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说课稿1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0-26 00:00:00 [db:标签-标题]

散步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散步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散步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散步》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

  二、目标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学*,要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另外,在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朗读能力的培养。《课标》对第四学段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优美语言;

  2、培养学**惯;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优美语言;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三、说教法

  ⒈启发谈话,以情动人

  ⒉授之以渔,合作学*

  ⒊交流对话,开放学*

  ⒋链接生活,震撼心灵

  ⒌媒体辅助,增色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如下步骤:

  1、情境导课:这里用多媒体放歌曲《我爱我家》,然后,我随着音乐的节奏说出家庭生活中的细节。给学*奠定了学*本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又使学生在课前自然地回想起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细节,这又为后面的教学铺好了道路。

  2、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一开始,我便教给了学生学*的方法:[阅读(扫清文字障碍);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品味(体会精彩语言);延伸(谈谈你的感悟)。] 从而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3、朗读指导: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认为怎样才能把这篇文章读好,学生回答出最基本的之后,我接着提醒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然后由学生自由表演读.

  4、交流对话,了解内容,在学生前面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说出课文内容,并将用媒体展示.

  5、合作探究,品体语言美: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美点大寻踪,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名子并进行分析,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

  6、链接生活,接受灵魂的洗礼.

  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庭生活的细节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所以,课到这里,教师又一次的和学生进行谈话,使学生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细节,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五、说板书设计与作业布置:

  1、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与其说是知识教授课,不如说是学*方法的传授课,故在板书设计上首先是学*方法,接着是课文内容的分析,我将本文的主要人物概括为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 衰老的生命并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本文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归纳.

  2、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分三类:

  1、口头作业:求学生进一步朗读本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书面作业:是对学生本节课所学新知(对称句的特点及作用)的加强与巩固.

  3、实践作业:学了本节课,尊老爱幼不能只停在口头上,因此,我设计了实践作业,看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并给自己的亲人洗一脚写出自己的心得.

散步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本文,要引导同学们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同学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同学们,这个年龄段的同学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同学们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同学们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七年级同学们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相结合。首先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引起同学们的学*兴趣。然后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同学们在朗读品味中去感受亲情美。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种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让同学们更好的领悟课文。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同学们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同学们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同学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中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七、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同学们谈感受。

  设计意图:

  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同学们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同学们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同学们的学*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同学们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此环节要求同学们齐读课文后自主学*,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同学们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

  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同学们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

  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 2)请同学们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同学们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

  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同学们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同学们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 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

  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同学们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同学们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同学们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同学们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

  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同学们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同学们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凡的镜头——散步,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想一想,在你们的身边,有这样(尊老爱幼)的事例吗?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凡的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亲情之美,既符合本课的主题,又使同学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同学们发现亲情,感受亲情,珍爱亲情。最后,让同学们谈学*本课的收获之后,赏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让这节课在温馨动人的氛围中结束。

  散步

  莫怀戚

  母亲——爱幼

  我、妻子——尊老

  儿子——懂事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要让同学们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一个好的板书的设计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板书设计既要简洁、形象,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为这堂课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散步说课稿3

  说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中的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

  2、感受故事的趣味激发幼儿的想象,并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标志的关注。

  3、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人物的简单对话。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说重点难点:

  活动的重点,用看图猜谜的活动形式层层引入,根据故事中的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当然在过程中谜底不是绝对的,例如眼泪的那段,也可以是雨滴、水滴、油滴,以引发孩子的讨论。在整个欣赏的过程中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在分段欣赏时,从故事开始到“小心坑洞”的那段,内容基本不变,后面的一段留一个疑问,“兔子先生掉到洞里后会碰到什么呢?”引起孩子完整欣赏故事的兴趣,在完整欣赏时了解答案。

  说活动过程:

  (一)分段欣赏故事

  今天让我们去认识一个新朋友,去他的家里看看。(播放课件)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

  教师回应:原来房子的门上有兔子的标志。(播放课件)他是兔子家的谁呀?

  教师回应:

  1)他是兔子先生,他戴着红和黑相间的条纹领带,真神气!

  2)他还有个好听的称呼,因为它是男的,我们叫他先生。

  一起来和兔子先生打个招呼:兔子先生好!

  播放课件:小朋友们好,今天我要出门去散步,你们想不想一起去呀?

  让我们一起去散步,让我们一起去散步,看什么样的草地?

  教师回应:绿油油的草地,躺在上面真舒服。

  让我们一起去散步,让我们一起去散步,感觉阳光怎样?

  教师回应:暖洋洋的阳光,洒在身上真温暖。

  刚走了一会儿,是什么标志?(幼儿观察讲述)

  播放课件:噢!这是往前走的标志。

  咦!这又有一个什么标志?(幼儿观察讲述)

  播放课件:嘿!真是楼梯的标志,孩子们真聪明!如果是楼梯的标志,那么他会去哪呢?

  这个标志有点看不懂呀!(幼儿观察讲述)

  播放课件:恩!是桥的标志呀!你们真棒!

  下面的标志可有点奇怪!是什么意思呢?(幼儿发散想象)

  教师回应:兔子先生瞧都没有瞧。

  播放课件:哎呀呀呀,疼死我了,原来是小心斜坡的标志。

  哎呀!好疼呀!又有一个标志。(幼儿发散想象)

  教师回应:

  1)兔子先生摔疼了,小熊医生取来了医药箱为他包扎伤口。

  2)看看兔子先生的脸上,原来是眼泪汪汪的标志。

  摔疼了是回家去,还是继续往前走。(幼儿辨别)

  如果继续往前走,你要告诉他什么?(一路顺风、小心当心……)

  播放课件:是是是,知道啦!

  他看都没有看接下来的标志,是什么意思?(幼儿发散想象)

  播放课件:唉呀呀呀!原来是小心坑洞啊!

  教师回应:兔子先生瞧都不瞧,,你真是粗心,刚才摔了,现在又掉洞里了。

  14、掉到洞里,会碰到谁?(幼儿发散想象)

  来到了谁的家?(小老鼠的家)

  这是什么标志?(这是船的标志,还有海的标志)

  (二)完整欣赏故事

  兔子先生真不小心,刚摔了,现在又掉洞里了,掉进洞里会碰到谁呢?

  想知道吧,让我们回头来听一听这个故事!

  教师回应:兔子先生来到了小老鼠的家,哥俩一起高高兴兴地出海啦!这个吗?就是哥俩好的标志。

  真有意思,兔子先生碰到了那么多有趣的标志,你们在家里、幼儿园或者马路上有没有看到过标志呢?

  说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用一个故事引导孩子了解标志对生活的作用,很能吸引孩子,标志也是用孩子最喜欢的图画语言来表示,孩子们在猜猜讲讲中感受标志语言的魅力,也为孩子观察生活中的标志打下基础。

散步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相信大家对这篇也是比较熟悉的,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下面结合我对新课标的理解给大家说一说我的课堂设计。

  一 速读,整体感知

  组织同学们用最短的时间读,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的主要内容,教师做好归纳与整合。本文主要写了我们一家四口人早春在田间散步的事情,展现了作者一家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

  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还是遵循了“轻松走进”课堂的原则,让同学们感觉到学*语文是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事情。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所说的内容不同而已,程度好一点的学生概括的全面一些。同时,这样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整体感知能力,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并且还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下面课堂的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时间5分钟左右。

  二 细读,感悟品味

  同学们细读,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要求每人至少找两处来品析,并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提示学生可以从句子内容出发,抓住关键词语来赏析,比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子中“熬”字既写出了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还可以从语言特点方面来分析,如“有的浓,有的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句式对称,形式优美,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还可以从个人感受来谈。在这个过程中,要别关注待转化生,因为他们对学*不感兴趣,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这时老师一句温馨的话,比如有困难吗?需要我帮忙吗?或者是一个友爱的眼神,就能帮助他们尽快投入到学*中。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过程的愉悦。

  根据学生圈点批注的情况,组织同学们小组交流,互相借鉴、补充、添加、完善。

  时间约8分钟。

  三 自主汇报,成果分享

  汇报的环节为先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哪一段,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来,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其他同学可以即兴评价,可以补充,可以质疑,可以拓展。比如有的同学可能会谈到第四段: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对初春美景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一般情况下,同学们都会说到这一点。有的同学不仅理解了这一点,可能还会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写景的片段诵出来;或者想到自己家乡初春的景色,即兴说出来或写出来;或为这段文字写上一首小诗;或者围绕着这种美景画出一幅画,然后说出画面的内涵;或者为这段文字配上音乐唱出来等。

  补充说明:由于此处设计的是学生自主回报,难免会出现学生的发言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现象,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别着急,越是这样,越能看出老师的教学智慧。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便是对学生的发言要洗耳恭听,当学生说到某一个关键词或句子时,要追问。比如第五段: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同学们可能会说出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我抓住关键点: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请同学们找一找中哪些地方还表现了这一点?同学们便会把体现这一点的内容找到,老师做好总结与归纳,再进入下一个关键点的赏析。

  由于学生的学*是自主的,往往孩子们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对于个别较难理解且又是重点的句子无人设计,比如最后一句: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把问题抛出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自主发言,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总结:中年人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既尊老又爱幼,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内容预计15分钟左右。争取人人展示,个个发言,每个同学既是分享者,参与者,合作者,又是学*者,收获者,。

  结合学生发言的情况,教师做好总结和归纳:《散步》这篇是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

  四 拓展延伸,回味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时间约5分钟。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或祝福。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或对联的方式,或仿写,或歌曲,或三句半,或写一点自己独特的感悟……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散步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编者意在通过本单元的编写让学生了解文学家的崇高境界,学*他们磊落坦荡的胸怀,从而倍加珍惜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我也想通过本课的传授,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心灵甘露,重新审视自己的亲情体验,也让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了解“情”的真谛所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这一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围绕“人生体验”这个主题确定的。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这一目标的确立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的感悟,对情感意境之美的神会。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这一目标是语文人文性的具体体现,是升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重点:课文理解,美点寻踪。理解课文和美点寻踪是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的升华,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一个寄托体,抓住了这个重点,学生就会觉得此课受益匪浅。

  教学难点:难点: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这一难点确

  立的依据是学生涉世不深,对人生体验的还不够深刻

  三、说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积极性和兴趣。

  四、说学法

  叶圣陶说过:“教法的根本是学法,为此,我将用以下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学*。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讨论鉴赏。

  通过教师的读、学生的自读、品读等方式把学生带入文本境界,再通过合作探究、讨论鉴赏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满完成本课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运用钢琴曲的优美旋律去撞击学生心灵,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氛围,同时适时导入,让学生在美的愉悦感受中走进这篇哲而美的散文佳作。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这个大的环节中又包含以下几个小的环节

  1、教师配乐范读这个设计沿袭导语而来,同时又是承接下边各个环节。因为学生既在教师范读中畅游了思绪,又解决了一些疑难字词。在这一环节结束,再设置问题,让学生说出应重点掌握的字词,这样,在对佳作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又完成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教师设置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设置是这样的。

  课文中写了那些人?要求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这个问题的设置正是学生深入课文后的不同感受体验。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考察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

  根据文中语句分析出谁是这个家庭真正的决策者?

  这个问题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研读文章的一个环节,学生所找答案必然围绕“我”如何解决散步分歧展开。这样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再点处这就是中年人的责任,本文所设难点不攻自破。一个完美的结局点染了尊老爱幼这个不置可否的主题。到此为止,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是浓浓的爱撑起了家庭的一方晴空。从而铺设了学生人生体验的桥梁。教师顺势倒入下一环节。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的*凡而感人的小事。学生会再此环节中畅所欲言,交流亲情体验,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升华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第三个大的环节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在这个环节中,将激趣----学法点拨------品读------交流相融合,并且向学生出示了何谓美点寻踪,这样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对文章进行赏读,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个环节

  让学生把这一节课的收获谈出来,老师给了一个提示例句,同学仿说,各抒己见,表达真情实感。

  第五个环节作业写一篇日记,题目《记录点滴真情》

  最后一个环节小结

  在总结过程中点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再把本课主题进一步拓展,让学生珍爱自己的亲人,珍爱自己的生命。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出示板书

  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批评和指正。

散步说课稿6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散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 新大纲、新课标对七-九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们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惯,学*良好的阅读方法,理解主要内容,领悟深层意味,品评艺术特色,探讨有价值的问题。

  二、 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1、在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前四个单元分别以人生和自然为主题编排文章,第五单元紧跟其后,编者显然意图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家庭与亲情。其中,《风筝》与《羚羊木雕》表现的是家庭矛盾冲突的一面,而《散步》等表现的则是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这是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长辈,体味人间亲情,树立责任意识。

  2、新教材注意到了七年级上册的特殊地位:一是与小学的衔接,二是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三是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惯的培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体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的。具体说来,第五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朗读和圈点勾划。教学《散步》时应继续巩固练*本单元的基本要求。

  三、 学生情况分析

  十陵镇虽地处农村,但*年来,由于二0四、三五四、天兴等几个大厂的迁入,新成洛路的建成通车,各个房地产、旅游开发项目的纷纷启动,十陵镇已经成了一片开发的热土。人口巨增,各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起来。处于这样一个变革的形势当中,十陵的学生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们不再孤陋寡闻,自卑落后,他们思维活跃,消息灵通,勤奋刻苦,积极进取,朝气蓬勃,自信乐观。而《散步》这篇文章相对浅显,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教师可放手的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培养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继续练*朗读和圈点勾划;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借鉴以小见大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品味关键语句,提高品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朴实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其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是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语句,品评鉴赏文章是教学难点。

  五、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1、朗读教学法。文章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与点拨法相结合。《散步》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文辞冲淡而又寓意深刻,其中一家之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这些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真正领会的,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去学*是新课改理念的最好体现。

  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感,创设氛围(导入语的设计应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能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语设计一: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散步已经成为大多数现代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反映了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与追求。然而,就是这**常常的散步,却被一位有心的作家捕捉到了。于是,小事写出了大意境!那么,究竟是什么大意境呢?散步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看看莫怀戚的《散步》(板书课题――散步)

  (二)、朗读训练

  1、伴随着一段节奏舒缓的音乐,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将那些自己读不准或不能理解的字词句作上标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课文,体味文中蕴涵的浓浓亲情,读后简要评价并作适当指导。(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就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提出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并作适当指导和进行鼓励性评价。)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介绍文中人物(允许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文章描写的人物是祖孙三代;是母亲、我、妻子、儿子;是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是奶奶、儿子、媳妇、孙子;等等都可以。)

  2、学生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概括课文内容,如:文章通过散步一事,表现的是爱,是责任,是亲情,是尊老爱幼,是幸福家庭等,教师都应予以认可。)

  (四)、整体阅读与圈点批注训练

  学生自由阅读全文并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教师幻灯展示批注要点和批注范围)。(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保证,而自主学*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立学*时间,这对于学生的学*和发展都非常重要。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体现了这一点,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惯。)

  (五)、品评鉴赏文章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就各人批注的地方及其理由展开集体讨论与交流,进行探究性的学*,力求通过这种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应热情洋溢的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大胆发言,勇敢争先,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如果有些重要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如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的刻画、关键语句的品味、对称句式的运用、景物的描写、语言的特色等,教师则可以以一种商量的口气、以提醒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更广泛、更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需要,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时所需要的时间、所采用的学*方法和所能掌握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定目标,自选学*方式,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任务,是理智而又合理的教学要求。而且,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探究,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和欣赏,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到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惯和方法。)

  (六)、比较阅读林文煌的.《三代》,深入思考两篇文章的感人之处与现实价值。(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去感悟和思考,让阅读的过程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必强求答案一致,甚至不必去“有意”的引导学生。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予以鼓励和支持。)

  (七)、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讲述自己身边尊敬老人和不尊敬老人的真实故事,让他们对家庭

  与亲情进行较为有深度的探讨,从而感悟家庭亲情,树立责任意识。(语文的外延也就是生活的外延。将语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现实生活能有一个更清醒、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更深的体验和感悟,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既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又要尽力引导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家庭观。)

  (八)、师生各用一句话或一小段话小结自己的学*收获。(总结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不应成为教师的专利,而应成为师生展示教学成果的最佳时刻。学生可以利用它进行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而且,这种带有个人体验性质的东西是教师绝对不能替代的。它对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兴趣、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也非常重要。)

  七、作业布置(幻灯展示)

  1、将生字词的音形义在作业本上各抄写三遍并用心识记。

  2、课后收集有关尊老爱幼的名句,并抄写在成长记录手册上。

  3、以“亲情”为话题,选择好写作角度,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附板书:

  散 步

  莫怀戚 朗读—理解—比较阅读—小结

散步说课稿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

  探究标题的作用

  学*品味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

  探究标题的作用;学*品味语言的方法

  四、导入:曾经有人这样问过我,“家“字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乍听起来,当时的我被难倒了,其实细细想来,“家”多么温馨的字眼呀!一个宝盖头遮住了外面的寒风冷雨;一横三撇,是家中人的期盼;向外的两撇,是天涯羁旅对家的眺望;一个竖钩,把全家紧紧系在一起!多么美妙的一个字!我们也听过很多发生在家庭中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出家门,和作者一家人一起到南方初春的田野间散步。

  (师生齐读:让我们一起走*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阳光下金色的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有这么多美好的人、事、景、情,那么让我们非常专注地走*本文!

  五、本文学*,我们要努力地完成三个目标:

  1、理解文意2、朗读课文3、品味语言

  六、第一个:理解文意

  (一)、思考片刻,请学生回答这样的一个一个问题:给文章另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读出文章的味道。

  (设想学生可能会这样说)

  例如:1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南方初春时节的故事,所以标题为“初春的故事”

  2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分歧——走大路小路的分歧,所以标题为“分歧”

  3因为这篇文章里充满了亲情的温暖—对母亲的爱,对儿子的爱,所以标题是“关爱”

  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一定要鼓励他们这种积极思考,多角度思考的学**惯和态度,并以这样的语言小结此环节:这是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表达了亲情的关怀,更表达的是不变的亲情与责任。

  (大家看:)三代同行,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幸福吗?这是个幸福的家庭,我们还可以用以下词语作为标题:

  如:春意(春天里的故事)呵护(亲情的温暖)

  生命生命(故事中的一切都发生在不同的生命中)

  和谐家庭(尽管家庭成员间也有分歧,但是能和谐解决,留下的只有温馨)

  温馨世界

  但是作者为什么要用“散步”这个标题呢?让学生思考并作答:

  学生很可能会说因为“散步”是一个故事(或者)

  因为正是通过“散步”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然后我会明确的启发学生说:其实“散步”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用这件事展现人生。三个词“简明”“准确”更“含蓄”,引发我们想象,很生活,变得有情致,有画面的感觉,带有故事的味道。

  (同时引导学生就此课)探究文章题目的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点明文中故事的主要人物、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开门见山点明主题;吸引读者的兴趣

  并举出初中阶段语文课文的两个标题: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点明本文要阐释的哲理。

  “杨修之死“——点明中心人物,中心事件,引发读者对杨修之死的原因进行思考。

  (二)、在整体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集中对“一家人散步产生分歧”的段落进行思考:当面对岔路时,母亲要走*坦的大路,儿子要走新奇的小路,作者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委屈儿子,听从母亲,让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你决定这样的选择到底对不对,并各自阐发自己的理由!

  初有结论时,我会让学生欣赏这样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老师自己:

  晚饭后,一家人享受着浪漫而温馨的傍晚时光,我的母亲为我们切了一盘美味的西柚。美食当前,我五岁的小女儿跑来,甜甜地对我说:“妈妈,我要吃柚子!”于是我很细心地为她剥着,一块又一块,不时还很骄傲地说“我的宝贝,你真棒!妈妈太喜欢你吃东西的样子了!都吃了!啊,你吃的多,妈妈高兴!”眼看这盘柚子所剩无几了,突然我的眼前有东西晃了一下,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是我的母亲,她手里拿着一小碗剥得干干净净的柚子,我心头酸痛不已。而母亲只对我幽默说了一句:“你的孩子吃美了,我的孩子怎么办?”……

  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在家庭中的身份是多重的,你在尽情享受你之所爱的同时,更不应该忽视别人对你的爱——最爱你的父母!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意!

  七、第二个:朗读课文(在整体把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用欣赏的眼光来朗读课文)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学生自读课文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体味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我先会找出课文中的这个句子进行范读:

  先以快速、*淡的语调读“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再以中速、强调波澜的语调读“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语速、抑扬顿挫”对文章感情色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接着我会让学生自主地说说自己在朗读时,波澜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氛围中,总结出“波澜在人与人的矛盾中,波澜在感情波动中,波澜在文章情节高潮中……抓住波澜,朗读就有了目标,朗读就有了韵味!”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好像你带着深深地体会给人家做示范朗读一样: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停一下)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意味深长的,好像很轻,实际上很重)

  最后让学生再次饱含深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小结:不同的朗读形式,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掌握好语速、语调、抑扬顿挫的朗读,别有情趣!

  八、品味语言:

  建议大家这样品味语言:找出字、词、句、段,说说它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举例: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我”字很重要,它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妙语鉴赏:(让学生说一说以下的句子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2、“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最后的这句妙语我会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它很有生活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风趣幽默,对,这句话就是)4、“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增加了文章的情致,使文章更有生活性,拉*了与读者的距离。

  小结:作者斟词酌句,都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从而突出主题。

  九、总结

  今天我们和作者笔下的一家人一起漫步于南方初春的田野间,欣赏了这首***的颂歌。它是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相亲相爱)

  十、作业:

  完成这个特别的任务——真行实感

  1、真行: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2、实感: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散步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约三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约八分钟)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约二十分钟)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学*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1)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2)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3)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可以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可以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4)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约八分钟)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约二分钟)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约二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散步说课稿9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很经典的绘本。虽然整本书每两页才有寥寥几个字,却并不会因此而让人感觉到阅读的不便,相反,这正是优秀图画书的一种经典的表现手法。故事情节在图画中缓缓流转,人物的心情和状态在绘者的笔下栩栩如生,狐狸的挫败和母鸡的悠然自得,在精细的线条中表现无遗,各种可以为故事增色的细节,比如树上旁观的鸟儿、池塘边的青蛙、拴在稻田里的小羊等等,足以让孩子沉浸在精彩的图画故事里快乐不已,而图画书的作用,不外如此。

  母鸡萝丝向前走去,“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到最后,她“按时回到家吃晚饭”。她每经过一处,每欲出手的狐狸都会遭一次殃:掉进池塘的狐狸、扎进干草堆里的狐狸、自以为身手敏捷却跳进了推车里的狐狸、被蜜蜂追逐着叮咬的狐狸……他那狼狈的眼神和被捉弄得一踏糊涂的场面使人忍俊不禁,而对比母鸡萝丝的悠闲自若,更是让人为之捧腹大笑,这只对自己处境一无所知的母鸡,丝毫没料到危险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在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中,孩子能充分体会故事奇妙的情节带来的幽默效果。对孩子来说,不一定非要找到教育意义,体会读故事的快乐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因此,我将在大班上学期开展这一早期阅读。

  根据教材和大班孩子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2、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3、参与阅读与讨论,体验故事的奇特与幽默,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

  其中让“孩子体验故事的奇特和幽默,激发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在让孩子阅读图画时,引导孩子充分观察两个主人公的形态、表情,说说它们的内心活动,让孩子充分体会故事的强烈对比和幽默——一个迈着碎步神闲气定,一个张牙舞爪却又总是丑态百出,从而让孩子喜欢上这一精美的图画书。

  “了解故事的情节及其发生发展”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在指导过程中,让孩子不断推测故事下一步的发展,如“母鸡还会去哪儿?狐狸还会遇到什么麻烦?故事接下来会怎么样?”等,让整个故事紧凑又充满悬念。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点,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图画书内容,我准备了一本图书《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我将故事的内容进行了幻灯制作,将故事更生动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此外,我还为每一位幼儿准备了一套小图片,让幼儿在排列操作过程中,了解故事的情节的发生和发展。

  在活动过程中,我分三个环节来突破我的重难点。

  第一个环节:介绍书名,观察封面。通过这一环节,不仅让幼儿知道了本次活动的内容,更让孩子了解到图画书的封面也包含了很多信息。

  第二个环节:幼儿和教师一起猜测故事的情节,拓展幼儿的想象力。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将分三次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第一层次让幼儿集体看幻灯片,在了解萝丝散步时经过地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在这些地方发生的一些奇特的事情;第二层次让幼儿通过自己排列小图,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在和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了解萝丝散步的路线,讨论其中发生的奇特的事情;第三层次是幼儿和教师一起阅读图书,丰富幼儿的语言,用“到底书上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将幼儿的许多想法回归到图画书中,让幼儿讨论“书上说的和你们说的哪个有趣?为什么?”之后,让幼儿仿照书面语言,用较丰富的词汇再次讲述小图片,例如可以用上“抱头鼠窜”、“偷偷摸摸”等词汇。

  第三个环节:这是对故事的一个小结。在前面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幼儿讨论:萝丝散步的时候,狐狸始终跟在后面,萝丝知道吗?狐狸只要一扑就可以捉到萝丝,为什么它一直没有捉到?再次体会故事其中的奇特和幽默。

散步说课稿10

  一、情理结合说教材

  《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通过四篇不同国度、不同时段人们对亲情的理解的学*,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继而感受到亲情之类的情感内涵。《散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首先,它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资源。本文不仅篇幅短小,语言精美,而且内容贴*生活,人物形象鲜活,很适合拿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它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资源。作者莫怀戚运用小说笔法,在叙述“散步”这件简单的生活小事时,通过运用截选、嫁接与改造等方法,使事件富有了曲折性和镜头感,引人入胜。同时,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还善于采用对称句、大词小用等方法来丰富文章内容。这些技巧都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跟课文学写作”的资源。

  第三,它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资源。这篇文章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常小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思考。特别是当下,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往往忽略的年迈父母。这篇课文可以作为真切、鲜活的情感教育范例,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反思自我,接受伦理和情感的教育。

  二、以生为本说策略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一是学*朗读技巧,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二是畅谈朗读感受,理解课文深层意蕴;三是运用朗读方法,品味本文优美语言;四是设计活动方案,增加家庭幸福指数。

  为了更好地解决理解课文深层意蕴和品味语言这两个重难点,我用“朗读法”贯穿整堂课的教学,用“散步”这一事件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景物描写的赏析和深层情感的挖掘。具体策略如下:一是试读课文,找出要素概事件;二是美读课文,畅谈感受最深处;三是品读课文,体会散文语言美;四是走进生活,设计家庭日活动。

  这四个活动分别体现如下意图:一是试读课文,旨在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并要求学生迅速找出六要素,概括本文所写事件;二是在美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自己的读后感,畅谈感悟,从而多角度理解课文内涵;三是品读课文中的“对称句”,体会语言的对称美;四是学生通过家庭活动方案的设计,感受到自我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和重要性,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在这四个活动中,我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其中,在畅谈感悟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尊重学生个体感悟的同时,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三、以读促学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一)试读课文,找出要素概事件。

  首先让学生试读课文,揣摩朗读的语气和节奏,然后演读,同学间互评互读,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范读。要求学生在把握本文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练*朗读。

  然后,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找出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概括本文所写事件。学生不难概括: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散步。我再相机引导学生完善散步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环节我以读带思,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又带着他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为后面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美读课文,畅谈感受最深处。

  第一步骤的设计,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了补充。然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批注。提示他们可以以六要素为感受点来谈。

  出示范例:“初春的田野”给我感受最深,你看,“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再把他们按座位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朗读出来,或者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

  学生展示时,我引导他们通过谈对一家四口的印象来学*分析人物形象,引导他们通过谈“散步”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和情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归纳总结:通过朗读优美的景语,我们仿佛也走进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感受到了勃勃生机;通过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慧机灵的小男孩,一个颇有担当、体贴孝顺、深沉稳重的中年男人,一个年迈体弱,却十分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一个温柔贤惠、通情达理的年轻母亲;通过朗读结尾的关键语句,我们仿佛明白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亲情和生命,而且还有一个中年人所要承受的扶老携幼的责任感和对家庭的使命感等等。

  这一环节我通过浅显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力求做到深入浅出。

  (三)品读课文,体会散文语言美。

  这篇散文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除了因为在叙事中穿插了生动的景物描写外,主要还归功于文中大量的对称句。

  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具有“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特点的句子。

  出示范例:“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根据范例,学生不难找出“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对称句。找出这些句子后,我让男女生配合读,然后不失时机的讲解对称句的特征和作用,并鼓励他们写一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本文的语言除了大量运用对称句之外,还有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显著特点。例如,“分歧”“责任重大”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结尾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的同时,也明确其作用,让学生将这些写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写作中。

  (四)走进生活,设计家庭日活动。

  通过前面三个环节的朗读、感悟、品味,学生对本文已有了自我的阅读体验,我适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家庭生活,可以是温馨瞬间,也可以是相处困惑,提出来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然后,提出建议,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为自己的家庭日设计一个活动方案,给几分钟让学生写一写,再拿出来在班上分享。设计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只需要像散步一样自然、亲切,有可操作性,能增加家庭幸福指数就行。

  设计这个环节的说和写,旨在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所学所悟运用到生活中,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家人,尊重长辈,珍爱生命。

  四、浅文深教说感悟

  《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精巧的散文。文章虽然简短,意蕴却十分深厚。作者只是选取了生活中散步这一日常小事,却为我们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这篇看似浅显,却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教出深意呢?我尝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品味优美语句,透过生活小事,感知事件背后的亲情,挖掘背后的生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每个学生的阅读感悟不同,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内容,用朗读和表演的形式来演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如果能够突破寻常的课堂教学常规,引导学社积极开动脑筋,联系文本,深入体悟,一篇看似简单的散文所蕴含的深意也能被我们理解得很透彻。

散步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1)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2)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5、突破方法: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约三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约八分钟)。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约二十分钟)。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语文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学*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1)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2)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3)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可以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可以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4)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约八分钟)。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约二分钟)。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约二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横批:相亲相爱。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散步

  莫怀戚

  尊老

  母亲

  整个

  我爱妻子

  世界

  儿子

  爱幼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散步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散步》这篇文章是冀教版小学语文l O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化主题为“亲情友爱”,围绕这情和爱本单元一共编选了5篇文章,其

  中《散步》最具代表性。文章记叙的是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颂扬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

  文章在折射出人性之美的同时,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之美。“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晓畅素雅的语言文字和温馨美丽的生活场景给人以享受,极具审美价值,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叙事美文!

  五年级学生正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这篇文章,对他们感悟和传承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真挚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教学这篇文章我准备用两课时进行,重点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会写“袖、粼”2个生字,理解“分歧、各得其所”等词语,了解一家三代在田野里散步的情景。

  能力目标:在品味文中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细节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的生活态度,提高人文素养。

  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虽然现在学生生活在亲情的氛围里,被爱包围着,

  但他们对爱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所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描写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人生的真情,发自内心的产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设计理念

  1、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让学生自主学*,积极探究,充分体验,真正享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2、“教学千法读为本”,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明理是设计本课教学的又一基本理念,让学生真情投入地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三代人之间真挚的情与爱。

  三、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景导入,激**感

  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学生们边听歌边欣赏自己带来的反映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同时教师深情朗诵:我爱我的家,我爱爸爸和妈妈,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是我幸福的港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莫怀威的家,陪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浓浓的亲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基于以下思考:孩子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以此作为情感的联结点,学生会倍感亲切,同时加以最能撞击心灵的音乐渲染,孩子们很容易就融入爱的氛围,激起学*本文的热情。】

  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朗读。

  一是捕捉直觉,想像画面,读出感受。同学们,在这一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情境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把想像到的画面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是透过文字,深入思考,读出理解。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品味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看看你能透过文字,对这个中年人,对母亲,对妻子,对儿子读懂些什么?学*步骤是先把这个语句用“一”画出来,再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旁边,并将有关的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是角色表演,情感体验,读出意蕴。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好角色,读出扮演人物的内心和情感。表演时尽可能多得用上文章中的语言,其他同学可以评价,也可以向剧中人物提问题。并评选出最能体现尊老爱幼这一主题的优秀小组。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抓住“责任…‘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并将自己内化的东西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教给他们读书时进行圈点批注的方法,为他们一生爱读书、会读书奠定基础。】

  第三个环节:品味语言,学*借鉴

  这篇叙事散文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一“美”,美在它的思想内涵、景物描写、细节刻画、对称句式的运用……让我们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所以学*这篇散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个环节:回归生活,升华主题

  1、同学们,由这个尊老爱幼的和谐家庭你是否想到了和谐社会呢?以“在我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过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或以“和谐社会需要….”为话题进行交流。

  2、真情行动,建设亲情。亲情不是声情并茂的诉说,更应落实到行动。回家以后,同学们为要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情:洗洗脚、聊聊天……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反映记下来。

  【该环节设计,开阔了视野,升华了主题,还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要用爱m来营造家园,用责任来回报社会!】

  四、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努力做到了既传承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华,又积极渗透现代语文教学理念。但是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本课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拘泥于备课时设计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在实际操作中应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要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巧妙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二是在每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脱离文本,一切观点都要落实到对文本的朗读与感悟中。尤其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仅要求数量更要追求质量,要努力营造情境,将学生的情感凝结到一个高度,真正感动身心。

散步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语言学*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我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好,通过观察区域游戏及教学活动,我发现我班有耳对绘本的兴趣较大,但是在自主阅读的时候缺乏方法,有的时候不能完全理解图书的内容。为了尊重幼儿兴趣、满足幼儿的需要思想,我选择了《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绘本作为本次的教学内容。 《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书的色彩鲜艳、内容有趣,而且故事的线索很清楚、明显,又有很大的余地让小朋友可以自由发挥和展开自己的想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在语言的讲述、表达、词汇的运用等方面上的能力发展。

  二、说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作用。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语言发展情况,我拟定了一下三个目标:

  1、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我班幼儿在语言表达时却无条理性,经常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根据目标,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大胆表达上。把难点拟定为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推测故事的情节发展。

  三、说准备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及热情,使活动呈现趣味性、活动性、我做了以下准备:

  1、《母鸡萝丝去散步》PPT,多媒体课件能够更好地展示绘本内容

  2、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教师及电视在中间,利于幼儿观看及师幼交流互动

  3、母鸡萝丝和小狐狸的图画教具,适当的教具能够更好地导入教学活动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帮助幼儿逐渐成为有效的阅读者,我组训幼儿在阅读中感受、体验、理解、想象、表达的心理过程,综合了观察法、讨论法、悬念导入法、提问法等让幼儿理解画面,获得早期阅读的经验,增强对绘本主题的领悟能力。采用了观察法、交流讨论法来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主动地探究、发现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在看看、听听、说说、讲讲的轻松氛围中达成教学目的,让幼儿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五、说活动过程

  教师应为幼儿创建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展示教具导入活动,观察PPT大胆猜想、表述,教师完整讲解PPT,师幼讨论,总结延伸。 六、说活动延伸

  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的掌握故事内容,且能够达到更好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还能训练到幼儿的语言逻辑思维,我通过安排幼儿回家给家长讲活动故事来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延伸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散步说课稿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赏析意蕴,领悟作品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之美。

  2.能够领悟作品主题,领悟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以“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导入。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避风的港湾,是幸福的摇篮。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暖,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美好,所以人们才会产生让爱永远住我家的美好愿望。本节课,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口去散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这份亲情,思考课文内容,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听教师诵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3.品读课文,体味意蕴

  提出问题:文章叙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凡小事。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该文章有景物美、人情美和语言美。

  (1)景物美

  学生欣赏文章的景物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思考自己感觉在景物描写的句子中,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词语、写作手法来表现春天的景色,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找到第4段和第7段的景物描写很美,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和词汇,如“新绿”、“嫩绿”、“冬水”等这些词汇中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以及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

  (2)人情美

  提出问题:文章为我们描绘了4个人,在这4个人中,你最欣赏哪个?找出描写的文字,简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和他人交流,了解他人的观点,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体会领悟。

  (3)语言美

  提出问题: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接下来进入欣赏的第三个环节“语言美”。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

  如学生觉得文章第一句话很美。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4.拓展延伸,激**感

  提出问题:通过本文的学*,我们一同在散步中进行了一次感情的熏陶。这美丽的一幕时常发生在生活中。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公益视频《给妈妈洗脚》,让学生对该视频进行评价。

  5.小结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关于亲情的文章。

散步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

  你们好!我今日说的课题是《散步》。下面我从八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1、课标与文本关系;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4、教学重点和难点;5、教法和学法;6、教学过程;7、板书设计;8、评价分析。下头我先来说第一个方面: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到达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构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所以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三个维度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终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过本课的学*,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的设置力求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构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终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头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教师运用情景导入、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能够使教学资料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进取性,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2、学法:经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头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了八步,分别是:(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二)目标展示,把握方向;(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六)凝神细想,独抒性灵;(七)教师寄语,升华亲情;(八)、课后作业,实践检验。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资料作了准备。

  (二)目标展示把握方向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本事,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应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所以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境。

  (1)学生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2)请学生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终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段。

  2、扮演主角,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应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主角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本事的同时发展思维本事,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主角,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不仅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及创新思维本事。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本事,让学生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终一段,理解最终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我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职责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主角,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学生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教师进一步补充培根的名言,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当坚持和发扬,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六)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1、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凡的镜头--散步,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想一想,在你们的身边,有这样(尊老爱幼)的事例吗

  2、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凡的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亲情之美,既贴合本课的主题,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亲情,感受亲情,珍爱亲情。为了学以致用,练*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第二道题,让学生赏听歌曲《让爱住我家》,完成课堂练笔。

  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七)教师寄语升华亲情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职责来担当。仅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最终送给大家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本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师生到达情感的共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八)课后作业实践检验

  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散步说课稿15篇扩展阅读


散步说课稿15篇(扩展1)

——《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散步》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散步》说课稿1

  散步

  莫怀戚

  尊老

  母亲

  整个

  我爱妻子

  世界

  儿子

  爱幼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一个好的板书的设计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板书设计既要简洁、形象,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为这堂课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一、说教材:

  本课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凡故事,意蕴却十分丰富。虽然作者只选取了一个*凡的镜头:一家人散步,但一家人敬老爱幼,互相关心的那种深沉的爱已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学本文,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学会品味文中感人的细节,优美的画面,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本文独特的写法(以小见大),并在写作中借鉴。

  二、说教学目标:

  我制定的目标如下:

  (一)能力目标:

  ①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品味本文优美的句子。

  ④学*本文独特的写作方法。

  (二)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①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三代人互相体谅的亲情。

  ②指导学生本文的写法,学会选取独特的角度来写作。

  本课难点:

  ①体会一些关键句子的深沉含义,学会在语境中加以理解。

  ③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

  四、说教法:

  ①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中无效思维。

  ②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美,感情动人,可以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

  ③讨论法、点拨法。(本文写的是成年人的感受,学生或多或少与家长之间有“代沟”,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加以点拨。)

  ④探究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己学会去品味优美句子,在初一养成学生良好*惯。)

  ⑤ 小结巩固,帮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⑥采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⑦拓展延伸。(让学生把语文用到生活中去。)

  五、说学法:

  ①朗读感知,感受细节中的亲情。

  ②讨论探究,理解文章关键语句。

  ③活动延伸,学*本文写法,培养优良传统。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具准备:录音机(歌曲磁带、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一)首先,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氛围。(3分钟)

  两种安排:1、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听完教师导入。

  2、让学生自己唱有关妈妈的歌曲。

  导入词:妈妈,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黑暗里,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有一天长大**了,我们应该如何报答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莫怀戚先生的散文《散步》。(教师板书)

  (二)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词语。(教师用多媒体投影生字词,让学生解决。)(5分钟)

  (三)指导学生朗读。(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点评,教师适当指导,侧重停顿、重音、语气等)(6分钟)

  (四)播放朗读磁带。(在两次朗读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总结性示范朗读。)(5分钟)

  (五)整体感知:读完后请学生文中的人物。(3分钟)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做准备。

  教师板书:

  儿子

  幼小生命

  母亲

  年老生命

  爱护尊敬

  责任

  我和妻子

  成熟生命

《散步》说课稿2

  教学目的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

  2.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预*

  试朗读课文。

  二、导人

  《散步》这篇散文,通过祖孙三代人散步的过程,表现出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朗读时要用心领会。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散步》。

  2.分六个层次指导朗读。

  (1)缘由。(第1~3自然段)

  ①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去散步?

  讨论并归纳:为了母亲。“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应该多走走”所以一家人陪母亲去田野散步。

  ②提问:怎么朗读第l~3自然段?

  讨论并归纳:应读得轻柔一些,用陈述语气。读出“我”对母亲的孝心。

  ③提问:试读出第2自然段的重音和停顿,使朗读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讨论并归纳: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内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则又听/她的话一样。

  (2)过渡。(第《自然段)

  ①提问:这段写什么来过渡?

  讨论并归纳:描写初春的田野来过渡。

  ②提问:怎样描写?

  讨论并归纳:描写初春田野的特征——新绿,嫩芽,冬水——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用拟人手法,写出新绿的形态和色彩,写出冬水的声音和形象。

  ③提问:怎样会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讨论并归纳:写出初春的田野生机盎然。

  ④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应读得有诗情画意,读出初春田野的勃勃生机。

  (3)人题(第5段)

  ①提问:课文写一家三代人怎么散步的?儿子怎么说的?表现儿子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小儿子从一家三代人散步的方式发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

  ②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前一句用*缓的陈述语气,儿子的话应读得天真、高昂,如有新发现。仪)波澜(第6段)

  ①提问: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分歧?

  讨论并归纳: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②提问:怎样解决这一矛盾?表现“我”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一切取决于“我”——走大路。表现“我”爱幼,更尊老。

  ③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分几个层次读,为了使层次分明“后来”、“不过”、“一霎时”、“我想”、“我想”、“我决定”、“我说”要重读。读出“我”心理活动的几个层次。

  (5)一波又起(第7段)

  ①提问:又起了什么波折?表现母亲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表现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

  ②提问;为什么要写母亲看到的景物?

  讨论并归纳:母亲看到小路上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想到这些景物对孙儿的吸引力,更下了变了主意的决心。

  ③提问:怎样解决小路难走的矛盾?

  讨论并归纳:母亲提出“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④提问: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从重音看,“但是”、“摸摸”、“变了”、“还是”、“金色”、“整齐”、“水波粼粼”、“背”等都要重读。从层次来看,“但是”、“那里”、“我走…·,·”都要停顿。用*稳、舒缓的语调读出母亲慈爱、体谅孙子的感情,读出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

  (6)收结(第8段)

  ①提问:怎样以散步收结全文?

  讨论并归纳:一叙述散步的方向;二叙述在散步中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三叙述“我”的感受。

  ②提问: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讨论并归纳:因为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表现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

  ③提问: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从重音看,“菜花”、“桑树”、“鱼塘”、“走”、“蹲”、“背”、“瘦”、“重”、“胖”、“轻”、“慢慢”、“稳稳”、“仔细”及最后~句都要重读。

  从层次看,“这样”、“到了一处”、“但”都要停顿。用较快的语速读,最后一句要读得缓慢、深沉。

  四、小结

  这篇散文表现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是欢愉、深沉的。朗读时要细心体会。最后,再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1.课后练*。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辨别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比喻句。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C.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D.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

  (二)“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表现了什么?

《散步》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编者意在通过本单元的编写让学生了解文学家的崇高境界,学*他们磊落坦荡的胸怀,从而倍加珍惜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我也想通过本课的传授,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心灵甘露,重新审视自己的亲情体验,也让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了解“情”的真谛所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这一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围绕“人生体验”这个主题确定的。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这一目标的确立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的感悟,对情感意境之美的神会。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这一目标是语文人文性的具体体现,是升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重点:课文理解,美点寻踪。理解课文和美点寻踪是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的升华,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一个寄托体,抓住了这个重点,学生就会觉得此课受益匪浅。

  教学难点:难点: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这一难点确

  立的依据是学生涉世不深,对人生体验的还不够深刻

  三、说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积极性和兴趣。

  四、说学法

  叶圣陶说过:“教法的根本是学法,为此,我将用以下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学*。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讨论鉴赏。

  通过教师的读、学生的自读、品读等方式把学生带入文本境界,再通过合作探究、讨论鉴赏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满完成本课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运用钢琴曲的优美旋律去撞击学生心灵,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氛围,同时适时导入,让学生在美的愉悦感受中走进这篇哲而美的散文佳作。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这个大的环节中又包含以下几个小的环节

  1、教师配乐范读这个设计沿袭导语而来,同时又是承接下边各个环节。因为学生既在教师范读中畅游了思绪,又解决了一些疑难字词。在这一环节结束,再设置问题,让学生说出应重点掌握的字词,这样,在对佳作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又完成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教师设置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设置是这样的。

  课文中写了那些人?要求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这个问题的设置正是学生深入课文后的不同感受体验。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考察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

  根据文中语句分析出谁是这个家庭真正的决策者?

  这个问题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研读文章的一个环节,学生所找答案必然围绕“我”如何解决散步分歧展开。这样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再点处这就是中年人的责任,本文所设难点不攻自破。一个完美的结局点染了尊老爱幼这个不置可否的主题。到此为止,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是浓浓的爱撑起了家庭的一方晴空。从而铺设了学生人生体验的桥梁。教师顺势倒入下一环节。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的*凡而感人的小事。学生会再此环节中畅所欲言,交流亲情体验,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升华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第三个大的环节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在这个环节中,将激趣----学法点拨------品读------交流相融合,并且向学生出示了何谓美点寻踪,这样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对文章进行赏读,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个环节

  让学生把这一节课的收获谈出来,老师给了一个提示例句,同学仿说,各抒己见,表达真情实感。

  第五个环节作业写一篇日记,题目《记录点滴真情》

  最后一个环节小结

  在总结过程中点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再把本课主题进一步拓展,让学生珍爱自己的亲人,珍爱自己的生命。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出示板书

  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批评和指正。

《散步》说课稿4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散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 新大纲、新课标对七-九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们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惯,学*良好的阅读方法,理解主要内容,领悟深层意味,品评艺术特色,探讨有价值的问题。

  二、 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1、在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前四个单元分别以人生和自然为主题编排文章,第五单元紧跟其后,编者显然意图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家庭与亲情。其中,《风筝》与《羚羊木雕》表现的是家庭矛盾冲突的一面,而《散步》等表现的则是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这是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长辈,体味人间亲情,树立责任意识。

  2、新教材注意到了七年级上册的特殊地位:一是与小学的衔接,二是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三是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惯的培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体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的。具体说来,第五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朗读和圈点勾划。教学《散步》时应继续巩固练*本单元的基本要求。

  三、 学生情况分析

  十陵镇虽地处农村,但*年来,由于二0四、三五四、天兴等几个大厂的迁入,新成洛路的建成通车,各个房地产、旅游开发项目的纷纷启动,十陵镇已经成了一片开发的热土。人口巨增,各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起来。处于这样一个变革的形势当中,十陵的学生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们不再孤陋寡闻,自卑落后,他们思维活跃,消息灵通,勤奋刻苦,积极进取,朝气蓬勃,自信乐观。而《散步》这篇文章相对浅显,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教师可放手的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培养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继续练*朗读和圈点勾划;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借鉴以小见大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品味关键语句,提高品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朴实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其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是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语句,品评鉴赏文章是教学难点。

  五、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1、朗读教学法。文章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与点拨法相结合。《散步》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文辞冲淡而又寓意深刻,其中一家之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这些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真正领会的,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去学*是新课改理念的最好体现。

  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感,创设氛围(导入语的设计应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能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语设计一: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散步已经成为大多数现代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反映了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与追求。然而,就是这**常常的散步,却被一位有心的作家捕捉到了。于是,小事写出了大意境!那么,究竟是什么大意境呢?散步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看看莫怀戚的《散步》(板书课题――散步)

  (二)、朗读训练

  1、伴随着一段节奏舒缓的音乐,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将那些自己读不准或不能理解的字词句作上标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课文,体味文中蕴涵的浓浓亲情,读后简要评价并作适当指导。(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就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提出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并作适当指导和进行鼓励性评价。)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介绍文中人物(允许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文章描写的人物是祖孙三代;是母亲、我、妻子、儿子;是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是奶奶、儿子、媳妇、孙子;等等都可以。)

  2、学生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概括课文内容,如:文章通过散步一事,表现的是爱,是责任,是亲情,是尊老爱幼,是幸福家庭等,教师都应予以认可。)

  (四)、整体阅读与圈点批注训练

  学生自由阅读全文并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教师幻灯展示批注要点和批注范围)。(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保证,而自主学*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立学*时间,这对于学生的学*和发展都非常重要。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体现了这一点,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惯。)

  (五)、品评鉴赏文章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就各人批注的地方及其理由展开集体讨论与交流,进行探究性的学*,力求通过这种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应热情洋溢的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大胆发言,勇敢争先,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如果有些重要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如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的刻画、关键语句的品味、对称句式的运用、景物的描写、语言的特色等,教师则可以以一种商量的口气、以提醒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更广泛、更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需要,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时所需要的时间、所采用的学*方法和所能掌握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定目标,自选学*方式,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任务,是理智而又合理的教学要求。而且,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探究,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和欣赏,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到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惯和方法。)

  (六)、比较阅读林文煌的《三代》,深入思考两篇文章的感人之处与现实价值。(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去感悟和思考,让阅读的过程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必强求答案一致,甚至不必去“有意”的引导学生。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予以鼓励和支持。)

  (七)、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讲述自己身边尊敬老人和不尊敬老人的真实故事,让他们对家庭

  与亲情进行较为有深度的探讨,从而感悟家庭亲情,树立责任意识。(语文的外延也就是生活的外延。将语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现实生活能有一个更清醒、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更深的体验和感悟,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既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又要尽力引导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家庭观。)

  (八)、师生各用一句话或一小段话小结自己的学*收获。(总结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不应成为教师的专利,而应成为师生展示教学成果的最佳时刻。学生可以利用它进行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而且,这种带有个人体验性质的东西是教师绝对不能替代的。它对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兴趣、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也非常重要。)

  七、作业布置(幻灯展示)

  1、将生字词的音形义在作业本上各抄写三遍并用心识记。

  2、课后收集有关尊老爱幼的名句,并抄写在成长记录手册上。

  3、以“亲情”为话题,选择好写作角度,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附板书:

  散 步

  莫怀戚 朗读—理解—比较阅读—小结

《散步》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1)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2)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5、突破方法: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约三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约八分钟)。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约二十分钟)。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语文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学*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1)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2)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3)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可以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可以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4)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约八分钟)。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约二分钟)。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约二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横批:相亲相爱。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散步

  莫怀戚

  尊老

  母亲

  整个

  我爱妻子

  世界

  儿子

  爱幼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散步》说课稿6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散步 》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散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莫怀戚。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展开,《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围绕着“母子情”、“夫妻情”、“祖孙情”这三种情感,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新课标》要求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心灵感悟和个性解读,对作品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本文要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要求,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基于以上分析,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为: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其次,谈谈我在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方面的探索: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中, 设法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最佳心理状态 ,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因而,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学生范读,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教学方法。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适时给予友情提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这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学会圈点批注。

  2、*惯合作探究。

  3、重视朗读品味。

  第三方面、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下面,我具体解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 风采展示

  这是每节课前的固定环节,是我组织教学的一个亮点 ,由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 参与,每节课轮流一人,或诵读美文、推荐古诗;或讲述名著中的故事、点评一下人物;或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谈点看法、发表评论,总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旨在训练学生的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激发进行大阅读的兴趣,展示大阅读的成果。

  二、结合日常生活,用问题引入学*。(时间大约3分钟)

  1、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

  2、 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新知识的学*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能够迅速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尽快进入课文的情境。

  三、出示目标(时间大约 2 分钟)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使学生学*有明确的方向性 ,教师点拨重难点,并鼓励学生出色完成任务。

  (有明确目标的学*与目标不明确的学*,效果相差很大,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有明确的方向性。)

  四、 检查字词:(时间大约 3 分钟)

  注意字音,牢记字形,理解词义。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时间大约 10分钟)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默读并思考问题:①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②你能体会出文章抒发的感情吗?

  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表自我阅读感受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另外,通过学生各抒己见,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

  六、合作探究 (时间大约 15 分钟)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合作探究人物的性格,解决如下问题:

  1、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她)?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试分析人物性格及运用的描写方法。

  “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将分三个步骤:一、自主阅读;二、合作交流;三、小组发言。,与人交流的首要前提是参与者应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说“自主阅读”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活动的质量,学生可在课本上作圈点批注。

  “合作交流”则是学生之间互通有无、兼容并蓄、思想碰撞的*台,老师也参与到小组的学*中,师生共同体验学*的过程。

  最后以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展示各小组的探究结果,小组之间互问互答,达到对文本的多角度、多侧面解读。如有疑难,勇于提出,学生可创造性解决问题。老师不要用唯一答案限制学生的思考,注重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以此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实现知识与人格的同步发展。对于学生的踊跃发言、大胆陈述自己观点的态度和发言的质量,老师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等予以鼓励。

  七、朗读品味 (时间大约7分钟)

  这篇文章 语言*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有滋味。

  请你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进行朗读,深刻体会这种感情。老师出示朗读要求,学生进行点评,朗读是感受、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与理解,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了铺垫。

  八、亲情链接 (时间大约 5 分钟)

  设计与家人的“遥控器之争”的练*,学会理解父母,体谅长辈,同时在每个家庭中,在*凡的琐事中,都蕴含着亲人对我们浓浓的爱意,相信同学们也有切身的感受,让我们一同走进亲情的世界,去捕捉这些感人的瞬间。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感悟亲情、珍惜亲情。)

  九、布置作业 (时间大约 3 分钟)

  1、利用书店、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爱的故事、爱的名言,整理在《读书笔记》上,阅读课上进行交流。

  2、感恩行动。亲情是离我们最*的爱。正因为亲情的浇灌,我们才能快乐地成长;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向亲人表达我们的爱意。在生活中,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表达出这种感恩之情,请你采用你最喜欢的方式,直接或含蓄地表达出来。希望这种行动、这种情感能够伴随你们一生。

  (这是给学生布置的终生作业。)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为:

  母亲 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动作、语言 承前

  散步(分歧) 我 孝敬母亲 心理、语言 使命感

  妻子 默默奉献、贤妻良母 间接 责任感

  小孩 懂事、聪明 语言 启后

《散步》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本文,要引导同学们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同学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同学们,这个年龄段的同学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同学们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同学们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七年级同学们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相结合。首先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引起同学们的学*兴趣。然后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同学们在朗读品味中去感受亲情美。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种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让同学们更好的领悟课文。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同学们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同学们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同学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中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七、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同学们谈感受。

  设计意图:

  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同学们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同学们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同学们的学*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同学们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此环节要求同学们齐读课文后自主学*,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同学们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

  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同学们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

  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 2)请同学们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同学们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

  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同学们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同学们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 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

  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同学们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同学们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同学们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同学们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

  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同学们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同学们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凡的镜头——散步,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想一想,在你们的身边,有这样(尊老爱幼)的事例吗?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凡的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亲情之美,既符合本课的主题,又使同学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同学们发现亲情,感受亲情,珍爱亲情。最后,让同学们谈学*本课的收获之后,赏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让这节课在温馨动人的氛围中结束。

  散步

  莫怀戚

  母亲——爱幼

  我、妻子——尊老

  儿子——懂事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要让同学们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一个好的板书的设计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板书设计既要简洁、形象,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为这堂课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散步》说课稿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生活情境,感受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意识。(多角度解读课文,注意“责任”的维度。)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象征意义。由此,切实地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熏陶。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台湾作家张文亮有一首有趣的诗叫《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诗中写道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和蜗牛散步,真是突发奇想啊!和蜗牛散步,需要多大的耐心呀!下面,让我们从童话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一对中年夫妻和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儿子一起散步,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前后都是妈妈和儿子”。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

  1.教师播放情境课文“田野生命”并设计相关问题:

  (1)说说有关散步的时间(季节)、地点、人物。

  (2)你印象中的“初春”是什么样子呢?你见过“初春的田野”吗?

  2.教师播放情境课文“分歧选择”并设计相关问题: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要简洁明了。)

  起因: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经过:“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疼爱孙子,决定走小路。结果:走小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指导明确记叙的“六要素”。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面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问题时,“我”最终选择了走小路,这样做,是不是不尊重老人呢?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这一家四口人你最喜欢谁?结合课文说说喜欢的理由。(不要忽视默默无言的“妻子”的形象。)

  3.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触及文章的核心部分,如“责任感”“孝敬老人”等。

  (四)语言探究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1)找出你认为很有意蕴的语句并简要说明理由。

  (2)找出你认为很美的语句并简要说明理由。

  2.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语言的意蕴往往体现在“情”和“理”两方面。本文也不例外。

  举例:“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重点分析:太迟、太迟了;总算;熬过。

  (2)语言的对称美。

  举例:“有的浓,有的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引导观看微课“对称句的品味与应用”。

  【设计意图】

  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

  2.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五)写法探究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上述讨论中,很多同学注意到了景物描写的句子,我们来关注以下问题: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教师播放课文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并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暗示主题。

  【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为指导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作铺垫。

  (六)活动学*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晒晒我的“全家福”;给家人设计一张生日卡片并写上温馨的祝福语。

  2.家庭幸福的秘诀──“爱与责任”。

  可参考文本素材“散步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参考文本素材“散步同步检测”。

  2.真诚行动。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设计意图】

  1.基础检测练*。

  2.让学生感受亲情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

《散步》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散步》这篇文章是人教教版七年级学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化主题为“亲情友爱”。文章记叙的是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颂扬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

  文章在折射出人性之美的同时,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之美。“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晓畅素雅的语言文字和温馨美丽的生活场景给人以享受,极具审美价值,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叙事美文!

  教学这篇文章我准备用两课时进行,重点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会写“袖、粼”2个生字,理解“分歧、各得其所”等词语,了解一家三代在田野里散步的情景。

  能力目标:在品味文中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细节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的生活态度,提高人文素养。

  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虽然现在学生生活在亲情的氛围里,被爱包围着,但他们对爱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所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描写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人生的真情,发自内心的产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1、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让学生自主学*,积极探究,充分体验,真正享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2、“教学千法读为本”,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明理是设计本课教学的又一基本理念,让学生真情投入地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三代人之间真挚的情与爱。

  三、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景导入,激**感

  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学生们边听歌边欣赏自己带来的反映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同时教师深情朗诵:我爱我的家,我爱爸爸和妈妈,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是我幸福的港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莫怀威的家,陪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浓浓的亲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基于以下思考:孩子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以此作为情感的联结点,学生会倍感亲切,同时加以最能撞击心灵的音乐渲染,孩子们很容易就融入爱的氛围,激起学*本文的热情。】

  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朗读。

  一是捕捉直觉,想像画面,读出感受。同学们,在这一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情境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把想像到的画面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是透过文字,深入思考,读出理解。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品味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看看你能透过文字,对这个中年人,对母亲,对妻子,对儿子读懂些什么?学*步骤是先把这个语句用“一”画出来,再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旁边,并将有关的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是角色表演,情感体验,读出意蕴。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好角色,读出扮演人物的内心和情感。表演时尽可能多得用上文章中的语言,其他同学可以评价,也可以向剧中人物提问题。并评选出最能体现尊老爱幼这一主题的优秀小组。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抓住“责任…‘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并将自己内化的东西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教给他们读书时进行圈点批注的方法,为他们一生爱读书、会读书奠定基础。】

  第三个环节:品味语言,学*借鉴

  这篇叙事散文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一“美”,美在它的思想内涵、景物描写、细节刻画、对称句式的运用……让我们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所以学*这篇散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个环节:回归生活,升华主题

  1、同学们,由这个尊老爱幼的和谐家庭你是否想到了和谐社会呢?以“在我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过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或以“和谐社会需要….”为话题进行交流。

  2、真情行动,建设亲情。亲情不是声情并茂的诉说,更应落实到行动。回家以后,同学们为要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情:洗洗脚、聊聊天……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反映记下来。

  【该环节设计,开阔了视野,升华了主题,还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要用爱来营造家园,用责任来回报社会!】

  四、板书设计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妻子 爱

  世 界

  儿 子

  爱幼

《散步》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苏教版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二篇课文。《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教法如下: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注重学生的知识、学*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等的,从而养成学生*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的一种交流。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启下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散步》说课稿11

  尊敬的评委下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

  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学法指导、大致的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汇报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注重人生体验。《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于一体,字里行间扬溢着浓浓而真挚的亲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道德颂歌。虽然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风筝》《羚羊木雕》一样都以家庭生活为主,都有矛盾冲突,但前者给予的更多的是反思,而本文则主要从家庭伦理准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并且内容更贴*学生生活。因此,我认为本文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目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增强亲情观念,提高人文素养是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基本是都是90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唯我独尊”,家庭亲情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因此,本文教学时,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事件本身并不难,但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主旨、感悟亲情及由此引发对于家庭伦理准则的思考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以文本为范例,指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方法。

  3学*文章以小见大、一事一理,从*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写法;

  4体味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传统美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为:目标2、4

  教学难点为: 目标3、如何理解文章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文本为范例,组织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相关方法。

  2、以小组形式,通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

  3、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文章。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初读叙事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的方法(初读“三问”:谁?在哪里?什么事?)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精读文本、品味语言。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文章的美点(从内容到形式)

  五、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常回家看看》作一个铺垫。

  1、 猜字游戏导入

  谜面:上有老下有小—学生猜---教师解字:老小不分开为孝,老在上子在下,儿子担任着背负老人的责任这样才为孝。

  当堂调查:你们一家三口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吃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很少),如此看来大多数是老小分开的,孝出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从今天学*的课文《散步》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歌曲作情感铺垫,猜字游戏可以很快地激发七年级孩子的兴趣,抛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为突破教学难点设伏。)

  2,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轻声地朗读课文。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3)、检查阅读效果:

  从记叙的要素、顺序入手理清内容和文脉。并在概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核心事件“分歧”,以及产生分歧原因和解决分歧的办法。

  (学*起步阶段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强化“要素”意识,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

  4品读课文 感悟亲情

  我设计的主问题是:

  ①、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在散步的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老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等的关系。一切由爱决定。 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②、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特质 (这一设计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着重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儿子与现实中的“儿子”(自己)进行对比,突出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形象。)

  ③关于教学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

  铺垫:再问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孝”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具有象征意义的话---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家庭是这样,民族、国家也是如此。(边归纳边板书要点)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初步体会文中“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5、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①、让学生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主要引导学生品味:(1)写景的句子 ,发现他们的意境美。 (2)对称的句式(体会它们的对称美,情趣美。)

  (语文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学*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精彩片段。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通过朗读加深印象,培养语感)

  6、结束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对长辈、父母我们要心怀感恩(播放《感恩的心》),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或最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用一段文字把它写下来,课后和大家一同分享。

  最后是作业布置:

  7、布置作业:以家庭生活为素材,以亲情为主题,运用“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以及刚开始学*“以下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特作出分层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也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具体是:最低要求:仿写文中的某个片段//一般要求:独立构思,能表现出亲情//较高要求:能提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8、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

  附:板书:

  百 善 孝 为 先

  +

  散 步 分歧 +

  (莫怀戚)

  ||

  整个世界(责任 使命)

《散步》说课稿12

  【教材分析】

  我说课得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得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得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得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得“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得互敬互爱得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得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得学*方式,进入牧歌式得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得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得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得重要阶段,他们得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得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得观察生活得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得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得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得方法学*,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得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得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得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得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得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得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得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得特点,感受课文浓浓得亲情,学*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得特点和课文深长得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得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得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得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得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得生活积累为学*得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得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得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得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得心理,以竞赛得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得形式强化他们得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得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得?找出散步得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得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得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得母亲,我得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惯上得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得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得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得主要目标――通过语言得探究,品味课文深长得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得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得推敲上升到理性得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得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得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得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得,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得。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得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得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得道理,得到情感得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得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得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得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得一句话:“我得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得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得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得重任,对生活得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得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得美好得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得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得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得效果,再揣摩编者得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得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等得,从而养成学生*等审视得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得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得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得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得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得表达,形成自己得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得一*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得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得短文,主题与《散步》相*,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得,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得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得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后得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得学**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得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得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1、老师得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得收获。 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得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得一种交流。2、尝试用“举轻若重”得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得经历或者值得一写得“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得学*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散步》说课稿13

  铁树老师面试辅导

  一、说教材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散文。第二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情感。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感受到了他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无尽的赞美。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莫怀戚先生的《散步》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二、说学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大多被浓浓的爱包围着,认为享受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只知索取,不懂感恩和承担,因此需要通过这篇散文,来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让他们懂得尊老爱幼,懂得承担责任。

  七年级的学生对文笔优美华丽的文章较喜欢,而文辞*和冲淡而意蕴深刻的文章缺乏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朴实文字之美。

  三、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而中学生要达到此教学目标,还需要一定的锻炼。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如霎时、水波粼粼、分歧等的读音及其意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对称句的妙用,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3.体会作者与家人间深沉的爱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树立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所以,本课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让课堂尽可能“活”起来。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2.问题引导法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的境界”。问题引导法,可以激发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在上课时,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活跃,上课教学效果更好。

  (二)学法

  1.朗读感悟法

  本文是一篇语言文字优美的散文,通过朗读感悟,有利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自主学*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这说明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自主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

  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中感受学*的快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请几位学生来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设计意图】

  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生活积累为学*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沟通。

  (二)检查预*,查漏补缺

  1.课前我让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及意义。课堂上,我在幻灯片中展示生字词,请学生来读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掌握重要词汇的读音及意义,积累一定的词汇。这样设计,既可以达到检查课前预*的目的,积累一定的词汇,也能给予一些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们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们可以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相契合。

  2.在朗读后,请学生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如有困惑可以和同桌讨论。

  (1)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3)如果是你,你会如何解决?

  (4)读完文章,你品出了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这篇散文的脉络就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利于下一步教学的进行。

  (四)精读文章,赏析语言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如果将“熬过”改为“经过”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炼字,来体会作者精准的用词构句,同时体会作者对于母亲的疼惜,体会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从这句环境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学生读完这句话后,我会让学生先闭上眼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这样代入感会比较强烈。

  【设计意图】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是教学的重点。通过这句话的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初春景色的秀丽,表现了春天蓬勃生机,暗示了熬过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通过*实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意蕴。

  3.下面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请在小组内合作讨论。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已经老了,他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同学们讨论完后,我会请一些同学来发言,在此过程中,对于理解错误或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引导。

  【设计意图】上面这些句子都是对称句,对称句也是本文讲解的重点。对称句,读着顺口、有韵味、有情趣、简洁、整齐,学生们都比较有兴趣。而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更是加深了对于对称句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

  4.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请用“我最欣赏---------,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回答。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从不同的人物身上出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知道了人物形象(“我”:孝顺、体贴、温和、稳重;母亲:温和慈爱;儿子:聪明伶俐、善于观察;妻子:温柔贤惠),又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人物刻画形象生动。

  5.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怎样理解这句话?

  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老师进行恰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年,“儿子”代表少年,“我和妻子”正是人到中年,要肩负起赡养老人和抚育后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而世界是由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组成的。

  【设计意图】这句话是本文的最后一句,同时具有升华主旨的作用。通过对这句话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本文情感,对于解决教学难点具有重要作用。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作者通过一家三代四口散步这件小事,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尊老爱幼。我们总是以为自己还小,父母还年轻,时间过得也慢,但其实都不是。

  所以,我们应该珍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遗憾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从现在开始,请好好爱你的家人。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正真的受到感触,拉*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六)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1.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

  2.回家后,帮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设计意图】布置课后作业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培养独立学*的能力。这次的课后作业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情况和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念。

  (六)说板书设计

  本文我采用比较形象化的板书设计,形象生动,让学生一目了然。画了一个*似天*的形状。

  天*的两端是母亲和儿子,二者是*等的,同等重要的。而“我”和妻子负有支撑天*,即尊老爱幼的责任,是家里的支柱。

《散步》说课稿14

  老师同学们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散步》。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说教法学法以及说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来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莫怀戚的《散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的,前两课重在写家庭矛盾、冲突给家庭成员造成的“精神虐杀”和心灵伤害,后三课重在展现温馨、和美的家庭氛围。五课分别从正反两个不同角度来讴歌亲情,引导学生感悟建立怎样的家庭人际关系,才能实现和谐的家庭格局。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的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本课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揣摩本文的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二是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本文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依据:最后一段话较为抽象,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深刻理解的基础,需要教师加以点拨。

  四、说教法学法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为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与教学目标密切联系的条件下,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首先是教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学生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其次是学法,主要有两种方法:

  1、一是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惯。

  2、二是朗读感悟法。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程序

  主要分为五个步骤: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听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让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最能表现亲情的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然后相互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教学重点。最后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让学生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莫怀戚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同学们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左右的温馨短语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设计学生抒写对亲人的祝福,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

  5、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散步》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语言学*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我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好,通过观察区域游戏及教学活动,我发现我班有耳对绘本的兴趣较大,但是在自主阅读的时候缺乏方法,有的时候不能完全理解图书的内容。为了尊重幼儿兴趣、满足幼儿的需要思想,我选择了《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绘本作为本次的教学内容。 《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书的色彩鲜艳、内容有趣,而且故事的线索很清楚、明显,又有很大的余地让小朋友可以自由发挥和展开自己的想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在语言的讲述、表达、词汇的运用等方面上的能力发展。

  二、说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作用。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语言发展情况,我拟定了一下三个目标:

  1、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我班幼儿在语言表达时却无条理性,经常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根据目标,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大胆表达上。把难点拟定为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推测故事的情节发展。

  三、说准备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及热情,使活动呈现趣味性、活动性、我做了以下准备:

  1、《母鸡萝丝去散步》PPT,多媒体课件能够更好地展示绘本内容

  2、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教师及电视在中间,利于幼儿观看及师幼交流互动

  3、母鸡萝丝和小狐狸的图画教具,适当的教具能够更好地导入教学活动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帮助幼儿逐渐成为有效的阅读者,我组训幼儿在阅读中感受、体验、理解、想象、表达的心理过程,综合了观察法、讨论法、悬念导入法、提问法等让幼儿理解画面,获得早期阅读的经验,增强对绘本主题的领悟能力。采用了观察法、交流讨论法来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主动地探究、发现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在看看、听听、说说、讲讲的轻松氛围中达成教学目的,让幼儿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五、说活动过程

  教师应为幼儿创建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展示教具导入活动,观察PPT大胆猜想、表述,教师完整讲解PPT,师幼讨论,总结延伸。 六、说活动延伸

  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的掌握故事内容,且能够达到更好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还能训练到幼儿的语言逻辑思维,我通过安排幼儿回家给家长讲活动故事来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延伸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散步说课稿15篇(扩展2)

——散步说课稿15篇

散步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散步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散步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当代著名作家莫怀戚写的一篇文章《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2.朗读感悟3、情感体验法4、小组合作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

  观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由此导入新课:洗脚本来是一件很*常的事,然而这*凡的小事,却蕴含了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散步》。

  【设计意图:观看妈妈洗脚这个视频,给学生营造一个浓浓的亲情氛围,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为本课的学*奠定感情基础。】

  (二)、朗读课文,感受亲情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阅读效果: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嫩芽分歧霎时拆撒熬过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思考问题:

  ①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

  ②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③从散步这一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家人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宜简单,学*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

  1、语言美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学*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人性美

  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3、景物美

  默读课文,请画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在课本上做标注)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人物情感,从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四)理解主题,升华亲情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五)拓展迁移,表露亲情

  诗意表达(仿写句子)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让我们向往。

  家,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家,是

  (六)真诚行动,亲情延伸

  1、将本文朗诵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请他说说听读文章的感受。

  2、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设计意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语文的好方法。】

  (七)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散步说课稿2

  一、情理结合说教材

  《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通过四篇不同国度、不同时段人们对亲情的理解的学*,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继而感受到亲情之类的情感内涵。《散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首先,它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资源。本文不仅篇幅短小,语言精美,而且内容贴*生活,人物形象鲜活,很适合拿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它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资源。作者莫怀戚运用小说笔法,在叙述“散步”这件简单的生活小事时,通过运用截选、嫁接与改造等方法,使事件富有了曲折性和镜头感,引人入胜。同时,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还善于采用对称句、大词小用等方法来丰富文章内容。这些技巧都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跟课文学写作”的资源。

  第三,它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资源。这篇文章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常小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思考。特别是当下,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往往忽略的年迈父母。这篇课文可以作为真切、鲜活的情感教育范例,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反思自我,接受伦理和情感的教育。

  二、以生为本说策略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一是学*朗读技巧,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二是畅谈朗读感受,理解课文深层意蕴;三是运用朗读方法,品味本文优美语言;四是设计活动方案,增加家庭幸福指数。

  为了更好地解决理解课文深层意蕴和品味语言这两个重难点,我用“朗读法”贯穿整堂课的教学,用“散步”这一事件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景物描写的赏析和深层情感的挖掘。具体策略如下:一是试读课文,找出要素概事件;二是美读课文,畅谈感受最深处;三是品读课文,体会散文语言美;四是走进生活,设计家庭日活动。

  这四个活动分别体现如下意图:一是试读课文,旨在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并要求学生迅速找出六要素,概括本文所写事件;二是在美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自己的读后感,畅谈感悟,从而多角度理解课文内涵;三是品读课文中的“对称句”,体会语言的对称美;四是学生通过家庭活动方案的设计,感受到自我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和重要性,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在这四个活动中,我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其中,在畅谈感悟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尊重学生个体感悟的同时,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三、以读促学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一)试读课文,找出要素概事件。

  首先让学生试读课文,揣摩朗读的语气和节奏,然后演读,同学间互评互读,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范读。要求学生在把握本文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练*朗读。

  然后,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找出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概括本文所写事件。学生不难概括: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散步。我再相机引导学生完善散步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环节我以读带思,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又带着他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为后面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美读课文,畅谈感受最深处。

  第一步骤的设计,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了补充。然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批注。提示他们可以以六要素为感受点来谈。

  出示范例:“初春的田野”给我感受最深,你看,“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再把他们按座位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朗读出来,或者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

  学生展示时,我引导他们通过谈对一家四口的印象来学*分析人物形象,引导他们通过谈“散步”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和情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归纳总结:通过朗读优美的景语,我们仿佛也走进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感受到了勃勃生机;通过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慧机灵的小男孩,一个颇有担当、体贴孝顺、深沉稳重的中年男人,一个年迈体弱,却十分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一个温柔贤惠、通情达理的年轻母亲;通过朗读结尾的关键语句,我们仿佛明白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亲情和生命,而且还有一个中年人所要承受的扶老携幼的责任感和对家庭的使命感等等。

  这一环节我通过浅显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力求做到深入浅出。

  (三)品读课文,体会散文语言美。

  这篇散文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除了因为在叙事中穿插了生动的景物描写外,主要还归功于文中大量的对称句。

  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具有“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特点的句子。

  出示范例:“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根据范例,学生不难找出“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对称句。找出这些句子后,我让男女生配合读,然后不失时机的讲解对称句的特征和作用,并鼓励他们写一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本文的语言除了大量运用对称句之外,还有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显著特点。例如,“分歧”“责任重大”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结尾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的同时,也明确其作用,让学生将这些写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写作中。

  (四)走进生活,设计家庭日活动。

  通过前面三个环节的朗读、感悟、品味,学生对本文已有了自我的阅读体验,我适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家庭生活,可以是温馨瞬间,也可以是相处困惑,提出来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然后,提出建议,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为自己的家庭日设计一个活动方案,给几分钟让学生写一写,再拿出来在班上分享。设计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只需要像散步一样自然、亲切,有可操作性,能增加家庭幸福指数就行。

  设计这个环节的说和写,旨在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所学所悟运用到生活中,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家人,尊重长辈,珍爱生命。

  四、浅文深教说感悟

  《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精巧的散文。文章虽然简短,意蕴却十分深厚。作者只是选取了生活中散步这一日常小事,却为我们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这篇看似浅显,却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教出深意呢?我尝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品味优美语句,透过生活小事,感知事件背后的亲情,挖掘背后的生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每个学生的阅读感悟不同,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内容,用朗读和表演的形式来演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如果能够突破寻常的课堂教学常规,引导学社积极开动脑筋,联系文本,深入体悟,一篇看似简单的散文所蕴含的深意也能被我们理解得很透彻。

散步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散步》这篇文章是人教教版七年级学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化主题为“亲情友爱”。文章记叙的是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颂扬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

  文章在折射出人性之美的同时,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之美。“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晓畅素雅的语言文字和温馨美丽的生活场景给人以享受,极具审美价值,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叙事美文!

  教学这篇文章我准备用两课时进行,重点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会写“袖、粼”2个生字,理解“分歧、各得其所”等词语,了解一家三代在田野里散步的情景。

  能力目标:在品味文中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细节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的生活态度,提高人文素养。

  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虽然现在学生生活在亲情的氛围里,被爱包围着,但他们对爱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所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描写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人生的真情,发自内心的产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1、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让学生自主学*,积极探究,充分体验,真正享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2、“教学千法读为本”,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明理是设计本课教学的又一基本理念,让学生真情投入地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三代人之间真挚的情与爱。

  三、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景导入,激**感

  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学生们边听歌边欣赏自己带来的反映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同时教师深情朗诵:我爱我的家,我爱爸爸和妈妈,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是我幸福的港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莫怀威的家,陪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浓浓的亲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基于以下思考:孩子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以此作为情感的联结点,学生会倍感亲切,同时加以最能撞击心灵的音乐渲染,孩子们很容易就融入爱的氛围,激起学*本文的热情。】

  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朗读。

  一是捕捉直觉,想像画面,读出感受。同学们,在这一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情境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把想像到的画面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是透过文字,深入思考,读出理解。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品味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看看你能透过文字,对这个中年人,对母亲,对妻子,对儿子读懂些什么?学*步骤是先把这个语句用“一”画出来,再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旁边,并将有关的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是角色表演,情感体验,读出意蕴。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好角色,读出扮演人物的内心和情感。表演时尽可能多得用上文章中的语言,其他同学可以评价,也可以向剧中人物提问题。并评选出最能体现尊老爱幼这一主题的优秀小组。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抓住“责任…‘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并将自己内化的东西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教给他们读书时进行圈点批注的方法,为他们一生爱读书、会读书奠定基础。】

  第三个环节:品味语言,学*借鉴

  这篇叙事散文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一“美”,美在它的思想内涵、景物描写、细节刻画、对称句式的运用……让我们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所以学*这篇散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个环节:回归生活,升华主题

  1、同学们,由这个尊老爱幼的和谐家庭你是否想到了和谐社会呢?以“在我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过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或以“和谐社会需要….”为话题进行交流。

  2、真情行动,建设亲情。亲情不是声情并茂的诉说,更应落实到行动。回家以后,同学们为要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情:洗洗脚、聊聊天……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反映记下来。

  【该环节设计,开阔了视野,升华了主题,还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要用爱来营造家园,用责任来回报社会!】

  四、板书设计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妻子 爱

  世 界

  儿 子

  爱幼

散步说课稿4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的;继续练*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的,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的,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的,充分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等的,从而养成学生*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的一种交流。

  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略)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散步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散步》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

  二、目标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学*,要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另外,在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朗读能力的培养。《课标》对第四学段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优美语言。

  2、培养学**惯。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优美语言。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三、说教法

  1、启发谈话,以情动人。

  2、授之以渔,合作学*。

  3、交流对话,开放学*。

  4、链接生活,震撼心灵。

  5、媒体辅助,增色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如下步骤:

  1、情境导课:这里用多媒体放歌曲《我爱我家》,然后,我随着音乐的节奏说出家庭生活中的细节。给学*奠定了学*本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又使学生在课前自然地回想起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细节,这又为后面的教学铺好了道路。

  2、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一开始,我便教给了学生学*的方法:[阅读(扫清文字障碍);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品味(体会精彩语言);延伸(谈谈你的感悟)。]从而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3、朗读指导: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认为怎样才能把这篇文章读好,学生回答出最基本的之后,我接着提醒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然后由学生自由表演读。

  4、交流对话,了解内容,在学生前面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说出课文内容,并将用媒体展示。

  5、合作探究,品体语言美: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美点大寻踪,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名子并进行分析,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

  6、链接生活,接受灵魂的洗礼。

  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庭生活的细节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所以,课到这里,教师又一次的和学生进行谈话,使学生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细节,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五、说板书设计与作业布置:

  1、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与其说是知识教授课,不如说是学*方法的传授课,故在板书设计上首先是学*方法,接着是课文内容的分析,我将本文的主要人物概括为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并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本文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归纳。

  2、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分三类:

  1、口头作业:求学生进一步朗读本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书面作业:是对学生本节课所学新知(对称句的特点及作用)的加强与巩固。

  3、实践作业:学了本节课,尊老爱幼不能只停在口头上,因此,我设计了实践作业,看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并给自己的亲人洗一脚写出自己的心得。

散步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编者意在通过本单元的编写让学生了解文学家的崇高境界,学*他们磊落坦荡的胸怀,从而倍加珍惜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我也想通过本课的传授,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心灵甘露,重新审视自己的亲情体验,也让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了解“情”的真谛所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这一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围绕“人生体验”这个主题确定的。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这一目标的确立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的感悟,对情感意境之美的神会。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这一目标是语文人文性的具体体现,是升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重点:课文理解,美点寻踪。理解课文和美点寻踪是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的升华,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一个寄托体,抓住了这个重点,学生就会觉得此课受益匪浅。

  教学难点:难点: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这一难点确

  立的依据是学生涉世不深,对人生体验的还不够深刻

  三、说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积极性和兴趣。

  四、说学法

  叶圣陶说过:“教法的根本是学法,为此,我将用以下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学*。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讨论鉴赏。

  通过教师的读、学生的自读、品读等方式把学生带入文本境界,再通过合作探究、讨论鉴赏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满完成本课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运用钢琴曲的优美旋律去撞击学生心灵,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氛围,同时适时导入,让学生在美的愉悦感受中走进这篇哲而美的散文佳作。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这个大的环节中又包含以下几个小的环节

  1、教师配乐范读这个设计沿袭导语而来,同时又是承接下边各个环节。因为学生既在教师范读中畅游了思绪,又解决了一些疑难字词。在这一环节结束,再设置问题,让学生说出应重点掌握的字词,这样,在对佳作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又完成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教师设置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设置是这样的。

  课文中写了那些人?要求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这个问题的设置正是学生深入课文后的不同感受体验。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考察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

  根据文中语句分析出谁是这个家庭真正的决策者?

  这个问题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研读文章的一个环节,学生所找答案必然围绕“我”如何解决散步分歧展开。这样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再点处这就是中年人的责任,本文所设难点不攻自破。一个完美的结局点染了尊老爱幼这个不置可否的主题。到此为止,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是浓浓的爱撑起了家庭的一方晴空。从而铺设了学生人生体验的桥梁。教师顺势倒入下一环节。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的*凡而感人的小事。学生会再此环节中畅所欲言,交流亲情体验,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升华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第三个大的环节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在这个环节中,将激趣————学法点拨——————品读——————交流相融合,并且向学生出示了何谓美点寻踪,这样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对文章进行赏读,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个环节

  让学生把这一节课的收获谈出来,老师给了一个提示例句,同学仿说,各抒己见,表达真情实感。

  第五个环节作业写一篇日记,题目《记录点滴真情》

  最后一个环节小结

  在总结过程中点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再把本课主题进一步拓展,让学生珍爱自己的亲人,珍爱自己的生命。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出示板书

  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批评和指正。

散步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散步》。本次说课设计三大板块: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下面我将依据语文课标,从全程说课的备、讲、练、批、辅、考、评、纠、补、研、悟、能十二个环节解读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思路。

  第一板块-——教学准备

  一、备教材

  1、教材分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本文,要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2、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②揣摩词句含义,品析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美文,养成良好的学**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

  4、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关键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二、备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更谈不上审美了,亲情观念比较淡薄。那么本课学*正好发挥学生特长,引导学生重新去感悟和理解亲情,学会尊老爱幼。

  三、备教法学法

  教法:这里我设计了主问题: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它有着“一问能抵许多问”的牵引力,引领着学生从多个角度品析语言、欣赏语言,

  同时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于是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通过这几种教法的结合,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

  学法:《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用圈点勾画的学*方法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进行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第二板块——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在实施教学流程板块,我设计了“情景导入 渲染亲情”、“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品读课文 赏析语言”、“再读课文,感悟亲情”、“拓展延伸 升华亲情”、“总结全文 表达祝福”、“课后作业 真行实感”七个步骤落实全课程备、讲、批、辅、考、评、纠、补、研、练、悟、能十二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 渲染亲情——悟 练 能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谈感受。

  设计意图: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练 能 辅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培养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面对分歧,“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应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尊老。(板书人物和尊老)

  (三)品读课文 赏析语言——练 悟 讲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或能打动你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品析语言美点。

  学法指导:(1)学生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提示: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2)请学生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评点,教师适当指导。

  事例点拨——诗意的背景美

  示例: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南方初春的田野” “新绿” “嫩芽” “咕咕的冬水”---- 作用:美丽的景色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也是作者庆幸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的心情的写照。作者从春景联想到生命,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里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希望母亲健康长寿。

  事例点拨——写人的细节美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字能去掉吗?

  “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体现我对母亲的悉心照顾。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事例点拨——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然后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朗读并体会妙处。

  共同点及作用:简洁、整齐、匀称,互相映衬,很有情趣。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和音乐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学生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四)再读课文 感悟亲情——练 悟

  1、扮演角色,心灵对话。指名学生读6、7段。

  2、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面对分歧,“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比如:母亲疼爱孙子,满足他的要求;体谅儿子,理解他的难处。)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3、“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学法指导:大路*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重点研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是承上启下的角色,肩负重担,责任重大,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五)拓展延伸 升华亲情——补 悟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凡的镜头——散步,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想一想,在你们的身边,有这样(尊老爱幼)的事例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凡的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亲情之美,既符合本课的主题,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亲情,感受亲情,珍爱亲情。

  (六)总结全文 表达祝福——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最后,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赏听歌曲《让爱住我家》,在温馨动人的氛围中结束本课。)

  (七)课后作业 真行实感——考

  1、真行: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2、实感: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二、板书设计 体现主题——讲

  散 步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爱 妻子

  世 界

  儿 子

  爱幼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一个好的板书的设计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板书设计既要简洁、形象,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为这堂课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第三板块——教学反思

  练能

  课前自主学*:

  1、熟读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

  2、找出文章中你感受最深,体现浓浓亲情的词语、句子或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评点;

  3、找出文章中你难以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

  练能

  以“亲情”为话题,仿照示例写话

  示例1: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

  亲情

  示例2:那回荡着欢声与笑语的餐桌上充满着亲情。

  亲情。

  批 辅

  批阅学生的预*笔记和仿写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预*方法、仿写知识的辅导强化。

  考

  一、检查预*(导入之后)

  1、利用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然后每个词语读两遍:

  嫩 芽 分 歧 霎 时 拆 散 委 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2、自由朗读全文,标上段序,勾画出文章中不理解的句子,并完成下面的问题:本文中的人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所写的事(不超过15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随堂练*

  1、分别用1—3个词语概括文中四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母亲__________ “我”__________ 妻子__________ 儿子__________

  2、 举出1—2个自己家庭中体现浓浓亲情的例子(每件事10字以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体现主题(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后练*

  1、写出家庭中一个亲人的生日,并送上你最诚挚的问候与祝福:

  亲人____ 生日 _____ 祝福语 __________________

  2、熟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文章中“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表现了“小家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家四口散步发生了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母亲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学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想,请写出来(150字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

  1、评价学生学*效果、学*态度、学*方法等。通过考的环节,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重点,解决了难点,绝大部分学生喜欢上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2、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这堂课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点拨到位、拓展迁移触类旁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纠补

  1、纠正学生学*过程中的知识点错误并进一步补*巩固,比如字音字形等,对所提问题统一认识;

  2、纠正学生不良的学**惯,比如不能提前预*,不善与他人交流等;

  3、补充对题目的感悟: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题目《散步》改为《三代》行不行?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理由。

  ①父亲角度:《责任》……

  ②散步情节:《分歧》……

  ③背景角度:《走向春天》……

  ④直指主题:《亲情》、《爱》、我爱我家》……

  教师点拨: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研

  1、与同学科老师一起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学法;

  2、学生小组讨论,质疑解难;

  3、师生共同研析题目的妙处,品味课文语言的美点。

  悟

  1、首先,学生通过预*初步感悟课文的亲情美,其次通过初读课文,品读课文,再读课文加深了对亲情的感悟,第三通过练和考的环节升华了对亲情的理解;

  2、课堂气氛的活跃有序,学*效果的明显提升,师生均体会到了合作探究学*的乐趣和重要性;

  3、这堂课从布置预*到结束授课,我采取放手自学点拨到位、拓展迁移触类旁通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老师要善于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渔场”。

  能

  1、通过拓展延伸和课后作业,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加深,尊老爱幼的观念得以强化;

  2、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学生掌握了语文学*尤其是赏析语言的方法,有助于在以后的阅读、写作中运用; 4、加深了教师对新课标的领悟,分析教材、设计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得以提高。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散步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散步》。下面我从八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1、课标与文本关系;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点和难点;

  5、教法和学法;

  6、教学过程;

  7、板书设计;

  8、评价分析。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方面: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三个维度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的设置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教师运用情景导入、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了八步,分别是: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目标展示,把握方向;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六)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七)教师寄语,升华亲情;

  (八)、课后作业,实践检验。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目标展示把握方向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学生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2)请学生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学生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教师进一步补充培根的名言,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该坚持和发扬,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六)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1、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凡的镜头——散步,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想一想,在你们的身边,有这样(尊老爱幼)的事例吗?

  2、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凡的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亲情之美,既符合本课的主题,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亲情,感受亲情,珍爱亲情。为了学以致用,练*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第二道题,让学生赏听歌曲《让爱住我家》,完成课堂练笔。

  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七)教师寄语升华亲情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本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师生达到情感的共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八)、课后作业实践检验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散步说课稿9

  尊敬的评委下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

  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学法指导、大致的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汇报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注重人生体验。《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于一体,字里行间扬溢着浓浓而真挚的亲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道德颂歌。虽然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风筝》《羚羊木雕》一样都以家庭生活为主,都有矛盾冲突,但前者给予的更多的是反思,而本文则主要从家庭伦理准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并且内容更贴*学生生活。因此,我认为本文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目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增强亲情观念,提高人文素养是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基本是都是90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唯我独尊”,家庭亲情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因此,本文教学时,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事件本身并不难,但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主旨、感悟亲情及由此引发对于家庭伦理准则的思考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以文本为范例,指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方法。

  3学*文章以小见大、一事一理,从*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写法;

  4体味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传统美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为:目标2、4

  教学难点为: 目标3、如何理解文章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文本为范例,组织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相关方法。

  2、以小组形式,通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

  3、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文章。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初读叙事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的方法(初读“三问”:谁?在哪里?什么事?)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精读文本、品味语言。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文章的美点(从内容到形式)

  五、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常回家看看》作一个铺垫。

  1、 猜字游戏导入

  谜面:上有老下有小—学生猜---教师解字:老小不分开为孝,老在上子在下,儿子担任着背负老人的责任这样才为孝。

  当堂调查:你们一家三口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吃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很少),如此看来大多数是老小分开的,孝出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从今天学*的课文《散步》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歌曲作情感铺垫,猜字游戏可以很快地激发七年级孩子的兴趣,抛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为突破教学难点设伏。)

  2,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轻声地朗读课文。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3)、检查阅读效果:

  从记叙的要素、顺序入手理清内容和文脉。并在概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核心事件“分歧”,以及产生分歧原因和解决分歧的办法。

  (学*起步阶段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强化“要素”意识,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

  4品读课文 感悟亲情

  我设计的主问题是:

  ①、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在散步的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老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等的关系。一切由爱决定。 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②、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特质 (这一设计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着重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儿子与现实中的“儿子”(自己)进行对比,突出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形象。)

  ③关于教学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

  铺垫:再问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孝”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具有象征意义的话---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家庭是这样,民族、国家也是如此。(边归纳边板书要点)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初步体会文中“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5、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①、让学生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主要引导学生品味:(1)写景的句子 ,发现他们的意境美。 (2)对称的句式(体会它们的对称美,情趣美。)

  (语文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学*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精彩片段。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通过朗读加深印象,培养语感)

  6、结束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对长辈、父母我们要心怀感恩(播放《感恩的心》),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或最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用一段文字把它写下来,课后和大家一同分享。

  最后是作业布置:

  7、布置作业:以家庭生活为素材,以亲情为主题,运用“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以及刚开始学*“以下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特作出分层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也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具体是:最低要求:仿写文中的某个片段//一般要求:独立构思,能表现出亲情//较高要求:能提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8、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

  附:板书:

  百 善 孝 为 先

  +

  散 步 分歧 +

  (莫怀戚)

  ||

  整个世界(责任 使命)

散步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教师:

  你们好!我叫赵畅,20xx年毕业于安徽技术师范,中学二级教师。是尹集中学七年级的语文教师。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散步》的教学设计。下头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说课资料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资料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经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景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本事: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职责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终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理解文章最终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突破方法:经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经过教师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经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经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经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方式应得到进取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理解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本事。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本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资料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忙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本事。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约三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经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约八分钟)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资料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当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一样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供给一个共同的*台。)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约二十分钟)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学*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活动设计

  :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1)学生阅读能够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2)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我的见解,教师点评。

  (3)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能够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职责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能够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能够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能够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4)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终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约八分钟)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终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礼貌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齐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课文最终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经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职责。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约二分钟)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完美。回家为自我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忙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可是学*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约二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职责来担当。仅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教师把下头这副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资料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所以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散步

  莫怀戚

  尊老

  母亲

  整个

  我爱妻子

  世界

  儿子

  爱幼

  我的课说完了,多谢大家!

散步说课稿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生活情境,感受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意识。(多角度解读课文,注意“责任”的维度。)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象征意义。由此,切实地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熏陶。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台湾作家张文亮有一首有趣的诗叫《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诗中写道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和蜗牛散步,真是突发奇想啊!和蜗牛散步,需要多大的耐心呀!下面,让我们从童话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一对中年夫妻和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儿子一起散步,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前后都是妈妈和儿子”。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

  1.教师播放情境课文“田野生命”并设计相关问题:

  (1)说说有关散步的时间(季节)、地点、人物。

  (2)你印象中的“初春”是什么样子呢?你见过“初春的田野”吗?

  2.教师播放情境课文“分歧选择”并设计相关问题: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要简洁明了。)

  起因: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经过:“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疼爱孙子,决定走小路。结果:走小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指导明确记叙的“六要素”。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面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问题时,“我”最终选择了走小路,这样做,是不是不尊重老人呢?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这一家四口人你最喜欢谁?结合课文说说喜欢的理由。(不要忽视默默无言的“妻子”的形象。)

  3.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触及文章的核心部分,如“责任感”“孝敬老人”等。

  (四)语言探究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1)找出你认为很有意蕴的语句并简要说明理由。

  (2)找出你认为很美的语句并简要说明理由。

  2.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语言的意蕴往往体现在“情”和“理”两方面。本文也不例外。

  举例:“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重点分析:太迟、太迟了;总算;熬过。

  (2)语言的对称美。

  举例:“有的浓,有的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引导观看微课“对称句的品味与应用”。

  【设计意图】

  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

  2.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五)写法探究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上述讨论中,很多同学注意到了景物描写的句子,我们来关注以下问题: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教师播放课文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并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暗示主题。

  【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为指导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作铺垫。

  (六)活动学*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晒晒我的“全家福”;给家人设计一张生日卡片并写上温馨的祝福语。

  2.家庭幸福的秘诀──“爱与责任”。

  可参考文本素材“散步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参考文本素材“散步同步检测”。

  2.真诚行动。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设计意图】

  1.基础检测练*。

  2.让学生感受亲情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

散步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叫周和枝,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重点: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听多媒体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 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学法指导:

  1、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2、在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屏,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掌握字词

  2、快速抢答,梳理信息

  三、品读课文,寻找美点

  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这篇课文,现在请用你的一双慧眼寻找文中的美点,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教师提示:对美文的赏读,大处看可以欣赏其中美的景、美的事、美的人;细处看可以欣赏美的词、美的句式、美的细节等等。)

  (一)、亲情美,人性美

  1、这家人在散步途中产生分歧后,谁有真正的决定权?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2、 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的是谁的表现?理由是?

  采用句式:我最欣赏的是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句子)中,我感受到他(她)的_______________(性格/品质)。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

  “我”的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我”的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我”的儿子:懂事、聪明、活泼。

  3、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二)、细节美

  A、深情朗读最后一段

  B、问题探究:

  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母亲和儿子重不重?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2、这是一份责任,那么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份浓浓的爱、厚重的责任读出来。

  (三)、景色美(5分钟)

  (这是一篇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思考:1、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朗读) 2、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小结:文中的美点还有很多,我们学在课内,但功夫在课外,希望用你的一双慧眼还能找到更多,并学以致用,在我们的写作课上得到实践.

  四、拓展延伸,真情告白

  浓浓的亲情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你能说说吗?

  五、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2、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六、课后作业,实践检验

  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

  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们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

  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你可以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在以后的语文课上大家进行交流。

  古往今来,亲情都被善良的人们代代传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来结束今天的课。

  这首诗也是通过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儿子要出门了,母亲拿她手上小小的针,来表达她对儿子浓浓的亲情。所以只要我们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更多更浓的亲情。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承前 启后

  母亲 我和妻子 儿子

  赡养 抚养

  责任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散步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等的,从而养成学生*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的一种交流。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略)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散步》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与目标不明确的学*,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

  (四)、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语文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学*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语文的好方法。)

  (八)、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散步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语言学*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我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好,通过观察区域游戏及教学活动,我发现我班有耳对绘本的兴趣较大,但是在自主阅读的时候缺乏方法,有的时候不能完全理解图书的内容。为了尊重幼儿兴趣、满足幼儿的需要思想,我选择了《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绘本作为本次的教学内容。 《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书的色彩鲜艳、内容有趣,而且故事的线索很清楚、明显,又有很大的余地让小朋友可以自由发挥和展开自己的想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在语言的讲述、表达、词汇的运用等方面上的能力发展。

  二、说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作用。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语言发展情况,我拟定了一下三个目标:

  1、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我班幼儿在语言表达时却无条理性,经常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根据目标,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大胆表达上。把难点拟定为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推测故事的情节发展。

  三、说准备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及热情,使活动呈现趣味性、活动性、我做了以下准备:

  1、《母鸡萝丝去散步》PPT,多媒体课件能够更好地展示绘本内容

  2、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教师及电视在中间,利于幼儿观看及师幼交流互动

  3、母鸡萝丝和小狐狸的图画教具,适当的教具能够更好地导入教学活动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帮助幼儿逐渐成为有效的阅读者,我组训幼儿在阅读中感受、体验、理解、想象、表达的心理过程,综合了观察法、讨论法、悬念导入法、提问法等让幼儿理解画面,获得早期阅读的经验,增强对绘本主题的领悟能力。采用了观察法、交流讨论法来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主动地探究、发现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在看看、听听、说说、讲讲的轻松氛围中达成教学目的,让幼儿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五、说活动过程

  教师应为幼儿创建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展示教具导入活动,观察PPT大胆猜想、表述,教师完整讲解PPT,师幼讨论,总结延伸。 六、说活动延伸

  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的掌握故事内容,且能够达到更好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还能训练到幼儿的语言逻辑思维,我通过安排幼儿回家给家长讲活动故事来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延伸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散步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散步》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也是一篇精读课文。它的语言*易朴实,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讲述了一家三代互敬互爱的浓浓亲情。本单元一共包含五篇文章,都是以亲情为主题,从不同角度表达作者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受到长辈的百般呵护、宠爱。因此,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同时这个学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对于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作为七年级的第一篇文章,《散步》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三、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和理解“蓑、酝酿、婉转、嘹亮、欣欣然”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反复的阅读中深入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形象美,提高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和责任感,养成尊敬长辈的好*惯。

  教学重点:学*文章“以小见大”的构思技巧,品味文中优美的画面。

  教学难点:探寻并研讨文章意味深长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上,我会以朗读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讨论法、点拨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去解决问题,通过词句的推敲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上,根据本篇文章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着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宗旨,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图片导入,激发求知欲。

  上课伊始,我会PPT展示几组全家福照片和有关孝道的名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最终揭示家是充满爱的地方,既有父母和爷爷奶奶对我们的爱,也有我们对他们的爱。进而揭示课题,开启本篇文章的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会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要求:①结合字典或者参考书扫清字词障碍。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用横线画出文中感动的句子。

  (1)默读结束后,我会顺势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PPT出示生字词,指明学生朗读,然后由学生点评其中读错的地方,字词障碍扫除后,我会再指明学生带领全班学生读一遍。

  (2)我让学生按照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的结构,来概括本篇文章主要内容。最终学生会总结出:本篇文章通过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田野上散步过程中产生分歧而最终和好的故事,体现了互敬互爱的浓浓亲情。

  (3)学生畅谈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明感动的原因,我预设:“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等句子,感动的原因无外乎其间蕴含的感情,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我会让学生结合自己和父母的经历谈谈感受。

  当这些问题解决后,学生头脑中已形成清晰的思路框架,为接下来的析读奠定基础。

  (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1)齐读文章1、2自然段:

  ①让学生思考,从中可以提炼出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比较清晰浅显,就是地点——田野,人物:我、妻子、儿子、母亲(板书)

  ②同时对于基础知识冒号用法进行强调,即引出解释和说明,同时PPT出示几个例子强化印象。

  ③体会”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其中蕴含的母子深情,即母亲明理、儿子孝顺。最后,我会指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温情。

  (2)自读3—5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小组合作讨论: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熬“字的用法,最终由小组代表明确答案:忍受,耐苦支持的意思.表示文中的母亲度过严冬时是非常艰难、痛苦的.同时让学生想象,母亲在冬天会面临哪些困难?是寒冷、是疾病、还是行动不便、以及容易滑倒等等。

  ②齐读第4自然段,同时明确该句属于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其中描绘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以及对于生命的热爱。

  ③感受”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中儿子的天真可爱,并且要求学生读出顽皮淘气的感觉。

  (3)情景再现,我会让学生上台表演6—8自然段,演出一家人在散步时面临了什么分歧,又是如何解决分歧的。同时让学生在台上自由补充每个人的心理独白。比如,母亲看到小孙子想走小路时,她是怎么想的;儿子看到父亲要走大路时,他又是怎么想的。从而将故事完善。

  (4)顺势结合课文总结: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妻子是什么样的人?儿子是什么样的人。(板书)

  (5)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的就是整个世界。”最终明确: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後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四)品读课文,总结手法

  在分析完“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的就是整个世界。”后,顺势总结本篇文章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同时举例说明以小见大手法,强化印象,除此之外本篇文章还擅长运用环境描写,让学生再次就以上两种手法进行练*。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有关尊老爱幼的名句,并抄写在成长记录手册上。

  2、以“亲情”为话题,选择好写作角度,运用以小见大和环境描写,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散步说课稿15篇(扩展3)

——说课稿15篇

  一、教材分析:

  ㈠、地位和作用: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的知识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㈡、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余弦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

  设计依据:由于“两角和与差余弦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对后几节内容是否掌握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它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由于“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需要构造向量来解决,所以它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两角和与差余弦公式的推导,并能初步应用它们进行简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的证明.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过程,体验和感受数学发现和数学创造的过程,体会向量和三角函数的联系,体会一般到特殊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让学生在公式的推导和运用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

  ②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公式的对称美、思维的和谐美,给学生以美的陶冶.

  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课时授课对象是对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动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渴望的高一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和向量的相关知识,但独立地运用向量的方法来推导公式存在的困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特征,确定教法为: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本节课是一节公式推导和应用课,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公式的发现、推导和应用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分为温故知新,引入新课、由特殊值探索公式结构、引导学生证明公式、通过例题体会公式的应用、通过练*题加深对本节内容的掌握、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几个环节。

  Ⅰ、引入新课

  问题1 :我们已经学*了向量的数量积,请用数量积的知识完成下列练*。

  则

  练*: 已知, ,则=

  Ⅱ、 新课探究

  问题2 :由出发,你能推广对任意的两个角都成立吗?

  如图所示,以x轴非负半轴为始边分别作角,

  且>。假设它们都为锐角,设它们的终边分别交单

  位圆于点,那么

  表示的角是什么?

  设

  有*面向量数量积的两种表示形式,得到以下等式:

  ∴

  在推倒的过程中,因为为与的夹角,故。实际上,当时,为与的夹角,而,由于余弦函数的周期性,任意角都上的角可以转化为

  综上所述, ,对于任意的角都成立。简记为。

  问题3:由公式你能推出的余弦公式吗?

  结论:

  文本框:

  简记为“余余正正符号异”

  Ⅲ、应用举例

  例1、 求值:

  例2、已知,求的值。

  变式:已知,求的值。

  例3、

  变式:

  设计意图:逆用公式是学生认识和掌握公式的重要标志。通过步步加深,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一种化归思想。

  Ⅳ、课堂练*

  教材练*

  Ⅴ、课堂小结

  1、知识层面的小结(对公式的探究过程激发方法的启示,用向量的数量积证明公式的主要思路以及公式的特点和功能);

  2、数学思维能力层面的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概括提升------- 包括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换元思想的体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数学和谐美的欣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结,反思学*过程,加深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理解。领会数学研究的有关基本方法和途径,学*并能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强调公式中α、β的任意性,是本节内容的主线,它赋予了公式的强大生命力。要深刻领会公式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Ⅵ、作业,

  1. 必做:*题3-2A 2、,3.

  2. 探究:能否由的公式得到的公式呢?

  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的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1、向量数量积公式:

  2、问题1、2、3

  3、总结提炼:

  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

  应用举例

  练*反馈

  说课程序如下:

  1、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

  3、教法学法

  4、教学过程

  5、评价反思

  一、设计理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我想利用鹤群的图片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的来学这篇文章。另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技巧之所在”。鉴于此,我将设计几道题型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来完成,同时也将训练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知识、升华知识。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鹤群》是七年级《语文》下语文版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状物能力的好素材。它与前三篇课文形成一个单元,从而系统地教学生如何状物。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作者江口涣是20世纪日本知名的小说家、评论家。他采用纪实的描写手法,通过三个特定的场景去写高贵、典雅、温驯的鹤群振翅高空展示的美姿和搏击苍鹰及救助伤鹤而凸现的精神。文章托物而言志,尽管所托之言,所抒之情是含蓄而深沉的,对鹤群进行的描写也是纯客观的,但却无处不流露出作者理性的思想和激越的情感。作者借助鹤这个载体,构架文章的材料,从而折射和体现人的某种精神。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时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清观察顺序,把握文章结构。

  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欣赏、描述,并通过比较阅读,学会多角度欣赏鹤群之美。

  3、情感目标

  品读精妙的语言,领悟鹤群团结协作的精神美。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整体感知,深入感受。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为:

  1、重点:体会鹤群的形象和理解鹤群的精神。

  2、难点:理解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本单元前三篇文章的基础上,对状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也学会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来品味作者所寄予的情感。这为本课时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曾有句话给我的感触很深:“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因此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并领会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据此,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品析结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帮助学生走*作者、理解作者、感悟作者;采用自主合作学*方法和讨论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

  (二)学法

  1、陶行之先生说过:“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课上我通过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合作交流。

  2、课时设计:两课时

  (1)、第一课时:掌握基础的情况下突破重点。

  (2)、第二课时:在突破难点的同时进行对比阅读。

  (本次说课仅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猜词观图,导入新课

  1、如果要形容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中显得很突出时,大家会用哪个成语?我想这时一定会有学生回答“鹤立鸡群”,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到“鹤”这个话题上。

  2、让学生观看一副鹤群翔空的动画。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设计不直接入题,而是猜成语再观看画面,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检查预*,扫清障碍

  (检查预*情况后指名板演并正音)

  ①、伫立 (zhù lì)

  ②、剽悍 (piāo hàn )

  ③、凝眸 (níng móu)

  ④、络绎不绝(lu yì bù jué)

  ⑤、无可言喻(wú kě yán yù)

  ⑥、优哉游哉(yōu zāi yóu zāi)

  ⑦、束手无策(shù shǒu wú cè)

  ⑧、无济于事(wú jì yū shì)

  教学注意:

  提醒学生注意“伫”、“剽”的字形字音,“络绎不绝”、“无可言喻”、“束手无策”、“无济于事”的词义。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为了促进学生更自觉地预*,另外因为我班学生拼音较为薄弱,所以要求学生给所有的字注音,有道是“水滴石穿”只要持之以恒,一定可以弥补这一缺漏的。)

  (三)简介鹤为下文铺垫

  鹤是一种形似鹭和鹳的大型涉禽,全世界有15种,*占了9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丹顶鹤,其次是灰鹤、白鹤、黑颈鹤等,均为国家保护动物,它们常活动于*原水际或沼泽地带,以各种小动物和植物为食。

  (设计说明:由于我的学生是山区的孩子,所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鹤,使他们能直观地感受鹤的特点,为下文领略文意作铺垫。)

  (四)完成填空,把握结构

  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鹤群》这篇文章从第1段到第3段是写“谈论鹤群”,从第4段到第28段是写“观看鹤群”,第29段到第30段写“祝福鹤群”。本文主要写的是观看鹤群。

  (设计说明:设计好适合于学生的“台阶”,让学生达到自学的效果,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

  (五)探究学*,涉及重点

  要求:向同桌复述作者观看到的鹤群在旅途中所发生的事情。同时同桌之间共同商议,给每个场景起一个标题。

  教学注意:

  (下列标题仅作参考,学生概括时只要大意符合均可)

  发生了三件事,三个场景分别可以起一个标题为:

  (1) 鹤群翔空(4—12)

  (2) 鹤鹰之战(13—20)

  (3) 救助伤鹤(21—28)

  (设计说明:“世界上缺少的并不是美,而是发现”所以通过此环节想让学生发现文中的“美”。)

  (六)品读欣赏,突破重点

  要求:学生品读欣赏“观看鹤群”中的三个场景,引导他们体会鹤群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景,并说说有哪些感受。

  (2)仿照下面的句式说一段话。

  从第____个场景中,我感受到了鹤群的_______美。你看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注意:

  当学生们陆续的感受出美以后,教师应出示板书让他们更系统地感受这些美。(下列内容仅供参考)

  1、从第一个场景中,我感受到了鹤群的形态美。你看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挺伸,悠然翱翔在太空上,上百只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缓升腾。

  2、从第二个场景中,我感受到了鹤群的团结战斗的精神美。你看它们看见苍鹰冲进鹤群的时候,尽管惊恐慌乱,但当发现有一只鹤被鹰抓住后,它们立刻“分为几群”,每群都“拧成一团,拼命向苍鹰扑去”,“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最后将壮勇剽悍的苍鹰赶走,救回同伴。

  3、从第三个场景中,我感受到了鹤群友爱互助的精神美。你看它们发现一只伤鹤离队并下坠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队列也陷入混乱,然后从队列中“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来到伤鹤身边“为伙伴加油打气”,后来竟然将伤鹤扶上翅膀,然后扇动单翅飞回高空的队列,而其他鹤一直在盘旋等待,直到伤鹤归队,才又恢复对形,向高空升去。

  (设计说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个环节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齐读感悟美之所在。

  全体齐读以上精彩片段,感悟鹤群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设计说明:“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一环节通过朗读提高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以及对鹤群的形态美和精神美的感悟。)

  (八)利用板书,小结全文:(教学提示:边板书边总结本课时内容。)

  《鹤群》

  谈论鹤群

  观看鹤群

  祝福鹤群

  鹤群翔空

  鹤鹰之战

  救助伤鹤

  形态美

  精神美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按照谈论鹤群、观看鹤群、祝福鹤群的顺序安排文章内容。

  此外,我们还品读了观看鹤群中的三个场景:鹤群翔空、鹤鹰之战、救助伤鹤,领略了鹤群的形态美和精神美,同时我们也被鹤群这种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深深震撼。

  (设计说明:板书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再现教学过程,突出重点。)

  (九)知识拓展:

  动物界尚且如此,我们人类一定会做的更好!请同学们说说我们身边体现团结、互助、友爱的例子。

  (设计说明:波莉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十)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一遍。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鹤群的美。

  3、收集有关团结重要性的格言、俗语。

  4、思考: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为什么惊慌?(选做)

  (设计说明:必做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基础、积累知识,即让学生“做的来”;选做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基础扎实的学生“有的做”。之所以分层次作业意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语文”、“获得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评价与反思

  说到这也许有些老师会觉得课堂容量少了点。是啊,我也有同感,大纲中都要求用一课时完成。于是我增加课堂容量,在台上是说的眉飞色舞、津津有味;可台下却是一片茫然的目光。这才发现原来我错了!?课堂的主角应是台下的他们。

  于是我谨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猜成语,看图片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兴趣,让他们主动学*。同时不忘基础与能力两手抓的方针,在扎实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做到扎实基础、提高能力、突破重点。

  对于重点的突破又采用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并通过适当的提示、妥当的板书、恰当的点评让学生领悟鹤群的形态美和精神美,同时也震撼于动物界这种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让他们由衷的感叹:原来“美无处不在”!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和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特有的风土人情。

  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哗”,理解39个新词;联系上下文说出“支配自如、寂静、静寂、笼罩”等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第4题理解疑难句子的意思。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一起完成。

  由于本课是第七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首篇课文,要着重训练同学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所以我把“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作为教学本课的重点。

  《威尼斯的小艇》介绍了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和异国的风土人情,这对小学四年级同学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课文最后几句话又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呢?同学很难理解。故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

  二、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讲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沛发挥同学的积极性,充沛发扬教学民主,充沛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同学质疑问难,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身解决疑问,让同学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三、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同*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同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同学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求知欲

  一上课,揭示课题,齐读后问:本文是写“威尼斯”还是“小艇”?这样可以集中同学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接着介绍了威尼斯的情景,丰富了同学课外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同学的学*主动性,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首先让同学认真听老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找出一个多音字,并边听边考虑: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出示自学题:

  (1)划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记住字形,利用字典理解其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小艇、支配自如、簇拥、哗笑、寂静、静寂、耸立、笼罩。

  (3)轻声读课文,考虑课文主要写了关于小艇的哪几个内容?

  在完成教学目标1时,我认为,对于基础知识的学*和基天性力的训练,应一步步在课堂上进行为好,让同学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既提高了同学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通过第一次定向自学,同学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有必要初步了解文章的完整形象,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条件。

  接着进行第二次定向自学,小黑板出示自学问题:

  (1)默读本单元的“学*提示”,考虑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什么,并划出有关词句。

  (2)默读课文,结合“学*提示”考虑课文是分几个方面写威尼斯的小艇?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心理学标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胜利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1/3。阅读课文前必需使同学明确为什么而读,要考虑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能协助同学纳入正确的学*轨道。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按课文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是本单元本课的训练重点,在完成问题(2)时要进行分段方法的训练。我采用了讨论方式,让同学自说、同桌说、四人小组说等形式,使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落实。

  (三)学*课文,质疑问难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协助同学掌握学*方法,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课的特点,指导同学把对“学*提示”的学*与对课文的学*多次紧密地结合起来,自身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理解课文,训练新的分段方法的效率。

  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同学划出本段的中心句。接着让同学把中心句与本单元学*提示中“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然后说说为什么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这样使同学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概念,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同学学*的积极性。

  然后,根据问题,逐层理解课文。

  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让同学四人为一组进行自学第二自然段,用“____”划出描写小艇外形的词。用“~~~”划出比喻句,并考虑把什么比作什么;提出本段中不懂的问题,尽量四人讨论解决。第二自然段采用了三个比喻句,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所以我把比喻句作为本段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说话训练。同时,结合插图和板画,进行看图说话,发展同学的言语思维。

  2.坐在船舱里的感觉又如何呢?用此句导入第3自然段的学*。反复朗读本段后,让同学说说假如自身坐在这种船舱里看书、观光,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同学展开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至此,再齐读二、三自然段,总结、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3.船夫是怎样驾驶小艇的?用这一问题将同学引入下一段的学*。这里,放手让同学去自学,在自学前先让同学总结出学*方法,让同学用“读读、划划、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身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同学的自学能力。

  4.课文第四局部着重讲了“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这局部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于是我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段为什么要分两个自然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采用引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再作小结过渡到下一自然段的学*:这一自然段写了威尼斯的男女老少白昼生活、工作离不开小艇。那么,夜里呢?

  在学*第6自然段时,我用小黑板出示了两个考虑题: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威尼斯城从哪一种局面到哪一种局面的变化?②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然后根据这两个问题进行自学之后展开讨论:

  a.写出了从热闹到静寂的情景。静寂表示在哪里?是什么原因迫使威尼斯沉沉入睡了?

  b.假如小艇不停,威尼斯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这样变繁为简,化难为易,一步一步,环环紧扣,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

  (四)总结全文,深化重点。

  学*了全文之后,再次要求同学联系“学*提示”深入朗读课文,质疑问难,提出问题。通过质疑问难,师生一起总结,明确本课的学*方法:(1)状物的`文章常用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2)运用这种方法分段的步骤是:先理解课文描述了事物的哪几个方面;接着按几个方面将自然段进行归并,给课文分段;最后看看每局部是怎样记叙事物的某一方面。从内容与语言形式结合上加深理解。总结是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这样有助于同学对学*方法的巩固。

  五、说板书

  根据四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再加上小朋友们对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和风土人情比较陌生的实际情况,我边分析课文边直观形象的板书,这样可以使同学一目了然地知道威尼斯的小艇的特点和重要性。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美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课《可爱的汽车》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可爱的汽车》围绕“汽车”这一主题安排了绘画内容:画自己喜欢的车,这一活动,涉及造型表现学*领域的内容,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特点,把自己*时在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和审美感受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创造表达,描画出自己喜欢的汽车,体现各种造型活动的乐趣。

  本节课侧重*面绘画,让学生自主学*并对熟悉的交通工具大胆进行创作表现,画出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观察汽车的图片、实物,认识车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初步了解汽车的历史与文化。

  过程与方法:能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汽车。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好*惯,在描画汽车的过程中感受绘画的乐趣,初步领略设计与创造的意义。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汽车。

  难点:

  启发联想和想象,感受绘画的乐趣。

  说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铅笔、图画纸、橡皮.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设计强调自主的学*行为,让学生对熟悉的交通工具大胆进行创造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见到的汽车非常多,也非常熟悉,我要求学生大家共同观察发现车的基本外形结构,并有针对性地谈自己最喜欢的车具有哪些特色。为本次活动打下知识基础。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是涉及到造型的训练,教学上我采用了以下过程:动画激趣——材料分析——创意指导——自主表现——评价迁移。其实,学生在用线上难度不高,关键是怎样引导学生表现自己喜欢的车,寻求造型的新异与美观,创意绘画体现了学生对未来科学设想。学生作业采用独立制作的方式完成。评价欣赏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本次课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活动,结束时向未来延伸,体现现代科学与艺术的综合。

  在活动中我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重选择几个有特征的汽车,让学生大胆尝试创新,大家从不同角度观看、选择,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让更多的学生用*面图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在学*技法上我还注重引导学生打破了原有汽车的基形,使汽车造型更独特。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动画导入,揭题

  《汽车总动员》动画引入

  揭题:可爱的小汽车

  (二)认知、感受

  1、生齐读课题时师点击课件出示图片

  2、向学生介绍多种功能的汽车。

  3、出示不同时期的汽车图片,看了这么多的汽车图片,让学生了解汽车的构造。

  4、范画用简单的线条勾画汽车的外形,根据范画提醒学生注意突出汽车的外形特点:(长、短、高、矮、方正、圆润,另外注意车轮与车身的比例)

  (三)动手作画

  1.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小汽车的外形,师巡视指导,并展示学生的作品

  (本环节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认真、细致的学*态度。)

  2.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的汽车部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是相同的吗?以车轮为例,从车子的侧面观察车轮是圆形的,从正面观察车轮是长方形的。换个角度观察,同时能看到汽车的多个面,能看到好多东西,也可以看到好多的颜色。

  3、让学生能找出画中缺少的部件来添画,让小汽车更加完美。

  (四)评价欣赏、展示作品

  1、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你设计的小汽车?

  教师点评(适时评价、奖励)

  2、找几位同学来评价别人的作品。

  通过评价,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达到的能力和水*,促进学*,师注意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

  (五)课后延伸

  1、欣赏未来的汽车

  师:看,同学们设计的汽车多漂亮呀,你们想想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呢?(图片欣赏)

  2、愿意驾驶着自己设计的小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么?

  看,小汽车动起来了……(音效)

  3、童谣(我是汽车小司机)

  总结,看了同学们设计的小汽车,老师很感动,希望大家都能从生活中找到绘画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乐于表现生活。

  板书:设计:

  示范绘画鞋车,让学生感受线条的流畅、圆润,另外注意突出汽车的车轮与车身的比例。

  本课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重在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以自主发现学*为中心,将实物和想想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的画面变得丰富多彩,课堂也变得格外生动、有活力。在给学生示范时应边画边讲解,让学生理解画时要注意线条的流畅、圆润,以及车身与轮胎的比例大小要协调还要注意车的长、短、高、矮、方正。这些方面我提醒的有点少了。以致好多同学画时出现车身大,轮胎小的这种现象,课堂总结的有点仓促,不够完整。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有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圆的性质的重要体现,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等、角等、弧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圆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另外,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猜想--合作交流--证明”的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联想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

  因此,掌握垂径定理对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论证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联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推理、探索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想象的能力。通过分组训练、深化新知,共同感受收获的喜悦。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善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从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充分享受数学之美,从而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知识与技能目标固然重要,对于本节课: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态度更重要,因为这部分是几何教学的重点,是由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过程与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有良好的情感态度能培养好的学*兴趣,养成好的学**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应用。

  (由于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比较复杂,很容易混淆遗漏,所以,对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区分是难点之一,同时,对定理的证明方法“叠合法”学生不常用到,是本节的又一难点。)

  教学难点:对垂径定理题设与结论的区分及定理的证明方法。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演示,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讨论——归纳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在充足的活动时间,使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参与探究性学* 。

  而理解垂径定理的关键是圆的轴对称性。

  二、教材处理

  关于教材的处理:

  (1)对于圆的轴对称性及垂径定理的发现、证明,采用师生共同演示的方法。

  (2)探究例1后引导学生发现常见辅助线“半径半弦弦心距”,得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式 .注意前后知识的链接.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操作,直观演示,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物演示,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特点。

  四、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用拓展——反思归纳”的教学模式,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多向思维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环节组织教学: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我国隋朝建造的赵州石拱桥,提出问题,你能求出桥拱所在圆的半径吗?以此情境,导入圆的学*。

  通过课本自学,让学生了解圆中的弧,弦等概念。

  并提出疑问:那么我们将要学*的圆到底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设计意图:通过我们的古老文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起学生的联想,为学生探究新知识埋下铺垫。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实践探究一

  把一个圆沿着它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引入新课的同时,运用教具与学具(学生自制的圆形纸片)演示,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圆是轴对称图形;

  (2)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注:不能说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

  (3)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实践探究二

  请同学们在自己作的圆中作图:

  (1)任意作一条弦 AB;(2)过圆心作AB的垂线得直径CD且交AB于E。

  引导学生分析直径CD与弦AB的垂直关系,说明CD是垂于弦的直径,并设问:它除了上述性质外,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此时板书课题 垂径定理 这样通过全体学生参与实验,逐步导出新课。

  设计意图:上述一系列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实验(问题)——探究——归纳”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直接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激发学*兴趣;在实验中,积累对数学的感知;在思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探究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猜想,敢于发现的精神。

  3)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首先让学生实验、观察并得出猜想

  ①EA=EB;② 弧AC=BC;③弧AD=BD.

  你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可能有的学生用的是叠合法,有的学生用的是论证法,此处都予以表扬)

  这里要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猜想的条件和结论,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要能写出

  已知:CD是直径,CD⊥AB

  求证:①EA=EB;② 弧AC=BC;③弧AD=BD.

  这样做为分清定理的题设和结论作好铺垫,从而达到解决难点的目的。此时板书垂径定理的内容。

  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目标训练,及时反馈>

  为了强调定理中的条件,出示一组练*:在下列图形中,符合垂径定理的条件吗?让学生抢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强调“垂”与“径”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及时给出练*,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有利于新知识的内化。本环节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思考,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实践探究三

  1.想一想:如下图示,AB是⊙O的弦(不是直径),作一条*分AB的直径CD,交AB于点M.

  2.同学们利用圆纸片动手做一做,然后回答:(1)此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2)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说一说你的理由。

  学生依据探究二的经验来论证探究三,从而得到垂径定理的逆定理

  3.拓展垂径定理的逆定理,即“知二推三”

  4)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例1:如图,已知在⊙O中,弦AB的长为8cm,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cm,求⊙O的半径。

  1. 介绍弦心距的概念:圆心到圆的一条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2. 规范解题步骤

  3. 总结圆中常用的辅助线思路

  <目标训练,及时反馈>

  1.半径为4cm的⊙O中,弦AB=4cm, 那么圆心O到弦AB的距离是 。

  2.半径为2cm的圆中,过半径中点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弦长是 。

  3.如图,MN所在的直线垂直*分AB,利用这样的工具,最少两次就可以找到圆形工件的圆心,你能说出理论依据吗?

  <学有所用>

  赵州桥主桥拱的跨度(弧所对的弦的长)为37.4m,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为7.2m,你能求出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吗?

  设计意图:为了及时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定理的加深理解与使用讲完定理及逆定理后,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他们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有梯度的,循序渐进的*题,让学生尝试。

  本环节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究体验垂径定理性质的应用。

  5)知识梳理,自主评价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方法、感想方面的梳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采用学生自己回忆并叙述的方式,让其梳理知识,感受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既是对所学内容的复*巩固,又训练了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惯,形成知识体系。

  6)学有所用,综合提升

  一座桥,桥拱是圆弧形(水面以上部分),测量时只测到桥下水面宽AB为16m(如图),桥拱最高处离水面4m

  (1)求桥拱半径;

  (2)若大雨过后,桥下面河面宽度为12m,问水面涨高了多少?.

  2. 如图,两个圆都以点O为圆心,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求证:AC=BD.

  设计意图:本题在赵州桥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垂径定理,运用垂径定理。

  7)作业

  作业设计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并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设计方案: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学*的`需要,设计了分层作业,

  必作题是课本练*题

  选作题是课后试一试

  另外,又设计了应用练*,如何确定残缺的圆形零件的圆心?

  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学高中语文组 余喜萍

  一、说教材

  《李商隐诗两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这两首诗中的《锦瑟》情感隐晦凄美,又善于用典,《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和创作特色;

  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

  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

  能力目标①、②

  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

  三、说教法

  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

  四、教具

  多媒体、导学案

  五、时间

  一课时

  六、说学*过程

  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

  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夕阳无限好, 只是*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桐花万里关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锦瑟》,解题

  “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②、朗读指导

  正音之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③、反复诵读,请学生说感受。指导学生拿到一首诗时应该会在读的过程中,通过意象及一些关键词感受到一些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情感是可以通过景来感受得到的。 如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设问:

  读完诗后你有什么感受?或读完诗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请试着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确定本诗的情感基调为伤感、凄迷、迷惘、失落等。 ④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通译全文,找出本诗所用的四个典故,并感受其所营造的伤感凄迷的氛围,和学生一起讨论诗歌用典产生的效果。举《关雎》首句及《孔雀东南飞》小序首句的例子分析对比《锦瑟》首句比兴的手法极其产生的妙处!

  ⑤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试着分析探究本诗的主题,可以将其多种理解画成导图直观的呈现出来。

  ⑥课堂小结

  ⑦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本诗;

  完成“导学案”相关练*。

  4、自读《马嵬》(其二)

  本诗交给学生自己去读,去感受,理解对比的手法的运用及在诗歌鉴赏中对比手法产生的表达效果。学生能通过“导学案”提供的资料分析理解本诗的主题,进而激发勤勉、爱国的情感。

  七、说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预设及目标基本完成,教学各环节有序开展。但课前没有组织学生预*和诵读的不太到位,所以学生理解感受的不太好。教学过程中,我的讲解偏多,注重了讲解,给学生感受和领悟的时间过少,以至于产生了流于形式的结果,这是我本次课的一大遗憾。而备课时切入的过大、过多,又使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和啰嗦,以致整个教学过程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留给学生自读第二首诗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而拖堂。这次的竞赛课给我颇多的感触,作为一名年轻老师,真的太需要不断的学*、实践和反思了。我会努力钻研,让自己尽早的成熟起来以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无愧于教育事业。

  大班语言活动《方脸和圆脸》是一篇短小精悍,富有趣味的故事。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上来看,大班幼儿已经对方和圆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故事中方形和圆形的物体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如:钉子、被子、南瓜……是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

  从活动材料上及自己设计上展开我的说课:《方脸和圆脸》从材料价值的挖掘上来看有认知方面、情感态度方面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在最先考虑活动设计上在,自己不够理性自己不够理性,想在一个活动中把《方脸和圆脸》这个活动材料所有对幼儿学*有价值的东西都体现出来。想在活动中体现幼儿的认知能力,让幼儿掌握更多的关于物体形状的知识和经验,又想在情感能力上使幼儿理解一家人在一起要开开心心的。这样面面俱到,反而使整个活动看上去很乱,给人一种不清晰地,活动重点不突出。于是通过和老师交流,重新审视了材料,最后决定把重点放在了情感态度方面,希望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但是,也要尊重别人的喜好。”知道一家人有时会吵架,但是,常常很快就又好起来了。“希望通过这一活动推动幼儿爱家的情感。为了很好的让幼儿理解这一情感,教师主要在活动中用引导性的提问和对话,让幼儿充分理解故事内容,然后用比较完整地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感受到这一情感”爱家“。

  《生活中的比》一课与人教版中的《比的意义》实属同一内容,但从课题反映出:《生活中的比》的生活味浓一些,《比的意义》数学味更为偏重,这是我对教材的第一印象。

  在设计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基础“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在备课时我反复斟酌两个问题:引入比的必要性在“图片的放大缩小”学生能感受得到,但在“速度”“水果价格”两个情境里,学生会认为直接“比速度”“比单价”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

  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前测: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基础以及学*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一、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兴趣

  一节课教学导入可以说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地方。尤其是数学课,必须要创设比较吸引人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去抓住学生的眼球。所以,新课开始我选择第29届奥运会让你最难忘的是谁?为什么难忘?然后引入志愿者微笑服务的照片,及淘气也当一名小志愿的照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探索长与宽的`关系,为进一步认识“比”、学*“比”做好铺设。接着通过两个生活中的情境解决问题“比速度”——马拉松选手和起自行车谁快以及“比单价”——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通过学生的思索、探究,知道求速度就是求路程与时间相除,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求单价就是求总价与数量相除,也就是总价与数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这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通过让学生小组交流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得出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时的教学就稍县枯燥了,有的学生就容易开始分心了。我马上通过让学生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理解4:0的含义,表示的是两数的相差关系,与我们这节课学*的比不同,是表示两数的相除关系,进一步深入感知学*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比的意义。

  二、熟悉的生活情境,让活动有效展开

  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究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是学生合作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图片”、“速度”、“水果价格”情境,然后让学生以学*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先为学*小组提供了图形、问题、表格,教师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合作中,及时地引导他们研究,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鉴赏,最后全班交流。

  在学生初步感受比产生的必要性时,及时归纳出比的意义,之后让同桌同学互相说“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学*效率。

  三、有效的生活情境,深化学生的学*

  本节课的练*我完全摒弃了书上的练*题,重新思考设计了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和反馈,又能起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常常对学生能起到比较好的教育目的,通过课文,能使学生受到做人做事的思想教育。而数学就使人觉得是在学比较枯燥的计算,或是选择只有ABC。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几道练*题就是让学生在学会“比”的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在数字的变化中感受到我们祖国每天在腾飞、在受世人瞩目,我们的生活在前进、在飞跃。

  在最后,我让学生欣赏“黄金比”的各种图片,不光是为了让人赏心悦目,增添趣味性。更是为了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数学课不光是学数学、它可以是一节发人深省的语文课、也可以是一节享受艺术美的美术课、音乐课,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四、不足与困惑:

  1.教学中设计的几个活动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2.教学中如何激发后进生学*的积极性值得深思。

  1、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大纲提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特点,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图片展示、课件展示、对话、小游戏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听、说、读出所学的颜色词汇。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运用简单的语句对各种颜色进行问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英语的乐趣,乐于用英语表达与交流。

  2、教学重难点:本课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玩、做等各项教学活动,真正掌握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的英语词汇。难点在于各种颜色词汇的发音及分辨。避免学生读错音,颜色词汇间相互混淆的情况发生。

  第二部分: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实物展示法、直观教学法、提问法、情景教学法。做到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听、说中感悟英语;在活动中,通过合作学*、游戏法学*建立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为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营造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1、教学热身(Warmup

  (1)师生问候:通过简单的问候,可以帮助学生适应英语语感,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英语学*状态。

  (2)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热身是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形式之一,我采用歌曲的形式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建立轻松和民主的课堂氛围,为进一步的学*奠定了基础。]

  2、内容呈现(Presentation

  根据三年级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的思维特点,我先告诉学生我有一个朋友,它有许许多多漂亮的衣服,它每天都要换好几次,让学生猜猜它是谁,许多同学都能猜出它是变色龙。然后我介绍变色龙是一种可以不断变换肤色的动物,接着展示变色龙黑、红、蓝、绿、黄肤色的课件。先是一只红色变色龙,通过逐次点击变化各种颜色,变颜色的同时出示颜色单词。通过这一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抽象化的词汇学*具体化,易化了词汇这一教学难点。在教授新单词redblueyellowgreenblack。朗读单词是很枯燥的。所以在集读单词时我采用了升调与降调的朗读还有从小声到大声,从大声到小声的朗读。

  在展示课文内容时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介绍了一位新朋友熊猫——panda,然后教学生读这一单词,之后自己充当panda与同学们打招呼运用“what’syourname?"Mynameis……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句型的朗读与运用。

  2)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先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图听音,说说课文大意。

  3)听课文录音读课文。再放录音,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图片及其情景,学生先听音指图,学生跟读课文。

  4)角色表演。先让同桌合作,再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课文内容

  [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这一部分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环节,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1)游戏:争做小老师。出示课件,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扮演老师的角色,让学生到台前亲自操作,通过点击变化不同颜色。主要是巩固所学的五种颜色,学生能够听懂并能很快速的指出所听到的颜色。

  (2)游戏:介绍我的好朋友。先课件演示游戏过程,再请一位同学把摸到的玩具当作自己的好朋友,并向同学们介绍他们的颜色,主要巩固句型It’s…。

  [通过以上两个极富情趣的小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人,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的巩固,得到了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锻炼,提高了交际性能力,从而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反馈。]

  3、课堂训练(Practice

  (1)活动:教师发口令,穿相应颜色衣服的同学立即站起来,看谁反应快。

  (2)涂色练*: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水彩笔,我发口令,同学们展示相应颜色的水彩笔后,进行画画涂色练*,然后介绍自己所画的图片,画画的内容是画奥运五环,不但增强了学生的活动兴趣,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情感教育。

  [这些活动为每个同学都提供了参与活动的机会,也可以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4、作业设计

  (1)听本课录音,并模仿。

  (2)将颜色说给爸爸、妈妈听。

  总之,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我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采用了教学热身——内容呈现——模拟训练——复*巩固——作业检测这一思维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采用课件、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学手段,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我还利用游戏等活泼有趣的形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并采取实物奖励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材分析

  《少年王冕》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是一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全文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无华,细读之下,感染力强,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基本特征”为理论指导,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本着不仅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的原则;在教学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将第二课时作为教学重点来说,并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知识目标:

  扣住重点片断及语句,个性化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切感受王冕那种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净化与升华。

  教学重点是:捕捉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片断,把“母子对话”、“欣赏美景”当作重中之重,从中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好学不倦的美好人格。

  难点:课文比较长,如何删繁就简?怎么把握好“孝敬”与“好学”之间的*衡?怎么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品出情意?这是我在课前所遇到的难题,权且作为教学难点。

  注意点:这节语文课,事先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体现重中之重,体现学生自我的感悟和表达,通过个性化朗读来突出人物品德。

  教学准备:课件

  二、说教学方法

  在诸多的教育教学论著中都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那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呢?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结合高年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提高学生的学*效率。

  1、情境式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一堂课的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上课伊始,预设了“看见图上很多好吃的,你会怎么做呢?”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说说,紧接着引出王冕,从而简单介绍王冕,然后问少年时的王冕是怎样一个人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样的设计符合当代学生心理,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为学*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2、自主式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学生有选择学*内容、学*方式、学*伙伴的权利。”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设计了学生自由品读“母子对话”,体会人物心情的自主式的教学方法,还进行分角色赛读。课堂通过这一形式一下就活跃起来了,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

  3、情感式教学法

  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设计了情感式教学。首先让学生找到了体现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品德,然后紧扣第4自然的重点字词,体会两个“舍不得”说明了什么?可能有的学生说:“‘舍不得吃’说明了孝敬母亲。”有的说:“‘舍不得花’说明了勤奋好学。”体验到了王冕的可贵品质后,教师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深挖教材的教育意义,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吃”和“花”两方面的情况,对照王冕,进而受到思想教育。这也符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育思想。

  三、说学法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面临这样的社会,学生既需要知识,更需要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古人云:授人之鱼,只供一餐之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教学生学会学*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整堂课,自始至终都渗透这一思想,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结合课文教学,在课堂上主要让学生学会以下学*方法:

  1、读中悟情法

  由语言文字材料构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从古到今,“读”一直是最基础的学*方法,因为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表达。在本课教学中,突出“读”的训练,把“读”贯穿全文。采取了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赛读等多种形式,坚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自读自悟”,做到与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首先由学生自由读,在读中找出体现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品质。其次,在教学第二段、第四段时,采用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赛读,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品德。这样一读,不仅大大节省了教的时间,而且增加了学生自己读课文、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机会。

  2、分析法

  如课文中一句,王冕母亲让他去给人家放牛,他却说:“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是不是他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他为什么这样说?还有“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你认为他“明白了”哪些道理呢?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大胆发言,各抒已见。

  3、看图表达

  幻灯片出示书上配图,请你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能否用一些好词佳句来描述你看到的美景吗?

  学生:会说一些词:如,清香诱人,五彩斗艳、晶莹剔透……

  (从各个角度,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受到“人在画图中”美的熏陶。)


散步说课稿15篇(扩展4)

——初一语文上册《散步》说课稿3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当代著名作家莫怀戚写的一篇文章《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2.朗读感悟3、情感体验法4、小组合作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

  观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由此导入新课:洗脚本来是一件很*常的事,然而这*凡的小事,却蕴含了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散步》。

  【设计意图:观看妈妈洗脚这个视频,给学生营造一个浓浓的亲情氛围,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为本课的学*奠定感情基础。】

  (二)、朗读课文,感受亲情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阅读效果: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嫩芽分歧霎时拆撒熬过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思考问题:

  ①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

  ②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③从散步这一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家人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宜简单,学*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

  1、语言美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学*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人性美

  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3、景物美

  默读课文,请画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在课本上做标注)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人物情感,从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四)理解主题,升华亲情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五)拓展迁移,表露亲情

  诗意表达(仿写句子)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让我们向往。

  家,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家,是

  (六)真诚行动,亲情延伸

  1、将本文朗诵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请他说说听读文章的感受。

  2、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设计意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语文的好方法。】

  (七)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教材分析】

  《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等的,从而养成学生*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一、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的一种交流。二、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散步说课稿15篇(扩展5)

——散步说课稿9篇

  一、说教材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语言学*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我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好,通过观察区域游戏及教学活动,我发现我班有耳对绘本的兴趣较大,但是在自主阅读的时候缺乏方法,有的时候不能完全理解图书的内容。为了尊重幼儿兴趣、满足幼儿的需要思想,我选择了《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绘本作为本次的教学内容。 《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书的色彩鲜艳、内容有趣,而且故事的线索很清楚、明显,又有很大的余地让小朋友可以自由发挥和展开自己的想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在语言的讲述、表达、词汇的运用等方面上的能力发展。

  二、说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作用。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语言发展情况,我拟定了一下三个目标:

  1、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我班幼儿在语言表达时却无条理性,经常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根据目标,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大胆表达上。把难点拟定为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推测故事的情节发展。

  三、说准备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及热情,使活动呈现趣味性、活动性、我做了以下准备:

  1、《母鸡萝丝去散步》PPT,多媒体课件能够更好地展示绘本内容

  2、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教师及电视在中间,利于幼儿观看及师*流互动

  3、母鸡萝丝和小狐狸的图画教具,适当的教具能够更好地导入教学活动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帮助幼儿逐渐成为有效的阅读者,我组训幼儿在阅读中感受、体验、理解、想象、表达的心理过程,综合了观察法、讨论法、悬念导入法、提问法等让幼儿理解画面,获得早期阅读的经验,增强对绘本主题的领悟能力。采用了观察法、交流讨论法来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主动地探究、发现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在看看、听听、说说、讲讲的轻松氛围中达成教学目的,让幼儿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五、说活动过程

  教师应为幼儿创建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展示教具导入活动,观察PPT大胆猜想、表述,教师完整讲解PPT,师幼讨论,总结延伸。 六、说活动延伸

  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的掌握故事内容,且能够达到更好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还能训练到幼儿的语言逻辑思维,我通过安排幼儿回家给家长讲活动故事来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延伸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散步》。下面我从八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1、课标与文本关系;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点和难点;

  5、教法和学法;

  6、教学过程;

  7、板书设计;

  8、评价分析。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方面: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三个维度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的设置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教师运用情景导入、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了八步,分别是:(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二)目标展示,把握方向;(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六)凝神细想,独抒性灵;(七)教师寄语,升华亲情;(八)、课后作业,实践检验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目标展示 把握方向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 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学生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2)请学生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 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学生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教师进一步补充培根的名言,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人就更应该坚持和发扬,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六)凝神细想 独抒性灵

  1、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凡的镜头--散步,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想一想,在你们的身边,有这样(尊老爱幼)的事例吗?

  2、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凡的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亲情之美,既符合本课的主题,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亲情,感受亲情,珍爱亲情。为了学以致用,练*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第二道题,让学生赏听歌曲《让爱住我家》,完成课堂练笔。

  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七)教师寄语 升华亲情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本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师生达到情感的共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八)、课后作业 实践检验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设计意图:行胜于言,由言到行,行后有感,学生能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接受来自于生活的检验,用笔将感受表达出来完成了对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说教材

  《散步》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也是一篇精读课文。它的语言*易朴实,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讲述了一家三代互敬互爱的浓浓亲情。本单元一共包含五篇文章,都是以亲情为主题,从不同角度表达作者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受到长辈的百般呵护、宠爱。因此,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同时这个学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对于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作为七年级的第一篇文章,《散步》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三、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和理解“蓑、酝酿、婉转、嘹亮、欣欣然”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反复的阅读中深入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形象美,提高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和责任感,养成尊敬长辈的好*惯。

  教学重点:学*文章“以小见大”的构思技巧,品味文中优美的画面。

  教学难点:探寻并研讨文章意味深长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上,我会以朗读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讨论法、点拨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去解决问题,通过词句的推敲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上,根据本篇文章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着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宗旨,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图片导入,激发求知欲。

  上课伊始,我会PPT展示几组全家福照片和有关孝道的名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最终揭示家是充满爱的地方,既有父母和爷爷奶奶对我们的爱,也有我们对他们的爱。进而揭示课题,开启本篇文章的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会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要求:①结合字典或者参考书扫清字词障碍。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用横线画出文中感动的句子。

  (1)默读结束后,我会顺势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PPT出示生字词,指明学生朗读,然后由学生点评其中读错的地方,字词障碍扫除后,我会再指明学生带领全班学生读一遍。

  (2)我让学生按照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的结构,来概括本篇文章主要内容。最终学生会总结出:本篇文章通过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田野上散步过程中产生分歧而最终和好的故事,体现了互敬互爱的浓浓亲情。

  (3)学生畅谈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明感动的原因,我预设:“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等句子,感动的原因无外乎其间蕴含的感情,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我会让学生结合自己和父母的经历谈谈感受。

  当这些问题解决后,学生头脑中已形成清晰的思路框架,为接下来的析读奠定基础。

  (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1)齐读文章1、2自然段:

  ①让学生思考,从中可以提炼出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比较清晰浅显,就是地点——田野,人物:我、妻子、儿子、母亲(板书)

  ②同时对于基础知识冒号用法进行强调,即引出解释和说明,同时PPT出示几个例子强化印象。

  ③体会”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其中蕴含的母子深情,即母亲明理、儿子孝顺。最后,我会指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温情。

  (2)自读3—5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小组合作讨论: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熬“字的用法,最终由小组代表明确答案:忍受,耐苦支持的意思.表示文中的母亲度过严冬时是非常艰难、痛苦的.同时让学生想象,母亲在冬天会面临哪些困难?是寒冷、是疾病、还是行动不便、以及容易滑倒等等。

  ②齐读第4自然段,同时明确该句属于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其中描绘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以及对于生命的热爱。

  ③感受”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中儿子的`天真可爱,并且要求学生读出顽皮淘气的感觉。

  (3)情景再现,我会让学生上台表演6—8自然段,演出一家人在散步时面临了什么分歧,又是如何解决分歧的。同时让学生在台上自由补充每个人的心理独白。比如,母亲看到小孙子想走小路时,她是怎么想的;儿子看到父亲要走大路时,他又是怎么想的。从而将故事完善。

  (4)顺势结合课文总结: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妻子是什么样的人?儿子是什么样的人。(板书)

  (5)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的就是整个世界。”最终明确: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後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四)品读课文,总结手法

  在分析完“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的就是整个世界。”后,顺势总结本篇文章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同时举例说明以小见大手法,强化印象,除此之外本篇文章还擅长运用环境描写,让学生再次就以上两种手法进行练*。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有关尊老爱幼的名句,并抄写在成长记录手册上。

  2、以“亲情”为话题,选择好写作角度,运用以小见大和环境描写,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一)、在轻音乐伴奏下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三)、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四)、研读入境合作讨论

  1、展示: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

  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六)、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写作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6、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多媒体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进入下一环节)

  (七)、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为了学以致用,练*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开头,让抒写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另辟蹊径写,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

  ①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①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

  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八)、教学小结:

  (继续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九)、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好了,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叫周和枝,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听多媒体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 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三、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学法指导:

  1、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2、在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屏,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掌握字词

  2、快速抢答,梳理信息

  三、品读课文,寻找美点

  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这篇课文,现在请用你的一双慧眼寻找文中的美点,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教师提示:对美文的赏读,大处看可以欣赏其中美的景、美的事、美的人;细处看可以欣赏美的词、美的句式、美的细节等等。)(一)、亲情美,人性美

  1、这家人在散步途中产生分歧后,谁有真正的决定权?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2、 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的是谁的表现?理由是?

  采用句式:我最欣赏的是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句子)中,我感受到他(她)的_______________(性格/品质)。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

  "我"的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我"的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我"的儿子:懂事、聪明、活泼。

  3、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二)、细节美

  A、深情朗读最后一段

  B、问题探究:

  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母亲和儿子重不重?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2、这是一份责任,那么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份浓浓的爱、厚重的责任读出来。

  (三)、景色美(5分钟)

  (这是一篇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思考:1、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朗读) 2、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小结:文中的美点还有很多,我们学在课内,但功夫在课外,希望用你的一双慧眼还能找到更多,并学以致用,在我们的写作课上得到实践。

  四、拓展延伸,真情告白

  浓浓的亲情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你能说说吗?

  五、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2、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六、课后作业,实践检验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

  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们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

  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你可以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在以后的语文课上大家进行交流。

  古往今来,亲情都被善良的人们代代传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来结束今天的课。

  这首诗也是通过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儿子要出门了,母亲拿她手上小小的针,来表达她对儿子浓浓的亲情。所以只要我们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更多更浓的亲情。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七、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承前 启后

  母亲 我和妻子 儿子

  赡养 抚养

  责任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散步》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

  二、目标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学*,要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另外,在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朗读能力的培养。《课标》对第四学段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优美语言。

  2、培养学**惯。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优美语言。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三、说教法

  1、启发谈话,以情动人。

  2、授之以渔,合作学*。

  3、交流对话,开放学*。

  4、链接生活,震撼心灵。

  5、媒体辅助,增色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如下步骤:

  1、情境导课:这里用多媒体放歌曲《我爱我家》,然后,我随着音乐的节奏说出家庭生活中的`细节。给学*奠定了学*本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又使学生在课前自然地回想起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细节,这又为后面的教学铺好了道路。

  2、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一开始,我便教给了学生学*的方法:[阅读(扫清文字障碍);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品味(体会精彩语言);延伸(谈谈你的感悟)。]从而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3、朗读指导: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认为怎样才能把这篇文章读好,学生回答出最基本的之后,我接着提醒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然后由学生自由表演读。

  4、交流对话,了解内容,在学生前面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说出课文内容,并将用媒体展示。

  5、合作探究,品体语言美: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美点大寻踪,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名子并进行分析,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

  6、链接生活,接受灵魂的洗礼。

  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庭生活的细节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所以,课到这里,教师又一次的和学生进行谈话,使学生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细节,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五、说板书设计与作业布置:

  1、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与其说是知识教授课,不如说是学*方法的传授课,故在板书设计上首先是学*方法,接着是课文内容的分析,我将本文的主要人物概括为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并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本文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归纳。

  2、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分三类:

  1、口头作业:求学生进一步朗读本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书面作业:是对学生本节课所学新知(对称句的特点及作用)的加强与巩固。

  3、实践作业:学了本节课,尊老爱幼不能只停在口头上,因此,我设计了实践作业,看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并给自己的亲人洗一脚写出自己的心得。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说一下我的讲课思路。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本文,要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相结合。首先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引起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去感受亲情美。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种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七、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

  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一)、在轻音乐伴奏下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三)、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四)、研读入境合作讨论

  1、展示: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

  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散步说课稿15篇(扩展6)

——散步说课稿6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当代著名作家莫怀戚写的一篇文章《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2.朗读感悟3、情感体验法4、小组合作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

  观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由此导入新课:洗脚本来是一件很*常的事,然而这*凡的小事,却蕴含了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散步》。

  【设计意图:观看妈妈洗脚这个视频,给学生营造一个浓浓的亲情氛围,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为本课的学*奠定感情基础。】

  (二)、朗读课文,感受亲情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阅读效果: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嫩芽分歧霎时拆撒熬过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思考问题:

  ①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

  ②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③从散步这一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家人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宜简单,学*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

  1、语言美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学*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人性美

  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3、景物美

  默读课文,请画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在课本上做标注)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人物情感,从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四)理解主题,升华亲情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五)拓展迁移,表露亲情

  诗意表达(仿写句子)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让我们向往。

  家,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家,是

  (六)真诚行动,亲情延伸

  1、将本文朗诵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请他说说听读文章的感受。

  2、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设计意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语文的好方法。】

  (七)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散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 新大纲、新课标对七-九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们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惯,学*良好的阅读方法,理解主要内容,领悟深层意味,品评艺术特色,探讨有价值的问题。

  二、 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1、在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前四个单元分别以人生和自然为主题编排文章,第五单元紧跟其后,编者显然意图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家庭与亲情。其中,《风筝》与《羚羊木雕》表现的是家庭矛盾冲突的一面,而《散步》等表现的则是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这是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长辈,体味人间亲情,树立责任意识。

  2、新教材注意到了七年级上册的特殊地位:一是与小学的衔接,二是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三是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惯的培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体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的。具体说来,第五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朗读和圈点勾划。教学《散步》时应继续巩固练*本单元的基本要求。

  三、 学生情况分析

  十陵镇虽地处农村,但*年来,由于二0四、三五四、天兴等几个大厂的迁入,新成洛路的建成通车,各个房地产、旅游开发项目的纷纷启动,十陵镇已经成了一片开发的热土。人口巨增,各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起来。处于这样一个变革的形势当中,十陵的学生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们不再孤陋寡闻,自卑落后,他们思维活跃,消息灵通,勤奋刻苦,积极进取,朝气蓬勃,自信乐观。而《散步》这篇文章相对浅显,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教师可放手的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培养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继续练*朗读和圈点勾划;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借鉴以小见大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品味关键语句,提高品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朴实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其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是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语句,品评鉴赏文章是教学难点。

  五、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1、朗读教学法。文章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与点拨法相结合。《散步》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文辞冲淡而又寓意深刻,其中一家之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这些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真正领会的,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去学*是新课改理念的最好体现。

  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感,创设氛围(导入语的设计应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能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语设计一: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散步已经成为大多数现代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反映了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与追求。然而,就是这**常常的散步,却被一位有心的作家捕捉到了。于是,小事写出了大意境!那么,究竟是什么大意境呢?散步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看看莫怀戚的《散步》(板书课题――散步)

  (二)、朗读训练

  1、伴随着一段节奏舒缓的音乐,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将那些自己读不准或不能理解的字词句作上标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课文,体味文中蕴涵的浓浓亲情,读后简要评价并作适当指导。(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就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提出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并作适当指导和进行鼓励性评价。)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介绍文中人物(允许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文章描写的人物是祖孙三代;是母亲、我、妻子、儿子;是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是奶奶、儿子、媳妇、孙子;等等都可以。)

  2、学生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概括课文内容,如:文章通过散步一事,表现的是爱,是责任,是亲情,是尊老爱幼,是幸福家庭等,教师都应予以认可。)

  (四)、整体阅读与圈点批注训练

  学生自由阅读全文并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教师幻灯展示批注要点和批注范围)。(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保证,而自主学*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立学*时间,这对于学生的学*和发展都非常重要。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体现了这一点,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惯。)

  (五)、品评鉴赏文章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就各人批注的地方及其理由展开集体讨论与交流,进行探究性的学*,力求通过这种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应热情洋溢的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大胆发言,勇敢争先,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如果有些重要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如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的刻画、关键语句的品味、对称句式的运用、景物的描写、语言的特色等,教师则可以以一种商量的口气、以提醒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更广泛、更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需要,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时所需要的时间、所采用的学*方法和所能掌握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定目标,自选学*方式,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任务,是理智而又合理的教学要求。而且,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探究,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和欣赏,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到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惯和方法。)

  (六)、比较阅读林文煌的《三代》,深入思考两篇文章的感人之处与现实价值。(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去感悟和思考,让阅读的过程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必强求答案一致,甚至不必去“有意”的引导学生。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予以鼓励和支持。)

  (七)、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讲述自己身边尊敬老人和不尊敬老人的真实故事,让他们对家庭

  与亲情进行较为有深度的探讨,从而感悟家庭亲情,树立责任意识。(语文的外延也就是生活的外延。将语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现实生活能有一个更清醒、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更深的体验和感悟,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既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又要尽力引导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家庭观。)

  (八)、师生各用一句话或一小段话小结自己的学*收获。(总结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不应成为教师的专利,而应成为师生展示教学成果的最佳时刻。学生可以利用它进行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而且,这种带有个人体验性质的东西是教师绝对不能替代的。它对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兴趣、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也非常重要。)

  七、作业布置(幻灯展示)

  1、将生字词的音形义在作业本上各抄写三遍并用心识记。

  2、课后收集有关尊老爱幼的名句,并抄写在成长记录手册上。

  3、以“亲情”为话题,选择好写作角度,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附板书:

  散 步

  莫怀戚 朗读—理解—比较阅读—小结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散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新大纲、新课标对七—九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们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惯,学*良好的阅读方法,理解主要内容,领悟深层意味,品评艺术特色,探讨有价值的问题。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1、在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前四个单元分别以人生和自然为主题编排文章,第五单元紧跟其后,编者显然意图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家庭与亲情。其中,《风筝》与《羚羊木雕》表现的是家庭矛盾冲突的一面,而《散步》等表现的则是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这是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长辈,体味人间亲情,树立责任意识。

  2、新教材注意到了七年级上册的特殊地位:一是与小学的衔接,二是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三是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惯的培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体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的。具体说来,第五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朗读和圈点勾划。教学《散步》时应继续巩固练*本单元的基本要求。

  三、学生情况分析

  十陵镇虽地处农村,但*年来,由于二0四、三五四、天兴等几个大厂的迁入,新成洛路的建成通车,各个房地产、旅游开发项目的纷纷启动,十陵镇已经成了一片开发的热土。人口巨增,各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起来。处于这样一个变革的形势当中,十陵的学生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们不再孤陋寡闻,自卑落后,他们思维活跃,消息灵通,勤奋刻苦,积极进取,朝气蓬勃,自信乐观。而《散步》这篇文章相对浅显,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教师可放手的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培养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继续练*朗读和圈点勾划;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借鉴以小见大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品味关键语句,提高品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朴实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其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是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语句,品评鉴赏文章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1、朗读教学法。文章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与点拨法相结合。《散步》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文辞冲淡而又寓意深刻,其中一家之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这些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真正领会的,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去学*是新课改理念的最好体现。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感,创设氛围(导入语的设计应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能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语设计一: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散步已经成为大多数现代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反映了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与追求。然而,就是这**常常的散步,却被一位有心的作家捕捉到了。于是,小事写出了大意境!那么,究竟是什么大意境呢?散步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看看莫怀戚的《散步》(板书课题――散步)

  (二)、朗读训练

  1、伴随着一段节奏舒缓的音乐,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将那些自己读不准或不能理解的字词句作上标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课文,体味文中蕴涵的浓浓亲情,读后简要评价并作适当指导。(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就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提出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并作适当指导和进行鼓励性评价。)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介绍文中人物(允许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文章描写的人物是祖孙三代;是母亲、我、妻子、儿子;是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是奶奶、儿子、媳妇、孙子;等等都可以。)

  2、学生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概括课文内容,如:文章通过散步一事,表现的是爱,是责任,是亲情,是尊老爱幼,是幸福家庭等,教师都应予以认可。)

  (四)、整体阅读与圈点批注训练

  学生自由阅读全文并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教师幻灯展示批注要点和批注范围)。(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保证,而自主学*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立学*时间,这对于学生的学*和发展都非常重要。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体现了这一点,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惯。)

  (五)、品评鉴赏文章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就各人批注的地方及其理由展开集体讨论与交流,进行探究性的学*,力求通过这种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应热情洋溢的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大胆发言,勇敢争先,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如果有些重要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如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的刻画、关键语句的品味、对称句式的运用、景物的描写、语言的特色等,教师则可以以一种商量的口气、以提醒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更广泛、更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需要,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时所需要的时间、所采用的学*方法和所能掌握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定目标,自选学*方式,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任务,是理智而又合理的教学要求。而且,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探究,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和欣赏,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到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惯和方法。)

  (六)、比较阅读林文煌的《三代》,深入思考两篇文章的感人之处与现实价值。(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去感悟和思考,让阅读的过程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必强求答案一致,甚至不必去“有意”的引导学生。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予以鼓励和支持。)

  (七)、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讲述自己身边尊敬老人和不尊敬老人的真实故事,让他们对家庭与亲情进行较为有深度的探讨,从而感悟家庭亲情,树立责任意识。(语文的外延也就是生活的外延。将语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现实生活能有一个更清醒、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更深的体验和感悟,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既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又要尽力引导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家庭观。)

  (八)、师生各用一句话或一小段话小结自己的学*收获。(总结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不应成为教师的专利,而应成为师生展示教学成果的最佳时刻。学生可以利用它进行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而且,这种带有个人体验性质的东西是教师绝对不能替代的。它对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兴趣、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也非常重要。)

  七、作业布置(幻灯展示)

  1、将生字词的音形义在作业本上各抄写三遍并用心识记。

  2、课后收集有关尊老爱幼的名句,并抄写在成长记录手册上。

  3、以“亲情”为话题,选择好写作角度,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附板书:

  散步

  莫怀戚朗读—理解—比较阅读—小结

  教学目的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

  2.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预*

  试朗读课文。

  二、导人

  《散步》这篇散文,通过祖孙三代人散步的过程,表现出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朗读时要用心领会。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散步》。

  2.分六个层次指导朗读。

  (1)缘由。(第1~3自然段)

  ①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去散步?

  讨论并归纳:为了母亲。“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应该多走走”所以一家人陪母亲去田野散步。

  ②提问:怎么朗读第l~3自然段?

  讨论并归纳:应读得轻柔一些,用陈述语气。读出“我”对母亲的孝心。

  ③提问:试读出第2自然段的重音和停顿,使朗读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讨论并归纳: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内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则又听/她的话一样。

  (2)过渡。(第《自然段)

  ①提问:这段写什么来过渡?

  讨论并归纳:描写初春的田野来过渡。

  ②提问:怎样描写?


散步说课稿15篇(扩展7)

——《散步》说课稿菁选

《散步》说课稿(集锦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步》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的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

  2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预*

  试朗读课文。

  二、导人

  《散步》这篇散文,通过祖孙三代人散步的过程,表现出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朗读时要用心领会。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散步》。

  2.分六个层次指导朗读。

  (1)缘由。(第1~3自然段)

  ①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去散步?

  讨论并归纳:为了母亲。“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应该多走走”所以一家人陪母亲去田野散步。

  ②提问:怎么朗读第l~3自然段?

  讨论并归纳:应读得轻柔一些,用陈述语气。读出“我”对母亲的孝心。

  ③提问:试读出第2自然段的重音和停顿,使朗读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讨论并归纳: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内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则又听/她的话一样。

  (2)过渡。(第《自然段)

  ①提问:这段写什么来过渡?

  讨论并归纳:描写初春的田野来过渡。

  ②提问:怎样描写?

  讨论并归纳:描写初春田野的特征——新绿,嫩芽,冬水——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用拟人手法,写出新绿的形态和色彩,写出冬水的声音和形象。

  ③提问:怎样会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讨论并归纳:写出初春的田野生机盎然。

  ④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应读得有诗情画意,读出初春田野的勃勃生机。

  (3)人题(第5段)

  ①提问:课文写一家三代人怎么散步的?儿子怎么说的?表现儿子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小儿子从一家三代人散步的方式发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

  ②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前一句用*缓的陈述语气,儿子的话应读得天真、高昂,如有新发现。仪)波澜(第6段)

  ①提问: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分歧?

  讨论并归纳: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②提问:怎样解决这一矛盾?表现“我”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一切取决于“我”——走大路。表现“我”爱幼,更尊老。

  ③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分几个层次读,为了使层次分明“后来”、“不过”、“一霎时”、“我想”、“我想”、“我决定”、“我说”要重读。读出“我”心理活动的几个层次。

  (5)一波又起(第7段)

  ①提问:又起了什么波折?表现母亲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表现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

  ②提问;为什么要写母亲看到的景物?

  讨论并归纳:母亲看到小路上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想到这些景物对孙儿的吸引力,更下了变了主意的决心。

  ③提问:怎样解决小路难走的矛盾?

  讨论并归纳:母亲提出“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④提问: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从重音看,“但是”、“摸摸”、“变了”、“还是”、“金色”、“整齐”、“水波粼粼”、“背”等都要重读。从层次来看,“但是”、“那里”、“我走…·,·”都要停顿。用*稳、舒缓的语调读出母亲慈爱、体谅孙子的感情,读出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

  (6)收结(第8段)

  ①提问:怎样以散步收结全文?

  讨论并归纳:一叙述散步的方向;二叙述在散步中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三叙述“我”的.感受。

  ②提问: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讨论并归纳:因为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表现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

  ③提问:怎样朗读这一段?

  讨论并归纳:从重音看,“菜花”、“桑树”、“鱼塘”、“走”、“蹲”、“背”、“瘦”、“重”、“胖”、“轻”、“慢慢”、“稳稳”、“仔细”及最后~句都要重读。

  从层次看,“这样”、“到了一处”、“但”都要停顿。用较快的语速读,最后一句要读得缓慢、深沉。

  四、小结

  这篇散文表现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是欢愉、深沉的。朗读时要细心体会。最后,再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1.课后练*。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辨别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比喻句。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C.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D.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

  1.比喻句:_2.非比喻句:_

  (二)“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表现了什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一)、在轻音乐伴奏下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三)、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四)、研读入境合作讨论

  1、展示: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

  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散步说课稿15篇(扩展8)

——《散步》说课稿实用20篇

  一、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情趣。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尊老爱幼,珍爱生命的情感。

  3、体会文章用人物性格来表现文章主题的写作思路。

  二、教学重点:

  1、感悟文章所揭示出来的一条家庭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

  2、理解文章是如何围绕主题思想来写的。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二十年后,假如你和爸爸、妈妈、妻子、儿子(或女儿)同乘一条船过河,突然船翻了,大家都掉进水里,只有你会游泳,而你只有能力救一个人, 你救谁?

  师:请考虑好,救谁呢?为什么?

  设想:(生:离我最*的。生:救妈妈,妈妈最亲。生:女儿,她以后的路还长。)

  师:你感到选择的困难了吗?难以选择,是因为复杂的亲情!好,既然家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如此重要,那我们都要尽力的维护好自己的家,但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够吗?(学生回答)每个人在家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都应该尽自己所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莫怀戚笔下的家庭是怎样的?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2、整体感知

  A、听录音,要求

  l 采用圈点法标出读错的字词。

  l 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几方面。

  B、积累字词

  fēn qí(分歧) xìn fú(信服) 背bēi(背人) bèi(后背) chāi sàn(拆散)

  霎时(shà) 水波粼粼(lín) 嫩芽(nèn) 熬过(áo)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不知所措:不知道 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C、回答问题。

  a、散步的人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讨论: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师注意:尽量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在适当时候,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反驳,看其是否能站得住脚,能否坚持住观点。

  关于“我”: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关于我的母亲: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关于儿子和妻子:

  教师: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4、研讨合作

  (1)大讨论

  A、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作什么选择?

  B、文中最后,分歧是怎么解决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说一说,想一想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和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

  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 “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 , 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

  5、质疑品味:

  A、划出自己最难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在课本的空白处写出。

  B、找出你感受最深,觉得最值得体味的句子,读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句子:

  “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暗示“生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明:包含着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这样的人生哲理。

  6、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小事情表现大主题——以小见大)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7、联系生活:

  不管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一个人物,总之,这个家庭,这三代人都是我们为之羡慕的,因为他们很和睦,很温馨,因为他们在出现分歧的时候,彼此之间都有着一颗尊老爱幼的心,一颗相互理解的新。

  通过学*这篇课文,假如这样的分歧也同样出现在你的家里,我们不妨来想一想:当你晚上吃完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爷爷奶奶要看戏剧,父亲要看新闻,母亲要看连续剧,而你要看动画片,此时,如果遥控器掌握在你手中,全家人都听你的,你该怎么办?

  提问最多不超过五位同学。

  归纳:说明一个家庭的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当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因为他们已经辛苦了一辈子了,不容易。毕竟“孝顺第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作业:

  一、说教材

  文章写的是:莫怀戚先生一家三代四口去散步,强壮的儿子背起年迈的母亲,年轻的妈妈背着胖胖的儿子,走在阳光下,走在田野上,走在春光里。

  这幅温馨亲情图,让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大为赞赏:“敬老爱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莫先生这篇精美散文,也引领我们在亲情、人性、生命的原野上作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心灵散步……

  本文选取家庭幸福小事表达浓浓亲情,以小见大地彰显了尊老爱幼的美德,很好地落实了人文要求。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散步》正符合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尚未确立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有点自我中心,亲情观念比较淡薄,读《散步》就是接受一次心灵洗礼,能唤醒生活的体验、激活尘封的记忆、开启关闭的心智、放飞禁锢的情思,获得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所以,教材地位不可忽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3、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新课程改革倡导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生活,与社会家庭相沟通。因此本节课创设“亲情互动”的情景,提供一个学生、家长互相倾诉的*台。

  2、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抢答的形式,寓乐于教,达到学生愿意学、乐中学的效果。

  (二)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探究主旨,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趣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搜集资料,了解作者

  莫怀戚:1951年出生,汉族。笔名周*安、章大明。当代作家。重庆作协副**。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①检查生字词。②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1、识记下列生字

  熬(áo)、嫩(nèn)芽、分歧(qí)、水波粼粼(lín)

  2、听课文录音、抢答下列问题

  故事发生的时间:初春

  故事中人物:我、我的妻子、我的母亲、我的儿子

  故事的起因:一起到野外散步

  事情的经过:因为走大路、走小路发生分歧

  文章的主题:尊老爱幼

  ★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讨论:

  (1)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在解决分歧时,我的感觉是什么?

  (2)分歧最终是怎样解决的?

  (3)从散步这一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家人怎样的关系?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然后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课文中的四个人物:“我”、我的妻子、我的母亲、我的儿子,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语言赏析,美点寻踪

  1、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写出了)......”谈谈你喜欢的理由。(八人小组合作探究,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做好记录)

  精彩语句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2)传情的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

  (3)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请同学们以“母爱是---父爱是---”为内容,试用对称句说话。

  例:母爱是让你心烦却又离不开的唠叨,父爱是你做错事情时严厉的训斥。

  ★课文总结,感情升华

  文章通过叙述一家三代人在田野散步的情形,描绘出一家人浓浓的亲情。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突出了中年人在生活中的责任重大。

  附: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情趣盎然“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

  走大路(我)尊老

  含义丰富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走小路(母亲)爱幼

  言在意外“我”决定委屈儿子

  母亲却依从了儿子

  “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课后作业——亲情互动

  回家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

  一、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情趣。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尊老爱幼,珍爱生命的情感。

  3、体会文章用人物性格来表现文章主题的写作思路。

  二、教学重点:

  1、感悟文章所揭示出来的一条家庭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

  2、理解文章是如何围绕主题思想来写的。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二十年后,假如你和爸爸、妈妈、妻子、儿子(或女儿)同乘一条船过河,突然船翻了,大家都掉进水里,只有你会游泳,而你只有能力救一个人, 你救谁?

  师:请考虑好,救谁呢?为什么?

  设想:(生:离我最*的。生:救妈妈,妈妈最亲。生:女儿,她以后的路还长。)

  师:你感到选择的困难了吗?难以选择,是因为复杂的亲情!好,既然家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如此重要,那我们都要尽力的维护好自己的家,但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够吗?(学生回答)每个人在家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都应该尽自己所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莫怀戚笔下的家庭是怎样的?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2、整体感知

  A、听录音,要求

  l 采用圈点法标出读错的字词。

  l 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几方面。

  B、积累字词

  fēn qí(分歧) xìn fú(信服) 背bēi(背人) bèi(后背) chāi sàn(拆散)

  霎时(shà) 水波粼粼(lín) 嫩芽(nèn) 熬过(áo)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不知所措:不知道 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C、回答问题。

  a、散步的人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讨论: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师注意:尽量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在适当时候,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反驳,看其是否能站得住脚,能否坚持住观点。

  关于“我”: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关于我的母亲: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关于儿子和妻子:

  教师: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4、研讨合作

  (1)大讨论

  A、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作什么选择?

  B、文中最后,分歧是怎么解决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说一说,想一想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和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

  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 “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 , 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

  5、质疑品味:

  A、划出自己最难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在课本的空白处写出。

  B、找出你感受最深,觉得最值得体味的句子,读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句子:

  “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暗示“生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明:包含着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这样的人生哲理。

  6、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小事情表现大主题——以小见大)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7、联系生活:

  不管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一个人物,总之,这个家庭,这三代人都是我们为之羡慕的,因为他们很和睦,很温馨,因为他们在出现分歧的时候,彼此之间都有着一颗尊老爱幼的心,一颗相互理解的新。

  通过学*这篇课文,假如这样的分歧也同样出现在你的家里,我们不妨来想一想:当你晚上吃完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爷爷奶奶要看戏剧,父亲要看新闻,母亲要看连续剧,而你要看动画片,此时,如果遥控器掌握在你手中,全家人都听你的,你该怎么办?

  提问最多不超过五位同学。

  归纳:说明一个家庭的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当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因为他们已经辛苦了一辈子了,不容易。毕竟“孝顺第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作业: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1)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2)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5、突破方法: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约三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约八分钟)。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约二十分钟)。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语文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学*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1)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2)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3)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可以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可以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4)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约八分钟)。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约二分钟)。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约二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横批:相亲相爱。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散步

  莫怀戚

  尊老

  母亲

  整个

  我爱妻子

  世界

  儿子

  爱幼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散步》。下面我从八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1、课标与文本关系;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点和难点;

  5、教法和学法;

  6、教学过程;

  7、板书设计;

  8、评价分析。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方面: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三个维度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的设置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教师运用情景导入、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了八步,分别是: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目标展示,把握方向;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六)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七)教师寄语,升华亲情;

  (八)、课后作业,实践检验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目标展示 把握方向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 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学生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2)请学生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 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学生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教师进一步补充培根的名言,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该坚持和发扬,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六)凝神细想 独抒性灵

  1、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凡的镜头--散步,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想一想,在你们的身边,有这样(尊老爱幼)的事例吗?

  2、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凡的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亲情之美,既符合本课的主题,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亲情,感受亲情,珍爱亲情。为了学以致用,练*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第二道题,让学生赏听歌曲《让爱住我家》,完成课堂练笔。

  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七)教师寄语 升华亲情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本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师生达到情感的共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八)、课后作业 实践检验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设计意图:行胜于言,由言到行,行后有感,学生能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接受来自于生活的检验,用笔将感受表达出来完成了对写作能力的培养。

  七、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我" → 母亲

  ↑ ↖ ↓

  妻子 儿子

  尊老 爱幼

  板书图示是直观教学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再创造,是引发学生学*兴趣、加深学*印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本课的板书,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相应的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尊老爱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八、评价分析:

  我这堂课的主要宗旨就是具有实用性,在于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放手自学点拨到位、拓展迁移触类旁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引导,组织。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老师要善于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而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则尤其应达到这样的效果。

  好了,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尊敬的评委下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

  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学法指导、大致的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汇报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注重人生体验。《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于一体,字里行间扬溢着浓浓而真挚的亲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道德颂歌。虽然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风筝》《羚羊木雕》一样都以家庭生活为主,都有矛盾冲突,但前者给予的更多的是反思,而本文则主要从家庭伦理准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并且内容更贴*学生生活。因此,我认为本文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目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增强亲情观念,提高人文素养是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基本是都是90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唯我独尊”,家庭亲情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因此,本文教学时,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事件本身并不难,但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主旨、感悟亲情及由此引发对于家庭伦理准则的思考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以文本为范例,指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方法。

  3学*文章以小见大、一事一理,从*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写法;

  4体味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传统美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为:目标2、4

  教学难点为: 目标3、如何理解文章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文本为范例,组织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相关方法。

  2、以小组形式,通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

  3、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文章。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初读叙事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的方法(初读“三问”:谁?在哪里?什么事?)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精读文本、品味语言。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文章的美点(从内容到形式)

  五、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常回家看看》作一个铺垫。

  1、 猜字游戏导入

  谜面:上有老下有小—学生猜---教师解字:老小不分开为孝,老在上子在下,儿子担任着背负老人的责任这样才为孝。

  当堂调查:你们一家三口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吃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很少),如此看来大多数是老小分开的,孝出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从今天学*的课文《散步》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歌曲作情感铺垫,猜字游戏可以很快地激发七年级孩子的兴趣,抛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为突破教学难点设伏。)

  2,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轻声地朗读课文。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3)、检查阅读效果:

  从记叙的要素、顺序入手理清内容和文脉。并在概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核心事件“分歧”,以及产生分歧原因和解决分歧的办法。

  (学*起步阶段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强化“要素”意识,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

  4品读课文 感悟亲情

  我设计的主问题是:

  ①、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在散步的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老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等的关系。一切由爱决定。 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②、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特质 (这一设计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着重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儿子与现实中的“儿子”(自己)进行对比,突出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形象。)

  ③关于教学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

  铺垫:再问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孝”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具有象征意义的话---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家庭是这样,民族、国家也是如此。(边归纳边板书要点)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初步体会文中“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5、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①、让学生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主要引导学生品味:(1)写景的句子 ,发现他们的意境美。 (2)对称的句式(体会它们的对称美,情趣美。)

  (语文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学*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精彩片段。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通过朗读加深印象,培养语感)

  6、结束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对长辈、父母我们要心怀感恩(播放《感恩的心》),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或最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用一段文字把它写下来,课后和大家一同分享。

  最后是作业布置:

  7、布置作业:以家庭生活为素材,以亲情为主题,运用“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以及刚开始学*“以下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特作出分层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也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具体是:最低要求:仿写文中的某个片段//一般要求:独立构思,能表现出亲情//较高要求:能提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8、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

  附:板书:

  百 善 孝 为 先

  +

  散 步 分歧 +

  (莫怀戚)

  ||

  整个世界(责任 使命)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本文,要引导同学们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同学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同学们,这个年龄段的同学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同学们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