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说课稿(精选十篇)

首页 / 说课稿 / |

  《登高》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体诗六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琵琶行》,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科的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

  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一、关于新课导入

  课前准备:

  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的《一代诗圣》上下集。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

  (一)四读诗歌

  1、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4、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二)探讨景、境、情的关系

  此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全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第二个问题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由于思考时间、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估计大多数学生只会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体到《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如何思考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①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试问,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此为点。

  答案多样:如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这种意象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印证,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于这首诗,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景色,野阔天低,大江奔流,尤显旅人的单薄与脆弱,孤独无依。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间一个小小的飞鸟,只有无尽的悲凉充斥其间。又如落叶、长江。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表现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让人感到伤感。如学生提到“长江”这个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联系诗人生*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视野,做这样一个极为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文本多样化的解读。

  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②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此为课程教学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

  ③根据文学鉴赏应体会作品深层内蕴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渐深入到人事。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

  以上的三个问题设计从三个角度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具体到《登高》这首诗,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理之秋这个层面,根据思维的连续性,本着探究的精神,在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适时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教师课结合多媒体,可适时展现杜甫生*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解读: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以及新大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新课标中教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及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能力这一目标出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么“悲秋”的根本是什么?请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教师在因势利导引出这个话题之后,可通过多媒体呈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这时可联系诗人在这首诗中所透视出来的情怀进行点拨,这种点拨非常关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定,国家动荡不安这个大背景下,诗中通过一次风雨袭击茅屋之事,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但诗人并没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到这里,教师可做如下引导:我们是否有所触动、感悟,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达成共识: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诗人的诗作中,我们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登高》一诗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诗人忧国伤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情怀。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作为观察员身份起监督作用或作为*等主体参与谈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大的教学环节,即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相互顺序可以视课堂实际情况而定,每个环节完成之后,可根据上面的语言灵活进行连贯,整个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中课堂教学开放、灵活的原则。

  (三)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语文的*惯,为终身学*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四)关于作业。

  师生一起,以小课题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这样设计出于以下几个考虑: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失败意识以及成功意识。

  (五)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如下图所示:

  悲

  社会

  自然

  生理

  此板书呈金字塔型,意在隐喻:悲是本诗的核心情感内涵;由自然而及个人而及社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如金字塔般震撼人心。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程莉莉

  《登高》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体诗六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琵琶行》,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科的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一、关于新课导入

  课前准备:

  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的《一代诗圣》上下集。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

  (一)四读诗歌

  1、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四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二)探讨景、境、情的关系

  此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全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第二个问题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由于思考时间、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估计大多数学生只会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体到《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如何思考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①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试问,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此为点。

  答案多样:如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这种意象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印证,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于这首诗,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景色,野阔天低,大江奔流,尤显旅人的单薄与脆弱,孤独无依。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间一个小小的飞鸟,只有无尽的悲凉充斥其间。又如落叶、长江。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表现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让人感到伤感。如学生提到“长江”这个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联系诗人生*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视野,做这样一个极为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文本多样化的解读。

  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②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此为课程教学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

  ③根据文学鉴赏应体会作品深层内蕴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渐深入到人事。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

  以上的三个问题设计从三个角度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具体到《登高》这首诗,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理之秋这个层面,根据思维的连续性,本着探究的精神,在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适时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教师课结合多媒体,可适时展现杜甫生*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解读: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以及新大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新课标中教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及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能力这一目标出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么“悲秋”的根本是什么?请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教师在因势利导引出这个话题之后,可通过多媒体呈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这时可联系诗人在这首诗中所透视出来的情怀进行点拨,这种点拨非常关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定,国家动荡不安这个大背景下,诗中通过一次风雨袭击茅屋之事,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但诗人并没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到这里,教师可做如下引导:我们是否有所触动、感悟,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达成共识: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诗人的诗作中,我们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登高》一诗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诗人忧国伤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情怀。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作为观察员身份起监督作用或作为*等主体参与谈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大的教学环节,即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相互顺序可以视课堂实际情况而定,每个环节完成之后,可根据上面的语言灵活进行连贯,整个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中课堂教学开放、灵活的原则。

  (三)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语文的*惯,为终身学*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四)关于作业。师生一起,以小课题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这样设计出于以下几个考虑: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失败意识以及成功意识。

  《登高》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一、说教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

  (出示课件二:登高 杜甫)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

  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

  颈联依然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交融写法,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一联八意,意意言悲,字字珠玑,如泣如诉。

  尾联以生活细节见长。从侧面,我们看到了在重重悲苦的重压下的杜甫,仍心系人民,心忧国家,这份深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足以让人泣下。

  本诗感情之深厚丰富已让人感喟不已,而四联又皆对仗工稳,(出示课件三)明代擅长音律的诗论家胡应麟称赞本诗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许印芳《律髓辑要》中又做了如下评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也难怪它以“律细”而冠绝古今。

  (出示课件四)

  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还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要求: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出示课件五)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能力目标(重点):1、培养颂读诗歌的能力。

  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启迪爱国主义情怀。

  其中,能力目标是教学重点,情感目标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是最适于吟诵的。本课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进行教学;学生则在吟诵和联想描摹中体味理解。

  三、说教学设计

  本课釆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1、导入新课:因课前已印发了资料《杜甫的一生》《杜甫诗歌名句集》,并布置了预*,用猜猜出他是谁的课件导入,既可以对杜甫多一层理性认识,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杜甫身上,为下一步的漫谈作者作品做铺垫。

  2、漫谈作者作品:这一环节釆用漫谈的方式完成了知识目标,并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3、指导诵读理解,走入诗境:这一环节从整体感知到逐联解读入境,从理解到想像描摹,从诵读到体味吟咏,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四则读诗之法,即知人论世,披词入情,想像入境,感受韵律。同时,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理解“意境”“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等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以突破教学重点。

  4、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要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教育,首先应育人,其次才在育才。杜甫崇高的人格,深广的忧思,豁达的心胸,无不可以启开我们的思想之门,情感之闸,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思想的沉淀,情感的升华,艺术的完臻。因此,我选取了他的晚年作品《江汉》,要求学生诵读想像,描摹杜甫的形象,并寄一语给杜甫,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此,便把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崇拜等感情内化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一次累加,潜移默化中启迪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小结:这一环节主要对杜甫晚年创作特点作一总结,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认识,以便于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自读杜甫的诗作。最后以深情的配乐背诵做结,学生可在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美感中得以情感的陶冶,也是一次艺术修养得以提升的机会。

  6、作业:为杜甫写一二百字的小传。这既是一次小练笔,又是一次资料、思想、情感的整理,可以说是对本课的一种课外延伸。

  四、总结:诗歌是灵魂的声音,是优美的旋律,是人格的净地。有人说:“读诗可以使人巧慧。”我要说,读杜甫的诗,可以使人变得深沉、真诚。

  谢谢大家!

  《登高》说课稿 4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同仁: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2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登高》。接下来,我将分六个部分进行说课,分别是说课程标准、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教学预测。若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根据这一精神,我将采用深入浅出、以学为主的方式进行我的教学设计。

  二、说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三册高中语文以古代诗歌、散文和中国现当代散文为主,重在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中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占据了两个单元。本课所在第三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同时训练语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

  四个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掌握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色。

  三、说教法

  讲授法:本文为讲读课文,应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课时为一个课时。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感情丰富却阅历不深,感性体会较多,理性认识有限。按学生认识规律,在情感目标培养上,按“读—感—悟—拓展延伸”的思路,安排“初读——研读——品读”三个阅读环节,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由感性升华到理性。结合多媒体补充材料,声画同步,结构清晰,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感以及审美情趣。

  提问法:

  抓关键词语法:

  同时,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虽有一定阅读能力,但在诗歌赏析中很难通过表象去理解本质;理清大致结构容易,明晰具体思路却难。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学*障碍,通过讨论、语句赏析等途径,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我把重点放在赏析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品质的培养上,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学法

  预*法:学生提前预*该篇课文,了解整体的行文,感受其中的情感发现疑问,以便于在课堂上有效地讨论、领悟,提高课堂效率。

  笔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思考、领悟为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鼓励学生适当做笔记;

  讨论法:讨论对诗歌中“悲秋”的理解。

  拓展法:学*“以小见大”的抒情方法,将本首诗歌与其它诗歌进行比较,写下自己的感受,养成学生及时学以致用的良好*惯。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语

  (放映幻灯片4,)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利用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杜甫诗歌中,被称为“七律之冠”的名篇《登高》。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5—7,将作者的一生做简要概括,更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又节省课堂时间)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困守长安十年,投诗干谒,备受冷遇;战乱时期,出生入死,抒写民哀;漂泊西南时期,流落西南,吟咏自然。有《杜少陵集》。

  (三)课文学*

  1、初读(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主要以教师的讲述为主。8—10)

  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古代的社会生活已离我们远去,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于现今。必要的背景提示,就像卫星定位系统一样,有助于我们锁定目标。(幻灯片10)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了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2、研读(具体研*,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说出诗歌中提到了哪几种景物)以提问法贯穿研读过程,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考有效结合,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思维,养成动脑的好*惯。

  提问: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幻灯片11)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提问:在诗歌中诗人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怀?(这就是本诗中运用情景交融手法之处,幻灯片12)

  画面: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水。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同时也衬托出人的生命之短暂。(在写景的同时,诗人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继续提问: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的悲秋?引用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学生能就其中的几点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如:“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

  八悲:他乡作客,一悲;常作客,二悲;万里作客,三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悲;亲朋亡散,六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悲;身患疾病,八悲。

  3、小结(讲解完全文,做个大概的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天、风,沙、渚,猿啸、飞鸟→哀转孤独

  写登高所见

  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的长江→韶光易逝情

  景羁旅异乡,晚年多病→愁苦沉痛

  交抒登高所感

  融国难家愁,护病断酒→忧愤无奈

  忧国忧民忧身→沉郁悲壮

  4、品读(提问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便于拓展思维)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顿挫”可说概括了杜甫诗歌的基本特征,那诗歌是如何表现的?(采用提问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便于拓展思维)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诗歌八句皆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诗歌给做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了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四)结束语

  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于诗。”可见诗歌是心声的外化,而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古人的情感世界虽不同于现今,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诗歌,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感受其中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预测

  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上是我对课文的理解和熟悉,这只是讲授设计,只是一个弹性化的方案,详细的课堂讲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发生变化。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登高》说课稿 5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

  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提

  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 首联: 风、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 落木

  长江

  抒情: 颈联: 万里、多病、独登台 (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 (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积

  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登高》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体诗六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琵琶行》,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科的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

  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一、关于新课导入

  课前准备:

  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的《一代诗圣》上下集。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

  (一)四读诗歌

  1、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4、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二)探讨景、境、情的关系

  此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全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第二个问题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由于思考时间、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估计大多数学生只会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体到《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如何思考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①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试问,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此为点。

  答案多样:如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这种意象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印证,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于这首诗,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景色,野阔天低,大江奔流,尤显旅人的单薄与脆弱,孤独无依。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间一个小小的飞鸟,只有无尽的悲凉充斥其间。又如落叶、长江。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表现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让人感到伤感。如学生提到“长江”这个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联系诗人生*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视野,做这样一个极为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文本多样化的解读。

  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②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此为课程教学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

  ③根据文学鉴赏应体会作品深层内蕴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渐深入到人事。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

  以上的三个问题设计从三个角度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具体到《登高》这首诗,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理之秋这个层面,根据思维的连续性,本着探究的精神,在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适时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教师课结合多媒体,可适时展现杜甫生*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解读: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以及新大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新课标中教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及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能力这一目标出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么“悲秋”的根本是什么?请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教师在因势利导引出这个话题之后,可通过多媒体呈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这时可联系诗人在这首诗中所透视出来的情怀进行点拨,这种点拨非常关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定,国家动荡不安这个大背景下,诗中通过一次风雨袭击茅屋之事,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但诗人并没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到这里,教师可做如下引导:我们是否有所触动、感悟,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达成共识: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诗人的诗作中,我们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登高》一诗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诗人忧国伤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情怀。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作为观察员身份起监督作用或作为*等主体参与谈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大的教学环节,即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相互顺序可以视课堂实际情况而定,每个环节完成之后,可根据上面的语言灵活进行连贯,整个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中课堂教学开放、灵活的原则。

  (三)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语文的*惯,为终身学*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四)关于作业。

  师生一起,以小课题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这样设计出于以下几个考虑: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失败意识以及成功意识。

  (五)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如下图所示:

  悲

  社会

  自然

  生理

  此板书呈金字塔型,意在隐喻:悲是本诗的核心情感内涵;由自然而及个人而及社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如金字塔般震撼人心。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程莉莉

  《登高》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三、说教法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四、说学法

  学生也将采用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开展学*活动。

  五、教学程序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的要求,我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将设计为如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将用这样一段话: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刺骨的寒风凛冽地吹着,江边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浑浊的江水滚滚翻腾,向前奔涌。几只孤鸟在天空中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走来。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满身疾病,步履蹒跚……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让他时刻不忘的国家此时也是战乱频仍。重阳佳节独自登上高楼,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共同去领略诗圣的才情,触摸其慷慨的灵魂。

  (二)整体感悟,把握诗歌

  在整体感悟环节,将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为主。首先我会配乐范读诗歌,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给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学生听读后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体味,就能对《登高》一诗的悲哀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感,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三)研读写景的诗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承接上环节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大多数学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则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两个问题:

  首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登高秋景图。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以上的两个问题设计解决诗歌是怎样写景的问题。学生通过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领略诗中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远的境界,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登高望远时内心的无尽的悲凉,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四)研读抒情的诗句品味深沉的感情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命之秋这个层面,可在学生结合文本研读颈联的基础上,适时的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宋代罗大经指出此联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呢?

  此时可结合多媒体展现杜甫生*及此诗的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读尾联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么?

  此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尾联中的“艰难”一次并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艰难在这里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初中时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更写出了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推己及人的伟大胸怀。由此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作为*等主体参与讨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五)课堂小结

  在最后,我将对本课进行总结:“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自然秋景的悲伤,有对自身命运的嗟叹,更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读这首诗,应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明代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确实如此。”

  (六)作业设计:

  要求学生课下研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并以小课题的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

  布置这项作业,一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二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

  总之,这堂课将在美妙的诵读中开始,在学生的思考中结束,我将尽全力去创设温馨、和谐而又创新、热烈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登高》说课稿 8

各位评委:

  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 首联: 风、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 落木

  长江

  抒情: 颈联: 万里、多病、独登台 (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 (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登高》说课稿 9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一、说教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

  (出示课件二:登高 杜甫)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

  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

  颈联依然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交融写法,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一联八意,意意言悲,字字珠玑,如泣如诉。

  尾联以生活细节见长。从侧面,我们看到了在重重悲苦的重压下的杜甫,仍心系人民,心忧国家,这份深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足以让人泣下。

  本诗感情之深厚丰富已让人感喟不已,而四联又皆对仗工稳,(出示课件三)明代擅长音律的诗论家胡应麟称赞本诗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许印芳《律髓辑要》中又做了如下评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也难怪它以“律细”而冠绝古今。

  (出示课件四)

  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还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要求: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出示课件五)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能力目标(重点):1、培养颂读诗歌的能力。

  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启迪爱国主义情怀。

  其中,能力目标是教学重点,情感目标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是最适于吟诵的。本课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进行教学;学生则在吟诵和联想描摹中体味理解。

  三、说教学设计

  本课釆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1、导入新课:因课前已印发了资料《杜甫的.一生》《杜甫诗歌名句集》,并布置了预*,用猜猜出他是谁的课件导入,既可以对杜甫多一层理性认识,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杜甫身上,为下一步的漫谈作者作品做铺垫。

  2、漫谈作者作品:这一环节釆用漫谈的方式完成了知识目标,并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3、指导诵读理解,走入诗境:这一环节从整体感知到逐联解读入境,从理解到想像描摹,从诵读到体味吟咏,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四则读诗之法,即知人论世,披词入情,想像入境,感受韵律。同时,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理解“意境”“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等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以突破教学重点。

  4、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要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教育,首先应育人,其次才在育才。杜甫崇高的人格,深广的忧思,豁达的心胸,无不可以启开我们的思想之门,情感之闸,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思想的沉淀,情感的升华,艺术的完臻。因此,我选取了他的晚年作品《江汉》,要求学生诵读想像,描摹杜甫的形象,并寄一语给杜甫,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此,便把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崇拜等感情内化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一次累加,潜移默化中启迪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小结:这一环节主要对杜甫晚年创作特点作一总结,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认识,以便于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自读杜甫的诗作。最后以深情的配乐背诵做结,学生可在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美感中得以情感的陶冶,也是一次艺术修养得以提升的机会。

  6、作业:为杜甫写一二百字的小传。这既是一次小练笔,又是一次资料、思想、情感的整理,可以说是对本课的一种课外延伸。

  四、总结:诗歌是灵魂的声音,是优美的旋律,是人格的净地。有人说:“读诗可以使人巧慧。”我要说,读杜甫的诗,可以使人变得深沉、真诚。

  谢谢大家!

  《登高》说课稿 10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一、说教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

  (出示课件二:登高 杜甫)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

  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

  颈联依然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交融写法,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一联八意,意意言悲,字字珠玑,如泣如诉。

  尾联以生活细节见长。从侧面,我们看到了在重重悲苦的重压下的杜甫,仍心系人民,心忧国家,这份深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足以让人泣下。

  本诗感情之深厚丰富已让人感喟不已,而四联又皆对仗工稳,(出示课件三)明代擅长音律的诗论家胡应麟称赞本诗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许印芳《律髓辑要》中又做了如下评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也难怪它以“律细”而冠绝古今。

  (出示课件四)

  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还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要求: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出示课件五)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能力目标(重点):1、培养颂读诗歌的能力。

  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启迪爱国主义情怀。

  其中,能力目标是教学重点,情感目标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是最适于吟诵的。本课主要�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进行教学;学生则在吟诵和联想描摹中体味理解。

  三、说教学设计

  本课�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1、导入新课:因课前已印发了资料《杜甫的一生》《杜甫诗歌名句集》,并布置了预*,用猜猜出他是谁的课件导入,既可以对杜甫多一层理性认识,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杜甫身上,为下一步的漫谈作者作品做铺垫。

  2、漫谈作者作品:这一环节�用漫谈的方式完成了知识目标,并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3、指导诵读理解,走入诗境:这一环节从整体感知到逐联解读入境,从理解到想像描摹,从诵读到体味吟咏,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四则读诗之法,即知人论世,披词入情,想像入境,感受韵律。同时,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理解“意境”“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等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以突破教学重点。

  4、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要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教育,首先应育人,其次才在育才。杜甫崇高的人格,深广的忧思,豁达的心胸,无不可以启开我们的思想之门,情感之闸,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思想的沉淀,情感的升华,艺术的完臻。因此,我选取了他的晚年作品《江汉》,要求学生诵读想像,描摹杜甫的形象,并寄一语给杜甫,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此,便把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崇拜等感情内化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一次累加,潜移默化中启迪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小结:这一环节主要对杜甫晚年创作特点作一总结,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认识,以便于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自读杜甫的诗作。最后以深情的配乐背诵做结,学生可在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美感中得以情感的陶冶,也是一次艺术修养得以提升的机会。

  6、作业:为杜甫写一二百字的小传。这既是一次小练笔,又是一次资料、思想、情感的整理,可以说是对本课的一种课外延伸。

  四、总结:诗歌是灵魂的声音,是优美的旋律,是人格的净地。有人说:“读诗可以使人巧慧。”我要说,读杜甫的诗,可以使人变得深沉、真诚。

  谢谢大家!


《登高》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登高》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1)

——《登高》说课稿10篇

《登高》说课稿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高》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同仁: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2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登高》。接下来,我将分六个部分进行说课,分别是说课程标准、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教学预测。若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根据这一精神,我将采用深入浅出、以学为主的方式进行我的教学设计。

  二、说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三册高中语文以古代诗歌、散文和中国现当代散文为主,重在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中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占据了两个单元。本课所在第三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同时训练语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

  四个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掌握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色。

  三、说教法

  讲授法:本文为讲读课文,应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课时为一个课时。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感情丰富却阅历不深,感性体会较多,理性认识有限。按学生认识规律,在情感目标培养上,按“读—感—悟—拓展延伸”的思路,安排“初读——研读——品读”三个阅读环节,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由感性升华到理性。结合多媒体补充材料,声画同步,结构清晰,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感以及审美情趣。

  提问法:

  抓关键词语法:

  同时,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虽有一定阅读能力,但在诗歌赏析中很难通过表象去理解本质;理清大致结构容易,明晰具体思路却难。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学*障碍,通过讨论、语句赏析等途径,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我把重点放在赏析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品质的培养上,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学法

  预*法:学生提前预*该篇课文,了解整体的行文,感受其中的情感发现疑问,以便于在课堂上有效地讨论、领悟,提高课堂效率。

  笔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思考、领悟为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鼓励学生适当做笔记;

  讨论法:讨论对诗歌中“悲秋”的理解。

  拓展法:学*“以小见大”的抒情方法,将本首诗歌与其它诗歌进行比较,写下自己的感受,养成学生及时学以致用的良好*惯。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语

  (放映幻灯片4,)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利用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杜甫诗歌中,被称为“七律之冠”的名篇《登高》。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5—7,将作者的一生做简要概括,更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又节省课堂时间)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困守长安十年,投诗干谒,备受冷遇;战乱时期,出生入死,抒写民哀;漂泊西南时期,流落西南,吟咏自然。有《杜少陵集》。

  (三)课文学*

  1、初读(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主要以教师的讲述为主。8—10)

  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古代的社会生活已离我们远去,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于现今。必要的背景提示,就像卫星定位系统一样,有助于我们锁定目标。(幻灯片10)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了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2、研读(具体研*,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说出诗歌中提到了哪几种景物)以提问法贯穿研读过程,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考有效结合,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思维,养成动脑的好*惯。

  提问: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幻灯片11)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提问:在诗歌中诗人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怀?(这就是本诗中运用情景交融手法之处,幻灯片12)

  画面: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水。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同时也衬托出人的生命之短暂。(在写景的同时,诗人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继续提问: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的悲秋?引用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学生能就其中的几点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如:“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

  八悲:他乡作客,一悲;常作客,二悲;万里作客,三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悲;亲朋亡散,六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悲;身患疾病,八悲。

  3、小结(讲解完全文,做个大概的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天、风,沙、渚,猿啸、飞鸟→哀转孤独

  写登高所见

  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的长江→韶光易逝情

  景羁旅异乡,晚年多病→愁苦沉痛

  交抒登高所感

  融国难家愁,护病断酒→忧愤无奈

  忧国忧民忧身→沉郁悲壮

  4、品读(提问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便于拓展思维)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顿挫”可说概括了杜甫诗歌的基本特征,那诗歌是如何表现的?(采用提问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便于拓展思维)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诗歌八句皆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诗歌给做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了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四)结束语

  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于诗。”可见诗歌是心声的外化,而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古人的情感世界虽不同于现今,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诗歌,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感受其中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预测

  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上是我对课文的理解和熟悉,这只是讲授设计,只是一个弹性化的方案,详细的课堂讲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发生变化。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登高》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体诗六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琵琶行》,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科的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

  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一、关于新课导入

  课前准备:

  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的《一代诗圣》上下集。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

  (一)四读诗歌

  1、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4、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二)探讨景、境、情的关系

  此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全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第二个问题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由于思考时间、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估计大多数学生只会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体到《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如何思考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①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试问,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此为点。

  答案多样:如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这种意象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印证,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于这首诗,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景色,野阔天低,大江奔流,尤显旅人的单薄与脆弱,孤独无依。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间一个小小的飞鸟,只有无尽的悲凉充斥其间。又如落叶、长江。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表现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让人感到伤感。如学生提到“长江”这个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联系诗人生*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视野,做这样一个极为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文本多样化的解读。

  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②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此为课程教学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

  ③根据文学鉴赏应体会作品深层内蕴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渐深入到人事。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

  以上的三个问题设计从三个角度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具体到《登高》这首诗,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理之秋这个层面,根据思维的连续性,本着探究的精神,在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适时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教师课结合多媒体,可适时展现杜甫生*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解读: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以及新大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新课标中教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及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能力这一目标出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么“悲秋”的根本是什么?请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教师在因势利导引出这个话题之后,可通过多媒体呈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这时可联系诗人在这首诗中所透视出来的情怀进行点拨,这种点拨非常关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定,国家动荡不安这个大背景下,诗中通过一次风雨袭击茅屋之事,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但诗人并没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到这里,教师可做如下引导:我们是否有所触动、感悟,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达成共识: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诗人的诗作中,我们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登高》一诗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诗人忧国伤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情怀。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作为观察员身份起监督作用或作为*等主体参与谈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大的教学环节,即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相互顺序可以视课堂实际情况而定,每个环节完成之后,可根据上面的语言灵活进行连贯,整个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中课堂教学开放、灵活的原则。

  (三)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语文的*惯,为终身学*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四)关于作业。

  师生一起,以小课题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这样设计出于以下几个考虑: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失败意识以及成功意识。

  (五)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如下图所示:

  悲

  社会

  自然

  生理

  此板书呈金字塔型,意在隐喻:悲是本诗的核心情感内涵;由自然而及个人而及社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如金字塔般震撼人心。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程莉莉

《登高》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其一《登高》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目标是鉴赏唐代诗歌。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过李白的古体诗和杜甫的两首诗歌。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本节课结合以上三首诗歌讲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赏析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根据大纲要求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方式”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调动学生读的兴趣。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

  2、点拨议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讨论,*等对话,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规律总结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规律总结,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学生特点分析:我校普通班的学生特点,聪明,不好学;积极,不主动;想学,*惯不好。因此学*中需要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学*,调动学生学*的热情。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渗透式指导法:在教学中将鉴赏诗歌的规律方法不断的提出,使学生在自觉中掌握学*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背诵、默写)—练*归纳总结—作业”进行教学的。

  1、导入新课: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巧用导语,有助于将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为此我设计这样的方法导入“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清丽女子,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读到的是壮丽。有人伤别,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那么杜甫笔下的《登高》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让我们进入作品尽情品味吧。”

  2、新课传授

  结合鉴赏诗歌的五个步骤,我的设计如下:

  第一步:知人论世

  我们要理解杜甫的诗歌,首先要了解这个人。及创作的背景。因为前面已经讲过关于作者的生*经历,所以这一环节我请学生分为三个方面总结:作者经历,创作背景,诗作风格。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启发

  第二步:读诗歌浅层意:

  1、教师范背诗歌。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背诵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认知。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

  此环节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吟诵的方法,将学生带入一种低沉悲哀的情境中

  第三步:把握意象,品味意境

  1、自读全诗之后,根据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分析诗歌的浅层意思。

  2、从第一层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1)这四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这八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3)这四句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传达出诗人当时怎样的感情?

  3、在第二层中,诗中由描写眼前的景,转为抒发心中的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含有八层意思,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以上的问题设计从两个层面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

  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第四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了解杜甫的经历和诗作风格,因此在讨论和总结起来并不难。

  第五步:鉴赏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这点采用规律总结的教法,请学生自我总结。

  3、当堂成诵

  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为终身学*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4、达标测试:此环节的设计是为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型服务的。体现了教学中讲练测相结合的方式。

  5、课堂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题目:比较《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本题目设计再次巩固了本课的重难点。

  6、课堂小结:请学生自我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同时再次总结关于诗歌鉴赏的答题规律,体会情景交融艺术特点。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总结。 7关于作业。

  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把《登高》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此作业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本课重难点、即景情境的关系,清晰明了。

  六、说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创设民主、*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登高》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诗之法。学*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三)归纳赏诗之法。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四)课堂练*、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因此我设置一道课堂练*题,用多媒体展示《旅夜书怀》:

  1、分析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

  2、怎样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内容和意境?

  (鉴赏程序相类似,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再赘言。)

  五、说板书设计与课外练*

  1、(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2、“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了课外作业:

  任选一角度,对《登高》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200字左右,完成在周记本上。

《登高》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三、说教法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四、说学法

  学生也将采用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开展学*活动。

  五、教学程序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的要求,我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将设计为如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将用这样一段话: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刺骨的寒风凛冽地吹着,江边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浑浊的江水滚滚翻腾,向前奔涌。几只孤鸟在天空中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走来。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满身疾病,步履蹒跚……

  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让他时刻不忘的国家此时也是战乱频仍。重阳佳节独自登上高楼,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共同去领略诗圣的才情,触摸其慷慨的灵魂。

  (二)整体感悟,把握诗歌

  在整体感悟环节,将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为主。首先我会配乐范读诗歌,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给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学生听读后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体味,就能对《登高》一诗的悲哀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感,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三)研读写景的诗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承接上环节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大多数学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则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两个问题:

  首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登高秋景图。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以上的两个问题设计解决诗歌是怎样写景的问题。学生通过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领略诗中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远的境界,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登高望远时内心的无尽的悲凉,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四)研读抒情的诗句品味深沉的感情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命之秋这个层面,可在学生结合文本研读颈联的基础上,适时的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宋代罗大经指出此联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呢?

  此时可结合多媒体展现杜甫生*及此诗的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读尾联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么?

  此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尾联中的“艰难”一次并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艰难在这里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初中时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更写出了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推己及人的伟大胸怀。由此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作为*等主体参与讨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五)课堂小结

  在最后,我将对本课进行总结:“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自然秋景的悲伤,有对自身命运的嗟叹,更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读这首诗,应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明代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确实如此。”

  (六)作业设计:

  要求学生课下研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并以小课题的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

  布置这项作业,一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二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悲自然之秋

  颈联愁苦沉痛悲人生之秋

  尾联忧愤无奈悲国家之秋

  总之,这堂课将在美妙的诵读中开始,在学生的思考中结束,我将尽全力去创设温馨、和谐而又创新、热烈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登高》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一、说教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

  (出示课件二:登高 杜甫)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

  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

  颈联依然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交融写法,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一联八意,意意言悲,字字珠玑,如泣如诉。

  尾联以生活细节见长。从侧面,我们看到了在重重悲苦的重压下的杜甫,仍心系人民,心忧国家,这份深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足以让人泣下。

  本诗感情之深厚丰富已让人感喟不已,而四联又皆对仗工稳,(出示课件三)明代擅长音律的诗论家胡应麟称赞本诗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许印芳《律髓辑要》中又做了如下评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也难怪它以“律细”而冠绝古今。

  (出示课件四)

  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还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要求: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出示课件五)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能力目标(重点):1、培养颂读诗歌的能力。

  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启迪爱国主义情怀。

  其中,能力目标是教学重点,情感目标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是最适于吟诵的。本课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进行教学;学生则在吟诵和联想描摹中体味理解。

  三、说教学设计

  本课釆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1、导入新课:因课前已印发了资料《杜甫的一生》《杜甫诗歌名句集》,并布置了预*,用猜猜出他是谁的课件导入,既可以对杜甫多一层理性认识,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杜甫身上,为下一步的漫谈作者作品做铺垫。

  2、漫谈作者作品:这一环节釆用漫谈的方式完成了知识目标,并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3、指导诵读理解,走入诗境:这一环节从整体感知到逐联解读入境,从理解到想像描摹,从诵读到体味吟咏,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四则读诗之法,即知人论世,披词入情,想像入境,感受韵律。同时,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理解“意境”“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等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以突破教学重点。

  4、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要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教育,首先应育人,其次才在育才。杜甫崇高的人格,深广的忧思,豁达的心胸,无不可以启开我们的思想之门,情感之闸,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思想的沉淀,情感的升华,艺术的完臻。因此,我选取了他的晚年作品《江汉》,要求学生诵读想像,描摹杜甫的形象,并寄一语给杜甫,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此,便把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崇拜等感情内化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一次累加,潜移默化中启迪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小结:这一环节主要对杜甫晚年创作特点作一总结,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认识,以便于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自读杜甫的诗作。最后以深情的配乐背诵做结,学生可在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美感中得以情感的陶冶,也是一次艺术修养得以提升的机会。

  6、作业:为杜甫写一二百字的小传。这既是一次小练笔,又是一次资料、思想、情感的整理,可以说是对本课的一种课外延伸。

  四、总结:诗歌是灵魂的声音,是优美的旋律,是人格的净地。有人说:“读诗可以使人巧慧。”我要说,读杜甫的诗,可以使人变得深沉、真诚。

  谢谢大家!

《登高》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

  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登高》

  1) 解题(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

  1.杜甫介绍、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写作背景介绍

  2)诵读指导

  多媒体显示诗歌内容

  1.播放诵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导。

  3.介绍诵读技巧,介绍七言句的朗读节拍。

  4.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

  1.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感情。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5.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和思想境界。

  一共设计五个问题,学生逐个讨论,教师分别归纳明确。(课件演示归纳结论)

  4)小结.

  课件演示小结内容

  (三)学*《蜀相》

  1)介绍写作背景(课件演示)

  2)诵读指导

  1.课件演示诗歌内容,然后欣赏朗读录音。

  2.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要求学生自学为主。步骤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2.名句欣赏

  品读颔联和尾联,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感伤叹婉的情调,进一步理解诗人借古抒怀的写法。

  (四)学生再读这两首诗,争取当堂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登高》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

  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提

  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 首联: 风、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 落木

  长江

  抒情: 颈联: 万里、多病、独登台 (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 (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积

  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登高》说课稿9

  《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学*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诗歌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多媒体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我将播放一段微课视频《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共描写了哪些意象?小组讨论、展示,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补充:这首诗前两联写景,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而颔联只选取了落木和长江,由落木联想到自身孤苦伶仃,人难免一死,而滚滚长江又摆脱了上联悲哀之调,显出豁达、开阔的意境。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本诗的文眼是“悲”字,是什么使诗人感到“悲”呢?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课堂小结,用时约5分钟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杜甫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通过本课的学*,你有怎样的体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预留3分钟,让学生回顾当堂所学。我将进行课堂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整堂课,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完成课前预设,促进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比较赏析本诗与《沁园春·长沙》的异同。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擦黑板,道别)

《登高》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技能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学生知识积淀有限,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因此,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4.讨论法。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对文本*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讨论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需要,激活课堂气氛。

  学法:

  反复诵读,使学生自主地思考、讨论问题,从感知到理解,从“学会”到“会学”,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又培养想象力,感受到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投影画面,配乐欣赏)

  在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夔州江边,一个年迈狐愁的老人,在一个本是阖家欢庆的日子,九九重阳节这天,独自一人拖着多病的身体登上长江峡口的高台,寒风凛冽,万木凋零,混浊的江水汹涌奔腾,几只孤鸟回旋在天空,远处不时传来猿的哀鸣。面对这一切,老人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困潦倒,孤独在外漂泊,仍不忘国家的战乱。俯仰之间,咏出一首千古绝唱!大家能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欣赏他的著名诗篇《登高》。

  (投影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知人论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展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其作品有《望岳》、《丽人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背景: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离开成都,衣食无着,年老多病,住在夔州,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写这首诗时,虽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地方军阀乘时而起,互夺地盘,社会仍一片混乱。

  (三)指导诵读

  (设计依据:学*诗歌重在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如何更好地诵读?1.老师范读2.学生听读3.个别朗读

  (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把握:理解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中去,与作者产生共鸣。

  2.感性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四)赏析诗句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让学生思考,这一句中有哪“六景六色”?

  明确:对仗工整,语言精炼,十四字写出“六景六色”:“风”、“天”、“猿”、“沙”“鸟”,分别用“急”“高”“哀”、“清”、“白”“飞回”描写。

  (2)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

  句式结构契合,渲染出秋天来临的紧迫感。“风急”、“天高”、“猿啸哀”均为仰视,“渚清”、“沙白”、“飞回”,又从俯视到仰视。在这俯仰之间,秋风扑面而来,极目所见,高天在上,猿鸣耳畔,沙渚在下,鸟转空中,使人卷入无尽秋意之中。景物全出,视野开阔,胸怀博大。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江苏滚滚来”。

  这句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想联系杜甫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到了生命之秋。“漂漂何所以”生命是短暂的。作者写这首诗时已55岁,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这使我们不禁联想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面对滔滔而逝的江水,作者无奈的感叹时光如东逝水,自己一生功业难成。但作为一个有阔大胸怀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或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他知道自然规律,能豁然对待。这足以让我们看到他坦荡、胸襟的开阔。它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悲凉的作用。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赏析这句时,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作具体分析(投影展示)

  明确:万里—漂泊地远—悲悲秋—时之凄惨—悲

  作客—羁旅—悲常作客—久旅—悲

  百年—迟暮—悲多病—衰疾—悲

  台高—迥处—悲独登台—无亲朋—悲

  作者将上两联景物描现实写中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久容最易伤秋,多病偏听偏爱登台,“万里”与上联的“不尽”相关照,写出时间的悠长;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自己的悲苦表现得既为深且广。这不是常见的客居乡愁,人生有限方觉秋之悲愁,诗人分明是在慨叹有限人生与永恒存在的深刻矛盾,以及人生矛盾面前的种种无奈。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与颈联紧密衔接,因果相承。“艰难苦恨”四字蕴意丰富,诗人忧国、忧民、忧身,忧愁得两鬂斑白,要借酒消散这无尽的忧愁吧,却因为疾病而断酒了。又添一恨,无限悲慨。

  “白日放歌顺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石”。在这里为何又“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特爱喝酒,我们学过的诗句有:

  (五)思考与探究(结合作者生*,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试总结杜甫晚年律诗特点。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整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突破早期较多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空灵洒脱。

  (六)作业:

  看谁背的杜甫名句多,同桌互查。

  六、课堂评价

  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脉络,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情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并通过反复诵读,学*文本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从而鉴赏诗歌的深层含义。


《登高》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2)

——登高作文(精选十篇)

  登高作文 1

  今年的十月五日是重阳节,这天人们有登高眺望远方、头插茱萸等*俗。提起登高,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昨天,宫涛、陈舒言约我一同去爬铜山。一路上,我们开着窗户,吹着秋风,看着美景,讲着笑话,玩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汽车就到了铜山脚下。

  我们下了车,突然,宫涛爸爸说:“你们三个看看谁先爬到山顶。”话音未落,我们就像离弦的箭一样,你追我赶。不一会儿,在前面带头的陈舒言和我便气喘吁吁了。于是,我们两人一边坐在台阶上休息,一边等待宫涛他们过来。可是,我们俩已经休息好了,宫涛他们还没来。没办法,继续等。过了好一会,宫涛他们才赶上来,我们大家一起上了山顶。

  登上山顶,铜山的景色尽收眼底。树木郁郁葱葱,隐隐约约还能看见远处的长江。一阵秋风吹来,真让人心旷神怡!又在山顶上玩了一会儿,我们就陆续下山了。

  这次旅行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大自然的奇妙。明年的重阳节我还要登高望远。

  登高作文 2

  在草原上有四个好朋友他们分别是小狐狸登登、小象帮帮,还有小猫匆匆、小鸭黄黄。他们在大小不同的房间了房子里,有个春天四个好朋友他们约在一起登山,小猫一听背着自己的运动包里面装着食物和登山的工具,小象一听心想就登个山,一点意思也没有在下面放风该所好呀,反正这又不是比赛,所以他只带了一个防风帽,小狐狸穿着登山靴,和一个食物背包,而瘦弱的小鸡他只穿了一件红色的夹克。

  四个小伙伴一起去登山,他们来到集合地点就高兴的快蹦了起来,他们数到三就冲了上去,小猫跑了一半觉得没劲了就退了下来,从背包里拿出登山条,在空中挥一挥再使劲的扔向山的顶部,形成一个索道,它抓着索道要爬上去,小鸡他虽然弱小但他坚持底不休息,第一个登上山去看山林里美丽风景,小狐狸手脚并用想到山顶上,小象却在底下玩耍。

  小动物们都很开心因为他们都学会了登山的技巧,小象呢他在底下还玩的很开心。太阳在山头笑着,小动物们还依依不舍离开,都还想让时间倒流,还想再玩一会儿和在爬一会儿,小动物回到家了以后还想再去一趟。

  登高作文 3

  车子载着我们穿过老沱大桥,沿着公路飞驰到了北木。远远的,我看到一个塔尖,是我们的目的地——高思塔。

  下车后,高思塔在我眼前变得更加清晰。你可以看到有多少层,但看不到塔基。为了看清高四塔的真面目,我们开始去高四塔。一路上,一群鸟看到我们,尖叫起来;竹子摇摆着,沙沙作响,好像在欢迎我们。

  当你来到塔下时,你可以更清楚地观察高寺塔。这座塔有十层,大约二十米高。整个塔的形状像一个八角形的建筑,每层都比另一层小。塔是用石头建造的。古代没有水泥,也没有现代工具。我想知道人们花了多少精力来建造它们!我真的很佩服古代劳动者的智慧和才华。我迫不及待地想爬上这座塔,想看看它。于是我拿起脚,走在前面。

  塔的梯子是螺旋形的,一层一层地爬上塔壁。塔里光线很暗,梯子是石头铺的,铀窄,只能一个人走。我小心地扶着墙,一步一步爬上去。爬到顶楼,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了。

  我来到塔前,低头看了看整个内河。只见宽阔的马路变成了狭窄的小路,蜿蜒的沱江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太阳西去,我一步一步慢慢走下来,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高四塔。

  登高作文 4

  重阳节期间,和我的两个好朋友相约一起去爬五指山。那天天气格外好,在山上偶尔有清风袭来,凉爽极了!

  很快我们来到五指山脚下,展现在眼前的是我期待已久的五指山。站在山下放眼望去,只见山顶树木郁郁葱葱,山坡上有各种各样的灌木丛,有的黄澄澄,有的红艳艳,有的黑黝黝……真是五颜六色,美不胜收!

  大家正兴冲冲的准备往上爬的时候,妈妈喊:“停!小朋友们等一会儿,我们来比赛吧!”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好,那我们怎么比呢?”妈妈说:“大家分成两组,大人组和小朋友组,我喊开始的时候才可以爬。”

  比赛开始了,我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往上冲去,没几分钟就满头大汗,累的不行了,感觉腿上像绑了大石头似的走不动了。这时妈妈赶上来说:“爬山不能用力过猛,比的是耐力,否则很快就爬不动了。”听了妈妈的.话我们放慢脚步,匀速上山,没过多久我们就轻松的爬到山顶,把大人都甩在后面。我们站在山顶高兴的叫起来:“我们赢了,快点上来,上面的风景更漂亮!”大家抖擞精神继续往山顶爬去。

  在古代,每到重阳节的时候,古人都会登高望远,插一只茱萸在腰间,我虽然不认识茱萸草是怎样的,但是我弄了一把你狗尾巴草别在腰间,哈哈!

  重阳节去爬山,既开心,又有意义,因为爬山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强身健体,还可以锻炼我们的耐力力。这真是既开心又有意义的一天那!

  登高作文 5

  今年的的秋天格外萧瑟。天显得那么高远,秋风急得要去与朋友团圆。而我,站在这山颠看着这一切,感受着秋的寒意。远处的河洲清清,沙岸上空有群群的白鸟低空回翔,相依相偎。

  惟有我只身一人,听着猿的哀啼替我诉说着无尽的心事。抬头,那叶一点一点凋零,那也一片一片落下,悄无声息。可,又被无情的秋风卷起,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直到消失在我的视线中。低头,长江奔流不息,江水翻滚,澎湃,四溅,不停向前。

  谁知到那里是否有尽头,是否有人正和我有一样的感受?我只身一人在万里外漂泊,常年客居他乡,中秋节只能仰天长望,糟酒下肚,只为忘记孤独。自晚年来,这身子一日不如一日,今日还能独自登山,我深感万幸。时世的艰难,生活的困苦,让我恨得鬓发早已如霜般苍白。

  可谁能懂?而今,将酒举起,却只能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经接受不了了,连着糟酒都不能喝了……现在在这高山之上,看着空旷辽阔的景色,看着秋的凄凉,我的心疼痛不止。这愁苦寂寞的心,唉……

  登高作文 6

  过几天就是重阳节了,我们老家在重阳节有爬山登高的*俗。因此,利用这个周末的时间我们全家和阿姨一家一起来到高榜山爬山登高。

  星期六下午四点钟爸爸开着车载我们来到高榜山脚下,等车停好后,我们一行人就开始登山了。哇,今天登山的人真多呀。我们也随着人群往山上爬。瞧,一马当先的是我和小表妹,后面紧跟着爸爸妈妈和阿姨姨夫。爬了一会儿我便累得气喘吁吁,大人们也和我一样。我们休息了一会就又开始爬了起来!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小亭,这里是登山人的第一站。只见这里已是人山人海,歇气的随便找个地方就坐下,没地方坐的人干脆就站着喘粗气;那些继续往上登的人只好在人林中穿来穿去,爬着上山的阶梯路。一路上还有很多人叫卖饮料和食物,还看见了年龄、个子都比我小的小朋友也在爬山。我心里想,这些弟弟、妹妹比我小都能自己一步一步的往上爬,我打心眼儿里的敬佩他们。作为我是四年级的大姐姐我一定要爬上山顶。于是我便加足劲继续往上爬。我们不一会儿就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是向下望,清风徐徐吹来,这感觉真好。

  我们下了山,坐在车上,我一次又一次的回头,心想:重阳节爬山登高的*俗还在我们身边流传下去,明年我一定还来。

  登高作文 7

  记得有一首古诗是这样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九月初九重阳节,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登高。

  我和爸爸妈妈早早地来到山脚下,看了看眼前蜿蜒曲折的山路,我心想:这座山不管有多高,多陡,我都一定要爬上山顶,这是登山者的精神。爬着爬着,不一会儿我们就爬到了半山腰,这时,我已经汗流浃背了。爸爸对我说:“休息一会儿吧。”我们在山路边的树下休息了一会儿,才继续前进。

  这时,我的体力恢复了许多自然走路也有劲,但是闷热的空气把我的信心一点一点地磨掉了,我又变得垂头丧气。爸爸鼓励我要坚持,不能放弃。我心里想:是啊,我一定要坚持,不能放弃,这样才能看到那些美丽的风景。想到这,我便立即打起精神,继续往山顶爬去。又过了一会儿,终于爬到了山顶。

  我们坐在亭子里往山下望去,山上的风景可真美呀!树木长得很茂盛,地上全是金黄色的叶子,像给大地铺上了一条金黄色的地毯。

  那天,我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开心,我喜欢登山者勇往直前的精神。

  登高作文 8

  新年登高,寓意来年步步高升,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俗。大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小姨,一起去登玉皇山祈福。

  我们停好了车子,走到山脚下,放眼望去,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就像一个巨大的绿色馒头。我们沿石阶而上,人们上上下下,来祈福的人还真不少。爬了一会,我便感到上气不接下气。这时,妈妈对我说:“爬山要匀速,不能时缓时急。”我按照妈妈的指示做了,果然轻松一些。忽然,前面出现了一块*坦的空地。我看见一个巨大的石碑立在边上,石碑上写着:紫气东来。字由左往右排列,我想,应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吧。有许多小孩爬到石碑上,贴着墙壁而过,我也上去试了试,可是走了不到一半就掉下来了。

  我们休息了一下,继续往上爬。越到高处,树木就越高大,粗壮。我看见好几根巨大的藤蔓挂在石阶上空,每根有大象的腿那么粗。我寻找着藤蔓的尽头,原来它从树顶一直盘旋到地面,心想:好长的藤蔓啊,这得有多少年的生长,它比我的年龄还大吧!

  我们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山顶。往下一看,整个杭州城尽收眼底。山底下一个八卦田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由浅绿和墨绿两色构成,非常规整。山顶还有几株梅花刚刚含苞待放,粉红色的,十分好看。

  这真是一次难忘的登山之旅!

  登高作文 9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情趣盎然。每到这个节日我都会想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年这天,我和爸爸妈妈都会去登高,据说是“避难”,可这次登高充满了爱。

  我和爸爸妈妈在太阳都还没起床的时候就准备去高榜山登高了。我们到了山下,妈妈即刻拿出了她准备已久的干毛巾给了我,并说:“拿着吧,待会拿来擦汗。”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流出满满的关怀,溢在了我的心头。我载着妈妈的爱向山顶出发了!

  过了十几分钟,我已经爬得气喘吁吁了,但我也把爸爸妈妈落在了后面。可原以为快到山顶的我抬头一看,只有茂密的树叶和似乎无尽的楼梯。我已经没有耐心爬了,可当我看向手中的毛巾,凝望着它,它仿佛对我说到:“孩子,加油!你要相信你自己,坚持下去!”“对,我要坚持下去,不能让爸爸妈妈失望,加油”,我对自己说到。说完,似乎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再次向山顶进军。

  最终,我战胜了疲惫,登上了山顶,我骄傲的对妈妈说:“妈妈,我成功了!”战胜困难的感觉,就好像是登上了人生的顶峰!我骄傲的对妈妈说:“妈妈,我成功了!”妈妈笑了,那不是单纯的笑,而是洋溢着辛福的笑容!

  今天,我踏着用妈妈的爱筑成的阶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顶峰。

  登高作文 10

  今天是重阳节,在重阳节有爬山登高的*俗。因此,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家人来到德胜岩爬山。

  买好东西,我们一行人就开始登山了。瞧,一马当先的是大表哥,后面紧跟着姐姐和表妹,后面就是我和小表哥了。我和小表哥真是羞愧不已,自己的年龄、个子都比小表妹大、高,竟然爬山还追不上小表妹;但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外公了,今天就是外公的70岁生日了,看他身上背一个大包,手上抱着小表弟,还时不时扶扶外婆,望着外公矫健的步伐,根本不像一位70岁的老人,在我的想像中就像一位年轻的小伙子,450字作文《重阳登高的作文450字》。

  一路上还有很多人叫卖饮料和食物,还看见了许多人挑着担子往上爬,我心里想,这些人挑着担子,我们一点东西都不拿,两脚都像灌了水一样,很难走动了,他们挑着担子,还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他们当然就比我更累,但从他们一步一步的脚印里我打心眼儿里的敬佩他们。

  在半山腰我碰到了同学朱坚定,从我们的谈笑中,我更加坚强了,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爬上山顶。可能是我的决心打动了老天爷,我们不一会儿就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是向下望,清风徐徐吹来,这感觉真好。

  我们下了山,坐在车上,我一次又一次的回头,心想:重阳节爬山登高的*俗还在我们身边流传下去,下年我一定还来。


《登高》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3)

——登高望远作文(精选十篇)

  登高望远作文 1

  纷纷细雨后一团沉闷而润湿的空气压在山野林间。树叶铺张开来,极力向远方错落的田野伸展而去。这里有延绵不尽的大山,也有流淌不完的清泉,道不清是山林点缀着人家,还是村庄里分布着荒林。这,是我的老家。

  刚放暑假,我们一家驾车乘着细雨,倚着清风回老家——登山。

  父亲领我来到了山脚之下,望着眼前的巍峨青山,我心中暗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甚至已经开始想象山顶的美景了。

  随后我们开始艰难的攀爬,登山的过程是远非想象那般美好的。不过这确确实实是一条山路——还有因伐木而留下印记的树桩,不错,这路正是靠人力开辟出来的。正因如此,地上黄土狰狞,与路旁的深山老林,山清水秀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在这样的路上行走,是极磨练人的意志的。

  终究还是上了山顶,我长舒一口气,爬山是有氧运动,我并非大汗淋漓,而是腰酸背痛。我以为不懈的付出即将得到回报时,放眼望去,四周除了山林还是山林,与想象中的波澜壮阔之景大相径庭的。“唉!”我微叹一口气,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随即捡了一块*整圆滑的石头坐下小憩,等父亲上来。

  空闲之余,我不由得认真打量四周景色,无非是绿野随波起漾,无非是燕雀掠过天际,无非是狰狞黄土,无非是怪石嶙峋……唉!这有什么看头呢?

  “怎么?不满意?”父亲爬上了山顶,按着我的肩,问道。“满意才怪了。”我嘀咕道。

  父亲却置若罔闻,“若说这深厚的大山不令人满意,偏要喧闹的城镇,密集的*房和那拥挤的人潮才满意吗?”他顿了顿,又看向了我:“现在你闭上眼睛,张开双臂,呐喊一声,再告诉我,你感觉到了什么?”我照做之后,说:“新鲜的空气,磅礴的回音!”“不错,你悟到了”他说完,我俩看着彼此,都笑了。

  我所悟的,其实不只是这些。人,应该时常攀登,不论是真实的山,亦或是文学之山,当你攀上顶峰,你将领会生命的伟大,大自然的清幽和自己的渺小,而带上这份伟大,清幽和认识,再回到人生的*原上为工作、为学*而忙碌时,你将会看得更加透彻,更淡然。

  所以我说,登高,不一定仅为望远,领略生命的重压不是更有意义吗?

  登高望远作文 2

  “淋过雨的空气,疲倦了我的伤心。”这熟悉的句子,刻在那早已泛黄的纸上许久了。我总带着这张纸,坐在阳台上,守望着远方,看一看远方轻柔的白云,或者是傍晚时分太阳那诱人红裙。

  我年幼的时候,姨夫从老家带来一只小狗,小狗机灵活泼,深受我的喜爱,“潜宜”,这是它的名字,一个抽象而带有梦幻的名字。

  潜宜的小窝安置在阳台向阳的一个小角落里,它常常伏在窝里,抬头望着窗外,莹透的眼珠里,充满了梦幻。一株常春藤攀上了窗外的铁栏。

  潜宜抬头守望着远方,远方的天边,远方的云帘,心里藏着无人知晓的事情。

  年复一年,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时光列车永不停息,我逐渐长高,潜宜的身躯比以前也大了许多,身上的肌肉也越来越结实。但每天,眼里总带有点点的忧伤。

  墙上的时针不知载着阳光转了几圈而变得迟钝;脚下的木板也不知拖了几次而变得泛白;栏杆上的常青藤不知枯了几回,今年春天却仍吐绿芽。这些事事纷飞,都印迹了成长,过去将成为古老,书页已泛黄,钢笔上的漆已几乎磨光,但潜宜的守望却一直在进行,但……

  今年6月份,姨夫的工作单位迁居,一家人也不得不一起搬走,决定把它家的狗“寄养”在我家,那只狗一进我家,就和潜宜拥抱在地上,我不禁疑惑万分。这时姨夫说:“这是它妈妈。”我有点疑惑,妈妈……

  从那以后,潜宜就不再守望远方了,我也逐渐知道了,潜宜以前的守望原因——思念他的母亲。伟大的但丁曾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我想潜宜一定是听到了母亲的“呼唤”。

  母子情深,反哺意切,是浓浓的爱意带来了美好的温馨;是潜宜对母亲日日夜夜的思念和执着的守望,换来了与母亲的重逢。

  我也开始守望着远方,远方远在天边,却好像又*在咫尺。闻着淋过雨的空气,眼睛反射了灯光的七彩,映出了远方……

  登高望远作文 3

  我站在窗前,远望着天。

  寒秋了,刷刷啦啦落下几片枯叶。遥远的天,凄冷,肃杀,渺远,又添几分迷茫。

  去年此刻,朋友对我讲,河对岸石壁上是紫藤萝,等到开花的时候,就有一嘟噜一嘟噜的紫花,可好看了。其时当然没有花,远望去,是秋季特有的苍郁,密密笼满石壁。我淡淡一笑,不以为然。

  偶日,我读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忽觉眼前一亮,心也随之一震,止不住去想象,紫色的,辉煌的,流淌着的花海,该多么壮观啊。此后,在心无所向的时候,我就透窗向对岸远望,满心欢喜的,仿佛那是未来,是天涯。但随着时间的消磨,抹去了我一腔热忱。第一场冬雪落去后,也渐渐地淡忘了。偶然一瞥间,能窥见皑皑白雪下漏出的点点墨色。

  翌年春,重回的绿意,又勾起了心里的期盼与憧憬。这次我不再远望,而是到对岸去,向家里回望。可半月后,花苞也亦无。或许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盼了大半个春天的花开,逐渐叫我压到脑后,紫藤萝踩着春天的尾巴,捧出星星点点的淡雅,紫莹莹地匿在叶里。我欣然踮脚,细细打量来之不易的明丽。阳光扑棱棱流入叶下,贴着灰白的石头,跳跃,欢笑,映得小花闪闪发光。不过,这仍未及那华丽的瀑布,我不禁对文中的描述产生怀疑。

  许多日以后,夏天都走了一半,我又去了河对岸。空气里泛着丝丝热意,而眼前的景,让我心神激荡――石壁上,溢满花色。成团成团的木香花,洁白如雪,簪在千条万缕的紫藤萝里,宛若古代女子瑰丽云鬓上的发饰。

  细看,一朵压一朵,一枝压一枝,哗哗流淌,其盛大,只有倾尽全部生命凝炼,迸溅,才可及此。见到心心念念的瀑布,我却觉得单凭瀑布一词,概括不了它的全部内涵,就像面对万家烟火,浩渺星河壮观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时光大度而宽容,足够一个生命编织出属于它自己的梦。紫藤花哗啦啦倾泻着,沐浴在浅紫色的芬芳里,一切的迷惘,一切的烦恼,都作云烟消散,清风横过,心上滚滚升腾起披风沐浴的悠闲,燃起一蓑烟雨任*生的洒脱。

  夏似流云去悠悠,春花早谢了,夏花也凋了。只有紫藤萝,深入深秋腹地,经久不息,虽无那磅礴的气势,但星星点点的花火,亦有燎原之势。又想起家乡的夜景花,亦是经久不息。它在奶奶家的院里落脚,也在姥姥家的田垄扎根。它在河崖上绽放,也在盆土里释怀,甚至经受家禽啄食,亦可死灰复燃。紫色小花,临夕阳开放,和藤萝很像,倔强而又灿烂。

  世上总有太多的过眼云烟,这些我都不想要了,只想像紫藤萝一样,没入岁月的舒缓,将心沉淀下去,不屑浮华,绽放串串美好,拥抱自己的风华岁月。

  韵华易逝,初心难寻,紫藤萝若有花语,便是不忘初心,不负韵华。青空遥,鸿雁去,流光浮缓,日暮琼云。

  我伫立窗前,向天远望。

  登高望远作文 4

  今天,唐老师为了使我们在学*中放松自己的身心,带我们来到**楼四楼观赏远处的景色。

  来到四楼,这儿是**楼的顶楼,与下面的楼层大不相同。在楼梯口,我们就发现了一个绝好的观赏之处:这里的高度是其它楼层高度的一倍,而且装有十分明这的窗户,对前方的景色一览无余。从窗上往下看,一切事物都显得十分渺小。远处的田野只有巴掌那样小。周围的高楼大厦看上去最高也只有一分米那样。但从地上看,却十分高大广阔。我们的又来到了后面的走廊。“啊!”一阵阵惊呼传了出来。这儿的景象与前面的大不相同。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长在高低不*的土坡上。显得格外错落有致。这油菜花放眼望去金黄一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在童话中,总会提到金光闪闪的金币、金衣,但这油菜花却胜过它们好几倍。这也许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吧。这黄是纯天然的,纯洁中带有闪这的美丽。这是任何金匠们都无法做出来的。正因为这样,它才让人陶醉其中。

  远处的公路在树木下显得若隐若现。行驶的车辆像甲壳虫般快速地飞驶。公路旁边的派出所十分醒目。这是一栋黑白相间的建筑,四处都筑有围墙。墙也是黑白色的。整栋大楼虽然只有黑白两色,显得十分单调,但楼顶上插的***让建筑变得庄严宏伟。让人油然生出一种威严的气息。与前面金黄灿烂的油菜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来到三楼,我的目光集中到了一棵松树上。这棵松树并不是像其它松树一样笔直的,它是一棵歪松。它不高不矮,但我从它那歪斜的形状上看出,它已经饱经风霜。它之所以会成这样也许是因为被大风刮斜的吧。但它却并没有倒下,仍然立在那儿。

  登高望远,从古至今,有许多人在高处看到了十分美丽的景色。而今天,我也看到了这从高处往下看的绝美景色。看来,从上望下观赏景色真是别有一番奇趣和美妙啊呀!

  登高望远作文 5

  登高,一个看似普通的行为,却蕴含着不同的深意。有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有陶渊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的悠闲;也有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豪情。

  登上人生的最高峰,可以超越自我。

  现任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马云便在一次次坚持不懈的攀登中抵达了人生高峰的。高考落榜的他曾两次因为其貌不扬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他曾在互联网领域创业,可互联网本身是个药烧钱的地方,他因此曾面临银行卡里只剩200元的窘境,当时他失败了。这是已经30岁他第四次创业失败。可他仍在不断攀登,终于成功的创办了“阿里巴巴集团”这个家喻户晓的公司。人生的喜悦,或许就来自这一次次的攀登。

  登上艺术的高峰,可以领略别有洞天的艺术世界。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可这并没有阻止他攀登的脚步。也许正因为失聪,他思考的比别人多一点,思想比别人丰富一点。于是,《命运交响曲》等一系列惊世之作便诞生了。罗曼·罗兰说他“扼住了生命的咽喉”。的确,他在不断的用小棒敲击那黑白琴键过程中,登上了艺术之巅,领略了别有洞天的风景。

  登上道德的高峰,可以使人胸襟开阔。

  陈光标的高调行善,使他一度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说,他是打着行善的口号,给自己做宣传,而我却不这样认为。南方遭遇特大旱灾时,是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解救灾区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也因为他的善行,吃好了,穿暖了,学校翻新了,再也不用担心在刮风下雨时楼会倒塌了。整个社会,也正因为陈光标的道德领域,逐渐把目光投向那个被遗忘的角落。陈光标登上了道德的顶峰,这哪里是作什么秀呢?

  荀子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欲望远者必登高。登高使我们看到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登高望远作文 6

  现在的人们,一打开朋友圈,映入眼帘的全是大家“晒”的照片——从晒学*成绩到晒公司业绩,从晒证书到晒奖杯……大家每天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似乎只是为了被世人看到自己生活的光鲜。

  可是,一张张照片的背后,却都写着“空虚”二字,反映了主人的虚荣心理。

  难道所有的努力与攀登都只是为了炫耀,都只是为了被世界看到、被他人认可吗?

  不是。推动我们进步的不应是名利的驱赶,而应是对真知发自内心的渴望。登高望远,是为了看到整个世界。

  明代的徐霞客走遍名山大川,不是为了夸耀自己“有钱有闲”,不是为了猎奇访异,写下“徐霞客到此一游”,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规律。他在三十多年间,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游历,跋涉登高,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对我国的山脉、水道、地质、地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不仅让自己揭开自然的奥秘,而且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

  两次诺贝尔奖得主玛丽·居里在勇攀科学高峰,不是为了奖章、赞誉,而是为了探究科学真理,为人类谋取幸福。例如,1896年,当居里夫人阅读关于铀的放射性的研究报告时,产生极大兴趣,于是全身心投入到繁重艰巨的科学攀登中。令人敬佩的是,在居里夫人提炼出新元素“镭”时,她没有想过新元素的发现会使她令世界注目,她只是怀着热爱,凝望着来自“镭”的蓝色荧光——这种神秘世界的奇观。随即,她又发现这世界上还有更神秘更深层次的谜题,于是又投入到下一项科学研究中去。居里夫人对名声的淡泊和对探索的热忱不会随着生命的停止而磨灭!

  “会当凌绝顶”之时,我们应从优越的兴奋和炫耀的冲动中挣脱出来,把目光投向整个世界,开启新的探索。若我们恰巧被世人看到,那是我们的幸运,但我们不能把这作为事业的最终目标。

  登高望远作文 7

  傍晚,太阳慢慢落在山上,留下一个孤独的身影。狗蛋沿着村口的小河向远处走去,木木地看着那边,期待有一天父母能出现在村头。“狗蛋,狗蛋,没有人伤害,也没有人爱。”一群孩子拍手,出现在狗蛋旁边。“我告诉你,狗蛋可能是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的。哈哈哈……”村里最富有的人王老汉的儿子桂王交叉着腰看着狗蛋。

  “不,我有父母。我父母在外面赚了很多钱。”狗蛋能看出来。“哦,赚大钱了?如果我有更多的钱,我能和我的家人相比吗?你说你父母在城里,为什么不带你去城里?不是因为你是个女孩,他们不想要你,是吗?哈哈的笑声.

  “你,你,欺负人!我父母不想要我!只是他们很忙,没有时间回家看我。”狗蛋抽泣着争辩道。

  "四处走走,不要和没有父母的孩子玩耍。”桂王把手一挥,把它们拿走了。在离开之前,他没有忘记带着鄙夷地吐口水。

  “父母真的不要我,他们不是说只要我一听,读到一年级就会回来看我吗?我现在在三年级,为什么我的父母不回来?”“狗蛋,狗蛋!“正想着,隔壁阿姨来找狗蛋了。哦,我忘了剪羊草了。奶奶老了,她的腿不灵活了。这种事情全靠狗和鸡蛋。狗蛋赶紧跑回家,拿着镰刀上山去了。狗蛋子一边割草一边想着桂王,不小心,草割破了他的手指,狗蛋子把他的手指放在嘴里吮吸着,继续割。毕竟,狗蛋只是一个10岁的女孩。她搬不动这么重的草,所以她不得不分两次。她旁边的老太太摇摇头,打趣道,“我得背几次小草,指望你做点什么!”狗蛋看着自己眼睛和手上的伤口,想起娘不愿意让自己干农活。她总是娇生惯养,牵着狗蛋的手。”看看我们的狗蛋的手,它的皮肤又嫩又嫩。在那之后,我们不能做农活。在那之后,我们必须拿着笔!”狗蛋把头深深埋在娘的腋下,逗得娘傻笑。想着想着,狗蛋的眼泪掉了下来。

  回家,喂羊,狗蛋开始吃了。一个玉米蛋糕和一小块泡菜是狗蛋的晚餐。狗蛋拿着玉米蛋糕来到村长面前。蛋糕吃完了,路的尽头没有人影。狗蛋叹了口气,独自躺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天上的月亮,想着远处的父母。也许我妈妈也在想我。想到这,狗蛋心满意足地笑了笑,继续数着天上的星星……“星星在天上闪烁。夜幕下,狗蛋看着远方,梦想着:我的父母明天会回来吗?……

  登高望远作文 8

  “知识就是望远镜,知识越多就像望远镜越高级,让人看得越远,知道的越多,你们要认真学*呀……”这是老师经常在我们耳边说的话。由于听得多,我也不以为然,觉得这只是形势,可到了初中,我才发现这是真的。

  我的学校是有三个年级的,七年级是在四楼,八年级是在三楼,九年级在二楼,学校对面有一座大山。

  读七年级时,在教室里看对面的那一座大山,看到的是山尖,孤陋寡闻的我自以为是,就觉得,哦,山是这样的呀,不就是一个小山包上几棵树嘛。

  读八年级时,在教室在教室里看对面的那一座大山,看到的是山腰,山腰上有几户人家,自以为是的我沾沾自喜,肯定只有我才知道山上有人家,哦,山是这样的呀,真是漂亮极了,肯定只有我这个满腹经纶的我才能欣赏,我心想到。

  读九年级时,这是,在教室在教室里看对面的那一座大山上有人家,有成群的家畜,还有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江,沾沾自喜的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的我是多么的浅薄愚昧。

  造成这些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知识,知识越多,我们自己的望远镜越高级,让我们看的越远,知道的越多。

  登高望远作文 9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今天阳光特别明媚,空气分外清新,心情也好了一大截。走在登山步道上,仿佛一个星期的铅华都被洗净了心情瞬间变好了,愉快的走上山路与朋友嬉戏,心情畅也快了不少。

  雷钧他们在前方戏耍,任炳赫与我走在后方,缓缓的走,慢慢的聊。乔佳禾和申良烨没有来到,少了几分活力。走到柿子树下我们读了《孟子》,我觉得《孟子》跟《论语》相比,容易理解。因为《孟子》故事性比较强,而《论语》却是对话性的篇幅比较短,更深奥。

  我们顺着羊肠小道往高处走,陡峭的山路爬起来倒还有几分韵味,彼此之间要保持距离,不能离的太*,不能离得太远。走到了一处小山丘背后是几棵松树,正前方是灵宝的快道。站在高处开着参差不起的山脉,心中所有的抑郁,一洗而净。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后方还有一个更高的山包,我们迅速登上那个山头,多有几分君临天下的感觉。登上那个山头,空气瞬间变得更好,我此时多么希望时间可以定格,与自己的朋友做在一起,聊聊天,玩玩游戏。吹着凉爽的风,心情舒畅极了。

  这里的风景只有灵芝坡独有,一览众山小。

  登高望远作文 10

  远方,有人们心中向往的那片憧憬,不要因为曾经跌倒而畏惧不前,不要因为前路漫漫而止步退却。俗话说:“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我们要做的并非尽情享受眼前美好,而是懂得未雨绸缪,局限于眼前好比坐井观天,只有时刻眺望远方才有希望。

  愚者只局限于眼前,鼠目寸光最终泯灭于历史,令人惋惜。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国民只看到自己,局限于当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而忽略了其他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从而走向衰败。西楚霸王项羽只看到眼前的辉煌,于鸿门宴中放虎归山,最终造成四面楚歌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如果他目光放远一点,渡过了乌江,想必几年后仍可卷土重来,便不会有如此下场。

  智者不为眼前所惑,放远眼光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彪虎史册。东渡日本留学的鲁迅眺望远方,放眼祖国未来,他在求学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精神的麻木比身体的虚弱更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改变中国人的精神则先是艺术和文学。于是鲁迅在不被亲友理解的状况下弃医从文,用铁笔与尖锐的文字唤醒沉睡的雄狮,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正因为大有像鲁迅一样敢于眺望远方的人。

  勾践兵败为奴,但它不只顾眼前失去尊严的事情,而是放远目光,一方面深怀丧国之痛,一方面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日夜操兵,惨淡经营,最终三千越甲吞吴。倘若他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事无法接受事实,或许他会以苟且偷生的方式度过余生,最后又怎能取得成功?

  一个人,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前的事是没有将来的。我们要经常眺望远方,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经常眺望远方才能突破迷雾,看见曙光;才能重重雾霭到达彼岸;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登高》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4)

——《白杨》说课稿(精选十篇)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及爸爸的心愿。

  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说教学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白杨的品格。

  (2)运用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引读,品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运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 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主要学*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文章第一部分,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

  第二课时重点研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

  现在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上课,首先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歌曲《小白杨》,学生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你觉得歌曲中的小白杨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动听的歌声,和文中的父子三人一起踏上开往新疆的专列,认识一下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欣赏歌曲,不仅使学生身心愉悦,而且为接下来的学*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二)品词析句,理解白杨的品质特点。

  1、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白杨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划出来,用心品读。在这里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第2——11自然段这一部分,学生交流时我打算这样来处理: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朗读来展现自己的感悟,指导学生抓住“多高”“大伞”“多直”“这么直”“这么大”等词语体会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语。

  第12自然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我这样来组织教学:

  (1)课件出示爸爸的话语,学生自读自悟。

  (2)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3)说说从爸爸的话语中,你听明白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板书: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

  (4)让学生说一说祖国建设还有哪里需要白杨,然后教师激情引读: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就在那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就在那儿——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就在那儿——

  城市需要它美化时,它就在那儿——

  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完全浸润在了课文的语言之中,虚心涵咏,以读见悟,熟读成诵,白杨树的品格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5)在读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白杨树说几句话,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此时定能有感而发,真诚地赞美白杨。

  (三)激发想象,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我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的第14——16自然段,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在交流14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想想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通过猜测、师生对读了解爸爸的心愿,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地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边疆。(板书:无私奉献。)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由“知道”推及到“不知道”,由表层体会到深层,加之师生对读激起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逐步领悟了文章的深刻内含,使文、道得以统一。

  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让学生钻研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微笑?

  3、那棵大白杨象征的是谁?小白杨又是谁?

  学生在讨论释疑的过程中再次体会了爸爸的内心,同时明白了文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然后说:“同学们,新疆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他们在各自*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无私地奉献着,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学生交流后,出示诗歌《帐篷》,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在整个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台。

  (四)拓展延伸,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同学们,新疆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出示今日的新疆面貌。告诉学生如今仍有一批批祖国的好儿女,源源不断地奔赴新建,相信东西部的差距也一定会越来越小,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问学生:读了《白杨》一课,目睹了西部建设的辉煌成就,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安排这一环节,是想在学生心里种下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种苗,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统一。

  (五)布置作业。

  学生可以针对个人情况任意选择

  1、读完课文,你肯定有很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

  2、续写兄妹二人在新疆的生活和为新疆做出的贡献。

  3、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

  五、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突显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共有的崇高品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散文

  一、初中语文大纲要求:

  根据初中语文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材地位、作用的确立:

  《白杨礼赞》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本单元目标:

  1、欣赏所选的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散文叙事、记人、描景、状物的写法

  3、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热,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更是令人赞叹

  三、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白杨礼赞》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所限,对本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老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对于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的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以上对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1、了解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和形状姿态、风格品质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本文的阳刚、雄壮之美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给身边景物赋予象征意义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学生是学*的主题,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

  重点:1、理解抒情与描写、议论的关系(本单元的编排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中的抒情,议论、记叙、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2、环境描写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文章第二段环境描写,从结构上看,似有扣题不紧之嫌,从内容上看仅仅理解为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也显得有些肤浅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段对烘托白杨树形象的作用,需要加以重视,因此定位为教学重点)

  3、文章第五段对白杨树的外形到内神的精心描绘是托物言志的基础,第七、八段是作者思维发展飞跃,由物到人的联想过程,象征手法在这里得以完成,故这两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第八段象征手法的理解,由于学生对散文接触不多,知识能力局限大,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要引导他们认识这些难度较大因此定为难点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累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本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谋篇布局苦心经营,抒情方式灵活多变,用词造句精致讲究,是一篇散文精品,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鉴于上述原因,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具体作法:

  1、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促进思维,带动对内容的理解

  2、采用截取中间的办法,以突破重点为契机,带动全篇的学*

  3、采用摘录、朗读、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

  六、学法指导和学**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节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学*运用摘录的方法

  3、学会运用替换法

  4、学*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

  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质疑、讨论、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七、教学程序:

  预*新课:①、字词方面的知识掌握②、课文背景的了解③、教材内容的熟悉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

  2、课文分析

  (1)解题:何为礼赞?(要求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表示崇敬和赞美)

  (解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为了营造民主、*等、和谐、自信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结合预*,并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因为白杨树不*凡)

  ②白杨树的不*凡体现在哪些地方?(它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

  ③课文哪个段落重点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第五自然段)

  (这些问题的设置,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凡,并初步感受白杨树的不*凡之处通过速读回答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教给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3)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赏白杨树的插图,同时播放第五自然段录音,并要求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摘录有关白杨树外在形象特征的词

  (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功能,变文字为图像,走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这一变式处理不仅为了激发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特征,还训练学生快速地把握重点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文录音的方法,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惯)

  (4)分析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结合屏幕上白杨树的插图)

  ①课文抓住白杨树哪些外部形态描写的?(干、枝、叶、皮)

  ②分别抓住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根据摘录的词句及课文中的词句,找出重点词语(干:笔直,绝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色,有白色晕圈)

  ③又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④从它的形象、气质,我们感受到这是怎样一种树?(力争上游的树)

  ⑤力争上游是何意?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努力奋斗,争取先进,这里形容白杨树奋发向上的精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对于这段内容的学*,在前面摘录的基础上,结合白杨树的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并能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凡和白杨树蕴含的意义)

  (5)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由“这样不*凡的白杨树生长在哪里?”一问转入到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即黄土高原)部分的内容,并放映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要求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此部分内容,其余同学观看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黄土高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摘录关键词(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②从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壮美的景色是如此不*凡,作者为何着意描写高原?(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凡”;用单调的黄土高原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凡”;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是不*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凡的白杨树)

  ③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哪些?这是哪种抒情方式?(描写、抒情相结合,这是借景抒情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式,描绘西北高原“雄壮”、“伟大”的景色,描绘白杨树“傲然耸云”的英姿,这些描写包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赞美不*凡的高原和不*凡的白杨树)

  (本班学生朗读,可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其余学生边听边观赏黄土高原雄伟、壮美的景色,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黄土高原壮美的环境中那些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不*凡,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6)分析课文七、八两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①作者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赞美白杨树不*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赞美白杨树,更是为了赞美像白杨树一样的人)

  ②讨论分析“树中好女子”和“树中的伟丈夫”的含义(前者指婀娜多姿的秀丽美,后者指高大雄伟的阳刚之美)

  ③作者欣赏的白杨树具有哪种美?这是什么方法?(阳刚美;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

  ④作者对两种美的表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属何种抒情方式?(议论;融情入理)

  (此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明白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就表达方式而言,此处主要运用了议论这种方式,但在议论过程中,饱含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故此种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⑤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A、用“替换法”:理解反问句的作用(如改为陈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语气就软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加强语气)

  B、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由树及人的过渡―→从气质出发,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由形象进行联想,指出象征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从品格出发,象征意义由具体的“人”上升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C、理解“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这些语句的作用(这些词句提示内容一层一层扩展深化,一句比一句迫*主题思想)

  D、有感情地朗读反问句,再深刻感受句子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E、齐声朗读第八自然段,明确主要内容及抒情方式(直接点明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文章题意更明确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这部分内容的学*是个难点,所以在授课时,主要采用讨论法、替换法及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概括和归纳而对“欲扬先抑”方法的理解,重在引导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重在找出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及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共同点,让学生在特定的联系中,深刻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F、学了课文的写法,同学们能不能也在日常所见景物中寻找一个对象,赋予象征意义,使它从*凡到不*凡

  3、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1)赞美白杨树的不*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2)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是课文显著的特点

  (3)运用多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入理(抒情、描写、议论的关系)

  (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掌握)

  4、布置作业

  (1)根据各自的学*需求,背诵有关段落

  (2)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内容不限,字数200字左右

  (作业1:培养学生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加强语言的积累作业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写作水*)

  (说明:因利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分散在各个片断中,故板书不再列出)

  本节课教学,我没有改变常规的各个环节,各项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能够充分发挥了他们课堂学*的积极性,预计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中语文三年级的一篇教读课文,矛盾所写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

  一、说教材、学情。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欣赏散文应着眼于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借鉴散文所运用的语言。《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的把握以及教学的设想,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朗读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考虑到初中生在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式、讨论式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激发他们学*的热情,调动他们学*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当然学生才是学*的主人,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方式,培养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准备用“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两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这两个步骤个相互紧扣,循序渐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说教学程序

  <一>、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按照这个思路上课开始,我便直接板书课题,对“礼”、“赞”进行释义,并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我会对学生说:“白杨礼赞”犹如一首结构谨严,渲染得力,旋律激昂的抒情音乐小品。一般音乐作品总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其中,它有时略有变换,复沓重现,昭示着深化着主题。那么,《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录音,在头脑中展开联想想象,用心去感悟,听出“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来。

  接下来,我便播放以钢琴曲为音乐背景的配乐朗读录音。列宁曾这样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知识、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这样,我便能顺利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旋律,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学生的学*情绪调动起来后,我还会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我设置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以此引导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通过启发、点拨、讨论后,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

  1,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2,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

  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4、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一,以及练*五。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环境

  白杨树是不*凡的树外形

  性格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中语文三年级的一篇教读课文,矛盾所写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

  一、说教材、学情。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欣赏散文应着眼于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借鉴散文所运用的语言。《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的把握以及教学的设想,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朗读理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考虑到初中生在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式、讨论式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激发他们学*的热情,调动他们学*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当然学生才是学*的主人,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方式,培养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准备用“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两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这两个步骤个相互紧扣,循序渐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说教学程序

  <一>、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按照这个思路上课开始,我便直接板书课题,对“礼”、“赞”进行释义,并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我会对学生说:“白杨礼赞”犹如一首结构谨严,渲染得力,旋律激昂的抒情音乐小品。一般音乐作品总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其中,它有时略有变换,复沓重现,昭示着深化着主题。那么,《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录音,在头脑中展开联想想象,用心去感悟,听出“白杨礼赞”的主旋律来。

  接下来,我便播放以钢琴曲为音乐背景的配乐朗读录音。列宁曾这样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知识、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这样,我便能顺利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旋律,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了作者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学生的学*情绪调动起来后,我还会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我设置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以此引导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通过启发、点拨、讨论后,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

  1,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2,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

  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3,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4、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一,以及练*五。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环境

  白杨树是不*凡的树外形

  性格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辛集镇第三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下面我将从三个维度,六个层次展开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了解学情,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课文情节。但本篇文章,距今时代久远,要深入了解课文内涵比较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2.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由白杨树体会中华儿女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四、说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语句品析法、示范朗读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进行学*。

  五、说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为第二课时夯实基础。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上课伊始,我会利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节目,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感人事迹。我们中华儿女向来无私无畏,由此导入《白杨礼赞》。本环节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2.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首先,我将利用多媒体播重点段落的朗读录音,指导学生体会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边读边勾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其次,我将组织学生两两一组阅读自己勾画的句子,体会文章内容,之后请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谈一谈自己对这些句子或者词语的感受,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3.品词悟情,探究主旨

  我将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多媒体上的两个问题,文中说白杨树是“极普通",却又是“不*凡"的树,矛盾吗?为什么?

  我会引导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通过朗读来领悟明确答案。

  在此基础上,我将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将组织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我也将巡视其中做适时的`点拨指导,并必将就此展开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如我会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四个反问句的意思,反复朗读,体会语气,体会作者由浅入深的强烈情感;引导学生分析“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进而明确作者由树到人,再到精神意志,一步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描写手法。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此时我会播放《抗日战争》中有关军民互助的影视片段,之后让学生以xx礼赞为题,说一段话,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白杨树般坚强不屈的的精神永驻学生心中。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多方面来谈一谈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并布置如下作业,请你运用象征手法,以礼赞不*凡之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300字左右。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以及视频,黑板板书设计如下。这样的板书简介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

  尊敬的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您的聆听。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在心理描写上则是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感情的波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新、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课标的训练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精心创设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既积累丰富的语言又感悟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法上:采用以读促学的方法,利用电教、讨论、合作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解文悟情以此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主动型、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深入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读、画、说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

  1、师: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动机的强大动力。课始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把课文读通、读顺,画出不理解或不会读的字词。

  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阅读。因此本环节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理清文路为下一步的学*埋下伏笔。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本环节我是这样设计:

  1、默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2、把所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3、(播放课件)这里常年干旱,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新绿,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再读爸爸的介绍。用“不管…不管…总是…”想像白杨还可能在什么地方生长。

  4、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四〉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讨论: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小结: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从而领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在解文悟情之后再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领悟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并使这种情感在朗读中得以升华。

  〈六〉总结课文,教育学生。

  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七〉拓展延伸,推荐书目。

  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这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诗歌《帐篷》并向学生推荐: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

  〈八〉说板书。

  板书是文章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板书要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人教版《白杨》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登高》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5)

——立定跳远说课稿(精选十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初步体会助跑与踏跳相结合的技术。

  (2 )能力目标: 1、发展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2、培养学生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勇于向前、顽强、果断的优良品质;且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出最佳的方法与快捷方式,建立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在学*与练*过程中不断的尝试跨越新的障碍(可喻为生活中的困难)。

  三、教学难点:

  助跑与踏跳的结合时机

  说对象 五个班学生年龄都在13岁左右,存在体质普遍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在体育课中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的教学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感性思维的体育课比较喜欢,学*兴趣较高。

  说教法 将教学内容溶合在游戏中,使学生乐于参与、易于参与的游戏中无形间达到教学的初步目的。由于学生的感性思维较强,而理性较差,宜多做示范,以让学生模仿练*,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做技术性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术质量与兴趣。

  一、游戏参与法 将教学寓于“跳球游戏”中, 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二、示范法 利用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动及爱表现自己,但体质较弱的心理、身理特征,应用规范优美的完整动作示范,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说词)跳远是人体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即助跑和起跳所获得的水*速度和垂直速度很好地结合起来,越过水*障碍的一项运动。整个动作由四个部分组成(助跑、踏跳、腾空、落地),(1、助跑:为获得水*加速度。2、踏跳:为创造最大的腾空速度,即垂直速度3、腾空:获得空中水*距离。4、落地:保护身体。)着重讲解与重复示范本课的难点——助跑与踏跳的结合部分的特点:1、放脚 2、时间 3、蹬地 4、腾空角度。

  1、 原地起跳模仿教与练 :(说词)两脚前后站立,摆动腿稍屈在前,起跳腿自然弯曲在后,动作开始摆动腿蹬地,起跳腿向前迈出,并积极下放,模仿踏板、缓冲和蹬伸的起跳动作,同时两臂配合腿的动作,积极向前上方摆动,要求身体各个部分协调配合,重心迅速前移。 9wrd.c提供各种免费文书文档

  2、 助跑3-4 步结合起跳教与练

  三、指导、纠正错误法 在学生的练*过程中,通过应用全体与个别指导、纠正错误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规范优美的动作。

  四、障碍练*法 运用助跑3-4结合起跳的`方法跨越一定的高度。(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说学法指导

  一、 水*段练*法 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与学*新事物的接所能力可做完整动作练*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目的:做到因人施教,保持学*兴趣并兼顾部分学生的学*需要。注:分两个沙池进行教学)

  二、 大胆尝试练*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尝试做跨越障碍练*。(目的:认识到我们面对困难或新生事物的时候有了尝试才会有成功的机会,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就谈不上成功,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并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找出最佳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课堂常规 强调纪律、宣布内容 / 准备活动 徒手操(4╳8拍) 1、 腕、踝关节活动 2、原地高抬腿 3、 原地单腿纵跳 4、全身运动 做好准备,预防损伤。 课堂游戏 跳球接力 活跃学*气氛,提高学*兴趣;在无形中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主内容教学 1、 完整示范 2、分解讲解 3、学生练* 1、 学*、改进助跑与踏跳相结合的技术。 2、 发展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3、培养学生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勇于向前、顽强、果断的优良品质;且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出最佳的方法与快捷方式,建立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小结 1、 整队 2、 总结本课的学*目的 3、 下课 使学生认识“尝试”。

  本节课我分为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1)跳跃:立定跳远 (2)综合活动:八仙过海

  2、教材分析:

  立定跳远是低年级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低年级跳跃动作的重点教材;是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急行跳远落地动作和发展腿部爆发力的辅助性练*。另外,它对于发展身体的跳跃能力以及促进下肢肌肉、关节和身体器官系统的发展,体验学*跳跃动作的乐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具体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初步学*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和游戏“八仙过海”的方法,80%的学生能完成动作。

  (2)、提高双脚跳跃、投掷能力和协调素质等。

  (3)、体验活动的乐趣,享受主动参与活动的喜悦。

  (4)、养成主动与同伴交流、爱动脑的好*惯及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分别定为:

  重点:双脚起跳、双脚轻巧落地

  难点:动作协调

  5、教学器材:冲气小榔头(小手)、录音机

  6、教学分析:

  (1)、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玩。对新鲜的事物能积极投入,场面较热烈,同时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保持性不久。为此我将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比赛来激发他们的兴趣,避免、减少学生走神的机会。

  (2)、一年级的学生模仿力强,想象力丰富,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较缺乏,所以在练*中往往能制造出一些惊喜点、闪光点,为我们的教学添亮点。

  (3)、学生容易合作,善于表现,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我将安排小小组进行教学,把好的、优秀的个人和小组发掘、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成功感。

  二、 说教法

  为了营造一种自主、互动、生动活泼的学*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我一改以往教师一味地强行地灌注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样单调的技术动作,忽略了小孩子爱玩的天性,而是精心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结合采用挂图讲解示范法、分组练*法、游戏竞赛法、提问法、设疑法、、启发教学、激励法、情境教学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相互合作,大胆竞争等优良品质。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掌握动作、学会方法、体验快乐,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新课标所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三、 说学法

  根据小学生积极性高,活泼好动、好奇的特点,本节课以合作学*,探究学*、创新学*为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动脑、动手,进行合作性、多样性的练*,使学生如何去学会锻炼,学会和同伴交流与合作。不断地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合作、爱探究的良好*惯。

  四、 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是由教师的“知”转化为学生的“知”,由“知”转化为“能”,并发展其“能”转化为一定信念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部分:

  1、热身部分。

  按人体的运动规律,人体的运动状态是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课的开始的热身运动是必不可少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身体状态适应下面课的运动强度,预防运动损伤。

  2、学*技能部分。

  (1)创想: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其创编各种跳,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2)观察模仿:让学生分别观察模仿三种动物——“青蛙”“小兔”“袋鼠”,然后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

  (3)设疑:在教学中,老师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辩析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尝试练*:在学生思考或找到解决的方法之后,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同学之间互动学*,给学生自由的学*空间,让学生在练*中体会动作。

  (5)游戏:再次燃起学生的学*热情,让学*高潮延续不断让乏味的讲解通过学生的“玩”去把握技术要领。

  3、恢复身心部分。

  在优美的旋律、宽松的氛围中,本人安排了师生共同拼崇明岛地形及意念放松的内容,主要是把人体的心律、运动状态基本恢复到课前的水*。

  最后用概括性语言总结课的情况,总结打造绿色生态岛的意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为建设崇明岛作出贡献。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初步体会助跑与踏跳相结合的技术。

  (2 )能力目标: 1、发展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2、培养学生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勇于向前、顽强、果断的优良品质;且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出最佳的方法与快捷方式,建立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在学*与练*过程中不断的尝试跨越新的障碍(可喻为生活中的困难)。

  三、教学难点:

  助跑与踏跳的结合时机

  说对象 五个班学生年龄都在13岁左右,存在体质普遍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在体育课中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的教学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感性思维的体育课比较喜欢,学*兴趣较高。

  说教法 将教学内容溶合在游戏中,使学生乐于参与、易于参与的游戏中无形间达到教学的初步目的。由于学生的感性思维较强,而理性较差,宜多做示范,以让学生模仿练*,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做技术性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术质量与兴趣。

  一、游戏参与法 将教学寓于“跳球游戏”中, 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二、示范法 利用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动及爱表现自己,但体质较弱的心理、身理特征,应用规范优美的完整动作示范,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说词)跳远是人体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即助跑和起跳所获得的水*速度和垂直速度很好地结合起来,越过水*障碍的一项运动。整个动作由四个部分组成(助跑、踏跳、腾空、落地),(1、助跑:为获得水*加速度。2、踏跳:为创造最大的腾空速度,即垂直速度3、腾空:获得空中水*距离。4、落地:保护身体。)着重讲解与重复示范本课的难点——助跑与踏跳的结合部分的特点:1、放脚 2、时间 3、蹬地 4、腾空角度。

  1、 原地起跳模仿教与练 :(说词)两脚前后站立,摆动腿稍屈在前,起跳腿自然弯曲在后,动作开始摆动腿蹬地,起跳腿向前迈出,并积极下放,模仿踏板、缓冲和蹬伸的起跳动作,同时两臂配合腿的动作,积极向前上方摆动,要求身体各个部分协调配合,重心迅速前移。 9wrd.c提供各种免费文书文档

  2、 助跑3-4 步结合起跳教与练

  三、指导、纠正错误法 在学生的练*过程中,通过应用全体与个别指导、纠正错误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规范优美的动作。

  四、障碍练*法 运用助跑3-4结合起跳的方法跨越一定的高度。(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说学法指导

  一、 水*段练*法 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与学*新事物的接所能力可做完整动作练*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目的:做到因人施教,保持学*兴趣并兼顾部分学生的'学*需要。注:分两个沙池进行教学)

  二、 大胆尝试练*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尝试做跨越障碍练*。(目的:认识到我们面对困难或新生事物的时候有了尝试才会有成功的机会,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就谈不上成功,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并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找出最佳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课堂常规 强调纪律、宣布内容 / 准备活动 徒手操(4╳8拍) 1、 腕、踝关节活动 2、原地高抬腿 3、 原地单腿纵跳 4、全身运动 做好准备,预防损伤。 课堂游戏 跳球接力 活跃学*气氛,提高学*兴趣;在无形中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主内容教学 1、 完整示范 2、分解讲解 3、学生练* 1、 学*、改进助跑与踏跳相结合的技术。 2、 发展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3、培养学生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勇于向前、顽强、果断的优良品质;且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出最佳的方法与快捷方式,建立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小结 1、 整队 2、 总结本课的学*目的 3、 下课 使学生认识“尝试”。

  设计说明

  本堂课的教学题目是《快乐的兔宝宝》,在设计教案时,我根据儿童热爱动物,热爱生活,好奇心强等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编创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情节: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和妈妈幸福的生活着。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这些兔宝宝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嬉戏,玩得太开心,不知不觉肚子饿,于是他们齐心协力的找食物。当他们吃饱喝足时,他们又围成一圈情不自禁的舞蹈。通过这些故事情节,以游戏的方式实现课教学的目标。

  下面我从以下八个方面说说本堂课是怎样教学的:

  一、 指导思想: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运动兴趣和*惯是促进同学们和终身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同学们的运动性才能使同学们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本节课游戏内容选择故事情节的运用,从而激发了同学们的运动兴趣。本课教学以发展同学们运动能力为中心,重视同学们的主体地位。情境教学贯穿整个堂课,以前立定跳远、快速跑练*为主线,以主体参与为策略,以合作创新为核心,通过同学们自学、自练、自评、互评、自创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协调、灵敏、柔韧奔跑等素质,培养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整体教学构想,立足于新课标五大领域,服务于同学们健康成长的需要。充分体现“乐中学,学中乐”的教学模式。

  二、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教材是立定跳远。

  本课的辅教材是快速跑。

  依据《新课程标准》(水*三)的要求,结合六年级同学们心理、生理特点选择了:

  1、兔宝宝跳跳-----立定跳远;

  2、兔宝宝找食物-----快速跑。这个教材虽然不是很有新意,但是运用童话故事情节设计与组织还是可以让这堂课有着较好的效果,作为一所农村学校,一些基本的知识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六年级的同学们有一定体育活动能力,她们生性活泼好动,班级凝聚力、荣誉感强,同学们守纪乐学,爱好文体活动,这给我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多的`生机与便利。

  三、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1、运动参与目标:培养同学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加同学们学*的积极性。

  2、运动技能目标:让同学们掌握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要领和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培养同学们正确的立定跳远姿势、身体姿势,力求为以后的发展与提高打下基础。

  4、心理健康目标:使同学们养成正确面对困难,正确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通过快速跑比赛,使同学们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重点:自由跳。

  本课难点:双脚同时用力跳

  四、教学方法运用:

  1、教法:根据本课内容枯燥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使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去学*。另外,还采用了示范法,以准确的动作示范激发同学们“我要学*”的情感,以及采用讲解法和练*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练*,使同学们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法、对比学*法和小组合作学*法。首先让同学们在尝试练*中发现问题,然后在相互对比、小组研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道理,最后通过“小组协作”和“个人练*”相结合的学*方法,最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同学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练*,提高同学们学*的自主性。

  五、场地与器材准备:三个同心圆、四个红萝卜、八面彩旗 、四个小龙门、一台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本课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物形象“兔宝宝”贯穿课堂,从“兔宝宝早起勤锻炼-----兔宝宝跳跳-----兔宝宝找食物-----举行联欢会”的这样一个流程进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从而达到提高同学们的弹跳力、奔跑能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

  根据课的需要,本课分以下四个部分内容。

  1、身心导入阶段:准备活动时利用小兔子晨练这个情节组织同学们行在圆上做热身运动。

  2、身心发展阶段:利用动画情节兔宝宝跳跳引出我们的主教材——立定跳远,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去探讨枯燥的立定跳远动作重难点——双脚齐用力,双手挥摆有力。给予同学们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展示*台。发展同学们个性,提高同学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同学们成为学*的主人。让同学们自己发现立定跳远方法,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

  3、身心满足阶段:引出本课的辅教材兔宝宝找食物-----这是一项快速跑的项目,它是为主教材服务,它不仅弥补了主教材运动量不足。还发展了同学们智力,培养同学们动脑、亲自体念能力和勇敢、自信、团结奋进的精神,提高同学们素质,增强小组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4、身心*缓阶段:在欢快的兔子舞中结束学*,使同学们肌体在快乐的气氛中得到放松和恢复。

  七、课堂教学效果预计:

  1、心理状况预测:根据本课特点,同学们积极主动参与学*,同学们学*的情绪高涨,并能在练*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交流;

  2、生理状况预测:练*密度在45%左右;*均心率在110--115次/分左右;*均心率为140次/分左右。

  八、本课特色:

  1、故事情节贯穿整堂课

  2、小组长组织整个课堂

  当然在本堂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各位教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一、教材以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通过对立定跳远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学*,对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灵敏素质和协调性以及跳跃能力都有很大提高。立定跳远能增强学生腿部力量弹跳能力,增强骨骼、关节、韧带和内脏器官的功能,还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敢和果断的意志品质,勇于拼搏战胜自我精神。学生较喜欢的一种体育项目,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能、运动技巧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弹跳能力,提高学生协调、灵巧等素质,促进健康。

  2、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运动中的心理感受,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行为,自觉参与学*。

  4、在集体活动中提高群体意识,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营造轻松快乐课堂氛围。

  (1)组织教学

  学生在手势下,呈半弧围在教师身旁,师生问好。

  (2)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春天到了,田里的庄稼长得可好了。因为每天都有一些小卫士在保护着它。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学生回答:青蛙)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青蛙是怎样捉害虫的好吗?

  模仿兔子跳:蹲跳

  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屈膝蹲蹬地,脚掌着地身不摆。

  (3)韵律操

  在音乐伴奏下散开做操。

  2、合乐而动,因材施教,创造合作创新的教学氛围。

  (1)鲤鱼跳龙门

  师:小朋友们,前面出现了几座小土坡,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该怎么办?

  生:跳过去??

  组织:①教师用“快快集合”使学生成四路纵队站立。

  ②将垫子折叠成竖立的“人字型”,让学生模仿鲤鱼从上方跃过。

  (2)青蛙跳荷叶

  师:土坡我们顺利地跳过,看前面有一块池塘,那怎样才过的去呢?

  生:从荷叶上跳过去。

  组织:分四小组自由组合进行练*(相互合作或独立进行)

  (3)游戏:火车赛跑

  师:通过重重困难我们终于捉到了害虫,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夕阳西下,我们开着火车回家了。

  组织与规则:

  ①分四组进行比赛。

  ②每人右手搭在前一位同学肩上,左手抓住脚踝,等最后一位同学跳过终点线,首先完成的组获胜。

  ③在比赛中火车不得断开,否则为失败。

  3、愉悦身心,体验成功

  (1)学生在音乐伴奏下,由教师领做放松操“快乐的小青蛙”。

  (2)总结讲评:

  ①表扬全班学生是个聪明的小青蛙,克服了许多的困难学到了真正的本领同学之间也变成了好朋友。

  ②要求:学生向教师靠拢,散点站立。

  ③师生再见。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入镜动情,用情景激发儿童对运动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游戏竞赛法:充分利用游戏、竞赛、体育教育的良好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3)实践操作法:在练*中,敢于“放”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造力。

  2、学法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儿话语言启发下,自觉投入训练,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引导、诱导表达、模仿练*

  设疑、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自练、相互合作、相互鼓励的过程,使本课重难点得到解决,并使学生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

  课后反思:

  相似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走进体育,让体育进入学生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到用语言去引导学生,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学*的过程,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嘴里说出来的,更多独特的创新是从学生脑子里想出来的。其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氛围,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地合作、探究,在互动中,情感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产生对体育强烈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感受体育、理解体育、表现体育的能力。

  第三,在活动中肯定学生多种不同感受,尊重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体验中成长。

  我们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本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立定跳远》该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体育课标二三年级跳跃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基本掌握立定跳远这一基本内容。它是在跳跃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双腿跳的练*,是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力量的重要方法,主要是学生学会两腿用力等地跳起、脚跟着地、落地*稳的动作方法,并能熟练的进行跳跃。这部分的教学使学生的身体得到了全面的锻炼,身体的基本的活动能力得到了提高,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

  2、教学目标

  我这一堂课所教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学社已有较好的学**惯,能自觉的完成教室布置的各项任务,结合本课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一下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熟练掌握双脚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

  2)技能目标:

  通过小青蛙捉虫子的情景教学,使95%以上的学生够做出双腿起跳、双腿落地的技术动作。

  3)情感目标:

  通过集体活动,使学生体验集体的学*兴趣,培养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摆臂与蹬地的配合、落得屈膝缓冲。

  2)抬腿收腹、摆臂与蹬地的配合。

  二、说教法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法指导中我主要尝试运用自主教学的策略,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合作,在活动中健康成长。为了遵循运动技能学掌握的规律性,为了更好的缓解学生长时间用双腿跳的练*,于是在本课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1、情境激趣;

  2、激励参与。

  3、舒缓身心。

  其目的是为了给本节课用造出一种良好的学*氛围,并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说学法

  本课在学法指导中,我从“简明扼要的讲解”、“标准的示范动作”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自练、讨论的学*过程,弄清跳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会和会学的双重乐趣,收到鱼渔兼收的效果。


《登高》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6)

——长城说课稿(精选十篇)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得是在武器高度发达的今天,长城砖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低下,最无能、最可怜的砖,有一天它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它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本文思想教育内涵丰富,融爱国主义教育与人生观教育为一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进一步训练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这一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词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二、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从文中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文的重点是长城砖的思想转变过程,难点则是让学生明白课文所告诉人们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采取情境教学与探究性学*相结合的模式,教学思路如下:

  创设情境,设疑——自读自悟 ,质疑——小组合作 ,解疑——师生互动,释疑——回顾内容,悟情。

  2、学法

  结合教法,根据本篇童话生动有趣,含义深刻,但不易理解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运用我校语文创新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串疑导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又适时地予以点拨指导,学*步骤如下:

  初读课文——发现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合作讨论——汇报交流——反思领悟。

  三、说课前准备和资源索引

  远程教育建设工程为我县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增添了新的闪光点,而其中丰富的教师备课上课素材为我们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教学适当合理的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在上《长城砖》一文前,我先从中央电教馆资源服务系统中下载有关该课的备课资料和媒体素材,这些素材直观形象,对于创设情境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有较大的作用。同时上网查找有关长城砖的资料,将这些素材整合成本课的教学课件。还让同学们在课外收集有关长城和长城砖的资料,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更深入理解。

  四、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设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播放一段从资源服务系统中下载的长城美景以创设情境,再出示长城砖和红砖的对话。我适时地激发兴趣:“这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自以为最无能、最低下、最可怜的长城砖,居然被人们掀下来,送上飞机,来了一次奇妙的旅行,在旅行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从而从有趣情境中顺利地将学生导入新课的教学中。

  2、自读自悟,质疑

  接着,我引导学生首先通读阅读提示,明确探究目标,然后让学生自由地、快速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用笔划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结合阅读提示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马上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3、小组合作,解疑

  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教会学生学*”是现代教育的潮流,而合作学*、自主探究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因此,我校语文创新教学所倡导的“串疑导学法”就是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己解决问题,善于同学之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先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再合作探究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把一些基础的问题,如自惭形秽、妄自菲薄、神采飞扬等词语的理解在同学们的自主探究中迎刃而解,而那些不能理解的问题则请求同学老师帮助。这样,在融洽而充满鼓励的合作气氛中学*,学*效果无疑是最佳的,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精神。

  4、师生互动,释疑

  通过小组交流解疑,剩余问题的焦点很自然地就集中在促使长城砖思想转变的原因和如何认识到要自尊自信的道理上。这时我并不先直接解决问题,而是着重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最经常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朗读让学生释放情感。在指导朗读之前,为激起学生的自豪之情,我先播放了一组长城美景图片。在学生热情高涨时,我让学生注意一些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词,试着读给同桌听,看能否表达自己的情感,然后放声朗读,读给大家听,要把热爱、赞美之情在朗读中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我还特别注重了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懂得课文中人物的身份、心情和性格,体验文中人物的心境,并以现场小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以所读角色身份谈参观后的感受,例如:大学教授激动的心情,华侨老夫妇的自豪与爱国等等……通过诵读悟情与发散思维,答案就在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和有趣的语文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得出来了,从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发展了想象力和个性化理解能力。

  5、 联系实际,悟情

  语文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小明连续两个单元测验都不及格,禁不住垂头丧气地说:我真没用,肯定不是块读书的料。如果你是小明的同桌,你要怎么劝服他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为小明出谋划策,鼓劲加油,这时我因势利导,布置以下课外活动任务:

  6、课外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的?你也有过“妄自菲薄”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样克服的?

  (2)搜集交流有关自尊、自信、自强的事例,以“朋友,你要自信”或“抬起头来,前进!”为题开一次演讲会。

  五、说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围绕长城砖的思想转变过程即由“自惭形秽”到“自尊自信”的转变,突出转变的原因是赞美,点明了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才能自尊自信自强的道理。

  六、说教学预测

  本文的教学,我始终以一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巧妙设疑,激趣导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和进行语文实践的兴趣,合作学*,朗读妙悟,理解了课文内容,进而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但是由于本人的经验和水*有限,本课教学设计还需要不断改进,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

  说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选取的是主题网络中的一个内容:大班科学——万里长城。目标定位如下:

  (1)引导幼儿了解长城是中国的代表性建筑,初步掌握其在古时、现今的作用。

  (2)知道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成的,激发幼儿对劳动人民的敬爱和爱国主义情感。

  【分析】要激发孩子对一种事物的热爱必须先要认识它、了解它长城这一建筑的构造并不复杂,由烽火台和城墙连接而成,孩子们也基本熟知。但长城存在于古时和现今的作用却是离孩子们的生活较为遥远的,需要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来达成。因此,将活动的重点定位在“了解长城是中国的代表性建筑,初步掌握其在古时、现今的作用”。由万里长城的学*,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和对祖国的热爱需要幼儿情感的迁移。

  而情感迁移对于该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又是十分困难的,因为独生子女的盛行使这些孩子自主独立意识过于强烈,情感的.激发较难,因此将其定位为活动的难点。

  为解决重难点,本次活动主要采用多媒体重现的手段,让孩子们置身于当时的场景,让他们的鲜血在场景中沸腾起来,从而达到情感迁移的目的。

  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世界各国的标志性建筑。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关于世界各国的标志性建筑、万里长城的雄伟景象、古时人们建造长城的景象、古时抵御外敌入侵打仗时的景象、现今长城作为旅游胜地的景象。

  说活动特色

  首先是老教材与新媒介的完美结合。作为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曾经反复使用的老教材,如何上出新意,如何挖掘其适合现今社会的教育价值至关重要。本次活动运用最新的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重现了古时人们的建造场面,古时长城抵御外敌入侵时的场景,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该老教材的独特魅力。原来长城是如此雄伟,它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中国人是这么伟大,这一切目标的达成都得归功于新教学媒介带来的感官享受。

  其次。突出情感教育功能。活动始终围绕着中国的万里长城——人类的骄傲开展,包括长城在古时、现今的作用,都为更好地抒**感做了铺垫。

  《长城》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是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珍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了长城的“长”,远看长城;第二自然段,具体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看长城;第三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了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有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难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有民的赞叹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读为主,读贯穿始终“。因此本课教学立足于以读为本,通过质疑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感悟,以读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学法,以问题引领,通过读、背诵后解疑到最后检测反馈情况,以达到教有所成这一目的。

  三、说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导入我采用复*的方式,先出示拼音让学生写出汉字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然后全班订正。之所以这样导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识字的情况,也让学生对本课生字得到巩固加强,同时也为本课板书做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复*小结后,我出示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最后达到有感情朗读。之后我出示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以这问题引领学生去读,在读中我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劳动人民来。”“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歌颂、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劳动和聪明才智。这样为理解“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当学生理解之后,我接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体现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就连国外的领导人登上长城都发出他们内心的赞叹。他们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出示句子,齐读)当学生读后我再说,同学们,从这可看出长城真的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我们应该为我们有长城这样伟大的建筑而感到骄傲、自豪。现在就让我信怀着骄傲、自豪的心情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看看你们的读书声能否得到在座老师的掌声。


《登高》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7)

——比本领说课稿(精选十篇)

  一、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第6课《谁的本领大》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开始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两次比本领后双方都悟出了道理。

  (二) 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在选文上富有情趣的特点,难易适应,适合学生学*,也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接受语文学*中,懂得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

  这篇课文是篇童话的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两次比本领后双方都悟出了道理。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两段。(第一段,1――3自然段;第二段,4――8自然段。)

  (三)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的发展出发,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2、角色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弄清风和太阳是怎样比本领的。

  3、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与人相处要本着一颗友爱的心去帮助,赞美他人,一起快乐地学*,生活。

  (四)教学重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

  二、说教法。

  《课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正确运用祖国语言,利于他们积累经验,培养语感。因此,语文课上要体现语文姓“语”的特点,即琅琅书声,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以读为体,读中赏欣,才能感情境。

  在教材处理上,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新知,从角色表演中加深体验,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知识学生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促读法,提问法,情境表演法等方法,让学生在一种民主的,宽松讨论活动式中参与学*,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

  三、说学法指导。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则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过的阅读实践”。而个性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有意识地淡化教师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读出个性,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培养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说风有哪样本领?

  2、太阳有哪样本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欲望。

  (二)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出问题。

  自由读课文,思考:

  (1)风和太阳两次比本领分别比的是什么?

  (2)风和太阳的本领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使能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讲读第一段(1―3自然段)。

  风和太阳碰到一起,谁提出比本领的?比什么?风施展什么本领?怎么理解风的话?结果怎样?

  以上问题都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导入每一自然段的学*。在学*段过程中,通过多中形式的读来达成,如:自由读,指名读,读得额的再读给大家听,分角色演读,老师只能给难理解的句子范读,或给差生领读,有困难的地方给予点拨,多留给学生阅读,体会的空间。通过加强认读,学生认字的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读书自悟能力也会日见功效,为今后的学*语文打下坚实的功底。

  3、第一次比赛谁赢了?你想对风和太阳说些什么?

  4、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

  5、讲读第二段(4―8自然段)

  (1)教师导言:那风和太阳后来为什么又进行学*第二次比赛呢?自读第4自然段。

  a指名反馈。b引导理解“得意”,太阳为什么得意?c指导学生太阳的得意,傲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思考的*惯,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

  (2)教师引言:那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第二次比本领呢?

  a、学生自由读课文5―8自然段。

  b、同桌合作表格。

  c、教师巡视,进行检查及个别指导。

  d、指名反馈,评议,交流。

  e、引导理解三个难句。(屏幕出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培养自主,合作学*的能力,获得学*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兴趣。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地朗读课文4―8自然段。

  4、全课总结:风和太阳到底谁的本领大呢?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系统地归纳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质疑。

  5、布置作业。

  小练笔,第三天风和太阳又碰到一起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呢?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延伸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抓住重点词语如“得意扬扬”、“垂头丧气”等理解课文内容。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知道合作在学*、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了解合作的意义。

  注重创新,选择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充分利用情境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朗读方法。

  利用“课前四步预读法”:一读画(找出生字词);二读后查(学会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三读思(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四读问(对文章有什么疑惑?想法?)在此基础上,试着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读、画、议,动脑、动口、动手,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此处我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两种小动物吗?它们有什么本领呢?同学们自由发言。梅花鹿和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谁都不服谁,那到底谁的本领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比本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检查课前预*:看是否将文章读通顺、读流利。再请一组同学汇报朗读情况。

  其次,通过朗读,学生初步扫除阅读障碍,帮助学生梳理脉络,提出问题: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小组合作,找到这个故事的起因,并在文中画出来,多读几遍。指名汇报。重点指导“都觉得”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会说“它们都很自信”“它们都很骄傲”等,指导学生读出这种语气。

  2、故事的经过。 比赛开始了,梅花鹿是怎样表现的呢?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你能在文中找出梅花鹿表现的词语吗?“飞快”“轻轻一跳”“一口气”“得意扬扬、垂头丧气”,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小组交流一下。 得意扬扬:指名答。然后读一读梅花鹿得意扬扬说的话“还是我的本领大”。读出自信的语气。 垂头丧气:我请同学们用行动找出答案。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演垂头丧气,再找几个同学到台上表演。要读出梅花鹿的感情变化。

  金丝猴呢?哪个词形容它此刻的表现最贴切?生答“团团转”。谁来表演一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金丝猴的心情。此处为想象补白,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贴*人物心灵。 过渡质疑:梅花鹿和金丝猴的本领都很大,为什么都没摘到果子呢?

  3、故事的结局。 比赛进行到这,你们说金丝猴和梅花鹿谁摘到了果子?让我们来看看故事的结局吧。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来,读给同桌听一听。

  梅花鹿和金丝猴最后为什么能摘到果子?它们为什么都笑了?也许,它们会对对方说些什么?请你试着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拓展延伸,深化中心。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合作完成呢?你能举例说说你与别人合作完成过的事吗?

  板书设计

  梅花鹿 跑得快

  比本领 (合作)摘到果子

  金丝猴 会爬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九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比本领》。下面,我就从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主动学*。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只有有直接面对文本,潜心读书,才能获得个人的理解、体验的感受。

  因此本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以读代讲,以读促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以学定教。

  二、说教材

  (一)说教学分析:

  《比本领》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九单元《合作》中的主体课文,通过本单元的学*要使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

  《比本领》是一篇童话,主要叙写了金丝猴和梅花鹿在比赛摘果子的过程中认识到合作是很重要的。梅花鹿和金丝猴的合作成功告诉我们:大部分事情只靠自己努力或者靠自己的本领是不能做,也做不好的,需要靠共同努力、互相配合,这就是合作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要求每个人学会与人合作。全文内容浅显易懂,但是却有着发人深思的教育意义。

  本文结构层次清楚,全文分为四个自然段,以大象伯伯的考题引入金丝猴和梅花鹿的比赛,故事的重点是梅花鹿摘果子的过程。另外,文章内容充满童真、童趣,便于学生阅读。而从思想方面,本文借有趣的故事,说明了合作的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讨论、探究,使学生意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相互学*,合作学*。通过共同分析课文,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学*的心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与他人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正确读出要求学会的词语,教学难点确定为进入角色,体会情感和课文所要说明的关于合作的道理。

  同时,为了获得更好的学*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分析: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确定以下教学原则。

  1.识字教学与阅读训练相结合,坚持自主学*的原则。


《登高》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8)

——猫的说课稿(精选十篇)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号考生。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猫》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猫》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的描写对象是动物,不同的作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不同的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启发着我们多观察周围的生活,多爱护小动物。而《猫》是精读课文当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刚满月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有自己的思考,喜欢表达,乐于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和感悟,思想也逐步的走向成熟。在学*上,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学*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方法,但是就这篇课文而言,从身边的小动物入手,需要老师从旁指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在阅读中提高理解、写作能力等。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读乖、凭、职等字,会写性、格、凭、贪等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以及赏析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猫的古怪、淘气等特点以及总分式写作手法的妙处,学*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猫的特点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课外观察动物的爱好。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为我的教学重点,学*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圈点勾画品读法、学生朗读扮演法等。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基于此我的导入设计为:出示各种猫的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喜欢的猫的特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之后我会归纳概括猫这种哺乳动物的特点,进而进入本堂课的学*。这样做,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活跃课堂。

  (二)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多次朗读,先是老师范读,再是学生齐读,之后是学生自读,在朗读中解决本文的生字词,为之后的阅读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整体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加强学生对文章宏观的理解,为此学生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本篇课文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这两个时期的猫都有什么核心特点?找到每个时期猫特点的总括性话语。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妙处?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学生既能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脉络以及所讲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掌握本文独特的总分的写作技巧,进而在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合作学*,重点感悟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语文课堂是师生*等对话的过程,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开展教学。

  在此环节整体上会从体会长大后的猫性格的古怪、小时候的淘气的性格特点,以及深入体会作者对猫的情感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首先带领学生整体品读1—3段,边读边思考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并且用关键词完善提供的句子,比如:“它又()又()又()。”“它高兴时会(),不高兴时会()。”“它既()又()。”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造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再次逐步学*1、2、3段,体会作者用具体的事例、真挚的语言写猫的古怪的特点的手法。

  学生细读第1段,找到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体会它的这些特点,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无忧无虑”“屏息凝视”的含义。体会“任凭……也”“非……不可”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思考作者连用语气词的作用,进而真正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猫性格的古怪,最后指导朗读。

  (理解词义、体会词语的表情达的效果,是学段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培养理解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词句的感知,有助于理解作者所写的内容以及所抒发的情感,而多次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以四人为以小组自学第2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猫高兴时候的表现是怎样的?不高兴的时候又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次词句用的有何妙处?尤其是“蹭”“印”用得有何妙处?把“几多小梅花”换成“几个小脚印”好不好?为什么?“无论……也”有何表达效果?

  (教学中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不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朗读第3自然,思考猫胆小又勇敢的表现又是怎样的,作者既写猫什么也怕,又说猫勇猛,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同时,在此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可以把猫写得这么具体,再次引导学生多多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使教学更加具有启发性。同时,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可以为之后*作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素材积累方面。)

  其次,体会猫小时候的淘气。学生边读边思考猫小时淘气的表现又是怎样的,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联想这只猫淘气时的其他表现是怎样的。

  (这样既可以充分感受猫的淘气,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

  最后,通读全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爱动物、爱生活的人。)

  (四)拓展延伸

  学生需要由课本内走都课本之外,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做到读写结合,为此开展了句子仿写任务。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提问学生本堂课都有哪些收获,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观察一种生物,尝试写成一篇文章。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一节大班语言活动:绕口令《猫和包》。绕口令中通过猫、包、宝、叼等谐音,将容易混淆的词放在一起,帮助幼儿强化ao的发音。教材的故事性很强,情节也是从幼儿身边常见的动物猫、包以及顽皮的小宝为主线。故事类的绕口令可使幼儿在学*前就有一个逻辑性,但是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能够快速记忆的内容和发清绕口令中的字音还是相当具有挑战性。

  二、活动目标

  1、掌握绕口令的内容,发准绕口令中"猫、叼、宝"的字音。(难点)

  2、能快速记忆绕口令,并能口吃清楚的朗诵绕口令。(重点)

  3、通过活动能使幼儿感受绕口令的趣味性。

  三、说教法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思维,本节活动中我采用的教法有:直观法、谈话讨论法、游戏法来完成本次活动的教学。

  直观法: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直观了解绕口令中的人物以及情节。

  谈话讨论法: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帮助幼儿记忆绕口令的内容。

  游戏法:通过角色扮演绕口令中的人物加深对绕口令的掌握。

  四、说学法

  为了使幼儿能够更好地完成绕口令,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来了解绕口令的内容。

  讨论法:帮助幼儿记忆绕口令的内容。

  五、活动准备

  小猫、小宝头饰,绕口令内容图片,竹板,在活动前带幼儿以歌唱发声练*的方式进行ao的发声练*。

  六、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分为了五个部分来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教师出示小猫、小宝的图片进行提问帮助幼儿了解这则绕口令中的两位主人公。

  设计提问有:"小朋友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我们一起来跟小猫打个招呼吧,我们说小猫你好"

  教师再出示小宝的图片:"这里有一位是小猫的好朋友,他叫小宝。我们也跟小宝打声招呼小宝,你好"

  第二部分:教师出示与绕口令相关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学*绕口令中的语句,掌握绕口令的内容。

  教师出示图1:小宝拿包,设计提问:小宝拿着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小宝拿包。

  教师出示图2:小猫喵喵叼了包,进行提问:小猫干什么了?请幼儿跟老师学说"小猫喵喵叼了包"

  在出示图片3之前,设计提问让幼儿猜想小猫吊了包之后会发什么什么?再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小宝追猫去要包。

  出示图4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猫这是跟小宝干什么呢?并引导幼儿学说"小猫叼着包跟小宝藏猫猫。"

  第三部分:教师以游戏的方式请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跟老师快速记忆绕口令

  首先教师将4副图片全部展示给幼儿,请幼儿说一说每幅图片所表示的绕口令内容,之后教师跟幼儿来玩快指快说的游戏,教师指到哪一副图片请幼儿说出相应的一句绕口令,并依次加快速度。

  第四部分:请幼儿欣赏老师朗诵的绕口令,感受绕口令的趣味

  教师以打竹板的形式进行朗诵并逐渐加快朗诵速度,让幼儿感受绕口令的趣味性,激发幼儿朗诵的兴趣。

  第五部分:请幼儿以游戏的形式来朗诵绕口令,能够正确发清绕口令中的字音。

  首先请能力将强的与能力较弱的幼儿以回声的游戏方式进行朗诵,能力强的幼儿大声,能力较弱的孩子小声。再让男孩女孩进行绕口令的接龙,男孩说一句女孩说一句。最后可以请小朋友像老师打着竹板来说一说绕口令,看谁能像老师一样说的又快又清楚。

  以上便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谢谢!

  1.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童话,文字浅显,内容生动,十分适合学生阅读。本课描写了一只波斯猫,从来不知道快乐是什么滋味,于是决定去问问人家。他去问了燕子、蜜蜂、小花猫,结果还是没有找到快乐。课文通过波斯猫和燕子、蜜蜂和小花猫的对话,告诉小朋友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快乐。

  本文共有9个生字,在字音要注意读准前后鼻音,“绵”要读准在生字和词语中不同的读音;这9个字字形上并不复杂对学生来讲,不难掌握。要书写的四个字在字形结构上也较为简单,三个左右结构的字要学生能摆好左右部分所占的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一个独体字要学生注意在横、竖中线上明显位置的关键笔画。

  2.说学情

  学生已进入二年级上的学*阶段,已有了一定的识字量, 也有了初步的语文阅读能力。对于生字的学*,学生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教学中,老师可以分发挥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了,有些生字放手让学生自学,而不必个个生字面面俱到,要各有侧重点。

  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有趣生动的童话故事,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地阅读,在阅读中促进学生更好地识记生字,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悟出其中的道理。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目标详见[教学设计及说明]部分。

  目标之一知识点的落实。课文中的“绵、炸、夹”三个生字在字音上容易出错,要重点给予指导,特别是 “绵”字在“软绵绵”中的发音——第一声,读生字时是第二声,学*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读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读准“温、糖、整、叹”等字的前、后鼻音,不断巩固拼音的学*。在书写方面,描摹四个生字“决、温、夹、叹”,并明确三个左右结构的字要摆好左右部分所占的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一个独体字要学生注意在横、竖中线上明显位置的关键笔画。课堂上,老师在强调正确书写姿势的同时,引导学生认真地书写,先描,后写。老师要提醒学生把字写端正、匀称。

  目标之二是朗读能力点的落实。现在学生已经明确了对课文朗读的要求首先是做到正确,朗读课**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在这一课中,要求学生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读出燕子、蜜蜂、小花猫和波斯猫的不同语气,体会它们各自的感情。

  目标之三是情感目标与语言活动结合的落实。通过“想想如何劝说波斯猫,让它变得快乐”这一说话训练,使品德教育与语言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快乐的道理。

  4.说教法与学法

  在课堂中,教师担当多种角色,而在学生的眼里首先应该是一位有向心力的益友。这两者的关系决定着整个教学。教法与学法是不可分的`,在本课时里,确定的方法是:由扶到放,主动学*,体验感悟,师生同乐。

  生字教学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有体验、动作演示,音*字比较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与能力。

  朗读教学则注重学生的感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感悟来读出不同的语气。朗读形式多样,有教师范读、引读,学生同桌读,请好朋友读,男女生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感受读朗读的快乐。

  5.说实施

  根据教学设计,将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在课堂中实施。

  A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通过媒体出示波斯猫的可爱照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认识波斯猫,了解波斯猫的特点,对波斯猫充满喜爱之情。接着教师用“可是,这只波斯猫感到生活中没有快乐,那是怎么一回事”过渡句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课文的学*埋下伏笔。

  B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以后,我就让学生自主读,“披文入情”领略的语言美。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披文入情”,所以我先让学生听同学朗读课文,同时提出要求:边听边思考填空,这样能养成一边仔细听一边思考的*惯,并对课文内容椰油一个整体的了解。

  C再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朗读。在这个环节中,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2—4小节,先自读课文相关小节,根据要求划出主要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意思,用自己的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句子。在学生掌握了这个学法后,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里学*5—10 小节,读懂课文。这样的教学活动,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法上 “引导”、“启发”上下功夫,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D展开想象拓展练*。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后,我就启发学生想像:“波斯猫听了你们的话后,会怎么想?怎么做?最后它到底有没有找到快乐呢”?请小朋友续编故事,我们来一个“小小故事会”。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思品学科的联系。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们家的猫》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状物散文。它以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为四年级学生提供了绝好的读写范例。

  这篇课文分两段写了我们家的大花猫。第一段先总写大花猫的性格古怪,接着分三层写了猫古怪的具体表现。第二段也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了花猫小时候的淘气可爱。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①了解作者笔下猫的特点;

  ②学*本课7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屏息凝视、无忧无虑、变化多端、淘气、尽职、古怪、”等词语。

  操作目标:

  ①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特点,真实具体地进行描写;

  ②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学*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③借助课文内容与插图,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

  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可爱,学*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培养学生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一要真实、二要具体”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因此,教学重点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猫写得真实、具体的,同时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然后组织学生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激发兴趣——整体感知——探究体验——学*升华——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我以充满激情的导语,同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课文的学*了奠定情感基础,这样做,可以拉*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紧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把握了课文内容,也帮助理清了文章脉络。同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认识的字,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完整形象,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条件。

  (三)品读课文,探究体验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根据本课的学*重点,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具体描写大花猫性格特点的语句,并用词概括出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合作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探究定向后,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让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同时也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文对要理解的词语进行语句训练。在理解“屏息凝视”时我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课件《猫捉老鼠》的片段,然后给动画配音说:“猫一听到老鼠的响动,就弓起背,悄悄地来到洞口,只见它瞪大眼睛,连呼吸也不敢,….”当学生看到动画听到我的配音时,他们就很容易了理解了屏息凝视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联系过去的生活经验运用“屏息凝视”进行说话练*。

  当学生总结出这么多猫的特点时,我又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就是让学生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好写作顺序,重新排列这些特点,并让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四)细读课文,学*升华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在理解内容,体会语言的基础上训练朗读,读有要求,有评价,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猫的“老实”“尽职”固然可爱,猫的“贪玩”“淘气”也允许学生喜欢,突破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定势,是求异思维的一种训练形式,所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指导学生读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品味。

  首先,让学生品味“蹭”字:“蹭”是什么意思?大花猫在“蹭”主人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并让学生表演。表演既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想像大花猫的心理活动既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又有助于体会大花猫的可爱。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说,作者不但描写具体,写法也独到,让学生比较比较两组句子,①▲说它老实吧▲说它很老实②▲说它贪玩吧▲它很贪玩,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小组间讨论,发言。

  这种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拿出来重点训练,让学生领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恰当。学*语言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然后,对大花猫给自己解闷和不高兴时一声不出的心理进行想像,感受猫既乖巧又倔强的性格特点。体会猫的特点,进行表情朗读。

  最后师生共同朗读。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让学生质疑是训练思维的一种好方法。篇末环节的质疑不同于课始时的质疑,是从整体出发,对课文内容,语言表达等较深层次的思考,对优秀学生是一种挑战,对学*困难的学生来说,安排这一环节,使他们对前面所学知识再一次回顾、思考,有利于教师及时辅导。这样,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就得到了落实。

  (六)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愿同学们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各位评委,名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振铎的《猫》。我把我的说课分为这样几个板块: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流程。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现代散文。本单元选编了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学*这篇散文 ,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而且能让学生领略到散文的语言美,作者细腻的描绘和朴素的文采。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抓住重点,筛选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交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

  3.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与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相接*,这都为本文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学*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多谈自己的看法。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漂亮可爱的猫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很多同学家里都养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带给了我们无限的乐趣,正如有的同学说的“生活因你而精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段不一样的养猫故事,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二)整体感知:

  1.出示作者图片,介绍作者背景。

  2.点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生字词。

  3.检查预*,用幻灯片展示生字和注音,并释义,要求学生抢答,激发学生积极性,扫除文字障碍。

  4.在此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记几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及抒情议论性(表达家人态度)的句子,完成幻灯片出示的表格。

  (三)感悟主题

  丰富的情感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缓缓流淌,不断积淀直至喷发,通过朗读、理解、品味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1.对挥舞大棒、妄下断语的我,你想说什么?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可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谈一谈,从而领会课文的主旨。

  2.理解延伸

  人难免犯错误,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或多或少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和大伙说一说。

  (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时,让学生把学*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总结课文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予以肯定和补充。

  感人的养猫的故事就到这里了,他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无穷的,不光是可怜的猫,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可怜的人,他们不是被人们所注意,他们是卑微的、弱小的,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去关心这个弱势群体,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五)作业:说写结合

  要求学生仿照本课抓住特点,真实具体的描写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注意要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们家的猫》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状物散文。它以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为四年级学生提供了绝好的读写范例。

  这篇课文分两段写了我们家的大花猫。第一段先总写大花猫的性格古怪,接着分三层写了猫古怪的具体表现。第二段也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了花猫小时候的淘气可爱。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①了解作者笔下猫的特点;

  ②学*本课7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屏息凝视、无忧无虑、变化多端、淘气、尽职、古怪、”等词语。

  操作目标:

  ①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特点,真实具体地进行描写;

  ②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学*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③借助课文内容与插图,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

  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可爱,学*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培养学生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一要真实、二要具体”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因此,教学重点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猫写得真实、具体的,同时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然后组织学生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激发兴趣——整体感知——探究体验——学*升华——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我以充满激情的导语,同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课文的学*了奠定情感基础,这样做,可以拉*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紧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把握了课文内容,也帮助理清了文章脉络。同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认识的字,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完整形象,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条件。

  (三)品读课文,探究体验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根据本课的学*重点,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具体描写大花猫性格特点的语句,并用词概括出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合作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探究定向后,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让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同时也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文对要理解的词语进行语句训练。在理解“屏息凝视”时我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课件《猫捉老鼠》的片段,然后给动画配音说:“猫一听到老鼠的响动,就弓起背,悄悄地来到洞口,只见它瞪大眼睛,连呼吸也不敢,….”当学生看到动画听到我的配音时,他们就很容易了理解了屏息凝视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联系过去的生活经验运用“屏息凝视”进行说话练*。

  当学生总结出这么多猫的特点时,我又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就是让学生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好写作顺序,重新排列这些特点,并让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四)细读课文,学*升华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在理解内容,体会语言的基础上训练朗读,读有要求,有评价,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猫的“老实”“尽职”固然可爱,猫的“贪玩”“淘气”也允许学生喜欢,突破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定势,是求异思维的一种训练形式,所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指导学生读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品味。

  首先,让学生品味“蹭”字:“蹭”是什么意思?大花猫在“蹭”主人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并让学生表演。表演既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想像大花猫的心理活动既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又有助于体会大花猫的可爱。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说,作者不但描写具体,写法也独到,让学生比较比较两组句子,①▲说它老实吧▲说它很老实②▲说它贪玩吧▲它很贪玩,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小组间讨论,发言。

  这种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拿出来重点训练,让学生领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恰当。学*语言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然后,对大花猫给自己解闷和不高兴时一声不出的心理进行想像,感受猫既乖巧又倔强的性格特点。体会猫的特点,进行表情朗读。

  最后师生共同朗读。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让学生质疑是训练思维的一种好方法。篇末环节的质疑不同于课始时的质疑,是从整体出发,对课文内容,语言表达等较深层次的思考,对优秀学生是一种挑战,对学*困难的学生来说,安排这一环节,使他们对前面所学知识再一次回顾、思考,有利于教师及时辅导。这样,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就得到了落实。

  (六)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愿同学们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一、说教材:

  本单元编选了《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等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而郑振铎的《猫》一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课文叙述了“我”家里几次“养猫的经过”和“结局”,按照时间先后写了三只不同的猫,描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遭遇和结局。而文中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有前两只猫对比,第三只猫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说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理清文中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学*敢于认错、勇于自责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难点:感悟作者的感情及文章中所蕴涵的哲理。

  四、说教法:

  1、问题设疑法:运用生活化的体验例子或者是直接从文中抽取最有代表性的句子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2、诵读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

  3、活动式教学法: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设置场景,让学生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从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五、说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浓厚的感情是重点,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是难点,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情感价值所在。所以,此课教学依“研读”“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且分别用三个句式“读,我看到了一只猫” “读,我体味到”“对于,我想说:

  ”贯连其间,以教师赠格言、学生拟格言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美点精粹。由浅入深,逐块推递,让学生自由发言、主动表达、积极讨论,从而理清作品主题、品味作者感情、领会文章深意、感悟不同人生、学会完善自我。”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朴实无华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充盈课堂。

  此外,用精美的课件辅以教学,用模拟审案的场景,震撼学生心灵,冲击渲染课堂教学氛围。讲究文本、图像与环节同步支撑,讲究学生与作品意境和谐相融,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一、说教材:《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条理晰,以风趣亲切的语言,把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描述的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以及和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其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 "语言大师"写作的精妙手法。通过个性解读、多元感悟课文 "人爱猫,猫亲人"的感情主线,从而体会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二、说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强**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根据小学四年级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根据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老舍笔下猫的特点,并是从哪些方面,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猫的性格的。也使学生感受到主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

  三、说目标:

  1、 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枝折花落"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学*作者抓住猫的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学*作者抓住猫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描写中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学法: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讲读、自读,合作交流等方式,锻炼学生自学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是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台,是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趣谈话,揭示课题

  t:同学们,从你们带来的照片来看,大家都非常喜欢小动物,老师也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们想见识一下吗?(出示猫的图片)这小朋友,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来,让我们一起来呼唤它(教师板书课题)(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二)初读课文,领悟感情t:读过阅读课文后,大家有什么感受,老舍笔下的这只猫有什么特点?和同桌说说。

  (经同学间合作交流后,大致能感受到这只猫淘气可爱,性格古怪,作者喜爱猫的特点。而这些恰好是文章的中心和重点。)t:今天我们先来走进大花猫,看看它究竟古怪在哪呢?

  (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

  (通过讲读第一自然段,自学二、三自然段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抓重点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方法来建构学*。教师通过引导,加强对学生学法的迁移。并在朗读中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阅读后完成填空练*: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既( )又( );既( )又( );既 ( )又( )。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1--3自然段)

  1. 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登高》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9)

——《散步》的说课稿(精选十篇)

  【说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散步》。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说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说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积极性和兴趣。

  【说学法】

  叶圣陶说过:“教法的根本是学法,为此,我将用以下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学*。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讨论鉴赏。

  通过教师的读、学生的自读、品读等方式把学生带入文本境界,再通过合作探究、讨论鉴赏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满完成本课任务。

  【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会正是在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等这样富有个性化的语文实践中得以培养的,他们的情感源于这种品味语句的具体实践中。)

  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精读课文,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研读课文,感悟情感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章意蕴。这里教师可以预设问题:

  1、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根据他们在散步中的表现,谈谈你最欣赏谁,并说出理由。

  2,、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的一种交流。

  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散步

  莫怀戚

  母亲(老) 儿子(小)

  整个世界

  我、妻子

  责任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的;继续练*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的,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的,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的,充分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等的,从而养成学生*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的一种交流。

  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略)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苏教版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二篇课文。《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教法如下: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注重学生的知识、学*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等的,从而养成学生*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的一种交流。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启下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本文,要引导同学们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同学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同学们,这个年龄段的同学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同学们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同学们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七年级同学们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相结合。首先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引起同学们的学*兴趣。然后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同学们在朗读品味中去感受亲情美。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种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让同学们更好的领悟课文。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同学们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同学们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同学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中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七、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同学们谈感受。

  设计意图:

  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同学们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同学们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同学们的学*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同学们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此环节要求同学们齐读课文后自主学*,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同学们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

  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同学们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

  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 2)请同学们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同学们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

  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同学们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同学们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 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

  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同学们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同学们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同学们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同学们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

  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同学们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同学们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凡的镜头——散步,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想一想,在你们的身边,有这样(尊老爱幼)的事例吗?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凡的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亲情之美,既符合本课的主题,又使同学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同学们发现亲情,感受亲情,珍爱亲情。最后,让同学们谈学*本课的收获之后,赏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让这节课在温馨动人的氛围中结束。

  散步

  莫怀戚

  母亲——爱幼

  我、妻子——尊老

  儿子——懂事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要让同学们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一个好的板书的设计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板书设计既要简洁、形象,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为这堂课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1)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2)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5、突破方法: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约三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约八分钟)。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约二十分钟)。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语文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学*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1)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2)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3)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可以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可以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4)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约八分钟)。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约二分钟)。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约二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横批:相亲相爱。

  老师同学们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散步》。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说教法学法以及说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来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莫怀戚的《散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的,前两课重在写家庭矛盾、冲突给家庭成员造成的“精神虐杀”和心灵伤害,后三课重在展现温馨、和美的家庭氛围。五课分别从正反两个不同角度来讴歌亲情,引导学生感悟建立怎样的家庭人际关系,才能实现和谐的家庭格局。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的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本课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揣摩本文的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二是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本文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依据:最后一段话较为抽象,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深刻理解的基础,需要教师加以点拨。

  四、说教法学法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为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与教学目标密切联系的条件下,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首先是教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学生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其次是学法,主要有两种方法:

  1、一是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惯。

  2、二是朗读感悟法。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程序

  主要分为五个步骤: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听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让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最能表现亲情的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然后相互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教学重点。最后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让学生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莫怀戚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同学们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左右的温馨短语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设计学生抒写对亲人的祝福,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

  5、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以“亲情”为话题,以不同的生活背景展现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本单元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理解和体会人间真情。本课计划两课时讲完,第一课时以“积累”与“诵读”为主;第二课时以“赏析”与“学*写法”为主。基于“已学过”与“主题理解可能不深入”两方面学情,所以本节课是以拓展课的形式出现的。共三个环节:一是准备环节,包括课前积累与复*(课前积累主要是课内外字词积累、写作素材积累和名句诗词积累,意在培养学生积累的*惯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二是赏析环节,主要是赏读与理解尤其是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三是*作环节,主要是“直事曲写”意识的形式和练笔。以上是设计思路的陈述。

  第二方面谈谈切入点。教学中以“换题目”为切入点,由“散步”到“心灵的散步”过渡,围绕“心灵的散步”这条主题线开展教学活动。

  第二方面主要谈谈方法,从教法上说意在突出三个意识,一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读的能力、说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写作能力)二是注重学法的指导(比如积累的意识、赏读的方法、写作思路与方法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学法上说学生要想理解就必须动脑思考,广泛交流,会表述能说到关键点上。所以讨论交流、独立质疑、归纳概括等方法将用到课堂中,师是引导过渡员同学们是主角,同学们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同学们完成;另外这里面也有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一定有不准确不到位的地方,恳请各位提出批评指正意见。

  ——谢谢!

 各位老师好,我是俞珂沁,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作者莫怀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

  这篇课文写的内容是: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选择充满爱的内容——一家人在田野间散步;运用充满爱的语言——*淡自然但却感人细腻,以小见大;表达充满爱的情感——儿子。对母亲的孝敬之情。

  二、说学生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选择个性化的内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情感,加深对亲情的认识和体会,提高语文素养。

  初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基础。在认知上,对散文的内容选择、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在情感上,对亲情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方法: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方面:第一,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第二,能阐述语言 运用的特点和方法;第三,能解释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过程与方法方面:第一,能在学*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第二,能在体会课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入情体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第一,能体会作者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尊老爱幼的美德。

  其中的教学重点是:能阐述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方法。 教学难点是:能解释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四、说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需要的方法。

  五、说教学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激趣导入

  我将设计如下导入语: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体现了一种道德规范,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时的围桌吃饭,生病时的嘘寒问暖,成功时的拥抱、失败时的安慰。生活中任何意见小事都能透出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作者莫怀威的家,陪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浓浓的'亲情。


《登高》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10)

——《功率》说课稿(精选十篇)

  一、说教材

  电功和电功率是电学中重要的物理量,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而不少学生在理解时经常混淆这两个物理量。复*时应重在理解,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节课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巩固对电功、电功率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总结知识点,对知识系统复*;再通过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步骤和解题关键;最后采用“一题多问,系统复*”的方式,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学*相关知识,消除解题的畏难情绪,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本节复*课的复*内容和中考考纲要求,制定的目标如下:

  1、知道电功和电能,能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进行说明;能运用W=UIt进行简单的计算。

  2、理解测量用电器电功率实验的原理,能对“测量用电器电功率”实验的过程作出正确说明,以及得出正确的结论等。

  3、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能运用关系式P=UI进行简单的计算。

  4、能列举说明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物理意义。

  5、通过对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通过自编物考题,小组内解答物理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重点:知道电功的概念、公式;理解电功率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知道并理解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方法。

  难点: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有关电功的计算;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说教法、学法

  从本节内容特点和复*巩固的目标出发,这节课主要采取讲练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探究,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考情回顾——考点扫描——典例精析——考场演练——命题预测

  首先,考情回顾。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真题再现所要复*的内容,我采取的是通过播放“物理大师”视频,激发学生的复*兴趣,进入到电功和电功率的复*。

  接着,对知识考点进行梳理。一是电功:①、定义及其单位;②、公式(基本公式和导出公式);③、测量,电能表。二是电功率:①、定义及其单位,②、公式(基本公式和导出公式);③、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④、电功率的测量。

  第三部分是典型例题的分析,主要有四类,一是电能表的相关计算,二是动态电路分析,三是电功、电功率的理解和计算,四是实验突破: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分析解题步骤和解题关键。

  第四部分是实战演练,也就是变式训练。在物理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任何综合题总是由几个简单的知识点构成。电功和电功率就比较典型。教学大纲指出:要掌握电功、电功率的概念,要使学生能综合运用电功、电功率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由于涉及到欧姆定律及串并电路的特点,所以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表现为“上课能听懂,公式能记住”但就是做不出来的现象,这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抓住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从学生所熟悉的白炽灯入手,采用“一题多问,系统复*”的方式,让同学们自编物理题,在小组内解答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学*相关知识,消除解题的畏难情绪,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复*完本课时内容后,教师请学生就这节课的复*之后,有了哪些收获或困惑与大家一起交流。最后,分层布置本节课的作业,完成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第二,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电功率计算;

  第三,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电功率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了电功之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电学知识的进一步学*掌握。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电功率的研究为了解用电器的性能和安全用电、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等知识奠定了基础。电功率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用电器上的铭牌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正确建立电功率概念,并会用电功率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计算;正确理解“额定功率”,会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视频、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边讲边练及时巩固。通过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室电能表的转盘,有时慢悠悠,有时急匆匆,这是为什么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在只开三盏电棒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和教室所有电棒都开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

  教师提出问题:两次的“次数 ”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回答出:不同,这说明电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课。这里渗透了比较的科学方法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目标导学:

  一、出示目标,学生阅读: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4.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学生阅读“目标”后,不仅明白了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同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出示提纲,学生结合提纲独立自学课本72---73页内容。

  (一)、电功率基础知识: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义: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算:1kW = ________W ; 1w = _______= _________。

  (二)、电功率计算:

  家用普通手电筒的电压是3V,电流是50mA,它的电功率是多少?

  (三)、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额定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额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灯泡上标有“PZ220----60”字样,其中220表示_____;60表示_______。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1、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2、学生用红色粉笔圈出展示的错误并改正;

  3、教师点评。

  在这里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时间和展示空间”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看似*淡,实则对学生今后的学*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质疑释难:

  1、教师提出问题: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发光的亮度是一样的吗?其电功率是不变的吗?

  2、学生观看视频材料。

  3、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桌上的实验器材做实验,体会小灯泡发光亮度与功率的关系。

  4、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在学生观看视频材料和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自己完成):

  U实= U额P额___P实灯泡发光_____

  U实> U额P额___P实灯泡发光_____

  U实

  这是本节课的高潮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同学们观看一段灯泡亮度与灯泡电功率关系的“视频”,初步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然后再让同学们动手“分组实验”再次感性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既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四)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组实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电器正常工作的条件应是什么?.用电器的工作情况是什么决定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对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正确使用用电器做出了科学指导。

  电功率知识的综合性强,根据用电器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求电阻、在给出实际电压(或实际电流)的基础上求实际功率、在已知电功和电功率基础上求通电时间等都是在考查同学们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时能否“依靠公式”展开思维。所以,我以课本例题为依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用一个标有“PZ220---1100”字样的电炉烧水。若此时家中的实际电压为200V。这个电炉的电阻是多少?此时该电炉的电功率是多少?1.8KWh电能可以供它正常工作多长时间?

  (五)反馈检测:

  1、电流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电功率,它是反映电流做功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__。

  2、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电流做同样多的功,用的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C、电流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D、在相同时间内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通过学生对这两道题的训练,可以看出学生对电功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师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

  3、小明利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某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15min内消耗的电能为0.3kWh,则这个由电器可能是( )

  A、电视机 B、白炽灯

  C、电冰箱 D、空调器

  这道题的设计既考查了同学们对电功率公式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体现了“物理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电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电功率计算,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其电功率的关系。本节课我是按我校“五步导学”的模式设计的。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以及物理课堂应以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为目的”的新课程理念。从教学流程看,本节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被充分调动。尤其是在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电功率关系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出现了一个高潮。但是,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略显得不足。

  一、说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学*的深化和具体化,又为本章第三节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学*作理论上的准备,而且它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今后体验生活意义重大。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部分的电学知识,电流和电路,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了一些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具有一定了的电学基础,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同时通过对前面功率的学*,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单本节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较难。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会用电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