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这位老农身上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祖国的坚定决心。

  2. 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的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去读?(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吗?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第3自然段)

  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板书:

  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

  请谁来读读呢?(指名学生读)

  四、课外拓展。

  1. 我们把这位可敬的老人推荐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请你替他填一份简历。

  姓名: 性别: 年龄 : 住址:

  主要外貌特征:

  生 活 * 惯:

  主要感人事迹:

  2.巩固小练笔: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了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 /article/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险峻

  创造奇迹

  小环境――简陋艰苦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环境下创造的。

  2、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3、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知道“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关于“奇迹”的文章。齐读――“奇迹”(意思?)――是“谁” ,做了什么事, 创造了“奇迹”?

  2、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我们常常会用抓住主要人物、找准关键字词、理清主要事件的方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⑵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用了15年的时间,创造了一片绿洲,造福了子孙后代。)

  (3)字词正音(指名读,纠正或表扬――齐读。)

  二、合作探究

  1、预*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就真正走*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请大家默读链接导语,划出其中问题,课件出示: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创造奇迹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独立思考2分钟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三、交流反馈

  了解奇迹

  (一)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树却顶住了它的凶猛。

  变色字词――重读

  读读这些数字,你体会到什么?(15――时间长,8/7/3700――树多)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

  (二)“奇迹”实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

  (多媒体出示图片――“这样的画面大家熟悉吗?”在外面眼里随处可见的景色却被称之为“奇迹”,的确令人费解。――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老人实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奇迹”。――老人所居住的地方是中国的晋西北那里的环境怎样?)

  (1)课件出示句子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中国晋西北的大环境,(课件出示图片)这里长年**旱笼罩,河水干涸,植物枯竭;严寒来临的时候,冰霜封锁了大地;更可恶的是那沙尘暴,铺天盖地*卷而来,在村庄周围肆意弥漫。――所以,作者在这里用来两个词来形容,一块说――“肆虐,盘踞”。

  “肆虐”是什么意思?(恶劣的自然灾害在这里任意破坏)

  “盘踞”是什么意思?(它们岂止肆意破坏,它们还赖着不走)

  是啊!在中国的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灾害来势凶猛。请用你的声音读出它的凶猛,老师读“这是中国的晋西北”,同学读句子。

  (3)过去的晋西北,在老人长满老茧的双手改造之下,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体会到什么?――奇迹

  对比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

  (三)创造奇迹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①过去环境恶劣的晋西北如今成为绿洲,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谁创造的?

  ②瘦小老头,年过花甲开始种树,老伴和同事相继去世,请你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老人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多媒体出示句子)带着感情来读一读老人与他所过的生活。

  他是一位瘦小的老头。/他65岁开始治理这条沟。他已经81岁。

  他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抽袋烟睡觉。/与他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去世了。

  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③就是这样一位孤单的、瘦弱的老农,用了15年的时间,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创造了“奇迹”。此时此刻,这奇迹还是普通的奇迹吗?如果让你在这奇迹前面加一个形容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奇迹?(了不起

  无人能及 )

  ④请怀着对老人的敬意,用温柔的、缓慢的声音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奇迹”。

  四、体会“青山不老”

  1、女儿多次来接他,这位老农为什么不去城里享清福,而要坚持植树呢?

  书上那些句子能回答“老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植树”?

  2、生回答,多媒体出示句子: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分组朗读老人的执着。

  老人把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什么东西了?――树――谁是真正与山川共存?――老人――老人的什么?――精神――什么精神?――执着种树的精神――完整说出来――老人执着种树的精神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4、同学们,你们看,此时这青山仅仅代表了这葱郁的树吗?――还代表了老人执着的精神,老人的生命已化作绿树、精神化作树根,深深扎进泥土,守护这片土地,所以作者说“这青山是不会老的”。

  5、让我们饱含着对老人的敬意、对青山的感叹,齐读课题两遍。

  五、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

  青山不老

  大环境

  恶劣

  小环境

  艰苦

  无私奉献

  七、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讲读法 小组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这是个什么字?谁来说说你对“老”的理解。

  2师:与大家理解得一样。《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板书:16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看,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请用铅笔把相关句子画出来。(巡视)画好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多媒体课件:(品读)65岁那年,……

  (品读)老人拄着拐杖,……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在读中体会老人的老。

  三、再读课文,品味“奇迹”。

  1.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

  继续交流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

  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3.让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品味奇迹。

  四、自读课文,体会环境之险恶。

  1.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到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请看――

  老人所处的环境。

  出示多媒体课件:请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中你体会到了环境的恶劣?抓关键词。 (品读)

  2.齐读,在读中再次体会环境的险恶。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1.一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生答:植树精神)

  2.出示文章结尾:(品读)请读一读文章结尾,思考以下问题。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

  齐读句子,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3.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

  4.师: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是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5.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再次深情地读读文章结尾,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

  六、课后作业:

  1.出示多媒体课件:

  2.课后收集有关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先进事迹,并交流。

  3.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句。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字,感受今昔的变化

  1、学*第一小节

  生自由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作者运用了()的手法,把()比作(),把()比作()。

  2、你知道吗?绿意盎然的山沟却是――

  出示第2小节

  3、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学*生字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2、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3、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4、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阅读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1)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字,感受今昔的变化

  1、学*第一小节

  生自由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作者运用了()的手法,把()比作(),把()比作()。

  2、你知道吗?绿意盎然的山沟却是——

  出示第2小节

  3、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学*生字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2、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3、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4、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20XX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成立以来感动*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目标

  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

  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四板块:抓关键句,学*表达观点的方法

  1、“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请你默读课文,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青山为什么不会老的?”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到青山本身是不会老的。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的青山会长久不老的依据。

  学生找出关键句,进行交流。

  我们怎样根据找到的句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示范的。

  指名读。如果把这段话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前面在写什么?后面在写什么?师生合作读这两部分。

  所以,作者的方法就是:先把事实说清楚,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现在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根据刚刚找到的关键句,运用作者这种方法,把你的.观点说清楚“老人的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这是我们找到的“青山不老”的第一层意思,那另一层呢?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

  预设二:学生谈到老人的精神不会老。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精神不会老的依据。

  交流学生的想法。

  3、是啊,老人在这么险恶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下,用了15年……

  你们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

  也许同学们对这些数字没有感觉,我们来看: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148个鹤浦小学,4万多个普通教室……通过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带着这个感受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在老人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以前这里风沙四起,如今这里……以前这里是怪物盘踞之地,如今这里……以前这里的大风能逆吹牛马使倒行,如今这里……这就是了不起的奇迹。这就是奇迹背后的故事。

  5、现在,请你连起来说说青山不老的另一层含义。

  6、相信现在你会回答《语文作业本》第二题了。请把它完成吧!

  7、同学们,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他不朽的精神,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拜之情再读读这句话——十五年啊……

  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青山……

  第五板块:总结全文,情感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学到了用事实来表达观点的好方法。

  其实这样的植树英雄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去了解《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吕梁“植树英雄传”》、《“野人”张侯拉》……正是有这些植树英雄,我们的大地才会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抓关键句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并初步了解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方法。因此,我依托导读中的关键*题和作业本中的鱼骨图,再次巩固运用第三单元学过的“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进行整体感知,借助鱼骨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通过以一扶一放形式,让学生自主学*抓关键句,学*作者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从而掌握阅读方法。

  这节课的重点:一是再次操练和巩固之前学过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二是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落实,通过扶放,有重点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操练,逐步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三是将《语文作业本》落实到课堂学*中,关键*题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一开始我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找不准“着力点”,教学往往会偏向课文内容的讲解,忽视方法的学*,所以最后学生的学*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在磨课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找准“着力点”,设计层层递进的语文活动,整节课才能突出重点,实现一课一得。通过一次次磨课,我领悟到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围绕学*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读题。

  3、提出阅读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读——理解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自悟,读出自己。

  (一)自读“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那我们先来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点拨: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2)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

  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这“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呢?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出来。快速默读课文2、3段画出相关语句。

  从大环境理解奇迹:默读第二自然段,划一划有关语句。(板书:大环境)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关语句。

  这些文字描述的环境,给你带来什么感觉?『板书:险恶』把从文字当中读到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示出来。(齐读)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

  从小环境理解奇迹: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板书(小环境)学生回答。读第三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艰苦?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再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如此险恶困苦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美丽的景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轻声读。)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为了这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生命、奉献精神)。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老去而变老的。所以----引读出示: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拓展

  1、读环保格言:(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5)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2.交流读后感受。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3.小练笔(5分钟):以“青山是不会老的”为话题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六、板书设计:

  青 山 不 老

  大环境──险恶 生命——另一种东西?

  创造奇迹 实现价值 小环境──艰苦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目标定位: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老人的所创造的奇迹,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3、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通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4

  一、教材简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积累精彩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准备

  1.课件,西北地区土地少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 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惊叹)

  (2)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师引读:(15年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80个月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476个日子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小环境”──艰苦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件出示:

  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生齐读)

  (五)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小环境──艰苦

  奇迹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 精神。回顾课中比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

  这一课的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教者利用这一课的提示开始了学*的流程,让略读课文的教学做到简约而丰满。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来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在课前理解“老”的基础上,教者再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语文课。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5

  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写倡议书。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懂环境之险恶

  1、出示词语:

  肆虐盘踞记载

  铁锹绿波劲挺

  价值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指名学生带读词语,然后请学生从这些词语中任选几个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故事发生在*晋西北,这里以前的环境如何?指名学生交流[课前自学第二题]。学生用“恶劣”一词概括环境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恶劣”程度还不够,恶劣中还有几分危险,圈出第二自然段“险恶”一词。老师板书:险恶

  二、感受奇迹

  1、出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引:有一个山野老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竟创造了这样一块绿洲。学生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个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这块绿洲。作者受到震撼把他称之为奇迹。出示句子:十五年啊……奇迹。老师板书:奇迹

  3、学生读句子,想想哪里体现了“了不起”?学生抓住数字,从老人“植树时间长”“绿化面积广”两个角度感受到了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大,成绩突出,认为这很了不起。

  4、过渡:这些数字概括地介绍了这块绿洲。老汉创造绿洲真了不起。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地说一说你还从哪些事中读出了老汉的“了不起”?学生交流概括老人十五年如一日“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老师板书: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

  5、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说一说“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三、理解“青山不老”

  1、过渡:出示第七自然段。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这一奇迹让作者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作者为什么从这一句话中选取了“青山不老”四个字作为文章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完成[课*学第一题]。

  3、小组交流汇报,全班补充。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青山在以老人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保护下会长青、常绿。二是老人创造奇迹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传。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到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执着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四、总结拓展

  1、小结:再出示第七自然段。不老的既是青山,又是老人的精神,“青山不老”四个字点明了文章主旨。这一个句子,直接概括了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这样的句子,就称之为关键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抓住这样的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接下来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阅读方法,完成课后练*。

  2、完成拓展阅读,全班交流。

  3、总结。

  反思:

  1、扶放要有度,在设置教学环节时要考虑学生是否真正需要。课标对第三学段的孩子的阅读提出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老师扶得太厉害了。老师应该先“放”,让基础差一点的孩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孩子说得不完整,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考虑“扶”,引导学生利用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识、技能要重构,学生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在学生汇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思维敏捷的孩子交流得头头是道,老师也有总结,但基础较弱的孩子学到了什么程度?老师是没有完全掌握的。我想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老师不要急着总结,这个时候应该给学生订正的时间,学生订正之后,再请基础稍弱的学生发言,对照自己先后完成的笔记,说说自己的收获。把最后的总结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学*经验。或者,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请不同水*的学生交流,交流过程,步步深入,完成建构。

  3、教学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过程要有步骤,要有设计感。这是朱煜老师经常对老师们强调的,我也时常谨记着这个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阅读提示的要求:说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环境对比中引出老人创造的奇迹,再寻找创造奇迹的条件,最后理解题目的含义。前面两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于是把重点放在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上,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方法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4、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一句话反反复复地说,那就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语文是一门学*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实践性的课程。”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下意识地认为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很简单,以为学生会说,往往忽视这一点。跟着朱煜老师的讲座和教学视频学*之后才发现,到了五年级了,还有好多孩子说句子,说课文内容都说不清楚,这才真的明白小学生是需要教的,能力是需要一步一步培养的,如果之前耽误了的,不及时去补救的话,这个窟窿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学生会还是不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环节。比如说这节课有个要求“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别看孩子们六年级了,如果真要说清楚,很多孩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我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支架,根据老师的板书去说,去说清楚,去说明白。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2)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字,感受今昔的变化

  1、学*第一小节

  生自由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作者运用了()的手法,把()比作(),把()比作()。

  2、你知道吗?绿意盎然的山沟却是——

  出示第2小节

  3、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学*生字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2、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3、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4、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20XX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成立以来感动*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目标

  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

  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四板块:抓关键句,学*表达观点的方法

  1、“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请你默读课文,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青山为什么不会老的?”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到青山本身是不会老的。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的青山会长久不老的依据。

  学生找出关键句,进行交流。

  我们怎样根据找到的句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示范的。

  指名读。如果把这段话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前面在写什么?后面在写什么?师生合作读这两部分。

  所以,作者的方法就是:先把事实说清楚,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现在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根据刚刚找到的关键句,运用作者这种方法,把你的.观点说清楚“老人的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这是我们找到的“青山不老”的第一层意思,那另一层呢?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

  预设二:学生谈到老人的精神不会老。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精神不会老的依据。

  交流学生的想法。

  3、是啊,老人在这么险恶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下,用了15年……

  你们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

  也许同学们对这些数字没有感觉,我们来看: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148个鹤浦小学,4万多个普通教室……通过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带着这个感受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在老人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以前这里风沙四起,如今这里……以前这里是怪物盘踞之地,如今这里……以前这里的大风能逆吹牛马使倒行,如今这里……这就是了不起的奇迹。这就是奇迹背后的故事。

  5、现在,请你连起来说说青山不老的另一层含义。

  6、相信现在你会回答《语文作业本》第二题了。请把它完成吧!

  7、同学们,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他不朽的精神,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拜之情再读读这句话——十五年啊……

  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青山……

  第五板块:总结全文,情感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学到了用事实来表达观点的好方法。

  其实这样的植树英雄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去了解《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吕梁“植树英雄传”》、《“野人”张侯拉》……正是有这些植树英雄,我们的大地才会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抓关键句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并初步了解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方法。因此,我依托导读中的关键*题和作业本中的鱼骨图,再次巩固运用第三单元学过的“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进行整体感知,借助鱼骨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通过以一扶一放形式,让学生自主学*抓关键句,学*作者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从而掌握阅读方法。

  这节课的重点:一是再次操练和巩固之前学过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二是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落实,通过扶放,有重点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操练,逐步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三是将《语文作业本》落实到课堂学*中,关键*题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一开始我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找不准“着力点”,教学往往会偏向课文内容的讲解,忽视方法的学*,所以最后学生的学*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在磨课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找准“着力点”,设计层层递进的语文活动,整节课才能突出重点,实现一课一得。通过一次次磨课,我领悟到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围绕学*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读题。

  3、提出阅读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读——理解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自悟,读出自己。

  (一)自读“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那我们先来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点拨: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2)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

  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这“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呢?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出来。快速默读课文2、3段画出相关语句。

  从大环境理解奇迹:默读第二自然段,划一划有关语句。(板书:大环境)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关语句。

  这些文字描述的环境,给你带来什么感觉?『板书:险恶』把从文字当中读到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示出来。(齐读)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

  从小环境理解奇迹: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板书(小环境)学生回答。读第三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艰苦?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再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如此险恶困苦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美丽的景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轻声读。)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为了这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生命、奉献精神)。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老去而变老的。所以----引读出示: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拓展

  1、读环保格言:(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5)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2.交流读后感受。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3.小练笔(5分钟):以“青山是不会老的”为话题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六、板书设计:

  青 山 不 老

  大环境──险恶 生命——另一种东西?

  创造奇迹 实现价值 小环境──艰苦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目标定位: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老人的所创造的奇迹,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3、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通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4

  一、教材简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积累精彩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准备

  1.课件,西北地区土地少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 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惊叹)

  (2)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师引读:(15年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80个月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476个日子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小环境”──艰苦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件出示:

  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生齐读)

  (五)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小环境──艰苦

  奇迹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 精神。回顾课中比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

  这一课的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教者利用这一课的提示开始了学*的流程,让略读课文的教学做到简约而丰满。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来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在课前理解“老”的基础上,教者再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语文课。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5

  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写倡议书。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懂环境之险恶

  1、出示词语:

  肆虐盘踞记载

  铁锹绿波劲挺

  价值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指名学生带读词语,然后请学生从这些词语中任选几个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故事发生在*晋西北,这里以前的环境如何?指名学生交流[课前自学第二题]。学生用“恶劣”一词概括环境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恶劣”程度还不够,恶劣中还有几分危险,圈出第二自然段“险恶”一词。老师板书:险恶

  二、感受奇迹

  1、出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引:有一个山野老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竟创造了这样一块绿洲。学生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个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这块绿洲。作者受到震撼把他称之为奇迹。出示句子:十五年啊……奇迹。老师板书:奇迹

  3、学生读句子,想想哪里体现了“了不起”?学生抓住数字,从老人“植树时间长”“绿化面积广”两个角度感受到了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大,成绩突出,认为这很了不起。

  4、过渡:这些数字概括地介绍了这块绿洲。老汉创造绿洲真了不起。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地说一说你还从哪些事中读出了老汉的“了不起”?学生交流概括老人十五年如一日“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老师板书: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

  5、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说一说“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三、理解“青山不老”

  1、过渡:出示第七自然段。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这一奇迹让作者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作者为什么从这一句话中选取了“青山不老”四个字作为文章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完成[课*学第一题]。

  3、小组交流汇报,全班补充。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青山在以老人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保护下会长青、常绿。二是老人创造奇迹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传。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到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执着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四、总结拓展

  1、小结:再出示第七自然段。不老的既是青山,又是老人的精神,“青山不老”四个字点明了文章主旨。这一个句子,直接概括了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这样的句子,就称之为关键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抓住这样的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接下来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阅读方法,完成课后练*。

  2、完成拓展阅读,全班交流。

  3、总结。

  反思:

  1、扶放要有度,在设置教学环节时要考虑学生是否真正需要。课标对第三学段的孩子的阅读提出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老师扶得太厉害了。老师应该先“放”,让基础差一点的孩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孩子说得不完整,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考虑“扶”,引导学生利用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识、技能要重构,学生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在学生汇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思维敏捷的孩子交流得头头是道,老师也有总结,但基础较弱的孩子学到了什么程度?老师是没有完全掌握的。我想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老师不要急着总结,这个时候应该给学生订正的时间,学生订正之后,再请基础稍弱的学生发言,对照自己先后完成的笔记,说说自己的收获。把最后的总结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学*经验。或者,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请不同水*的学生交流,交流过程,步步深入,完成建构。

  3、教学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过程要有步骤,要有设计感。这是朱煜老师经常对老师们强调的,我也时常谨记着这个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阅读提示的要求:说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环境对比中引出老人创造的奇迹,再寻找创造奇迹的条件,最后理解题目的含义。前面两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于是把重点放在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上,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方法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4、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一句话反反复复地说,那就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语文是一门学*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实践性的课程。”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下意识地认为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很简单,以为学生会说,往往忽视这一点。跟着朱煜老师的讲座和教学视频学*之后才发现,到了五年级了,还有好多孩子说句子,说课文内容都说不清楚,这才真的明白小学生是需要教的,能力是需要一步一步培养的,如果之前耽误了的,不及时去补救的话,这个窟窿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学生会还是不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环节。比如说这节课有个要求“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别看孩子们六年级了,如果真要说清楚,很多孩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我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支架,根据老师的板书去说,去说清楚,去说明白。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3)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0篇

  这片课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描写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绿意浓浓,山沟的绿意盎然,山野的绿树成荫描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品读。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老农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创造奇蹟的,从而去理解老农开辟山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情怀,在此基础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晋西北的相关资料,了解绿色作物在那里生长的不易。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围绕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蹟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义的这三个问题展开自学,自学的时候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自主性。而且让孩子们在自学的时候动笔,圈圈画画,批注点评,写下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我注意把握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我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想对老农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写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侧重,有的赞扬老农坚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农抛弃个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环境中改造山林,有的惊诧老农所创造的奇蹟总之,这次的小练笔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山野老农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不能让人为之感动,为之敬佩,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含辛茹苦的坚持;老农的身上没有熠熠生辉的光环,但是他那种造福人类,造福子孙的精神却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带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是无穷的不知道在教学中我有没有把这份感动带给学生,但是我想,读他的故事,对孩子们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的涤荡!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一、课题引入,找准切入口

  课前,我先板书出示“老”字,请同学们来说说“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说文解字》种这个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了形老,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础,这个引入比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蹟?”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蹟。”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蹟。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费了些时间,没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回顾课中比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

  这一课的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教者利用这一课的提示开始了学*的流程,让略读课文的教学做到简约而丰满。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来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在课前理解“老”的基础上,教者再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谈收获: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存在不足:

  1、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2、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

  这片课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描写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绿意浓浓,山沟的绿意盎然,山野的绿树成荫描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品读。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老农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创造奇迹的,从而去理解老农开辟山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情怀,在此基础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晋西北的相关资料,了解绿色作物在那里生长的不易。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围绕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义的这三个问题展开自学,自学的时候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自主性。而且让孩子们在自学的时候动笔,圈圈画画,批注点评,写下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我注意把握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我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想对老农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写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侧重,有的赞扬老农坚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农抛弃个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环境中改造山林,有的惊诧老农所创造的奇迹……总之,这次的小练笔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山野老农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不能让人为之感动,为之敬佩,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含辛茹苦的坚持;老农的身上没有熠熠生辉的光环,但是他那种造福人类,造福子孙的精神却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带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是无穷的……不知道在教学中我有没有把这份感动带给学生,但是我想,读他的故事,对孩子们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的涤荡!

  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学*目标定位:资料上做到3点:

  1、粗知大意,这篇课文讲的是这些人和事。

  2、增长见识。(世上竟有这样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启迪)。

  方法上: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训练学生略读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我执教的这一课,目标定位十分的准确: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的,联系课文资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经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2、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文应当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当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

  《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作者说:“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到这里,我又何尝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们的年龄小,是很难体会到这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晋西北的绿化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呢?课前想过这个问题,无果。

  老样子的教学,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根据导读提示去解答一个个问题,拿起手中的笔,边读书边思考。

  交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体会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我打了一个比方,我问孩子们的家里都种了几亩田?那3700亩又是多大的面积。此时的孩子们心里有了些感悟。接着,我让孩子们感悟,这些树是在什么情况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们找到了文中写晋西北环境的句子。树在遇到了“干旱、霜冻、沙尘暴”后会如何?我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此时的孩子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创造这片奇迹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艰辛。

  最后我让孩子们拿起手里的笔写一写《老人的一天》。结果孩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无动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窃窃私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灵机一动,孩子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诉说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谈谈你的感受。

  “清晨,万籁无寂,鸟未叫,太阳公公未起,只有山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此时,老人已经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开始做饭。炊烟袅袅,老人咳嗽声声。老人简单地吃过饭,喝一口开水,然后装上几个冷饭团,背着锄头就上山。老人佝偻着背,在山路蹒跚着向前,这里的树苗需要补种,那里的树苗需要浇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会。晚上,太阳亲吻着远山,老人才背着锄头慢慢下山。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饭随便热了热,吞进肚里就上床睡觉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挂念着山里的树苗。”

  说这些的时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的神色是凝重的,他们也被老人深深感动了。结果他们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时理解“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个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及时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

  六、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存在不足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4)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9篇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来反思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设计了许多小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进而通过重点句的品读理解青山不老的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朗读,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完成了学*任务。

  存在不足:

  1、课堂缺少评价,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引导不到位。

  2、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指导的不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3、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4、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上完这一堂课,我认识到了略读课文应该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势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 阅读。可以说:略读课,就是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为此,今后我会虚心向其他教师学*,同时深入研究课本、教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争取上好每一堂课。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片课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描写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绿意浓浓,山沟的绿意盎然,山野的绿树成荫描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品读。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老农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创造奇蹟的,从而去理解老农开辟山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情怀,在此基础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晋西北的相关资料,了解绿色作物在那里生长的不易。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围绕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蹟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义的这三个问题展开自学,自学的时候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自主性。而且让孩子们在自学的时候动笔,圈圈画画,批注点评,写下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我注意把握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我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想对老农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写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侧重,有的赞扬老农坚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农抛弃个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环境中改造山林,有的惊诧老农所创造的奇蹟……总之,这次的小练笔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山野老农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不能让人为之感动,为之敬佩,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含辛茹苦的坚持;老农的身上没有熠熠生辉的光环,但是他那种造福人类,造福子孙的精神却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带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是无穷的……不知道在教学中我有没有把这份感动带给学生,但是我想,读他的故事,对孩子们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的涤荡!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一、课题引入,找准切入口

  课前,我先板书出示“老”字,请同学们来说说“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说文解字》种这个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了形老,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础,这个引入比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蹟?”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蹟。”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蹟。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费了些时间,没有必要。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以“我”进村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和阅读策略单元学过的学*方法,带着目的去阅读,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青山不老”的含义是什么?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通过找句子、想画面、谈体会,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

  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同时上,抓住关键词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学*“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的奇迹”时,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描写小环境的语段,充分发挥想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他所处的“小环境”如此艰苦。面对五位同伴相继离去、结发妻子的突然离世,他没有被压倒,女儿三番四次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没有动摇,想象一下他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有孩子说“他可能会在上山或下山的路上突然遇到沙尘暴”,“他独自一人住的三间房可能突遇狂风被掀走房顶”,“他年龄大了,又太劳累,在植树的时候还有可能突然晕倒”……进一步的让学生理解老人创造奇迹的不易和老人精神品格可贵。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花费时间较多,而且切入不自然,没有必要。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通过讲述一位老人多年来坚持在深山种树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了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本文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是一篇很好的略读课文。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2、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以及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3、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设铺垫,注重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二、成功之处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重视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三、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一课的学*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应对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绿化山野,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我的额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层次井然,资料清晰。先描述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副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之后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最终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以“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经创造了这块绿洲”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想象作者在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心境会怎样再找找出体现老人年纪的语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学生经过读句子想象,一个饱经风霜、脸上刻满岁月痕迹、手上长满老茧的晋西北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之后我让学生找找如此年迈的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经过找句子、想象画面、谈体会,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然后立刻组织学生找一找老人再怎样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这片奇迹。在交流中插入晋西北的资料,让学生想象老人植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绿化山林、造福后代的执着精神所震撼。此时再读“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时,学生充满了对老人的敬重之情。因为这个教学环节比较深入,所以学生对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永远不会老的”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最终以小练笔“如果为老人塑造了一座铜像,你站在铜像前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心里话”结课,学生在写话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样伟大的精神。

  我觉得每单元的略读课文应当是让学生在前几篇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课中运用,这样的文章教师应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我去学。纵观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自我觉得从让学生了解一位老人在十分艰苦的环境里创造的奇迹,到最终集中体会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时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当,情感体验层层深入。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学生自读自悟的氛围,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让学生由文章资料联系实际想开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异常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朗读本事。但整堂课教学节奏有些前松后紧,导致课堂时间不够,对学生的回答反馈语言还有待于再细化。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力求教学理念新颖,切实定好教学重点

  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于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中自主感悟,教师只能适时而恰当地引导、启发、点拨、唤醒,进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课堂中,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逐层深入地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利用文本层层深入,促进学生自主学*

  学生是学*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这一点我很没有把握。因为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节课我抛下顾虑,尝试着要学生自主学*。课堂证明,只要引领得当,教师是完全可以放手的。

  课堂中我以“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入手,学生通过读文得出自己的感悟:“这是一个创造了奇迹的老人”、“这是一个执着的老人”、“这是一个有着坚定不移精神的老人”……,我再问:“那么,你看到这些不同的评价语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我相机板书:“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然后让学生默读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读懂了老人创造奇迹的了不起。接着进一步体会“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深刻领会了老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畅谈个人感受,层层深入地、积极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教授方法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在新授前,我学*杨老师,回顾了品读文章的方法,提醒学生发现作者怎么写的秘密,再抓住关键句“20xx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来反复的理解,有感情地品读,了解了老人创造的奇迹,深切体会到老人植树造林的艰辛,感受了老人高大的形象,更为老人绿化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无私情怀而感动。最后在满怀崇敬、感动之中齐呼课题《青山不老》,借助文本的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四、恰当运用评价语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舞。”激励是激发能量的导火索,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唤醒做人的自信,找到奋斗的航标。课堂上如何激励学生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呢?我学*了很多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适时地用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不吝啬自己的赞美,真诚的表扬他们,热情地感染他们,唤醒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实现了他们作为学*主体的主导作用。

  五、教学中的遗憾

  1、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少,形式单一,老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2、教师的预设过多,引导方面稍显僵化。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教师小结时应该回扣板书,更显课堂完整性。

  5、教师的表情还要更丰富些。

  上完这一堂课,我认识到了略读课文应该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势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可以说:略读课,就是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说得更少、更精到。

  今日我与孩子们一齐学*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教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景,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必须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学生经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经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取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应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经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立刻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之后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经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5)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9篇

  青山不老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自学完成本班的学*任务。阅读小贴士提出了“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个奇迹,联系课文材料,思考作者为什么说‘青山不会老&rdquo&“三个问题。另外,理解课文的主要材料和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程要学*的材料。根据本课程的学*目标,我将课堂教学分为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活力介绍阶段。教师播放Northwe的图片圣山西,用声音和情感的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一种奇妙的陶醉状态,也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老人创造的奇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技巧自学。在阅读图片、评论和讨论之后,在自主、合作和探索问题答案之后,孩子们在阅读中思考和解决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快乐分享阶段。我让学生们按照自学小贴士进行汇报,其中3700亩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我引导孩子们用我们学校进行比较,让孩子们了解3700亩大约是我们学校的100亩,让孩子们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确实是一个无法忍受的奇迹。最后,到了我使用它的阶段。我的.设计是让孩子们给老人们写一些感人至深的获奖词,让文字升华。

  我对全班都很满意,因为学生们学*容易,达到了较高的目标。抓住学*重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为基础的略读课教学理念。在快乐分享阶段,同学们动情朗读,感受到老年人与环境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缺点

  1、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相对单一,指导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2、学生课堂阅读不到位,学生小组讨论时间不够,教师缺乏情感性阅读指导。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希望学生花更多的时间体验课文,与课文对话,并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在未来开设更好的语文课。

  今天教完了阅读课文《青山不老》,回忆起最*一期《小学语文教师》中专家关于阅读文章教学的讨论,有些感想,记录于此。

  1、要把握好阅读课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阅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阅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呢?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学生而言,不管精读还是阅读课文都是新知,他们认知水*的提高,学*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启发。所以,阅读课文的教学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过多引导,要把握一个“度”。教学课文《青山不老》,我在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进行点拨,把握学和导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

  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是本册教材教给学生重要的读写方法。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是需要教师抓主要问题、找准切入点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通过三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的。

  第一个是上课伊始,为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

  第二个是在感受老农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一个人长时间呆在家里的感觉,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沟里的艰难;

  第三个是在拓展延伸处,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能为保护环境、绿化家园做点什么。三个切入点,三处联系实际,恰当准确,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涵,强化了学*方法。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课教学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这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做到了简约而高效。首先我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对晋西北的恶劣的环境有直观形象的感受,通过课文第二段中的描写来进一步感受这种险恶的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巨大考验。然后学*第一和第五自然段,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另一幅完全不同的被绿化后的画面,同时创设一个说话训练的环节,当风沙袭来时,树是怎么做的,当暴雨来临时,树又是怎么做的,再通过前后环境变化的对比朗读,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植树造林的意义,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老汉所创造的真是一个奇迹。第三个环节是探究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第四部结合“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这句话,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的品悟及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中,比较突出语言的训练,但是人文情感又在朗读和说话中自然得到升华,学生对老汉精神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到位,可以说做到水到渠成,并没那种割裂生硬的感觉。

  今日我与孩子们一齐学*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教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景,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必须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学生经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经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取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应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经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立刻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之后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经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重视学生概括本事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我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本事,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能够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可是教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经验的教师学*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早晨,和南楼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同学一起学*了《青山不老》一课。到现在心情还是难以*复,不知为什么那么容易感动,和同学们一起学*的过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直在我眼前盘桓,他的坚毅不屈、无私奉献、拳拳爱心……当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动的是眼前这群孩子,你听他们的学*心得多么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了这片奇迹,他把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无限的价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么无私的老人,他已经与这片青山融为一体,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

  课文学到最后,孩子们对老人的那份情怀已然透彻地理解,于是就势让孩子们有感情地读,在悠扬的乐声中,那片绿意荡漾的山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一个女孩子说:“我仿佛听到了鸟儿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这美丽的绿洲,歌唱它们美好的家园”“我仿佛看到了每一片树叶都闪动着生命的光”一个女同学补充;“我还听到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好美!”小胖墩儿真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们对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的这片山林充满了喜爱,对老人充满了敬重与钦佩。读到作者梁衡看着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这句时,同学们的情感已经达到高潮,有人说:“老人给子孙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时也留下了一种永远不灭的精神——无私奉献、坚定执着”;有人说“是啊,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话‘有了这黄土,绿树才得以生长,有了绿树才守住了这片土。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这片热土!”

  最后,用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全班齐颂八个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文章脉络清晰,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选编课文的意图:

  一是从这位普通的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

  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进一步学懂课文,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导入课文时,引导学生谈一谈我国晋西北的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

  学生是学*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案”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教学课文《青山不老》,引导学生从阅读提示中,提炼问题、学*方法,是自主研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的关键。因此,小组合作探究这一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思考、批注,六人一组,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运用多种方法相机点拨、启发、唤醒,引导学生读文,进一步走进文本,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内涵、体会情感。例如,学生交流汇报对句子的理解“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面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时,有的同学说,这是个比喻句,把坐的土炕比作船,把风声比作涛声,把树叶上的光泽比作波光;有的说,这样写让我们感受到窗外的杨柳浓密葱郁,漫山遍野,绿意盎然;还有的说,读了这段话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就在林中漫游……讨论到此学生对老农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又展开讨论,纷纷讲述自己的看法……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全文的中心句,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通过课前预*,自主学*、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引领,使学生对老农艰苦创业取得成就的感叹转移到对老农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加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存在的不足: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小组的合作学*。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精彩的课。

  今天教完了阅读课文《青山不老》,回忆起最*一期《小学语文教师》中专家关于阅读文章教学的讨论,有些感想,记录于此。

  1、要把握好阅读课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阅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阅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学生而言,不管精读还是阅读课文都是新知,他们认知水*的提高,学*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启发。所以,阅读课文的教学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过多引导,要把握一个“度”。教学课文《青山不老》,我在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进行点拨,把握学和导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

  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是本册教材教给学生重要的读写方法。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是需要教师抓主要问题、找准切入点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通过三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的。

  第一个是上课伊始,为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

  第二个是在感受老农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一个人长时间呆在家里的感觉,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沟里的艰难;

  第三个是在拓展延伸处,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能为保护环境、绿化家园做点什么。三个切入点,三处联系实际,恰当准确,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涵,强化了学*方法。

  《青山不老》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动静结合 自主学*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 突破难点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及时反馈 检测效果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6)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归宿、盘踞”等词语。

  2、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

  3、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2)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学*生字词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迹

  1、老人创造了怎样了不起的奇迹

  2、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人在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痛苦?在困难与痛苦面前,老人仍然种树,说明老人具有什么精神?

  2、老人为什么非要种树?

  3、议一议,“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是什么?

  四、总结课文,说说青山不老。

  五、课堂练*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徐琴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及时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教学目标】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满眼绿波的林海在15年前是怎样的吗?出示图片。 2、将这寸草不生的黄土改造成满眼绿波的林海,是何方高人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

  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⑴ 读:指名读,齐读。 ⑵ 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

  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

  1、从数字理解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方米)3700亩是多少*方米? 667*3700=2467900*方米=246.79*方千米

  这就是“奇迹”的意思。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篇(扩展7)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菁选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4、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去感受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出疑问:青山不老什么意思?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弄明白的一个话题。在课题上加上一个醒目的问号。

  (二)自读课文,初步理解青山不老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青山不老什么意思?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青山不老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青山不老。

  1、课文中是写谁让这青山不老的?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齐读此句话,引导同学想象。(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此时你觉得这位老人在你面前是什么样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无比崇敬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2、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呢?大环境:自然条件恶劣;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苦。

  3、此时,你认为青山不老仅指树木苍翠,绿意盎然吗?还指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默读课文,迅速在书中找一找。理解重点句“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5、回归课题,理解课题,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6、指导写法。

  (四)畅谈感想,深化主题

  (课件出示图片)巍巍青山常绿

  白发老人沉思

  1、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些什么?

  2、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五)课堂作业

  1、读记词语。

  2、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教学目标】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满眼绿波的林海在15年前是怎样的吗?出示图片。 2、将这寸草不生的黄土改造成满眼绿波的林海,是何方高人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

  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⑴ 读:指名读,齐读。 ⑵ 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

  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

  1、从数字理解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方米)3700亩是多少*方米? 667*3700=2467900*方米=246.79*方千米

  这就是“奇迹”的意思。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环境的险恶。)

  出示晋西北大风、干旱、霜冻、沙尘现象的材料(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汉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学生回答。读第三自然段。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四、解读奇迹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汉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出来了,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齐读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在字面上是什么意思?理解得不错。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

  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再一起读以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略到了——青山不老(齐读)

  五、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已经种了____年树,绿化了____,造了____,3700亩林网,这是____。老人觉得____,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____,他是真的与____。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说得真好!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淳朴顽强、不善言表。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什么?他想对年轻人说什么?他想对我们说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说出他心中的话。

  3、背诵背环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5)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效课堂,及时反馈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

  在我看来,“有效练*”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有效作业”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一个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龄,该怎样度过晚年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就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这节课我们来学*《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2、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⑴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⑵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⑶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⑷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点拨: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让学生计算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⑶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板书作用(保持水土)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所以,作者在离开老农的小院时,深有感触。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触吗?

  2、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⑴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⑵每人想一句宣传环保的口号或标语。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学*这位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流进每一人的心中!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简单易懂,我是按照学*提示中的问题设计这节课的,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注重点拨,引领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教学思路清晰,由老人年龄的“老”到老人精神的“不老”,始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略读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

  谈话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老人年岁老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重点词语:离世、过世、出不来了。紧接着把话题转移到“奇迹”上,再读课文,找出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引导学生感情朗读那个概括性的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为了让学生感受老人功劳之大,让他们计算一下3700亩相当于49358个教室的面积,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充满对老人的敬佩之情的基础上,再读概括性的句子,重读“了不起”,学生读得相当有激情。接下来再找出具体描写这个“奇迹”段落,围绕这两个段落,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山林的美观、壮大,作用多(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蓄养水源)。并闭眼想象林海之美,借助课件加深感受,深深体会老人创造奇迹的不*凡。而后又转移话题,让学生找出这一奇迹是在什么环境下创造的,课件展示晋西北恶劣自然环境,并想象老人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一个场景,明白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

  最后,从作者感触较深的句子中,理解“另一种东西”,“青山不老”的含义,让学生谈感想或思考宣传口号,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学*老人绿化家园、美化荒山的精神。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认读生字词语。

  ⑵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①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②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③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④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⑶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⑴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⑵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20xx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目标

  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

  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四板块:抓关键句,学*表达观点的方法

  1、“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请你默读课文,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青山为什么不会老的?”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到青山本身是不会老的。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的青山会长久不老的依据。

  学生找出关键句,进行交流。

  我们怎样根据找到的句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示范的。

  指名读。如果把这段话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前面在写什么?后面在写什么?师生合作读这两部分。

  所以,作者的方法就是:先把事实说清楚,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现在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根据刚刚找到的关键句,运用作者这种方法,把你的观点说清楚“老人的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这是我们找到的“青山不老”的第一层意思,那另一层呢?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

  预设二:学生谈到老人的精神不会老。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精神不会老的依据。

  交流学生的想法。

  3、是啊,老人在这么险恶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下,用了15年……

  你们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

  也许同学们对这些数字没有感觉,我们来看: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148个鹤浦小学,4万多个普通教室……通过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带着这个感受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在老人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以前这里风沙四起,如今这里……以前这里是怪物盘踞之地,如今这里……以前这里的大风能逆吹牛马使倒行,如今这里……这就是了不起的奇迹。这就是奇迹背后的故事。

  5、现在,请你连起来说说青山不老的另一层含义。

  6、相信现在你会回答《语文作业本》第二题了。请把它完成吧!

  7、同学们,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他不朽的精神,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拜之情再读读这句话——十五年啊……

  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青山……

  第五板块:总结全文,情感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学到了用事实来表达观点的好方法。

  其实这样的植树英雄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去了解《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吕梁“植树英雄传”》、《“野人”张侯拉》……正是有这些植树英雄,我们的`大地才会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抓关键句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并初步了解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方法。因此,我依托导读中的关键*题和作业本中的鱼骨图,再次巩固运用第三单元学过的“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进行整体感知,借助鱼骨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通过以一扶一放形式,让学生自主学*抓关键句,学*作者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从而掌握阅读方法。

  这节课的重点:一是再次操练和巩固之前学过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二是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落实,通过扶放,有重点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操练,逐步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三是将《语文作业本》落实到课堂学*中,关键*题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一开始我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找不准“着力点”,教学往往会偏向课文内容的讲解,忽视方法的学*,所以最后学生的学*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在磨课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找准“着力点”,设计层层递进的语文活动,整节课才能突出重点,实现一课一得。通过一次次磨课,我领悟到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

  一、【教学目标】

  1、紧扣“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的热爱,以及绿化家园的艰辛与毅力。

  2、围绕“学疑”,抓住关键疑问,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通过阅读、感悟、练笔,体会人物情感,领悟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绿化家园的艰辛与毅力。

  三、【教学预设】

  四、【唤起感动】发现一道风景

  五、【学情交流】感悟一片情怀

  1、围绕《“感动中国”推荐表》,交流预*收获

  2、围绕《我的`阅读疑问》,盘点预*疑难

  3、梳理学情疑问,确定学*目标

  六、【聚焦“奇迹”】体验一段人生

  话题一:“15年创造的奇迹”

  1、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

  2、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3、从小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年龄——体味生活——深化奇迹

  话题二:“15年奇迹的背后”

  1、出示村干部的《工作手记》,练笔,交流

  2、出示《造林功臣碑》的文字,齐诵,提升

  3、回归学情疑问,讨论交流,深化解读

  七、【推荐阅读】铭刻一种记忆

  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杭州市大关苑第二小学沈建炬)

  B案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讲读法 小组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这是个什么字?谁来说说你对“老”的理解。

  2师:与大家理解得一样。《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板书:16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看,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请用铅笔把相关句子画出来。(巡视)画好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多媒体课件:(品读)65岁那年,……

  (品读)老人拄着拐杖,……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在读中体会老人的老。

  三、再读课文,品味“奇迹”。

  1.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

  继续交流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

  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3.让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品味奇迹。

  四、自读课文,体会环境之险恶。

  1.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到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请看——

  老人所处的'环境。

  出示多媒体课件:请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中你体会到了环境的恶劣?抓关键词。 (品读)

  2.齐读,在读中再次体会环境的险恶。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1.一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生答:植树精神)

  2.出示文章结尾:(品读)请读一读文章结尾,思考以下问题。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

  齐读句子,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3.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

  4.师: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是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5.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再次深情地读读文章结尾,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

  六、课后作业:

  1.出示多媒体课件:

  v 课后收集有关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先进事迹,并交流。

  v 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句。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68页,读一读链接。

  师:从题目“青山不老”,你想知道什么?

  生:1、青山为什么不老?

  2、青山是谁种的?

  3、题目暗含什么?(引导:等一下解决)

  二、感知奇迹,探究原因(10分钟)

  师:给大家3分钟默读课文,划一划:

  (一)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二)这样的奇迹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注意有的内容需要概括)

  3分钟过去了······

  师:哪一位同学可以告诉我,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回答:

  第一自然段

  1、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那你仿佛看到什么?(2——3min)

  2、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在说明文中是打比方。

  3、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了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概括性的句子)

  第四自然段

  1、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

  3、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种树时间长,贡献大

  师:请找出老人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这个奇迹。

  预设回答:

  大环境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2、在这样干旱、降水少的地方老人却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同学们,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老人没有放弃,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读)

  3、从这里,你看到了老人什么品质?

  生:无私奉献、不畏困苦、保护环境的决心

  4、带着对老人的赞赏,读“15年啊,······”

  小环境

  1、生活条件简陋:工具、人数、年龄。

  2、联系自然环境,想象画面:一把锄头、一个桶、年老、独自一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在这里,你看到了老人的什么品质?

  保护环境的决心、不畏困苦

  4、带着对老人的赞赏,读

  三、深入文本,体会实质

  师:同学们,老人用了15年的时间,创造了这片林,可是老人总有一天会不在,一旦某一天,老人走了,这片森林还会绿吗?

  生:会

  师:为什么?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5min讨论交流)

  预设回答:

  生: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林;有了这绿林,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从这里,你看出了黄土和绿树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正如老人和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人。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林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课外延伸:黄河这河为什么都是过半都是黄泥?

  预设回答:

  生: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辉)

  师:老人是不死之身吗?联系上下文,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生: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师: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生:青山、精神

  师:所以说,这片青山,表面是写老人种的这一片林,实质上是写?

  代代相传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看到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中心句,统领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四、小结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五、板书设计 略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一个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龄,该怎样度过晚年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就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这节课我们来学*《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2、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⑴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⑵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⑶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⑷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点拨: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让学生计算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⑶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板书作用(保持水土)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所以,作者在离开老农的小院时,深有感触。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触吗?

  2、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⑴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⑵每人想一句宣传环保的口号或标语。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学*这位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流进每一人的心中!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从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积极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资料收集,一副优美的山林图。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谈感受。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

  2、欣赏一幅优美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教师检查学*情况,认读重点词,选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3、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4、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他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的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将山沟里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5、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2)“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6、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1)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2)指导:“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原因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出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四、积累拓展

  1、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2、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这比喻句把──比作──,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段?(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⑶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5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好,我们一起来深情的读读这句话吧!

  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第3自然段)

  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出示: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