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函数说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1-10 00:00:00 说课稿

对数函数说课稿1

  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八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情感目标: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关键: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多媒体演示法。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法:学*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复*导入

  (1)复*提问:什么是对数?如何求反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如何?学生回答,并利用课件展示一下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的提问既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导言:指数函数有没有反函数?如果有,如何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它的反函数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渴望知道问题的答案。

  2、认定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3、导学达标

  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安排师生互动活动。

  (1)对数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及反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推导出,指数函数有反函数,并且y=ax(a>0且a≠1)的反函数是y=logax,见课件。把函数y=logax叫做对数函数,其中a>0且a≠1。从而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对数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逐步分析,这样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因为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图象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通过比较充分体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内在联系。

  (2)对数函数的图象

  提问:同指数函数一样,在学*了函数的定义之后,我们要画函数的图象,应如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用描点法画图。教师肯定,我们每学*一种新的函数都可以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列表、描点画图。再考虑一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呢?

  让学生回答,画出指数函数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象,就是对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总结:我们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既可用描点法,也可用图象变换法,下边我们利用两种方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

  方法一(描点法)首先列出x,y(y=log2x,y=log x)值的对应表,因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x>0,因此可取x=,1,2,4,8,请计算对应的y值,然后在坐标系内描点、画出它们的图象。

  方法二(图象变换法)因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所以只要画出y=a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y=logax。的图象。学生动手做实验,先描出y=2x的图象,画出它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它就是y=log2x的图象;类似的从y=()x的图象画出y=log x的图象,再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用这种对称变换的方法画函数的图象,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认识,便于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照,但使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更为方便,两种方法可同时进行,分析画法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画法。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

  (3)对数函数的性质

  在理解对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可先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上述两个对数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让学生列表分析它们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然后出示课件,教师补充。

  作了以上分析之后,再分a>1与0<a<1两种情况列出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出示课件并进行详细讲解,把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列成一个表以便让学生对比着记忆。

  设计意图:这种讲法既严谨又直观易懂,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帮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而且利用表格,可以突破难点。

  由于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正好互换,为了揭示这两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照表(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认识两个函数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意识。

  4、巩固达标(见课件)

  这一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从讲解过程中找出所涉及的知识点,予以总结。充分体现“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5、反馈练*(见课件)

  *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6、归纳总结(见课件)

  引导学生对主要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因此,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对数值大小的方法。

  7、课外作业:(1)完成P178 A组1、2、3题

  (2)当底数a>1与0<a<1时,底数不同,对数函数图象有什么持点?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见课件),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对数函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学*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为学生进一步学*、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新课标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自主学*、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4) 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5)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新知识。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象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象,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象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法:学*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程

  在认真分析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 ,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复*指数函数

  问题二: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 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二) 意义建构:

  1. 对数函数的概念: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 ,我们也可以把它改为对数式, ,其中x年也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设计意图: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为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

  但在*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

  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

  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在此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三:在 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五: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问题六: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前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出对数函数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个问题还是不够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或最不理解的是函数的定义域,所以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什么内容了?

  (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

  合作探究1;借助于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各组函数的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1)

  (2)

  合作探究2:当 函数 与 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画的两组函数的图象,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

  问题1:对数函数 ( )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

  问题2:对数函数 ( ),当 时,x取何值,y 0,x取何值,y ,当 呢?

  问题3:对数式 的值的符号与a,b的取值之间有何关系?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语叙述。

  知识拓展:函数 称为 的反函数,反之,函数 也称为 的反函数。一般地,如果函数 存在反函数,那么它的反函数记作为

  (三) 数学应用

  1. 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 )

  (该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 的定义域 这一限制条件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得不等式,解对应的不等式。同时通过本题也可让学生总结求函数的定义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1) ,

  (2) ,

  (3) ,

  (4) , ,

  (在这儿要求学生通过回顾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比较大小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前3小题,第四题可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完成解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较数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合作探究4:已知 ,比较m,n的大小(该题不仅运用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点拨

  1.本题的难点在哪儿?

  2.你希望不等式的两边的对数式变成怎样的形式,你能否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本题也可以从形的角度来思考。

  (四) 目标检测

  P69 1,2,3

  (五) 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求定义域应从几方面考虑等)

  (六)布置作业 P70 1,2,3

对数函数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四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值的求法、函数定义域的求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2、学生的基础较好,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因此可以通过描点,让学生动手画图像,观察图像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性质,因此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我借助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说学法“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比较法:在初步理解函数概念的同时,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概念,特别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

  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2)探究式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

  教师利用多媒体准备的素材①对数函数的图像②例题和*题③与本节课相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利用电脑,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的变化的动态过程,例题和*题,从而使学生直接的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引入课题,初步感知概念

  1.知识回顾

  1)学*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指数函数,让学生熟知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内容,熟练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借助图象研究性质.

  2)对数的定义

  设计意图:为讲解对数函数时对底数的限制做准备.

  2.教学情景

  由学生前面学*的熟悉的细胞有丝分裂问题入手,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会函数

  环节二:新知探究,构建概念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学生思考问题:①为什么对数函数概念中规定②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设计意图:为学*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做铺垫(

  (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师和学生通过列表,描点画出函数1)(2)(3)(4)的图像,并引导学生类比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观察,归纳对数函数图像的特征,得出性质。

  探索研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计算器)(1)(2)(3)(4)

  环节三、典例分析,深化知识、

  例1:

  解:(略)

  设计意图: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巩固练*:

  环节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及其求定义域,了解通过图像观性质。

  环节五、作业布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氛围的形成.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对数函数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对数函数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3篇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1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对数函数的性质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其核心(或关键)是对数函数的性质,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是构造复杂函数的基本元素之一,所以对数函数的性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二、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二)解析:

  (1)就是指根据对数函数的两类图象总结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函数值的分布特征等性质,并能将这些性质应用到简单的问题中。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底数a对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影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参量认识不到位,往往将参量等同于自变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将参量的取值多元化,最好应用几何画板的快捷性处理这类问题,其中关键是应用好几何画板.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因为使用(),有利于().

  五、教学过程

  问题1.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再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小问题):

  1.这些对数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2.通过这些函数的图象请从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方面进行总结函数的性质。

  3.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从函数值的分布角度总结相关性质

  4.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总结:当自变量取一个值时,函数值随底数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问题2.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问题3.根据问题1、2填写下表

  图象特征函数性质

  a>10<a<1a>10<a<1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值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函数的定义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上升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下降增函数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坐标大于1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标大于0小于1

  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0小于1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1

  [设计意图]发现性质、弄清性质的来龙去脉,是为了更好揭示对数函数的本质属性,传统教学往往让学生在解题中领悟。为了扭转这种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性质,再利用类比的思想,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图象主动探索出对数函数的性质。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已有感性认识后,得到这些性质必然水到渠成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 log 23.4 , log 28.5 (2)log 0.31.8 , log 0.32.7

  (3)log a5.1 , log a5.9 ( a>0 , 且a≠1 )

  变式训练: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⑴ log106 log108 ⑵ log0.56 log0.54

  ⑶ log0.10.5 log0.10. 6 ⑷ log1.50.6 log1.50.4

  2.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正数m,n 的大小:

  (1) log 3 m < log 3 n (2) log 0.3 m > log 0.3 n

  (3) log a m < loga n (0 log a n (a>1)

  例2.(1)若 且 ,求 的取值范围

  (2)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六、目标检测

  1.比较 xx和xx 的大小:

  2.求下列各式中的x的值

  (1)

  演绎推理导学案

  2.1.2 演绎推理

  学*目标

  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

  2.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学*过程

  一、前准备

  复*1:归纳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复*2:合情推理的结论 .

  二、新导学

  ※ 学*探究

  探究任务一:演绎推理的概念

  问题:观察下列例子有什么特点?

  (1)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铜是金属,所以 ;

  (2)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007是奇数,所以 ;

  (3)三角函数都是周期函数, 是三角函数,所以 ;

  (4)两条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A与B是两条*行直线的同旁内角,那么 .

  新知:演绎推理是

  的推理.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探究任务二:观察上述例子,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所有的金属都导电 铜是金属 铜能导电

  已知的一般原理 特殊情况 根据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新知:“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

  大前提—— ;

  小前提—— ;

  结论—— .

  新知:用集合知识说明“三段论”:

  大前提:

  小前提:

  结 论:

  试试:请把探究任务一中的演绎推理(2)至(4)写成“三段论”的形式.

  ※ 典型例题

  例1 命题: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已知:

  求证:

  证明:

  把上面推理写成三段论形式:

  变式: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B,AD的中点, 求证:EF *面BCD

  例2求证:当a>1时,有

  动手试试:1证明函数 的值恒为正数。

  2 下面的推理形式正确吗?推理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所有边长相等的凸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大前提)

  菱形是所有边长都相等的凸多边形, (小前提)

  菱形是正多边形. (结 论)

  小结:在演绎推理中,只要前提和推理形式是正确的,结论必定正确.

  三、总结提升

  ※ 学*小结

  1. 合情推理 ;结论不一定正确.

  2. 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前提和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一定正确.

  3应用“三段论”解决问题时,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大前提和小前提,但为了叙述简洁,如果大前提是显然的,则可以省略.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 因为指数函数 是增函数, 是指数函数,则 是增函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2. 有这样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有些有理数是真分数,整数是有理数,则整数是真分数”

  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3. 有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直线*行于*面,则*行于*面内所有直线;已知直线 *面 ,直线 *面 ,直线 ∥*面 ,则直线 ∥直线 ”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4.归纳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后作业

  1. 运用完全归纳推理证明:函数 的值恒为正数。

  直观图

  总 课 题空间几何体总课时第4课时

  分 课 题直观图画法分课时第4课时

  目标掌握斜二侧画法的画图规则.会用斜二侧画法画出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重点难点用斜二侧画法画图.

  引入新课

  1.*行投影、中心投影、斜投影、正投影的有关概念.

  2.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画法——斜二侧画法:

  规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剖析

  例1 画水*放置的正三角形的直观图.

  例2 画棱长为 的'正方体的直观图.

  巩固练*

  1.在下列图形中,采用中心投影(透视)画法的是__________.

  2.用斜二测画法画出下列水*放置的图形的直观图.

  3.根据下面的三视图,画出相应的空间图形的直观图.

  课堂小结

  通过例题弄清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斜二侧画法方法及步骤.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能运用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对数型函数的常见问题.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的性质向对数型函数的演变延伸.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对数函数的性质.

  2.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y=log2x的值域是 ;

  (2)函数y=log2x(x≥1)的值域是 ;

  (3)函数y=log2x(0

  3.情境问题.

  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如何求呢?

  二、学生活动

  探究完成情境问题.

  三、数*用

  例1 求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

  练*:

  (1)已知函数y=log2x的值域是[-2,3],则x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2)函数 ,x(0,8]的值域是 .

  (3)函数y=log (x2-6x+17)的值域 .

  (4)函数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

  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 (x)=lg (2)f (x)=ln( -x)

  例3 已知loga 0.75>1,试求实数a 取值范围.

  例4 已知函数y=loga(1-ax)(a>0,a≠1).

  (1)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练*:

  1.下列函数(1) y=x-1;(2) y=log2(x-1);(3) y= ;(4)y=lnx,其中值域为R的有 (请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2.函数y=lg( -1)的图象关于 对称.

  3.已知函数 (a>0,a≠1)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实数m= .

  4.求函数 ,其中x [ ,9]的值域.

  四、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借助于对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换元法;

  (3)能画出较复杂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

  五、作业

  课本P70~71-4,5,10,11.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像,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 通过对数函数的学*,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 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 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 得 .又 的值域为 ,

  所求反函数为 .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板书)

  1. 作图方法

  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 和 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 和 ,并分别以 和 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 和 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 画出直线 .

  (3) 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 对称点 找到,变化趋势由靠* 轴对称为逐渐靠* 轴,而 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 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 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和 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2. 草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 和 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 轴的右侧.

  (3) 截距:令 得 ,即在 轴上的截距为1,与 轴无交点即以 轴为渐*线.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 轴对称.

  (5) 单调性:与 有关.当 时,在 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 时,在 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 时,有 ;当 时,有 .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巩固练*

  练*:若 ,求 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对数函数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对数函数说课稿(精选10篇)

  对数函数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学*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为学生进一步学*、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新课标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自主学*、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4) 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5)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新知识。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象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象,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象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法:学*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程

  在认真分析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复*指数函数

  问题二: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 对数函数说课稿 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二) 意义建构:

  1. 对数函数的概念: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 对数函数说课稿 ,我们也可以把它改为对数式, 对数函数说课稿 ,其中x年也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设计意图: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为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

  但在*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

  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

  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在此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三:在 对数函数说课稿 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五:对数函数说课稿与对数函数说课稿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问题六:对数函数说课稿与 对数函数说课稿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前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出对数函数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个问题还是不够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或最不理解的是函数的定义域,所以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什么内容了?

  (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

  合作探究1;借助于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各组函数的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1) 对数函数说课稿

  (2) 对数函数说课稿

  合作探究2:当 对数函数说课稿 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与 对数函数说课稿 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画的两组函数的图象,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

  问题1: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对数函数说课稿 )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

  问题2: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对数函数说课稿 ),当 对数函数说课稿 时,x取何值,y 对数函数说课稿 0,x取何值,y 对数函数说课稿 ,当 对数函数说课稿 呢?

  问题3:对数式 对数函数说课稿 的值的符号与a,b的取值之间有何关系?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语叙述。

  知识拓展: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称为 对数函数说课稿 的反函数,反之,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也称为 对数函数说课稿 的反函数。一般地,如果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存在反函数,那么它的反函数记作为 对数函数说课稿

  (三) 数学应用

  1. 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对数函数说课稿

  (2)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对数函数说课稿 )

  (该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说课稿 的定义域 对数函数说课稿 这一限制条件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得不等式,解对应的.不等式。同时通过本题也可让学生总结求函数的定义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1)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对数函数说课稿

  (2)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对数函数说课稿

  (3)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对数函数说课稿

  (4)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对数函数说课稿 ,

  (在这儿要求学生通过回顾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比较大小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前3小题,第四题可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完成解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较数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合作探究4:已知 对数函数说课稿 ,比较m,n的大小(该题不仅运用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点拨

  1.本题的难点在哪儿?

  2.你希望不等式的两边的对数式变成怎样的形式,你能否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本题也可以从形的角度来思考。

  (四) 目标检测

  P69 1,2,3

  (五) 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求定义域应从几方面考虑等)

  (六)布置作业 P70 1,2,3

  对数函数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学*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为学生进一步学*、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新课标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培养学生自主学*、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4)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5)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新知识。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象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象,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象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法:学*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程

  在认真分析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复*指数函数

  问题二: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二)意义建构:

  1.对数函数的概念: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我们也可以把它改为对数式,,其中x年也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设计意图: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为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

  但在*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

  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

  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在此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三:在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五:与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问题六:与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前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出对数函数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个问题还是不够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或最不理解的是函数的定义域,所以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什么内容了?

  (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

  合作探究1;借助于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各组函数的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对数函数说课稿 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数学必修一》第二章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指数函数和对数概念后,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对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学*对数函数概念进而研究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学生已掌握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类比学*对数函数提供了前提,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人口、考古等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为学生进一步学*、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而本节蕴含的归纳、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奠定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究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依据以上标准和学生学*发展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类比指数函数的学*,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对不同底数的对数函数图象的分析、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制定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刚进入一个新的学*阶段,有较强的好奇心,且在之前指数函数的学*中已初步掌握了研究函数的方法,但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有所欠缺,对对数概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三、教学与学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要启发学生自主性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类比学*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图象思考,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为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结合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在提出猜想后通过投影仪演示底数变化对对数函数图象的影响。

  老师的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我确定学法为自主探究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分析做出归纳。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实例引入、直观感知——总结类比、形成概念——类比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应用、提升能力——师生交流、归纳小结——作业布置

  (一)实例引入、直观感知

  1、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 ,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复*指数函数

  问题二:如果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 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既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 在2.2.1的例6中,考古学家利用 估算出土文物或古遗址的年代,对于每一个C14含量P,通过关系式,都有唯一确定的年代与之对应.同理,对于每一个对数式 中的 ,任取一个正的实数值,均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所以 的函数。

  问题三:你能在以前的学*中找到类似以上两个函数的例子吗?(促进学生思考这种函数的特点)

  问题四:你能类比指数函数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

  设计意图:体现了类比和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二)总结类比、形成概念

  问题五: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师生共同归纳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问题六: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联系,从而得到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三)类比探究、分析归纳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会如何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

  合作探究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

  合作探究2:结合指数函数的学*经验,你有什么猜想?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 与 验证。

  设计意图: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教师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对数函数图象随底数变化的规律,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

  合作探究3: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

  (四)知识应用、提升能力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 ) (2) ( )

  (该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 的定义域 ,可在此总结函数定义域的限制)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1) , (2) ,

  (3) , (4) ,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利用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比较大小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前3小题,第四题可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完成解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较数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思考巩固:已知 ,比较m,n的大小

  设计意图:该题不仅运用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但有一定难度

  (五)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由学生小结,相互补充完善,教师再次强调对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既首尾呼应又为后续学*对数函数的应用铺垫。

  (六)布置作业

  教材P73 练*1,2

  设计意图:练*难度不大,是对本节知识的巩固。

  对数函数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而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所要研究的重要的基本函数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指数函数、对数及反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因此既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都有许多应用。本节课的学*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对数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构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加互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欣赏数学的精确和美妙之处,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性质中对于在《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与《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两种情况函数值的不同变化。

  二、说教法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知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的指导者,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思考、分析、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4)用探究性教学、提问式教学和分层教学

  2、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探究定向性学*:学生在教师建立的情境下,通过思考、分析、操作、探索,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主动式学*: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四、说教程

  1、温故知新

  我通过复*y=log2x和y=log0。5x的图像,让学生熟悉两个具体的对数函数的图像。

  设计意图:这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有利于引出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求新知

  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关键是学生自主的对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的图像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该表格一列填有《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在《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及《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两种情况下的图像与性质),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的图像与性质。

  在学生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教师再加以升华,强调“数形结合”记忆其性质,做到“心中有图”。另外,对于对数函数的性质3和性质4在用多媒体演示时,有意识地用(1)(2)进行分类表示,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

  设计意图:教师建立了一个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思考、分析、探索,在此过程中,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定向性学*和主动合作式学*。

  3、课堂研究,巩固应用

  例1主要利用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的定义域是《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来求解。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同底对数值的大小。在这个例题中,注意第三小题的点拨,选择和中间量0或1比较,第四小题要分底数《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及《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两种情况。

  例3解对数不等式,实际是例2的一种逆向运算,已知对数值的大小,比较真数,任然要使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为课外研究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对数不等式埋下伏笔。

  4、巩固练*

  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两个练*紧扣本节内容,利用课堂研究中体现的重要的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课后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5、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把握。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会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同底对数值的大小,初步学会对数不等式的

  解法,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6、作业:p97*题3,4,5

  选做题6题

  对数函数说课稿 5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四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值的求法、函数定义域的求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2、学生的基础较好,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因此可以通过描点,让学生动手画图像,观察图像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性质,因此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我借助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说学法“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比较法:在初步理解函数概念的同时,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概念,特别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

  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2)探究式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

  教师利用多媒体准备的素材①对数函数的图像②例题和*题③与本节课相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利用电脑,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的变化的动态过程,例题和*题,从而使学生直接的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引入课题,初步感知概念

  1.知识回顾

  1)学*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指数函数,让学生熟知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内容,熟练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借助图象研究性质.

  2)对数的定义

  设计意图:为讲解对数函数时对底数的限制做准备.

  2.教学情景

  由学生前面学*的熟悉的细胞有丝分裂问题入手,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会函数

  环节二:新知探究,构建概念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学生思考问题:①为什么对数函数概念中规定②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设计意图:为学*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做铺垫(

  (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师和学生通过列表,描点画出函数1)(2)(3)(4)的图像,并引导学生类比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观察,归纳对数函数图像的特征,得出性质。

  探索研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计算器)(1)(2)(3)(4)

  环节三、典例分析,深化知识、

  例1:

  解:(略)

  设计意图: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巩固练*:

  环节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及其求定义域,了解通过图像观性质。

  环节五、作业布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氛围的形成.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对数函数说课稿 6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实际中的简单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和与人合作精神.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通过对对数函数的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倾听、接受别人意见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1.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2.对数函数性质的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

  底数a对对数函数性质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了指数和对数这两种运算,请同学们回顾指数幂运算和对数运算的定义并说出这两种运算的本质区别.

  在等式ab=N(a>0,且a≠1,N>0)中,已知底数a和指数b求幂值N就是指数问题,已知底数a和幂值N求指数b就是我们前面刚刚学*过的对数问题,而且无论是求幂值N还是求指数b,结果都有一个.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y=2x,因此,若已知细胞的分裂次数x的值(即输入值是分裂次数x),就能求出细胞个数y的值(即输出值是细胞个数y).这样,就建立起细胞个数y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一个函数关系式.你还记得这个函数模型的类型吗?

  反过来,在等式y=2x中,如果我们知道了细胞个数y,求分裂次数x,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能否根据等式y=2x把分裂次数x表示出来?

  分裂次数x可以表示为x=log2y.

  在关系式x=log2y中每输入一个细胞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

  师: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关系式x=log2y中,把细胞个数y看作自变量,则每输入一个y值,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根据函数的定义,分裂次数x就可以看作是细胞个数y的函数,这样就得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又一类与指数函数有着密切关系的函数模型

  对数函数说课稿 7

  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八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情感目标: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关键: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多媒体演示法。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法:学*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复*导入

  (1)复*提问:什么是对数?如何求反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如何?学生回答,并利用课件展示一下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的提问既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导言:指数函数有没有反函数?如果有,如何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它的反函数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渴望知道问题的答案。

  2、认定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3、导学达标

  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安排师生互动活动。

  (1)对数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及反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推导出,指数函数有反函数,并且y=ax(a>0且a≠1)的反函数是y=logax,见课件。把函数y=logax叫做对数函数,其中a>0且a≠1。从而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对数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逐步分析,这样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因为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图象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通过比较充分体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内在联系。

  (2)对数函数的图象

  提问:同指数函数一样,在学*了函数的定义之后,我们要画函数的图象,应如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用描点法画图。教师肯定,我们每学*一种新的函数都可以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列表、描点画图。再考虑一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呢?

  让学生回答,画出指数函数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象,就是对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总结:我们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既可用描点法,也可用图象变换法,下边我们利用两种方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

  方法一(描点法)首先列出x,y(y=log2x,y=log x)值的对应表,因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x>0,因此可取x=,1,2,4,8,请计算对应的y值,然后在坐标系内描点、画出它们的图象。

  方法二(图象变换法)因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所以只要画出y=a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y=logax。的图象。学生动手做实验,先描出y=2x的图象,画出它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它就是y=log2x的图象;类似的从y=()x的图象画出y=log x的图象,再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用这种对称变换的方法画函数的图象,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认识,便于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照,但使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更为方便,两种方法可同时进行,分析画法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画法。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

  (3)对数函数的性质

  在理解对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可先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上述两个对数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让学生列表分析它们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然后出示课件,教师补充。

  作了以上分析之后,再分a>1与0<a<1两种情况列出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出示课件并进行详细讲解,把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列成一个表以便让学生对比着记忆。

  设计意图:这种讲法既严谨又直观易懂,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帮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而且利用表格,可以突破难点。

  由于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正好互换,为了揭示这两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照表(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认识两个函数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意识。

  4、巩固达标(见课件)

  这一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从讲解过程中找出所涉及的知识点,予以总结。充分体现“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5、反馈练*(见课件)

  *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6、归纳总结(见课件)

  引导学生对主要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因此,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对数值大小的方法。

  7、课外作业:(1)完成P178 A组1、2、3题

  (2)当底数a>1与0<a<1时,底数不同,对数函数图象有什么持点?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见课件),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对数函数说课稿 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数学必修一》第二章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指数函数和对数概念后,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对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学*对数函数概念进而研究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学生已掌握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类比学*对数函数提供了前提,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人口、考古等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为学生进一步学*、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而本节蕴含的归纳、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奠定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究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依据以上标准和学生学*发展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类比指数函数的学*,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对不同底数的对数函数图象的分析、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制定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刚进入一个新的学*阶段,有较强的好奇心,且在之前指数函数的学*中已初步掌握了研究函数的方法,但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有所欠缺,对对数概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三、教学与学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要启发学生自主性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类比学*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图象思考,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为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结合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在提出猜想后通过投影仪演示底数变化对对数函数图象的影响。

  老师的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我确定学法为自主探究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分析做出归纳。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实例引入、直观感知——总结类比、形成概念——类比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应用、提升能力——师生交流、归纳小结——作业布置

  (一)实例引入、直观感知

  1、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设计意图:复*指数函数

  问题二:如果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既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在2.2.1的例6中,考古学家利用估算出土文物或古遗址的年代,对于每一个C14含量P,通过关系式,都有唯一确定的年代与之对应.同理,对于每一个对数式中的,任取一个正的实数值,均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所以的函数。

  问题三:你能在以前的学*中找到类似以上两个函数的例子吗?(促进学生思考这种函数的特点)

  问题四:你能类比指数函数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

  设计意图:体现了类比和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二)总结类比、形成概念

  问题五: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师生共同归纳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问题六:与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联系,从而得到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三)类比探究、分析归纳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会如何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

  合作探究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

  合作探究2:结合指数函数的学*经验,你有什么猜想?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与验证。

  设计意图: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教师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对数函数图象随底数变化的规律,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

  合作探究3: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

  (四)知识应用、提升能力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2)()

  (该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可在此总结函数定义域的限制)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1),(2),

  (3),(4),,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利用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比较大小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前3小题,第四题可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完成解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较数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思考巩固:已知,比较m,n的大小

  设计意图:该题不仅运用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但有一定难度

  (五)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由学生小结,相互补充完善,教师再次强调对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既首尾呼应又为后续学*对数函数的应用铺垫。

  (六)布置作业

  教材P73练*1,2

  设计意图:练*难度不大,是对本节知识的巩固。

  对数函数说课稿 9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校,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发散性思维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一直以来,我的数学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我本次授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整个课题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概需要3个课时来完成,我提交的是第一个课时的教案.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数函数这部分教学内容,蕴含了函数与方程及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后续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对数函数的兴趣是这节课的首要任务.为了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适合学生实际水*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如何准确把握对数函数的图象与特征上.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把握得当

  (一)概念引入自然.我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考古学家是如何估算古遗址的年代,然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当碳14的含量P取不同数值时相对应的生物死亡年数t,最后再引导学生共同观察t与p之间的关系,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入概念.

  (二)透彻讲解定义.在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后,许多学生可能未能及时地意识到它只是一个形式定义,因此我通过材料1来帮助学生消化与掌握概念.

  (三)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图,使得他们对图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处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四)巧妙地突破难点.我采取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的形式,由他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相互补充的方法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新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图象的认识.

  另外,学生讨论完毕后,我先让一个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跟全班同学交流他们所得到对数函数的一般图象和性质,然后再请其它小组选派代表提出补充意见,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不但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突出双边活动,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五)灵活处理例题与练*题.我是通过两则材料(材料2、4)来加深学生对对数函数性质的理解与运用.材料2是作为例题来体现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来解决,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其中材料2的第1、2小题是以具体数字为底数的对数值大小的比较,第3小题则是以字母为底数的对数值大小的比较,这样子设计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而材料4是以练*题的形式出现的,它是材料2的再现,以口答的形式解决,目的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至于材料3是为了提高学生如何求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认识而设置的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一方面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台:(一)鼓励学生在得到具体的对数函数图象并且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敢于上台把观察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二)为学生之间互相点评各自解答的练*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讲解对数函数的性质时,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性、生动性跃然于纸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小组的合作讨论,还有师生的互动交流.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了寓学于乐.

  小结侧重于再次讲解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及其性质,以期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与教学目的相呼应.

  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和探究,我所设计的这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然后观察、探究新知的过程,但由于缺乏经验,难免有不足之处,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使我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对数函数说课稿 10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四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值的求法、函数定义域的求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2、学生的基础较好,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因此可以通过描点,让学生动手画图像,观察图像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性质,因此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我借助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说学法“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比较法:在初步理解函数概念的同时,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概念,特别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

  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2)探究式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

  教师利用多媒体准备的素材①对数函数的图像②例题和*题③与本节课相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利用电脑,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的变化的动态过程,例题和*题,从而使学生直接的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引入课题,初步感知概念

  1.知识回顾

  1)学*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指数函数,让学生熟知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内容,熟练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借助图象研究性质.

  2)对数的定义

  设计意图:为讲解对数函数时对底数的限制做准备.

  2.教学情景

  由学生前面学*的熟悉的细胞有丝分裂问题入手,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会函数

  环节二:新知探究,构建概念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学生思考问题:①为什么对数函数概念中规定②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设计意图:为学*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做铺垫(

  (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师和学生通过列表,描点画出函数1)(2)(3)(4)的图像,并引导学生类比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观察,归纳对数函数图像的特征,得出性质。

  探索研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计算器)(1)(2)(3)(4)

  环节三、典例分析,深化知识、

  例1:

  解:(略)

  设计意图: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巩固练*:

  环节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及其求定义域,了解通过图像观性质。

  环节五、作业布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氛围的形成.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对数函数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对数函数》说课稿范本5份

  《对数函数》说课稿 1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二部分内容,对数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运用很广泛。同时,通过对对数函数及其图象和性质的研究,既可以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来对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更好的理解,也可为以后研究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其它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起示范和铺垫作用。

  2、学情分析

  刚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对数函数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导致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学生已经初步对新函数的研究方法有所了解,为本节的学*奠定了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并应用性质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数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激发学生学*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难点:由图象探究函数性质,应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以自主探究法和讲解法为主,以练*法为辅,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分析,培养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使学生体会学*的乐趣。

  2、学法

  (1)类比学*:通过指数函数类比学*对数函数。

  (2)小组合作学*: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教程

  1、情境引入

  通过银行的复利计算问题,逐步引出对数函数。

  设计意图:情景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反应对数函数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融入到学*中。

  2、新知探索

  通过上述模型,让学生给对数函数下定义。

  学生用描点法画和的图象,教师再借助于计算机再画几个对数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一般情况。

  以“你们能根据图象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吗?”设问,引导学生能过图象的特征得出对应的性质。

  例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log23.4和log28.5;

  (2) log0.33.4和log0.38.5;

  (3) loga3.4和loga8.5(a>0,且a≠1);

  (4) log23.4和log3.42;

  (5) log3.42和log0.38.5。

  3、巩固练*

  (1)比较大小:

  lg6________lg8;ln1.3________

  (2)比较正数m,n的大小:

  若,则m_____n;若,则m_____n.

  4、总结提炼

  (1)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方法;

  (2)本节课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5、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P70~P72,梳理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等知识点;

  (2)教材P74—7、8

  四、板书设计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概念例题

  二、图象

  三、性质

  四、教学反思

  《对数函数》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学*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为学生进一步学*、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新课标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自主学*、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4) 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5)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新知识。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象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象,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象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法:学*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程

  在认真分析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 ,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复*指数函数

  问题二: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 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二) 意义建构:

  1、 对数函数的概念: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 ,我们也可以把它改为对数式, ,其中x年也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设计意图: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为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

  但在*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

  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

  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在此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三:在 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五: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问题六: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前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出对数函数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个问题还是不够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或最不理解的是函数的定义域,所以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什么内容了?

  (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

  合作探究1;借助于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各组函数的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合作探究2:当 函数 与 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画的两组函数的图象,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

  问题1:对数函数 ( )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

  问题2:对数函数 ( ),当 时,x取何值,y 0,x取何值,y ,当 呢?

  问题3:对数式 的值的符号与a,b的取值之间有何关系?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语叙述。

  知识拓展:函数 称为 的反函数,反之,函数 也称为 的反函数。一般地,如果函数 存在反函数,那么它的反函数记作为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求定义域应从几方面考虑等)

  《对数函数》说课稿 3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四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值的求法、函数定义域的求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2、学生的基础较好,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因此可以通过描点,让学生动手画图像,观察图像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性质,因此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我借助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说学法“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比较法:在初步理解函数概念的同时,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概念,特别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

  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2)探究式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

  教师利用多媒体准备的素材①对数函数的图像②例题和*题③与本节课相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利用电脑,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的变化的动态过程,例题和*题,从而使学生直接的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引入课题,初步感知概念

  1.知识回顾

  1)学*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指数函数,让学生熟知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内容,熟练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借助图象研究性质.

  2)对数的定义

  设计意图:为讲解对数函数时对底数的限制做准备.

  2.教学情景

  由学生前面学*的熟悉的细胞有丝分裂问题入手,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会函数

  环节二:新知探究,构建概念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学生思考问题:①为什么对数函数概念中规定②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设计意图:为学*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做铺垫(

  (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师和学生通过列表,描点画出函数1)(2)(3)(4)的图像,并引导学生类比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观察,归纳对数函数图像的特征,得出性质。

  探索研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计算器)(1)(2)(3)(4)

  环节三、典例分析,深化知识、

  例1:

  解:(略)

  设计意图: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巩固练*:

  环节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及其求定义域,了解通过图像观性质。

  环节五、作业布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氛围的形成.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对数函数》说课稿 4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校,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发散性思维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一直以来,我的数学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我本次授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整个课题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概需要3个课时来完成,我提交的是第一个课时的教案.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数函数这部分教学内容,蕴含了函数与方程及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后续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对数函数的兴趣是这节课的首要任务.为了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适合学生实际水*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如何准确把握对数函数的图象与特征上.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把握得当

  (一)概念引入自然.我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考古学家是如何估算古遗址的年代,然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当碳14的含量P取不同数值时相对应的生物死亡年数t,最后再引导学生共同观察t与p之间的关系,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入概念.

  (二)透彻讲解定义.在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后,许多学生可能未能及时地意识到它只是一个形式定义,因此我通过材料1来帮助学生消化与掌握概念.

  (三)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图,使得他们对图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处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四)巧妙地突破难点.我采取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的形式,由他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相互补充的方法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新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图象的认识.

  另外,学生讨论完毕后,我先让一个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跟全班同学交流他们所得到对数函数的一般图象和性质,然后再请其它小组选派代表提出补充意见,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不但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突出双边活动,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五)灵活处理例题与练*题.我是通过两则材料(材料2、4)来加深学生对对数函数性质的理解与运用.材料2是作为例题来体现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来解决,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其中材料2的第1、2小题是以具体数字为底数的对数值大小的比较,第3小题则是以字母为底数的对数值大小的比较,这样子设计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而材料4是以练*题的形式出现的,它是材料2的再现,以口答的形式解决,目的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至于材料3是为了提高学生如何求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认识而设置的.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一方面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台:(一)鼓励学生在得到具体的对数函数图象并且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敢于上台把观察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二)为学生之间互相点评各自解答的练*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讲解对数函数的性质时,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性、生动性跃然于纸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小组的合作讨论,还有师生的互动交流.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了寓学于乐.

  小结侧重于再次讲解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及其性质,以期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与教学目的相呼应.

  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和探究,我所设计的这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然后观察、探究新知的过程,但由于缺乏经验,难免有不足之处,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使我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对数函数》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学*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为学生进一步学*、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新课标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自主学*、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4) 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5)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新知识。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象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象,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象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法:学*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程

  在认真分析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 ,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复*指数函数

  问题二: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 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二) 意义建构:

  1、 对数函数的概念: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 ,我们也可以把它改为对数式, 其中x年也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设计意图: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为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

  但在*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

  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

  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在此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三:在 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五: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问题六: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前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出对数函数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个问题还是不够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或最不理解的是函数的定义域,所以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什么内容了?

  (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

  合作探究1;借助于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各组函数的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合作探究2:当 函数 与 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画的两组函数的图象,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

  问题1:对数函数 ( )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

  问题2:对数函数 ( ),当 时,x取何值,y 0,x取何值,y ,当 呢?

  问题3:对数式 的值的符号与a,b的取值之间有何关系?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语叙述。

  知识拓展:函数 称为 的反函数,反之,函数 也称为 的反函数。一般地,如果函数 存在反函数,那么它的反函数记作为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求定义域应从几方面考虑等)


对数函数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三角函数》说课稿3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课题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内容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④(必修)第1。2。1节。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运动现象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在初中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刚学过的“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基础上讨论和研究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本章最基本的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至关重要,是其他所有知识的出发点。紧紧扣住三角函数定义这个宝贵的源泉,可以自然地导出本章的具体内容:三角函数线、定义域、符号判断、值域、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多组诱导公式、多组变换公式、图象和性质。 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它又为*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作必要的准备。三角函数知识还是物理学、高等数学、测量学、天文学的重要基础。

  三角函数定义必然是学好全章内容的关键,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由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本节教材的重点就是定义本身。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

  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

  教学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 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及学生学*能力

  1。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学生的运算能力较差。

  3。部分同学对数学的学*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4。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四、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合情猜测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渗透数形结合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而且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教法, 在课堂结构上,设计了 ①创设情境——揭示课题②推广认知——形成概念③巩固新知——探求规律④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⑤任务后延——自主探究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总体来说, 由旧及新,由易及难,逐步加强,逐步推进,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先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题1:在初中我们学*了锐角三角函数,那么锐角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学*了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现在学*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又是一种推广和拓展的过程(类似于从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展)。温故知新,要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就要从源头上开始,从学生现有认知状况开始,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复*就必不可少。

  问题 2:角的概念推广之后,这样的三角函数定义还适用吗?

  问题 3:若将锐角放入直角坐标系中,你能用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或巡回对学困生作启发引导。

  能表示吗?怎样表示?针对刚才的问题点名让学生回答。 用角的对边、邻边、斜边比值的说法显然是受到阻碍了,由于前面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一般会想到(否则教师进行提示)继续用直角坐标系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设计意图】

  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和认知能力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思维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创造”征程。

  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后布置任务情景:请同学们用直角坐标系重新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师生共做(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图形和比值)。

  问题 4:对于确定的角 ,这三个比值是否与P在 的终边上的位置有关?为什么?

  先让学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观判断,再引导学生观察右图,

  联系相似三角形知识,探索发现: 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

  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得出结论(强调):当α为锐角时,六个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但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所以,六个比值分别是以角α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二)推广认知——形成概念

  将锐角的比值情形推广到任意角α后,水到渠成,师生共同进行探索和推广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同时教师强调:由于弧度制使角和实数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对数学学*能力较好的同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教师指出: sinα、csα、tanα的定义域必须紧扣三角函数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ctα、cscα、secα的定义域不要求记忆。

  (关于值域,到后面再学*)。

  【设计意图】定义域是函数三要素之一,研究函数必须明确定义域。 指导学生根据定义自主探索确定三角函数定义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应用它,也增进对三角函数概念的掌握。

  (三)巩固新知——探求规律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进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例1。已知角 的终边过点 ,求 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要求:读完题目,思考:计算什么?需要准备什么?闭目心算,对照板书,模仿书面表达格式。

  巩固定义之后,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以巩固和加深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积极主动的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 求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 终边上有无穷多个点,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只要知道 终边上任意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计算这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判断其无意义)

  师生探索:紧扣三角函数定义求解,首先要在终边上取定一点。终边在哪儿呢?取定哪一点呢?任意点、还是特殊点?要灵活,只要能够算出三角函数值,都可以。

  取特殊点能使计算更简明。

  等待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定义后,观察、分析初、高中所计算的函数值有何变化,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 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角函数定义来分析,从而导出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进而由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判断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是本章教材的一项重要的知识、技能要求。 要引导学生抓住定义、数形结合判断和记忆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并总结出形象的“才”字符号法则,这也是理解和记忆的关键。

  (四)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定义域;⑵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已经初步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其中思考题的设计思想是:综合练*巩固提高,更为下节的学*内容打下基础,同时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以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六、简述板书设计。

  ctα、cscα、secα的定义写在sinα、csα、tanα的左下方,突出本节重要内容的主体地位。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

  希望各位领导 、同行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在前一段我讲了30度、45度、60度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它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在前一节刚讲过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求法。现把我对本节课的做法和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点,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说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2、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惯。

  二、说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探索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行这些三角函数值的计算并会比较不同锐角三角函数值大小

  在引入时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1)含30、60度角的直角三角尺(2)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这样会增强学生的学*欲望,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更感兴趣。

  三、说教学设计:

  1、让学生自主研*,独立探究。

  (1)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他们分别等于多少度?

  (2)sin30度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cos30度呢,tan30度呢?

  2、让学生合作学*、生生互动

  (1)请同学们完成下表: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表格略)

  (2)观察表格中函数值的特点。先看第一列30°、45°、60°角的正弦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第二列、第三列呢?

  (3)同桌之间可互相检查一下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记忆情况。

  3、精讲细评,师生合作(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1)计算:sin30°+cos45°;sin260°+cos260°—tan45°。

  (2)钟表上的钟摆长度为25 Cm,当钟摆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1 Cm)

  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延伸迁移,形成技能

  (1)计算:sin60°—tan45°;cos60°+tan60°;

  (2)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其倾斜角为30°。高为7 m,扶梯的长度是多少?

  自主小结:

  讲课后我让学生自主小结本节收获,并给他们提出困惑的时间和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感觉学生整体来说收获不小,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会进行计算,只是对这些三角函数值的记忆还有欠缺,课下还需时间加以巩固。课堂中学生积极性也很高,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学*数学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帮助,体会到学*数学的重要性。

  一、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为: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对数函数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分数说课稿6篇

  一、说教材:

  1、说课题: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

  2、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这节课的所学的内容是从整数到分数的一次数的概念的扩展,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分数和小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

  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

  4、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

  5、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的是故事化的激趣导入,给学生讲一个《小熊分饼》的故事。在故事中渗透“*均分”概念的回顾,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饼”,说分法。巧设认知的矛盾,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新知识1/2时,我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从分的过程中形成1/2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表述过程和表示1/2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明确分数的形成是从生活当中用整数不能表述时才产生的。接着,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去判断,从而形成“不是*均分的图形不能用分数表示。”教师帮助加上“暂时”,完善认识。也为接下去的教学作好铺垫。

  3、生活化导引,继续自主探究:

  光从书面上认识分数是不够的。因而,接下去我就引导学生到生活当中去找分数。(家中的大门、窗户、半月……)在学生表述完后,追问:“教室里的窗户有好几扇是有好几块玻璃的,我打开其中一扇,问‘打开的是整扇窗的____.’”让学生初步接触其它分数。

  接着,我就组织学生自己想几个分数,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后,再请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把其中一个分数表示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

  小组合作完成后,再请小组代表汇报,这里要注意学生的表述是不是完整,让学生明确“______是_______的_______.”

  认识了一些其他分数后,接下去利用学生展示过的学具,将上面的涂色部分再添上几份,同样让学生表述出来。这样让学生明确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

  练*:将课后的练*2、3用投影片放出来,请学生口述。

  4、巩固新知,文本练*:

  分数的读法:课后练*5 请几位学生口头读一读。

  分数的写法:课后练*6 请同学们用手指书空,明确书写顺序。

  5、结合新知,拓展认识:

  请学生观察出示的实物图,问:“这能用分数表示吗?”(暂时不能)

  l “那你能猜一猜吗?”

  l “谁能来证实一下你猜的准不准?”(折一折)

  l “现在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加上‘暂时’两个字了吧!”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不是*均分的图形,只有通过再次分,分的份数多了,才能将所取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6、回顾总结,口语表述:

  通过最后一环节,请学生口语表述学会了什么,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说,达到总结的目的。

  三、说板书:

  板书很简洁,但重点突出、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给学生的表述做出参考。

  分数的初步认识

  *均分

  把 一个饼 *均分成2份,每份是原来这个饼 的_____。(一半或者1/2)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几分之一。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本节课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已经掌握了*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或者图形*均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分数,但他们基本上还不能正确表达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体验创造的快乐,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对数函数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均数说课稿 (菁华3篇)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部分内容《*均数》。

  一、教材分析

  《*均数》这个内容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了*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二、学情分析:

  我班90%的学生能看懂统计图表,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进行简单计算。80%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均数对于学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课件等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均数。

  三、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制定了以下三条学*目标:

  1、通过喜羊羊等钓鱼的例子,85%的学生能够解释*均数不是每只羊实际钓的数量而是所有羊钓到同样多的数量。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90%的学生能够用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得到*均数。

  3、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85%的学生会用求*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能与同伴交流自己对*均数的认识与理解。

  四、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

  教学难点是: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

  由于“*均数”的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将根据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的学*方法,并恰当的运用课件优化教学,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目的。

  六、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喜羊羊三个好伙伴一起去钓鱼。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请你想个办法,使他们的鱼同样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又来了一个伙伴,他钓了11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我们知道“*均数”与“*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因而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均数”的实际意义,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又来了四个伙伴,分别钓了10条、7条、9条、8条”,仍旧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迫使他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均数”及其含义。(目标1在此完成)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较。接着,我请第1组和第5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均身高来比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以取得小组竞赛的胜利。

  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允许学生离开座位,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这儿,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我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均数。紧接着激发学生思考:“第1小组的*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38厘米。对吗?”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学的*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10儿童*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的生活!(目标2在此完成,同时突破难点)

  (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第一层运用:学生用所学知识直接解决数学问题。

  1、请计算14、12、11、15这四个数的*均数。

  2、三年级四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20天,第三天植树22棵。*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第二层运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1、小明班同学的*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

  2、小明班上同学的*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上同学的*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均数的用途广泛,我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目标3在此完成,突破难点)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给教师打分”及*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我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

  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均数》。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均数是指算术*均数。*均数是在学生已学*理解了*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均*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均数意义,掌握*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均数的意义,掌握*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均数。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均数。板书课题:*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xx个,环保分队*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①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

  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

  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

  (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以动手算一算)

  ②交流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

  汇报中,教师:

  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

  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

  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均数”。

  ③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均分

  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

  *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均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

  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均数

  强化*均数意义

  质疑:13这个*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现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

  (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均数13是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均值;*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2、教学例2


对数函数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7)

——数一数说课稿 (菁华3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节《数一数(一)》P19-20页教学内容,在我校三年级使用。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 “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数数分散了难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掌握千以内三位数的组成;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的操作与的直观演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上三个目标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目标的确定适中,符合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

  4、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初步感受“千”的大小及意义;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本课紧紧围绕着重点,通过诱导准备、新知探究、迁移运用三个主要环节,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5、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千”概念的建立与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

  因为“千”是新的计数单位,又比较大,尤其听障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比较抽象,所以“千”概念的建立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不够清楚,表达能力也较差,所以对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不给定义,只需理解就可。

  二、说学生:

  本班共7名学生,年龄在9——15岁之间。整体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都较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进行。其中A类生4名,有较强的学*意识,B类生3名,需要老师的不断关注, 1名学生听力特别好,语言清晰能正常的沟通交流。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本课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诱导启发法、讲解法。

  本课创设了生活图画情境与问题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和探究的兴趣;“千”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利用计数器与中方块动画的直观演示,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建立概念,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的主人。三年级听障学生理解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都很差,课堂上必须通过老师不停的诱导、启发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本课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状态。

  为此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计数器、方格图等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环节。1、诱导准备;2、探究新知;3、迁移运用;4、回顾总结;5、拓展延伸。

  (一)、诱导准备:

  首先让学生看图读话,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于生活,以及学*大数的必要性;其次顺其自然的揭示出本课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就是9——10, 99——100, 999——1000的变化过程

  本环节借助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到“千”的由来,同时也强化了“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一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概念的体会。同时这也是下一步学生具体数三位数时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穿插了其他的几十九加1、几百几十九加1的训练,为下一步数数分散难点提前做好铺垫。

  2、探究二:里面有多少个?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猜想,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然后进行汇报,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观察演示活动,依次得出结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一千个笑脸图、一千元人民币、一千米的长度(学生亲身跑过)来进一步体会一千的大小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本环节主要借助展示的数方块活动让学生认识“千”,建立“千”的概念,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为今后学*三位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三)、迁移运用:

  主要安排了三道题:看图说数、用图摆数和填空题。

  这一环节紧紧围绕本课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数位间的关系及变化,观察性、操作性较强,学生比较有兴趣,达到了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回顾总结: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本课学到了什么,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一个回顾总结,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极好方式。

  (五)、拓展延伸:

  1、布置拓展延伸题:你能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吗?

  这是把下节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进行提前预*尝试,为下节课学*做好铺垫,也是考察学生能否用今天所学知识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2、布置作业,完成《练*册》P16——18页*题。

  五、说板书设计:

  数一数(一)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一十

  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

  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主要展示三种数数方法,体现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体现了“千”概念建立的过程。板书内容色彩分明,重点突出,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符合聋哑儿童以目代耳的认知特点。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节《数一数(一)》P19—20页教学内容,在我校三年级使用。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 “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数数分散了难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掌握千以内三位数的组成;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的操作与课件的直观演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上三个目标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目标的确定适中,符合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

  4、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初步感受“千”的大小及意义;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本课紧紧围绕着重点,通过诱导准备、新知探究、迁移运用三个主要环节,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对数函数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8)

——二次函数说课稿范文10份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题

  二、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说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x+b,≠0;=x,≠0;=,≠0)

  3、一次函数(=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0的条件?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电脑演示)

  例1、(1)圆的半径是r(c)时,面积s(c)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πr(r>0)

  例2、用周长为20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与矩形一边长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x(20/2—x)=x(10—x)=—x+10x(0 <1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100(1+x)

  =100(x+2x+1)

  =100x+200x+100(0 <1)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列出关系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这表明这种函数与一次函数有共同的特征)。(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这与一次函数不同)。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ax2+bx+c(a≠0,a,b,c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ax2+bx+c中自变量是x,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0?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100x2+200x+100中,a=100,b=200,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ax2+c;

  若c=0,则=ax2+bx;

  若b=c=0,则=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这里强调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为接下来的判断二次函数做好铺垫。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3(x—1)+1(2)

  (3)s=3—2t(4)=(x+3)—x

  (5)s=10πr(6)=2+2x

  (8)=x4+2x2+1(可指出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理论学*完二次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样的函数是二次函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四)巩固练*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它的表面积为Sc2,体积为Vc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设圆柱的高为h(c)是常量,底面半径为rc,底面周长为Cc,圆柱的体积为Vc3

  (1)分别写出C关于r;V关于r的函数关系式;

  (2)两个函数中,都是二次函数吗?

  【设计意图】此题要求学生熟记圆柱体积和底面周长公式,在这儿相当于做了一次复*,并与今天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4、篱笆墙长30,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坛,写出花坛面积(2)与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此题较前面几题稍微复杂些,旨在让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

  (五)拓展延伸

  1、已知二次函数=ax2+bx+c,当x=0时,=0;x=1时,=2;x=—1时,=1。求a、b、c,并写出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在此稍微渗透简单的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个铺垫。

  2、确定下列函数中的值

  (1)如果函数=x^2—3+2+x+1是二次函数,则的值一定是______

  (2)如果函数=(—3)x^2—3+2+x+1是二次函数,则的值一定是______

  【设计意图】此题着重复*二次函数的特征:自变量的最高次数为2次,且二次项系数不为0、

  (六)小结思考: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小结的良好*惯,将知识进行整理并系统化。而且由此可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补充。

  (七)作业布置:

  必做题:

  1、正方形的边长为4,如果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求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

  2、在长20c,宽15c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锯掉一个边长为xc的正方形,写出余下木板的面积(c2)与正方形边长x(c)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选做题:

  1、已知函数是二次函数,求的值。

  2、试在*面直角坐标系画出二次函数=x2和=—x2图象

  【设计意图】作业中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实施分层教学,体现新课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补充第4题,旨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二次函数图象的兴趣。

  五、说教学设计思考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突出一个特色——充分鼓励表扬的特色

  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已经学*过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及会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和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拓展,是对前面所学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的一次升华,又是今后学*《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二次函数的应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预备知识,又是学生高中阶段数学学*的基础知识,它在教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节课最大特点,是结合图形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数学思想。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作出函数=ax2+c的图象,比较函数=ax2和函数=ax2+c的异同,了解它们的性质;函数=ax2+c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掌握抛物线的上下*移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会做函数=ax2和=ax2+c的图象,并能比较它们的异同;理解a,c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能正确说出两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 了解抛物线=ax2上下*移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节课,过程是由抽象到直观,再由直观到抽象(既二次函数=ax2+c的关系式——作出图像——说出二次函数=ax2+c的图像与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探讨、分析、分类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分类讨论的学**惯,通过直观多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作图、分析,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结构设计

  建立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学教结合式。让学生先自己动手画图,然后由老师来演示,这样从直观的看图观察,思考,提问,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以“学教结合”为模式的课堂结构设计为“三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 教师先从回忆函数=ax2图象与性质,从而导入二次函数=ax2+c的图像与性质,进而带出本节课的学*目标。

  ②参与阶段 学生围绕目标自我表现,相互交流,启发理解。

  ③应用与升华阶段 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升华。延伸阶段要做到“三化”,一是知识的深化,二是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三是学*方法的固化,即演练巩固,牢固掌握其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呢?这是每个老师在今天的课改面前都有的困惑。那么我们应如何从困惑面前走出来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有这样本教学观念:“学生“学会求知”比较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人的固有特性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 我来谈谈徐老师的数学课“二次函数复*”。

  整节课的学*,看得出徐教师准备的比较充分,清楚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徐老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的发挥他们的学*主体作用。徐老师是让学生“体会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学生成了学*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下是我的一些肯定与不同意见及一些不成熟建议。

  内容1、(1)肯定意见: 徐老师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讲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而是用幻灯片给出:

  “例1 请研究函数y=x2-5x+6的图象与性质,尽可能写出结论。”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自己积极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变的更积极,更主动。体现出徐老师知道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知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说从徐老师这点的想法、做法上看是成功的。

  (2)不同意见:但是,如果说这样的做法徐老师已经有这样的观念了的话,我认为徐老师的做法不够彻底,下面是徐老师操作过程的摘记:

  “师:(出示例题后不到1分钟)想到3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师:(出示例题后不到1.5分钟)想到5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我说的不够彻底就是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我们虽然知道让学生思考的重要性,也这样做了,我们就要收到一定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放手让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对象应该是大多数学生,使大多数的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3)我的建议:给出题目时让学生思考时间3—5分钟。

  内容2、(1)肯定意见:上课摘录:

  “师:(叫一学生)说说你的得出的结果;

  生:(1)a﹥0,开口向上……;

  (2)Δ﹥0,在轴上有两个交点……;

  …………”

  徐老师给出结论时是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这符合人的自然规律,要知道无论是谁都是对自己的东西最感兴趣的,也就是对“我的”最感兴趣,它的最里面一层是我的思想、我的爱好、我的健康、我所要表达的一切,接下去是我的父母、我的班级学校、我的国家……。一个具体的例子:“当你看到一张有你集体照,你首先会看谁呢?这是不容质疑的。”也可以用一个图去表示:

  所以说徐老师抓住了学生的人的固有特性,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表达出“我的答案、想法”,使学生的思维变的积极,使课堂气氛变的积极,

  使学生的思维从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这点来说徐老师这节是成功的。

  (2)不同意见:个上面我们谈到这样做符合人固有的本性是很成功的,但我认为在操作上可以改进一下。徐老师开始的时候都是叫学生个人来完成,后面几

  个问题干脆让学生一起来回答,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的答案”,感觉不到同学、老师那肯定的眼光,长此以往课堂的气氛会低迷,学生的思维会变的懒惰。因为的思考的答案可能会得不到肯定,我思考也没用。渐渐的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削弱,与我们老师的初衷、教改的意图相违背。可以这样说,徐老师这节课有突出学生的“我的……”,但没有完全突出最里面的一层“我的思想、别人对我的看法”。

  (3)我的建议:每次都让学生站来回答问题,给予他及时的肯定与鼓励,使学生在肯定中变的积极,在肯定中变的自信,在肯定中得到进步。

  内容3、我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1、 或许徐老师在内容上的量处理方面更能使学生容易接受一点,我认为可以分为两节课来完成,内容1:“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有关性质”,内容2:“怎样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 或许徐老师在语言上可以简练一些,使学生感到我们的老师的语言不是罗嗦。使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语言中感觉到学*的乐趣、领受知识、训练思维。

  3、 或许徐老师的站位可以更恰当一点,不要遮住给学生看的题目,要知道我们的给出的题目是为学生服务的,当我们的学生看不到这些目标——题目时他的思维活动就不能开展。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次函数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


对数函数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9)

——指数函数说课稿(精选十篇)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在之前,学生已学*了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并将幂指数从整数推广到了实数范围的知识,这为过度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函数内容的深化,又是后续学*对数函数及等比数列的性质的基础,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例如在细胞分裂、贷款利息、考古中年份的测算都有较大的应用。也是教材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之一。因此,在指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内容之中,在高中阶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说学情:

  2、学情分析

  心理特点:中职生的共性是一般学*数学的兴趣不高,学*比较被动,自主学*能力比较差,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动机,学*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达到学*目的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效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此外职高生生理上表现为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刚刚学*了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已经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对于本节课的学*会有很大帮助。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回顾与讲述;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底数对函数图象的影响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并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过程,完善认知结构,领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指数函数性质,体会学*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严谨及数与形的和谐统一美;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惯和品质。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的选择与教学手段: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理论依据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1)故事激趣法:通过小故事牵动学生的思维,在他们不会解决又急于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形式上开展分组比赛、课堂抢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的乐趣。

  (3)任务驱动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讨论教学法。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从前有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克扣工人的工钱,因此附*村民都不愿意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

  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为1073741824分≈1073万元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的兴趣,引起注意,让学生在不会解决又急于的心理状态下学*)

  2、探索新知(7分钟)

  问题1:某种物质的细胞分裂,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的关系式是什么?

  问题2:《庄子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请你写出截取x次后,木棰剩余量y关于x的关系式?

  归纳:函数 中,指数x为自变量,底2为常数、

  概念: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底 ( )为常量、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 ,值域为

  (设计意图:两个例子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

  3、分组讨论(8分钟)

  4、例题讲解(12分钟)

  5、强化练*(8分钟)

  6、课堂总结(2分钟)

  7、布置作业(1分钟)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借贷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合作学*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计算机价格下降问题,第二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②将学生按奇数列、偶数列分组。

  学生活动:①分别写出计算机价格y与经过月份x的关系式和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②回忆指数的概念;③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动机,,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板书指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①画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②交流、讨论③归纳出研究函数性质涉及的方面④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用多媒体将指数函数的图象推广到一般情况,学生就会很自然的通过观察图象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同时对于底数的讨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①板书例1②板书例2第一问③介绍有关考古的拓展知识。

  学生活动:①学*解题的规范步骤②完成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③完成分组练*④扩展视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实现学生对指数函数知识的初步应用,完成学生学*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力求通过例题的讲授、规范的板书养成学生良好地解题*惯,起到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巩固学生对指数函数性质的理解、实现会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数学问题,通过三个分组练*实现教师的再指导和学生的渐进式提高。指数函数与借贷利率的计算、化学中半衰期的计算和考古技术的现代运用有紧密的联系,本环节介绍的“化学中的14C在考古中的应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为下一步学*“计算分期付款的利率”等问题埋下伏笔。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完成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②布置课后及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完成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课内小结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目标,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网上调研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交流我国在利用14C进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5、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三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2:1:1,第一大板块包含了两部分,一是指数函数的定义,二是课前准备的画有坐标系和表格的小黑板;第二板块书写了例1和例2的第一问;第三板块由学生完成例2的后两问、练*和课堂小结组成。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将教学评价将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情景导入的表达式评价、回忆指数知识的记忆评价、得出指数函数概念的归纳评价、作图时的准确性评价、解题时的规范性评价、小结时的表述性评价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等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完成知识互评、能力互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任务。

  当然教师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得更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和课堂效果的反思,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修订课堂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上是我对指数函数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指数函数》。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之后系统学*的第一个函数,通过学*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后面的对数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函数的应用意识。因此本课有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2、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能根据单调性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分类、归纳、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和分类讨论思想。

  2、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问题的解决,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体会成功与快乐;

  2、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通过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函数问题。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如何由图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后面学*中一遇到指对数问题就发蒙,原因是什么呢?问题就出在学生刚刚学完第三章函数的性质,应用的又是初中比较熟悉的一元二次函数。一下子出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函数而且需要记很多性质,学生感觉很吃力。对于我任教的12财会班的学生整体理论知识水*参差不齐,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发现的意识。但是性格活泼、兴趣广泛,乐于实践。因此我在备课时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从兴趣出发,由20xx年春节晚会的魔术引出本节课的指数函数,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去认识指数函数,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充分展示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充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演示指数函数的图像形成过程,便于总结函数的性质。

  ◆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归纳的学*方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构建模型,形成概念

  3、深入探究,发现性质

  4、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5、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6、作业布置,延伸课堂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春节的撕报纸的魔术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撕报纸得到的分数与撕报纸的次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出撕报纸得到的每一分小报纸的面积与撕报纸的次数之间得到的函数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关于指数函数的数学模型,为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学*新知识的积极性以及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2、构建模型,形成概念

  通过两个具体的指数函数模型,给出指数函数概念,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并通过练*一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3、深入探究,发现性质

  在这个环节,函数图像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突破重点、难点,这一环节关键是弄清楚底数a的变化对函数图像及性质的影响,利用多媒体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感性认识,非常直观形象地演示a的变化与图像的变化规律,突破静态思维,使难点迎刃而解。

  华罗庚先生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从“数”的角度用解析式不易解决,转而由“形”——图像突破,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两个指数函数的作图过程巩固学生作图能力,让学生初步发现图像规律。紧接着同时通过软件让学生举出4个指数函数,通过软件快速画出四个具体的指数函数图像,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发现指数函数的图像规律,从而归纳指数函数的一般性质,经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研究出指数函数的一般性质后进行总结归纳函数的其他性质,从而对函数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4、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对例题一比较两个函数值的大小、例题二求函数的定义域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学生进行一些巩固练*使学生对函数能进行较为基本的应用。

  5、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小结环节,让学生自己总结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建立研究函数的知识体系

  6、作业布置,延伸课堂

  作业布置环节必做题巩固学生上课内容,选做题“古莲子年龄之谜”的问题为学*能力较强的同学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材施教,分层作业,巩固提高,为后续的学*奠定基础,同时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一、教材分析

  1、 《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指数函数》是苏教版中专数学国家审定教材第一册第三章《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了《幂函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既可以对指数的概念和幂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对数、对数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专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中专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等方面,因此学*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图象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学情及目标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和中专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方面: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从幂函数的学*中了解了学*函数的基本步骤。

  技能方面:学生对采用“描点法”作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大致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做好准备。

  素质方面: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有初步了解,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面还有待提高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5)教学难点:取适当的`点作图

  确定依据: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学生容易混淆,并且学生作图的精确度还有待提高

  突破难点的关键:结合二次函数、幂函数等取点的方法,再次强调间隔适当、数值大小合适、对称

  三、教法分析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能力的目的,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由指数函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类比及分类讨论的应用、引导学生结合幂函数的一般形式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课外知识的拓展等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学法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完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之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幂函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研究底数的限制时会遇到分类讨论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中专的数学学*。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1、知识的回顾及新课的导入

  教师活动:①回顾研究幂函数的一般步骤,并请学生回答幂函数的相关知识②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第二个是机器价值的折旧率问题③引导学生进行类比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学生活动:①回忆幂函数的概念及图象和性质②分别写出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和机器价值y与经过年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③比较幂函数的一般形式和上述两个式子,归纳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④根据底数分类讨论的结果,试着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幂函数的知识,再现研究函数的基本步骤;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类比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①作图步骤回顾②给出两个简单指数函数,多媒体演示取点和作图,强调虚线、点、函数图象的先后顺序

  学生活动:①回忆画函数图象的步骤②注意取点的间隔及大小③观察作图过程以及图象的形状和底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作图步骤加深印象,对取点的合适度有更深刻的理解,使用多媒体画图以增加学生练*的时间,强调作图过程的规范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惯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①多媒体演示练*1②给出两个指数函数,要求学生对照例题作图并指导取点③请一名学生板演作图,对其作图步骤和图象精确度进行点评④引导学生对底数和图象形状的关系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①口答练*1②在草稿纸上画出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观察图象形状和底数并互相交流,最后得出两者的关系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一般形式的印象以及和幂函数一般形式的区别;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能够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惯,也能让学生通过作图发现底数和图象形状的关系,对深刻理解本小节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完成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②布置课后及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完成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基本形状的课内小结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目标,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网上调研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交流我国在利用14C进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5、板书设计

  本节课以多媒体为主,同时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我设计了由两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1:2,第一板块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二是定义域和值域,三是作图的基本步骤;第二板块留给学生板演练*2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将教学评价将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回忆幂函数知识的记忆评价、情景导入的表达式评价、得出指数函数一般形式的归纳评价、作图时取点准确性和图象精确度的评价、小结时的表述性评价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等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完成知识互评、能力互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任务。

  当然教师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得更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和课堂效果的反思,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修订课堂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上是我对指数函数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指数函数》。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之后系统学*的第一个函数,通过学*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后面的对数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函数的应用意识。因此本课有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2、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能根据单调性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分类、归纳、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和分类讨论思想。

  2、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问题的解决,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体会成功与快乐;

  2、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通过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函数问题。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如何由图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后面学*中一遇到指对数问题就发蒙,原因是什么呢?问题就出在学生刚刚学完第三章函数的性质,应用的又是初中比较熟悉的一元二次函数。一下子出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函数而且需要记很多性质,学生感觉很吃力。对于我任教的12财会班的学生整体理论知识水*参差不齐,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发现的意识。但是性格活泼、兴趣广泛,乐于实践。因此我在备课时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从兴趣出发,由20xx年春节晚会的魔术引出本节课的指数函数,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去认识指数函数,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充分展示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充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演示指数函数的图像形成过程,便于总结函数的性质。

  ◆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归纳的学*方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对数函数说课稿 (菁华3篇)(扩展10)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说课稿范文5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是学*三角函数定义后安排的一节继续深入学*的内容,是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工具,是整个三角函数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中学学*中起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A、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猜想出两个公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基本关系式在两个方面的应用:1)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2)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B、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通过求值、证明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例题与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知识迁移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同角三角函数函数基本关系在解题中的灵活选取及使用公式时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接触三角函数的内容,学*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很有好奇心,跃跃欲试,学*热情高涨。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采取诱思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类比、讨论、总结、证明,让学生做学*的主人,在主动探究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

  2、学法分析: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决问题.数学学*必须注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突出数学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强调:sin是(sin)并不是sin

  设计意图: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完成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相互转换

  2、思考:

  问题1:从以上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一般规律?

  问题2:你能否用代数式表示这两个规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来处理问题,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3、证明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

  (1)、*方关系:(2)、商的关系:

  回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学生回答: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则:

  sin=y;cos=x,

  引导学生注意:单位圆中

  所以:sin+cos=;=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4、辨析讨论—深化公式

  辨析1思考:上述两个公式成立有什么要求吗?

  设计意图:注意这些关系式都是对于使它们有意义的角而言的。如(2)式中

  辨析2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注意“同角”,至于角的形式无关重要,突破难点。

  辨析3思考:你能将两个公式变形么?

  (师生活动:对于公式变式的认识,强调灵活运用公式的几大要点。)

  设计意图:对这些关系式不仅要牢固掌握,还要能灵活运用(正用、反用、变形用)如:,,等

  5、运用新知、培养能力。

  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只要养成善于观察的*惯,也许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刚才我们发现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那么这些关系式能用于解决哪些问题呢?

  例1、

  思考1:条件“α是第四象限的角”有什么作用?

  思考2:如何建立cosα与sinα的联系?如何建立他们与tanα的联系?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对于刚学*的知识所拥有的探求心理,让他们学*使用两个公式来求三角函数值。

  思考:本题与例题一的主要区别在哪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对比之前例题,强调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且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α可能所处的象限分类讨论。

  变式2、

  设计意图:类比练*,已知正弦,也可求余弦、正切。

  变式3、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与变式使学生掌握基本关系式的应用: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并在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注意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思想。突破重难点。

  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3,注意:若α所在象限未定,应讨论α所在象限。

  设计意图:利用例题与变式,共同总结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例2、已知tan=2,求的值

  设计意图:

  利用商的关系的灵活使用,解法多样,通过对公式正向、逆向、变式使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认识。

  证法2:通过变形等式,先把分式化为整式,再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方关系即可证得.

  设计意图:同角三角函数*方关系灵活使用,通过对公式正向、逆向、变式使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认识。

  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

  方法3:左边减去右边,如果等于零,则等式成立。

  方法4:左边除以右边,如果等于一,则等式成立。(保证分母不为零)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为下面的总结做好铺垫,突破本节难点

  总结证明三角恒等式经常使用的方法:

  1:从等式左边变形到右边;

  2:从恒等式出发,转化到所要证明的等式上;

  3:左边减去右边等于0;

  4:左边除以右边等于1(保证分母不为零)。

  6、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目标,教师再补充.这样做,会检测出学生听课、分析、思考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公式推导:具体算式→观察→猜想→论证→基本关系式

  公式应用:

  一般方法(例1):先确定象限角再求值。分类讨论思想

  特殊方法(例2):化切为弦和化弦为切。整体思想、化归思想

  灵活运用公式(例3):证明恒等式

  7、作业布置:

  (1)、已知,求、

  变式1、

  变式2、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公式,并灵活运用;分层设计,题(1)是在课堂例题的延伸,题(2)是在课堂上没讲的题型,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8、板书设计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一、公式二、例题例2

  1、sin2+cos2=1;例1

  2、tan=变式1

  公式变形:例3

  ,变式2

  ,变式3

  三:总结

  ……

  五、教学反思:

  如此设计教学过程,既复*了上一节的内容,又充分利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让学生明白到数学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每一节内容都应该把它牢固掌握;在公式的推导中,教师是用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关系式,多让学生动手去计算,体现了"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探索得材料,研究获本质,思维促发展"的教学思想。通过两种不同的例题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明白到关系式中的开方,是需要考虑正负号,而正负号是与角的象限有关,角的象限题目可以直接给出来,但有时是需要已知条件来推出角可能所在的象限,通过分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了。由于课堂在完成例题及变式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尝试,故对学生的检测只能安排在课后的作业中,作业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可以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下节课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加以评讲,并设计相应的训练题,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

  在前一段我讲了30度、45度、60度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它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在前一节刚讲过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求法。现把我对本节课的做法和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点,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说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2、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惯。

  二、说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探索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行这些三角函数值的计算并会比较不同锐角三角函数值大小

  在引入时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1)含30、60度角的直角三角尺(2)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这样会增强学生的学*欲望,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更感兴趣。

  三、说教学设计:

  1、让学生自主研*,独立探究。

  (1)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他们分别等于多少度?

  (2)sin30度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cos30度呢,tan30度呢?

  2、让学生合作学*、生生互动

  (1)请同学们完成下表: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表格略)

  (2)观察表格中函数值的特点。先看第一列30°、45°、60°角的正弦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第二列、第三列呢?

  (3)同桌之间可互相检查一下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记忆情况。

  3、精讲细评,师生合作(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1)计算:sin30°+cos45°;sin260°+cos260°—tan45°。

  (2)钟表上的钟摆长度为25 Cm,当钟摆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1 Cm)

  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延伸迁移,形成技能

  (1)计算:sin60°—tan45°;cos60°+tan60°;

  (2)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其倾斜角为30°。高为7 m,扶梯的长度是多少?

  自主小结:

  讲课后我让学生自主小结本节收获,并给他们提出困惑的时间和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感觉学生整体来说收获不小,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会进行计算,只是对这些三角函数值的记忆还有欠缺,课下还需时间加以巩固。课堂中学生积极性也很高,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学*数学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帮助,体会到学*数学的重要性。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课题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内容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④(必修)第1。2。1节。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运动现象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在初中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刚学过的“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基础上讨论和研究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本章最基本的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至关重要,是其他所有知识的出发点。紧紧扣住三角函数定义这个宝贵的源泉,可以自然地导出本章的具体内容:三角函数线、定义域、符号判断、值域、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多组诱导公式、多组变换公式、图象和性质。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它又为*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作必要的准备。三角函数知识还是物理学、高等数学、测量学、天文学的重要基础。

  三角函数定义必然是学好全章内容的关键,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由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本节教材的重点就是定义本身。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

  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

  教学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及学生学*能力

  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学生的运算能力较差。

  3、部分同学对数学的学*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4、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合情猜测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渗透数形结合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而且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教法,在课堂结构上,设计了①创设情境——揭示课题②推广认知——形成概念③巩固新知——探求规律④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⑤任务后延——自主探究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总体来说,由旧及新,由易及难,逐步加强,逐步推进,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先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题1:在初中我们学*了锐角三角函数,那么锐角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学*了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现在学*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又是一种推广和拓展的过程(类似于从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展)。温故知新,要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就要从源头上开始,从学生现有认知状况开始,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复*就必不可少。

  问题2:角的概念推广之后,这样的三角函数定义还适用吗?

  问题3:若将锐角放入直角坐标系中,你能用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或巡回对学困生作启发引导。

  能表示吗?怎样表示?针对刚才的问题点名让学生回答。用角的对边、邻边、斜边比值的说法显然是受到阻碍了,由于前面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一般会想到(否则教师进行提示)继续用直角坐标系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设计意图】

  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和认知能力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思维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创造”征程。

  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后布置任务情景:请同学们用直角坐标系重新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师生共做(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图形和比值)。

  问题4:对于确定的角,这三个比值是否与P在的终边上的位置有关?为什么?

  先让学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观判断,再引导学生观察右图,

  联系相似三角形知识,探索发现: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

  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得出结论(强调):当α为锐角时,六个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但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所以,六个比值分别是以角α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二)推广认知——形成概念

  将锐角的比值情形推广到任意角α后,水到渠成,师生共同进行探索和推广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同时教师强调:由于弧度制使角和实数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对数学学*能力较好的同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教师指出:sinα、csα、tanα的定义域必须紧扣三角函数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ctα、cscα、secα的定义域不要求记忆。

  (关于值域,到后面再学*)。

  【设计意图】定义域是函数三要素之一,研究函数必须明确定义域。指导学生根据定义自主探索确定三角函数定义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应用它,也增进对三角函数概念的掌握。

  (三)巩固新知——探求规律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进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例1。已知角的终边过点,求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要求:读完题目,思考:计算什么?需要准备什么?闭目心算,对照板书,模仿书面表达格式。

  巩固定义之后,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以巩固和加深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积极主动的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求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终边上有无穷多个点,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只要知道终边上任意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计算这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判断其无意义)

  师生探索:紧扣三角函数定义求解,首先要在终边上取定一点。终边在哪儿呢?取定哪一点呢?任意点、还是特殊点?要灵活,只要能够算出三角函数值,都可以。

  取特殊点能使计算更简明。

  等待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定义后,观察、分析初、高中所计算的函数值有何变化,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角函数定义来分析,从而导出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进而由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判断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是本章教材的一项重要的知识、技能要求。要引导学生抓住定义、数形结合判断和记忆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并总结出形象的“才”字符号法则,这也是理解和记忆的关键。

  (四)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定义域;⑵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已经初步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三角函数的符号规律,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其中思考题的设计思想是:综合练*巩固提高,更为下节的学*内容打下基础,同时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以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六、简述板书设计。

  ctα、cscα、secα的定义写在sinα、csα、tanα的左下方,突出本节重要内容的主体地位。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

  希望各位领导 、同行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学背景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四册第一章第二节中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学*了任意角和弧度,并了解正弦、余弦、正切的基本概念之后进行教学的,同时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也为之后学*两角和差公式奠定了基础,起着衔接作用。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能够更好的解决有关三角函数中求同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使解题更方便。学生在获得三角函数定义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借助单位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是研究三角函数的重要工具。本节课内容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中起重要作用。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等代数、初等几何的相关知识,以及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三角函数定义的两种推导方法,从方法上看,学生已经对数形结合,猜想证明有所了解。从学*情感方面看,大部分学生愿意主动学*。从能力上看,学生主动学*能力、探究能力较弱。因而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种基本关系式之间的联系,熟练掌握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其它三角函数值的方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