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1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典型意象和表现手法。

  2、赏析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

  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2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陶渊明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诗文《桃花源记》、《饮酒》等等,他性情孤傲,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理想主义者,为我们留下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他隐居避世,甘老林泉;如今千年已过,但时至今日至今,我们似乎还在回味他笔下桃花的清香,品读他高洁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运用自己比初中时更加成熟的思辨能力,再来学*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品《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师:解读这首诗我们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对陶渊明这个作者我们已经太了解了,同学们关于陶渊明的生*还记得哪些关键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归隐,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

  生2: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诗风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感情真挚。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生3:陶诗的语言风格:质朴、*实、清新、自然

  师:点评PPT 展示

  三、熟读诗文:

  师:大家对学过的内容掌握的很好,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在温故的同时就要求我们还要知新。我们先来齐读以下课文,顺便检验以下我们的预*成果,这次不要忘记用二三式断句喽,来,少无适俗韵——开始

  生:齐读 个人朗读 再齐读

  师:强调诗歌中关键字的读音和字形。

  jī zhuō yìn ài fán

  羁鸟 守拙 荫 暧暧 樊笼

  四、赏析诗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很好,这一次大家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注意节奏和语速。参照书下注释,想必诗句的文本我们都了解了,那么我们该分析下诗歌要素了,诗题,诗歌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那么结合刚才全文的内容,我们看一下,“归园田居”这个诗题中,最重要的是那一个字呢?

  生: “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是诗眼。那我们这节课就从诗眼“归”展开来解读这首诗歌。

  那么首先,第一个问题来了,诗人从何而归呢?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诗人是要从哪里回归呢?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生:尘网 樊笼

  师追问:尘网,樊笼在这里比喻什么?

  生:应该是当时黑暗的官场。

  师追问:诗中还有类似比喻吗?

  生: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身陷官场的自己。

  师:诗人身处官场就像被一张大网罩住,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备受束缚,却又无法脱身。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师追问:这里的一个“误”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结合诗人的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生:诗人认为当年进入官场是一个失误,他感到很后悔。

  师:总结,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加之政治腐败,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误”字显示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意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意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师:那诗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做官生涯的?

  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矛盾的心态,他徘徊于官场和田园之间。每次做官时,都是满怀希望,每次辞官时,都是满怀失望;诗人为什么会这样?

  生:是由诗人本身的性格和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

  师:“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

  生: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而且这十三年是陶渊明满怀希望、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也是诗人理想如镜中月,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即的十三年,更是他人格被压抑,自由被束缚的十三年。

  师:总结:由此可见诗人已经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迫不及待要归隐田园了。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无比厌恶之情。

  师:好了,到这里我们关于作者从何而归的问题解答完了,我们再来看看他为何而归?

  为什么要回归呢?

  师:提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田园将芜胡不归”,表面上看,他归隐是为了躬耕劳作;但“草盛豆苗稀”表明他似乎不是一个合格的农夫,那他归隐的原因何在呢?从原文中找答案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适俗韵”指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性格,说明他与那黑暗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爱丘山”诗人的本性似乎与淳朴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相同之处。那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诗人清高孤傲,于世不合的性格。

  师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何要出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1:陶渊明的家族是名门世家,先祖陶侃更是做过大司马这样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到他这里家道中落,但他有着先天的义务继承祖业,恢复祖风。

  生2:身为读书人,汉代以降,独尊儒术,儒家弟子,大济苍生的理想教育使然。

  生3:为了维持生计,支撑门户。

  生4: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夺权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这样的过程反复出现。所以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陶渊明认为这是一大失误。

  师追问:“性本爱丘山”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键的原因呢?请大家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生:守拙归园田

  师: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师生讨论共同认为: “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怕自己受到官场上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其本心。

  师:一个品性如莲花般高洁的诗人身处官场,就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和养在池塘中的鱼,无比痛苦,那诗人为何要选羁鸟和池鱼这两个意象呢?

  生:鸟和鱼的本性都非常热爱自由。

  师:诗人曾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鸟和鱼都非常热爱自由,那这句体现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生: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师:“恋”和“思”这两个词又能体现诗人的什么情感呢?

  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分析到这里,大家用原文诗句告诉我,陶渊明要归向何处?

  生:田园

  师:对,这方寸田园,就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田园美景在诗人的心中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来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那你认为在这段描写中,哪两句最美?选两句简要赏析。

  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简笔勾勒,以此显示主人生活的简陋和乡居生活的纯朴,虽无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但毕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劳作,该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

  生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遮蔽了屋子的后檐。堂前桃李芬芳,争相竞艳。桃红李白,素淡与艳丽交掩成趣。环境是多么的清幽美丽啊。

  生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派安详,宁静,柔和的景象。诗人从*景推到远景,把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悠远的背景中,就像画家在画山水时,淡淡的勾勒几笔,画面虽淡,但味道却很浓。

  生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目见,亦是耳闻。侧耳谛听,深巷中传来一两声狗叫,鸡在桑树颠得意的鸣叫。以动衬静,更显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和*。鸡鸣狗吠,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景象,一经点化,便在宁静中增添了情趣,悠远中融入了生机。

  师:大家说的很好,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美景图。

  我们总结一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然不广大,房屋虽然也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的屋檐,桃树梨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的优雅美丽呀,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让我联想到了刘禹锡《陋室铭》。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愿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的画面,有*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面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静,和谐的心境。

  作用:这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我相信进行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陶渊明所描述的田园生活心生向往了是不是?或 者有些同学是不是会想,陶渊明这样子,是不是也有故作姿态,沽名钓誉之嫌呢?

  在这里,我有必要告诉大家,陶渊明选择了回归田园,但他却不得不为这一选择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有诗文为证。(PPT)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过着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生活。因此,他追求的并不是是物质的富足,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生:精神的自由。

  师:用原文来回答就是——守拙

  师:这正是诗中“守拙”二字的含义,这是诗人回归田园的根本原因。

  (解释“拙”,这里的拙,字面是笨拙,实际上是朴拙、古拙的意思)

  师:在付出如此大的选择代价之后,陶渊明在得偿所愿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一起来看归去如何?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请学生齐读诗歌最后两句

  生:齐读

  师:“无尘杂”“ 有余闲”这一“无”一“有”体现了诗人的什么生活?

  生:诗人归隐后自由自在,闲适,惬意的生活。

  师:“樊笼”照应前文“尘网”,“返自然”说明诗人又过上了顺应自己本性的生活。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理解《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通过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3、把握抓住景物特征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4、评价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等特点

  2、分析作品描写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写作技巧,学*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2、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

  3、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的合作探讨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A、做大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第二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歌,学*陶渊明的舍与得。(PPT展示)

  二、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三、诵读全文,品味赏析

  朗读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范读(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学生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四、合作探究

  1、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2、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

  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五、分析鉴赏

  (一)为何而归?

  明确:性本爱丘山(本性)

  起首两句,言明个性。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神韵,性格)所谓“俗韵”可能指世俗社会上来往逢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一个无字表明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这种世俗的本领,显示出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祖上曾祖陶侃虽曾荣耀富贵过,但陶渊明只是陶侃一个偏房远支,但陶侃死后,陶氏已渐渐失势了。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

  渊明“自幼修*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性本爱丘山”,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如何理解“误落尘网中”中的“误”字呢?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古代做官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一个误字,也看出作者的懊恼和后悔。“一去三十年”,我们看一下注释,实际上,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辞官回家,也才不过十三年而已,这里是诗人夸大之词,其实这样的夸大也是符合情理的,我们说痛苦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所以诗人做了违反自己本性的事,投身官场,自然觉得自己在这官场的十三年就像过了三十年一样漫长。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哎呀,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要求学生背诵“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两句诗。

  (二)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羁鸟,池鱼各指什么,旧林,故渊又有什么含义呢?大家看一下诗人所用的修饰词。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1)羁、池、旧、故

  羁鸟,是被束缚的鸟,池鱼是被圈养的鱼,这里是作者用来比喻误入官场的自己(板书),旧林,故渊,比喻自由自在的自然天地(板书)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在这两句诗里,作者以“鸟”、“鱼”自比,形象生动。诗人就像那只原本在山林自己置身于官场,正好比鸟雀被羁于樊笼,游鱼被困于深池。他把官场比做“尘网”,比做“樊笼”,正表露了他对官场深深的厌恶之情。

  (2)作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却因出于儒家的用世思想和“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的处境去入俗求仕。出仕后看到的却是社会的动乱,政治的腐败,门阀制度的森严和权贵之间的勾心斗角,目睹黑暗的现实,作者既无力改变它,又不愿违心地去随波逐流,这样就不能不陷入深深的矛盾与痛苦之中。只有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才能顺乎人的天性,恢复人的天性,使身心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两句话虽则寥寥十个字,却言简意丰,把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的厌恶,对置身仕途的痛苦和重返自然的渴望,都自然、形象而又真切地反映了出来。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要求学生背诵“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四句诗。

  (三)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追问:作者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又是如何呢?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些诗句所营造出田园景象(找个学生起来说说)

  说的不错,诗人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宁静*和,安居乐业的田园生活画面。

  我们来看一下诗人是怎样来写田园的。

  “方(同“旁”)宅十余亩”,方宅,草屋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景(板书)。在这四句里诗人写到那些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我们再看接下来四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依依,写出炊烟的依稀可辨,也可以理解为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诗人不写草虫,飞鸟鸣叫,却写了极为*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这四句写远景(板书)写道什么意象——

  诗人简单的八句话写出田园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八种意象,简单勾勒出一幅宁静*和,安居乐业的田园之景。诗人这种写法其实就是白描的手法。白描本来是绘画上的专业术语后来被借用到文学上,指的是用简单的笔画勾勒出景物的特点那这里除了用到白描的手法,大家觉得还用到什么艺术手法?

  以动衬静远*结合,

  远*结合勾勒出田园的幽美*和的景象,以鸡鸣狗吠的声音衬托出田园的宁静和人们的安居乐业。大家觉得这里的描写有没有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要求学生背诵“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诗。

  (四)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要求学生背诵“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课文总结

  陶渊明被封为一代隐宗,在他之后有许许多多的真隐士、假隐士。有人效仿陶渊明真正归隐山林,有人却因隐而仕,读书人的归隐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觅不见隐士的踪影,但人们内心深处依然有寄情山水的心情。正如我们先前提到的千万富翁,也会有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念头。由此,我想到了一位作家说过的话——

  投影展示: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得同时有失也有得。陶渊明舍弃了官场,舍弃了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这是需要勇气的,这是一种境界,所以他不愧为东晋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那么同学们,生活中的你会如何面对“舍”呢?你想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得和舍体现了人生的境界,我们可以做到陶渊明得境界吗?那么带着崇敬的心情,让我们再来背诵陶渊明的诗歌,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吧。

  陶渊明本来可以做官,却放弃做官,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今天有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读完书之后,返回老家,做个普通的人,前几年不是说北大学生卖猪肉,还有北大硕士卖米粉的。其实生活怎样,没有一个标准,而在于个人的选择。而选择就会有舍有得,你选择一方面,自然就要放弃另一方面的东西。这就是人生的真理。

  有时间播放视频《北大硕士生为何卖米粉》

  学生齐读,然后背诵,教师检测背诵。

  七、课外拓展

  投影展示《归园田居》其三,比较其一与其三两首诗有何不同,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八、布置作业

  1、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背诵全诗。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以前学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是谁?

  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疏通字词

  1.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2.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3.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五、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开头八句。

  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

  第二部分:“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

  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第三部分:“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

  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六、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1)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2)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里面的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鸡鸣桑树颠”写*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品读、探究,学*《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

  1. 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2. 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过滤。滤掉酒糟。④招*局:招*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局指*邻。

  3. 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体会。

  4. 展示某小组学*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讨论、明确:

  《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诗人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思想。

  (其它几首诗歌赏析交流,略)

  5. 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三、播放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学生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⑵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⑶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⑷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⑸*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多媒体4)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最深的艺术特色。(700字左右。)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是不同的地方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还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文章,学*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先生的作品大多写的是退隐后的生活,表现了农村的风物,农民劳动和生活,表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先生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在宋朝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四、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各位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由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清风*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 “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和、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作业:

  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希望同学们能够背出来。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1)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3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王国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宁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注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何而归;第二部分:归向何处。)

  (三)深入研读

  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

  3、作者笔下的园田有什么样的特点?画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并选取你喜欢的意向进行分析。(小组讨论)

  *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

  4、通过作者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可以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诗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对自然风光的沉迷与喜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憎恶,对于自由执着向往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组织朗读比赛。(以语文学*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选一位组员参加比赛,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轻柔舒缓的配乐,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力求声音洪亮,情感丰富,要体现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比赛结束后评选最优秀的选手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带领学生主动回忆与总结)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

  2、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其他组诗,体会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并以作者自述的角度写一篇400字短文,下节课交流。

  五、教学反思

  本篇诗歌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所展现的意向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所找到的诗句和特点各不相同,也会出现偏差,所以在学生讨论时,我会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分析方式与着重点,使课堂设计能顺利实现和进行。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是不同的地方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还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文章,学*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先生的作品大多写的是退隐后的生活,表现了农村的风物,农民劳动和生活,表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先生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在宋朝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四、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各位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由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清风*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 “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和、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作业:

  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希望同学们能够背出来。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典型意象和表现手法。

  2、赏析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

  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2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陶渊明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诗文《桃花源记》、《饮酒》等等,他性情孤傲,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理想主义者,为我们留下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他隐居避世,甘老林泉;如今千年已过,但时至今日至今,我们似乎还在回味他笔下桃花的清香,品读他高洁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运用自己比初中时更加成熟的思辨能力,再来学*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品《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师:解读这首诗我们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对陶渊明这个作者我们已经太了解了,同学们关于陶渊明的生*还记得哪些关键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归隐,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

  生2: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诗风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感情真挚。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生3:陶诗的语言风格:质朴、*实、清新、自然

  师:点评PPT 展示

  三、熟读诗文:

  师:大家对学过的内容掌握的很好,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在温故的同时就要求我们还要知新。我们先来齐读以下课文,顺便检验以下我们的预*成果,这次不要忘记用二三式断句喽,来,少无适俗韵——开始

  生:齐读 个人朗读 再齐读

  师:强调诗歌中关键字的读音和字形。

  jī zhuō yìn ài fán

  羁鸟 守拙 荫 暧暧 樊笼

  四、赏析诗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很好,这一次大家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注意节奏和语速。参照书下注释,想必诗句的文本我们都了解了,那么我们该分析下诗歌要素了,诗题,诗歌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那么结合刚才全文的内容,我们看一下,“归园田居”这个诗题中,最重要的是那一个字呢?

  生: “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是诗眼。那我们这节课就从诗眼“归”展开来解读这首诗歌。

  那么首先,第一个问题来了,诗人从何而归呢?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诗人是要从哪里回归呢?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生:尘网 樊笼

  师追问:尘网,樊笼在这里比喻什么?

  生:应该是当时黑暗的官场。

  师追问:诗中还有类似比喻吗?

  生: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身陷官场的自己。

  师:诗人身处官场就像被一张大网罩住,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备受束缚,却又无法脱身。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师追问:这里的一个“误”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结合诗人的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生:诗人认为当年进入官场是一个失误,他感到很后悔。

  师:总结,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加之政治腐败,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误”字显示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意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意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师:那诗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做官生涯的?

  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矛盾的心态,他徘徊于官场和田园之间。每次做官时,都是满怀希望,每次辞官时,都是满怀失望;诗人为什么会这样?

  生:是由诗人本身的性格和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

  师:“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

  生: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而且这十三年是陶渊明满怀希望、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也是诗人理想如镜中月,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即的十三年,更是他人格被压抑,自由被束缚的十三年。

  师:总结:由此可见诗人已经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迫不及待要归隐田园了。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无比厌恶之情。

  师:好了,到这里我们关于作者从何而归的问题解答完了,我们再来看看他为何而归?

  为什么要回归呢?

  师:提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田园将芜胡不归”,表面上看,他归隐是为了躬耕劳作;但“草盛豆苗稀”表明他似乎不是一个合格的农夫,那他归隐的原因何在呢?从原文中找答案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适俗韵”指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性格,说明他与那黑暗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爱丘山”诗人的本性似乎与淳朴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相同之处。那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诗人清高孤傲,于世不合的性格。

  师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何要出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1:陶渊明的家族是名门世家,先祖陶侃更是做过大司马这样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到他这里家道中落,但他有着先天的义务继承祖业,恢复祖风。

  生2:身为读书人,汉代以降,独尊儒术,儒家弟子,大济苍生的理想教育使然。

  生3:为了维持生计,支撑门户。

  生4: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夺权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这样的过程反复出现。所以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陶渊明认为这是一大失误。

  师追问:“性本爱丘山”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键的原因呢?请大家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生:守拙归园田

  师: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师生讨论共同认为: “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怕自己受到官场上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其本心。

  师:一个品性如莲花般高洁的诗人身处官场,就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和养在池塘中的鱼,无比痛苦,那诗人为何要选羁鸟和池鱼这两个意象呢?

  生:鸟和鱼的本性都非常热爱自由。

  师:诗人曾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鸟和鱼都非常热爱自由,那这句体现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生: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师:“恋”和“思”这两个词又能体现诗人的什么情感呢?

  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分析到这里,大家用原文诗句告诉我,陶渊明要归向何处?

  生:田园

  师:对,这方寸田园,就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田园美景在诗人的心中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来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那你认为在这段描写中,哪两句最美?选两句简要赏析。

  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简笔勾勒,以此显示主人生活的简陋和乡居生活的纯朴,虽无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但毕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劳作,该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

  生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遮蔽了屋子的后檐。堂前桃李芬芳,争相竞艳。桃红李白,素淡与艳丽交掩成趣。环境是多么的清幽美丽啊。

  生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派安详,宁静,柔和的景象。诗人从*景推到远景,把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悠远的背景中,就像画家在画山水时,淡淡的勾勒几笔,画面虽淡,但味道却很浓。

  生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目见,亦是耳闻。侧耳谛听,深巷中传来一两声狗叫,鸡在桑树颠得意的鸣叫。以动衬静,更显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和*。鸡鸣狗吠,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景象,一经点化,便在宁静中增添了情趣,悠远中融入了生机。

  师:大家说的很好,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美景图。

  我们总结一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然不广大,房屋虽然也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的屋檐,桃树梨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的优雅美丽呀,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让我联想到了刘禹锡《陋室铭》。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愿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的画面,有*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面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静,和谐的心境。

  作用:这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我相信进行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陶渊明所描述的田园生活心生向往了是不是?或 者有些同学是不是会想,陶渊明这样子,是不是也有故作姿态,沽名钓誉之嫌呢?

  在这里,我有必要告诉大家,陶渊明选择了回归田园,但他却不得不为这一选择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有诗文为证。(PPT)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过着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生活。因此,他追求的并不是是物质的富足,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生:精神的自由。

  师:用原文来回答就是——守拙

  师:这正是诗中“守拙”二字的含义,这是诗人回归田园的根本原因。

  (解释“拙”,这里的拙,字面是笨拙,实际上是朴拙、古拙的意思)

  师:在付出如此大的选择代价之后,陶渊明在得偿所愿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一起来看归去如何?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请学生齐读诗歌最后两句

  生:齐读

  师:“无尘杂”“ 有余闲”这一“无”一“有”体现了诗人的什么生活?

  生:诗人归隐后自由自在,闲适,惬意的生活。

  师:“樊笼”照应前文“尘网”,“返自然”说明诗人又过上了顺应自己本性的生活。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2)

——《归园田居》其一3篇

《归园田居》其一1

  归园田居(其一)

  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2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学*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四、诵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清风*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 “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和、喜悦之情。

  5、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6、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易如话,但恰到

  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二课时

  七、品读、探究

  学*《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

  1. 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2. 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过滤。滤掉酒糟。④招*局:招*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局指*邻。

  3. 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体会。

  4. 展示某小组学*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讨论、明确:

  《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诗人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思想。

  (其它几首诗歌赏析交流,略)

  5. 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八、播放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学生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九、布置作业:

  1.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⑵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⑶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⑷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⑸*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多媒体4)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最深的艺术特色。(700字左右。)

《归园田居》其一3

  教材章节:语文教科书第五单元

  授课教师:陈xx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

  教 学 过 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 师:

  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等,和*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四、整体感知

  1、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朗读,解决生字词,并且参看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韵 yun 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词: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yin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嗳ai日光昏暗,模糊

  颠dian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fan 篱笆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篇诗歌的题目,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明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3、扫清了生字词,疏通了诗歌的大意,既然“归”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作者: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4、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

  ①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呢?即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② 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那么走上仕途之路的陶渊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吗?(没有)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③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鸡鸣桑树颠'写*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静、和谐的心境。

  ④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3)

——《归园田居》说课稿3篇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文章,学*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四、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清风*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 “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和、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作业:

  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希望同学们能够背出来。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学*本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目标下:

  知识目标

  (1)学*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和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

  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播放朗诵带)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我教学本文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步:思路结构

  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五、作业、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评论陶渊明的形象。

  2、用现代的观点看陶渊明的归隐。

  板书设计:略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单元。陶渊明的诗作内容比较简单,选入中学课本的这几篇都是讲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选择。加上初中已经学过《归园田居(其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学生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熟知度。必修二诗歌单元选编这篇《归园田居》,后面必修五还有陶渊明的一篇骈文《归去来兮辞》,我希望高中可以给学生不同的视角,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有逐渐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拘囿于我们给陶渊明贴的标签。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上还有所欠缺。虽然对陶渊明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高中再读陶渊明希望给他们更深层的认识和引导。同时,高一孩子思维很活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表达效果可能会不够规范,需要慢慢贯彻。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针对这些,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探知陶渊明其人其文。

  过程与方法: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陶渊明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学*作者诗意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激流中积极进取坚持自身。

  五、说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来体会其文其人。在讨论时,通过合作探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说学法

  想象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想象力在语文学*中尤其重要。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4)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

  二、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厌恶官场、乐于归隐

  三、研读全诗

  (一)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

  (二)研读诗歌,品味真情

  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

  1、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2、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3、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

  4、归去如何?

  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

  四、讨论

  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

  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

  (四)理清本诗的脉络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

  (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李 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5)

——《归园田居》反思合集五篇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教学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思和体味 田 园的意境外,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这首诗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对陶渊明的性格、行文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 文 下的注释来了解本首诗的内容。所以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和本课意境较为浅显的特点,我在上课时以“归”字为中心辐射开来,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来紧扣诗中相应的句子,从而将本文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同时通过诗句中如“羁鸟”、“性本”“自然”等关键词语的理解准确地阐释了上面的四个问题,把学生的感受和分析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望文生义”,从而避免了学生 的 凭空想象。为了 培养 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对田园生活诗句的改写描绘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理解本诗内容的基础上,还引用了其它相关的诗句来说明陶渊明归隐过后所面临的物质上贫困但内心却自由无比的生活,进而提出了“ 自由精神与丰厚物质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 ”的问题,学生讨论并发言,不强求唯一的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让学生在学*中获得启示, 并 在学*中成长。

  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讲解、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前面结构内容分析的时候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给学生参与的时间不够;在引入讨论环节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使得刚开始讨论的时候学生只能从宏观上谈自己的理解,不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现实。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书是一种创造,创造教学艺术是我们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

  上完本节课,我认识到自己在内容讲解和环节安排上既有闪光点也有不足之处。得:

  第一,选准了以“归”为突破口,设置问题,这样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进而易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第三,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步骤:景境—意境—情境。

  失:

  第一,由于初上讲台,教学经验不足,授课过程中“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

  第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方法不够得当,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有些被动。

  第三,在讲解和表达方面用词还不够精当,不仅是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存在一些困难,而且有时还会对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导向。

  第四教学环节不够完整,最后的背诵环节应当堂检查结果。

  课前,师傅陈老师和李老师都给我做了悉心的指导,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教学如何展开,每一个细节该如何把握,时间方面应该如何安排,都给予了详细的指导,在自己的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遗漏了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环节。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本应该是在探究诗歌意象环节之后紧接着进行的,但是由于我的疏忽直接进入了下一个鉴赏方法的环节。等到总结鉴赏方法的最后一个诗歌艺术特色时才想起来还没有讲这个,于是又匆匆返回去讲解。导致整个课堂显得有些脱节,很混乱。究其原因,紧张在所难免,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准备不够充分。如果心中有底,胸有成竹,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所以,课前还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次,我是真正体会到了“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课后,徐斌老师跟我讲,遗漏的环节索性就不要讲,直接总结鉴赏方法,让学生按照总结的三点去分析其他的诗歌,灵活处理课堂的突**况,这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徐老师的这个点评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能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突**况和自身的状况,正是体现出一个老师的教学艺术之所在,在这一方面我应该努力学*,不断提升。

  二、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

  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根据总结的鉴赏方法来鉴赏陶渊明的另外一首《归园田居(其三)》。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把这首诗读了一遍就下课了,没有达到训练方法应用的目标。因为前面诗歌分析用的时间太长了,有一些不必要的环节繁荣拖沓,浪费了时间。比如,“知人论世”的环节让学生直接填空就可以检查预*情况,分析意象的时候也可以再紧凑简略一些,这样就可以在后面留3—5分钟的时间完成课外阅读鉴赏训练。

  以上是我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诗歌鉴赏这类文章的教学法,我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如何设计最优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活动起来,真正的掌握这类文章。师傅为我写的精彩的点评让我感动,更是受之有愧,彭主任的精当专业的点评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公开课上完,收获是丰厚的,以后,我争取把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虚心听取各位专家教师的意见,不断提升自己,争取在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所谓“三生”即生命、生存、生活。其实《归园田居》一诗关乎这三个方面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和拓展。然而,“三生课堂”不在于将这些知识挖掘出来,而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自然生成。下面按照上课的几个板块来呈现对“三生课堂”的实践过程,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同仁的指导和建议。

  一、在合作导入中上演“三生”

  导入是语文课堂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精彩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以“说说你所熟悉的陶渊明”这个话题展开,这是对一个生命形态的再认识。在回答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活跃。作者的基本信息、初中时候学过的相关作品、从课外了解到的一些相关故事等等,原本预设的深情导入,在这个环节被学生们抢占先机,不得不说是一种欣慰。然而,对于这一个生命的个体,我们真正认识了吗?为何我们还要继续学*他的诗作呢?通过学*《归园田居》(其一)我们还能够获得哪些更为全面的关于这个生命个体的认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正式进入了文本的探究过程。

  二、在文本探究中生成“三生”

  全诗围绕一个字展开,也就是“文眼”—“归”,围绕一个“归”字,诗人写出了“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四个问题的获得过程在于学生的自我思考,这是培养他们生存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契机,然而在学案设计过程中已一目了然,这无疑是教学预设过程中的败笔。还好学生们对于这四个问题的探究过程是自由的。在探究过程中不仅从“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去如何?”中体会到陶渊明这个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即从做官到归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情感的波动。对归隐田园的欣喜、愉悦之情有多浓,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就有多深,还能从“归向何处?”的田园风光、田园生活中感受诗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这里是清净、自然、和谐的,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所获得的一种来自内心的安宁是千古同一的。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语言借助诗人所提供的意象描绘出来的意境融合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于学生于我自身而言都是一种享受,一次仿佛置身其中而后收获同样愉悦的一次旅行。在文本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认识了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选择以及生活状态,同时也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的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相关体悟:“做你想做的!”那种可以获得心灵真正安宁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思考、探究、总结的过程中发展的更多的是一种理性思维,“语文味”所需要的感性的呈现,当然少不了朗读或者说朗诵。诗歌是需要读出来的,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品味、可以由此生长出思维的花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要读出一种无奈和悔恨之情,田园之景要读出一种向往、闲适来。此环节本应贯穿于课程的全部,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这也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三、在拓展延伸中完美“三生”

  完成了文本探究的过程,对于诗人所选择的生存方式很多同学都已经能够理解,然而要认识一个全面的陶渊明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唯有如此才能解开课堂中少数学生的情感倾向。正如要说服一个人一样,话得说得他心服口服才行。“我不喜欢陶渊明这样一个没有责任心,只顾自己享受的人。”突然冒出的学生这样的情感态度无疑是这堂课的亮点之一。与其用“各有所好”来忽略他的情感,还不如借此机会让他认识一个更全面的陶渊明,这不正是尊重生命个体的体现吗?若是让他最终能够理解这位诗人的人生选择,对于学生自己不仅可以收获一种全面看问题的思考能力,或许还能够使其在生活中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当然这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的形成不能脱离课堂内容,侃侃而谈。由此,拓展延伸的环节亦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还可以认识一个“猛志逸四海”的陶渊明,也可以通过老师呈现的背景材料从情感深处理解他。“三生”由此而完美。

  回归的不只是田园,还是一种宁静、恬淡的生活状态,以及在这种状态中生活的那个个体生命的高洁的精神品质。回归田园,回归心之所向,回归我们获得的情感、价值里。

  这节课是对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有效课堂的一次尝试和实践。教学设计的理念是以课文《归园田居》(其五)为依托,引入了《五柳先生传》的片段和《饮酒》(其五)的赏析,使整节课形成一个由文到诗,到人,再回到诗的回环,使学生对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初步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受到诗人的高洁品质和人格的感染,实现对教材的拔高处理,增加初中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保证?这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我们主要实施了以下举措:

  1、撷取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的三句富有特色的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来请学生们猜猜“此乃何许人也?” 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诗人形象的兴趣,学生有浓厚兴趣的课堂应该是有效课堂的前提。另一方面《五柳先生传》里的这三句话与执教的诗《归园田居》(其五)对形成陶渊明这位诗人的立体形象有相互映衬的作用,即《五柳先生传》片段引入是对执教文本的一点有益的补充。

  2、三步读诗法指导学生由浅到深、层层深入地朗读诗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读诗、直接触摸文本的*台,用通过声音演绎诗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而且一步一步指导提高。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6)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2.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田园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归园田居》情趣和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去读懂诗人对于黑暗官场和混浊社会的厌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为何而归?

  原因有二: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渴望自由,迫切回归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田园。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小结:第一层归园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思考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层,划出诗人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描绘出了什么样的田园生活?怎样描写的?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景到远景(*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从这一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因为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随意地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凡的思想意境。”——引自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3、归后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樊笼”和“自然”分别指什么?

  樊笼,比喻昏庸浑浊的官场,人受到了束缚;自然,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使诗人有一种愉悦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是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课堂小结:

  思考:有人称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是为什么?

  明确:“百世田园之主”是说陶开创了田园诗派,“隐逸之宗”是说他向往并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学*的《归园田居》,诗人既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也抒发了自己的归隐之感。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愉悦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读,重点体会文章写景的诗句,争取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营造气氛

  课件展示环境优美,和*安宁的图片。师生共赏,由优雅安宁的世外桃源,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拼音节奏。

  2、自由朗读。解词释句

  3、词语小测试。

  三、研读赏析,解读文本

  1、品读

  一读:读出农夫的无奈和辛苦。

  (草盛苗稀,晨兴月归,夕露沾衣)

  二读:读出耕者的乐观和坚定。

  (理秽荷锄,精心侍弄,衣沾不惜)

  三读:读出诗人的情趣和愉悦。

  (带月晚归,悠然惬意)

  四读:读出隐士的洁身守志。

  (淡泊名利,超凡脱俗)

  2、解读陶渊明的性格志趣

  四、拓展探究,加深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五、练*设计,巩固知识

  六、深层思考,升华思想

  1.评价陶渊明。

  2.探讨:你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吗?

  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还会隐居起来吗?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然而却在*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点评:教学设想,呈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展示教师的理论素养,描述教学设计的思路,谋划教学各个环节,策划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问题,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揭示“为什么这么教”。这里的教学设想,依据新课标的有关理念,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思路清晰。尤其是“激趣”等6种教学方法,切合文体特征,富于实效。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了解感受陶诗的语言风格。

  4、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人的归隐情怀。

  点评:教学目标明确,虽然没有明确出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词语,但以上四点,涵盖到了这三维目标的理念。作为大赛教学设计,明确出现“三维目标”的词语,注意对应安放,将会更醒目、明晰。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情感,读懂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的表象,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感。

  点评: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合理,根据古诗的文体特征,以“情感”“意境”的学*理解为重难点,实现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预*: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学诗氛围。

  ②准备有关陶渊明的生*作品资料,以便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

  点评:课前的预*和准备,师生两方面安排得当,培养学生动手搜集相关作家、作品以及时代背景等资料,是提高检索、查阅资料能力,也是自主学*的`一种基本功。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则是赛课者的必备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显田园风光图片,配乐。)

  播放完毕,师生交流观看感受。

  师:在古代,第一位选择弃官回归乡村田园,过着隐居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是否像我们感受到的这般美好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他的著名诗篇《归园田居(其三)》。

  (板书:课题、作者)

  点评:设置情境,导入课文。展示田园美景,提示陶渊明的生活,导入很简洁。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①提问:“归”、“居”、“归园田居”的意思是什么?

  ②其关键词是什么?(归)

  交流:诗人从何而归?(官场)归向何处?(田园)

  完成板书:

  归

  官场田园

  点评:释题,抓住了关键词,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板书十分形象、简洁。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畅。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提示易错读音:秽(huì)荷(hè)

  点评:古诗,要多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是第一步。尤其是多音字,要提示清楚。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深入感悟、赏析。

  3、理解诗歌大意。

  诗人回归的生活如何?请同学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说说诗歌大意。

  点评:理解诗歌大意,不等以逐字逐句翻译,而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述说。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提高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4、把握诗中需重读的词语,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①交流: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应读成重音?

  ②师范读,生听读圈画。

  ③交流:老师把哪些词语读成了重音?(种豆、草盛、晨、兴、月、荷、狭、长、夕、沾、不足惜、愿无违)

  ④你赞成老师的处理方式吗?为什么老师把这些词语读作重音?

  ⑤学生自由读,感知。

  ⑥交流明确:这些词语主要强调了诗人回归田园后,躬耕生活的艰辛。

  点评:对古诗重点词语的朗读感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既培养了语感,也能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里,老师的指导十分细致,有利于学生揣摩、把握。

  三、理解主旨

  1、过渡:

  ①屏显:“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②与《归园田居(其三)》相比,同样抒写劳作的艰辛,蕴含其中的情感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评:这里用古诗做对比阅读,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本诗的主旨。

  2、“愿”指什么?联系诗人的个人经历探讨。

  导学案: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明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点评:探究本诗重点内容“愿”,联系陶渊明的身世,做到了“知人论世”,突出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境界。

  3、讨论:为什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屏显)

  19岁,遭遇淝水之战;21岁,司马父子擅权;35岁,司马**引起孙恩十几万农民大起义;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40岁,刘裕杀桓玄,弑杀晋安帝,立恭帝;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

  明确:一是本性使然,一是现实使然。

  点评:继续提出问题,深入讨论。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探究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主、客观原因。

  4、思考讨论:陶渊明选择了回归,因为在他看来,

  (屏显)

  这里没有哈腰谄笑,阿谀奉承,有的是,

  这里没有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的是。

  点评:这里对陶渊明归田园后的认知做出分析概括,启发学生结合诗句思考。思考采取填空回答的方式,进行对比。

  5、小结:所以,这位选择在田园栖息的诗人,他在乎的不是劳动的结果,劳动的艰辛,而是这种方式能让他保持清白,不迷失自己的本性,能带给他无拘无束、恬适安宁的心灵体验与享受,让他沉浸于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远中。这就是他的意愿。这也是为什么他面对艰辛的劳作生活不存抱怨,为什么选择回归田园的原因。

  完成板书: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追求心灵的宁静自在

  点评:教师对“愿”的小结,侧重于对学生前阶段讨论的归纳,起到了强化、点睛的作用。板书的语句,对称、精炼。

  四、想象品味

  1、过渡:就是带着这种独具的诗心慧眼去审视田园生活,所以,他不同于纯粹的农夫,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你看,诗人以豆开篇,将人置身于一个优雅自然的环境中。秀丽的山、皎洁的月、狭窄的羊肠小道、茂密丛生的杂草、还有清凉的露水,信手拈来地组合在一起,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景画。现在,让我们运用想象去感受这动人的画面。

  (屏显)

  例如:我通过“带月荷锄归”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暮色四合,山野四周的景物渐渐模糊了。诗人一身粗布麻衣,独自一人站立在田地中。在静谧的月光下,在混着青草芳香的晚风中,诗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该是回家的时候了。月下的诗人心满意足地肩扛着一副满沾泥土的锄头。轻轻哼着小曲,迈着轻松的步伐,踏上了归家的小路。路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索性就把月光带回家吧。让这份明净永驻心头。

  点评:这个环节,运用联想与想象,对本诗进行品味,提供了范例,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提升语言表达力。

  2、指导:老师在描述画面时添加了那些描写?

  交流明确: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屏显)

  选择一句或一句以上的诗,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可添加诗人的神态、动作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

  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我通过_____________这句诗,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这个环节对诗句写作手法的品析,有利于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运用各种描写,想象诗人耕作的情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3、生想象、感受、写作。

  4、师生交流评析作品。

  5、在同学描述想象的画面中,概括画面特点,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6、小结:诗歌的语言风格。

  点评:以上几个环节,侧重于想象力的培养和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培养思维表达力。古诗语言具有跳跃性,概括性很强,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转化,能看出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的差异,因此,不能一带而过,师生评析、交流、引导,也是不可少的。

  五、朗读传情

  1、感受古老的吟读方式,注重体会其中的情感流露。

  2、丰富读诗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还可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来读。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4、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点评:这个环节,侧重于“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读,既有学生组合形式上的,更有吟读、演读、唱读等风格上的。诗歌,本身就是可以把“诗”的语言,化成“歌”的。进入境界的读,有利于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利于背诵。

  六、课堂小结

  在读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种豆也罢,早出晚归也罢,夕露沾衣也罢。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但使愿无违”。我们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当我们在梦想之路艰难跋涉时,我们可以用陶渊明的诗来勉励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当我们的付出得不到丰厚的收获时,我们也可用陶渊明的诗来慰藉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最后送同学一句话:“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

  点评:小结环节,既紧扣了本诗主旨,也联系当今社会生活,启发学生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来鼓励自己,传递了正能量。

  七、作业布置

  (屏显)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本诗,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朗读《归园田居》组诗。

  点评:作业设置恰当,要求明确,做到了读写结合,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7)

——《归园田居》组诗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

  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

  (四)理清本诗的脉络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

  (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榆柳桃李简朴幽雅

  见

  远人村安详悠闲

  墟里烟(动静结合)

  狗吠深巷宁静和*闻

  鸡鸣桑树(以动衬静)

  无尘杂闲适自在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背诵

  (七)作业

  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提示: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1)进取与隐退的对立。

  (2)文学有着广阔的胸怀,只要是美的,都有价值。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2.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田园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归园田居》情趣和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去读懂诗人对于黑暗官场和混浊社会的厌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为何而归?

  原因有二:

  (1)本性爱田园。(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渴望自由,迫切回归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田园。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小结:第一层归园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思考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层,划出诗人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描绘出了什么样的田园生活?怎样描写的?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景到远景(*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从这一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因为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随意地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凡的思想意境。”——引自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3、归后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樊笼”和“自然”分别指什么?

  樊笼,比喻昏庸浑浊的官场,人受到了束缚;自然,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使诗人有一种愉悦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是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课堂小结:

  思考:有人称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是为什么?

  明确:“百世田园之主”是说陶开创了田园诗派,“隐逸之宗”是说他向往并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学*的《归园田居》,诗人既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也抒发了自己的归隐之感。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愉悦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读,重点体会文章写景的诗句,争取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诵读是学*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再者,赏析意境是学*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另外,知人论世是学*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和当时社会背景。学*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鸡鸣桑树颠”写*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静、和谐的心境。

  (三)归去如何?(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8)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精选5篇)

  《归园田居·其三》中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与中国文学史上前前后后诸多的田园诗人相比,陶渊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亲自参加了农业耕作,并在诗中真切地表达了其中甘苦。他自述参与农耕的诗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诗也涉及农耕,但并非专写此事。在这几首诗中,以这首《归园田居》(之三)与另一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最为人称道。

  初看,此诗*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普通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他看似*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常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农耕的态度讲起。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意愿究竟是什?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虽然一年过去到底种了多少地,收获有几多,诗人从不曾考虑;可是在农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让他心神舒畅。因而,他吟咏不辍,虚掩柴门,甘心做个耕作于陇亩之间的百姓。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诗人并不计较,关键在于他能在农事中得到乐趣,觉得做个农夫挺不错。《西田获早稻》一诗在备述农家事之后,亦云:“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可见,诗人的意愿就是能在田园安居,过着自食其力的耕种生活。

  早起晚归去耕种,诗人也认为是苦差事,他之所以不说它苦,是因为怕辜负了自己的心志。而且,尽管耕作让人四体疲劳,可没有外界特别的`忧患干扰,人的心灵能够得到安宁。他说:“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其一)“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西田获早稻》)在《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里,诗人就不仅不言春作苦,而且还写了他在种豆一事中得到的淡淡的欣悦。

  文人士大夫对于耕作,还有两例可以与陶渊明相对照,从中更可以看出陶的个性特点。汉代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曾作有歌诗,也言及种豆。陶诗首二句可能受到杨的启发,也可能根本未受杨的影响,二人所言之事类似,只是偶合而已。不管真实的情形如何,我们都能够看出他们对种豆所持的态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据《汉书·杨恽传》载,杨恽被废为庶人之后,“家居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他过着以财自娱的生活,看起来没有亲自参加耕作的可能性更大些。但他在《报孙会宗书》中却说:“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知何者为是。杨自云酒后耳热,仰天拊缶歌呼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他也在南山种豆,但却听之任之,根本不加整治,由它自生自落。因为他认为,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想富贵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由此看来,杨恽即使真的自己耕田,也只是用以发泄悲愤而沉沦的情感罢了,与陶渊明耕种以求食的朴素目的,在耕种中得到精神愉悦的态度截然不同。

  陶诗中谈及“理荒秽”,这让人联想起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从屈原的诗作中,我们看不到种豆的事情,不过他有对种植的表述。《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屈原自云栽种了百亩香草,并对这些香草寄与了厚望,希望它们长得枝叶峻茂。如果香草枯萎断绝,他不会为之悲伤,可是香草却变得芜杂污秽,改变了自然的芬芳高洁品质,这让诗人哀叹不已。屈原可能真的种植过香草,但诗中并非重在写植草种花,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赋予此事以象征意义,指的是诗人曾培植教育过一些弟子,可是,他们却和政治上的**者同流合污,失去本来的贞正品格,使诗人深感痛心。

  与杨恽和屈原相比,陶渊明既不像杨恽那样对南山之豆不闻不问,也不像屈原那样有所寄托,他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别是一种顺任物之自然,顺任人之自然的态度。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看似*淡的语句因此饱含醇厚的诗意。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卓越之处。与诗人自己其他的作品比较,就能够略知一二。比如,同是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表述,《西田获早稻》云:“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此诗则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理荒秽”所说行动的指向性就比“肆微勤”具体多了,而且“带月荷锄归”一句不仅有形象,还写出优美温馨的意境,诗中有画,真切生动。有此警句,全诗生辉。诗人是“带月”而归,而不是月照而归,这样的措辞,就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流露出人物的风神,流露出人物对周遭景物的喜爱,虽然这欣喜是那样的淡,让人几乎不能觉察。富于形象性,篇有佳句,也是这首诗受人喜爱的一个原因。

  诗的语言*淡古朴,具有汉魏风格,不避重复就是一证。豆,草,沾衣等字样在短短的四十个字的小诗里,都重复出现,作者并不选择其他的语词来代替,这在*体诗中是很少见的。然而这些语词的重复并没有给人累赘之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朴实,仿佛诗原本就在作者胸中,是自己流出来的一样。他信口而吟,却自有旁人不能及的一片旷远散谈,天然浑成,真是令人企慕。

  就结构而言,不断的转折是本诗特色。豆苗稀就不要种了吧,可诗人还津津有味地早起晚归去整治。言及归来,似乎已经无话可说,诗人转而言说道上草木长,晚露打湿衣裳。沾湿了衣裳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说不足惜,只要不违背心志就行。就在这不断的转折中,诗人完成了一幅他心灵的风景画。转折虽多,却毫不费力,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如果不是性情本来就*和,如果不是语言的功力深厚,是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的。

  拓展阅读: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义熙元年(405)41岁。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晋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隆安五年

  (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元兴三年(404)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8月,他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等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义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晋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宋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病饿卧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等篇。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理想。《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他说自己置身官场,好比是“羁鸟”和“池鱼”,无时不想念着“旧林”和“故渊”的自由天地;日夜梦想的田园景物又出现在他的面前:“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好象是又重新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欢欣、喜悦的心情。“野外罕人事”一首写他断绝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却和农民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身在田园,心在田园,种桑麻就说桑麻,没有其他杂念,自然就和农民有了共同语言。“种豆南山下”一首,也是直接描写种豆锄草的劳动。晨出暮归,这一天的活对他来说并不轻松,因而就有一种先难后获的充实愉快心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给农家披星戴月的劳动增加了无限的诗意。

  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使诗坛大放光彩。陶渊明亲身体验过当时官场中的黑暗情状,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有一定了解。他以弃官行动表示了洁身自好的决心,并在村居生活中与劳动人民建立了真挚感情。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自然真朴,言*旨遥,*淡而有思致。这些都使陶渊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但是,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视。刘勰《文心雕龙》根本没有提到他,钟嵘《诗品》仅把他的诗列入中品,萧统的《文选》也只选了他八首诗、一篇文。当时诗坛的总的风气也不因他而有所改变。此后整个南北朝时期,诗歌仍沿着华艳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现的方向在演进变化。到了唐代,他才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李白、高□、颜真卿、白居易等极力推崇其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认真仿效其题材与风格。北宋以后,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苏轼追和陶诗111首,大有将他置于曹、刘、李、杜之上之势。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也大力赞扬他的诗,不遗余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风气大开。注本、评本之多,几与注杜、评杜相埒。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带拼音版

  guī yuán tián jū qí sān

  归园田居其三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zhòng dòu nán shān xià,cǎo shèng dòu miáo x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hén xīng lǐ huāng huì,dài yuè hè chú guī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dào xiá cǎo mù zhǎng,xī lù zhān wǒ yī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yī zhān bù zú xī,dàn shǐ yuàn wú wéi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翻译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带拼音版

  guī yuán tián jū qí sān

  归园田居其三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zhòng dòu nán shān xià,cǎo shèng dòu miáo x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hén xīng lǐ huāng huì,dài yuè hè chú guī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dào xiá cǎo mù zhǎng,xī lù zhān wǒ yī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yī zhān bù zú xī,dàn shǐ yuàn wú wéi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翻译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三 晋朝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归园田居·其三》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 狭窄。

  草木长:草木生长得茂盛。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 值得。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归园田居·其三》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诗于*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归园田居·其三》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

  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9)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优选【5】份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然而却在*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点评:教学设想,呈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展示教师的理论素养,描述教学设计的思路,谋划教学各个环节,策划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问题,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揭示“为什么这么教”。这里的教学设想,依据新课标的有关理念,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思路清晰。尤其是“激趣”等6种教学方法,切合文体特征,富于实效。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了解感受陶诗的语言风格。

  4、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人的归隐情怀。

  点评:教学目标明确,虽然没有明确出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词语,但以上四点,涵盖到了这三维目标的理念。作为大赛教学设计,明确出现“三维目标”的词语,注意对应安放,将会更醒目、明晰。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情感,读懂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的表象,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感。

  点评: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合理,根据古诗的文体特征,以“情感”“意境”的学*理解为重难点,实现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预*: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学诗氛围。②准备有关陶渊明的生*作品资料,以便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

  点评:课前的预*和准备,师生两方面安排得当,培养学生动手搜集相关作家、作品以及时代背景等资料,是提高检索、查阅资料能力,也是自主学*的一种基本功。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则是赛课者的必备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屏显田园风光图片,配乐。)

  播放完毕,师生交流观看感受。

  师:在古代,第一位选择弃官回归乡村田园,过着隐居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是否像我们感受到的这般美好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他的著名诗篇《归园田居(其三)》。

  (板书:课题、作者)

  点评:设置情境,导入课文。展示田园美景,提示陶渊明的生活,导入很简洁。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①提问:“归”、“居”、“归园田居”的意思是什么?

  ②其关键词是什么?(归)

  交流:诗人从何而归?(官场)归向何处?(田园)

  完成板书:

  归

  官场 田园

  点评:释题,抓住了关键词,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板书十分形象、简洁。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畅。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提示易错读音:秽(huì) 荷(hè)

  点评:古诗,要多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是第一步。尤其是多音字,要提示清楚。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深入感悟、赏析。

  3、理解诗歌大意。

  诗人回归的生活如何?请同学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说说诗歌大意。

  点评:理解诗歌大意,不等以逐字逐句翻译,而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述说。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提高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4、把握诗中需重读的词语,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①交流: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应读成重音?

  ②师范读,生听读圈画。

  ③交流:老师把哪些词语读成了重音?(种豆、草盛、晨、兴、月、荷、狭、长、夕、沾、不足惜、愿无违)

  ④你赞成老师的处理方式吗?为什么老师把这些词语读作重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