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池上》教学设计优选【5】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采”。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撑、采、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引导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引导谈话法,品味语言、诵读体会法。

  学法:朗读法,观察法,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谈话:我知道小朋友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呢?

  2、今天我们又要学*一首新的古诗《池上》。(板书课题《池上》)

  3、师简介作者。

  二、初读感知,感受节奏

  1、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踪、迹、浮、萍”。

  (我看见小朋友们都坐得端端正正,说明大家已经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了,谁来挑战呢?)

  (1)出示“撑小艇”。抽两个孩子拼读,要求读好后鼻音。以词带句,齐读“小娃撑小艇”。

  (2)出示“踪迹”。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舌音“踪”,重点识记“踪”。以词带句,齐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3)出示“浮萍”。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后鼻音“萍。”(“浮”左右结构三点水,说明它和水有关;“萍”上下结构草字头,说明它和植物有关。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东西)结合浮萍的图片认识“浮萍”。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4、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5、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1)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配音范读)

  (2)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读诗?教给你们一个小诀窍: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诗的韵味。画斜线的地方要稍稍停顿,但要读得声断气连。请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3)自由读、抽生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真是聪明的小精灵,一下子就掌握了读诗的诀窍。这首诗我们都读了这么多遍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敢不敢继续接受挑战?)

  1、出示“浮萍一道开”和“小娃采莲回”的图片,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对照古诗,看看这两幅图分别对应的是哪两句诗,说一说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图画所描绘的景象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图文配对的方式呈现出来。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的初步感知。)

  2、学*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理解识记“采”。

  师边读诗句边做“采”的动作

  a、在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摘”的意思,谁知道是那个字?(采)“采”上下结构爪子头,下面是个“木”字。爪子头代表什么呢?所以“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b、指导写“采”

  (2)重点理解“偷”,通过采访,感受小娃既害怕又高兴地心理并指导朗读。

  a、在这一句诗句中,还有一个字告诉了我们小娃摘的不是自家的莲蓬,而是别人家的,谁知道是那个字?(偷)

  b、说到这个“偷”啊,老师想问你们一个小小的问题,希望你们能够大胆诚实地回答。你有没有偷偷的摘过别人家的桃子呀,橘子呀之类的你爱吃的东西?(有)你真是个顽皮可爱的小馋猫!这种偷采的行为在幼儿时期偶尔做一两次是可以的,就像这首诗中的小娃偷采莲蓬一样,在诗人白居易的眼里是天真可爱的,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这种偷采行为以后还能做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谈话让学生能够联系自己以前的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乡村儿童的顽皮可爱。)

  (3)假如现在你就是小娃,我来采访采访你:小哇呀小娃,你偷偷地采摘别人家的莲蓬,当时心里感觉怎么样?(紧张、害怕)小哇呀小娃,你采了这么多你最喜欢吃的莲子,心情怎么样?(高兴、兴奋)

  (4)让我们用高兴又紧张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3、学*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图片,(还记得这幅图片吗?)小马在雪地上画了什么?(月牙)那么月牙就是小马留下的踪迹。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小狗(小鸭、小鸡)留下的踪迹?

  练*说话:是留下的踪迹。

  (2)出示“浮萍一道开图”,请小朋友们在图中找找小娃留下的踪迹。(理解“踪迹”在诗中的意思是指船开过后留下的痕迹。)

  (3)哪两句诗是写小娃在池塘里留下的踪迹?(出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生齐读)

  4、通过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说出相对应的诗句,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小精灵!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与老师的配合默契程度。老师描述一个画面,看看你们能不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一句与这个画面相对应。

  四、诵读积累

  1、大家找得可真准啊!可是调皮的荷叶宝宝还想进一步考考大家。他们把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藏起来了,你能找出他们藏在哪儿吗?

  2、调皮的荷叶宝宝不信难不倒大家,他把更多的字藏起来了,你还会吗?

  3、现在荷叶宝宝把所有的字都带走了,谁能根据这幅图,把他们全部找回来?我们一起来试试吧!(配音乐读)

  (设计意图: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的趣味性)

  五、拓展

  读了这首诗,你们喜欢诗中这个小娃吗?其实他和你们一样天真可爱,老师也喜欢他,著名诗人白居易爷爷也非常喜欢这个小娃,所以他才写了这首《池上》。(板书:喜爱)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儿,让我们赶快来认识认识他。(出示《所见》)

  1、自由读。

  2、抽生读。

  3、生齐读。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古诗《池上》,认识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如果想要把他永远留在你们的心里,就请今天回去把《池上》背会并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池上》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书写。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小娃撑小艇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书写。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小娃撑小艇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 4

  这是21课《古诗两首》中的首。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形象传神地描绘出乡村小儿撑着小船偷采白莲后,不知道藏匿行踪悠然冲开浮萍的情景,突出了小儿天真可爱的形象。

  本诗对孩子们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于是教学时我采用自学探究的方式,让孩子通过自读感悟,讨论体会到小儿的天真可爱。

  一、以古诗导入。

  1、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过或学过的描写儿童的古诗。

  孩子们说得很多。

  2、说说这些诗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什么信息,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样的儿童?(天真、活泼、可爱)

  二、学*古诗《池上》

  1、出示《池上》

  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读到了什么?

  指名说,并读出来。孩子们说读到了可爱,顽皮

  2、自由读,说说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了他的这一可爱、顽皮?

  孩子们自由读着。

  生:我从“不解藏踪迹”中读到的。看这个小孩子偷采了莲耦,想要隐藏自己的行踪,可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由船把浮萍分开后留下的一条水路。

  生:我觉得不是想要,而是不知道要隐藏,这样才突出小孩子的可爱。

  生:我也赞成他的意见,你看图上,小孩子看到船工过后留下了一道水路,一点也不着急,反而有高兴的神色,说明他根本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

  师:说得好,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希望我们同学在回答时也要像他们一样,说得让人信服。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那个孩子应该不是采的莲耦,要是那样的话,他一个人很危险的,下河到水底去采,他妈妈能放心吗?

  生:噫,那时候的小孩子都会游泳的。

  生:是,我也认为小孩子不是采的耦,而是莲蓬,你们看他的小船上放的都是莲蓬。

  师:你真会观察,我们不仅要善于从文字中找到答案,还要善于观察课文给我们的插图。

  生:那什么是莲蓬?是莲花吗?

  生:不是,是莲花开谢后结的子,就是花里的花心了。莲子就在里面,也就是种子了。

  师:你懂得真多,不错。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从图上感觉到这个孩子偷采了莲蓬后,一点也不难过,反而很高兴,让我觉得他非常可爱,也非常顽皮,也许他正为自己的的行为而得意呢?

  师:哈,你真有想像力,正因为如此,诗人才把这一可爱的形象写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读全诗,让老师听听你们能不能读出小娃娃的天真可爱!

  生齐读。

  三、小结全诗,引导孩子了解诗人白居易。

  师;同学们,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可爱的天真顽皮的形象,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介绍诗人白居易。

  四、作业。

  这一课有两首,另一首也是描写可爱的小娃娃的形象的。请同学们回家好好读读,看看你从哪里读出了他的可爱,并试着展开想象进行说明。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音乐、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

  (出示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读诗。

  1、师: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诗:《池上》(板书课题),这首诗大家都已经预*了,那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吗?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花了很多工夫。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

  老师出示:(生齐读)

  2、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一下吧。(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然后齐读。)(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3、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师:《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学生各自练*朗读,并且根据练*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可以有不同节奏)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池上》

  (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用粉笔在黑板上给诗做上记号)

  (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声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大家一起来练读一下。)(生齐读,注意怎样运气。)

  4、师:同学们刚才诵读的节奏都是可以的,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诵读两首古诗,并且再次提醒大家声断气连。

  5、师: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样读有趣吗?老师想出一个办法,可以让你读诗有趣一些。你们看——(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师:这样读有趣一些吧?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几种方式,非常好,但是都是一个人读的,可不可以采用两个人一起合作的方式呢?比如,你们最喜欢的拍手游戏,也可以边玩边读诗呀,我们一起来!(学生两两组合,边拍手边读诗!)

  7、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把读诗变得有趣,现在,你们就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把这这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老师在学生练*了一段时间后,指名表演读。)

  8、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你们觉得这样读诗读得有趣吗?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好不好?

  三、解诗。

  师:这首诗我们都会读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师:对,我们还要了解诗中写了什么。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字典,工具书,插图,询问老师同学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试一试自己理解诗意,再把你从诗中读懂的意思讲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问题同桌讨论,两个人都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老师在教室内巡视。为学生解决困惑的地方。如: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借助图片理解词义(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草,很多很多,连成一片)当船从水面上划过时———————浮萍随着水波荡开来。

  三、品诗。

  1、师:《池上》这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品读这些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都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一个小孩,一条小船,还有白莲,一些浮萍。)

  2、师:老师根据你们所说的景物,把这首诗改了改,(出示“娃撑艇偷白莲不解藏一道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师:是呀,老师给诗减了一下肥,这就叫把诗读瘦了。字数少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却更大了。现在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

  情景创设:(播放背景音乐——老师轻轻地描述:

  一个夏日的清晨,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瓦蓝瓦蓝的天空,初升的太阳明媚地照耀着大地,湖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清风,满池的荷花开的格外娇艳……

  同学们,这美丽的情景你们看到了吗?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这个小娃娃又是怎样偷采白莲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美美地写下来。生:(在音乐声中尽情想像,静静地描写。)

  3、师:同学们可以放下你手中的笔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4、师:同学们你们真会想象,在你们的笔下,我感觉白居易写的《池上》仿佛变成了一副活的画向我们走来。此时,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天真无邪、调皮活泼)

  5、师:如果他知道偷了莲蓬还会藏了踪迹,你们还觉得他有这么可爱吗?

  师:是呀,正因为他的天真无邪,才会偷采莲蓬而不解藏踪迹啊!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这首诗。(生有感情地诵读《池上》)

  6、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小娃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7、师: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一次想象画面,试背。

  8、指名背诵古诗、集体背诵。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

  1、背诵课文,完成练*。

  2、搜集描写儿童的诗句,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去读、去画、去悟、去唱。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阅读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1)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音乐、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设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

  (出示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 读诗。

  1、师: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诗:《池上》(板书课题),这首诗大家都已经预*了,那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吗?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花了很多工夫。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

  老师出示:(生齐读)

  2、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一下吧。(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然后齐读。)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3、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师:《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学生各自练*朗读,并且根据练*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可以有不同节奏)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池上》

  (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用粉笔在黑板上给诗做上记号)

  (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声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大家一起来练读一下。) (生齐读,注意怎样运气。)

  4、师:同学们刚才诵读的节奏都是可以的,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诵读两首古诗,并且再次提醒大家声断气连。

  5、师: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样读有趣吗?老师想出一个办法,可以让你读诗有趣一些。你们看—— (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师:这样读有趣一些吧?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几种方式,非常好,但是都是一个人读的,可不可以采用两个人一起合作的方式呢?比如,你们最喜欢的拍手游戏,也可以边玩边读诗呀,我们一起来! (学生两两组合,边拍手边读诗!)

  7、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把读诗变得有趣,现在,你们就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把这这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 (老师在学生练*了一段时间后,指名表演读。)

  8、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你们觉得这样读诗读得有趣吗?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好不好?

  三、解诗。

  师:这首诗我们都会读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师:对,我们还要了解诗中写了什么。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字典,工具书,插图,询问老师同学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试一试自己理解诗意,再把你从诗中读懂的意思讲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问题同桌讨论,两个人都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老师在教室内巡视。为学生解决困惑的地方。如: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借助图片理解词义(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草,很多很多,连成一片)当船从水面上划过时-------浮萍随着水波荡开来。

  三、 品诗。

  1、师:《池上》这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品读这些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都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一个小孩,一条小船,还有白莲,一些浮萍。)

  2、师:老师根据你们所说的景物,把这首诗改了改,(出示“ 娃撑艇 偷白莲 不解藏 一道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师:是呀,老师给诗减了一下肥,这就叫把诗读瘦了。字数少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却更大了。现在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

  情景创设:(播放背景音乐——老师轻轻地描述:

  一个夏日的清晨,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瓦蓝瓦蓝的天空,初升的太阳明媚地照耀着大地,湖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清风,满池的荷花开的格外娇艳……

  同学们,这美丽的情景你们看到了吗?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这个小娃娃又是怎样偷采白莲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美美地写下来。生:(在音乐声中尽情想像,静静地描写。)

  3、师:同学们可以放下你手中的笔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4、师:同学们你们真会想象,在你们的笔下,我感觉白居易写的《池上》仿佛变成了一副活的画向我们走来。此时,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天真无邪、调皮活泼)

  5、师:如果他知道偷了莲蓬还会藏了踪迹,你们还觉得他有这么可爱吗?

  师:是呀,正因为他的天真无邪,才会偷采莲蓬而不解藏踪迹啊!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这首诗。(生有感情地诵读《池上》)

  6、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小娃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7、师: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一次想象画面,试背。

  8、指名背诵古诗、集体背诵。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

  1、背诵课文,完成练*。

  2、搜集描写儿童的诗句,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去读、去画、去悟、去唱。

  板书设计: 池上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不解 浮萍开童真、童趣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1、我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语文课堂总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思路进行教学,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希望学生都能以各种形式表现出对古诗的浓厚兴趣。我想古诗教学应体现“诵读为本,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的原则,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

  2、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偷”字用得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三个生字“撑、艇、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

  展示拍摄的荷塘美景,感染气氛,激发兴趣。

  1、孩子们,夏天快要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

  2、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它做为见面礼给你们带来了,愿意和老师一块分享快乐吗?看到什么就大声说出来吧!

  (课件展示: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

  3、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让“现实生活”这一活的资源与生动的画面、和谐的音乐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的结合,转变了学生对学*古诗那“之、乎、者、也”的枯燥感觉,让学生眼前一亮,身心愉悦,为轻松学*古诗奠定了心理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荷塘边,无意中看到了荷塘里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就把它写了下来,题为《池上》。(板书:池上)

  2、齐读诗题。

  3、解题:“池上”是什么意思?

  (“池上”就是池塘上,这里指的是荷塘之上。)

  4、诗人白居易,你了解多少呢?(请学生交流所搜集的资料。)

  教师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混乱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通过资源,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荷塘美的基础上,初步解知诗题,感知古诗的意境。】

  二、初读古诗,把握基调

  (一)这首有趣的小诗肯定已经拨动了你的心弦,触动了你对童年无尽的遐想与怀念。那就打开课本,认认真真地读一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生自由练读)

  (二)指名读诗,集体正音。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名几位学生试读,相机正音。)

  2、朗读诗歌时,我们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师生共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是品读古诗,走进古诗的第一步。】

  (三)引导理解 “踪迹”。

  A、下雨后,人从湿地上走过留下的脚印,这就是“踪迹”。

  B、小鸡从雪地上走过留下的“踪迹”。

  C、飞机从天上飞过,后面会留下一道白烟,这是飞机的“踪迹”。

  D、蜗牛从地上爬过留下的粘粘的痕迹,这也是“踪迹”。

  E、 蚂蚁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种特殊的气味,有了这种气味,它就不会迷路了,这是蚂蚁的“踪迹”。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让学生逐步走进古诗,感知诗意。】

  三、品诗解句,入情入境

  (一)品读前两行——

  1、读一读,你们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1)引导学生比较“撑”和“划”动作的区别。“撑”就是用竹篙抵住河床,使船前进。一起撑一撑小艇吧!(众生做动作)

  (2)学*生字“撑”“艇”。

  (3)娃娃很——小!小艇很——小!而这个小娃娃却敢一个人撑着小艇,敢冒险。可见他人小——胆不小!

  (4)一个撑着小艇的大胆的小娃娃,很有趣!请你想象着他胆大的样子读一读。(指名读、男生读)

  2、读一读,品一品,理解“偷”。

  (1)你们觉得这句诗里哪个字最有意思?(板书:偷)

  (2)你们有没有背着大人“偷偷地”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心情怎样?

  A、有一天中午,爸爸睡着了,我偷偷地给他扎了一个辫子。

  B、妈妈不让我吃冰激凌,我就偷偷地在外面买了一个。

  ……

  (3)小娃娃也背着大人去荷塘偷采白莲,他心情怎样?

  (4)这里“偷采白莲”的“偷”和我们*时说的“偷东西”的“偷”一样吗?

  (5)你能学学小娃“偷采白莲”的快乐样儿吗?(指读)

  (6)让我们跟着小娃一起去偷一偷、乐一乐吧!

  配乐诵读前两行诗句(自由读、齐读)。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把诗中的小娃和现实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对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整首诗的意境。】

  (二)品读后两行——

  1、小娃“偷采白莲”回去了,大人会不会发现这件事?哪行诗可以知道?

  2、学*生字“萍”。

  3、你能将“浮萍一道开”用动作表演出来吗?(生做动作)

  指名分角色(小艇、浮萍)合作表演。

  (小艇驶来时,冲开满池的浮萍,水面波动,浮萍向两边漾去,会出现一道长长的痕迹。)

  闭上眼睛想象“浮萍一道开”的样子,读一读。(生齐读)

  4、“浮萍一道开”就是小艇驶过留下的——(引说:踪迹)。

  5、大人看到“浮萍一道开”,看到小艇驶过留下的踪迹,怎么会不知道小娃来过荷塘了呢?小娃娃有没有想到要“藏踪迹”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因为诗中说小娃“不解藏踪迹” ,“不解”就是 “不懂得”。)(板书:不解)

  6、是啊,这就是小娃娃,他还不懂得要“藏踪迹”呀!这只是他童年的一场游戏。

  7、齐读“不解藏踪迹”,读出小娃的天真。

  【多种方式解读文本,明诗意,悟童趣,效果应该是比较好的。】

  (三)拓展想象——

  1、白居易在池塘边偷看这天真、大胆、快乐的小娃偷采白莲时,脸上的表情怎样?

  2、他的笑有没有被小娃娃发现?这是什么笑?(偷笑)

  3、做个“偷笑”的动作。(众生掩着嘴笑)

  4、小娃娃偷采白莲偷到了乐趣,在一旁偷看的白居易也偷到了乐趣,让我们也和这一老一少一起偷着乐一乐吧!

  (配乐,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

  【走到文字的背后,对诗人作诗的意图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吟诵古诗,积累语言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 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生自由练*)

  3、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

  (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4、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音乐)

  5、孩子们,看来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谁已经记住这首诗呢?抽生背诵。

  【结合画面、音乐这一生动的资源,采用听朗读想画面、看画面配乐朗读、比赛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熏陶感情,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

  五、且吟且唱,回归整体

  1、喜欢这个小娃娃吗?喜欢这首童趣诗吗?

  2、老师和你们一样喜欢他,喜欢这首诗,所以为这首诗谱上了曲,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感受这份快乐吧!(师生共唱、表演,音乐渐弱。)

  3、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简单的总结性语言,升华了情感。】

  六、课外拓展,积累提高

  1、默写《池上》,并制成书签。(评出最佳书写奖)

  2、搜集其它“童趣诗”读读背背。

  【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远程资源为孩子们课外学*、积累指引了道路,节约了时间。】

  板书设计:

  池 上

  偷 不解

  (黑板板书时可做两只眼睛图片贴在诗眼“偷”、“不解”下方)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书写。

  (3)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小娃撑小艇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2)

——《池上》优秀教学设计优选【5】份

  《池上》优秀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小朋友的质朴、纯洁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洁与快乐,与古诗意境发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疑惑”、“躲藏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同学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俺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安排初学。

  要求: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学*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测诗意。

  说一说——用自身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躲藏。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椭圆形或倒卵形,外表绿色,反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身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同学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效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同学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疑惑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示了纯洁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身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身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俺以同学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同学在读中发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身的理解,在交流中论述自身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安排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身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疑惑浮萍开

  白居易《池上》的前世今生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疑惑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疑点:

  1、池上:俺看过《池上》的flash,觉得里面有一个显著的问题,flash的画面是一片江南烟水的湖面,但是诗的题目明明是“池上”,什么是池,自然是小小的一片水域。这样一个细节大家都没有注意。

  2、小娃:“娃”在《辞海》里有三种解释:未成年的小女孩;美女,如李娃、泛指儿童,如娃娃。在唐诗中很少有单独指称的“娃”代表不做性别区分的儿童。俺倾向于把“小娃”理解为小女孩。

  3、白莲:这个毫无疑问,白莲与红莲相对,是指的莲花而不是莲蓬。

  4、藏踪迹:为什么要藏踪迹,这个问题俺想了很久。莲花在古代是遍生于水泽之中,并没有人管理,所以说像理解偷西瓜一样理解偷莲花是说不通的。但是在诗歌之中采莲者却往往是藏踪迹的,那是因为从南朝时候开始,采莲就成为一种风俗,因为“莲”音同于“怜”,“藕”音同于“偶”,“丝”音同于“思”,所以采莲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而女小朋友既渴求爱情,又难免羞涩,所以才会藏踪迹。那么“疑惑藏踪迹”或许只有在“小娃”指称“小女孩”时,才说得通。小女孩情窦未开,却学少女的样子偷采白莲,只有贪玩之心,并无羞涩之状,一片娇痴的小儿女样貌跃然眼前。还有一种可能,那就要谈到“池”了,池在洛阳东南,白居易私宅之中,而白莲乃是从苏州刺史任上带回的进贡之物,所以名贵异常,要么就是因此而需要偷采。但若是此种解释,便利大失风雅了。

  学术八卦之白居易“池上”及“白莲”考:

  学术手段之一其实就是八卦,而八卦的目的则是为了证明以上所说并非虚构。

  白居易有《池上篇》,序中说:“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乐天罢杭州刺史时,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始作西*桥,开环池路;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航以归,又作中高桥,通三岛径……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 那么苏州刺史任上的白莲从何而来呢?

  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就有《东林寺白莲》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炎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俺怜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静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弹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东林寺白莲是不是白居易洛阳家池中的白莲呢?这无从查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白居易家池中的白莲乃是从吴地迁移的。它与白居易题咏的白莲、白菊花、白牡丹一样,都取清静绝尘之意。

  《六年重题白莲》和《感白莲花》都仔细讲了白莲花的来历。

  《六年重题白莲》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本是吴州贡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今经六七年。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感白莲花》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至此,姑苏百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氤氲。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陈根与故叶,销化成泥尘。化者日已远,来者日复新。一为池中物,永别江南春。忽想西凉州,中有天宝民。埋殁汉父祖,孳生胡子孙。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生人尚复尔,草木何足云。

  咏家池白莲之诗,在白居易集中有约十首。根据以上的描述,俺们可以想象白莲池的景象了。一个三至四亩的池塘,在白居易洛阳家宅之中,其中半种红莲,半种白莲。而莲池为白居易退养之后谈僧论道修身养性之所,而俺们这篇名为《池上》的诗乃是《池上二绝》之二。那么《池上二绝》之一是什么呢?是“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组诗一般由多首相关联的诗组成。各首诗之间在主题或意趣上相似相成。以此看来,《池上》的第一首写的是山僧对弈,松阴清冷,时闻下子之声,是静中有动。第二首写的是白莲花开,小娃偷采,莲随船动的动中之静。本已是小娃小艇,如此细小之物,却能使“浮萍一道开”可见原本池水之静止,园林之岑寂,写法正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相似。两首诗一动一静,一正一反,写的是退隐尘嚣之外的林园清趣。

  弈棋的已知是山僧。采莲的又是谁呢?这个问题无法论证,只能猜测。但就算是猜测也得有风可捕,有影可捉。幸好白居易还有这样一首诗《看采莲》“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不似江南恶风浪,芙蓉池在卧床前”。小桃是女僮的名字,这个卧床前的芙蓉池,也即是《池上》之池。小小三四亩之池,未必艇船交错,想此小莲船也就是小艇罢了。俺们虽不能说“小娃”实指“小桃”,但也无妨通过这首诗里透露的信息,遥想一下《池上》的意境呢。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说:“原来学术八卦就是深文罗织之术”,世上池塘无数、莲花无数、小娃也无数,凭什么这首诗的池上在洛阳,那首诗的池上就不能在吴江?俺只能说,在对《白居易全集》作了相当于筛沙子的笨功夫之后,俺发现,无论从诗歌写作的时间、上下文、以及内容来看,那个《池上》就是洛阳家宅的池上,而且白居易所有名为《池上》的诗,写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那个山僧呢,也就住在池边的一间屋子里。所以,很负疚,《池上》写的的确不是洪湖,也不是微山湖,那些从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来的莲花丛中偷偷泛舟,或者如偷西瓜一般偷莲花的经验的确不适合这里。而那个小娃,也就不可能是乡村湖上的野小朋友,小小年纪就会划船凫水。那采白莲的意蕴,一定是与某种爱美的心愿与年少的娇痴有关。白居易的《吾雏》诗写孩子阿罗“学母画眉样,效吾吟咏声”,小小七龄已知自好,却不懂娇羞,与“采白莲”而不知“藏踪迹”也是一样的。

  那么,假如学术八卦不是深文罗织之术,是不是胶柱鼓瑟之术呢?现代文论早就呼唤作者隐退、作者死了。似乎作者说什么没关系,关键的是读者读出了什么。假如用更形象的话表述,就是说,白居易那个洛阳东南的池塘里发生的事情和俺们有什么关系,读者需要一首诗,能够唤起俺们普遍的经验和内心的感动。所以,读者为什么不能把小池想象为微山湖或者洪湖?为什么不能把小娃理解为小兵张嘎那样顽皮的野小朋友。

  当然可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俺们要读诗,而不是读交通守则,那是因为有些东西,俺们的眼睛看不见,要让诗人替俺们看,有些东西,俺们的心灵感受不到,要让诗人的心灵替俺们感受。微山湖和洪湖的荷花俺们知道了,可是俺们不知道还有屈原的荷花、白居易的荷花、汉乐府里的荷花,那都是不一样的。假如贸然宣告作者死了,只以自身的经验来理解文本,读再多的诗也不能扩充俺们的视野,不能灵敏俺们的感觉,不能提升俺们的灵魂。让作者退到幕后,驾驶自身的想象在诗歌的情境里漫游,那是第二步的事情。假如你的经验中原本只有微山湖的接天莲叶和乡野顽童,在读懂了《池上》之后,接天莲叶也可以撷取一角,植于洛城小池之中,乡野顽童之间也无妨偶尔有娇痴小女学人采莲,惹人怜爱。

  忠实地还原作者的经验,体验作者的感受,才干够捕获到诗歌诞生的那个瞬间。诗人生命中的灵光一闪借此得以传达。诗人是以直观体验驾驭诗艺的,因此,俺们也只有在体验的基础上才干够谈论有关诗艺的话题。白居易写得最多的诗,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新乐府(如《卖炭翁》),而是通俗浅切的“白体”或“乐天体”,在当时,从长安到江西三千里间,贩夫走卒和僧徒妇女无不传唱。但是《池上》哪怕放在“白体”中也有其特殊性,它不但通俗浅切,而且饶有一种活泼的意趣。这一意趣是如何通过诗艺传达出来的呢?

  《池上》优秀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不解浮萍开

  《池上》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书写。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小娃撑小艇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池上》优秀教学设计 4

  知识目标: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并背诵古诗。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荷塘图片)

  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课件出示生字)

  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书写爱写的字。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意,处理课后*题。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听写生字

  2、背诵古诗

  二、诗情画意,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孩子们,摘莲蓬是一件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娃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课件出示合作学*的要求:1、读读这首诗。2、思考:读懂了什么?3、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在小组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

  (二)交流学*情况,体会意

  1、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偷采、不解、踪迹)

  2、读懂了什么?

  展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⑴孩子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轻轻读诗句。读懂了什么?

  ⑵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

  ⑶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

  (用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师:老师也想当小娃,也想来读。(范读)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心情来读的吗?(又高兴又紧张)

  ⑷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小娃天真、可爱、顽皮)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诗人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呢?)

  ⑸师: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的事情吗?那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想像一下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生自由发言,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表演读。

  学生上台表演读,自由找伙伴表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⑹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3、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⑴读懂了什么?(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疯波痕)

  ⑵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⑶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生读)

  ⑷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⑸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三、吟诵积累。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

  四、课外拓展

  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五、总结,升华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六、布置作业

  把你想写的字、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板书设计

  撑

  池上采天真、可爱、顽皮

  藏

  《池上》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采”。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撑、采、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引导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引导谈话法,品味语言、诵读体会法。

  学法:朗读法,观察法,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谈话:我知道小朋友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呢?

  2、今天我们又要学*一首新的古诗《池上》。(板书课题《池上》)

  3、师简介作者。

  二、初读感知,感受节奏

  1、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踪、迹、浮、萍”。

  (我看见小朋友们都坐得端端正正,说明大家已经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了,谁来挑战呢?)

  (1)出示“撑小艇”。抽两个孩子拼读,要求读好后鼻音。以词带句,齐读“小娃撑小艇”。

  (2)出示“踪迹”。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舌音“踪”,重点识记“踪”。以词带句,齐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3)出示“浮萍”。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后鼻音“萍。”(“浮”左右结构三点水,说明它和水有关;“萍”上下结构草字头,说明它和植物有关。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东西)结合浮萍的图片认识“浮萍”。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4、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5、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1)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配音范读)

  (2)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读诗?教给你们一个小诀窍: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诗的韵味。画斜线的地方要稍稍停顿,但要读得声断气连。请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3)自由读、抽生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真是聪明的小精灵,一下子就掌握了读诗的诀窍。这首诗我们都读了这么多遍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敢不敢继续接受挑战?)

  1、出示“浮萍一道开”和“小娃采莲回”的图片,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对照古诗,看看这两幅图分别对应的是哪两句诗,说一说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图画所描绘的景象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图文配对的方式呈现出来。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的初步感知。)

  2、学*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理解识记“采”。

  师边读诗句边做“采”的动作

  a、在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摘”的意思,谁知道是那个字?(采)“采”上下结构爪子头,下面是个“木”字。爪子头代表什么呢?所以“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b、指导写“采”

  (2)重点理解“偷”,通过采访,感受小娃既害怕又高兴地心理并指导朗读。

  a、在这一句诗句中,还有一个字告诉了我们小娃摘的不是自家的莲蓬,而是别人家的,谁知道是那个字?(偷)

  b、说到这个“偷”啊,老师想问你们一个小小的问题,希望你们能够大胆诚实地回答。你有没有偷偷的摘过别人家的桃子呀,橘子呀之类的你爱吃的东西?(有)你真是个顽皮可爱的小馋猫!这种偷采的行为在幼儿时期偶尔做一两次是可以的,就像这首诗中的小娃偷采莲蓬一样,在诗人白居易的眼里是天真可爱的,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这种偷采行为以后还能做吗?(板书:小娃天真可爱)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谈话让学生能够联系自己以前的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乡村儿童的顽皮可爱。)

  (3)假如现在你就是小娃,我来采访采访你:小哇呀小娃,你偷偷地采摘别人家的莲蓬,当时心里感觉怎么样?(紧张、害怕)小哇呀小娃,你采了这么多你最喜欢吃的莲子,心情怎么样?(高兴、兴奋)

  (4)让我们用高兴又紧张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3、学*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图片,(还记得这幅图片吗?)小马在雪地上画了什么?(月牙)那么月牙就是小马留下的踪迹。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小狗(小鸭、小鸡)留下的踪迹?

  练*说话:是留下的踪迹。

  (2)出示“浮萍一道开图”,请小朋友们在图中找找小娃留下的踪迹。(理解“踪迹”在诗中的意思是指船开过后留下的痕迹。)

  (3)哪两句诗是写小娃在池塘里留下的踪迹?(出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生齐读)

  4、通过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说出相对应的诗句,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小精灵!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与老师的配合默契程度。老师描述一个画面,看看你们能不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一句与这个画面相对应。

  四、诵读积累

  1、大家找得可真准啊!可是调皮的荷叶宝宝还想进一步考考大家。他们把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藏起来了,你能找出他们藏在哪儿吗?

  2、调皮的荷叶宝宝不信难不倒大家,他把更多的字藏起来了,你还会吗?

  3、现在荷叶宝宝把所有的字都带走了,谁能根据这幅图,把他们全部找回来?我们一起来试试吧!(配音乐读)

  (设计意图: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的趣味性)

  五、拓展

  读了这首诗,你们喜欢诗中这个小娃吗?其实他和你们一样天真可爱,老师也喜欢他,著名诗人白居易爷爷也非常喜欢这个小娃,所以他才写了这首《池上》。(板书:喜爱)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儿,让我们赶快来认识认识他。(出示《所见》)

  1、自由读。

  2、抽生读。

  3、生齐读。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古诗《池上》,认识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如果想要把他永远留在你们的心里,就请今天回去把《池上》背会并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池上》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3)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实用5份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书写。

  (3)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小娃撑小艇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的读书方式——吟诵。

  2、了解吟诵的简单规则:*长仄短、依字行腔。

  3、能正确标出*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并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能正确标出*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媒体:

  课件、吟诵音频、视频

  教学过程:

  一、 对比朗读,引入吟诵之门

  1、 出示古诗《池上》。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首你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诗,谁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点2名同学展示朗读)。

  2、 师:这两个同学读得真美呀,听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池鲜艳的荷花,还有一个顽皮的小孩,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你们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师展示吟诵)

  3、 师:你们觉得张老师读的与刚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吗?(有停顿、有拖延………)是的,这就是古人读书的方式,今天我们把它叫做——吟诵。

  二、寻找钥匙,打开吟诵之门

  1、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依字行腔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刚刚的读法和我们*时的读法为什么不一样吗?(想)那是因为,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字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你们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依字行腔”。

  (1) 什么叫做依字行腔?就是按照字本来的读音来读。声调向上,就往上读;声调向下,就往下读;声调*的,就*着读;声调拐弯,就拐着弯读。

  (2) 师:有人说,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小朋友都是小小的音乐家。不信,咱们来试试?

  (3) 出示“春天 春阳 春水 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再示范读“凉姜——凉姜中心学校——凉姜中心学校欢迎你”。

  (4) 名字也可以这样读“李白”“白居易”“张居先”。同桌之间吟诵名字。

  (5) 瞧,有了“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不是能把我们普通的文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美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美美地吟一吟《池上》这首诗。

  (6) 指名吟诵。师生吟诵。

  2、了解吟诵的规则——*长仄短

  师: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第二把钥匙的名字叫做“*——仄”(板书:*——仄),领读“*——”“仄”。

  (1) 刚才老师在吟诵时,就是根据“*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什么是*仄?*就是*声,仄就是仄声,它们属于古时候的声调。古今声调是相通的。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普通话中的“一、二声”相当于古时候的*声,需要读长;三、四声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需要读短。(师吟诵:小娃撑小艇。学生跟读)

  (2) 除了*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比仄声还要短。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要读得长,比*声更长。(师吟诵:偷采白莲回。学生跟读)

  (3)认识吟诵符号。师: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池上》做了标注。(*声用一短横;韵字用一长横;仄声用一短竖;短竖加点表示入声。)

  (4)指导吟诵。师:有了“*长仄短”这把钥匙,我们的吟诵就更韵味啦,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吟诵一下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

  3、指名吟诵《池上》。

  4、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你们看,我们读到的所有美妙绝伦的诗文,都是诗人这样且行且吟创作出来的,所以古诗文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声音的文学。同学们,想不想学*这样有腔有调地吟诵这首《池上》呢?让我们在音乐中吟诵起这首(配合音乐,设计吟诵)。

  三、拓展延伸,感受吟诵之美

  师:我们用两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汉字声音的秘密之门,推门而入,我们看到了汉字的另一种美,感受着诗文曼妙的韵律,透过声音走*诗歌、走*诗人的心。在这里,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首诗,你们能用老师送你们的两把钥匙,打开这首诗的声音之门吗?

  1、 出示《静夜思》

  2、 学生用所学吟诵规则同桌之间吟诵。

  3、 指名吟诵。

  四、全课总结,绽放吟诵之花

  师:孩子们,我们中国的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一本书,一本经典,也许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吟诵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童年的花朵绽放在吟诵的追逐中吧!在薪火相传的国学宝库里,我们相信经典吟诵是有力量的,它会们坚实的翅膀,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因吟诵而飞得更高、更远。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 3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xxx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意图:

  由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难度,提高学*兴趣。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生*和关于荷花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融,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艇可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

  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

  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 5

  知识目标:

  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

  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

  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并背诵古诗。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荷塘图片)

  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课件出示生字)

  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书写爱写的字。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诗意,处理课后*题。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听写生字

  2、背诵古诗

  二、诗情画意,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孩子们,摘莲蓬是一件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娃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

  (课件出示合作学*的要求:

  1、读读这首诗。

  2、思考:读懂了什么?

  3、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在小组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

  (二)交流学*情况,体会意

  1、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偷采、不解、踪迹)

  2、读懂了什么?

  展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⑴孩子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轻轻读诗句。读懂了什么?

  ⑵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

  ⑶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

  (用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师:老师也想当小娃,也想来读。(范读)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心情来读的吗?(又高兴又紧张)

  ⑷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小娃天真、可爱、顽皮)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诗人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呢?)

  ⑸师: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的事情吗?那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想像一下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生自由发言,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表演读。

  学生上台表演读,自由找伙伴表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⑹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3、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⑴读懂了什么?(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疯波痕)

  ⑵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⑶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生读)

  ⑷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⑸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三、吟诵积累。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

  四、课外拓展

  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五、总结,升华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六、布置作业

  把你想写的字、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板书设计

  撑

  池上采天真、可爱、顽皮

  藏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4)

——《古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课文,提出预*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c 【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位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在学*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⑴ 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⑵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⑶ 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⑷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字。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

  指读。

  抢读。

  同桌互读。

  2、比赛:

  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两首》。

  二、对话*台

  1、初读: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⑵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⑶小组合作学*,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2、研读:

  ⑴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⑵看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⑶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⑷汇报交流诗意。

  ⑸多种方式朗读。

  3、诵读:

  ⑴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⑵学生自由练读。

  ⑶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写字:

  ⑴出示要写的字:

  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⑵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⑶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⑷学生练*,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5、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一、对话*台

  1、复*:

  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2、自学:

  ⑴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

  ⑵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⑶汇报:

  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⑷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3、细读:

  ⑴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⑵指名读,读后评价。

  ⑶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⑷学生找学*伙伴一起练读。

  4、诵读:

  ⑴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⑵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⑶观看插图,练*背诵。

  5、写字:

  ⑴出示生字:

  枫、于,学生认读,

  ⑵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⑶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

  “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⑷学生练*,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6、练*与拓展:

  ⑴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⑵诵诗会,学*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教学目标:

  1、学会

  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伏句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2、从*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

  二、学*第一首古诗《赠汪伦》

  1、初读古诗。

  (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标出停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古诗的学*方法。

  师:我们学*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

  交流。

  (1)释诗题。

  赠:赠送。

  (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

  (3)明诗意。

  a、交流难解的字词。

  欲:将要。闻:听到。不及:比不上。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读诗句。

  开火车读。

  齐读。逐行朗读,理解。

  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

  打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

  a、李白描写自己要走了,汪伦来送行的一件事,从诗中的哪些语句你体会到他们二人比潭水还深的情谊?

  b、如果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感人的情景,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叹与感激之情。你能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吗?

  指名朗读,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试背。

  三、总结全诗

  李白运用夸张的写法,向我们表达了他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一个“忽”字既表现了诗人吃惊的心情,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全诗浓烈奔放,是李白的传世名作,现在更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浓情厚意。

  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

  1、齐背《赠汪伦》。

  2、《赠汪伦》的作者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抒发了自己与汪伦之间浓厚的情谊,而《过故人庄》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则用细腻的语言,*淡的词汇告诉了我们与人交友于*淡中见真情的真谛。

  二、初读古诗《过故人庄》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2、划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交流。

  3、指名读诗,正音。

  三、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1、释诗题。

  “过”:访问,“故人”:老朋友。

  访问村庄里的老朋友。

  2、知诗人。

  简介作者孟浩然。

  3、明诗意。

  (1)自读,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具:准备。黍:煮饭的小米。郭:外城。

  轩:窗子。话桑麻:闲谈农家生活。就:亲*。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打开窗户对着屋旁的园地,举着酒杯闲谈农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会乘菊花开时再来探望。

  4、悟诗情。

  (1)这首诗非常*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与友人之间的感情的?

  (2)你喜欢读读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四、总结全诗

  这首诗用词清雅,仿佛拿出了一幅水墨画放在了我们面前,画中最浓的是友人间彼此惜别,不忍离去的画面,让我们再好好品味一下这优美的诗句。

  训练学生读好古诗。

  齐读古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述: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春风拂面,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 1、古诗两首

  二、揭示《春雨》

  1.观察图:你们看到了什么?见过雨吗?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雨呢?春天的雨有什么作用呢?

  (大雨、暴雨、毛毛雨、雷雨等。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出来的形式很多。在民间谚语中,有“春雨贵如油”、“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样的的说法。对于农田来讲。春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能决定着一年的收成。)

  2.介绍《春雨》: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居住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叫《春雨》。

  简介: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

  3.看看题目:你们知道,诗中写了什么?

  (雨下的季节和时间)(原题中感受到这个雨是好雨是及时雨,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那诗人是怎样写的呢?春雨能带来什么呢?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呢?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这首诗。

  三、精读《春雨》

  1.学生练*读。指名读,正音。

  2.读了这首诗,你觉得春天的雨怎样?(春天的雨是好雨) 板书:好

  3.这春雨好在哪儿?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重点理解“知”。 时节:时令,季节。 当:正当,就在。 乃:就。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真是一场“好雨”,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春雨知时节,适时、应时、及时。真是给人们带来好处。)

  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呢?

  ②“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潜:与大雨、暴雨的哗哗啦啦不同,潜是悄然而至、无声无息的,随风而来。

  润物:滋润万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春天花草树木复苏了。成活了生长了,默默无私奉献着自己

  4.总结。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这两句从听觉上写出了雨的悄然而至、无声无息的默默奉献。

  5.指导朗读、背诵。教师范读,强调节奏。学生练*朗读:指名读,齐读。

  6.总结:这首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7.拓展欣赏: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前四句,后面的又是怎么写是春雨的呢?请大家欣赏一下。多媒体课件示《春夜喜雨》。

  8.补充阅读《春雨的色彩》。

  四、写字指导。

  五、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 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第 二 课 时

  一、复*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春雨》。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5)

——《池上》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的读书方式——吟诵。

  2、了解吟诵的简单规则:*长仄短、依字行腔。

  3、能正确标出*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并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能正确标出*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媒体:课件、吟诵音频、视频

  教学过程:

  一、 对比朗读,引入吟诵之门

  1、 出示古诗《池上》。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首你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诗,谁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点2名同学展示朗读)。

  2、 师:这两个同学读得真美呀,听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池鲜艳的荷花,还有一个顽皮的小孩,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你们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师展示吟诵)

  3、 师:你们觉得张老师读的与刚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吗?(有停顿、有拖延………)是的,这就是古人读书的方式,今天我们把它叫做——吟诵。

  二、寻找钥匙,打开吟诵之门

  1、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依字行腔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刚刚的读法和我们*时的读法为什么不一样吗?(想)那是因为,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字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你们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依字行腔”。

  (1) 什么叫做依字行腔?就是按照字本来的读音来读。声调向上,就往上读;声调向下,就往下读;声调*的,就*着读;声调拐弯,就拐着弯读。

  (2) 师:有人说,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小朋友都是小小的音乐家。不信,咱们来试试?

  (3) 出示“春天 春阳 春水 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再示范读“凉姜——凉姜中心学校——凉姜中心学校欢迎你”。

  (4) 名字也可以这样读“李白”“白居易”“张居先”。同桌之间吟诵名字。

  (5) 瞧,有了“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不是能把我们普通的文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美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美美地吟一吟《池上》这首诗。

  (6) 指名吟诵。师生吟诵。

  2、了解吟诵的规则——*长仄短

  师: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第二把钥匙的名字叫做“*——仄”(板书:*——仄),领读“*——”“仄”。

  (1) 刚才老师在吟诵时,就是根据“*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什么是*仄?*就是*声,仄就是仄声,它们属于古时候的声调。古今声调是相通的。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普通话中的“一、二声”相当于古时候的*声,需要读长;三、四声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需要读短。(师吟诵:小娃撑小艇。学生跟读)

  (2) 除了*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比仄声还要短。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要读得长,比*声更长。(师吟诵:偷采白莲回。学生跟读)

  (3)认识吟诵符号。师: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池上》做了标注。(*声用一短横;韵字用一长横;仄声用一短竖;短竖加点表示入声。)

  (4)指导吟诵。师:有了“*长仄短”这把钥匙,我们的吟诵就更韵味啦,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吟诵一下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

  3、指名吟诵《池上》。

  4、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你们看,我们读到的所有美妙绝伦的诗文,都是诗人这样且行且吟创作出来的,所以古诗文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声音的文学。同学们,想不想学*这样有腔有调地吟诵这首《池上》呢?让我们在音乐中吟诵起这首(配合音乐,设计吟诵)。

  三、拓展延伸,感受吟诵之美

  师:我们用两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汉字声音的秘密之门,推门而入,我们看到了汉字的另一种美,感受着诗文曼妙的韵律,透过声音走*诗歌、走*诗人的心。在这里,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首诗,你们能用老师送你们的两把钥匙,打开这首诗的声音之门吗?

  1、 出示《静夜思》

  2、 学生用所学吟诵规则同桌之间吟诵。

  3、 指名吟诵。

  四、全课总结,绽放吟诵之花

  师:孩子们,我们*的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一本书,一本经典,也许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吟诵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童年的花朵绽放在吟诵的追逐中吧!在薪火相传的国学宝库里,我们相信经典吟诵是有力量的,它会们坚实的翅膀,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因吟诵而飞得更高、更远。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书写。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出示:小娃撑小艇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的读书方式——吟诵。

  2、了解吟诵的简单规则:*长仄短、依字行腔。

  3、能正确标出*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并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能正确标出*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媒体:课件、吟诵音频、视频

  教学过程:

  一、 对比朗读,引入吟诵之门

  1、 出示古诗《池上》。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首你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诗,谁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点2名同学展示朗读)。

  2、 师:这两个同学读得真美呀,听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池鲜艳的荷花,还有一个顽皮的小孩,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你们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师展示吟诵)

  3、 师:你们觉得张老师读的与刚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吗?(有停顿、有拖延………)是的,这就是古人读书的方式,今天我们把它叫做——吟诵。

  二、寻找钥匙,打开吟诵之门

  1、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依字行腔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刚刚的读法和我们*时的读法为什么不一样吗?(想)那是因为,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字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你们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依字行腔”。

  (1) 什么叫做依字行腔?就是按照字本来的读音来读。声调向上,就往上读;声调向下,就往下读;声调*的,就*着读;声调拐弯,就拐着弯读。

  (2) 师:有人说,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小朋友都是小小的音乐家。不信,咱们来试试?

  (3) 出示“春天 春阳 春水 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再示范读“凉姜——凉姜中心学校——凉姜中心学校欢迎你”。

  (4) 名字也可以这样读“李白”“白居易”“张居先”。同桌之间吟诵名字。

  (5) 瞧,有了“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不是能把我们普通的文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美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美美地吟一吟《池上》这首诗。

  (6) 指名吟诵。师生吟诵。

  2、了解吟诵的规则——*长仄短

  师: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第二把钥匙的名字叫做“*——仄”(板书:*——仄),领读“*——”“仄”。

  (1) 刚才老师在吟诵时,就是根据“*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什么是*仄?*就是*声,仄就是仄声,它们属于古时候的声调。古今声调是相通的。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普通话中的“一、二声”相当于古时候的*声,需要读长;三、四声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需要读短。(师吟诵:小娃撑小艇。学生跟读)

  (2) 除了*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比仄声还要短。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要读得长,比*声更长。(师吟诵:偷采白莲回。学生跟读)

  (3)认识吟诵符号。师: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池上》做了标注。(*声用一短横;韵字用一长横;仄声用一短竖;短竖加点表示入声。)

  (4)指导吟诵。师:有了“*长仄短”这把钥匙,我们的吟诵就更韵味啦,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吟诵一下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

  3、指名吟诵《池上》。

  4、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你们看,我们读到的所有美妙绝伦的诗文,都是诗人这样且行且吟创作出来的,所以古诗文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声音的文学。同学们,想不想学*这样有腔有调地吟诵这首《池上》呢?让我们在音乐中吟诵起这首(配合音乐,设计吟诵)。

  三、拓展延伸,感受吟诵之美

  师:我们用两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汉字声音的秘密之门,推门而入,我们看到了汉字的另一种美,感受着诗文曼妙的韵律,透过声音走*诗歌、走*诗人的心。在这里,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首诗,你们能用老师送你们的两把钥匙,打开这首诗的声音之门吗?

  1、 出示《静夜思》

  2、 学生用所学吟诵规则同桌之间吟诵。

  3、 指名吟诵。

  四、全课总结,绽放吟诵之花

  师:孩子们,我们*的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一本书,一本经典,也许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吟诵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童年的花朵绽放在吟诵的追逐中吧!在薪火相传的国学宝库里,我们相信经典吟诵是有力量的,它会们坚实的翅膀,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因吟诵而飞得更高、更远。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书写。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小娃撑小艇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6)

——《池上》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月的教研课上,我讲了《池上》这首古诗,这首古诗的语言质朴,用通俗的词句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娃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出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合插图对诗意的理解也很容易。

  在教学中,我采用看插图导入古诗,先让学生用一句话简要的概括图的主要内容,这样训练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说,诗人白居易看到这么有趣的景色,写了一首古诗,由此引入新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古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知道了。由于本课人的字只有5个,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在读诗句中,相机学*生字。扫清生字障碍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注意五言诗的停顿和重音。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对诗意的掌握不同于一、二年级。他们第一次接触书下注释,我就告诉他们,书下注释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小帮手。在理解“浮萍”一词中,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查词典,理解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最后,借助插图和自己的理解,在组内说一说诗意,最后是在班级内交流。结合课后*题,闭上眼睛想象诗意。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达到一个升华。

  因为本版块的主题是童趣,我就提问,你觉得古诗中哪一个词,最能体会到小孩儿的天真可爱。在文中找一找。学生马上就说出了“不解”和“藏”等关键词。和本版块的主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最后,学生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很主动,教学环节很紧凑。不足之处是写字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初学钢笔字,写字也是每节语文课都要注重指导和训练的。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分角色演一演,这项工作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真切的体悟。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教学应当侧重于朗读教学和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我的朗读教学主要分成单个步骤:

  一、学*字词,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的重点与难点,让孩子课前注音练读,课上主要检测朗读的准确性。

  二、划分节奏,读出韵律。古诗的朗读的第二层次是读出节奏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拖腔、连音是他们常出的问题,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哦划分节奏,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抓住诗眼,情感朗读。读诗的最高水*是将诗歌的情感通过声音、表情等传达出来。

  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对于第三步,我抓住了诗眼“偷”字,让孩子说说对于它的理解,让孩子思考这个字是否可以换成“拿”字,又让孩子上台想象并演示小娃“偷”的动作,旨在让学生理解“偷”字的精当和小娃的天真,进而给每一句诗句配上了感叹词(小娃撑小艇-嘿,偷采白莲回-哇,不解藏踪迹-呵呵,浮萍一道开-哈哈),让孩子愉快地朗读,也做一回天真活泼的小娃。

  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其隐藏的语言甚为丰富,学*诗歌就要先将诗歌读厚,在补白中品味、享受、丰富。诗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写了事,写了景,却并未直接写小娃采摘成功后的心情和动作,而只写“不解藏踪迹”,可是,去偷采的时候可是“解藏踪迹”的,为什么回来时就不解了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完全可以想象,小娃一边撑艇一边得意,一边撑艇一边高兴,一边撑艇一边低头欣赏白莲蓬,一边撑艇一边想象和小伙伴们分享的快乐,一边撑艇一边已经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了。

  作者不直接写小娃将小艇划得有多快,而写“浮萍一道开”一句,也留下了想象空间,且富有动感和画面感。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过程、采莲而归的心情等,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爱。课前的教学案例设想中,我本来就配好图画,想让孩子将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加之,自己引导的不够巧妙,孩子对于小娃“兴尽”“归舟”导致“浮萍一道开”的行为、心理理解不透,所以编讲故事未能实现,只能留于课后。

  《池上》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动静结合,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偷采莲又天真地不知如何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

  整体来看,这首古诗难度不大,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欣赏一组荷塘美景,并用自己的画描述一下画中的景色,接着再结合教材上的插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上学期学过的《江南》,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大致了解了故事所秒回的景象。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明确了朗读的三个层次,运用范读、跟读、自由读、连麦指名读,问答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能读准字音,感受停顿,读出节奏,读出趣味的情感。同时,抓住“偷”“解”“藏踪迹”等关键词,体会小孩的天真可爱,感悟作者的情感。

  识字写字环节,对易错的*舌音和翘舌音重点指导,识记字形时,利用构字规律识记以及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组词识记。需要书写得生字共两个“首”和“采”,先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出示动画,书空笔顺,强调书写需注意的细节和难点,随即让学生进行描红并书写。

  《池上》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读来朗朗上口。课堂上老师通过这首小诗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话题。因为这是表现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现在的孩子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更易激起孩子情感的共鸣。

  虽然这首古诗难度不大,学生初读便能理解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及一些关键词的正确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如《池上》中“偷”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将会影响对诗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如何通过这首诗的学*让学生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呢?于是,我把“诗中有画”的审美方法巧妙地融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诗人王维诗的评价,它代表着诗与画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而这首小诗就用浅显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

  《池上》就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教学《池上》时,我让学生先美美地欣赏一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小娃偷采白莲的画面,然后。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小儿天真无邪的特点和白居易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课尾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出示了一组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古代诗歌,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想象诗的意境,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用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给画面配上诗句,让诗画合一。想通过孩子们创作的“诗画合一”,培养孩子们书写规范、端正,同时增加趣味性。

  课已完,但还有一些遗憾。古诗中生字的恰当处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低年级学生进入古诗意境?这些问题都留给我不断思索,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促使自己进步。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7)

——古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春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

  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重难点: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

  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学具:课件

  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中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淮南节度使幕府掌*,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

  三、出示古诗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四、认识生字

  妆宜锁愁庭蜻蜓搔

  五、了解词语意思

  ①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②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六、自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大意。

  七、诵读古诗。

  1、

  2、

  3、

  4、 老师范读。 指名读。 齐读 小组赛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优秀教案说明】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调动同学学*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保守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同学独立考虑、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同学已知入手,研讨未知。强调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布置自学环节,鼓励同学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同学创立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效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同学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沛地让同学自主学*,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局部同学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同学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同学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发明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同学学*的需求动身,尊重同学的个性差别,激发同学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同学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同学品味诗句意境和理解后的再发明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只要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学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发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争辩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争辩会的*,既要鼓励同学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同学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同学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括,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协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同学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同学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同学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同学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和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发明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同学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同学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同学由此和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同学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沛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只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同学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设计与研讨】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同学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深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8)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范本5份

  教材分析: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是教师以优美的导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的学*中去。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就是苏醒,就是温暖,就是繁荣,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美好,有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的可爱,你能背出1-2首你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吗?然后指名背《春晓》《绝句》《草》等诗。听了这优美的旋律,老师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听,窗外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唧唧喳喳地叫着。多好的享受啊!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画面,看看哪位同学观察地最仔细,想得最深入(播放有关柳树的画面,目的让学生感受柳树是春的使者,带来春天的信息,春天充满生机)

  师:看完了这段画面,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交流,谈感受

  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想知道檀老师在想什么吗?此时此刻,老师就想把唐朝诗人贺之章写的《咏柳》推荐给大家。

  (边出示诗句,边朗诵)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1)(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3、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多美的柳树呀,多好的春天呀,怎能不让人喜爱?你准备怎样读这首诗,让别人听了确实感到很美。自由练*,你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换气、轻声、重音)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你自己认为那里读得最好。(老师可以帮助点评)

  师:你认为谁读得最好,让我们象他那样去读,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看谁读得最美。

  让我们一起静静地再听一遍古诗,请同学们将眼睛轻轻闭上。

  师: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诵,不会的就看书朗读。

  默写,同桌对改,订正,集体反馈:错在哪儿?

  课外延伸:

  春风多好呀,它吹绿了柳树,吹出了勃勃生机,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背给大家听。其实,还有不少的散文、对联、童谣、歌曲也是描写春天的,你知道吗?(展示读书卡)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听古诗的兴趣,并能记住诗名,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

  2、 引导幼儿按要求进行观察,并完整地讲述图画内容。

  3、 知道贺知章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

  4、 愿意欣赏古诗,感知古诗语言的优美,风趣。

  5、 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教材、大书、录音机,磁带柳树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柳树

  1、提问:小朋友,春天来了,身边的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幼儿说出春天的美好景色

  2、教师出示柳树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

  3、你觉得春天的柳树像什么?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回答问题

  二、请幼儿学燕子飞,到指定的位置取书

  三、请幼儿将书翻到第15页,和乖乖熊一起看图讲述

  看图片上是什么季节?什么地方?*处有什么?什么样子的?远处有什么?什么样子的?

  四,看动画,与老师一起欣赏古诗。并回答问题

  1、请一名幼儿在大书上示范欣赏古诗,师生共同提出欣赏要求

  2、提问:这首古诗的名字是什么?请幼儿在书上划指古诗的名字,集体回答

  3、提问:你知道“咏柳”是什么意思吗?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小结:咏就是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赞美柳树

  4、介绍作者贺知章,他是我国唐朝伟大的诗人,

  5、再次欣赏古诗一遍。

  小百科:《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教材分析:

  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字词,读懂古诗。

  2、通过对诗古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感诗境――感知美。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9)

——《古诗》教学设计6优选【5】篇

  教材简析: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首诗的大意是: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到秋天枯萎,但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得十分繁茂,年年循环,生生不已。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也不能把它烧尽,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作者的喜悦之情也尽在对景物、人物的描写之中。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本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因为“感受不同时期、不同人物运用不同语言形式,表达同一种情感——热爱春天”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我把本课放在了本单元最后来学,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会认 7 个生字,会写 9 个字。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认 7 个生字,会写 9 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感受不同时期、不同人物运用不同语言形式,表达同一种情感——热爱春天。

  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媒体辅助法、诵读法、想象法等。

  学法:诵读法、勾画圈点法、自读自悟法等。

  教学准备:

  1.学生预*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励导入。

  1.人们对春天有着特殊的感情,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不同时期、不同人物运用了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种情感——热爱春天。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古人所作的两首赞春古诗。

  4.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

  (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ì。

  (2)注意纠正错音。

  (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出示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未: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3.指导书写。

  一、导入

  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

  学生四人小组学*,相互解决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2、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⑴ 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⑵ 《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⑴ 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⑵ 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4、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5、利用学*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他们的故事。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还”)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闲适、欢快的心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闲适、欢快的心情。

  教学难点:

  对“树阴照水爱晴柔”等词句的理解。

  查阅资料:

  诗歌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资料。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李白) 小池( 杨万里)

  千里——一日 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轻舟——万重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通《早发白帝城》看注释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1.你对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哪些了解呢?会背哪些他写的诗?(学生背诗展示)

  2.这首《早发白帝城》是诗人什么时候写的?(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他被流放夜郎,途经白帝城,遇大赦,返回内地时在路上做的诗。)

  二、初读古诗,读熟,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

  1.自己把这首诗读几遍,不认识的字看生字表,或者查字典。

  提示把下面的字音读准确

  朝辞 江陵 猿 还

  2.你觉得诗人写这首诗时心情是怎样的?试着把诗人的感情读出来。

  三、看注释,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看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并能够读出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早晨 辞:辞别 白帝:指白帝城

  从彩云间你知道了什么?指白帝城高耸入云。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早晨从彩云缭绕的白帝城出发,一天就可以回到千里之外的江陵。)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呢?(表达了诗人欢快的心情)

  把自己体会到的当时作者的心情读出来呢?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啼:叫 不住:不间断。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长江

  **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群山。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江**猿猴的叫声不绝于耳,轻快的小船驶过了连绵不断的群山。)

  把小船行驶速度的快和作者欢快的心情读出来。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3.连起来朗读这首诗。

  4.背诵这首诗。练*默写。

  五、 回忆总结学*古诗的方法,一般要几个步骤?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并背诵《小池》看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描写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运用总结的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练*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1.“早有蜻蜓立上头”的“上头”不能读轻声,那样就失去了诗的韵脚。要读它的原调,但也不要太重。

  2.自由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初夏)

  二、细读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

  1.从哪儿看出这是描写初夏季节的景色。

  2.看注释,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爱惜、舍不得。细流:细细的水流。照:映照。

  晴柔:晴空下柔美的风光。立:停落尖尖角:花骨朵或荷叶的尖端。

  (细细的泉水从泉眼里悄悄地流出来,好象泉眼很爱惜水流,不肯让它们多流一点。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好象喜爱晴空下这柔美的风光。荷花骨朵或嫩荷叶刚刚露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停落在上面了。)

  3.作者写这首诗时心情怎么样(心情很愉悦,闲适)

  4.练*读这首诗。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积累古诗。

  1.试着背这首诗。书写古诗。

  2.还读过杨万里什么诗,给大家背一背。

  四、作业 。 朗读并背诵《小池》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点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要求:

  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优选【5】份(扩展10)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诗

  2.自主识字

  3.指导写字

  ⑴“我的发现”。

  “口”在左边高又小(鸣),“口”在上下小而扁(吴、含)。“山”作偏旁竖折斜(岭),“火”在字左捺变点(炉、烟)。

  “含”字上边“今”,“岭”字右边“令”,有点和无点,细心分辨清。

  ⑵示范讲解。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三、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

  1.板书题目,并解题

  [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

  2.简介作者:(见附录)

  3.理解诗句之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那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足有三千尺长,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

  ⑵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

  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⑶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

  ⑷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四、诵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绝句》

  1.板书题目,并解题

  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是旧体诗。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则。如,共有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言绝句”(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言绝句”(七绝)。《望庐山瀑布》也是绝句。

  2.简介作者

  3.理解诗句之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鸣:叫,指歌唱。翠:新绿。翠柳:初春时节柳枝刚抽出新芽。青天:蔚蓝色的天空。诗句之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含:包含,藏在里面。西岭:泛指成都西面的岷山。千秋:千年。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指长江下游,现在江苏一带。万里:万里之外。诗句之意: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万里之外的东吴的客船。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第一、二行描写先写地上,再写天上,各写什么?

  标出声音、颜色、动作之词: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师:“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传达出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⑵三、四行写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师:“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胸襟是如此开阔。当然,诗中所讲的时间和空间并非实指,但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看,我们不难想象他对和*生活多么向往。

  ⑶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师:前两行先描绘草堂前看到的景:眼前有鸣叫的黄鹂,翠绿的柳树;天边有蔚蓝的天空,飞腾直上的白鹭。后两行描绘草堂以外看到的景:窗外有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有驶往东吴的客船。

  这首诗先写*景,后写远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草堂春天美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无比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指名朗读,练*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背诵。

  四、积累运用

  1.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绝 句 早发白帝城

  杜甫 李白

  迟日江山丽, 朝辞白帝彩云间,

  春风花草香。 千里江陵一日还。

  泥融飞燕子, **猿声啼不住,

  沙暖睡鸳鸯。 轻舟已过万重山。

  2.完成课后练*我会填。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绝句》

  1.板书题目,并解题

  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是旧体诗。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则。如,共有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言绝句”(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言绝句”(七绝)。《望庐山瀑布》也是绝句。

  2.简介作者

  3.理解诗句之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鸣:叫,指歌唱。翠:新绿。翠柳:初春时节柳枝刚抽出新芽。青天:蔚蓝色的天空。诗句之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含:包含,藏在里面。西岭:泛指成都西面的岷山。千秋:千年。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指长江下游,现在江苏一带。万里:万里之外。诗句之意: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万里之外的东吴的客船。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第一、二行描写先写地上,再写天上,各写什么?

  标出声音、颜色、动作之词: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师:“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传达出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⑵三、四行写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师:“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胸襟是如此开阔。当然,诗中所讲的时间和空间并非实指,但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看,我们不难想象他对和*生活多么向往。

  ⑶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师:前两行先描绘草堂前看到的景:眼前有鸣叫的黄鹂,翠绿的柳树;天边有蔚蓝的天空,飞腾直上的白鹭。后两行描绘草堂以外看到的景:窗外有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有驶往东吴的客船。

  这首诗先写*景,后写远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草堂春天美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无比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指名朗读,练*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背诵。

  四、积累运用

  1.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绝 句 早发白帝城

  杜甫 李白

  迟日江山丽, 朝辞白帝彩云间,

  春风花草香。 千里江陵一日还。

  泥融飞燕子, **猿声啼不住,

  沙暖睡鸳鸯。 轻舟已过万重山。

  2.完成课后练*我会填。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调动同学学*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保守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同学独立考虑、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同学已知入手,研讨未知。强调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布置自学环节,鼓励同学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同学创立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效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同学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沛地让同学自主学*,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局部同学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同学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同学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发明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同学学*的需求动身,尊重同学的个性差别,激发同学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同学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同学品味诗句意境和理解后的再发明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只要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学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发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争辩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争辩会的**,既要鼓励同学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同学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同学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括,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协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同学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同学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同学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同学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和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发明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同学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同学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同学由此和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同学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沛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只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同学学*古诗的兴趣。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只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