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实*报告 (菁华5篇)

首页 / 实*报告 / | 2022-10-31 00:00:00 实*报告

报社实*报告1

  接待我的是一名女记者,名叫潘未末,知性达雅,浑身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活力气质。她告诉我,她毕业于*人民大学,来深圳特区报已经有好几年了,从在老报社上班到在新的特区报业大厦上班,一路走过来的。

  看起来她是个能干精练的女记者,而且经验十足,做事很干脆,我知道,未来的两个月我将从她那里学到许多东西。第一天,3月24日,这是正式实践的第一天,我和谁都不认识,只认识潘未末记者。

  我以为她马上就能给我什么采访任务和写稿任务,所以我就坐在商贸组的大沙发上等,结果她也没有怎么理我,只随便交代了我几句,就让我认真看《深圳特区报》,因为她看起来也是很忙的样子,一会儿打电话,一会儿匆忙写稿……我再也坐不下去了,就直接上前,“潘姐,我今天该去采访什么?”

  她抬眼看看我,没有多说什么,就拿起手头的初稿,让我把它整理成一篇的消息。我欣然受命,施展自己在学校期间学*的书本知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倒金塔”我在心里对自己嘱咐道,不到一会儿,我就把那的消息完成了。“这么快”潘记者很诧异地说。我很自豪的对她说,“这种小稿件写的太多了,所以很快”,很自鸣得意的样子~

  几分钟以后,我才意识到我的轻狂和错误。我的稿件被“枪毙”了,因为风格问题,也因为脉络问题,这个时候我才了解到潘记者让我认真阅读特区报的用心了。随后,潘记者把她在特区报发表的稿件集册拿给我看,让我认真体会一下,还特别叮咛说,一定要仔细地看,最好能随时做个笔记。

  我没有说什么话,从那以后我不再以为坐着看报纸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也认识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凡事还是从小事做起啊。几天以后,我终于适应了特区报的风格并能正式开始展开工作了,潘记者也没有对我客气,一件件的采访任务和写作任务就交到我手里。虽然在此过程中我不断地犯了错误,但同时也不断地在学*,在改进;商贸组的其他记者也渐渐地混得熟了,也开始和他们后面跑跑展会、公司、酒店和*机关等,有时候他们不方便去的时候,他们就让我独身前去。

  感觉在深圳,记者还是比较吃得开的,比较受人尊重,比较受人看重,到哪里去采访都能赢得不少方便。不过,深圳终究是个商业化比较浓厚的城市,为什么呢~我记得有几次应邀去采访,采访完了以后他们居然掏出好几百块钱,说是让我坐车回报社。鬼才相信他们呢,深圳的公交车费、打的费用虽然比全国其他地方高,可也不至于要那么多钱吧!我死活不要,他们也死活不放过我,没有办法,最后我只拿了100块钱,打的回报社去了。

  每个做记者的人在自己的采访经历中都能遇到最最激动人心的事情,我最有印象的是采访深圳最大的临时人员安置地黄木岗又一村,那是*最大的临时人员安置地,大约2、3个*方公里的地方却住进了十万人之多,他们都是全国各地来深圳混生活的外地打工者,里面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不过总算秩序井然。黄木岗我去了两次。

  第一次是查抄“黑”网吧,所谓“黑”就是因为它没有执照和经营许可证,那次是接到行政执法局的要求我作为实践记者身份去的,一家名叫“云天”的网吧,72台电脑主机和相关配件,6个网吧工作人员。据城管部门的同志说,这家网吧的老板惨了,二三十万的投资全投水缸里去了。我采访那网吧老板的时候,他对偶简直就是声泪泣下,看得出了,都是新机器啊,就这样被全部没收了。我知道,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整治网吧,它只不过诸多被取缔的千万网吧之一而已,但从现场观看的诸多临时住居人员的同情和愤怒的目光中,我看得出来,他们很不高兴,诺大的黄木岗,能够上网的地方不多,而这家“云天”网吧收费低廉设施齐全,正好满足了他们的生活要求……那次采访虽然很成功,但总也感觉不痛快。

  实践的日子是很痛苦的:每天6、7点就要去挤公交车,有时候人太多,竟然连公交车的门都挤不进,时常还要被别人看白眼;加班是*常事情,有时候晚上8点钟还有采访任务;实践的日子同样也是快乐的:让我见识了不少的东西,让我第一次去五星级宾馆里吃了一顿,让我学*了不少事情,让我体味了不少感情,让我结识了一些朋友……

  7月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7月16日至8月16日,我有幸在xx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实践岗位是由院xx*团联系的,我很高兴有自己的一份,但当我得知是在xx报实践时,已有的兴奋感不觉少了好几分。说实话,当初在院报看报纸时,对《xx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6日,我和几个团友一块儿来到xx报,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悉报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xx报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东风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让我们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们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但事情总有不尽人意,在xx报实*的学生较多,有郧医的,有湖南师范大学的等。他们几乎都是大二或大三的新闻专业的师哥师姐,我们几个“冒牌货”在新闻专业用语和获取新闻方面都比他们差很多,再加上指导老师考虑到大三的专业师哥师姐们面临着就业问题,*时给他们提供的锻炼机会就多一些,这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以后的每天早晨,我们提前一小时到报社,主动找指导老师询问有没有采访任务,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实在没有,就向教师请教一些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问题,同时在阅览室看一些与新闻写作有关的杂志,重要的部分还特意记在采访本上,我们的执着与主动获得了指导老师和主编的好评,我也体会到: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xx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们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们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黄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们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们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黄前辈的办公室时,我们发现黄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们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们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不是学文的,更不是学新闻专业的,却有幸在xx报学*,是我的兴趣所投。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xx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xx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报告人:

  系 别 :

  班 级:

  暑假报社实*社会实践报告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XX年暑假——一个介于我的大学生活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假期,总共有将*两个月的自由时间。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弹指一挥间,大学生活已经度过了一半,但在自己的意识中似乎只是不经意的一瞬。回首往事,不禁一种强烈的紧张感涌上心头,于是我发现自己在这个假期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无所事事了,我必须做点什么。同时,经过自己十余年的知识积淀和两年多的专业知识学*,我也确实需要一个*台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实际水*,既能总结过去,也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找点支撑。

  于是期末考试刚结束,7月5日——假期开始的第一天,我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黄冈《鄂东晚报》报社参加实*。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在实*过程中,一方面,我可以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实际的新闻采写,而真刀真枪的实践也能检验自己的专业水*,升华、丰富自己理论知识。实*也就成了我这个假期的重头戏。

  来到报社,我被分配跟随《鄂东晚报》采访中心副主任熊庆萍老师。后来,熊老师又带了一个实*生——一个来自华科的女孩,自然我们俩成了搭档。像其他实*生的经历一样,开始的一两天我被要求去看报社以往出版过的报纸,我发现我不再像以前实*那样视其为一件不可推脱的负担,通过看报纸我熟悉了《鄂东晚报》的一贯办报风格,了解了报纸所注重报道的新闻类型,掌握了报纸基本排版规律、新闻稿件构成等诸多的信息,在我以后的实*过程中证明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提高了我写作稿件的成功率。

  在随后实*的日子里,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有关黄州各小区物业管理情况调查的选题。这次稿件的采写过程成为我本次实*中最难忘的经历,并且这篇稿件也成为了自己实*中所撰写的众多稿件中甚为自豪的一篇。

  实*那些天,正是黄冈天气较为炎热的一段时间,每天气温都是35度以上。为了搞好采访,我和搭档头顶烈日,常常是挥汗如雨,总共花费了四五天的时间去深入到黄州各小区采访第一手资料。我们的足迹遍及城区东坡、东门、八一、大地、安居等七八个小区,几乎走遍了黄州城区的大街小巷。

  因为之前实际采访经验并不是很多,加上进入各个小区采访我们也真的是人生地不熟,更为难的是好多时候采访对象根本就不跟我们记者合作,不是“不知道”,就是不理不睬,我们俩一度都失去了采访下去的勇气,但是那些迫切希望盼望改变如今物业管理混乱局面而能够安居乐业的小区居民那渴望的眼神,一次次给了我们继续工作下去的勇气。

  自古英雄多磨难。这篇稿件也真是做到了三易其稿。采访完成后,我梳理资料,借鉴网上的信息,查阅有关书籍,把稿件整理好,一次次送到《鄂东晚报》房产周刊的谢老师那里去审查,严格的谢老师总能从中找出很多不足,于是我就一遍遍的在拿回来改,心里真是很不情愿。但是,可喜的是,一次次稿件的失误之处越来越少,稿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专业,黄天不负有心人,最终一篇高质量的稿件见诸报端。

  此后,我在报社又相继参与并撰写了农民工受伤、未成年人进网吧、区工商局表彰大会、夏季饮料消费调查等一些稿件(具体数量并未清点,也并未留有底稿),我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屈指算来,从7月5日开始,一直到8月4日结束,我总共在《鄂东晚报》待了一个月,自己是受益匪浅。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外,我觉得最宝贵的就是我在报社里边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几个实*生既从各位报社准记者那里学到了很多教科书里根本就没有的东西,并且我们几个人还在一起玩得很好,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实*结束后,我就回到了青岛老家,在家里一直是挺无聊的,没有什么愿意做的事情,也很少有事情需要我去做,每天在家里除了吃就是看看电视什么的,偶尔也会出去上上网,但是不经常,因为父母在身边,不能表现的太堕落了,装装乖孩子还是应该的。

  就这样我在家里堕落了二十天后,不堪忍受的我就又提前一个周回到了学校,原计划是利用这样一段时间好好看看计算机,因为进入9月刚开学就是国家二级计算机过级考试了。其实在我心里过不过只是一个问题,我实在是不想让那80块钱的报名费去打水漂(私下觉得国家要80报名费实在是太黑了)。

  最终计算机复*也是没能真正扎下心去,还是玩多学少啊,大家都刚来,有两个月没见了,聚聚会,吃吃饭、上上网什么的花去了大部分时间。没办法,这样我也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至于过与不过,也只能听天由命了,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

  总的来说,XX暑假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假期,我过的紧张而充实。现在,随着假期的结束,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我也又一次收拾行李,踏上了新的征程。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相信有一个假期充分的准备,我在新的学期里会走的更顺。

  作为一名未来的记者,我一直记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生信条,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有一句名言:在记者的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记者,我在将来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我也要加强自己的政治修养、知识修养和思维修养,不断学*,不断提高,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保持旺盛不衰的激情,培养淡泊名利的心志,锻炼得心应手的文笔。

  路已在脚下展开,唯一我要做的的就是沿着自己坚定的方向一直走下去,不管是花团锦簇,还是荆棘丛生,永不停息,永不回头。

  前方的世界很精彩,相信明天会更好。

报社实*报告2

  作为新闻系大学生,毕业后最大的工作可能就是去当记者了,当记者最大的要求就是要写出一些好的文章,这并不是难事,新闻系的同学文笔一般都不错。那么剩下的就是去报社实*了,其中有包括实践方面的,也需要有采访方面的,只是需要很多的方面的。

  这次寒假实*的实*,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却让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甚至在家里学不到东西。相信都猜到了,就是书本上的知识和*时的实践相结合,这也得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时上课的空乏被洗刷得一干二净。

  由于我实*的报社是属于党报,所以经常要和领导还有官场上的人打交道,所以首先要学*的就是官场上的交际。别看*时那些高高在上的领导每个都是板着脸,一副招人嫌的样子,但是,他们私底下可都是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的大人,举止言谈间都带有大将的风范。和蔼归和蔼,可以有很多地方要注意的,一般比较涉及隐私和公务的我们都应该避忌不谈,又或者绕个弯子提问。刚一开始就问到主题,他们都不会友善待你,要在拉家常或者琐碎的事情中找到突破口和切入面,才能引导大家更好的发挥,表达淋漓尽致。有一方面要注意的是提防他反过来“咬”你一口,反问一些冷问题,让你措手不及,由于我们开始都没什么经验,这种尴尬的场面会出现不足为奇,主要是缺少锻炼。

  采访固然重要,可是找新闻材料和线索也是不可或缺的。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采访和新闻要看记者是否能抓住有价值的新闻材料,以此为线索来展开你的思路发言提问。*时,老师要是找材料,除了每个单位和*里的固定通讯员外,还有其他各个镇的特派员跟“线人”,也就是广州人说的“针”,我们的针插得越广,范围越宽,获得的信息和内容也就相对越多。但是这些“针”不是随便能插的,要经过领导的批准和赞同才能安家,再一个就是,“针”的消息和线索是要用钱买的,这就被我们看做是有价的新闻,自然而然的就。那从哪里能网罗来那么多的“针”呢,其实这也是一个学问,就是书上经常说的要多接触社会上各方面人士,建立尽可能大的人际网,消息才能来得快来得准确来得及时。

  除了在采访技巧和找寻消息方面学到了不少东西以外,还学到了不少书本和学校老师不会教给的东西,就是作为一个新闻人,首先得衣着上要大方得体,举止大方温文,说话要有学问和内涵,知识面广,所以*时的积累是不可缺少的。除了熏陶和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外,就是*时要多注意观察周围正在发生发展的新生事物,留意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微妙变化。其他就是不能随波逐流盲目跟随潮流,但又要有先瞻的目光,可以事先预知事情和潮流的动向趋势。这些细节方面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学好的,在生活和不断的实践中慢慢积累才会有所领悟。

  再一个就是在现在的时常经济的利诱下,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导致其笔下的文章与事实有所偏差,连最基本的职责都忘记了,在报社我看到了有些不负责任的记者为了小利益而不顾廉耻和尊严,后来才得知,在今天这种工作和生活氛围里想要远离尘埃,不食人间烟火是基本不可能的了!

  我知道现在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的,我不去适应也是没办法,我知道以后的路我也会慢慢的适应社会中的一些很繁杂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是最难适应的东西,我会逐渐的适应。

  以后当记者的路也许会很漫长,不过我已经想好了,我会慢慢的适应,做好一个记者,起码要和他们有所区别,这就是我,我会一直正直的走下去!

报社实*报告3

  在今年的毕业实*中,我经人介绍,来到XX报实*,为了能让我更全面地了解新闻报纸出版工作的全貌,报社领导先后安排我在采访、编辑、出版、校对、发行等部门工作,使我受益匪浅。在几个月的实*过程中,不仅在业务上得到了锻炼,而且在思想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觉收获很大,下面我就把实*的情况简单总结一下

  一、在政治思想上的提高。

  做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对政治思想素质要求极高的职业。特别是采编人员,需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变化,以及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等问题,之后还要把这些东西消化,变化自己的新闻内容登在报纸上,所以没有一个好的学**惯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是绝对不行的。在我实*过程中,我发现每一名编辑记者在紧张的采编工作之余,都十分注重政治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保持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也正是这样,这张报纸才能够很好地发挥了作用,成为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从未发生过政治问题。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在这一段时间里,也加强了政治理论学*,由于我基础较薄弱,所以就重温了上学时学的课程,同时,再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对于当前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我认识到,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越是形势好,越是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全党同志都必须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极端重要性,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扎扎实实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二、在工作能力上的提高。

  通过实*,我在各个岗位上都得到了锻炼,并且对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了新的体会。在做记者时,我深入到政法工作第一线采访,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并对采访的准备、技巧和总结整理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在采访回来后,为了赶新闻,经常要加班撰写稿件,不仅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还让我学会了如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准确地抓住新闻点。在做实*编辑时,我学会了如何编辑稿件,如何取标题,知道了怎样修改稿件才能适合新闻报道的需要,很大的提高了我的文字水*。通过在其它岗位的锻炼,我不仅熟悉了新闻出版工作的业务,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工作,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经过报社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我懂得了做工作首先要热爱这项工作,只有热爱了才能干好这项工作。做工作首先要保证完成任务,同时还要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以开拓创新的思路,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在工作中,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和不同的工作内容,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三、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从报社老师们身上不仅学到了业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他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奉献精神,这对我改正在过去学生阶段养成的一些坏*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时候,为了赶一个新闻或者特大事件的报道,编辑记者们常常要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工作,废寝忘食,顾不上休息,而且工作起来态度非常认真,这让我非常感动,也使我很受教育。

  他们加班加点并没有加班费,但他们却从来不计较,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新闻工作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我觉得,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也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够得到很好的完成。对于我们每一个来说,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以国家以党的事业为重,在工作中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心扑在工作上,不计较个人得失,那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在深入一线采访中,我接触到很多先进集体和人物典型,他们有的是不畏艰险精神;有的是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与犯罪分子做殊死搏斗;有的是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在自己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先进集体里,很多同志都是以集体荣誉为重,团结协作,做出了不*凡的业绩,所有这些先进人物和集体,对我起到了很大的教育作用,我认识到,一个人的*凡是可以忍受的,不能忍受的是对社会对国家没有贡献,而这些先进人物的闪光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够在*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凡的业绩。

  四、在法律意识上的提高。

  因为是在XX报实*,接触法律的东西比较多,对我的法律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在过去认为没什么的事,经过学*才知道,都是跟法律密切相关的。我也因此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通过对一些案例的采访,我发现很多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造成的。由此我深刻认识到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加强法律宣传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未成年人犯罪,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且也毁了自己的前途,对于家庭来说更是极大的痛苦,而究其根本,就是没有做好法制教育,使他们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才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所以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加强法制教育对于社会来说是多么重要。

  在报纸上还有法律服务栏目,主要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知识问答和法律帮助,通过对一些个案的分析和了解,我发现很多于情于理好象很自然的事,其实都是与法律相悖的,这就说明一方面是我国的法律还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说明群众的法律意识也是很淡漠的,遇到事情不是按法律去做,而是自以为是地按照所谓情理去做,结果常常出现违法现象,给自己的他人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一旦诉之法律,则往往不能够胜诉。所以说,我们普法的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掌握法律知识,培养自觉的法律意识,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定稳定,社会主义建设才一定能成功。

  五、在适应社会能力上的提高。

  对于我们这样的学生来说,参加社会实*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有所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首先改正的是过去不愿与人接触的毛病。过去在学校,接触的主要是同学,关系比较单纯,交往起来也很简单。对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我都是避免接触的,在实*中就不一样了,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除了同事之外,在采访中不仅要接触正面的人物,还要接触那些犯罪分子,以前一提起犯罪分子都是很害怕的,一想到要面对面地交谈,心里真的很犯憷。但经过几次就好了,因为我发现那些犯罪分子在一般人眼里很凶恶,实际上他们内心都是很虚的,特别是当他们受到法律制裁后,更是没有什么凶恶的'了,很配合我的采访。而在接触一些其它社会各界人士的时候,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性格,使我在与他们交往时得到了锻炼。

  能够在XX报社实*,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在业务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在思想认识水*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上有了增强,在认识社会,感知社会,体验社会的能力和水*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能够真正运用在工作中,使我感到学*知识的成就感。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所在,看到了各个岗位上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们正在努力拼搏,无私奉献,我一定要以他们为楷模,为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报社实*报告4

  一、实*目的

  1、使自己在大学三年学*到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一个检验和巩固的机会,并作为自己踏上教学岗位之前的一次练兵。

  2、通过观察和了解实*学校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的具体工作,向优秀教师学*。

  3、通过实*,也可以检查自己在面对真正走上教学岗位的时候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及时调整与改进,争取以最佳状态走上日后的教学岗位。

  4、进一步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本次教育实*中,由于其他队友的信任,我当选为我们实*队的正队长,在完成个人实*任务的同时,将尽力做好实*队长的各项工作,一来全方位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二来建设一支团结互助,优秀的实*队,收获一份友谊。

  二、实*时间安排和主要任务要求

  1、准备阶段:6月下旬至9月20日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师参考书等资料,认真搜集积累相关的教学资料,认真备课,编写详细教案。完成五个一,根据教育要求认真学*教育实*相关文件,学*教学论和班主任工作在理论知识,进行试讲微格教学,练好三笔字等。

  2、见*阶段:第一周9月20日至9月25日

  (1)听实*学校领导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情况,本学期工作计划和学校在管理、教改、科研方面的经验和特色。

  (2)下班跟学生见面,参加班级活动,了解学生情况,在原班主任指导下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3)听原任课老师的课,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并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备课、预讲。

  3、全面实*阶段:9月26日至11月8日。

  包括教学实*、班主任实*、教育调查、实*队长工作四个方面。

  (一)教学实*:

  (1)备课:

  a、在原任教师指导下,认真细致地钻研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明确任教课题及本单元内容在教学大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思想状况、学*兴趣、方法和*惯。

  b、在掌握教材内容和了解学生学*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过程安排。

  c、编制教案。教案要写明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所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具的准备及教学过程。

  (2)上课:应根据教材、教案的要求和试讲的经验,贯彻教学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努力把课上好。为此必须做到:

  a、认真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b、上课时要做好组织教学工作。努力以各种方式创造性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保证课堂教学在紧张、严肃、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

  c、上课时要注意态度的从容、大方、镇静,要用恰当姿势帮助说话。

  d、必须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注意教学语言的简洁、生动、明确、通俗易懂。

  (3)听课和评议:

  a、要虚心学*,经常听实*学校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或在同校实*的同学上课,做好听课笔记。

  b、实*生在课后应主动、虚心地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并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认真地做好自我分析和评议,并力求提高到理论高度上进行分析和评议。

  (4)作业与辅导:

  a、要精心选择并设计课内外作业,份量恰当,难度适当,完成作业的时间适度。

  b、布置和批改作业,要着眼于巩固学生知识、培养技能。

  c、对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检查,认真批改,并分析研究学生完成本次作业的优缺点,做好作业讲评。

  d、对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要事先进行研究,得出正确的答案,必要时请指导教师把关。

  (二)班主任实*:

  a、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主体思想,学*现状,学*成绩,优秀学生和后进生。

  b、做好日常的班级工作,抓好自修课纪律,提高效率。

  c、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d、针对各异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指导。

  e、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班级凝聚力。

  f、定期开展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态度和方法。

  g、定期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育调查:

  a、搜集浏览调查教育研究的有关资料,学*一些优秀的研究方案;结合专业特点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b、在实*过程中,积极了解城关中学的文化底蕴,教学管理特点,教改经验等;了解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教育经验,教学方法等。

  c、国庆假期开展调查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收集整理资料,为做好总结做准备。

  (四)实*队长工作:

  a、带领队员积极开展和完成教育实*计划中安排的各项工作。

  b、每周召开一次对会,总结上周情况,计划下周内容。

  c、每周向分片负责老师和实*学校领导汇报一次工作,做好沟通交流工作。

  d、组织队员队在国庆假期开展调查研究和教育研究工作。

  3、总结阶段:11月9日至11月15日

  a、每位实*生写工作总结和个人鉴定。

  b、写好教育调查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回校后三天内将调查报告和个人总结或专题总结、《教育实*学生工作本》、班主任工作计划、班或团课讲稿交给本系教学法教师。

  c、按照实*队计划要求,组织好教育实*鉴定工作。做好离校前的各项工作。

报社实*报告5

  20xx年寒假作为一名专业功底不错的中文专业的学生,我来到了《濮阳早报》,开始了自己的短暂的实*之旅,所谓短暂就是指寒假这一小段时间。实*大致是从1月23日开始的,随着寒假的结束于2月17日结束。

  开始准备实*首先是确定实*单位,结合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我选择了当地的一份都市报——《濮阳早报》。理由有四:首先自己比较喜欢贴*生活、贴*实际、贴*群众的报道,因为这样的报道是百姓喜欢看的,不但有意思、对百姓的生活方方面面有帮助,同时在一些问题舆论监督上能够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其次写都市报道,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都可以进行尝试:消息、通讯、特写更重要的是一些视点深度的东西,较之于时政新闻更具灵活性。第三,《濮阳早报》作为本土的都市报可以让笔者更容易接触社会、调查百姓的生活,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第四,笔者了解《濮阳早报》是一份刚创刊的`报纸,也就是说它是充满朝气的,相对的会给个人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很有挑战性,笔者性格是比较喜欢挑战的,所以这个比较适合。于是通过电话联系、现场考察,笔者选择了这个实*地。

  作为实*记者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论你是做什么的都要努力寻找一个目标,做媒体的就要找准自己的宣传目标,有一个主题。第二,我确定:如果想更好的成长,必须摆脱依赖性。如果想作为一名很优秀的实*记者,必须把自己放在正式记者的位置去锻炼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学到更多。寒假假期很短,而且要过节,所以在实*的时间和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只要你把握好机会,努力再努力,你就会有所收获的。

  进入报社的时候,我清醒看到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一是老师因为本身有报道任务等,不可能给你很多出去的机会,也就是现场采访报道的机会,所以你必须根据指导学会方法,更多的学*是放在自己用心的去看去听、去问去想、去探索去实*方面。二是经验很重要,虽然报社的那些记者很年轻、从事记者这个职业不久,了解到他们大多是从重点本科院校中文专业毕业的学生,来的已有半年了,但是就这个半年足够让你很有差距:缺乏专门的线索,新闻敏感性弱、写作水*的差距、采访等配合度……三是实*生整体现状不是很理想:发现很多的实*生每天都是缺乏Ji情的状态、不知道思考如何去做去学*,不知道自己独立完成稿子,过分的依赖自己的老师,有时无聊就不正常的上班……所以我告诉自己必须要有信心、要有规划。

  我每天都很积极的去上班,虽然是假期但是每天都保证7点多就起床,做很久的公交车,在上班时间前到达,基本上不迟到,而且告诉自己:新的一天,加油!到报社去看新的一天的报纸,看别人发的文章,仔细去思考:他为什么会发现这个,这篇文章的新闻点在哪里?如果是一篇很长的专稿,我就会直接去问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怎么策划的,采访时怎么进行的?花了多长时间做前期准备……通过这些我也开始去思考自己的文章,然后写去发表。

  记得我发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家长逼着大学生相亲的,是从我们当地的一个论坛上看到的,然后去证实是真的,就询问主任是否可发,征得同意我就很快发了这样一个消息,虽然字数不是很多,400多字,但是却是我第一天上班就出来的成绩,所以也感觉很有成就感。这也Ji励我不断的去思考、去锻炼、去发表文章。

  后来为了要写新闻,自己去“跑大街”,因为我知道我没有正式记者那么广阔的线索网,也没有人给我提供或者是编辑室还有那些下派任务的报道,这些根本就轮不上我们这些实*生,所以就要自己去捕捉,人家说“脚底板下出新闻”。所以就多跑、耳勤、眼勤、腿勤、手勤、脑勤等等,发现这样不仅自己写稿多了,而且新闻敏感性强了。什么都是相辅相成的,我的新闻敏感性强了之后,更加容易捕捉新闻、也更加容易发表新闻了。后来写的文章有的是自己或身边人亲历的《崇尚健康节日消费观念龙城万余人次“电影过年”》、《返程濮阳人忙着留乡味》;比如我发表的《一条祝福短信小两口险离婚》;有的是从一些博客、论坛上得到的,如《网民新创意:“情人节”网络爱情宣言成时尚》;有些是自己策划的比如“情人节系列”的,“节后消费”之类……

  最高兴的还是做比较大的报道,先后和老师做了当地交通状况尤其是出租车交通状况的专版,*4000字的文章、涉及很多方面,文章发表后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当地的交通状况的改善起了较大的作用。还有在金融危机下,关注当地群众就业的问题、深入招聘现场、采访很多人,全面分析普通市民就业的状况和更好就业的措施。关注节日情况,搞了情人节的系列报道,给很多市民节日消费等以正确的导向。如此的还有大学生就业、银行等VIP制度市民反响、民俗文化、交通事故等,真正的是都市报道,民生新闻,视点深度,“关注都市发展,关心都市民生”。 在短暂的实*内,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正式记者的*台上去锻炼,同时抓住任何机会去认真学*和培养做都市报道记者各种素质:吃苦耐劳、思维活跃、新闻敏锐、策划与深度相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单独和配合发表了30多篇报道,约4万字,加上自己调查、策划等约10万字,居实*生之首。其实最大的收获是用心做文章,用文章帮助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认真做人、认真学*、认真做文章。取得了那么大的成绩也主要感谢所有帮助我的老师,他们是记者,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热情令我敬佩。他们不仅教会我新闻宣传的知识,更让我懂得做一名记者的责任与良知。感谢我们早报郑迎军副总编、机动记者部张永生主任,带我的机动记者部副主任袁冰洁大哥。同时,感谢那里所有的记者同事,因为我们是同龄人,有很多共同语言,在我实*那段时间,也很帮助我、关心我,我觉得好的氛围是我成长的重要条件。

  实*结束了,我觉得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实*生就是免费劳动力,只要你端正心态、努力去做,你也会收获很多!今后无论我从事什么工作,但我都会:简单快乐、充实提高,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人!


报社实*报告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报社实*报告 (菁华5篇)(扩展1)

——在报社的实*报告 (菁华5篇)

在报社的实*报告1

  于健东,读报参考小组组长。

  报告内容:

  尊敬的院领导,尊敬的报业集团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全班同学以及我们小组感谢报业集团的领导为我们提供的这个宝贵的实*机会,同时感谢《读报参考》编辑部的编辑老师们对我们的热情招待和巨大的帮助。谢谢!

  在刚刚结束的大三专业认识实*中,我们组十分幸运,连续三个星期参加了国内著名刊物——《读报参考》的实*活动,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们在《读报参考》的短短几周实*,编辑部老师们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冷静、执着的思维方式,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等,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编辑部老师们不仅为我们的实*提供了单独的办公室,而且在日常实*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无私的帮助,使我们的实*得到十分圆满顺利地完成。在这里再次由衷地感谢《读报参考》编辑部的编辑老师们。谢谢!

  以下是关于我们组的实*报告:

  一、《读报参考》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未来:

  一) . 历史:

  成立时间:

  《读报参考》创办于 1986 年 8 月 25 日 ,刊物原来叫做《吹风与信息》,是原青岛日报社的一份内部刊物。

  其编辑部前身为青岛日报社资料室,负责管理报社的刊物资料等及报纸文摘版的编辑工作。

  《读报参考》试发行时,为每份单页四版,每期一百份,在报社内部免费发行。后来逐渐增至 16 页,又增加到 32 页,最后到目前的 48 页。

  当时主要刊登社会信息、政策规定、新闻线索、外报动向及部分有参考价值的文章资料,发行范围只限于报社的编采人员,后来又逐步扩大到报社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及全市新闻干部。

  1991 年,扩充了刊物的部分内容,更名为《读报参考》 ;

  1991 年 3 月 18 日 ,《读报参考》经批准正式在省内发行;

  1991 年 7 月 15 日 ,《读报参考》半月刊正式创刊。

  经过两年成功运转,到 1993 年 7 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读报参考》开始向全国发行。

  99 年到 XX 年,发行量成倍增长,期发行量达 45 万份。

  XX 年改为旬刊,每月三期。

  二) . 现状:

  目前编辑部共有 21 人,主要负责《读报参考》的编辑出版工作,此外,还负责管理报业集团资料室,和集团内部信息的录入处理。

  《读报参考》的读者定位是“关心实事政治的中老年男性读者”。办刊宗旨是“提供重大事件背景,介绍时事新闻资料”。

  目前,《读报参考》每月三期,印刷点除青岛外还有柳州、兰州、南昌三个分印点,刊物发行到全国 200 多个大中小城市。

  目前,在稳定现有《读报参考》的宗旨、读者群及发行量的同时,编辑部正在积极组织年轻编辑创办一份新风格、新读者定位的试行刊。以进一步开拓读者市场,细分读者群。

  二 . 实*的具体内容:

  一 ). 市场调查:

  在正式进行编辑实*之前,在编辑部指导老师的鼓励下,我们组进行了有组织的市场调查。在栈桥、百盛、火车站附*几个比较繁华的地段,对不同报刊摊位和不同年龄段、身份特征的人群进行的随机调查,我们获得了很多关于《读报参考》的市场定位的准确程度、读者评价、改彩版前后的销售状况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第一手信息,并对目前青岛刊物市场的大体情况有了初步认识。

  调查结果使我们认识到:

  ① 《读报参考》的读者市场定位是十分准确的,读者评价很高,销售量比较稳定;

  ② *期改版的彩色封面版销量比黑白封面版有较明显的下降;

  ③ 对于现有的宗旨和风格、以及读者市场都已经成熟、稳定了的《读报参考》而言,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并获得读者市场的成功机率不大 ;

  ④ 其他读者市场尚有开发的潜力,如:二十至三十岁之间,有一定学历、初入社会的人群。

  二) . 实*阶段的主要内容:

  1 、在对读者市场进行了初步定位之后,我们小组以模拟出版一期《读报参考》为目标,仿照原刊的形式开始进行选稿,之后,我们的指导老师———责任编辑戚欣为我们进行了指导和修改,然后我们根据老师的指导重新筛选、修改了稿件。最后将最终的选稿上交给了编辑部,编辑部的部分老师为我们进一步审阅和指导,并为每个组员一一讲解。

  过程中,暴露了我们选编稿件时在读者定位不准等一些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加深了我们对稿件选编的认识。

  2 、在实*期间编辑部出版了 两期 《读报参考》,我们参与了两期大样的校对。在校对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诸如忽略标点修改、不注重转载稿件时人称等词语的修改等问题,并得到及时的改正。

  首先要看稿件的文字、标点等又没有错误,其次,通读文章,对文章内容、人称、逻辑等问题进行改正。

  3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尝试了对*期的三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不同于《读报参考》原刊风格的多角度的综合报道。这个过程是一个真正锻炼编辑,和体现编辑能力的过程。首先,要搜集大量、全面的资料,然后根据主题对材料进行删改、综合。这个过程,我们着重地注意了从多角度报道事件,反映来自不同社会层面的人们的声音,稿件中去除了来自记者和编辑的评论性话语和观点,给读者留下充足的余地去自己评论。同时,进行稿件综合报道还要注意事件发生的逻辑性等问题。

  4 、其间,我们还参观了报业集团照排、校对等部门,熟悉了稿件的网上操作修改。我们还参观了报业集团的四方区印刷厂,观看了大型印刷车间的运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刊物出版过程的认识。

  ( ** 按原定计划,我们本来是应该能够出版一期由我们编辑的杂志,并通过整个出刊的过程更加实际地了解整个杂志的运转流程。但由于编辑部十分繁忙,原定计划未能实现,这不失为小小的遗憾。但对于整个实*过程我所得到的巨大收获而言,这个遗憾是也微不足道的。)

  总之,整个实*过程使我们对一部文摘性杂志产生的整个流程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使我们对未来专业课的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三、《读报参考》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与要求 ; 《读报参考》对稿件的要求 :

  一)、《读报参考》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与要求:

  在与编辑部老师们的一次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在编辑部年轻成员里,一人是新闻系毕业,一人是历史学专业、一人是中文专业毕业,一人是中文系毕业,没有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其他文科专业。我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是由《读报参考》自身特点决定的。

  《读报参考》本身的特点:

一,文摘性的杂志。

  二、面向的读者群是侧重于关心政治、社会和历史的实事新闻的中老年男性读者群。这种特点要求编辑的能力方面应偏重于稿件的选择和编辑,并拥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

  同时,《读报参考》目前还在对刊物的未来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探索。

  综合以上现状,我们认为《读报参考》作为一本文摘性期刊,目前需要的是以下的人才:

  1 、高层次的决策人才:这种人才应具备相当的有关媒体的专业知识,拥有管理一个传媒实体的能力,能够对所在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够制定出符合读者市场的、有效可行的*期及长远的发展规划。这种人才也应该是复合型的,要对媒体所在整个行业领域的运作机制和发展前景有相当的认识,知识面应该涵盖新闻和经济两个领域,其能力的重点应是在实际操作中使新闻事业发展与经济学科知识的相互结合。

  2 、知识面广的人才:这种人才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尤其是对社会科学各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诸方面的学识都达到一定的成度。可以对某一社会现象、问题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认知和分析。这决定着刊物内容报道的广度,以及影响的读者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全面性。

  3 、专业知识领域强的人才:这部分人才仍应侧重于社会科学学科,这类人才应在所学专业上有比较深的造诣,能够对某一社会领域的现象、问题作出深度的认知和分析。这决定着刊物内容报道的深度,影响着读者对客观事物认知的深刻性。

  二)、《读报参考》对稿件的要求:

  刊物的读者定位是“关心实事政治的中老年男性读者”,办刊宗旨是“提供重大事件背景,介绍时事新闻资料”。

  受读者定位和宗旨的限制,稿件的选择就有一定的特点和固定性,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大块 :①政策性强的内容;②*期重大问题事件;③海外事件;④历史回忆性内容。

  其中主要是有关*期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由于这部分读者群大多数都经历过新*成立、*等政治性很强的历史性事件,因此在稿件中还有一部分有关此方面的历史记录性的稿件。总之,稿件的选择的过程就是“本着办刊宗旨,找准读者定位”的过程,只要适合刊物宗旨和定位的稿件都可以。

  最后,稿件还应注意其政治性和社会影响,对于违背我国国家重大政策方针,以及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政治后果和负面社会影响等的内容或稿件,应予以适当和必要的编辑修改或者删去不用,保证刊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

  四、实*体会:

  一)、经过几周的实*,我对《读报参考》这样一份文摘性的杂志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读报参考》的成功,简单地说,首先在于找准了自己的市场定位,这也找准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其次在于为所选定的读者市场提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新闻信息。

  具体来说:在实际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部

  ① 注重刊物栏目的设置,如“八面风”、“观察与思考”、“热点透视”、“社会广角”等,为配合国家反腐败斗争,还特设了“反腐倡廉”、“每期一案”、“警示录”三个栏目,以此警示社会。

  ② 在稿件的选编上突出“广选、精编”的原则。在千余种报刊中精选最有价值的文章,对每一篇稿件都经过精心地编辑,并配有编者按。

  ③ 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配合刊物高品位的内容,封面采用黑白新闻图片,有力的突出了刊物本身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总之,作为一份在国内有影响的期刊,《读报参考》是成功的。

  二)、此外,通过实*,我还认识到了以下问题:

  1 、任何一份成功的杂志都需要一个准确的读者定位。我觉得,给杂志选择读者群就好像给种子选择生长的土壤,只有根据种子自身的生长特点,准确地选择最适合其生长的土壤,种子才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健康的成长起来。

  2 、编辑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刊物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认为 , 编辑自身除了要有专业的学识和广泛的知识外,最关键的还是应具备人文主义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编辑进行稿件选编不仅要紧扣刊物的市场定位,同时要注意舆论导向和对读者高尚情操的引导、培养。

  3 、通过实*,我还感觉到,最理想化的报道应该是中性的、人性化的报道。编辑记者不要参与其中,进行中性的报道和分析,最大程度的展现事实和背景给读者;要人性化地报道,避免主观偏见和偏激的修辞,留下足够的空间给读者自己去进行思考和

  评判,从而形成真正的源自于民众的舆论呼声,以此来反作用于社会。

  我认为,这种舆论引导过程是最理想的。当然,这种观念也是建立在对受众的独立认知能力的信任基础之上的。

  4 、在实*中,我还认识到,刊物要多记录“发生在*凡人身上的不*凡的事,和发生在不*凡的人身上的*凡的事”。这也是人性化的报道的另一个方面。

  以上是我关于专业认识实*的报告。其中有部分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请老师、同学们多多指教。 谢谢!

在报社的实*报告2

  我相信我的实*是别有风味的,而正是这种与众不同让我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改变了我的很多认识。

  7月7日,我来到了鲁中晨报传媒大厦,见到了预约好了的老师。正当我以为事情会按照我的预料发展——也就是自己会被安排到报纸的新闻部或者热线部开始无休止的忙碌的时候,一点点外改变了我这次小实*的常规路线。由于老师已经不在记者部工作而是主管一本叫做《迷你周末》的杂志时,我也就被理所当然的在这本小杂志中度过了一个复杂的30天。

  起初我的心情是比较郁闷的,因为我是在想不出这本校杂志能够给我带来多少专业方面的锻炼,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也渐渐的改变了这种想法,而渐渐的意识到无论什么对我这个一穷二白的菜鸟来讲都是一种收获。

  我可以毫不隐晦的说我的实*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办公室离看书,看杂志。一开始我也是不是十分理解我费事么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浪费在观察上面。后来也慢慢的也意识到看书是完成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从办报纸到做杂志的观念的转变,也就是对语感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出自己的认识,做报纸做得就是一种下里巴人的通俗的新闻形式,它不要求有多高的文学造诣,但求易解;但做杂志起码已经是完全脱离了新闻领域,尽管他还能够对当今的热点问题形成自己的评述,但是新闻的时效性已经对其失去了作用。从语言方面来讲报纸力求简明,而杂志有着很明确的受众群体,所以语言方面有着自己的特征,或是唯美,或是纪实但是绝对不想报纸那样干瘪,除了事物本身之外杂志的编者往往还透漏着自己的一点个人偏好

  每一本杂志都有着自己的,由于在办公室呆的时间比较长,所以研究杂志也成了我给自己定下的一个任务,在这期间我曾经认真的翻阅了《名牌》《城事》《青年记者》基本杂志,也颇有一份心得,《名牌》杂志由于其大众化的特曾难道这前卫的潮流,凸显这80后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由于其在内容方面大胆的追求而取得成功,《城事》由于是在淄博地区创办的一本刚有雏形的杂志极具本地的气息,整本杂志是按照一定比例来报答淄博的过去和现在的,朴实自然尤其是图片的选用是其制胜点之一,而《青年记者》与其说是一本书,更不如说是一本教材,一个学术交流阵地,上面个各流派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实际结束后我也意识到从报纸道杂志其实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升华。因为以前我根本没有接触过报纸,所以一接管杂志在所难免有偏见,这好比在工作岗位上没有上过基层就去了当小组长,现在也明白这是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我总觉得有点遗憾的是没有好基本功。说来也有意思,等啥时候*惯了办杂志的心理,*惯了这样的小资情调等到再有机会去报社实*的时候就得咱转换思维了。

  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是老师的建议,也是我在实*期间努力的一个方向。尤其是在实*过了一半之后,也慢慢的感觉到在学校里面所收到的教育过于传统,缺乏灵活,实*结《暑期报社实*结报告》。学会变通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讲,新闻是一种极具“灵性”的东西,好多有用的都是从业人员的灵光一闪啊,而这种东西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尽管有勤能补拙这一说,但我仍然坚信有些天分东西是勤奋不回来的,是注定的。就拿鲁中晨报奥运小组发回来的稿子和图片,有的记者的东西就是那么普通,但是总是有那么几个记者拍回来的照片总能让人感到灵光一闪。当然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否适合干这一行。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会想起采写老师老程第一次给我们上课说我们班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将来能够从事新闻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当时我还是一副打抱不*的样子,现在看来,这个数字明显太乐观了。话再说回来,尽管传统的教学带给我得,动手机会少之又少,但是就实践得情况来看我还是没有很好的把握住机会,心中也是有点遗憾,这样也好,最起码在最后来的道路的把握上有所侧重,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能够在学校里面学到的,工作本身其实就是不断学*的过程。

  下面还是回到正题,简简单单得对小实*中基本功的锻炼做一下总结,采访(主要是杂志方面)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其实什么样的采访都有,关键是你在采访开始之前的准备有多少,创造了一个怎样的采访氛围。在谈话得同时不要被自己的采访对象牵着走,(这是我曾经犯过的一个错误)时刻记着自己的采访目的。写稿方面,第一次写稿时满腔热情,然后3000字就被枪毙掉了,稿子没写好我听取了以下得两个方面的建议,意识采访工作没有做充分,另一是很有很好的嵌入杂志的风格。

  之所以认为我的小实*有和别人的于众不同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实*期间我们曾经为杂志社跑过广告业务,尽管是专业以外的东西,但我看来对我人际交流方面还是有一定培养的。广告和采访虽然都是和人交流,但是侧重点不同。说服客户在自己的杂志上做广告需要一个人如实得而又扬长避短得把自己的杂志推销出去,期间很重要的'就好似要有自信,说话要有层次感。一开始我连自己在讲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什么效果了,后来就好多了。无论结果如何我是终究觉得这是我小实*中一次难得的收获,在将来前途未卜得情境下谁又能保证这种收获没有用呢?

  每次聆听老师谈起将来,无论是就业还是新闻得将来发展情景,都颇有一份感触。他说,尽管整个社会层面都在强调就业形势得严峻性,其实还是没有那么严重的,就目前的形式来说,本科生毕业绝对能够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的,只是具有本科的文凭却没有本科所代表得知识层面应有的东西还是吧!而就新闻专业得前景来讲,在这个社会新闻泛滥的年代,更加缺乏的是高层次得专业记者,市场就职位的调节也是带有相当的盲目性的。往往是未饱和的职位造成大家的趋之若鹜,然后饱和之后形成新的失业类群。关于媒体自身的建设,每个报社都应该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就拿我们实*的单位来讲几年之前报社对财经新闻得报道还是缺乏力度得,后来随着人们对经济现象的关注越来越多,报社才开始发展。尽管如此,在对财经方面得报道还是失去了先机,当然这直接影响到了报纸的销售量和效益。

在报社的实*报告3

  一、实*动机

  由于对新闻写作、报刊编辑有较深的兴趣,通过自学对新闻的定义、基本要求、写作及出版流程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想通过实*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在报纸出版的实践中感受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新闻写作方面总体把握的能力。

  二、实*目的

  学*新闻写作的采编流程、实地了解报纸出版的过程,对其进行分析,并结合所掌握的理论达到提高自己对新闻认识的目的。

  三、实*任务

  学*报纸上已发表的新闻作品、实地采访并撰写新闻稿件。

  四、报社概况

  1、基本情况:

  2、报社简介:《云南信息报》创刊于198x年,既算一份老报纸,也算是一份年轻的报纸。因为从去年下半年与南方报业集团整合之后,全新改版到现在还不到一年时间,报社采用南方报业集团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在版面布局、版式设计、新闻采编、思想内容上都有了很大提高。“昆明往事旧闻”、“老房子”等系列的推出,引起了较大反响。作为一份综合性都市类报纸,“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使《云南信息报》成为一份品味较高的都市类白领读物。

  五、实*情况

  本人于20xx年x月至x月在云南信息报社时政部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实*工作。

  本人为时政部实*生,主要跟随本部门记者对昆明市发生的时事新闻进行采写工作。在实*之初,对于新闻采访能力和新闻稿的写作能力均感不足。报社老师让我比较同一天出版的《春城晚报》、《都市时报》、《生活新报》和《云南信息报》。哪些有价值的新闻他们做了,我们遗漏;哪些新闻他们没有做,我们做了;哪些新闻,大家都做了,但又是哪家报纸做得好,好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样的比较,感性认识新闻报道,直观地学*新闻写作。

  在报社学*观摩了一段时间之后,x月2x日,我接到第一个采访任务,跟随报社一位见*记者李德(南开大学20xx级毕业生)一同前往昆明海贝中英文小学采访“昆明首届儿童读书节”。由于活动分两个地点进行,我们也是分头行动,最终圆满完成采访工作。并在28日发表《引导孩子阅读高雅经典作品》新闻稿。在练*撰写新闻稿的过程中,得到了报社张晓青老师、吴珊老师、凌剑伊老师的点拨与指导。由于本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学*过一般新闻稿、应用文的撰写,但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采用抒情、议论等手法,此与新闻强调真实客观的原则向左,受到了老师批评、指导。导语的设置、标题的拟定以及结构上也有不规范的地方,这些在向报社老师的学*过程中不断的纠正,新闻写作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此及基础上独立发表了《云大创业计划大赛决出金奖》、《“为劳动者歌唱”》等新闻稿。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几次记忆犹新的采访经历。

  x月27日下午7时许,我在学校接到报社吴珊老师的电话,得知当晚8点昆明市官渡区一场以“为劳动者歌唱”为题的文艺汇演在前卫镇福德社区大礼堂举行,吴老师要我前往采访。接到采访任务之后,我与0x新闻一位同学带上采访本和相机立即赶赴现场。由于不熟悉路线,加上中途转车,到达福德社区的时候已经是8点过半了。在与现场组织者接上头之后,我们马上分头行动,她负责照相,我负责采访记录。据活动组织者——昆明携手互助社工作者张绍东介绍,本次活动由世界宣明会昆明携手互助社和北京打工青年艺术团共同举办。北京打工青年艺术团是一支由打工者自行发起创办,以文艺的形式为打工群体提供社会公益性演出的民间艺术团体。他们利用工作之余开展各种文艺演出和权益宣传活动,受到广大工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此次来昆巡演是他们第二张专辑《为劳动者歌唱》全国巡演的最后一站。整个礼堂之中座无虚*,台上台下气氛热烈。“我们进城来打工,谁也不比谁高贵……”打工艺术团青年歌手许多吼响了《打工号子》,强劲的打击乐至今会令我浮现出当时的情景。大约9点半之后,终于结束了采访工作。当时报社是这样规定的:下午x点报题,包括标题、篇幅,是否配图;晚上8点就要上传编辑。另外我也担心赶不上末班公交,于是先联系了报社编辑,编辑说明天来不及发稿,只有后天发。这就不必急着赶稿,于是我们马上去赶公交,希望能在宿舍关门之前赶回学校。

  在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之后,也面临了一项重要的采访任务,这就是20xx年“高考进行时”系列报道。在本部门的内部会议上,领导作了工作部署:

  x月x日,考点探营。即对昆明1x个考点情况摸底。

  执行:徐琪艳(西山区)、季婷婷(盘龙区)、徐东明(五华区)、曹胜婷(官渡区)

  本人被安排对五华区x个考点进行“探营”。下午2:30许,到达了昆三十中,这是一个三校生考点,我重点了解了一下它的考场安排,安全医护情况。随即又马不停蹄的赶到了云大附中、云师大附中、昆八中等学校。由于道路不是很熟悉,加上转乘公交又遇堵车,到下午x时许我离开师大实验中学,整个熟悉考场的时间已经接*尾声,五华区还有昆一中没有到达。而然时间已经不允许我在过去。我只得立马回去赶稿子。于是直接回到学校,写完稿子之后再传给报社老师。

  x月7日,考点监控。我的目标是海口云光中学。

  早晨x点起床,早早赶到报社,因为已经事先联系,报社派车送我到海口镇云光中学。从8点半开始直到第一科考试结束,考生陆续走出考场为止,我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及时捕捉考生与送考家长的细节。并且主动采访了几位一直在云光中学门前守候的家长。并作了如下采访记录:

  高考第一天

  上午8:00,记者来到昆明西山区云光中学考点。*、交警以及医护人员均已抵达。陆续有考生与家长到达考场,考场只凭考生学生证和身份证进入校园。其余非考试人员均不得入内。

  8:x0,一位考生从摩托车后坐下来后,他父亲说:“去吧,放松点。”儿子对父亲说你:“回去吧,我自己晓得!”说着话匆匆奔入大门。

  大门外几位妈妈目送自己的孩子进入校园,便凑在一块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也不在意别人在说些什么,自己又在说些什么。有一位妈妈紧锁眉头,用略带焦虑的眼神看者自己孩子的背影。另外一位妈妈麻利的翻着自己的拎包,忽然把儿子叫了回来,将手中的手表塞入儿子手中,并催促他快去。记者在她身后招呼了两声,她才反应过来,但表示并不愿意接受采访。

  8:x2,考场内外都显得十分安静,一切井然有序的进行。偶尔有几位家长站在一旁议论今年的高考,议论全国和云南省的招考比例,分析的头头是道,俨然一副“高考专家”的模样。

  随着考试开始,许多家长陆续回家,只有少数还留在校门外陪考。

  快到11:00的时候,天空漂起了雨丝,渐渐变大,成了雨点。可是在校门的家长撑起雨伞继续等待。

  11:xx,有一位母亲对马路对面的父亲喊道:“你不要在这里看着了。买好了白菜,我买好了鱼……都放在冰箱里头,你赶快回去做了,我在这里等着!”可是老爸似乎并不放心,在校门对面徘徊了几遍,终于向家走去。

  又过了片刻,雨停了。雨后的海口,空气变得格外清新,家长们相互点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把这股清爽之风带入考场,考出一个好成绩。

  11:xx,大门打开,考生们一起出来。

  没有哭泣,也没有欢呼。没有跌宕起伏的场面,挂在考生脸上的只是淡淡的笑容,互相的问候和打趣。这边一个爸爸轻声问左顾右盼的妈妈:“各看见我们家娃娃?”妈妈说:“没有。是不是在前头了?”另外两位家长相互告诫:“出来了,啥都不要问他。他要说自己会说……”

  王同学的父母和哥哥都站门口等候。据了解,他的哥哥已经在昆明某事业单位工作,乘着端午节小长假过来为他弟弟助阵。看来,端午节期间的高考,还是透出了几分温情。

  11:xx,随着工作人员的撤离,整个考场变得相对的冷清。等待考生的是下午的数学科考试。

  …………

  草草吃过午饭,随即找了一家网吧埋头进去,写完稿子传给报社老师。由于报社不派车来接我,只好自己乘坐巴士回昆明。回到学校时,已经是下午7点了。

  六、实*体会

  从我第一次跟随记者进行采访到后来能够独立担当采访任务,令我体会颇深。

  1、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做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对政治思想素质要求极高的职业。特别是采编人员,需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变化,以及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等问题,把这些东西消化,变化自己的新闻内容登在报纸上。

  2、要多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我们在学校接触的主要是同学,关系比较单纯,交往起来也很简单。参加社会实*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有所提高。在实*中就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员,接触各种各样的事件,从而增加自己的阅历。

  3、实*不是被动的学*,在实*岗位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创造性的发挥,和实*单位多多交流,成功转换角色的方法。报社里很多人并非新闻专业出身,例如张晓青老师毕业于云南大学生化专业,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也同样优秀,记者与编辑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x、要给自己定好位。在态度上要把自己当成学生,虚心请教;在做新闻采访时,把自己当成一个工作人员,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争取多写新闻,多发新闻,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

  x、要多动手写。做记者必须腿勤,嘴勤,笔勤,一个新闻要跑上大半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然后组织稿件。同时自己要主动动键盘写稿。加班撰写稿件,不仅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还让我学会了如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准确地抓住新闻点;做实*编辑,学*了如何编辑稿件,如何取标题,记得有一次为了一篇稿子的标题,我修改了不下四五遍,还是没有令报社的老师满意。

  七、总结陈词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生活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浪漫,记者不仅是无冕之王,更是一个肩负重大使命的职业群体。

  通过这样的实*经历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新闻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光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学*中多想

在报社的实*报告4

  20xx报社新闻实*报告两个月的.实*让我受益匪浅。刚进报社听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做新闻就是要多听多看多想多感受。当时理解的很浅显,但通过这两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含概的东西很多。所谓多听多看多感受在我现在的理解,对于新闻而言,就是了解事件的现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质。牐牨ㄉ绲淖鼙嗍依镉幸痪浠拔矣∠蠛苌睿骸胺⑿辛康谝坏谋讲攀亲詈玫谋健蔽揖醯谜饩浠笆分有道理。发行量第一是一个很难的目标,因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协调。

  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定义,即新*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他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

  第二,必须从大局出发写稿件。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损于国家、党和人民利益的新闻坚决不能写。

  第三,要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替老百姓说话,办事,这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

  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不然很多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举个例子,有一期的潇湘晨报专门做了一个关于老百姓看病的专栏,记者暗访了湖南几个区域的大小医院,看一次小小的感冒最低也要58元,最高的竟高达189元。小病花大钱看似小事,但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记者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或者听到老百姓抱怨、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晨报却抓住了这个事件,把它写成了精彩的新闻。这篇稿件看似*常,内容写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却是新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内幕写出来,给老百姓开了一张明白的“清单”,最点,写出了大量不为人所知的内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牐牐牐犜谑迪捌诩洌我作为记者,走遍了长沙的大街小巷、乡镇村庄,走高楼、下小巷,用文字记录下了一个个的新闻事件。在这期间,翻阅了大量的关于政治的、社会的、生活的资料和报刊,对于社会各个层面的现状有了十分深刻的了解。在采访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在与他们打交道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以前所没有学到过的东西,那就是交流,沟通。这两个字看似简单,而且人人都会,但是会和会不一样,重要的是如何交流如何沟通。作为记者,要善于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要让被采访对象能够信任你,把积压在心里的话向你倾诉,这样才能使一条新闻能够丰满起来,而不至于只是个骨架没有内容。除了要善于交流沟通外,善于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新闻来说,如何通过自己的思考丰富新闻的内容,增加新闻的深度是记者显现功力的地方。另外还要善于分析材料。举我采访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知识产权的例子,当时接到任务是随工商执法人员去查处步行街,后来在采访回来的时候自己默默的想,如果就以这样的素材去做新闻的话很单一,关于打假这样的新闻素材肯定不少,如果做的不丰满的话顶多只是作为一条简讯来播出,这样的新闻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所以我就主动和工商部门联系,寻找更多的素材,如果经过努力,说不定可以找到关于假酒的,假阀门的,假调味品的等等,这样的话这条新闻的素材就丰富多了,最后虽然没有做为新闻节目播放出来,但我的想法和提议都得到了老师的鼓励与赞同。我想还是比较成功的。主要是从中学到了经验,长了见识。牐牐犑迪暗恼舛问奔洌除了采访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写作了,两个月的采访经历让我更加的成熟和稳重,让我的内心更加的丰富,所以我很感激这两个月的时光带给我的采访经验。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另外,要想写好新闻就必须有客观的事实依据,而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有依赖与采访,要做好新闻,必须抓好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特点,要更加强调实践性,再就是要有鲜明的政治性。此外,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尤其要注意在写新闻的时候不要把写新闻与叙事混为一谈。记得刚进报社实*的时候,老师就要我练笔,写一个关于争创文明城市的新闻,而我却写成了叙事性的散文。后来经过多写多练才慢慢了摆脱了将新闻写成散文的缺点。所以关于写作一定要多写多练。牐牐牻崾了两个月的实*,今天总结其中的得失不免有些回味无穷,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亲历了各种新闻事件的前后,让我对于社会层面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管是政策法规、社会民生,新闻所给予的对于我们周边信息的了解和反思,是人的阅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我很感激这两个月的时光,它带给我的社会经验和见识都是2页,[1][2]20xx报社新闻实*报告

在报社的实*报告5

  今年暑假我到《大河报》实*了一个月,真正的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践当中,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一些知识和经验,收获颇丰。

  我的指导老师是大河报西区记者站的主任,是报社人员的老资历了,主要负责绿城新闻这个部分。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主要是在老师的带领下独立完成各项工作。第一次随老师出去采访是去郑大一附院,采访一个因路况问题摔成重伤的一位患者。一路上,老师提醒我要好好记录信息,因为写新闻稿件第一手信息是很重要的。之后回报社,老师要我写800字左右的稿子给她,因为第一次写采访稿件,一时不知如何下笔,一篇稿子我居然写了快一个小时。老师只花了10分钟不到就把我800多字的稿子改的只剩下200多字,改完后老师说,以后写稿要抓重点,不能照着资料全盘照抄,尽量写的通俗易懂一点。当时觉得很惭愧,上了,却连这种简单的稿子也写不好,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个月里抓住机会好好学*。

  后来跟老师出去采访的时候我都很注意观察,老师经常对我说,当记者是很辛苦的,刚开始别指望别人能给你好脸色看,很多人都不愿意配合记者的采访,但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放弃,要想方设法找到有价值的新闻。刚开始的时候和老师出去还没什么体会,而后来几次出去采访的时候就真的感受到了记者的辛苦。七夕节那天老师要我去各大商场去搜索一下相关的新闻,我在一些百货商场转悠了半天,问了几家家珠宝专柜和一些餐饮店,他们全部都拒绝我采访,直接说不想回答我的问题,不想透露之类的,当时我真的觉得很受打击,后来好不容易有一家专柜愿意接受我的采访我才勉强完成了任务。我以前觉得记者走到哪里别人都会畏惧三分,毕竟是“无冕之王”,是人民群众的发言人。但是现实是现在很多人对记者都存有戒心,有的是怕记者乱写,写负面新闻,有的则是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沉默是金。所以记者不光是要会如实的发觉新闻、写新闻,更要学会跟人沟通,学会交际,才能从当事人口中得到更多的材料。

  在采访的时候,一般的普通人都会有一种恐惧感,我们首先就应该帮助被采访者减轻恐惧,就跟拉家常一样,让他们慢慢放松,然后一步一步切入正题。采访过程中,也是采用各种手法让被采访者自己开口说。采访上,老师教会了我,如何让当事人自己开口说的方式技巧,告诉我必要的设计圈套还是要的。同样,面对不同的人群也才要选择正确的沟通的渠道。比如,当采访对象为县领导时,首先服装的选择就很重要,不能太学生样,也不能太职业化(会形成一种比较紧张的气氛),其次语言要组织好,一般会提前准备好要提问的问题,不能太随便,由于零的时间都是比较紧张的,所以语言也要干炼,不能废话连篇,一定要抓住重点,把自己想问的问题明明白白的简单表达出来。并且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激发被采访人主动提供新闻,有继续谈下去的“欲望”。最后要注意礼仪方面的问题。这不仅仅使个人形象的问题,也是代表着整个报社,特别是我们这些新闻工作者,直接面对的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和领导,更要注意自己的整体素质。在此,我也感谢我的商务礼仪老师,交给我的一些社交礼仪,比如握手的原则,饭桌上的原则等等。在我的采访中给我了莫大的帮助。不出去采访的时候一般就在办公室写稿子,在办公室要注意维护办公室的环境。报社的报纸特别多,由于人员多报纸总是很乱,我利用课本上的知识,每天都及时分类放好,这样就整齐的多了。让大家用最饱满的精神去健康的工作。

  这次实*虽然时间很短,只有一个月,但我觉得这样的经验却是很宝贵的。我零距离的接触到了新闻工作者的生活,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了解到做一名好记者的不易,每一则新闻里都有这些记者辛苦的汗水。他们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乱,有时为了跑一个新闻连饭也顾不上吃,正是有了这些敬业的新闻工作者的努力,我们才能每天及时了解到社会上发生的事,了解新的资讯。经过这次的实*,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更加肃然起敬,更想加入到他们的行列,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报社实*报告 (菁华5篇)(扩展2)

——报社的实*报告 (菁华5篇)

报社的实*报告1

  实*真的很快,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昨天还在报社里。还记得我第一天去的样子,好不容易找到了去的路线,好不容易挤上了拥挤的公交车,好不容易找到了报社,又好不容易得找到了老师,不过一切都是顺利的。

  这可以说是我第一次真正的进入社会,当我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真的很紧张。大家都做自己的事情,当我进去的时候只是礼貌性得看我一眼,好一点的给我一个微笑。我不尴不尬得走到老师面前等候发落。不出意外得第一天的任务就是看报纸。

  第二天我有了自己的办公桌,我以为我也正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了,可是我想错了。一连几天我都是在无所事事中度过的,偶尔老师给我一个任务,哪怕是很小的任务我都大动干戈,搞的发生什么重大事件一样。

  第一个星期真的如噩梦一般。在办公室里你会感觉自己完全是多余的,没有人会理你。而且老师们在你面前侃侃而谈,但是任是没有你插嘴的份,第一个星期就在这么浑浑噩噩中度过,当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完了!完了!这个暑假完了,难道每天在这里做空气。那还不如回家。说真的,我真的有想过不干了,回家算了。

  但是所谓绝处逢生,坏到了极点就不可能再坏下去。第二个星期因为报社的活动较多,慢慢得和老师们熟络起来,但是一般来说我还是大气不敢出的那种。说到我的老师那可不得了啊,在我进去以后不久她们三个就组成了太太理财团,有了一档专栏叫太太理财经。在这么强大的老师团里沃的压力可想而知啊。最后还是小l老师开口了:你多看看基金的东西啊。熟了以后可以帮我写基金的文章。听到这个消息真的是煎熬了多年的农民听到了**的消息般振奋人心啊。我终于可以有事情做了!

  但是天下哪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啊。要写文章可以,那必须了解基金的基本常识啊。我这个人没有什么耐心,而且那些名词解释解释得又老长老长的'。现在我懂了以后看,我觉得它们讲的很多都是废话,明明很简单的意思被他们解释得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几天那个痛苦不是用语言可以说明的,天天我看得是云里雾里啊。

  忽然有一天,老师问我看得怎么样了啊。我这个人胆子也大了,说:看懂了。结果老师就说:今天要写重点啊,你看看有什么好的题材没有?像我这种对概念都一知半解的人,还让我选题材,一听到老师的问题我就蒙了。我当时说:我们可以写写投资者的后市的操作。现在想起来我一个汗啊。这么烂的题材。楼老师也没有多说我,只是笑了笑说:你跟我来的时候一样一点都不懂。你现在还是要多看看,不要急。那时候我就觉得真的要做好一行真的不容易,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因为那天其他老师也不在,我就和楼老师聊了起来。聊天后我才知道原来楼老师也是城院毕业的,而且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到了浙大的研究生。经过那个下午的聊天我和楼老师也渐渐熟了起来。我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基金的知识学好,至少不能给城院的人丢脸。经过不懈的努力,还有一些讲座,对基金的大概有了一个把握。至少基金有哪些分类,不同基金之间有哪些区别,我都搞清楚了。

  后面几个星期,我不仅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老师更是把写封底报道这种重大任务交给我。说你慢慢写写看,写得好写不好都没事,我会帮你修改的。第一次写的时候当然是力不从心,非常想写好但是知识面不够。而且整个流程也不清楚,到最后写得我累死但是出来的效果还是不行。我非常不好意思得交给老师,老师看过以后没有批评我,只是说这个重点已经抓的非常好了,就是你的新闻结构和欣慰措辞还有很大的不足,总体来说写得不错。当时我那个开心啊!没想到我这个没有什么文采的人也受到了表扬。

  以后的每个周五我都会写封底报道,而且越写到后面我越驾轻就熟。收盘后看各个财经网站的收评,然后打电话给各大证券机构采访相关人士关于大盘走势的分析,还有对后世的预测和操作建议。老师也是一次比一次满意。

  这次的实*经历让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是新闻写作上的经验,还有如何与人沟通的能力上,而且还收获了几个很好的老师能为我以后的新闻写作提出建议。这个暑假的实*真的过的很有意义。

报社的实*报告2

  20xx年暑假——一个介于我的大学生活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假期,总共有将*两个月的自由时间。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弹指一挥间,大学生活已经度过了一半,但在自己的意识中似乎只是不经意的一瞬。

  回首往事,不禁一种强烈的紧张感涌上心头,于是我发现自己在这个假期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无所事事了,我必须做点什么。同时,经过自己十余年的知识积淀和两年多的专业知识学*,我也确实需要一个*台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实际水*,既能总结过去,也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找点支撑。

  于是期末考试刚结束,7月5日——假期开始的第一天,我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黄冈《鄂东晚报》报社参加实*。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在实*过程中,一方面,我可以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实际的新闻采写,而真刀真枪的.实践也能检验自己的专业水*,升华、丰富自己理论知识。实*也就成了我这个假期的重头戏。

  来到报社,我被分配跟随《鄂东晚报》采访中心副主任熊庆萍老师。后来,熊老师又带了一个实*生——一个来自华科的女孩,自然我们俩成了搭档。像其他实*生的经历一样,开始的一两天我被要求去看报社以往出版过的报纸,我发现我不再像以前实*那样视其为一件不可推脱的负担,通过看报纸我熟悉了《鄂东晚报》的一贯办报风格,了解了报纸所注重报道的新闻类型,掌握了报纸基本排版规律、新闻稿件构成等诸多的信息,在我以后的实*过程中证明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提高了我写作稿件的成功率。

  在随后实*的日子里,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有关黄州各小区物业管理情况调查的选题。这次稿件的采写过程成为我本次实*中最难忘的经历,并且这篇稿件也成为了自己实*中所撰写的众多稿件中甚为自豪的一篇。

  实*那些天,正是黄冈天气较为炎热的一段时间,每天气温都是35度以上。为了搞好采访,我和搭档头顶烈日,常常是挥汗如雨,总共花费了四五天的时间去深入到黄州各小区采访第一手资料。我们的足迹遍及城区东坡、东门、八一、大地、安居等七八个小区,几乎走遍了黄州城区的大街小巷。

  因为之前实际采访经验并不是很多,加上进入各个小区采访我们也真的是人生地不熟,更为难的是好多时候采访对象根本就不跟我们记者合作,不是“不知道”,就是不理不睬,我们俩一度都失去了采访下去的勇气,但是那些迫切希望盼望改变如今物业管理混乱局面而能够安居乐业的小区居民那渴望的眼神,一次次给了我们继续工作下去的勇气。

  自古英雄多磨难。这篇稿件也真是做到了三易其稿。采访完成后,我梳理资料,借鉴网上的信息,查阅有关书籍,把稿件整理好,一次次送到《鄂东晚报》房产周刊的谢老师那里去审查,严格的谢老师总能从中找出很多不足,于是我就一遍遍的在拿回来改,心里真是很不情愿。但是,可喜的是,一次次稿件的失误之处越来越少,稿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专业,黄天不负有心人,最终一篇高质量的稿件见诸报端。

  此后,我在报社又相继参与并撰写了农民工受伤、未成年人进网吧、区工商局表彰大会、夏季饮料消费调查等一些稿件(具体数量并未清点,也并未留有底稿),我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屈指算来,从7月5日开始,一直到8月4日结束,我总共在《鄂东晚报》待了一个月,自己是受益匪浅。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外,我觉得最宝贵的就是我在报社里边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几个实*生既从各位报社准记者那里学到了很多教科书里根本就没有的东西,并且我们几个人还在一起玩得很好,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实*结束后,我就回到了青岛老家,在家里一直是挺无聊的,没有什么愿意做的事情,也很少有事情需要我去做,每天在家里除了吃就是看看电视什么的,偶尔也会出去上上网,但是不经常,因为父母在身边,不能表现的太堕落了,装装乖孩子还是应该的。

  就这样我在家里堕落了二十天后,不堪忍受的我就又提前一个周回到了学校,原计划是利用这样一段时间好好看看计算机,因为进入9月刚开学就是国家二级计算机过级考试了。其实在我心里过不过只是一个问题,我实在是不想让那80块钱的报名费去打水漂(私下觉得国家要80报名费实在是太黑了)。

  最终计算机复*也是没能真正扎下心去,还是玩多学少啊,大家都刚来,有两个月没见了,聚聚会,吃吃饭、上上网什么的花去了大部分时间。没办法,这样我也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至于过与不过,也只能听天由命了,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

  总的来说,20xx暑假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假期,我过的紧张而充实。

  现在,随着假期的结束,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我也又一次收拾行李,踏上了新的征程。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相信有一个假期充分的准备,我在新的学期里会走的更顺。

  作为一名未来的记者,我一直记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

  章”的人生信条,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有一句名言:在记者的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记者,我在将来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我也要加强自己的政治修养、知识修养和思维修养,不断学*,不断提高,永不满足,永不懈怠。

  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保持旺盛不衰的激情,培养淡泊名利的心志,锻炼得心应手的文笔。

  路已在脚下展开,唯一我要做的的就是沿着自己坚定的方向一直走下去,不管是花团锦簇,还是荆棘丛生,永不停息,永不回头。

  前方的世界很精彩,相信明天会更好。

报社的实*报告3

  教育实*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有着教师梦的人来说,教育实*可提高我们各项教师技能。本次教育实*,本人有幸参加学校的混合编队,实*学校是韶关乐昌城关中学。

  一、实*目的

  1、使自己在大学三年学*到的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和教师技能得到一个检验和巩固的机会,并作为自己踏上真正的教学岗位之前的一次演练。

  2、通过观察和了解实*学校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的具体工作,向优秀教师学*,更好的提高自己教师技能。

  3、通过实*,也可以检查自己在面对真正走上教学岗位的时候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从而及时调整与改进,争取以最佳状态走上日后的教学岗位。

  4、进一步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本次教育实*中,更好的学会与人相处,协调自己的各项组织能力,更有团队精神。

  二、实*时间安排和主要任务要求

  1、准备阶段:6月下旬至9月20日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师参考书等资料,认真搜集积累相关的教学资料,认真备课,编写详细教案。完成五个一,根据教育要求认真学*教育实*相关文件,学*教学论和班主任工作在理论知识,进行试讲微格教学,练好三笔字等。

  2、见*阶段:第一周9月20日至9月25日

  (1)听实*学校领导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情况,本学期工作计划和学校在管理、教改、科研方面的经验和特色。

  (2)积极与学生们友好相处,参加班级活动,了解学生情况,在原班主任指导下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3)旁听原任课老师的课,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并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备课、预讲。

  3、全面实*阶段:9月26日至11月8日。

  包括教学实*、班主任实*、教育调查工作三个方面。

  (一)教学实*:

  (1)备课:

  a、在原任教师指导下,认真细致地钻研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明确任教课题及本单元内容在教学大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思想状况、学*兴趣、方法和*惯,特别要了解与本课题的知识、技能教学直接相关的情况。

  b、在掌握教材内容和了解学生学*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过程安排(含时间分配)。并考虑教具的采用、制作,练*的`内容和方式,板书的设计及演示程序,布置的作业等。

  c、编制教案。教案要写明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所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具的准备及教学过程。

  d、先将自己拟编的教案给指导教师阅读并征求意见,然后修改为正式的教案,在上课前二天送指导教师审批,经签字同意后字后,方可到班上课。

  (2)上课:应根据教材、教案的要求和试讲的经验,贯彻教学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努力把课上好。为此必须做到:

  a、认真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b、上课时要做好组织教学工作。努力以各种方式创造性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保证课堂教学在紧张、严肃、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掌握时间。

  c、上课时要注意态度的从容、大方、镇静,要用恰当姿势帮助说话。板书、板画要清楚,布局适当。

  d、必须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注意教学语言的简洁、生动、明确、通俗易懂,杜绝方言,减少“语病”。板书要清楚、工整、无笔顺、笔画错误,不写错别字。

  e、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巩固性原则。在讲课中应恰当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同时应随时使用适当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课堂提问要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考时间,对学生回答评价要中肯,指明正误及努力方向。

  f、注意与原任教师和前后上课的实*同学搞好教学上的衔接工作。

  (3)听课和评议:

  a、要虚心学*,经常听实*学校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或在同校实*的同学上课,做好听课笔记。

  b、实*生在课后应主动、虚心地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并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认真地做好自我分析和评议,并力求提高到理论高度上进行分析和评议。

  (4)作业与辅导:

  a、要精心选择并设计课内外作业,份量恰当,难度适当,完成作业的时间适度。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和书写规格要求。

  b、布置和批改作业,要着眼于巩固学生知识、培养技能,尤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c、对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检查,认真批改,并分析研究学生完成本次作业的优缺点,做好作业讲评。

  d、对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要事先进行研究,得出正确的答案,必要时请指导教师把关。批改作业给学生写评语,要持慎重态度。注意保护学生的学*积极性。评语的书写要正确、规范。

  e、辅导学生时要深入到班级中去,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进行辅导,如给缺课和基础差的学生补课,给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增加内容等。?

  f、协助指导教师做好学生的自*课辅导、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等教学环节的工作。

  (二)班主任实*:

  a、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主体思想,学*现状,学*成绩,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通过找原班主任了解情况,开办干部会议,找学生谈心,悉心观察。 教育实*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

  一、实*目的

  1、使自己在大学三年学*到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一个检验和巩固的机会,并作为自己踏上教学岗位之前的一次练兵。

  2、通过观察和了解实*学校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的具体工作,向优秀教师学*。

  3、通过实*,也可以检查自己在面对真正走上教学岗位的时候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及时调整与改进,争取以最佳状态走上日后的教学岗位。

  4、进一步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本次教育实*中,由于其他队友的信任,我当选为我们实*队的正队长,在完成个人实*任务的同时,将尽力做好实*队长的各项工作,一来全方位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二来建设一支团结互助,优秀的实*队,收获一份友谊。

  二、实*时间安排和主要任务要求

  1、准备阶段:6月下旬至9月20日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师参考书等资料,认真搜集积累相关的教学资料,认真备课,编写详细教案。完成五个一,根据教育要求认真学*教育实*相关文件,学*教学论和班主任工作在理论知识,进行试讲微格教学,练好三笔字等。

  2、见*阶段:第一周9月20日至9月25日

  (1)听实*学校领导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情况,本学期工作计划和学校在管理、教改、科研方面的经验和特色。

  (2)下班跟学生见面,参加班级活动,了解学生情况,在原班主任指导下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3)听原任课老师的课,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并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备课、预讲。

  3、全面实*阶段:9月26日至11月8日。

  包括教学实*、班主任实*、教育调查、实*队长工作四个方面。

  (一)教学实*:

  (1)备课:

  a、在原任教师指导下,认真细致地钻研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明确任教课题及本单元内容在教学大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思想状况、学*兴趣、方法和*惯。

  b、在掌握教材内容和了解学生学*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过程安排。

  c、编制教案。教案要写明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所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具的准备及教学过程。

  (2)上课:应根据教材、教案的要求和试讲的经验,贯彻教学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努力把课上好。为此必须做到:

  a、认真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b、上课时要做好组织教学工作。努力以各种方式创造性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保证课堂教学在紧张、严肃、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

  c、上课时要注意态度的从容、大方、镇静,要用恰当姿势帮助说话。

  d、必须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注意教学语言的简洁、生动、明确、通俗易懂。

  (3)听课和评议:

  a、要虚心学*,经常听实*学校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或在同校实*的同学上课,做好听课笔记。

  b、实*生在课后应主动、虚心地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并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认真地做好自我分析和评议,并力求提高到理论高度上进行分析和评议。

  (4)作业与辅导:

  a、要精心选择并设计课内外作业,份量恰当,难度适当,完成作业的时间适度。

  b、布置和批改作业,要着眼于巩固学生知识、培养技能。

  c、对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检查,认真批改,并分析研究学生完成本次作业的优缺点,做好作业讲评。

  d、对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要事先进行研究,得出正确的答案,必要时请指导教师把关。

  (二)班主任实*:

  a、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主体思想,学*现状,学*成绩,优秀学生和后进生。

  b、做好日常的班级工作,抓好自修课纪律,提高效率。

  c、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d、针对各异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指导。

  e、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班级凝聚力。

  f、定期开展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态度和方法。

  g、定期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育调查:

  a、搜集浏览调查教育研究的有关资料,学*一些优秀的研究方案;结合专业特点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b、在实*过程中,积极了解城关中学的文化底蕴,教学管理特点,教改经验等;了解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教育经验,教学方法等。

  c、国庆假期开展调查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收集整理资料,为做好总结做准备。

  (四)实*队长工作:

  a、带领队员积极开展和完成教育实*计划中安排的各项工作。

  b、每周召开一次对会,总结上周情况,计划下周内容。

  c、每周向分片负责老师和实*学校领导汇报一次工作,做好沟通交流工作。

  d、组织队员队在国庆假期开展调查研究和教育研究工作。

  3、总结阶段:11月9日至11月15日

  a、每位实*生写工作总结和个人鉴定。

  b、写好教育调查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回校后三天内将调查报告和个人总结或专题总结、《教育实*学生工作本》、班主任工作计划、班或团课讲稿交给本系教学法教师。

  c、按照实*队计划要求,组织好教育实*鉴定工作。做好离校前的各项工作。

报社的实*报告4

  每天上班,办公室是我开门,总是要等很久才有记者来上班。初来的几天,我每天第一个去,坐着看半天报纸,然后上网找料,经常找不到新闻线索,我心里很着急,几乎都是老师给我一个电话,联系一下,就开始出去或者电话采访。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彷徨。

  1、高温系列采访

  才来了一天,也还不认识什么老师,带我的老师又常年不在办公室。史老看我们有点小空,于是,让我和另外一个实*生去外面采访一下高温下的务工人员。我们在九莲社区门口发现了一个缝衣服的阿姨和两兄弟的修鞋铺。一翻生疏的招呼后,就开始和他们聊了起来,虽然他们都不愿意多讲,更不愿意我们把他们写到报纸上去,但最后也勉强地了解到了我们需要的信息。回来努力写稿,直到下午一点多才记得还没吃饭。

  2、稿件不能发

  夏老师常跟我说:“自己去找找有什么好写的,然后发到我邮箱。”由于我还没有自己的消息网,所以,我经常去论坛找还没被发掘过的消息。突然被我发现了有关移动集团彩铃的帖子——“我的彩铃都被和谐了!”心想着终于找到可写的了,于是我打电话去了移动的人工服务台,以办业务为由取得了一些信息,也写了一篇稿子,心里很喜。第二天,夏老师就来办公室说这篇稿子不能发,因为报社的领导和移动的老板关系很好。这样的理由我很无语,不得不接受,也算是一种体会。

  3、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是采访中经常会用到的,而最经常用的号码就是114查询台。在这期间,我电话采访过游泳池的水质检查、救救白血病小孩和康师傅“自来水事件”。电话采访最容易吃闭门羹,打过去不接或者告诉你应该找哪个部门,采用迂回战术是常常碰见的。“康师傅”的事件我不知道打了多少电话去各个公司,比如统一,都只有“嘟嘟”的声音,看来还是要*衡下自己的情绪。

  4、实*生出差

  据说,我们报社实*生是不能出差的,而我却偷偷地去了,还是代表整个报社,说来心里也挺慌的。我们报社和杭州电台、电视*合主办了一个“和谐中秋”的活动,主要是在全省评选最感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夏老师突然有事,我战战兢兢地一个人去了,什么都不知道的小菜鸟,就这样跟着他们一行人去了台州和温州,跟着采访了三个人,一切还算顺利。这种处在初级阶段的人,还是在旁边多学*老师们才是对的。

  经过这四个星期的社会实*,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一些在课本中无法学到的.东西。怎么跟不同的人相处,怎么跟不同身份的人说话,怎样处理突发的状况。还有一些是我将要学的知识,比如摄影和新闻写作,这些我都在实*中提早得到了锻炼。社会实*是验证实力的“试金石”。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大舞台,我才真正体验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有限。任何理论知识只有与实*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行不行,实*中看!

  通过实*,我在各个岗位上都得到了锻炼,并且对于如何将理论与实*相结合有了新的体会。

  1、做记者,深入到工作第一线采访,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并对采访的准备、技巧和总结整理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学*借鉴他人、分析内外因素、克服内外矛盾。

  2、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上至报社社长、主任下至普通记者、编辑员、广告员,形形色色,各具特点,同时也培养了我对不同事情的独特观察,锻炼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的学*打下了有益的基础。

  3、加班撰写稿件,不仅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还让我学会了如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准确地抓住新闻点。

  4、经过报社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我懂得了做工作首先要热爱这项工作,只有热爱了才能干好这项工作,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5、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从报社老师们身上不仅学到了业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他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奉献精神。记者编辑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新闻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光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学*中多想,多读,多学。要求自己的写作水*一定要过硬。

  在实*中不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新,进行补充。

报社的实*报告5

  引言

  启程前,所有的朋友都告诫我,那是一个是非之地,万事要小心,20xx年大学毕业生报社暑假实*报告(南方都市报)。拉着行李箱走出校门,回望一眼,突然惊觉,此行我是单飞的孤雁,去一个有我的理想但没有保护的地方。害怕,但仍要朝圣南方,目的地是南方都市报东莞记者站。

  我把我的南都之行总结为五个章回:适应、体味、历练、感悟,中间插叙我采访“卖命少年”的经历。

  适应南方天空很高,但我需要走出疏离感

  6月24日清晨6点,一夜未成眠的我走出东莞市火车东站,广场上很多乞讨的儿童,我紧跟在一个高大的陌生男人身后,以求安全。因为听多了东莞的乱,我必须严加防范。

  戒备森严地走进这座城。

  24号下午我去报社见了站长王海军,他是我们学院的毕业研究生,李贞芳老师帮我联系到这个珍贵的实*机会。王站长和颜悦色,比我百度到他的照片要年轻帅气,我们聊一些学校的人和事,可惜我的脑子有点记忆短路,明明昨日才从那个地方走来。我首先要找个地方住下,报社两个职员租了三室一厅,现空了一间房,求合租,我就住进去了。由此认识了三个“靓仔”:刘定国和刘沛,还有一条叫巴萨的大狗。刘定国告诉我:“都是男的,连狗都是个男的。”巴萨是萨摩耶品种,“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很弱小。”这是后来对它的评价,我初见它时我确实很害怕。对狗都很戒备。

  我说要做社会新闻,站长给我找了个指导老师:黄超。一个这么胖居然还挺帅的男记者,很爱笑,像一道阳光似的,我从心底打消了对他的畏怯之心。他把我带到办公室,把我介绍给办公室的老师们,一一问好后,他说:“这里的电话每一台你都可以随便用。”此后,和黄老师的交往虽然我还是恭恭敬敬,但不会以我惯常的作风:对老师敬而远之,我会跟他讲我的思路、我的困惑,与工作相关的或是无关的,都会直接跟他说,很轻松随意的关系。他也真诚地跟我分享他的经验、体会、采访和写作的技巧。黄老师要我别称呼他为“老师”,他说我们是“互相学*”,我知道这是谦虚,不叫“老师”那我应该叫什么呢?所以我一直叫他老师。

  第一采访居然是一个独立完成,因为黄老师有别的任务,只能和我分头行动,我答应了,有点忐忑也有点期待,我不知道这个稿子该怎么做,但是我相信我一定做得到。这是一个劳资纠纷案子,16个工人因加班费和无故解除劳动关系等原因向公司索赔百万。据说在东莞,这样的纠纷很多,工人有工人的权益,工厂有工厂的苦衷。

  每天上班,办公室是我开门,总是要等很久才有记者来上班。初来的几天,我每天第一个去,坐着看半天报纸,然后上网找料,经常找不到新闻线索,我心里很着急,几乎都是老师给我一个电话,联系一下,就开始出去或者电话采访。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彷徨。

  这段时间我是报社唯一的暑期实*生,下班后我就直接回家,有时候做点饭,叫刘沛一起吃,他我能做这么多的菜,佩服得不行,然后聊天,但是吃了饭后他进他的房间,我开始打扫卫生,完了就一个人在客厅看电视,有时候会看书,很早就睡觉。半个月,每天就这样过。除了采访的出租车上,我没有想过要看看东莞的风景。

  第一次离开熟悉的生活圈。在进入另一个生活圈之前,只是一个人慢慢地咀嚼孤独。幸好我不是怨尤的人,我知道在一个新的环境过得好不好,完全是由自己决定。我要适应。但是这座城市让我有坐在船上的感觉,我总是感觉自己是个旅人。

  更需要适应的还是新闻工作。虽然我有一点浅浅的媒体经验,也做过一些大稿小稿,但是南都的写法我还是不太适应,看多了内地媒体的四*八稳,南都的“出奇制胜”要求我改变。

  对我来说,是一个有点大的舞台。我就像一只刚学飞的鸟儿,遇到这么广阔的天空,有点晕眩。我需要熟悉环境,也需要自我调整。每天都在鼓励自己。


报社实*报告 (菁华5篇)(扩展3)

——在报社的实*报告12篇

  20xx年寒假作为一名专业功底不错的中文专业的学生,我来到了《xx早报》,开始了自己的短暂的实*之旅,所谓短暂就是指寒假这一小段时间。实*大致是从1月23日开始的,随着寒假的结束于2月17日结束。

  开始准备实*首先是确定实*单位,结合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我选择了当地的一份都市报——《xx早报》。理由有四:首先自己比较喜欢贴*生活、贴*实际、贴*群众的报道,因为这样的报道是百姓喜欢看的,不但有意思、对百姓的生活方方面面有帮助,同时在一些问题舆论监督上能够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其次写都市报道,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都可以进行尝试:消息、通讯、特写更重要的是一些视点深度的东西,较之于时政新闻更具灵活性。第三,《xx早报》作为本土的都市报可以让笔者更容易接触社会、调查百姓的生活,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第四,笔者了解《xx早报》是一份刚创刊的报纸,也就是说它是充满朝气的,相对的会给个人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很有挑战性,笔者性格是比较喜欢挑战的,所以这个比较适合。于是通过电话联系、现场考察,笔者选择了这个实*地

  作为实*记者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论你是做什么的都要努力寻找一个目标,做媒体的就要找准自己的宣传目标,有一个主题。第二,我确定了一个思想:如果想更好的成长,必须摆脱依赖性。如果想作为一名很优秀的实*记者,必须把自己放在正式记者的位置去锻炼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学到更多。寒假假期很短,而且要过节,所以在实*的时间和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只要你把握好机会,努力再努力,你就会有所收获的。

  进入报社的时候,我清醒看到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一是老师因为本身有报道任务等,不可能给你很多出去的机会,也就是现场采访报道的机会,所以你必须根据指导学会方法,更多的学*是放在自己用心的去看去听、去问去想、去探索去实践方面。二是经验很重要,虽然报社的那些记者很年轻、从事记者这个职业不久,了解到他们大多是从重点本科院校中文专业毕业的学生,来的已有半年了,但是就这个半年足够让你很有差距:缺乏专门的线索,新闻敏感性弱、写作水*的差距、采访等配合度……三是实*生整体现状不是很理想:发现很多的实*生每天都是缺乏激情的状态、不知道思考如何去做去学*,不知道自己独立完成稿子,过分的依赖自己的老师,有时无聊就不正常的上班……所以我告诉自己必须要有信心、要有规划。

  我每天都很积极的去上班,虽然是假期但是每天都保证7点多就起床,做很久的公交车,在上班时间前到达,基本上不迟到,而且告诉自己:新的一天,加油!到报社去看新的一天的报纸,看别人发的文章,仔细去思考:他为什么会发现这个,这篇文章的新闻点在哪里?如果是一篇很长的专稿,我就会直接去问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怎么策划的,采访时怎么进行的?花了多长时间做前期准备……通过这些我也开始去思考自己的文章,然后写去发表。

  记得我发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家长逼着大学生相亲的,是从我们当地的一个论坛上看到的,然后去证实是真的,就询问主任是否可发,征得同意我就很快发了这样一个消息,虽然字数不是很多,400多字,但是却是我第一天上班就出来的成绩,所以也感觉很有成就感。这也激励我不断的去思考、去锻炼、去发表文章。

  后来为了要写新闻,自己去“跑大街”,因为我知道我没有正式记者那么广阔的线索网,也没有人给我提供或者是编辑室还有那些下派任务的报道,这些根本就轮不上我们这些实*生,所以就要自己去捕捉,人家说“脚底板下出新闻”。所以就多跑、耳勤、眼勤、腿勤、手勤、脑勤等等,发现这样不仅自己写稿多了,而且新闻敏感性强了。什么都是相辅相成的,我的新闻敏感性强了之后,更加容易捕捉新闻、也更加容易发表新闻了。后来写的文章有的是自己或身边人亲历的《xxx》、《xxx》;比如我发表的.《xxx》;有的是从一些博客、论坛上得到的,如《xxx》;有些是自己策划的比如“情人节系列”的,“节后消费”之类……

  最高兴的还是做比较大的报道,先后和老师做了当地交通状况尤其是出租车交通状况的专版,*4000字的文章、涉及很多方面,文章发表后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当地的交通状况的改善起了较大的作用。还有在金融危机下,关注当地群众就业的问题、深入招聘现场、采访很多人,全面分析普通市民就业的状况和更好就业的措施。关注节日情况,搞了情人节的系列报道,给很多市民节日消费等以正确的导向。如此的还有大学生就业、银行等vip制度市民反响、民俗文化、交通事故等,真正的是都市报道,民生新闻,视点深度,“关注都市发展,关心都市民生”。

  在短暂的实*内,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正式记者的*台上去锻炼,同时抓住任何机会去认真学*和培养做都市报道记者各种素质:吃苦耐劳、思维活跃、新闻敏锐、策划与深度相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单独和配合发表了30多篇报道,约4万字,加上自己调查、策划等约10万字,居实*生之首。

  其实最大的收获是用心做文章,用文章帮助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认真做人、认真学*、认真做文章。取得了那么大的成绩也主要感谢所有帮助我的老师,他们是记者,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热情令我敬佩。他们不仅教会我新闻宣传的知识,更让我懂得做一名记者的责任与良知。感谢我们早报郑迎军副总编、机动记者部张永生主任,带我的机动记者部副主任袁冰洁大哥。同时,感谢那里所有的记者同事,因为我们是同龄人,有很多共同语言,在我实*那段时间,也很帮助我、关心我,我觉得好的氛围是我成长的重要条件。

  实*结束了,我觉得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实*生就是免费劳动力,只要你端正心态、努力去做,你也会收获很多!今后无论我从事什么工作,但我都会:简单快乐、充实提高,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人!

  20xx报社新闻实*报告两个月的实*让我受益匪浅。刚进报社听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做新闻就是要多听多看多想多感受。当时理解的很浅显,但通过这两个月时间的磨练,我知道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所含概的东西很多。所谓多听多看多感受在我现在的理解,对于新闻而言,就是了解事件的现象,挖掘事件的背景,探究事件的本质。牐牨ㄉ绲淖鼙嗍依镉幸痪浠拔矣∠蠛苌睿骸胺⑿辛康谝坏谋讲攀亲詈玫谋健蔽揖醯谜饩浠笆分有道理。发行量第一是一个很难的目标,因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协调。

  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定义,即新*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他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

  第二,必须从大局出发写稿件。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损于国家、党和人民利益的新闻坚决不能写。

  第三,要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替老百姓说话,办事,这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

  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不然很多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举个例子,有一期的潇湘晨报专门做了一个关于老百姓看病的专栏,记者暗访了湖南几个区域的大小医院,看一次小小的感冒最低也要58元,最高的竟高达189元。小病花大钱看似小事,但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记者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或者听到老百姓抱怨、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晨报却抓住了这个事件,把它写成了精彩的新闻。这篇稿件看似*常,内容写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却是新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内幕写出来,给老百姓开了一张明白的“清单”,最点,写出了大量不为人所知的内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牐牐牐犜谑迪捌诩洌我作为记者,走遍了长沙的大街小巷、乡镇村庄,走高楼、下小巷,用文字记录下了一个个的新闻事件。在这期间,翻阅了大量的关于政治的、社会的、生活的资料和报刊,对于社会各个层面的现状有了十分深刻的了解。在采访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各个阶层的人群,在与他们打交道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以前所没有学到过的东西,那就是交流,沟通。这两个字看似简单,而且人人都会,但是会和会不一样,重要的是如何交流如何沟通。作为记者,要善于把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要让被采访对象能够信任你,把积压在心里的话向你倾诉,这样才能使一条新闻能够丰满起来,而不至于只是个骨架没有内容。除了要善于交流沟通外,善于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新闻来说,如何通过自己的思考丰富新闻的内容,增加新闻的深度是记者显现功力的地方。另外还要善于分析材料。举我采访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知识产权的例子,当时接到任务是随工商执法人员去查处步行街,后来在采访回来的时候自己默默的想,如果就以这样的`素材去做新闻的话很单一,关于打假这样的新闻素材肯定不少,如果做的不丰满的话顶多只是作为一条简讯来播出,这样的新闻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所以我就主动和工商部门联系,寻找更多的素材,如果经过努力,说不定可以找到关于假酒的,假阀门的,假调味品的等等,这样的话这条新闻的素材就丰富多了,最后虽然没有做为新闻节目播放出来,但我的想法和提议都得到了老师的鼓励与赞同。我想还是比较成功的。主要是从中学到了经验,长了见识。牐牐犑迪暗恼舛问奔洌除了采访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写作了,两个月的采访经历让我更加的成熟和稳重,让我的内心更加的丰富,所以我很感激这两个月的时光带给我的采访经验。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另外,要想写好新闻就必须有客观的事实依据,而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有依赖与采访,要做好新闻,必须抓好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特点,要更加强调实践性,再就是要有鲜明的政治性。此外,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尤其要注意在写新闻的时候不要把写新闻与叙事混为一谈。记得刚进报社实*的时候,老师就要我练笔,写一个关于争创文明城市的新闻,而我却写成了叙事性的散文。后来经过多写多练才慢慢了摆脱了将新闻写成散文的缺点。所以关于写作一定要多写多练。牐牐牻崾了两个月的实*,今天总结其中的得失不免有些回味无穷,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亲历了各种新闻事件的前后,让我对于社会层面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不管是政策法规、社会民生,新闻所给予的对于我们周边信息的了解和反思,是人的阅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我很感激这两个月的时光,它带给我的社会经验和见识都是2页,[1][2]20xx报社新闻实*报告

  我相信我的实*是别有风味的,而正是这种与众不同让我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改变了我的很多认识。

  7月7日,我来到了鲁中晨报传媒大厦,见到了预约好了的老师。正当我以为事情会按照我的预料发展——也就是自己会被安排到报纸的新闻部或者热线部开始无休止的忙碌的时候,一点点外改变了我这次小实*的常规路线。由于老师已经不在记者部工作而是主管一本叫做《迷你周末》的杂志时,我也就被理所当然的在这本小杂志中度过了一个复杂的30天。

  起初我的心情是比较郁闷的,因为我是在想不出这本校杂志能够给我带来多少专业方面的锻炼,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也渐渐的改变了这种想法,而渐渐的意识到无论什么对我这个一穷二白的菜鸟来讲都是一种收获。

  我可以毫不隐晦的说我的实*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办公室离看书,看杂志。一开始我也是不是十分理解我费事么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浪费在观察上面。后来也慢慢的也意识到看书是完成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从办报纸到做杂志的观念的转变,也就是对语感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出自己的认识,做报纸做得就是一种下里巴人的通俗的新闻形式,它不要求有多高的文学造诣,但求易解;但做杂志起码已经是完全脱离了新闻领域,尽管他还能够对当今的热点问题形成自己的评述,但是新闻的时效性已经对其失去了作用。从语言方面来讲报纸力求简明,而杂志有着很明确的受众群体,所以语言方面有着自己的特征,或是唯美,或是纪实但是绝对不想报纸那样干瘪,除了事物本身之外杂志的编者往往还透漏着自己的一点个人偏好

  每一本杂志都有着自己的,由于在办公室呆的时间比较长,所以研究杂志也成了我给自己定下的一个任务,在这期间我曾经认真的翻阅了《名牌》《城事》《青年记者》基本杂志,也颇有一份心得,《名牌》杂志由于其大众化的特曾难道这前卫的潮流,凸显这80后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由于其在内容方面大胆的追求而取得成功,《城事》由于是在淄博地区创办的一本刚有雏形的杂志极具本地的气息,整本杂志是按照一定比例来报答淄博的过去和现在的,朴实自然尤其是图片的选用是其制胜点之一,而《青年记者》与其说是一本书,更不如说是一本教材,一个学术交流阵地,上面个各流派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实际结束后我也意识到从报纸道杂志其实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升华。因为以前我根本没有接触过报纸,所以一接管杂志在所难免有偏见,这好比在工作岗位上没有上过基层就去了当小组长,现在也明白这是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我总觉得有点遗憾的是没有好基本功。说来也有意思,等啥时候*惯了办杂志的心理,*惯了这样的小资情调等到再有机会去报社实*的时候就得咱转换思维了。

  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是老师的建议,也是我在实*期间努力的一个方向。尤其是在实*过了一半之后,也慢慢的感觉到在学校里面所收到的教育过于传统,缺乏灵活,实*结《暑期报社实*结报告》。学会变通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讲,新闻是一种极具“灵性”的东西,好多有用的都是从业人员的灵光一闪啊,而这种东西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尽管有勤能补拙这一说,但我仍然坚信有些天分东西是勤奋不回来的,是注定的。就拿鲁中晨报奥运小组发回来的稿子和图片,有的记者的东西就是那么普通,但是总是有那么几个记者拍回来的照片总能让人感到灵光一闪。当然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否适合干这一行。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会想起采写老师老程第一次给我们上课说我们班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将来能够从事新闻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当时我还是一副打抱不*的样子,现在看来,这个数字明显太乐观了。话再说回来,尽管传统的教学带给我得,动手机会少之又少,但是就实践得情况来看我还是没有很好的把握住机会,心中也是有点遗憾,这样也好,最起码在最后来的道路的把握上有所侧重,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能够在学校里面学到的,工作本身其实就是不断学*的过程。

  下面还是回到正题,简简单单得对小实*中基本功的锻炼做一下总结,采访(主要是杂志方面)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其实什么样的采访都有,关键是你在采访开始之前的准备有多少,创造了一个怎样的采访氛围。在谈话得同时不要被自己的采访对象牵着走,(这是我曾经犯过的一个错误)时刻记着自己的采访目的。写稿方面,第一次写稿时满腔热情,然后3000字就被枪毙掉了,稿子没写好我听取了以下得两个方面的建议,意识采访工作没有做充分,另一是很有很好的嵌入杂志的风格。

  之所以认为我的小实*有和别人的于众不同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实*期间我们曾经为杂志社跑过广告业务,尽管是专业以外的东西,但我看来对我人际交流方面还是有一定培养的。广告和采访虽然都是和人交流,但是侧重点不同。说服客户在自己的杂志上做广告需要一个人如实得而又扬长避短得把自己的杂志推销出去,期间很重要的'就好似要有自信,说话要有层次感。一开始我连自己在讲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什么效果了,后来就好多了。无论结果如何我是终究觉得这是我小实*中一次难得的收获,在将来前途未卜得情境下谁又能保证这种收获没有用呢?

  每次聆听老师谈起将来,无论是就业还是新闻得将来发展情景,都颇有一份感触。他说,尽管整个社会层面都在强调就业形势得严峻性,其实还是没有那么严重的,就目前的形式来说,本科生毕业绝对能够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的,只是具有本科的文凭却没有本科所代表得知识层面应有的东西还是吧!而就新闻专业得前景来讲,在这个社会新闻泛滥的年代,更加缺乏的是高层次得专业记者,市场就职位的调节也是带有相当的盲目性的。往往是未饱和的职位造成大家的趋之若鹜,然后饱和之后形成新的失业类群。关于媒体自身的建设,每个报社都应该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就拿我们实*的单位来讲几年之前报社对财经新闻得报道还是缺乏力度得,后来随着人们对经济现象的关注越来越多,报社才开始发展。尽管如此,在对财经方面得报道还是失去了先机,当然这直接影响到了报纸的销售量和效益。

  从1月18日开始到现实,已经差不多4个月了。在这100多天的日子里,见过了很多人,也经历了很多事。这些人和事,都让我体现到社会的现实与残酷;但同时也存在那么一群人,他们善良,他们有理想,有激情,他们的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正因为有了这经历,使我逐渐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转变成一个社会人,尽管转变的过程很痛苦,但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所以我很感谢学校和报社给我提供了一个到社会中磨练的机会。

  春节前夕,刚刚完成期末考试,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跟另外三位同学就来到了《深圳晚报》实*,而年级里其它同学都要等三月后才开始实*,我们比他们足足早了一个多月。对于深圳这个大都市,我们四个人都很陌生,尽管我们都生于广东。因为时间紧迫,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就匆匆忙忙地来了。那时候,对于哪里能就餐,哪里有住的地方等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都不清楚就赶过来了,面前的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我们义无反顾。

  1月18号那天,我们四个人在上海宾馆下车,把行礼放到一个同学在深圳打工的朋友的宿舍后,下午我们就来到福田区商报路商报大厦19楼报道。刚好在一楼就碰到了晚报综合办公室主任,带我们上去填完表后,我和其中一个同学被分到了社会部,其他两个同学一个在政文部,另一个在文娱部。之后,大概晚上6点,我们开始找房子。来之前对深圳一点都不了解,大家以前也从来没有在外面独自租过房子,幸好有一个同学的朋友一直都在帮忙张罗,晚上约9点的时候就找了一个满意的地方。于是,我们几个人就在那间狭窄的房间住了将*四个月,当时我们全部的家当就只有衣服。

  社会部是报社里最大的、人数最多的一个部门(包括热线组)。正因为我们报的是社会新闻(包括突发新闻),经常要到各个地方跑来跑去,所以也是最累的一个部门,同时也是最锻炼人的部门,我非常有幸来到这里。1月18日报到的那天是星期五,报社全体员工刚好要在周六、日到东莞开年终大会,部门一位副主任和热线组几位同事交代了关于工作的一些细节后,我们被告知1月19日(即报到后的第二天)就要开始上班——接热线。

  对于我们部门来讲,热线组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几乎所有突发新闻都是首先通过市民打热线电话报料,然后对于那些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我们再通知记者出去采访。接热线电话看似简单,但其实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并且这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对以后正式采访都非常有帮助。首先要把报料人所说的事情记下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和结果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有些报料人自己对事情的经过不是很了解叙述也不祥细,所以我们就要多问,通过报料者我们能了解多少就多少。有些时候报料者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对我们来说有很大作用,倒如发生了车祸,伤者被送到医院,而报料者就是医院里的医生,那么说明这个料可靠性很高,因为*时我们也会接到一些假的料。我们每天接到的每一条报料都要打进电脑进行统计,开始还不能边听电话边输入,于是就先把关键的地方记在纸上,然后再输进电脑。这跟我们采访时记录很相似,都是把事情的关键部分(关键词)记下来,回去后再根据这些笔记写成文章。

  接电话的同时,在空余时间我们就看报纸,包括《深圳晚报》和深圳其它几家报刊。除了解每天发生的事情外,还要注意报纸上文章的结构和写法,特别是要注意本报记者是如何写文章的,因为我们在这里实*,以后写文章就要符合本报的风格。因为记者*时都要在外面采访,在报社的.时间一般不多,开始时我们都难得见一面。接了几天电话后,终于有机会跟记者出去采访了。

  部门里有个比我们早来半个月的见*记者,因为大家年龄比较相*,于是开始就跟着他到外面采访。记得第一次跟着出去采访是在1月21日,某小区一住户阳台上的玻璃因太阳照射原因会突然碎裂,而楼下刚好就是一个花园休闲区,每天很多老人、小孩都在那里,如果玻璃掉下砸到人后果将很严重。我们到现场看了一下情况,采访了住户和该小区物业管理,听听双方的说法。采访完后,记者说这个稿让我写,但想到自己才来3天,没什么经验,怕耽误了事情,最后还是没有写。当然,任何事情都要迈出第一步,从1月24日跟主任、夏老师合写第一篇稿,以后就越写越多了,再后来就有了独立采访和独立写稿的机会。

  跟其它部门不同,我们部门历来都不会给实*按排固定的老师。按排一个记者作为固定的老师或许在*时能给实*生指导和意见,但这样也会使得学生集中写同一类型的稿,因为每个记者都有固定的一条线,并且这些指导和意见也是单一的。但是,作为报社的一个记者,特别是社会部的记者,*时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知识面要非常广泛,要有丰富的常识。虽然我们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其实部门里每一个记者都是我的老师,在这四个月中,部门里每一个记者我几乎都试过跟他们出去采访或者完成他(她)们交代的任务,所以也接触了很多东西,去过法院、*、消防局、交警局和司法局,作为记者,“公检法”的稿是必需掌握的;也接触了很多人,上至*官员,下至*民百姓,中至企业老总。除此之外,作为社会部的记者,还要掌握如何采写包括违法建筑、交通管理,社会治安、劳资纠纷、消费*和环境保护等各种各样的新闻题材。

  虽然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在这里我跟得最多的就是华祥名老师,华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他教会我如何写“公检法”的稿件,后来也把任务交给我,放手让我独立采访、独立写稿。记得在2月21日,我们为了完成关于沉香树被砍的稿子,连续两天去了梧桐山;为了找那些被砍的沉香树,不顾危险,在下雨天去爬超过75度的山坡,最后终于找到了。稿子完成后,也发了一个整版。第一次暗访也是华老师带着我的。2月19日,我们要暗访一个非法的异地违章代理缴费点。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后,我就匆匆忙忙地打了一个电话过去确认这个非法代缴费点是否还存在。等我们到了那个点后,一进门店主就问我们是否记者。当时我们都楞住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打电话过去确认时我用的是热线电话,号码是公开的,网上可以查到。当然,我们都否认是记者,只是要找人代理交费,后来暗访还是成功了。虽然开始有一个很大的失误,但从这件事上,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错了第一次便不会错第二次。作为记者,首先是要学会保护自己,其次才是写稿。这是都是华老师教会我的,所以我非常感谢他。

  实*后,才知道媒体工作跟书上的所说内容有非常大的区别。采写工作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绝对不能纸上谈兵,要勤于跑腿多积累经验,要知道每一种文章的风格,要学会写每一种题材的文章。你可以不知道麦克卢汉是谁,但不能不知道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区别;可以不知道什么叫螺旋定律,但不能不知道什么叫故意**,什么叫故意伤害。丰富的知识和常识对媒体从业者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接触各行各业的人,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

  在实*期间,总共发了50多篇稿,其中有跟记者合写的,有写完后让记者改的,有自己改的通稿,也有独立采写的。除特殊情况外,每天几乎在9点半前就到报社,晚上基本上11点后才回去。为了工作,曾经在报社的地板上睡了好几个晚上;为了完成采访任务,也试过多次饿着肚子一整天。记得在4月20日,因为下雨的缘固全身都被淋湿了,鞋子当然不能幸免。第二天(即4月21日)接到采访任务,就立即跑去采访了。等采访完回来写完稿,发现鞋子已经干了。在生活上,以前除了在学校住宿外从来没到外面住过,来了深圳之后,我们就要自己租房子,交房租、水电费、管理费等等,一切都要自己处理。我们同学四个人,就在一间狭窄房间里同甘共苦地居住了四个月。XX年初铺天盖地都是雪灾的信息,这个冬天是几十年来最寒冷的冬天,而我们每天却不得不用刺骨的冷水来洗澡,因为根本就没有热水器,也就没有热水,当时我们房子里唯一的家当就是衣服和被子。

  在这段日子里,我们不仅锻炼了新闻采写能力,提高了对新闻的敏感度,还学会了在社会上如何跟别人打交道,并且还炼就了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以后出到社会不管从事哪一种行业,这些经历对我来说,都是非常保贵的财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我认识了一群亦师亦友的记者,我们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去玩。他(她)们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时刻影响着我,令我变得更加成熟和优秀。我非常有幸认识这样一群善良,有理想,有激情的朋友。

  当然,在实*中我也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缺乏跟别人沟通的技巧,不懂得在实际采访中抓住关注问题,在写作上也要有所提高。倒如在4月5日调查某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的问题。因为掌握不好说话的方式,在采访一个工作站的站长时大家出现了一些矛盾,并且在接二连三的采访中都没有问到最关键的问题,最后搞到双方有点不和。同时,也因为没有工作证这个问题,对方一开始就怀疑我的身份。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说明我还是没有考虑周全,也缺乏跟别人打交道的技巧。之前所说的关于暗访非法规章代缴费点那个失误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以后我会改正自身问题,弥补自身的不足,这对我以后走出社会是非常有益的。非常感谢学校和报社给了我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使我终身受益!

  实*时间:

  XX年8月5日——8月27日

  实*地点:

  **省**市**日报报业集团(**晚报)编辑部

  实*目的:

  了解和接触当地的媒体发展情况、熟悉一线新闻媒体的工作流程以及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

  关于**晚报的简介

  XX年1月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暑批准,**晚报正式创刊。**晚报是一张融时政、经济、文化、生活于一体的都市报、市民报,立足**,全国发行。

  办报理念: 大众化、*民化、都市化、时尚化。

  办报方针:面向市场,关注社会,服务大众。

  XX年1月1日起采用“文迅报刊数字化采编系统”,写、编、组版、校对、审稿实现无纸化办公,彻底告别纸和笔。

  **晚报成为**二级城市中获好新闻奖最多的晚报,成为目前**版面最多的报纸,信息量最大的报纸,在城区覆盖面和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市民自费订阅最多的报纸,成为一张具有全国影响的晚报,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企业文化

  在晚报编辑部的走廊上,墙上是用胶卷的样式组合成的各种经典的新闻照片。黑板上每天都有著名报纸的各种优秀新闻评点。

  报社员工工作时,互帮互助。互相提供点子,共同合作,周末也有自发组织的聚会。

  版式

  **要闻 要闻视点 社会新闻 生活新闻 热线新闻

  法治新闻 文娱新闻 影视新闻 晚报超市 财经新闻 世界新闻 *新闻 体育新闻

  自我感触

  由于实*时间短暂,对于报纸的出版流程只有简单的了解,不能赘述。我个人感触比较深刻的是而对于(**晚报)现在的版式设置。

  首页是新闻大图配显要新闻的标题。作为**的都市报纸,在二、三版上是贴***百姓生活的“**要闻”和“要闻视点”。新闻消息与新闻评述相结合,紧扣百姓关注的重点。

  其中“社会新闻”、“热线新闻”、“生活新闻”是晚报的主打新闻。晚报的定位就是面向市场,关注社会,服务大众.这三个版块围绕都市生活和服务百姓为目的而进行采写编辑。

  社会新闻

  依靠记者每日早上交的“新闻点子”,根据季节时间和国内重大的主题的变化,来进行类似于“新闻策划”的点子。

  因为建国六十周年的临*,**晚报特别推出了“追寻**红色记忆”的一个主题活动,每一天都报道一个**市三区六县各个地方的**故事或主要人物。

  热线新闻

  主要依靠每天读者打进的各种“报料”电话的新闻线索,然后由热线部主任分派各个记者进行采访调查。由于是贴*百姓生活,并且很多百姓反映的问题在经过晚报的报道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因此广大读者还是比较热衷于反映各种问题。比如,市民打进电话说某某小区垃圾堆积,某某河段电船捕鱼……这些问题在报道后都引起了相关部门注意,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晚报热线连通的*热线,更好的起到了百姓与*沟通的桥梁作用。

  由于这几个月来,国家在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因此**市*和晚报编辑部进行合作,有力的改善了各个地区的环境治理。

  自己曾在热线部实*过三天。热线电话是属于一线接触新闻的来源,特别是对于没有出门坐在办公室的记者。通过接听读者的电话,我不仅学会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事情基本概况、理清事件的基本脉络,而且学会了以心*气和沉着冷静的态度面对不同的读者的电话。

  生活新闻:每天必定的稿子内容有“生活资讯”(以天气预报、蔬菜肉类价格、生活指数为主)、晚报帮你问。属于实用型和必备型栏目。

  法治新闻

  报社和*纪检部门合作,主要报道刑事案件。一方面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欲,一方面能够起到引导社会的风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起到警示作用。多以特稿的体裁刊登。

  文娱新闻

  针对本市的各种娱乐活动进行报道,反映我市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与大型公司合作,举办模特大赛或者各种大型晚会)

  影视新闻

  综合国内流行娱乐事件,与全国影视同步。

  晚报超市

  综合世界的搞笑娱乐事件。多选择新鲜幽默的新闻。丰富的新鲜的内容广受好评。

  财经新闻

  针对市内的股票和房价及最新的国家经济政策,进行和本市相结合的报道,多是发布消息。

  世界新闻

  刊载世界大的新闻事件,涉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新闻

  概括国内主要新闻,材料主要来自新华社。

  体育新闻

  摘自各大体育新闻网站或大的体育报纸,也会报道市内的体育运动。

  (8月是全民健身月,晚报就每天采访刊登**各个县市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且还做另一个关于民间高手绝活的系列采访)

  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二级城市,**晚报也是一个普通的都市报纸,在我国的众多媒体中几乎默默无闻。它的办报内容和稿件质量也需要再次提高,但是对于生活在**的老百姓,它是生活的必备品,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切实的帮助,也在这个泛娱乐时代为普通百姓带来了点点欢乐。它的存在也是由众多默默无闻但每天仍然一丝不苟的普通媒体工作者完成的。仍然是一份值得关注的报纸。而在我国的各个城市和地区,也有很多和**晚报一样,立足本市进行多年以来长久报道的媒体。我想,这是我国新闻媒体一步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吧。

  实*关键词解析

  贫困助学

  这应该是自己在报社最大的收获。

  这是由“**晚报”和“**市团委联合”举办的“我要上大学”爱心助学圆梦工程活动。通过市团委向晚报提供贫困学子的简单档案,再由晚报记者对学子家庭情况进行采访写出报道刊载在报纸上,以获得社会上爱心企业及人士的捐款来帮助贫困学子。

  因为带自己的记者负责这一个项目,自己就有幸参与了这一项活动。从因为远距离只能进行电话采访到随同记者到贫困学子家里进行实地采访,都有了很大的收获。

  参与这次活动让我明白:

  报道谁都会写,关键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和社会责任感。

  无论捐款者捐款的目的如何,活动最后那些贫困学子都受到了资助。从四年学费生活费全部受到资助到至少两千元的资助,每一个贫困学子都感受到了这一份来自社会的关爱,都离自己的大学梦*了一点。

  在电话采访的时候,由于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大多数采访对象还是能够比较自然的提供关于家里的详细状况。而部分家长也很配合。而之于我最大的收获则是学会了在了解学子的基本情况后会适当的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通过自己的大一一年的经历来和他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这样他们能够敞开心扉,自然而然的进行交流,挖掘感人故事。而他们自强不熄的故事也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坚定了我做一个新闻人的信心。

  新闻策划

  也许新闻的定义是属于每天发生的新鲜的事件,但是当我们投入到媒体工作时,最难的不是如何写稿和采访,而是怎样做出一系列有创新、有技术含量的策划。任何的工作都必定有一个主题,生活在变,但是生命不变。对于很多人来说非常熟悉的东西另外一些人却一无所知。而媒体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来向更多的人进行有益的宣传,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新闻策划,做好策划工作,是一切新闻宣传进行的前提。

  生活化写作

  由于自己大一下接触的.写作方式主要是消息这一体裁。但是在晚报接触的稿子,往往属于实用性很强,但是对于是实效性的要求却没那么高。因此写作时,自己就犯了过于书面呆板、严肃的写作方式,没能写出符合晚报要求的文字。

  由于晚报是面向大众的服务性报纸。写作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文字要口语化、生活化。不必拘于固定的写作格式。最主要是言简意赅的同时又能让读者轻松愉快的看完报道。

  小结:这次为期二十天的实*,让自己对一线媒体有了初步认识。明白做新闻是件很快乐的工作。因为在我国的二级城市,报纸扮演了一个桥梁作用。连接普通百姓和*机构的沟通。

  从路边一堆垃圾堆久了没人管到市领导出*某个重要会议,报纸都会不遗余力的进行报道。这就是所谓的媒介作用。也许我认识的只是新闻媒体作用中的一个小的部分,但是这一点足以支持我继续向前。

  自己在学*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中也深刻的明白了这一句话的分量。

  报道谁都会写,关键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和社会责任感。

  不管我们居何位置,默默无闻的记者,兢兢业业的编辑,还是支撑整个报社的老总。作为一个新闻人,没有大新闻小新闻,只有能够真正帮助群众的新闻才是实实在在的好新闻。

20xx年7月7日,我们药学专业一行三十人来到了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瑞达),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在这一个月里,我们做了很多,想了很多,收获也很多。

  行在福瑞达

  福瑞达在济南共有两个厂区,一个是坐落于山大路南口的老厂区,一个是位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厂区。我们三十人被分成三个小组,我们组的实*路线是新厂区——老厂区——新厂区。由于新厂区离学校较远而且坐公交车不方便,因此我们每天要先坐公交车到达较*的老厂区,然后再坐二十分钟的公司班车去新厂区。虽然时间有点漫长,但是和同学们这一路上的欢声笑语却是美好一天的开始。一路上总是会有看不完的风景,美轮美奂的奥体中心、川流不息的人群车辆、枝叶繁茂的青翠柏杨、*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细细观察车窗外的济南,你会发现这座四千年的古城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

  吃在福瑞达

  要说起在福瑞达实*期间的伙食,岂一个爽字了得!据我所知,我们整个院里也就我们的伙食最好了,不但经济实惠而且美味可口。去新厂实*的`第一天中午,刚进食堂就惊喜于眼前的情景,一排排桌椅整齐的排列着,白色的地面一尘不染,打饭的师傅统一着装,带着白色的口罩和帽子。我不由得感叹:“哇,真是太干净了!”旁边的同学说:“显然啊,人家gmp都能认证上,更别说这区区一个食堂了。“我很认同的使劲点了点头。这个餐厅是半自助式的,每人中午三份菜是限量的,米饭、馒头和汤是不限量的,我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里没有一个人会大把大把地浪费粮食,大家都尽量将自己的米饭或馒头吃干净后才倒入收残桶中,这让我不由得感慨福瑞达人的自觉性和高素质。公司的饭菜质量很不错,而且懂得科学搭配,每顿有荤有素,每周有粗有细。在那里吃了一个星期的饭,我都觉得自己胖了不少。后来我们再到老厂区的时候,由于原食堂搬迁在即,饭菜是由快餐店送过来的,所以不如以前那么可口,但是已经算是很不错了。虽然现在实*已经结束了,但是福瑞达的美味饭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穿在福瑞达

  众所周知,按空间中细菌的数量可将药厂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 区级别最高,因此针对于不同的工作区域也有不同的着装要求。还没有开始正式实*之前,老师就要求我们在实*期间不能穿短裤,不能穿凉鞋、拖鞋,虽然在如此炎热的天气里做出这样的规定似乎有点不*人情,但我们理解这也是为达到生产条件,保障药品质量而要求。刚开始的几天我们是在外沿区域打扫卫生,因此只需要穿上隔离衣,戴上帽子,穿上鞋套就可以了。后来我们进b区工作时就要按更严格的规定换成专门的无菌衣,从头武装到脚,只能露出两个眼睛,虽说这衣服有透气孔,但整个人被装在里面也是很不舒服的,半天下来身上的衣服都被汗给浸透了。可是他们有些工作人员却要一穿穿一整天,想想他们真的很不容易,若不是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真是撑不下来,由此,我不禁更加佩服他们了。

  学在福瑞达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天在福瑞达和这么多的工作人员在一起工作,真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在正式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公司安排人员专门对我们进行了培训。通过几次培训,我们对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的历史背景、企业文化、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有了大概了解,简单的培训之后我们又参观了其主打产品“润洁”和其他产品的生产线,深入了解了药品从原料的配制到生产出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这让我我不禁感慨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所带来的高效率高产出。在参观结束后,车间的盛主任又给我们详细讲述了药品生产设备的原理和具体生产步骤,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妙趣横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掌握了很多知识。除了通过面对面的课堂式传授外,我们在具体实践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就拿最简单的打扫卫生来说,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怎样才能最快速、最便捷、最省力的清洁地面,这些看似小的技巧着实让我们省力不少,而且这对我们以后的生活也颇具指导意义。

  这些天在福瑞达的实*,不仅提高了我的科学素质,还提高了我的思想素质。那里工作人员脚踏实地,勤奋忘我、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时刻激励着我,为我以后的学*和工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不仅如此,他们的热情和蔼友善也时时感染着我,让我少了分忐忑,多了些自信,让我在劳碌的工作中依然乐观向上。

  总而言之,福瑞达的人、福瑞达的厂、福瑞达的文化、福瑞达的管理制度都了我很多的启迪。

  爱在福瑞达

  转眼间,一个月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在和厂里的工作人员聊天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作为一名福瑞达人的自豪和对福瑞达的热爱。还依然记得在包装车间工作的秦大叔,总是能从枯燥无味的打包工作中寻找无穷的乐趣,我们在和他一起工作时从来没有感觉到一点累,快乐和笑容总会溢满脸庞。还有卫生岗位上的张姐,工作之余热情开朗,常和我们聊天,但是一工作起来,那认真劲儿,我们个个都自愧不如。还有车间主任盛主任,温文尔雅,知识扎实,车间里的大小机器的每一个部件他都了如指掌。

  虽然在厂子里呆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对福瑞达,对福瑞达里的人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待到离开之时还真是有些恋恋不舍,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有关工作,有关人生……


报社实*报告 (菁华5篇)(扩展4)

——报社实*报告6篇

  大学时期的最后一个暑假,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决定了在报社实*,也为将要踏上社会的一点资本,积累一些经验。这是作为一名学生的最后一个暑假,却是从学生过渡到社会工作者的起点。

  实*的生活和感受

  七月始,我就在**日报报业集团争取到了一个实*生的资格,在《**星期三》编辑部开始了自己的实*生涯。刚开始接触真正的新闻报道,充满了新奇和刺激。但在刚开始的几天,总编却一直让我们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这让我觉得有点郁闷,原本想着记者的生活不是一直在外跑的吗?怎么一直坐在办公室里呢?

  终于在几天的读报生涯后,总编说带我们去荻港(一个江南古镇)采访。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终于可以实战了。到了荻港,采访开始,作为实*生的我们,当然只能站在旁边听听记记,听着总编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问,镇*的回答却让我一头雾水。因为镇*讲的都是**的方言,而我却并不是**人,所以对他讲的都不能听懂,信息当然是流失了一大半,这让自己很有挫败感。在回到报社后,看着自己的笔记,回想着*讲的一些话,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很久,却始终没有敲出一个字。

  这是第一次的采访,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因为这是我实*生涯的第一次采访,也是一次失败的采访。听不懂方言,写不出稿子。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概念,而真正的实践才是最困难的。正如老师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一名记者,在学校里学的,远远不够。”

  第二次正式的采访,没有了老师的带领,编辑部的苏老师把全部的工作都交给了我们四名实*生。从联系采访人,采访问题的准备到最后稿子的写作,都让我们自己搞定。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一次很好的学*机会。这次采访的主题是关于湖城的寄托生,我们采访了多名老师、同学、心理专家,采访方式也有面对面采访,电话采访,qq采访。历史一个多星期稿子才出炉。在采访期间,也碰到了许多问题,比如现在是暑假,老师和学生都比较难联系,在采访时有些学生受到老师特别叮嘱没有把实际的想法告诉我们等等。我们也想过要放弃这次的主题,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在学校联系不到老师,我们就通过电话采访,或在电话联系后与老师约定去登门拜访等等。

  当我们的稿子变成铅字在《**星期三》周报上登出来的时候,真的很激动,这毕竟是自己努力的果实。在那个时刻,先前遇到了一切困难、一切付出再也算不上什么了。通过这次的采访也让我们明白了,记者除了会问会写,更重要的是会发现问题。

  实*过程中主持活动的感受

  在《**星期三》实*的过程中,除了跟着记者们一起去采访,去拍照,我们还组织了两次活动,都是针对周报在校园的那些小记者的一个采风活动。第一次是去**陈英士故居,第二次是在湖笔博物馆,这两次的活动也是由我们实*生来负责的。从活动的策划,到活动的安排都是我们经过仔细的商讨后决定的,在活动中,我们安排了知识竞赛和游戏等的版块,一方面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我还担任了活动的主持人,三个多小时的活动,虽然很累,但看着学生们高兴的表情和家长们满意的情景,真的很有满足感。

  报社的苏老师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一名好的记者,写作只是一个很小的一部分,搞一些活动,写一些策划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两次的活动虽然很累,特别是活动前的准备。以前都觉得搞一次活动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经过这次的锻炼才明白,想要把一次活动搞的有声有色,写的策划不止一个,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必须把一切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

  在发生突**况时的应变能力,这些都是关系到活动成功与否的因素。人员的安排,时间的分配,场地的布置等等,都是我们经过几次三番的思考后得出来的。我们的策划也是经过了一改再改。

  在活动结束后,都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这两篇稿子也由周报刊登了出来。

  实*结

  两个月的实*生活,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这两个月中收获很大,明白了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自己还欠缺许多东西,像采访时候问题的准备,对待不同的采访者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还有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采访结束后资料的'整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里无法学到的。明白了还需要不断的学*来充实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对各方面的知识都需要了解一点,对时事政事也要了如指掌,不然你就会失去许多的机会更深一步的去了解被采访者。

  作为一个实*生,你的姿态也必须是谦虚、勤快的,在遇到一些事情时,有时候毛遂自荐需要的一股勇气,它可以帮你争取到一些锻炼的机会,遇到不懂的事情时,一定要向那些资深的记者请教,而且在办公室的时候也要表现的活泼点,多与那些记者聊聊天,向他们咨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话题。

  实*期间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相处还是比较愉快的,但实*生之间的较量也别有风趣,大家会各自表现自己,希望可以争取到去采访的机会,可以多学一些东西。这样的比赛、较量也让我明白了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之大,在实*生之间的较量就已经如此这般,若是真正的面对岗位的竞争时,我们的压力将会是现在的几倍。而我们的素质、学历等等就是我们进入社会时的资本。我们真的必须不断的学*来充实自己!

  实*单位:xx画报

  实*时间: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从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我在神州诗书画报社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纸媒的人来说,这份工作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在实*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不少阅历,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难得的收获使我受益匪浅也必将对自己以后的实践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很感谢学院安排这次实*,感谢报社众多老师给我们的辛勤指导和热情帮助。现在,我把自己的实*情况简单的总结一下。

  选择《xx画报》作为实*单位缘于学校校友会的介绍,《xx画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唯一一份集诗书画于一体的书画类专业周报。神州诗书画报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为立足点,以遵循“权威、高端、精品、创新”为办报宗旨,不断发现和推出具有投资潜力和学术价值的书画艺术家。后来的经历证明我选择本报实*是正确的选择,本报的老师对我和我们一起实*的同学都很关心,及时给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尽量让我们不至于浪费宝贵的时间,每天都有事可做。本报的记者不多,所以每个人的任务就比较大,每天都很辛苦,刚来报社的第一天我就感觉到了他们都是那么的敬业,那么的热爱这份工作,对于我们这些实*生也是当做朋友一般,经常跟我沟通交流,指导我们的方方面面,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

  首先,我先将自己在报社的主要工作做一下简要的概括。

  在报社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刚好是周一,报社每周一都开例会,总结上周工作的同时制定新一周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我们刚到的这些实*生就一一做了自我介绍,之后主编皆我们的学姐就给我们发了十期报纸,先让我们学*本报报纸的基本布局,阅读相关的书画类文章,通过一段时间的学*,我觉得自己的鉴赏力和阅读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对纸媒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有幸参加了本报社举办的第一次大型的活动“神州好丹青”,这次活动旨在发掘一批功底深厚、技艺精湛、潜心创新的实力型国画家。我们全程参与了该活动。在活动的前期,我们做的主要是宣传工作。主要内容是:1、全国各地美协、画院以及与艺术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料;2、向美协、画院、画廊邮寄附有我们“神州好丹青”活动招募启事的本报周刊以做宣传;我们一共发了登有启示的五期周刊;3、写信封,在两周时间内,我们一共写了将*五千份信封,并且在写信封的时候还要核对邮寄地址是否准确无误;4、之后我们的任务就是装期刊、粘信封、去邮局寄送整理好的信件;5、我们还通过短信*台来宣传我们的活动,由记者部国家画院的通信录,之后我们对其发送“神州好丹青”的招募启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虽然做的事情有点琐碎,但是却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虽然每天做的工作比较简单,但我却觉得很充实、很快乐,同时也磨砺了我的意志和耐心,我觉得这些品质是以后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以后工作所必须具备的。

  完成了前期的宣传工作之后,就进入了工作的中期阶段。在这个阶段,我所做的工作有:1、将附有征稿启事的信件以及短信发送出去之后,就有一部分有意向的参加本活动画家打电话来咨询,我们的任务就是接听电话,解决来电咨询的问题,而且周六、周天我们也加班帮忙接电话;2、整理来稿人员的信息,并将其电脑存档、信封记录、文件柜保存;3、国家画院的招募启事发出去之后,我们还将各位画家的联系方式这一宝贵的资源进行整理、存档;

  除了全程参与“神州好丹青”这个活动外,由于报社前期人员比较缺乏,我们也协助报社的行政人员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工作内容如下:1、去邮局办理大型业务;2、报社还办了“乡村美术教育计划”,是一个给甘肃各地以及四川泸州中小学免费发送本报社报纸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的工作是四川以及甘肃各中小学的地址以及联系方式;3、给每期的画家打包邮寄每一期的报纸;

  其次,我要总结一下自己在这段实*期内的感悟、收获以及体会

  在这次实*中,我学到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不到的东西,包括理论在实践方面的运用。这来两个月的实*对于我来说真的很难忘。

  第一,第一次要把事情做好,对待工作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更应当作一种艺术来做。做就要争取做到体现自己程度的最好。在本报的实*中,虽然干的工作技术含量不大,但是却需要百倍的耐心和毅力,对自己要有严格的自律自求,要严于律己,通过踏实的工作,尽可能做好每一件事,同时积极向别人学*,逐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

  第二,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准备随时在路上。通过这段时间的实*,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工作的辛苦和劳累。感觉干什么工作都不容易。对于新闻媒体这一行业来说,得具备绝对开阔的视野以及丰富的知识面,因此,通过这段时间的学*,我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很欠缺的,因此更加激励自己在今后的学*和工作中更加地踏实、努力。

  第三,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在实*中,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自己什么都不熟悉,都要积极向其他记者、编辑学*,虽然他们或者没有上过大学,或者没有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但作为出入茅庐的实*生,他们的敬业,他们的工作热情,他们的积极作为,都值得自己去学*。用业余的知识去做专业的事,这也是一种很伟大的精神。对于一个自己陌生的环境,一边自己要主动去靠自己的力量去熟悉,另一边也要通过熟知的人去了解。他们都给自己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作为实*生,在做新闻时,一定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式的工作人员,像他们那样尊师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端正自己的态度,争取多学、多看。

  第四,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知识更加系统广泛。在报社工作需要广泛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自己的知识应该有更大的接触面,需要对相关方面知识的全面了解直至熟悉。这就需要自己在以后的学*中多读,多想,多学,为将来投身做更职业的事情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实*动机

  由于对新闻写作、报刊编辑有较深的兴趣,通过自学对新闻的定义、基本要求、写作及出版流程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想通过实*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在报纸出版的实践中感受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新闻写作方面总体把握的能力。

  二、实*目的

  学*新闻写作的采编流程、实地了解报纸出版的过程,对其进行分析,并结合所掌握的理论达到提高自己对新闻认识的目的。

  三、实*任务

  学*报纸上已发表的新闻作品、实地采访并撰写新闻稿件。

  四、报社概况

  1、基本情况:

  2、报社简介:《云南信息报》创刊于198x年,既算一份老报纸,也算是一份年轻的报纸。因为从去年下半年与南方报业集团整合之后,全新改版到现在还不到一年时间,报社采用南方报业集团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在版面布局、版式设计、新闻采编、思想内容上都有了很大提高。“昆明往事旧闻”、“老房子”等系列的推出,引起了较大反响。作为一份综合性都市类报纸,“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使《云南信息报》成为一份品味较高的都市类白领读物。

  五、实*情况

  本人于20xx年x月至x月在云南信息报社时政部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实*工作。

  本人为时政部实*生,主要跟随本部门记者对昆明市发生的时事新闻进行采写工作。在实*之初,对于新闻采访能力和新闻稿的写作能力均感不足。报社老师让我比较同一天出版的《春城晚报》、《都市时报》、《生活新报》和《云南信息报》。哪些有价值的新闻他们做了,我们遗漏;哪些新闻他们没有做,我们做了;哪些新闻,大家都做了,但又是哪家报纸做得好,好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样的比较,感性认识新闻报道,直观地学*新闻写作。

  在报社学*观摩了一段时间之后,x月2x日,我接到第一个采访任务,跟随报社一位见*记者李德(南开大学20xx级毕业生)一同前往昆明海贝中英文小学采访“昆明首届儿童读书节”。由于活动分两个地点进行,我们也是分头行动,最终圆满完成采访工作。并在28日发表《引导孩子阅读高雅经典作品》新闻稿。在练*撰写新闻稿的过程中,得到了报社张晓青老师、吴珊老师、凌剑伊老师的点拨与指导。由于本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学*过一般新闻稿、应用文的撰写,但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采用抒情、议论等手法,此与新闻强调真实客观的原则向左,受到了老师批评、指导。导语的设置、标题的拟定以及结构上也有不规范的地方,这些在向报社老师的学*过程中不断的纠正,新闻写作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此及基础上独立发表了《云大创业计划大赛决出金奖》、《“为劳动者歌唱”》等新闻稿。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几次记忆犹新的采访经历。

  x月27日下午7时许,我在学校接到报社吴珊老师的电话,得知当晚8点昆明市官渡区一场以“为劳动者歌唱”为题的文艺汇演在前卫镇福德社区大礼堂举行,吴老师要我前往采访。接到采访任务之后,我与0x新闻一位同学带上采访本和相机立即赶赴现场。由于不熟悉路线,加上中途转车,到达福德社区的时候已经是8点过半了。在与现场组织者接上头之后,我们马上分头行动,她负责照相,我负责采访记录。据活动组织者——昆明携手互助社工作者张绍东介绍,本次活动由世界宣明会昆明携手互助社和北京打工青年艺术团共同举办。北京打工青年艺术团是一支由打工者自行发起创办,以文艺的形式为打工群体提供社会公益性演出的民间艺术团体。他们利用工作之余开展各种文艺演出和权益宣传活动,受到广大工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此次来昆巡演是他们第二张专辑《为劳动者歌唱》全国巡演的最后一站。整个礼堂之中座无虚*,台上台下气氛热烈。“我们进城来打工,谁也不比谁高贵……”打工艺术团青年歌手许多吼响了《打工号子》,强劲的打击乐至今会令我浮现出当时的情景。大约9点半之后,终于结束了采访工作。当时报社是这样规定的:下午x点报题,包括标题、篇幅,是否配图;晚上8点就要上传编辑。另外我也担心赶不上末班公交,于是先联系了报社编辑,编辑说明天来不及发稿,只有后天发。这就不必急着赶稿,于是我们马上去赶公交,希望能在宿舍关门之前赶回学校。

  在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之后,也面临了一项重要的采访任务,这就是20xx年“高考进行时”系列报道。在本部门的内部会议上,领导作了工作部署:

  x月x日,考点探营。即对昆明1x个考点情况摸底。

  执行:徐琪艳(西山区)、季婷婷(盘龙区)、徐东明(五华区)、曹胜婷(官渡区)

  本人被安排对五华区x个考点进行“探营”。下午2:30许,到达了昆三十中,这是一个三校生考点,我重点了解了一下它的考场安排,安全医护情况。随即又马不停蹄的赶到了云大附中、云师大附中、昆八中等学校。由于道路不是很熟悉,加上转乘公交又遇堵车,到下午x时许我离开师大实验中学,整个熟悉考场的时间已经接*尾声,五华区还有昆一中没有到达。而然时间已经不允许我在过去。我只得立马回去赶稿子。于是直接回到学校,写完稿子之后再传给报社老师。

  x月7日,考点监控。我的目标是海口云光中学。

  早晨x点起床,早早赶到报社,因为已经事先联系,报社派车送我到海口镇云光中学。从8点半开始直到第一科考试结束,考生陆续走出考场为止,我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及时捕捉考生与送考家长的细节。并且主动采访了几位一直在云光中学门前守候的家长。并作了如下采访记录:

  高考第一天

  上午8:00,记者来到昆明西山区云光中学考点。*、交警以及医护人员均已抵达。陆续有考生与家长到达考场,考场只凭考生学生证和身份证进入校园。其余非考试人员均不得入内。

  8:x0,一位考生从摩托车后坐下来后,他父亲说:“去吧,放松点。”儿子对父亲说你:“回去吧,我自己晓得!”说着话匆匆奔入大门。

  大门外几位妈妈目送自己的孩子进入校园,便凑在一块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也不在意别人在说些什么,自己又在说些什么。有一位妈妈紧锁眉头,用略带焦虑的眼神看者自己孩子的背影。另外一位妈妈麻利的翻着自己的拎包,忽然把儿子叫了回来,将手中的手表塞入儿子手中,并催促他快去。记者在她身后招呼了两声,她才反应过来,但表示并不愿意接受采访。

  8:x2,考场内外都显得十分安静,一切井然有序的进行。偶尔有几位家长站在一旁议论今年的高考,议论全国和云南省的招考比例,分析的头头是道,俨然一副“高考专家”的模样。

  随着考试开始,许多家长陆续回家,只有少数还留在校门外陪考。

  快到11:00的时候,天空漂起了雨丝,渐渐变大,成了雨点。可是在校门的家长撑起雨伞继续等待。

  11:xx,有一位母亲对马路对面的父亲喊道:“你不要在这里看着了。买好了白菜,我买好了鱼……都放在冰箱里头,你赶快回去做了,我在这里等着!”可是老爸似乎并不放心,在校门对面徘徊了几遍,终于向家走去。

  又过了片刻,雨停了。雨后的海口,空气变得格外清新,家长们相互点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把这股清爽之风带入考场,考出一个好成绩。

  11:xx,大门打开,考生们一起出来。

  没有哭泣,也没有欢呼。没有跌宕起伏的场面,挂在考生脸上的只是淡淡的笑容,互相的问候和打趣。这边一个爸爸轻声问左顾右盼的妈妈:“各看见我们家娃娃?”妈妈说:“没有。是不是在前头了?”另外两位家长相互告诫:“出来了,啥都不要问他。他要说自己会说……”

  王同学的父母和哥哥都站门口等候。据了解,他的哥哥已经在昆明某事业单位工作,乘着端午节小长假过来为他弟弟助阵。看来,端午节期间的高考,还是透出了几分温情。

  11:xx,随着工作人员的撤离,整个考场变得相对的冷清。等待考生的是下午的数学科考试。

  …………

  草草吃过午饭,随即找了一家网吧埋头进去,写完稿子传给报社老师。由于报社不派车来接我,只好自己乘坐巴士回昆明。回到学校时,已经是下午7点了。

  六、实*体会

  从我第一次跟随记者进行采访到后来能够独立担当采访任务,令我体会颇深。

  1、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做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对政治思想素质要求极高的职业。特别是采编人员,需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变化,以及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等问题,把这些东西消化,变化自己的新闻内容登在报纸上。

  2、要多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我们在学校接触的主要是同学,关系比较单纯,交往起来也很简单。参加社会实*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有所提高。在实*中就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员,接触各种各样的事件,从而增加自己的阅历。

  3、实*不是被动的学*,在实*岗位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创造性的发挥,和实*单位多多交流,成功转换角色的方法。报社里很多人并非新闻专业出身,例如张晓青老师毕业于云南大学生化专业,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也同样优秀,记者与编辑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x、要给自己定好位。在态度上要把自己当成学生,虚心请教;在做新闻采访时,把自己当成一个工作人员,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争取多写新闻,多发新闻,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

  x、要多动手写。做记者必须腿勤,嘴勤,笔勤,一个新闻要跑上大半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然后组织稿件。同时自己要主动动键盘写稿。加班撰写稿件,不仅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还让我学会了如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准确地抓住新闻点;做实*编辑,学*了如何编辑稿件,如何取标题,记得有一次为了一篇稿子的标题,我修改了不下四五遍,还是没有令报社的老师满意。

  七、总结陈词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生活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浪漫,记者不仅是无冕之王,更是一个肩负重大使命的职业群体。

  通过这样的实*经历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新闻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光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学*中多想

  我来到特区报业大厦的35层,前来《深圳特区报》商贸组报到。

  接待我的是一名女记者,名叫xxx,知性达雅,浑身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活力气质。她告诉我,她毕业于*人民大学,来深圳特区报已经有好几年了,从在老报社上班到在新的特区报业大厦上班,一路走过来的。

  看起来她是个能干精练的女记者,而且经验十足,做事很干脆,我知道,未来的两个月我将从她那里学到许多东西。第一天,3月24日,这是正式实*的第一天,我和谁都不认识,只认识潘未末记者。我以为她马上就能给我什么采访任务和写稿任务,所以我就坐在商贸组的'大沙发上等,结果她也没有怎么理我,只随便交代了我几句,就让我认真看《深圳特区报》,因为她看起来也是很忙的样子,一会儿打电话,一会儿匆忙写稿……我再也坐不下去了,就直接上前,“潘姐,我今天该去采访什么?”

  她抬眼看看我,没有多说什么,就拿起手头的初稿,让我把它整理成一篇800字的消息。我欣然受命,施展自己在学校期间学*的书本知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倒金字塔”我在心里对自己嘱咐道,不到一会儿,我就把那800字的消息完成了。“这么快”潘记者很诧异地说。我很自豪的对她说,“这种小稿件写的太多了,所以很快”,很自鸣得意的样子

  几分钟以后,我才意识到我的轻狂和错误。我的稿件被“枪毙”了,因为风格问题,也因为脉络问题,这个时候我才了解到潘记者让我认真阅读特区报的用心了。随后,潘记者把她在特区报发表的稿件集册拿给我看,让我认真体会一下,还特别叮咛说,一定要仔细地看,最好能随时做个笔记。

  我没有说什么话,从那以后我不再以为坐着看报纸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也认识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凡事还是从小事做起啊。

  几天以后,我终于适应了特区报的风格并能正式开始展开工作了,潘记者也没有对我客气,一件件的采访任务和写作任务就交到我手里。虽然在此过程中我不断地犯了错误,但同时也不断地在学*,在改进;商贸组的其他记者也渐渐地混得熟了,也开始和他们后面跑跑展会、公司、酒店和*机关等,有时候他们不方便去的时候,他们就让我独身前去。

  感觉在深圳,记者还是比较吃得开的,比较受人尊重,比较受人看重,到哪里去采访都能赢得不少方便。不过,深圳终究是个商业化比较浓厚的城市,为什么呢~我记得有几次应邀去采访,采访完了以后他们居然掏出好几百块钱,说是让我坐车回报社。鬼才相信他们呢,深圳的公交车费、打的费用虽然比全国其他地方高,可也不至于要那么多钱吧!我死活不要,他们也死活不放过我,没有办法,最后我只拿了100块钱,打的回报社去了。

  每个做记者的人在自己的采访经历中都能遇到最最激动人心的事情,我最有印象的是采访深圳最大的临时人员安置地黄木岗又一村,那是*最大的临时人员安置地,大约2、3个*方公里的地方却住进了十万人之多,他们都是全国各地来深圳混生活的外地打工者,里面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不过总算秩序井然。黄木岗我去了两次。第一次是查抄“黑”网吧,所谓“黑”就是因为它没有执照和经营许可证,那次是接到行政执法局的要求我作为实*记者身份去的,一家名叫“云天”的网吧,72台电脑主机和相关配件,6个网吧工作人员。据城管部门的同志说,这家网吧的老板惨了,二三十万的投资全投水缸里去了。我采访那网吧老板的时候,他对偶简直就是声泪泣下,看得出了,都是新机器啊,就这样被全部没收了。我知道,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整治网吧,它只不过诸多被取缔的千万网吧之一而已,但从现场观看的诸多临时住居人员的同情和愤怒的目光中,我看得出来,他们很不高兴,诺大的黄木岗,能够上网的地方不多,而这家“云天”网吧收费低廉设施齐全,正好满足了他们的生活要求……那次采访虽然很成功,但总也感觉不痛快。

  实*的日子是很痛苦的:每天6、7点就要去挤公交车,有时候人太多,竟然连公交车的门都挤不进,时常还要被别人看白眼;加班是*常事情,有时候晚上8点钟还有采访任务;实*的日子同样也是快乐的:让我见识了不少的东西,让我第一次去五星级宾馆里吃了一顿,让我学*了不少事情,让我体味了不少感情,让我结识了一些朋友……

  实*单位:《xx早报》

  实*时间: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报社实*报告 (菁华5篇)(扩展5)

——报社的实*报告6篇

  接待我的是一名女记者,名叫潘未末,知性达雅,浑身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活力气质。她告诉我,她毕业于*人民大学,来深圳特区报已经有好几年了,从在老报社上班到在新的特区报业大厦上班,一路走过来的。

  看起来她是个能干精练的女记者,而且经验十足,做事很干脆,我知道,未来的两个月我将从她那里学到许多东西。第一天,3月24日,这是正式实践的第一天,我和谁都不认识,只认识潘未末记者。

  我以为她马上就能给我什么采访任务和写稿任务,所以我就坐在商贸组的大沙发上等,结果她也没有怎么理我,只随便交代了我几句,就让我认真看《深圳特区报》,因为她看起来也是很忙的样子,一会儿打电话,一会儿匆忙写稿……我再也坐不下去了,就直接上前,“潘姐,我今天该去采访什么?”

  她抬眼看看我,没有多说什么,就拿起手头的初稿,让我把它整理成一篇的消息。我欣然受命,施展自己在学校期间学*的书本知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倒金塔”我在心里对自己嘱咐道,不到一会儿,我就把那的消息完成了。“这么快”潘记者很诧异地说。我很自豪的对她说,“这种小稿件写的太多了,所以很快”,很自鸣得意的样子~

  几分钟以后,我才意识到我的轻狂和错误。我的稿件被“枪毙”了,因为风格问题,也因为脉络问题,这个时候我才了解到潘记者让我认真阅读特区报的用心了。随后,潘记者把她在特区报发表的稿件集册拿给我看,让我认真体会一下,还特别叮咛说,一定要仔细地看,最好能随时做个笔记。

  我没有说什么话,从那以后我不再以为坐着看报纸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也认识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凡事还是从小事做起啊。几天以后,我终于适应了特区报的风格并能正式开始展开工作了,潘记者也没有对我客气,一件件的采访任务和写作任务就交到我手里。虽然在此过程中我不断地犯了错误,但同时也不断地在学*,在改进;商贸组的其他记者也渐渐地混得熟了,也开始和他们后面跑跑展会、公司、酒店和*机关等,有时候他们不方便去的时候,他们就让我独身前去。

  感觉在深圳,记者还是比较吃得开的,比较受人尊重,比较受人看重,到哪里去采访都能赢得不少方便。不过,深圳终究是个商业化比较浓厚的城市,为什么呢~我记得有几次应邀去采访,采访完了以后他们居然掏出好几百块钱,说是让我坐车回报社。鬼才相信他们呢,深圳的公交车费、打的费用虽然比全国其他地方高,可也不至于要那么多钱吧!我死活不要,他们也死活不放过我,没有办法,最后我只拿了100块钱,打的回报社去了。

  每个做记者的人在自己的采访经历中都能遇到最最激动人心的事情,我最有印象的是采访深圳最大的临时人员安置地黄木岗又一村,那是*最大的临时人员安置地,大约2、3个*方公里的地方却住进了十万人之多,他们都是全国各地来深圳混生活的外地打工者,里面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不过总算秩序井然。黄木岗我去了两次。

  第一次是查抄“黑”网吧,所谓“黑”就是因为它没有执照和经营许可证,那次是接到行政执法局的要求我作为实践记者身份去的,一家名叫“云天”的网吧,72台电脑主机和相关配件,6个网吧工作人员。据城管部门的同志说,这家网吧的老板惨了,二三十万的投资全投水缸里去了。我采访那网吧老板的时候,他对偶简直就是声泪泣下,看得出了,都是新机器啊,就这样被全部没收了。我知道,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整治网吧,它只不过诸多被取缔的千万网吧之一而已,但从现场观看的诸多临时住居人员的同情和愤怒的目光中,我看得出来,他们很不高兴,诺大的黄木岗,能够上网的地方不多,而这家“云天”网吧收费低廉设施齐全,正好满足了他们的生活要求……那次采访虽然很成功,但总也感觉不痛快。

  实践的日子是很痛苦的:每天6、7点就要去挤公交车,有时候人太多,竟然连公交车的门都挤不进,时常还要被别人看白眼;加班是*常事情,有时候晚上8点钟还有采访任务;实践的日子同样也是快乐的:让我见识了不少的东西,让我第一次去五星级宾馆里吃了一顿,让我学*了不少事情,让我体味了不少感情,让我结识了一些朋友……

  7月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7月16日至8月16日,我有幸在xx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实践岗位是由院xx*团联系的,我很高兴有自己的一份,但当我得知是在xx报实践时,已有的兴奋感不觉少了好几分。说实话,当初在院报看报纸时,对《xx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6日,我和几个团友一块儿来到xx报,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悉报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xx报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东风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让我们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们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但事情总有不尽人意,在xx报实*的学生较多,有郧医的,有湖南师范大学的等。他们几乎都是大二或大三的新闻专业的师哥师姐,我们几个“冒牌货”在新闻专业用语和获取新闻方面都比他们差很多,再加上指导老师考虑到大三的专业师哥师姐们面临着就业问题,*时给他们提供的锻炼机会就多一些,这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以后的每天早晨,我们提前一小时到报社,主动找指导老师询问有没有采访任务,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实在没有,就向教师请教一些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问题,同时在阅览室看一些与新闻写作有关的杂志,重要的部分还特意记在采访本上,我们的执着与主动获得了指导老师和主编的好评,我也体会到: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xx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们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们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黄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们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们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黄前辈的办公室时,我们发现黄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们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们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不是学文的,更不是学新闻专业的,却有幸在xx报学*,是我的兴趣所投。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xx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xx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报告人:

  系 别 :

  班 级:

  暑假报社实*社会实践报告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XX年暑假——一个介于我的大学生活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假期,总共有将*两个月的自由时间。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弹指一挥间,大学生活已经度过了一半,但在自己的意识中似乎只是不经意的一瞬。回首往事,不禁一种强烈的紧张感涌上心头,于是我发现自己在这个假期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无所事事了,我必须做点什么。同时,经过自己十余年的知识积淀和两年多的专业知识学*,我也确实需要一个*台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实际水*,既能总结过去,也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找点支撑。

  于是期末考试刚结束,7月5日——假期开始的第一天,我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黄冈《鄂东晚报》报社参加实*。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在实*过程中,一方面,我可以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实际的新闻采写,而真刀真枪的实践也能检验自己的专业水*,升华、丰富自己理论知识。实*也就成了我这个假期的重头戏。

  来到报社,我被分配跟随《鄂东晚报》采访中心副主任熊庆萍老师。后来,熊老师又带了一个实*生——一个来自华科的女孩,自然我们俩成了搭档。像其他实*生的经历一样,开始的一两天我被要求去看报社以往出版过的报纸,我发现我不再像以前实*那样视其为一件不可推脱的负担,通过看报纸我熟悉了《鄂东晚报》的一贯办报风格,了解了报纸所注重报道的新闻类型,掌握了报纸基本排版规律、新闻稿件构成等诸多的信息,在我以后的实*过程中证明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提高了我写作稿件的成功率。

  在随后实*的日子里,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有关黄州各小区物业管理情况调查的选题。这次稿件的采写过程成为我本次实*中最难忘的经历,并且这篇稿件也成为了自己实*中所撰写的众多稿件中甚为自豪的一篇。

  实*那些天,正是黄冈天气较为炎热的一段时间,每天气温都是35度以上。为了搞好采访,我和搭档头顶烈日,常常是挥汗如雨,总共花费了四五天的时间去深入到黄州各小区采访第一手资料。我们的足迹遍及城区东坡、东门、八一、大地、安居等七八个小区,几乎走遍了黄州城区的大街小巷。

  因为之前实际采访经验并不是很多,加上进入各个小区采访我们也真的是人生地不熟,更为难的是好多时候采访对象根本就不跟我们记者合作,不是“不知道”,就是不理不睬,我们俩一度都失去了采访下去的勇气,但是那些迫切希望盼望改变如今物业管理混乱局面而能够安居乐业的小区居民那渴望的眼神,一次次给了我们继续工作下去的勇气。

  自古英雄多磨难。这篇稿件也真是做到了三易其稿。采访完成后,我梳理资料,借鉴网上的信息,查阅有关书籍,把稿件整理好,一次次送到《鄂东晚报》房产周刊的谢老师那里去审查,严格的'谢老师总能从中找出很多不足,于是我就一遍遍的在拿回来改,心里真是很不情愿。但是,可喜的是,一次次稿件的失误之处越来越少,稿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专业,黄天不负有心人,最终一篇高质量的稿件见诸报端。

  此后,我在报社又相继参与并撰写了农民工受伤、未成年人进网吧、区工商局表彰大会、夏季饮料消费调查等一些稿件(具体数量并未清点,也并未留有底稿),我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屈指算来,从7月5日开始,一直到8月4日结束,我总共在《鄂东晚报》待了一个月,自己是受益匪浅。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外,我觉得最宝贵的就是我在报社里边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几个实*生既从各位报社准记者那里学到了很多教科书里根本就没有的东西,并且我们几个人还在一起玩得很好,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实*结束后,我就回到了青岛老家,在家里一直是挺无聊的,没有什么愿意做的事情,也很少有事情需要我去做,每天在家里除了吃就是看看电视什么的,偶尔也会出去上上网,但是不经常,因为父母在身边,不能表现的太堕落了,装装乖孩子还是应该的。

  就这样我在家里堕落了二十天后,不堪忍受的我就又提前一个周回到了学校,原计划是利用这样一段时间好好看看计算机,因为进入9月刚开学就是国家二级计算机过级考试了。其实在我心里过不过只是一个问题,我实在是不想让那80块钱的报名费去打水漂(私下觉得国家要80报名费实在是太黑了)。

  最终计算机复*也是没能真正扎下心去,还是玩多学少啊,大家都刚来,有两个月没见了,聚聚会,吃吃饭、上上网什么的花去了大部分时间。没办法,这样我也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至于过与不过,也只能听天由命了,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

  总的来说,XX暑假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假期,我过的紧张而充实。现在,随着假期的结束,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我也又一次收拾行李,踏上了新的征程。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相信有一个假期充分的准备,我在新的学期里会走的更顺。

  作为一名未来的记者,我一直记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生信条,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有一句名言:在记者的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记者,我在将来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我也要加强自己的政治修养、知识修养和思维修养,不断学*,不断提高,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保持旺盛不衰的激情,培养淡泊名利的心志,锻炼得心应手的文笔。

  路已在脚下展开,唯一我要做的的就是沿着自己坚定的方向一直走下去,不管是花团锦簇,还是荆棘丛生,永不停息,永不回头。

  前方的世界很精彩,相信明天会更好。

  于健东,读报参考小组组长。

  报告内容:

  尊敬的院领导,尊敬的报业集团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全班同学以及我们小组感谢报业集团的领导为我们提供的这个宝贵的实*机会,同时感谢《读报参考》编辑部的编辑老师们对我们的热情招待和巨大的帮助。谢谢!

  在刚刚结束的大三专业认识实*中,我们组十分幸运,连续三个星期参加了国内著名刊物——《读报参考》的实*活动,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们在《读报参考》的短短几周实*,编辑部老师们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冷静、执着的思维方式,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等,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编辑部老师们不仅为我们的实*提供了单独的办公室,而且在日常实*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无私的帮助,使我们的实*得到十分圆满顺利地完成。在这里再次由衷地感谢《读报参考》编辑部的编辑老师们。谢谢!

  以下是关于我们组的实*报告:

  一、《读报参考》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未来:

  一) . 历史:

  成立时间:

  《读报参考》创办于 1986 年 8 月 25 日 ,刊物原来叫做《吹风与信息》,是原青岛日报社的一份内部刊物。

  其编辑部前身为青岛日报社资料室,负责管理报社的刊物资料等及报纸文摘版的编辑工作。

  《读报参考》试发行时,为每份单页四版,每期一百份,在报社内部免费发行。后来逐渐增至 16 页,又增加到 32 页,最后到目前的 48 页。

  当时主要刊登社会信息、政策规定、新闻线索、外报动向及部分有参考价值的文章资料,发行范围只限于报社的编采人员,后来又逐步扩大到报社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及全市新闻干部。

  1991 年,扩充了刊物的部分内容,更名为《读报参考》 ;

  1991 年 3 月 18 日 ,《读报参考》经批准正式在省内发行;

  1991 年 7 月 15 日 ,《读报参考》半月刊正式创刊。

  经过两年成功运转,到 1993 年 7 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读报参考》开始向全国发行。

  99 年到 XX 年,发行量成倍增长,期发行量达 45 万份。

  XX 年改为旬刊,每月三期。

  二) . 现状:

  目前编辑部共有 21 人,主要负责《读报参考》的编辑出版工作,此外,还负责管理报业集团资料室,和集团内部信息的录入处理。

  《读报参考》的读者定位是“关心实事政治的中老年男性读者”。办刊宗旨是“提供重大事件背景,介绍时事新闻资料”。

  目前,《读报参考》每月三期,印刷点除青岛外还有柳州、兰州、南昌三个分印点,刊物发行到全国 200 多个大中小城市。

  目前,在稳定现有《读报参考》的宗旨、读者群及发行量的同时,编辑部正在积极组织年轻编辑创办一份新风格、新读者定位的试行刊。以进一步开拓读者市场,细分读者群。

  二 . 实*的具体内容:

  一 ). 市场调查:

  在正式进行编辑实*之前,在编辑部指导老师的鼓励下,我们组进行了有组织的市场调查。在栈桥、百盛、火车站附*几个比较繁华的地段,对不同报刊摊位和不同年龄段、身份特征的人群进行的随机调查,我们获得了很多关于《读报参考》的市场定位的准确程度、读者评价、改彩版前后的销售状况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第一手信息,并对目前青岛刊物市场的大体情况有了初步认识。

  调查结果使我们认识到:

  ① 《读报参考》的读者市场定位是十分准确的,读者评价很高,销售量比较稳定;

  ② *期改版的彩色封面版销量比黑白封面版有较明显的下降;

  ③ 对于现有的宗旨和风格、以及读者市场都已经成熟、稳定了的《读报参考》而言,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并获得读者市场的成功机率不大 ;

  ④ 其他读者市场尚有开发的潜力,如:二十至三十岁之间,有一定学历、初入社会的人群。

  二) . 实*阶段的主要内容:

  1 、在对读者市场进行了初步定位之后,我们小组以模拟出版一期《读报参考》为目标,仿照原刊的形式开始进行选稿,之后,我们的指导老师———责任编辑戚欣为我们进行了指导和修改,然后我们根据老师的指导重新筛选、修改了稿件。最后将最终的选稿上交给了编辑部,编辑部的部分老师为我们进一步审阅和指导,并为每个组员一一讲解。

  过程中,暴露了我们选编稿件时在读者定位不准等一些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加深了我们对稿件选编的认识。

  2 、在实*期间编辑部出版了 两期 《读报参考》,我们参与了两期大样的校对。在校对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诸如忽略标点修改、不注重转载稿件时人称等词语的修改等问题,并得到及时的改正。

  首先要看稿件的文字、标点等又没有错误,其次,通读文章,对文章内容、人称、逻辑等问题进行改正。

  3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尝试了对*期的三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不同于《读报参考》原刊风格的多角度的综合报道。这个过程是一个真正锻炼编辑,和体现编辑能力的过程。首先,要搜集大量、全面的资料,然后根据主题对材料进行删改、综合。这个过程,我们着重地注意了从多角度报道事件,反映来自不同社会层面的人们的声音,稿件中去除了来自记者和编辑的评论性话语和观点,给读者留下充足的余地去自己评论。同时,进行稿件综合报道还要注意事件发生的逻辑性等问题。

  4 、其间,我们还参观了报业集团照排、校对等部门,熟悉了稿件的网上操作修改。我们还参观了报业集团的四方区印刷厂,观看了大型印刷车间的运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刊物出版过程的认识。

  ( ** 按原定计划,我们本来是应该能够出版一期由我们编辑的杂志,并通过整个出刊的过程更加实际地了解整个杂志的运转流程。但由于编辑部十分繁忙,原定计划未能实现,这不失为小小的遗憾。但对于整个实*过程我所得到的巨大收获而言,这个遗憾是也微不足道的。)

  总之,整个实*过程使我们对一部文摘性杂志产生的整个流程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使我们对未来专业课的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三、《读报参考》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与要求 ; 《读报参考》对稿件的要求 :

  一)、《读报参考》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与要求:

  在与编辑部老师们的一次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在编辑部年轻成员里,一人是新闻系毕业,一人是历史学专业、一人是中文专业毕业,一人是中文系毕业,没有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其他文科专业。我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是由《读报参考》自身特点决定的。

  《读报参考》本身的特点:

一,文摘性的杂志。

  二、面向的读者群是侧重于关心政治、社会和历史的实事新闻的中老年男性读者群。这种特点要求编辑的能力方面应偏重于稿件的选择和编辑,并拥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

  同时,《读报参考》目前还在对刊物的未来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探索。

  综合以上现状,我们认为《读报参考》作为一本文摘性期刊,目前需要的是以下的人才:

  1 、高层次的决策人才:这种人才应具备相当的.有关媒体的专业知识,拥有管理一个传媒实体的能力,能够对所在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够制定出符合读者市场的、有效可行的*期及长远的发展规划。这种人才也应该是复合型的,要对媒体所在整个行业领域的运作机制和发展前景有相当的认识,知识面应该涵盖新闻和经济两个领域,其能力的重点应是在实际操作中使新闻事业发展与经济学科知识的相互结合。

  2 、知识面广的人才:这种人才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尤其是对社会科学各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诸方面的学识都达到一定的成度。可以对某一社会现象、问题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认知和分析。这决定着刊物内容报道的广度,以及影响的读者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全面性。

  3 、专业知识领域强的人才:这部分人才仍应侧重于社会科学学科,这类人才应在所学专业上有比较深的造诣,能够对某一社会领域的现象、问题作出深度的认知和分析。这决定着刊物内容报道的深度,影响着读者对客观事物认知的深刻性。

  二)、《读报参考》对稿件的要求:

  刊物的读者定位是“关心实事政治的中老年男性读者”,办刊宗旨是“提供重大事件背景,介绍时事新闻资料”。

  受读者定位和宗旨的限制,稿件的选择就有一定的特点和固定性,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大块 :①政策性强的内容;②*期重大问题事件;③海外事件;④历史回忆性内容。

  其中主要是有关*期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由于这部分读者群大多数都经历过新*成立、*等政治性很强的历史性事件,因此在稿件中还有一部分有关此方面的历史记录性的稿件。总之,稿件的选择的过程就是“本着办刊宗旨,找准读者定位”的过程,只要适合刊物宗旨和定位的稿件都可以。

  最后,稿件还应注意其政治性和社会影响,对于违背我国国家重大政策方针,以及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政治后果和负面社会影响等的内容或稿件,应予以适当和必要的编辑修改或者删去不用,保证刊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

  四、实*体会:

  一)、经过几周的实*,我对《读报参考》这样一份文摘性的杂志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读报参考》的成功,简单地说,首先在于找准了自己的市场定位,这也找准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其次在于为所选定的读者市场提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新闻信息。

  具体来说:在实际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部

  ① 注重刊物栏目的设置,如“八面风”、“观察与思考”、“热点透视”、“社会广角”等,为配合国家反腐败斗争,还特设了“反腐倡廉”、“每期一案”、“警示录”三个栏目,以此警示社会。

  ② 在稿件的选编上突出“广选、精编”的原则。在千余种报刊中精选最有价值的文章,对每一篇稿件都经过精心地编辑,并配有编者按。

  ③ 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配合刊物高品位的内容,封面采用黑白新闻图片,有力的突出了刊物本身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总之,作为一份在国内有影响的期刊,《读报参考》是成功的。

  二)、此外,通过实*,我还认识到了以下问题:

  1 、任何一份成功的杂志都需要一个准确的读者定位。我觉得,给杂志选择读者群就好像给种子选择生长的土壤,只有根据种子自身的生长特点,准确地选择最适合其生长的土壤,种子才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健康的成长起来。

  2 、编辑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刊物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认为 , 编辑自身除了要有专业的学识和广泛的知识外,最关键的还是应具备人文主义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编辑进行稿件选编不仅要紧扣刊物的市场定位,同时要注意舆论导向和对读者高尚情操的引导、培养。

  3 、通过实*,我还感觉到,最理想化的报道应该是中性的、人性化的报道。编辑记者不要参与其中,进行中性的报道和分析,最大程度的展现事实和背景给读者;要人性化地报道,避免主观偏见和偏激的修辞,留下足够的空间给读者自己去进行思考和

  评判,从而形成真正的源自于民众的舆论呼声,以此来反作用于社会。

  我认为,这种舆论引导过程是最理想的。当然,这种观念也是建立在对受众的独立认知能力的信任基础之上的。

  4 、在实*中,我还认识到,刊物要多记录“发生在*凡人身上的不*凡的事,和发生在不*凡的人身上的*凡的事”。这也是人性化的报道的另一个方面。

  以上是我关于专业认识实*的报告。其中有部分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请老师、同学们多多指教。 谢谢!

  二 ○ 一 二届 毕 业 实 * 报

  学 院: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专 业:广播电视编导

  姓 名:刘飞

  学 号:1107080126

  指导教师:竹子

  完成时间:20xx年4月28日 告

  从2XXX年的2月18号到3月20号我在西安商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时间虽短,但让我学*到了很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不少阅历。所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实*过程中,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挫折的事情,但我都坚持了下来,认真完成了大学期间重要的一次课外作业,以下是我的实*报告总结:

  选择《西安商报》作为实*单位缘于一位认识的中文班的同学的推荐,《西安商报》是有西安日报社主办的一份经济生活类报纸,创刊于20xx年。后来的经历证明我选择商报实*是正确的选择,商报的老师对我和我们一起实*的同学都很关心,及时给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每一个实*生都由两位老师带,这足以说明商报周到的考虑,尽量是我们在短时间内不至于浪费宝贵的时间,每天都有事可做。商报的记者不多,所以每个人的任务就比较大,每天都很辛苦,带我的是商报的李老师和詹老师,李老师在报社工作了将*十年,是一位资深的记者了,詹老师则是刚进入报社的年轻记者,但我感觉到了他们都是那么的敬业,那么的热爱这份工作,对于我这个实*生也是当做朋友一般,经常跟我沟通交流,指导我的稿件,教我采访的技巧,我从内心感谢他们。

  在报社待的一段时间,让我有了很多收获。刚去报社的几天,老师并没有给我安排任务,而是让我看报纸,除了本报社的报纸外,还要求我多看几家比较有名的如《大河报》《成都商报》《华商报》等他们的报纸,我在学校就是比较喜欢看报纸的,但是在学*之余把看报纸当做一种放松的方式,而现在让我整天坐在哪里看报纸,当时真的是很无聊,老师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告诉我说让我看报纸不光是让我看新闻的内容,关键是让我了解记者采写新闻的角度,报到的方式和对新闻事件的把握,这是当记者的第一关。我实*中我认识到好的新闻稿要遵循新闻的事实性,客观性,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换位思考。实*的第三天李老师把我和另外一个实*生叫到他面前,在网上随手找了一篇报道让我俩看,我们睁大眼睛看,是关于学校的一篇研究报道,看完了新闻我俩面面相觑却不懂有什么看头。李老师就说你们要尽力利用周围身边的所有资源获取新闻,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就像现在从你们的学校出发,从自己的最方便的出发。看这新闻你们觉得有什么可以做?我们依然沉默。“你们首先必须遵循新闻的事实和客观性,然后想想我们这份报纸是什么人群看得多,你们自己还想从这消息事件知道什么,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想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进行这样一个换位思考。”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从这消息找出还可以报道的东西,然后联系新闻当事人,开始着手实*的第一篇新闻。

  还有就是要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提高自我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有一次我们要采访一位高校的教授,可是联系不上,我们的采访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詹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电话,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发生作用。再说你们是学生,本来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捷,发散人力去干吧,没有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后来经过同学的同学真的.就联系上了教授。其实当记者真的需要很大的交际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尽快尽量准确的办好事情。就像一篇报道,你可以找到相关的新闻对象,根据“六人认识论”人传人,以一传十,十传百,你很快就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对象。而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甚至可以使你的采访得心应手。我们就尝试过,因为是记者的身份而遭受采访拒绝,而老记者通过某个有点“权力”的朋友帮忙,我们最终还是可以进行采访获得了需要的新闻信息。当然人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记者来说更加是重中之重。记得有一次我单独去采访,我报了老师的名字,没有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老师后来批评了我,他要求我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可见对记者而言,交际范围很重要。

  报社李老师一直要求我要学会扩展思维,目光要独特。他经常让我关注财经类的新闻信息,他说,现在很多报社都主打社会新闻,所以社会新闻很多,我们多关注社会新闻以外的东西,没准就能另辟蹊径,写出优秀的稿子来。事实也是这样,不光目光要独特,还要会发散思维,由点及面,同一篇新闻不同的人阅读就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有一次詹老师拿起我身边的报纸,没看多久就叫我到他跟前,说发现有新的材料可以写。他说上面的报道还有很不全面的地方,我们可以补充这些消息作为新闻,还是会有很多读者关注。这是关于房价的一篇新闻,我看完了就把报纸扔到一边了,而记者却看到了可以写的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就是经验,对于自己目光狭隘我真的无话可说,问了老师很笨的问题:“怎么发现新闻?”老师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就要做别人所没有的,学会扩展思维,从点延伸,新闻就在身边。”好一个处处留心,做别人所没有,因为老师的仔细观察,我是写了两篇跟踪报道,如果不是主任“慧眼识珠”恐怕这消息就会随着报纸一起沉默,成了没有的东西。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不只是经久“沙场”的老记者才可以做到的。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去动脑,有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看这新闻就要懂得从新闻找新闻,“查缺补漏”都可以派上用场。

  实*期间我感到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才发现记者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什么都得懂,因为你不知道你下一步会遇到什么情况,而且要敢于提出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有一次去采访一起交通事故,李老师带着我和另外一个实*生,到了现场我都吓傻了,现场情况很惨,老师采访交警了解情况,我们躲在旁边不说话,后来老师问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我说现场太惨了,都吓傻了,老师狠狠批评了我们,作为记者,连这点是都扛不住怎么行,不管现场怎样,你的采访都得照样进行下去,这是你的工作。那次真的给我上了一课。以后采访就比较主动点了,也能提出一些水*比较高的问题来。

  在报社期间深刻体会了作为记者的艰辛,有的记者一天不停的在跑新闻,晚上工作到很晚加班加点为了第二天报纸能发出最有价值的消息。报社是一个很和睦的大家庭,大家互相之间没有隔阂,这里没有年龄的差距,部分职位的高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但这都是为了出精品稿件。我们这些实*生也是耳濡目染,*时有什么想法都及时跟记者提出来,好的点子都会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放开手独立去做。

  在这一个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商报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报社里很多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比文科生甚至都要优秀。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只是报纸运做的小部分人员,报纸运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上,同时,报社一个市场运营单位,在某种理念上也可以称为一个公司,这就需要使部门划分明确,人员职责到位,要有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记者与编辑只是生产部门中的成员,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门庞杂,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

  实*虽然很辛苦,但让我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为将来踏入职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期间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和自己的坚持努力下都一一解决,由于学校离报社较远,每天就得6点起床,往报社那边赶,晚上有时候稿子较多就得加班,回到学校已经是深夜,好几次都遇到没有公交车回不到学校的事情,自己也曾想放弃,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而且老师也很照顾我们,知道我们路途远,所以尽量让我们每天都早点走,真的是无微不至。实*时间不长,但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在以后的道路上我将更加努力。

  在学校里原本以为学*理论知识就够了,可是在暑假期间经过十天的报社实*,才发觉了理论与实践是有代沟的。深深体会到将理论用于实践的重要性,而且还要知道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是否相关,也只有真正在实践中知道所学*的是否实用。

  在短暂的十天实*,我唯一的感觉:自己现在做的书本上都没有遇到过的。像我新闻传播专业最适合干报社的工作,这是我当初的观念。但是我进入报社实*的不是去采访,也不是写报道,而是报纸排版。这是一份比较烫手的工作,我刚开始还想以没有学过报纸编辑为理由拒绝实*。可是实*的机会是通过关系层才争取到的,怎么可以放弃呢?再者,不会的事情慢慢学就会了。于是我硬着头皮开始了自己的实*生涯。

  实*的第一天,我满怀好心情去报社。走进编辑室,遇到的是一张张新面孔,我的难题来了:如何和同行相处融洽?幸好在学校期间,人际交往还算不错,懂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原则。实*老师叫我熟悉环境,先把工作组的人交流交流。当然,我的实*一天,就在和报纸排版组的人员交谈中结束。我的收获就是,人际关系处理好的话,为我接下来的实*会带来方便。

  实*的第二天,熟悉环境后,今天我就要真正进入排版工作。可是,实*老师又拿出一大堆的报纸和有好几本关于排版的书放在我面前,嘱托我半这些资料看了,不要那么心急做排版工作。看来我的工作量还是蛮大的,我也没有怪老师的理由,于是耐心地看起她所给我的资料。看完那么多的报纸,我才发觉原来排版并不是我想象中简单,这些都是一些排版出错的报纸,应该总结,避免历史性重复错误。关于排版的书我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通过阅读初步了解排版的流程。

  实*的第三天,我认为应该可以让实*老师让我操作排版的过程。老师布置我的任务是要我自己了解计算机排版的初步知识。令我可喜的是我业余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终于派上用场了。所以今天任务提前完成,由于我对计算机的操作较熟练,老师非常欣赏我就把明天要我做的事情今天也做了。我耐心地看着我的老师和其它的工作组人员在计算机上精心的制作、排版,我如果不用心的话,明天自己上场会出丑的。时光在我看着他们不断地敲击键盘,移动鼠标中流逝,这天又过了。

  实*的第四天,我才真正开始我的主旋律??报纸的排版。我将自己*来几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天的报纸排版中来。老师说我的统筹观念还是比较好,有一定审美情趣,尤其是对一篇文章的整个摆放结构有独特的视角。头版,第二版,第三版,最后一版的内容报道也没有出现偏差。但是毛病也不少,图片与文字没有处理协调,对新闻稿的主次性没有很清楚。这一天我就在不断的改进中度过的。

  实*的第五天,我看到了自己的成果,一份报纸是通过自己的手出来的,无比的喜悦。今天我的主动性也比昨天强了,在同一工作组的人员们也都特别照顾我,帮助我度过一些难关。今天的工作量明显要比昨天大,因为这是周末版特刊。我的工作不是占主要的,但是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在一旁向他们讲讲我的意见与建议,而且有写时候计算机操作还需要我的光顾。整天下来,人比较累呀,可是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这是对我辛勤耕耘的回报。

  接下来的几天都是重复着类似第四、五天的工作。

  短暂的十天实*,让我感觉到理论与实践会有代沟,怎么样才会让代沟越来越小呢?最好的办法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新,进行补充。

  引言

  启程前,所有的朋友都告诫我,那是一个是非之地,万事要小心,20xx年大学毕业生报社暑假实*报告(南方都市报)。拉着行李箱走出校门,回望一眼,突然惊觉,此行我是单飞的孤雁,去一个有我的理想但没有保护的地方。害怕,但仍要朝圣南方,目的地是南方都市报东莞记者站。

  我把我的南都之行总结为五个章回:适应、体味、历练、感悟,中间插叙我采访“卖命少年”的经历。

  适应南方天空很高,但我需要走出疏离感

  6月24日清晨6点,一夜未成眠的我走出东莞市火车东站,广场上很多乞讨的儿童,我紧跟在一个高大的陌生男人身后,以求安全。因为听多了东莞的乱,我必须严加防范。

  戒备森严地走进这座城。

  24号下午我去报社见了站长王海军,他是我们学院的毕业研究生,李贞芳老师帮我联系到这个珍贵的实*机会。王站长和颜悦色,比我百度到他的照片要年轻帅气,我们聊一些学校的人和事,可惜我的脑子有点记忆短路,明明昨日才从那个地方走来。我首先要找个地方住下,报社两个职员租了三室一厅,现空了一间房,求合租,我就住进去了。由此认识了三个“靓仔”:刘定国和刘沛,还有一条叫巴萨的大狗。刘定国告诉我:“都是男的,连狗都是个男的。”巴萨是萨摩耶品种,“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很弱小。”这是后来对它的评价,我初见它时我确实很害怕。对狗都很戒备。

  我说要做社会新闻,站长给我找了个指导老师:黄超。一个这么胖居然还挺帅的男记者,很爱笑,像一道阳光似的,我从心底打消了对他的畏怯之心。他把我带到办公室,把我介绍给办公室的老师们,一一问好后,他说:“这里的电话每一台你都可以随便用。”此后,和黄老师的交往虽然我还是恭恭敬敬,但不会以我惯常的作风:对老师敬而远之,我会跟他讲我的思路、我的困惑,与工作相关的或是无关的,都会直接跟他说,很轻松随意的关系。他也真诚地跟我分享他的经验、体会、采访和写作的技巧。黄老师要我别称呼他为“老师”,他说我们是“互相学*”,我知道这是谦虚,不叫“老师”那我应该叫什么呢?所以我一直叫他老师。

  第一采访居然是一个独立完成,因为黄老师有别的任务,只能和我分头行动,我答应了,有点忐忑也有点期待,我不知道这个稿子该怎么做,但是我相信我一定做得到。这是一个劳资纠纷案子,16个工人因加班费和无故解除劳动关系等原因向公司索赔百万。据说在东莞,这样的纠纷很多,工人有工人的权益,工厂有工厂的苦衷。

  每天上班,办公室是我开门,总是要等很久才有记者来上班。初来的几天,我每天第一个去,坐着看半天报纸,然后上网找料,经常找不到新闻线索,我心里很着急,几乎都是老师给我一个电话,联系一下,就开始出去或者电话采访。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彷徨。

  这段时间我是报社唯一的暑期实*生,下班后我就直接回家,有时候做点饭,叫刘沛一起吃,他我能做这么多的菜,佩服得不行,然后聊天,但是吃了饭后他进他的房间,我开始打扫卫生,完了就一个人在客厅看电视,有时候会看书,很早就睡觉。半个月,每天就这样过。除了采访的出租车上,我没有想过要看看东莞的风景。

  第一次离开熟悉的生活圈。在进入另一个生活圈之前,只是一个人慢慢地咀嚼孤独。幸好我不是怨尤的人,我知道在一个新的环境过得好不好,完全是由自己决定。我要适应。但是这座城市让我有坐在船上的感觉,我总是感觉自己是个旅人。

  更需要适应的还是新闻工作。虽然我有一点浅浅的媒体经验,也做过一些大稿小稿,但是南都的写法我还是不太适应,看多了内地媒体的四*八稳,南都的“出奇制胜”要求我改变。

  对我来说,是一个有点大的舞台。我就像一只刚学飞的鸟儿,遇到这么广阔的天空,有点晕眩。我需要熟悉环境,也需要自我调整。每天都在鼓励自己。


报社实*报告 (菁华5篇)(扩展6)

——报社实*自我鉴定 (菁华5篇)

  20xx年8月——9月对我来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我们在珠江时报实*,可以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刚开始时有期待也有忐忑。我明白工作与学校的学*生活有很大区别,我们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方面,要将自己归零,还原空瓶状态;另一方面,要独立,不能再依赖别人,就像指导老师所说:出来社会,你伤心难过了,如果别人不顾及你,那是正常的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如果别人顾及你了,你应该视为惊喜,并且满怀感激之情。我们就在这样一种心态下,走向工作岗位,开始为期6个星期的实*生活。

  我被安排到南海新闻部。说是安排,其实是报社根据我们的兴趣爱好进行调配的,相比其它部门,如社区报和新媒体,我更希望学会写最常见的新闻体。带我的记者老师是xxx老师,第一天她跟我说,接下来有个综治大行动系列报道,她负责三电和教育专版,任务将会很重。当时我心想:任务重好啊,我们正式来报社学*的,而且实*时间只有6个星期,任务多可以学到多一点东西。在往后的日子里,正如老师所言,忙得不可开交。当别人休息时,我经常外出采访;当别人上网时,我在办公室写稿;而周末,难得休息,我也在加班,对我而言,每天已没有星期之分,这样充实的日子正式我所企盼的。我相信钻石是在压力下造成的。

  在报社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外出采访、写稿件,有时听听采访时录下的录音,把录音整理成文字。除了综治行动的专题报道外,日常一般都是写消息,大约800——1000字左右,比专题要好写很多。

  下面我将通过做人与业务两方面写我在珠江时报实*的体会和收获:

  做人方面:

  要有礼貌。礼貌是处理人际中最基本的要求,我在报社时称呼带我的记者为老师,其它认识的记者就叫XX姐、XX哥,不认识的直接用"您好",说实话,我连搞卫生的阿姨都不遗漏。见面打个招呼,那才比较有可能有后续。

  要懂得感恩。我很幸运,我跟的记者对我非常好,经常带我去改善伙食,空闲时间也去逛逛街,更重要的是教了我很多东西。我也一直怀着感恩之心,临走时,我给她送了一盆可以防辐射的花,花名叫勿忘我,希望老师能明白我的心意。

  要察言观色。作为实*生,我们可能缺乏社会经验,但是我们多的是学*的机会。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学*别人是怎么做的,下次自己该如何做。比如在实*期,搭乘电梯时,我会走在前面按键;在饭桌上,我会端茶倒水;中午老师要休息了,我会关灯,并把窗帘拉上;要是有人打喷嚏,我也会将空调调到一点温度。我认为做这些并不是奉承,而是表达真诚。

  要有内涵。这是人际关系中要求较高的一点。如果自己肚子里没有内容,如何来吸引别人来和你聊天、交朋友?所以我们一定要学*更多知识、增长更多见闻,做一个有墨水的人,将身边的人吸引过来。

  业务方面:

  要学以致用。记得第一天的工作时将PDF中的文字打出来,整理完后我才发觉我们在课堂上学过用软件转换格式,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忘记了这一技能。这说明学*得还不够扎实!后来写稿中,我也发现我们的理论学*与现实操作确实有一定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课堂上学的一般都是通识的,在工作中,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岗位、甚至每一个职员都会有自己的风格,虽然如此,但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学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力学好通识,让它日后与实际工作接轨,学以致用,发挥它的价值。

  要做好准备。要写一篇好稿件,少不了材料。要拿到好材料,记者在采访之前要好准备怎么写?这样写要用到什么材料?我的记者老师经常是在去采访之前就已经构思好了。这样到达现场时就会有目的性,而不会哑口无言,还要注意大胆地询问,把材料问到位不仅是记者的职责,也是对读者负责。

  要写得出色。作为新闻人,报道最重要的是遵循客观性和真实性,但也要为读者考虑一下,不能把干巴巴的稿件让读者看。我的老师就教我要学会"编",但这个编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合情合理地编。比如去采访市民,有些市民说话的水*有限,不能够一针见血,也有些是只说了表面的,深层次的煤油说出来,这样记者就要发挥编写的能力,帮助市民把他们没有说出来的话说出来,但是,如果是领导说的话,那就不可以随意改动啦。所以,在写稿时除了要保持客观,还要生动一点,要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受。

  要终生学*。我一直都以为找到工作后,就可以把学*放一边了,但记者老师却告诉我,在写稿之前要看看网上别人写这类稿时时如何写的,可以向别人借鉴一下。老师经常写一篇稿件要浏览几十个稿件,写专题时更甚,浏览上百个。后期我在写稿时,也经常上网浏览别人写的,我发现同样的题材,却有非常多风格,而且有的写的真的非常不错。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无论是做哪个行业,都必须学*。保持终生学*,才能时时进步。

  注意细节。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想这句话可以用在各行各业。记者在写稿时也得注意细节。往往精彩的细节描写能让读者读出故事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采访时,不仅要听内容,还要留意环境、表情、眼神、动作等细节。比如慰问特困老人,记者就要留意老人住的环境是怎样的?慰问百岁老人,要留意老人的样貌和精神状态。老师曾经发了一篇她以前领导写的稿件给我借鉴,那篇稿件实在有太多细节描写了,虽然是一篇政治稿,但我看着却像在看故事。很不错。

  要主动。学东西是为自己而学,不是学给别人的。主动一点才能学到更多东西,比如到报社后,如果没事干,可以问问记者今天有什么安排,又比如一天的工作做完了,但还没到下班时间,也应主动问记者还有什么可以帮忙的。主动一点,就意味着向前一步。

  善于总结。总结时最后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之后不总结往往会前功尽弃。自己写的稿对比老师写的,总结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有了质的飞跃。有时我觉得写稿的过程还不如总结的过程重要。

  实*的6个星期,我一共发了30篇稿件。到后期,经常能听到记者的表扬,她说我写的稿件有些不用改动就可以发表了。实*最后一天,同一个办公室的另一个记者也说我事业心强,而且工作认真、细心。他们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但我深知自己在写稿上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如果有太多材料的话,我往往会逻辑混乱,不知道如何安排内容;另外专版(4000字左右)也无法统筹。往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专业知识。

  “人生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由于深谙此道,在报社的这段时光我未敢丝毫的放纵自己,过得还是比较踏实的。上班时间除了收文,复印、传导阅文件及临时干点其他的杂活外,我便争分夺秒的学业务、看杂志、做摘抄、写笔记,下班后我又读诗词、背英语、练书法、学写作,星期天用来阅读文学名著及有关为人处世的书籍。此外,按照老舍总结出的要勤于动笔的写作经验,我不仅做到了常常练笔,而且坚持将自己的文章与相关的优秀作品进行认真比较,及时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经过这段学*我已将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史及其社会定位、服务宗旨、运营体制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初步掌握了一些常用公文的结构、语言和语气。在此基础上我还总结出了自己的写作小窍门,如:文章要神气完备、合情合理,表达要辞至情达、淋漓尽致,选材要慧眼独具、另辟蹊径……进步是有了点,可不足之处依然很多。单就写作来说,品味他人佳作,在拍手称快之余,我也自愧不如,是语言功底不够扎实?是表达技巧不对?是表达方式不好?还是切入点缺乏新意?……反复的“质问”也常令我辗转反侧、彻夜不眠。回想起来,其实是不服输的信念支撑着我,给了我无限的精力,使我从未感到过疲惫。

  本是自我鉴定,但*人是讲求谦虚的,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进步了不想直言,然而又不甘落入俗套尽列自身缺点,故闲谈了许多并无几语中的,索性避开得失说说今后打算。

  学生xx于20xx年7月7日起在xx广播电视报做社会实践活动,担任本报实*记者,实*期为一个半月。实*记者期间,她的突出表现得到了我报社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称赞和肯定。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态度端正。实*记者期间,她主动要求到外跑新闻,了解学*新闻点,努力从多方面开拓自己的眼界。她先后采写了多篇高质量的新闻稿件,通过边学*边跑新闻,在采访交流中,她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市一些单位的主要职能和新闻重点工作,还协助完成了一些她力所能及的摄影报道工作。这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获得了我报社人员的一致好评。

  两个月来在报社和广播电台的实*经历加深了我对新闻工作者的认识。随着新闻传媒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媒体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媒体人”这个行业显然是火热的,尤其是记者这个备受关注职业的。关于记者的要求很高。新闻从业者,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敏锐性思维是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在一个新闻事件的进行中、在一次新闻采访过程中,能否快速准确地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第一重要,哪个第二重要的能力;判断某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是否可能抓出新闻的能力。因此,在一条优秀的新闻报道中,往往蕴含着记者的敏锐性思维。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监督性报道和采访被婉拒时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敏锐度可以说有的是天生的,但是在学*生涯中也是可以慢慢具备起来的,比如多观察事物以及发现其本质……

  传媒这个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天生的敏感性,比如做记者的,需要时刻捕捉转瞬即逝的信息,挖掘题材,发现背后的故事;做编辑的,需要对文章构架、人们阅读心理有准确把握,从而吸引他们的眼球,让他们掏钱购买;甚至连搞校对的也不能例外,需要他们对刊物中随时出现的错漏及时发现。同时,传媒这个行业亦需要从业者具有广泛的人脉以及持久的耐性,同时也需要有对各类学科的基本掌握,也就是所谓的“博家”。

  在学校里原本以为学*理论知识就够了,可是在暑假期间经过十天的报社实*,才发觉了理论与实践是有代沟的。深深体会到将理论用于实践的重要性,而且还要知道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是否相关,也只有真正在实践中知道所学*的是否实用。

  在短暂的十天实*,我的感觉:自己现在做的书本上都没有遇到过的。像我新闻传播专业最适合干报社的工作,这是我当初的观念。但是我进入报社实*的不是去采访,也不是写报道,而是报纸排版。这是一份比较烫手的工作,我刚开始还想以没有学过报纸编辑为理由拒绝实*。可是实*的机会是通过关系层才争取到的,怎么可以放弃呢?再者,不会的事情慢慢学就会了。于是我硬着头皮开始了自己的实*生涯。

  实*的第一天,我满怀好心情去报社。走进编辑室,遇到的是一张张新面孔,我的难题来了:如何和同行相处融洽?幸好在学校期间,人际交往还算不错,懂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原则。实*老师叫我熟悉环境,先把工作组的人交流交流。当然,我的实*一天,就在和报纸排版组的人员交谈中结束。我的`收获就是,人际关系处理好的话,为我接下来的实*会带来方便。

  实*的第二天,熟悉环境后,今天我就要真正进入排版工作。可是,实*老师又拿出一大堆的报纸和有好几本关于排版的书放在我面前,嘱托我半这些资料看了,不要那么心急做排版工作。看来我的工作量还是蛮大的,我也没有怪老师的理由,于是耐心地看起她所给我的资料。看完那么多的报纸,我才发觉原来排版并不是我想象中简单,这些都是一些排版出错的报纸,应该总结,避免历史性重复错误。关于排版的书我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通过阅读初步了解排版的流程。

  实*的第三天,我认为应该可以让实*老师让我操作排版的过程。老师布置我的任务是要我自己了解计算机排版的初步知识。令我可喜的是我业余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终于派上用场了。所以今天任务提前完成,由于我对计算机的操作较熟练,老师非常欣赏我就把明天要我做的事情今天也做了。我耐心地看着我的老师和其它的工作组人员在计算机上精心的制作、排版,我如果不用心的话,明天自己上场会出丑的。时光在我看着他们不断地敲击键盘,移动鼠标中流逝,这天又过了。

  实*的第四天,我才真正开始我的主旋律报纸的排版。我将自己*来几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天的报纸排版中来。老师说我的统筹观念还是比较好,有一定审美情趣,尤其是对一篇文章的整个摆放结构有独特的视角。头版,第二版,第三版……最后一版的内容报道也没有出现偏差。但是毛病也不少,图片与文字没有处理协调,对新闻稿的主次性没有很清楚。这一天我就在不断的改进中度过的。

  实*的第五天,我看到了自己的成果,一份报纸是通过自己的手出来的,无比的喜悦。今天我的主动性也比昨天强了,在同一工作组的人员们也都特别照顾我,帮助我度过一些难关。今天的工作量明显要比昨天大,因为这是周末版特刊。我的工作不是占主要的,但是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在一旁向他们讲讲我的意见与建议,而且有写时候计算机操作还需要我的光顾。整天下来,人比较累呀,可是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这是对我辛勤耕耘的回报。

  接下来的几天都是重复着类似第四、五天的工作。

  短暂的十天实*,让我感觉到理论与实践会有代沟,怎么样才会让代沟越来越小呢?的办法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新,进行补充。


报社实*报告 (菁华5篇)(扩展7)

——报社实*工作总结 (菁华5篇)

  在XX年7月至八月我来到了xx日报社进行我的毕业实*,决定考研的我选择了分散实*,以前总是听学长学姐说集中实*是大学四年中最刻苦铭心的回忆。在还没有来到报社进行实*之前,在我的心中已经想过很多有关实*的内容,甚至对没有选择集中实*而感到后悔,但是经过了这次实*,证实了我的选择是没有错的,我获得了很多很多。

  此次短短一个月的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专业的知识,更多的是了解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关注了以前从未关心过的事情,增长了关于专业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在这次实*期间,我更进一步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了做新闻的氛围和记者这份职业的特色。比起前两次寒暑假的实*有了新的体会,新的感想。主要有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真真切切的认识了党报,实实在在的做了一回记者

  《xx日报》是xx市的党政机关报,在没有来到报社之前,我对于党报的性质、办报原则、党报的编辑过程以及发行都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经过一个月的实*,我深深的感觉到了它的强烈的党性;也知道了这份报纸是不对外销售的,它主要是发送至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单位党政机关的报纸;更懂得了它的办报原则和指导方针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

  《xx日报》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时刻保持着为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是我最大的感受。这份报纸是一份四开四版的,每天出版(星期天除外),而且都是对xx重大新闻的报道,一般有一个版面是转载《人民日报》上国家的重大新闻,偶尔有两个版面是转载新闻。同时《xx日报》还有两个特刊:《文化前沿》(星期一出版)和《财智时代》(星期三出版)。在实*期间,我还发现在《xx日报》上又是刊登的新闻会是这两三天之内的新闻,而并非所有新闻都是当日的。根据*先生“新闻是指新*发生的重大时事的报道”这个定义,这样发布新闻也是合情合理。是我以前那种古板的想法有了不同,也是我保持着学*的好奇心。

  同时在实*期间,我还对xx日报社摄影部有了些许的了解,进去实*后才知道,原来一般记者出去采访是不需要拍摄新闻图片的,要上报的主要图片都是由摄影部派人去拍,而新闻记者只是负责记录现场和撰写新闻稿,图片会由摄影部的记者直接发送到主编那里,分工非常明确致使我的相机完全没有发挥作用也使我没有发表新闻图片,但还是拍摄了一些难得的新闻照片留着给自己做纪念了。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关于记者采访内容的感受,因为是党报所以《xx日报》的记者们采访的群体基本上都是市委市*,个*职能分支部门,采访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工业、农业、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与*政绩*政策相关的内容。很少有其他方面有趣的内容与晚报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眼便可以看出来。一般有些软新闻都还是谋杀案、天文奇观之类的事件。

  这感受这份党报的性质之后,我跟随老师先后采访了xx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仙桃市考察团、市委常委考察园区经济建设、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等,通过对这些人物这些事情的采访进一步使我感受到了《xx日报》的性质以及加强了对党报内容的了解和党报新闻的采写。

  二、实*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准和新闻敏感性

  此次实*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的指导老师彭老师对于新闻的敏感性以及他对于报纸的热爱,对于记者这份职业的喜爱。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准和新闻素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成为我在实*期间不断前进不断努力的动力。

  指导老师是90年代初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新闻媒体单位工作已*15年,在报社也可以说是主笔记者了。他主要负责每个星期《财智时代》的撰写和编辑工作,是这份特刊的主编。这份特刊主要是报道经济方面的新闻,主要采访的就是各大银行、信用社、*税收部门以及各种经济报告会。与这些单位和部门打交道需要对国家经济政策非常了解,还要掌握各大银行的办行原则以及他们的借贷款方针政策,更主要的是要把我他们对xx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做出贡献。对于一个大四的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真是个难题,因为这里面关于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非常多。

  第一天去报社,听完老师的介绍我整个人都蒙住了,这是以前完全没有关注过的方面,并且我对经济这块非常的不敏感,虽说对国家重大的经济政策会有所掌握,但是真正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老师说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关注经济、了解经济并且学会看经济新闻,掌握经济新闻,培养对经济的敏感。要求我每天向他汇报自己关注过的新闻。就是经过老师这样的指导和教育,我开始去琢磨去研究经济领域,慢慢的我对经济新闻越来越敏感。

  虽然实*的时间很短,我可以想象初彭老师当初刚进军经济领域时的样子,他肯定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我不知道也不懂得的努力,他肯定读了很多关于经济的书籍,看了许多经济报纸,浏览了无数的财经网页。只有他有这样深厚的功底才可以教育在这么段的时间内对经济领域有全新的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他似乎时刻保持着新闻的敏感性,时刻关注重大事件的发生。这是我在他身上学到的重要知识,这将对我以后工作或者学*才产生重大作用。

  (三)保持高度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新闻事业

  实*回来后,听到很多同学说通过实*他们对新闻行业都完全失去了兴趣,甚至还有同学说以后绝不从事新闻工作。听到这样的说法,心里怪怪的。从自己整个一个多月的实*来看,我不并觉得新闻媒体如此不堪,也没有同学们那么强烈的想法。

  还记得当初选择这样专业的时候,完全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行业,这份工作,直到现在我依然喜欢。即使听到过很多关于这个行业不好的传言,但我仍然深深的爱着这个领域。我喜欢去实*,这样我可以看见更多社会上的美好与不堪、了解到更多的有用的没用的信息、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和生活的方法。这些都使我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学会了全方位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我而言,这些经历和经验是多么的宝贵,也许它可以为我扫扫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办公室里,所有记者的笑脸和认真工作的神情鼓励着我,他们保持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累,盯着烈日冒着大雨的出去采访,这样的职业素质值得我学*。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也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新闻采访与写作之中,只有这样才可能真实的感受新闻媒体的魅力,才会对新闻记者这个职业产生敬意。这个暑假下来黑了好多好多,但是这是值得的。

  有所收获当然也会有所欠缺的地方,经过这次实*,我认识到了自己在专业素养方面的不足与不成熟。一是自主挖掘新闻线索的能力不强。因为指导老师是负责特刊,每个星期才出一次,所以忙完老师分配的任务后还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在这段空闲时间内,自己没有去主动挖掘新闻线索而是坐在办公室看报纸、浏览网页或者跟着其他记者出去跑跑,没有全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动手能力及写作水*有待提高。*时在学校写的新闻很少,加之锻炼的机会少,并且要撰写自己不是很了解的领域的新闻是有难度的,但也是由于*时的不积累、不锻炼才会造成此种现象在实*期间出现。这些体会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将会是我以后人生路上的重要的课程。

  在整个实*期间共发表了6片新闻报道,其中四篇是头版头条。

  在XX年7月至八月我来到了xx日报社进行我的毕业实*,决定考研的我选择了分散实*,以前总是听学长学姐说集中实*是大学四年中最刻苦铭心的回忆。在还没有来到报社进行实*之前,在我的心中已经想过很多有关实*的内容,甚至对没有选择集中实*而感到后悔,但是经过了这次实*,证实了我的选择是没有错的,我获得了很多很多。

  此次短短一个月的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专业的知识,更多的是了解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关注了以前从未关心过的事情,增长了关于专业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在这次实*期间,我更进一步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了做新闻的氛围和记者这份职业的特色。比起前两次寒暑假的实*有了新的体会,新的感想。主要有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真真切切的认识了党报,实实在在的做了一回记者

  《xx日报》是xx市的党政机关报,在没有来到报社之前,我对于党报的性质、办报原则、党报的编辑过程以及发行都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经过一个月的实*,我深深的感觉到了它的强烈的党性;也知道了这份报纸是不对外销售的,它主要是发送至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单位党政机关的报纸;更懂得了它的办报原则和指导方针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

  《xx日报》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时刻保持着为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是我最大的感受。这份报纸是一份四开四版的,每天出版(星期天除外),而且都是对xx重大新闻的报道,一般有一个版面是转载《人民日报》上国家的重大新闻,偶尔有两个版面是转载新闻。同时《xx日报》还有两个特刊:《文化前沿》(星期一出版)和《财智时代》(星期三出版)。在实*期间,我还发现在《xx日报》上又是刊登的新闻会是这两三天之内的新闻,而并非所有新闻都是当日的。根据*先生“新闻是指新*发生的重大时事的报道”这个定义,这样发布新闻也是合情合理。是我以前那种古板的想法有了不同,也是我保持着学*的好奇心。

  同时在实*期间,我还对xx日报社摄影部有了些许的了解,进去实*后才知道,原来一般记者出去采访是不需要拍摄新闻图片的,要上报的主要图片都是由摄影部派人去拍,而新闻记者只是负责记录现场和撰写新闻稿,图片会由摄影部的记者直接发送到主编那里,分工非常明确致使我的相机完全没有发挥作用也使我没有发表新闻图片,但还是拍摄了一些难得的新闻照片留着给自己做纪念了。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关于记者采访内容的感受,因为是党报所以《xx日报》的记者们采访的群体基本上都是市委市*,个*职能分支部门,采访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工业、农业、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与*政绩*政策相关的内容。很少有其他方面有趣的内容与晚报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眼便可以看出来。一般有些软新闻都还是谋杀案、天文奇观之类的事件。

  这感受这份党报的性质之后,我跟随老师先后采访了xx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仙桃市考察团、市委常委考察园区经济建设、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等,通过对这些人物这些事情的采访进一步使我感受到了《xx日报》的性质以及加强了对党报内容的了解和党报新闻的采写。

  二、实*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准和新闻敏感性

  此次实*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的`指导老师彭老师对于新闻的敏感性以及他对于报纸的热爱,对于记者这份职业的喜爱。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准和新闻素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成为我在实*期间不断前进不断努力的动力。

  指导老师是90年代初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新闻媒体单位工作已*15年,在报社也可以说是主笔记者了。他主要负责每个星期《财智时代》的撰写和编辑工作,是这份特刊的主编。这份特刊主要是报道经济方面的新闻,主要采访的就是各大银行、信用社、*税收部门以及各种经济报告会。与这些单位和部门打交道需要对国家经济政策非常了解,还要掌握各大银行的办行原则以及他们的借贷款方针政策,更主要的是要把我他们对xx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做出贡献。对于一个大四的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真是个难题,因为这里面关于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非常多。

  第一天去报社,听完老师的介绍我整个人都蒙住了,这是以前完全没有关注过的方面,并且我对经济这块非常的不敏感,虽说对国家重大的经济政策会有所掌握,但是真正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老师说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关注经济、了解经济并且学会看经济新闻,掌握经济新闻,培养对经济的敏感。要求我每天向他汇报自己关注过的新闻。就是经过老师这样的指导和教育,我开始去琢磨去研究经济领域,慢慢的我对经济新闻越来越敏感。

  虽然实*的时间很短,我可以想象初彭老师当初刚进军经济领域时的样子,他肯定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我不知道也不懂得的努力,他肯定读了很多关于经济的书籍,看了许多经济报纸,浏览了无数的财经网页。只有他有这样深厚的功底才可以教育在这么段的时间内对经济领域有全新的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他似乎时刻保持着新闻的敏感性,时刻关注重大事件的发生。这是我在他身上学到的重要知识,这将对我以后工作或者学*才产生重大作用。

  (三)保持高度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新闻事业

  实*回来后,听到很多同学说通过实*他们对新闻行业都完全失去了兴趣,甚至还有同学说以后绝不从事新闻工作。听到这样的说法,心里怪怪的。从自己整个一个多月的实*来看,我不并觉得新闻媒体如此不堪,也没有同学们那么强烈的想法。

  还记得当初选择这样专业的时候,完全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行业,这份工作,直到现在我依然喜欢。即使听到过很多关于这个行业不好的传言,但我仍然深深的爱着这个领域。我喜欢去实*,这样我可以看见更多社会上的美好与不堪、了解到更多的有用的没用的信息、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和生活的方法。这些都使我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学会了全方位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我而言,这些经历和经验是多么的宝贵,也许它可以为我扫扫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办公室里,所有记者的笑脸和认真工作的神情鼓励着我,他们保持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累,盯着烈日冒着大雨的出去采访,这样的职业素质值得我学*。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也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新闻采访与写作之中,只有这样才可能真实的感受新闻媒体的魅力,才会对新闻记者这个职业产生敬意。这个暑假下来黑了好多好多,但是这是值得的。

  有所收获当然也会有所欠缺的地方,经过这次实*,我认识到了自己在专业素养方面的不足与不成熟。一是自主挖掘新闻线索的能力不强。因为指导老师是负责特刊,每个星期才出一次,所以忙完老师分配的任务后还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在这段空闲时间内,自己没有去主动挖掘新闻线索而是坐在办公室看报纸、浏览网页或者跟着其他记者出去跑跑,没有全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动手能力及写作水*有待提高。*时在学校写的新闻很少,加之锻炼的机会少,并且要撰写自己不是很了解的领域的新闻是有难度的,但也是由于*时的不积累、不锻炼才会造成此种现象在实*期间出现。这些体会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将会是我以后人生路上的重要的课程。

  在整个实*期间共发表了6片新闻报道,其中四篇是头版头条。

  时间过得飞快,两周半的实*期结束了,从证券行业转到广告行业,我首要面临的是角色转换,从电话营销员转换成广告从业人员,在思想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两者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事电话营销,无需面对面接触客户,只要在电话中与客户交谈、沟通,解决问题即可。还可以自己选择交谈对象。而现如今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广告从业人员,必须多学*相关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甚至以后要面对面的与客户交谈、讲解,而更多的被他人所选择。诸如种种差异,不胜枚举。但仅仅在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进行这种角色转换,尤其是我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一点都没有联系的。

  由于刚刚接触广告行业及时间有限,也只能先了解些基本情况。广告部的高云姐给了我一份关于广电报广告刊登价格表,相应的版面也有打些相应的'折扣。看了几期广电报后,我整理了下,广电报是以读者关心的社会热点为关注点,版面内容涉及到社会、经济、民生,有专访、评论、热点话题、百姓故事、有别具特色的独家报道,还有各频道热播的剧场、剧情快递、节目预告、娱乐周刊新闻等等,内容丰富多彩,真的就像主题打得“想离离不了,生活真需要!”

  初入报社的我,对所有的事物都感到新鲜,但新鲜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困扰,以前的工作经验和现在有着千差万别(包括现在刚刚接触中广cmmb业务),最怕大家跟我说些专业术语,于是我就记录着每天工作的点点滴滴,记录也是我刚刚养成的*惯。

  逐渐心里上慢慢适应了,跟同事们也熟悉起来了,我便开始请教前辈们一则广告整个作业的流程。

  1、 首先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客户要投放的时间、版位、版面、规格、颜色、折扣(折扣的多少与产品的所属行业、投放的版面规格、次数和产品的投放历史有关)

  2、 确定版面和折扣

  3、 给客户报价(完整的媒介投放排期表)

  4、 跟进、协调、等待

  5、 签订合同(报社口头预留版面及确定好稿件及到款时间)

  6、 下单(媒介部执行)

  7、 确认稿件与款项

  8、 刊登、寄样报和发票

  期中我也帮忙一起装订邮寄报纸,还曾两次把报纸送到客户公司去。

  上述只是我实*工作中的一小部分,除了剪报、看书及帮忙做些琐碎工作之余,我还虚心请教前辈们,吸取众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在与前辈们的交谈中,让我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生道理(也是我早就知道的):出来工作,要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克服不足,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1、学无止境,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各类知识日新月异,我将坚持不懈地努力学*有关广告学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

  2、 业精于勤荒于嬉,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业务知识,通过多看、多学、多练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业务技能。

  3、 不断锻炼自己的胆识和毅力,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工作过程中慢慢克服急躁情绪,积极热情、细致地对待每一项工作。

  在XX年7月至八月我来到了xx日报社进行我的毕业实*,决定考研的我选择了分散实*,以前总是听学长学姐说集中实*是大学四年中最刻苦铭心的回忆。在还没有来到报社进行实*之前,在我的心中已经想过很多有关实*的内容,甚至对没有选择集中实*而感到后悔,但是经过了这次实*,证实了我的选择是没有错的,我获得了很多很多。

  此次短短一个月的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专业的知识,更多的是了解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关注了以前从未关心过的事情,增长了关于专业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在这次实*期间,我更进一步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了做新闻的氛围和记者这份职业的特色。比起前两次寒暑假的实*有了新的体会,新的感想。主要有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真真切切的认识了党报,实实在在的做了一回记者

  《xx日报》是xx市的党政机关报,在没有来到报社之前,我对于党报的性质、办报原则、党报的编辑过程以及发行都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经过一个月的实*,我深深的感觉到了它的强烈的党性;也知道了这份报纸是不对外销售的,它主要是发送至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单位党政机关的报纸;更懂得了它的办报原则和指导方针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

  《xx日报》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时刻保持着为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是我最大的感受。这份报纸是一份四开四版的,每天出版(星期天除外),而且都是对xx重大新闻的报道,一般有一个版面是转载《人民日报》上国家的重大新闻,偶尔有两个版面是转载新闻。同时《xx日报》还有两个特刊:《文化前沿》(星期一出版)和《财智时代》(星期三出版)。在实*期间,我还发现在《xx日报》上又是刊登的新闻会是这两三天之内的新闻,而并非所有新闻都是当日的。根据*先生“新闻是指新*发生的重大时事的报道”这个定义,这样发布新闻也是合情合理。是我以前那种古板的想法有了不同,也是我保持着学*的好奇心。

  同时在实*期间,我还对xx日报社摄影部有了些许的了解,进去实*后才知道,原来一般记者出去采访是不需要拍摄新闻图片的,要上报的主要图片都是由摄影部派人去拍,而新闻记者只是负责记录现场和撰写新闻稿,图片会由摄影部的'记者直接发送到主编那里,分工非常明确致使我的相机完全没有发挥作用也使我没有发表新闻图片,但还是拍摄了一些难得的新闻照片留着给自己做纪念了。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关于记者采访内容的感受,因为是党报所以《xx日报》的记者们采访的群体基本上都是市委市*,个*职能分支部门,采访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工业、农业、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与*政绩*政策相关的内容。很少有其他方面有趣的内容与晚报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眼便可以看出来。一般有些软新闻都还是谋杀案、天文奇观之类的事件。


报社实*报告 (菁华5篇)(扩展8)

——报社实*证明 (菁华3篇)

  兹有 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 同学于________ 年__月__日至 年__月__ 日在 __________ 报社实*。

  工作期间表现良好,有效地帮助了_________作了_____________。 (/可选)特此证明。

  报社实*心得

  XX年9月4日,怀着对新闻无比的憧憬崇敬心情,开始了我在xx报专刊部机动组实*为期*四个月的实*生涯。每天,在体会记者艰辛生活的同时也感受着新闻的魅力;在感叹于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我逐步的成长;在苦和累当中学*着各种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刚进去的时候,机动组刚刚成立。我们组的的三个记者都还没有从原来的工作中转型过来,工作任务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帮老师打开电脑,看当天的新闻,打扫一下卫生。有时候也很郁闷,但是始终牢记着从学校出来时老师叮咛的话:一定要做个勤快的人。尽管无聊我依然坚持下来了。后来,我这段时间的表现为以后三个记者乐意带我出去打下了基础。报社是讲效率和成果的地方,一个采访有没有实*生记者照样可以完成,与其这样,又有谁愿意多一个累赘呢?那就只能看你的表现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了。勤劳,几乎可以说是让带你的老师认可的第一任法宝。

  相对于整个报社来说,机动组是最灵活的一块,它不像别的部门记者那样专跑一个口,它几乎可以涉及报纸的各个版面。对于记者来说,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以及应对各种事件和稿件的能力。对我来说,却是一次求之不得的机遇,这样以来,我所接触的行业领域就宽阔了很多,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稿件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视野放的更宽阔一些。

  来报社之前,听实*过的同学讲报社关系很难处,弄不好就身陷囹圄。对于我这个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来说,实在是头痛了不少。因此,一开始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是小心翼翼的。记得刚开始时,我写稿特别慢,而且主题总是选不好,亮点也突现不出,稿子交上之后又被老师改的面目全非,这着实让我痛苦了好长时间。后来有一次和老师一起吃饭的时候,我无意中说出了自己的烦恼。没想到老师很快帮我分析了原因,然后又给我细细讲解了对于不同稿件的操作方法,以及如何提炼主题。还教会我怎样读报纸。对我以后的实*特别适用。其实,记者同样也是人,只要你诚恳的对待别人,别人一定可以和你真诚的交往。

  在xx报实*期间,经历和收获一样多。不仅在专业上,对我以后在社会的生存都是很适用的。在纵多的事情当中,我想通过三件事来说说我的感受和心得。也希望对以后即将踏入报社实*的朋友有或多或少的帮助。

  第一件事情是:我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刚去不久,老师忙不过来时就会交给我独立的采访任务。采访大多是事先约好,我拿着她的名片,打着老师的“旗号”去和采访对象沟通交流。时间长了,我就觉得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后来有一次,电视台的一个朋友邀我和她一起去采访,我像往常一样带了老师的名片,出于礼貌问题我发信息给她说了一声。没想到她给我的回复却是:“不可以,你要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我就试着去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了。我主动的和采访对象、采访同伴交流,互留联系方式、向别人索求名片等。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原本陌生城市不再陌生,记者的工作也不再是艰涩难做。现在想来,作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不是写稿子,而是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关系,没有很好的人脉资源做记者实在是寸步难行。我非常感谢我老师发给我的那条短信。

  “十一”期间,我突然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让我替她参加报社的一个会议。去到后才知道,是报社一年一度的首*记者、统筹、主管竞聘大会。各个部门,各驻地记者都一到场。看着他们,我就在想,每天成千上万人手里拿的报纸就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心里不免为见到他们而窃喜。想要竞选的依次上去演讲,下面很多人都在聊天、翻报纸杂志。而我不同,我觉得台上每一个人的演讲都很精彩。他们都有和新闻同生共死的经历,以及对新闻执着追求和梦想。这次以外的会议让让我的心灵很震撼,对新闻的喜欢也与日俱增。期间我尤为注意的是竞聘娱乐版首*记者的一个女孩,年轻有活力,语言魅力特强。后来从以为老师口中得知她特擅长写娱乐新闻,经常飞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去采访,敬佩自然流露。老师还意味深长的告诉我:社会上有360行,会一行就可以,报社也一样,懂一行就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精良之处。想来真是终生受益。这是第三件让我感触很深的事情。

  邻*11月份,随着报社内部的调动,带我的老师去了教育工作室,我也随同前往。时间虽断,却也收获颇丰。这期间,我遇到了在报社期间让我最郁闷,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一件事情。一天中午,老师突然安排我下午去采访。采访对象是xx书画学校校长,曾因xx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热议的“大人物”。此次又是去捐书,而且是今报独家采访。我深切的感觉到任务的艰巨性,赶紧搜集了很多资料,并详细的列出了两个关于他“下跪”和“不下跪”的采访提纲。早早的来到了采访地点,心中依然忐忑不安,终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这次采访,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这种感觉持续采访过程的始末。到后来采访很不顺利,采访对象对我这个“记者”流露出不满,采访勉强进行下去。后来仔细想想,主要是我没有把自己和采访对象放在“同等交流”的地位上。以至于采访过于被动化,导致事先设想的问题都没有完整的提问。这件事情给我的教育很深刻,其实,采访当中,不管你面对的是高管还是*民,不管是老妪还是幼童,都要把自己的肩膀和他们放的一样高,才能和他们进行*等的交流。采访交流如此,*常与人沟通同样如此。

  实*不过四个月,回头看看。它几乎等同于我大学四年的宽度。尽管也有过不悦和伤心,有过郁闷和苦恼,但最终留在脑海中的却是美好的记忆和收获。在加强我对专业知识应用的同时,也将充实我今后的人生。

  兹有_________学校_________专业_________同学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 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在_________实* 该同学的实*职位是_________ 该学生实*期间工作认真,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善于思考,并能够举一反三.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可以虚心听取.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完成任务.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同时,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实*时间,服从实*安排,完成实*任务.尊敬实*单位人员.并能与公司同事和睦相处,与其一同工作的员工都对该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

  特此证明.

  兹有 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 同学于________ 年__月__日至 年__月__ 日在 __________ 报社实*。

  工作期间表现良好,有效地帮助了_________作了_____________。 (/可选)特此证明。

  报社实*心得

  XX年9月4日,怀着对新闻无比的憧憬崇敬心情,开始了我在xx报专刊部机动组实*为期*四个月的实*生涯。每天,在体会记者艰辛生活的同时也感受着新闻的魅力;在感叹于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我逐步的成长;在苦和累当中学*着各种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刚进去的时候,机动组刚刚成立。我们组的的三个记者都还没有从原来的工作中转型过来,工作任务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帮老师打开电脑,看当天的新闻,打扫一下卫生。有时候也很郁闷,但是始终牢记着从学校出来时老师叮咛的话:一定要做个勤快的人。尽管无聊我依然坚持下来了。后来,我这段时间的表现为以后三个记者乐意带我出去打下了基础。报社是讲效率和成果的地方,一个采访有没有实*生记者照样可以完成,与其这样,又有谁愿意多一个累赘呢?那就只能看你的表现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了。勤劳,几乎可以说是让带你的老师认可的第一任法宝。

  相对于整个报社来说,机动组是最灵活的一块,它不像别的部门记者那样专跑一个口,它几乎可以涉及报纸的各个版面。对于记者来说,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以及应对各种事件和稿件的能力。对我来说,却是一次求之不得的机遇,这样以来,我所接触的行业领域就宽阔了很多,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稿件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视野放的更宽阔一些。

  来报社之前,听实*过的同学讲报社关系很难处,弄不好就身陷囹圄。对于我这个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来说,实在是头痛了不少。因此,一开始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是小心翼翼的。记得刚开始时,我写稿特别慢,而且主题总是选不好,亮点也突现不出,稿子交上之后又被老师改的面目全非,这着实让我痛苦了好长时间。后来有一次和老师一起吃饭的时候,我无意中说出了自己的烦恼。没想到老师很快帮我分析了原因,然后又给我细细讲解了对于不同稿件的操作方法,以及如何提炼主题。还教会我怎样读报纸。对我以后的实*特别适用。其实,记者同样也是人,只要你诚恳的对待别人,别人一定可以和你真诚的交往。

  在xx报实*期间,经历和收获一样多。不仅在专业上,对我以后在社会的生存都是很适用的。在纵多的事情当中,我想通过三件事来说说我的感受和心得。也希望对以后即将踏入报社实*的朋友有或多或少的帮助。

  第一件事情是:我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刚去不久,老师忙不过来时就会交给我独立的采访任务。采访大多是事先约好,我拿着她的名片,打着老师的“旗号”去和采访对象沟通交流。时间长了,我就觉得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后来有一次,电视台的一个朋友邀我和她一起去采访,我像往常一样带了老师的名片,出于礼貌问题我发信息给她说了一声。没想到她给我的回复却是:“不可以,你要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我就试着去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了。我主动的和采访对象、采访同伴交流,互留联系方式、向别人索求名片等。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原本陌生城市不再陌生,记者的工作也不再是艰涩难做。现在想来,作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不是写稿子,而是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关系,没有很好的人脉资源做记者实在是寸步难行。我非常感谢我老师发给我的那条短信。

  “十一”期间,我突然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让我替她参加报社的一个会议。去到后才知道,是报社一年一度的首*记者、统筹、主管竞聘大会。各个部门,各驻地记者都一到场。看着他们,我就在想,每天成千上万人手里拿的报纸就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心里不免为见到他们而窃喜。想要竞选的`依次上去演讲,下面很多人都在聊天、翻报纸杂志。而我不同,我觉得台上每一个人的演讲都很精彩。他们都有和新闻同生共死的经历,以及对新闻执着追求和梦想。这次以外的会议让让我的心灵很震撼,对新闻的喜欢也与日俱增。期间我尤为注意的是竞聘娱乐版首*记者的一个女孩,年轻有活力,语言魅力特强。后来从以为老师口中得知她特擅长写娱乐新闻,经常飞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去采访,敬佩自然流露。老师还意味深长的告诉我:社会上有360行,会一行就可以,报社也一样,懂一行就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精良之处。想来真是终生受益。这是第三件让我感触很深的事情。

  邻*11月份,随着报社内部的调动,带我的老师去了教育工作室,我也随同前往。时间虽断,却也收获颇丰。这期间,我遇到了在报社期间让我最郁闷,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一件事情。一天中午,老师突然安排我下午去采访。采访对象是xx书画学校校长,曾因xx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热议的“大人物”。此次又是去捐书,而且是今报独家采访。我深切的感觉到任务的艰巨性,赶紧搜集了很多资料,并详细的列出了两个关于他“下跪”和“不下跪”的采访提纲。早早的来到了采访地点,心中依然忐忑不安,终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这次采访,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这种感觉持续采访过程的始末。到后来采访很不顺利,采访对象对我这个“记者”流露出不满,采访勉强进行下去。后来仔细想想,主要是我没有把自己和采访对象放在“同等交流”的地位上。以至于采访过于被动化,导致事先设想的问题都没有完整的提问。这件事情给我的教育很深刻,其实,采访当中,不管你面对的是高管还是*民,不管是老妪还是幼童,都要把自己的肩膀和他们放的一样高,才能和他们进行*等的交流。采访交流如此,*常与人沟通同样如此。

  实*不过四个月,回头看看。它几乎等同于我大学四年的宽度。尽管也有过不悦和伤心,有过郁闷和苦恼,但最终留在脑海中的却是美好的记忆和收获。在加强我对专业知识应用的同时,也将充实我今后的人生。


报社实*报告 (菁华5篇)(扩展9)

——报社工作实*报告优选【五】份

  从7月初开始,差不多1个月。在这30多天的日子里,见过了很多人,也经历了很多事。这些人和事,都让我体现到社会的现实与残酷;但同时也存在那么一群人,他们善良,他们有理想,有激情,他们的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正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才使我逐渐慢慢地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向一个社会人过渡。尽管转变的过程很痛苦,但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所以我很感谢报社给我提供了一个到社会中磨练的机会。

  今年暑假,刚刚完成期末考试,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跟另外两位同学就来到了《扬子晚报》(常州分部)实*。

  第一天去的时候刚好在一楼就碰到了晚报综合办公室主任,带我们上去填完表后,我被分到了社会部,其他两个同学一个在政文部,另一个在文娱部。社会部是报社里最大的、人数最多的一个部门(包括热线组)。正因为我们报的是社会新闻(包括突发新闻),经常要到各个地方跑来跑去,所以也是最累的一个部门,同时也是最锻炼人的部门,我非常有幸来到这里。

  由于报到那天是星期五,报社全体员工刚好要在周六、日开大会,部门一位副主任和热线组几位同事交代了关于工作的一些细节后,我们被告知报到后的第二天就要开始上班--接热线。 对于我们部门来讲,热线组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几乎所有突发新闻都是首先通过市民打报料,然后对于那些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我们再通知出去采访。

  接看似简单,但其实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并且这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对以后正式采访都非常有帮助。首先要把报料人所说的事情记下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和结果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有些报料人自己对事情的经过不是很了解叙述也不祥细,所以我们就要多问,通过报料者我们能了解多少就多少。有些时候报料者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对我们来说有很大作用,倒如发生了车祸,伤者被送到医院,而报料者就是医院里的医生,那么说明这个料可靠性很高,因为*时我们也会接到一些假的料。我们每天接到的每一条报料都要打进电脑进行统计,开始还不能边听电话边输入,于是就先把关键的地方记在纸上,然后再输进电脑。这跟我们采访时记录很相似,都是把事情的关键部分(关键词)记下来,回去后再根据这些笔记写成文章。 接电话的同时,在空余时间我们就看报纸,包括江苏的其它几家报刊。除了解每天发生的事情外,还要注意报纸上文章的结构和写法,特别是要注意是如何写文章的,因为我们在这里实*,写文章就要符合本报的风格。因为*时都要在外面采访,在报社的时间一般不多,开始时我们都难得见一面。接了几天电话后,终于有机会跟出去采访了。

  在为期五周的实*中,我首先在新闻网实*了一周。在新闻网的第一天,李春生主任就安排专门的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新闻网的大体情况,讲述了做网络新闻需要注意的事情,而且让指导老师给我们安排了具体的新闻操作,我们学会了网络新闻的选稿、编辑。对于指导老师给我们安排的工作,大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积极性,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得到指导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在实*结束的前一天,李主任和指导老师还特意安排了座谈会,大家在会上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实*体会,以及对新闻网今后的发展方向都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这一个周的实*,对于我们以网络为主方向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将会在以后的学*工作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从第二周到第五个周,我来到了青岛晚报的社会新闻二部。主要负责接并进行记录,同时接待来访的读者。如果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便会和指导老师一起去采写。在这四个周中,我真正感受到了报业的竞争与压力,以及记者编辑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由于我们*时在学校只进行理论课的学*,所以初到记者的职位上,很多东西都不很熟悉,对社会知识的了解也很欠缺。但是,指导老师十分耐心,每次有新闻线索时,都带我们到现场,回来后让我们自己写稿子,然后耐心得给我们修改稿件,并且不断得告诉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到后来,老师就让我们自己去采写新闻,自己找新闻点,这让我们十分感动,因为这毕竟是对我们的信任与认可。三个多周下来,我发表8篇稿件,同时我的新闻敏感性、职业道德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的素质。在十一期间,新闻二部的胡乐冰主任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周的宝贵时间,并且给我们专门进行了专业的指导,使我收获很大。

  在这一个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报业集团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报社里很多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比文科生甚至都要优秀,报社的高层领导也很少是新闻专业出身。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只是报纸运做的小部分人员,报纸运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上。

  同时,报业集团作为一个市场运营单位,在某种理念上也可以称为一个公司,这就需要使部门划分明确,人员职责到位,要有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记者与编辑只是生产部门中的成员,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门庞杂,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

  早报的`总编室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发行量第一的报纸才是最好的报纸”我觉得这句话十分有道理。发行量第一是一个很难的目标,因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协调。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

  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定义,即新*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他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

  第二,必须从大局出发写稿件。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损于国家、党和人民利益的新闻坚决不能写。

  第三,要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替老百姓说话,办事,这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这一点是晚报新闻二部的胡乐兵主任在我十一加班时特别讲到提出的。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然。很多好的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为此,他还特意给举了一个例子:武汉的一个记者李红英写了一篇关于医院对小病开大药方的事情。小病花大钱看似小事,但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记者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或者听到老百姓抱怨、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李红英却抓住了这个事件,把它写成了精彩的新闻。这篇稿件看似*常,内容写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却是新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内幕写出来,给老百姓开了一张明白的“清单”,最点,写出了大量不为人所知的内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

  做到了以上四条,新闻稿件便有了质量的保证,老百姓便会喜闻乐见。这当然需要记者付出很多汗水,编辑严格把关。

  一、见*目的

  这次见*的目的在于了解媒体发展的前沿信息,提高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兴趣和热情,为下学期专业实*工作以及学*方向奠定良好基础。

  二、见*时间

  20xx年12月2日――20xx年12月15日,共两周。

  三、见*单位和部门:

  江西日报社《江西日报》副刊部

  四、见*内容

  此次见*主要是学*副刊部的老师们是如何选题、如何约稿、如何写稿、如何编辑稿件、如何审稿、如何校稿、如何配图、如何排版等等。

  五、见*心得

  这次,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到报社见*,在这宝贵的两周时间里,通过老师的帮助,我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了更为深刻地了解,同时也学到课本外的实践经验。这些收获对我今后的学*和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使我受益匪浅。

  这次在报社的见*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该报社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让我感到作为一名记者的使命感和态度。在实*过程中我学会了以下几点:

  从自身方面,首先,实*不是被动的学*,在实*岗位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创造性的`发挥,和实*单位多多交流,成功转换角色的方法。二是要给自己定好位,在态度上要把自己当成学生,虚心求教;在新闻采访时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工作人员,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争取多写新闻,多发新闻,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三是要多动手写,做记者必须腿勤,笔勤,一个新闻要跑上大半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然后组织稿件,同时自己要主动动键盘写稿。四是工作要认真扎实,做要做到,让读者能够更快更易得到最新的消息。

  从新闻专业知识方面,我有几点感触:

  1、对于新闻的敏感性

  新闻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敏感”,没有敏感,一切将无从谈起。新闻敏感从何而来呢?一要提高理论水*和政策水*,掌握各方面的丰富知识;二要广泛接触实际,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情况;三要学会比较,有鉴别才有发现;四要随时随地处于采访状态之中。

  2、关于新闻题目

  简练而贴切,要出彩。题目是新闻的脸面,倘若下一番功夫斟酌,推敲出一个精彩的题目,新闻将会更吸引人,更加具有传播效果,每次写完通讯、消息,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写标题。总是想写出一个出彩的标题,以至于很多时候普通的题目也在思维之外。遇到这样的麻烦,总是会把问题丢给老师。尽管已学过新闻标题的写法。

  为此,我查了一下网上的资料,标题的要求第一个是准确,第二个是简约,如何做到新闻标题的准确与简约呢?现在一般性的标题,消息标题主要是以主题和辅题。为了方便现在繁忙的人群,消息的主题一般以实题为主,让读者能够很快的了解消息的主要信息。假若主题为虚题,也会加上个辅题,以提高消息标题的准确性。对于通讯一般也以实题为主,有时也会以虚题为主题。

  3、关于约稿

  约稿的工作并不难,或可说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很繁琐,需要相当的耐心和细心。

  4、关于校稿

  校稿工作至关重要,除了校对错字别字外,还需要注意语言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通常校稿要进行三到四遍。

  这次实*让我增长了业务知识,体会到了新闻编辑的艰辛,提升了自己的新闻素养,而且增长了见闻,锻炼了自我,为我接触社会搭建了*台。在新闻编辑方面,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见*不过两周,回头看看,它几乎等同于我大学两年的宽度。我真心的感谢报社的每一位前辈。这段难得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必将充实我今后的人生。

  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校就知道做记者人际很重要,一个良好的人际网,以及相关的新闻素质是很重要的,但运用到实际,要做到得心应手就不容易了。

  遵循新闻的事实性,客观性,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换位思考。

  吴记者把我和另外一个实*生叫到他面前,在网上随手找了一篇报道让我俩看,我们睁大眼睛看,是关于学校的一篇研究报道,看完了新闻我俩面面相觑却不懂有什么看头。吴记者就说你们要尽力利用周围身边的所有资源获取新闻,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就像现在从你们的学校出发,从自己的最方便的.出发。看这新闻你们觉得有什么可以做?我们依然沉默。“你们首先必须遵循新闻的事实和客观性,然后想想我们这份报纸是什么人群看得多,你们自己还想从这消息事件知道什么,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想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进行这样一个换位思考。”在吴记者的引导下,我们从这消息找出还可以报道的东西,然后联系新闻当事人,开始着手实*的第一篇新闻。

  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提高自我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

  因为是放假时间联系不到学校教授,我们的采访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报社吴记者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电话,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发生作用。再说你们是学生,本来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捷,发散人力去干吧,没有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后来经过多方面真的就是联系上了教授。

  其实当记者真的需要很大的交际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尽快尽量准确的办好事情。就像一篇报道,你可以找到相关的新闻对象,根据“六人认识论”人传人,以一传十,十传百,你很快就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对象。而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甚至可以使你的采访得心应手。我们就尝试过,因为是记者的身份而遭受采访拒绝,而老记者通过某个有点“权力”的朋友帮忙,我们最终还是可以进行采访获得了需要的新闻信息。当然人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记者来说更加是重中之重。

  扩展思维,从点延伸

  主任拿起我身边的报纸,没看多久就叫我到他跟前,说发现有新的材料可以写。他说报道说还有很不全面的地方,我们可以补充这些消息作为新闻,还是会有很多读者关注。这是关于湛江节能灯的同一篇新闻,我看完了就把报纸扔到一边了。而主任却看到了可以写的新闻,就是新闻敏感,就是经验?对于自己目光狭隘我真的无话可说,问了主任很笨的问题:“怎么发现新闻?”主任就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就要做别人所没有的。学会扩展思维,从点延伸。”

  好一个处处留心,做别人所没有,因为主任的仔细观察,我是写了两篇跟踪报道,如果不是主任“慧眼识珠”恐怕这消息就会随着报纸一起沉默,成了没有的东西。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到,这不只是经久“沙场”的老记者才可以做到的。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去动脑,有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看这新闻就要懂得从新闻找新闻,“查缺补漏”都可以派上用场。

  生活精神:工作就是生活,细心一点记录会发现生活里有很多学问。

  急转弯把握时机,改错都可顺带新消息

  因为是电话采访的缘故,登出来的新闻人物的一些个人资料与实际有点出入,当事人的父亲打来投诉电话,当时自己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心里生怕被骂。无奈硬着头皮寻求老记者的帮忙,谁知老记者轻快的说:“没事阿,用不着登什么更正消息,你应该再联系当事人,希望获取新的消息,然后在新的报道里重声一下就行啦。”看到我紧张的样子他还补充一句:“不用紧张,错误是有的,有时候可以将错就错,这不又可以有新闻出来了,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真的想不到可以通过这样一个途径去解决错误报道的问题,更加想不到还可以顺带出新闻。发觉解决问题只要用心去想,还是有很多办法的。这是一堂很好的课。在接下来的报道我也几乎是竭尽全力,尽力把这则“意外”的新闻写好。

  铁倒了也要抓一把沙

  由于没有做好相关的程序采访没有顺利完成,消息只获得一部分。见我们无精打采的样子陈记者告诉我们,“虽然没有获得完全的消息,但还是有大部分消息的,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换一个报道形式,比如本来是深度报道的就变成图片新闻。记住,就算铁倒了也要抓一把沙,没有任何事可以做到完美,就肯定会遇上很多的闭门羹,你们要慢慢适应,只要尽力了就好了。”

  后来我们回到报社根据所有的材料整理好还是写出了一篇消息,得到市民的良好反响。“跌倒了也要做一把沙”,我想不到在采访写稿子的时候这句话也会用得上。在生活中难免就会有不如意,而在经历风雨之后或者失败后,勇敢的人总是可以站起来的。站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铁倒也不是一件可笑的事,铁倒了可以站起来,可以从失意中意识到什么,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可以成长成熟,我想这就是那一把沙。

  从领导看阶层性,当好记者一项重任务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们报社陪同领导慰问军团。第一次如此接*领导,而我深深的感受到形式主义的泛滥。领导们的稿子都是千篇一律,我们记者的到来也不是为写什么稿子,一电台老记者就说这类性会议我们陪同就够了,稿子就写一百来字。后来才发觉自己最大的作用就是陪领导喝酒,而我们却不得不喝,真的很无奈。然后我们当女记者更加难,因为没有人会护着我们,而往往也是首要对象,那时候真的不得不自己去面对。社会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都合自己的心意,在遇到一些自己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时,自己就要懂得如何迎合这个社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以上是我的实*工作总结。从实*过程中我发现,也许现实就是这样,不得不面对一些你无能为力的事情,当发现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时应该始终保有自己的原则就好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