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诗词鉴赏 (菁华5篇)

首页 / 诗词 / | 2022-10-03 00:00:00 诗词鉴赏

《浣溪沙》诗词鉴赏1

  红日已高三丈透②,金炉次第添香兽③。红锦地衣随步皱④。

  佳人舞点金钗溜⑤,酒恶时拈花蕊嗅⑥。别殿遥闻箫鼓奏⑦。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红日:《话总龟》、《西清诗话》、《类说》、《诗人玉屑》等本中均作帘日。三丈透:指太阳升起已有三丈多高,这里指太阳升起的高度,是虚数,不是实数。透,透过。

  ③金炉:《诗话总龟》中作佳人。金炉,铜制的香炉。次第:依次。唐刘禹锡《秋江晚泊》诗中有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之句。香兽:以炭屑为末,匀和香料制成各种兽形的燃料。始用于晋代羊祜,《晋书·羊祜传》有记载。

  ④红锦地衣随步皱:红锦地衣,红色锦缎制成的地毯。地衣,古时铺在地上的纺织品,即地毯。随步皱,指金锦织成的地衣随人的舞步的移动而打皱,此用以形容舞女舞蹈时红锦地毯随着舞女旋转打皱的情形。皱,明刻本《类说》卷三十四误作雏。

  ⑤佳人:美女,这里指善于起舞的宫女。汉司马相如《长门赋》中有句: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足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舞点:萧本二主词作舞急;吕本二主词作舞黠;《诗话总龟》、《西清诗话》、诗人玉屑》中均作舞彻。舞点,按照音乐的节拍舞完了一支曲调。点,音乐的节拍。金钗溜:头上的金钗滑落了。金钗,又称金雀钗,古代妇女头饰的一种。溜,滑落。

  ⑥酒恶(ě)时拈(niān)花蕊(ruǐ)嗅:酒恶,《诗话总龟》中作酒渥。亦称中酒,指喝酒至微醉。这是当时方言。宋赵令《侯鲭录》卷八中云:金陵人谓‘中酒’曰‘酒恶’,则知李后主诗云‘酒恶时拈花蕊嗅’,用乡人语也。拈(niān),侯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中均作沾。《扪虱新语》中作将。时拈,常常拈取。花蕊,这里代指花朵。嗅,闻。

  ⑦别殿:古代帝王所居正殿以外的宫殿。唐王勃《春思赋》中有句:洛阳宫城纷合沓,离房别殿花周匝。遥闻:《西清诗话》、《类说》、《扪虱新话》中引《古今诗话》、《诗话总龟》、《诗人玉屑》作微闻。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南朝梁江淹《别赋》中有句: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箫,一种竹制管乐器。古代的箫用许多竹管排在一起做成,有底;现代的箫一般只用一根竹管制成,不封底,直吹。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前期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李煜前期的奢华绮丽的享乐生活。此词见于蔡绦《西清诗话》,《古今诗话》等本以为是李氏宫中诗。

  词的上片,是帝王奢华生活和耽于享乐的真实写照。这里有时间、有环境、也有事件,更加使读者看到作者做为统治者追求和安于奢华享乐的态度和精神世界。通宵达旦的歌舞,奢丽浮华的器具,放浪不拘的宫廷生活,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的和谐自然。这也就自然地引入下片。下片的首句承上片而来,写作者眼中佳人的舞姿,发散钗落,可以同上片首句对应看到,歌舞一直未休,可能是夜以继日的。酒恶一句,作者写自己已经酒醉不支,但却仍旧以花解酒,力图继续饮宴。最后一句跳开的场面描写,从侧面反映这里的活动是如何的喧闹。从内容上看,词中反映的生活是空虚腐朽的,不仅在生活起居上一味地追求奢华,而且毫不顾及政事百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享乐安逸当中。同时,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在词中的种种作态对其本人来说,他始终是抱着一种自得的、欣赏的态度的,他的自我陶醉的心情甚至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得到说明他大概乐于或希望别人知道他的这种生活,所以要使别殿遥闻箫鼓奏。从艺术上看,这首词的结构严谨,技巧娴熟,语言华丽,喻象生动。上下两片承接自然紧密,浑然一体,场面描写细腻到位,情态表现活灵活现,如酒恶时拈花蕊嗅一句,贴*生活,使一个醉酒享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红日已高三丈透句,更是被称为绝唱。

  这首描写帝王享乐的词,艺术上的精美与内容上的腐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同作者后期的词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读者也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对这种耽于奢华生活乐而不疲,恐怕李煜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历史的警醒也许正在于此。

《浣溪沙》诗词鉴赏2

  古诗原文

  月底栖鸦当叶看。推窗跕跕堕枝间。霜高风定独凭栏。

  觅句心肝终复在,掩书涕泪苦无端。可怜衣带为谁宽。

  译文翻译

  在昏暗的月光中,那光秃秃树杈上的乌鸦就像是树叶一般。打开窗子,落叶还在不停的飘零。晚霜寒冷中独自上楼依栏远望。

  想作诗吧,苦寻诗句。合上书双泪涕纵,心中没有缘故的烦闷。自己日渐消瘦,这又是为了什么?

  注释解释

  ①鸦:有些版本作“雅”字。

  ②跕跕(dié):下堕貌。《后汉书·马援传》:“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

  ③风定:风停止。

  ④觅句心肝:苦寻诗句。

  ⑤无端:无缘无故。

  ⑥可怜衣带为谁宽:引柳永《凤栖梧》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王国维于1905年在固原所作。当时王国维远离家人,独自一人在外地任教,借此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

  诗文赏析

  从词开端的“月底梄鸦”四个字来看,王国维所写者为眼前实有的一种寻常之景物。可是当王国维一加上“当叶看”三个字的述语以后,却使得这一句原属于“写境”的词句,立即染上了一种*于“造境”的象喻色彩。其所以然者,盖因既说是“当叶看”,便可证明其窗前之树必已经是枯凋无叶的树。而所谓“栖鸦”,则是在凄冷之月色下的“老树错鸦”,其所呈现的本应是一幅萧瑟荒寒的景象。可是王国维却偏偏要把这原属于茺寒的“栖鸦”的景色作为绿意欣然的景色来“当叶看”。只此一句,实在就已经表现了王国维的绝望悲情之中想求得慰藉的一种挣扎和努力。王国维所用“跕跕”原出于《后汉书》之《马援传》,本来是写马援出征交趾之时,当地的气候恶劣。这一典实在用得极好,此“跕跕堕”三字,遂亦隐然有了一种隐喻环境之恶劣的暗示。接着诗人写下了第三句“霜高风定独凭阑”。“霜”而曰“高”,自可使人兴起一种天地皆在严霜笼罩之中的寒意弥天之感到至于“风”而曰“定”,则或者会有人以为不如说“风劲”之更为有力,但以为“定”字所予人的感受与联想实在极好。盖以如用“劲”字,只不过使人感到风力依然强劲,其摧伤仍未停止而已。而“定”字所予人的感受,则是在一切摧伤都已经完成之后的丝毫无挽回之余地的绝望的定命。正如李商隐在其《暮秋独游曲江》一诗中所写的“荷叶枯时秋恨成”之“恨成”。

  以上前半阕的三句本是写景象为主,然而王国维却写景之中传达了这么丰富的感受和意蕴,遂使得原属于“写境”的形象同时也产生了“造境”的托喻的效果。

  “觅句心肝终复在”一句,这句从表面看来也是写作词之用心良苦,与“为制新词”一句的意思似颇为相*日但却因其用字与句法的安排,而蕴含了给读者更多感发的潜力。首先“觅”字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一种探索追寻的努力则是“心肝”二字又给人一种极强烈的感受。再说其下面的“掩书涕泪苦无端”一句。后句所谓“无端”者便有迹可寻,因而其悲感遂亦有了一种原因为与限度,所以其感人之力遂亦如此。至于“苦”字加强了“无端”之感,是欲求其端而苦不能得之意,如此遂使其涕泪之感。最后一句引用柳永名句,强加于上,略显俗套,但意思更进一层。

《浣溪沙》诗词鉴赏3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代: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译文

  是谁独自在西风中感慨悲凉,不忍见萧萧黄叶而闭上轩窗。独立屋中任夕阳斜照,沉浸在往事回忆中。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曾经美好快乐的记忆,当时只觉得最寻常不过,而今却物是人非。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注释

  谁:此处指亡妻。

  萧萧:风吹叶落发出的声音。

  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被酒:中酒、酒醉。

  春睡:醉困沉睡,脸上如春色。

  赌书:此处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此句以此典为喻说明往日与亡妻有着像李清照一样的美满的夫妻生活。

  消得:消受,享受。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妻子卢氏多才多艺,可惜的是“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所做。词中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的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复之日。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赏析

  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妻子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已经与妻子阴阳阻隔,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生情。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次句*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静。“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凄凉的景物衬托着作者凄凉的回忆,长久地锲入读者的脑海,并为之深深感动。

  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十分美满和幸福。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

  纳兰性德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浣溪沙》诗词鉴赏4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 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浣溪沙》诗词鉴赏5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鉴赏: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 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 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 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 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的自然景象相呼 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问题:

  (1)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2)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 的山峰、*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浣溪沙》诗词鉴赏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浣溪沙》诗词鉴赏 (菁华5篇)(扩展1)

——《浣溪沙》诗词鉴赏 (菁华5篇)

《浣溪沙》诗词鉴赏1

  红日已高三丈透②,金炉次第添香兽③。红锦地衣随步皱④。

  佳人舞点金钗溜⑤,酒恶时拈花蕊嗅⑥。别殿遥闻箫鼓奏⑦。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红日:《话总龟》、《西清诗话》、《类说》、《诗人玉屑》等本中均作帘日。三丈透:指太阳升起已有三丈多高,这里指太阳升起的高度,是虚数,不是实数。透,透过。

  ③金炉:《诗话总龟》中作佳人。金炉,铜制的香炉。次第:依次。唐刘禹锡《秋江晚泊》诗中有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之句。香兽:以炭屑为末,匀和香料制成各种兽形的燃料。始用于晋代羊祜,《晋书·羊祜传》有记载。

  ④红锦地衣随步皱:红锦地衣,红色锦缎制成的地毯。地衣,古时铺在地上的纺织品,即地毯。随步皱,指金锦织成的地衣随人的舞步的移动而打皱,此用以形容舞女舞蹈时红锦地毯随着舞女旋转打皱的情形。皱,明刻本《类说》卷三十四误作雏。

  ⑤佳人:美女,这里指善于起舞的宫女。汉司马相如《长门赋》中有句: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足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舞点:萧本二主词作舞急;吕本二主词作舞黠;《诗话总龟》、《西清诗话》、诗人玉屑》中均作舞彻。舞点,按照音乐的节拍舞完了一支曲调。点,音乐的节拍。金钗溜:头上的金钗滑落了。金钗,又称金雀钗,古代妇女头饰的一种。溜,滑落。

  ⑥酒恶(ě)时拈(niān)花蕊(ruǐ)嗅:酒恶,《诗话总龟》中作酒渥。亦称中酒,指喝酒至微醉。这是当时方言。宋赵令《侯鲭录》卷八中云:金陵人谓‘中酒’曰‘酒恶’,则知李后主诗云‘酒恶时拈花蕊嗅’,用乡人语也。拈(niān),侯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中均作沾。《扪虱新语》中作将。时拈,常常拈取。花蕊,这里代指花朵。嗅,闻。

  ⑦别殿:古代帝王所居正殿以外的宫殿。唐王勃《春思赋》中有句:洛阳宫城纷合沓,离房别殿花周匝。遥闻:《西清诗话》、《类说》、《扪虱新话》中引《古今诗话》、《诗话总龟》、《诗人玉屑》作微闻。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南朝梁江淹《别赋》中有句: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箫,一种竹制管乐器。古代的箫用许多竹管排在一起做成,有底;现代的箫一般只用一根竹管制成,不封底,直吹。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前期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李煜前期的奢华绮丽的享乐生活。此词见于蔡绦《西清诗话》,《古今诗话》等本以为是李氏宫中诗。

  词的上片,是帝王奢华生活和耽于享乐的真实写照。这里有时间、有环境、也有事件,更加使读者看到作者做为统治者追求和安于奢华享乐的态度和精神世界。通宵达旦的歌舞,奢丽浮华的器具,放浪不拘的宫廷生活,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的和谐自然。这也就自然地引入下片。下片的首句承上片而来,写作者眼中佳人的舞姿,发散钗落,可以同上片首句对应看到,歌舞一直未休,可能是夜以继日的。酒恶一句,作者写自己已经酒醉不支,但却仍旧以花解酒,力图继续饮宴。最后一句跳开的场面描写,从侧面反映这里的活动是如何的喧闹。从内容上看,词中反映的生活是空虚腐朽的,不仅在生活起居上一味地追求奢华,而且毫不顾及政事百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享乐安逸当中。同时,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在词中的种种作态对其本人来说,他始终是抱着一种自得的、欣赏的态度的,他的自我陶醉的心情甚至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得到说明他大概乐于或希望别人知道他的这种生活,所以要使别殿遥闻箫鼓奏。从艺术上看,这首词的结构严谨,技巧娴熟,语言华丽,喻象生动。上下两片承接自然紧密,浑然一体,场面描写细腻到位,情态表现活灵活现,如酒恶时拈花蕊嗅一句,贴*生活,使一个醉酒享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红日已高三丈透句,更是被称为绝唱。

  这首描写帝王享乐的词,艺术上的精美与内容上的腐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同作者后期的词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读者也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对这种耽于奢华生活乐而不疲,恐怕李煜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历史的警醒也许正在于此。

《浣溪沙》诗词鉴赏2

  古诗原文

  月底栖鸦当叶看。推窗跕跕堕枝间。霜高风定独凭栏。

  觅句心肝终复在,掩书涕泪苦无端。可怜衣带为谁宽。

  译文翻译

  在昏暗的月光中,那光秃秃树杈上的乌鸦就像是树叶一般。打开窗子,落叶还在不停的飘零。晚霜寒冷中独自上楼依栏远望。

  想作诗吧,苦寻诗句。合上书双泪涕纵,心中没有缘故的烦闷。自己日渐消瘦,这又是为了什么?

  注释解释

  ①鸦:有些版本作“雅”字。

  ②跕跕(dié):下堕貌。《后汉书·马援传》:“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

  ③风定:风停止。

  ④觅句心肝:苦寻诗句。

  ⑤无端:无缘无故。

  ⑥可怜衣带为谁宽:引柳永《凤栖梧》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王国维于1905年在固原所作。当时王国维远离家人,独自一人在外地任教,借此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

  诗文赏析

  从词开端的“月底梄鸦”四个字来看,王国维所写者为眼前实有的一种寻常之景物。可是当王国维一加上“当叶看”三个字的述语以后,却使得这一句原属于“写境”的词句,立即染上了一种*于“造境”的象喻色彩。其所以然者,盖因既说是“当叶看”,便可证明其窗前之树必已经是枯凋无叶的树。而所谓“栖鸦”,则是在凄冷之月色下的“老树错鸦”,其所呈现的本应是一幅萧瑟荒寒的景象。可是王国维却偏偏要把这原属于茺寒的“栖鸦”的景色作为绿意欣然的景色来“当叶看”。只此一句,实在就已经表现了王国维的绝望悲情之中想求得慰藉的一种挣扎和努力。王国维所用“跕跕”原出于《后汉书》之《马援传》,本来是写马援出征交趾之时,当地的气候恶劣。这一典实在用得极好,此“跕跕堕”三字,遂亦隐然有了一种隐喻环境之恶劣的暗示。接着诗人写下了第三句“霜高风定独凭阑”。“霜”而曰“高”,自可使人兴起一种天地皆在严霜笼罩之中的寒意弥天之感到至于“风”而曰“定”,则或者会有人以为不如说“风劲”之更为有力,但以为“定”字所予人的感受与联想实在极好。盖以如用“劲”字,只不过使人感到风力依然强劲,其摧伤仍未停止而已。而“定”字所予人的感受,则是在一切摧伤都已经完成之后的丝毫无挽回之余地的绝望的定命。正如李商隐在其《暮秋独游曲江》一诗中所写的“荷叶枯时秋恨成”之“恨成”。

  以上前半阕的三句本是写景象为主,然而王国维却写景之中传达了这么丰富的感受和意蕴,遂使得原属于“写境”的形象同时也产生了“造境”的托喻的效果。

  “觅句心肝终复在”一句,这句从表面看来也是写作词之用心良苦,与“为制新词”一句的意思似颇为相*日但却因其用字与句法的安排,而蕴含了给读者更多感发的潜力。首先“觅”字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一种探索追寻的努力则是“心肝”二字又给人一种极强烈的感受。再说其下面的“掩书涕泪苦无端”一句。后句所谓“无端”者便有迹可寻,因而其悲感遂亦有了一种原因为与限度,所以其感人之力遂亦如此。至于“苦”字加强了“无端”之感,是欲求其端而苦不能得之意,如此遂使其涕泪之感。最后一句引用柳永名句,强加于上,略显俗套,但意思更进一层。

《浣溪沙》诗词鉴赏3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代: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译文

  是谁独自在西风中感慨悲凉,不忍见萧萧黄叶而闭上轩窗。独立屋中任夕阳斜照,沉浸在往事回忆中。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曾经美好快乐的记忆,当时只觉得最寻常不过,而今却物是人非。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注释

  谁:此处指亡妻。

  萧萧:风吹叶落发出的声音。

  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被酒:中酒、酒醉。

  春睡:醉困沉睡,脸上如春色。

  赌书:此处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此句以此典为喻说明往日与亡妻有着像李清照一样的美满的夫妻生活。

  消得:消受,享受。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妻子卢氏多才多艺,可惜的是“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所做。词中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的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复之日。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赏析

  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妻子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已经与妻子阴阳阻隔,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生情。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次句*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静。“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凄凉的景物衬托着作者凄凉的回忆,长久地锲入读者的脑海,并为之深深感动。

  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十分美满和幸福。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

  纳兰性德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浣溪沙》诗词鉴赏4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 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浣溪沙》诗词鉴赏5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鉴赏: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 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 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 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 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的自然景象相呼 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问题:

  (1)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2)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 的山峰、*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浣溪沙》诗词鉴赏 (菁华5篇)(扩展2)

——《浣溪沙》鉴赏 (菁华5篇)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清代:纳兰性德

  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雨湿红绡。那将红豆记无聊。

  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离魂入夜倩谁招。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译文

  夜晚已深,默默地守候着流泪的蜡烛,春天的微雨一点一点地打湿红花,遥寄的南国红豆因为离别的愁苦招致埋怨。

  春天已过了许多,那个心底的人未有像潮水一样守约归来,撩起在夜晚梦见他的小心思,却不能将其招入梦中。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注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莲漏:即莲花漏。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的雨。红绡:代指红色花朵。

  那(nèi):犹奈。红豆,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果实的统称。古诗词中常以之象征爱情或相思等。那将句:意谓愁极无奈之时便将红豆取出,记下这无聊的心绪。

  信如潮:即如信潮,谓如定期到来的潮水一样准确无误。

  倩:请。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创作背景

  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份不详,应写于寒食节将*的寂静春夜, 为表达对远方的爱人的思念而作的词。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赏析

  这阕词,是以女子的口吻话离别之情。上阙景起,写夜深,杏花微雨,雨湿红花。下接以“那将红豆记无聊”,用一细小情节便把女子相思无聊的情态勾画得活灵活现。下阙抒情。一层写春已深而离人久久不归,盼他如期归来;一层是写盼望与他梦里相逢。但这些都成了无望之想,“安得”与“倩谁招”露出了这一失望的凄苦心情。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即景抒情。“莲漏三声”点明正处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在这个烛光微摇、略带寒意的夜间,寂寞的主人公打开小窗,任那略带寒意的几许杏花春雨轻打自己的脸庞。蓦然发现,寒食节已经*了。寒食节将*而相思却无计可消除——面对此情此景,刻骨的相思便如同春水一般袭来,紧紧萦绕在周围。古代的女子一般会采撷红豆遥寄思念,这里作者运用对写法,虽明写爱人采撷红豆遥寄无聊,实则是为了突出在思念远方的爱人,愈见思念之深。

  词的下阙,从身旁的景物出发,即景抒情。在一派杏花春雨柔美的包裹之中,不禁感慨而今的春色已然如同美酒一般浓烈,一般让人沉醉。“已看”二字与“安得”相对比,春色愈浓,愈加体现出对于离家已久的爱人深切的思念,远方伊人归期不得的焦急与惆怅。期望在梦里与爱人相依却不可得,心念及此,不由得万般惆怅迷离的伤情涌上心头,唯有将这一腔无人可诉的思念寄托在寂寞的夜里。

  这首词运笔如行云流水,描写爱情真挚缠绵,低徊悠渺的情致渗透在字里行间,使人沉醉其中。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作者】晏殊 【朝代】北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注释

  (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2)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3)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4)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5)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6)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7)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鉴赏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宋代: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译文

  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色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春水丰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云。湖面*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滑干净没有灰尘。


《浣溪沙》诗词鉴赏 (菁华5篇)(扩展3)

——浣溪沙诗词鉴赏优选【五】篇

  红日已高三丈透②,金炉次第添香兽③。红锦地衣随步皱④。

  佳人舞点金钗溜⑤,酒恶时拈花蕊嗅⑥。别殿遥闻箫鼓奏⑦。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红日:《话总龟》、《西清诗话》、《类说》、《诗人玉屑》等本中均作帘日。三丈透:指太阳升起已有三丈多高,这里指太阳升起的高度,是虚数,不是实数。透,透过。

  ③金炉:《诗话总龟》中作佳人。金炉,铜制的香炉。次第:依次。唐刘禹锡《秋江晚泊》诗中有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之句。香兽:以炭屑为末,匀和香料制成各种兽形的燃料。始用于晋代羊祜,《晋书·羊祜传》有记载。

  ④红锦地衣随步皱:红锦地衣,红色锦缎制成的地毯。地衣,古时铺在地上的纺织品,即地毯。随步皱,指金锦织成的地衣随人的舞步的移动而打皱,此用以形容舞女舞蹈时红锦地毯随着舞女旋转打皱的情形。皱,明刻本《类说》卷三十四误作雏。

  ⑤佳人:美女,这里指善于起舞的宫女。汉司马相如《长门赋》中有句: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足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舞点:萧本二主词作舞急;吕本二主词作舞黠;《诗话总龟》、《西清诗话》、诗人玉屑》中均作舞彻。舞点,按照音乐的节拍舞完了一支曲调。点,音乐的节拍。金钗溜:头上的金钗滑落了。金钗,又称金雀钗,古代妇女头饰的一种。溜,滑落。

  ⑥酒恶(ě)时拈(niān)花蕊(ruǐ)嗅:酒恶,《诗话总龟》中作酒渥。亦称中酒,指喝酒至微醉。这是当时方言。宋赵令《侯鲭录》卷八中云:金陵人谓‘中酒’曰‘酒恶’,则知李后主诗云‘酒恶时拈花蕊嗅’,用乡人语也。拈(niān),侯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中均作沾。《扪虱新语》中作将。时拈,常常拈取。花蕊,这里代指花朵。嗅,闻。

  ⑦别殿:古代帝王所居正殿以外的宫殿。唐王勃《春思赋》中有句:洛阳宫城纷合沓,离房别殿花周匝。遥闻:《西清诗话》、《类说》、《扪虱新话》中引《古今诗话》、《诗话总龟》、《诗人玉屑》作微闻。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南朝梁江淹《别赋》中有句: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箫,一种竹制管乐器。古代的箫用许多竹管排在一起做成,有底;现代的箫一般只用一根竹管制成,不封底,直吹。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前期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李煜前期的奢华绮丽的享乐生活。此词见于蔡绦《西清诗话》,《古今诗话》等本以为是李氏宫中诗。

  词的上片,是帝王奢华生活和耽于享乐的真实写照。这里有时间、有环境、也有事件,更加使读者看到作者做为统治者追求和安于奢华享乐的态度和精神世界。通宵达旦的歌舞,奢丽浮华的器具,放浪不拘的宫廷生活,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的和谐自然。这也就自然地引入下片。下片的首句承上片而来,写作者眼中佳人的舞姿,发散钗落,可以同上片首句对应看到,歌舞一直未休,可能是夜以继日的。酒恶一句,作者写自己已经酒醉不支,但却仍旧以花解酒,力图继续饮宴。最后一句跳开的场面描写,从侧面反映这里的活动是如何的喧闹。从内容上看,词中反映的生活是空虚腐朽的,不仅在生活起居上一味地追求奢华,而且毫不顾及政事百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享乐安逸当中。同时,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在词中的种种作态对其本人来说,他始终是抱着一种自得的、欣赏的态度的,他的自我陶醉的心情甚至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得到说明他大概乐于或希望别人知道他的这种生活,所以要使别殿遥闻箫鼓奏。从艺术上看,这首词的结构严谨,技巧娴熟,语言华丽,喻象生动。上下两片承接自然紧密,浑然一体,场面描写细腻到位,情态表现活灵活现,如酒恶时拈花蕊嗅一句,贴*生活,使一个醉酒享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红日已高三丈透句,更是被称为绝唱。

  这首描写帝王享乐的词,艺术上的精美与内容上的腐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同作者后期的词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读者也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对这种耽于奢华生活乐而不疲,恐怕李煜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历史的警醒也许正在于此。

  古诗原文

  舟逐清溪弯又弯。垂柳开处见青山。毵毵绿发覆烟鬟。

  夹岸莺花迟日里,归船萧谷夕阳间。一生难得是春闲。

  译文翻译

  小船儿沿着弯弯的清溪曲折而行。**是浓密的杨柳,偶在风吹开处窥见远远的青山――仿佛像那丝丝绿发披覆着女子的髻鬟。

  夹岸莺啼花放,在那迟迟的春日里;归船吹箫击鼓,在那西下的夕阳间。啊,一生难得的正是这春天的闲暇。

  注释解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毵(sān)毵:毛发或枝条细长貌。

  绿发:指眼前垂拂纷披的杨枝。

  烟鬟:指女子乌黑美丽的头发,喻指云烟缭绕的远山。

  迟日:指春日。

  萧鼓:指春社祭神时的萧鼓。

  创作背景

  《浣溪沙・舟逐清溪弯复弯》写作于1904年春,作者因患颈疾回海宁休养,在家乡度过了几天相对来说比较清闲的日子。词中“一生难得是春闲”句就是与此有关。

  诗文赏析

  《浣溪沙・舟逐清溪弯复弯》是首写山水风景的小词,流露出一种《人间词》中难得有的好心情和好兴致。

  起句“舟逐清溪弯复弯”是指小舟在清澈曲折的溪水中自由自在地划行。“逐”,强调了舟行之随意,它不是故意做出曲折的姿态,而是随自然弯曲的溪水而行。正如苏轼论文时所说的“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的那种“行云流水”的境界(《答谢民师书》)。“弯复弯”,与《阮郎归》中“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的用词虽同而给人的感受不同。“川途弯复弯”是强调前途的艰难阻隔,这里却是写船行的自然随意。“垂柳开处见青山”的“开”字用得很好,它既写出了小舟在杨柳稀疏之处忽然发现柳外青山的豁然开朗之感。这两句写的是放舟春游的自然环境,但也同时写出了人在这种环境中所感到的自由和适意。“毵毵绿发覆烟鬟”是进一步描写*处垂柳和远处青山共同组成的画面。这一句实际上有双关的含义,既可以看作是写*景垂柳远景青山的自然风光,也不妨可以看作在写乘舟春游的美人。

  “夹岸莺花迟日里”写春暖花开的**景色,“归船萧鼓夕阳间”写的是游春之人的萧鼓丝竹之乐。古人说:“四美俱,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王勃《滕王阁序》),王国维自己也说过,“四时可爱惟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王国维《晓步》)。大自然的春色提供春色每年都有,而且它如此慷慨地把这美色提供给人间,不分贫富也不论贵贱,只要你有悠闲的心情和审美的悟性,就能够得到尽情的享受。然而,这么简单的两个条件却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萧鼓楼船的达官贵人固然未必真正懂得大自然之美;忧生忧世的诗人则很少有“能狂”的闲暇和“能狂”的兴致。

  在《人间词话》里,作者提出了境界说,大大丰富了文艺批评的理论。境界是一个空间。根据构成空间的要素,境界可分为景境(物境)、情景和意境。一般来说,空间的构成是多因素的,但是空间的维度是由要素决定的,景境是一维的,情境是二维的,意境则是三维的。比如说,在景境空间并非纯粹的毫无情感的景物描写,只不过其主要意蕴是表现物和景的。

  情境是二维空间,作品所表现的是景(物)和情,景既是情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情的背景,是情的衬托。《人间词》中以情境词为多,其中有表现恋情的,有表现思妇怀远人的,有表现伤感的。无论是哪一类情境词,大多采用以景衬情的手法,表现了圣洁的情境。“清溪弯复弯”表达的就是有我之境。作者*素难得欣赏这样的闲适美景,休养的时候身入其境了,所以作者在尽情地欣赏美景。“一生难得是春闲” 正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作者对当前的美景是无限珍惜的,词中表现的景是优美的,情是深沉的。

  古诗原文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译文翻译

  那道门隔着深深的花丛,我的梦魂总是在旧梦中寻游,夕阳默默无语地渐渐西下。归来的燕子仿佛带着忧愁,一股幽香浮动,她那纤纤玉指扯起了小小的帘钩。

  坠落的柳絮静静无声,春天的泪滴在飘零,浮云投下了暗影,明月含着羞容,东风降临此夜,竟觉得比秋天还冷!

  注释解释

  ①玉纤:纤细洁白之手。

  诗文赏析

  本词为感梦之作。全词描述梦境寻游情侣及离别之痛。“门隔”三句写梦游深闺情景。“旧梦”二字暗示词人梦游情侣居处已非一次,故言“旧”,正见其对情侣魂牵梦绕之眷怀深挚。“夕阳”句以燕归于夕阳黄昏之际,旧巢难觅,渲染一层暗淡气氛。“玉纤”句写词人来到情侣闺阁,她伸手为自己掀开帷帘相迎。下片写梦中离别。“落絮”句写词人与情侣离别时,正是暮春柳絮愁寂无声,冷雨淋漓如堕泪,既写离别时凄冷氛围,又象征了情侣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之状。“行云”之云影暗淡,遮住明月而月光朦胧,仿佛明月含羞。结句实为“情余言外,含蓄不尽”(《白雨斋词话》),显然,春冷于秋是艺术的错觉,在此展示的却是词人的一片真情。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鉴赏: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 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铩4�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 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 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 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的自然景象相呼 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问题:

  (1)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2)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 的山峰、*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古诗原文

  舟逐清溪弯又弯。垂柳开处见青山。毵毵绿发覆烟鬟。

  夹岸莺花迟日里,归船萧谷夕阳间。一生难得是春闲。

  译文翻译

  小船儿沿着弯弯的清溪曲折而行。**是浓密的杨柳,偶在风吹开处窥见远远的青山——仿佛像那丝丝绿发披覆着女子的髻鬟。

  夹岸莺啼花放,在那迟迟的春日里;归船吹箫击鼓,在那西下的夕阳间。啊,一生难得的正是这春天的闲暇。

  注释解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毵(sān)毵:毛发或枝条细长貌。

  绿发:指眼前垂拂纷披的杨枝。

  烟鬟:指女子乌黑美丽的头发,喻指云烟缭绕的远山。

  迟日:指春日。

  萧鼓:指春社祭神时的萧鼓。

  创作背景


《浣溪沙》诗词鉴赏 (菁华5篇)(扩展4)

——浣溪沙诗词(精选五篇)

  

  柳叶纤细碧婉妆, 柔绦轻舞半垂塘, 若雨烟胧晴诱眼, 媚姿藏。

  遥望嫩江春水绿, 低眉情话话情长。 惹下相思魂失落, 满心芳。

  残荷

  霜至花凋枯叶鸣, 败枝凄切泪盈盈, 几缕斜阳哀叹惋, 恨凋零。

  有意春荷心早许, 无情秋雨毁莲蓬, 试问苍天谁的过, 好心疼。

  

  霜染红枫雁两行, 金风几缕送菊香。 清波映照松涛绿, 醉秋妆。

  一笔狂书情未尽, 半笺浓墨意飞扬。 点点新词写秋意, 画一张。

  月影

  照影东窗又写愁, 凭栏月色有谁忧。 多少迷茫惊骇里, 染双眸。

  月躲薄云形易散, 花埋叠叶影难求。 一声哀叹谁知晓, 只心留。

  无题

  戴月披星月色蒙, ??痴心一片染衣红。 ?昼夜兼程期盼里,?意匆匆。

  多少朦胧多少惑, ??几人知晓几人通。 ?更待彩虹风雨后,?雁飞鸿。

  无题

  冷月临窗照影单, 凄风骤雨一肩担。 多少迷茫多少恨, 置一边。

  一缕情丝归那处, 几绪哀怨向谁言。 世态炎凉肠寸断, 视之闲。

  无题

  一曲迷茫弹断弦, 几多愤慨几多烦。 敢问苍天何负我, 泪潸然。

  夜雨孤灯谁是伴, 凄风冷月只独怜。 粉黛妆镜无意赏, 费红胭。

  摊破浣溪沙

  冷月临窗照影单, 青灯伏案练诗篇。 命鼠难描心底事, 泪涟涟

  一缕情丝归哪处, 几绪哀怨向谁言。 花落水流肠寸断 , 是情牵

  古诗原文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译文翻译

  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送君地在何处?在戏马台西。

  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茂密的树林深处,晚莺啼叫不止。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注释解释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韵。

  缥缈(piāo miǎo):高远隐约的样子。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

  君:指颜、梁。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宋史》有传。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古台:即戏马台。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干涸的池塘。

  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诗:“野花秋寂历,江草晚凄迷。”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苏轼交游广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来,已写下了大量的别情词,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词虽然不甚引人注目,却自有其不可掩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全词大半篇幅写景,有点泼墨如云的劲头。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人肠断”,见出送别之意,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感极而悲的情绪,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质言之,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写伤别之情。

  诗中有画。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在这首词创作中,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运用白描手法,将远*、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

  对面着笔。这可以从末句“行人肠断草凄迷”看出来的。词人说,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糊的衰草,友人会极度伤心的。单就这一句而论,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而从表现别情的角度来说,则是从对面着笔。当然,写友人离别的悲伤,乃是为了深一层地表现词人自己的悲伤,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这首词大半写景,写景却栩栩如生,或视、或听、或声、或色,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更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注释

  ①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有*韵、仄韵两体,均为双调四十二字,后用为词牌名。

  ②“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已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③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④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写作背景

  这是晏殊《珠玉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坦,但政绩**。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虽然这是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的主题,但是,由于作者对此怀有独到的体会,有新颖的构思,有属对工巧的名句,所以这首词也因之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了。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 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此词虚实相生地展现了当下词人登临所见的眼前之景和伊人作伴。词人当初凝着醉眼所观赏的往文之景,通过今文情景的对比,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怅惘心绪。全词意境沉郁,语言收放自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减字浣溪沙

  贺铸

  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林。

  几家村落几声砧。

  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

  只无人与共登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