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菁选

首页 / 说课稿 / | 2023-02-19 00:00:00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几瓶牛奶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 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6+9=。

  (1)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2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有几瓶牛奶》。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第三节第一课时P79页和P80页相关练*。

  《二》、教材分析

  我对本课教学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景活动。“有几瓶牛奶”是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初步进行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也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的基础前提,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是9瓶,另一盒是5瓶的相关信息,主题图中已经说明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牛奶?

  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根据生活情境的观察进行思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例如通过摆小棒探索“9+5”进行加法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凑成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凑成十”的方法,第三次活动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两道加法算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或你喜欢方式来进行加法的算式计算,使学生练*参与面广,有利于学好这部分的知识。

  《三》、确定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简便性。

  2、能力目标: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和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9加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学*的好*惯。

  3、情感目标: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能够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正确表达“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与思维过程。

  二、说学情

  我班有65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常规培养和学*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学**惯,有合作学*的意识,*段主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且通过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在一定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的学*过,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学*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对这节课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独立的思考,探索,动

  手,互相交流的算法,体会多样性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感知生动表象以及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的面前,从而使其亲自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的乐趣。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设置了“探索研究”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以下教学策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认识,我的教学思路是:老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体现在尽量独立的进行“摆、算、说”的尝试。在尝试中创造出“凑十法”在尝试中发现9加几的速算规律。因此,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尝试、发现法”就是在尝试中有发现的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教学准备

  1﹑计数器,小棒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米奇)你们认识它吗?

  今天米奇就来到我们课上和我们一起学*。

  2﹑游戏。(坐碰碰车,相碰的做加法)

  下面米奇请同桌的小朋友

  做个凑十的游戏?

  你是1,我是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是2,我是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是3,我是7,我们从小爱学*。

  你是4,我是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是5,我是5,两数凑十不马虎。

  我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通过“对口令”游戏复*10的组成,不但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又为学*“凑十”法做好铺垫。

  3、自主尝试,探索算法

  (1)谈话引入

  (师谈话,淘气的妈妈给淘气买了两盒牛奶,一盒有9瓶,一盒有5瓶,可是淘气的妈妈就要求他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瓶?数对了才能喝,这下可难住了淘气,小朋友你能帮一帮淘气数一数吗?

  根据妈妈的谈话的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出发点,用贴*学*生活情境展开探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感受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

  师:淘气不知道两个盒子里有几瓶牛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瓶,怎样解决?(师:到底有多少瓶牛奶呢?请自己动先脑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或

  借助学生学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的直观感知进一步深化,了解学生学*的情况)

  (2)探索算法

  四人小组,学*研究,交流方法

  师: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吗?下面小组长组织,先在组内商量计算的方法,再选出代表一会儿在全班交流。(学生在组内讨论的时候,可以选一名或几名代表,我深入到小组中,及时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 (3)全班交流成果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讨论的情景?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生1:我是用小棒一个一个的数出来的1、2、3、4······14瓶,一共14瓶。

  师:这样的方法你觉得对吗?谁要补充?

  生2:我用的是加法9+5,把9凑成10,先从5瓶里拿出1瓶和9瓶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师:真了不起!这种方法你喜欢吗?

  板书

  (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3:我也用加法,9+5,把5凑成10,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板书

  (看小数,分大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4:我是这样算的把9看成10,把加的结果减去1。师:同学们真行!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我和大家都不一样,是用计数器算出来的,

  先在个位上拔9颗珠子,再在个位上拔5颗珠子,把个位上的10颗珠子表示在十位上,应在十位上拔1颗珠子,去掉个位上的10颗,个位上剩下4颗珠,也就是1个十和4个一,和起来是14。即是9+5=14。

  (以上五种方法都可以计算9加几,相对来说就是“9”添“1”凑成10,再用10和剩下的数相加计算起来比较简便。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有着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

  师小结: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在教学中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里达到个性优化。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P79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或摆一摆计算出得数,然后再汇报交流。(学生在圈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小数等。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通过实物操作帮助理解问题。)

  (2)课本P80页第1题,第2题。

  (学生看图理解意图,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中交流订正,从小就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样能准确检测出学生在课堂的学*效果。)

  本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为了巩固新知,深化思维,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如上练*,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力求面向全体学生。

  5、畅谈收获,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学*,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努力,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评价,提出希望,最后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关于9加几的问题。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再一次向学生渗透生活中有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惯。这样,通过梳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6、数学游戏

  搭积木(9加几)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此环节我设计了游戏。)

  师:小淘气知道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我们看看,他会带领我们到哪里去呢? (出示摆一摆、算一算,小朋友们在公园游乐场的一角玩搭积木的游戏课件。)师:我们也像公园里的小朋友那样玩一玩、做一做吧。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了9+?的进位加法,并在算题的过程中练*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加法的计算方法,达到练*和强化的目的。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方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9+?,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再次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7、课外作业(购买食品)

  师:小淘气和大家一起逛了一会儿公园,他想请大家一起到公园的小店里吃点东西,你能帮他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吗? (出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1)帮小淘气选择一个鸡腿和另一种食品并计算价钱。(学生选择后练*9加几的计算。) (2)自己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

  (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任意两个数的计算。) (练*题设计生动、有趣,在愉悦的气氛中,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又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购买食品这一练*的设计,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五、板书设计: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之处,所以对本课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让学生从自身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点击)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点击)

  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订了以下教学重、难点:)(点击)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利用效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宗旨,

  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点击)

  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点击)(教学过程是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和保证,为了有效实施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点击)。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板书),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点击)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点击)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点击)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点击)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6+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解决问题

  (学生学*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三道题目。)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9加几的进位加法)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为此我把板书设计如下:)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说教学效果:

  (最后,我来预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解决问题

  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5

  一、 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 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课堂设计在一个贴*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 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 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方式与评价方式。

  1、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 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1、在小组合作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 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 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 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 学们你们喜欢游园嘛?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园好嘛?”“售票员阿姨看到我们来,特别欢迎,当她看到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这么聪明可爱就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 挑战嘛?”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游园情境,将学生喜欢的活动引入课堂,将老师的语言转换 成售票员阿姨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快 来看,我们来到了谁的家?”创设猴园情境,“你能根据这2个盘子里桃子的个数提出问题嘛?”同学们在前面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在 对他们的表扬中导入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你们可真聪明,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这个问题?”生列式后,进 入本课的重点环节,算法的研究。(会算的孩子请他们仔细思考怎么算出来的)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5个小环节:1、独立思考9加5的算法。2、小组交流9加5的算法,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3、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教师整理板书,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算法。4、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在小组说说。5、课件演示算法,加深印象。

  为 什么要安排5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性学*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9加5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 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则,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好好的想一 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 出了:“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摆小棒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 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各异,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 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因此,既要肯定他们逐个数的方法,又要尽量让他 们也学会凑十法,在集体反馈时,我这样问:“这种方法你觉得对嘛? 这种方法你喜欢嘛?你能试着说一说嘛?”等问题,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和其它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小组交流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 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 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 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算法板书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容易 理解的方法,在小组里再说说,达到个性的优化。最后我再用课件演示一遍算法,加深印象,理清思路。

  (三)、巩固算法 ,应用新知。

  如何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如果单纯让学生算9+3=□、7+9=□等算式,学生的学*兴趣和注意力就会受到影响。再次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对熊猫和孔雀的请求,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四)深化知识。

  游 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此环节我设计了游戏。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 们的聪明表现已经在动物园传开了,许多小动物都来欢迎你们,想和你交朋友,你们愿意嘛?你喜欢谁,就用9和谁身上的数字相加,求出得数,算得对小动物就会 出来和你们交朋友的。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了9+几的进位加法,并在算题的过程中练*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进位加法的 计算方法,达到了练*和强化的目的。

  (五)乘车回家,总结知识。

  1、我设计了一个乘车游戏,“同学们我们要回家了,能载我们回去的车,有12路,13路__--16路,请同学们计算出自己卡片上的题,来决定自己坐哪路车”,此环节不仅巩固了新知,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其中会有几个卡片上的题的得数在这几路中没有,渗透孩子们遇到此情况不要慌,要耐心等待自己要乘的车,或是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在集体活动中遇此情况应该马上向老师汇报。

  2、我们即将告别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时,你能不能告诉它们,在今天的游园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了总结。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认识,请各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6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

  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课堂设计在一个贴*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方式与评价方式。

  1、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

  1、在小组合作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是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也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第一阶段。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2)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3)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本课时的内容是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为基础的,同时又为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及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学前教育,有极少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因此这节“9+5”的课,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是“旧”知识,但是学生会计算得数,而不知晓计算过程或算理,这是本课时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 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 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究,同桌合作交流。

  这里要用到的教具和学具是: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六、说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旧知引路

  开课时照例进行凑成十的划拳游戏,接着是用开火车的方式复*已经学过的十加几,目的是为看让孩子学*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加法做好铺垫。

  (二)进入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笑笑碰到难题,要学生帮忙想办法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出示情境图后,给出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在这里,体现的*惯培养点是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谁会提一个问题”?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出“左边的牛奶比右边多(或少)几瓶?一共有几瓶?”这样的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新知

  1、在指导学生列式前,让孩子把画面中呈现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取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9+5=或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出算式,有部分学生会说出得数,教师补急于肯定对错。

  3、算法探究

  (1)当学生口算出得数或是只列出算式时,教师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抛出问题后组织学生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试着向同桌讲一讲你是怎样算的,等会我们说一说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化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这样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钟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同时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想出解决办法。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有这样几种算法:计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学生也许还有其他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拨计算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拨5个珠子,边拨边说: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 上有了一颗珠子,是一个10,个位还剩4颗,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用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 7+9。第一个算式,根据创设的妈妈请笑笑带苹果给表弟的情境,要求用“凑十法”计算,不会的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第二个算式让孩子摆摆小棒,学*用凑十法计算。

  (四)实践应用,深化认识

  1、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目的是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重在让学生说说圈的方法。

  2、写一个自己喜欢的9加几的算式,然后计算。

  (五)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或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关于9加几的问题。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8

  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各位老师一同研讨、一同学*。我们本节课的教研主题是:体会算法多样化,指导优化算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2页、73页的《有几瓶牛奶》。

  经过我们几位教师的研讨,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境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也是建立位值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⑴根据生活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⑵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⑶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学好这部分知识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20以内的数及其运算的经验,他们喜欢从身边的事例中学*数学。通过前面的数学学*,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十进制。但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尽可能地安排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算理,优化算法。

  根据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认知水*,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方法的简便性。

  2、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良好的学**惯。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这一理念,教师将采用“引导——探究——发展”这一教学方式组织教与学的活动。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课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同时注重以多媒体课件和多种学具为凭借,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给淘淘介绍有营养的食品”的学*情境,课件适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两盒牛奶的数量提出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出了9加几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主动性,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第一步是指导列式。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画面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时,教师适时引导、评价。

  第二步是探索算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棒或圆片代表两盒牛奶摆一摆,说一说,或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然后,学生自由汇报算法,全班交流算法。这里先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优化完善自己的算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凑十法”,使学生发现几种算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这种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菁选扩展阅读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菁选(扩展1)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3篇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指出: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探索中初步理解“凑十”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上课一开始,我借助几个复*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用10来计算会很方便,为后边理解“凑十法”埋下伏笔。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借助学具探索多种算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课的开始,我出示一盒有9瓶牛奶,一盒有5瓶牛奶的图,请学生提出问题,接着用自制的教具“牛奶盒子”来解决问题,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源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学生乐于去探索。

  2、 体现体验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圈一圈,拨一拨,是学生体验到9+5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使所学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3、 体现算法多样性

  算法多样性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算法多样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尊重学生独立思想;

  2、学生表达多样化;

  3、解题方法多样。

  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题。

  通过这节课,至少给了我两点启发:

  1、“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传统的备课往往是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教师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这样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教材上,而忽视了“备学生”。反思本例,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加减法,很多孩子对2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所以他们能准确的说出9+5的结果,但是还没有掌握系统的方法,所以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们体验“凑十法”,感受凑十法的简便性,为以后的8加几和7加几的学*奠定基础。本节课的`设计就是针对学生的经验,在备课时,是先找到几名学生,先提出自己的几个问题,看学生的反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所设计的问题,这样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摸索,精心设计了学生听得懂的核心问题,预设了学生的回答。

  2、一年级的教学,教学常规很重要,学生的学*兴趣也很重要。一节课一定要引起孩子的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课堂。在课堂上应该积极的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们主动参与进来,主动地去探索、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细节处理的还不够好。比如:出示图片时,语言不够生动,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讲解和引导不够到位,如学生拨计数器时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课堂的组织能力还有待加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匮乏。但是最大的不足就是对知识对这节课的真正意义还没有完全领悟,知识停留在很浅显的认识水*上。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2

  一、教材的解读

  “9加几”的内容,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也是后续学*的基础。所以,在本节内容中,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篇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出计算的方法和“凑十”的策略,为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打下基础。

  教材这样呈现:

  1.出示两个盒子分别装有9瓶牛奶和5瓶牛奶的情境,接着围绕“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展开讨论。

  2.通过摆小棒得出三种方法,方法一:数出来的,9根接着往下数,10,11,12,13,14,一共有14瓶牛奶。方法二:从5根小棒里拿出1根和 9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方法三:从9根小棒里拿出5根和5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

  3.通过拨或观察计数器并说一说,借助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满十进一”。

  4.通过读图,动手圈一圈,先把10个圈在一起,再算出结果,进一步体会在9加几的计算中,“凑十”的策略和计算的全部过程。

  解读:

  1.“9加几”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正如校长常说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计算内容只有两个方面, 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也就是乘法口诀表的熟记),所以如果学生能知道9加几是怎么算的,那么后面的8加几、7加几、6、5加几的都很容易掌握了。

  2.为什么要教学生“凑十法”,目的是把9加几转化成我们前面学过的10加几就是十几,方法很重要,这样处理是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学生容易接受。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凑十”的过程,让多个学生说,如学生说不出来,出示课件的示范,再引导学生说。适时抛出疑问:①为什么要从5里拿出1和9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2,拿出3呢?②为什么要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6,拿出7呢?

  3.计算方法不同,也就是策略不同,但是算理是一样的,满十进一,9加 1凑成十,再加上剩下的几就是十几。

  4.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由摆小棒、拨计数器到圈一圈就是一个发展的顺序,这个顺序不能乱,也不能太着急。

  二、教学环节的预设

  (一)回顾旧知,体会“10”。设计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加几就是十几的两种练*题,进一步体会“10”,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找到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尊重以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为本课时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做好铺垫,同时把数学中的10与生活中的10建立联系,体会方便、简便。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达到课标中提出的“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第一学段的目标。

  (三)动手操作,理解算理。设计意图:分三个层次掌握算法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1.重视借助对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重点放在通过摆小棒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的两种方法(拆小数和拆大数),这是重要环节。2.直观演示计数器的计算过程,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10的满十进一的道理。3.通过圈一圈建立9加几的数学模型——凑十。

  (四)课堂回顾,总结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梳现出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多种方法。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算法,逐步从直观过渡到算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灵活应用,巩固提升。设计意图:知识的巩固必须通过不断的练*而得,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圈一圈的目的并巩固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六)布置作业,强化算法。设计意图:布置与课时相关的练*作业,是一种练*的巩固,想通过一定量的练*让学生掌握并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

  三、实际教后的反思

  1.作为起始课,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摆小棒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怎么摆,课堂有秩序,不乱哄哄的。课堂中注重方法的引导,练*渗透进去。当学生在课堂中预设的问题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教学环节很清晰,特别摆小棒,学生不会说,老师示范说,课件示范说,但不要要求学生按规定的语言,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拆小数,为什么要转化与10加几,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就可以了。

  2.学生能借助摆小棒说出凑十的过程,且算理理解比较透彻。并且在总结时学生懂得凑十法的目的是要把9加几变成10加几,而10加几就是十几,这样计算就得容易了。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少,这也是今后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学*与积累的。

  4.时间上的安排还是没能上完所有的教学环节,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交流“9加5”的多种解法时,时间用得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如预设的练*题是P80第1题和第4题。

  5.拨计数器的环节太快了,要尊重教材,拨计数器如教材中的图,不要变成地上的五个珠子。凑十法中的拆小数和拆大数的优劣要讲但注意度,不宜讲太多。尤其是拆大数教材中的设计意图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一双手两个5等。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指出: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探索中初步理解“凑十”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上课一开始,我借助几个复*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用10来计算会很方便,为后边理解“凑十法”埋下伏笔。接着出示了小朋友喜爱的动物图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借助学具探索多种算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细节处理的还不够好。比如:出示动物图片时,语言不够生动,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教具的利用不够到位,如情境中的牛奶瓶等;同时课堂的组织能力还有待加强。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菁选(扩展2)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菁华3篇)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点击)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点击)

  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订了以下教学重、难点:)(点击)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利用效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宗旨,

  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点击)

  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点击)(教学过程是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和保证,为了有效实施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点击)。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板书),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点击)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点击)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点击)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点击)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6+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解决问题

  (学生学*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三道题目。)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9加几的进位加法)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为此我把板书设计如下:)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说教学效果:

  (最后,我来预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 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6+9=。

  (1)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3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课堂设计在一个贴*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方式与评价方式。

  1、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

  1、在小组合作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园嘛?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园好嘛?”“售票员阿姨看到我们来,特别欢迎,当她看到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这么聪明可爱就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嘛?”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游园情境,将学生喜欢的活动引入课堂,将老师的语言转换成售票员阿姨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快来看,我们来到了谁的家?”创设猴园情境,“你能根据这2个盘子里桃子的个数提出问题嘛?”同学们在前面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在对他们的表扬中导入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你们可真聪明,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这个问题?”生列式后,进入本课的重点环节,算法的研究。(会算的孩子请他们仔细思考怎么算出来的)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5个小环节:

  1、独立思考9加5的算法。

  2、小组交流9加5的算法,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教师整理板书,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算法。

  4、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在小组说说。

  5、课件演示算法,加深印象。

  为什么要安排5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性学*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9加5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则,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好好的想一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

  “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摆小棒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各异,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因此,既要肯定他们逐个数的方法,又要尽量让他们也学会凑十法,在集体反馈时,我这样问:

  “这种方法你觉得对嘛?这种方法你喜欢嘛?你能试着说一说嘛?”等问题,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和其它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小组交流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算法板书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在小组里再说说,达到个性的优化。最后我再用课件演示一遍算法,加深印象,理清思路。

  (三)、巩固算法,应用新知。

  如何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如果单纯让学生算9+3=、7+9=等算式,学生的学*兴趣和注意力就会受到影响。再次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对熊猫和孔雀的请求,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四)深化知识。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此环节我设计了游戏。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聪明表现已经在动物园传开了,许多小动物都来欢迎你们,想和你交朋友,你们愿意嘛?你喜欢谁,就用9和谁身上的数字相加,求出得数,算得对小动物就会出来和你们交朋友的。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了9+几的进位加法,并在算题的过程中练*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达到了练*和强化的目的。

  (五)乘车回家,总结知识。

  1、我设计了一个乘车游戏,“同学们我们要回家了,能载我们回去的车,有12路,13路__--16路,请同学们计算出自己卡片上的题,来决定自己坐哪路车”,此环节不仅巩固了新知,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其中会有几个卡片上的题的得数在这几路中没有,渗透孩子们遇到此情况不要慌,要耐心等待自己要乘的车,或是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在集体活动中遇此情况应该马上向老师汇报。

  2、我们即将告别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时,你能不能告诉它们,在今天的游园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了总结。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菁选(扩展3)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菁选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几瓶牛奶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是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也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第一阶段。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2)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3)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本课时的内容是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为基础的,同时又为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及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学前教育,有极少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因此这节“9+5”的课,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是“旧”知识,但是学生会计算得数,而不知晓计算过程或算理,这是本课时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 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 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究,同桌合作交流。

  这里要用到的教具和学具是: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六、说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旧知引路

  开课时照例进行凑成十的划拳游戏,接着是用开火车的方式复*已经学过的十加几,目的是为看让孩子学*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加法做好铺垫。

  (二)进入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笑笑碰到难题,要学生帮忙想办法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出示情境图后,给出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在这里,体现的*惯培养点是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谁会提一个问题”?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出“左边的牛奶比右边多(或少)几瓶?一共有几瓶?”这样的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新知

  1、在指导学生列式前,让孩子把画面中呈现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取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9+5=或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出算式,有部分学生会说出得数,教师补急于肯定对错。

  3、算法探究

  (1)当学生口算出得数或是只列出算式时,教师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抛出问题后组织学生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试着向同桌讲一讲你是怎样算的,等会我们说一说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化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这样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钟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同时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想出解决办法。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有这样几种算法:计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学生也许还有其他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拨计算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拨5个珠子,边拨边说: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 上有了一颗珠子,是一个10,个位还剩4颗,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用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 7+9。第一个算式,根据创设的妈妈请笑笑带苹果给表弟的情境,要求用“凑十法”计算,不会的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第二个算式让孩子摆摆小棒,学*用凑十法计算。

  (四)实践应用,深化认识

  1、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目的是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重在让学生说说圈的方法。

  2、写一个自己喜欢的9加几的算式,然后计算。

  (五)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或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关于9加几的问题。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2

  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各位老师一同研讨、一同学*。我们本节课的教研主题是:体会算法多样化,指导优化算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2页、73页的《有几瓶牛奶》。

  经过我们几位教师的研讨,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境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也是建立位值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⑴根据生活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⑵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⑶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学好这部分知识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20以内的数及其运算的经验,他们喜欢从身边的事例中学*数学。通过前面的数学学*,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十进制。但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尽可能地安排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算理,优化算法。

  根据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认知水*,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方法的简便性。

  2、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良好的学**惯。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这一理念,教师将采用“引导——探究——发展”这一教学方式组织教与学的活动。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课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同时注重以多媒体课件和多种学具为凭借,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给淘淘介绍有营养的食品”的学*情境,课件适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两盒牛奶的数量提出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出了9加几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主动性,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第一步是指导列式。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画面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时,教师适时引导、评价。

  第二步是探索算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棒或圆片代表两盒牛奶摆一摆,说一说,或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然后,学生自由汇报算法,全班交流算法。这里先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优化完善自己的算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凑十法”,使学生发现几种算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这种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3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

  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课堂设计在一个贴*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方式与评价方式。

  1、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

  1、在小组合作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解决问题

  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 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6+9=。

  (1)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6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有几瓶牛奶》。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第三节第一课时P79页和P80页相关练*。

  《二》、教材分析

  我对本课教学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景活动。“有几瓶牛奶”是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初步进行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也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的基础前提,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是9瓶,另一盒是5瓶的相关信息,主题图中已经说明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牛奶?

  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根据生活情境的观察进行思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例如通过摆小棒探索“9+5”进行加法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凑成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凑成十”的方法,第三次活动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两道加法算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或你喜欢方式来进行加法的算式计算,使学生练*参与面广,有利于学好这部分的知识。

  《三》、确定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简便性。

  2、能力目标: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和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9加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学*的好*惯。

  3、情感目标: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能够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正确表达“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与思维过程。

  二、说学情

  我班有65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常规培养和学*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学**惯,有合作学*的意识,*段主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且通过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在一定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的学*过,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学*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对这节课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独立的思考,探索,动

  手,互相交流的算法,体会多样性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感知生动表象以及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的面前,从而使其亲自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的乐趣。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设置了“探索研究”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以下教学策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认识,我的教学思路是:老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体现在尽量独立的进行“摆、算、说”的尝试。在尝试中创造出“凑十法”在尝试中发现9加几的速算规律。因此,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尝试、发现法”就是在尝试中有发现的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教学准备

  1﹑计数器,小棒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米奇)你们认识它吗?

  今天米奇就来到我们课上和我们一起学*。

  2﹑游戏。(坐碰碰车,相碰的做加法)

  下面米奇请同桌的小朋友

  做个凑十的游戏?

  你是1,我是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是2,我是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是3,我是7,我们从小爱学*。

  你是4,我是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是5,我是5,两数凑十不马虎。

  我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通过“对口令”游戏复*10的组成,不但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又为学*“凑十”法做好铺垫。

  3、自主尝试,探索算法

  (1)谈话引入

  (师谈话,淘气的妈妈给淘气买了两盒牛奶,一盒有9瓶,一盒有5瓶,可是淘气的妈妈就要求他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瓶?数对了才能喝,这下可难住了淘气,小朋友你能帮一帮淘气数一数吗?

  根据妈妈的谈话的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出发点,用贴*学*生活情境展开探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感受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

  师:淘气不知道两个盒子里有几瓶牛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瓶,怎样解决?(师:到底有多少瓶牛奶呢?请自己动先脑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或

  借助学生学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的直观感知进一步深化,了解学生学*的情况)

  (2)探索算法

  四人小组,学*研究,交流方法

  师: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吗?下面小组长组织,先在组内商量计算的方法,再选出代表一会儿在全班交流。(学生在组内讨论的时候,可以选一名或几名代表,我深入到小组中,及时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 (3)全班交流成果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讨论的情景?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生1:我是用小棒一个一个的数出来的1、2、3、4······14瓶,一共14瓶。

  师:这样的方法你觉得对吗?谁要补充?

  生2:我用的是加法9+5,把9凑成10,先从5瓶里拿出1瓶和9瓶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师:真了不起!这种方法你喜欢吗?

  板书

  (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3:我也用加法,9+5,把5凑成10,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板书

  (看小数,分大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4:我是这样算的把9看成10,把加的结果减去1。师:同学们真行!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我和大家都不一样,是用计数器算出来的,

  先在个位上拔9颗珠子,再在个位上拔5颗珠子,把个位上的10颗珠子表示在十位上,应在十位上拔1颗珠子,去掉个位上的10颗,个位上剩下4颗珠,也就是1个十和4个一,和起来是14。即是9+5=14。

  (以上五种方法都可以计算9加几,相对来说就是“9”添“1”凑成10,再用10和剩下的数相加计算起来比较简便。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有着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

  师小结: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在教学中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里达到个性优化。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P79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或摆一摆计算出得数,然后再汇报交流。(学生在圈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小数等。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通过实物操作帮助理解问题。)

  (2)课本P80页第1题,第2题。

  (学生看图理解意图,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中交流订正,从小就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样能准确检测出学生在课堂的学*效果。)

  本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为了巩固新知,深化思维,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如上练*,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力求面向全体学生。

  5、畅谈收获,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学*,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努力,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评价,提出希望,最后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关于9加几的问题。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再一次向学生渗透生活中有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惯。这样,通过梳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6、数学游戏

  搭积木(9加几)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此环节我设计了游戏。)

  师:小淘气知道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我们看看,他会带领我们到哪里去呢? (出示摆一摆、算一算,小朋友们在公园游乐场的一角玩搭积木的游戏课件。)师:我们也像公园里的小朋友那样玩一玩、做一做吧。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了9+?的进位加法,并在算题的过程中练*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加法的计算方法,达到练*和强化的目的。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方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9+?,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再次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7、课外作业(购买食品)

  师:小淘气和大家一起逛了一会儿公园,他想请大家一起到公园的小店里吃点东西,你能帮他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吗? (出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1)帮小淘气选择一个鸡腿和另一种食品并计算价钱。(学生选择后练*9加几的计算。) (2)自己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

  (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任意两个数的计算。) (练*题设计生动、有趣,在愉悦的气氛中,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又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购买食品这一练*的设计,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五、板书设计: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之处,所以对本课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让学生从自身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点击)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点击)

  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订了以下教学重、难点:)(点击)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利用效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宗旨,

  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点击)

  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点击)(教学过程是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和保证,为了有效实施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点击)。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板书),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点击)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点击)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点击)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点击)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6+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解决问题

  (学生学*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三道题目。)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9加几的进位加法)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为此我把板书设计如下:)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说教学效果:

  (最后,我来预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8

  一、 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 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课堂设计在一个贴*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 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 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方式与评价方式。

  1、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 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1、在小组合作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 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 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 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 学们你们喜欢游园嘛?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园好嘛?”“售票员阿姨看到我们来,特别欢迎,当她看到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这么聪明可爱就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 挑战嘛?”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游园情境,将学生喜欢的活动引入课堂,将老师的语言转换 成售票员阿姨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快 来看,我们来到了谁的家?”创设猴园情境,“你能根据这2个盘子里桃子的个数提出问题嘛?”同学们在前面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在 对他们的表扬中导入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你们可真聪明,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这个问题?”生列式后,进 入本课的重点环节,算法的研究。(会算的孩子请他们仔细思考怎么算出来的)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5个小环节:1、独立思考9加5的算法。2、小组交流9加5的算法,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3、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教师整理板书,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算法。4、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在小组说说。5、课件演示算法,加深印象。

  为 什么要安排5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性学*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9加5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 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则,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好好的想一 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 出了:“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摆小棒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 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各异,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 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因此,既要肯定他们逐个数的方法,又要尽量让他 们也学会凑十法,在集体反馈时,我这样问:“这种方法你觉得对嘛? 这种方法你喜欢嘛?你能试着说一说嘛?”等问题,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和其它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小组交流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 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 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 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算法板书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容易 理解的方法,在小组里再说说,达到个性的优化。最后我再用课件演示一遍算法,加深印象,理清思路。

  (三)、巩固算法 ,应用新知。

  如何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如果单纯让学生算9+3=□、7+9=□等算式,学生的学*兴趣和注意力就会受到影响。再次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对熊猫和孔雀的请求,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四)深化知识。

  游 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此环节我设计了游戏。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 们的聪明表现已经在动物园传开了,许多小动物都来欢迎你们,想和你交朋友,你们愿意嘛?你喜欢谁,就用9和谁身上的数字相加,求出得数,算得对小动物就会 出来和你们交朋友的。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了9+几的进位加法,并在算题的过程中练*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进位加法的 计算方法,达到了练*和强化的目的。

  (五)乘车回家,总结知识。

  1、我设计了一个乘车游戏,“同学们我们要回家了,能载我们回去的车,有12路,13路__--16路,请同学们计算出自己卡片上的题,来决定自己坐哪路车”,此环节不仅巩固了新知,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其中会有几个卡片上的题的得数在这几路中没有,渗透孩子们遇到此情况不要慌,要耐心等待自己要乘的车,或是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在集体活动中遇此情况应该马上向老师汇报。

  2、我们即将告别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时,你能不能告诉它们,在今天的游园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了总结。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认识,请各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菁选(扩展4)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菁选6篇)

  今天,很快的读完了牛奶可乐经济学,就像书名所暗示给我们的,牛奶可乐,从牛奶可乐中提取一些经济学原理,让我们能以经济学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生活中的经济经济行为。从在网上开始看电子书时,最先想到的还是张五常的卖桔者言了,这两本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生活中我们毫不留意的一些经济活动,从中能悟出许多经济学原理,这进一步证实了我们无论学*什么知识,我们都需要留意我们的生活,其实那些哲理及原理就蕴含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需要去发现,需要去留意。就像哲学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要把我们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连接。

  从生活中去获得一些理论知识,即便没有那么专业的术语,然后在实践中,也就是在生活中,我们继续去运用这些知识,这将对我们的生活中带来很多的便利,这也是我们的一笔财富。

  牛奶可乐经济学是罗伯特·弗兰克的著作,其导语就是: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用经济学家的眼睛看生活,如果你正在犹豫是否去商场的折扣卖场,如果你正在为买博物馆套票举棋不定,如果你正在为租婚纱还是买婚纱犯愁,如果你正在考虑换一份清闲的工作,如果……那么这本书中千奇百怪的例子,加上妙趣横生的分析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这就很吸引人,能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况且,这也是源自于生活的,很贴*我们的生活,就让我们感受到,的确如此,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生活,去规划我们的未来。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经济学能做什么,实际上也是从特定的角度,试图给予这个问题一个解释。也许这本著作的观点不一定异常深刻,事实上,全书用的都是经济学教科书里非常基本的原理;然而,弗兰克的立场客观、方法独特。本书内容的选取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话题,阅读此书,不仅能学到很多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理论,更关键的是通过学*弗兰克用理论分析现实的思路,从而实现“非仅一鱼,更得一渔”的效果。

  当然,我读这本书感觉真是一目十行,现在阅读的速度越来越快了。读这本书的最大感触是,我们在追求所没有的东西之前,应该先认清已经拥有的是什么,我们的购买力和竞争力更多的来自于自我认知以及我们所能支配的资源。在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保持冷静,尤其是在经济活动中,更需要自知之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投资的时候尽可能的去规避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无论是我们对于生活的投资还是人生的投资。

  看到书名就直觉是一本“投我所好”的书,因为“牛奶”与“可乐”皆是我生命不可缺少的好东东。看完之后,确实大感过瘾,上瘾之处如下,愿与各位共享:

  1.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多问一个为什么,也许期间就有大文章。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酒吧里白开水比花生卖得更贵?”这些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却少有人再深一层去追根溯源,作者引用这些例子来印证他的诸多“折扣经济学”、“机会成本”等概念,那么我们其实从同样的现象中可以找到其他学科领域的根源。例如,作者提到女士服装的扣子设计时,究其原因是历史上英国宫廷的服装都很繁杂,而女士的衣服多由仆人动手穿戴,而男士需要自己解决,所以如此设计。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那么,在如今追求混搭、崇拜中性的时代,是不是把女装设计成右排扣子,也会非常流行呢?消费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历史的东西在一定时期内也就可以颠覆了;

  2.激发人的思考兴趣:除了非常严肃的学科根源探究之外,其实这本书一个很有意义的作用就是激发你碰到什么现象都会反问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能找到答案,也许不能,也许找到的就是你自己的“*式答案”,这种思考的*惯与兴趣是难能可贵的;

  3.从B2C到C2B:书中多数是从企业如何追逐利润、如何控制成本的角度来探讨各种经济及生活现象;不过从消费者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更需要从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企业顺应这个变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样的思路来考虑,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服务的客户在营销战术上的经验比我们更丰富,但他们缺乏的是对消费者的洞察、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前瞻性的趋势变革,所以,作为市场研究人员,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例子用“倒推”的思路想一想,企业为什么会推出这样的折扣方式或定价方式,迎合的是消费者的哪种心理需求,当我们找到根源后,对应到某种心理需求,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有建设性”的策略建议;

  4.举例的方式,生动且形象,报告的表现形式也应如此:整本书读下来,不会觉得晦涩,彻底打消了“经济学”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碍,这也是作者挥舞的大旗誓“将通俗进行到底”的决心。其实,调研报告的生硬与“大学教授的语焉不详”、“经济学中图表充斥”同理,尤其在为客户解决特定问题的商业调研中,客户要的并不是一本高深的教材,而是生动的原貌展现与易读性强的“工具书”,那么我们也不妨讲报告写得灵趣一点、诙谐一点、津津有味一点,我想,只要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客户不会而降低对我们的专业性的认可,反而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有一种这样的标签:零点的东西好用又好玩。

  这本书主要是利用经济学原理,举出了很多小例子,探讨了我们亲身观察到的事情或者行为模式中有趣的问题。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学*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把它叙述出来。因为我们这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变得擅于讲故事,几乎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的吸收以叙述形式表达的相迎信息。最后介绍一个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带着这些浅显的知识来开启这本书吧。

  1、产品设计既要包括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实现*衡。产品设计的功能也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比如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

  2、供求关系。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它可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率,而在于它到底创造了多少利润。从长远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对特定产品的需求,是衡量有多少人愿意买它的一种尺寸。特定产品的供应量,则是有多少生产者愿意提供该产品供出售的一种简明尺度。例如,为什么很多电脑制造商免费提供市场价格超出电脑本身价格的软甲呢。

  3、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则是,雇员的工资与他们为雇主在盈亏*衡点之上所创造的价值大致成正比关系。

  4、在实际的产品中,(尤其是昂贵的产品)市场中,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垄断者向特殊买家索取高价的能力。卖家允许顾客以折扣价购买,但是前提条件是顾客必须首先跃过某种门槛。

  5、市场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追求个人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当个人效益超过个人成本时,个体会采取行动。

  6、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建立在以下隐含前提之上,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里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

  7、市场上有两种买家,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做什么的人。头一种买家,因为考虑到自己缺乏知识,不明白价格与质量存在的可见联系暗示着什么,有时能够限制自己的损失。

  8、人均收入,是各国之间最显著的一个差异。不同收入的人大多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不管他们的文化背景如何。

  这本书主要是利用经济学原理,举出了很多小例子,探讨了我们亲身观察到的事情或者行为模式中有趣的问题。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学*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把它叙述出来。因为我们这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变得擅于讲故事,几乎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的吸收以叙述形式表达的相迎信息。最后介绍一个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带着这些浅显的知识来开启这本书吧。

  1、产品设计既要包括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实现*衡。产品设计的功能也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比如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

  2、供求关系。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它可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率,而在于它到底创造了多少利润。从长远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对特定产品的需求,是衡量有多少人愿意买它的一种尺寸。特定产品的供应量,则是有多少生产者愿意提供该产品供出售的一种简明尺度。例如,为什么很多电脑制造商免费提供市场价格超出电脑本身价格的软甲呢。

  3、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则是,雇员的工资与他们为雇主在盈亏*衡点之上所创造的价值大致成正比关系。

  4、在实际的产品中,(尤其是昂贵的产品)市场中,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垄断者向特殊买家索取高价的能力。卖家允许顾客以折扣价购买,但是前提条件是顾客必须首先跃过某种门槛。

  5、市场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追求个人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当个人效益超过个人成本时,个体会采取行动。

  6、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建立在以下隐含前提之上,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里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

  7、市场上有两种买家,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做什么的人。头一种买家,因为考虑到自己缺乏知识,不明白价格与质量存在的可见联系暗示着什么,有时能够限制自己的损失。

  8、人均收入,是各国之间最显著的一个差异。不同收入的人大多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不管他们的文化背景如何。

  当我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还再三和同学确认,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牛奶可乐”怎么会和“经济学”有关系?接触、阅读之后才发现,《牛奶可乐经济学》其实讲的就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围绕这些事物所提出有趣的、常见而没有人思考过的问题,作者则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其中潜藏的利益关系。

  就举个例子:

  你有一张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门票,但你不能转售。而今晚另一大歌星鲍勃·迪伦也在开演唱会,门票是40美元,当然你可以别的时间去看,可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如果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不想看了。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作者是这样解释的:

  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你就不能去看迪伦的;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就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门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你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这就是机会成本。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是40或50美元。倘若学生没花足够的时间在上面,没在不同的例子里反复演练,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它。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很惊喜、很意外的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像我这样一个不爱思考的人,竟然能耐心看完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没错,经济学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耐人寻味的。相信越来越多人会认识到这一点,重视这一点。也会有更多人会因此喜欢上经济学!

  拜读了弗兰克教授的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我感触很深:

  改变*惯思维,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学会总结。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通常会以自身利益来权衡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我们周围事物的*惯,就不会对事物的存在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不会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其实生活有其自身的魅力,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道理,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理所当然,只是*惯罢了。以往的学*过程中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我,理所当然的想法是我忽略了探究的意义,看过此书后使我意识到了以前的认识水*有多槽糕,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程度有多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换个角度思考就会有新见解。

  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了解经济学基础里面的概念。虽然我学会计,对经济学也涉及颇多,之前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就学的云里雾里的,连公式、专业名词都记不住,又谈何继续探究,当考完就觉得一身轻,暗暗发誓再也不碰了。经济学家的书都是“贵族经济学”,一大堆表格、公式、怪名词、英文缩写。这就让我们产生的错觉,认为经济学很抽象,难以理解且与生活联系不大。《牛奶可乐经济学》让我懂的将抽象的理论用身边的'例子去理解,如此便简单明了了,在与人沟通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让对方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最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对方熟悉的身边例子。特别在以后工作中,遇到的人不一定都懂财会专业名词或术语,用身边的事例就会使工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整本书读下来,不会觉得晦涩,彻底打消了“经济学”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碍。至少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理论来自于生活”这个朴素的道理,向我展示了经济学的有趣,生动。对于生活中所看到现象的解释,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这就是开头问题的答案。

  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圈瓶子里卖?

  一是因为消费的*惯,可乐圆的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高,如果是圆的,会使得冰柜的利用率降低。而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

  这是书上给出的答案,我相信这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王老吉、旺仔牛奶,有方的纸包装,有圆的铝罐包装。至于哪种利润高,我并不清楚,但从随处能买到的情况看,不同包装,不同定价的同种饮料在饮料市场都占领一定的份额。我觉得,不管方或圆,更多取决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

  由此也说明这本书更多的是唤起了我们思考的热情和对经济学的兴趣,是从一个例子去学从哪个角度怎么分析,书中还说了很多小事,不要太较真里面的例子,因为作者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有些例子不免无法理解。在以后,我们要运用经济学来解决问题感受生活的魅力,它不仅对我们的事业有帮助更能优化生活。虽说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我们至少可以更积极地用心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菁选(扩展5)

——牛奶作文600字 (菁选6篇)

  那盒牛奶,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次睡前和早餐后,都会有一盒牛奶相伴。不经意,也丝毫没有在意。只记得,送牛奶时妈妈的笑靥,印在了甜甜的牛奶里。渐渐的,这好像成了我的*惯,随手一拿,享一口香纯,一份暖心。

  早上,氤氲着雾气的阳光,不偏不倚地落在阳台上,吸一口甜甜的空气,抛开昨日淡淡的烦恼,在这美好的一刻,起床。

  厨房的锅碗还在奏着篇章,可我眼前却浮现出了妈妈的笑脸。慢慢踱步到餐桌旁,一碗面摆在正中央,碗边的小水珠,和上方雾气弥漫开的淡淡的香,勾起了我的食欲,也不顾烫与否,挑起一筷子往嘴里送。“嗒嗒嗒”脚步声,妈妈来了,带着那盒熟悉的牛奶:“早上记得喝点热的,喏,我帮你热好了。”轻轻地,我接过那盒牛奶,仿佛上面还残存着妈妈手里的温度和气味,是暖,是甜。我笑着向妈妈点了点头,她也笑着,阳光正好撒在我们中间,掩映着,妈妈的笑。

  我举起牛奶,双手捧着,送到嘴边,舔了舔嘴唇,抿了一口。那股白色的,稠稠的,一下子溜进胃里,那留下的,却是长长的暖。我哈了一口气,又猛地连灌了好几口,一点点甜萦绕唇间,身体也仿佛舒张到说不出的大。

  放下杯子,继续吃着,看着厨房里:系着围裙的身影依然还在忙碌,脸上的笑容依然挂在嘴边,是什么事让她如此高兴?我想着。妈妈的身影、笑容,在我的记忆里“唇齿留香”。

  我背起书包,拿起没喝完的牛奶,出了家门。妈妈站在门边看着我:“认真点,记得把牛奶喝完。”我挥挥手,喝着所剩不多的牛奶,原来牛奶甜的是妈妈的爱啊!

  其实,最好的日子也不过如此了罢?有一段这样的日子,真好!

  奶奶不止一次对人说,我小的时候,不爱吃鱼肉,不爱吃青菜,能长成今天壮壮实实的身子骨,全靠牛奶的功劳。对此,我半信半疑,不过,爱吃牛奶倒是我的一大嗜好。

  说起喝牛奶,最令我兴奋和刺激的是跟爸爸比赛喝牛奶。

  我们家每天订两包牛奶,虽然我挺喜欢喝,但偶尔也有喝腻的时候,有时几天不喝,牛奶剩下不少。对此,妈妈喊破嗓子又无可奈何,爸爸却不动声色,关键时刻露了一手。他的绝招就是凭着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一会儿把我捧上了天,说我聪明伶俐,身手敏捷,喝牛奶是全家的第一高手;一会儿又损我真没治了,反应迟钝,动作拖拖拉拉,喝牛奶更是他的手下败将。虽然,我有十二分不情愿,但经不起他的鼓动和刺激,心里痒痒的,屡屡要与爸爸决一高低。

  此时,爸爸可翘了,似乎不是他求我,而是我逼他喝牛奶了。在我的一再要求下,他才从冰箱里取出两包牛奶,郑重其事地交给我“验明正身”,其实,我明明知道两包牛奶分量差不多,但每次总还是掂了又掂,发扬“孔融让梨”的传统,挑了一包自认为轻的占为己有,把重的一包让给爸爸。

  为了保证夺魁,每回裁判非我莫属。当比赛准备开始时,我瞅了瞅爸爸,趁他不注意,突然宣布开始。说话间,我迅速咬破袋□,仰起头来,嘴巴猛地一吸/吱溜“一下,不到10秒钟,一袋牛奶全喝到肚子里去了。抬头再看看爸爸,只见他手忙脚乱的样子,我开心极了,哈哈大笑,比赛十有八九以我胜利而告结束。

  后来,我渐渐地明白爸爸跟我比赛喝牛奶的良苦用心,对爸爸屡试不爽的”激将法“一直情有彳虫钟,每回还是乐此不疲。我爱爸爸,更爱跟爸爸比赛喝牛奶。

  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它是牛奶。

  牛奶每天都陪伴着我,我上学的时候,它钻进我的书包里,舒舒服服的休息着,到了学校以后,我就把它拿了出来,这时候,它体内的“血液”已经变热了,这时,我就把已经变热的血液给喝到了肚子里。

  晚上,我又一次拿出它,然后,依依不舍得喝掉了它身体里的血液。

  有一次,我没有及时喝它身体里的血液,结果导致了它身体力的血液凝结了,最后,它的生命就告一段落了,就这样,我牺牲了自己的朋友。

  牛奶,是经过翻山越岭才成为我的好朋友的:首先,它先穿好衣服,然后,就坐车去火车站,到了火车站以后,它又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才挤到火车上去的。

  它坐上火车以后,就冲着终点前进。终于到达了终点,接着,送奶人又把它送到了它自己温暖舒适的家,可是,不长时间,牛奶就成了我的好朋友。

  我和牛奶,就像黏米一样黏在了一起,永远也分不开了。

  我喜欢牛奶,我和牛奶之间也发生了许多的故事。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牛奶洒了,我心里非常的对不起牛奶,因为我有一个朋友牺牲了,我非常的不开心。

  牛奶,牛奶!你是多么的高傲。

  你的血液里面有着别的东西里少得很的钙、维生素A、维生素D,你是多么的伟大!

  牛奶,每当我喝你的时候,我总觉得一股清香从我的鼻子里面窜过,然后,又慢慢的消失了。

  牛奶,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那么的壮,身体里面有那么多的钙呢?

  牛奶,也许,今天晚上,我又要喝你了,不过,我喝进去的奶,我会好好的保存,因为我的身体是一个储存器,储存着许多的营养,牛奶,其中,就有你。

  牛奶,时间是那么的短暂,我终于依依不舍得喝掉了你……

  记得期末考试前夕,我天天泡在题海中,一个夜阑人静的夜晚,一件令我尤为深刻和感动的事发生了。

  “琴琴,还在做试卷啊!休息会吧!”妈妈走进房间,温和地对我说。当时正值期末时期,我的心情总是暴躁易怒,虽然我想*静地像一潭波澜不惊的湖水,但无穷的题海使得我心烦意乱。我怒吼道:“休息什么啊休息!不做题目怎么取得好成绩呀!”妈妈关切地看了一眼我,便悄悄走出房门。我的手已冻得通红,似乎凉进了我的骨头里,我不停搓着手,心想:真冷啊!要是能给我一碗热热的牛奶那该多好啊!正当在题海中苦思冥想之时,一阵轻轻的脚步声传来,妈妈小心翼翼地捧着杯子,将热热的牛奶放在了我的身旁,妈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亲切地说:“快把牛奶喝了,冷了就不好喝了!好好做试卷,妈妈出去了。”听着妈妈关切的话语,捧着热气腾腾的牛奶,我不禁热泪盈眶。心想:妈妈,我不该吼你的啊!您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却如此对待你。妈,我错了。捧着牛奶,我的手似乎渐渐不冷了,通红的像火焰的手指,竟慢慢恢复了温暖。喝下了热热的牛奶,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冰凉的身体似乎在那一刻暖和起来了,我握紧手中的笔,写了起来,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这寒冷的深夜中温暖着我,使我努力地完成着额外试卷。

  感动的事,就像海底中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散发着清丽的光辉。人们真正为所感动的或许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深深的爱和关怀。感动是美好的感情,是纯朴的感情,更是人世间诚挚的那份感情。

  当我们每天美美地喝一杯牛奶时,让人为之精神振奋的时候。朋友,你是否知道牛奶是怎么来的吗?

  星期天上午,我如愿以偿,爸爸妈妈开着车带我来到了宁波牛奶工厂参观,那里早已人山人海,参观的大多数是小朋友。导游叔叔把我们带到一间草房前热情地说:“欢迎大家参观牛奶工厂,这儿是草房,牛的主食,这些草很贵,都是漂洋过海从美国来的,为了保证奶牛多下奶,就要保证饲料质量。”我们为此震惊。“大家拿些草喂奶牛。”我看见有两头黑白相间的奶牛就站在广场上,很健壮。导游叔叔就组织大家拿着这珍贵的草去喂牛。当轮到我时,我忐忑不安,闭上了眼睛。我那好草,尽量把手伸直,努力把草递给牛的嘴边,这时我感觉手微微一颤,我睁开眼睛,奶牛正在咀嚼我给它的草。“啊!我成功了!”我想工人们要喂养前白头牛是多么不容易啊!

  接着,导游叔叔又带我们去参观了生产牛奶的地方。哇,车间好壮观呀!一台台机器一刻不息地转动。带着白帽,穿白大褂的阿姨叔叔们在来回工作。他们有的输送牛奶,有的装牛奶,房内一尘不染,既明亮又宽敞,井井有条。车间既卫生又严格的制度,任何跟生产无关的人都不能进去。我们只能透过窗户参观。然后又去了生产酸奶的地方,导游叔叔告诉我们:“酸奶是以新鲜牛乳为原料,添加适量的白砂糖,经过巴氏杀菌冷却后,加入乳酸菌,经过保温发酵而制作成功的。”

  今天,我大开眼界,知道了牛奶和酸奶是经过千百道工序出来的,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以后,我一定要珍惜,让酸奶和牛奶助我不断长高长大!

  那段时间,正是期末,每日堆积如山的作业将我硬生生压成了骆驼。特别是数学,数学本来就是我的弱项,真可以用一窍不通来形容啊!

  那晚,我纠结地望着眼前怎么也解不开的方程式,还有满满一页应用题,鸡兔同笼、脚啊,脑袋啊……还要许许多多复杂的公式。大家原本都安安静静地待在自个儿家,可这时候怎么不约而同的出来跳舞了呢?很快,这些公式,还有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全都糊在了一边,使我分不清什么是什么。我烦躁极了,愤愤地望着眼前写了又写,擦了又擦,以至于被我弄得“遍体凌伤”的数学作业本,却又无能为力。

  这时,门“吱呀”一声响了,妈妈端着一杯热牛奶走了进来。她把牛奶放在我的桌上,说道:“作业这么多啊,先休息会儿吧,喝杯牛奶,给。”她把牛奶推到我的眼前。

  “不想喝。”我淡淡地说道。

  “这可不行,牛奶得喝,你现在正在长高期,喝牛奶有助于你的成长发育,而且这段时间这么累,要多喝牛奶……”妈妈又开始了,“你喝下这杯奶,是可以满血复活的哦!”妈妈的语言颇为有趣,但我依然不情愿:“不想喝就是不想喝……”说到后来,我的声音渐渐弱了下去:这情景,似曾相识,一年级时,我也对母亲这样的无理取闹,歇斯底里的大吼大叫过。可是六年过去了,我怎么还是这样?我想起语文课上谈及母爱时头头是道的模样。可当我真正经历时,怎么……

  我端起牛奶,一咕噜喝了下去。我听见妈妈在一旁配音:“滴滴,满血复活成功。”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不再无理取闹,学会体谅母亲了。喝完牛奶,我说:“真好喝!好像真的充满活力了!”母亲笑了,我也笑了。

  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瞬间长大了。母爱是宝贵的,请别把它拒之门外。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菁选(扩展6)

——牛奶优秀作文 (菁选6篇)

  一个炎热的上午,刚上完体育课,大家都气喘吁吁。眼下,水就是最宝贵的东西,视水如命。我像其他同学一样伸出自己的魔爪向水壶逼去,刚拧开盖子想要喝,才发现水壶里已经空空如也,不禁恼羞成怒。这时,我突然感觉到书包里有一个冰凉凉的东西,我像发现了奇珍异宝似的以迅雷之速掏出来一看,原来是前几天不知是哪位好心人往我书包里放的酸牛奶,现在我真有些感激他了。

  我在想:会是谁放的呢?经过我仔细回想,选出了两个十分可能的人,两个人中到底是谁?我一直犹豫不绝。应该是爸爸吧,他每天加班到老晚,总给我买许多好吃好喝的,很疼我。不对,应该是妈妈,她十分理解我,是我的良师益友,也很爱我。是爸爸?是妈妈?是爸爸?是妈妈……两种想法在我脑中纠缠不清。我决定今晚要当一回小侦探,看看酸牛奶到底是谁放的。

  那天晚上,我蹑手蹑脚地从房间里走出来,像一个贼一样藏在桌子底下,等待着爸爸或妈妈出现。我的腰拱着,十分难受,但一想到爸爸妈妈给我的默默的爱,这点疼痛都不算什么。渐渐的,目标出现了。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小心翼翼地走进厨房,慢慢地从冰箱里取出一盒酸牛奶,轻手轻脚地走进客厅,生怕惊醒了其他人。我轻轻撩开桌布,惊讶地发现竟然是前几天和我吵得不可开交的姐姐。前几天,姐姐误会我偷了她的东西,结果发现冤枉了我,向我道歉,可我说什么也不原谅她。现在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里涌过一股暖流。我慢慢地放下桌布,已经热泪盈眶。窗外的星星一闪一闪,星空是多么美丽,酸牛奶的酸甜中布满了姐姐对我的亲情。

  甜甜的酸牛奶,浓浓的爱!

  一杯热腾腾的牛奶,它不仅蕴含着一天的营养,更蕴含着一种说不清的情感。

  时光流逝着,我也上了初中。似乎发生过许多至今都无法忘怀的事。可我却忽略了一杯杯每早上必备的牛奶。早上一大杯,晚上一小杯,几乎每天上学离家和放学回家时,都能见到书桌上的牛奶,有时还会有温馨的小纸条。但这又有什么的呢?对于早已*惯这种生活的我,这早就是不能在正常的事了。

  这样的日子还在继续,可我的身高却像早已定格了一般,一直不见气色。每每上体育课时,我依然还是第一排。走在满是人的楼道内,我依然还是那个最矮的。所以我渐渐的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都喝牛奶,母亲也知道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所以有时他也会轻声的劝我几句,但是我根本就不会理会。可能是因为正处于青春期的我,根本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认为吧。

  在生活中,有些事只能自己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才会明白它真正的意义,才能衡量出它的轻重。自从母亲不再为我准备牛奶后,不知为何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就像在我的生活中缺少了点儿什么似的。

  如今我的思想也在逐渐的走向了成熟,我也变得学会了珍惜、明辨是非。这些似乎看起来是人的本能,但这些都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中的积攒。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明白了一件事物的意义,是如此的浅显,但又是如此的捉摸不清。

  原来牛奶不只是牛奶,更是母亲对我的爱呀!

  最*,妈妈觉得我太矮了,想我长得高一些,快一些,就买了些奶粉让我补补钙。

  一天晚上,家里没有温水了,妈妈只好用热水给我冲牛奶喝。因为牛奶太烫了,所以要冷一会再喝。可是过了一会儿,当我端起杯子时,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牛奶上面有一层薄薄的很像豆皮的东西。我疑惑不解,心想:牛奶不是液体吗?怎么上面会有一次薄薄的皮呢?而且在我的记忆当中,以前喝牛奶时没有这个东西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妈妈看着我的表情,就问我:“女儿,你怎么了?是冲的牛奶不好喝吗?”“不是。”我摇了摇头,“妈妈,你看这杯牛奶上怎么会有一层皮呢?是用热水冲的牛奶品质不好吗?”“不是呀,这杯牛奶在我刚冲的时候也没有这一层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妈妈也有些疑惑。

  这件事情过去了好久。一个周末,我做完了作业准备看会儿电视。打开电视机,电视里正在讲解一些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也揭开了我这么久的疑惑——原来,牛奶上面的那一层是牛奶遇冷凝结而成的,简称结晶。

  我知道了后立马去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后,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女儿真棒!妈妈那么容易记住事的人,也忘记了这件事。一杯普普通通的牛奶,就有那么大的知识。看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它的奥妙,以后我们要留心观察,发现它们。”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新奇的事,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母爱,无私而伟大,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无论多么微笑,都饱含着一丝情感的香甜;每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无论多么清淡,都挟带着一抹爱的气息。

  进入六年级,我才意识到:我和我最亲爱的母亲之间竟潜藏着无数盲点。不喜欢她重复了无数次的叮咛,不喜欢她笨拙的手脚。但是在那一次,我仿佛重拾到了那些被我埋葬在记忆力,快要遗忘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试只考了80多分,对于成绩一直稳居95分以上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加上同学们的冷嘲热讽,我简直要崩溃了!真想教训教训那些讥讽我的同学。但在大庭广众之下,我没敢那么做,只得带着满腔怒火回家。

  一进家门,我便看见母亲满脸欢喜地迎上来,激动地对我说:“菲菲,你回来了。今天在学校过的这么样?对了,对了!你昨天数学考试的成绩这么样?来来来,把试卷给妈妈看看。”

  分数?这么又是分数?在我的世界里除了分数难道就没有别的了吗?我尽量压制住心中的怒火:“您还是去问老师吧,老师会跟你讲的。”说着我扭身准备去做作业。

  “你直接告诉我你考了多少分嘛!”妈妈略带焦急地对我说。

  我的脸上扬起一抹残冷的笑意,云淡风轻的应了一句:“82分。”这句话如同悬浮在空气中,接下来就没有过多的言语。我清楚地看到,妈妈眼神一黯,失望地看着我。

  呵呵,看来分数还是比我重要。我头也不会地向卧室走去,刹那间,冰冷的铁门在我和母亲之间戛然落下。

  我进了屋,死气沉沉地躺在床上,仿佛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菲菲,别生气了,出来喝牛奶。”那温柔的声音再次回荡在我的耳畔。

  牛奶,什么牛奶?我狐疑地打开了门,看见母亲笑容可掬地站在门口,手上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杯牛奶,牛奶上冒着热气儿。我站在那儿一怔,往事犹如倒带般地浮现在我的脑海:妈妈每天都会给我热一杯牛奶,称是给我补充营养的。而我每天只是“咕噜咕噜”地把它喝完,在一声“我去做作业”中离去。却从未察觉这香浓的牛奶里饱含了妈妈对我的关心与疼爱。当我快乐时,她比我更欢喜;当我忧郁时,她比我更苦闷。当她准备放手时,我才如梦初醒:我就像一叶扁舟,永远都划不出母爱的长河。

  想到这,我的鼻子酸酸的,喉头也哽住了。只是下意识地接过了那杯承载着满满爱意的牛奶。尤为珍惜的喝下……

  喜欢牛奶,喜欢那浓浓的母爱。

  记得幼时,每日唤醒我的便是那浓郁的牛奶香,幽幽地钻入我的鼻腔,柔和地催我起床。我知道,那是母亲在为我煮牛奶,但声音是那样轻柔,仿佛是那春日的风,悄无声息。于是我乖乖地起床,蹑手蹑脚地走向厨房,和往常一样,我总喜欢一把抱住妈妈,吵着要喝牛奶,而母亲总是会笑着端起来,轻轻地吹气,等凉点儿,端给我,我大口的喝着,满足地品味着,那时,我觉得牛奶是世界上最好喝的东西。

  渐渐长大了,功课多了,每每要熬夜,母亲总会端来香浓的牛奶,告诉我,喝了吧,学*固然重要,但要保护身体。每当这时,我都会会意地端过来,看着那纯白的,浓郁的牛奶,慢慢地品味着,牛奶顺着喉咙流淌而下,慢慢地流至全身,流入我的心窝,我突然间感到我的身体暖洋洋得,疲倦也在这圣洁的洗礼中消散。于是我握紧笔杆,用那刚刚获得的能量,再度投身于书海,而母亲总会默默地离开,轻轻地关上房门,只留那一缕缕奶香。

  初中了,开始住校,我总爱将一箱箱牛奶带入寝室,因为在我心中,它永远都是最好喝的,最让我精神充沛的饮料。可刚打开一盒,尝了尝味道,却觉得没有以前的香浓了,淡淡的,甚至就像白开水一样,于是我怀疑是没有热过,可我热过后味道还是一样,我又怀疑买了劣质产品,可一喝同学买来的却还是一样,我甚至怀疑我的味觉出了问题,可吃糖还是那样的甜。我开始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为什么,到底缺了什么,我不明白……

  熬了一周,我回家来时,突然间却又闻到了那浓郁的奶香,我迫不及待地奔去,朝那飘来香味的地方奔去,却发现,母亲正为我煮着牛奶,香味溢满了厨房,渗入了我的身体,我两眼湿润了,我明白了,这正在飘散的并不是牛奶,而是那浓浓的母爱,浓浓的母爱啊!

  白色的牛奶与两鬓的白发交织在一起,我的眼已经看不分明了,心却刹那间亮了,于是惟有向前,轻声说:“妈,我回来了。”而母亲微笑着,端起牛奶说:“喝吧,趁热喝。”

  爱,就像一杯热牛奶,不论大小,它总能温暖人们的心田。——题记

  母亲的唠叨是我们远走高飞的风筝线,他总是牵着我们,不管我们走的多么的遥远……

  记得有一次,我和爸妈到外公家。我和表妹表弟玩了一阵天,也累了。可我听我顽皮可爱的表弟说她们等一会要去烧鸡翅!我听了马上精神抖擞。可惜我马上要回家了,这样一想又开始垂头丧气了。我想了一个办法,然后我说今晚要在这里过夜。他们答应了。我离鸡翅不远了!

  到了烧鸡翅的地方,我发现我一个人也不会,一群人把好奇的目光投向了我,我尴尬不已,像个另类,真想找条缝卷进去。我表弟表妹也走到一边玩。我无聊就开始思念妈妈了,我猜她也正在想我吧!

  回到表妹家后,我洗完澡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我想到了我再熟悉不过的面孔、再熟悉不过的背影、还有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温暖的微笑。到了深夜,我的表弟表妹已睡,可我依然没有想睡的意思。虽然我只离开了妈妈一会儿,但却对妈妈无比的怀念。真是子母情深啊!

  不论什么都不能把孩子和母亲的思念分开。

  母亲与孩子的思念给对方带来希望、温暖,还给予了精神上的饥饿。那么他不真如一杯热牛奶吗?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菁选(扩展7)

—— 《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

《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第三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作者运用诗歌的形式,以简短的篇幅、形象的语言,叙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富有儿童情趣。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如下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3、情感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蒲公英、苍耳和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

  2、练*有感情地朗读。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每段课文的深浅程度,选用如下几种教法授课,使学生很快了解了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常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1、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2、利用各种媒体激发兴趣,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内容,促进学*。

  3、适当采用“表演——体验”的教法,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三、说学法

  1、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2、初读课文采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3、在导学第2段后,放学让学生合作学*3、4段。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学*第一小节

  1、谈话导入:“大自然里的动物们都想去旅行了,他们用的是什么办法呢?植物们也都想去,可是没长脚,也没有翅膀,怎么去四海为家呢?”

  2、学*第一小节。

  (本课内容充满童趣,首先我采用了谈话导入直奔课文主题,吸引学生,激发学*兴趣,然后再来学*第一小节。第一小节内容通俗易懂,没有必要过多的讲解,重点放在朗读训练,问句,读出疑问的语气。)

  (二)赏读悟趣

  1、导学其中一节。学生最喜欢哪一节就导学哪一节。

  过渡:你们最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为什么?指名说时相机点拨指导:

  (1)看图观察“蒲公英”和“蒲公英娃娃”,让学生说说“蒲公英娃娃”像什么?

  (2)结合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乘着风”和“纷纷”:

  你看,妈妈准备的降落伞多美啊,只要风婆婆一来,它们就可以乘着风一个接一个向四面八方飞去,这就是“纷纷”出发。

  (3)让学生自己小结蒲公英传播种子的办法。

  (4)指导朗读:蒲公英妈妈的办法怎么样?我们来夸夸她吧,可随意加上动作、表情站起来读读。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城里的学生,多大数学生使学生知道蒲公英的种子会顺风飘去,但是学生却不知道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力传播的。读了课文以后,出示蒲公英课件。此时我再选用谈话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让学生指出拟人句中“蒲公英的孩子”是什么,“降落伞”又是什么,并解释“纷纷出发”的意思,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了“纷纷出发”的意思,这是教师即使做到训练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用“纷纷出发造句”(整体感知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学生通过看多媒体,理解词语之后再读课文,讨论蒲公英飘散种子的情景,便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得到了结论蒲公英传播种子的方法是用风。)

  2、合作学*其余两节。

  (1)他小给合作学*喜欢的小节。喜欢哪一小节就学哪一小节,可以读一读课文,说一说办法,演一演情景,夸一夸“妈妈”,谈一谈自己的疑问,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学*。

  (2)交流展示学*情况,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很少观察过苍耳。刚读完这段课文时,学生便纷纷提问:“苍耳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叫全身武装”“什么是铠甲呢”“动物的皮毛怎么会挂住苍耳的种子呢”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或挂图作详细解答,出示苍耳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演示他们意会到哪里是苍耳的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全身武装了。GIP到哪里是苍耳的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全身武装了。我再找到几粒苍耳种子的实物放到学生的绒衣上,让学生走一走,跳一跳,种子却牢牢挂在身上。利用这种释疑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弄懂了“只要挂在动物的皮毛,就能走遍田野、山洼”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演示、实践、读文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苍耳是靠动物来传播种子的。

  课文第四段写了豌豆荚在太阳底下晒裂了,豆粒儿蹦跳到别处。教此段时,我出示豌豆的课件演示豆荚,豌豆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跳着离开妈妈效果是一样的。通过这样演示,学生的疑问就全部消除了,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原来豌豆是靠阳光来传播种子的。)

  3、课外引伸

  学*了前面几段课文后,我跟同学们一起归纳出植物传播种子“靠风吹、太阳晒、动物皮毛带”等办法,并且设疑问:“植物妈妈的办法就只有这些吗?”说说你们还查找到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并与同学交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量不足,对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知道得不多。所以,应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查找,收集资料有关资料,再到课堂来与同学交流。在布置收集时,教师可提示学生:苹果树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草莓的种子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哪里都有小草,谁帮他们传播种子?鼓励学生采用观察,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多种方法或兴趣的其他植物知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五、说作业设计

  个性作业,自主选择(前三项作业任选一项。)

  A:我是小诗人。(试着把网上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是自己知道的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按课文的样子,编一段诗歌把它写下来。)

  B:我是朗诵家。(把自己喜欢的几节有表情地背给爸爸妈妈听。)

  C:我是小画家。(试着给自己写的小诗优美的图画或是把学过的诗歌画下来,布置教室。)

  D:我是小发现者:(课后我要自己去大自然中看看,仔细观察观察,了解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好办法,我还要把它们记下来呢!)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小学语文S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优秀的科普作品。课文共有五个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配有两幅插图。

  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惯,有一定的词语积累。

  2、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甲、伞、豆、植、物、粗、准、带”8个字及以下词语:粗心、准备、植物,能用“粗心、准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了解薄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知识的渴求。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强调自主,鼓励参与

  1、初读课文采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方式中学*。

  2、让举手的学生都起立读书,培养自主意识。

  3、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二)激发兴趣,促进学*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2、用各种媒体、实物演示激发兴趣,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内容,促进学*。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整体感知——自主识字——赏读情趣——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1、整体感知

  在激趣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他们各用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读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尝试朗读后,获得整体感知,交流收获,培养了自主读书的能力,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2、自主识字

  新课标要求“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练读生字,然后多种方式指读,最后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方法,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提高了自主识字的效果。

  3、赏读情趣

  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理解重点。由于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结构相似,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因此我决定导学其中一节,其他两节让学生合作学*、自主学*。

  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是因为低年级阅读教学还不适宜完全让学生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自学方法的指导和示范。所以在设计时先以学生最喜欢的一节重点指导,以此带动其他小节的自学,体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自读自悟的兴趣。

  对于课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主要采取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纷纷出发”我先利用电脑演示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择义,水到渠成。又如“带刺的铠甲”,我发给学生每人一粒苍耳,让学生摸一摸。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了词语。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抓住这首诗歌利于朗读,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童心,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自由读、表演读、想像读、小组读、师生轮读等),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如读第二小节要突出美,苍耳妈妈的办法要读出有趣,要读出豌豆妈妈的方法更巧妙。

  4、拓展延伸

  在学完第五小节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学生分别交流在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及自己*时观察到的。

  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中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这一要点,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观察、探索奥秘的兴趣。

  5、背诵积累

  背诵是学生积累优美词句,为今后写作打下基础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说教材:

  1、教材解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诗歌,介绍了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的常识。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提出问题,第二、三、四节结构相似,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第五小节是总结性的一个小节。诗歌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2、教学目标

  在学*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根据本课特点,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相结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了以下定位: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通过学*课文理解“四海为家”、“纷纷”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知道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通过学*课文仿写一段小诗,介绍其他植物的传播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把握好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才能使学生把精力更多的集中在几个方面,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率。所以,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介绍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难点是:通过学*课文仿写一段小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学情

  我班学生都来自农村,对蒲公英、苍耳、豌豆都不陌生,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地学**惯,本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生动有趣,能够引起他们浓厚的学*兴趣,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尚小,可能无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将成为他们学*中的重点,教学应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二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所以能够通过学*课文仿写一段小诗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在教法上我采用以读代讲为主,直观教学为辅,让学生在读中悟理,读中悟情,同时采用直观教学,通过图片课件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本文所呈现的科普知识,又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辅助阅读激**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一)情景导入,诱发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赏读课文,探究感悟,(四)深化内容,拓展延伸。

  一、说教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小学语文四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课文共有五个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惯。

  2、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本节课重点指导“粗”的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了解薄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知识的渴求。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强调自主,鼓励参与

  根据一三六生本E课堂模式我注重学生预*和质疑能力的培养,预*单进课堂,自主识字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鼓励参与。

  (二)激发兴趣,促进学*

  用各种媒体、实物演示激发兴趣,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内容,促进学*。

  (三)赏读情趣,突破重点

  精读课文,理解重点。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教学中我抓住这首诗歌特点,激发学生童心,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

  (四)课外收集,拓展延伸。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今天我要说的课的题目是《植物妈妈有办法》。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关于自然知识的课文。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告诉孩子们长大了会离开妈妈的简单提示简单举例动物并提出问题。然后举例说明蒲公英、苍耳、豌豆妈妈们帮孩子们旅行的方法。最后讲了还有很多植物的旅行方法要我们同学去观察发现。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的态度要细心,不可粗心(马虎)。

  因此本科教学的整体思路是“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形声字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识字,还可以编故事”等方法来识字。通过学*生字可以把学过的识字方法引出来。在识字教学中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创意能力特别是喜欢编故事识记的同学给一个发挥的*台。又要引导学生通过本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一些科技常识,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植物和事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引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科学。

  1、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一句汉语课标,我从三个方面身结论三位目标,分别是: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12个认读字和三个会写的字,会写“已、娃、洼”三个字。

  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用不同的识字方法来认识生字。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式学*了解植物知识、引发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留心身事物、仔细观察的*惯。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娃、洼”偏旁的大小决定,字在米字格里的位置。

  3、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是关于自然知识的课文,我把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分为两大块,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是在师生*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不仅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更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激发兴趣: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结构和识字方法。

  2、书写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兴趣朗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本文的学法指导:

  对于学生学法的指导是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本文的教学我从以下两点教给学生们学*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主动学*生字词”的良好*惯及识字方法上下了功夫。让学生在学*识字方法的同时理解词语。

  其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来识记,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学*。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质疑引入。

  1、出示图片:花草、树木、庄稼等(这些称作植物)在哪儿能够见得到呢?(野外)

  板书:植物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一下,植物妈妈的到底有哪些办法?

  2、补全课题。板书:植物(妈妈有办法)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把植物当**来写,就是拟人的手法。

  意图:激趣导读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读(都有哪些植物要告别妈妈要旅行呢?)学生认真听:回答

  生自由读:读的时候把读不准的词语画出来,多读几遍)

  三、识字

  1、学*认读字:

  认读词语:旅行、(蒲公英、降落伞、苍耳、)图片、娃娃、纷纷、山洼、啪、(象声词)、炸开、蹦着跳着、观察、知识(读轻声)

  2、学*生字、词:

  需要会写的字:已经、铠甲、豌豆、知识、纷纷、已经、如果、好办法、娃娃、山洼

  (用自己的方法识记)

  巡视了解识字情况,调整重难点。

  1、参与小组学*。(不会的字首先在小组内解决)同桌也可。

  2、检查生字—————自读、看生字自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等。

  3、汇报识字方法或经验。

  意图: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培养独立思考读通课文。

  [不同识字方法来认识生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发现字的规律和乐趣。]

  四、细读课文。

  1、课文讲了几种植物?它们各自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

  2、第一小节的时候,把多音字“得”组词,“告别”是什么意思?

  3、第二~四小节:图文结合————“纷纷”是?

  4、“带刺的铠甲”苍耳妈妈靠什么传播?理解“铠甲”的意思?

  5、豌豆妈妈是什么样子的?—————靠太阳

  1、(只要……就……)说一句话。

  2、这些妈妈当中你最喜欢谁的方法?

  3、选择自己喜欢的妈妈部分多读、背诵。

  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收获知识,总结背诵的方法及窍门。

  4、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不会的话老师来提供资料:如凤仙花、椰树。

  意图:引导学生对植物产生兴趣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课文,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优秀的科普作品。课文共有五个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配有两幅插图。

  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惯,有一定的词语积累。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了解薄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强调自主,鼓励参与

  1、激情引趣,谈话导入后,适时提问:你认为哪位植物妈妈最聪明,她的办法好在哪儿?教师尊重学生意愿、灵活调控,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来选择教学的切入点,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小节中学*。

  2、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二)激发兴趣,促进学*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用激情引趣,谈话导入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2、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实物演示等激发兴趣、刺激学生思维,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内容,促进学*。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

  (一)、激情引趣,谈话导入

  (二)、精读课文,理解重点

  (三)、延伸课外,拓展知识

  (四)、归纳总结

  1、激情引趣,谈话导入

  从题目入手,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又从妈妈入手,激发学生情感;顺势一问:把植物和妈妈放在一起,你有什么感觉?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拟人的修辞方法。

  2、精读课文,理解重点

  在激趣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

  (1).课文写了哪几种植物?

  (2).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从这两个问题入手,通过小组交流、自主选择喜欢的植物、观看视频、读文、亲身体验等多种形式掌握新知、理解重点。

  对于课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主要采取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纷纷”等词语。我先利用电脑演示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选择词义,既降低难度,又加深了理解,可谓水到渠成。又如“带刺的铠甲”,我发给学生每人一粒苍耳,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亲身体验,词语之意不点自明。

  3、延伸课外,拓展知识

  在学完前几小节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学生分别交流在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中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这一要点,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一、说教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本文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生动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作品。全诗共五节,课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很适合小朋友阅读。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会认本课的12个认读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的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看懂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的*惯,背诵课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方式,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把向书本和向大自然学心结合起来。

  教学难点:了解植物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课伊始我利用猜一猜,认一认的游戏导入新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于是我便让学生质疑,然后带着疑问来共同学*课文,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

  学法:只有学而有法,教才得法。因此我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采用:

  (1)直观法:在了解植物传播种子方法时,通过实物,如:蒲公英、苍耳、从直观上认识理解。

  (2)自学法:利用第一小节的学*方法,自学诗歌2~4节。

  (3)感悟法:让学生通过个别读,小组研读,默读等方式感悟内容。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分了四大板块来进行教学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菁选(扩展8)

——说课稿菁选

关于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新型玻璃》这课的目的是继续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学*作者准确用词、形象的表达;二是让学生通过了解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成就极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勤奋学*的自觉性。教学本课重点是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兴趣,教学伊始,我先是告知学生这堂课将要召开新型玻璃展销会,前提是要学好《新型玻璃》这篇课文,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读、读熟课文,力求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在充分感知的情况下以一个小故事再次激趣导入。指导学生先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及用途,同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第一种玻璃特点与作用、用途的关系,并指导学生再用”三个可以,一个也可以“说一句话。第一自然段即介绍第一种玻璃作为讲读重点,让学生体会写法,在此基础上以第一种玻璃的学法,学生自主学*其他几种玻璃并在分组讨论画特点,想作用填表格,之后再以展销会的形式作全班交流,推销自己的.产品,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理解几个词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本课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形象的特点。

  在对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首先让学生画出介绍每种新型玻璃特点用途重点词句,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说明方法作用。最后是课外延伸,让学生继续以展销会的形式推销你知道的别的新型玻璃,或你即将要设计的新型玻璃,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为科技事业发展进步而勤奋学*的自觉性。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呢?

  (二)学*新课、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

  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 学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2)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达“一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画图、写字或者写数字等方式创造出表示一半的符号。

  学生自由活动,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出理由。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针对画图的学生作品讲解。

  在小结中总结三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注意到了*均分;第二,都*均分成了两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边说边板书―,2,

  1),引出在数学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数学上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齐读分数。

  (3)进一步理解1的意义: 2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

  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衔接,深入认识分数

  (1)就在猪八戒和沙僧准备分西瓜的时候,孙悟空从天而降,批评了他们,八戒只好求饶,说西瓜四个人一块吃,你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出对1/4的认识。

  (2)动手操作,创造1/4.

  通过折长方形纸片的1/4,加深对此分数的理解。

  (3)利用图形,探索其他分数

  ①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②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我们知道猪八戒是最馋嘴的,我们帮他们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猪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两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点理解:里面有几个?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 基础练*:让学生辨别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

  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 提高练*: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 拓展练*: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教材初中版信息技术第二册第四节的内容。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对于信息传播与交流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获得信息最快的手段,网上交流与信息的传递成为网络内容不可缺少的内容,学生对收发电子邮件的技能的掌握在信息社会就有同于笔和纸。

  (二)教材分析和处理:

  教材依次介绍了电子信箱的申请及邮件的收发。以前的教学中,按照教材的编排,我采用讲授法。但讲完后,总觉得学生有这样的几个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对枯燥的计算机理论毫无兴趣;二是对于概念性的内容太过抽象不易理解;三是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填鸭式的讲授,想自己动手操作实践的要求增加。因此,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做了如下处理:

  1.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课题,提出问题我们日常交流和沟通用什么工具,这些工具与E-mail相比有什么区别,E-mail有什么优点,使学生一开课就精神饱满.

  2.在知识点讲授时,首先结合学生申请邮箱,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应用的知识技能.

  3.本节课将知识点分解成三个任务,通过学生上机实践,老师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知识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利用电子邮件与他人沟通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电子邮件(附件的添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利用电子邮件与他人沟通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兴趣,并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由被动学*转为主动学*,提高学*自信心。

  4.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意识和参与研究意识,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增强他们学好知识、掌握技能的信心。

  二、说学情

  1.能力基础:

  初中的学生在认知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概括与归纳能力,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较快,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也较强。

  2.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学*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基本知识.部分学生的家庭已具备了上网的条件,已经熟悉了网上交流,学会上网浏览和玩游戏。

  3.情感基础:学生对网络学*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 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与引探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在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教师通过一连串的提问与比较,引导学生完成,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步步深入,一气呵成。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分析、设疑、类比、总结、练*完成任务,实现对每个知识点的认识、理解、记忆、掌握。

  一、说教材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语文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记事散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作者马克?吐温人生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结局富有戏剧性色彩。我想,学*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文学创作尝试,从而爱好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应的字词句,文章的结构、内容及主题。

  2、能力目标:对文中一些词句能理解和运用,感受作者诙谐的语言风格,感悟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3、情感价值目标:使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敢想敢说,有正义感;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及勤动脑、善动脑的*惯;让学生懂得“自我推销”的重要性;学生能在实践中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三、说教法: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介绍文学常识,学生自由读课文,就初步感知内容的情况,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然后老师引导,肯定总结,通过这样的过程完成目标。

  四、说学法:学生预*,查阅工具书,解决新字新词,老师介绍文学常识,学生听、记;学生自由读课文,齐读课文,对感知的内容,生生相互交流讨论,然后在老师的引领下用启发方法,逐一完成学*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例。

  导入新课: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也是一位负有盛名的幽默和讽刺作家,一直被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

  马克?吐温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外出谋生。先是在一家报社的印刷所当学徒,后来,又当过排字工人、银矿工人、领航员和新闻记者,因此他并未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但是,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也使他积累了众多的文学素材,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政论,杂文,游记等,全集共25卷。主要作品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竞选州长》、《百万英镑》、《赤道环球游记》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二)读文正音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注意积累词汇;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准确朗读下列词语。

  伶俐涉水煞费苦心粗糙滑稽猝不及防撰文言简意赅戏谑琐闻乳臭未干趾高气扬苛责诋毁

  (三)简析释疑

  1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具体指什么?

  2、叔父离家外出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浏览要求与策略:能在文中圈画与事件有关的词语,如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事件内容。

  明确:课文记叙了三件事:

  第一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件: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三件:给一个新来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其中,第一、三件事是详写,写出了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第二件事是略写。

  产生的反响:它们发表在《汉尼巴尔周报》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

  (四)课后小结

  1、查阅马克?吐温的作品,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2、在书刊及互联网上查阅有关作品的评论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

  (五)作业设计

  1整理课后字词,并用他们写一段话。

  2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爱他的哪一点。

  教学重点是: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共同体。

  鉴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 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首先,以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引入,他们知道一天的两个6时可以用普通计时法区分,个别同学会用18时记录,接着,在生活中寻找类似18时的时刻,然后老师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课题。

  (2) 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我首先提问: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的'?借助课件,学生感受了一天里时针的转动过程,知道一天时针转两圈,是24时,在转的过程中,选择有些时刻让学生动作表演,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一天是24时的理解和体会。

  其次,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同桌讨论:钟面上的内圈和外圈的数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差12,这为后面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打好基础。

  再次,就是能根据教学的实况和进程来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原来在讲解“两种计时方法的互换”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本来是做了比较多的铺垫。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这两种记时方法的互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所以我就临时做了改动:这部分内容就让孩子们自己去讲,通过生生互动,他们把自己的课外知识和课内感悟进行交流,这样等于让他们去当“小老师”,这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让孩子们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再就是在归纳、小结两种记时方法怎么进行互换(这个环节,我根据孩子的实际学*情况,让他们自己来讲,这样,或许孩子们能听得更清楚;

  (3) 扎实、灵活地安排练*形式。

  以练*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先是学一种练一种,随学随练,再就是巩固练*时,以做一做,画一画,抢答题等形式把两种计时法放在一起加强练*,同时还注意与生活相联系,让他们用两种计时法生活举例,带他们去超市,按24时计时法改写后,又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点拓展内容)。这样练*,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惯。

  另外,我还安排了 “你知道吗”,和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的课外内容,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内容,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最后课余时间用二十四时计时法设计周末的时间安排,做到学以致用,学*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愉快地、充满自信地走进我的英语课堂,是我最大的愿望,让学生在我的英语课堂上享受快乐和成功是我梦寐以求的。今天,借此*台,愿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说课,让我们一起探讨,共同成长。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PEP小学小学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供三年级起使用的第二册Unit3 《How many?》第一课时。全课紧紧围绕"询问物体多少"这一日常用语展开。学生通过本课学*,应会用"How many?"来询问物体的多少和用英语表达数字来回答物体多少这个问题。可见本课是功能型的交际型的交际训练课。而且所学这些知识点都是学生非常熟悉而且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教起来会比较顺手,学生也会乐于学*,并易于在生活中进行运用。因此,我以"任务型"教学为纲领,通过听,说,读,写,演,画,唱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同学们大胆运用英语参与实践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获得学*英语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根据教材及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How many句型的含义和使用;

  2、能用英语表达1——15的数字。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本课的重、难点为:句型How many ?及11-----15数字的认读。

  二、说教法:

  本课我借助"任务型"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听、说、玩、演溶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学*英语的主动性,为此,本课我采用如下教学法:

  1、全部动作反应法(TPR),让学生在有节奏说唱中体验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行动中输入语言,让他们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从而为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顺利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2、游戏法:通过多种游戏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兴趣。

  3、情景教学:利用电脑课件、图片、实物,使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领悟到该课的重点。

  三、说学法

  1、"迁移方法"的指导:由于学生学*之前对1——10为几个数字的读法已经认识,因此在本课教学时,把旧知迁移过来,启发学生思维。

  2、会话技巧的指导:在会话教学中鼓励学生大声说,说清楚,并配以表情、手势,有感情、有条理的说,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整体教学设计:依照英语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结合合作学*和任务型教学的新理念,我利用头饰、录音、电脑课件、图片等媒体设计教学。

  整个教学程序采用听、说、玩、演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具体设计为热身——新知——趣味操练——拓展——课后活动。)

  (一)热身英语较好的带领:

  1、齐唱歌曲:Ten little candles dance

  2、老师与学生热情问好。

  3、 1.Listen and do.(做第一册Unit 6 A 部分Let’s do)Show me 1 and 2.

  Show me 3 and 4.

  Show me 5 and 6.

  Show me 7 and 8.

  Show me 9 and 10.

  (通过唱唱、问答的形式,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积极性,而且营造了学*英语的氛围。同时也为本课的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构建了知识表象。)(二)新知T:今天,老师要跟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大家看好了!

  1、老师出示空盒子,然后逐一变出八张苹果卡片。

  2、老师将所有的苹果卡片拿起来,向学生提问:How many ? 请理解问题的学生猜测(可以使用中文)。当绝大多数学生都理解这个句型的意思后,老师把所有苹果图(可用作奖品)贴在黑板上,对学生说:"How many ? Let’s count!"带领学生一起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老师将各个数字贴在黑板上。(数字与英文单词对应)(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小学生爱看魔术这一年龄特征,创设了变魔术的情景,引入新句型、新单词的学*。)(2)、课文学*

  1、老师带领学生操练。(由会的学生摘下苹果,显示卡片后面的数字,然后教读)

  2、用拍手的方式练*。如:你拍一,我拍一,英语ONE,就是一,ONE,ONE,ONE

  3、游戏:Listen and show老师随意说出数字,请全班学生伸出相应数目的手指。学生在伸出手指的同时,要重复老师所说的数字。

  学生小组练*。

  4、游戏:Look and say

  老师伸出手指,请学生迅速说出数字,比一比谁说得最快。

  同桌练*。

  (用TPR、游戏、竞赛这些教学方式,既能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英语王国,又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学*新知识,为下面教学作好铺垫。)

  5、T:Panpan今天也为我们准备了魔术表演。我们来看一看,今天他为我们表演什么。

  学生听录音,指课本,学生说。

  6、再放录音,请学生跟读。

  7、请学生表演课文内容。一人当Panpan,八人当兔子。

  8、同桌练*句型"How many ?"

  (在听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通过演演的形式让学生在情景中练*达到掌握的目的。)

  9、趣味练*:

  贴图练*:课件放录音,由学生将手中相应的图片贴上黑板。

  电话号码练*:学生说出自己的号码,其它学生说出中文。

  (三)拓展学*:(机动)

  1、看VCD的学数字部分。

  2、拓展学*9和10的`读法。

  3、报数练*。

  4、课件演示火箭发射,学生倒念十个数字。

  (四)课后活动:

  1、用英语数出教室窗户的块数。

  2、准备一些卡片,在上面画出不同数目的各种物品或动物,与好友进行游戏:猜猜看。

  (将课内的学*延伸到课外,维持学生的学*兴趣。)五、小结:

  本课教学我首先给学生交流的空间。根据《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使他们初步建立学*英语的自信心,使他们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因而,我在设计这堂课时,一直注意尽可能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多进行语言的交流。

  其次,我采用游戏,提高学生兴趣。小学生学英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学*英语这种语言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热情,那么这样的知识就是学生善于接受,记忆深刻的。因此,我在这堂课上安排了几个比较简短的游戏,比如猜数字,变魔术等游戏。

  再次,我联系实际,贴*生活。"How many ?"本身就是一个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话题。我从这一点出发,紧紧围绕生活来开展教学。如数手指、记电话号码等。

  总而言之,我在设计这堂课时,尽可能地采用听、说、游戏的方式,通过各个有趣、实用、轻松、活泼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由于自己水*有限,各个环节之间还不够连贯,还存在着很多很多的缺点和不足,愿各位评委、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们,让他们知道"English, I can".

  一、说教材:

  《心声》是一篇新课文,但它却悄悄传达着一个信号:曾几何时,那个一直被教育工作者、被全社会所忽视的问题已走到了我们的面前:教师——那个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社会生活如滚滚洪流,冲击着学生的心扉,他们带着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经历与体验走进我们的课堂,他们对生活有着自己虽然稚嫩但却珍贵的思考与感受。

  作家与常人的不同在于,他总是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人生。作者正是透过这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她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李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她是成功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在学生的眼底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你给学生二个冷眼,收获的将是无数个轻蔑;你给学生一张笑脸,收获的将是无数个尊敬。特别是在新课改下,老师,请推倒心中那堵已并不牢实的“师道尊严”的篱笆,给每个学生以宽容和爱,让师生成为一对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语)吧! 说教学目标:

  1、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2、学*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4、引导学生学*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说教学重点:

  1、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说教学难点:

  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说教时安排:1课时

  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三、把握人物,理解标题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体验感悟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听取学生在学*和生活中的感受。)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划出疑难字词,扫清字词冲突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卡和自己的心声。

  3、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把握人物,理解标题的含义

  1、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的?

  教师引导学生所应把握的基本点:李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的少年。

  运用了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和段落)

  2、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1):课文15段中“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表达了李京京想要在公开课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心声。

  (2):课文32—41段写李京京纠正同学错误的朗读遭到同学嘲笑,表达了他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的心声。

  (3):课文18—2l段,写李京京在小树林里读书,表达了李京京想念爷爷、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的心声。

  (4):李京京与文章中的万卡有着相同的经历,而《万卡》正好道出了李京京渴望得到友谊、亲情的心声。

  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 程老师这个人,你怎么看?

  例1:“一声呵斥”“程老师不满地盯住他”,说明程老师对李京京是“另眼相看”的,持的是不*等的态度。

  2: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他喜欢的课文,却遭到程老师的严词拒绝,“不行,??念不好”,说明程老师在乎的不是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抱的是不信任、

  不尊重的态度。

  3: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程老师不惜弄虚作假,表现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的还是教师个人的表现、学校的荣誉,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4: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不是直接写程老师,可也看得出程老师教育的结果。课文38段,“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39段:“对呀,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个话。要是程老师说不对,那就是真的错了??”,这说明在孩子心中老师就是绝对的权威,说明*时的教学就不是民主的教学,学生的思想感情从未得到关注和尊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没有被老师当作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四、拓展延伸,体验感悟

  请结合课文,发挥想像,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用一句精练的话回答:

  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例1: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请你离我们*些吧,请弯下身子来倾听我们的心声吧!

  2: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我们之间不仅需要知识的传递,更需要感情的交流。

  3: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请不要因为我们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否定我们,我们需要的是您无私的帮助!

  4:假如我是程老师,我会客观、公正地对待我的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机会。

  5:假如我是程老师,我的公开课一定和*时一样,我要让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绝不做秀!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六、作业布置

  1、以“心声”为题,将你想对老师或家长的话记录下来。300字左右。

  2、完成课后作业三。

  我今天要说的是《中国石拱桥》这课。我的说课分为六个部分:说教材分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作者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说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 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最后又综述**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发展。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篇说明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但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列数字。

  二、说学生: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经历了小学六年和中学一年的莽撞之后,思想开始发展成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长。有些事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的满足,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造成他们在性格上既有活跃的一面,也有内敛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一套较宽松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饱满的热情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之中去。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课本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本课基本的文学常识。②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③难点:分析作者在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好处。

  2、德育目标: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方法:1、授之以“渔”,排除学*障碍。本篇文章作为初二学生接触说明文的首篇,一定要作好说明文入门的指导工作。因此在正式学*之前,应带领学生再熟悉有关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包括:①说明文的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②说明文的分类、(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科学小品文)③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周密)。④说明的方法(举例子 列数据 打比方 下定义 作诠释 分类别 作比较 摹状貌 画图表 引资料)等。重点强调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即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我认为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就好像公式和定理一样,有了它们学生在预*课文整体感知的过程中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在分析课文时重点以赵州桥为例,从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入手为学生做出范例;有关卢沟桥的部分让学生推选代表上台讲解。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公式”去分析问题。2、针对难点,分组竞赛,激发学*热情。将全班同学分成2组,一组同学寻找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另一组同学寻找作者在说明卢沟桥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运用的妙处,看哪组同学能够找得全,说的好。这样做可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

  3、归类分析,误读比较,启发思考,突破重点。针对本科的教学重点(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设计采用归类分析法和误读比较法进行分析:归类分析法就是将本课出现的一些带有表示估计、限制、程度词语的句子归纳起来,让学生通过归类分析明确只有用最准确的.语言对说明对象作精确的说明,才能使读者对事物有明晰准确的印象(此环节的训练题可以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以增强直观性)。误读比较法就是教师将选择的一段课文原文进行改编,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说教学步骤,

  1、导入。同学们,生活中你见过桥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那位同学能到黑板上给我画下来你印象当中的桥?(生到黑板画桥,用多媒体图片演示赵州桥由此引入本课)。

  2、预*检查:根据教学目标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作家作品的认识。这一环节以学生自己讲授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点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一环节可用多媒体检测)

  3、课文导读:(多媒体投影导读目标,学生依照目标朗读课文,讨论作答)(1、了解对象:说明了什么事物?

  (2、抓住特征:说明的对象具有哪些特点?(3、品味语言:语言有什么特点?(通过朗读训练,结合导读目标,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初步领会说明文文体的特点。)

  4、合作探究:(1、中国石拱桥的总的特点是什么?(2、中国石拱桥有很多,文章为什么只选取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重点说明的例子?作者分别从那些方面为我们这两座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举例子、列数字)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常用的说明方法学生都能找的差不多,但是“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找不到,在这里需要教师强调。本课设定强化训练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列数字,针对这个重点设计了以下练*题进行巩固(投影展示)找出本文中用举例子和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句子都有哪些?(这里设计的题目比较简单,目的是让全体同学都掌握这两种说明方法)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赵州桥的?(4、根据课文,概括赵州桥的四个特点。

  (5、画出赵州桥德*面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数据。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完成以上问题。讨论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多媒体投影明确板书:

  石拱桥 {形式优美}——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单拱)

  {结构坚固} {卢沟桥}(联拱)

  {历史悠久}

  5、自由探讨 :

  (1、根据分析赵州桥的方法小组互助分析作者是怎样介绍卢沟桥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的特点?作者还写到了**后的桥,这样写的目的何在?(2、在介绍卢沟桥的时候能不能把这部分去掉换成课文后面陈寿儒写的《夜宿卢沟》为什么?(通过自由探讨环节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 识说明对象,掌握说明方法,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区别说明文和描写性记叙文。)

  6、《中国石拱桥》的语言特点还在于使用了一些语意模糊、不确定的词语进行说明,以使说明更切合实际。请从下面的练*中感悟这种模糊说明的艺术。投影展示练*题: 体会下边几句话中加点词语的作用,把它们分别归类到后面的表格里。学生完成表格,并小组讨论,分析体会

  (上述语言分析的归类训练,可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同时这项训练也是对学生学过的词类知识的复*巩固。)

  7、《中国石拱桥》语言的准确性,不仅体现在使用了一些恰当的模糊语,而且体现在准确地运用一些动词、形容词等作简洁确切地说明。这些词既不是生字,也不是难词,你是否发现了这一点呢?通过下面的练*,你能体会到什么呢?下文节选的是课文的第3节,教师朗读时,要求学生认真听,并记下老师读错的地方(文中黑体的词有意不读;需要故意读错的词,在该词后的括号内表明)学生听完以后,对照课文再自读,小组分析讨论,派代表发言,(这些词的含义和区别均可让学生讨论发言,以领会课文用词的准确和简明。对于省略不读的词,也可放手让学生辨析,讲用与不用的差别及不用可能会引起的歧义。有意误读,会成功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发热烈的讨论,这既是一种语言听说活动,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语言思维训练,较形象深刻地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8、拓展延伸:(综合学*实践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制作一座桥梁,画出示意图,并写出简要的介绍。

  这一环节的安排不仅起到复*所学内容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训练了学生说明文的写作。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板书飞、等五个方面对《**古城》进行说课。

  《**古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中的第一课。这篇课文主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对**古城中藏族民居特色等进行描写。本课正好与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合专题“走进西部”的内容遥相呼应,使整本教材浑然一体。而《**古城》这篇课文能让同学们在原有的知识水*上更进一步的了解西部,去亲*西部的极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注意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优美词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产生对**的向往之情。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坏境中的恰当意义;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合“走进西部”专题相呼应的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求知欲强的特点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深刻含义的句子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产生对**的向往之情.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重点句子“它是一道宗教的江,一条生活的河。”来进行理解、赏析。教学难点为认识**古城的特色。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结合了教材的特点,与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求知欲强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策略:1、自由学*合作法。根据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做学*的主人。2、直观法。运用课件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的感知教学对象。

  下面,我将从创设情境,走进**。初读课文,把握内容,精析课文,走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叙述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走***。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时旅游都是怎样去的啊?今天老师就用另一种方式,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旅游,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踏上我们的神奇之旅吧!出示**风光的课件【学生欣赏,教师板书课题】我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出课题,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欲望,为下文教学作铺垫。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把握内容。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神奇的**,那么在作者次多的眼中,**又是怎么样呢?1、让我们走进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① 吧课文读通顺,把不认识的生字词标记好,和同桌

  一起交流互相学*。② 说一说课文中描写了**古城的哪些景点,并在书上做好批注。2、学生反馈学*成果,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检查学生的学*成果;① 生字词:幡、鎏、无与伦比、叹为观止、星罗棋布 ②由学生找景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中描述的四个景点:藏族民居、经幡、大昭寺、八廊街 ③ 把握文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或自己在书中的批注,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尊重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必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才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成为学生的主人,从而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第三个环节,精析课文,走进**。经过刚才的初读课文,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文结尾处有一句这样的`话【出示课件:**古城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带着这个问题快速的阅读课文。

  ①自由读课文。

  ②学生反馈学*成果,课件出示:( )的藏族民居,( )的经幡,( )的大昭寺,( )的八廊街,我将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的学*前面三个景点,而在这三个景点中主要让学生学*第二自然段理解“经幡”的意义,赏析句子【整座**古城像一支正要起航的漂亮而庞大的航队,布达拉宫则是无与伦比的旗帜】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比喻句式,重点学*第四自然段,繁华的八廊街这个景点,对于这个景点。我将分三步来学*。第一步,学生大声朗读这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第二步。理解句子“它是一道宗教的江,一条生活的河”的含义,在这一段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八廊街与宗教、生活有关系?引导学生从“**是信徒也是热爱生活的人”街上的热闹与大昭寺的庄严肃穆。诵经声与讨价还价声等来理解。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在充分的尊重学生自主学*的同时让学生有重点的完成本课的学*,从而完成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第四个环节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同学们经过这一次旅游,你想去这么神秘,这么神圣的地方吗?【课件出示事件视频】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最后我来说说。我们要爱护和*让**古城这一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成为真正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从而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一节课下来,我的整体板书是:正中间板书课题 **古城;左侧依次排列的是**的四个景点;右侧是对古城**的总结语: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教材64页——65页的内容,教材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经历做活动角、比一比活动来探索角的大小比较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活动,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一个、不规则纸、三角板两个、各种有角的实物

  学具准备:不规则纸、活动角一个、三角板两个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

  三、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笑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想不想看?

  师课件展示主题图,引起学生兴趣,从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由此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认识角”。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说角:角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很多很多的角,比如剪刀、圆规、钟表的角……(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

  谁愿意说一下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学生举例)

  2、画角:学生尝试在纸上画出所喜欢的.角(师巡视观察)。

  3、折角: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纸折出一个角,小组内展示(师巡视观察)。

  4、摸角:请大家动手摸一下折的角,你能发现什么?师随机板书。

  5、介绍记法、读法:角包括顶点、两条边以及两条边之间的区域。我们把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圆弧连接,并在旁边写上“1”的话,就表示这是角1。记作“∠1”读作“角1”(板书)

  发散:如果老师写的不是1而是2的话,怎么办?

  6、用手势说角:

  7、学*角的画法:回忆老师画角的过程,怎样画角呢?学生说画法,教师演示。

  8、重新画角:学生重新按顺序画角,(师巡视指导),生展示。

  9、完成课本64页的练一练。

  10、判断是否是角:

  展示题目,学生初步判断是否是角,和同伴说一说(小组合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评价。

  (分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活动角。师:这是一个可以变化的角,请大家自己操作一下,注意看它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操作,探究。

  3、学生汇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的边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4、小结: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5、比一比:

  (1)课本65页(1)题。

  (2)师出示两个相似三角板,学生猜测两个对应角之间的关系。学生操作对比。(师反问边长的角为什么不比边短的角大?)

  学生操作,讨论。

  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6、去掉1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

  7、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小秘密,请你试着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表示角,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合作,我们比比看谁找到的角最多。

  学生合作在身体上找角。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三角形去掉一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展示角构成的图案,鼓励学生用角画出更美丽的图案。

  六、课外延伸:请同学们回家后再去找不同大小的角。

  (分析: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面积的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又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面积的单位,使*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课标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观察、触摸等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b、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表象。

  2、能力目标:a、充分凭借直观,发展空间观念。

  b、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操作能力。

  c、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a、使学生在揭示矛盾———分析矛盾的往复不断过程中,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b、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会选择合适的单位 ,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面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一)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再说“面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学生的'思维从一维向二维过度,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理解。因此,采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桌面、黑板面等)和课件演示图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摸一摸”中初步体会“面是一大片”;在“看一看”课件演示中感受*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二)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积的概念之后,学生已初步通过观察法感知物体、*面图形的面积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重叠——————数方格,逐步揭示矛盾,并个个击破,最终引出“面积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另外在学生学*了*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用它来度量较小的*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一*方厘米去量课桌表面的面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切体验到*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从而产生“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疑问,然后出现*方分米的面积单位,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不能顺利地解决眼前问题”的矛盾中水到娶成地引出*方分米的学*,使学生在这过程中倍享成功的乐趣。整堂课在解决了一个个矛盾之后,我又不断在学生面前揭示新的矛盾,引着学生不断地向一个个新知跃进。同时,设疑和引导渗透了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鼓励与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突出重点,促进迁移

  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量一量等活动去理解1*方厘米。在认识1*方分米和1*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方分米和1*方米。如:"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

  (四)运用媒体,突破难点

  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在教学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时,媒体动态演示"围"的过程,让学生轻松理解它们的区别;通过媒体演示用同样大的小方格量两个不同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划分方格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从课前交流“拍手”的掌面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及学*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物体表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课件出示*面图形,让学生知道*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面积单位。这一环节分两步骤教学:

  第一、面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故设矛盾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两个图形,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认识常用面积单位。“1*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1*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巩固练* 。主要设有判断题和选择题,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2)通过阿凡提的故事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说课内容: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的《完全*方公式》。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完全*方公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重要的数学方法“配方法”的基础也是依据完全*方公式的。而且它在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分式运算及其它代数式的变形中起作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内容共安排两个课时,这次说课是其中第一个课时。完全*方公式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及*方差公式基础上的拓展,教材从具体到抽象,由直观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进而论证,最后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建模思想。

  教学目标和要求:

  由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情况我将三维目标定义为以下三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树立自信心。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过程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把重点定为:完全*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及公式的直接运用。而难点应为完全*方公式的应用以及对公式中字母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与正确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多处留有空白点以供学生独立研究思考。

  二、教法与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中逐步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全过程。

  (3)由易到难安排例题、练*,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

  (4)课堂中,对学生激励为主,表扬为辅,树立其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推导公式

  计算

  1、想一想(电脑演示)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如图所示)

  ⑴、分别写出每块实验田的面积;

  ⑵、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算一算

  ①、=?你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吗?(引导学生说理)

  3、做一做

  你能利用面积知识,仿照课本以及演示的动画,自己给出的示意图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板书公式:

  ①②1、问题:

  ①这两个公式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两个公式吗

  《浮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先来说,【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五课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领域→“运动与力”范畴→“常见的力”部分。

  浮力是力在水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本课之前,学生曾在上学期“运动和力”单元学*过重力、拉力等,认识了力是有方向的、有大小的,并且对重力和拉力进行了测量。

  学生本单元在前4课的学*中,了解了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

  本课通过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知道了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时结论的得出又为后续学*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影响及其原因,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以及初中进一步学*浮力的计算奠定基础。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内容对学生今后学*具有重要意义。

  2.教材分析:

  本课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通过“感受浮力”,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通过“研究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又通过“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从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菁选(扩展9)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菁选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的招牌问题,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方形容器能比圆形容器更经济地利用货架空间。像可乐这样的软性饮料的生产商坚持使用圆形容器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软性饮料大多是就着容器直接喝的,所以由于圆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却不是。牛奶一例中节约的空间,显然比软性饮料一例来得更划算。超市里大多数软饮料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但牛奶则需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所以就算是大多数人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它们仍不大可能装在圆形容器里卖。

  解释上述现象用到了成本效益原则,即: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这是准则之一,之二是机会成本原则: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

  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人能够根据自身利益的得失来权衡自己的行为。其实,日常生活中每种事物的背后都蕴涵着经济学道理。这本书正是让经济学彻底融入生活,它让我觉得经济学就是这样实际,打破了人们对经济学只是枯燥无味的理论与图表的认识;它教会我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

  做一个理性的人,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做一个把知识变为智慧的人。

  《牛奶可乐经济学》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他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让学生提交生活中的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这就是此书的蓝本。书中有很多经典问题例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机会成本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 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在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就可以减少我们的成本,提高效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等等各个方面都会影响成本和效益。阅读此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很多看似复杂的事情,其实我们只是忽略了基本的概念,而基本概念往往都是一门科学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学*中,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多思考才会有更多的发现。人生本身就像是一个正弦曲线,有波峰,也有波谷,但始终围绕着一个x轴。在失意时被批评,于是我们很容易将紧随其后的上升理解为批评带来的效果。在得意时被表扬,于是我们很容易将紧随其后的降落理解为表扬带来的负面效益。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学*博物经济学是一项很好的学*本领。

  在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很亲*就在我身边,这也让我从新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我们为什么喜欢读古诗,因为它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画面感超强。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字没有秋天字眼,却道出秋滋味。

  《牛奶可乐经济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把原本高高在上、敬而远之、学院式的经济学,彻底变成我们随处可见、亲切可人的身边经济学。

  “牛奶可乐”成为通俗代名词,经济学不再让人听而生畏,因为经济学它就源于生活,生活不是战斗,快乐是一种需求。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书中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给出更多解释。本书的宗旨就是鼓励读者积极的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当中。

  书中关注的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饮料可以免费续杯……

  理论是枯燥无味的,但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告诉你背后的经济学,看完后醍醐灌顶啊!

  “农民以体力劳动从事耕耘,商人以其审时观变从事贸易,手工业者以其精工巧技制造器械。”这世界上无人不在追求着“利”。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

  看到这些,你是否犹豫了呢?虽然经济对我们很重要,可碍于经济学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些复杂的公式图表和概念,所以我们都不约而同的略过了经济学。当然,我也是这样认知的。可是却有一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的认知。它就是《牛奶可乐经济学》。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为什么……这就是那本书的导语,也就是这本书带我走进了经济学的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分析的简明扼要,读完之后我也就顺理成章的知道了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衡。

  看完之后,同学们是否都有了跃跃一试的打算呢?那么就行动起来吧!因为这本书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小见解。

  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单行道上谦让反而降低效率;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等等。虽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趣,但解释却很简单,我们*时也可以自己做出合理的解释,不过是作者用了一些经济学的概念。

  这一系列的发问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然后作者通过一种 经济学看问题的角度来进行阐述。在不经意中导入经济学原理。马太效应、边际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解释问题的时候作者像是在讲一个个小故事,通过叙事的方式,他把略显枯燥乏味的经济学原理说的引人入胜,活灵活现。

  仔细想想,这本书还是给我带来不少启发。

  其一,主题和角度很重要,虽然都是生活中简单的例子,虽然解释起来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本书胜在接*性,和我们日常生活的'接*,此外,就是以博物经济学来总括所有案例。

  其二,我们往往在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总想学*的快些,但却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往往是一个学科成立的基础。

  花了三天的时间把这本书通读了一遍,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些日常生活中通俗的经济学问题。个人觉得,越是能把深刻的知识讲得越通俗易懂,这个作者的水*一定很高,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绝对是一个很牛逼的大学教授。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只要能思考就并运用到生活中,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写读后感,我不想再像嗄以前一样简单的把书中感觉比较重要的段落语句抄录下来,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没用处。我虽记录下来,却从来不去背去理解,也从来都不去看,所以这次我一改往日的'风格,仅写下一些随时能想到的内容。就像是买了很多书,买不来不看就是一种浪费;又如微信中收藏了许多文章,后来又没去看,一样是浪费。对于我这个懒人来说,到手中的就得有用处,否则等于没有。

  最后,用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一句话来结个尾: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他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这句一点都没错!

  这本书是比较好理解的,它其实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把复杂的经济学道理,用简单的语言和生活当中的现象讲出来。全书共有11章,讲的`都很朴素。

  其实学*这件事就是比较简单的,你只要能摸到某一新鲜事物的内核,其他用无数实践去论证它就好了。

  正如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一个道理后面配无数个小案例。让经济学围绕在你的生活当中。

  自己看着比较有想法的是第3章,自己比较想做编剧,所以看到这里就明白了为什么助理编剧挣得那么少了,原来是想做编剧的人都不会在意刚开始能给多少钱,都想的是做成了这件事背后的价值。金主爸爸们真是精啊,一分钱都不想浪费。

  我认识的一个编剧姐姐,她很6了已经,然后她还是自己考了教师资格证,打算将来万一编剧不行,当个老师也不错。

  于是,我就暗戳戳的打退堂鼓了。但是先让自己成为富婆就不一样了,我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里面了。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赚它五十万。完美。然后我就有钱去深造了。加油!

  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我,牛奶可乐怎么会有经济学的学问呢?翻开目录,里面的问题更是使我对这本产生极大地兴趣,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拒却不会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予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DVD和CD的.尺寸一样大,但DVD包装盒却比CD包装盒要大得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在解释这些各色各样的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说道“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问题,也许就如作者所说急于去书中寻求答案,可当看完以后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其它的问题时,却会发现经济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我认为经济学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问,可当我欣然接受它后,他便会成为我的一把利剑,从此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角度,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体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