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精选五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 1

  二、教学目标

  1、 能探索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计算公式

  2、 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3、 做到认真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三、教学重点:

  能探索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教学难点:

  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五、说教法:

  依据尝试教学理论和新课标的改革,本节课采用尝试教法,同时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小组里用学具任意摆出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数据填入表里,再量出给出的长方形的长、宽,量出它们的面积。通过这两次活动,使学生出步体会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六、说学法:

  1、 小组合作学*的方法。

  2、 动手操作学*的方法。

  七、说教学程序:

  1、 首先出示媒体长方形,并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出它们的面积,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长、宽个是几厘米?这样为学生下步的动手操作创设情景,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2、导入新课

  (1) 面积小的长方形可以用小正方形摆出它的面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想知道大的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行吗?揭示课题并板书

  3、学*新课:

  (2) 手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领悟数学思想的方法,操作是不可少的。学生在操作中手、脑并用,充分感知形成表象。

  (3) 直观演示,明确道理

  充分发挥媒体教学功能,作到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依据。较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演示为:

  A、出示长方形面积24*方厘米(长6厘米、宽4厘米)。

  B、出示一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左边角注明边长为1厘米。

  C、横着再放5个。

  D、左起按顺序纵着放其余的。

  F、实践操作。

  如:让学生说出长摆几个小正方形是几厘米,宽摆几个是几厘米,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4) 引导质疑,实际测量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鼓励引导学生针对结论质疑。重点理解为什么用长乘宽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看书自学的探索中,进而弄清为什么用长乘以宽就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充分利用媒体演示,使学生明白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面积。为了使学生真正达到会运用的目的。我们让学生去测量,计算身边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的大小,通过动手学生就已经把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了。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123~124页。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其他*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结构:

  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2.师:这是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怎样去测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测量过程,完成填空:这个长方形含有( )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方分米。

  3.播放录像,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高楼墙面的面积、游泳池池面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评析: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再贴*,教者在导入新课时捕捉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通过录像呈现出高楼、篮球场、游泳池的长方形块面,鲜艳生动的画面,具体可感的生活实际场景,引起了学生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长方形的面积,这种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地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师: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

  (1)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方法)

  (2)学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用?(板书:应用)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学*,希自己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

  [评析:问题是学*的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有学*的欲望,学*的目标。而教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又把寻找答案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探求奥秘的情感得到充分激发。]

  三、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材料,启发大胆猜想。

  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1)师: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个长方形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师:长2厘米,也就是长所含的厘米数是2,宽1厘米,也就是宽所含的厘米数是1。

  (2)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3)师: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断地变化,可以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无数个。

  师连问: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请你猜一猜?

  生A:和长有关。

  生B:和宽有关。

  生C: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有关。

  [评析:教师通过一组感性学*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拔: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实验。(板书:实验)

  师:要测量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你们需要什么工具呢?

  生:我们需要1*方厘米的正方形。每组派代表领取1*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布置实验要求:测量时,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两个两个分工合作,l号、3号、5号负责测量,2号、4号、6号记录结果。

  2.各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汇报测量结果后,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并对思考题展开积极讨论。

  思考题。

  从上往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从左往右: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

  它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4.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学生讨论后的发现: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齐读。

  5.发现计算方法。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发现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生:只要用长乘以宽,就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板书:发现)。你叫什么名字哪我们就把这个发现命名为×××的发现。

  [评析: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师: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板书: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出示5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请各级组长任选一个长方形,组内同学一起来验证。

  3.学生运用刚才的发现进行验证。

  4.交流验证的结果。

  师:通过验证你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正确吗?

  生:我认为这个计算方法完全正确。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生:我先用×××发现的计算方法算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直接测量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师:在各小组的努力下,我们证实了×××的发现是正确的,让我们用响亮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

  [评析: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达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归纳、提示学*方法

  1.师:学到这儿,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

  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生:我们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得到了一个发现,然后大家一起验证,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找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方法对我们的学*有很大的帮助,希学*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评析:整堂课的主体性学*,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后者的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1)教科书第125页练*中的第1题。

  (2)教科书第124页做一做。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回到导入题,出示游泳池的画面,给出数据,请学生计算游泳池池面的面积。

  (2)师:长方形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的图形,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长方形,比如,**的面,黑板的面等等,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同桌两个合作,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测量纸上。

  生测量后各组交流测量的情况。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已经能够初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3)师:同学们,前两天,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台玻璃面积是24*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我算算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A:长8分米,宽3分米。

  生B:长6分米,宽4分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C:只要想()×()=24(*方分米)

  师: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帮钱老师想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可是钱老师要配的玻璃不光大小相等,形状也要相同,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

  生D:这块玻璃虽然碎了,但它的宽没有破损,所以只要先量出它的宽是多少,再用面积除以宽就能算出长是多少了。

  师:这位同学生活经验真丰富,回答得好极了。

  [评析: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整堂课临*结束之际,教者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玻璃被打破了,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学生思维发散后,教者话锋一转:玻璃的面积不光要相等,而且形状也要相同,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 3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转化为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的算理.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2.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230 1820 2440

  354254452

  2.把两位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15=( )( ) 30=( )( ) 24=( )( )

  3.应用题: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自己用不同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练*本上.

  6125 6(125)

  =725 =660

  =360(元) =360(元)

  你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

  (1)两种解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即6125= 6(125)从而得出: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2)当两个乘数相乘得整十数时,第二种算法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算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 1 3552

  学生试做

  (2)订正:使学生明确简算方法

  3552

  =35(52)

  =3510

  =350

  (3)拓展补充4529

  (4)学生完成做一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2516

  ①讨论怎样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把16分成 44,这样2544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2516

  =25(44)

  =2544

  =1004

  =400

  ②启发学生想不同的算法.

  (2)拓展补充

  1512怎样算比较简便?

  (3)练*:10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2745 (2)1512

  =27[( )○( )] =15[( )○( )]

  =27[( )○( )] =15[( )○( )]

  =27[ ]=15[ ]

  = =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计算简便

  46254=46[( )○( )]

  3.练*二十五1题

  4.练*二十五3题(填写在书上)

  5.练*二十五5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二十五4题.

  六、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

  有时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和积,比较简便.

  例1:3552

  =35(52)

  =3510

  =350

  有时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成连 续乘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例2:25162516

  =25(44) =25(28)

  =2544=2528

  =1004=508

  =400=400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祥光的实际问题。

  以单位面积为参考,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提高估算能力。

  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惯。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通过计算求解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案、PPT、若干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个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个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

  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想比较出谁赢了,就要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揭示课题。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公式

  课件出示教材53页长方形①。提出问题:长方形①的面积是多少?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全班交流分享摆的结果吗?

  生1:我正好摆了6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方厘米。

  生2:每行摆3个,正好摆了2行,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2=6(*方厘米)。

  教师总结:第二名同学的方法不用密铺,只要用面积单位分别摆满长和宽,就能算出摆满长方形所需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所以我们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5.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1)课件出示长方形②和长方形③,要求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一名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摆,边操作边填表。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师小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公式

  1.大家看一看最后一个长方形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长方形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正方形)

  2.引导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分别需要知道什么。

  (四)巩固新知

  1.解决课前的龟兔粉刷墙比赛的问题。

  2.练*课后第1题和第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1)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学会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新目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我采取了“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注重了学*方法,探究方法法人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让学生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

  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标准》中“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具体目标要求为“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因此,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引导学生尝试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进行估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在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在长方形的表面摆满1*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着长、宽各摆一行些方法在学生的合作中都有体现,如果能让多一些学生利用投影仪分别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把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课上没有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反而造成了学生的一个误区,学生在探索正方形周长的公式时有的学生就认为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边长与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边长×4混淆了,导致部分学生对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模棱两可。

  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能够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 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 77页——81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练*十九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是让学生学会自行动手操作、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五、教具准备:

  长方形卡片、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尺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面积的知识,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图,面积是多少*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些长方形的面积我们是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到的,如果我们想知道教室地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合适吗?

  (二)探究新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老师手中有张卡片,,你能估计一下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厘米吗?(学生交流估计答案)

  你能想办法知道这张卡片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吗?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同桌合作试一试,我们比比看哪些小组合作的最好。

  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师黑板展示:怎么摆?一行摆5个,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摆了3行,宽是几厘米,面积是几*方厘米,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生:汇报.可能说: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这个长方形面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那么其它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吗?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要验证呢。下面我们进行一项活动,4人一小组,用你手中的小正方形任取几个,拼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看看它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厘米,汇报给小组长,并填好小组合作记录表。

  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师:黑板展示。

  2 小结:长方形面积=长×宽

  练*:计算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出示一组卡片分别是长9厘米、宽6厘米;长8厘米、宽6厘米;长7厘米、宽6厘米(实际上是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小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练*:老师有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计算图形的面积。

  (三)巩固新知:

  一张长方形的办公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方分米?

  (四)拓展新知:

  李小林从一张长10米,宽6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精选五篇)(扩展1)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菁华5篇)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卡片面积问题,促使学生经历“问题研究→发现规律→形成方法”的研究过程。体验不断改进测量方法的意义和作用:在直接测量的方法基础上逐渐改进测量方法,发现间接测量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2.在探索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过程中,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思考程序和基本的计算能力进行相应的训练。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研究等学*方式逐渐自觉地改进测量方法,形成新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

  教学准备:

  课件、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长方形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一、复*导入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用面积单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

  (1)它的面积是多少?

  (2)谁估计得比较接*?

  (3)你用的什么测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

  (1)沿长摆了几个?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是几个几?

  (2)算式怎么表示?(板书:43=12)这里的4表示什么?3呢?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3)用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这是一种方法,谁和他的方法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卡片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面积,通过铺满、数面积单位的个数,使学生建立和深化面积意识:把所有的面积单位都数上,才是卡片的面积。]

  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

  (1)探究方法:这是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个?

  (2)能想象出铺满是多少个面积单位吗?

  (3)课件演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4)这种方法不用全摆满,通过想就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面积单位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全铺麻烦,到铺一部分,只摆一行一列,利用想象也能算出面积单位的总数,在操作中对直接经验进行修改。]

  4.运用半铺方法测量长方形面积。

  (1)用这个方法,比比谁能很快地求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

  (2)面积是多少?(课件展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促学生深入思考,再次丰富学生间接测量经验,优化方法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探究更简便的方法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123~124页。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其他*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结构:

  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2.师:这是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怎样去测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测量过程,完成填空:这个长方形含有()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方分米。

  3.播放录像,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高楼墙面的面积、游泳池池面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评析: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再贴*,教者在导入新课时捕捉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通过录像呈现出高楼、篮球场、游泳池的长方形块面,鲜艳生动的画面,具体可感的生活实际场景,引起了学生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长方形的面积,这种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地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师: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

  (1)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方法)

  (2)学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用?(板书:应用)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学*,希自己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

  [评析:问题是学*的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有学*的欲望,学*的目标。而教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又把寻找答案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探求奥秘的情感得到充分激发。]

  三、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材料,启发大胆猜想。

  l.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1)师: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个长方形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师:长2厘米,也就是长所含的厘米数是2,宽1厘米,也就是宽所含的厘米数是1。

  (2)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3)师: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断地变化,可以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无数个。

  师连问: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请你猜一猜?

  生A:和长有关。

  生B:和宽有关。

  生C: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有关。

  [评析:教师通过一组感性学*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拔: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实验。(板书:实验)

  师:要测量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你们需要什么工具呢?

  生:我们需要1*方厘米的正方形。每组派代表领取1*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布置实验要求:测量时,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两个两个分工合作,l号、3号、5号负责测量,2号、4号、6号记录结果。

  2.各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汇报测量结果后,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并对思考题展开积极讨论。

  思考题。

  从上往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从左往右: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

  它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4.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学生讨论后的发现: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齐读。

  5.发现计算方法。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发现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生:只要用长乘以宽,就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板书:发现)。你叫什么名字哪我们就把这个发现命名为×××的发现。

  [评析: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师: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板书: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出示5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请各级组长任选一个长方形,组内同学一起来验证。

  3.学生运用刚才的发现进行验证。

  4.交流验证的结果。

  师:通过验证你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正确吗?

  生:我认为这个计算方法完全正确。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生:我先用×××发现的计算方法算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直接测量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师:在各小组的努力下,我们证实了×××的发现是正确的,让我们用响亮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

  [评析: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达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归纳、提示学*方法

  1.师:学到这儿,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

  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生:我们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得到了一个发现,然后大家一起验证,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找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方法对我们的学*有很大的帮助,希学*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评析:整堂课的主体性学*,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后者的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1)教科书第125页练*中的第1题。

  (2)教科书第124页做一做。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回到导入题,出示游泳池的画面,给出数据,请学生计算游泳池池面的面积。

  (2)师:长方形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的图形,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长方形,比如,**的面,黑板的面等等,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同桌两个合作,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测量纸上。

  生测量后各组交流测量的'情况。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已经能够初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3)师:同学们,前两天,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台玻璃面积是24*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我算算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A:长8分米,宽3分米。

  生B:长6分米,宽4分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C:只要想()×()=24(*方分米)

  师: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帮钱老师想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可是钱老师要配的玻璃不光大小相等,形状也要相同,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

  生D:这块玻璃虽然碎了,但它的宽没有破损,所以只要先量出它的宽是多少,再用面积除以宽就能算出长是多少了。

  师:这位同学生活经验真丰富,回答得好极了。

  [评析: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整堂课临*结束之际,教者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玻璃被打破了,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学生思维发散后,教者话锋一转:玻璃的面积不光要相等,而且形状也要相同,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略)

  板书:

  [总评:就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要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要从观念和方法层面进行改革,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为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其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论是教师的启发、提问,还是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这些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学*。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问题——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注重学*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纵观这节课体现的设计,包括师生间民主合作、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把知识、方法和能力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等等,都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祥光的实际问题。

  以单位面积为参考,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提高估算能力。

  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惯。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通过计算求解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案、PPT、若干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个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个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

  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想比较出谁赢了,就要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揭示课题。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公式

  课件出示教材53页长方形①。提出问题:长方形①的面积是多少?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全班交流分享摆的结果吗?

  生1:我正好摆了6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方厘米。

  生2:每行摆3个,正好摆了2行,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2=6(*方厘米)。

  教师总结:第二名同学的方法不用密铺,只要用面积单位分别摆满长和宽,就能算出摆满长方形所需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所以我们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5.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1)课件出示长方形②和长方形③,要求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一名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摆,边操作边填表。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师小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公式

  1.大家看一看最后一个长方形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长方形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正方形)

  2.引导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分别需要知道什么。

  (四)巩固新知

  1.解决课前的龟兔粉刷墙比赛的问题。

  2.练*课后第1题和第2题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1)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学会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3—12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二十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师准备卷尺,生准备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2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二、新课。

  1、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让生拿出准备好的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下它的面积。生摆完后问:一共摆了多少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沿长边摆几个正方形?沿短边摆几个正方形?

  根据生的回答,是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画长方形时用1分米表示1厘米):

  师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沿长边一排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是几*方厘米?每排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几厘米?沿宽边摆里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排数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一共摆了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答,师小结并板书:5times;3=15

  长times;宽=面积

  2、练*。“做一做”的题目,让生先量出它的长和宽,再计算它的面积。

  二、课堂练*。

  1、做练*二十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再计算。

  2、做练*二十八的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二十八的第3题。

  先让一生与老师共同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再让生计算。

  三、作业

  练*二十八的第4、5题。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124页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做一做”中题目,练*二十八的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立即和掌握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正方形的面积。而且,通过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形纸片和正方形手帕。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计算。出示:4分米

  3分米

  二、新授。

  1、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将复*2中图形改为:3分米

  3分米

  问:当长和宽都是3分米时,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又应该怎样计算?

  生答,师板书:3times;3=9(*方分米)

  边长times;边长=面积

  2、“做一做”的题目

  让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和手帕,量一量它们的边长,再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二、练*。

  1、做练*二十八的第6、7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二十八的第8题

  让生读题,问“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说明什么?再让生计算。

  3、练*二十八的第9题

  先让生动手操作,再让生计算。

  4、练*二十八的第10、11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5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蹦芮别周长和面积,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蹦芄啦獬し叫蔚拿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导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你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用方格去摆。

  学生2:分成若干格再数格子。

  学生3:量出长和宽再计算。

  学生4:估测。

  教师:说得好,我们既可以计算,又可以估测。这些办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二、教学新课

  1苯萄啦

  出示长方形:

  教师:如果问题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估测)学生独立解决后,再交流自己是怎样估测的。

  2敝艹兔婊的比较

  教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先应怎么办?

  学生:需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学生独立测量教科书第45页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交流测量情况和计算结果,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

  学生讨论: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者的意义、计量单位及计算方法上去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交流、填表。

  板书:

  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意义计算公式

  周长面积

  三、巩固应用

  (1)在钉子板上围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图形,再想一想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吗?

  (2)完成练*八第1,2,3题。

  (3)实践活动。

  ①先估计教室面积,再测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周长和面积。

  ②估计操场的面积。

  四、反思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你对周长和面积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精选五篇)(扩展2)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菁华5篇)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卡片面积问题,促使学生经历“问题研究→发现规律→形成方法”的研究过程。体验不断改进测量方法的意义和作用:在直接测量的方法基础上逐渐改进测量方法,发现间接测量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2.在探索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过程中,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思考程序和基本的计算能力进行相应的训练。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研究等学*方式逐渐自觉地改进测量方法,形成新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

  教学准备:

  课件、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长方形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一、复*导入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用面积单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

  (1)它的面积是多少?

  (2)谁估计得比较接*?

  (3)你用的什么测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

  (1)沿长摆了几个?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是几个几?

  (2)算式怎么表示?(板书:43=12)这里的4表示什么?3呢?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3)用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这是一种方法,谁和他的方法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卡片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面积,通过铺满、数面积单位的个数,使学生建立和深化面积意识:把所有的面积单位都数上,才是卡片的面积。]

  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

  (1)探究方法:这是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个?

  (2)能想象出铺满是多少个面积单位吗?

  (3)课件演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4)这种方法不用全摆满,通过想就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面积单位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全铺麻烦,到铺一部分,只摆一行一列,利用想象也能算出面积单位的总数,在操作中对直接经验进行修改。]

  4.运用半铺方法测量长方形面积。

  (1)用这个方法,比比谁能很快地求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

  (2)面积是多少?(课件展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促学生深入思考,再次丰富学生间接测量经验,优化方法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探究更简便的方法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123~124页。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其他*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结构:

  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2.师:这是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怎样去测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测量过程,完成填空:这个长方形含有()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方分米。

  3.播放录像,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高楼墙面的面积、游泳池池面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评析: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再贴*,教者在导入新课时捕捉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通过录像呈现出高楼、篮球场、游泳池的长方形块面,鲜艳生动的画面,具体可感的生活实际场景,引起了学生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长方形的面积,这种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地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师: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

  (1)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方法)

  (2)学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用?(板书:应用)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学*,希自己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

  [评析:问题是学*的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有学*的欲望,学*的目标。而教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又把寻找答案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探求奥秘的情感得到充分激发。]

  三、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材料,启发大胆猜想。

  l.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1)师: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个长方形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师:长2厘米,也就是长所含的厘米数是2,宽1厘米,也就是宽所含的厘米数是1。

  (2)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3)师: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断地变化,可以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无数个。

  师连问: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请你猜一猜?

  生A:和长有关。

  生B:和宽有关。

  生C: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有关。

  [评析:教师通过一组感性学*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拔: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实验。(板书:实验)

  师:要测量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你们需要什么工具呢?

  生:我们需要1*方厘米的正方形。每组派代表领取1*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布置实验要求:测量时,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两个两个分工合作,l号、3号、5号负责测量,2号、4号、6号记录结果。

  2.各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汇报测量结果后,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并对思考题展开积极讨论。

  思考题。

  从上往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从左往右: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

  它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4.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学生讨论后的发现: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齐读。

  5.发现计算方法。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发现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生:只要用长乘以宽,就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板书:发现)。你叫什么名字哪我们就把这个发现命名为×××的发现。

  [评析: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师: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板书: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出示5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请各级组长任选一个长方形,组内同学一起来验证。

  3.学生运用刚才的发现进行验证。

  4.交流验证的结果。

  师:通过验证你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正确吗?

  生:我认为这个计算方法完全正确。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生:我先用×××发现的计算方法算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直接测量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师:在各小组的努力下,我们证实了×××的发现是正确的,让我们用响亮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

  [评析: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达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归纳、提示学*方法

  1.师:学到这儿,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

  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生:我们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得到了一个发现,然后大家一起验证,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找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方法对我们的学*有很大的帮助,希学*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评析:整堂课的主体性学*,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后者的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1)教科书第125页练*中的第1题。

  (2)教科书第124页做一做。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回到导入题,出示游泳池的画面,给出数据,请学生计算游泳池池面的面积。

  (2)师:长方形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的图形,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长方形,比如,**的面,黑板的面等等,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同桌两个合作,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测量纸上。

  生测量后各组交流测量的'情况。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已经能够初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3)师:同学们,前两天,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台玻璃面积是24*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我算算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A:长8分米,宽3分米。

  生B:长6分米,宽4分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C:只要想()×()=24(*方分米)

  师: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帮钱老师想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可是钱老师要配的玻璃不光大小相等,形状也要相同,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

  生D:这块玻璃虽然碎了,但它的宽没有破损,所以只要先量出它的宽是多少,再用面积除以宽就能算出长是多少了。

  师:这位同学生活经验真丰富,回答得好极了。

  [评析: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整堂课临*结束之际,教者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玻璃被打破了,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学生思维发散后,教者话锋一转:玻璃的面积不光要相等,而且形状也要相同,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略)

  板书:

  [总评:就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要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要从观念和方法层面进行改革,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为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其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论是教师的启发、提问,还是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这些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学*。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问题——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注重学*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纵观这节课体现的设计,包括师生间民主合作、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把知识、方法和能力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等等,都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祥光的实际问题。

  以单位面积为参考,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提高估算能力。

  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惯。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通过计算求解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案、PPT、若干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个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个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

  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想比较出谁赢了,就要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揭示课题。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公式

  课件出示教材53页长方形①。提出问题:长方形①的面积是多少?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全班交流分享摆的结果吗?

  生1:我正好摆了6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方厘米。

  生2:每行摆3个,正好摆了2行,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2=6(*方厘米)。

  教师总结:第二名同学的方法不用密铺,只要用面积单位分别摆满长和宽,就能算出摆满长方形所需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所以我们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5.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1)课件出示长方形②和长方形③,要求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一名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摆,边操作边填表。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师小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公式

  1.大家看一看最后一个长方形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长方形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正方形)

  2.引导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分别需要知道什么。

  (四)巩固新知

  1.解决课前的龟兔粉刷墙比赛的问题。

  2.练*课后第1题和第2题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1)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学会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3—12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二十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师准备卷尺,生准备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2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二、新课。

  1、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让生拿出准备好的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下它的面积。生摆完后问:一共摆了多少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沿长边摆几个正方形?沿短边摆几个正方形?

  根据生的回答,是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画长方形时用1分米表示1厘米):

  师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沿长边一排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是几*方厘米?每排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几厘米?沿宽边摆里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排数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一共摆了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答,师小结并板书:5times;3=15

  长times;宽=面积

  2、练*。“做一做”的题目,让生先量出它的长和宽,再计算它的面积。

  二、课堂练*。

  1、做练*二十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再计算。

  2、做练*二十八的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二十八的第3题。

  先让一生与老师共同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再让生计算。

  三、作业

  练*二十八的第4、5题。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124页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做一做”中题目,练*二十八的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立即和掌握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正方形的面积。而且,通过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形纸片和正方形手帕。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计算。出示:4分米

  3分米

  二、新授。

  1、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将复*2中图形改为:3分米

  3分米

  问:当长和宽都是3分米时,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又应该怎样计算?

  生答,师板书:3times;3=9(*方分米)

  边长times;边长=面积

  2、“做一做”的题目

  让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和手帕,量一量它们的边长,再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二、练*。

  1、做练*二十八的第6、7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二十八的第8题

  让生读题,问“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说明什么?再让生计算。

  3、练*二十八的第9题

  先让生动手操作,再让生计算。

  4、练*二十八的第10、11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5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蹦芮别周长和面积,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蹦芄啦獬し叫蔚拿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导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你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用方格去摆。

  学生2:分成若干格再数格子。

  学生3:量出长和宽再计算。

  学生4:估测。

  教师:说得好,我们既可以计算,又可以估测。这些办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二、教学新课

  1苯萄啦

  出示长方形:

  教师:如果问题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估测)学生独立解决后,再交流自己是怎样估测的。

  2敝艹兔婊的比较

  教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先应怎么办?

  学生:需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学生独立测量教科书第45页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交流测量情况和计算结果,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

  学生讨论: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者的意义、计量单位及计算方法上去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交流、填表。

  板书:

  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意义计算公式

  周长面积

  三、巩固应用

  (1)在钉子板上围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图形,再想一想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吗?

  (2)完成练*八第1,2,3题。

  (3)实践活动。

  ①先估计教室面积,再测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周长和面积。

  ②估计操场的面积。

  四、反思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你对周长和面积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精选五篇)(扩展3)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合集五篇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电脑、每个学生6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尺、米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提问.

  (1)我们已经学*了哪些面积单位?

  (2)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3)用手比划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有多大.

  2.说出下面图形的面积.(电脑演示)

  画面一:

  问: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20*方厘米?

  生:一排有5个1*方厘米,有4排,一共有20个1*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0*方厘米.

  问: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数的?

  (先移动成为长方形再数)

  设疑: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答不出?你能想想办法吗?

  导语:有些长方形的面积用数方格的办法数不出来,有些面积比较大的,如长方形操场,教室地面,用摆的方法也很不方便.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找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研究.[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计算]

  二、探讨新知.

  1.理解长宽.(抢答)

  问: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问:为什么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

  生:因为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沿长边依次摆6个小正方形,长是6厘米.

  沿宽边依次摆3个小正方形,宽是3厘米.

  问:通过上面的练*,你能知道长、宽与什么有联系吗?

  生回答后师总结:一排摆几个,长就是几厘米;摆几排,宽就是几厘米.表内板书:[长(cm)宽(cm)]

  2.实践感知.

  师:请你用6个1*方厘米摆一个长方形.(师巡视)

  汇报你是怎样摆的?(生说师板书)

  3.观察讨论.

  讨论:仔细观察表格内长、宽、面积的数据,2人一组讨论: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初步得出结论:长方形面积=长×宽

  4.深入探讨.

  师: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以宽吗?我们再来研究一个例子.2人一组用12个1*方厘米摆成长方形,比一比哪组摆的方法多.1个同学做记录.

  师巡视,汇报结果如下:(电脑演示,可让学生操作)

  问: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你能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如果用S表示面积,a表示长,b表示宽.字母公式是:

  [板书:S=a×b]

  5.释疑

  师:复*中画面七那个长方形你能准确地求出它的面积了吗?

  生:先测量长和宽再计算.

  三、巩固练*.

  1.直接列式计算.(口答)

  2.判断对错.

  (1)5×2=10(dm)()

  (2)(5+2)×2=14(dm)()

  (3)5×2=10(dm2)()

  (4)2×5=10(dm2)()

  反馈:(1)为什么错?

  (2)求的是什么?(周长)你能指一指求的是哪里吗?

  (3)求的是什么?请你指出来.

  (4)为什么对?

  3.动手实践.

  师: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请你测量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步骤:(1)各组讨论分工(测量、记录、计算).

  (2)汇报分工情况.

  (3)分小组进行测量.

  (4)反馈交流.

  选测量正方形的小组,问:长和宽相等了,是什么形状?你能总结出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S=a×a]

  4.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看书、释疑)

  5.思考题.

  求阴影面积?单位:cm2

  (多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教科书51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进一步学会区分、比较周长和面积。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周长和面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体验周长和面积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区分、比较周长和面积。

  教学过程:

  一、通过复*旧知,导入本节练*。

  二、练*

  1、比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是否也相等。

  这道题可以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再通过计算来验证。从而得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不一定相等。还可以进行拓展训练,如果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

  2、第5题

  先让学生交流一下怎样包书皮,亲自动手包一包、试一试,然后再出示该题让学生思考。得到:长方形纸的宽应比书本的长长一些,长要比书本宽的2倍多些。从而判断用这张纸来包书皮是完全可以的。

  3、“聪明小屋”

  可以先求出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再算6个长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算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扬。周长36厘米,面积12*方厘米。在计算周长时,如果学生用(12+6)×2一定要让他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要给与充分的肯定。

  4、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加一些练*题。

  课堂练*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3

  设计说明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通过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环境中完成学*任务。基于以上几点,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课堂训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巩固已掌握的知识,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营造良好的学*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猜测把所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虽然有一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但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经过组内同学的帮助,很快理解了其他同学的想法,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的自信心。

  3.重视知识的探究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和统计表格,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又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直尺 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长方形的面积(一)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1.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个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个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2.学生会出现争议,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想比较出谁赢了,就要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3.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开展教学作铺垫。

  ⊙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53页长方形①。

  提出问题:长方形①的面积是多少?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2.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师:能说一说你们摆的结果吗?

  预设

  生1:我正好摆了6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方厘米。

  生2:每行摆3个,正好摆了2行,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2=6(*方厘米)。

  师:第二名同学的方法不用密铺,只要用面积单位分别摆满长和宽,就能算出摆满长方形所需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所以我们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4

  设计说明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通过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环境中完成学*任务。基于以上几点,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课堂训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巩固已掌握的知识,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营造良好的学*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学*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猜测把所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虽然有一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但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经过组内同学的帮助,很快理解了其他同学的想法,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的自信心。

  3.重视知识的探究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和统计表格,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又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直尺 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长方形的面积(一)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1.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个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个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2.学生会出现争议,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想比较出谁赢了,就要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3.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开展教学作铺垫。

  ⊙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53页长方形①。

  提出问题:长方形①的面积是多少?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2.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师:能说一说你们摆的结果吗?

  预设

  生1:我正好摆了6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方厘米。

  生2:每行摆3个,正好摆了2行,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2=6(*方厘米)。

  师:第二名同学的方法不用密铺,只要用面积单位分别摆满长和宽,就能算出摆满长方形所需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所以我们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123~124页。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其他*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结构:

  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2.师:这是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怎样去测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测量过程,完成填空:这个长方形含有()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方分米。

  3.播放录像,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高楼墙面的面积、游泳池池面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评析: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再贴*,教者在导入新课时捕捉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通过录像呈现出高楼、篮球场、游泳池的长方形块面,鲜艳生动的画面,具体可感的生活实际场景,引起了学生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长方形的面积,这种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地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师: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

  (1)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方法)

  (2)学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用?(板书:应用)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学*,希自己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

  [评析:问题是学*的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有学*的欲望,学*的目标。而教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又把寻找答案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探求奥秘的情感得到充分激发。]

  三、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材料,启发大胆猜想。

  l.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1)师: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个长方形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师:长2厘米,也就是长所含的厘米数是2,宽1厘米,也就是宽所含的厘米数是1。

  (2)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3)师: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断地变化,可以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无数个。

  师连问: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请你猜一猜?

  生A:和长有关。

  生B:和宽有关。

  生C: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有关。

  [评析:教师通过一组感性学*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拔: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实验。(板书:实验)

  师:要测量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你们需要什么工具呢?

  生:我们需要1*方厘米的正方形。每组派代表领取1*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布置实验要求:测量时,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两个两个分工合作,l号、3号、5号负责测量,2号、4号、6号记录结果。

  2.各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汇报测量结果后,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并对思考题展开积极讨论。

  思考题。

  从上往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从左往右: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

  它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4.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学生讨论后的发现: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齐读。

  5.发现计算方法。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发现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生:只要用长乘以宽,就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板书:发现)。你叫什么名字哪我们就把这个发现命名为×××的发现。

  [评析: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师: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板书: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出示5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请各级组长任选一个长方形,组内同学一起来验证。

  3.学生运用刚才的发现进行验证。

  4.交流验证的结果。

  师:通过验证你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正确吗?

  生:我认为这个计算方法完全正确。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生:我先用×××发现的计算方法算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直接测量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师:在各小组的努力下,我们证实了×××的发现是正确的,让我们用响亮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

  [评析: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达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归纳、提示学*方法

  1.师:学到这儿,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

  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生:我们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得到了一个发现,然后大家一起验证,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找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方法对我们的学*有很大的帮助,希学*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评析:整堂课的主体性学*,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后者的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1)教科书第125页练*中的第1题。

  (2)教科书第124页做一做。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回到导入题,出示游泳池的画面,给出数据,请学生计算游泳池池面的面积。

  (2)师:长方形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的图形,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长方形,比如,**的面,黑板的面等等,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同桌两个合作,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测量纸上。

  生测量后各组交流测量的'情况。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已经能够初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3)师:同学们,前两天,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台玻璃面积是24*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我算算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A:长8分米,宽3分米。

  生B:长6分米,宽4分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C:只要想()×()=24(*方分米)

  师: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帮钱老师想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可是钱老师要配的玻璃不光大小相等,形状也要相同,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

  生D:这块玻璃虽然碎了,但它的宽没有破损,所以只要先量出它的宽是多少,再用面积除以宽就能算出长是多少了。

  师:这位同学生活经验真丰富,回答得好极了。

  [评析: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整堂课临*结束之际,教者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玻璃被打破了,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学生思维发散后,教者话锋一转:玻璃的面积不光要相等,而且形状也要相同,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略)

  板书:

  [总评:就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要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要从观念和方法层面进行改革,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为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其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论是教师的启发、提问,还是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这些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学*。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问题——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注重学*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纵观这节课体现的设计,包括师生间民主合作、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把知识、方法和能力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等等,都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精选五篇)(扩展4)

——《长方形的面积》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3—12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二十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师准备卷尺,生准备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2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二、新课。

  1、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让生拿出准备好的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下它的面积。生摆完后问:一共摆了多少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沿长边摆几个正方形?沿短边摆几个正方形?

  根据生的回答,是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画长方形时用1分米表示1厘米):

  师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沿长边一排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是几*方厘米?每排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几厘米?沿宽边摆里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排数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一共摆了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答,师小结并板书:5times;3=15

  长times;宽=面积

  2、练*。“做一做”的题目,让生先量出它的长和宽,再计算它的面积。

  二、课堂练*。

  1、做练*二十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再计算。

  2、做练*二十八的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二十八的第3题。

  先让一生与老师共同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再让生计算。

  三、作业

  练*二十八的第4、5题。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124页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做一做”中题目,练*二十八的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立即和掌握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正方形的面积。而且,通过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形纸片和正方形手帕。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计算。出示:4分米

  3分米

  二、新授。

  1、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将复*2中图形改为:3分米

  3分米

  问:当长和宽都是3分米时,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又应该怎样计算?

  生答,师板书:3times;3=9(*方分米)

  边长times;边长=面积

  2、“做一做”的题目

  让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和手帕,量一量它们的边长,再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二、练*。

  1、做练*二十八的第6、7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二十八的第8题

  让生读题,问“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说明什么?再让生计算。

  3、练*二十八的第9题

  先让生动手操作,再让生计算。

  4、练*二十八的第10、11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3—12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二十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师准备卷尺,生准备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2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二、新课。

  1、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让生拿出准备好的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下它的面积。生摆完后问:一共摆了多少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沿长边摆几个正方形?沿短边摆几个正方形?

  根据生的回答,是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画长方形时用1分米表示1厘米):

  师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沿长边一排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是几*方厘米?每排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几厘米?沿宽边摆里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排数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一共摆了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答,师小结并板书: 5×3=15

  长×宽=面积

  2、练*。“做一做”的题目,让生先量出它的长和宽,再计算它的面积。

  三、课堂练*。

  1、做练*二十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再计算。

  2、做练*二十八的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二十八的第3题。

  先让一生与老师共同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再让生计算。

  四、作业

  练*二十八的第4、5题。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主体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探索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参观奥林匹克公园,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美化环境教育,另 一方面加深对“面积”的理解,同时对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搭桥铺路,为自主探索做准备。

  1、出示一张课桌。

  师:这是一张课桌,我们非常熟悉,每天都在桌上学*。凭你们的经验看看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大?(估算答案不唯一)

  看来我们有必要动手量一量它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哪些?

  用哪个面积单位量比较好?具体说一说多大是1*方分米。 量一量?

  2、电脑显示。

  师:这是一个示意图 老师按照同学们的意思用“1*方分米”量这张桌面的面积。

  请问:它的面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 ?

  :物体表面或*面图形共含多少个单位面积,它的面积就 是多少。

  对于长方形桌面用每排面积单位个数乘几排就求出它的 面积。

  (板书: 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 )

  评析: 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估算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自然的引出动手量。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为学生自主探索做好了准备。

  二、自主探索。

  1、感知

  师:前几天,我们做了一次关于自家长方形客厅长、宽和占地面积的调查,谁愿意把你 调查的结果讲听听。(板书:客厅长、宽、面积)

  师:你是怎么知道你家客厅占地面积是20*方米?30*方 米 ?24*方米?

  :有的是爸爸告诉的、有的是妈妈告诉的、有的是自己看书得到的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板书:长方形面积=长 × 宽)

  2、探索

  师:引导学生质疑。

  关于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师:好学的孩子遇事总爱问为什么。

  师:引入探索。

  (1)、在探索这个问题之前你们有什么猜测吗?

  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关系?)

  (2)、好现在就给你们一次探索的机会。小组合作。

  可以用18个“1*方厘米”或18个“1*方分米”摆长方形也可以用面积单位摆摆量量手中的长方形。(学生手里有(1)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2)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选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

  思考:1、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什么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

  3、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的积有什么关系?

  评析:通过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长×宽。鼓励学生质疑,从而自然引入探索。通过学生的猜测,引出思考题,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活动有目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恰到好处。

  3、主动汇报。

  谁愿意代表你们组跟大家说说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研究 的?发现了什么?

  (边说边演示)

  4、电脑显示每排的单位个数和长;排数和宽。

  :长是几每排就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是几就能摆这样的几 排。

  因为:长× 宽的积表示长方形共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5、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6、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长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表示?

  (板书:S=a×b)

  三、巩固新知。

  1、基本练*。

  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长6米,宽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研究正方形的面积 (电脑显示:)

  (1)用算式表示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师:通过实践你又发现了什么?

  怎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评析:发挥电脑的直观特点,很自然的由长方形面积引出正方 形面积,从而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2)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边长用a表示,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公式表示?

  (板书:S=a×a)

  :通过同学们摆、画、讲我们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非常好。

  (3)练一练:

  现在请同学们再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铺的边长为6分米的方砖面积是多少* 方分米?

  (4)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长方形纸

  这是一个正方形纸

  请你认选一个图形求它的面积?需要什么数据自己测。

  四、:

  今天我们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看书质疑:56页----58页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五、综合练*,深化拓展。

  为了美化环境,东菜园小区要重铺大门外侧长12米,宽8米的一段人行道。

  请你参谋选择下列哪一种型号的方砖好?

  边长4分米的.砖。

  边长6分米的砖。

  边长7分米的砖。

  并算一算大约买多少块?

  教学内容: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第101页的例题 , 练*二十七第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周长与面积的对比,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数学教案-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2、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和实践的能力。

  重、难点:运用对比方法,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具:投影片、小手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出示:一块长方形的白菜地,周围围上篱笆。

  二、提出问题

  (一)、观察这幅图后,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可能有以下问题:

  1、篱笆有多长?怎样计算?

  2、菜地的面积是多少?怎样计算?

  3、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4、周长的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

  (二)、确定学*目标。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本节课学*1~4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的问题,大家课后去自行探讨解决。

  三、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学*。

  课前进行分组,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4人一组,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人。组长负责组织活动,记录员对学*过程与结果做出记录,汇报员汇报本组的学*成果。大家一同观察、操作、讨论,总结学*结果。课前分组。形成制度:每个人担任的任务定期进行交换。

  围绕以上4 个问题,展开学*。

  2、汇报学*成果。

  3、小结:

  周长

  面积

  含义:

  四条边的长度和

  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计算方法:

  (长+宽)×2

  长×宽

  计量单位: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4、完成书上的101页例1。

  四、应用

  1、估计教科书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测出手帕、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3、作业:练*二十七第1、2、3、5题。

  五、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这些问题请课后自己去解决好吗?

  板书:

  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正方形 长方形

  比较表

  六、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电脑、每个学生6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尺、米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提问.

  (1)我们已经学*了哪些面积单位?

  (2)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3)用手比划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有多大.

  2.说出下面图形的面积.(电脑演示)

  画面一:

  问: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20*方厘米?

  生:一排有5个1*方厘米,有4排,一共有20个1*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0*方厘米.

  问: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数的?

  (先移动成为长方形再数)

  设疑: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答不出?你能想想办法吗?

  导语:有些长方形的面积用数方格的办法数不出来,有些面积比较大的,如长方形操场,教室地面,用摆的方法也很不方便.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找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研究.[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计算]

  二、探讨新知.

  1.理解长宽.(抢答)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精选五篇)(扩展5)

——《长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卡片面积问题,促使学生经历“问题研究→发现规律→形成方法”的研究过程。体验不断改进测量方法的意义和作用:在直接测量的方法基础上逐渐改进测量方法,发现间接测量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2.在探索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过程中,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思考程序和基本的计算能力进行相应的训练。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研究等学*方式逐渐自觉地改进测量方法,形成新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乘积。

  教学准备:

  课件、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长方形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一、复*导入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用面积单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

  (1)它的面积是多少?

  (2)谁估计得比较接*?

  (3)你用的什么测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

  (1)沿长摆了几个?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是几个几?

  (2)算式怎么表示?(板书:43=12)这里的4表示什么?3呢?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3)用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这是一种方法,谁和他的方法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卡片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面积,通过铺满、数面积单位的个数,使学生建立和深化面积意识:把所有的面积单位都数上,才是卡片的面积。]

  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

  (1)探究方法:这是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个?

  (2)能想象出铺满是多少个面积单位吗?

  (3)课件演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4)这种方法不用全摆满,通过想就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面积单位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全铺麻烦,到铺一部分,只摆一行一列,利用想象也能算出面积单位的总数,在操作中对直接经验进行修改。]

  4.运用半铺方法测量长方形面积。

  (1)用这个方法,比比谁能很快地求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

  (2)面积是多少?(课件展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促学生深入思考,再次丰富学生间接测量经验,优化方法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探究更简便的方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123~124页。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其他*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结构:

  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2.师:这是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怎样去测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测量过程,完成填空:这个长方形含有()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方分米。

  3.播放录像,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高楼墙面的面积、游泳池池面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评析: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再贴*,教者在导入新课时捕捉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通过录像呈现出高楼、篮球场、游泳池的长方形块面,鲜艳生动的画面,具体可感的生活实际场景,引起了学生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长方形的面积,这种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地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师: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

  (1)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方法)

  (2)学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用?(板书:应用)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学*,希自己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

  [评析:问题是学*的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有学*的欲望,学*的目标。而教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又把寻找答案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探求奥秘的情感得到充分激发。]

  三、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材料,启发大胆猜想。

  l.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1)师: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个长方形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师:长2厘米,也就是长所含的厘米数是2,宽1厘米,也就是宽所含的厘米数是1。

  (2)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3)师: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断地变化,可以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无数个。

  师连问: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请你猜一猜?

  生A:和长有关。

  生B:和宽有关。

  生C: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有关。

  [评析:教师通过一组感性学*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拔: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实验。(板书:实验)

  师:要测量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你们需要什么工具呢?

  生:我们需要1*方厘米的正方形。每组派代表领取1*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布置实验要求:测量时,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两个两个分工合作,l号、3号、5号负责测量,2号、4号、6号记录结果。

  2.各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汇报测量结果后,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并对思考题展开积极讨论。

  思考题。

  从上往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从左往右: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

  它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4.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学生讨论后的发现: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齐读。

  5.发现计算方法。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发现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生:只要用长乘以宽,就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板书:发现)。你叫什么名字哪我们就把这个发现命名为×××的发现。

  [评析: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师: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板书: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出示5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请各级组长任选一个长方形,组内同学一起来验证。

  3.学生运用刚才的发现进行验证。

  4.交流验证的结果。

  师:通过验证你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正确吗?

  生:我认为这个计算方法完全正确。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生:我先用×××发现的计算方法算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直接测量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师:在各小组的努力下,我们证实了×××的发现是正确的,让我们用响亮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

  [评析: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达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归纳、提示学*方法

  1.师:学到这儿,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

  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生:我们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得到了一个发现,然后大家一起验证,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找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方法对我们的学*有很大的帮助,希学*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评析:整堂课的主体性学*,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后者的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1)教科书第125页练*中的第1题。

  (2)教科书第124页做一做。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回到导入题,出示游泳池的画面,给出数据,请学生计算游泳池池面的面积。

  (2)师:长方形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的图形,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长方形,比如,**的面,黑板的面等等,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同桌两个合作,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测量纸上。

  生测量后各组交流测量的'情况。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已经能够初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3)师:同学们,前两天,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台玻璃面积是24*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我算算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A:长8分米,宽3分米。

  生B:长6分米,宽4分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C:只要想()×()=24(*方分米)

  师: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帮钱老师想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可是钱老师要配的玻璃不光大小相等,形状也要相同,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

  生D:这块玻璃虽然碎了,但它的宽没有破损,所以只要先量出它的宽是多少,再用面积除以宽就能算出长是多少了。

  师:这位同学生活经验真丰富,回答得好极了。

  [评析: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整堂课临*结束之际,教者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玻璃被打破了,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学生思维发散后,教者话锋一转:玻璃的面积不光要相等,而且形状也要相同,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略)

  板书:

  [总评:就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要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要从观念和方法层面进行改革,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为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其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论是教师的启发、提问,还是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这些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学*。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问题——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注重学*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纵观这节课体现的设计,包括师生间民主合作、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把知识、方法和能力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等等,都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祥光的实际问题。

  以单位面积为参考,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提高估算能力。

  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惯。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通过计算求解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案、PPT、若干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个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个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

  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想比较出谁赢了,就要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揭示课题。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公式

  课件出示教材53页长方形①。提出问题:长方形①的面积是多少?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全班交流分享摆的结果吗?

  生1:我正好摆了6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方厘米。

  生2:每行摆3个,正好摆了2行,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2=6(*方厘米)。

  教师总结:第二名同学的方法不用密铺,只要用面积单位分别摆满长和宽,就能算出摆满长方形所需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所以我们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5.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1)课件出示长方形②和长方形③,要求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一名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摆,边操作边填表。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师小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公式

  1.大家看一看最后一个长方形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长方形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正方形)

  2.引导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分别需要知道什么。

  (四)巩固新知

  1.解决课前的龟兔粉刷墙比赛的问题。

  2.练*课后第1题和第2题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1)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学会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3—12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二十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师准备卷尺,生准备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2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二、新课。

  1、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让生拿出准备好的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下它的面积。生摆完后问:一共摆了多少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沿长边摆几个正方形?沿短边摆几个正方形?

  根据生的回答,是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画长方形时用1分米表示1厘米):

  师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沿长边一排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是几*方厘米?每排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几厘米?沿宽边摆里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排数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一共摆了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答,师小结并板书:5times;3=15

  长times;宽=面积

  2、练*。“做一做”的题目,让生先量出它的长和宽,再计算它的面积。

  二、课堂练*。

  1、做练*二十八的第1题。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精选五篇)(扩展6)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长方形》 (菁华5篇)

  活动目标:

  1、通过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比较了解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品,并能不受颜色、大小、形状及位置摆放的影响正确区分长方形。

  3、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幼儿对认识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图片,房子图画,计数棒,

  正方形和长方形实物(毛巾、书本、尺子等)

  活动方法:观察法、游戏法、操作法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手指游戏:我有一方田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方方的老朋友,出示正方形,让幼儿说说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二、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从而认识长方形。

  1、出示长方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与正方形的对比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个角?有几条边?

  (2)折一折,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怎么样?四条边怎么样?

  2、引导幼儿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相同点: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几个角?几条边?正方形和长方形四个角都怎么样?

  不同点: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怎么样?长方形的四条边是怎么样的?

  三、游戏:找正方形和长方形,进一步加深幼儿对长方形的认识。

  1、引导幼儿在盘子中寻找正方形和长方形。

  2、引导幼儿在房子图画中寻找正方形和长方形。

  四、生活延伸:

  1、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物品,让幼儿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2、联想寻找:启发幼儿找出教室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物品。

  3、动手操作:提供计数棒,让幼儿尝试在桌上拼长方形。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外形特征。

  2、能在生活中找到像长方形的物品,能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小火车”动物头饰、幻灯片、长条、各种图形等。

  【活动过程】

  1、初步了解感知长方形的特征

  (1)创设情境:“小火车开来了,看看车上都卸下了什么货物?教师出示“火车”,从中取下一个长方形。原来小火车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图形宝宝——长方形,我们现在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

  (2)师:有个图形要先给给小朋友表演魔术。想知道是谁吗?(三角形),他要给小朋友変一个魔术(三角形变长方形,先回忆三角形的特征然后以游戏口吻介绍长方形的特征。引导幼儿总结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

  (1)小朋友记住我了吗?现在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看我变出什么来(接着看课件)说说长方形变成了什么?

  (2)请幼儿寻找教室里长方形的物品。如“柜子”“桌子”“书本”…

  3、指导幼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运用折纸的办法认识长方形,请将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的纸,再将正方形的纸变成长方形,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一样长,挨着的两条边不一样)

  4、游戏活动。

  游戏“站四角”。教师在地上画几个长方形,每组请5名幼儿参加游戏。教师喊“开始”5名幼儿沿着长方形的四条边呈顺时针方向跑。音乐一停,每名幼儿迅速找到长方形的一个角站好,没找到角的幼儿表演一个节目。利用音乐来控制幼儿游戏的过程。

  每次站好四个角后,让其他的幼儿数一数长方形有几个角。游戏可反复进行利用音乐来控制幼儿游戏的过程。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针对活动情况做适当评价。

  教学目标:

  1、能在与正方形的比较中认识长方形。

  2、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教学准备:

  1、神奇口袋一个,内装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每个幼儿一张方形纸,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纸的宽度等长。

  3、《幼儿活动材料》每人一本,彩笔若干。

  教学过程:

  一、感知长方形

  1、出示神奇口袋,请幼儿边说儿歌边摸口袋,告诉大家自己摸的图形名称。

  2、让幼儿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长得有点像,长方形就像伸长的正方形。

  二、在操作中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

  1、让幼儿找出正方形的纸,用对折的方法比较正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

  2、让幼儿找出长方形的纸,让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比较长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使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三、导幼儿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引导幼儿总结出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2、运用折纸的方法,请幼儿将正方形对折出长方形(三角形除外),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四、连连看看

  1、指导幼儿做画册上的练*,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学建议:

  1、在摸图形时可以告诉幼儿XX图形是长方形。

  2、引导幼儿发现周围环境中有长方形特征的某些物体,建议家长帮助幼儿寻找。

  日常活动与教育

  1、可在智力角区里玩《图形接龙》的游戏。

  2、在美工区中玩《图形拼图》粘贴的游戏,让幼儿自己动手把彩色的几何图形进行自由粘贴成各种物品,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活动反思: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精选五篇)(扩展7)

——《长方形的面积》说课稿

《长方形的面积》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形的面积》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现在我就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一、从生活中来引发问题

  在一节课的开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镜,并能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能轻松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师导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如:课的伊始,师生共同复*有关面积的知识,温古而知新,于是从生活入手,如测量橡皮用哪个面积单位、书本表面、再到黑板、操场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体现数学生活化,孩子们也能较自然地接受学*任务。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猜测——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如: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让小朋友大胆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老师省力,学生更乐于学。

  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善于发现。

  2.动手合作探究

  通过先猜测,然后有序地开展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4. 推测——验证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测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推测完成,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

  三、迁移运用、分层提高

  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如:我们班都是数学爱好者,回答得真好,请你大胆地猜想,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吗?等等……

  四、总结很关键

  老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加快专业成长,作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老师应该在*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和提醒,培养他们也成为一个会学*、善反思,有良好学**惯的人。这对他们终身收益!所以,课的最后,我们一般都要加上让学生或老师小结课堂。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先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交流量的方法。再通过“试一试”运用测量面积时的经验思考出一个给出长和宽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最后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练*中先安排看图计算,再安排运用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中重视了面积的估计和测量。

  2、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二、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而不是由老师灌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呆板的机械的学*只能让学生觉得无趣没有生气,所以这节课里我主要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知、去总结,一切都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不断探究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学*自我完善的过程。

  1、观察比较,进行猜测

  在课的一开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教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进行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会和它的什么有关,从而引出新课。

  2、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通过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糸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实际应用,提高估计意识

  在练*中设计一些实际应用和估计的题目,使学生学以至用,提高估算的能力。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复*,并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来猜猜这两张纸面积可能是多少*方厘米?并用摆1*方厘米的小方块的方法来验证。

  在学生摆方块的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如果要求一块很大的长方形土地面积或一个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就不方便了,甚至是行不通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一次操作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

  二、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

  1.这里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灵活多变性,形象直观性,让四人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要求: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2.唐老鸭的两个画框中要配面积是多少的照片比较合适?

  这一次我先让学生利用刚才寻找到的规律,先在作业纸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算算有多少*方厘米?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再次验证刚才的结论。学生就会想到“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一排面积单位,然后再沿宽摆,就可以知道能摆几排了”这样的方法。经过两次这样的操作以后,教师再进一步地提出:“不用面积单位去摆,能不能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地就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最后再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感受自己发现的长方形面积=长×宽这个规律的正确性和简便性,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小结,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三、观察讨论,探究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1.在运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变长为宽同样长。问:长和宽怎样?它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小组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四、巩固练*。

  1.小练*。说说什么形状?用什么公式?怎样计算的。书P84第1,2题。

  2.比赛,这9格小格每个都有一道题,做对一题可以看到图片的一个角。看看谁先把题目都做对,看到最后的图片。

  3.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请各小组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长方形量一量它的长和宽,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

  4、挑战题,帮奶奶设计游泳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根据面积,拉动画面选择合适的长和宽,一种根据面积和周长,选择合适的长和宽)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较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打好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设计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教师鼓励男生承担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较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较草坪的面积。(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主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为学*新知丰富了情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观察发现,猜一猜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背后画有一*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关系为①长相同,宽不同;②宽相同,长不同;③长宽都不同。请学生根据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图的面积,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求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数量关系。

  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教师板书:

  长(厘米) 宽(厘米) 小方格个数 面积(*方厘米)

  8 54040

  8 64848

  7 64242

  10 3303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三)自主探究,验一验

  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6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选草坪的问题。安排相应的练*题,练*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像等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在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说教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方法。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打下坚实基础。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究。

  2.本课教材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通过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好表格,让学生通过这个操作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例2通过测量面积及试一试,探索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部分从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部分练一练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让学生能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3.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把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中,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演变成长与宽同样长。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发现、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利用知识的迁移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里我安排了3道题,第1题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面积。

  第2题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积。第3题出是一道既难数有难量面积单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课,这样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导入,引发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激发学*兴趣。

  第二个环节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先让学生用1*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组合作,在纸上摆一摆,摆出3个你们最喜欢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2.反馈交流。

  填完表后,老师带领学一起观察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老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初步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抓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发现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再来做第二实验。

  请各小组测量例2的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宽,

  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完后小组交流

  1、交流测量结果

  长4厘米,宽3厘米,面积12*方厘米。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去测量的?

  (①每排摆4个,摆3排,共有12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2*方厘米。②可以沿着长摆一排,共可以摆4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3行.说明每行4个面积单位,可以摆3行,一共有12个面积单位,面积是12*方厘米),如果没有第二种测量方法,教师运用多媒体引导出第二种测量方法。

  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这里通过比较培养学生从多种方法中学会选择最佳方法。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不同策略的能力。)

  在出示例2的第二个长方形,要求学生量出长和宽后用简便的测量方法测量它的面积,并说出面积是多少?

  让学生用这两个长方形的长乘宽是不是也等于它的面积

  第四个环节

  (四)归纳评价,总结方法

  (1)通过刚才的验证,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随后老师介绍用字母表示公式。

  接下来老师出示两道题,用刚刚学到的新知来解决。

  1、第82页的试一试

  2、解决一开始出现的求游泳池的面积题目。经过刚才的学*你有办法求出面积吗?

  练*完毕后就进入第五个环节.

  (五)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7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3分米、宽3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紧接着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

  (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出示书第83的第1题。

  2、出示书第83的第2题。

  本节课采用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去实验发现,自己去求证,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在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的快乐和成功。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九义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2小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备课伊始,我们首先研读教材和教参,明确本节课在这个单元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这个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在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本单元的前几节课学生又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而本节课是小学阶段探究图形面积的第一节课。学好本节课的内容,能为以后探究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计算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但有些内容,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的,就让学生真实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操作经验,更有利于他们认识表象的形成。以上这些都成为我们进行最初预设的基础。

  二、磨课历程:

  本节课我们大体经过三轮的备课、试教和修改。在此过程中,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专家们所强调的两个“充分”:一是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二是要充分领会教材意图。

  (一)、导入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们原来设计了一个情境:“两个操场,要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你怎么想?”我们的意图是:让学生复*比较面积大小的一般方法:重叠法,用单位面积测量后再比较的方法……,体会出此处用这些方法都不方便,不现实,从而引出今天要学*的内容——如何利用面积公式,直接求出这2个操场的面积?

  听过我们的预设后,专家老师提示我们两点:

  一是没有立足于教材的前后联系,完全抛开了前面所学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二是教材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单元主题图并不仅仅是一块“单元敲门砖”,不能只在单元起始时使用一下就扔掉。为何不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又另外寻找导入的载体呢?新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常态教学的研究,要注重节约教育成本,**教师。

  所以,我们最终选择直接使用单元主题图引入。因为这幅教室场景图是学生十分熟悉而亲切的,并且图中提供了关于面积的丰富的学*信息,可充分加以利用。

  我们设计教师从图中选取墙上的一幅长方形的画作为导入的载体,让学生估一估这幅画的面积,然后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以帮助学生复*前面所学的知识:如何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来进行测量,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看其中包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这样在与学生相关联的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内容,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感觉比较自然流畅。

  (二)、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原来的设计思路是:实验操作→猜想→验证。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精选五篇)(扩展8)

——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发现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一、复*准备

  我们已经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二、新课导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新课

  (一)实验,猜想

  请小朋友们拿出1号纸,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一)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有关系,有()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反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四、巩固练*

  五、课堂

  本节课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这部分知识能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精选五篇)(扩展9)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

  2、教材地位作用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更为今后学*其他*面图形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总结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亲身探索公式的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与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到过程以及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一是自主探索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自主研究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学生探索、验证后,再运用概括、迁移的过程来完整地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就是本课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程序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运动会”情景(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的田径场和举重场,从场地中发现学生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通过师生谈话激发学生计算面积的兴趣。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创设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情景,不仅趣味浓厚同时也通过田径场和=举重场很自然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接下来的探索工作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层次猜想—验证—概括—类推。

  1、猜想

  在这一层次里首先让学生猜想要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会有学生回答与图形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因此会联想到面积计算也可能和周长有关,而且猜一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开拓学生思维。

  2、验证

  a、探索

  让学生带着猜想,利用教师提供的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它的长、宽、面积记录于表中。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方厘米)

  并思考:长方形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和它的长与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联系?它的长、宽分别是多少?面积呢?

  设计意图:提供必要的学*材料和工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惯,更符合了人人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理念。

  b、结论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数据并提问: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了吗?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并且是长乘宽就可以求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板书)。

  设计意图:此结论并不是最终结论,提出此结论让学生获得了探索后的成果,但是同时又为学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即要验证此结论的正误。使学生思维进一步拓展。

  c、验证并概括

  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的方法来计算呢?我们再来研究几个例子。随后再让学生同坐之间互相再用小正方形摆摆看并自己做记录。发现: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刚才的结论有可能是错的,因此再次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互相合作验证出长方形面积就是长乘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最终结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感觉到探索道路的艰辛,数学知识的宝贵。

  3、类推

  师提问那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呢,学生发现正方形面积是边长乘边长,并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是长与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很容易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这过程中不仅回顾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推理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

  1、基本练*:课本P78两题做一做;

  2、发展练*:课本P80第8题。

  课本P80第10题。

  设计意图:设计有层次的练*,把巩固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学*内容的现实性和练*的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全课小结

  1、学生谈谈本节课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谈体会随后教室作适当的评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教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教学目标

  1、能探索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3、做到认真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二、教学重点:

  能探索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

  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说教法:

  依据尝试教学理论和新课标的改革,本节课采用尝试教法,同时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小组里用学具任意摆出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数据填入表里,再量出给出的长方形的长、宽,量出它们的面积。通过这两次活动,使学生出步体会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五、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的方法。

  2、动手操作学*的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1、首先出示媒体长方形,并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出它们的面积,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长、宽个是几厘米?这样为学生下步的动手操作创设情景,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2、导入新课

  (1)面积小的长方形可以用小正方形摆出它的面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想知道大的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行吗?揭示课题并板书

  (2)手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领悟数学思想的方法,操作是不可少的。学生在操作中手、脑并用,充分感知形成表象。

  (3)直观演示,明确道理

  充分发挥媒体教学功能,作到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依据。较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演示为:

  A、出示长方形面积24*方厘米(长6厘米、宽4厘米)。

  B、出示一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左边角注明边长为1厘米。

  C、横着再放5个。

  D、左起按顺序纵着放其余的。

  E、实践操作。如:让学生说出长摆几个小正方形是几厘米,宽摆几个是几厘米,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质疑,实际测量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鼓励引导学生针对结论质疑。重点理解为什么用长乘宽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看书自学的探索中,进而弄清为什么用长乘以宽就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充分利用媒体演示,使学生明白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面积。为了使学生真正达到会运用的目的。我们让学生去测量,计算身边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的大小,通过动手学生就已经把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了。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7—78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了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来学*。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

  四、学法分析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在学生的学*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学具:预*纸、学具盒中的1*方厘米卡片、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情境导入

  这一环节将用时7分钟。首先复*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再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的图形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为学*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将用时17分钟。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

  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长×宽。

  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

  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纸上的3个图形(图A:2行6列,图B:4行3列,图c:1行8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

  图形长/厘米宽/厘米面积/*方厘米

  图A

  图B

  图c

  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方法,提高学*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同时也体现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来。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这一环节将用时8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间异同。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将用时10分钟。

  为巩固本节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以下*题:

  活动一,求一张长方形餐桌的面积。(学生联系生活,练*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课本例3)

  活动二,求出数学课本的面积。(学生自主操作,独立完成。课本78页下边做一做)

  活动三,强化训练,提高难度。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外面长方形,里边正方形,剩余阴影部分)

  (五)总结过程,突破重点

  这一环节我将用时2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新知识?并引导回顾研究的过程。

  设计意图:一节课总结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六)作业布置

  为巩固本节学*内容我布置以下*题:课本79到80页2、4、6(必做),8(选做)。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题,让水*不同的同学都能达到很好的练*效果。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行面积=长×宽7×6=42(m2)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6×6=36(m2)

  一、说教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方法。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打下坚实基础。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究。

  2.本课教材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通过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好表格,让学生通过这个操作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例2通过测量面积及试一试,探索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部分从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部分练一练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让学生能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3.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把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中,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演变成长与宽同样长。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发现、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利用知识的迁移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里我安排了3道题,第1题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面积。

  第2题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积。第3题出是一道既难数有难量面积单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课,这样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导入,引发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激发学*兴趣。

  第二个环节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先让学生用1*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组合作,在纸上摆一摆,摆出3个你们最喜欢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2.反馈交流。

  填完表后,老师带领学一起观察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老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初步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抓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发现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再来做第二实验。

  请各小组测量例2的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宽,

  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完后小组交流

  1、交流测量结果

  长4厘米,宽3厘米,面积12*方厘米。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去测量的?

  (①每排摆4个,摆3排,共有12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2*方厘米。②可以沿着长摆一排,共可以摆4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3行.说明每行4个面积单位,可以摆3行,一共有12个面积单位,面积是12*方厘米),如果没有第二种测量方法,教师运用多媒体引导出第二种测量方法。

  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这里通过比较培养学生从多种方法中学会选择最佳方法。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不同策略的能力。)

  在出示例2的第二个长方形,要求学生量出长和宽后用简便的测量方法测量它的面积,并说出面积是多少?

  让学生用这两个长方形的长乘宽是不是也等于它的面积

  第四个环节

  (四)归纳评价,总结方法

  (1)通过刚才的验证,你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随后老师介绍用字母表示公式。

  接下来老师出示两道题,用刚刚学到的新知来解决。

  1、第82页的试一试

  2、解决一开始出现的求游泳池的面积题目。经过刚才的学*你有办法求出面积吗?

  练*完毕后就进入第五个环节.

  (五)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7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3分米、宽3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紧接着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

  (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出示书第83的第1题。

  2、出示书第83的第2题。

  本节课采用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去实验发现,自己去求证,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在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的快乐和成功。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较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打好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设计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教师鼓励男生承担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较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较草坪的面积。(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主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为学*新知丰富了情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观察发现,猜一猜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背后画有一*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关系为①长相同,宽不同;②宽相同,长不同;③长宽都不同。请学生根据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图的面积,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求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数量关系。

  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教师板书:

  长(厘米) 宽(厘米) 小方格个数 面积(*方厘米)

  8 54040

  8 64848

  7 64242

  10 3303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三)自主探究,验一验

  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6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选草坪的问题。安排相应的练*题,练*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像等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在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九义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2小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备课伊始,我们首先研读教材和教参,明确本节课在这个单元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这个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在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本单元的前几节课学生又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而本节课是小学阶段探究图形面积的第一节课。学好本节课的内容,能为以后探究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计算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但有些内容,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的,就让学生真实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操作经验,更有利于他们认识表象的形成。以上这些都成为我们进行最初预设的基础。

  二、磨课历程:

  本节课我们大体经过三轮的备课、试教和修改。在此过程中,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专家们所强调的两个“充分”:一是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二是要充分领会教材意图。

  (一)、导入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们原来设计了一个情境:“两个操场,要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你怎么想?”我们的意图是:让学生复*比较面积大小的一般方法:重叠法,用单位面积测量后再比较的方法……,体会出此处用这些方法都不方便,不现实,从而引出今天要学*的内容——如何利用面积公式,直接求出这2个操场的面积?

  听过我们的预设后,专家老师提示我们两点:

  一是没有立足于教材的前后联系,完全抛开了前面所学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二是教材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单元主题图并不仅仅是一块“单元敲门砖”,不能只在单元起始时使用一下就扔掉。为何不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又另外寻找导入的载体呢?新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常态教学的研究,要注重节约教育成本,**教师。

  所以,我们最终选择直接使用单元主题图引入。因为这幅教室场景图是学生十分熟悉而亲切的,并且图中提供了关于面积的丰富的学*信息,可充分加以利用。

  我们设计教师从图中选取墙上的一幅长方形的画作为导入的载体,让学生估一估这幅画的面积,然后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以帮助学生复*前面所学的知识:如何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来进行测量,以及图形的面积大小就看其中包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这样在与学生相关联的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内容,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感觉比较自然流畅。

  (二)、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原来的设计思路是:实验操作→猜想→验证。

  ⑴.用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

  ⑵.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来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⑶.再通过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验证猜想,得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2、出现的问题:

  专家指出:一般我们都是根据多次操作、实验获取结果,再观察、发现其中规律性的地方,才能依此做出猜想。像例2的第1小题这样,只根据一组数据就要求做出相关的猜想,这是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和研究规范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同时,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两个问题:

  ⑴.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无法得到长和宽的数据。

  由于第1次操作时直接给出了长和宽的数据,学生在此只是量出了面积,而对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三者之间的关系感受还不够,因此到摆不同的长方形时,部分学生对于通过操作得出长、宽的数据有些困难。

  ⑵.猜想过程中结论过早出现,导致部分学生直接套用猜想填数据,出现“伪验证”。

  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未按要求摆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而是直接套用猜想,填写长、宽的数据,未能达到验证的真实效果。

  有鉴于此,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此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

  3、修改后的设计:

  此处分成4个层次:

  ⑴.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铺摆,然后通过铺摆结果能看出长方形的面积以及长和宽。

  这次的铺摆,着眼点在于通过操作找到铺摆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铺摆面积单位的个数得到长和宽的数据,通过这样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操作的基本方法,为后面的活动扫清障碍。

  同时帮学生感悟所摆面积单位的个数与长和宽的关系,便于学生接下去理解、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⑵.学生拼长方形,运用刚才掌握的方法得到长方形面积以及它的长和宽。由于学生拼的长方形各不相同,这里就可以得到多组数据,为观察、归纳提供了素材。

  ⑶.观察、比较这些数据,发现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⑷.验证:出示一个长方形,直接告诉它的长和宽,让学生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第3次的铺摆,再一次验证,以最终确定结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课件)

  1、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

  2、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课件)长、正方形面积与面积是类属关系,统一面积单位和用面积单位密铺则是探究长、正方形面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面图形知识的重点。教材蕴含了数形结合、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3、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是这样表述的: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学*目标:(课件)

  ①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猜想、操作、分析、验证,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②在小组交流活动中,通过讨论、观察、发现,准确归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③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中,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④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关键(课件)

  教学重点:会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及公式归纳。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

  5、教学准备:(课件)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方格纸、实验记录单、课件(课件)

  二、说学情

  (一)学生情况

  美国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影响学*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三年级学生(8、9岁),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还缺乏实践经验,需加以引导进行学*。

  本节课学生学*应具备的入门技能是:要理解乘法意义、面积的意义、常用面积单位,以及用面积单位测量一个图形面积方法的。根据图列出乘法算式。这些为学生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学生具体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下学*困难:(课件)

  1、忽视了用什么测量面积?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去测量?

  2、部分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测量面积的表象。

  3、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容易混淆。

  4、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以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5、保留概念可能认识不到位,保留概念是指物体不因大小、方向、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测量的基础。(课件)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我班的学生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课件)我主要采用操作法、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演示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课件)在本节课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三、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一”、四个环节。(课件)一条主线即始终以活动探究为主线;(课件)两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课件)三个“一”即教学过程中的用到的“猜一猜、摆一摆、验一验”;(课件)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总结反思,深化认识。具体环节如下:(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中开始探究活动。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乌龟和兔子比赛画画的图画,问学生,你能想办法比较出他俩谁画的面积大一些吗?有的同学说放在一起比较,有的说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这时我就追问:如果想知道游泳池的面积、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去测量,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去量长方形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的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从而引出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课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猜想

  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

  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请看视频,(课件)

  这里我为学生了一组感性学*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究知识的欲望。当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时,老师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计算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去验证一下,这样再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围绕猜想,验证猜想。(课件)

  2、验证

  学生形成基本的猜想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请看视频,(课件)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课前,我在四年级挑选了两个班(60人)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l、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乘宽?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70%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25%的学生回答是周长计算公式。5%的学生不知道。对于第二个问题,几乎没有学生知道为什么。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教过这一章的知识,而且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为什么只有70%的学生记得结论?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够回答出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宽呢?

  显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过于重视知识结论的获得,而对于知识获得的过程则显得轻描淡写,知识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标准)那么对于本节课来说“真”理解就不仅是能够描述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描述出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乘宽。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3、归纳

  请看视频,(课件)

  结合摆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让学生接受了一次不完全归纳思维方法的熏陶,符合几何初步知识数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尽情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大胆猜想、探求知识的奥秘。

  4、转化

  学生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道看似*常无奇的练*:(课件)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课件演示: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长不断缩短,我不断加速地抛出一个个同样的问题: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当长方形变成长:6厘米,宽6厘米时,学生们发现这时长()方形4条边相等,它已恍然是一个正方形。从长方形巧妙地变成正方形,我利用了长、正方形的关系,把抓住了知识中的生成机遇,使学生既容易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体会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共性和差异,又一次把探索知识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课程标准提倡练*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作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课件)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乌龟和兔子谁画的面积大的问题。另外我安排相应的练*题,练*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课件)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课件)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通过一系列的练*,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拓展。(课件)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课件)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是怎样掌握的?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了师评、互评、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热情的评价,以此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课教学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综上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大胆猜想公式——验证公式——归纳公式——运用公式。首先思起源于疑,让学生敢于提出猜想,围绕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围绕着一个个问题自主合作学*,探索出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课件)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课件)

  五、说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和行为。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课件)力图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课件)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发展区,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以利今后改进。

  一、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77~7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先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填写表格。通过测量和观察,最后通过交流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方法,为今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方法、学*水*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方面,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道理,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数学的信心。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说学生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我班的学生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1、复*

  (1)我们已经学*了哪些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出1cm2、1dm2、1m2的面积规定)

  (2)(课件显示)下图是由边长1cm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2、引入

  (1)(课件出示教室黑板图)

  教师:要想知道黑板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用面积单位去量。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是既不方便又不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1、操作一

  (1)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研究活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边长为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四人小组合作,用3个、6个、28个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最后由组长填写在表格里。

  1cm2正方形个数

  师问:你们摆成的长方形是什么样的?组长汇报,课件展示部分情况。

  师问:表格中长方形面积的*方厘米数与所用的小正方形个数有什么关系?(用了几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就是几*方厘米)

  2、操作二

  出示例2的三幅图。

  3、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观察例2中的表格。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就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1、谈话:下面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出示例3情景图:求面积。

  (1)谈话: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幅情境图,电视荧屏是什么形?(长方形)你们会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吗?让学生独立完成。56×42=2352(cm2)。

  (2)这儿有一块遮电视机的方巾,它又是什么形呢?(正方形)那么,大家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小组内讨论一下,指名回答。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又怎么计算呢?让学生独立完成。9×9=81(dm2)

  2、师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学*,小熊遇到的困难你们可以帮助它解决了吗?我们只要知道长方形的什么就可以算出水池的面积了?课件出示水池的长和宽,同学们帮助小熊计算一下水池的面积吧。8×5=40(m2)

  四、巩固练*。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4cm6m

  六、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40—42页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2、学*目标:

  ⑴、知识技能: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

  ①、 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方法,为今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②、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并尝试克服困难

  3、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5、突破重难点的策略: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疑难引入,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数学资源。加之学生前面的学*中已经有了用方格来度量一个图形面积的经验,所以在这节课设计时我换掉了例1,用问题直接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通过摆一摆,猜一猜抽象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利用例2来验证公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做学*的主人。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去拼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个方格,宽是多少方格,面积是多少个方格。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并用摆和计算两种方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4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边长4厘米的,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学生估计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大屏展示疑难: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看用几个面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能摆出来。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师生交流,提炼方法:(猜 一猜)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你能大胆猜一猜吗?

  通过拼摆,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自主探索,验证方法(验 一验)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8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再相乘……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一个图形的面积都相同。)

  4、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再一次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口答。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②、电视机荧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多少荧屏的面积是多少?

  ③、一个正方形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④、下面是一套房子的*面图,你能算出喜欢的房间的面积吗?

  6、总结回顾,加深印象。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现在我就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一、从生活中来引发问题

  在一节课的开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镜,并能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能轻松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师导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如:课的伊始,师生共同复*有关面积的知识,温古而知新,于是从生活入手,如测量橡皮用哪个面积单位、书本表面、再到黑板、操场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体现数学生活化,孩子们也能较自然地接受学*任务。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猜测——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如: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让小朋友大胆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老师省力,学生更乐于学。

  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善于发现。

  2.动手合作探究

  通过先猜测,然后有序地开展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4. 推测——验证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测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推测完成,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

  三、迁移运用、分层提高

  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如:我们班都是数学爱好者,回答得真好,请你大胆地猜想,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吗?等等……

  四、总结很关键

  老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加快专业成长,作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老师应该在*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和提醒,培养他们也成为一个会学*、善反思,有良好学**惯的人。这对他们终身收益!所以,课的最后,我们一般都要加上让学生或老师小结课堂。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 模式的背景

  (一)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剖析

  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已经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带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子:课堂上淡化情境的创设;教师讲的多,学生探究的少;关注更多的还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忽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知识建构环节时间分配少,套用公式的巩固练*时间多,课堂小结流于形式等。

  (二)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这类知识的学**惯于死记硬背,只知道其然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因此出现了只会套用,而不会灵活应用的弊病。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概念就会零散,自然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基于上述原因,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我县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为契机,结合我校的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数学学*的特点和自己数学教学的实际,确定了:铺垫引入、温故知新——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巩固应用、反馈调节——自我梳理、总结提升”的主体发展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所谓主体发展是指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长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精选五篇)(扩展10)

——《认识长方形》的数学教案通用五篇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形,知道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象长方形的物体。培养幼儿对图形进行比较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2-54]各种各样的形状

  2.正方形娃娃一个;幼儿用正方形纸和长方形纸。

  教学具图片

  活动过程

  一、复*巩固对正方形的认知,引出课题。

  出示正方形娃娃,问:“这是谁呀?它叫什么名字?长得什么样?

  (请幼儿两人互相说说)

  小结: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

  二、认识长方形

  1.操作感知

  (1)请幼儿自我比较:

  用正方形纸与另一个图形比较,数数边、数数角,找一找比一比,正方形与另一个图形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哪些地方不一样?

  (2)两个图形什么地方一样?

  (两个图形都有4条边、4个角,4个角一样大)

  (3)两个图形什么地方不一样?

  (另一个图形对边一样长)

  (4)请幼儿再次进行比较,将对边折叠验证是否一样长。

  2.让幼儿用语言说出长方形长的什么样,边用手指着边说

  小结:这种图形叫长方形。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4个角一样大,对边一样长。

  三、游戏巩固:送图形娃娃回家

  方法: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妈妈和长方形妈妈的 头象,启发幼儿将自己手中的图形送到妈妈身边来,并说“我把X娃娃送回家”。

  请幼儿互相检验结果。

  四、数学课件演示:

  [2-54]各种各样的形状

  寻找法:启发幼儿课件中寻找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生活中各种长方形的物品。

  2、发音标准,敢于用汉语表达所见物品的形状。

  3、引发幼儿学*图形的兴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敢于并乐于用汉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

  活动准备

  1、大小、颜色不等的圆形卡纸若干。

  2、大小颜色不等的长方形卡片 若干

  3、小红花

  活动过程

  一、展开部分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上圆形,长方形图案,请幼儿说出所指图行的名称。

  2、教师将幼儿园带入区角认识图形。

  3、教师让幼儿给长方形图片进行找朋友活动,把相同的图片放到一起,并装入纸箱中。

  4、将幼儿分组进行此活动。

  5、教师引导幼儿在教室中寻找长方形物品。如黑板、桌面、电视机、窗户、门。

  6、引导幼儿说出名句子:

  长方形的桌子、

  长方形的 黑板、

  长方形的窗户

  二、结束部分

  让幼儿手拿粉笔在黑板上画长方形,比一比谁画得最好、最像,最漂亮,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进行表扬,并贴小红花。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外形特征。

  2、能在生活中找到像长方形的物品,能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小火车”动物头饰、幻灯片、长条、各种图形等。

  【活动过程】

  1、初步了解感知长方形的特征

  (1)创设情境:“小火车开来了,看看车上都卸下了什么货物?教师出示“火车”,从中取下一个长方形。原来小火车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图形宝宝——长方形,我们现在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

  (2)师:有个图形要先给给小朋友表演魔术。想知道是谁吗?(三角形),他要给小朋友変一个魔术(三角形变长方形,先回忆三角形的特征然后以游戏口吻介绍长方形的特征。引导幼儿总结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

  (1)小朋友记住我了吗?现在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看我变出什么来(接着看课件)说说长方形变成了什么?

  (2)请幼儿寻找教室里长方形的物品。如“柜子”“桌子”“书本”…

  3、指导幼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运用折纸的办法认识长方形,请将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的纸,再将正方形的纸变成长方形,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一样长,挨着的两条边不一样)

  4、游戏活动。

  游戏“站四角”。教师在地上画几个长方形,每组请5名幼儿参加游戏。教师喊“开始”5名幼儿沿着长方形的四条边呈顺时针方向跑。音乐一停,每名幼儿迅速找到长方形的一个角站好,没找到角的幼儿表演一个节目。利用音乐来控制幼儿游戏的过程。

  每次站好四个角后,让其他的幼儿数一数长方形有几个角。游戏可反复进行利用音乐来控制幼儿游戏的过程。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针对活动情况做适当评价。

  教学目标:

  1.能在与正方形的比较中认识长方形。

  2.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教学准备:

  1.神奇口袋一个,内装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每个幼儿一张方形纸,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纸的宽度等长。

  3.《幼儿活动材料》每人一本,彩笔若干。

  教学过程:

  一、感知长方形

  1.出示神奇口袋,请幼儿边说儿歌边摸口袋,告诉大家自己摸的图形名称。

  2.让幼儿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长得有点像,长方形就像伸长的正方形。

  二、在操作中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1.让幼儿找出正方形的纸,用对折的方法比较正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

  2.让幼儿找出长方形的纸,让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比较长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使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三、导幼儿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引导幼儿总结出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2.运用折纸的方法,请幼儿将正方形对折出长方形(三角形除外),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四、连连看看

  1.指导幼儿做画册上的练*,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认识长方形》的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进行比较的兴趣。

  2.认识长方形,知道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3.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体。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长方形卡纸一张;边长与长方形宽一样长的正方形卡纸一张;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卡纸若干张;棒棒胶、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小松鼠在冰天雪地无家可归的场景)

  教师讲述:呼呼呼――北风呼呼呼的刮着,小松鼠无家可归,在路边冻得直发抖,看着这只可怜的小松鼠,你们想不想给小松鼠造房子呢?

  师:老师就知道小朋友都很乐于助人,所以老师想让小朋友早点为小松鼠造房子,老师已为你们准备好了造房子的.材料,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材料?

  二、复*旧知

  (出示课件)大屏幕上依次出示○、△、□让孩子们大声叫出他们的名字,并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对上面的复*情况进行小结。

  三、教授新知

  (一)导入

  今天老师又给小朋友请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把它请出来!(出示课件:长方形)认识吗?

  (二)区别认识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特点

  1.认识正方形特点

  师:请小朋友观察老师手里的正方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