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听课报告

首页 / 听课报告 / | 2022-10-26 00:00:00 [db:标签-标题]

《家》听课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听课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是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告诉学生祖国是个大家庭,前两篇课文讲的是刘胡兰、华罗庚的爱国故事,《家》是第三篇,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蒙、维、藏、傣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俗,表达了各族同胞幸福快乐的生活,从各族儿童是一家的角度揭示了单元主题。

  秦江铃老师执教这篇课文时,她在课堂中巧妙的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秦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兴趣,开课播放《爱我中华》,为学生学*诗歌营造气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向他们展示蒙、维、藏、傣等少数民族的风俗图片,配上相应的民族音乐,深深的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对课文中对这几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俗的关注,入情入境。

  2、诵读感悟法:指导读中感悟,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秦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老师读、学生读,全班读,小组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秦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比较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准确:如让学生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时,老师采用了示范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触诗歌,老师采用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部分朗读。

  二、识字教学的层次性

  新字的学*,以词串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秦老师先出示词串,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接着去拼音再读,读得有层次,体现出自主识字、生生互动的结果。生字抓住了一个“屋”,运用字理教学,探求本义,再组词,书写,从理解字义、到运用、到会写,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一个层次性。

  三、板书设计直观

  简笔画“中国地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祖国是个大家庭,体现了秦老师个人扎实的功底。

  最后,我提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学生欣赏少数民族的风俗图片的时间可以缩短些,一是避免使学生沉浸在画面中,回不过神儿来,二是可以节约出时间,让老师指导书写的时间更充裕些,学生可以当堂完成书写。


《家》听课报告扩展阅读


《家》听课报告(扩展1)

——《家》听课报告

《家》听课报告

  在生活中,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听课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听课报告1

  《家》是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告诉学生祖国是个大家庭,前两篇课文讲的是刘胡兰、华罗庚的爱国故事,《家》是第三篇,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蒙、维、藏、傣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俗,表达了各族同胞幸福快乐的生活,从各族儿童是一家的角度揭示了单元主题。

  苏老师执教这篇课文时,她在课堂中巧妙的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苏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兴趣,开课播放《爱我中华》,为学生学*诗歌营造气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向他们展示蒙、维、藏、傣等少数民族的风俗图片,配上相应的民族音乐,深深的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对课文中对这几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俗的关注,入情入境。

  2、诵读感悟法:指导读中感悟,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苏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老师读、学生读,全班读,小组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苏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比较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准确:如让学生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时,老师采用了示范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触诗歌,老师采用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部分朗读。

  二、识字教学的.层次性

  新字的学*,以词串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苏老师先出示词串,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接着去拼音再读,读得有层次,体现出自主识字、生生互动的结果。生字抓住了一个“屋”,运用字理教学,探求本义,再组词,书写,从理解字义、到运用、到会写,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一个层次性。

  三、板书设计直观

  简笔画“中国地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祖国是个大家庭,体现了苏老师个人扎实的功底。

  最后,我提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学生欣赏少数民族的风俗图片的时间可以缩短些,一是避免使学生沉浸在画面中,回不过神儿来,二是可以节约出时间,让老师指导书写的时间更充裕些,学生可以当堂完成书写。

  《家》听课报告2

  两节课很有“乡下人家”的味道,犹如沐浴春风的。感觉。

  两节课相同的是:思路一样,都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

  所不同的是:第一节课是先品读感悟句子,想象画面,再归纳出“独特、迷人”及作者表达的方法,进行写法迁移训练;第二节课是先抓住中心句,再围绕中心词“独特、迷人”找相关语句进行品读感悟,有点像演绎的方式,重在朗读感悟。

  第一节课亮点:

  1、苏老师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品味语言,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落实词语理解、朗读训练、写法提升和迁移运用。让学生在潜心品味语言,感悟语言魅力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把课文的长句子分解成小诗歌的形式,让学生朗读,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使朗读更有效,更充满诗情画意。

  3、引导的方法很灵活,如对词语的理解,“依着时令,顺序开放”通过多媒体出示几种花开的图片及花开的时间,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意思。对“探”字的理解就用换词的方法(换成“长”),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拟人的写法。

  4、注重读写结合,找准语言训练点,为学生语言发展服务,着力体现言意兼得的理念。

  看法:

  1、“朴素”和“华丽”在这里是一对反义词,充满矛盾,又放在一起,是重点、难点,应引导学生理解。

  2、小练笔是否“大”了点?可以选择一个方位,一个景物来写,或在品味过程中选择某一典型句子来练写。

  第二节课亮点:

  1、主线分明,把握主干。让学生观察乡村画面,自由谈感受后,直接抓住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围绕中心词“独特、迷人”展开教学,思路非常清晰。

  2、板书很有创意。用简笔画加一幅幅精美的图片结合的形式,把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多么直观、漂亮、独特、迷人。

  3、准确把握学生学*的起点。如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欣赏乡村画面后谈谈自己的想法,了解学生对乡村的印象;在初读课文,学*生字词环节,也是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先学,老师在了解学生学*情况后再做指导。

  看法:

  1、生字词教学时间花得过多,可以有重点地指导,不要面面俱到。

  2、整节课以朗读感悟为主,而且齐读太多,热闹但情感不够,缺少语言的训练。


《家》听课报告(扩展2)

——《穷人》语文听课报告

《穷人》语文听课报告

  听课是教师之间很好的教学经验交流方式,可以相互进步、互相在教学上面有心得突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穷人》语文听课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今天听了许多特级教师的课,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绍兴县实验小学的金明东老师。金老师上得是《穷人》的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金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金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怎么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以及准备好了的人的。随即出示了5+2=?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积极性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了,还很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

  金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

  金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

  于是,金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3、“沉”是这堂课的最大特点。

  这个“沉”在我理解,它有好几种含义。一、这个“沉”是指老师的声音低沉,就是这低沉的声音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情境,让人感觉自己也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与桑娜共同承受着心灵的煎熬。二、这个“沉”是指思想的沉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一些渗透着主人公内心思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理解,学生的心已经被桑娜和渔父的善良感动了,把这种情感和思想都沉淀到了自己的心灵深处。

  于是当老师问:桑娜一家很穷,但文中为什么没出现任何一个“穷”字的时候,学生就能深有感触地回答到:他们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当老师要他们给课文换题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富人”。可见,桑娜一家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已经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他们发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家》听课报告(扩展3)

——童话单元听课报告

童话单元听课报告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听课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听课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可用写听课报告的方式将这些收获记录下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话单元听课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听了两堂同年级的课,颇有感触。

  因为所授课都属童话单元,结合本单元的'内容,王昌晓老师和张丽娟老师都采用了单元授课法,将四篇课文串讲,在学*同类课文上就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因为是初次尝试,授课时又遇到了一些问题,课下一起反思,发现还是备课不充分。因为要将整单元的内容全部串起来,所以必须将这四篇课文全部备透。另外单元授课,不是指一节课就把它上完,可以分二至三节课,一节课的话,内容太多,孩子们接受起来也不理想。

  下午教研时又请教了对单元授课颇有研究的李校长,李校长与我们进行了探讨,收益很深。李校长提倡单元授课,因为一个单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统一的,老师只要精讲一篇课文,把方法教给学生,剩余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另外,李校长还提出了对比教学。比如第四单元主要将动物,就是让学生学*怎么样抓住动物的特点。

  通过学*丰子恺先生的《白鹅》让学生抓住白鹅的特点“高傲”,文章又通过“叫声、步态、吃相”三方面来讲述白鹅的高傲,学生学会寻找这些点来解决问题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学*后面的《白公鹅》一课。既让孩子们掌握了学*方法,又将学*的主动权还给了孩子,老师还省力,一举三得!

  同时,李校长还强调,如果开展单元授课,必须有一个关键的前提,那就是预*。如果学生课前预*效果不好,那讲课过程中,孩子就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因为他不知道老师讲的东西要去课文的哪里找。这样的单元授课不但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要起反作用。孩子一次跟不上,两次跟不上,慢慢的连学*的兴趣也没了。

  今天收到的启发很大,我要好好的反思一下啊!


《家》听课报告(扩展4)

——《去年树》听课报告

《去年树》听课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去年树》听课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好课万千,味而不同。有的如洒,浓烈芬芳,令人陶醉;有的如水,纯极淡极,却不失本真;有的似茶,香在隐约之中,味在有无之间。这就是课的境界。*时听的都是些常态阅读课,总感觉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自然也听不出什么鲜味。《去年的树》一课倒让我有种耳目一新之感。教者个性化地处理教材,从“感悟写法”这一全新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组织教学。看似信手拈来,细品之却处处匠心独运,令人回味深长。虽无缘在现场听课,看的也不是录像,但透过实录的每一行文字可以感受到教者简约从容的姿态,领略到他点到为止的激情演绎。整堂课洋溢着诗意的美感。

  一、创意解读,版块清晰——结构美。

  “繁华落尽见真谆,铅华洗却见本真。”所有的语文课堂最终都应回归简洁。本课教者按“品读天天,进入文本”、“品读对话,体会情感”、“品读结尾,体悟永恒”这三个版块展开教学,简约清晰,给人以一目了然之感。这得益于教者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个性化地处理教材。正所谓小学语文姓“小”,说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深,对学生的.讲解却要浅。教者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用浅*的语言表达最深的感情”这一写法,故而处处巧设情境,再三渲染气氛,再三追问。使得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到这一写作特色。

  二、扎实训练,培养能力——实在美。

  崔峦教授指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真实、朴实。”在大力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更是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本节课师生在*等对话中进行,看似随意,实则每个环节都为“扎实有效地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核心目标服务,具体体现在:

  1、朗读训练形式丰富多样。

  朱孝仁说:“讲解使人知道,朗读则使人感悟。”新课标也强调在读中获得情感体验。本节课中,教者不仅安排齐读、分角色读,尤其是课始和课中的引读设计更是不厌其烦,下足了功夫,,产生了一唱三叹的效果。使“小鸟和大树感情深厚”这一结论深入人心。

  2、训练表达指导有方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本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贯穿在每一个环节。既有口头表达,如概括出“她是如此——(爽快、迫不及待、惴惴不安、心如刀绞……),又有书面表达训练,如”鸟儿对树会说什么心里话“等等。

  3、创设情境培养想象力。

  有人说:“童年是一个梦,少年是一首诗,青年就是一幅画”。每个儿童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者在第二次引读小鸟和大树的约定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写话: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小鸟?类似这样的训练必将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尽情放心想象的翅膀。

  三、注重细节,彰显个性——特色美。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中,教师的教育细节,无疑是其教育观念的体现、教育风格的展示、也是其教育魅力所在。贾志敏老师也说过:“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一个奇迹,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可能扼杀一个天才。”因此处理也教育细节很重要。课上就有这么一个细节:当有学生为参与角色朗读的学生辩解:“没读好书不能全怪他,怪没提示语”时,教师非但没牵怒于他,而且巧妙地引出《巨人的花园》中的片段引导学生比较。这一细节足见教师成熟老练的教学经验及灵活应便的教育机智。

  总之,这一堂课中,教师以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设计教学,本着“真实、简单、实在”的授课理念去完成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设计简约而不简单,过程从容又不失激情,甚是值得借鉴。令我质疑的一点是:这上的是该课的第几课时?既是一篇童话,那它就是一个故事,就有一定情节。那么学生充分地读书,对故事的主要内容已经知晓了吗?


《家》听课报告(扩展5)

——《囚歌》听课报告

《囚歌》听课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囚歌》听课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学校的公开课展示上有幸听到了张老师执教的《囚歌》一课,张老师的课虽不华丽,但是一堂实实在在以读为本的语文课,从朴实的课堂中能感到老师的功底非常深厚,是一堂让听课教师受益颇多的课。现选取几个亮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读得充分,读得到位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是语文诸多目标中的中间环节。而且对一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读为主是这堂课一个显著的亮点,首先是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使课堂教学体现读书为主与训练为主的有机结合。从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读题目,还是读诗歌,老师都尽量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同学,尽量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另外,从课堂上可以看到老师善于精心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循情入镜,悟出真情实感。例如指导第一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一句,当学生没读好“紧”字时,老师提醒“没紧啊”,当学生没有读好“锁”字时,老师又提醒“没锁啊”,当学生声音太小时,老师又提醒“听不到啊”,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让学生马上知道了该怎样读。这比我们*时有些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很空洞地说:“要读得有感情哦!”要实在得多。

  二、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益,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阅读课上的`好多问题,都可以靠读这个工具来解决。因此,以读中感知,读中感悟是本堂课的又一亮点。在这堂课中,坚持以“读”为主线,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自主学*中动口、动脑、动情地去学*朗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语感,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老师介绍完时代背景之后,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让他们提出疑问,并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诗歌内容,在读中感悟诗歌含义,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

  三、读写结合,熟读成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

  在这堂课中,张老师设计了一个填补空白即写的训练:“叶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心里想……”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充分地合理地想象叶挺的心理活动。从学生的所写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叶挺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但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我们也发现,可能是因为本首诗歌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张老师就干脆将一些难理解的字词用课件出示,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朴实无华、扎实有效的课。


《家》听课报告(扩展6)

——《掌声》听课报告

《掌声》听课报告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掌声》听课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也不要忘记吧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让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先将我们的掌声献给今天上课的四位老师,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学*的机会。

  借用别人的话: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今天我没事先准备好的评课稿,就是打算现场观察,然后临场发挥。希望待会儿如我这比米粒还要小很多很多的小小“苔花”的家常评课有什么不当之处,请在座的也别忘了给我掌声表示鼓励。

  余老师这堂课应该没试教过,所以更原滋原味,而给我们参考和反思更多。

  余老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跟学生之间的合作非常默契,虽然因为紧张有些教学环节发生错乱,但因着他及时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评价,所以学生的学*兴致一直很高涨。而这也正是我们芳芳老师所欠缺的地方。听课的老师大概都注意到了,听芳芳老师的课,总觉得她跟学生之间存在了隔膜,原因就是她的课堂评价语太过贫乏。其实在开课之前,芳芳老师也已经注意到自己的不足,可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多看书,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是自己的课堂评价语发挥独到的效果。

  两个老师的共同之处都采用了前后对比,感受英子的变化。余老师讲英子故事会前、后的变化都板书在了黑板上,可以说学生能明白英子前后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是我觉得芳芳老师在这里要做的更到位一些。芳芳老师不仅将描写英子前后变化的句子分句品读,还进行了对比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明确树立起英子前后不同的形象。再让学生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有学生自己提出:“英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样,疑由生生,疑由生问,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余老师的这个疑问好像就是有自己主动提出来的。

  英子的故事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点遥远,怎样才能拉*学生跟英子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呢?两位老师都鼓励学生转化角色。余老师在学*英子犹豫的句子时,就处理的很好,告诉学生自己是英子的知心人,让学生处于英子的位子,问学生:“英子,你为什么犹豫?”“英子比为什么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是学生能真正进入到英子的心灵。还有当英子的故事讲完了,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让学生说说:“你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刚才余老师在谈自己的反思时,说英子向“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个环节落掉也没关系。我觉得不可以。因为本课的思想教育还有一部分是“珍惜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英子向同学们鞠躬,就是对同学们掌声的感谢,掌声的`珍惜。这无声的背后掩藏着的就是英子对同学们感谢的话语。所以,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像芳芳老师这里的处理就更细致些。她让学舌根化身为英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流泪?以及通过“鞠躬”再次引领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使学生明白英子的鞠躬实际上是无声的动作,更有力的心声!

  余老师在课末组织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朗读,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朗读课文之后,余老师让学生们说说:“你们喜欢英子吗?为什么?”我觉得这跟课文的思想教育是没联系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身边也有英子这样的同学,你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关心他,尊重他呢?”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张纸条等等。芳芳老师在这里进行的是写话训练,让学生写写:“自己在什么时候得到过掌声,你在掌声中享受到了什么。或者你想把掌声送给谁,为什么。”丰富了掌声的内涵,拓宽了掌声的外延。文本只是我们教学的依托。我们还要跳出文本,使学生学到的更多。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自己也要学地更多,使学生从我们这里得到得更多。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