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红楼梦

《红楼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红楼梦》中的主要诗词,并有选择性地读懂一些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吟诵、鉴赏诗词,进一步把握《红楼梦》中人物性格,提高古代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比赏读钗黛诗词,体会诗作寄寓的不同思想情感,品味诗词中的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透过意象窥探背后的情感寄托,体会古代诗词优良传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

  二、教学重点对比

  赏读钗黛诗词,体会诗作寄寓的不同思想情感,进一步把握《红楼梦》中人物性格。

  三、教学难点学*

  透过意象窥探背后的情感寄托,体会《红楼梦》诗词中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底蕴。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听音入境,在回忆诗词中感受诗才

  课前播放音乐《葬花吟》,学生听音感受,教师做如下导入:我们课前聆听了一段歌曲,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吗?《葬花吟》(齐答)。教师点拨:《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那么关于《红楼梦》中的诗词,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学生回忆,教师点拨:《枉凝眉》、《好了歌》、《终身误》等等,继续提问:擅于作诗的人能想到哪些?顺势引入:林黛玉、薛宝钗。那么,今天我们就借这两位才女的诗作对比赏读来进行一番研讨。

  (二)感知诗作,初步体悟诗风差异

  1.回忆诗词,思考其作用

  通过刚刚的回忆,之前的专题接触过的歌谣、灯谜、判词等形式,思考《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异彩纷呈的诗词能否去掉?

  学生思考,总结诗词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①烘托意境、增添文化底蕴与古典文学魅力;

  ②透过诗词看作者的创作心境,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性情与思想

  ③诗词作为情感载体,能够表达人物观点,隐喻人物命运。

  2.课前预*,明确阅读回目

  学生回忆相关章节,温故知新,关注诗词,初步感知。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3.透过诗社雅号初探诗风与气质

  教师提问:在第三十七回中偶结海棠社,分别赋予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雅号,学生回忆作答:黛玉被称为:潇湘妃子;宝钗则以蘅芜君冠名。(齐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诗社雅号中思索“妃子”(多愁善感的柔美之风)与“君”(端庄大气的儒雅之风)称呼背后的寓意与象征,初探二人诗风的差异。

  4.捕捉意象,为诗作的研讨筑基铺路。

  学生结合课前预*,回忆所研讨的回目中着眼的三个意象:海棠、菊花、柳絮。

  5.交流研讨,汇报交流

  学生结合学案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组内进行交流研讨,时间5分钟,派代表汇报交流。

  (二)研读交流,透过诗作看人物形象

  1.共咏海棠诗,从诗风赏钗黛形象

  《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就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

  (1)吟诵品诗韵

  此番作诗“菱洲限韵,藕榭监场”,请学生尝试通过诵读吟咏体会韵律的巧妙与美感。

  随机找学生诵读,请其同桌作点评,尝试诵读体会。

  (2)对比赏诗风

  李纨对钗黛二人的诗风各用四字作结,请从原著中找出,结合李纨的评价赏析诗歌。

  林黛玉:风流别致;薛宝钗:含蓄浑厚

  学生任选诗句或意象思考如何体现这一特点?

  经过研讨,学生各抒己见。从炼字、意象、意境等角度进行鉴赏阐述。

  参考:林黛玉:风流别致

  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

  ①看花人由白海棠的高洁白净想象到栽培它的该不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碾冰为土玉为盆”,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

  ②海棠白净如梨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其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

  ③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众人看了,感受到的当然是“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④秋天萧瑟,又是深闺怨女,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这当然又是林黛玉的“别一样心肠”。

  薛宝钗:含蓄浑厚

  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①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大家闺秀的矜持心理。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②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

  ③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

  ④“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端庄,“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

  2.同拟菊花题,从心境探钗黛形象

  学生结合学案上第三十八回“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薛宝钗所做的`《忆菊》、《画菊》,林黛玉所做的《咏菊》、《问菊》、《菊梦》五首诗,体会在相同的意象“菊花”背后寄寓的不同人物心境。

  创设问题情境:此组菊花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看花人都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请任选一首谈谈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充分放给学生选择的和发挥的空间,教师不做限制,只在学生发表见解时予以引导和点拨,从意象的选用、陶潜诗词的化用、典故的运用、首尾联的呼应、画面的描摹等多角度谈感受,若时间允许,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机会,在交流碰撞中汲取思想的精华,各个视角捕捉人物的性情与心境。)

  3.各展咏絮才,从志向悟钗黛形象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二人借柳絮这一意象抒发心志,黛玉创作了《唐多令咏柳》,宝钗写就了《临江仙咏柳》,这二首词能够比较鲜明地体现二人的志向与追求,在教学中设置如下研讨问题:

  (1)“钗黛有其德,各展咏絮才。千秋自本色,高下凭君裁。”结合身世背景,试探究两首词中寄寓的钗黛二人思想志向的差异。

  参考:

  黛玉:从“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描写出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抒发年华易逝又感叹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

  宝钗:从“均匀”、“蜂围蝶阵”、“修笑本无根”、“上青云”描绘出柳絮的轻柔美好、自如飞舞、乘风向上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大观园中处事得体、深受众人喜欢的宝钗不会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而是要“凭借力”、“上青云”——踌躇满志,意欲攀登封建统治宝座的愿望。

  (2)吟唱诗词,更添意趣。如若由你来为上述两首词谱曲,你会选择怎样风格的旋律呢?请结合原词加以说明。

  由于两首词格调风格比较明显,因此化用古词新唱等形式让学生从更多角度体会,打开审美的多维通道,学生自然联想到黛玉“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的缠绵悱恻与婉转空灵,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坚定大气与高亢激昂。

  (三)总结升华,从诗词中关照人生。

  1.诗为心声,画乃心迹,通过对比总结差异。

  通过钗黛组诗的对比,你能体味到二人的诗风有怎样的差异?

  师生共同总结:

  李纨认为宝钗是“含蓄浑厚”,黛玉是“风流别致”,脂砚斋认为“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一个是浑厚稳重,一个是多愁善感;一个是藏愚守拙,一个是锋芒毕露。

  2.发掘隐喻,从诗词角度探究人生追求。

  透过诗词的隐喻,作者的才情,你对林黛玉、薛宝钗二人的性情与人生追求有哪些新的认识?

  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宦家遗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是率直重情的“泪美人”,一个是深沉理智的“冰美人”;一个是飘散着诗意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冰雪聪明,一个博学多识,;一个孤芳自赏,一个广得人缘;一个成为叛逆者的榜样,一个是为人妻遵守“妇道”的榜样。

  3.温故知新,从诗词角度关照人物命运。

  回忆所学二人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进一步体会和把握其创作才华与悲剧命运的写照。

  在之前的专题学*中,从情节中体会到爱情的不顺、命运的多舛,生活的不幸,感悟其悲剧人生,从本堂课的学*中,进一步领略其才华横溢却落得香消玉殒的命运结局,更增其悲。

  4.拓展延伸:解读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悲剧意味

  《红楼梦》中,

  不论贵为皇妃,还是贱为奴隶;

  不论愤世嫉俗,还是恪守礼教;

  不论蹈身槛外,还是顺天从命;

  不论温和静淑,还是旷达不羁,

  最终都逃脱不掉悲剧的结局。

  顺势回归第五回情节,促进学生理解谐音的意味和寓意。

  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

  师生共同总结:《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诗词曲赋不单单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是与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故事的发展与思想的呈递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四)小结作业,从诗词中读懂人物。

  搜集《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品味诗词对人物心声传达的妙处,以《我读懂了XXX》为题写一篇小作文,400字左右,下节课汇报交流。

  (五)板书设计

  海棠

  潇湘妃子风流别致

  菊花

  蘅芜君含蓄浑厚

  柳絮

《红楼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行多角度评析。

  2、透过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物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角度把握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难点:品读诗词,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学生课前准备,通读相关情节和诗词,对人物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观园里,可谓百花齐放。其中有一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绛珠仙草,还有一位是众人眼中标准的大家闺秀,她们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今天我们就走人大观园,走进黛玉和宝钗的世界。

  (一)学*活动一: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位光彩夺目的女性,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试从她们的出身、日常生活、性格、才华、学识、待人、处事等方面比较评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结合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言行举止来比较分析黛玉和宝钗的性格特点。

  (二)学*活动二:正所谓“诗如其人”,读黛玉和宝钗的诗词,你可以窥见她们各自怎样的性格。设计意图:从情节的浅层次梳理到诗词的深层次解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黛玉和宝钗的性格,走进她们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品读黛玉和宝钗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更形象具体地把握人物形象。设计依据: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学生活动:诵读诗词,自主解读诗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交流分享。

  (三)学*活动三:假如你是贾宝玉,你更愿意娶谁为妻?你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从恋爱婚姻的角度阐释。

  设计意图:借助语言情境的设计,试图通过角色代入创设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小说人物的经历、处境、性格、人生追求等方面出发,替人物选择合适的人生伴侣。同时引导学生在被动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和主动选择人生伴侣、为爱结婚和受权势诱惑结婚等的思维碰撞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设计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四)学*活动四: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和宝钗都是有“行止见识”的女子,最终一个泪尽而逝,一个独守空房,试探究她们悲剧的根源。设计意图:造成二人悲剧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从认为自身到小说中其他人物,进而到社会大背景。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作家对他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必然有其一定的意图。曹雪芹塑造黛玉和宝钗悲剧形象,正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摧残美好女性的罪恶,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像黛玉和宝钗一样被社会吞噬的女孩还有许许多多,激发学生怀着悲悯的情怀走进文本,去关注她们的喜怒哀乐。设计依据: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作业设计:结合本课所学从《红楼梦》中再找一组人物比较分析他们的性格,并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红楼梦》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红楼梦》中的主要诗词,并有选择性地读懂一些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吟诵、鉴赏诗词,进一步把握《红楼梦》中人物性格,提高古代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比赏读钗黛诗词,体会诗作寄寓的不同思想情感,品味诗词中的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透过意象窥探背后的情感寄托,体会古代诗词优良传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

  二、教学重点对比

  赏读钗黛诗词,体会诗作寄寓的不同思想情感,进一步把握《红楼梦》中人物性格。

  三、教学难点学*

  透过意象窥探背后的情感寄托,体会《红楼梦》诗词中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底蕴。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听音入境,在回忆诗词中感受诗才

  课前播放音乐《葬花吟》,学生听音感受,教师做如下导入:我们课前聆听了一段歌曲,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吗?《葬花吟》(齐答)。教师点拨:《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那么关于《红楼梦》中的诗词,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学生回忆,教师点拨:《枉凝眉》、《好了歌》、《终身误》等等,继续提问:擅于作诗的人能想到哪些?顺势引入:林黛玉、薛宝钗。那么,今天我们就借这两位才女的诗作对比赏读来进行一番研讨。

  (二)感知诗作,初步体悟诗风差异

  1.回忆诗词,思考其作用

  通过刚刚的回忆,之前的专题接触过的歌谣、灯谜、判词等形式,思考《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异彩纷呈的诗词能否去掉?

  学生思考,总结诗词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①烘托意境、增添文化底蕴与古典文学魅力;

  ②透过诗词看作者的创作心境,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性情与思想

  ③诗词作为情感载体,能够表达人物观点,隐喻人物命运。

  2.课前预*,明确阅读回目

  学生回忆相关章节,温故知新,关注诗词,初步感知。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3.透过诗社雅号初探诗风与气质

  教师提问:在第三十七回中偶结海棠社,分别赋予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雅号,学生回忆作答:黛玉被称为:潇湘妃子;宝钗则以蘅芜君冠名。(齐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诗社雅号中思索“妃子”(多愁善感的柔美之风)与“君”(端庄大气的儒雅之风)称呼背后的寓意与象征,初探二人诗风的差异。

  4.捕捉意象,为诗作的研讨筑基铺路。

  学生结合课前预*,回忆所研讨的回目中着眼的三个意象:海棠、菊花、柳絮。

  5.交流研讨,汇报交流

  学生结合学案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组内进行交流研讨,时间5分钟,派代表汇报交流。

  (二)研读交流,透过诗作看人物形象

  1.共咏海棠诗,从诗风赏钗黛形象

  《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就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

  (1)吟诵品诗韵

  此番作诗“菱洲限韵,藕榭监场”,请学生尝试通过诵读吟咏体会韵律的巧妙与美感。

  随机找学生诵读,请其同桌作点评,尝试诵读体会。

  (2)对比赏诗风

  李纨对钗黛二人的诗风各用四字作结,请从原著中找出,结合李纨的评价赏析诗歌。

  林黛玉:风流别致;薛宝钗:含蓄浑厚

  学生任选诗句或意象思考如何体现这一特点?

  经过研讨,学生各抒己见。从炼字、意象、意境等角度进行鉴赏阐述。

  参考:林黛玉:风流别致

  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

  ①看花人由白海棠的高洁白净想象到栽培它的该不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碾冰为土玉为盆”,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

  ②海棠白净如梨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其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

  ③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众人看了,感受到的当然是“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④秋天萧瑟,又是深闺怨女,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这当然又是林黛玉的“别一样心肠”。

  薛宝钗:含蓄浑厚

  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①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大家闺秀的矜持心理。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②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

  ③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

  ④“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端庄,“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

  2.同拟菊花题,从心境探钗黛形象

  学生结合学案上第三十八回“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薛宝钗所做的`《忆菊》、《画菊》,林黛玉所做的《咏菊》、《问菊》、《菊梦》五首诗,体会在相同的意象“菊花”背后寄寓的不同人物心境。

  创设问题情境:此组菊花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看花人都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请任选一首谈谈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充分放给学生选择的和发挥的空间,教师不做限制,只在学生发表见解时予以引导和点拨,从意象的选用、陶潜诗词的化用、典故的运用、首尾联的呼应、画面的描摹等多角度谈感受,若时间允许,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机会,在交流碰撞中汲取思想的精华,各个视角捕捉人物的性情与心境。)

  3.各展咏絮才,从志向悟钗黛形象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二人借柳絮这一意象抒发心志,黛玉创作了《唐多令咏柳》,宝钗写就了《临江仙咏柳》,这二首词能够比较鲜明地体现二人的志向与追求,在教学中设置如下研讨问题:

  (1)“钗黛有其德,各展咏絮才。千秋自本色,高下凭君裁。”结合身世背景,试探究两首词中寄寓的钗黛二人思想志向的差异。

  参考:

  黛玉:从“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描写出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抒发年华易逝又感叹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

  宝钗:从“均匀”、“蜂围蝶阵”、“修笑本无根”、“上青云”描绘出柳絮的轻柔美好、自如飞舞、乘风向上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大观园中处事得体、深受众人喜欢的宝钗不会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而是要“凭借力”、“上青云”——踌躇满志,意欲攀登封建统治宝座的愿望。

  (2)吟唱诗词,更添意趣。如若由你来为上述两首词谱曲,你会选择怎样风格的旋律呢?请结合原词加以说明。

  由于两首词格调风格比较明显,因此化用古词新唱等形式让学生从更多角度体会,打开审美的多维通道,学生自然联想到黛玉“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的缠绵悱恻与婉转空灵,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坚定大气与高亢激昂。

  (三)总结升华,从诗词中关照人生。

  1.诗为心声,画乃心迹,通过对比总结差异。

  通过钗黛组诗的对比,你能体味到二人的诗风有怎样的差异?

  师生共同总结:

  李纨认为宝钗是“含蓄浑厚”,黛玉是“风流别致”,脂砚斋认为“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一个是浑厚稳重,一个是多愁善感;一个是藏愚守拙,一个是锋芒毕露。

  2.发掘隐喻,从诗词角度探究人生追求。

  透过诗词的隐喻,作者的才情,你对林黛玉、薛宝钗二人的性情与人生追求有哪些新的认识?

  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宦家遗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是率直重情的“泪美人”,一个是深沉理智的“冰美人”;一个是飘散着诗意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冰雪聪明,一个博学多识,;一个孤芳自赏,一个广得人缘;一个成为叛逆者的榜样,一个是为人妻遵守“妇道”的榜样。

  3.温故知新,从诗词角度关照人物命运。

  回忆所学二人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进一步体会和把握其创作才华与悲剧命运的写照。

  在之前的专题学*中,从情节中体会到爱情的不顺、命运的多舛,生活的不幸,感悟其悲剧人生,从本堂课的学*中,进一步领略其才华横溢却落得香消玉殒的命运结局,更增其悲。

  4.拓展延伸:解读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悲剧意味

  《红楼梦》中,

  不论贵为皇妃,还是贱为奴隶;

  不论愤世嫉俗,还是恪守礼教;

  不论蹈身槛外,还是顺天从命;

  不论温和静淑,还是旷达不羁,

  最终都逃脱不掉悲剧的结局。

  顺势回归第五回情节,促进学生理解谐音的意味和寓意。

  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

  师生共同总结:《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诗词曲赋不单单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是与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故事的发展与思想的呈递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四)小结作业,从诗词中读懂人物。

  搜集《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品味诗词对人物心声传达的妙处,以《我读懂了XXX》为题写一篇小作文,400字左右,下节课汇报交流。

  (五)板书设计

  海棠

  潇湘妃子风流别致

  菊花

  蘅芜君含蓄浑厚

  柳絮

《红楼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曹雪芹的生*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2、初读《红楼梦》,复述故事梗概;

  3、能陈述茅盾关于《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

  1、茅盾关于《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2、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的关系。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1、讲述;

  2、阅读指导;

  3、练*。

  教学过程

  一、神话故事导入:

  “木石前盟”:

  传说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输而羞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毒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爲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以上为“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可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但同时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

  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就是“木石前盟”的来由。

  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即来源于我们*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本学期我将和大家一起学*《红楼梦》,欣赏*古典名著的精美故事,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板书:《红楼梦》标题

  二、《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书?

  《红楼梦》是*古今第一奇书,是*古典小说的金字塔。*称它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王蒙点评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

  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迄今已有十八种文字六十多种译本,在世界各国发行,它是世界文学第一流的珍品,已经并且必将愈来愈多地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欣赏和赞扬!

  三、如此一部中华瑰宝,你读过吗?你对《红》了解多少?

  617班阅读《红》的状况:

  618班阅读《红》的状况:

  建议:拥有一本《红楼梦》,常读常思。

  四、如此一部奇书,到底是怎样一个才子?如何成就了这部千古名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曹雪芹?了解《红楼梦》的成书过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学*茅盾的文章——《红楼梦》导言。

  (一)

  1、阅读《导言》第一部分,找出本部分的中心句。

  明确:文末句。

  2、口述曹雪芹的身世背景:

  注意点:不宜过深,以书本为主。曹寅——曹颙——曹——曹雪芹,世代官商,曾显赫一时,但终破落,原因何在?请同学在书中划出:“他一家都爱挥霍……本段末。

  3、《红楼梦》的书名变迁史,请大家详细阅读第一节,理出。

  明确:《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

  (二)

  1、阅读《导言》第二部分,概括本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本部分主要介绍《红楼梦》的版本与“增订补作”的情况。

  2、本部分练*(《学*与评价》第3页“学*”之2):

  《红》的后四十回是怎样出现的?真的是偶于鼓担上得来的吗?

  重点强调:由于《红》是未完之作,有很多蓄泄,其中高鄂续写得后四十回比较好,他大致遵循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完成了《红》的悲剧主题。一个叫程元伟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八十回高鄂的后四十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便在*流行起来。因此,后四十回并不是“偶于鼓担上得来的”

  (三)那么,曹雪芹写这部《红》有何用意呢?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看看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明确:《红》是“一部自叙传性质的小说”,本部分重在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四)那么,在*四大古典名著中《红楼梦》与其他三部有何本质的区别呢?它同时又有和艺术特色?

  请同学们阅读第四部分。

  五、做《学*与评价》之一、二、三、四。

  六、阅读《红楼梦》四大家族关系表,理清《红》的主要人物关系。

  可以采取大家提问的方式进行,纠正并理清人物关系。

  七、能力提升:(一)(二)

  八、拓展阅读:雪墙

  九、整理文学常识:

  1、《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2、曹雪芹的父亲是__________,祖父是____________,曾祖父是_______。

  十、作业处理:

  1。矛盾认为,《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几个创造是什么?

  提示:一是从*小说发展的过程上看来,《红楼梦》是一个写实主义新阶段的开始。二是把女子作为独立的个人来描写,也是《红楼梦》创始的。三是《红楼梦》是以描写琐细杂乱的饮食男女细事来获得了生活的真实。

  2.《红楼梦》和以前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的不同点是什么?

  提示:不同点在于:《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是和女子同受旧礼教压迫的可怜人儿,《红》中的那些女子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作者观察得到的客观人物。而以前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中,男人作为主体,是什么“风流教主”、“护花使者”,女子作为附庸,使小说里那些作者想象中的“美人儿”。

  3.作者认为《红楼梦》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红》结构上的特点是宛若天成,出乎自然。每一回书中见没有整齐的“结构”,它只是一段的饮食男女细事,但是愈琐细愈零碎,我们所得的印象却愈深。

《红楼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行多角度评析。

  2、透过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物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角度把握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难点:品读诗词,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学生课前准备,通读相关情节和诗词,对人物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观园里,可谓百花齐放。其中有一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绛珠仙草,还有一位是众人眼中标准的大家闺秀,她们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今天我们就走人大观园,走进黛玉和宝钗的世界。

  (一)学*活动一: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位光彩夺目的女性,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试从她们的出身、日常生活、性格、才华、学识、待人、处事等方面比较评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结合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言行举止来比较分析黛玉和宝钗的性格特点。

  (二)学*活动二:正所谓“诗如其人”,读黛玉和宝钗的诗词,你可以窥见她们各自怎样的性格。设计意图:从情节的浅层次梳理到诗词的深层次解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黛玉和宝钗的性格,走进她们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品读黛玉和宝钗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更形象具体地把握人物形象。设计依据: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学生活动:诵读诗词,自主解读诗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交流分享。

  (三)学*活动三:假如你是贾宝玉,你更愿意娶谁为妻?你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从恋爱婚姻的角度阐释。

  设计意图:借助语言情境的设计,试图通过角色代入创设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小说人物的经历、处境、性格、人生追求等方面出发,替人物选择合适的人生伴侣。同时引导学生在被动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和主动选择人生伴侣、为爱结婚和受权势诱惑结婚等的思维碰撞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设计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四)学*活动四: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和宝钗都是有“行止见识”的女子,最终一个泪尽而逝,一个独守空房,试探究她们悲剧的根源。设计意图:造成二人悲剧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从认为自身到小说中其他人物,进而到社会大背景。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作家对他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必然有其一定的意图。曹雪芹塑造黛玉和宝钗悲剧形象,正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摧残美好女性的罪恶,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像黛玉和宝钗一样被社会吞噬的女孩还有许许多多,激发学生怀着悲悯的情怀走进文本,去关注她们的喜怒哀乐。设计依据: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作业设计:结合本课所学从《红楼梦》中再找一组人物比较分析他们的性格,并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红楼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红楼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红楼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红楼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红楼梦》中的主要诗词,并有选择性地读懂一些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吟诵、鉴赏诗词,进一步把握《红楼梦》中人物性格,提高古代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比赏读钗黛诗词,体会诗作寄寓的不同思想情感,品味诗词中的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透过意象窥探背后的情感寄托,体会古代诗词优良传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

  二、教学重点对比

  赏读钗黛诗词,体会诗作寄寓的不同思想情感,进一步把握《红楼梦》中人物性格。

  三、教学难点学*

  透过意象窥探背后的情感寄托,体会《红楼梦》诗词中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底蕴。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听音入境,在回忆诗词中感受诗才

  课前播放音乐《葬花吟》,学生听音感受,教师做如下导入:我们课前聆听了一段歌曲,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吗?《葬花吟》(齐答)。教师点拨:《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那么关于《红楼梦》中的诗词,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学生回忆,教师点拨:《枉凝眉》、《好了歌》、《终身误》等等,继续提问:擅于作诗的人能想到哪些?顺势引入:林黛玉、薛宝钗。那么,今天我们就借这两位才女的诗作对比赏读来进行一番研讨。

  (二)感知诗作,初步体悟诗风差异

  1.回忆诗词,思考其作用

  通过刚刚的回忆,之前的专题接触过的歌谣、灯谜、判词等形式,思考《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异彩纷呈的诗词能否去掉?

  学生思考,总结诗词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①烘托意境、增添文化底蕴与古典文学魅力;

  ②透过诗词看作者的创作心境,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性情与思想

  ③诗词作为情感载体,能够表达人物观点,隐喻人物命运。

  2.课前预*,明确阅读回目

  学生回忆相关章节,温故知新,关注诗词,初步感知。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3.透过诗社雅号初探诗风与气质

  教师提问:在第三十七回中偶结海棠社,分别赋予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雅号,学生回忆作答:黛玉被称为:潇湘妃子;宝钗则以蘅芜君冠名。(齐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诗社雅号中思索“妃子”(多愁善感的柔美之风)与“君”(端庄大气的儒雅之风)称呼背后的寓意与象征,初探二人诗风的差异。

  4.捕捉意象,为诗作的研讨筑基铺路。

  学生结合课前预*,回忆所研讨的回目中着眼的三个意象:海棠、菊花、柳絮。

  5.交流研讨,汇报交流

  学生结合学案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组内进行交流研讨,时间5分钟,派代表汇报交流。

  (二)研读交流,透过诗作看人物形象

  1.共咏海棠诗,从诗风赏钗黛形象

  《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就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

  (1)吟诵品诗韵

  此番作诗“菱洲限韵,藕榭监场”,请学生尝试通过诵读吟咏体会韵律的巧妙与美感。

  随机找学生诵读,请其同桌作点评,尝试诵读体会。

  (2)对比赏诗风

  李纨对钗黛二人的诗风各用四字作结,请从原著中找出,结合李纨的评价赏析诗歌。

  林黛玉:风流别致;薛宝钗:含蓄浑厚

  学生任选诗句或意象思考如何体现这一特点?

  经过研讨,学生各抒己见。从炼字、意象、意境等角度进行鉴赏阐述。

  参考:林黛玉:风流别致

  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

  ①看花人由白海棠的高洁白净想象到栽培它的该不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碾冰为土玉为盆”,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

  ②海棠白净如梨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其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

  ③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众人看了,感受到的当然是“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④秋天萧瑟,又是深闺怨女,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这当然又是林黛玉的“别一样心肠”。

  薛宝钗:含蓄浑厚

  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①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大家闺秀的矜持心理。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②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

  ③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

  ④“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端庄,“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

  2.同拟菊花题,从心境探钗黛形象

  学生结合学案上第三十八回“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薛宝钗所做的`《忆菊》、《画菊》,林黛玉所做的《咏菊》、《问菊》、《菊梦》五首诗,体会在相同的意象“菊花”背后寄寓的不同人物心境。

  创设问题情境:此组菊花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看花人都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请任选一首谈谈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充分放给学生选择的和发挥的空间,教师不做限制,只在学生发表见解时予以引导和点拨,从意象的选用、陶潜诗词的化用、典故的运用、首尾联的呼应、画面的描摹等多角度谈感受,若时间允许,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机会,在交流碰撞中汲取思想的精华,各个视角捕捉人物的性情与心境。)

  3.各展咏絮才,从志向悟钗黛形象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二人借柳絮这一意象抒发心志,黛玉创作了《唐多令咏柳》,宝钗写就了《临江仙咏柳》,这二首词能够比较鲜明地体现二人的志向与追求,在教学中设置如下研讨问题:

  (1)“钗黛有其德,各展咏絮才。千秋自本色,高下凭君裁。”结合身世背景,试探究两首词中寄寓的钗黛二人思想志向的差异。

  参考:

  黛玉:从“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描写出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抒发年华易逝又感叹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

  宝钗:从“均匀”、“蜂围蝶阵”、“修笑本无根”、“上青云”描绘出柳絮的轻柔美好、自如飞舞、乘风向上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大观园中处事得体、深受众人喜欢的宝钗不会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而是要“凭借力”、“上青云”——踌躇满志,意欲攀登封建统治宝座的愿望。

  (2)吟唱诗词,更添意趣。如若由你来为上述两首词谱曲,你会选择怎样风格的旋律呢?请结合原词加以说明。

  由于两首词格调风格比较明显,因此化用古词新唱等形式让学生从更多角度体会,打开审美的多维通道,学生自然联想到黛玉“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的缠绵悱恻与婉转空灵,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坚定大气与高亢激昂。

  (三)总结升华,从诗词中关照人生。

  1.诗为心声,画乃心迹,通过对比总结差异。

  通过钗黛组诗的对比,你能体味到二人的诗风有怎样的差异?

  师生共同总结:

  李纨认为宝钗是“含蓄浑厚”,黛玉是“风流别致”,脂砚斋认为“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一个是浑厚稳重,一个是多愁善感;一个是藏愚守拙,一个是锋芒毕露。

  2.发掘隐喻,从诗词角度探究人生追求。

  透过诗词的隐喻,作者的才情,你对林黛玉、薛宝钗二人的性情与人生追求有哪些新的认识?

  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宦家遗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是率直重情的“泪美人”,一个是深沉理智的“冰美人”;一个是飘散着诗意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冰雪聪明,一个博学多识,;一个孤芳自赏,一个广得人缘;一个成为叛逆者的榜样,一个是为人妻遵守“妇道”的榜样。

  3.温故知新,从诗词角度关照人物命运。

  回忆所学二人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进一步体会和把握其创作才华与悲剧命运的写照。

  在之前的专题学*中,从情节中体会到爱情的不顺、命运的多舛,生活的不幸,感悟其悲剧人生,从本堂课的学*中,进一步领略其才华横溢却落得香消玉殒的命运结局,更增其悲。

  4.拓展延伸:解读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悲剧意味

  《红楼梦》中,

  不论贵为皇妃,还是贱为奴隶;

  不论愤世嫉俗,还是恪守礼教;

  不论蹈身槛外,还是顺天从命;

  不论温和静淑,还是旷达不羁,

  最终都逃脱不掉悲剧的结局。

  顺势回归第五回情节,促进学生理解谐音的意味和寓意。

  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

  师生共同总结:《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诗词曲赋不单单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是与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故事的发展与思想的呈递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四)小结作业,从诗词中读懂人物。

  搜集《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品味诗词对人物心声传达的妙处,以《我读懂了XXX》为题写一篇小作文,400字左右,下节课汇报交流。

  (五)板书设计

  海棠

  潇湘妃子风流别致

  菊花

  蘅芜君含蓄浑厚

  柳絮

《红楼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行多角度评析。

  2、透过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物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角度把握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难点:品读诗词,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学生课前准备,通读相关情节和诗词,对人物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观园里,可谓百花齐放。其中有一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绛珠仙草,还有一位是众人眼中标准的大家闺秀,她们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今天我们就走人大观园,走进黛玉和宝钗的世界。

  (一)学*活动一: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位光彩夺目的女性,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试从她们的出身、日常生活、性格、才华、学识、待人、处事等方面比较评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结合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言行举止来比较分析黛玉和宝钗的性格特点。

  (二)学*活动二:正所谓“诗如其人”,读黛玉和宝钗的诗词,你可以窥见她们各自怎样的性格。设计意图:从情节的浅层次梳理到诗词的深层次解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黛玉和宝钗的性格,走进她们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品读黛玉和宝钗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更形象具体地把握人物形象。设计依据: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学生活动:诵读诗词,自主解读诗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交流分享。

  (三)学*活动三:假如你是贾宝玉,你更愿意娶谁为妻?你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从恋爱婚姻的角度阐释。

  设计意图:借助语言情境的设计,试图通过角色代入创设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小说人物的经历、处境、性格、人生追求等方面出发,替人物选择合适的人生伴侣。同时引导学生在被动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和主动选择人生伴侣、为爱结婚和受权势诱惑结婚等的思维碰撞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设计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四)学*活动四: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和宝钗都是有“行止见识”的女子,最终一个泪尽而逝,一个独守空房,试探究她们悲剧的根源。设计意图:造成二人悲剧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从认为自身到小说中其他人物,进而到社会大背景。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作家对他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必然有其一定的意图。曹雪芹塑造黛玉和宝钗悲剧形象,正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摧残美好女性的罪恶,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像黛玉和宝钗一样被社会吞噬的女孩还有许许多多,激发学生怀着悲悯的情怀走进文本,去关注她们的喜怒哀乐。设计依据: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作业设计:结合本课所学从《红楼梦》中再找一组人物比较分析他们的性格,并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红楼梦》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红楼梦》中的主要诗词,并有选择性地读懂一些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吟诵、鉴赏诗词,进一步把握《红楼梦》中人物性格,提高古代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比赏读钗黛诗词,体会诗作寄寓的不同思想情感,品味诗词中的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透过意象窥探背后的情感寄托,体会古代诗词优良传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

  二、教学重点对比

  赏读钗黛诗词,体会诗作寄寓的不同思想情感,进一步把握《红楼梦》中人物性格。

  三、教学难点学*

  透过意象窥探背后的情感寄托,体会《红楼梦》诗词中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底蕴。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听音入境,在回忆诗词中感受诗才

  课前播放音乐《葬花吟》,学生听音感受,教师做如下导入:我们课前聆听了一段歌曲,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吗?《葬花吟》(齐答)。教师点拨:《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那么关于《红楼梦》中的诗词,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学生回忆,教师点拨:《枉凝眉》、《好了歌》、《终身误》等等,继续提问:擅于作诗的人能想到哪些?顺势引入:林黛玉、薛宝钗。那么,今天我们就借这两位才女的诗作对比赏读来进行一番研讨。

  (二)感知诗作,初步体悟诗风差异

  1.回忆诗词,思考其作用

  通过刚刚的回忆,之前的专题接触过的歌谣、灯谜、判词等形式,思考《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异彩纷呈的诗词能否去掉?

  学生思考,总结诗词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①烘托意境、增添文化底蕴与古典文学魅力;

  ②透过诗词看作者的创作心境,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性情与思想

  ③诗词作为情感载体,能够表达人物观点,隐喻人物命运。

  2.课前预*,明确阅读回目

  学生回忆相关章节,温故知新,关注诗词,初步感知。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3.透过诗社雅号初探诗风与气质

  教师提问:在第三十七回中偶结海棠社,分别赋予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雅号,学生回忆作答:黛玉被称为:潇湘妃子;宝钗则以蘅芜君冠名。(齐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诗社雅号中思索“妃子”(多愁善感的柔美之风)与“君”(端庄大气的儒雅之风)称呼背后的寓意与象征,初探二人诗风的差异。

  4.捕捉意象,为诗作的研讨筑基铺路。

  学生结合课前预*,回忆所研讨的回目中着眼的三个意象:海棠、菊花、柳絮。

  5.交流研讨,汇报交流

  学生结合学案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组内进行交流研讨,时间5分钟,派代表汇报交流。

  (二)研读交流,透过诗作看人物形象

  1.共咏海棠诗,从诗风赏钗黛形象

  《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就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

  (1)吟诵品诗韵

  此番作诗“菱洲限韵,藕榭监场”,请学生尝试通过诵读吟咏体会韵律的巧妙与美感。

  随机找学生诵读,请其同桌作点评,尝试诵读体会。

  (2)对比赏诗风

  李纨对钗黛二人的诗风各用四字作结,请从原著中找出,结合李纨的评价赏析诗歌。

  林黛玉:风流别致;薛宝钗:含蓄浑厚

  学生任选诗句或意象思考如何体现这一特点?

  经过研讨,学生各抒己见。从炼字、意象、意境等角度进行鉴赏阐述。

  参考:林黛玉:风流别致

  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

  ①看花人由白海棠的高洁白净想象到栽培它的该不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碾冰为土玉为盆”,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

  ②海棠白净如梨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其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

  ③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众人看了,感受到的当然是“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④秋天萧瑟,又是深闺怨女,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这当然又是林黛玉的“别一样心肠”。

  薛宝钗:含蓄浑厚

  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①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大家闺秀的矜持心理。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②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

  ③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

  ④“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端庄,“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

  2.同拟菊花题,从心境探钗黛形象

  学生结合学案上第三十八回“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薛宝钗所做的`《忆菊》、《画菊》,林黛玉所做的《咏菊》、《问菊》、《菊梦》五首诗,体会在相同的意象“菊花”背后寄寓的不同人物心境。

  创设问题情境:此组菊花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看花人都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请任选一首谈谈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充分放给学生选择的和发挥的空间,教师不做限制,只在学生发表见解时予以引导和点拨,从意象的选用、陶潜诗词的化用、典故的运用、首尾联的呼应、画面的描摹等多角度谈感受,若时间允许,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机会,在交流碰撞中汲取思想的精华,各个视角捕捉人物的性情与心境。)

  3.各展咏絮才,从志向悟钗黛形象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二人借柳絮这一意象抒发心志,黛玉创作了《唐多令咏柳》,宝钗写就了《临江仙咏柳》,这二首词能够比较鲜明地体现二人的志向与追求,在教学中设置如下研讨问题:

  (1)“钗黛有其德,各展咏絮才。千秋自本色,高下凭君裁。”结合身世背景,试探究两首词中寄寓的钗黛二人思想志向的差异。

  参考:

  黛玉:从“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描写出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抒发年华易逝又感叹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

  宝钗:从“均匀”、“蜂围蝶阵”、“修笑本无根”、“上青云”描绘出柳絮的轻柔美好、自如飞舞、乘风向上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大观园中处事得体、深受众人喜欢的宝钗不会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而是要“凭借力”、“上青云”——踌躇满志,意欲攀登封建统治宝座的愿望。

  (2)吟唱诗词,更添意趣。如若由你来为上述两首词谱曲,你会选择怎样风格的旋律呢?请结合原词加以说明。

  由于两首词格调风格比较明显,因此化用古词新唱等形式让学生从更多角度体会,打开审美的多维通道,学生自然联想到黛玉“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的缠绵悱恻与婉转空灵,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坚定大气与高亢激昂。

  (三)总结升华,从诗词中关照人生。

  1.诗为心声,画乃心迹,通过对比总结差异。

  通过钗黛组诗的对比,你能体味到二人的诗风有怎样的差异?

  师生共同总结:

  李纨认为宝钗是“含蓄浑厚”,黛玉是“风流别致”,脂砚斋认为“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一个是浑厚稳重,一个是多愁善感;一个是藏愚守拙,一个是锋芒毕露。

  2.发掘隐喻,从诗词角度探究人生追求。

  透过诗词的隐喻,作者的才情,你对林黛玉、薛宝钗二人的性情与人生追求有哪些新的认识?

  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宦家遗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是率直重情的“泪美人”,一个是深沉理智的“冰美人”;一个是飘散着诗意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冰雪聪明,一个博学多识,;一个孤芳自赏,一个广得人缘;一个成为叛逆者的榜样,一个是为人妻遵守“妇道”的榜样。

  3.温故知新,从诗词角度关照人物命运。

  回忆所学二人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进一步体会和把握其创作才华与悲剧命运的写照。

  在之前的专题学*中,从情节中体会到爱情的不顺、命运的多舛,生活的不幸,感悟其悲剧人生,从本堂课的学*中,进一步领略其才华横溢却落得香消玉殒的命运结局,更增其悲。

  4.拓展延伸:解读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悲剧意味

  《红楼梦》中,

  不论贵为皇妃,还是贱为奴隶;

  不论愤世嫉俗,还是恪守礼教;

  不论蹈身槛外,还是顺天从命;

  不论温和静淑,还是旷达不羁,

  最终都逃脱不掉悲剧的结局。

  顺势回归第五回情节,促进学生理解谐音的意味和寓意。

  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

  师生共同总结:《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诗词曲赋不单单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是与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故事的发展与思想的呈递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四)小结作业,从诗词中读懂人物。

  搜集《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品味诗词对人物心声传达的妙处,以《我读懂了XXX》为题写一篇小作文,400字左右,下节课汇报交流。

  (五)板书设计

  海棠

  潇湘妃子风流别致

  菊花

  蘅芜君含蓄浑厚

  柳絮

《红楼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曹雪芹的生*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2、初读《红楼梦》,复述故事梗概;

  3、能陈述茅盾关于《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

  1、茅盾关于《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2、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的关系。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1、讲述;

  2、阅读指导;

  3、练*。

  教学过程

  一、神话故事导入:

  “木石前盟”:

  传说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输而羞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毒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爲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以上为“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可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但同时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

  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就是“木石前盟”的来由。

  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即来源于我们*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本学期我将和大家一起学*《红楼梦》,欣赏*古典名著的精美故事,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板书:《红楼梦》标题

  二、《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书?

  《红楼梦》是*古今第一奇书,是*古典小说的金字塔。*称它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王蒙点评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

  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迄今已有十八种文字六十多种译本,在世界各国发行,它是世界文学第一流的珍品,已经并且必将愈来愈多地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欣赏和赞扬!

  三、如此一部中华瑰宝,你读过吗?你对《红》了解多少?

  617班阅读《红》的状况:

  618班阅读《红》的状况:

  建议:拥有一本《红楼梦》,常读常思。

  四、如此一部奇书,到底是怎样一个才子?如何成就了这部千古名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曹雪芹?了解《红楼梦》的成书过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学*茅盾的文章——《红楼梦》导言。

  (一)

  1、阅读《导言》第一部分,找出本部分的中心句。

  明确:文末句。

  2、口述曹雪芹的身世背景:

  注意点:不宜过深,以书本为主。曹寅——曹颙——曹——曹雪芹,世代官商,曾显赫一时,但终破落,原因何在?请同学在书中划出:“他一家都爱挥霍……本段末。

  3、《红楼梦》的书名变迁史,请大家详细阅读第一节,理出。

  明确:《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

  (二)

  1、阅读《导言》第二部分,概括本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本部分主要介绍《红楼梦》的版本与“增订补作”的情况。

  2、本部分练*(《学*与评价》第3页“学*”之2):

  《红》的后四十回是怎样出现的?真的是偶于鼓担上得来的吗?

  重点强调:由于《红》是未完之作,有很多蓄泄,其中高鄂续写得后四十回比较好,他大致遵循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完成了《红》的悲剧主题。一个叫程元伟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八十回高鄂的后四十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便在*流行起来。因此,后四十回并不是“偶于鼓担上得来的”

  (三)那么,曹雪芹写这部《红》有何用意呢?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看看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明确:《红》是“一部自叙传性质的小说”,本部分重在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四)那么,在*四大古典名著中《红楼梦》与其他三部有何本质的区别呢?它同时又有和艺术特色?

  请同学们阅读第四部分。

  五、做《学*与评价》之一、二、三、四。

  六、阅读《红楼梦》四大家族关系表,理清《红》的主要人物关系。

  可以采取大家提问的方式进行,纠正并理清人物关系。

  七、能力提升:(一)(二)

  八、拓展阅读:雪墙

  九、整理文学常识:

  1、《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2、曹雪芹的父亲是__________,祖父是____________,曾祖父是_______。

  十、作业处理:

  1。矛盾认为,《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几个创造是什么?

  提示:一是从*小说发展的过程上看来,《红楼梦》是一个写实主义新阶段的开始。二是把女子作为独立的个人来描写,也是《红楼梦》创始的。三是《红楼梦》是以描写琐细杂乱的饮食男女细事来获得了生活的真实。

  2.《红楼梦》和以前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的不同点是什么?

  提示:不同点在于:《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是和女子同受旧礼教压迫的可怜人儿,《红》中的那些女子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作者观察得到的客观人物。而以前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中,男人作为主体,是什么“风流教主”、“护花使者”,女子作为附庸,使小说里那些作者想象中的“美人儿”。

  3.作者认为《红楼梦》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红》结构上的特点是宛若天成,出乎自然。每一回书中见没有整齐的“结构”,它只是一段的饮食男女细事,但是愈琐细愈零碎,我们所得的印象却愈深。

《红楼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行多角度评析。

  2、透过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物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角度把握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难点:品读诗词,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学生课前准备,通读相关情节和诗词,对人物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观园里,可谓百花齐放。其中有一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绛珠仙草,还有一位是众人眼中标准的大家闺秀,她们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今天我们就走人大观园,走进黛玉和宝钗的世界。

  (一)学*活动一: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位光彩夺目的女性,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试从她们的出身、日常生活、性格、才华、学识、待人、处事等方面比较评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结合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言行举止来比较分析黛玉和宝钗的性格特点。

  (二)学*活动二:正所谓“诗如其人”,读黛玉和宝钗的诗词,你可以窥见她们各自怎样的性格。设计意图:从情节的浅层次梳理到诗词的深层次解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黛玉和宝钗的性格,走进她们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品读黛玉和宝钗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更形象具体地把握人物形象。设计依据: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学生活动:诵读诗词,自主解读诗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交流分享。

  (三)学*活动三:假如你是贾宝玉,你更愿意娶谁为妻?你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从恋爱婚姻的角度阐释。

  设计意图:借助语言情境的设计,试图通过角色代入创设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小说人物的经历、处境、性格、人生追求等方面出发,替人物选择合适的人生伴侣。同时引导学生在被动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和主动选择人生伴侣、为爱结婚和受权势诱惑结婚等的思维碰撞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设计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四)学*活动四: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和宝钗都是有“行止见识”的女子,最终一个泪尽而逝,一个独守空房,试探究她们悲剧的根源。设计意图:造成二人悲剧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从认为自身到小说中其他人物,进而到社会大背景。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作家对他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必然有其一定的意图。曹雪芹塑造黛玉和宝钗悲剧形象,正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摧残美好女性的罪恶,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像黛玉和宝钗一样被社会吞噬的女孩还有许许多多,激发学生怀着悲悯的情怀走进文本,去关注她们的喜怒哀乐。设计依据: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作业设计:结合本课所学从《红楼梦》中再找一组人物比较分析他们的性格,并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红楼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红楼梦》读后感 (菁华5篇)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红楼梦》。这本书讲了贾家兴亡的故事。贾家是一个大家庭,但是最后为什么灭亡了?因为王熙凤放高利债,最后闹得家破人亡。贾宝玉出了家,王熙凤死了,贾母也死了。虽然贾家灭亡,但是我也喜欢林黛玉,刚强、冷漠,但最后含恨离世。为什么呢?因为她喜欢贾宝玉,但最后贾宝玉嫁给了薛宝钗她本来身体就不好,一听便昏了,不久含恨离世。

  林黛玉是我在《红楼梦》喜欢的.一位人物,因为她刚强、冷漠。因为她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

  《红楼梦》著成时为18世纪中期的乾隆时代。前八十回由我们熟悉的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初时《红楼梦》命名为《石头记》并以手抄的形式流传。自乾隆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续也都纷纷出笼,并出现了“红学”。

  《红楼梦》以贵族名门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从富贵鼎盛到家族走向衰落、死亡。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迎春、探春和惜春。一些人为主人公的男男女女之间的真实情感和充满着悲欢离合的一本历史故事书。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便是那“湘云备设螃蟹宴,黛玉魁夺菊花诗”。这一章回主要写了大家一起开了一个“海棠社”。作者从正面描写了薛宝钗、李纨、贾宝玉、惜春等一些人的才华,但是取他人主要为了衬托林黛玉的冰雪聪明,顺便为后面的一些故事埋下伏笔。

  直到宝玉失玉时,此书拉开了贾府走向败亡的帷幕:宝玉赏花时丢了玉,袁妃染恙去世,王子腾死亡等等最终以致贾府衰落。

  通过宝玉黛玉爱情悲剧的描写,表现了人生理想的灭亡,具有很强的批判意义。但此书最终以朝廷腐败为主题——葫芦僧乱断葫芦案,呆霸王强夺薄命女。这一章以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逼真的场景向我们揭露了当时的`腐朽和黑暗,这和现在的腐败很像,但我们应该杜绝这种腐败,应该做一名“干净”人。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怀才不遇的曹雪芹写出了自己,写出了世态炎凉,四大家族从繁盛到没落,最后以悲剧收场,不禁让人叹息。

  这本书字里行间表达出了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即是赞颂又是悲剧,家族的衰败,爱情的没落,最终创造了一个悲剧式的收场。全书总共九百多个人物,大部分都是描写女性,情节主要就是围绕着林黛玉、薛宝钗和贾宝玉等来发展的,书中的很多女性人物都没有好的下场,有的被强盗抓走,有的跳井而死,有的撞墙而死,有的含冤而死,有的被远嫁。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没能和宝玉走到一块,怀着对宝玉深深的思恋最终抱憾而死。她是我小说里面最喜欢的角色,聪慧恬静,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也就是因为它的性格,多愁善感导致她体弱多病,让人十分怜惜和同情,林黛玉的死是《红楼梦》里面悲剧中最深刻的一段。读完整本书让人觉得有一种压抑的感觉,悲剧式的收场是*古典文学中不多见的。这些都是曹雪芹对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痛诉,也看出他对世事不公的一种忿忿,他用这种犀利的笔锋描绘出心灵最深处的伤感。

  对比现在生活的美好,我更懂得知足,我们民主,自由,我们有着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需要定下心来,好好思考人生,珍惜生活。

  四大名著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其中《红楼梦》的故事吧!

  《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生动地描述了世袭家族家庭贾府盛极而衰的过程。

  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的那一回。迎春因为一个不小心,而将自己断送在了中山狼—孙绍祖的手上。迎春刚嫁到孙家,孙绍祖就天天虐待迎春,导致了迎春的死亡

  我认为,孙绍祖太不知羞耻了。贾府因为想到了两家是世交,所以才放心的将迎春嫁到了他们家,谁知他竟这样对迎春?真是配得上中山狼这四个字。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红楼梦读后感

  读了红楼梦一书,让我感概最深的就是他们的爱情,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红楼梦》优秀读书心得 (菁华5篇)

  四大名著中,我最爱《红楼梦》。课余闲暇,饭后睡前,经常拿出来读读。暑假时间充足,我再次捧起《红楼》,认真读起来。《红楼梦》中女性人物众多,各个形象鲜明,各具特色。宝钗娴静大方,熙凤泼辣果敢,黛玉高洁孤傲,其中最痴情的黛玉令众多读者感慨动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眼中的黛玉是多愁善感的。黛玉刚进贾府时,给宝玉的第一印象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治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据此弱不禁风的外貌,宝玉送她两个字“颦颦”,意为皱眉之意,颇有西施生病之时的风韵。这个外号概括了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的性格。长期寄人篱下的黛玉,有一颗敏感的心,黛玉从进外祖母贾府的第一天,即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即使这样仍免不了丫环婆子的诽谤妒忌。但自己不是正经主子,又有何权利指使她们,管教她们?在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词》中,她葬花叹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写花受到风催雨残,其实写的何尝不是自己?自己孤苦无依的凄苦!在《唐多令》中她感叹“飘泊亦如人命运,空缱绻,说风流。”把自己比作漂泊的柳絮,无依无靠。这些无不是她凄婉哀愁命运的写照。

  我眼中的黛玉还是多才多艺的。第十八回中元春元宵节省亲,让园中的姐妹们写诗,黛玉以《世外桃源匾额》取胜,被元妃赞为“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能获得元妃的赞赏,可见黛玉才华出众。第四十八回中,黛玉教香菱学诗,能当老师授徒,可见她的博学多才。黛玉当老师,教学上很有方法,她先鼓励香菱说作诗“有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然后具体指导,让香菱先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再读一二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然后读李白的七言绝句,最后再把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等人的诗看一看,先博览群书打基础。香菱读完诗之后,黛玉与她一起品味,分析,解读体会诗歌内涵,其中师徒两人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品析,可谓精确恰当。最后出题让香菱写一首关于月亮的律诗,自我创新,香菱认真钻研,前后写了三首,黛玉改了三次,一次次点拨,一次次修改,从中可见她的耐心,爱心,热情诚恳的品质和博学多才的能力。

  总之,在我眼里黛玉心思细密,多愁善感,伶牙俐齿,心直口快,为人热情,多才多艺。如此形象鲜明,多才多艺的她,悲剧结局自然令人伤感动容,让人哀叹连连。

  《红楼梦》是我在这四大名著中反复阅读品味的一本书,第一遍未读懂,第二遍半懂未懂,直至第三遍我才彻底懂了,或许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红楼梦》给我的感觉一直是悲伤的,或许是因为这个结局,有情人未成眷属,亦或是因为为那个年代人们无法自由选择而感到叹惋!

  本篇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述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和悲剧美。

  通过这些人物来预示封建社会终将败落,本书又名《石头记》。依照本书,我想说说我对黛玉和宝钗的想法。

  首先是黛玉,从后面其所作的《葬花词》可以知道,黛玉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女,有的人评论说她尖酸刻薄,小心眼,却不知黛玉从小双亲尽失,之后在舅舅家,虽然有了亲人的疼爱,却因为寄人篱下,必须谨言慎行,她外表虽高傲,给人无法接*之感,但是实则内心缺少关爱,宝玉的出现就像是往黛玉生命里照射进了一道光,给了黛玉温暖和希望,于是黛玉便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宝玉,因此排斥宝玉身边所有的女性,因为在乎,所以才会冷言出语,但无奈,因为贾母的掺和,两人终没能在一起,在宝玉娶人的那一天,被活活气死。我很喜欢黛玉敢爱敢恨的性格,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但终究红颜薄命香消玉殒了。

  其次是薛宝钗,她处事圆润,博得许多人的喜爱,但是却有几分真心?谁愿意伪装自己?但身在如此大家庭中,如何能毫无保留的将想法完全说出来?

  其实初读红楼梦,我以为是宝钗插入了宝玉和黛玉的感情中,使得两人最终未修的正果,所以很讨厌宝钗,但又读了两回后,我却知道了两人所受的痛苦不相上下。那为什么会造成现在的结果呢?宝玉为什么选择体弱多病的黛玉?而不选择聪慧的宝钗呢?黛玉和宝钗都受过教育,宝钗是人们眼中的大家闺秀,才华未必比黛玉少,宝钗和黛玉长相都很好看,宝钗多一分妩媚美,黛玉确是病弱美,两人美的各有特色,在宝玉受伤后,宝钗甚至先黛玉一步来看望宝玉,宝钗给了宝玉建议,而黛玉未说几句话便哭了起来。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命运捉人罢了!

  造成二人分别的原因,除了命运,最大的原因就是社会,封建社会不允许有这样的爱情,最终不过是孽缘罢了!

  也许,看过《红楼梦》的大多数人都不明白黛玉,她也无需别人明白,正因不懂得她的人就是不会了解她内心深处的向往的。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透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就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就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就是香丘呢,我此刻所处的现实社会都就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死不放下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理解世界,世界不理解人的世界上获得明白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就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就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就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文学巨著,是曹雪芹耗尽全部心血创作的旷世杰作,对后人影响巨大的作品。作品经过描述贾府的由盛到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将走向没落的命运。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杯具,也正是对封建社会血与泪的.控诉。

  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文学艺术鉴赏性是十分高的。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写到众人被刘姥姥逗笑的情节就十分精彩,让读者有如置身其中的感受。“……史湘云撑不住了,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哎哟哎哟;宝玉早滚到祖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同是写笑,每一个人的神态动作却各不相同,描述生动、形象、具体,从侧面衬托出刘姥姥的风趣幽默,以及贾府上下喜欢她的原因。

  《红楼梦》里的人物众多,出场的人物就有四百多个,许多人物的性格特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刘姥姥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就说贾宝玉吧,他表面上玩世不恭、顽劣、轻挑,内心却是善良纯真。他虽然出生贵族家庭,但他却厌恶自我所在的封建阶级,认为人仅有善恶美丑之分,从没有贵贱之分,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同情女性,尊重女性,崇尚人权*等、男女*等的可贵观念。异常是他与林黛玉纯洁的感情,更体现了他思想的成熟性。

  再来看林黛玉,她性格纯真率直、清高孤傲、多愁善感,骨子里透出的对封建道德的叛逆,深深地吸引着宝玉。她的“侬今葬花入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入亡两不知”,寄托了黛玉凄凉的身世之感,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古代社会闺阁中优秀的文学才女的风范。

  《红楼梦》不仅仅是我们*文学的璀璨明珠,更是世界文学的绚丽瑰宝。今后,它将一如既往地以无穷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读者。

  或许,人生是如诗一般的美好;或许,人生是跌宕起伏一般的有悲有喜;或许,人生如戏剧一般精彩;如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一般,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让人荡气回肠。

  对于人生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以《红楼梦》把*古典小说推上了顶峰,给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红楼梦》这般精彩,所以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了体会,对*古典文学有更深的了解。

  我们的人生,正是如诗如歌般的岁月,有过开心的笑容,有过伤心地泪水,有过真心的悔责...谁都有过失败,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公也如同所说。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只不过作者是我们自己罢了。人生如戏,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人生像一场旅途,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终也一蹶不振。人生几何,何必留恋人世繁华,不如努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时光!想必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完《红楼梦》这部历史名著,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更多,正因为有了这些让人震撼内心的经典名著,才会让这华彩美文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想必经典诵读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咱们国家这些古典文学,也让人为之赞叹,耳熟能样的四大名著,四书五经...都在人生长河里,如宝石般栩栩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远行在如戏般的道路上。

  人生如戏。曾几何时,那些古时的文学大师们,把满腔热血,把人生感触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我们跟前,名著让人慢慢感悟,经典让人回望过去……就让我们在如戏般的人生中,尽情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


《红楼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 (菁华5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清朝小说家曹雪芹,早年经历富贵繁荣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生活日趋贫困。他有感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凶残和内部的分崩离析,在评定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石头记》(即《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创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后来,乾隆年间进士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保留了贾府被抄,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等悲惨结局,但贾府又终于复兴,则违背了原作的本意。

  读过《红楼梦》以后,感觉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无异于《刘姥姥进大观园》了。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正是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时期,而刘姥姥则凭着自己的花言巧语,把贾府上上下下哄得团团转,更加客观的披露了贾府的奢靡腐败之风。

  《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对众多人物成功的塑造,而每一个人物又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凤姐精明能干,办事有条有理,但一生作恶多端;贾母体贴周到,和蔼可亲;贾宝玉自由散漫,痴情重情;薛宝钗知书达礼,美丽大方……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内慧外秀、惹人怜爱、楚楚动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她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而且还体现在才华横溢和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林黛玉有一张利害的嘴,正如薛宝钗所说:“共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世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很多人认为,这是林黛玉“气量狭小”,“小肚鸡肠”的表现,但我觉得,这不过是林黛玉借机说出了事情的真相,道出了自己寄人篱下的感觉而已,更显示出她纯真、耿直的个性。

  鲁迅曾经说过:“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了宫闱秘事……”而在我眼下,却看见了宝、黛、钗三人的婚姻悲剧,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

  《红楼梦》包罗万象,生动的为我没们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尔基说:“*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历史的沉淀在吟唱:到书里去吧!《红楼梦》的精彩之处实在太多了,值得我们读百遍!

  读好书如饮甘露,文学巨著的魅力是言之不尽的,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可怕的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里有一丝伤心,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道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界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老是从开始的一段时间到极其兴盛再到凌夷,从春秋战国一段时间,秦始皇一统六国,汉,魏蜀吴,晋,南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这么,一辈子中总有合乎心意与阴沉的一段时间,所以人的生活给与的感受就饶有滋味儿……有人时不时感到人的生活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觉到成功来临时的欢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辈子,死前才去抱憾,“人的生活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境中落,未始不是好管闲事,死前至少可谓,“因曾度此潦倒失意生存,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只得题,功名位利益禄。想的起来第1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一般的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成;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一般的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成;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很长时间眼闭了。……”甚切,就好似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无须死,到头来仍然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仍然汉武帝。更不要提别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浮名儿与后人钦佩尊敬。”若不提,钦佩尊敬,从古直到现在,那一些闻名的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实际上它们的才智,胆识,以及那种不畏惧命数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数最后给它们的安置终归是凶狠冷酷的,死信换来了嚎啕大哭的欢乐的度过声,身后还招人恶骂,这是它们的伤心,也是那一个社会形态的伤心。难不成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

  实际上,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仍然很依稀的。我可谓,“人各有志,只能说它们建立了不科学的人生看法。”它们的所作所为不尽然像我们假想中那末可耻,或许它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别有企图,我们或许只是让历史隐瞒真相了双眼,固然有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可以摈除这种想法,毕竟这些个都已成以往,无从考据……

  我甚是欣赏它们对于神说以及命数的无所畏惧,纵然是现今社会形态,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意命数的安置,能挑战命数。想想社会形态当中,大部分数许多人还期望圣人、神仙的显露出来,从痛苦烦恼将它们解救,以资说来仿佛好象还比不过这些个奸臣。

  那这些个奸臣错在哪里?败绩在那儿?——我想应当是,想得不够远大。就好像吕不韦,获得了皇位又怎样?或许会更觉不充实,到头来终免不得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别人作嫁衣服!”

  那这么说来岂不是啥子都别做,做啥子终归都仍然在替另外的人做嫁衣服。

  实际上不可以这样想,人这一生,众多事是不得已的。我私人感到,人这一辈子,赅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啥子都不做怎生存下去?啥子都是需求代价的,你学*,换来好的办公;你办公,换来世存需求的钱。钱让人过好日期,没有钱是活不下于去的。忽然想到,有点人孤芳自赏的觉得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什么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什么还需靠他活?我不感到钱是啥子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东西,用它之人承受不了,所以才让它蒙羞。“功名位利益禄”,只是换取钱的手眼而已。人的生活在世,只要挣钱是为了让自个儿活下去,而贪贿就是以不正当的手眼将另外的人用代价应换来的物品抢劫。如果是用正当形式,让自个儿活得更好,没关系错误,纵然在另外的人眼里显得奢侈,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支付过后得来的,是一点儿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个儿活得更舒服,奢侈点也是自愿的,没关系不行的。所以为了活下去,要挣钱。假如总想着是为别人作嫁衣,干脆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量人能享用看透红尘的生存。既是有很多事都放不下于,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夫”衬。

  对于《红楼梦》的最终结局,我有甚多不满意,可有人对我讲,“既是你不满意,林黛玉最后遗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感到,啥子样的最终结局是完美的。”确实,我对甚为不满意颦儿之死,颦儿*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背了古时“女孩子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允许怀疑的,我实是敬重佩服,也为她那种叛逆而钦佩。可她为什么不可以叛逆至底?贾母*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不一定不赞成,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痛苦烦恼,气翘辫子。可细细思量想念,她*日多心,纵然嫁于宝玉,也难以避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耍无赖,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气是这么浅鲜,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子得人心。宝钗为人间故,讨人喜欢,她最后也是没有办法没有办法脱离二老之命嫁于宝玉,最后独守空房,也免不了令人感到有点痛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终看透红尘,做了僧徒。难不成做僧徒真是最好的最终结局吗?如果是这么,一般的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拳端了。“你翘辫子,我去做僧徒。”显示着这一切,好像一切皆前定,没有办法变更。我不满意的是宝、黛二人最后仍是没有办法逃出命数的约束限制。那人又对我讲,“宝玉,做僧徒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僧徒,还能做啥子?去寻求功名位利益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是为最好的最终结局。他已密度小名位利益,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赶名位利益,让历史再现,看着自个儿的苗裔再来演出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脱离命数的约束限制,但命数业已不可以约束限制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僧徒,那就是为自个儿,他也不像一般的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挂牵,看尽红尘。那人还对我讲,“做僧徒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躲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临。”我想躲避的那一些就是“眼岔红尘”的,而面临的才是真正“看透红尘”的。

  如今才发觉,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受不是不充实,也不是迷茫,而是前所未有的没有不安,心的没有不安。这才深刻体验领会“心如止水”的感受。

  再次翻开《红楼梦》,慢慢地看着,心也渐渐幻化了进去。金陵十三衩的红颜薄命,应顺了贾府的一路兴衰。就拿钗黛来说,从林黛玉的“恨无缘”,薛宝钗的“误终身”,到贾宝玉悬崖撒手断尘缘,满纸无奈亦真亦假,曹雪芹写得出神如化。

  一本《红楼梦》,我已读了很多遍,但始终似懂非懂。贾府,一个曾经那么辉煌的家族,竟衰败得如此凄凉。

  黛玉六岁丧母入京之时,贾府正盛,纨绔子弟沾花惹草乐逍遥,大家闺秀*文识字妆娇娘,那“护官符”中描写那时盛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可知贾府之昌盛。可叹之后大观园中人渐少,尤二姐吞金而亡,尤三姐为情自尽,晴雯等均被逐出,贾氏也衰败了。黛玉死后,贾府被抄,败落得一塌糊涂。尽管日后宝玉贾兰中举,贾府复兴,但曾经的红楼昌盛已不复存在。

  每次想到贾府的衰落,我都会感慨,是什么原因,能让一个大家族败落呢?是当时的封建社会吗?我无法读懂!

  合上书的一刹那,在感慨《红楼梦》中人时,我不由想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的生活是时代赋予的,**让我们的民族由弱变强,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我很庆幸成长在新时代,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会谨记的教导,为了更好的明天努力。

  *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多得又让人不得不佩服,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不完善,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的艰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收民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痛恨。

  《红楼梦》这本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

  《红楼梦》是一本很玄妙的书,让人百读不厌,从不同角度去读,总会有不同的收获。也许是这个原因,让这本书遍布大千南北,老少皆知,人人皆爱,成为了*的骄傲,必读的经典。

  作者曹雪芹翻阅历史,绞尽脑汁编写了这本书的前80章,是那么绘声绘色。高鄂又续编了后40章,却不如曹雪芹的80章动人。不过人们通常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有两位――曹雪芹和高鄂。

  我最欣赏书中的贾宝玉了,他心地善良,叛逆多情。得知金钏跳井自杀后,认为是自己造成的,在默默地自责,对金钏充满了抱歉,却不知是王夫人要将金钏卖出才自杀。他不给自己找借口,不推卸责任给别人,默默地认为是自己错了,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值得让我们学*,尽管不是他做的。回想起那件事,我真后悔……

  由于我是课代表,数学老师布置给我一个任务,让8给组长收齐导学案,并交给我。我向八个组长通知了,下午第二节课下课才交了2个组,我心慌了,读后感这次匆匆忙忙去催。这又收了3个组,临*放学又去催,一共收了6个组。老师第二天问我情况,我吞吞吐吐地回答:“收了六个组,还……还有一个组没交。”老师严肃的反问:“你怎么不去催啊!”我把责任都推卸给那两个组长:“我早上就跟他们说过了,他们到下午都不收起来。”老师看了我一眼也就草草了事了。我好羞愧,就这样把责任推卸给别人,明明是我自己不及时去催,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红楼梦》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难怪它这么出名,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它带给了我太多太多,我爱这本书,我一定要好好的去回味这本书。


《红楼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红楼梦》读书笔记 (菁华5篇)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所写的。他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中心,生动地描写了清代末期封建社会的贵族生活。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林黛玉的悲惨命运实在令人感到惋惜,但最让人憎恨的却是当时的封建传统观念。

  作者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服饰、建筑、礼仪、书法、绘画、诗词等各类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一部封建社会下的人生悲剧。曹雪芹笔下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无不彰显出人物的特点:黛玉的聪明清秀、才华横溢、性格孤僻、心思敏捷;宝钗的美丽娴雅、处事圆滑等等,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红楼梦》这本书古色古香,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读了《红楼梦》后,我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红楼梦中最有争议的人物,是薛宝钗。

  喜欢薛宝钗的人,说她是个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完美人物,“娶妻当如薛宝钗”。讨厌她的人,说她是冷漠虚伪、老奸巨猾的典型代表,说她是“封建礼教”枷锁的化身。更有甚者,说她是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位置,逼死林黛玉的凶手。

  薛宝钗太复杂。

  一、寄生草——理解薛宝钗的一把钥匙

  薛宝钗,出生在大皇商家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说的就是她家。她本人德、才、貌兼备。“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珍重芳姿”“不语婷婷”——这是一个端庄的淑女形象。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就说,这是一部“悟”书。书中,最先“悟”的人、第一次启发宝玉“悟禅机”的人,是薛宝钗。

  宝钗生日那天,贾母给她做东,让她点戏。她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贾宝玉说她“只好点这些热闹戏”迎合老太太的喜欢的时候,她说:“你白听了这几年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只那词藻中有一枝‘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钗这句话的口吻,有没有让你想起那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那支“寄生草”的唱词是这样的: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绝,又赞宝钗无书不知。”黛玉都有醋意了。

  ——谁能解,宝钗在‘寄生草’里品到的滋味?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样的词藻,在宝钗心中有深刻的共鸣——生命偶然,人生孤苦,风雨兼程,聚散随缘,不挂不牵——这是宝钗对生命的认识,也是她对人生的态度。

  对于人生,宝钗早就参悟了。所以,在黛玉为宝玉的偈帖续上“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时候,宝钗说:“实在这方彻悟。”——对于“桶底脱落”的彻悟境界,宝钗明白。只是,她知道,自己不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因为还要考虑他人。还有母亲,还有家族。

  一方面,看透人生;另一方面,要替不成器的兄长负责家庭生意事务,为母亲分忧解劳。宝钗内心所承受的,远比表现出来的要多得多。她做的灯谜诗中,直接表达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她随缘守己的选择: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诗,贾政看后,觉得“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福寿根本不是薛宝钗的追求。

  这个时候,宝钗十五岁。

  她也淘气过。她对林黛玉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勾个人缠的。”她被偏爱、骄傲过。“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这样的资质和成长经历,薛宝钗曾经对自己的人生踌躇满志。

  父亲在世和死后,薛宝钗过的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从那时起,宝钗,她成熟了。她比同龄姑娘们都知道钱的好处,更看到过钱财如流水,来去都很快;家业隆兴时,她看到过各种逢迎的笑脸;父亲去世后,她看过各种围着傻哥哥打主意的嘴脸——那些哄着“薛大傻子”把家底折腾殆尽的人,大都是曾经对父亲毕恭毕敬屈膝讨好的人。原来,为了个人利益,人心和人脸可以变换得这么快。

  薛宝钗看透了人心和人性。

  入宫待选,在清代,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待选的姑娘要从小接受训练,在各个方面做长久的准备。所以,落选,对任何一个参选的女孩来说,可能都是长久以来追求的破灭,是个巨大的打击。何况是,对于薛宝钗。

  宝钗得知落选的时候,想必也在长夜里哭红过双眼的吧?特别是,来到贾府之后,看到元春封妃给贾家带来的恩宠与荣耀,她的心中是何等滋味呢?省亲当晚,站在人群中看着端坐在上方的元妃娘娘,她对贾宝玉说“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这句话,含着多少失落和辛酸呢?后来,宝玉开玩笑说她是“杨妃”的时候,宝钗大怒,我想,她生气不是因为宝玉说她胖,而是刺中了心中一直掩盖着的那份失落和痛苦吧。

  在失落和痛苦中,薛宝钗放下了个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曹公在开篇说《红楼梦》的哲学主旨: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薛宝钗是全书中最早“悟空”的人。她早就看透了。

  《心经》上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比起黛玉的“痴”湘云的“憨”和宝玉的“愚”,少女薛宝钗早早地看破红尘,看透人生。

  宝钗心中早已是“桶底脱落”,四大皆空了。可是,她必须活在现世。在现世生活,要直面现实。众生皆苦而不得解脱。“悟空”了的她,悲悯地看着所有人,所有生命。

  薛宝钗是全书中最有佛性的人。

  二、“山中高士晶莹雪”——高人薛宝钗

  商人家庭中的薛宝钗,早早学会的,是洞察世事。而经历过父亲去世、家财流散之后,她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比其他人都更深刻的体会。

  对人对事,她都是个高手。

  菊花诗会,起头的是史湘云,实际安排完全是薛宝钗。宝钗论如何论组织诗会的这番话,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湘云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听他说了半日,皆不妥当,因向他说道:“既开社,便要做东,虽然是个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

  这时,满脑子正热的史湘云才想起来,自己根本没有做东请客的钱。

  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了主意。”湘云听了,自是感服,极赞想的周到。

  帮忙到这个地步,细心的宝钗还要对湘云说:“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我小看了你”。

  在确定诗题的时候,宝钗发挥她大家闺秀的.见识:“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在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子气。诗固然怕说熟话,然而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

  在她的主张和协助下,她们定下了“一个虚字,一个实字”,“赋景咏物两关着,又新鲜,又大方”的菊花诗题目。

  在限韵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宝钗的周全与大气:“我*生最不喜限韵,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们别学那小家子派,只出题不拘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奈那难人。”

  第二天,大观园里,从老太太到各姑娘以及丫鬟们,吃蟹赏桂,其乐融融。之后的菊花诗会上,会作诗的大展其才,发挥尽兴;不会作诗的也随意自在。这不能不让人服气宝钗的才干与周全。

  尽管宝钗在尽量“藏愚守拙”,可她对解决难题的胸有成竹、自信稳重,处处体现。

  比如,老太太让惜春画大观园,惜春非常为难。

  宝钗说:“你不该早说?这些东西我却还有……今儿替你开个单子,照着单子和老太太要去。你们也未必知道的全,我说着,宝兄弟写。”

  “我就说你不中用……我教你一个法子。”“我说你是无事忙,说了一声,你就问去,也等着商议定了再去。”

  她跟探春商议改革思路如何推行落实的时候,宝钗表现出了世事洞明的管理高才。她笑道:“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如果说,探春提出的,只是出于家庭经济危机的“开源节流”,是为了解决管理者的难题,而宝钗看到的,是全局中所有人的实际诉求。——只有解决了办事的人的个人利益诉求,改革举措才能执行下去。她告诉探春:“虽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亦不可太啬。”于是她提出了让所有人都欢喜积极的“小惠全大体”分配方案,其*衡周全、其细致可行,让众人心悦诚服,欢声鼎沸。

  大到管理,小到画画,大观园生活中,简直没有宝钗姑娘解决不了的问题。

  思路清晰、思维缜密、可行性强、考虑周全,她简直是个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专家。什么难题到了宝钗这里,她提供的,几乎都是终极方案。

  就算不完美,可是,思前想后,却没有更好的。因为没人有比薛宝钗更高的心智。

  三、“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真的很冷吗?

  在宝玉的生日聚会上,曹*排宝钗首先抽了一支签——“艳贯群芳”的牡丹花。题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无情”似乎是薛宝钗的代名词。

  关于薛宝钗,有句著名的评论“事不关己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出自王熙凤之口。这一次,王熙凤真的说错了,有太多事情来证明薛宝钗对“不关己”的事情相当热情。

  她帮史湘云操办螃蟹宴和菊花诗会;

  她察言观色后,悄悄提醒袭人,让她别再去给史湘云增加负担;

  她主动帮助贫寒的邢岫烟;

  她找机会成全香菱住进大观园的愿望。虽然,宝钗不支持香菱学诗。对学诗到了发痴状态的香菱,宝钗是“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她口口声声说“都是颦儿引得她”——是啊,在林黛玉看到的,是香菱对于作诗这件事的爱好与痴迷,可是薛宝钗,她看到的是香菱的现实人生和命运——作为薛蟠的侍妾,学作诗,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好处呢?“迷了心性”的香菱,会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更加痛苦——所以,她不鼓励。可是,也并没有阻挠。

  她“教育”看杂书的林黛玉——如果她真想针对黛玉,她完全可以当场当众指出的,可是,她选择了私下里单独提醒。这份提醒,在那个环境中,对于林黛玉,何尝不是一份保护。

  黛玉生病,来看望她的,除了来得最多的宝玉,就是宝钗。这是一个很难做的人:一方面,黛玉盼着有人来陪她说话、遣郁闷;另一方面,“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如果不是出于真关心,宝钗实在没必要一趟趟地来。

  她真的感动了林黛玉。让黛玉亲口对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你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在这里,宝钗对黛玉的好,不是给别人看的:“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多一事不如省一事……与你送几两来,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意,又不惊师动众的。”

  ——你看,宝钗对很多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都参与了,主动伸手了。只不过,她是个高手,她能做到轻轻插手,再恰如其分地轻轻抽离。“皑皑轻趁步”,她做事不着痕迹。我想,有时候,她会在心中暗笑那些重重出手不分轻重一通乱打的“笨伯”吧。

  薛宝钗在王熙凤面前的“摇头三不知”,是因为凤姐是宁国府的管理执行人,是实际当家人。这个角色面前,宝钗知道,自己最好是闭口,避免任何分歧和是非。

  薛宝钗并不冷漠无情,她只是,心智太成熟,成熟到戒掉了外在的情绪流露。

  她是个对所有人都怀着悲悯之心的高人,她不愿意看到争斗、折腾和为难。

  于是她处处周济、伸手帮忙、事事周全。可是,她不动情。她知道,动情,就会有伤——不管是伤己,还是伤人,她都不愿看到。这些“无谓”的伤害,她太明白,能避免就避免。对人,能护就护,不能改变的局面和结果,尽早理智处理,及时止损。

  我们每每看到林黛玉的眼泪,会为之感动,可是,薛宝钗的为了周全、为了他人的努力,难道不更值得敬重吗?难道遇事的时候,非要哭在一起、伤在一处,甚至同归于尽,才算真诚待人吗?

  薛宝钗不要这样。她是高人,她有着别人不及的心智和理性。

  “淡极始知花更艳”。“通人”(探春语)薛宝钗,对一切都淡然处之。她看得到所有人的诉求,她看得到家族命运的走向。不管小姐姑娘还是丫鬟婆子,她也曾怜悯地为人打算过。她能用理性护着自己,也护着他人。可是,她也很无奈,自己的力量终究有限。没办法的,有损大局的,只能,随它去。

  深深喜欢林黛玉不仅有宝玉和贾母,也有薛宝钗。“颦儿”这个称呼,来自贾宝玉,可叫的最多的,是她——称呼,是很能表现内心态度的。

  她不刻板,懂幽默。黛玉的玩笑,众姑娘中只有她能欣赏:“有趣,最妙落后一句是慢慢的画……所以昨日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句话虽是淡淡的,回想却有滋味……”

  薛宝钗觊觎“宝二奶奶”的地位和富贵吗?不,她见过钱财,而她的个人生活,简朴至极。她还跟探春李纨一道在当过贾府的家,贾家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她很清楚。

  更何况,对贾宝玉,她又何曾看上过眼!“无事忙”“富贵闲人”,这些带着轻蔑的称号,都出自薛宝钗之口。

  她在柳絮词里写:“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从“随缘化”,到“随聚随分”,她并没有刻意觊觎什么,图谋什么,她是个随时随势的高人。

  她每每出手,各方周全、细致筹划,是为自己图了什么呢?有人说她“心里藏奸”,可是,她又害了谁呢?四大家族穷途末路、大观园里诸芳流散,哪一个,是薛宝钗害的呢?

  当抄检大观园来临的时候,宝钗第二天就立刻搬走,再也没有回来。大观园诸芳悉数流散凋零,只有薛宝钗,她是主动走的——因为她太明白、太透彻,她能把握住主动权。

  四、“拿学问提着的人生”——薛宝钗的才学

  在大观园里,薛宝钗的学问是人人皆知的好。她饱读诗书,处处可见她深厚广博的学养。她在作诗、绘画、养生方面都有不俗的见解,懂参禅,甚至能看药方。宝玉说她“无书不知”,连夏金桂都说“人人都说姑娘通”,香菱说“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夸呢。”贾政是个最看重读书和学问的人啊!

  如果说,林黛玉是大观园的首*诗人,那么,薛宝钗则是首*学人。

  薛宝钗学问的境界,跟一般人不在一个层次上。

  关于为什么而读书,宝钗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能有几个这样?读了书到更坏了。这是读书误了他,可惜他到把书糟蹋了。”

  “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她的理解和志向。

  她跟探春的一番“学问对话”里,有明确的表现。

  对探春的改革思路,宝钗道:“真真膏梁纨袴之谈,你们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之文不成?”探春笑道:“虽也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的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夫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师,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上竟没经历过。如今可惜迟了些。”“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

  对于其他人来说,孔子朱子的理论,只是读来应对科考用来求官的,实际做法跟在书里读的,完全不相干。可对于宝钗来说,“学问”是“正事”,是时时事事提点着自己言行的修身律条。圣人之书,薛宝钗不仅认认真真读入了心,还将之融入了自己的言行——知行合一。宝钗不但相信那些“圣人言”,她在读书中把这些儒家学问融入了人格。她时刻用学问来比对自己的生活,将之落实,所以她说“那句句都是有的”。那些修身律己为天下的“理”,跟“官迷禄蠹”之流用之往上爬的“仕途经济学问”,完全不是一回事。

  对“为君为国为正义为天下”学问的态度,是完全不同两类人的根本分野。

  有圣人学问提着,薛宝钗不会做出违反自己底线的事情。而把学问当外衣和跳板的人,如贾雨村,为了自己的利益,是没有底线的。他能为一己之利弯下多深的腰,一转脸,也能为同样的利使出多卑鄙下作的手段。

  薛宝钗是个有志向和追求的人,她明的是“理”,守的是“礼”。她端端正正持着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修身自律济天下的道德理想,是一个美好的政治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理想和正义,是成全他人实现自我的人格修养,不是“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她说了,自己也不信。

  在这个意义上,木兰觉得,复杂的薛宝钗其实是个很纯粹的人。

  所以,薛宝钗在很多场合的表现,是可以预测的,因为她只做“正确的事情”。

  哪怕是自己的生日宴会上,她也不会依着自己的性子和爱好去点菜点戏,因为她知道,必须敬长;

  元春省亲当晚,宝钗不可能认为那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因为她知道,那晚的主角只能有一个,就是贵妃娘娘。所以,黛玉想要的是“今夜大展其才,要压倒群芳”,而宝钗想的是,这样的场合上,不能有任何让贵妃不痛快的事情发生;

  金钏儿蒙羞跳井后,宝钗做的第一件事,是去宽慰王夫人。她甚至把自己的两套新衣服送作死者粧裹,她说自己“从来不计较这些”。她不会让王夫人有什么为难和压力,更不可能当面指责王夫人这个“间接凶手”;

  林黛玉死后,面临家长们对自己跟宝玉的婚姻安排,宝钗也不会拒绝反抗,尽管她知道婚后等待着自己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这是薛宝钗的境界,也是她的悲哀。

  五、薛宝钗的志向和心怀

  富贵生活,从来都不是薛宝钗的追求。生活中,她的朴素让人惊讶。大观园里她住的蘅芜苑,“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她居家的衣服,“一色半新不旧,看来不觉奢华。”

  如果说,衣服房间的朴素还有“作秀”的嫌疑,那么,宝钗对物质富贵的态度,也体现在对邢岫烟上。她欣赏岫烟,是因为她“荆钗布裙”,而且真诚坦荡,“不是那种佯羞诈愧一味轻薄造作之辈”。

  一个人所欣赏的,是能反映他真实内心的镜子。薛宝钗其实也是这样的人。

  我们不要用物质和婚姻这些标准来衡量薛宝钗。这样会低估宝钗姑娘的志向和心怀——她是儒家社会中个人追求的完美化身。

  儒家济天下的现世情怀和进取精神,与佛家不着一物的悟空境界,都在宝钗身上完美体现。

  现世安稳。谨谨慎慎,井井有条。所有人、每个人的诉求都能有去处,得其所。

  ——这才是薛宝钗的追求。

  这也是宝钗从来都没有看上贾宝玉的原因:因为他没现世追求,与己与人他都没有。没有现世感,贾宝玉对人的关怀也好、怜悯也罢,都是无用的。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当探春说出自己的大观园管理改革思路时,宝钗听完便点头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这句话,是多么典型的儒家理想啊。

  在说完大观园改革方案后,宝钗继续跟各位管事人说:“这么一所大花园,都是你们看管,皆因看得你是三四代的老妈妈,最是循规蹈矩的,原该大家齐心,顾些体面”“所以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个额外的进益来,也为大家齐心,把这园子周全的谨谨慎慎……既能夺他们之权,生你们之利,岂不能无易之治,分他们之忧?”

  ——大家齐心,谨慎周全。为上分忧,为民生利。这是多么积极的进取精神啊。

  为君为国为上为民,并不看重自身的荣华富贵,而要在这“为天下为他人”进取过程中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这才是薛宝钗。

  很多人拿林黛玉跟薛宝钗比。林黛玉执着于对个人生命体验的极致探索,薛宝钗志在在现世中实现个人力量的最大发挥。一个朝内,在有着无限深度灵魂中漫游,一个朝外,在风风雨雨的世事历练中延伸。她们没有可比性。

  六、高情巨眼能是谁?

  薛宝钗吃一种专为她配的药:冷香丸。端方稳重的薛宝钗,也有过一次“过热”的情感流露。那是宝玉遭父亲一顿毒打后,望着被打得遍体鳞伤的宝玉,她也心疼:“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便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嚈住,自悔说的急速了,不觉红了脸,不往下说,垂下头了。这句话“亲切稠密,竟大有深意”,而那一刻的宝钗,却是“姣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只有这半句。不能再说了。

  “高情巨眼”——看透一切事、悲悯所有人的薛宝钗,是正在写书的曹雪芹的一双眼睛。这双眼睛,不能热,不能红。一旦克制不住,就要用“冷香丸”镇压。而冷香丸的配料,是牡丹、荷花、芙蓉、梅花的花蕊,它们是端庄、纯洁、清高和坚贞。书中,冷香丸是用来镇压薛宝钗“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的;书外,它们是用来克制作者曹雪芹对书中人物的怜与爱的。他必须克制。

  曹雪芹太悲观。大悲观。

  曹雪芹为之悲观的,不是某个人的命运遭际,也不是为哪个阶层的富贵与统制,而是为生命这不得不面对却永远无法逃离的现世。这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偶然来到时空时,都要面对的遭遇。只不过,有人看到了,有人没看到,或者说,装作没看到。

  我想,在曹公的哲学概念里,黛玉宝钗宝玉三个人的关系可能是这样的:宝玉是现世的肉身,而黛玉和宝钗是精神的两个方面:对于“出世”生命极致追求的理想,和生活中“入世”的参与的“现实感”。这三个形象,都体现在曹雪芹身上。黛玉是他注定破灭的梦想,宝钗是他对“现世完美”的追求,而宝玉,是在对着两个精神形象的追逐中,一步步走向了悟、走向“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的肉身。

  三个形象中,只有薛宝钗,是完全清醒的。


《红楼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红楼梦》读书感悟 (菁华5篇)

  红楼梦的一回讲了在大荒山青埂峰下,有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凡心大炽,想要享受荣华富贵,虽然会瞬间乐极生悲,物换人非,打扫偷来是一场梦,万竟成空,但也愿意前往。他于是被带到了昌明隆盛之邦。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磅有一株降珠草,因为每一天以甘露灌溉,降珠草得以久延光明。之后受天地精华,又得雨露滋养,得以脱去草胎木质,换成女人形体。在下凡前,对警幻仙子说,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

  曹雪芹在第一回就写出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由来,为之后的事情做铺垫,也描述了林黛玉爱哭的性格,贾宝玉颇为乖巧的性格。用僧人的话说出了贾家一时的兴盛,繁荣的'景象。而之后物换人非,万镜成空,最终衰落,败亡的结局。给人以暗喻,不禁让人伤感。

  在一些大致相同的事件上,作为情节,也写得各有特色,别有一番滋味。比如;贾家每人住的小院,每个人的穿着,外貌,行为举止,神态等。让我眼前一亮。

  红楼梦还成功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方法有两种;一是经过人物的一句话,一个笑,一个动作,点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心里想法。比如;黛玉去看宝钗,遇到宝玉却数落下人,心里却想说宝玉而不好明说出口,便用这种方式。点出他娇惯,心重的心里特点。

  二是把人物的内心独白与作者的叙述融合在一齐,来解剖人物的特点。在宝玉遇到黛玉也来看宝钗,笑着让了座,并且听出黛玉再说自我时,笑了笑并没还嘴,指出宝玉心里有一丝不满,但也毫不介意。

  这些心理描述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心机,情绪,让人印象深刻。

  深夜时分,万籁俱静。我在那灯光下,独自想着那块顽石,想着那些令我梦萦魂牵的红楼女儿。不知不觉,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定神一瞧,发现我竟然到了那令我心中无数次向往的地方——大观园。就在这一刻,心中的那份激动早已把这份宁静给打破,于是乎三步并作两步,我来到了门前。

  轻轻的把门推开,吱呀一声,开了。所有的一切,竟然还是那么的熟悉。那块历经沧桑的牌匾,那遒劲有力的三个大字,一下子令我心中澎湃起来。思绪一下子闪回到了元春省亲的那个时候。梦中,我仿佛又看到了那华丽的游船,那漂亮的灯笼,那颇有气势的宫廷仪仗队.....泪水早已悄然顺着我的眼睑流了下来。只为元春感到悲哀。的确,身为贵妃的她,有着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有着君王的宠爱,可是我却知道她心中的那苦恼。深居皇宫,到了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弄得连自己的亲人都好好见不上面。正是*常百姓之家的那分亲人团聚,竟然不能够享有。这或许弄得她心神憔悴,心中感伤,可怜一好好的女儿,最终将自己的青春葬送在了这里。这怎能让我的内心*静!

  继续独自前行。月色洒满在小路上,两边的植物看似长的极为茂盛,有点郁郁葱葱的味道。可是我知道,这个大观园,早已不是当时的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园子了。如今,却是人去楼空,凄惨悲凉。故地重游,虽说是在梦里,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潇湘馆,三个大字突兀的呈现在我的眼前。幽静的竹林,在这么一个看不见繁星璀璨的夜晚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令人感伤。林妹妹,你好苦!打小亲自尝遍双亲逝世的苦果,不远千里,来到贾府投靠。可是这里,却丝毫没有给你带来多少欢乐,反而令你生活在无限的忧伤和苦闷里。要不是这样,你怎么会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千古绝唱呢!你就那样的离想你忘不掉的你的宝哥哥而去,你让他如何的心中怎能不悲恸!你怎能让我,这个普通的过客,不为你暗自落泪!暗自神伤!假如再有来生,我真心的祝愿你和他在一起吧,到时候,相信你的好姐妹,紫鹃,还有无数喜欢你的,支持你的人,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赶来,为你们送上最为真切的祝福。林妹妹,你定要在天堂里一切安好,好好的活着!不为什么,只为那个肯为你出家当和尚的“无事忙”。

  啊!蘅芜院!这是宝姐姐住过的。宝姐姐,你是那样的端庄,身上有淡然的正统气息,你很有才华,甚至是有些时候喜欢帮助人,虽说现世里对你的争议非议很多,可是在我心里,你还是很好的。我在想,假如曹公不安排你,林妹妹,宝哥哥三人齐聚荣喜堂,而是让你去成功的去进宫待选,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和发展呢?或许,我这样想,是有些自私,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还是林妹妹在我的心里稍稍重一些。虽说,你最终和宝哥哥喜结连理,可是我想,你也不觉得怎么幸福吧。你也当然令我感到同情,独守空房的苦楚命运,我很懂。“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身为商门商户的女儿,最终还是逃不过残酷,这是现实的残酷,命运的残酷。或许,“一个是枉自结呀,一个是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是对你和林妹妹,最公正的最为贴切的评论了。我当然也知道,你有那么一个被称作是“呆霸王”的哥哥,家中的烦恼,相信你也一定很困扰,也很无奈吧。

  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三个地方。每一个地方,都给我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感受。好怀念曾经的热闹啊!怡红院,一定要去看看。这个曾经是整个园子的核心,按理来说,它是见证喜和忧最多的地方。的确,“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应该是怡红院最为顶级的,最为华美的热闹场面了。可是这里,我又不由自主的悲伤起来。宝哥哥,这个被捧做凤凰的人,却在爱情这一方面,是如此的让人不为之叹息。那架子上的鹦鹉,此时正在唱着叫着最为悲凉的歌曲,似乎是在向这个匆匆而来的访客倾诉,又似乎是在为那含冤被逐的俏丫环晴雯哭诉。“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是啊,一场秋风,将所有的欢声笑语,将所有的快乐时光,将所有的美好回忆全部吹散,只留下那一片残荷,林妹妹喜欢的那一片残荷。还有一片荒凉,以及宝哥哥对林妹妹的无限的思念。此时,我有不禁想起了他们二人共读西厢,想起了芙蓉女儿诔,想起

  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电视剧,同样也是一本了不起的书,这本书彰显了对古代女性的赞扬,对古代女性的尊重,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歌颂,又是女性的悲剧,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故事环绕着三人而进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同样还有一群少女少妇,青春一人的史湘云,出家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是贾迎春,远嫁的是贾探春,悲观绝望青春出家的是贾惜春,含冤而死的是秦可卿和鸳鸯,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儿,撞壁而死的是司祺,斥逐羞忿而死的是晴雯,被强盗抢走的是妙玉……他们都是故事中短命人中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全书最中心的人物还是唯一的男性——贾宝玉,他为女性唱颂歌,唱悲歌……全书一共有900多个人物,而我最喜欢的就是抱憾而死的林黛玉,首先介绍一下,黛玉进荣国府,除外祖母外,还见了大舅母,即贾赦之妻邢夫人,二舅母,即贾政之妻王夫人,年轻而管理家政的王夫人侄女、贾赦儿子贾琏之妻王熙凤,以及迎春、探春、惜春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常听人评价黛玉“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宝黛二人初见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宝玉因见美如天仙的表妹黛玉,便砸自己的通灵玉,惹起一场不快。红楼梦中黛玉葬花那个情节是我最喜爱的,林黛玉把自己的自卑,女性的尊严,还有她的可怜都展现在了《葬花词》中:“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爱得最深。林黛玉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故事十分凄凉,虽然文中的主人公们人物小时候都是无忧无虑,生活在大观园中,贾宝玉心中深深地爱着林黛玉,但他们终究没能成为终身眷属,林黛玉抱憾而死,贾母和贾宝玉的老祖宗作出决定,决定让薛宝钗与贾宝玉结婚,贾宝玉中途还因为丢了他的**子——那块玉,所以变得傻傻的,老祖宗就说,把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可以冲冲喜,而且薛宝钗的宝物——金锁也可以压一压邪,不料,贾宝玉真的恢复了,但贾宝玉还是心中一直想着死去的林黛玉,最后,无奈之下,贾宝玉准备出家,他告别了家人,去了寺庙,不久,两位仙人带着贾宝玉来到贾父贾政居住的船上,贾政立即走了出来,只见贾宝玉对着自己的父亲三叩九拜,旁边一位仙人说,俗缘已完,走吧,在青埂峰下,你可以来找我们。原来,贾宝玉是青埂峰下的一块宝玉化身**,来到凡间,现在该回去了,红楼梦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便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影响之大。《红楼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而且不仅是封建社会的。我们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故事十分凄凉,虽然文中的主人公们人物小时候都是无忧无虑,生活在大观园中,贾宝玉心中深深地爱着林黛玉,但他们终究没能成为终身眷属,林黛玉抱憾而死,贾母和贾宝玉的老祖宗作出决定,决定让薛宝钗与贾宝玉结婚,贾宝玉中途还因为丢了他的**子——那块玉,所以变得傻傻的,老祖宗就说,把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可以冲冲喜,而且薛宝钗的宝物——金锁也可以压一压邪,不料,贾宝玉真的恢复了,但贾宝玉还是心中一直想着死去的林黛玉,最后,无奈之下,贾宝玉准备出家,他告别了家人,去了寺庙,不久,两位仙人带着贾宝玉来到贾父贾政居住的船上,贾政立即走了出来,只见贾宝玉对着自己的父亲三叩九拜,旁边一位仙人说,俗缘已完,走吧,在青埂峰下,你可以来找我们。原来,贾宝玉是青埂峰下的一块宝玉化身**,来到凡间,现在该回去了,红楼梦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便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红楼梦》不愧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啊!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我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

  悲剧是什么?悲剧就是将人类最美好的事物彻底的毁灭掉。

  红楼梦是一部悲壮史书,写尽了人类所有的悲剧,同时是一部爱情宏伟史书,写尽了人类所有的爱。

  一本融注了作者所有的血与泪,悲与欢,爱与恨的书,就是一本值得读的书。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大师面对面的对话,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红楼梦给人的启发是震憾,是扣击心灵的。只有心灵受到震憾,灵魂受到洗礼,才能得到升华,超乎现世,达到同宇宙相对等的超道德价值。

  老天给每一个人安排的命运是不同的,每个人所走的道路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结局也是不同的。有的人*稳幸福的走完一生,有的人艰辛坎坷的过完一生,还有的人悲喜交加的结束一生,红楼梦中的人物也是如此,一样逃不过命运的手掌,每个人都是按照宇宙设定的规律按部就班的发展下去,但命运不是机械地把人类束缚的连气都喘不过来,命运同样给了人类创造命运,改变命运的条件和空间。一个人的命运所系,完全把握在个人手中,只是说这种改变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遵循一定的规律,受宇宙强有力的支配。

  柳湘莲是命运的屈服者,惨遭命运毒手的人。他的爱情是可悲的,同样是另人同情的,他的结局更是另人痛心疾首的。爱情对他来说同样是重要的,同样是一种渴求。面对来自尤三姐的追求,狂热的爱,他却显得冷却,甚至是不可思议。对于这种慕名而至,女追男式的爱,他犹豫不决,狐疑起来。对于这种颠倒传统式的爱,他无法理解,同时增加了他对尤三姐的爱的不稳定因素。

  他生活的时代,宇宙的规律就是传统的封建礼教,即所谓的三纲五常,他是正统的封建者,他全身都流遍这种被礼教所浸染的血,这种血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冷却的状态,极少时间是因为失去理智时的一时冲动,一时热血沸腾。他大部分时间就像贾琏等人所说的是那种冷言冷语,冷面冷色的人,惟有激情澎湃的是在贾琏给他说亲的时候,得知有位绝色美人正迷恋着他,心中属意于他。他一腔冷血,焦灼沸腾起来,将他祖传的鸳鸯剑当作信物,承诺给尤三姐。可没过多久,他心猿意马了,反悔起来。原因很简单,他向宝玉打听消息,当然宝玉只是给他鼓励。他自己一番考虑之后,认为贾府只有门口两个狮子是干净的,里面其他的都是肮脏的,于是他开始厌恶这一切。

  最后,悲剧诞生了。尤三姐是个烈性女子,不忍羞辱,毅然决然拔剑,可怜项上一抹鲜血,从此香消玉殒。柳湘莲见此情状,抱尸痛哭可也无济于事,只有追悔莫及的份了。最终突然醒悟,追随她而去,双双归入地府,做了一对鬼夫妻。

  尤三姐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对爱执著忠贞,到死也只爱一个人一柳湘莲。她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子,她不像尤二姐软弱,物欲至上,她热情,奔放,活泼,可爱,简短爽利,豪气,她具有反抗精神,对爱敢爱敢恨。她是她那个时代的反封建者,民主思想的先行者,她骨子里痛恨羁绊人性的桎梏,竭力挣脱镣铐的束缚,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广阔的自由恋爱的天空,可惜她还是失足悬崖掉进了万丈深渊。

  爱情是经得起怀疑的,经得起考验的,经得起挫折的,柳湘莲与尤三姐的爱情是建立在半空的,是不牢固的,一旦有风吹草动,很容易解体。当然,本身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很脆弱,经不起严刑拷打的。对于他们的爱情,我们是扼腕长叹,悲天悯人,不忍卒读。悲剧降临在她们身上,是偶然中的必然,他们的悲剧可以说是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个人对自我意识清醒不够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认为,如果两个人相爱,就应该抛弃一切与爱情无关的东西,比如说,地位尊卑,世俗观念等等。如果他们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局。

  我都不知道自己读了《红楼梦》多少回了,但每读一次,就更喜欢它一分。在《红楼梦》中,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了。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自小体弱多病,贾宝玉在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评价道:“娴静似娇花映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又因“两眉颦颦似蹙”,为其命字“颦”。也正因为身体的柔弱,注定黛玉的幸福渺茫。

  传说黛玉前身为绛珠仙草,为了报答宝玉前世的浇水之恩,遂转生为林妹妹,向宝玉还眼泪,当最后一滴眼泪还干,也就是黛玉香消玉殒之时。虽说是传说,但在贾府的黛玉,眼泪似乎变得廉价,双眼常肿得如两核桃。有人说是黛玉小家子气,所以才会常流泪,但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在于贾府这一大环境。“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对贾府的评价。贾府在黛玉看来,就如一洪水猛兽,充满污秽之气,而在这样黑暗龌龊的环境中,黛玉始终保持自己的内心不受污染,坚守“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宛如污泥中的白莲,一尘不染,洁白无瑕。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身在贾府,是黛玉的无奈,知心的只有宝玉一个,在黛玉心中,向往着自由,“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惜不能如愿!黛玉是聪明的,她知道自己摆脱不了封建女子的命运,但她没有屈服,而是进行反抗,所以,她对于跟自己抱有相同想法的宝玉给予支持。

  但命运是残忍的,宝玉因丢玉而疯癫,黛玉身子孱弱,遂有了新娘偷龙转凤这一招,也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消殒,间接致使宝玉最后的出家····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女子最终都逃不过红颜色衰,黛玉的早逝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呢?也许,死,对黛玉来说是一种解脱,是悲剧的终结,也是一种幸福


《红楼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红楼梦》阅读心得 (菁华5篇)

  一曲红楼花有泪,半壁尘缘石笑痴。

  伫立在岁月的'针尖上,那颓废了又彷徨的思绪像钗环鬓上的游丝,永远在荒凉的离恨天下灌愁海边,拾起那红楼续曲中遗失的痕迹。

  转山转水转佛塔,却没有参透那禅海无边的太虚幻境中,究竟有怎样的无可奈何定义了多少青春年少的宿命。于是,静听一夜梵唱,捧一盏香铭,叹悲欢离合,歌世事无常,采一枚青莲让她静谧地微绽在忘忧河上。站在潇湘前的竹林深处,想扣响虚掩的门扉,心念所动,却欲罢又止,只是怕惊醒了初睡的闺中女儿。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始终执拗地相信那份至死不渝、甘之如饴的情感不会随着香魂的一缕缥缈而烟消云散。

  绕堤柳借三蒿翠,无奈春风迎秋景。埋香冢,泣残红,拈落絮,扑绣帘。西风画夜凉如水,冷月无言花归期。君当作做磐石,妾当作芦苇,芦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刘兰芝之于其丈夫,卓文君之于司马相如,张爱玲之于胡兰成上演倾城之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黛玉之于宝玉是固执而又澄澈的,只为报前世的浇灌之恩,追随其历尽世间沧海桑田,只为还他一生的泪水。碧落的一隅是她挥墨呤成,只为映照自我的凄凉心境,沁芳桥畔潺潺曲折的流水是她锦囊艳骨,净土掩风流的心比天高的灵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江南,手把桂桨,轻划兰舟。窸窣的枝条伸入几乎静止的河,起起伏伏的水面像江南人深深浅浅的故事那样波澜不*。也许只有她那低如莲花般的微笑,才能够孕育江南流光溢彩的底色。

  玉带林中挂,仙苑奇葩,眉黛烟青,指环玉冷,抑或是青灯照壁,冷雨敲窗。江南的淫雨霏霏让我不禁为她在落日荒丘中能寻觅到灵魂升华的殿堂而怀揣欣慰。正如白娘子于断桥始遇许仙,从此为她传奇的一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注脚;绛珠草之于青埂峰下痴石秋波之缘,却似前生已有死生之约,一柄古琴,让弦音萦绕于青竹白兰间,一抔净土,把千古风流葬于红绡帐中。

  易安有云,惊起回头,却把青梅嗅。三月,梅子梨花带雨抑是乱红飞过秋千的季节,香巢边流连了一程又一程,在寒塘水畔远渡鹤影,在花落青冢上埋下对质洁灵净虔诚的吊唁。

  一袭青衫,一壶酒。一轮明月,一泓泉。我剥一墙的岁月,只为期待残荷听雨、泪落无痕的声音。

  《寻红楼遗梦,品人世百态》

  这个暑假,我又将原著版《红楼梦》翻出,看了一遍,在刚识字的年纪,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儿童版带拼音的《红楼梦》,于是,每晚缠着爸妈给我讲一章作为睡前故事,小小的我看着书上精美的插图,在内心幻想偌大荣国府的盛象。再后来年岁稍长,妈妈为我买来原著版《红楼梦》,虽看得不全懂,却也囫囵吞枣地读了几遍,当时觉得最复杂的是,就是人物关系。赵姨娘是谁的小老婆?贾琏是刑夫人的儿子吗?一整个大家族,上至贾母下至丫鬟,凡提到名字的,最后的结果也都交待了,这里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先生写作的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

  曹先生自评《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整本书结尾以"贾雨村言"即"假语村言",因此书中虚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相承接,常在一个人冤死后,再出现在一个濒死之人面前,如凤姐死前看到尤二姐对她笑……这样的情节,让我又时不时心惊肉跳一回。既然刚才提到红楼梦中复杂人物关系,我就来说说自己对一些人物的看法。

  提起《红楼梦》,不得不说说林黛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宝哥哥与林妹妹的爱情悲剧让人嗟叹。林黛玉风流袅娜,娇小柔弱,惹人怜爱。她深得贾母的喜欢,否则贾母也不会在放爆竹时独搂黛玉入怀了。可贾母等一众人明知宝黛相爱,却不促成这门亲事,其原因是黛玉的多病。确实,黛玉心思过于缜密,一件喜事想出悲来,落下泪来,试问她如何能不病?她虽风姿绰约,我见犹怜,却只因自身性格二无法获得像宝钗那样健康的身体。书中写她多心多想的大多是与宝玉有关的事,而在众姐妹中,她是最会打趣人的俏颦儿,是写诗奇才林潇湘,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爱情中的女人都有疑心病?

  而薛宝钗,却是与林黛玉的性格截然相反。曾读过一篇文章,说宝钗的内心是一片清明的。不错,作为整本书中最明白、最识大体、最想的通、最宽容大度的人,宝钗不论是待人还是接物亦或是遭遇变故,都是头一个明白人。她宽容大度,因此人人都愿意和她交往。她细心地关心着身边的人,她曾日日为身为自己的情敌的黛玉送燕窝;她曾在香菱受委屈时保护她。她内心澄澈,看透世事,即使是在宝玉出家后,她也只是落下泪后忙劝薛姨妈和王夫人想开些。我觉得她一定是最长寿的人,只因她处事不惊、娴静如月。她是贤妻,亦必是良母。尽管知道宝玉心中只有林妹妹,她依然无怨无悔地悉心照顾宝玉,为他着想,解他的心结,劝勉他勤学。宝钗是真正的智者,在红楼这场大梦中,她似乎是坐看梦中人情百态而内心无波亦无澜。

  再来说说袭人和晴雯:这两人都是我非常欣赏的丫鬟。她们伏侍宝玉尽心尽力,细心备至。袭人贤惠,也心仪于宝玉,文中说宝玉待袭人与旁人是不同的,她应是意识到宝玉的感情,因此在宝玉踹了她一脚后心凉了半截。她最多只能做侧室,她心中对做姨娘的命运应是有些害怕的。她怕色衰爱弛,怕正室欺压,但她对宝玉的爱是不动摇的,这样一个聪明而贤惠的丫头,最后结局也是好的。她本欲为宝玉而死,却意外发现所嫁之人乃宝玉之友蒋玉函,最后想来应是夫妻和睦、儿女承欢膝下。晴雯则是个大美女,凤姐说:“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的好。”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林妹妹,也因花颜而耽了莫须有的罪名,因病惨死。在《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她的落落大方、勇敢坚韧让我敬佩。她死后被宝玉杜撰为芙蓉花神,也不枉她对宝玉尽心伏侍一番。袭人和晴雯同为丫鬟却不同命,其原因是晴雯的开放、反抗精神与当时封闭的时代相抵触。

  最后来说说赵姨娘,这个戏份并不多的“坏女人”。小时候不懂太多,对赵姨娘只一字评述:坏。略大些,才发现了赵姨娘并不是坏,她是有无奈、无能为力的'。她和马道婆用魇魔法设计害凤姐和宝玉,是狠毒。但文中马道婆进赵姨娘屋子时看到的是满炕头的零碎的、不成样的绸缎,可见赵姨娘作为小人物悲哀的命运。主子只做了半个,比下人好不到哪里,还要每日每夜忍着一窝子气。她是贾政的侧室。又生了儿女,所谓纳妾纳色,想必她也曾有过美人如玉的岁月;也曾有过相爱交好的小厮;也曾与贾政恩爱缱绻,只可惜女儿探春总不和她同一战线,儿子贾环又是扶不上墙的烂泥,而她又是个好争风吃醋、斤斤计较、极具小市民气质的女子,也正因此,她骂女儿、打儿子,惹得人人讨厌。她在偌大荣国府内无可安身之处,或许,她会在每次被姑娘太太们欺辱后无力地叹息一声吧。赵姨娘“坏”的背后隐藏着外表光鲜生活下满地的虱子,也正给了当今时代那些整天做梦想飞上枝头变凤凰的灰姑娘警示。

  除出色的人物塑造外,《红楼梦》中大量优美而隽永的诗文,让我不得不惊叹于曹先生的妙笔生花、妙语连珠。

  《红楼梦》于康乾盛世出现,表达了对反对封建、追求*等、个性**的进步思想,它的问世,是*文学的骄傲,引起了广泛关注,后来更是出现了一门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学。曹雪芹先生如此出色之作,不愧为后人称道。

  这几天,妈妈让我重新看了一遍*名著《红楼梦》。

  其实在7、8岁时,我看过这本书,里面贾宝玉整天跟女孩子在一起玩,女声女气的,而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的,为一朵花都能伤心半天,当时,我很不理解,觉得这里的男女都是没事找事的人,而我现在重新读一遍才理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含意。

  在《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有:薜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她们各有各的悲惨命运。如:贾元春暴病而亡;贾探春远嫁他乡;贾迎春被嫁给了一个恶少;史湘云的丈夫早死,后来史湘云被买到青楼;秦可卿上吊而死……从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反印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使许多人得不到幸福。

  许多人看《红楼梦》印象最深的,一般都是林黛玉和贾定玉。林黛玉从小就聪明清秀,绝丽无双,气质脱俗,淡雅若仙。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认字。母新去世后黛玉到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痛故,她便长住贾府,与宝玉相爱,她虽然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性,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之道。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而很喜欢丫环莺儿编的花篮。尽管整个贾府都说:“宝玉和黛玉是一对神仙眷侣。”可是这一段被贾母、王夫人与薜姨妈等人给残忍地扼杀了。最后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在宝玉与宝钗二人成婚时的一刻泪尽而逝。到后来,贾宝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出家为僧。

  《红楼梦》是一个悲情故事,由一个封建家庭由盛转衰的历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史。读着它,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愤怒,让我想到很多很多。

  “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华筵终散场。”——题记

  红楼一梦,恍如梦一场。正如曹雪芹的诗“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半白话文半文言文的文字,文字间透露出真情,虽不敢说完全看懂,但也着实感慨万分。

  你看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里,有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潇湘馆,一位因自己的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而苦闷的女子对着菊花低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讲诉秋心。”她性格叛逆和孤僻,对世俗不屑一顾;她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她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她诗情画意,灵秀慧黠;她多愁善感,红颜薄命。她——“世外仙妹寂寞林”的林黛玉。林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悲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却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也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贾宝玉可以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会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黛玉临死前的场景,病危之际,丫鬟紫鹃四处求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忙。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似乎在呐喊:“究竟什么地方是我自己理想的地方呢?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可还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华筵终散场。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咎于封建社会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即使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了,可依然“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林黛玉和薛宝钗不过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曹雪芹写这本书也并非单单只是为了描述剧中人物性格以及爱情的悲剧,而是为了反应一个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故事里的.林黛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为喜欢她,相反的,我从内心十分讨厌这位整天哭哭啼啼,做事刻薄,说话尖锐的“小心眼”。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贾宝玉对她痴恋一生。

  等我长大点了,我又重新拿起《红楼梦》。这时,我才慢慢明白黛玉的诗,黛玉的梦,黛玉的泪。重新读描写她与宝玉的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时,心里生出好些感触:初见时黛玉在心里说的一名“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脱口而出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一问一答注定了这痴情的千古绝唱。

  再读,再品。黛玉多愁的泪也有了源头。从小寄人篱下的她,小心翼翼,害怕别人对她的嘲笑。她没有勇气如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中的青石凳上,却总是“严严实实裹着一床红绫子被”;她没有心气如薛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她只愿“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离去,让我一直难以释怀。黛玉深爱着宝玉,他们有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愿望,希望白头偕老。却又无奈上天让黛玉在心上人与另一个女人的良辰吉时,一面是洞房花烛,一面是生死离别。黛玉是苦的,有那么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爱的人的注视下离去。她却只能焚稿断情魂归离恨天。黛玉输了,败了,而胜者是那与她心上人结下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可是,黛玉又在哪里输了呢,她的才情谁能比拟?她的一颦一笑何人能及?只能怪她生存的社会太黑,黑得如墨。黛玉的泪也只能反射它的黑。

  黛玉也是幸运的。世界与封建的黑暗没有玷污这位“珠仙子”,她一直高傲纯净,她可以继续做自己,继续纯洁清高,就如她的诗“质来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

  合上书,闭上眼,一个消瘦苍白的女子慢慢在黑暗中消逝,痴痴地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朱者赤*墨者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