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实用五篇

首页 / 论文 / |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1

  一、会展项目的风险相关内容

  (一)会展项目的风险来源

  会展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会在项目活动的实际开展中对会展项目造成很大的影响,影响会展活动的预期目标,甚至造成财产损失或者人员伤害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是会展项目风险的总体方面的来源。从小层次来讲,会展项目活动中会有很大的人流量,所以,会展人员的行为也是会展项目风险的重要来源,他们的行为能够直接影响到会展项目的风险的受控程度。另外。会展的设备等设施也会成为风险的来源,例如设备安置不当,设备牢固性不强等造成一系列人员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等。这些会展项目的风险来源是风险管理策略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会展项目的风险类型

  会展项目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会存在多种多样的风险,这些风险由于归纳的原则不同,所以就会出现不同类型的风险。例如,通常我们把影响会展项目目标进度的风险称为进度风险,对会展项目实施阶段产生影响的风险称为实施风险;如果按会展项目风险的来源归纳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向,外部风险主要是由于会展外部环境等原因造成的,内部风险主要是由于会展项目开展中会展的内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如果按风险的属性特征分类,会展项目的风险类型可分为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等。除此之外,会展项目风险也可分为质量类风险、预算类风险、时间类风险等。总体来讲,会展项目风险的类型不同会导致风险管理不同从而影响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

  (三)会展项目风险的主要特性

  针对会展项目风险来讲,其自身的一些特性是我们研究风险管理策略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会展项目风险主要有四大特性。一是风险事件的随机性,在会展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有时会不可预料的出现一些风险事件,这类风险事件不再预期的计划或者意料之中,是随着某些突变因素而发生的偶然性事件,因此,在实际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对这种随机性事件的处理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提前做出相应的应对突变策略;其次是风险的渐进性,会展项目风险的出现往往不会是一层不变的,会随着项目活动的阶段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可能是越来越复杂化,也可能是随着阶段的不同其风险程度不断减弱的趋势,针对这种风险的渐变特性,在会展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风险的变化特点来采取相关策略进行风险处理;再者就是风险的相对可预测性,这一特性在实际上是有利于风险的管理的。在会展项目开展之前通过预测相关风险可以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及时应对项目风险,减少风险的损害;最后是风险的潜在损失特性,既然是风险就会对实际的活动造成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损失,会展项目风险的这一特性也是进行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因素,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最大化的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保证会展项目顺利的进行。因此,会展项目风险的这些特性能够对风险管理的规划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在进行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中必须依据这些特性来制定相关方案。

  二、会展项目风险管理

  (一)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会展项目的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实际的会展项目开展活动中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对可能影响会展开展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评估,然后综合分析,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最大化降低风险,保证会展项目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特性

  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特性影响着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会展项目风险管理具有时效性、有偿性、动态性以及信息依赖性等特性。时效性,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时效性主要是指在会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对于组织者来讲,根据这一特性只需要分析好每个阶段的风险然后采取措施承担这些风险即可;有偿性,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有偿性主要是指在实际的会展项目开展过程中用来防治或者最大化降低风险时所要付出的必要性的财力和人力等成本;动态性,会展项目风险管理是随着会展项目活动的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的动态管理过程,当会展项目的相关因素发生变化时,原有的相关风险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对风险的管理也就需要重新计划实施;信息依赖性,会展项目的风险管理首先需要获得关于风险本身的大量信息,并且分析相关信息来进行管理,因此,会展项目风险管理具有很强的信息依赖性。

  (三)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

  会展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管理规划、项目风险的识别、项目风险的度量、制定风险的应对措施、项目风险的监测与控制。项目风险管理规划主要就是确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如何进行项目风险管理活动,也包括制定相关风险管理计划等;项目风险的识别指的是确定项目的风险类型有哪些,基本特性是什么以及产生的主要影响,最后制定出相应的会展项目风险事件识别报告;项目风险的度量主要包括项目风险的定性度量以及定量度量等相关工作,这些相关度量工作又包括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度量、后果严重程度的度量、风险影响范围的度量以及风险发生时间的度量等;项目风险应对规划简单来讲就是制定项目风险应对计划,通过对项目风险严重性的考虑来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对严重性较高的项目风险来制定风险应对计划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对相对严重性不高的风险可以适当放松计划的制定;项目风险的监测与控制就是在整个会展项目活动过程中依据项目风险管理计划来监测风险发生及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项目风险。

  三、会展项目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依据会展项目风险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关风险管理

  会展项目的风险相关内容主要有风险的来源、类型以及特性等,不同的内容对风险管理的影响不同。在实际的会展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提前分析相关风险的来源以及类型,在依据风险的相关特性制定管理方案。例如,针对由不确定因素引起的项目风险可以提前预测好这些不确定因素,制定多种应对策略来处理这类风险。对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风险可以在实际的会展活动中控制约束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采取多样化的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

  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需要多样化。首先需要风险的预防策略,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估计,然后事先改变会展项目的相关计划来预防项目风险,避免风险的发生。例如,在实际的会展项目开展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选择放弃某部分项目来避免风险的发生,也可以提前做好计划以及处理应对的方案。其次做好预防和较少损失的工作,对已发生的风险及时采取应对策略把风险带来的损失较少到最低。具体来讲,可以对相关会展工作人员进行安全防范教育或者培训;加强现场监控,保证会场能够在监控之下进行;加强治安工作等。再者是接受或共担风险,接受风险主要是对于会展项目影响较小的一类风险而言的,此类风险发生时可以及时安排相关人员疏散,进行医疗救治等。共担风险主要是通过与其他组织合作来降低会展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后是做好保险工作,这一风险管理策略主要是通过借助保险机构或者公司来分担风险。多样化的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能够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及时的应对处理。

  四、结语

  会展项目的风险管理是会展活动开展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对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依据会展项目风险的相关内容采取多样化的管理策略,能够很好的应对不同的项目风险,保证会展项目的顺利进行。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2

  “风险”一词的由来,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期,以打鱼捕捞为生的渔民们,每次出海前都要祈祷,祈求神灵保佑自己能够*安归来,其中主要的祈祷内容就是让神灵保佑自己在出海时能够风*浪静、满载而归。在长期的捕捞实践中,他们深深地体会到“风”带来的无法预测的危险,认识到,“风”即意味着“险”,因此有了“风险”一词的由来。

  现在,风险一词的意义,已大大超越了“遇到危险”的狭义含义,而是“遇到破坏或损失的机会或危险”。经过了两百多年的演义,风险一词越来越被概念化,并随着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而逐步深化,被赋予了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甚至文化艺术领域的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含义。不管如何定义风险一词的由来,其基本的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也有人进一步定义为“个人和群体在未来遇到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对这种可能性的判断与认知”。

  一、风险的定义

  风险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

  若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金融风险属于此类。而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于狭义风险。

  广义的风险展现出来的是机会,虽然这种机会可能让我们的项目变得颗粒无收,但如果一旦机会有利于项目,则可以大赚一笔,风险投资家们心中的风险正是广义的风险,所以风险才会吸引他们投入巨大的资金。而作为项目管理者来说,风险对他们意味着失败的危险,因此必须将任何风险扼杀于摇篮之中。

  二、IT项目风险的特征

  由于软件本身的特点,导致IT项目与传统项目有很大差异,因此IT项目的风险管理难度要比传统项目大。

  1.需求不稳定

  软件项目的需求多变已成为软件业界的共识,正因为需求的多变,才让瀑布模型一直遭受到软件工程界的抨击,因此诞生了原形模型。在IBM的RUP和众多的敏捷方法论中,一直将需求不确定列为软件项目的最大特点,因而出现了拥抱变化一说。

  当一个IT项目开始实施的时候,如果客户连他需要做什么,要实现一些什么功能都不能确定的话,那么做软件实施的工程师他们又如何能够知道自己要开发一个什么样的软件系统出来呢?所以他们只有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不断遭受到客户的“批评”,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次磨难”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做一个这样的系统啊!

  这有点像盲人走路一样,盲人根本就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因此他往前走一小步,如果不是路,则向左旋转一点点,再次用脚探探前面,如果是路的话,则可以往前迈一步。如果这个盲人运气不好的话,第一脚就在悬崖边上踏空,那么他将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的项目也如同这个盲人,稍有不慎就可能让自己走向失败,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风险啊。

  2.项目规模估计不准确

  当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的时候,如果他多布置了几个题目,下面的同学便会大声地嘘叹,开始私下的嘟噜:“又要做一个多小时了!”。学生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准确的估计作业量大不大,他们的估计凭借着他们每天一次的做作业的经验和那一瞬间对题目的印象,虽然他们并没有做过刚布置的这些题目,但是估计得仍然是那么的准确。

  任何一个建筑工程的项目经理都能对自己的项目进度掌握准确,在他们的眼中,只要资金到位,则进度就可以得到保证。工地需要多少人,什么时候需要开始进行什么工序的施工,什么时候需要加班,这些都在他们的心中掌握着。资金就是他们最大的风险。

  而软件项目与之不同,在软件项目开始后,很少有缺钱的。只看到过资金没有到位的“烂尾楼”,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由于项目资金没有到位的问题而导致未完成的软件项目,就算是缺钱也是因为签合同的时候要少了。

  再优秀的软件项目经理,他也无法预计好自己的项目什么时候能够完成,因为在他进行估算的时候,客户的需求还没有搞清楚呢!再者,建筑工程可以通过预算很准确地得出整个建筑的工程造价,而软件项目却很难,因为不管是代码行估算法,还是功能点方法,都远不及“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猜得准确,这些方法很多时候甚至不如算命先生算得准。

  3.人的因素对项目影响很大

  人可以说是整个软件项目的灵魂,软件项目不需要钢筋、水泥和沙石,也不需要任何的施工机械。软件项目的原材料就是人的思想和智慧,而计算机和CASE软件则是项目的施工工具。通过键盘和鼠标,无数的程序代码在程序员手中诞生了。如果要问软件项目最大的成本在哪里,那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人力成本。

  一个优秀的程序员的工作效率要远远高于一个蹩脚的程序员,一个程序新手甚至根本就不能够产生任何生产效率。不仅如此,新手的错误行为,将让熟练员工牺牲很多时间来帮助新手纠正他们的错误,甚至可能导致降低软件开发的效率。

  虽然软件项目已经实施角色分工和管理,但是相对于其他工程的分工来说则分工比较单一。软件项目中,一般分有:系统分析师、架构师、设计师、程序员、测试工程是及配置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等。这样的分工并不能有效地降低他们工作内容的复杂度。如果能像建筑工程中的砌墙、浇注混凝土、搭脚手架那样分工细致的话,则培训软件蓝领也不会需要费如此大的力气了。

  三、古语话,唯有小心,小心驶得万年船

  经常可以见到有人不小心,踩到或者碰到什么东西而摔倒的情况。相反,盲人却很少会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摔倒。他们总是很小心的走着每半步路,对于前面的未知世界,他们总是要探了又探,在确认能够行走的情况下,才小心的迈出半步。

  由于软件项目的太多不可确定性,因此管理软件项目,犹如盲人走路一般。在未来还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列出来,如在什么时候最可能出现什么风险。盲人在听到汽车声音的时候,总是会更加小心,当软件项目中开始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这些问题背后所隐藏着的更深的威胁。发现危险总是需要凭借自己的灵敏的直觉与丰富的经验。

  聪明的经营者,绝对不会是技术方面的专家,越是技术专家,就越不能容忍技术方面的缺陷。而经营者所需要考虑的不是技术是否无可挑剔,而是在乎项目是否盈利,让别人去承担风险,让自己来享受利润,是聪明的经营者的决策指南。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3

  配网自动化是当今世界在电力领域发展变革的最新动向,可以说是电力系统领域的重大科技革命。最*几年来,配网中融入了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这极大地提升了配电网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发展自动化配网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最终选择。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了配网建设目标和总体规划纲要,配网自动化项目已经进入了全面准备阶段。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都投入了巨大的人财力,对配网自动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1配网自动化科技项目的含义

  配电网自动化是一种综合利用高性能配电设备的技术手段。它融合了电子通信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里面,对配电网进行全天候24小时自动化监控管理,使配电网始终保持着一个高效、安全的智能化运行状态[1]。其最终目的是在事故发生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减少停电给用户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后期维护费用的支出,从而最大意义上提高生产企业的效益。提高全国整个配电网络的管理水*,使其能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增加用户的好评度。配网自动化科技项目想实现全时段网上监测分析及采集数据分析,需要对现有的配电网络进行项目的改造,才能实现智能化自动化远程控制的目的[2]。还能监控到所使用单位的变配电柜的相关运行状况,对负荷运行、线损控制、电压波动进行检测。实现配网自动化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这样可以提高相关企业和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负荷,减少电力系统的维护费用支出,有利于提高用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二是,配电网络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配网自动化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做到方便、快捷、准确的收集数据信息,实现全方位全时段控制,减少了人工检修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项目风险管理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发展的已经相当成熟,并在各个行业领域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国内,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还停留在软件项目的研究领域,对项目风险管理的创新性研究望而却步。当然,项目风险管理的创新性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在科技创新项目方面研究要慎之再慎。在配网自动化建设中,全面开展项目风险管理有划时代的意义。十二五规划期间,智能电网项目的总投资预计将超过一万亿元,其中涵盖了交通、物流、航天、医疗等领域,核心技术的产业规模将达到三千亿元之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力投资项目的增多,这使得不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致使项目风险出现的机率也随之增大。电力企业只有不断,的提高风险管理水*和企业核心技术的升级创新,才能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配网自动化科技项目中能准确的识别风险、识别风险管理中的漏洞,才能保证各个项目的按时按质完成。对配网自动化项目风险的管理研究,可以总结每次应对风险的经验,对以后的配网自动化项目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参照。

  3配网自动化风险管理的特点

  配网自动化项目是要建设一个可靠安全,能提供各种信息化服务的一个智能化系统。该系统就是一个强大的信息开放式交互*台,它集合了模块化和自动化于一身,涵盖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3]。可以实现数据库信息共享,人机交互界面的应用。自动化*台上的各个子系统包括:计算机自动抄表、电压监控和图表的自动化等。这些子系统的接口之间在实现了纵向和横向的集成,形成了一个配电变压器完整的综合信息自动化系统。低压配网自动化项目的特点是,可以自动实现配变计量监控、远程停复电、电力超负荷管理等等。配网自动化系统可通过各种电话线载波信道和宽带光纤信道实现数据的远程准确传输,将收集的各种图表数据上传到系统主机,实现主机的总体高校控制。低压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控制元器件还是以高压断路器、交流接触器、中间继电器和调制解调器为主。这些控制电器结合新型的监控仪表、模块器件和网络数据传输技术,实现了配电变压器的电压、电流、频率、功率因数等用电参数的实时监测、控制,实现了远程监控管理。

  配网自动化将配电网数据通过网内接口转换技术实现网内互联,组成一个混合的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多个子应用系之间信息交换畅通。与一般电网项目风险管理相比,配网自动化项目风险管理还具有自己的特点[4]。一是,配网自动化单个项目不是很大,但是现实应用总量大,群体性强,需要在细节上加强风险管控。二是,配网自动化项目涵盖的范围广。包括项目需求分析、项目应用调研,材料采购,生产调试,现场施工等全过程风险管理,过程过多而且分散,控制起来很困难。三是,现场施工受天气,区域发展水*等条件因素影响,情况复杂多变,各个子系统之间差异也很大,管理模式不尽相同,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四是,配网自动化项目的用户需求也不同。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客户要做不同的调研分析,不能统一的一概而论,要做好设计研发和现场实施监测等工作。

  4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对于配网自动化项目来说,除了应该具备一般科技项目所能抗拒的风险之外,还有具备自身抵御风险的更强大的能力。大多数配网自动化项目都是采用与外协单位合作研发的模式,这里就需要引入风险分析模型理论。在分析配网项目风险因素时,由于项目是需要两方共同承担的,因此,在进行项目风险因素分析时,要区分好风险与职责的划分。通过分组、监督等手段来降低风险;通过紧密沟通,共享资源等方式来化解潜在的风险。

  4。1风险评测

  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需要关注,只有对配网自动化项目会造成严重威胁的风险因素需要仔细分析。而对于可以忽略的风险就不值得一提了。风险评估的工作任务要做的就是对项目中每一个细节问题进行逐一排查研究,找出会影响全局的重要的风险因素。另外,还需要对时间的紧迫性、技术的安全性和成本的高低与否进行考虑,不能忽略任何一个重要的环节[5]。当然,还要分析风险可能会带来的机会因素。

  4。2风险防范

  是指经营主体确定了决策中存在的风险之后,确定风险所能影响的程度大小,根据风险因素的性质,制定风险相应的防范计划。对不同性质的风险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应对。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出相应的应对计划。不同的风险,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反应矩阵来予以分析研究,来转移和降低风险。

  4。3监控风险

  经过项目风险管理计划识别、评估、和沉着应对,可以清晰的得出风险因素的图表,风险因素情况一览无余,清晰可见。接下来就是要对项目风险进行监控和全方位进行跟踪管理。在风险监控对已经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的同时,还要继续关注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的可能性,采用偏差分析法反复核对风险应对策略的执行情况和实施的整体效果[6]。

  5结论

  配网自动化和风险管理项目要求的技术化程度很高,而且建设周期长、规模大、风险因素错综复杂。各个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风险因素由于外部环境的作用又呈现出多层次性。因此,进行项目有效的风险管控势在必行。要完成配网自动化风险管理研究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熟知配网自动化风险管理的特点,加大风险评估和监控力度。

  参考文献

  [1]赵建保。电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110—113。

  [2]刘建明。物联网与智能电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220—222。

  [3]刑玉广,惠璟。电力企业风险管理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xx,08(09):194—203。

  [4]陈喜生。浅谈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xx,09(01):181—192。

  [5]金海燕,刘峰。对中国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11):171—121。

  [6]李晶生,俞学豪,赵起康,等。电力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创新[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xx,12(07):130—133。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4

  摘要:

  随着项目化管理的快速发展,业主对项目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风险管理应运而生,这成为了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对项目风险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作出简单的分析,并阐述了相关的控制办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并提出个人观点及建议。

  关键词:工程项目 风险管理

  任何行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因工程本身的技术复杂、难度大等特点使得其自身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这样就决定了其是一项多风险的工程项目。所以,在工程管理中,对于风险管理就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了。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其内容主要包括:

  1、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风险。

  2、风险管理的主体可以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个人、家庭、组织(包括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

  3、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和评估风险管理效果等。

  4、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

  5、风险管理成为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并成为了一门新兴学科。

  二、工程项目风险的分类

  工程项目风险具有多样性,在一个项目中,有许多风险同时存在。只有在了解工程项目风险分类的前提下,才能对风险进行辨识、分析、评估,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项目风险控制目标,有效的控制项目风险。下面的表格为一个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类别原因:

  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依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及其总体目标,通过程序化的决策,全面识别和衡量工程项目潜在的损失,从而制定一个与工程项目总体目标相一致的风险管理防范措施体系,是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项目风险的最佳对策。

  1、把握投资决策,加强投资风险管理。

  1)把握投资决策,预防投资风险。

  这就要注意四方面:

  一是建立一支高水*、多学科的投资管理队伍。

  二是树立风险意识。

  三是健全风险预警系统。防范风险的关键是预先行动,即主动控制。项目进入实施阶段时间越长,控制风险的成本就越高。

  四是贯彻执行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投资者要建立风险管理责任制度,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奖罚措施。

  2)把握投资风险因素分析,控制投资风险。

  因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风险因素多,而且各种风险经常相互重叠交叉,这就要求投资者应通过研究项目风险的可变性、多样性和层次性来预测、评估,控制项目风险。层次分析模型可根据控制目标的性质和要求将控制目标分解为不同的分目标,并按照目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及隶属关系将目标按不同的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型,综合得出需要的控制结果。如下为风险评估的流程:

  2、明晰合同细则,加强合同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合理控制合同风险的发生。在签约阶段,项目管理者应针对工程项目成立专门的谈判小组,对合同标的、工程承包方式、工程技术要求、工艺选择、工程质量、变更条款、付违约责任条款、结算方式、争议解决方式等内容,必须明确,细化说明切,忌含糊不清。同时结合市场形势,强化项目管理者合同管理意识,不断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3、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招标。

  “工程量清单”作为投标企业作价的统一依据,由各企业自行制定每个分项的综合单价,反映了工程的消耗和有关费用,易于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计价,更能反映工程的个别成本和实际造价;实行统一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招标,可以减少社会资源浪费,又能避免由此而造成的合同纠纷与索赔,有利于施工合同的履行和管理。与“工程总价报价”的做法相比,更具有科学性、公正合理性,既可减少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又解决了采用定额加费用招标时定额缺项、特殊工艺计价无据可依,标底价与各投标单位报价很难统一,招投标工作难度大的问题。

  4、改变项目目标,回避项目风险。

  风险回避策略是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它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例如,企业目前正面对一项技术不太成熟的投资项目,如果通过风险评价发现项目的实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项目管理组织又没有其它可用的措施控制风险,这时就应当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避免巨大的风险事故和财产损失。

  5、完善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在我国,许多制度尚在探索阶段,现行的法律法规不适应WTO有关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我们要针对建设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尽快建立参照国际惯例并符合中国实际的'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制度,研究合理的工程担保、保险的收费标准及费用收取办法。

  6、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首先必须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逐步形成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因为工程项目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必须提高对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能力,加强工程项目风险信息收集工作,掌握不同工程的项目的风险规律,确定工程项目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以便能够从容准确地应用风险分析技术去面对工程项目风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四、结语

  总体来说,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始终贯穿着风险管理,针对对工程项目所面临的不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风险控制目标,深入研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调整管理方案,并将这一原则贯彻项目全过程,才能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特点和优势,提高企业项目抗风险的能力,提高管理水*和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峰、市政工程中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2).

  [2]高广军,市政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应对策略[J]、辽宁经济,2007,(12).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5

  1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1.1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涵义

  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的定义为由于项目所处环境和本身条件的不确定和10kV配电工程项目建设方及10kV配电工程项目其他利益相关者因某些不易控制的影响因素,使得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最终结果与当事者的期望产生偏差,进而使得电力企业受到损失。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指10kV配电工程项目建设的相关各方对配电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过程等阶段进行风险分析、识别、评估、处理等管理工作,目的是将配电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为电力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电力企业需要明确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义,掌握与风险管理有关的措施和方法,控制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让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1.2进行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

  工程项目中的事故与风险因素是可以通过风险管理工作避免的,在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实际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掌握配电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计划是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事项,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处理是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事项。工作人员需要时刻谨记“重视事前管理、假设最坏情境、实事求是”的管理原则,对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在配电项目工程的风险管理中,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对项目的风险进行真实合理的预测与处理,否则会造成风险管理工作的失败,为电力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2.1制定风险计划

  进行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制定详细的风险计划,计划内容需要将方方面面的风险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在风险计划中需要对10kV配电工程项目组织进行定义,还需要确定风险管理的方式与具体实施方案,在计划中需要选择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与风险判断的依据,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风险管理人员收集相关信息,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制定项目计划。定制风险计划时需要仔细分析项目图表、风险管理策略、业主的风险反馈、计划进度及工作分解结构等因素,以此保证风险计划的准确性及可行性。

  2.2进行风险识别与分析

  风险识别是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需要确定影响项目进度的风险因素,为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工作人员还需要将阻碍10kV配电工程的风险因素做好详细的记录,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风险分析则是对风险因素进行进行量化,并且形成风险清单,帮助工作人员找到最佳的计划方案及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进行风险分析时,首先需要分析项目建设情况,确定最主要的风险范围,同时细化风险项目,找到合理的风险控制方案,有效地降低风险损失。其次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判断风险,提高风险判断的准确率。10kV配电工程的风险识别与分析过程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绝对重视。

  2.3进行风险应对与监控

  配电项目的工作人员首先需要预测风险事件的后果,然后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排序,确定需要优先处理和重点处理的风险事件。确定风险事件后还需要确定正确的应对措施,将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好能避免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的发生。对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进行监控可以发现新的风险因素,并及时找到控制措施,修改与完善风险管理计划,减少突发事件的出现。

  3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3.1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

  对10kV配电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需要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才能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首先,风险管理人员需要认真了解配电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详细的风险分析与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明确风险带来的影响。其次,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需要根据具体的风险情况运用合理的风险控制方法,有效地降低风险因素带来的伤害。进行风险应对时,最主要的是确定风险的种类与风险的等级,如果判断不当很有可能会加大事故的发生概率,为电力企业带去负担。最后,10kV配电工程项目需要加强对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设备的管理,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弥补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损失。

  3.2进行有效地监控

  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无处不在,对风险项目进行有效地监控对降低项目风险有很大的帮助。风险项目的种类繁多,而且极易发生变化,衍生出新的风险因素,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人员需要采取动态的监控方式,对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控。例如,天气是影响配电工程项目进度的重要风险因素,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天气的变化情况,制定有效地风险控制计划。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因此在配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还需要运用先进的安全检测技术排除施工中可能带来风险的安全隐患。工作人员进行有效地监控工作需要加大监测力度,剔除一切不合乎安全的风险因素。另外进行监控工作时还需要考虑方案的经济性,确定最优方案,为电力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4结论

  工程项目总是受到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可以规避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将风险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管理人员需要正确识别、分析、评估风险因素带来的影响,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使其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电力行业中处于不败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改华,王静,贺亚军等.浅谈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措施[J].科技与企业,20xx(24):7,11.

  [2]叶树英.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J].新材料新装饰,20xx(2):180.

  [3]徐耿珊.试论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措施[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xx(20):88.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实用五篇(扩展1)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5)份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 1

  摘 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县级供电公司传统的财务管理受到冲击和挑战,企业面临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本文对县级供电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就如何防范风险进行了探讨。

  键词:财务风险 防范对策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县级供电公司作为省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其财务管理职能显得日益重要。但从目前县级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实际工作体会,就县级供电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县级供电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县级供电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清,权责不明

  财务关系界定不清是当前县级供电公司财务经营风险难以控制的最大体制性障碍。县级公司本部与基层站队(所)之间、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主业与多经关联单位之间在职能界定与划分、资金管理和使用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关系不清、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等现象,直接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尤以主业和多经的管理界面不清最为突出,主观上使得一些管理措施难以推行和落实。

  2、管理粗放,内控制度不够健全

  内控制度涉及企业方方面面,健全的内控制度犹如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自我抵抗风险、自我修正的能力。但从目前的现状看,很多县级公司管理粗放,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缺乏,内控制度不完善,管理漏洞层出不穷,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例如,有的单位对站所一级的财务管理延伸不够,基层单位自**过大,站所财务犹如“世外桃源”,坐支挪用电费资金、擅自对外借款或担保、恶性透支费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之一些县级公司对站所长离任审计流于形式、走过场,一些经营问题未能及早发现和暴露,日积月累,历史包袱沉重。

  3、资产负债结构不良,债务包袱沉重

  受企业资金短缺及管理滞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县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大部分处于不良状态。一是原材料、备品备件等存货呆滞积压,无法变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物资管理滞后,同时电力技术更新快,淘汰存货无法利用;二是在不考虑用户欠费影响的情况下,企业对外债权往往小于外部债务,负债经营压力大,资金周转困难;三是受各地经济发展及市场信用环境制约,电费拖欠现象较为严重,企业面临的呆坏账损失风险加大;四是应付工资和福利费赤字压力日益凸显。由于省(市)公司核定的工资基数与县公司的实际工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加之县公司多产业经营不够景气,无力为主业消化一定的人员工资,造成部分县公司工资逐年出现亏空。

  4、资本性支出控制不力,投资盲目

  随着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县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始逐年增大。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考虑企业的长远规划,盲目上项目、争投资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单位不顾自身的财力、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小型基建;有的单位工程规模及成本控制不严,项目严重超概;还有的热衷于铺新摊子、搞形象工程,综合楼、站所办公楼拔地而起,使得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日趋恶化,一些县公司甚至东拼西凑,寅吃卯粮,财务风险逐渐加大。

  5、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县公司风险意识淡薄。分析原因,一是由于大部分县级公司负责人以前多是从事生产或营销专业,财务知识相对较为匮乏,财务风险认识不足;二是受财务人员定编及管理水*的制约,县公司财务人员整天疲于应付日常工作,无法从大局上对企业经营状况予以有效把握,财务监控能力和效果不够明显。

  二、防范财务风险的几点建议

  1、宏观上理顺主业与多经企业的关系,规范业务管理行为

  首先要划清主业与多经在资产、机构、人员以及业务范围等方面的界线,改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乱局面。

  其次规范主业与多经企业的业务关系,重点规范主业与多经企业的关联交易,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公*交易。在设备采购、委托承包工程、咨询服务等业务中,应严格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关联方交易,在促进多经企业的健康发展的同时,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2、完善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内审及财务稽核力度

  一方面要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省市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针对本单位管理的弱区和盲区,完善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程序,使利益相关的经济业务从管理层面,到执行层面严格分离,实现企业经济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控制。

  另一方面要加大财务稽核和内部审计力度,充分发挥审计的独立性,揭示各种内部矛盾,找准控制的方向和着力点,把各种经济行为控制在法律、制度的框架范围内。

  3、加大资产负债管理,优化企业财务状况

  首先要严把资金关,实行现金流量预算。要加大资金安全监控,利用网上银行等资金监控*台,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实时控制,并及时反馈和处理资金异动信息,防范资金风险。在实行资金集约化管理的前提下,建立全面预算和滚动预算,按照不同的资金性质,及时准确地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实现资金的“人为”控制向“预算”控制转变,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

  其次要加大对应收电费的管理,防止应收电费转化为不良资产。一是要借助营销信息系统提供的实时信息,及时进行帐龄和结构分析,跟踪欠费大户信息;二是要注重过程管理,优化内部资金上交程序,防止出现主观的资金滞留;三是对已核销的呆死帐建立“帐销案存”管理制度,组织力量积极进行后续清理和追索,尽可能地收回资金或残值,将损失及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另外要加大债权债务的清收

  和处理力度,建立债权债务定期核对制度,确保往来核算真实、准确、完整。对挂账时间长、金额大的往来账要及时进行函证催收,防止新的不良债权形成。

  4、严格投资过程管理,控制投资风险

  供电公司要规避投资风险,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优化投资项目,把住规划源头关。要结合自身的主营业务和未来发展规划,控制非生产性基建项目,杜绝超前建设和挂账工程。

  二是要严格投资的立项、执行、监控程序,规范投资的全过程管理。企业重大投资、重大资金的使用和安排,必须经过预算管理委员会论证通过。

  第三,实行基建工程效益与责任管理,开展基建项目效益评价,杜绝无效益项目投入,项目资金责任到人,并进行严格的责任审计。

  5、实行集中核算,规范站所财务管理

  站所财务管理是县级财务管理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如何有效地管理好站所财务,对规范县级供电公司的财务管理,化解财务风险尤为重要。

  要根据财务管理需要,整合财务机构,在公司内部实行集中核算管理模式,将站所(队)、农电办、多经等所有责任主体的日常财务工作上移到县公司财务科,由财务科统一调度,对其进行代理记账,同时进行会计监督和控制,使财务管理由分散型、粗放型向密集型、集约型转化,发挥整体管理职能,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其次规范站所财务管理流程,对站所报账员的职责、发票管理、备用金管理等工作流程进行统一规范,促进站所财务管理工作程序化运行。

  第三是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银行账户和备用金管理,禁止站所一级私自开设经费户头,防范经营风险。

  6、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全员风险意识

  首先要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必要的财经知识培训,提升一把手依法经营理念,防止主观臆断而导致违规操作和决策失误,从源头上筑牢风险防范的堤坝。

  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财务人员的责任心,尽可能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要加大专业培训学*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理财能力及职业判断能力,使财务人员能自觉地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7、探索实施县级财务总监委派制,防范化解财务风险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县级子公司将被赋予更多的自**。在这种情况下,省市公司如何实现对县公司的有效监控,防范和控制其财务风险?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应该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是通过对县公司整体财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和专职监督,以达到建立一种两权制约机制,从而强化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使经营者在重大决策和财务收支上最大限度地体现所有者意志的机制。目前,国内电力企业已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先例,如安徽省电力公司从20xx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试行财务总监制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县级供电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县级公司只有建立健全各项财经法规和内部控制制度,并提高其执行力,才能有效地防范化解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 2

  摘要:伴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加强了对自身财务风险的防范,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身地域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内部控制管理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文章在阐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内控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为如何更好地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企业内控

  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对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其经济以效益的获得、成本的利用以及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显现了我国企业在财务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的破产。为了缓解这些问题,企业需要积极从自身找原因,加强内部控制,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保障企业高效、稳定地运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促进健康发展。

  一、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概述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是企业实现全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为企业一切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在企业内部控制开展中,要求企业有关管理人员采取适合的自我调整、评价手段,从小处做起,在企业的审核、核算、经营等方面做到科学有效的预测。分析和评价。

  (二)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进行筹集资金、回收资金和分配利益时遇到的风险。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受财务目标的影响,严重情况下会限制企业的稳定发展。可见,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有关人员的严格把控。

  二、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的内控管理缺乏动力。企业的内控是对自身的控制和管理,即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和控制,因而在制度的制定方面缺乏动力。不仅如此,企业对自身管理的费用需要自主承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自身利益的实现,缺乏一定的内控管理动力。第二,企业内控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内控制度是对自身发展的一种约束,会加重企业发展负担,这种观念上的偏差不利益内控制度的实施。第三,内控评价和监督检查不独立。企业的内控管理人员一般由财务人员承担,缺乏第三方的检查和监督,不利于实现内控管理的科学性。第四,内控管理的风险意识不够。伴随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加剧,一些不具备风险意识的企业,在内控管理上不具有必要的敏感意识,一旦对形势做出了不正确的判断,就会位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企业为了经济利益的获得往往会进行盲目扩张,与此同时加重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第二,企业筹资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在具体筹资的过程中没有对内控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没有经过合理的分析预测情况下采用了不合理的筹资组合,导致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完善企业内控和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对控制环境的管理

  控制环境的优劣对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防范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需要企业有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企业风险防范与内控环境有关的体系。具体要求企业有关管理人员提升自己对内控和财务风险防范的认识,根据经营的实际情况建设相关的监督考察制度。同时,还要完善与之对应的奖惩措施,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需要有关人员制定年度有关的预算方案,在做出重大决策时,需要集体投票表决,从而提升决策的科学性,避免话语权掌握在一定人手中的现象。

  (二)加强和完善企业的信息监督和沟通工作

  监督是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需要企业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监督机制。在做好沟通的同时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财务检查、内部审计等方式来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对控制流程及时调整。

  (三)建立完善企业评价考核机制

  一些企业不具有评价考核机制,一般由财务部门人员进行内控管理工作。这种安排对企业的稳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弊端,财务人员担当内控的执行者、检查者和评价者,很难实现内控管理的有效性。因此,需要在内控管理中加强第三方的检查和评估,从而在最大程度山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加强企业财务的预算管理工作

  企业的财务预算工作是决策的基础,财务预算工作的开展需要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进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第一,完善企业内控预算管理组织。企业的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并要根据企业的规模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实现对企业财务预算全过程的管理。第二,制定科学的财务预算目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预算目标,并将预算目标下达到各个部门之中,保障预算工作的有效执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和内控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的内控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很多弊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企业有关管理人员提高自身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芷彬.浅议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商,20xx,09:158

  [2]张春龙.关于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的几点问题[J].新经济,20xx,29:88

  [3]张月英.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问题分析[J].中外企业家,20xx,29:94-95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 3

  [摘 要] 跨国公司因跨国经营活动尤其是财务活动带来的财务风险影响和危害也不断加大,公司往往因此陷入困境甚至于破产。为此,迫切需要对我国跨国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以指导其经营实践。

  [关键词] 跨国公司 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指经营主体对其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财务风险的实质就是企业财务成果的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是企业未来财务收益不可能实现的概率。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在财务风险和财务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以便能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努力提高企业的收益,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

  一、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

  1.外汇风险的定义和分类。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公司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的价值量增加或减少,从而发生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在进行财务管理及经营的全过程中贯穿着国际资本的流动,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债务。一旦汇率发生变动,,将会给公司运用外汇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交易外汇风险。交易外汇风险是指企业对外投资及经营中以确定的外汇进行交易,在交易与价格结算期间内,因汇率发生变动影响企业收入或支出金额的可能性。交易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己经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应付款项目。

  (2)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在进行会计结算时可能发生的损益。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企业的外币资产、负债、收益和支出等,均需转换成本国货币来表示。境内母公司在每一个会计年度期末需将境外投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合并成汇总报表,在将子公司报表以东道国货币计价的会计科目折算成母国货币的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有可能给境外企业带来损失。由于外汇市场的汇率频繁波动,使会计账目中的本币数也会发生相应变动,给企业带来损失或收益。

  (3)经济外汇风险。经济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业务现金流量可能发生变动而产生的经济损益的风险。

  2.外汇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1)管理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外汇市场情报系统,及时掌握外汇汇率现状和预测汇率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具体投资行为做好预测工作。(2)生产策略。公司应选择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域并通过灵活的采购政策,以抵制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获得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优势。同时加强研发力度来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维持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减少外汇风险影响。(3)市场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产品定价、促销以及多元化等市场策略来规避外汇风险。

  二、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管理风险

  1.管理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组织风险。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面临与本国截然不同的经营环境,内部组织机制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冲突再所难免。无论企业由于惰性而保持原来的组织结构,还是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变革,都必然充满风险。这种风险的表现形式随着企业对外投资成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依次表现为领导权风险、自**风险、控制权风险、组织作风风险和企业再造风险

  (2)财务管理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不仅包括实业投资,也包括金融投资,在此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包括资金的来源管理、资金的运用、境外筹资管理等各个方面,加上企业会计制度与东道国制度或是国际惯例的差异,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也相当复杂。

  (3)人力资源风险。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投资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招聘投资、培训投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投资、劳动力配置投资等多个环节。与企业物质投资风险不同的是,人力资源风险不仅来源于市场,更主要来自于主观因素。

  2.管理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管理制度风险防范。第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进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方式;第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国内母公司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控制;第三,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和约束,降低资产经营风险。

  (2)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策略。第一,建立财务风险的审查制度,确定海外投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第二,依据风险的类型,选择适当的资本结构,强化资金流动的管理;第三,强化资金融通的管理;第四,选择多个投资方案的组合,利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财务方法防范风险。

  (3)人力资源风险与文化风险的防范。第一,重视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第二,创建共同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第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第四,利用外部资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经营风险

  1.经营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宏观经济运行失调,发生不景气变动,出现如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经济衰退等现象,从而给外国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东道国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同时也反应其政治风险的大小。

  (2)微观经济风险。即商业风险,是指由于境外投资企业微观经营环境如市场、价格、汇率等因素的变化给企业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微观经济风险与东道国经济或产业的竞争程度和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与应变紧密相关。主要有市场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价格风险等等。

  (3)企业运营风险。企业运营风险是指海外投资企业自身由于对海外投资项目的选择、论证以及在市场开拓和决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现偏差而引发的运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市场进入风险。由于国际营销环境的错综复杂,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国家间文化的差异,任何境外投资企业不可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因此,如何选定目标市场,以何种模式进入目标市场,这一过程必然充满风险。第二,产品风险。是指企业产品在开发过程和其后的商业化过程中因受产品的各个层次因素和与产品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产品价值波动的不确定性。

  2.经营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系统分析财务管理的经营环境。由于我国跨国公司普遍缺乏财务管理的经验,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时候首先一定要重视项目投资前的可行性分析,必须做到对海外市场的经营环境的全面分析和评估。评估重点在于对企业在东道国经营影响重大的经济政策、制度的稳定性,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的质量,社会环境,法律体系,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各方面因素。其次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选择东道国大型竞争对手不太重视的产品市场,以优异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打开市场,条件成熟后,进一步进入主导产品市场。在区域策略上,先选择竟争对手势力薄弱的周边市场,积累经验和实力,然后向核心市场发展。

  (2)培养公司全球业务活动的整合能力。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资源开发和制造业等全球性产业,这在客观上需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和管理进行有效的协调,以获得全球竞争效率,降低经营风险。通过对企业全球资源的整合,可以更好的利用国际机会,通过利用海外子公司与国内母公司的整体优势和有效协调增强应对风险和危机的综合能力。

  (3)建立全球学*能力。跨国公司为保持在海外市场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危机,必须形成自己的全球学*能力。我国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者必须以一种不断质疑、挑战、激励和创新的态度,促使企业整体积极面对市场的变化,保持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里的忧患意识和替觉意识。

  四、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风险

  1.技术风险的定义和分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上竞争各方由于技术水*的差异,从而产生竞争优势的高低。技术水*低的国家或地区会出现由于缺乏技术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竞争中各方在创造和使用技术后产生的不*衡风险。其实质是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导致企业技术研发、取得和运用活动中的失败、中止、延期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1)产品开发风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根据东道国市场需求的特点,开发相应的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合作,是购买还是引进关键技术,都是高风险的项目。特别是当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开发风险很大。

  (2)技术保护风险。技术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但由于受到东道国或第三国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非法的侵害,境外投资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会遭受巨大损失。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技术保护主要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来进行。但如果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力,企业就会面临技术外泄的巨大风险。同时企业专有技术是无法通过法律形式保护的,因为其技术内容和诀窍处于机密状态,不能让其他经营机构知晓。但企业在技术管理上的漏洞往往会被利用,竞争对手会利用对方企业少数人的疏忽大意或功利心理,采取各种办法达到窃取技术机密的目的。

  (3)技术引进风险。技术产品存在无形损耗,因此先进技术也只能在一定时间内才能发挥效用。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引进技术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对引进的技术项目不加论证,导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开发后,应用效果并不明显; 引进的技术作价过高而且成熟度低:技术合同落入专利保护期或专利循环等不利于企业的境地;使用许可技术生产的产品受到返销限制,造成企业法律上的侵权。

  (4)技术壁垒风险。技术壁垒风险是指一国或地区以维护国家及地区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技术措施越来越多的被用作贸易和投资的保护手段来限制国外商品和投资对本国产业的冲击,技术壁垒己成为实施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高级形式,已经成为各国企业对外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之一。

  2.技术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重视技术研发、转移、保护等方面的论证和咨询。对外直接投资总是伴随技术的输出,从而涉及到专利、专有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因此,在技术外移之前,应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法律专家、财务专家、投资专家等对投资项目中的技术方案进行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可行性论证,充分估计技术实施后的问题和困难,对结果进行预测。

  (2)健全技术开发和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行为,防止其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和损失。特别是对人员接触机密技术、携带资料出入、样品送检、技术交流、技术档案借阅、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技术研发的关键科研人员的待遇,防止人才流失带来的技术流失。

  (3)加强投资项目的技术保险。对于风险较小、无法投保的技术项目,对我投资的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投资赢利水*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保险基金以补偿可能发生的损失。对风险较大的技术项目,则需要去东道国或母国保险公司投保。同时,为降低境外技术风险程度,还可以选择资信好的东道国企业进行联合技术研发,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部分转移技术风险。

  (4)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技术壁垒的风险。首先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素质和质量,产品按国际标准生产,考虑以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并积极参与国际上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工作。其次,加强与国内和国外技术咨询机构的联系,及时了解东道国技术壁垒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薛媛媛: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选择[J].技术经济, 20xx,(02)

  [2]江志斌 刘 浩 浅谈我国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J].特区经济, 20xx,(02)

  [3]翟胜宝 郑 洁:跨国公司财务战略管理探析[J].技术经济, 20xx,(02)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 4

  一、高校贷款中所导致出现的现实风险

  1、导致出现的高效财务风险。高校贷款具有规模大以及投资时间长的特点,其贷款目的主要是用来购置土地、科研以及后勤用房,或者是建设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或者是置办大型仪器设备。因为还本付息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开支,会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然后在加上其贷款结构具有一定的集中性,通常在遇到还贷高峰的时候,学校所进行的工程建设还处于收尾阶段,并且各项工程以及师资力量配备全部都还没有步入正常阶段,因此其每年所需要进行的还本付息就具有巨大的财务风险。

  2、导致引起的银行金融风险。银行通常会认为学校是属于国家建设,肯定不会倒闭,因此在进行贷款审批的时候,往往不会依照商业贷款的方式对其严格审查,甚至也不设立担保或者财产抵押,这种做法对学校的贷款申请和使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也就导致学校贷款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所以说在高校资金链一旦出现断裂的时候,就会导致财务危机的出现,那么也会对银行贷款的按期收回产生严重的影响,因而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呆滞贷款,出现金融风险。

  3、导致出现**的财政风险。在民事活动之中,高校享有一定的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所以国家没有对高校实施太多的政策干预,但那时其所具有的大规模贷款风险,最后的承担者还是**。在高校因为贷款不能够偿还,而导致其不能进行正常活动的时候,或者是银行在给**施加诉讼或者是破产的压力的时候,那么**也就不能不为高校的贷款进行“买单”。长期以往下去,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那么**所承担的风险也就会随着时间的加长而逐渐加大,必定会带来严重的财政损失。

  二、高校贷款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1)转变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1)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高校通过贷款快速发展同时,必须要具备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不但要大胆开拓进取,对银行贷款进行充分的应用,还需要对其长远和眼前利益、事业所需和实况经济承受之间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要量力而行、勤俭节约,必须要摒弃盲目和别人跟从意识,避免搞一些不符合实况的建设而产生债务风险,特别要防止出现短期行为与重复功能建设,而主管部门对教学水*进行考核评估时,必须要在实事求是原则下将软硬件建设与财政拨款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考核与评估。当高校自身经费有限时是不能够过于强调硬件建设,为了达到考核评估要求就不管事实大搞建设,没钱就只能到银行贷款,最终形成新浪费。

  2)强化负债意识把握财务风险;事实上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及自筹资金从性质上来看存在本质区别,财政与自筹资金都没有财务风险,但是相比之下银行贷款就不同了,学校成为负债,就要按时偿还本金与支付利息,在使用同时存在支付资金成本必定存在财务风险。所以一旦负担债务较重而不能按时偿还,一旦贷款的本金以及利息都会给学校正常开支造成影响,事态严重还会被债权人起诉出现破产。

  2、对增强贷款应用效益加强管理。

  1)构建操作性较强科学决策程序,严格依照程序进行办事。在进行贷款之前,需要对其总体发展规划进行制动,依照其实际情况,制定和高校实际实际偿还力相符的贷款项目以及贷款的额度。在制定贷款的项目与规模时必须要对可行性进行科学、严格论证,最终经过高校的最高决策层集体决定,而不能够由某人说了算搞出随意性。在贷款中其额度必须要在预期偿还能力范围内,还需要订出可行还贷计划与措施,贷款到位之后就必须要按照要求严格控制资金投资流程,保障贷款主要用来制约目前高校发展关键问题。

  2)构建有效贷款资金的管理机制;高校必须要按照教育部及***相关规定,构建出完善的管理贷款资金制度,组成贷款资金的管理小组,负责资金使用、项目论证及监督管理。采取项目的管理责任制,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一旦发生资金损失或者浪费,就必须要对相关部门或者个人从严查办;构建出有效防范风险体制,制订出合理、科学应用资金方案,要全方位全过程监管贷款项目的使用,保障安全使用资金。

  3)实现贷款资金内部核算与控制体系;在核算上不能够统一实施,必须要依照贷款项目进行分类核算,要保障贷款资金使用和贷款项目和预算达到一致,而且各种支出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程序进行操作,采取招投标、采购等各种方式,减小成本,增强使用经费效益,有效防范暗箱操作与随意浪费。

  4)增强贷款的使用效益;管理贷款资金上就需要将效益放在首位,对资金合理调动,合理安排资金,尽可能挖掘其内部潜力,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减小贷款成本,尽可能将心思放到效益上,确保高校能够正常开展工作。

  3、控制好贷款规模。

  经过贷款高校就能够获取到建设资金,可是在获取资金同时还必须要承担债务能力有限的问题,一旦贷款的规模较大,必然会影响到高校的正常运转,加强了高校财务风险。所以高校必须要合理控制好贷款的规模,要尽可能把长短期的贷款有机结合起来,均衡分布偿还贷款时间,减小因负债而给高校造成财务风险。

  (1)分析高校实况控制好贷款规模;事实上,高校贷款必然要耗费资金成本,确定贷款规模主要依据就是高校所能够承受资金成本。因为一旦贷款每一年都需要支付贷款的利息,所以说预算也就是对其贷款额度进行确定的主要指标。假如高校不能够支付贷款利息,这种贷款显然规模较大,所担债务较重。

  (2)按照筹资能力,对其贷款规模进行确定;高校一旦进行贷款,就必须对其本金进行偿还,所以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其考虑到贷款规模,其筹资能力必定会制约着高校的贷款规模,并且筹资能力制约着贷款规模,其中高校中能够应用到还贷资金大多是学费收入,相对而言必须要科学估算筹资能力,才能够合理的确定出贷款规模。

  4、加强高校贷款的项目管理。

  (1)对其贷款项目的方向加强管理,在进行贷款投资之前,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并对其项目的实行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以能够对高校的信息资源以及人才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为领带决策的确定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千万不能够因为其财务信息失真,而导致领导决策出现失误,因而给学校带来一定的损失,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发展。

  (2)对“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进行坚持,对其投资项目慎重进行选择。首先在进行项目选择的时候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坚决禁止出现无效的投资,并坚持做到“四个不贷”;其次还要对其基础设施建设量力而为,对其建设项目和投资额度自行进行控制,以免出现“半吊子”工程和无效的资金投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贷款是高校发展融资方式之一,贷款合理性和可控性直接影响着高校发展。因此必须要分析贷款财务管理中所存在问题,进而结合这些问题采取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贷款的真正目标。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 5

  一、引言

  随着财务实践和理财 环境 的不确定性剧增、日益复杂,财务战略风险管理越来越成为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柔性是为处理不确定性而设置的、提高系统以变应变的能力。因此,从财务柔性的角度管理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相关概念,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邓明然教授认为:“企业的理财柔性是快速而 经济 地处理理财活动中环境变化或由环境变化引起的时时、处处不确定性的能力。这种能力由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组成”。赵华教授进行进一步研究,认为理财柔性还包括财务系统的协调能力。赵华教授认为:“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是一个基于*衡计分卡的战略风险测度机制,通过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创造变化处理动态环境和不确定性,以提高动态竞争能力,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思维模式、决策制定和控制活动。”

  二、基于理财柔性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内涵界定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财柔性、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特征,笔者认为,基于理财柔性的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是指:在对财务环境不确定性系统分析的前提下,以理财柔性为导向,以财务战略预算柔性和期权柔性为路径,通过利用变化、创造变化处理动态环境和不确定性,减少财务战略预期和实际的差异,提高企业动态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最大化的一种动态思维模式、决策和控制活动。

  这一概念体现以下特征:

  1.理财柔性 指导 性

  本文的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最基本的特征是理财系统的柔性基础。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的柔性基础是指,强调通过提高财务系统的柔性能力,包括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进行财务战略风险动态管理。一方面通过提高和整合财务组织柔性、财务能力柔性、财务资源柔性及财务活动柔性,主动利用变化、制造变化和创造变化,处理动态环境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强调权变意识、学*创新意识,激发财务系统人员乃至全员的主动性,使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成为全员自觉自愿的行动。

  2.状态依存性

  基于理财柔性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强调与财务战略环境保持动态一致性,尤其是关注企业财务系统内外资源、能力和环境的耦合,动态保持财务战略风险管理过程与财务战略环境的协同性。当环境轻微变动时,财务战略按既定战略行事,体现财务战略对行为的指导性;当环境出现较大变动时并影响全局时,必须利用机会,甚至创造机会,对财务战略做出调整,提高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的效能。

  3.整体性

  首先,作为管理对象的财务战略风险是由各种财务战略风险因素耦合而成;第二、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的长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决定,必须对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全过程、全员进行整合管理;最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财务战略风险的预测、评估、测度、管控和信息反馈,并且管理过程必须具有前瞻性,以保证管理的有效实施。

  4.在目标上体现持续价值增值性

  基于理财柔性的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是一种战略价值观,着眼于长期策划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其最终目标是,当理财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理财系统及时耦合财务系统和财务环境,动态*衡财务战略报酬与风险,保持资金的长期有效均衡流动,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基于理财柔性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动态一体化模式

  基于理财柔性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实质是企业根据财务环境的变迁适时调财务战略,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财务系统柔性,充分提升风险管理效率。其动态一体化模式是:①以财务战略环境分析为起点。通过对财务战略内外环境的分析,综合考察企业财务战略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机会及威胁。②核心是高效耦合财务资源、能力、组织、活动、 文化 五种柔性同理财环境不确定性。通过财务柔性与理财环境的有效动态协调,主动适应变化、制造变化应对变化。③以财务战略预算管理机制、期权管理机制为路径,对财务战略风险进行动态预测、评估、测度、预警、控制。④最后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动态调整。若财务战略实际同预期一致,则保持原财务战略和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方案;若不一致,则要及时动态循环对环境环境分析,耦合理财柔性与财务战略环境,再次对财务战略风险管理进行预测评估、测度、预警和控制,调整财务战略预期与实际的差异,最终实现企业持续价值最大化。

  四、基于理财柔性 财务 战略风险 管理 有效实施机制

  1.财务战略预算管理机制

  财务战略预算机制是财务预算的编制、实施和考核融入理财柔性思想,通过财务战略预算的柔性功能,有效协调财务资源、能力、活动,主动应对企业理财 环境 不确定性,动态调整财务战略预期与实际结果的不一致,控制财务战略风险,最终实现企业财务战略预期目标。内容如下:①首先设立扁*化的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提高财务系统各部门信息沟通的及时性、有效性,是财务战略预算动态调整的组织协调柔性保证。②树立权变意识,设立适度的财务战略预算方法和财务预算指标体制。根据具体需求,采用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使预算具有伸缩性,增加预算的适应性,从源头提高财务预算系统与不确定性环境的耦合性。在财务战略预算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既要设定刚性的财务风险管理指标,还要提供学*和成长、内部经营过程、顾客等反映财务战略长远发展的柔性指标,使财务战略预算更多关注财务战略的未来风险、潜在收益。③财务战略预算的动态风险控制。财务战略预算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一系列可能出现情况的量化,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变化幅度,对财务战略环境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抵御财务战略风险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财务战略预算具有动态性、战略性,不断关注未来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动态测算财务战略预算执行与预期偏差,就有可能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时,财务战略预算可进行适时动态调整,以变应变,将财务战略风险调整至可接受水*。

  2.期权管理机制

  所谓期权,是一种允许持有者在未来某天或某天前,按照某个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在期权管理机制下,期权持有者享有权利却不负担执行义务、可以以有限的 成本 获取无限的报酬,并且充分考虑企业理财活动未来不确定性和风险潜在收益,主动利用不确定性创造价值,体现了较强的财务柔性。

  运用期权管理财务战略风险主要体现在:①套期保值转嫁财务战略风险。当企业理财活动将引起某种财务战略资产出现空头(或多头),预计价格将发生不利变化时,可以买入看涨(或看跌)期权。通过建立期权和标的资产的组合头寸,标的资产不利变动的损失可以从期权头寸的收益中得到弥补,而标的资产有利变动的收益可以通过不执行期权而得以保留。有效地规避价格变动风险, 将企业不愿承受的财务风险转嫁给其他的套期保值者和愿意承受风险的投机者,达到转嫁财务战略风险的目的。②期权战略转换主动应对财务战略风险。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的每个决策过程都是财务战略机会的选择,可以看成一个期权,则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管理过程实际就是一系列复合期权,其中企业潜在的一系列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决策可看成影子期权。如果企业财务战略活动面临的前景不明确,无法测度财务战略风险或者测度的财务战略风险在企业可调整风险度之外,则看成是一个终止看跌期权,终止财务战略;如果企业理财系统未来不确定性前景明确,财务战略风险在企业可接受范围之内,企业识别潜在的财务战略管理决策,形成真实的复合期权,企业采取既定财务战略和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方案;如果预测后的财务战略风险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企业财务系统在识别出影子期权后,迅速 经济 地重新配置财务资源和能力,形成新的期权,即新的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决策,使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得到进一步延伸。③通过股票期权制 ,使员工薪酬与企业财务战略风险、公司长期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励他们管理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的积极性主动性。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实用五篇(扩展2)

——项目进度管理论文优选【五】份

  项目进度管理论文 1

  1设计进度管理特点

  国际设计项目具有管理严谨规范、涉及多国技术规范和语言、成果形式要求高、工作周期短、合同管理细致严格、多国机构协同工作等特点。1)采用国际通行的设计管理模式。国外工程设计进度管理大多运用以交付成果为导向的理念,严格按合同考核进度和质量,每一步的兑现都有对应的价格和罚款。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进度和质量意识及较严格的强化措施(包括外文翻译质量等),才能确保满足国外工程的要求。2)与国内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其进度控制程序化、精细化、数据量化等要求较高,且注重跟踪检查、偏差分析和采取纠偏措施。3)设计进度里程碑计划明确,分别设置了若干个阶段设计成果审查的重要节点,也作为量化某一项设计任务完成程度的依据。4)设计工作过程普遍具有多阶段、多环节、多工序、多专业的特点,尤其在复杂的大型国际项目管理过程中体现得更加突出。比如蒙古国OT项目涉及土建、工艺、管道、电气、控制、通讯等多个专业,专业间的接口关系较为复杂、前置工序成果交付情况对后序工作开展影响较大,即使同一专业内的不同工序和环节也相互制约,给进度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进度管理

  为达到项目设计进度管理目标,本文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进度管理流程的建立

  在项目正式启动前的准备阶段,建立明确的进度管理流程是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管理流程和基准进度计划等的建立,是一个反复调整的过程,要经过公司决策层、协调层、项目执行层等各方多次研究讨论后确定,最终报业主管理方批准。经批准后的管理流程和基准计划纳入项目管理体系文件,成为指导日常进度管理工作的依据和操作准则(除发生重大的合同变更及其他不可预料事件之外)。流程从总体上分为计划、跟踪和控制3个阶段,3个阶段联系紧密,相互影响,也充分体现了项目管理思想中目标动态控制的内涵。

  2.2进度管理的方法与工具

  项目进度管理流程建立后,就需要在保证设计成果质量和成本目标的前提下,运用一系列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借助先进的工具软件,充分调动各项资源,以实现预期的进度目标,并最终满足或超出利益相关方的期望。结合项目进度管理流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分别讨论WBS、项目进度计划、赢得值原理、S曲线以及P6软件等主要方法和工具。

  2.2.1WBS

  WBS是工程领域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方法和工具,其实质是基于项目的特点和工作范围,将整个项目自上而下划分为便于管理控制、相对独立的工作包,并按照一定的约定和规则进行分级和编码。WBS分解法一般有基于交付成果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两种分解方法,并分级编码。

  2.2.2项目进度计划

  1)里程碑进度计划。里程碑计划是在项目合同里规定的审查或者成果交付时间节点,涉及到设计费用的支付以及设计工期延误的罚款,因此是管理方进度控制的要点。在合同谈判阶段,设计方与业主方通常根据类似工程及其主要控制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设计文件交付或者成果审查日期作为里程碑,里程碑进度在合同签订时即生效。2)基准进度计划。根据设计项目进度管理流程,在里程碑进度和WBS的基础上,通过各工作包关系和工作时间估计,详细安排项目基准进度计划,作为后期进度跟踪和控制的依据。为直观形象、简单易懂,管理方便,进度计划形式采用甘特图形式,利用P6软件编制。工作关系可由类似项目经验以及各专业间互提资料接口关系初步确定;工作时间估计按照交付成果工时定额,并结合人力资源投入计划,通过专业负责人组织填报“交付成果计划及进展状态报表”,格式见表1。在相应工作包中须要填报信息有:交付成果名称、投入人工时,计划开始、完成时间,实际开始、完成时间,前序后序工作接口时间,已完成成果数量(百分比)、人工时赢得值等。项目基准进度计划的建立,是整个进度管理流程中较为关键的一步,也是输入信息量最大、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个阶段。3)跟踪、预测进度计划。在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以周为单位进行跟踪检查。首先,录入各专业负责人上报的“交付成果计划及进展状态报表”的信息,形成跟踪进度计划;其次重点控制关键工作的时间,注意实施过程中,关键路线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修改计划,运用PDCA的原理进行持续的控制。比如,当某工作包实际进度跟基准计划不一致的时候,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总体进度计划的影响,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其实对于管理者而言,应尽可能做到事前控制,细心观察过程中的项目进度执行情况,预测可能发生的后果,才能及时地进行纠偏。最后,根据偏差分析和纠偏措施,形成某时段的滚动预测进度计划,指导后续工作。

  2.2.3赢得值原理及S曲线

  1)赢得值原理简介。赢得值(EarnedValue,也称挣值)分析法是一种能全面衡量工程进度、费用状况的整体方法,其基本要素是用货币量或资源消耗量代替工程量来测量工程的进度,它不以投入资源的多少来反映工程的进展,而是以资源已经转化为工程成果的量来衡量,是一种完整和有效的`工程项目监控指标和方法。赢得值法作为一项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目前国外的工程公司已普遍采用赢得值法进行工程项目的费用、进度综合分析控制。

  3工程实例

  OyuTolgoi(OT)工程位于蒙古国南戈壁地区,位于首都乌拉巴托以南约550km。OyuTolgoi铜金矿为全球最大的未开采铜金矿之一,该工程主要任务是将矿区附*开采的地下水,通过供水管线、加压泵站及调蓄水池等主要设施给矿区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工程范围包括井群(33眼)泵站出口至高位原水水池自流管线出口的全部供水系统,该供水系统埋设管线长度71km,原水水池容积约40万m3。主要设计内容包括道路、管道、泵站、设备、仪器、集水池、原水水池和输电线路等。项目目标:工程投资2.1亿美元,项目设计周期24周,成果质量要求高。本项目主要里程碑事件为设计启动,30%阶段审查,60%阶段审查,90%阶段审查,成果交付。根据该项目的目标和工作范围,首先按照基于交付成果的方法进行WBS工作分解,按三级编码;再根据里程碑计划和各工作包的工作关系、时间估计,利用P6软件制定项目基准进度计划以及基准BCWS曲线;然后随着设计工作的进行,依据每周收集的实际进度报表数据,形成跟踪进度计划,并进行赢得值分析得到S曲线,通过与基准进度计划与BCWS曲线的直观对比,对当前的进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偏差分析,对偏差较大的工作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最后,根据跟踪、偏差分析的情况,形成3周滚动预测进度计划(“3WeekLook-ahead”)指导后续工作。最终,通过采用上述的管理方法进行过程控制,OT项目设计工作进展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并提前两周交付成果,节约了预算成本,受到了业主的好评。

  4结语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设计项目进度管理的科学计划和有效控制,对设计项目的进度目标、成本目标和质量目标,甚至对项目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工具建立一套科学的项目进度管理体系和流程,在蒙古国OT项目设计进度管理中进行了全面应用,从而大大减轻了管理工作的难度,提高了其科学性和可靠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项目进度管理论文 2

  摘要:

  在海外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进度计划管理是推动项目预期竣工的必要性措施;本文将主要进以海外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其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步提出海外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优化策略。

  在海外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是优化提升工程施工效率,同时也是避免工程逾期违约现象的最佳方式;进度计划管理是项目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其能够有效的通过合理的工程项目进度计划,进而通过细节的把握推动海外电力工程项目的预期完工。

  1.进度计划概念界定

  进度计划主要是指海外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任何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明确的具体时间量化约定,同时也是工程施工进展的一个指导性说明。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 ,即为对电力项目施工的主要内容、工作步骤、工作时间进行科学、细致、合理的编排,其主要目的就是保障电力工程项目顺利的施工。通常来说在海外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过程中,其步骤主要展现为四大步骤:对项目有关的资料进行收集、对项目的施工结构进行分析、对项目的施工周期进行计算、对项目的进度计划进行编制...

  2.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特点

  3.海外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4.电力工程施工环境

  5.电力工程项目主线

  6.电力工程项目相关技术把握

  7.电力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协调

  8.海外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策略

  9.重视前期准备工作

  10.明确进度计划层级划分

  11.强化施工进度计划管理协调

  12.优化进度计划的灵活性提升

  结论

  进度计划管理是海外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海外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视、进度计划层级划分的明确、施工进度计划管理协调工作的开展以及进度计划的灵活性提升四大方面进行完善,进而优化改善海外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目标的实现。

  项目进度管理论文 3

  摘要:项目管理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运行了多年,发展至今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以往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下称SEI)对多个项目实施了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管理,*年来随着PMC即项目管理承包(ProjectManagementContract)这一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引入,给我们带来了大型/一体化项目执行的经验、工作集成的经验......

  关键词:PMC项目管理进度管理

  项目管理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运行了多年,发展至今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以往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下称SEI)对多个项目实施了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管理,*年来随着PMC即项目管理承包(ProjectManagementContract)这一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引入,给我们带来了大型/一体化项目执行的经验、工作集成的经验、管理工程采购/工程采购施工和施工承包商的专家、全球采购和后勤专业的知识、雄厚的财务状况、风险管理能力、项目信息管理经验等,在中国石化工程建设领域,SEI通过与国际工程公司合作,对大型、复杂的投资项目进行了PMC管理,本文通过PMC项目阶段及主要工作内容的介绍,对这一管理模式中的进度控制管理的特点、关键活动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为确保实现PMC项目进度目标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一、PMC管理的阶段划分及主要活动项

  PMC管理涉及从项目最初的概念到建成后装置试运行,直至业主接收全过程各个发展阶段中所有管理活动。过去传统的做法是业主用自己的人力组建一个项目管理组来承担此部分管理工作,但随着业主内部的组织机构不断变更重组;国内中外合资项目不断增加,合资方中外方要求将PMC这一国际通行模式运用于项目的建设中以及金融机构提出的要求,使得业主越来越多地使用专业的PMC承包商,通过PMC承包商管理来确保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并确保建成的装置安全可靠,符合环保要求。在这种情况下,PMC的角色相当于业主组织机构的延伸,其在与所有第三方的合作中,要确保业主利益最大化。

  1.PMC管理的阶段划分

  PMC将项目划分为三个不同但连续的阶段来执行。

  第一阶段—前期规划阶段:

  是从项目定义、确定经济的工艺路线到成立业主合资公司,其中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及**审批、定义PMC工作范围、初步组建业主合资公司、PMC投标、完成BOD(BasicOfDesign)、成立业主合资公司等活动的管理。综合SEI正在执行的南海PMC项目及即将开展的其它项目,在前期规划阶段主要由业主委托一家工程设计公司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组织协调审批工作,其中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是项目开展的基础,而对PMC招投标及确定其工作范围是PMC开始投入的起点。

  第二阶段—FEL阶段:

  在PMC管理活动中FEL(FrontEndLoading)阶段是项目自概念设计到项目实施阶段前的所有活动的总称,其中主要包括:授予PMC合同(FEL阶段)、材料管理战略、基础设计文件的编制及审批、提交初步出口信贷代理(ECA-ExportCreditAgency)资料、EPC承包策略、完成基础设计包(BDEP-BasicDesignEngineeringPackage)、提交+/-10%估算、确定ECA、完成初步设计包(CPDP-ChinaPreliminaryDesignPackage)并获得审批、确定项目贷款。PMC管理在计划、进度方面重在对所有管理活动进行策划,而在FEL阶段PMC通过对全厂的工艺优化、*面优化,建立项目标准规范、EPC合同策略的规划,+/-10%估算等各项活动的管理,为项目贷款的审批及EPC实施阶段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由此看来,FEL阶段是PMC管理投入的重要阶段。

  第三阶段—EPC实施阶段

  是项目建设过程中最长的一个阶段,主要管理活动包括:授予PMC合同(EPC阶段)、授予EPC或EP+C合同、施工分包商招投标、各装置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活动管理、机械竣工、试车及开车、验收。

  由于我国开展EPC总承包管理已*20年,对于EPC实施阶段的很多管理活动我们并不陌生,但采用PMC管理的项目与以往的EPC总承包项目有所不同,即其通常是一个大型综合的工程项目,如SEI正在进行的南海项目即包含11套工艺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PMC作为业主组织机构的延伸,在EPC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侧重于运用现代化、集成化的管理软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协调各EPC(或EP+C)分包商、国内外采购供货厂商、国内外专利商、其他第三方等界面关系,其中自然包括对各分包商所负责的各级计划、进度的管理以达到项目目标。

  2.PMC管理的关键活动

  每个工程项目在各个阶段都有其重点,即关键活动,控制好这些关键活动直接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关键路径上的活动就是进度控制的重点,以某一项目为例,PMC在项目统筹级计划中的主关键路径是:

  接收专利技术包

  授予基础设计合同

  专利商及基础设计分包商提供各项公用工程消耗指标

  获得初步设计审批

  完成公用工程、界外设施及基础设施的基础设计包

  完成+/-10%投资估算

  定义执行阶段的招投标策略

  第二层关键路径是:发展执行阶段合同策略、EPC或EP+C分包商资格预审及投标过程。

  第三层关键路径是:从财务规划到最终融资确定。

  另外,在FEL阶段前90天应完成的关键任务是:确定PMC办公室及人员动迁计划、发展项目标准规范、确定+/-20%估算、BDEP分包商招投标及授标。

  二、PMC管理中进度控制的特点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是EPC总承包、还是PMC管理,在计划、进度的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上是大致相同的,但PMC管理因其项目大型化、复杂化及高投资特点决定了其进度控制具有以下诸多特点:

  1.组织保障:

  一体化的PMC组织体系强调建立并保持项目计划管理和进度控制的核心管理组,设立核心项目计划进度经理,通过编制控制方法程序、进行业务培训、指导所有FEL、EPC项目组的计划进度工作,为进度控制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2.客户化的项目工作程序:

  PMC在中标意向书发出前,成立特别的联合工作小组,结合业主的要求、希望和PMC的经验,制定项目特定的计划进度程序,确保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革新完善和严格执行,如SEI的某个一体化项目特定的进度管理和进度控制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项目的WBS结构和WBS编码

  进度计划体系和进度检测程序

  项目FEL阶段工效检测和报告程序

  项目EPC阶段工效检测和报告程序

  项目进度控制软件使用程序

  其它工作程序和作业指导书

  这些程序在充分体现业主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基础上规范了进度管理流程,为进度控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全面性:

  由项目阶段的划分可见PMC管理涉及项目从概念开始直至项目运行全过程的所有管理活动,计划进度的管理更是大到一体化项目的总体统筹计划、各阶段进度计划,细到业主审批文件计划,其中涉及项目融资、专利商选择、合同分包策略、HES策略、质量策划、采购/施工/EPC分包商资质预审、各装置/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码头等各部分FEL阶段、EPC实施阶段直至项目运行、交付全过程进度。

  4.整体性:

  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寿命周期内各阶段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必然联系,PMC管理通过系统地组织、计划使各相关活动有序地、合理地交叉,各阶段按项目发展一环扣一环,其计划既遵循统筹网络计划,又是各阶段工作进一步的细化,这样大大缩短了工期,加快了工程进度。

  5.多界面性:

  PMC执行的是大型、复杂的一体化项目,工作内容在FEL和EPC阶段不可避免地与第三方专利商、分承包商和制造商之间发生管理界面联系,在项目FEL阶段初期由PMC核心控制组建立并保持有效的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orkBreakDownStructure)体系和计划活动编码体系(ActivityCodeSystem),并严格规定各级计划所涉及的WBS与ActivityCode的要求,各级计划的分层汇总必须服从编码体系的要求,即PMC通过统一检测及汇总准则、统一进度报告要求实施计划、进度一体化的多界面管理。

  6.计划的分级管理:

  一般项目的计划、进度由各EPC分承包商编制、控制而PMC管理的项目其一级与二级计划由PMC核心控制组管理与控制;对此两级计划所涉及的任何里程碑的建议、修改与变动都要报送PMC同意和批准;制造商、分承包商和第三方专利商在服从于由PMC确定的项目的一级和二级计划的前提下,编制和执行各自的控制计划(三级计划)和作业计划(四级计划),并规定:

  计划的任何调整和变更如若满足二级计划的进度要求,即里程碑要求,则无须报告PMC;

  计划的调整和变更如若影响了二级计划的进度里程碑要求,则必须报告PMC;制造商、EPC或EP+C分承包商和第三方专利商的进度更新必须满足有关PMC二级计划所确定的工作结构分解(WBS)和活动代码方面的要求。

  通过计划的分级管理,不但使整个项目达到统筹管理、协调一致,同时也降低了PMC在计划进度方面的风险。

  7.强调计划及协调重要性:

  在PMC的管理思路中计划、协调、进度的关系是:计划=60%、协调=25%、进度=15%,其中可见计划在进度控制中的地位,简单地说计划就是将工作范围用时间(进度)和资金(估算)表示出来,它是所有管理活动分析、控制和预测的基础;反映了项目执行过程中各管理活动及内外部交付文件的相互关系。沟通则是以良好的管理理念为前提,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经验、建议并与相关人员讨论问题所在及可能出现结果的过程。计划、协调、进度三者的比例关系为进度检测及动态性、全员性进度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8.计划工具的集成化:

  集成化的项目管理软件是现代的项目管理与控制的支柱,拥有集成化的管理软件的各大国际工程公司在PMC项目管理中不容质疑地处于主导地位,如美国FLUOR公司从QuickPlant软件可以快速地生成OptimEyes三维模型,从而建立三维*面布置模型、实施*面优化、进行早期大宗材料鉴别、开发装置三维可视化,通过可视化模型进行*面布置优化、可施工性研究,减少了项目周期内的费用支出、缩减了工程进度,同时生成的各专业工程量为P3软件提供了进度控制基础数据,由此在项目初期通过数据库有效地连接了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的管理。

  9.风险区域的管理:

  PMC通常认为安全、质量、项目控制(费用和进度)是管理活动中的风险区域,并按横向的专业划分或纵向的区域划分将整个施工工作分成若干个分包商,通过将工作转移到表现较好的承包商那里来降低项目的费用和进度风险。

  三、影响PMC进度管理的因素

  任何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因其诸多因素影响,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影响PMC进度管理的要素及时进行分析,是尽早寻求解决办法的前提,根据SEI正在执行的PMC项目进度管理过程,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是对大型、复杂的资本投资项目进行PMC管理的模式在世界其它地方已经广泛采用,但在我国却刚刚起步,由于文化、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差异,中外PMC双方、中外各个业主间管理理念及参与项目管理的深度在定义项目执行的工作程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进程。

  二是审批工作是项目在不同阶段(FEL和EPC)最大的进度风险之一,具有法律强制性和复杂多样性的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工程的进展。

  三是PMC管理为降低费用及进度风险常常采用多家分包商管理策略,但界面的增多使得管理处于多分支状态,为进度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带来一定困难。

  四是承担PMC管理的国际公司通常具有融资能力,但外部融资的程度也会影响项目进度周期。

  五是由于PMC工作流程决定在FEL阶段前期其工作地点在国际PMC办公室启动,随着工作的深入又转至国内,详细设计进行到足够深度再进入项目现场,这样工作地点过于分散,致使项目管理及技术人员的阶段性动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展。

  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实现PMC项目进度目标

  1.加强协调沟通:

  保证项目成员之间以及项目各类信息的沟通顺畅,是提高项目工作效率,缩短有效工期的根本办法之一,项目的沟通管理包括沟通计划的确立,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项目内外的沟通程序、团队建设、项目信息*台的运行等诸多方面。

  2.协调**关系:

  在项目组织机构中设立专门的审批和许可组织机构,专门负责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协调和归口管理项目所有审批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审批成果的一体化,并达到保证和缩短项目总工期的目的。

  3.预防分承包商的进度拖延,确保整个项目总进度工期目标的实现,可采取如下措施:

  严格进行分承包商关于项目进度控制方法和业绩的资格预审。

  在分承包合同中明确项目进度管理体系和进度控制的要求。

  进度款支付:采用里程碑付款方式,不用或尽量少用依据分承包商进展完成百分比付款的合同方式。

  设立进度激励和惩罚条款。

  4.尽早将PMC办公室移至项目所在国,保持资源(关键人员、工作程序与工作*台等)投入的连续性

  从FEL阶段转移至EPC阶段的连续性,以及在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内投入资源的连续性,这样可以减少由于资源交替带来的弊病,提高效率,缩短有效的工期。

  5.管理技术措施:

  运用网络技术,以PrimaveraProjectPlanner(P3)为进度计划与进度控制的工具,重点关注关键线路和关键活动的逻辑关系极其活动时间(工期),通过合理改变关键活动的持续时间、调整关键活动间的管理逻辑关系、利用工作交叉等传统方式,达到优化和缩短项目总工期的目的;对于非关键线路上的大量活动,充分利用其浮动时间,在资源利用和资源*衡方面获取管理效益;即:“对关键线路促使工期缩短,对非关键线路实现资源优化”。

  6.重点关注关键线路上的关键活动,对长周期设备的采购活动予以特别重视。

  7.在项目策划和实施过程中推行E、P、C深度交叉的管理理念。

  8.实施动态的、针对项目自身工作要求的各类专题培训是提高工作效率

  优化和缩短工期的有效办法,项目的培训工作应当力求及时、充分,培训的内容包括工作程序、软件工具、标准规范、专题业务研讨等诸多方面。

  项目进度管理论文 4

  关键词:大型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p3;模式;技巧

  只要是工程项目,就有一个进度问题。对于大型工程项目,如大型火电工程、核电站工程、大型土木工程等,进度管理尤其显得重要。在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阶段,以及中标授标之后的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业主、监理工程师及总承包商都非常重视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进度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几乎都有外国人的参与,在进度管理方面,他们带来了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本文结合工程实践来谈谈大型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进度管理问题。

  1.进度的涵义

  在实际工作中,进度也称计划,进度管理也称计划管理,并将二者合在一起称进度计划。不过二者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计划,英文称作plan,是指对一个工程项目按系统、标高、区域、合同类型、作业类型、工作层面、工作包、房间号,责任部门等要求进行分解,并对分解后的工作(通常称为“作业”或“工序”,英文为activity)规定相互之间的顺序关系(通常称为“逻辑关系”,英文称activitylogicrelationship)以及工期,通过进度计算(schedulecalculate)在时间上对作业进行排列,规定哪些作业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的一种过程。这种过程以后的结果或过程以后的作品称之为一份计划或一份进度计划。

  进度,英文称为schedule,有计划的涵义。是指作业在时间上的排列,强调的是一种作业进展(progress)以及对作业的协调和控制(coordination&control)。所以常有加快进度、赶进度、拖了进度等称谓。

  对于进度,通常还常以其中的一项内容“工期”(duration)来代称。讲工期也就是讲进度。进度管理的目的是对工程项目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其具备了管理的全部职能,而计划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讲计划,讲进度或讲工期,其实质都是“对工作进行计划,并按计划来做工作”(planyourwork,workyourplan)。

  2.进度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工程项目管理集中反映在工程的成本、质量和进度三个方面,这反映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质,这三个方面通常称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三要素”。进度是三要素之一,它与成本、质量二要素有着辩证约有机联系。对进度的要求是通过严密的施工进度计划及合同条款的约束,使工程项目能够尽快地竣工。

  工程实践的经验表明,质量、工期和成本是相互影响的。一般地说,在工期和成本之间,施工速度越快,完成的工作量越多,则单位工程量的成本越低。但突击性的作业,往往也增加成本。在工期与质量之间,一般工期越紧,刚采取突击快速、加速施工的方法,这样工程质量就差。

  施工进度的合理安排,对保证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和成本有直接的影响,是全面实施“三要素”的关键环节。科学而符合合同条款要求的施工进度,有利于控制工程成本和工程质量。仓促赶工或自流拖拉,往往伴随着工程成本的失控,败坏承包商的声誉,给承包商造成重大亏损,亦容易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在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阶段以及中标授标之后,合同条件都要求承包商编制切实可行的“细化的施工进度计划”(detailedconstructionschedule),使工程项目各关键部位的施工形象进度符合总体施工进度的要求。

  承包商“细化的施工进度计划”得到业主、监理工程师和总承包商的批准后,就作为施工过程中合同各方共同遵守的合同条件。从此以后业主、监理工程师和总承包商应按进度计划及时提供施工图纸、供应设备、材料等,承包商则应按它组织施工,以达到按合同规定的日期完成工程建设的目的。从工程实践来看,合同条件一般规定,假如非承包商自身原因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时,承包商对延迟的相应工期及增加的工程成本有向责任方索赔的权利。如果是承包商自身原因延误施工进度,承包商就应自费加速施工以挽回延误的工期,否则它就应承担拖期损失赔偿费(liquidateddamagefordelay)。

  工程实践表明,承包商若在工期上造成延误,往往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施工成本增加,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引起合同争端,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开始,以至中标授标以后进人工程实施阶段,合同各方尤其是承包商应充分重视施工进度问题,不断解决影响施工进度的难题,为工程按期建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进度的分类

  进度按其作用,作业划分的粗细以及使用者的要求不同分为三个层次的进度。

  第一层次是业主、监理工程师、总承包商和其他经理级人员使用的进度。其是一个里程碑进度和主要施工作业的形象进度,通常称为一级进度(level1schedule)或主进度、总进度(masterscheddule)或里程碑进度(milestoneschedule)。它是一个工程项目的骨架,从中可看出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总体走向,从主要工程项目的关键部位(节点)上可看出具体的施工状况。它对其它层次的进度计划起指导和控制作用。一般而言,这一层次的进度是不可变的。

  第二具层次是监理工程师或总承包商使用的进度。它是对一级进度的一种保证、一种落实,是对各承包商从设计、采购、预制、土建、安装、调试等各环节进行协调和控制的一种进度,通常称为二级进度(level2schedule)或C&C进度(coordinationandcontrolschedule)。

  第三层次是承包商的进度,是承包商按照一、二级进度自己编制的具体指导施工的一种进度,通常称为三级进度(level3schedule)。三级进度是按照具体的施工条件对二级进度的一种细化,往往又称为“细化的施工进度计划”(detailedconstructionschedule)。它是一个具体的施工作业计划。

  二、三级进度按具体的施工条件、施工状态以及确定的作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只要能保证主进度不受影响,各作业之间的时间排列是可以变动的。

  从目前的工程实践来看,由于先进的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软件的应用,过去的四级、五级甚至六级进度都已淡化在“细化的施工进度计划”中。四、五、六级进度是对于三级进度在时间上的一种划分,详细的程度是一样的。四级为季进度,五级为月进度,六级为天进度。

  进度计划的核心是现场施工作业计划。它的.本质就是表明现场施工作业在某个时期区间的起止状况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除此之外的要求可看作是一种对现场施工作业计划的一种支持、一种准备,如劳动力计划、材料设备供应计划、预制计划、机工具配备计划、测量计划等。这多种计划组成了以现场施工作业计划为核心的全面的施工作业计划。明确这一点,可避免把进度看成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工具,以至对进度管理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过宽的要求,从而影响到现场施工作业计划的组织实施。

  全面的施工作业计划应是以现场施工作业计划为核心的各计划的分类管理。进度管理的侧重点就是对现场施工作业进度计划的管理。以它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做好自己的支持准备工作,完成自己相应的计划。

  4.进度管理的方法与工具

  4.1方法

  进度计划的方法主要有横道图法、网络图法、关键路径法等。它们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实质上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将工程项目按一定要求(如系统、标高、区域、合同类型、作业类型、工作层面、工作包、房间号,责任部门等)划分成作业或工序,然后确定作业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各作业的起止时间和工期等。随着电子计算机和高级项目进度管理软件的应用,进度管理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到管理技巧都达到了一个新水*。

  4.2工具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电子计算机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大显身手。

  P3(PrimaveraProjectPlanner)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进度管理方面的工程项目管理电脑软件,被认为是项目管理软件的标准。它是在WINDOWS下运行的,界面友好,与其他软件兼容性强,运行速度快,与其它WINDOWS软件一样具有所见即所得的功能。它将上述几种进度管理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特别适合大型工程、多个工程、有主工程子工程的进度管理。

  P3软件最基本的方面还是进度管理。它借助作业之间的逻辑关系、限制条件,通过进度计算,在时间上对作业进行排列,并且赋予每条作业各种信息(这个过程称为“加载”,英文为loading),如系统、标高、区域、合同类型、作业类型、工作层面、工作包、房间号,责任部门等,我们可以按需要进行随意定义。通过这些加载的信息,可以按需要、按要求对作业进行筛选、分类、组织、汇总。

  P3软件有过滤筛选功能。它可以按要求进行多个层次,多种格式的筛选过滤,将我们要求的作业信息筛选出来。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的作业数目可达上万条,一个承包商的作业数目也可达数千条,在一个时间段内,我们并不需要全部的作业信息。通过过滤,可以按照工作性质、工作区域、工作包、时间跨度(如一天,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等)等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作业信息。

  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P3软件还可以在作业信息上加载资源信息,如每一个作业要耗费的人、机、材等,还可以进行工程量的统计工作。P3软件与WINDOWS下的其他软件如数据库软件、Excel软件等具有高度的兼容性,我们可以将过去独立的人事管理、物资管理、机工具管理、g工程量清单等计算机信息按P3要求调整后直接转入P3软件,为我们在P3软件上进行资源加载、资源*衡、资源优化节省了大量人力,同时也为其它职能部门使用P3软件的相应功能创造了条件。

  此外,P3软件还可以按照节假日的情况进行日历定义,不同的作业可适用不同的日历,还可对各种作业加载我们需要的限制条件,并且可以生成直观的各种曲线、直方图、报表等。

  利用P3软件按各种要求做出进度计划后,可以以某一天作为数据日期(datadate)进行进度计算,通过作业之间的逻辑关系、限制条件去推演各作业的预期进展,并展示关键路径,通过*衡、修改,反反复复后最终得到我们期求的进度计划,这样的进度计划就作为我们的目标计划。以此目标计划作基础,在工程实施中,通过跟踪实际的作业进展,更新作业数据,并与目标计划作比较,可以发现施工中的不足,评估部分作业的提前、延误对整个进度计划的影响,这样可以及早采取措施,保证目标计划的顺利实现。

  P3软件还具有各种强大的功能,它本身就值得去认真钻研,在此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总之,P3软件作为工具,能做进度管理方面我们想要做的一切事情,而且从上面的介绍来看,P3软件能做的事情远远超出了纯粹的进度管理的要求。P3软件可以说是一个以作业为载体,加载各种信息,各职能部门可以一起使用的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5.进度管理的模式

  从工程实践来看,光有对进度管理方法和先进进度管理软件的掌握,哪怕是非常熟悉,如果没有相适应的进度管理模式,进度管理一样会引起混乱,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大型工程项目的施工,从设计、采购、土建、预制、安装、调试等各环节,分成若干工作包(称lots或workpacrage),由若干个承包商实施。进度管理从职能方面来看有进度计划的编制、修改、更新、下达、反馈、控制、对外协调等。各个承包商之间、各工作包之间进度的紧密衔接配合以及各职能之间的顺利实施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展和按期竣工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进度管理模式指的是各承包商的施工作业进度以及支持计划的编制、更新、修改,各计划彼此之间的衔接,以及与一、二级进度计划的比较对照,各相关作业数据的交换,承包商自己进度计划的下达执行,作业数据的反馈的一种方法、业务流程和组织形态。

  进度管理的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没有一定之规。只要整个工程能按计划有效地实施,进度计划能实时地反映工程的实际施工现状,就是好的进度管理模式。

  5.1业务流程

  从工程实施来看,图示的进度管理业务流程能很好地使进度管理良性运行。

  在承包商之间有关联的交叉作业通过监理工程师或总承包商建立相应的逻辑关系,交换彼此之间的作业信息,如物资供应与施工、设计与施工、土建与安装等等。承包商各自的进度计划构成了全面的细化的三级进度计划。

  承包商按确定的三级进度计划,以月(或季)为基础按周(或天)进行滚动,下达责任部门组织实施,责任部门在滚动周期(数据周期)期末(如周末)反馈作业数据到进度控制部门。进度控制部门在进行相应的数据更新、交换后,于下一个周期期初(如周一)下达新一周期的进度计划。

  5.2进度管理的职能部门

  鉴于进度管理的重要性,应该设立独立的进度管理职能部门。该部门的职责按对进度的理解不同可分为二种情况。

  5.2.1从广义来看。认为进度是整个工程项目实施中的核心环节,它应包括作业进展、工程量统计、资料等几乎所有的工程信息。设计、预制、制作、土建、安装、调试等各个环节,全由进度部门来反映;进度计划的编制、下达、调整、更新、控制、对外协调等各职能,全由进度部门来实施。这样的进度部门无论从工程技术上,还是商务上都需汇集一流的称职人才,而且它还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业务部门。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这种形式的部门。

  5.2.2从狭义来看。认为进度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将作业借助逻辑关系在时间上进行排列,并在数据周期内实时反映现场施工状况。进度计划侧重于现场施工作业计划,职责上侧重于计划下达、调整、更新和对外协调。进度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反映施工状况及对外沟通。这是对上述广义上进度部门的一种简化,它的正常运转需其它职能部门如技术、供应等的协助。

  6.进度管理的技巧

  有了好的工具、好的模式、还需有好的技巧。下面介绍P3软件应用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供参考。

  6.1各承包商共用一个工程项目,并与一、二级进度计划具有相同的作业分类码字典。在监理工程师或总承包商的主持下在三级进度方面所有承包商在P3上共用一个主工程项目,各承包商的工作作为此主工程项目下的子工程。每个承包商按区域、系统或性质等可有若干个子工程。相关的作业在监理工程师或总承包商的主持下建立或修改逻辑关系。这样有利于进度计算和进度控制。为避免承包商彼此之间对作业数据的篡改,各承包商对于自己的工程可设置相应权限。具有相同的分类码字典是为了便于一、二、三级进度计划之间、各承包商之间作业数据的交换及比较对照。作业分类码字典一般由业主或监理工程师、或总承包商综合各方面求来定义、修改。如果是承包商单独应用P3软件,则该字典承包商可自己定义、修改。这样一来,P3的应用也就局限于承包商自己,与本文所要论述的全面统一的进度管理有较大的区别。不过其中的部分管理思想也适用承包商独立的进度管理。

  6.2承包商建立二个工作目录,一个为存放数据周期内返回的作业数据的“历史目录”,随后复制该作业数据存放于另一个工作目录(当前目录),供在数据周期内作跟踪、修改、更新用。工作目录每年需建立一次,如“1999历史”、“1999当前”。如此循环往复。

  6.3工程取名。进度管理是动态的,随着作业数据的交换,工程名也需随着数据周期改变。以一周为例,在当前目录下以下周一所指的月日如0419,作为本周使用的工程名。本周末以下周一4月26日为数据日期作进度计算并以0419工程交换作业数据,返回后以0419工程存于历史目录,复制0419工程到当前目录,取名为0426。如此循环往复。

  ***制作中英文版。P3软件已完全汉化,但如工程有外国人参与,作业数据是英文版的,在数据交换后;相应的中文信息就有可能丢失。可以考虑用P3数据输出功能将作业数据以文件形式输出到Excel软件,在Excel软件中用数据库格式(如Dbf)打开该文件,在该文件中在记事(LOG)栏输入中文,完成后关闭该文件,然后利用P3数据输入功能将中文信息转入。如果是在汉化的P3软件之间交换数据,则可通过增加栏位的方式直接输人中文。对于中文版的作业数据,用同样方法也可反映英文信息。

  6.5滚动进度计划的制作。在当前目录下,在作业数据返回后,在数据周期期初如周一,在作业数据更新、修改后。利用P3软件的过滤功能筛选出数据周期的作业信息,然后制作合适的标题,调整打印日期的范围,就形成了读数据周期内的进度计划。如此循环往复。

  6.6*细远粗,滚动编制三级进度计划。细化的三级进度计划不是一蹴而就的,显然招投标阶段的“细化的施工进度计划”不是最详细的,也不是最后的版本,它是承包商在当时条件下所能作出的最详尽的进度计划是承包商对未来所要从事工程的一种设想。由于大型工程的工期长、环节多,*期远期承包商能知道的施工前提条件的详细程度不一样,整个三级进度计划在*翔远期的细化程度上也会有差别。*期的施工前提条件充分,三级进度计划就可以细化到具体指导施工的地步。远期则可作为一种展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再逐步细化。

  7.进度管理中容易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三级进度管理方面最容易存在下列问题。

  7.1忽视进度计划。认为进度计划是一种摆设,可有可无。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些工作我非常熟悉,该做什么我脑子非常清楚”。对于小工程,或许可以这样。但大型工程工期长,环节多,意外情况也多,没有很好的进度计划,承包商很难在一个长的时间跨度内向业主、监理工程师或总承包商以及其它承包商表明自己的施工组织状况,同时对于承包商而言也很难指导自己的施工并在资源上从容调度和*衡优化。

  7.2对于计划还算重视,但计划与实际工作脱节。这有多种原因,可能是进度计划水*低,不能如实反映施工状况以至失去指导作用;也可能认识上有误区,因为进度计划中的施工顺序与实际工作的施工顺序有一定的差别,在具体的施工组织以及作业数据的反馈上嫌麻烦,不愿意受约束。

  7.3进度计划过粗或过细。过粗的进度计划难以控制作业进展,不易发现问题,一旦发现作业延误,将有可能为时已晚,难以挽回;过细的进度计划容易人为割断施工工艺之间的自然联系。如接地线安装包括放线、安装、检验等工序,安排一个作业就比分成三个作业好。从工程实践来看,进度计划的粗细没有一定之规,相当难以把握。在实践工作中三级进度计划的细化一般把握三个原则。一是作业工期要短,如一般要求14天以内,这样有利于控制作业进展;第二是尽量符合施工工艺的自然流程;三是以工作量的大小决定是否细化。如混凝土浇注有钢筋、模板、混凝土三道工序,如果工作量大,工期长,则可细分为三个作业,否则一个作业就可以了。实际工作中对于进度计划有越细越好的倾向,这显然不是一件好事情。总之,三级进度计划是能粗则粗,要细则细,只要能控制、指导施工就行。

  7.4进度计划包罗万象,像大杂烩,没有重点。P3软件的应用在理论上能反映所有的作业信息。从设计、预制、材料供应到土建、安装、测量、调试等全部包括在内,并尝试在每条作业上加载资源,连螺栓螺帽等小物项都不放过。这样作出的进度计划过于庞杂,极不利于进度计划的跟踪控制。从工程实践来看在P3上只做现场施工进度计划,加载主要的资源和工程量,以此为中心各相关部门做支持准备计划,这些计划可以不在P3软件上做,以文字形式描述即可,如要在P3软件上反映,则以子工程形式存在为宜。

  总之,随着P3R软件的推广使用及熟练掌握,这些问题将会逐步解决,进度计划的水*也会逐步提高。进度计划未必是最优的,但应切实可行,有条理,有重点,按这样的计划按部就班就可以展望以及实现即定的工程目标。

  8.结语

  进度管理是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实施对大型工程项目的建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现阶段进度管理方面可能涉及到的各种问题,算是抛砖引玉,希望这方面的专家深人探讨这个问题,以对大型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出大的贡献。

  项目进度管理论文 5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以往工作经验,对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管理方式进行总结,并从工程策划阶段的质量管理、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做好施工监理监督工作、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四方面,论述了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进度;质量管理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主要是针对具体的管理活动而开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特征。*年来,随着建筑项目的逐渐增多,对项目管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从工程管理目标角度实现过程项目的规范和高效,需要从施工进度、施工质量角度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降低项目工程施工与计划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工程项目施工效率的全面提升。

  1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管理方式

  1.1设置专门的监督人员及工程参与人员

  项目进度管理涉及到的工作量极大,同时还要加强与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确保各个工序之间的高效配合。为了将项目进度管理目标实现,企业需要对协调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并做好各个工种和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在不同的功能之间实现配合及协作,这也是信息协作和决策工作的核心所在。其次,站在项目建设之外的资源利用角度来说,需要利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之后,企业可以利用人资管理,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价值,积极参与到项目管理之中,促使工程建设与前期工程计划要求相符。最后,举办工程进展协商交流会议,此时工作人员需要将自身工作情况进行汇报与交流,与工程整体进度相结合,提升工作的协调性。

  1.2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需要投入很多人力和物力,还容易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为了将相关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相关管理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站在土木工程建设角度来说,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避免不确定因素对整个工程进度产生影响,进而确保整个工程的全面落实,之后,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要求相结合,以工作时长为主,对各项风险防范体系进行完善,这其中主要涉及到的工作内容有风险识别、控制等。其次,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部门和不同工作环节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性,这也是该项风险防范工作的主要特点。最后,需要各个部门工作人员有效参与其中,确保各个部门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管理,按照风险指数的高低,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措施。

  1.3注重现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施工现场中的各项工作开展均需要人来进行,如果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较强,能够将一些问题主动挖掘出来,并进行事前控制。该项控制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之中:第一,前期的施工计划制定;第二,开工前的各项检查与跟踪。在施工计划制定上,企业需要确保项目施工管理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提供保障与基础,并对工作理念进行重新制定,营造出更好的管理环境。另外,所有项目进度管理属于一个有机整体,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敢于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整体角度着手,对项目施工进度进行控制,真正实现经济与效益的和谐统一,为工程项目的.后续建设和企业发展做出贡献[1]。

  1.4制定出完善的项目进度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是确保整个项目工程运行的基础所在,一个完善的项目进度计划可以确保相关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实现整个项目的顺利运作。其中,项目施工方需要做好进度控制工作,提升工程计划的科学性,还要注重不同项目环境之间的有效管理和协调,尤其是在项目工程任务落实过程中,需要对责任人和项目完成时间明确出来,突出工作职责,不断提升工程监管质量和水*,最终实现工程管理目标及管理质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与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息息相关。

  2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方法

  2.1工程策划阶段的质量管理

  在整个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策划阶段具有重要地位,需要围绕着设计人员开展,并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分析,如地质条件、气候因素等等,并从科学性和合理性角度出发,对基本现状进行全方位满足。另外,在整个策划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将设计人员的思维融入其中,做好沟通和交流工作。前期的设计目标可以在图纸上展示出来,确保尺寸和材料方案与基本规范要求相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设计工作的完善性,为以后施工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2.2制定质量管理制度

  站在属性分析角度来说,只有加强对工程的控制,才能避免各种问题的出现。首先,制定出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让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制定出有效的质量管理方针,并严格按照实际要求开展质量管理工作,进而将规范性作用发挥出来。另外,一旦在管理过程中发现违规操作等问题,应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整改,并惩罚相关工作人员,避免整体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其次,做好施工材料的质量把控工作,避免一些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进入到土木工程施工现场。为此,相关企业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材料管理小组,对施工材料进行全面监督。另外,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企业也要做出合理判断,可以在选购过程中进行质量检测,最终选择与信誉度较高的生产厂家合作[2]。

  2.3做好施工监理监督工作

  想要进一步提升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不仅需要对监理部门的施工报告进行听取,还需要对监理责任进行有效落实,进而提升施工工艺设计的合理性,并实现各种不良操作的有效纠正。另外,在具体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工程具体的实际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及施工设备的监督和检验工作,确保其与施工工艺要求相符。在施工人员上岗之前,企业可以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考核,在考核通过之后才能投入到施工项目建设之中。如果整个工程建设的环境比较特殊,企业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有相关经验的专家,为施工人员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最终实现施工效果和施工质量的全面提升。

  2.4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工作

  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有确保施工现场的管理效果,才能将施工效率进一步提升,为了将这一要求满足,施工单位需要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积极培养,并加强日常工作中的员工培训和教育工作,为其施工水*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将环境的破坏率降到最低,还能将文明施工的特点展示出来,为整个土木工程施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通过各项施工质量管理对策的实施,施工现场混乱现象得到了有效避免,施工人员素质也得到了根本性提升。在各项施工工作结束之后,监理单位还要做好抽样检查工作,确保施工质量与工程要求相符[3]。

  3总结

  综上所述,工程质量是土木工程施工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施工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施工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将具体的施工细节突显出来,做到项目施工责任的有效明确,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避免更多风险因素出现。另外,还要从实际管理角度出发,提升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顿晴晴.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中华建设,20xx(08):62-63.

  [2]王俊艳.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交通世界,20xx(24):158-159.

  [3]张庆云.市政给排水施工质量管理中常见问题与技术要点分析[J].化工管理,20xx(24):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实用五篇(扩展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精选五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1

  摘要:随着*几年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各国间资金流动愈加频繁,外汇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使各国汇率不断波动,而汇率频繁波动会使我国商业银行不断面临外汇风险。本文对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主要来源,并对目前国内银行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法,希望为银行的实际操作与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来源

  (一)外汇资本金面临的外汇风险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是维持其日常基本运营活动的保障之一,也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条件之一。*几年来,随着外汇资本金规模的增大,银行的外汇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在银行资本金在没有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审批条件下,是不允许私自结汇或者转换币种的,所以当汇率不断波动时,银行以外币表示的资本金的价值也将不断变化,导致银行一直存在外汇风险,甚至会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如,当人民币大幅升值时,将银行外币资本金转化成以本币表示的金额时将会大幅缩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随之降低。

  (二)资产负债外汇敞口头寸面临的外汇风险

  *些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对银行外汇贷款的需求大量增加,使银行的外汇资产业务发展迅速;此风险包括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与外汇负债的外币头寸不匹配的现象,也就是说存在币种不完全一致的可能性;还包括商业银行持有外汇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即外汇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到期期限不一致,例如,某银行的外汇负债已到期,但是它持有的外汇资产期限都较长,没有到期的资产可以用来偿还到期的`负债。

  (三)外汇中间业务面临的外汇风险

  结售汇业务是银行的中间业务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更多的个人、企业选择到国外开展业务,从而需要大量的外汇进行交易与结算,为了规避由汇率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客户会选择提高结汇业务量,立即把汇率风险转接给银行,因此银行每天的外汇头寸将会随着客户的需求而上下波动,可能会出现较大外汇敞口,而当汇率往不利于银行的方向变动时,银行就会有遭受潜在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以及对金融改革的日益加深,商业银行对于可以自主灵活管理外汇风险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日益完备和外汇市场结构的完善,促进更快改善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制度。为了更好更快的完善外汇市场,提高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外币买卖业务和外币资金管理业务的灵活自主性,自20xx年9月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头寸限额管理政策进行了调整,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制度正式进入银行每日操作流程。外汇管理局依据国际收支情况、各银行结售汇业务总量、银行资产负责结构以及本外币资本金数量等因素,来决定银行每日的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目前,***推行的政策越来越宽松,给银行更大的自主性和发展空间,总体上要进行限额管理,但有逐渐放开的趋势。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管理的区间为从零到国家***核定的数额,银行体系的总限额将大幅提高,银行对待风险管理必须更加谨慎。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逐日对结售汇综合头寸进行考察与监督,对外汇交易业务和头寸进行严格的限额控制,其中也包含外汇交易头寸限额和止蚀限额。在每个营业日终了,银行都应对全行的结售汇综合头寸进行管理,保证它在***规定的限额之内。所有当日超过***规定的限额头寸,银行要在下一个营业日终了之前将其调控在规定额度之内。

  三、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够成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汇风险的重视程度和意识普遍较低。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外币业务与人民币业务相比,外币业务的占比较小,并且部分银行管理层没有意识到有效控制外汇风险对银行整体稳健运营来说非常重要。例如,我国商业银行现在实行的是垂直管理制度,即由董事会做出如何管理外汇风险的决议,所以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者们对外汇风险的认识、评估以及管控水*就决定了银行能否迅速、成功的控制住风险。但由于一些历史体制的问题,对于外汇风险的操控与管理,目前国内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并且缺乏对外汇风险设置风险限额的意识与操作。

  (二)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一些历史制度原因,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时间较短,商业银行对外汇风险的管理活动起步较晚、经验较少;尽管*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涉及外汇交易的规模迅速扩大,但理论的发展却没有跟上实体发展的速度。因此必然会导致我国没有足够切实的数据和经验来建立研究针对我国外汇风险的模型,进而也就使我国银行对外汇风险的识别、管控等能力不足。相较于国外某些大银行已经开始运用大量数据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高科技先进手段对外汇风险进行准确地计量与检测,目前国内的外汇风险管理水*仍不能精确地算出银行所持有的某一种外汇敞口头寸的风险和所有外币总的敞口头寸。

  (三)缺乏风险规避工具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外汇衍生品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缺乏满足实际需求且真正有效的金融衍生品,国内的商业银行处于缺少规避和转移外汇风险途径与手段的状态。现阶段国外银行普遍运用期货、远期、互换和期权等衍生品进行外汇风险规避,甚至部分跨国银行利用金融工程等方法,综合运用上述四种基本金融衍生品;而我国目前能够自主使用的外汇衍生品只包括银行间市场的远期外汇交易、银行间债券市场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交易、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和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可以看出,我国衍生品类型较少,远远比不上国外的普及程度,且不擅长利用金融工程等先进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四、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要多关注全球金融领域的动态变化,清楚的了解本行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及其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向国内外银行学*对外汇风险管理的优秀经验和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首先,国内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和熟悉各银行的外汇风险水*高低以及能否有效管理;其次,大大增加对外汇交易人员以及外汇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最后,提高普通员工的外汇风险知识普及率,倡导全体员工学*风气,增强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意识、素质和能力。总之,商业银行应制定合理有效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与政策,并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良,让风险管理做到真正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银行应在吸取国内外商业银行优秀的管理经验的同时,结合国内市场环境和自身的经营管理特色,建立起符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需求的外汇风险管理机制与结构,国内银行应做到与外汇风险相关的各部门员工都具备一定的外汇风险专业知识。首先,董事会要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其次,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们要具备充分了解外汇风险的专业技能,从而为银行经营操作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再次,通过银行的培训机制,使外汇交易、外汇管控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其工作的专业素养,或当银行面临外汇风险时,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住它;最后,银行的外汇风险内审部门要保持其独立性,加大内审的频率和强度,逐步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让内审工作有依可寻,努力发挥其最大效果。还要不断细化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对于违反制度、政策的行为一定要进行严重处理。

  (三)加快外汇衍生品创新

  在银行自身和其他经济主体外汇风险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各经济主体对外汇风险规避方法的需求也不断上升,银行有效规避外汇风险的途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品。现在国内银行的外汇衍生品市场正在起步阶段,银行对衍生产品的定价和营销环节都不够成熟。此时国内银行可以利用一些外资银行对外汇衍生品较为熟悉的优势,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改进产品或研发出更加适合自身的外汇衍生品。在目前国内银行之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商业银行要合理的制定外汇衍生品的价格与营销方案,选择与外资银行合作或自主研发出适合自身经营特点的衍生品,在更大程度上为银行规避外汇风险,发挥出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最大效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芃蒨.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探讨[J].现代营销,20xx,01:16~17.

  [2]陈焕焕,金艳芳.人民币升值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及其管理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xx,08:31~32.

  [3]古函可.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对策[J].商,20xx,24:154~155.

  [4]陈超.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xx,18:229.

  [5]李惠,丁峰,鲍珊.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信息,20xx,35:1299.

  [6]徐林刚.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xx,12:57~58.

  [7]顾丽霞.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省:西南财经大学,20xx.

  [8]单承业.新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下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xx.

  [9]曾莹莹.商业银行外汇风险及其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省:西南财经大学,20xx.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2

  摘要:本身并不新鲜的操作风险这一话题随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诞生又重新成为了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到底该如何对这一与银行经营形影不离的风险进行管理呢?全世界的银行家们通过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及其各种具体表现的深刻理解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好的操作风险管理能够降低经营成本并提高银行价值。本文从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特点出发,讨论了国外操作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协议中给出的操作风险量化管理办法,指出了操作风险的量化在整个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操作风险;量化管理;风险度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0 引言

  操作风险这一话题并不新鲜,伴随着银行的诞生,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就一直存在。随着世界经济和银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待操作风险的态度已由最初的忽视逐渐转变为目前的较为重视。通常不是主动产生的操作风险在较早的时候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仅仅被称作除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之外的其他风险;而现在,多种可供分析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正在逐渐的形成,商业银行多年来一直试图对它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定性并尝试测量这一风险。目前银行家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好的操作风险管理能通过减少风险、改善服务质量和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形成一种竞争优势并在股东价值中得到相应体现。

  1 操作风险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全世界的银行家们还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但对操作风险的性质正在形成一致的看法:操作风险是一种引起损失的风险,是由不当的或者说失败的操作程序,工作人员或工作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定义有两个:

  一是全球衍生产品研究小组的定义,他们认为“操作风险是由于控制和系统的不完善、人为的错误或管理不当所导致的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从人员、系统和操作流程三个方面对操作风险进行了界定。

  二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20xx)给出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侧重于从操作风险的成因包括法律方面的风险,但将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排除在外。

  除了以上两个定义之外,世界著名的瑞士信贷集团也给出了他们有关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以不当或不足的方式操作业务而对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的风险,操作风险也可能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

  瑞士信贷集团认为操作风险可具体表现为经营混乱、失控、出差错、不当行为或外部事件,但都不外乎组织、政策/过程、技术、人员和外部5大类。①其中组织风险源于管理层的更替、项目组织管理,企业文化和沟通、责任以及持续经营计划;政策和过程风险源于操作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例如支付、结算、操作违反政策规定和产品方面的失败;技术风险源于计算机系统软件或硬件方面的不足,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方面的漏洞等;人员风险源于不适当的雇佣关系引发的利益冲突以及其他内部欺诈行为;外部风险源于外部欺诈或法律冲突。

  这5个分类只是对操作风险最初步的分析辨别,很显然它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进行次级分类。例如组织风险可以细化为治理结构、文化、沟通、项目管理、持续经营等几个方面;技术风险可以细化为通信、软硬件和信息技术安全三个方面等等。

  操作风险的性质决定了操作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

  (1)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不同,操作风险的风险因素存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过程之中,且引起操作风险的因素与之导致的损失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可以用数量关系衡量的联系。因此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需要整个银行的业务人员和部门共同努力防范。

  (2)越是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调整迅速的领域,越是容易受到操作风险的冲击。

  (3)由于前面提到的,可以观测识别的操作风险因素与其可能导致的损失的规模和频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关系,因此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很难确定什么因素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最为重要。

  (4)操作风险几乎覆盖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既包括那些发生频率高、造成经济损失相对较小的日常业务处理中的小错误,也包括那些较少发生但能够导致较大损失的自然灾害和大规模舞弊行为等。因此试图用一种方法来测量和管理操作风险的所有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

  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管理操作风险的建议

  对于如此难以驾驭的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在总结国际金融经验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工作归纳为四个部分:

  ①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

  ②风险管理: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

  ③监管者的作用;

  ④信息披露的作用。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对银行来说首先应当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要求董事会了解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方面,并对银行的操作风险战略进行定期审查。银行的操作风险战略应当能够反映银行的风险容忍程度及其对各种风险种类特征的理解。巴塞尔委员会同时认为银行组织内部的信息流程在建立和维持一个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银行应当建立识别、衡量、监督与控制操作风险的管理系统,找出衡量操作风险的有效方法和持续对操作风险敞口和重大损失事件进行监督。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监管者应当对银行经营中与操作风险相关的战略、政策、程序和方法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定期的独立评价,并保证银行具备一个有效的报告机制以便及时了解银行在相关方面的新进展。

  此外,信息披露在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督过程中也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应当向公众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使市场参与者可以对银行的操作风险敞口和操作风险管理质量进行比较评估。

  3 操作风险管理的几个阶段

  对任何风险的管理都应当是一个有序的管理过程,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也不例外。通常来说,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识别、量化和追踪、计量以及整合管理。

  3.1 识别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进行风险识别,应当使用许多人力资源进行数据的收集,在根据整理后的数据划分出风险的优先次序。在这一阶段,需要银行的整个组织机构都有不同层次的参与,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3.2 量

  化和追踪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执行操作风险管理任务的团队不断试验以找出量化风险的方法,进行风险的跟踪观测;建立能够将识别阶段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自动化的电子系统;并建立系统风险的汇报传达机制。

  3.3 计量阶段

  这一阶段需要对在量化和追踪阶段是探索的操作风险量化模型和方法进行继续的开发和提升,建立相应的操作风险数据库并加大对相关技术的开发应用。该阶段的大部分工作应当由操作风险管理团队来完成,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

  3.4 整合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应当建立起管理操作风险的软件程序,所需的技术和人力资源较前面几个阶段有所减少;该阶段需要做到能够将敞口性操作风险数据整合到管理过程之中,并能够运用保险等类似的避险方法对敞口性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4 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

  从上面提到的操作风险管理的阶段分析可以看出,从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二个阶段开始,风险的量化就作为整个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是整个操作风险管理的决定性环节。对于这一关键环节,国外的商业银行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做出过不少有益的尝试,除此之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当中对银行操作风险的量化方法也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建议。

  4.1 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首先是由上至下法。这种方法是根据传统的假定(资产或非利息收入越多,操作风险越大)以资产和非利息收入等财务指标为基础分派操作风险资本金。但是大多数国外银行并不采用这种方法管理操作风险,原因是该方法不能反映出操作风险管理的真实水*。在这种方法下,即使某种业务流程已经拥有很高的操作风险管理水*,但只要他的资产或者是非利息收入的财务指标没有降低,分配给这项业务的操作风险资本金就不会被减少,因而不利于激励管理人员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其次是由下至上法。这种方法目前在国外有较多的研究和采用。很多管理者认为随着统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操作风险是可以像其他风险那样被较为准确的度量的。

  在这种方法之下,整个银行的业务被分割成若干个类别,然后对每个类别的业务的操作风险进行分别度量之后再加以汇总。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量各个业务类别的分线情况,从而能够促使操作风险管理水*的提高。

  在一般情况下,银行根据统计度量法的结果向各个业务部门分派风险资本金,利用情景模拟分析法得到的结果进行资本金的补充,相互结合以提高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另外,对于一些发生几率很低但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很多国外银行试图将极值理论运用到统计度量法之中来提高相关损失值的置信度。

  4.2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仅对如何管理操作风险给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而且对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也进行了设计。为了适应不同金融机构的情况,巴塞尔委员会设计了三种由简到繁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法。其中基本指标法和高级法到采用基本指标乘以固定比例的计量方法。固定比例由巴塞尔委员会研究确定。基本指标法用前三年包括经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均总收入作为基本指标。而在标准法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被划分为八个类别,每个类别需要配置的资本为该业务类别风险敞口与相应的固定比例的乘积。将这些乘积加和就得到总的资本要求。可以看出,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计量的资本要求不直接与数据相联系,也不能反映各个银行不同的操作风险损失特征,所计算出来的结果不能反映资本对风险的敏感度。

  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建议国际活跃银行采用高级法计量操作风险。

  高级法包括内部法、损失分布法、极值模型法和其他一些新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首先是内部法。内部法在标准法的基础上,对于每个业务类型的组合,银行应当根据自己的历史损失数据计算组合的期望损失值,而操作风险需配置的资本由操作风险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影响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相互的关系的因素很多,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

  5 总结

  可以说,在目前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们正在不遗余力的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风险进行跟踪监测并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型建立起风险与损失之间较为明确的数量关系。对于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最难以进行量化的操作风险,现在也逐渐建立了量化的理论和模型。当然,无论是什么样的计量方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使操作风险这一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越来越重要的东西变得可测,从而有利于银行对其进行精细化的管理。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并不能全部依赖于各种量化模型,毕竟操作风险的变幻十分难以捉摸;而且模型大都是根据历史上已发生的事件及其导致损失的数据估算得出的,无法主动的对未来的风险进行控制管理。

  总之,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在商业银行进行操作风险管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贯穿操作风险管理的各个阶段的不可或确的环节;但银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并不能完全依赖于由计量模型所得出的数据,而是要根据商业银行各自所面临的风险的不同情形给操作风险以灵活的综合管理,以最优的管理水*将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以最为合适的资本准备将操作风险所引致的损失减为最少。

  注释:

  ①引自汉斯·乌里希·德瑞克.金融服务运营风险管理手册,P33。

  参考文献:

  [1]汉斯·乌里希·德瑞克.金融服务运营风险管理手册[M].中信出版社,20xx:6.

  [2]姜海军,惠晓峰,李雪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及其计量问题思考[J].金融与经济,20xx:8.

  [3]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xx:2.

  [4]陈文.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与管理[J].统计与决策,20xx:7.

  [5]王光升,赵昕,邵秀娟.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J].金融与经济,20xx: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3

  提要:合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商业银行合规风险做出概述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问题及其优化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问题;优化策略

  一、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因为没有遵守行业规范或者法律法规而导致的法律处罚以及相应经济损失与名誉损失等现象。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方面来看,商业银行合规风险可以分为流程风险与非流程风险两类。其中,流程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流程所固有的,这种风险存在于不同工作流程的各个工作环节当中;非流程风险则主要体现为商业银行对行业规范、法律法规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由自身经营管理理念所导致的风险,这些风险都呈现出了可控性特征。从商业银行主观能动性方面来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合规风险还可以分为主动违规导致的合规风险与被动违规所导致的合规风险,其中,二者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意识的违规以及是否蓄谋违规。前者具有主观有意性与恶劣的性质,而后者则具有主观无意性。

  二、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规风险管理环境问题。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控工作中,虽然声誉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以及法律风险管理得到了较高程度的重视,但是合规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控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却没有得到明确。与此同时,一些商业银行管理工作者并没有对合规风险管理的价值做出深入的认知,甚至认为合规风险管理会导致经营成本的提升以及客户的流失,因此相对于业务拓展而言,合规风险管理并没有处于一个较高的战略地位。商业银行管理层对合规风险管理所持有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基层员工对合规风险管理的认知,而这也是商业银行中的工作人员普遍欠缺主动合规意识的重要原因,这些现象则对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成效的提升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

  (二)合规风险管理文化问题。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所具有的文化直接影响与反映着商业银行所具有的经营管理理念,并且左右着商业银行这经营管理行为。良好的合规风险管理文化,能够为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水*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部分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中,合规风险管理文化仍旧没有从“要我合规”转变为“我要合规”。与此同时,虽然部分商业银行制定了“合规风险管理从高层做起”以及“做好合规风险管理,创造经济价值”等口号,但是这些口号也并没有真正转变为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这种现象反映出了商业银行对合规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工作欠缺足够重视以及合规风险管理理念没有深入人心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起良好的合规风险管理文化,如何利用合规风险管理文化对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以及工作理念做出指导,是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合规风险管理机制问题。

  虽然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具有较为合理的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以及完备的合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但在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以及合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职责方面却缺乏详细的阐述。与此同时,当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构建起合规风险上报机制,但合规风险上报的准确性、及时性仍有待提升,这导致一些潜在的或者已经产生合规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处理。总之,对于许多商业银行而言,合规风险识别、预警、处理工作体系的构建,仍旧处于探索阶段,而合规风险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职能重叠等现象也客观存在,因此按照与合规风险管理相关的文件对合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做出构建、对合规风险识别以及处理机制进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三、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策略

  (一)对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环境进行优化。

  在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优化过程中,良好的合规风险管理环境能够为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对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环境的优化,主要要求商业银行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明确合规风险所具有的功能、必要性以及战略定位,特别需要注意对合规风险管理、内控风险管理以及操作风险管理等作出区分。与此同时,合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体现出全面性、强制性的特征,在为合规风险管理工作配备充足管理人员的基础上,提升合规风险管理工作者在商业银行的地位、明确对合规风险管理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从而为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有必要对自身所具有的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在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工作中,合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控工作中的关键任务,也正因为如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中对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给予重点关注。

  (二)重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管理文化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且具有较高认同程度的思想与信念,相对于强制性的、制度性的管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文化体现出了“柔性特征”,并可以在提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水*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在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工作当中,商业银行需要将合规风险管理文化提升到战略层面,并当作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需要体现出指导性与前瞻性,从而在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的基础上,适应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需求。在构建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过程中,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推广应当同时进行,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决策层、管理层应当率先垂范,在发挥示范效应的基础上引导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强化自身的合规风险管理意识、催生主动合规的工作行为与工作*惯。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当重视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宣传与培训,依托于各类违规案例,普及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以及重要性,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合规风险管理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感。

  (三)提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在此方面,商业银行主要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商业银行所具有的合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进行完善与优化。商业银行中的合规风险管理机构应当具备正式性与独立性,只有如此,商业银行中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才能够呈现出专业性的特点,因此在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完善与优化中,商业银行应当避免出现多部门共抓共管合规风险的情况。与此同时,在构建正式、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之后,合规风险部门需要明确自身职责,并与纪检***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等强化合作,从而为合规风险的有效预防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对合规风险识别、处理机制进行完善。在此方面,商业银行应当特别注意对各类金融产品所具有的合规性进行审查,并通过完善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争议处理机制、纠纷处理机制,为各类合规风险的规避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有必要对合规风险报告机制进行构建与完善,从而为识别潜在的合规风险提供依据,继而有效规避合规风险或者有效降低合规风险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

  (四)对合规风险管理考核与问责机制进行完善。

  合规风险管理考核与问责机制同样是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中重要的组成内容。从合规风险管理考核机制来看,商业银行应当以真实的数据为依据、以合规风险管理制度为准绳,对合规风险管理考核内容、评价标准等作出明确;与此同时,合规风险管理考核工作应当覆盖所有部门,从而确保考核工作的全面性,促使考核结果能够对商业银行整体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成效做出反映;从合规风险管理问责机制来看,围绕合规风险管理考核结果,商业银行应当做好责任认定与处罚工作,从而利用反面案例发挥警示作用,促使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意识到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引导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树立主动合规意识,继而有效提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1]蔡宁伟。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内涵解析与改进路径[J]。金融监管研究,20xx(12)。

  [2]李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管理的关系研究[J]。金融纵横,20xx(4)。

  [3]谢丽琴。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价模式研究[J]。南方金融,20xx(2)。

  [4]杨建*。基层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现状、问题及改进对策[J]。上海金融,20xx(5)。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4

  摘要:商业银行的*稳运行与健康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加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是有效应对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是促进经济金融整体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贷款风险评价制度、贷款审批制度、贷后风险监管制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以及贷款风险保障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国从这些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其风险贯穿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水*大幅提高,但仍与国外优秀商业银行存在一定差距。而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使商业银行失去越来越多资信等级较高的贷款客户,整个信贷市场的*均客户质量呈下降趋势,给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造成巨大的风险隐患。为了获取利润,商业银行被迫参与到信息不对称且风险复杂多变的信贷市场中,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给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基本概述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内涵

  贷款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受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得银行的贷放资金无法按期收回本息和正常周转或其他原因而使商业银行遭受资金损失的可能性。贷款业务是银行的主要业务,因此,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贷款风险。

  (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内容

  一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通常是指在贷款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使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造成银行贷款本金及利息损失的可能性。二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领域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它通常是指市场变量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三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因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外部事件等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模型风险等。四是其他风险。其他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偶然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

  (一)贷款风险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对借款人进行评估时,更多是考量借款人过去的状况,常常忽视其未来归还债务的能力。受评对象过去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是银行考量的主要内容。二是忽视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缺乏整体识别与判断。实际上,仅是单独分析某一个指标是无法正确判断受评对象信誉等级的,只有把各种因素相互联系起来分析,将这种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进来,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三是对现金流量指标缺乏预测和应用。我国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方法基本没有涉及现金流量的预测,所以也就无法准确评估其未来真实归还债务的能力。

  (二)贷款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对信贷前、后台岗位职能进行了分离,“审贷分离”却还不够彻底,后台审查审批部门人员虽然工作上要向上一级审查审批部门汇报,却仍受本行领导的行政管理,实际上是出现了双重领导的模式,必然令信贷审查和决策工作无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是行长负责制,各级行长既要对经营业绩负责,又要对风险管理负责,但在现行偏重对经营业绩指标考核的激励机制下,各级行的行长往往为了追求经营业绩,而难免不对本行负责审批的风险管理人员施压,影响他们的判断和决策。因此,从现有的贷款审批制度来看,并没有真正规避“审贷合一”的问题。

  (三)贷后风险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贷后监控流于形式。在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普遍重视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两环节,却经常忽略对贷后监管工作质量的把握,往往将其形式化。二是缺乏配套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普遍缺乏对贷后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使信贷业务人员片面追求信贷营销业绩的提高,而对贷后管理工作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缺乏有效的贷后风险管理手段。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管理的贷前和贷中两个环节,将客户信用评级制度、设定抵押担保条件等措施视作防范、控制风险的主要方法,但在贷后环节却缺乏有效措施来监控风险,弥补在贷前和贷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等。

  (四)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我国商业银行呆帐准备金存在提取水*过低、提取范围过窄、呆帐核销控制过严及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呆帐准备金提取和坏帐核销制度一直执行1988年***颁发的《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呆帐准备金的暂行规定》,虽经历数次修改,但内容变化不大。呆帐贷款核销要报财政和税收部门审批,可以核销的贷款也仅限于借款人破产、死亡、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和***专案确定可核销的逾期贷款等,呆帐准备金本来就提取不足,提取之后又难以核销,导致了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

  (五)贷款风险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没有形成全员的贷款风险管理文化。业务部门特别是一些基层业务人员,对风险管理有抵触情绪,误认为业务多风险自然就大,风险管理会限制其业绩的实现。二是缺乏专业人才。贷款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以现代管理学、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的知识为基础,而且还引入了系统工程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求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而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管理思想和水*上与国际同业存在不小的差距。

  三、完善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贷款风险评价制度

  一是要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流程。我国银行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信用评级流程,按照规模和行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风险评价标准,杜绝“一刀切”。二是要合理定价风险。风险定价与客户风险评级正相关,客户信用风险越高,风险定价就越大。银行的具体操作时,不仅要考虑风险级别的违约概率来确定具体风险溢价,也应衡量在该级别发生违约时的预计损失。三是要建立客户价值指标。我国商业银行急需建立客户价值指标体系,以便能够充分认识客户价值,挖掘客户价值,提高客户管理水*与核心竞争力。

  (二)健全贷款审批制度

  针对我国贷款审批制度的不足,要建立垂直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使业务风险管理线由总行进行独立地垂直管理。具体做法是,在总行设立授信审批部门,作为业务风险管理线的“源头”,并在各分行和二级分行设置相应的授信审批分部。在人员设置上,将负责信贷业务评级授信、审查、审批工作的人员全部归入该部门,具体工作由不同人员负责,各负其责、互相制约,以保证其工作的独立性。在管理流程上,所有的授信审批分部都由总行授信审批部门垂直领导,下一级授信审批分部直接向上一级授信审批分部汇报工作,同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其所在行的负责人。

  (三)建立贷后风险监管制度

  一是实行信贷资产多级分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贷款风险分类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细分要求。按照我国监管部门的要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执行信贷资产质量五级分类制度,这不仅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而且从银行自身防范风险和加强信贷管理的要求来看,五级分类也是不够的。二是要组建专职贷后风险管理部门。我国商业银行应在二级分行及以上机构设置隶属贷款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的贷后风险管理部门,专职负责对贷后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三是建立贷后管理考核机制。贷后管理考核机制包括针对各级行和信贷业务具体执行人员两部分内容。

  (四)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要完善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制度。建立呆账准备金就是形成这种物质基础的合理方式。由于呆账准备金是银行基于对贷款可能损失的分析、判断,属于带有估计性的会计事项,因此准备金的计提应符合审慎会计原则的要求,即计提呆账准备金一要做到及时,二要做到充足开拓资本的补充渠道,努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资本充足率偏低的现状。具体措施从内部方面看,收益留存是商业银行充实资本最便捷最廉价的途径。从外部方面来看,外部资本的增加包括普通股、优先股、次级债券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发行长期次级金融债券补充我国商业银行附属资本是提高资本充足率最为现实的途径之一。

  (五)完善贷款风险保障制度

  从宏观角度看,要保证银企双方都能在法律范围内运作。对借款人,能独立自主的运作贷款资金,取得最大效益。对银行,保障能安全、合理的发放、回收信贷资金。从微观角度看,首先,放贷时要求借款人以受信额度为标的向保险公司投保保证险,并作为贷款条件之一,一旦发生保险事故,由保险公司代为偿还,以保证银行资产安全;其次,要求借款人向银行预交贷款违约金或风险保证金,如果借款人完全履行合同,则银行全额奉还并附带相应利息,否则,银行除清收全部贷款本息外,还可将违约金作为罚金处理,从而增加对借款人的信用约束力;最后,银行自身要在完善贷款审查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内部稽核,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责任制。

  参考文献:

  [1] 唐旭,《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年

  [2] 魏国雄,《信贷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xx年

  [3] 毛愫磺,《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当议》,《商场现代化》20xx年第569期

  [4] 李贤,《治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思考》,《商业文化》20xx年第12期

  [5] 李*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原因探析》,《经济师》20xx年第12期

  [6] 张茂荣,韩健,《论改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经济研究导刊》20xx年第19期

  [7] 柴用栋,《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风险与方法》,《经营管理》20xx年第10期。

  [8] 何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中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中国城市金融》20xx年第2期。

  [9] 陈四清,《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指引,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国际金融研究》20xx年第4期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5

  摘要:20××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这场“金融海啸”的袭击。本文正是基于此,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贷后管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20××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两年来这场危机似乎仍没有见底,甚至愈

  演愈烈,形成了一种“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金融风波。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由于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汇储备部分损失,出口困难,失业增加,经济增长减缓。

  首先,雷曼破产对于国内各大银行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截至目前披露的情况,八大行持有的雷曼债券,不完全统计在8亿美元左右。其中,工行1.52亿美元、中行1.29亿美元、招行7000万美元、交行7002万美元、建行1.91亿美元、兴业银行3360万美元、中信集团1.59亿美元,其他银行正在核对所持雷曼债券,相信还会不断增多。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其次,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经营活动会受到影响。当众多著名金融机构受次贷冲击损失严重甚至陷入危机时,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肯定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环境。银行海外机构在当地开展业务时很难避免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最后,次贷危机导致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盈利将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先前对此类企业发放的贷款的风险上升。

  次贷危机虽然重创了全球经济,但在我国**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只要我国商业银行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就能将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二、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没有正确评估其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是其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这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敲响了警钟。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本着审慎的基本原则,来看待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现存问题:

  1.不够重视贷后风险管理。由于短期利益驱使和考核机制不合理,银行信贷人员对贷后风险管理认识不深不透,仍然存在重视贷款营销和贷前审查,忽视贷后管理的现象。目前推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约束力不强,本来可以发现的贷款风险隐患,却由于“轻管”,而使其变成实际上的风险。

  2.贷后管理经常流于形式。贷后信贷资产检查作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相关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实际情况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放松,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主要是为了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3.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目前银行对信贷业务贷后风险控制的内容多是定性分析,这些分析因素很难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虽然财务状况分析中涉及定量分析,但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而且这些指标基本上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而且缺少针对性,不易于实践操作。

  三、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对策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运营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风险之一,每家银行都很关注信贷资产是否安全,然而相对来说贷后管理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软肋,在金融危机来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信贷资产的贷后管理。

  1.及时更新国家及地方**对各个行业(特别是银行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的相关政策举措。明确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面完善的进行贷后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

  2.新建或完善客户信息系统,横向和纵向了解行业指标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和运营状况,并及时更新,保持对企业客户的密切关注;并尝试了解企业的销售渠道和管理环境及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了解企业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

  3.客户经理应对受危机影响的信贷客户予以高度关注。经常与客户保持联系,每季度及时完成贷后检查,定期了解贷款使用情况,若贷款投入再建项目,可以实地核查;并观察客户的主营业务波动情况以及现金流是否充足;是否有裁员或不完全用工等现象;以及在其他银行的贷款、授信是否有被压缩或解除的情况发生,并及时向分行反应相关情况。

  4.调查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在危机发生之后相关指标(行业的市场风险、企业的存活率、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可以考虑对该行业限额重新设定以及下调该行业的信用等级;关注客户的融资情况及其流动性风险。调查客户的相关财务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若在其他银行还有大部分借款,可以考虑调整其授信额度以及下调信用等级。

  5.关注信贷客户(特别是外资企业)的资金账户,防止资金抽逃和挪用,必要时实行封闭管理,审查资金用途。对抵(质)押物的价值进行调查确认,若在此次危机中损失减值,应通知客户尽快弥补该差额。担保人的情况也要跟踪了解,若其不再符合担保人条件,应告知客户再选择一位担保人。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风险要严格把控,对于优质企业要坚决扶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注意及时对客户跟踪回访以及企业的上门调研,都有助于信贷资产贷后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红光:完善贷后管理体系的思考,银行家,20xx(11).

  [2]王青: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经济师,20xx(2).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实用五篇(扩展4)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3篇

  【摘要】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薪酬管理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个企业的薪酬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薪酬管理,进而对企业薪酬管理问题进行了探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薪酬管理;问题探析;对策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已真正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是创造企业价值最重要的驱动者。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薪酬管理是核心,是企业重塑自我、高效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薪酬管理概述

  薪酬是指员工在从事劳动、履行职责并完成任务之后所获得的酬劳或回报。当今理论界研究和关注较多的是总体薪酬,总体薪酬不仅包括企业向员工提供的经济性报酬,还包括为员工创造的良好工作环境及工作本身的内在特征、组织特征等所带来的非经济心理效用。

  薪酬管理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是对员工劳动的一种奖励,一种激励和一份回报。它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公*交易或交换关系,反映了想得到一些东西的成本。在这种交换关系中,员工为

  得到支付的报酬付出了他们的劳动投入,企业把薪酬作为员工按要求提供的知识和技能的酬劳。

  薪酬管理是企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允许范围内,制定、实施薪酬制度的企业微观管理活动过程,包括对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薪酬总额的管理:薪酬总额的管理不仅包括薪酬总额的计划与控制,还包括薪酬总额调整的计划与控制。其次,薪酬水*的管理:薪酬水*的管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与市场*均水*相比企业整体薪酬水*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的薪酬水*管理。再次,薪酬制度的管理:包括薪酬结构管理和薪酬支付形式管理,前者是指确定不同员工的薪酬构成项目以及各薪酬项目所占的比例。后者是指确定薪酬计算的基础,是按照劳动时间还有按照生产额(量)、销售额(量)计算。最后,薪酬的日常管理:薪酬的日常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开展薪酬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制定薪酬计划,适时计算、统计员工的薪酬及薪酬调整等。

  二、企业薪酬管理问题探析

  薪酬的实质是一种交易或者说一种交换,反映了企业与员工的交易关系,是企业吸引、激励以及留住所需人才并获得成功的重要手段,薪酬管理的水*对于公司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前企业薪酬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薪酬结构不合理

  现有企业薪酬体系中一般分为固定工资和变动工资(补贴和奖金),普遍情况下在所有的岗位(高,中,低)中二者的比例几乎都维持着固定的关系。尤其是以生产工人为代表的低端岗位在吸引人才方面矛盾突出,很难找到合适的生产技术人员。在中高端的岗位,尤其是核心部门员工固定工资偏少,吸引力不高,且工资与个人业绩不挂钩,大多与企业效益挂钩;另一方面,固定工资包含太多的元素,这些元素按一定比例分配没有发挥相应的激励效果。由于薪酬制度不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公司就无法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无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更难以从根本上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2.岗位价值不能合理确定

  员工普遍反映薪酬难以体现自身价值,与绩效缺乏必然联系,虽然公司实行了绩效考核制度,为每个岗位编制了相应的考核指标,但是整个考核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人为因素太大,考核指标不合理,考核结果不反馈,所以整体实施效果不是很好,也难免出现“走过场”的现象。此外,由于没有进行广泛的宣传,除了部门领导外,许多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指标并不清楚,造成岗位价值无法体现。进而由于考评制度的模糊性,员工只能被动地接受所获报酬。在考核过程中,没有与一线员工进行绩效反馈和沟通,这对于期望通过了解考核指标、改善自身业绩以获取更高报酬的员工是极为不利的。

  3.薪酬缺乏全面性

  薪酬具有全面性并非仅包含经济报酬,广义的薪酬还包括非经济报酬部分,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充分认识到非经济报酬在调节员工积极性和企业发展中的有益作用。但日常实践中企业往往忽视非经济报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员工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公司在人力资本投入上较少,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员工的工作大都不具有挑战性,一般从事的都是较为机械的工作,对于知识型员工管理比较严格;员工发展的渠道不够畅通,对于员工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知识型员工对于自身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方向,直接后果是员工对前途信心不足。

  三、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1.引入全面薪酬体系

  公司应将非经济报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在现代条件下,员工越来越讲求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公司应加强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并且相对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给员工搭建一个能拥有愉悦心情和能够尽量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员工在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同时,有一种在为社会做贡献的成就感和崇高感。具体操作主要包括:强化修炼,努力建构学*型组织,积极防止人力资本贬值;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更多的情感关注。

  2.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评价标准

  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体系能充分体现企业中每位员工自身的价值。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评价体系,首先要真正了解员工的需求,注重对员工的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员工的物质鼓励的同时注重精神人文上的关怀,在日常工作管理中强调公*和民主,与此同时还要注重企业的本身管理体系的创新。要健全岗位分析,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进行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前提条件。公司应该通过观察法、工作日志法、关键事件法等方法科学编制出各岗位的工作说明书,明确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并列出关键绩效指标,防止不公*现象的发生,从而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薪酬评价标准。

  3.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在于绩效考核,关系到企业长远的发展及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只有对绩效考核进行量化才能体现工效挂钩的原则。此外,为了保证绩效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考核成绩计算应该分部门成绩和个人成绩两步进行。公司每个员工的考核都要从这两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对公司员工的评定先要从其所在的部门开始,结合公司给予所在部门的考核成绩与员工个人的考核成绩就可以评定出综合的成绩,按照这个结果给员工发放奖励,对于员工来说很公*,员工对此不会有很多的看法。同时也可以让公司的团队中员工之间交流和配合更加的融洽。

  四、结束语

  通过对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探析和对策的探讨得出如下结论: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结构不合理、岗位价值不能合理确定等问题阻碍了员工积极性和企业竞争力提升。只有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和评价标准,才能有效发挥员工的潜力,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论文关键词:本文从一个民营企业的案例分析入手,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民营企业薪酬管理提出建议,认为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最直接、最有效激励员工的方式就是构建一个合理的薪酬机制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对策

  论文提要:

  本文从一个民营企业的案例分析入手,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民营企业薪酬管理提出建议,认为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最直接、最有效激励员工的方式就是构建一个合理的薪酬机制。

  一、引言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是民营企业吸引、激励、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薪酬与企业战略紧密相关,成为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强有力的工具。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薪酬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管理者所关注。

  正是基于此,笔者从调研的江苏省Y农药企业的薪酬管理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我国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并就民营企业薪酬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生活水*依然是人们奋斗的主要目标的条件下,满足人们这一基本生理需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就是构建一个合理的薪酬机制。

  二、案例调研

  Y农药公司位于江苏省北部某市,是一个由原国有性质改制的民营中型企业,资产总额达2亿元,具备年产万吨农药、2万吨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以下是2008年10月对该公司薪酬的调查材料结果。

  1、薪酬总体水*调查。我们对Y农药公司管理层(岗位员工包括中高层领导共117人)的薪酬水*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如下比例关系,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6∶23∶49∶22.工资水*过低是大多数员工的一致看法(注:2007年上半年该市的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1,520元)。

  2、薪酬设计公*性调查。对于现行薪酬体制的公*性,调查结果显示,比较公*∶一般∶不公*∶很不公*=5∶36∶50∶9.这与实际调查的数据相吻合,一般员工每月800元左右的收入与高层领导十几万年薪差距正说明了这一问题,并且这一工资标准已经持续多年没有变动。

  3、福利制度调查。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Y公司的福利状况是:管理岗位职工,每月每人发1~2块香皂和每年的中秋、春节每人200元现金福利;工人岗位只是在管理岗位员工的基础上外加一年两套工作服,其他福利几乎为零。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3∶46∶25∶26.

  4、奖金分配制度调查。Y公司目前管理岗位员工奖金制度实行的是单一的“反向激励”,公司采取职工自评与领导他评的`方式,在满分为10分的条件下享受全额工资,否则,从工资中扣除相应的处罚金,也就是说,一般员工每月可以拿到工资收入全额就是最高的奖励。

  三、民营企业薪酬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1、领导者缺乏薪酬管理理念。

  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对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技术、方法的把握相对滞后,缺乏必要的薪酬管理理论与实践知识。部分民营企业老板认为,“只要我给员工的工资不低于其他企业员工的工资,就可以招收到所要的职工”,这种在薪酬政策的确定上缺乏长期、战略性的规划,并且带有很大随意性的薪酬标准,显然有悖于薪酬决策的科学性,违反薪酬管理的公*原则。

  2、缺乏科学的薪资调整体系。

  与Y农药企业类似,我国的民营企业普遍缺乏科学的薪资调整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多数民营企业薪酬体系不能及时跟随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动态调整,致使薪酬体系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从而不能有效支撑企业战略;二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的不断提高,*年来物价大幅度上涨,很多民营企业连续几年都不对员工薪酬进行调整,或调整幅度很小,加薪的幅度很多时候每年仅仅维持在5%左右,甚至出现连续多年员工待遇保持原地踏步,致使员工特别是工资水*较低的一线员工的薪酬不能满足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从而导致员工消极怠工、离职等现象的发生,企业发展严重受阻。

  3、绩效薪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许多民营企业唯恐员工与老板争饭吃,根本就没有规范的绩效考核与评估体系,没有设置绩效工资,企业员工的薪酬收入与工作绩效没有挂钩。而一些建立绩效考核的民营企业,要么绩效考评结果不与工资、晋升、奖惩等挂钩,要么绩效考核系统不科学,强调管理忽视激励,重惩罚轻奖励,甚至没有奖励。正如Y企业,在为员工的待遇设置了固定的标准总额以后,别无其他绩效奖励制度,有的只是变相的扣除职工的辛苦钱,这种反向激励的作用只是激励其员工的惰性。

  4、对人力资本的作用缺乏正确认识。

  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没有真正意识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忽视一线员工。管理者往往认为在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里,只要出钱就能招到工人。所以不注重一线员工福利待遇改善,导致民营企业基础员工队伍不稳,一线员工频繁进出,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二是高薪酬一定可以留住核心人才。民营企业核心员工的离职率居高不下,如何吸引并留住企业核心员工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民营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只要为核心员工提供高薪水就能够留住人才,事实远非如此。

  5、不注重内在薪酬和福利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优秀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员工薪酬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民营企业管理者一般理解的薪酬就是外在薪酬,常常会忽略内在的薪酬和福利的作用。民营企业尤其是经营特殊行业的企业,比如Y农药公司,工人一直是处于毒性高、操作环境比较危险的场所工作,其薪酬和待遇要体现这方面的特殊,因此在内在薪酬和福利方面不仅有所体现而且要充分加强,以此来弥补员工因此造成的身体潜在伤害。单一的报酬形式是无法实现对员工的吸引和激励的。

  四、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对策

  1、领导者应高度重视企业薪酬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员工已成为民营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吸引和留住人才是民营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而薪酬管理是吸引和留住人才最有效、最直接的管理手段。薪酬管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吸引和激励人才,但终极目标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民营企业领导者必须学*掌握企业薪酬的有关知识,充分认识薪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树立现代薪酬管理理念。

  2、建立稳定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的薪酬制度。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实行不同的薪酬策略。薪酬制度应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的调整而变化,使薪酬的调整具备战略导向性。同时,企业薪酬的增长幅度直接关系到员工生活水*的高低。薪酬的增长幅度应超过物价上涨幅度,才能切实保证员工的实际生活水*不降低。民营企业应建立周期性薪资调整机制,使薪资增幅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保证员工生活水*不断提高,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3、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薪酬体系。

  约瑟夫.J.马尔托齐奥说:“根据员工的绩效来支付报酬是20世纪美国薪酬的一个里程碑。”只有当企业的薪酬与绩效挂钩时,薪酬的激励性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民营企业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薪酬,有效的绩效薪酬体系的确立,一方面能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公*竞争的机制氛围,激励员工奋发图强;另一方面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不至于流出企业。

  4、重视核心员工薪酬设计。

  根据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对人的激励因素可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只能让人不产生不满意,而激励因素则能直接让人产生满意。高薪酬属于保健因素而非激励因素。单一的价值分配无法满足核心员工的需求,在货币性报酬满足的情况下,核心人才更需要好的工作环境、充分的信任、弹性工作时间等激励因素。民营企业应关注核心员工的长期激励,对其实施股票期权和长期利润分享等具有战略导向性的薪酬制度,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5、重视内在薪酬的作用。

  对大多数员工而言,货币的激励更现实、更普遍,激励效果更明显、更直接,但不能因此忽视内在薪酬的作用。员工在得到货币满足的同时更关注个人职业化生涯的规划,更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福利待遇,等等。民营企业应采用将货币性薪酬与非货币性薪酬相结合,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需求来达到对其最大激励的目的。

  五、结语

  我国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不规范与不科学之处,已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薪酬管理是企业吸引和激励员工最有效、最直接的管理手段。民营企业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阶段的科学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实现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的目标,并最终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而服务。

  摘要: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而言,薪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其和员工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若是薪酬体系合理,不但能够将员工本身的工作热情激发出来,还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控制人力成本,切实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若是薪酬管理体系出现问题,那么不但无法将人留住,还可能导致企业运转出现失灵的情况。笔者主要分析了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帮助企业做好薪酬管理工作。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实用五篇(扩展5)

——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对国有资产经营收支没有单独编制预算和管理,而是与经常性预算收支混在一起,混收、混支、混管,这种做法无法体现出**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及其两类收支活动的运作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两种职能的逐渐分离,如何尽快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以单独反映国有资产经营活动的状况,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再投资的有计划进行,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选题意义

  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探讨,有助于在预算制度方面将**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所拥有的权力与作为行政管理者所拥有的行**力相分离,实现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从计划、行政管理为主向市场化运作的产权运营为主的转变。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年来国有经济发展状况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发展已逐步走出低谷,整体实力逐年增强,盈利能力不断提高,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者李松森将我国国有资产的`基本状况概括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者耿建新认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多级委托代理与监管主体和客体一体化的问题,因而,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国有资本多级委托代理链的运行就不会有效。学者王宏利认为长期以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只是作为公共预算的一部分与公共预算混在一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单一的**预算形式所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学者吴树畅认为财政资金表现为一收一支,*衡使用。追求社会效益;国有资本金表现为周转循环,保值增值,追求经济效益。将两种性质不同的资金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下,势必影响各自功能的发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管理者”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这两种职能逐渐分离,迫切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以单独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活动状况,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再投入计划的有效进行。学者杨华指出必须尽快建立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以规范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代表与国有独资企业、国资参股企业、国资控股企业之间的收益分配和再投资关系,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发展。学者李丹指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资产所有者履行所有者职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政策工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据**授权,以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的专门预算的制度,是国家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学者李燕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反映**出资人以资本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和用于资本性支出的预算,即是对**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经营性国有资本收支活动进行价值管理和分配的工具。学者刘永泽认为国有资本预算以国有资本的宏观运营为目标,反映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代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收益分配和再投资关系。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重要性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但是,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议。主要是预算编制主体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出资人代表,是整个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决策者,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权、监督管理权、收益分配权和资产处置权,应成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学者李晓丹认为***是国有资本预算的一级编制主体,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二级编制主体。学者吴炳贵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由***独立编制,和***门编制的公共预算一样,每年由***审批,并向***汇报,表决通过,二者汇总,构成国家的`统一预算体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编制国家预算是***门的职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门继续充当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内的整个国家预算的编制主体。学者吴祥云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应是***门。另外,学者文宗瑜、刘俊华等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应遵循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则。由***门和***共同完成预算编制。各抒己见,观点不一很正常。但是,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首先要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定位,明确编制主体、编制范围、编制内容和监督机制。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概述

  1.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概念

  1.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内容

  1.2.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1.2.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1.3国有资本实行经营预算的意义

  第二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发展历程

  2.11993年之前:建设性预算

  2.21993~1998年: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2.31998—2003年:国有资本金预算

  2.42003年***成立之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第三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性质

  3.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附属说”

  3.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独立说”

  3.3本文观点—既独立又有一定联系的新型预算制度

  第四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主要构架

  4.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

  4.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原则

  4.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内容

  4.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管机制

  第五章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建议

  5.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5.2制订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会计制度

  5.3建立和加强立法机关预算、审计职能机构建设

  5.4加强预算收支执行监督

  四、本课题研究方案

  1、研究过程及方法:本课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研究、总结等几个环节,积极总结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理论研究成果,探索研防范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对策。本课题研究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收集并一一阅读,做好记录,总结每篇文献主要论点,初步拟定研究方案;

  (2)实施研究: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一定阅读量和自我总结,定下论文课题提纲,并拟定相关大论点和具体小分论点;

  (3)修改总结:在拟定好提纲和各论点之后,将提纲和各论点展开阐述,并修改完善,做好总结。

  2、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通过撰写论文的方式来阐述对该课题的理解和研究成效。

  五、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一)研究目标

  期望通过对此课题以上的研究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最终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发展历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明确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性质,厘清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财政预算关系,构建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框架。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合理建议。

  (二)主要特色

  我们通过合理定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析从管国有资产到管国有资本的制度,强调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数据质量,构建新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这几个方面。对在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定位问题上,在研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构思上,在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信息质量上等方面提出创新。

  (三)工作进度:

  从20xx年10月25日——20xx年5月20日完成毕业论文。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20xx年10月25日——10月30日:与论文指导老师见面,确定论文题目。20xx年11月1日——12月15日:查找资料,撰写并根据导师建议修改完成论文大纲。

  20xx年12月16日——20xx年1月15日:继续收集资料,撰写并根据导师建议修改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实用五篇(扩展6)

——浅谈企业管理论文15篇

浅谈企业管理论文15篇

  在学*、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企业管理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固定资产在企业正常运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企业就不能正常运行。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了思考,以期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 固定资产管理 思考

  固定资产是企业所有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如果拥有较高水*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而且还会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反的,如果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不但会对企业的固定资产造成损失和浪费,同时还会降低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而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解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固定资产在企业的整个运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资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说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头等大事,但是现实经济活动中,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往往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形式单一

  大部分企业往往具有较为简单的固定资产预算审批程序,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处置往往具有随意性,管理往往过于形式单一,因此不能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好企业的固定资产。不仅如此大部分企业往往缺乏市场调研,没有购买企业最需要的设备,因此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没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大部分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构建的可行性报告,更没有报批程序,缺少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相关部门没有进行职权规定,甚至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处理也没有进行明确的说明,如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折旧处置、转移改造、定期更新等操作程序没有具体制度。因此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就一团混乱,没有可以依据的制度,更是没有具体的责任可以追究;虽然有的企业制定了相关固定资产制度,工作人员甚至将相关制度贴在墙上,但是大部分企业只是在做表面文章罢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仍是我行我素没有按照具体规定办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而已,由此看来这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三)不重视企业固定资产的保养和维护

  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用较低水*的修理来代替正常的维护和保养,对于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保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固定资产没有得到良好的维护和保养,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就会受到影响,就不会有良好的工作能力,没有良好的企业固定资产工作能力就没有一个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设备利用率低下,有的企业一天只生产一个班次,按理说比超负荷运转的企业设备维修要好一些,但是,一些企业因设备不能满负荷运转,往往忽视按规定对设备进行维修,进而加速了固定资产的损耗。也有的企业承包以后,经营者较多考虑任期内产值、利润指标的完成,在固定资产投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靠拼机器设备来谋求指标的完成。

  (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备

  企业没有很好的完善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的制度。并且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不完备,没有相关的部门和人员来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盘点。

  二、解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针对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强化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水*,从而做到有效的保护企业的固定资产。

  (一)建立固定资产处置、报废制度

  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固定资产处置、报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维护和完善。不就如此还应当尽量变废为宝,处理、统计好固定资产处置和报废的预算和所得,并且对于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合理处理,并做好记录。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使用,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财务部分要做好相应的取得和处置规章,应该设立严格的购置、验收、转移、调剂、日常更新、维护保养和处置报废制度,首先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让后经过相关领导的同意,才可以通过;并且要有固定资产转移出租等变动方面的会计处理;不仅如此,还应该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制度人员,对于日常的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及时发现,并上报没有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和不需要的企业固定资产,并即使提出相关建议;上报后相关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内处置或转移相关企业固定资产,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于处置报废时企业固定资产的残值要在第一时间内登记入账,并且要账实核对,实物要统一上交,统一保管,统一处理,建立更健全的固定资产处置报废制度,从而更好的保护企业固定资产。

  (二)加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企业应当加大对企业内部的控制,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力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一旦发现企业内部有关于固定资产方面的恶意损坏情况,必须进行严厉惩罚。同时还要加强意识防患方面的建设,要居安思危,即使检查出安全隐患,避免企业固定资产损失现象的发生,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当加强审计监督,加强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的审计监督,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经济效益的审计监督,不断追求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效益最大化,从而使企业谋取更大的经济利润。这就需要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同时加强审计工作相关考核,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使审计监督遍及整个公司角落,不就包括企业领导,还包括企业普通职工。最后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安全隐患防患意识,准求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风险最小化,避免不必要的企业固定资产浪费,加强企业内部资产审计的范围和涉及面,争取使企业资产风险防患于萌芽中。企业中的相关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积极协调各个部门,协调审计人员,主动帮助审计人员,必要时应该得到企业最高领导的授权和认可,只有这样审计工作人员才能得到权威性,只有这样各部门才会更好的配合,审计工作人员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才能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得到圆满成功。

  (三)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

  企业固定资产盘点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人员需求多和工作量大,是既负责又细致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并且固定资产的盘点还要即使,争取将企业固定资产不必要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账实一致,建设企业财务方面的错误。这就要求企业在整个固定资产运行和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单独的盘点小组,并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学*相关规定,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确定盘点的对象和范围,并明确盘点任务,制定盘点方案,做好必要的盘点前准备,具体安排好每次盘点清查的内容、时间、步骤和方法,最后要根据盘点结果填制报告。企业固定资产盘点时可以是全面盘点,也可以是局部盘点,无论是哪种方面都要做好相关记录,并将相关记录反馈到固定资产台账,做的账实相符,保证相关账簿的客观真实性,同时还要建立固定的分析会议,来讨论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并进行专门相关记录,对于发现的问题和想到好的意见都好即使反馈,并将相关工作落实到实处。当然如果在整个过程中发现有投机取巧、营私舞弊的员工,要严惩不贷,只要这样才能更好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工作。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及时的保养与维护

  企业固定资产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磨损和损耗,造成损坏,不能进行正常生产,为了保证企业固定资产正常使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就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建立定期检查机制,建立企业固定资产维修和保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及时发现企业固定资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进行维修和保养,即使解决问题,保证企业固定资产正常运行。规模较大、业务量较多的企业,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可以将不同的固定资产根据类型进行分类,或者根据修理程度不同,将固定资产的修理分为大修和小修;并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的提高固定资产保养和维修效率,应该设立相应的不同场所,进行分门别类的专业管理,或者由不同的部门进行专门管理,进行更加专业的维护。对于企业固定资产发生的保养和维修费用,由财务部门进行专项记录,并根据不同的固定资产类型和不同的维修程度,进行分别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成本计算办法,并定期形成报告进行分析,从而查找出相应的规律、费用组成,以及产生费用的原因,从而更好的加强对固定资产及时的保养与维护。

  结束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企业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水*方面有一定帮助。

  【文章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演变为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因此,虚拟企业这种以快速响应市场机遇为战略目标的组织模式在很多行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本文对虚拟企业含义和模式的分析,针对我国目前的现实条件提出了其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虚拟企业;国有企业;竞争优势

  1993年,约翰·拜恩(JohnA。Byrne)在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名为《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的封面文章,首次明确指出:为了追求最大的适应性,虚拟组织(V0)是多个企业快速形成的、暂时的公司联盟,以把握快速变化的机遇。虚拟企业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和采用。就国外来说,像康柏电脑、耐克、锐步、可口可乐等国际知名企业都采用了虚拟企业这种组织结构并获得成功;在国内,如无锡小天鹅、TCL、沈阳金杯、海尔集团等也都在生产经营中采用了虚拟企业模式。虚拟企业也被誉为21世纪的主流管理模式。

  一、虚拟企业的内涵与特点

  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VE)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市场利益为纽带,将不同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联合在一起,突破有形界限,克服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协调作战的临时性企业组织。由此可以看出,虚拟企业是一种相当灵活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它是通过临时性的合作,尽量调动起社会上的各种资源为己所用,通过整合无限量的外部市场资源来增强整体功能,摆脱单个企业实际功能及资源的限制,高效地完成任务。它的本质是核心能力的集成与适应市场环境的敏捷性。

  虚拟企业是由若干个有共同目标和协作契约的企业构成,成员之间可以是合作伙伴,也可以是竞争对手。这就改变了过去企业间相互殊死竞争的关系,而转向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也就决定了虚拟企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虚拟企业组织构成动态化区别于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它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和众多的组织层次,企业界限明显趋于淡化和模糊。

  (二)虚拟企业对环境极为敏感,能够快速地聚集实现市场机遇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资源,从而迅速地占领市场。当某种机遇来临时,具有该机遇所需能力的企业能够根据共同的目标和不同的需求迅速组合,各成员都只从事自己具有优势的工作,而将自己不擅长的工作交由其他具有优势的成员企业去完成,成员间分工协作,协同作业,达到共赢。

  (三)虚拟企业通过社会化协作和契约关系,使得企业的管理组织扁*化、信息化,削减了中间层次,使决策层更贴*执行层。组织的构成单位就从职能部门转化为以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多方面才能的过程小组,使企业的所有目标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队来完成,组织边界不断扩大,在建立起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四)虚拟企业是以知识、项目、产品或市场机遇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契约关系共享与互补资源和能力,它是企业资源与能力的强强联合,成员企业集中各自的核心能力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形成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互补的统一体,产生强大的竞争优势。同时,加入虚拟组织的伙伴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竞争模式的新型的合作竞争关系。

  二、虚拟企业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作用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大都是生产过程全面封闭的模式,承担着大量社会职能,缺乏特色优势。这种情况割裂了社会生产部门的合理分工,阻碍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大、层次多,不仅导致了管理的低效率,也无法使企业对快速多变的市场做出灵敏的反应。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日益扩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虚拟经营给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它必将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虚拟企业有利于产业关联,促使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推行资产一体化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进行资产优化组合,逐步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但是由于高额的社会成本和地区壁垒,这种思路难以从根本上破除痼疾。虚拟经营不仅可以使得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联系起来,形成两者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格局,又可以使得产业链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相关联,使得产业链增长,大量吸收富裕劳动力,实现社会效益。

  (二)虚拟企业有利于盘活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制造资源,使得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相结合。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制造业,长期以来只重视生产而忽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上研究经费不足,使得单个企业从事研发工作难度很大,但是这些企业却积累了庞大的资产存量,具有很强的工业配套生产能力。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相结合,必然能够给这些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果能够通过嵌入式技术把最新的技术移植到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就能够使传统工业变成高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功能、技术含量和智能化水*。

  (三)虚拟企业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精简机构。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庞大,管理层次多,使得企业上下层之间信息传递的时间变长,成本上升,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虚拟经营可以使企业的某些管理功能虚拟化,缩短信息传递过程,减少企业管理成本,可以有效解决国有企业机构臃肿的问题。

  (四)虚拟经营有利于国有企业拓宽供销渠道。供销渠道不畅通是影响我国国有企业效益的重要原因,通过虚拟经营可以重建供销网络,实行供应链管理。当网络中某个节点由于某种原因受阻时,可迅速有效地通过其他节点来传递,随时保证供销渠道的畅通无阻。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可以通过联合组建虚拟企业的形式,统一向原材料供应商订货,这样可以享受更大的价格优惠,还可以大大节省订货成本;对于销售渠道,既可以让企业内部的销售部门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法人,完成企业的销售职能,使总公司的销售职能虚拟化,也可以与同行企业或经销商共同组建虚拟企业,使不同区域或不同优势的销售网络得到共享。

  (五)虚拟企业降低了投资风险。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将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和产品的投资风险越来越大。由于资产的专用性,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无法迅速扩大或减少资产规模来响应市场需求,资产转换成本很高,难以抵御技术或市场需求的变化所造成的投资风险。虚拟经营规避了设备资源、技术资源沉淀造成的成本升高的风险,减轻了由于技术或市场需求变化所造成的投资风险。

  (六)虚拟经营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虚拟企业使得它的每一个加盟企业都把资金、技术、人才等最重要的资源放在最强和最重要的环节和领域,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确保企业长期获取高额利润。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探讨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改革新模式,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虚拟企业的全新运作机理,必将对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在成立虚拟企业时,应坚持以下八方面的原则和技巧。

  (一)选择合作伙伴一定要对对方予以调研,在全面清晰了解和经过严密的分析判断后再作出决定,看是否与对方进行合作。

  (二)在联盟谈判中可能会有多家企业成为谈判的目标,这时需要决定哪个潜在伙伴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要多注意对自己最重要的企业,多与其进行单独沟通。

  (三)谈判中要有耐心,不要忙着在某个时间期限内作决定。

  (四)必须由公司指派有灵活权限的、善于沟通的、经验丰富的企业经理人担任联系人。

  (五)高层管理者必须给联系人相应的权力,规范和支持联系人的行动。

  (六)因为大多合作的企业是同行或有竞争性,所以在合作时相互之间肯定会有提防。所以我方企业在合作时既要注意创造相互信任的氛围,又要有具体措施防护本企业的利益。

  (七)虚拟企业关键在于合作,这就要求合作各方不能我行我素,要照顾大局,要对合作各方有相当的了解。

  (八)、虚拟企业与其它合作形式相比,关键在于灵活性。所以保持灵活性是从合作中得益的关键。

  总之,虚拟企业是一种非常灵活的生产经营模式,只有对其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这一模式的优点,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陆彬,高阳。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判研究[J]。价值工程,20xx,(2)。

  2、杨清,耿玉德。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模式—虚拟企业[J]。中国企业

  3、李枫。虚拟企业管理模式探析[J]。生产力研究20xx,(8)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通信工具的普及,数字新媒体改变了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给企业营销环境带来巨大变革。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数字媒体营销,对于培养紧跟时代步伐,具备创新营销理念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课程开设时代背景

  作为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必将切实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1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为顺应数字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各国抢占信息化制高点的步伐明显加快。我国**紧扣时代脉搏,将信息化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20xx年,***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高校根据发展需要和办学能力设置“互联网+”相关专业。这为以信息化为特色的课程教学改革指出了明确方向。

  1.2 区域产业经济需要

  珠三角地区是国家电子信息、物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基地,产业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已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数字信息产业集群。*年来,各级**先后出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产业等系列产业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动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区域雄厚的产业基础为高职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依托,也势必在生产、运营、服务层面对数字信息化技术技能型人才产生强烈需求。

  1.3 学校持续发展要求

  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新常态。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建设国际一流高职院校战略目标,区域内高职院校应继续契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推进自身内涵建设,致力于培养服务于一线领域的高素质创新技能型人才。在数字信息化时代主旋律下,这必然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2 课程开设需求分析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较高数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始终坚持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持续推进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1 专业课程需求调研

  20xx 年上半年,选取深圳地区120 名工商企业管理*三年毕业生及98 家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与回访活动。通过了解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与培养方案的匹配情况以及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状况,对专业课程进行适时调整和改革,使工商企业管理课程内容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工商企业管理1/3 毕业生直接从事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岗位工作。毕业生较为集中的商务服务、电子信息服务等企业与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数字媒体应用结合十分紧密。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远超半数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市场营销实务、客户关系管理、公共关系课程对自身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较为贴合企业现实需求。从工作适应发展性看,参与调查的毕业生普遍反映:应增设网络市场拓展、数字媒体营销等理论课程及与其相关的实践课程,以适应变化的岗位工作需求。

  根据企业调查,超过半数以上用人单位提出创新技能型人才较为缺乏,22.68%的企业更倾向于让工商企业管理毕业生从事市场营销方面工作。现实中,62.89%的企业表示市场营销课程知识在实际岗位中应用性较强,与其相关的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内容设置也得到了大多数企业的认同。针对人才选用要求,企业广泛提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现代营销发生转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开设市场开发、营销策略等课程作为营销技能的有效补充,多数企业特别强调应加强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

  2.2 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信息技术进步加速了企业从传统营销到新型营销思维的转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数字媒体营销课程应贴合时代要求,以现代营销理论框架为基础, 侧重加强对学生借助网络、通信和数字媒体技术实现营销目标的能力培养。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自身出发,结合企业及毕业生迫切需求,数字媒体营销课程可以设置数字媒体市场分析、数字媒体市场选择、数字媒体营销策略、数字媒体策划执行四个模块,见下表。各模块所含教学单元均有紧密联系现实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社会体验,改变传统行为*惯和思维方式,自发树立数字媒体营销意识,深度思考企业数字化整合营销策略的策划与执行问题。

  通过上述课程内容安排,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字媒体营销分析方法和工具研究多媒体网络市场和行业环境,在互联网背景下熟练开展数字媒体营销策略,综合应用数字媒体营销策划方法与实施工具,培养学生养成不断捕捉数字媒体营销新热点的思维,训练其解决数字媒体营销管理与实践工作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开设基本保障

  为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数字媒体营销得到有效开发与实施,应在课程衔接、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层面形成良好保障措施,拓展学生知识空间,达到与预期目标相符的良好教学效果。

  3.1 专业衔接课程保证

  广义的数字媒体营销涉及营销网站建设、网络运营推广,信息系统服务内容,也包括以数字多媒体技术为*台进行营销策划与组织活动,因此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掌握要求不尽相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数字媒体营销侧重以数字多媒体技术为手段达到企业营销目标,更关注数字新媒体市场定位与数字新媒体营销管理。因此,该专业应先行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市场调查预测、客户关系管理等,后续衔接创业管理、互联网思维企业经营等。同时,可以设置品牌管理与推广、广告文案创意思维、电子商务等专业选修课程,也可积极协调实施跨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公共选修课程,使营销技能在工商企业管理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得到贯穿与渗透。

  3.2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数字媒体营销属于信息技术、媒体传播、市场营销交叉复合型课程,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工商管理学背景,而且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字多媒体知识。鉴于数字媒体营销操作性较强,可以聘请具备丰富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完成课程讲授,使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获得双重提升。推进数字媒体营销授课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教师探索多样化授课模式,除常规教学方法外,开发应用符合课程特色的教学手段,如:播放知名企业时事报道、企业家访谈录等影像资料,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信息技术对传统营销模式的改变;以小组协作形式,通过互联网站、社区*台或手机APP等,模拟参与产品营销策划与推广,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领悟掌握新型媒体营销技巧与策略,最终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需求,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3.3 课程评价方式选择

  数字媒体营销课程评价应加强多元化过程性考核,在关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侧重对其主动性学*的引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集理论知识、应用技能、职业素养为一体的动态过程评价方式。理论知识评价为书面测试,考查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基本概念与特征、数字新媒体与传统营销关系等知识点的掌握。应用技能评价为过程任务考核,考查学生对数字新媒体市场调查方法、市场定位及营销策略的选择使用。职业素养评价为综合实务考核,考查学生在真实场景中, 对社会化媒体、数字视频、移动和户外新媒体、电子商务*台等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其从课程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

  4 结语

  数字媒体以前所未有的互动性使企业营销信息资源在交互、共享的过程中发生增值。面对国家、珠三角地区及深圳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主动顺应潮流趋势,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为培养企业迫切需要的能够充分利用数字新媒体传播效力促成销售目标达成的技能人才提供强力支撑。

  摘 要:预算管理是将企业决策目标、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管理活动。包括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与激励的管理控制系统。它有利于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支出控制,降低经营和管理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就实行预算管理的意义和如何有效实行如下探讨。

  关键词:预算管理 企业 应用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实用五篇(扩展7)

——浅谈企业管理论文

浅谈企业管理论文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企业管理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激励机制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管理;激励机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xx)22-0167-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使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竞争。企业只有具备优秀的人才,才可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在企业管理中也越来越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1.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的重要意义

  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应该是人才的竞争,如果哪一个企业能够获得更多优秀人才,哪个企业就可以得到主动权。科学的激励机制在人才争夺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优势,通过激励机制可以鼓励、激励员工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工作中,更多的挖掘员工的内在能力和潜力,从而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凝聚力。而且,通过激励机制也有利于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而帮助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更多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激励机制可以不断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也可以留住优秀的人才,在不断为企业员工队伍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有助于企业的创新和进一步发展。

  2.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中的主要问题

  2.1企业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企业激励机制应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而且应该确保管理制度对于每一位员工而言都是公*、*等的。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激励机制并没有制定完善、系统的管理制度,非常随意,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也没有健全的奖惩机制,奖惩标准没有统一,这样很难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有的企业也没有制定合理的加班制度,员工加班的费用很低,这样也很难保证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虽然有的企业制定了激励制度,但是其中的惩罚条款远远多于奖励条款,导致企业工作人员长期以来都处于一种高度紧张、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也不高,这样会严重影响企业工作人员的忠诚度,如果遇到一个更好的机会,就会离职,使企业面临流失人才的大危机。最后,有的企业制定的激励机制中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员工虽然干的好,干的多,但是待遇和干的差,干的少的员工基本一样,这样并不能很好的调动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2.2激励机制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很多企业采用的激励机制主要以物质激励为主,虽然这种激励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内在潜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但是随着人们日常生活质量水*的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物质需求基本上已经得到满足,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多需要的是精神层次的满足,这也要求企业应该更多的从精神层面上制定更多的激励机制。比如,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物质激励手段,然而员工的晋升渠道很少,员工自我发挥的机会也比较少,很难确保能够真正尊重和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这样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激励机制的公*性很难保证

  目前,有的企业制定的激励机制并不是非常规范,仍然存在很多不公*的地方,这样很难服众。比如,如果员工是企业管理者的亲属,获得的奖励会远远多于非亲属员工。有的企业员工工作强度大,工作量多,而且工作效率高,工作质量好,但是并没有得到很高的奖励和回报。其次,有的企业目前尚未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指标的标准化、定量化程度不够,导致企业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很多指标的适应性不足,进而导致企业激励机制中不公*现象比较多,无法公*、公正的奖惩员工,这样很难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3.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措施

  3.1制定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

  现代企业想要提高激励机制的针对性、有效性,首先应该制定科学、明确的激励制度体系,并且制定统一、*等的奖惩标准以及奖惩方式,而且要求必须严格根据制定的激励制度执行,尽可能提高激励机制的可执行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切忌不可生搬硬套激励制度,在强调管理制度的硬性管理同时,应该加强情感关怀,适当配合一些柔性管理措施。如果企业员工有特殊情况的话,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多给予员工一些关怀、理解和包容,尽可能消除工作人员的消极情绪,使员工能够尽快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当中,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企业制定激励机制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民主集中制,提高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以及责任意识,鼓励工作人员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管理以及企业决策中,为企业的发展积极出谋划策。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制定的激励机制制度应该注重将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晋升空间以及(下转175页)(上接167页)合理的晋升渠道,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才能。

  3.2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

  3.2.1有机结合物质手段以及精神手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制定的激励机制不仅应该强调物质激励手段,同时应该制定多种多样的精神激励手段,充分尊重企业员工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保护企业员工自身的尊严,多和企业员工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帮助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培养员工的自我成就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企业应该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员工营造一种具有归属感的企业文化。为此,首先企业一定要做到充分尊重员工、信任员工,广泛听取每一个阶层员工内心的心声及其对企业的建议,使员工能够认可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团结一致为企业目标奋斗、努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3.2.2采用晋升激励以及权力激励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员工不仅仅具有基本的物质需求,同时也希望得到其他同事以及上级领导的尊重和认可,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职务晋升空间以及自我发展需求。因此,现代企业不仅仅应该在仅仅制定物质激励,同时应该加强员工的培训以及教育,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使企业员工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企业应该建立完善、合理的晋升渠道,这样可以让员工感觉到自己的努力被其他人认可,满足自我成就需求。其次,企业应该根据员工的个人能力以及职务给予一些权力激励,这样就可以使员工感受到自己受重视和信任,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进而更加努力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在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我潜力。

  另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增加福利、股票分红、股价升值等其他的激励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员工更加努力的投入到工作中。

  3.3制定公*、公正的激励机制

  公*是激励机制的一大重要基本原则,如果激励机制缺乏公*性,很难满足全体员工的实际需求,这样也不能达到企业激励机制的真正目标。因此,企业应该根据员工对于企业的贡献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机制,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标准。为了有效确保企业激励机制的公*性,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淘汰机制以及绩效考核制度都是比较好的选择,科学、合理的考核可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员工,为企业惩罚、奖励员工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因此,企业应该制定统一、规范的考核评价标准,考核指标也应该实现定性、定量的有机结合,确保员工考核评价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在考核评价每一位员工时,都不应该带有任何的个人感情色彩,必须严格遵守“公*”、“公开”、“公正”等原则对每一位员工进行考核,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应该充分重视激励机制的作用,建立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尽可能丰富激励机制手段,满足企业人员的多样化需求,建立公*、公正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工作积极性,更好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殷彤.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应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xx(6).

  [2] 李素勤.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和应用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20xx(6).

  摘要:固定资产在企业正常运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企业就不能正常运行。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了思考,以期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 固定资产管理 思考

  固定资产是企业所有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如果拥有较高水*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而且还会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反的,如果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不但会对企业的固定资产造成损失和浪费,同时还会降低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而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解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固定资产在企业的整个运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资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说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头等大事,但是现实经济活动中,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往往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形式单一

  大部分企业往往具有较为简单的固定资产预算审批程序,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处置往往具有随意性,管理往往过于形式单一,因此不能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好企业的固定资产。不仅如此大部分企业往往缺乏市场调研,没有购买企业最需要的设备,因此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没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大部分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构建的可行性报告,更没有报批程序,缺少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相关部门没有进行职权规定,甚至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处理也没有进行明确的说明,如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折旧处置、转移改造、定期更新等操作程序没有具体制度。因此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就一团混乱,没有可以依据的制度,更是没有具体的责任可以追究;虽然有的企业制定了相关固定资产制度,工作人员甚至将相关制度贴在墙上,但是大部分企业只是在做表面文章罢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仍是我行我素没有按照具体规定办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而已,由此看来这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三)不重视企业固定资产的保养和维护

  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用较低水*的修理来代替正常的维护和保养,对于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保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固定资产没有得到良好的维护和保养,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就会受到影响,就不会有良好的工作能力,没有良好的企业固定资产工作能力就没有一个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设备利用率低下,有的企业一天只生产一个班次,按理说比超负荷运转的企业设备维修要好一些,但是,一些企业因设备不能满负荷运转,往往忽视按规定对设备进行维修,进而加速了固定资产的损耗。也有的企业承包以后,经营者较多考虑任期内产值、利润指标的完成,在固定资产投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靠拼机器设备来谋求指标的完成。

  (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备

  企业没有很好的完善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的制度。并且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不完备,没有相关的部门和人员来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盘点。

  二、解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针对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强化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水*,从而做到有效的保护企业的固定资产。

  (一)建立固定资产处置、报废制度

  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固定资产处置、报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维护和完善。不就如此还应当尽量变废为宝,处理、统计好固定资产处置和报废的预算和所得,并且对于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合理处理,并做好记录。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使用,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财务部分要做好相应的取得和处置规章,应该设立严格的购置、验收、转移、调剂、日常更新、维护保养和处置报废制度,首先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让后经过相关领导的同意,才可以通过;并且要有固定资产转移出租等变动方面的会计处理;不仅如此,还应该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制度人员,对于日常的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及时发现,并上报没有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和不需要的企业固定资产,并即使提出相关建议;上报后相关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内处置或转移相关企业固定资产,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于处置报废时企业固定资产的残值要在第一时间内登记入账,并且要账实核对,实物要统一上交,统一保管,统一处理,建立更健全的固定资产处置报废制度,从而更好的保护企业固定资产。

  (二)加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企业应当加大对企业内部的控制,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力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一旦发现企业内部有关于固定资产方面的恶意损坏情况,必须进行严厉惩罚。同时还要加强意识防患方面的建设,要居安思危,即使检查出安全隐患,避免企业固定资产损失现象的发生,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当加强审计监督,加强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的审计监督,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经济效益的审计监督,不断追求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效益最大化,从而使企业谋取更大的经济利润。这就需要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同时加强审计工作相关考核,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使审计监督遍及整个公司角落,不就包括企业领导,还包括企业普通职工。最后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安全隐患防患意识,准求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风险最小化,避免不必要的企业固定资产浪费,加强企业内部资产审计的范围和涉及面,争取使企业资产风险防患于萌芽中。企业中的相关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积极协调各个部门,协调审计人员,主动帮助审计人员,必要时应该得到企业最高领导的授权和认可,只有这样审计工作人员才能得到权威性,只有这样各部门才会更好的配合,审计工作人员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才能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得到圆满成功。

  (三)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

  企业固定资产盘点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人员需求多和工作量大,是既负责又细致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并且固定资产的盘点还要即使,争取将企业固定资产不必要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账实一致,建设企业财务方面的错误。这就要求企业在整个固定资产运行和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单独的盘点小组,并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学*相关规定,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确定盘点的对象和范围,并明确盘点任务,制定盘点方案,做好必要的盘点前准备,具体安排好每次盘点清查的内容、时间、步骤和方法,最后要根据盘点结果填制报告。企业固定资产盘点时可以是全面盘点,也可以是局部盘点,无论是哪种方面都要做好相关记录,并将相关记录反馈到固定资产台账,做的账实相符,保证相关账簿的客观真实性,同时还要建立固定的分析会议,来讨论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并进行专门相关记录,对于发现的问题和想到好的意见都好即使反馈,并将相关工作落实到实处。当然如果在整个过程中发现有投机取巧、营私舞弊的员工,要严惩不贷,只要这样才能更好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工作。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及时的保养与维护

  企业固定资产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磨损和损耗,造成损坏,不能进行正常生产,为了保证企业固定资产正常使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就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建立定期检查机制,建立企业固定资产维修和保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及时发现企业固定资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进行维修和保养,即使解决问题,保证企业固定资产正常运行。规模较大、业务量较多的企业,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可以将不同的固定资产根据类型进行分类,或者根据修理程度不同,将固定资产的修理分为大修和小修;并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的提高固定资产保养和维修效率,应该设立相应的不同场所,进行分门别类的专业管理,或者由不同的部门进行专门管理,进行更加专业的维护。对于企业固定资产发生的保养和维修费用,由财务部门进行专项记录,并根据不同的固定资产类型和不同的维修程度,进行分别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成本计算办法,并定期形成报告进行分析,从而查找出相应的规律、费用组成,以及产生费用的原因,从而更好的加强对固定资产及时的保养与维护。

  结束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企业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水*方面有一定帮助。

  在最优化理论被提出到被推广应用的五十多年以来,对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指导意义,催生出了很高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一、最优化理论同企业管理间的关系

  最优化理论开始被提出的时候,其对象不仅为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亦能为根据项目管理的不同零配件的生产以及加工;其方法为在进行一连串不简单的过程探析之后再进行数理建模,对有关的限制条件予以设定,应用数理方法来以求实现开发或者管控过程最优化的目标。按照不同的单位种类以及任务,企业管理的内容随之也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某一具体的单位来说,其企业管理的内容则为比较明确的。对一般单位来说大体上能够被分成生产、行政以及后勤管理等若干部门。在不同的业务部门里面可按照其工作过程划分为多个子过程,全部的子过程均能够应用该理论予以管控,以试图找到最优化目标得以实现的最好渠道与方式,同时实现最满意的经济效益。举一反三,企业的开发、行政以及后勤管理体系均可使得各自的工作任务或者项目依照最优化理论的理路以及思想来予以管控。

  在该理论的指导之下,利用企业管理过程或者全部目标管理可使得不同的部门或者项目管理的措施合理化以及效果最优化。由于该理论促使管理人员在目标函数设定等方面的系统和综合化程度加深,可以使得最开始不少界限不甚明朗的要素变得一目了然,不可以用数字定量的要素按照系统理论,对它的权重在进行定量化之后,可以最终使得管理目的在最优的情形之下很好地得以完成。

  二、最优化理论在企业管理的应用过程当中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由于企业管理为非简单与非静态的整个过程管理,市场以及社会环境等均可能对管理行为的前前后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应该按照单位不一样部门的业务成分对该理论予以恰到好处的应用。社会、法制以及市场环境为一非固定的体系,更不用说它们在单位管理的全部目标当中是有着重要影响要素当中的一个,它们对单位管理全部目标实现的左右度仅可以有的放矢地予以研究。但是同生产行为息息相关部门的具体目标过程以及结果的管理却能够全部地应用到最优化理论,在该类部门目标管理当中,目标函数的构建以及影响该函数最优化的变量确定起来并不困难,建立模型相对容易,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与现实生活相符。

  (二)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

  一个单位在对社会以及环境效益予以重视的前提之下,应该使得经济效益得以最大程度地增加,但是经济效益最终满意与否,还需要依赖一些约束以及左右其实现的不同标准来体现,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即为优化行为当中不同的可靠的数据。与此同时,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经济效益均应该通过产品单位能耗标准等予以体现。所以,在客观和真实的前提之下所形成的企业管理不同种定量的数据,是使企业管理最优化得以保证的必要条件。与之相对应的定性分析,仅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对管理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描述,实用性往往不好。

  (三)职责各不相同,目标相同

  单位管理由一个有机的管理系统在分工协作之后来实现的,不同部门的职责各不一样,目标也各不相同,完成目标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然而它们各自的目标的设定务必符合以及服务于整体目标的最优化。相应地,不同子体系里面的不同的基层部门,它们某一明细的生产管理过程均需要同各自部门管理目标的实现相对应。在局部和全部的不同种管理目标完成的过程当中,不同种类的矛盾以及冲突随时会出现,在此情况之下应该对其优劣利弊予以对立统一的分析,作出全面以及合理的决策,该过程务必遵循整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原则,相对应的部门间应该使得协作和配合达到相互协调,也就是遵循职责各不相同而目标相同的原则。

  三、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最优化理论得以应用的具体方法

  (一)对管理目标系统予以很好的设立

  第一步应该按照单位生产开发的范围以及所规定的任务,对单位层面的由不同种子目标组成的总目标予以设置,对相关的目标函数予以设置。不同的内部子体系等要素作为左右整体目标实现的影响变量务必予以细致的考虑。对管理整体目标的完成造成约束的不同种影响变量均需要合理地顾及。第二步,单位整体目标为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应按照单位构成机构的分工把整体目标分解到各个管理和服务部门,不同部门按各自部门的责任以及分工来确定整体目标最优化状态下的不同子目标,亦可按照该理论的模式对自身的目标函数进行设置,对各自部门目标函数最优化造成约束的左右要素予以分析确定,同时对其用数理模型来定性化地予以表达,并把它作为对目标函数最优化带来影响的变量。

  (二)实现最优化目标的方法

  第一步,形成由单位领导带头,相关领导者以及专业人员参与的不同层次目标的管控,在不一样的层次进行协调和管控,将最优化理论当中的体系以及目标管理法等予以很好的结合,使得单位管理整体目标的最优化得到确保。第二步,凭借最优化目标管理体系不同类的人员,使得他们的主动性得以最大程度的调动,为实现不同的子目标以及整体目标而一起献计献策。第三步,对于过程、细节以及系统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过程管理当中使事前以及事中管理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得对整体目标实现的损失带来的影响予以避免。在细节管理的时候应该在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内以及对应层次之上,从不同工作内容的细节开始进行。

  四、结论

  最优化理论可在当今生活的不同方面得到应用,大至社会生产活动,小至某一具体项目,应用该理论的思想方法予以管理和控制,最后可以实现资源耗费最少以及过程管理最合理的目标。在企业管理当中运用该理论,就能够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以最优化状态完成单位生产管理的任务,是单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渠道。

  参考文献

  [1]胡斌.浅谈最优化理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xx(02).

  [2]栾传霞,李发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青海经济研究,20xx(01).

  作者简介:汪君(1990-),男,汉族,重庆人,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数学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数理金融、货币银行学。

  【文章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演变为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因此,虚拟企业这种以快速响应市场机遇为战略目标的组织模式在很多行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本文对虚拟企业含义和模式的分析,针对我国目前的现实条件提出了其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虚拟企业;国有企业;竞争优势

  1993年,约翰·拜恩(JohnA。Byrne)在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名为《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的封面文章,首次明确指出:为了追求最大的适应性,虚拟组织(V0)是多个企业快速形成的、暂时的公司联盟,以把握快速变化的机遇。虚拟企业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和采用。就国外来说,像康柏电脑、耐克、锐步、可口可乐等国际知名企业都采用了虚拟企业这种组织结构并获得成功;在国内,如无锡小天鹅、TCL、沈阳金杯、海尔集团等也都在生产经营中采用了虚拟企业模式。虚拟企业也被誉为21世纪的主流管理模式。

  一、虚拟企业的内涵与特点

  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VE)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市场利益为纽带,将不同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联合在一起,突破有形界限,克服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协调作战的临时性企业组织。由此可以看出,虚拟企业是一种相当灵活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它是通过临时性的合作,尽量调动起社会上的各种资源为己所用,通过整合无限量的外部市场资源来增强整体功能,摆脱单个企业实际功能及资源的限制,高效地完成任务。它的本质是核心能力的集成与适应市场环境的敏捷性。

  虚拟企业是由若干个有共同目标和协作契约的企业构成,成员之间可以是合作伙伴,也可以是竞争对手。这就改变了过去企业间相互殊死竞争的关系,而转向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也就决定了虚拟企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虚拟企业组织构成动态化区别于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它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和众多的组织层次,企业界限明显趋于淡化和模糊。

  (二)虚拟企业对环境极为敏感,能够快速地聚集实现市场机遇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资源,从而迅速地占领市场。当某种机遇来临时,具有该机遇所需能力的企业能够根据共同的目标和不同的需求迅速组合,各成员都只从事自己具有优势的工作,而将自己不擅长的工作交由其他具有优势的成员企业去完成,成员间分工协作,协同作业,达到共赢。

  (三)虚拟企业通过社会化协作和契约关系,使得企业的管理组织扁*化、信息化,削减了中间层次,使决策层更贴*执行层。组织的构成单位就从职能部门转化为以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多方面才能的过程小组,使企业的所有目标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队来完成,组织边界不断扩大,在建立起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四)虚拟企业是以知识、项目、产品或市场机遇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契约关系共享与互补资源和能力,它是企业资源与能力的强强联合,成员企业集中各自的核心能力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形成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互补的统一体,产生强大的竞争优势。同时,加入虚拟组织的伙伴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竞争模式的新型的合作竞争关系。

  二、虚拟企业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作用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大都是生产过程全面封闭的模式,承担着大量社会职能,缺乏特色优势。这种情况割裂了社会生产部门的合理分工,阻碍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大、层次多,不仅导致了管理的低效率,也无法使企业对快速多变的市场做出灵敏的反应。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日益扩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虚拟经营给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它必将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虚拟企业有利于产业关联,促使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推行资产一体化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进行资产优化组合,逐步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但是由于高额的社会成本和地区壁垒,这种思路难以从根本上破除痼疾。虚拟经营不仅可以使得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联系起来,形成两者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格局,又可以使得产业链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相关联,使得产业链增长,大量吸收富裕劳动力,实现社会效益。

  (二)虚拟企业有利于盘活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制造资源,使得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相结合。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制造业,长期以来只重视生产而忽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上研究经费不足,使得单个企业从事研发工作难度很大,但是这些企业却积累了庞大的资产存量,具有很强的工业配套生产能力。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相结合,必然能够给这些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果能够通过嵌入式技术把最新的技术移植到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就能够使传统工业变成高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功能、技术含量和智能化水*。

  (三)虚拟企业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精简机构。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庞大,管理层次多,使得企业上下层之间信息传递的时间变长,成本上升,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虚拟经营可以使企业的某些管理功能虚拟化,缩短信息传递过程,减少企业管理成本,可以有效解决国有企业机构臃肿的问题。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实用五篇(扩展8)

——网络管理论文(精选五篇)

  一、网络技术给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优化了管理的决策

  决策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了高校的未来发展,在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当中,由于受到管理者的主观意识和决策的程序、方式等影响,决策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与狭隘性。网络技术的运用,将适当的信息适时地传递给相应管理者,促进了行政决策的控制能力的建立,对决策流程的重造和创新;同时为决策者提供大量的信息,避免了决策的片面性,给决策的信息、咨询、参与等带来了可能,促进了决策走向科学化、合理化。

  (二)提高了组织的绩效

  网络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借助网络*台等使各部门和行政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行政管理人员以及高校相关部门的数量,节省了人力;另一方面,促进了行政管理的“扁*化”,在网络技术的辅助下行政管理机构更为精简,减少了因信息传递问题出现的信息损失情况,降低了行政工作的运作成本,使得传统的臃肿的行政组织更加扁*、有机、弹性化。

  (三)实现了政务的公开

  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体制下,处于塔尖的领导阶层享有绝对的决策权,行政工作的整个过程不够公开、透明、民主。而电子校务的出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台,借助这个*台,师生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直接地传递给行政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实现了领导、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学校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当中的电子方式进行通知、政策等的传达,并对决策信息、重大事项、行政动态等进行公开,在保证师生及时获取信息的同时保证了广大师生的知情权与参与权、监督权。

  (四)强化了人员的素质

  在互联网、外网与内网的作用下,互联网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使高校的行政人员能够接触到之前未感知到的信息,信息沟通的高效化与信息处理的海量化的`特点下,行政工作者的工作范围也得到了扩大。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行政工作者必须对传统观念进行更新,树立自身的效率、创新、竞争、服务、法治、民主等先进观念,这可有效提高其逻辑思考、分析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的环境对行政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促使其在自主学*中培养起自身的各方面素养,同时网络技术带来的教育方式的改进也方便了行政工作者对现代化管理知识、技能的学*、掌握及运用。

  (五)提升了工作的效率

  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产生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一卡通,是校园网上建立的一系列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在方便了学生的生活、学*的同时也给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通过系统维护工作的便捷化解决了管理系统的数据统计、工作量繁重等问题,促进了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管理工作的流程、管理部门的职责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一些公文处理等日常事务处理在系统的帮助下,其处理数量与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在提高了办公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管理的成本,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高校行政管理中运用网络技术的思考

  对于网络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当中的运用,我们应当立足于唯物主义角度辩证地看待。在认识到物流技术给管理工作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对于运用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目前的网络技术运用当中,受管理部门职责的影响,大多数管理人员都缺乏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且太过注重对网络硬件的要求,忽视了对丰富的网络资源的运用,产生了很多资源浪费的现象,由于理论指导的缺乏、管理系统标准的不统一、对网络技术资源建设缺少合理规划等,也造成了很多网络技术功能上的浪费。当前的高校行政管理中工作量化程度低、缺乏规范化信息资料、信息档案建立不够规范、相关维护与服务工作不足等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弊病也层出不穷。针对网络技术应用过程当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提高其对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促使管理人员立足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对管理工作的网络化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对网络技术建设做好标准的统一以实现系统的集成,同时要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来促进资源的共享。另外,还要强化对管理人员相关网络技能的培训,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对网络技术进行分层规划,通过对相关制度的完善来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作为现代科技的发达地区,高校也是网络技术推广的重点地区。网络技术的渗透使得高校的行政管理、教学活动、科研工作等系统实现了有机的连接,为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与服务提供了便利。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大环境下,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高校的行政管理产生影响。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大力推进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合理运用,并针对应用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从而保证高校行政管理中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网络语音室 管理 维护

  [论文摘要]随着数字化网络语音室的广泛使用,其维护显得日趋重要。在现有条件下如何适应形势搞好语音室的管理和维护,适应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作者根据对本校的几间数字化网络语语音室的实际管理、学*体会对此进行一些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维护方法和建议。

  一、引言

  *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教学技术的逐步发展,许多高校的多媒体教室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将常规听力教学技术和网络教学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了数字化网络语音室。数字化网络语音室实现了传统语音室所无法实现的自主式、反馈式、交互式、网络化的新型听力课堂教学,它既能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的素材库、网络化的交流方式,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媒体化、网络化的学*环境,使语音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轻松自如。

  随着语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语音室承担的教学任务越来越多。如英语专业及大学公共外语听力课程的实验教学,新生入学英语分级考试,学生课余时间的英语自主学*等。语音室管理工作服务对象的层次、规格、范围提高,师生对服务质量和水*有更高的要求,语音室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强数字化网络语音室的管理,充分发挥语音室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字化网络语音室的应用方式

  1.课堂教学

  我校的语音室安装的是广州蓝鸽科技公司开发的数字网络语音室系统。上课时,教师利用该系统中的课堂教学功能可以进行广播,播放资料库资料,达到语音素材声文同步、按句处理,清晰明了地呈现给学生,完全符合语言学*的*惯,也能播放外部设施资料,同时可以通过广播与学生对话,分组讨论和教案播放等。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和口语训练。数字化网络语音室具备呼叫、呼叫应答、全通话、通知、示范和小组会话练*等丰富的通话功能。运用这些功能,就可以充分进行外语中“说”的能力训练与学*,使口语训练更加真实化、立体化。

  2.自主学*

  传统教学班级无法照顾个别差异,而网络化数字语音室的教学课堂给每个学生配有个性化学*设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进度和要求安排学*,教师也可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则可以通过对讲功能、BBS功能进行个别答疑或主动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新观念。学生还可以学*服务器上或英语教育网站上的网络资源。当系统设定为自由上机时,教师可以开放服务器上的英语教材,或直接登录相关的英语教学网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优秀的英语站,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训练材料。学生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自主选择服务器上的或是英语教育网站中自己所感兴趣的英语信息资源,完全体现出个性化的学*特点。

  3.无纸化考试

  无纸化考试主要是通过网络化机考的形式,来实现包括笔试和口语考试。考试过程在机上操作,全程网上提交。笔试客观题的考试结果于每场考试结束后,考试系统自动自动评卷,考试结果可以Excel表格方式将所有原始数据输出,便于统计、查阅及储存;口语考试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进行,学生的考试录音保存在电脑中,随时可调用抽查与监督。

  英语无纸化考试提高了考试的效度和信度,有效地确保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实时性,具有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考试资源、规范考试管理、方便考生应考等的优势。

  三、数字化网络语语音室的管理

  语音室管理员要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知识,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使用。经常检查设备运转情况,及时处理故障并作好维修记录。课前管理员要提前作好准备工作。每天要对语音室进行一次一般性检查,每周进行一次清理检查,每学期中和期末进行中检和大检一次。只有科学管理,充分发挥语音室的作用,才能方便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一)硬件管理

  1.计算机的管理

  (1)计算机主机故障

  如果计算机不能正常启动,先考虑电源故障,查看是否因为电源插头接触不良引起的,如果这些原因可以排除,那么考虑主机故障。常见的主机故障有内存故障、显卡故障和CMOS故障等。如果是内存或显卡出现故障,计算机启动过程中则会持续出现“滴”的声音,硬件设备一般可能是松动或污渍引起的,或是因为质量问题引起。

  (2)外部设备问题

  对于某一外部设备出现故障的情况,计算机在启动的过程中会给出相应的提示,是哪个外设出现了问题。可以先查看此外设的端口或接口,如没有松动,则可能与此外设有关,可以使用替换法排除故障,如果仍不能恢复正常,可能是外设的参数配置方面出了问题,可以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处理。

  2.耳机的管理

  耳机是语音室设备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互不干扰语音学*、获得逼真的语音效果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耳机相对语音室其他设备来讲,体积小、数量多、使用频繁、价格便宜,如果使用不当、保养不好,很容易损坏。耳机是经不起经常性的摔打或拉扯耳机线及个别学生的有意破坏。对故意损坏耳机的学生,宏观上应加强其思想教育,强化爱护公共财产意识,提升集体观念,根据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责任追究,并记录到《学生违章记录》上。管理员根据教师在《实验日志》上的记录,及时更换故障耳机,以免影响学生上课。

  3.投影仪的管理

  投影仪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中比较贵重的设备,使用和保养过程中必须严格按操作要求去做,以便减少故障延长使用寿命。

  (1)投影仪的日常维护

  ①尽量减少开关机次数,因为开机时的冲击电流对投影仪灯泡的使用寿命影响很大。

  ②关闭投影仪时,一定要等投影仪风扇停止转动后再关闭总电源。

  ③要经常清洗空气过滤网,清洗间隔时间视室内环境而定,最好每月清洗一次。

  (2)投影仪常见故障的排除

  ①投影仪自动关机后无法开启。投影仪在使用过程中突然自动关机,按控制面板的开机按钮或遥控器都无法开机,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可正常开机,但使用一会儿又自动关机。其原因最有可能的是投影仪处于热保护状态。解决方法:首先,拆下空气过滤网看积灰是否过多,如积灰较多则要清洗干净后再装上;其次,检查投影仪内的散热风扇是否能正常运转。如故障还不能排除,则要请专业维修人员检修。 ②亮度下降,画面模糊。投影仪投影出来的画面模糊不清,且呈现暗黄色。其原因有可能是投影仪灯泡使用寿命已尽,或电脑刷新率调得太高。解决方法:对于使用寿命到期的灯泡可更换相应型号的新灯泡,灯泡更换好后要重新设置更换灯泡监视计时器。由于电脑刷新率的原因引起的画面模糊,可调电脑刷新率,使电脑的显示分辨率也应当同投影仪相匹配。

  ③信号输出不稳定,图像抖动。投影仪输出的信号不稳定,屏幕上出现横向条纹、图像抖动,或呈现扫描状上下不断滚动。其原因可能是电源线接地不良,或*时使用电源插座时用力过大,使插座中的地线和零线短路而导致出现干扰信号。解决方法:检查投影仪电源、计算机电源是否接地,校正好电源插座中地线和零线的位置。

  ④严重,图像模糊。其原因可能是连接的视频信号线断线或触针断折,或信号线两端与VGA接口处松动。解决方法:仔细检查各电缆连接线,焊接好断线点,隔离绝缘焊头,或更换信号线,重新**信号线使其与接口处紧密相接。

  4.学*终端的管理

  以我校的语音室使用的广州蓝鸽科技公司的学*终端为例,学*终端是否出现故障可利用替代法来排查。某个学生座位上的显示器无图像或耳机没有声音,先按学生键盘上的“复位”键并检查耳机插头是否插反,或把音量调大后换一副好的耳机试听,如果还是没有图像或声音,但换用好的学生终端后又有声音或图像,说明学*终端坏了,更换终端即可。

  (二)软件管理

  为防止教师或学生误删电脑的重要文件或程序以及防止电脑感染病毒,使电脑操作系统或英语学*系统无法正常使用,可采取系统安全性预防措施。包括:

  1.对电脑系统做好ghost镜像文件和安装一键恢复。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可用备份还原软件恢复到正常的系统,以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2.装硬盘还原卡或还原精灵软件,使电脑每次(重新)开机后可以恢复到操作前的状态。

  (1)安装硬盘保护卡。硬盘保护卡,一方面,可以将添加的内容全部清除;另一方面,对于因病毒侵害和操作失误引起的系统破坏,可以通过设置还原的方式:或开机自动还原、或定时还原、或关机自动还原,还可以用人工根据需要随时对系统进行还原。

  (2)安装还原精灵软件。还原精灵能较好地起到与硬盘保护卡相类似的作用,是一种纯软件硬盘保护工具,可保护计算机操作系统与文件,同时保护多个逻辑盘。

  (三)安全管理

  1.防盗工作

  语音教室由于设备多而且有些是贵重设备,如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经常会出现设备被盗现象。这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为了确保语音室的设备安全,语音室可安装防盗门、防盗网、红外报警系统和摄像头等,防止语音室公共资源的损坏和偷盗。

  2.用电安全

  管理员要定期检查语音室电源线路和设施,排除事故隐患。严禁乱接电源,超负荷用电。在易发生危险的配电装置处贴出标语禁止学生触摸;每次上课结束后,及时切断电源,关闭门窗。*时加强语音室钥匙管理和语音室巡查。

  (四)人的管理

  人的管理,包括对上课教师、管理员和学生的管理。为保证语音室的正常使用,必须建立完善的语音室管理制度。以明确管理员、上课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使用规范。

  语音室管理制度包括:《教师使用语音室规定》《学生使用语音室规定》和《语音室管理员职责》,并设立《实验日志》和《学生违章记录》。上课教师课后要检查设备并填写《实验日志》,以便于管理员及时了解语音室的设备运行情况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管理员要对语音系统和设备进行技术管理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还要对设备使用者的操作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管理。对设备人为故障进行责任追究,并在《学生违章记录》上登记;学生上课不得做与英语学*无关的事,不得故意损坏语音室设备。只有各项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语音室才能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束语

  数字化网络语音室的应用,给语音室管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设管理好语音室,管理员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不仅精于计算机软硬件维护,深入了解数字化网络语音室的功能和特性,熟练掌握数字华网络语音室的操作方法和设备使用维护和保养知识,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科学管理语音室才能保障语音室的正常运行,更好地为高校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吕馨.多媒体语音室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科学管理.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xx,22(2).

  [2]任桂英,崔明子.简谈数字网络语音室的应用与管理.中国轻工教育,20xx,29(2).

  [3]谢观*.数字网络语音室的应用与管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62(4).

  [4]杨灿.高校外语语音室的有效利用和管理.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22(2).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实用五篇(扩展9)

——餐饮管理论文通用5篇

  【摘 要】高校的餐饮管理不同于社会餐饮管理,高校餐饮有其共性:无形性、特殊性、时间性、公益性、服务性和安全性。本文就高校的餐饮管理、管理者的技能和素质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 餐饮管理 管理者 管理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行业都在不断形成并完善自己的管理体制(体系)。餐饮业也不例外,已从过去的家庭作坊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过渡到现在的连锁化、集约化经营。高校餐饮业的管理、经营伴随着社会餐饮业的发展而发展,形成现在的市场经济或部分市场经济、自我管理运行的特点,同时与社会的同行逐步接轨。在高校餐饮的有利因素逐步减少的情况下,竞争的压力对每个管理(经营)者提出新的课题和要求。如何把高校餐饮做好、做大、做强,需要去研究新的管理与经营之道,不断去总结经验和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一 高校餐饮管理

  高校餐饮逐渐由过去那种统管过渡到学校加强监管下的适度开放,多种经济体制共存,责、权、利相适应,形成有序的竞争格局。

  管理即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财、物等资源,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者即负责对组织内部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人。管理者要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包含制度管理、机制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管理(硬管理)是基础,但真正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则是机制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软管理),机制管理具体包括竞争与培训、激励与约束、选拔与淘汰。管理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上,成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效率和效益上。成功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管理技能呢?

  除了应具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能力外,还应该具备相应的技术技能,技术技能主要是指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法。如食堂管理者,应该精通烹饪技术和成本核算,只有这样才能在烹饪味道、物资采购和季节的变化中对菜品的调配做到游刃有余。

  人员组织与协调能力。人员的组织调配是一门科学,只有做到合理调配、人尽其才才能够产生更高的效率。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优秀员工能带动周围4~8个人的积极性。用人一定要坚持任人唯贤,将那些有能力、有创新理念、有创新思路、懂经营管理、有大局意识的人调配到重要岗位。

  判断能力。经营的成功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准确的判断能力,一个经营者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层面,分析研究本领域各种现象的实质,考虑以什么为突破口,从哪儿入手。

  分析技能。分析技能与决策技能很相似,是指管理者在各种形势下鉴别主要问题的能力,分析这些问题的相互关系,找出其中的主要问题。

  二 管理者应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餐饮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还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动手能力,即是否具有过硬的技术,是否能让人佩服;二是管理协调能力,即是否具有号召力,能否把下属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下属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1.管人

  首先要选好人,要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不能吹毛求疵,但要有较高的素质。一是人要勤奋、努力、肯干、能干、踏实、务实;二是悟性高、聪明、善于动脑子,技术水*不一定是尖子,但要有基础,肯钻研;三是接人待物能够通情达理,善于与人沟通。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点,扬长避短。现在的人才市场,能做餐饮的人不少,但能干的人不多,有技术的更难找,要想办法留住人。要按规章制度管理员工,按规章制度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形成制度管人。

  2.理财

  高校餐饮管理者的职责是在不影响伙食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提高经济效益。

  第一,提高菜品质量,提高学生的就餐率,吸引更多的就餐者。营业收入高了,员工的工资收入自然会提高。要根据学生的消费水*、承受能力以及学校的总体要求制定价格标准。要提高伙食质量,做好成本核算。

  第二,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定合理的经营指标,各项工作要量化并落实到班组。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与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充分利用机械化手段,靠先进工艺减轻员工的劳动负荷。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因势利导。杜绝任人唯亲,奖罚分明,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

  第三,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实施规范管理,这是建立良性管理体系的基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管理模式。管理出效益,不同的管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关心员工,关注下属工作过程中存在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等。

  3.管理好物资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库房管理,做到账目日清月结。避免损失浪费,具体包括炊具、机械设备、原材料等。要制定并严格遵循有关物资管理、机械操作规定(程),设备要定期保养,延长使用寿命。对原材料、能源,要杜绝不必要的损耗。

  4.做好信息收集与反馈

  当今社会信息就是财富,作为一名餐饮管理者要充分认识信息的重要性,要借助每年新生入学信息了解各地域新生在当年生源中的比例,依据信息办出自己的特色餐饮。分析自己所做饭菜的销售情况,什么菜比较受欢迎?高校食堂不同于饭店,要充分利用市场供应,有效降低成本。

  5.少量租赁,引入竞争

  高校后勤部门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对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仍留恋“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经营的格局,*惯于统管,这样不但不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反而使员工养成端着“铁饭碗”的*惯,不利于培养员工的竞争与危机意识。应引进有资质、重信誉的社会餐饮业到校内办餐厅(控制在3家以内),将竞争机制引入大学校园餐饮服务。择优引进不同风味和风格的经营者。招标时不能仅以承包费用多少作为中标的依据,而应注重审核投标方的资质信誉、注册资本、经营管理实力、技术水*、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相关证件(如经营许可证、资质证)等。在合同中应写入原料的供应审核方(学校),利润的控制范围,有效投诉的机制,设施设备的折旧年限,将利润总额的一定比例上交学校(用作餐厅的奖励基金),剩余部分作为承包商的利润和设备的添置改造。

  6.充分利用网络建立横向与纵向的监管*台,并指派专人负责

  对师生、员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从网络、微信上反馈过来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避免因沟通渠道不畅而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拓展沟通渠道,及时处理师生、员工反映的问题,提高餐饮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宋振杰.做管理就是管员工带队伍:十项能力让你从容做领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李雯编著.餐饮业绩效管理实操全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3]高尚编著.餐饮企业必备的51个制度和52个流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4]宁小军主编.餐饮企业成本控制与精细化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摘要]我国餐饮管理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以来,从很多层面上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餐饮行业的发展。通过分析我国餐饮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能够帮助餐饮管理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对餐饮管理现状的研究是刻不容缓的。随着的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的行业的快速发展,餐饮企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种因素影响着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例如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卫生问题等,这也给餐饮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本文将从我国餐饮文化背景入手,通过分析我国餐饮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餐饮;管理;现状

  1我国餐饮业发展背景概述

  我国食品和饮料管理随着旅游的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中国是亚洲第二大食品和饮料市场,价值仅次于日本。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成熟的消费者口味偏好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在中国市场发展餐饮企业。特别是*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及其人均收入上升。新兴二线市场和富裕的沿海城市,像北京、上海和广州等,餐饮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的食品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生活水*的上升,中国消费者对餐饮的要求越来越挑剔:高质量,现代包装,新鲜,更高的营养,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和成分的完整性,便利以及品种多样。多样化的需求使得餐饮行业产生了多元化的发展,例如风格迥异的主题餐厅,功能多种多样的酒水饮料等。这些不同的餐饮企业或者生意有着不同的生产经营方式,从而使得我国餐饮行业的整体管理上存在漏洞与不足。例如,不同的餐饮公司在卫生标准上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餐饮卫生管理部门难以统一进行管理和监督。

  2我国餐饮管理现状综述

  *二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水*迅速提高,餐饮行业也不单单局限于小本经营模式,更多的走向了系统的、具有规模的发展趋势,然而餐饮团体发展壮大了,就必然会面临管理难题,如何管理好餐饮行业成为了现今的当务之急。*几年来,人们对餐饮行业的要求不仅只拘泥于解决温饱,而更注重对美食的追求和享受以及对高标准服务的要求。因此,许多餐饮行业,例如:旅游饭店、高级宾馆、地方小吃、农家乐餐馆等都面临着管理上的问题,对餐饮管理方面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总体上表现在对菜品的创新、对服务态度的提高、对食品质量的检验以及对餐饮环境的改善上。

  从目前来看,我国餐饮业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营管理特点:

  (1)经营大众化。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生活水*的快速发展,我国餐饮企业越来越向大众化发展,在开拓新兴餐饮消费市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面向广大消费者的大众宴*,早点夜宵,快餐,风味小吃和家常菜肴等餐饮市场持续红火,而餐饮类的食品,外卖,半成品,休闲小吃等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相应的餐饮连锁网,配送中心,中心厨房等也很好地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餐饮行业的种类繁多,发展规模速度不一,使得整体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2)消费多样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百姓生活水*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方式,消费*惯等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老百姓已经改变了自己买菜做饭等日常*惯,而选择到菜馆就餐或者买半成品的餐点来做饭,这样就可以减少厨房劳作的麻烦,又可以增加自我充实或者自我休闲的时间。因此,对于餐饮管理来说,其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管理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3)投资多元化。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其技术含量比较低,相应的投资周期也比较短,因此资金的回收速度比较快,这就使得很多资金不断地涌入餐饮行业中,甚至一些其他行业如酒店,交通等行业纷纷加入到餐饮行业的投资中,大部分投资属于股份制、民营、私营、个体或外资形式。因此,整个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样使得餐饮行业管理混乱,因为既有可能涉及酒店行业的管理,也有可能涉及交通行业如航空,铁路等,从而使得餐饮行业管理上存在很多不足。

  (4)市场细分化。现代餐饮消费主要有儿童消费,家庭消费,大众消费,商务消费,旅游消费,白领消费,休闲消费等多种不同的消费形式,使得餐饮市场呈现差异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也为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机遇和空间,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经营特长和技术优势,进行特色化经营,构建丰富多彩的餐饮文化,从而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饮食需求。

  3我国餐饮管理问题和对策

  从总体上说,我国餐饮在*几年的发展背景下,管理方面确实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些旅游景区饭店管理水*低,特别表现在服务质量不高上。旅游景区大多数酒店、餐馆都是与旅行社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因此他们并不缺少客源,对于到这些餐馆就餐的旅客而言,当然不会受到很好的服务。再加上许多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多数是从员工中提拔的,缺乏管理经验,也没有很好的管理培训机制,在服务上有可能能够提供一个好的服务态度,但在服务质量上与以往相比没有较大的提高,不能及时解决顾客的突发状况和问题。其次,经营方式相对落后的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竞争需求也是餐饮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大多数餐饮行业虽然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提出了相对具有创新性的消费模式和特色菜品,但是从总体上说,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餐饮行业没有突破传统经营模式的瓶颈,特别是一些小型的、非连锁餐饮行业,这些餐饮企业对于餐饮管理还停留在改革初期,没有自我的特色也没有管理的体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最后,经营者对餐饮管理认识不足是另一个管理上的难题。目前来看,包括一些大型连锁餐饮机构,经营者对管理方面的素质普遍偏低,有些一味追求餐饮环境而忽略了菜品质量,有些过于注重服务态度而忽视了对菜品的创新,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经营者考虑不够周全而造成的。总体来说,我国餐饮管理*些年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某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1)不断优化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在计划经济时期餐饮业曾一度出现经营官商化,管理混乱等问题,而21世纪的消费层决不单单以简单化的服务,单一的品种可以满足,培养管理和营销人才是从封闭式的单纯销售管理型向开放式的经营管理型转变的关键,树立生产销售流水线的品牌意识,加强人才效率的竞争无疑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者管理水*是搞活餐饮的根本出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管理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需要,具有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是企业内部必然的组织和指挥。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包括通信设备,信息处理,设备运行,后勤物资,人事管理,财务处理,状态控制,安全控制,楼房管理等,而这些人、物、财的管理是以人为第一位因素。我强调“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而这个人由管理员、员工和顾客三者组成,基本观念是理顺这三者关系。作为有决策的管理人员应在工作中给员工灌输文化常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强厨师队伍的学科建设,实现具有知识化,专业化,有良好品质的餐饮系统。

  (2)加强品牌管理,培育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作为企业在长期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独有韬略,因行业的特点、性质而迥然不同。餐饮企业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推动制度创新,顺应产权制度发展的规律和潮流,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制度,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二是建立民主决策程序,明确投资者与经营者的职责和目标,从而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三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一支稳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四是促进企业管理由生产管理向创新管理、知识管理转变。同时餐饮决策部门应从行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中小餐饮企业发展规划。目前,许多地方的餐饮业还没有一个整体的发展规划,许多场合把餐饮业当作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的钥匙。为此,就要高起点设计、高规格策划餐饮业发展蓝图,强调餐饮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全方位构建餐饮行业布局,造就一大批会烹饪、懂管理的新时期餐饮人才。

  4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餐饮行业发展迅速,并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特别是餐饮行业的多样化发展也使得其管理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餐饮行业的管理需要从实际出发,加强**的宏观引导,优化市场环境,积极推动品牌经营,并在培育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就一定能迎来中国餐饮业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裘然军.试论现代饭店餐饮管理的制度建设[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张志强,艾星,浅谈餐饮行业管理规范[J].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加工学院学报,2011(4).

  [3]杨小军,郑智,关于中国餐饮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问题的研究[J].中国质量报告,2010(1).

  [4]张荣齐,田文丽.餐饮连锁企业O2O商业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32).

  [5]王盛军,秦璐.餐饮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突破:从数据化管理开始[J].中国市场,2013(38).

  [6]张荣齐,李成龙.全球后金融危机下我国餐饮业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3(43)

  1、酒店餐饮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

  企业人才是酒店餐饮业发展的支柱,但餐饮经营不善的主要原因是餐饮管理人才的缺乏。

  1.1餐饮管理专业人才不足

  在西部地区中,酒店的餐饮管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调查显示,在中层管理人员当中,中职学历占50%,大专学历占40%,在中专和大专学历中,餐饮管理学历只有15%;在高层管理人员中,大专学历占11%,本科学历占82.5%,研究生学历占5%,在3种学历中,餐饮管理专业只有17%。在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大多是财会、工商管理和党政管理等专业。出现专业不对口,外行管内行等企业管理现象,使酒店餐饮管理出现许多漏洞,造成极大损失,导致餐饮营业业入下降,没有达到预定的经济目标。

  1.2餐饮结构不合理

  在餐饮市场中,酒店餐饮成为主流,中低档大众化消费将成为市场的主体。然而,在酒店增了过快的同时,餐饮结构也出现不合理,中、高档餐厅发展较快,数量过剩,需求不足;而低档餐厅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的现象,处于低水*的发展阶段,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1.3餐饮管理专业教育缺乏

  目前,从事餐饮行业教育的学校,大部分是职业烹饪学校,学生在校时间短,属于短期学*。许多餐饮部的厨师、中高层管理人员都结业于这类学校。这些人员虽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但缺乏管理理念和管理水*,而大学中培养餐饮管理的人才数量相对少,不能满足日益增了的餐饮业的需求。

  1.4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社会餐饮业,很多直接脱胎于社会上的小餐馆,因此,许多人认为餐饮业知识含量低,不愿在此就职。因而,现代酒店餐饮部也不能摆脱这种误区,导致现代酒店餐饮管理人才缺乏。这种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也是影响餐饮部吸引管理人才的主要原因。

  1.5内部培训不足

  除极少数高星级酒店外,很多低星级酒店的内部培训不足。原因是:一者师资匾乏、经费短缺。一是培训缺乏系统规范,难以有效提高员工素质,特别对管理人才的培训更少。下为虽对中高层管理人才进行培训,花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后却为他人做嫁衣。受以上种种因素影响,很多低星级酒店没有把管理人才的培训列入日常培训之中,更不用说把管理人员派送到发达地区、甚至是去国外深造学*。

  1.6工资待遇低

  在西部地区,酒店管理人才工资待遇普遍低。比如柳州市某家四星级酒店,餐饮部的中餐领班A月工资650元至750元,领班B月工资600元至700元,餐厅主管月工资850元至950元,餐厅经理2000-2500元。这一工资水*低于相同级别的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其严重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许多管理人员跳槽,另择他路。

  1.7工作时间长

  餐饮部门工作虽然是轮班,但是相对其他部门工作时间来说,其工作时间还是稍长。

  2酒店餐饮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为了及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从酒店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培养酒店管理人才。

  2.1从酒店外部着手的策略

  高校教育是酒店外部培养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

  2.1.1加强餐饮管理专业的教育

  餐饮管理专业人员是酒店餐饮部门的主力军,餐饮部管理水*的高低取决于餐饮管理人才能力与素质的高低,所以,必须加强高等院校餐饮管理专业建设,加快管理人才的培养速度。此外,还可以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开设餐饮专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特点,也是符合酒店的需要。为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高校还应餐饮人才市场的需求要求对学科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按照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设置课程。在教学中,不再单独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进行专门化教育。

  2.1.2完善餐饮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在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很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开设课程应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有的学校理论课程开设太深,不符合高职生的发展;有的学校出于对学生就业考虑,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增加旅游管理的课程,特别是导游方向的课程,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当中,应当增加酒店餐饮企业管理、酒店餐饮营销管理和酒店餐饮文化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在现代酒店餐饮管理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1.3增加学生技能证书考试

  对于餐饮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时,除了拿到的毕业证书外,还要取得一些职业上岗证,比如,调酒师证、茶艺师证、营销等级证、餐饮职业经理人证等技能证书,这些证书对日后从事管理工作是极有力的上岗证明。

  2.1.4增加餐饮管理专业的课程实践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规定: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可见,实践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做好校内实训与校外实*相结合,很多学校的做法是:每学期都开设一到两门专业课,实*周时,每门课只有3天在酒店实*。其实,这种做法使实践时间缩短,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巩固,要改变这种做法,应该把第六学期的毕业实*时间,分配在第一到第五学期各学期中的最后一个月,井连同假期to天,共40天的时间,在酒店实践操作。按照授课计划进行,井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每天授课时数可由原来的6节增加为8节,既保证课时不变,又增加实践时间,既让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又使学生适应现代酒店的工作,为毕业后走上管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1.5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优秀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所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由于高校招生扩大,全国招生从1990年的60.9万人到2002年的320.5万人增长了5.3倍,高校专任教师从1990年39.5万人到2002年61.8万人,增长1.6倍。按师生比1:18高校师资严重不足。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学校升格上来,招生扩大而教师队伍没有扩大,有的学校师生比在1:21以上,不符合高校发展要求。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知识和业务水*一般,特别是西部的各类职业技术学院,缺少学术带头人。

  2.2从酒店内部着手的策略

  酒店餐饮管理人才的培养除了酒店外部培养途径外,还需要从酒店内部培训和储备餐饮管理人才。

  2.2.1内部培训与外出进修相结合

  酒店餐饮员工培训工作,既是职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加强餐饮管理,提高竞争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酒店人力资源部要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选拔餐饮技能过硬的优秀服务员和管理员,进行管理理论系统培训或派送到高星级酒店和高等院校学*。比如,柳州市某四星级酒店提出“有为才有位”和“养根护本”的育人方针,开展专题培训、强化培训、复合型人才的培训、管理人员的培训等等。2003年有20名中层管理人员和22名员工参加某高校饭店管理专业的学*,实行知识更新,提高管理水*。值得强调的是,无论何种培训途径,都不能脱离酒店管理意识日的培养,现代管理之父彼特德鲁克曾说,管理学既不是一门艺术,也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实践出真知,管理是在实践中学会,也是可以学会的。

  2.2.2加强餐饮品牌开发与经营管理

  餐饮品牌是餐饮部经营的生命线。加强餐饮品牌开发与经营管理,可以提高酒店的声誉、消除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为吸引餐饮管理人才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强餐饮品牌开发与经营管理,应做到:

  一是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品牌战略。比如,柳州市某四星级酒店的风味食街餐厅: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少数民族风情“打油茶”品牌,至今经久不衰;餐厅经营荟萃了东西南北风味品牌,由原来的自助式变为集宴会、岑点、自助为一体;菜肴经营品种由原来的30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700多种,充分满足了客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需求,引导柳州刮起的“食街旋风”长盛不衰。由于该酒店注重品牌经营,日前被国家级认定的品牌菜肴有10多个,中华名不吃有3个,广西名菜15个、名点8个、名汤4个、名不吃7个。其不断开发菜肴品牌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品牌延伸。比如,开发月饼现己成为知名品牌。

  二是实施“控制成本”战略,实现餐饮经济目标,是经营管理的日的。在降低人工成本费用方面,实行招业部分农村的低廉劳动力的用人政策。在营业费用方面,尽量降低各种不合理的开支。在采购制度和用料制度方面,强调公开性、科学性和监督性。

  三要“多样化与特色化”相结合。消费者饮食观念与品位的变化,势必对菜品提出新的要求。公款高档消费重视程式化和排场心理己成为过去,大众化自费消费成为市场的主体,多样化与特色化是菜肴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鸡、鸭、鱼、肉、蛋己不再是逢年过节的“奢侈品”,而是家常菜肴,如果厨师对这些原料进行粗料细做,做出特色菜,就会满足客人的需要。

  四是进行经营管理。柳州市某四星级酒店以“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日积月累、自成一家”的经营管理思路,是非常成功的。除此之外,要不断挖掘“农家乐”菜肴,满足城市工薪阶层的消费要求。

  2.2.3加强管理员的考绩

  实行以考核贡献与成绩为主的原则,既是对个人工作能力的评价过程,也是对其是否称职的评价过程。考绩日的,一是提拔升职的依据。柳州市某四星级酒店明确提出“有为才有位”,实行绩效考核,鼓励员工能上能下、敢进敢出、勇于冒尖。有4名技术拔尖、表现出色的临时工通过考绩被选拔为管理者。一是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餐饮管理人员不能吃大锅饭,要按照实现经济目标大不来确定。在完成部门经济目标前提下,适当调高绩效工资和特种奖励工资,提高“指标纯利”的标准,增加个人收入。这也是餐饮部留住管理人才的关键。

  总之,解决餐饮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快西部酒店餐饮人才的建设,必须重视酒店餐饮管理人才,只有这样,西部酒店餐饮业才可望走出困境,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年鉴200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邓新华.现代酒店服务与管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樊*.餐厅服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7]郭敏文.餐饮部运行与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8]陈祝*.餐饮营销策划与案例[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袁国宏.现代饭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摘要]

  文章结合餐饮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阐述了课程目标确定、内容完善、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以及课程考评体系等方面的实践,从课程目标、课程特色等方面论述了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

  精品课程 餐饮服务与管理 酒店职业教育

  酒店业作为我国最早对外资开放的行业之一,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多年,更是发展迅猛。酒店人才的培养日趋凸显出重要地位。作为培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对每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都应该精心规划、合理开发,对接行业需求,从而向社会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学院成立之初就已开设酒店管理专业,并不断深入开展市场调研,认真规划专业发展,努力培育学院精品课程。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于2009年开始着手按照省级精品课程的要求,成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小组,并指定课程建设负责人,聘请专家指导,进一步提升相关课程的内涵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学院及课程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江西省教育厅于2011年正式批准“餐饮服务与管理”为省级精品课程。

  一、餐饮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

  1.明确课程目标。深入行业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同时结合餐饮从业人员及学院本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召开专家论证会,根据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实时地调整相应模块的教学目标,使之更加贴*酒店餐饮中所需的服务与管理的实际,满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2.完善课程内容。建立以酒店餐饮管理人员、餐饮一线高级服务人员、学院课程骨干教师、校外职业教育专家为主要成员的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培养酒店餐饮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目标,注重学生餐饮管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切实将本课程建成“教、学、做相结合”的模块化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一是切实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调整各教学模块的课时分配,加大了技能模块课时比例,使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课时达到60%以上。二是注重强化餐饮服务与管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服务与管理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促使学生具备从事餐饮服务与管理技能作为教学目标,不断开发具有特色的情景式综合实训课,针对职业岗位及其能力的相关要求,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增加案例及情景创设式教学,使学生进入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情境,在掌握服务技能和管理艺术的同时,养成服务意识,积累实践经验。

  3.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和“精讲多练”的原则,根据本课程中各模块的特点,灵活运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来实现每一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同时,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学**惯和学*条件,打破学*的时空限制,构建起专业课程的QQ群共享*台。将教师教案、*题、案例及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共享*台,还可以将学生的作业及学*心得上传。从而,真正实现师生教学相长、专业资源的共享。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