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3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02-01 19:11:34

《扬州慢》1

  一、选题和指导思想

  选题之前,跟两位科长和教学师傅进行了详细沟通,大家的一致意见是选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词会比较有探讨价值,现在又正在上粤教版必修三,于是跟另两位“同课异构”的老师商量后选了《扬州慢》,因为这首词用典较多,跟我们此前学过的大量“吊古伤今”诗词有较大联系和比较价值。

  此前有幸到山东杜郎口中学观摩并学*其以“336”为代表的新型课堂模式,受到很大震动和启示,所以就在结合我校“135和谐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小尝试。

  二、教学设计反思

  A、学*目标设计与反思

  本着课堂教学目标简约化的原则,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如下两点:

  1、通过词句赏析体味词的“黍离之悲”;

  2、体味该词的写作手法。

  定这两个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体味其情感,另一方面又可以系统总结并正确运用诗歌鉴赏的相关手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这两个教学目标有一些重复的嫌疑,比方说通过词句赏析体味词的“黍离之悲”中就会运用了相关艺术手法,这样有些概念就容易混淆、模糊,这让我们体会到在以后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坚持简约化、具体化、细致化、有针对性的原则。

  B、教学重难点设计与反思

  通过课前跟学生和相关老师的沟通,对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学情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学生对词句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分析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所缺乏的就是具体运用和一些概念的模糊混淆问题。诸如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移情、通感、拟人等等的区别与联系。

  鉴于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为“体味词的写作手法和‘黍离之悲’”,这样一方面兼顾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难点设计为“移情手法”的赏析并进行拓展延伸,因为很多同学还是第一次接触“移情手法”,很有必要进行一个难点的拓展并学会具体运用。

  但通过课堂实践证明,环节进展中虽然是环环推进,但并未能很自然的体现这种逻辑的衔接,稍嫌生硬。同时,对移情手法的赏析老师没有做到示范分析,使得部分同学未能很好领略到分析的路子,耽误了课堂的效率。

  这说明,课堂的逻辑性,教师的案例分析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C、导学案设计与反思

  我的导学案设计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1、知识衔接:主要是三个部分:姜夔的生*,体现“知人论世”的原则;写作背景:昔日扬州的繁华盛景与作者写这首词时的苍茫景象;《黍离》附录,因为整首词都是围绕“黍离之悲”来展开的,所以了解《黍离》的写作缘由和具体内容非常有必要,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预*用;

  2、初步感知:这个环节设计了一个注意点和四个初步感知的问题,一个注意点是诵读过程中对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四个初步感知的问题主要是按照逻辑顺序初读感知后用原文回答,较简单,该环节可以在预*阶段大部分解决;

  3、深入品读,检测展示:主要就是词句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赏析,这个是本节课的核心与关键,该部分由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与展示构成(投影展示);

  4、拓展延伸:由该词的写作手法赏析延伸出“移情”手法来,对移情的概念进行分析,读示范,品佳句。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该部分由老师讲解,学生讨论展示(口头展示)构成;

  5、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再次体味《扬州慢》的“黍离之悲”,结束课堂;

  6、课外导读《唐宋词十七讲之姜夔》(叶嘉莹),加深理解,体味词之美学意蕴。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是体现杜郎口学*心得与学校的“135和谐课堂模式”;遵循一条主线,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的逻辑性原则;问题设置坚持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的主要问题是:学*目标和重点不够明确,具体,有混淆和重复之嫌;问题设置过多;初步感知与深入品读部分层次性还不够明显,初步感知有喧宾夺主之嫌。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导学案设计中要更加具有层次感、逻辑性和简约化。

  三、教学过程反思

  原计划的教学过程是:导入+初步感知8分钟;深入品读,检测展示16分钟;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3分钟;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3分钟。合计40分钟。

  实际操作过程如下:导入+初步感知12分钟;监测展示16分钟;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1分钟;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3分钟。合计42分钟。

  从对比不难看出,我的实际操作中拖堂2分钟;导入与初步感知用时过长。这一方面反映出我的公开课随机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在以后的导入课堂与初步感知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压缩。

  四、课堂教学效果反思

  根据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周周清的检测反馈不难看出,学生对这堂课还是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当然,这跟公开课的强大阵容效果是分不开的。但也有明显不足之处,比方说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就将拟人与移情手法混淆,说明我的点评还不够细致到位。

  总的来说,通过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我获得了成长,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鉴于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立足文本并进行反复推敲,首先生发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动;

  二、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力争将杜郎口所学与我校的“135和谐课堂理念”在自己的课堂中常态化,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树立每一节课都是公开课的意识,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三、上课目标要明确化、精细化、简约化,目标和内容不宜过多,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细致品读、启发思维并将其内化;

  四、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延伸,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初涉教坛的我还有很长的路要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坚持“发现不足,明确方向,锐意进取”的原则,努力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最后,万分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冒着酷热莅临课堂指导,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动力,正是各位的真知灼见帮我减少了弯路,明确了方向。谢谢!

《扬州慢》2

  《扬州慢》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作了这首词,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原文: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 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赏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扬州慢》3

  原文: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字词解释:

  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⑼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⑾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⒀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⒁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⒂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⒃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⒄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⒅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扬州慢翻译: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扬州慢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扬州慢赏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个人资料: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等书传世。


《扬州慢》3篇扩展阅读


《扬州慢》3篇(扩展1)

——《扬州慢》教案3篇

《扬州慢》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有一个城市被称为“*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

  2、师范读

  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

  (一)研*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提问: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明确:怆然和感慨。

  提问:诗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明确: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二)研*内容

  1、提问: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诗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确:荞麦、江水、城池、月、红药、二十四桥

  2、提问:词人听到了什么?

  明确:号角声

  3、学生再自由朗读词作,品味语言。

  (1)提问: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

  追问: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

  (2)提问:“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明确:“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

  “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

  “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

  “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

  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3)提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明确: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

  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明确: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4、提问: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明确:杂乱的荞麦 清寒的江水 孤独的二十四桥

  无声的冷月 寂寞的芍药 凄清的号角

  5、上面出现的意象都是冷色调的,渲染凄凉的氛围,但词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调,描写、繁华的词,请找出来。

  明确: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附:

  我们下面解读词的上片

  ·作者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一座城?用最简练语言概括

  空城

  ·作者用哪些景来写空城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

  ·我们看一幅荠麦青青的图画,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

  凄凉,荒芜

  ·作者进一步描写具体之景:废池乔木,有何作用?

  点缀,衬托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为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

  用了拟人修辞,体现了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杜牧的《赠别》诗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清角吹寒,给人怎样的感觉?

  凄凉,渲染了气氛

  ·扬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吗?以前的扬州是怎样的?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都出自杜牧的诗句。

  题扬州禅智寺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以前的繁华的扬州城我们概括为:春城。一春城,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春城是作者联想的,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虚写

  ·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实写

  ·实写作者又调动了多个感官?有哪些?

  视觉听觉

  一虚一实,虚实结合,这是作者写作的特点。

  上片意思概括为:述所见所闻,扬州残破景象。

  我们下面解读词的下片: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郎俊赏在词中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豆蔻,青楼体现昔日扬州何种景象?昨日繁华

  ·今日扬州作者又见到何景? 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景色什么特点?今日凄清写景运用什么方法?虚实结合

  我们来概括下片内容

  下片内容概括为:怀昔感今的情怀

  请同学概括整首词的内容

  通过扬州今夕对比,表达作者感慨今昔的《黍离》之悲。

  核心板书: 昔日繁华---今日凄清

  淮左名都---废池乔木

《扬州慢》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有一个城市被称为“*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

  2、师范读

  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

  (一)研*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提问: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明确:怆然和感慨。

  提问:诗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明确: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二)研*内容

  1、提问: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诗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确:荞麦、江水、城池、月、红药、二十四桥

  2、提问:词人听到了什么?

  明确:号角声

  3、学生再自由朗读词作,品味语言。

  (1)提问: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

  追问: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

  (2)提问:“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明确:“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

  “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

  “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

  “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

  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3)提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明确: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

  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明确: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4、提问: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明确:杂乱的荞麦 清寒的江水 孤独的二十四桥

  无声的冷月 寂寞的芍药 凄清的号角

  5、上面出现的意象都是冷色调的,渲染凄凉的氛围,但词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调,描写、繁华的词,请找出来。

  明确: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附:

  我们下面解读词的上片

  ·作者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一座城?用最简练语言概括

  空城

  ·作者用哪些景来写空城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

  ·我们看一幅荠麦青青的图画,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

  凄凉,荒芜

  ·作者进一步描写具体之景:废池乔木,有何作用?

  点缀,衬托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为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

  用了拟人修辞,体现了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杜牧的《赠别》诗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清角吹寒,给人怎样的感觉?

  凄凉,渲染了气氛

  ·扬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吗?以前的扬州是怎样的?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都出自杜牧的诗句。

  题扬州禅智寺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以前的繁华的扬州城我们概括为:春城。一春城,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春城是作者联想的,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虚写

  ·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实写

  ·实写作者又调动了多个感官?有哪些?

  视觉听觉

  一虚一实,虚实结合,这是作者写作的特点。

  上片意思概括为:述所见所闻,扬州残破景象。

  我们下面解读词的下片: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郎俊赏在词中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豆蔻,青楼体现昔日扬州何种景象?昨日繁华

  ·今日扬州作者又见到何景? 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景色什么特点?今日凄清写景运用什么方法?虚实结合

  我们来概括下片内容

  下片内容概括为:怀昔感今的情怀

  请同学概括整首词的内容

  通过扬州今夕对比,表达作者感慨今昔的《黍离》之悲。

  核心板书: 昔日繁华---今日凄清

  淮左名都---废池乔木

《扬州慢》教案3

  教学目的: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教学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当时扬州盛极一时。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慢: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词。

  二.作者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骚雅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遂他托身权贵门下,一生过着清客生活,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曾说“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解其清苦。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江河变异之慨。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 文 英鼎足而三,成为骚雅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背景介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昔盛今衰悲凉痛惜的情绪。三、新课讲授

  四.整体把握

  1、范读全词,正音正字。

  2、齐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重点点拨。


《扬州慢》3篇(扩展2)

——介绍扬州的英语作文3篇

  Yangzhou (Yángzhōu [扬州]), known as a city of gardens and alleys, is a destination that makes a trip to China unforgettable. Little known to most foreign travelers, Yangzhou is a proud retainer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art, culture, traditional gardens and parks, cuisine, leisure, and commerce in a beautiful mixture of modernity with its rich 2,500 year history. The demolition sledgehammer has not made much headway here, leaving an increasingly harder to find view into the past. All in all, Yangzhou is the ideal place to experience unique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s a relaxing break from other overly developed and commercialized urban centers in the region.

  Yangzhou (simplified Chinese: 扬州) is a prefecture-level city in central Jiangsu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tting on the northern bank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borders the provincial capital of Nanjing to the southwest, Huai'an to the north, Yancheng to the northeast, Taizhou to the east, and Zhenjiang across the river to the south. Historically it is one of the wealthiest of China's cities, known at various periods for its great merchant families, poets, painters, and scholars.

  Geography and climate

  Rivers: the Yangtze River, Jinghang C***, Baoshe River, Datong River, Beichengzi River, Tongyang C***, Xintongyang C***, Baima Lake, Baoying Lake, Gaoyou Lake, Shaobo Lake.

  Local landscape: Slender west lake, Ge garden, He garden, Da ming temple, Phoenix island, etc.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with humid changeable wind; longer winters for about 4 months, summers 3 months and shorter springs and autumns, 2 months respectively; frost-free period of 222 days and annual average sunshine of 2177 hours. Average temperature: 15 °C annually; the hottest in July of 27.6 °C and the coldest in January of 1.7 °C; maximum temperature of 39.8 °C and minimum 19 °C

  The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is 1,030 mm, and about 45 percent of rainfall is concentrated in the summer. The rainy season known as "plum rain season" usually lasts from mid-June to late July. During this season, the plums are ripening, hence the name plum rain.

  Cuisine

  Yangzhou dishes may be one of the reasons why the people of Yangzhou are so infatuated with their city. They have an appealing color, aroma, taste and appearance. The original color of each ingredient is preserved after cooking, and no oily sauce is added, so as to retain the fresh savor of the food.

  In Yangzhou all dishes, whether cheap or expensive, are elaborate. Cooks will not scrimp on their work, even with Zhugansi (stewed sliced dry bean curd), a popular dish that costs only a few yuan. Dry bean curd is made by each restaurant that serves it, so the flavor is guaranteed. The cook slices the 1-cm-thick curd into 30 shreds, each one paper-thin but none broken, and then stews them for hours with chopped bamboo shoots and shelled shrimps in chicken soup. In this way the dry bean curd shreds can soak up the flavor of the other ingredients, and the soup is clear but savory. It is not only Yangzhou cooks but also the ordinary people who are conscientious about cooking.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yangzhou gestates ShaoBo town, ShaoBo not only beautiful scenery, there are profound cultural,Mr. Zhu ziqing here spent his childhood .

  ShaoBo has many cultural heritage,Many folk song was listed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you can go to listen to it, Here teems with lobster, Cooking method also are various,formed the lobster food market now popular feast.

  This town,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decline, leaving ShaoBo lake of Folk songs.


《扬州慢》3篇(扩展3)

——慢生活散文 (菁华3篇)

  是否曾经有过:一个人走在路上,静静地,数着路灯慢慢的往前走;是否曾经有过:一个人躺在草地上,哼着歌,数着天上的星星;是否曾经有过: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呆呆地望着窗外,让自己的心从久经的忙碌中安静下来。

  我爱慢生活。从慢中收获心灵的沉淀,从慢中得到灵魂的升华。

  一个人,一首歌,在这繁忙的季节中寻求一丝宁静。

  在以“数字”和“速度”为衡量指标的今天,少数人仍然保有快乐人生的能力生活。“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衡。当然,工作重要,但闲暇也不能丢。大学生活也许是我们能享受慢生活的最佳时期,学会慢生活,才能慢慢的找出学*与工作的*衡支点。‘慢’是‘快’的基础。

  你只有*惯慢生活,才能够快速找到定位,而不会迷失自己。记得大一结束的时候,导员问过我们这样一个问题:用两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的大一生活,结果好多人都是用迷茫,混沌等一类的`词来形容。其实之所以大家迷茫就是因为太注重速度,而忘记了要慢下来才能更好的看清前方的路,找准自己的定位。

  要慢下来,是因为“快”让人错失了很多美好的事物。

  “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磨蹭,更不是懒惰,而是让速度的指标“撤退”,让生活变得细致。这是相对于当前社会匆匆忙忙的快节奏生活而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这里的“慢”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让我们静下来细心想想,从早到晚,很多人都只是在教室、宿舍、食堂这三点间移动,虽然就只是这样,但我们还是感觉到忙碌,所以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地也就感觉累了,乏了。享受慢生活不是让我们放下手里的工作,而是从另一种更加成熟的角度去完成我们的任务。慢生活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富兰克林的:“实际那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还是至理名言。虽然现在我们大部分人还不具备慢生活的现实条件,但“慢生活”的价值理念可以并也应贯彻我们的生活、学*和工作当中去。未来是我们的,享受“慢”的境界,才能更好的享受属于我们的未来世界。

  *当代学者林语堂,他崇尚“自由和淡泊”。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写到“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他所追求的不只是慢生活,而是境界更高的慢灵魂。“慢”已不容置疑。“慢”的智慧需要我们去探寻。

  “慢”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积极地奋斗,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种高智、随性、细致从容的应对世界的方式。她只会让你更高效,更优雅,更接*幸福。

  慢生活,很悠然,很惬意!

  “十一”长假,享受了一次十足的慢生活。侍弄花草,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一次郊游,身心轻松,足矣!

  原本计划“十一”长假去恩施大峡谷旅游,因女儿放假时间短、作业多的缘故,未能成行。也好,在一份慵懒中享受一次节奏慢下来的生活,未偿不是一件好事儿。

  慢节奏的生活,并非空虚乏味,首先,要让自己充实起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感觉真好!

  养育花草,一直是自己的爱好。搬进新家以来,带来被自己曾经养得死去活来的几盆花草,又去购置了一些。这样一来,家里大大小小的各种花草居然达三十多盆儿。整个夏季,每天浇水成为必修课,每个周末松松土,侍弄一番成为*惯。这个假期也不例外,利用半天的时间,换土、修剪、移栽、清洗叶片上的灰尘,这些绿色小精灵更显绿意盎然,这种感觉绝对很享受!

  陪女儿逛完书店,她买来的路遥的《*凡的世界》被我先睹为快。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不能出去旅行,那么,就读书吧。利用三天的时间,读完这本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一百万字的著作。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凡的人,*凡的生活,*凡的感情,*凡的故事。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描绘的孙少安兄弟对命运与苦难的不屈抗争,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农民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传统美德。*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凡的生活中,需要这种精神,需要这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现在,亦或称之为“正能量”,*凡的一生需要不断汲取这种正能量!

  送女儿上学之后,与老公来到万达影院,看了一部3D影片——《逃出生天》。这部被称为“首部华语3D灾难大片”的影片,很令人震撼。整部影片以大厦中救火救人为主线,火舌灼人,烟雾弥漫,高空攀爬,地板塌陷,电梯惊魂……感官很惊险。从头至尾,不失亲情、友情、爱情,对大难临头中的各种人性的渲染,松弛有度。有趁火灾之机为了财富杀死自己老板的卑鄙小人;有不顾别人安危只顾自己逃命的可耻人物;有眼看身边的人被火海吞没而无法相救的无奈;有原本陌生的人相互援救的无私与勇敢;更有刘青云饰演的消防员在面对自己身怀有孕的妻子时,而选择先救别人的那份责任……爱情、兄弟情感、父子之心、母女之情、朋友之义,都随着紧张惊险的营救剧情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很感人,值得一看!

  假期的第六天,目的地——秭归泗溪风景区。睡足一个懒觉之后,临*中午时分出发,驱车一个半小时便来到位于秭归茅坪镇的三峡竹海风景区。买票之后,入景区大门开车前往,一路前行数分钟后也没见到什么特别之处,在有些小小的失望中继续沿溪而进。行余几分钟之后,眼前的风景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只见两边的青山怀抱着一个大大的浅水湖,应该是门票上所说的圣水湖吧。水质清洌,碧绿如茵。游客们有的结队划着龙舟,有的三三两两任凭竹筏飘荡在水面上。

  一座犹如卧龙般的拱桥横跨在湖面上,对岸有一栋浅蓝色的楼阁建筑,别具特色。周边是一片片竹的海洋,翠竹成荫,俊秀挺拔,波光竹影,美不胜收!停留驻足片刻,继续前往来到景区停车场,接着需步行沿溪而进。路过链缘桥,途经百竹苑之后,再过藤桥,沿着石径而进,满目皆景。景区内山峦叠嶂,植被茂密,翠竹丛生,流水飞瀑,山间石径,曲折通幽,绝对的“天然氧吧”!累了,沿径而坐。饿了,沿途都有村民自制的美食出售,买上一串炕土豆、一个烤红薯、一个烤鱼、一个卤蛋。坐下来,在与摊主的闲聊中享受着这些美食,很优哉游哉!一直以来,喜欢翠竹的那份绵长青幽,今天,可谓大饱眼福!

  假期的慢生活,有阳光的温润,有大自然的拥抱;有感官的震憾,有书香的陪伴;有杯中绿茶的舒展,有心中那一抹绿意的绽放!

  慢节奏的生活,时光悠悠,岁月静好!

  有一种情景,叫触物遐想;有一种思念叫似曾相识;有一种情绪,叫回到从前。我撩起情绪的窗帘,放进似有还无的自己,听情绪火车般的鸣笛,随同它一起慢摇,摇进古镇,摇醒那些旧生活。

  贵州镇远,有些光滑的青石板上,行人穿梭;青砖黛瓦的建筑下面,商铺,琳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间,客栈,古风犹存。

  居住的客栈,临着河,屋檐倾斜而出,木与瓦的结构,历历在目。清绿的河水里,摇曳着祝圣桥秀丽的身姿,倚靠着客栈观景阳台的我,瞅着桥上人来人往,话语喧哗,曾经的梦境,在人影绰约中铺陈。

  儿时,奶奶的河边小木屋,青瓦也这般林立,透过木制的小窗口,小河、欢笑声是窗棂景的组成部分,我常呆立于窗前,不知时间为何物。

  踏着镇远明清的石阶,踩出的是我*缓的从容,远不同于通往奶奶小木屋的石板,崎岖的路上刻的是我的小心翼翼。

  踱进一间间店铺,民族风的衣、鞋;叮当的小饰物;芳香四溢的老字号小吃……留连棉麻的复古,贪恋食品的纯朴,忘记下一站该归去何处。

  一路走来,一路鲜香,抬头,四方井巷,赫然。巷道,狭长而幽深;建筑,绵长而奇特。

  四方井源于乾隆时期,据传有史以来,未曾干涸过,巷道因此而得名。每一块砖,每一座墙,每一片瓦都写着岁月悠悠,非一个“长”字可以了结。

  所谓“歪门斜道”是四方井巷的特色。“歪门”是因为宅门都非规矩的正方开着,巷道里上坎爬坡要左拐右弯,意味“斜道”。说“古人出于风水的考虑,为避免路煞的冲撞,起无形玄关之用。”这样的门,这样的道于今人而言终究体现的是一种智慧。

  清静的巷道,转角处便得了风景—石阶旁随意点缀的绿草,爬藤;木石结构的老屋;拱石门里隐约的木屋;曲径尽头的豁然;斑驳的墙壁,张扬的大红灯笼。每一处皆是欢喜。

  “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南西北人”横批—合盛酒坊。店门口左手边的屋檐下闪着个性招牌“大口吃肉”、“百年工艺自酿米酒”、“秘制卤牛肉”。我本是饕餮之人,在巷道里遇了此好去处,不想错过,欣欣然拾台阶而上,进得院来。

  庭院干净、整洁,古筝高山流水之音绕耳,有仙风道骨之韵;长廊下,古桐色的方桌长凳,一壶酒,四个陶砂制大酒碗摆于桌,显豪放之气;长廊后有两口分别贴着蒸米、烤酒红色字样的炉灶,酿好的成酒以红布封口,清一色列于廊侧边,呈喜庆吉祥之象;一个大型的筛斗里装着白净的米,米粒饱满而色泽透亮,在正午的阳光下,有着珍珠的光洁度。“好米好水有佳酿”,酒还未盛上,我己醉了几成。

  手持酒壶,倒米酒一碗,初尝清甜,而余味纯厚。甘醇的口感与故里的自酿竟有几分相似!下酒的卤菜热热地端上来,凤爪、牛肉、调味料,精致上好。浅斟慢酌,逍遥自在。想起经典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非得意,更无金樽,一个合心意的的氛围,就是饮酒的内心动力。

  祖上也曾酿米酒怡人,只是父辈们年幼不知,因了酒的甜美而畅饮,最终沉醉酒缸边昏然入睡。酒,都说微醺最好,多则伤人。世间物,唯度难拿捏,少,则不达;过,则身陷其中,适时放手?谈何容易!

  夏日的夜,姗姗来迟,夜幕下的镇远,炫烂。各家各户门前挂的红灯笼,在舞阳河的光影里分外妖娆。白天不懂夜的黑,古人定料想不到镇远今日的璀璨,我也遥想不了古人渔火里的沧桑。我唯一可以忆起的是从前纳凉的片段:星光点点,波光粼粼,萤光灯下,人群几许,天边遗落些暖黄色的宅灯,装点盛夏火热的梦。独立桥头的我,痴痴等的不过是河边飘来的几缕清风,而此时,站在祝圣桥,守望的却是阑珊一片的风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舞阳河的鱼并无两样,不同的是其烹饪手法:鱼,三、四斤以上,融合苗族传统,加入本地鲜红的辣椒,配以西红柿、豆腐、豆芽以及香料。入口,酸味唧唧喳喳在舌头两侧唱着歌,而舌根部的辣味不由自主地跳着劲舞,鲜嫩的鱼殷勤地在口腔里伴着奏,于是它们一起轻快地点燃了胃的激情,歌舞升*中,我的双眼,感动了。我的大脑,嫣然一笑,记住了它的芳名—酸汤鱼。

  其实,鱼还有另一种吃法—烤鱼。煎好的鱼架在炭火上炖着,鱼身洒满辣椒、葱段、花椒等佐料,红翠相间;鱼周边布了些茄子类的蔬菜。炭火渐明渐亮,鱼的香气在温柔的汩汩声里荡漾。我坐在贵阳一家寻常的食店里,细火煮鱼,围炉、夜话,竟有了故乡冬天烤火的模样。

  贵州人嗜辣,与当地的气候不无关系。常年降水较多,相对湿度较大,阴天多而日照少,所以贵州人“一日无辣,一日不欢”,一盘绿油油的青菜里,也要搁些许花椒,说是有祛湿之功效。只是,若日日以花椒为饮食伴侣,于我而言,不一定是惬意之事,然而,贵阳瓜新果鲜的滋味,确着实让我记挂。

  清晨,几只鸟在醒神的空气里,迎着即将喷薄的太阳,雀跃:风儿,在晨曦中,信步,悄无声息中滑落了昨夜星辰的梦。我站在天台,伸伸懒腰,拥抱了一天里所有的美好;摸摸凉凉的皮肤,嗅出了丝丝的秋意;探头楼下:但见小巷的街道两边摆满了农民们运来的蔬菜瓜果。看农夫们收收捡捡,瞧买家们三三两两、走走停停、询询问问,印象中,和谐的自由交易场景,无遮无拦;一副经久再现的生活画面,如火如荼。

  天边,飘来故乡的云,云里的早晨集市也这般敞亮在露天里。有菜农,有早点小商,一家挨着一家。菜,扬着十二分的精神;人,带着二十分的希望,忙碌着。或许是早起的劳作,农民们的脸上常现着些倦色,而他们总要时时地摆弄着菜,摆放到最佳、最美才无怨无悔。

  记忆中的那些人儿,如蜜蜂般,辛勤。

  见到蜜蜂是从贵阳的天河潭回来,准备去吃晚餐的途中。它们嗡嗡地围着葡萄,不肯散去,吸引我驻足。箩筐上面,堆放着黄绿色的葡萄,蜜蜂们浅出,深入,采着蜜,似乎这并非几串葡萄,而是一棵葡萄树,枝繁叶茂,果实坠满枝头,芬香馥郁。

  “试一试吧。”果农看着定定的我,招呼道。接过果农递来的葡萄,我剥开皮,吐出核,尝出了葡萄的酸甜与新爽。“你不该这样吃,葡萄不要吐核,葡萄仔可以抗氧化,看我吃。”我疑惑的把目光上移,才发现果农有一张俊朗的脸。他迅速地把葡萄挤进了嘴里,居然没有咀嚼的痕迹,一本正经的脸上有驾轻就熟的神情。我看着他,会心地乐了。原来,他和蜜蜂一样的可爱。

  旅游,“一处风景一种心情”,一座城市一类生活。在山水中审美,在城市里体味,看见蜜蜂也痴狂,看见蜻蜓也垂涎,“无案牍之劳形”,无流言之乱耳,得此闲情,也是一种幸福;穿街走巷,美酒佳肴,重温旧忆,有此生活,人生幸事。

  行走黔东南,慢生活,生活慢,读着当下的景,却让我领略了他日的情,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扬州慢》3篇(扩展4)

——扬州个园阅读答案 (菁华3篇)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意,以示主人不俗。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迭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十二生肖之假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循廊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迭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入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迭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围墙,墙上开了四个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游个园一周,真是如历四季。

  10、个园有哪些主要特点?

  11、作者介绍个园时,用了哪些词句来表示位置的变化?这样的写作顺序有什么好处?

  12、简要概括下面景物的特点:

  春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说明文讲究语言的准确性,所以,语言的分寸感极强。如“盖取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意”一句,因为没办法确定是否如此,就用“盖”字表示推测。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找出来,并加以简单分析。

  14、如果你有一个小书房,你准备取什么名字?它要寄寓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10、遍植翠竹;分“春、夏、秋、冬”四景。

  11、这些词句有“步入”、“绕过”、“过石桥,进石洞”、“转过”、“循廊而去”、“步入秋山”等。以游踪的顺序写来条理线索十分清晰。

  12、春山:修竹繁茂,石笋参差 夏山: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秋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 冬山:由白色石英石堆迭“雪狮”、“积雪”等冬景。

  13、“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一句中的“相传”用语分寸感也很强,因为难以确认是否石涛所作,所以用“相传”最准确。

  14、略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扬州个园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好像“雨后春笋” 破土而出,这是个园春景。再往前,一座人工的假山出现了,它便是形态奇特的“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茶香飘,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用黄山石建成,造型不同一般,给人一种大胆泼辣的感觉。在晴天黄昏时分看此山,秋山迎着夕照,山势巍峨,有红枫、石桥,“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就在眼前。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山”。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好像用残雪堆成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豁然开朗”的“豁”字不知道读音,应用____查字法,先查____,再查_____。

  2.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秋高气爽()

  A.明朗 B.率直 C.愉快

  修竹繁茂()

  A.茂盛 B.丰富 C.精美

  3.“个园”的取名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照样子,找出作者浏览个园的顺序的词语。

  步入“个园”大门→_____→_____→_____

  5.读画“____”句子,仿写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参考答案:

  1.部首 谷 十画

  2.A A

  3.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

  4.绕过“宜雨轩” 转过“鹤亭” 步下秋山

  5.一朵朵荷花好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阅读新天地。

  扬州个园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为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好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这是个园春景。再往前,一座人工的假山出现了,它便是形态奇特的“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建成,造型不同一般,给人一种大胆泼辣的感觉。在晴天黄昏时分看此山,秋山迎夕照,山势巍峨,“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就在眼前。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山”。一只只“雪狮子”似顽皮的孩子。好像用残雪堆成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石笋( ) ( )成趣 浓荫( ) 藕荷( )

  2.请你把作者游览个园的顺序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扬州个园的特点?用“____”画出。

  4.请你根据扬州个园的特点写一条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