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四知识点菁选

首页 / 文库 / | 2023-02-19 00:00:00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合集15篇

  在学*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要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

  *面向量

  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总结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若a=(x1,y1 ),b=(x2,y2 )则a b=(x1+x2,y1+y2 ).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总结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交换律); +( +c)=( + )+c (结合律);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b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b= .

  (2) 若=(),b=()则‖b .

  *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面内的任一向量,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提醒有且只 有一对实数,,使得= e1+ e2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方法

  养成良好的课前和课后学**惯:在当前高中数学学*中,培养正确的学**惯是一项重要的学*技能。虽然有一种刻板印象的`猜疑,但在高中数学学*真的是反复尝试和错误的。学生们不得不预*课本。我准备的数学教科书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一个例子,至少十分钟的思考。在使用前不能通过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然后在教材中考察问题的解决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在课堂上安排笔记也是必要的。在高中数学研究中,建议采用两种形式的笔记,一种是课堂速记,另一种是课后笔记。这不仅提高了课堂记忆的吸收能力,而且有助于对笔记内容的查询。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技巧

  养成良好的学*数学*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数学*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2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k∈Z)

  cos(2kπ+α)=cosα(k∈Z)

  tan(2kπ+α)=tanα(k∈Z)

  cot(2kπ+α)=cotα(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3

  一1.正弦、余弦公式的逆向思维

  对于形如cos(α-β)cos(β)-sin(α-β)sin(β)这样的形式,运用逆向思维,化解为:

  cos(α-β)cos(β)-sin(α-β)sin(β)=cos[(α-β)+β]=cos(α)

  2.正切公式的逆向思维。

  比如,由tαn(α+β)=[tαn(α)+tαn(β)] / [1-tαn(α)tαn(β)]

  可得:

  tαn(α)+tαn(β)=tαn(α+β)[1-tαn(α)tαn(β)]

  [1-tαn(α)tαn(β)]=[tαn(α)+tαn(β)]/ tαn(α+β)

  tαn(α)tαn(β)tαn(α+β)=tαn(α+β)-tαn(α)-tαn(β)

  3.二倍角公式的灵活转化

  比如:1+sin2α=sin2(α)+cos2(α)+2sin(α)cos(α)

  =[sin(α)+cos(α)]2

  cos(2α)=2cos2(α)-1=1-2sin2(α)=cos2(α)-sin2(α)=[cos(α)+sin(α)][cos(α)-sin(α)]

  cos2(α)=[1+cos(2α)]/2

  sin2(α)=[1-cos(2α)]/2

  1+cos(α)=2cos2(α/2)

  1-cos(α)=2sin2(α/2)

  sin(2α)/2sin(α)=2sin(α)cos(α)/2sin(α)=cos(α)

  sin(2α)/2cos(α)=2sin(α)cos(α)/2cos(α)=sin(α)

  4.两角和差正弦、余弦公式的相加减、相比。

  比如: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1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2

  1式+2式,得到

  sin(α+β)+sin(α-β)=2sin(α)cos(β)

  1式-2式,得到

  sin(α+β)-sin(α-β)=2cos(α)sin(β)

  1式比2式,得到

  sin(α+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cos(β)-cos(α)sin(β)]

  =[tαn(α)+tαn(β)] / [tαn(α)-tαn(β)]

  我们来看两道例题,增加印象。

  1.已知cos(α)=1/7,cos(α-β)=13/14,且0<β<α<π/2,求β

  本题中,α-β∈(0,π/2)

  sin(α)=4√3/7 sin(α-β)=3√3/14

  cos(β)=cos[α-(α-β)]=cos(α)cos(α-β)+sin(α)sin(α-β)

  =1/2

  β=π/3

  2.已知3sin2(α)+2sin2(β)=1,3sin(2α)-2sin(2β)=0,且α,β都是锐角。求α+2β

  由3sin2(α)+2sin2(β)=1得到:

  1-2sin2(β)=cos(2β)=3sin2(α)

  由3sin(2α)-2sin(2β)=0得到:

  sin(2β)=3sin(2α)/2

  cos(α+2β)=cos(α)cos(2β)-sin(α)sin(2β)

  =cos(α)3sin2(α)-sin(α)3sin(2α)/2

  =3sin2(α)cos(α)-3cos(α)sin2(α)

  =0

  加之0<α+2β<270o

  α+2β=90o

  二轨迹知识点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_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学好数学窍门是什么

  文科中的科目大部分都是需要理解记忆的,数学其实也是如此,只不过是需要理解做题,勤加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面对数学题的时候,从多方面的去思考,数学学没学好其实也体现在每次考试的成绩上,有一些同学*时会觉得自己成绩不错,但是到了考试,成绩并不是很好,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你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还是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你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心态差。

  魏德武速算

  1,加法速算:计算任意位数的加法速算,方法很简单学*者只要熟记一种加法速算通用口诀 ——“本位相加(针对进位数) 减加补,前位相加多加一 ”就可以彻底解决任意位数从高位数到低位数的加法速算方法,比如:(1)67+48=(6+5)×10+(7-2)=115(2)758+496=(7+5)×100+(5-0)×10+8-4=1254即可。

  2,减法速算:计算任意位数的减法速算方法也同样是用一种减法速算通用口诀 ——“本位相减(针对借位数) 加减补,前位相减多减一 ”就可以彻底解决任意位数从高位数到低位数的减法速算方法,比如:(1),67-48=(6-5)×10+(7+2)=19,(2),758-496=(7-5)×100+(5+1)×10+8-6=262即可。

  3,乘法速算:魏氏乘法速算通用公式:ab×cd=(a+1)×c×100+b×d+魏氏速算嬗数×10。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4

  正弦函数

  主词条:正弦函数。

  格式:sin(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大小为θ(单位为弧度)的角对边长度比斜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csc(θ)的倒数。

  函数图像:波形曲线。

  值域:-1~1。

  余弦函数

  主词条:余弦函数。

  格式:cos(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大小为(单位为弧度)的角邻边长度比斜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sec(θ)的倒数。

  函数图像:波形曲线。

  值域:-1~1。

  正切函数

  主词条:正切函数。

  格式:tan(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大小为θ(单位为弧度)的角对边长度比邻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cot(θ)的倒数。

  函数图像:右图*面直角坐标系反映。

  值域:-∞~∞。

  余切函数

  主词条:余切函数。

  格式:cot(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大小为θ(单位为弧度)的角邻边长度比对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tan(θ)的倒数。

  函数图像:右图*面直角坐标系反映。

  值域:-∞~∞。

  正割函数

  主词条:正割函数。

  格式:sec(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斜边长度比大小为θ(单位为弧度)的角邻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cos(θ)的倒数。

  函数图像:右图*面直角坐标系反映。

  值域:≥1或≤-1。

  余割函数

  主词条:余割函数。

  格式:csc(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斜边长度比大小为θ(单位为弧度)的角对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sin(θ)的倒数。

  函数图像:右图*面直角坐标系反映。

  值域:≥1或≤-1。

  学数学的用处

  第一,实际生活中数学学得好可以帮助你在工作上解决工程类或财务类的技术问题。就大多数情况来看,不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不仅收入较差而且还要到基层去从事低等体力劳动,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就可以拿高工资在办公室当工程师或者财务人员。

  第二,数学可以使你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增加你思维的严谨性,另外,数学对你其它科目的学*也有很大作用。

  第三,数学无处不在,工作学*中都用得着,例如日常逛街买东西都是和数学有关的,这时候才能体会到学*数学的好处。

  数学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知识点

  1、函数及其定义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定义域的函数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正确地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必须是在求出变量间的对应法则的同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有三种类型:

  (1)有时一个函数来自于一个实际问题,这时自变量x有实际意义,求定义域要结合实际意义考虑;

  (2)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求其定义域,只要使解析式有意义即可。如:

  ①分式的分母不得为零;

  ②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③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y=tanx(x∈R,且k∈Z),余切函数y=cotx(x∈R,x≠kπ,k∈Z)等。

  应注意,一个函数的解析式由几部分组成时,定义域为各部分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公共部分(即交集)。

  (3)已知一个函数的定义域,求另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主要考虑定义域的深刻含义即可。

  已知f(x)的定义域是[a,b],求f[g(x)]的定义域是指满足a≤g(x)≤b的x的取值范围,而已知f[g(x)]的定义域[a,b]指的是x∈[a,b],此时f(x)的定义域,即g(x)的值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四种情况

  (1)根据某实际问题需建立一种函数关系时,必须引入合适的变量,根据数学的有关知识寻求函数的解析式。

  (2)有时题设给出函数特征,求函数的解析式,可采用待定系数法。比如函数是一次函数,可设f(x)=ax+b(a≠0),其中a,b为待定系数,根据题设条件,列出方程组,求出a,b即可。

  (3)若题设给出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求函数f(x)的表达式,这时必须求出g(x)的值域,这相当于求函数的定义域。

  (4)若已知f(x)满足某个等式,这个等式除f(x)是未知量外,还出现其他未知量(如f(-x),等),必须根据已知等式,再构造其他等式组成方程组,利用解方程组法求出f(x)的表达式。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5

  基本初等函数有哪些

  基本初等函数包括以下几种:

  (1)常数函数y = c( c为常数)

  (2)幂函数y = x^a( a为常数)

  (3)指数函数y = a^x(a>0, a≠1)

  (4)对数函数y =log(a) x(a>0, a≠1,真数x>0)

  (5)三角函数以及反三角函数(如正弦函数:y =sinx反正弦函数:y = arcsin x等)

  基本初等函数性质是什么

  幂函数

  形如y=x^a的函数,式中a为实常数。

  指数函数

  形如y=a^x的函数,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

  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记作y=loga a x,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间成立关系式,loga ax=x。

  三角函数

  即正弦函数y=sinx,余弦函数y=cosx,正切函数y=tanx,余切函数y=cotx,正割函数y=secx,余割函数y=cscx(见三角学)。

  反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反函数——反正弦函数y = arc sinx,反余弦函数y=arc cosx (-1≤x≤1,初等函数0≤y≤π),反正切函数y=arc tanx,反余切函数y = arc cotx(-∞

  学*数学小窍门

  建立数学纠错本。

  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限时训练。

  可以找一组题(比如10道选择题),争取限定一个时间完成;也可以找1道大题,限时完成。这主要是创设一种考试情境,检验自己在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水*。

  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

  数学函数的值域与最值知识点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

  (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

  (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

  (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

  (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方等技巧.

  (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因而答题的方式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0,16],最大值是16,无最小值.再如函数的值域是(-∞,-2]∪[2,+∞),但此函数无最大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定义域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定义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函数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上,从文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利润最大”或“面积(体积)最大(最小)”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6

  不等式

  不等关系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②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①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③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4)基本不等式:

  ①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小)值问题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7

  1.向量可以形象化地表示为带箭头的线段。箭头所指:代表向量的方向;线段长度:代表向量的大小。

  2.规定若线段AB的端点A为起点,B为终点,则线段就具有了从起点A到终点B的方向和长度。具有方向和长度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

  3.向量的模:向量的大小,也就是向量的长度(或称模)。向量a的模记作|a|。

  注:向量的模是非负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因为方向不能比较大小,所以向量也就不能比较大小。对于向量来说“大于”和“小于”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4.单位向量:长度为一个单位(即模为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与向量a同向,且长度为单位1的向量,叫做a方向上的单位向量,记作a0。

  5.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零向量的始点和终点重合,所以零向量没有确定的方向,或说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向量的计算

  1.加法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减法

  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0的反向量为0

  加减变换律:a+(-b)=a-b

  3.数量积

  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作OA=a,OB=b,则∠AOB称作向量a和向量b的夹角,记作θ并规定0≤θ≤π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a·b=b·a(交换律)

  (λa)·b=λ(a·b)(关于数乘法的结合律)

  (a+b)·c=a·c+b·c(分配律)

  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a·a=|a|的*方。

  a⊥b〈=〉a·b=0。

  |a·b|≤|a|·|b|。(该公式证明如下:|a·b|=|a|·|b|·|cosα| 因为0≤|cosα|≤1,所以|a·b|≤|a|·|b|)

  高中学好数学的方法是什么

  数学需要沉下心去做,浮躁的人很难学好数学,踏踏实实做题才是硬道理。

  数学要想学好,不琢磨是行不通的,遇到难题不能躲,研究明白了才能罢休。

  数学最主要的就是解题过程,懂得数学思维很关键,思路通了,数学自然就会了。

  数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算的,或许这一秒没思路,当你拿起笔开始计算的那一秒,就豁然开朗了。

  数学题目不会做,原因之一就是例题没研究明白,所以数学书上的例题绝对不要放过。

  数学函数的奇偶性知识点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或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或偶函数).

  正确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奇偶性是函数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偶函数的定义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需要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8

  1、*面向量基本概念

  有向线段:具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有向线段记作或AB;

  向量的模:有向线段AB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记作|AB|;

  零向量:长度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或0。(注意粗体格式,实数“0”和向量“0”是有区别的,书写时要在实数“0”上加箭头,以免混淆);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行向量(共线向量):两个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行向量或共线向量,零向量与任意向量*行,即0//a;

  单位向量:模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通常用e表示,*行于坐标轴的单位向量*惯上分别用i、j表示。

  相反向量:与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的相反向量,—(—a)=a,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然是零向量。

  2、*面向量运算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若a=(x1,y1),b=(x2,y2)则a b=(x1+x2,y1+y2)。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 +(交换律);+(+c)=(+)+c(结合律);

  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

  (1)| |=| |·| |;

  (2)当a>0时,与a的方向相同;当a<0时,与a的方向相反;当a=0时,a=0。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向量b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b= 。

  (2)若=(),b=()则‖b 。

  3、*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得= e1+ e2。

  4、*面向量有关推论

  三角形ABC内一点O,OA·OB=OB·OC=OC·OA,则点O是三角形的垂心。

  若O是三角形ABC的外心,点M满足OA+OB+OC=OM,则M是三角形ABC的垂心。

  若O和三角形ABC共面,且满足OA+OB+OC=0,则O是三角形ABC的重心。

  三点共线:三点A,B,C共线推出OA=μOB+aOC(μ+a=1)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9

  一、立体几何初步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行四边形;侧棱*行且相等;*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棱锥底面的*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圆锥底面的*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二、向量的向量积

  定义:两个向量a和b的向量积(外积、叉积)是一个向量,记作a×b。若a、b不共线,则a×b的模是:∣a×b∣=|a|?|b|?sin〈a,b〉;a×b的方向是:垂直于a和b,且a、b和a×b按这个次序构成右手系。若a、b共线,则a×b=0。

  向量的向量积性质:

  ∣a×b∣是以a和b为边的*行四边形面积。

  a×a=0。

  a‖b〈=〉a×b=0。

  三、向量的向量积运算律

  a×b=-b×a;

  (λa)×b=λ(a×b)=a×(λb);

  (a+b)×c=a×c+b×c.

  注:向量没有除法,“向量AB/向量CD”是没有意义的。

  四、必修四数学学*方法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 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五、必修四数学学*技巧

  首先:课前复*。就是上课前花两三分钟把书本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仅仅是看一遍,过一遍。这样上课老师讲自己不但可以跟上老师节奏还可以再次巩固。其余不要干其他多余的事。

  其次:上课时候一定要专心听讲,如果觉得老师这里讲得都懂了的话可以自己翻书看后面的内容。做*题的时候一定要一道一道往过做,不要越题做。因为对于课本来说这些都是基础,只有基础完全掌握后才能做难题。上课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点概念等,一定一定要当堂背过。不然以后很难背过,不要妄想考前抱佛教再背

  另外要把笔记记准确,知道自己需要记什么不需要记什么,憋一个劲地往书上搬。字不要求整齐,自己能看懂就行。课本资料书上有例题,多看多记方法。先看课本基础,在看资料书上着重的。例题的方法一定一定要理解,不要去背!接着下课再看笔记,只是略微巩固记住。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0

  复数的概念:

  形如a+bi(a,b∈R)的数叫复数,其中i叫做虚数单位。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用字母C表示。

  复数的表示:

  复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即z=a+bi(a,b∈R),这一表示形式叫做复数的代数形式,其中a叫复数的实部,b叫复数的虚部。

  复数的几何意义:

  (1)复*面、实轴、虚轴:

  点Z的横坐标是a,纵坐标是b,复数z=a+bi(a、b∈R)可用点Z(a,b)表示,这个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面叫做复*面,x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轴。显然,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2)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集C和复*面内所有的点所成的集合是一一对应关系,即

  这是因为,每一个复数有复*面内惟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复*面内的每一个点,有惟一的一个复数和它对应。

  这就是复数的一种几何意义,也就是复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即几何表示方法。

  复数的模:

  复数z=a+bi(a、b∈R)在复*面上对应的点Z(a,b)到原点的距离叫复数的模,记为|Z|,即|Z|=

  虚数单位i:

  (1)它的*方等于—1,即i2=—1;

  (2)实数可以与它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加、乘运算律仍然成立

  (3)i与—1的关系:i就是—1的一个*方根,即方程x2=—1的一个根,方程x2=—1的另一个根是—i。

  (4)i的周期性:i4n+1=i,i4n+2=—1,i4n+3=—i,i4n=1。

  复数模的性质:

  复数与实数、虚数、纯虚数及0的关系:

  对于复数a+bi(a、b∈R),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

  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

  如果两个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即:如果a,b,c,d∈R,那么a+bi=c+di

  a=c,b=d。特殊地,a,b∈R时,a+bi=0

  a=0,b=0。

  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提供了将复数问题化归为实数问题解决的途径。

  复数相等特别提醒:

  一般地,两个复数只能说相等或不相等,而不能比较大小。如果两个复数都是实数,就可以比较大小,也只有当两个复数全是实数时才能比较大小。

  解复数相等问题的方法步骤:

  (1)把给的复数化成复数的标准形式;

  (2)根据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解之。

  数学学*技巧

  1、做好预*:

  单元预*时粗读,了解*阶段的学*内容,课时预*时细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和法则等要做好记录,以便带着问题听课。

  2、认真听课:

  听课应包括听、思、记三个方面。听,听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听重点和难点,听例题的解法和要求。思,一是要善于联想、类比和归纳,二是要敢于质疑,提出问题。记,指课堂笔记——记方法,记疑点,记要求,记注意点。

  3、认真解题:

  课堂练*是最及时最直接的反馈,一定不能错过。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要先看看你的笔记本,回顾学*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4、及时纠错:

  课堂练*、作业、检测,反馈后要及时查阅,分析错题的原因,必要时强化相关计算的训练。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了,不能将问题处于悬而未解的.状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惯。

  数学中的合数是什么意思?

  合数的概念

  合数指自然数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数(0除外)整除的数。与之相对的是质数,而1既不属于质dao数也不属于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其中,完全数与相亲数是以它为基础的。

  什么是质数

  质数又称素数,有无限个。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换句话说就是该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的因数;否则称为合数。

  根据算术基本定理,每一个比1大的整数,要么本身是一个质数,要么可以写成一系列质数的乘积;而且如果不考虑这些质数在乘积中的顺序,那么写出来的形式是唯一的。最小的质数是2。

  质数和合数应用

  1、质数与密码学:所谓的公钥就是将想要传递的信息在编码时加入质数,编码之后传送给收信人,任何人收到此信息后,若没有此收信人所拥有的密钥,则解密的过程中(实为寻找素数的过程),将会因为找质数的过程(分解质因数)过久,使即使取得信息也会无意义。

  2、质数与变速箱:在汽车变速箱齿轮的设计上,相邻的两个大小齿轮齿数设计成质数,以增加两齿轮内两个相同的齿相遇啮合次数的最小公倍数,可增强耐用度减少故障。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1

  初等函数是由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与常数经过有限次的有理运算及有限次函数复合所产生,并且能用一个解析式表示的函数。非初等函数是指凡不是初等函数的函数。

  初等函数是最常用的一类函数,包括常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以上是基本初等函数),以及由这些函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或函数的复合而得的所有函数。即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的四则运算或有限次的函数复合所构成并可以用一个解析式表出的函数,称为初等函数。

  非初等函数的研究与发展是*现代数学的重大成就之一,极大拓展了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在概率论、物理学科各个分支中等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是函数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一般说来,大部分分段函数不是初等函数。如符号函数,狄利克雷函数,gamma函数,误差函数,Weierstrass函数。但是个别分段函数除外。

  1、指数函数:函数y=ax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a的取值a>1 0

  定义域x∈R x∈R

  值域y∈(0,+∞) y∈(0,+∞)

  单调性全定义域单调递增全定义域单调递减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过定点(0,1) (0,1)

  注意:⑴由函数的单调性可以看出,在闭区间[a,b]上,指数函数的最值为:

  a>1时,最小值f(a),最大值f(b);0

  ⑵对于任意指数函数y=ax (a>0且a≠1),都有f(1)=a。

  2、对数函数:函数y=loga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

  a的取值a>1 0

  定义域x∈(0,+∞) x∈(0,+∞)

  值域y∈R y∈R

  单调性全定义域单调递全定义域单调递减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过定点(1,0) (1,0)

  3、幂函数:函数y=xa(a∈R),高中阶段,幂函数只研究第I象限的情况。

  ⑴所有幂函数都在(0,+∞)区间内有定义,而且过定点(1,1)。

  ⑵a>0时,幂函数图像过原点,且在(0,+∞)区间为增函数,a越大,图像坡度越大。

  ⑶a<0时,幂函数在(0,+∞)区间为减函数。

  当x从右侧无限接*原点时,图像无限接*y轴正半轴;

  当y无限接*正无穷时,图像无限接*x轴正半轴。

  幂函数总图见下页。

  4、反函数:将原函数y=f(x)的x和y互换即得其反函数x=f-1(y)。

  反函数图像与原函数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

  数学函数的奇偶性知识点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或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或偶函数).

  正确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奇偶性是函数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偶函数的定义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需要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学数学的用处

  第一,实际生活中数学学得好可以帮助你在工作上解决工程类或财务类的技术问题。就大多数情况来看,不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不仅收入较差而且还要到基层去从事低等体力劳动,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就可以拿高工资在办公室当工程师或者财务人员。

  第二,数学可以使你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增加你思维的严谨性,另外,数学对你其它科目的学*也有很大作用。

  第三,数学无处不在,工作学*中都用得着,例如日常逛街买东西都是和数学有关的,这时候才能体会到学*数学的好处。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2

  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应用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数列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①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

  ②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

  ③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3

  一)两角和差公式(写的都要记)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二)用以上公式可推出下列二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1=1-2(sina)^2

  (上面这个余弦的很重要)

  sin2A=2sinA_osA

  三)半角的只需记住这个: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四)用二倍角中的余弦可推出降幂公式

  (sinA)^2=(1-cos2A)/2

  (cosA)^2=(1+cos2A)/2

  五)用以上降幂公式可推出以下常用的化简公式

  1-cosA=sin^(A/2)_

  1-sinA=cos^(A/2)_

  a(1)=a,a(n)为公差为r的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2r=...=a[n-(n-1)]+(n-1)r=a(1)+(n-1)r=a+(n-1)r.

  可用归纳法证明。

  n=1时,a(1)=a+(1-1)r=a。成立。

  假设n=k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a(k)=a+(k-1)r

  则,n=k+1时,a(k+1)=a(k)+r=a+(k-1)r+r=a+[(k+1)-1]r.

  通项公式也成立。

  因此,由归纳法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正确的。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n-1)r]

  =na+r[1+2+...+(n-1)]

  =na+n(n-1)r/2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a(1)=a,a(n)为公比为r(r不等于0)的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r^2=...=a[n-(n-1)]r^(n-1)=a(1)r^(n-1)=ar^(n-1).

  可用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r^(n-1)

  =a[1+r+...+r^(n-1)]

  r不等于1时,

  S(n)=a[1-r^n]/[1-r]

  r=1时,

  S(n)=na.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必修四数学学*方法

  掌握数学学*实践阶段:在高中数学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正确的学*方法,以及科学合理的学*规则。先生著名的日本教育在米山国藏在他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曾经说过,尤其是高阶段的数学学*数学,必须遵循“分层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教学内容的第一周甚至是从基础开始,一周后的头几天,在教学难以提升。以及提升的困难进步一步一步,最好不要去追求所谓的“困难”除了(感兴趣),不利于解决问题方法掌握连续性。同时,根据时间和课程安排的`长度适当的审查,只有这样才能记住和使用在长期学*数学知识,不要忘记前面的学*。

  必修四数学学*技巧

  重视改错错不重犯。

  一定要重视改错的这份工作,做到错不再犯。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告诉学生所有可能的错误,只要有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应该提出,以便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中吸取教训。这叫“一人有病,全体吃药。”

  高中数学课没有那么多时间,除了一小部分那几种典型错,其它错误,不能一一顾及。只能谁有病,谁吃药。如果学生“生病”而忘了吃药,那么没有人会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要注意什么。如果能及时改错,那么错误就可能转变为财富,成为预防针。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改错,这个错误就将形成一处“地雷”,迟早要惹祸。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考试成绩上不去,是因为太粗心。其实,原因并非如此。打一个比方。比如说,学*开汽车。右脚下面,往左踩,是踩刹车。往右踩,是踩油门。其机械原理,设计原因,操作规程都可以讲的清清楚楚。如果初学驾驶的人真正掌握了这一套,请问,可以同意他开车上路吗?恐怕他知道他还缺乏练*。一两次你能正确地完成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永远不会犯错误。练*的数量不够,才是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大家一定要看到,如果自己的基础知识漏洞百出、隐患无穷,那么,今后的数学将是难以学好的。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4

  一、夯实数学基础的方法

  首先课堂紧跟老师,认真听每一节课,记好课堂笔记,有些学生喜欢自己课后自学,课堂不爱听讲,这是极错误的,因为老师对于高考的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远远胜过我们自学,紧跟老师是打好基础最关键的一步。

  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学*,我们强烈建议大家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都画成树状层,这样更容易理解、记忆,这样知识点不再是孤立而是成了一个网,这比光看书效果要好很多很多。

  二、数学正确的'做题方法

  想学好数学,大量做题确实很有必要,但你真的会做题吗?多数同学虽然也做了大量的题目,但成绩还是不好,核心原因就是做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总结反思。每做完一道题目,大家还需要总结一下,问一下自己下面这些问题:它考查了哪些知识、自己有没有掌握、题目的解题思路在哪里、突破口是什么、属于哪种题型、此类题型有什么共同的套路、此类题型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只有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你才能真正吃透一道题,达到做一道题会一类题。

  做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要知道题海战术只是手段,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做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解题套路,提高做题速度,如果做题不总结,你刷再多题效果也不会明显。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5

  问题提出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一种数量形式.对于两个变量,如果当一个变量的取值一定时,另一个变量的取值被惟一确定,则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函数关系.

  在中学校园里,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好,那么你的物理学*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按照这种说法,似乎学生的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把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看成是两个变量,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

  我们不能通过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就准确地断定其物理成绩能达到多少,学*兴趣、学*时间、教学水*等,也是影响物理成绩的一些因素,但这两个变量是有一定关系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关系.类似于这样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必要从理论上作些探讨,如果能通过数学成绩对物理成绩进行合理估计,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知识探究(一):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思考1:考察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商品销售收入与广告支出经费;

  (2)粮食产量与施肥量;

  (3)人体内的脂肪含量与年龄.

  这些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

  思考2:“名师出高徒”可以解释为教师的水*越高,学生的水*就越高,那么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水*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你能举出类似的描述生活中两个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的成语吗?

  思考3:上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称之为相关关系,那么相关关系的含义如何?

  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的取值带有一定随机性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关关系.

  1、球的体积和球的半径具有()

  A函数关系B相关关系

  C不确定关系D无任何关系

  2、下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

  函数关系的是()

  A角的度数和正弦值

  B速度一定时,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C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

  D日照时间和水稻的亩产量AD练:知识探究(二):散点图

  【问题】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含量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

  其中各年龄对应的脂肪数据是这个年龄人群脂肪含量的样本*均数.

  思考1:对某一个人来说,他的体内脂肪含量不一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或减少,但是如果把很多个体放在一起,就可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观察上表中的数据,大体上看,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脂肪含量怎样变化?

  思考2:为了确定年龄和人体脂肪含量之间的更明确的关系,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作图可以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以x轴表示年龄,y轴表示脂肪含量,你能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样本数据对应的图形吗?

  思考3:上图叫做散点图,你能描述一下散点图的含义吗?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的一组数据图形,称为散点图.

  思考4:观察散点图的大致趋势,人的年龄的与人体脂肪含量具有什么相关关系?

  思考5:在上面的散点图中,这些点散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对于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我们将它称为正相关.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成正相关,那么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如何?

  思考6:如果两个变量成负相关,从整体上看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如何?其散点图有什么特点?

  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大而变小,散点图中的点散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

  一般情况下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成正相关或负相关,类似于函数的单调性.

  知识探究(一):回归直线

  思考1:一组样本数据的*均数是样本数据的中心,那么散点图中样本点的中心如何确定?它一定是散点图中的点吗?

  思考2:在各种各样的散点图中,有些散点图中的点是杂乱分布的,有些散点图中的点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年龄和人体脂肪含量的样本数据的散点图中的点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这些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附*.

  思考3:如果散点图中的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则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做回归直线.对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其回归直线一定通过样本点的中心吗?

  思考4:对一组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样本数据,你认为其回归直线是一条还是几条?

  思考5:在样本数据的散点图中,能否用直尺准确画出回归直线?借助计算机怎样画出回归直线?

  知识探究(二):回归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都有相应的方程,回归直线的方程称为回归方程.对一组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样本数据,如果能够求出它的回归方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比较具体、清楚地了解两个相关变量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回归方程对总体进行估计.

  思考1:回归直线与散点图中各点的位置应具有怎样的关系?

  整体上最接*

  思考2:对于求回归直线方程,你有哪些想法?

  思考4:为了从整体上反映n个样本数据与回归直线的接*程度,你认为选用哪个数量关系来刻画比较合适%某小卖部为了了解热茶销售量与气温

  之间的关系,随机统计并制作了某6天

  卖出热茶的杯数与当天气温的对照表:

  如果某天的气温是-50C,你能根据这些

  数据预测这天小卖部卖出热茶的杯数吗?

  实例探究

  为了了解热茶销量与

  气温的大致关系,我们

  以横坐标x表示气温,

  纵坐标y表示热茶销量,

  建立直角坐标系.将表

  中数据构成的6个数对

  表示的点在坐标系内

  标出,得到下图。

  你发现这些点有什么规律?

  今后我们称这样的图为散点图(scatterplot).

  建构数学

  所以,我们用类似于估计*均数时的

  思想,考虑离差的*方和

  当x=-5时,热茶销量约为66杯

  线性回归方程:

  一般地,设有n个观察数据如下:当a,b使三点(3,10),(7,20),(11,24)的

  线性回归方程是()

  二、求线性回归方程

  例2:观察两相关变量得如下表:

  求两变量间的回归方程解1:列表:

  阅读课本P73例1

  EXCEL作散点图

  利用线性回归方程解题步骤:

  1、先画出所给数据对应的散点图;

  2、观察散点,如果在一条直线附*,则说明所给量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3、根据公式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并解决其他问题。

  (1)如果x=3,e=1,分别求两个模型中y的值;(2)分别说明以上两个模型是确定性

  模型还是随机模型.

  模型1:y=6+4x;模型2:y=6+4x+

  解(1)模型1:y=6+4x=6+4×3=18;

  模型2:y=6+4x+e=6+4×3+线性相关与线性回归方程小结1、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散点图

  2、如何利用“最小二乘法”思想求直线的回归方程

  3、学会用回归思想考察现实生活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菁选扩展阅读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菁选(扩展1)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菁选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5篇)

  在我们*凡无奇的学生时代,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我能掌握”的内容。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

  问题提出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一种数量形式.对于两个变量,如果当一个变量的取值一定时,另一个变量的取值被惟一确定,则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函数关系.

  在中学校园里,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好,那么你的物理学*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按照这种说法,似乎学生的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把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看成是两个变量,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

  我们不能通过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就准确地断定其物理成绩能达到多少,学*兴趣、学*时间、教学水*等,也是影响物理成绩的一些因素,但这两个变量是有一定关系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关系.类似于这样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必要从理论上作些探讨,如果能通过数学成绩对物理成绩进行合理估计,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知识探究(一):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思考1:考察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商品销售收入与广告支出经费;

  (2)粮食产量与施肥量;

  (3)人体内的脂肪含量与年龄.

  这些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

  思考2:“名师出高徒”可以解释为教师的水*越高,学生的水*就越高,那么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水*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你能举出类似的描述生活中两个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的成语吗?

  思考3:上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称之为相关关系,那么相关关系的含义如何?

  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的取值带有一定随机性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关关系.

  1、球的体积和球的半径具有()

  A函数关系B相关关系

  C不确定关系D无任何关系

  2、下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

  函数关系的是()

  A角的度数和正弦值

  B速度一定时,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C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

  D日照时间和水稻的亩产量AD练:知识探究(二):散点图

  【问题】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含量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

  其中各年龄对应的脂肪数据是这个年龄人群脂肪含量的样本*均数.

  思考1:对某一个人来说,他的体内脂肪含量不一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或减少,但是如果把很多个体放在一起,就可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观察上表中的数据,大体上看,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脂肪含量怎样变化?

  思考2:为了确定年龄和人体脂肪含量之间的更明确的关系,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作图可以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以x轴表示年龄,y轴表示脂肪含量,你能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样本数据对应的图形吗?

  思考3:上图叫做散点图,你能描述一下散点图的含义吗?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的一组数据图形,称为散点图.

  思考4:观察散点图的大致趋势,人的年龄的'与人体脂肪含量具有什么相关关系?

  思考5:在上面的散点图中,这些点散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对于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我们将它称为正相关.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成正相关,那么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如何?

  思考6:如果两个变量成负相关,从整体上看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如何?其散点图有什么特点?

  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大而变小,散点图中的点散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

  一般情况下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成正相关或负相关,类似于函数的单调性.

  知识探究(一):回归直线

  思考1:一组样本数据的*均数是样本数据的中心,那么散点图中样本点的中心如何确定?它一定是散点图中的点吗?

  思考2:在各种各样的散点图中,有些散点图中的点是杂乱分布的,有些散点图中的点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年龄和人体脂肪含量的样本数据的散点图中的点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这些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附*.

  思考3:如果散点图中的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则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做回归直线.对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其回归直线一定通过样本点的中心吗?

  思考4:对一组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样本数据,你认为其回归直线是一条还是几条?

  思考5:在样本数据的散点图中,能否用直尺准确画出回归直线?借助计算机怎样画出回归直线?

  知识探究(二):回归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都有相应的方程,回归直线的方程称为回归方程.对一组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样本数据,如果能够求出它的回归方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比较具体、清楚地了解两个相关变量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回归方程对总体进行估计.

  思考1:回归直线与散点图中各点的位置应具有怎样的关系?

  整体上最接*

  思考2:对于求回归直线方程,你有哪些想法?

  思考4:为了从整体上反映n个样本数据与回归直线的接*程度,你认为选用哪个数量关系来刻画比较合适%某小卖部为了了解热茶销售量与气温

  之间的关系,随机统计并制作了某6天

  卖出热茶的杯数与当天气温的对照表:

  如果某天的气温是-50C,你能根据这些

  数据预测这天小卖部卖出热茶的杯数吗?

  实例探究

  为了了解热茶销量与

  气温的大致关系,我们

  以横坐标x表示气温,

  纵坐标y表示热茶销量,

  建立直角坐标系.将表

  中数据构成的6个数对

  表示的点在坐标系内

  标出,得到下图。

  你发现这些点有什么规律?

  今后我们称这样的图为散点图(scatterplot).

  建构数学

  所以,我们用类似于估计*均数时的

  思想,考虑离差的*方和

  当x=-5时,热茶销量约为66杯

  线性回归方程:

  一般地,设有n个观察数据如下:当a,b使三点(3,10),(7,20),(11,24)的

  线性回归方程是()

  二、求线性回归方程

  例2:观察两相关变量得如下表:

  求两变量间的回归方程解1:列表:

  阅读课本P73例1

  EXCEL作散点图

  利用线性回归方程解题步骤:

  1、先画出所给数据对应的散点图;

  2、观察散点,如果在一条直线附*,则说明所给量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3、根据公式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并解决其他问题。

  (1)如果x=3,e=1,分别求两个模型中y的值;(2)分别说明以上两个模型是确定性

  模型还是随机模型.

  模型1:y=6+4x;模型2:y=6+4x+

  解(1)模型1:y=6+4x=6+4×3=18;

  模型2:y=6+4x+e=6+4×3+线性相关与线性回归方程小结1、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散点图

  2、如何利用“最小二乘法”思想求直线的回归方程

  3、学会用回归思想考察现实生活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2

  一】

  a(1)=a,a(n)为公差为r的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2r=...=a[n—(n—1)]+(n—1)r=a(1)+(n—1)r=a+(n—1)r。

  可用归纳法证明。

  n=1时,a(1)=a+(1—1)r=a。成立。

  假设n=k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a(k)=a+(k—1)r

  则,n=k+1时,a(k+1)=a(k)+r=a+(k—1)r+r=a+[(k+1)—1]r。

  通项公式也成立。

  因此,由归纳法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正确的。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n—1)r]

  =na+r[1+2+...+(n—1)]

  =na+n(n—1)r/2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a(1)=a,a(n)为公比为r(r不等于0)的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r^2=...=a[n—(n—1)]r^(n—1)=a(1)r^(n—1)=ar^(n—1)。

  可用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r^(n—1)

  =a[1+r+...+r^(n—1)]

  r不等于1时,

  S(n)=a[1—r^n]/[1—r]

  r=1时,

  S(n)=na。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二】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方法

  1、先看笔记后做作业。

  有的同学感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但是为什么你这么做有那么多困难呢?原因是学生对教师所说的理解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水*。

  因此,每天做作业之前,我们必须先看一下课本的相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能否如此坚持,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最大区别。尤其是当练*不匹配时,老师通常没有刚刚讲过的练*类型,因此它们不能被比较和消化。如果你不重视这个实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2、做题之后加强反思。

  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但使用现在做主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问题,并总结我们自己的收获。

  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复一日,建立科学的网络系统的内容和方法。俗话说:有钱难买回头看。做完作业,回头细看,价值极大。这一回顾,是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技巧

  1、科学的预*方法

  预*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预*后将课本的例题及老师要讲授的*题提前完成,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与老师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更多的方法与技巧。总之,这样会使你的听课更加有的放矢,你会知道哪些该重点听,哪些该重点记。

  2、科学的听课方式

  听课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参预的过程,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还要想在老师前面,不断思考:面对这个问题我会怎么想?当老师讲解时,又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想?这里用了什么思想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问题多了,思路自然就开阔了。

  3、科学的记录笔记

  记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

  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这类疑点,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大意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与老师商榷。

  记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提高解题水*大有益处。

  记总结——注意记住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存在问题、找到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3

  1、*面向量基本概念

  有向线段:具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有向线段记作或AB;

  向量的模:有向线段AB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记作|AB|;

  零向量:长度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或0。(注意粗体格式,实数“0”和向量“0”是有区别的,书写时要在实数“0”上加箭头,以免混淆);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行向量(共线向量):两个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行向量或共线向量,零向量与任意向量*行,即0//a;

  单位向量:模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通常用e表示,*行于坐标轴的单位向量*惯上分别用i、j表示。

  相反向量:与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的相反向量,—(—a)=a,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然是零向量。

  2、*面向量运算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若a=(x1,y1),b=(x2,y2)则a b=(x1+x2,y1+y2)。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 +(交换律);+(+c)=(+)+c(结合律);

  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

  (1)| |=| |·| |;

  (2)当a>0时,与a的方向相同;当a<0时,与a的方向相反;当a=0时,a=0。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向量b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b= 。

  (2)若=(),b=()则‖b 。

  3、*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得= e1+ e2。

  4、*面向量有关推论

  三角形ABC内一点O,OA·OB=OB·OC=OC·OA,则点O是三角形的垂心。

  若O是三角形ABC的外心,点M满足OA+OB+OC=OM,则M是三角形ABC的垂心。

  若O和三角形ABC共面,且满足OA+OB+OC=0,则O是三角形ABC的重心。

  三点共线:三点A,B,C共线推出OA=μOB+aOC(μ+a=1)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4

  1.向量可以形象化地表示为带箭头的线段。箭头所指:代表向量的方向;线段长度:代表向量的大小。

  2.规定若线段AB的端点A为起点,B为终点,则线段就具有了从起点A到终点B的方向和长度。具有方向和长度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

  3.向量的模:向量的大小,也就是向量的长度(或称模)。向量a的模记作|a|。

  注:向量的模是非负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因为方向不能比较大小,所以向量也就不能比较大小。对于向量来说“大于”和“小于”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4.单位向量:长度为一个单位(即模为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与向量a同向,且长度为单位1的.向量,叫做a方向上的单位向量,记作a0。

  5.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零向量的始点和终点重合,所以零向量没有确定的方向,或说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向量的计算

  1.加法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减法

  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0的反向量为0

  加减变换律:a+(-b)=a-b

  3.数量积

  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作OA=a,OB=b,则∠AOB称作向量a和向量b的夹角,记作θ并规定0≤θ≤π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a·b=b·a(交换律)

  (λa)·b=λ(a·b)(关于数乘法的结合律)

  (a+b)·c=a·c+b·c(分配律)

  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a·a=|a|的*方。

  a⊥b〈=〉a·b=0。

  |a·b|≤|a|·|b|。(该公式证明如下:|a·b|=|a|·|b|·|cosα| 因为0≤|cosα|≤1,所以|a·b|≤|a|·|b|)

  高中学好数学的方法是什么

  数学需要沉下心去做,浮躁的人很难学好数学,踏踏实实做题才是硬道理。

  数学要想学好,不琢磨是行不通的,遇到难题不能躲,研究明白了才能罢休。

  数学最主要的就是解题过程,懂得数学思维很关键,思路通了,数学自然就会了。

  数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算的,或许这一秒没思路,当你拿起笔开始计算的那一秒,就豁然开朗了。

  数学题目不会做,原因之一就是例题没研究明白,所以数学书上的例题绝对不要放过。

  数学函数的奇偶性知识点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或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或偶函数).

  正确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奇偶性是函数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偶函数的定义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需要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5

  复数的概念:

  形如a+bi(a,b∈R)的数叫复数,其中i叫做虚数单位。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用字母C表示。

  复数的表示:

  复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即z=a+bi(a,b∈R),这一表示形式叫做复数的代数形式,其中a叫复数的实部,b叫复数的虚部。

  复数的几何意义:

  (1)复*面、实轴、虚轴:

  点Z的横坐标是a,纵坐标是b,复数z=a+bi(a、b∈R)可用点Z(a,b)表示,这个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面叫做复*面,x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轴。显然,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2)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集C和复*面内所有的点所成的集合是一一对应关系,即

  这是因为,每一个复数有复*面内惟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复*面内的每一个点,有惟一的一个复数和它对应。

  这就是复数的一种几何意义,也就是复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即几何表示方法。

  复数的模:

  复数z=a+bi(a、b∈R)在复*面上对应的点Z(a,b)到原点的距离叫复数的模,记为|Z|,即|Z|=

  虚数单位i:

  (1)它的`*方等于—1,即i2=—1;

  (2)实数可以与它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加、乘运算律仍然成立

  (3)i与—1的关系:i就是—1的一个*方根,即方程x2=—1的一个根,方程x2=—1的另一个根是—i。

  (4)i的周期性:i4n+1=i,i4n+2=—1,i4n+3=—i,i4n=1。

  复数模的性质:

  复数与实数、虚数、纯虚数及0的关系:

  对于复数a+bi(a、b∈R),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

  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

  如果两个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即:如果a,b,c,d∈R,那么a+bi=c+di

  a=c,b=d。特殊地,a,b∈R时,a+bi=0

  a=0,b=0。

  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提供了将复数问题化归为实数问题解决的途径。

  复数相等特别提醒:

  一般地,两个复数只能说相等或不相等,而不能比较大小。如果两个复数都是实数,就可以比较大小,也只有当两个复数全是实数时才能比较大小。

  解复数相等问题的方法步骤:

  (1)把给的复数化成复数的标准形式;

  (2)根据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解之。

  数学学*技巧

  1、做好预*:

  单元预*时粗读,了解*阶段的学*内容,课时预*时细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和法则等要做好记录,以便带着问题听课。

  2、认真听课:

  听课应包括听、思、记三个方面。听,听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听重点和难点,听例题的解法和要求。思,一是要善于联想、类比和归纳,二是要敢于质疑,提出问题。记,指课堂笔记——记方法,记疑点,记要求,记注意点。

  3、认真解题:

  课堂练*是最及时最直接的反馈,一定不能错过。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要先看看你的笔记本,回顾学*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4、及时纠错:

  课堂练*、作业、检测,反馈后要及时查阅,分析错题的原因,必要时强化相关计算的训练。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了,不能将问题处于悬而未解的状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惯。

  数学中的合数是什么意思?

  合数的概念

  合数指自然数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数(0除外)整除的数。与之相对的是质数,而1既不属于质dao数也不属于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其中,完全数与相亲数是以它为基础的。

  什么是质数

  质数又称素数,有无限个。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换句话说就是该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的因数;否则称为合数。

  根据算术基本定理,每一个比1大的整数,要么本身是一个质数,要么可以写成一系列质数的乘积;而且如果不考虑这些质数在乘积中的顺序,那么写出来的形式是唯一的。最小的质数是2。

  质数和合数应用

  1、质数与密码学:所谓的公钥就是将想要传递的信息在编码时加入质数,编码之后传送给收信人,任何人收到此信息后,若没有此收信人所拥有的密钥,则解密的过程中(实为寻找素数的过程),将会因为找质数的过程(分解质因数)过久,使即使取得信息也会无意义。

  2、质数与变速箱:在汽车变速箱齿轮的设计上,相邻的两个大小齿轮齿数设计成质数,以增加两齿轮内两个相同的齿相遇啮合次数的最小公倍数,可增强耐用度减少故障。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6

  不等式

  不等关系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②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①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③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4)基本不等式:

  ①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小)值问题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7

  一、两个定理

  1、共线向量定理:

  两向量共线(*行)等价于两个向量满足数乘关系(与实数相乘的向量不是零向量),且数乘系数唯一。用坐标形式表示就是两向量共线则两向量坐标的“内积等于外积”。此定理可以用来证向量*行或者使用向两*行的条件。此定理的延伸是三点共线!三点共线可以向两个向量的等式转化:1.三个点中任意找两组点构成的两个向量共线,满足数乘关系;2.以同一个点为始点、三个点为终点构造三个向量,其中一个可由另外两个线性表示,且系数和为1。

  2、*面向量基本定理:

  *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可以线性表示任何一个向量,且系数唯一。这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构成一组基底,这两个向量叫基向量。此定理的作用有两个:1.可以统一题目中向量的形式;2.可以利用系数的唯一性求向量的系数(固定的算法模式)。

  二、三种形式

  *面向量有三种形式,字母形式、几何形式、坐标形式。字母形式要注意带箭头,多考虑几何形式画图解题,特别是能得到特殊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情况,向量的坐标和点的坐标不要混淆,向量的坐标是其终点坐标减始点坐标,特殊情况下,若始点在原点,则向量的坐标就是终点坐标。

  选择合适的向量形式解决问题是解题的一个关键,优先考虑用几何形式画图做,然后是坐标形式,最后考虑字母形式的变形运算。

  三、四种运算

  加、减、数乘、数量积。前三种运算是线性运算,结果是向量(0乘以任何向量结果都是零向量,零向量乘以任何实数都是零向量);数量积不是线性运算,结果是实数(零向量乘以任何向量都是0)。线性运算符合所有的实数运算律,数量积不符合消去律和结合律。

  向量运算也有三种形式:字母形式、几何形式和坐标形式。

  加减法的字母形式注意首尾相接和始点重合。数量积的字母形式公式很重要,要能熟练灵活的使用。

  加减法的几何意义是*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法则,数乘的几何意义是长度的伸缩和方向的共线,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是一个向量的模乘以另一个向量在第一个向量方向上的射影的数量。向量的夹角用尖括号表示,是两向量始点重合或者终点重合时形成的角,首尾相接形成的角为向量夹角的补角。射影数量有两种求法:1.向量的模乘以夹角余弦;2.两向量数量积除以另一向量的模。

  加减法的坐标形式是横纵坐标分别加减,数乘的坐标形式是实数乘以横、纵坐标,数量积的坐标形式是横坐标的乘积加纵坐标的乘积。

  四、五个应用

  求长度、求夹角、证垂直、证*行、向量和差积的模与模的和差积的关系。前三个应用是数量积的运算性质,证*行的数乘运算性质,零向量不能说和哪个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规定零向量和任意向量都*行且都垂直;一个向量乘以自己再开方就是长度;两个向量数量积除以模的乘积就是夹角的余弦;两个向量满足数乘关系则必定共线(*行)。一个向量除以自己的模得到和自己同方向的.单位向量,加符号是反方向的单位向量

  数学函数的值域与最值知识点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

  (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

  (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

  (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

  (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方等技巧.

  (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因而答题的方式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0,16],最大值是16,无最小值.再如函数的值域是(-∞,-2]∪[2,+∞),但此函数无最大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定义域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定义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函数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上,从文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利润最大”或“面积(体积)最大(最小)”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8

  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应用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数列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①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

  ②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

  ③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9

  一、夯实数学基础的方法

  首先课堂紧跟老师,认真听每一节课,记好课堂笔记,有些学生喜欢自己课后自学,课堂不爱听讲,这是极错误的,因为老师对于高考的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远远胜过我们自学,紧跟老师是打好基础最关键的一步。

  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学*,我们强烈建议大家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都画成树状层,这样更容易理解、记忆,这样知识点不再是孤立而是成了一个网,这比光看书效果要好很多很多。

  二、数学正确的做题方法

  想学好数学,大量做题确实很有必要,但你真的会做题吗?多数同学虽然也做了大量的题目,但成绩还是不好,核心原因就是做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总结反思。每做完一道题目,大家还需要总结一下,问一下自己下面这些问题:它考查了哪些知识、自己有没有掌握、题目的'解题思路在哪里、突破口是什么、属于哪种题型、此类题型有什么共同的套路、此类题型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只有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你才能真正吃透一道题,达到做一道题会一类题。

  做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要知道题海战术只是手段,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做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解题套路,提高做题速度,如果做题不总结,你刷再多题效果也不会明显。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0

  一1.正弦、余弦公式的逆向思维

  对于形如cos(α-β)cos(β)-sin(α-β)sin(β)这样的形式,运用逆向思维,化解为:

  cos(α-β)cos(β)-sin(α-β)sin(β)=cos[(α-β)+β]=cos(α)

  2.正切公式的逆向思维。

  比如,由tαn(α+β)=[tαn(α)+tαn(β)] / [1-tαn(α)tαn(β)]

  可得:

  tαn(α)+tαn(β)=tαn(α+β)[1-tαn(α)tαn(β)]

  [1-tαn(α)tαn(β)]=[tαn(α)+tαn(β)]/ tαn(α+β)

  tαn(α)tαn(β)tαn(α+β)=tαn(α+β)-tαn(α)-tαn(β)

  3.二倍角公式的灵活转化

  比如:1+sin2α=sin2(α)+cos2(α)+2sin(α)cos(α)

  =[sin(α)+cos(α)]2

  cos(2α)=2cos2(α)-1=1-2sin2(α)=cos2(α)-sin2(α)=[cos(α)+sin(α)][cos(α)-sin(α)]

  cos2(α)=[1+cos(2α)]/2

  sin2(α)=[1-cos(2α)]/2

  1+cos(α)=2cos2(α/2)

  1-cos(α)=2sin2(α/2)

  sin(2α)/2sin(α)=2sin(α)cos(α)/2sin(α)=cos(α)

  sin(2α)/2cos(α)=2sin(α)cos(α)/2cos(α)=sin(α)

  4.两角和差正弦、余弦公式的相加减、相比。

  比如: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1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2

  1式+2式,得到

  sin(α+β)+sin(α-β)=2sin(α)cos(β)

  1式-2式,得到

  sin(α+β)-sin(α-β)=2cos(α)sin(β)

  1式比2式,得到

  sin(α+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cos(β)-cos(α)sin(β)]

  =[tαn(α)+tαn(β)] / [tαn(α)-tαn(β)]

  我们来看两道例题,增加印象。

  1.已知cos(α)=1/7,cos(α-β)=13/14,且0<β<α<π/2,求β

  本题中,α-β∈(0,π/2)

  sin(α)=4√3/7 sin(α-β)=3√3/14

  cos(β)=cos[α-(α-β)]=cos(α)cos(α-β)+sin(α)sin(α-β)

  =1/2

  β=π/3

  2.已知3sin2(α)+2sin2(β)=1,3sin(2α)-2sin(2β)=0,且α,β都是锐角。求α+2β

  由3sin2(α)+2sin2(β)=1得到:

  1-2sin2(β)=cos(2β)=3sin2(α)

  由3sin(2α)-2sin(2β)=0得到:

  sin(2β)=3sin(2α)/2

  cos(α+2β)=cos(α)cos(2β)-sin(α)sin(2β)

  =cos(α)3sin2(α)-sin(α)3sin(2α)/2

  =3sin2(α)cos(α)-3cos(α)sin2(α)

  =0

  加之0<α+2β<270o

  α+2β=90o

  二轨迹知识点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_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学好数学窍门是什么

  文科中的科目大部分都是需要理解记忆的,数学其实也是如此,只不过是需要理解做题,勤加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面对数学题的时候,从多方面的去思考,数学学没学好其实也体现在每次考试的成绩上,有一些同学*时会觉得自己成绩不错,但是到了考试,成绩并不是很好,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你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还是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你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心态差。

  魏德武速算

  1,加法速算:计算任意位数的加法速算,方法很简单学*者只要熟记一种加法速算通用口诀 ——“本位相加(针对进位数) 减加补,前位相加多加一 ”就可以彻底解决任意位数从高位数到低位数的加法速算方法,比如:(1)67+48=(6+5)×10+(7-2)=115(2)758+496=(7+5)×100+(5-0)×10+8-4=1254即可。

  2,减法速算:计算任意位数的减法速算方法也同样是用一种减法速算通用口诀 ——“本位相减(针对借位数) 加减补,前位相减多减一 ”就可以彻底解决任意位数从高位数到低位数的减法速算方法,比如:(1),67-48=(6-5)×10+(7+2)=19,(2),758-496=(7-5)×100+(5+1)×10+8-6=262即可。

  3,乘法速算:魏氏乘法速算通用公式:ab×cd=(a+1)×c×100+b×d+魏氏速算嬗数×10。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1

  *面向量

  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总结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若a=(x1,y1 ),b=(x2,y2 )则a b=(x1+x2,y1+y2 ).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总结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交换律); +( +c)=( + )+c (结合律);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b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b= .

  (2) 若=(),b=()则‖b .

  *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面内的任一向量,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提醒有且只 有一对实数,,使得= e1+ e2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方法

  养成良好的课前和课后学**惯:在当前高中数学学*中,培养正确的学**惯是一项重要的学*技能。虽然有一种刻板印象的猜疑,但在高中数学学*真的是反复尝试和错误的。学生们不得不预*课本。我准备的数学教科书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一个例子,至少十分钟的思考。在使用前不能通过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然后在教材中考察问题的解决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在课堂上安排笔记也是必要的。在高中数学研究中,建议采用两种形式的笔记,一种是课堂速记,另一种是课后笔记。这不仅提高了课堂记忆的吸收能力,而且有助于对笔记内容的查询。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技巧

  养成良好的学*数学*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数学*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2

  正弦函数

  主词条:正弦函数。

  格式:sin(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大小为θ(单位为弧度)的角对边长度比斜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csc(θ)的倒数。

  函数图像:波形曲线。

  值域:-1~1。

  余弦函数

  主词条:余弦函数。

  格式:cos(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大小为(单位为弧度)的角邻边长度比斜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sec(θ)的倒数。

  函数图像:波形曲线。

  值域:-1~1。

  正切函数

  主词条:正切函数。

  格式:tan(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大小为θ(单位为弧度)的角对边长度比邻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cot(θ)的倒数。

  函数图像:右图*面直角坐标系反映。

  值域:-∞~∞。

  余切函数

  主词条:余切函数。

  格式:cot(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大小为θ(单位为弧度)的角邻边长度比对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tan(θ)的倒数。

  函数图像:右图*面直角坐标系反映。

  值域:-∞~∞。

  正割函数

  主词条:正割函数。

  格式:sec(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斜边长度比大小为θ(单位为弧度)的角邻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cos(θ)的倒数。

  函数图像:右图*面直角坐标系反映。

  值域:≥1或≤-1。

  余割函数

  主词条:余割函数。

  格式:csc(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斜边长度比大小为θ(单位为弧度)的角对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sin(θ)的倒数。

  函数图像:右图*面直角坐标系反映。

  值域:≥1或≤-1。

  学数学的用处

  第一,实际生活中数学学得好可以帮助你在工作上解决工程类或财务类的技术问题。就大多数情况来看,不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不仅收入较差而且还要到基层去从事低等体力劳动,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就可以拿高工资在办公室当工程师或者财务人员。

  第二,数学可以使你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增加你思维的严谨性,另外,数学对你其它科目的学*也有很大作用。

  第三,数学无处不在,工作学*中都用得着,例如日常逛街买东西都是和数学有关的,这时候才能体会到学*数学的好处。

  数学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知识点

  1、函数及其定义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定义域的函数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正确地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必须是在求出变量间的对应法则的同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有三种类型:

  (1)有时一个函数来自于一个实际问题,这时自变量x有实际意义,求定义域要结合实际意义考虑;

  (2)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求其定义域,只要使解析式有意义即可。如:

  ①分式的'分母不得为零;

  ②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③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y=tanx(x∈R,且k∈Z),余切函数y=cotx(x∈R,x≠kπ,k∈Z)等。

  应注意,一个函数的解析式由几部分组成时,定义域为各部分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公共部分(即交集)。

  (3)已知一个函数的定义域,求另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主要考虑定义域的深刻含义即可。

  已知f(x)的定义域是[a,b],求f[g(x)]的定义域是指满足a≤g(x)≤b的x的取值范围,而已知f[g(x)]的定义域[a,b]指的是x∈[a,b],此时f(x)的定义域,即g(x)的值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四种情况

  (1)根据某实际问题需建立一种函数关系时,必须引入合适的变量,根据数学的有关知识寻求函数的解析式。

  (2)有时题设给出函数特征,求函数的解析式,可采用待定系数法。比如函数是一次函数,可设f(x)=ax+b(a≠0),其中a,b为待定系数,根据题设条件,列出方程组,求出a,b即可。

  (3)若题设给出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求函数f(x)的表达式,这时必须求出g(x)的值域,这相当于求函数的定义域。

  (4)若已知f(x)满足某个等式,这个等式除f(x)是未知量外,还出现其他未知量(如f(-x),等),必须根据已知等式,再构造其他等式组成方程组,利用解方程组法求出f(x)的表达式。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3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k∈Z)

  cos(2kπ+α)=cosα(k∈Z)

  tan(2kπ+α)=tanα(k∈Z)

  cot(2kπ+α)=cotα(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4

  一、立体几何初步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行四边形;侧棱*行且相等;*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棱锥底面的*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圆锥底面的*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二、向量的向量积

  定义:两个向量a和b的向量积(外积、叉积)是一个向量,记作a×b。若a、b不共线,则a×b的模是:∣a×b∣=|a|?|b|?sin〈a,b〉;a×b的方向是:垂直于a和b,且a、b和a×b按这个次序构成右手系。若a、b共线,则a×b=0。

  向量的向量积性质:

  ∣a×b∣是以a和b为边的*行四边形面积。

  a×a=0。

  a‖b〈=〉a×b=0。

  三、向量的向量积运算律

  a×b=-b×a;

  (λa)×b=λ(a×b)=a×(λb);

  (a+b)×c=a×c+b×c.

  注:向量没有除法,“向量AB/向量CD”是没有意义的。

  四、必修四数学学*方法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 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五、必修四数学学*技巧

  首先:课前复*。就是上课前花两三分钟把书本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仅仅是看一遍,过一遍。这样上课老师讲自己不但可以跟上老师节奏还可以再次巩固。其余不要干其他多余的事。

  其次:上课时候一定要专心听讲,如果觉得老师这里讲得都懂了的话可以自己翻书看后面的内容。做*题的时候一定要一道一道往过做,不要越题做。因为对于课本来说这些都是基础,只有基础完全掌握后才能做难题。上课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点概念等,一定一定要当堂背过。不然以后很难背过,不要妄想考前抱佛教再背

  另外要把笔记记准确,知道自己需要记什么不需要记什么,憋一个劲地往书上搬。字不要求整齐,自己能看懂就行。课本资料书上有例题,多看多记方法。先看课本基础,在看资料书上着重的。例题的方法一定一定要理解,不要去背!接着下课再看笔记,只是略微巩固记住。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5

  基本初等函数有哪些

  基本初等函数包括以下几种:

  (1)常数函数y = c( c为常数)

  (2)幂函数y = x^a( a为常数)

  (3)指数函数y = a^x(a>0, a≠1)

  (4)对数函数y =log(a) x(a>0, a≠1,真数x>0)

  (5)三角函数以及反三角函数(如正弦函数:y =sinx反正弦函数:y = arcsin x等)

  基本初等函数性质是什么

  幂函数

  形如y=x^a的函数,式中a为实常数。

  指数函数

  形如y=a^x的函数,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

  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记作y=loga a x,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间成立关系式,loga ax=x。

  三角函数

  即正弦函数y=sinx,余弦函数y=cosx,正切函数y=tanx,余切函数y=cotx,正割函数y=secx,余割函数y=cscx(见三角学)。

  反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反函数——反正弦函数y = arc sinx,反余弦函数y=arc cosx (-1≤x≤1,初等函数0≤y≤π),反正切函数y=arc tanx,反余切函数y = arc cotx(-∞

  学*数学小窍门

  建立数学纠错本。

  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限时训练。

  可以找一组题(比如10道选择题),争取限定一个时间完成;也可以找1道大题,限时完成。这主要是创设一种考试情境,检验自己在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水*。

  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

  数学函数的值域与最值知识点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

  (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

  (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

  (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

  (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方等技巧.

  (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因而答题的方式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0,16],最大值是16,无最小值.再如函数的值域是(-∞,-2]∪[2,+∞),但此函数无最大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定义域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定义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函数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上,从文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利润最大”或“面积(体积)最大(最小)”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菁选(扩展2)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菁选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

  在年少学*的日子里,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必修四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

  一】

  a(1)=a,a(n)为公差为r的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2r=...=a[n—(n—1)]+(n—1)r=a(1)+(n—1)r=a+(n—1)r。

  可用归纳法证明。

  n=1时,a(1)=a+(1—1)r=a。成立。

  假设n=k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a(k)=a+(k—1)r

  则,n=k+1时,a(k+1)=a(k)+r=a+(k—1)r+r=a+[(k+1)—1]r。

  通项公式也成立。

  因此,由归纳法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正确的。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n—1)r]

  =na+r[1+2+...+(n—1)]

  =na+n(n—1)r/2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a(1)=a,a(n)为公比为r(r不等于0)的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r^2=...=a[n—(n—1)]r^(n—1)=a(1)r^(n—1)=ar^(n—1)。

  可用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r^(n—1)

  =a[1+r+...+r^(n—1)]

  r不等于1时,

  S(n)=a[1—r^n]/[1—r]

  r=1时,

  S(n)=na。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二】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方法

  1、先看笔记后做作业。

  有的同学感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但是为什么你这么做有那么多困难呢?原因是学生对教师所说的理解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水*。

  因此,每天做作业之前,我们必须先看一下课本的相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能否如此坚持,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最大区别。尤其是当练*不匹配时,老师通常没有刚刚讲过的练*类型,因此它们不能被比较和消化。如果你不重视这个实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2、做题之后加强反思。

  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但使用现在做主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问题,并总结我们自己的收获。

  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复一日,建立科学的网络系统的内容和方法。俗话说:有钱难买回头看。做完作业,回头细看,价值极大。这一回顾,是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技巧

  1、科学的预*方法

  预*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预*后将课本的例题及老师要讲授的*题提前完成,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与老师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更多的方法与技巧。总之,这样会使你的听课更加有的放矢,你会知道哪些该重点听,哪些该重点记。

  2、科学的听课方式

  听课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参预的过程,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还要想在老师前面,不断思考:面对这个问题我会怎么想?当老师讲解时,又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想?这里用了什么思想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问题多了,思路自然就开阔了。

  3、科学的记录笔记

  记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

  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这类疑点,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大意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与老师商榷。

  记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提高解题水*大有益处。

  记总结——注意记住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存在问题、找到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2

  一1.正弦、余弦公式的逆向思维

  对于形如cos(α-β)cos(β)-sin(α-β)sin(β)这样的形式,运用逆向思维,化解为:

  cos(α-β)cos(β)-sin(α-β)sin(β)=cos[(α-β)+β]=cos(α)

  2.正切公式的逆向思维。

  比如,由tαn(α+β)=[tαn(α)+tαn(β)] / [1-tαn(α)tαn(β)]

  可得:

  tαn(α)+tαn(β)=tαn(α+β)[1-tαn(α)tαn(β)]

  [1-tαn(α)tαn(β)]=[tαn(α)+tαn(β)]/ tαn(α+β)

  tαn(α)tαn(β)tαn(α+β)=tαn(α+β)-tαn(α)-tαn(β)

  3.二倍角公式的灵活转化

  比如:1+sin2α=sin2(α)+cos2(α)+2sin(α)cos(α)

  =[sin(α)+cos(α)]2

  cos(2α)=2cos2(α)-1=1-2sin2(α)=cos2(α)-sin2(α)=[cos(α)+sin(α)][cos(α)-sin(α)]

  cos2(α)=[1+cos(2α)]/2

  sin2(α)=[1-cos(2α)]/2

  1+cos(α)=2cos2(α/2)

  1-cos(α)=2sin2(α/2)

  sin(2α)/2sin(α)=2sin(α)cos(α)/2sin(α)=cos(α)

  sin(2α)/2cos(α)=2sin(α)cos(α)/2cos(α)=sin(α)

  4.两角和差正弦、余弦公式的相加减、相比。

  比如: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1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2

  1式+2式,得到

  sin(α+β)+sin(α-β)=2sin(α)cos(β)

  1式-2式,得到

  sin(α+β)-sin(α-β)=2cos(α)sin(β)

  1式比2式,得到

  sin(α+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cos(β)-cos(α)sin(β)]

  =[tαn(α)+tαn(β)] / [tαn(α)-tαn(β)]

  我们来看两道例题,增加印象。

  1.已知cos(α)=1/7,cos(α-β)=13/14,且0<β<α<π/2,求β

  本题中,α-β∈(0,π/2)

  sin(α)=4√3/7 sin(α-β)=3√3/14

  cos(β)=cos[α-(α-β)]=cos(α)cos(α-β)+sin(α)sin(α-β)

  =1/2

  β=π/3

  2.已知3sin2(α)+2sin2(β)=1,3sin(2α)-2sin(2β)=0,且α,β都是锐角。求α+2β

  由3sin2(α)+2sin2(β)=1得到:

  1-2sin2(β)=cos(2β)=3sin2(α)

  由3sin(2α)-2sin(2β)=0得到:

  sin(2β)=3sin(2α)/2

  cos(α+2β)=cos(α)cos(2β)-sin(α)sin(2β)

  =cos(α)3sin2(α)-sin(α)3sin(2α)/2

  =3sin2(α)cos(α)-3cos(α)sin2(α)

  =0

  加之0<α+2β<270o

  α+2β=90o

  二轨迹知识点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_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学好数学窍门是什么

  文科中的科目大部分都是需要理解记忆的,数学其实也是如此,只不过是需要理解做题,勤加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面对数学题的时候,从多方面的去思考,数学学没学好其实也体现在每次考试的成绩上,有一些同学*时会觉得自己成绩不错,但是到了考试,成绩并不是很好,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你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还是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你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心态差。

  魏德武速算

  1,加法速算:计算任意位数的加法速算,方法很简单学*者只要熟记一种加法速算通用口诀 ——“本位相加(针对进位数) 减加补,前位相加多加一 ”就可以彻底解决任意位数从高位数到低位数的加法速算方法,比如:(1)67+48=(6+5)×10+(7-2)=115(2)758+496=(7+5)×100+(5-0)×10+8-4=1254即可。

  2,减法速算:计算任意位数的减法速算方法也同样是用一种减法速算通用口诀 ——“本位相减(针对借位数) 加减补,前位相减多减一 ”就可以彻底解决任意位数从高位数到低位数的减法速算方法,比如:(1),67-48=(6-5)×10+(7+2)=19,(2),758-496=(7-5)×100+(5+1)×10+8-6=262即可。

  3,乘法速算:魏氏乘法速算通用公式:ab×cd=(a+1)×c×100+b×d+魏氏速算嬗数×10。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3

  1.向量可以形象化地表示为带箭头的线段。箭头所指:代表向量的方向;线段长度:代表向量的大小。

  2.规定若线段AB的端点A为起点,B为终点,则线段就具有了从起点A到终点B的方向和长度。具有方向和长度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

  3.向量的模:向量的大小,也就是向量的长度(或称模)。向量a的模记作|a|。

  注:向量的模是非负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因为方向不能比较大小,所以向量也就不能比较大小。对于向量来说“大于”和“小于”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4.单位向量:长度为一个单位(即模为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与向量a同向,且长度为单位1的向量,叫做a方向上的单位向量,记作a0。

  5.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零向量的始点和终点重合,所以零向量没有确定的方向,或说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向量的计算

  1.加法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减法

  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0的反向量为0

  加减变换律:a+(-b)=a-b

  3.数量积

  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作OA=a,OB=b,则∠AOB称作向量a和向量b的夹角,记作θ并规定0≤θ≤π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a·b=b·a(交换律)

  (λa)·b=λ(a·b)(关于数乘法的结合律)

  (a+b)·c=a·c+b·c(分配律)

  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a·a=|a|的*方。

  a⊥b〈=〉a·b=0。

  |a·b|≤|a|·|b|。(该公式证明如下:|a·b|=|a|·|b|·|cosα| 因为0≤|cosα|≤1,所以|a·b|≤|a|·|b|)

  高中学好数学的方法是什么

  数学需要沉下心去做,浮躁的人很难学好数学,踏踏实实做题才是硬道理。

  数学要想学好,不琢磨是行不通的,遇到难题不能躲,研究明白了才能罢休。

  数学最主要的就是解题过程,懂得数学思维很关键,思路通了,数学自然就会了。

  数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算的,或许这一秒没思路,当你拿起笔开始计算的那一秒,就豁然开朗了。

  数学题目不会做,原因之一就是例题没研究明白,所以数学书上的例题绝对不要放过。

  数学函数的奇偶性知识点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或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或偶函数).

  正确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奇偶性是函数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偶函数的定义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需要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4

  一、两个定理

  1、共线向量定理:

  两向量共线(*行)等价于两个向量满足数乘关系(与实数相乘的向量不是零向量),且数乘系数唯一。用坐标形式表示就是两向量共线则两向量坐标的“内积等于外积”。此定理可以用来证向量*行或者使用向两*行的条件。此定理的延伸是三点共线!三点共线可以向两个向量的等式转化:1.三个点中任意找两组点构成的两个向量共线,满足数乘关系;2.以同一个点为始点、三个点为终点构造三个向量,其中一个可由另外两个线性表示,且系数和为1。

  2、*面向量基本定理:

  *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可以线性表示任何一个向量,且系数唯一。这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构成一组基底,这两个向量叫基向量。此定理的作用有两个:1.可以统一题目中向量的形式;2.可以利用系数的唯一性求向量的系数(固定的算法模式)。

  二、三种形式

  *面向量有三种形式,字母形式、几何形式、坐标形式。字母形式要注意带箭头,多考虑几何形式画图解题,特别是能得到特殊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情况,向量的坐标和点的坐标不要混淆,向量的坐标是其终点坐标减始点坐标,特殊情况下,若始点在原点,则向量的坐标就是终点坐标。

  选择合适的向量形式解决问题是解题的一个关键,优先考虑用几何形式画图做,然后是坐标形式,最后考虑字母形式的变形运算。

  三、四种运算

  加、减、数乘、数量积。前三种运算是线性运算,结果是向量(0乘以任何向量结果都是零向量,零向量乘以任何实数都是零向量);数量积不是线性运算,结果是实数(零向量乘以任何向量都是0)。线性运算符合所有的实数运算律,数量积不符合消去律和结合律。

  向量运算也有三种形式:字母形式、几何形式和坐标形式。

  加减法的字母形式注意首尾相接和始点重合。数量积的字母形式公式很重要,要能熟练灵活的使用。

  加减法的几何意义是*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法则,数乘的几何意义是长度的伸缩和方向的共线,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是一个向量的模乘以另一个向量在第一个向量方向上的射影的数量。向量的夹角用尖括号表示,是两向量始点重合或者终点重合时形成的角,首尾相接形成的角为向量夹角的补角。射影数量有两种求法:1.向量的模乘以夹角余弦;2.两向量数量积除以另一向量的模。

  加减法的坐标形式是横纵坐标分别加减,数乘的坐标形式是实数乘以横、纵坐标,数量积的坐标形式是横坐标的乘积加纵坐标的乘积。

  四、五个应用

  求长度、求夹角、证垂直、证*行、向量和差积的模与模的和差积的关系。前三个应用是数量积的运算性质,证*行的数乘运算性质,零向量不能说和哪个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规定零向量和任意向量都*行且都垂直;一个向量乘以自己再开方就是长度;两个向量数量积除以模的乘积就是夹角的余弦;两个向量满足数乘关系则必定共线(*行)。一个向量除以自己的模得到和自己同方向的单位向量,加符号是反方向的单位向量

  数学函数的值域与最值知识点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

  (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

  (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

  (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

  (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方等技巧.

  (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因而答题的方式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0,16],最大值是16,无最小值.再如函数的值域是(-∞,-2]∪[2,+∞),但此函数无最大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定义域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定义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函数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上,从文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利润最大”或“面积(体积)最大(最小)”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5

  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应用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数列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①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

  ②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

  ③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6

  基本初等函数有哪些

  基本初等函数包括以下几种:

  (1)常数函数y = c( c为常数)

  (2)幂函数y = x^a( a为常数)

  (3)指数函数y = a^x(a>0, a≠1)

  (4)对数函数y =log(a) x(a>0, a≠1,真数x>0)

  (5)三角函数以及反三角函数(如正弦函数:y =sinx反正弦函数:y = arcsin x等)

  基本初等函数性质是什么

  幂函数

  形如y=x^a的函数,式中a为实常数。

  指数函数

  形如y=a^x的函数,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

  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记作y=loga a x,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间成立关系式,loga ax=x。

  三角函数

  即正弦函数y=sinx,余弦函数y=cosx,正切函数y=tanx,余切函数y=cotx,正割函数y=secx,余割函数y=cscx(见三角学)。

  反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反函数——反正弦函数y = arc sinx,反余弦函数y=arc cosx (-1≤x≤1,初等函数0≤y≤π),反正切函数y=arc tanx,反余切函数y = arc cotx(-∞

  学*数学小窍门

  建立数学纠错本。

  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限时训练。

  可以找一组题(比如10道选择题),争取限定一个时间完成;也可以找1道大题,限时完成。这主要是创设一种考试情境,检验自己在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水*。

  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

  数学函数的值域与最值知识点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

  (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

  (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

  (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

  (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方等技巧.

  (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因而答题的方式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0,16],最大值是16,无最小值.再如函数的值域是(-∞,-2]∪[2,+∞),但此函数无最大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定义域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定义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函数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上,从文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利润最大”或“面积(体积)最大(最小)”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7

  一、夯实数学基础的方法

  首先课堂紧跟老师,认真听每一节课,记好课堂笔记,有些学生喜欢自己课后自学,课堂不爱听讲,这是极错误的,因为老师对于高考的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远远胜过我们自学,紧跟老师是打好基础最关键的一步。

  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学*,我们强烈建议大家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都画成树状层,这样更容易理解、记忆,这样知识点不再是孤立而是成了一个网,这比光看书效果要好很多很多。

  二、数学正确的做题方法

  想学好数学,大量做题确实很有必要,但你真的会做题吗?多数同学虽然也做了大量的题目,但成绩还是不好,核心原因就是做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总结反思。每做完一道题目,大家还需要总结一下,问一下自己下面这些问题:它考查了哪些知识、自己有没有掌握、题目的解题思路在哪里、突破口是什么、属于哪种题型、此类题型有什么共同的套路、此类题型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只有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你才能真正吃透一道题,达到做一道题会一类题。

  做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要知道题海战术只是手段,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做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解题套路,提高做题速度,如果做题不总结,你刷再多题效果也不会明显。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8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k∈Z)

  cos(2kπ+α)=cosα(k∈Z)

  tan(2kπ+α)=tanα(k∈Z)

  cot(2kπ+α)=cotα(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9

  不等式

  不等关系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②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①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③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4)基本不等式:

  ①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小)值问题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0

  问题提出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一种数量形式.对于两个变量,如果当一个变量的取值一定时,另一个变量的取值被惟一确定,则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函数关系.

  在中学校园里,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好,那么你的物理学*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按照这种说法,似乎学生的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把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看成是两个变量,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

  我们不能通过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就准确地断定其物理成绩能达到多少,学*兴趣、学*时间、教学水*等,也是影响物理成绩的一些因素,但这两个变量是有一定关系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关系.类似于这样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必要从理论上作些探讨,如果能通过数学成绩对物理成绩进行合理估计,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知识探究(一):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思考1:考察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商品销售收入与广告支出经费;

  (2)粮食产量与施肥量;

  (3)人体内的脂肪含量与年龄.

  这些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

  思考2:“名师出高徒”可以解释为教师的水*越高,学生的水*就越高,那么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水*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你能举出类似的描述生活中两个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的成语吗?

  思考3:上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称之为相关关系,那么相关关系的含义如何?

  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的取值带有一定随机性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关关系.

  1、球的体积和球的半径具有()

  A函数关系B相关关系

  C不确定关系D无任何关系

  2、下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

  函数关系的是()

  A角的度数和正弦值

  B速度一定时,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C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

  D日照时间和水稻的亩产量AD练:知识探究(二):散点图

  【问题】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含量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

  其中各年龄对应的脂肪数据是这个年龄人群脂肪含量的样本*均数.

  思考1:对某一个人来说,他的体内脂肪含量不一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或减少,但是如果把很多个体放在一起,就可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观察上表中的数据,大体上看,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脂肪含量怎样变化?

  思考2:为了确定年龄和人体脂肪含量之间的更明确的关系,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作图可以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以x轴表示年龄,y轴表示脂肪含量,你能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样本数据对应的图形吗?

  思考3:上图叫做散点图,你能描述一下散点图的含义吗?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的一组数据图形,称为散点图.

  思考4:观察散点图的大致趋势,人的年龄的与人体脂肪含量具有什么相关关系?

  思考5:在上面的散点图中,这些点散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对于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我们将它称为正相关.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成正相关,那么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如何?

  思考6:如果两个变量成负相关,从整体上看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如何?其散点图有什么特点?

  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大而变小,散点图中的点散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

  一般情况下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成正相关或负相关,类似于函数的.单调性.

  知识探究(一):回归直线

  思考1:一组样本数据的*均数是样本数据的中心,那么散点图中样本点的中心如何确定?它一定是散点图中的点吗?

  思考2:在各种各样的散点图中,有些散点图中的点是杂乱分布的,有些散点图中的点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年龄和人体脂肪含量的样本数据的散点图中的点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这些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附*.

  思考3:如果散点图中的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则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做回归直线.对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其回归直线一定通过样本点的中心吗?

  思考4:对一组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样本数据,你认为其回归直线是一条还是几条?

  思考5:在样本数据的散点图中,能否用直尺准确画出回归直线?借助计算机怎样画出回归直线?

  知识探究(二):回归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都有相应的方程,回归直线的方程称为回归方程.对一组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样本数据,如果能够求出它的回归方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比较具体、清楚地了解两个相关变量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回归方程对总体进行估计.

  思考1:回归直线与散点图中各点的位置应具有怎样的关系?

  整体上最接*

  思考2:对于求回归直线方程,你有哪些想法?

  思考4:为了从整体上反映n个样本数据与回归直线的接*程度,你认为选用哪个数量关系来刻画比较合适%某小卖部为了了解热茶销售量与气温

  之间的关系,随机统计并制作了某6天

  卖出热茶的杯数与当天气温的对照表:

  如果某天的气温是-50C,你能根据这些

  数据预测这天小卖部卖出热茶的杯数吗?

  实例探究

  为了了解热茶销量与

  气温的大致关系,我们

  以横坐标x表示气温,

  纵坐标y表示热茶销量,

  建立直角坐标系.将表

  中数据构成的6个数对

  表示的点在坐标系内

  标出,得到下图。

  你发现这些点有什么规律?

  今后我们称这样的图为散点图(scatterplot).

  建构数学

  所以,我们用类似于估计*均数时的

  思想,考虑离差的*方和

  当x=-5时,热茶销量约为66杯

  线性回归方程:

  一般地,设有n个观察数据如下:当a,b使三点(3,10),(7,20),(11,24)的

  线性回归方程是()

  二、求线性回归方程

  例2:观察两相关变量得如下表:

  求两变量间的回归方程解1:列表:

  阅读课本P73例1

  EXCEL作散点图

  利用线性回归方程解题步骤:

  1、先画出所给数据对应的散点图;

  2、观察散点,如果在一条直线附*,则说明所给量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3、根据公式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并解决其他问题。

  (1)如果x=3,e=1,分别求两个模型中y的值;(2)分别说明以上两个模型是确定性

  模型还是随机模型.

  模型1:y=6+4x;模型2:y=6+4x+

  解(1)模型1:y=6+4x=6+4×3=18;

  模型2:y=6+4x+e=6+4×3+线性相关与线性回归方程小结1、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散点图

  2、如何利用“最小二乘法”思想求直线的回归方程

  3、学会用回归思想考察现实生活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1

  一、立体几何初步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行四边形;侧棱*行且相等;*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棱锥底面的*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圆锥底面的*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二、向量的向量积

  定义:两个向量a和b的向量积(外积、叉积)是一个向量,记作a×b。若a、b不共线,则a×b的模是:∣a×b∣=|a|?|b|?sin〈a,b〉;a×b的方向是:垂直于a和b,且a、b和a×b按这个次序构成右手系。若a、b共线,则a×b=0。

  向量的向量积性质:

  ∣a×b∣是以a和b为边的*行四边形面积。

  a×a=0。

  a‖b〈=〉a×b=0。

  三、向量的向量积运算律

  a×b=-b×a;

  (λa)×b=λ(a×b)=a×(λb);

  (a+b)×c=a×c+b×c.

  注:向量没有除法,“向量AB/向量CD”是没有意义的。

  四、必修四数学学*方法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 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五、必修四数学学*技巧

  首先:课前复*。就是上课前花两三分钟把书本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仅仅是看一遍,过一遍。这样上课老师讲自己不但可以跟上老师节奏还可以再次巩固。其余不要干其他多余的事。

  其次:上课时候一定要专心听讲,如果觉得老师这里讲得都懂了的话可以自己翻书看后面的内容。做*题的时候一定要一道一道往过做,不要越题做。因为对于课本来说这些都是基础,只有基础完全掌握后才能做难题。上课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点概念等,一定一定要当堂背过。不然以后很难背过,不要妄想考前抱佛教再背

  另外要把笔记记准确,知道自己需要记什么不需要记什么,憋一个劲地往书上搬。字不要求整齐,自己能看懂就行。课本资料书上有例题,多看多记方法。先看课本基础,在看资料书上着重的。例题的方法一定一定要理解,不要去背!接着下课再看笔记,只是略微巩固记住。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2

  初等函数是由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与常数经过有限次的有理运算及有限次函数复合所产生,并且能用一个解析式表示的函数。非初等函数是指凡不是初等函数的函数。

  初等函数是最常用的一类函数,包括常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以上是基本初等函数),以及由这些函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或函数的复合而得的所有函数。即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的四则运算或有限次的函数复合所构成并可以用一个解析式表出的函数,称为初等函数。

  非初等函数的研究与发展是*现代数学的重大成就之一,极大拓展了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在概率论、物理学科各个分支中等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是函数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一般说来,大部分分段函数不是初等函数。如符号函数,狄利克雷函数,gamma函数,误差函数,Weierstrass函数。但是个别分段函数除外。

  1、指数函数:函数y=ax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a的取值a>1 0

  定义域x∈R x∈R

  值域y∈(0,+∞) y∈(0,+∞)

  单调性全定义域单调递增全定义域单调递减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过定点(0,1) (0,1)

  注意:⑴由函数的单调性可以看出,在闭区间[a,b]上,指数函数的最值为:

  a>1时,最小值f(a),最大值f(b);0

  ⑵对于任意指数函数y=ax (a>0且a≠1),都有f(1)=a。

  2、对数函数:函数y=loga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

  a的'取值a>1 0

  定义域x∈(0,+∞) x∈(0,+∞)

  值域y∈R y∈R

  单调性全定义域单调递全定义域单调递减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过定点(1,0) (1,0)

  3、幂函数:函数y=xa(a∈R),高中阶段,幂函数只研究第I象限的情况。

  ⑴所有幂函数都在(0,+∞)区间内有定义,而且过定点(1,1)。

  ⑵a>0时,幂函数图像过原点,且在(0,+∞)区间为增函数,a越大,图像坡度越大。

  ⑶a<0时,幂函数在(0,+∞)区间为减函数。

  当x从右侧无限接*原点时,图像无限接*y轴正半轴;

  当y无限接*正无穷时,图像无限接*x轴正半轴。

  幂函数总图见下页。

  4、反函数:将原函数y=f(x)的x和y互换即得其反函数x=f-1(y)。

  反函数图像与原函数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

  数学函数的奇偶性知识点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或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或偶函数).

  正确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奇偶性是函数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偶函数的定义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需要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学数学的用处

  第一,实际生活中数学学得好可以帮助你在工作上解决工程类或财务类的技术问题。就大多数情况来看,不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不仅收入较差而且还要到基层去从事低等体力劳动,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就可以拿高工资在办公室当工程师或者财务人员。

  第二,数学可以使你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增加你思维的严谨性,另外,数学对你其它科目的学*也有很大作用。

  第三,数学无处不在,工作学*中都用得着,例如日常逛街买东西都是和数学有关的,这时候才能体会到学*数学的好处。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3

  1、*面向量基本概念

  有向线段:具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有向线段记作或AB;

  向量的模:有向线段AB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记作|AB|;

  零向量:长度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或0。(注意粗体格式,实数“0”和向量“0”是有区别的,书写时要在实数“0”上加箭头,以免混淆);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行向量(共线向量):两个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行向量或共线向量,零向量与任意向量*行,即0//a;

  单位向量:模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通常用e表示,*行于坐标轴的单位向量*惯上分别用i、j表示。

  相反向量:与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的相反向量,—(—a)=a,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然是零向量。

  2、*面向量运算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若a=(x1,y1),b=(x2,y2)则a b=(x1+x2,y1+y2)。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 +(交换律);+(+c)=(+)+c(结合律);

  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

  (1)| |=| |·| |;

  (2)当a>0时,与a的方向相同;当a<0时,与a的方向相反;当a=0时,a=0。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向量b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b= 。

  (2)若=(),b=()则‖b 。

  3、*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得= e1+ e2。

  4、*面向量有关推论

  三角形ABC内一点O,OA·OB=OB·OC=OC·OA,则点O是三角形的垂心。

  若O是三角形ABC的外心,点M满足OA+OB+OC=OM,则M是三角形ABC的垂心。

  若O和三角形ABC共面,且满足OA+OB+OC=0,则O是三角形ABC的重心。

  三点共线:三点A,B,C共线推出OA=μOB+aOC(μ+a=1)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4

  一)两角和差公式(写的都要记)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二)用以上公式可推出下列二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1=1-2(sina)^2

  (上面这个余弦的很重要)

  sin2A=2sinA_osA

  三)半角的只需记住这个: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四)用二倍角中的余弦可推出降幂公式

  (sinA)^2=(1-cos2A)/2

  (cosA)^2=(1+cos2A)/2

  五)用以上降幂公式可推出以下常用的化简公式

  1-cosA=sin^(A/2)_

  1-sinA=cos^(A/2)_

  a(1)=a,a(n)为公差为r的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2r=...=a[n-(n-1)]+(n-1)r=a(1)+(n-1)r=a+(n-1)r.

  可用归纳法证明。

  n=1时,a(1)=a+(1-1)r=a。成立。

  假设n=k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a(k)=a+(k-1)r

  则,n=k+1时,a(k+1)=a(k)+r=a+(k-1)r+r=a+[(k+1)-1]r.

  通项公式也成立。

  因此,由归纳法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正确的。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n-1)r]

  =na+r[1+2+...+(n-1)]

  =na+n(n-1)r/2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a(1)=a,a(n)为公比为r(r不等于0)的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r^2=...=a[n-(n-1)]r^(n-1)=a(1)r^(n-1)=ar^(n-1).

  可用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r^(n-1)

  =a[1+r+...+r^(n-1)]

  r不等于1时,

  S(n)=a[1-r^n]/[1-r]

  r=1时,

  S(n)=na.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必修四数学学*方法

  掌握数学学*实践阶段:在高中数学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正确的学*方法,以及科学合理的学*规则。先生著名的日本教育在米山国藏在他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曾经说过,尤其是高阶段的数学学*数学,必须遵循“分层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教学内容的第一周甚至是从基础开始,一周后的头几天,在教学难以提升。以及提升的困难进步一步一步,最好不要去追求所谓的“困难”除了(感兴趣),不利于解决问题方法掌握连续性。同时,根据时间和课程安排的长度适当的审查,只有这样才能记住和使用在长期学*数学知识,不要忘记前面的学*。

  必修四数学学*技巧

  重视改错错不重犯。

  一定要重视改错的这份工作,做到错不再犯。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告诉学生所有可能的错误,只要有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应该提出,以便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中吸取教训。这叫“一人有病,全体吃药。”

  高中数学课没有那么多时间,除了一小部分那几种典型错,其它错误,不能一一顾及。只能谁有病,谁吃药。如果学生“生病”而忘了吃药,那么没有人会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要注意什么。如果能及时改错,那么错误就可能转变为财富,成为预防针。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改错,这个错误就将形成一处“地雷”,迟早要惹祸。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考试成绩上不去,是因为太粗心。其实,原因并非如此。打一个比方。比如说,学*开汽车。右脚下面,往左踩,是踩刹车。往右踩,是踩油门。其机械原理,设计原因,操作规程都可以讲的清清楚楚。如果初学驾驶的人真正掌握了这一套,请问,可以同意他开车上路吗?恐怕他知道他还缺乏练*。一两次你能正确地完成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永远不会犯错误。练*的数量不够,才是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大家一定要看到,如果自己的基础知识漏洞百出、隐患无穷,那么,今后的数学将是难以学好的。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5

  *面向量

  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总结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若a=(x1,y1 ),b=(x2,y2 )则a b=(x1+x2,y1+y2 ).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总结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交换律); +( +c)=( + )+c (结合律);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b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b= .

  (2) 若=(),b=()则‖b .

  *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面内的任一向量,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提醒有且只 有一对实数,,使得= e1+ e2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方法

  养成良好的课前和课后学**惯:在当前高中数学学*中,培养正确的学**惯是一项重要的学*技能。虽然有一种刻板印象的猜疑,但在高中数学学*真的是反复尝试和错误的。学生们不得不预*课本。我准备的数学教科书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一个例子,至少十分钟的思考。在使用前不能通过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然后在教材中考察问题的解决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在课堂上安排笔记也是必要的。在高中数学研究中,建议采用两种形式的笔记,一种是课堂速记,另一种是课后笔记。这不仅提高了课堂记忆的吸收能力,而且有助于对笔记内容的查询。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技巧

  养成良好的学*数学*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数学*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菁选(扩展3)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菁选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5篇

  上学期间,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必修四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

  基本初等函数有哪些

  基本初等函数包括以下几种:

  (1)常数函数y = c( c为常数)

  (2)幂函数y = x^a( a为常数)

  (3)指数函数y = a^x(a>0, a≠1)

  (4)对数函数y =log(a) x(a>0, a≠1,真数x>0)

  (5)三角函数以及反三角函数(如正弦函数:y =sinx反正弦函数:y = arcsin x等)

  基本初等函数性质是什么

  幂函数

  形如y=x^a的函数,式中a为实常数。

  指数函数

  形如y=a^x的函数,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

  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记作y=loga a x,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间成立关系式,loga ax=x。

  三角函数

  即正弦函数y=sinx,余弦函数y=cosx,正切函数y=tanx,余切函数y=cotx,正割函数y=secx,余割函数y=cscx(见三角学)。

  反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反函数——反正弦函数y = arc sinx,反余弦函数y=arc cosx (-1≤x≤1,初等函数0≤y≤π),反正切函数y=arc tanx,反余切函数y = arc cotx(-∞

  学*数学小窍门

  建立数学纠错本。

  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限时训练。

  可以找一组题(比如10道选择题),争取限定一个时间完成;也可以找1道大题,限时完成。这主要是创设一种考试情境,检验自己在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水*。

  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

  数学函数的值域与最值知识点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

  (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

  (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

  (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

  (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方等技巧.

  (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因而答题的方式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0,16],最大值是16,无最小值.再如函数的值域是(-∞,-2]∪[2,+∞),但此函数无最大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定义域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定义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函数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上,从文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利润最大”或“面积(体积)最大(最小)”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2

  一)两角和差公式(写的都要记)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二)用以上公式可推出下列二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1=1-2(sina)^2

  (上面这个余弦的很重要)

  sin2A=2sinA_osA

  三)半角的只需记住这个: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四)用二倍角中的余弦可推出降幂公式

  (sinA)^2=(1-cos2A)/2

  (cosA)^2=(1+cos2A)/2

  五)用以上降幂公式可推出以下常用的化简公式

  1-cosA=sin^(A/2)_

  1-sinA=cos^(A/2)_

  a(1)=a,a(n)为公差为r的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2r=...=a[n-(n-1)]+(n-1)r=a(1)+(n-1)r=a+(n-1)r.

  可用归纳法证明。

  n=1时,a(1)=a+(1-1)r=a。成立。

  假设n=k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a(k)=a+(k-1)r

  则,n=k+1时,a(k+1)=a(k)+r=a+(k-1)r+r=a+[(k+1)-1]r.

  通项公式也成立。

  因此,由归纳法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正确的。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n-1)r]

  =na+r[1+2+...+(n-1)]

  =na+n(n-1)r/2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a(1)=a,a(n)为公比为r(r不等于0)的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r^2=...=a[n-(n-1)]r^(n-1)=a(1)r^(n-1)=ar^(n-1).

  可用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r^(n-1)

  =a[1+r+...+r^(n-1)]

  r不等于1时,

  S(n)=a[1-r^n]/[1-r]

  r=1时,

  S(n)=na.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必修四数学学*方法

  掌握数学学*实践阶段:在高中数学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正确的学*方法,以及科学合理的学*规则。先生著名的日本教育在米山国藏在他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曾经说过,尤其是高阶段的数学学*数学,必须遵循“分层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教学内容的第一周甚至是从基础开始,一周后的头几天,在教学难以提升。以及提升的困难进步一步一步,最好不要去追求所谓的“困难”除了(感兴趣),不利于解决问题方法掌握连续性。同时,根据时间和课程安排的长度适当的.审查,只有这样才能记住和使用在长期学*数学知识,不要忘记前面的学*。

  必修四数学学*技巧

  重视改错错不重犯。

  一定要重视改错的这份工作,做到错不再犯。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告诉学生所有可能的错误,只要有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应该提出,以便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中吸取教训。这叫“一人有病,全体吃药。”

  高中数学课没有那么多时间,除了一小部分那几种典型错,其它错误,不能一一顾及。只能谁有病,谁吃药。如果学生“生病”而忘了吃药,那么没有人会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要注意什么。如果能及时改错,那么错误就可能转变为财富,成为预防针。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改错,这个错误就将形成一处“地雷”,迟早要惹祸。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考试成绩上不去,是因为太粗心。其实,原因并非如此。打一个比方。比如说,学*开汽车。右脚下面,往左踩,是踩刹车。往右踩,是踩油门。其机械原理,设计原因,操作规程都可以讲的清清楚楚。如果初学驾驶的人真正掌握了这一套,请问,可以同意他开车上路吗?恐怕他知道他还缺乏练*。一两次你能正确地完成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永远不会犯错误。练*的数量不够,才是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大家一定要看到,如果自己的基础知识漏洞百出、隐患无穷,那么,今后的数学将是难以学好的。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3

  1.向量可以形象化地表示为带箭头的线段。箭头所指:代表向量的方向;线段长度:代表向量的大小。

  2.规定若线段AB的端点A为起点,B为终点,则线段就具有了从起点A到终点B的方向和长度。具有方向和长度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

  3.向量的模:向量的大小,也就是向量的长度(或称模)。向量a的模记作|a|。

  注:向量的模是非负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因为方向不能比较大小,所以向量也就不能比较大小。对于向量来说“大于”和“小于”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4.单位向量:长度为一个单位(即模为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与向量a同向,且长度为单位1的向量,叫做a方向上的单位向量,记作a0。

  5.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零向量的始点和终点重合,所以零向量没有确定的方向,或说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向量的计算

  1.加法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减法

  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0的反向量为0

  加减变换律:a+(-b)=a-b

  3.数量积

  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作OA=a,OB=b,则∠AOB称作向量a和向量b的夹角,记作θ并规定0≤θ≤π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a·b=b·a(交换律)

  (λa)·b=λ(a·b)(关于数乘法的结合律)

  (a+b)·c=a·c+b·c(分配律)

  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a·a=|a|的*方。

  a⊥b〈=〉a·b=0。

  |a·b|≤|a|·|b|。(该公式证明如下:|a·b|=|a|·|b|·|cosα| 因为0≤|cosα|≤1,所以|a·b|≤|a|·|b|)

  高中学好数学的方法是什么

  数学需要沉下心去做,浮躁的人很难学好数学,踏踏实实做题才是硬道理。

  数学要想学好,不琢磨是行不通的,遇到难题不能躲,研究明白了才能罢休。

  数学最主要的就是解题过程,懂得数学思维很关键,思路通了,数学自然就会了。

  数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算的,或许这一秒没思路,当你拿起笔开始计算的那一秒,就豁然开朗了。

  数学题目不会做,原因之一就是例题没研究明白,所以数学书上的例题绝对不要放过。

  数学函数的奇偶性知识点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或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或偶函数).

  正确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奇偶性是函数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偶函数的定义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需要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4

  问题提出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一种数量形式.对于两个变量,如果当一个变量的取值一定时,另一个变量的取值被惟一确定,则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函数关系.

  在中学校园里,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好,那么你的物理学*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按照这种说法,似乎学生的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把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看成是两个变量,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

  我们不能通过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就准确地断定其物理成绩能达到多少,学*兴趣、学*时间、教学水*等,也是影响物理成绩的一些因素,但这两个变量是有一定关系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关系.类似于这样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必要从理论上作些探讨,如果能通过数学成绩对物理成绩进行合理估计,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知识探究(一):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思考1:考察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商品销售收入与广告支出经费;

  (2)粮食产量与施肥量;

  (3)人体内的脂肪含量与年龄.

  这些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

  思考2:“名师出高徒”可以解释为教师的水*越高,学生的水*就越高,那么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水*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你能举出类似的描述生活中两个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的成语吗?

  思考3:上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称之为相关关系,那么相关关系的含义如何?

  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的取值带有一定随机性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关关系.

  1、球的体积和球的半径具有()

  A函数关系B相关关系

  C不确定关系D无任何关系

  2、下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

  函数关系的是()

  A角的度数和正弦值

  B速度一定时,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C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

  D日照时间和水稻的亩产量AD练:知识探究(二):散点图

  【问题】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含量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

  其中各年龄对应的脂肪数据是这个年龄人群脂肪含量的样本*均数.

  思考1:对某一个人来说,他的体内脂肪含量不一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或减少,但是如果把很多个体放在一起,就可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观察上表中的数据,大体上看,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脂肪含量怎样变化?

  思考2:为了确定年龄和人体脂肪含量之间的更明确的关系,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作图可以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以x轴表示年龄,y轴表示脂肪含量,你能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样本数据对应的图形吗?

  思考3:上图叫做散点图,你能描述一下散点图的含义吗?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的一组数据图形,称为散点图.

  思考4:观察散点图的大致趋势,人的年龄的与人体脂肪含量具有什么相关关系?

  思考5:在上面的散点图中,这些点散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对于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我们将它称为正相关.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成正相关,那么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如何?

  思考6:如果两个变量成负相关,从整体上看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如何?其散点图有什么特点?

  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大而变小,散点图中的点散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

  一般情况下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成正相关或负相关,类似于函数的单调性.

  知识探究(一):回归直线

  思考1:一组样本数据的*均数是样本数据的中心,那么散点图中样本点的中心如何确定?它一定是散点图中的点吗?

  思考2:在各种各样的散点图中,有些散点图中的点是杂乱分布的,有些散点图中的`点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年龄和人体脂肪含量的样本数据的散点图中的点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这些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附*.

  思考3:如果散点图中的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则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做回归直线.对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其回归直线一定通过样本点的中心吗?

  思考4:对一组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样本数据,你认为其回归直线是一条还是几条?

  思考5:在样本数据的散点图中,能否用直尺准确画出回归直线?借助计算机怎样画出回归直线?

  知识探究(二):回归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都有相应的方程,回归直线的方程称为回归方程.对一组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样本数据,如果能够求出它的回归方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比较具体、清楚地了解两个相关变量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回归方程对总体进行估计.

  思考1:回归直线与散点图中各点的位置应具有怎样的关系?

  整体上最接*

  思考2:对于求回归直线方程,你有哪些想法?

  思考4:为了从整体上反映n个样本数据与回归直线的接*程度,你认为选用哪个数量关系来刻画比较合适%某小卖部为了了解热茶销售量与气温

  之间的关系,随机统计并制作了某6天

  卖出热茶的杯数与当天气温的对照表:

  如果某天的气温是-50C,你能根据这些

  数据预测这天小卖部卖出热茶的杯数吗?

  实例探究

  为了了解热茶销量与

  气温的大致关系,我们

  以横坐标x表示气温,

  纵坐标y表示热茶销量,

  建立直角坐标系.将表

  中数据构成的6个数对

  表示的点在坐标系内

  标出,得到下图。

  你发现这些点有什么规律?

  今后我们称这样的图为散点图(scatterplot).

  建构数学

  所以,我们用类似于估计*均数时的

  思想,考虑离差的*方和

  当x=-5时,热茶销量约为66杯

  线性回归方程:

  一般地,设有n个观察数据如下:当a,b使三点(3,10),(7,20),(11,24)的

  线性回归方程是()

  二、求线性回归方程

  例2:观察两相关变量得如下表:

  求两变量间的回归方程解1:列表:

  阅读课本P73例1

  EXCEL作散点图

  利用线性回归方程解题步骤:

  1、先画出所给数据对应的散点图;

  2、观察散点,如果在一条直线附*,则说明所给量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3、根据公式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并解决其他问题。

  (1)如果x=3,e=1,分别求两个模型中y的值;(2)分别说明以上两个模型是确定性

  模型还是随机模型.

  模型1:y=6+4x;模型2:y=6+4x+

  解(1)模型1:y=6+4x=6+4×3=18;

  模型2:y=6+4x+e=6+4×3+线性相关与线性回归方程小结1、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散点图

  2、如何利用“最小二乘法”思想求直线的回归方程

  3、学会用回归思想考察现实生活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5

  一】

  a(1)=a,a(n)为公差为r的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2r=...=a[n—(n—1)]+(n—1)r=a(1)+(n—1)r=a+(n—1)r。

  可用归纳法证明。

  n=1时,a(1)=a+(1—1)r=a。成立。

  假设n=k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a(k)=a+(k—1)r

  则,n=k+1时,a(k+1)=a(k)+r=a+(k—1)r+r=a+[(k+1)—1]r。

  通项公式也成立。

  因此,由归纳法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正确的。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n—1)r]

  =na+r[1+2+...+(n—1)]

  =na+n(n—1)r/2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a(1)=a,a(n)为公比为r(r不等于0)的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r^2=...=a[n—(n—1)]r^(n—1)=a(1)r^(n—1)=ar^(n—1)。

  可用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r^(n—1)

  =a[1+r+...+r^(n—1)]

  r不等于1时,

  S(n)=a[1—r^n]/[1—r]

  r=1时,

  S(n)=na。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二】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方法

  1、先看笔记后做作业。

  有的同学感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但是为什么你这么做有那么多困难呢?原因是学生对教师所说的理解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水*。

  因此,每天做作业之前,我们必须先看一下课本的相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能否如此坚持,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最大区别。尤其是当练*不匹配时,老师通常没有刚刚讲过的练*类型,因此它们不能被比较和消化。如果你不重视这个实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2、做题之后加强反思。

  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但使用现在做主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问题,并总结我们自己的收获。

  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复一日,建立科学的网络系统的内容和方法。俗话说:有钱难买回头看。做完作业,回头细看,价值极大。这一回顾,是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技巧

  1、科学的预*方法

  预*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预*后将课本的例题及老师要讲授的*题提前完成,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与老师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更多的方法与技巧。总之,这样会使你的听课更加有的放矢,你会知道哪些该重点听,哪些该重点记。

  2、科学的听课方式

  听课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参预的过程,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还要想在老师前面,不断思考:面对这个问题我会怎么想?当老师讲解时,又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想?这里用了什么思想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问题多了,思路自然就开阔了。

  3、科学的记录笔记

  记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

  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这类疑点,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大意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与老师商榷。

  记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提高解题水*大有益处。

  记总结——注意记住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存在问题、找到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6

  初等函数是由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与常数经过有限次的有理运算及有限次函数复合所产生,并且能用一个解析式表示的函数。非初等函数是指凡不是初等函数的函数。

  初等函数是最常用的一类函数,包括常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以上是基本初等函数),以及由这些函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或函数的复合而得的所有函数。即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的四则运算或有限次的函数复合所构成并可以用一个解析式表出的函数,称为初等函数。

  非初等函数的研究与发展是*现代数学的重大成就之一,极大拓展了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在概率论、物理学科各个分支中等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是函数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一般说来,大部分分段函数不是初等函数。如符号函数,狄利克雷函数,gamma函数,误差函数,Weierstrass函数。但是个别分段函数除外。

  1、指数函数:函数y=ax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a的取值a>1 0

  定义域x∈R x∈R

  值域y∈(0,+∞) y∈(0,+∞)

  单调性全定义域单调递增全定义域单调递减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过定点(0,1) (0,1)

  注意:⑴由函数的单调性可以看出,在闭区间[a,b]上,指数函数的最值为:

  a>1时,最小值f(a),最大值f(b);0

  ⑵对于任意指数函数y=ax (a>0且a≠1),都有f(1)=a。

  2、对数函数:函数y=loga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

  a的取值a>1 0

  定义域x∈(0,+∞) x∈(0,+∞)

  值域y∈R y∈R

  单调性全定义域单调递全定义域单调递减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过定点(1,0) (1,0)

  3、幂函数:函数y=xa(a∈R),高中阶段,幂函数只研究第I象限的情况。

  ⑴所有幂函数都在(0,+∞)区间内有定义,而且过定点(1,1)。

  ⑵a>0时,幂函数图像过原点,且在(0,+∞)区间为增函数,a越大,图像坡度越大。

  ⑶a<0时,幂函数在(0,+∞)区间为减函数。

  当x从右侧无限接*原点时,图像无限接*y轴正半轴;

  当y无限接*正无穷时,图像无限接*x轴正半轴。

  幂函数总图见下页。

  4、反函数:将原函数y=f(x)的x和y互换即得其反函数x=f-1(y)。

  反函数图像与原函数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

  数学函数的奇偶性知识点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或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或偶函数).

  正确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奇偶性是函数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偶函数的定义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需要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学数学的用处

  第一,实际生活中数学学得好可以帮助你在工作上解决工程类或财务类的技术问题。就大多数情况来看,不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不仅收入较差而且还要到基层去从事低等体力劳动,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就可以拿高工资在办公室当工程师或者财务人员。

  第二,数学可以使你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增加你思维的严谨性,另外,数学对你其它科目的学*也有很大作用。

  第三,数学无处不在,工作学*中都用得着,例如日常逛街买东西都是和数学有关的,这时候才能体会到学*数学的好处。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7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k∈Z)

  cos(2kπ+α)=cosα(k∈Z)

  tan(2kπ+α)=tanα(k∈Z)

  cot(2kπ+α)=cotα(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8

  复数的概念:

  形如a+bi(a,b∈R)的数叫复数,其中i叫做虚数单位。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用字母C表示。

  复数的表示:

  复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即z=a+bi(a,b∈R),这一表示形式叫做复数的代数形式,其中a叫复数的实部,b叫复数的虚部。

  复数的几何意义:

  (1)复*面、实轴、虚轴:

  点Z的横坐标是a,纵坐标是b,复数z=a+bi(a、b∈R)可用点Z(a,b)表示,这个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面叫做复*面,x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轴。显然,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2)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集C和复*面内所有的点所成的集合是一一对应关系,即

  这是因为,每一个复数有复*面内惟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复*面内的每一个点,有惟一的一个复数和它对应。

  这就是复数的一种几何意义,也就是复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即几何表示方法。

  复数的模:

  复数z=a+bi(a、b∈R)在复*面上对应的点Z(a,b)到原点的距离叫复数的模,记为|Z|,即|Z|=

  虚数单位i:

  (1)它的*方等于—1,即i2=—1;

  (2)实数可以与它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加、乘运算律仍然成立

  (3)i与—1的关系:i就是—1的一个*方根,即方程x2=—1的一个根,方程x2=—1的另一个根是—i。

  (4)i的周期性:i4n+1=i,i4n+2=—1,i4n+3=—i,i4n=1。

  复数模的性质:

  复数与实数、虚数、纯虚数及0的关系:

  对于复数a+bi(a、b∈R),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

  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

  如果两个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即:如果a,b,c,d∈R,那么a+bi=c+di

  a=c,b=d。特殊地,a,b∈R时,a+bi=0

  a=0,b=0。

  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提供了将复数问题化归为实数问题解决的途径。

  复数相等特别提醒:

  一般地,两个复数只能说相等或不相等,而不能比较大小。如果两个复数都是实数,就可以比较大小,也只有当两个复数全是实数时才能比较大小。

  解复数相等问题的方法步骤:

  (1)把给的复数化成复数的标准形式;

  (2)根据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解之。

  数学学*技巧

  1、做好预*:

  单元预*时粗读,了解*阶段的学*内容,课时预*时细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和法则等要做好记录,以便带着问题听课。

  2、认真听课:

  听课应包括听、思、记三个方面。听,听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听重点和难点,听例题的解法和要求。思,一是要善于联想、类比和归纳,二是要敢于质疑,提出问题。记,指课堂笔记——记方法,记疑点,记要求,记注意点。

  3、认真解题:

  课堂练*是最及时最直接的反馈,一定不能错过。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要先看看你的笔记本,回顾学*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4、及时纠错:

  课堂练*、作业、检测,反馈后要及时查阅,分析错题的原因,必要时强化相关计算的训练。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了,不能将问题处于悬而未解的状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惯。

  数学中的合数是什么意思?

  合数的概念

  合数指自然数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数(0除外)整除的数。与之相对的是质数,而1既不属于质dao数也不属于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其中,完全数与相亲数是以它为基础的。

  什么是质数

  质数又称素数,有无限个。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换句话说就是该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的因数;否则称为合数。

  根据算术基本定理,每一个比1大的整数,要么本身是一个质数,要么可以写成一系列质数的乘积;而且如果不考虑这些质数在乘积中的顺序,那么写出来的形式是唯一的。最小的质数是2。

  质数和合数应用

  1、质数与密码学:所谓的公钥就是将想要传递的信息在编码时加入质数,编码之后传送给收信人,任何人收到此信息后,若没有此收信人所拥有的密钥,则解密的过程中(实为寻找素数的过程),将会因为找质数的过程(分解质因数)过久,使即使取得信息也会无意义。

  2、质数与变速箱:在汽车变速箱齿轮的设计上,相邻的两个大小齿轮齿数设计成质数,以增加两齿轮内两个相同的齿相遇啮合次数的最小公倍数,可增强耐用度减少故障。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9

  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应用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数列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①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

  ②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

  ③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0

  正弦函数

  主词条:正弦函数。

  格式:sin(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大小为θ(单位为弧度)的角对边长度比斜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csc(θ)的倒数。

  函数图像:波形曲线。

  值域:-1~1。

  余弦函数

  主词条:余弦函数。

  格式:cos(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大小为(单位为弧度)的角邻边长度比斜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sec(θ)的倒数。

  函数图像:波形曲线。

  值域:-1~1。

  正切函数

  主词条:正切函数。

  格式:tan(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大小为θ(单位为弧度)的角对边长度比邻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cot(θ)的倒数。

  函数图像:右图*面直角坐标系反映。

  值域:-∞~∞。

  余切函数

  主词条:余切函数。

  格式:cot(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大小为θ(单位为弧度)的角邻边长度比对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tan(θ)的倒数。

  函数图像:右图*面直角坐标系反映。

  值域:-∞~∞。

  正割函数

  主词条:正割函数。

  格式:sec(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斜边长度比大小为θ(单位为弧度)的角邻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cos(θ)的倒数。

  函数图像:右图*面直角坐标系反映。

  值域:≥1或≤-1。

  余割函数

  主词条:余割函数。

  格式:csc(θ)。

  作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将斜边长度比大小为θ(单位为弧度)的角对边长度的比值求出,函数值为上述比的比值,也是sin(θ)的倒数。

  函数图像:右图*面直角坐标系反映。

  值域:≥1或≤-1。

  学数学的用处

  第一,实际生活中数学学得好可以帮助你在工作上解决工程类或财务类的技术问题。就大多数情况来看,不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不仅收入较差而且还要到基层去从事低等体力劳动,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就可以拿高工资在办公室当工程师或者财务人员。

  第二,数学可以使你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增加你思维的严谨性,另外,数学对你其它科目的学*也有很大作用。

  第三,数学无处不在,工作学*中都用得着,例如日常逛街买东西都是和数学有关的,这时候才能体会到学*数学的好处。

  数学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知识点

  1、函数及其定义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定义域的函数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正确地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必须是在求出变量间的对应法则的同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有三种类型:

  (1)有时一个函数来自于一个实际问题,这时自变量x有实际意义,求定义域要结合实际意义考虑;

  (2)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求其定义域,只要使解析式有意义即可。如:

  ①分式的分母不得为零;

  ②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③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y=tanx(x∈R,且k∈Z),余切函数y=cotx(x∈R,x≠kπ,k∈Z)等。

  应注意,一个函数的解析式由几部分组成时,定义域为各部分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公共部分(即交集)。

  (3)已知一个函数的定义域,求另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主要考虑定义域的深刻含义即可。

  已知f(x)的定义域是[a,b],求f[g(x)]的定义域是指满足a≤g(x)≤b的x的取值范围,而已知f[g(x)]的定义域[a,b]指的是x∈[a,b],此时f(x)的定义域,即g(x)的值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四种情况

  (1)根据某实际问题需建立一种函数关系时,必须引入合适的变量,根据数学的有关知识寻求函数的解析式。

  (2)有时题设给出函数特征,求函数的解析式,可采用待定系数法。比如函数是一次函数,可设f(x)=ax+b(a≠0),其中a,b为待定系数,根据题设条件,列出方程组,求出a,b即可。

  (3)若题设给出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求函数f(x)的表达式,这时必须求出g(x)的值域,这相当于求函数的定义域。

  (4)若已知f(x)满足某个等式,这个等式除f(x)是未知量外,还出现其他未知量(如f(-x),等),必须根据已知等式,再构造其他等式组成方程组,利用解方程组法求出f(x)的表达式。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1

  不等式

  不等关系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②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①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③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4)基本不等式:

  ①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小)值问题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2

  一、两个定理

  1、共线向量定理:

  两向量共线(*行)等价于两个向量满足数乘关系(与实数相乘的向量不是零向量),且数乘系数唯一。用坐标形式表示就是两向量共线则两向量坐标的“内积等于外积”。此定理可以用来证向量*行或者使用向两*行的条件。此定理的延伸是三点共线!三点共线可以向两个向量的等式转化:1.三个点中任意找两组点构成的两个向量共线,满足数乘关系;2.以同一个点为始点、三个点为终点构造三个向量,其中一个可由另外两个线性表示,且系数和为1。

  2、*面向量基本定理:

  *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可以线性表示任何一个向量,且系数唯一。这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构成一组基底,这两个向量叫基向量。此定理的作用有两个:1.可以统一题目中向量的形式;2.可以利用系数的唯一性求向量的系数(固定的算法模式)。

  二、三种形式

  *面向量有三种形式,字母形式、几何形式、坐标形式。字母形式要注意带箭头,多考虑几何形式画图解题,特别是能得到特殊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情况,向量的坐标和点的坐标不要混淆,向量的坐标是其终点坐标减始点坐标,特殊情况下,若始点在原点,则向量的坐标就是终点坐标。

  选择合适的向量形式解决问题是解题的一个关键,优先考虑用几何形式画图做,然后是坐标形式,最后考虑字母形式的变形运算。

  三、四种运算

  加、减、数乘、数量积。前三种运算是线性运算,结果是向量(0乘以任何向量结果都是零向量,零向量乘以任何实数都是零向量);数量积不是线性运算,结果是实数(零向量乘以任何向量都是0)。线性运算符合所有的实数运算律,数量积不符合消去律和结合律。

  向量运算也有三种形式:字母形式、几何形式和坐标形式。

  加减法的字母形式注意首尾相接和始点重合。数量积的字母形式公式很重要,要能熟练灵活的使用。

  加减法的几何意义是*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法则,数乘的几何意义是长度的伸缩和方向的共线,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是一个向量的模乘以另一个向量在第一个向量方向上的射影的数量。向量的夹角用尖括号表示,是两向量始点重合或者终点重合时形成的角,首尾相接形成的角为向量夹角的补角。射影数量有两种求法:1.向量的模乘以夹角余弦;2.两向量数量积除以另一向量的模。

  加减法的坐标形式是横纵坐标分别加减,数乘的坐标形式是实数乘以横、纵坐标,数量积的坐标形式是横坐标的乘积加纵坐标的乘积。

  四、五个应用

  求长度、求夹角、证垂直、证*行、向量和差积的模与模的和差积的关系。前三个应用是数量积的运算性质,证*行的数乘运算性质,零向量不能说和哪个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规定零向量和任意向量都*行且都垂直;一个向量乘以自己再开方就是长度;两个向量数量积除以模的乘积就是夹角的余弦;两个向量满足数乘关系则必定共线(*行)。一个向量除以自己的模得到和自己同方向的单位向量,加符号是反方向的单位向量

  数学函数的值域与最值知识点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

  (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

  (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

  (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

  (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方等技巧.

  (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因而答题的方式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0,16],最大值是16,无最小值.再如函数的值域是(-∞,-2]∪[2,+∞),但此函数无最大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定义域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定义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函数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上,从文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利润最大”或“面积(体积)最大(最小)”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3

  1、*面向量基本概念

  有向线段:具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有向线段记作或AB;

  向量的模:有向线段AB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记作|AB|;

  零向量:长度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或0。(注意粗体格式,实数“0”和向量“0”是有区别的.,书写时要在实数“0”上加箭头,以免混淆);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行向量(共线向量):两个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行向量或共线向量,零向量与任意向量*行,即0//a;

  单位向量:模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通常用e表示,*行于坐标轴的单位向量*惯上分别用i、j表示。

  相反向量:与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的相反向量,—(—a)=a,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然是零向量。

  2、*面向量运算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若a=(x1,y1),b=(x2,y2)则a b=(x1+x2,y1+y2)。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 +(交换律);+(+c)=(+)+c(结合律);

  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

  (1)| |=| |·| |;

  (2)当a>0时,与a的方向相同;当a<0时,与a的方向相反;当a=0时,a=0。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向量b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b= 。

  (2)若=(),b=()则‖b 。

  3、*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得= e1+ e2。

  4、*面向量有关推论

  三角形ABC内一点O,OA·OB=OB·OC=OC·OA,则点O是三角形的垂心。

  若O是三角形ABC的外心,点M满足OA+OB+OC=OM,则M是三角形ABC的垂心。

  若O和三角形ABC共面,且满足OA+OB+OC=0,则O是三角形ABC的重心。

  三点共线:三点A,B,C共线推出OA=μOB+aOC(μ+a=1)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4

  一1.正弦、余弦公式的逆向思维

  对于形如cos(α-β)cos(β)-sin(α-β)sin(β)这样的形式,运用逆向思维,化解为:

  cos(α-β)cos(β)-sin(α-β)sin(β)=cos[(α-β)+β]=cos(α)

  2.正切公式的逆向思维。

  比如,由tαn(α+β)=[tαn(α)+tαn(β)] / [1-tαn(α)tαn(β)]

  可得:

  tαn(α)+tαn(β)=tαn(α+β)[1-tαn(α)tαn(β)]

  [1-tαn(α)tαn(β)]=[tαn(α)+tαn(β)]/ tαn(α+β)

  tαn(α)tαn(β)tαn(α+β)=tαn(α+β)-tαn(α)-tαn(β)

  3.二倍角公式的灵活转化

  比如:1+sin2α=sin2(α)+cos2(α)+2sin(α)cos(α)

  =[sin(α)+cos(α)]2

  cos(2α)=2cos2(α)-1=1-2sin2(α)=cos2(α)-sin2(α)=[cos(α)+sin(α)][cos(α)-sin(α)]

  cos2(α)=[1+cos(2α)]/2

  sin2(α)=[1-cos(2α)]/2

  1+cos(α)=2cos2(α/2)

  1-cos(α)=2sin2(α/2)

  sin(2α)/2sin(α)=2sin(α)cos(α)/2sin(α)=cos(α)

  sin(2α)/2cos(α)=2sin(α)cos(α)/2cos(α)=sin(α)

  4.两角和差正弦、余弦公式的相加减、相比。

  比如: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1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2

  1式+2式,得到

  sin(α+β)+sin(α-β)=2sin(α)cos(β)

  1式-2式,得到

  sin(α+β)-sin(α-β)=2cos(α)sin(β)

  1式比2式,得到

  sin(α+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cos(β)-cos(α)sin(β)]

  =[tαn(α)+tαn(β)] / [tαn(α)-tαn(β)]

  我们来看两道例题,增加印象。

  1.已知cos(α)=1/7,cos(α-β)=13/14,且0<β<α<π/2,求β

  本题中,α-β∈(0,π/2)

  sin(α)=4√3/7 sin(α-β)=3√3/14

  cos(β)=cos[α-(α-β)]=cos(α)cos(α-β)+sin(α)sin(α-β)

  =1/2

  β=π/3

  2.已知3sin2(α)+2sin2(β)=1,3sin(2α)-2sin(2β)=0,且α,β都是锐角。求α+2β

  由3sin2(α)+2sin2(β)=1得到:

  1-2sin2(β)=cos(2β)=3sin2(α)

  由3sin(2α)-2sin(2β)=0得到:

  sin(2β)=3sin(2α)/2

  cos(α+2β)=cos(α)cos(2β)-sin(α)sin(2β)

  =cos(α)3sin2(α)-sin(α)3sin(2α)/2

  =3sin2(α)cos(α)-3cos(α)sin2(α)

  =0

  加之0<α+2β<270o

  α+2β=90o

  二轨迹知识点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_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学好数学窍门是什么

  文科中的科目大部分都是需要理解记忆的,数学其实也是如此,只不过是需要理解做题,勤加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面对数学题的时候,从多方面的去思考,数学学没学好其实也体现在每次考试的成绩上,有一些同学*时会觉得自己成绩不错,但是到了考试,成绩并不是很好,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你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还是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你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心态差。

  魏德武速算

  1,加法速算:计算任意位数的加法速算,方法很简单学*者只要熟记一种加法速算通用口诀 ——“本位相加(针对进位数) 减加补,前位相加多加一 ”就可以彻底解决任意位数从高位数到低位数的加法速算方法,比如:(1)67+48=(6+5)×10+(7-2)=115(2)758+496=(7+5)×100+(5-0)×10+8-4=1254即可。

  2,减法速算:计算任意位数的减法速算方法也同样是用一种减法速算通用口诀 ——“本位相减(针对借位数) 加减补,前位相减多减一 ”就可以彻底解决任意位数从高位数到低位数的减法速算方法,比如:(1),67-48=(6-5)×10+(7+2)=19,(2),758-496=(7-5)×100+(5+1)×10+8-6=262即可。

  3,乘法速算:魏氏乘法速算通用公式:ab×cd=(a+1)×c×100+b×d+魏氏速算嬗数×10。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15

  一、立体几何初步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行四边形;侧棱*行且相等;*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棱锥底面的*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行于圆锥底面的*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二、向量的向量积

  定义:两个向量a和b的向量积(外积、叉积)是一个向量,记作a×b。若a、b不共线,则a×b的模是:∣a×b∣=|a|?|b|?sin〈a,b〉;a×b的方向是:垂直于a和b,且a、b和a×b按这个次序构成右手系。若a、b共线,则a×b=0。

  向量的向量积性质:

  ∣a×b∣是以a和b为边的*行四边形面积。

  a×a=0。

  a‖b〈=〉a×b=0。

  三、向量的向量积运算律

  a×b=-b×a;

  (λa)×b=λ(a×b)=a×(λb);

  (a+b)×c=a×c+b×c.

  注:向量没有除法,“向量AB/向量CD”是没有意义的。

  四、必修四数学学*方法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 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五、必修四数学学*技巧

  首先:课前复*。就是上课前花两三分钟把书本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仅仅是看一遍,过一遍。这样上课老师讲自己不但可以跟上老师节奏还可以再次巩固。其余不要干其他多余的事。

  其次:上课时候一定要专心听讲,如果觉得老师这里讲得都懂了的话可以自己翻书看后面的内容。做*题的时候一定要一道一道往过做,不要越题做。因为对于课本来说这些都是基础,只有基础完全掌握后才能做难题。上课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点概念等,一定一定要当堂背过。不然以后很难背过,不要妄想考前抱佛教再背

  另外要把笔记记准确,知道自己需要记什么不需要记什么,憋一个劲地往书上搬。字不要求整齐,自己能看懂就行。课本资料书上有例题,多看多记方法。先看课本基础,在看资料书上着重的。例题的方法一定一定要理解,不要去背!接着下课再看笔记,只是略微巩固记住。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菁选(扩展4)

——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反应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反应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反应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活动性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Al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碳酸氢钠

  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受热易分解

  2NaHCO3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CO32—+H+=HCO3—

  HCO3—+H+=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

  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

  反应实质:HCO3—+OH-=H2O+CO32—

  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CO32—+H2O+CO2=H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Ca2++CO32—=Ca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

  五、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

  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对比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五、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六、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

  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七、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

  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八、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HCl+AgNO3==AgCl↓+H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CO3+2AgNO3==Ag2CO?3↓+2NaNO3

  Ag2CO?3+2HNO3==2AgNO3+CO2↑+H2O

  Cl-+Ag+==AgCl↓

  九、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

  S+O2===(点燃)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H2SO3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连接。

  十、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2NO+O2==2NO2

  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3NO2+H2O==2HNO3+NO

  十一、大气污染

  SO2、N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防治措施:

  ①从燃料燃烧入手。

  ②从立法管理入手。

  ③从能源利用和开发入手。

  ④从废气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入手。

  (2SO2+O22SO3SO3+H2O=H2SO4)

  十二、硫酸

  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挥发,沸点高,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吸水性和强氧化性。是强氧化剂。

  C12H22O11======(浓H2SO4)12C+11H2O放热

  2H2SO4(浓)+C==CO2↑+2H2O+SO2↑

  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

  2H2SO4(浓)+Cu==CuSO4+2H2O+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使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变红,与某些盐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碱中和

  十三、硝酸

  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易挥发,沸点较低,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

  4HNO3(浓)+Cu==Cu(NO3)2+2NO2↑+4H2O

  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

  反应条件不同,硝酸被还原得到的产物不同

  硫酸和硝酸:浓硫酸和浓硝酸都能钝化某些金属(如铁和铝)使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保护膜,隔绝内层金属与酸,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因此,铁铝容器可以盛装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硝酸和硫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实验室必备的重要试剂。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硫酸还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

  3NO2+H2O==2HNO3+NO这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

  十四、氨气及铵盐

  氨气的性质: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且快)1:700体积比。溶于水发生以下反应使水溶液呈碱性:NH3+H2O=NH3?H2ONH4++OH-可作红色喷泉实验。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会分解,受热更不稳定:NH3、H2O===(△)NH3↑+H2O

  浓氨水易挥发除氨气,有刺激难闻的气味。

  氨气能跟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NH4Cl(晶体)

  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都离不开它。氨气容易液化为液氨,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还可以用作制冷剂。

  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很多化肥都是铵盐),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

  NH4Cl==NH3↑+HCl↑

  NH4HCO3==NH3↑+H2O↑+CO2↑

  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干燥铵盐与和碱固体混合加热)

  NH4NO3+NaOH==NaNO3+H2O+NH3↑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是否收集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4、水存在形式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核仁

  结构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

  染色质期的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

  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

  +能量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

  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转化成乳酸

  能量大量少量

  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42、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类囊体薄膜)叶绿素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

  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求气体摩尔质量的常用方法

  (1)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ρ)M(g/mol)=ρ(g/L)×22.4(L/mol)

  (2)根据气体的相对密度(D=ρ1/ρ2)M1/M2=D=ρ1/ρ2

  说明:气体的相对密度是指在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即(M1、M2表示两种气体分子的摩尔质量)。

  (3)混合气体*均摩尔质量:M=M1×a%+M2×b%+M3×c%?

  M1、M2、M3别表示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成分的摩尔质量,a%、b%、c%??分别表示各组成成分所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即物质的量分数)。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生物必修一学*方法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菁选(扩展5)

——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菁华5篇)

  函数简介

  函数的定义通常分为传统定义和*代定义,函数的两个定义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叙述概念的出发点不同,传统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而*代定义是从集合、映射的观点出发。

  函数的*代定义是给定一个数集A,假设其中的元素为x,对A中的元素x施加对应法则f,记作f(x),得到另一数集B,假设B中的元素为y,则y与x之间的等量关系可以用y=f(x)表示。

  函数概念含有三个要素:定义域A、值域B和对应法则f。其中核心是对应法则f,它是函数关系的'本质特征。

  函数最早由*清朝数学家李善兰翻译,出于其著作《代数学》。之所以这么翻译,他给出的原因是“凡此变数中函彼变数者,则此为彼之函数”,也即函数指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一个量中包含另一个量。

  一、一次函数定义与定义式: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则此时称y是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即:y=kx(k为常数,k≠0)

  二、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

  即:y=kx+b(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b取任何实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三、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

  2.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3.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三、四象限。

  特别地,当b=O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四、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已知点A(x1,y1);B(x2,y2),请确定过点A、B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也叫解析式)为y=kx+b。

  (2)因为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所以可以列出2个方程:y1=kx1+b……①和y2=kx2+b……②

  (3)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得到k,b的值。

  (4)最后得到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当时间t一定,距离s是速度v的一次函数。s=vt。

  2.当水池抽水速度f一定,水池中水量g是抽水时间t的一次函数。设水池中原有水量S。g=S-ft。

  六、常用公式:

  1.求函数图像的k值:(y1-y2)/(x1-x2)

  2.求与x轴*行线段的中点:|x1-x2|/2

  3.求与y轴*行线段的中点:|y1-y2|/2

  4.求任意线段的长:√(x1-x2)’2+(y1-y2)’2(注:根号下(x1-x2)与(y1-y2)的*方和)

  数学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知识点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符号,含有有限个元素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叫无限集,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记做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的真子集。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子集,真子集都具有传递性。(说明一下: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同时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A称作是B的子集,写作A B。若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则A称作是B的真子集,一般写作A属于B。中学教材课本里将符号下加了一个不等于符号,不要混淆,考试时还是要以课本为准。所有男人的集合是所有人的集合的真子集。)

  高中数学的学*方法

  多看辅导书

  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肯定都要做完,但我不会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要看一些辅导书籍,做一些辅导书籍上的作业,直到我能理解定义、定理和公式的含义,一道题尽量用多种办法去解题,做到举一反三。我经常买和课程有关的辅导书籍看,每一门课程我都有好几本相关的辅导书籍。

  定期整理归纳

  每学完一章的内容,我都要进行小结。把这章的内容归纳一下,把定义、定理、公式和这个定义、定理、公式有代表行的练*题写出来,最后就是用几句话把这一章的内容概括一下,目的是方便记忆。我写在一张纸上,放在口袋里,随时会拿出这张纸来看一下。我一般不看完,只看前面几个字,然后去想后面的内容,实在想不出来才再看一下的。考试前每一科目我都是把内容归纳后,写在纸上放在口袋里,跑到没人的大树底下,一会看一下归纳的纸条,背诵内容和例题。

  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nA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nA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n,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概率的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

  ∪B)= P(A)+ 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1)事件A发生B不发生;(2)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学*数学小窍门

  建立数学纠错本。

  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限时训练。

  可以找一组题(比如10道选择题),争取限定一个时间完成;也可以找1道大题,限时完成。这主要是创设一种考试情境,检验自己在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水*。

  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

  数学映射、函数、反函数知识点

  1、对应、映射、函数三个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而函数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

  2、对于函数的概念,应注意如下几点:

  (1)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2)掌握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能根实际问题寻求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特别是会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3)如果y=f(u),u=g(x),那么y=f[g(x)]叫做f和g的复合函数,其中g(x)为内函数,f(u)为外函数。

  3、求函数y=f(x)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

  (1)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2)由y=f(x)的解析式求出x=f—1(y);

  (3)将x,y对换,得反函数的*惯表达式y=f—1(x),并注明定义域。

  注意①:对于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先分别求出在各段上的反函数,然后再合并到一起。

  ②熟悉的应用,求f—1(x0)的值,合理利用这个结论,可以避免求反函数的过程,从而简化运算。

  直线与*面有几种位置关系

  直线与*面的关系有3种:直线在*面上,直线与*面相交,直线与*面*行。其中直线与*面相交,又分为直线与*面斜交和直线与*面垂直两个子类。

  直线在*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直线与*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面*行——没有公共点。直线与*面相交和*行统称为直线在*面外。

  直线与*面垂直的判定:如果直线L与*面α内的任意一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面α的垂线,*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

  线面*行:*面外一条直线与此*面内的一条直线*行,则该直线与此*面*行。*面外一条直线与此*面的垂线垂直,则这条直线与此*面*行。

  直线与*面的夹角范围

  [0,90°]或者说是[0,π/2]这个范围。

  当两条直线非垂直的相交的时候,形成了4个角,这4个角分成两组对顶角。两个锐角,两个钝角。按照规定,选择锐角的那一对对顶角作为直线和直线的夹角。

  直线的方向向量m=(2,0,1),*面的法向量为n=(-1,1,2),m,n夹角为θ,cosθ=(m_n)/|m||n|,结果等于0.也就是说,l和*面法向量垂直,那么l*行于*面。l和*面夹角就为0°

  提高数学成绩的技巧是什么

  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

  接受一种新的知识,主要实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要重视课堂上的学*效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方法,上课时要跟住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下课之后要及时复*,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去问,在做作业的时候,先把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回想一遍,还要牢牢的掌握公式及推理过程,尽量不要去翻书。尽量自己思考,不要急于翻看答案。还要经常性的总结和复*,把知识点结合起来,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惯

  要想学好数学,大量做题是必可避免的,熟练地掌握各种题型,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数学成绩。刚开始做题的时候先以书上*题为主,答好基础,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开拓思路,练*各种类型的解题思路,对于容易出现错误的题型,应该记录下来,反复加以联系。在做题的时候应该养成良好的解题*惯,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进入最佳的状态,形成*惯,这样在考试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数学三角函数知识点

  1.终边与终边相同(的终边在终边所在射线上).

  终边与终边共线(的终边在终边所在直线上).

  终边与终边关于轴对称

  终边与终边关于轴对称

  终边与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一般地:终边与终边关于角的终边对称.

  与的终边关系由“两等分各象限、一二三四”确定.

  2.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1弧度(1rad).

  3.三角函数符号特征是:一是全正、二正弦正、三是切正、四余弦正.

  4.三角函数线的特征是:正弦线“站在轴上(起点在轴上)”、余弦线“躺在轴上(起点是原点)”、正切线“站在点处(起点是)”.务必重视“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与单位圆上相应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正弦’‘纵坐标’、‘余弦’‘横坐标’、‘正切’‘纵坐标除以横坐标之商’”;务必记住:单位圆中角终边的变化与值的大小变化的关系为锐角

  5.三角函数同角关系中,*方关系的运用中,务必重视“根据已知角的范围和三角函数的取值,精确确定角的范围,并进行定号”;

  6.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本质是: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7.三角函数变换主要是:角、函数名、次数、系数(常值)的变换,其核心是“角的变换”!

  角的变换主要有:已知角与特殊角的变换、已知角与目标角的变换、角与其倍角的变换、两角与其和差角的变换.

  8.三角函数性质、图像及其变换:

  (1)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和周期性

  注意: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定义域;绝对值对三角函数周期性的影响:一般说来,某一周期函数解析式加绝对值或*方,其周期性是:弦减半、切不变.既为周期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自变量加绝对值,其周期性不变;其他不定.如的周期都是,但的周期为,y=|tanx|的周期不变,问函数y=cos|x|,,y=cos|x|是周期函数吗?

  (2)三角函数图像及其几何性质:

  (3)三角函数图像的变换:两轴方向的*移、伸缩及其向量的*移变换.

  (4)三角函数图像的作法:三角函数线法、五点法(五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和变换法.

  9.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

  (1)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角和为,任意两角和与第三个角总互补,任意两半角和与第三个角的半角总互余.锐角三角形三内角都是锐角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任两角和都是钝角任意两边的*方和大于第三边的*方.

  (2)正弦定理:(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3)余弦定理:常选用余弦定理鉴定三角形的类型.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两个*面的位置关系:

  (1)两个*面互相*行的定义:空间两*面没有公共点

  (2)两个*面的位置关系:

  两个*面*行-----没有公共点;两个*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a、*行

  两个*面*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行于另一个*面,那么这两个*面*行。

  两个*面*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行*面同时和第三个*面相交,那么交线*行。

  b、相交

  二面角

  (1)半*面:*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面分成两个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叫做半*面。

  (2)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为[0°,180°]

  (3)二面角的棱:这一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4)二面角的面:这两个半*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5)二面角的*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面角。

  (6)直二面角:*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esp.两*面垂直

  两*面垂直的定义:两*面相交,如果所成的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面互相垂直。记为⊥

  两*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面经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面互相垂直

  两个*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面。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学好数学的方法

  抓学*节奏

  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学*,慢腾腾的学*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整理数学笔记

  准备一本笔记本,把一些重要的公式,基本内容记录下来。不要以为数学只要一直刷题就可以了。连公式都记不住,再怎么刷也是无用的,效率不高,事倍功半!所以要把知识点记录下来,在配上典型例题,就可以熟记知识点,还加强运用,提高效率。

  集合的定义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对象汇总而成的集体。其中,构成集合的这些对象则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例如,全*人的集合,它的元素就是每一个*人。通常用大写字母如A,B,S,T……表示集合,而用小写字母如a,b,x,y……表示集合的元素。若x是集合S的元素,则称x属于S,记为x∈S。若y不是集合S的元素,则称y不属于S,记为y?S。

  简单随机抽样

  1.总体和样本

  在统计学中,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1)抽签法;⑵随机数表法;⑶计算机模拟法;⑷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①总体变异情况;②允许误差范围;③概率保证程度。

  4.抽签法:

  (1)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

  (2)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3)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例:请调查你所在的学校的学生做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

  5.随机数表法:

  例:利用随机数表在所在的班级中抽取10位同学参加某项活动。

  系统抽样

  1.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

  把总体的单位进行排序,再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照这一固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本。第一个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

  K(抽样距离)=N(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

  前提条件:总体中个体的排列对于研究的变量来说,应是随机的,即不存在某种与研究变量相关的规则分布。可以在调查允许的条件下,从不同的样本开始抽样,对比几次样本的特点。如果有明显差别,说明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承某种循环性规律,且这种循环和抽样距离重合。

  2.系统抽样,即等距抽样是实际中最为常用的抽样方法之一。因为它对抽样框的要求较低,实施也比较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有某种与调查指标相关的辅助变量可供使用,总体单元按辅助变量的大小顺序排队的话,使用系统抽样可以大大提高估计精度。

  分层抽样

  1.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两种方法:

  1.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2.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将各层中的元素按分层的顺序整齐排列,最后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2.分层抽样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的子总体中的样本分别代表该子总体,所有的样本进而代表总体。

  分层标准:

  (1)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

  (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分层的比例问题:

  (1)按比例分层抽样: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2)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1、本均值:

  2、样本标准差:

  3.用样本估计总体时,如果抽样的方法比较合理,那么样本可以反映总体的信息,但从样本得到的信息会有偏差。在随机抽样中,这种偏差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我们用样本数据得到的分布、均值和标准差并不是总体的真正的分布、均值和标准差,而只是一个估计,但这种估计是合理的,特别是当样本量很大时,它们确实反映了总体的信息。

  4.(1)如果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共同的常数,标准差不变

  (2)如果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乘以一个共同的常数k,标准差变为原来的k倍

  (3)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标准差的影响,区间的应用;

  “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中的科学道理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1、概念:

  (1)回归直线方程

  (2)回归系数

  2.最小二乘法

  3.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1)描述两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即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依存的数量关系

  (2)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把预报因子(即自变量x)代入回归方程对预报量(即因变量Y)进行估计,即可得到个体Y值的容许区间。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控制规定Y值的变化,通过控制x的范围来实现统计控制的目标。如已经得到了空气中NO2的浓度和汽车流量间的回归方程,即可通过控制汽车流量来控制空气中NO2的浓度。

  4.应用直线回归的注意事项

  (1)做回归分析要有实际意义;

  (2)回归分析前,最好先作出散点图;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菁选(扩展6)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菁选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5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

  (3)当抛物线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好方程有实根和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二次函数可转化为两根式。如果没有交点,则不能这样表示。

  注意:抛物线位置由决定。

  (1)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①开口向上。

  ②开口向下。

  (2)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①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

  ②图象过原点。

  ③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

  (3)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对称轴:)

  ①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

  ②对称轴是y轴。

  ③异号对称轴在y轴右侧。

  (4)顶点坐标。

  (5)决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

  ①△>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交点。

  ②△=0抛物线与x轴有的公共点(相切)。

  ③△<0抛物线与x轴无公共点。

  (6)二次函数是否具有、最小值由a判断。

  ①当a>0时,抛物线有最低点,函数有最小值。

  ②当a<0时,抛物线有点,函数有值。

  (7)的符号的判定:

  表达式,请代值,对应y值定正负;

  对称轴,用处多,三种式子相约;

  轴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的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两侧判,左异右同中为0。

  (8)函数图象的*移:左右*移变x,左+右—;上下*移变常数项,上+下—;*移结果先知道,反向*移是诀窍;*移方式不知道,通过顶点来寻找。

  (9)对称:关于x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y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原点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在顶点处翻折后的解析式为(a相反,定点坐标不变)。

  (10)结论:①二次函数(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的顶点在x轴上Δ=0;

  ②二次函数(的顶点在y轴上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③二次函数(经过原点,则。

  (1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①一般式:(,用于已知三点。

  ②顶点式:,用于已知顶点坐标或最值或对称轴。

  (3)交点式:,其中、是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若已知对称轴和在x轴上的截距,也可用此式。

  第一章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3分)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负有理数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正整数又叫自然数。

  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32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3分)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310分)

  1、*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跟)。一个数有两个*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正数a的*方根记做“。a”

  π+8等;

  2、算术*方根

  正数a的正的*方根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a”。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方根是零。a(a0)a0

  a2a;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

  -a(a考点六、实数的运算(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6、实数混合运算时,对于运算顺序有什么规定?

  实数混合运算时,将运算分为三级,加减为一级运算,乘除为二能为运算,乘方为三级运算。同级运算时,从左到右依次进行;不是同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方,再算乘除,而后才算加减;运算中如有括号时,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顺序进行。

  7、有理数除法运算法则就什么?

  两有理数除法运算法则可用两种方式来表述:第一,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第二,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为零的数,商都是零。

  8、什么叫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

  相同因数相乘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相同因数的个数叫指数,这个因数叫底数。记作:an

  9、有理数乘方运算的法则是什么?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零的任何正整数幂都是零。

  10、加括号和去括号时各项的符号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去(加)括号时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加)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的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加)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行线与相交线

  知识要点

  一.余角、补角、对顶角

  1,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4,互为余角的有关性质:

  ①∠1+∠2=90°,则∠1、∠2互余;反过来,若∠1,∠2互余,

  则∠1+∠2=90°;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l十∠2=90°,∠1+∠3=90°,则∠2=∠3.

  5,互为补角的有关性质:①若∠A+∠B=180°,则∠A、∠B互补;反过来,若∠A、∠B互补,则∠A+∠B=180°.

  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果∠A+∠C=180°,∠A+∠B=180°,则∠B=∠C.

  6,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及*行线的性质

  7,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行.

  8,“三线八角”的识别:

  三线八角指的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八个角.

  正确认识这八个角要抓住:同位角位置相同,即“同旁”和“同规”;内错角要抓住“内部,两旁”;同旁内角要抓住“内部、同旁”.三.*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9,*行线的定义: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行线.

  10,*行线的性质: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1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行.

  12,两条*行线之间的距离是指在一条直线上任意找一点向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行线之间的距离.

  1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14,*行线的判定: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这三个条件都是由角的数量关系(相等或互补)来确定直线的位置关系(*行)的,因此能否找到两直线*行的条件,关键是能否正确地找到或识别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15,常见的几种两条直线*行的结论:

  (1)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同位角的角*分线*行;

  (2)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内错角的角*分线互相*行.

  四.尺规作图

  16,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的作图的方法称为尺规作图.用尺规可以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也可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利用这两种两种基本作图可以作出两条线段的和或差,也可以作出两个角的和或差.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科学。它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学好数学对于我们每个同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初中数学的学*方法与技巧:

  一、*时的数学学*:

  1、课前认真预*。预*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得听老师讲课,通过预*,掌握度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带着预*中不明白的问题去听老师讲课,来解答这类的问题。预*还可以使听课的整体效率提高。具体的预*方法:将书上的题目做完,画出知识点,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20分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练*册做完。

  2、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当老师让同学去黑板上演算时,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如果遇到不懂的难题,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求甚解。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3、课后及时复*。写完作业后对当天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可以适当地做25分钟左右的课外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其课外题内容大概就是今天上的课。

  4、单元测验是为了检测*期的学*情况。其实分数代表的是你的过去,关键的是对于每次考试的总结和吸取教训,是为了让你在期中、期末考得更好。老师经常会在没通知的情况下进行考试,所以要及时做到“课后复*”。

  二、期中期末数学复*:

  要将*时的单元检测卷订成册,并且将错题再做一遍。如果整张试卷考得都不好,那么可以复印将试卷重做一遍。除试卷外,还可以将作业上的错题、难题、易错题重做一遍。另外,自己还可以做2——3张期末模拟卷。

  三、数学考试技巧:

  如果想得高分,在选择、填空、计算题上是不能丢分的。在考数学的时候思想不能开小差,而且遇到难题时不能想“没考好怎么办啊”等内容。在通常情况下,期末考试的难题都是不知道怎么做,但有可能突然明白的那种。遇到这种题目要沉着冷静,利用题目给你的一切条件进行分析,如这次考试有两个空白的钟,还有去年七年级期末的几题填空。这些条件都对你的解题有很大帮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有充足的时间,将自己的速度压下来,不是越快越好,争取一次做成功。大概留35分钟的时间检查。

  最终提醒大家:多做题有一定作用,但上课听讲、认真答题及提高准确率、总结经验才是最重要的。还要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当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定义:

  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2.性质:

  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3.分类: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考点:

  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组)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③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1.因式分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 a-b=-(b-a); (a-b)2=(b-a)2; (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方差公式:a2-b2=(a+ b)(a- b);

  (2)完全*方公式: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组、四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有“ x2+px+q是完全*方式? ”.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有讲究,同乘除负要变向。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别忘要变号。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注意了。

  同乘除正无防碍,同乘除负也变号。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大于头来小于尾,大小不一中间找。

  大大小小没有解,四种情况全来了。

  同向取两边,异向取中间。

  中间无元素,无解便出现。

  幼儿园小鬼当家,(同小相对取较小)

  敬老院以老为荣,(同大就要取较大)

  军营里没老没少。(大小小大就是它)

  大大小小解集空。(小小大大哪有哇)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首先化成一般式,构造函数第二站。

  判别式值若非负,曲线横轴有交点。

  A正开口它向上,大于零则取两边。

  代数式若小于零,解集交点数之间。

  方程若无实数根,口上大零解为全。

  小于零将没有解,开口向下正相反。

  用*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异号两个*方项,因式分解有办法。

  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用完全*方公式因式分解

  两*方项在两端,底积2倍在中部。

  同正两底和*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方,方正倍积要为负。

  两边为负中间正,底差*方相反数。

  一*方又一*方,底积2倍在中路。

  三正两底和*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方,两端为正倍积负。

  两边若负中间正,底差*方相反数。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要用公式解方程,首先化成一般式。

  调整系数随其后,使其成为最简比。

  确定参数abc,计算方程判别式。

  判别式值与零比,有无实根便得知。

  有实根可套公式,没有实根要告之。

  用常规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左未右已先分离,二系化“1”是其次。

  一系折半再*方,两边同加没问题。

  左边分解右合并,直接开方去解题。

  该种解法叫配方,解方程时多练*。

  用间接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必修四知识点菁选(扩展7)

——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十)份

  一】

  a(1)=a,a(n)为公差为r的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2r=...=a[n—(n—1)]+(n—1)r=a(1)+(n—1)r=a+(n—1)r。

  可用归纳法证明。

  n=1时,a(1)=a+(1—1)r=a。成立。

  假设n=k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a(k)=a+(k—1)r

  则,n=k+1时,a(k+1)=a(k)+r=a+(k—1)r+r=a+[(k+1)—1]r。

  通项公式也成立。

  因此,由归纳法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正确的。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n—1)r]

  =na+r[1+2+...+(n—1)]

  =na+n(n—1)r/2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a(1)=a,a(n)为公比为r(r不等于0)的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r^2=...=a[n—(n—1)]r^(n—1)=a(1)r^(n—1)=ar^(n—1)。

  可用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r^(n—1)

  =a[1+r+...+r^(n—1)]

  r不等于1时,

  S(n)=a[1—r^n]/[1—r]

  r=1时,

  S(n)=na。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二】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方法

  1、先看笔记后做作业。

  有的同学感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但是为什么你这么做有那么多困难呢?原因是学生对教师所说的理解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水*。

  因此,每天做作业之前,我们必须先看一下课本的相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能否如此坚持,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最大区别。尤其是当练*不匹配时,老师通常没有刚刚讲过的练*类型,因此它们不能被比较和消化。如果你不重视这个实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2、做题之后加强反思。

  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但使用现在做主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问题,并总结我们自己的收获。

  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复一日,建立科学的网络系统的内容和方法。俗话说:有钱难买回头看。做完作业,回头细看,价值极大。这一回顾,是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技巧

  1、科学的预*方法

  预*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预*后将课本的例题及老师要讲授的*题提前完成,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与老师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更多的方法与技巧。总之,这样会使你的听课更加有的放矢,你会知道哪些该重点听,哪些该重点记。

  2、科学的听课方式

  听课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参预的过程,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还要想在老师前面,不断思考:面对这个问题我会怎么想?当老师讲解时,又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想?这里用了什么思想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问题多了,思路自然就开阔了。

  3、科学的记录笔记

  记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

  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这类疑点,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大意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与老师商榷。

  记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提高解题水*大有益处。

  记总结——注意记住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存在问题、找到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

  知识点总结

  本节知识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对称性和函数的图象等知识点。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对称性是学*函数的图象的基础,函数的图象是它们的综合。所以理解了前面的几个知识点,函数的图象就迎刃而解了。

  一、函数的单调性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和证明:(1)定义法 (2)复合函数分析法 (3)导数证明法 (4)图象法

  二、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

  1、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定义

  2、函数的奇偶性的判定和证明方法

  3、函数的周期性的判定方法

  三、函数的图象

  1、函数图象的作法 (1)描点法 (2)图象变换法

  2、图象变换包括图象:*移变换、伸缩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

  常见考法

  本节是段考和高考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是段考和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都有,并且题目难度较大。在解答题中,它可以和高中数学的每一章联合考查,多属于拔高题。多考查函数的单调性、最值和图象等。

  误区提醒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即遵循“函数问题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单调区间必须用区间来表示,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开区间,不必考虑端点问题。

  3、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不能用“或”和“ ”连接,只能用逗号隔开。

  4、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必须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函数。

  5、作函数的图象,一般是首先化简解析式,然后确定用描点法或图象变换法作函数的图象。

  函数简介

  函数的定义通常分为传统定义和*代定义,函数的两个定义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叙述概念的出发点不同,传统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而*代定义是从集合、映射的观点出发。

  函数的*代定义是给定一个数集A,假设其中的元素为x,对A中的元素x施加对应法则f,记作f(x),得到另一数集B,假设B中的元素为y,则y与x之间的等量关系可以用y=f(x)表示。

  函数概念含有三个要素:定义域A、值域B和对应法则f。其中核心是对应法则f,它是函数关系的本质特征。

  函数最早由中国清朝数学家李善兰翻译,出于其著作《代数学》。之所以这么翻译,他给出的原因是“凡此变数中函彼变数者,则此为彼之函数”,也即函数指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一个量中包含另一个量。

  一、一次函数定义与定义式: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则此时称y是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即:y=kx(k为常数,k≠0)

  二、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

  即:y=kx+b(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b取任何实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三、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

  2.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3.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三、四象限。

  特别地,当b=O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四、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已知点A(x1,y1);B(x2,y2),请确定过点A、B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也叫解析式)为y=kx+b。

  (2)因为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所以可以列出2个方程:y1=kx1+b……①和y2=kx2+b……②

  (3)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得到k,b的值。

  (4)最后得到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当时间t一定,距离s是速度v的一次函数。s=vt。

  2.当水池抽水速度f一定,水池中水量g是抽水时间t的一次函数。设水池中原有水量S。g=S-ft。

  六、常用公式:

  1.求函数图像的k值:(y1-y2)/(x1-x2)

  2.求与x轴*行线段的中点:|x1-x2|/2

  3.求与y轴*行线段的中点:|y1-y2|/2

  4.求任意线段的长:√(x1-x2)’2+(y1-y2)’2(注:根号下(x1-x2)与(y1-y2)的*方和)

  数学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知识点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符号,含有有限个元素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叫无限集,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记做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的真子集。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子集,真子集都具有传递性。(说明一下: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同时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A称作是B的子集,写作A B。若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则A称作是B的真子集,一般写作A属于B。中学教材课本里将符号下加了一个不等于符号,不要混淆,考试时还是要以课本为准。所有男人的集合是所有人的集合的真子集。)

  高中数学的学*方法

  多看辅导书

  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肯定都要做完,但我不会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要看一些辅导书籍,做一些辅导书籍上的作业,直到我能理解定义、定理和公式的含义,一道题尽量用多种办法去解题,做到举一反三。我经常买和课程有关的辅导书籍看,每一门课程我都有好几本相关的辅导书籍。

  定期整理归纳

  每学完一章的内容,我都要进行小结。把这章的内容归纳一下,把定义、定理、公式和这个定义、定理、公式有代表行的练*题写出来,最后就是用几句话把这一章的内容概括一下,目的是方便记忆。我写在一张纸上,放在口袋里,随时会拿出这张纸来看一下。我一般不看完,只看前面几个字,然后去想后面的内容,实在想不出来才再看一下的。考试前每一科目我都是把内容归纳后,写在纸上放在口袋里,跑到没人的大树底下,一会看一下归纳的纸条,背诵内容和例题。

  二次函数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k=(4ac-b^2)/4a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IV.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

  P(-b/2a,(4ac-b^2)/4a)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1.数列的函数理解:

  ①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定义域和值域上。数列可以看作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其有限子集{1,2,3,…,n}的函数,其中的{1,2,3,…,n}不能省略。②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是重要的思想方法,一般情况下函数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列也不例外,通常也有三种表示方法:a.列表法;b。图像法;c.解析法。其中解析法包括以通项公式给出数列和以递推公式给出数列。③函数不一定有解析式,同样数列也并非都有通项公式。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项的序数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an=f(n)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通项公式的特点:

  (1)有些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有不同形式,即不。

  (2)有些数列没有通项公式(如:素数由小到大排成一列2,3,5,7,11,...)。

  3.递推公式: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它前一项或几项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数列递推公式特点:

  (1)有些数列的递推公式可以有不同形式,即不。

  (2)有些数列没有递推公式。

  有递推公式不一定有通项公式。

  注:数列中的项必须是数,它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复数。

  二次函数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k=(4ac-b^2)/4a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IV.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

  P(-b/2a,(4ac-b^2)/4a)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