪器,由学生自己来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然后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我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他们已学过的制取氧气的知识和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来探求新的解决方法。这三节课始终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整合知识学*贯穿其中,通过学生合作和自主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学*的激情。

  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和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让学生讨论分析,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验满方法的比较。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生的学*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我采取了很多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知识的教学上创新不够。比如:让学生利用真实仪器制取二氧化碳的这部分教学过程。我的初衷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通过实践来制取二氧化碳,但是由于仪器不够,我的目的没能很好的达到。

  2、结束新课的教学,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时间问题,我总结时没能画龙点睛。只停留在了知识的总结,而没有上升到更好的高度,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不仅学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而是要通过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总结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机智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在实验室不小心,把稀盐酸滴在了石灰地面上,立刻看到地面上冒出气泡。我说:“大家猜想这气体是什么啊?通过学*看我们是否能找到答案”。由身边实例导入新课,学生较感兴趣,同时也为这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学生的创新

  当学生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就地取材,寻找生活中的什么废旧品来代替实验室的器材,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叙述自己的想法,例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用泡沫代替橡胶塞等等。就此教师布置下手工作业,利用废旧物品设置一套装置。在手工制作中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能意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