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说课稿优选【十】篇

首页 / 说课稿 / |

  最大的“书”说课稿 1

  一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 ﹦﹥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 2

  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学生在见识了《古诗两首》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雷雨》变幻的自然现象之后,《最大的“书”》又带着他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因此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最大的“书”》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学*方法,而且学生对自然科学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的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知识。教学难点是结合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身边科学的兴趣。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读”文中“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的重点对话,“说”自己理解地内容,“问”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

  说流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

  你喜欢看什么书?为什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读一本最大的书。

  (二)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环节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发现课题中“书”的引号,

  以“书”为什么加引号,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这一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思考:书为什么加引号?

  (二)交流: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学*岩石,会写“岩” 。

  (三)学*字词:藏着铁矿 宝藏 地质勘探队员 刨根问底

  识字学词是低段语文的重点,将这四个词串起学*,即落实了音的难点,又无痕地理解了词义,同时串起了下个环节的学*。

  三、再读课文,读好川川的问题。

  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是课文的一个特点,所以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读好对话,首先要读准这六个问句。这六个问句的教学我各有侧重,第1、2两句,指导学生读准“啊”的变音。第3、4、5三个最基本的问句能读准就好,第6句最长,最难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把朗读落实到位。

  四、读好对话,感受“书”的神奇。 分别出示三组对话,通过对话的朗读,让学生明白岩石的形状很像一本书,体会叔叔用反问的语气更加肯定岩石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并以“册”为生发点,让学生有趣地学语文。

  在第二组对话中找到“足迹、脚印”这一组近义词,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

  第三组对话中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

  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再结合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

  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五.小结。

  (1)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呢?因为岩石形状像书,有文字,有图画,完成板书。

  (2)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这一环节,教师进行总结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回归整体,更深入地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设计构思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像《最大的书》这样一篇既没有生动情节,又没有什么美丽词汇,带着点科普知识的文章,我们又该怎么样去把握?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之中更应体现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让这类课文的教学更具“语文味”。

  1、识字教学贯穿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初读识字:识岩石,读准音,了解岩石是“书”,带出词串教学:“宝藏”、“藏着铁矿”、“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研读理解:向学生介绍书的由来和“册”字的演变史,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字的来源,对文字有一种新鲜感、文化感,增强识字乐趣。“脚印”“足迹”“雨痕”“波痕”四词的教学采用先正音,再让学生发现“脚印”和“足迹”是对同义词,对于“痕”进行了“泪痕”“刀痕”的拓展。实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托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2、在教学中,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贯穿全文的特点,在通读对话中了解岩石是“书”,“书”上有字有画等内容,通过学*反问句、调换句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8自然段对话,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3、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在教学中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如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出示图片印证猜测。矿物、化石用课件演示再读好句子。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板书设计

  最大的“书” 岩石 形 状

  文 字

  图 画

  板书简单明了地显示了最大的书就是岩石。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一目了然,对岩石有形象、直观的认识。

  最大的“书”说课稿 3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

  二、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 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文中涉及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借助图片让学生对岩石有个形象、直观的印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应避免上成科学课。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教学中,还应把握文中对话多的特点,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并初步感受对话出现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通读课文,学*生字词,并教学课文1-8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全文,练*朗读,在朗读感受对话的不同句式,激发探究自然的兴趣。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刨”“岩”,并联系语境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2、练*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初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字词,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三、说教学程序及其中的教法、学法。

  (一) 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直接板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读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起到导向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2、出示生字,检查自学

  (1)逐个出示 “地质勘探队员 岩石 一册 厚厚的 脚印 波痕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检查读,并随机进行指导:

  地质勘探队员:你知道地质勘探队员是干什么的吗?

  宝藏:宝藏的“藏”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cang,什么时候读cang。

  给“宝”找朋友。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随机正音。

  【在这一环节,我以“扎实、朴实”为目标,重视字词教学,努力在字词上抓落实,为深入学*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读了课文,你解决刚才的疑问了吗?

  5、在学生反馈“‘书’为什么加引号?”中指导板书:岩石,并指导练写“岩”。

  (三)研读课文,再次释疑

  1、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书”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来。

  2、交流反馈:

  (1)预设一: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出示句子,结合课文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岩石一层一层地就像是厚厚的书。

  (2)预设二:有字。“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最大的“书”(第一课时)说课稿

  a、书上有哪些字?

  b、对于这句学生理解有困难,我并结合课前收集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结合教师引读、合作读来练*朗读。

  (3)预设三:有图。出示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出示化石图片,辅助学生理解地质勘探队员说的话。

  课件出示"我知道"之一)学生读一读。看始祖鸟的化石

  指导朗读。着重读好感叹句的语气(可引导学生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后为什么加叹号?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小鱼会是什么心情?)

  小结:这神秘的化石犹如一份份珍贵的资料,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变化沧桑。

  【语文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首先是语言。如何留下呢?杨再隋先生说的好:要充分的、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所以以上环节,我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图片,读通、读懂、读顺、读好,留下语言。】

  (四)回归整体,练*朗读

  1、出示1-8自然段,师生分角色朗读,指导独好川川的问话。在多次分角色朗读中感受川川的爱提问题。

  2、读到这,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刨根问底,指导书写“刨”。

  (五)设疑结课,延伸兴趣

  1、川川又提了哪些问题呢?地质勘探队员又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呢?我们下节课来学*。

  【保持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持续的必要条件,正由课标中强调的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以上的结课设计以问题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将阅读兴趣不断延伸。】

  板书:

  最大的“书”

  岩石

  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以上只是我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使“教案”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案”。

  最大的“书”说课稿 4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拼读检测中掌握新字新词,在自读中大致了解“书”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

  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

  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流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 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最大的“书”是什么?

  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

  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在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

  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对文中一些地质学专用术语进行归类的正音,如:地质勘探队员、岩石、煤炭、矿物、宝藏,将初读反馈和字音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且立足具体的`学情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 认写生字。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个记号,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边认读边交流识字方法,可以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识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识记。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孩子们大声的朗读,一个个生字完整的出现,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自主的寻找出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至于写字,通过一年多的学*,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写字任务,教师只作点拨、指导。出示难写的字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作业布臵

  本节可得重点就是识字教学,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作业: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我会写”的生字。

  最大的“书”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五组教材。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紧扣本单元“身边的科学”这一主题,课文记述了川川在爬山过程中和一位地质勘探员相遇、相识的过程。借两人的对话,介绍了关于岩石的一些知识。岩石上的字和画,岩石所体现的科学知识和研究价值。科学性的内容,课文极具启发性的学*小伙伴的提示,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态度。文本的人物对话很多,其中一些语言运用得非常准确,如表示时间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品味,*得课文准确的语言表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准确的语言,学*课文科学、准确的表达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读能力,对这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而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2个生字,会写“册”等12个绳子。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自主研读和交流讨论中了解一些关于岩石的自然科学知识。

  3、培养探索身边科学的一种精神,从小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说教学流程:

  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1、最大的“书”是什么?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记得有位教学专家说:阅读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对文中一些地质学专用术语进行归类的正音,如:地质勘探队员、岩石、煤炭、矿物、宝藏,将初读反馈和字音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且立足具体的学情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研读,感悟一个过程。

  这里我将分三步,引领学生走进这本大书,探寻这本大书的神奇和奥秘。

  (一)比较表达,探究“书”是什么。

  抓住文中勘探员叔叔的一句话:“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我请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和“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肯定能够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和语气,从而对反问句有了一个更深切的体悟。

  (二)转换句式,探究“书”的内容。

  关于“书”上的字,课文中有这样的语言:“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波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我请学生读这句话,找到一组近义词:“足迹、脚印”,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同时,我还利用逼真、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波痕和雨痕,进行语言的补充练*。关于“书”上的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文中是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的,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三)体悟词语,探究“书”的成因。

  关于“书”的成因,课文是这样写的: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这段文字较为浅显,却蕴涵着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抽象的变化过程。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慢慢。在初步感受了形成时间的漫长后,我向学生播放课件,演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一大片长满树木的陆地,郁郁葱葱。有一天,陆地往下沉,往下沉,地下的水漫上来,淹没了陆地,*卷了一切,这里便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慢慢地,海底上升了,上升了,海水渐渐地退去,这里又变成了高山。这样一演示,学生肯定从直观上明白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相信有的学生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地球的变化可真神奇啊!”“原来那么多年以前,这里有如此大的变化!”……接下来,我就请学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这一切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和巨大演变。学生可能读得很*淡,我就引导学生特别注意那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他们的朗读,进行风趣的,且有针对性的指导:“你读得好快啊?很多很多万年就这么快过去啦?”“这海底也上升得太快了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变化的巨大和缓慢。

  四、拓展,体悟一种情感。

  文中的川川问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一次次不断地深入。因此,“刨根问底”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找川川向叔叔提出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川川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体会这些疑问是层层深入的,不断地直达事物本质的。文中最后川川的一句话:“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文中的小伙伴也有这样的提示:“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让学生在猜想中体会川川对这本大“书”的浓厚兴趣,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也在不经意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最后,我还结合文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我还请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关注,去搜集一些关于地质方面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展示,以激发学生课外学*的不竭动力。

  最大的“书”说课稿 6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

  二、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 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文中涉及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借助图片让学生对岩石有个形象、直观的印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应避免上成科学课。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教学中,还应把握文中对话多的特点,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并初步感受对话出现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通读课文,学*生字词,并教学课文1-8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全文,练*朗读,在朗读感受对话的不同句式,激发探究自然的兴趣。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刨”“岩”,并联系语境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2、练*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初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字词,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三、说教学程序及其中的教法、学法。

  (一) 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直接板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读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起到导向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2、出示生字,检查自学

  (1)逐个出示 “地质勘探队员 岩石 一册 厚厚的 脚印 波痕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检查读,并随机进行指导:

  地质勘探队员:你知道地质勘探队员是干什么的吗?

  宝藏:宝藏的“藏”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cang,什么时候读cang。

  给“宝”找朋友。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随机正音。

  【在这一环节,我以“扎实、朴实”为目标,重视字词教学,努力在字词上抓落实,为深入学*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读了课文,你解决刚才的疑问了吗?

  5、在学生反馈“‘书’为什么加引号?”中指导板书:岩石,并指导练写“岩”。

  (三)研读课文,再次释疑

  1、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书”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来。

  2、交流反馈:

  (1)预设一: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出示句子,结合课文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岩石一层一层地就像是厚厚的书。

  (2)预设二:有字。“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最大的“书”(第一课时)说课稿

  a、书上有哪些字?

  b、对于这句学生理解有困难,我并结合课前收集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结合教师引读、合作读来练*朗读。

  (3)预设三:有图。出示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出示化石图片,辅助学生理解地质勘探队员说的话。

  课件出示"我知道"之一)学生读一读。看始祖鸟的化石

  指导朗读。着重读好感叹句的语气(可引导学生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后为什么加叹号?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小鱼会是什么心情?)

  小结:这神秘的化石犹如一份份珍贵的资料,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变化沧桑。

  【语文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首先是语言。如何留下呢?杨再隋先生说的好:要充分的、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所以以上环节,我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图片,读通、读懂、读顺、读好,留下语言。】

  (四)回归整体,练*朗读

  1、出示1-8自然段,师生分角色朗读,指导独好川川的问话。在多次分角色朗读中感受川川的爱提问题。

  2、读到这,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刨根问底,指导书写“刨”。

  (五)设疑结课,延伸兴趣

  1、川川又提了哪些问题呢?地质勘探队员又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呢?我们下节课来学*。

  【保持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持续的必要条件,正由课标中强调的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以上的结课设计以问题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将阅读兴趣不断延伸。】

  板书:

  最大的“书”

  岩石

  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以上只是我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使“教案”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案”。

  最大的“书”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 “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朗读感悟,学写生字。这里我单说第一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

  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所以先让学生同桌学*生字,为了帮助他们对生字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识字游戏和“比一比谁的花朵最漂亮”的扩词游戏巩固生字和拓展新词。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 “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 8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朗读感悟,学写生字。这里我单说第一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所以先让学生同桌学*生字,为了帮助他们对生字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识字游戏和“比一比谁的花朵最漂亮”的扩词游戏巩固生字和拓展新词。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分角色﹦﹥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 “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朗读感悟,学写生字。这里我单说第一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

  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所以先让学生同桌学*生字,为了帮助他们对生字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识字游戏和“比一比谁的花朵最漂亮”的扩词游戏巩固生字和拓展新词。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 “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 10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朗读感悟,学写生字。这里我单说第一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所以先让学生同桌学*生字,为了帮助他们对生字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识字游戏和“比一比谁的花朵最漂亮”的扩词游戏巩固生字和拓展新词。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分角色��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最大的“书”说课稿优选【十】篇(扩展1)

——最大的“书”说课稿6篇

最大的“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五组教材。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紧扣本单元“身边的科学”这一主题,课文记述了川川在爬山过程中和一位地质勘探员相遇、相识的过程。借两人的对话,介绍了关于岩石的一些知识。岩石上的字和画,岩石所体现的科学知识和研究价值。科学性的内容,课文极具启发性的学*小伙伴的提示,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态度。文本的人物对话很多,其中一些语言运用得非常准确,如表示时间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品味,*得课文准确的语言表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准确的语言,学*课文科学、准确的表达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读能力,对这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而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2个生字,会写“册”等12个绳子。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自主研读和交流讨论中了解一些关于岩石的自然科学知识。

  3、培养探索身边科学的一种精神,从小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说教学流程:

  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1、最大的“书”是什么?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记得有位教学专家说:阅读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对文中一些地质学专用术语进行归类的正音,如:地质勘探队员、岩石、煤炭、矿物、宝藏,将初读反馈和字音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且立足具体的学情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研读,感悟一个过程。

  这里我将分三步,引领学生走进这本大书,探寻这本大书的神奇和奥秘。

  (一)比较表达,探究“书”是什么。

  抓住文中勘探员叔叔的一句话:“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我请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和“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肯定能够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和语气,从而对反问句有了一个更深切的体悟。

  (二)转换句式,探究“书”的内容。

  关于“书”上的字,课文中有这样的语言:“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波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我请学生读这句话,找到一组近义词:“足迹、脚印”,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同时,我还利用逼真、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波痕和雨痕,进行语言的补充练*。关于“书”上的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文中是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的,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三)体悟词语,探究“书”的成因。

  关于“书”的成因,课文是这样写的: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这段文字较为浅显,却蕴涵着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抽象的变化过程。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慢慢。在初步感受了形成时间的漫长后,我向学生播放课件,演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一大片长满树木的陆地,郁郁葱葱。有一天,陆地往下沉,往下沉,地下的水漫上来,淹没了陆地,*卷了一切,这里便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慢慢地,海底上升了,上升了,海水渐渐地退去,这里又变成了高山。这样一演示,学生肯定从直观上明白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相信有的学生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地球的变化可真神奇啊!”“原来那么多年以前,这里有如此大的变化!”……接下来,我就请学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这一切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和巨大演变。学生可能读得很*淡,我就引导学生特别注意那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他们的朗读,进行风趣的,且有针对性的指导:“你读得好快啊?很多很多万年就这么快过去啦?”“这海底也上升得太快了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变化的巨大和缓慢。

  四、拓展,体悟一种情感。

  文中的川川问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一次次不断地深入。因此,“刨根问底”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找川川向叔叔提出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川川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体会这些疑问是层层深入的,不断地直达事物本质的。文中最后川川的一句话:“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文中的小伙伴也有这样的提示:“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让学生在猜想中体会川川对这本大“书”的浓厚兴趣,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也在不经意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最后,我还结合文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我还请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关注,去搜集一些关于地质方面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展示,以激发学生课外学*的不竭动力。

最大的“书”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 ﹦﹥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3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

  二、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 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文中涉及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借助图片让学生对岩石有个形象、直观的印象,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应避免上成科学课。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教学中,还应把握文中对话多的特点,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并初步感受对话出现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通读课文,学*生字词,并教学课文1-8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全文,练*朗读,在朗读感受对话的不同句式,激发探究自然的兴趣。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刨”“岩”,并联系语境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2、练*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初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字词,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三、说教学程序及其中的教法、学法。

  (一) 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直接板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读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起到导向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2、出示生字,检查自学

  (1)逐个出示 “地质勘探队员 岩石 一册 厚厚的 脚印 波痕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检查读,并随机进行指导:

  地质勘探队员:你知道地质勘探队员是干什么的吗?

  宝藏:宝藏的“藏”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cang,什么时候读cang。

  给“宝”找朋友。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随机正音。

  【在这一环节,我以“扎实、朴实”为目标,重视字词教学,努力在字词上抓落实,为深入学*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读了课文,你解决刚才的疑问了吗?

  5、在学生反馈“‘书’为什么加引号?”中指导板书:岩石,并指导练写“岩”。

  (三)研读课文,再次释疑

  1、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书”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来。

  2、交流反馈:

  (1)预设一: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出示句子,结合课文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岩石一层一层地就像是厚厚的书。

  (2)预设二:有字。“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最大的“书”(第一课时)说课稿

  a、书上有哪些字?

  b、对于这句学生理解有困难,我并结合课前收集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结合教师引读、合作读来练*朗读。

  (3)预设三:有图。出示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出示化石图片,辅助学生理解地质勘探队员说的话。

  课件出示"我知道"之一)学生读一读。看始祖鸟的化石

  指导朗读。着重读好感叹句的语气(可引导学生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后为什么加叹号?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小鱼会是什么心情?)

  小结:这神秘的化石犹如一份份珍贵的资料,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变化沧桑。

  【语文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首先是语言。如何留下呢?杨再隋先生说的好:要充分的、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所以以上环节,我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图片,读通、读懂、读顺、读好,留下语言。】

  (四)回归整体,练*朗读

  1、出示1-8自然段,师生分角色朗读,指导独好川川的问话。在多次分角色朗读中感受川川的爱提问题。

  2、读到这,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刨根问底,指导书写“刨”。

  (五)设疑结课,延伸兴趣

  1、川川又提了哪些问题呢?地质勘探队员又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呢?我们下节课来学*。

  【保持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持续的必要条件,正由课标中强调的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以上的结课设计以问题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将阅读兴趣不断延伸。】

  板书:

  最大的“书”

  岩石

  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以上只是我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使“教案”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案”。

最大的“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 “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朗读感悟,学写生字。这里我单说第一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

  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所以先让学生同桌学*生字,为了帮助他们对生字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识字游戏和“比一比谁的花朵最漂亮”的扩词游戏巩固生字和拓展新词。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 “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5

  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

  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学生在见识了《古诗两首》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雷雨》变幻的自然现象之后,《最大的“书”》又带着他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因此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最大的“书”》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阅读能力等均有所发展,也掌握了一些学*方法,而且学生对自然科学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

  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

  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的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知识。教学难点是结合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身边科学的兴趣。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

  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的方法完成

  本节课的学*任务。“读”文中“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的重点对话,“说”自己理解地内容,“问”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

  说流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 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最大的“书”是什么?

  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

  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记得有位专家曾说:在教学中,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

  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研读,感悟一个过程。这里我将分三步,引领学生走进这本大“书”,探寻这本大“书”的神奇和奥秘。

  (一)比较表达,探究“书”是什么。

  抓住文中勘探员叔叔的一句话:“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我请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和“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肯定能够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和语气,从而对反问句有了一个更深切的体悟。

  (二)转换句式,探究“书”的内容。

  在这一步骤中,我首先让学生自主读文并思考:最大的“书”里有什么内容?然后再和伙伴一起合作在书上找一找“书”上都有些什么?并用符号在书上作上标记,再读一读,和伙伴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一问伙伴,最后在班上交流,教师据学生回答指导探究“书”的内容。

  关于“书”上的字,课文中有这样的语言:“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我请学生读这句话,找到一组近义词:“足迹、脚印”,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同时,我还利用逼真、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波痕和雨痕,进行语言的补充练*。

  关于“书”上的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文中是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的,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再结合文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三)体悟词语,探究“书”的成因。

  关于“书”的成因,课文是这样写的: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这段文字较为浅显,却蕴涵着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抽象的变化过程。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慢慢。在初步感受了形成时间的漫长后,我向学生播放课件,演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一大片长满树木的陆地,郁郁葱葱。有一天,陆地往下沉,往下沉,地下的水漫上来,淹没了陆地,*卷了一切,这里便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慢慢地,海底上升了,上升了,海水渐渐地退去,这里又变成了高山。这样一演示,学生肯定从直观上明白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然后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变化的巨大和缓慢。

  四、拓展,体悟一种情感。

  文中的川川问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一次次不断地深入。因此,“刨根问底”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找川川向叔叔提出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川川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体会这些疑问是层层深入的,不断地直达事物本质的。也让川川知道读懂这本“书”的作用是可以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这时他说了一句话:“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文中的小伙伴也有这样的提示:“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让学生在猜想中体会川川对这本大“书”的浓厚兴趣,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也在不经意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我还为学生提供课外搜集关于地质方面相关知识的一些网站,请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关注,对学生提出期望,以激发学生课外学*的动力。

  五、总结,升华一种情感、

  这一环节,教师进行总结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回归整体,更深入地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说板书设计

  雨痕 波痕 矿石 →字

  最大的“书”→ 岩石 〈 〉

  树叶 贝壳 小鱼 →画 找宝藏

  板书简单明了地显示了最大的书就是岩石。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一目了然,对岩石有形象、直观的认识。

最大的“书”说课稿6

  一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 ﹦﹥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优选【十】篇(扩展2)

——最大的书说课稿优选【五】份

  最大的书说课稿 1

  一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 ﹦﹥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 2

  《最大的“书”》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五组教材。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紧扣本单元“身边的科学”这一主题,课文记述了川川在爬山过程中和一位地质勘探员相遇、相识的过程。借两人的对话,介绍了关于岩石的一些知识。岩石上的字和画,岩石所体现的科学知识和研究价值。科学性的内容,课文极具启发性的学*小伙伴的提示,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态度。文本的人物对话很多,其中一些语言运用得非常准确,如表示时间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品味,*得课文准确的语言表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准确的语言,学*课文科学、准确的表达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读能力,对这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而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2个生字,会写“册”等12个绳子。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自主研读和交流讨论中了解一些关于岩石的自然科学知识。

  3、培养探索身边科学的一种精神,从小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说教学流程:

  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1、最大的“书”是什么?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记得有位教学专家说:阅读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对文中一些地质学专用术语进行归类的正音,如:地质勘探队员、岩石、煤炭、矿物、宝藏,将初读反馈和字音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且立足具体的学情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研读,感悟一个过程。

  这里我将分三步,引领学生走进这本大书,探寻这本大书的神奇和奥秘。

  (一)比较表达,探究“书”是什么。

  抓住文中勘探员叔叔的一句话:“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我请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和“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肯定能够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和语气,从而对反问句有了一个更深切的体悟。

  (二)转换句式,探究“书”的内容。

  关于“书”上的字,课文中有这样的语言:“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波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我请学生读这句话,找到一组近义词:“足迹、脚印”,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同时,我还利用逼真、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波痕和雨痕,进行语言的补充练*。 关于“书”上的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文中是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的,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三)体悟词语,探究“书”的成因。

  关于“书”的成因,课文是这样写的: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这段文字较为浅显,却蕴涵着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抽象的变化过程。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慢慢。在初步感受了形成时间的漫长后,我向学生播放课件,演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一大片长满树木的陆地,郁郁葱葱。有一天,陆地往下沉,往下沉,地下的水漫上来,淹没了陆地,*卷了一切,这里便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慢慢地,海底上升了,上升了,海水渐渐地退去,这里又变成了高山。这样一演示,学生肯定从直观上明白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相信有的学生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地球的变化可真神奇啊!”“原来那么多年以前,这里有如此大的变化!”……接下来,我就请学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这一切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和巨大演变。学生可能读得很*淡,我就引导学生特别注意那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他们的朗读,进行风趣的,且有针对性的指导:“你读得好快啊?很多很多万年就这么快过去啦?”“这海底也上升得太快了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变化的巨大和缓慢。

  四、拓展,体悟一种情感。

  文中的川川问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一次次不断地深入。因此,“刨根问底”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找川川向叔叔提出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川川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体会这些疑问是层层深入的,不断地直达事物本质的。文中最后川川的一句话:“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文中的小伙伴也有这样的提示:“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让学生在猜想中体会川川对这本大“书”的浓厚兴趣,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也在不经意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最后,我还结合文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我还请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关注,去搜集一些关于地质方面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展示,以激发学生课外学*的不竭动力。

  最大的书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五组教材。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紧扣本单元“身边的科学”这一主题,课文记述了川川在爬山过程中和一位地质勘探员相遇、相识的过程。借两人的对话,介绍了关于岩石的一些知识。岩石上的字和画,岩石所体现的科学知识和研究价值。科学性的内容,课文极具启发性的学*小伙伴的提示,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态度。文本的人物对话很多,其中一些语言运用得非常准确,如表示时间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品味,*得课文准确的语言表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准确的语言,学*课文科学、准确的表达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读能力,对这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而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2个生字,会写“册”等12个绳子。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自主研读和交流讨论中了解一些关于岩石的自然科学知识。

  3、培养探索身边科学的一种精神,从小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说教学流程:

  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1、最大的“书”是什么?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记得有位教学专家说:阅读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对文中一些地质学专用术语进行归类的正音,如:地质勘探队员、岩石、煤炭、矿物、宝藏,将初读反馈和字音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且立足具体的学情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研读,感悟一个过程。

  这里我将分三步,引领学生走进这本大书,探寻这本大书的神奇和奥秘。

  (一)比较表达,探究“书”是什么。

  抓住文中勘探员叔叔的一句话:“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我请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和“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肯定能够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和语气,从而对反问句有了一个更深切的体悟。

  (二)转换句式,探究“书”的内容。

  关于“书”上的字,课文中有这样的语言:“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波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我请学生读这句话,找到一组近义词:“足迹、脚印”,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同时,我还利用逼真、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波痕和雨痕,进行语言的补充练*。关于“书”上的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文中是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的,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三)体悟词语,探究“书”的成因。

  关于“书”的成因,课文是这样写的: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这段文字较为浅显,却蕴涵着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抽象的变化过程。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慢慢。在初步感受了形成时间的漫长后,我向学生播放课件,演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一大片长满树木的陆地,郁郁葱葱。有一天,陆地往下沉,往下沉,地下的水漫上来,淹没了陆地,*卷了一切,这里便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慢慢地,海底上升了,上升了,海水渐渐地退去,这里又变成了高山。这样一演示,学生肯定从直观上明白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相信有的学生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地球的变化可真神奇啊!”“原来那么多年以前,这里有如此大的变化!”……接下来,我就请学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这一切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和巨大演变。学生可能读得很*淡,我就引导学生特别注意那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他们的朗读,进行风趣的,且有针对性的指导:“你读得好快啊?很多很多万年就这么快过去啦?”“这海底也上升得太快了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变化的巨大和缓慢。

  四、拓展,体悟一种情感。

  文中的川川问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一次次不断地深入。因此,“刨根问底”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找川川向叔叔提出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川川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体会这些疑问是层层深入的,不断地直达事物本质的。文中最后川川的一句话:“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文中的小伙伴也有这样的提示:“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让学生在猜想中体会川川对这本大“书”的浓厚兴趣,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也在不经意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最后,我还结合文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我还请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关注,去搜集一些关于地质方面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展示,以激发学生课外学*的不竭动力。

  最大的书说课稿 4

  一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媒体演示、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紧扣“读”、“悟”二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发生感悟,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悟,并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

  1.巧用多媒体激趣,初读感悟。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课的开头,我用多媒体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学生边欣赏,老师一边引导和介绍。我相信学生都会被生动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就会翻开课文,这时师问: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然后全班读课题,读准“最”、“书”二字。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并让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别作上记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2.巩固生字、生词的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经过三个学期的生字学*,他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识记方法。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雨痕”“波痕”和“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3.巧用多媒体导学,整体感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文中的情境,先得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形象挂起钩来,增强文字的形象性学生才会想读。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能动能静的教学环境,再采用小组自读解疑 ﹦﹥分角色 ﹦﹥师生分角色等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象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最大的书说课稿 5

  【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学生在见识了《古诗两首》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雷雨》变幻的自然现象之后,《最大的“书”》又带着他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因此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最大的“书”》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学*方法,而且学生对自然科学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基于以上的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知识。教学难点是结合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身边科学的兴趣。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读”文中“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的重点对话,“说”自己理解地内容,“问”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

【说流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

  你喜欢看什么书?为什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读一本最大的书。

  (二)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环节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发现课题中“书”的引号,以“书”为什么加引号,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这一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思考:书为什么加引号?

  (二)交流: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学*岩石,会写“岩” 。

  (三)学*字词:藏着铁矿宝藏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

  识字学词是低段语文的重点,将这四个词串起学*,即落实了音的难点,又无痕地理解了词义,同时串起了下个环节的学*。

  三、再读课文,读好川川的问题。

  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是课文的一个特点,所以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读好对话,首先要读准这六个问句。这六个问句的教学我各有侧重,第

  1、2两句,指导学生读准“啊”的变音。第

  3、

  4、5三个最基本的问句能读准就好,第6句最长,最难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把朗读落实到位。

  四、读好对话,感受“书”的神奇。

  分别出示三组对话,通过对话的朗读,让学生明白岩石的形状很像一本书,体会叔叔用反问的语气更加肯定岩石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并以“册”为生发点,让学生有趣地学语文。

  在第二组对话中找到“足迹、脚印”这一组近义词,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

  第三组对话中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再结合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

  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五.小结。

  (1)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呢?因为岩石形状像书,有文字,有图画,完成板书。(2)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这一环节,教师进行总结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回归整体,更深入地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设计构思】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像《最大的书》这样一篇既没有生动情节,又没有什么美丽词汇,带着点科普知识的文章,我们又该怎么样去把握?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之中更应体现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让这类课文的教学更具“语文味”。

  1、识字教学贯穿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初读识字:识岩石,读准音,了解岩石是“书”,带出词串教学:“宝藏”、“藏着铁矿”、“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研读理解:向学生介绍书的由来和“册”字的演变史,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字的来源,对文字有一种新鲜感、文化感,增强识字乐趣。“脚印”“足迹”“雨痕”“波痕”四词的教学采用先正音,再让学生发现“脚印”和“足迹”是对同义词,对于“痕”进行了“泪痕”“刀痕”的拓展。实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托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2、在教学中,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贯穿全文的特点,在通读对话中了解岩石是“书”,“书”上有字有画等内容,通过学*反问句、调换句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8自然段对话,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3、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在教学中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如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出示图片印证猜测。矿物、化石用课件演示再读好句子。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板书设计】

  最大的“书”

  岩石

  形状文字图画


最大的“书”说课稿优选【十】篇(扩展3)

——《最大的“书”》教案6篇

  课前准备

  第 一 课 时

  导语激趣,初读感知

  同学们天天在读书,我们的书是什么样的?世界上还有一种书,这种书是没有文字的,而且也是最大的“书”,你们想读这本书吗?(板书课题:最大的“书”)

  我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合作识字,听读课文

  在小组内互教互学生字,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老师针对识字难点进行个别指导。

  老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

  地质 勘探队员 岩石 一册书 厚厚的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脚印 雨痕

  去掉拼音读词语。

  认读单个生字,用生字扩词。

  送生字卡游戏。(把生字卡片分发到部分学生手里,老师读出一个生字,让手里拿着这个生字的学生把生字卡贴到黑板上,然后全体学生读一读)

  小组内相互听读课文。

  一人读一段,在读书中巩固生字。

  朗读感悟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或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感知内容。

  课文里说的“最大的书”指什么?

  课文里的叔叔是谁?他是干什么的?(结合理解“地质勘探队员”)

  质疑问难

  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调控:有的引导学生在书里找答案;有的请同学帮助释疑;有的做简单的讲解;有的留在第二课时深入阅读中解决。

  指导写字

  让学生从要写的字中找出左右结构的字。

  说说这些字的特点。(如:“趴”“铁”都是左窄右宽;“刨”左宽右窄;“埋”“刨”左短右长)

  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学生临摹。

  第 二 课 时

  朗读感悟

  分角色朗读,老师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读读说说。

  川川向叔叔问了哪些问题?

  叔叔是怎么说的?

  叔叔说的话你懂吗?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说话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师生角色对话。

  师:这岩石怎么会像一本书呢?

  生: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师:这本书上有文字吗?

  生:有……

  师:这本书上有图画吗?

  生:……

  师:这些树叶、贝壳、小鱼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

  师:读了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生:……

  师:你喜欢读这本书吗?为什么?

  生:……

  总结谈话

  回读全文。

  读课文结句:说一说,川川听了叔叔的话为什么这么高兴?你能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分组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让学生观察上节课没写的六个字。说说哪个字难写,要写好这几个字应注意什么。

  老师重点指导、范写“质”“厚”“底”三个字。

  学生临摹,老师注意提示写字姿势。

  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字,师生评议。

  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练*“我会填”。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换、订正。

  书面补充句子:这本书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它还能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我知道”中的小知识,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教材简说:

  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建议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关于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如果学生们有兴趣,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奇石博览会,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的最大的书都有哪些?

  但是大自然中还有比它更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读故事〈最大的书〉


最大的“书”说课稿优选【十】篇(扩展4)

——《最大的“书”》教案 (菁华5篇)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房,房屋的房。大家叫我房老师就可以了。你们读过哪些书?书是人类的朋友,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再去认识一位新朋友,来读一本最大的“书”。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随老师一同书写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新发现?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快点打开书认真的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按照课下注音多读几遍。

  二、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1、多媒体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集体纠正。

  地质

  勘探

  岩石

  一册

  厚厚的脚印

  雨痕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2、师生合作分解色朗读课文。教师读叙述的语言,女生读川川的话,男生读叔叔的话。要求读准字音,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朗读感悟

  1、这本最大的书上为什么要加双引号?板书“岩石”

  2、指导学*“岩”

  出示卡片认读,组词,造句,识记方法,书写要领。教师板演,学生书空。

  3、这篇课文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

  4、这本最大的书是岩石,你奇怪吗?川川奇怪吗?让我们奇怪的问问。出示问话,指名读,读出问话的语气。

  5、哪位地质勘探队员叔叔来告诉我们这个奇怪的问题?出示叔叔的话,指名读。(高兴的语气)

  6、这本书里有什么?

  7、有字(板书字)。叔叔是怎么说的?出示对话,指名读。(高兴的)

  8、多媒体出示矿物质。

  9、有画(板书画)。叔叔是怎么说的?出示对话,指名读。(更高兴)

  10、多媒体出示鱼化石。

  11、岩石上的图画能说明什么?

  12、指名板演陆地变大海,大海变高山的*面图。理解在一块岩石上有树叶又有贝壳和小鱼的原因。

  1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出示我知道,齐读。

  14、岩石这本书的作用大不大?出示叔叔的话。指名读。理解省略号的用法,还有什么用处?

  15、川川了解了这么多,高兴吗?大家一齐高兴的读。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16、猜一猜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大自然是一本最大的书,它永远也读不完。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将来去揭开大自然更多的奥秘吧!

  板书设计

  19最大的“书”

  字

  雨痕

  波痕

  矿石

  岩石画

  找宝

  画

  树叶

  贝壳

  小鱼

  【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对话*台

  一、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

  如:“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观察、交流是写好字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到板前范写难点字,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相互交流与评议,促进了学生欣赏水*的提高。

  三、质疑

  1、快速读文,思考: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2、组织交流,解决疑难。

  这一环节,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读书能力。解决学生在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了解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要注意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当场解决,其他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简略处理,为下节课作准备。

  第二课时

  对话*台

  一、回顾

  1、听写(指读)词语:

  地质队员勘探岩石波痕煤炭认真

  奇怪闪光透明宝藏足迹创根问底

  2、接读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进一步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

  二、研读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问题假设:

  1、文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

  3、读了这本书,我们能知道什么?

  4、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看看从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如: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如:宝藏、刨根问底等。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演读

  1、小组合作演读课文。

  角色选定。

  熟读对话。

  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

  2、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议,加强对话的朗读指导。

  3、猜中想。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结合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深入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演、创、猜”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发奋学*的热情。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埋、陆、铁、底、趴”。组织学生观察其笔划、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问题。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五、拓展

  1、通过课外的阅读和收集,你还知道其他相关的资料吗?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2、布置课外收集活动,准备一次规模适当的的“自然界的奥秘”展。

  课内外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兴趣地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勘探: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床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地质构造等情况。

  宝藏:储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

  刨根问底:追究事情的底细。

  相关链接

  1、*化石网:

  2、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生活于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将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称为古生物,全新世以后的生物称今生物或现生物。大部分古生物已经灭绝,仅有少数古生物仍延续至今,称为活化石。古生物死亡之后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

  3、化石与地层

  构成地球表层成层的岩石,叫做地层。地层本来是一层一层地沉积而成的,一般来说,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面,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面,所以下层地层的年代比上层的古老。但是,由于地球表面不断运动,地层也会随着上升、下降、扭曲等,使地层顺序发生某些变化。

  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地层一层层地重叠,像书页一样,保存着地球上生命世界的历史记录,化石就像这巨大历史书中的文字。人们根据地层中的岩石,可以分析出地层形成的年代,而其中的化石,就是推断当时生命世界的根据。

  课前准备

  第 一 课 时

  导语激趣,初读感知

  同学们天天在读书,我们的书是什么样的?世界上还有一种书,这种书是没有文字的,而且也是最大的“书”,你们想读这本书吗?(板书课题:最大的“书”)

  我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合作识字,听读课文

  在小组内互教互学生字,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老师针对识字难点进行个别指导。

  老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

  地质 勘探队员 岩石 一册书 厚厚的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脚印 雨痕

  去掉拼音读词语。

  认读单个生字,用生字扩词。

  送生字卡游戏。(把生字卡片分发到部分学生手里,老师读出一个生字,让手里拿着这个生字的学生把生字卡贴到黑板上,然后全体学生读一读)

  小组内相互听读课文。

  一人读一段,在读书中巩固生字。

  朗读感悟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或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感知内容。

  课文里说的“最大的书”指什么?

  课文里的叔叔是谁?他是干什么的?(结合理解“地质勘探队员”)

  质疑问难

  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调控:有的引导学生在书里找答案;有的请同学帮助释疑;有的做简单的讲解;有的留在第二课时深入阅读中解决。

  指导写字

  让学生从要写的字中找出左右结构的字。

  说说这些字的特点。(如:“趴”“铁”都是左窄右宽;“刨”左宽右窄;“埋”“刨”左短右长)

  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学生临摹。

  第 二 课 时

  朗读感悟

  分角色朗读,老师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读读说说。

  川川向叔叔问了哪些问题?

  叔叔是怎么说的?

  叔叔说的话你懂吗?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说话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师生角色对话。

  师:这岩石怎么会像一本书呢?

  生: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师:这本书上有文字吗?

  生:有……

  师:这本书上有图画吗?

  生:……

  师:这些树叶、贝壳、小鱼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

  师:读了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生:……

  师:你喜欢读这本书吗?为什么?

  生:……

  总结谈话

  回读全文。

  读课文结句:说一说,川川听了叔叔的话为什么这么高兴?你能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分组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让学生观察上节课没写的六个字。说说哪个字难写,要写好这几个字应注意什么。

  老师重点指导、范写“质”“厚”“底”三个字。

  学生临摹,老师注意提示写字姿势。

  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字,师生评议。

  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练*“我会填”。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换、订正。

  书面补充句子:这本书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它还能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我知道”中的小知识,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课前透视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如:

  “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最大的“书”说课稿优选【十】篇(扩展5)

——最大的麦穗说课稿8篇

最大的麦穗说课稿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大的麦穗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教材: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通过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说教法学法: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运用联想,借事说理。所以教学时应抓住事件或言行中那些值得思考、发人深省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文章最后一段话,要让学生明白“眼前的一穗”指什么?“最大”的“追求”又指什么?为什么拿在手中的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时采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来正反印证。

  对于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理解含义。课文最后一节要求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学生主要是采用读书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举例说明的方法进行学*课文。

  因为本课只有两个生字,所以根据这一情况,我打算一课时上完。

  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苏格拉底,导入新课。

  1、简介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本人并无著作传世,其言行大都见于其弟子柏拉图的一些对话体著述中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产婆。苏格拉底也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他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这段的介绍是为了联系后文中他利用小事揭示人生道理的深刻用意。]

  2、出示一幅丰收麦田图,教师叙述:这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和弟子们来到了麦田边。

  [运用图片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营造环境,将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二、学*课文,读书感悟。

  1、苏格拉底对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弟子们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什么?指名读,出示。(明确几个要点:必须摘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让学生明确苏格拉底的规则是让弟子们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

  2、如果现在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会如何选择一条线路去完成老师的任务?指名上黑板画出路线图。

  (此题的结果就是出现多种行走路线,教师此时点出最大的一株麦穗可能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方,苏格拉底又规定不能回头重选,这该怎么办呢?)

  3、问学生:各种选择麦穗的方法都可以尝试,可是你能确定你摘到的那株就是最大的吗?

  4、在学生为此困扰时,研读课文2—5节,体会弟子们的认真、犹豫。

  [在教学这段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抓住描写弟子们动作、心理活动等的词句。]

  我的感悟:语文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对学生而言,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学生唯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为追求 “‘读’占鳌头”而努力!

  5、可事情的结果令大家始料未及,弟子们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播放录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6、出示第五小节,读一读,体会弟子们那失望的心情。随这句话学*两个生字“垄”、“ 嘲”。

  7、从这件事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出示第七小节。自己读一读。

  默读课文,悟一悟最后一句话,可把感受写在书边上。

  “眼前的一穗”指的是什么?“最大”的“追求”又指的是什么?

  我的感悟: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因为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让学生边默读边品悟,还写上感受,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批注课文虽然使课堂“一时寂静”,但却由此而激活了自己的思维、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这一做法既务实有效,又返璞归真!

  8、你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吗?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的感悟:我努力追求的课堂是始终洋溢着自由、*等、亲和的对话氛围,让教学成为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学生由此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令学生对未来充满了希翼。

  三、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语段,做成你的名言卡片。

  2、选择一题练*: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文章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事例写出自己的体会。

  我的感悟:

  本课的教学步骤比较简约,但始终把握三个原则: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理解并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

  2、放飞个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由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乐!

  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到麦地里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动张西望的道理。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三个方面设计的,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反复朗读、品味,体会文中所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进行感悟,重点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样就突破了难点。

  教学方法我采用自主学*、探究感悟,多种形式的读,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合作学*等形式展开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敢读、会悟、想说,表达得充分,积极性很高,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分三大块进行。

  第一,贴*文本,复*导入。我由现在的季节、时间、名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让学生抓住了学*时机导入了本节课,又以充满激情的配乐朗诵走*了苏格拉底,导入课题。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第二,精读感悟,赏析文本。我分三个步骤来完成。首先让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找苏格拉底对弟子提出要求的句子,认真读,用心去体会他的态度坚决果断,不容置疑。其次,由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要求,引入我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默读、批画、做批注、谈体会,带入文字去品读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了弟子们不能把握时机,当机立断的原因,同时也失去了摘最大麦岁的机会,让学生去想苏格拉底老师和弟子们会怎样想。过渡导入苏格拉底老师会怎么说。最后,出示苏格拉底老师所说的话,让学生体会两个“最大的”指什么?同桌合作交流最大的蕴含在文本后面的意思以及从这段话中体会的道理,师可以适时点拨,再通过朗读指导,学生真正心领神会了,这是,趁势抓住时机,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哪些人把握时机,哪些人错失良机,今后自己应该怎么做?

  第三,总结课文,课堂检测,升华主题。通过总结课文,使学生回归课文,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课堂检测题的安排既是对整篇课文的总结、提升,又是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内化文本。老师在学生表白心声中送名言,激励学生用名言鞭策自己,并积累名言,提高自己的语文底蕴。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并学*第一自然段。

  学生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同步》。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

  ;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最大的麦穗》.

  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第一段.

  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学*第二段.

  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 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的严肃性.

  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他们会想些什么

  4, 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 .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学*第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学到这儿,你希望找到一生中最大的麦穗吗 为了找到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交流.

  作业.

  1,朗读文中最喜欢的句段,并背下来.

  2,选择一题练*: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要抓住机遇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一、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最大的麦穗》。

  2、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学*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2、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三、学*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的严肃性。

  3、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他们会想些什么?

  4、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四、学*第三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3、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最大的“书”说课稿优选【十】篇(扩展6)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菁选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大的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大的“书”》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人物对话。叙述了川川与爸爸在登山过程中跟地质勘探员交流的见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下面摘录一篇不错的《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与各位小学语文老师分享。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对话为线索,将地质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文之中,语言中充满了儿童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通过学*这篇课文,达到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意识。

  所以,我在《最大的“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比如: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特别是填空小练*,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

  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课堂上,我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主要目标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主要路线。当我出示课题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课题中引号的注意,我故意将其漏写,然后就让学生顺着这条思路去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

  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接下来就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地质的变迁这一部分,地质的演变对孩子来说很陌生,理解会比较困难。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这一地质的演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寥寥数笔就理清了学生的思路,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1、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一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问: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接着我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读了几遍课文后,我再问: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

  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针对川川最后说的话,我让学生猜想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叔叔是怎样获得那些知识的?以此引导学生动脑想和动口说,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

  ⑴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⑵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孩子们的学*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

  4、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

  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在结尾的地方我设计了扩展性训练: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朗读训练的时间略长,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当我问出: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是书?有的孩子还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叫学生回答,阻碍了孩子们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主要是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显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它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在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颜老师用我班的孩子执教了本课,师生配合默契,老师引导有效,评价有针对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良好。

  一、落实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低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字词的教学。颜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牢牢抓住了低段语文教学的目标,紧扣字、词,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在检查生字词时,生字词分组出现,先是一组前鼻音,接着是一组多音字,再接着是一个专有名词和一个难读成语,再是简单的短语,再到演示字的演变指导识记生字,最后通过猜谜语识记生字。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同一类的生字,也就是本课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颜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质、厚、底”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用红字进行标注,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归类写字的方法。

  二、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本课是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的,这正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素材。在学*前两次对话时,颜老师通过学*叔叔说的话“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际的*台,引导学生在回答别人的问题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回答,而且还要有理有据,然后运用“读课外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际,学生说的都很到位,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三、利用课后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后的“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颜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在处理课文的5-8自然段中,颜老师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和我们*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读文,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总之,颜老师的讲授很清晰,目标达成度高,评价多样,有针对性,值得我学*。

  《最大的书》一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为此,本课的教学,以指导朗读为切入点,以读代讲, 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1、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2、叔叔讲到岩石书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入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最大的“书”。

  2、生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勾画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3、学*生字:

  ⑴ 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⑵ 全班交流。

  ⑶ 游戏识字。

  ⑷ 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⑸ 说说自己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全班对这些音节再读一读。

  三、写字指导

  半包围结构的字:“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四、质疑

  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对于学生提出的字词。可以当场叫学生补充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认读词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二、朗读感悟

  1、针对上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⑴ 自由读。你在文中能解决同学们的哪些问题。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2、演中悟:

  ⑴ 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⑵ 朗读展示。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如: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问句:

  ⑴ 哪里有书啊?

  ⑵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⑶ 这能说明什么呢?

  3、感叹句:

  ⑴ 它们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

  【课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我叫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一节课由着性子随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现无遗!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惯。

  今天上午,我讲完了本学期的评估课,我选择的课文是第19课《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上,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岩石的相关知识,通过读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还适当穿插了对生字词的认识,以及部分生字的书写指导。讲课结束后,我对课前的准备、本节课的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上课在实验楼的录播教室,上课用的道具都提前准备好了。我是第二节课,第一节我还去听课,中间回到教室领学生,三班的学生走后,我一边领着学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边忙着把课件拷到电脑上。结果部分学生做错了位置,我的优盘也无法显示。本来将评估课就紧张,面对如此境地,那颗心不觉跳得更快乐,真是有点手忙脚乱。赶紧拿出电话找多媒体管理员解决,终于在上课后一会打开后盖插上了优盘。为了方便在教室里走动,本打算讲课的时候用翻页笔的,可是翻页笔也无法显示,心情真是郁闷到极点。这只能怪自己,没能提前调试一下,在上第一节课前我就该把准备好工作做好。以后的课堂,课前准备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二、部分地方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都读过哪些书?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本课的课题《最大的“书”》。在交流读书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学生交流的是书名,很多学生把读书的类型分享给了大家,比如有的学生说故事书、有的学生说科技书等。在进一步强调后,学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可能是我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让学生产生了误解。

  另外,指导学生书写的环节有点脱节,导致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连贯起来,当翻到课件时才想起来。从这里,我感觉我在备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得还不到位。其实读完生字词再进行书写指导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后面的问题一直在耳边响起,竟然漏掉了,再回头补充的时候就明显地显出了环节设计的`不协调。

  三、课堂氛围低沉,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应该很容易走进去的。可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我感觉课堂低沉,没有一点活力。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并不难,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长的等待后还是得由我说出来。对于这点,我很是失望。周二在三班试讲,虽然学生有点差距,但是不应该是这样的大,根据三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也许是学生换了新的地方上课有点紧张,也许是学生对新的教室很好奇,每个人的眼睛总是在游离不定,无法落到讲课的内容上。学生如此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时的课堂管理或许也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表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上来?我现在的答案是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四、课堂秩序有始无终,是导致讲课不够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开始上课时就已经打过上课铃了,所以铃声已经不能作为课堂结束的标志。无论如何我也要把整节课的内容讲完。可是,当我讲到: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探索一下大自然还有哪些秘密,下节课的时候再交流。这句话我还没有讲完,有几个男孩拿着书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个已经走到了教室的中间。此时,我停止了说话,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学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继续我的总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要做到文明游戏不打闹,下课!“下课”这个词还没说完,那几个孩子又要往外跑,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没有了。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还没动呢!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大声把学生喊了回来。无论我说什么,都已无法挽回了,我总感觉,这节课无论开始、过程还是结束,我做得都很失败,我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此时的我真像昨天我误打了彦淞一样,眼泪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时,我才知道,我的这节课真是彻底失败了。给学生上一节文明礼仪课迫在眉睫。

  这节课从准备到上课,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学的效果让我明白,我的功夫没有做到点子上: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学生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一节小小的课,反映出了我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还不够。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失败虽然让我很伤心,但是课后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一节好课,不但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获。

  就让这本《最大的“书”》给我提个醒吧,让我时刻记住,哪里失败了,哪里需要努力。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这是我实*以来的第二节课,较之前那一次自我感觉是有一些进步的。对于教案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思路,在课堂上也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基本能够控制课堂,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对于教案的把握还是不够熟练,落下了一个环节;第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太少,不够衔接;第三,对于学生的评价还是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去自我评价,可以是师生评价,更多的是生生评价,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先去评价同学的优点再说缺点,不应该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第四,板书不到位,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和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没有及时的板书,导致有些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知识。总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及时改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的7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再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教研员听完我的课后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同时也指出,我在结尾的地方应该有扩展性训练。比如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一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相信我在不断的反思中更会不断的成长。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

  “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课后,我在博客中给学生们写道: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小朋友们,为丰富你们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语文和科学课是不同的,这是我对自己这篇课文教学之后的感受与反思,不管老师本身具有多深厚的知识,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课,可以穿插其它学科的知识,但是不能占据语文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是一篇含有科普性质的文章,一看到课文题目的时候,就有很多小朋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关于课文内容的,也有课外的。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家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这样的问题有许许多多,让人一下子适应不过来。

  在教学了生字词之后,我打乱了原本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自主质疑,根据先课内,再课外的顺序,依次解决学生的问题。但是在课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

  《最大的“书”》指的是岩石。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在这篇文章里,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就像《教师教学用书》上要求的“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

  语文教学不是科学教学,它们之间有着相当的不同。虽然学生的疑问确实有必要解决,但是绝对不应该是在语文课堂上。

  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把朗读的重点放在知道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我的这次课堂教学是相当失败的。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

  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最大的“书”说课稿优选【十】篇(扩展7)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通用十篇

  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教过之后反思如下:

  一、以“刨根问底”展开有序教学。

  在这一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刨根问底”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第二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让同学们通过对话体会其中情感。

  二、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语文味。

  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这样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 ),有( ),还有( )哩!整堂课气氛还是比较好的。

  三、唯材“适”用,让课堂更加充实。

  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动植物化石、岩石”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们给我提出建议:让学生阅读文本后自己找出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解答,最 后老师点明重点。我觉得这点子非常好,唉,怪就怪自己对学生这头把握不够多,缺乏相应的针对措施,我想这就是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课堂的机智还不够,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教学反思一】

  《最大的“书”》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何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引领他们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初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语言积累中又进一步认识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现我就本课的教学作反思如下:

  一、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搭建了一个个*台。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二、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有时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导致这个辅助工具“想说爱你也不容易”。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三、准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固在本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

  可是,综观本课教学,我还有些“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教”没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教学反思二】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主要抓住三个问题来深入探索这本“书”。

  上课初始,我从学生的学*上引入:我们*时所读的书有什么特点?(有字有画,给人带来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接着质疑:加了双引号的书又是指什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准确信息练读。接着追问: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岩石也是一本书呢?(有字有画,能让我们知道山川河流的变化,哪里埋藏着宝藏。)让这个问题引出对字、画、带来的知识历史变迁和作用三个方面的深入探究。并练好人物对话。然后在课文的学*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问: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接着我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读了几遍课文后,我再问: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

  最后,在拓展环节,我引用了单元导读中的一句话点题: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然后抛砖引玉给出一个例句:我从树叶发黄的颜色中知道秋天已经来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就把学生带进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

  孩子特别喜欢新奇、有趣、神秘的事物,而且他们喜欢冒险,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本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孩子的这一心理规律。

  课的开头就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让他们感到新鲜好奇的氛围里,并且在每一个关卡都设有问题,让小朋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闯过难关。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而且让他们非常有成就感,有信心、有兴趣地继续向前探索。闯关过程中,把课文内容以“大自然的话”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们学得有兴趣,接受得特别快。

  在他们闯关结束后,把课文最后一节以“大自然的忠告”出现,让他们感悟其中的道理。

  拓展训练则锻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最大的“书” 》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全文以对话的方式介绍了岩石这本耐人寻味的“书”,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新课程中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创设了愉悦的氛围,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故意把“书”字的双引号漏写。学生发现了,马上指出我的错误。我顺势问:“这个‘书’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你们想知道有关这本‘书’的什么知识?”从疑问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能力。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学生是学*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我先让学生认读带有本课生字(生字有注音)的句子,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词,接着,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识字记字方法,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使学生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方式多样,激趣学文: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方式,使学生喜欢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

  2、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在细读课文时,我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对“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有什么疑问?学生读出问题来了,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很奇怪,怎么岩石是书呢?”有的学生问:“这本书有什么作用?”有的学生问:“书上有什么字,有什么图画呢?”有的问“这本书有什么用呀?”我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读书,在书上找答案。这样,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这节课学*的内容涉及到科学知识很多,但我考虑到自己撑握有关的知识很有限。因此,我没有放手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课后,我又想:如果我课前肯花时间查阅大量有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再让他们质疑,我相信学生此时此刻不仅仅只有只局限像川川这些疑问,他们一定有很多问题想解答。学生们会畅所欲言,交流自己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相信学生学*的热情一定会更高,收获一定会更大!可见,课前准备真的要做到充分!再充分啊!

  今天上午,我讲完了本学期的评估课,我选择的课文是第19课《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上,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岩石的相关知识,通过读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还适当穿插了对生字词的认识,以及部分生字的书写指导。讲课结束后,我对课前的准备、本节课的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上课在实验楼的录播教室,上课用的道具都提前准备好了。我是第二节课,第一节我还去听课,中间回到教室领学生,三班的学生走后,我一边领着学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边忙着把课件拷到电脑上。结果部分学生做错了位置,我的优盘也无法显示。本来将评估课就紧张,面对如此境地,那颗心不觉跳得更快乐,真是有点手忙脚乱。赶紧拿出电话找多媒体管理员解决,终于在上课后一会打开后盖插上了优盘。为了方便在教室里走动,本打算讲课的时候用翻页笔的,可是翻页笔也无法显示,心情真是郁闷到极点。这只能怪自己,没能提前调试一下,在上第一节课前我就该把准备好工作做好。以后的课堂,课前准备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二、部分地方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都读过哪些书?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本课的课题《最大的“书”》。在交流读书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学生交流的是书名,很多学生把读书的类型分享给了大家,比如有的学生说故事书、有的学生说科技书等。在进一步强调后,学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可能是我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让学生产生了误解。

  另外,指导学生书写的环节有点脱节,导致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连贯起来,当翻到课件时才想起来。从这里,我感觉我在备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得还不到位。其实读完生字词再进行书写指导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后面的问题一直在耳边响起,竟然漏掉了,再回头补充的时候就明显地显出了环节设计的不协调。

  三、课堂氛围低沉,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应该很容易走进去的。可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我感觉课堂低沉,没有一点活力。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并不难,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长的等待后还是得由我说出来。对于这点,我很是失望。周二在三班试讲,虽然学生有点差距,但是不应该是这样的大,根据三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也许是学生换了新的地方上课有点紧张,也许是学生对新的教室很好奇,每个人的眼睛总是在游离不定,无法落到讲课的内容上。学生如此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时的课堂管理或许也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表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上来?我现在的答案是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四、课堂秩序有始无终,是导致讲课不够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开始上课时就已经打过上课铃了,所以铃声已经不能作为课堂结束的标志。无论如何我也要把整节课的内容讲完。可是,当我讲到: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探索一下大自然还有哪些秘密,下节课的时候再交流。这句话我还没有讲完,有几个男孩拿着书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个已经走到了教室的中间。此时,我停止了说话,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学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继续我的总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要做到文明游戏不打闹,下课!“下课”这个词还没说完,那几个孩子又要往外跑,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没有了。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还没动呢!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大声把学生喊了回来。无论我说什么,都已无法挽回了,我总感觉,这节课无论开始、过程还是结束,我做得都很失败,我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此时的我真像昨天我误打了彦淞一样,眼泪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时,我才知道,我的这节课真是彻底失败了。给学生上一节文明礼仪课迫在眉睫。

  这节课从准备到上课,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学的效果让我明白,我的功夫没有做到点子上: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学生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一节小小的课,反映出了我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还不够。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失败虽然让我很伤心,但是课后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一节好课,不但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获。

  就让这本《最大的“书”》给我提个醒吧,让我时刻记住,哪里失败了,哪里需要努力。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

  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课都应该让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1、语文就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沈大安指出语文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面对《最大的"书"》这一常识性课文,如何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初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再利用句式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介绍化石,利用给动画配音赏析文本。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语言积累中又进一步认识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2、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搭建了一个个*台。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3、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有时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导致这个辅助工具"想说爱你也不容易"。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当然在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时,我则采用前置的方式展示课件,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4、准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锢在本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

  第19课《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小主人公“刨根问底”这个词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川川在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分角色对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一生与全班学生对读来感受这一课对话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课文充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加入自己大量的想象就是其方法之一。

  在上课初始,我让学生从课题开始,探究课题与以往学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书”加上了双引号,而别的课题却没有,于是,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思考原因,从而明白,课题的书并不是我们见到的用纸做成的我们所读过的书,而是把岩石比作书。学*岩石“书”的内容时,我采用了想象和拓展说话,比如让学生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并出示图片配合学生的想像,让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有(),还有()哩!然后我还跟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对话练*进行到底!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北京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古都,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二年级上册第10课《北京》用简洁、浅显、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北京的风貌,表达了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课文采用总——分——总的写法,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处事物:—是北京***和***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表现了北京古今结合的特点。根据的教材的特点,我是如下完成这一课的教学的:


最大的“书”说课稿优选【十】篇(扩展8)

——《最大的“书”》的教案汇总5篇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带竖撇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

  3、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用具及课前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课件

  学生:课前读熟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培根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能说说你读过的书是什么样的吗?

  2、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本最大的书。板书:最大的书。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你知道为什么要加引号吗?学生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字

  (1) 认读生字

  (2)生字组词

  (3)学*带竖撇的字

  课件演示“质”的笔顺

  还有哪些字有“竖撇”?在“我会写”中各写一个

  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三、理解词语,引出问题

  1、再读课文,想一想: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 读的时候把自己不明白的词画出来,

  2、词语释疑

  预设一:要了解“刨根问底”的意思,你觉得川川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觉得川川是个爱问问题的孩子呢?从文中找出他问的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度问题,理解刨根问底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激发探究意识。

  1、生读课文,找出川川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

  2、交流。

  (1)教师随机进行讲解,辅以课件帮助理解。

  (2)指导朗读。

  3、川川听了叔叔的话,说了些什么呢?老师引读。

  预设二:你能猜猜他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四.拓展实践,课文延伸

  预设三:听了叔叔的介绍,你的脑海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巩固对“刨根问底”的理解。

  同学们,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呢,你看,历史的变化,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书”中,这真是太有趣啦!不仅仅岩石是一本书,大自然中还有很多藏着奥秘的书呢!你觉得还有什么也是书呢?

  五.分角色读课文

  1、小组内分角色读课文。

  2、推选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评。

  板书设计

  最大的书——岩石 字

  画

  用处大

  教学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重难点:认字写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抓课题特点,引读激趣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

  (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记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

  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

  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

  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如:“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观察、交流是写好字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到板前范写难点字,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相互交流与评议,促进了学生欣赏水*的提高。)

  四、质疑

  1、快速读文,思考: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

  考考大家?

  2、组织交流,解决疑难。

  (这一环节,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读书能力。解

  决学生在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了解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

  情况。但要注意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当场解决,其他涉及课文内容

  的问题,可以简略处理,为下节课作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2、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

  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听写(指读)词语:

  地质队员、勘探、岩石、波痕、煤炭、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2、接读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进一步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

  二、研读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

  得。

  问题假设:a、文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b、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

  c、读了这本书,我们能知道什么?

  d、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看看以读中能解决哪些问

  题。如: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如:宝藏、刨根问底等。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角色体验,读、演、悟

  1、问中读。

  “书”,为什么加引号呢?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答案。

  2、读中学。

  (1)自由读。

  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写什么,学到什么吗?请赶快读一读吧。

  (2)伙伴对读。找自己的伙伴读一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到了什么?

  (3)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3、演中悟。

  (1)四人小组合作演一演。

  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你能设计出爸爸的动作神态吗?

  (2)合作演一演。

  (3)集体评一评。

  哪个角色 演得好?为什么?

  4、猜中想。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结合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深入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演、创、猜”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发奋学*的热情。)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埋、陆、铁、底、趴”。组织学生观察其笔划、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问题。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五、拓展

  1、通过课外的阅读和收集,你还知道其他相关的资料吗?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2、布置课外收集活动,准备一次规模适当的的“自然界的奥秘”展。

  (课内外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兴趣地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六、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勘探: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床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地质构造等情况。

  宝藏:储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

  刨根问底:追究事情的底细。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人物的不同,分角色朗读。

  4、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新课。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2、合作识字,听读课文。

  3、检查生字学*情况。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课前交流。

  知道同学们的知识面都特别的广,大家懂得的课外知识可丰富啦,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道智力问答,能接受老师的考验吗?

  课件出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

  世界上奔跑最快的动物是()。

  中国最长的河流是()。

  二.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也学*了一篇和“最”字有关的课文,还记得是什么吗?(出示课题)

  2.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瞧!它们都藏进了石头里(出示用彩色卡纸做的石头),谁想当小小地质勘探队员,把它们的名字念出来?(指生读)

  3.能把生子记得这么牢,真是聪明的孩子,调皮的生子宝宝钻进了词语里,你们还认识吗?小小火车开起来。

  4.和你的同桌轮流读一读,如果他全读对了,就把你的称赞送给他

  5.谁得到称赞了?真不错,生字词都会认了。会不会写呢?拿出田字格本,老师报一个词语,看看谁写得既正确又美观。(刨根问底)

  6.我们一块读一读这个词,想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7.教师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个词语。

  8.你从哪找到的.,一共找到几句?谁把你找到的川川提出问题读一读?

  9.仔细观察6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疑问的语气该怎么读呢?请6个川川起来比赛读读,看谁最会问问题。

  10.你认为哪个川川读得好?谁来评一评?咱们像他学*,都来问一问吧。

  11.多么好学的孩子,面对这么多问题,你们想知道答案吗?川川也特别想知道,先自由地读读课文,再和你的四人小组一同去寻找答案吧。

  12.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A.哪里有书啊?

  以前你有没有把岩石和书联想到一起?真是没想到,这种感叹的语气该怎么读呢?老师要给你出出难题,你能够把问号变成句号,句子的意思不变吗?

  B.这上面有字吗?

  1.齐读第6自然段。

  2.老师有些图片,你们来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

  3.出示填空,谁来填?()都是字呀!

  4.老师当川川问,你们就是叔叔,一块回答我。

  C.这上面有图画吗?

  1.石头上真的能有图画吗?想不想看一看?(出示图片)

  2.出示填空“岩石上有(),有(),还有()。”

  3.看见有石头的图画,你的心情怎样?叔叔此时的心情和你们一样,愿意当叔叔的站起来读。

  4.这些有文字和图画的岩石能说明什么呢?咱们一块看着大屏幕读。(出示地壳变化的课件,并有文字说明)

  5.你读懂了什么?(板书演变过程)

  6.本岩石书的作用真大啊,我们读一读课文的12自然段。

  7.听了叔叔的话,你们的心情如何?你在高兴时会有什么表现?川川是怎么做的?

  8.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

  9.小朋友们,我们的地球就是一本巨大的书,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快看啊!(播放课件,伴随音乐。)许许多多宝贵的资源都在等待你们去发现,去研究,此时此刻的你,想说些什么?

  10.在这堂课结束之前,老师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和几个有关自然科学知识的网站,小朋友们可以用课余时间去看一看,不少同学还收集了资料,本周班会课我们要开展一次奇石博览会,欢迎大家把资料带来交流。

  板书设计:

  19.最大的“书”——岩石

  【教具准备】

  一棵大苹果树。(能贴在黑板上)

  用吹塑纸做成的写有生字的10个大苹果。(课文中要求认的10个字)

  小黑板。

  本课要求写的生字卡12个。

  【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了解一些地质勘探知识,增强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写好笔画“竖撇”。

  有感情地朗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

  (2分钟)

  1、小朋友,我们都读过书,从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可不是一般的书。请小朋友们看老师板书。

  2、板书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提出问题:“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开展活动,读文识字(18分钟)

  一、读书展示会

  1、是啊,“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小朋友,你想知道这本“书”的奥秘吗?那就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吧,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个学*伙伴,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给对方听,互相检查字音都读准了没有,句子都读通了没有。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最善于合作。

  3、现在我们来评选最佳“读书小组”。哪个小组想读就举手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你们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4、小朋友,你们的最佳“读书小组”选出来了吗?请你们跟我们这儿的读书小组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好吗?

  二、结苹果、摘苹果

  1、黑板上贴出一棵苹果树,出示写有生字的大苹果。

  2、同学们,你能读出这些苹果中的生字吗?你读准一个字,老师就挂上一个苹果。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同学结出的苹果最多。

  3、你们看,苹果树上已经结满了苹果。现在我想请小朋友来摘苹果,请不摘果的小朋友负责评一评谁摘得又快又好。

  三、送生字回家

  1、小黑板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

  ⑴ 一位地( )( )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

  ⑵ ( )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本( )( )的书吗?

  ⑶ 雨点留下的脚( ),叫雨( )。

  ⑷ 把岩石书读懂,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 )藏。

  2、小朋友,你能把苹果树上的生字送回到句子家中去吗?

  3、生字回到了家,多高兴呀。我们来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4、出示本课要写的字(二、三排),认读,组词。

  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四、现在,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课文吧 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学*伙伴组成小组互读互查。

  小组自由展示读课文。

  指名展示读课文。

  认读生字。

  根据老师说出的某个字的特征找出这个字并读出字音,如果正确就将苹果摘下。如:

  力气很大──勘

  山下有石──岩

  厂里过日子──厚

  包旁一把刀──刨

  家里一块玉──宝

  练*填字。

  练读句子。(指名读,集体读)

  “印、陆”单耳旁和双耳旁的不同;

  “刨”左宽右窄,“包”的最后一笔不能拖得太宽,不能超过竖中线;

  “埋”左边是提土旁,不能写成“理”字。

  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朗读感悟

  (10分钟)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写了几个字,还朗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场朗读竞赛,看看谁是今天的朗读小明星。今天的朗读竞赛,我们要评选出“最佳川川”和“最佳叔叔”。请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课文,用“──”画出川川说的话,用“~~~”画出叔叔说的话。再练*读一读。

  2、听你们读的这么有意思,老师也想来读一读。示范朗读。

  3、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要开始朗读竞赛了。你们谁愿意做勤学好问的小川川呢?请上台来参加竞赛。(其他同学当叔叔,评选最佳川川)

  4、面对小川川的.提问,谁愿意当知识丰富的地质勘探队员叔叔,为川川做出解答呢?也请你来参加竞赛吧。(其他同学当川川,评选最佳叔叔 )

  5、现在,请我们的最佳组合来为我们做朗读展示。

  6、采访评选出来的“朗读明星”:

  请问川川:“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呀?你现在知道书字上面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了吗?(电视机前的同学们,川川已经弄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通过读这本“书”,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请问川川: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呢?你准备怎样去读懂这本最大的“书”呀?

  请问地质勘探员叔叔,你还能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岩石书”的知识吗?

  (大家快找一找,看看谁最先找到?)

  7、大家读读我知道中的知识,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读通顺、读懂。

  8、指名两个读。 自由读课文。

  练读人物对话。

  听老师读。

  展示朗读“川川”的话。

  展示朗读“叔叔”的话。

  生:当然可以。不过我告诉你们,不如你们自己从书中去找答案。

  我找到了。就在课后的“我知道”里。

  自由读“我知道”。

  指导写字

  (10分钟)

  1、(出示本课要求写的生字字卡)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把哪些生字放在一起呢?请你摆一摆字卡,再说说你的想法。

  2、请小朋友再看看这些生字,同桌互相讨论讨论,这些字的哪些笔画容易写错。

  3、我们不但要把字写正确,还要把字写得漂亮。你们发现了吗?今天要写的很多字当中,都出现了一个笔画“竖撇”。(边讲边范写,让学生观察由“竖”到“撇”的演变过程 )

  4、小朋友,你能把带有这个笔画的字写好吗?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练一练。

  5、(把学生写得好的或是存在共性问题的字拿到黑板上)谁愿意做“小医生”,给这些字来看看病。

  6、做课后“我会填”中的练*。(先写再说)

  说清楚要求。 摆字卡并说明理由:半包围结构、上下结构。

  “厚”字和“底”字都是半包围结构,但“厚”字上下都没有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

  练*书写。

  当小医生,判断哪些字写得好,哪些字写得不够好。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房,房屋的房。大家叫我房老师就可以了。你们读过哪些书?书是人类的朋友,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再去认识一位新朋友,来读一本最大的“书”。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随老师一同书写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新发现?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快点打开书认真的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按照课下注音多读几遍。

  二、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1、多媒体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集体纠正。

  地质

  勘探

  岩石

  一册

  厚厚的脚印

  雨痕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2、师生合作分解色朗读课文。教师读叙述的语言,女生读川川的话,男生读叔叔的话。要求读准字音,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