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课稿菁选

首页 / 实用文 / | 2023-02-20 00:00:00

有关小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小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小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初识“画图”窗口》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本课主要介绍了启动、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和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及初步认识绘图工具箱。通过欣赏高年级学生的优秀作品,使他们明白用计算机画图,既不用纸和笔,也不用任何颜料。从而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这一课时,除了对课本知识的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情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敢于动手操作,自我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内容上讲,本课的知识点相对不难,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实施“讲练法”模式,使学生认识、理解、掌握画图软件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窗口的操作方法及窗口特有的组成。

  难点:认识工具箱中各类工具的用法。

  四、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一个电子画展,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愉快学*。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指导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配合上述教法。引导学生采用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练一练的学*方法,引导学生以练为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动脑动手来学*新知。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教案 )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三)实践操作,体验成功

  (四)归纳总结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展示的是一些色彩较为简易的作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发表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的作品是多么的丰富多彩。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喜欢这些漂亮的.图画吗?打开课本,你会知道从哪可以打开画图程序。利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自读教材。

  此环节的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明确的任务,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并带着问题去学。

  (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的在实践中摸索,来获取新知。在此我主要设计了三种学*方法:1、自读教材2、同学间互相讨论3、教师巡回指导。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都作为学*的帮助者,让学生明白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各种各样的。

  (三)实践操作,体验成功

  学生在掌握了新的技能之后,就有一种跃跃倾欲试的欲望,这时教师应把握时机,让学生利用所学展开想象,创作一幅自己的作品,学生练*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况。

  (四)归纳总结

  下课前五分钟,总结这节课的所学内容,教师可以用“这一节课,我学会了……”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总结。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愉快的学*,并且通过多种学*方式,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有关小学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日月水火》是北京市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本单元共安排了6课,体现了3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本课为看图识字,配有4幅插图,右下角分别写出了古代的象形字,这就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素材,所以学生在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识字方法。本课教学任务分两课时完成,我所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据此,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会读“日、月、水、火”4个生字,认识“横折钩”1个新笔画。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生字的意思,会用这个字组词或说句子。2.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日和月。因为这是一群刚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本课使他们第二次接触汉字,对于他们来说把横写*,竖写直都很困难,所以我将本课的难点定为: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日和月。

  二、学情分析

  刚入学的孩子在课堂上面临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字枯燥的。无趣的,而天性好动的性情又使他们在长达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注意了很难持久,基于此,我会将学生的养成教育贯穿课堂始终,用自然的提示语,表扬话,手势动作牢牢地吸引孩子的眼睛,注意力始终保持。

  三、说教法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兴趣教学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散,而兴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儿童化语言;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从始至终让孩子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达到识字和组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2、情境教学法。这是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体现学科整合这两方面去考虑的。在教学中我通过讲故事,图画,生动形象的板书重现知识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在创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识字。

  3、赏识教学法。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学生练读字,词、参与游戏、展示学*成果、教师相机指导等环节,我活用赏识语言;当众表扬赏识;用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用友善的动作赏识;用模糊赏识等赏识方式激发学生学*的兴奋点,给学生注入了巨大的学*动力。

  四、说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的确,兴趣是学*活动的强化剂。新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学生也只有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才会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我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时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处处催化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学得不亦乐乎。

  根据教材特点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分为以下五步:

  1. 图画导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故而上课伊始,我将贴出笑眯眯,暖融融,孩子非常喜欢的太阳公公,来认识太阳这个词,这个词并不是本科教学之内,但这是孩子每天都见到的一定非常想认识。所以信手拈来,既不费力气,又可以让孩子学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2. 听故事,感悟汉字的演变过程

  六七岁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如果生硬的讲解这个字第一笔什么,第二笔什么,你应该怎样怎样写,无疑使孩子感到学汉字是枯燥的,没有意思的。如果让刚学汉字的六七岁孩子在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图画中学*汉字,无疑是激发学*汉字的好方法。所以,我以“日”字为例,安排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描画太阳,讲一讲古人是怎样造出这个字的,为孩子架起与古人对话的桥梁,让孩子亲身体会古人造字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使汉字不仅仅是方块字,而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更加生动。也为下面的自学打下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孩,于是我安排了为形声字配图,再与现代字相对应的找朋友游戏,让他们自己学*汉字极大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欲望。

  通过找,叫名字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音、形的记忆。

  3. 了解字义,积累词语

  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大量的组词,说句子,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词,说得最多的是句子。而现在的小孩,接触面广,家庭教育好,组词说句子对他们来说不是难事,我只是将从前他们从生活中积累来的重新雾化出来,与小伙伴交流,并让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学*,字义,更明白生活中留心学*,积累你会学到许多字。

  我就不一一举例,重点说说“水”的处理:我将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中你都见过那些水?估计学生能够说出来:汽水、河水、江水 湖水 溪水 泉水 露水

  海水 自来水 白开水

  (课件出示词语-----词语中的“水”用红色显示)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不难发现这些词的谁都在后面,我将给与肯定:

  同学们真会观察,这些词“水”字都在后面,你能不能组个词,让“水”字在词语的前面呢?我估计他们也许说不出来:这时我可以给与提示:我们喝水用……,苹果、香蕉梨都叫……如水杯、水库、水泥、水果、水牛、水草、水壶等等。意在让学生明白用这个字组词不仅仅可以在后面,还可以在前面甚至中间:如:洒水车。以此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新课标中对低年级段做出这样的规定: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这里我就通过安排让学生组词,让“生字开花”,完成识字量。

  4. 学写生字,但求端正

  这里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

  1、看:“日”字和“月”字的笔顺跟随,认识新笔画“横折钩”,说一说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边说笔画名称边书空)

  2、观察:田字格里的日和月,写的时候哪一笔最关键?(“日:字中间的一横要落在横中线上)“月”字的第一笔撇要写的长一些。

  3.、示范:教师在田字格里写范字,学生观察。

  4.、练*:学生描两个,写一个。

  这一环节中,我将在行间巡视指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执笔姿势,写字姿势,对于写不好的学生手把手的教,对于写得好的给小红花予以奖励。而我的奖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从而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地观察字形、练*写字;

  5. 拓展延伸,留有余地

  最后将学生课前的两首古诗:锄禾与静夜思。出示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原来有我们学过的汉字。意在让学生明白优秀的诗文,好听的故事就是有汉字组成的,等您们积累多了,也能自己读书看报,写文章了。点起学生心中想要多学汉字的火把,更希望这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有关小学说课稿3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构建基本的学*思路。

  3、教学目标: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节日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三)课堂练*,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

  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构建基本的学*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节日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㈡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㈢课堂练*,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㈣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有关小学说课稿4

  说教材:《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有关小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原地投掷垒球 游戏:击木柱

  2、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新授教材。掷垒球是田径运动中的投掷项目,也现代学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之一。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逐步培养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等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形成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惯。

  3、教学目标

  新课程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以“终身体育”与“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锻炼方法,参加锻炼,增强体质。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初步了解和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一些方法,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技能目标:经历游戏活动的过程,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基本动作,发展投掷能力。体验投掷活动的运动乐趣和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两腿用力的衔接和向前送髋的动作,掌握良好的用力顺序和正确的用力方向。教学难点是:用力均匀程度,动作协调连贯。

  二、说学情

  1、有利因素学校三年级学生个性天真活泼、好动,而且兴趣广泛,其模仿能力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所以在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根据学校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我采用以游戏练*为主线,注重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

  2、不利因素由于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基础,但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产生满足而导致厌学的倾向,对学*新的`技术动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一步学*新内容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教法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我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活跃单调无味的课堂气氛,同时结合讲解示范法、分组练*法、游戏竞赛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学*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技能和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练*,使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自主学*的同时,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再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激发学生在学*中建立自主创新的意识。

有关小学说课稿6

  教学目标:

  让学生善于传递友好

  教学方式:专题教育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善于传递友好。

  教学手段: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岛

  快乐的一天

  大清早,上学校,看见阿姨问声好,遇见老师喊个早。一路上,微微笑,大家夸我真友好。下课时,做游戏,同学摔倒我扶起。拍掉灰,洗掉泥,开开心心回家去。

  二、活动营

  活动一:友好问候

  两人组队抽签,用抽到的国家的问候礼节,首先向自己的搭档表示友好,然后向班级的其他同学表示友好。

  说说当别人向你表示友好是你有什么感受

  (中国)握手礼:双腿立正,上身前倾,伸出右手,四肢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

  (泰国)双手合十于胸前,稍稍低头,互致问候。

  (日本)深度鞠躬行礼,互递名片。

  (美国)拥抱礼:双方互以自己的双手抱住对方的后肩。

  活动二:友好词语串串烧

  全班同学分为四组讨论表示友好的词汇,并将它写在纸上。各小组轮流说出一个表示友好的词语,不能重复。若说不出来时,请他们为大家唱一首表示友好的歌曲。

  三、分享屋

  在有仇恨的地方,真诚友好,心中的恨意会慢慢消逝。

  在有伤害的地方,真诚友好,心灵的伤口会慢慢康复。

  在有猜疑的地方,真诚友好,心里的疑惑会慢慢化解。

  在有绝望的地方,真诚友好,心底的恐惧会慢慢减退。

  在有悲伤的地方,真诚友好,新建的痛苦会慢慢淡去。

  让我们落落大方、真诚自然的传递友好,将明媚的'笑容送给他人。

  四、拓展园

  礼仪队是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你是都想加入礼仪队做一个亲善大使呐现在的你是否已经具有礼仪队所需要的素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善

  我拥有整洁的外在形象。

  我拥有点头微笑的*惯。

  我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小学说课稿7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爱护牙齿》,这节课是小学《体育与健康》省编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28课的教学内容。

  1、 教材简析:

  人人都有一副牙齿,拥有一副好牙齿是健康的体现,那怎么样才能够爱护好自己的牙齿呢?今天这节课意在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牙齿的好*惯。

  2、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牙齿的部位、名称,知道蛀牙是怎样形成的。了解爱护牙齿的一般常识。

  (2) 技能目标: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学*让孩子懂得养成良好的爱护牙齿*惯的重要性,保护好牙齿。

  3、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懂得爱护牙齿的重要性。

  (2) 难点: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4、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牙齿模型牙刷 刷牙方法的课件 每组一个盆(提供学生刷牙吐水时使用)。

  (2) 学生准备:每人一面小镜子每人一套刷牙用具(课前在水杯中放入多半杯凉水,以备课上练*刷牙时使用)。

  二、 本课使用教法、学法

  教法:我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导入"法,出示谜语,揭示课题。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的学*环境。并通过讨论、练*、游戏等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看、听、练、议、评、想、唱的学练方法在开心快乐的氛围中学*,懂得正确的刷牙方法,明白爱护牙齿的重要性。

  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能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并为随后的智力活动提供适宜的背景。由于本课的教材是"爱护牙齿",为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我设计了一个谜语来揭示本课课题。

  2、让学生观察牙齿,了解牙齿的结构

  由教师出示牙齿模具,讲解牙齿的结构、名称以及每个牙齿的作用。再请学生拿出小镜子来观察一下自己的.牙齿是否健康。

  3、交流蛀牙的体验

  (1) 播放动画《小红脸和小蓝脸》,学生思考回答:小明是怎么会牙痛的?教师总结:早晚不刷牙,饭后不漱口,睡前吃甜食(如糖果、饼干等),把食物残渣藏留在了牙缝里。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蛀牙。

  (2) 教师播放课件看一名小朋友有了蛀牙后的情景,让学生加深印象。

  (3) 学生分四组讨论:如何预防蛀牙?再进行交流:为什么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惯。切记:睡觉前不吃糖果、饼干等甜食。

  (4) 师生共同小结:要爱护好我们的牙齿,就必须改掉一切不良的用牙*惯。要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甜食,而且还要注意用牙卫生,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希望小朋友们都能明确: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

  4、学*正确的刷牙方法

  这一阶段分为三个步骤:

  (1) 首先,教师出示牙齿模具,演示错误的刷牙方法和正确的刷牙方法,让学生来分辨,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学生讨论:

  1、 怎样刷牙才能将牙齿刷干净?

  2、 比较横刷、竖刷两种不同的刷牙效果,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2) 其次,播放正确的刷牙方法课件,引导学生练*,鼓励学生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刷牙。正确的刷牙时间为5—8分钟。

  儿歌:小牙刷手中拿,我们大家来刷牙,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咬合面要上下来回刷,小朋友们要记住,保护牙齿不能忘。

  (3) 最后,播放课件"刷牙歌",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让学生把正确的刷牙方法牢牢的记在心中。

  四、小结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会送给每位小朋友一张"刷牙星"累积卡,鼓励小朋友们能够每天早晚使用正确的方法刷牙。

有关小学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窃读记》(板书)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

  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林海音。这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学*一些读书的方法”。本文在单元中起着以篇带篇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体会窃读的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我采用了“自主读书、合作学*、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伙伴中的.首*。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在学法上,本课拟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合作探究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自己探究感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之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作者在课外阅读时的感受与众不同,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这个看似很简单很随意的聊天,其实拉*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在学生有了学*的兴趣之后揭示课题。

  二、疏通字句,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并且标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内容,随机指导生字读音及书写,重点是“窃、腋”等几个,理解“窃读”等词语。

有关小学说课稿9

  一、 教学目标: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标准水*二的目标,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课目标如下:

  1、90%的学生能列举并做出简单的技巧动作,并能说出所做技巧动作的术语,如:前滚翻、跪跳起等。

  2、80%的学生能做出2-3个技巧动作的组合练*,并能够努力展示自我,体验在活动中成功的心理感受。

  3、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竞争意识。

  二、 说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内容为《技巧组合》,为技巧单元第四课时。依据本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做出简单的技巧组合动作,并说出动作术语。教学难点为:通过自主探究学*,怎样进行技巧动作组合。根据(水*二)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师正确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进行技巧组合练*。并配以学生喜爱的奥运火炬接力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三、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一些技术性的东西不是很感兴趣,但通过低年段和前两个课时的教学,该年龄段学生对前滚翻、后滚翻等一些一些简单的技巧已初步掌握,在此基础上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来达成本课的预期目标。预测:根据本课的特点,学生积极参与练*,大胆、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学*情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技巧动作组合练*,并能在练*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交流。

  四、 教学策略:

  (一) 说教法:

  1、 谈话启发法:通过语言导入,创设情境(游玩体操训练馆)营造一种欢快的氛围,以调节学生的学*情绪。

  2、 复*法:引导学生复*以前所学技巧动作,进一步巩固动作技能。

  3、 游戏教学法:敢于打破过去陈旧的准备活动框架,利用游戏来启发、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练*。

  4、 评价法:以鼓励为主,适当引导,运用随堂口头评价。

  (二) 说学法:

  1、 自主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

  2、 合作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分工,围绕如何组合技巧进行探讨、研究,有绪地进行练*。

  3、 探究学*法:教师设疑,让学生自主协作,探究。

  4、 互评互帮法:通过相互观察,相互交流讨论,相互评价,互帮互学。

  5、 分层学*法: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进行多个技巧的组合练*,并可插入一定难度的技巧动作;对基础差的学生,利用简单的技巧动作,进行2-3个动作的组合练*。

  五、 教学流程图:

  活跃气氛----主动参与----自主学练,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创设情境 自主游戏,复*技巧 了解知识,寓趣于乐,合作探究 体验反馈

  六、 教学过程:

  本课以技巧组合为教材,搭配奥运火炬接力游戏教材。整节课以游玩体操训练馆,迎接2008北京奥运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学练、探究学联,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技巧组合动作。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协作竞争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

  1、 激情引趣

  教师采用谈话启发法创设情境开课,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奥运体操项目的小常识,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分组以开火车,开汽车等形式去游玩体操训练馆。

  2、 主动参与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游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完成准备活动。学生在自主游戏的同时,教师边巡视,边诱导,并参与游戏。

  3自主学练,合作探究

  (一) 学*技巧组合

  通过教师设问我们学国哪些技巧动作?从而引导学生复*以前所学技巧动作。并进行分组练*,展示,互动评价。在学生展示单个动作并进行评价后,教师设疑能不能把这些单个动作组合起来进行练*?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分组讨论、探究、练*。教师并巡视辅导,然后再进行展示、互评、互学、互练,从而进一步巩固技巧组合动作练*。

  (二) 游戏奥运火炬接力

  奥运火炬接力是本课的第二教学内容,是在传统游戏十字接力的基础上,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设置障碍、变换距离、变换组别的方法而进行改编的游戏教材。教师通过语言导入游戏教学,引导学生设置山峰等障碍,通过变换距离、组别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运动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3、 交流分享、身心恢复

  4、 垫上舞蹈《让我们荡起双桨》:伴随轻松的旋律,学生坐在小船上以舞蹈形式恢复身心,结束本课。

有关小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分数乘法》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分数乘法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同时分数乘整数又是分数乘分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过程与方法: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尝试探究,合作学*的好*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练一练"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依据知识的迁移,应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学生尝试自主探究,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让学生尝试、观察、讨论、探究中获取知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四、说学情: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的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可能已经会计算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式。但是,这节课的学*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多余。因为很多学生可能凭借经验只知道怎么算,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尤其是对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为什么直接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而分母不变,学生不一定明确。因此,这节课不能仅仅满足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揭示课题

  通过两组计算题:9+9+9+9= 12+12+12+12+12=

  1/7+2/7+3/7= 1/5+1/5+1/5=

  复*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加法的计算。以旧知揭示课题,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出示情境:首都北京严重缺水,节水意识不足是其中原因之一。做过这样一个测

  试:一个漏水的水龙头每时滴水 桶,3时滴水多少桶?十时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各自有效的办法。

  出现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1)用图形表示(2)用加法:(3)用乘法

  我既要肯定前两种的解题思路,又要引学生到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上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同时适时渗透节约意识:人人节约每一滴水,相信北京的旱情会有所改善)

  三)、基础训练,形成认知

  1、涂一涂,算一算

  (1)2个的3/7和是多少?

  (2)3个的5/16和是多少?

  师生一起分享交流过程。师: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2、试一试:

  适时引导简化计算过程

  通过讨论,小结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四)、巩固训练,理解算理

  1、练一练:

  从交流中进一步熟练分数乘整数的方法,发现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并体验如果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单。

  2、火眼金睛辨一辨,进一步巩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五)、反思学*,体验策略

  让同学们谈谈都有哪些收获?我抓住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再计算等知识点再一次让知识完整的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记忆。

  六)、拓展延伸

  小乌龟百米长跑:教科书第4页"数学故事".

  让数学课堂变苦学为乐学,启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欢愉之情走出课堂,也迷恋于课堂。

  六、说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突破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教学思路,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尝试探究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练一练"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有关小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分享的快乐》。本课从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将本课目标为以下三个: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实际参与合作,体验来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互相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

  三、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孩子们将准备一两件自己喜爱的物品。我将准备西瓜、橘子。以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下五个环节:

  (一) 歌曲导入,缩*距离

  (二) 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三) 共同体验,分享快乐

  (四) 回归生活,体验快乐

  (五) 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介绍。

  (一) 歌曲导入,缩*距离

  课前,引导学生唱《拍手歌》,上课伊始,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听到大家愉快的'歌声,老师的心情也变的轻松愉快起来。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一份快乐和别人分享,你将有两份快乐。(教师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快乐。”这样一开始,就和学生拉*了距离,与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 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这时我会适时引入活动一“我们的分享日”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突破。首先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喜欢的东西。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畅谈感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好东西和别人分享才快乐。最后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比感知分享的快乐。我会先将准备好的西瓜让一个学生吃,接着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分吃橘子。让学生分别畅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 共同体验,分享快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准备这样引入活动二:“同学们让我们在小组内共同合作一起来画一画、拼一拼,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形成新的作品。”在小组展示后,我将相机提问“孩子们,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如何?”最后出示萧伯那的语言进行总结(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从个体之间的分享扩展到集体生活中。

  (四)回归生活,体验快乐

  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学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种快乐的基础上,我将随机出示课本33页的图画,“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不,这些孩子碰到了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假如你帮助了他,他会怎么想?” 这样,让学生懂得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人一些,或者借人用一用,也是一种分享。最后我还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和别人分享快乐的事情。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分享的理解。

  (五) 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新课程一个特点就是给学生留有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这一环节,我会先给学生讲《盲人点灯》这个故事的开头,而后让学生去猜测故事结尾。在此,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明确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不仅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

  七、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出了这样图文并茂的板书。它暗示着愿分享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

  八、 教学理念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说课稿菁选扩展阅读


小学说课稿菁选(扩展1)

——小学数学说课稿菁选

小学数学说课稿集锦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是来自人教版第几册第几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它是在学*了什么知识的基础上,对什么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它又为今后我们学*什么知识奠定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最*发展区”、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什么??

  能力目标:经历,体验,探索什么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什么学*,培养学生认真勤奋、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惯。

  3. 教学重难点:

  依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有的放矢,特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 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法:

  1.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在情境中学*,引入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2. 直观演示法:直观是手段,抽象才是目的。运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达

  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3. 课件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可以实现原有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

  效果。

  4. 数学思想渗透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学数学。

  三、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据此设计以下学法:

  1. 动手实践法:**学生的双手,让学生直接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发现其中蕴涵

  的数学思想。

  2. 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发挥集体的智慧。

  3. 自主探索法:自主学*让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此处,在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学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都是本节课学生的学*方法。

  四、 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置身在这样的情境中,非常巧妙地调动学生注意力,很自然的.过渡中今天研究的课题,既简单又实效。

  (二)引导探究,自主发现。或思想引领,探索新知。

  【设计意图】时刻围绕数学思想展开教学,环环相扣,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更是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三)随堂训练,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跟踪课堂,反馈效果,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也进一步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既巩固又拓展,一举两得。另外让学生板演,一方面是为了暴露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在错误中思辨和改进,让学生引以为戒。

  (四)课堂总结,回扣目标。或反思收获,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五、 说板书设计:

  必要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小学数学说课稿2

  说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连加、连减”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计算理解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体验连加、连减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属于培养学生学*20以内进位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计算出的得数,而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知识技能目标)

  (2)让学生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的乐趣。(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计算的*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

  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说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践,具体形象法。创设喂小鸡这一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2、观察讨论,探讨研究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感受生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生活劳动,进一步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观察意识。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数手指头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初步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质疑问,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有位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他叫小明,他家有个农场他是个爱劳动的孩子,经常在家里干活,今天他又来帮爸妈干活了。瞧!他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二、观察探索,学*连加

  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一: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几只小鸡?(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谁会列式?

  板书:5+2

  操作二:又来了1只

  师:这时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又来了1只。

  师:谁会列式?生说。师板演:5+2+1=8谁会读这个算式?读作:五加二再加一等于八。

  该怎么运算哪?

  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里,再把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算出结果。(这个连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哪?你能用手指当做小鸡来数一数,说一说吗?)

  三、学*连减

  师: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请学生站起来指着图说说)

  生: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

  列示:8—2—2=4

  师: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你会读这个算是吗?

  生:读作:8减2再减2等于4。

  小结:像这样三个数用减号连起来的`算式叫连减,在计算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的得数记在心里,再把记在心里的得数剪掉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四、巩固深化

  做一做:课本上的两道题,看图列式说图意,用手计算。

  强调: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是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完成练*题。

  五、课外延伸

  学生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5+2+1=88—2—2=4

  说总结反思:

  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创新性,对学*数学有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能积极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学生乐意学*,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小学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水*,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初步建构分数概念和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

  2 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的主动性。

  3 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

  学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我觉得,有效的数学学*,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⑴把4个苹果、2个梨*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分得多少?请学生回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均分”。

  (引出*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⑵把一个西瓜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

  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数字来表示半个,教师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二 )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一) 认识二分之一

  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① 老师用一个圆代表西瓜。展示对折的方法:对齐,保证是*均分。剪开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进行展示。

  (这里要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一半和一个的不同)

  “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板书:二分之一,生读一读,

  ②这一份是西瓜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西瓜*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请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并明确一个单位1内有两个二分之一)

  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学生动手折自己的纸片,并给其中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的疑问引发新的思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

  使学生明白不同单位1的二分之一也是不同的。

  ⑶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在用纸创造二分之一后提问: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二分之一?

  请生说一说。如:一个蛋糕*均分成二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等。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新知识广泛存着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感知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出示三分之一图,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不能,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生说一说。

  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分别说一说。教师板书。

  (让学生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还是在巩固分数产生的意义。触发学生灵活思维。)

  二 :认识四分之一

  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说,师板书。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分数的大家庭有好多成员,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几分之一。 板书课题。

  ⑵动手操作:请大家折一折四分之一。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

  ⑶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不同的折法,并互相说一说各自四分之一的意义。

  ⑷扩展延伸: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圆的五分之一呢?那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呢?请生分别来说一说。

  小结:把一个物体*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这个环节先动手折出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象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产生,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是几分之一?图略。

  (2) 看课本主题图,你能从中找到几分之一

  (3) 说一说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4) 折一根绳子,反复折,从而产生不同的分数。

  这四道练*题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练*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做,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对重点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五):趣味探究,拓展留疑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了一个西瓜*均分给二个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可是懒羊羊不干了,他说,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多吃点,我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同学们:你们觉得懒羊羊真的能吃到更多的西瓜吗?请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吧!

  呼应本节课的导入,留下一个很有趣味性又极富挑战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就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同时,也是对下节课比较分数的大小进行的有效的预*。波利亚说:“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客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比较分数的大小是一个难点,我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理解。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直观的参考和有利的帮助。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学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级上册第87—88页例1、例2。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数的教学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才是系统的学*分数知识。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学生的后续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分数、小数等知识以及分数应用题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发展点:亲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及自主学*的精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创新开发点:通过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说教法

  1.转变角色 放手促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努力创设*等、宽松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亲力探究新知的全过程。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悦。

  2.联系生活 引探创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数学课堂”。因此,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几分之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设情境 升华认识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只有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的聪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发挥,他们的真情实感才能毫无忌讳的流露。针对这一点,我以学生喜欢的野餐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地意义建构。

  四、说学法

  1.自主学*策略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创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和几分之一,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2.合作学*策略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合作学*,认为“合作”是建构主义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过折纸探究几分之一的含义时,我鼓励学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增长见识,真正实现“1+1〉2”。与此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辨析能力,倾听的*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合作意识不断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孕伏

  通过创设野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分食物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分才能使两位同学美誉意见,这边学生会讲到每人分“两个”这样就比较公*,公*的分我们也叫做“*均分”,为本节课认识几分之一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节课而言,感悟分数的含义和理解“是谁的”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为此,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1.认识二分之一

  当结合学生的叙述和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确:把一块蛋糕*均分成两份,每 份是这块蛋糕的一半后,激疑:半个蛋糕用我们学过的1、2、3这样的整数还能表示吗?引出二分之一这个分数,同时教学二分之一的读写法。并引导学生理解:把一个蛋糕*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十一。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小组任选一个图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组内交流,进一步深化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也为后面对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应有的知识准备。

  2.认识四分之一

  由于有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作为基础,在对四分之一教学的处理时,我主要采用迁移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两份和四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多种方法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能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回到分食物的情境中,通过刚才的学*,让学再说说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每份是它几分之几,通过分同一个物体比较每份的大小,我们可以得到:当物体相同时,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找到规律后紧接着进行练*,加深认识。

  (三)应用辨析 深化认识

  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和帮助张大伯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运用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自己谈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自觉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课外拓展题,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小学数学说课稿5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下面我将从:

  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学情、地位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四个方面去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

  二、节课的内容。

  学情:本节课既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和通分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又是后续将要学*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

  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形成数学思想的典型章节(即转化思想)

  在整个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加深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法则的实际应用及转化思想的渗透

  二、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学生处于思维能力和数学化能力的发展阶段,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体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有力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启发探究、课堂讨论三个维度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从四个环节进行展开:复*导入,探索新知,巩固强化,课堂小结。

  复*旧知:本环节我设计两种题型:通分和同分母分数计算,这样既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巩固又可以运用到下面的教学中。

  情景导入:本环节我会出示一篇关于生活垃圾的文章,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顺利的导入新课。

  探索新知:本环节我设计的思路是:先启发引导,再自主探究。首先我出示生活垃圾分类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出示第一个问题:废金属和纸张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占几分之几?学生们很快能列出算式1/4+3/10=?但是学生知道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于是我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刚才所复*的知识进行思考,然后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去合作探究,这样一来他们会渗透这样的转化思想:因为同分母分数可以直接相加减,所以先将异分母分数通分再进行加减。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分母不同的分数,要先通分才能相加。接下来我会用多媒体出示孩子的思考过程及结论,这样一来就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兴趣。下面自主探究的过程我会出示第二个问题: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让学生自己解决该问题,并通过以上的学**结出本节课的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巩固强化:数学是一门重在练*的学科,所以相应的练*题是很必要的。本环节我会让学生训练做一做的计算和改错以及练*二十二的第四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题目上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课堂小结:一节课最后的总结是很必要的,所以我主要的总结思路是:以“学了什么?怎么用?注意什么?”为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新知识,有效的巩固和掌握要点。

  四、板书设计

  我用简单的文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化异为同

  通分

  取缔以前的概念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性格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就是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因数、倍数以及2、5的倍数特征,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铺垫工作。同时本节课的学*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找出一些数的因数,是今后判断质数、合数的基础。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学生已经学*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仅从一个数的个位加以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学生们来讲如何探索得出这个特征就较有难度,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帮助和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猜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教学难点是: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采用讲授法、练*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观察到教材是直接出示百数表进行探究的,我认为可能需要先对学生的学*进行一定的铺垫,所以在导入环节我会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

  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回顾,自行提出用百数表继续探究,也有助于我顺势提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教材接下来提出了三个问题,其实我认为作为教师不要一口气把问题都提出来,或者并不一定是要全部提出来。要极力引导学生思考,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那么我会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先圈出3的倍数,进一步提出可否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会与什么有关。学生结合已有经验便能够发现之前学*的结论在此并不适用,进而引导出后续学*内容。

  经历了猜想失败后我会注重鼓励学生,让学生多做尝试。我会从两个维度提示——我们单纯横着看找不到什么规律,还能怎么看;或是提示我们只看个位不行还能怎么看,逐渐让学生发现“斜着看时,十位依次增大1,个位依次减小1,总和不变”。

  此处结合上一部分引导的两个维度,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重点讨论3的倍数对于个位是否还有特殊要求以及十位与个位的和有没有什么规律。之后再组织学生反馈,多次举例验证,便可以得出个位可以是任意数且十位和个位的和均为3的倍数。

  但是在这里我观察到学生的感知其实一直都是“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因此进行提问,我们今后可以怎样找3的倍数。可能有学生提出可在已经圈好的百数表中对照找寻,我便顺势提出若为几百几千是否还要准备其他的数表,进一步突出总结特征的便捷性及总结的全面性。

  在此基础上便能让学生自己尝试总结,我辅以规范性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课堂练*

  在课堂练*环节,我便会利用教材中的做一做部分,先让学生判断下面的数是否为3的倍数。

  24 58 46 96

  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在每个数后面加一个数使这个三位数成为3的倍数。

  这样分阶段的练*既能够检查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四)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提问学生:今天有什么收获?并带领学生回顾3的倍数的特征,发现研究倍数的特征时方法各有不一,以此体会数学知识的多样性。

  关于课后作业,我会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数字同时是2、3、5的倍数,并尝试列举1000以内的这种数字。这样的作业能够在夯实本节课学*内容的同时,又兼顾到之前学*的内容,真正达到作业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原则,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说课稿7

  教材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打下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锥的认识,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什么立体图形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今天我们学*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下载

  3、圆锥的认识(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五、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说课稿8

  教材分析

  《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课本第7页第2题“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一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事先预计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教师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

  之后,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题:我们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测量物体。

  二、讲授。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在这里若出现大多数学生已经很熟练地说出×ד厘米”,在后面的学*中请学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么?

  【这部分安排,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在学生估计得数后,求证一下,(先避开用尺子,给个假设)如果不用尺子,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呢?展开讨论,再由各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

  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经过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而在我们的学*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

  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尺子)

  生3: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激起其他学生关注。)

  教师再讲讲cm的含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教师在学生开始估测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解答。请学生说,我们的桌子单位是××厘米。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生: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

  师提醒: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师: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 引出厘米的长度。)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

  学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0~1就是(生:“1厘米”)。

  在黑板直尺图上用彩色笔画出0~1之间是1厘米。

  以抢答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等问题。(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对最难的问题答对者以奖励,激励大家多思考。)

  (4)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

  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是1厘米长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多给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说明最好从0刻度量起。并找一人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跟着演示一步步说明要求: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大三角形(等腰)的一个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师:离哪个刻度线比较*,就是大约几厘米。

  三、练*。

  铅笔长( )厘米。

  2.打开书看第15页第3题,判断谁量得对。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出错误原因。指出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测量也是对的。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

  师:学完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通过学*这一节课,知道了我的课桌有多长,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有厘米,厘米也可以cm表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也可以从整刻度开始,1厘米有多长,等等。

  课后反思

  上完课发现,学生已有的基础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面对突发事件,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小学数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纪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面图形的特征和转化

  教具学具准备:

  2张长方形的纸、1把剪刀、1张正方形的纸、1根小木棍、1颗针.20根小棒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

  举例法、实验法、讲解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引入

  赏赐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来复*一下。说算式让学生抢答。

  随意的说。

  第二:先动手做一个折风车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和理解*面图形的特征。(教材27页第一题:沿虚线折一折)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

  最后让学生明白:

  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正方形的特征:四边相等。

  第三:用几个*面图形来拼组一个*面图形。

  使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教材28页做一做)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

  *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圆变正方形、正方形变长方形等等。

小学数学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面积的单位,使*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及学*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面图形,让学生知道*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 (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 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 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方厘米。画, 画一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 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方厘米?“1*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79—81页的《最大公因数》,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以及其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 《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并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学**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难点为: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第二方面:教法设想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表达的'特点,我设计把“启发诱导”、“情景教学”、“实验操作”、“愉快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力求让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新知,意在把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法的指导意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

  依据教材特点、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用游戏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复*旧知,同时也为新知识的学*做好铺垫。

  8名学生每人都拿着一张数字卡片。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6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左边集合。待全体同学确认了是否正确后,再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2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右边集合。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立即从左边跑到了右边。从而引发矛盾,“你们是16的因数,现在怎么却又跑到12的因数里面了呢?”从而导入课题——“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二)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抽象概念”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首先通过铺方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感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然后,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或者用学具摆一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生们发现,可以用边长1分米的地砖铺地,也可以用边长2分米的方砖铺地,还可以用边长4分米的地砖铺地。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 1 dm、2 dm、4 dm,最大是 4 dm。

  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的表象。

  最后,利用集合圈帮助学生抽象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意在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概念,同时也渗透了集合思想。

  对于概念的描述,课程标准虽然只要求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但是在总结、归纳、抽象概念时,应考虑从更广泛的角度上描述。不说两个数而是说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第三个环节是“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这部分教学我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自学探究。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27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三是先找27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8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如果有个别学生提出可以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出最大公因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一起探讨。如果时间不足,应该对发现这方法的同学特别提出表扬和鼓励,并提议其他学生课后可以根据教材第81页的“你知道吗”小知识了解一下这种方法,下节课再一起探讨。本环节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方法的最优化。

  (四)第四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新课程标准》要求巩固练*要体现层次性和科学性原则。

  我首先安排了基础练*,练*十五第1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其次是发展性练*。教材第81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如下规律:

  ①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中较小的数。②1和其它非0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③两个连续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最后是提高练*。教材第83页第7、8题。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练*的设计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意在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第五个环节是“自我评价、大胆质疑”

  本课结束时,我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在今天的学*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你对自己今天的学*做个评价好吗?

  让学生自主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重构认知,也为进一步学*新知识扫除了障碍。

  第五方面: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缺少

  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思路图。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8的因数:1 、 2 、3、6 、9 、18

  27的因数:1 、 3 、 9 、 27

  18的因数:1 、2 、3 、6 、9 、18

  27的因数:1 、3 、9 、27

  第六方面:预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的探索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予以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说课稿12

  一、教材:

  1、说课内容: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第三章第3节。[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2、教材简析: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梯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做图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梯形面积公式。

  难点:熟练正确的进行应用。

  5、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

  二、教学:

  在这堂课中设计过程中,我采用目标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解法:在本课教学中,梯形面积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通过学*(三角形及*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2、引导发现法:运用边讲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积极获取新知。

  3、讨论法:由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能将本节课的新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我采用了讨论法、操作法,通过讨论互相学*,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4、练*法:通过各种形式分角度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学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知识,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提问教会学生观察区分相似事物之间的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总结、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应变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复*铺垫,又促迁移: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以下几个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行四边形

  为了唤起学生的旧知识,促进迁移,上课一开始出示拼一拼和*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件1)

  师:看,老师把*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教学,既复*了旧知识,又为学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2、引导发现,归纳总结。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和学生观察知道一个*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把梯形面积的计算转化成以学过的*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和自己拼的*行四边形,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拼成*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总结梯形面积公式。学生回答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说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字母公式应怎样写?学生回答,师出示例题理解横截面积,指名说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了?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集体练*订正。

  (3)为了巩固梯形面积的计算,做“做一做”,学生练*集体订正,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梯形面积的公式,从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熟记,正确求出面积。

  3、多种形式练*。

  1、做一做:(课件)

  2、下面是河堤坝的横截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课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厘米,下底是47厘米,高是14厘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选择:(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求下图的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课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块梯形草地,上底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为25米,计算它的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积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么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 )cm。

  6、梯形的面积是70dm2,上底为8dm,高为4dm,则梯形的下底是( )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学生自己讨论)(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1)熟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进行实际应用。(2)养成认真做题,正确书写作图的良好*惯。

小学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学*本知识点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这是学*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写成两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分数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元角分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

  2、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3、增添趣味,驱动发展。在抛出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适当的情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4、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课取材于生活,课堂知识的掌握在课外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了情感交流,为生活创造了快乐,体验到了运用知识的乐趣。

  六、说教学法

  教法:

  1、生活情景引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

  3、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形式。

  学法:

  1、通过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2、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发挥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3、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在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创造性学*的境界。

  七、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引出小数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一开始我便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月吗?(三月)对,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你们愿意做小雷锋吗?(愿意)有个小朋友聪聪到百和超市买文具,可他看不懂标签上的价格,大家能不能帮帮他?(能)大家一起帮他读出这些文具的价格是多少好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爱心和自信心走进课堂。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一样吗?那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通过小组同学交流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小数的概念。(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小数点

  通过师生交谈: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中间有一条线叫什么?(分数线)那么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小数点让学生经历知识迁移的思考过程,认识了小数点。

  3、教学读法

  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广度。聪明的学生可能一下子就能读出小数,有的学生家长教过或听到过小数怎样读,所以我让学生大胆试一试,然后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价格。因此,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相信儿童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总结出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利用课件演示日常家居中搜集到到的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3分米用小数表示的方法,进而延伸到5分米以及0.8米表示几分之几米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深切感知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然后利用知识迁移探索出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关系,并了解到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又通过学生自己的测量活动、汇报身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安排成小动物的跳远比赛成绩,促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让学生在活动中练*,在练*中巩固,从而巩固了对小数含义的认识。我又以猜谜语的形式展开第二个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到更多关于小数的知识。

  (四)回顾总结 ,完善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满分为1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用我们今天学的小数给自己打一个合适的分数。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还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中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更多数学的奥妙!

  又一次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首尾呼应,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九、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

  米=0.1米

  米=0.01米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说课稿14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面图形的特征,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几个方面来阐述。理论依据将贯穿于以上流程中。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 年级 册第 单元第 课,在学生学*了之后,进而发展为对 (观察、学*、研究)的课。《 》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 ,让学生通过认识 的慨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为今后学*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二、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比试验的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试验,尤其对试验的细节还是有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科学猜想意识,培养科学探究兴趣。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共性、重要价值的内容)

  难点:(不易理解抽象复杂的内容)

  五、教法和学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

  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的

  一个系统模式。

  1、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能力的过程,,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

  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小组器材

  演示器材

  七、 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

  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选用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按照课本从学生较熟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手学*,而后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__________与社会的关系、体验__________科学的发展。

  实验一:

  1、教师提出如何解决问题 学生答:(实验)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点拨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及要求:

  4、反复做几次。

  5、分发记录单小组交流。

  实验二:

  (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

  实验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抽查学生,讲述他们思路和答案,从而使我掌握学生的学*情况和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之后我再对*题进行详细讲解,并适当引申题目, 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

  [设计意图:学*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

  学生是学*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首先是我向大家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如下作业: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把知识的推导过程写在中间,实例应用写在右边。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是学生学*科学的主要途经”。学*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

  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

  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科学应该是他们

  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是学生学*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模式,在科学学*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

  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

  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总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能使自己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上是我对《 》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说课稿菁选(扩展2)

——小学说课稿菁选

有关小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小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小学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窃读记》(板书)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

  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林海音。这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学*一些读书的方法”。本文在单元中起着以篇带篇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体会窃读的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我采用了“自主读书、合作学*、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伙伴中的首*。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在学法上,本课拟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合作探究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自己探究感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之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作者在课外阅读时的感受与众不同,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这个看似很简单很随意的聊天,其实拉*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在学生有了学*的兴趣之后揭示课题。

  二、疏通字句,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并且标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内容,随机指导生字读音及书写,重点是“窃、腋”等几个,理解“窃读”等词语。

有关小学说课稿2

  说教材:《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因民族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安排,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检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学生全面热情参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四、重难点:

  1.感悟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文产生情感共鸣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教学授课形式,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1、激**感,引起需求

  开课:用上节课学的第一自然段导入,伴以《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和凤凰花的画面导入,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第一节,进入情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非常想去参加泼水节>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第一个层次1-2句,体现“做一做、读一读”

  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做一做,(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做的兴致盎然)从而感悟文章用词的精当。激发学生饶有兴趣的读1-2句。

  第二个层次3-4句是教学重中之重,在此对学生进行读、说、演、感悟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设计了以下环节。

  A.出示象脚鼓点声,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先读,感到“快乐、好玩”。

  B.创设情境:同学们,这是一个泼水的广场,来把你们的桶提起来,盆端起来,瓢拿起来,看一看,你的好朋友在哪里,快去泼吧。学生下位,互相追赶,体验泼水节的快乐。

  C.读出体验

  D.看课件,(傣家人过泼水节的录像)

  E.体验后,观看后,男、女生赛读

  (以上环节设计,重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体验感悟,读出层次,突破难点,让师生融情于文,体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第三个层次:5句

  A.角色体验:你身上湿淋淋,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

  B.出示第5句,生读。

  C.师述:怪不得人们那么高兴,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带着新的感受再读3-4句。

  D.生读3-4句。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更深刻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领悟傣家独有的风情,从而更好的突破重难点)

有关小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分数乘法》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分数乘法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同时分数乘整数又是分数乘分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过程与方法: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尝试探究,合作学*的好*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练一练"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依据知识的`迁移,应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学生尝试自主探究,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让学生尝试、观察、讨论、探究中获取知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四、说学情: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的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可能已经会计算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式。但是,这节课的学*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多余。因为很多学生可能凭借经验只知道怎么算,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尤其是对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为什么直接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而分母不变,学生不一定明确。因此,这节课不能仅仅满足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揭示课题

  通过两组计算题:9+9+9+9= 12+12+12+12+12=

  1/7+2/7+3/7= 1/5+1/5+1/5=

  复*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加法的计算。以旧知揭示课题,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出示情境:首都北京严重缺水,节水意识不足是其中原因之一。做过这样一个测

  试:一个漏水的水龙头每时滴水 桶,3时滴水多少桶?十时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各自有效的办法。

  出现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1)用图形表示(2)用加法:(3)用乘法

  我既要肯定前两种的解题思路,又要引学生到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上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同时适时渗透节约意识:人人节约每一滴水,相信北京的旱情会有所改善)

  三)、基础训练,形成认知

  1、涂一涂,算一算

  (1)2个的3/7和是多少?

  (2)3个的5/16和是多少?

  师生一起分享交流过程。师: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2、试一试:

  适时引导简化计算过程

  通过讨论,小结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四)、巩固训练,理解算理

  1、练一练:

  从交流中进一步熟练分数乘整数的方法,发现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并体验如果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单。

  2、火眼金睛辨一辨,进一步巩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五)、反思学*,体验策略

  让同学们谈谈都有哪些收获?我抓住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再计算等知识点再一次让知识完整的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记忆。

  六)、拓展延伸

  小乌龟百米长跑:教科书第4页"数学故事".

  让数学课堂变苦学为乐学,启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欢愉之情走出课堂,也迷恋于课堂。

  六、说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突破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教学思路,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尝试探究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练一练"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有关小学说课稿4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构建基本的学*思路。

  3、教学目标: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节日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三)课堂练*,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

  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构建基本的学*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节日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㈡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㈢课堂练*,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㈣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有关小学说课稿5

  教学目标:

  让学生善于传递友好

  教学方式:专题教育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善于传递友好。

  教学手段: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岛

  快乐的一天

  大清早,上学校,看见阿姨问声好,遇见老师喊个早。一路上,微微笑,大家夸我真友好。下课时,做游戏,同学摔倒我扶起。拍掉灰,洗掉泥,开开心心回家去。

  二、活动营

  活动一:友好问候

  两人组队抽签,用抽到的国家的问候礼节,首先向自己的搭档表示友好,然后向班级的其他同学表示友好。

  说说当别人向你表示友好是你有什么感受

  (中国)握手礼:双腿立正,上身前倾,伸出右手,四肢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

  (泰国)双手合十于胸前,稍稍低头,互致问候。

  (日本)深度鞠躬行礼,互递名片。

  (美国)拥抱礼:双方互以自己的双手抱住对方的后肩。

  活动二:友好词语串串烧

  全班同学分为四组讨论表示友好的词汇,并将它写在纸上。各小组轮流说出一个表示友好的词语,不能重复。若说不出来时,请他们为大家唱一首表示友好的歌曲。

  三、分享屋

  在有仇恨的地方,真诚友好,心中的恨意会慢慢消逝。

  在有伤害的地方,真诚友好,心灵的.伤口会慢慢康复。

  在有猜疑的地方,真诚友好,心里的疑惑会慢慢化解。

  在有绝望的地方,真诚友好,心底的恐惧会慢慢减退。

  在有悲伤的地方,真诚友好,新建的痛苦会慢慢淡去。

  让我们落落大方、真诚自然的传递友好,将明媚的笑容送给他人。

  四、拓展园

  礼仪队是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你是都想加入礼仪队做一个亲善大使呐现在的你是否已经具有礼仪队所需要的素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善

  我拥有整洁的外在形象。

  我拥有点头微笑的*惯。

  我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小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初识“画图”窗口》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本课主要介绍了启动、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和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及初步认识绘图工具箱。通过欣赏高年级学生的优秀作品,使他们明白用计算机画图,既不用纸和笔,也不用任何颜料。从而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这一课时,除了对课本知识的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情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敢于动手操作,自我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内容上讲,本课的知识点相对不难,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实施“讲练法”模式,使学生认识、理解、掌握画图软件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窗口的操作方法及窗口特有的组成。

  难点:认识工具箱中各类工具的用法。

  四、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一个电子画展,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愉快学*。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指导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配合上述教法。引导学生采用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练一练的学*方法,引导学生以练为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动脑动手来学*新知。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教案 )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三)实践操作,体验成功

  (四)归纳总结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展示的`是一些色彩较为简易的作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发表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的作品是多么的丰富多彩。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喜欢这些漂亮的图画吗?打开课本,你会知道从哪可以打开画图程序。利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自读教材。

  此环节的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明确的任务,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并带着问题去学。

  (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的在实践中摸索,来获取新知。在此我主要设计了三种学*方法:1、自读教材2、同学间互相讨论3、教师巡回指导。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都作为学*的帮助者,让学生明白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各种各样的。

  (三)实践操作,体验成功

  学生在掌握了新的技能之后,就有一种跃跃倾欲试的欲望,这时教师应把握时机,让学生利用所学展开想象,创作一幅自己的作品,学生练*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况。

  (四)归纳总结

  下课前五分钟,总结这节课的所学内容,教师可以用“这一节课,我学会了……”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总结。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愉快的学*,并且通过多种学*方式,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有关小学说课稿7

  一、 教学目标: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标准水*二的目标,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课目标如下:

  1、90%的学生能列举并做出简单的技巧动作,并能说出所做技巧动作的术语,如:前滚翻、跪跳起等。

  2、80%的学生能做出2-3个技巧动作的组合练*,并能够努力展示自我,体验在活动中成功的心理感受。

  3、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竞争意识。

  二、 说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内容为《技巧组合》,为技巧单元第四课时。依据本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做出简单的技巧组合动作,并说出动作术语。教学难点为:通过自主探究学*,怎样进行技巧动作组合。根据(水*二)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师正确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进行技巧组合练*。并配以学生喜爱的奥运火炬接力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三、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一些技术性的东西不是很感兴趣,但通过低年段和前两个课时的教学,该年龄段学生对前滚翻、后滚翻等一些一些简单的技巧已初步掌握,在此基础上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来达成本课的预期目标。预测:根据本课的特点,学生积极参与练*,大胆、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学*情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技巧动作组合练*,并能在练*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交流。

  四、 教学策略:

  (一) 说教法:

  1、 谈话启发法:通过语言导入,创设情境(游玩体操训练馆)营造一种欢快的氛围,以调节学生的学*情绪。

  2、 复*法:引导学生复*以前所学技巧动作,进一步巩固动作技能。

  3、 游戏教学法:敢于打破过去陈旧的准备活动框架,利用游戏来启发、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练*。

  4、 评价法:以鼓励为主,适当引导,运用随堂口头评价。

  (二) 说学法:

  1、 自主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

  2、 合作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分工,围绕如何组合技巧进行探讨、研究,有绪地进行练*。

  3、 探究学*法:教师设疑,让学生自主协作,探究。

  4、 互评互帮法:通过相互观察,相互交流讨论,相互评价,互帮互学。

  5、 分层学*法: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进行多个技巧的组合练*,并可插入一定难度的技巧动作;对基础差的'学生,利用简单的技巧动作,进行2-3个动作的组合练*。

  五、 教学流程图:

  活跃气氛----主动参与----自主学练,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创设情境 自主游戏,复*技巧 了解知识,寓趣于乐,合作探究 体验反馈

  六、 教学过程:

  本课以技巧组合为教材,搭配奥运火炬接力游戏教材。整节课以游玩体操训练馆,迎接2008北京奥运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学练、探究学联,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技巧组合动作。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协作竞争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

  1、 激情引趣

  教师采用谈话启发法创设情境开课,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奥运体操项目的小常识,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分组以开火车,开汽车等形式去游玩体操训练馆。

  2、 主动参与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游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完成准备活动。学生在自主游戏的同时,教师边巡视,边诱导,并参与游戏。

  3自主学练,合作探究

  (一) 学*技巧组合

  通过教师设问我们学国哪些技巧动作?从而引导学生复*以前所学技巧动作。并进行分组练*,展示,互动评价。在学生展示单个动作并进行评价后,教师设疑能不能把这些单个动作组合起来进行练*?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分组讨论、探究、练*。教师并巡视辅导,然后再进行展示、互评、互学、互练,从而进一步巩固技巧组合动作练*。

  (二) 游戏奥运火炬接力

  奥运火炬接力是本课的第二教学内容,是在传统游戏十字接力的基础上,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设置障碍、变换距离、变换组别的方法而进行改编的游戏教材。教师通过语言导入游戏教学,引导学生设置山峰等障碍,通过变换距离、组别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运动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3、 交流分享、身心恢复

  4、 垫上舞蹈《让我们荡起双桨》:伴随轻松的旋律,学生坐在小船上以舞蹈形式恢复身心,结束本课。

有关小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分享的快乐》。本课从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将本课目标为以下三个: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实际参与合作,体验来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互相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

  三、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孩子们将准备一两件自己喜爱的物品。我将准备西瓜、橘子。以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下五个环节:

  (一) 歌曲导入,缩*距离

  (二) 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三) 共同体验,分享快乐

  (四) 回归生活,体验快乐

  (五) 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介绍。

  (一) 歌曲导入,缩*距离

  课前,引导学生唱《拍手歌》,上课伊始,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听到大家愉快的歌声,老师的心情也变的轻松愉快起来。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一份快乐和别人分享,你将有两份快乐。(教师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快乐。”这样一开始,就和学生拉*了距离,与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 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这时我会适时引入活动一“我们的分享日”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突破。首先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喜欢的东西。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畅谈感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好东西和别人分享才快乐。最后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比感知分享的快乐。我会先将准备好的西瓜让一个学生吃,接着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分吃橘子。让学生分别畅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 共同体验,分享快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准备这样引入活动二:“同学们让我们在小组内共同合作一起来画一画、拼一拼,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形成新的作品。”在小组展示后,我将相机提问“孩子们,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如何?”最后出示萧伯那的语言进行总结(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从个体之间的分享扩展到集体生活中。

  (四)回归生活,体验快乐

  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学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种快乐的基础上,我将随机出示课本33页的图画,“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不,这些孩子碰到了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假如你帮助了他,他会怎么想?” 这样,让学生懂得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人一些,或者借人用一用,也是一种分享。最后我还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和别人分享快乐的事情。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分享的理解。

  (五) 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新课程一个特点就是给学生留有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这一环节,我会先给学生讲《盲人点灯》这个故事的开头,而后让学生去猜测故事结尾。在此,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明确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不仅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

  七、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出了这样图文并茂的板书。它暗示着愿分享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

  八、 教学理念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关小学说课稿9

  一、 说教材

  《日月水火》是北京市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本单元共安排了6课,体现了3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本课为看图识字,配有4幅插图,右下角分别写出了古代的象形字,这就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素材,所以学生在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识字方法。本课教学任务分两课时完成,我所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据此,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会读“日、月、水、火”4个生字,认识“横折钩”1个新笔画。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生字的意思,会用这个字组词或说句子。2.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日和月。因为这是一群刚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本课使他们第二次接触汉字,对于他们来说把横写*,竖写直都很困难,所以我将本课的难点定为: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日和月。

  二、学情分析

  刚入学的孩子在课堂上面临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字枯燥的。无趣的,而天性好动的性情又使他们在长达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注意了很难持久,基于此,我会将学生的养成教育贯穿课堂始终,用自然的提示语,表扬话,手势动作牢牢地吸引孩子的眼睛,注意力始终保持。

  三、说教法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兴趣教学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散,而兴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儿童化语言;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从始至终让孩子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达到识字和组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2、情境教学法。这是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体现学科整合这两方面去考虑的。在教学中我通过讲故事,图画,生动形象的板书重现知识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在创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识字。

  3、赏识教学法。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学生练读字,词、参与游戏、展示学*成果、教师相机指导等环节,我活用赏识语言;当众表扬赏识;用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用友善的动作赏识;用模糊赏识等赏识方式激发学生学*的兴奋点,给学生注入了巨大的学*动力。

  四、说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的确,兴趣是学*活动的强化剂。新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学生也只有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才会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我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时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处处催化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学得不亦乐乎。

  根据教材特点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分为以下五步:

  1. 图画导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故而上课伊始,我将贴出笑眯眯,暖融融,孩子非常喜欢的太阳公公,来认识太阳这个词,这个词并不是本科教学之内,但这是孩子每天都见到的一定非常想认识。所以信手拈来,既不费力气,又可以让孩子学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2. 听故事,感悟汉字的演变过程

  六七岁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如果生硬的讲解这个字第一笔什么,第二笔什么,你应该怎样怎样写,无疑使孩子感到学汉字是枯燥的,没有意思的。如果让刚学汉字的六七岁孩子在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图画中学*汉字,无疑是激发学*汉字的好方法。所以,我以“日”字为例,安排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描画太阳,讲一讲古人是怎样造出这个字的,为孩子架起与古人对话的桥梁,让孩子亲身体会古人造字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使汉字不仅仅是方块字,而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更加生动。也为下面的自学打下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孩,于是我安排了为形声字配图,再与现代字相对应的'找朋友游戏,让他们自己学*汉字极大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欲望。

  通过找,叫名字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音、形的记忆。

  3. 了解字义,积累词语

  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大量的组词,说句子,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词,说得最多的是句子。而现在的小孩,接触面广,家庭教育好,组词说句子对他们来说不是难事,我只是将从前他们从生活中积累来的重新雾化出来,与小伙伴交流,并让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学*,字义,更明白生活中留心学*,积累你会学到许多字。

  我就不一一举例,重点说说“水”的处理:我将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中你都见过那些水?估计学生能够说出来:汽水、河水、江水 湖水 溪水 泉水 露水

  海水 自来水 白开水

  (课件出示词语-----词语中的“水”用红色显示)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不难发现这些词的谁都在后面,我将给与肯定:

  同学们真会观察,这些词“水”字都在后面,你能不能组个词,让“水”字在词语的前面呢?我估计他们也许说不出来:这时我可以给与提示:我们喝水用……,苹果、香蕉梨都叫……如水杯、水库、水泥、水果、水牛、水草、水壶等等。意在让学生明白用这个字组词不仅仅可以在后面,还可以在前面甚至中间:如:洒水车。以此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新课标中对低年级段做出这样的规定: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这里我就通过安排让学生组词,让“生字开花”,完成识字量。

  4. 学写生字,但求端正

  这里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

  1、看:“日”字和“月”字的笔顺跟随,认识新笔画“横折钩”,说一说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边说笔画名称边书空)

  2、观察:田字格里的日和月,写的时候哪一笔最关键?(“日:字中间的一横要落在横中线上)“月”字的第一笔撇要写的长一些。

  3.、示范:教师在田字格里写范字,学生观察。

  4.、练*:学生描两个,写一个。

  这一环节中,我将在行间巡视指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执笔姿势,写字姿势,对于写不好的学生手把手的教,对于写得好的给小红花予以奖励。而我的奖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从而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地观察字形、练*写字;

  5. 拓展延伸,留有余地

  最后将学生课前的两首古诗:锄禾与静夜思。出示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原来有我们学过的汉字。意在让学生明白优秀的诗文,好听的故事就是有汉字组成的,等您们积累多了,也能自己读书看报,写文章了。点起学生心中想要多学汉字的火把,更希望这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有关小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原地投掷垒球 游戏:击木柱

  2、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新授教材。掷垒球是田径运动中的投掷项目,也现代学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之一。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逐步培养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等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形成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惯。

  3、教学目标

  新课程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以“终身体育”与“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锻炼方法,参加锻炼,增强体质。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初步了解和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一些方法,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技能目标:经历游戏活动的过程,掌握原地投掷垒球的基本动作,发展投掷能力。体验投掷活动的运动乐趣和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两腿用力的衔接和向前送髋的动作,掌握良好的用力顺序和正确的用力方向。教学难点是:用力均匀程度,动作协调连贯。

  二、说学情

  1、有利因素学校三年级学生个性天真活泼、好动,而且兴趣广泛,其模仿能力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所以在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根据学校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我采用以游戏练*为主线,注重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

  2、不利因素由于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基础,但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产生满足而导致厌学的倾向,对学*新的技术动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一步学*新内容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教法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我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活跃单调无味的`课堂气氛,同时结合讲解示范法、分组练*法、游戏竞赛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学*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技能和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练*,使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自主学*的同时,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再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激发学生在学*中建立自主创新的意识。

有关小学说课稿11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爱护牙齿》,这节课是小学《体育与健康》省编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28课的教学内容。

  1、 教材简析:

  人人都有一副牙齿,拥有一副好牙齿是健康的体现,那怎么样才能够爱护好自己的牙齿呢?今天这节课意在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牙齿的好*惯。

  2、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牙齿的部位、名称,知道蛀牙是怎样形成的。了解爱护牙齿的一般常识。

  (2) 技能目标: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学*让孩子懂得养成良好的爱护牙齿*惯的重要性,保护好牙齿。

  3、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懂得爱护牙齿的重要性。

  (2) 难点: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4、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牙齿模型牙刷 刷牙方法的课件 每组一个盆(提供学生刷牙吐水时使用)。

  (2) 学生准备:每人一面小镜子每人一套刷牙用具(课前在水杯中放入多半杯凉水,以备课上练*刷牙时使用)。

  二、 本课使用教法、学法

  教法:我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导入"法,出示谜语,揭示课题。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的学*环境。并通过讨论、练*、游戏等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看、听、练、议、评、想、唱的学练方法在开心快乐的氛围中学*,懂得正确的刷牙方法,明白爱护牙齿的重要性。

  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能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并为随后的智力活动提供适宜的背景。由于本课的教材是"爱护牙齿",为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我设计了一个谜语来揭示本课课题。

  2、让学生观察牙齿,了解牙齿的结构

  由教师出示牙齿模具,讲解牙齿的结构、名称以及每个牙齿的作用。再请学生拿出小镜子来观察一下自己的牙齿是否健康。

  3、交流蛀牙的体验

  (1) 播放动画《小红脸和小蓝脸》,学生思考回答:小明是怎么会牙痛的?教师总结:早晚不刷牙,饭后不漱口,睡前吃甜食(如糖果、饼干等),把食物残渣藏留在了牙缝里。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蛀牙。

  (2) 教师播放课件看一名小朋友有了蛀牙后的情景,让学生加深印象。

  (3) 学生分四组讨论:如何预防蛀牙?再进行交流:为什么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惯。切记:睡觉前不吃糖果、饼干等甜食。

  (4) 师生共同小结:要爱护好我们的牙齿,就必须改掉一切不良的用牙*惯。要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甜食,而且还要注意用牙卫生,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希望小朋友们都能明确: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

  4、学*正确的刷牙方法

  这一阶段分为三个步骤:

  (1) 首先,教师出示牙齿模具,演示错误的刷牙方法和正确的刷牙方法,让学生来分辨,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学生讨论:

  1、 怎样刷牙才能将牙齿刷干净?

  2、 比较横刷、竖刷两种不同的刷牙效果,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2) 其次,播放正确的刷牙方法课件,引导学生练*,鼓励学生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刷牙。正确的刷牙时间为5—8分钟。

  儿歌:小牙刷手中拿,我们大家来刷牙,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咬合面要上下来回刷,小朋友们要记住,保护牙齿不能忘。

  (3) 最后,播放课件"刷牙歌",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让学生把正确的刷牙方法牢牢的记在心中。

  四、小结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会送给每位小朋友一张"刷牙星"累积卡,鼓励小朋友们能够每天早晚使用正确的方法刷牙。


小学说课稿菁选(扩展3)

——小学说课稿菁选

小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感受千变万化》,《感受千变万化》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电子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改变字体、字号、字型是以后学*的基础。本节课的资料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今后的学*时间,为自由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能)学会用格式工具栏为文本设置字体、字号和字型。

  2、(潜力)透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潜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同学的互助下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透过格式工具进行字体、字号、字型的设置

  教学难点:怎样透过文字的设置体现出文章编排的美。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潜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和探究学*。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透过教师教育,而是学*者在必须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忙,利用必要学*资料,能透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的设计时准备以学生“任务驱动”为主线,透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透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进行对字体、字号、字型的各种设置(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资料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用心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愉快的学*,使课堂能在生动、搞笑、高效中进行。

  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理解任务——思考讨论——合作学*”。

  建构主义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透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三、说教学流程

  1、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明白孙悟空有什么本事吗?学生明白,有七十二变。那么这天我们也就来在计算机上让它变一变。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情绪。

  2、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和探究学*,务必有必须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字型的.设置并不是新的知识资料,在学生学*汉字输入时,能够把这3种设置组合起来,抓住设置时的共同点展开教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选中方法,体会不同选字方法的优缺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完成任务带给基础。

  3、自主探索、合作学*。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能够透过对范例激趣——个案示范——小组合作——教师指点——展示作品等,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的帮忙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忙学*慢的同学。

  4、千变万化,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掌握必须技法,就有一种创作欲望。这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创作,充分利用本节课学*资料,设置自己喜欢的字体、字号、字体,然后教师引导同学从技法的运用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评。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

  这样设计,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潜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出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结果多样化。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潜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在我们信息技术所致力求的目标。

  (突出说课中的亮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改变学生学*方式。学*由被动理解变为愉快的学*。体此刻自主学*,教师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合作学*,交流的方式只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学。创造学*,即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贴*生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小学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是山东画报出版社根据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编写的《体育与健康》的《快速跑》说课稿。下面我按照“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的顺序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1、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力求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轻松、活泼中学*,掌握运动技能,从而提高全面的身体素质。

  跑是儿童游戏、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技能。快速跑是一项典型且普遍的跑的运动项目。快速跑对培养小学生勇敢、顽强、拼搏向上的精神和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及快速奔跑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练,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让学生在奔跑中体验跑的正确动作。

  2、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学*内容,我确定本课的学*目标:

  (1)、创设良好的学*环境,激发学生学*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通过学*,使80%学生初步掌握快速跑的基本技术,提高奔跑能力,发展学生上、下肢的力量。

  (3)、培养学生的群体责任感,提高合作、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3、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用前脚掌跑,手臂前后摆。

  难点:跑得自然、协调,摆腿蹬地有力,肩带放松,摆臂自然。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全班共有40个学生。他们模仿性强,思维活跃;该班纪律好,学*积极性高,接受能力快,集体荣誉感强。快速跑比较枯燥,教学过程中,我合理安排学*内容,采用游戏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让学生乐而不疲,变枯燥为趣味,进而在轻松、活泼的学*环境中达到对快速跑动作要领的掌握,发展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

  三、教学模式: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规律、人体动作形成规律、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模式为:

  1、语言、情景导入:诱导与激发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学*。

  2、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明确要领,激发练*方法,学会练*。

  3、体会、练*:学生练*,体会动作,加深学生对动作感知认识。

  4、提示、自创:揭制学生依赖性和增加趣味性。

  5、纠正错误:在练*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

  6、表扬、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快

  乐的乐趣。

  7、游戏与比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教学设计:

  根据人体运动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本节课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来完成。

  1、开始部分(2分钟)

  为了把学生组织起来,使他们明确课的内容、目标和要求,认识快速跑,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情绪活动地开始一堂课的学*。首先进行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宣布课内容、目标及要求;安排见*生。

  然后,通过奥运明星刘翔,用激发性的语言启发学生对跑的认识,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准备部分(8分钟)

  我设计首先采用圆型慢跑既起到热身作用,又与教材快速跑相呼应,然后编排关节活动操,在鲜明的音乐节奏声中,学生的身体由静到动,逐步活动热身,同时让学生同伴合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最后我设计踩尾巴进行导入快速跑学*内容,明显增加了趣味性。

  3、基本部分(25分钟)

  这是课堂的主体部分,通过学*,保持学生的学*热情,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

  (1)、前脚掌跑。我首先设计让学生玩绳子,用掌声控制节奏,既激发学生学*兴趣,又达到锻炼前脚掌跑的作用,达到提高前脚掌跑的效果。

  (2)手臂前后摆。其次学*手臂前后摆(手握空心拳、两臂弯曲前后摆),教师示范动作后,用掌声指导学生练*,接着学生展示、评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最后进行10米中速跑练*,提高学*效果。

  (3) 30米快速跑。我首先邀请学生演示动作,教师再进行讲解示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组织指导学生练*(加速跑、自主合作学*、30米快速跑),提高学生奔跑能力,达到掌握快速跑技术动作的效果,最后指导学生展示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和创新欲望,更加促进学生进行练*。学练中,我让学生在玩中思、在思中学,在学中进步,从而达到快速跑的最佳效果,使学生真正掌握快速跑的技术动作。

  (4)、我设计了游戏,体现快速跑的作用。把日常生活中学生喜欢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引入课堂,既活跃了体育课堂,提高学生奔跑能力,又让体育课堂更加生活化,体现了趣味性。

  (5)、传接球比赛:小学体育课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设计了“传接球比赛” 游戏,既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又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体现了趣味性、竟赛性,让学生达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6)、通过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达到学*效果。

  4、结束部分 (5分钟 )

  为了消除激烈紧张运动的疲劳,调节心情,身体得到恢复,我首先通过上、下肢抖动的放松,接下来用概括性语言小结本课,最后组织学生

  收回体育器材,师生再见!

  五、场地设计:

  把全班40名同学分成四路纵队,每队十名同学,把每队同学编排为一个小组。

  六、评价建议:

  评价建议从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的多样与互动、定性与定量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整体性和综合性是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学*过程与练*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考察学生的体育与健康。

  2、评价方式多样是形成性、终结性评价要及时,重视形成性评价。

  3、评价主体的多样与互动包括教师评价、 学生互评、 学生自评。

  4、定性与定量是重视定性,客观描述,鼓励表扬 ,重视定性评价。 课标要求:体育与健康的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体质健康等,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七、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分为:利用课内资源、开发课外资源。

  1、利用课内资源包括:利用教材资源、挖掘学生资源。

  利用教材资源是利用课本上讲的练*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可以自己练*。

  挖掘学生资源是同学之间可以互助练*。

  2、开发课外资源包括:多媒体资源、学校资源、社会资源。 多媒体资源是利用各大体育网站、频道,登陆学*。

  学校资源是利用学校操场及体育器材。

  社会资源是利用全民健身公用器材。

  通过本次活动我认识到:“健康第一”是首位,以人为本是基础,让我坚信尊重乃教育之本质,快乐乃教育之追求,终身体育乃体育之终极目标。相信通过我们学*课标,精研教材,立足实际,我们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促进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小学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1页到43页。

  2、教材分析:本节课所要学*的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主要特征,表面积计算等有关立体图形相关知识后,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其他*面图形的面积推导的学*经历。

  3、学情分析: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学**面图形扩展到学*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发展的一次逾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教师正确引导,通过让学生观察尝试搭建长方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实验操作推导、理解体积计算公式。

  4、教学准备:多媒体。学生分成6人一组,每组棱长1c的小正方体若干。

  二、说设计理念

  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设计本课时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2.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三、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

  四、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发现问题,推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教学时,我安排了激情引趣揭示课题,自主探究推导公式,利用关系类推公式,巩固练*运用公式,总结评价五个环节。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首先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时说出是怎么知道它的体积的:数一数它是由多少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接着老师提出如果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例如讲桌的体积.池水的体积.还能切开数吗?很显然(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办?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长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想一想”,是让学生观察三组长方体再让学生同桌叙述发现的问题.通过比较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

  [设计意图:在比较、观察、有梯度的表述中,体会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

  第二个活动“做一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将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在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6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请学生小组合作用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要求摆的同时思考:

  ⑴每排摆了几个?

  ⑵每层摆了几排?

  ⑶摆了几层?

  ⑷一共摆了多少个?

  ⑸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然后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面。

  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从填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c3 学生会发现: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数值和长、宽、高相等。

  [设计意图:分小组学*,是学生主动理解学*过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分组操作拼长方体、填写报告单,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了条件。同时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观察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降低体积公式推导的难度。从而提出创造性问题,逐步形成创造意识。]

  (2)概括体积公式。

  引导学生观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 b 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 b h。然后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进一步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住了公式。

  (三)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a表示棱长,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强调表示3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

  [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是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实现*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四)巩固练*,运用公式

  练*是数学教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按照“跟随”—“巩固”—“深化”的层次设计了以下练*:

  1.课本42页“练一练”的第三题,通过让学生完成看图求体积.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解决实际问题.我安排了课本43页“练一练”的第4、5、6、7、8题目的是让学生所学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五)总结交流.知识延伸

  1.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提出要求学生可以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算一算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0xx-03-24

小学说课稿4

各位评委:

  我今天要说的题目三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梦圆飞天》。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梦圆飞天》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梦圆飞天》这篇课文按事变生长的次序细致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初次飞行太空的历程,体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空想的无比高兴与自大。文章通过送行——发射——问候——梦圆的次序,生动地形貌了“神舟”5号飞船乐成发射的历程,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空想的无比高兴与自大。

  (二)、教学目的

  凭据教材设置装备部署和学生现实,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订定如下:

  1、引导学生精读感悟,领会飞船发射历程人们的心情;

  2、依附详细的语言笔墨感觉气氛,通过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表达本身的奇特感觉;

  3、明白梦圆的庞大意义。从而引发学生对太空的兴趣,树立对故国航天奇迹而高兴学*的雄心勃勃

  (三)、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理解梦圆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太空的爱好,树立对祖国航天事业而努力学*的雄心壮志

  (四)、课时安排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我将此课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精读感悟,凭借具体的课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五)教学预备

  多煤体课件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大多数是农村的小学生,他们大多数在朗读和回答问题上还活跃,是教学中的有利因素,不过在收集信息这方面,由于条件有限,学生在要求上比较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教学策略,优化结合。

  (一)、说教法

  本课的教法是:采用导学案进行。这样能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

  本课时学生的学*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反馈的环节进行,这样能便学生在学*中动脑、动口、动手,开拓视野,加深巩固,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大胆提问,积极参与探索。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处我构建、学*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三大部分进行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这部分我从四个要点来说

  1、谈话引入并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当你的梦想实现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板书课题:梦圆飞天

  梦圆飞天是什么意思呢?

  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5号飞船发射过程

  3、理清文章脉络

  4、教师小结,相机板书

  送行:人们心情激动

  梦圆飞天发射:扣人心弦

  问候:布满自豪

  梦圆:意义重大

  (二)、围绕板书进行教学

  1、送行

  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学生说说读懂的内容,然后提出疑问,通过讨论交流并回答

  ②、我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a、XX年10月15日是什么日子?

  b、我国第一个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员是谁?

  c、找出人们为杨利伟送行时表达心情的句子。

  让学生来讨论交流

  ③、指名学生反馈

  ④、教师小结

  (希望这时刻快点到来)

  2、发射

  ①、指名朗读

  ②、让学生讨论,找出发射人们心情变化的句子,感受喜悦和自豪

  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倒计时和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地动山摇,腾空而起的这些词语

  3,感受火箭升空时的壮观景象

  ④、教师小结

  3、问候

  ①、我在这里提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②、齐读第三段

  ③、找出杨利伟说话的句子

  ④、指名有感情朗读这部分内容

  ⑤、提问:从这些语言当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⑥、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⑦、教师小结(这些语言文字的描述,表达了杨利伟登上太空的兴奋之情和布满自豪,感受地球是那么迷人、可爱。

  4、圆梦

  让学生朗读末了一自然段

  ①、梦圆的意义是什么?

  ②、让学生讨论交换,感觉高兴和自大

  ③、老师总结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学*课文后,让学生网络有关“神舟”号飞船的信息,使学生进一步相识我国航天梦是怎样实现的,从而感觉到梦圆的庞大意义,引发学生对太空的兴趣,对立对故国的航天奇迹而高兴学*的雄心勃勃。进一步造就学生查阅信息,处置处罚积聚信息的本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更好地突出了本组训练的重点。

  五、说板书计划

小学说课稿5

  短跑是所有运动项目中最常见,最普通的项目。但是由于它使用于各项目的广泛程度,在初、高中体育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短跑节奏强,没有场地器材的严格限制,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以及各身体方面素质起到很好的作用。短跑是田径运动为基础项目,对田径运动水*的提高,对其他运动项目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另一方面,*几年,我国在短跑项目上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进步,也受到世界的关注。更加深了青少年对短跑项目的热爱以及短跑在初、高中大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短跑的发展史学*蹲踞式起跑短跑的技术。

  (2)能力目标:发展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下肢力量;提高奔跑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勇于向前、顽强、果断的优良品质;且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找出最佳的方法与快捷方式,建立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真处于发育,运动能力较差、身体素质差。学*动作慢。对运动项目学*有极大的热情和信心。但另一方面,学生对同一动作易产生厌倦的心理,另一方面都希望有成功体验的获得。所以根据这些特点,采用由易到难,距离由短到长,以及比赛的方法,合理安排上课时间,使学生逐步养成竞争的*惯,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节课是采用理论和实践向结合,针对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遵循“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竞争意识”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

  ①通过揭题、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学*兴趣。

  ②精讲、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练结合。

  (2)示范法:

  ①教师的.完整示范,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愿望。

  ②通过示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使之明确要领,学会练*方法。

  (3)纠正法:在学生的练*过程中,发现动作不规范等动作及时给予纠正。

  (4)说学法:

  ①通过尝试练和模仿学*,教会学、练方法、领会动作要领等。

  ②学、练结合、开展互学、互帮、互纠、互评,开创一个和谐、*等、高效的学练*台,掌握动作技术环节,在学*过程创设宽松愉悦的学*空间,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养成主动学*积极探究,创新思维的学**惯,使他们的学*沿着我学会与我会学的正确方向发展,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程序:

  (1)开始部分:

  ①全班集合整队

  ②清点人数

  ③师生问好

  ④宣布内容及任务

  (2)基本部分:

  ①了解短跑的发展史,学会正确的摆臂技术

  (3)结束部分:

  ①整队放松

  ②总结本节课的学*目的

  ③归还器材,下课。

小学说课稿6

  第一单元《让诚信伴随着我》第二课《诚信是金》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

  《诚信是金》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让诚信伴随着我》的第二课。诚信,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道德品质,在人的品德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加强诚信教育直接关系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目标、为处在基础教育最前沿的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尤其是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品德教育课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说教为主要形式和以书本为主要内容的封闭模式,它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2、活动目标

  小学生对诚信的认识比较浅显,因而需要让学生了解诚信的内涵,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标准,感受不诚信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的影响和伤害。增强道德荣辱观,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唤起儿童对诚信的需求和愿望。针对这样一个前提,我为本课设立了以下活动目标:

  在情感与态度方面:通过对本课的学*,唤起学生切身的体验,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儿童的生活体验,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在行为*惯方面:从小就树立起做人要诚实、讲信用的观念。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文明人。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增强感受事物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处处需要诚信。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等方式,体会和深悟到:在生活中,一旦失去了诚信,不仅给当事人造成直接的伤害,而且也使整个社会失去安全感,人与人失去最起码的信任,受伤害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

  3、教学准备:

  为了实现本课的活动目标,我课前做了如下准备:

  1.播放诚信故事的电影片段《陆元方卖房》,《曾子杀猪》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书籍中了解人们讲诚信的现象。

  3.各种诚信果的内容。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活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将运用互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交往,多维互动,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如:我们在这节课中采用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小组交流等多种互动形式。其次是通过电影创设情景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让儿童获得情感体验,培养行为*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主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的教法将视学生学*的具体情况中有所调整。学生将用讨论法、合作学*法来学*。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感

  首先用电影《陆元方卖房》导入。故事大意:陆元方家道中落,决定卖掉锦绣园。两个商人立即找上门来。陆元方直言不讳地说出卖房的理由,两个商人担心他会开出天价。谁知陆元方却说道:“我虽家道中落,现在有些困难,也无意靠它去赚钱,就给纹银六千两吧!”两个商人一听,大喜过望,当场讲定买下。双双约定三日后正式交易。这时太守告诉陆元自己对锦绣园心仪已久,陆元方却满怀歉意地拱了拱手,说出真相:宅院已经有买主了。太守坚持要买,并开出双倍的价钱。但陆元方还是婉言拒绝了,并坚定地表示: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讲信用。太守要买房的事被陆元方的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陆元方“扑通”跪下,向母亲说明不把宅院卖给太守的理由:“您和父亲自小就教育我们,‘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能失信于人。如今,我已经将宅院答应卖给了别人,又怎么能言而无信呢?”

  那两个商人来到锦绣园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于是还是决定买下来,并在那开一个酒楼。陆元方一听他们是准备开酒楼,立即提醒说:“不行,不行。这宅院不能开酒楼,因为没有出水的地方。”两个商人有些失望。正当全家人为一时没有卖出房子而烦恼之时,那两个商人再次登门,要求买下锦绣园。原来,那天陆元方毫不隐讳地说出了房子的缺陷,令他们很感动,并使他们坚信这宅院不会再有其他缺陷了,于是决定把它买下来开个绸缎庄。

  看了这段电影片段,你想到了什么?

  在我们古代也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我们来听一听,播放《曾子杀猪》的故事

  故事大意: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为什么要杀猪呢?

  陆元方和曾子都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我们这一课的主题是:诚信是金。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贴*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

  活动二:感受生活

  课前让大家从报纸、电视、书籍中了解人们讲诚信的故事。(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

  同学们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关于诚信的故事,但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发生这样一来的事情。我们来看一看:一个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在校学*成绩十分优异,而且精明能干。毕业后,他想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他跑了几家公司,都被拒绝了。请看他的个人资料:屏幕显示文字──留学生个人资料:1.学*成绩优异;2.精明能干;3.诚信记录:曾三次逃票。

  讨论:(1)为什么这些公司不看重这位留学生优异的学*成绩和精明能干的才能,却如此看重他个人是否具备了诚实的品质呢?

  (2)这是一件真事。写这个故事的作者就是那位留学生,他把自己的教训写出来,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诚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美德。人一旦失去了诚信,就像那位留学生一样,即使有着聪明的头脑,出众的能力,也不会被社会认可,更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可见,做人首先应当是诚信。

  设计理念: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让儿童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搜集资料,获得信息,激发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是《品德与社会》中应该达到的目标。

  活动三:反思换位体验,引导思考假如没有诚信

  1.学生阅读书上班11页谈谈看发法。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便民伞的丢失带来的不方面

  旅游时,游客不守时回来

  2.学生调查了解到不讲诚信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资料1:今年7月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西宁市部分患者在使用安徽华源生产的“欣弗”后,出现了胸闷、心悸、心慌等临床症状。随后,广西、浙江、黑龙江、山东等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分别报告在本地发现相同品种出现相类似的临床症状的病例。

  资料2:10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对白酒产品质量进行的监督抽查显示,白酒产品抽样合格率只有77.4%。本次抽查中有17种产品标签标注单项不合格,主要是产品名称不规范、未标注质量等级等,占不合格产品总数的34%。

  资料3:江苏南通白蒲黄酒厂用购得的万余吨陈化粮大米酿造黄酒。按照规定,陈化粮含有强致癌物质,绝对不能酿成黄酒。

  讨论:如果生活在这样不诚信的社会环境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

  设计理念: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评价某一事件、思想。学生通过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等方式,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活动四: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心理学认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需要经验的积累。设计诚信树上开满了诚信果,让同学们思考:如何把这些诚信果带回家?

  (每组学生商量讨论方法)

  第一个诚信果:小芳和小红约定星期天上午8时在学校门口见面,一起去看美术展览。可是星期天上午下起了雨。小红以为下雨了,小芳不会去了,所以她就没有去。

  第二个诚信果:小强想跟爸爸去旅游,请李明代自己向班主任请两天“病假”,李明该怎么做?

  第三个诚信果:果果同妈妈一起去旅游,买门票时妈妈隐瞒了他的身高,不用买门票了,他该怎么办?

  第四个诚信果:小丁代表班级进行学校卫生检查,发现自己班有纸屑,该不该扣分?

  讨论:你人为诚信树上还能结哪些诚信果?

  设计理念:语文教育大师李吉林老师认为,学校的教学活动,尽可能与儿童生活沟通,与应用相联系。学生的良好品德*惯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可以使有目的的教学行为,利用生动有趣的“采摘诚信果”活动,通过学*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得到实现。

  活动五:总结

  同学们,诚自心,信自行,心行合一。让诚信变成清晨你窗前一缕温暖阳光,让诚信成为小鸟的清啼在你耳畔吟唱,让诚信成为你寒冷时身边红红的炉火,让诚信变成烈日下你头顶的一片绿荫。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道德基础。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小公民!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歌——《诚信如歌》:诚信是你的鼻子,没有它,你享受不了木兰花的芳香。诚信是你的眼睛,没有它,你看不见那蔚蓝的天。诚信是你的手,没有它,你触摸不到你的心跳。诚信是你的脚,没有它,你感受不到祖国山川的秀美。诚信是你的生命,有了它,才能绽放出人生的辉煌。

  板书:(略)

小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证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

  (一)激趣:

  生活导入(西瓜、奥运五环)引出圆是*面图形。用圆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观,例举生活中的圆。

  (二)初步感知:

  1、设疑引起思维冲突:直尺画圆(圆的特征)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通过看古人画圆、多媒体画圆、尝试画圆,师板演,二次画圆,总结圆规画圆(画圆步骤:定点、定长、旋转圆规)定点不能移动,定长不能改变。

  (三)认识半径

  老师想把刚才画圆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应该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用手指,可一画几条,无数。区分圆上、圆内、圆外。

  (四)认识直径

  让学生上来用直尺摆,还可以怎么摆,无数条,关键是什么。

  (五)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一条半径,再画一条、再画一条,通过量一量,得出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再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径、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得出:D=2RR=D/2

  为什么有些圆大有些圆小,是不是你们的圆规质量有问题?

  定长决定大小,定点决定位置

  (六)巩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圆的作用,车轮,把对圆的认识延伸到点的轨迹,为后续学*作铺垫。

  这一练*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在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加以验证。学生积极思考、热情高涨,学*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反思:

  我能按新课标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学*方式,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热情,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合作者”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每个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导语清晰、连贯能吸引学生。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线*面图形认识的扩展,是对曲线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课的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内容,加强操作实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创设生活化的学*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热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简要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车轴放在轮的中央,让学生带着生活中问题学*数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图片、观察实物,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圆的概念。整堂课始终处于现实背景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原有认识,构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

  2、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动手实践是学生学*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对圆的各部分认识中,还是对圆的特征的探索,教师都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获取圆的有关知识,掌握圆的特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活动中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创设学*情境,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小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单元的*作内容。本次*作要求和单元目标均提到 “运用课文写人的方法,写出人物鲜明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本次*作教学,我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构思,合作学*。通过方法指导,从身边熟悉的老师、同学等出发,小组合作讨论与*作,激发学生的*作欲望;在提炼写法、选材训练等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写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富有技巧性,充满乐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通过欣赏、评改*作,提高学生的评赏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惯,享受到修改*作的乐趣,和看到*作越来越充实、精美的成就感。

  二、说学情:

  学生在*作前虽然只是大概预*了一下《人物描写一组》课文内容,没有进行过随文练笔,但他们已经有了从三年级以来积累的一些*作方法和技巧,并非从“零起点”开始学*。基于学生起点和现状,我们发现学生对人物特点内涵理解比较浅显,对人物细节描写掌握不到位。因此,本次*作教学的指导课我采用了“四部曲”方式进行教学:第一部激趣解题,第二部方法指引,第三部片段*作,第四部评赏修改。即先让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个人物的特点,接着结合课文精彩片段进行方法指导,然后出示更多的写作素材,拓宽学生思路,让生在小组内确定一个人物和他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运用合适的人物描写方法,共同完成一个*作片段,最后依托学生优秀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欣赏、点评*作片段。

  三、说教学目标:

  1、复*人物描写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抓住人物的特点。

  2、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完成一则*作片段。

  3、通过互动赏评,培养学生欣赏、评价、修改*作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依据不同的写作对象,写出生动具体的文章”。所以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完成一则*作片段。教学难点为通过互动赏评,培养学生欣赏、评价、修改*作的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学*的。所以教师应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材让学生审读,规律让学生寻找,疑问让学生议论,错误让学生辨析,知识让学生梳理。大纲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合作教学,建立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和学生关系,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合作法、拓展法、实践法。

  学法:激发兴趣法、讨论法、评议法、举例法、探究法。

  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这就告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调动学*主动性的“广”度上下真功夫,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热身>

  (二)方法指导:

  1、师课件出示课文精彩片段,进行方法指导。

  (1)、师提出任务: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个片段表现了严监生什么样的特点?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请找出相应的字或词。

  (2)、师提问回顾所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

  (3)、师提问质疑,引导生结合课文上下文,学会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师板书“合适”)

  (4)、师继续质疑,引导生学会用一件事例来表现人物鲜明的特点。课件出示《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动作词红色字体显示)

  文摘: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三)片段*作:

  1、师课件出示其余素材照片(周勇、彭老师、TF boys、同学等),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人物,抓住一个鲜明特点,举例描述。师播放图片。

  2、小组内讨论,确定一个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他最鲜明的特点。

  3、小组内合作,结合一件事例,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完成一个人物特点描写片段。(师课件逐步出示要求。)

  4、师巡视,相机指导。(师提示:可以像课文中的片段一样,抓住细节来描写。)

  (四)展示赏评:

  1、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师生共同欣赏、点评。

  a)、先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小组的*作。其余学生自由点评。课堂如果生成好的点评句式,师相机抓出来,黑板上板书,后面小组效仿。

  b)、如果课堂生成不够理想,师相机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赏评*作。

  师课件出示赏评句式温馨提示:

  你用了( )描写方法,表现了XXX( )的特点。我建议( )

  2、教师相机点拨。

  3、师相机课件出示自己的下水片段,请生赏评、修改。

  (五) 继续*作:

  师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小学说课稿9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说教材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一组教材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中词句的理解,以学*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除对学校美丽与团结的描写是本文的特点外,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色。作者把状语前置,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呈现画面的能力也更强。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一)、设疑问难,导入新课(2-3分钟)

  图片出现少数民族的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是呀,有这么多小朋友在一起的小学那该多有意思呀?我们把它称作为我们的民族小学

  这样的设计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释放学生的心智潜能。以"一石击水"之势,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5-10分钟)

  1、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边读边思考:课文都告诉了我们民族小学的什么呢?【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2、交流,学*生字

  课件出示:指名读,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再次理解课题:出示民族小学"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由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随机提问:在这样的学校上课,感觉怎么样?奠定情感基调,顺利进入下文学*。

  理清思路:上学的路上上课下课

  (三)、研读课文,感受"快乐"(10-15分钟)

  学*第一段

  1、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感受到小朋友的快乐。2、学生自由读3、交流

  重点交流: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敬礼。"

  2、想象训练:让学生闭眼想象这一情景引导学生围绕"当同学们碰见小鸟时会怎样向它们打招呼?碰见老师又是怎样问好的?经过**时,又是怎样做的呢?"这些问题展开想象,重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这里的拓展想象在学生阅读感悟有所沉淀内化时,顺势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宣泄、展现自己情感与能力的空间。

  学*第三段

  1、引:上课了,校园里一下子变得(),快读课文,你从哪儿都知道校园很安静?

  2、引导学生在书中边找到相关的语句边读边把它划下来,再通过我的引导,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学生读出安静的味道来后,紧接着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校园里这么安静?"

  3、过渡:是呀,多么安静的校园呀,下课后的校园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学*。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学语文,留下什么?杨再隋说得好,留下语言印象。这里,我通过扎扎实实读文字,品文字,悟方法,努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语言印象。

  (四)、指导写字(5-10分钟)

  1.观察:学生自主观察每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书写:教师重点指导"戴"、"舞"、"蝶"、"雀"字的写法。

  3.展示: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字。

  4.评价: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我们的民族小学上学的路上:快乐上课:安静下课

  [设计意图:本板书设计,一是突出主要内容,写了民族小学的特点;二是表现表达的情感自豪与赞美;三是能给孩子们直观的形象,教给孩子们整体把握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小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一名6 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三、设计思路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和两位新朋友(时间老人和琦琦)交谈着;整个背景都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琦琦的一天”来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创设了一个和谐的学*氛围,而且一下子就拉*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促使他们愿学、好学、乐学。时间这一数学知识,本来就是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的,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更需要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随意地玩自备的钟或电子表,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进行学*,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四、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惯。

  五、教学流程

  第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

  (1)展示课件:日出东方,配有闹钟“嘀嗒”声。

  (2)引出主题图(由教材第91页主题图改编)。

  提问:

  ①琦琦正在干什么?(学生:起床。)

  ②你知道琦琦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学生:6时。)

  ③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第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

  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

  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点击闪烁,配有画外音:我的身体长,我叫分针;我的身体短,我叫时针。)

  ……

  电子表:

  ①由数字表示时间。

  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

  2.认识整时。

  (1)创设情境。

  课件依次出现“琦琦一天的生活”。

  ①观察画面,说一说琦琦接下来的一大是怎样安排的?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③学生反馈(随着学生反馈情况,依次出现与主题图相对应的6个钟面)。

  ④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6个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②学生充分交流,得出:

  A.分针都指着12(点击闪烁)。

  B.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点击闪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

  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

  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2时。(边叙述边板书写法。)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①出示连线题。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③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④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⑤反馈练*。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板书: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⑥小结:今天我们学*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

  第三、巩固练*。

  1.学生自选完成第92页练*题并分组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正在干什么。

  (1)投影展示结果,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琦琦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十六第3题(引导做第1小题)。

  (1)出示第1个钟面。

  (2)提问:

  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3)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4)学生独立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要求:

  (1)添上时针、分针表示整时。

  (2)在方框里填上电子表所表示的时间。

  (3)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准备干什么?

  第四、小结。

  师: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

  第五、板书设计。

小学说课稿11

  《麦哨》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八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分别介绍了中外典型的乡村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体会田园诗情,《麦哨》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经典的文本语言是一条绝美的长径,连着读者的心,作者的情,文中的境。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一路“读、听、赏、抒”,细品田园之美,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方法*惯的融合。”据此,我拟定《麦哨》一课的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代讲,以读求悟

  (2)通过感悟和积累优美的词,句,段,培养学生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4、课文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灵活化”是创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课,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补充最美的乡村的图片,播放歌曲《美丽的田野》等,激发学生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朗读感悟法:有疑问时,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多读朗朗成诵。

  自主感悟法: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用生本自读自悟、生生互读互悟,师生共读共悟等形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策略:

  本课是略读课文,基于有本单元前几课的学*,只安排了一课时。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下面我从“读、听、赏、抒”谈谈本课的教学策略,其中读是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读中听田园欢歌,在读中赏田园画意,在读中抒田园诗情,在读中疑,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一]、听田园欢歌

  语文学*重在感性把握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学*资源,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然走进语文材料,融入语文材料的情境之中。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

  欣赏课件《美丽乡村》图片,聆听着优美的笛子曲。诵读前面学过的乡村生活古诗词。

  2、谈话导入课题:欣赏着如此美丽的乡村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去倾听他们那一声声欢快柔美的麦哨吧!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

  3.读一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4.说一说:交流,读通相关段落,注意读准多音字“和”、“应”、“间”。

  5.“吹一吹:读了课文,谁能来模仿吹响麦哨的声音?小组互相合作模仿麦哨声。(提示:吹得短促,吹得悠长,与同桌合作“应和着”吹一吹,忽高忽低)

  6、仿一仿: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尖上掠过?

  (),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

  7.品一品。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欢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8.有感情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9.想一想: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课文也变成了一曲优美的田园欢歌。)

  二、赏田园画意

  课文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所以我们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教育。

  1.质疑: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学生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人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是什么句式?你联想到些什么?(随机板书)

  景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圈划: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物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如果说草地简直是天然的运动场,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联想: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指名回答。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指名读)

  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收的歌)

  嬉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1、你体会到了怎样的快乐?2、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小组交流,汇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4.小结并整理板书。(见板书)

  [三]、抒田园诗情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还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把学*的视角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

  1.积诗情语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

  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

  2.抒诗情画意: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为我们制作了一部田园风光片。其实那让人向往的田园景色何止这一些呢?

  (1)、交流收集的有关乡村田园生活的诗歌和文章,图片。

  (2)、请小组中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乡村印象。

  (3)、争做小诗人:《乡村的记忆》

  乡村就是那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

  和着阵阵泥土的芳香;

  乡村就是

  乡村就是

  乡村是一幅的画

  乡村是一支的歌

  乡村是一首的诗

  3拓展延伸

  (1)搜索“最美的乡村”资料,关注广东最美的乡村评选和新农村建设

  (3)请学生做“长辈记忆中的童年游戏”的调查。

  4、全课总结。全体合唱歌曲《美丽的田野》,全课在歌声中结束。

  【板书设计】

  本板书概括了课文所描绘的景与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课文脉络主旨。其次,诗化的板书与本文意境相统一,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小学说课稿12

  一、设计意图

  歌曲《夏天到》旋律活泼欢快、内容形象生动,问答式的歌词描绘了一幅极富童趣的夏天场景。歌词内容浅显易懂,音乐情绪活泼欢快,非常适合中班的小朋友演唱。

  中班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形象与情绪的感知必须借助于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多通道感知、情境对唱等方式,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情绪,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歌唱活动,并能够倾听同伴的歌声、协调一致地演唱。

  二、目标定位

  从中班幼儿的已有学*经验与年龄特点出发,本次教学活动目标确定如下:

  1.感受三拍子歌曲的强弱节奏,学会用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并初步学*对唱。

  2.进一步感知夏天的有关特征,懂得夏季卫生的重要。

  3.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歌唱活动,体验歌唱活动的快乐。

  从活动目标出发,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理解歌曲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学会用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活动的难点是:能倾听同伴的歌声、协调一致地对唱。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境游戏之中,我作如下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开展《快乐的夏天》主题活动,了解夏天的主要特征。

  2.物质准备:关于歌曲的图片、歌曲磁带。

  三、教法学法

  新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活动中除了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我精选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依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我采用视听唱法,引导幼儿在观察生动形象的图片,充分地刺激幼儿的视觉,用语言和音乐熏陶帮助他们轻松地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

  2.依据“先行组织者理论”,采用难点前置的方法,引导幼儿感知歌曲的强弱节奏,并分段学唱。从幼儿熟悉的雷声、蛙声入手,引导幼儿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节奏,同时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3.依据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对唱的方式,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歌声,学*协调一致地进行演唱。

  教学活动是老师和幼儿共同表演的舞台,而幼儿是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表演”以及活动中所呈现的一切都必须为孩子自然的学*服务。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注重幼儿自身的.学*和体验,采用体验学*法和多种感官参与法,引导幼儿在体验中学*,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等多种感官的活动,学*演唱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一,引导幼儿谈话。(图片内容:夏天的风景──雷雨过后,青蛙呱呱叫)

  教师:什么季节到了?

  幼儿:夏天到了。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幼互动的关键是为幼儿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幼儿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思维,主动回忆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夏天的知识。在这个问题中,隐含了前半段歌词的内容,巧妙地借助图片所展示的图像,帮助幼儿理解并熟悉前半段歌词。同时,也为幼儿熟悉歌曲节奏做了铺垫,自然地引出了本活动的重点内容:通过模仿雷声和蛙声感知三拍子的节奏强弱。

  (二)欣赏感知歌曲前半段

  1、教师以清唱的方式提问:“夏天到了怎么知道?”(即歌曲第一句) 展示雷声和蛙声的节奏图谱,鼓励幼儿按图示有节奏地念出后半句歌词,并用动作区分强弱的节奏。

  2、欣赏歌曲前半段,教师清唱

  提问:夏天到了,你心里觉得怎么样?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都有所不同,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如何提升幼儿对夏天的认识,使他们的学*变得主动而且有意义,需要老师灵活机智的引导。歌曲的前半段与后半段节奏相同,但歌词内容、歌曲旋律有明显的区别,所以我先让幼儿熟悉前半段。 提问:你最喜欢歌曲中的哪一句?请你来唱一唱。

  一首歌曲一下子学会有点困难,但让孩子在熟悉音乐后,唱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不难。并且,中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了,让他们当个小老师,他们会争先恐后,使以往枯燥的学唱环节生动起来。当然,孩子如果唱得不是很准确,教师要及时引导,并努力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此环节要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尤其是能力较差、胆子较小的幼儿更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机会。

  3.教师与幼儿用问答的方式练*歌曲前半段

  (三)整体学唱歌曲

  1、教师清唱歌曲后半段,提问:歌曲里还唱了些什么?

  出示图片,提示幼儿学念后半段歌词。后半段歌词比较多,幼儿记忆时相对要困难一些,因此,除了图片的提示之外,我还采用教师语言暗示、动作暗示等方式帮助幼儿熟记。

  2、用几种不同的演唱方式激发幼儿学唱的兴趣。如:教师领唱幼儿用单音字哼唱旋律;教师和幼儿互相接唱;边做动作边唱等等。

  孩子对一种表现方式的兴趣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用不同唱的形式来学唱歌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样变化的方式

  很受孩子欢迎。同时,幼儿在学*前半段歌曲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已经有一定的感知,很快就能跟上老师的领唱。

  3、分组对唱歌曲(问答式对唱前半段、集体合唱后半段)

  问答式的前半段歌曲非常适合孩子们进行对唱。在这环节中,我先采用老师与幼儿问答对唱的方式,再请幼儿自由分组进行对唱,随后请个别幼儿与集体对唱……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演唱过程中体验歌曲愉快的情绪,以及三拍子的强弱节奏。《纲要》中指出,老师要培养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情感和体验的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所以我采用多种对唱的方式鼓励幼儿表演歌曲,这是孩子领会歌曲的一种升华,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学*方式。

  (四)活动延伸

  夏天到了,小朋友们特别高兴,因为夏天有许多与春天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去找找看,把夏天的这些特别的地方编进歌词里,唱给大家听。 活动的延伸是为了孩子再一次巩固所学到的本领,并给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孩子们在夏天的主题活动中积累了很多有关夏天的知识,也一定能够创编出很多新的歌词,我鼓励他们相互做小老师,学学别人编的新词,

  既满足了幼儿充分表现自己的需要,也为孩子们巩固歌曲旋律、节奏提供了反复的练*机会。

小学说课稿13

  一、说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构思新奇:

  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主要以第二人称叙述,读来倍感亲切。

  想象丰富:如山泉是“姐姐”、溪流成了“妹妹”、悬崖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爷爷”……从每一位“朋友”的身上作者都得到了启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字里行间,我们的思绪也在跟着作者的想象在飞扬,透过语言文字,好像看到了那充满诗意的画面,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执教的班级是一个*行班,学生语文学*基础总体一般,知识的接受能力还可以,朗读水*还有待提高。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去认真阅读文本,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教师起到统观全局的作用,在遇到重点、难点时着重强调,其它地方点到即可,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用美好的情感去阅读美丽的语言。

  另外,在由文本中“想象”的特点拓展延伸到课外所学的古诗时,学生思考起来可能会觉得吃力,这时,教师可用学生最*知识储备中的古诗为例加以引导,作为学生思想飞跃的跳板,进而让思想的火花穿越时空,感知想象的魅力所在!

  三、教学目标:

  本文教学定位在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进而去品味语言,达到陶治学生心灵的.目的,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这也是“生命教育”指导思想中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热爱生命与自然”。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用心去感悟我们的周围,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因此我首先采用示范朗读法,两位学生示范朗读的同时也在培养听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

  其次,抓关键字词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感受作者的心境,好的语段在品的同时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逐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者,进行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预*,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生字词。

  2、制作与文本贴合紧密的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寒假刚刚过去,请问大家在寒假你都做了什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春节必不可少要去探访亲朋好友,这是“访友”的基本意思,而本文的朋友到底是谁,只有读了课文才知道。

  二、教学过程

  第一步:

  检查预*,疏通生字词

  字词就像是建设高楼的基石,语文学*中,字词的学*很重要,积累好的词语、短语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步:初读课文,理清信息,感知作品内容:

  ① 找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②“我”的朋友是谁?(用一句话概括)

  “我”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也可以检查学生在听读和圈画时是否认真,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也算是课堂热身。

  ③访问了哪些朋友?分别用一个词语评价这些“朋友”的个性。(用形容词,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直接引用,没有的自己根据文意概括)

  在回答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如“山泉姐姐”“悬崖爷爷”,为什么把它们比作“姐姐”和“爷爷”?以此引出比喻的特点:相似性。

  第三步:细读文本,品析语言,走进作者的心灵

  (一)自由选择你喜欢的语段,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说一说,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哪一幅画面你最钟情?或者哪位朋友你最喜欢?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从表现手法,关键字词上去分析)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

  第3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这一段,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成第三人称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文中描写古桥那一段,采用的是第二人称,作者构思巧妙,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作者想象的奇特之处还在于:人在观察景物时,常用的想象是我是旁观者,而在文中的我却是想象的参与者。说明作者已经在思想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这个地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文本串联起来,触类旁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里我举的例子是学生刚刚学过的每周一诗《小池》,学生的记忆比较深刻,可以有话说,另外,我再补充一个庄子的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物我相融”的意境。

  第4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的视角独特新颖,而且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从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

  (二)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山中王国”,作者进山明明是看风景,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的景物当成是自己的朋友?(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的设置其实是回到主题,再次强调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大家明白大自然和我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让大自然真正成为我们的朋友!

  第四步:再读文本,运用语言,传递表达我们的情感

  有了刚才这些美的品味,仿佛我们也融入了大自然,我们心中也有朋友,可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和语调,对好朋友倾诉自己的心声。(可是书中的,也可以写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朋友)

  这样优美的抒情散文,让同学们学*的东西很多,趁着课堂上学*的热情,动手写写自己的“朋友”,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让同学们思想的火花在作者情感的熏陶下绽放得更美丽一些!

  七、体验与反思:

  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和珍惜自然环境。

  播放《山中访友》flash及原文配乐朗诵,让学生再次进入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八、总结:

  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

  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

  (2)修改课堂上的仿写片断,使之语言更流畅、优美,感情更真挚!

  一篇优美的文章需要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不断思考,你会惊喜地发现每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如再把这新的思想的点滴加到你的文章中,定会绽放不同的美丽!

小学说课稿14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二四年级的武术。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情和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武术运动是我国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有着强身健体,强国健民的作用,也是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次课以武术基本动作组合为主要教学内容,采用游戏、自编的武术操以及武术的基本动作,结合示范等直观教学法,让同学进入跃跃欲试的状态,再通过分组自主创编等教学手段,培养同学展示自我、自主学*、团结合作、注重创新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同学对中国功夫有极大的好奇心,对武术的学*充满了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简单动作的组合给同学带来了极大的吸引力。

  针对同学的身心特点,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采用了讲解示范法、重复练*法、对比练*法、相互评价等教学方法,为同学掌握基本的武术动作提供了保证。

  根据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水*二同学对武术的认知基础上,能自由组合三到五个武术动作;

  2、通过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同学的学*兴趣与参与意识;

  3、在集体创编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任务。

  本节课的重点是弄清动作方向和动作的衔接.

  难点是动作准确,做到有力、有神。

  三、本次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兴趣导入、活跃身心。

  首先通过课堂常规的练*,使同学集中注意力,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

  接下来,充分利用同学喜爱而且熟悉的游戏进入主要学*内容。第一个游戏为:“超级棒棒狼”。游戏的方法是:教师扮演“棒棒狼”,同学做小羊。“小羊”齐叫“老狼老狼几点了?”老师报一个数字(比如五点了),小羊立即五人一组拉成圈,“离群小羊”要被“狼”吃掉了(过来拍拍老师的手)。通过游戏,不仅锻炼同学的反应能力,提高团结合作意识,同时进行友伴型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两人一组进行第二个游戏:“石头、剪刀、布”。在进行游戏时,要求同学将“石头、剪刀、布”的动作按武术要求做出来。如:“石头”为“歇步”、“剪刀”为“弓步”、“布”为“马步”。游戏动作自然过渡到武术的基本步型与手型练*中。

  第二部分、掌握技能、合作创新:

  首先通过教师的.语言与示范让同学学会武术基本手形,了解三到五个步形动作。并带领同学做模仿练*,让同学体会动作的精气神。

  然后在练*中激发同学的练*兴趣,引导同学互相学*、合作探究和自主练*的方法。让同学在练*中适时的配合声音来提升信心与气势。在互练过程中能够互相发现其错误并改正。

  最后动作串连,加深印象。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带领练*,将基

  本手形与步型结合到一起,形成串联动作,让同学体会武术动作的流畅与美观。

  让同学通过学*、交流、探讨、展示等方法,掌握串联动作。此时,教师适时的配乐展示《中国功夫》,将课堂教学推向一个高潮,大大调动同学的学武积极性。这时,教师指导同学分组进行组合学*的练*,就能满足同学自我展示、自我创新的心理需求。

  具体练*方法如下:

  (1)、分成五组自己进行基本动作组合练*。

  (2)、小组为单位展示自编动作。

  (3)、由教师评价选择出每组做的最好的一名同学委认为小组长。

  (4)、由选出的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进行练*。

  (5)、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武术动作。

  (6)选择出创编动作做的好的一组,师生共同学*、共同展示。宽松和谐的学*氛围,既给同学创设交流、合作、自我展示的时间和机会,又培养了同学的自尊与自信,自练与自评以及组合与创新的能力。

  第三部 调整身心、课后延伸:

  通过教师点评、同学互评、同学评教师等多元化评价方法对课进行总结;利用教师的展示进一步提高同学对武术的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有不足之处恳请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小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本组课文的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学*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课前准备 1、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匆匆》课件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二、说教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三、说学法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方法,在学*通过朗读课文,观察投影,展开联想,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在我们课堂里,你们怕不怕?有没有信心学好这节课?非常好,大家都是勇敢的好学生,这节课之后老师要好好地奖励你们!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教师介绍 这是我儿时的照片,多么的天真!这是我进师范时的照片,灿烂的笑容如花般绽放着。 这是我工作之后的照片,不过此时我已不是那儿时天真的`小孩子了,长大了,多了几分成熟。 3.照片拍到现在就没有了,大家想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老师的样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是啊!皱纹将会爬上我的额头,眼角,时间会无情地在我的脸上刻下沧桑。那时我是多么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青春岁月啊!可这个愿望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教师用谈话激情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能创设良好课堂基调。

  (二)、认识作者。 1.通过课前预*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朱自清)(课件出示朱自清的照片),你们对朱自清了解有多少?谁来说说。 2.教师简介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教师范读(出示课件)随机教学本课6个生字。 3.这篇文章美吗?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是用心灵写下这篇文章的,那么我们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是不是啊。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自已感受着读读这篇文章。 4.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选择一些喜欢的段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来去匆匆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找到有关文字,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2.(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时间本来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读了这段文字你感觉怎样? 4.是啊,朱自清并没有说时间珍贵,我们要好好爱惜,而是通过写洗手时,吃饭时,睡觉时,时间无时无刻不从我们身边溜走。将无声无影的时间拟人化了。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值得我们去学*。5.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来读读,再次品味时间的来去匆匆。 6.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赋予时间以生命,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五)再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作者甘心吗?在文中画出与朱自清先生同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2.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随机介绍社会背景) 3.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的文字。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好一句你自己的时间格言送给身边的人好吗? 2.教师课件出示格言 3.同学们,时间的列车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要做得就是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充实自己,好好地学*。

  (七).板书设计

  16.匆匆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小学说课稿菁选(扩展4)

——小学数学说课稿菁选

小学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x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学生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的编排,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学生参与数学学*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学生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数学网搜集整理]、满怀兴趣的参与学*。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己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的快乐。

  3、尝试练*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学生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办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判断,自己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办法,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惯。

  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x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学生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成功。在小小的成就感面前,感受学*的快乐。

  学生自学画角:学生看书后,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学生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己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角的大小和两条边x开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记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说教法、学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找一找、画一画、玩一玩、比一比等活动,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老师带来一些图形朋友,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请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类。(生可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圆没有角,其它三个图形都有角。

  2、揭示本节课的学*内容: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及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以后探索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1、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见过生活中的角,并用手指一指自己身边的角。

  2、课件出示剪刀、钟、红领巾,让学生说说它们的角藏在哪儿,用手指一指,并用课件演示请出这些角。

  (二)认识角

  1、摸角并感知角

  让学生拿出三角尺,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同桌说说发现。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2、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让生汇报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角有个尖尖的、刺手。让别的学生摸摸是否有同样的感觉。

  揭示:我们把这个地方叫角的顶点。

  生汇报:角的两边是**的、直直的

  揭示:我们把这样的线叫边。

  再让学生观察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1、让学生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2、请一位学生说出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3、教师再示范画一个角。

  4、给角取名。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可以给它取名,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开的地方,用一个小“)”线把两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1,记作1,读作角1,(师板书),第二个角让学生取名,记下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找角,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度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四)练一练

  1、辨角(课件出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找角:书中67页指一指。

  (设计意图: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能力,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情况。)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玩一玩,有什么发现,生汇报交流(板书: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二)比一比

  1、请生将自己手中的角固定好,然后同桌的比一比,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并请两位学生上前比,教师指导比的方法。

  2、师拿出两个角(一个边长但张口小,另一个边短但张口大)让生猜谁大谁小,再放在一起比,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内化延伸

  1、角的应用。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角。

  2、如果我是角: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角的用处,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总结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了新知。)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去早餐店买食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十一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进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安排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四个教学层次:

  (一)激趣导入

  新颖的导课,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更好地为学*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询问了学生早上吃早餐的情况,学生们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都有比较直接的帮助。从而激起他们参与学*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为学生的继续学*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学*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步骤:

  (1)创设买早餐的购物情景,让学生为自己选两样,当成自己的早餐。然后让学生探讨“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从而突破重点。再将题目归纳成加法和减法两类,进一步系统的学*。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把0.5元和0.7元化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提问:摆竖式时为什么角与角,元与元对齐?得出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埋下了伏笔。另一种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竖式的摆法肯定也对,通过这两个数为什么这样摆?得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而在小数加法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突破难点,明确计算原理后,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以便学生领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能学*,爱学*的目的。

  (三)练*巩固

  学*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 基础知识练*:完成课本P105页1题。2、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课本P105页3、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让学生谈学*收获,促使学生归纳总结了本节课的知识的知识要点。

  (五)布置作业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下面我就来讲一讲我是怎样上《通分》这一堂课的。

  一、 教学内容: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通分”第一课时。

  二、 说教材: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孩子切实掌握好。

  三、 说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使孩子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 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四、 说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孩子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 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 讨论法。通过孩子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 借助投影的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孩子理解通分的算理,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分析能力。

  3、 运用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练*,使孩子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 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孩子,鼓励孩子积极发言,引导孩子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 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孩子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孩子的自主。

  七、 教学过程: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复*。复*第(1)题让孩子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第(2)题时先让孩子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第(3)题是为例2学*异分母分数的比较作准备,并通过 和 的比较,设置悬念,引出今天的内容。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孩子把 和 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6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孩子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孩子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孩子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采用抽拉投影片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孩子练*练*十九第2题和练一练1,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在教学例2时,我着重引导孩子想应该先通分再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了例1的教学通分的过程,孩子已有能力解决,所以我让孩子直接口答,没有作过多的追问,而且例2的最后一步的关系符号由孩子自己填写,有利于孩子能力的培养。

  3、教学例2后,就进入了巩固练*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练*十九第1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了练*十九的第四题提高了孩子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4、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孩子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查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孩子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进行了个别辅导,让后进生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说课稿菁选(扩展5)

——初中数学说课稿菁选

初中数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与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学*结果让学生作为反馈,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题6.2第1、2(必做)练*册P(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与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一、说课本:

  1、课本内容:我以为可以明白为探索规则——明白规则——应用规则,进一步表现了新课标中“情境引入——数学建模——表明、拓展与应用的模式”。分式的乘除法与分数的乘除法雷同,以是可通过类比,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规则的历程,会举行简朴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分式运算的效果要化成最简分式和整式,也便是分式的约分,要修业生能办理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朴的现实题目。

  2、教材地位: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与分数的约分、分数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分式的混合运算作准备,为分式方程作铺垫。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能力目标:

  (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法则,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1)、通过师生观察、归纳、猜想、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3)、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教学重点: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及应用、

  5、教学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新课程改革中,老师应成为学生学*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1、启发式教学。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行为的主体。

  2、合作式教学,在师生*等的交流中评价学*。

  三、说学法:

  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会很熟练的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上一章又学*的因式分解,本章学*的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等,都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

  1、类比学*的方法。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类比。

  2、合作学*。

  四、说教学程序

  1、类比学*,探索法则。(约3分钟)

  让学生认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4个分数的乘除法的.例子(2个乘法,2个除法)

  复*:分数的乘除法法则(抽一学生口答)

  猜一猜:;(a、b、c、d表示整数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个式子中a、c、d不等于零)

  类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a、b、c、d表示整式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个式子中a、c、d不等于零,a、c中含有字母)

  活动目的:让学生观察、计算、小组讨论交流,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教学效果: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学生明白字母代表数、代表式,这样很顺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2、理解法则:(约2分钟)

  (1)文字叙述: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2)符号表述:×=;÷=×=、

  活动目的:两种形式巩固对法则的理解。

  教学效果:理解法则,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应用:(约20分钟)

  (1)牛刀小试

  教材74页到76页的例1、做一做、例2、我准备把例1和例2先学*了。再学*做一做。

  一、教材分析

  1、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看:

  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差公式的推导和*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应用。 ⑵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基础上的拓展和创造性应用;

  ⑶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第一种归纳、总结;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范例。

  ⑷它应用十分广泛,通过乘法公式的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更是今后学*因式公解、分式运算及其它代数式变形的重要基础。

  2、从学生学*过程的角度看:

  ⑴ 学生刚学过多项式的乘法,已经具备学*和运用*方差公式的知识结构;

  ⑵ 由于学生初次学*乘法公式,认清公式结构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

  ⑶ 学生在本节课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情感都是本节课较好的教学资源。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示,从而体会数学的简捷美、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方差公式、

  教学关键:“认清结构,找准a、b”。

  二、教学程序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1: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活动2:自主探究 归纳发现

  活动3:解释运用 解决问题

  活动4:反馈练* 拓展应用

  活动5:反思小结 布置作业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透视:

  (1)有利因素:

  学生已经具备了导出*方差公式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有了对整式运算“快”,“准”的积极心理;

  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惯正逐渐养成。

  (2)不利因素:

  两个多项式相乘的形式复杂多变,学生较易被假象所迷惑;

  部分学生对多项式相乘还不够熟练和细心,学生学*能力也参差不齐。

  2、学法指导:对于数与代数的`学*来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模式、发现规律、而不是死记结论,死套公式和法则。[]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懂得公式的意义,掌握公式的应用。而且通过探究公式的活动,可以提高探索能力,也有利于掌握数与代数的运算和规律。因此通过创设“速算”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自主探究:指导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大胆发现得出*方差公式,学会探索,学会学*。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2)合作交流: 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中构建和谐,民主的气氛。

  3、教学构思:

  (1)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是探究性学*教学模式,利用多项式的乘法,探索归纳出*方差公式,领会a,b 的含义,从操作活动中探索公式的几何背景,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和理解走进学*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反思等,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这样不仅能够理解、归纳*方差公式的特点,而且充分感受到数学演绎的过程和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学会进行有条理的表达。使教法、学法和谐统一,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设计说明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数学学*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家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在教学设计时,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辅助手段,突出对*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自主探究、举一反三、语言叙述、推导验证、几何解释、应用巩固等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始终注意:

  (1)以问题为活动的核心。在组织活动前,结合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更好地使用教科书,创设问题情境。

  (2)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在对比中学,在对比中用,在对比中再进行比较,从基本类型的题目到变化多端的题目,从单一题型到复杂题型,从式中的位置、符号、系数、指数、项数等逐一对比,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公式、法则的实质,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让学生认知内化,形成能力。

  (3)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的目的。数学教育要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出发点。因此,本节课组织上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意让学生在参与*方差公式的探究推导、归纳证明、解释应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代数推理能力、表达能力、与人合作意识、数学思想方法等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我紧紧抓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突破一个难点:理解*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方差公式,注意符号问题;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这节课的关键:识别完全相同的项a和互为相反数b;精心选择练*题,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公式能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通过这节课我认为今后的教学还需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要深挖),设计好自己的教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渗透数学想方法,把握好知识的发生过程,不是机械的记忆,简单的叠加,而要做到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符合认知规律的重新构建,设计时注意要有阶梯,且要适度,提高自己的点拨技巧,为上好每一节课而不懈努力。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初中几何第二册第三章《三角形(二)》的第一课时,是全等三角形的续篇。等腰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图形,由于它具有一些特殊性质,因而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特别是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可以实现一个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转化,也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高对折完全重合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及线段垂直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合作交流等能力,加强学生对直觉、猜想、演绎、类比、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掌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2、教材重组:《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素材,所以我制作了学生非常熟悉与感兴趣的电视转播塔、房屋人字架等课件,让学生观察寻找出其熟悉的几何图形,然后动手作出这个图形,并裁下来,动手折叠,发现规律。如此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动活泼的思维创造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

  3、学*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性质,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与合作学*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与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其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证明。

  5、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与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组织好合作学*,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说学情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与引导。

  三、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方式,因此,通过本节教学,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

  2、向学生渗透探究、发现的学*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模式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在此模式指导下,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评价——实践应用——反思归纳"的教学模式,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

  六、说教学程序与设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察联想。

  1、多媒体展示电视转播台、房屋人字架,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梯形)

  2、两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与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联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与愿望。

  (二)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3、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们有何关系?

  4、请学生动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这个三角形,再动手折叠,当两腰重合时,找出发现哪些结论。

  5、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两底重合,折痕是顶角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 )

  6、小组代表用语言表达得出的结论。

  7、多媒体演示折叠过程,再现归纳得出的结论。

  8、揭示、板书课题:等腰三角形性质。 让学生温*、重现已学相关知识,为学*新知识做铺垫。

  波利亚曾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所以我在这里力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流表达,使学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质。

  (三)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9、对于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能进行论证,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带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有效的学*策略。

  (四)合作探究,交流创新。

  10、当部分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而少数找不到思路的同学也充分感知了困难,尝试了困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并作为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

  组织学生探索、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广泛交流的学*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五)引导评价,形成规律。

  11、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给学困生提供上台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共有三种辅助方法:作∠A的角*分线AD、作 AD⊥BC、作BC边上的中线AD.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1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探索能得出:①每个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边上的高、中线、角*分线互相重合。

  运用知识迁移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不断追求,锻炼意志。

  13、阅读课本:等腰三角形性质(一)(注意: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几何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准确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六)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顶角∠ABC=100°,过屋顶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据图中条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

  把例题改编成开放题,为学生再一次创设探究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达标练*(抢答) ①填空。设计基础练*,体现素质教育的全员性,通过抢答训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求知欲望。

  ②△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DE⊥AB,FD⊥BC交AC于F点,∠A=56°,求∠ EDF的度数 通过能力训练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③应用:某厂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为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装中柱CD,你能帮工人师傅确定中柱的位置吗?说明选用的工具与原理。 进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七)反思归纳,形成结构。

  1、引导学生对学*过程进行小结: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技能),你认为重点是什么?

  ②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③本节课所运用的学*方法对你今后学*有什么启示?

  2、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第二课时。我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深化,是后面学*多边形镶嵌的基础,也是今后学*空间几何的基础,学好多边形内角和的内容,为学生认识探索客观世界中不同形状物体存在的一般规律打下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1、我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自小独立性较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喜欢合作讨论,对数学学*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学**惯和学*方式较好。

  2、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此之前学生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估计学生在探究任意四边形内角和时会想到量、拼、分的方法,但是分割“多边形为三角形”这一过程会是学生学*的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把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等探索过程。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并能熟练运用。

  【数学思考】

  (1)通过测量,类比,推理等教学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1、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热情和求知欲望。

  2、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因此,本节课我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难点,增强直观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学生的手,**学生的大脑,**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探索式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整个探究学*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的主体。

  2.学*方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说教学流程

  1、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景:请学生观察“上海世博园”的宣传视频。

  从 “情境认知理论”得知:图文加情境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图文和情境并用可使效率提高到300%。通过观看上海世博园视频,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对建筑物的外观抽象成已知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多边形。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因为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关系的根本方法是把多边形转化为多个三角形,因此唤醒学生已有知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有助于解决后面的问题。接下来提出问题,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进入新课内容,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个确定值,引导学生猜想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将有助于本堂课问题的解决,也为后面*题作铺垫。

  2、环节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1:

  猜一猜:围绕“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正方形、长方形这两个特殊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很容易猜测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议一议: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这个环节学生可能出现“度量” 、“剪拼”、“作辅助线” 等等甚至更多的方法。为此我又抛出问题:五、六、七边形的内角和怎么求?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然过渡到用作辅助线的方法求多边形的内角和,同时也要告诉学生在测量和剪拼活动中可能会产生误差,由此感受到作辅助线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必要性。这一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理能力。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割形式,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然后让学生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电脑演示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多种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想一想:这些分法有什么异同点?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借助辅助线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分割的关键在于公共点的选取,并演示公共点在图形内、外、顶点处。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得四边形内角和,这是数学学*中的一种常用转化的思想方法。

  活动2:

  做一做:选一种你喜欢的上述分割的方法,类比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方法求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的内角和,让学生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通过增加图形的复杂性,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方法的理解,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上节课我们学*了多边形的对角线,我们来看对角线与多边形的边数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之间有什么关系?

  议一议:


小学说课稿菁选(扩展6)

——小学数学说课稿 菁选

小学数学说课稿 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 、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即认识1 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数量打好基础。

  2 、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 ,铅笔长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 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过程,学会学*,是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情境,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一、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拿出我们的草稿本,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做一朵绸花用3/10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了多少米绸带。

  学生练*

  师:好,做完了吗?告诉老师,看到这道题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有三个同学还没有看着我哟!

  生:3/10×3。(师板书)

  师:一朵花要?

  生:3/10米。

  师:问题是?

  生:一共用了多少米绸带?

  师:一朵花提个问题

  生:几朵花。

  师:回答问题

  生: 3朵花

  师:每份数知道,份数也知道,所以算式就是3/10×3。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锋你来回答

  锋:3÷10=0.3(米), 0.3×3=0.9(米)(师板书)

  师:看一看他这样求是什么意思! 3÷10=0.3(米)这是在求什么呢?

  生:一朵花是几米。

  师:一朵花用了0。3米,那么3朵花就用了0。9米。你是不是因为觉得生:3/10×3。不会计算?

  锋点头表示

  师:也不错哟,当不能解决时,我们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办法解决。

  锋的答案让我有些惊喜,锋是个聪明的孩子,有些内向,这次是他自己主动举手的,我看到他迈向成功的这一小步,而且他的思维也是值得我们鼓励的,用原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本来就是我们学*新知的基础,而且他的思考也拓展了一步,让孩子们和他一起去回想小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有时孩子们就这样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惊喜。

  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佳:3/10+3/10 +3/10

  师:这道题有没有算出答案来?

  佳:9/10

  师:漏了什么

  生:米。

  二、自主学*

  师:同学们是不是遇到3/10×3就不知道怎么做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注意再想想这么计算的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

  师:好,小组已经讨论好结果的可以光荣的站起来!婧

  婧:3/10×3先用3/10上的3×3。算到答案上的分子。

  婧她说的是计算方法,从这里就可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不难,我们一定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师:我不是要知道怎么做的,我是要知道3/10×3为什么等于9/10

  一、 说教材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掌握长(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的,它又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为以后学*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通过圆的周长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圆周长的知识在几何初步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总结和运用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圆周率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惯,让学生在学*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对有关资料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学生以合作实践,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圆周率的含义。

  关键: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具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型圆,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线、直尺等。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 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要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突破了"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学*的主体地位。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老师给予点拨引导,做学生学*的引路人。

  (2) 巧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丰富感知,激发学*兴趣。

  这节课在学*探索圆的周长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测量的方法--"绕线法""滚动法"以及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直观动态的演示,使学生获得了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为准确测量、实验发现、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同时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3)小组合作、实验发现法。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的组织形式,我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测量、计算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互助互学,构建活动化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在学*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方法:

  (1) 动手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2)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当今数学教学提倡的学*方向。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5大环节。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利用“课件”演示唐老鸭和米老鼠在公园里跑步的情景。瞬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接着说明:他们刚刚跑完一圈,就争吵起来了,都说自己跑的路线长。那么,到底是谁跑的路程长呢?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并复*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提问:如果要求米老鼠所走路程,实际就是求圆的什么呢?从而引入课题:圆的周长(板书)

  可是,圆的周长现在我们还没有学,无法算出米老鼠跑的路程,我利用这个问题设下了认知障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㈡引导探索新知

  ⒈直观感知,认识圆周长。

  我让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先摸一摸圆,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然后通过电脑屏幕上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感知了“圆的周长”后,我设计了2个问题: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一条什么线?学生回答“曲线” (板书)我又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的什么?学生回答“圆的周长” (板书),最后问学生: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揭示圆的周长概念(并完善板书)。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了学生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揭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后,我以一个实物圆,问学生可以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引导学生说出用绳子绕圆一周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并演示 “绳测法”让学生观察。接着又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吗?”引出“滚测法”,并观看课件演示,教师指导操作要点,充分认识了圆的周长。

  ⒉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

  我利用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以及(演示)小球的运动轨迹甩出一个圆,显然,用刚才的“绳测法”、“滚测法”都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去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⒊操作实验。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分成3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观察猜想。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

  第二层次:验证猜想。

  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先测量,再填表:

  圆的周长(cm)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 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是本节 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让学生讨论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对比方法:此题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

  1. 首先让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加以巩固,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后交流计算结果。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的主要目的,是知识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

  2、接着课件展示:小明去公园买门票场景儿童每张8元,用100元买12张门票,

  能找回多少钱?学生根据信息进行脱式计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2. “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让学生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练*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整节课的设计我是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引导、对比、交流等形式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

  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认识方程》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是小学生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启蒙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简单数量关系,字母表示计算公式、运算律,本课也是后续学*简易方程以及中学进一步学*代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数量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能用字母表示图形的计算公式;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一些书写规定。

  2、能力目标:经历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探究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培养符号感,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并理解其意义。

  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说学生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进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本课我主要分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提供*台,引导探究;学以致用,拓展深化;课堂小结,质疑评价。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先说说生活中用到的字母,让学生感知字母可以简洁方便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称和标志,再课件出示扑克牌A,问字母A表示什么呀?(表示一个特定的数),除了表示特定的数还能表示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本环节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学*兴趣,同时自然引入字母表示数,从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新知油然而生亲切感和认同感。

  第二个环节——提供*台,引导探究

  具体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探究用字母表示任意一个数

  首先,让学生说说“数青蛙”儿歌后半句: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8条腿,3只青蛙12条腿……教师提出疑问:“这样继续说下去,说得完吗?”(生答:“因为青蛙有很多很多,永远都说不完。”)

  接着问:“怎么用一个式子表示任意只青蛙有条腿?”(学生答有:“?×4、a×4、x×4、a×b、”等等。)

  最后转入小结:“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生1:“n可以表示1、2、3、4、5……”生2:“n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数。”)

  这一层次,旨在通过贴*生活实际的“数青蛙”儿歌,从“永远都读不完”的体验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需要,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生感觉比较亲切,也降低了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难度与知识间的衔接。

  第二个层次——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间的关系

  其中包含两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是计算年龄——列出含有字母的加、减法式子

  首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自主发现妈妈的年龄比笑笑大26岁,如果用字母a表示笑笑的年龄,写出妈妈相应的年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一个人的年龄是有限的,n不能无限大,从而明确:用字母表示数,有时可以表示任意的数,而有时所表示的'数却有一定的范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接着让学生变换角度思考:如果用n表示妈妈的年龄,怎样表示笑笑的年龄,同时引导观察发现:笑笑年龄在变,妈妈年龄也在变,但年龄关系始终不变。由此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出数量间的关系。

  本知识点教学,以熟悉的年龄问题切入,贴*生活实际,探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间的关系,渗透函数思想;同时,懂得用字母表示数时取值要符合生活实际。

  另一个知识点是引导学生自学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

  先让学生说说如果青蛙的只数用a表示,青蛙的眼睛怎么表示?嘴呢?,再让学生自学课本,最后全班交流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

  第三个环节——学以致用,拓展深化

  1、探究用字母表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首先,师问:“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生回答后,接着课件出示有关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的字母表示要求。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要求分别用字母表示出这两个公式。通过合作、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些公式字母表示方法,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

  2、再续游戏:你能用一句话结束这首儿歌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____只青蛙____张嘴,____只眼睛_____条腿。继续从儿歌入手,加深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再次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质疑评价

  首先学生谈本课学*收获。然后,教师进行恰当评价。

  说课内容:

  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学*了万以内数数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写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和读写算盘上万以内数打下基础。(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学*万以数四则计算创造条件,也能为以后学*多位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课本编排了2道准备题,2道例题和6道*题。准备题主要复*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关系。例4通过计数器讲数的组成,由于读数就是把数的组成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这也是读数的基础。例5是通过数中间不带0,中间带0,未尾带0,中间未尾都带0等7个数。讲怎样读数,并概括出读数的4条方法。试一试中的4个数,包括了读万以内数的各种情况,练一练中的第2、3、5题主要练*正确理解数位和位数,第1、4题是把数的组成和读数结合起来练,第6题主要练*读实际数据。

  说本节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读数,难点是带0的数的读法,因为0在读写中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例如读数时,0在数中间要读,但不论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而0在数的末尾都不读。关键是读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万以内的数,包括一万。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理解数位意义,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和千,巩固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具体数据的读数,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一)准备练*:

  1、十里面有()个一,一百里面有()个十,

  ()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我们学过哪些计数单位?

  意图:新课前充分复*旧知,能唤起回顾,引起旧知表象再现,为新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1)在计数器上拔364,问: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拔4356,问:它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意图:利用数的组成,引出数位表,利用数位顺序,为读数奠定坚实的基础。例4的教学主要是借助计数器,以突出数位的作用,为读数做好准备。

  2、教学例5。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数位顺序表,分层教学,分三层次,中间带0读法,末尾带0读法,中间和末尾都带0的读法。

  (1)请同学们自编几个有0的三位数的四位数。

  例如:30750801000020087303800等等。

  (2)请学生分类(按0摆放的'不同位置来分并说说分类的现由)

  分3类:中间有0:301208

  末尾有0:100007303800

  中间末尾都是0:5080

  意图:这种分类练*既有趣味性,又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下面学*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0在不同位置所表示的数也就不同的含义。

  (3)读中间带0的数。

  请一生读一读中间带0的数,强调:如3013008为什么301中间有一个0,3008中间有两个0,他们都读一个零呢?

  请学生概括出:数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试着写几个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的三、四位数。

  (4)读末尾带0的数,强调:如100007303800

  为什么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找出草稿纸上这种类型的

  数。

  (5)掌握中间或末尾带0的读数方法。

  (6)通过读数找出读数的方法。数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7)试读例5:56847259032006400305010000

  (8)结合读数的方法:看题、讨论、回答。

  A、万以内数的读法,从()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B、千位是几就读(),百位上是几就读(),十位上是几就读(),个位上是几就读()。

  C、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意图:这样安排迁移自然,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读数法则,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白不但怎么读,而且明白为什么这样读,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过程中还要丝丝入扣,学生积极性就高,参与意识就强。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到的?再次巩固读法。

  (四)巩固练*:

  1、说出计数器上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并读出来。

  例:372120439300强调若数位上没有珠子,那么这个数位上数的组成就不用说。

  2、读出下面各数,并抽几个说说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例38670945082007200600090509800

  3、先把三个数808300读一读,再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填空:803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其中3在()位上。那8003呢?8300呢,有什么不同?

  4、填表。

  最小最大

  三位数

  四位数

  提问:比最大的三位数大的数是几?999个后再加1个数是多少?你还能提出几个什么问题?

  5、书P72页第6题,读出下面各数。

  6、摆数游戏,请你用2个8和2个0组成一个四位数。

  摆出只读一个0的四位数。

  摆出不读0的四位数。

  一、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说教材: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九册中“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时内容,新课标中把这一知识作为小学阶段学*几何图形的重要内容,是在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及*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为以后学*圆形面积与复合图形面积计算起到铺垫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新课标中数学课程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教学理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图形的拼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良好学**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把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教学关键在于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五、课前准备: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人人参与其中,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六、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在新理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进行教学,所以本节课中由老师设疑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并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与空间,然后再从旁辅助与点拨,而由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合作交流。且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做学*的主人,教师做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七、说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为本节课安排了如下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新课的导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进入学*状态,那么我在开课时首先复*了*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接下来的新课做好铺垫。接着给出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三角形的物品---红领巾,提出疑问:如果我想知道这条红领巾的面积该怎么办呢?设疑并引出课题:,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2)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此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分组合作,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① 操作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以不同的三角形去拼摆,怎样才能把三角转化成我们已知的能够求出面积的图形呢?在学生的分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②小组合作拼摆过后,请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③请同学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通过拼摆你发现了什么?可能有学生会这样回答: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四边形。(这时教师给予鼓励,真棒!)。然后就会有学生说:老师,老师,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学生一下子变得热情高涨)(我接着鼓励他们:拼得太好了,做的真不错等等)。那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呢?

  ④让学生通过这种拼摆形式,以不同的三角形拼摆得出相同的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那*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都知道了是底×高,你觉得三角形应该如何计算呢?

  ⑤让学生总结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同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应该这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低×高÷2。用字母表示为s=ah÷2。

  (3)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

  ⒈这里我首先让学生回归实践应用,解决最初提出的.疑问,求红领巾的面积。

  ⒉然后给出下面的判断题强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⒊求下列三角形的面积,既考验了学生动手测量能力又巩固了新知。

  ⒋这两题一题是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一题是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数学课堂中发散学生思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锻炼我还设计了一道拓展延伸的思考题。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了吗?都知道了,你们真棒!那你想知道我国古时候的人是怎么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的吗?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下面的内容,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4)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今天你有那些收获?在选出小组代表说一说。进一步明确学*目标,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量一量,看一看等试验,猜想,验证,巩固的方式使整节课善始善终。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一、教材分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运动会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想想做做”中的练*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在学*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活动,培养数学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状态,激起学生学*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探究新知。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提了这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统计经验,思考出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接着,组织学生思考要解决刚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该怎样统计,要想知道“有几只小猴?几只小兔?几只小狗?”又该怎样统计。通过交流、引导,引出可以按比赛项目、按动物种类分别进行统计。结合交流,适时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比较:看了两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情景:工作员小熊要为跳高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运动服,为长跑运动员每个发一件绿色运动服。厨师小猪要为每只小狗准备一份骨头套餐,为每只小猴准备一份桃子套餐,为每人小兔准备一份萝卜套餐。请你向他们提供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题,我安排了两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统计小组里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种球类活动。然后引导分析:两份统计表各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我们班的哪些情况?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你最想统计什么?组织学生开展相似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一练*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题。组织学生把一些图形先按形状再按颜色进行分类整理并填表,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这个练*重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并且让学生再次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情境,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1、位置内容:

  本节课位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4——76页,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加”。因为内容较多,我设计用两课时完成这个内容的教学,这是第一课时。本节教学是在学生一年级学*了百以内数的连加,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了万以内数的加法基础上进行,因此本节课在让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后,我将重点放在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上。此外,还注意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万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

  探索万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4、教学难点:

  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旧知:

  我分为我会说、口算、竖式计算三部分,分别复*百以内数的连加,以及竖式计算中的注意点,一步步唤起学生回忆,为本节教学万以内数连加的估算和计算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出示教师队跳绳统计表,组织学生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加法问题。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三位老师一共跳了多少下?

  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里针对学生刚提出的问题指名列式并估算结果,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得出多样化的算法。在学生提出用竖式计算时,可能出现三种书写方法。在这里我安排了一个比较环节,引导学生对比三种书写方法,对书写格式进行正确区分。

  此处让学生先估算结果,发展了他们的估算能力。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算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倾听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而且探索万以内数连加的算法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算法,也有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反馈练*。此时出示各小组跳绳情况统计表,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各组成绩,展示汇报,说出计算过程。在讲评中特别强调竖式计算连加时应注意的问题。

  这个环节作为学*新知后的一个反馈练*,可以让学生巩固、熟练所学知识,而且对竖式计算连加的格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巩固练*:

  这个环节我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先出示几道判断题,让学生通过找错误,改正错误,加深对竖式计算连加的正确书写格式。然后再出示四道计算题,让学生任选一道独立列竖式进行计算。有了前边几道判断题作基础,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准确性自然会提高。

  四、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创设商场购物的情景,让学生运用万以内数连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设计这样的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全课总结:

  以“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谈学*后的体会,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既有估算又体现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清楚本节课的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旋转与*移》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中实例,感知*移、旋转现象;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生活中的常见的*移和旋转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移现象的探究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身边与旋转和*移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2、充分感受数学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三、教学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旋转和*移现象

  四、教学难点:

  1、对没转到一周的旋转现象的判断,如荡秋千。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抽象思维。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朋友卡;

  2、陀螺、风车、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椅等;

  六、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时课外喜欢玩什么呢?(弹弹珠、踢键子、滚铁环……)你们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呀!今天,老师打算带大家出去玩一玩,想去吗?(想)那就跟我来吧!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联系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自然地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

  (二)探究旋转与*移现象。

  旋转现象(12分钟):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老师先带同学们到公园来玩一玩,你们能说说公园里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吗?(出示课件1)

  同学们说得真不错,现在一起观察一下,秋千、水龙头、风车、方向盘等是怎样动的?并用手来比一比。

  生1:风车在转动。

  生2:方向盘在旋转。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2),这些物体运动时都会转弯。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书面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旋转的表象印在脑子里,从而能够形象直观地感知到旋转现象,

  利用多媒体单独演示旋转图形,突出物体旋转的中心点和旋转轨迹,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抽象出旋转的本质,遵循儿童从直观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辨识能力,给旋转现象。

  你们能给这种运动方式起个名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起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步提高学*兴趣。

  2、动手操作,继续探究。

  师:刚才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旋转现象,现在你们能让陀螺和风车旋转起来吗?(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轮流玩一玩,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让它们旋转起来,合作得最好的小组上台来演示。)

  设计意图: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强化了对旋转现象的认识,提高了对数学学*的兴趣。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其实,我们身边的旋转现象可多了,下面你们能动脑筋、想办法,让你身边的东西或自己的身体旋转起来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究,演示让东西旋转,小组间交流、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身边的旋转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移现象:

  1、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师:我们再到另一个公园去看看,大家都在干什么?(出示课件3)

  大家再观察一下猴子、滑梯上的小朋友等是怎样动的?用手比一比,并给这种现象起名。(小组合作探究)

  师生交流:

  生1:它们是直直地移动;

  生2:它们运动的方向是不变的;

  生3:可以取名为移动、*移。

  师:你们都说得不错(出示课件4),像这样直直地移动的运动方式通常称它为*移(相机,板书:*移)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营造氛围,让学生思考有活力,陶行知先生说:“要**儿童的头脑”。所谓**头脑,也就是培养学生自由的心灵、乐观、自信,在心理上消除畏惧,鼓励他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运用学*“旋转现象”的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怎样让身边的东西或自己的身体作*移运动?办法好的小组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示,教师的适当表扬,使他们深深体会温馨与和谐,并沉醉其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判断旋转与*移现象。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对课堂中的“主体”充满真切的关怀鼓励,妙趣横生的“动物王国”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心灵智慧、知识的光辉盈溢课堂。

  1、找一找。

  师:刚才我们去了公园,现在有位小朋友想带你们去动物园和游乐园,想不想去?(想)那就赶紧跟她去逛逛吧!(播放课件5)

  学生找一找录相里的旋转与*移现象,找得准的奖励朋友卡。

  生1:黑天鹅在湖里游泳是*移现象,因为它是直直地移动。

  生2:大象的耳朵扇动是旋转现象,因为它扇动时改变了方向。

  生3:马儿跑步既是旋转现象,又是*移现象,因为直着跑的时候是*移,拐弯跑的时候是旋转。

  2、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中旋转和*移的现象可多了,大家能说一说么?(说得好的发朋友卡)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旋转与*移的现象,使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特点,将知识优化,完善和深化所学内容,并对本节课学*外延进行拓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五)课外延伸。

  刚才很多小朋友得到了朋友卡,这些卡片都是我们班学生制作的,他们听说你们是一群聪明好学的学生,都特别想跟你们做朋友呢,你们愿意吗?(愿意)现在他们想请大家当小老师,教教他们:卡片中他们参加的活动是我们今天学*的哪种现象?

  原来呀,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你们将会在身边发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奥秘。

  (六)板书设计。

  旋转与*移

  旋转*移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节《笔算乘法》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本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部分的学*,是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深入学*的,同时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初步形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自主性不强,因此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算理,并能用笔算乘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乘法运算的应用价值,并在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及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时,所得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数上的数对齐。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动机,明确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引入新课

  导入环节我会设置生活情境: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并提问学生:你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要求学生自主分析,并尝试表达。学生分析得出:每套书14本,12套书,单位量

  数量=总量,并列出算式14×12。此时抛出疑问“这个算式和14×5、14×10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来顺势引入课题。

  导入的设计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经验为基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自然链接新知。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教材P8484,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掌握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培养数感和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投影、题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T: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小兔安家的情境中进一步学*有关除法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新课探讨

  1、观察图,发现并利用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T:首先,观察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预设:图中左边有6只小兔,右边也有6只小兔(一共有12只小兔),还有4间房子。

  T:你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完整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4间房子,*均每间住几只小兔?(PPT)

  (板书:*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学生齐读一遍完整的题目)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

  T:要求*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实际上也就是要?

  预设:把12*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T:应该用什么方法算呢?(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4=3(只) (板书)

  T:想哪一句口诀?(三四十二)

  T:这个算式在情境中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兔子*均分到4间房子,每间房子分到3只。

  T:刚才我们是自己观察图发现信息并提问解答,现在毕老师还有个问题,敢挑战吗?敢挑战的同学请坐直。

  问题二

  PP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6只,需要几间呢?

  T:读一读题目,想一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求什么?

  预设:求12里面有几个6.

  T:用什么方法来算?怎样列式呢?

  预设:126=2(间)

  T:想哪一句口诀?

  T: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小兔按每间房子6只来分,需要2间房子。

  (口答:需要2间房子)

  T小结:这两个问题都是在把12只小兔*均分,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三四十二),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二六十二),它们的得数都是12,以后凡是算12除以几,我们都用得数是十二的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

  3、填一填

  T:根据刚才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经验,看看能不能完成这个表格。能看懂吗?谁来解释一下?

  预设:第一行表示的是有几间房子,第二行表示的是每间住几只小兔。

  (1)类型一

  T:刚才我们是横向观察,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列,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要求什么?

  预设:每间住几只小兔?

  T:一个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还能找到什么相关信息?

  预设:有12只小兔(PPT)

  T:谁能能将这个问题完整地说一说?会说的.请起立。

  预设:有12只小兔,2间房子,*均每间住几只?

  T:也就是要把12*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来算?(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2=6(只)(PPT)

  T:和我们刚才解决的哪个问题类似呀?

  板书:122=6(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

  预设:把12只小兔*均分到2间房子,每间住6只。

  T:再观察第二列,你知道是解决什么问题吗?谁能说一说?

  预设:有12只小兔,3间房子,*均每间住几只?

  T:怎样列算式?我应该写在哪儿?

  板书:123=4(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把12只小兔*均分到3间房子,每间住4只

  T小结:这三个问题都是在求*均每间住几只小兔。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并且都是用小兔的总数除以房子的间数。

  (2)类型二

  T:再观察第三列的数据,你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均每间住3只,需要几间房子?

  T:实际上是在求什么?(12里面有几个3)和哪边的问题类似?都是在把12只小兔按每间几只来分,求需要几间房子。怎样列式?

  板书:123=4(间)

  T:观察最后一列,想一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有12只小兔,*均每间住2只,需要几间房子?

  T:也是在求12里面有几个2?怎样列式?写在哪儿?

  板书:122=6(间)

  T:122=6(只)和122=6(间)这两个算式一样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单位不一样

  T小结:单位不一样,说明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一个是求*均每间住几只小兔,一个是求需要几间房子。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均分,但我们都是用除法来算,并且都用到了得数是12的乘法口诀来求商。

  (3)观察表格,找规律

  T:接下来,请同学们整体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a、竖着看,把这一列的两个数2和6相乘,就是把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只数和房子的间数相乘,得到的都是小兔的总数12,说明我们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b、横着看,小兔总数都是12,房子间数越多,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少,房子间数越少,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多。(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

  T:看似简单的表格里却藏了很多的小秘密,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4、解决问题

  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5只,3间能住下吗?

  (1)学生先在题单上算一算、比一比。想好的和同桌讨论,说一说你的想法。

  (2)老师分别找几种不同的方法展示

  预设1:35=15(只),12<15,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12只小兔。

  预设2:123=4(只),4<5,12只小兔住进3间房子,每间住4只就可以了,每间住5只肯定能住下。

  预设3:125=2(间)2(只),12里面有几个5就需要几间房子,12里面能找到2个5,所以需要两间房子,还剩2只兔子,需要1间房子,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

  T:1个小圆圈表示1只小兔,有12只小兔就画12个圆圈,5只小兔住一间房,就5只一圈,一个大圈表示一间房,需要3间房,能住下。

  T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的用乘法来算,

  有的用除法来解决,还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我们分析。所以,小朋友们要多动脑筋。

  T:接下来,我们就来练一练。

  三、巩固练*(教材P85练)

  1、解决问题(教材P85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T:第一个问题是求什么?

  预设:24里面有几个3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第二个问题是要把24怎么样呢?

  预设:把24*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这里都是把24*均分,所以都用除法,并且都是用得数是24的乘法口诀。

  2、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教材P85第5题)

  (1)你能看懂这个表格吗?说一说。

  (2)知道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求有几个盘子,只有一个数据,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预设:杯子总共有18个

  T: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从图中数一数,总共有18个。

  预设2:观察表格的第一列,有2个盘子,每个盘子放9个杯子,29=18(个)

  T:观察第二列,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去算?怎样列式?口诀?

  预设:有18只杯子,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需要几个盘子?

  T:第三列两个数都不知道,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想得数是18的口诀)

  T: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预设1:总数都是18,横着看,盘子越多,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越少。

  预设2:竖着看,杯子的总数都是18,盘子数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杯子的总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小兔安家

  *均分 除法

  (1)*均每间住几只小兔? (2)需要几间房子?

  124=3(只) 126=2(间)

  122=6(只) 122=6(间)

  123=4(只) 123=4(间)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