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88—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小正方形。

  师:想不想知道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想。

  师:多少个?

  生:12个。

  师: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能。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增加一点难度,用一道算式说明你的想法,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是怎么摆的,好吗?

  生:好!

  学生汇报:

  生1:1×12=12

  师:他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1个,摆了12行;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课件出示摆法。

  师: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用课件舍去一种)

  生2:2×6=12

  师:猜一猜他是在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

  师:这两种情况,我们也算一种。

  生3: 3×4=12

  师:他又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3个,摆了4行;也可以一行摆4个,摆3行。

  师:还有其他摆法吗?

  生:没有了。

  师:对,如果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就只有这三种摆法,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更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下面的三道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的新课就藏在这三道乘法算式里面。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2.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我们以3×4=12为例,在数学上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 的倍数。这里还有两道算式,同桌两个同学先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汇报:任选一道回答。

  生1: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1的倍数。

  师:说的多好啊!虽然有点像绕口令,但数学上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再一起说一遍。

  师:还有一道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师明确: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自然数,(0除外)。

  师:通过刚才的练*,你有没有发现12的因数一共有哪些? (生边说老师边有序的用课件出示12的所有的因数。)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教学寻找因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师:说出几个36的因数并不难,关键是怎样找的既有序又全面,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

  生:有。

  师:老师提个要求:

  1)、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交流。

  2)、把这个数的因数找全以后,把你的方法记录在下面。并总结你是怎样找的。

  2、探索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一名有代表性的作业板书在黑板上。

  师:他找对了吗?

  生:没有,漏下了一对。

  师:为什么会漏掉?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生:不是,他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找!

  师:那么要找到36所有的因数关键是什么?

  生:有序。

  师生共同边说边有序的把36的所有的因数板书出来。 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生:你们没有,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找到6就不再接着往下找了?

  生:再接着找就重复了。

  师:那么找到什么时候就不找了?

  生:找到重复了,就不在往下找了。

  师、生共同总结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有序的找,一直找到重复为止)。

  师:有失误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调整。

  3、巩固练*。

  找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4、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非常喜欢,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

  四、教学寻找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学*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你能像刚才一样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吗?

  生:能!

  师:试试看,找个小的可以吗?

  生:行!

  师:找一下3的倍数。30秒时间,把答案写在练*纸上。 ??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写不完。

  师:为什么写不完?

  生:有很多个!

  师:那怎么才能全都表示出来呢?

  生:可以加省略号。

  师:你太厉害了!你把语文上的知识都用上了,太真聪明了!难道不该再来点掌声吗?

  师:谁能总结一下你是怎样找到的?

  生:从小到大依次乘自然数。

  师:你真会思考!

  课件出示3的倍数。

  2、找5、7的倍数。

  师:我们再来练*找一下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

  生:7的倍数有:7、14、21、28、35??

  师:你能像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一样,来总结一下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能!

  学生总结: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在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时,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去合作交流,并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丰富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五、知识拓展

  认识“完美数”。

  师:(课件出示6的因数)在6的因数中还藏着另外一个秘密,(这是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在看,在听!)我们把6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去掉,剩下1、2、3,然后把它们再加起来又回到6本身,数学家给这样的数起了一个名字,叫“完美数”。依次出示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第六个完美数。

  小结:其实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秘密还有很多,它们在等待着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去研究、去探索。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反思: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如果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就更好了。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材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过程与方法: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 9÷5=1.830÷6=5 2÷3=0.6

  26÷8=3.5 19÷7≈2.7120÷10=2 21÷21=1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 12÷2=620÷10=2 30÷6=5 21÷21=1 63÷9=7 第二类 9÷5=1.8 19÷7≈2.71 2÷3=0.626÷8=3.25

  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一)、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

  1. 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

  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 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 深化认识。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 即时练*。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二)、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教学例2)

  1. 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 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18÷2=9, 2和9是18的因数;18÷3=6, 3和6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练*。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三、巩固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二”第1、6题。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2÷2=6 12是2和6的倍数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作业:教材第7页“练*二”第2(1)题。

  教学内容:教材P6例3及练*二第2(1)、3~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二、探索新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教学例3)

  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师:你会找2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生1:15个。生2:24个。

  师: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生2: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师: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

  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师:为什么?(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怎么办?(用省略号)

  师: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即时练*。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师: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巩固提升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二”第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题中的第(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3)思考题: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教师提示“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P12-13例1及P15题1、2)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指名生说一说)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齐读教材第12的注意。

  二、自学预设:

  1、仔细看例一,什么叫因数和倍数?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2、怎样找因数?例如18,36的因数是什么?

  3、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多少?有几个因数?(举例说明)

  尝试练*

  试着完成P13的做一做练*

  三、认识因数与倍数,展示交流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师:从12的因数可以看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18的因数有: 1,2,3,6,9,18)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课件出示

  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我的质疑

  1.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因数?

  2.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3.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四、反馈检测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8的因数有: 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复*内容:因数和倍数。

  复*目标:

  1:通过整理复*,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掌握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复*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复*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步骤

  一、巩固相关概念,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关因数与倍数我们学到了什么?介绍了哪些概念?

  板书概念名称,并让学生说出每个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

  二、巩固练*

  1、复*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1)在2、3、0、91、0.25、1、65和50中,()是自然数,()是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

  (2)教材第138页第2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将其中的合数分解质因数。

  问:质数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自然数(0除外)按因数的个数分为1、质数和合数。

  2、复*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互质数。

  判断。完成141页第1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补充:(1)一个数的倍数都比它的因数大。()

  (2)4.2÷0.6=7,我们说4.2是0.6的倍数。()

  说明:“4.2是0.6的7倍”是对的,但几倍与倍数是有区别的。因数和倍数只在整数范围内研究。所以,我们不能说0.6是4.2的因数,4.2是0.6的倍数。

  (3)24÷6=4,我们说24是倍数,6是因数。()

  (4)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问:互质数与质数有什么不同?

  (5)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

  (6)如果一个自然数是6的倍数,那么它一事实上是2的倍数。()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复*2、3、5的倍数的特征。

  做教材13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复*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完成第141页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总人倍数数是它们的乘积。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时,较小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全课总结(略)

  四、作业:

  课后反思

  复*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这与我们教研组以前提出的复*课要进行“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巩固提升”是基本一致的。本节课的流程也是“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巩固提升”这样三步骤。

  一节课下来,通过讨论和自己的进一步思考,觉得还是有一些不足。

  1.课堂不够开放。

  开放的数学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主流。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感和学*体验。在复*课的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回忆”、“自我整理”、“质疑问难”、“自我反思”的空间。这与传统的复*课中,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图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复*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节课中,学生的自我知识的整理,还可以进一步放手。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一个人完成不了的,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只有通过真正的自我整理,学生才会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在回忆了知识点之后,还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请你从7、14、21、25、35这列数中找出与众不同的一个,并说明理由。这样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知识储备,灵活主动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还不够。

  让学生对复*的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方法。老师可以这样提问促进学生反思:你认为哪些地方是容易搞错的?或者说你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巩固:完成练*四第

  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以及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个数的特征。

  2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倍数和因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学*的奇妙,对数学产生好奇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从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出发,寻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自然数是我们在数的王国中认识的第一种数,今天我们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即倍数和因数的角度来研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评析:课始直接进入主题,揭示本节课新知识研究的方向,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心理需求。]

  二、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屏幕出示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师:用这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能拼出一个长方形吗?(生:能)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你拼出的长方形吗?

  生:我可以拼出一个3×4的长方形。

  师:你们猜猜看,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

  生:每排摆3个正方形,摆4排;或每排摆4个正方形,摆3排。(课件演示学生所猜的长方形,并让学生明白这两种拼法其实是相同的)

  生:我还可以拼出一个2×6的长方形。

  生:我还可以拼出一个1×12的长方形。(师问法同上,略)

  师: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三道算式,今天我们学*的内容,就将从研究这三道乘法算式拉开帷幕。

  [评折:准确把握学生的学*起点,让学生根据所列乘法算式猜想可能拼成的长方形,大屏幕随之展示学生猜想的长方形,更加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师:根据3×4=12,我们可以说(屏幕出示):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师:你读懂了些什么?(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即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明白在乘法算式中,积就是两个乘数的倍数,两个乘数就是积的因数)

  师:请你从6×2=12和12×1=12这两道算式中任选一题,用上面的话说一说。

  师(出示18÷3=6):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为什么?

  生:因为18/3=6可以改写成3×6=18,所以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明白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也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屏幕出示:4是因数,24是倍数。

  师:这句话对吗?(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两个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必须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师:我们再看屏幕上这三道乘法算式(1×12=12、2×6=12、3×4=12),善于观察的同学一定发现在这三道乘法算式中。我们其实已经找到了12的所有因数,你知道都有哪些吗?(引导学生说一说)

  屏幕出示一组数:36、4、9、0、5、2。

  师:请你从这组数中任选两个数,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来说一说。(生可能会选36和4、36和9、4和2这几组数)

  设疑:

  (1)为什么不选0呢?(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针对非零的自然数)(屏幕演示将“0”去掉)

  (2)为什么不选5呢?(例如36和5,因为找不到一个自然数和5相乘能得到36,或者36除以5有余数)(屏幕演示将“5”去掉)

  (3)去掉了0和5,剩下的这些数和36有什么关系呢?(它们都是36的因数,或36是它们的倍数;当然,36也是36的因数,36也是36的倍数)

  [评析:倍数和因数意义的学*层次分明。(1)猜想:由1 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不同拼法,得出三道乘法算式。根据3×4=12这道算式中三个数的关系,让学生初次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2)拓展:根据除法算式中“存在一个自然数等于两个自然数乘积”这一条件,揭示除法算式中依然存在着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拓展了对倍数与因数意义的理解。(3)深化:探索并感知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从一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意义的训练,巩固与深化了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

  三、探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 师:在刚才这组数(36、4、9、0、5、2)中,2、4、9和36都是36的因数。除了这些,36的因数还有吗?(生一个一个地举例)这样一个一个杂乱无序地找,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好吗?(生:不好!)不好在哪儿呢?

  生:容易漏掉或重复。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个不落地将36的所有因数都找到呢?同学们可以独立完成这个任务,也可以同桌的两位同学合作完成。如果你全部找到了,就请将36的所有因数写在练*纸上。同时将你找因数的方法写在横线的下方。(教师巡视,学生讨论交流)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1)根据1×36=36、2×18=36……分别得出1、36、2、18、3、12、4、9、6等数都是36的因数;

  (2)利用36÷1=36,36÷2=18……也可以得出1、36、2、18、3、12、4、9、6等数都是36的因数。

  在写法上,可能出现的答案为1、36、2、18、3、12、4、9、6(一对一对地写),或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即1、2、3、4、6、9、12、18、36。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写法的不同。将方法优化:运用除法算式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更为简便,并且不重复、不遗漏,做到答案的完整性;在写的时候,可以一头一尾地写,这样可以做到答案的有序性。(板书:有序、完整)

  2 探讨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课件出示12的因数、15的因数和36的因数。(从小到大排列)

  学生观察、讨论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几?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几?

  课件出示描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特征的表格(如下),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反馈。

  师(小结):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评析: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教师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先学*找一个数的因,数,通过置疑“一个个地找36的因数,这种方法好吗?不好在哪”,启发学生根据因数的意义和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有序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及时优化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中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有关特征,最后进行总结,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探讨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如何有序地、完整地找出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如果让你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你会找吗?(生:会)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找找3的倍数。(学生试着找出3的倍数,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 师:你是怎样有序地、完整地找出3的倍数的?

  生:用3分别乘1、2、3……得出3的倍数。

  生:用3依次地加3得到3的倍数。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能更迅速地找出3的倍数?(学生讨论交流)

  师:3的倍数能找得完吗?(生:找不完)那么,可以怎样表示3的倍数的个数呢?(生:用省略号表示)(相机板书:3、6、9、12、15……)

  3 写出30以内5的倍数。(做在练*纸上)

  4 课件出示3的倍数、4的倍数、5的倍数,让学生从最大倍数、最小倍数、倍数的个数三个方面去描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见下表)。

  师(小结):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所以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评析:借助学*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在探索交流中,优化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获得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五、组织游戏,深化认识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三道乘法算式与倍数和因数进行了两次的亲密接触。第一次的接触,让我们了解了倍数与因数的意义;第二次的接触,通过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我们了解了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通过这两次的亲密接触,相信 同学们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下面,就让我们轻松片刻。一起来玩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感兴趣吗?

  游戏——请到我家来做客

  (每位学生的手中,都有一张写有该名学生的学号卡片)

  课件演示并配有话外音:春天来了,浓浓的春天气息让森林里好客的小动物们,纷纷拿出自己最珍贵的食物款待大家。

  (1)屏幕上出现了可爱的小狗向同学们走来(配音):24的因数是我的朋友。如果你卡片上的数是24的因数,欢迎你,我的朋友!(卡片上的数若符合要求,就请这位学生站起来)

  (2)屏幕上出现了笨笨的小猪向同学们挥手(配音):我邀请的朋友是5的倍数,喜欢我,就快快来吧!

  (3)瞧!可爱的小猫咪也来了。(屏幕上出现了俏皮、可爱的小猫咪)配音:如果你卡片上的数是1的倍数,请来我家做客吧!

  (每位学生卡片上的数都符合要求,所以全班学生都站了起来)

  师:小猫咪这么好客,老师也想去她家做客。你们来为老师想一个符合要求的数,好吗?(生答略)

  师:是不是所有的自然数都可以呢?

  生:除了0。

  屏幕出示:所有非零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4)配音:威严的老虎来了!它请的朋友很特别,它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这个数是几呢?(生讨论交流)

  屏幕出示:只有1才符合要求,因为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六、挑战自我,拓展升华

  师:虽然我们只合作了这短短的三十分钟,但老师已经深深感到我们这个班的同学非常聪明,不仅善于观察,而且爱动脑筋,所以老师特别准备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节目想考考大家,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生:敢!)

  挑战——你猜、我猜、大家猜I(屏幕演示动画标题)

  规则:下面每组数,去掉一个数,剩下的数便是其中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你能找出这个数吗?

  (1)20、5、4、3。

  答案:去掉3(屏幕演示隐去“3”),剩下的数是20的因数,或20是它们的倍数。

  (2)4、12、18、3。

  答案有两种:一是去掉18(屏幕演示隐去“18”),剩下的数便是12的因数,或12是它们的倍数;二是去掉4(屏幕演示隐去“4”),剩下的数便是3的倍数。

  [评析:设计游戏环节,对整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深化,并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教学过程真实、有效。]

  七、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学得开心吗?玩得开心吗?其实。数学就是这么简单而有趣,让我们每天都乐在其中!

  总评: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严谨灵活、细腻奔放。在“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学*过程中,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这一教学策略。

  1、意义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在多次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用12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5、3和4这几组数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课中,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分三个层次:

  1、借助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想像及大屏幕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三道乘法算式,同时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2、通过除法算式找因倍关系。

  3、渗透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

  2、合理组织教材,将找一个数的因数及其特征教学提前。

  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满足于答案的寻找,而忽视寻找过程中的思考策略及思维方法。

  教学中,教师出示一组数,如36、4、9、0、5、2,让学生从这组数中任选两个数,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来说一说。

  最后设疑:

  (1)为什么不选O呢?(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针对非零的自然数)

  (2)为什么不选5呢?(如36和5,因为找不到一个自然数和5相乘能得到36,或者36除以5有余数)

  (3)去掉了0和5,剩下的这些数和36有什么关系呢?(它们都是36的因数,或36是它们的倍数)

  这样的改变,既达到预定目的,又为学*找因数做了铺垫,引发了学生寻找36的因数的浓厚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讨论:每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几?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几?以上安排,降低了学生的学*难度。

  3、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生成。

  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推向发现与探索的前台。

  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方法不是惟一的。教师在肯定各种方法合理性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联系,进而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遴选最优方法,提升思维效率。

  4、增强游戏中数学思维的含量。

  知识在游戏中深化,在挑战中升华。

  本节课以“有效引导下自主探索”为教学策略。以三道乘法算式为线索,以教材文本为依托,以有梯度的游戏活动展开对知识的深化巩固,并适时、适量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归整在一个探究性的课堂自主研究活动中。通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课尾游戏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体验融入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游戏的意识,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学*的枯燥体验。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因数和倍数个数方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数的乘除运算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和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数的除法算式”中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简洁明了,同时为学*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进行有效铺垫。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表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而应该说4是24的因数,24是4的倍数。

  4、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2)今天学的“倍数”与以前的“倍”又有什么不同呢?

  “倍数”是相对于“因数”而言的,只适用于整数;而“倍”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

  (3)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与学生已学过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以及“倍”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比较容易混淆,这也是学*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意义的难点。通过观察、对比、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二)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例2:

  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

  (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

  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方法二: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

  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

  (2)交流方法。

  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

  图示法(如下图所示)。

  3、练*找一个数的因数。

  (1)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

  (2)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找一个数的因数的不同方法,在练*中体会“一对一对”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避免遗漏或重复。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以及“最大因数、最小因数”的特征。

  (三)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例3:

  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

  (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利用除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2=1,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4÷2=2,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6÷2=3,所以6是2的倍数。……

  方法二: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

  (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

  (4)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图示法)

  2、练*找一个数的倍数。

  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

  【设计意图】在理解“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以及“最小倍数”的特征。

  (四)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1、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交流。

  3、归纳总结。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五)巩固练*

  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二第1题。

  (1)想一想,怎样找不会遗漏、不会重复?

  (2)哪些数既是36的因数,也是60的因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再次体会“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和“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同时,渗透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意义。

  2、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二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答案。

  (2)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渗透5的倍数的特征。

  3、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二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答案。

  (2)你能改正错误的说法吗?

  (六)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教材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过程与方法: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 9÷5=1、830÷6=5 2÷3=0、6

  26÷8=3、5 19÷7≈2、7120÷10=2 21÷21=1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 12÷2=620÷10=2 30÷6=5 21÷21=1 63÷9=7 第二类 9÷5=1、8 19÷7≈2、71 2÷3=0、626÷8=3、25

  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一)、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

  1、 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 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 深化认识。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 即时练*。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二)、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教学例2)

  1、 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 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18÷2=9, 2和9是18的因数;18÷3=6, 3和6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练*。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三、巩固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二”第1、6题。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2÷2=6 12是2和6的倍数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作业:教材第7页“练*二”第2(1)题。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二课时:因数与倍数(2)

  教学内容:教材P6例3及练*二第2(1)、3~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二、探索新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教学例3)

  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师:你会找2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生1:15个。生2:24个。

  师: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生2: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师: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

  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师:为什么?(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怎么办?(用省略号)

  师: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即时练*。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师: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巩固提升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二”第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题中的第(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3)思考题: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教师提示“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88—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小正方形。

  师:想不想知道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想。

  师:多少个?

  生:12个。

  师: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能。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增加一点难度,用一道算式说明你的想法,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是怎么摆的,好吗?

  生:好!

  学生汇报:

  生1:1×12=12

  师:他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1个,摆了12行;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课件出示摆法。

  师: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用课件舍去一种)

  生2:2×6=12

  师:猜一猜他是在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

  师:这两种情况,我们也算一种。

  生3: 3×4=12

  师:他又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3个,摆了4行;也可以一行摆4个,摆3行。

  师:还有其他摆法吗?

  生:没有了。

  师:对,如果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就只有这三种摆法,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更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下面的三道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的新课就藏在这三道乘法算式里面。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2、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我们以3×4=12为例,在数学上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 的倍数。这里还有两道算式,同桌两个同学先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汇报:任选一道回答。

  生1: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是1的倍数。

  师:说的多好啊!虽然有点像绕口令,但数学上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再一起说一遍。

  师:还有一道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师明确: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自然数,(0除外)。

  师:通过刚才的练*,你有没有发现12的因数一共有哪些? (生边说老师边有序的用课件出示12的所有的因数。)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教学寻找因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师:说出几个36的因数并不难,关键是怎样找的既有序又全面,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

  生:有。

  师:老师提个要求:

  1)、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交流。

  2)、把这个数的因数找全以后,把你的方法记录在下面。并总结你是怎样找的。

  2、探索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一名有代表性的作业板书在黑板上。

  师:他找对了吗?

  生:没有,漏下了一对。

  师:为什么会漏掉?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生:不是,他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找!

  师:那么要找到36所有的因数关键是什么?

  生:有序。

  师生共同边说边有序的把36的所有的因数板书出来。 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生:你们没有,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找到6就不再接着往下找了?

  生:再接着找就重复了。

  师:那么找到什么时候就不找了?

  生:找到重复了,就不在往下找了。

  师、生共同总结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有序的找,一直找到重复为止)。

  师:有失误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调整。

  3、巩固练*。

  找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4、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非常喜欢,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

  四、教学寻找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学*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你能像刚才一样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吗?

  生:能!

  师:试试看,找个小的可以吗?

  生:行!

  师:找一下3的倍数。30秒时间,把答案写在练*纸上。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写不完。

  师:为什么写不完?

  生:有很多个!

  师:那怎么才能全都表示出来呢?

  生:可以加省略号。

  师:你太厉害了!你把语文上的知识都用上了,太真聪明了!难道不该再来点掌声吗?

  师:谁能总结一下你是怎样找到的?

  生:从小到大依次乘自然数。

  师:你真会思考!

  课件出示3的倍数。

  2、找5、7的倍数。

  师:我们再来练*找一下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

  生:7的倍数有:7、14、21、28、35??

  师:你能像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一样,来总结一下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能!

  学生总结: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在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时,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去合作交流,并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丰富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四、知识拓展

  认识“完美数”。

  师:(课件出示6的因数)在6的因数中还藏着另外一个秘密,(这是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在看,在听!)我们把6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去掉,剩下1、2、3,然后把它们再加起来又回到6本身,数学家给这样的数起了一个名字,叫“完美数”。依次出示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第六个完美数。

  小结:其实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秘密还有很多,它们在等待着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去研究、去探索。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反思: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如果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就更好了。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教科书12——16页的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学*,加深因数和倍数意义的理解,通过在意义、找的方法以及计数等几个方面对比,进一步理清因数与倍数的区别于联系,准确把握因数与倍数。

  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的对比。

  教学难点:用准确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答】

  下面的说法对码?如果不对,请改正。

  (1)32÷4=8,所以42是倍数,4是因数

  (2)12的因数只有2、3、4、6、12

  (3)1是1,2,3,…的因数

  (4)60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60

  (5)5一共有10000个倍数

  (6)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它的因数

  【解答题】

  因数能否数完?倍数呢?

  (二) 新知学*

  【典型例题】

  1、分别找出16的因数和倍数

  2、仔细想想,找出16的所有因数和倍数的感受相同码?

  2、填表。

  不同方面联系

  意义寻找方法能否找完有无最大与最小表示

  因数

  倍数

  (三) 巩固练*(10题)

  【基础练*】

  1、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面算式中能表示63是7的倍数的算式是()

  ① 7×9=63 ② 63÷8=7……7 ③ 63÷21=3

  (2)9的因数有( )个

  ① 2 ② 3③ 4

  (3)不能够表示出“倍数”与“因数”关系的算式是()

  ① 19÷3 = 6……1② 24÷6=4 ③ 17×4=68

  【提高练*】

  1、 按要求写数

  6的倍数(写出5个) 32的所有因数 120的所有因数

  2、练一练第7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把数学学*由课堂引申到课外。

  通过本题计算在月球和火星上的体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行保护地球的环保教育

  3、填表。

  (1)48个同学表演团体操,把队伍的排列情况填写完整。

  排数123456789

  每排人数4824

  每排都是48的因数码?

  (2)乘坐碰碰车每人应付8元,你能把表填完整码?

  乘坐人数12345……

  应付元数816

  【拓展练*】

  1、填数。

  2、五年(1)班同学参加植树活动,要植树24棵,如果要求每行植树的棵树相同,有几种不同的植法?如果要50棵树呢?

  向学生简介林可以植树的好处,净化空气,还可以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的功效。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2—3题)

  1、24的因数有哪些?

  2、36是哪些数的倍数?

  课后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从一个数的倍数的定义出发,推出该数和任意非零自然数之积都是该数的倍数。2的倍数也就是2和任意非零自然数的乘积,学生在列乘法算式时发现这样的算式是列不完的,总结出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进而推倒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只有最小的倍数,没有最大的倍数。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探究了知识,又形成了总结概括的能力。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复*内容:因数和倍数。

  复*目标:

  1:通过整理复*,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掌握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复*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复*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步骤

  一、巩固相关概念,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关因数与倍数我们学到了什么?介绍了哪些概念?

  板书概念名称,并让学生说出每个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

  二、巩固练*

  1、复*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1)在2、3、0、91、0.25、1、65和50中,()是自然数,()是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

  (2)教材第138页第2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将其中的合数分解质因数。

  问:质数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自然数(0除外)按因数的个数分为1、质数和合数。

  2、复*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互质数。

  判断。完成141页第1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补充:(1)一个数的倍数都比它的因数大。()

  (2)4.2÷0.6=7,我们说4.2是0.6的倍数。()

  说明:“4.2是0.6的7倍”是对的,但几倍与倍数是有区别的。因数和倍数只在整数范围内研究。所以,我们不能说0.6是4.2的因数,4.2是0.6的倍数。

  (3)24÷6=4,我们说24是倍数,6是因数。()

  (4)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问:互质数与质数有什么不同?

  (5)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

  (6)如果一个自然数是6的倍数,那么它一事实上是2的倍数。()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复*2、3、5的倍数的特征。

  做教材13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复*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完成第141页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总人倍数数是它们的乘积。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时,较小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全课总结(略)

  四、作业:

  课后反思

  复*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这与我们教研组以前提出的复*课要进行“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巩固提升”是基本一致的。本节课的流程也是“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巩固提升”这样三步骤。

  一节课下来,通过讨论和自己的进一步思考,觉得还是有一些不足。

  1.课堂不够开放。

  开放的数学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主流。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感和学*体验。在复*课的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回忆”、“自我整理”、“质疑问难”、“自我反思”的空间。这与传统的复*课中,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图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复*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节课中,学生的自我知识的整理,还可以进一步放手。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一个人完成不了的,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只有通过真正的自我整理,学生才会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在回忆了知识点之后,还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请你从7、14、21、25、35这列数中找出与众不同的一个,并说明理由。这样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知识储备,灵活主动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还不够。

  让学生对复*的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方法。老师可以这样提问促进学生反思:你认为哪些地方是容易搞错的?或者说你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P12-13例1及P15题1、2)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指名生说一说)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齐读教材第12的注意。

  二、自学预设:

  1、仔细看例一,什么叫因数和倍数?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2、怎样找因数?例如18,36的因数是什么?

  3、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多少?有几个因数?(举例说明)

  尝试练*

  试着完成P13的做一做练*

  三、认识因数与倍数,展示交流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师:从12的因数可以看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18的因数有: 1,2,3,6,9,18)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课件出示

  5、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我的质疑

  1.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因数?

  2.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3.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四、反馈检测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8的因数有: 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过程与方法: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 9÷5=1.830÷6=5 2÷3=0.6

  26÷8=3.5 19÷7≈2.7120÷10=2 21÷21=1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 12÷2=620÷10=2 30÷6=5 21÷21=1 63÷9=7 第二类 9÷5=1.8 19÷7≈2.71 2÷3=0.626÷8=3.25

  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一)、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

  1. 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

  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 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 深化认识。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 即时练*。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二)、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教学例2)

  1. 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 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18÷2=9, 2和9是18的因数;18÷3=6, 3和6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练*。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三、巩固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二”第1、6题。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2÷2=6 12是2和6的倍数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作业:教材第7页“练*二”第2(1)题。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二课时:因数与倍数(2)

  教学内容:教材P6例3及练*二第2(1)、3~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二、探索新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教学例3)

  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师:你会找2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生1:15个。生2:24个。

  师: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生2: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师: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

  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师:为什么?(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怎么办?(用省略号)

  师: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即时练*。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师: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巩固提升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二”第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题中的第(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3)思考题: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教师提示“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12-13<<因数和倍数>>

  教学要求:

  1、 通过学生自学让学生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明确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 、通过学生合作学*,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以及热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特别想听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你们愿意唱给老师听吗?

  生:(可以)生唱。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妈妈姓什么吗?

  生:我妈妈姓马。

  师:我们叫她马阿姨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能用马阿姨和陈果说一句话吗?

  生:马阿姨是陈果的妈妈,陈果是马阿姨的儿子。

  师:能不能单独的说马阿姨是妈妈,陈果是儿子?

  生:不能。因为他们不能分开,必须说谁是谁的妈妈,谁是谁的儿子。

  师:其实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的两个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他们也是不能单独存在的,那就是——《因数和倍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想知道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生2: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

  生3: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

  师:这些问题是老师告诉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学*?

  生:我们自己学*。

  【评析:用学生最熟悉的歌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拉*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此从熟悉的母子或父子关系出发,让学生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体现了数学来源与生活。】

  二、自学引导

  1 、请同学们带着想知道的问题先自学教材12-13,然后完成学案一

  2 、检测自学情况

  (一)、填空

  (1) 3×4=12

  3是12的( ) 4也是12的( )

  12是3的( ) 12也是4的( )

  2×6=12

  2和6是12的( ) 12是2和6的( )

  1×12=12

  1和12是12的( ) 12是1和12的( )

  12的因数有:( )

  (2) a×b=c (a、b、c均为非零自然数)

  a是c的( ) b是c的( )

  c是a的( ) c是b的( )

  (二)、判断

  (1)、因为0.8×5=4 所以0.8是4的因数。( )

  (2)、因为3×6=18 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

  (3)、因为24÷6=4所以24是6的倍数,4是24的因数。

  (生自学并完成学案一,师指导)

  师:有谁愿意把你的学*作品展示大家。

  生:展示学*作品。

  师:看了张江楠的学*作品你想说点什么?(没有学生举手)你们没有问题,那老师有问题请教你们了。

  师: 在 a×b=c 中, 为什么a、b、c均为非零自然数?

  生: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因数和倍数只是整数(不包括零)

  师:请同学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因为0.8×5=4 所以0.8是4的因数。( )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因为0.8是小数不是整数。

  师:因为3×6=18 ,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因为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师:因为24÷6=4所以24是6的倍数,4是24的因数。

  生:对

  师:请读 a×b=c (a、b、c均为非零自然数)

  a是c的( 因数 ) b是c的( 因数 )

  c是a的(倍数 ) c是b的( 倍数 )

  生:齐读。

  师:通过你们的自学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你们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吗?

  生:会

  师:我们试试行吗?

  生:行

  师:来个大的,还是小的。

  生:来个大的。

  师:30可以吗?

  生:可以

  师:学号是30的因数的请起立,(不完整)看来找一或几个不难,要找得既准确又完整,就需要方法了。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己去探究。

  生:有

  师:那好,你们4人小组合作找出30的因数,并完成学案二。

  【评析: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学案,体现了学在前,老师指导在后,充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这样通过自学----完成学案---适时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三 、合作学*探究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 、小组合作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有乘法和除法两种,用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再组内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 )×( )=( )

  ( )×( )=( )

  ( )×( )=( )

  ( )×( )=( )

  ........

  30的因数有:( )

  ( )÷( )=( )

  ( )÷( )=( )

  ( )÷( )=( )

  ( )÷( )=( )

  ........

  30的因数有:( )

  (1)你们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2)你们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怎样才能做到既准确,又完整的?

  (3)你们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找到什么时候为止?

  2、小组汇报

  生1:30的因数有(1 2 3 5 6 10 15 30)

  师: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生1:1×30=30找到1 30

  2×15=30找到2 15

  3×1030找到3 10

  5×6=30找到5 6

  生2::30÷1=30找到1 30

  30÷2=15找到2 15

  30÷3=10找到3 10

  30÷5=6找到5 6

  ........

  生5:从1开始去乘一个数等于30的两个数就是30的因数。

  生6:用30除以1到它本身能整除的就是30的因数。

  生7:从1开始有序成对找到重复或接*为止

  3 、引导学生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从1开始用乘法或除法有序成对的找,找到重复或接*为止。

  【评析:找一个数的因数级发及发现归纳其特点,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

  四、目标检测

  1、 找36、28的因数

  (采用师生对口令方法,强调重复写一个)

  2、先找出下列各数的因数,再观察这几组数据你有什发现写在括号里。

  8的因数有:( )

  11的因数有:( )

  15的因数有:( )

  24的因数有:( )

  你的发现是( )

  3你的学号是( )

  你学号的因数有( )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作品并汇报

  生1:我发现了每个数的因数都有1。

  生2::我发现了每个数的因数都有他本身。

  ........

  生6:我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

  生7:我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因为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

  生齐读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游戏:

  师:学号是25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学号是48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学号是18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1号你为什么不坐下

  生:因为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坐下了还要起立。

  师:同学们想挑战老师吗(想)比老师叫起立的人多。

  生1:30的因数

  生2:学号有两个因数的请起立。

  生3:学号有三个因数的请起立。

  ........

  生7:学号有因数1请起立。

  生8:学号因数最大是自己学号的请起立。

  【评析:找一个数的因数,归纳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并不是难事,而对“一个数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让学生做练*的同时发现规律,同时通过游戏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实现了巧练、活练,真正把数*用于生活。】

  五、总结反思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还有不懂的小组内讨论。

  【总评析:本节课总的可用六个字来概括,“引拨补、疑思用”师,即,教师:引——拨——补;学生:疑——思——用。学生通过自学,教师引导,产生疑问,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领悟,再加上教师的点拨,让全体学生进行反思、掌握学法、建构数学模型,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拓展提高,经历了学*数学的过程,真正体会了学*数学的乐趣。本节课“虽已毕,但趣犹在”,留给我们回味的很多。】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30的因数有:1 2 3 5 6 10 15 30

  有序 成对 准确 完整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12个小正方形片、每个学生的学号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倍数、因数的含义

  1、操作活动。

  (1)明确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记录下来。

  (2)整理、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2、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还得出3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4×3=12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4和3都是12的因数。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揭示课题:倍数和因数)

  (1)那其它两道算式,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指名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是否可以?为什么?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2)出示:20×3=60,36÷4=9。同桌相互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指出: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从4×3=12中,知道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从小到大,你能找到几个?同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2、提问: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吗?能全部说完吗?可以怎么表示?

  3、议一议:你发现找3的倍数有什么小窍门?

  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乘得的积就是3的倍数。

  4、试一试:你能用学会的窍门很快地写出2和5的倍数吗?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注意用……表示结果。

  5、观察上面的3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填表后讨论:表中的应付元数是怎么算的?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能说出4的哪些倍数?说的完吗?

  二、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学会了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再来研究求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小组合作,把36的所有因数一个不漏的写出来,看看哪个组挑战成功。并尽可能把找的方法写出来。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找法。

  3、出示一份作业:对照自己找出的36的因数,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4、交流整理找36因数的方法,明确: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等于36,那么这两个数就是36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板书:(有序、全面)。正因为思考的有序,才会有答案的全面。

  5、试一试:请你用有序的思考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

  指名写在黑板上。

  6、观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7、“想想做做”第3题。

  生独立填写,交流。观察表格,表中的排数和每排人数与24有怎样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学到这儿,你有哪些收获?

  五、游戏:“看谁反应快”。

  规则:学号符合下面要求的请站起来,并举起学号纸。

  (1、)学号是5的倍数的。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3、)学号是30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思考:

  1、倍数和因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摆出图形,通过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再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算式。即:4×3=122×6=121×12=12。根据乘法算式,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学*倍数和因数,初步体会其意义

  2、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先根据4×3=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学生初

  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练*。即“根据下面的算式,同桌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第一个是20×3=60,根据学生回答后质疑“能不能说3是因数,60是倍数”,从而强调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第二个是36÷4=9,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知道把它转化为乘法算式去说。

  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向学生说明: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明确了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

  3、P71例一:找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什么样的数就是3的倍数?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使学生明确: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而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从而使学生学会规范地表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并初步体会到一个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随后,让学生试着找出2和5的倍数,并正确表达2和5的所有倍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写出的3、2和5的所有倍数,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即: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例二:找36的所有因数,准备让学生独立尝试,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我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所以,我在教学时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在交流中互相评价,让他们知道一组一组地找比较方便,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按一个因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同时又让他们掌握按次序地书写。此外,结合例题和试一试,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5、教材P72第2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表里填数,把4依次乘1、2、3、……得出“应付元数”,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把4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是4的倍数,进一步理解找倍数的方法。第3题也是解决实际问题填写表里的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两个相乘的数都是它们积的因数,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可以想乘法一对一对地找出来,理解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安排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练*找一个数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6篇

  本单元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基本思维能力。

  1.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本册新教材采用整数除法的表示形式教学,便于学生感知因数和倍数的本质意义。注意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质数、合数与因数的关系;偶数、奇数与2的倍数的关系等,形成概念链,依靠理解促进记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与归纳推理能力

  关注由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过程,即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如质数、合数:写出1——20各数的因数进行归纳推理,熟悉20以内的质数,制作100以内质数表。

  3.教给学生养成“有序学*”的良好学**惯。

  4.加强解决问题的教与学,新教材增加了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纯数学问题,可以根据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规律推理出两数之差、两数之积的奇偶性,并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5.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探究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特征;4的倍数特征;6的倍数特征等,开拓视野,发展思维!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旧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上完这节课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通过操作实践,认识因数和倍数

  我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创设了有效的数学学*情境,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2、通过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找因数和倍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我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3、通过变式拓展,培养学生能力

  课前我精心设计练*题,力求不仅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练*的层次性,趣味性。譬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和倍数朋友等等。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让台下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如果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感悟数学的魅力。

  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课上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课堂用语还不够精炼,应该进一步规范课堂用语,做到不拖泥带水。

  3、教者评价应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避免单一化。

  听了陶老师执教的《倍数和因数》一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倍数和因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在教学中,陶老师让学生摆出图形,通过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再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算式。即:4×3=122×6=121×12=12。根据乘法算式,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学*倍数和因数,初步体会其意义。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先根据4×3=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陶老师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让学生明白除法算式中也能找出倍数和因数。最后,陶老师出示了五个数,让学生从中找找,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一设计既是对上面内容的提升,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

  2、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寻找,课本上是安排先教学倍数后教学因数的。陶老师在教学时,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做比较好,找因数的方法比较难一点点,它需要学生的逆向思维,所以陶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着学生,扶放结合地让学生去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随后再去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学生就容易找准了。这样安排既承接了上面的内容,又为学生一个数的倍数提供了方法。

  教学中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改动,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是就不局限于乘法,有一部分学生写了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因为现在也有很多学生学*奥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如让学生思考:你觉得3和12、4和1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12是3的倍数,那反过来3和12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12是3的倍数,反过来3就是12的因数,接下来4和12的关系,学生都争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不老师给予有有效得多。

  一、教材与知识点的对比与区别。

  1、对比新版教材知识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别。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数与倍数”的认识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别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

  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灵活驾驭教材。因此我通过学*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

  2、相似概念的对比。1彼“因数”非此“因数”。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X是X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数。2“倍数”与“倍”的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我们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运用的方法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这里的“几倍”都是指整数倍。

  二、教法的运用实践

  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的规定直接运用讲述法。对与本知识点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部分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因为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研究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经验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讲述法让学生清晰明确。因此用直接导入法先复*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在进行延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现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再就是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其本身。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对相互依存的理解,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是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3、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和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倍数",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的倍数"。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帮助学生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就不会模糊了。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以及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个数的特征。

  2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倍数和因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学*的奇妙,对数学产生好奇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从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出发,寻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自然数是我们在数的王国中认识的第一种数,今天我们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即倍数和因数的角度来研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评析:课始直接进入主题,揭示本节课新知识研究的方向,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心理需求。]

  二、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屏幕出示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师:用这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能拼出一个长方形吗?(生:能)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你拼出的长方形吗?

  生:我可以拼出一个3×4的长方形。

  师:你们猜猜看,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

  生:每排摆3个正方形,摆4排;或每排摆4个正方形,摆3排。(课件演示学生所猜的长方形,并让学生明白这两种拼法其实是相同的)

  生:我还可以拼出一个2×6的长方形。

  生:我还可以拼出一个1×12的长方形。(师问法同上,略)

  师: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三道算式,今天我们学*的内容,就将从研究这三道乘法算式拉开帷幕。

  [评折:准确把握学生的学*起点,让学生根据所列乘法算式猜想可能拼成的长方形,大屏幕随之展示学生猜想的长方形,更加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师:根据3×4=12,我们可以说(屏幕出示):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师:你读懂了些什么?(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即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明白在乘法算式中,积就是两个乘数的倍数,两个乘数就是积的因数)

  师:请你从6×2=12和12×1=12这两道算式中任选一题,用上面的话说一说。

  师(出示18÷3=6):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为什么?

  生:因为18/3=6可以改写成3×6=18,所以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明白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也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屏幕出示:4是因数,24是倍数。

  师:这句话对吗?(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两个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必须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师:我们再看屏幕上这三道乘法算式(1×12=12、2×6=12、3×4=12),善于观察的同学一定发现在这三道乘法算式中。我们其实已经找到了12的所有因数,你知道都有哪些吗?(引导学生说一说)

  屏幕出示一组数:36、4、9、0、5、2。

  师:请你从这组数中任选两个数,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来说一说。(生可能会选36和4、36和9、4和2这几组数)

  设疑:

  (1)为什么不选0呢?(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针对非零的自然数)(屏幕演示将“0”去掉)

  (2)为什么不选5呢?(例如36和5,因为找不到一个自然数和5相乘能得到36,或者36除以5有余数)(屏幕演示将“5”去掉)

  (3)去掉了0和5,剩下的这些数和36有什么关系呢?(它们都是36的因数,或36是它们的倍数;当然,36也是36的因数,36也是36的倍数)

  [评析:倍数和因数意义的学*层次分明。(1)猜想:由1 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不同拼法,得出三道乘法算式。根据3×4=12这道算式中三个数的关系,让学生初次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2)拓展:根据除法算式中“存在一个自然数等于两个自然数乘积”这一条件,揭示除法算式中依然存在着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拓展了对倍数与因数意义的理解。(3)深化:探索并感知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从一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意义的训练,巩固与深化了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

  三、探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 师:在刚才这组数(36、4、9、0、5、2)中,2、4、9和36都是36的因数。除了这些,36的因数还有吗?(生一个一个地举例)这样一个一个杂乱无序地找,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好吗?(生:不好!)不好在哪儿呢?

  生:容易漏掉或重复。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个不落地将36的所有因数都找到呢?同学们可以独立完成这个任务,也可以同桌的两位同学合作完成。如果你全部找到了,就请将36的所有因数写在练*纸上。同时将你找因数的方法写在横线的下方。(教师巡视,学生讨论交流)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1)根据1×36=36、2×18=36……分别得出1、36、2、18、3、12、4、9、6等数都是36的因数;

  (2)利用36÷1=36,36÷2=18……也可以得出1、36、2、18、3、12、4、9、6等数都是36的因数。

  在写法上,可能出现的答案为1、36、2、18、3、12、4、9、6(一对一对地写),或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即1、2、3、4、6、9、12、18、36。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写法的不同。将方法优化:运用除法算式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更为简便,并且不重复、不遗漏,做到答案的完整性;在写的时候,可以一头一尾地写,这样可以做到答案的有序性。(板书:有序、完整)

  2 探讨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课件出示12的因数、15的因数和36的因数。(从小到大排列)

  学生观察、讨论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几?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几?

  课件出示描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特征的表格(如下),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反馈。

  师(小结):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评析: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教师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先学*找一个数的因,数,通过置疑“一个个地找36的因数,这种方法好吗?不好在哪”,启发学生根据因数的意义和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有序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及时优化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中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有关特征,最后进行总结,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探讨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如何有序地、完整地找出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如果让你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你会找吗?(生:会)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找找3的倍数。(学生试着找出3的倍数,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 师:你是怎样有序地、完整地找出3的倍数的?

  生:用3分别乘1、2、3……得出3的倍数。

  生:用3依次地加3得到3的倍数。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能更迅速地找出3的倍数?(学生讨论交流)

  师:3的倍数能找得完吗?(生:找不完)那么,可以怎样表示3的倍数的个数呢?(生:用省略号表示)(相机板书:3、6、9、12、15……)

  3 写出30以内5的倍数。(做在练*纸上)

  4 课件出示3的倍数、4的倍数、5的倍数,让学生从最大倍数、最小倍数、倍数的个数三个方面去描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见下表)。

  师(小结):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所以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评析:借助学*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在探索交流中,优化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获得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五、组织游戏,深化认识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三道乘法算式与倍数和因数进行了两次的亲密接触。第一次的接触,让我们了解了倍数与因数的意义;第二次的接触,通过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我们了解了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通过这两次的亲密接触,相信 同学们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下面,就让我们轻松片刻。一起来玩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感兴趣吗?

  游戏——请到我家来做客

  (每位学生的手中,都有一张写有该名学生的学号卡片)

  课件演示并配有话外音:春天来了,浓浓的春天气息让森林里好客的小动物们,纷纷拿出自己最珍贵的食物款待大家。

  (1)屏幕上出现了可爱的小狗向同学们走来(配音):24的因数是我的朋友。如果你卡片上的数是24的因数,欢迎你,我的朋友!(卡片上的数若符合要求,就请这位学生站起来)

  (2)屏幕上出现了笨笨的小猪向同学们挥手(配音):我邀请的朋友是5的倍数,喜欢我,就快快来吧!

  (3)瞧!可爱的小猫咪也来了。(屏幕上出现了俏皮、可爱的小猫咪)配音:如果你卡片上的数是1的倍数,请来我家做客吧!

  (每位学生卡片上的数都符合要求,所以全班学生都站了起来)

  师:小猫咪这么好客,老师也想去她家做客。你们来为老师想一个符合要求的数,好吗?(生答略)

  师:是不是所有的自然数都可以呢?

  生:除了0。

  屏幕出示:所有非零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4)配音:威严的老虎来了!它请的朋友很特别,它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这个数是几呢?(生讨论交流)

  屏幕出示:只有1才符合要求,因为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六、挑战自我,拓展升华

  师:虽然我们只合作了这短短的三十分钟,但老师已经深深感到我们这个班的同学非常聪明,不仅善于观察,而且爱动脑筋,所以老师特别准备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节目想考考大家,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生:敢!)

  挑战——你猜、我猜、大家猜I(屏幕演示动画标题)

  规则:下面每组数,去掉一个数,剩下的数便是其中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你能找出这个数吗?

  (1)20、5、4、3。

  答案:去掉3(屏幕演示隐去“3”),剩下的数是20的因数,或20是它们的倍数。

  (2)4、12、18、3。

  答案有两种:一是去掉18(屏幕演示隐去“18”),剩下的数便是12的因数,或12是它们的倍数;二是去掉4(屏幕演示隐去“4”),剩下的数便是3的倍数。

  [评析:设计游戏环节,对整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深化,并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教学过程真实、有效。]

  七、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学得开心吗?玩得开心吗?其实。数学就是这么简单而有趣,让我们每天都乐在其中!

  总评: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严谨灵活、细腻奔放。在“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学*过程中,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这一教学策略。

  1、意义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在多次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用12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5、3和4这几组数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课中,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分三个层次:

  1、借助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想像及大屏幕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三道乘法算式,同时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2、通过除法算式找因倍关系。

  3、渗透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

  2、合理组织教材,将找一个数的因数及其特征教学提前。

  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满足于答案的寻找,而忽视寻找过程中的思考策略及思维方法。

  教学中,教师出示一组数,如36、4、9、0、5、2,让学生从这组数中任选两个数,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来说一说。

  最后设疑:

  (1)为什么不选O呢?(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是针对非零的自然数)

  (2)为什么不选5呢?(如36和5,因为找不到一个自然数和5相乘能得到36,或者36除以5有余数)

  (3)去掉了0和5,剩下的这些数和36有什么关系呢?(它们都是36的因数,或36是它们的倍数)

  这样的改变,既达到预定目的,又为学*找因数做了铺垫,引发了学生寻找36的因数的浓厚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讨论:每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几?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几?以上安排,降低了学生的学*难度。

  3、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生成。

  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推向发现与探索的前台。

  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方法不是惟一的。教师在肯定各种方法合理性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联系,进而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遴选最优方法,提升思维效率。

  4、增强游戏中数学思维的含量。

  知识在游戏中深化,在挑战中升华。

  本节课以“有效引导下自主探索”为教学策略。以三道乘法算式为线索,以教材文本为依托,以有梯度的游戏活动展开对知识的深化巩固,并适时、适量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归整在一个探究性的课堂自主研究活动中。通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课尾游戏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体验融入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游戏的意识,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学*的枯燥体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因数和倍数个数方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数的乘除运算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和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数的除法算式”中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简洁明了,同时为学*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进行有效铺垫。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表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而应该说4是24的因数,24是4的倍数。

  4、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2)今天学的“倍数”与以前的“倍”又有什么不同呢?

  “倍数”是相对于“因数”而言的,只适用于整数;而“倍”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

  (3)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与学生已学过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以及“倍”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比较容易混淆,这也是学*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意义的难点。通过观察、对比、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二)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例2:

  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

  (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

  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方法二: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

  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

  (2)交流方法。

  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

  图示法(如下图所示)。

  3、练*找一个数的因数。

  (1)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

  (2)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找一个数的因数的不同方法,在练*中体会“一对一对”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避免遗漏或重复。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以及“最大因数、最小因数”的特征。

  (三)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例3:

  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

  (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利用除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2=1,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4÷2=2,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6÷2=3,所以6是2的倍数。……

  方法二: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

  (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

  (4)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图示法)

  2、练*找一个数的倍数。

  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

  【设计意图】在理解“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以及“最小倍数”的特征。

  (四)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1、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交流。

  3、归纳总结。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五)巩固练*

  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二第1题。

  (1)想一想,怎样找不会遗漏、不会重复?

  (2)哪些数既是36的因数,也是60的因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再次体会“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和“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同时,渗透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意义。

  2、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二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答案。

  (2)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渗透5的倍数的特征。

  3、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二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答案。

  (2)你能改正错误的说法吗?

  (六)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教材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过程与方法: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 9÷5=1、830÷6=5 2÷3=0、6

  26÷8=3、5 19÷7≈2、7120÷10=2 21÷21=1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 12÷2=620÷10=2 30÷6=5 21÷21=1 63÷9=7 第二类 9÷5=1、8 19÷7≈2、71 2÷3=0、626÷8=3、25

  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一)、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

  1、 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 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 深化认识。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 即时练*。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二)、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教学例2)

  1、 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 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18÷2=9, 2和9是18的因数;18÷3=6, 3和6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练*。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三、巩固练*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二”第1、6题。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2÷2=6 12是2和6的倍数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作业:教材第7页“练*二”第2(1)题。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二课时:因数与倍数(2)

  教学内容:教材P6例3及练*二第2(1)、3~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二、探索新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教学例3)

  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师:你会找2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生1:15个。生2:24个。

  师: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生2: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师: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

  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师:为什么?(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怎么办?(用省略号)

  师: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即时练*。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师: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巩固提升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二”第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题中的第(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3)思考题: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教师提示“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88—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小正方形。

  师:想不想知道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想。

  师:多少个?

  生:12个。

  师: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生:能。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增加一点难度,用一道算式说明你的想法,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是怎么摆的,好吗?

  生:好!

  学生汇报:

  生1:1×12=12

  师:他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1个,摆了12行;也可以一行摆12个,摆1行。

  课件出示摆法。

  师:把第一种摆法竖起来就和第二种摆法一样了,我们把这两种摆法算作一种摆法。(用课件舍去一种)

  生2:2×6=12

  师:猜一猜他是在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2个,摆了6行;也可以一行摆6个,摆2行。

  师:这两种情况,我们也算一种。

  生3: 3×4=12

  师:他又是怎么摆的?

  生:一行摆3个,摆了4行;也可以一行摆4个,摆3行。

  师:还有其他摆法吗?

  生:没有了。

  师:对,如果把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就只有这三种摆法,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更不要小看了这三种摆法下面的三道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的新课就藏在这三道乘法算式里面。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

  2、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我们以3×4=12为例,在数学上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 的倍数。这里还有两道算式,同桌两个同学先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汇报:任选一道回答。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因数与倍数属于数论中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是在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切入课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乘法各部分名称,对“倍”叶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本课由此入手,让学生由熟悉的知识经验开始,结合问题引发学生提升思考并发现新的知识结构,体会到此“因数”非彼“因数”,感觉到“倍”与“倍数”的不同。

  在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体会出“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找”才不会遗漏和重复,本课制作了动态的数轴图,通过演示18的因数有1、18(闪动),2、9(闪动),3、6(闪动)学生直观地看到了“顺序”,并且在观察中看到区间不断的缩小,到3至6时观察区间,真正体会到了“找前了”这一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的地方。

  本课中还要注意到的'就是学生在汇报找到了哪些数的因数时,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所选择板书的数字要有多样性,如选择板书的数要有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虽然此时学生还不知道这些数的概念,但这时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正面印象,有的数因数个数多,有的少,不是一个数越大因数的个数越多……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的学*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练*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兴趣、学*热情、学*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而数论又是数学中的皇冠”,因数和倍数这部分知识属于数论中的分支,比较抽象。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采用质疑——探究——释疑——巩固——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对比中质疑,激发学*兴趣

  学源于思,起于疑。课的开始我从“因数”这一概念入手,问学生我们在什么时候认识过“因数”,学生回忆起在乘法的各部分名称中认识了“因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因数,教材为什么又让我们认识它呢,我们这节课认识的因数和我们前面认识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呢?”我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打开书自主学*,看看有什么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我虽然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我很好的利用了教材这一载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探究中释疑,培养学*能力

  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个反例加以说明.0.2×60=12,我们能说0.2和60是12的因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面面相觑,我趁热打铁,那就让我们再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学生再次读书发现原来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所说的因数和倍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二次读书让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有了明确。很好的帮助学生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帮助孩子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自主探究,合作学*。

  三、实践中发现,优化学*方法。

  在学生认识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之后,我又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围绕我提出的“怎样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数呢?”这个问题,去寻找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既为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通过观察12,36,30,18的因数和2,4,5,7的倍数,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诱发学生探索与学*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许多的不同中通过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倍数和因数》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用“列举法”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和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使数与形做到了有机的结合。 这样,充分学*、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降低了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我提出“任何一个不是0的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12,20,16,36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数是几?最小的呢?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三)抓住学生思维的“最*发展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既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随后的巡视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决定先交流再让学生寻找,这样就用了很多时间,最后就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练*,我认为虽然时间用的过多,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也有收获。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四)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兴趣、学*热情、学*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五)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和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本节课的设计,我就关注了学生的学*后劲。如列举法的介绍,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让学生先进性了预*,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工作。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教师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一.数形结合减缓难度

  《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在导入中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自己脑中所想,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透过数学潜在的“形”与“数”的关系,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由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链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

  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怎样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数呢?”这个问题,去寻找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

  难点。通过观察12,36,30,18的因数和2,4,5,7的倍数,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诱发学生探索与学*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许多的不同中通过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三.在游戏中体验学*的快乐

  在最后的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层次是先找因数朋友,再找倍数朋友,最后为两个数找到共同的朋友。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符合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心理,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因数与倍数的特点,如找完因数朋友时我以你是我的最大的因数朋友点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倍数朋友时起来的学生非常多,让学生再次体验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共同的朋友则是一个思维的升华过程,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求知欲的支配下去进行有效地思考。这一环节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到学*的快乐。

  这堂课我还存在许多不足,我的教学理念很清楚,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合作者。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如在教学找36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虽然是新理念

  但却沿用了旧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堂课我的个人语言过于随意,数学是严谨的,随意性的语言会对学生的学*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长期的教学*惯和自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了我的语言在某些时候不够严谨。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在不断地改正,但这节课有的地方还是没有注意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多问。把握好各种学*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学*,提高自己的素质。多反思认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业务水*。

  感谢各位老师给我这么一个宝贵的学*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今后,我一定以这一节课为契机,不断完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菁选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上学期的白纸备课活动中,我们高年段数学抽到的教学内容就是因数与倍数,这个内容是我没有教过的,在看到教学内容时,我心里不禁在打鼓,我能找准教学重难点吗?能突破重难点吗?一连串问题涌了上来,最后我还是让自己冷静下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教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梳理出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设计游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完教学过程后,我也与同组的老师交流了活动体会。原来在老教材中没有因数这个概念,只有约数和倍数,而且是由整除的概念引入的,但因为我是第一次教学这个内容,很自然的就没有被以往教材的教学定式所束缚,尝到了新教材的甜头。现在刚好又教了这个内容,仔细参考了教学用书我才真正领悟到了新教材的新颖所在。

  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实际上,由于乘除法本身就存在着互逆关系,用乘法算式(如b=na)同样可以表示整除的含义。因此,新教材中没有用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不必通过12÷2=6得出12能被2整除,进而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再通过12÷6=2得出12能被6整除,进而6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在这儿,用一个乘法算式2×6=12可以同时说明“2和6都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这样的设计既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又让学生在学*时尽量避免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学生对新知掌握较牢,在实际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处理的,学生乐学,思路清晰。

  《倍数和因数》是我们工作室四月份研究的一个课例,我们是先抽签上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再进行研讨,我们研究了每一部分的处理方法,同时,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连贯、自然,我们也研究了例题之间的过渡环节,尝试找到更加恰当的处理方法。那次研究之后我们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根据自己的想法修改了教案。前几天我们工作室又在活动中上了这节课,这次上课的是我,由于事先准备的不够充分课堂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上次研讨过还需要改进的问题,也有这次上课出现的新问题。课后工作室的成员给了我很多的很好的建议,我根据好的建议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下面我来具体的说一说。

  1、情境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是《倍数和因数》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倍数和因数的依存关系,我课上用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例子,也用了我是老师,他们是学生的例子。但这两个例子对于本课的教学或许没有太多的意义,好像不能让学生明确感受出倍数的因数的依存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去掉,直接进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2、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本课是想通过用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活动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再用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课堂中我直接让学生进行操作,两人小组活动,试着摆一摆,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在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摆法,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再让学生有序地说一说,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再有一道具体的算式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用我们过去学*的乘法算式中的乘数乘乘数等于积过渡到倍数和因数,再让学生说一说其他两道乘法算式。说完后再给学生一个提醒,并让学生再根据出示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和谁是谁的因数,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算式,并说一说。

  3、找一个数的倍数。这应该时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而我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个重要的部分一带而过,可以看出来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掌握找倍数的方法的。所以我在思考这一难点该如何突破?是不是应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办法,多说一说,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自己用来找倍数的方法,这样多种方法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对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快速简单的找法。在教学的时候,同时注培养学生有序写出倍数,注意倍数书写的格式等意识,可以比较有序的找和无序的找,让学生自己感受有序的好处,学生有了有序地找的基本方法后,在进行练*的时候也会选择刚才优化过的好的方法进行练*。

  4、找倍数的特征。在完成找一个数的倍数之后,我们可以直接出示3,2,5的倍数是哪些,让学生观察三个倍数,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放手让学生去找或许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来,但如果给好具体的问题,可能会限制一些学生的思考。如果学生在观察时没有发现我们所想要总结的特征,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观察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最大的倍数和倍数的个数等。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找,我们要相信他们藕能力做到。

  5、课堂常规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我应先确定好小组的具体分配,以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找不到合作的对象,如果上课之前具体的分好了,小组讨论的效率会高很多。在上课时,我要少说,把更多说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相信学生,不要怕学生不会,而给出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和因数,从而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以及倍数和因数的特征。

  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因此为了让乏味变成有味,在课开始之前,跟同学们讲了韩信点兵的故事,从一个同余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告知学生所用知识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很大关联,引导学生认真学好本节课的知识。

  在教授倍数和因数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不同形状下所得到的不同乘法算式,通过这些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并且让学生自己想一道乘法算式,让同桌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从学生的自身素材去理解概念,使学生对新知识印象更深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数和因数。但是,在这一环节中,由于紧张,忘记让学生从“能不能直接说3是因数,12是倍数”这一反例中体会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以致到后面做判断时出现很多同学认为“6是因数,24是倍数”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将教材中先教找一个数的倍数改成先教找一个数的因数,也正因为找一个数的`因数比较有难度,所以,我先让学生根据之前例题中的三个乘法算式来说一说12的因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来找,并且初步让学生感受有序的思想,给学生一个方法的认知。为了让学生得到反思,在找的过程中,请学生互评,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请学生自己纠正,在错误中产生反思意识,从而能够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课堂机智将其很好的转化成学生所需达到的目标,以致跟预设的效果不一致,学生没有很充分地得到反思。并且对于课堂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处理得还不够到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契机,今后,我会不断完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孩子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用“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学生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本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二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帮助孩子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2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内容较为抽象,为让学生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在学*《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时,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情景图引出乘法算式2×6=12,让学生在多说中体会、理解乘法算式中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学生在交流中轻松地理解了两数之间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出12的所有因数,让孩子感受到用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为后面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

  二,引导孩子在自主探究中学*新知

  在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让孩子们动脑思考,小组合作中探究方法,孩子们想出的方法很多,充分发挥了他们智慧,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中优化了方法,孩子们在体验中逐步掌握了方法,学得深刻,方法熟练。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脑思考、观察,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学*中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总结概括一些概念,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觉得这局部内容同学初次接触,对于同学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尤其对因数和倍数和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过捕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和小朋友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用“ 我和谁是好朋友”这句话来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谁的好朋友”,“谁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我是好朋友”。同学对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下面几个细节来协助同学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一是教材虽然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动身,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实质上任是以“整除”为基础。所以我上课时特别注意让同学明白什么情况下才干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我举了一些反例加以说明。二是要同学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三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可以说“15是3的5倍”,也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协助小朋友们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同学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不会模糊了。

  我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人教版教材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人教版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下的改动,让学生用24张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算式就不仅限于乘法,有个别学生写了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因为现在我班也有个别学生在学*奥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由于这节的概念较多,因此有不少是由老师直接告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如让学生思考:你觉得4和24、6和24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当学生认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24是4的倍数,那反过来4和24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24是4的倍数,反过来4就是24的因数,接下来就是6和24的关系,同学们都争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

  ①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

  ②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

  通过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比老师给予有效得多。学生就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了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与老教材比较有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教材按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的顺序安排,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是按操作—乘法—倍数和因数的顺序编写,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建立在直观模型之上。教材的变化呼唤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笔者四次执教该课,对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作了微调处理并重视与学生*等对话,最终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例3中36的因数如何书写?

  第一次试上时我采用了从小到大依次书写的方法,第二次试上时我采用了一对一对书写的方法:1、36,2、18,3、12、4、9、6。第一种方法便于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但书写时比较麻烦;后一种方法书写起来比较方便,但由于因数不是按大小顺序排列,所以不利于学生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后面的教学中我对写法作了微调处理:即一对一对书写,但是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既注重了顺序,也兼顾了方法,且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2.到底要让学生发现什么?

  在教学完例2、例3及其各自的“试一试”后,教材都呈现问题:“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发现教材上揭示的几条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特征就行了,但我认为,发现的结果不应完全局限于教材上揭示的几条特征。因为发现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是学生通过经历、观察、猜测、概括等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由的、开放的。我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微调处理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对于学生的观点只作最后的评判,并选择几条正确的结论揭示在黑板上(当然包括教材中的结论)。事实证明,这样的微调处理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3.“有限”和“无限”的结论怎样呈现?

  让学生认识“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和“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教材是分开编排的,即在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后学*前者,在学*完找一个数的因数后再学*后者。我认为在学生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以后,结合板书比较,学生对“有限”和“无限”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学的过程也更加顺畅。实践证明,这一微调处理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与学生*等对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问答式教学,学生大多以被动的方式接受学*,很难自己确定思考的方向;有时问答的频度过高,不利于学生对问题作深度思考。对话的教学方式则不然。当学生进入对话状态时,他们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对问题的认识易于走向深入。现记录学生观察36、15和16这三个数的因数后的对话。

  生:我认为双数的因数中都有2。

  师:真聪明!

  生:我发现双数的因数是成对成对出现的,而单数的因数个数也是单数。

  生:我认为不对,因为单数15的因数个数是4个,4是双数。

  生:单数的因数全部是单数。

  师:是吗?大家再找个单数,写出它的所有因数,看看他的发现是否正确。

  学生验证检查后,发现是正确的`。我及时地表扬了这个学生。

  生:我发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

  师:真了不起,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再看看一个数的因数中1的大小怎样?

  生:最小。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几?

  生: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生: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自己。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共同作出肯定的评价。

  师: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自己,这句话,我们又可以说成,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本身。

  生:老师,我还发现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又是它的倍数。

  学生的精彩发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想这与教学中*等的对话氛围是分不开的。首先,我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等的话语地位上,用“仰视”的姿态去欣赏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心理放松,敢想敢说。其次,绝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不管学生的发现在不在点子上,只要他有观点要表达,都要让他把话说完。再次,不失时机地通过鼓励和表扬等方式肯定学生的对话成果,即使认识上有错误,也要肯定他敢于发表观点的勇气。最后,为使对话紧紧围绕主题,注意及时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引导点拨不能太多,多则会经常打断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生发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后,我及时表扬他的发现“真了不起”,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看看一个数的因数中1的大小怎样”,把学生的观察引向一个数最小的因数和最大的因数。教师的适当点拨有益于对话的顺利推进,有益于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

  我发现"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掌握较好,倍数与因数的应用相当部分学生应用也比较灵活。从学生的答卷情况来看存存在问题也不少,纵观本单元的教学,从中得到的反思: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不论是新课的讲授还是知识的实际应用,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的倍数、因数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数学、应用数学问题。

  2、采用了小组合作学*的模式

  在新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以及有关倍数、因数的特征及应用以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将分类,2、3、5的倍数的特征,如何找因数,找质数等等,这些都有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索新知的起点,在小组合作学*中,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台。

  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每个知识点的建立、新知识的形成尽量让学生从已有知中识讨论、寻求,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让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4、重视新知识的应用

  每学*一个新的知识点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并且运用新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5、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到学*中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研究中来,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2)、本单元的测验卷的应用部分要求学生说明解题的理由的比较多,而学生也失分比较严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知识较薄弱,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突破这一环节。

  (3)、也出现了很多教学的困惑.如在教学中明知一小部分学生在某些知识点存在缺陷,但很难抽时间弥补及跟进。

  《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同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的,为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奠定了基础。

  本节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数学知识的学*中去,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变抽象为具体。

  二、倍数教学,发现特点。

  利用乘法算式,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这里让学生理解:

  (1)3的倍数应该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

  (2)找3的倍数是要有一定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有了找3倍数的方法,在上学生找出2和5的倍数。这样即巩固对例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倍数的特点奠定基础。

  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

  (1)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要用省略号)。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因数和倍数》数学教学反思合集5篇

  简单的内容中蕴藏着复杂的关系,由于新教材把“整除”的概念去掉,再也不提谁被谁整除,而改成借助整除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显得比较容易了,学生在学因数时,对于求一个数的因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及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感觉很清楚,明白。在学倍数时,对求一个数的倍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也认为容易简单,但有关因数、倍数的综合练*不少学生开始犹豫、混淆。如判断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少学生判断为对。练*中:18是的`倍数,个别学生选择了18、36、54……。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练*,组织学生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12的因数和倍数,写出16的因数和倍数。

  2、观察比较,会打消列问题:一个数的因数和它本身的关系,

  3、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也就是1和它本身之间的整数。为什么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多数学生较好的区分了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利用乘法算式,认识倍数的因数的意义,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某些特征。

  2、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能力,并在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3、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难点: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找全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12个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陶老师先来考考大家的语文水*,你能用“()是()的()”这样一句话来表示陶老师和你的关系吗?

  人与人之间有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你会有所发现。

  (二)认识倍数和因数

  1、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如果老师请你把这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会拼吗?能不能用一条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2、指名学生列式,提问其他学生:“你知道他是怎么摆的吗?”要求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贴出各种不同摆法:

  12×1=12

  6×2=12

  4×3=12

  4、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以4×3=12为例,12是4的倍数,那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那3也是(12的因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

  5、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2×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

  说明: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确实是12的倍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7、说一说

  (1)根据72÷8=9,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从下面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3、5、18、20、36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于倍数和因数已经掌握得不错了。不过刚才陶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这五个数中那些数是36的因数?

  其实要找36的一两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

  由于这个问题有一点难度,所以陶老师作几点说明:

  ①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

  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③想一想怎么找不重复不遗漏,如有困难可参照书本第71页。

  ④写下因数,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作业纸上更好。

  (2)学生找完后交流:你是怎么找的?怎样找不重复不遗漏?

  (3)小结: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按一定顺序,一组一组地写出36的所有因数。

  (4)完成“试一试”,然后集体交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谈话: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大家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还要研究倍数呢!你能找出3的倍数吗?想一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2)师生共同寻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