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娘教案菁选

首页 / 经典美文 / | 2023-02-27 00:00:00

蚕姑娘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蚕姑娘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蚕姑娘教案1

  《蚕姑娘》课文原文

  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

  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黄衣裳。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

  又白又嫩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胖。

  又白又胖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亮。

  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的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儿来,要盖新的房。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

  茧子里面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

  《蚕姑娘》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掌握多音字“发”(伯)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字词,会仿照例句写话,能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结合学*生字词“蚕”、“姑娘”,揭示课题

  1、出示蚕的挂图,引出课题生字教认。

  问:这是什么?(板书:蚕)出示“蚕”的字卡,学生看拼音读“cdn”。注意“蚕”字是*舌音、前鼻音。分析字形:“蚕”字是上下结构,上部是“天”,下部是“虫”。书空记字。

  问:谁知道“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蚕是一种昆虫,能够吐丝,蚕丝能织成美丽的绸缎)对,人们把“蚕”看做像一个美丽能干的姑娘,亲切地称“蚕”为“蚕姑娘”。(板书:姑娘,补全课题)

  出示“姑娘”词卡,学生看拼音读“g0 niong”。提示注意:“娘”是鼻音,不能读成帕ng。分析字形:“姑娘”两个宇都是左右结构,左部相同,都是“女字旁”;右部不同:“姑”字右部是“古”,“娘”字右部是“良”。分别书空记字。

  2、这节课我们开始学*《蚕姑娘》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蚕姑娘。

  二、初读指导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外的生字以及多音字“发”。特别注意区分、读准*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桑叶蚕卵蚕床蚕山吐丝茧子盖新房蛾从此

  (3)读顺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蚕桑叶从此瘦

  钻出换上卵茧

  (2)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及三拼音节。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桑叶:(用图或实物讲解)

  蚕卵:蚕蛾产下的子。

  蚕床:指养蚕的用具,如竹匾等(指看书上插图)。

  蚕山:(看实物或图)供蚕吐丝做茧的一束束草秆子或麦秸秆子,上尖下宽,所以叫蚕山。

  蛾:(看图)蚕的成虫。

  从此:从这时起。

  (4)抽字词卡片,让学生读。

  (5)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此:左右结构。左部“止”第一笔是长“竖”而不是短“竖”,第四笔是“提”而不是“横”;右部“匕”先写“撇”再写“竖弯钩”,两笔相连而不交叉,不能写成“七”,上部左低右高,下部齐*。

  旧:开头两“竖”长度相当,上下间隔相等,“日”框内部一“横”连左“竖”不连右“折”,底部一“横”既连左“竖”又连右“折”。

  姑:左部“女字旁”末笔改“横”为“提”,右连第三笔“撇”而不交叉;右部“古”首“横”宜收紧些,下面“口”形上宽下窄,体形稍大,使下部*稳。

  蚕:上部首笔是“横”而不是“撇”,第四笔“捺”起笔处连“横”而不连“撇”。“撇、捺”舒展,预留下部空隙写“虫”。

  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提手旁”写法同前;右部“奂”,自上而下笔画由收紧到放开,最后两笔“撇、捺”相配,支持下部*稳。

  钻:左右结构,左右宽度相等。左部“金字旁”开头两笔占位略宽,盖住下部笔画;右部首“竖”挺直,“横”画宜短,左连“竖”画,下面“口”形写法同“姑”而略大,保持下部*稳。

  娘:左部“女子旁”写法同“姑”字;右部“良”首“点”宜高,第二至四笔应横向收紧,“竖提”长而挺直,其“提”部,形成的角度略大,最后两笔,“撇”连于“捺”,共同布白于右下空隙部位。

  桑:上部三“又”呈品字形分布,上大下小,一律改“捺”为“点”;下部“木”的“横”画要长,“撇、捺”舒展,全字上收下放,保持*稳。

  盖:上下结构。上部“羊字头”开头两笔一侧“点”一撇“点”,三“横”间隔均匀,中“横”略短;下部“皿字底”体形宽扁,框里两短“竖”,分别同左右两“竖”画走势相应,而彼此对称,*分成框里三个空隙,末“横”特长,左伸右展,保持底部稳定。

  裳:上部宜纵向收紧;下部“衣”的“横”画宜短,“撇”画稍长,“竖提”偏左定位,最后的短“撇”连于长“捺”,下部四笔体形宽放,保持全字稳定。

  2、学生练*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注意第2~5自然段词句的异同。

  2、读抄词语(见文后练*3)。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默写词语。

  变成吐丝蚕姑娘吃桑叶

  换上从此暖洋洋盖新房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事?(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的时间是在天气暖洋洋的春天里)(告诉我们蚕是从蚕卵中孵出来的)(板书:卵一蚕)问:“钻出”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钻出就是爬出来的意思)

  (3)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就知道蚕是在春天从蚕卵里孵出来的。

  (4)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又黑又小)

  (板书:又黑又小)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来以后,变成黄姑娘)(板书:吃桑叶、睡、脱、醒)教师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板书: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都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_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3)小结:读了第2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

  (4)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和上面第2自然段的语句基本相同,但有几个词语换了,谁能说一说?(“又黑又小”换成“又黄又瘦”;“黑”换成“黄”,“黄”换成“白”)这反映了什么情况?(反映了蚕姑娘在不断生长)(板书:又黄又瘦)还有什么词语换了?(“就”换成“又”)

  谁能说说“就”和“又”表示的不同意思?(表示两个不同动作接连发生用“就”;表示某个动作的重复发生用“又”)对,这里用“又”表示第二次蚕眠的情况是恰当的。

  (3)齐读第3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

  4、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两个自然段和上面第3自然段相比,谁能说说哪些语句不同?(“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板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

  (3)齐读第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情况。

  三、指导背诵

  看提示(写在小黑板上)背诵第2、3自然段。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______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______衣裳。醒了,醒了,变成______姑娘。(每空依次在上下填两个字,下同)

  2、看提示背诵第4、5自然段。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四、课堂作业

  朗读、练*背诵第l-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

  指名背诵第1-5自然段。

  二、继续细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因为蚕眠有四次,这是蚕的生长特点,所以必须特别写明)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

  (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茧子又白又亮,长圆形,很好看)

  (3)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

  (蚕没有再睡,就不能说“醒了”;蚕结茧子好比盖新房,茧子结成,好比新房盖成,所以要写“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要读出喜悦的语气来)请你把这句读一下。(学生读)

  (4)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板书:吐丝结茧)

  (5)齐读第6自然段。

  2、第7自然段。

  (1)指名读。

  (2)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做蚕蛹。(板书: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里的蛹是慢慢在变化,逐渐长出两对翅膀来,所以不能写“一动也不动”)

  (3)“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板书: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抑苗子I-I,/4:~”斩帛”;士田烟嫱n夺Z右茁辟㈠柞“并下宙”_徂会括而有趣。请看第31页上面的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4)看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

  (5)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内容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填空练*,概括课文。

  从_____里钻出来的又_____又_____的蚕姑娘,一共睡了_____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二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三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四次身体一天天_____。它吐_____结_____,最后_____开了窗,飞出了_____姑娘。

  3、齐读完成填空后的.这段话。

  四、课堂练*

  1、读句子,初步认识句子的并合(课后练*4)。

  这里有两组句子,每组三句话,要求我们读一读。初步懂得怎样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

  (1)各人自读,体会。

  (2)指名读第一组三句话。

  (3)谁能说说怎样把第一、二两句并成第三句的?(把一、二两句连起来,把第一句未了的句号改为逗号,把第二句开头的“蚕姑娘”去掉,这就并成了第三句)

  第二组三句话的练*方法同此。

  2、背诵第6、7自然段。

  (1)利用押韵的字引背。(押韵的字写在小黑板上:娘、上、由主._白¨向宙_白、

  (2)分两个大组,一组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评议。

  (3)各人自背。

  (4)指名背诵。

  3、背诵全文。

  (1)全班背诵。

  (2)指名背诵。

  4、书面作业。

  (1)扩词。

  蚕( )( )( )( )

  换( )( )( )

  丝( )( )( )

  (2)照样子,写词语。

  例:暖洋洋红通通黑白绿亮

  板书设计:

  蚕姑娘吃桑叶、睡、脱、醒(蚕眠)

  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吐丝结茧

  《蚕姑娘》教学反思

  上《蚕姑娘》一课时,我从蚕开始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有学生说:蚕最后可以变成蚕蛾。我说对的。有学生说:蚕吃的是桑叶。我说说得真好。有学生说:蚕会吐丝结茧。我说:你知道得真多。有学生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我说完全正确。

  我看看没有学生举手发言了,就对同学们说:谁能把刚才四位同学说的四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具体说说你对蚕的了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了不起,但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能否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有条理地说。此时,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它靠吃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在备课时,我仅仅想通过教师的简要介绍来让学生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有个念头,何不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看看学生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条理,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暴露出来,此时教师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按一定顺序重新理顺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蚕姑娘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蚕生长的整个过程及生长过程的几次变化。

  2、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蚕卵、桑叶、衣裳、又白又嫩、渐渐、又白又胖、新房、茧子、一声不响等词语的意思。

  3、会仿照例句用渐渐写话。

  4、能通过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字词,会仿照例句写话,能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

  难点:

  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理解姑娘、桑叶、茧子等词的意思。

  2、步理解课文。理清层次,了解茧生长的整个过程。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蚕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

  2、揭题:教学蚕,想一想,为什么叫它蚕姑娘呢?

  1)、出示一块丝巾,这块丝巾漂亮吗?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谁知道这块又软又滑的丝巾是用什么织成的?

  2)、出示课题:12、蚕姑娘

  教学生字蚕,读准字音。

  3、你知道关于蚕姑娘哪些知识?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课文中讲了蚕姑娘一些什么事?

  2、听后交流。

  三、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学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2、反馈自学情况。

  音:卵、床、裳、嫩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巩固练*。

  1、认读生字新词。

  2、给生字扩词找朋友。

  3、课堂作业:抄写生字,特别是注意嫩右边与赖字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15自然段,了解蚕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能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蚕的`变化。理解蚕床、渐渐等词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

  3、会仿照句子用渐渐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完成课后第一题,按要求写笔画。

  二、学*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蚕卵,(蚕姑娘产下的卵)。

  2、齐读这一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从哪里读懂的?(春天,从蚕卵里钻出来。)

  三、学*课文的第25自然段。

  1、蚕姑娘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课文25自然段。

  读完后用的蚕姑娘来说一说,还可以AABB的蚕姑娘,或蚕姑娘是来说一说。

  2、蚕姑娘真奇怪,为什么有的说是又黑又小,有的说是又白又胖的呢?

  3、课文中哪段写又黑又小的黄姑娘,哪段写又黄又瘦的白姑娘,哪段又是写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胖又白又亮的蚕姑娘?指名读,共换了几次衣服?(四次)。[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眠我们叫它头眠、二眠、三眠、大眠]

  4、学*第一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课文,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做了些什么?用波浪线划出表示动作的词。

  ⑵、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蚕的变化。

  ⑶、质疑问难,理解蚕床等词的意思。[蚕床就是蚕匾](说问读)

  ⑷、指导朗读。

  5、学*第二次换衣服。

  ⑴、按上面的方法自学。

  ⑵、交流。

  6、学*第三、四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4、5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在写法上与前两段不同,划出来。

  ⑵、理解渐渐长胖和渐渐长亮中的渐渐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

  ⑶、齐读4、5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第三题。

  2、用渐渐写一句话。(完成课后第4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课文6、7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

  2、朗读课文。

  3、知道穿、新、嫩、瘦、吞等词的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穿--( ) 新--( ) 嫩--( )

  瘦--( ) 黑--( ) 晴--( )

  2、我们知道蚕姑娘在蚕床上经过四次睡眠,身体渐渐发亮,那么睡了四次的蚕姑娘还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呢?

  二、学*第6段。

  1、看课件后读课文,思考:蚕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重点理解蚕山,盖间新房。

  ⑴、看课件理解蚕山。

  ⑵、在课件的画面中找找,哪些是蚕姑娘盖的新房?蚕姑娘的新房是用什么盖的?盖间新房究竟是指什么?

  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

  三、学*第7段。

  1、字句: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开了窗是什么意思?天窗在哪儿?

  2、看图:说说蛾姑娘在干什么?(产卵)告诉学生:蛾姑娘把卵产在蚕纸上,产完卵就死去了。

  3、指导朗读,变了、变了作重点指导。

  四、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总结: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丝,织绸。我国栽桑养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

  3、完成课后作业题。

  板书: 12、蚕姑娘 ABAC

  卵 又黑又小

  又白又胖

  蚕 蛾 又黄又瘦

  茧

蚕姑娘教案3

  教学过程:

  一、 复*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完成课后第一题,按要求写笔画。 (齐读课文)

  二、 学*第1自然段。

  1、 自由读这一段,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蚕卵”,(蚕姑娘产下的卵)。

  2、 齐读这一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从哪里读懂的?(春天,从蚕卵里钻出来。) (第一自然段后置,先学2——7自然段)

  三、 学*课文的第2—5自然段。

  1、 蚕姑娘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课文2—5自然段。 读完后用“ ”的蚕姑娘来说一说,还可以“AABB”的蚕姑娘,或蚕姑娘是“ ”来说一说。

  2、蚕姑娘真奇怪,为什么有的说是又黑又小,有的说是又白又胖的呢?

  3、 课文中哪段写又黑又小的黄姑娘,哪段写又黄又瘦的白姑娘,哪段又是写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胖——又白又亮的蚕姑娘?指名读,共换了几次衣服?(四次)。[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眠”我们叫它头眠、二眠、三眠、大眠]

  反思:学生们对于蚕姑娘的生长过程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又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蚕姑娘睡了四觉,换了四次衣服的过程要细致处理,而像“头眠”之类的专业性较强的词汇就不需要出现,来干扰学生的思维了。

  3、学*第一次换衣服。

  ⑴、 自由读课文,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做了些什么?用波浪线划出表示动作的词。

  ⑵、 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蚕的变化。

  ⑶、 质疑问难,理解“蚕床”等词的意思。[蚕床就是蚕匾](说—问—读)

  ⑷、 指导朗读。

  反思:第一次睡觉,第一次换衣服是个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体会的部分。因为,之后的几个自然段和这个自然段的结构极为相似。学好了这一段,后面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了。且对于降低本课课文的背诵难度也是大有裨益的。

  4、学*第二次换衣服。

  ⑴、 按上面的方法自学。

  ⑵、 交流。

  5、 学*第三、四次换衣。

  ⑴、 自由读4、5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在写法上与前两段不同,划出来。

  ⑵、 理解“渐渐长胖”和“渐渐长亮”中的'“渐渐”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

  ⑶、 齐读4、5自然段。

  6、 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反思:用图示、提炼重点词的方法来把2——5自然段的内容联系起来学*,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背诵,则事半功倍。

  三、学*第6段。

  1、 看课件后读课文,思考:蚕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 重点理解“蚕山”,“盖间新房”。

  (1) 看课件理解“蚕山”。

  (2) 在课件的画面中找找,哪些是蚕姑娘盖的新房?蚕姑娘的新房是用什么盖的?“盖间新房”究竟是指什么?

  3、 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

  四、学*第7段。

  1、 字句: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开了窗”是什么意思?“天窗”在哪儿?

  2、 看图:说说蛾姑娘在干什么?(产卵)告诉学生:蛾姑娘把卵产在蚕纸上,产完卵就死去了。

  3、 指导朗读,“变了、变了”作重点指导。

  4、 总结: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丝,织绸。我国栽桑养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

  五 、总结,练*。

  1、理清文章的顺序,理解蚕的生长演变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反思:春蚕每到春天,都会如此地睡觉、换衣,而这种行为是为了人类的无私奉献。因为学生们曾经背诵过李商隐的《无题》,结尾处,点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名句,更为升华了本课的主题。

  反思:二年级写话训练的难度和进度该如何把握才好?

  二年级语文的教材上,明确为写话训练的项目屈指可数。可是,二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又是非训练不可!那么,在完成手上的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在不增添学生的学*负担的前提下,如何把握二年级写话训练的难度和进度呢?

  其实,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有经验,一般,我们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就开始渗透写话训练了。二年级,可以控制在一周一次的训练量为宜。当然,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要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点,要结合教材上的可写内容,也要联系生活实际来安排学生们的写话主题。

  初级阶段时,学生们能围绕主题写出一段(四五句即可)通顺、连贯、有意思的话就可以了。根据学生们完成的质量和提高的速度,在慢慢提高要求之后,学生们可以写出一段(九十句)或者安排出几个自然段来。在保证了量的基础上,再来教会学生们使用些学过的比喻句、拟人句以及成语之类的,丰富文章的内容,提高写话的质。

  如此坚持下来,到了三年级,学生们就不会为了写作文而烦恼了。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坚持”

蚕姑娘教案4

  一、看图介绍,导入新课。

  二、练*检查,读通课文

  (1)出示文中去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

  (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师评价。

  (3)指名一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自我评价。

  (4)指名一桌学生读第四、五自然段,学生评价。

  (5)男小朋友齐读第六、七自然段,女小朋友评价。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播放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认识“蚕卵”,直接感受“蚕卵里钻出蚕姑娘”的情景。

  (3)读后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蚕是在奏从蚕卵里钻出来的。

  2、第二~五自然段。

  (1)课件出示各阶段照片,生动形象地演示蚕生长的过程及形态变化。

  (2)讨论蚕的形态变化及生长过程。

  (3)自由谳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4)比较四、五自然段的异同,并仔细观察蚕姑娘“发胖—发亮”的变化。

  (5)谁能不看书,把四、五自然段蚕姑娘的变化说一说?

  (6)连读二~五自然段,把蚕姑娘的四次变化在脑子里想一想。

  3、第六~七自然段。

  (1)指名读六~七自然段,播放录象。

  (2)把看到变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各自边读边在脑中重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3、信息时代给孩子们带来了崭新的广阔天地。去网上资料库游一游,风光无限好,让人感觉如跳出了井底的青蛙,眼前豁亮。实践出真知,当回小蚕农,记上一些见闻感受,书本上学不来和知识又会带来惊喜连连。

蚕姑娘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4次蚕眠的情况,了解蚕的成长过程。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抓住段落特点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检查词语

  瘦小 蚕卵 茧子 蛾子 蚕姑娘 旧衣裳 暖洋洋

  又黑又小 又黄又瘦 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谁还能再说几个像“又黑又小”这样的词语?(指名说,师板书)

  2、指名分段读课文。

  问: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蚕睡了四回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

  1、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是在什么时候?(春天)

  春天的天气怎样?(练读“暖洋洋”)

  ▲春天天气暖了,春蚕迫不及待的要从蚕卵里出来,句中用了一个什么动词(字)?【钻】

  ▲从“钻”这个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看,这就是蚕卵,什么时候才能从里面钻出蚕姑娘呢?让我们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读:春天天气——

  2、刚钻出来的蚕姑娘又黑又小,长长变得又黄又瘦,再长长就变得又白又嫩,再长就变得又白又胖。这说明蚕姑娘在一天天的长大,那它们是怎样逐渐长大的呢?我们小朋友自己先读一读第2到第5小节。

  ▲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又黑又小)【板书:又黑又小】

  读第二小节,告诉老师蚕姑娘出来以后做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二段第一句)

  圈出这一句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指名学生说师板书;吃 睡 脱)

  看到蚕姑娘有着这些变化并醒来,孩子们特别激动,他们情不自禁的喊道(出示第一段中第二句并引读——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师板书:醒 变

  ▲师指着板书讲:蚕姑娘像这样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最后醒来变成黄姑娘,这样的一个过程蚕就蜕一次皮。蚕蜕皮用书上的话说就叫换——衣裳。

  ▲多有趣的变化呀!谁能读出蚕的变化和其中的惊喜呢?(指名读)

  齐读。

  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说说蚕第一次蚕眠的过程呢?出示:

  ( )的蚕姑娘,( )了几天桑叶,就( )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 )下( )衣裳。醒了,醒了,变成( )姑娘。(指名两位同学说后全班齐说)

  3、第一次蚕眠,黑姑娘变成了黄姑娘,那蚕的一生要蚕眠几次呢?下面请大家读一读第二次蚕眠的情景。

  我们再来和第一次比较一下,看有了哪些变化?

  ▲出示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进行比较。

  这两次蚕眠有什么不同处呢?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又黄又瘦 脱(黄) 白

  出示填空,指名同学补充完整。

  ( )的蚕姑娘,( )了几天桑叶,又( )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 )下( )衣裳。醒了,醒了,变成( )姑娘。

  ▲师:第一和第二次的蚕眠蚕姑娘做的事情基本相同,但身体的颜色却发生了变化。那第三次和第四次蚕眠,又和前两次有什么不同呢?下面小组间先来讨论学*这两个问题:

  ①找出第三次蚕眠和前两次不同的地方。

  ②比较第三次和第四次蚕眠,找出这两次的不同处。

  指名同学回答,师板书:

  又白又嫩 脱旧换新 发胖

  又白又胖 脱旧换新 发亮

  ▲根据板书,指导学生背诵第三第四自然段。

  师小结:这几个自然段虽然较长,但是要背诵还是非常容易的,因为很多地方说的都是一样的,只有几处有点改动,只有记住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就可。下面让我们捧起书一起来读一读描写蚕眠的四个自然段。(齐读2到5自然段)

  4、经历过四次蚕眠的`蚕姑娘,又要做什么了呢?下面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六小节。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

  蚕上山——吐丝——结茧

  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蚕山”和“要盖新的房”

  “新的房”指的是茧子,此处把茧子比作新房。

  ▲结了茧以后的蚕姑娘就躲在茧里面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怎么样?(茧子开了窗)

  “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呢?(茧子上面的小洞,蛾姑娘就是从这小洞里飞出来的)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让我们通过朗读一起来感受一下蚕姑娘变成蛾姑娘的过程。

  蛾姑娘飞出来后,产下蚕卵,几天之后便会死去。虽然蚕姑娘一生吃的只是桑叶,但它吐出的丝却可以织成美丽的绸缎(出示美丽的绸缎),所以古人早就用这样一句话来称赞它——春蚕到死丝方尽

  ▲下面我们小朋友一起通过朗读来赞美一下蚕姑娘吧(齐读课文)

  三、练*

  1填空。

  从( )钻出来又( )又( )的蚕姑娘,一共睡了( )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 )又( );第二次变得又( )又( );第三次变得又( )又( );第四次身体一天天( )。它吐( )结( ),最后( )开了窗,飞出了( )姑娘。

  2、课后第四小题。

蚕姑娘教案6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掌握多音字"发"(伯)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挂图、生字卡片。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结合学*生字词"蚕"、"姑娘",揭示课题

  1.出示蚕的挂图,引出课题生字教认。

  问:这是什么?(板书:蚕)出示"蚕"的字卡,学生看拼音读

  "cdn"。注意"蚕"字是*舌音、前鼻音。分析字形:"蚕"字是上下结构,上部是"天",下部是"虫"。书空记字。

  问:谁知道"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蚕是一种昆虫,能够吐丝,蚕丝能织成美丽的绸缎)对,人们把"蚕"看做像一个美丽能干的姑娘,亲切地称"蚕"为"蚕姑娘"。(板书:姑娘,补全课题)

  出示"姑娘"词卡,学生看拼音读"g0 niong"。提示注意:"娘"是鼻音,不能读成帕ng。分析字形:"姑娘"两个宇都是左右结构,左部相同,都是"女字旁";右部不同:"姑"字右部是"古","娘"字右部是"良"。分别书空记字。

  2.这节课我们开始学*《蚕姑娘》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蚕姑娘。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外的生字以及多音字"发"。特别注意区

  分、读准*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桑叶

  蚕卵 蚕床 蚕山 吐丝 茧子 盖新房 蛾 从此

  (3)读顺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蚕 桑叶 从此瘦

  钻出 换上 卵 茧

  (2)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舌音、翘舌音、前鼻音

  及三拼音节。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桑叶:(用图或实物讲解)

  蚕卵:蚕蛾产下的子。

  蚕床:指养蚕的用具,如竹匾等(指看书上插图)。

  蚕山:(看实物或图)供蚕吐丝做茧的一束束草秆子或麦秸秆

  子,上尖下宽,所以叫蚕山。、

  蛾:(看图)蚕的成虫。

  从此:从这时起。

  (4)抽字词卡片,让学生读。

  (5)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此:左右结构。左部"止"第一笔是长"竖"而不是短"竖",第四笔是"提"而不是"横";右部"匕"先写"撇"再写"竖弯钩",两笔连而不交叉,不能写成"七",上部左低右高,下部齐*。

  :开头两"竖"长度相当,上下间隔相等,"日"框内部一

  "横"连左"竖"不连右"折",底部一"横"既连左"竖"又连右"折"。

  姑:左部"女字旁"末笔改"横"为"提",右连第三笔"撇"而不交叉;右部"古"首"横"宜收紧些,下面"口"形上宽下窄,体形稍大,使下部*稳。

  蚕:上部首笔是"横"而不是"撇",第四笔"捺"起笔处连 "横"而不连"撇"。"撇、捺"舒展,预留下部空隙写"虫"。

  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提手旁"写法同前;右部

  "奂",自上而下笔画由收紧到放开,最后两笔"撇、捺"相配,支持下部*稳。

  钻:左右结构,左右宽度相等。左部"金字旁"开头两笔占位略宽,盖住下部笔画;右部首"竖"挺直,"横"画宜短,左连"竖"画,下面"口"形写法同"姑"而略大,保持下部*稳。

  娘:左部"女子旁"写法同"姑"字;右部"良"首"点"宜高,第

  二至四笔应横向收紧,"竖提"长而挺直,其"提"部,形成的角度略大,最后两笔,"撇"连于"捺",共同布白于右下空隙部位。

  桑:上部三"又"呈品字形分布,上大下小,一律改"捺"为"点";下部"木"的"横"画要长,"撇、捺"舒展,全字上收下放,保持*稳。

  盖:上下结构。上部"羊字头"开头两笔一侧"点"一撇"点",三"横"间隔均匀,中"横"略短;下部"皿字底"体形宽扁,框里两

  短"竖",分别同左右两"竖"画走势相应,而彼此对称,*分成框里三个空隙,末"横"特长,左伸右展,保持底部稳定。

  裳:上部宜纵向收紧;下部"衣"的"横"画宜短,"撇"画稍长,"竖提"偏左定位,最后的短"撇"连于长"捺",下部四笔体形宽放,保持全字稳定。

  2.学生练*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注意第2~5自然段词句的异同。

  2.读抄词语(见文后练*3)。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默写词语。

  变成 吐丝 蚕姑娘 吃桑叶

  换上 从此 暖洋洋 盖新房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事?(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的时间是在天气暖洋洋的春天里)(告诉我们蚕是从蚕卵中孵出来的)(板书:卵一蚕)问:"钻出"是什么

  意思?(在这里,钻出就是爬出来的意思)

  (3)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就知道蚕是在春天从蚕卵

  里孵出来的.。

  (4)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又黑又小)

  (板书:又黑又小)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来以后,变成黄姑娘)(板书:吃桑叶、睡、脱、醒)教师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板书: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都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色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3)小结:读了第2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在生长中开始阶

  段的情况。

  (4)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和上面第2自然段的语句基本相同,但有几

  个词语换了,谁能说一说?("又黑又小"换成"又黄又瘦";"黑"换成"黄","黄"换成"白")这反映了什么情况?(反映了蚕姑娘在不断生长)(板书:又黄又瘦)还有什么词语换了?("就"换成"又")

  出示:{:{登::

  谁能说说"就"和"又"表示的不同意思?(表示两个不同动作接连发生用"就";表示某个动作的重复发生用"又")对,这里用"又"表示第二次蚕眠的情况是恰当的。

  (3)齐读第3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

  4.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两个自然段和上面第3自然段相比,谁能说说哪些语

  句不同?("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板书: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

  (3)齐读第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情况。

  三、指导背诵

  L看提示(写在小黑板上)背诵第2、3自然段。

  又--又--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衣裳。醒了,醒了,变成--姑娘。(每空依次在上下填两个字,下同)

  2.看提示背诵第4、5自然段。

  又--又--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四、课堂作业

  朗读、练*背诵第l-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

  指名背诵第1-5自然段。

  二、继续细读课文(第6、7自然段) ,

  1.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因为蚕眠有四次,这是蚕

  的生长特点,所以必须特别写明)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

  (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茧子又白又亮,长圆形,很好

  看)

  (3)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

  (蚕没有再睡,就不能说"醒了";蚕结茧子好比盖新房,茧子结成,好比新房盖成,所以要写"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要读出喜悦的语气来)请你把这句读一下。(学生读)

  (4)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

  情况。(板书:吐丝结茧)

  (5)齐读第6自然段。

  2.第7自然段。

  (1)指名读。

  (2)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蚕蛹。(板书: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里的蛹是慢慢在变化,逐渐长出两对翅膀来,所以不 能写"一动也不动")

  (3)"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

  蚕蛾(板书: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

  抑苗子I-I,/4:~"斩帛";士田烟嫱n夺Z右茁辟㈠柞"并下宙" *徂会括

  而有趣。请看第31页上面的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

  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

  来)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4)看31页上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

  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

  (5)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内容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填空练*,概括课文。

  从--里钻出来的又--又--的蚕姑娘,一共睡了--次,

  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又--;第二次变得又--

  又--;第三次变得又--又--;第四次身体一天天--。它吐

  --结--,最后--开了窗,飞出了--姑娘。

  3.齐读完成填空后的这段话。

  四、课堂练*

  1.读句子,初步认识句子的并合(课后练*4)。

  这里有两组句子,每组三句话,要求我们读一读。初步懂得怎

  样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

  (1)各人自读,体会。

  (2)指名读第一组三句话。

  (3)谁能说说怎样把第一、二两句并成第三句的?(把一、二

  两句连起来,把第一句未了的句号改为逗号,把第二句开头的"蚕姑娘"去掉,这就并成了第三句)

  第二组三句话的练*方法同此。

  2.背诵第6、7自然段。

  (1)利用押韵的字引背。(押韵的字写在小黑板上:娘、上、

  由主.*白¨向宙*白、

  (2)分两个大组,一组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评议。

  (3)各人自背。

  (4)指名背诵。

  3.背诵全文。

  (1)全班背诵。

  (2)指名背诵。

  4.书面作业。

  (1)扩词。

  蚕( )( )( )( )

  换( )( )( )

  丝( )( )( )

  (2)照样子,写词语。

  例:暖洋洋 红通通 黑 白 绿 亮

蚕姑娘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蚕、床、脱、旧、胖、吐、茧、卵、桑、裳、嫩、渐、蛾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蚕的一生。

  教学重点:

  学*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正确书写卵、桑、裳、嫩、蛾、渐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蚕的一生。

  教学过程:

  一、揭题、教学生字。

  1、出示蚕的.图画

  今天,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是什么呀?(蚕)

  2、出示生字蚕

  请小朋友把这个字的音读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古时候的人们把蚕称作天虫蚕能吐丝结茧织成美丽的丝巾。我们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宝宝而这里小作者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姑娘谁亲切叫它一声?(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它一声蚕姑娘(齐读)

  3、蚕姑娘非常可爱,我们先来听一听课文录音。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很多同学都了解蚕,有的同学可能还养过蚕,对蚕感到很亲切,相信读了课文,你会更喜欢蚕。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反馈:〈1〉出示词语(带拼音)

  蚕卵桑叶蚕床脱下蛾姑娘又白又嫩

  茧子渐渐长胖吐出旧衣裳又黄又瘦

  老师把带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了,请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如果有读错的,请你帮他纠正一下。重点朗读词语蚕卵又白又嫩旧衣裳蚕床

  〈2〉、请你再看看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哪个难写而你又用好办法记住了,请你介绍一下。重点指导卵的笔顺(指名说教师板书书空学生在作业

  本上写一个)

  四、读准了生字词语,现在我们来读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挑选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3、反馈、评议。要求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评的重点就是上面两方面。

  可作如下点评:

  〈1〉你一个字都没读错,真行啊!

  〈2〉这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你再读一遍。

  〈3〉你读得太心急了,把字给丢了,慢慢来再读一遍。

  〈4〉你这一小节没读好,没关系,你可以请同学帮你读。

  当学生读第六小节时,教师板书茧。读第七小节时板书蛾

  五、刚才小朋友经过认真地读课文,了解了从蚕卵里钻出了蚕姑娘,蚕姑娘又变成了茧子,茧子变成了蛾姑娘,你对哪部分最感兴趣,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读。

  (1)自由准备

  (2)抽四人小组赛读。(2组)

  (3)你们看,这就是蚕的一生。(课件出示图画)你记住了吗?

  (4)拿出课堂作业

  本,填一填。反馈、校对

  六、小结

  蚕姑娘从卵转变为茧再转变为蛾,它们是怎样渐渐变化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七、板书设计

  蚕

  卵

  茧

  蛾

蚕姑娘教案8

  教学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4个只识字;

  2.读通课文,了解蚕生长的自然常识;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蚕生长的不容易,以及它对人类的贡献,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课外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解读课题

  认识“蚕”(出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生字词;

  2.指名读,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词语分类),齐读古诗。

  蚕姑娘又黑又小换上

  蚕卵又黄又瘦旧衣裳

  蚕叶又白又嫩漂亮

  蚕床又白又胖

  蚕茧

  盖新房

  蛾姑娘

  4.分段读课文

  三.解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理清条理——“蚕卵、蚕、蚕茧、蛾”怎样排序?

  2.引读全文:蚕卵——1自然段

  蚕——2-5自然段

  蚕茧——6自然段

  蛾——7自然段

  3.读通全文——认清蚕各个生长时期的身体特点(贴词语游戏

  词语:又黑又小

  又黄又瘦

  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4.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四.认读生字,齐读全文,巩固复*

  五.游戏表演——“蚕的一生”

  六.指导朗读——了解蚕的.每次蜕变都不容易,最后却把自己奉献给了人类

  七.引导背诵

  八.学*生字

  1.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老师重点指导:桑、盖的书写

  4.学生临描,老师巡视

蚕姑娘教案9

  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4次蚕眠脱皮的现象,用“吃、睡、脱(换)、醒、变”几个动词揭示了蚕的生长规律,并从蚕的身体大小、肥瘦、颜色、光亮的变化介绍了蚕眠每个阶段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是: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

  我是这样组织教学来攻破难点的:

  (一)研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

  思考:圈出蚕的动作词。

  2、交流。

  板书:吃、睡、脱、醒、变。

  3、补充板书:

  又黑又小吃、睡、脱、醒、变黄姑娘

  4、你能看着黑板上的这些词用上“先……后……再……最后……”这些表示先后动作的词来说说吗?

  生:又黑又小的蚕先吃了几天桑叶,后睡在蚕床上,再脱下黑衣裳,醒了,最后变成了黄姑娘。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五个动作词,这个最后应该放在哪里呢?你们自己换着说一说,觉得哪种说法比较顺口?

  生尝试。

  交流。

  评议。

  结论:最后放在醒前面比较好。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又黑又小的蚕先吃了几天桑叶,后睡在蚕床上,再脱下黑衣裳,最后醒了,变成了黄姑娘。

  5、指导朗读,要求用欢快的语气读。

  6、小结学*方法:读、圈、说、读。

  (二)自学第3-5段。

  1、用学*上一段的方法步骤分组学*。

  2、讨论。

  师指名叫三个同学上来补充板书。

  见下:

  又黑又小吃、睡、脱、醒、变黄姑娘

  又黄又瘦吃、睡、脱、醒、变白姑娘

  又白又嫩吃、睡、脱、换、醒胖姑娘

  又白又胖吃、睡、脱、换、醒亮姑娘

  3、交流研读成果。

  错误情况引导:

  (1)“渐”学生当动作词有出示。

  师:这是个动作词吗?

  生没有反应。

  师:课文中在哪里?

  生读。

  师:请你给他找一个近义词。

  生:慢慢。

  生:逐渐。

  师:是动作词吗?

  生:不是。

  师:那我们应该把它去掉。

  师:你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吗?

  生:小狗渐渐长高了。

  生:我渐渐地变聪明了。

  生:小树渐渐地长成了一棵大树。

  (2)不知在后面两栏里填上什么姑娘。

  部分学生说:胖姑娘。

  部分学生说:白姑娘。

  师:填哪个比较合适?

  生:填胖姑娘,因为上面已经有了白姑娘,都是“白姑娘”就重复了。

  生:填胖姑娘好,因为课文中说“身体渐渐长胖。”

  师写上胖姑娘。

  4、说话练*。

  请你选3、4、5其中的.一段,用上“先……后……再……最后……”说话。

  (三)小结。

  1、春蚕的变化。

  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蚕的变化?

  生:开始由“又黑又小”变成了“又黄又瘦”。

  师:也就是说从什么方面?(师指着‘黑’‘黄’)

  生:颜色。

  师:还有什么方面?

  生:大小。

  生:胖瘦。

  师:还有吗?

  生没有反应。

  师:我们来看黑板,一起来读“亮姑娘”,其实文中还从光亮的变化来写了春蚕的变化。

  2、读课文的第2-5段。

  自由选择读——指名读——评读——竞赛读——齐读。

  3、作业巩固。

  写出与下面的词意思相反的词:(卡片)

  穿——()吞——()瘦——()

  新——()黑——()暗——()

  反思:

  文章中的四个自然段是极其相似的,故在教学中师带着学生研读了第2自然段,其他几段就由学生自学,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自学中给了学生充分的学*思考时间,并针对一些错误进行了耐心的引导,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读自悟。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掌握一种学*的方法,并引导在读中把自身的理解、感悟表现出来。

蚕姑娘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蚕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能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蚕的身体变化,语文-蚕姑娘(第二教时)。

  2.会正确朗读25小节。

  3.会仿照句子用“渐渐”写一句话。

  教具:

  课件、纸条、蚕的图片、磁带、表示蚕的一生变化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二人一组,认读生字

  2.会读了,认识了,那你会不会写这些字呢?(事先在黑板上贴上四个拼音)齐读拼音,让四个小朋友上台写生字。

  3.校对

  4.上堂课,我们还知道蚕姑娘(贴画)是从卵(边说边贴画)里钻出来的。

  二、教学新知

  引导:刚从卵了钻出来的蚕姑娘是怎样的?(板书:又黑又小)课文哪一小节告诉我们刚从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又黑由小的?(第二小节)

  (一)

  1.让我们自由读第二小节(出示纸条:读课文),读好了请举手。再请一位小朋友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蚕床”是什么意思?“黑衣裳”什么意思?

  2.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做了什么?(生答:……)你能动一动自己的小手吗?把这一小节中表示蚕姑娘动作的词用圆圈圈出来吗?(出示纸条:圈动词)(校对)睡前与睡后的蚕姑娘有什么区别?(出示板书:又黄又瘦)

  3.你已经知道蚕姑娘的变化了,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出示课件)来说说蚕姑娘第一次睡觉的变化吗?(出示纸条:说变化)(出示已写好的课件)请生个别读,再齐读,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蚕姑娘(第二教时)》。

  (二)睡了一次的蚕姑娘还想睡觉吗?

  1.哪一小节写了蚕姑娘第二次睡觉?(第三小节)请一位同学读第三小节

  2.圈出表示蚕姑娘动作的词

  3.(出示课件)用先吃桑叶,接着睡觉,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说它的变化?

  (三)

  1.学完二,三小节,你发现我们学*这两小节的方法一样吗?(一样)都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学*的?(先读课文,然后圈动词,最后说变化)我请一位小朋友做一下小老师,用刚才的方法来教同学们学*第四小节.

  2.师补充:这里“渐渐”什么意思?用渐渐说话(出示课件)

  把句子补充完整。

  蚕姑娘的身体渐渐

  发黄了。

  (四)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自己学*第五小节(出示课件)

  提示:1.读第五小节,读准字音2.圈出表示蚕姑娘动作的词3.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蚕的变化

  省略1,校对2,重讲3

  小总25节:

  1.学完25小节,我们知道蚕共睡了四次觉,你能看着课件,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说蚕四次睡觉的变化吗?

  2.张老师把25小节归为一个小节,请同学读,再请你找一找这一段中的反义词(胖-瘦,黑-白,旧-新,穿上-脱下)

  师说一个,生答一个,组成一对反义词,加强巩固。

  (五)

  睡了四次的蚕姑娘还有那些变化?(变茧,变蛾)边说边贴画这就是蚕的一生。

  三、巩固知识:

  1.接下来我要请同学来表演蚕的一生,(边听录音边表演)

  2.出示课件:蚕的一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

  3.齐读25小节

  布置作业:课后*题1.3.4.5

  板书设计:12蚕姑娘

  jiǎn

  茧(茧的图)又黑又小

  écán

  蛾(蛾的图)蚕(蚕的图)又黄又瘦

  luǎn又白又嫩

  卵(卵的图)又白又胖


蚕姑娘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蚕姑娘教案菁选(扩展1)

——《蚕姑娘》教学反思菁选

《蚕姑娘》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蚕姑娘》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蚕姑娘》教学反思1

  上《蚕姑娘》一课时,我从蚕开始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有学生说:蚕最后可以变成蚕蛾。我说对的。有学生说:蚕吃的是桑叶。我说说得真好。有学生说:蚕会吐丝结茧。我说:你知道得真多。有学生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我说完全正确。

  我看看没有学生举手发言了,就对同学们说:谁能把刚才四位同学说的四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具体说说你对蚕的了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了不起,但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能否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有条理地说。此时,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它靠吃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在备课时,我仅仅想通过教师的简要介绍来让学生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有个念头,何不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看看学生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条理,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暴露出来,此时教师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按一定顺序重新理顺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蚕姑娘》教学反思2

  本课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抓住蚕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让人了解了蚕的一生。

  一、树立整体意识

  段落结构的分析虽不是低年级教学的特点,但从整体把握,提纲挈领的概括能力还是要渗透在其中的。本文脉络清晰,就让让学生试着对全文进行一个梳理:卵——蚕——茧(蛹)——蛾,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循环的板书,让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了蚕的生长,对蚕的一生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注重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本文中的词语主要有两个很显著的特点,一个是ABB式的,如暖洋洋,一个是“又……又……”式,文中有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除了以上词语的积累,然后让学生找找这些词中的'规律,并再创造了很多词语,还明白: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是不可以用这样的词式来表达的,如:又大又小之类,一定要两者能在同一事物身上展示出来的。

  三、注重构段的训练

  本文的构段方式很简练,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若让学生死记硬背那就等于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个自然段相同于不同的地方,再适当板书,没花多少时间就把文章背下来了,等于正是给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探索的舞台。学生们在自读、勾画、感悟之后,每一个人对蚕姑娘的四次蜕皮都有了自己的独特印象。因此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辨析、背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在一年级时曾经全班参与养蚕活动,至今说来还是津津乐道。在课上回忆起养蚕生活的点点滴滴,找桑叶的辛劳,看着蚕逐渐长大的欣喜,蚕儿不小心死了的痛心,以及蚕的一些生活*性等。学生们都乐于表达和跟大家分享,这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的机会。

《蚕姑娘》教学反思3

  按进度,今天应该上《蚕姑娘》的第一课时了。说实在话,初读这篇文章,我并不太喜欢。可是多读几篇以后,随着对课文的理解的深入,慢慢的喜欢上的这篇课文。本文用拟人的方法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语言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符合儿童的心理。

  一上课,在学生读好课题后,我简单的抽查了孩子们预*生字的情况,一切都很顺利。接着该分段读课文了。我打算在这个环节中达成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二是结合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读第一自然段,我出示了“暖洋洋”这个词。读准这个词后,我问:“你们什么时候有这样的感觉?”第一个孩子说:“春天出太阳的`时候。上周我们还去放风筝,我觉得很舒服。”孩子们的理解是到位的。另一个孩子说:“我躺在妈妈的怀里也有这样的感觉。”呵,他把这个词理解得更到位。我抓住时机说:“难怪蚕姑娘想快点出来呀!谁再读这一段?”孩子们读得很投入,特别是“钻”字也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读二三四五自然段时,我抓两个词“蚕床”“变成”。“蚕床”这个词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是比较远的,在读完课文后,我让孩子们看图,找找哪里是“蚕床”,孩子们只要看到21页下面的图就能很快得出答案。但是并不能到此为止,我知道图上的东西也许很多孩子是没有见过的。我说:“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东西?”孩子们纷纷说开的,有的说看到外婆家用这个来晒粮食,我问:“为什么把它叫蚕床?”孩子们说,蚕姑娘在这里吃饭睡觉,当然应该叫蚕床了。第二个词语我结合课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二三四五自然段结构是比较相似的,在孩子们读完了这几个自然段后,都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样的蚕姑娘变成了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理解了“变成”这个词语。

  第六自然段中我也用结合图的办法弄清“盖新的房”,至于“一声不响”这个词,我想要留到第二课去解决了。

  反思:杨再隋老师说:“本色语文要克服杂的问题。由于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因而另一种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高林生老师也提出了语文低段教学的四个必须,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要把理解词句和课文定位在适当的程度。我觉得我节课中把目标定位于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结合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目标比较单纯。对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的理解,我定位于结合生活实际和结合课文插图进行,应该是符合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阅读教学要求的。

《蚕姑娘》教学反思4

  《蚕姑娘》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文中生动形象的插图体现了蚕不同时期的变化过程。在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图文结合,了解了不同时期的蚕的样子。对本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孩子们虽然身处农村,但他们对蚕知之甚少,仅有的知识也是在课前搜集资料获得的。这篇课文通过插图及文字介绍了蚕的一生。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蚕仍是十分的陌生,尤其是蚕床、蚕山、蚕茧。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先通过搜集资料去了解,为学*课文时降低难度。

  在新课伊始,我向学生展示了蝉的`蜕变过程。学生在欣赏时,不时发出惊叹声。抓住这个契机我问他们:“蝉的蜕变过程有谁亲眼看过,能说一说吗?”这时学生的兴趣来了,纷纷把蝉的变化说了出来。蝉的变化是他们能观察到的,在不同的时间段,它的样子也不一样。这时我再引入到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很快的接受蚕也会变化,不同的时间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样子。降低了学生感官认知的难度。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得知识。本篇课文第二自然段2——5小节有着几乎一样的结构,我选取了第二小节作为重点讲解,教给学生解读的方法,其他的小节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也能有模有样的提炼出重点信息,介绍蝉在不同时期的样子。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学生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在了解每次蚕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醒了,醒了”的兴奋,领悟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音符,对生命充满不尽的敬意。

《蚕姑娘》教学反思5

  《蚕姑娘》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科普性小文章,形象地介绍了蚕一生的四个变化:卵——蚕——蛹——蛾,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有几个小朋友家里正好养过蚕,说了不少关于蚕的知识,然后出示了四幅蚕在不同阶段的图片,再让学生用一段话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在第一课时小朋友就对蚕的生长有了深刻的了解。课文的难点是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第二到第五自然段正是向我们介绍每一阶段的特征。

  文章中的四个自然段是极其相似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总结了学法后,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学完整篇课文后,我出示了一个填空:从()里钻出来()的蚕姑娘,一共睡了()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第二次变得又();第三次变得又();第四次身体一天天()。它吐()结(),最后()开了窗,飞出了()姑娘。这样的填空,等于给孩子们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理解了课文。反复的朗读也为背诵打好了基础,三堂课下来已经有不少小朋友能全文背诵了。

《蚕姑娘》教学反思6

  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有着几乎一样的结构,连文字都大致雷同。面对这样的文章,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一味的.抓重点词,训练朗读,是肯定不行的,也是相当无味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也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找找蚕姑娘每一次蜕变,要经历哪些过程,做哪些事情,原来以为孩子会把“不吃也不动”中的吃,动也作为动词找出来,于是,我在提问的时候,多说了一句:“注意,蚕姑娘没有做的事情你可不能画进去。”这样简单的一个提示,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启发。

  最后,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找出了5个动词,疏通了文章内容。可见,老师的提问对于孩子来说有着很大的引领作用,因此,我们在预设问题,分析教材的时候,都应该多从孩子出发,多考虑,争取提出有效,实际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严密,顺利”。

《蚕姑娘》教学反思7

  一、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

  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学*的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逐步解决学生的问题“放鱼是对的,不放就是错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懂,可为什么我做起来却很难呢?”“为什么说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养到这么好的蚕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蚕’”。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蚕姑娘》教学反思8

  《蚕姑娘》这是一篇老课文,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 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这样,课堂伊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学生眼前就出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当然,学*的兴趣也就更浓了。在开始就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学生们对蚕的喜爱之情就被激发出来了。到学完课文后,我再让学生来感受两者的好坏,使学生对“蚕姑娘”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课后练*要求全文背诵,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背诵的: 1.抓相同句式间的微区别练*背诵。文章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开头都是“又……又……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x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x衣裳。醒了,醒了,变成x姑娘。(从此一天天发x)”这四段,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记忆。 2.展开联想进行记忆。后两个自然段,通过回忆蚕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忆。

《蚕姑娘》教学反思9

  《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由于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养过蚕宝宝了,所以几乎每一个孩子讲起来都很熟悉,都能说出一二三点来。

  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的四次蚕眠,语句基本上相似。所以我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出示表格,让孩子通过读,然后了解蚕的'头眠:吃——睡——脱——醒——变以及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的模样。接着我请学生合作学*第三、四、五自然段,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里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了“就”和“又”的区别,学生明白了第一次要用“就”,第二次的时候就要用“又”了。并进行比较课文后的句子,了解前两个句子写的都是“蚕姑娘”,把两个句合成一个句子时,可以省去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承接第一个句子,并要把句号改成逗号。

  蚕姑娘从又黑又小到又黄又瘦,到又白又嫩,再到又白又胖,然后吐丝结茧,最后破茧而出。整个过程是多么神奇!又是多么漫长!“神奇”和“漫长”都是孩子说出来的,我想大概是他们也回忆起了自己养蚕的过程。相信通过以前的经历和这堂课的学*,有一些“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蚕姑娘》教学反思10

  《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但学生没见过蚕,不太明白蚕的生长过程,这时语言的讲解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想如果教师在课堂是用专业化的词语对学生来讲解,学生听得是雾里云里。虽说这一篇童话,惟妙惟肖,从“姑娘”一词让学生明白本课把蚕当作人来写了。教学我并没有强调这一点。为让学生一下子能理解蚕的生长过程,我直奔主题,在课堂中尽量用*实的语言叙述,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只求学生能够了解蚕的生长知识,就行了。

  整课的教学应该说我的目标是达到了,通过让学生的读,教师的'引讲,从第3、4、5这几个小节的对比读中让学生发现蚕的生长发展规律,抓住第二小节中一系列的动词“吃、睡、一动也不动、脱、醒、变”,让学生从老师详细的板书中一目了然,并能根据板书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蚕第一次睡时的生长规律,同时也发现蚕四次睡的生长规律基本相同,由扶到放,然后让学生自主地阅读理解课文的第3、4、5小节,学生这时已能自主地对课文内容真正地理解了。

  在本课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复述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掌握较快,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学*方法、记忆方法,在这样的基本上我引导学生去背诵,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诵,很多学生得心应手地较快完成了背诵任务。(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蚕姑娘》教学反思11

  解的情况下,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首先找出放大的三幅图片,让同学们先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再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后再提问,要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来回答,也可以根据自己家养的蚕,自己看到过的样子来回答: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郡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色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我们要知道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再读第第3、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再读第6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做蚕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把茧子比作“新房”,这里把蛾咬破茧壁比作“开了窗”,比得合适而有趣。

  请看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再读一下。(学生读)再看看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

《蚕姑娘》教学反思12

  看过很多课例,对就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心存疑虑,一直认为,孩子问出的问题大多是无效的,又何必花时间在这上面纠缠不休呢。但朋友的建议和纵容,又让我对自己的思考产生怀疑:不试过怎么知道?没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又怎能从课题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来?

  于是,在学《蚕姑娘》的课堂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蚕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知道桑叶是什么样的?

  又请了几个,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我有些蔫了,心想果然没意义。这时,钟玉花举了手。

  她说:我想知道,蚕就是蚕虫,为什么叫蚕姑娘呢?

  我眼前一亮。

  师:你很会思考,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在后面画个?。

  生:我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后面叫蛾姑娘呢?

  师:你也很会思考。

  我在标题下面写上“蛾姑娘”,也在后面画个?。

  师: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把蛾叫蛾姑娘呢?请大家读书,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学生读书。提问。请了好几个,都说“把蚕、蛾当作人来写了”,我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追问:为什么把它们当作人来写?教室里静了几分钟,这个时候,有个学生举手了:我知道,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是因为他觉得蚕很可爱,像个小姑娘那么可爱。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我紧追不舍。“我读了就知道了,还有我看画上也知道了。”

  我鼓起了掌。

  师:那蚕姑娘和蛾姑娘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一时答不出,便埋头读书。我知道,他们是企图在书中寻找让自己也满意的'答案的。

  这时有学生站起来了:蛾姑娘就是蚕姑娘变的。

  我在黑板上写上“变”字。

  师:那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呢?总共变了几次?

  学生接着便沉浸在蚕的人生起伏里了。

  经过这一次的尝试,我知道自己原来一直在犯一个错误:就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想,也许因为这个低估,不知错过了多少精彩!

《蚕姑娘》教学反思13

  基于对课文的理解,我确定的教学流程是,首先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卵、蚕、茧、蛾之间的关系。然后开展对课文的精读,重点放在蚕生长过程的变化的理解上,让学生抓住“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一天天发亮”等关键词语理解蚕生长过程中四次大的身体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适当为学生解惑,如“蚕为什么要睡这么多次?”、“蚕为什么身体会发亮?”等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是要把准语文课的主旨,要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理解,通过读来表达对蚕的喜爱,通过读来激发他们对昆虫的兴趣。各种媒体的使用也要尽量少一些,不可用媒体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的感悟体会。

《蚕姑娘》教学反思14

  《蚕姑娘》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虽然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但是对蚕还是比较陌生的,只有少数孩子看见过蚕。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观察书上的插图,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看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学生们对于蚕姑娘的生长过程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又是比较陌生的。由于课文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构段方式基本相同。所以,第一次蚕眠,指导学生仔细阅读、体会,了解蚕“吃——睡——脱——醒——变”的成长过程,同时掌握好两个句子的表达方式,熟读成诵。学好了这一段,后面就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了。用图示、提炼重点词的方法来把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联系起来学*,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背诵,事半功倍。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对蚕产生了喜爱之情。有的小朋友说:“好可爱的蚕宝宝呀!老师,我也想养几只蚕。”我说:“好呀,过一段时间,就让大家来养。”

《蚕姑娘》教学反思15

  蚕,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是不易接触到的昆虫。这对教学《蚕姑娘》这篇知识性较强的文章来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缺憾。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再是费劲口舌,也无法体会到课文的精妙。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一天都有人在上课,如何解决这棘手的问题呢?上课铃一响,灵感几乎也由此催生:用简笔画为孩子们画出蚕的生长过程吧!

  在黑板的正中央写下课题,开始了授课:蚕姑娘从哪里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这个问题简单,孩子们很快说出是从蚕卵里钻出来的。我随即在课题的上方画了一张纸,纸上点了很多小点儿。根据我童年的记忆,蚕卵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孩子们不知我要来这一招,立刻睁大了眼睛,想看看下面还有什么奇妙的事发生。课堂进入了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这让我想起窦桂梅的“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这句话,更激发了我把课上好的斗志。于是,开始领着孩子们用朗读走这一趟蚕的`生长过程。而我手中的粉笔,则随着孩子的朗读画着蚕从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到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直至结茧成蛾的状态。此时再看黑板,围绕着课题,已有了六个小圆,用箭头把这六个圆连起来,就成了蚕的整个蜕变过程。告诉孩子,这时蚕又开始周而复始地繁殖起来。孩子们更吃惊了,对这未知的昆虫充满了兴趣。

  在兴致勃勃的图解完全文后,我给了学生一分钟,让他们试着背诵。居然大多数同学都会背了。假装夸张地问他们怎么这么快就会背了呢?孩子得意地回答:看着图背,一下子就记住了。

  反思这一课的教学,虽然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也没有多媒体把形象直观的蚕呈现给孩子,甚至我的没有经过训练的简笔画还显得那么拙劣,但学生却很感兴趣的接受并很快的内化。想起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先生在《相似论》中指出:“客观对象只有和大脑中已有的概念和存贮的信息(即相似块)相互和谐共鸣才能产生美的感受。”本节课,架起这两者桥梁的便是这图了。当学生声音、图像合成一体时,在他们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意象,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蚕姑娘教案菁选(扩展2)

——《蚕姑娘》教学反思菁选

《蚕姑娘》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蚕姑娘》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蚕姑娘》教学反思1

  《蚕姑娘》一文用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变成蛾的过程。虽然介绍的科学知识的难度较高,但是全文读来趣味较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能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在学文前,我通过猜谜的形式导入学*的.主题,学生...

  《蚕姑娘》一文用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变成蛾的过程。虽然介绍的科学知识的难度较高,但是全文读来趣味较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能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在学文前,我通过猜谜的形式导入学*的主题,学生带着这份好奇心在课余时间预先做好对蚕的了解工作。我让学生在自己了解的文字与初读课文对比,课外知识介绍有何特点,书本知识介绍有何特点。学生自然会发现书本上介绍的语言生动有趣,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

  在大致了解课文的语言及段式后,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有个总体的认知,蚕宝宝的一生经历50多天,从蚕卵到蛾的变化过程。一张简单的图谱,箭头提示变化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在学*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时,每学完一个自然段,我采用一张蚕的相片来总结归纳,学生从“又黑又小 吃 睡 醒 脱下 变 黄姑娘”等词串说明了二龄蚕的出现,同样的方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依次 出现蚕各个龄段的相片,学生能看图找关键词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借助板书进行课文的背诵。在段式的回环往复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学*“又”字的用法,注意区分段与段之间的差别。学生养成会读书,读懂书的好*惯。

  在语文课堂的实践中,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与锻炼中逐步掌握学*语文的方法才能学好语文。

《蚕姑娘》教学反思2

  本文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感兴趣的体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从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见过蚕,对于蚕并不陌生。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我有意地称呼其为“蚕宝宝”,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也和他们一样亲昵地关注过蚕的成长过程,这下,师生共同学*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起来。老师又发问:“你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或‘蚕宝宝’?”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激发出他们对蚕的喜爱之情。

  本文没有高潮迭起的段落,没有优美高雅的词汇,文章段落结构十分相似,和以前需要背诵的课文相比篇幅也较长。上课前,我也担心自己引导不好,会让学生感觉文章冗长而枯燥。为此,教学时,我从结果(蚕共睡了四回)导出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找出蚕蜕变过程的“吃、睡、脱、醒、变”的几个动作,借助板书,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甚至在课堂背诵时,也有大部分学生通过看板书示意就能背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蚕姑娘》教学反思3

  课文《蚕姑娘》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蚕的相关知识,语言活泼生动,充满情趣。我们知道到蚕的生长要经历“卵——蚕——蛹——蛾”四个阶段,蛾交尾产卵后,数日自然死亡,蚕的一个生活世代至此结束,可谓神奇而短暂的生命。课文重点描写了蚕的四次蜕皮过程,而每一部分的变化过程主要如下:“吃——睡——脱——醒——变”。孩子们能不能从课文中得出上面的信息呢?教材的设计者可能也考虑到了这样的问题,因此在22页和23页安排了四幅插图,再现了四次蜕皮的样子和蚕蛾产卵的情景,与课文内容相应。尽管文章用了如此直观的图片展示,用了如此生动细致有趣的`文字进行描述,但是,但是第一课时上下来,发现这些蚕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班级的小朋友来说,还是很陌生,很抽象的,班级中只有两三个学生在别人家看见过蚕,也仅仅是一面之缘,而这整个神奇的过程对于没有这方面生活经验的孩子们,似乎感觉还是那么模糊,他们仅能感觉到的是蚕就像一位魔术师,在不断地变化着自我。

  为此,我特意为学生做了一个课件,收集了蚕宝宝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清晰的图片。在第二课时教学的时候,我打开课件,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官,再加上老师煽情的文字解说,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教学过程中,听到他们不断地感叹着:好可爱啊,好有趣啊,好奇怪啊……因为课文的内容讲到蚕吐丝结茧,变成蛾为止,所以引发了学生的极大的好奇心,看着学生不解的神情,我问了一句:“你有什么疑惑吗?”问题就接踵而至了,整理如下:

  (1)如果天气冷的话,蛹能变成蛾吗?

  (2)蛾是怎么从茧子里钻出来的?

  (3)蛾妈妈产卵后为什么会死呢?

  (4)蛾爸爸也要死吗?

  看看几个问题,我真切地感觉到了其中流露出的学生对蚕姑娘短暂生命深深惋惜,是啊“春蚕到死丝方尽”,生命是多么可惜,于是我赶紧抛出一个问题:蚕姑娘的生命只有两个多月,太短暂了,蚕姑娘她后悔吗?(此问题是拷贝来的)一下子把学生的情感扭转了过来,在交流中,我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图片,都是丝制品:柔软的蚕丝被,漂亮的丝巾,高贵的丝制服装等,在看这些图片的时候,学生的眼中更流淌出了对蚕姑娘深深的敬意,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扎跟在学生的心里。叶澜教授认为: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引领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亮点,才能让他们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让他们享受到语文学*的快乐,生命成长的快乐。回到课文中来,起初的“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吞食蜕变,变的“又黄又瘦”,在重复吃睡,变的“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自然讨人喜爱,可喜的是终于结成了“漂亮的茧子”,有了漂亮的茧子又怎么样——一声也不响,这就是奉献者的高贵品质。蚕姑娘为了漂亮的茧子,四次“醒了,醒了”,为的是最终的“成了,成了”如此急迫,她的生命仅仅是两月左右,学生再学*的时候,更表达了对蚕姑娘的喜爱。

《蚕姑娘》教学反思4

  今天上的语文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蚕姑娘》。我从“蚕”开始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

  生1说:“蚕最后可以变成蚕蛾。”我说“对的”。生2说:“蚕吃的是桑叶。”我说“说得真好”。生3说:“蚕会吐丝结茧。”我说“你知道得真多”。生4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我说“完全正确”。

  我看看没有学生举手发言了,就对同学们说:“谁能把刚才四位同学说的四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具体说说你对蚕的了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了不起,但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能否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有条理地说。”此时,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它靠吃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这是我在语文课上对两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随机性的和生成性的说话指导训练,在备课时,我仅仅想通过教师的简要介绍来让学生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有个念头,何不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看看学生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片断。其实,这样的案例在语文教师的课堂上是比比皆是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在语文课上,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中典范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同时,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和教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评价与改造上。而让学生把话说得充分而有序,这是语文课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重要也最实在的目标之一。语文课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学生口头言语的表达角度看,不仅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充分而丰富(这样就是体现了人文性),而且要引导他们把表达出来的口头言语说得更加规范甚至精妙(这样就是体现了工具性)。

  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将话说得充分而有序呢?“言为心声”,学生只有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头脑中先想周全想清楚了,说话的时候才能表达得充分而有序,所以讲到底,这里还涉及到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和条理性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条理,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上面的案例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暴露出来,此时教师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按一定顺序重新理顺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蚕姑娘》教学反思5

  本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有着几乎一样的结构,连文字都大致雷同。面对这样的文章,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一味的抓重点词,训练朗读,是肯定不行的,也是相当无味的。因此, 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也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找找蚕姑娘每一次蜕变,要经历哪些过程,做哪些事情,原来以为孩子会把“不吃也不动”中的.吃,动也作为动词找出来,于是,我在提问的时候,多说了一句:“注意,蚕姑娘没有做的事情你可不能画进去。”这样简单的一个提示,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启发,最后,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找出了5个动词,疏通了文章内容。可见,老师的提问对于孩子来说有着很大的引领作 用,因此,我们在预设问题,分析教材的时候,都应该多从孩子出发,多考虑,争取提出有效,实际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严密,顺利”。

《蚕姑娘》教学反思6

  蚕,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是不易接触到的昆虫。这对教学《蚕姑娘》这篇知识性较强的文章来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缺憾。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再是费劲口舌,也无法体会到课文的精妙。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一天都有人在上课,如何解决这棘手的问题呢?上课铃一响,灵感几乎也由此催生:用简笔画为孩子们画出蚕的生长过程吧!

  在黑板的正中央写下课题,开始了授课:蚕姑娘从哪里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这个问题简单,孩子们很快说出是从蚕卵里钻出来的。我随即在课题的上方画了一张纸,纸上点了很多小点儿。根据我童年的记忆,蚕卵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孩子们不知我要来这一招,立刻睁大了眼睛,想看看下面还有什么奇妙的事发生。课堂进入了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这让我想起窦桂梅的“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这句话,更激发了我把课上好的斗志。于是,开始领着孩子们用朗读走这一趟蚕的生长过程。而我手中的粉笔,则随着孩子的朗读画着蚕从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到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直至结茧成蛾的状态。此时再看黑板,围绕着课题,已有了六个小圆,用箭头把这六个圆连起来,就成了蚕的整个蜕变过程。告诉孩子,这时蚕又开始周而复始地繁殖起来。孩子们更吃惊了,对这未知的昆虫充满了兴趣。

  在兴致勃勃的图解完全文后,我给了学生一分钟,让他们试着背诵。居然大多数同学都会背了。假装夸张地问他们怎么这么快就会背了呢?孩子得意地回答:看着图背,一下子就记住了。

  反思这一课的.教学,虽然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也没有多媒体把形象直观的蚕呈现给孩子,甚至我的没有经过训练的简笔画还显得那么拙劣,但学生却很感兴趣的接受并很快的内化。想起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先生在《相似论》中指出:“客观对象只有和大脑中已有的概念和存贮的信息(即相似块)相互和谐共鸣才能产生美的感受。”本节课,架起这两者桥梁的便是这图了。当学生声音、图像合成一体时,在他们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意象,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蚕姑娘》教学反思7

  《蚕姑娘》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文中生动形象的插图体现了蚕不同时期的变化过程。在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图文结合,了解了不同时期的蚕的样子。对本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孩子们虽然身处农村,但他们对蚕知之甚少,仅有的知识也是在课前搜集资料获得的。这篇课文通过插图及文字介绍了蚕的一生。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蚕仍是十分的`陌生,尤其是蚕床、蚕山、蚕茧。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先通过搜集资料去了解,为学*课文时降低难度。

  在新课伊始,我向学生展示了蝉的蜕变过程。学生在欣赏时,不时发出惊叹声。抓住这个契机我问他们:“蝉的蜕变过程有谁亲眼看过,能说一说吗?”这时学生的兴趣来了,纷纷把蝉的变化说了出来。蝉的变化是他们能观察到的,在不同的时间段,它的样子也不一样。这时我再引入到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很快的接受蚕也会变化,不同的时间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样子。降低了学生感官认知的难度。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得知识。本篇课文第二自然段2——5小节有着几乎一样的结构,我选取了第二小节作为重点讲解,教给学生解读的方法,其他的小节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也能有模有样的提炼出重点信息,介绍蝉在不同时期的样子。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学生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在了解每次蚕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醒了,醒了”的兴奋,领悟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音符,对生命充满不尽的敬意。

《蚕姑娘》教学反思8

  《蚕姑娘》一课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介绍了蚕一生的生长过程。教学完毕,觉得课堂上有许多环节值得我反思。

  一、找规律,抓线索,巧背诵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有哪些变化?然后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 睡 - 脱 - 醒 - 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这样一来,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

  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大致把课文的内容背诵下来了。看来,只要肯动脑筋,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些信任,多些机会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对就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心存疑虑,认为孩子问出的问题大多是无效的,又何必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呢。但在学《蚕姑娘》的课堂上出现的一幕却让我改变了看法: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蚕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知道桑叶是什么样的?

  又问了几个,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我心想果然是白费时间。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了手。

  她说:我想知道,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呢?

  我眼前一亮。

  师:你很会思考,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在后面画个?。 生:我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后面叫蛾姑娘呢?

  师:你也很会思考。

  我在标题下面写上“蛾姑娘”,也在后面画个?。

  师: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把蛾叫蛾姑娘呢?请大家读书,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学生读书,提问。大多都说“把蚕、蛾当作人来写了”,我追问:为什么把它们当作人来写?教室里静了几分钟,这个时候,有个学生

  举手了:我知道,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是因为她觉得蚕很可爱,像个小姑娘。

  “你怎么知道的呢?”我紧追不舍。

  “我读了就知道了,还有我看画上也知道了。”

  我鼓起了掌。

  师:那蚕姑娘和蛾姑娘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一时答不出,便埋头读书。这也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一会儿有学生站起来了:蛾姑娘就是蚕姑娘变的。

  我在黑板上写上“变”字。

  师:那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呢?总共变了几次? 学生接着便沉浸课文中了 ??

  经过这一次,我明白了给学生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机会,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精彩!

《蚕姑娘》教学反思9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

  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睡 脱 醒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蚕姑娘》教学反思10

  《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但学生没见过蚕,不太明白蚕的生长过程,这时语言的讲解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想如果教师在课堂是用专业化的词语对学生来讲解,学生听得是雾里云里。虽说这一篇童话,惟妙惟肖,从“姑娘”一词让学生明白本课把蚕当作人来写了。教学我并没有强调这一点。为让学生一下子能理解蚕的生长过程,我直奔主题,在课堂中尽量用*实的语言叙述,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只求学生能够了解蚕的生长知识,就行了。

  整课的教学应该说我的目标是达到了,通过让学生的读,教师的引讲,从第3、4、5这几个小节的对比读中让学生发现蚕的生长发展规律,抓住第二小节中一系列的动词“吃、睡、一动也不动、脱、醒、变”,让学生从老师详细的板书中一目了然,并能根据板书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蚕第一次睡时的生长规律,同时也发现蚕四次睡的.生长规律基本相同,由扶到放,然后让学生自主地阅读理解课文的第3、4、5小节,学生这时已能自主地对课文内容真正地理解了。

  在本课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复述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掌握较快,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学*方法、记忆方法,在这样的基本上我引导学生去背诵,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诵,很多学生得心应手地较快完成了背诵任务。

《蚕姑娘》教学反思11

  上《蚕姑娘》一课时,我从蚕开始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有学生说:蚕最后可以变成蚕蛾。我说对的。有学生说:蚕吃的是桑叶。我说说得真好。有学生说:蚕会吐丝结茧。我说:你知道得真多。有学生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我说完全正确。

  我看看没有学生举手发言了,就对同学们说:谁能把刚才四位同学说的四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具体说说你对蚕的了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了不起,但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能否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有条理地说。此时,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它靠吃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在备课时,我仅仅想通过教师的简要介绍来让学生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有个念头,何不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看看学生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条理,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暴露出来,此时教师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按一定顺序重新理顺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蚕姑娘》教学反思12

  《蚕姑娘》是一篇融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好课文,教完后我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

  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学*的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逐步解决学生的问题“放鱼是对的,不放就是错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懂,可为什么我做起来却很难呢?”“为什么说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养到这么好的蚕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蚕’”。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蚕姑娘》教学反思13

  本课是一篇知识性的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的整个生长过程,以及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4次蚕眠脱皮的现象,用“吃、睡、脱(换)、醒、变”几个动词揭示了蚕的生长规律,并从蚕的身体大小、肥瘦、颜色、光亮的变化介绍了蚕眠每个阶段的特征,即第二生长过程“蚕”。第6自然段写蚕吐丝作茧的经过,即第三生长过程“茧”。第7自然段写茧里的蚕变蛹后,又变成了蛾的过程,即第四生长过程“蛾”。

  我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就立即让学生分组活动谈论交流,课堂上出现一片表面上热闹的现象,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的空间与时间,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如果说,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小组合作学*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那么,独立思考则是不可缺少的“水分”。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每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圈点勾画,读读想想,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形成“统一”意见后,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优势,使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让学*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自愿地主动学*,自觉地主动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中变“学答”为“学问”。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学*中提问。或许他们很难很快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一开始让学生提问题,他们可能会摸不着头脑,或浅薄可笑,或不着边际、离题万里。但只要我们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实践让学生“会问”的新的教学策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是可以达到我们所理想的要求的。

  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对学生而言,它意味着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创造性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抵估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用主体教育的理论武装自己,开放教学思想,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创造力才能得到保护和培养。

《蚕姑娘》教学反思14

  基于对课文的理解,我确定的教学流程是,首先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卵、蚕、茧、蛾之间的关系。然后开展对课文的精读,重点放在蚕生长过程的'变化的理解上,让学生抓住“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一天天发亮”等关键词语理解蚕生长过程中四次大的身体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适当为学生解惑,如“蚕为什么要睡这么多次?”、“蚕为什么身体会发亮?”等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是要把准语文课的主旨,要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理解,通过读来表达对蚕的喜爱,通过读来激发他们对昆虫的兴趣。各种媒体的使用也要尽量少一些,不可用媒体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的感悟体会。

《蚕姑娘》教学反思15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蚕也不例外。在暖洋洋的春光里,它们迫不及待“钻”了出来。《蚕姑娘》是一篇富含知识性,但又不乏童趣的文章,生动的语言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而且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插图也十分惹人喜爱。对这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积累。

  尽管这篇课文中画了许多插图,蚕的一生也介绍地十分明了,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蚕仍是十分陌生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鲜少有人亲眼看到蚕宝宝了,更别说蚕床、蚕山、茧子了。因此,我预先布置了学生回家收集有关蚕的知识,学生有的从《拓展阅读》中了解到蚕其实还喜欢吃生菜等其他食物,有的从网上查到蚕丝的用途,有的从课外书上找到蚕一生的生长图片,还有的在爷爷奶奶的'指点下认识了桑树、蚕床和蚕山。当我提出“你对蚕了解多少”时,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学*课文自然也兴趣十足。

  二、扶放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已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先生如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本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有着几乎一样的结构,连文字都大致雷同。面对这样的文章,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一味的抓重点词,训练朗读,是肯定不行的,也是相当无味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又……又……”的用法,找出关键动词“吃、睡、脱、换”。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在了解每次蚕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醒了,醒了”的兴奋,领悟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音符,对生命充满不尽的敬意。


蚕姑娘教案菁选(扩展3)

——《蚕姑娘》教学反思菁选

《蚕姑娘》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蚕姑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蚕姑娘》教学反思1

  《蚕姑娘》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虽然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但是对蚕还是比较陌生的,只有少数孩子看见过蚕。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观察书上的插图,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看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 学生们对于蚕姑娘的生长过程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又是比较陌生的。由于课文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构段方式基本相同。所以,第一次蚕眠,指导学生仔细阅读、体会,了解蚕“吃——睡——脱——醒——变”的成长过程,同时掌握好两个句子的'表达方式,熟读成诵。学好了这一段,后面就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了。用图示、提炼重点词的方法来把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联系起来学*,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背诵,事半功倍。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对蚕产生了喜爱之情。有的小朋友说:“好可爱的蚕宝宝呀!老师,我也想养几只蚕。”我说:“好呀,过一段时间,就让大家来养。”

《蚕姑娘》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学生因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和精神视角,对文本进行着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重新解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体验、思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但是在充分张扬学生阅读个性的同时,对文本的意义要有大致的统一。不能把多元解读理解为学生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它还需要有个尺度.

  学生对蚕姑娘的情感只停留在对它短暂生命的深深惋惜,是不对的,曲解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我赶紧抛出一个问题:蚕姑娘的生命只有两个多月,太短暂了,蚕姑娘她后悔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情感扭转了过来,在交流中,流淌着对蚕姑娘深深的敬意,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扎跟在学生的心里。

  所以我觉得当学生的价值趋向有所偏离时,还需要老师作必要正确的引导,让个性与共性达到和谐统一。

《蚕姑娘》教学反思3

  《蚕姑娘》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文中生动形象的插图体现了蚕不同时期的变化过程。在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图文结合,了解了不同时期的蚕的样子。对本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孩子们虽然身处农村,但他们对蚕知之甚少,仅有的知识也是在课前搜集资料获得的。这篇课文通过插图及文字介绍了蚕的一生。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蚕仍是十分的陌生,尤其是蚕床、蚕山、蚕茧。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先通过搜集资料去了解,为学*课文时降低难度。

  在新课伊始,我向学生展示了蝉的蜕变过程。学生在欣赏时,不时发出惊叹声。抓住这个契机我问他们:“蝉的蜕变过程有谁亲眼看过,能说一说吗?”这时学生的兴趣来了,纷纷把蝉的变化说了出来。蝉的变化是他们能观察到的,在不同的时间段,它的样子也不一样。这时我再引入到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很快的接受蚕也会变化,不同的时间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样子。降低了学生感官认知的难度。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得知识。本篇课文第二自然段2——5小节有着几乎一样的结构,我选取了第二小节作为重点讲解,教给学生解读的.方法,其他的小节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也能有模有样的提炼出重点信息,介绍蝉在不同时期的样子。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学生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在了解每次蚕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醒了,醒了”的兴奋,领悟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音符,对生命充满不尽的敬意。

《蚕姑娘》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很有意思,童话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科学知识,而蚕宝宝实在是惹人喜爱的昆虫。

  在第一课时完成初读后,孩子们提了很多的问题,如:蚕为什么会脱掉衣服,蚕为什么要睡四次,蚕到后来为什么身体发亮了,蚕在茧子里怎么变成蛾的`……说实话,有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在课前找了个关于蚕的网站,给孩子们看了很多关于蚕的知识。

  学科整合,这四个字我到现在还是不知道怎么来清楚地解释,但是,我怕是把这堂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学了这一课,学生在语言积累方面有收获吗?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是:掌握汉语言的音、形、意、字、词、句。这种课文如果纯粹上语文课,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吗?我觉得是不行的,但是,好的语文课要上得扎实而又不落入俗套。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体会,品读了短语、再品读了句子,丰富了语言积累,又增加了不少课外知识。收获,我认为他们还是有的,因为,教育应该是多维而立体的。

《蚕姑娘》教学反思5

  《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但学生没见过蚕,不太明白蚕的生长过程,这时语言的讲解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想如果教师在课堂是用专业化的词语对学生来讲解,学生听得是雾里云里。虽说这一篇童话,惟妙惟肖,从“姑娘”一词让学生明白本课把蚕当作人来写了。教学我并没有强调这一点。为让学生一下子能理解蚕的生长过程,我直奔主题,在课堂中尽量用*实的语言叙述,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只求学生能够了解蚕的生长知识,就行了。

  整课的教学应该说我的目标是达到了,通过让学生的读,教师的引讲,从第3、4、5这几个小节的对比读中让学生发现蚕的生长发展规律,抓住第二小节中一系列的动词“吃、睡、一动也不动、脱、醒、变”,让学生从老师详细的'板书中一目了然,并能根据板书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蚕第一次睡时的生长规律,同时也发现蚕四次睡的生长规律基本相同,由扶到放,然后让学生自主地阅读理解课文的第3、4、5小节,学生这时已能自主地对课文内容真正地理解了。

  在本课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复述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掌握较快,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学*方法、记忆方法,在这样的基本上我引导学生去背诵,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诵,很多学生得心应手地较快完成了背诵任务。(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蚕姑娘》教学反思6

  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有着几乎一样的结构,连文字都大致雷同。面对这样的文章,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一味的抓重点词,训练朗读,是肯定不行的,也是相当无味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也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找找蚕姑娘每一次蜕变,要经历哪些过程,做哪些事情,原来以为孩子会把“不吃也不动”中的吃,动也作为动词找出来,于是,我在提问的时候,多说了一句:“注意,蚕姑娘没有做的事情你可不能画进去。”这样简单的一个提示,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启发。

  最后,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找出了5个动词,疏通了文章内容。可见,老师的提问对于孩子来说有着很大的引领作用,因此,我们在预设问题,分析教材的时候,都应该多从孩子出发,多考虑,争取提出有效,实际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严密,顺利”。

《蚕姑娘》教学反思7

  今天我上了语文课《蚕姑娘》,这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在上课一开始,我先从谜语开始导入新课:一条小小虫,自己盖新房,躲在新房里,变个飞仙女。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由于班上有好多孩子都是农村里来的,所以蚕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多少都能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教学片段:

  有孩子说:“蚕小时候很丑,长大了可以变成蛾。”“说的真不错。”又有孩子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恩,你说的是对的。”也有孩子说:“蚕会吐丝结茧,我们的好多衣服就是用蚕丝做的。”“你懂得的知识真多”还有的孩子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你说的完全正确”。这样之后就没有孩子举手发言了,于是我鼓励孩子谁能把刚才的极为小朋友的发言连起来说,具体的用一段话来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课堂上更是沉默了,不知是因为沉默是金还是不会。大概一分钟左右,班上开始陆续有孩子举手了,只是数量还是很少。于是我让其中的一位孩子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做成衣服。”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是了不起,可是他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谁能够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按照顺序有条理地说说。”此时,又有几位孩子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其中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然后就吃着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这是我在课堂上对班级学生进行的`一个随机的说话指导训练,原本在备课时,我想的是通过我自己的介绍让孩子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简单说一说,而且我也可以看看孩子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片断。其实,这样的教学案例在语文课堂上是比比皆是的。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中典范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同时,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和教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评价与改造上。而让学生把话说得充分而有序,这是语文课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重要也是最实在的目标之一。语文课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学生口头言语的表达角度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充分而又丰富,这样就是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引导学生把表达出来的口头言语说得更加规范、精妙,这样就是体现了与语文的工具性。

  那么在课堂上,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将话说得充分而有序呢?“言为心声”,先让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在脑海中先彻底、周全地想清楚,在这之后,学生的说话才能表达得充分而有序,所以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和条理性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一定的条理,此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我上面的一个教学过程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我鼓励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知道什么说什么,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按照条理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会暴露出来,此时我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要求按照一定顺序重新理顺自己的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蚕姑娘》教学反思8

  《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由于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养过蚕宝宝了,所以几乎每一个孩子讲起来都很熟悉,都能说出一二三点来。

  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的四次蚕眠,语句基本上相似。所以我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出示表格,让孩子通过读,然后了解蚕的`头眠:吃——睡——脱——醒——变以及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的模样。接着我请学生合作学*第三、四、五自然段,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里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了“就”和“又”的区别,学生明白了第一次要用“就”,第二次的时候就要用“又”了。并进行比较课文后的句子,了解前两个句子写的都是“蚕姑娘”,把两个句合成一个句子时,可以省去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承接第一个句子,并要把句号改成逗号。

  蚕姑娘从又黑又小到又黄又瘦,到又白又嫩,再到又白又胖,然后吐丝结茧,最后破茧而出。整个过程是多么神奇!又是多么漫长!“神奇”和“漫长”都是孩子说出来的,我想大概是他们也回忆起了自己养蚕的过程。相信通过以前的经历和这堂课的学*,有一些“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蚕姑娘》教学反思9

  《蚕姑娘》是一篇融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好课文,教完后我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

  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学*的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逐步解决学生的问题“放鱼是对的,不放就是错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懂,可为什么我做起来却很难呢?”“为什么说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养到这么好的蚕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蚕’”。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蚕姑娘》教学反思10

  《蚕姑娘》这是一篇老课文,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 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这样,课堂伊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学生眼前就出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当然,学*的兴趣也就更浓了。在开始就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学生们对蚕的`喜爱之情就被激发出来了。到学完课文后,我再让学生来感受两者的好坏,使学生对“蚕姑娘”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课后练*要求全文背诵,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背诵的: 1.抓相同句式间的微区别练*背诵。文章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开头都是“又……又……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x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x衣裳。醒了,醒了,变成x姑娘。(从此一天天发x)”这四段,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记忆。 2.展开联想进行记忆。后两个自然段,通过回忆蚕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忆。

《蚕姑娘》教学反思11

  《蚕姑娘》一课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介绍了蚕一生的生长过程。教学完毕,觉得课堂上有许多环节值得我反思。

  一、找规律,抓线索,巧背诵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有哪些变化?然后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 睡 - 脱 - 醒 - 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这样一来,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

  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大致把课文的内容背诵下来了。看来,只要肯动脑筋,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些信任,多些机会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对就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心存疑虑,认为孩子问出的问题大多是无效的,又何必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呢。但在学《蚕姑娘》的'课堂上出现的一幕却让我改变了看法: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蚕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知道桑叶是什么样的?

  又问了几个,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我心想果然是白费时间。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了手。

  她说:我想知道,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呢?

  我眼前一亮。

  师:你很会思考,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在后面画个?。 生:我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后面叫蛾姑娘呢?

  师:你也很会思考。

  我在标题下面写上“蛾姑娘”,也在后面画个?。

  师: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把蛾叫蛾姑娘呢?请大家读书,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学生读书,提问。大多都说“把蚕、蛾当作人来写了”,我追问:为什么把它们当作人来写?教室里静了几分钟,这个时候,有个学生

  举手了:我知道,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是因为她觉得蚕很可爱,像个小姑娘。

  “你怎么知道的呢?”我紧追不舍。

  “我读了就知道了,还有我看画上也知道了。”

  我鼓起了掌。

  师:那蚕姑娘和蛾姑娘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一时答不出,便埋头读书。这也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一会儿有学生站起来了:蛾姑娘就是蚕姑娘变的。

  我在黑板上写上“变”字。

  师:那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呢?总共变了几次? 学生接着便沉浸课文中了 ??

  经过这一次,我明白了给学生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机会,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精彩!

《蚕姑娘》教学反思12

  基于对课文的理解,我确定的教学流程是,首先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卵、蚕、茧、蛾之间的关系。然后开展对课文的'精读,重点放在蚕生长过程的变化的理解上,让学生抓住“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一天天发亮”等关键词语理解蚕生长过程中四次大的身体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适当为学生解惑,如“蚕为什么要睡这么多次?”、“蚕为什么身体会发亮?”等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是要把准语文课的主旨,要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理解,通过读来表达对蚕的喜爱,通过读来激发他们对昆虫的兴趣。各种媒体的使用也要尽量少一些,不可用媒体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的感悟体会。

《蚕姑娘》教学反思13

  教学片段:

  师:(板书“蚕”),领读。小朋友们见过蚕吗?请见过蚕的小朋友说说蚕的样子。(大部分学生都说见过,并有不少小朋友还亲自养过。)

  生:蚕刚从蚕卵里出来的时候是黑黑的。

  生:蚕喜欢吃桑叶。

  生:蚕慢慢长大,会变颜色,先是变成黄色,然后变成白色。

  生:刚从蚕卵里出来的蚕很瘦,吃了桑叶以后,会变得胖胖的。

  生:蚕会吐丝结茧,过一段时间后从茧子中飞出蚕蛾,然后再产卵。

  师:小朋友们对蚕的认识可真多!老师还没教,你们都已经知道了。(板书:“姑娘”,领读课题)你们知道“蚕”和“蚕姑娘”有什么区别吗?

  生:“蚕姑娘”比“蚕”多了“姑娘”二字。

  师:那课文的题目为什么要用“蚕姑娘”,而不用“蚕”呢?

  生:姑娘是长的比较漂亮,而蚕在吃了桑叶后变得又白又胖,也很漂亮。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真不错!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文章中是怎样来写“蚕姑娘”的?

  师:学完了课文,你们觉得课文的题目用“蚕”好,还是用“蚕姑娘”好?

  生:用“蚕姑娘”好。

  师:为什么?

  生:这篇课文是把蚕当**来写的,所以要用“蚕姑娘”。

  生:蚕儿会吐丝结茧,丝能织成漂亮的丝绸,并用来做美丽的衣裳,穿在身上特别漂亮。人们都喜欢蚕。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生:我一看到“蚕姑娘”这一课题,我就会想起那又白又胖的蚕儿,真是惹人爱。

  师: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爱蚕,这蚕儿真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姑娘。

  反思:

  本文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裁来表现。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学生们都生活在江南的农村,对于蚕并不陌生。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这样,课堂伊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学生眼前就出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当然,学*的兴趣也就更浓了。教师在开始就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学生们对蚕的喜爱之情就被激发出来了。到学完课文后,教师再让学生来感受两者的好坏,使学生对“蚕姑娘”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蚕姑娘》教学反思14

  上《蚕姑娘》一课时,我从蚕开始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有学生说:蚕最后可以变成蚕蛾。我说对的。有学生说:蚕吃的是桑叶。我说说得真好。有学生说:蚕会吐丝结茧。我说:你知道得真多。有学生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我说完全正确。

  我看看没有学生举手发言了,就对同学们说:谁能把刚才四位同学说的四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具体说说你对蚕的了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了不起,但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能否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有条理地说。此时,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它靠吃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在备课时,我仅仅想通过教师的.简要介绍来让学生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有个念头,何不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看看学生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条理,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暴露出来,此时教师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按一定顺序重新理顺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蚕姑娘》教学反思15

  蚕姑娘本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蚕孵化的过程,在设计上我首先创设昆虫观察小组的情景,让学生以观察员的身份观察蚕,并通过卡通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变化过程,学生理解上没出现问题。当然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在课文最后两段的处理上我过于慌乱,对于主题的升华迁移的有些牵强,过渡句没有设计好。在板书的处理上没有及时的书写,在深化学生产生观察研究昆虫兴趣这没有及时的引申造成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而且在理解文本中也出现字词不扎实的`现象。在填表格这一环节中我应该让学生练*背诵。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自身情感渲染的基本功,在教学设计上更加精细。


蚕姑娘教案菁选(扩展4)

——《蚕姑娘》教学反思6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学生因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和精神视角,对文本进行着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重新解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体验、思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但是在充分张扬学生阅读个性的同时,对文本的意义要有大致的统一。不能把多元解读理解为学生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它还需要有个尺度。

  学生对蚕姑娘的情感只停留在对它短暂生命的深深惋惜,是不对的,曲解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我赶紧抛出一个问题:蚕姑娘的生命只有两个多月,太短暂了,蚕姑娘她后悔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情感扭转了过来,在交流中,流淌着对蚕姑娘深深的敬意,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扎跟在学生的心里。

  所以我觉得当学生的价值趋向有所偏离时,还需要老师作必要正确的引导,让个性与共性达到和谐统一。

  《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但学生没见过蚕,不太明白蚕的生长过程,这时语言的讲解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想如果教师在课堂是用专业化的词语对学生来讲解,学生听得是雾里云里。虽说这一篇童话,惟妙惟肖,从“姑娘”一词让学生明白本课把蚕当作人来写了。教学我并没有强调这一点。为让学生一下子能理解蚕的生长过程,我直奔主题,在课堂中尽量用*实的语言叙述,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只求学生能够了解蚕的生长知识,就行了。

  整课的教学应该说我的目标是达到了,通过让学生的读,教师的引讲,从第3、4、5这几个小节的对比读中让学生发现蚕的生长发展规律,抓住第二小节中一系列的动词“吃、睡、一动也不动、脱、醒、变”,让学生从老师详细的板书中一目了然,并能根据板书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蚕第一次睡时的生长规律,同时也发现蚕四次睡的生长规律基本相同,由扶到放,然后让学生自主地阅读理解课文的第3、4、5小节,学生这时已能自主地对课文内容真正地理解了。

  在本课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复述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掌握较快,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学*方法、记忆方法,在这样的基本上我引导学生去背诵,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诵,很多学生得心应手地较快完成了背诵任务。

  解的情况下,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首先找出放大的三幅图片,让同学们先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再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后再提问,要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来回答,也可以根据自己家养的蚕,自己看到过的样子来回答: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郡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色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我们要知道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再读第第3、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再读第6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做蚕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把茧子比作“新房”,这里把蛾咬破茧壁比作“开了窗”,比得合适而有趣。

  请看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再读一下。(学生读)再看看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

  《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的四次蚕眠,语句基本上相似。所以我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出示表格,让孩子通过读,然后了解蚕的头眠:吃——睡——脱——醒——变以及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的模样。接着我请学生合作学*第三、四、五自然段,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里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了“就”和“又”的区别,学生明白了第一次要用“就”,第二次的时候就要用“又”了。蚕姑娘从又黑又小到又黄又瘦,到又白又嫩,再到又白又胖,然后吐丝结茧,最后破茧而出。

  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孩子没有养过蚕,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些陌生。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我通过多媒体激活孩子的生活经验来学*这篇课文,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但是学生并没有实际接触过蚕,所以还是不能太理解蚕的一生。

  在本课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复述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掌握较快,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学*方法、记忆方法,在这样的基本上我引导学生去背诵,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诵,很多学生得心应手地较快完成了背诵任务。

  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在教学时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没有在初读课文两遍以后,让学生试着对全文进行一个梳理:卵——蚕——茧(蛹)——蛾,并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和词语,对此进行概括。这也是我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看过很多课例,对就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心存疑虑,一直认为,孩子问出的问题大多是无效的,又何必花时间在这上面纠缠不休呢。但朋友的建议和纵容,又让我对自己的思考产生怀疑:不试过怎么知道?没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又怎能从课题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来?

  于是,在学《蚕姑娘》的课堂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蚕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知道桑叶是什么样的?

  又请了几个,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我有些蔫了,心想果然没意义。这时,钟玉花举了手。

  她说:我想知道,蚕就是蚕虫,为什么叫蚕姑娘呢?

  我眼前一亮。

  师:你很会思考,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在后面画个?。

  生:我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后面叫蛾姑娘呢?

  师:你也很会思考。

  我在标题下面写上“蛾姑娘”,也在后面画个?。

  师: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把蛾叫蛾姑娘呢?请大家读书,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学生读书。提问。请了好几个,都说“把蚕、蛾当作人来写了”,我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追问:为什么把它们当作人来写?教室里静了几分钟,这个时候,有个学生举手了:我知道,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是因为他觉得蚕很可爱,像个小姑娘那么可爱。

  “你怎么知道的呢?”我紧追不舍。“我读了就知道了,还有我看画上也知道了。”

  我鼓起了掌。

  师:那蚕姑娘和蛾姑娘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一时答不出,便埋头读书。我知道,他们是企图在书中寻找让自己也满意的答案的。

  这时有学生站起来了:蛾姑娘就是蚕姑娘变的。

  我在黑板上写上“变”字。

  师:那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呢?总共变了几次?

  学生接着便沉浸在蚕的人生起伏里了。

  经过这一次的尝试,我知道自己原来一直在犯一个错误:就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想,也许因为这个低估,不知错过了多少精彩!

  《蚕姑娘》一文用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变成蛾的过程。虽然介绍的科学知识的难度较高,但是全文读来趣味较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能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在学文前,我通过猜谜的形式导入学*的主题,学生...

  《蚕姑娘》一文用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变成蛾的过程。虽然介绍的科学知识的难度较高,但是全文读来趣味较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能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在学文前,我通过猜谜的形式导入学*的主题,学生带着这份好奇心在课余时间预先做好对蚕的了解工作。我让学生在自己了解的文字与初读课文对比,课外知识介绍有何特点,书本知识介绍有何特点。学生自然会发现书本上介绍的语言生动有趣,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

  在大致了解课文的语言及段式后,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有个总体的认知,蚕宝宝的一生经历50多天,从蚕卵到蛾的变化过程。一张简单的图谱,箭头提示变化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在学*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时,每学完一个自然段,我采用一张蚕的相片来总结归纳,学生从“又黑又小 吃 睡 醒 脱下 变 黄姑娘”等词串说明了二龄蚕的出现,同样的方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依次 出现蚕各个龄段的相片,学生能看图找关键词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借助板书进行课文的背诵。在段式的回环往复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学*“又”字的用法,注意区分段与段之间的差别。学生养成会读书,读懂书的好*惯。

  在语文课堂的实践中,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与锻炼中逐步掌握学*语文的方法才能学好语文。


蚕姑娘教案菁选(扩展5)

——《蚕姑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教学片段:

  师:(板书“蚕”),领读。小朋友们见过蚕吗?请见过蚕的小朋友说说蚕的样子。(大部分学生都说见过,并有不少小朋友还亲自养过。)

  生:蚕刚从蚕卵里出来的时候是黑黑的。

  生:蚕喜欢吃桑叶。

  生:蚕慢慢长大,会变颜色,先是变成黄色,然后变成白色。

  生:刚从蚕卵里出来的蚕很瘦,吃了桑叶以后,会变得胖胖的。

  生:蚕会吐丝结茧,过一段时间后从茧子中飞出蚕蛾,然后再产卵。

  师:小朋友们对蚕的认识可真多!老师还没教,你们都已经知道了。(板书:“姑娘”,领读课题)你们知道“蚕”和“蚕姑娘”有什么区别吗?

  生:“蚕姑娘”比“蚕”多了“姑娘”二字。

  师:那课文的题目为什么要用“蚕姑娘”,而不用“蚕”呢?

  生:姑娘是长的比较漂亮,而蚕在吃了桑叶后变得又白又胖,也很漂亮。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真不错!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文章中是怎样来写“蚕姑娘”的?

  师:学完了课文,你们觉得课文的题目用“蚕”好,还是用“蚕姑娘”好?

  生:用“蚕姑娘”好。

  师:为什么?

  生:这篇课文是把蚕当**来写的,所以要用“蚕姑娘”。

  生:蚕儿会吐丝结茧,丝能织成漂亮的.丝绸,并用来做美丽的衣裳,穿在身上特别漂亮。人们都喜欢蚕。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生:我一看到“蚕姑娘”这一课题,我就会想起那又白又胖的蚕儿,真是惹人爱。

  师: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爱蚕,这蚕儿真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姑娘。

  反思:

  本文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裁来表现。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学生们都生活在江南的农村,对于蚕并不陌生。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这样,课堂伊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学生眼前就出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当然,学*的兴趣也就更浓了。教师在开始就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学生们对蚕的喜爱之情就被激发出来了。到学完课文后,教师再让学生来感受两者的好坏,使学生对“蚕姑娘”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

  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睡 脱 醒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解的情况下,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首先找出放大的三幅图片,让同学们先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再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后再提问,要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来回答,也可以根据自己家养的蚕,自己看到过的样子来回答: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郡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色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我们要知道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再读第第3、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再读第6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做蚕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把茧子比作“新房”,这里把蛾咬破茧壁比作“开了窗”,比得合适而有趣。

  请看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再读一下。(学生读)再看看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

  《蚕姑娘》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虽然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但是对蚕还是比较陌生的,只有少数孩子看见过蚕。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观察书上的插图,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看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 学生们对于蚕姑娘的生长过程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又是比较陌生的。由于课文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构段方式基本相同。所以,第一次蚕眠,指导学生仔细阅读、体会,了解蚕“吃——睡——脱——醒——变”的成长过程,同时掌握好两个句子的表达方式,熟读成诵。学好了这一段,后面就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了。用图示、提炼重点词的方法来把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联系起来学*,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背诵,事半功倍。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对蚕产生了喜爱之情。有的小朋友说:“好可爱的蚕宝宝呀!老师,我也想养几只蚕。”我说:“好呀,过一段时间,就让大家来养。”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蚕也不例外。在暖洋洋的春光里,它们迫不及待“钻”了出来。《蚕姑娘》是一篇富含知识性,但又不乏童趣的文章,生动的语言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而且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插图也十分惹人喜爱。对这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积累。

  尽管这篇课文中画了许多插图,蚕的一生也介绍地十分明了,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蚕仍是十分陌生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鲜少有人亲眼看到蚕宝宝了,更别说蚕床、蚕山、茧子了。因此,我预先布置了学生回家收集有关蚕的知识,学生有的从《拓展阅读》中了解到蚕其实还喜欢吃生菜等其他食物,有的从网上查到蚕丝的用途,有的从课外书上找到蚕一生的生长图片,还有的在爷爷奶奶的指点下认识了桑树、蚕床和蚕山。当我提出“你对蚕了解多少”时,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学*课文自然也兴趣十足。

  二、扶放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已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先生如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本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有着几乎一样的结构,连文字都大致雷同。面对这样的文章,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一味的抓重点词,训练朗读,是肯定不行的,也是相当无味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又……又……”的用法,找出关键动词“吃、睡、脱、换”。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在了解每次蚕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醒了,醒了”的兴奋,领悟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音符,对生命充满不尽的敬意。


蚕姑娘教案菁选(扩展6)

——姑娘说说菁选

姑娘说说汇总(通用80句)

  姑娘你不想不看就不伤心了。本篇文章是小编为各位读者准备的姑娘说说,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亲爱的姑娘,看不进书的时候照照镜子,查查银行卡余额,想想新婚姻法。

2、亲爱的姑娘,请不要轻易说爱,许下的诺言就是欠下的债。

3、愿时光温柔相待我爱的少年,愿时光温柔相待我爱的姑娘。

4、异地恋真的很不易,对一个姑娘来说, 就是寂寞的考验,每日陪伴她的只有一个电话,唯一能支撑住她的就是爱。

5、sqq 有些姑娘嘴上很凶,但请相信,她们内心其实很善良。

6、姑娘,别傻了别等了别哭了,他爱她是事实。

7、细数你的眼泪,尽然花了你的妆,我想此刻的月儿也是见不得的。

8、那姑娘惨烈一笑的表情,使我窥见了她内心莫大的悲哀。

9、加油,亲爱的姑娘!明天专业要跟上来了!

10、姑娘看看你自己有多可笑吧。

11、那橱窗里的百褶裙,会演绎谁的花样年华。

12、天天照镜子,难道你不怕照出妖么,姑娘。

13、我何曾不想当一当拇指姑娘、灰姑娘,因为如果我是她们的话我还可以得到友情亲情和爱情呢!

14、我是个没有心的姑娘,因为那颗心始终在你身上。

15、丑姑娘也有春天,虽是短暂但也深入心。

16、明早要早起的姑娘早点睡吧,别等晚安了。

17、姑娘,你还记得你是怎么爱他的吗。

18、那些年我追的姑娘是我女人,那些年我追的少年是我男人。

19、姑娘,也别放弃那个为了你用整个青春都在奋斗的少年。

20、姑娘 你这种装温柔,假矜持的人我见多了,你还有什么新花样吗。

21、姑娘坚强点好吗,不要看到他和别的女生在一起就心痛就哭,不要看到他生病喝的烂醉被她伤的彻底你就心疼。

22、感冒了每次都不吃药的姑娘,饿了不吃饭的姑娘,再怎么咱也要爱自己啊,感冒了乖乖去吃药,饿了就去乖乖吃饭。

23、姑娘努力奋斗,以后该来的会来。

24、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姑娘过家家。

25、姑娘,为了一个他,你这么颓废自己值么?

26、姑娘我就这样 , 小爷我就这样。

27、别等了,姑娘!那个让你日思夜想的晚安,你是等不到的!

28、我很费解。有些男生连一个姑娘性格是什么,人品怎么样 凭一张照片就敢说喜欢,这叫喜欢吗。不,这叫买菜。

29、从没人陪过*安夜的姑娘在哪里。

30、好姑娘有骨气,有志气。

31、姑娘我知道你不想坚强。

32、我希望有个人陪我从短发齐耳到长发及腰,从校服到婚纱,姑娘,待你从短发齐耳到长发及腰,我娶你可好?

33、姑娘,如果一个男生能为了你中途退掉lol,那么他是爱你的。

34、姑娘们,守着那虚无缥缈的爱情作甚,世界上只有自己靠得住。

35、姑娘学会坚强总有一天你会成为胜者。

36、姑娘我伤过爱过恨过何曾怕,姑娘我伤过痛过悔过何曾怕。

37、天渐冷多添衣,早午晚安留在这里,姑娘少年照顾好自己。

38、不是每个灰姑娘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水晶鞋。

39、什么要坚强,因为你是姑娘。

40、姑娘们别等晚安了,我替他说。

41、这么晚还没睡,只为等一句晚安的姑娘我懂你。

42、姑娘,其实你离了谁都会过得很好,不是么。何必为他,颓废自己。

43、终于骨气勇气对他谁我爱你,他却说了一声姑娘你认错人了吧,我好想不认识你。

44、以前上学的时候你说以后长大结婚就要找个我这样的姑娘,我都长成这么大的姑娘了,而你却不见踪影了。

45、你有病他有药,所以你喜欢他,姑娘可别忘了药是对症治的,你感冒了他有退烧药又能怎样?

46、伤了吗,痛了吗,醒了吗,姑娘你长记性了吗,忘记当初你喂过所有温柔的那条狗 吗

47、男神,看到你聊天记录知道你约炮失败,别难过,会有更好的姑娘。

48、在这里的姑娘我心疼你们,我跟你们一样都有故事,早点睡,我跟你们说句晚安。

49、他的一见钟情,钟的是脸,不是情,姑娘你看清楚了吗?

50、姑娘,因为什么生气,他吗?

51、好姑娘就要:卖的了萌,耍的了二,拌得了萝莉,演的了女王。

52、你好像从来都不知道,有个姑娘一直对着你的名片说晚安。

53、姑娘,你要永远记住一句话,女人可以哭,但不能认输。

54、做个可爱的小姑娘吧,没什么值得拼死奋斗努力巴结谁,甭惯着别人怠慢了自己。

55、妄想着颓废和消失就一了百了那只会变得可笑,姑娘你可以无坚不摧你可以百毒不侵,你必须要赢,因为你必须笑到最后。

56、好姑娘上天堂,坏姑娘走四方,而我只想留在你身旁。

57、香烟火锅麻辣烫,看见姑娘就想上。

58、等他回短信而失眠的姑娘在哪里?

59、暑假有多少姑娘在减肥啊,点红的说明你减肥一定成功。

60、姑娘,我宁愿看你痛哭流涕也不想看你假装无碍。


蚕姑娘教案菁选(扩展7)

——《蚕姑娘》说课稿汇总五篇

  《蚕姑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课文以蚕姑娘为题,以拟人的手法来写蚕,可以看出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春暖时节,蚕从卵里孵化出来。

  第二部份(第二—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第一次蜕皮,从又黑又小变成黄姑娘。

  第二次蜕皮,从又黄又瘦变成白姑娘。

  第三次蜕皮,从又白又嫩变成胖姑娘。

  第四次蜕皮,从又白又胖变成亮姑娘。

  第三部份(第六、七自然段):讲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姑娘的情况。

  由于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重点:①掌握9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认识5个二类识字。通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

  本课的难点:我认为是要学生通过学*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因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蚕,多数学生缺乏对蚕的感性认识。但由于童心,他们会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对昆虫强烈的研究兴趣,应作为本课的难点。

  对于本文我安排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主要做到: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认识生字,学写其中6个左右结构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注意指导读好“姑娘”中的轻声,二类字中的“卵”不要读成“软”“裳”是轻声。

  3、在教学生字词时,可以用上猜谜法:15天是半个月“胖”;24小时是1天“旧”;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撇“盖”。再用部件法学*“蚕”天虫;“姑”女古;“娘”女良;“床”广木;“响”口向,“桑”三“又”加一“木”。这些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这样学生不仅知道学*生字的方法,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预设: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

  2、通过学*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课文中那些形象、生动的语句,蚕的有趣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相似的、前后贯通的文章结构,是学生学*本课最有利的因素,很容易激发出学生对学*本课的极大兴趣。

  一、复*导入: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字词教学是重点目标,出示课文后的一组词语正好可以复*词语的同时回顾课文内容.

  衣裳 蚕姑娘 又黑又小 又白又嫩

  漂亮暖洋洋又黄又瘦 又白又胖

  二、自学探疑

  因为是科普性的文章,我认为教学这样的文章,应该有意地培养孩子探究的意识和提问的意识.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要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把孩子们的问题集中后筛选,选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1、如蚕的一生要睡几次?

  2、是怎样进行变化的?

  3、蚕最后是变成了什么样的?

  4、你不明白的地方是什么?

  接下来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读读、想想、划划、写写,在文中寻找满意的答案。整堂课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教学,问题都由孩子们自己来解答,把课堂还给孩子老师只是听众,必要时做补充或者提示,这样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找出课文中有关的答案。即使孩子自己不明白,在听了别人的解答后,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种解问的方法,可以使多数的学生都动脑想想。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阅读,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上,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气。如“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把春天来了和小蚕出生时的喜悦语气读出来。在读“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来,要盖新的房。”这是蚕姑娘的最后变化,要把蚕快要完成它一生的历史使命和就要结束蚕姑娘的日子,那种充满激情的语气读出来。这样读,能加深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阅读情感与语气的指导,能使学生融情于文中。

  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划的方法,把一些重点词语勾画下来。如脱下、醒了、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爬到、丝儿、茧子、开了窗、蛾姑娘,学生们能记住这些词,也就基本记住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对背诵这篇课文,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让学生边理解内容,边勾画词语。

  在对课文理解后我抓住一些拟人化的词语,把为什么叫蚕姑娘的问题揭示出来。特别是通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变成”,黑姑娘变成黄姑娘,变成白姑娘,变成胖姑娘,变成蛾姑娘这些活泼生动的句子,让学生掌握了蚕的生长知识。明确为什么把蚕当作人来写。

  三、拓宽训练

  学了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关于蚕的资料,正好是养蚕的时节,可以让孩子自己养几天蚕,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

  四、板书

  为了帮助学生熟记住蚕的生长过程,我采用了如下的板书。

  2、蚕姑娘

  春(暖洋洋) 蚕卵 钻

  又黑又小 (不吃不动) 变 黄

  又黄又瘦 变 白

  又白又嫩 变 胖

  又白又胖 变 亮

  吐丝结茧 开窗 变 蛾

  一、说教材

  《蚕姑娘》这是一篇老课文,老师们都比较熟悉。这篇课文现编写进了苏教版的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中,是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

  1、课题分析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就能引领出整篇文章的思路。课题为什么称蚕为姑娘,它含有亲切的意味。把蚕看成美丽能干的姑娘,表达了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课题也告诉了我们,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来介绍蚕的相关知识。

  2、课文分析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春暖时节,蚕从卵里孵化出来。

  第二部份(第二—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第一次蜕皮,从又黑又小变成黄姑娘。

  第二次蜕皮,从又黄又瘦变成白姑娘。

  第三次蜕皮,从又白又嫩变成胖姑娘。

  第四次蜕皮,从又白又胖变成亮姑娘。

  第三部份(第六、七自然段):讲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姑娘的情况。

  3、教材的重、难点:

  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重点:

  ①还应是掌握10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认识4个二类识字。通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

  本课的难点:我认为是要学生通过学*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因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蚕,多数学生缺乏对蚕的感性认识。但由于童心,他们会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对昆虫强烈的研究兴趣,应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课文中那些形象、生动的语句,有趣的生长变化过程,前后贯通的文章结构,是学生学*本课最有利的因素,也很容易激发出学生对学*本课的极大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在教学生字词时,用猜谜法:15天是半个月“胖”;24小时是1天“旧”;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撇“盖”。再用部件法学*“蚕”天虫;“姑”女古;“娘”女良;“床”广木;“响”口向,“桑”三“又”加一“木”。这些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

  在学*课文时,用情境教学法,导读法。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用讲解的方法。以上的内容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

  利用板书,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安排在第三课时完成。

  2、学法

  学生预*课文时采用自学法。学*课文内容时,采用读读、想想、划划、写写的方法。在巩固时采用练*法。

  我把学*生字安排在第一课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说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引起悬念

  首先板书“蚕”,请学*齐声读(cán),检查学生是否能准确读准*舌音。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蚕吗?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好几种。最后出示“姑娘”两个字,学生齐读“蚕姑娘”。向学生提出蚕是昆虫,姑娘是小女子,为什么要把这种昆虫叫做蚕姑娘呢?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为什么了。

  我这样做,是用课题,来引起同学们的好奇,激发他们学*课文,了解蚕的欲望。

  2、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 分析字形,找出部首,准确书空笔画。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课文共有四幅图画,通过观察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学生增加对蚕的感性认识。

  现在我们学*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图画意思的,蚕究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

  4、学*课文的第一部份

  让学生知道蚕的生长季节,蚕是怎样出生的。

  5、学*课文的第二、三部份

  我把这部份的教法主要用在解答问题上:如蚕的一生要睡几次?是怎样进行变化的?蚕最后是变成了什么样的?还有让学生自己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让大家来解答。这样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找出课文中有关的答案。自己不明白,在听了别人的解答后,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种解问的方法,可以使多数的学生都动脑想想。

  6、阅读

  在阅读上,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气。如“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把春天来了和小蚕出生时的喜悦语气读出来。在读“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来,要盖新的房。”这是蚕姑娘的最后变化,要把蚕快要完成它一生的历史使命和就要结束蚕姑娘的日子,那种充满激情的语气读出来。

  这样读,能加深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阅读情感与语气的指导,能使学生融情于文中。我把阅读穿插在理解课文中进行。

  7、理解词语

  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划的方法,把一些重点词语勾画下来。如脱下、醒了、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爬到、丝儿、茧子、开了窗、蛾姑娘,学生们能记住这些词,也就基本记住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对背诵这篇课文,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让学生边理解内容,边勾画词语。

  8、总结

  在总结中,我抓住一些拟人化的词语,把为什么叫蚕姑娘的问题揭示出来。特别是通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变成”,黑姑娘变成黄姑娘,变成白姑娘,变成胖姑娘,变成蛾姑娘这些活泼生动的句子,让学生掌握了蚕的生长知识。明确为什么把蚕当作人来写。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熟记住蚕的生长过程,我采用了如下的板书。

  2、蚕姑娘

  春 蚕卵 钻

  又黑又小 (不吃不动) 变 黄

  又黄又瘦 变 白

  又白又嫩 变 胖

  又白又胖 变 亮

  吐丝结茧 开窗 变 蛾

  一、说教材

  《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重点描写了蚕的四次蜕皮过程,而每一部分的变化都经历了“吃——睡——脱——醒——变”的过程。课文以蚕姑娘为题,以拟人的手法来写蚕,语言活泼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童趣,也有利于学生朗读和背诵。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春的生机和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5个字只识不写。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画,综合比较,合作探究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文章蕴含的感情,了解文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对春蚕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重点:

  ①掌握9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认识5个二类识字。通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通过朗读使学生了解春蚕的一生的生长过程。

  本课的难点:针对课文蚕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大部分学生缺少对蚕的认识,因此了解蚕的一生变化生长过程也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1、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解题。出示图片,认读“蚕”。读准音。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对蚕的了解。【课前预*曾要求学生去搜集有关蚕的资料,向家人了解有关的蚕的知识。】

  蚕的本领可大了,蚕会吐丝。(联想《三字经》中所学: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出示“丝绸、蚕丝被”的图片。吐出来的丝可以织成美丽的丝绸,现在还有了蚕丝被。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养蚕史了,丝绸传到西方以后,外国人更认为蚕是神奇的“天虫”。(强调上面是天字,避免学生写成“夭”)指导写字:撇捺舒展,上下对正。

  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词语:出示“蚕卵、蚕床、蚕山”等词语。你能读准音吗?看图理解“蚕山”。

  【“蚕”的音、形都是教学重点,在此处随课题识字,一读,提示字音,二读,巩固了读音,三读,放进词语里加深印象并丰富了词汇,解决了词语理解的难点。一环多效。】

  作者可喜欢蚕了,亲切地称它为“蚕姑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指导看图。

  (1)指名学生按自然段逐段课文。

  (2)检查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卵、桑、床、娘”等生字读音,读准“衣裳、姑娘、床上、吐出以及丝儿”等词语。(*舌音、翘舌音、三拼音节、前鼻音、后鼻音、边音、轻声词语)

  (3)指导看图

  课文共有四幅图画,通过观察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学生增加对蚕的感性认识。

  现在我们学*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图画意思的,蚕究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

  (三)精读课文,细读指导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我用动画导入第一节,采用过渡性语言:刚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怎样的后来又变成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到五自然段。

  2、学*课文的第二部分(2-5小节)

  本课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构段方式基本相同。教师可具体指导学生学*第二自然段,其余各段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给予指导。新课程又要求教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我采用的方法如下:并借助生活或多媒体了解“蚕床”“脱下黑衣裳、变成黄姑娘”的春蚕的蜕变过程,最后在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播放多媒体课件,借助生活或多媒体了解“蚕床”“脱下黑衣裳、变成黄姑娘”的春蚕的蜕变过程

  (2)讨论蚕的生长过程及形态变化,找出相同与不同。

  生长过程的相同:

  我主要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春蚕的变化,每一部分的变化都经历了“吃——睡——脱——醒——变”的过程。(板书:吃——睡——脱——醒——变)

  【学生圈画动词的方法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从相同的语句中提炼关键词,教给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抓关键词。】

  形态的不同:

  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天天发亮

  不同的语句中有没有发现有趣的地方呢?提炼出四个“又……又……”(板书)你能给这四个词语排序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使学生拥有了个性阅读,同时相互启发,降低了探究的难度,进行了智慧的碰撞。】

  (3)重点理解“就”“又”

  比较句子,出示:

  A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B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黄衣裳。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

  指名读句子,找出不同。想一想,就和又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用“又”是因为“睡”这个动作是重复发生的。)

  (4)齐读课文2-5自然段。最后在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如课文中说蚕的几次生长变化,分别用“醒了,醒了”、“成了,成了”、“变了、变了”这些连续的、反复的词句来表现人们对“蚕姑娘”的喜爱和对“蚕姑娘”的长大、变化而感到喜悦、兴奋的感情。因此在朗读“醒了,醒了”要用激动的语气,朗读“成了,成了”时要用喜悦的语气,而朗读“变了,变了”时要用惊奇的语气。这样读,能加深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阅读情感与语气的指导,能使学生融情于文中。我把阅读穿插在理解课文中进行。

  (5)小结:

  仅仅二十多天,蚕姑娘就睡了四次,变了四次。这样的变化可真(神奇、奇妙、奇特、美妙、有趣)。填空:()的变化。

  (6)看提示背诵第2——5自然段。

  2-3又()又()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衣裳。醒了,醒了,变成()姑娘。

  4-5又()又()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3、学*课文的第三部分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二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因此,在教学最后两小节是,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播放录象,说说蚕眠后蚕要做什么了?“蚕山”是怎样的?“盖新房”是指什么?并通过实物“茧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最后一小节。通过朗读,懂得茧子开窗,最后贴出三幅图帮助学生理解蚕的生长过程由蚕姑娘变成蛾姑娘,而蛾姑娘产子后又能孵出蚕姑娘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总结课文,复*巩固

  教师出示提示性的句子:从()里钻出来的又()又()的蚕姑娘,一共睡了()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又();第二次变得又()又();第三次变得又()又();第四次身体一天天()。它吐()结(),最后()开了窗,飞出了()姑娘。 让学生结合提示说说课文内容。

  (五)生字教学

  新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写字教学要重视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惯。我在教学生字时把9个生字进行分类,重点指导学生“换、桑”的书写,了解左右结构字的书写特点——左窄右宽,而“桑”字的书写特点上小下大,注意上面又字的变形。第二课时完成左右结构的生字,给予学生充分自学的时间,自学生字表、笔顺表,学生自说注意点,教师重点板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培养良好的书写*惯。

  (六)板书设计

  2蚕姑娘

  蚕:卵→茧→蛾

  睡了四次吃--睡--脱--醒--变

  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

  本课主要采用“文字式”板书。设计分三步完成:预先写好课题,让学生了解学*的内容;再随着课文学*补充完整板书。板书简洁明了,说明了蚕姑娘的生长过程,归纳了课文知识要点,破解了难点,揭示了主题教学思想,并能引导、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七)作业布置

  1、把下面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春天到了,柳树发芽了。

  春天到了,桃花开放了。

  2、积累“又…又…”的词语和ABB式词语。

  3、课外时间活动:

  指导学生课外饲养春蚕或参观养蚕户,观察春蚕生长过程。

  一、说教材

  《蚕姑娘》这是一篇老课文,老师们都比较熟悉。这篇课文现编写进了苏教版的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中,是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

  1、课题分析: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就能引领出整篇文章的思路。课题为什么称蚕为姑娘,它含有亲切的意味。把蚕看成美丽能干的姑娘,表达了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课题也告诉了我们,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来介绍蚕的相关知识。

  2、课文分析: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春暖时节,蚕从卵里孵化出来。

  第二部分(第二—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第一次蜕皮,从又黑又小变成黄姑娘。

  第二次蜕皮,从又黄又瘦变成白姑娘。

  第三次蜕皮,从又白又嫩变成胖姑娘。

  第四次蜕皮,从又白又胖变成亮姑娘。

  第三部分(第六、七自然段):讲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姑娘的情况。

  3、教材的重、难点:

  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重点:

  ①还应是掌握10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认识4个二类识字。通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

  本课的难点:我认为是要学生通过学*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因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蚕,多数学生缺乏对蚕的感性认识。但由于童心,他们会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对昆虫强烈的研究兴趣,应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课文中那些形象、生动的语句,有趣的生长变化过程,前后贯通的文章结构,是学生学*本课最有利的因素,也很容易激发出学生对学*本课的极大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在教学生字词时,用猜谜法:15天是半个月“胖”;24小时是1天“旧”;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撇“盖”。再用部件法学*“蚕”天虫;“姑”女古;“娘”女良;“床”广木;“响”口向,“桑”三“又”加一“木”。这些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

  在学*课文时,用情境教学法,导读法。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用讲解的方法。以上的内容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

  利用板书,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安排在第三课时完成。

  2、学法

  学生预*课文时采用自学法。学*课文内容时,采用读读、想想、划划、写写的方法。在巩固时采用练*法。

  我把学*生字安排在第一课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说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引起悬念

  首先板书“蚕”,请学*齐声读(cán),检查学生是否能准确读准*舌音。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蚕吗?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好几种。最后出示“姑娘”两个字,学生齐读“蚕姑娘”。向学生提出蚕是昆虫,姑娘是小女子,为什么要把这种昆虫叫做蚕姑娘呢?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为什么了。

  我这样做,是用课题,来引起同学们的好奇,激发他们学*课文,了解蚕的欲望。

  2、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分析字形,找出部首,准确书空笔画。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课文共有四幅图画,通过观察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学生增加对蚕的感性认识。

  现在我们学*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图画意思的,蚕究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

  4、学*课文的第一部分

  让学生知道蚕的生长季节,蚕是怎样出生的。

  5、学*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我把这部分的教法主要用在解答问题上:如蚕的一生要睡几次?是怎样进行变化的?蚕最后是变成了什么样的?还有让学生自己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让大家来解答。这样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找出课文中有关的答案。自己不明白,在听了别人的解答后,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种解问的方法,可以使多数的学生都动脑想想。

  6、阅读

  在阅读上,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气。如“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把春天来了和小蚕出生时的喜悦语气读出来。在读“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来,要盖新的房。”这是蚕姑娘的最后变化,要把蚕快要完成它一生的历史使命和就要结束蚕姑娘的日子,那种充满激情的语气读出来。

  这样读,能加深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阅读情感与语气的指导,能使学生融情于文中。我把阅读穿插在理解课文中进行。

  7、理解词语

  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划的方法,把一些重点词语勾画下来。如脱下、醒了、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爬到、丝儿、茧子、开了窗、蛾姑娘,学生们能记住这些词,也就基本记住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对背诵这篇课文,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让学生边理解内容,边勾画词语。

  8、总结

  在总结中,我抓住一些拟人化的词语,把为什么叫蚕姑娘的问题揭示出来。特别是通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变成”,黑姑娘变成黄姑娘,变成白姑娘,变成胖姑娘,变成蛾姑娘这些活泼生动的句子,让学生掌握了蚕的生长知识。明确为什么把蚕当作人来写。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熟记住蚕的生长过程,我采用了如下的板书。

  2、蚕姑娘

  春 蚕卵 钻

  又黑又小 (不吃不动) 变 黄

  又黄又瘦 变 白

  又白又嫩 变 胖

  又白又胖 变 亮

  吐丝结茧 开窗 变 蛾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春暖时蚕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四次蚕眠、脱皮的情形,具体的写出了这一过程中蚕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第六、七自然段写了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的情况。课文语言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利于朗读和背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前后联系,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感知文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蚕生长过程中的有趣、可爱,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三、本课重、难点与关键

  1、正确识字、写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含义。

  2、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突破方法:1、识字、写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找到带生字词语,重点识记。按结构分类识字,指导重点书写。

  突破方法:2。抓住关键词朗读课文,充分利用课件,给学生一个直观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部分生词及蚕的生长过程。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紧扣文中重点词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口动脑,边读边找出相关词语,不断探究,读中求悟。其次,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

  学法:紧扣文中能够体现蚕的生长变化的词语,阅读理解,弄清蚕的生长规律。

  五、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课文,学*生字新词。查找和蚕有关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生词,学写部分生字。

  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结合学*生字词“蚕、姑、娘”。

  猜谜语导入。

  说谜语{一条小小虫,自己盖新房。躲在新房里,变个飞仙女。}学生回答。

  出示课件,(蚕图片及生字“蚕”)指名说怎样记住“蚕”。

  问:谁知道它的作用?指名说。(蚕能吐丝,蚕丝能织成美丽的绸缎,人们把蚕看做像个美丽能干的姑娘。)出示课件(图片及姑娘),谁亲切的叫它一声?指名说两字异同。

  你们喜欢蚕姑娘吗?这节课我们就学*第二课蚕姑娘,伸出小手跟老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