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20份

首页 / 数学教案 / |

  三年级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册P73

  三年级数学教案 2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

  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

  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面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面图形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积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很难想象。为了进行直观教学,将*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下来,通过物体表面的面积很顺利地迁移到*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面图形的面积有了清楚的认识。】

  2、比较*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对当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不同图形的面积的比较理解,体会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 3

  一、教学内容:

  学*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4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步骤:

  一、复*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

  1、完成“练*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方分米=100*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用*方厘米做单位是100*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方米=100*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方米等于多少*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方米=100*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方分米)

(板书) 1*方米=100*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方米和*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方米=10000*方厘米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方分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方分米=100*方厘米,2*方分米就是2个100*方厘米,也就是200*方厘米)

15*方分米=( )*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方厘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方分米=( )*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方米=100*方分米( )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方米,合500*方分米( )

1*方米=1000*方厘米( )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方分米=( )*方厘米

13*方米=( )*方分米

1000*方分米=( )*方厘米

3600*方厘米=( )*方分米

8*方米=( )*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一个正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合多少*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小红家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客厅正好用了96块方砖,小红家客厅面积是多少*方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 6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三年级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1*方米的正方形纸,1*方分米的正方形,1*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一)观察法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1)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比周长。学生猜测周长相等,面积也就相当)

  验证猜测:老师可以出示画好方格图,且周长相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

  周长(6+1)X2=14(厘米)

  周长(5+2)X2=14(厘米)

  周长(4+3)X2=14(厘米)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如果要测量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你认为老师要提供怎样的学具比较合适?

  提出操作要求:

  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3)学生操作。

  (4)指名汇报演示

  师:在操作中有遇到困难的小组请举手。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因有个别组老师所提供的图片不同,操作中必然出现困难)。在这里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一种是圆形,一种是正方形,或一种是长方形,一种是正方形,形状不同,无法比较。

  ②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是两种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形状相同了,大小确不同,无法比较。

  得出结果:要选择大小一样的小方格,也就是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一)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③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二)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

  1、汇报自学情况?

  (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2、*方厘米

  (1)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拿,)师:你确定吗?有什么方法验证你拿的对不对?用测量,

  (2)量一量:用尺子量的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长?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厘米?(课件出示)

  3、认识*方分米

  (1)1*方分米是怎样的小正方形?(生答)从学具袋中找出1*方分米?

  (2)找一找,我们的身边什么物体的面积接*1*方分米?

  生找,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试着上前比一比,如比开关盒。

  4、认识*方米

  (1)猜

  师:1*方米是怎样的正方形呢?(生答)从你的学具袋里找找看?(生找不到)

  到底有多大呢?(出示1*方米的教具)猜猜看在1*方米的地毯上大约能多少人?

  学生猜测、站位验证。

  (2)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米。

  生找

  师:你家房子大概有多少*方米?(学生说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积。)

  (3)想

  闭眼想象: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有多大?

  5、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用了什么方法学*这些知识的。?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师:学*面积单位,你会测量面积的大小了吗?测量桌面的大小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教室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整个校园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整个永定县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

  2、改错题。(媒体出示)

  4月27日星期六天气睛

  今天我到姑姑家做客。姑姑家的房子可宽啦!大约有160*方厘米。为了欢迎我姑姑还特意做了蛋糕。坐在面积大约是15*方米的凳子上,看着金黄的蛋糕,我直咽口水。姑姑笑着说:“吃吧!”我赶紧张开大嘴一口气吃了两块有1*方米的大蛋糕。我还教表妹画了一张大约有4*方厘米的画。中午,躺在面积大约是3*方分米的床上,我想:这个国庆节我过得真开心!

  学生读日记、帮明明改面积单位。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观察法物体表面

  重叠法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

  剪拼法封闭图形

  测量法*方厘米

  *方分米

  *方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 9

  教学内容:

  例6、例7,练一练,练*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惯和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惯和计算能力。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根据下列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8×3=242×9=187×6=42

  学生口答。思考:乘法里的积到除法里是什么数?

  提出:从这里看出,在相应的乘、除法算式里,乘法里的积就是除法里的被除数。

  2.计算下列每组题的得数。

  18÷3=48÷2=

  6×3=24×2=

  (1)学生口答。

  (2)让学生看每组算式。

  提问:乘法算式里相乘的两个数是除法算式里的哪两个数?相乘的积和除法算式里哪个数相同?

  想一想: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结论。

  3.提问:既然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那么在计算了一道除法后,要检查算得对不对,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呢?

  说明验算除法的方法。(出示小黑板:验算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

  二、教学新课

  1.这节课,就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这种方法,来进行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6。

  (1)这道题大家会算吗?请做在自己的练*本上。(同时指名1人板演)

  (2)要检查算出的商47对不对,应该怎样验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竖式×6,一起算出得数282。

  根据验算的结果,除法算得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强调看乘法的结果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等于被除数,就说明除法做对了)

  横式上的得数应该写多少?(板书横式得数,并强调在验算正确之后,要写除法里的商)

  3.组织练*。

  (1)做“练一练”前两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要求验算。

  (2)集体订正。先看除法计算,再提问学生是怎样验算的,检查验算过程。

  (3)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你知道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吗?

  说明如果题里要求验算,就要在练*本上列竖式验算;题里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纸上自觉验算。

  4.教学例7。

  (1)除法计算除了像上面的题正好除尽外,有时候还会有余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出示小黑板: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下面看例7,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2)出示例7。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3)提问:你是怎样验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验算竖式)怎样看出原来的除法是对的?

  思考:这道题商是几,余数是几?根据上面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你能验算吗?

  让学生在练*本上验算。

  (4)谁再说一下,例7和例6的验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组织练*。

  (1)做“练一练”后一题。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重点看是怎样算的,再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谁再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要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

  1.做练*十二第1题前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十二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十二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十二第1题后4题,第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240÷3=80

  四、巩固练*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三年级数学教案 11

  内容: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为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计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要借小红“整理书”的具体情境,来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般应该怎么计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9页,认真审视问题情境,弄清楚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他已知是什么,求什么,要列什么样的算式来解决它,请你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1、学生列式。

  2、让学生不计算估算一下这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对自己的各种想法在全班交流。

  生1:把11看成10,18×10=180,所以结果应大于180。

  生2:把18看成20,20×11=220,所以结果小于220

  生3:20×10=200,可以知道正确结果大约是200。

  引导学生关注以上三种不同的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根据以上三种结果,能判断“这个书架能放下200本书“吗?

  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个问题,体会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3、让学生独立找一找有什么办法计算:18×11=?与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后,再打开书思考:

  三年级数学教案 12

  教学内容:教科书77页例2。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分析解答此种应用题,并且进一步巩固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⒉ 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 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分析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找到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学生各准备一条红、黄、紫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准备题:商店有红气球8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个?(学生读题后互相分析,独立解答。)

  解题思路:根据“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知道以红气球的个数为标准,花气球的个数有3个红气球那么多,所以求花气球多少个用乘法计算8×3=24(个)。

  二、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⒈ 教师描述情景

  10月1日是国庆节,商店用三种颜色的气球装点购物大厅,有黄色、红色、花色的。其中黄色的气球有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

  ⒉ 根据提供的信息,学生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⑴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多少个?(例2)

  ⑵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三种气球一共多少个?(此题以后再研究)

  ……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例2。

  (3) 学生读题,读后回答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4) 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5) 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学生可能会用彩色纸条(或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

  这道题,也可能用语言叙述。具体的思维过程可能是:

  方法1: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红气球有17—9=8(个),再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可以求出花气球有8×3=24(个)。

  方法2:要想求花气球多少个,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必须知道红气球有多少个,红气球的个数未知,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红气球的个数:17—9=8(个),再求花气球的个数:8×3=24(个)。

  ⑷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用媒体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并揭示课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2、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均数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均重量吗?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均数”

  二、学*计算*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均数是个虚的数。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1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 16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传统的计算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湖塘的大香林桂花节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注意知识的迁移。

  2、通过合作交流,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3、设计多种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通过计算使学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多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口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从高位算起,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去纠正,这个问题可以留待以后学*进位乘法时再加以解决。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方法和积极的学*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使学生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法则。

  六、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家乡美丽的大香林景区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桂花节。十一长假,小明一家也来到了大香林,他们买了3张门票,每张30元。请问: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30×3)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3个30)怎样计算?(复*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景区内真是人山人海!入口处,3辆电动车正忙着把游客载往桂花林,(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上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有3辆电动车,每辆电动车上最多可以坐12名游客。)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一个什么问题呢?(3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名游客?)板书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先请小朋友估计一下,3辆车大约可以坐多少名游客?

  2、师: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人数,该怎么办呢?

  怎样算一共可以坐多少人?(12×3)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3个12是多少)

  3、探讨交流

  1)12×3等于几?你想怎样计算?写在草稿本上。

  2)学生独立思考,请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

  4)请板演的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算法。

  方法1用加法算:12+12+12=36

  方法2口算:10×3=30 2×3=6 30+6=36

  方法3:列竖式 1 2

  × 3

  3 6

  4、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师指着竖式问:大家看懂了吗?6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个位上?表示什么?十位上的3怎么来?表示什么?

  有这么多种算法,它们之间肯定是有联系的'。这个6在第二种算法里表示什么?你能在图中把它圈出来吗?

  出示: ○○○○○○○○○○ ○○

  ○○○○○○○○○○ ○○

  ○○○○○○○○○○ ○○

  "3" 你能圈出来吗?

  5、强调竖式的写法,师生共同完成,师边讲解边板书。

  12×3=36,在写竖式时,先写第一个因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因数3,注意3要写在哪儿?乘的时候,要先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6写在哪儿?表示什么?乘完没有?还要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这个3表示什么?要写在什么位上?现在竖式算完没有?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么样?乘得的积要写在(百位上)。小朋友们请看,在乘法竖式里,12叫什么?3呢?最后乘得的结果36就是它们的(积)。竖式算完了,一定要记住在横式上写出得数。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一起口答。

  6、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在计算12×3等于几时,不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而且还探讨了用竖式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齐读课题)

  三、反馈练*,巩固新知。

  1、做一做

  3 2 3 1 2 3

  × 2 × 2 × 2

  学生独立完成。

  师:你发现这3道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1位数;第二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2位数;第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3位数。)

  这3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这是笔算乘法的基本方法。)

  2、小明一家乘着电瓶车来到了桂花林,他们看见路边放着许多花。每一边都放了342盆,两边共放多少盆?

  你能列式解答吗?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

  3、小明一家去了钓鱼池钓鱼,小明和妈妈分别钓了14条鱼,爸爸钓了16条,一家人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4、小朋友真能干!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难一点的题目会不会做?

  □ 2 □ 2 □ □

  × 3 × □

  □ □ 9 8 □ □

  师:看清题目中隐含的条件。第1题你会先解决哪一个数?接着填哪一位?还有不同填法吗?

  师:第2题你会先填哪一位?为什么?

  5、小明一家在大香林游玩了一圈,要回家了。小明想给阿姨家的2个妹妹带一件纪念品回去。妈妈给了小明50元钱,让小明自己挑选礼物。(出示图片:木挂件11元/个,竹水枪22元/支,风箱24元/只),小明会挑什么礼物?一共要花多少钱?还有钱多吗?多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3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名游客?

  12×3=36(名)

  1 2……因数

  × 3……因数

  3 6……积

  九、问题探讨

  1、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够充分放手,让学生独自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

  2、学生是否真正懂得了乘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十、作业设计

  1、先说一说计算顺序,再计算。

  3 1 1 2 2 4 1 3 1 1 2

  × 3 × 4 × 2 × 4

  2、解决问题。

  (1)黄花有3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倍。红花有多少朵?一共有花多少朵?(2)三年级有3个班,2个班都是42人,另一个班有45人。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你能写出多少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多。写好后,同桌互相交流。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你还能写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算式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 1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下面那些话是表示重量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问:你见过下面哪几种秤

  2.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你知道哪个是重量单位吗?

  观察图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3.总结: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有多重!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算一算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 18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的进行笔算和验算

  教学难点: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笔算346+93 657+329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二)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多少种?

  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少多少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三)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师:这道题,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3)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全班交流方法:

  列竖式计算。

  (4)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2.探究验算方法。

  (1)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的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3)归纳验算方法。

  师: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惯哦。

  3.练一练。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63+979 395+475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问题1.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连续进位

  问题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问题3.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四)练*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67+93 165+78 409+394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收获。

  回顾新课导入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布置

  作业:第38页做一做,4题。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 1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积(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教学过程

  一、复*沟通.

  教师出示:

  164+18 18+46

  693-14 50-355

  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二、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都去过商店买东西吧,要算一算买来的东西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买两样东西,请你们帮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

  出示动画混合运算,问:看图谁能先说说我要买些什么,然后列个算式表示要花的'钱数?

  学生汇报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尝试计算:164+63

  (1)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学生汇报,研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4+63 164+63

  =64+63 =64+18

  =64+18 =82

  =82

  (4)比较异同,总结算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算法:求两个乘积的和,要先算出两个积后才能相加,所以加号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运算,这样会更简便.

  2.改变例题,学*例2.

  (1)将例1 164+63变为:

  164-63 164+63

  164+63 164-63

  (2)学生独立选做,可任选一题,也可全做.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3.归纳推理,总结规律.

  讨论:观察比较,例题中的4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两个乘积的和(或差),求两个商的和(或差)以及一积一商的和(或差)的混合式题,都要先算出积,或商,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脱式,一乘一除.

  4.初步练*,深化提高.

  计算:5887-292=?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方法,强化知识.

  1.计算下面各题.

  393+486 244-423

  174-124 813+46

  2.小强买3支铅笔,2本写字本.看图算出买铅笔和写字本各用了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四、质疑,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接龙游戏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混合运算顺序.

  三年级数学教案 20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简单小数的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认识小数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小数甚至用过小数的基础上学*的,教材旨在将日常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地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课标分析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20份扩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20份(扩展1)

——三年级数学教案10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在掌握的计算方法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来计算,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二、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

  7×9=30×8=90×7=6×60=300×5=7×700=

  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3.笔算

  87×66×4567×79987×3254×6

  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这些地砖铺5间会议室够不够,要思考哪些问题?思考一下,要求地砖够不够,这是用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在现有的地砖和要用的地砖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考虑铺地砖时的损耗问题,但是为了减少解题难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砖的损耗省略不计。下面需要同学们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计算,是选择口算呢?还是选择笔算或估算?说一说你的理由。

  你准备怎样估算?

  用估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每间会议室在铺地砖时需要680千克水泥,这5间会议室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水泥?

  这次你选择了什么计算方法?

  这次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认为谁选得对?

  请两个同学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或笔算的。

  通过前面的学*,你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学练*五第6题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条件与哪个条件是有联系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并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3)提出新的问题:这辆车如果刚好满员,一共可以运送多少旅客?

  (5)指导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五第8题第1问

  2.和学生一起讨论第8题第2问

  (四)课堂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的练*二十一。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和验算。

  三、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片、表格图。

  六、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

  练*

  应用

  训练

  1、口算。

  84÷778÷6

  56÷260÷4

  51÷399÷9

  240÷8700÷5

  2、学生在书上计算。

  在里填上>、<或=。

  学生先算出小得数,再比较大小。

  3、出示表格图。

  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要怎么算,再在书上填空。

  4、聪明题:()÷6=204......3

  ()÷4=1600......3

  小组讨论,()里要填什么数,再在书上填空。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的*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1. 师: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生活在丰富多彩、游戏多种多样,跷跷板就是其中之一,你们玩过吗?好玩吗?(自由回答)

  师:想一想,玩跷跷板的两个人在体重上有什么要求?

  生:两人体重不能相差太多。

  师:三四班的甲同学体重50千克、乙、丙分别重25千克,假如甲和乙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画图表示。

  师:如何使跷跷板*衡?

  生画图表示。

  2. 介绍天*

  师:天*的工作原理同跷跷板一样,下面请看大屏幕(flash画面伴有声音: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天*。在实验室里能见到我,当我*衡时,表示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二、动手合作、探究就知

  1. 故事引入

  (flash画面伴有声音。)森林王国的熊妈妈生病了,小猴和小兔准备买东西去看望他。他们来到水果摊前,小猴对小兔说:“西瓜又大又甜,我们就买它吧。”于是他俩把西瓜放到天*上称了称,发现一个西瓜重4千克,小猴提了提:“哎呀,太沉了,我提不动。”小兔试了试:“我也不行。”正在他们俩不知怎么办时,售货员叔叔说:“西瓜和苹果都是1千克2元钱,你们可以把西瓜换成苹果,这样就一人一半了。”“对呀!叔叔的主意好。”他俩高兴地说:“一个西瓜4千克,4个苹果1千克,假如每个苹果同样重,1个西瓜能换几个苹果?小朋友,你能帮我们算一算吗?”

  ①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②师: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从第一个图中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2个图中看出4个苹果1千克,问题是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

  师: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学生讲思路。

  师:熊妈妈见到两位小客人,心情十分高兴,病也好了一大半,决定邀请小猴和小兔去动物园逛逛,他们看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①P109做一做。

  (flash画面伴有声音:森林王国动物园的跷跷板*衡游戏开始了。“我小猪先坐上去,谁来和我玩呀?”“小猪等等我,我们和你玩,呵,跷跷板*衡了。”“你们玩的这么开心,我也来凑凑热闹吧!”“老牛,我们四头小猪站在一起才能和你玩啊!”同学们,两头牛和几只羊站在一起才能使跷跷板*衡呢?)

  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

  师:2头牛等于几只羊?应怎样思考,自己想一想,再交流讨论。

  师:边播放课件边讲解。

  ②看大屏幕(练*二十四4题)

  (flash画面伴有声音:“小鸡,你比我轻,我不想和你玩。”“臭鸭子,你才比我轻呢!我还不想和你玩呢。”在一旁的鹅听到后,赶紧跑来劝架:“别吵了,我和你们一起玩吧!”孩子们看到这里,你们知道一只鸡和一只鸭谁重一些?)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播放课件,讲解。

  三、拓展内化 解决问题

  师:参观完动物园后,在回家的路上又碰到什么情况了?

  看大屏幕(练*二十四.3)

  (flash画面伴有声音:“灰兔哥哥,今天我们真是大丰收,我采了大萝卜,你采了这么多胡萝卜和白菜,我想用9个大萝卜换3棵白菜,行吗?”“白兔弟弟,行,那我也用6个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吧。”等量代换游戏开始了,你们知道6棵白菜能换几个胡萝卜吗?)

  师:提示先求1棵白菜能换几个胡萝卜?

  学生可用学具摆一摆。

  课件展示:

  9个大萝卜=3棵白菜→3个大萝卜=1棵白菜

  6个胡萝卜=2个大萝卜→3个胡萝卜=1个大萝卜

  6棵白菜=?胡萝卜→1棵白菜=?胡萝卜

  (54) ← (9)

  四、布置作业(练*二十四.5)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痹谑导、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闭莆涨Э擞攵值慕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迸嘌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1鼻胙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

  2苯淌ψ急柑逯爻印1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

  教师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 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

  引发学生的争议,进而引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板书:认识吨)

  二、建立概念

  1比鲜1吨

  (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

  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100千克重不重?

  (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 000千克重不重?

  (4)1 000千克就是1吨。1吨重不重?

  板书:1吨=1 000千克。

  2彼阋凰悖加深对1吨的认识

  (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

  (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

  3毕胍幌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吨

  启发学生举例: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

  教师举例:城市家庭每月的排放污水量,城市家庭全年生活垃圾量,每人每年消耗的食品量……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

  结论: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

  1吨=1 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 000 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

  填一填:2 000 kg=()吨4吨=()kg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 000千克是1吨,2 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 000千克,4吨是4 000千克。

  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 00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判断。

  (3)解决问题。

  ①看图,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③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怎样思考的?

  学生2:都变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5吨=5 000 kg,5 000-2 000=3 000(kg)。

  总结: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堂练*

  六、课后延伸(可用计算器)

  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如果1个人1天吃1个鸡蛋,多长时间能吃掉1吨鸡蛋?

  克、千克、吨的认识(四)

  教学目标

  1蹦芨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庇τ每擞肭Э恕⑶Э擞攵值慕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庇τ玫ノ换凰愕闹识解决实际问题。

  4碧寤崾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图

  教学过程

  一、选择单位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哪些质量单位?

  板书:克千克吨gkg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较轻较重很重

  (3)想一想,在()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梨重180()。

  爸爸的体重是67()。

  1头河马大约重1()。

  1本连环画约重216()。

  一辆大货车运白菜3()。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早晨,天刚亮,我就起床了。我拿起5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的牛奶、一个55千克的鸡蛋和一个200吨的苹果。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0克重。我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满载着约4克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

  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单位换算

  1彼狄凰担嚎擞肭Э恕⑶Э擞攵种间的进率

  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 000。

  板书:克1 000千克1 000吨

  2碧钜惶睿ń炭剖榈6页:第7题)

  4 000 g=()kg 9 kg=()g

  ()g=7 kg 6吨=()kg

  8 000 kg=()吨 ()kg=4吨

  学生独立作业,完成之后,请学生评讲,就4 000 g=()kg,6吨=()kg这两题追问单位间的进率及思考过程。

  3痹凇鹄锾钌>、

  三、解决问题

  (1)出示图及题目:有5 000克白糖,每1千克装1袋,可以装多少袋?

  (2)学生自编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同桌相互解决。

  (3)出示图看图,你从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总结: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算单位,统一单位。

  (4)出示图及题目:

  王叔叔家装修房子,这是他在一个建材市场购买材料的清单:

  水泥河沙地砖红砖墙砖

  2吨3 000千克1 100千克1吨900千克

  王叔叔租了两辆准载4吨的货车,可以怎样装货?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四、数学小调查

  (1)到商店调查下面商品有多重。

  一把挂面、一包奶粉、一袋味精、一袋洗衣粉……

  (2)查阅资料,调查下面的动物有多重。

  一头牛、一头鲸、一只蜂鸟、一只鸵鸟……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任务,并自己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案5

  【学*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二、 自主学*:

  自学教材P90---P93,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

  2、 在下面空里作一个圆,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圆心角及圆周角。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3、默写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并证明。

  4、能去掉同圆或等圆吗?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质成立吗?

  5、教材92页思考?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三、 典型例题:

  例1、(教材93页例2)如图, ⊙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例2、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 巩固练*:

  1、(教材P93练*1)

  解:

  2、(教材P93练*2)

  3、(教材P93练*3)

  证明:

  4、(教材P95*题24.1第9题)

  五、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如图1,A、B、C三点在⊙O上,AOC=100,则ABC等于( ).

  A.140 B.110 C.120 D.130

  (1) (2) (3)

  2.如图2,1、2、3、4的大小关系是( )

  A.3 B.32

  C.2 D.2

  3.如图3,(中考题)AB是⊙O的直径,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则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4.半径为2a的⊙O中,弦AB的长为2 a,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________.

  5.如图4,A、B是⊙O的直径,C、D、E都是圆上的点,则2=_______.

  (4) (5)

  6.(中考题)如图5, 于 ,若 ,则

  7.如图,弦AB把圆周分成1:2的两部分,已知⊙O半径为1,求弦长AB.

  【拓展创新】

  1.如图,已知AB=AC,APC=60

  (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2)若BC=4cm,求⊙O的面积.

  3、教材P95*题24.1第12、13题。

  【布置作业】教材P95*题24.1第10、11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公正来分一分。(*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分,再*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的,使学生在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3、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讨论第一个问题:*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小棒可以演示。

  、讨论第二个问题:*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归纳:先把4捆*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2、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描述,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可能性的大小。

  3、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学*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试验操作、分析推理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转盘、盒子、布袋、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摸球游戏。(板书:课题)

  二、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盒子(空盒子),猜一猜老师会摸出什么东西?(学生猜想)

  师:请认真看(倒转空盒子)老师有可能从盒子里摸出东西吗?为什么?

  生:因为盒子里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不可能摸出东西。(板书:不可能)

  三、体验“一定”

  师:现在老师把1个黄球放到盒子里,猜一猜老师会摸出什么东西?

  生:黄球。

  师:一定是黄球吗?

  生:一定,因为盒子里只有黄球。(板书:一定)

  四、体验“可能”

  师:如果再多放1个白球到盒子里。然后继续摸球,你想一想老师会摸出的球会是什么颜色,猜一猜。

  生:可能是白球,可能是黄球。

  师:也就是说,这次摸球出现两种可能。可能是……(生齐答),也可能是……(生齐答)。(板书:可能)

  老师这里有9个黄色乒乓球和一个白色乒乓球。

  1、猜想

  黄球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白球的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少,这只不过是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2、实验

  就采用大家的'办法,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板书:实验]一下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成立?

  老师也为每组准备了装有9个黄球和一个白球布袋,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做摸球游戏好吗?课件出示

  学生小组内摸球,教师巡视指导。

  3、验证

  请各组的记录员汇报一下你们组摸取黄球、白球各几次?(教师填写记录表)让我们把全班摸球的结果和起来看看吧。观察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

  4、推测

  我们用验证的结果来推测一下,要想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变大一些,可以怎么办?

  (学生各抒己见)

  5、总结规律

  通过这个活动,验证了我们的猜想。黄球的数量比白球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数量比黄球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也可以说我们很可能摸到黄球,偶尔能摸到白球。

  板书:在一定的条件下:

  数量黄球多大(很可能)

  可能性

  白球少小(偶尔)

  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如果再增加一种颜色,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摸出哪种物体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

  (1)出示:袋子里有2红、4黄、8白三种颜色的球,一共有14个球,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呢?(学生猜测)

  (2)实验验证:(学生现场摸球,教师及时记录)

  (3)深化结论:通过这次摸球,你有什么新的的发现?

  (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是密切相关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 能力目标: 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情感目标: 增加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师出示:星期六,淘气和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笑笑买了一套《*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 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师巡视。 学生计算结果,师注意关注学生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才同学们帮笑笑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在买书的时候,淘气也遇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二、互动解疑

  1. 师出示: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 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汇报

  板书:3.2+11.5=

  2. 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样计算3.2+11.5的?

  生1: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 也就是14.7元 生2:可以用竖式计算。 3元2角 3.2元 +11元5角 +11.5元 16元7角 16.7元

  (4)小组讨论。

  (5)完成课本试一试的题目,你会做吗?

  三、启思导疑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几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的加法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四、实践应用

  1. 完成课本第7万状的第1题。

  2. 用竖式计算。

  2.5+0.2 3.9-2.9 6.5+3.1 3. 小小文具店:小丽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笔记本2.1元,一个文具盒5.3元,一支钢笔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2)一个文具盒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20份(扩展2)

——三年级数学教案9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在练*中还有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教材先安排口算的教学,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经常运用学到的口算,既便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巩固了口算能力。

  1、口算教材有四个编写特点

  (1)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还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些都是学*本单元口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考虑到学*资源比较丰富,第39页与第41页的例题都让学生先计算,再把自己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的计算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这和被激活的旧知识有关,也和学生的思维*惯、个性特点有关。如44+25的计算。

  思路一:

  40+20=60

  4+5=9

  60+9=69

  思路二:

  44+20=64

  64+5=69

  思路三:

  44+5=49

  49+20=69

  学生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算法,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所以,教材提倡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方法。

  (2)组织对比,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既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又为估计打基础。

  教材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在加法口算中把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用题组的形式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加法口算思路上的相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同样,在减法口算中也把不退位减和退位减作出类似的教学安排。为此,教材在两道例题里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进位加与不进位加的对比,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对比。由于学生的算法多样,所以这里的比较应是同一种计算思路和具体方法的比较,是每一名学生自主进行的比较。不能是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比较。仅以上面的思路一为例:

  相同点——两道题都分别算几十加几十与几加几,再把两个结果合起来。

  不同点——由于前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不满10,后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超过10,所以前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几,后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十几,两道例题后面的“想想做做”第1题都预设了可进行比较的空间。如,25+44=69,25+49=74,两道题都是25加四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几呢?57-32与57-39都是57减三十几,为什么差分别是二十几和十几呢?这些对比能引起学生对进位与退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

  (3)带出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和相应的减法口算。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学会口算不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整千数加整千数,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还没有出现。教材第40页第4题安排了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

  二年级(下册)教材曾经从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带出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如6+8=14,60+80=本单元教材又从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带出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如60+70=130,600+700=。教材以旧带新,不仅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还帮助学生掌握学*方法——让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实现迁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这样的题组5+9=14、50+90=、500+900=,会从中想到许多、得到许多。

  第42页第4题用类似的方法带出了一千几百减几百的退位减法口算。教学以后如果把几百加几百和一千几百减几百进行综合练*,如500+700、1200-500、1200-700,学生的计算思路能有新的拓展,思维能更加灵活,而且又一次感受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4)加强估计。

  结合口算教学,教材从两方面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一是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从而学会估算的方法。如第40页第5题与第42页第5题。学生只要掌握了口算方法,又能正确地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完成这些估算不会有困难。二是解决实际问题时进行估计,如第40页第6题。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三条路,很明显中间那条路最*,渗透了两点之间直线路程最短。比较小明从猴山到蛇馆,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谁走的路*?内涵就更丰富了。小明从猴山到蛇馆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经过老虎馆,即44+42;另一条是经过熊猫馆,即35+54,这两条路都要走八十多米。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也有两条路可以走,分别是44+52和35+38,后一条路只要走七十多米。显然小红走的路比小明*。第42页第6题通过估计可以发现足球价钱最贵。

  2、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材有两个编写特点

  (1)利用线段图启示算法,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43页例题求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常见解法有两种。教材不是把两种解法展示给学生看,而是引导他们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体会数量间的联系,形成思路,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教材引领学生逐步学会运用线段图。根据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已经画了一条线段表示裤子价钱为28元,并用挑战性问题“你能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吗”激发学生继续画线段图的兴趣。多数学生能够从“倍”的意义出发,画出与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同样长的三段来表示上衣的价钱。预计学生会有两种画法。

  这种线段图清楚地表达出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学生借助线段图思考自己的解题方法,教材及时组织学生交流,理解各种解法,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线段图是形象地显示数量关系的方式,学生画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也允许是多样的。教材在这里倡导策略的多样性,不是要求学生一题多解。

  “想想做做”第1题用图表达了红线条的长度是蓝线条的4倍,帮助学生巩固对线段图的理解。

  (2)举一反三,让学生解决一些变式问题,组建认识结构。

  教材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许多变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例题中学到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从例题到“想想做做”的变化线索是:“几倍”求和的实际问题“几倍”求相差的实际问题“相差”求和的实际问题。

  ①“试一试”是例题的延续,从求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一共多少元到求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是问题变式。问题虽然不同,但求总和与求相差数在思路与方法上有相*的地方。

  ②“想想做做”第2、3题是从“几倍”求和到“相差”求和的过渡。第2题用线段图呈现“相差”求和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从图中得到解法的启示。第3题用表格呈现的连续两问,学生从中体会在求“合计”之前必须先算第二次跳的下数。

  ③“想想做做”第6~9题解决“相差”求和的实际问题以及本单元教学的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从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到先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虽然条件变了,解题思路仍然是一致的。

  这部分教材以例题的思想方法为基础,在“变”中有“不变”,在“不变”中有“变”,既突出了解题思路主线,又培养学生灵活面对具体情况的能力。

  3、练*五的编写特点

  (1)整理口算思路,重视口算练*。

  第1题把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比一比,其中三组题分别是不进位与进位、不退位与退位、加法与减法的比较。在这些比较中,既有知识内容,也有思考方法,还有学**惯。第2题给教学提供了大量训练内容,创造高效率的训练方法,以激起学生的练*兴趣。第4题是加、减口算综合练*,把例题和“想想做做”中教学的口算结合起来,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口算状况的一次机会。在教学这道题时,要注意学生是不是都能算对,速度方面的要求不要过高。

  (2)加强估算。

  第3题中的上下两道为一组,同组两题中的数是精心设计的。在一组加法题中有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有一道题不进位,另一道题进位。在一组减法题中或是减数相同、或是被减数相同,也有不退位与退位的比较。题目要求估计哪些题的得数比50小,哪些题的得数比50大,需要在估算的同时把得数分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第10题结合估计渗透一些运算规律,教学时不仅要学生选用适宜的关系符号,还应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通过思考和交流,学生能初步体会各题里隐含的运算规律就可以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估计一下”不是估算出结果,而是对式子的整体感知。如70-32○70-23,两个式子的被减数都是70,减数32比23大,所以70-32的差比70-23的差小。

  (3)开放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

  第5题和第12题给学生的条件信息较多,但没有提出具体问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解决自己想到的问题。这些题把培养学生收集、利用信息能力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里,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第5题以提出一步计算问题为宜,并口算出结果。第12题要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

  第13题是答案开放的题,在回答第一问时只要看哪两种体育用品的价钱和小于100,可以通过口算或估算作出判断。这题的答案很多,教学时不必求全,但要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的策略、方法以及答案的多样。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P107—109

  教学目标: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 他 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

  P109 6

  [1]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2]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3]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P110 7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84页—P85页“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课题。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县令面前处死。这个县令喜欢抽签,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一张是“生”,一张是“死”,抽到“生”就可以获救,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请问,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么?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板书:可能(不一定)一定不可能

  【可能性】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让同学们共同学*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介绍学具,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个纸箱、8个黑球、1个红球(两种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2、【猜想】请想一想: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摸到的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出示课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组内的同学填在书上。

  三、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实践探索。

  (1)【操作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球游戏,把每次摸得的结果记录再下表中,然后把球放回去再摸。每人摸5次,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组长负责)。

  (2)【验证】统计摸球的结果,看一看;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少?

  (3)【深化认识】各小组将摸球的结果进行交流,看一看是不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际摸到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测是否吻合。初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4)延伸:如果要一定摸到黑球,该怎么办?

  如果要黑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怎么办?

  四、实际应用。

  1、试一试(1)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试一试(2):让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街头转奖的x

  (课本85页练一练)

  2、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分别摸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出示课件】

  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冬天会下雪),内陆地区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学生回答),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x气候,冬天不太冷,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地图上的位置,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均气温,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说一说活动。

  【出示课件】

  五、全课小结。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在*常生活中很多事情也具有可能性,请同学们留心观察,把结果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六、布置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4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四、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五、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六、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三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的练*二十一。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和验算。

  三、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片、表格图。

  六、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

  练*

  应用

  训练

  1、口算。

  84÷778÷6

  56÷260÷4

  51÷399÷9

  240÷8700÷5

  2、学生在书上计算。

  在里填上>、<或=。

  学生先算出小得数,再比较大小。

  3、出示表格图。

  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要怎么算,再在书上填空。

  4、聪明题:()÷6=204......3

  ()÷4=1600......3

  小组讨论,()里要填什么数,再在书上填空。

三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的乘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关键: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12÷48÷214÷724÷635÷7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结合学生汇报,

  5、教师板书:这样算6÷3=2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三、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240÷3=80

  五、巩固练*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20份(扩展3)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优选【20】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评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移后的图形。

  2掌握在放歌纸上画*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移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画出*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学难点:正确画出*移后图形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谁来说说怎样判断物体或图形*移距离的方法?板题:图形的*移

  二出示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出*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二、出示学*指导

  三、

  1、认真看书例3,弄清题意后,思考怎样移,注意顺序,重点看黄色字体。

  2、认真看例4,思考:这四个图形能一次移到图(2)吗?应该怎样移,有几种移法?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四)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师: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出示检测题2名学生板演,其他在练*本完成

  (五)做一做

  练*六第3题

  要求:要看清题中黄色字体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二)讨论

  1、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师:谁能说说怎样画*移图形?师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移前,先要确定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画新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长度与原图形每条线段长度要相等。

  2评正确率、板书

  3、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在方格纸上画评移图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六、当堂训练

  练*六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2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用电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正确、安全的用电。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一个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明明,有一天,他在家里看电视,忽然想吃苹果,就起身急匆匆的洗了一个苹果,也忘了擦手。等他回来一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已经结束了,他便走到电视机前去换频道。你们猜,这时候发生什么事了?

  2、明明刚一碰上去,手便被打了一下,原来是触电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用湿手去碰电器了。你们在家里发生过这样的事吗?

  二、教授新课

  1、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1)、认识电源的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切断电源(2)、不要受或导电物去接触、探视电源插座内部(3)、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4)、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去拉电,以防止电线绝缘层受损;(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掉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将触电者与带电器分开。

  2、安全使用电器

  3、安全用电标志:

  (1)你们了解安全用电标志吗?

  (2)安全用电标志分为颜色标志和图形标志。颜色标志常用来区分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导线,或用来表示某处安全程度。图形标志一般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去接*有危险的场所。

  (3)红色、黄色、蓝色、绿色、黑色,你们知道都是用来标志什么的吗?

  (4)老师结合图片向学生讲解不同颜色标志代表的不同含义。

  4、预防触电

  (1)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存在电。你们知道怎样预防触电吗?(2)师生共同总结用电尝试:家电停止使用时,要拔掉电源插头;手、脚和身体湿的时候不要触摸电器;不要把手伸进运转的电风扇、搅拌机和水果榨汁机里等等。

  5、触电后怎么办

  (1)触电后应立即拉下电源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

  (2)迅速拨打电话,你们知道应该拨打什么电话号码吗?(3)如果无法及时找到或者断开电源,应该怎么办?

  三、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这是学生在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的基

础上,继续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和计算。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五、教学反思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数学第七册p90—91。

  教学目标:

  1、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设计理念:课堂中重视学生学*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猜测—验证—结论”这一学*方法。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在参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得出可能性相等的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故事导入,复*旧知1、教师讲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在地主巴依老爷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活,小气的巴依不想付工资给阿凡提,于是想了个歪主意。对阿凡提说:“阿凡提,我这儿这两张纸条让你抽,分别写着“付工资”和“不付工资”,如果你抽到哪一张,我们就按哪一张上写的办,你还是有一半机会的哦”。如果你是阿凡提,你会怎样想?(引出“可能”)

  2、复*“一定”“可能。”

  (1)出示装有3个红球的袋子,提问:如果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球的结果怎样?(一定摸出是红球)

  (2)往口袋加入3个黄球,提问:如果从这样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球的结果怎样?

  3、揭题: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会发生,只能说具有可能性,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学生说想法。(引出“可能”)学生回答。(一定摸出是红球。可能摸出是红球,可能摸出是黄球)二、活动体验,感受过程1、摸球游戏

  2、小结并揭示学法

  1、摸球游戏

  (1)猜测出示透明袋子:袋子里加入3个黄球,提问:如果遮住眼睛从这个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以后再把球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猜一猜,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多少次?学生自由猜测。

  (2)验证: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自己猜测的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

  游戏规则:

  1、摸前先把袋中球搅一搅,然后转过脸去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出后回头看一看,给大家看自己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把球再放入口袋中,按这样,大家轮流摸,一共40次。

  2、组长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

  3、摸完后,组长填写统计表,其他同学负责校对。

  4、请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工。

  怎样用画“正”的方法来记录,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教师在黑板演示一下。

  活动体验:

  (3)归纳小组汇报统计结果,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填写。红球黄球合计红球黄球次数提问:统计的结果和我们的猜测差不多吗?我们将各小组结果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如果继续摸下去,摸到红球的次数和黄球的次数会怎样?

  2、小结:说明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可能性是相等的。

  提问:

  (1)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摸球的结果的?你觉得用画“正”字的方法好不好?

  (2)记录之后我们又对数据作了怎样的处理?可见我们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3)通过试验和统计得到什么结论?用的是什么方法?小结:猜测————验证————结论过渡:想不想用我们刚才的方法做第二个游戏?二、抛小正方体教师出示两个面上都有1、2、3的小正方体。

  游戏规则:

  1、上抛小正方形,不宜太高,看落下时“1”“2”“3”朝上的次数,大家轮流抛,一共30次。

  2、组长派一人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

  3、抛完后,派一人填写记录表和统计表,其他同学负责校对。

  各组汇报,学生上台填入数字提问:仔细观察统计表,统计的结果和你估计的差不多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在每个数字个数相同的情况下,抛的次数越多,数字123朝上的次数越接*。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学生自由猜测。教师把学生的猜想板书出来)学生回答(摸一摸验证)

  活动体验:

  学生分组试验,填写统计表,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公正来分一分。(*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分,再*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例5(为了贴*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图案代表的意义吗?

  2.运用*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移或旋转得到的?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汇报交流。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我们一起来欣赏,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利用简单图形经过*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能不能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设计出更美丽的图案呢?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过程中初步学*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教师出示:28×4=16×7=29×4=43×2=12×4=

  这节课我们就在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中说的“每天往返两次”是什么意思吗?怎样要这样列式呢?

  同学们会算这道题吗?那你们会算什么?

  能说一说这节课学*的内容与前面学*的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2.教学例2

  要求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你觉得在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

  (1)指导学生完成练*五第1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五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数学**地为大家整理了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动画“混合运算”】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二、学*新知.

  1.出示例1:计算74+100÷5×3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

  ②按照以前学*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

  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

  教师订正:74加10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

  (4)教师将上题变成74+100×3÷5和74—100×3÷5两题.

  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

  65-6×4÷2 38+56÷7×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混合运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出示例2:计算(440-280)×(300—260)

  (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

  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

  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的哪道题相似?

  (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

  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四、课堂小结.

  要完成一道混合运算,它的计算步骤是:

  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计算.

  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三年级同学*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

  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小棋子若干、转盘、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出示两盒棋子,1号盒有6个蓝棋子,2号盒有1个蓝棋子,5个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生:1号盒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师:哪个盒子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生:1号盒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生:2号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2、导入

  师:现在老师如果从2号盒内摸一个棋子,同学们猜一下会是什么颜色?(生大部分猜红棋子)

  师:为什么猜红棋子的多,猜蓝棋子的少呢?真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二)(板书课题:可能性二)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复*了旧知,而且还生成了新的数学问题,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中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第一幅图)

  师:下面请各小组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让我们通过摸棋子游戏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测吧。(盒里装着5红1蓝6个棋子)

  (生跃跃欲试)

  1、小组合作验证猜测结果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看一下活动要求

  (1)出示活动要求:

  A:组长分好工有摸棋子的,有记录的,组员按顺序轮流摸棋子。

  B:每次摸棋子前先将棋子摇匀,摸棋子时不能偷看。

  C: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好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D:在摸棋子的过程中想一想:你们组摸到棋子的情况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设计意图:将活动要求展示出来加以强调,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惯的养成。)

  (2)小组活动

  A:学生摸棋子并记录结果。(师巡视,随机指导)

  B:组内交流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讨论中让学生明确:每次摸棋子的时候,每个棋子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每次摸到棋子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3)集体汇报交流

  A:小组汇报

  师:你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情况展示给大家吗?(生:愿意)

  师:你是第一个上来的,真勇敢!

  生1:我们摸到的棋子,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因为盒内既有红棋子也有蓝棋子。

  师: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生2:我发现我们组有时摸出红棋子有时摸出蓝棋子,但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因为盒内的红棋子比蓝棋子多。

  师:说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3:我发现我们组摸出的棋子既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红棋子多所以摸到红棋子的机会大。

  生……

  师:说得真不错!其他小组也是这种结果吗?(生:是)

  B: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通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思考)

  生1:虽然各小组摸到红棋子与白棋子的次数不一定相同,但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得好!

  生2: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比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比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的很详细!还有要说的吗?

  生3:各小组摸棋子的情况都说明,红棋子多所以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

  师:嗯,简单明了。

  生……

  师强调:同学们说的“摸出红棋子次数多摸出蓝棋子次数少”,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可能性大小”(板书:可能性大小)

  师小结:每一个棋子被摸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红棋子和蓝棋子的数量不一样,所以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与摸出蓝棋子的可能性大小就不一样。多次试验证明红棋子的数量多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大;相反,蓝棋子的数量少摸到蓝棋子的可能性就小。(随机板书)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设计意图: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2、根据结论推测

  师:如果现在让你再摸一次,你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吗?

  生:不一定。

  师:下面请同学们实际摸摸看(生每人摸一次)

  (可能既有摸到红棋子的,也有摸到蓝棋子的)

  师:虽然我们知道了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大,但在单次试验中我们并不能确定会摸出红棋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摸一次,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体会概率虽然能帮我们了解不确定现象的规律,但并不能提供准确无误的结论。)

  3、应用

  师:下面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了?

  A:(课件出示p106做一做左题)

  师:你知道每种颜色占整个圆的几分之几吗?生答

  师:那么指针停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呢?生答

  B:独立解决右题,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明确数量多少与可能性大小的联系,也为以后学*可能性的精确值作铺垫。)

  (二)教学例4

  (课件出示例4插图)

  师:请同学们看例4,刚才我们解决了两种颜色的问题,现在是三种颜色的了,你敢挑战吗?(生:敢)

  师:很好!如果让你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交流)

  指名汇报:如果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红色的,可能是蓝色的,也可能是绿色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4

  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 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 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 巩固练*

  1、做练*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 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5

  学*内容:

  教科书28-29页例5、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商中间与末尾的不同意义。

  3、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4、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0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0时的意思。从“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观点出发,让学生讨论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断沟通乘除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得出规律

  将书中四幅图逐一显示,并配上解说,在故事中嵌入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均每人吃几个?

  2、你说孙悟空会怎么分?

  3、这时猪八戒说我来分,却偷偷的把西瓜全吃光了,

  4、沙僧急了,忙问:我们3人怎么分呀?每人能吃到几个西瓜?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5、0÷3=0说明其它3人分不到了,

  6、做一做:0÷2=0÷4=0÷5=

  7、讨论:0÷0=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8、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0

  9、做一做

  0÷2=0÷4=0÷5=0÷102=0÷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6。

  (1)出示例6,要求李思*均每月用电数,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得:309÷3=

  (2)你认为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尝试用竖式计算,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的?

  (4)反馈,比较得出简便写法,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5)独立解决“万青*均每月用电数”,及时纠正。

  三、练*巩固

  (1)竖式计算:604÷2=840÷7=296÷4=835÷5=

  比较今天学*的与以前所学的笔算除法的联系

  揭题: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

  (2)判断题:书第30页,让学生在改错中巩固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第30页第4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随堂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学会推算出日期。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情景学会根据条件推算日期。

  教学难点

  掌握倒推和跨月的日期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结合生活,引入新课。

  1、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日。

  2、猜老师的生日

  你想知道老师的生日吗?谁来猜一猜?

  逐步给出提示,如:

  (1)第二季度。

  (2)这个月是大月。

  (3)是这个月的第12天。

  二、 创设情境,探究推理。

  1、一看,猜一猜,说一说。(独立思考)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情境,收集数学信息。)

  2、说一说,解决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简单的推理过程。(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出一些模仿练*,如:一年的倒数第5天是哪一天?)引导学生讨论:淘气的生日是哪一天呢?你你自己的看法。

  3、议一议。

  师巡视、提示、纠错 。重点关注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思考。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书上P72上的填一填。

  2、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你知道吗?你想到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社教科书第六册81-8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知道大月、小月、*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年还是闰年。

  2、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闰年、*年的区分与计算及大月、小月的记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及某年天数统计表若干份

  2、学生课前收集不同年的年历、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教师展示课件:有个宝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学生猜出是:日历。指名说说日历有什么作用呢?

  师:日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月、小月的认识

  (1)师:(出示4年的年历)同学们从这张年历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说己最喜欢的日子(学生回答)课前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请同学们结合手中的年历,填出每个月的天数。(学生填表)

  (2)请3名学生拿上来展示,并说出每个月的天数。师:从你们的表中可以看出各月天数有哪几种情况?(学生回答,师板书:31天、30天、28天、29天)

  (3)师:(展示课件)我也收集了*十年的每月的天数,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统计表,你发现些什么?(小组讨论,把讨论的情况写在纸上)

  (4)小组代表发言

  (5)(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概念课件:大小月概念(一个月31天叫大月,一个月有30天叫小月)。

  (6)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

  2、闰年、*年认识

  (1)师:同学们,大小月中怎么没有2月呢?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给出的1995——4*十年2月是多少天?(28天、29天)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2)猜测:1994年、1993年、5年、6年的2月有多少天?

  (课件展示万年历进行验正)

  (3)教师展示闰年、*年概念课件,揭示什么叫*年、闰年。

  师:判断一年是*年还是闰年,主要是看哪一个月的天数呢?(2月)

  (4)质疑:刚才我们知道了2月的天数在四年里有3年是28天,1年是29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师:同学们随便说出几个年份,让老师说出这年是*年还是闰年,并说出2月是多少天。

  (5)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判断的吗?讲解求闰年的方法(教师展示课件)。

  反馈练*:给出1949年、1997年、1999年、8年年份让学生分小组判断是*年还是闰年,并说说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6)师:同学们会判断*闰年了,但知道闰年、*年是怎么来的呢?(教师展示课件讲解*闰年的来历)

  (7)师:我们知道了闰年、*年的来历,那么一般多少年闰一年呢?(4年)为什么又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说法呢?(展示课件说明)

  3、大小月的记忆方法

  (1)师:怎样熟记大月、小月呢?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并握成拳头。师展示课件:拳头记忆法。

  (2)速记儿歌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闰年二是二十九,*年二月二十八?"(老师对"腊"字说明,请学生齐念)

  (三)形成应用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解了大月、小月、闰年、*年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大家理解没有,我们来做小游戏好吗?

  1、拖水果(判断大小月)

  利用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完成。

  2、做做小侦探(一个罪犯经过整容,拿着一张1979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准备出关,可还是被警察一眼识破,这是为什么?)

  3、判断*年闰年,让学生到电脑前输入不同年二月的天数。

  4、(分组讨论完成)小星的故事(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刚好是两个月,是哪两个月呢?如果是61天呢?60天呢?59天呢?)

  (四)实践操作

  教师给出5年一月日历,请学生利用学具制作一张5年二月的日历,全班交流。

  (五)情感激励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你认为各位小朋友学*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最棒?你将给他几颗星呢?请你评一评?

  教学反思:

  年月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年和闰年的方法,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带着问题(一年有几个月?每月有几天?并把每月的天数填写在书上)自学,接着进行反馈,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约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一个拳头法和两个拳头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我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年和闰年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我让他们讨论,对于*年和闰年你有些什么认识。学生经过讨论说出几几年是闰年,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被4除没有余数的是闰年,紧接着有问2100年的二月是几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29天,我告诉学生2100年的二月是28天,这是什么道理呀,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利用这种好奇心,我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数时,必须被400除没有余数,从课后的练*来看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年、月、日来源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教材力图

  体现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书上主题图,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但我想可能利用身边食品的安全卫生来引入,比利用新中国成立与北京申奥来得更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激起本节课的学*兴趣。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时,在游戏巩固及练*环节中,我也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猜节日、猜生日、读儿歌、做游戏、玩转盘和用拳头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年、月、日的知识。同时,教学中还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1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

  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 240÷3=80

  四、巩固练*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第二课时

  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1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打开课本第3页,在里填上正确地数。 60÷3= 9÷3=

  —— 69÷3= 80÷2= 6÷2=

  —— 86÷2=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6、试一试。

  三、巩固练*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20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用电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正确、安全的用电。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一个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明明,有一天,他在家里看电视,忽然想吃苹果,就起身急匆匆的洗了一个苹果,也忘了擦手。等他回来一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已经结束了,他便走到电视机前去换频道。你们猜,这时候发生什么事了?

  2、明明刚一碰上去,手便被打了一下,原来是触电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用湿手去碰电器了。你们在家里发生过这样的事吗?

  二、教授新课

  1、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1)、认识电源的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切断电源(2)、不要受或导电物去接触、探视电源插座内部(3)、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4)、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去拉电,以防止电线绝缘层受损;(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掉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将触电者与带电器分开。

  2、安全使用电器

  3、安全用电标志:

  (1)你们了解安全用电标志吗?

  (2)安全用电标志分为颜色标志和图形标志。颜色标志常用来区分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导线,或用来表示某处安全程度。图形标志一般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去接*有危险的场所。

  (3)红色、黄色、蓝色、绿色、黑色,你们知道都是用来标志什么的吗?

  (4)老师结合图片向学生讲解不同颜色标志代表的不同含义。

  4、预防触电

  (1)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存在电。你们知道怎样预防触电吗?(2)师生共同总结用电尝试:家电停止使用时,要拔掉电源插头;手、脚和身体湿的时候不要触摸电器;不要把手伸进运转的电风扇、搅拌机和水果榨汁机里等等。

  5、触电后怎么办

  (1)触电后应立即拉下电源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

  (2)迅速拨打电话,你们知道应该拨打什么电话号码吗?(3)如果无法及时找到或者断开电源,应该怎么办?

  三、总结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20份(扩展4)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9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夹角较小)的方向。——靠*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设计说明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课伊始,设计了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动作表示时间的游戏,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新课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设计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及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通过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比较简明、方便,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

  3.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入手,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学*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整节课以“一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出示主题图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过春节晚会倒计时,了解一天的开始;探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从生活中梳理出数学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 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认时间。

  师: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时间,大家不用口述,用动作告诉老师这时你在做什么,看谁表演的好。

  (1)老师先说一个时刻:中午12时,用动作示范一下。

  (2)老师报出下列时刻:凌晨3时、早上6时、上午11时30分、下午4时、晚上9时。(教师边板书边提问)

  2.导入。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时刻的方法,叫做12时计时法。如果同学们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那么应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词。有没有一种不用加文字说明的计时方法呢?今天我们就学*一种新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归纳出12时计时法的特点,并理解12时计时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12时计时法在实际运用时要有限制词,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寻找表示时间的更为简便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学*新知的兴趣。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体验生活中的“一天”。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材8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在主题图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汇报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时间)

  2.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吗?(学生发表意见,教师不作答复)

  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境。(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

  师: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12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

  师: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0时。

  师: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刻了吗?一起说说看。(0时)

  3.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随着画面和音乐表演。(课件演示)现在是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师:(钟面显示早晨6时45分)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上午10时1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中午12时)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下午3时30分)小女孩和同学们在跳绳。

  师:(钟面显示下午6时)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晚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晚上7时2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大家在睡梦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到了什么时候?(夜里12时)到了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教学目标:

  1.通过练*,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年()个月

  大月

  小月

  2.填空:*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六”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20份(扩展5)

——三年级数学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感受时间单位“分”、“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秒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或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片断,引出课题: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钟更小的单位:秒。

  二、新课学*

  1.认识钞针

  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呢?我们首先要认识的是钟表中的秒针。在一些钟表有3根针,走的最快的就是秒针。

  继续播放课件:秒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认识1秒、几秒

  钟面上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

  继续播放课件:秒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思考:走3小格是()秒,走5秒要走()小格,走10秒要走()小格。

  3.认识大格与小格的关系

  讨论:1大格里有()个小格,30小格里有()个大格,1圈里有()个大格,()个小格。

  4.认识秒和分的关系

  思考:秒针走1圈是()秒,也就是()分,1分=()秒。

  5.1秒钟的价值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每秒可以完成3万亿次运算

  6.体会1分钟(60秒)能做什么?

  (1)播放1分钟精彩动画片。

  (2)1分钟数学竞赛,体会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

  (3)1分钟律动、感受1分钟的长短。

  7.知识应用

  继续播放课件:秒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三、巩固练*

  填空

  (1)1分钟=()秒

  (2)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是35()。

  (3)小明系好红领巾大约需20()。

  (4)我们一天睡眠的时间应达9()。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又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合理的利用时间。教案《人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案示例》,来自网!,人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案示例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06-107页的练*十八。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除法。

  三、教学重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教学难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五、教学材料:

  口算卡片。

  六、教学途径: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

  练*

  基本

  1、判断下面各题的首商是哪一位?

  246÷3246÷248÷448÷6

  2、笔算:

  792÷6844÷4984÷3895÷5

  全班学生练*,指名板演,亲正时要学生根据计算法则说出计算过程。

  3、口算:

  84÷2=320÷8=680÷20=60÷6=4000÷2=70×8=

  4、完成书上练*十八的第1题。

  学生口算,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

  1、表格题。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指名回答。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学生口算。

  4、小组比赛。

  出示表格。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本

  练*

  课堂

  作业

  这个表格是让同学们填什么数?请同学们填表格。

  3、笔算: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板演。

  4、应用题。

  (1)第5题。

  请同学们先读题,再找一找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再在书上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教师单独辅导。

  5、聪明题。

  请小组讨论这道题目应该怎么思考?再在书上填空。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说一说你们组的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教师批改。

  1、指名回答。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板演。

  3、学生自己读题,再列式计算。

  4、教师辅导。

  5、小组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表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练*十八

  84÷2=42320÷8=40680÷20=340

  60÷6=104000÷2=200070×8=560

  八、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移和在方格纸上画*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移到D的位置,纸片*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移,再说一说*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一、关于本单元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口算、笔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方面内容在安排上,以笔算教学为主线,把其他三方面内容的教学与笔算教学交融,力求形成比较优化的结构。

  口算

  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

  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里有0的除法)。

  估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几百或几十多。

  解决实际问题

  解答关于除法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答关于除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本单元的重点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基本算法一特殊情况一实际应用”这条线索贯穿整个单元。

  “基本算法”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一般步骤与方法,“特殊情况”是商里有0的除法,“实际应用”着重教学连除的实际问题。

  2.口算教学安排在笔算教学的“两端”,即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前面,口算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后面。

  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的第一步,要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就是在计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所以,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是笔算的基础,应该先于笔算教学。其次是类似630;3、630;7这样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都是比较容易、比较特殊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学生在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学*这些口算很轻松,完全能够自己学会。所以,教材把口算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安排在笔算后面。


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20份(扩展6)

——三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5篇)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通过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灾自救知识,在遇到水灾威胁时,能够及时自救。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们常把水成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给了生命的存在,延续的力量,但同样水也有剥夺人类宝贵生命无情的时刻。

  二、新授:

  1、说一说,你家附*都有哪些河流,他们有没有过肆虐的时候?当时怎么样?

  2、救助课堂

  水灾自救逃生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区,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如何自救逃生呢? 1.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

  2.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满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槛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断不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就必须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东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如果一时找不到绳子,可用床单、被单等撕开来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试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臶、鲜艳的床单)、划桨等是必不可少的。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较多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点等,

  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6.在离开家门之前,还要把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关掉,时间允许的话,将贵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楼上的柜子里。出门时最好把房门关好,以免家产随水漂流掉。

  7.落水后,要屏住呼吸,放松身体,人体就自然的浮出水面了;如果有水草缠住了脚,千万不要慌张,屏住呼吸,轻轻的解开。 8.游泳时,遇到脚抽筋,不要紧张,要弯曲身体,双手抱脚,等待救援。 8.水灾后应谨慎选择饮用水,事先储备的饮用水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应事先储备一些干净水放在清洁密闭的空间里。如必须饮用河水、雨水等要烧开杀菌。

  9.夜晚直升机在救援时,可用手电筒、蜡烛向直升机发送救援信号。白天可用镜子反光和挥动颜色鲜艳的物品。

  三、安全小常识互帮互助共同脱险

  四、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移和在方格纸上画*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移到D的位置,纸片*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移,再说一说*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科目:数学/社会

  学段年级:小学三年级

  学*时间:2周的课外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年月日以及相关知识的理和理解,让学生了解人类创造历法、认识世界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同的历法,知道现行太阳历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和特点。

  2.通过理信息和合作交流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创造“希望日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对年月日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形成认真科学的态度;通过对科学史的侧面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崇敬;通过对古代历法和人类文明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克服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二、学*资源

  1.文本信息,互联页,介绍人们对历法的探索过程和有关各种历法的形态。

  2.《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工具书,有日历的相关介绍。

  3.《少儿百科全书(自然分册)》,工具书,有日历的相关介绍。

  4.《数学》(第6册,第三单元),数学课本。

  5.20xx年当年年历或者月历。

  三、教学过程实录

  1.师生会话,创设情景。

  时间:

  一个朝读(20分钟,下同。)

  目标:

  激发学生学*的动机和兴趣,知道人类创造日历的必要和艰难,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过程:

  教师:你多大了?你是哪一天出生的?

  教师:很好。我们现在乘坐“机器猫”的“航时机”,时间倒退3万年,那时候人们在做什么?注意现在是上午9时。

  学生讨论:刚起来,在吃早饭。有的学生反对:他们没有早饭吃,他们要去找东西吃。小孩也要上学。不,那时候没有学校,没有书本和纸张。对,才会造纸,那时候他们不会……

  教师:你们知道的真多,有的老师也不知道,现在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想知道一个人多大了,什么时候出生的,你想他会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他会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不,那时候没有年月日。没有人告诉人时间。他会说他看见了多少次花开花落,或者多少次发大水,或者多少次下雪……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小就知道这么多,看的书真多,不愧为提前读写实验班的学生。看来下面这些问题我不需要问了,你们自己就可以看书找资料解决。这里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一些资料:有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上查找,我已经跟你们的计算机教师说好了,有的需要自己想办法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

  2.自主探究。

  时间:

  一个周的课余时间

  目标:

  自己找到关于年月日的产生发展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发给学生《年月日探究提纲》人手一份。

  请同学们查阅以下资料,分小组(6人小组)认真讨论后面的问题。一个星期以后汇报。

  《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

  《少儿百科全书(自然分册)》

  《数学》(第6册,第三单元)

  当年年历、日历、月历。

  ①你认为人类最初掌握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为什么?

  ②怎样叫做一天,一天是怎样形成的?

  ③怎样叫做一年,一年是怎样形成的?

  ④人类为什么需要日历?日历是怎样来的?

  ⑤你知道要哪些不同的日历?

  ⑥我们现在的日历是怎样来的?

  ⑦一年12个月、一个星期7天是人们安排的还是自然形成的?

  ⑧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还是人们安排的?

  ⑨你对我们的日历满意吗?你希望日历是怎样的?

  ⑩小明的是1993年2月29日出生的,小明的奶奶记得清清楚楚,这是怎么回事?


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20份(扩展7)

——三年级数学教案菁选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自主学*,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

  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

  教学目标:

  1、通过贴*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完成“练*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本节练*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一、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

  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

  四、教学进度表安排:

  周次 时间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1 2、9—2、13 位置与方向 3

  2 2、16—2、20位置与方向2+2

  3 2、23—2、27 口算除法、笔算除法3+1

  4 3、2—3、6笔算除法 4

  5 3、9—3、13 笔算除法 4

  6 3、16—3、20 整理和复* 2+2

  7 3、23—3、27简单的数据分析、*均数2+2

  8 3、30—4、3 整理和复*、年、月、日2+2

  9 4、6—4、10 整理和复*、口算乘法 2+2

  10 4、13—4、17 口算乘法 1

  期中复*考试3

  11 4、20—4、24 笔算乘法 4

  12 4、27—5、1 整理和复*、面积 2+2

  13 5、4—5、8 面积 4

  14 5、11—5、15 面积、整理和复*2+2

  15 5、18—5、22小数的初步认识 4

  16 5、25—5、29 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 1+3

  17 6、1—6、5 解决问题、数学广角 2+2

  18 6、8—6、12 总复* 4

  19 6、15—6、19期末复*4

  20 6、22-6、26 期末复*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较好地掌握万以内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笔算下列各题

  54+33= 47+39= 220+630= 550+380=

  全班自主完成,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出错的孩子为什么出错。)

  师:笔算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生自主总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满十,向十位上进1,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1……

  师:那今天继续来学*万以内的加法,比较和以前学*的知识有什么关系?

  二、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课件36页主题图,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中国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有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

  生2:我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生3:我知道了爬行类有122种。

  (2)利用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加法方面的问题呢?

  生1: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几种?

  生2: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几种?

  生3: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类一共有几种?

  你们真会观察,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算式是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且不是整十整百的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才能更准确地计算出结果呢?

  生:用竖式笔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过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第二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学生尝试独立回答:是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总共多少种,列式为:271+31。

  师:怎么又对又快的列出竖式呢?请自己尝试完成。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那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时,我不知该怎么办了。但是想起“个位上满十,向十位上进1,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1”,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应该是向千位上进1。

  师:说得很对,那谁再来提醒其他同学,为什么都要满十进一呢?

  生: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

  你们学*能力真是太强了,老师都很佩服你们,很了不起!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要相同数位对齐。

  要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第三条学生在总结方面可能能力会欠缺,在孩子们自己充分的尝试总结基础上老师应该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巩固练*

  教材第37页“做一做”。

  通过练*学生反馈问题,不管是计算方面还是法则方面出现问题,对其他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再学*。学生讲解说明时候一边对照法则一边描述,这样可以更好的做到知行合一。

  四、总结提升

  学生自主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内容

  课本第五册第74页例1,练*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方法和积极的学*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

  学生完成练*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教学内容:

  教材第四册第32-33页例题.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惯,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笔算加法的方法.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

  师:老师发现,自从有了借书证,很多小朋友们都喜欢到图书馆借书,是吗?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关于图书馆的借书情况的问题吧。

  二.探索新知

  (一)计算143+126

  1.师:(课件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你们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4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组内交流。

  2.师:请组长来汇报一下,你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组长汇报。(出示问题)

  3.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先来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剩下的可以以后再研究。

  4.师:听听茄子老师问我们什么?(课件出示: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你会列式吗?自己在本子上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

  5.师:你是怎么列式的?(板书:143+126=(本))

  6.师:观察一下,这道题和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

  7.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可以动动脑筋,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帮忙。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8.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算法)

  9.师:请同学们都用竖式再算一算。再自己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计算,说过程。

  (二)验算143+126

  1.师:题目计算出得数后,用什么方法知道算得对不对呢?(板书:验算)

  2.师:你有验算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3.师:你们试一试,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4.师: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

  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深化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你能算出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吗?自己计算并验算。

  学生计算并验算,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1(课件出示)

  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题后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3(课件出示)

  师:你从统计表中知道什么?自己能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订正时提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指导:不写竖式,在原式上从下往上再算一遍来验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理解题意,自己列式计算,全班共同订正。

  四.总结归纳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在笔算加法中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旧知。

  1、4:00是下午( )时

  16:00是下午( )时

  18:30是下午 ( )时( )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20份(扩展8)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20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

  2.情境引入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

  1.例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例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里减去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

  1.计算下面各题

  2.填一填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你认为在计算分数的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一、学情分析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学好本单元,利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测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来学*本单元的知识,收集、分析、处理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方米,每*方米的房价是35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学案例: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

  面积计算公式。

  3.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及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4.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5.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五、单元课时安排

  第1课时P71-74页、练*十八第1、2题

  第2课时P74-75页例1、练*十八第3、4题

  第3课时P77-78页例2、3;练*十九第1-4题

  第4课时练*课P80-81页;练*十九第5-11题

  第5课时P82-83页

  第6课时P84-85页

  第7课时P86-87页(整理与复*)

  六、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教材编写特点。

  (1)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这对学生巩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表象。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

  (4)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部分*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为有意义学*。

  在数学概念学*中,机械学*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仍就面积单位的学*来说,可以从三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如有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当然好。但也有些内容,如认识面积单位,与其使用多媒体,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

  在本单元中,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测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在练*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长、宽(或边长)计算出面积。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本单元的内容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四、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第70~76页)

  这部分内容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分开来看:(1)面积概念,包括物体表面大小和*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2)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 (3)1厘米与1*方厘米、1分米与1*方分米、1米与1*方米的比较。

  1.主题图。

  这是一幅教室场景图,图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信息。如:墙上的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它们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加以区别。教室内,同学们都在进行操作活动,有的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课本与练*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长方形上摆圆片或三角形,有的把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的指甲上比大小,有的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课桌面的面积。另有两个同学正在布置墙报。这样,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

  2.面积的概念。

  面积的概念可以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前者可以从主题图中找到观察比较的对象,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哪个大,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提示,比较数学课本和练*本封面的大小。从中还能比较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或*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此外,还有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某种统一的图形作为标准,在被比较的*面部分内进行拼摆,数一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图形。课本第71页上的两个长方形就可以借助间接比较的方法,来比较其大小。这一安排,为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

  教学时,可以按以下步骤引入面积的概念。

  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个大?

  比一比,数学课本和练*本的封面,哪个大?

  猜一猜,两个长方形,哪个大?

  在此基础上,引入关于面积概念的描述。然后让学生用“面积”,说一说上面前两项比较的结果。还可以再让学生看看周围的物体,举例比一比,某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如比较黑板面与课桌面、课桌面与椅子面的大小。

  3.面积单位。

  为了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由第70页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首先,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其次,由于形状不同,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较出大小。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由此让学生自行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可能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图形(如圆片、正方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如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等。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也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对此,学生一般会从便于拼摆、测量的角度,选择正方形。这当然是合理的,也符合现实规定。但教师应当明白,将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纯属人为规定。根据需要,选用其他形状,比如正三角形,也是可以的。

  接下去,教材介绍了常用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1*方厘米?”“用手比划1*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一、谈教材分析

  《分一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一课,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是有很大差异。开始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分数时,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和一些图形,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这一节教学能为以后深入学*分数系统知识和小数系统知识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运用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二、讲“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学的热情。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辩论”等形式,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意识而且能起到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推导的全过程,通过亲身经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

  导入新课时创设一个分苹果游戏,三个同学一组把6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怎样分才公*?每人分几个?接着分4个苹果,分2个苹果。教师把学生回答的3、2、1分别板演,把1个苹果*均分给两个同学,每生分多少?游戏

  1、起学生对*均分的回忆,突出*均分这一关键。

  2、通过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不到一个苹果(半个)该用哪个数表示呢?给学生留下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镜,也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由整数不够而用分数表示是符合数的扩展规律的。

  (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时遇到不够一个的,就不能用整数表示,那用什么数表示呢?有知道的吗?有的学生有预*的*惯,也有的同学学奥数就知道用1/2表示,让他在师板书的3、2、1下面试写,学生看到整数不够可以用分数表示,从整数过渡到分数学生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很自然便于接受。写对后教师加以表扬,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感到很自豪,课上表现的会更积极。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卡片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自己喜欢的图形,分别涂出它们的1/2。涂后展示给同学们。教师放慢速度,提高音量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读。突出教学重点。在这里教师重组了教材把教材后面的内容先学了。让学生把正方形纸折成它的二分之一并涂色,让生把涂好色的正方形粘到黑板上,师鼓励生用多种折法折,如有困难同学间合作,研究折。(对于偏离对角线的折法教师给予表扬)让生说一说为什么图色的形状不同都能用1/2表示呢?这一设计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注重发散思维培养发挥学生聪明才智。让学生想在日常生活中在哪还见到过可以用1/2表示的事物。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在重点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的基础上大胆放手发挥小组学*的作用。学生从学具口袋中拿出学具,动手操作把不同形状的纸*均分成几分把其中一分或几份涂色并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开展小组夺红旗游戏活动,看哪组折法多,折法特别,小组合作,研究折法,在探索,合作中获取多种折法,多个分数,激发创新意识,在评选活动中,对于折法特别涂法特别的与重不同的让他们说出表示的意义。突出了难点。活动后评出红旗组,组中每个成员得一朵小红旗,装在自己成长记录袋中又一次体会成功的快乐。设计游戏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浓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三)愉快教学,创设宽松环境。

  如让学生标出绳子的1/10,再让学生标出不同的方法,教师在表示出其中的两部分,这又怎么表示呢?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出示五角星图,点子图说一说图的3/5,5/6等表示的意义。突破难点,让生灵活运用知识。由于有“折一折”做铺垫,“说一说”部分,教师不是以讲授方式传授那样势必局限学生思维活跃性,影响他们思维发展这样开放式合作学*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在分享彼此思考见解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师有意识把学科进行整和,竞赛时男女孩头像下用英**irl,boy书写在学生进行折纸活动时放舒缓的音乐,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课堂上不再是枯燥无味,鸦雀无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活泼的游戏,优美的音乐,教师丰富的表情,鼓励性的语言都能激发学生学*热情。使他们整堂课都能兴趣昂然。

  (四)竞赛练*,激发竞争意识。

  设计了“勇夺小红花”节目老师当主持人,学生是竞赛选手,分男女两组进行竞赛,让同组的做在一起,获胜组每生一朵小红花,粘到班级红花栏中,共设计三关题,第一关必答题,男女生互选题,答对得苹果卡。第二关抢答题,答对得卡,答错扣卡。第三关能力测试题,此题目的是为了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身水*和能力得以展现。练*活化了题形,新包装,新口味题形必将有效的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学*的积极性,参与性得到空前高涨。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评价目的在于激励,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同学、自己的及时评价更加体会学*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的热情。

  【重点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你认识时间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信息。

  2.提出问题:它们表示的是几时?

  3.组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4.出示图片场景:

  让学生根据场景中的的信息,讨论21:00是几时?并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结合实物,帮助学生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6.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例题分析:

  普通计时法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 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19时 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练*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回答问题: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内容:32页例7的第二题及做一做

  教学要求:

  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5分钟口算练*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15÷3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⑴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⑵562÷4,请你在练*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商0,不写行吗?为什么?

  ⑷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340÷2704÷5843÷6

  ⑴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说算法。

  ⑶集体订正

  3.巩固: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了816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米?

  ⑴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作业

  1.33页第一题第二排

  2.33页第四题和五题。

  教材分析:

  “旅游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系列活动。在“租车”的活动中,通过解决40人如何安排车辆的问题,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用餐”活动中,通过搭配快餐,让学生懂得合理选择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计算用餐的费用,复*、应用小数的加减法。在旅游计划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旅游的路线、景点、费用等活动,提高他们收集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之前,教材已有类似内容分别编排在其他各册中,学生已有初步的活动经历、体验。加之我班学生经济条件有限,外出旅游的机会少,要体会旅游中的情境稍有困难。但学校处在旅游之地,离旅游景地较*,对旅游有所了解,因此,我在创设情境时,选择了带领同学们去模拟旅游。将租车、买门票、参观、用餐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那些美丽的地方?谁来告诉老师。(指名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临潼也是一座旅游名城,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华清池、骊山、鸿门宴遗址、西安事变蜡像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你们最想去哪旅游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兵马俑博物馆旅游,去探究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旅游中的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利用临潼丰富的旅游资源, ,创设去临潼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情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模拟旅游的活动中。创设这样的旅游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强烈地学*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租车

  1、师:那么,我们要想去旅游,该怎么去呢?(乘车)让我们一起去租车吧!请大家看,从屏幕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呢?(课件出示情境信息)

  (1)共有40人去参观。

  (2)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以租:大车限乘18人,每辆160元;小车限乘12人,每辆120元。

  2、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租车呢?

  (1)同桌讨论租车方法,指名口答。

  ①可以租大车。大车坐的人多。②可以租小车,小车花的钱少。

  ③我觉得两种车都可以租……

  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很好,我们租车时不仅考虑怎样租车比较省钱,还要考虑让车的座位尽量坐满,如果不可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20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面图形。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第一组: 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6.认识面积单位。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方厘米的教学

  (1*方厘米),是怎么说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把实物贴上黑板,请同学们在学具袋里找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找边想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方分米、1*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我们已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那你能想一想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1*方米呢?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下面就让我们来当回小小测量家,用1*方分米量出椅子面的面积,怎么样?(汇报测量结果3-4人)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我们已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方米,想象一下,1*方米大概有多大,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方米,想不想看看。谁愿意帮个忙,把它展开。那么我们身边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方米呢?(八仙桌的桌面、大方砖的砖面……)黑板一半的一半

  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把这张1*方米的'正方形的纸铺在地面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1*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二)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 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周长可以拉成一条线,面积却不可以。我们可以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三、巩固练* 12

  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课堂小结 3

  师:今天我们学*的*方米、*方分米、*方厘米与以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说一说1*方分米与1分米在什么地方?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今后使用时要特别区别清楚。那么,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感:巩固反馈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长、面积,突出了区别、对比。最后安排一道组合图形中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对比,这样安排会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内容:

  P28页例题和“试一试”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20份(扩展9)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份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教师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这是我们在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但前一节课只算了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大家解决吗?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9页看着第4题,请你帮助这些小动物判断一下,它们的计算究竟对不对?如果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又该怎样克服呢?

  2.教学练*五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指导学生完成练*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五第7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移和旋转现象。

  2. 使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移与旋转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独立设计出自己想要图案。

  导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案:

  课前动手收集一些图案。

  二、学生自主合作制作:

  1.说一说

  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的图案拿出来,同桌互相说说自己觉得它美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2.找一找

  学生取出自己的水彩笔,把自己所拿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移或旋转得到的圈出来。

  3.画一画

  老师可以取出一幅图片,将其中一幅,对折撕掉,指名生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三、检测达标

  1.剪一剪

  学生取出自己的剪刀,剪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通过*移或旋转绘制出一幅图案。

  四、评比结束本课:

  学生把自己设计图案拿出来,先小组比,选出优秀的图案,然后教师在评比出优秀的图案三份。

  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三课时

  综合练*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

  1、练*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

  1、练*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小象称重这一故事情境。让学生在看图、讲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适用于质量较重的物体。

  2.注重用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在教学中,不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认识“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40名学生站在一起,体会1吨有多重,同时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丰富学生对“吨”的认识,巩固学生对“吨”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的有关吨的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图讲故事。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图中的'小象在干什么?你能讲讲这个故事吗?

  (学生看图,明确图意,并讲述故事情节)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对“吨”这个质量单位有了哪些认识?

  引导学生讨论,体会“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

  2.导入:“吨”究竟是多大的质量单位呢?1吨有多重?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板书:1吨有多重)

  设计意图:用小象称重这一故事情境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为接下来的学*打好了基础。

  ⊙认识“吨”

  1.掂一掂,想一想。

  将准备好的重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掂一掂,请学生说说体会。

  师:重1千克的物品在我们手上已经感觉沉甸甸的了,你们知道1吨里面有多少个1千克吗?

  课件出示吨与千克的进率:1吨=1000千克。

  请学生想象1000个1千克有多重。

  2.看一看。

  (1)师:我们班有40人,每人约重25千克,现在请同学们站在一起,互相看一看,我们这么多人的体重加在一起大约是1吨。

  (学生站在一起体会1吨有多重)

  (2)课件出示图片:

  师:从这些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出每张图片的意思,并明确物体质量很大的时候需要用“吨”作单位)

  3.说一说。

  (1)出示教材中的实例,请学生说说哪些地方用到了“吨”。

  [桥梁承重50吨,吊车能吊起8吨重的物体,电梯限重1000千克(1吨)]

  (2)请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还见过“吨”。

  (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读给全班同学听)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实例,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增加学生对“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了解,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4.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47页下面的例题,请学生先理解题意,再与同伴说一说,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一卡车货物重3吨;一桶食用油重2千克;一支牙膏重50克;一头牛重250千克)

  设计说明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的重要基础。本节复*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复*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估算方法、笔算方法,以及除法的验算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有逻辑性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

  2.重视对算法的复*。

  在教学中,选择有针对性的练*题,让学生逐个击破,通过解决这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回顾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方法,使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

  师: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就要经常地复*,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复*不仅是快乐的,它还能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进而让知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不就是我们学*的最终目的吗?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总复*。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复*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打开教材看第二单元的内容。想一想,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梳理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做好了准备。

  ⊙重点复*,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复*口算方法。

  (1)想一想,240÷3怎样口算呢?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2)汇报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想:240是24个十, 想:3×80=240

  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240÷3=80

  240÷3=80

  2.复*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估算方法。

  估一估,123÷3的商是多少?

  估算方法:除数不变,先把被除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方法计算。

  123÷3≈40

  ↓

  120÷3=40

  3.回顾交流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及验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1)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验算方法。

  ①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完成教材111页2题中关于笔算除法的*题并验算。

  注意:对于商中间有0与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估算,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判断出商是几位数,或在计算后,通过验算来进行检验。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争先,在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引入竞争机制,犹如给学*活动加入了催化剂,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又能避免常规复*课的枯燥乏味。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学*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只有一位数乘法的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

  【学*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师: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很多小朋友参加,也邀请了我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板书并问)你能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或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

  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师: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人呢?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一估淘气他们住的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人家?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10×10=100(户)。

  师:把它们都想成了整十数,很快地估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估算方法里面,哪种更接*正确结果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方法,在以后的学*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师:你不仅知道它是怎样算的,还知道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太会思考了,值得大家学*。大家都听懂了吗?那你能看懂第三个算式吗?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

  师:这种算法和前两种不一样,但它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通常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前2个竖式,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

  把“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

  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后一步呢?指着()+()

  生:28+140

  师:同意吗?你们的脑筋转得真快,真聪明!现在你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顺序了吗?请再看老师演示,谁来讲一讲?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

  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题设计】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学*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44×21

  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师:淘气要邀请我们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问题?喔这是一个密码门,密码就是23×13的结果,等于92怎么不对呢?赶紧帮他算算密码是多少?

  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

  设计的练*,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态度。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称一称。

  四、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后记: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1千克与1000克相等,从而推出1千克=1000克,2千克=0克,练*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设计说明

  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和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复*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1.设计有针对性的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时,结合一些有针对性的练*,帮助学生回顾万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并掌握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对分数的直观感受。

  通过画一画、填一填等活动,给学生创设亲身体验的空间,使学生获得对分数的感性认识,同时进行两个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相关训练,激发学生学*分数的兴趣和自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

  1.说一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阅读教材84页第一个问题,然后请大家动手写出几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整数、小数和分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各自所写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示的意义。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个体汇报。

  (3)集体总结。

  数可以作为数量的数(基数);计数的数(序数);度量的数(量数);计算的`数。

  2.复*数位顺序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请大家把教材84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1)学生独立完成。

  (2)个体汇报。

  (3)出示教材84页计数器,让学生独立写出各数。

  (4)指名汇报每个数中的“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在每个数中的“5”所在的数位上添上7颗珠子,那么在计数器上应该怎么表示这些数呢?先画一画,再写一写。

  (小组内交流后个体汇报,然后集体总结)

  (5)课件出示教材85页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复*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1)举例说一说怎样比较数的大小。(引导学生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2)学生先与同桌交流,然后个体汇报。

  (3)集体总结。

  (4)课件出示教材85页3、4题,组织学生个体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4.复*分数的意义和简单计算。

  (1)请分别画图表示和,并画一画、说一说如何计算+和-。

  (2)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师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同时引导学生把相应的知识内容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现实生活情景,初步认识小数,掌握小数特征;

  2.结合商品的价格,进一步认识小数;

  3.能正确读小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小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意识。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理解小数的现实意义,丰富学生数学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工具

  电脑课件,米尺,纸条课前收集商品的价格单、课前测量的身高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在量一量中,认识小数

  师:米、分米、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回答:

  1米=10分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米

  下面这些是什么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像1、2、4、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这些老朋友间的关系,来学*一些新知识。

  2.认识小数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

  师:在读小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每个小数都有一个“点”,这个点就称之为“小数点”。

  小数点左边部分和以前学的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只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就可以了。

  3.初步理解0.1的含义

  师: 这把尺子上也藏着小数呢,你知道“0.1米”在哪儿吗?

  米就是0.1米,你现在知道“0.1米” 在哪儿了吗?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小结:把1米*均分成10份,10份中的1份就是1分米, 1分米

  就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4.初步理解零点几的含义

  你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0.2米吗?

  你找到的0.2米表示什么?说一说你的想法。

  0.9米表示什么?在哪儿呢?

  5.探究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刚才我们在尺子上找到了小数,你发现小数和谁有着密切的联系了吗?

  小结: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6.比较小数的大小

  在今年的田径运动会上,有四名男生参加跳高比赛,成绩如下表,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给他们排出名次。

  小组内讨论:怎样比较这四名同学的成绩?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发表意见,交流,然后分组汇报。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笔算小数的减法, P9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复*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混合练*,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

  4.6 + 5.4 0.6 + 0.8 0.36 + 0.4

  0.9 – 0.7 0.8 – 0.4 1 – 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 第4题 和 P98 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 0.95 - 0.58 = 0.37 ;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 – 1.3 = 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补充题略)

  教学反思

  遵循知识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方米,1*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⒈ 填适当的单位。

  ⑴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⒉ 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方千米。

  板书:1*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方米 6*方千米=( )*方米

  80公顷=( )*方米 5*方千米=( )公顷=( )*方米

  70000*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二十第1、4题。

  六、课后*题

  完成课后练*题。

  复*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目标:

  1、通过复*,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xx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教学目标

  对分数意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单位1是一个整体,由许多事物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整体,从而运用分数可以描述现实世界的许多现象。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

  2、体会单位1是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新课。

  1、填空:四分之一写作:,十分之三写作

  读作读作

  2、“”表示。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空白部分。

  4、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二、新授

  1、分一分(二)

  把附页2中的图7涂上不同的颜色。(红色,黄色和蓝色)

  (1)红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黄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3)黄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试一试

  (1)一共有几只蝴蝶?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

  (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数?与同伴说一说。

  三、练一练

  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

  红花:黄花:

  长方形:圆:三角形:

  2、按分数圈一圈。

  让学生展示自己圈的结果。(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圈法,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3、他们拿的铅笔一样多吗?与同伴说一说。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相同的分数,如果对应于不同的“整体”,那么它们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是不同的。)

  四、小结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对分数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懂得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可以是1,也可以是由许多事物组成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20份(扩展10)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0)份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6—38页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能体会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尝试反思认识图形的过程和方法,积累学*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图形来自现实世界,现实生活里充满几何图形,培养认真观察、比较和相互交流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间观念。

  课前预热:

  交代一下有哪些工具。把方格纸夹在数学书第一页。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面图形,在教室里找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呢?

  是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了。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乘着动听的音乐,一起走进美丽的图形世界。

  老师发现三( )班的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就让我们带着善于观察的眼睛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刚才的画面中既有长方形又有正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 猜测长方形特征: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面图形,都是四边形,这是……(长方形),这是……(正方形)。你能从中找出所有的长方形、正方形吗?(请一人上台)

  回答错误时:有没有不同意见?/回答正确时:和你想的一样吗?

  老师想采访采访你,这些图形大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形,你是怎么想的?它们是否具有共同的特征呢?让我们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好吗?

  预设:

  ② 学生可能说长方形是长的。

  ②学生可能说长方形一条边长,一条边短。

  请你来指一指长边在哪?短边呢?

  你不仅关注了边,还注意到长方形有的边长、有的边短

  <<<1234>>>

  在他指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有几条边啊?我们一起类似数一数哪四条边?

  2条长的边怎么样?短的边呢?(板书:边、长边、短边)。

  像这样的两条长边我们可以叫一组对边,还有一组对面你发现了吗?谁来指一指

  同学们发现长方形长边相等,短边相等,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是对边相等。

  ③ 除了边还可以观察哪个角度?

  生:角是直直的。

  请你指一指哪个角是直直的?还有补充吗?

  像这样直直的角我们给他个名称,叫什么角?

  (板:长方形的特征)

  小结:(指着板书说)同学们想到了长方形有这些特征。

  二、 验证长方形特征。

  这些是我们用眼睛观察到的,是不是这样呢?有办法验证吗?

  请大家从学具篮中,拿出长方形纸片,举起来。在操作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一些建议。(屏幕展示:温馨提示)

  (教师点读:先……再……)

  有想法了吗?好,开始。(学生独立操作)

  反馈:下面,谁先来说说你是怎样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的?

  (1)量一量:

  ①反馈数据:你能说说量的结果和发现吗?

  ②还有谁也用了量的方法?说说你的结果。

  小结:刚才几位同学用量一量的方法(板书:量一量)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

  过渡:老师发现你的方法和他们的不一样,你能上来和大家分享吗?

  (2)折一折:

  ①上台演示。

  他是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的。

  ②咱们一起试试他的方法。先上下对折,这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相等);打开,再左右对折,发现……(完全重合),说明……(相等)。

  小结:我们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板书:折一折)也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

  过渡:那你又是怎样来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

  (3)比一比:

  (请一人上台演示,要标出直角符号)通过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举出三角板)他想到了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比一比的方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