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俗日记 (菁华3篇)

首页 / 日记 / | 2022-12-03 00:00:00 日记,清明节

清明节的*俗日记1

  又是一年清明到。明天周六,我们准备去做清明。每年清明,我们都是步行去祭祖。大概要走8里田间小路,才把几处祖坟跑过来。到处都是花的世界,油菜花金黄一片,高过人头。路窄处不得不沾花惹草。

  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的马兰头就忍不住摘一把。家乡有句俗语:清明前,马兰甜;清明后,马兰臭。马兰的吃法我知道的有这几种:

  1、炒马兰头

  把摘回来的鲜马兰洗净,放在开水中焯一下,控干水,再像炒白菜用油盐那样炒熟。

  2、做马兰粑

  先炒好马兰头备用,再炒干米粉(面粉不必炒),把马兰头倒入米粉中搅拌,太干再加些开水(面粉加冷水)搅拌,揉成面团。做成粑。将锅烧红,放油,烧5成热,把粑放入锅中煎至两面有点黄,再向锅中倒点水,盖上锅盖,烹5至8分钟就OK了。

  3、晒干马兰头

  把摘回来的鲜马兰洗净,放在开水中焯一下,控干水,放在阳光下晒干。吃时放在水中泡软,和肉放在一起烧,很香啰。

清明节的*俗日记2

  清明节,在阴历四月五日,最适合农耕。其前后气温回暖,最大几率下小雨,杜牧写的《清明》就赞颂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天中午,回到奶奶家里。本来想着能大吃一顿,但奶奶只是端出了一盘馒头,旁边还有一碟咸菜。我跑过去拿了一个大的,以为是馒头糕。结果,咬了一大口。“怎么这么硬?好凉啊,跟冰块是的好难吃。”说着就要扔到水泥地上,却被奶奶一把抓住,说:“你就将就着吃吧!”我死活不吃,脑里却闪出一个想法:四月四日为什么要吃凉的?我抢来爸爸的手机,在网上查了查。原来,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所以这天要吃凉的。到了晚上,吃了几个馒头,我便悻悻地睡了……

清明节的*俗日记3

  清明节是*的传统节日,在4月4日—4月6日这几天。清明节最重要的*俗是扫墓和祭祀。清明节扫墓时,要带上食物和酒去祭拜那些埋在墓里的朋友和家人,心里要有一种很伤心的感觉,因为他们已经去世了。那些食物和酒摆放在墓前的地板上,给他们吃食物和酒;还要在墓前土地上烧纸钱,给土地上穿上新衣裳,还可以把柳枝或者鲜花插在他的墓土上面。清明节除了扫墓外,还有放风筝、踢毽子、踏青等风俗。

  清明节还是农作物播种和植树造林的好节气。我还记得杜牧写的关于清明节的诗,名字叫《清明》,诗句是这样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好说明了清明的气候是播种和植树的好时节。

  我爱清明节。


清明节的*俗日记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清明节的*俗日记 (菁华3篇)(扩展1)

——广东清明节*俗 (菁华3篇)

广东清明节*俗1

  广东清明节各地*俗

  广州:行清、吃荞菜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惠州:敛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粄吃的特有*俗和饮食。在惠州本地*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粄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粄被称为“清明粄”,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清明前后,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东莞:拜山、吃艾粄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粄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粄小孩子会更乖。

  河源:迄今仍吃清明粄

  在以客家风俗为主的河源地区,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常常会制作应节食品“清明粄”。清明粄食而不腻,属药膳一类,是客家地区具有特色的岁时节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区的人们便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粄。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头翁)、莘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块蒸熟即成。

  肇庆广宁:搏“头彩”

  在广宁,称拜山扫墓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为先人墓地除草*整,把周围的环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广宁人称,“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头彩”,哪怕是共一个太公的后人,谁家“抢先修得太公清”,谁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为一年的工作生活开了好头。

  据广宁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发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而“发糕”则是寓意先人保佑后代发达的意思。清明时节,该县从农村到县城家家户户都会蒸发糕、包粽子。发糕糍是一种叫发糕粉原料配上酵母发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区别肇庆传统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猪肉作为馅料蒸制而成。

  但在传统*俗中,广宁妇女不得上山“修清”,尤其是外嫁女不得回娘家扫墓祭祖。自有重男轻女之嫌外,当地农村人更相信清明拜祭先人是祈求福气,外嫁女回娘家拜清扫墓,会把娘家的福气带走,不吉利。

  肇庆: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庆,按照旧*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祭祖金猪”寓意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梅州: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韶关:采撷艾叶做粄

  韶关地区的客家人在每年扫墓时,都首先会将祖坟周围的杂草铲光,土坡进行清理,然后用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进行祭祀,最后鸣放鞭炮,回家就餐。

  许多山区群众便会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因此这种*俗在客家地区代代相传。

  佛山:插柳纪念忠臣

  在民国前,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开村之人。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俗。这个*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清明节介绍

  清明节,人们要扫祖墓,除杂草,培新土,祭祖先、悼亡灵。如今也是祭扫烈士陵园,进行植树造林,开展传统教育的日子。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寒食节不准动烟火,只能吃冷食凉菜,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他追随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重赏随从。

  介子推却未得赏赐,与母隐居绵山(即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的介山)。后来,文公要给他封官赐爵,他却坚辞不受。文公无奈,只得放火烧山,本想逼他出来,没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在山中。后因寒食和清明相连,逐渐合为一个节日,成为了人们追思祭祖,缅怀亲人的节日。

  清明节传统*俗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一项主要的内容,但你可知道,历史上的清明节并非仅仅是扫墓祭祖一项*俗,而是由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成。我们切莫把清明简单地过成了烧纸祭祖的“专用节日”,而忽略了清明节所承载的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踏青:春风春色,春山春水,清明时逢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和风微拂,到处呈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

  光。所以我国民间有清明踏青的*俗。清明节在唐朝是国家的公众假期,先是“寒食同清明,休假5日”,后假日加到7天。

  运动:从南北朝起,就有从单一的禁火寒食向娱乐化方向演变的趋势,至隋唐,寒食节活动项目与普及范围空前昌盛,人们在扫墓、踏青的同时,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拔河、走绳、斗鸡等等,完全可以称为春日运动会。

  植树:农谚: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春回大地,树木经过一冬的休眠,体内积贮了丰富的养料,生机很旺,而根部不急于吸取养分,因此清明栽树最易成活。清明前后植树的*惯是从古代清明插柳的*俗演化而来的。

  吟诗:魏晋以后,曲水流觞成为主要活动。觞即是杯,即投杯于水的上游,使之顺流漂浮而下,借助水流之力传杯送盏,当杯子经过宾客面前时,可取过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

广东清明节*俗2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俗在*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间扫墓。

  由于*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插柳纪念忠臣

  在民国前,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开村之人。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俗。这个*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广东清明节*俗3

  广东清明节祭祀*俗

  1、惠州清明节:敛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吃的特有*俗和饮食。在惠州本地*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被称为“清明?”,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身体强健之说。

  清明前后,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2、肇庆清明节: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庆,按照旧*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祭祖金猪”寓意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3、广州清明节:行清、吃荞菜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4、潮汕清明节:食薄饼和朴籽?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地区还流传着一个传说,下面小编带你看看。

  清康熙十四年(1675),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裹尸,以此祭祀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朴籽?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的风俗,沿袭至今。

  5、河源清明节:迄今仍吃清明?

  在以客家风俗为主的河源地区,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常常会制作应节食品“清明?”。清明?食而不腻,属药膳一类,是客家地区具有特色的岁时节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区的人们便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头翁)、莘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块蒸熟即成。

  6、肇庆广宁清明节:搏“头彩”

  在广宁,称拜山扫墓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为先人墓地除草*整,把周围的环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广宁人称,“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头彩”,哪怕是共一个太公的后人,谁家“抢先修得太公清”,谁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为一年的工作生活开了好头。

  据广宁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发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而“发糕”则是寓意先人保佑后代发达的意思。清明时节,该县从农村到县城家家户户都会蒸发糕、包粽子。发糕糍是一种叫发糕粉原料配上酵母发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区别肇庆传统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猪肉作为馅料蒸制而成。

  但在传统*俗中,广宁妇女不得上山“修清”,尤其是外嫁女不得回娘家扫墓祭祖。自有重男轻女之嫌外,当地农村人更相信清明拜祭先人是祈求福气,外嫁女回娘家拜清扫墓,会把娘家的福气带走,不吉利。

  7、佛山清明节:插柳纪念忠臣

  在民国前,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开村之人。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俗。这个*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8、梅州清明节: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9、韶关清明节:采撷艾叶做?

  韶关地区的客家人在每年扫墓时,都首先会将祖坟周围的杂草铲光,土坡进行清理,然后用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进行祭祀,最后鸣放鞭炮,回家就餐。

  许多山区群众便会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俗称“清明?”。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因此这种*俗在客家地区代代相传。

  10、东莞清明节:拜山、吃艾?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小孩子会更乖。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传统*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俗日记 (菁华3篇)(扩展2)

——清明节的*俗随笔 (菁华3篇)

清明节的*俗随笔1

  在我的老家安庆,有一个*俗,那就是“清明节祭祖”,别认为这很普通,其实我们全家人对其是非常重视的。

  在离老家几十公里处,有一个小镇——许岭镇,是我们每年都要去的地方,那有一座山—许岭,安葬着我们徐氏几十代先人们。

  山上,数不清的树木,荒草和荆棘,证实了他的古老。可是他也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为了祭拜祖先,我们也不会屈服,折断多余的树枝,踩*多刺的荆棘,一步一步向前走。到了坟地,我们看见了大大小小的坟。爷爷带路,先找到我们最亲*的'先人,然后爸爸和叔叔除去坟上的荒草,爸爸拿着三根香串上六张纸钱插在坟头上,接着叔叔拿出一叠纸钱在墓碑前点燃,我当时亲眼看见墓碑上玄孙一栏里有我和两个弟弟的名字,还有几个没见过面的堂兄弟的名字,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为什么他们没有来祭祖呢?也许是他们在外地过年,没有回来。然后就是放炮竹了,接着我们就要给祖先叩头了,叩头时,先要双膝跪下,然后双手触地掌心向上,叩头三次,这样重复三遍才是对祖先最恭敬的礼节——三拜九叩大礼。最后,我们要把祖先“请回家”。

  回家后,要将祖先供奉在牌位上,在牌位前还要摆上供品,这供品也是有讲究的,鸡、鱼、肉、豆腐、糕点、水果、酒、茶等一样都不能少,而且鸡和鱼的头要向着牌位。拜完祖先才能吃年夜饭,在吃年夜饭时,餐桌上也要空一个座位,那是留给祖先享用美食的。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之前,祖宗牌位前的香火是不能断的,否则寓意香火不旺!

  到初四的早上,我们就要送祖了,送祖时要将供品移到餐桌上,鸡和鱼的头也要向着门外,我们要先向牌位拜三拜,再向门外拜三拜,以示将祖先送回到极乐世界。这样整个清明节祭祖仪式才算结束。

  就像奶奶祈祷时说的那样,祖先们时时刻刻在身边保佑我们,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吧,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让我们也时时刻刻怀念他们吧!

清明节的*俗随笔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清明节

  我们在家里准备了酒、点心,然后又去鲜花店买了菊花和百合,我们本来想买10支菊花,可鲜花店的阿姨告诉我们说:"给去世的人买菊花要买单数,不能买双数"。所以我们就买了9支菊花。我又学到了一个小知识。我们买完花以后,爸爸就开车带着我们出发了,一路上,春光明媚,陽光灿烂,小鸟在歌唱,柳树发芽了,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我们挺顺利的来到了福田公墓,一进门,就看见人山人海,人们都带着悲伤的心情来到了墓地祭奠他们的亲人!我和爸爸、妈妈来看我的爷爷、奶奶。

  很快我们来到了爷爷、奶奶的墓碑前,爸爸先用干干净净的毛巾认认真真地擦起了墓碑,擦干净墓碑后,我和爸爸一起把鲜花、酒和点心放在了爷爷、奶奶的墓碑前,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给爷爷、奶奶三鞠躬,爸爸、妈妈和我都哭了,我们还在爷爷、奶奶的.墓碑前洒了菊花瓣,让鲜花陪伴我亲爱的爷爷、奶奶。扫完墓,我哭着离开了福田公墓。

  福田公墓的环境特别好,绿树成荫,松柏环绕,鲜花盛开。让所有去世的人都在这里安息吧!

  今天我过得特别有意义,清明节让我明白了: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爷爷、奶奶却再也回不来了,陪我度过的是常常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节的*俗随笔3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清明节的*俗日记 (菁华3篇)(扩展3)

——清明节的饮食*俗 (菁华3篇)

清明节的饮食*俗1

  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叶做清明果。艾叶我们都见过,“清明草”俗称绵菜、米菜、佛耳草、鼠曲草,在清明时节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或绵菜汁顿时变得通体碧绿,鲜嫩欲滴。

  馅儿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有熏肥肠拌芥菜末的。有包成团子的,有做成圆饼的,也有包成饺子样但更精致些的,那皱褶的花边一个个碧绿剔透,美丽极了。

  馓子(sǎn)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

  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朴籽粿(guǒ)

  制作朴籽粿,首先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核)捣烂,与大米舂成粉末,然后发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芥菜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俗。

  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糕就是谷物类,谷物类加上枣,符合春季养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来限制一下肝气过分的往外张扬。

  子福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菠菠粿

  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时”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乌稔(rěn)饭

  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清明节的饮食*俗2

  1、晋南人清明节吃什么?

  过清明时,*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2、上海人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清明饼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3、浙江人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4、福州人清明节吃什么?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蓝,三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们又像摩术师,青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5、北方清明节吃什么?

  吃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的馓子最为有名。

  清明螺;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俗。

清明节的饮食*俗3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

  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朴籽粿(guǒ)

  制作朴籽粿,首先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核)捣烂,与大米舂成粉末,然后发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芥菜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俗。

  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糕就是谷物类,谷物类加上枣,符合春季养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来限制一下肝气过分的往外张扬。

  子福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菠菠粿

  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时”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乌稔(rěn)饭

  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风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

  粽子

  最初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到现在,塘栖、长兴、吴江一带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风俗。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叶做清明果。艾叶我们都见过,“清明草”俗称绵菜、米菜、佛耳草、鼠曲草,在清明时节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人们采摘叶顶,洗净捣烂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或绵菜汁顿时变得通体碧绿,鲜嫩欲滴。

  馅儿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有熏肥肠拌芥菜末的。有包成团子的,有做成圆饼的,也有包成饺子样但更精致些的,那皱褶的花边一个个碧绿剔透,美丽极了。

  馓子(sǎn)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清明节的*俗日记 (菁华3篇)(扩展4)

——以清明节的*俗为话题征文3篇

  清明寓意丰富,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众所周知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一个享受大自然各种馈赠的美好时节。

  清明有许多已经流传上千年的风俗*惯。在这一天,人们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来到郊外,扫墓祭祖,三支清香、一壶黄酒,借以缅怀已故亲人。在追思祖先的同时,人们还可以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踏足青青原野,放纸鸢、荡秋千、赏樱花、插柳条......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

  清明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农谚说得好,“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一年的忙碌在这一时又开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斜风细雨中,灌水犁地、撒种育秧,农人趁着雨水足、天渐暖,抓紧播下能带来全年丰收的种子。而妇人们则三三两两地站在田间地头,忙着往背篓里放进刚采下的桑叶,因为家里的春蚕已经孵化出来,正等着这些桑叶大快朵颐。云雾缭绕的半山腰上,隐约传来采茶女动听的山歌,一双巧手变魔术一般把最嫩的茶尖飞快地掐下来,这可是一年中最好的茶叶,一刻都不能耽搁。

  清明对于吃货们来说则是意味着饕餮盛宴。这时洄游至象山港产籽的马鲛鱼,通体泛着蓝绿色光泽,肉质细腻、极为鲜美,正是宁波人特称的“串乌”。这是一年中吃笋的最好季节,被俗称为“黄泥拱”的毛笋,无论是红烧、油焖,还是盐烤、雪菜烧,肉厚、鲜嫩、脆爽,还微微带点甘甜,让人意犹未尽。而一种只有清明时才有的点心“麻糍”,必须是由蒸熟的糯米粉配以当季采摘的艾青叶,由一名壮汉用石杵反复舂捣、捶打而成,软糯可口,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可谓是老少皆宜。此时的马兰头、香椿芽、水芹菜......每一样只有在清明时节才有的时令野菜,更是叫人欲罢不能。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清明的一些老的传统和*俗还是很好地保留了下来。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让我们充满希望地拥抱生活、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

  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惯。厦门薄饼和寒食节有关厦门薄饼又称春卷,全国各地的春卷做法都大同小异,但仅有闽南地区的传统春卷不经过油炸的。民俗专家郭坤聪告诉记者,这和古时候的寒食节有关系。寒食,顾名思义,就是不生火做饭,吃冷食。*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日本等国,至今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因此厦门人在清明节吃寒食(薄饼)。到了唐朝,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俗逐渐消失。而厦门的这一道传统小吃至今还保留了这一古老的*俗,这也是全国少见的.。薄饼做法极其考究在厦门,多数人都吃过薄饼,知道薄饼皮薄而柔韧,吃起来软绵醇香。记者特意请教了民俗专家范寿春,据他介绍,薄饼的做法极其考究,也很繁琐,它必须在立春前后,各种新鲜时令蔬菜上市后才可以做成。最早的薄饼是用麦面烙制的薄饼做皮,选笋、豌豆、豆芽、粉丝、豆干、鱼、虾仁、肉丁、海蛎、红萝卜等为主料,各种荤素菜料酌量搭配煎炒焖熟后,调入适量味精即成。盛放菜料的锅里要经常保持一定的汤汁和热度,吃时才有风味。范寿春说,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

  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相关典故关于薄饼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宋代同安的理学名宦蔡复一在外省署理总督时勤于政务,常废寝忘食,他有一个非常贤惠而又能干的妻子,看着丈夫*时读书辛苦茶饭不思没有胃口,饭菜总是热了再热,很是着急,于是她用麦子磨成粉制成皮,再把各样蔬菜各夹一些包在一起卷起来,让丈夫可以右手执笔,左手取食,十分方便,这也就是薄饼的原形了。

  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飘飘,和风拂拂,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人们喜欢的,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说明春天来了,人们可以外出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了。农村对清明雨尤为重视,古谚语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把清明雨看得如此重要,可见农民对于春雨的冀盼是多么殷切。下面和小编一起看看清明前一天可以扫墓吗?当然不同地方的说法也是不一致的,想了解更多就接着往下看吧。

  清明节的前一天上坟还有一种说法。这一天有人称“韩氏节”。据说以前一位皇帝错杀了他的大将韩世忠和梁红玉夫妇,深感愧疚,便请著名道士做法,使全国所有的在清明节前一天上坟的人们给自己祖先敬献的东西,全部转移到韩氏名下。所以清明前一天上坟对你的先祖来说你奉献的东西他收不到。

  传说清明节阴间要开大会,没有子孙的人不能参加。参加大会的人必须举着子孙送的旗子才能入场。因此,现在清明上坟时,人们都在已故先祖的坟上插上纸剪的旗子。所以,清明节上坟的时间应该在清明节之前,而不应该在清明节之后。

  有些地方在清明当天上坟,因为清明这天嫁出去的女子要回来给父母上坟。她兄弟就要招待她。“早清明,晚十一”的意思是,清明上坟在12点以前,上了坟才回来吃饭;十一上坟在吃了中午饭后。也有人说,清明上坟,一般都在清明之前,或者在清明当天烧纸。传说那时烧纸一百顶二百。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

  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清明节的*俗日记 (菁华3篇)(扩展5)

——清明节*俗6篇

  清明节后,我们又开始走上了工作岗位,继续奔波。本文就是出国特意为你准备的《清明节作文:清明的*俗》,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如果还有更多需要了解的,欢迎访问出国主页了解更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就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就是24节气之一,就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就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老北京清明节时的另一*俗,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据家中老人回忆在民国初时还有“城隍爷”出巡之举,人们用八抬大轿抬着用藤制的“城隍爷”在城内巡走,各种香会相随,分别在“城隍爷”后赛演秧歌、高跷、五虎棍等,边走边演,所经街市观者如潮。有一首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即说的清明节这一*俗。

  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节。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节复清明节。晋文公将*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清明

  前后往往细雨飘飘,和风拂拂,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人们喜欢的,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说明春天来了,人们可以外出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了。农村对清明雨尤为重视,古谚语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把清明雨看得如此重要,可见农民对于春雨的冀盼是多么殷切。下面和小编一起看看清明前一天可以扫墓吗?当然不同地方的说法也是不一致的,想了解更(来自:WwW.773n.com :清明节不宜)多就接着往下看吧。

  清明节的前一天上坟还有一种说法。这一天有人称“韩氏节”。据说以前一位皇帝错杀了他的大将韩世忠和梁红玉夫妇,深感愧疚,便请著名道士做法,使全国所有的.在清明节前一天上坟的人们给自己祖先敬献的东西,全部转移到韩氏名下。所以清明前一天上坟对你的先祖来说你奉献的东西他收不到。

  传说清明节阴间要开大会,没有子孙的人不能参加。参加大会的人必须举着子孙送的旗子才能入场。因此,现在清明上坟时,人们都在已故先祖的坟上插上纸剪的旗子。所以,清明节上坟的时间应该在清明节之前,而不应该在清明节之后。

  有些地方在清明当天上坟,因为清明这天嫁出去的女子要回来给父母上坟。她兄弟就要招待她。“早清明,晚十一”的意思是,清明上坟在12点以前,上了坟才回来吃饭;十一上坟在吃了中午饭后。也有人说,清明上坟,一般都在清明之前,或者在清明当天烧纸。传说那时烧纸一百顶二百。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

  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清明节*俗作文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更好,学业成功。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是我国农历24个节气的第5个节气。为什么又是节日呢?这要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寒食节是每年冬至后的第105天,恰在清明的前一天,旧时民间每逢寒食节,家家户户不举火煮饭,只吃冷食。第二天是清明,人们上坟烧纸,修墓添土,以表示对亡者的怀念。这些风俗是春秋时流传下来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他们逃到卫国时吃不上饭,又贫病交加,在绝望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后来有人告诉了实情,重耳才知道。19年后,重耳重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惟独忘了对他忠贞不二的介子推。

  待人提醒,重耳想起旧事,派人去请时,介子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亲自登门去请,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派人上山搜寻也未找到。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顺,要是纵火烧山,他准会背着老母亲跑下山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树洞,洞内藏着他留下的一块衣襟,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致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建庙纪念。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枯柳死而复活,便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

  以后渐将寒食节与清明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秋千

  这是*古代清明节*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清明节的禁忌

  1、忌穿大红大紫

  为尊重亡者,扫墓应庄重着装。通常来说,扫墓时要着深色衣服,最好不要穿得大红大紫,而且衣着要整齐,神情须庄重肃穆。

  2、忌嬉骂和非议先人

  个别人在扫墓时,为放松心情,互相嘻哈打闹,不仅是对逝者的大不敬,还会招致非议。路过他人的墓地,对逝者品头论足即是亵渎的行为,会惹来麻烦。

  3、孕妇最好别去扫墓

  墓地大多都修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清明扫墓人多拥挤。其次,扫墓时很多人会烧钱纸、放鞭炮,弄得周围的空气不是很好,不利于孕妇的健康。为此,建议孕妇最好避免参与扫墓。

  4、别在墓地拍照留念

  如今的年轻人走一路拍一路,但在扫墓时最好不要拍照,不管是扫墓者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这样可能会引来他人的反感和非议。给亲人扫墓时应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尤其不要在墓地照相。

  5、扫墓时间

  只要在清明节期间均可,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完成。

  6、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清明节当天最好不要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探视为宜。

  7、外出旅游注意地点

  踏青最好不要去别人祭扫比较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晚上言行要谨慎。

  8、亲朋扫墓有学问

  坊间说法是,丈夫去世前三年,妻子不能去扫墓。最好避免诸如女友陪男友去扫墓,下属陪同上司去扫墓,甚至陪同客户去扫墓等情况。

  9、扫墓回来净身洗衣


清明节的*俗日记 (菁华3篇)(扩展6)

——清明节的*俗6篇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惯,潍坊地区的秋千有三种: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翻秋千。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像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祭祖

  宁波人称扫墓为“上坟”、“加坟”。宁波老话讲:“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姣姣”指*时难得出门的、乘船去上坟的大家闺秀。旧时清明宁波人上坟,由族长率领子孙先乘船去坟上扫墓,他们撑盖伞,打彩旗,抬着供果酒肴香烛,一路上敲锣打鼓。宁波《十二月歌》:“二月小孩放鹞子,三月上坟坐轿子”。清明祭祖,俗称“拜阿太”,因为后代子孙把已故长辈称为“太公”“太婆”或“太大公”“太大婆”。远在他乡的游子,清明节纷纷从上海、汉口、天津等地返乡祭祖,因返乡扫墓人数众多,甬沪海上客运线每年要增开清明航班。如1943年3月27日《宁波日报》新闻《清明节届“江亚”“江静”加开星期班》。

  宗祠祭祖,宗祠祭祀一般都定在清明日下午三时在自家的祠堂里进行。先在全村敲锣,发动小孩去“拜太公”。宗祠祭祖由族长主持,族长为太公太婆敬酒后,子孙们叩拜祷告。族长宣读清明祭文:“时值三月,杜鹃花红,草木茂盛,四面春风。我祖葬此,上下西东,佳城福地,踞虎盘龙。音容虽杳,诚意可通,节届清明,跪拜祖宗。遵古祭祀,年年相同,伏惟我祖,降福无穷。”

  祠堂祭祖照例要做清明羹饭。祭桌横放在堂前内太公牌位前,摆好祭品,菜肴炒煎焖炖均可,但求熟透,祭品一般共十六盘。

  最初,“清明”只是一个节气,曾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流传下来。入宋之后,由于时间比较接*,寒食节的祭祀*俗以及上巳节“上巳春嬉”的*俗融入“清明”之中,一直延续至今。扫墓和踏青成为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主题。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女孩们会把不愉快的事情写在风筝上,待风筝飞起后将线剪断,寓意烦恼随风而去。”民俗学者王娟介绍,早先寒食节时间其实很长,春季的好几个月都算在其内,“寒食节还要求人们不动火。后来随着节日系统的改良,这些*俗才逐渐并入了清明节,节日的时间也缩短为一天”。

  高巍则表示,“踏青”这项*俗更多反映出了清明作为节气的特点,“清明是二十四节气是春天里的第五个节气,这时春天那种生机盎然的特点已经充分展现出来了,所以清明节的*俗就提倡人们要融入大自然,去踏青、放风筝等等”。

  除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各式民俗外,清明节的一些饮食也颇有特色。王娟介绍,有的地方有吃“子孙燕”的*俗,“就是会在祭祖的时候蒸很多小馒头,做成燕子的形状,祭祀仪式结束后分给孩子吃,带有迎春的意思”。

  “古代清明节,人们还会吃鸡蛋,这跟西方的复活节很相似,鸡蛋也意味着孕育生命的一种形态。”王娟介绍,南方有的地方则会吃“青团”,即用艾草或其他可食用青草的汁液与糯米拌在一起,蒸熟出笼,“青团味道可口、香气扑鼻,吃青团也有辟邪的含义”。

  高巍介绍,除了以上饮食外,“喝粥”也是清明节民俗之一,“为了适应春天‘生发‘的特点,人们会在这一天加上韭菜、豆芽等食物”。

  “此外,清明节还有‘射柳’的*俗。通常的做法是将一个葫芦分成两半,里边放上鸽子或者其他鸟类,然后将葫芦挂在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也有的是挂上一条横幅,将横幅射下来后即纵马向前,努力接住横幅,总之是一种技艺类的游戏。”高巍称。

  踏青

  踏青历来是宁波民间清明*俗之一。踏青,宁波古代叫“探春”、“寻春”等,现在叫“春游”。

  张岱的散文《陶庵梦忆·日月湖》:“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地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一曲。”从中可以了解清代初期宁波人清明踏青之盛况:清明节那天,阳光明丽,宁波城里众多的市民荡舟日月湖,因桥洞太小所以船都不大。宁波府西南城墙下,地坪稍显宽广,桃花烂漫,柳树成荫,鸟语花香,游人*地而坐,举杯痛饮,用明代南曲《西湖》助兴。

  春游是孩子们盼望的日子,1943年3月27日《宁波日报》新闻《效实学生春游杭州》:“效实中学高秋一班全体男女学生五十余名,以时届春天,正是游春佳节,特发起赴杭州旅行,……闻此行除游览西湖景外,并拟研究风俗,凭吊古今,藉资增进知识。”**后,宁波的一些中小学和企业往往在清明节前后组织春游。家长们在孩子们出游前准备好点心、水果、饮料,让孩子们游得快乐,玩得尽兴。

  宁波民谣:“正月坐坐过,二月芥菜大,三月拔茅针,四月拗乌笋”,茅针,指田野山地上茅草的嫩草茎,小儿常生食,因为它的茎韧性特别好,用它来作拉扯“斗草”游戏。每当春末夏初,宁波乡村的孩童们三三五五,聚于庭院场坪,或约会在田畴原野,每人采来一大把、一手绢这种“打官司草”,各自拿出一根,彼此勾搭,花茎交错,使劲牵拉比斗,断者为输,不断者为赢。输的不服气,从旁边草地上再拔一根,接着“打官司”,如此“持久战”,直到周围“打官司草”扯光为止。

  1、不能黄昏扫墓,最好是清晨和上午。

  2、不能给坟墓照相。不利家运,也容易做鬼梦。

  3、不能在坟墓周围的大树下照相。民间有这样容易带鬼回家的说法。

  4、不能在坟墓上大小便,不管该坟墓是否破败。这种行为往往会引来疾病,甚至更不好的事。

  5、不能将坟头的花花草草树枝树苗带回家。

  6、祭祀剩下的香烛不能带回家。

  7、祭祀食品除了肉类,一般到了最后要么就放坟墓前,要么就给孩子吃了,总之不带回家。

  8、扫墓的时候当肃穆严肃,不打闹嬉戏,更不可有侮辱的言辞行为。

  9、不对他人的坟墓进行不友善的点评。

  10、扫墓回家后不能穿着沾满泥巴的鞋回家。进家门前当先清洗鞋底。

  1、清明节的*俗有哪些

  1.1、扫墓祭祖:*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1.2、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

  1.3、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1.4、射柳:射柳是一种练*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2、什么是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3、清明节的农事谚语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清明节的*俗日记 (菁华3篇)(扩展7)

——各地清明节*俗 (菁华5篇)

  1、惠州清明节:敛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吃的特有*俗和饮食。在惠州本地*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被称为“清明?”,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身体强健之说。

  清明前后,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2、肇庆清明节: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庆,按照旧*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祭祖金猪”寓意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除了以上清明*俗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俗分享,例如梅州地区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韶关清明则采撷艾叶做?。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广东清明节的*俗。

  3、广州清明节:行清、吃荞菜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4、潮汕清明节:食薄饼和朴籽?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地区还流传着一个传说,下面小编带你看看。

  清康熙十四年(1675),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裹尸,以此祭祀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朴籽?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的风俗,沿袭至今。

  5、河源清明节:迄今仍吃清明?

  在以客家风俗为主的河源地区,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常常会制作应节食品“清明?”。清明?食而不腻,属药膳一类,是客家地区具有特色的岁时节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区的人们便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头翁)、莘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块蒸熟即成。

  6、肇庆广宁清明节:搏“头彩”

  在广宁,称拜山扫墓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为先人墓地除草*整,把周围的环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广宁人称,“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头彩”,哪怕是共一个太公的后人,谁家&

  抢先修得太公清”,谁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为一年的工作生活开了好头。

  据XX县志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发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而“发糕”则是寓意先人保佑后代发达的意思。清明时节,该县从农村到县城家家户户都会蒸发糕、包粽子。发糕糍是一种叫发糕粉原料配上酵母发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区别肇庆传统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猪肉作为馅料蒸制而成。

  但在传统*俗中,广宁妇女不得上山“修清”,尤其是外嫁女不得回娘家扫墓祭祖。自有重男轻女之嫌外,当地农村人更相信清明拜祭先人是祈求福气,外嫁女回娘家拜清扫墓,会把娘家的福气带走,不吉利。

  7、佛山清明节:插柳纪念忠臣

  在民国前,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开村之人。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俗。这个*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8、梅州清明节: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据XX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9、韶关清明节:采撷艾叶做?

  韶关地区的客家人在每年扫墓时,都首先会将祖坟周围的杂草铲光,土坡进行清理,然后用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进行祭祀,最后鸣放鞭炮,回家就餐。

  许多山区群众便会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俗称“清明?”。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因此这种*俗在客家地区代代相传。

  10、东莞清明节:拜山、吃艾?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小孩子会更乖。

  1、北京清明节*俗

  传统的“寒食节”又称“换火节”,说的是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只能吃凉食了。因此旧时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准备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

  寒食十三绝是什么?有一种说法,“寒食十三绝”具体包括:蹄烧饼、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糖卷馃、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另版“寒食十三绝”:奶油炸糕、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面茶、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

  2、浙江清明节*俗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浙江桐乡民间流传着“清明大如年”的俗语。桐乡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其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俗,清明轧蚕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

  3、广东清明节*俗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按照旧的*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4、重庆清明节*俗

  重庆人在清明这天,也有吃寒食的*俗。过去人们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锅魁加卤菜、凉菜。这种锅魁里面夹的“和菜”,由粉丝、莴笋丝、**(或鸡丝),加上春芽凉拌而成。扫墓一般都在郊外,相当于春游,一大家子人还会带上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

  当时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俗话说,“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是否有“挂青”,成了一个家庭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兴旺发达,是否父慈子孝的标志。

  5、江苏清明节*俗

  常州人清明节一大早,家家户户门框上要插柳条和桃花枝,以鲜艳的红绿祛除隔年的邪祟。而小孩子则是把柳枝编成圆形环圈戴在头上,或把柳枝连叶带皮捋到顶梢,成一柔软可以抖动的“柳球”。也有人家将艳丽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门环上,以示清明临门,*安报春,藉以辟邪,带来福祉。

  除了这些,清明节当天,常州人早饭会吃没有馅的糯米大团子。大团子是春节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节。清明那天,拿出大团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锅用油煎,根据自己的口味放糖或盐。也有人家会放点柳叶在里面,意为添“青”。常州人还有在清明节吃青团子的*俗,做青团子要到田头路边去采一种叫“绿茱头”的野生植物叶子,回来后洗净,揉出绿汁液来,经过滤煮沸后和米粉而做成青团子。

  6、河南清明节*俗

  在河南,清明时节人们最常吃馓子、枣糕、鸡蛋等食物。“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枣糕又叫“子推饼”,河南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清明节的*俗日记 (菁华3篇)(扩展8)

——家乡的*俗清明节作文600字 (菁华3篇)

  我的家乡在格尔木市河西农场,我们这里的风景虽称不上秀丽壮美,但也是四季明朗,各具千秋。

  春天,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微笑着窥探辛勤耕耘的人们;夏天,金灿灿的油菜花,满树的沙枣花,香味弥漫着整个村子,仿佛置身与花的海洋;秋天,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饱满的麦粒、小红灯笼似的枸杞是这里最美丽的风景;冬天的这里到处一片白茫茫的,下雪的时候,银色的冬装更加增添了这里的宁静与和谐。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时候清明节也就到了,沉睡的大地也唤醒了人们心底最深沉的思念。从我记事开始,母亲每年的清明节这天都要带着我,拿着黄色的纸钱,备上好多好吃的给爷爷上坟,说是去看望爷爷,给他老人家送些好吃的,送些钱去。虽然我不太懂这样做爷爷会不会收到,这样的钱管不管用,但我愿意这样做。

  爷爷的坟在山那边,离家有些距离,妈妈舅舅们总是聚在一起开着拖拉机去,坐在车上的我起初满心欢喜,好像赶集一样,看到妈妈的脸上比较凝重,我便再没有了高兴的感觉。颠簸了一会儿,到了爷爷的坟了,妈妈舅舅们便拿出带着的铁锹往爷爷的坟上添土,嘴里还不停的说着一些我听不太懂得话,这时我发现远处山上也有人像我们一样,来上坟祭奠的人家。山上多处飘着的青烟,夹杂着浓浓的柏香味,也让我随着风飘到了爷爷的记忆中,想着爷爷小时候对我的疼爱,爷爷的慈祥、和顺,一种说不上的难过涌了上来,跪在爷爷的坟前,听着妈妈对爷爷的叨念:爸,你在的时候没吃上啥好的,一辈子省吃俭用,现在好了我给你做了好多好吃的,你慢慢吃,还给你捎去了好多钱,别省着缺啥买上,买点高档的烟抽着,那样不伤肺,……此时的妈妈的眼里沁满了泪花。我也好想哭,我也好想念爷爷啊。

  “扫墓”在大人眼里,是个繁琐的事件,也就是普普通通的祭奠先祖。而“扫墓”在我们眼里,则与大人完全不同,几乎所有小孩都认为扫墓是个快乐的假期,爬爬山,捣捣乱,捡树枝……都在我的计划内。所以,我出发的时候,一直开开心心的。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我太太的墓,那里的山有点儿高。我准备好了一根木棍,马上就出发了,走了差不多十来米,向右望,只见一潭碧绿的小池塘,再向前望,只见一股不大的水流倾泻下来,啊,原来是瀑布,不过并不壮观,只是静静流淌。我继续向上走,不知过了多久,一条小溪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一捧,哇,我忍不住惊叹,好久没有见到这么干净的水了。

  我像一个被囚禁了几年的犯人似的,玩起水来,要不是妹妹不停地催促,我才不走呢!走到半山腰,我忽然停下来,心中渐渐浮现出去年来到这的时候,我和母亲走在最前头,母亲突然对我说:“我们吓吓他们,告诉她们老虎来了。”我因为太好奇,她们会吓成什么样,竟答应了,于是,我大声喊:“老虎来了!老虎来了!”

  刚走了几十米的表姐表妹,听到了,只见她们先是一愣,随即一边狂奔,一边大喊着:老虎!忽然表姐反应过来了。我们在那儿哈哈大笑……表姐气得连打了我3下,虽然一点儿不疼,但我心里有点儿后悔,正当我想认错的时候,我想起了她们狼狈而逃的样子,禁不住笑了出来,就这样,表姐生气了。我想着想着,太太墓前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

  我拜了几拜,对太太说了几句话,就走下阶梯找父亲去了,母亲说:“父亲在找杨梅树。”我就随着声音寻了过去,一条小沟,长达1米的石头,我都过去了,可谁知一张巨大的蜘蛛网摆在我面前,我一下子就怕了,一路小跑,回到了石台前。

  本来打算去两座墓的,可后来因为堵车,已5点了,所以提前回来,当然,我把从山上看下来的两根竹子也带回了家。

  春天来了,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节一到,一般都会下濛濛细雨,所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但不管天下不下雨,人们都会上山拜墓的。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一大清早,妈妈、爸爸就把还在睡意浓浓的我从床上拉了起来,二话不说,拉着我就往外跑。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今天是什么日子?干啥这么早就起来,我还没睡够呢?”,妈妈笑着对我说:“你忘啦?今天是清明节呀。”,“什么?今天是清明节!”我欣喜地望着妈妈,妈妈就说:“是呀,还不快走!”,“没问题!”就这样,我们一家人踏上了祭拜亲人的旅程。一路上,我可没少看见祭拜亲人的人们,只见他们有的提着火锅,有的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还有的拿着香气四溢、美味可口的食物。我见了,好奇心油然而生:大包小包的东西是什么呢?那些祭拜亲人的人为什么拿着香气四溢、美味可口的食物呢?,于是我请教“百科全书”---爸爸。爸爸说:“食物是献给死去的亲人的,大包小包的东西是纸做的给不在世的亲人的“金子”、“银子”。过了一会儿,我们上了山,只见好几个亲朋好友早已等候在墓地那儿了。看见我们来了,就说:大家开始吧!。于是,我们分成三组,我和哥哥负责把带来的花种子种到墓旁的土里,妈妈和舅母找来柴禾负责烧火做饭,爸爸、舅舅、叔叔负责清理墓地。小组分好了以后,爸爸一声令下“各就各位”,于是大家就开始干活了。我和哥哥先用小铁揪铲了好几个洞,把花种子一一撒入洞内;妈妈和舅母把找来的柴禾点燃,又将火锅放在上面,倒入适量的水,待水开后将食物放入锅内。一会儿,一顿美餐就出来了,爸爸、舅舅、叔叔也把活干完了,于是大家把一些食物打出来,用纸盒装着,放在亲人墓前,然后磕了头跪拜。

  磕完头后,大家又回忆起去世亲人在世时候的事,想着想着,不由得泪流满面。这时,一股香味飘来----该吃中午饭了,于是大家吃起美味的食物,可脸上却没有笑容。吃完饭,我们就下山了。


清明节的*俗日记 (菁华3篇)(扩展9)

——描写清明节的*俗 (菁华3篇)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俗。虽然各地*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xx年5月20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介子推像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的*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按长期形成的风俗*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去鬼,而称之为"鬼怖木"。

  这只是清明节*俗的一部分,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索更多关于清明节*俗的资料!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俗。虽然各地*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xx年5月20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介子推像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的*俗日记 (菁华3篇)(扩展10)

——清明节*俗的英语作文 (菁华3篇)

  Ching Ming Festival, the custom is to enrich interesting, in addi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ban fire, grave, as well as hikers, swinging, Cuju, playing polo, Liu inserted a series of custom sports. According to legend, this is because the Ching Ming Festival to Cold Food Observance ban fir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Cold Food Observance buffet beverages, so we come to participate in some sports, in order to exercise. Therefore, this festival in both Jisaoxinfen Health Do not die from the acid tears of sorrow, another outing laughter of play, is a distinctive holiday

  Swing This was the custom of the ancient Ching Ming Festival. Swing, which means grabbing Leather Strap and migration. Its history is very ancient, the earliest known future generations, the latter in order to avoid the taboo, replaced by swing. The ancient swing multi-purpose tree Lindera sticks to frame, then bolt on the ribbons made of. Later,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the pedal for the use of two Shengsuo Jia swing. Swing can not only play better health, but also can develop courage, so far as the people, especially loved by children

  Tzu-Chu Ju is a ball, the ball is made of leather with the leather ball plugged in with the hair. Cuju, is to use enough to play. This is the ancient Ching Ming Festival, when people love a game. Legend has it that the Yellow Emperor invented, the original purpose was to train warriors

  Outing also known as spring tour. In ancient times called the Tan-chun, look for spring and so on. On Tomb Sweeping Day, spring, nature, scene of thriving vitality everywhere, it is an excellent picnic time. China's civil society long maintained the clear hikers habits

  Planting before Tomb Sweeping Festival, Chun-yang Zhao Lin, Chun-yu Fei Sa, planting seedlings with high survival rate, grow fast. Therefore, since ancient times, our country there is clear and bright tree-planting habits. It was Ching Ming Festival, also known as "Arbor Day." Custom has been circulating since planting. In 1979, the Standing Commi* that each year's Arbor Day March 12 for China. This is to mobiliz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active in greening the motherland of great significance

  Kite-flying is also the Tomb Sweeping Festival is one of the favorite activities. Every Tomb Sweeping Festival, people not only put during the day, night is also put. Night in the kite or the wind under a steady pull strings of colored lines hung a small lantern, like a flashing star, known as the "Magic Lamp." In the past, some people have put the blue sky kite after they cut the go-between, brushing breeze sent them away, they said that this will Chubing misfortunes, to bring good luck for himself

  Ching Ming Festival, the custom is to enrich interesting, in addi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ban fire, grave, as well as hikers, swinging, Cuju, playing polo, Liu ed a series of custom sports. According to legend, this is because the Ching Ming Festival to Cold Food Observance ban fir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Cold Food Observance buffet beverages, so we come to participate in some sports, in order to exercise.

  Therefore, this festival in both Jisaoxinfen Health Do not die from the acid tears of sorrow, another outing laughter of play, is a distinctive holiday.

  Tomb sweeping is the most popular custom of the Qingming Festival. For tomb sweeping, people need to bring some corresponding sacrifices to go up the mountain to the cemetery of their ancestors.

  On Tomb Sweeping Day, many people will hold flowers to worship our ancestors. On this day, there were many people in the cemetery. Everyone was dressed solemnly, and the expression on his face was also with a touch of sadness. Qingming Festival is originally a day that is easy to arouse people's yearning at the bottom of their hearts. In most cases, the Tomb Sweeping Day is mostly rainy, and the whole earth has a sense of moistening.

  The cypress trees planted in the cemetery have gathered a lot of rain. Cypress trees stand upright in the cemetery one by one. In front of the side-by-side graves, many cemeteries have been placed with flowers. These flowers are not only a kind of respect for our ancestors, but also a kind of missing.

  In the custom of Qingming Festival, tomb sweeping seems to be a must. After sweeping the tomb on the Qingming Festival, there are many other customs, such as outing, flying kites, ing willows and so on. After the Tomb Sweeping Day, my family will go for an outing in the countryside. Will go into nature and taste the hope of spring.

  The Qingming outing can also ease the reluctance and yearning of some future generations for their ancestors. Looking at this thriving world and the new life in nature, you know that tomorrow is beautiful and with new hope.

  In this year's Tomb Sweeping Day, my family took me to fly a kite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last day of Qingming Festival, there was a little shadow of sunshine in the sky, and the spring breeze kept blowing. This day was a good day for flying kites. So when my parents took me to the square, the colorful kites in the sky were flying, which was very beautiful.

  That day, I took a kite with my parents, and then compared it in the square to see whose kite took the lead and whose kite flew well. We ran together in the square and attracted many people to watch.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