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格言句子合集五篇

首页 / 句子 / |

  论语格言句子 1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7、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

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10、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3、大德必得其寿。―― 《礼记・中庸》

14、礼之用,和为贵。出处:论语

15、恭*于礼,远耻辱也。恭则不侮。出处:论语

16、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出处:《论语》

1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8、朋友切切思思。

19、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作者:孔丘 出处:论语

2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出处:论语述而

23、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示例:苏曼殊《惨世界》第十回:你们青春年少,正是

25、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2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7、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28、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论语

29、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30、人无远虑,必有*忧。

  论语格言句子 2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

10、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1、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1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13、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14、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

15、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6、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1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18、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

20、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21、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22、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23、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子路》

24、言忠信,行笃敬。出处:《论语》

25、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出处:论语

26、恭*于礼,远耻辱也。恭则不侮。出处:论语

2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出处:论语

28、见利思义。

29、"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3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1、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出处:论语

32、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33、孔子语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3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处:论语述而

35、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处:论语

36、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出处:论语微子

37、民无信不立。出处:《论语》

38、君子不重则不威。出处:论语

39、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0、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41、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4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44、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4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

4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7、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48、民无信不立。

49、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50、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

  论语格言句子 3

  1、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胡?

  4、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液。"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9、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1、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1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14、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15、往事已不谏,来者犹可追。

  1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17、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1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2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出处:《论语》

  22、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23、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论语》

  25、礼之用,和为贵。出处:论语

  26、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出处:论语

  27、"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出处:论语

  28、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处:《论语卫灵公》

  30、孔子语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1、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3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3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出处:论语

  34、君子不器。

  35、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处:论语

  3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作者:朱熹 出处:四书论语集注

  37、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38、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0、士不可以弘毅,重而循远。

  41、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42、巧言令色,鲜亦仁!―― 论语

  4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胡?―― 论语

  4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4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

  47、君子坦�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48、文质因其宜,繁约适其度。―― 论语

  49、叶公问政。子曰:"*者说,远者来。"

  50、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论语格言句子 4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7、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论语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9、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10、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1、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3、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4、苛政猛于虎 。《论语》

15、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6、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1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20、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22、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

23、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24、君子以当仁不让。——《论语》

25、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子路》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处:论语

2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处:论语

28、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出处:《论语》

29、朋友切切思思。

30、孔子语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1、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处:《论语宪问》

33、言必信,行必果。

3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出处:论语

35、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3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7、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

38、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9、小不忍,则乱大谋。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示

4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和顺。同:随声附和。君子和顺而不苟同,小人苟同而不和顺。

4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43、人无远虑,必有*忧。

44、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论语

45、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4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47、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

48、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9、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5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格言句子 5

1、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6、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7、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8、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浴吾所了好。——论语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11、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2、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1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4、仁以为己任。 ——《论语》

1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6、小不忍,则乱大

17、巧言令色,鲜矣仁。

18、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2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1、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4、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25、有教无类。——《卫灵公》

26、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

27、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日》

28、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29、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译文: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出处:论语

30、朋友切切思思。出处:论语子路

31、或曰:"以德报怨"。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2、君子周急不继富。出处:论语

3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处:《论语述而》

35、朋友切切思思。

3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处:《论语卫灵公》

37、有杀身以成仁。

3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处:论语

39、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出处:论语

4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出处:论语

42、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处:论语

4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处:论语

44、性相*也,*相远也。

45、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4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47、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8、《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示例:老师讲的这些话,

49、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50、能*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1、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5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论语

5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

5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矣。

56、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5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58、礼,与其奢也,宁俭。

59、其身正,不令而行 。

60、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论语格言句子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论语格言句子合集五篇(扩展1)

——论语格言句子菁选

论语格言句子(通用30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格言句子,欢迎阅读与收藏。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7、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

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10、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3、大德必得其寿。—— 《礼记·中庸》

14、礼之用,和为贵。出处:论语

15、恭*于礼,远耻辱也。恭则不侮。出处:论语

16、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出处:《论语》

1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8、朋友切切思思。

19、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2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作者:孔丘 出处:论语

2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出处:论语述而

23、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示例:苏曼殊《惨世界》第十回:你们青春年少,正是

25、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2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7、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28、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论语

29、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30、人无远虑,必有*忧。


论语格言句子合集五篇(扩展2)

——论语格言句子菁选

论语格言句子汇总50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论语》本文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一些论语格言句子,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论语》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论语

6、言忠者,行笃敬。——论语

7、信者,人君之大宝也。——论语

8、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9、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10、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1、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2、"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3、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14、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15、言必信,行必果。

16、巧言令色,鲜矣仁。

17、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切·格瓦拉

18、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19、朋友切切思思。 《论语》

2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21、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23、性相*也,*相远也。——《阳货》

24、大言不惭。—— 《论语·宪问》

25、惟上知与下愚不移。—— 《论语·阳货》

2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出处:论语

2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处:《论语学而》

28、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出处:《论语》

29、君子周急不继富。出处:论语

3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处:《论语卫灵公》

31、孔子语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2、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3、孔子语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34、君子不器。

3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出处:论语

36、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处:论语

3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3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出处:论语

39、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40、《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示例:老师讲的这些话,

41、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示例:职早就打算一个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为是

4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4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生之言,亦可以为**矣。

44、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

45、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4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论语

47、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论语

48、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论语

4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论语格言句子合集五篇(扩展3)

——论语格言语录合集五篇

  论语格言语录 1

1、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6、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8、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9、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0、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2、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14、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1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1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17、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18、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19、朝闻道,夕死可矣。出处:论语里仁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处:论语为政

21、或曰:"以德报怨"。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2、人无远虑,必有*忧。出处:论语

23、食不语,寝不言。

24、既来之,则安之。

25、孔子语录: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26、与朋友交而不信。出处:论语

2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处:论语述而

28、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作者:朱熹 出处:四书论语集注

29、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30、君子不重则不威。出处:论语

31、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32、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3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4、礼之用,和为贵。

3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36、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37、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8、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39、自行束修,吾未尝无诲焉。

4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格言语录 2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5、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8、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9、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论语

10、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3、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14、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1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6、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18、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出处:论语里仁

19、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0、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

2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23、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4、性相*也,*相远也。——《阳货》

2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公冶长》

26、不贰过。——《论语·雍也》

27、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28、大德必得其寿。—— 《礼记·中庸》

29、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30、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31、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出处:论语

32、或曰:"以德报怨"。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3、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出处:《论语》

34、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出处:论语

3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出处:论语子路

36、食不语,寝不言。

37、孔子语录: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3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处:论语述而

39、子不语怪、力、乱、神。出处:论语述而

40、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出处:论语

41、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2、君子**之美,不**之恶。出处:论语

43、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出处:论语—学而

4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出处:论语

45、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出处:论语

4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示例:职早就打算一个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为是

47、士不可以弘毅,重而循远。

48、能*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9、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0、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5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5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5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论语

54、寝不尸,居不容。—— 论语

55、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56、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57、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58、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59、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60、其身正,不令而行 。

  论语格言语录 3

1、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4、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8、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9、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10、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1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12、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4、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1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

19、君子不器。

20、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1、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2、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

23、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2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2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27、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

28、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29、言忠信,行笃敬。出处:《论语》

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处:论语

3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处:《论语》

3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处:论语

3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3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处:《论语卫灵公》

36、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处:《论语子罕》

40、孔子语录: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生之言,亦可以为**矣。

4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处:论语述而

42、孔子语录:有教无类。

43、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4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出处:论语

4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出处:《论语公冶长》

46、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47、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48、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一日为师,终生为友珠玉不如善友,富贵莫如仁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9、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0、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51、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5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

5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

54、寝不尸,居不容。―― 论语

55、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论语

56、雍也第六 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

57、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58、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59、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60、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格言语录 4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6、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7、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8、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9、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1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12、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13、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1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 孔 子 《论 语》

15、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17、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18、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

19、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切・格瓦拉

20、内省不疚,未何忧何惧!

21、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22、学而知不足,思而得远虑。

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2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2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6、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28、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处:《论语》

2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处:论语

30、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出处:论语

31、不怨天,不尤人。出处:《论语宪问》

32、言必信,行必果。出处:《论语》

3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处:论语

34、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出处:《论语》

35、巧言令色,鲜亦仁!

36、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处:论语子罕

3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处:《论语宪问》

38、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出处:论语

3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出处:《论语秦伯》

40、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出处:论语

41、孔子语录: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4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处:论语

43、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5、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6、学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7、当仁不让于师。

48、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示例:职早就打算一个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为是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5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5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

5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论语

54、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

5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论语

56、君子坦�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57、雍也第六 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

5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

59、人无远虑,必有*忧。

60、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格言语录 5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6、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 孔 子 《论 语》

9、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10、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

11、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1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4、不贰过。——《论语·雍也》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处:《论语》

1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处:《论语学而》

17、君子周急不继富。出处:论语

18、孔子语录: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9、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出处:论语

20、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21、君子患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出处:论语尧曰

2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3、知之者不如好之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5、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

2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论语

2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28、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29、子曰:"信*於义,言可复也。恭*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3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格言句子合集五篇(扩展4)

——儒家经典论语读书笔记合集五篇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这次的作文课上,我们赏读了《论语》这本书,我从中获得许多感悟。

  以前,我总是认为古人的经典文章很深奥,读不懂。而读这本书时,我就像坐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对面交谈,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断地通过反省,我们才会及时发现错误,并且加以改正。正如上个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爱的水晶星星瓶,却撒谎说是小猫弄翻的。现在想来,我感觉自己是个多么不诚实的人!交而不信是多么要不得!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表姐,并向她道个歉。以后的学*生活中,我一定会不断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不断向有长处的人学*,拜他们为师。当然,看到有缺点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就需及时改正。比如我们班的陈雨萌同学有很多长处,如唱歌,舞蹈,钢琴,书法等,我应该多多向她学*,让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们班的梅子珊同学有害羞的缺点,我恰好也有这个缺点,所以我要改正,让自己变得胆大、自信,做一个勇敢自信的孩子。

  ……

  《论语》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床头,里面的经典句段,给我带来了真理无数,时时读来,获益匪浅!

  对于整个东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许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总试图将儒学作为宗教理解,他们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许,如果所有无法摆脱的精神制约都可以视为宗教的话,孔子确实是这样一种后果的直接缔造者。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诚的教徒永远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国宗教始终不过是无数围绕“治世”而采取的手段之一,不会有一个帝王真的允许哪个宗教来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会有哪个人怀着神圣的心情认真去探讨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国不会出现像文艺复兴那样的人性觉醒期,因为中国人的眼睛,从来没有片刻从人生活的世界移开到上帝的宇宙中去过。中国的哲学是彻头彻尾经世致用的哲学。“子不语”所表达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实质则是漠不关心,以致所有“怪力乱神”在最初就驱逐出了研讨的范围,也使得在后世这种实用主义的风气经年不绝。

  然而着眼于现世,却并不意味承认现实。

  东方的读书人,总是怀有类似“劝世”的情结。所以孔子长久担当的真正角色是教育者。在他本人的时代,儒学倡导的是人的自制,上至君王,下至草民,人应该使自己向一种理想人格趋*。孔子将之定义成为“君子”。通过强调人的修身与自省,孔子宣扬当一个君主的自我修养达到完善,那么他的权力就可以通过最和*高贵的方式来保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天真,因此我们看到后世虽将孔子本人拜为先师,却没有几个强大的君王是按照他的理念在经营他的**。尽管如此,那些对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却并没有被轻贱。今时今日,中国人的道德标尺也依然围绕着它们,谦逊淡定博学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始终被向往,但它一直以来被推崇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谁也还没见过它的完成。那些劝诫简短如“不迁怒,不二过”,如“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却无一不是包含了对于自身情绪与意识的双重控制,“君子”是一群有着绝对精神力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孔子相信个人意志的力量胜于环境的影响力,因为在他的描述中,“君子”无所谓贫富职业境遇,他们从不慌张,从不刻意争取,永远只是物来则应随遇而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变色,而一旦被委以大任,他们又能把一切都做得很好。

  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悖论。

  儒学的本末,都成为这个悖论之下的一个圈套。这个圈套的根基是一个绝对正确的假设,它决不可能实现,同时任何理论又都不可能推翻它,结果就是连它的创造者本人也被它套了进去。讽刺的是现实之中,孔子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应该只是做好全部的准备来等待时机的降临。众所周知,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试图说服那些绝不可能——按照他所说的,去重现一个绝不可能回到的美好过去——的君王的努力中。这是非常悲哀又奇怪的事。我们看到过最标准的智者形象,是像老子那样遁世于飘渺的。因为如果看清了全部的现实,就会明白要改变已成规矩的方圆只能是种妄念。我很难相信孔子真的认为他所理想的世界可能到来,他所留下的形象也从来不是这样一个野心而自负的人。在他所留下的关于自己理想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和所谓“治国*天下”截然不同的方向。他喜欢音乐,向往沐风逐月的清逸闲悠,崇拜老子,直言见老子犹见真龙。但是最终他一天也没有真正去落实过他的憧憬,他舍弃了清高与优雅,以卑微的姿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试图用老迈的身躯挡住滔滔的江水。而这一切的理由,也许只是出于一种悲悯与责任感。他背负了整个时代的理想与现实。他的智慧一定使他看到了未来只会是现实的不断重演,被遗忘的美德从不会被唤醒,就如它们从来不曾真的存在过。带着这样的矛盾与感伤,他一生都在做一件明知不可为的事。如同一句古老的箴言所说:巨大的悲悯,超越了善。他注定会失败。他成为了不可被战胜的人。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陆象山说:“读书且**读,未晓处且放过”,朱熹说:“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无论怎样读,最关键的是要读好书。

  一本好的书,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涤,一本好的书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书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一本好的书可以让我们受益无穷。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从内容上看《论语》包括伦理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许多内容从量上看并不多,但却非常深刻,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希望通过实行仁政,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孔子主张仁是要加强人的自我修养,孔子主张仁最基本的意思是爱人。

  从体例上看,它属于早期的语录散文,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话,三是对华能够体现出人的性格品质甚至气质。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它更是意义非凡:“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我们如何有修养,“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教我们如何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教我们要有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们要谦虚,“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教我们要珍惜时间。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会友,以书为乐,***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恕不可以一日不读”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我扑在书上,就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在书中遨游,在书中畅想,与书携手,读书,读好书。

  《论语》是一本对话录,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同时也是对孔子的思想的体现,特别是对“仁”的体现。但是本人才疏学浅,对《论语》无法做出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下面摘录《论语》中我个人印象比较深词句进行分享。

  一、“君子不器”对于我这个文学常识比较浅薄的人来说,第一个反应便是:“器”是器皿的意思,翻译过来便是君子不是东西?但真的是这样吗,大家都知道“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是孔子说的,但是这句话的意思不能直意,如果直意我想我会挨打。后来查阅资料发现意思就是:我们要博学多才,不能局限某一方面。对于一个老师,可能会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可能还需要应对某一天学生问的“宇宙是什么?”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二、有教无类。在孔子那个时代,学*知识是有社会地位人所做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些*头百姓,基本出头无望。而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在当时可能是一个“异类”,这也许也是他伟大的原因吧。而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有教无类”。

  三、“以德报怨”,如果真的是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也幸亏读了《论语》,知道有时在日常听到也许是断章取义。

  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识就不说了,但这句话体现在逻辑有一点辩证的关系,前半句说不是说因为父母在不能离家太远,单纯看前半句,个人感觉是太片面甚至是错的,但是加上后面这一句“游必有方”,成功把到底要不要“远游”这件事表达的全面了。

  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几千年前提出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最后《论语》中的一句话警醒自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这本书里讲了许多人生道理,每个道理都有一个故事、一幅插图,图文并茂,令人更加能明易懂。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

  书中还说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就是说学*要勤奋,要有科学的学*方法。爱因斯坦著名的公式:勤奋努力+方法+讲究=。也是说明勤奋是学*的首要因素,勤奋是精神,更是方法,要勤学、勤记、勤思。子曰:“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要要勤奋学*。说得多好啊,我也要以这句话为我的座右铭,陪伴我今后的学*之路。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闻名的学者,我也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


论语格言句子合集五篇(扩展5)

——经典论语格言(精选5篇)

  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4.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巧言令色,鲜亦仁!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胡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5.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7.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8.朝闻道,夕死可矣。

  1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0.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2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5.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6.德不孤,必有邻。

  2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9.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30.君子周急不继富。

1、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5、"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6、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9、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10、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1、内省不疚,未何忧何惧!

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14、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出处:《论语》

15、见义不为,非勇也。出处:论语

1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18、君子患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19、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0、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出处:论语

2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出处:《论语公冶长》

23、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格言句子合集五篇(扩展6)

——论语读后感之十二合集五篇

  此次疫情很突然,来势凶猛。在这个关键时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有许多抗战在一线的人员在前方拼搏,为病毒作斗争,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理应积极配合,一起度过这个关键时期。

  我作为一名大学生,也是一位热爱阅读的读者。*期利用在家时间,我仔细地阅读了《论语译注》这一本书。这本书籍是杨伯峻的研究心得。它出版于20xx年10月1日的中华书局。

  杨伯峻原名杨德崇,是湖南**沙市人,著名语言学家。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等方面。他卓越的成就离不开他的祖父对他的教育。他从小足不出户,由祖父亲自授读古书。读过《诗经》《左传》《东莱博议》等书籍。祖父对他的启蒙教育影响了他的一生。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影响力很大,家喻户晓。但是真正坚持下来看得人并不多。如果你仔细阅读这部作品,就会受益匪浅。

  全书共20篇,首创“语录体”,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它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每个人物描述地都十分鲜明,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在于刻画人物方面,在内容上也让我获益多多,深有感慨。“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教育了我们要孝顺父母,尊重师长,诚实可信,多学*知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一个人每天需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每天坚持做这样一件事情,你就会把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所以,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的言与行。

  在学*方面,也有很多让我难忘的名言。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教导我们要善于学*并且多加思考。“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这告诉我们在学*上和生活上,要善于反省,取长补短,并且要多向优秀的人学*。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在生活上,因为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差异,也都有自己特有的*惯。对待同一件事情,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此时我们不应该怀疑自己,或者是一味的去迎合别人的看法。我们应该有独立的思想,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就好。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所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重要。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所以对于很多事情,我们大家都要有自己的分寸和属于自己的原则,适可而止,尊重一切事物,不多加干涉。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一些言论的看法。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并且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古往今来,大家对于《论语》的评价都很高。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这部伟大的作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用心读。

论语读后感之十二

论语读后感

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文化知识和怎样学*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孔子以禘礼为例,进一步强调礼乐文化的传承,内涵重于形式。这一节,孔子继续禘礼这一话题,来论证文化精神的传承意义和作用。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孔子的幽默风趣和对文化衰落的无奈。先来简单说下故事情节:

  有人问孔子,关于“禘”这个礼仪的说法,和这一套学术思想的理论,它的基本精神又在哪里?孔子怎么答复呢?他说:“不知也”——我不知道。孔子真的不知道吗?当然,这是他幽默的话,换句话说,是一种“反教育”,用现代术语来说,是“反激式的教育”。他的意思是说,这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应该知道的。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么我也不知道了。联系上节所说“吾不欲观之矣”,其实孔子是有些生气和无奈的。举办禘礼的天子和诸候不懂禘礼的内涵吗?可谁在乎这些呢?所以孔子开玩笑地讲,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了。

  再看他说了不知道以后又怎么说下去,就可明白他真的知道不知道了,“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指自己的手掌说,真正懂得禘这个文化精神的人,看天下国家事事物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现在这掌心上,这么清楚明白了。他指着他的掌心,用动作来表示天下的事理,就像指顾之间,如在目前那样的容易。示,是显示;斯是这,指其掌。示诸斯,显示于掌中。

  这还是玩笑的语气,甚至有些置气。大概这个“或问”的人,即某人,是知道孔子对禘礼的不满,才来询问他的意见的。而孔子也知道,他的意见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所以他才指着手掌,笑看着这个某人讲,我也不知道啊,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对于世间万物,甚至治理天下而言,大概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吧。留下某人在风中凌乱。

  抛开这个玩笑不讲,其实这句话还是很有内涵的。禘礼是祭天地之礼,涉及我们华夏民族的原始崇拜和文化根源。要详细论述,我没这个能力。我理解来讲,在祖先看来,天如父,至公至上,地如母,至情至性,人世间的一切均为天地所孕育,也为天地所掌控。所以儒道两家认为,天道高于人道,不管天子诸侯还是皇帝大臣,都受天地之道的约束和控制。皇帝继位,要讲受命于天。皇帝失德,将降天罚。能明白天地之道,便掌握了人世间最基本的哲学,便能了解宇宙苍生,了解世间万物。

  说远了,总之要知道为什么天子诸侯要祭拜天地,并且天地之道,天地崇拜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而这一崇拜,在我看来是既唯心又唯物的,相对于其他宗教而言,是有十分巨大的区别的,甚至是一种生存信念而非一种原始宗教。天地之道之于人世之间,便是道德规矩,它并非不可见,不可置疑的神。塑造天地的**,创造人类的女娲,并没有像其他宗教的神衹一样来主管、约束世人,他们更像是旁观者,更像父母之于子女,只有关爱,没有索取。所以我们对天地的祭拜,对祖先的祭拜,更像是对自己信念的祭拜,不过是将无法对人言的想法,于天地祖先念叨念叨,汇报汇报;所许的愿望,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和承诺。所以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们以前过年,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家长带领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虽然仪式简单,但却很严肃,而慎重。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实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尊敬传统的精神。现代一般家庭,就从来不祭祖,这就是教育的问题,是信仰、信念缺失的问题,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这一点传统,这一点*惯,使后代知道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等,法律公*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众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而,在孔子心中,“孝”是做人之本,也是“仁”之本。做不到“孝”,就不称之为人;更不能做到“仁”。在文中,孔子已经详细的说明了,应该如何对待父母。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这个,是毋庸置疑。最基本的,是“养”。而犬马皆能“养”。所以“孝”之本就是要“敬”了。就如我们*时说的:孝敬。正所谓,孝、敬不分家。然后便是忧其忧,乐其乐,心系于父母。体谅父母,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如果都能做到这样,就不用“可怜天下父母心”了。至于“不远行”之类,我想,应该都是心系父母的表现。最后就是,父母过世之后要厚葬他们,并守丧。古人很看重守丧,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形式。只有学会孝敬父母,用心爱自己的父母,才能学会爱别人,忠于君主。所以说,“孝”是为人之根本。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起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文化知识和怎样学*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论语格言句子合集五篇(扩展7)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

  的文言文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三)读文感知

  1、学生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熟悉文言文的读文节奏,诵读中感悟作品内蕴。]

  (四)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讲授第一章

  2、学法指导文言翻译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学三章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案例(以身边发生的事例)

  2、学生合作探究

  3、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

  4、诵读感悟,体会精彩内涵。

  (六)课堂小结

  归纳所学文言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前三则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

  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孔子,走*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安排学生分组探究这些语句或章节的思想内容。

  2.结合对本课的学*,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今天我们读《论语》有什么现实意义?

  反馈指导:将本课所学内容结合到探究中

  (四)诵读课文,情蕴其中

  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音韵美,并在诵读中进一步品悟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古代典籍的无穷魅力。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论语》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们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诚信处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论述,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篇章仅仅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辟微妙,发人深省。虽历经两千多年,今天读来仍激荡着我们的胸怀,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厚的人生营养。

  作业:1.课后自主阅读《论语》,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摘抄下来,并且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文搜集积累,与同学分享。

  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论语》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

  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

  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

  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

  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

  二、检测预*: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

  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在书上标出断句)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师范读,学生评价。

  提示:从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着眼。

  4、学生展示读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章进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前六章。

  2、小组合作学*,解决问题。

  3、检测学*成果。(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字。)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五、反思拓展

  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总结的初一新生成长的烦恼吗?科目繁多,无所适从。新学校里很孤单。宿舍没有家里好,学不进去。请你运用今天在论语中学到的句子

  来劝解他,为他排忧解难。

  六、课堂小结:

  不知面对这些烦恼的同学学过这一课是否有些释怀了呢?

  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为后世做出的杰出贡献。大家看到的这幅画像就是唐代吴道子根据史料画的。两边的对联是后人对孔子一生的评价——学为人师学不厌,行为世范教不倦。我提议咱们用现代人的鞠躬礼来表达自己心中对孔老夫子的敬意,好吗?

  七、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文章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好下课!

  【教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 联系自身学*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学*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ng)吾身 传(chuán)不*乎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