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滑轮课件 (菁华3篇)

首页 / 课件 / | 2022-11-11 00:00:00 课件,小学

小学科学滑轮课件1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学生自学课本)

  (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3)学生辨别课本P99页,哪一幅图是动滑轮,哪一幅图是定滑轮?

  (4)学生动手组装定滑轮、动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演示实验。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

  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讨论)(游戏:竹竿游戏)。课本P100小游戏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录。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教师强调:弹簧称的示数应该等于钩码与滑轮重量的一半。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98结论)。

  (2)探究题:小明是二年级的学生,家(二楼)里装修时,叔叔们从楼上、楼下不停的运料,非常的麻烦,而且还影响楼上邻居们。小明突发奇想,能不能设计一个装置,使叔叔们直接在楼下向上把料运进屋里。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成功了,他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装置。

  同学们,你知道小明设计了一个什么装置呢?开启你的智慧之门,你也来设计一下吧!!

  (3)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小学科学滑轮课件2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知道其各自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观察描述等能力。

  3、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处处充满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教学重点:

  探究中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定计划、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等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到处充满科学,掌握好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师:能有机会与小朋友们共同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非常高兴,所以特意给大家送上一首嘹亮动听的歌曲。等一会儿我放歌曲时同学站起来,严肃一点,眼看着黑板上面的*,大家一齐用雄壮有力的声音唱出来。

  师:请同学们先猜一猜这首是什么歌曲。(学生思考并猜测)

  师:谁给同学们汇报一下?

  生:我觉得这首歌曲对祖国有关。

  生:我发现教师刚说的话和提出的要求,这首歌应该是**吧。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正是一首我们在每星期一或者有重大意义节日升**的时候唱起来的**。

  (教师开始播放升旗片段,同学们以深情之声唱起来。)

  [评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及多煤体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新知识,而且也隐含了“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的作用”这一理念。]

  师:升旗时,大家想过没有,它为什么轻轻一拉绳子,旗帜就能升得那么高?

  生:我认为有一个轮子在转动,一拉绳子,轮子起着润滑作用,旗帜就能轻轻升上去。

  生:不对,如这样太费力了,应是有一个轮子当拉绳子时就会活动,使拉绳更垂直向上动力,故此,轻轻一拉绳子,旗帜就能升到杆顶上了。

  生:我认为这种说法也不对,只有一个会动的轮子也不能这么轻轻一拉绳子,旗帜就能升得那么高。

  生:可在旗杆顶部把轮子固定不变,让它的绳子不会偏动才可以轻轻一拉绳子旗帜就升到顶杆上。

  师:大多数同学会想到可能与旗杆顶部的轮子有关,为了进一步研究升旗的秘密,让我们来模拟一个升旗的装置吧。

  (老师板书:动滑轮和定滑轮)-

  [评析;在观察升旗过程,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通过体验、交流、汇集学生对升旗的认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齐:好。

  师:请看老师出示的幻灯片,同学们利用提示组装升旗的装置。请你边操作边观察,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操作并观察)

  师:操作好了没有?

  生:好了。

  师:哪一小组的同学愿意把自己操作中发现的情况告诉大家?

  生:当我向下抖动绳子的时候,旗杆顶部的轮子是固定不动的。

  师:你真聪明,观察得很仔细。那么,我们把这种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叫做定滑轮。

  生: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的时候,挂有旗帜的那部分绳子会向上移动。

  生:由于这个轮子是滑轮,轻轻一拉绳子就把旗帜升到杆顶部了。

  师:你们真棒。

  师:那么是什么起了作用?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呢?

  生:说明利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师:不错,我们发现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那么,定滑轮是不是也有省力的作用呢?我们可以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生:应组装一个定滑轮来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生:老师,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师:很好,现在就找来铁架台,在其上面固定好一个滑轮,并穿好线绳,各组同学讨论一下,统一了意见,再开始进行做实验。

  (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讨论后再做实验,发挥学生的相互作用,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工作必需的素质。]

  师:小朋友们实验结束没有?

  生:实验好了。

  师:哪组的小朋友愿意把他们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生:(上台展示)我们在滑轮两边的绳子上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它们*衡了,所以定滑轮是不省力的。

  师:在小组实验里,我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老师我发现了他们不是先一步一步实验挂钩码或假设两边同时挂相同的钩码,结果都一样的。

  师:真了不起,谁能将定滑轮的特点完整复述一遍?

  生:我能行!利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评析: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不停地巡视,了解各组的实验进展情况并做及时辅导,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定滑轮的特点。那么有些同学已经在想了,有定滑轮,那是否有动滑轮呢?

  生齐:应该有吧。

  生:老师,我们可否再来做这方面的实验呢?

  师:好,大家兴趣很浓,我们就来研究动滑轮吧。

  (教师播放相关的录像片段)

  师:看,在搬运货物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那么像这样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我们把它叫动滑轮。

  生:老师,动滑轮一定有它的特点?可不可用实验来证实一下呢?

  师:研究动滑轮时,我们需要到哪些材料呢?你打算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

  师:哪组来汇报一下探究计划?

  第三组生:研究动滑轮的计划首先研究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就可以了。

  生:还应该有研究

  发现与结论更好了。

  师: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用掌声对他们的研究计划表示祝贺。(学生鼓掌)

  师:第二小组开始汇报时要注意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要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和大家交流?

  ……

  (第八组汇报告后)

  师: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都没有问题。

  生:没有。

  师:都没问题,我来提个问题好吗?(师生间的*等对话)

  第八组生:好。

  师:刚才你们提到研究的材料、步骤、发现、结论都非常有创意。请问你们研究计划完美了吗?

  第八组生:可能还没有那么完美吧!

  师:你们应该考虑到画出实验示意图,那么就更清晰了。

  生:(沉思)这样的研究计划变得更完美无缺了。

  师:你们就按照计划写出的项目进行研究。

  [评析:通过小组交流,让大家了解各自的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果能让学生对别的组的计划提出自己的建议,就更好了,更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生:好的。我们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绕过动滑轮向上提(这里可用橡筋或测力计),动滑轮下挂重物。

  生:老师,我们发现动滑轮能省力,但不可把物体移动。

  生:原来定滑轮与动滑轮有区别的。

  师:使用动滑轮大约省一半的力,但并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师: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如果说滑轮也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你能试着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它的作用的不同吗?

  生:(爽朗地)可以。

  生:老师,我们尝试用图示法来解释可能更明白。

  (小组讨论、思考)

  师:谁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图示法,并找出它的三个点的位置来。

  (学生纷纷举手并说老师我能行)

  生:我就利用图示法来解释。如图:

  师:有了图示我们清楚地看到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评析:这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的渗透。不是通过实验获得的规律,即使是正确的,只能作为已有经验,而不能模糊刚才的研究。孩子已经自觉地理解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相信他们在以后的实验中也都会这么做,这就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孩子在成长,在进步。]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下子一节课过去了,在和老师说再见之前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老师,这节课真有意思,让我们不仅学会了假设 验证 结论来解决科学上的问题,还大开眼界。

  生:老师希望你今后还能来给我们上课。

  师:下课继续观察一下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行不行?好,下课。

  反思: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遵循了“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着去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让学生能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懂得科学结论的获得是需要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证明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所以教学中通过讨论及活动,使学生能利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当然,我的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权的地方,比如在各组汇报报完问题后应让学生对别组同学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讨论中的时空太仓促,有点走过场,有时还会给学生画圈子,不够开放的问题等。非常诚恳地希望能有机会就这些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

小学科学滑轮课件3

  教学目标:

  1.能够针对问题大胆地提出猜想。

  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滑轮的秘密。

  3.能够想到利用滑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滑轮的探究兴趣。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发现动滑轮与定滑轮的不同作用。

  教学准备:

  师演示实验材料

  课件(利用滑轮工作的生活实例)演示用滑轮实验套材。

  分组实验材料(四人一组)动滑轮,定滑轮,支架,测力计,钩码,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生:喜欢。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①起重机吊重手②升旗仪式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知道起重机是怎样吊起重手的吗?**又是利用什么装置升上去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滑轮兄弟的秘密。

  板书课题 滑轮兄弟

  二. 探究过程

  师生演示实验

  师:请同学们分组实验

  1. 组装定滑轮

  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师巡视观察,如果是个别问题,适时指导,如是普遍问题,师则演示指导。

  师:先直接称钩码的质量(重力)

  再用定滑轮,用弹簧秤拉钩码看数据。

  观察比较,填表,思考,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

  2. 组装动滑轮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看P31插图,你会使用动滑轮吗?

  生:会。

  师:好。请同学们再分组实验。师巡视观察。

  ①生直接操作。(只秤钩码)

  ②提请学生不仅要秤钩码,还要秤滑轮观察比较,填表,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省一半的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3. 组装滑轮组

  师: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你能做到吗?

  生:能。

  师:请看课本P32插图,你会做吗?

  实验开始。师巡视观察。

  三. 课堂总结

  师:今天的实验做得很成功,谁知道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生: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师:很好,那么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呢?

  生: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师:滑轮组又有什么秘密?

  生: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小学科学滑轮课件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学科学滑轮课件 (菁华3篇)(扩展1)

——小学科学杠杆课件 (菁华3篇)

小学科学杠杆课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还有其他方法吗 ?

  5、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小学科学杠杆课件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

  二、学*新课

  ㈠认识杠杆

  ⒈讲解: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如图9-1第一图。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⒉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分别在图上指出。

  ㈡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

  ⒈讨论:

  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是不是只要应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

  ⒉实验1——学*实验方法

  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杠杆及支架)。实验的方法是:在杠杆一边挂一个重物,在杠杆另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测量用多少力。

  分组实验:(在教师带领下,分步进行。)

  我们用2个钩码当作重物。首先,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有多重,2个钩码有多重。(学生测量,汇报。)

  然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左边、从中间数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压,把钩码提起。(学生实验。)此时,杠杆像不像那撬动大石块的棍子?在杠杆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动力?哪里是阻力?动力臂是多少?(用格作单位)阻力臂是多少?

  那么,我们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呢?可以在动力作用点挂钩码来测量。试一试,在动力作用点(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衡。(学生实验,汇报。)

  讲解:当杠杆*衡时,右边挂的钩码的重力就是提起重物用的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小于左边的重力,是省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大于左边的重力,是费力;如果右边的重力等于左边的重力,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提问:以上实验结果是省力还是费力?(省力)

  在这个实验中,动力臂与阻力臂关系是怎样的,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大于)

  指导学生把以上实验条件及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⒊实验2——学生自己探究杠杆的规律

  讲解:下面,各组接着实验。利用实验1的方法,分别测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连做三次实验。把每次实验的条件、结果,像实验1那样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使用杠杆提起重物有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指导学生填写本课关于杠杆作用的空白。

  ㈢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⒈谈话: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哪些装置像用棍子撬石头一样?哪些装置像杠杆一样?

  ⒉讨论:

  (出示剪子)剪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剪一块很厚很硬的纸板,把纸板放在剪刃的哪个位置剪比较省力?(演示)为什么?

  (出示钳子)钳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为什么用钳子能截断很粗的铁丝?(演示)

  钉在木板上的钉子很结实,怎样把它***?(如果学生说用钳子,可以接着问“除了用钳子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待学生提出起钉锤后,演示用起钉锤起钉子。)为什么利用起钉锤能比较省力地把钉子***?在用起钉锤起钉子时,锤子上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是动力臂长还是阻力臂长?

  (出示指甲剪)这是什么?(指甲剪)指甲剪是不是杠杆?在指甲剪上,哪里是支点?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杠杆?.指甲剪上有三个杠杆。手把部分是一个省力杠杆,刀口部分是两个费力杠杆。

  还有哪些工具应用了杠杆原理?

  ⒊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工作时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类的工具也并不都是省力的,有的是费力的,为了使工作方便。人们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杠杆。

  2.提问:

  ⑴什么样的装置属于杠杆?

  ⑵在杠杆上,哪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⑶使用杠杆,在省力费力方面有什么规律?

  3.讨论: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能不能玩压板游戏?怎样玩小孩才能把大人压起来?

  四、布置作业

  ⒈、观察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研究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那样的?

  ⒉、P5 1—2

小学科学杠杆课件3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杠杆;

  (2) 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物理的兴趣。

  【学法点拨】

  力臂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在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活动中可以体会很深刻。例如教材中图12.4-5,可以把右边的钩码换成一个弹簧测力计,让测力计向不同方向用力拉,为了让杠杆*衡,看力的大小是否相同,想一想,为什么?

  【达标自查】

  1、如图12.4-1,是用一根木棒在撬石头,这根木棒的特点有:

  ①木棒不易 ;

  ②能在力F的作用下围绕着 旋转。

  我们就可以把这根木棒叫 。

  2、在上题中,我们从O点作一条MN的垂线,这条垂线的长度就是力F的 。

  MN这条直线就是力F的 。

  3、下列物体中不能看成杠杆的是( )

  A、筷子 B、火钳 C、剪刀 D、橡皮筋

  4、杠杆的*衡条件是 ;如果分别用不同方向的三个力作用于杠杆的

  A点,都能使图12.4-2所示的杠杆*衡,那么最小的力是 。

  5、生活中的杠杆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省力杠杆,例如 ;二是 ,例如 ;三是等臂杠杆,例如 。(把钓鱼杆,跷跷板,瓶起子填在如字后的横线上)

  6、如图12.4-3,图中轻质木棒AB可以看成一个杠杆,C点吊一重物,B点用绳子拉着,杠杆的支点是 点。请在图中标出动力F1,阻力F2,并画出它们的力臂L1、L2。如果木棒静止,,则等式:F1L1= 成立。

  7、用一根细棉线把一段直铁丝吊起来,让铁丝能在水*位置*衡,再将棉线右边的铁丝对折一下,铁丝还能在水*位置*衡吗?实际做做,然后回答:

  ①你看到的现象是: ;

  ②猜想可能的原因是: ;

  ③猜想的依据是: 。

  8、用剪纸的剪刀剪一叠较厚的纸,是用剪刀的尖端容易剪断还是用剪刀的中部容易剪断,试试看,并和同学交流一下,讨论是什么原因?利用的物理知识是什么?

  能力提高

  9、在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活动中,你一定注意了首先调节杠杆在水*位置*衡吧!这样做对你填写书中表格中的哪几项数据有利,为什么?

  10、在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活动中,我们使用的杠杆两端有两个螺母,它们的作用是 。如果不要这两个螺母,请你设计一种装置,使它具有与螺母相同的作用,画出设计草图,加上必要的文字叙述。

  11、在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活动中,小红发现用2 个钩码可以*衡3个钩码。如图12.4-4,小红想,杠杆*衡,肯定不能光看动力和阻力,可能还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于是她反复做了几次实验,分析得出杠杆的*衡条件为:

  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老师看后,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可小红据理力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有问题呢?老师为了让小红相信,拿来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A点上,则.小红明白了。

  ①你能说说教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②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得出的*衡条件等式两边各改了一字,就变成了正确的结论,想一想她是怎么改的?

  12、能否用量称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一名同学的重?

  需要的辅助器材:

  应用的物理知识:

  启发你这样创意的来源:

  13、如图12.4-5,一个圆柱形质地均匀的桶重400N,直径1m,要把它推上一个高20cm的坎,此时这个桶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杠杆,它的支点是 ,O点为重心。如果要用最小的力把它推上坎,应如何使力,在图上把它画出来,并算一算,这个最小的力应是多少?


小学科学滑轮课件 (菁华3篇)(扩展2)

——小学科学六年级课件 (菁华3篇)

小学科学六年级课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

  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小组汇报: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将**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小学科学六年级课件2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科学教材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八个,其中,分组实验有:第3课《馒头发霉了》,第5课《蜡烛的变化》,第6课《食盐和水泥》第10课《距离和时间》,第20课《蚯蚓找家》,演示实验,分别是:第7课《铁生锈》,第8课《牛奶的变化》中,第14课《白天与黑夜》既是演示实验又是分组实验。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共有七个班。这些学生不仅喜欢学*科学,而且特别喜欢做实验,从上学期的实验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能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写实验记录,并能进行自主实验。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指导。

  三、实验目的

  1、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味实验的乐趣。

  2、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

  3、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和整理资料等能力。

  4、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

  5、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

  四、实验措施

  1、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指导学生做简单的探究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填写实验报告,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3、加强观察和实验,充分利用仪器和器材,让学生参观察和实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4、师生共同开辟科学教学园地,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善实验条件。

  五、实验安排(略)

小学科学六年级课件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2、能调查本地动植物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进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调查研究。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实验。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概念。

  2、能解释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3、能举实例说明四季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性的影响。

  环境目标

  1、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

  2、能用文字或图的形式把四季的显著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

  绳子、手电筒、地球仪、橡皮泥、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激趣引入

  师(课件演示--遨游太空):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在太空旅行,欣赏宇宙的奇观,你们愿意去吗?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太空旅行,我们所乘坐的“宇宙飞船”就是地球。你们知道这艘“飞船”是这样运行的.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产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认识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1、阅读、理解地球的自传和公转。

  师:(展示课件: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指导学生观看视频、阅读书上资料,并指导学生初步填写课本87页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阅读、资料整理、分析来加深对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提炼、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有序、有效的“思”,为下面亲身模拟实验的“行”做好准备。

  2、猜想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现象。

  师:提出疑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什么现象的发生呢?

  生:思考、猜想、交流、修正。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的*惯。

  3、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假设,请动手来进行模拟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吧。

  教师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模拟实验中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和太阳、用什么来模拟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2)地球的自传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千万不能转错方向呦!

  (3)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

  学生进行模拟试验。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和及时记录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假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拟实验中去。

  4、交流与表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了,看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及想法,尝试解释其中的原理。其他同学聆听,并加以评价。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别人交流。通过质疑与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汇报中要学会尊重别人,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5、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意义。

  师:(展示课件:四季的产生。讲述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的产生;地球的公转导致四季的产生。指导学生继续填写表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并填写表格。

  中心 方 向

  (顺或逆时针) 周 期 特点

  地球的自转 地轴 逆时针 23小时56分4秒 引起昼夜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 太阳 逆时针 365、25天 引起四季的变化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零散的认知之间建立联系,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6、知识巩固与迁移。

  请同学们再次模拟地球的公转,验证公转与四季产生的关系。

  提问:假如地轴不是倾斜的,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不会有变化?地球上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首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公转与四季产生的关系。

  学生再模拟地轴不倾斜的公转情况,观察、思考、假设并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1、巩固、验证地球公转的意义。2、培养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讨论问题的逆向思维。3、在新问题情景中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让学生交流学*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18、地球绕着太阳转

  中心 方 向

  (顺或逆时针) 周 期 特点

  地球的自转 地轴 逆时针 23小时56分4秒 引起昼夜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 太阳 逆时针 365、25天 引起四季的变化

  【总体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运用观察、演示、操作等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事物运动的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兴趣。运用实例图片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通过完成模拟实验的任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用来评价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完成练*,给学生提供自评、互评的机会,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素养的同时,渗透德育。

  【评析】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课教学应力求让教学贴*生活,用学生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突出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布鲁纳说过:“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想到这门学科值得学*”,小学科学教育就是要利用“科学未知”的不竭魅力,吸引学生走入到科学的殿堂。基于此,新课伊始,就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遨游太空的情景,这势必会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学生很难理解,为此,教者运用课件模拟了地球自传与公转的情景,这比教师空洞的讲授不知要强多少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在教学地球自转与公转会导致什么现象时,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了大胆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过程,最后再抽象实验结果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滑轮课件 (菁华3篇)(扩展3)

——小学科学课件菁选

小学科学课件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课件,课件要明确教学目标、要突出重点难点、要有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对象要有针对性。那么你有了解过课件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课件,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科学课件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科学课程》指出,教学应“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使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评价中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理论依据:维果斯基的儿童“最*发展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这两种水*之间的区域称为“最*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发展区”。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最*发展区”为学生提供“脚手架”,通过“脚手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

  本课就以儿童原始概念为出发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最*发展区提供学生攀爬的脚手架,最终引导学生建构“水”的科学概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从生活中实际问题,即“哪一杯液体是水?”这个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对不同液体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到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从而解决问题。

  2、学生情况:

  本届三年级学生虽然初次接触科学课,但理解、接受能力比较强,对水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科学的实验方法还不熟悉。他们的注意力比较易集中,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敢于提问敢于发言。他们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但必须以直观的有结构的材料作为依托,才能从对事物现象和外貌的描述抽象出其本质特征。

  三、在教学前,我还对学生进行了前测问卷:

  (1)前测问题:“请你描述一下水的特征。”“请你说说水的用途。”

  (2)从结果来看,我发现所有的学生能够说出水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有的学生还会提到水可以流动,没有学生能说出水没有固定形状,没有学生提到水的气味。由此可见,学生对水的性质认识是不完善的,需要在本课中要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帮助学生完善和补充各种认识。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基于日常使用水的用途而言,没有意识联系水的性质,这也是本课需要引导学生的重点问题。

  四、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不同液体的过程中,发展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认识水的性质。

  2、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学会使用眼、耳、鼻、舌、手去观察和记录水的性状,并能对水的性状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初步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3、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逐步形成关注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

  了解自然界里水是无色、无味道、无气味、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鼻闻、舌尝来对各种液体进行比较,判断出各种液体的性质。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基于以上分析,我选择了如下教学方式和手段,从生活实际问题入手“哪一杯是水?”,学生通过解剖、观察与归纳的方法探究水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观察实验分析,从而完善原有认识。

  五、教学流程分析

  发现探究

  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试着从众多物质中去找出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观察、分析、假设、解释、交流、质疑”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判断的依据,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有效性。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主动学*观察实验

  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从知识点的角度考虑并没有太多的难点,但是作为学生接触科学实验的起始课,却非常重要。科学中的“观察”并不仅仅是只用眼睛看,还要用到人体的一切感官,

  预测1:学生不清楚是否可以用鼻闻的方法分辨白糖水和盐水。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白糖水和盐水是否有特殊的味道,通过鼻闻的方法能否确保选择的万无一失。

  预测2:能够运用鼻闻和舌尝的方法分辨出各种液体,并了解各大感官的作用。

  提问:我们能不能运用刚才鉴别各种液体的方法来设计实验,得出水的特性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初步的实验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交流评价分享成功

  教师强调小组分工合作,合理安排时间和实验顺序,保证每个同学都可以体验一次实验过程。

  发给每一组一杯水和筷子学生开始实验

  组内同学互相纠正错误实验方法。

  学生汇报,水的特性

  眼睛看—颜色——无色透明

  鼻子闻—气味——无气味

  嘴尝—味道——无味道

  教师进一步引导,引出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最终喝到水是运用了水的哪种性质?

  引导学生说出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教师引导,水没有固定形状所以可以做出倾倒的动作,所以水是可以流动的。

  学以致用课后延伸

  谈话:水的这些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

  提问:我们学过的空气的特性与水是否有重合?

  你们回忆一下空气的特性是什么?

  (课件出示图片:维恩图展示水与空气的共同点)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水的特性。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更多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

  [意图:促使学生认识水更多的用途,拓展学生视野]

  1。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从解决生活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即“谁能分辨这些液体”这个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不同液体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掌握鼻闻和舌尝的试验方法,并确定各液体的不同性质,从而解决问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课,各种能力、*惯还没有形成,因此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在指导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教师通过提示学生要注意分工合作,合理安排顺序不断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他们能够说出实验方法,并有序的进行试验,使每个学生得到实验的乐趣,达到实验的目的。

  一、艺术实践

  1、布置作业:

  (1)利用彩纸、废弃材料(包装盒、纸盘、光盘、日历数字等)制作一个外形新颖、表盘精美、颜色漂亮的小钟表。

  (2)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以及不乱扔垃圾。

  2、巡视指导:

  (1)询问了解学生构思,提出建议或适当演示,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材料。

  (2)及时将学生作业中好的构思和表现在班享。

  (3)关注后进生,必要时协助制作。

  二、展示作业

  选5—6幅设计较好的作业投影展示。

  三、评价作业

  自评:介绍设计意图,自评优点与不足,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的内容。

  生评:举手评选自己喜欢的小钟表投票,评出“最具人气奖”。

  师评:对整体学*态度、作业表现进行评价;点名表扬审美与实用结合较好的作业,和本节课进步明显的同学

  四、拓展延伸

  1、将自己的设计介绍给家长,征求家长意见。

  2、用花草构建的园林大钟使城市更美丽,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设计出个好的作品来美化我们的环境。

  五、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特点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在教学中力图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听、看、说、做多种感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吸引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分析、想象、创造能力,使学生充分表现,发展个性。

  六、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课件2

  一、教学目标

  1. 学*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

  3.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4. 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能做简单的压缩空气探究性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空气的性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三、教学准备

  水槽、透明的杯子、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 、注射器纸、细木棍一根等

  四 、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现在,我们一起猜个谜语好吗?“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动物植物都需要。”——(教师出示迷面,生猜。(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2. 学生回答。

  3. 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学生提问。

  5.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要占据空间。同时,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实验一

  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底部,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槽中,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

  究竟结果怎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教师演示纸团不会湿实验)待同学们看到纸团未湿后,再演示纸团被浸湿实验,请生说说两种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同,大胆猜测。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上面的两个实验,说明空气具有什么性质?

  2.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又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空间,都有空气占据着。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课时

  一、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

  2.提问: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

  3.学生讨论。

  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

  5.学生讨论。

  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② 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③ 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④ 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衡;

  ⑤ 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

  8.学生分小组活动,并画下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情况。

  9.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10. 师生小结。

  二、探究空气具有流动性

  1. 你能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2. 让生吹大气球,对着自己的脸放出气球里的空气,你有什么感觉?

  3 学生回答,

  4.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5. 学生回答

  6. 小结:用皮肤感觉空气的存在,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三、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

  (1)还记得我们三年级时了解的水吗?水有什么性质?

  (2)水和空气比较,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3)教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水难以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3)完成书上的表格

  四、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1. 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动手做的时候不要用力太大,以防袋子破裂。)

  2. 学生分组实验。

  3.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4. 师演示喷气气球实验,生记录、观察,得出结论: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有关。充气量越多,气球跑的就越远。

  5.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验证压缩空气有弹性。

  6. 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7. 师小结: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五、课后拓展:自制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板书设计

  会流动

  空气是性质 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可以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

小学科学课件3

  第一课时:描述物品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词汇较准确地描

  述物体的特征。

  (2)初步了解并判断物体的材料构成情况。

  (3)学会与人合作学*,在学*中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并判断物体的材料构成情况。

  教学难点: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词汇较准确地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趣

  1、同学们看了许多书,了解了很多知识,今天老师想考考大有信心吗?(课件出示谜语并演示)

  谜语一: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

  不见了。

  (香皂)

  师:你猜得真准!你能否告诉我你怎样猜到的?归纳:抓

  住了香皂的颜色、遇水起泡泡的化学反应等来猜的,颜色、化学反应等就是香皂主要特征

  谜语二: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

  (雨伞)

  师:你真是一个猜谜语大师!你是如何想到的?归纳:抓住了伞的材料、用途等主要特征来猜的。下面,我再出一个看谁能最快猜出?并说说你猜谜的方法。

  谜语三: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

  (西瓜)

  二、展示交流

  活动一:师:下面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件"宝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谁能够又快又准确地将它们描述出来?(师展示玩具熊猫、储钱罐)

  (1)老师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看——形状、颜色;

  摸——质地、材料;

  听——声音;

  闻——气味。

  (2)生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汇报交流。

  活动二:杯子是用什么做的

  (1)课件出示不同材料制成的杯子。

  (2)小组交流这些杯子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3)你还见过其他材料做成的杯子吗?

  (4)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填写教材22页表格。

  三、拓展活动

  小组相互交流从家中带回来的自己喜爱的.物品1--2件,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时我们观察物体要善于抓住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用途、沉浮等主要特征,我们向别人介绍物体的时候,也要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这些特征。

  第二课时:猜材料

  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词汇较准确地描述

  物体的特征。

  (2)初步了解并判断物体的材料构成情况。

  (3)学会与人合作学*,在学*中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并判断物体的材料构成情况。

  教学难点: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词汇较准确地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趣,弄清材料

  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手伸进袋子里摸一摸,猜一猜袋子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师:听了同学们刚才的描述,看来大家已基本掌握了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许多同学在描述中介绍了物体的材料或者质地。的确,物体是由材料构成的,大家知道有哪些材料吗?

  (让学生自由说)

  2、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适时归纳:物体都是由材料组成的。橡胶、塑料、陶瓷、玻璃、钢铁、化学纤维、动物毛皮等都是制造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农业生产用品的常用材料。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知道下列常用物品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请同学们将对应的关系用线条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连线内容,左边出示小图片,右边出示材料)并请同学们操作电脑连线。

  气球 钢铁

  皮鞋 塑料

  汽车轮胎 动物毛皮

  酒杯 橡胶

  铁轨 玻璃

  活动二:

  看来这个问题是简单了点儿,许多同学很快就能将线连好,这也说明了*时我们爱观察。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杯子,看看它们

小学科学课件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

  三、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四、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小学科学课件5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形成问题

  简述虎克故事。(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玩出了名堂)

  师:虎克的这种执着、创新、求实、求真的态度就是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的地方。他发现的“小居民”叫做细菌,细菌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大小、形状、繁殖方式是怎样的?同学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细菌和病毒》。

  二、阅读资料,认识细菌

  1.检查资料,准备阅读。

  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前作业,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同学们都搜集到了吗?今天的课堂就同学们展示的*台,请把课前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资料放在一起。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这些资料,获取关于细菌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从资料中找出有关“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生活”、“细菌的繁殖”这些信息。

  2.出示提示,讲述要求。

  (1)筛选 从资料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章节和篇目;

  (2)浏览 快速的浏览找出与问题有关的段落;

  (3)勾画 勾画出段落中与问题有关的中心词句;

  (4)解释 用勾画的中心词句,试着解释问题,如果能够解释清楚,就进入下一环节,如果不能解释就返回到开始,重新筛选资料。

  (5)整理 将阅读到的有关词句、数据、图片等进行分类记录在卡片上;

  (6)交流 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比一比,哪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的信息最多,最准确。

  3.分组阅读,整理资料。

  4.分析综合,形成知识。

  (1)汇报交流,初步认识。

  1)细菌的大小。

  2)细菌的形态。

  3)细菌的生活。

  4)细菌的繁殖。

  采用一名学生汇报完毕,其他学生补充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板书。

  (2)播放课件,加深认识。

  师:细菌到底有多小?细菌的三种形态分别是什么模样?细菌如何生活?细菌的繁殖速度到底有多快?请带着问题观看课件。

  指导学生阅读课件内容,加深对细菌的特点的认识。

  1)细菌的大小——用头发丝与细菌进行比较。

  2)细菌的形态——各种菌图及细菌的鞭毛。

  3)细菌的生活——衣食住行四方面。

  4)细菌的繁殖——用连续对折报纸的方法模拟细菌的繁殖,让学生知道计算方法,并想象出细菌繁殖之快。

  (3)抽象概括,形成知识。

  学生说说自己对细菌的哪一个特点感受最深,具体说一说。

  小结:通过大家汇报的这些信息,我们知道了细菌极其微小,有三种形态,这是细菌的`外形特点;细菌需要衣食住行,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极快,这是细菌的生命特点。

  三、分析比较,认识病毒

  师:常常与细菌结伴的是病毒,它和细菌有什么区别呢?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看完以后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们的区别。播放课件。

  学生汇报。

  教师归纳:病毒比细菌小得多,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

  四、知识拓展,深化认识

  师:通过学*,我们认识到,细菌与动植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和人类、动植物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它们也是生物界的成员,属于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件内容,说一说细菌病毒与人有怎样的关系。

  1.细菌和病毒对人、动物、植物的危害。

  播放课件,学生阅读课件内容,汇报。

  2.细菌和病毒的益处。

  师:其实,危害人类健康的细菌或病毒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无害,有些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是有益的。

  请同学们看图片(腐烂的苹果与动物的尸体),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细菌和病毒,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

  师:细菌能分解腐烂的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员,除此之外还有那些益处呢?请同学继续阅读。

  播放课件,阅读细菌和病毒的益处,汇报。

  五、运用知识,实践创新

  (一)布置作业一,丰富细菌和病毒知识。

  根据细菌和病毒的特点以及细菌病毒的危害和益处,说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讲究个人卫生。

  (二)布置作业二,设计“控制H1N1流感”的方案

  要求:1.搜集有关“埃博拉病毒生存的条件”。

  2. 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控制埃博拉病毒”的方案。

小学科学课件6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植物生长过程和变化的相关信息。

  2、能按照植物种植方法的提示种植选定的植物。

  3、能根据公式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4、能搜集如何给植物施肥的资料。

  重点:指导学生亲自播种一种植物,并设计制作记录植物生长的表格。

  难点:指导并鼓励学生坚持持久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学准备:

  花盆、花铲、植物种子、热水、冷水、泡种子的小盆、放土壤的其他容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长过程,都带来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搜集到的?

  2、教师小结:搜集资料可以利用上网查询、利用声像资料查询、想有经验的菜农请教等方法。

  (二)学*新课:

  1、种茄子。

  (1)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来,我们光说还不行,还需要同学们亲自来实践!你们小组商量一下,种什么好呢?

  (2)确定种植的植物,并明确小组内的.分工。

  (3)师:种植需要哪些步骤?

  (4)选择合适的工具,种植植物。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师:通过这段时间种植植物,你们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有的小组活的比较多,有的比较少。

  (3)师:怎样确定哪个小组的种子发芽率高?

  (4)学生汇报测定。

  3、给茄子准备“营养”。

  师:人的生长需要营养,茄子的生长也需要营养,让我们给茄子准备一些营养吧!

  4、记录茄子的一生。

  师:想一想,茄子的生长过程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可以采用哪种方法记录茄子的生长过程?

  师:同学们一定要坚持进行长期不懈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惯,不能半途而废。

小学科学课件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学*一些观察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对自己指纹的观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合适的问题。能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和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学*中让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惯。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每个人的指纹具有独特性。

  难点:提出问题从中筛选出问题并制定方案进行研究。

  三、教学准备

  透明胶带、指纹卡、白纸、表格、放大镜、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看画猜疑

  1.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图片。谈话:在上新课这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看一幅画。猜猜这都是哪些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说说你的理由。

  2.世界上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许多信息,可用来辨别不同的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3.揭题: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指纹。(板书课题:奇妙的指纹)

  (二)搜集指纹

  1.指纹奇妙吗?奇妙在哪?说说你的理由。有什么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吗?(记录问题)

  2.既然我们想对指纹进行研究,怎样把指纹展示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3.老师展示拓印的指纹,共同探讨制作方法及注意示项(课件出示活动建议:不要反复按、不要移位、不要涂太多铅、把手擦干净。)

  4.请同学们在指纹卡上按顺序印下自己两只手的指纹。

  (三)小组研究

  1.看,同学们的指纹卡真像一幅艺术品。在我们这节课上,利用你们的指纹卡

  可以解决哪个问题?

  2.好,现在就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自已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出示研究记录表)

  3.小组讨论,汇报

  4.全班评议修改方案(评议团要边听边思考,他们这组的研究方案可行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5.小组确定方案

  6.小组活动。如果有说不清楚的,可以画下来。

  7.小组汇报: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书

  8.有哪组研究了指纹的样子吗?展示交流

  9.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可以把指纹大致分为三类。(课件出示)板书

  10.师:同学们研究的真仔细,看来指纹真的是很奇妙。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指纹吗?

  (课件出示:指纹保险箱、指纹考勤机、指纹锁、指纹鼠标、指纹优盘)

  11.教师介绍利用指纹破案的案例

  (四)课后探究

  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已经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指纹不仅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还可以画出许多妙趣横生的画,这一切都要你们去发现。

  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奇妙的指纹》课件

  教学目标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重点 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教学难点 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具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

  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四、活动延伸:

  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小学科学课件8

  教学目的: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设计试验进行验证。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的越慢,反之摆的越快。

  3.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4.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和摆幅的关系不大,主要与摆线长度有关。

  教学难点: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铁架台、自制摆副实验器材、摆的配套材料、课件

  学生:笔、记录单、秒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个新朋友,想认识么?

  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摆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摆的秘密。

  首先我们来认识摆由哪几部分组成,底下的重物叫摆锤,上面的线叫摆线,摆锤可轻可重,摆线可长可短,若让它摆动起来提起的角度叫摆角。

  二、探究新知

  (一)让学生动手做摆并动手实践得出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

  1、生制作摆并会操作摆

  师:同学们认识了摆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呢?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动手制作一个简易摆。

  生动手制作摆

  大家组装好摆以后试着让它摆起来,想一想让它自然的摆起来你会怎么做?

  生自由说想法后师小结对学生说不完整的师进行补充。(1)线要轻轻拉直(2)自然松手,要让它停下自由轻轻一抓就行了。

  师:大家按照刚才同学们总结的方法再玩一次,会玩了么?摆怎样算摆动一次呢?(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时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了一次。)

  2、各组测定自己制作的摆在规定时间里摆动的次数

  师:同学们想考验一下自己的数数能力么?接下来咱们就来数数自己制作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在开始前咱们要做好分工,一名同学操作摆,一名同学计时,一名同学数数,一名同学记录,小组同学分好工就开始。

  生开始计数。

  师:大家的认真劲真让老师佩服,科学实验一次是的不出结论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次的实验,大家再测定一次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开始。

  生动手实验。

  师,现在咱们把时间变为30秒由老师统一计时,大家继续观察自己小组制作的摆在30秒内摆动的次数。仍然进行两次,准备好了么?开始!

  师选几组进行汇报,将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每组的摆在两个15秒内摆动的次数有什么关系?在两个30秒内摆动的次数的关系。生得出相同的结论后师引导生思考这说明什么?

  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每个摆在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每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不变的。板书:每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师:当年大科学家伽利略在教堂的大厅观察吊灯的摆动是就是发现了这一规律,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很多问题。

  (二)、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思考并讨论:在前面的实验中同一个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一样的,那么不同的摆是否相同呢?我们一15秒的摆动次数为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不同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它们不同呢?可以观察一下其它小组的摆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

  生: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摆角的大小、

  师:到底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需要我们在实验中验证。

  我们班有九个组,每三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实验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测。

  师:下面咱们就其中的一个研究主题来探究具体的研究方案,如要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的关系时,哪个因素是不能变的,哪些因素是要变的?每种情况要测几次?

  师生讨论交流

  师归纳总结:1、研究摆锤轻重的可以往摆锤里加硬币或橡皮泥

  2、探究摆角大小的可以取30°和60°或45°和90°。

  3、探究摆线长短的可以把摆线绕到原来的一半。

  4、把研究记录表能填的'要填好

  师:研究时操作的同学要正确,看表的同学要看准了,数的同学不要眼花尽量数准,记录的同学及时记录。最好别忘了根据数据归纳结论。

  生实验后汇报

  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和摆角的大小都没关,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此时同学们可能得出更细则的答案老师要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三)、按要求制作摆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直接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制作一个摆:我们班有9个小组,每个组设计一个摆,让它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分别为7、8、9、10、11、12、13、14、15次

  1、各小组按规定的次数制作摆

  2、展示各小组的成果

  3、观察这些摆的摆线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和摆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的越慢,摆线越短摆的越快。

  三、巩固练*

  一幅荡秋千的图,哪个荡的最快?

  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

  师:生活中你还看见哪儿有摆?

  板书设计:

  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一定

  摆锤的轻重无关

  摆 快慢摆角的大小无关

  摆线的长短有关

小学科学课件9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

  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4、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小学科学课件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小学科学课件11

  教学目标:

  1. 知道植物有相同之处,都有生长的能力,都自己制造养料,需要空气、水、土壤中的养分和阳光。

  2. 通过回顾“植物”、“植物的一生”的有关内容,了解植物的生存方法。

  3. 阅读和讨论海尔蒙实验,了解植物制造养料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海尔蒙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准备:

  植物光合作用的挂图。

  绿色植物的叶、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依靠什么生存?动物要吃食物,植物的养料是什么?植物的养料从哪里来?”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作出种种猜测。

  师:“上学期我们种凤仙花时知道植物离不开水,如果缺水,植物会xx,那么水是植物的养料吗?植物的根长在土壤里获得养料吗?动物用嘴吃食物,根是植物的嘴吗?” 让学生进行猜测。

  “在三百多年前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所做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书上P6的资料。”

  2. 了解海尔蒙的实验。

  “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

  “海尔蒙的实验是怎样做的?”

  “海尔蒙的实验证明了什么?”(由于海尔蒙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最终证

  明小树增加的82千克物质并不全是从土壤里获得的。)

  “海尔蒙怎样作进一步的猜测?”

  “我们怎样看海尔蒙的实验和猜测?”

  3. 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阅读课文P7。

  (2)交流逼供内明确以下问题。

  “植物利用什么能量在体内制造食物?”

  “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食物?”

  “植物主要用什么原料制造食物?”

  “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从哪里来?”

  “现在明白植物为什么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了吗?”

  三、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植物利用阳光、空气、水制造养料,并制造其他生物生存需要的氧气,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其他生物。植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环境影响植物,植物也影响环境,环境和植物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需要保护植物。)

  四、课后拓展。

  了解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我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收集各种各样的植物(例如蔬菜中的木耳、蘑菇)以及有关植物的资料。

小学科学课件12

  活动准备:凸度大小不一的凸透镜2片,实验用手持放大镜1只,支架1个,纸屏1张,蜡烛一支,火柴一盒。(以上材料为每组学生材料)

  过程实录

  1、故事导入。

  师:以前,有一批旅行家乘船在海上漫游。不巧,在海上遇到了狂风,狂风把船吹到一座孤岛旁,旅行家们只好下船来到岛上。当时正是冬天,岛上冰天雪地,白茫茫的一片……

  旅行家们在狂风把帐蓬架了起来,准备生火取暖,烧火煮饭。

  意外的问题来了,火柴被海水浸湿了,打火机也丢了。怎么办?他们的处境十分困难,大家面临着受冻,挨饿,甚至丧命的危险。

  正在这时,一个叫克劳波尼的物理学博士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和伙伴们用刀子割下一大块冰,又把这块冰削成中间厚周围薄的饼状物,并用手把表面磨光。博士把易燃的物品放到这个大冰块下,调节冰块和之间太阳的距离,几分钟后,易燃物品着了起来,用冰取火成功了!伙伴们高兴得跳了起来。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这些旅行家们根据什么道理这样做吗?

  (利用的是放大镜聚光的作用。)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放大镜。

  2、活动一:初步认识放大镜。

  师:你都见过什么样的放大镜?

  师:你们都在哪里见过放大镜?

  (1:照相机的镜头。生2:爷爷奶奶的老花镜。生3:望远镜的镜片……)

  师: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大家从材料袋中取出放大镜,在小组内轮流观察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发现

  (都是中间厚边缘薄。)

  师:大家说对了,科学家根据放大镜镜片的特点,给像放大镜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起名叫凸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凸透镜。(板书课题:凸透镜)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凸透镜,你看它有什么特点?(手持式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实验观察时,就用这种凸透镜。

  3、活动二:认识凸透镜的作用。

  师:我们认识了凸透镜,你想玩玩吗?下面小组四人玩玩,看你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可以到室外做聚光的.实验。)

  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让大家分享你们组的发现(放大)。

  板书:放大。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聚光)

  板书:聚光。

  师:大家想一想凸透镜在聚光时温度怎么样?

  师:老师要提醒大家千万不拿着凸透镜看太阳,大家知道原因吗?

  (防止烤伤眼睛)

  师:刚才在玩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了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可以聚光,那同学们还想再玩玩凸透镜吗?

  师:你能让蜡烛火焰的像呈现在纸屏上吗?

  师:在实验前老师想问问大家,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大家说得很好,下面开始实验。

  4、活动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师:大家刚才做实验的时候非常投入,哪个小组愿意到讲台前展示一下你们的做法。

  师:你们能给大家解说一下吗?

  (1)将蜡烛和纸屏固定在桌子的两端。

  (2)凸透镜放在蜡烛和纸屏中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烛焰、凸透镜、纸屏在同一高度。

  (3)左右慢慢移动凸透镜,直到纸屏上出现清晰的倒立的像。

  师:凸透镜蜡烛纸屏不在一条直线上,行不行?

  师:谁能语言来描述一下刚才看到的现象?w w W.xx JX sj. cn

  (当凸透镜距蜡烛*,距纸屏远时,形成倒立的放大的像。当凸透镜距蜡烛远,距纸屏*时,形成倒立的缩小的像。)

  师:大家想一想,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板书:成像

  5、小结:

  师: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要过去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了解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师:老师想问一下,大家知道了凸透镜的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师:好,总之大家学了凸透镜的知识,不能满足于学会了知识,还要把它们应用到生活中去。

  6、评价:这节课你想表扬谁,你觉得谁的发现最多?

  7、拓展:你想知道生活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吗?请同学课下继续探索,把你的发现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好吗?

小学科学课件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

  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小学科学课件14

  教学目标

  1.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2.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3.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4.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课前准备:

  报纸若干、胶带、小刀、尺子、实验报告1张、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头脑风暴

  孩子们,生活中你见过的、走过的有哪些桥(板书桥)。老师也见过各种各样的桥,你想了解一下吗? (出示课件)请结合你见过的、走过的桥,根据它们的形状和特点给它们分一分类。(出示课件)

  二、小小建筑师

  孩子们,刚才欣赏的那些桥体现着设计者和建造者智慧的结晶,那你们是不是对他们产生了崇敬之情呢?是不是也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和建筑师呢?今天,老师就给你一个展示的*台,让你实现这个愿望。(板书用纸造一座桥)

  1、那么今天我们所用的工具材料是那些呢,请看大屏幕:报纸若干、胶带、小刀、尺子,(出示课件)

  2、要想完成任务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桥能跨越30厘米,宽度10厘米,载重200克的钩码(出示课件)

  3、小组分工合作:

  现在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出示课件)

  ①、讨论:从任务的字面理解,我们完成任务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②、完善实验报告上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制作(出示课件)

  技术指导:

  教师提问:可能会用哪些技术或要用到哪些对报纸的处理方法?

  学生讨论,教师围绕“量、裁、折、卷、粘”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提醒:造好的桥先不能过分承重和过久承重,如果压塌一次,恢复形状后载重量就会大大减少。(准备几张备用的报纸,一旦压烂了,如有时间按原样再造一座)

  三、作品的介绍评价(出示课件)

  1、纸桥的长、宽尺寸,承重的能力。

  2、我们是怎样使纸桥载重200克钩码的,应用了哪些科学知识。(板书 )

  四、欣赏手工纸桥(出示课件)

  五、小结

  教师谈话:孩子们,用纸造桥,桥上还要承重200克的钩码,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你们却完成得这么棒,你们真是了不起!希望你们能努力学*科学知识,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谢谢,(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用纸造一座“桥”

  改 形状 O ≈

  结构 拱形 索桥

小学科学课件15

  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第7课)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对地表变化的现象分析,认识地球地表运动变化的事实。并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事实依据。

  3、引领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对地球地表变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假设的科学素养。

  4、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准备

  有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地图轮廓的纸片;收集有关地表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归纳小结。

  师:在前几次课的学*中,我们知道了地表运动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你能列举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与地表的运动有关吗?

  学生列举现象:地震、火山喷发、高山盆地的出现等。

  师:这些现象都是地表运动引起的。那么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请大家阅读54页的一段材料。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这些地方以前是什么样的地貌?

  (2)这些地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你认为我们的地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并讨论,针对第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二、通过资料的提供,说明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地表变化的一些现象,分析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有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他们的不同的观点,并且阐述了自己精彩的理由。其实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象大家刚才一样,通过认真地思考,收集证据后,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请大家阅读55页的`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1)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是什么?

  (2)你刚才的观点和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认识到科学家提出假说的思维过程。

  三、提出课外研究任务。

  师:通过我们今天的讨论,我们了解了的科学家们是通过怎样的研究提出了这些有趣而大胆的想法。其实,地表运动带给我们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收集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资料。同时大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相关的内容开展研究,还可以互相交流你的发现。


小学科学滑轮课件 (菁华3篇)(扩展4)

——《定滑轮和动滑轮》科学教学反思3篇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认识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动滑轮,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此课教学,理应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但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我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的形式进行。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比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及“设计研究动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引导,最终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进行演示,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最后一个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另外也增加了学生课后自主观察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使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兴趣。

  另外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处理课上出现的特殊情况时,不能及时找出应对办法,从而“走过场”式的模糊过去,我想这对于新教师来说是个考验,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增多,处理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得心应手的。

  上完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我将会对<<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进行教学反思。

  (1)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要强调科学探究的学*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方式,是众多学*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需要整合不一样的学*方法,需要将教学资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构成就应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构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重视学生探究潜力的培养。

  学生科学探究潜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构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构成是依靠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资料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资料而孤立进行的。

  (4)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带给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带给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提效率。

  科学课的学*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思考学生思维的深度,再思考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丢掉了本质。

  总之,认真的进行反思,就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能变、能通、能久,从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使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1、已经将课堂完全移到了实验室,教室只是一个学生与教师汇合的地方,要求课代表课前问好上课地点,整好队后再一起出发

  2、让课代表更像个“官”,听了魏书生老师的演讲后,觉得自己以前一直是把课代表在当一件工具来使用,应该让他感觉到更像一个“官”。所以,对于课堂作业的管理不再让课代表负责收取,要做的只是督促每个组负责作业收取的.同学把本小组的作业收齐,再拿着汇总的本子找我即可,不再陷于找人收作业的境地

  3、定人定位定职责,在实验室中,一小组的同学(6人)围坐两张实验桌,每张实验桌的第1位同学负责领取实验器材,第2位的负责器材清点与归类,第3位负责器材的归还,不得更改。

  在正式授课中,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缺点又开始暴露出来,特别是学生在固定定滑轮的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最终导致这节课无法完成,导致这个情况的原因可能会很多,但如何去解决呢?

  希望在以后能找到答案。

  看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还是在困扰大家,还是给学生降低些难度吧,安装过程就放在*时由我来代劳,上课时学生只需合作完成既定实验。

  一、成功之处

  1、实验以学生探究为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

  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3、处理教材,灵活多变

  教材的顺序是先介绍定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而后是动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划分并非学生自然的思维生成,于是我先让他们认识滑轮,再来区分两者,认识过程更加顺其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不足之处

  1、时间过于仓促。

  学生由于*时亲自动手操作不多,因此器材的组装,测力计的校对,读数等都延缓了课堂的教学速度。

  2、新理念与新课堂的衔接还有待磨合。

  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数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小学科学滑轮课件 (菁华3篇)(扩展5)

——小学科学作文 (菁华5篇)

  一天晚上,妈妈买了一袋基尾虾,基尾虾是青色的,但煮熟了的基尾虾变红了,我去问妈妈,妈妈没把答案直接告诉我,而是给了我一本《你问我答》的书,让我去自己找答案。

  我找啊找终于找到了,那是因为基尾虾体内有一种名叫色素叫虾红素,*时它与别的色素混在一起,无法显示出鲜红的本色,但经过加热后,别的色素都被破坏和分解了,唯独虾红素不怕高温,因此基尾虾煮了以后就变成了红色的.。

  原来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呀!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让我们去照哈哈镜。一到家我就兴冲冲地拉着妈妈出去找哈哈镜馆。

  令我失望的是到处都找不着。我垂头丧气地走回家,想着上哪里去找哈哈镜呢?忽然,在厨房的锅盖上看见一个变形的大脑袋一闪而过,吓了我一跳。我惊奇地走*一看,哈,真令人高兴啊!我不出家门,居然就找到了“哈哈镜”。

  在镜面般的锅盖上我的头变得扁扁的,眼睛、嘴巴成了一条缝,脖子又粗又短。再离远一点,我的手脚就象洋娃娃的手足一样,仿佛走进了小人国…。我在“哈哈镜”下千变万化。

  后来我在家中又发现了电水壶、脸盆等等物品。都是哈哈镜,看来科学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

  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水。

  这种水,只要喝一口,再说出自己的愿望,就会愿望成真。

  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万能胶。

  这种胶不管粘在什么东西上,都能粘的很牢固,想拆也拆不开。

  如果用这种胶粘房子那就惨了,因为用这种胶粘的房子地震也震不塌。

  如果我是个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太阳能钢笔。

  这种钢笔只要有阳光,阳光会被吸进去,转化为墨水。就不用用完一瓶墨水买一瓶,既不用花钱也不用跑路。两全其美。

  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玻璃。

  这种玻璃,不怕子弹,不怕硬物砸。适合闻名世界,身价百万的人使用。以免被人谋杀。

  今天,我回到家觉得很热,于是我就打开电风扇。

  这时,我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风扇的风叶一转动就有风出来呢?我带着这些问题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这是因为电风扇里面有个马达,马达一开起电风扇的风叶就转动了起来,这是风自然就会出 来了。”“原来是这样啊。”

  这时,我又去观察电风扇,又发现了一个问题,“电风扇的定位针为什么拉长风就往同一个方向吹,而按下去就会左右转动。大家都可以吹到风。

  放学时,走在汽车拥挤的大街上,我突然产生一种想法。

  假如我是位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无烟汽车,不需要加油,用太阳能做动力,外性和原来车的样子没什么两样。在炎热的夏天,车里会自动调整温度,可以变得很凉快。在寒冷的冬天,可以变的很暖和。只要人们用上我发明的这种汽车,世界将会变成一个无污染,和谐的世界!

  如果我的想象可以变成现实,那真是太好了!


小学科学滑轮课件 (菁华3篇)(扩展6)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 (菁华3篇)

  随着新的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全国小学科学教学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小学科学教学逐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少的课时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如何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尤为值得研究和探讨。这学期我担任小学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根据半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情况和本人的教学经验,我在这方面收获很大,谈一谈我的教学心得:

  一、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是学*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创新性学*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与前瞻的意识。在科学课的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这种意识的作用,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要培养科学课的课堂常规,如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能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四、科学教师要树立终生学*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对教师的知识要求很高,因此教师要及时补充知识储备,同时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技能,具备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科学教学质量会更高。

  教师应从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三方面入手,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中的可测性。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掌握相关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相应的决策,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工作和学*,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做好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科学学科的教学,有声、有色、形象直观,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增进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但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视。

  1、教师角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科学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认知的深化,加深理解和提高应用能力。但是,它在给科学教育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要认真研究新世纪人才的素质要求,及时对每个学生进行成才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过程”。这里强调的是“学*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从而真正确立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将从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主体,学生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地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分析研究学*者的特点,预测和帮助他们解决在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找到他们恰当的学*起点和创造一种他们能适应的教学模式,以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者。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大教育观念,集中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既要做引路人,又要做学生的朋友。而现代教育技术正为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提供了条件。

  2、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操作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处在相同的环境中。这为教师创造了一个熟悉但更具挑战性的环境。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努力掌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手段、方法和技巧,并深入研究、交流开展电化教学的心得体会,互相推荐和提供软件资料,多渠道收集,或通过简单的辑纳编制新的软件教材。

  3、媒体课件要适时适地适用妙用。

  毫无疑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科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空间,但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应科学、合理、巧妙地使用多媒体。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完成,包括在科学学科中挖掘人文精神。它也不可完全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果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那么任何的教学也都失去了它的意义。总言之,不能让多媒体辅助手段“喧宾夺主”,而要尽量让它发挥“辅助”作用,真正为优化科学课堂教学服务。

  总之,冲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是现代科学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教学发展的需求,对于整个教学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学期,我校实验教学工作继续严格执行市教育局课程实施要求,以科学《课程标准》为目标,深化科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实验器材的作用,为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做法:

  一、加强了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领导,仪器室、实验室由学校直接领导,由教导处分管,成立实验教学教研组,本学期,学校还抽调一些青年骨干教师充实了科学教学的师资力量,从而形成了对科学实验教学领导和管理的立体框架,真正把实验教学的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校长室,教导处等校领导经常深入科学课堂和实验室,利用教研活动、听课、评课(见档案)、讲座(见档案)等形式直接指导实验教学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实验教学工作的提高。

  三、学期初,首先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把握教材,安排教学进度;根据学科特点,各年级再制定科学试验计划(见档案),理清本册的实验。从前,有些科学教师认为实验可做可不做,只热衷于在黑板上做实验,为此,学校加强了科学实验教学的管理力度,首先,通过名师的立标课,观摩研讨实验教学的课堂结构,其次,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见档案),学*规范操作,掌握技能。学校规定,实验教学必须按照实验教学计划进行实验,同时还注重培养科学教师的实验教学*惯,使科学教师认识到实验对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而使科学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实验教学的偏见。由此,把实验教学作用科学教学工作的常规任务来抓,每一个实验,教师都要预先开出实验通知单(见档案),充分考虑影响实验的每一个相关因素,特别是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创新,以保证学生能把实验做好。

  四、《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以“探究”为核心,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的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直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这种理念我校确立“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大体经历“巧设情景,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制定方案,——选择器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升华提炼——学以致用,拓展延伸”几个环节。

  五、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每个小组内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等都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六、科学是严谨的,为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述实验过程,学生合作完成实验后,独立写出实验记录单(见档案)。

  七、成立课外科技小队。为满足对科学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科学组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在科学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始实验。科技小队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在枣庄市科技大赛中均获一等奖。

  八、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举行实验教学公开课,研究课和优秀实验教学教案评比,总结和交流心得体会,我校实验器材短缺,开展实验器材自制、发动学生自备,从而增强我校科学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业务水*稳步提高,在六年级的毕业考核中获得了全市第三名的成绩。

  九、仪器室、实验室管理制度化,促进实验教学常规化我校实验室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见档案),有《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仪器管理制度》、《实验仪器损坏赔偿制度》、《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实验室学生实验制度》,这些制度不仅能上墙,而且在*时教学中加以贯彻执行。各种实验器材的借用,都能及时做好借用、登记记录,实验室各类仪器说明书及种类帐册俱全,做到帐、卡、物相符,实验室仪器全部按部颁目录分类编号,不仅做到定橱定位,还做到科学、整齐、美观。

  我校由于班额较大,器材不充足,也没有高标准的实验室,实验一般在教室进行,基本采用演示实验和小组实验,学校正积极筹措,力争让每个实验、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


小学科学滑轮课件 (菁华3篇)(扩展7)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总结 (菁华3篇)

  本学期,我们科学教研组以《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树立教师天职是为了每个学生全面生动的发展的观念,努力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全面推进师生的整体科学素养,为了提高我们组每一位科学教师的业务水*和实践能力,本教研组在本学期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下面我对本学期的活动做如下小结:

  1、教研活动以点带面

  能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是每一位教师梦寐以求的事。本学期,本教研组老师都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在多次活动中都能畅谈学*体会与经验,然后与其他成员共同交流讨论、共同反思,共同成长。回校后又将获得的信息与方法与没有及时参与培训的科学教师一起研究,使他们也一样在业务上共同进步。

  2、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们迅速成长的关键环节

  本学期我们组的每位科学教师都严格执行教研组的工作计划,我们教研组虽然人员少,老师担负的教学任务重,但他们都能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新课标、教材,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写好教案。本学期,沈莉敏老师开设了展示课《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得到了参与老师的好评。

  3、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教师如果不学*,教学活动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组认真学*新教材和新科学课程标准,学*学科刊物,了解教改信息,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本学期初,我们组举行了科学实验培训。一学期来,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能善于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和剖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对一些典型课例进行案例分析;养成“课后反思”的*惯,在反思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为后继教学工作积累有价值的素材。除了积极投身与教科研研究,我们科学组的老师和致力于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文。本学期,沈莉敏老师撰写的论文《为孩子准备一个百宝箱》发表在《新课程研究》。期末,我们科学教师又聚一起相互交流自己本学期的点滴体会。通过交流,教师们针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另外,就各年级的科学课内容而言,其难度已是老教材难以相比的了,有一部分内容甚至于涉及到高中阶段的,但我们的科学老师们一方面注重自身的学*提升,另一方面多多地互相学*。

  4、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提高教学水*

  一学期来,本组教师精诚团结,互相帮助,相互之间教研气氛浓厚。我们打算在下个学期多开展“以互听互评研究课”的活动,通过听、评活动,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争取在一次次真情的评课中,促使教师逐步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提升听课教师的看课、评课能力,每位教师有所得有所获,每位教师有所思有所悟,为本教研组教师锤炼业务素养造梯搭台,从而达到使我组所有科学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

  5、反思与改进

  反思我们组的教学和教研工作,我们也发现了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失误和不足,我们的教科研计划的制定和具体步骤相应的实施还不是百分百落实,有时候只流于形式;还有教学硬件设施的不完善,缺少许多实验设备和器材,使很多教学计划都难于落实。

  上述的点点滴滴,说明了我校科学组老师对科学教学研究的真诚与执着,面对新的世纪,面对如荼如火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我们确信:明天是今天的延续,明天还将迎来新的发展,我们定将沿着确定的目标前进,进而寻求新的突破,追求新的超越。

  一、弘扬帮带精神,促进科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本组教师年龄普遍偏低,都是青年教师。这种年龄结构的科组存在一个明显的特征:教师经验不足,但活动能力较强,可塑性和创新能力强。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有计划地大胆利用青年教师,对新教师热情传帮带。每学期举行新教师汇报课,并进行全组评议;通过个别听课评课指导、问题研讨指导和备课组中心发言指导相结合,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我们还采入“给机会、压担子”的方法,促使新教师快速成长。

  二、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学质量

  1、定期学*,周密计划,健全制度

  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我们将每周五上午第二节课定为统一的业务学*时间。为确保学*的顺利进行,每学期我们都制定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做到主题明确,人人参与,积极发言讨论,并认真做好记录供教导处检查验收,从不间断,从而保证了业务学*的常规化和制度化。

  2、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协同攻关

  我们始终坚持发挥集体力量的优势,开展集体备课,不断加强学科备课组的活动,做到“三有三保证三坚持三统一”,即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保证时间、保证全学科组教师参加、保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听课、说课、评课制度;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形式。通过备课组活动,实现资源互补,优化组合。一改过去单打独战、各自为阵的局面,取长补短,开辟了教学的新气象,从而有效地营造了课内课外的教研气氛。通过集体备课,使我们的一些新教师,如姚小光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迅速,进步很快。更新了观念,使教学方式更科学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课堂的欢迎率大大地提高了。在上学年度教学调查中,体育科组教师受学生欢迎率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的成为了学校最受欢迎的教师。

  3、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

  听评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交流、对比的过程,听别人的课,可以学到别人的优点,可对比同一个问题别人是怎样讲的,而自己又是怎样讲的,对别人的优点可以借鉴和学*,对别人出现的问题,可以引起自己的注意,看自己在讲这节课时是不是会犯同样的错误,评课是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光听课,不讲课实际上等于白搭,通过评课,其他的老师可以提出自己这节课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可以使本人能发现自己教学的缺点,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这些方面多加努力、提高,讲课对教学水*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教研活动是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教研活动的开展一个老师的教学水*是不会很高的。集体备课可以使几个老师在一起讨论这节课的重难点,对有争议的知识点进行讨论,最后达到共识,通过集体备课结合其他教师的意见,更能透彻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这样上课效果会比自己单独备课要好。

  今后,还要进一步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落到实处,让教研活动真正发挥作用,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

  一、教研概况

  为了促进天河区小学科学工作的开展,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水*,解决五、六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XX年10月26日至XX年11月3日,开展了10月份网络教研活动。全区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提出了很多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教研活动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活动内容及反馈

  活动内容

  1、各位教师把在进行五、六年级教学中把存在的问题提出来;

  2、中心组教师对这些教学问题进行解答及与提问的教师进行研讨。

  反馈意见:

  1、实验材料难找。五、六年级的多个单元实验活动多,实验材料多样,实验器材等硬件设施的配备相对不配套,也给科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建议从多个方面寻找合适的实验材料,如配套实验材料包、实验材料盒、学生自带、废物利用等。

  2、室外实验活动难以开展。五年级《在阳光下》的单元教学中,有很多活动需要在室外开展,耗时长,40分钟课堂难以完成。而且多数学校的科学课每周只有1个课时,教材内容上不完。建议对教材内容和实验活动进行合理的删减、修改和整合。同时,预先考察活动场地,对学生提出室外活动的要求,确保活动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材料难找,实验器材配备不完善。

  2、学校的专职科学教师少,兼职教师经验不足,遇到问题时未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3、仍有部分教师未能按时参加网络教研活动。

  (三)可推广的教研构思

  1、继续开展类似的网络教研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讨论,结合自己的实际分享策略。


小学科学滑轮课件 (菁华3篇)(扩展8)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这段时间,我对于课堂教学组织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先将现在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于以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且我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深入的思考,和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了探讨,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予以实践。

  1教学过程中首先有一定的宽容性。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一些合理的动作和说话要有一些宽容性。学生在课堂中不会向机器人那样不动,他们在学*过程中总是和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或者明着交流或者是暗地里小声说话。只要在其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提高,而且在不影响其他的同学情况可以适当宽容。

  2人性化,有区别的对待课堂发生的情况。我以前提到,在课堂上要人性化。刚才说学生都是有情感的,而且很多都是个性十足的。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有些学生的具有反抗性,批评他,他就会越捣乱,因此我们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可以进行课堂暂时进行冷处理,在课下找时间找地方单独进行谈话,以理服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生自己的错误,。在谈话过程中,我注意学生有点,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学生产生上劲的动力,但也必须指出学生错误,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注意学生的反应,以便进行教育方法调整。对于一些学生进行教育,我对于有些学生故意进行扰乱课堂秩序,必须坚决的进行处理,该批评的批评,该写检查的写检查,该联系家长的联系家长。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严重错误。当然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当性。对于女生我们可以进行比较委婉的教育谈话,这样他们的表现效果就会不错。当然对于他们有的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提示,有的我们需要进行课下谈话。总之,女生的教育效果是不错的,但也要尊重她们的自尊尽量不要在课上伤害她们。对于男生的处理就比较复杂一些。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肯定优点,严厉批评错误,使其认识到错误,并且能够改正。在教学发现进步,老师我及时的发现并且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其他同学差,而且可能更加优秀。

  3在教学过程中说到做到。对于学生的一些情况,老师必须说到做到。比如比如说和某个同学进行谈话在某时某地,老师一定要去实施。使学生认识到老师的话是算数的。有效力的。在课堂上的一些课堂秩序的执行,必须严格去做。这样能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

  教师是科学学*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引导、诱发的身份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在《流动的空气》教学中,我用复*导入,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效果非常好。让学生不仅通过用鼻子闻,还尝试用线路图画一画。使学生生动形象的的感受到空气的流动、香味的传播轨迹。紧接着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观察香“烟”的'流动轨迹。感受空气的流动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知道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改变外力的大小制造了各种风。最后问一问学生:我们能制造风吗?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制造了微风、大风、阵风、冷风、热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风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和益处。立志长大后充分利用风,让风为人类服务。

  本节课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首先对学生画的线路图没形成评价,让学生发生混淆。再有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没对学生进行安全点火操作。在做实验前如果能对实验结果先猜测效果就更好了。

  在《浮与沉》一课上,我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首先,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一个《阿凡提帮助穷人的故事》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浮与沉还能帮助人们做事。

  2、在活动1的教学环节,我首先是让学生在认识了实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不同物体可能会产生的沉浮现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验证自己的猜想,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在这个环节后,我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怎样让浮着底瓶子沉下去,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其中的一个也可以是两个问题,这样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探究时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团结、合作、互助的科学精神。在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汇报,把自己的智慧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同时分享同学的智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又可以促进小组的相互学*,共同分享成就。

  4、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自由谈本课的收获,自我评价在本课中的表现或小组表现,使学生敢于正视自我。发现自我和小组的不足,学*他人的长处,以利取长补短。教师的随机评价,给予学生克服困难自主探索的勇气,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小学科学滑轮课件 (菁华3篇)(扩展9)

——小学科学教学个人总结 (菁华3篇)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在每一节的教学设计上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创造轻松怜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共同进步。所以在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点点教学经验如下:

  一、兴趣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学*的兴趣

  小学生学*科学兴趣的水*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 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利用兴趣教学,能提高学生对学*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新奇,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对此我采用的方法包括:

  1、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把学生自然而然地 领入新知识的门槛,而且更能激起他们渴望求知的兴趣。例如在讲“液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前言谈话:在喝牛奶时,我想把牛奶热一热会发生什么变化?插上吸管时热一热,牛奶又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悬念,以激起学生求知的迫切需要,让他们去思索,去探究。

  2、实验培养兴趣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有很多问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通过实 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是科学课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课中的各种现象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枯燥的讲解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根据现有 的条件做好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探究。如在研究物体的沉浮与自身重量和体积都有关系,热传递的速度快慢与物体的材质有关系等实验。让他们更真切地看到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此外,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完成一些小制作。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学*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

  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关注学生参与能力,丰富学生参与方式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 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地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的进程,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自己该带的.实验器具,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依照提示轻松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勤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三、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科学素养,增强科学兴趣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是科学研究的雏形,富有实践性和创新性,十分有 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因此,我在校中抽出一部分学生成立科技兴趣小组。每周利用课外活动2小时的时间开展科技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学科学的兴趣和创新愿望。科技兴趣小组的学生都是班上的课代表,是老师的小助手,也是分组实验的小老师,他们都是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他们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在没有压力,思想放松,心情舒畅的状态下自主地做一切。他们采集制作的多种标本,可作为课堂上的实验材料和直观教具,他们研究的成果可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这不仅巩固和扩大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还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索个欲望,主动探究新知,带动全班其他学生的学*,促进课堂教学和他们创新的愿望。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一点点教学经验。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学*、改进的地方。今后,我要不断地去探索,尝试,体验,在成长中反思总结,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如果想在风雨中见到美丽的彩虹,我还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职责,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努力提高自我各方面的潜力。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理念上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科学的主体;学*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资料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构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二、在资料方面,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资料,不仅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资料,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资料。这样做更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资料更注重选取贴*学生日常生活、贴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资料。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潜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潜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在上课时,教学方法根据课堂上出现的状况,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环节随时根据具体状况进行调整。

  2、由于文本带给的学*资料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我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状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仅思考到文本的资料,还思考到文本延伸到的资料,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我却不知怎样回答的状况。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资料,实践性十分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86。

  4、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提高成长,促使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用心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探究的用心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更多的收获。

  科学课又进行一个学期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收获很多。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教师的主角发生了重大变化,注重学生综合本事的培养,主张把课堂教给学生,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于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现对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充分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发散性提问训练,使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做出多种预测,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思考、研讨,自我得出结论。另外创设探究问题情境,以问题为核心开展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使学生亲身经历,亲自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二、认真备课、进取听课、参与教研、善于反思。

  按照学校要求,做到先周备课,且努力做到贴合学生实际,这让自我做到了上课胸有成竹,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不管什么科目的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仅开阔了思路,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模式的展示,各种细小微节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感到枯燥、单调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业务素质。

  三、差强结合,全面推进。

  本学期,我抓紧学生作业的检查和批改,课堂上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景,利用小组形式进行检查,使自我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景心中有数。另外,调整教学,根据学生情景,对班内一些学困生采用个别辅导,一帮一扶以及思想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学*热情,培养学生自信心,努力让每个学生都不掉队。

  四、重视动手、动脑训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本事。

  科学是一门工具学科,不一样于语文、数学,科学课的教学要求动手教学和资料教学相辅相成。在教学中,我并于学校的课改要求进行训练,注重让学生由想到做、会做会说,给学生营造欢乐的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做和说的欲望。

  五、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一向以来,我都认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并立身于科学事业的人,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一个学生也是这样,要想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必须有探索钻研的精神,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科学*惯的养成,必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总之,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有付出,有收获,添了几分经验,也多了一些教训,总结过去就是为了让未来更有经验可循。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将有新的开始,今后,我将本着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再接再励,让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小学科学滑轮课件 (菁华3篇)(扩展10)

——小学音乐学科学期教学计划 (菁华3篇)

  一、构建学*情境,保障教学效率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必须设置和教学资料贴合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坚持持久的学*兴趣。例如,在讲授《江南好》这首歌曲时,我们能够主动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刚上课时,教师就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然后教师说:今日这节课要带大家去美丽的江南。于是,一边展开地图,一边指出地理位置,向学生介绍江南的文化、地域特点,从“江南水乡”到“鱼米之乡”,激发学生对江南文化、江南旅游的向往。然后经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江南美景,这种如诗如画的教学情境,不仅仅能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歌曲,还能将感情带入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学*情趣,让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成效。

  二、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的主体意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堂和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区别,都是由课堂本身决定的。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抓住音乐课堂特征,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让教学课堂更加鲜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的点拨者与引导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敢于展现、表现自我。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教学互动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让音乐知识得到升华。在这种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取参与到教学工作中,进而构成良性循环。例如,在教学《少先队员采茶歌》这首歌曲时,经过多媒体播放采茶画面,让学生根据采茶场景,设置采茶动作,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情境,不仅仅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中,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音乐实践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经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音乐实践,能够构成良好的音乐技能与表现本事。在现代小学音乐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律动,伴随着音乐进行各种协调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它要求从身心训练学生,不只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同时也是心灵、肌体感受节奏旋律起伏、疏密变化的过程。可是在音乐律动教学中,必须从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将教学重点始终放在对音乐的表现与感知上。在鼓励小学生对音乐有正确的反映以及创造性的过程中,准许有相对粗糙的表现。

  在音乐教学设计中,必须根据当代小学音乐教学要求以及资料,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在精心组织的同时,从源头上保障疏密得当、动静结合。另外,对于即兴演奏,为了充分展现学生创造力度,必须将创造与律动结合起来,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与创造力。它的资料包括:根据音乐节奏、情绪、节拍,进行有表情的模仿、律动,或者经过音乐游戏,注重乐感培养与动作配合力度。

  为了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根据我校音乐教学的实际情景,制定了本教学计划。

  一,教育理念的思考,必须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往教学从教师的“教”研究较多,以教师为主,很少研究学生的学。它的理念是建立在‘教师中心论”上,强**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经过教师的教、传授去获取知识,所以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学*。现代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所以教育理念定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音乐教育要应对全体学生,也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不应当强求一致,应当允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允许学生用自我独特的方式学*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这一切,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相辅相成。

  三,钻研教材编写的思路。

  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1、以审美为中心

  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构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本事。

  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我们经过学*,认识到作为普通小学的音乐教育,艺术教育为资料,把单纯的音乐拓宽为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本教材的资料,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等,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文化主题组织教材。

  3、以(音乐)学科为基点

  从音乐的诸要素的感性体验认识;从最基本时值“一拍”到各种音符时值;从单拍子到复拍子;从单一音色到复合音色;舞步到动作组合;从打击乐器到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的演奏等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得学*音乐必需掌握的浅显音乐基础技能。

  4、加强实践与创造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要异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在教材的编创与活动中,编有很多的实践要求,让学生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本事。小学的音乐创造非专业意义上的音乐创作,主要表现为即兴演唱、演奏和形体动作(律动、舞蹈),也表现为旋律的编创,以及对音乐的不一样演绎。

  一、课标要求: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本事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坚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本事。培养表现音乐的本事。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全册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课程教材研究所,音乐课程研究中心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经过并试用。

  1、本教材体现素质教育观念,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本事,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2、本教材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观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改变过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本事与需要为出发点,为学生供给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以及学*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

  3、本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采用“单元”形式,各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各主题之间具有有机的联系,每单元课型丰富多彩,更贴*儿童生活,使学生易于学*,乐于学*。

  4、本教材将评价机制渗透在各个单元之中,既注重总结性评价,有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形式上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这更能增进学生对音乐课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更有兴趣地学*音乐。

  三、教学目标

  1、总目标:坚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与音乐鉴赏本事,发展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友爱精神。

  2、分目标:

  (1)感受与鉴赏

  明白常见的*民乐器,并能听辩其音色,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初步辨别旋律进行的高低、快慢、强弱,能感知乐句与乐段的结束,并能做出相应的反映。能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能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聆听音乐主题并能说出曲名。喜欢聆听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明白一些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和民族器乐曲。

  (2)音乐表现

  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并能对教师的指挥动作几歌曲的前奏做出恰当反映,演唱时姿势正确,声音自然,节奏音调准确,在合唱中能注意与他人合作。明白力度记号、反复记号。

  (3)音乐创造

  能利用废旧物品自制简易打击乐器,利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能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音乐剧,并能参与表演。能创作4小节的节奏短句,及简单的旋律。

  (4)音乐与相关文化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热心收集各种音乐材料并经常聆听。主动参与社区、乡村的文艺活动,并能大方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乐于听赏音乐会或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接触与了解戏曲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1、丰富音乐情感体验,发展音乐感受力。

  2、发展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注重音乐本事培养。

  3、了解当今比较流行的世界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五、课时安排

  略

  六、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突出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主动参与本事的培养。

  2、对原有教学资料进行整合,扩展音乐创造与相关文化的资料重视音乐教学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本事。

  3、教学中将音乐学科知识与技能,有机地渗透在各项活动中,减少学生学*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学*中,自然地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4、根据教学的实际情景,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书本,有意识地加强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和本事培养的资料。

  5、认真备课,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并注意备学生。因材施教,对不一样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必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本事及创新本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