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说课稿6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09-28 00:00:00 说课稿

最大的“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五组教材。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紧扣本单元“身边的科学”这一主题,课文记述了川川在爬山过程中和一位地质勘探员相遇、相识的过程。借两人的对话,介绍了关于岩石的一些知识。岩石上的字和画,岩石所体现的科学知识和研究价值。科学性的内容,课文极具启发性的学*小伙伴的提示,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态度。文本的人物对话很多,其中一些语言运用得非常准确,如表示时间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品味,*得课文准确的语言表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准确的语言,学*课文科学、准确的表达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读能力,对这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而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2个生字,会写“册”等12个绳子。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自主研读和交流讨论中了解一些关于岩石的自然科学知识。

  3、培养探索身边科学的一种精神,从小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说教学流程:

  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1、最大的“书”是什么?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记得有位教学专家说:阅读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对文中一些地质学专用术语进行归类的正音,如:地质勘探队员、岩石、煤炭、矿物、宝藏,将初读反馈和字音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且立足具体的学情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研读,感悟一个过程。

  这里我将分三步,引领学生走进这本大书,探寻这本大书的神奇和奥秘。

  (一)比较表达,探究“书”是什么。

  抓住文中勘探员叔叔的一句话:“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我请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和“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肯定能够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和语气,从而对反问句有了一个更深切的体悟。

  (二)转换句式,探究“书”的内容。

  关于“书”上的字,课文中有这样的语言:“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波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我请学生读这句话,找到一组近义词:“足迹、脚印”,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同时,我还利用逼真、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波痕和雨痕,进行语言的补充练*。关于“书”上的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文中是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的,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三)体悟词语,探究“书”的成因。

  关于“书”的成因,课文是这样写的: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这段文字较为浅显,却蕴涵着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抽象的变化过程。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慢慢。在初步感受了形成时间的漫长后,我向学生播放课件,演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一大片长满树木的陆地,郁郁葱葱。有一天,陆地往下沉,往下沉,地下的水漫上来,淹没了陆地,*卷了一切,这里便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慢慢地,海底上升了,上升了,海水渐渐地退去,这里又变成了高山。这样一演示,学生肯定从直观上明白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相信有的学生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地球的变化可真神奇啊!”“原来那么多年以前,这里有如此大的变化!”……接下来,我就请学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这一切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和巨大演变。学生可能读得很*淡,我就引导学生特别注意那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他们的朗读,进行风趣的,且有针对性的指导:“你读得好快啊?很多很多万年就这么快过去啦?”“这海底也上升得太快了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变化的巨大和缓慢。

  四、拓展,体悟一种情感。

  文中的川川问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一次次不断地深入。因此,“刨根问底”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找川川向叔叔提出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川川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体会这些疑问是层层深入的,不断地直达事物本质的。文中最后川川的一句话:“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文中的小伙伴也有这样的提示:“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让学生在猜想中体会川川对这本大“书”的浓厚兴趣,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也在不经意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最后,我还结合文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我还请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关注,去搜集一些关于地质方面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展示,以激发学生课外学*的不竭动力。

最大的“书”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 ﹦﹥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3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

  二、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 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文中涉及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借助图片让学生对岩石有个形象、直观的印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应避免上成科学课。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教学中,还应把握文中对话多的特点,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并初步感受对话出现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通读课文,学*生字词,并教学课文1-8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全文,练*朗读,在朗读感受对话的不同句式,激发探究自然的兴趣。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刨”“岩”,并联系语境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2、练*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初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字词,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三、说教学程序及其中的教法、学法。

  (一) 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直接板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读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起到导向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2、出示生字,检查自学

  (1)逐个出示 “地质勘探队员 岩石 一册 厚厚的 脚印 波痕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检查读,并随机进行指导:

  地质勘探队员:你知道地质勘探队员是干什么的吗?

  宝藏:宝藏的“藏”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cang,什么时候读cang。

  给“宝”找朋友。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随机正音。

  【在这一环节,我以“扎实、朴实”为目标,重视字词教学,努力在字词上抓落实,为深入学*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读了课文,你解决刚才的疑问了吗?

  5、在学生反馈“‘书’为什么加引号?”中指导板书:岩石,并指导练写“岩”。

  (三)研读课文,再次释疑

  1、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书”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来。

  2、交流反馈:

  (1)预设一: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出示句子,结合课文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岩石一层一层地就像是厚厚的书。

  (2)预设二:有字。“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最大的“书”(第一课时)说课稿

  a、书上有哪些字?

  b、对于这句学生理解有困难,我并结合课前收集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结合教师引读、合作读来练*朗读。

  (3)预设三:有图。出示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出示化石图片,辅助学生理解地质勘探队员说的话。

  课件出示"我知道"之一)学生读一读。看始祖鸟的化石

  指导朗读。着重读好感叹句的语气(可引导学生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后为什么加叹号?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小鱼会是什么心情?)

  小结:这神秘的化石犹如一份份珍贵的资料,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变化沧桑。

  【语文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首先是语言。如何留下呢?杨再隋先生说的好:要充分的、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所以以上环节,我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图片,读通、读懂、读顺、读好,留下语言。】

  (四)回归整体,练*朗读

  1、出示1-8自然段,师生分角色朗读,指导独好川川的问话。在多次分角色朗读中感受川川的爱提问题。

  2、读到这,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刨根问底,指导书写“刨”。

  (五)设疑结课,延伸兴趣

  1、川川又提了哪些问题呢?地质勘探队员又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呢?我们下节课来学*。

  【保持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持续的必要条件,正由课标中强调的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以上的结课设计以问题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将阅读兴趣不断延伸。】

  板书:

  最大的“书”

  岩石

  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以上只是我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使“教案”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案”。

最大的“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 “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朗读感悟,学写生字。这里我单说第一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

  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所以先让学生同桌学*生字,为了帮助他们对生字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识字游戏和“比一比谁的花朵最漂亮”的扩词游戏巩固生字和拓展新词。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 “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5

  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

  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学生在见识了《古诗两首》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雷雨》变幻的自然现象之后,《最大的“书”》又带着他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因此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最大的“书”》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阅读能力等均有所发展,也掌握了一些学*方法,而且学生对自然科学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

  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

  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的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知识。教学难点是结合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身边科学的兴趣。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

  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的方法完成

  本节课的学*任务。“读”文中“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的重点对话,“说”自己理解地内容,“问”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

  说流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 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最大的“书”是什么?

  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

  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记得有位专家曾说:在教学中,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

  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研读,感悟一个过程。这里我将分三步,引领学生走进这本大“书”,探寻这本大“书”的神奇和奥秘。

  (一)比较表达,探究“书”是什么。

  抓住文中勘探员叔叔的一句话:“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我请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和“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肯定能够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和语气,从而对反问句有了一个更深切的体悟。

  (二)转换句式,探究“书”的内容。

  在这一步骤中,我首先让学生自主读文并思考:最大的“书”里有什么内容?然后再和伙伴一起合作在书上找一找“书”上都有些什么?并用符号在书上作上标记,再读一读,和伙伴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一问伙伴,最后在班上交流,教师据学生回答指导探究“书”的内容。

  关于“书”上的字,课文中有这样的语言:“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我请学生读这句话,找到一组近义词:“足迹、脚印”,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同时,我还利用逼真、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波痕和雨痕,进行语言的补充练*。

  关于“书”上的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文中是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的,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再结合文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三)体悟词语,探究“书”的成因。

  关于“书”的成因,课文是这样写的: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这段文字较为浅显,却蕴涵着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抽象的变化过程。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慢慢。在初步感受了形成时间的漫长后,我向学生播放课件,演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一大片长满树木的陆地,郁郁葱葱。有一天,陆地往下沉,往下沉,地下的水漫上来,淹没了陆地,*卷了一切,这里便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慢慢地,海底上升了,上升了,海水渐渐地退去,这里又变成了高山。这样一演示,学生肯定从直观上明白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然后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变化的巨大和缓慢。

  四、拓展,体悟一种情感。

  文中的川川问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一次次不断地深入。因此,“刨根问底”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找川川向叔叔提出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川川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体会这些疑问是层层深入的,不断地直达事物本质的。也让川川知道读懂这本“书”的作用是可以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这时他说了一句话:“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文中的小伙伴也有这样的提示:“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让学生在猜想中体会川川对这本大“书”的浓厚兴趣,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也在不经意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我还为学生提供课外搜集关于地质方面相关知识的一些网站,请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关注,对学生提出期望,以激发学生课外学*的动力。

  五、总结,升华一种情感、

  这一环节,教师进行总结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回归整体,更深入地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说板书设计

  雨痕 波痕 矿石 →字

  最大的“书”→ 岩石 〈 〉

  树叶 贝壳 小鱼 →画 找宝藏

  板书简单明了地显示了最大的书就是岩石。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一目了然,对岩石有形象、直观的认识。

最大的“书”说课稿6

  一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 ﹦﹥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6篇扩展阅读


最大的“书”说课稿6篇(扩展1)

——最大的“书”说课稿优选【十】篇

  最大的“书”说课稿 1

  一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 ﹦﹥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 2

  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学生在见识了《古诗两首》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雷雨》变幻的自然现象之后,《最大的“书”》又带着他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因此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最大的“书”》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学*方法,而且学生对自然科学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的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知识。教学难点是结合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身边科学的兴趣。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读”文中“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的重点对话,“说”自己理解地内容,“问”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

  说流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

  你喜欢看什么书?为什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读一本最大的书。

  (二)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环节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发现课题中“书”的引号,

  以“书”为什么加引号,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这一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思考:书为什么加引号?

  (二)交流: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学*岩石,会写“岩” 。

  (三)学*字词:藏着铁矿 宝藏 地质勘探队员 刨根问底

  识字学词是低段语文的重点,将这四个词串起学*,即落实了音的难点,又无痕地理解了词义,同时串起了下个环节的学*。

  三、再读课文,读好川川的问题。

  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是课文的一个特点,所以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读好对话,首先要读准这六个问句。这六个问句的教学我各有侧重,第1、2两句,指导学生读准“啊”的变音。第3、4、5三个最基本的问句能读准就好,第6句最长,最难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把朗读落实到位。

  四、读好对话,感受“书”的神奇。 分别出示三组对话,通过对话的朗读,让学生明白岩石的形状很像一本书,体会叔叔用反问的语气更加肯定岩石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并以“册”为生发点,让学生有趣地学语文。

  在第二组对话中找到“足迹、脚印”这一组近义词,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

  第三组对话中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

  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再结合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

  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五.小结。

  (1)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呢?因为岩石形状像书,有文字,有图画,完成板书。

  (2)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这一环节,教师进行总结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回归整体,更深入地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设计构思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像《最大的书》这样一篇既没有生动情节,又没有什么美丽词汇,带着点科普知识的文章,我们又该怎么样去把握?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之中更应体现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让这类课文的教学更具“语文味”。

  1、识字教学贯穿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初读识字:识岩石,读准音,了解岩石是“书”,带出词串教学:“宝藏”、“藏着铁矿”、“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研读理解:向学生介绍书的由来和“册”字的演变史,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字的来源,对文字有一种新鲜感、文化感,增强识字乐趣。“脚印”“足迹”“雨痕”“波痕”四词的教学采用先正音,再让学生发现“脚印”和“足迹”是对同义词,对于“痕”进行了“泪痕”“刀痕”的拓展。实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托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2、在教学中,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贯穿全文的特点,在通读对话中了解岩石是“书”,“书”上有字有画等内容,通过学*反问句、调换句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8自然段对话,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3、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在教学中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如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出示图片印证猜测。矿物、化石用课件演示再读好句子。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板书设计

  最大的“书” 岩石 形 状

  文 字

  图 画

  板书简单明了地显示了最大的书就是岩石。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一目了然,对岩石有形象、直观的认识。

  最大的“书”说课稿 3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

  二、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 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文中涉及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借助图片让学生对岩石有个形象、直观的印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应避免上成科学课。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教学中,还应把握文中对话多的特点,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并初步感受对话出现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通读课文,学*生字词,并教学课文1-8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全文,练*朗读,在朗读感受对话的不同句式,激发探究自然的兴趣。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刨”“岩”,并联系语境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2、练*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初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字词,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三、说教学程序及其中的教法、学法。

  (一) 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直接板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读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起到导向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2、出示生字,检查自学

  (1)逐个出示 “地质勘探队员 岩石 一册 厚厚的 脚印 波痕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检查读,并随机进行指导:

  地质勘探队员:你知道地质勘探队员是干什么的吗?

  宝藏:宝藏的“藏”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cang,什么时候读cang。

  给“宝”找朋友。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随机正音。

  【在这一环节,我以“扎实、朴实”为目标,重视字词教学,努力在字词上抓落实,为深入学*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读了课文,你解决刚才的疑问了吗?

  5、在学生反馈“‘书’为什么加引号?”中指导板书:岩石,并指导练写“岩”。

  (三)研读课文,再次释疑

  1、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书”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来。

  2、交流反馈:

  (1)预设一: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出示句子,结合课文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岩石一层一层地就像是厚厚的书。

  (2)预设二:有字。“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最大的“书”(第一课时)说课稿

  a、书上有哪些字?

  b、对于这句学生理解有困难,我并结合课前收集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结合教师引读、合作读来练*朗读。

  (3)预设三:有图。出示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出示化石图片,辅助学生理解地质勘探队员说的话。

  课件出示"我知道"之一)学生读一读。看始祖鸟的化石

  指导朗读。着重读好感叹句的语气(可引导学生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后为什么加叹号?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小鱼会是什么心情?)

  小结:这神秘的化石犹如一份份珍贵的资料,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变化沧桑。

  【语文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首先是语言。如何留下呢?杨再隋先生说的好:要充分的、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所以以上环节,我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图片,读通、读懂、读顺、读好,留下语言。】

  (四)回归整体,练*朗读

  1、出示1-8自然段,师生分角色朗读,指导独好川川的问话。在多次分角色朗读中感受川川的爱提问题。

  2、读到这,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刨根问底,指导书写“刨”。

  (五)设疑结课,延伸兴趣

  1、川川又提了哪些问题呢?地质勘探队员又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呢?我们下节课来学*。

  【保持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持续的必要条件,正由课标中强调的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以上的结课设计以问题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将阅读兴趣不断延伸。】

  板书:

  最大的“书”

  岩石

  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以上只是我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使“教案”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案”。

  最大的“书”说课稿 4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拼读检测中掌握新字新词,在自读中大致了解“书”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

  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

  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流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 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最大的“书”是什么?

  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

  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在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

  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对文中一些地质学专用术语进行归类的正音,如:地质勘探队员、岩石、煤炭、矿物、宝藏,将初读反馈和字音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且立足具体的`学情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 认写生字。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个记号,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边认读边交流识字方法,可以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识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识记。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孩子们大声的朗读,一个个生字完整的出现,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自主的寻找出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至于写字,通过一年多的学*,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写字任务,教师只作点拨、指导。出示难写的字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作业布臵

  本节可得重点就是识字教学,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作业: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我会写”的生字。

  最大的“书”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五组教材。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紧扣本单元“身边的科学”这一主题,课文记述了川川在爬山过程中和一位地质勘探员相遇、相识的过程。借两人的对话,介绍了关于岩石的一些知识。岩石上的字和画,岩石所体现的科学知识和研究价值。科学性的内容,课文极具启发性的学*小伙伴的提示,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态度。文本的人物对话很多,其中一些语言运用得非常准确,如表示时间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品味,*得课文准确的语言表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准确的语言,学*课文科学、准确的表达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读能力,对这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而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2个生字,会写“册”等12个绳子。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自主研读和交流讨论中了解一些关于岩石的自然科学知识。

  3、培养探索身边科学的一种精神,从小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说教学流程:

  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1、最大的“书”是什么?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记得有位教学专家说:阅读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对文中一些地质学专用术语进行归类的正音,如:地质勘探队员、岩石、煤炭、矿物、宝藏,将初读反馈和字音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且立足具体的学情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研读,感悟一个过程。

  这里我将分三步,引领学生走进这本大书,探寻这本大书的神奇和奥秘。

  (一)比较表达,探究“书”是什么。

  抓住文中勘探员叔叔的一句话:“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我请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和“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肯定能够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和语气,从而对反问句有了一个更深切的体悟。

  (二)转换句式,探究“书”的内容。

  关于“书”上的字,课文中有这样的语言:“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波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我请学生读这句话,找到一组近义词:“足迹、脚印”,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同时,我还利用逼真、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波痕和雨痕,进行语言的补充练*。关于“书”上的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文中是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的,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三)体悟词语,探究“书”的成因。

  关于“书”的成因,课文是这样写的: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这段文字较为浅显,却蕴涵着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抽象的变化过程。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慢慢。在初步感受了形成时间的漫长后,我向学生播放课件,演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一大片长满树木的陆地,郁郁葱葱。有一天,陆地往下沉,往下沉,地下的水漫上来,淹没了陆地,*卷了一切,这里便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慢慢地,海底上升了,上升了,海水渐渐地退去,这里又变成了高山。这样一演示,学生肯定从直观上明白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相信有的学生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地球的变化可真神奇啊!”“原来那么多年以前,这里有如此大的变化!”……接下来,我就请学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这一切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和巨大演变。学生可能读得很*淡,我就引导学生特别注意那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他们的朗读,进行风趣的,且有针对性的指导:“你读得好快啊?很多很多万年就这么快过去啦?”“这海底也上升得太快了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变化的巨大和缓慢。

  四、拓展,体悟一种情感。

  文中的川川问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一次次不断地深入。因此,“刨根问底”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找川川向叔叔提出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川川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体会这些疑问是层层深入的,不断地直达事物本质的。文中最后川川的一句话:“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文中的小伙伴也有这样的提示:“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让学生在猜想中体会川川对这本大“书”的浓厚兴趣,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也在不经意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最后,我还结合文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我还请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关注,去搜集一些关于地质方面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展示,以激发学生课外学*的不竭动力。

  最大的“书”说课稿 6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

  二、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 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文中涉及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借助图片让学生对岩石有个形象、直观的印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应避免上成科学课。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教学中,还应把握文中对话多的特点,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并初步感受对话出现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通读课文,学*生字词,并教学课文1-8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全文,练*朗读,在朗读感受对话的不同句式,激发探究自然的兴趣。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刨”“岩”,并联系语境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2、练*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初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字词,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三、说教学程序及其中的教法、学法。

  (一) 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直接板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读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起到导向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2、出示生字,检查自学

  (1)逐个出示 “地质勘探队员 岩石 一册 厚厚的 脚印 波痕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检查读,并随机进行指导:

  地质勘探队员:你知道地质勘探队员是干什么的吗?

  宝藏:宝藏的“藏”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cang,什么时候读cang。

  给“宝”找朋友。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随机正音。

  【在这一环节,我以“扎实、朴实”为目标,重视字词教学,努力在字词上抓落实,为深入学*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读了课文,你解决刚才的疑问了吗?

  5、在学生反馈“‘书’为什么加引号?”中指导板书:岩石,并指导练写“岩”。

  (三)研读课文,再次释疑

  1、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书”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来。

  2、交流反馈:

  (1)预设一: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出示句子,结合课文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岩石一层一层地就像是厚厚的书。

  (2)预设二:有字。“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最大的“书”(第一课时)说课稿

  a、书上有哪些字?

  b、对于这句学生理解有困难,我并结合课前收集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结合教师引读、合作读来练*朗读。

  (3)预设三:有图。出示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出示化石图片,辅助学生理解地质勘探队员说的话。

  课件出示"我知道"之一)学生读一读。看始祖鸟的化石

  指导朗读。着重读好感叹句的语气(可引导学生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后为什么加叹号?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小鱼会是什么心情?)

  小结:这神秘的化石犹如一份份珍贵的资料,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变化沧桑。

  【语文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首先是语言。如何留下呢?杨再隋先生说的好:要充分的、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所以以上环节,我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图片,读通、读懂、读顺、读好,留下语言。】

  (四)回归整体,练*朗读

  1、出示1-8自然段,师生分角色朗读,指导独好川川的问话。在多次分角色朗读中感受川川的爱提问题。

  2、读到这,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刨根问底,指导书写“刨”。

  (五)设疑结课,延伸兴趣

  1、川川又提了哪些问题呢?地质勘探队员又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呢?我们下节课来学*。

  【保持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持续的必要条件,正由课标中强调的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以上的结课设计以问题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将阅读兴趣不断延伸。】

  板书:

  最大的“书”

  岩石

  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以上只是我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使“教案”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案”。

  最大的“书”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 “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朗读感悟,学写生字。这里我单说第一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

  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所以先让学生同桌学*生字,为了帮助他们对生字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识字游戏和“比一比谁的花朵最漂亮”的扩词游戏巩固生字和拓展新词。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 “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 8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朗读感悟,学写生字。这里我单说第一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所以先让学生同桌学*生字,为了帮助他们对生字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识字游戏和“比一比谁的花朵最漂亮”的扩词游戏巩固生字和拓展新词。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分角色﹦﹥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 “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朗读感悟,学写生字。这里我单说第一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

  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所以先让学生同桌学*生字,为了帮助他们对生字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识字游戏和“比一比谁的花朵最漂亮”的扩词游戏巩固生字和拓展新词。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 “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 10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朗读感悟,学写生字。这里我单说第一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所以先让学生同桌学*生字,为了帮助他们对生字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识字游戏和“比一比谁的花朵最漂亮”的扩词游戏巩固生字和拓展新词。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分角色��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6篇(扩展2)

——最大的书说课稿优选【五】份

  最大的书说课稿 1

  一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 ﹦﹥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 2

  《最大的“书”》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五组教材。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紧扣本单元“身边的科学”这一主题,课文记述了川川在爬山过程中和一位地质勘探员相遇、相识的过程。借两人的对话,介绍了关于岩石的一些知识。岩石上的字和画,岩石所体现的科学知识和研究价值。科学性的内容,课文极具启发性的学*小伙伴的提示,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态度。文本的人物对话很多,其中一些语言运用得非常准确,如表示时间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品味,*得课文准确的语言表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准确的语言,学*课文科学、准确的表达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读能力,对这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而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2个生字,会写“册”等12个绳子。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自主研读和交流讨论中了解一些关于岩石的自然科学知识。

  3、培养探索身边科学的一种精神,从小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说教学流程:

  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1、最大的“书”是什么?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记得有位教学专家说:阅读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对文中一些地质学专用术语进行归类的正音,如:地质勘探队员、岩石、煤炭、矿物、宝藏,将初读反馈和字音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且立足具体的学情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研读,感悟一个过程。

  这里我将分三步,引领学生走进这本大书,探寻这本大书的神奇和奥秘。

  (一)比较表达,探究“书”是什么。

  抓住文中勘探员叔叔的一句话:“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我请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和“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肯定能够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和语气,从而对反问句有了一个更深切的体悟。

  (二)转换句式,探究“书”的内容。

  关于“书”上的字,课文中有这样的语言:“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波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我请学生读这句话,找到一组近义词:“足迹、脚印”,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同时,我还利用逼真、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波痕和雨痕,进行语言的补充练*。 关于“书”上的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文中是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的,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三)体悟词语,探究“书”的成因。

  关于“书”的成因,课文是这样写的: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这段文字较为浅显,却蕴涵着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抽象的变化过程。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慢慢。在初步感受了形成时间的漫长后,我向学生播放课件,演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一大片长满树木的陆地,郁郁葱葱。有一天,陆地往下沉,往下沉,地下的水漫上来,淹没了陆地,*卷了一切,这里便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慢慢地,海底上升了,上升了,海水渐渐地退去,这里又变成了高山。这样一演示,学生肯定从直观上明白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相信有的学生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地球的变化可真神奇啊!”“原来那么多年以前,这里有如此大的变化!”……接下来,我就请学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这一切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和巨大演变。学生可能读得很*淡,我就引导学生特别注意那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他们的朗读,进行风趣的,且有针对性的指导:“你读得好快啊?很多很多万年就这么快过去啦?”“这海底也上升得太快了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变化的巨大和缓慢。

  四、拓展,体悟一种情感。

  文中的川川问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一次次不断地深入。因此,“刨根问底”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找川川向叔叔提出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川川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体会这些疑问是层层深入的,不断地直达事物本质的。文中最后川川的一句话:“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文中的小伙伴也有这样的提示:“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让学生在猜想中体会川川对这本大“书”的浓厚兴趣,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也在不经意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最后,我还结合文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我还请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关注,去搜集一些关于地质方面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展示,以激发学生课外学*的不竭动力。

  最大的书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五组教材。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紧扣本单元“身边的科学”这一主题,课文记述了川川在爬山过程中和一位地质勘探员相遇、相识的过程。借两人的对话,介绍了关于岩石的一些知识。岩石上的字和画,岩石所体现的科学知识和研究价值。科学性的内容,课文极具启发性的学*小伙伴的提示,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态度。文本的人物对话很多,其中一些语言运用得非常准确,如表示时间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品味,*得课文准确的语言表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准确的语言,学*课文科学、准确的表达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读能力,对这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而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2个生字,会写“册”等12个绳子。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自主研读和交流讨论中了解一些关于岩石的自然科学知识。

  3、培养探索身边科学的一种精神,从小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说教学流程:

  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1、最大的“书”是什么?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记得有位教学专家说:阅读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对文中一些地质学专用术语进行归类的正音,如:地质勘探队员、岩石、煤炭、矿物、宝藏,将初读反馈和字音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且立足具体的学情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研读,感悟一个过程。

  这里我将分三步,引领学生走进这本大书,探寻这本大书的神奇和奥秘。

  (一)比较表达,探究“书”是什么。

  抓住文中勘探员叔叔的一句话:“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我请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和“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肯定能够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和语气,从而对反问句有了一个更深切的体悟。

  (二)转换句式,探究“书”的内容。

  关于“书”上的字,课文中有这样的语言:“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波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我请学生读这句话,找到一组近义词:“足迹、脚印”,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同时,我还利用逼真、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波痕和雨痕,进行语言的补充练*。关于“书”上的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文中是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的,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三)体悟词语,探究“书”的成因。

  关于“书”的成因,课文是这样写的: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这段文字较为浅显,却蕴涵着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抽象的变化过程。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慢慢。在初步感受了形成时间的漫长后,我向学生播放课件,演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一大片长满树木的陆地,郁郁葱葱。有一天,陆地往下沉,往下沉,地下的水漫上来,淹没了陆地,*卷了一切,这里便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慢慢地,海底上升了,上升了,海水渐渐地退去,这里又变成了高山。这样一演示,学生肯定从直观上明白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相信有的学生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地球的变化可真神奇啊!”“原来那么多年以前,这里有如此大的变化!”……接下来,我就请学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这一切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和巨大演变。学生可能读得很*淡,我就引导学生特别注意那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他们的朗读,进行风趣的,且有针对性的指导:“你读得好快啊?很多很多万年就这么快过去啦?”“这海底也上升得太快了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变化的巨大和缓慢。

  四、拓展,体悟一种情感。

  文中的川川问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一次次不断地深入。因此,“刨根问底”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找川川向叔叔提出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川川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体会这些疑问是层层深入的,不断地直达事物本质的。文中最后川川的一句话:“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文中的小伙伴也有这样的提示:“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让学生在猜想中体会川川对这本大“书”的浓厚兴趣,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也在不经意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最后,我还结合文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我还请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关注,去搜集一些关于地质方面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展示,以激发学生课外学*的不竭动力。

  最大的书说课稿 4

  一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 ﹦﹥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 5

  【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学生在见识了《古诗两首》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雷雨》变幻的自然现象之后,《最大的“书”》又带着他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因此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最大的“书”》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学*方法,而且学生对自然科学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基于以上的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知识。教学难点是结合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身边科学的兴趣。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读”文中“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的重点对话,“说”自己理解地内容,“问”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

【说流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

  你喜欢看什么书?为什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读一本最大的书。

  (二)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环节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发现课题中“书”的引号,以“书”为什么加引号,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这一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思考:书为什么加引号?

  (二)交流: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学*岩石,会写“岩” 。

  (三)学*字词:藏着铁矿宝藏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

  识字学词是低段语文的重点,将这四个词串起学*,即落实了音的难点,又无痕地理解了词义,同时串起了下个环节的学*。

  三、再读课文,读好川川的问题。

  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是课文的一个特点,所以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读好对话,首先要读准这六个问句。这六个问句的教学我各有侧重,第

  1、2两句,指导学生读准“啊”的变音。第

  3、

  4、5三个最基本的问句能读准就好,第6句最长,最难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把朗读落实到位。

  四、读好对话,感受“书”的神奇。

  分别出示三组对话,通过对话的朗读,让学生明白岩石的形状很像一本书,体会叔叔用反问的语气更加肯定岩石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并以“册”为生发点,让学生有趣地学语文。

  在第二组对话中找到“足迹、脚印”这一组近义词,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

  第三组对话中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再结合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

  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五.小结。

  (1)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呢?因为岩石形状像书,有文字,有图画,完成板书。(2)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这一环节,教师进行总结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回归整体,更深入地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设计构思】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像《最大的书》这样一篇既没有生动情节,又没有什么美丽词汇,带着点科普知识的文章,我们又该怎么样去把握?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之中更应体现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让这类课文的教学更具“语文味”。

  1、识字教学贯穿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初读识字:识岩石,读准音,了解岩石是“书”,带出词串教学:“宝藏”、“藏着铁矿”、“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研读理解:向学生介绍书的由来和“册”字的演变史,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字的来源,对文字有一种新鲜感、文化感,增强识字乐趣。“脚印”“足迹”“雨痕”“波痕”四词的教学采用先正音,再让学生发现“脚印”和“足迹”是对同义词,对于“痕”进行了“泪痕”“刀痕”的拓展。实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托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2、在教学中,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贯穿全文的特点,在通读对话中了解岩石是“书”,“书”上有字有画等内容,通过学*反问句、调换句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8自然段对话,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3、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在教学中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如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出示图片印证猜测。矿物、化石用课件演示再读好句子。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板书设计】

  最大的“书”

  岩石

  形状文字图画


最大的“书”说课稿6篇(扩展3)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6篇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和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化,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小朋友川川。

  教学前,我认为同学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的“书”》,同学们就发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同学学会了提出自身的见解,还能协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同学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同学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同学自身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胜利。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找一找。”小朋友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小朋友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小朋友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小朋友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小朋友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发明的,接着,我请小朋友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回读,让他们自身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还分角色读。小朋友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还分角色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同学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发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还分角色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还分角色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整堂课没有完全落实了重难点,并且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使自己在紧张的情绪中上完课。课前的准备的也不够充分,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节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刨根问底”,先问孩子们:文中的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在读了几遍课文后,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我的教学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朗读训练的时间明显不足,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这一点在拓展环节中体现尤为明显。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

  “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课后,我在博客中给学生们写道: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小朋友们,为丰富你们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们的学*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情绪,由着性子随心所欲,难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最大的“书“一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我认为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我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兴趣可能兴趣不大 ,没想到,课堂上,当我由谈话导入课题时,孩子们的兴趣特浓厚,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 ,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开始,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我读叙述部分,女孩读川川的话,男孩读叔叔的话。孩子就这样分角色读起了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教学结束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大的“书”说课稿6篇(扩展4)

——最大的敌人作文6篇

  在我们小时候,就被告知: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题记

  说起来也许很可笑,从小学就开始写的题材到现在还要写:战胜自己!谈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呢?

  他不是战场上与自己针锋相对,拼死相搏的敌人;也不是球场上和自己身穿不同球衣的对手;更不是因为吵架而怒目相视的同学!

  那麽他是谁?

  他是我们自己!怎么,我的敌人是我?没搞错吧,怎么和自己过不去呢?当然,这听起来有点滑稽,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事实。

  他就像孙悟空一样,千变万化;也好象空气一般,无孔不入;更恰当得说应该像影子一样,和我们形影不离。

  清晨,是起床的时候了,他会化成一对嗡嗡的瞌睡虫,在我们的耳边嚷嚷:“再睡一会儿,就一会……”在我们工作时,他又会在脑海中变做那顽皮捣乱的小燕子,活蹦乱跳的,搞得我们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不是让时间在胡思乱想,左顾右盼中溜走,就是被抱着的先玩后做的心理扼杀……

  那由上可知,说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着话好象并不太准确。假如我全成了自己的敌人,那真正的自己在那里呢?其实,我们最大的敌人更具体地说是那些不好的*惯,但因为我们是它们的载体,所以就不明不白地成了替罪羔羊。

  现在,我对精神分裂症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一个人,具有多重性格,有好的,但也有坏的。但正抑制不了邪。有时候这个人表现出来的是正直的一面;但有时候的表现和以前的判若两人。以致于他非常的苦恼,想彻底摆脱它们的困扰,然而介于毅力,以及定力方面的问题,再加上那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千古遗训。无数次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承受不了打击,就……

  即这个人被自己打败了。这不是美好的结局,但在我看来,这也并非最坏的下场。因为他成了病人,我们应该给予同情;但他若沦为伪君子,那……

  什么是敌人?敌人就是我们要与其战斗的人和物。我们要取得胜利的前提是:战胜那个懦弱,自私,懒惰,不完全的自己!要是我们连最大的敌人都给打败了,那以后还有什么困难,挫折能缠住我们前进的脚步呢?

  但是和自己作战,要做到知己知“己”,方能百战不殆!这回作战的对手不同于一般的敌人。它不像是在战场,球场上,我们不仅没有输的代价,也没有妥协的砝码。另外,还要做好持久战的打算,而它又不同于抗日战争,它是我们一生的战役。虽然我们不能绝对成功,单业决不能失败!

  和自己作战,每个人的武器相同,但又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毅力即意志和情操不相同。这就成就了不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也应了那句俗语: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因为他是最大的敌人,我们不一定会胜利;又因为他是最大的敌人,我们必须得去战斗!

  有些时候,你仔细深思一下,我们人最大的敌人真的是别人吗?真的是与自己针锋相对,什么地方都和自己差不多,却又隐隐领先你一点的人嘛?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最大的敌人吗?

  仔细想想,为什么一个人和你明明之前差不多,和你各方面其实都差不多,可是后来她为什么可以领先你?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深思过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陷入了这个人是我们最大的敌人的牛角尖死循环里面,却没有想过,为什么别人比你厉害,领先了你?因为她超越了自己,是的她原本和你差不多,只是她超越了自己,她让自己的心静了下来,她控制了自己,让自己好好努力,那么好好努力,自然也就有好好努力的成果。人到底是有惰性的,可比你厉害一点点的.人, 正是因为她克服了自己身上的惰性,和身上的一些缺点,她在努力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她早已经战胜了她最大的敌人,那就是她自己。她超越了自己,那是非常难做到的了。因为人有些时候,难免会安于现状,就觉得自己这样已经非常好了,以后也就这样吧。可你如果这样想了,你就好像是被一条隐形的框给约束住了,是的你的想法也就局限于这个里面,你也就想着,自己就一直这样吧,处于这么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卡在那里。可原本和你差不多的人她却没有自甘堕落,她很努力,战胜了最大的敌人自己。可你还一直安于现状,完全不懂得居安思危,你怎么可能超过她呢?很多时候我们人的思想上眼光上也太过局限,仔细想想,我们最大的敌人不就是我们自己吗?我们很难超过自己,但是只要超越了自己,你就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质的改变,别人自然也能发现你的改变。

  是的你在慢慢变好,是的你会慢慢变好!

  人世间有各种难事,令你伤心的、使你痛苦的、逼你流泪的、最终克服的……很多人一遇到难事就退缩,有些人尝试过后就放弃,很少人能够坚持到最后。那么,很多人问:“怎么才能克服困难呢?”

  小时候,乃至现在,我非常非常胆小,就像没看过世界的小猫,遇到什么都怕。甚至,是自己最亲最亲的亲人。妈妈很揪心,生怕我有身体疾病,便把我往医院送,可是,我和别人并没什么不同。三岁的时候,我带上了那副沉甸甸的眼镜,一只眼一千二百度,在我看来,那就是为我打开光明之门的一串钥匙,使我看清了世界,便觉得不再那么的害怕。直到那次……

  在我五岁的时候,经过游乐园,我都会指着上面的过山车瞎嚷嚷,妈妈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便用笔在纸上写下了些什么。

  过了几天,妈妈和爸爸带我去了深圳的一个游乐园(大概是欢乐谷吧),我非常非常兴奋,看着一上一下的跳楼机,身子不由的随着摆动,亲临其中。但由于我太小了,不能玩那么刺激的游戏。妈妈抱着我,上了一个很小很小的电动儿童“摩天轮”。座椅越来越高,我非常的开心,到了顶部,吹着“高处”的凉风,既开心又有那么一丝丝的恐惧。但这时,意外发生了,整个园区突然停电,我们的座椅悬停在空中!事实上,那并不高,也就个三四米吧,但是,在一个五岁的人看来,显得那么可怕。自从那次起,我再也不敢玩那些刺激的游戏了。

  今年的暑假,我去了洛杉矶,学校安排了一个景点就是迪士尼。可那次的经历已经成为我心里永远的阴影,我始终不敢玩那些游戏。但是,我必须要玩一个过山车,同学们催促着,老师劝着,但我死活就是不肯。“比你小两岁的人都敢玩,你为什么不敢?”敢和不敢便在我心中打转。最后,我还是玩了,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可怕!

  因此,世界上没有那么难的事,即使是最简单的事,在你复杂的眼中也会变得很困难。只要战胜了自己,你就超越了别人!

  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成功与否,由你自己的心来决定。在挫折中,若能勇往直前,越挫越勇,证明你已经走在成功的大道上了。

  生物学家为了研究跳骚,做了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他们把跳骚放在一个四周封闭的盒子中,他们一拍桌子,跳骚就会受到惊吓从而向上跳,经过测量,他们所跳跃的高度是自身高度的几十倍,给他们“动物界跳的最高的运动员”这个称号都不以为过。然后,科学家就在封闭盒子的上方放置了一块透明的玻璃板。这次再拍桌子,跳骚就撞上了透明的玻璃板。科学家们又调低的玻璃板的高度,跳骚跳跃起来最终还是撞在了玻璃板上。科学家们一降再降,跳骚们多次碰壁。最后,科学家把玻璃板取下来的时候,再一拍桌子,跳骚们居然跳的比自己身长还要低,就想在地上爬一样。

  哲学源于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在科学家做跳骚实验中不难以得出,跳骚是因为自身的胆怯,在碰壁之后,信心倍受打击,没有了再次尝试的勇气,于是最后自己打败了自己,白白浪费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在生活中,这样的人也有不少。在遭遇失败之后,一蹶不振,从此失去了对成功、对胜利的希望,白白浪费了自己以前做过的努力。而那些成功者,他们往往心里坚强,在遭遇挫折之后,往往可以自己消化吸收,化悲痛为力量,不忘初心,让然按着自己的梦想去努力。

  我们不应该给自己设定限度,不应让自己束缚了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改变自己命运的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生活的怎么样,全在于自己。

  假如世界上有一件事是你无法完成的,那就是时间倒流。所以,其他的事情是无论如何你都可以做到的,没有什么阻碍你前进的脚步的,如果有,那就是你自己。

  今天的失败就是明天的成功,今天的敌人,就是明天的自己。要想成功,就必须克服一切阻挡前进的脚步的因素。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因素比自己的内心更加可怕。

  有一个美式足球队在集中训练,所有的人都必须经过的一项训练就是“死亡爬行”,具体做法就是,一个人爬着双腿挺直,另一个队员背靠背躺在这个人身上,爬行的人要向前爬。这一项训练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做的,而且最高记录是30米,所有的人都认为那是人体的极限了。这天,教练要证明给所有的队员,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教练选出两人,做好准备工作,但是,跟*时不同的是,爬行的人需要带上眼罩,只管向前爬就好。其他的队员不屑一顾,认为再怎么样都不会超过那个记录。爬行开始了,一步、两步、十米、二十米……那个队员一直在喊“我不行了,双臂已经没有力气了!”教练说:“你可以的!加油!还有20米,还有10米!你可以的!加油!”教练不断的鼓励他,每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教练的加油声都会令他无法停止。这时候,旁边的队友看的惊呆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他竟然爬出了100米!的惊人纪录,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惊呆了!这就是人的潜力。

  其实人没有成功的阻碍在于自我设定,一开始自己就认为自己不能完成,所以自己的能力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当你开始挑战自己的时候,放下心中的自我设定以后,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这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说法,想要成功,就要挑战自己!

  在以前,也许是前一年,有人问我一个问题,说我最大的敌人是谁。当时回答她说:“敌人?没有想过,应该没有吧!”现在我可以给她一个准确的答案。那就是 ——我自己。

  无论是在现在的班级,还是以前的班级,生活中。值得自己对付的人还是自己。因为只有真正战胜自己,才会有进步。现在想想以前多傻啊!每一次考完试,成绩出来了。就会去询问这个的成绩,那个的成绩,怕别人超过自己。我现在想对自己说:“其实你是一个普通生,学*又不是很好,就知道跟别人盲目攀比,全世界的学霸你想都想不到有多厉害,那是你看都看不到的,别说比了。其实超过了自己就有进步了,别人你管不着,那些学霸都不是你的敌人,你在学*上真正的敌人是自己,只有战胜了自己,超越了自己,才会有进步,傻瓜,行动起来吧,你的敌人正在向你发招,乖乖接招吧!”

  就像上一次期中考试,我的成绩比上一次退步了整整30多分。那简直是晴天霹雳,下起的一场“大雪”。从那以后我就发誓,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我都不要想了。我从来都没有对付过自己,整天让自己得过且过。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感觉自己笨死了。我不能这样,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不配拥有敌人了。从此,我每天都很认真的学*,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让自己努力去完成。期末的时候,我拿了一个不错的成绩,自我满意。我不想再接敌人的招了,敌人你来接我的招吧。

  我最大的敌人——接招吧。


最大的“书”说课稿6篇(扩展5)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板书课题

  1、师:你喜欢什么书?(学生说)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本什么书?(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师:今天我们来学*第19课。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3、提出问题:“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这本最大的书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一)出示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内学*16个生字。先读生字,再说一说你是用什么识字方法记住这个字的。

  (二)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组长说一说在识字的过程中,有谁把哪个字读错了?

  1、组长汇报

  2、读错的同学当小老师再读一遍。

  (三)趣味识记生字

  1、全班齐读生字。

  2、猜字谜。

  3、生字宝宝藏到词语中。个别读 女孩读 男生读 齐读

  4、理解词语。

  (四)写字

  1、观察本节课要写的6个生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指导书写 册和印 两个字。重点强调占格位置。

  3、学生书写。

  4、同桌互批互改。

  三、再读课文,理解最大的“书”

  1、谁来说一说本课有几个自然段?

  2、找13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评委。边听变思考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

  3、谁来说一说谁读的好?好的地方我们学*。

  4、谁来说一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

  板书:岩石 书

  5、有感情读第4自然段,理解为什么岩石就是书呢?

  四、美读课文,感受对话魅力

  (一)出示学*要求:

  1、请快速读课文,用 “——”画出川川的问题,用 “~~~”画出叔叔的回答。

  2、画好后,同桌之间检查,检查完同桌之间练*川川和叔叔之间的对话。

  (二)同桌练读对话。

  1、找一组同桌来读一读,并找学生评价。

  2、女生和男生互读。

  3、老师和同学互读。

  4、一起读小儿歌。

  五、扩展阅读,升华思想

  1、原来岩石就是一本书,大自然也有语言。生自读《语文大阅读》书33页《大自然的语言》。

  2、说一说大自然的语言都有哪些?

  六、写作训练,发散思维。

  1、出示 岩石是一本“书”,它让我们找到了更多的宝藏。

  小草是一本“书”,小草绿了,它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___是一本“书”,__________。

  ……哦,生活中处处都有“书”呀!

  谁来说一说?

  2、请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七、总结全文

  1、原来大自然中这么奇妙,需要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2、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我们爱科学》

  3、送给大家两句名人名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歌德

  教材简说:

  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在自然界里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学*的知识,普通的石头里也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秘密,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篇课文语言简洁易懂,内容学生也会颇感兴趣,以对话的形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对于化石的理解,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己先去了解下关于化石的相关知识,课文基本上大部分内容就是两人的对话,因此朗读的重点可以放在川川和叔叔之间的对话,从对话中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这书上有什么?书有什么用处等等问题。

  学生的心中对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充满了兴趣。他们也常在发问为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这种发问的精神,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文字形式: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测试题形式:

  1、抽写:趴下、埋没、地质、陆地、岩石、印象、刨根问底、钢铁


最大的“书”说课稿6篇(扩展6)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倡导“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依据学情调节教学顺序,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时数:2课时。

  设计思路:

  本文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构篇,其内容对小学生极富吸引力。教学本文宜采取合作学*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同时通过“读、演、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和学*热情。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你见过的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新课文——《最大的“书”》,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标题上“书”字的双引号故意不写。)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标题,看看黑板上的标题和课本上的标题有什么不同。

  过渡:课文标题上的“书”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从中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用多媒体出示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开火车”读,齐读。

  3、师生对读课文,教师读叙述语,男女生分别读地质勘探队员与川川的对话。读后思考:课文标题中的“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出示句子: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指名学生读,齐读。)(板书:岩石)

  过渡:岩石除了样子像书外,还有哪些地方像书?下面我们继续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读中学。

  (1)自由读。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了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吗?请赶快读一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他和“叔叔”的对话。

  (2)伙伴对读。同桌分角色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到了什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好问句和感叹句。)

  2、论中学。

  (1)讨论交流:①为什么把岩石称为“书”?②岩石这本“书”有什么作用?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雨痕、波痕、矿物”的图片和“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图片以及课文的相关句段,指导朗读、理解。(板书:雨痕 波痕 矿物 画 树叶 贝壳 小鱼 为国找宝藏)

  3、看中悟。

  用多媒体播放“地壳变迁、化石形成”等地质变化的录像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

  4、猜中想。

  (1)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

  (2)你能猜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说说你从岩石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知识。

  2、小结谈话,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最大的“书”》一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大自然的变迁,陆地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奥秘等着大家去探索、去发现。同学们愿意在今后的学*中走进大自然,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吗?

  3、课堂交流。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岩石、化石方面的资料在班内交流一下。

  五、课外延伸,推荐书目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要想了解这座宝库中更多的奥秘,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自然百科全书》和《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复*旧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2、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再分段读一读。

  二、实践活动:演一演

  1、四人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

  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虽然“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但要设计出相应的动作神态。

  2、集体评一评哪个角色演得好。

  三、识记字形

  1、多媒体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字,“开火车”认读,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学生提出难记的字,老师指导记忆。

  3、巩固练*:口头组词。

  四、指导写字

  1、多媒体课件出示“我会写”中的.字,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及其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练*写字。要求:(1)写正确。“厚”字上面无点,“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王”。“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埋”字左边是土字旁,“理”字左边是王字旁。(2)写美观。在本课要求写的字中,出现了很多“竖撇”,如“质、厚、底”的左撇,“铁”字右边的第二撇, “册”字的两撇。重点指导竖撇的书写。

  五、积累运用

  1、词语开花。

  看看课文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发现规律,自主填字。

  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理解下面词语,选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话。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刨根问底

  六、布置作业

  1、在汉语拼音本上抄写“我会写”中的字,每字写三遍。

  2、读课文,勾出你喜欢的新词和句子,把自己喜欢的新词、句子抄写在“好词佳句积累本”上。

  3、自编一份“奇妙的大自然”手抄报

  【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足迹、雨痕、波痕”等词语。


最大的“书”说课稿6篇(扩展7)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教学设想】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显然,这本最大的书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如何把这篇偏重科学知识的文章上出语文味来,在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探索自然意识,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识好字,读好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在本课第二课时中,我打算从叔叔说的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这句话入手,跟着川川去刨根问底,从叔叔的话中去探索这本最大的书的奥秘。在刨根问底的过程中,让学生朗读、感悟、想象、探究,了解岩石这本最大的书,体会文中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岩石的作用及地壳的变化。

  3、在对话中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激趣质疑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最大的书》。齐读课题。

  2、复*词语。

  3、通过上节课的学*,你们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找出问句,读好对话

  1、为什么觉得川川是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呢?

  2、交流。

  3、快速读读课文,把川川提的问题找出来:

  师生对读──同桌对读。

  边读边想,从叔叔的话里,你解决了哪些问题?知道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刨根问底

  1、爱刨根问底的川川们,从叔叔回答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

  2、汇报交流:

  ⑴ 解决第一个问题:哪里有书啊?

  交流,指导朗读。

  ⑵ 解决第二个问题:书里有字吗?(2和3随机调控)

  ① 出示第六小节。

  ② 你知道什么是书里的字呢?

  ③ 课件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④ 看到这么多藏在岩石中的字,你想说些什么? 指导朗读

  ⑶ 解决第三个问题:这上面有图画吗?

  ① 课件出示化石,结合学*课后资料袋

  ② 指导朗读:

  亿万年前的动植物就这样在岩石这本书中保存到了现在,成了书中最美丽的图画,真神奇!谁再来读一读?

  ⑷ 想象朗读,解决第四个问题:这能说明什么呢?

  ① 师范读。

  ② 听着叔叔的解释,看到地球亿万年间的变化,你想说些什么?

  ③ 多么神奇的变迁啊!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神奇的现象展现在大家眼前?

  ⑸ 第五个问题:读了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① 引读第十二小节

  ② 川川听了叔叔的话,会想些什么呢?

  ③ 指导读最后一小节。你能猜出他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四、拓展实践,课文延伸

  1、今天,我们跟着川川去爬山,去刨根问底,从叔叔那里知道了有关岩石这本最大的书里的很多知识。你想对川川说些什么吗?

  2、是啊!正是由于川川充满了好奇心,爱刨根问底,才能从有学问的叔叔那里获得这么多知识呢!

  3、继续刨根问底:听了叔叔的介绍,你的脑海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4、这么多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你们也会刨根问底了!老师向你们推荐几个网站,还可以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哦!

  5、小朋友们,不仅仅岩石是一本书,大自然中还有很多藏着奥秘的书呢!你觉得还有什么也是书呢?

  是啊!大自然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啊!在这些书里,藏着无穷的奥秘,让我们用心去观察,用眼睛去发现,多问一个为什么,学好眼前的这些书,长大了才能去读懂大自然中一本又一本的书!

  五、写字指导

  1、今天,我们还要来写写这几个字呢!

  出示:质 厚 底

  2、谁来读一读这三个字?能给他们找个朋友吗?

  3、再来观察一下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哪个字需要老师的帮助?

  底:老师指导,边讲解,边范写,学生书写。

  厚、质:学生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师范写,学生书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大教师手拿书)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书)你见过的最大的书是什么样的?(学生说)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本最大的书。

  板书;最大的书。(故意漏写双引号)

  学生纠错:书没加双引号。

  师顺势问:为什么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

  2、学生汇报思考结果

  师:大自然就是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永远也读不完。在这本书中,你会汲取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的营养,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3、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字音。

  (2)交流识字体会,

  说说你都认识了哪些生字,怎么认识的。你还有哪些好的识字方法,说一说。

  (3)巩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再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5、检查读书情况。一人读一自然段。

  三、理解词语。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释疑。

  对词语的理解作如下设计:

  刨根问底:把课文中川川说的话用课件出示出来,一方面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另一方面从问句中体会川川是个爱问的孩于,总爱把问题问清楚,问明白,从而理解刨根问底的意思。

  宝藏:让学生说说叔叔要为祖国找到哪些宝藏,从而来理解词语意思。

  地质勘探队员:指导学生说说他们是千什么的。

  【点评:新课程提倡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这个设计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特别是对刨根问底的设计,既理解了词意,又指导了朗读,可谓一箭双雕。】

  四、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底,讲解写字要领:

  底:第三笔是竖撇,第五笔是竖提,上下都有点。

  2、学生描黑,临写。

  3、还有哪些字有竖撇?学生练写册、厚。、质,教师针对写字情况进行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质疑课题。

  1、复*生字

  2、质疑课题

  师:培根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想从这本最大的书获得哪些知识呢?

  学生质疑,归纳:

  1)、书中有什么内容?

  2)、这本书有什么作用?

  3)、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自己读书、多思考等)

  二、细读课文,激发探究意识,

  (一)、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说说从中了解到哪些知识。

  2、学生在班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随机进行讲解:

  (1)、岩石书:

  A、(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

  指名学生读。说说岩石为什么像书?

  指导读第一句话:岩石就是'书'啊:应读出叔叔自豪、高兴的语气。

  B、书中的字:(课件出示第六段内容》

  说说书中有哪些字(如雨痕、波痕、矿物D

  指导读:你认为叔叔回答川川的问题时是什么态度,并读一读。

  C、书中的画(出示第八自然段内容j

  书中有什么画?(树叶、贝壳、小鱼)。

  (课件出示我知道之一)学生读一读。看始祖鸟的化石。

  指名读。着重读好感叹句的语气(可引导学生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后为什么加叹号?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小鱼会是什么心情?)

  小结:这神秘的化石犹如一份份珍贵的资料,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变化沧桑。

  D、化石的作用(课件出示第十自然段内容)。

  让学生说自己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我知道之二)

  教师补充:在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发现了鱼类的化石,便可知这一片曾是大海。

  指名学生读。

  (2)岩石的作用。(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内容)

  说说,A、岩石的作用。

  B、叔叔还能为祖国找到哪些宝藏?从而初步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指名学生读,注意感叹句的读法。

  补充:南极洲发现有露出地表上千米的煤层,说明南极洲曾是森林茂盛之地。

  3、听了叔叔的介绍,川川会是什么心情、怎么说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凄出高兴的语气。

  三、猜一猜,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小结:最大的'书'不仅满足了川川的好奇心,而且从中找到自己的梦想。相信同学们在这本书中获得了自己所需的营养,使自己终身受益。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

  1、学生读课文。

  2、说说最大的带中有哪些内容。

  二、分角色读、评课文

  小组内分角色读课文。

  推选代表漆课文其他学生评。着重读好人物的对话。叔叔是自豪,川训是好问。

  点评: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把评的权力下放给学生,更能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书写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出示所写生字。

  2、教师范写陆、印。注意,

  陆:双耳在左边,右边竖一笔写成。

  印:右边为双耳。

  3、学生写、评。

  4、学生自己写埋、宝。、趴、刨,教师点评。

  四、课堂交流。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化石,岩石等资料在班内交流一下。

  【教学内容】19、最大的“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

  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对话。

  【总课时目标】

  1、会认“质、勘、岩”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宝”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好人物对话,知道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是最大的“书”。

  3、激发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

  【分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自读课文,知道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是最大的“书”,大致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

  2、认识“质、勘、岩”等10个新字,理解词语意思。

  3、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对话,进一步了解课文。

  2、书写“册、岩、宝”等12个字。

  3、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问导入

  教师引导活动:

  1、“书”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书”中有什么?读书有什么用?

  2、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3、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吧。

  学生学*活动:

  1、讨论问题,知道书中有文字、图画、知识等等,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书的作用。

  2、齐读课题,提问:为什么“书”加上引号?并猜想。

  3、准备学*课文。

  二、自读课文

  教师引导活动:

  1、巡视检查自学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2、指导小组合作。

  3、小组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⑴ 出示卡片,检查认读情况,指导学生在交流时说得完整、清楚。

  ⑵ 指导轮读课文。

  ⑶ 课文中的“书”指的是什么?

  学生学*活动:

  1、自读课文,勾画带生字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词语。

  2、小组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说自己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字。

  3、组内读书:

  展示自己读得最好的段落,帮助别人,也向别人请教自己不懂的的问题。

  4、全班交流:

  ⑴ 认读生字,扩词语,交流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扩词语、编儿歌、顺口溜、找“朋友字”等)

  ⑵ 每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参与轮读课文,一人读一段。

  ⑶ 回答问题,知道文中的“书”指的是岩石。

  三、再读课文

  教师引导活动:

  1、为什么把岩石称为“书”呢?在课文中找一找根据,看谁找得对、找得全。

  2、“书”中的“字”指什么?“画”呢?人们能从“书”中读懂什么?

  3、川川在与地质队员的谈话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你学到了吗?说说看。

  4、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

  5、怎样去了解呢?

  学生学*活动:

  1、默读课文,勾画答案。交流,知道“书”、“一层一层的”,“书”中有“字”、有“画”,读“书”能增长知识。

  2、读出相应的段落。

  3、交流自己了解的知识,并互相补充。

  4、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5、交流,了解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和方法:问、查、看、实验、实地研究等。

  四、阅读“我知道”

  教师引导活动:

  出示阅读材料“我知道”:读一读这分资料,看看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学*活动:

  阅读材料,交流自己懂得了什么。《最大的“书”》

  五、教学效果测评

  教师引导活动:

  1、这些词语,你认识了吗?

  2、“藏”是多音字,你能分清它的两种读音吗?

  学生学*活动:

  1、读一读:

  勘探、勘测、痕迹、伤痕、煤矿、煤油。

  2、读一读,选一选:

  我长大了,要去寻找埋藏(cáng zàng)在地下的宝藏(cáng zàng)。

  第二课时

  一、复*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生字卡片。

  2、通过上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学*活动:

  1、复*字词,扩词语。

  2、交流自己的收获,肯定自己的成果。

  二、朗读课文对话

  教师引导活动:

  1、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发现对话的特点。怎样读好对话呢?

  2、几个人在对话?川川问了哪些问题?

  3、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你对地质勘探队员的印象如何?为什么?

  4、指导小组读书:

  分好角色──你愿意读谁的话?

  5、全班交流:

  哪一组读给大家听?

  6、组织全班分角色朗读。

  学生学*活动:

  1、交流,了解读对话要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想象说话人的心情。

  2、把川川的问题用横线勾出来。

  3、根据对话内容,评价说话人。

  4、小组合作读书:

  分好角色。

  5、小组展评,全班评价。

  6、全班分角色朗读。

  三、表演

  教师引导活动:

  1、喜欢这篇课文吗?还想以怎样的方式学*?

  从学生们的意愿中选择“表演”作指导。

  2、几个角色?每个人的动作、神态会是怎样的?爸爸没有说话,能不能为爸爸想象几句话、几个动作?

  3、参与学生的表演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

  学生学*活动:

  1、讨论,就学*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

  2、小组合作讨论,创编动作。表演。互相提出改进意见。

  3、观看同学表演,评价,鼓励。

  四、写字

  教师引导活动:

  1、这一课中要学写哪些生字?

  2、哪些字容易出错?

  3、巡视检查,个别指导,表扬写字认真的同学。

  学生学*活动:

  1、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

  2、自由书空,发现问题,及时提醒。

  3、认真练*写字。找出自己写得好的和不足的地方。

  五、教学效果测评

  教师引导活动:

  1、拼拼读读写写,检查自己学会了多少字、词。感到自己学得好就表扬自己。

  2、读一读短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学生学*活动:

  1、拼拼读读写写。

  2、读短文,想想为什么彩色路面像一本大“书”。

  教学目标:

  1、 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 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说说自己读过什么书?

  2、 一本书也叫一册书,认识“册”。读:一册书。

  3、 出示图片,古时候的书是用竹简串起来的。(课件12页,共98页。)

  4、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去读一本书,这可是最大的“书”。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最大的书是什么,最大的书有字吗,最大的书有画吗,最大的书讲了个什么故事,有用吗,为什么加引号?)别急,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呢!你把课文读熟了,答案就找到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翻到83页,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生字。猜猜地质勘探队员是干什么的?(地质勘探队员是查明矿藏分布的,多有意思的工作,再来读词语。(齐读)猜字谜:家里有块玉(宝),包旁一把刀(刨),厂里过日子(厚),山下有石(岩),力气很大(甚)。

  3、下面那我们来一个接一个地轮读课文,请其他小朋友认真听,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了。宝藏还有一个读音cang,躲藏。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课件25页)(一天,爸爸带——去——。爬到半山腰,遇到了一位——,他为川川介绍了————。)

  四、学*生字

  “厚、底”,“ 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王”。“ 印”字右边是单耳,不是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开。可以引导学生有土才能埋。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质”等重0个生字,会写“册”等重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3、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和写字。

  教学难点: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具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化石和矿石标本

  3、学生课前搜集或教师提供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

  教学类型:精读课。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你们听说过世界上最大而且没有文字的书吗?今天学*的―篇课文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揭示课题,说说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

  二、 朗读感悟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

  三、分组议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叔叔”说的话,想一想下面几个问题:

  1、“叔叔”为什么把这块岩石称作是“一册厚厚的书”?

  2、为什么岩石上会留下这些雨痕和波痕呢?

  3、你知道读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除了书晒纳感说的,你还知道别的用处吗?

  (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思考结果)

  四、汇报交流

  1、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学*结果,师随即引导学生朗读有关课文内容、理解“雨痕”、“波痕”等词语。

  2、默读“我知道”读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卡片

  地质 勘探队员 一册书 厚厚的 岩石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脚印 波浪

  二、自读课文,相互交流

  1、边读边思考:从“叔叔”说的话,你懂得了什么知识(读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实物。

  三、总结谈话

  读课文最后一段,你能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复*本课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

  2、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记住字形。

  3、书写字的笔顺,边指导边书写。

  4、学生写字,师随即指导组织评议。

  五、拓展阅读

  绿**报员

  植物科学院请小燕子选一批绿**报员。

  一大早,小燕子刚飞出,就被小桃树拦住了。

  “你能干什么?’”燕子问“我能预报农时。”桃树对小燕子说,“我一开花,农民伯伯就得忙着种谷子。”

  “好,算你一个。”燕子飞过一片胡杨树林,胡杨树叫住了她,小燕子问:“你有什么本领?”

  “我能报告地下水。”胡杨树说:“不信,顺着我的身子挖下去,准能找到地下水。”

  这时,山坡上的篦子草又喊住了燕子:“我可以报名当土壤化验员。”

  小燕子有点儿弄不懂,篦子草说:“我喜欢长在钙质土壤中。”

  “噢,原来是这样。“小燕子语音刚落,那边的蓝玫瑰又说话了:“我也能做情报员,我的脚下就有铜矿哩!”

  “花朵能报矿?”“小燕子掏出小本子记下、,还有什么花有这种本领?”蓝玫瑰花说:“七瓣莲能报锡矿,蝴蝶花能报锌矿。”

  忙了一天的小燕子高兴极了,这一天,她增加了多少知识呀!

  六、课堂作业

  重、完成课后练*“我会填”,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换,订证。

  2、书面补充句子:这本书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它还能告诉我们。

  3、读“我知道”中的小知识,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七、本课小结: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教具准备】

  一棵大苹果树(能贴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做成的写有生字的10个大苹果(课文中要求认的10个字);

  小黑板;本课要求写的生字卡12个。

  【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了解一些地质勘探知识,增强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写好笔画“竖撇”;有感情地朗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2分钟)

  小朋友,我们都读过书,从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可不是一般的书。请小朋友们看老师板书。

  2.板书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提出问题:“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开展活动,读文识字

  (18分钟)

  读书展示会 是啊,“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小朋友,你想知道这本“书”的奥秘吗?那就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吧,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个学*伙伴,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给对方听,互相检查字音都读准了没有,句子都读通了没有。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最善于合作。 现在我们来评选最佳“读书小组”。哪个小组想读就举手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你们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4.小朋友,你们的最佳“读书小组”选出来了吗?请你们跟我们这儿的读书小组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好吗?

  结苹果、摘苹果 黑板上贴出一棵苹果树,出示写有生字的大苹果。 同学们,你能读出这些苹果中的生字吗?你读准一个字,老师就挂上一个苹果。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同学结出的苹果最多。 你们看,苹果树上已经结满了苹果。现在我想请小朋友来摘苹果,请不摘果的小朋友负责评一评谁摘得又快又好。 送生字回家

  1.小黑板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

  a.一位地( )( )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

  b.( )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本( )( )的书吗?

  c.雨点留下的脚( ),叫雨( )。

  d.把岩石书读懂,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 )藏。

  2.小朋友,你能把苹果树上的生字送回到句子家中去吗?

  3.生字回到了家,多高兴呀。我们来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4.出示本课要写的字(二、三排),认读,组词。

  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四)现在,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课文吧。

  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学*伙伴组成小组互读互查。

  小组自由展示读课文。

  指名展示读课文。

  认读生字。

  根据老师说出的某个字的特征找出这个字并读出字音,如果正确就将苹果摘下。如:

  力气很大──勘

  山下有石──岩

  厂里过日子──厚

  包旁一把刀──刨

  家里一块玉──宝

  练*填字。

  练读句子。(指名读,集体读)

  “印、陆”单耳旁和双耳旁的不同;

  “刨”左宽右窄,“包”的最后一笔不能拖得太宽,不能超过竖中线;

  “埋”左边是提土旁,不能写成“理”字。

  齐读课文。

  朗读感悟(10分钟)

  第二课时: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写了几个字,还朗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场朗读竞赛,看看谁是今天的朗读小明星。今天的朗读竞赛,我们要评选出“最佳川川”和“最佳叔叔”。请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课文,用“──”画出川川说的话,用“~~~”画出叔叔说的话。再练*读一读。 听你们读的这么有意思,老师也想来读一读。示范朗读。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要开始朗读竞赛了。你们谁愿意做勤学好问的小川川呢?请上台来参加竞赛。(其他同学当叔叔,评选最佳川川) 面对小川川的提问,谁愿意当知识丰富的`地质勘探队员叔叔,为川川做出解答呢?也请你来参加竞赛吧。(其他同学当川川,评选最佳叔叔。) 现在,请我们的最佳组合来为我们做朗读展示。

  6.采访评选出来的“朗读明星”:

  请问川川:“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呀?你现在知道书字上面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了吗?(电视机前的同学们,川川已经弄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通过读这本“书”,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请问川川: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呢?你准备怎样去读懂这本最大的“书”呀?

  请问地质勘探员叔叔,你还能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岩石书”的知识吗?

  (大家快找一找,看看谁最先找到。)

  大家读读我知道中的知识,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读通顺、读懂。 指名两个读。

  自由读课文。

  练读人物对话。

  听老师读。

  展示朗读“川川”的话。

  展示朗读“叔叔”的话。

  生:当然可以。不过我告诉你们,不如你们自己从书中去找答案。

  我找到了。就在课后的我知道里。

  7.自由读我知道。

  指 导写 字(10分钟)

  (出示本课要求写的生字字卡)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把哪些生字放在一起呢?请你摆一摆字卡,再说说你的想法。 请小朋友再看看这些生字,同桌互相讨论讨论,这些字的哪些笔画容易写错。

  我们不但要把字写正确,还要把字写得漂亮。你们发现了吗?今天要写的很多字当中,都出现了一个笔画“竖撇”。(边讲边范写,让学生观察由“竖”到“撇”的演变过程。) 小朋友,你能把带有这个笔画的字写好吗?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练一练。

  5.(把学生写得好的或是存在共性问题的字拿到黑板上)谁愿意做“小医生”,给这些字来看看病。

  做课后“我会填”中的练*。(先写再说)

  说清楚要求。

  摆字卡并说明理由:半包围结构、上下结构。

  “厚”字和“底”字都是半包围结构,但“厚”字上下都没有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

  练*书写。

  当小医生,判断哪些字写得好,哪些字写得不够好。

  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倡导“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依据学情调节教学顺序,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时数:2课时。

  设计思路:

  本文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构篇,其内容对小学生极富吸引力。教学本文宜采取合作学*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同时通过“读、演、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和学*热情。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你见过的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新课文——《最大的“书”》,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标题上“书”字的双引号故意不写。)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标题,看看黑板上的标题和课本上的标题有什么不同。

  过渡:课文标题上的“书”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从中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用多媒体出示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开火车”读,齐读。

  3、师生对读课文,教师读叙述语,男女生分别读地质勘探队员与川川的对话。读后思考:课文标题中的“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出示句子: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指名学生读,齐读。)(板书:岩石)

  过渡:岩石除了样子像书外,还有哪些地方像书?下面我们继续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读中学。

  (1)自由读。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了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吗?请赶快读一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他和“叔叔”的对话。

  (2)伙伴对读。同桌分角色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到了什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好问句和感叹句。)

  2、论中学。

  (1)讨论交流:①为什么把岩石称为“书”?②岩石这本“书”有什么作用?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雨痕、波痕、矿物”的图片和“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图片以及课文的相关句段,指导朗读、理解。(板书:雨痕 波痕 矿物 画 树叶 贝壳 小鱼 为国找宝藏)

  3、看中悟。

  用多媒体播放“地壳变迁、化石形成”等地质变化的录像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

  4、猜中想。

  (1)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

  (2)你能猜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说说你从岩石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知识。

  2、小结谈话,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最大的“书”》一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大自然的变迁,陆地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奥秘等着大家去探索、去发现。同学们愿意在今后的学*中走进大自然,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吗?

  3、课堂交流。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岩石、化石方面的资料在班内交流一下。

  五、课外延伸,推荐书目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要想了解这座宝库中更多的奥秘,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自然百科全书》和《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复*旧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2、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再分段读一读。

  二、实践活动:演一演

  1、四人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

  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虽然“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但要设计出相应的动作神态。

  2、集体评一评哪个角色演得好。

  三、识记字形

  1、多媒体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字,“开火车”认读,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学生提出难记的字,老师指导记忆。

  3、巩固练*:口头组词。

  四、指导写字

  1、多媒体课件出示“我会写”中的字,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及其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练*写字。要求:(1)写正确。“厚”字上面无点,“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王”。“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埋”字左边是土字旁,“理”字左边是王字旁。(2)写美观。在本课要求写的字中,出现了很多“竖撇”,如“质、厚、底”的左撇,“铁”字右边的第二撇, “册”字的两撇。重点指导竖撇的书写。

  五、积累运用

  1、词语开花。

  看看课文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发现规律,自主填字。

  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理解下面词语,选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话。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刨根问底

  六、布置作业

  1、在汉语拼音本上抄写“我会写”中的字,每字写三遍。

  2、读课文,勾出你喜欢的新词和句子,把自己喜欢的新词、句子抄写在“好词佳句积累本”上。

  3、自编一份“奇妙的大自然”手抄报

  【学*目标】

  1· 认识“勘、岩”等10个生字。

  2· 认识“岩石”,了解岩石的作用及地壳变化。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在对话中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岩石”,了解岩石的作用及地壳变化。

  难点:在对话中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搜集岩石的相关资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