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诗词鉴赏 (菁华5篇)

首页 / 诗词 / | 2022-10-03 00:00:00 诗词鉴赏

《绝句》诗词鉴赏1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夏日绝句》: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绝句》诗词鉴赏2

  原文

  乙巳游日本绝句①

  万顷云涛立海滩,天风浩荡白鸥闲②。

  舟人哪识伤心地,为指前程是马关③。

  注释

  ①乙巳:1905年。

  ②天风:大风,海风。

  ③马关:在日本本洲岛西南端。

  赏析

  前两句写景。茫茫大海浩瀚无边,大海上空白云漫卷,远望似与大海相连。浩荡强劲的海风掀起万顷波涛,涌向日本本洲岛西南的海滩。一个“立”字,显出了白浪如山的气势。在这水天一色,苍茫空阔的云海之间,只有羽毛洁白的海鸥最为悠闲了。它不顾浪涌云飞,舒展着双翼在海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一幅多么壮阔安谧的海边风景!看到这一派和*安宁的景象,谁能想象到十年前人类社会两个国家间在此地演出的一场弱肉强食的丑剧呢?“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这两句诗描绘壮美景物,正是为了反衬下文的“伤心事”。

  末两句诗,即事缘情,抒发了诗人对倍受欺凌的祖国无限伤痛的情怀。诗人正凝神观赏海景时,同行的船夫为他指着前方说,再往前行一程就到马关了。船夫看来并不知道马关这地方在历史上有何令人伤心的含义。可是,诗人岂能不知道哩!“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袁枚《随园诗话》)“舟人哪识伤心地”的言外之意,正见出诗人对此地的刻骨铭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以全权大臣的身份赴日本马关议和,日方首先提出已拟好的苛刻条件,态度强横,只许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一日本刺客还弹伤李的面部,李鸿章却逆来顺受,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条约给*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此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的狂潮。如今途经此地,诗人怎能不感到椎心之痛哩!顺便指出,1899年康有为自美洲东归途径日本赴香港时,也曾写过一首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是马关。”委婉抒写了对李鸿章卖国的深痛之情。两首诗构思可谓偶合,但比较而言,吴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更显得“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因而更显出深沉蕴藉的力量。

  作者简介

  吴保初(1869一1913),字彦复,又字君遂,号瘿公、婴公、北山,人称北山先生,安徽庐江人。1855年(清咸丰五年)率乡团练参与镇压太*军。1861年(咸丰十一年)以率部下500人组成庆字营。1862年(同治元年)随李鸿章到上海镇压太*军。后回安徽募兵,并与太*军作战于庐江。1875年(光绪元年)授直隶正定镇总兵,后晋浙江提督。1882年奉命率部到朝鲜汉城*定兵变,助朝建军,救灾恤民。1884年回国病故,谥武壮。

《绝句》诗词鉴赏3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翻译:

  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诗意: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讲诉为人要有气节,前两句虽说字面为生死两种境地的描写,实则说无论何时都应有骨气与担当。而后两句引经据典,从楚汉之争,项羽落败却至死不屈,虽仍有一线生机却依然就义自刎乌江,皆因无颜面对江东的父老与战死的将士。笔者的言词流露出敬佩之情。

  赏析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绝句》诗词鉴赏4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意思:

  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夏日绝句的赏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

  夏日绝句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夏日绝句》,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绝句》诗词鉴赏5

  古诗原文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译文翻译

  两年来,您托身借居在这福建山中的庙里,如今忽然转念,要离开这儿,前往浙江。

  明月不知您已经离去,深夜还是悄悄地照进您书房的小窗。

  注释解释

  巨山:诗人的朋友张嵲,襄阳人。

  寄迹:寄托踪迹,即暂时居住。

  翻然:高飞远飏。此指旅行、迁移。

  创作背景

  张嵲于绍兴八年(1138年)任福建路转运判官,九年召赴临安(今浙江杭州),除司勋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刘子翚便创作此诗送别好友。

  诗文赏析

  作者面对对朋友的离去,流露出浓重的悲伤。前两句直写,说张巨山在福建住了两年,如今要离开福建,前往浙江。“二年寄迹闽山寺”,表面全写张巨山,实际上带出自己与张巨山在这两年中过往密切,引出对分别的依依不舍。次句写张巨山离开,用了“一笑翻然”四字,看上去很洒脱,其实是故作达语。张巨山离开福建去浙江,既非回乡,又不是仕宦升迁,此次离别,肯定愁多欢少,因此诗人写他洒脱,正带有不得已处,加强自己对离别的不快。

  三、四句转换角度,以虚拟笔法,想像张巨山走后,人去楼空的情景,寄托自己对他的深情与怀念。书房依旧,但是人走了,如果是直写,便索然无味。历来诗人都喜欢通过明月来寄寓自己的情思,如李白“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都是如此。刘子翚这首诗也借明月来说,强调明月仍然照进书窗,增加冷漠的气氛,同时通过无情的明月表现多情的举止,衬出人的多情,等于说自己日后见到空空的书房,将更加为眼前的别离而惆怅。这样一转折,加深了诗的底蕴,把情感也表现得更为丰富。

  自然界的风物,谁都知道是无情的,但由于诗人的观感心情不同,便有意对它们进行人格化,刘子翚这首诗就是如此,把明月拟人化,说它不知人已去,仍然多情地照着读书窗。这样的构思,在古代被普遍运用。著名的如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桃花依旧,表现人事变化所产生的伤感。又如岑参《山房春事》云:“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把庭树拟人化,说它没体察到人已离去。其他如张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都是如此,刘子翚这首诗,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的表现手法。


《绝句》诗词鉴赏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绝句》诗词鉴赏 (菁华5篇)(扩展1)

——《绝句》诗词鉴赏 (菁华5篇)

《绝句》诗词鉴赏1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夏日绝句》: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绝句》诗词鉴赏2

  原文

  乙巳游日本绝句①

  万顷云涛立海滩,天风浩荡白鸥闲②。

  舟人哪识伤心地,为指前程是马关③。

  注释

  ①乙巳:1905年。

  ②天风:大风,海风。

  ③马关:在日本本洲岛西南端。

  赏析

  前两句写景。茫茫大海浩瀚无边,大海上空白云漫卷,远望似与大海相连。浩荡强劲的海风掀起万顷波涛,涌向日本本洲岛西南的海滩。一个“立”字,显出了白浪如山的气势。在这水天一色,苍茫空阔的云海之间,只有羽毛洁白的海鸥最为悠闲了。它不顾浪涌云飞,舒展着双翼在海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一幅多么壮阔安谧的海边风景!看到这一派和*安宁的景象,谁能想象到十年前人类社会两个国家间在此地演出的一场弱肉强食的丑剧呢?“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这两句诗描绘壮美景物,正是为了反衬下文的“伤心事”。

  末两句诗,即事缘情,抒发了诗人对倍受欺凌的祖国无限伤痛的情怀。诗人正凝神观赏海景时,同行的船夫为他指着前方说,再往前行一程就到马关了。船夫看来并不知道马关这地方在历史上有何令人伤心的含义。可是,诗人岂能不知道哩!“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袁枚《随园诗话》)“舟人哪识伤心地”的言外之意,正见出诗人对此地的刻骨铭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以全权大臣的身份赴日本马关议和,日方首先提出已拟好的苛刻条件,态度强横,只许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一日本刺客还弹伤李的面部,李鸿章却逆来顺受,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条约给*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此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的狂潮。如今途经此地,诗人怎能不感到椎心之痛哩!顺便指出,1899年康有为自美洲东归途径日本赴香港时,也曾写过一首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是马关。”委婉抒写了对李鸿章卖国的深痛之情。两首诗构思可谓偶合,但比较而言,吴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更显得“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因而更显出深沉蕴藉的力量。

  作者简介

  吴保初(1869一1913),字彦复,又字君遂,号瘿公、婴公、北山,人称北山先生,安徽庐江人。1855年(清咸丰五年)率乡团练参与镇压太*军。1861年(咸丰十一年)以率部下500人组成庆字营。1862年(同治元年)随李鸿章到上海镇压太*军。后回安徽募兵,并与太*军作战于庐江。1875年(光绪元年)授直隶正定镇总兵,后晋浙江提督。1882年奉命率部到朝鲜汉城*定兵变,助朝建军,救灾恤民。1884年回国病故,谥武壮。

《绝句》诗词鉴赏3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翻译:

  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诗意: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讲诉为人要有气节,前两句虽说字面为生死两种境地的描写,实则说无论何时都应有骨气与担当。而后两句引经据典,从楚汉之争,项羽落败却至死不屈,虽仍有一线生机却依然就义自刎乌江,皆因无颜面对江东的父老与战死的将士。笔者的言词流露出敬佩之情。

  赏析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绝句》诗词鉴赏4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意思:

  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夏日绝句的赏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

  夏日绝句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夏日绝句》,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绝句》诗词鉴赏5

  古诗原文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译文翻译

  两年来,您托身借居在这福建山中的庙里,如今忽然转念,要离开这儿,前往浙江。

  明月不知您已经离去,深夜还是悄悄地照进您书房的小窗。

  注释解释

  巨山:诗人的朋友张嵲,襄阳人。

  寄迹:寄托踪迹,即暂时居住。

  翻然:高飞远飏。此指旅行、迁移。

  创作背景

  张嵲于绍兴八年(1138年)任福建路转运判官,九年召赴临安(今浙江杭州),除司勋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刘子翚便创作此诗送别好友。

  诗文赏析

  作者面对对朋友的离去,流露出浓重的悲伤。前两句直写,说张巨山在福建住了两年,如今要离开福建,前往浙江。“二年寄迹闽山寺”,表面全写张巨山,实际上带出自己与张巨山在这两年中过往密切,引出对分别的依依不舍。次句写张巨山离开,用了“一笑翻然”四字,看上去很洒脱,其实是故作达语。张巨山离开福建去浙江,既非回乡,又不是仕宦升迁,此次离别,肯定愁多欢少,因此诗人写他洒脱,正带有不得已处,加强自己对离别的不快。

  三、四句转换角度,以虚拟笔法,想像张巨山走后,人去楼空的情景,寄托自己对他的深情与怀念。书房依旧,但是人走了,如果是直写,便索然无味。历来诗人都喜欢通过明月来寄寓自己的情思,如李白“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都是如此。刘子翚这首诗也借明月来说,强调明月仍然照进书窗,增加冷漠的气氛,同时通过无情的明月表现多情的举止,衬出人的多情,等于说自己日后见到空空的书房,将更加为眼前的别离而惆怅。这样一转折,加深了诗的底蕴,把情感也表现得更为丰富。

  自然界的风物,谁都知道是无情的,但由于诗人的观感心情不同,便有意对它们进行人格化,刘子翚这首诗就是如此,把明月拟人化,说它不知人已去,仍然多情地照着读书窗。这样的构思,在古代被普遍运用。著名的如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桃花依旧,表现人事变化所产生的伤感。又如岑参《山房春事》云:“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把庭树拟人化,说它没体察到人已离去。其他如张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都是如此,刘子翚这首诗,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的表现手法。


《绝句》诗词鉴赏 (菁华5篇)(扩展2)

——《永遇乐》诗词鉴赏3篇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评解】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

  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

  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

  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淡中见工致。

  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按:嘉泰四年(1204)正月,稼轩在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稼轩于三月到任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北固山下临长江,回岭绝壁,形势险固。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此词起笔颇似东坡《大江东去》。然坡词慷慨其外,超旷其内,犹诗人之词;辛词则临战请缨,全然沉郁悲壮,确乎英雄之词。词虽通篇用事,然不惟本地风光人物,用来贴切,且善将故实融于生动的描叙之中,更手法多变:或从无觅处立意,或从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或自况,故读来浑不觉枯涩乏味。

  ②“千古”三句:谓千古江山依旧,但英雄如孙仲谋辈已无处寻觅。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

  ③“舞榭”三句:谓昔日种种歌舞豪华和英雄业绩,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洗一尽。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榭(xiè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④“斜阳”三句:人谓斜阳照处,这*凡而荒凉之地,当年刘裕曾经住过。寻常巷陌:普通的'小街小巷。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刘裕即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

  ⑤“想当年”三句:言刘裕当年两度挥戈,北伐南燕、后秦时,有气吞万里之势。

  ⑥“元嘉”三句:言刘义隆草率北伐,意侥幸一战成功,结果大败而回。按:稼轩一生既积极主战,更强调积极备战。这里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胄。但韩未纳辛言,仓促出兵,导致开禧二年(1206)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1207)的宋金和议。元嘉:宋文帝刘义隆(武帝刘裕之子)的年号。时北方已由拓拔氏统一,建立北魏王朝。元嘉二十七年(450),文帝命王玄谟北伐。由于准备不足,又冒险贪功,败归。草草:草率从事。封狼居胥:汉将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封山而还。封:筑台祭天。按:此即指宋文帝北伐事。《宋书·王玄谟传》载文帝谓殷景仁语:“闻玄谟陈说(指陈说北伐之策),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赢得:只落得。仓皇北顾:宋文帝北伐失败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见《南史·宋文帝纪》)。再者,据《宋书·索虏传》,早在元嘉八年(431),宋文帝因滑台失守,就写过“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⑦四十三年: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1205)京口任上,正是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自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以来,扬州一带烽火不断。路:宋时行政区域以“路”划分,扬州属淮南东路,并是这一路的首府。

  ⑧“可堪”三句:四十三年来的往事不堪回首,今天对岸佛狸祠下,竟然响起一片祭祀的鼓声。意谓人们苟安太*,抗金意志衰退。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字佛狸。元嘉二十七年,他追击宋军至长江北岸瓜步山(今江苏*县东南),并建行宫,后即于此建佛狸祠。神鸦社鼓:祭神时鼓声震天,乌鸦闻声而来争食祭品。

  ⑨“凭谁问”三句:以廉颇自况,谓老去雄心犹在,却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赵国名将,晚年遭人谗害而出奔魏国。后赵王欲起用廉颇,先遣使者询其健壮与否。廉颇当面一饭斗米肉十斤,并披甲上马,以示尚能作战。但使臣受贿而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大便三次)矣。”赵王遂罢。

  永遇乐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绝句》诗词鉴赏 (菁华5篇)(扩展3)

——《浣溪沙》诗词鉴赏 (菁华5篇)

  红日已高三丈透②,金炉次第添香兽③。红锦地衣随步皱④。

  佳人舞点金钗溜⑤,酒恶时拈花蕊嗅⑥。别殿遥闻箫鼓奏⑦。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红日:《话总龟》、《西清诗话》、《类说》、《诗人玉屑》等本中均作帘日。三丈透:指太阳升起已有三丈多高,这里指太阳升起的高度,是虚数,不是实数。透,透过。

  ③金炉:《诗话总龟》中作佳人。金炉,铜制的香炉。次第:依次。唐刘禹锡《秋江晚泊》诗中有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之句。香兽:以炭屑为末,匀和香料制成各种兽形的燃料。始用于晋代羊祜,《晋书·羊祜传》有记载。

  ④红锦地衣随步皱:红锦地衣,红色锦缎制成的地毯。地衣,古时铺在地上的纺织品,即地毯。随步皱,指金锦织成的地衣随人的舞步的移动而打皱,此用以形容舞女舞蹈时红锦地毯随着舞女旋转打皱的情形。皱,明刻本《类说》卷三十四误作雏。

  ⑤佳人:美女,这里指善于起舞的宫女。汉司马相如《长门赋》中有句: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足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舞点:萧本二主词作舞急;吕本二主词作舞黠;《诗话总龟》、《西清诗话》、诗人玉屑》中均作舞彻。舞点,按照音乐的节拍舞完了一支曲调。点,音乐的节拍。金钗溜:头上的金钗滑落了。金钗,又称金雀钗,古代妇女头饰的一种。溜,滑落。

  ⑥酒恶(ě)时拈(niān)花蕊(ruǐ)嗅:酒恶,《诗话总龟》中作酒渥。亦称中酒,指喝酒至微醉。这是当时方言。宋赵令《侯鲭录》卷八中云:金陵人谓‘中酒’曰‘酒恶’,则知李后主诗云‘酒恶时拈花蕊嗅’,用乡人语也。拈(niān),侯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中均作沾。《扪虱新语》中作将。时拈,常常拈取。花蕊,这里代指花朵。嗅,闻。

  ⑦别殿:古代帝王所居正殿以外的宫殿。唐王勃《春思赋》中有句:洛阳宫城纷合沓,离房别殿花周匝。遥闻:《西清诗话》、《类说》、《扪虱新话》中引《古今诗话》、《诗话总龟》、《诗人玉屑》作微闻。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南朝梁江淹《别赋》中有句: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箫,一种竹制管乐器。古代的箫用许多竹管排在一起做成,有底;现代的箫一般只用一根竹管制成,不封底,直吹。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前期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李煜前期的奢华绮丽的享乐生活。此词见于蔡绦《西清诗话》,《古今诗话》等本以为是李氏宫中诗。

  词的上片,是帝王奢华生活和耽于享乐的真实写照。这里有时间、有环境、也有事件,更加使读者看到作者做为统治者追求和安于奢华享乐的态度和精神世界。通宵达旦的歌舞,奢丽浮华的器具,放浪不拘的宫廷生活,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的和谐自然。这也就自然地引入下片。下片的首句承上片而来,写作者眼中佳人的舞姿,发散钗落,可以同上片首句对应看到,歌舞一直未休,可能是夜以继日的。酒恶一句,作者写自己已经酒醉不支,但却仍旧以花解酒,力图继续饮宴。最后一句跳开的场面描写,从侧面反映这里的活动是如何的喧闹。从内容上看,词中反映的生活是空虚腐朽的,不仅在生活起居上一味地追求奢华,而且毫不顾及政事百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享乐安逸当中。同时,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在词中的种种作态对其本人来说,他始终是抱着一种自得的、欣赏的态度的,他的自我陶醉的心情甚至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得到说明他大概乐于或希望别人知道他的这种生活,所以要使别殿遥闻箫鼓奏。从艺术上看,这首词的结构严谨,技巧娴熟,语言华丽,喻象生动。上下两片承接自然紧密,浑然一体,场面描写细腻到位,情态表现活灵活现,如酒恶时拈花蕊嗅一句,贴*生活,使一个醉酒享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红日已高三丈透句,更是被称为绝唱。

  这首描写帝王享乐的词,艺术上的精美与内容上的腐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同作者后期的词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读者也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对这种耽于奢华生活乐而不疲,恐怕李煜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历史的警醒也许正在于此。

  古诗原文

  月底栖鸦当叶看。推窗跕跕堕枝间。霜高风定独凭栏。

  觅句心肝终复在,掩书涕泪苦无端。可怜衣带为谁宽。

  译文翻译

  在昏暗的月光中,那光秃秃树杈上的乌鸦就像是树叶一般。打开窗子,落叶还在不停的飘零。晚霜寒冷中独自上楼依栏远望。

  想作诗吧,苦寻诗句。合上书双泪涕纵,心中没有缘故的烦闷。自己日渐消瘦,这又是为了什么?

  注释解释

  ①鸦:有些版本作“雅”字。

  ②跕跕(dié):下堕貌。《后汉书·马援传》:“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

  ③风定:风停止。

  ④觅句心肝:苦寻诗句。

  ⑤无端:无缘无故。

  ⑥可怜衣带为谁宽:引柳永《凤栖梧》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王国维于1905年在固原所作。当时王国维远离家人,独自一人在外地任教,借此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

  诗文赏析

  从词开端的“月底梄鸦”四个字来看,王国维所写者为眼前实有的一种寻常之景物。可是当王国维一加上“当叶看”三个字的述语以后,却使得这一句原属于“写境”的词句,立即染上了一种*于“造境”的象喻色彩。其所以然者,盖因既说是“当叶看”,便可证明其窗前之树必已经是枯凋无叶的树。而所谓“栖鸦”,则是在凄冷之月色下的“老树错鸦”,其所呈现的本应是一幅萧瑟荒寒的景象。可是王国维却偏偏要把这原属于茺寒的“栖鸦”的景色作为绿意欣然的景色来“当叶看”。只此一句,实在就已经表现了王国维的绝望悲情之中想求得慰藉的一种挣扎和努力。王国维所用“跕跕”原出于《后汉书》之《马援传》,本来是写马援出征交趾之时,当地的气候恶劣。这一典实在用得极好,此“跕跕堕”三字,遂亦隐然有了一种隐喻环境之恶劣的暗示。接着诗人写下了第三句“霜高风定独凭阑”。“霜”而曰“高”,自可使人兴起一种天地皆在严霜笼罩之中的寒意弥天之感到至于“风”而曰“定”,则或者会有人以为不如说“风劲”之更为有力,但以为“定”字所予人的感受与联想实在极好。盖以如用“劲”字,只不过使人感到风力依然强劲,其摧伤仍未停止而已。而“定”字所予人的感受,则是在一切摧伤都已经完成之后的丝毫无挽回之余地的绝望的定命。正如李商隐在其《暮秋独游曲江》一诗中所写的“荷叶枯时秋恨成”之“恨成”。

  以上前半阕的三句本是写景象为主,然而王国维却写景之中传达了这么丰富的感受和意蕴,遂使得原属于“写境”的形象同时也产生了“造境”的托喻的效果。

  “觅句心肝终复在”一句,这句从表面看来也是写作词之用心良苦,与“为制新词”一句的意思似颇为相*日但却因其用字与句法的安排,而蕴含了给读者更多感发的潜力。首先“觅”字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一种探索追寻的努力则是“心肝”二字又给人一种极强烈的感受。再说其下面的“掩书涕泪苦无端”一句。后句所谓“无端”者便有迹可寻,因而其悲感遂亦有了一种原因为与限度,所以其感人之力遂亦如此。至于“苦”字加强了“无端”之感,是欲求其端而苦不能得之意,如此遂使其涕泪之感。最后一句引用柳永名句,强加于上,略显俗套,但意思更进一层。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代: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译文

  是谁独自在西风中感慨悲凉,不忍见萧萧黄叶而闭上轩窗。独立屋中任夕阳斜照,沉浸在往事回忆中。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曾经美好快乐的记忆,当时只觉得最寻常不过,而今却物是人非。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注释

  谁:此处指亡妻。

  萧萧:风吹叶落发出的声音。

  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被酒:中酒、酒醉。

  春睡:醉困沉睡,脸上如春色。

  赌书:此处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此句以此典为喻说明往日与亡妻有着像李清照一样的美满的夫妻生活。

  消得:消受,享受。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妻子卢氏多才多艺,可惜的是“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所做。词中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的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复之日。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赏析

  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妻子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已经与妻子阴阳阻隔,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生情。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次句*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静。“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凄凉的景物衬托着作者凄凉的回忆,长久地锲入读者的脑海,并为之深深感动。

  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十分美满和幸福。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

  纳兰性德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绝句》诗词鉴赏 (菁华5篇)(扩展4)

——《浣溪沙》诗词鉴赏 (菁华5篇)

  红日已高三丈透②,金炉次第添香兽③。红锦地衣随步皱④。

  佳人舞点金钗溜⑤,酒恶时拈花蕊嗅⑥。别殿遥闻箫鼓奏⑦。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红日:《话总龟》、《西清诗话》、《类说》、《诗人玉屑》等本中均作帘日。三丈透:指太阳升起已有三丈多高,这里指太阳升起的高度,是虚数,不是实数。透,透过。

  ③金炉:《诗话总龟》中作佳人。金炉,铜制的香炉。次第:依次。唐刘禹锡《秋江晚泊》诗中有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之句。香兽:以炭屑为末,匀和香料制成各种兽形的燃料。始用于晋代羊祜,《晋书·羊祜传》有记载。

  ④红锦地衣随步皱:红锦地衣,红色锦缎制成的地毯。地衣,古时铺在地上的纺织品,即地毯。随步皱,指金锦织成的地衣随人的舞步的移动而打皱,此用以形容舞女舞蹈时红锦地毯随着舞女旋转打皱的情形。皱,明刻本《类说》卷三十四误作雏。

  ⑤佳人:美女,这里指善于起舞的宫女。汉司马相如《长门赋》中有句: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足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舞点:萧本二主词作舞急;吕本二主词作舞黠;《诗话总龟》、《西清诗话》、诗人玉屑》中均作舞彻。舞点,按照音乐的节拍舞完了一支曲调。点,音乐的节拍。金钗溜:头上的金钗滑落了。金钗,又称金雀钗,古代妇女头饰的一种。溜,滑落。

  ⑥酒恶(ě)时拈(niān)花蕊(ruǐ)嗅:酒恶,《诗话总龟》中作酒渥。亦称中酒,指喝酒至微醉。这是当时方言。宋赵令《侯鲭录》卷八中云:金陵人谓‘中酒’曰‘酒恶’,则知李后主诗云‘酒恶时拈花蕊嗅’,用乡人语也。拈(niān),侯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中均作沾。《扪虱新语》中作将。时拈,常常拈取。花蕊,这里代指花朵。嗅,闻。

  ⑦别殿:古代帝王所居正殿以外的宫殿。唐王勃《春思赋》中有句:洛阳宫城纷合沓,离房别殿花周匝。遥闻:《西清诗话》、《类说》、《扪虱新话》中引《古今诗话》、《诗话总龟》、《诗人玉屑》作微闻。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南朝梁江淹《别赋》中有句: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箫,一种竹制管乐器。古代的箫用许多竹管排在一起做成,有底;现代的箫一般只用一根竹管制成,不封底,直吹。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前期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李煜前期的奢华绮丽的享乐生活。此词见于蔡绦《西清诗话》,《古今诗话》等本以为是李氏宫中诗。

  词的上片,是帝王奢华生活和耽于享乐的真实写照。这里有时间、有环境、也有事件,更加使读者看到作者做为统治者追求和安于奢华享乐的态度和精神世界。通宵达旦的歌舞,奢丽浮华的器具,放浪不拘的宫廷生活,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的和谐自然。这也就自然地引入下片。下片的首句承上片而来,写作者眼中佳人的舞姿,发散钗落,可以同上片首句对应看到,歌舞一直未休,可能是夜以继日的。酒恶一句,作者写自己已经酒醉不支,但却仍旧以花解酒,力图继续饮宴。最后一句跳开的场面描写,从侧面反映这里的活动是如何的喧闹。从内容上看,词中反映的生活是空虚腐朽的,不仅在生活起居上一味地追求奢华,而且毫不顾及政事百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享乐安逸当中。同时,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在词中的种种作态对其本人来说,他始终是抱着一种自得的、欣赏的态度的,他的自我陶醉的心情甚至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得到说明他大概乐于或希望别人知道他的这种生活,所以要使别殿遥闻箫鼓奏。从艺术上看,这首词的结构严谨,技巧娴熟,语言华丽,喻象生动。上下两片承接自然紧密,浑然一体,场面描写细腻到位,情态表现活灵活现,如酒恶时拈花蕊嗅一句,贴*生活,使一个醉酒享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红日已高三丈透句,更是被称为绝唱。

  这首描写帝王享乐的词,艺术上的精美与内容上的腐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同作者后期的词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读者也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对这种耽于奢华生活乐而不疲,恐怕李煜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历史的警醒也许正在于此。

  古诗原文

  月底栖鸦当叶看。推窗跕跕堕枝间。霜高风定独凭栏。

  觅句心肝终复在,掩书涕泪苦无端。可怜衣带为谁宽。

  译文翻译

  在昏暗的月光中,那光秃秃树杈上的乌鸦就像是树叶一般。打开窗子,落叶还在不停的飘零。晚霜寒冷中独自上楼依栏远望。

  想作诗吧,苦寻诗句。合上书双泪涕纵,心中没有缘故的烦闷。自己日渐消瘦,这又是为了什么?

  注释解释

  ①鸦:有些版本作“雅”字。

  ②跕跕(dié):下堕貌。《后汉书·马援传》:“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

  ③风定:风停止。

  ④觅句心肝:苦寻诗句。

  ⑤无端:无缘无故。

  ⑥可怜衣带为谁宽:引柳永《凤栖梧》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王国维于1905年在固原所作。当时王国维远离家人,独自一人在外地任教,借此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

  诗文赏析

  从词开端的“月底梄鸦”四个字来看,王国维所写者为眼前实有的一种寻常之景物。可是当王国维一加上“当叶看”三个字的述语以后,却使得这一句原属于“写境”的词句,立即染上了一种*于“造境”的象喻色彩。其所以然者,盖因既说是“当叶看”,便可证明其窗前之树必已经是枯凋无叶的树。而所谓“栖鸦”,则是在凄冷之月色下的“老树错鸦”,其所呈现的本应是一幅萧瑟荒寒的景象。可是王国维却偏偏要把这原属于茺寒的“栖鸦”的景色作为绿意欣然的景色来“当叶看”。只此一句,实在就已经表现了王国维的绝望悲情之中想求得慰藉的一种挣扎和努力。王国维所用“跕跕”原出于《后汉书》之《马援传》,本来是写马援出征交趾之时,当地的气候恶劣。这一典实在用得极好,此“跕跕堕”三字,遂亦隐然有了一种隐喻环境之恶劣的暗示。接着诗人写下了第三句“霜高风定独凭阑”。“霜”而曰“高”,自可使人兴起一种天地皆在严霜笼罩之中的寒意弥天之感到至于“风”而曰“定”,则或者会有人以为不如说“风劲”之更为有力,但以为“定”字所予人的感受与联想实在极好。盖以如用“劲”字,只不过使人感到风力依然强劲,其摧伤仍未停止而已。而“定”字所予人的感受,则是在一切摧伤都已经完成之后的丝毫无挽回之余地的绝望的定命。正如李商隐在其《暮秋独游曲江》一诗中所写的“荷叶枯时秋恨成”之“恨成”。

  以上前半阕的三句本是写景象为主,然而王国维却写景之中传达了这么丰富的感受和意蕴,遂使得原属于“写境”的形象同时也产生了“造境”的托喻的效果。

  “觅句心肝终复在”一句,这句从表面看来也是写作词之用心良苦,与“为制新词”一句的意思似颇为相*日但却因其用字与句法的安排,而蕴含了给读者更多感发的潜力。首先“觅”字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一种探索追寻的努力则是“心肝”二字又给人一种极强烈的感受。再说其下面的“掩书涕泪苦无端”一句。后句所谓“无端”者便有迹可寻,因而其悲感遂亦有了一种原因为与限度,所以其感人之力遂亦如此。至于“苦”字加强了“无端”之感,是欲求其端而苦不能得之意,如此遂使其涕泪之感。最后一句引用柳永名句,强加于上,略显俗套,但意思更进一层。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代: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译文

  是谁独自在西风中感慨悲凉,不忍见萧萧黄叶而闭上轩窗。独立屋中任夕阳斜照,沉浸在往事回忆中。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曾经美好快乐的记忆,当时只觉得最寻常不过,而今却物是人非。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注释

  谁:此处指亡妻。

  萧萧:风吹叶落发出的声音。

  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被酒:中酒、酒醉。

  春睡:醉困沉睡,脸上如春色。

  赌书:此处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此句以此典为喻说明往日与亡妻有着像李清照一样的美满的夫妻生活。

  消得:消受,享受。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妻子卢氏多才多艺,可惜的是“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所做。词中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的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复之日。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赏析

  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妻子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已经与妻子阴阳阻隔,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生情。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次句*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静。“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凄凉的景物衬托着作者凄凉的回忆,长久地锲入读者的脑海,并为之深深感动。

  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十分美满和幸福。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

  纳兰性德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 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绝句》诗词鉴赏 (菁华5篇)(扩展5)

——《鹧鸪天》诗词鉴赏 (菁华5篇)

  古诗原文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译文翻译

  被贬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记节气时序的变迁,忽然惊喜地发现艳丽的春光全都凝结到小桃枝上。我虽然而今被贬到天涯海角这凄凉之地,但还记得当年繁华盛世时的京城风光。

  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五色祥云楼顶飞扬。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衫。

  注释解释

  建康:即今南京市。

  上元:指元宵节。

  那:也写作“哪”。

  岁序:岁时的顺序,岁月。

  小桃:初春开花的一种桃树。

  悲凉地:指建康(今南京市)。

  水晶宫殿:用水晶装饰的宫殿,形容极其豪华辉煌,泛指宋汴京宫殿。

  五云:王色瑞云,多指吉祥征兆,代指皇帝所在地。

  华胥(xū)梦:指梦境。

  创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春,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是年秋,赵鼎南渡,沿水路至仪真,作者大约于年底或次年初至建康,于上元节(元宵节)之夜写下了这首抒发故国之思的词作。

  诗文赏析

  赵鼎是南宋初年中兴名臣。这首词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上元即元宵。词人值此元宵佳节,抚今忆昔,表达了沉痛的爱国情思。

  起首二句,以顿入之笔点明身客地,不觉时间推移之速。词人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进士,之合被擢为开封士曹。靖康事变后,高宗仓皇南渡,驻跸建康,词人填此词时,应当系随驾至此。“客路”一句,直点题面,说明金兵南侵之际,自己流踄异乡,不知不觉又转过了一年。出语自然通俗,然于*淡中,且为下句作好铺垫。“忽惊春到小桃枝”,这句里以小桃点出上元。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见《老学庵笔记》卷四。词句流畅清丽,于轻灵中寄慨叹,是上句的自然归宿。其中“那知”、“忽惊”两个短语,紧密呼应,有兔起鹘落之势,把词人此时的复杂的心情,切实地表现了出来。

  “天涯海角悲凉地”一语,续接起句“客路”二字。建康距离北宋首都开封,实际上并不很远,然而对一个因金人有南渡流落到江南的人来说,却有如天涯海角。和词人同时的李清照流落到江南之后,也写过表达类似的感情的词句:“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乐》)词人此处一则曰“海角天涯”,二则曰“悲凉地”,这两短语连用加重语气,可以想见客愁之重、羁恨之深。这就具体表现了词人“忽惊”以后的情绪。当此时局纷乱之际,作为江防要塞的建康,一方面驻有南宋重兵,准备抵抗南下的金人;一方面是北方逃难来的人民,流离失所,凄凄惨惨。面对此情此景,词人自然而然想起北宋时欢度元宵的盛况,于是“记得当年全盛时”一句冲口而出。这句是整首诗的一大转折。按照一般填词规律,词写到此上阕歇拍,如同战马收缰,告一段落。可是它的词意却直贯下片三句,有蝉联而下之妙。这样的结构好似辛稼轩《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辛词上阕歇拍云:“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阕。看燕燕,送归妾。”下片云:“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词意跨过两片,奔腾而下,歇拍处毫不停顿,一气呵成。因而王国维称之为“章法绝妙”(《人间词话》)。此词也是采用同样章法,两片之间,毫不割裂。作者上阕歇拍刚说“记得当年”,换头就写“全盛时”情景。但词人并未以实笔具体描写元宵之夜“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也未写“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俱见《东京梦华录》卷六),而是避实就虚,写花枝袅娜,月光皎洁,宫殿华丽云彩绚丽。从虚处着笔,此词就避免了一般化,从而令人读后有新颖之感,并能唤起美好的联想。

  结尾二句又将笔锋一转,写词人从回忆中的往事回到悲凉的现实生活中来。华胥梦,语出《列子·黄帝》,故事讲的是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一切崇尚自然,没有利害冲突。此处例用来喻北宋全盛时景象,但是随着金人的入攻,霎时灰飞烟灭,恍如一梦。“华胥梦”上着以“分明一觉”四字,更加重梦幻色彩。词人如梦方醒,仔细辨认,春光依旧,然而景物全非,故词人两眶热泪,不禁潸然而下。这两句读之令人怆然。词一般以景结情为好,但以情煞尾,也有佳篇。譬如此词尾句纯用情语,且以“东风”二字与上阕“春到小桃枝”相呼应,丝丝入扣,却有溪流归海,读之令人有悠悠不尽的意味。

  此词结构极其缜密。“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词中关键句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词眼”。词的上下二阕,全靠这个“词眼”的眼光照映。如起首两句中的“那知”、“忽惊”写从不知觉到陡然发现,即带有如梦初醒的意思;下片头三句则是梦境的显现;结句则是梦醒后的悲哀,处处关合“华胥梦”一语,于是整首词浑然一体,构成一首意境深沉的歌曲。从全词来看,感情写得有起有伏,曲折多变。如果说前三句写悲凉,下片则转写欢乐;如果说过片是写欢乐的高潮,那么结尾二句则又跌入悲怆的深渊。悲喜相生,跌宕起伏有致,因而能攫住读者的心灵。词中还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以当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恣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因此清人况周颐评曰:“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里。”(《蕙风词话》卷二)这个评价是非常符合此词的特点,也是非常符合词人作为南宋初年中兴名臣的身份的。

  鹧鸪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 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⑶“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骚人”、“楚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词,犹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译 文

  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赏 析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诗词歌赋于*人而言,怕已刻在骨髓里,无论时隔多久,总是心里一份抹不去的情怀。央视《*诗词大会》的播出,让人们真切感受到诗可“言志”,词可“抒情”,二者既可抵消生活的粗粝,又可磨洗庸常的琐屑,知耻、知礼、知不可为,让人形端表正。

  东厅街道将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一日一诗词,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再使风俗淳”。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作者: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①鹧鸪天:词牌名,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双调55字,押*声韵。 此词黄升《花庵词选》题作《佳会》。内容写相熟的歌子久别重逢。

  ②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

  ③玉钟:珍贵的酒杯。

  ④拚(pàn)却:甘愿,不顾惜。却:语气助词。

  ⑤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累了停下来),极言歌舞时间之久。 桃花扇,歌舞时用作道具的扇子,绘有桃花。歌扇风尽,形容不停地挥舞歌扇。这两句是《小山词》中的名句,晁补之说它“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自是一家。”桃花扇底风:桃花扇背面的歌曲目录。风:歌曲。

  ⑥同:聚在一起。

  ⑦“今宵”二句:从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化出。剩:读“锦”,只管,尽量,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剩把:尽把,尽把。


《绝句》诗词鉴赏 (菁华5篇)(扩展6)

——李白诗词鉴赏 (菁华3篇)

  导语《行路难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正是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涛使组诗气象非凡。以下是小编整李白诗词鉴赏理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写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2.文中具体写出行路难的两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运用了典故的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最能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停杯投箸”和“拔剑四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餐具华贵,美酒佳肴的价格很高,宴*的档次很高,可是李白心里堵得慌,酒也喝不下,菜也吃不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4.谈谈你对诗中的名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理解。

  这两句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怎样的愿望?

  姜太公曾在渭河附*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提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表象诗人希望能像姜太公、伊尹那样建功立业。

  6.谈谈你对诗中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

  表现诗人相信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

  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僧,故以绿绮切之。

  加强语气的助词

  挥手:指弹琴。

  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

  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赏析

  僧人是四川人,而四川又正是诗人寄籍的故乡,以奏《凤求凰》而流传后世的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也是四川人,故诗中一开始就联想到他那有名的绿绮琴,听名僧弹琴倍加激动,让读者也沉浸在悠扬的意境之中。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川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


《绝句》诗词鉴赏 (菁华5篇)(扩展7)

——浣溪沙诗词鉴赏 (菁华3篇)

  古诗原文

  月底栖鸦当叶看。推窗跕跕堕枝间。霜高风定独凭栏。

  觅句心肝终复在,掩书涕泪苦无端。可怜衣带为谁宽。

  译文翻译

  在昏暗的月光中,那光秃秃树杈上的乌鸦就像是树叶一般。打开窗子,落叶还在不停的飘零。晚霜寒冷中独自上楼依栏远望。

  想作诗吧,苦寻诗句。合上书双泪涕纵,心中没有缘故的烦闷。自己日渐消瘦,这又是为了什么?

  注释解释

  ①鸦:有些版本作“雅”字。

  ②跕跕(dié):下堕貌。《后汉书·马援传》:“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

  ③风定:风停止。

  ④觅句心肝:苦寻诗句。

  ⑤无端:无缘无故。

  ⑥可怜衣带为谁宽:引柳永《凤栖梧》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王国维于1905年在固原所作。当时王国维远离家人,独自一人在外地任教,借此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

  诗文赏析

  从词开端的“月底梄鸦”四个字来看,王国维所写者为眼前实有的一种寻常之景物。可是当王国维一加上“当叶看”三个字的述语以后,却使得这一句原属于“写境”的词句,立即染上了一种*于“造境”的象喻色彩。其所以然者,盖因既说是“当叶看”,便可证明其窗前之树必已经是枯凋无叶的树。而所谓“栖鸦”,则是在凄冷之月色下的“老树错鸦”,其所呈现的本应是一幅萧瑟荒寒的景象。可是王国维却偏偏要把这原属于茺寒的“栖鸦”的景色作为绿意欣然的景色来“当叶看”。只此一句,实在就已经表现了王国维的绝望悲情之中想求得慰藉的一种挣扎和努力。王国维所用“跕跕”原出于《后汉书》之《马援传》,本来是写马援出征交趾之时,当地的气候恶劣。这一典实在用得极好,此“跕跕堕”三字,遂亦隐然有了一种隐喻环境之恶劣的暗示。接着诗人写下了第三句“霜高风定独凭阑”。“霜”而曰“高”,自可使人兴起一种天地皆在严霜笼罩之中的寒意弥天之感到至于“风”而曰“定”,则或者会有人以为不如说“风劲”之更为有力,但以为“定”字所予人的感受与联想实在极好。盖以如用“劲”字,只不过使人感到风力依然强劲,其摧伤仍未停止而已。而“定”字所予人的感受,则是在一切摧伤都已经完成之后的丝毫无挽回之余地的绝望的定命。正如李商隐在其《暮秋独游曲江》一诗中所写的“荷叶枯时秋恨成”之“恨成”。

  以上前半阕的三句本是写景象为主,然而王国维却写景之中传达了这么丰富的感受和意蕴,遂使得原属于“写境”的形象同时也产生了“造境”的托喻的效果。

  “觅句心肝终复在”一句,这句从表面看来也是写作词之用心良苦,与“为制新词”一句的意思似颇为相*日但却因其用字与句法的安排,而蕴含了给读者更多感发的潜力。首先“觅”字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一种探索追寻的努力则是“心肝”二字又给人一种极强烈的感受。再说其下面的“掩书涕泪苦无端”一句。后句所谓“无端”者便有迹可寻,因而其悲感遂亦有了一种原因为与限度,所以其感人之力遂亦如此。至于“苦”字加强了“无端”之感,是欲求其端而苦不能得之意,如此遂使其涕泪之感。最后一句引用柳永名句,强加于上,略显俗套,但意思更进一层。

  红日已高三丈透②,金炉次第添香兽③。红锦地衣随步皱④。

  佳人舞点金钗溜⑤,酒恶时拈花蕊嗅⑥。别殿遥闻箫鼓奏⑦。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红日:《话总龟》、《西清诗话》、《类说》、《诗人玉屑》等本中均作帘日。三丈透:指太阳升起已有三丈多高,这里指太阳升起的高度,是虚数,不是实数。透,透过。

  ③金炉:《诗话总龟》中作佳人。金炉,铜制的香炉。次第:依次。唐刘禹锡《秋江晚泊》诗中有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之句。香兽:以炭屑为末,匀和香料制成各种兽形的燃料。始用于晋代羊祜,《晋书·羊祜传》有记载。

  ④红锦地衣随步皱:红锦地衣,红色锦缎制成的地毯。地衣,古时铺在地上的纺织品,即地毯。随步皱,指金锦织成的地衣随人的舞步的移动而打皱,此用以形容舞女舞蹈时红锦地毯随着舞女旋转打皱的情形。皱,明刻本《类说》卷三十四误作雏。

  ⑤佳人:美女,这里指善于起舞的宫女。汉司马相如《长门赋》中有句: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足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舞点:萧本二主词作舞急;吕本二主词作舞黠;《诗话总龟》、《西清诗话》、诗人玉屑》中均作舞彻。舞点,按照音乐的节拍舞完了一支曲调。点,音乐的节拍。金钗溜:头上的金钗滑落了。金钗,又称金雀钗,古代妇女头饰的一种。溜,滑落。

  ⑥酒恶(ě)时拈(niān)花蕊(ruǐ)嗅:酒恶,《诗话总龟》中作酒渥。亦称中酒,指喝酒至微醉。这是当时方言。宋赵令《侯鲭录》卷八中云:金陵人谓‘中酒’曰‘酒恶’,则知李后主诗云‘酒恶时拈花蕊嗅’,用乡人语也。拈(niān),侯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中均作沾。《扪虱新语》中作将。时拈,常常拈取。花蕊,这里代指花朵。嗅,闻。

  ⑦别殿:古代帝王所居正殿以外的宫殿。唐王勃《春思赋》中有句:洛阳宫城纷合沓,离房别殿花周匝。遥闻:《西清诗话》、《类说》、《扪虱新话》中引《古今诗话》、《诗话总龟》、《诗人玉屑》作微闻。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南朝梁江淹《别赋》中有句: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箫,一种竹制管乐器。古代的箫用许多竹管排在一起做成,有底;现代的箫一般只用一根竹管制成,不封底,直吹。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前期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李煜前期的奢华绮丽的享乐生活。此词见于蔡绦《西清诗话》,《古今诗话》等本以为是李氏宫中诗。

  词的上片,是帝王奢华生活和耽于享乐的真实写照。这里有时间、有环境、也有事件,更加使读者看到作者做为统治者追求和安于奢华享乐的态度和精神世界。通宵达旦的歌舞,奢丽浮华的器具,放浪不拘的宫廷生活,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的和谐自然。这也就自然地引入下片。下片的首句承上片而来,写作者眼中佳人的舞姿,发散钗落,可以同上片首句对应看到,歌舞一直未休,可能是夜以继日的。酒恶一句,作者写自己已经酒醉不支,但却仍旧以花解酒,力图继续饮宴。最后一句跳开的场面描写,从侧面反映这里的活动是如何的喧闹。从内容上看,词中反映的生活是空虚腐朽的,不仅在生活起居上一味地追求奢华,而且毫不顾及政事百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享乐安逸当中。同时,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在词中的种种作态对其本人来说,他始终是抱着一种自得的、欣赏的态度的,他的自我陶醉的心情甚至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得到说明他大概乐于或希望别人知道他的这种生活,所以要使别殿遥闻箫鼓奏。从艺术上看,这首词的结构严谨,技巧娴熟,语言华丽,喻象生动。上下两片承接自然紧密,浑然一体,场面描写细腻到位,情态表现活灵活现,如酒恶时拈花蕊嗅一句,贴*生活,使一个醉酒享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红日已高三丈透句,更是被称为绝唱。

  这首描写帝王享乐的词,艺术上的精美与内容上的腐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同作者后期的词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读者也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对这种耽于奢华生活乐而不疲,恐怕李煜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历史的警醒也许正在于此。

  原文

  波面铜花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

  古诗简介

  《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由南宋词人吴文英创作,是一首写景坏人词。上阕写玉人伫立池边,怅望一弯纤月,妙在不写抬头望月,而写凝望水中之弯月。无限情思,俱从倒影中映出。下阕抒情,却不从眼前景入笔,而是从与江燕晓别写起,再叹红减春休,最后归到西风吹拂梧桐深林的深夜,回应上阕“月明池阁夜来秋。”全词意境朦胧而清奇,情深而意重。

  译文

  水波清澈的西湖像一面菱花铜镜,好像谁将它丢在冷夜里不来收拔,哪位美人理出钓竿,将一弯纤细的月钩垂钓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阁,夜来池阁秋风冷。

  当年像双燕呢喃话归,清晨时劳燕分飞,各自西东,仿佛随着春意终结,水面上莲荷凋谢了艳红。瑟瑟西风吹过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叶子先自飘零。

  注释

  ①浣溪沙(huànxīshā):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一作“纱”。有杂言、齐言二体。

  ②铜花:铜镜。比喻水波清澈如镜。古代铜镜刻有花纹,故称铜花。

  ③纤钩:新月影,如钩,弯细的月影,约农历初二、三时的月亮。黄庭坚《浣溪沙》词:“惊鱼错认月沉钩”。

  ④冷来秋:指比秋天还冷

  ④水花红:水边红蓼(liǎo),也叫水蓼,茎叶呈红色。柳永《八声甘州》词:“是处红蓑翠减,冉冉物华人。”这里借用其意。

  ⑤晓:清晨时分。

  ⑥水花:荷花。崔豹《古今注》:“芙蓉一名荷华,一名水目,一名水芝,一名水花。”春休:春天结束。

  ⑦梧井:井,即露井,无盖井。叶先愁:树叶先凋谢。梧井,取前《解连环》(暮檐凉薄)“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词意,因梧桐落叶最早,由其叶落,即知秋至。

  赏析

  此词乃是借写西湖秋夜之景,以此来怀念旧人之作,全词造境清奇,情意深永。

  上片寓情于景,绘出西湖秋夜清冷凄寂之景,奇幻优美。当时波*如镜,月影在水,而词人只觉得梧桐叶落,一派秋意,生动描绘了一幅清冷寂寥的秋景图。“冷不收”是词人的刻意之言,说铜镜被遗落在凄冷的夜晚没有人收。陈洵在《海绡说词》里说:“‘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玉人垂钓理纤钩”营造了一个虚幻美丽的景象,写词人看见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湖面竟然出现了一位“玉人”。这位玉人就是传说中的月宫美人嫦娥。月亮是真实的景物,而湖面的“玉人”是虚假的,这一真一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词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具有人情味。最后一句说池阁月夜冷寂方知已经人秋。“月明池阁”,点明词人身在池阁,欣赏月明西湖之景,而“夜来秋”写出词人在池阁上辗转难眠,只感到阵阵秋风袭来,分外奇寒,暗喻内心的凄凉。

  下片回首当年与情人离别的情景,以西风井边梧桐落叶的萧瑟景色渲染悲凉气氛。

  词人与情人在拂晓告别,看见湖水上的红莲都凋谢了,瑟瑟的西风吹得梧桐叶纷纷掉落。词人取江燕、水花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劳燕分飞,花自飘零人自悲的凄惨景象。“水花红减”描写了西湖水面上娇艳的荷花凋败的景象,词人感叹时光的流逝,暗含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最后一句写景,却不仅仅是写景,景中见情,将词人悲切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西风”句是指西风吹拂梧桐,树叶瑟瑟抖动,如同悲秋,暗寓词人对飘零身世的深深感慨。

  全词意境朦胧而清奇,情深而意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