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说课稿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1-24 00:00:00 [db:标签-标题]

丰碑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丰碑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丰碑说课稿1

  [教材分析]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

  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

  二课时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

  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曾经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今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面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1)自由读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写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写、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你谈得非常深刻,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读后老师显见相机提问;你是怀着什么心情读的?

  (4)还有谁的理解跟他不一样?大家都赞同他的想法?那好,还有谁愿意再读读?你准备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读读?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描写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写的句子?

  2、(课件出示)自由读读屏幕上对将军的描写,想一想:你从将军的每一次神态变化中体会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1)交流学*成果

  a、通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起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己,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不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内容)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己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今天的和*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2、同学们由感而发,运用诗句和妙笔写下了如此感人的碑文,请同学们再次读读全文,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看你还有没有问题要问?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丰碑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丰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十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丰碑》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可全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地方不多,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和动作,感情真挚浓烈,有力地衬托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丰碑》这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理解丰碑的含义。

  能力目标: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说教法

  1、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2、多媒体直观法: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孩子。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表演法: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课堂中运用表演法,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5、诵读感悟法:《丰碑》一课语言精练生动,思想性强,故事感人至深。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实现语感的积淀。

  三、说学法

  语文学*不仅要帮助学*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的学*方法逐步学*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四、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里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在这一课时里,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环节 渲染气氛,读题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2、教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理解字义。然后板书丰字,让学生,根据词义选择义项。这样,学生很容易弄懂课题的意思是: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这时,教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座什么纪念碑,是纪念谁的?

  这样导入课文,会立即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教学环节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难从课文的第13自然段找到答案:丰碑是指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思考后一定能提出: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呢?教师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鼓励学生再读课文,自悟自得。

  2、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引导学生扣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幼口、幼脑、幼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第三个教学环节:感悟丰碑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三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

  ②哪些内容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哪些内容写将军?(这些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①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词。

  ②议一议: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各小组作小结,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在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换词法理解贴的精妙。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等词语,利用电教手段辅助以、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画面来感受天气的严寒。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联系比较中,在情境体验中充分感受到军需处长是因为穿得太少而被严寒活活冻死的。

  在体会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理解镇定、安详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军需处长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他冻僵时为什么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为了革命,他视死如归。为了人民,他死得其所。

  在学生体会了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指导朗读、加一个抒情句子颂读、自由读。比如:加抒情句子读:这位老战士是多么伟大,多么坚强啊!

  这一环节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记住了好词好句,积累了语言。

  3、体会将军的动作、神态描写

  ①画一画: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将军的神态?

  ②议一议:将军的神态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③演一演:指名表演将军敬礼的动作,其他同学评价,体会将军的心情。

  ④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填空练*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探究结果。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议、演、品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后明白:通过描写将军错怪军需处长后的愧疚之情以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更显出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品质的高贵。写将军实际上是作者从侧面刻画军需处长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到衬托手法的妙处。

  4、体会丰碑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第13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利用课件展示情境。

  ①指名读后引导学生理解晶莹的意思。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晶莹的?课文中指什么?

  ②学生讨论交流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启发学生谈一谈: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你想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④指导感情朗读,齐读。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了特定的情境,减缓了理解难点的坡度。学生在读议中体例到军城, 处长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像一座纪念碑一样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四个教学环节 首尾联系 深化主题

  面对行军途中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将军开始是什么样的心理?(担心)现在他还担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2、要求学生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引导学生联系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来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来朗读。

  3、配画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曲。

  这个环节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学生明白了军需处长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红军中的一个代表,他的精神就是红军队伍的精神。配画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深刻感悟。

  第五个教学环节 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的题目,自选一题,课后完成。

  1、搜集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办一份手抄报。

  2、自读资料:有关殷雪梅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的报道

  读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链接了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丰碑说课稿3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示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同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同学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同学在自主、合作学*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协助同学积累语言。

  3 培养同学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同学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溢激情的朗读,引发同学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同学独立、充沛、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

  (1)搜集处置信息并掌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获得思想启迪;

  (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同学找出自身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同学把自身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同学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同学汇报学*情况的时候,跟随同学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同学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发明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可以给同学更广阔的空间,同学在自主选择学*方式、学*资料、学*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掌握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同学*等的再学*者;第二种是给予同学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同学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同学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同学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同学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宁、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同学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同学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同学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预*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同学去研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时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假如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同学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小朋友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身的语言,也让同学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同学的实际距离遥远,如何拉*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同学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和一些故事。课堂上同学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局部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置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同学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二、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第13段。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军需处长的身体又怎么成为丰碑的呢?然后我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7小节,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老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被严寒冻死的事,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位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之后。教学本文除继续训练学生分清详写和略写外,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在充分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陶冶;二是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段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所处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2、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衣着等方面详细描写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其中,通过“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崇高的内心世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通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美读品味,体悟写法,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除继续运用“分清详略---自读自悟---体情悟法”的学*方法外,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在激活学生方面,教师主要运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适时激励、示范引导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己读书感悟的兴趣。在阅读*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读书用脑、注意文题、主动自学、自觉积累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我将本课的教学任务安排在两课时内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语,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完成课后练*及片段仿写。整个教学真正体现“充分感知---理解品味---诵读积累---迁移运用”的母语学*规律。

  充分感知------教学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接着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对读不好的地方进行示范朗读后,再让学生反复练读,直到“充分”为止。

  理解品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初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以了解学生自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接着直奔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读不懂的问题,理解品味。着重理解“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分这样几个步骤:1、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表演等方法,理解“镇定、安详”的字面意思;2、通过过联想补充老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内心活动,理解“镇定、安详”的内在意蕴,激活现场感,使学生入境入情;3、反复诵读,抒发学生心中的感情;4、背诵内化课本语言;5、写赞美的话,进行表达训练。最后通过教师的引读,读懂将军在这一过程中的情感历程。

  诵读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及时把精美的语段背下来,已水到渠成。这一段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用富有激情的引读语言、音乐渲染,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背得如出己口。

  迁移运用------这一步设计了两道练*:一是写一段赞美老军需处长的话,用上“湿润、晶莹”等词语。二是仿照第七自然段的写法,写人物外貌。

  附板书:

  23丰碑

  神态镇定安详

  军需处长

  衣服单薄破旧

  将军担心着急愤怒崇敬坚信

丰碑说课稿6

  一、教材简析

  《丰碑》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致传神,感情丰富深沉。课文双线并行,一条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具体写了军需处长冻死的感人事迹,另一条是隐含在文中的情感线索,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训练,它是在前两单元“按一定顺序写”、“分清主次”的训练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读写训练体系。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写文章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做到有详有略。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3、学*课文紧扣中心,合理安排详略的写法。

  4、能在品读想象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悲壮感人、饱含情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在教学时,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把学生带到那艰苦的战斗岁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还自然渗透学法指导,学会如何去学*感悟语言,并且使学生在教师刻意追求的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情感氛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提升。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分为这样三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情感,使学生会学。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情感,使学生乐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第1、2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伊始,教师可结合回顾课文1、2自然段的内容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如下设疑导入:

  1、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寒冷、饥饿、疲劳无情地吞噬着每一个战士,还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面对这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将军是怎么想的?

  学生从文中“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严峻的考验呢?”一句不难体会到将军那时心里十分担忧。

  2、再让学生读读最后一节,问学生:“将军这时还担忧吗?”让学生找到文章最后一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从中体会到将军这时已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他们。

  3、将军这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把学生带进了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开始还十分担忧的将军后来又坚信胜利一定属于他们呢?”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正是本课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使本课的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任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情感, 使学生会学。

  1、围绕以上问题,自读课文第三段,进一步思考:①从这段中自己读懂了什么?②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③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上问题问域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作出回答。

  2、在学生自读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学*,营造自主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面,不仅能使学生相互启发,使许多问题在小组内就得到解决,还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思想、交流情感,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

  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认识上的偏差,组织全班读议。

  首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军需处长的,另一类是关于将军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进入情境,领悟情感,自主解疑。

  第一步,品读描写军需处长的语句。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抓住课文重点段第七小节描写军需处长冻僵了的样子的语句,体会他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品质。我准备出示第七小节文字作如下引导:

  (1)朗读体验,整体感受。请同学们用心读第七小节,看着这样一位老战士被冻死了,你的心里有何感受?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体验、理解、感悟。

  (2)质疑深究,深入体验。在朗读体验,整体感受,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这冰天雪地的严冬,这位老战士身上穿的却是这样单薄破旧的衣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经过一阵情感的酝酿,学生不禁要问:“他的棉衣呢?他是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教师因势利导,反问学生:“是啊,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他难道不冷吗?”在讨论中深化学生的认识:棉衣代表着生的希望,老战士是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自己的战友。这样紧扣语言文字,由表及里,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展开想象,使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渐渐变得丰满生动起来。

  之后再问: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不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呢?老战士把棉衣让给了更需要它的战友,自己却活活冻死,他在牺牲前后悔吗?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再回到课文读书思考,从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中寻找答案,体会到军需处长已完全把自己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3)展开想象,说中体会。可这样引导:老战士牺牲了,死得那样*静,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然而牺牲时这位老战土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说,他会想说些什么呢?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从可能会对战友们说、对首长说、对儿女说、对自己说等多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语言表达训练、思维训练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起来。

  (4)定格画面,配乐背诵。在学生深入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趁着被刚刚激发的情感激流,教师再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调这样引导:“多么伟大的战士,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感人的一幕吧!”随即打出投影——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画面,伴随着一段低沉悲壮的交响曲,教师动情地范读第七小节,读完,停顿一会儿,让学生的心在老战士那美好情怀的感染中得到净化,然后,教师再把还沉浸在悲壮的情绪中的学生唤醒:“同学们,我们面对的不是军需处长已僵硬的身躯,而是一颗高尚的灵魂,让我们伴随着这震憾心灵的音乐试着背诵这段,让这感人至深的一幕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于是学生开始动情地背诵。

  以上环节,摒弃了烦琐的分析和支离破碎的讲解,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入手,突出朗读训练,并且避免贴标签式的学法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中自然渗透学法,通过品读、想象、质疑、讨论感受军需处长的高尚灵魂。深沉悲壮的音乐,饱含激情的导语,创设了一种学*语文的特有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情感。在这里,我有意识的把人格的熏陶与培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学生如春雨润物般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第二步,抓住描写将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再作如下引导:

  (1)一位老战士活活冻死了,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情会怎样?(悲愤)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谁能把将军悲愤的语气读出来?引导学生感情朗读8-10小节,读中体会将军悲愤的心情。

  (2)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将军为什么对军需处长发这么大的火?通过讨论,反复朗读,体会到将军对战士的爱。

  (3)然后循着将军的情感变化,读文思考:当他得知眼前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朗读体会将军当时内疚、自责、难过、崇敬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情感。

  这样抓住将军的情感变化线索,精心设疑,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满足了学生的学*需求,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突出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4)朗读13小节,领悟丰碑的含义。由于有了以上的深入展开,学生对文中称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理解已水到渠成。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自由表达对课文中丰碑的特殊含义的理解。正是军需处长舍已为人、一心为公的崇高品质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从而突破了难点,领悟了中心。

  (5)朗读14小节,回应开头的问题。读到这里,你知道是什么坚定了将军必胜的信念了吗?(是红军战士舍已为人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情感,使学生乐学。

  1、在红军艰难的征途中,这晶莹的丰碑又何止一座呢?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到了谁?让学生认识到,无数为革命而献身的英雄,都是我们心中的丰碑,从而使学生对课题丰碑含义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情感得到升华。

  2、总结写法,突出读写训练的重点。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到了哪些内容?然后组织交流其中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懂得作文时应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安排文章的详略。

  3、课外延伸,布置学生课后到图书馆借阅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这样设计旨在构建大语文的教学观,语文学*和学生的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生课堂学*要为课外学*服务,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不是唯一的信息源,以课堂教学为一个基点,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一个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的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语文,得到发展,这远比让学生做几个枯燥机械的练*有效得多。

丰碑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丰碑》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魅力:首先是课文中着力渲染的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学*写作。其次,这篇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将军;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用这种忘我精神去打造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全文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全文可分四部分:先写将军对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本单元训练重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注意体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结合课文实际、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制订以下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技能目标:

  感悟课文侧面描写比直接描写更加感人和留有回味余地的表现方法,学*神态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

  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在小组合作学*中,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2、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课文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3、理解丰碑一词深刻的含义显然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本文宜用两课时教完。

  二、说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演采访法:课中让学生表演将军发怒的形象,让学生采访将军,从而探明将军发怒的原因,领悟人物品质。

  课中实践法:用给军需处长设计碑文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语文学*的特点是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言,运用语言。情能补拙,用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质去激发学生练*之情,发挥情感因素在课堂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酝酿情感

  首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长征途中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录相,去回顾那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出示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媒体,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这样贴*课文,贴*学生理解能力的导语,为引入课**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2、揭题质疑自主定标

  有名言说道:问号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教学时适时启发学生质疑,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的品质。课题揭示学生书写后,教者便可激发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丰碑的含义?据此引导学生自主明确学*目标,教师相机点拨补充。

  生自由泛读课文,通过交流讨论,弄明丰碑在课文中的特定含义。

  3、直入重点,阅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1)、出示图片,通过仔细观察,在头脑中建构丰碑感性形象。

  (2)、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品读,领会课文中神态描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老战士为什么穿这么少?为什么不发给他棉衣?

  (4)、讨论弄明原因,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品质。

  4、课中表演,升华情境,学*将军发怒部分。

  (1)、反复读将军发怒部分,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及这种神态变化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2)、激发兴趣挑战朗读:有谁觉得比他读得好的就站起来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正如孟子所说以意逆志,同时让学生经历了语言。)

  (3)、安排采访实践,表达自己领悟到的感情。

  推荐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表演将军,然后让全班同学采访:

  将军,你为什么发这么大的怒?

  将军,我发现你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

  将军,你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军礼?

  (排演和采访使得阅读变成了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任务,一种其乐融融的活动。排演和采访又使学生设身处地当一回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代角色说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体验。有助于让他们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更深刻地体察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自己的情绪经验,形成相应的积极情感,提升道德信息贮备。)

  5、再读第七自然段,练写碑文。

  (1)、读,点划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词语结合图片进行品读。让学生从军需处长那坦然自若的神态体悟军需处长的坚韧刚强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2)、为军需处长的丰碑设计碑文。

  同学们,面对军需处长这座丰碑,你想写些什么呢?

  学生写完后交流,概括成简短的碑文,用毛笔写下来张贴。

  6、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质疑探究。

  重点指导理解反问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7、回归整体,领悟写法,总结全文。

  8、课后延伸,能力迁移运用。

  让语文作业更加贴*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持之以恒积累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阅读长征途中的另外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教学获得之中。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通过表演、采访加强合作与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台。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的过程中,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文章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学生学*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文章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作作铺垫。

  (三)、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1)用湿润晶莹造句;(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丰碑说课稿8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方式、学*材料、学*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3 相互启发,协同学*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等的再学*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9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课文《丰碑》。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丰碑》是人教版小学教材中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七章的内容。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在冰天雪地里被严寒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会本课13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生字词。

  B、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C、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力目标:

  A、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B、学*作者有主有次地安排材料来表达主要意思的写法。

  (3)、情感目标:

  A、能够深刻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到革命传统的感染和教育。

  B、学生能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课文重点,难点:

  本课中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是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小,分析和理解问题能力相对较为薄弱,对文字内涵的理解和意境的联想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手段及方法:

  ㈠教学手段:

  A、“读(看)——议——讲”结合法;B、分组讨论法;C、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却生活在幸福优越的环境里,对红军长征的艰难险恶了解太少,因此会对军需处长“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把衣物拿给其他的战士”的举动表示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对当时的环境状况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查找有关红军长征时的资料(如:上网、查找工具书、观看电影《万水千山》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可让学生通过抓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的语句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体会、感悟,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从而让学生能深刻理解人物品格,激发他们对伟大人格的崇敬。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1、第一环节:

  A、板书:“丰碑”两字,提问学生,“碑”字的意思,质疑“丰碑”二字,形成阅读期待。

  B、激情带读,整体感知

  通过带领学生通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心中对丰碑所指含义有个初步了解。

  2、第二环节:答疑“丰碑”两字所指含义:

  A、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丰碑两字含义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回答问题。

  B、引导学生找到课文所指“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和身体。提出问题,为什么军需处长会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和身体指的是丰碑?让学生思考,进一步形成阅读期待。

  3、第三环节:感受军需处长的无私精神。

  A、通过精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描写军需处长的句子和段落,使学生深入文本,了解军需处长的世界,感受其无私的优良革命精神。

  B、激情范读课文所描写的军需处长的句子和段落,进一步升华学生心中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模仿句子,让学生书写对军需处长那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4、第四环节:联想启发,拓宽学生的思想感情。

  A、通过精读课文,创设情境,带学生想象长征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与无私。

  B、让学生把想象的描写长征革命精神写出来,并让其读出来,强化学生对优良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

  5、第五环节:总结结论,深化认识。

  通过自己的总结,让学生领悟革命精神的伟大无私。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附板书设计:

  “丰碑”精神、革命传统精神、伟大无私、长征精神、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赞美革命传统精神的作文。


丰碑说课稿扩展阅读


丰碑说课稿(扩展1)

——丰碑说课稿(十)份

  丰碑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二、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第13段。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军需处长的身体又怎么成为丰碑的呢?然后我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7小节,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说课稿 2

  [教材分析]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

  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

  二课时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

  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曾经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今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面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1)自由读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写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写、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你谈得非常深刻,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读后老师显见相机提问;你是怀着什么心情读的?

  (4)还有谁的理解跟他不一样?大家都赞同他的想法?那好,还有谁愿意再读读?你准备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读读?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描写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写的句子?

  2、(课件出示)自由读读屏幕上对将军的描写,想一想:你从将军的每一次神态变化中体会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1)交流学*成果

  a、通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起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己,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不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内容)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己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今天的和*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2、同学们由感而发,运用诗句和妙笔写下了如此感人的碑文,请同学们再次读读全文,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看你还有没有问题要问?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丰碑说课稿 3

  [教材分析]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

  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

  二课时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

  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曾经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今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面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1)自由读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写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写、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你谈得非常深刻,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读后老师显见相机提问;你是怀着什么心情读的?

  (4)还有谁的理解跟他不一样?大家都赞同他的想法?那好,还有谁愿意再读读?你准备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读读?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描写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写的句子?

  2、(课件出示)自由读读屏幕上对将军的描写,想一想:你从将军的每一次神态变化中体会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1)交流学*成果

  a、通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起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己,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不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内容)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己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今天的和*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2、同学们由感而发,运用诗句和妙笔写下了如此感人的碑文,请同学们再次读读全文,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看你还有没有问题要问?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丰碑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丰碑》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魅力:首先是课文中着力渲染的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学*写作。其次,这篇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将军;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用这种忘我精神去打造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全文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全文可分四部分:先写将军对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本单元训练重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注意体会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结合课文实际、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制订以下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技能目标:

  感悟课文侧面描写比直接描写更加感人和留有回味余地的表现方法,学*神态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

  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在小组合作学*中,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2、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课文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3、理解丰碑一词深刻的含义显然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本文宜用两课时教完。

  二、说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演采访法:课中让学生表演将军发怒的形象,让学生采访将军,从而探明将军发怒的原因,领悟人物品质。

  课中实践法:用给军需处长设计碑文的方法,让学生领悟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可贵品质。语文学*的特点是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言,运用语言。情能补拙,用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质去激发学生练*之情,发挥情感因素在课堂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酝酿情感

  首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长征途中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录相,去回顾那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出示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媒体,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这样贴*课文,贴*学生理解能力的导语,为引入课**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2、揭题质疑自主定标

  有名言说道:问号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教学时适时启发学生质疑,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的品质。课题揭示学生书写后,教者便可激发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丰碑的含义?据此引导学生自主明确学*目标,教师相机点拨补充。

  生自由泛读课文,通过交流讨论,弄明丰碑在课文中的特定含义。

  3、直入重点,阅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1)、出示图片,通过仔细观察,在头脑中建构丰碑感性形象。

  (2)、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品读,领会课文中神态描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老战士为什么穿这么少?为什么不发给他棉衣?

  (4)、讨论弄明原因,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品质。

  4、课中表演,升华情境,学*将军发怒部分。

  (1)、反复读将军发怒部分,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及这种神态变化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2)、激发兴趣挑战朗读:有谁觉得比他读得好的就站起来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正如孟子所说以意逆志,同时让学生经历了语言。)

  (3)、安排采访实践,表达自己领悟到的感情。

  推荐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表演将军,然后让全班同学采访:

  将军,你为什么发这么大的怒?

  将军,我发现你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

  将军,你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军礼?

  (排演和采访使得阅读变成了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任务,一种其乐融融的活动。排演和采访又使学生设身处地当一回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代角色说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体验。有助于让他们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更深刻地体察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自己的情绪经验,形成相应的积极情感,提升道德信息贮备。)

  5、再读第七自然段,练写碑文。

  (1)、读,点划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词语结合图片进行品读。让学生从军需处长那坦然自若的神态体悟军需处长的坚韧刚强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2)、为军需处长的丰碑设计碑文。

  同学们,面对军需处长这座丰碑,你想写些什么呢?

  学生写完后交流,概括成简短的碑文,用毛笔写下来张贴。

  6、品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质疑探究。

  重点指导理解反问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7、回归整体,领悟写法,总结全文。

  8、课后延伸,能力迁移运用。

  让语文作业更加贴*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持之以恒积累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阅读长征途中的另外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教学获得之中。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通过表演、采访加强合作与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台。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的过程中,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文章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学生学*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文章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作作铺垫。

  (三)、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1)用湿润晶莹造句;(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丰碑说课稿 5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示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同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同学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同学在自主、合作学*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协助同学积累语言。

  3 培养同学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同学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溢激情的朗读,引发同学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同学独立、充沛、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

  (1)搜集处置信息并掌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获得思想启迪;

  (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同学找出自身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同学把自身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同学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同学汇报学*情况的时候,跟随同学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同学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发明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可以给同学更广阔的空间,同学在自主选择学*方式、学*资料、学*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掌握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同学*等的再学*者;第二种是给予同学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同学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同学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同学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同学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宁、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同学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同学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同学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预*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同学去研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时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假如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同学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小朋友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身的语言,也让同学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同学的实际距离遥远,如何拉*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同学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和一些故事。课堂上同学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局部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置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同学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老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被严寒冻死的事,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位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之后。教学本文除继续训练学生分清详写和略写外,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在充分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陶冶;二是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段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所处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2、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衣着等方面详细描写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其中,通过“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崇高的内心世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通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美读品味,体悟写法,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除继续运用“分清详略、自读自悟、体情悟法”的学*方法外,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在激活学生方面,教师主要运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适时激励、示范引导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己读书感悟的兴趣。在阅读*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读书用脑、注意文题、主动自学、自觉积累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我将本课的教学任务安排在两课时内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语,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完成课后练*及片段仿写。整个教学真正体现“充分感知、理解品味、诵读积累、迁移运用”的母语学*规律。

  充分感知、教学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接着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对读不好的地方进行示范朗读后,再让学生反复练读,直到“充分”为止。

  理解品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初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以了解学生自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接着直奔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读不懂的问题,理解品味。着重理解“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分这样几个步骤:

  1、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表演等方法,理解“镇定、安详”的字面意思;

  2、通过过联想补充老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内心活动,理解“镇定、安详”的内在意蕴,激活现场感,使学生入境入情;

  3、反复诵读,抒发学生心中的感情;

  4、背诵内化课本语言;

  5、写赞美的话,进行表达训练。最后通过教师的引读,读懂将军在这一过程中的情感历程。

  诵读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及时把精美的语段背下来,已水到渠成。这一段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用富有激情的引读语言、音乐渲染,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背得如出己口。

  迁移运用、这一步设计了两道练*:一是写一段赞美老军需处长的话,用上“湿润、晶莹”等词语。二是仿照第七自然段的写法,写人物外貌。

  丰碑说课稿 7

  一、教材简析

  《丰碑》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致传神,感情丰富深沉。课文双线并行,一条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具体写了军需处长冻死的感人事迹,另一条是隐含在文中的情感线索,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训练,它是在前两单元“按一定顺序写”、“分清主次”的训练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读写训练体系。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写文章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做到有详有略。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3、学*课文紧扣中心,合理安排详略的写法。

  4、能在品读想象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悲壮感人、饱含情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在教学时,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把学生带到那艰苦的战斗岁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还自然渗透学法指导,学会如何去学*感悟语言,并且使学生在教师刻意追求的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情感氛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提升。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分为这样三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情感,使学生会学。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情感,使学生乐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第1、2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伊始,教师可结合回顾课文1、2自然段的内容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如下设疑导入:

  1、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寒冷、饥饿、疲劳无情地吞噬着每一个战士,还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面对这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将军是怎么想的`?

  学生从文中“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严峻的考验呢?”一句不难体会到将军那时心里十分担忧。

  2、再让学生读读最后一节,问学生:“将军这时还担忧吗?”让学生找到文章最后一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从中体会到将军这时已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他们。

  3、将军这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把学生带进了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开始还十分担忧的将军后来又坚信胜利一定属于他们呢?”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正是本课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使本课的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任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情感, 使学生会学。

  1、围绕以上问题,自读课文第三段,进一步思考:①从这段中自己读懂了什么?②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③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上问题问域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作出回答。

  2、在学生自读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学*,营造自主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面,不仅能使学生相互启发,使许多问题在小组内就得到解决,还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思想、交流情感,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

  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认识上的偏差,组织全班读议。

  首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军需处长的,另一类是关于将军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进入情境,领悟情感,自主解疑。

  第一步,品读描写军需处长的语句。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抓住课文重点段第七小节描写军需处长冻僵了的样子的语句,体会他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品质。我准备出示第七小节文字作如下引导:

  (1)朗读体验,整体感受。请同学们用心读第七小节,看着这样一位老战士被冻死了,你的心里有何感受?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体验、理解、感悟。

  (2)质疑深究,深入体验。在朗读体验,整体感受,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这冰天雪地的严冬,这位老战士身上穿的却是这样单薄破旧的衣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经过一阵情感的酝酿,学生不禁要问:“他的棉衣呢?他是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教师因势利导,反问学生:“是啊,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他难道不冷吗?”在讨论中深化学生的认识:棉衣代表着生的希望,老战士是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自己的战友。这样紧扣语言文字,由表及里,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展开想象,使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渐渐变得丰满生动起来。

  之后再问: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不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呢?老战士把棉衣让给了更需要它的战友,自己却活活冻死,他在牺牲前后悔吗?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再回到课文读书思考,从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中寻找答案,体会到军需处长已完全把自己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3)展开想象,说中体会。可这样引导:老战士牺牲了,死得那样*静,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然而牺牲时这位老战土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说,他会想说些什么呢?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从可能会对战友们说、对首长说、对儿女说、对自己说等多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语言表达训练、思维训练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起来。

  (4)定格画面,配乐背诵。在学生深入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趁着被刚刚激发的情感激流,教师再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调这样引导:“多么伟大的战士,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感人的一幕吧!”随即打出投影——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画面,伴随着一段低沉悲壮的交响曲,教师动情地范读第七小节,读完,停顿一会儿,让学生的心在老战士那美好情怀的感染中得到净化,然后,教师再把还沉浸在悲壮的情绪中的学生唤醒:“同学们,我们面对的不是军需处长已僵硬的身躯,而是一颗高尚的灵魂,让我们伴随着这震憾心灵的音乐试着背诵这段,让这感人至深的一幕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于是学生开始动情地背诵。

  以上环节,摒弃了烦琐的分析和支离破碎的讲解,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入手,突出朗读训练,并且避免贴标签式的学法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中自然渗透学法,通过品读、想象、质疑、讨论感受军需处长的高尚灵魂。深沉悲壮的音乐,饱含激情的导语,创设了一种学*语文的特有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情感。在这里,我有意识的把人格的熏陶与培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学生如春雨润物般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第二步,抓住描写将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再作如下引导:

  (1)一位老战士活活冻死了,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情会怎样?(悲愤)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谁能把将军悲愤的语气读出来?引导学生感情朗读8-10小节,读中体会将军悲愤的心情。

  (2)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将军为什么对军需处长发这么大的火?通过讨论,反复朗读,体会到将军对战士的爱。

  (3)然后循着将军的情感变化,读文思考:当他得知眼前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朗读体会将军当时内疚、自责、难过、崇敬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情感。

  这样抓住将军的情感变化线索,精心设疑,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满足了学生的学*需求,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突出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4)朗读13小节,领悟丰碑的含义。由于有了以上的深入展开,学生对文中称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理解已水到渠成。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自由表达对课文中丰碑的特殊含义的理解。正是军需处长舍已为人、一心为公的崇高品质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从而突破了难点,领悟了中心。

  (5)朗读14小节,回应开头的问题。读到这里,你知道是什么坚定了将军必胜的信念了吗?(是红军战士舍已为人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情感,使学生乐学。

  1、在红军艰难的征途中,这晶莹的丰碑又何止一座呢?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到了谁?让学生认识到,无数为革命而献身的英雄,都是我们心中的丰碑,从而使学生对课题丰碑含义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情感得到升华。

  2、总结写法,突出读写训练的重点。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到了哪些内容?然后组织交流其中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懂得作文时应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安排文章的详略。

  3、课外延伸,布置学生课后到图书馆借阅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这样设计旨在构建大语文的教学观,语文学*和学生的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生课堂学*要为课外学*服务,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不是唯一的信息源,以课堂教学为一个基点,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一个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的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语文,得到发展,这远比让学生做几个枯燥机械的练*有效得多。

  丰碑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丰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十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丰碑》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可全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地方不多,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和动作,感情真挚浓烈,有力地衬托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丰碑》这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理解丰碑的含义。

  能力目标: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说教法

  1、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2、多媒体直观法: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孩子。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表演法: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课堂中运用表演法,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5、诵读感悟法:《丰碑》一课语言精练生动,思想性强,故事感人至深。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实现语感的积淀。

  三、说学法

  语文学*不仅要帮助学*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的学*方法逐步学*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四、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里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在这一课时里,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环节 渲染气氛,读题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2、教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理解字义。然后板书丰字,让学生,根据词义选择义项。这样,学生很容易弄懂课题的意思是: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这时,教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座什么纪念碑,是纪念谁的?

  这样导入课文,会立即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教学环节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难从课文的第13自然段找到答案:丰碑是指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思考后一定能提出: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呢?教师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鼓励学生再读课文,自悟自得。

  2、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引导学生扣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幼口、幼脑、幼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第三个教学环节:感悟丰碑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三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

  ②哪些内容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哪些内容写将军?(这些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①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词。

  ②议一议: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各小组作小结,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在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换词法理解贴的精妙。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等词语,利用电教手段辅助以、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画面来感受天气的严寒。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联系比较中,在情境体验中充分感受到军需处长是因为穿得太少而被严寒活活冻死的。

  在体会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理解镇定、安详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军需处长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他冻僵时为什么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为了革命,他视死如归。为了人民,他死得其所。

  在学生体会了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指导朗读、加一个抒情句子颂读、自由读。比如:加抒情句子读:这位老战士是多么伟大,多么坚强啊!

  这一环节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记住了好词好句,积累了语言。

  3、体会将军的动作、神态描写

  ①画一画: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将军的神态?

  ②议一议:将军的神态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③演一演:指名表演将军敬礼的动作,其他同学评价,体会将军的心情。

  ④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填空练*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探究结果。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议、演、品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后明白:通过描写将军错怪军需处长后的愧疚之情以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更显出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品质的高贵。写将军实际上是作者从侧面刻画军需处长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到衬托手法的妙处。

  4、体会丰碑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第13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利用课件展示情境。

  ①指名读后引导学生理解晶莹的意思。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晶莹的?课文中指什么?

  ②学生讨论交流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启发学生谈一谈: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你想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④指导感情朗读,齐读。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了特定的情境,减缓了理解难点的坡度。学生在读议中体例到军城, 处长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像一座纪念碑一样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四个教学环节 首尾联系 深化主题

  面对行军途中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将军开始是什么样的心理?(担心)现在他还担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2、要求学生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引导学生联系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来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来朗读。

  3、配画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曲。

  这个环节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学生明白了军需处长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红军中的一个代表,他的精神就是红军队伍的精神。配画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深刻感悟。

  第五个教学环节 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的题目,自选一题,课后完成。

  1、搜集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办一份手抄报。

  2、自读资料:有关殷雪梅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的报道

  读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链接了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丰碑说课稿 9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方式、学*材料、学*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3 相互启发,协同学*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等的再学*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老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被严寒冻死的事,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位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之后。教学本文除继续训练学生分清详写和略写外,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在充分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陶冶;二是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段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所处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2、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衣着等方面详细描写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其中,通过“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崇高的内心世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通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美读品味,体悟写法,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除继续运用“分清详略---自读自悟---体情悟法”的学*方法外,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在激活学生方面,教师主要运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适时激励、示范引导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己读书感悟的兴趣。在阅读*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读书用脑、注意文题、主动自学、自觉积累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我将本课的教学任务安排在两课时内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语,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完成课后练*及片段仿写。整个教学真正体现“充分感知---理解品味---诵读积累---迁移运用”的母语学*规律。

  充分感知------教学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接着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对读不好的地方进行示范朗读后,再让学生反复练读,直到“充分”为止。

  理解品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初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以了解学生自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接着直奔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读不懂的问题,理解品味。着重理解“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分这样几个步骤:1、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表演等方法,理解“镇定、安详”的字面意思;2、通过过联想补充老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内心活动,理解“镇定、安详”的内在意蕴,激活现场感,使学生入境入情;3、反复诵读,抒发学生心中的感情;4、背诵内化课本语言;5、写赞美的话,进行表达训练。最后通过教师的引读,读懂将军在这一过程中的情感历程。

  诵读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及时把精美的语段背下来,已水到渠成。这一段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用富有激情的引读语言、音乐渲染,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背得如出己口。

  迁移运用------这一步设计了两道练*:一是写一段赞美老军需处长的话,用上“湿润、晶莹”等词语。二是仿照第七自然段的写法,写人物外貌。

  附板书:

  23丰碑

  神态镇定安详

  军需处长

  衣服单薄破旧

  将军担心着急愤怒崇敬坚信


丰碑说课稿(扩展2)

——《丰碑》说课稿优选【10】份

  《丰碑》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二、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第13段。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军需处长的身体又怎么成为丰碑的呢?然后我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7小节,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二、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第13段。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军需处长的身体又怎么成为丰碑的呢?然后我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7小节,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说课稿 3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示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同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同学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同学在自主、合作学*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协助同学积累语言。

  3 培养同学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同学自觉主动学*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同学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溢激情的朗读,引发同学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规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同学独立、充沛、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

  (1)搜集处置信息并掌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

  (2)受到情感熏陶;

  (3)获得思想启迪;

  (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同学找出自身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同学把自身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同学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同学汇报学*情况的时候,跟随同学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同学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发明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可以给同学更广阔的空间,同学在自主选择学*方式、学*资料、学*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掌握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同学*等的再学*者;第二种是给予同学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同学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同学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同学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同学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宁、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同学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同学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同学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预*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同学去研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时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假如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同学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小朋友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身的语言,也让同学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同学的实际距离遥远,如何拉*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同学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和一些故事。课堂上同学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局部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置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同学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 4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方式、学*材料、学*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3 相互启发,协同学*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等的再学*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丰碑》说课稿 5

  一、教材简析

  《丰碑》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致传神,感情丰富深沉。课文双线并行,一条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具体写了军需处长冻死的感人事迹,另一条是隐含在文中的情感线索,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训练,它是在前两单元“按一定顺序写”、“分清主次”的训练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读写训练体系。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写文章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做到有详有略。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3、学*课文紧扣中心,合理安排详略的写法。

  4、能在品读想象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悲壮感人、饱含情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在教学时,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把学生带到那艰苦的战斗岁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还自然渗透学法指导,学会如何去学*感悟语言,并且使学生在教师刻意追求的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情感氛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提升。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分为这样三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情感,使学生会学。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情感,使学生乐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第1、2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伊始,教师可结合回顾课文1、2自然段的内容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如下设疑导入:

  1、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寒冷、饥饿、疲劳无情地吞噬着每一个战士,还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面对这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将军是怎么想的?

  学生从文中“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严峻的考验呢?”一句不难体会到将军那时心里十分担忧。

  2、再让学生读读最后一节,问学生:“将军这时还担忧吗?”让学生找到文章最后一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从中体会到将军这时已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他们。

  3、将军这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把学生带进了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开始还十分担忧的将军后来又坚信胜利一定属于他们呢?”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正是本课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使本课的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任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情感, 使学生会学。

  1、围绕以上问题,自读课文第三段,进一步思考:①从这段中自己读懂了什么?②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③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上问题问域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作出回答。

  2、在学生自读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学*,营造自主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面,不仅能使学生相互启发,使许多问题在小组内就得到解决,还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思想、交流情感,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

  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认识上的偏差,组织全班读议。

  首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军需处长的,另一类是关于将军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进入情境,领悟情感,自主解疑。

  第一步,品读描写军需处长的语句。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抓住课文重点段第七小节描写军需处长冻僵了的样子的语句,体会他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品质。我准备出示第七小节文字作如下引导:

  (1)朗读体验,整体感受。请同学们用心读第七小节,看着这样一位老战士被冻死了,你的心里有何感受?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体验、理解、感悟。

  (2)质疑深究,深入体验。在朗读体验,整体感受,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这冰天雪地的严冬,这位老战士身上穿的却是这样单薄破旧的衣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经过一阵情感的酝酿,学生不禁要问:“他的棉衣呢?他是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教师因势利导,反问学生:“是啊,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他难道不冷吗?”在讨论中深化学生的认识:棉衣代表着生的希望,老战士是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自己的战友。这样紧扣语言文字,由表及里,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展开想象,使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渐渐变得丰满生动起来。

  之后再问: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不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呢?老战士把棉衣让给了更需要它的战友,自己却活活冻死,他在牺牲前后悔吗?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再回到课文读书思考,从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中寻找答案,体会到军需处长已完全把自己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3)展开想象,说中体会。可这样引导:老战士牺牲了,死得那样*静,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然而牺牲时这位老战土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说,他会想说些什么呢?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从可能会对战友们说、对首长说、对儿女说、对自己说等多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语言表达训练、思维训练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起来。

  (4)定格画面,配乐背诵。在学生深入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趁着被刚刚激发的情感激流,教师再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调这样引导:“多么伟大的战士,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感人的一幕吧!”随即打出投影——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画面,伴随着一段低沉悲壮的交响曲,教师动情地范读第七小节,读完,停顿一会儿,让学生的心在老战士那美好情怀的感染中得到净化,然后,教师再把还沉浸在悲壮的情绪中的学生唤醒:“同学们,我们面对的不是军需处长已僵硬的身躯,而是一颗高尚的灵魂,让我们伴随着这震憾心灵的音乐试着背诵这段,让这感人至深的一幕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于是学生开始动情地背诵。

  以上环节,摒弃了烦琐的分析和支离破碎的讲解,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入手,突出朗读训练,并且避免贴标签式的学法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中自然渗透学法,通过品读、想象、质疑、讨论感受军需处长的高尚灵魂。深沉悲壮的音乐,饱含激情的导语,创设了一种学*语文的特有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情感。在这里,我有意识的把人格的熏陶与培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学生如春雨润物般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第二步,抓住描写将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再作如下引导:

  (1)一位老战士活活冻死了,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情会怎样?(悲愤)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谁能把将军悲愤的语气读出来?引导学生感情朗读8-10小节,读中体会将军悲愤的心情。

  (2)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将军为什么对军需处长发这么大的火?通过讨论,反复朗读,体会到将军对战士的爱。

  (3)然后循着将军的情感变化,读文思考:当他得知眼前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朗读体会将军当时内疚、自责、难过、崇敬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情感。

  这样抓住将军的情感变化线索,精心设疑,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满足了学生的学*需求,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突出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4)朗读13小节,领悟丰碑的含义。由于有了以上的深入展开,学生对文中称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理解已水到渠成。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自由表达对课文中丰碑的特殊含义的理解。正是军需处长舍已为人、一心为公的崇高品质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从而突破了难点,领悟了中心。

  (5)朗读14小节,回应开头的问题。读到这里,你知道是什么坚定了将军必胜的信念了吗?(是红军战士舍已为人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情感,使学生乐学。

  1、在红军艰难的征途中,这晶莹的丰碑又何止一座呢?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到了谁?让学生认识到,无数为革命而献身的英雄,都是我们心中的丰碑,从而使学生对课题丰碑含义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情感得到升华。

  2、总结写法,突出读写训练的重点。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到了哪些内容?然后组织交流其中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懂得作文时应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安排文章的详略。

  3、课外延伸,布置学生课后到图书馆借阅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这样设计旨在构建大语文的教学观,语文学*和学生的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生课堂学*要为课外学*服务,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不是唯一的信息源,以课堂教学为一个基点,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一个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的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语文,得到发展,这远比让学生做几个枯燥机械的练*有效得多。

  《丰碑》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二、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第13段。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军需处长的身体又怎么成为丰碑的呢?然后我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7小节,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丰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十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丰碑》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可全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地方不多,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和动作,感情真挚浓烈,有力地衬托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丰碑》这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理解丰碑的含义。

  能力目标: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说教法

  1、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2、多媒体直观法: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孩子。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表演法: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课堂中运用表演法,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5、诵读感悟法:《丰碑》一课语言精练生动,思想性强,故事感人至深。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实现语感的积淀。

  三、说学法

  语文学*不仅要帮助学*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的学*方法逐步学*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四、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里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在这一课时里,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环节 渲染气氛,读题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2、教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理解字义。然后板书丰字,让学生,根据词义选择义项。这样,学生很容易弄懂课题的意思是: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这时,教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座什么纪念碑,是纪念谁的?

  这样导入课文,会立即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教学环节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难从课文的第13自然段找到答案:丰碑是指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思考后一定能提出: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呢?教师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鼓励学生再读课文,自悟自得。

  2、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引导学生扣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幼口、幼脑、幼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第三个教学环节:感悟丰碑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三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

  ②哪些内容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哪些内容写将军?(这些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①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词。

  ②议一议: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各小组作小结,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在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换词法理解贴的精妙。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等词语,利用电教手段辅助以、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画面来感受天气的严寒。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联系比较中,在情境体验中充分感受到军需处长是因为穿得太少而被严寒活活冻死的。

  在体会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理解镇定、安详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军需处长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他冻僵时为什么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为了革命,他视死如归。为了人民,他死得其所。

  在学生体会了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指导朗读、加一个抒情句子颂读、自由读。比如:加抒情句子读:这位老战士是多么伟大,多么坚强啊!

  这一环节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记住了好词好句,积累了语言。

  3、体会将军的动作、神态描写

  ①画一画: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将军的神态?

  ②议一议:将军的神态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③演一演:指名表演将军敬礼的动作,其他同学评价,体会将军的心情。

  ④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填空练*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探究结果。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议、演、品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后明白:通过描写将军错怪军需处长后的愧疚之情以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更显出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品质的高贵。写将军实际上是作者从侧面刻画军需处长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到衬托手法的妙处。

  4、体会丰碑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第13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利用课件展示情境。

  ①指名读后引导学生理解晶莹的意思。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晶莹的?课文中指什么?

  ②学生讨论交流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启发学生谈一谈: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你想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④指导感情朗读,齐读。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了特定的情境,减缓了理解难点的坡度。学生在读议中体例到军城, 处长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像一座纪念碑一样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四个教学环节 首尾联系 深化主题

  面对行军途中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将军开始是什么样的心理?(担心)现在他还担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2、要求学生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引导学生联系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来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来朗读。

  3、配画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曲。

  这个环节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学生明白了军需处长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红军中的一个代表,他的精神就是红军队伍的精神。配画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深刻感悟。

  第五个教学环节 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的题目,自选一题,课后完成。

  1、搜集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办一份手抄报。

  2、自读资料:有关殷雪梅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的报道

  读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链接了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丰碑》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丰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十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丰碑》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可全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地方不多,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和动作,感情真挚浓烈,有力地衬托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丰碑》这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理解丰碑的含义。

  能力目标: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说教法

  1、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2、多媒体直观法: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孩子。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表演法: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课堂中运用表演法,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5、诵读感悟法:《丰碑》一课语言精练生动,思想性强,故事感人至深。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实现语感的积淀。

  三、说学法

  语文学*不仅要帮助学*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的学*方法逐步学*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四、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里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在这一课时里,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环节 渲染气氛,读题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2、教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理解字义。然后板书丰字,让学生,根据词义选择义项。这样,学生很容易弄懂课题的意思是: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这时,教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座什么纪念碑,是纪念谁的?

  这样导入课文,会立即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教学环节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难从课文的第13自然段找到答案:丰碑是指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思考后一定能提出: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呢?教师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鼓励学生再读课文,自悟自得。

  2、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引导学生扣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幼口、幼脑、幼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第三个教学环节:感悟丰碑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三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

  ②哪些内容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哪些内容写将军?(这些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①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词。

  ②议一议: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各小组作小结,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在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换词法理解贴的精妙。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等词语,利用电教手段辅助以、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画面来感受天气的严寒。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联系比较中,在情境体验中充分感受到军需处长是因为穿得太少而被严寒活活冻死的。

  在体会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理解镇定、安详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军需处长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他冻僵时为什么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为了革命,他视死如归。为了人民,他死得其所。

  在学生体会了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指导朗读、加一个抒情句子颂读、自由读。比如:加抒情句子读:这位老战士是多么伟大,多么坚强啊!

  这一环节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记住了好词好句,积累了语言。

  3、体会将军的动作、神态描写

  ①画一画: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将军的神态?

  ②议一议:将军的神态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③演一演:指名表演将军敬礼的动作,其他同学评价,体会将军的心情。

  ④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填空练*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探究结果。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议、演、品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后明白:通过描写将军错怪军需处长后的愧疚之情以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更显出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品质的高贵。写将军实际上是作者从侧面刻画军需处长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到衬托手法的妙处。

  4、体会丰碑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第13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利用课件展示情境。

  ①指名读后引导学生理解晶莹的意思。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晶莹的?课文中指什么?

  ②学生讨论交流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启发学生谈一谈: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你想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④指导感情朗读,齐读。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了特定的情境,减缓了理解难点的坡度。学生在读议中体例到军城, 处长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像一座纪念碑一样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四个教学环节 首尾联系 深化主题

  面对行军途中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将军开始是什么样的心理?(担心)现在他还担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2、要求学生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引导学生联系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来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来朗读。

  3、配画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曲。

  这个环节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学生明白了军需处长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红军中的一个代表,他的精神就是红军队伍的精神。配画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深刻感悟。

  第五个教学环节 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的题目,自选一题,课后完成。

  1、搜集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办一份手抄报。

  2、自读资料:有关殷雪梅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的报道

  读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链接了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丰碑》说课稿 9

  [教材分析]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

  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

  二课时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

  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曾经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今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面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1)自由读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写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写、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你谈得非常深刻,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读后老师显见相机提问;你是怀着什么心情读的?

  (4)还有谁的理解跟他不一样?大家都赞同他的想法?那好,还有谁愿意再读读?你准备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读读?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描写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写的句子?

  2、(课件出示)自由读读屏幕上对将军的描写,想一想:你从将军的每一次神态变化中体会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1)交流学*成果

  a、通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起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己,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不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内容)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己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今天的和*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2、同学们由感而发,运用诗句和妙笔写下了如此感人的碑文,请同学们再次读读全文,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看你还有没有问题要问?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丰碑》说课稿 10

  一、教材简析

  《丰碑》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把棉衣让给战友穿,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致传神,感情丰富深沉。课文双线并行,一条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具体写了军需处长冻死的感人事迹,另一条是隐含在文中的情感线索,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和略写”,侧重于写的训练,它是在前两单元“按一定顺序写”、“分清主次”的训练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读写训练体系。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写文章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做到有详有略。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3、学*课文紧扣中心,合理安排详略的写法。

  4、能在品读想象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世界;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悲壮感人、饱含情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在教学时,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把学生带到那艰苦的战斗岁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还自然渗透学法指导,学会如何去学*感悟语言,并且使学生在教师刻意追求的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情感氛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提升。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分为这样三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情感,使学生会学。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情感,使学生乐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学。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第1、2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伊始,教师可结合回顾课文1、2自然段的内容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如下设疑导入:

  1、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寒冷、饥饿、疲劳无情地吞噬着每一个战士,还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面对这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将军是怎么想的?

  学生从文中“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严峻的考验呢?”一句不难体会到将军那时心里十分担忧。

  2、再让学生读读最后一节,问学生:“将军这时还担忧吗?”让学生找到文章最后一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从中体会到将军这时已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他们。

  3、将军这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把学生带进了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开始还十分担忧的将军后来又坚信胜利一定属于他们呢?”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正是本课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使本课的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任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学*情感, 使学生会学。

  1、围绕以上问题,自读课文第三段,进一步思考:①从这段中自己读懂了什么?②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感动?③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上问题问域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作出回答。

  2、在学生自读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学*,营造自主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面,不仅能使学生相互启发,使许多问题在小组内就得到解决,还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思想、交流情感,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

  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认识上的偏差,组织全班读议。

  首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军需处长的,另一类是关于将军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进入情境,领悟情感,自主解疑。

  第一步,品读描写军需处长的语句。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抓住课文重点段第七小节描写军需处长冻僵了的样子的语句,体会他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品质。我准备出示第七小节文字作如下引导:

  (1)朗读体验,整体感受。请同学们用心读第七小节,看着这样一位老战士被冻死了,你的心里有何感受?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体验、理解、感悟。

  (2)质疑深究,深入体验。在朗读体验,整体感受,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这冰天雪地的严冬,这位老战士身上穿的却是这样单薄破旧的衣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经过一阵情感的酝酿,学生不禁要问:“他的棉衣呢?他是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教师因势利导,反问学生:“是啊,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呢?他难道不冷吗?”在讨论中深化学生的认识:棉衣代表着生的希望,老战士是把生的希望让给了自己的战友。这样紧扣语言文字,由表及里,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展开想象,使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渐渐变得丰满生动起来。

  之后再问: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谁不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呢?老战士把棉衣让给了更需要它的战友,自己却活活冻死,他在牺牲前后悔吗?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再回到课文读书思考,从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中寻找答案,体会到军需处长已完全把自己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3)展开想象,说中体会。可这样引导:老战士牺牲了,死得那样*静,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然而牺牲时这位老战土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说,他会想说些什么呢?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从可能会对战友们说、对首长说、对儿女说、对自己说等多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语言表达训练、思维训练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起来。

  (4)定格画面,配乐背诵。在学生深入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趁着被刚刚激发的情感激流,教师再用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调这样引导:“多么伟大的战士,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感人的一幕吧!”随即打出投影――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画面,伴随着一段低沉悲壮的交响曲,教师动情地范读第七小节,读完,停顿一会儿,让学生的心在老战士那美好情怀的感染中得到净化,然后,教师再把还沉浸在悲壮的情绪中的学生唤醒:“同学们,我们面对的不是军需处长已僵硬的身躯,而是一颗高尚的灵魂,让我们伴随着这震憾心灵的音乐试着背诵这段,让这感人至深的一幕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于是学生开始动情地背诵。

  以上环节,摒弃了烦琐的分析和支离破碎的讲解,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入手,突出朗读训练,并且避免贴标签式的学法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中自然渗透学法,通过品读、想象、质疑、讨论感受军需处长的高尚灵魂。深沉悲壮的音乐,饱含激情的导语,创设了一种学*语文的特有的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情感。在这里,我有意识的把人格的熏陶与培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学生如春雨润物般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第二步,抓住描写将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再作如下引导:

  (1)一位老战士活活冻死了,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情会怎样?(悲愤)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谁能把将军悲愤的语气读出来?引导学生感情朗读8-10小节,读中体会将军悲愤的心情。

  (2)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将军为什么对军需处长发这么大的火?通过讨论,反复朗读,体会到将军对战士的爱。

  (3)然后循着将军的情感变化,读文思考:当他得知眼前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他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朗读体会将军当时内疚、自责、难过、崇敬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情感。

  这样抓住将军的情感变化线索,精心设疑,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满足了学生的学*需求,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突出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4)朗读13小节,领悟丰碑的含义。由于有了以上的深入展开,学生对文中称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理解已水到渠成。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自由表达对课文中丰碑的特殊含义的理解。正是军需处长舍已为人、一心为公的崇高品质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从而突破了难点,领悟了中心。

  (5)朗读14小节,回应开头的问题。读到这里,你知道是什么坚定了将军必胜的信念了吗?(是红军战士舍已为人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三)总结延伸升华,强化学*情感,使学生乐学。

  1、在红军艰难的征途中,这晶莹的丰碑又何止一座呢?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到了谁?让学生认识到,无数为革命而献身的英雄,都是我们心中的丰碑,从而使学生对课题丰碑含义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情感得到升华。

  2、总结写法,突出读写训练的重点。先让学生说说课文写到了哪些内容?然后组织交流其中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懂得作文时应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安排文章的详略。

  3、课外延伸,布置学生课后到图书馆借阅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这样设计旨在构建大语文的教学观,语文学*和学生的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生课堂学*要为课外学*服务,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不是唯一的信息源,以课堂教学为一个基点,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一个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的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语文,得到发展,这远比让学生做几个枯燥机械的练*有效得多。


丰碑说课稿(扩展3)

——丰碑第二课时说课稿通用5篇

  丰碑第二课时说课稿 1

  教学目标:

  1、通过抓文章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3、抓住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语句,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丰碑”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课文,读题——

  2、理解“丰碑”意思

  “碑”:看字形,和什么有关?(石头)所以碑的意思是?(石碑)

  “丰”:高大

  理解“丰碑”:高大的石碑

  3、再读:读出高大的气势

  二、初读,了解主要内容

  1、文中的“丰碑”指什么?文中哪句话告诉你的?请用“~~~~”划出来。

  2、PPT出示: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丰碑?

  4、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一说。

  5、学生交流

  6、小结方法:有时候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文章的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来进行概括。

  三、解读“军需处长”,了解“正面描写”,进一步理解“丰碑”

  1、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哪个自然段对他进行了详细地描写?(第7段)这军需处长怎么了?(冻僵了)

  2、为什么会冻僵?这件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快速浏览,找出相关的语句。

  预设一:环境恶劣

  1、(学生找到第一段)PPT出示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2、当时的环境怎么样?板:环境恶劣。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3、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当时这恶劣的环境吗?(指名2生读)

  4、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可能?可能?他们前行的道路变得?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这样的情景吧!

  预设二:衣服单薄

  1、军需处长被冻死仅仅是因为环境恶劣吗?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贴”字呢?(衣服少、被雨雪打湿了,更冷)

  3、你能用朗读读出军需处长衣服单薄吗?一路上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正常人穿这么少,会觉得怎样?而军需处长呢?板书:镇定安详

  4、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5、学到这,你对课题中“丰碑”的含义有新的理解吗?文中的“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

  6、让我们一起朗读这段话,感受军需处长的精神。

  四、解读“将军”,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文中除了写军需处长,还写了谁?快速默读,用“——”划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2、PPT出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句子。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3、老师也找到了描写将军的一部分语句,这些都是描写将军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他们的内心。同学们读读这些语句,这个过程中,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交流:惊讶、愤怒、感动、敬佩。

  5、PPT出示:将军的情感由惊讶、愤怒、感动、敬佩,这就是将军的整个情感变化。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些语句,老师读蓝色部分,你们读描写将军的红色部分,看看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将军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PPT出示5——12段(红、蓝两色字)。

  6、这篇文章明明是写军需处长的,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写将军呢?

  PPT出示右:写将军的段落。再次出现左: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像这样通过写其他人的言行来衬托(突出)主人公的特点或精神品质,这样写法叫“侧面描写”,副板书。左边这段直接写军需处长来突出其精神品质的写法就叫“正面描写”,副板书。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五、进一步理解“丰碑”

  1、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哪儿看出来?

  2、PPT出示: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队伍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军需处长、将军、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战士们)

  4、现在,你对课题“丰碑”又有新的理解了吗?

  5、再次朗读,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丰碑

  环境恶劣镇定安详

  衣服单薄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舍己为人

  丰碑第二课时说课稿 2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文章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先写将军对红军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课文叙述的顺序;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是在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难点是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4.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开始,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说出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围绕思考·练*3,让学生重点反复朗读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文字,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文字集中体现在第7自然段。重点要让学生领会从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

  描写将军神态的文字,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准确地找出来。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以及这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思想感情。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描写表现了将军两种不同的情感。有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有对红军战士深深的爱。当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将军内心的巨大震动。又体现了将军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一是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二是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将军的不同神态及所表现的感情变化,要让学生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仔细揣摩体会。教师加强启发引导,不要一股脑和盘托出,要提倡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3.作者为了表现军需处长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采用了欲扬先抑和侧面的表现手法。将军开始责备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冻僵的战士发棉衣,我们似乎觉得军需处长没有很好尽职尽责。及至读到下文,原来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我们不能不为军需处长的忘我精神所感动。课文的主人公虽然是军需处长,但文中对军需处长的直接描写,落墨不多,然而,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却在有关环境和将军的描写中突现出来。这样写,恐怕会比更多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产生更加感人的力量和留给人们更多的回味余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感悟这些表现手法。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理解这样写法的好处:假如警卫员一开始就告诉将军说,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在学生回答是军需处长后,再问既是主人公,作者只用了几句话写他,你是怎样体会到军需处长是文章的主人公的?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第7自然段,要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怀念之情,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直。朗读第812自然段,要注意把描写将军不同神态的词句读得重一些,要从不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出将军感情的变化。第810自然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出斥责、威严的口吻。读第12自然段要体会将军得知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那种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语速缓慢,读得深沉、庄重。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面词语。

  冰坨:坨,是成块成堆的东西。冰坨就是冰堆。文中是说整个云中山冰封雪冻,看去简直是一座冰山,极言气候严寒,行军艰难。

  严峻:意思是严厉、严格。经常和考验形势态度神色等词搭配。比如文中严峻一词出现了两次:一是与考验搭配,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里严峻含严格意,严峻考验指重大的、不寻常的考验,这种考验应该说是很严格的。一是与脸色搭配将军脸色顿时严峻起来。这里严峻指将军神情很严肃。

  丰碑:本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碑,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的石头。课文中的丰碑是指冻僵了的军需处长。文中写道: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军需处长是负责军队所需给养的,但他自己却穿着单薄的破旧衣服,以至冻死在雪地里。军需处长的形象是我军战士无私忘我精神的活的体现,从军需处长的形象中我们体会到了红军战士为革命事业建立了怎样的丰功伟绩。所以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晶莹:光亮而透明。文中写到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晶莹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是说雪冻结后,本身光亮而透明。另一方面,它又喻指军需处长的形象光彩照人,闪闪生辉。

  6.课外开展为丰碑写碑文的活动,各人按自己想法写好后,在班上朗读、交流。这一选做题不做统一要求。

  丰碑第二课时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吸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丰碑第二课时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22课《丰碑》第2课时。

  2、教材简析:这是讲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丰碑是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详写与略写”。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不单是从文章的内容去理解文章,还懂得从材料的安排来理解文章的结构,从而也使学生知道在写作中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安排材料。

  4、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学大纲,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考虑,而且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1)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因此,可确认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在教学时,我围绕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在学*过程中,学生领悟了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培养了学*能力,因此,理解人物品质重点的语段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是本课时的思想的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5、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学*讨论,从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的词句中品词、析句,从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课文写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语段。

  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伟大,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的心情,让学生在想一想、划一划、议一议、读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在整个学*的过程中,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由题入文,设置悬念。

  一上课,让学生齐读课题后,便让学生回答课题“丰碑”是指什么?让学生知道丰碑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紧接着我问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学生从课文中便能找出答案,这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这时我让学生知道军需处长在军队中是负责管理什么的?这为体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又问道: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这样设置么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剖析课文,理解中心。

  文章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了最能体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军需处长的课文第七自然段。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我首先利用媒体展现了被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画面,以画面来感染学生,再找出有关自然段让

  学生学*讨论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的?并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不难找出“安详”“镇定”“单薄破旧”这些词语用得好,然后我进一步诱导学生去分析。我问道:“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这么单薄?”这样一点拨,使学生明白到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他们最缺的是棉衣。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我紧接着说:“这么严寒的天气,军需处长的穿着这么单薄,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可他的神态为什么这么镇定,这么安详呢?

  这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做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所以,他十分镇定、安详;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他们明白了军需处长这么镇定、安详是因为早已把死置之度外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并进行配乐范读,在读中进一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一股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文章对将军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一重点部分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将军看到老红军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划出这些词语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我让学生填表分析将军的情感变化。我问学生,当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将军为什么叫军需处长来?当没有人回答他时,他为什么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

  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时将军认为军需处长没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以至冻死。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要叫军需处长来追究责任,这也为下文体现军需处长的伟大作了个埋伏;当将军知道这位牺牲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为什么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这一个军礼,包含了将军复杂的感情。他为自己错怪了军需处长而内疚。

  这一无声的军礼,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和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从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同学们再次受到震撼。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同时,我让学生比较“愣了一下”和“愣住了”有什么区别;“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得到训练,也学会在特定的句子中体会词义。在分析清楚将军的情感变化后,我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学生在读中再一次被军需处长的伟大感动了,再次激起了情感的波澜。

  为了落实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我紧接着问道:“课文为什么详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神态、动作、衣着和详写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这一问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也让学生知道和文章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的材料应详细些,为学生今后*作作铺垫。

  (三)深入体会,强化中心。

  通过上面的学*,学生已能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时我便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让学生边看图边回答,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问题,这时学生都能说军需处长的外形,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他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永远铭记在战士们心中,解决了这一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便由表及里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在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坚定的?让学生体会到战士心情的沉重,但心中因为树立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到军需处长的鼓舞,战士们一定能经受严峻的考验,一定能战胜重重困难。这样,也使同学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不仅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两题作业:

  (1)用“湿润”“晶莹”造句。

  (2)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丰碑第二课时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老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被严寒冻死的事,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位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之后。教学本文除继续训练学生分清详写和略写外,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在充分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陶冶;二是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段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所处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2、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衣着等方面详细描写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其中,通过“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崇高的内心世界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通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美读品味,体悟写法,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除继续运用“分清详略、自读自悟、体情悟法”的学*方法外,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在激活学生方面,教师主要运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适时激励、示范引导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己读书感悟的兴趣。在阅读*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读书用脑、注意文题、主动自学、自觉积累的良好阅读*惯。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我将本课的教学任务安排在两课时内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语,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完成课后练*及片段仿写。整个教学真正体现“充分感知、理解品味、诵读积累、迁移运用”的母语学*规律。

  充分感知、教学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接着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对读不好的地方进行示范朗读后,再让学生反复练读,直到“充分”为止。

  理解品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初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以了解学生自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接着直奔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读不懂的问题,理解品味。着重理解“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分这样几个步骤:

  1、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表演等方法,理解“镇定、安详”的字面意思;

  2、通过过联想补充老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内心活动,理解“镇定、安详”的内在意蕴,激活现场感,使学生入境入情;

  3、反复诵读,抒发学生心中的感情;

  4、背诵内化课本语言;

  5、写赞美的话,进行表达训练。最后通过教师的引读,读懂将军在这一过程中的情感历程。

  诵读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及时把精美的语段背下来,已水到渠成。这一段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用富有激情的引读语言、音乐渲染,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背得如出己口。

  迁移运用、这一步设计了两道练*:一是写一段赞美老军需处长的话,用上“湿润、晶莹”等词语。二是仿照第七自然段的写法,写人物外貌。


丰碑说课稿(扩展4)

——读《丰碑》有感9篇

  虽然长征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是,长征的胜利,却是数万人用血肉之躯换来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学*。想想军需处长,再想想我,磕了一点伤就叫苦连天。“为什么倒霉的`,受伤的总是我。”而军需处长呢,在灾难到来之际并没有慌张,叫苦连天,而是十分镇定的去面对事实,而且还舍己为人。我跟他们比起来,实在是太差了太渺小了。军需处长,您是我们学*的好榜样。

  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些祖祖辈辈留下的红色经典事迹渐渐浮出我的脑海。细细品味这些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我永远不可能将他们遗忘,已深深地铭记在心。

  仔细阅读《丰碑》,真的让我感触颇深。《丰碑》讲述了一位将军带领着红军们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艰难前行。途中一位身着单薄的红军老战士冻死在雪地里。将军气愤至极,想追查军需处长的责任。但当他得知冻死在雪地里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本人时,他对这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所铸就的晶莹丰碑致了崇高的军礼。

  当我读到军需处长被活活冻死时,哽咽不止。我被他克己奉公的行为所震慑,也为他的死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悲痛。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战友生的希望,用他不朽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个战士一步步走向胜利,走向美好的未来!俗话说:*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军需处长掌管着军队的服装调配,很方便就能得到棉衣御寒。而他却把大家的冷暖放在心里,关心着每个战友,却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宁愿自己冻死也不让战友冻着。他对革命的忠诚和责任心让他对死也淡定自若。虽然他牺牲了,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将永垂不朽,永不磨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吃饱穿暖,衣食无忧。但不少*官员却为了中饱私囊,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贪污受贿数亿元,相比军需处长一心为公的精神,他们难道不觉得汗颜吗?我觉得在学*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懂得如何做人处事。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得起革命先烈的殷切期望。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丰碑》的文章,读完后,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群红军在云中山艰难的前进。忽然警卫员发现前面一位老战士冻僵了,将军就连忙叫军需处长来派御寒衣服,这时有人告诉将军这位就是军需处长。将军顿时呆住了,眼睛湿润了。最后给这位舍己为人的老战士敬上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禁对这位军需处长产生了非同一般的敬佩之情。他的牺牲是可歌可泣的。他的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是值得我们学*的。正像他一样的红军战士,红军长征才取的伟大胜利!他本来可以根据职位给自己一些厚的衣服,但他把所有的衣服都发给了战友们。这是一位不为自己着想,而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好处处为别人着想。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想起了我们身边有一些人,这些人处处先为自己着想,很少理会别人的感受。但是,更多的人是处处为别人着想,像老战士一样舍己为人的人:前段时间,武汉大学的十多名大学生,为了救三个掉下长江的小孩,结果,有三名大学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不是一群舍己为人的人吗?

  那些舍己为人的人,永远鼓舞着我,我也要向他们学*,做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我要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也是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丰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的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冻死在雪地里,大雪覆盖了他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到既然是军需处长,手里掌握着战士们的吃穿,他在饥饿面前完全可以任意达到自己要求吃饱,他在寒冷面前完全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穿暖,然而他没有这样做,竟然被寒冷冻死,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难道是他傻吗?不,绝不是他傻,而是他有一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要的品质。在困难面前他的心里担心的是每一位战士的饥饿与冷暖,他那种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要把别人的生命当做儿戏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想到这里,我眼前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正在与敌人英勇战斗的场面;仿佛看到了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忍饿又受饿的一幅幅感人的场面。我们现在那么幸福,又那么富裕,是谁给予我们的?是无数革命老前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的。然而现在的人们,他们已经淡忘了红军,淡忘了红军精神,淡忘了人性之美。

  现在,你们认为最可爱的人是谁呢?也许有人会说是爸爸、妈妈,或者是叔叔阿姨,也有可能是明星刘德华,什么周星驰,还有周杰伦等等,有的人还为了追明星把生命和活力白白的浪费了。但是,在我的心里,红军是可爱的,红军精神是可敬的,是值得了我们学*的。让我们永远传承红军精神,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繁荣。

  丰碑是指高大的石碑,然而这篇课文是指的军需处长牺牲后高大的形象。这篇课文讲了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进,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鼓励了战士们取得了胜利。

  学了这篇课文我感慨万千。军需处长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克己奉公,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流给了自己。更加重要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无私心。

  因此,他在我心中,是一个高尚的人。

  自从我读完了《丰碑》一文后,我被老将军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在那朴素,密密麻麻的字后面蕴藏着多么美丽的精神呀!本文刻画出了一个鲜活的画面及难以言表的情感。

  文中的老将军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及大公无私的精神是这篇文章的灿烂之珠,老将军愿自己冻伤,也绝不允许自己的队友受伤,虽然他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永不遗失,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便在人民心目中千金难买。要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能像红军长征中的这位老将军一样,处处为别人着想,先人后己,那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个多么和谐的社会。

  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都献出一点关爱,世界就只有真,善,美。

  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读者完了《丰碑》一文。这时,我早已热泪盈眶,对文中军需处长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丰碑》一文讲的是*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一位军需处长为了给战士们节省棉衣,被大风雪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我曾努力在文中捕捉军需处长的言谈举止,哪怕是一句短暂的话语,但最终留给我的只有将军那狮子般的怒吼和他伫立在风中的莫名感动。一心为公,舍己为人,这些词语在此刻竟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正如文中作者所想,我们应该给他树一座丰碑,让世人都来瞻仰他,聆听聆听这个悲壮的故事,使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世人相传!

  由军需处长,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国家机关人员。他们同样身居要职,地位显赫。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他们胆敢以身试法,大肆挥霍,利欲熏心,贪赃枉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严重损害了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与军需处长相比,这些害群之马是何等的庸俗和肮脏,是何等的卑鄙和渺小。愿社会多一些军需处长,少一些害群之马。

  我喜欢看儿童故事,喜欢看百科知识,但是我更喜欢看的是长征故事。今天我们学*了《丰碑》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

  《丰碑》记叙了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在长征的路上,因衣服太薄受冻而牺牲的事情,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赞扬了红军是一支无坚不摧的革命队伍。

  当我读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依靠一棵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那么镇定,那么自然,好似一尊塑像”时,我非常感动。他为什么那么镇定、那么自然呢?因为他知道他把衣服都发给战士们了,战士们作战的时候不会挨冻,所以那么镇定、那么自然。他不舍得自己穿衣服,在不知不觉中冻僵了。他真是一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啊。他这种无私奉献、关心集体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啊!

  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有衣服穿,还可以挑衣服穿。在家里我可以挑好的东西吃,可是如果有捐书的活动,我总是把没用的书捐出去,和军需处长比起来,我太自私了。

  以后,我也要像军需处长一样做一个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精神的人!

  最*,我读了《丰碑》这个故事,使我受益非浅。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前进着。这时警卫员跑过来告诉军长前面有人冻死了,军长什么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他看到一位老战士,一动不动的靠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有个人告诉军长,那个人就是军需处长,为了战士有生还的希望,他把自己的衣服给了伤员,自己却被冻死了,同时也换得了战士们走出雪山的希望。军长愣住了,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向那位牺牲者敬了一个军礼,老军需处长就像一个晶莹的丰碑,屹立在雪山上。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眼眶湿润了,也被军需长舍己为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多么可惜啊,多么好的一个战士牺牲了!为了革命事业,他甘于放弃自己的生命,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志们,他把大家的冷暖放在心头,唯独没有想到自己。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想起了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像军需处长一样舍己为人的人。就在今年6月1日,35岁的王红旭正在陪孩子欢度节日,见到一对兄妹意外落水,就在危急关头,王旭红老师飞奔入水,行动十分果断,没有一丝犹豫,两个孩子被被众人合力救起,但王老师因体力不支的却被湍急的江水卷走,永远离开了。还有在汶川地震中,为了最少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亡,一次又一次地冲进教室救孩子们逃离的袁文婷老师……,他们不都是一群舍己为人的人吗?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在我心中熠熠生辉。

  我们是祖国的希望,国家的栋梁,我也要做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并且将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发扬光大,将来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富强!


丰碑说课稿(扩展5)

——丰碑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目的要求

  1.了解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详写与略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个晶莹的丰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背景。

  二.学*课后生字。

  三.听录音,注意读音

  四.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五.给课文分段。

  全文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1 自然段)

  第二段(2 自然段)

  第三段(3—13 自然段)

  第四段(14 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从哪里看出部队在艰难地前进?

  2.讨论。“冰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了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二.学*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讨论:

  (1)“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说明了什么?

  (2)面对这些困难,将军想到的是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三.学*课文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布置自学思考题:

  (1)将军的神态有几次变化?每次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2)说说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和穿着。

  (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3.学生按思考题思考以上问题。

  4.指名回答问题。

  5.概括段意。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四.学*第四段。

  1.指名朗读这一段。思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考验,将军还有疑虑吗?

  2.讨论:

  (1)为什么“将军什么话也没说”?

  (2)“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3)“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回答问题并概括段意。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概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至力于‘导’。”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自主感悟,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透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到达“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

  教学目标:

  1、透过人物的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资料,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学*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3、在阅读中感受并继承革命者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直奔主题

  20xx年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72周年纪念日。为重拾长征记忆,弘扬长征精神,许多人加入了“重走长征路”的行列,亲身体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感受革命者的英勇无畏。这天,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拉回到那艰苦的革命年代,去聆听发生在一位老战士身上的感人故事吧!

  二、品读文本,感知形象

  你能找出文中直接描述老战士的段落吗?

  1、①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画面。

  ②生交流看到的画面,师归纳

  衣着、动作、神态(板书:镇静安详)

  ③结合图片齐读

  2、①提问: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僵呢?

  ②能从前面找出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吗?(板画:雪山)

  ③感情朗读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

  三、自读自悟,感受情绪

  老战士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被冻死了。如果你就是将军,应对自我的战士被冻死时,会有怎样的情绪呢?生交流。

  1、将军应对这一幕时,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示,自学3―12自然段

  ①出示自学提示(读、画、想、读),生自学3?12段

  ②生交流:你找到了哪些描述将军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情绪?

  师出示前四个句子:

  A: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B: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貌十分可怕。

  D:“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③请大家带着感情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从这些神态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④生读后交流(对军需处长工作失职的责备和不满;对战士深深的爱)

  ⑤指名读,评价,再读。

  2、就在将军怒不可遏的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这个人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有怎样的表现?(板书:军需处长)(生汇报师随机出示第12自然段)

  ①请大家自由读第12自然段,想想你能从中体会到将军怎样的情绪?

  ②生交流(引导抓住重点词“愣住了、久久、深深、缓缓”体会)

  ③感情朗读此段:如果这一段感动了你,并且你愿意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请你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加上动作。

  3、区别“愣了一下”和“愣住了”

  ①导: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时是“愣了一下”;当明白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同样是“愣”,有什么不一样吗?请联系上下文想想,同桌相互讨论。

  ②生交流,师总结。

  ③军需处长在部队中是干什么的?

  ④你能从他镇定安祥的表情中体会到什么?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

  ⑤配乐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齐读-范读-被感动的同学一齐读)。

  4、①这样的军需处长是最可敬的!将军用了一个军礼向这位伟大的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如果把将军的这一个军礼转化为他要对军需处长说的话,将军会说些什么呢?

  ②生交流(道歉感激表决心)。

  ③而将军此时却什么话也没说,他这些强烈而丰富的情感都包含于那一个军礼中。

  配乐,饱含深情地再读第12自然段。

  5、明确并学*作者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述军需处长的表达方法

  6、理解“丰碑”

  过渡:狂风大雪似乎也为军需处长送行来了,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动画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过程及“丰碑“二字)

  ①“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这儿指的是什么?(板画:石碑)

  ②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生交流,师归纳总结,引导呼喊“丰碑”,升华感情

  a。从形象上说:军需处长在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让我们对着冰雪中的军需处长轻呼一声“丰碑”;

  b。从精神上说:他那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更是大家心中的一座晶莹的丰碑;让我们对着心中的军需处长高声地呼喊一声“丰碑”。

  ④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都矗立起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指板书)同学们,在你的心中,这座丰碑上写的是什么?

  生自由书写碑文,交流;师出示对联“巍巍雪山埋忠骨,皓皓长空荡英魂“(置于丰碑图片两侧),引导齐读。

  四、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学到那里,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文章的开头,将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思索着,他似乎怀疑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读到这儿,你认为将军找到答案了吗?(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齐读,体会着感情读

  结束语:是的!胜利就属于这样的队伍!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整支革命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革命队伍中还有无数座这样晶莹的丰碑,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把这一座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同时也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意!(敬队礼)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

  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丰碑》(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7、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导: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

  (三)学*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三、总结写法,反馈目标。

  1、你觉得哪些内容最能突出中心?(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作者是为了赞扬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为什么还要用浓墨描写将军?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23丰碑

  一心为公 ↓ 倚靠、坐着

  毫不利己 军需处长 镇定、安详

  专门利人 单薄破旧、贴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课前预*

  1.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2.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查阅有关碑和碑文的资料。

  二、学*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有关碑和碑文的知识。

  (1)今天我们学*第22课,请齐读课题。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碑”吗?你在哪里见过碑?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地方所立的碑各有不同:为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叫功德碑,在寺庙里所见到的碑叫庙碑,在坟墓前立的碑叫墓碑,为纪念名人或重大的历史事件所立的碑叫纪念碑,记载较为重要或有意义的事情的碑叫记事碑。这些都是有形的碑,课文《丰碑》中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则是耸立在人们心里的一座无形丰碑。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引导质疑。

  (1)简介质疑方法。

  ①表层质疑:初读课文,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提出疑问,并运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识读问题。

  ②里层质疑思辨:对课文的层次结构、中心、特色提出疑问并加以思考。

  ③深层质疑思辨: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

  ④联想质疑思辨:打开思路,将相关知识作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引导质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预*时提出的问题,根据老师提示的质疑方法学*质疑。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解答,然后整理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问题1.“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问题2.将军听说有人冻死了,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问题3.“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设计思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独立自学的强烈愿望和强大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质疑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4.引导探究。

  (1)探究问题1时,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①“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课文里比喻为革命而献身的军需处长。

  ②对照插图,认真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和穿着上,体会他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③换词练*。给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中带点的词语另换一个词语,想想用哪个词语较贴切,为什么?(穿、披、裹……)

  (2)探究问题2时安排下面3个环节。

  ①勾画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a.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表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及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b.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及动作表现了将军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因而对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礼。)

  ②感悟本文欲扬先抑和侧面表现的手法。假如开始将军就知道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这样写好不好?课文的中心是赞颂军需处长,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篇幅来描写将军?

  ③指导朗读,读出将军的感情变化。

  (3)探究问题3时安排3个环节。

  ①请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②这句话与前文中的哪句话照应?(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③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理由。(a.有像军需处长那样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干部。b.有关爱战士的首长。c.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硬骨头战士。)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而学会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的操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质疑,而探究性学*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答案,体验成功,在各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布置作业

  1.学写碑文。

  军需处长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像一座无形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要在他牺牲的地方竖一座有形的丰碑,你认为碑文应该写些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教学时间:


丰碑说课稿(扩展6)

——丰碑作文 (菁华5篇)

  “假如一见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呐喊》

  沉默无疑是可怕的,但这泱泱中华、浩浩神州警在磐石般的黑暗底下沉默了*5000年,不是更可怕么?!

  有了先生的呐喊,醒来的人们不再沉默。正是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勇气与希望,才使先生有了冲破黑暗枷锁、寻求光明的毅力。先生意识到只有唤醒愚昧、麻木的国民,重塑国民灵魂,方可真正救国。于是他执笔奋战,一次又一次在那没有硝烟却险恶无比的战场上建树功勋。在他执着坚定的呐喊下,多少有志之人从沉默中醒来,奋斗,再奋斗?一声不朽的呐喊,穿越时光与空间,如今聆听,依旧高亢铿锵,生活在浮华都是里的我承受灵魂的拷问。

  不要因前途茫茫而丧失信心,不要因路途艰难险阻而畏惧退缩,更不要因黎明前的黑暗而错过了初升的太阳,放弃寻求光明的未来!只有我们坚持不懈,矢志不渝,我们拥有的何止铁屋外的阳光,更有永不颓落的朝阳!

  如果有两条道路摆在你面前,一条是牺牲大家保全你的性命,而另一条却是死路一条,会牺牲了自己而保全了群众的生命,你会选择哪一条呢?也许许多人贪生怕死,都会选择第一条路;而狼牙山上的5壮士却斩钉截铁地引着敌人上了绝路,他们谱写了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主要讲了在1941年深秋,七连六班的5位壮士,为了转移群众和部队主力,把敌人引上绝路,经过在山顶的英勇奋战,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五位壮士英勇跳崖,壮烈牺牲的故事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五位壮士的行为英勇的行为所感动。首先,他们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主力部队的行踪,放弃追赶主力部队,把生死置之度外,诱敌上山,将敌人引上绝路。他们的英勇献身精神让我敬佩不已。

  这篇文章最令我振奋的是五壮士在顶峰歼敌的勇敢与豪迈。他们机智勇敢,一个个热血沸腾,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想出了用石头砸的办法,于是,一块块大石像雹子一样朝敌人劈头盖脸砸了过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每当我读到这里,都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真想加入他们的战斗,和敌人死战到底。

  顶峰歼敌后,五壮士不甘做敌人的俘虏,他们砸毁武器,勇敢地跳下悬崖;为了部队主力的安危,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他们不怕牺牲,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我读了这一段后,心中感到十分悲壮。

  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我们不珍惜,不好好学*,怎能对得起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们呢?我们应该刻苦学*科学文化知识,将来用自己的才能建设祖国,做跨世纪的接班人。让英烈们在我们心中筑起丰碑,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让祖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今天上午,我们在远程教育室里看了一部《纪律重于生命》的纪录片。看着看着,我的眼泪都涌了出来,不由自主地想起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

  纪录片里描述的是一位顾全大局、甘愿遵守纪律,英勇献身的精神的烈士邱少云。他的哥哥和战友讲述了邱少云烈士牺牲时和前后的情景。1953年6月1日被授予了“一级英雄”称号。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委员全追认为“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还授予了金星和一级**勋章。

  想起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邱少云,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天中午休息时,我正津津有味看着书,教师突然来到教室检查同学们午睡情况。老师径直地朝我走来,我赶紧把书往桌里一塞,心惊胆战装着睡觉打呼噜。老师把我叫到教室外说:“肖雯,你怎么还不睡觉?是不是睡不着呀?”我只好把睡不着的原因说出来。老师知道我中午没午睡的*惯,就让我边看书边摘录两篇读书笔记。老师走后,想起老师的和蔼可亲、宽宏大量,再想想邱少云,自己怎么连这么一点儿困难都克服不了?我感到无地自容,恨不得有一点儿缝隙让我钻进去。

  假如邱少云叔叔在我身边,我一定会说,叔叔,听了您的故事,我感慨万分,您真不愧是革命烈士,是中华人民的好儿子,是朝鲜人族的好儿子是我们学*的好榜样!烈火烧毁了您的肉体,却烧毁不了您顽强的意志!与您相比,你太伟大了。在烈日炎炎下做课间操,多少次我都叫“热”,多少次我都用手扇着,尽管没多大用处。您说,我这样的少先队员合格吗?您是我心中永恒的丰碑,相信我,我一定能做到,做好!

  “听说星期四年级要组织去德孝城呢!”“真的吗”“真的,别的班都这样说,百分之七十,没错。”小小的议论打破了教室的宁静。真的要去呀?不会吧!我半信半疑。

  上周五,老师宣布下周星期四下午要去要去德孝城,叫我们收集一些关于“*德孝城”、“三孝园”、“安安送米”、“二十四孝的故事”的资料。

  今天星期四,下午,大约一点半,我怀着喜悦的心情上了车。我和黄钰坐一排,一路上心情十分激动,不知道德孝城到底是什么样的,虽然在电脑上看过几张关于德孝城的图片,但是不知道德孝城的大体布局,干脆问问黄钰吧。我对黄钰说:“黄钰你知道德孝城的大体布局吗?”她挠了挠脑袋,说:“抱歉,我也不知道。”我想:德孝城一定有一个山门,网上记载得有,看照片那山门高大雄伟,有三扇门;在德孝城内,应该还有一口孝泉井,因为孝泉这个地名也是由孝泉井得名;我估计那儿还有姜家四口的坟墓,那里是姜诗的老家。但这仅仅是我的猜测,希望能早点到德孝城,快点看到德孝城的宏伟景象。这样想着,根本没有感觉到时间在流逝,好象只过了一晃的时间就到了。

  下了车,我入神地看着巨大的山门雕像,虽然是石头雕的,但焕发着别样的光辉,雕得那么传神,那么生动,就像真的一样。在山门前,讲解员正在给我们将二十四孝的故事。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第一章:孝感动天,是讲: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但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据说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当时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和第二章:蔡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有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随后,我们走进里去,在右手边,有一口井,听讲解员说,这就是孝泉井,是里面跃鲤鱼的孝泉井,孝泉也因此的名。我们有继续往里走,在右手边就是“三孝流芳第一祠”,从里面传出淡淡的香蜡味,深深的吸了一口,立刻陶醉在孝的气芬。在“三孝流芳第一祠”的旁边,有一道门,里面是长廊,有二十四孝雕刻像,记载了二十四孝的故事。从长廊走出来,再向前走,就是姜家坟墓和放生池,在放生池内,有许多小乌龟,和小金鱼,它们在放生池内快活地游来游去;姜家坟墓仿佛显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

  舜的故事虽然带有点神话、迷信色彩,但写它的人毕竟是抱着美好的想法:想让孝顺父母、爱家人的人们能够走运。从古代皇帝为了纪念姜诗、庞三春、姜安安,大兴土木建了影响重大的有关姜家三孝的古建筑群。看来,古人对孝顺是非常注重的,当时的皇帝也一定认为人不能没有良知,既然父母养你、育你、给你赋予了生命,那你一定要知恩图报,不能没有良知,如果没有良知,那就是没有人性。皇帝这样一定也有目的,让百姓去祭拜他们,效仿他们。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现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寸土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螺丝钉,你又是否坚守着你的岗位?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了你的劳动,使世界变得更美丽……”多少年过去了,你还记得他吗?没错,他就是雷锋。

  提到雷锋,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生前做的每一件小事:帮列车员拖地、打扫候车室,为丢失车票的大嫂买票,给困难战友家里寄钱……也会想起他“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想起他“严守纪律、脚踏实地干事业的螺丝钉”的精神。

  此时,一个人的身影跳入我的脑海,他就是我的同桌——陈浩。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在家休息。下午放学的时间到了,我心里空落落的,正在为今天的课程发愁。突然,一阵清脆的门铃声“叮铃、叮铃”响起。我以为是妈妈下班回来了,忙去开门,谁知站在门外的却是陈浩,我的嘴巴张成了“o”型,只听他说:“我是来帮你补*功课的。”我一听,不争气的泪水夺眶而出,哭着说:“真是谢谢你了,我正愁今天的功课怎么补呢。”我急忙请他进屋。他把当天学的知识耐心且细心的讲给我听;我做题时,他在一旁认真指导;之后,他又把他的笔记借我抄。他真像一位无私奉献的老师,又像一位不求回报的亲人,哦,不,他是“雷锋”。我的眼眶又一次湿润了……见我会的差不多了,他便开开心心地回家了。此时我只是默默送走了他,什么也没说,因为“雷锋”是不需要别人说“谢谢”的。

  说他是“雷锋”,不只是因为他帮我补课,而是他*时的表现不得不让我这样称呼他:扶老人过马路、给同学们讲解难题、帮小同学系鞋带、为山区孩子捐钱……像这样的小事说也说不完,这不正是雷锋的影子吗?

  物换星移,当*驶入二十一世纪时,雷锋精神并没有被时代淹没,雷锋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他的精神,是人类的精神财富!“雷锋精神”是永不退色的主题!


丰碑说课稿(扩展7)

——丰碑的教案菁选

丰碑的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丰碑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了解课文内容,观察课文插图,发挥学生想像能力,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小节,从“冻僵”、“单薄破旧”、“镇定安详”三个词语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将军的愤怒心情。

  3、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理解课文的第14小节所表达的内容。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媒体设计意图 一、听说训练,导入新课

  1、听说训练,复*旧知。

  2、小结过渡,配乐朗读。

  二、步步为营,学文悟情

  (一)学*第7节

  1、出示课文插图,边看图边读第七节,观察并练*说话。

  2、从“冻僵”、“单薄破旧”、“镇定安详”三个词语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配乐齐读课文第七小节。

  (二)学*第8——10节

  1、轻声读课文,试着用将军的口吻来说一说将军当时的心情。

  2、体会将军的愤怒的心情,有感情朗读。

  (三)学*第11——12节

  1、媒体出现第12节内容,体会将军心情的转变。

  2、接读课文,学生练*有感情朗读。

  3、朗读竞技,明确目标,给读得最好的.同学配乐朗读。

  4、在余音声中,全体起立敬礼。

  (四)学*第13节

  1、边诵读边媒体出示画面:雪一层层覆盖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并出示第13节内容。

  2、抓住重点词“晶莹的丰碑”,借以画面理解内容。

  3、练*给“丰碑”刻字。

  (五)学*第14节

  1、配乐出示,学生齐读。

  2、分小组讨论问题: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3、集体讨论:为什么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出示并完成练*:这支队伍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有(爱兵如子)的将军,有(顽强)的战士,他们一定能经受住(种种严峻)的考验,胜利也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红军队伍中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和事交流。 以雪山为背景,配以大风雪背景音乐,突出环境之恶劣。声情并茂,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课内情境。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微宏观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观察思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放大图片的直观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并通过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音乐情景,深化学生印象,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有目的的出示课文内容,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体会理解军需处长的精神之崇高。

  以学生感兴趣的配乐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同时巧妙设计配乐,利用余音渲染气氛,对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

  以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晶莹的丰碑”

  让学生沉浸于课文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借助直观的语言文字训练,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使教学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

  2、练*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练*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上课性质:社渚区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上课时间:1999/12/30

  溧阳市周城中心小学五(5)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22、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 高大2 容貌美3 多

  4、出示投影(老红军冻死的'情景):假如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丰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五、全文: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板书设计:

  丰 碑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要写得正确美观)

  bei lie xi yi

  丰( ) 恶( ) ( )击 ( )靠

  bao run fu

  ( )子 ( )湿 ( )盖

  二、回忆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环境 ( )的战斗

  ( )的考验 ( )的丰碑

  三、按要求完成填空: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B:自己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教学目标:

  1、通过抓文章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3、抓住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语句,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丰碑”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课文,读题——

  2、理解“丰碑”意思

  “碑”:看字形,和什么有关?(石头)所以碑的意思是?(石碑)

  “丰”:高大

  理解“丰碑”:高大的石碑

  3、再读:读出高大的气势

  二、初读,了解主要内容

  1、文中的“丰碑”指什么?文中哪句话告诉你的?请用“~~~~”划出来。

  2、PPT出示: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丰碑?

  4、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一说。

  5、学生交流

  6、小结方法:有时候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文章的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来进行概括。

  三、解读“军需处长”,了解“正面描写”,进一步理解“丰碑”

  1、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哪个自然段对他进行了详细地描写?(第7段)这军需处长怎么了?(冻僵了)

  2、为什么会冻僵?这件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快速浏览,找出相关的语句。

  预设一:环境恶劣

  1、(学生找到第一段)PPT出示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2、当时的环境怎么样?板:环境恶劣。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3、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当时这恶劣的环境吗?(指名2生读)

  4、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可能?可能?他们前行的道路变得?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这样的情景吧!

  预设二:衣服单薄

  1、军需处长被冻死仅仅是因为环境恶劣吗?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贴”字呢?(衣服少、被雨雪打湿了,更冷)

  3、你能用朗读读出军需处长衣服单薄吗?一路上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正常人穿这么少,会觉得怎样?而军需处长呢?板书:镇定安详

  4、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5、学到这,你对课题中“丰碑”的含义有新的理解吗?文中的“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

  6、让我们一起朗读这段话,感受军需处长的精神。

  四、解读“将军”,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文中除了写军需处长,还写了谁?快速默读,用“——”划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2、PPT出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句子。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3、老师也找到了描写将军的一部分语句,这些都是描写将军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他们的内心。同学们读读这些语句,这个过程中,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交流:惊讶、愤怒、感动、敬佩。

  5、PPT出示:将军的情感由惊讶、愤怒、感动、敬佩,这就是将军的整个情感变化。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些语句,老师读蓝色部分,你们读描写将军的红色部分,看看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将军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PPT出示5——12段(红、蓝两色字)。

  6、这篇文章明明是写军需处长的,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写将军呢?

  PPT出示右:写将军的段落。再次出现左: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像这样通过写其他人的言行来衬托(突出)主人公的特点或精神品质,这样写法叫“侧面描写”,副板书。左边这段直接写军需处长来突出其精神品质的写法就叫“正面描写”,副板书。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五、进一步理解“丰碑”

  1、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哪儿看出来?

  2、PPT出示: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队伍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军需处长、将军、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战士们)

  4、现在,你对课题“丰碑”又有新的理解了吗?

  5、再次朗读,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丰碑

  环境恶劣镇定安详

  衣服单薄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舍己为人

  教学目标

  1. 深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语: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2课《丰碑》,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本课的生字,并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走*军需处长,感受他崇高的精神与品格。

  二、 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你想知道老师怎么理解这篇课文的吗?接下来我就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同学们注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播放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配乐朗诵)

  三、 说真的,读这篇文章时,我的心中涌动着深深地感动,课文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了吗?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深情地读出来吧。

  (出示幻灯片:读一读:你感受最深的段落)

  四、 根据学生朗读的段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 你为什么对这一段感受深刻?

  学生朗读最多的是军需处长牺牲情景的段落。

  相机板书:坚韧顽强 克己奉公 无私忘我

  将军神态、动作、心理发展变化的段落:震惊、愧疚、悲痛、崇敬

  2. 如果你是将军,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出示幻灯片:写一写:如果你是将军,你将和军需处长进行怎样的心灵对话?

  学生进行写作片断练*,然后交流自己的*作,教师点评。

  五、 你理解"丰碑"的含义了吗?在革命战争年代,像军需处长这样舍己为人、克己奉公的英雄数不胜数,在丰碑上不仅刻有军需处长的名字,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无名的烈士,你能说出几个我们课本中塑造的无私无畏的英雄的名字吗?

  出示幻灯片:想一想:丰碑为谁而立?你还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军需处长这样的英雄形象吗?

  学生回答时要求说出课文题目,人物的.名字或称呼,主要事迹。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我们的革命队伍中有了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战士奋勇前进。我们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六、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将军会有那么坚定的信念了吗?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从课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填空。

  出示幻灯片:填一填:这是一支﹎﹎的队伍,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七、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来听一首歌,让我们共同走*丰碑中的红军战士,感受他们比天高比海深的理想追求吧。

  教材分析:

  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深刻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4、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不同内容,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2、领会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3、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齐读课题

  3、释题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自己读课文

  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交流上述问题

  4、全班叫交流讨论的结果。

  三、细读理解

  1、学生分小组读课文,把你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那部分读一读。

  2、小组内交流: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质疑问难,相互解答,如果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记下来,等会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3、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重点引导以下几点:

  (1)、找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

  (2)、找出描写将军的神态的文字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A、如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表现了将军两种不同的感情:一是对军需处长的不满和责备;二是对红军战士深深的爱。

  B、当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楞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呼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个军长敬了一个礼。”

  让学生谈一谈体会理解将军的两种感情:一是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二是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

  (3)、“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指导朗读

  第7自然段要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直。8—10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出斥责、威严的口吻。12自然段要读出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语速缓慢,读的深沉、庄重。

  四、总结

  1、配乐朗读全文

  2、同学们,课文已学完,此时你想说点什么?

  作者邮箱: lym7201@163.com资料提供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吸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别注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代,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第一点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一个相似点: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形象)

  (1)怎样读,才能把“ 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们认为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二个相似点: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所有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我可能会犹豫,虽然我从心里也愿意给战士们棉衣,但寒冷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将毫不犹豫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如果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心战士。)

  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单薄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

  (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

  (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情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行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

  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心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心十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