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P39-4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等活动,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数格子、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够选择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学*第五单元“面积”(板书)

  师:你们曾经听说过面积吗?(生交流)

  2、师:真不错,你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关于面积的知识,那么,你们能说说究竟“什么是面积”吗?(补充课题,生交流)

  3、师:真好,大家能说出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可是说得是否准确、严谨呢?究竟什么是面积,课本上智慧老人说得清清楚楚,你们能不用老师讲,自己看书就能把它搞明白吗?(生看书)

  4、师:好,看书以后,现在知道什么是面积吗?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师板书,生齐读)

  师:不错,书中智慧老人就是这样说的,可是,这句话有点长,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还是不太懂,谁能把这句话分开,变成两句话,是哪两句话?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呈现PPT)

  二、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谁能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

  2、师:物体就是一个东西,比如这是一本数学书,这个面叫封面,大家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那除了课本你们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生交流:(1)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2)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

  (3)屏幕表面的大小,就是屏幕的面积。

  (4)操场表面的大小,就是操场的面积。

  .......

  3、师:好了,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来说明面积。那老师也来说说我的理解,好不好?我说:黑板的面积很大。你们说黑板的面积很大吗?(生交流:教室的面积比它大,我们学校的面积比教室的面积大,安庆市的面积比学校的面积大,安徽省的面积比安庆市的面积大,全国的面积比安徽省的面积大......)

  师:那么黑板的面积很小吗?(生交流)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面积大,还有更大的,面积小,还有更小的。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实际上是几个面积相比较的结果。

  4、师:好,刚才学了这么多,我来出个题目考考大家,好不好?

  (1)师演示,首先和一位学生掌心相对,你们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生交流)

  然后,师自己双手合并,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

  (2)(师拿出一本书)你们看,这本书的表面是指哪儿呢?谁上来指指看。(生演示)谁能用面积来说一句话呢?(生交流)

  三、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1、师:好,刚才我们理解了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现在来看,第二句话“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ppt出示)说到图形,你们会画图形吗?请大家在纸上随意画三个图形。(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

  (1)师:我想问一问,你们画的图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吗?那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吗?把你画的最大的图形找出来,与同桌最大的图形比较一下,看谁的更大?把你最小的图形,与同桌最小的图形比较一下,看谁的图形更小?

  (2)师:说这个图形比较大,实际就是说这个图形的什么比较大呢?那黑板上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师:(指着一个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指哪一部分的大小?(学生上黑板摸一摸)

  (3)师:这里面积的大小是指线的长度吗?(讨论,交流)

  (4)师:(选一幅图,擦去一条线)这幅图的面积是指哪部分呢?(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讨论交流。)

  (5)师小结:哦,就像领土一样,(手指开口处),这个地方究竟归谁管,咱们无法确定,那也就无法确定领土面积有多大了。是这样的吗?那看来说图形的面积,这个图形一定要怎么样?

  2、试一试

  师:昨天晚上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女儿剪了两个长方形,分别放在两个信封里,让我今天带来給大家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你们能猜出来吗?

  (1)师:(出示信封)猜得出吗?

  (2)师:(露出一部分)现在能猜得出吗?(学生猜)

  师:仅凭图形一条边的长度,能判断出它面积的大小吗?(不能)也就是露出的部分,没有封闭,就有各种变化的可能。对吗?

  (3)师:(露出两条边)现在你能判断出谁的面积大了吗?(生判断)

  四、感知面与线的关系

  1师:面其实是由线围成的。线的变化会引起面积的变化。(出示一个橡皮筋)你们看这条线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是怎样变化的?

  2师:拿出你们手中的线,也能围成一个面吗?面积越来越大,越接*于什么图形?面积越来越小,两条线重合成一条线,就没有面积了。

  3师:刚才,我们在围面的时候,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在发生变化,可是,什么没有变?

  师小结: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五、比较面积的大小

  1、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我们怎样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呢?我们先来看几幅图形:

  (1)师:(出示图一和图二)这两幅图,谁的面积大?(小结板书:观察法)

  (2)师:(出示阴影三角形和长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

  (再出示阴影三角形和正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结板书:分析法)

  (3)师:(出示图二和图三)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结板书:重叠法)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和笑笑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出示PPT)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你能一眼看出来吗?怎么办,淘气想了一个办法,他说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能比较了。大家看,他的办法行不行?对了,笑笑也是这样想的:淘气比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师:那么,你有好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吗?我们看看奇思是怎样比较的?(出示PPT)他用的是剪拼法,先剪一剪,再拼一拼。我们来试试看,现在知道谁的面积大吗?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多少吗?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妙想是怎样比较的?她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现在你知道正方形比长方形大多少了吗?(生交流)

  2、师:你们看,我们现在不仅知道谁的面积大,还知道面积大多少。下面这个信封里也有两个带着小方格的图形,我拿出一个给你们看,这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12个方格那么大),另一幅图,藏在信封里,不过我知道它有4个方格那么大。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相差多少呢?(生讨论,交流。)

  六、总结全课

  师:我们运用小方格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注意什么?(小方格要一样大)对了,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学*“面积单位”时要运用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在课后思考和预*:为什么要有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分别有多大?下课。

  板书: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

  形的大小。

  2.在体验多种比较策略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数方格的比较方法,感受这一方法对于面积计量的意义。

  3.在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认识数学王国的一位新朋友。(板书:面积)什么是面积呢?让我们从生活中开始研究。

  二、摸一摸、比一比,初步认识面积含义

  1.教学例1。

  (1)摸一摸,感知面

  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我们将利用这些物体认识面积。(补充板书:认识面积)

  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课桌面的面,课本封面的面,文具盒盖的面,认识面。133

  (2)比一比,感知面的大小

  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

  (3)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

  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摸一摸,比一比练*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2.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

  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过渡:我们还可以通过研究围成的封闭图形更深入地了解面积。

  ppt展示大小不一的封闭图形。

  三、涂一涂、比一比,丰富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1.出示教材第58页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提出要求:把其中的正方形涂成红色,长方形涂成蓝色。

  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分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课件展示。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的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面积》,对于这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5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认识面积》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本节课是在学生己经学*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学*面积的开端,后续学生还会接触到很多*面图形的面积其中包括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面积还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因此本节课的学*可以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小组探究有关面积测量方法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几何直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特点,体会数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但缺乏理性认识的支撑。本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善于表达,其思维水*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也是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应该重点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法学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原有知识框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法确定为: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本篇课题引导学生小组探究面积大小比较过程中进行感知统一面积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科学合理的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的学*效果事半功倍,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小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结合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从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课程小结和布置作业等5个环节来展开。

  环节一:激趣导入

  本篇课题我会通过创设情境方式导入,在教学之初,呈现教室情境图,并且提出关键性问题“黑板面和**面比较,谁更大”,从而建立与本篇课题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建立这篇课题与生活的联系。

  环节二:探索新知

  在新授部分我会分两个环节来展开:

  活动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教师在引入面积概念的时候通过不断地举例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如黑板面、**面、课桌面、数学书封面,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感受面积的概念是描述物体表面的大小。通过直观的生活实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和抽象的关系。

  活动2:比较面积的大小

  这一环节我会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首先展示预先准备好的需要比较的两个图形,引导学生探究在无法直观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情况下该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将全班学生每4人分一组进行讨论,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过程中我将巡视、点拨,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发言,争对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鼓励性评价为主,不仅评价到学生的学*结果,还要评价到学生学*的过程。通过学生运用小三角形纸片、小正方形纸片和小圆形纸片辅助探究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当无法直观判断两个面积大小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图形作为度量单位,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环节三:巩固练*

  我会围绕本篇课题通过趣味竞赛的形式比赛,请学生头脑风暴生活中的还有哪些图形会研究其面积,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确。通过游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学生纷纷表达收获。使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梳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五:分层作业

  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基础作业找到日常生活中的*面图形去摸摸它的面积,拓展性作业是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12方格的有趣图形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五、说板书设计

  本篇课题使用图形结合式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是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形象直观便于理解,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认识面积

  面积:物体表面的大小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面积的含义,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面积与周长的区分,加深

  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难点:面积与周长的区分

  学*准备: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课件。

  学*过程:预设

  一、激情导课

  本节课我们学*与“面”有关的知识

  二、民主导学

  1.任务一:初步认识面

  (1)摸一模,认识面。请学生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通过更丰富的素材,积累比较面的的经验。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室中黑板面和**的表面,

  (2)找找自己身上的面,比比脸面与桌面的不同。

  (3)认识曲面(苹果、乒乓球)

  2. 任务二:认识面积大家来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务,最快涂完的获胜。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知道“面积”的概念。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教师举例说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表面的大小,就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

  请学生边摸边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2)通过想象,举例说明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边想象边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4.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5. 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三、检测导结

  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交流时,让学生不但说明自己所填的结果,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面”,引发新知的生成。

  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里所谓的大、小,实际上是说树叶的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积”的概念,为认识面积作好准备。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练*,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但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学认识物体的某个面时,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多说说各种各样的物体的面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面积。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课本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面积等,但没有延伸到课堂以外,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组织的还是不够到位。虽然已经特意明确了活动要求,但由于*时的课堂中缺少训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显乱糟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在具体操作体验中,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在不同的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不同大小的图形卡片、小正方形、圆形、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1条线)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一条线,我们通过测量可以知道它的长短。

  (出示很多条线)

  师: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有关面的知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一)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1.看一看、摸一摸(拿出一本书)师:这是一本书,一眼看去,你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师:谁愿意上来摸一摸它的封面? (拿出一个长方体盒子)

  师:那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摸一摸它的面。其他小朋友认真观察。 (拿出一个球)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皮球。谁能上来也摸一摸它的面? (同时拿出盒子和球)师:这两个物体的它们的面有什么不同?(*面、曲面)

  师:其实,我们刚才摸的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表面)

  师:现在,请同学们从身边任意找出一件物体,摸一摸它的表面。

  2.比一比

  师:现在再请学生们闭上眼睛,然后左手摸一摸书面,右手摸一摸桌面,你发现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师:物体的表面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3.说一说

  师:那我们刚才说桌面比书面大,可以怎么说? (桌面的面积比书面的面积大)师:谁还能举例说一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二)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1.涂一涂

  师: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涂色比赛。先听清楚比赛的要求。

  师:每位同学桌面上都有一个信封,里面有一张画有图形的纸。请你们给它们涂上颜色。时间为一分钟,看谁涂的快。如果你有什么疑问,不要急,等比赛结束后再举手提出。开始。

  2.比一比(图形有大有小)师:时间到,请涂好颜色的同学把你的作品举起来。

  师:为什么他们涂的快,而你们却还没有涂完呢?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图形有大小。

  3.辨一辨(图形有开口和封闭的)

  师: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展示2张作品)师:这几个图形和其他图形有区别吗?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呢?师:封闭图形可以确定大小,不是封闭图形,很难确定它的面的大小。那你们有办法帮帮这几个图形吗,让它们也能确定大小? (板书:封闭图形)

  (三)小结面积概念

  师:你们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三、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观察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图形)那你们看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师:我们通过观察能很客易知道它们的大小,这种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法。

  (2)重叠法(拿出两个图形)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叠在一起比一比。(测量法、重叠法)

  (3)用图形做标准间接比较

  电脑出示两个颜色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师:老师倒是有个办法,你们看行不行?用一些较小的图形摆一摆,看哪个摆的多。

  师: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图形,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摆一摆,然后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学生合作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

  师:你觉得用哪一种形状的图形来摆最合适?为什么?

  (4)比一比

  师:这几种图形通过摆一摆、数一数都可以比较出图形面积大小,不过用正方形的方法操作更简单方便,这种比较的方法我们叫做数方格的方法,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比较一下这几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5)猜一猜

  师: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请你们看屏影,这3个信封里藏着一个图形。格子我己经帮大家数好了,请你估计一下,哪个信封里的图形面积最大。 (学生回答)

  师:说明单数格子多少还不能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那怎么办呢?师:说得好!要准确知道面积的大小,就要统一方格的大小。其实在国际上己经有规定一定标准的正方形大小做为面积单位了,那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又是怎么规定的,这些知识将在下节课学*。

  师:这节课大家都学得很主动、很认真、太棒了!现在我想考考大家,请看题。

  四、练*

  1.判断图形是否有面积。

  2.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五、全课总结

  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到了一些什么知识?师:其实有关面积的知识还有很多,相信在以后的学*中,大家一定会学到更多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谢谢大家!

  六、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后反思:

  《认识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表面,直观感知面的大小。利用身边的材料引领学生理解不同的面各有大小的基础上,顺势指出物体“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并注意让学生边动手摸面的大小,边用语言准确表达,建立正确的面积概念,。接着通过学生的举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在比较*面图形面积大小时,我充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比较面积的方法,在学生交流不同的方法时,考虑到后面学*的需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小纸片量的方法,初步感知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用相同的单位去度量,既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又为后续学*做好了铺垫。

  在整个教学中我着重关注了以下两方面: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果说生活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师要善于让生活和数学有机融合。本节课,我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文具盒盖面等,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及时提炼、升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了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悟方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先通过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等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探索,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了多样化的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阅读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1)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3篇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拼摆、度量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中,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面积

  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面”的概念。

  (课件出示主题图)

  (1)想一想:打扫卫生时,如果两个同学以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谁先完成?为什么?

  预设:擦**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大,**面小。

  (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预设:

  找一找:可能会找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板凳面、地面、脸面、球面……

  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其他物体的面……

  比一比:请学生说一说两个物体的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①教师示范: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面的面积……

  (板书:认识面积)

  ②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动作与语言相结合,先说说身边物体的面积;再通过想象,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图形的面积。

  (1)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课件出示认识的*面图形)

  预设:这些图形也有大小。

  (2)这些图形也有大小,谁来说说它们的面积?

  预设:正方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和学生所学知识,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认识到物体或图形的表面有大小。教师结合实例,揭示面积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3、及时练*。

  (1)完成第61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摸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为学生提供一个苹果,请学生摸一摸它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苹果的面积。

  (3)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曲面也有面积,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通过判断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物体无论怎样放,面积大小不变,以此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二)比较面积大小,发展度量意识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课件出示,同时为学生提供下面两个图形的纸片)

  (2)学生自主比较,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

  (1)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一个面积大?

  (2)用重叠的方法比一比,想一想,能比出结果吗?

  (3)小结: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想一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进一步认识观察法与重叠法这两种比较方法,同时也在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为激发用度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奠定基础。

  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1)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想到用学过的图形去度量。

  预设2:如果想不到,可以一起听听小精灵的建议。(课件出示)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在长方形中摆一摆。

  (3)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

  ①组织学生反馈,说说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摆的。(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

  预设1:用圆形作单位。

  预设2:用三角形作单位。

  预设3:用正方形作单位。

  ②组织学生结合以上三组图形思考: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否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预设:能,用正方形最合适,因为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且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受摆放的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③教师介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在拼摆过程中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通过比较感受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认识正方形是最合适的面积单位。

  (三)应用所学,感受单位价值

  1、完成第62页做一做。

  2、完成练*十四的第1、2、3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加深对面积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P39-4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等活动,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数格子、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够选择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学*第五单元“面积”(板书)

  师:你们曾经听说过面积吗?(生交流)

  2、师:真不错,你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关于面积的知识,那么,你们能说说究竟“什么是面积”吗?(补充课题,生交流)

  3、师:真好,大家能说出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可是说得是否准确、严谨呢?究竟什么是面积,课本上智慧老人说得清清楚楚,你们能不用老师讲,自己看书就能把它搞明白吗?(生看书)

  4、师:好,看书以后,现在知道什么是面积吗?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师板书,生齐读)

  师:不错,书中智慧老人就是这样说的,可是,这句话有点长,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还是不太懂,谁能把这句话分开,变成两句话,是哪两句话?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呈现PPT)

  二、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谁能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

  2、师:物体就是一个东西,比如这是一本数学书,这个面叫封面,大家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那除了课本你们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生交流:(1)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2)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

  (3)屏幕表面的大小,就是屏幕的面积。

  (4)操场表面的大小,就是操场的面积。

  .......

  3、师:好了,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来说明面积。那老师也来说说我的理解,好不好?我说:黑板的面积很大。你们说黑板的面积很大吗?(生交流:教室的面积比它大,我们学校的面积比教室的面积大,安庆市的面积比学校的面积大,安徽省的面积比安庆市的面积大,全国的面积比安徽省的面积大......)

  师:那么黑板的面积很小吗?(生交流)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面积大,还有更大的,面积小,还有更小的。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实际上是几个面积相比较的结果。

  4、师:好,刚才学了这么多,我来出个题目考考大家,好不好?

  (1)师演示,首先和一位学生掌心相对,你们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生交流)

  然后,师自己双手合并,能用面积说一句话吗?

  (2)(师拿出一本书)你们看,这本书的表面是指哪儿呢?谁上来指指看。(生演示)谁能用面积来说一句话呢?(生交流)

  三、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1、师:好,刚才我们理解了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现在来看,第二句话“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ppt出示)说到图形,你们会画图形吗?请大家在纸上随意画三个图形。(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

  (1)师:我想问一问,你们画的图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吗?那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吗?把你画的最大的图形找出来,与同桌最大的图形比较一下,看谁的更大?把你最小的图形,与同桌最小的图形比较一下,看谁的图形更小?

  (2)师:说这个图形比较大,实际就是说这个图形的什么比较大呢?那黑板上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师:(指着一个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指哪一部分的大小?(学生上黑板摸一摸)

  (3)师:这里面积的大小是指线的长度吗?(讨论,交流)

  (4)师:(选一幅图,擦去一条线)这幅图的面积是指哪部分呢?(请学生上黑板,指一指。讨论交流。)

  (5)师小结:哦,就像领土一样,(手指开口处),这个地方究竟归谁管,咱们无法确定,那也就无法确定领土面积有多大了。是这样的吗?那看来说图形的面积,这个图形一定要怎么样?

  2、试一试

  师:昨天晚上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女儿剪了两个长方形,分别放在两个信封里,让我今天带来給大家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你们能猜出来吗?

  (1)师:(出示信封)猜得出吗?

  (2)师:(露出一部分)现在能猜得出吗?(学生猜)

  师:仅凭图形一条边的长度,能判断出它面积的大小吗?(不能)也就是露出的部分,没有封闭,就有各种变化的可能。对吗?

  (3)师:(露出两条边)现在你能判断出谁的面积大了吗?(生判断)

  四、感知面与线的关系

  1师:面其实是由线围成的。线的变化会引起面积的变化。(出示一个橡皮筋)你们看这条线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是怎样变化的?

  2师:拿出你们手中的线,也能围成一个面吗?面积越来越大,越接*于什么图形?面积越来越小,两条线重合成一条线,就没有面积了。

  3师:刚才,我们在围面的时候,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在发生变化,可是,什么没有变?

  师小结: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五、比较面积的大小

  1、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我们怎样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呢?我们先来看几幅图形:

  (1)师:(出示图一和图二)这两幅图,谁的面积大?(小结板书:观察法)

  (2)师:(出示阴影三角形和长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

  (再出示阴影三角形和正方形)哪幅图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结板书:分析法)

  (3)师:(出示图二和图三)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结板书:重叠法)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和笑笑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出示PPT)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你能一眼看出来吗?怎么办,淘气想了一个办法,他说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能比较了。大家看,他的办法行不行?对了,笑笑也是这样想的:淘气比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师:那么,你有好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吗?我们看看奇思是怎样比较的?(出示PPT)他用的是剪拼法,先剪一剪,再拼一拼。我们来试试看,现在知道谁的面积大吗?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多少吗?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妙想是怎样比较的?她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现在你知道正方形比长方形大多少了吗?(生交流)

  2、师:你们看,我们现在不仅知道谁的面积大,还知道面积大多少。下面这个信封里也有两个带着小方格的图形,我拿出一个给你们看,这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12个方格那么大),另一幅图,藏在信封里,不过我知道它有4个方格那么大。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相差多少呢?(生讨论,交流。)

  六、总结全课

  师:我们运用小方格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注意什么?(小方格要一样大)对了,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学*“面积单位”时要运用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在课后思考和预*:为什么要有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分别有多大?下课。

  板书: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拼摆、度量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中,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面积

  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面”的概念。

  (课件出示主题图)

  (1)想一想:打扫卫生时,如果两个同学以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谁先完成?为什么?

  预设:擦**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大,**面小。

  (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预设:

  找一找:可能会找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板凳面、地面、脸面、球面……

  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其他物体的面……

  比一比:请学生说一说两个物体的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①教师示范: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面的面积……

  (板书:认识面积)

  ②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动作与语言相结合,先说说身边物体的面积;再通过想象,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图形的面积。

  (1)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圆等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课件出示认识的*面图形)

  预设:这些图形也有大小。

  (2)这些图形也有大小,谁来说说它们的面积?

  预设:正方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和学生所学知识,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认识到物体或图形的表面有大小。教师结合实例,揭示面积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3、及时练*。

  (1)完成第61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摸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为学生提供一个苹果,请学生摸一摸它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苹果的面积。

  (3)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曲面也有面积,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通过判断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物体无论怎样放,面积大小不变,以此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二)比较面积大小,发展度量意识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课件出示,同时为学生提供下面两个图形的纸片)

  (2)学生自主比较,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

  (1)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一个面积大?

  (2)用重叠的方法比一比,想一想,能比出结果吗?

  (3)小结: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想一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进一步认识观察法与重叠法这两种比较方法,同时也在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为激发用度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奠定基础。

  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1)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想到用学过的图形去度量。

  预设2:如果想不到,可以一起听听小精灵的建议。(课件出示)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在长方形中摆一摆。

  (3)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

  ①组织学生反馈,说说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摆的。(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

  预设1:用圆形作单位。

  预设2:用三角形作单位。

  预设3:用正方形作单位。

  ②组织学生结合以上三组图形思考: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否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预设:能,用正方形最合适,因为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且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受摆放的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③教师介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在拼摆过程中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通过比较感受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认识正方形是最合适的面积单位。

  (三)应用所学,感受单位价值

  1、完成第62页做一做。

  2、完成练*十四的第1、2、3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加深对面积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2)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在具体操作体验中,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在不同的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不同大小的图形卡片、小正方形、圆形、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1条线)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一条线,我们通过测量可以知道它的长短。

  (出示很多条线)

  师: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有关面的知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

  (一)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1.看一看、摸一摸(拿出一本书)师:这是一本书,一眼看去,你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师:谁愿意上来摸一摸它的封面? (拿出一个长方体盒子)

  师:那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摸一摸它的面。其他小朋友认真观察。 (拿出一个球)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皮球。谁能上来也摸一摸它的面? (同时拿出盒子和球)师:这两个物体的它们的面有什么不同?(*面、曲面)

  师:其实,我们刚才摸的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表面)

  师:现在,请同学们从身边任意找出一件物体,摸一摸它的表面。

  2.比一比

  师:现在再请学生们闭上眼睛,然后左手摸一摸书面,右手摸一摸桌面,你发现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师:物体的表面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3.说一说

  师:那我们刚才说桌面比书面大,可以怎么说? (桌面的面积比书面的面积大)师:谁还能举例说一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二)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1.涂一涂

  师: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涂色比赛。先听清楚比赛的要求。

  师:每位同学桌面上都有一个信封,里面有一张画有图形的纸。请你们给它们涂上颜色。时间为一分钟,看谁涂的快。如果你有什么疑问,不要急,等比赛结束后再举手提出。开始。

  2.比一比(图形有大有小)师:时间到,请涂好颜色的同学把你的作品举起来。

  师:为什么他们涂的快,而你们却还没有涂完呢?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图形有大小。

  3.辨一辨(图形有开口和封闭的)

  师: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展示2张作品)师:这几个图形和其他图形有区别吗?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呢?师:封闭图形可以确定大小,不是封闭图形,很难确定它的面的大小。那你们有办法帮帮这几个图形吗,让它们也能确定大小? (板书:封闭图形)

  (三)小结面积概念

  师:你们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三、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观察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图形)那你们看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师:我们通过观察能很客易知道它们的大小,这种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法。

  (2)重叠法(拿出两个图形)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叠在一起比一比。(测量法、重叠法)

  (3)用图形做标准间接比较

  电脑出示两个颜色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师:老师倒是有个办法,你们看行不行?用一些较小的图形摆一摆,看哪个摆的多。

  师: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图形,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摆一摆,然后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学生合作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

  师:你觉得用哪一种形状的图形来摆最合适?为什么?

  (4)比一比

  师:这几种图形通过摆一摆、数一数都可以比较出图形面积大小,不过用正方形的方法操作更简单方便,这种比较的方法我们叫做数方格的方法,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比较一下这几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5)猜一猜

  师: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请你们看屏影,这3个信封里藏着一个图形。格子我己经帮大家数好了,请你估计一下,哪个信封里的图形面积最大。 (学生回答)

  师:说明单数格子多少还不能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那怎么办呢?师:说得好!要准确知道面积的大小,就要统一方格的大小。其实在国际上己经有规定一定标准的正方形大小做为面积单位了,那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又是怎么规定的,这些知识将在下节课学*。

  师:这节课大家都学得很主动、很认真、太棒了!现在我想考考大家,请看题。

  四、练*

  1.判断图形是否有面积。

  2.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五、全课总结

  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到了一些什么知识?师:其实有关面积的知识还有很多,相信在以后的学*中,大家一定会学到更多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谢谢大家!

  六、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后反思:

  《认识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表面,直观感知面的大小。利用身边的材料引领学生理解不同的面各有大小的基础上,顺势指出物体“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并注意让学生边动手摸面的大小,边用语言准确表达,建立正确的面积概念,。接着通过学生的举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在比较*面图形面积大小时,我充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找出比较面积的方法,在学生交流不同的方法时,考虑到后面学*的需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小纸片量的方法,初步感知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用相同的单位去度量,既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又为后续学*做好了铺垫。

  在整个教学中我着重关注了以下两方面: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果说生活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师要善于让生活和数学有机融合。本节课,我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文具盒盖面等,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及时提炼、升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了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悟方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先通过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等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探索,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了多样化的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拼摆、度量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中,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面积

  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面”的概念。

  (课件出示主题图)

  (1)想一想:打扫卫生时,如果两个同学以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谁先完成?为什么?

  预设:擦**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大,**面小。

  (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预设:

  找一找:可能会找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板凳面、地面、脸面、球面……

  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其他物体的面……

  比一比:请学生说一说两个物体的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①教师示范: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面的面积……

  (板书:认识面积)

  ②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动作与语言相结合,先说说身边物体的面积;再通过想象,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图形的面积。

  (1)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圆等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课件出示认识的*面图形)

  预设:这些图形也有大小。

  (2)这些图形也有大小,谁来说说它们的面积?

  预设:正方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和学生所学知识,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认识到物体或图形的表面有大小。教师结合实例,揭示面积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3.及时练*。

  (1)完成第61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摸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为学生提供一个苹果,请学生摸一摸它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苹果的面积。

  (3)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曲面也有面积,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通过判断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物体无论怎样放,面积大小不变,以此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二)比较面积大小,发展度量意识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课件出示,同时为学生提供下面两个图形的纸片)

  (2)学生自主比较,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

  (1)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一个面积大?

  (2)用重叠的方法比一比,想一想,能比出结果吗?

  (3)小结: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想一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进一步认识观察法与重叠法这两种比较方法,同时也在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为激发用度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奠定基础。

  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1)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想到用学过的图形去度量。

  预设2:如果想不到,可以一起听听小精灵的建议。(课件出示)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在长方形中摆一摆。

  (3)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

  ①组织学生反馈,说说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摆的。(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

  预设1:用圆形作单位。

  预设2:用三角形作单位。

  预设3:用正方形作单位。

  ②组织学生结合以上三组图形思考: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否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预设:能,用正方形最合适,因为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且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受摆放的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③教师介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在拼摆过程中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通过比较感受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认识正方形是最合适的面积单位。

  (三)应用所学,感受单位价值

  1.完成第62页做一做。

  2.完成练*十四的第1、2、3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加深对面积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面积的含义,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面积与周长的区分,加深

  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难点:面积与周长的区分

  学*准备: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课件。

  学*过程:预设

  一、激情导课

  本节课我们学*与“面”有关的知识

  二、民主导学

  1.任务一:初步认识面

  (1)摸一模,认识面。请学生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通过更丰富的素材,积累比较面的的经验。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室中黑板面和**的表面,

  (2)找找自己身上的面,比比脸面与桌面的不同。

  (3)认识曲面(苹果、乒乓球)

  2. 任务二:认识面积大家来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务,最快涂完的获胜。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知道“面积”的概念。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教师举例说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表面的大小,就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

  请学生边摸边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2)通过想象,举例说明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边想象边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4.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5. 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三、检测导结

  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交流时,让学生不但说明自己所填的结果,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面”,引发新知的生成。

  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里所谓的大、小,实际上是说树叶的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积”的概念,为认识面积作好准备。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练*,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但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学认识物体的某个面时,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多说说各种各样的物体的面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面积。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课本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面积等,但没有延伸到课堂以外,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组织的还是不够到位。虽然已经特意明确了活动要求,但由于*时的课堂中缺少训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显乱糟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拼摆、度量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中,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面积

  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面”的概念。

  (课件出示主题图)

  (1)想一想:打扫卫生时,如果两个同学以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谁先完成?为什么?

  预设:擦**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大,**面小。

  (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预设:

  找一找:可能会找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板凳面、地面、脸面、球面……

  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其他物体的面……

  比一比:请学生说一说两个物体的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①教师示范: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面的面积……

  (板书:认识面积)

  ②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动作与语言相结合,先说说身边物体的面积;再通过想象,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图形的面积。

  (1)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课件出示认识的*面图形)

  预设:这些图形也有大小。

  (2)这些图形也有大小,谁来说说它们的面积?

  预设:正方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和学生所学知识,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认识到物体或图形的表面有大小。教师结合实例,揭示面积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3.及时练*。

  (1)完成第61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摸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为学生提供一个苹果,请学生摸一摸它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苹果的面积。

  (3)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曲面也有面积,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通过判断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物体无论怎样放,面积大小不变,以此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二)比较面积大小,发展度量意识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课件出示,同时为学生提供下面两个图形的纸片)

  (2)学生自主比较,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

  (1)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一个面积大?

  (2)用重叠的方法比一比,想一想,能比出结果吗?

  (3)小结: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想一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进一步认识观察法与重叠法这两种比较方法,同时也在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为激发用度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奠定基础。

  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1)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想到用学过的图形去度量。

  预设2:如果想不到,可以一起听听小精灵的建议。(课件出示)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在长方形中摆一摆。

  (3)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

  ①组织学生反馈,说说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摆的。(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

  预设1:用圆形作单位。

  预设2:用三角形作单位。

  预设3:用正方形作单位。

  ②组织学生结合以上三组图形思考: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否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预设:能,用正方形最合适,因为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且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受摆放的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③教师介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在拼摆过程中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通过比较感受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认识正方形是最合适的面积单位。

  (三)应用所学,感受单位价值

  1.完成第62页做一做。

  2.完成练*十四的第1、2、3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加深对面积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面积的含义,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面积与周长的区分,加深

  学*重点: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的区分

  学*准备:

  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小印章等)、课件。

  学*过程:

  预设

  一、激情导课

  本节课我们学*与“面”有关的知识

  二、民主导学

  1.任务一:初步认识面

  (1)摸一模,认识面。请学生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通过更丰富的素材,积累比较面的的经验。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室中黑板面和**的表面,

  (2)找找自己身上的面,比比脸面与桌面的不同。

  (3)认识曲面(苹果、乒乓球)

  2.任务二:认识面积大家来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务,最快涂完的获胜。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知道“面积”的概念。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教师举例说明: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表面的大小,就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

  请学生边摸边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2)通过想象,举例说明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边想象边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4.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5.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三、检测导结

  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交流时,让学生不但说明自己所填的结果,还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面”,引发新知的生成。

  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里所谓的大、小,实际上是说树叶的面有大有小,进而引出“面积”的概念,为认识面积作好准备。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练*,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个单位),感悟单位的价值。

  但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在教学认识物体的某个面时,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多说说各种各样的物体的面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面积。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课本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面积等,但没有延伸到课堂以外,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组织的还是不够到位。虽然已经特意明确了活动要求,但由于*时的课堂中缺少训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显乱糟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3)

——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0份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了。(课件出示场景图)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小明和小丽这一对好朋友相约来到郊外进行野餐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均分。

  (1)把4个苹果*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瓶矿泉水*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学生继续用手势表示,1教师板书:1)

  (3)把一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

  二、展开

  (一)认识1/2

  1、讨论:把一个蛋糕*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

  2、思考:把一个蛋糕*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任选一种,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2)自己想一个物品,说一说怎样可以得到它的1/2。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均分成一个物体*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5、拓展:请学生自选一样物品,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6、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议一议,再作出判断并说明道理。)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1/6、1/8、……,它们都是分数。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议一议,说一说道理。)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吃了的部分,分别占1/3、1/6、1/8,但先不画出等分线,等学生猜对以后再画上。)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六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黄色部分占几分之一结果应是开放的)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观察、交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分数。

  2.通过操作、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思维能力。

  3.经历运用符号和图形描述二分之一的过程,建立符号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4.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认识和感知分数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五一长假,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

  生:去了!

  师:智慧老爷爷领淘气和笑笑也去旅游了。路上,智慧老爷爷给淘气和笑笑买了四个桔子、两瓶可乐,还有一个比萨饼。想想智慧老爷爷该怎样分才公*合理呢?

  生:分一样多,才公*。

  生:*均分。

  师:对。每份分得一样多,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做*均分。下面我们就用*均分的方法来帮他们分一分吧。(板书课题:分一分、*均分。)

  师:(出示笑笑和淘气的头像,取出四个苹果、两瓶可乐)谁愿意到前面帮他们分一下,请举手。(一名学生到前面分苹果和可乐。)

  师:比萨饼怎样*均分呢?

  生:每人一半。

  师:谁来分一分。(指名学生分比萨饼。)

  师:让我们来看看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得的结果,都该用数字几表示呢?

  生:苹果每个人分2个,(板书2)可乐1瓶。(板书1。)

  师:每人分一半比萨饼,该用什么数表示呢?

  生:0.5。

  生:二分之一。

  师:你们能到黑板上工整地写出来吗?

  师:(指1/2)这个数字的面孔有些陌生,请不认识的同学别急。这个数谁知道,怎样读?

  生:它是分数,读作:二分之一。

  师:你说对了,这个数正是老师要介绍给同学们的新朋友,它是一个分数。(板书:1/2。)

  师:读分数时要从下往上读,读作:二分之一。

  师:(指半个比萨饼)把一个物体*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半就可以用1/2——这个分数表示。

  师:这个比萨饼中有几个1/2?

  生:2个1/2。

  师:2个1/2合起来就是……

  生:1/2,就是整个一张饼。(师补充:用1表示。)

  二、探索新知

  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教材54页“涂一涂”)我们的新朋友1/2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它想请同学们在这些图形中找到它并用斜线把它涂出来,谁愿意到前面来涂出它们的1/2 。(师指名学生到前面的题卡上涂。)

  师:请其他的同学们把书翻到54页,涂一涂。(生练*,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帮他检查一下,他涂得对吗?

  生:对。

  师:我们的新朋友1/2看同学们这么快就找到它,有些不服气,给我们提一个问题。

  师:(指投影上每个图形的涂色部分)看这些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却都能用1/2表示,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这些图形的一半。

  师:看来1/2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

  师:淘气、笑笑想和智慧老爷爷共同分享比萨饼,看来我们要重新分了。

  师:(出示圆片)这回我们该把这个饼*均分成几份?

  生:三份。

  师:(将笑笑头像贴到其中一份里边)这块给笑笑的,同学们看笑笑得到比萨饼的几份?(生:1份。)

  师: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1/3 。(师板书:1/3。)

  师:为什么用1/3表示?

  生:因为比萨饼被*均分成三份,笑笑得到其中1份。

  师:(把淘气的头像贴到另一份中)那笑笑和淘气两人得到这个饼的几份?

  生:两份。

  师: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2/3。(师板书:2/3。)

  师:(在剩余的一份中贴上智慧爷爷的头像)智慧老爷爷问:“我们三人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呢?”

  生:3/3,也就是1个饼。

  师:吃完了比萨饼,智慧老爷爷邀请我们玩折纸游戏。请拿起桌上的正方形手工纸,现在我们把它*均分成四份。怎么折呢?快动手试一试吧!(学生自由折,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展示折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彩笔,想涂几份就涂几份。想想你涂色的部分能用哪个分数表示?(师巡视。)

  生:我涂了一份,用1/4表示。

  师:有没有和这位同学不同的?

  生:我和同桌合作每人涂了一份,共涂了两份,用2/4表示。不过,我们还有个发现,就是我俩涂的正好是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一半用1/2表示,所以我猜2/4=1/2。

  师:(惊喜地)真该为你们的发现鼓掌。你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让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我们都该感谢你们!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我涂出了这张手工纸的三份,用3/4表示。

  师:你的回答真完整!谁还想像他这样用完整的语言说出自己不同的发现?

  ……

  师:多么完整又清晰的回答啊!你也让我们有了新收获,感谢你。

  师:(指黑板)像1/3、2/4 、3/4、4/4……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你们还能举出几个分数吗?

  生:7/8 、1/10、3/9 、16/17……

  师:我们这样说下去能说得完吗?

  生:不能。

  师: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通过刚才的学*,让我们更加接*了分数。同学们,分数和我们身体各部分一样有自己的名称。如:(师用尺画横线写)3/4,写分数时我们要先写横线表示*均分,这条横线的名称是分数线。然后写分数线下面的数表示*均分的分数,名称是分母。最后写分数线上面的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分子。看3/4,谁能像我一样,介绍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思。

  三、巩固练*

  师:(把学生分为红、黄、蓝、绿四队,课件出示超市场景)分数超市举办超市大赢家活动,答题赢购物卡。比一比哪队赢的购物卡最多,哪队就是超市大赢家。

  (一)课件出示各种水果按钮,由各队自由选择,每个水果按钮链接一道必答题。

  必答题:每答对一题赢两张购物卡。

  1.教材54页说一说: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这三个新认识的分数。

  2.教材55页3题判断: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明确分数要在*均分基础上产生。

  3.教材55页第4题。

  (二)课件出示蛋糕和果冻,后面链接抢答题。

  抢答题:每答对一题赢三张购物卡。

  1.考考谁是火眼金睛?(下图中涂色部分各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两幅图通过移一移,都能转化成一个圆的四分之一,对学生渗透数学中转繁为易的思想。)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认识了分数,知道一半用1/2表示。

  生:我知道分数的读法和写法,还知道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师:我们今天对这个新朋友还只是刚认识,随着今后的学*我们会更加熟悉它,并熟练使用它。

  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和分数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学生学*分数知识的起始课,对后继学*非常重要。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感觉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学生的起点远远高于我的预设,他们对分数并非一无所知,而我完全是站在从用“一半”引出“二分之一”,再到自己折出“四分之一”,步子跨得小,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充分放手,所提的问题缺乏挑战性,空间不够大。但也因为学生的起点高,节省了课堂时间,还使整个课堂生成了些许精彩。

  2、折纸游戏认识1/4、2/4 、3/4、4/4。这一环节将折纸游戏局限在只折正方形手工纸。这样局限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也使教学的气氛不够轻松热烈,学生的兴致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如果能够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那么,学生的兴致就会更高涨,教学气氛会更活跃,生成的课程资源会更多,学生的认知也会上升一个层次。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适合学生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总评: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本课教师从创设“旅游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对“*均”分的直觉,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的过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知识,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我们看到,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比如折纸,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了2/4=1/2,4/4=1。因为这种发现,学生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转化,从而形成新的主动的建构。

  三、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课堂中,教师本着扎实、有效的教学原则,合理地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件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还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桥梁。例如,课堂练*采用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超市大赢家”的形式,进行深化练*和巩固。在学生精神上已经有些疲乏的时候,练*一下子抓住了他们的眼球,激起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实践的兴趣。教师设计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地深入,知识的后继性和连贯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成为全课的点睛之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能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联系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2、教学难点:估计一部分大约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准备:

  1、PPT教学课件

  2、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人均2-3张,深色水彩笔一枝。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分数

  创设情境:星期天,小杰和小慧一起去公园玩。到了吃饭的时间,两人把带来的食品拿了出来,你能把这些食品分一分吗?(出示例题情境图)比如4个苹果……

  引导学生依次讨论:4个苹果,每人分得2个;2瓶矿泉水,每人分得1瓶。(媒体显示2、1)

  结合学生的'交流,点明: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作“*均分”。

  进一步讨论:1个蛋糕怎样*均分给两个人呢?每人又分得多少呢?

  学生依据生活经验交流:从中间切开,每人分得半个――蛋糕的一半。(多媒体显示切开、半个)

  教师依据学生的语言板书:把一个蛋糕*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一半。

  启发:每人分得的苹果、矿泉水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数2、1来表示,那“半个”蛋糕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组织学生交流,由学生或老师揭示。(多媒体显示)

  二、认识分数

  1、初步认识。

  教师用替代板书中的“一半”。并说明:我们*惯上把“*均分成2份”说成“二分”,把“其中的每1份”说成“之一”,(相机板书二分之一)所以这个数就读作“二分之一”。

  启发思考:和2、1不一样,它是把东西*均分产生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学生或老师揭示:分数。教师点明课题: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教师放大板书。相机教学写法,各部分名称。重点引导学生读写思结合:写分母“2”时读“二分”,意思是把一个物体*均分成2份,写分子“1”时读“之一”,意思是表示这样的1份。(相机板书:分数线、分母、分子)

  指导学生左手拿尺,右手拿笔,在练*本上练*几次。

  2、加深认识。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蛋糕的,你们愿意自己动手来表示一个物体的吗?

  组织学生了解操作要求。(出示操作要求:1、选择不同形状的纸片,折一折,画斜线表示图形的,并和同学交流;2、想办法在杯子图中用画斜线的方法表示出杯水;3、工程队已经修了一段路的,请在修到的位置画上小旗。)

  学生操作,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给予折一折、画斜线、量一量等方法的引导或指导。

  组织学生在黑板上借助小磁粒分不同的图形展示自己表示的,并观察体会不同的图形,不同的*分方法,只要是把图形*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图形的。同时了解也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表示杯水和一段路的。

  3、认识其它的几分之一,并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引导学生辨析:下面的涂色部分是图形的吗?(图略)让学生加深理解,其中的一个涂色部分不是,而是,从而引出。

  启发联想:除了,你还想到了几分之一?

  结合交流教师板书,学生在练*本上写一写。

  借助图形认识、、、等分数。

  组织学生用其余的纸片,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不同的几分之一。

  组织学生继续展示,点名学生说其中几个分数的含义。

  (2)选择用圆形纸片表示的不同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把同样的图形*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几分之一,这些分数谁大谁小呢?

  借助图形比较和,交流直观比较涂色部分大小的方法和*均分的份数越多(少),每一份就越小(大)的方法,并继续引导学生比较的大小。

  借助图形比较和、和的大小。

  借助直条图认识1、、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1>>,1里面有3个,有6个,里有2个等关系。

  三、拓展认识

  引导学生看图联想分数。(出示法国**图、黑板报图、巧克力图)

  组织学生看图说一说,多媒体相机显示。法国**图比较容易看出,指导学生说准确;黑板报的和多媒体辅助显示;巧克力的、和也用多媒体辅助,并留下“怎样取出这一大块巧克力的呢?”这一课外思考题。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由***棒的和蓝色小棒的一样长,比较***棒和蓝色小棒的全长。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分数借助的材料,学*积累的经验,等方面回顾。并启发思考还会有怎样的分数,你还想了解什么。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方法与过程目标:

  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学*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认识的渗透。

  教学准备:卫星资源(课件)、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若干、水彩笔一支,练*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景,引入课题。

  第一天鼠妈妈做了四个饼子,想分给两只小老鼠,要使每只老鼠分得同样多,每只老鼠分得几个?(请用手势表示)第二天鼠妈妈做了两个饼子,想分给两只小老鼠,要使每只老鼠分得同样多,每只老鼠分得几个?第三天鼠妈妈做了一个饼子,想分给两只小老鼠,要使每只老鼠分得同样多,每只老鼠分得几个?这半个饼

  怎样表示?你能创造一个符号来表示这半个饼吗?学生板演创造的符号。交流时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引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卫星资源中的鼠妈妈分饼的动画故事,生动形象,符合中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贴*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开课时能很快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听故事中自然进入学*状态。通过故事情境教学,在复*“*均分”的基础上,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前两个问题是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第三个个问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动画故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原来的分得的结果可以用自然数表示,而一个饼*均分给两只老鼠不能用自然数表示。“半个饼怎么用数字表示呢?”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所以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地求知欲望,把学生的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引入到一个未知领域。】

  二、动手实践,探求新知;

  (一)认识1/2(二分之一):

  1.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写成分数是1/2,短短的横线就象一把刀,表示*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均分成了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一遍)另一半也是这个饼的1/2吗?

  2.自主活动,巩固1/2的意义:

  (1)请用一张正方形纸试着折出它的1/2,并用彩色笔涂上喜欢的颜色。

  (2)成果展示:谁愿意把你的成果贴到黑板上,并说说你是怎样得到它的1/2的?追问:涂色部分是它的1/2,空白部分呢?

  3.为什么不同形状都可以用1/2来表示?(它们都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4.创设争辩情景:“把一张纸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对吗?”(强调*均分。)

  5.联系生活: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1/2表示?学生举例。(渗透单位1)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基础上,顺应学生的思维,回味并理解二分之一的意思,进而引导学生由对具体月饼的认知过渡到对图形的的认知,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辩一辩,说一说等自主活动让学生明白二分之一的实际意义,同时明白要得到分数必须*均分。这样既遵从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也适合中段儿童学*数学的认知规律。】

  (二)自主认识其它分数:

  1.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学生自由回答)

  2.请从桌上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中任意选一种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你喜欢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展示成果(贴、写))

  【设计意图: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分数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迁移类推。教师顺思而导,学生顺思而学,既引导学生学会“思”,再顺着学生的“思”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的“思”得到升华和提高,从而使知识得以解决。通过学生的“思”而发挥学生的学,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学会学*。对于小学中段学生来说,数学学*只靠观察和思考是不够的,往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领会书本上的概念、公式、意义和法则。学生的实践操作最大的特点是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广阔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性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全班汇报:你认识了哪些分数?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学生汇报演示,展示作品,在黑板上写出分数。)

  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相机点拨,重点交流1/4的不同表示方法。(多媒体演示卫星资源中动画演示部分——四分之一的不同折法。)

  【设计意图:交流汇报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交流得到分数的过程,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突出知识的本质。根据编者的意图这个环节要突出四分之一的研究和学*,采用动画演示四分之一的不同折法,巩固对四分之一的意义的理解,明白虽然折法不一样,形状不一样,但都是“将同样的纸*均分成了四份,每一份

  都是它的四分之一”这一数学本质问题。】

  三、引导发现,归纳认知。

  1.引导发现:齐读黑板上的分数。刚才同学们创造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点?

  2.归纳认知:象1/2、1/4、1/8、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我们今天重点学*几分之一。(这些分数都表示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你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学生介绍分子、分母、分数线)

  3.质疑学*:通过刚才的学*,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小学中段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养成反思学*过程,质疑问难的好学*。】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说分数。生活中处处有分数,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用几分之一说一句话。如我家有三口人,我占全家人口数的1/3。

  2.找分数。从数学乐园的情景图中找出分数,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多媒体展示情景图。

  机动练*:

  1.涂分数。练*二十二第1题:看分数,涂颜色。

  2.练*二十二第2题:判断图形中的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不对?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按照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基本精神。本节课把各知识点教学用一系列的活动串联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动手操作、合作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全身心的参与数学活动,认识分数,充分体验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为后面进一步学*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努力实现课堂上学生自身多种感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的多维互动这一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把谁*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

  生:分过,生1:我分过桔子。生2:我分过饼干。生3:我分过面包·······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一分。出示课件:(4个苹果,2个小朋友)

  师:怎样分才能使两个小朋友都高兴?

  生:一人分两个。

  师:两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均分”,接着往下分。出示课件:(2个苹果,2个小朋友)

  师:每人分到几个苹果?

  生:1个。

  师:出示课件:一个苹果,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

  生:生1:半个。生2:一半。生3:1/2。

  师:请回答1/2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认识的1/2。

  师:“一半”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不能

  师: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能用来表示“半个”的数——分数。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交流

  (一)认识1/2

  师:过中秋节时,大家都吃了各种品味的月饼,ZIP和ZUM听说了,也要尝一尝,出示课件:

  可是我只有一块月饼了,怎么办呢?还是请小精灵帮我们分月饼吧!出示课件:

  师:像这样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一半,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说是这整块月饼的1/2,跟老师一起读一下这个分数“二分之一”这个分数是怎样写成的呢?边板书边讲解(先画一条短横线,叫分数线,它表示*均分。*均分成两份就在分数线的下面写2,我们叫它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写在分数线上面,读作:二分之一)。

  师:请同学们在练*本上练*1/2的写法,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能在这个月饼中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

  生:到大屏幕上指出另一个二分之一。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你想在这个长方形上创造一个二分之一吗?来看学*提示:

  师:巡视,发现三种折法,贴在黑板上: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1/2呢?

  生:因为都是把长方形*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我们用这三种折法折出长方形的1/2,那么同一个图形的1/2表示的大小相等吗(讨论回答)?不直接判断学生的对错,用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答案。出示课件:

  生:这三种折法折出的1/2大小相等。

  师:下面图形里的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说明理由,出示课件:

  师:小结:不管是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还是一个六边形,只要是*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

  (二)认识1/4

  师:现在我们已经完全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认识1/3、1/4、1/5、1/6……

  师:(选择1/4、1/6、1/7板书)想不想也用一个图形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师:到小组内选择你喜欢的纸折一折(学具袋中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并用涂色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生:小组活动,折出并涂色表示不同图形的几分之一

  师:组织学生展示汇报

  师:(分别挑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1/4贴在黑板上),这几个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1/4呢?

  生:都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师:引导折一折分母是单数的分数(1/3、1/5、1/7……)。

  师:像我们刚刚认识的1/2、1/3、1/4、1/8……这样的数都叫分数(板书)。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你能不能找一找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生:举例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四)比较大小

  师: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情境图):

  仔细地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我们今天学*的几分之一?

  生:我发现月饼那里有1/2和1/4。

  生:我民现鸽子的食盒那里有1/3和1/4……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1/2和1/4,1/3和1/4(板书)。出示课件:

  生:通过观察画面发现1/2○>1/4,1/3○>1/4

  师: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交流)

  生: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小的'反而大。

  生: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1份就越小。

  三、实践作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在以后的学*生活中你能准确地运用分数吗?让我们一起试一试。下面的图画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出示课件*题一:

  出示课件*题二:

  出示课件*题三

  四:小结

  师: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在今后的学*中,我们还要继续走*分数,了解分数,去探索更多有关分数的奥秘。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1—9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均分和分数的意义,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均分和分数的意义,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设计分析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话说西天路上,唐僧师徒不光要忙着降妖除魔,还忙着研究数学问题呢,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有一天,师父把四个桃子给悟空和八戒当晚饭,悟空说:“师父,八戒每次都多吃,这次请您给我们分吧,一定要公*。”同学们你们说一说,怎样分才公*呢?(*均分)

  课件出示:4个桃子分给两个人,怎样分才公*,每人分几个?

  2个桃子*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分几个?

  1个桃子*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分几个?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在第一次接触时难免会有些陌生,心情会有些紧张。而且前面又没有相关的知识为这个单元做铺垫,所以在上课新课之前我用学生非常熟悉的、非常喜欢的西游记中的人物来创设一个学*情境。情境的创设有三个目的:一、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不知不觉的进入新课;二、通过这个情境引入我们这节课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均分”;三、在*均分的过程中产生冲突:当一个桃子*均分给两个人时,每人半个,那半个桃子在数学中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把一个桃子*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桃子的二分之一。

  (2) 一边回忆分桃子的过程,一边对应出示分数线、分子、分母和完整的分数二分之一。象二分之一这样的数我们把他叫做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另一半用什么表示呢?

  两个二分之一一样大吗?

  为什么呢?

  2、认识三分之一:

  (1)这时沙和尚也来了,他也想吃桃子,那这一个桃子分给三兄弟该怎样分呢?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均分成三份,每一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3个三分几之一合起来就是1

  3、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4、认识四分之一

  (1)四分之一你能折吗?学生独立折。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汇报交流。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5、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用折一折的方法创造出一个新的分数吗,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

  (3)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 二分之一。” 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四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四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每一份就小了。)

  (4)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5)做一做第2题,打手势。

  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所以在认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时,通过课件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意义。

  通过对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初步认识,学生对分数已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学生在这时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是最强的。在这个时候设计一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更能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想一想更深刻的认识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产生的过程。

  在学生折了四分之一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折一折和方法产生更多的分数,在产生新分数的过程中对分数物意义进行渗透和拓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你觉得哪个分数最大?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得到分母大的分数大。教师在这时不急于下结论,故意给学生一个伏笔。

  学生在这时注意力已经不太集中了,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会有些疲劳。这时我又用了西游记中的两个学生最喜欢的角色来解决本节课中的第二个难点。通过孙悟空和猪八戒二个吃西瓜的故事并用课件展示实物图让学生直观理解*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也就是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分母越小,分数越大的道理。

  在把学生创造出来的分数任意的挑出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巩固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练*二十二第1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指导学生完成练*二十二第2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判断方法。

  3、指导学生完成练*二十二第3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并说说比较的方法。

  4、拓展运用。

  填一填,课件展示。

  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拓展。通过看图、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说说什么?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加深对学*内容的印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分数的概念是在整数的基础上扩展的,是从实际生产、生活和学*实践应运而生的,是从*均后不能用以前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时产生的。教材的显示也非常突出 “*均分”这一中心概念。*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学时应当充分强调和重点突破。从设计意图来看,教材非常强调“数形结合”,学生初学分数,思维的支撑点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因此在教学时应当珍惜图形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其效应,在教学时应当从直观入手,通过学生对具体的分析、直观的事和物的分析,来抽象出分数的概念。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在完成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我再次回想我和教学过程,体会很多。现就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一、创高情境,制造冲突,引入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人教新课标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与反思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在第一次接触时难免会有些陌生,心情会有些紧张。而且前面又没有相关的知识为这个单元做铺垫,所以在上课新课之前我用学生非常熟悉的、非常喜欢的西游记中的人物来创设一个学*情境。情境的创设有三个目的:一、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不知不觉的进入新课;二、通过这个情境引入我们这节课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均分”;三、在*均分的过程中产生冲突:当一个桃子*均分给两个人时,每人半个,那半个桃子在数学中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在试讲时,前面理解分数的意义时,我反复强调“*均分”,学生也意识到这个“*均分”的重要性,在前面的语言表述中也不忘加上“*均分”三个字。但在后面的判断对错时,有一个三角形,不是*均分的,也用三分之一来表示,好多孩子都认为是对的。我问一个学生是怎样想的。孩子说是把这个三角形*均分成了三份,其中的一份就用三分之一来表示。我马到成上明白了,学生只是把*均分当做一个词来用,并没有在实际的情境用实际理解。我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原来,我只顾着强调“*均分”,并没有回过头来再让学生比较每一个三分之一是不是一样大了。再次教学时,我先说三分之一的意义,再说还有哪些部分也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再回过头来问:每一个三分之一都一样大吗?为什么?学生就会说:是,因为是把这个圆*均分成了三份。通过这样的调整后,学生再判断对错时,只有个别学生出错了。由此可见,教学还是要多想、多实践、多反思、多总结。

  还有就是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这些地方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时反复琢磨的。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P91、P92、P93,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经历几分之一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彩笔、多媒体*台、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复*“*均分”概念,理解*均分的意义。

  把4个月饼,分给两同学,怎样才能分得公*、合理呢?(*均分)

  那么每人分得几个呢?

  2个月饼,*均分给两同学,每人分得几个呢?

  2.引出分数

  1个月饼,*均分给两同学,每人分到多少呢?

  “半个”能不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呢?谁知道?

  揭示课题:其实,象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若生说出1/2,则直接揭示课题;若生不能说,师则介绍说:一半可以用这样“1/2”的数表示,象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认识二分之一

  1.经历二分之一的产生(示课件)

  (1)(课件演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一个月饼*均分成2份,一半正好是两份中的一份,这一份我们就说它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师边说边指图)

  提问:左边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右边一份呢?

  小结:也就是说,把一个月饼*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月饼的1/2。

  (2)一起读一读。师:如果把这句话藏起来,你还能像刚才这样说说吗?先让生默看一遍,然后课件隐去这句话。谁能说?指名说。(同时教师板书:把一个月饼*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月饼的1/2。)

  (3)学写“1/2”。(二分之一的书写顺序及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1/2怎么写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先写一短横线,表示把一个饼*均分。

  然后在短横线下写“2”,这个2表示什么呀?(表示把这个饼*均分成2份。)

  最后在短横线上写1,表示----取其中的一份.

  (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一起读,再读一次:二分之一。

  伸出食指跟老师写一遍:先写“—”表示*均分,再写*均分的份数,最后写表示其中的份数。再来一遍:1/2。

  (4)折一折,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1认识了饼的1/2,(师出示长方形纸片)那这个长方形的1/2又该怎样表示呢?

  请听要求: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2涂上颜色。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

  (学生操作、交流:折好的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折的?哪部分是长方形的1/2?)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4)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范文5份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建立*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表象。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过探究、讨论,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面积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纸片各一张。

  学具: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生面积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侯老师刚买了一套住房(出示课件),你们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回答。)

  情况一:若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价值。

  师:同学们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这是新房的*面设计图,从这个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情况二: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这是新房的*面设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房间是有大有小的。)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有的房间大,有的房间小,房间的大小指的是面积的大小,客厅大也就是说客厅的面积大,卫生间小是指卫生间的面积小,那你能说一说,客厅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比如,餐厅地面的大小是餐厅的面积,厨房地面的大小是厨房的面积。

  师:再比如说,你看,这里是我手掌的面,那么这个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积。那你们的手掌面呢?谁愿跟我比比,谁的面积大。

  师:你来,同学们看,谁的面积大?

  师:同位互相比一下。

  师:其实,周围物体的面也有大有小。现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后互相说一说,看看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开始吧。(学生小组自由探究。)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比较的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

  学生交流(学*重叠法的语言:这个同学是把这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来进行比较的,他发现垫壳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说垫壳的面积大,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

  师:刚才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图形,你们看,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

  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圆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你能说出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刚才有的面的面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觉得餐厅和厨房哪一间的面积大呢?现在我们就想办法来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在信封里装着,可以利用这些学具摆一摆,数一数,看它们的面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好吗?看哪个小组能最先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活动并汇报。(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有几种情况)

  展示摆的好的小组,正确的摆法有以下情况:

  红纸       绿纸

  正方形      12          12

  圆形        12          12

  长方形      18          18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是这样摆的,(出示错误的一组)你能说说你们比较的是哪张纸的面积大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

  师:那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师:找同一小组同学说:那你认为怎样就合适了?

  引导学生说:要用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叫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看作一个面积单位,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带着这两个问题看数学课本73、74页,从这里边找到答案。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

  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师:谁来告诉同学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几个?(学生回答。)

  师:你知道1*方厘米有多大吗?

  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方厘米吗?(师贴1*方厘米)

  师:量一量,看它的边长是不是1厘米?在你的脑海里想象一下1*方厘米有多大?看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知道1*方厘米有多大了。现在你估计一下,这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方厘米呢?

  生:5个。

  师:5个1*方厘米也就是几*方厘米(5*方厘米),你认为橡皮这个面的面积是5*方厘米,还有谁想说?

  是: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师:刚才,咱们用1*方厘米的学具很快测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积。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学生答。)

  师:对呀,太小了怎么办?你觉得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方分米吗?(如果学生举起1*方分米就说,你知道这是多少吗?)

  师:祝贺你们,找对了。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量。)

  师: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分米呢?(学生找。)

  师:想一下,用1*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面的面积呢?(学生答。)

  师:如果用它来测量操场的面积,你感觉怎样?

  师:你觉得用哪个单位来测量操场的面积比较合适呢?

  生:*方米。

  师:你知道1*方米有多大吗?

  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1*方米,看大不大。

  师给学生展示1*方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1*方米,好吗?(学生交流。)

  师: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方米?(师演示。)

  师:看一下,1*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好吗?

  三、小结,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咱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米和*方分米,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

  师: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邮票和课桌面的面积。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的收获不小,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还了解了面积单位,并且也学会了用测量的方法知道一些表面的面积,下节课,我们将学*用计算的方法来知道物体表面的面积,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学到更多的知识,好吗?

  五、评析

  《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充分的动手操作活动中,理解和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课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身边熟悉物体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概念,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动手摸面体会比较面的大小也有利于与前面学*的长度加以区分比较。

  在学*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要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的面积单位。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2.巧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在面积单位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想办法比较红、绿两张纸面积的大小,使学生产生了认知矛盾的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比较面积方法的强烈愿望。教师很好地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在摆一摆、量一量、数一数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从而体会到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这一系列的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建构,培养了学生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3.让学生用1*方分米这些面积单位进行实际测量、估测,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估测能力的培养。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注重了学*过程的`探索性,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在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中,经历、体验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规则。

  3、通过合作学*,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初步认识并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体验、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纸各一张、三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彩纸

  学具:每组两个学具袋,一号袋:一张黄纸(长21厘米,宽6厘米),一张红纸(长15厘米,宽9厘米),小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若干;二号袋:一*方厘米的小纸片若干,一*方分米的彩纸和接*一*方分米的彩纸各一张,尺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直揭课题明确学*目标

  1、(屏幕出示课题)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什么吗?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想知道它的哪些知识?(生提问题)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进入今天的知识殿堂吧!

  二、观察比较感知面积的意义

  1、物体表面的面积

  (1)看一看

  课件出示书上71页两幅图,生回答小精灵的问题。

  (2)摸一摸

  每个物体都有面,请你从身边物体中找一个面摸一摸。

  (3)比一比

  比较刚才摸的这些面,你有什么发现?

  (4)形成概念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

  (1)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不仅有大小之分,它们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如果把物体的一个面描画下来,就得到了我们学过的一些*面图形,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生:封闭图形(课件出示)师:如果让你给他们涂色,要求最快涂完,你会选谁?为什么?

  (2)下面两个图形,(课件出示)你能比出它们谁大谁小吗?怎样就能比出大小了呢?生说师演示。

  师:不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封闭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

  3、揭示面积概念

  让学生完整地说出面积的概念。

  三、动手操作统一面积单位

  ①观察法

  出示两个长方形(出示教具)

  师: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一眼就能看出来?

  ②重叠法

  师:你还能看出这两张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吗?

  师:凭观察很难判断出大小,怎么办?用什么方法就能知道?

  生放在一起比较

  师:就是重叠在一起比较出了面积大小,这是一种比较面积大小的好方法

  ③动手拼摆法

  A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图形,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生:重叠后先剪再比,生评价)

  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有人说黄纸大,有的说红纸大,还有的说一样大?看来,直接观察或重叠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都有困难,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比较大小?(思考:究竟谁大谁小呢?)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样两张卡片和各种形状的学具,大家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量一量,验证自己的判断。

  B师提出活动要求:

  ①由小组长负责,各组内成员要有分工、有合作、有交流。

  ②边摆边交流边记录。

  C小组活动,师参与收集反馈信息

  D汇报交流:课件配合演示

  生说师反馈。

  师:比较出结果的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比较的结果?先说你们组比较的结果,再说说你们的理由,一生汇报,其余评价,师出示用不同形状来比较的课件,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也就是说,比较面积大小时应注意什么?

  (生答)用到的学具大小要怎样?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小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那么,作为面积单位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还是去请教一下课本吧!

  四、自学课本认识面积单位

  1、自学课本73、74页,(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2、生看书师参与指导

  3、生汇报学*收获

  师:你从书上学到了哪些面积单位?(师板书:*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A:认识*方厘米

  师:*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实物贴在黑板上。

  生:请大家从2号学具袋里拿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应该是多少?

  量:验证边长是不是1厘米

  画:画一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比:想一想,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方厘米

  估:有1*方厘米的帮助,我们就可以测量一些物体的面有多大了,这个火柴盒(师出示火柴盒)这个火柴盒大约是多少*方厘米?先估再量。

  B:认识*方分米

  师:如果继续用1*方厘米的小纸片来测一测数学书的封面有多大,你感觉怎样?1*方分米有多大呢?书上怎么说的?

  找:从学具袋中找一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看它有多大?想想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面是1*方分米?

  比:用手比划1*方分米的大小?

  剪:请大家拿出剪刀,用你的彩纸剪出面积是1*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不要拿1*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去比,也要用尺子量)

  生动手剪后,高举作品。

  师:拿出那张1*方分米的纸板和你剪的比一比,自己评价剪得怎样?

  估:数学书封面面积大约是多大?动手测量。

  C认识1*方米

  师:刚才我们用*方分米作单位,很方便地测出了数学书的面积,若想知道这个教室地面的面积,你感觉用*方分米作单位怎么样?用哪个面积单位合适呢?(生:*方米)

  师:1*方米有多大?书上怎么规定的?想像一下,1*方米大概多大(生比划)(板书)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1*方米,想不想看看,大吗?身边有1*方米吗?

  师:做个小游戏:老师把1*方米的纸铺在地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方米1有多大?(找一生体验感受)

  如果找小朋友站到这上面来,你估计能站多少个小朋友?

  五、结合实际综合应用

  1、填合适的单位

  2、小故事

  3、拼一拼

  六、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用今天学到的面积单位测量祖国的面积,合适吗?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呢?请大家课后查资料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等活动,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米及*方分米,知道1*方厘米、1*方米、1*方分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2、在学*活动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方厘米、1*方米、1*方分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起1*方厘米、1*方米、1*方分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操场*面图,内有篮球场图,旁边还有一个较小的体育器材室图。

  师:从图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学着老师的说法一句话吗?

  2、谈话:刚才有同学说他的课桌面有×个书本那么大,有×个文具盒那么大,有×张正方形纸片那么大,别人听了能明白他的课桌有多大吗?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课本有多大,他的文具盒盖有多大,他手中的纸片有多大,就不可能知道他的课桌有多大。现在,全世界已经规定了统一的面积单位,那就是:*方厘米、*方分米、*方米。那么,这些面积单位各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拿出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测量他们的边长。

  提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方厘米用符号c㎡表示。(板书:*方厘米c㎡)

  摸一摸:1*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接*1*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

  画一画:画一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

  说一说:出示课本78页上的两个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方厘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方分米用符号d㎡表示。(板书:*方分米d㎡)

  比一比:用手比划1*方分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分米?

  3、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你觉得用*方厘米、*方分米作单位去测量怎么样?那么较大的面积单位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怎样规定它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举例: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米?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填写。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指名汇报。

  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面各用哪些面积单位测量比较合适。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方厘米、*方分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

  出示太阳和月亮图片,给它们涂上颜色,你们觉得哪张会涂得比较快,为什么?(月亮,因为它比较小)

  你们所指的是它的什么比较小?(面比较小)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与评价: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今天数学课上的探索就从我们最亲密的数学书开始。请你们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从一端摸到另一端,再摸摸课桌的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一看黑板的面和课桌的面相比,怎么样?

  归纳: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课件出示各图形(三角形,圆,长方形,角):你能分辨他们谁大谁小吗?第4个图形能比较它的大小吗?为什么?

  归纳: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意义。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设计意图与评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比较课桌上红(3cmx5cm),黄(4cmx4cm),绿(3cmx4cm)三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汇报比较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用重叠法,但是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红色长方形和黄色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汇报:拼摆正方形更简便。红色长方形能拼15个小正方形,而黄色正方形能拼1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所以黄色正方形的面积要更大。

  [设计意图与评价: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进一步激疑:是不是只要拼摆的正方形越多,它的面积就越大呢?出示一个正方形,只能拼9个正方形,但它却比原来三个图形大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拼摆的小正方形要更大)

  师生共同归纳: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那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用笔画出重点语句。汇报自学结果。

  1、认识*方厘米。

  课件出示:国际上规定: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看看哪个手指的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

  师: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方厘米呢?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实用5份(扩展5)

——《认识面积》的优秀教案设计汇总5篇

  教学内容:

  *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的乐趣,体会*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把*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课件、*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三角板等。

  学具准备:

  2块*行四边形彩色纸片、三角板、直尺、剪

  教学过程:

  师:出示*行四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生指出它的底和高。你能画出它一条底边上的高吗?(在*行四边形图片上画一画,并标出底和高。)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喜欢喜羊羊的动画片吗?据说羊村的牧草越来越少,村长决定把草地分给各个羊自已管理和食用。懒羊羊分到的是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块*行四边形地,它们认为自已的草地更少,争了起来。同学们想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你们准备怎样解决呢?

  2、复*旧知,揭示课题

  (1)复*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口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2)师:你能帮它们求出这块*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操作交流

  1、大胆猜想

  师:在学*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最初使用了什么的方法?(数方格)今天学*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生看大屏幕,认真数方格)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都是18*方米……) (知识点)

  师: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两个图形,并完成的表格。完成后想一想,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那么我们猜想一下,*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

  (师出示一个*行四边形纸板,生看图猜测。)

  生汇报猜测结果,师随机板书。

  师:如果有很大很大一块草地,需要求它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方便吗?再则刚才数方格时,我们都是把不满一格的当半格去数,这样也不一定准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2、操作验证

  提示: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就可以根据已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出它的面积了,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呢?请大家拿出手里的学具试试看。

  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小组合作),并向周围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转化的

  (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做的呢?谁愿意上来演示并说一说呢?

  (学生有的拼成三角形,有的拼成梯形,有的拼成长方形,还有的拼成*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把*行四边形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已学过的图形,你们真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种图形的面积我们懂得计算呢?

  生:长方形。

  师:怎样剪才能拼成长方形呢?

  师:请大家拿起另一个*行四边形纸片,动手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吧!

  生再次操作。

  4、发现方法

  师:我们已经成功地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请结合刚才的实验过程,动动脑筋想一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电脑显示思考题)

  小组讨论交流。

  (1)*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变了吗?

  (2)方形后的长和宽分别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能不能根据这些关系,总结出求*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呢?

  实物图片展示拼剪过程同时回答上面的讨论题。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知识点)(能力点)

  5、回顾公式推导过程

  (1)结合课件演示各部分间的相等关系。

  (2)指名说说*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出来的?

  6、学*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行四边形式形面积用字母s表示,底用a高用h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吗?(指名说说,师板书:s=ah)

  7、记忆公式

  闭上眼睛记记公式。

  如果要求*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8、尝试运用

  师:我们发现的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不是对任何一个*行四边形都适用呢?请同学们用面积公式帮喜羊羊算一算*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看计算结果与数方格方法求得的面积结果是不是一样?

  (出示喜羊羊的草地图)(说明格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运用,加深理解

  通过计算,它们两人的草地面积相等吗?(相等)它们终于消除了误会,破涕为笑,齐声说:“计算*行四边形面积原来这么简单,我们也会了。”

  1、算出下列*行四边形的面积(考查点)

  课件出示图形

  (羊村长看到小羊们的进步很高兴,说:“再出几个选择题考考你们吧。”)

  2、选一选。(题目见课件) (考查点、能力点)

  (强调:*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底边对应的高)

  你有什么结论?(等底等高的两个*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3、(羊村长说:我老了,你们能帮我算需要多少棵白菜秧苗吗?)

  (考查点、能力点)

  有一块地*似*行四边形,底是15米,高是10米。这块地的面积约是多少*方米?如果每*方米种8棵白菜,这块地能种多少棵白菜?

  四、解决问题,应用拓展

  1、小小设计师

  羊村小学教学楼前要建造一个面积是24*方米的*行四边形花坛,请你帮它们设计一下(要求它的底和高均为整米数),可以有几种方案?

  2、喜羊羊准备在草地的四周围上篱笆,你能帮它算算篱笆长多少米吗?

  五、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是怎么来学会这些知识的?

  小学五年级数学《*行四边形的面积》优秀教案范本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探索并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电子白板的操作、探究、对边、交流,经历*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使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学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课件、*行四边形模型、剪刀、初步探究学*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渗透转化。

  1.课前通过同学们的谈话,轻松引入主题。师:同学们,你们都玩过七巧板吗?

  2.播放制作七巧板的视频。

  3.出示一组图形,学生观察,数方格算出面积。拉开幕布,学生们看到露出一点点的图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都跃跃欲试,学生动手逐个拖拽出想拖里面的美丽图案。在学时汇报*移的方法时,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拖动图片*移的功能,直接在屏幕上操作演示,感知割补、*移,转化等学*方法。导出视频,拖动、*移等功能。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电子白板导出两个花坛,比一比,哪个大?

  2.揭示课题。学生比一比,猜想这两个花坛的面积大小。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导出两个花坛的课件。

  三、对手操作,探究方法。

  1.利用数方格,初步探究

  2.出示“初步探究学*卡”同桌交流一下填法,汇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图形的面积,是学生熟悉的、直观计量面积的方法。同时呈现这两个图形,暗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导出“初步探究学*卡”

  四、白板演示,验证猜想。

  1.探索把一个*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2.观察拼出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在班内交流操作,重点演示两种转发方法。

  3.*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那么面积公式就是s=ah利用白板的拖动功能,根据学生反馈的转发方式,随机演示。白板演示、突出拖动、旋转等功能。

  五、巩固练*,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例1

  2.课件出示十九第1、2题。学生试做,并说说解题方法,指名板书。通过练*加深面积公式的理解应用。导出课件

  六、课堂小结,反思回顾。

  回想一下我们的学*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小学五年级数学《*行四边形的面积》优秀教案范本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翻书到86页,仔细观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2、好,下面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

  3、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方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二、民主导学

  (一)、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3、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7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行四边形的地、*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这是一个*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行四边形右面板书:*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加以验证。

  条件强化:求*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三、检测导结

  1、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3、做书上82页2题。

  4、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行四边形的面积?*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5、作业

  练*十五第1题。

  附:板书设计

  *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s=a·h或s=ah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拼摆、度量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中,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面积

  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面”的概念。

  (课件出示主题图)

  (1)想一想:打扫卫生时,如果两个同学以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谁先完成?为什么?

  预设:擦**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大,**面小。

  (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预设:

  找一找:可能会找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板凳面、地面、脸面、球面……

  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其他物体的面……

  比一比:请学生说一说两个物体的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①教师示范: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面的面积……

  (板书:认识面积)

  ②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动作与语言相结合,先说说身边物体的面积;再通过想象,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图形的面积。

  (1)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圆等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课件出示认识的*面图形)

  预设:这些图形也有大小。

  (2)这些图形也有大小,谁来说说它们的面积?

  预设:正方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和学生所学知识,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认识到物体或图形的表面有大小。教师结合实例,揭示面积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3.及时练*。

  (1)完成第61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摸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为学生提供一个苹果,请学生摸一摸它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苹果的面积。

  (3)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曲面也有面积,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通过判断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物体无论怎样放,面积大小不变,以此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教学目标】

  1.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为后续学*的*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加强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1.课上我采取与学生合作互动的方式完成导入,这样既拉*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体会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对于封闭图形的理解,我通过在课件演示封闭图形并让孩子指出面积,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并利用种草种不完来解释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等活动,让学生亲历了面积形成的过程。

  2.在探索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时,是先让学生体会观察法和重叠法之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优化画格子法。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本节课练*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

  最后的创意大比拼,诣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基础上了解面积相同,形状可以不同。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两片树叶。

  【学具】

  硬币(一角和一元)、一*方厘米的塑料片、10x10透明胶片、直径为2厘米的塑料圆片、彩笔、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附页2中6)。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师:(出示数学书和信息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

  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信息书的封面一样大。生:主动去摸一摸,然后其他学生也来摸。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面”上来】

  师:那这两枚硬币呢?有什么不一样吗?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师:这是老师的手掌面,你们的手掌面在哪?谁想和老师比比手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这两片树叶有面吗?(在展台展示一名学生摸的过程)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物体什么?(表面)比的又是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虽然本课没有要求对物体表面的概念进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中,从物体的一个面开始,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有时是由多个面组成的。为学生的后继学*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师:我们就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