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读书随笔 (菁华5篇)

首页 / 随笔 / | 2022-11-01 00:00:00 随笔,读书

数学教师读书随笔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数学教学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亲密接触”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起始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数学教师,要自觉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密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有的说:“我会从1数到100。”有的说:“我会做一些加减法2+5=7 30+10=40 9-3=6 15-5=10等。”“我还知道3-4=-1 4-7=-3。”……接着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数学?”老师的发问引起学生们的争议。有的学生提出:“你做电梯不按数字能上、下楼吗?”“买东西花钱时,不用数学能行吗?”“你上学不看表能知道几点吗?”“妈妈给你买了5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几个,你不用数学知识去算一算,怎能知道还剩几个?”……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议论了起来。通过议论,从中发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中间,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级的孩子们养成了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来学*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生活。这样才能拉进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作为教师要设计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增强学*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来越贴*,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教师提问:“你们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吗?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低年级组的跑步比赛,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紧张又激烈的场面。”这时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教师把画面定格在比赛开始不久,接着向学生提出问:“你通过观看,知道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前后”。这样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比如“认识物体”,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家里的各种家具、摆设),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几何物体的样子,然后再观察、触摸自己桌子上摆放的各种形体的学具,这样从视觉到触觉,从大物到小物,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在学生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础上,再引入新课。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从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与生活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我是一名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将口算卡片制成信件,请“邮递员”将信件投到与口算卡片得数相同的信箱里,再集体检验“小小邮递员”送信的结果是否正确。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副邮递员的姿态,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认为该投的“信箱”里。教师根据孩子们好动、好说、争强好胜的特点,将枯燥的计算寓于教学游戏中,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又例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休息日里,你们喜不喜欢跟父母一起逛商场选东西呢?”“下面老师请同学门看一组照片,你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呢?”教师出示照片(大商场各种物品摆放的几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教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里的物品是分类摆放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分类整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分类。”商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环境,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商场物品分类摆放的优越性,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 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这些看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多加那么一两句话,学生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也可能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7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必要。

  三、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生活世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满足了学生学*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我曾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你能说出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的盖子美观。我适时引导他们:“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这个问题呢?”学生及时地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不怕掉下去这一结论。经常这样指导,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和头脑去想生活中的现象。不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学*数学的归宿。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从而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如学*了“分类”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整理自己的书包和书桌,让整理好的学生来说一说他是按什么进行分类整理的;学*了“生活空间”的前、后、左、右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学校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地方;学*了“统计”,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洁用具的数量、统计一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统计班里学生是在那个季节出生的;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后,有意识的带领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拿20角钱去菜市场买菜。在这次活动中,就有许多学生出现了不会算账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不过关,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么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学生从活动中不仅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在解决中又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再开动脑筋加以完善解决,从而获得应用的技能。

  总之,要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起来,只有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促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使运用数学知识成为每个学生的本领。

数学教师读书随笔2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学*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一) 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那么,现行的数学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在何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联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现将观点阐述如下:

  首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小学低年级课改课程中,开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机灵狗、淘气、笑笑等作为主人公,贯穿于整册教材,学生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一起,畅游数学这个充满智慧的王国,寓教于乐。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学*数学的乐趣和用处。课堂练*的设计,摒弃了枯燥的写写、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呈现,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的完成知识练*和个性形成,高质、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数学的乐趣。

  其次,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一、创设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包括:

  1.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兴趣

  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得学*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过程。然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可爱的企鹅》一课时,可以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海尔兄弟》吗?海尔兄弟经常和爷爷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险,春暖花开的这一天,海尔兄弟和爷爷又登上热气球出发了,不一会儿,热气球飘到了南极,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企鹅(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这是,海尔兄弟又发现了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小组互相说说,看哪一个小组发现的问题多。”这样,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投入到快乐的学*情境中去。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的像学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体图形,学生通过看、想,交流,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物体的方位特性。

  3.教学例题简单易懂 创设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如在一节三年级的《钟表的认识》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加菲猫这个孩子们熟知而又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带到课堂上来,生动而又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加菲猫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让孩子们主动说出主人公每个活动的准确时间,借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时间的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反应是积极的、热烈的,充满兴趣的,这就使得学生把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和学*产生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4.模拟生活 创设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就真正实现了生活和学*的统一。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实践的细节,合作的乐趣,而且还能够学*到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惯等生活经验,切实地在课堂上学会生活。

  5.动手操作 创设情境

  好动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合作与交流,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如在教学《有几枝铅笔》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铅笔摆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6. 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直观具体的图和物是学生最为感兴趣和最能调到学生积极性的,生动的图画和具体的形象可以很让学生快乐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牢牢掌握。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可以准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动多彩的形象图片来吸引孩子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教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试着自己贴出图片,说出理由。

  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真正做学*和生活的主人。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1.指导学生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数学的最佳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道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学*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惯。

  2.挖掘生活素材 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非常单一、静态的,那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可以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时的学*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非常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炼生活。例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的主人。见解,使得课堂成为生动交流的*台,产生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借此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的主人。

  三、数学练*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致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行的练*,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

  1.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改变学*和练*是学生负担的状况。

  2.数学练*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

  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个性和品质,可以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过图书、网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通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惯。

  3.学科生活结合 综合发展

  学生可以在已有基础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内容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更具有时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加深入。

  4.评价生活化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以往的数学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只是起到了调查反馈学生的学*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对主体的激励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以评价之余,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扬优点,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学*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数学的积极性。如对认真踏实、书写工整地的学生评价:你的作业书写的真漂亮,批改起来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继续努力吧,相信你一定会更加优秀!对聪明而又马虎的学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错,但是却出了问题,好好查一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希望你告别粗心,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更爱学数学,更会学数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有趣、贴*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问题情景和练*,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贴*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

数学教师读书随笔3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学*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一) 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那么,现行的数学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在何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联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现将观点阐述如下:

  首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小学低年级课改课程中,开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机灵狗、淘气、笑笑等作为主人公,贯穿于整册教材,学生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一起,畅游数学这个充满智慧的王国,寓教于乐。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学*数学的乐趣和用处。课堂练*的设计,摒弃了枯燥的写写、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呈现,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的完成知识练*和个性形成,高质、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数学的乐趣。

  其次,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一、创设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包括:

  1.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兴趣

  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得学*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过程。然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可爱的企鹅》一课时,可以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海尔兄弟》吗?海尔兄弟经常和爷爷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险,春暖花开的这一天,海尔兄弟和爷爷又登上热气球出发了,不一会儿,热气球飘到了南极,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企鹅(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这是,海尔兄弟又发现了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小组互相说说,看哪一个小组发现的问题多。”这样,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投入到快乐的学*情境中去。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的像学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体图形,学生通过看、想,交流,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物体的方位特性。

  3.教学例题简单易懂 创设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如在一节三年级的《钟表的认识》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加菲猫这个孩子们熟知而又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带到课堂上来,生动而又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加菲猫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让孩子们主动说出主人公每个活动的准确时间,借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时间的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反应是积极的、热烈的,充满兴趣的,这就使得学生把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和学*产生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4.模拟生活 创设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就真正实现了生活和学*的统一。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实践的细节,合作的乐趣,而且还能够学*到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惯等生活经验,切实地在课堂上学会生活。

  5.动手操作 创设情境

  好动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合作与交流,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如在教学《有几枝铅笔》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铅笔摆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6. 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直观具体的图和物是学生最为感兴趣和最能调到学生积极性的,生动的图画和具体的形象可以很让学生快乐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牢牢掌握。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可以准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动多彩的形象图片来吸引孩子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教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试着自己贴出图片,说出理由。

  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真正做学*和生活的主人。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1.指导学生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数学的最佳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道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学*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惯。

  2.挖掘生活素材 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非常单一、静态的,那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可以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时的学*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非常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炼生活。例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的主人。见解,使得课堂成为生动交流的*台,产生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借此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的主人。

  三、数学练*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致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行的练*,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

  1.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改变学*和练*是学生负担的状况。

  2.数学练*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

  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个性和品质,可以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过图书、网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通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惯。

  3.学科生活结合 综合发展

  学生可以在已有基础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内容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更具有时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加深入。

  4.评价生活化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以往的数学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只是起到了调查反馈学生的学*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对主体的激励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以评价之余,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扬优点,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学*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数学的积极性。如对认真踏实、书写工整地的学生评价:你的作业书写的'真漂亮,批改起来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继续努力吧,相信你一定会更加优秀!对聪明而又马虎的学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错,但是却出了问题,好好查一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希望你告别粗心,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更爱学数学,更会学数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有趣、贴*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问题情景和练*,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贴*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

数学教师读书随笔4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学*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一) 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那么,现行的数学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在何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联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现将观点阐述如下:

  首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小学低年级课改课程中,开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机灵狗、淘气、笑笑等作为主人公,贯穿于整册教材,学生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一起,畅游数学这个充满智慧的王国,寓教于乐。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学*数学的乐趣和用处。课堂练*的设计,摒弃了枯燥的写写、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呈现,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的完成知识练*和个性形成,高质、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数学的乐趣。

  其次,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一、创设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包括:

  1.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兴趣

  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得学*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过程。然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可爱的企鹅》一课时,可以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海尔兄弟》吗?海尔兄弟经常和爷爷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险,春暖花开的这一天,海尔兄弟和爷爷又登上热气球出发了,不一会儿,热气球飘到了南极,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企鹅(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这是,海尔兄弟又发现了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小组互相说说,看哪一个小组发现的问题多。”这样,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投入到快乐的学*情境中去。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的像学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体图形,学生通过看、想,交流,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物体的方位特性。

  3.教学例题简单易懂 创设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如在一节三年级的《钟表的认识》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加菲猫这个孩子们熟知而又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带到课堂上来,生动而又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加菲猫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让孩子们主动说出主人公每个活动的准确时间,借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时间的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反应是积极的、热烈的,充满兴趣的,这就使得学生把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和学*产生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4.模拟生活 创设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就真正实现了生活和学*的统一。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实践的细节,合作的乐趣,而且还能够学*到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惯等生活经验,切实地在课堂上学会生活。

  5.动手操作 创设情境

  好动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合作与交流,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如在教学《有几枝铅笔》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铅笔摆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6. 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直观具体的图和物是学生最为感兴趣和最能调到学生积极性的,生动的图画和具体的形象可以很让学生快乐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牢牢掌握。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可以准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动多彩的形象图片来吸引孩子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教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试着自己贴出图片,说出理由。

  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真正做学*和生活的主人。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1.指导学生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数学的最佳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道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学*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惯。

  2.挖掘生活素材 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非常单一、静态的,那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可以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时的学*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非常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炼生活。例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的主人。见解,使得课堂成为生动交流的*台,产生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借此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的主人。

  三、数学练*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致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行的练*,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

  1.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改变学*和练*是学生负担的状况。

  2.数学练*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

  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个性和品质,可以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过图书、网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通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惯。

  3.学科生活结合 综合发展

  学生可以在已有基础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内容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更具有时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加深入。

  4.评价生活化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以往的数学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只是起到了调查反馈学生的学*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对主体的激励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以评价之余,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扬优点,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学*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数学的积极性。如对认真踏实、书写工整地的学生评价:你的作业书写的真漂亮,批改起来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继续努力吧,相信你一定会更加优秀!对聪明而又马虎的学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错,但是却出了问题,好好查一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希望你告别粗心,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更爱学数学,更会学数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有趣、贴*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问题情景和练*,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贴*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

数学教师读书随笔5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

  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一)指导预*,教方法

  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我就把预*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指导课,教给学生预*方法:

  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

  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方法学*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掌握了预*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

  教师可以让学生预*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四、营造良好阅读气氛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如提供图书阅览室,内藏足够的图书,配置较大容纳量的书桌,教室四壁张贴有关读书的标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软环境则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如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等。这样,就能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五、大胆想象展开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

  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数学教师读书随笔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数学教师读书随笔 (菁华5篇)(扩展1)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 (菁华5篇)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学*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一) 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那么,现行的数学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在何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联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现将观点阐述如下:

  首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小学低年级课改课程中,开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机灵狗、淘气、笑笑等作为主人公,贯穿于整册教材,学生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一起,畅游数学这个充满智慧的王国,寓教于乐。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学*数学的乐趣和用处。课堂练*的设计,摒弃了枯燥的写写、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呈现,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的完成知识练*和个性形成,高质、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数学的乐趣。

  其次,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一、创设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包括:

  1.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兴趣

  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得学*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过程。然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可爱的企鹅》一课时,可以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海尔兄弟》吗?海尔兄弟经常和爷爷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险,春暖花开的这一天,海尔兄弟和爷爷又登上热气球出发了,不一会儿,热气球飘到了南极,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企鹅(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这是,海尔兄弟又发现了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小组互相说说,看哪一个小组发现的问题多。”这样,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投入到快乐的学*情境中去。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的像学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体图形,学生通过看、想,交流,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物体的方位特性。

  3.教学例题简单易懂 创设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如在一节三年级的《钟表的认识》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加菲猫这个孩子们熟知而又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带到课堂上来,生动而又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加菲猫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让孩子们主动说出主人公每个活动的准确时间,借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时间的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反应是积极的、热烈的,充满兴趣的,这就使得学生把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和学*产生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4.模拟生活 创设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就真正实现了生活和学*的统一。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实践的细节,合作的乐趣,而且还能够学*到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惯等生活经验,切实地在课堂上学会生活。

  5.动手操作 创设情境

  好动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合作与交流,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如在教学《有几枝铅笔》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铅笔摆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6. 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直观具体的图和物是学生最为感兴趣和最能调到学生积极性的,生动的图画和具体的形象可以很让学生快乐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牢牢掌握。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可以准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动多彩的形象图片来吸引孩子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教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试着自己贴出图片,说出理由。

  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真正做学*和生活的主人。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1.指导学生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数学的最佳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道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学*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惯。

  2.挖掘生活素材 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非常单一、静态的,那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可以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时的学*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非常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炼生活。例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的主人。见解,使得课堂成为生动交流的*台,产生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借此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的主人。

  三、数学练*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致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行的练*,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

  1.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改变学*和练*是学生负担的状况。

  2.数学练*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

  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个性和品质,可以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过图书、网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通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惯。

  3.学科生活结合 综合发展

  学生可以在已有基础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内容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更具有时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加深入。

  4.评价生活化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以往的数学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只是起到了调查反馈学生的学*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对主体的激励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以评价之余,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扬优点,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学*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数学的积极性。如对认真踏实、书写工整地的学生评价:你的作业书写的真漂亮,批改起来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继续努力吧,相信你一定会更加优秀!对聪明而又马虎的学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错,但是却出了问题,好好查一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希望你告别粗心,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更爱学数学,更会学数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有趣、贴*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问题情景和练*,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贴*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2

  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要使学生一拿到数学新书时就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学生的兴趣是它的基础。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么如何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兴趣,这在第一课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布置第一课的作业中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情感,促进师生感情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知识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情感倾斜,关注学困生

  对于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情感上多一些倾注,在课堂多一些关注,课后多一些帮助,他们在学*上可能会有所提高,学*的兴趣、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但要有一颗爱心,更要有一颗耐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困生”转化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广大教师已经从不同角度探索出很多可行的转化措施,促进“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开展。但本人觉得,在教育应张扬学生有个性、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采用鼓励表扬方式,来引导促进“学困生”的成长,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励表扬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要让阳光哺育每一个学生们快乐地成长,就需要有“六心”。

  1、爱心。爱是教师的一把金钥匙。真挚的爱,可以填*师生之间的鸿沟,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以*等、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困生”,才能轻松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困生”感受到爱的阳光,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2、信心。信心是“学困生”成功的基础,在对待“学困生”方面,一是教师自身要树立起信心,要相信每一个“学困生”不仅有进步的心态,也有进步的渴望,老师只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投入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要树立起转化“学困生”的信心,“学困生”身上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老师应选择有利时机,适当加以表扬、鼓励,循循善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

  3、细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有缺点和优点,作为教师绝不能紧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以致于看不到他的优点。特别是对“学困生”,他们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更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全面了解,从而发现挖掘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让一个“闪光点”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变成更多的“闪光点”。

  4、耐心。“学困生”的个性特点,素质天赋以及其它形成原因的不同,导致了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往往花费了艰巨的劳动却收效甚微。作为教师,要切忌烦躁和蜻蜓点水,应一个知识点、一道*题耐心地讲解,作个别辅导,指点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厌其烦地指导,直到让他们掌握为止。因此,教师需要有耐心,更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5、宽容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会给“学困生”撑起一片自尊的天空。老师对犯错的“学困生”不要动不动就批语、斥责,这样会使“学困生”变得消极自卑,尤其对个性倔强的“学困生”,无休止的批语、斥责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产生叛逆心理,使“学困生”从感情上疏远教师,不愿意按受老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包容“学困生”的所有缺点,从感情上亲*他们,兴趣上引导他们,学*上启发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让“学困生”体会到老师时时刻刻都在爱护、关心他们。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3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才能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如何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要做好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

  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数学教学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亲密接触”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起始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数学教师,要自觉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密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有的说:“我会从1数到100。”有的说:“我会做一些加减法2+5=7 30+10=40 9-3=6 15-5=10等。”“我还知道3-4=-1 4-7=-3。”……接着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数学?”老师的发问引起学生们的争议。有的学生提出:“你做电梯不按数字能上、下楼吗?”“买东西花钱时,不用数学能行吗?”“你上学不看表能知道几点吗?”“妈妈给你买了5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几个,你不用数学知识去算一算,怎能知道还剩几个?”……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议论了起来。通过议论,从中发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中间,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级的孩子们养成了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来学*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生活。这样才能拉进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作为教师要设计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增强学*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来越贴*,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教师提问:“你们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吗?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低年级组的跑步比赛,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紧张又激烈的场面。”这时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教师把画面定格在比赛开始不久,接着向学生提出问:“你通过观看,知道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前后”。这样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比如“认识物体”,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家里的各种家具、摆设),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几何物体的样子,然后再观察、触摸自己桌子上摆放的各种形体的学具,这样从视觉到触觉,从大物到小物,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在学生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础上,再引入新课。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从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与生活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我是一名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将口算卡片制成信件,请“邮递员”将信件投到与口算卡片得数相同的信箱里,再集体检验“小小邮递员”送信的结果是否正确。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副邮递员的姿态,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认为该投的“信箱”里。教师根据孩子们好动、好说、争强好胜的特点,将枯燥的计算寓于教学游戏中,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又例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休息日里,你们喜不喜欢跟父母一起逛商场选东西呢?”“下面老师请同学门看一组照片,你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呢?”教师出示照片(大商场各种物品摆放的几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教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里的物品是分类摆放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分类整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分类。”商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环境,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商场物品分类摆放的优越性,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 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这些看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多加那么一两句话,学生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也可能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7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必要。

  三、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生活世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满足了学生学*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我曾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你能说出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的盖子美观。我适时引导他们:“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这个问题呢?”学生及时地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不怕掉下去这一结论。经常这样指导,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和头脑去想生活中的现象。不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学*数学的归宿。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从而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如学*了“分类”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整理自己的书包和书桌,让整理好的学生来说一说他是按什么进行分类整理的;学*了“生活空间”的前、后、左、右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学校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地方;学*了“统计”,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洁用具的数量、统计一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统计班里学生是在那个季节出生的;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后,有意识的带领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拿20角钱去菜市场买菜。在这次活动中,就有许多学生出现了不会算账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不过关,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么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学生从活动中不仅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在解决中又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再开动脑筋加以完善解决,从而获得应用的技能。

  总之,要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起来,只有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促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使运用数学知识成为每个学生的本领。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5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学*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一) 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那么,现行的数学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在何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联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现将观点阐述如下:

  首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小学低年级课改课程中,开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机灵狗、淘气、笑笑等作为主人公,贯穿于整册教材,学生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一起,畅游数学这个充满智慧的王国,寓教于乐。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学*数学的乐趣和用处。课堂练*的设计,摒弃了枯燥的写写、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呈现,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的完成知识练*和个性形成,高质、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数学的乐趣。

  其次,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一、创设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包括:

  1.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兴趣

  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得学*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过程。然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可爱的企鹅》一课时,可以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海尔兄弟》吗?海尔兄弟经常和爷爷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险,春暖花开的这一天,海尔兄弟和爷爷又登上热气球出发了,不一会儿,热气球飘到了南极,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企鹅(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这是,海尔兄弟又发现了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小组互相说说,看哪一个小组发现的问题多。”这样,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投入到快乐的学*情境中去。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的像学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体图形,学生通过看、想,交流,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物体的方位特性。

  3.教学例题简单易懂 创设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如在一节三年级的《钟表的认识》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加菲猫这个孩子们熟知而又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带到课堂上来,生动而又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加菲猫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让孩子们主动说出主人公每个活动的准确时间,借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时间的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反应是积极的、热烈的,充满兴趣的,这就使得学生把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和学*产生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4.模拟生活 创设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就真正实现了生活和学*的统一。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实践的细节,合作的乐趣,而且还能够学*到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惯等生活经验,切实地在课堂上学会生活。

  5.动手操作 创设情境

  好动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合作与交流,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如在教学《有几枝铅笔》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铅笔摆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6. 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直观具体的图和物是学生最为感兴趣和最能调到学生积极性的,生动的图画和具体的形象可以很让学生快乐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牢牢掌握。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可以准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动多彩的形象图片来吸引孩子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教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试着自己贴出图片,说出理由。

  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真正做学*和生活的主人。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1.指导学生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数学的最佳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道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学*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惯。

  2.挖掘生活素材 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非常单一、静态的,那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可以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时的学*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非常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炼生活。例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的主人。见解,使得课堂成为生动交流的*台,产生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借此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的主人。

  三、数学练*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致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行的练*,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

  1.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改变学*和练*是学生负担的状况。

  2.数学练*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

  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个性和品质,可以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过图书、网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通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惯。

  3.学科生活结合 综合发展

  学生可以在已有基础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内容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更具有时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加深入。

  4.评价生活化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以往的数学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只是起到了调查反馈学生的学*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对主体的激励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以评价之余,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扬优点,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学*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数学的积极性。如对认真踏实、书写工整地的学生评价:你的作业书写的真漂亮,批改起来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继续努力吧,相信你一定会更加优秀!对聪明而又马虎的学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错,但是却出了问题,好好查一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希望你告别粗心,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更爱学数学,更会学数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有趣、贴*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问题情景和练*,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贴*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


数学教师读书随笔 (菁华5篇)(扩展2)

——数学教师随笔 (菁华5篇)

数学教师随笔1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靠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靠已有经验或套用学*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必须的练*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

  表格式条理性很强。思路清晰,概括潜力强,有较强的周详思维潜力,资料包括章节的资料说明,主要运算法则,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及例题。趣味式具体、形象而且生动、搞笑表现出制作者有着**思索不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潜力。

  汇报式资料丰富、过程详尽。表现出制作者情感丰富、能够客观的剖析自我。包括章节的主要资料,自我收获学*过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体会式感受真切、信息丰富。表现出制作者能够坦诚道出对学*对象的真实感受。如数学很搞笑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

  可见,单纯凭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们正面临的家学对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背景、学*数学的好处、不同的文化氛围都带来了影响。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必须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数学教师随笔2

  刚教学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为了了解学生的整体学*情况,我进行了一次小测验,通过测验发现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都不错,特别是计算,班上学生整体的计算水*还不错,计算错误很少,但在批阅试卷的过程中,有两个学生的情况引起了我的注意,计算部分的24分,只对了一、二题,是粗心,还是不会?当时,边批阅试卷我就在想,计算应该都会做,因为*时他们的作业我都一个个过关,只是有几个学生试商的速度慢些而已。

  为了能了解这两个学生的真实学*情况,我专门找来这两个孩子来我身边订正,可这次订正真的让我发现了问题,原来他们俩商是二位数的都会做,而商是一位数的.全都不知该怎么办,我只好重新教他们算,让他们比较二者的区别,半节课的时间过去了,两个学生似乎都懂了,我以为没有问题了,也就放心了。虽然是有点放心,但心还是放不下,今天早晨,我又叫来了这两个孩子,随手出了几道计算题,这里面有商是二位数的,也有商是一位数的,可接连出了几道题,发现他们俩只对了一题,速度特别慢,连最起码的试商基本都不会,这是怎么啦?在前一段时间的学*中,我几乎每天都要检查他们的作业,他们也曾经在我身边做过作业,当时他们只是速度慢一些,但计算方法还是会的,这是怎么啦?

  课余和同事闲聊,聊到了这一话题,同事告诉我,可能是负迁移对他们的影响,这一句话提醒了我。这两个孩子,当初学*由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过渡到商是二位数的除法后,我就发现前者他们就有点把不准,老是出错,但经过几次辅导以后,情况有了些好转,因为考虑到商是一位数的计算比较简单,又是基础性的知识,前期的教学已经非常扎实,后一阶段就没有强化训练,谁知问题就出现了。

  对于大部分部分学生来说,出现这种负迁移的可能性很少,但这是两个特殊的孩子:一个接受能力很差,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反复炒好几遍才能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另一个上课从来就没有办法让自己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就可能会进医院。面对这样的群体,避免负迁移对他们影响的最好方法只有让他们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要反复训练,形成技能,再利用迁移学*稍深一些的内容,又通过不断训练,形成技能,长此以往。可这样一方面会增强他们学*的负担,使他们的学*压力更大,另一方面他们自己的学*时间不允许教师这样做,这样做势必影响他们其它知识和学科的学*。

  面对他们俩学*中出现的问题,我真的束手无策,唯一的方法只能重新再炒一遍,我别无选择,只希望可恶的负迁移离他们远远的!

数学教师随笔3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喜欢配备一种或几种配套练*丛书,以便于在备课时选择一定数量的题,在教学时或讲或练,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这种方式固然很好,但较多老师却不看重教材上的*题,当然也就很少去思考如何利用好教材上的*题了,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利用好教材上的*题能很好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归纳思想方法、类比的思想方法、转化的思想方法、反证法的思想方法等。

  以下是我应用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在教学时对*题的处理:

  (1)教材P21页*题1.4第5题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问题:

  如图一,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为5㎝,侧棱长为8㎝,一只蚂蚁欲从正四棱柱底面上的点A沿棱柱侧面到点Cˊ处吃食物,那么它需要爬行的最短路径的长是多少?

  变式一:如图二,四棱柱的底面长为9㎝,宽为5cm,侧棱长为4㎝,一只蚂蚁欲从四棱柱底面上的点A沿棱柱侧面到点Cˊ处吃食物,那么它需要爬行的最短路径的长是多少?

  变式二:如图三,四棱柱的底面长为9㎝,宽为5cm,侧棱长为4㎝,一只蚂蚁欲从四棱柱底面上棱AB的四分之一的点E沿棱柱侧面到点Cˊ处吃食物,那么它需要爬行的最短路径的长是多少?

  变式三(思考题):如图一,四棱柱的底面长为5㎝,宽为3cm,侧棱长为9㎝,一只虫子从点Cˊ以每秒0.3cm的速度沿着CˊC的方向爬行,一只蚂蚁从四棱柱底面上的点A沿棱柱侧面以每秒1cm的速度去吃虫子,那么它需要爬行的最短路径的长是多少?爬行的最短时间为多少秒?

  在解决变式三的过程中需要解一元二次方程,而教材将解一元二次方程放在第二章,如果按章节顺序教学,则该变式训练只能作为思考题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完成,建议教学时把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提到第一章前教学。

数学教师随笔4

  时间匆匆流逝,转眼之间自己已经是有四年多教龄的一位教师了。作为一名教师,为了使自己能更准确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的规律,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我制定了本年度个人发展计划。

  一、自我分析

  (一)个人优势

  工作踏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工作上能够积极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与同事关系融洽,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善于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虚心向他人学*;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学*。

  (二)个人存在问题

  教学经验不足,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略显稚嫩,教育科研能力薄弱,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师语言水*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上有许多不足,尤其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特征的认识和研究。教育科研方面,往往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

  二、年发展规划总目标

  1、教育理念得到更新,能够以发展性眼光来看待学生与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及教研意识。

  2、进一步钻研学*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基本的教学规律,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3、每一学期争取上尽量多的高效率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所向往的数学王国。

  4、通过学*与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位“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三、具体实施方案

  围绕以上四个目标,制定了以下方案,期待通过这些方案的实施,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都有所提升,真正走上一条研究型教师之路。

  1、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质。成为研究型教师谈何容易,自己在这条路上遇到的困难可以想见,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首先要求自己做到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无论成功失败,都要坚持下去,不能放弃。

  2、在学校范围内多上一些研究课。区级市级的公开展示课机会有限,但是只要想做研究,不必拘泥于机会的多寡,在*时的教学中,在家常课中开展研究,对于学生的发展才最为有利。厚积薄发,家常课锻炼出了水*,公开课竞赛课才更能把握好机会。

  3、在*时的教学中善于研究发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到善于观察课堂的整个教学气氛,善于观察课堂的学生情绪,善于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并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保证每堂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结合自己的研究进程撰写相关的论文和报告。作研究一定要有积累的意识,在研究过程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应不吝笔墨,将其撰写成文。并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促进自己不断发现问题,积极进行思考,推进研究的进程。

  四、具体行动策略

  1、勤于学*,树立终身学*的观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可以剖金。学*,可以使我们了解前人和他人,了解过去和未来,关照反思自我,从而获得新的生成。所以,我觉得要做到“三学”。

  (1)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的观念。

  (2)多渠道地学。要做学*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学*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学*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3)广泛地学。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要坚持用脑子工作,力争做到:反思昨天——在反思中扬长;审视今天——在审视中甄别;前瞻明天——在前瞻中创新。

  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乐于动笔,提高教育科研水*。

  (1)坚持写好教学随笔,及时积累专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尝试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学期结束时完成教学案例至少2篇。

  (3)通过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

  数学的魅力在于促进人的思维发展,所以,成为一名数学教师何其幸运!爱因斯坦说:“生命只为两件事,发展数学与教授数学。”自己做不到他那样伟大,但也愿用此言作为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行。

数学教师随笔5

  最*,在批阅试卷时,看到这样一道题:

  某牙膏出口处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都挤出10毫米长的牙膏。这样,一支牙膏可用36次。该品牌牙膏推出新包装,只是出口处的直径改为6毫米,小红还是*惯性地每次挤出10毫米长的牙膏。这样,这一支牙膏只能用多少次?计算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我不禁拍案叫绝:这道题出得太好了!我们知道,好的试题既能全面考查学生掌握“双基”的水*,又能够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既能够指明学生学*的方向,又能够客观地反映教学中的问题。我们也知道在小学数学考试的命题方面有两种不正常的现象:一种是考试要求偏高,试题偏难,超出了教材的范围,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另一种是单纯追求及格率,以致降低了教学要求。而这道题却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具有一定的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它要求学生从原始数据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 紧贴教材,目的明确

  我们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圆柱和圆锥”,教材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道试题目的明确--考查圆柱的容积知识;难易适当--能比较准确地衡量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区分出各个学生的不同水*。

  2. 活而不难,贴*生活

  题目出得活不活不在于难度高低,而在于是否富有启发性,能否开阔思路,点燃智慧的火花。这道试题既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它在教材的深度、广度范围内,灵活多变,刻意求新,既考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及灵活应用“双基”的能力,又通过“跳一跳”“摘果子”,鼓励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方法。此外,新课程倡导要加强数学学*和生活的联系,这就决定了数学命题要适当考虑生活化。要达到这一目标,命题教师需要拓宽命题思维,拓展命题空间,贯通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赋予试题丰富、多样的功能。这道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3. 重视应用,深得人心

  新课程标准颁布多年来,课标的一些新理念已在公开教学中或隐或显地体现着。如引导自主探究、培养思维*惯、利用身边的数学资源等。如何让这些理念在“家常课”上深深扎根而不只是在教研课上昙花一现呢?我觉得要通过考试试题来引导,因为试题走向哪里,教师的教学也就奔向哪里。我们应通过试题的走向来检验新理念的运用及效果,用试题走向促进教学,促进课标的实施。而这道试题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有利于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

  长久以来,我们的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为考试而考试,为做题而做题,又有哪些试题是他们真正喜欢、真正想做的呢?一考完试,我就看见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着这道试题。我问学生:“孩子们,这份试卷中你们最喜欢哪道试题?”“喜欢挤牙膏的题目!”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也最喜欢这道题。”试卷批改后,我做了一次有心人,对这道师生都喜欢的试题进行了统计分析。(我班60人)

  第一问解答正确的38人,约占63%;列式正确,但计算出错的15人,约占25%;不会列式计算,即找不到解决方法的7人,约占12%。这说明约88%的学生面对陌生的问题时,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提取、组合,激活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并且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但是,学生的解题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有两种。

  (1) 先求出牙膏的总量,再求出改装后每次挤出牙膏的数量,然后用牙膏总量除以改装后每次挤出牙膏的数量得到答案。用此类算法的有36人,约占95%。

  (2) 先求出原包装每次挤出的牙膏量是新包装的几分之几,再乘以原来使用的次数,求出答案。用此类算法的有2人,约占5%。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惯于用算术方法去思考且分步解答,不喜欢用方程方法去思考解答;*惯于用整数思想思考解答,不喜欢用分数思想思考解答。

  第二问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由计算后产生的想法,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下面是部分学生的想法。

  生1:我的想法是挤出的牙膏就像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扩大了,每次挤出的量也就多了,用的次数当然就少了。

  生2:我是这样想的,既然出口的直径增大,就少挤一些,才能多用几回。

  生3:我觉得应该建议厂家再改回来,不能这样赚钱。

  生4:同样的牙膏,出口只比以前多了1毫米,没想到最后用的次数却相差那么多。

  生5:应该灵活些,不要*以为常,那样会浪费的。

  生6:我觉得这种牙膏还是按原来的包装好。这样人们用牙膏少一些,节约一些,也是保护资源嘛!当然,牙膏厂商也许想让人们用得快一些,多来买他们的产品。但是,也应该想想其他方面会有什么影响。

  生8: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要从身边做起,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学好、用好。

  生9:在生活中,应当合理、灵活地使用一切资源,不能浪费。看,原来用36次的牙膏现在只能用25次。

  生10:人们在使用新包装的牙膏时灵活些,每次少挤出一些,或改为原包装,要节省,不要浪费。

  ……

  如果说之前我仅为试题而喝彩的话,那么现在我更为孩子们的回答而感动。试题让孩子们学会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孩子们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我们知道,错例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有着正例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此题的错例主要有哪些呢?

  第一问的解答中典型的错误有以下两种。

  错例1:5×10×36=1800(*方毫米);6×10=60(*方毫米);1800÷60=30(次)。

  反思:挤出的牙膏的形状*似于圆柱体,有些学生却把它看做长方形。说明这些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空间观念有待进一步发展。

  错例2:3.14×5×10=157(立方毫米);157×36=5652(立方毫米);5652÷(3.14×6×10)=30(次)。

  反思:学生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不好,记忆不准,把圆柱的底面积偷换成底面周长,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当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有一部分学生将其与以前学*的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混淆。今后要加强概念、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教学,确保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和应用。

  第二问中15个学生没有写想法。没有写出想法的学生并非无想法,可能是不敢写或不知怎样写才好。初次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不知所措,应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

  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学,更要活用。新而灵活的试题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的根本要求。我们要观察、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才能了解、洞察学生的真实思维活动,才能反思、改进我们的教学。

  感谢命题的教师,让试题“大变脸”!让我们为这样的试题叫好!


数学教师读书随笔 (菁华5篇)(扩展3)

——中学数学教师读书随笔优选【5】份

  中学数学教师读书随笔 1

  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引领教师在读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打造终身学*型教师,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0月6日晚上,实验二小全体教师相约在学校会议室隆重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期的教师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让我们的生命更灿烂”。

  交流活动精彩纷呈,掌声不断。大家围绕九月份的阅读主题:“《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感言”畅所欲言:王娟娟老师的《读书感悟成长收获》,董亚红的《在阅读中思考,在实践中提高》,李佳老师的《更新观念愉快教学》,王银淑老师的《让生命的价值在课堂中闪光》,张艳敏老师的《对合作学*的思考》,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分享品味在读书中不断成长的感悟与体会,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最后栗晓燕副校长就我校教师读书现状、教师为什么要读书、教师怎么去读书以及对教师下一阶段读书提出几点指导性的建议,交流会在和谐、愉快、奋进的氛围中结束。

  一年来,我校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契机,以加强教师理论学*为抓手,倾力打造名师队伍,目的是以教师发展推动学校发展。除了每学期正常的教研活动之外,学校还定期每月举行一次教师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读书范围既可以是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著作,也可以是教师自己选定的相关作品。通过举办读书交流会等各种活动,教师为学生树立了努力学*的榜样,逐渐形成"在工作中学*在学*中工作"的良好*惯,让学*成为改进工作和激发创新精神的动力,使读书学*成为一种*惯。

  中学数学教师读书随笔 2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学生的事。对于刚走上教师岗位上的我来说,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份儿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中学数学教师读书随笔 3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中学数学教师读书随笔 4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书封面上的一段话,正是这段文字,吸引了我的眼球,给了我无限的感动,让我受益匪浅。

  《孩子,你慢慢来》,我喜欢这本书,也喜欢这句话。作者龙应台的文笔是那样的细腻,全书蕴含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爱的气息,读着读着,一股暖流慢慢飘进了我的心房。

  让我们慢慢来,让我们耐着性子学会等待。

  读完这本书,我不断地反思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时会很生气,有时也会对学生大声训斥。记得期中考试前一天,我和白教师一齐从会议室回到北教学楼时,老远就听到哈哈大笑的声音从楼上传出来,我俩边走边猜测着这笑声是从何而来。当时的我虽没说出口,但心里早已断定是我们班。于是,上楼直奔教室。“教师,崔晨曦给他的同桌讲笑话,他还大声地笑。”班长见我来了,立马站起来,气愤地说。听班长诉说的同时,我带着满脸的怒气瞥了崔晨曦一眼,此时的他也许真正意识到自己错了,低着头,看着桌上的卷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如果今日不给他点严厉的教训,我怎能安心?”想到那里,我走到他的座位,只见他的卷上仅写了几个词,看到这些,我便火冒三丈:“走,去给你妈妈打电话,让她来盯着你写。”他一听,急了:“教师,别……别……。”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他竟然这样对我说,我装出一幅很生气的样貌,走出教室,进了办公室,一会儿,他也跟了过来,说:“教师,对不起,我不应当讲笑话。”听他这么一说,我真想原谅他,可是,想想以前的种.种违反纪律的事,都与他脱不了干系时,说:“以前,我总是心*气和地跟你讲道理,你也总是不断地向我承认错误,这次我再也不给你机会,打吧!”

  他见我这么坚定,拿起话筒,拨通了电话。不一会儿的工夫,她的妈妈赶了过来,明白他犯了错后,一向数落着:“这么长时间,付教师没给我打过电话,我还以为你表现得很好,没想到你这毛病还没改……”说罢,她看了看他手里的试卷,相当生气,此时的他再次认识到自己真得错了,赶紧写了起来。当我把学生带出学校回到办公室时,他已写完。我们一齐下楼、回家。

  说实话,这样的结局,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从那天起,他那些过分的行为收敛了许多,也正是从那天起,他的名字再也没被值日班长写在黑板上。直到今日,我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因他折服而自喜,也没有因我的胜利而置之不理。如果我学着安安的妈妈,耐心地与他交流,让他愉快的理解;如果我不冲动不叫家长,换一种方式教育;我就会带给他欢乐,而不是无穷的压力。上周四的一个课间,我让他下节课课后找我,他没有忘记,规规矩矩地进了办公室。我和他谈了好久,谈到他期中考试考得不错,三科都在九十分以上,表扬了他有写好作业的*惯;谈到了他的日记比以前大有长进,肯定了他有坚持阅读的*惯。并提醒他,如若能做到严格约束自己、控制自己,教师相信他还会有大的提高。一句表扬,一次肯定,一种相信给了他莫大的自信,谈话结束,他准备**室上课时,恭恭敬敬地说了一声:“教师,再见。”此时,我感到很欣慰。心中默默地重复着那句话:孩子,你慢慢来。教师对你有耐心。

  事后,我重新拾起《孩子,你慢慢来》细细品读。我觉得教育不是赛跑,教育学生应当慢慢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与家长一齐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享受孩子一朝一夕的变化!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片段,享受孩子一喜一怒的真实!长长的路,慢慢地走!长长的路,健康地走!

  中学数学教师读书随笔 5

  《与体育教师谈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丛书》中的一本。在阅读这本书以后,让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介绍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指引作用。这本书是编者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晶,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区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课程改革阶段性成果的标志。这本书特别适合于在第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因为书中的内容都是来自实验区体育教师自己积累的经验,是发生在第一线教师身边的事情,是新课程改革中生动的故事。具体心得如下:

  一、争做反思型教师

  在这本书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提到了“自己反思”对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这将对我今后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做“反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反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即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要想成为反思型体育教师需要我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与提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为,把反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己探究、自己发现、自己解决,才能逐步迈向批判反思之门。做法如下:

  1、要将反思渗透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要进行全面具体的课前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过程进行计划、安排、反馈、评价与调控,最后在课后对上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

  2、要讲究科学的反思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反思方式,以提高反思的效率。

  3、经常记录并剖析“关键事件”,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变事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自身的发展。

  4、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帮助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可以为自己的实践提供多种可能,增强陈述自己行为的理论基础。

  二、深化师生教育观念改变

  这本书中还涉及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建等多方面内容。

  掩卷深思,作为中学体育教师,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大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领悟体育的内涵,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引导学生去积极地参与,明白参与不是做做样子,运动中并不在乎水*、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却是最关键的,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体验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积极的投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态度,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最佳效果。而被动的参与是无效的,实质上也违背了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精神。当然也要让学生知道体育是中考科目之一,分数也很重要,要计入中考总分的。

  三、师生间的德育渗透

  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还有愉悦身心的功能,能调节人的情绪,化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给人带来快乐。要让学生把积存的能量和紧张通过体育运动合理地释放出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既要让学生参与到喜爱的球类运动当中去,获得运动的快乐,也要组织学生从事一些器械类运动,因为它陌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一个技术动作的尝试和把握,这种体验更深刻,成功的快乐能迅速地转化为人的自信。再如长跑运动,它同样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只不过许多学生太急功*利只看到吃力的表象,境界未到而已。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世上什么水最甜?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之后喝一杯白开水;什么事情最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超越了原来一直不能战胜的对手;什么人最让大家敬佩?是跌倒后能站起来,再跌倒后仍能笑着爬起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使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能积极应对,明白痛苦与压力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不断拼搏向前的快乐,在于勇于克服困难的快乐,能化苦为乐。


数学教师读书随笔 (菁华5篇)(扩展4)

——数学教师读书心得6篇

  闲暇时读了《教学大道——写给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读完后使我感受颇多。在自己*日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一节好课,总是不自禁的赞叹:他怎么能想到如此精妙的设计,学生怎能学得如此自然……,而自己的教学总是那么*庸,没有激情没有效率。但即使把名师的教学设计搬入自己的课堂,却还是感到课堂的“苍白”。读了这本书,体会到:一节好课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独到的解读,在于对学生精准的理解,在于对教育理念的深刻把握。

  《教学大道——写给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给我们指出了我们在数学这条道路上,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些问题:数学是什么、我们应当思考的N个数学问题、我们应当有怎样的专业素养、我们应当关注什么。书中用鲜活的实例,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数学的思考,其中提到的问题正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并也在不断思考,讨论的话题。

  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但收效甚微,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他们为什么学不好数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怎样的帮助才是有效的?在读了 俞正强 老师对学困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之后,自己也似找到了新的方向。有的学困生,面对某个知识点,无论你怎样教,总是掌握不好,但过一段时间后,会突然发现这个知识点他也掌握了,自己也会感到奇怪,原来这是学生的“成熟”。有些学*困难是暂时的,是由学生暂时的不成熟引起的,等一等,不要着急,给他成熟的时间,自然他就会了,这也是对生命的等候。《圣经》中有句话:“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摩他的心”,对于学困生,如果自己不能改变他的学*状态,使他进步,那我不能伤害他,要给他持之以恒的关怀与守侯,让他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等着可以改变他的人出现。

  对于技能教学,在自己的教学中,经常性的是把总结出来的规则教给学生,认为这样学生不易出错,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在读了可否给技能教学来一次革命后,我对文章中提出的"相机诱导"有所感触,文章中说学生是天生的学*者,学*就象呼吸一样自然,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弗雷登塔尔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那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罪恶,而"相机诱导"也并不是一时半刻就会的,需要我们有深厚的功底。对于课的处理,离不开教师个人的见识,而要形成见识,则要靠数学的功底,更要靠教师的使命感、职业意识和责任心。我们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让学生在对概念与原理的深刻理解中学*技能,而不是单纯的记忆与模仿。

  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得更远!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

  闲暇时翻看一下里面的内容,总是对自己教学的一个充电。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从哪里学*?怎样学*?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者。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这学期我们科组传阅了《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仔细品味每一位教育家的成长故事,无不都透露着一个美丽的字“爱”。

  书中的名师都爱学生,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爱是成就他们事业的根基。

  正因为心中充满着对学生的爱,他们才会视学生如己出,才会尊重每一个孩子,*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但关注学生的学*状态更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

  因为心中有爱,才更懂得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才更愿意等待,他们在静静地守候生命之花绽放出独有的颜色,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懂得:花儿有性,它们将绽放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他们真正把学生当做学*的主人,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个体,

  真正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教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钱守旺认为,教师应该有一颗佛心,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是的,教师当有一颗佛心,要始终保持一种从容大度的心态,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坚持正面的、走正道的教育,对孩子不苛求、不失望、不冷漠、不悲观,让教育的过程始终有生命在场。他说:“我热爱自己的事业,我钟爱自己的学生。因为有了这份爱,我便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孩子们真挚的感情;拥有了世界上最可爱的礼物——孩子们灿烂的笑容;走进了世界上最不该忽视的领域——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着我,让青春岁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正是凭着对学生的一篇爱心,我带出了一个又一个先进班集体,治理了一个又一个乱班,转化了一个又一个学困生”。

  华老师“欣赏”的胸襟和艺术更为他的课堂生发了无穷的魅力。

  他对学生的欣赏几乎无处不再,他认为抓住课堂上转瞬即逝的鼓励激发、点化学生的机会,就是抓住了“课眼”,课堂就会表现出生命的张力。虽然我的课堂中也与这样的欣赏和鼓励,但我缺乏的是耐心,有的是不耐烦。通过华老师,我发现教育的艺术就是欣赏的艺术,它会使一杯普通的白开水神奇地变成醇美的茅台酒。

  因为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爱,他们才会甘于清苦,埋头苦干,更有激情去努力探索;因为热爱,才会把工作当做一种愉快的带薪学*;才会觉的工作着才是美丽的;才会把讲台当作自己解不开的情怀;钱守旺老师说:朋友,不管是事业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自己的事业,我们都应当无怨无悔。

  当我们用爱心呵护自己的事业时,你会发现*凡的工作中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当我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自己的事业时,你会看到生命之树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当我们像经营自己的家一样精自己的学校时,你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那样富有魅力!夏青峰,一毕业分配到只有七八个老师的杂草丛生的村小。但是,他没有因为环境的不如意而沉沦,不断读书充电,最初只是想考研,却被最纯真的孩子打动,决心留下教书,但是一颗想飞的心,从未放弃过对蓝天的渴望。村小工资少的可怜,为了贴补家用,暑假到苏南打工,走进了华西村,走进了华士中心小学,找到了校长,自我推荐,校长独具慧眼,发现了他的优秀,于是他成为了华士中心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从此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开始了艰难的修炼过程。不断听老教师的课,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夜深人静时经常对着墙壁一遍又一遍“试教”,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走上了专业阅读之路。

  他说——为了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思想,我走进了学校图书馆,苏格拉底、卢梭、洛克、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专家学者的鸿篇巨制开始走进我的视野。那是一段更为艰辛的阅,因理无疑要有的勇气和耐力,一次次躁地放下,又一次次珍地拿起,一遍遍自己“下去,再下去”。正是由于他持,不断反思堂,两年后他得了全国比一等的第一名,写出了*百篇的文,被江省特教,并成一名秀的校,在又到北京当校。

  他的成源于他的不断的、反思和践,便是些特教成功的普遍律之一,几乎所有的特教都介了他的、学加反思之路。比如,守旺,把工作当做一种愉快的薪学;徐斌,做一个快的行者。“ ”——人世最美好的字眼,人世最人的字眼,人世最大的字眼,它的存在,我的生活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三十年的教生涯和人生告李烈老:一个人生命中不能没有,没有的生命是悲哀的。

  生命的教育中不能没有,没有的教育是白的。

  你不付出真心学生,学生更加不会去你,去听你。

  他不但自己学生教育充着无限,他是的使者,播、延。感于北京市第二小学的李烈校的教育念,她在教学及管理中追求“以育”。

  她要求以教自身的培育出学生的,她不是教育手段,更是教育目。在教育教学活中,教要通行的感染、情感的迁移教育的智慧,起学生共,最使学生学会理解、主体、自付出。

  教以自己的情感、的行、的能力和的,培育学生心的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这本书中,吴正宪老师说过:好课不是靠说出来的,好招不是靠模仿出来的,好教师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所以说看到这本书,我爱不释手,虽说*时的工作很多,没大有时间读书,但是每个星期都拿出一点时间,看看这本书,然后写写读书笔记。

  上次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中的提问和理答的策略,这次重点介绍一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的策略”这个策略。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评价,教师运用怎样的评价语言,能够适时贴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到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学*的热情,教师又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评价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最终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细读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这个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佛洛姆说过;‘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被赏识的渴望”小学生渴望受到表扬,赞赏的欲望更加强烈,作为教师在学生的学*过程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善于欣赏的眼睛,捕捉每个孩子在学*过程中的闪光点,然后用语言将他放大,将他点燃。

  1、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激励评价:

  例:刘德武老师所执教的《厘米的认识》中,有一个片段: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 1厘米。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从左到右进行观察并分别说出,在尺子上从0到1是一厘米,从1到2是一厘米,从2到3是一厘米,……这时候,有个学生从右到左观察,说出从4到3是一厘米,这时刘老师,竖起了大拇指,赞赏的说道: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一般人都*惯从左到右依次往后看,一说到4,就往后想到5,所以从4到5是一厘米,可是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啊!他不仅会顺着想,还会倒着想,从4到3也是一厘米,棒不棒?”

  学生简简单单的回答’从4到3也是一厘米,”对于我来说,这就是孩子们应该掌握的知识,不会过多的去表扬孩子,只会一带而过。而刘老师却能够抓住这一个细节,对学生的发言用赞赏的语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众不同啊!”这样的赞赏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喜爱与欣赏,他给学生带来的是肯定,是愉悦,是自信,给予了他成长中需要的营养与动力,也许未来的小发明家会由此诞生。想想自己是不是断送了许许多多小发明家的前途。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像刘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用语言将他放大,将他点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抓住学生瞬间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评价。

  策略中介绍了刘德武老师在教学中策略,抓住了孩子在口算2.5x4和2.4x5,孩子们纷纷抢答,有一名学生稍微提前了一点,刘老师对这个孩子提出了特别的表扬:“我特别清楚地听到那个穿红衣服的男同学最快说出得数,特别的敏捷,尽管也许就快出了零点零几秒,但是就占得了先机。思维敏捷可以带动语言敏捷,当然前提是观察敏捷,2.5x4=10,2.4x5=12,这两道题也容易混。”

  思维敏捷的教师带动思维敏捷的学生,语言敏捷的教师教出语言敏捷的学生,观察敏捷的教师发现观察敏捷的学生。虽说在我的课堂中,也捕捉到不少学生的闪光点,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大部分是在自己的常规课堂中,如果是公开课,心里想着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会不会完成,。而对学生的发言,有时候没有仔细的去听,就像上次王康的课堂,教师没有仔细的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更没有对学生的表现给出一个很好的评价。

  3、适当的延迟评价给予学生自悟的空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不应该急于得到结论,更应该关注学生获取结论的过程。

  文中介绍了吴正宪老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学二分之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自己所发现的二分之一。有的用一半表示,有的画图表示,如:画个圆,*均分成2半。等等各种方法。这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二分之一,并说明,这就是你们生活中见到的一半,,现在你们对自己表示的方法,愿意擦得可以擦掉,愿意保留的页可以保留。这时有两个孩子不愿意擦掉,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其中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图画擦去了,只剩下一个孩子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吴老师耐心的等待他并出示了百分之一,这个孩子画着画着,放下笔:说:不画了鹅,画图太麻烦了!此时吴老师握着这个孩子的手微笑着说:感谢你,你终于接受了这个分数。

  这一点是不是值得的我们老师所借鉴,给每个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间。

  有效地课堂教学评价源自于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只有从内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接纳学生,才能够通过自然,诚恳,真挚的评价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评价。

  我是个普通的数学老师,忙忙碌碌中不觉已经参加工作7年了。7年来我不敢说已经读了多少多少书,更不敢说把读书作为了我的行走方式,但至少有一点可以令我自己比较欣慰,那就是我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读书了。曾经经常对语文老师非常羡慕,能和学生一起读书,能写出文采飞扬的令人叹服的教育随笔,我们数学老师只能写一些像干巴巴的教某个教学内容的感受,或者是简单的工作总结等。但是随着自己读书的不断深入,虽然在一些随笔评选上不能被青睐,但它们同样是我*时工作的思考、实践沉淀的精华,人生的精华,勤于实践和创新,慢慢的积累和沉淀,树立成果意识,做工作的有心人,我同样走在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路上。读书在悄悄改变着我的生活。读书让我在教学中知道了反思,知道了分析,知道了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有思考有思想的老师。这几年里,手边的一本本数学方面的教育著作丰盈了我的教学思想,教会了我如何顺应教育教学规律做一个合格的数学老师。

  从20xx年学校开展了教师读书论坛活动,让每一位老师都读书、读好书,《给教师的建议》、《人民教师xx》、《处人、处己、处事》黄大钊教授的《当众讲话系列训练》《人际沟通系列训练》等等。。。。。。学校和上级推荐了好多的好书,成了我床边的精神食粮。我的文章变成了铅字发表在《xx教育》、《少年智力开发报》、《xx日报》、《xx声屏报》上,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我乐读书,可以让我摆脱生活中的痛苦,消除压抑,尽情的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教师是清贫的,但我们可以在读书中读到那些靠苦读书、好读书而拥有很多物质财富的人生活的更美好,更充实,更自由,更快乐!应该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现在我们的学校十分重视师生的阅读,校长更是把读书当成了头等大事来抓。特别要感谢学校对教师读书的检查,让我逐渐养成了读书的*惯,让我不敢也不能偷懒。如今,想做一个比普通老师更好一点的老师依然是我的愿望,我想我一一定会实现这一愿望的,在读书中学*,在读书中成长,读书会让我变得充实而有思想。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堂,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教学案例,有高水*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小学数学教师》已经伴随我五年了,我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忙,《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不易解决的地方,怎样预设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预设新颖,教学随记精致。她贴*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碰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立异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所以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数学教师读书随笔 (菁华5篇)(扩展5)

——数学教师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首先不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它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体现以爱育爱的儿童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会教会的教学观、及发展性的评价观。经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然后专家又亮出自我的观点,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心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我也尝试着在我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下头我就结合自我的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让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

  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教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使我教好数学的信心倍增,是啊,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和探索的内动力。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

  (1)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仅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生活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趣味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供给物质资料和推动力。

  (3)采取灵活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一样的起点、不一样的情景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经过评价,看到自我的提高。教师的评价用语应当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我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提高了,我写道:“看到你的提高,我十分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我写上:“最*怎样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当找一找原因,也能够找一找教师。”这样,我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经过评价鼓励与众不一样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本事。总之,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让课堂教学充满欢乐。

  “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小学数学教师》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仅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仅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这两天看完一本斯坦福大学教授写的剖析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书,有种相见恨恨晚感觉。阅读本书之前,我根据自己学*数学的经验教训,以及**后阅读各种书籍的感受,我对如何学*数学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也有不少疑惑的地方。这本书从数学本质和数学学*的痛点出发,既有数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又有对学生的调查实践,指出了一条学*数学的正确路径。看完此书,我虽然仍有不少疑虑,但是相比之前在黑暗中摸索已经是豁然开朗的感觉。

  下面汇总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我的实际情况加以说明。

  1、课堂上学*的数学和真正的数学相去甚远

  作者首先提出根本问题“什么是数学”,然后从数学家和普通中小学生两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毫不意外的是数学家和学生的回答是天壤之别。在数学家眼中,数学是“描述人类活动、刻画社会现象、解释现实世界并勾勒出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量化方法”,而学生眼中的数学是“和实际生活没什么关系”,“一堆定理和公式”,“需要记忆公式才能演算”的一种高级游戏。显然,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学*的数学脱离了其本质,以数学符号和逻辑推演为名行“套路记忆和模仿”之实。

  我对此深有体会,学*数学那么多年现在全忘了,完全不知道当年学*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关联,现在才发现当年学数学其实靠的是记忆,背知识点,背题型。零碎的知识点短期内在看似记得,证明过的题目几个月后又不会了。生理学家发现大脑中负责记忆和逻辑思考的部位不同,只有将新知识关联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才算真正掌握。在我的学生时代,有些题目短时间凭借记忆做出正确答案,给自己一种已经掌握的假象,然而时间一长,忘记了或者题目稍有变化又束手无策了,感觉始终在门外徘徊,很有受挫感。书中作者提到的大部分美国中学生对数学的感觉也是如此。

  传统学校通过讲解知识点,例题,*题的方式授课,学生按照这个节奏,需要做的是记住知识点并能找到从*题套到例题上,练*所谓的“题型”,就能解答出*题。看似完美合理,其实暗藏逻辑陷阱。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点”,但是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建立关联,找到关联。有时碰到不会解的难题看看人家的解题过程,感叹“为什么自己想不到”。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想不到?看了例题做*题时肯定会用到刚刚学过的知识点,不用自己去找。但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没有现成的知识点供你使用,要自己从现有条件一步步推演到熟悉的知识点上去。这一过程是传统数学教学薄弱的地方,却是数学学*最关键的地方。

  作者明确指出,人们学不好数学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而不是所谓的“智力问题”。

  原本以为这是*学校教育特色,没想到作者眼中的美国教育,甚至英国也是如此。令人深思。

  2、学*数学的正确路径是猜想和估计

  作者分享了几位数学家的经历,他们在学生时代的某个时刻,或遇好书,或遇良师,初识数学的本来面目,洞察数学的本质,开始主动探索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数学奥秘。

  数学家花费很长时间投身于复杂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涉及多个领域的数学知识。而学生在课堂上花费几个小时听老师讲解单一模式解题方法,完全没有猜想和估计。猜想和估计是数学领域所应用的两类重要方法,而学校教育追求的是精确值。这是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需要找到低成本地评价大批量学生的方式,精确值正好适合批量评价。然而,学生正是这种评价方式的牺牲品。学校没有培养孩子对数字的“良好感觉”,孩子们没有机会运用猜想和估计。这就背离了数学学*的正确路径。

  数学家的伟大发现都是从猜想开始,辅以严密的逻辑推演,一步步逼*答案。

  作者特别强调了传统教学中应用题的毛病,出题者隐含了很多假定条件,甚至有的题目本身就有逻辑问题。出题人把思考范围人为地锁定在一两个知识点上,把孩子的思路引导到一个狭窄的地方,非黑即白,不能有其他思考方式。对于这一点,作为一个二年级孩子的妈妈,我有太多要吐槽的。稍感安慰的是,原来美国也这样。

  锁定知识点,精确解题让学生没有猜想和估计的空间。也许有人说这是为了降低难度,只要能掌握知识点就好,可是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掌握的零碎的知识点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在大量考察单一知识点的应用题充斥学生*题集的同时,二年级孩子的数学书中也加入了“估计”这一概念,比如估计一瓶玻璃珠的数目,估计几个三位数相加的结果,估计的结果不是唯一答案,注重分析过程。虽然比例很小,但仍是一个大进步,我们这代人的小学课本中没有这些内容。

  3、学*数学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合作性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数学家都是一些智力极其发达,孤独地埋头演算,谈不上什么合作性。然而事实并非这样,数学家之间的交流比我们想象的多的多,并非都是面对面的交流,广泛涉猎同行的学术论文以及通信是数学家更重要的交流方式。数学家学*并汲取他人研究中的优秀成果、提升数学思维的质量层次、一起分享解题的`快乐心情等。作者引用英国数学教育学教授LeoneBurton对数学家的工作方式的调查报告里的结论:数学家们一致认为合作研究会带来大量的收获,他们认为这种合作交流的模式应该推广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作者在书中介绍了暑期数学夏令营中通过团队合作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单一概念跳跃到面对实际问题主动拓展思路,加深了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我的理解是

  4、女孩学*数学的方法是面对直觉,回归数学本质。

  5、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学好数学。

  自从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在我的心目中,《小学数学教师》就是我的良师。我和它的相识源于我实*时候的师傅老师,她订书了这本书,看得很投入,便推荐给我看。书中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我今后的教学帮助很大。

  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认识和了解到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从他们的教学中学*先进的教育手段,慢慢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教师》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实。她的百家讲坛特吸引人,教学点评忠恳,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找到教学的“亮点”。闲暇时翻看一下里面的内容,总是对自己教学的一个充电。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从哪里学*?怎样学*?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资源。学*化社会中的个体学*,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什么、怎样学*、学*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它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体现以爱育爱的儿童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会教会的教学观、及发展性的评价观。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然后专家又亮出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心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我也尝试着在我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使我教好数学的信心倍增,是啊,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和探索的内动力。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

  (1)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生活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数学教师读书随笔 (菁华5篇)(扩展6)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优选【10】篇

  人教版新教材如今已接触到第七册,从使用过的这七本教材来看,每册的编排结构都是相同的,内容形式也是固定的,分四个方面的内容: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在每册书中,每项内容都化整为零地编排在不同的章节,同样每册包括总复*都有八个单元,这八个单元是大小单元(通常我*惯把课时多的称大单元,课时少的称小单元)分开编排,大单元大多数与计算有关,其中包含一部分解决问题,小单元大多数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内容。就拿正在使用的第七册教材来说吧,有这样几个内容:大数的认识(11课时)、角的度量(4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课时)、统计(3课时)、数学广角(4课时),课时多一些的只有三个单元,其余几个单元课时相对都比较少,前几册教材的情况基本相同。

  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多的课时用不了,少的课时又不够的情况。比如:正在教学的第四单元《*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参上教学时间的安排是6课时,可实际上教学这一内容我已经用9课时了,教材上最少还有一课时的练*没有完成,如果要加上复*及测试的课时,本单元最少要13课时,这样一来,真正的教学时间相当于规定课时的两倍。在这一册里,不此这一内容,《角的度量》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实际教学时间是规定时间的两倍。但有些内容如《统计》、《数学广角》虽然还没有教学至此,但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两个内容在规定的时间里完全能完成教学内容(不包括复*和单元测试)。可有些大的单元,如《大数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规定的时间里不仅能完成教学内容,就连复*检测都能全部完成。

  按理说时间用的多,每节课的教学容量相对比较少,学生学得肯定不错,教师教的也会比较轻松,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往往大单元的知识点就集中在某两、三节课上,只要学生能掌握这些重点内容,这一单元也就没有什么难点,学生学得也不错,即使碰到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在重点部分稍加辅导,单元基础知识也能过关。而小单元的教学可就困难的多,我似乎感到每节课都在跟学生在战斗,往往弄得两败俱伤,怎么会这样呢?在小单元里,内容主要集中在一起,使每节课都有不同的重点,一节一个新内容,优生没问题,但他们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是**的,为了这部分同学,只能多花时间,原本规定一节课的内容,只好进行分解,变成两课时或更多的课时,还不能包括另一部分学生,他们还得留在课后单独辅导,并且辅导的难度特别大,又费时,经常弄得我筋疲力尽,不战而退。

  面对这些内容,每学期末,办公室的老师经常开玩笑说:碰到这些内容就恶心。但却不得不面对,为了能让学生掌握好一些小单元的内容,我自创了一种“冷处理”的方法,所谓“冷处理”,说白了就是“炒冷饭”,方法是:先在规定的时间内,适当增加一点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剩下的什么也不做,等新课结束后,将复*的重点放在这些小单元上,每天一个知识点,不断的反复、辅导,采取个个依次过关的方式,一遍又一遍的刺激学生,促使其掌握这些“小”而难的内容,这种方法实用性是不错,但总得不是什么上乘之作,每每用之,心里总不是滋味。

  请看一笔流水帐:第七册练*十二有这样一些题目:动手剪(第3题)、判断(第七题)、探索四边形内角和(第八、九两题),这三题我整整用了两节课(前两项一节课)。第七题中有两道判断题:两个高相等的*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教学中我将这两个题目与第3题整合在一起,先用课前准备的学具不断地拼,发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好能解决判断题中的两个题目。这样一来,连同生成性的一些内容,一节课就结束了,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也一样,因为一定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所以量的角比较多,且都在不同的方向,难度也比较大,一节课下来,还有些学生没有量出正确结果来。

  人教版新教材如今已接触到第七册,从使用过的这七本教材来看,每册的编排结构都是相同的,内容形式也是固定的,分四个方面的内容: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在每册书中,每项内容都化整为零地编排在不同的章节,同样每册包括总复*都有八个单元,这八个单元是大小单元(通常我*惯把课时多的称大单元,课时少的称小单元)分开编排,大单元大多数与计算有关,其中包含一部分解决问题,小单元大多数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内容。就拿正在使用的第七册教材来说吧,有这样几个内容:大数的认识(11课时)、角的度量(4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课时)、统计(3课时)、数学广角(4课时),课时多一些的只有三个单元,其余几个单元课时相对都比较少,前几册教材的情况基本相同。

  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多的课时用不了,少的课时又不够的情况。比如:正在教学的第四单元《*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参上教学时间的安排是6课时,可实际上教学这一内容我已经用9课时了,教材上最少还有一课时的练*没有完成,如果要加上复*及测试的课时,本单元最少要13课时,这样一来,真正的教学时间相当于规定课时的两倍。在这一册里,不此这一内容,《角的度量》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实际教学时间是规定时间的两倍。但有些内容如《统计》、《数学广角》虽然还没有教学至此,但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两个内容在规定的时间里完全能完成教学内容(不包括复*和单元测试)。可有些大的单元,如《大数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规定的时间里不仅能完成教学内容,就连复*检测都能全部完成。

  按理说时间用的多,每节课的教学容量相对比较少,学生学得肯定不错,教师教的也会比较轻松,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往往大单元的知识点就集中在某两、三节课上,只要学生能掌握这些重点内容,这一单元也就没有什么难点,学生学得也不错,即使碰到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在重点部分稍加辅导,单元基础知识也能过关。而小单元的`教学可就困难的多,我似乎感到每节课都在跟学生在战斗,往往弄得两败俱伤,怎么会这样呢?在小单元里,内容主要集中在一起,使每节课都有不同的重点,一节一个新内容,优生没问题,但他们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是**的,为了这部分同学,只能多花时间,原本规定一节课的内容,只好进行分解,变成两课时或更多的课时,还不能包括另一部分学生,他们还得留在课后单独辅导,并且辅导的难度特别大,又费时,经常弄得我筋疲力尽,不战而退。

  面对这些内容,每学期末,办公室的老师经常开玩笑说:碰到这些内容就恶心。但却不得不面对,为了能让学生掌握好一些小单元的内容,我自创了一种“冷处理”的方法,所谓“冷处理”,说白了就是“炒冷饭”,方法是:先在规定的时间内,适当增加一点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剩下的什么也不做,等新课结束后,将复*的重点放在这些小单元上,每天一个知识点,不断的反复、辅导,采取个个依次过关的方式,一遍又一遍的刺激学生,促使其掌握这些“小”而难的内容,这种方法实用性是不错,但总得不是什么上乘之作,每每用之,心里总不是滋味。

  请看一笔流水帐:第七册练*十二有这样一些题目:动手剪(第3题)、判断(第七题)、探索四边形内角和(第八、九两题),这三题我整整用了两节课(前两项一节课)。第七题中有两道判断题:两个高相等的*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教学中我将这两个题目与第3题整合在一起,先用课前准备的学具不断地拼,发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好能解决判断题中的两个题目。这样一来,连同生成性的一些内容,一节课就结束了,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也一样,因为一定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所以量的角比较多,且都在不同的方向,难度也比较大,一节课下来,还有些学生没有量出正确结果来。

  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有这样几个知识点:一、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三、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四、积的变化规律;五、估算。这五个知识点在教材的编排上是分两块(口算和笔算)逐步呈现的。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几个知识点教材在编排上前后联系紧密,特别是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的关系与积的变化规律两个知识点虽然教材上安排了集中教学的例题,但在这之前有过多次渗透。

  考虑到教材编排上的特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没有按照教材安排的次序依次教学,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局部整合:

  一、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教学:

  1、口算这一节,过去已经多次接触,本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两课时的教学时间过于充裕;另外,为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题图的资源,我将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学,并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第一次初步渗透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笔算教学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为媒介,引出笔算内容,学生自主探索笔算方法后,重新审视问题,对比问题,从而发现共同点:速度×时间=路程。至此,教材上还没有出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积的变化规律,早在三年级时,教材上曾见过类似规律的探索,但当时学生的发现只限于表面现象的观察,由于没有明确的引导,学生的思考不能得以深入,这可能就是初次接触。本单元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教材上安排了两道有关练*。练*之初,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但效果不尽人意,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照样子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先写后说,两次练*后,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成的知识块,但有不少学生已经会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新的问题。

  面对教材提供的资源,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我感到这样处理有一些好处:

  一、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大的课堂教学容量,本单元教材上安排了9课时的教学时间,可进行整合后,如今我只用了7课时就基本完成了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深入拓展:比如,速算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就另外安排了一节课进行速算规律的探索。

  二、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教材编排本身就已经考虑到这一因素:系统呈现知识,但在具体的单元内,为了体现知识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特点,有些知识点在编排上系统性不太强,教学起来总感到知识间是一块一块的呈现的,但进行整合后,不少知识点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知识链。

  三、利于了解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情况,孩子虽小,但班上总有一些孩子学**惯特别好,每天都能提前预*新的内容,这样一来,课堂上每教学一个新的内容,这些学生就成了老师的代言人,课堂也容易从教师讲滑向优生讲,不利于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可对教学内容整合后,每一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当出现问题,只有自己想办法解决,虽然这一过程相当困难,但这确实是学生自己的智慧,值得肯定。当学生们自己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用非常准确的数学语言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几倍,此时学生的兴奋是发自内心的。

  不过,这样处理后,也让我感到一丝遗憾:没有完整的课堂教学,感悟不深。比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由于提前孕伏,这节内容是分段进行,当到达教材安排的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些内容,新授课也就没了“新”的感觉,只是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而已。本来我想在这课上有所创新,看来今年是没有希望了。

  ——执教五上“确定位置”有感

  前日,在教研室基地活动中执教了一节五年级上册的“确定位置”,或许上课的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那种交融之感,似乎想在表达一种对课堂教学理念实践的渴望,又似乎并没有完全显露那种因渴望而产生的激情。但在三次的试上过程中的确是在寻找一种对课堂教学价值观的理解与实践,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逐步走进课堂教学理解的深处。

  一、为何而教——关注目标价值取向。

  我以为有效教学至少应该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技术层面,另一个是价值层面。技术层面上的教学往往追求教学行为功能的最大化,“多教总比少教好”、“多学总比少学好”,宁可少思考片刻,勿可少做一题;而价值层面则更多地考虑这样的教学有没有价值,学生在你的教学行为中有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有没有产生合理的附加值。如果在教学设计时仅仅思考技术层面的东西,而不在价值层面上进行探索,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只能永远处在同一*面上。

  在教研组备课时,我们一致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价值应该是,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关注学生的记录过程,逐步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增强数学学*的兴趣。正是思考为何而教,我们才能拥有这一种目标价值的驱动,才能让课堂教学产生内在动力,才让课堂教学真正驶入预定轨道,才能让课堂教学富有意义。

  二、因何而教——关注教材编排意图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五下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认识基础的上进一步提升,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奠定第三学段认识*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

  为了切实把握教学的要求,上出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特色,教研组参阅了不同版本教材对这一内容的编排。作为新课标教材新增加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编排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人教版教材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六上,北师大版安排在四上,而苏教版安排在五下。尽管该内容安排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教材呈现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这几种教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座位图作为情境引入,这就给我们以提示,用座位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场景来引入新课,可以自然地生成研究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比较,北师大版的座位图上写出了每个同学的姓名,而苏教版教材却只是标出了小军的姓名,继而用小圆圈代替了每一个学生。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更注意抽象出数学内容的本质,引导学生逐步经历由直观——半直观——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

  一、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例如:教《美丽的心座》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7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7由几和几组成。师还可以问: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7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二、 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掷双色片》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个双色片,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 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凡了,*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

  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

  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三、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

  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时不学*,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虽然教学新教材三年多了,其间也接触了不少估算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明显感觉到现在的估算教学要求与原教材有很大的区别,过去一般都是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方法比较单一,而新教材直到四年级教学大数的改写时学生才第一次接触“四舍五入法”,而估算教学早在一年级就有安排。在教学中,虽然学生没有接触“四舍五入法”,但我可能受教学定势思维的影响,还是比较倾向这种方法。

  这次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又碰到了估算,但仔细研读教材后发现:估算方法的选择“四合五入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特别是遇到实际问题时要灵活选择估算方法。正好,第九期《小学教学》杂志上刊登了吴正宪老师的一篇估算教学案例,深受启发。

  [片断]:

  师:明天就是重阳节,学校准备组织我校的29名离退休教师出去秋游,每位老师的门票车票共计104元,请你帮工会**估一估,应该准备多少钱?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04*29,

  生:把104看成100,29看成30,100*30=3000元,准备3000元钱就够了。

  生;把104看成110,29看成30,110*30=3300,要准备3300元。

  生:不对,3000元钱不够。

  生:把29看成30多了100,可把104看成100少了116,比实际数少了。

  生:应该准备3016元。

  师:你已经算出准确数是3016。

  师:如果你现在是工会**,你觉得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生:3000元。

  生:不行,那你只好不去游玩了。

  生:我觉得应该准备3300元,别人又不会因为你多带了钱就涨价。

  生:我觉得应该准备3300元,假如有些老师忘带食物或水就可以用多的钱买。

  生:我觉得应该准备3300元,假如要下雨没带雨伞还可以用多余的钱买。

  师:看来是应该多准备一些钱。

  师:你觉得第一种估算方法有问题吗?

  生:没有问题,但与真的不行。

  师:估算方法没有问题,但和实际情况有出入。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你们的估算方法,比较估计的数与实际数的关系。

  生:第一种方法做的比实际小,第二种方法估的.比实际大。

  师:我们把比实际小的叫小估,比实际大的叫大估吧!(仿照吴老师课中的命名)

  生: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是小小估:把104看成100,把29看成20,准备20xx元就够了。

  生(反驳):你没有发现3000元钱都不够了,还小小估。

  生:看来如果你是工会**,老师跟着你就要倒霉喽。

  生:把104看成105,29看成30,等于3150元。

  生:把110*29=3190元

  生:104*30=3120元

  师:这些估算方法,你最不喜欢哪一种?

  生:110*29,

  生:我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不好口算。

  师:你认为哪些容易口算呢?

  生: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容易些。

  师:看来估算我们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对方法,还要看成好口算的整十数。

  [片断二]:

  师出示:批发部每月卖出720瓶桶装水,一年大约卖出多少桶装水?

  生:小估,看成700*10=7000瓶。

  生:一年12个月是固定的,不能看(学生的意思是12不能变)。

  生:700*12=8400。

  生:不能小估要大估。

  生:看成800*12=9600,

  生:看成800*10=8000。

  师:这道题是选择大估还是小估好呢?

  生:大估,小估水就会不够。

  生:随便什么都可以,因为这里没有钱。

  生:大估,因为热天水的销量会增加很多。

  生:小估,天气冷的时候销量也会减少很多。

  (此时,学生有三种观点,每种观点都说的很有道理,谁也不服输)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我也认为这题大估、小估都可以。

  随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又编了一道题关于载重量的题,这道题是必须用小估的方法解决的,虽然一开始学生在估算方法的选择上随意性很大,但最后经过讨论,学生们还是认为为了更安全,应该选择小估的方法进行估算。

  ……

  [反思]:

  教学估算三年来,可以说这节课是真正理解了估算意义进行教学的第一课,感触颇深。

  一、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课前,我一直担心孩子们不会发现估算方法中的问题,对于各种方法他们都会持肯定态度,因为过去我们就是这么要求的,但是班上确实有些学生思维特别活跃起,不会受别人的思想所左右,看问题很全面,在这些学生的提示下,其他学生也会有所意识,问题就会被发现、解决。

  二、学生是估算还是精算?

  课堂上,学生们虽然想出了很多种估算的方法,通过讨论也发现估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但不少学生在发言中指导出,所谓的与实际相吻合,就是要先算出准确值,在根据准确值及题目的要求看一看是取大还是取小。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估算的真正意图,我只好告诉学生,如果这样的话,估算的价值就没有得到体现,估算就没有必要先算出准确结果,但这样一来,有些学生还行,可一大部分学生就真得很迷惑,到底该怎么办呢?是小估还是大估,怎么分析,有些学生真的看不准,对他来说最好的没过于算出准确值,在根据准确值进行大估或小估,这就是不少学生眼中的估算。

  三、估算教学要注意把握整体性。

  教学新教材至今,一直都没有能够通览全册教材,一般都是教学一册,看一册,读一册,这样一来,对每一个具体内容的把握、理解就很不到位。比如,估算内容的编排,在前几册教材上,虽然一直都没有出现估算方法,但仔细阅读不难发现大部内容采用的方法还是局限于“四舍五入法”,教材上虽然没有介绍,但感受最多的还是这种方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找对应数的最接*数。回到这题,如果要找104的最接*数,只能是105或100,学生想到这两个数也是很自然的。如果能提前渗透估算的正确思想,学生的学*可能就会少走不少弯路。

  ——执教五上“确定位置”有感

  前日,在教研室基地活动中执教了一节五年级上册的“确定位置”,或许上课的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那种交融之感,似乎想在表达一种对课堂教学理念实践的渴望,又似乎并没有完全显露那种因渴望而产生的激情。但在三次的试上过程中的确是在寻找一种对课堂教学价值观的理解与实践,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逐步走进课堂教学理解的深处。

  一、为何而教——关注目标价值取向。

  我以为有效教学至少应该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技术层面,另一个是价值层面。技术层面上的教学往往追求教学行为功能的最大化,“多教总比少教好”、“多学总比少学好”,宁可少思考片刻,勿可少做一题;而价值层面则更多地考虑这样的教学有没有价值,学生在你的教学行为中有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有没有产生合理的附加值。如果在教学设计时仅仅思考技术层面的东西,而不在价值层面上进行探索,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只能永远处在同一*面上。

  在教研组备课时,我们一致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价值应该是,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关注学生的记录过程,逐步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增强数学学*的兴趣。正是思考为何而教,我们才能拥有这一种目标价值的驱动,才能让课堂教学产生内在动力,才让课堂教学真正驶入预定轨道,才能让课堂教学富有意义。

  二、因何而教——关注教材编排意图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五下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认识基础的上进一步提升,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奠定第三学段认识*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

  为了切实把握教学的要求,上出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特色,教研组参阅了不同版本教材对这一内容的编排。作为新课标教材新增加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编排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人教版教材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六上,北师大版安排在四上,而苏教版安排在五下。尽管该内容安排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教材呈现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这几种教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座位图作为情境引入,这就给我们以提示,用座位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场景来引入新课,可以自然地生成研究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比较,北师大版的座位图上写出了每个同学的姓名,而苏教版教材却只是标出了小军的姓名,继而用小圆圈代替了每一个学生。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更注意抽象出数学内容的本质,引导学生逐步经历由直观——半直观——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

  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问题,探索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全方位展示数学思维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揭示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概括形成过程,暴露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案的制定选择过程以及探索数学结论的发现、论证过程。探索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重视背景介绍,通过概括形成概念、法则

  教学中每一个概念的产生,每一个法则的规定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和法则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探索式教学就是要克服这种弊端,还概念和法则形成过程与学生。如方程的概念

  教学,传统的方法是给出方程的定义,然后给出若干式子让学生判别哪些是方程。探索式教学的做法是,先给出若干式子,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一些共同特点,如一部分式子是等式,一部分式子是代数式,在等式中又有一部分是含有未知数的,这样我们就把这一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这里不再多说。

  二、提供开放问题,通过探索发现定理、结论

  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结论都是前人经过艰苦的探索发现的。即使是一个一般的命题,一个猜想,其提出的过程也凝聚了数学家的智慧。传统的做法往往是给出现成的结论,然后照搬现成的证明。这样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总是心存疑虑:这个定理是怎么来的?这个证法是如何想到的?探索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这种学*的被动局面,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疑虑,让学生

  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探索,尝试发现,成为学*的主人。

  三、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该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律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辛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探索式教学则是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

  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造就民主气氛,通过比较优化解题方法

  在数学中,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是十分普遍的,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将那些教者认为最佳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害怕学生走弯路浪费时间。然而这些最佳的方法往往不是垂手可得的,学生有时很难想到,甚至无法想到。学生在赞叹教师“妙笔生辉”的同时又感到一丝无奈。

  探索式教学则要求尽量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打破权威,造就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

  ;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增加发散机会,通过交流,实行群体效应

  数学中除了“一题多解”以外,还有“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画”等多种发散机会。探索式教学十分重视为学生增加发散机会,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参与场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因素,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并通过交流,集中群体的智慧,实现课堂教学的“群英会”、“大合唱”。

  六、注意回顾反思,通过总结提炼数学思想


数学教师读书随笔 (菁华5篇)(扩展7)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合集10篇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因而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这门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我在20xx年就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从参加工作走入讲台以来,我最大的感受便是:课堂教学让我重新认识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原来一直以为师道尊严,教师是高高在上,其绝对权威不容置疑。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与学生的不断接触以及业务学*,我逐渐明白:课堂是师生间的一种对话,师生地位应该是*等的,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绝对的*等。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意识到:只有在和谐、*等的师生关系中,才会感受到孩子们真正的自主;只有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时,才会发现孩子们原来也是这般的“伟大”;只有心中充满爱,才会感觉到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

  以下的一个小故事是我教学中的点滴再现,虽*凡,但很实,正是因为有着一颗*常之心,我才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在教“万以内数比较大小”这一课时,我事先让学生带来了厚厚的书本,告诉他们比比看看谁的书最厚,里边装的知识最多,就当着全体同学的面给他颁发“知识小博士”证书,学生们急不可待地搬出从家带来的厚书,寻找着书本最后的.页码。 “我的页数最多,有988页!”王春滢第一个把自己带来的书的页数报了出来。

  “988!”我一边认可地点头,一边把数字一板一眼地写到黑板上,然后郑重其事地宣布:“这本书有988页,这个数可真不小哇。看来这个证书得发给她了!”

  我话音未落,就听见一个同学大声说:“老师,我的页数比她的还多,有1302页呢!”“1302?”我把这个同学报的数字写到988的旁边。“凭什么就说1302页比988页多?”文艺委员从来不肯轻易认输:“你的都是1、2、3,还有个0,我的数都是9和8,怎么不比你的大?”她的质问还真拉来了响应的伙伴,但同时也激起了更多的反对:“988再大也没有到1000,1302可是一千多呢!”“1302是四位数,988是三位数,四位数就比三位数大!”激烈的争论中,同学们时而独立思考,时而互相商量,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伴着激情自由地飞翔。一次、两次……直到我郑重地宣布第四次,大家才心服口服地让我把证书发给了吴梦瑶。

  ……

  一节课的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溜走了。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认为,正是在课堂一开始就营造出了一种积极思考的环境,学生才能更放得开。在课堂中,我总是尽量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学生的自由讨论,自主发言,自主参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热爱。我想,只有尊重学生,顺其自然,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课后我在想:数学所要给予学生的不仅是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还要让每一个学生“长”出一双数学的眼睛,发现并有兴趣解决生活中无数个数学问题!体验多了,信息丰富了,课堂活跃了,探索有价值了,孩子们的兴趣浓了,数学也就不再枯燥了。只有这样,学生成为学*的主体才不是一句空话;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在学*活动中尽情地舒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在激情的陪伴下自由地飞翔!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凡了,*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

  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

  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三、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

  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时不学*,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

  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时不学*,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校开展数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两节数学课,这两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的导入对学生很受启发。先谈谈陈老师的一节课的导入,陈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陈老师却是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她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再谈谈鹿老师的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混合运算》,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导入进行教学的。事实上我们有好多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乘船的经历,并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的含义,因此如果老师直接引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或许好多学生的学*兴趣并不会很高,想当然效果不会太好。幸好我们鹿老师在备课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把学生的“过河乘船”改成“咱班学生坐汽车参观动物园”,这样一来,有好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要使学生一拿到数学新书时就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学生的兴趣是它的基础。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么如何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兴趣,这在第一课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布置第一课的作业中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情感,促进师生感情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知识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情感倾斜,关注学困生

  对于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情感上多一些倾注,在课堂多一些关注,课后多一些帮助,他们在学*上可能会有所提高,学*的兴趣、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但要有一颗爱心,更要有一颗耐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困生”转化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广大教师已经从不同角度探索出很多可行的转化措施,促进“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开展。但本人觉得,在教育应张扬学生有个性、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采用鼓励表扬方式,来引导促进“学困生”的成长,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励表扬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要让阳光哺育每一个学生们快乐地成长,就需要有“六心”。

  1、爱心。爱是教师的一把金钥匙。真挚的爱,可以填*师生之间的鸿沟,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以*等、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困生”,才能轻松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困生”感受到爱的阳光,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2、信心。信心是“学困生”成功的基础,在对待“学困生”方面,一是教师自身要树立起信心,要相信每一个“学困生”不仅有进步的心态,也有进步的渴望,老师只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投入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要树立起转化“学困生”的信心,“学困生”身上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老师应选择有利时机,适当加以表扬、鼓励,循循善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

  3、细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有缺点和优点,作为教师绝不能紧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以致于看不到他的优点。特别是对“学困生”,他们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更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全面了解,从而发现挖掘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让一个“闪光点”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变成更多的“闪光点”。

  4、耐心。“学困生”的个性特点,素质天赋以及其它形成原因的不同,导致了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往往花费了艰巨的劳动却收效甚微。作为教师,要切忌烦躁和蜻蜓点水,应一个知识点、一道*题耐心地讲解,作个别辅导,指点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厌其烦地指导,直到让他们掌握为止。因此,教师需要有耐心,更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5、宽容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会给“学困生”撑起一片自尊的天空。老师对犯错的“学困生”不要动不动就批语、斥责,这样会使“学困生”变得消极自卑,尤其对个性倔强的“学困生”,无休止的批语、斥责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产生叛逆心理,使“学困生”从感情上疏远教师,不愿意按受老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包容“学困生”的所有缺点,从感情上亲*他们,兴趣上引导他们,学*上启发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让“学困生”体会到老师时时刻刻都在爱护、关心他们。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紧张、繁重而又愉快的秋季学期临*尾声。回首已逝的一学期时光,有欣喜自豪也有遗憾困惑。欣喜的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校领导的好评与认可;而遗憾的.是,还存在着不少不尽人意之处,留给自己的是追寻和反思。

  一、成绩与经验。

  本学期,能认真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针对学生特点备好课,适时恰当运用电教媒体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灵活多样、注重双基的教学环节和课堂作业,培养学生能力,巩固所学知识;认真耐心细致地辅导学困生,激发他们学*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让他们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掌握学*技巧,提高学*成绩。同时,也盯住优生,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努力让优生更优,差生变优,从而促进班级学生整体素质*衡发展。其佳绩得到了家长的好评与校领导的认可。此外,还能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学校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与校本教研,与老师们一道共同研究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改进课堂教学,关注人文素养,积累点滴教学经验并撰写教学随笔、论文与案例等。撰写的《活化品德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等文章获得市级一、二等奖;《我有一份责任》电教教案已获二等奖;《谈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已上交省级主管部门参评;《一句话点燃心中之希望》之教学随笔现已完稿,正准备投予《湖北教育》杂志社,期待着好的佳音。

  二、遗憾与反思。

  由于本人刚转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工作,自然是一个新手,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学生的课堂作业量安排较少,题型也比较单调化;面批学生作业次数太少,讲评作业不太扎实,并没有强调学生立即进行改正。此外,还有一点就是课堂气氛不活跃,表现在学生发言不踊跃,不积极。学生不说老师就无法了解他们的学*情况。

  三、改进与展望。

  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沿着教育改革的轨迹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工作。首先是认真搞好课堂上的组织教学活动,赋予《品德与社会》课堂新生命;其次是深入学生生活,走进小朋友,建立师生“零”距离之关系;最后是加强课堂教学评价,加强学生作业评价,用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总之,为学生的一切而努力,为教育的发展而奋斗。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校开展数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两节数学课,这两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的导入对学生很受启发。先谈谈陈老师的一节课的导入,陈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陈老师却是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她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再谈谈鹿老师的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混合运算》,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导入进行教学的。事实上我们有好多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乘船的经历,并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的含义,因此如果老师直接引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或许好多学生的`学*兴趣并不会很高,想当然效果不会太好。幸好我们鹿老师在备课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把学生的“过河乘船”改成“咱班学生坐汽车参观动物园”,这样一来,有好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因而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这门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我在20xx年就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从参加工作走入讲台以来,我最大的感受便是:课堂教学让我重新认识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原来一直以为师道尊严,教师是高高在上,其绝对权威不容置疑。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与学生的不断接触以及业务学*,我逐渐明白:课堂是师生间的一种对话,师生地位应该是*等的,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绝对的*等。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意识到:只有在和谐、*等的师生关系中,才会感受到孩子们真正的自主;只有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时,才会发现孩子们原来也是这般的“伟大”;只有心中充满爱,才会感觉到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

  以下的一个小故事是我教学中的点滴再现,虽*凡,但很实,正是因为有着一颗*常之心,我才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在教“万以内数比较大小”这一课时,我事先让学生带来了厚厚的书本,告诉他们比比看看谁的书最厚,里边装的知识最多,就当着全体同学的面给他颁发“知识小博士”证书,学生们急不可待地搬出从家带来的厚书,寻找着书本最后的页码。 “我的页数最多,有988页!”王春滢第一个把自己带来的书的页数报了出来。

  “988!”我一边认可地点头,一边把数字一板一眼地写到黑板上,然后郑重其事地宣布:“这本书有988页,这个数可真不小哇。看来这个证书得发给她了!”

  我话音未落,就听见一个同学大声说:“老师,我的页数比她的还多,有1302页呢!”“1302?”我把这个同学报的数字写到988的旁边。“凭什么就说1302页比988页多?”文艺委员从来不肯轻易认输:“你的都是1、2、3,还有个0,我的数都是9和8,怎么不比你的大?”她的质问还真拉来了响应的伙伴,但同时也激起了更多的反对:“988再大也没有到1000,1302可是一千多呢!”“1302是四位数,988是三位数,四位数就比三位数大!”激烈的.争论中,同学们时而独立思考,时而互相商量,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伴着激情自由地飞翔。一次、两次……直到我郑重地宣布第四次,大家才心服口服地让我把证书发给了吴梦瑶。

  ……

  一节课的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溜走了。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认为,正是在课堂一开始就营造出了一种积极思考的环境,学生才能更放得开。在课堂中,我总是尽量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学生的自由讨论,自主发言,自主参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热爱。我想,只有尊重学生,顺其自然,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课后我在想:数学所要给予学生的不仅是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还要让每一个学生“长”出一双数学的眼睛,发现并有兴趣解决生活中无数个数学问题!体验多了,信息丰富了,课堂活跃了,探索有价值了,孩子们的兴趣浓了,数学也就不再枯燥了。只有这样,学生成为学*的主体才不是一句空话;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在学*活动中尽情地舒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在激情的陪伴下自由地飞翔!

  时间匆匆流逝,转眼之间自己已经是有四年多教龄的一位教师了。作为一名教师,为了使自己能更准确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的规律,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我制定了本年度个人发展计划。

  一、自我分析

  (一)个人优势

  工作踏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工作上能够积极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与同事关系融洽,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善于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虚心向他人学*;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学*。

  (二)个人存在问题

  教学经验不足,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略显稚嫩,教育科研能力薄弱,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师语言水*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上有许多不足,尤其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特征的认识和研究。教育科研方面,往往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

  二、年发展规划总目标

  1、教育理念得到更新,能够以发展性眼光来看待学生与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及教研意识。

  2、进一步钻研学*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基本的教学规律,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3、每一学期争取上尽量多的高效率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所向往的`数学王国。

  4、通过学*与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位“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三、具体实施方案

  围绕以上四个目标,制定了以下方案,期待通过这些方案的实施,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都有所提升,真正走上一条研究型教师之路。

  1、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质。成为研究型教师谈何容易,自己在这条路上遇到的困难可以想见,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首先要求自己做到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无论成功失败,都要坚持下去,不能放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