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9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 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 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⑴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 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 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这比喻句把──比作──,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这么美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段?(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⑶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5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好,我们一起来深情的读读这句话吧!

  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 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 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 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 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码 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 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第3自然段)

  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出示: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2、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

  二、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的阅读要求。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自由读课文,感悟奇迹。

  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学生讨论回答

  2、解读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

  明确:很长

  师: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

  生:(齐读)绿化了8条沟、7条防护林带、3700亩林网

  师:一亩约667*方米,我们罗店中学的校园面积差不多30亩,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停顿)(123个)

  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

  师:(引)奇迹已然创造,我们就要用心去品读,找出具体描写这一奇迹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第一自然段

  师:(引)树木营造了欲滴的绿色,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那么这里的树是什么样的?

  生:读(杨树、柳树一层层的绿梯)

  师: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树土的关系在老人心里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明确: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土地是庄稼人的**,农民有了沃土才会有希望,而树恰恰是保证水土流失的关键,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这树是他的**,这树是他的希望,这树就是诠释他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四、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同学们,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植树就这么难呢?

  明确:大环境,风沙肆虐

  明确:干旱、霜冻、沙尘暴

  明确:环境异常险恶

  知识链接

  师: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明确:早出晚归

  明确: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明确: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五、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明确: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引)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六、畅谈感想

  师: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拓展与延伸】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绿化状况和相关的感人束缚。

  【重、难点突破】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黄土高原的情况吗?向学生展示图片并进行相关讲述。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一位老人却创造了一个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迹。

  板书:青山不老

  二、学*课文,看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教学提示: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采取自主学*与合作探究学*相结合的方法学*本课。

  教学参考:

  如,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在学生对老人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座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三、思考交流“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

  教学提示: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可以适当穿插课外资料,或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运用对“金色的鱼钩”和“金色的脚印”等课文中的学*方法来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含义,可以比较轻易地突破重点。

  教学参考: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精神是永远不会老的。

  四、课文总结

  教师小结: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五、作业

  找一找有关绿化荒漠与荒山的先进事先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4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你们想认识他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来走*这位老人。(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初读,概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人物是谁,他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检查,反馈。

  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高照小学=25亩

  几所高照小学=3700亩(148)

  我们一起朗读,读出“了不起”。

  三、紧扣青山,感悟精神。

  (一)希望的青山

  老人到底创造了一片怎样的青山?找出描写青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自读,勾画,做批注)

  出示句子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美丽、充满生机、茂密……)

  师: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让我们甜美的读一读。

  师: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

  出示句子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坚强、勇敢、生命力顽强……)

  男生齐读,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

  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

  (二)险恶的环境

  为什么说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是一个奇迹?(生默读思考、自由发言)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的确是一个奇迹!(板书环境险恶)

  (三)伟大的品性

  老人在创造青山的伟大奇迹中,你看到了老人身上的哪些品质和精神?(学生自由说)

  文章是如何赞美老人的?

  出示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齐读。

  学生质疑。

  预设:1: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2: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解答疑问。

  让我们用赞美崇敬的语气再读读这几句话吧(板书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大家朗读文章结尾,“青山是不会老”的是什么意思?(学生自己说)

  小结:是的,老人伟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像青山一样永葆青春,老人的精神将会被这片土地上的子子孙孙传承。是的,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拓展练*

  1、学*小练*笔。

  摸着这块石碑,你想_________地对老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绿意盎然的树林,你想___________对全世界人说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小结。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讲读法 小组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这是个什么字?谁来说说你对“老”的理解。

  2师:与大家理解得一样。《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板书:16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看,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请用铅笔把相关句子画出来。(巡视)画好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多媒体课件:(品读)65岁那年,……

  (品读)老人拄着拐杖,……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在读中体会老人的老。

  三、再读课文,品味“奇迹”。

  1.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

  继续交流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

  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3.让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品味奇迹。

  四、自读课文,体会环境之险恶。

  1.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到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请看——

  老人所处的环境。

  出示多媒体课件:请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中你体会到了环境的恶劣?抓关键词。 (品读)

  2.齐读,在读中再次体会环境的险恶。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1.一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生答:植树精神)

  2.出示文章结尾:(品读)请读一读文章结尾,思考以下问题。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

  齐读句子,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3.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

  4.师: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是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5.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再次深情地读读文章结尾,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

  六、课后作业:

  1.出示多媒体课件:

  v 课后收集有关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先进事迹,并交流。

  v 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句。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7

  【课前准备】

  1、*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认读生字词语。

  ⑵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①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②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③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④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⑶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⑴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⑵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展示并交流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

  2.通过深入阅读,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通过深入阅读,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风荡漾,叶间闪着粼粼波光。这如画的景色,让你一定想到了今天我们要学*哪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展示并交流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你在预*时自学到了哪些字词,待会儿选择一个你最想让大家积累的介绍给我们。

  2.学生浏览过课文后,师:我们在向大家介绍时要注意什么?(要讲清楚、讲正确;还要讲清自己积累的方法和为什么要积累。)

  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结:看来同学们不仅在预*时自学词句,还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积累,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积累,真会学*。

  5.下面请你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过课文后,谁能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先让两名学生试着说说,肯定学生能抓住主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来概括。[老师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概括出板书:老人创造绿洲]

  设下悬念:对于这篇文章来说,仅说出老人创造绿洲,就完整了吗?还缺点儿什么吗?看来把主要内容概括清楚、全面,还需要我们深入阅读啊。”

  (四)深入阅读,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2.交流批注。

  3.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总结出什么情况?什么奇迹?概括出板书: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造福于人]

  4.看,我们深入阅读后,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是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桌两个人再相互说说主要内容。指名说。

  5.阅读记叙文时尽管我们都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去概括主要内容,但我们还要注重事件存在的特殊性。

  (五)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1.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读过课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学生写感受,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出学生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老人的精神品格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个角度去写感受。

  3.是呀,连绵的青山代代常绿;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将永存![板书红字:精神永存]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画下来,再读一读吧。指名朗读。出示,齐读。

  作者的感受写得含蓄,富有哲理,让我们学到了虽然表达同样的意思,还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特别是他在结尾用了一句更加含蓄凝练的话,概括出了他结识老人后的感受,那就是──“青山是不会老的。”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课题──“青山不老”!

  (六)作业:

  1.将自己课上没写完的感受修改完善。

  2.把作者含蓄表达的感受摘录在积累本上。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9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个山沟,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景色如诗如画。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了:《青山不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昨天老师不知大家预*了课文,“青山不老 ” 在文中的什么地方出现的?这是写作者感悟的一个句子。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悟?“青山不老 ”到底是什么意思?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老人___艰苦的条件下__创造了奇迹__,感悟___)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⑶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读)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⑴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从文中找一找, 画一画。把自己的感受写一些。(文章哪里写的?)

  读一读(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⑵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出示图片)(再读,应该怎么读?)

  小结: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如今,这里沙漠变绿洲啊!

  你能够说说,老人栽树的意义吗?

  这些树木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又起什么作用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着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是啊:黄土和树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黄土为树提供了营养,而树木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

  这种关系正如老人与青山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

  一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15年如一日,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他是怎么想的?(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

  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指导理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应该带着什么样语气起来读?读一读。)

  交流:作者从这位老人的身上领悟到了“青山是不会老的”。

  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再读全文,积累拓展,练*了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对自己说点什么呢?我们能够做的又有什么呢?

  总结:绿化、植树造林的路任重而道远哪!只有一个老农是远远不够的。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老人 15年 8条沟 7条防风林带 3700亩林网

  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9篇扩展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9篇(扩展1)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9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4、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去感受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出疑问:青山不老什么意思?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弄明白的一个话题。在课题上加上一个醒目的问号。

  (二)自读课文,初步理解青山不老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青山不老什么意思?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青山不老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青山不老。

  1、课文中是写谁让这青山不老的?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齐读此句话,引导同学想象。(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此时你觉得这位老人在你面前是什么样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无比崇敬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2、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呢?大环境:自然条件恶劣;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苦。

  3、此时,你认为青山不老仅指树木苍翠,绿意盎然吗?还指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默读课文,迅速在书中找一找。理解重点句“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5、回归课题,理解课题,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6、指导写法。

  (四)畅谈感想,深化主题

  (课件出示图片)巍巍青山常绿

  白发老人沉思

  1、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些什么?

  2、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五)课堂作业

  1、读记词语。

  2、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这位老农身上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祖国的坚定决心。

  2.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的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去读?(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吗?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第3自然段)

  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板书:

  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

  请谁来读读呢?(指名学生读)

  四、课外拓展。

  1.我们把这位可敬的老人推荐为“感动*”的候选人,请你替他填一份简历。

  姓名:性别:年龄:住址:

  主要外貌特征:

  生活*惯:

  主要感人事迹:

  2.巩固小练笔: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了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3

  【基础知识积累】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情感与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拓展与延伸】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绿化状况和相关的感人束缚。

  【重、难点突破】

  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黄土高原的情况吗?向学生展示图片并进行相关讲述。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一位老人却创造了一个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迹。

  板书: 青山不老

  二、学*课文 ,看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教学提示: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采取自主学*与合作探究学*相结合的方法学*本课。

  教学参考:

  如,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在学生对老人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座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三、思考交流“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

  教学提示: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可以适当穿插课外资料,或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运用对“金色的鱼钩”和“金色的脚印”等课文中的学*方法来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含义,可以比较轻易地突破重点。

  教学参考: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精神是永远不会老的。

  四、课文总结

  教师小结: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五、作业

  找一找有关绿化荒漠与荒山的先进事先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文字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4

  【基础知识积累】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情感与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拓展与延伸】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绿化状况和相关的感人束缚。

  【重、难点突破】

  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黄土高原的情况吗?向学生展示图片并进行相关讲述。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一位老人却创造了一个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迹。

  板书: 青山不老

  二、学*课文 ,看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教学提示: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采取自主学*与合作探究学*相结合的方法学*本课。

  教学参考:

  如,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在学生对老人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座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三、思考交流“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

  教学提示: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可以适当穿插课外资料,或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运用对“金色的鱼钩”和“金色的脚印”等课文中的学*方法来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含义,可以比较轻易地突破重点。

  教学参考: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精神是永远不会老的。

  四、课文总结

  教师小结: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五、作业

  找一找有关绿化荒漠与荒山的先进事先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文字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今天我们学*: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也就是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孙)你为他感动吗?

  3、所以,在作者告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让生谈谈对这些话的理解。带着对老人的无限敬佩读一读。

  教师点拨:老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指转化为他所创造的一片绿洲,还包含了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精神。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老人的生命价值无限。)也就是老人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长。

  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或:因为青山饱含了种树人(山野老农)绿化环境、保护家园、为民造福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子子孙孙将会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保护好家园,青山就会长得更加茂盛,所以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交流感悟。

  如:

  1.你想对山野老农说些什么?对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2、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什么?

  3、讲一讲自己身边保护环境的事例。

  4、学*篇末点题的写作方法。

  五、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自然环境):险恶

  奇迹(创造绿洲)老人精神永垂不朽

  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辛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

  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课件pocomaker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

  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板书:青山不老)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时间——3分钟

  2、引导学生勇于讨论和交流对文章首次感性认识,尝试地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钟

  (先介绍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师: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样的特点?(晋西北的一位老人;老——81岁、瘦小、孤单一人)(板书:人物、特征)

  通过初步的了解,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觉得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板书:事件)

  (先让每个学生牛刀小试,问题由浅入深)

  3、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5分钟

  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肆虐、盘踞、淤泥、归宿、风雨同舟

  〔1〕阅读“课文提示”,带着提示的问题自读课文

  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辛的情况下创造的)

  〔2〕说说文章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为什么?

  〔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又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课时总结——2分钟师:通过对文章信息的提取,我们基本上整体感知了课文;同时同学们还就作者的叙事意图进行了大致的品论,好,下节课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表达语言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深刻的分析。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理解句意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要点,并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文章优美的语言。(板书:16、青山不老)

  1、朗读第1段,展开想象并思考段中两个“全”字体现了作者此时此刻什么样的感情。3分钟

  2、朗读第2段:5分钟

  ①这是*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三个“是”突出了什么,又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体会“竟”字的意义。

  3、浏览第3——6自然段:15分钟

  ①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种树是选择,青山是归宿”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情?

  ②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这里除了告诉我们这里的山改变了形貌,更蕴藏着什么?(老人们的精神在祖国各地无处不在,我们的自然环境也在逐渐改善。)

  ③理解第3、6段省略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板书:……——)

  ④联系上下文,说说老人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周边像老人一样的人。

  使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感悟和敬仰为环保事业做出的精神。

  二、升化主题——7分钟

  1、“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终有一天,老人会不再出来,那我们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的事业该何去何从?

  让学生自主产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共同参与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

  2、学*课文以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认识,同时也产生哪些问题?(板书:青山不老)

  三、课堂小练笔(6分钟):

  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并交流所写感受。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人物:老人

  特点:81岁、瘦小、孤单一人

  事件: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7

  一、先学导航

  1.这篇课文我读了()遍。我认为自己读得(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组内伙伴评价:(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看拼音,写字词。

  ànɡnuèùū

  土()肆()盘()()泥

  3.在括号里填适当的字组成词语。

  风雨()三()五()山川()日()同()

  参天的()险恶的()感人的(

  4.课文内容我知道。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15年的时间在( )。

  二、重点研读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划出。找好后再读读句子,写上体会。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当堂小检测

  1.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知识链接

  晋西北在山西,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去相毗邻,自然条件恶劣。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认识“植树”。

  1、记得我们学过一篇文章——《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挺立在戈壁滩上,阻挡风沙的侵袭,为铁路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2、出示沙尘暴的图片。

  3、引导学生谈感受。

  师:我国的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沙尘暴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植树造林成了保护家园,绿化家园,美化家园的重要举措。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晋西北的老人,感受他将荒山变为青山的感人故事。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进而认识植树造林的意义,为下文理解老农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可贵精神做下铺垫。)

  二、了解内容,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部分词语。

  3、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加以说明)

  4、师生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要点:引导学生抓住数字,朗读体会,让学生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继而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课件出示句子:“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点拨要点: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朗读课文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盎然的山林景观,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从而深刻的感受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

  三、朗读句子,品味“艰辛”。

  1、师:奇迹是喜人的,但是,奇迹的背后,又是怎样的艰辛?

  2、再读课文,思考问题: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老人植树的艰辛和精神的可贵。

  3、师生交流。

  4、点拨要点:

  ①、山沟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②、老人年老、瘦小。

  ③、生活条件艰苦。

  ④、同伴、老伴相继逝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四、领悟“背影”,深化人物。

  1、师:多么可爱可敬的老人!他的高尚,他的坚持,让来访的作者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临别时,作者有段精彩的描写。

  2课件出示句子:“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师:一个酸字,蕴含着作者太多太多的情感!想想:作者为什么会“酸”?

  3、师生交流。

  (点拨要点:酸,一为“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者感到伤感,二为老人的精神,老人的付出,老人的坚持让作者感动不已。)

  4、师:老人深知: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为了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为了造福子孙,老人就这样在山沟里默默坚守着。

  5、出示老人背影图,师配乐深情朗读:望着老人瘦小的背影,多少往事涌上了心头:那一次,狂风大作,老人顶着大风,扶起那倒下的一棵棵树苗;那一次,老伴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料理完丧事,老人又扛起铁锹走进了山沟里;那一次,女儿又来接他到城里去享清福,老人只是摇头,他说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6、看到老人的背影,你还想起了什么?请用笔写下来(可仿照以上排比句式)

  7、学生小练笔。

  8、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此设计意图有三:一、以一个“酸”字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老农的感情,联系上下文,再次深化老人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引起学生的再次共鸣。二、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是对课文句子的再次练*和对文本的拓宽,对学生也是一次不错的练笔的机会。三、大大的强化了老人的形象,使得老人的形象、老人的精神更加的立体化,更加的深入学生的心里,为后面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做好铺垫。)

  五、理解文意,升华主题。

  1、师:把贫瘠的山沟变为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青山,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当告别老人的时候,除了感动,一番肺腑之言涌上了作者心头。

  2、出示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3、点拨要点:“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4、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片绿意盎然的青山,而更应该是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和不畏艰辛的高尚精神,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六、拓展延伸,影响你我。

  1、师:今天,我们的心灵因一位*凡而又不*凡的老人而震撼。地处不同,年龄不同,我们不可能像老人一样扛起铁锹走进山沟,但是,绿化家园,美化家园却是我们和老人一样的情怀。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

  2、作业、

  ①、为学校的花圃、宣传栏、植物园、饭堂等地方设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②、爱护环境,我从小事做起:

  用如下句式写写:

  爱护环境,我从拧紧水龙头做起。

  爱护花草

  ……

  整理好,尝试成为班级环保公约。

  (设计意图:学生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继而引导学生不单从精神上敬佩他,更应该从行动上效仿他,从身边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使语文课堂更好的`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精神永存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

  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课件pocomaker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

  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板书:青山不老)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时间——3分钟

  2、引导学生勇于讨论和交流对文章首次感性认识,尝试地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钟

  (先介绍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师: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样的特点?(晋西北的一位老人;老——81岁、瘦小、孤单一人) ( 板书:人物、特征)

  通过初步的了解,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觉得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板书:事件)

  (先让每个学生牛刀小试,问题由浅入深)

  3、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5分钟

  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肆虐、盘踞、淤泥、归宿、风雨同舟

  〔1〕阅读“课文提示”,带着提示的问题自读课文

  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辛的情况下创造的)

  〔2〕说说文章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为什么?

  〔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又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课时总结——2分钟 师:通过对文章信息的提取,我们基本上整体感知了课文;同时同学们还就作者的叙事意图进行了大致的品论,好,下节课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表达语言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深刻的分析。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理解句意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要点,并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文章优美的语言。(板书:16、青山不老)

  1、朗读第1段,展开想象并思考段中两个“全”字体现了作者此时此刻什么样的感情。 3分钟

  2、朗读第2段:5分钟

  ① 这是*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三个“是”突出了什么,又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体会“竟”字的意义。

  3、浏览第3——6自然段:15分钟

  ①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种树是选择,青山是归宿”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情?

  ②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这里除了告诉我们这里的山改变了形貌,更蕴藏着什么?(老人们的精神在祖国各地无处不在,我们的自然环境也在逐渐改善。)

  ③ 理解第3、6段省略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板书:…… ——)

  ④ 联系上下文,说说老人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周边像老人一样的人。

  使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感悟和敬仰为环保事业做出的精神。

  二、升化主题——7分钟

  1、“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终有一天,老人会不再出来,那我们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的事业该何去何从?

  让学生自主产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共同参与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

  2、学*课文以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认识,同时也产生哪些问题?(板书:青山不老)

  三、课堂小练笔(6分钟):

  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并交流所写感受。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人物:老人

  特点:81岁、瘦小、孤单一人

  事件: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9篇(扩展2)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6篇

  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1、课前,我让同学们查找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我也准备一些有关资料以及音像资料。

  2、进入新课前,我播放了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音像资料,看完后让学生畅谈感受,是他们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3、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

  (1)重点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朗读、质疑问难、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人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使恶劣险峻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2)对奇迹背后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从这座山沟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考虑,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老人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

  4、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旨。这里我适当的穿插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感悟:如果每个人都能去做那不叫奇迹,奇迹是做了每个人都没有做完的事,不管多么艰辛。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创造的;联系课文资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为我供给了这篇课文学*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我追问:“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常”“肆虐”“盘踞”“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又经过“就剩一人”“离世”“过世”“81岁”“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来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在引导学生理解“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体会,我出了一道算术提让学生计算。一亩=667*方米,3700亩=2467900*方米。如果我们的教室是60*方米,那么就有41131间教室那么大,如果我们的学校有70间教室那么大的*面,那么就有588间学校那么大。学生经过计算,发出了惊叹,我问:这是个奇迹吗?学生异口同声:“真

  是个奇迹啊!”他们还在回味。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处理的地方。我为这个点设计了几个台阶: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础;理解“另一种东西”,经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终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是因为学生学得比较简便,并且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细想教学过程,我认为自我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学*重点,有略也有精。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我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至于是‘忽略’的阅读……”所以略读也需要精读,仅有这样才能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了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再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应对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绿化山野,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我的额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层次井然,资料清晰。先描述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副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之后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最终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以“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经创造了这块绿洲”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想象作者在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心境会怎样再找找出体现老人年纪的语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学生经过读句子想象,一个饱经风霜、脸上刻满岁月痕迹、手上长满老茧的晋西北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之后我让学生找找如此年迈的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经过找句子、想象画面、谈体会,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然后立刻组织学生找一找老人再怎样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这片奇迹。在交流中插入晋西北的资料,让学生想象老人植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绿化山林、造福后代的执着精神所震撼。此时再读“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时,学生充满了对老人的敬重之情。因为这个教学环节比较深入,所以学生对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永远不会老的”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最终以小练笔“如果为老人塑造了一座铜像,你站在铜像前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心里话”结课,学生在写话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样伟大的精神。

  我觉得每单元的略读课文应当是让学生在前几篇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课中运用,这样的文章教师应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我去学。纵观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自我觉得从让学生了解一位老人在十分艰苦的环境里创造的奇迹,到最终集中体会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时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当,情感体验层层深入。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学生自读自悟的氛围,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让学生由文章资料联系实际想开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异常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朗读本事。但整堂课教学节奏有些前松后紧,导致课堂时间不够,对学生的回答反馈语言还有待于再细化。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

  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

  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

  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我追问:“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常”“肆虐”“盘踞”“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又通过“就剩一人”“离世”“过世”“81岁”“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来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

  在引导学生理解“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体会,我出了一道算术提让学生计算。一亩=667*方米,3700亩=2467900*方米。如果我们的教室是60*方米,那么就有41131间教室那么大,如果我们的学校有70间教室那么大的*面,那么就有588间学校那么大。学生通过计算,发出了惊叹,我问:这是个奇迹吗?学生异口同声:“真是个奇迹啊!”他们还在回味。

  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处理的地方。我为这个点设计了几个台阶: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础;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是因为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而且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细想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学*重点,有略也有精。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至于是‘忽略’的阅读……”因此略读也需要精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学*目标定位:资料上做到3点:

  1、粗知大意,这篇课文讲的是这些人和事。

  2、增长见识。(世上竟有这样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启迪)。

  方法上: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训练学生略读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我执教的这一课,目标定位十分的准确: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的,联系课文资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经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2、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9篇(扩展3)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字,感受今昔的变化

  1、学*第一小节

  生自由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作者运用了()的手法,把()比作(),把()比作()。

  2、你知道吗?绿意盎然的山沟却是——

  出示第2小节

  3、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学*生字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2、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3、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4、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20XX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成立以来感动*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目标

  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

  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9篇(扩展4)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篇

  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这位老农身上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祖国的坚定决心。

  2. 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的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去读?(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吗?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第3自然段)

  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板书:

  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

  请谁来读读呢?(指名学生读)

  四、课外拓展。

  1. 我们把这位可敬的老人推荐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请你替他填一份简历。

  姓名: 性别: 年龄 : 住址:

  主要外貌特征:

  生 活 * 惯:

  主要感人事迹:

  2.巩固小练笔: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了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 /article/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险峻

  创造奇迹

  小环境――简陋艰苦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环境下创造的。

  2、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3、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知道“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关于“奇迹”的文章。齐读――“奇迹”(意思?)――是“谁” ,做了什么事, 创造了“奇迹”?

  2、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我们常常会用抓住主要人物、找准关键字词、理清主要事件的方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⑵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用了15年的时间,创造了一片绿洲,造福了子孙后代。)

  (3)字词正音(指名读,纠正或表扬――齐读。)

  二、合作探究

  1、预*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就真正走*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请大家默读链接导语,划出其中问题,课件出示: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创造奇迹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独立思考2分钟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三、交流反馈

  了解奇迹

  (一)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树却顶住了它的凶猛。

  变色字词――重读

  读读这些数字,你体会到什么?(15――时间长,8/7/3700――树多)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

  (二)“奇迹”实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

  (多媒体出示图片――“这样的画面大家熟悉吗?”在外面眼里随处可见的景色却被称之为“奇迹”,的确令人费解。――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老人实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奇迹”。――老人所居住的地方是中国的晋西北那里的环境怎样?)

  (1)课件出示句子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中国晋西北的大环境,(课件出示图片)这里长年**旱笼罩,河水干涸,植物枯竭;严寒来临的时候,冰霜封锁了大地;更可恶的是那沙尘暴,铺天盖地*卷而来,在村庄周围肆意弥漫。――所以,作者在这里用来两个词来形容,一块说――“肆虐,盘踞”。

  “肆虐”是什么意思?(恶劣的自然灾害在这里任意破坏)

  “盘踞”是什么意思?(它们岂止肆意破坏,它们还赖着不走)

  是啊!在中国的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灾害来势凶猛。请用你的声音读出它的凶猛,老师读“这是中国的晋西北”,同学读句子。

  (3)过去的晋西北,在老人长满老茧的双手改造之下,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体会到什么?――奇迹

  对比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

  (三)创造奇迹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①过去环境恶劣的晋西北如今成为绿洲,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谁创造的?

  ②瘦小老头,年过花甲开始种树,老伴和同事相继去世,请你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老人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多媒体出示句子)带着感情来读一读老人与他所过的生活。

  他是一位瘦小的老头。/他65岁开始治理这条沟。他已经81岁。

  他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抽袋烟睡觉。/与他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去世了。

  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③就是这样一位孤单的、瘦弱的老农,用了15年的时间,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创造了“奇迹”。此时此刻,这奇迹还是普通的奇迹吗?如果让你在这奇迹前面加一个形容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奇迹?(了不起

  无人能及 )

  ④请怀着对老人的敬意,用温柔的、缓慢的声音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奇迹”。

  四、体会“青山不老”

  1、女儿多次来接他,这位老农为什么不去城里享清福,而要坚持植树呢?

  书上那些句子能回答“老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植树”?

  2、生回答,多媒体出示句子: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分组朗读老人的执着。

  老人把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什么东西了?――树――谁是真正与山川共存?――老人――老人的什么?――精神――什么精神?――执着种树的精神――完整说出来――老人执着种树的精神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4、同学们,你们看,此时这青山仅仅代表了这葱郁的树吗?――还代表了老人执着的精神,老人的生命已化作绿树、精神化作树根,深深扎进泥土,守护这片土地,所以作者说“这青山是不会老的”。

  5、让我们饱含着对老人的敬意、对青山的感叹,齐读课题两遍。

  五、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

  青山不老

  大环境

  恶劣

  小环境

  艰苦

  无私奉献

  七、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讲读法 小组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这是个什么字?谁来说说你对“老”的理解。

  2师:与大家理解得一样。《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板书:16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看,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请用铅笔把相关句子画出来。(巡视)画好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多媒体课件:(品读)65岁那年,……

  (品读)老人拄着拐杖,……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在读中体会老人的老。

  三、再读课文,品味“奇迹”。

  1.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

  继续交流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

  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3.让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品味奇迹。

  四、自读课文,体会环境之险恶。

  1.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到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请看――

  老人所处的环境。

  出示多媒体课件:请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中你体会到了环境的恶劣?抓关键词。 (品读)

  2.齐读,在读中再次体会环境的险恶。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1.一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生答:植树精神)

  2.出示文章结尾:(品读)请读一读文章结尾,思考以下问题。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

  齐读句子,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3.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

  4.师: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是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5.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再次深情地读读文章结尾,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

  六、课后作业:

  1.出示多媒体课件:

  2.课后收集有关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先进事迹,并交流。

  3.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句。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