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优选【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第二册教学内容。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一定的时间进行,尽早让学生了解有关时间的知识,能够方便学生的生活。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虽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但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潜移默化的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在教学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爱惜时间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二、说教法教学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受官参与学*。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更贴*学生的生活。

  3、实践探索学*法:教学中我设置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了数学学*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了学生数学学*的过程。

  4、合作学*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提问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今天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通过让学生说自己起床的时间,教师了解了学生收集时间信息的情况,学生更明确了时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气氛。

  出示主题图,教师提问:这个小朋友是什么时候起床的?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示课题:是的,闹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时间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分针12个数。在汇报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通常会说到秒针,当学生说到秒针的时候教师应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同时教师说明秒针走一圈才一分钟,我们在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走的方向,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是按照从数字1到12这样的顺序走的。再让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拨一拨闹钟。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2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再出示4时、8时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刻的方法吗?小组讨论看整时刻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拨出3时、6时,通过拨规定的时刻进一步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中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梯形会有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梯形的判定及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五种基本辅助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成三个层次:

  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其他相关概念;

  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

  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努力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突破——以学生主体观念突破教师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突破课堂中心、以学生主体参与突破讲解中心、以学生主体经验突破书本中心、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突破考试中心。在这样的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引、动、导、探”教学法,实施“二、四、六”教学模式,即两个探究层次、四个教学环节、六步教学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方法上应该是“行”为先,“知”为后。

  三、学*方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做、思、问、辩、议”的五步学*法、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剪纸工具,矩形纸片,*行四边形纸片,信纸

  五、教学程序:

  共有六步

  (一)情境引发

  (二)活动探索、研究发现

  (三)深化建构

  (四)迁移运用

  (五)系统概括

  (六)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这六步教学程序在教案中都详细介绍了,我只把教学的主线和总的设计意图说一说。

  在前三个环节我都是以剪纸为主线: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行四边形纸片剪梯形,然后是利用矩形纸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发现等腰梯形的性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完成教学目标,并解决本节课的两个重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们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华,借助于优美的课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在第四个环节迁移运用里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里我设计了“练一练,议一议,试一试,想一想”四个环节。

  由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解答过程,集体评价、完善,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并着重解决梯形的辅助线问题,由学生归纳、补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间位置逐一列出。

  设计意图: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很多,在这里我没有单纯的就辅助线来研究辅助线而是把知识点蕴含在*题中,再归纳总结。华应龙老师说:的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我就想通过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上,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解决一类问题、顺利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第五个环节系统概括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学生或老师小结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课题的方式出现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探究课题:

  1、*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和联系;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决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将探究结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这三个题目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在浏览、思考、准备、生成的过程中即达到了概括的目的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在第六个环节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我改变了传统的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单一的作业形式,留的两项作业都是考察学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业:在*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

  2、发挥想象,以梯形为基础图案设计通钢三中第九届运动会的会徽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即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突出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发展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在设计会徽时还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为下节课的学*埋下伏笔、

  六、有四点说明:

  1、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左)梯形定义和性质;(中)梯形五种辅助线的作法及图形;(右)大屏幕。这堂课的板书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适当运用彩粉笔,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2、时间的大体安排:情境引发大约3分钟,活动探索、研究发现,大约15分钟,深化建构约8分钟,迁移运用大约13分钟,系统概括及布置作业6分钟。

  3、教学反思需要课后填写。

  4、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为需要教”。

  七、教学预测:

  本节课内容较多尤其是辅助线的几种作法在一课时内完成,有部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可能会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于《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作出的教学设计,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通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通分和约分一样,也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同时通分还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教材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体现了把知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归纳的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的把两个分数通分。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自主的探究,小组合作,使学生经历分数的大小比较和通分的过程,体现了知识的迁移类推的思想。

  情感目标: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通分的方法,并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遵循讲练结合,引导启发,点拨的教法。

  2:学法:学生作为学*活动的主体,在学法的选择中,体现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的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小问题,“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什么呢?”然后导入情境问题:去年六一儿童节那天,去游乐园玩的小朋友有很多,这些小朋友有的玩“激流勇进”,有的玩“疯狂老鼠”,游乐园的管理人员做了一个统计,在这些小朋友中,有5/6的小朋友玩了“激流勇进”,有3/4的小朋友玩了“疯狂老鼠”,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玩哪一项游戏的人比较多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发表意见,明确异分母分数的比较,进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自然引出本课要探究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为学生学知丰富了情趣,为后面的学*打下伏笔。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教学例4时,先出示世界地图,并提出问题。上学生看世界地图观察、判断,然后给出条件并使学生明确,要比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的大小,只要比较这两个分数就行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说方法,说结果,说理由,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方法,明确通分母分数比较的方法。在教学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73页“再比较一下”,然后老师提出问题,上下两行分数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点,怎样比较同分子分数,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73页做一做,然后汇报方法结果。

  2:教学例5时,在例4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提出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子怎么比较大小呢,课件出示例5,提出问题,黄豆和蚕豆哪个蛋白质的含量比较高,明确只要比较2/5和1/4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好了,接着引导学生明白这两个分数的特点。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汇报时,有的同学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有的同学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然后明确为了便于分数相加减,所以我们来学*把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此时引导公分母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有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最后引导学生用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完成例5,之后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总结通分的意义,概念和方法,板书通分概念,之后在做一做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惯,让学生先观察,根据分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课堂小结。

  (三)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首先是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完成教材75页第1题,接着巩固通分的方法,完成75页第2、3、5题,最后是通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完成75页第4、6题,练*题的设计从浅到深,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感觉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总结。

  (四)评价与反思

  整节课,我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由情境图导入,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与传统的教材处理不一样,本章在学生经过观察具体集合得到集合的补集的概念后,上升到数学内部,将"补"理解为集合间的一种"运算"。在此基础上,经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间的另外两种运算—交和并。设计的思路从具体到理论,再回到具体,螺旋上升。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资料。有了集合的语言,能够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能用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2、经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本事,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经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培养学生符号表达本事,培养严谨的学*作风,养成良好的学**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针对我们师范学校学生的特点,我本着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进取性的原则,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下头我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问题情境

  经过实例:学校举办了排球赛,08小教(2)56名同学中有12名同学参赛,之后又举办了田径赛,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已知两项都参赛的有6名同学。两项比赛中,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没有参加过比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的回答到达这样三个层次:

  层次一:发现要求没有参加比赛的人数,首先应当算出参加比赛的人数,并且明白参加比赛的人数是12+20-6,而不是12+20,因为有6人既参加排球赛又参加田径赛。

  层次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的观点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设

  利用Venn图来表示集合A,B,C.发现集合A,B的公共部分就是集合C.

  层次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C的元素的构成与集合A,B的元素的关系。学生能够发现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既参加排球比赛又参加田径比赛的同学构成的,更进一步集合C的元素是由既属于集合A的元素又属于集合B的元素构成的。

  经过对三个层次的探究和分析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第二环节:最终抽象、归纳出交集的文字叙述的定义。

  定义给出后,让学生利用数学符号语言写出的集合表示。充分体现使用集合语言,能够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资料。

  第三环节:经过两个例子巩固定义。

  例1是较为简单的不用动笔,同学直接口答即可;例2是必须动笔计算的,并且还要经过数轴辅助解决,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经过这两个例子的解决,使学生不仅仅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体现出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环节:最终对交集进行再认识,并利用Venn图归纳、总结出交集的性质。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应当准备预案。

  第五环节:经过综合性较强的例子进一步巩固定义和性质。

  这样的五个环节不仅仅充分研究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为学生和教师的进取活动供给了空间和可能。更印证了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进取性的原则。

  交集的定义、性质研究清楚之后,并集的定义、性质就顺理成章了,仿照交集的研究方法去研究。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交集、并集的定义、性质研究完了以后,设计"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拓展探究"三个不一样层次的练*题进行检测本节课的学*效果,同时要研究到不一样水*,不一样兴趣学生的学*需要。

  小结应先由学生总结,然后教师强调两点:一是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二是对本节课进行科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数学的结果,又要关注它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华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而数轴是数形结合的高度统一。数轴是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再介绍的。通过数轴的学*可加深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面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学*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运算法则、*面直角坐标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新知的学*过程中,还是较容易出现理解局限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技能:

  1、理解数轴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B、数学思考: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C、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D、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数轴的概念。

  因为:只要数轴概念真正理解了,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也就容易了。

  本节课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刚开始萌芽。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谈谈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五.学*方法和教学方法

  1、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应用”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告诉学生,学*数学不是简单模仿、机械操练,而是探究学*、发现学*、研究学*、合作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学准备

  老师:要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

  学生:要认真预*,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思维的主战场。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顾复*,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我设计了:

  观察温度计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数轴概念埋下伏笔。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温度计分小组讨论观察,共同发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随后我提出问题:“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回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的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前面几个活动之后,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体会,为此我让学生:

  再次观察所画情境图、温度计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将其抽象成一条直线。

  这样,就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三)、学*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引出了新课:

  1)学*数轴的概念

  我先进行讲解: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当然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再画数轴

  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下一个活动,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 )边,距原点的距(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

  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课堂练*:

  1)课本第12页的练*1、2题

  2)强化练*:

  (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作业:课本第17页*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八、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优选【5】篇扩展阅读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优选【5】篇(扩展1)

——全国小学数学说课一等奖说课稿3篇

全国小学数学说课一等奖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证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

  (一)激趣:

  生活导入(西瓜、奥运五环)引出圆是*面图形。用圆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观,例举生活中的圆。

  (二)初步感知:

  1、设疑引起思维冲突:直尺画圆(圆的特征)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通过看古人画圆、多媒体画圆、尝试画圆,师板演,二次画圆,总结圆规画圆(画圆步骤:定点、定长、旋转圆规)定点不能移动,定长不能改变。

  (三)认识半径

  老师想把刚才画圆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应该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用手指,可一画几条,无数。区分圆上、圆内、圆外。

  (四)认识直径

  让学生上来用直尺摆,还可以怎么摆,无数条,关键是什么。

  (五)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一条半径,再画一条、再画一条,通过量一量,得出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再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径、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得出:D=2RR=D/2

  为什么有些圆大有些圆小,是不是你们的圆规质量有问题?

  定长决定大小,定点决定位置

  (六)巩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圆的作用,车轮,把对圆的认识延伸到点的轨迹,为后续学*作铺垫。

  这一练*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在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加以验证。学生积极思考、热情高涨,学*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反思:

  我能按新课标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学*方式,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热情,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合作者”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每个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导语清晰、连贯能吸引学生。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线*面图形认识的扩展,是对曲线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课的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内容,加强操作实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创设生活化的学*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热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简要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车轴放在轮的中央,让学生带着生活中问题学*数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图片、观察实物,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圆的概念。整堂课始终处于现实背景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原有认识,构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

  2、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动手实践是学生学*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对圆的各部分认识中,还是对圆的特征的探索,教师都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获取圆的有关知识,掌握圆的特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活动中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创设学*情境,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全国小学数学说课一等奖说课稿2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

  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全国小学数学说课一等奖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即认识1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数量打好基础。

  2、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10米,铅笔长10厘米,身高120厘米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1毫米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优选【5】篇(扩展2)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3篇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我对教材的认识)

  1、说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及课程标准:

  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有用的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思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动手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协作精神作为指导设计本课教案。

  2、说教材地位、特点、作用。

  本册书的数学问题基本都来自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本课内容“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学*,这一部份内容又是后继学*的基础,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非常重要。本节内容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3、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比较的活泼,参与的意识较浓,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较为熟练;

  但在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转化能力——建模思想较差。

  4、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原因,参照新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a知识目标:①能够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具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②进一步体验不等式的解法;

  b能力目标:①发展学生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一类问题建立一种数学模型,类比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

  c情感目标:①强化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

  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②通过探索数学问题,增强学生之间的配合,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重点:①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②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说教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实际情况,我采取了①观察,分析讨论——师生互动,②在解法探究中采取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灵活运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讨论活动的开展。

  2、学法指导

  学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模型来解决问题,鼓励努力克服困难;多角度认识问题,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交流(我把这一活动分解为4个小问题)(大约15分钟)

  2、由上面的问题出现的不等式而探究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总结不等式的解题过程(约5分钟)

  3、巩固解题方法,给出2个简单的不等式,让学生在黑板上来做(约5分钟)

  4、拓展与发展,给出问题2(第三个活动)没有分解成小问题(指导学生先独立,后合作探究)建模的思想(大约12分钟)

  5、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收获(大约3分钟)

  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我将作恰当的补充。

  让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升华——克服困难的品质。

  四、说板书

  我把问题1的解题过程分步书写,让学生能从中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知识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说作业:

  P1401—4,9 评价上课效果,对本课的内容巩固,反馈作用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而数轴是数形结合的高度统一。数轴是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再介绍的。通过数轴的学*可加深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面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学*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运算法则、*面直角坐标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新知的学*过程中,还是较容易出现理解局限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技能:

  1、理解数轴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B、数学思考: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C、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D、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数轴的概念。

  因为:只要数轴概念真正理解了,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也就容易了。

  本节课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刚开始萌芽。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谈谈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五.学*方法和教学方法

  1、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应用”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告诉学生,学*数学不是简单模仿、机械操练,而是探究学*、发现学*、研究学*、合作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学准备

  老师:要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

  学生:要认真预*,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思维的主战场。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顾复*,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我设计了:

  观察温度计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数轴概念埋下伏笔。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温度计分小组讨论观察,共同发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随后我提出问题:“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回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的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前面几个活动之后,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体会,为此我让学生:

  再次观察所画情境图、温度计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将其抽象成一条直线。

  这样,就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三)、学*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引出了新课:

  1)学*数轴的概念

  我先进行讲解: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当然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再画数轴

  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下一个活动,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 )边,距原点的距(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

  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的点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到字母表示的数)能力

  课堂练*:

  1)课本第12页的练*1、2题

  2)强化练*:

  (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作业:课本第17页*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八、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第二册教学内容。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一定的时间进行,尽早让学生了解有关时间的知识,能够方便学生的生活。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虽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但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潜移默化的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在教学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爱惜时间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二、说教法教学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受官参与学*。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更贴*学生的生活。

  3、实践探索学*法:教学中我设置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了数学学*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了学生数学学*的过程。

  4、合作学*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提问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今天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通过让学生说自己起床的时间,教师了解了学生收集时间信息的情况,学生更明确了时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气氛。

  出示主题图,教师提问:这个小朋友是什么时候起床的?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示课题:是的,闹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时间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分针12个数。在汇报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通常会说到秒针,当学生说到秒针的时候教师应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同时教师说明秒针走一圈才一分钟,我们在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走的方向,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是按照从数字1到12这样的顺序走的。再让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拨一拨闹钟。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2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再出示4时、8时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刻的方法吗?小组讨论看整时刻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拨出3时、6时,通过拨规定的时刻进一步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优选【5】篇(扩展3)

——全国小学数学说课一等奖说课稿3篇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证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

  (一)激趣:

  生活导入(西瓜、奥运五环)引出圆是*面图形。用圆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观,例举生活中的圆。

  (二)初步感知:

  1、设疑引起思维冲突:直尺画圆(圆的特征)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通过看古人画圆、多媒体画圆、尝试画圆,师板演,二次画圆,总结圆规画圆(画圆步骤:定点、定长、旋转圆规)定点不能移动,定长不能改变。

  (三)认识半径

  老师想把刚才画圆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应该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用手指,可一画几条,无数。区分圆上、圆内、圆外。

  (四)认识直径

  让学生上来用直尺摆,还可以怎么摆,无数条,关键是什么。

  (五)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一条半径,再画一条、再画一条,通过量一量,得出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再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径、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得出:D=2RR=D/2

  为什么有些圆大有些圆小,是不是你们的圆规质量有问题?

  定长决定大小,定点决定位置

  (六)巩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圆的作用,车轮,把对圆的认识延伸到点的轨迹,为后续学*作铺垫。

  这一练*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在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加以验证。学生积极思考、热情高涨,学*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反思:

  我能按新课标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学*方式,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热情,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合作者”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每个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导语清晰、连贯能吸引学生。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线*面图形认识的扩展,是对曲线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课的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内容,加强操作实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创设生活化的学*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热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简要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车轴放在轮的中央,让学生带着生活中问题学*数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图片、观察实物,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圆的概念。整堂课始终处于现实背景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原有认识,构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

  2、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动手实践是学生学*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对圆的各部分认识中,还是对圆的特征的探索,教师都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获取圆的有关知识,掌握圆的特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活动中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创设学*情境,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

  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优选【5】篇(扩展4)

——形状补间动画说课稿一等奖菁选

形状补间动画说课稿一等奖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形状补间动画说课稿一等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教学内容是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初中信息技术》下册第7章《动画制作》第3节《制作基本动画》第二课时《形状补间动画》。是《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基础模块第三阶段的“信息加工与表达”中的“学会使用一种动画制作软件尝试制作简单的动画,了解动画生成的基本原理”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实现纲要中提出的“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中的复杂问题,将技术的文化特性与个性表达融为一体,通过信息的加工、组织,体验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利用”,同时也是为高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加工与处理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材中给了一副动画卡片“盛开的小花”的详细制作过程。但实际教学中还是应该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思路,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节课我个人的思考是:围绕教材设计基本任务,并适当加以延伸,而对于基础好的同学设计拓展任务;让所有学生各有所得,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2、教学重难点

  《动画制作》对初二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本课主要学*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比较形状补间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的区别;形状补间动画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中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及“形状补间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的区别”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形状补间动画的概念,掌握其制作方法;

  2、掌握将位图转换为矢量图的操作方法,了解位图在形状补间动画中为何要矢量化;

  3、认识形状补间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任务驱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通过利用所学知识制作FLASH动画卡片,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及互助精神。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以下将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FLASH的认知方面

  初二绝大部分学生是刚刚接触FLASH内容,通过前几节课的学*对FLASH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该软件的窗口、面板、工具、图层等基础知识有一些初步认识,但是对FLASH软件还不能较全面的掌握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巩固。

  (2)信息能力方面

  我校初中生源复杂,水*参差不齐,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四、教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形状补间动画制作,针对实际情况,具体将以3个任务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首任务——基本任务:圆变矩形再变五角星;次任务——分组任务:第一组:文字变文字,第二组:文字变图片,第三组图片变文字,第四组:图片变图片;提高任务——综合任务:制作FLASH动画卡片。三个任务的设计切合学生的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由浅入深,层层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知识点,用各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最后突破难点,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首先,导入采用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力,让学生总有一种想尝试的感觉。

  其次,在探究练*中不怕学生出问题,遇到困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的方向,学生通过自主学*来解决困难。若解决不了,可以发挥组内“学*带头人”的作用(按照教师开学时设定的小组),全组中无论是组长还是组内其他成员,只要完成任务的同学都可以充当“学*带头人”,帮助后进的同学完成任务。若依旧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必要时教师设置排疑解难。让学生在尝试中去探索,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同时获得能力。充分利用“学*小组”的作用、充分利用本组“学*带头人”的作用,互相帮助,以优扶弱,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辅导的压力。我想作为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要“舍得”让学生去碰壁,让他们在碰壁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努力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样才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学*力。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优选【5】篇(扩展5)

——小学语文说课稿一等奖通用五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教学准备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

  (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教学目的:

  知识和能力:会认会写7个一类字,会认5个二类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过程和方法:通过指导朗读,使学生感悟诗的意境,想象小娃采白莲的情景,达到识字、表达与感悟诗意的统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让学生去贴*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时身边的小事勤于观察,体会童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7个一类字。

  2.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一步学会结合诗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音乐磁带、词语头饰。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意。认读一、二类字,识记一类字。完成课后*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你还记得吗?你能背诵给大家听吗?(《暮江吟》、《草》、《池上》)。

  今天,我们要共同进一步学*《池上》

  二、指导朗读古诗:

  1.听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2.自己练*读或在小组内读一读。

  3.指名读,(配乐)。

  三、感悟诗意:

  1、读过古诗后,你能说一说你的脑海里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如果要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应该画些什么呢?为什么呢?也就是说,你是根据哪句诗这样画的呢?

  (老师或学生在黑板上为诗配画)

  结合图讲诗的大意:小孩划船把篙撑,自以为很聪明,偷偷去摘白莲而归,但离去时不知道,分开的浮萍还没有合拢,留下了他的痕迹。

  2、再读古诗,试着背诵下来。

  3、认读一、二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四、学*生字。

  五、指导书写一类生字,完成课后练*:

  1.读词语:

  小艇,汽艇,浮萍,萍水相逢,漂浮,浮力,跟踪,无影无踪。

  2.读诗句,想诗意。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国各民族亲如一家。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本课7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

  2、体会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含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

  2、学生互相纠错,重点指导易错字。

  二、导入新课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整理课文,看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3、针对全文,学生质疑。

  学生甲:民族小学有哪些民族的学生?

  课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来民族小学上学的学生有白族、景颇族、阿昌族,还有汉族的。(老师指挂图)看,他们的穿戴各不相同,很有民族特色。

  学生乙:这些学生是怎样上课的?

  课文第2、3自然段中说,他们一来到学校很快就成了朋友,他们向高高飘扬的**敬礼,向老师问好,向树上欢叫的小鸟问好,坐在教室里跟着老师用普通话读课文,他们学*多认真啊!

  学生丙:下课了,学生们又是怎样活动的?

  他们玩得非常开心,小学生们蹦蹦跳跳来到大树下,有的跳舞,有的摔交,还有的做游戏,孔雀、小鹿和小猴都躲在一旁看热闹哩!

  4、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课文记叙的是民族小学的学生学*和活动的情况,歌颂了全国民族大团结,亲如一家的大好景象。

  三、朗读指导

  1、让学生反复读,自读自悟。

  2、老师导读,重点答疑。要读出小学生非常开心、活泼、开朗的气氛。


全国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的说课稿优选【5】篇(扩展6)

——全国小学数学说课一等奖说课稿范文5份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圆柱体物品大量存在于幼儿周围,幼儿在生活中、建构中经常接触它们、使用它们,是幼儿熟悉的,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不能很好的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在大班幼儿认识*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活动内容认识圆柱体既贴*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通过圆柱体的认识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周围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

  (二) 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要求“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结合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展水*,我确定了以下三个贴*幼儿最*发展区的活动目标。

  1、认知方面: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会辨认圆柱体。

  2、能力培养;观察、比较、发现圆柱体与球体的不同,并乐意讲述自己的发现。

  3、情感态度:养成整理材料的良好学**惯。

  (三) 重难点

  根据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会辨认圆柱体。通过让幼儿动手进行探索式操作,在操作中有目的地充分体验,再进行集体教学,组织讨论,引导发现,运用课件条理归纳,最后再分组操作,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中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四)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用不同感官、不同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过球体。

  2、物质材料准备:

  (1)教具:若干圆柱体形状的物品、小球;课件,多媒体设备;“圆柱体家”。

  (2)学具:每人一块小圆柱体积木,一个圆形纸板;笔、记录纸;棉线;硬币每人10个。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幼儿外,还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操作法、引导发现法、课件演示法、交流讨论法,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学*上的支持。

  三、说学法

  同时,我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学*,即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记录、讨论、练*等学*方法,从感知入手,以感知体验为主要渠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视觉和触觉的联合行动,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发现圆柱体的特征,与教师、同伴交流圆柱体的特征,并通过判断、练*等一系列过程,不断获得圆柱体的知识和经验。

  四、说活动过程

  综合以上内容,结合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我将活动设计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环节。

  (一)开始部分

  1、让幼儿玩球体、圆柱体物品,对比感知不同点。

  活动一开始,教师以请幼儿玩玩具的形式引题,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在玩中调动已有球体知识去对比、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从而明确两种几何体的区别。

  2、师幼共同归纳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点。

  教师提出问题:你刚才玩的玩具是什么形体的?球体、圆柱体长得有什么不同?滚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让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再做示范归纳。

  (二)基本部分

  1、操作记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教师让幼儿动手进行探索操作,操作前提出“你们觉得圆柱体上下这两个面是不是一样大的呢?上下是不是—样粗的呢?”等问题让幼儿思考,为幼儿的感知、测量环节有效地设置了悬念。之后让幼儿带着问题,通过用圆形纸片比上下两个面的大小;用圆形纸片比一比、用棉线量一量等操作和触摸,观察积累有关圆柱体的多种体验,使感知活动有目的地进行,逐步深化,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2、分享讨论,归纳圆柱体的特征。

  从幼儿学*特点出发应该是操作探索在前,演示、讲解在后,在分组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组织讨论:圆柱体到底长得什么样?教师用课件演示,让幼儿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把在分组活动中分散的、表面的、感性的体验进行整理、条理归纳,引导幼儿发现:圆柱体上下都是一样大的两个圆形、侧面一样粗,放倒了能滚动。这样有利于感知经验的升华和认识的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观察判断,辨认圆柱体。

  出示课件,让幼儿从各种图形中辨认圆柱体。辨认变式、非正置的圆柱体物品,既巩固了圆柱体特征,又改变了幼儿只对典型特征的圆柱体单一、刻板的认识,使幼儿克服思维定式,进一步形成相应概念,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4、联系生活,说说圆柱体的物品。

  幼儿到了大班,表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可在积累感知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表象学*数学。让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有哪些东西像圆柱体,如:牛奶罐、薯片筒、圆铅笔等等,虽然大小高低不同,但都是圆柱体形状的。这样在感知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有利于幼儿能动地建构圆柱体的知识,也能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5、 分组活动,巩固深化对圆柱体的认识。

  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活动,因此教师让幼儿借助分组活动,深化学*。根据目标和不同幼儿的需要,提供程度不同的材料,使材料贴*幼儿的最*发展区。

  (1)操作:用许多硬币变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

  (2)作业单:按箭头方向用红笔沿虚线连成一个圆柱体;找出四周的圆柱体,从1开始接着编号,将个数写在方形的格子里。

  (3)操作:从篮子里找出圆柱体的物品送到“圆柱体的家”,不是的说说理由。

  (4)作业单:说说哪些物品像圆柱体,像的打“√”,不像的说说理由。

  活动前交待幼儿按规则、要求操作,在操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利于幼儿从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向前发展,又巩固加深他们对圆柱体的进一步认识。

  (三)结束部分

  1、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的活动情况。《纲要》指出,评价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因此不管对能力强的还是弱的都给予积极评价,培养自信心,不抹杀学*兴趣。

  2、组织幼儿整理活动材料,培养良好学**惯,为入小学做准准备。

  (四)活动延伸

  1、数学区:继续投放作业单让幼儿感知和寻找圆柱体

  2、美工区:用长方形纸做圆柱体,利用圆柱体纸筒进行制作活动。

  3、体育游戏:赶小猪——用棍赶“小猪”(球体、圆柱体)。

  4、家园配合:引导幼儿继续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

  一个数学知识点不是只依靠一个集中数学教学活动就能解决的,数学教育还应与生活、游戏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设计了延伸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游戏中进一步深入进行多方探索,持续积累经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让幼儿回家寻找有关圆柱体的物品,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均数”。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均数的含义和求*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求*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

  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三个好伙伴一起去钓鱼。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请你想个办法,使他们的鱼同样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又来了一个同学,他钓了11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我们知道“*均数”与“*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因而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均数”的实际意义,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又来了四个同学,分别钓了10条、7条、9条、8条”,仍旧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迫使他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均数”及其含义。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较。接着,我又请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学起立,比较身高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最后的同学往往个子比较高。我又请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均身高来比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以取得小组竞赛的胜利。]

  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允许学生离开座位,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这儿,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均数。紧接着激发学生思考:“第1小组的*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38厘米。对吗?”

  [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学的*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全国四年级小学生10年前和现在的*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的生活!

  (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1、小明班同学的*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

  2、上明班同学的*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4、老师发现我们家第二季度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投影电费单),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帮我预测一下我家这个月的用电情况,好吗?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均数的用途广泛,我又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看似随意一笔,却足见教师的匠心。通过“给教师打分”及*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一、说教材。

  这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 初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鸟巢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奥运福娃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挑战中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猜一猜

  课件出示鸟巢体育馆图片,引导学生:猜猜看,这儿可坐多少人?意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意识和能力。并由此导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二:数一数

  活动前,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创设了挑战情境:小朋友,福娃带来了一些题目,小朋友每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一个福娃,全部完成,将得到一组福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接下来学生满怀信心地进入数小棒的活动。

  (1)数老师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明确"10个一是十";

  (2)数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数,明确"10个十是一百"; 复*已有旧知

  (3)小组合作数更多的小棒。

  晶晶带来挑战:怎样数更大的数?

  数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盘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后,老师问:怎样能准确地知道小棒的根数?学生将自发地要求数。老师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给各组,请小组合作数一数,并提出数的要求:

  (一)数的速度要快;

  (二)数的数量要准;

  (三)数出的小棒要捆扎好,让别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后,不是马上让他们数,而让他们先独立思考:该怎样数?再组内讨论:我们组怎样数?统一意见,达成共识。然后组内一起动手数小棒。

  数完后,分小组汇报:你们组有多少根?怎样数的?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这时,将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数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扎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两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么多的数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并说一说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从感知入手,注意了数和形的结合学生很自然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 这部分是重点知识。

  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数小棒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活动三:指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这样,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相邻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让生指具**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让生用手写一下如何写一千。

  活动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页纸的厚度,()并用手势演示一下;根据100页纸的厚度估计200页,400页纸的厚度,同桌、小组同学进行验证;估计1000页纸的厚度,师出示1000页纸,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

  接着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活动五、出示卡片199,它后面的数字是谁?师详细讲解,为何是200,接着问生209后面是?

  你能接着数吗?

  89-- 189-- 379-- 699-- 509-- 999--

  接*整十、整百拐弯处数的数法是学生数数中的难点,这一活动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

  活动六、1、(1)填一填。

  10个1是 10里面有 个1

  10个10是 100里面有 个10

  10个百是 1000里面有 个100

  (2)、 数一数。

  从198数到206

  从985数到1000

  这里,让学生找同伴互数,再个别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 填一填: ----、---、800、--、--

  这是一个开放性练*,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或百个百个地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也可以反过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

  3、 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1000以内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

  最后进入总结的环节: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顺利完成挑战,同学也得到福娃(课件出示福娃图片)恭喜你们!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不断进步。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

  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即认识1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数量打好基础。

  2、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10米,铅笔长10厘米,身高120厘米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