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首页 / 文库 / | 2023-02-27 00:00:0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图片、铅笔、纸货架。

  教学设计

  从生活中引入分类,初步理解分类的意义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

  你们在超市里都看见什么了?

  那么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说明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就要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一类一类(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分类。(板书课题)

  那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初步学*分类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马大哈超市,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样摆好不好?怎么不好?

  那么咱们来帮他整理整理,这个超市的左边是一个冰柜,这是冰柜上的广告画,右边是一个货架。

  谁来整理一下?(学生对货架上的物品进行整理)

  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摆在一起?(强调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货架上的物品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

  动手操作,巩固分类方法

  如果让你当一名超市里的售货员,你打算怎样摆放货架上的物品?

  1.小组创作将物品分类。

  下面咱们亲自动手摆一摆。

  你们要摆放的物品都在纸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来,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较合适,再摆一摆,看摆在哪一层比较合适,确定后再贴一贴。每个物品的背面有一个双面胶,把上面的小白纸撕下来,就可以贴在这个纸货架上了。

  下面4个人一组,看哪组合作得最愉快。

  2.学生汇报。

  师:有哪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货架摆放的情况。

  还有哪个组?(学生介绍小组分类的情况)

  还有这么多的组愿意展示,下面咱们请各组长拿着自己组的货架到前面来展示。

  3.小结:我们参观了超市,又自己亲自动手摆了摆,知道了商店中物品的摆放可以分为蔬菜类、水果类、服装类、文具类、鲜花类等。这样摆放既方便了顾客的购买,又减少了混乱,提高了效率。分类这种做法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也经常出现,所以说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4.联系生活,巩固分类的意义。

  师: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家里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呢?

  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练*六的第1、3题。

  扩展思路初步尝试不同标准分类

  1.尝试。

  刚才我们都是把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现在看你们每个桌子上都有一把铅笔,都是铅笔,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把铅笔再分一分。(同桌讨论)

  2.汇报。

  3.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把许多不同的物品进行了分类,现在又把一种物品进行了分类,而且有这么多种分法,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花色分,有的按有橡皮头和没橡皮头的分,有的按削过和没削过的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用整十数乘的口算算理及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学*兴趣.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

  用整十数乘的算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用整十数乘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53 182 125 144 162

  252 352 323 262 254

  1502 2802 2403 1606 2204

  2.1403可以怎样口算?

  二、探究知识

  1.教学例3

  (1)教师出示例3的乒乓球挂图,如下:

  用纸盖住最右边的一袋,提问:

  (2)这里有几袋乒乓球?每袋几个?要求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59=45(个)

  (3)接着露出盖住的那袋乒乓球,提问:刚才有9袋乒乓球,一共有45个.再增加1袋,是几袋?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10=50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9个5是45,45+5=50,也就是10个5就是50)

  (5)反馈:

  410= 610= 710= 910=

  使学生讨论后明确:一个数乘10,只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一个0.

  (6)类推:

  1110= 1210= 2410=

  2.教学例4:口算640

  (1)出示投影,使学生明确:每盒有6个皮球,20盒共有多少个皮球?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每2盒是一摞,先求一摞是多少皮球;再求十摞有多少个皮球?

  即2个6是12, 10个12是120.)

  (3)反馈练*:1220= 3130= 1150=

  (4)小结:用整十数乘,先用0前面的数与这个数相乘,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一个0.

  三、随堂练*

  结合今天所学的新知识,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听要求,全体同学起立,手里都举着一张可写数字的卡片,老师举起一个算式,如果你写对得数,就可以坐下来,请周围的同学帮助和监督.好吗?(如果最后还有站着的同学,请别的'同学帮助找到答案.)

  134= 432= 283= 2502=

  530= 1230= 93+8= 86+5=

  2120= 3420= 1170= 1250=

  同学们都重新坐到了自己的位子上,说明大家都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为了我们的进步,给自己一个热烈的掌声.

  四、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了用整十乘的口算乘法,大家通过乘法口诀,学会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找到了口算规律.课后大家可以互相比赛,练*看谁的口算最准确.

  五、布置作业

  1、157+165 500-3422 (234+198)8

  8(27-7) 246630 430-(216-198)

  2、王老师买排球用了40元,买篮球用的钱数是排球的3倍.王老师买求一共用了多少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2、5、3、的倍数的练*(P21题6~11)

  教学目标:通过综合练*,使学生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所给的数是否是2、5、3的倍数,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练*,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71727374757677787980

  81828384858687888990

  3.提问:在3的倍数中,哪些数是9的倍数?它们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划分的?

  二、概念辨析

  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

  2.没有因数二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欧式

  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

  6.30.6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

  三、指导练*

  1.第6题:这副图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原有22人,再来几人才能正好安3人一组分完,说明再来的人数和原有的人数合并起来应该与3有什么关系?22+2=24

  2.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他们说出根据来

  3.第8题:要求学生懂得这道题问了几个问题?(必须是3的倍数,又要是偶数)先考虑哪个问题呢?为什么?

  4.第9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判断,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5.第10题:

  (1)当填奇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个位数字是3或者5就可以了)

  (2)当填偶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个位数字是0或者4就可以了)

  (3)当填2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2的倍数特征,个位数字是偶数就可以了)

  (4)当填5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考虑5的倍数,个位数字是0或者5就可以了)

  (5)当填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3的倍数特征)

  (6)当填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先考虑3的倍数特征,哪3个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只有4、3和5,再考虑2的特征,个位是偶数)

  6.第11题:判断奇数还是偶数,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四、课后:

  五、作业:

  六、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十三的第1、2、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没有去过峨山的临江公园吧!那里的苗圃经过扩建显得更漂亮了,(明明、笑笑、淘气经过参观后带来了很多图片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播放课件)

  二、引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答:每种花各有多少盆呢?(师张贴问题)

  生齐读题目。(下面同学们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连起来读一遍)

  三、探究问题

  1、你能写出算式吗?

  让同学独立思考后回答(板书算式)

  154 22 =

  2、估一估

  (1) 能估计一下答案吗?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学生独立估一估

  (2) 指3名学生回答

  生可能出现的回答:A.因为2210=220所以不到10盆;

  B.因为225=110所以比5盆多一些;

  C.因为14020=7所以大约是7盆左右。

  3、用竖式计算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试着在草稿本上列竖式计算。

  2 2 1 5 4

  (1)用竖式算一算: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小组内用竖式算一算每种花各有多少盆?

  ①下去巡视,选一个又快又好的小组代表把竖式写在黑板上。

  ②汇报交流:你们小组是怎样想的?(看能不能说到把22看作20来试商,207=140接*150、所以商是7。)

  师问

  (1)为什么把22看作20来试商?(更简便)

  (2)商 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如果巡视时发现有错例的,拿到展台上来让同学辨析一下。

  ③师:要想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可以怎样做?(验算一下)

  ④师板书:答:每种花各有7盆。

  4、峨山的园艺师听说老师要到你们易门来上课,特地让老师带了一道题来请你们帮帮忙。(课件出示题目:如果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拼成几个图案?还剩几盆花?)

  (1)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学生列出:12018=

  (2)师:先估一估可能是几个图案,把你的估算结果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如果你觉得合理,就点点头。

  (3)那你能自己独立地用竖式算一算吗?

  (生独立算,选出一生板演)

  师:你是把18看作几十来试商的?有不同意见吗?

  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有什么好处?(很快找到商几)

  (4)验算一下,你的得数是否正确,请一生来写在黑板上。

  评:怎样验算的?

  刚才我们做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这两道题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小结方法:除数是两位数,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者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即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当除数的个位数是5或者比5大时,可用五入法试商,即除数的十位数加上1,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

  四、总结

  1、谁来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屏幕出示;你对自己的学*满意吗?给自己评价一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参观苗圃过程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其实这些知识还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下次我们再共同探讨。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也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

  2.掌握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能正确解答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会口述答话.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读懂题意,正确地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投影片.

  学生准备10个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 8+3= 9-7= 8+5= 10-8= 10+5=

  9+4= 10-7= 7+7= 7-4= 10-5=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以表格的形式出示例4的'内容.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这道题有2个已知条件,一个是草地上有8只羊,另一个是又来了3只羊,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羊?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把草地上的8只羊和又来的3只羊合起来,8和3合起来用加法算,算式是8+3=11.

  教师把表格去掉,把条件和问题连接起来成为例4.同时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2.教学例4.

  (1)引导学生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

  这道题告诉我们几个已知条件?分别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这道题也有2个已知条件,一个是草地上有8只羊,另一个是又来了3只羊,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羊?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应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回答,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把草地上的8只羊和又来的3只羊合起来,也就是把8和3合起来,用加法算,列式为 8+3=11.(教师板书)

  (3)学写单位名称并口述答话.

  算式中的8、3和11分别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草地上有8只羊,3表示又来了3只羊,11表示一共有11只羊.

  教师说明,为了看清楚算出的是羊的只数,我们要在得数11的后边写上只字并且把只字用括号括起来,表示求出的一共有11只羊.这个只字叫做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题中问我们一共有多少只羊,我们要给予回答.我们求出的共有11只羊,我们就回答:一共有11只羊.这叫答话,答话时要把我们算出的得数说出来.现在我们做完题后先不用写答话,说出来就可以了.

  请同学们一起口述答话,

  (4)请同学们读一读例4的算式,说出单位名称,并且口述答话.

  3.反馈学*.

  山上有8只猴,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题,读懂之后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写到练*本上,提醒学生写出单位名称并且口述答话.

  4.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校里有9个足球,借走7个,还剩多少个?

  引导学生读题,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是学校有9个足球,第二个已知条件是借走了7个足球,问题是还剩多少个足球.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想一想,要求还剩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得出,求还剩多少个,就是从9个足球中去掉借走的7个足球,从9里面去掉7用减法算,列式为9-7=2

  若学生列式计算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足球摆一摆,先摆9个圆片,从9个圆片中拿走7个,表示借走了7个,还剩2个,然后再让学生列式计算.

  (3)引导学生写出单位名称和答话.

  算式中的9、7、2各表示什么?单位名称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9表示有9个足球,7表示借走了7个足球,得数2表示还剩下2个足球,单位名称是个.(板书:个)

  指定2~3名同学口述答话.

  5.反馈练*.

  小华有10本练*本,用了8本,还剩多少本?

  先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让学生在练*本上写出算式,写上单位名称,并且口述答话.

  6.阅读教科书例4、例5.

  引导学生归纳,例4、例5是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它们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如果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从一个数里面去掉另一个数,求还剩多少,用减法算.注意得数的后面要写上单位名称,还要口述答话.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做这样的题要认真读题,看清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再列式计算,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口述答话.

  四、随堂练*.

  1.按要求填空.

  (1)教室里有8个小朋友,又进来4个,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个小朋友?

  这道题求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就是把教室里的小朋友和又进来的小朋友合起来,列式为□○□=□( ),答:现在教室里有______个小朋友.

  (2)教室里有8个小朋友,出去了4个小朋友,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个小朋友?

  这道题求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就是从教室里的小朋友里面去掉出去的小朋友,列式为□○□=□( ),答,现在教室里有______个小朋友.

  2.(1)小云有9个纸飞机,又做了4个,现在有多少个?

  (2)学校有10只兔子,卖了7只,现在有多少只?

  先让学生读懂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再列式计算.

  3.选择正确答案.

  从树上飞走9只小鸟,又飞走了4只小鸟,两次共飞走了多少只小鸟?

  小云这样做 9+4=13

  小明这样做 9-4=5

  小华这样做 9+4=13(只)

  小林这样做 9-4=5(只)

  他们4个人中谁做得对?为什么?

  4.让学生自己编题练*.

  五、布置作业.

  1.爸爸买了8个苹果,妈妈买了7个,一共买了多少个?

  2.小丽家里有10个桃,吃了7个,还剩几个?

  板书设计

  应用题

  ④草地上有8只 又来了3只羊,一共有多少只羊?

  8+3=11(只)

  答:一共有11只羊.

  ⑤学校里有9个 ,借走7个,还剩多少个?

  9-7=2(个)

  答:还剩2个.

  探究活动

  找朋友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7加几的计算.

  活动准备

  写有算式和答案的卡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1.将卡片分发给学生(每人一张).

  2.教师说得数,持有等于该得数算式的学生起立,同时高举卡片,让全班学生判断是否等于教师手中的得数.

  3.教师说算式,持有该算式得数的学生起立,同时高举卡片,让全班学生判断是否为教师手中算式的得数.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1)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对星空中的一些星座(由7颗星组成的)的星星计数。

  2. 按给出的数在方格纸上画星图。

  3.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星座知识。

  能力目标

  1. 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2. 在画点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

  重点难点:

  按给出的数在纸上画出星图。

  教学准备:

  1. 教师方面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小圆片

  2. 学生方面的准备:课前有关星座的知识探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播放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

  师:夜晚悄悄地来临了,美丽的月亮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可爱的小星星在对你调皮地闪动着大眼睛,这些星星用直线连接起来,就形成很多的星座。请学生分组交流介绍收集到的有关星座的知识。

  2. 个别回答:你知道有哪些星座吗?星座对于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

  3. 出示课题:美丽的星座

  二、新授实施

  1. 教师边操作多媒体课件,边介绍:天鹅座、狮子座、猎户座,北斗七星座。

  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同样是7颗星星,可是由于排列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星座。

  2. 请你用7个小圆片模仿摆出以上的四个星座,教师巡视辅导。

  3. 你还能用7个小圆片摆出其他的形状,并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组织评比:谁的星座最可爱、最美丽?

  4. 小结:奥妙无穷的宇宙世界等着小朋友长大以后去探索、去求知。

  三、练*尝试

  1.我们可以把这些星星看作是一个小圆点,然后我们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出星座。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画画看呢?(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星座带领小朋友尝试画)

  师:先画4个圆点,将点与点用线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形成一幅星座图。

  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画4个圆点来画出星座。

  2. 想一想,画一画:用4个圆点、5个圆点创作出其他的星座,小组内交流评比。

  3. 教师指导写数:7的写法

  四、探究巩固

  1. 比一比,赛一赛:我是小小天文家。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来发明星座,并展示学生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

  2. 总结:今天学*了什么本领?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进一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⑴某毛纺厂有男职工25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4倍。

  A.女职工有多少 人?

  B.男女职工共有多少人?

  C.女职工比男职工多几人?

  (B、C两问要让学生思考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⑵养鸡场有公鸡120只,母鸡的只数比公鸡的5倍多32只,

  A.有母鸡多少只?

  B.公鸡、母鸡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试试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二、创设问题情景

  每年的“六一”节前怡园小学生都要向山区同学捐书,今年大队部对三、四、五年级捐书情况统计如下:

  三年级说:“我班捐书36本。”

  四年级想了想说:“我班捐书的本数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大声说:“我班比三、四年级捐书的总数少8本。”

  你们知道五年级捐书多少本吗?

  三、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看是否正确。

  3、汇报、板演。

  36*2=72(本) 综合算式:36+36*2-8

  36+72=108(本)

  108-8=100(本)

  学生说理后再问: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如:36*(1+3)-8

  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把三年级捐书的本数看作一份数。

  四、应用及变式

  1、说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多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⑵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少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⑶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是红金鱼的2 倍。花金鱼的条数比红、黄金鱼总数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⑷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少3 条,花金鱼的条数比黄金鱼的2 倍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让学生每两题一比较。

  2、列式计算

  课本练一练的第二题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的第3-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均分的过程;最后学*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复*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均分。

  (2)举例说明*均分的两种情况。

  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新知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书写除号)

  (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读除法算式)

  (3)小结:只要是*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例5做好准备。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例5(为了贴*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6和7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进行10以内加减计算。

  2、初步感觉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6、7的加减法正确迅速的计算

  教学准备:

  小棒图,小黑板,水果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颗智慧星打算奖给同学,同学们看一看,有几颗星星?

  出示5颗星星

  还有一颗忘了拿出来,看看现在有几颗?

  你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说板书算式:5+1=6

  将展示图倒过来还能怎样列式?生说1+5=6

  二、新授

  1、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来摆学具,然后看着图写出算式(拿出6个)

  谁来说说你们组写出了几个加法算式?

  老师这里有7朵小红花,发给同学们,(师板书虚线,虚线表示从中去掉,你能看图写出减法算式吗?)

  独立写算式,谁来说说你的算式,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2、分组活动

  分组摆学具并写算式

  3、课后练*45页看图写出算式

  4、师出示图看图想一想,你能怎样列式?

  三、练*

  1、在田字格里写算式

  只写半格注意书写整洁

  2、46页做一做,49页5、6、7

  四、语言练*

  说出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数字?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具、学具准备:

  两个月饼、刀子,课件,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纸片各一张,水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出示两个月饼)看,几个月饼?(把其中一个送给两个学生)那还剩几个月饼?(板书:1、2)

  师:如果这两个同学都想吃这个月饼,怎么分比较公*?

  师:老师把月饼来等分,那半个月饼用数怎样表示呢?

  师:半个月饼可以用数1/2来表示。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像1、2这样的'数叫做整数。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1/2。

  师: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了两份,一份就是它的1/2,这些图形的1/2你能找到吗?请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1/2。

  学生到投影仪处展示。

  师:把三角形像这样上下折,这一部分是它的1/2吗?

  2、认识1/4。

  师:我们能把一个月饼*均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把它*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又分到几分之一呢?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分月饼。

  师同时提问:你分到了这个月饼的?你呢?

  师:把一个月饼*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4,你能用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吗?

  学生折一折,并涂上颜色。

  3、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学生观察主题图,你在哪里发现了几分之一?用完整的话说一说。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新知识?

  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课 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 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游戏规则的公*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

  1、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吗?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2)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练*八书P48到50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以“相差关系”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用分析法分析,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

  1、P48先出示(1),练*后说说分析过程

  板书:鸭的只数-鸡的只数=鸭比鸡多的只数

  2、改变上题,学生自己写关系式,再列式计算,反馈

  3、P48练3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时说出数量关系式:

  男同学人数-女同学人数=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的人数

  ●变式练*

  1、滨海小学三年级有学生42人,四年级有8个小组,*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请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2、少年宫有合唱队员60人,舞蹈队员42人。合唱队员比舞蹈队员多多少人?

  先口答。再将“合唱队员60人”改变,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综合练*

  1、P48练5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解答。

  2、P49练8指名说说。

  (二)

  ●基本练*

  1、P49练10(1)出示后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写出基本数量关系式:第二小组*均每人-第一小组*均每人=?

  2、P49练10(2)学生独立练*后反馈说说基本数量关系式

  ●综合练*

  1、P50练11、12、13先练*,后反馈比较基本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

  2、P50练14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3、P50练15,先补充,再计算。反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且十位计算有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有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里的三个师兄弟遇到麻烦了,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吧。

  二、探索新知

  1、利用分橘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3、重点解决有48个橘子,*均分给3个师兄弟,每人分多少个? □ ○ □ = □ ( )

  4、学生独立计算483。

  5、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6、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

  (1) 10个 10个 10个 18个(10个 8个)

  每个人可以分1篮还剩18个(1篮8个),一人可再分6个,共16个。

  (2) 30 3 = 10 18 3 = 6 10 + 6 = 16

  (3)竖式计算(再次对比加减乘竖式)

  ①竖式的书写格式不同

  ②计算顺序不同(从高位开始)

  ③数位对齐

  7、讨论:为什么除法要从高位算起?

  三、拓展应用

  1、先估算再计算。

  382

  524

  723

  2、用竖式计算。

  81 3

  90 6

  98 7

  84 6

  96 4

  56 4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总结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问题,

  3、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在学*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兴趣。

  教学方法:

  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PPT(超市图片)

  师问:同学们看看这是哪里呀?(超市)

  对,这是超市,大家都知道我们街上也刚刚开了一家超市,你们去过吗?(去过)老师前两天也去过呢,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前两天从超市里买来的东西。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想~)看来同学们不是很想知道,能不能大声地告诉老师,你想知道吗? (生大声回答)

  2、出示教具尺子和毽子等,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师在黑板上标好价格。(尺子1.2元,毽子2.5元)

  3、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东西呢,大家喜欢这些东西吗?(喜欢)师:好,如果待会儿哪位同学表现很棒的'话,老师就将这些东西作为奖品奖励给他们,不过,要想表现好的话首先得和老师一起解决几个问题。

  二、新授

  1、出示PPT,生观察尺子和毽子的价格,并让生用前面学过的知识独立说出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师:看到它们的价格,有同学有疑问了,老师买这两样东西一共给了售货员阿姨多少钱呢?

  2、这就是我们今天即将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把这个问题朗读一遍。

  3、指名列算式,师板书:1.2+2.5= ,师: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呢?(合理即给予鼓励表扬)

  4、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呢?那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前边学*的元角分的知识来计算出它的结果呢?生独立在练*本上计算。

  5、反馈。生可能:

  (1)2元加1元等于3元,2角加5角等于7角,合起来就是3元7角。

  (2)1元2角加2元等于3元2角,3元2角再加5角也是3元7角。。........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惯。]

  2.电脑出示7加儿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本课题教时数: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9月9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数除法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旧知

  二、教学新课

  一、 巩固练*

  四、小结。

  五、作业

  1、口算

  3/431/542/766/112

  分数除以整数通常是怎样计算的?

  2、复*第(1)题

  学生口答算式与结果。

  这一题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求?

  出示数量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

  3、口答填空

  3/10小时是()个1/10小时。

  1小时是()个1/10小时。

  4、引入新课

  1、教学例2

  这一题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根据数量关系式怎样列式?

  (183/10)

  画出一条线段,并提问:如果把这条线段看做1小时行的千米数,怎样来表示3/10小时行的千米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条线段*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用颜色线画出。

  师边述说边画线段。

  问:从图伤看,3/10小时行驶18千米,就是几个1/10小时行18千米?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求几个1/10小时行多少千米?

  要求10个1/10小时行多少千米。先要求出什么?图上哪一段表示1/10小时行的路程?

  根据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

  讨论:按这样来想,你认为第一步求什么?怎样求?

  (1)1/10小时行的千米数是:183

  为什么要用183?183能不能转化成用乘法来计算?

  讨论:1/10小时行的千米数已经用式子表示出来了,你觉得第二步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2)1小时行的千米数是:181/310

  (3)为什么要用181/3的积再乘10?根据乘法结合律,181/310还可以怎样乘?

  问:183/10求出的是1小时行的千米数,1810/3也表示1小时行的千米数,那么183/10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从上面的推想过程看出,183/10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了?

  比较这个等式里的`算式,在等式两边,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

  2、小结。

  1、练一练1

  2、练一练2整数除以分数是怎样计算的?

  3、练*八2整数除以分数和整数乘分数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4、练*八3

  分组练*

  做完后问:每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地方?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说一说在整数除以分数时,要乘哪个数的倒数,在分数除以整数时,要乘哪个数的倒数。

  练*八、1、4、5

  181/310

  =18(1/310)

  =1810/3

  课后感受

  此节课的教法与前一节类似,更多的在于在学生昨天学会分析方法的前提下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寻求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6、做一做,第77页例7、8题、做一做,练*十五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和一结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及自觉验算的好*惯。

  教学重点:

  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灵活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运算顺序(教材第76页例6)。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5、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二、运算定律(教材第77页例7)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 用字母表示 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学生说说简算过程及应用的运算定律。

  3、 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21- )71

  5.03-2.14-1.86

  4、完成教材第77页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应用

  1、学生交流、讨论。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巩固应用

  完成练*十五第3---7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板书设计:

  数的运算

  运算定律 叙述方法 字母表示

  加法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a+b+c=(a+b)+c=a+(b+c)

  减法 减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b-c=a-(b+c)

  乘法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ab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ab)c=a(bc)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相加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a+b)c=ac+bc

  除法 除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也可以先除以第一个除数,再除以第二个除数。 abc

  =a(bc)

  =acb

  其它 凑与拆 加上或减去接*整数、整十数的简算。拆成和分数分母相同的数,进行约分。再利用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重温小学阶段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定律等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并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配合相关的练*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 对性,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 题,能运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 空间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学*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起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提问:大家说说,我们常用右手做哪些事?我 们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2)谈话: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 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 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评析: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实例,使学生获得大 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物体间左右位置关系奠定 础。]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左和右。 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1)出示挂图: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 谈话: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之 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 来看,画面中坐在前面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桌, 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 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有的同学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 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 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 系吗?同桌讨论后汇报。

  [评析:紧密结合小朋友上课的情景,引导学生讨 论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理解和掌 握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 步发展空间观念。]

  (2)联系教室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 认识。(想想做做第1题)

  让每个学生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 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 回答。

  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 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 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儿说B在左边,一会 儿说B在右边。

  讲述:我们在描述某一物**置时,一定要说清 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评析:联系实际,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某 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说的。]

  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

  [评析:通过说说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所处的位 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惯和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巩固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摆一摆。(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 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边,把铅笔摆在文具盒的右 边,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边,把橡皮摆在学具盒 的左边。

  (2)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 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 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 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 有什么。

  (3)请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 听,指名几人交流。

  [评析: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 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自由摆放学具的活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2.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丁丁和拉拉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来到了玩具柜台。呵!那么多玩具,挑选什么呢?妈妈规定每人只能买一样,并且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 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

  提问:小朋友,如果你是丁丁或拉拉,你会怎么说 呢?其他小朋友能根据他的说法,猜出他想买的是什 么吗? (评析:给单调的练*赋予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 地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的积极性,让 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情境中感受到学*的乐趣,提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评析: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 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词描述物**置,每个学生都 有说的机会,人人参与,人人表现,学生真正成为学* 的主人。]

  三、实践活动,增强应用意识

  1.想一想。

  谈话:老师有一个问题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 地站着,(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的是右手吗?(可能有 的学生说是右手,有的说不是右手,说法不一)

  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断一下,老师举的是 不是右手。

  (教师举起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让学生检验自 己的看法。)说明: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起的右手就刚好相反。

  [评析: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教学难点,运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引起学生 注意,引发思考;让学生举起右手与老师对照,促使 学生去体验感悟;最后教师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 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总之,这段 教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 突破了难点。]

  2.动脑筋。

  (挂图显示学生上下楼梯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思 考: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哪边走?谁走错了?为什么?

  (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表 演体验。)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 走路的'人。*时我们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右边有秩序 地走。

  [评析:看图判断左右,学生容易以自己为标准来 下结论。为此,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 来,去感悟\去体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方向的变化过 程,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时又对学生进 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惯的培养。]

  四、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玩得愉快吗?在玩的过程中 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后,到学校和家里再观察观察,找出各种物体 间的左右位置关系说一说。

  [评析:教师富有情趣地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知识汇报交流学*过程和掌握的学*策略,在自由的氛 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本领去探索周围更广阔领域 知识,体验学*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总结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总评

  认识左、右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 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解决日 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 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让他们愉快地投入到学*中去,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1.把数学知识的学*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 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左右的 置关系及其相对性。如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 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运用身边的学* 品进行探索性的操作活动,创设购买玩具的情景组 织学生开展猜测、推理活动,组织学生表演上下楼梯 体会左右位置与判断者的关系,这些无不激起学生学 *数学的兴趣,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的理念。

  2.注意数学学*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充分利 用书上的练*与场景,并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 实例,无论是新课引入、范例的选择还是练*的设计、 作业的布置都将学生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 去发现、去比较左和右的不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了解其相对性,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运用数学, 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选取密切联系学生 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节日礼物》是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学生在观察物体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经历观察物体和5个正方形搭成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能区分拍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教材选取了小狗贝贝四次由低到高观察节日礼物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四个画面上分别标出四次看礼物的顺序,鼓励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并让学生体会由远及*位置的变化所引起的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小学数学开始进入系统学*的开始。经过前三年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本班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任务,学*积极性高,兴趣大,有强烈的求知欲、自觉性高。有25%的学生处于中等,学*比较被动,其中有10%的学生自觉性差,不能积极地思考问题。本课需要展开观察、想像、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对学生具有挑战性。首先让学生自学观察,再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体验,丰富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②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

  ③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培养其积极的乐学态度;

  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主要以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活动为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③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④通过合作交流,养成互助合作的*惯,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教学难点:通过由远到*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会越来越小。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应该是学生这种学*共同体的活动的一种方式,学生互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对话,了解我们自己的学*进步、学*状况,有助于学生克服自己的弱点,了解他人的学*状况,帮助自己学*上取得进步。

  内容设定:

  伙伴们评评我: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互评。通过学生的互评,加强学生间信息的沟通,清楚地了解他人的优缺点,进行自我反思,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使竞争与合作意识同步发展。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课始的故事导入、课中新知识学*的情境创设等,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之中。

  2、观察、猜测、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变化,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用五个小正方体学具摆自己喜欢的图形,交流自己所在位置看到的形状,接着,创设小狗观察礼物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有困难的可用学具模拟体验)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小狗从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观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接着,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体会并判断由远到*观察同一物体,物体的范围逐渐缩小。整个过程充满了观察、猜想、体验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是以“听和看”的方式介入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

  《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数学课上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主动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在实际应用、拓展延伸环节中安排了判断图片观察位置的练*,例如:“有两个侦察员明明和莉莉,他们分别从两个方向观察同一间房子,请你分别标出明明、莉莉看到的情形。”和“说出下列房屋、**、汽车的*面图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等。

  4、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使其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其实数学中充满了美,我们要深入挖掘数学的美,展现数学的魅力。例如:我在拓展练*中安排的“这是两幅意大利比萨斜塔的照片,你知道为什么第二幅照片中的斜塔不斜呢?”和生活延伸中欣赏一些优美的风景、名胜图片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使其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5、还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让学生自主对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过去课堂教学的总结评价历来是教师的专利,本节课我把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在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主评价,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和谐。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一、联系生活、复*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3)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案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第三阶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抽象概念理解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因此在学生已有的对“个、十、百、千”四个数位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从具体的形到抽象的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并掌握“10个一千是一万”这一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1.数形结合,层层递进,加深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从情境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的应用,接着让学生以正方体木块为素材,一千一千地数;再以计数器为素材,一千一千地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原理,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最后引导学生整理并制作数位顺序表,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探索数位顺序表的应用价值。

  2.由直观到抽象,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教学注重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通过数星星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数数,在活动中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计数方法的理解。再通过正方体木块、计数器逐步抽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计数器 数位顺序表

  学生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体会“大数”。

  (1)导入: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你们看,这是我们的校园,请你们来读一读校园里的这些数吧。

  (2)学生尝试读数。

  (3)引导学生观看南京长江大桥图,并读数: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

  2.揭示课题。

  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很多比千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产生认识万以内数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探究新知,引导发现

  (一)教学例5。

  1.复*数数的方法。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学过哪些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学生集体汇报已经学过的数数的方法。

  2.引导学生数正方体木块。

  (1)引导学生先观察例5中的正方体木块,然后数一数。

  (2)学生集体交流数数的方法。

  (先十个十个地数出一百,再一百一百地数出一千,正好是一个大正方体木块,然后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3)师生归纳: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万”也是计数单位。(板书)

  3.在计数器上从一千拨到一万。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数位。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拨一拨,并思考:当拨到九千时,再增加一千是多少?又该怎样拨珠呢?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同时引导学生边拨边数,使学生明确:9个一千再加1个一千是一万,我们拨到九千后,再拨一千,应该把9去掉,并向前一位进1。

  (4)小结:计数单位“千”的前面是“万”,万是更大的计数单位。

  4.整理数位顺序表。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数位。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借助计数器想一想这些数位的排列顺序。

  (从右往左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3)组织学生制作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制作的数位顺序表,并说一说制作数位顺序表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数位顺序表要从右往左,从低位到高位依次排列)

  (5)指导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表示568和302,并读出这两个数。

  (6)小组讨论数位顺序表对写数、读数有哪些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详细介绍: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联系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在掌握*均分的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操作并解答.

  (1)把8根小棒*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你是怎么分的?

  (2)拿出8很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你是怎样想的?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7枝铅笔,*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先分分看)

  (2)读题后引导学生操作,用小棒代替铅笔,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边演示进口述分的.过程.

  教师提问:把7枝铅笔,*均分给3个同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把7枝铅笔*均分成3份.)分的结果怎样?全分完了吗?(每人分2枝,还剩1枝.)

  教师引导:联系*均分的含义及以前我们学的知识,想想这道题应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73=,并用竖式计算.)

  教师启发:竖式中,除得的商是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枝.)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枝.)做应用题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时,要写单位名称,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道题商和余数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应怎样写?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写出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73=2(枝)1(枝)

  教师提问:回答时应怎样写?(每人分2枝,还剩1枝)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均分后,没有分完,还有剩余.)

  (3)对比、分析:今天我们解答的这道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均分,用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商和余数都写单位名称,回答时因有余数需答完整.)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5)反馈练*:

  把20张画片*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2.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入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回答时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第5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反馈练*:

  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重点强调*均分的第二种有余数的应用题计算,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三、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出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重点强调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完整写出答话.

  随堂练*1.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投影出示)

  9□=□(个)□(个)9□=□(盘)□(个)

  (1)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和算式(1),你能说说题意吗?[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个)(个),可以推断是*均分的第一种方法.]

  类推:把图和算式(2)联系起来,你能理解题意吗?【可讨论,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盘)(个),可以推断是*均分的第二种方法.】

  比较、归纳:根据图及两个不完整的算式,指名说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一个算式表示,把9个苹果*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

  第二个算式表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2)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写好算式.

  (3)订正,指名口述思维过程.

  2.填空.(投影出示)

  (1)144=32

  143=42

  (2)216=33

  布置作业

  有18个扣子,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个?

  有37米白布,每5米布做一条被单,可以做几条被单,还剩几米布?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自然数。

  2.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3. 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一些含义。

  教学重难点: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看图编题。

  出示图片、学生编题

  小结:自然数0、1、2、3、4、5 等,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揭示课题

  认识自然

  三、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自然数

  1.数苹果,看个数。

  (1)出示:1个苹果。

  提问:现在你看到了什么?

  回答:1个苹果。

  (板书:1)

  (2)逐步的一个一个添加苹果。

  提问:现在有多少只苹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1、2、3、4、5

  提问:这里的1、2、3、4、5表示什么?

  回答:苹果的个数。

  (板书:表示个数)

  2. 找名次,看序数。

  (1)出示:刘翔110米栏比赛后的领奖的情景

  提问:谁得了冠军?冠军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回答:第1名。

  (板书:1)

  提问:那亚军和季军又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2、3)

  (2)提问:这里的1、2、3表示什么?

  回答:表示比赛的名次。

  小结:比赛的名次是一种有序的排列。1、2、3也可以表示这样的序数

  板书:表示序数

  3.小结:像1、2、3这些用来表示计数编序的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被称为自然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了解自然数。

  (出示课题:自然数)

  4.认识自然数。

  (1)提问:谁能说说看你在*时生活中的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2)学生举例回答

  (3)小结:所以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做自然数。

  (二)探究二:自然数所表示的6种含义

  1.自学。

  2.交流反馈。

  学生逐步归纳自然数的6种含义。

  3.小结。

  ①表示序数——如第3个。

  ②表示个数——如3个。

  ③表示代码——如:邮政编码中的3,3号运动员等。

  ④表示量数——如:“多长?多大?多重?”。

  ⑤表示计算结果——如:2+1=3。

  ⑥表示重复计算的次数——如:2重复加3次:2+2+2=3×2=6 2重复乘3次:2×2×2=23=8 ㈢

  探究三:“0”的`认识

  1.提问:“0”是自然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介绍说理。

  (2)小结:从历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0是不是自然数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0是自然数,另一种认为0不是自然数。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不包括0。目前,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为了方便于国际交流,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11-2.9)第311页,规定自然数包括0。所以在*几年进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修订中,教材研究编写人员根据上述国家标准进行了修改。即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1、2、3、4、5、6、叫自然数,简单说就是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4)板书:0是自然数。

  2.提问:有比“0”更小的自然数吗?

  (1)回答:“0”是最小的自然数。

  (2)提问:的自然数会是几?

  (3)回答:没有的自然数。

  (4)板书: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3.小结。

  0是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0加1得1,1加1得2 ,2加1得3,这样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任意一个自然数。而从自然数的排列顺序可知,后面一个自然数比前面一个自然数多1。因此,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合并而成,所以1是自然数的单位。0可以看成是由0个1组成的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如果把任意一个自然数用字母n表示,那接在这个自然数后面的一个自然数可以表示成“n+1”。

  板书: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四、课内练*

  1. 找出下面哪些是自然数。

  18 100.01 0 10000000 -9

  2.判断。

  (1)从1开始的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 )

  (2)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都是自然数。( )

  (3)没有的自然数,也没有最小的自然数。( )

  (4)接在自然数18后面的自然数只有1 个。( )

  (5)在4.2和8.5之间有4个数。( )

  3. 有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可以表示为(a —1),那么另外两个自然数可以表示为( )和( )。

  五、本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你对自然数有哪些深入地了解呢?

  1.0是自然数。

  2.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六、课后作业

  找找身边的自然数,说一说它所表示的含义。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例2、例3,做一做及练*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负数灵活地表示一些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地在数轴上找到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2.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经历负数产生的过程,体会负数的意义。具有数形结合的意识,深刻体会数轴形成的过程。

  3.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相反意义的量和对0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负数

  (1)情境激疑

  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想想看,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相反”这个话题开始聊起: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相反现象,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车站上人们上车下车……

  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往下聊,走进数学你又有什么发现?

  1. 今年开学,四年级转入15名同学,五年级转出15名同学。

  2.在剪刀、锤子、布活动中,男同学赢了3次,女同学输了1次。

  3.李叔叔做生意,三月份亏了3000元,四月份赚了8000元。

  怎样用数学的形式来表示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呢?出示。

  要求:简洁,是让别人也能一目了然。

  汇报,可能有以下情况。

  ①直接表示 ( 简洁但不明了)

  ②用文字表示 (明了又不够简洁)

  ③用符号表示(简明、清楚,一目了然)

  小结:现在人们就是用这种形式来区分意义相反的量的。

  (2)认识正、负数。

  你知道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

  举个例子来说?+3你会读吗?

  像(—2)这样的数呢?

  怎么读呢

  师介绍:加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减号叫

  做负号。正数和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练*:读出下面的数

  -100、+6.8、-1.8、36

  为了简便,+36可以写为36。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正号都可以省略。师板书。

  得出: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用……来表示。

  二、丰富新知,介绍负数历史。

  同学们,我们今天从“相反”这个词聊起认识了负数这个新朋友。其实对于负数的认识,在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人,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你想知道吗?(课件演示或学*第4页你知道吗?)

  听完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接下来再让我们回到生活中,找一找在咱们身边又有哪些负数?(板书课题:负数)

  三、生活中的应用

  1.在温度计上认识负数

  我的'一位朋友喜爱出门旅游,这是他所定的几个备选城市,我帮他留意了一下气温情况,一起来看一下

  (1)(多媒体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哈尔滨-15--3℃,北京-5-5℃;上海0-8℃;海口12-20℃)

  得出:0℃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所以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0,并用集合圈将正数、负数、0进行分类)

  那你知道0度是怎么来的吗?

  介绍:瑞典天文学家摄尔秋思,他把自然状态下的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

  (2)温度计。

  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吗?(课件示: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

  介绍:摄氏度、华氏度,每格代表1℃。

  2.电梯里的负数

  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5、-2)

  5和-2是以什么为分界点的呢?

  3.海拔高度中的负数

  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比海*面高出8844.43米。如果把这个高度表示为+8844.43米,那么比海*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 )米,海*面的高度为( )米。

  练*

  如果大雁向南飞30米记作+30,那么向北飞50米记作( )。

  如果体重增加4千克用+4表示,那么-1.5表示( )。

  4.数轴上的负数

  出示例3

  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强调以谁为分界点,以什么方向为正。两种说法)

  指出: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了0(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就形成了一条数轴,刚才大家所说的就是数轴的形成过程。

  现在你能在数轴上找到他们运动后的位置吗?

  完成练*

  (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11米说明她是向( )行( )米。(指出+11的位置,体会数轴是无限长的。)

  (3)如果小刚先向东行5米,又向西行8米,这时小刚的位置为( )米。

  (分层拓展)

  5.运动场上的负数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秒42,当时赛场的风速是每秒-0.4米,你知道风速每秒-0.4米的意思吗?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一些作用,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负数还有更加广泛的用途等待着大家继续去了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认识直角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看书21-22页。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

  1、做练*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 = 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 ÷ 3 =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 × 5 =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 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 ÷ 2 =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 × 7 = 245(千米) 70 ÷ 2 ×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 ÷ 5 =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 ÷ 50 = 35(时) 1750 ÷(250 ÷ 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 ÷ 5 × 720 B.720 ÷(300 ÷ 5)

  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 × 5 × 15 B.300 ×(15 ÷ 5) C.300 ÷ 5 × 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联系生活情景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三位数加三位数单独进位加法笔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电视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出示复*题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孩子们,我知道你们都比较喜欢《熊出没》,今天熊大、熊二、光头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光头强今天运气不好,砍树被熊大、熊二发现了了,今天你们就来代替熊大、熊二想办法让光头强不砍树,好吗?

  1、教师出示第一关。

  要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

  教师:算式怎么列?(220+26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教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算完之后,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2)集体汇报,交流方法。

  (学生说,老师板书)

  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仅用多种口算方法算出了这道题的得数,而且还请了竖式来帮忙,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的题目。

  (3)教师演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2、教师出示第二关: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买220支钢笔和260支铅笔共要480元,要求丰收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怎样列式?

  (433+418)

  (1)估算。

  请大家估一估,丰收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

  教师:大家估算得很好,我们只要把两个加数或者其中一个加数看作和它们最接*的整百数或整十数来估算,估算的结果都会很接*准确数。

  (2)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你能算出433+418得多少吗?想办法试一试。算完的同学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演示完后,请同学上台用竖式计算。随后再次利用多媒体演示竖式计算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在利用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4)议一议:你觉得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重点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算十位时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

  3、教师出示第三关:

  本关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汇报。

  4、多媒体出示第四关,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个学生上台板演。

  三、小结

  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已经学会了三位数的加法,还有什么问题,请大家在课余时间相互讨论,互相学*。

  四、巩固新知

  完成练*八1—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 引导观察。

  谈话:下面是某新华书店销售的三种图书的价格。

  出示:

  书 名

  每本书的价钱(元)

  《数学故事》

  12

  《成语故事》

  15

  《科幻故事》

  18

  提问:观察表格,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买一本《数学故事》和一本《成语故事》要用多少元?买三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元?三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买3本《数学故事》,一共要用多少元?等等)

  随着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2. 解决问题。

  提问: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你想解答哪些问题?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想一想才能怎样比较快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解决自己所选择的问题,教师巡视。

  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计算的?(着重交流是怎样运用加法或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

  板书:12 + 15 + 18 12 3 5

  12 + 18 + 15 12 5 3

  比较:观察上面的两组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3. 揭示课题。

  谈话: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复*)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你想怎样复*?通过复*达到什么要求?

  [说明:从现实情境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激活学生学*的兴奋点。注意对复*方法进行指导,把学生放在学*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 合作交流,知识梳理

  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学过的运算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你整理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整理,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整理方法有:举例,文字描述,字母表示等。

  小组活动: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请把你整理的结果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分享,并讨论一下,能把你们小组同学的各种方法整理在一张表格里吗?试一试。

  组织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整理的方法和完成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整理结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举 例

  文字描 述

  字母表示

  加

  法

  交换律

  结合律

  乘

  法

  交换律

  结合律

  [说明:让学生自己整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便于学生加深对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理解,同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合作学*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与同伴合作学*的意识。]

  三、 巩固练*,加深理解

  1. 填一填。

  出示题目:

  下面的计算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在括号里填一填。

  86 + 35 = 35 + 86( )

  72 + 57 + 43 = 72 + (57 + 43)( )

  76 40 25 = 76 (40 25)( )

  125 67 8 = 125 8 67( )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 辨一辨。

  出示题目:

  先在括号填上适当的数,再连一连。

  81 + ( ) = 0 + 81 乘法交换律

  16 4 25 = 16 ( )加法交换律

  184 + 168 + 32 = 184 + ( )乘法结合律

  a 56 b = ( ) 56 加法结合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3. 比一比。

  下面每组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1) 88 + (24 + 12) (2) 28 15

  (88 + 12) + 24 7 (4 15)

  (3) 856 - (656 + 120) (4) 540 45

  856 - 656 - 120 540 9 5

  要求:比较每组的两道题,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各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 算一算。

  出示题目:

  你能分别算出三角形、正方形中几个数的和,圆中几个数的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算法,并说一说怎样算比较快。

  [说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引导学生在填一填、辨一辨、比一比、算一算等数学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地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为灵活应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四、 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 下面是某校学生生活区今年上半年用电情况,根据相关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求出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分组汇报怎样算比较快。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2. 下面是四(2)班马**同学阅读三本课外书的情况统计。

  提问:根据表中数据,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问:怎样分别求出每本课外书一共有多少页呢?怎样算比较快?自己先想一想,再独立解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指名介绍自己的算法。

  师生共同评价各种算法,并总结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方法。

  [说明:本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问题中没有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学生通过分析题中的数据,会发现这些题具备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特征,通过计算、交流、反思等学*活动,进一步感受运算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五、 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提问: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复*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吗?

  学生交流,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表现。

  [说明:让学生适时反思自己在本课学*中的所得,及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学*行为、态度,大胆地说出遇到的困惑或困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态度,提高学*效率。]

  六、 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95 + 996 + 997 + 998 + 999 125 (17 8) 4

  1 + 2 + 3 + 4 + 5 + 95 + 96 + 97 + 98 + 99

  25 32 125

  [说明:课后安排富有挑战性的练*,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本课学*内容,更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78-40= 46-20= 86-30= 78-40=

  38-2= 26-5= 56-4= 86-34=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 53-20=

  38-2= 33-1=

  2、例1:口算

  86-34=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86-30=56

  56-4=

  3、试一试

  8600-3400=

  想:869个百-349个百

  = 个百

  =

  4、小结

  三、课堂练*

  1、49-20-7= 76-50-3= 68-40-5=

  49-27= 76-53= 68-45=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73-61= 86-54= 67-25= 76-23=

  95-42= 38-21= 89-74= 78-42=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

  四、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4)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9+?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

  计算机、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

  秋天来了,各种水果都成熟了,小动物们到果园里摘苹果.快看,它们回来了!

  出示图片:摘苹果

  2.教师提问

  (1)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2)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二)引入课题

  1.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解决“一共有几个苹果”的问题.

  2.教师提问

  (1)谁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2)怎样列式?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

  1.教师提问:“9+5”到底应该怎样算呢?

  2.动手操作

  用红颜色的圆片代替小兔摘的苹果,用黄颜色的圆片代替小猪摘的苹果,把自己的

  想法摆一摆、说一说.

  3.小组交流想法

  4.教师提问: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汇报?

  (二)小组讨论

  刚才你们用了那么多的方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三)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参加采摘活动的还有许多其它的小动物,你们想看看他们的收获吗?

  2.出示图片:草莓、梨

  3.教师提问

  (1)谁能说说图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4.我们今天帮助小动物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请你观察一下我们列出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三、练*巩固.

  (一)出示图片:算一算

  小动物们还有一些数学问题想请你帮助他们解决,你愿意吗?

  (二)出示图片:肯德基餐厅

  1.经过一天的采摘活动,小动物们很饿了,他们来到了动物肯德基餐厅.请你帮助小动物选择一份套餐(包括一份主食和一份小食品),并计算出你所选择的'套餐要花多少钱.

  2.全班汇报

  3.发散思维:假设现在我想任意地选取两种食品,比如:一个巧克力圣代8元和一份薯条5元,你能帮我算算要花多少钱吗?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这节课你们上的高兴吗?有什么收获?

  教学点评: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并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猜测验证的学**惯,并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应表现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释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采摘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适时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创设了购买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自己选套餐的数学游戏活动,实践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有价值数学的目的。

  探究活动

  抢卡片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9加几的计算,提高口算速度.

  游戏准备

  写有算式和得数的卡片若干张.

  游戏过程

  1.学生分组进行.

  2.把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放到桌子上,由组长举算式卡片,其他同学抢得数卡片,谁抢到的多谁获胜.

  3.游戏控制在3分钟左右.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圆规,所以用圆规画圆是难点,掌握圆的特征是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指名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圆形,如有的钟面是圆形的,当然钟面也可以做成方的;现在的硬币有多边形的,也有圆形的。唯独车轮子,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不管是大车还是小车的车轮子,为什么都要做成圆的呢?

  (产生疑问,引起争议,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圆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学*新课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想画一个比较标准的大圆,可以怎么画?(指名回答)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用绳子画圆)先取一段绳子,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套在石头和棍棒上,然后拉紧绳子,绕着这个固定的点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老师刚才画圆时,中间的点怎么样?(中间的点不动。)

  我们把这个不动的点叫定点。(板书:定点)

  粉笔画出的线为什么能首尾相接呢?

  应该说圆上任意一点到定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我们把这段相等的距离叫定长。(板书:定长)

  如果我们在本上画圆,用我们刚才画圆的方法方便吗?(不方便)那可以怎么画?

  (出示圆规)这是我们画圆的工具圆规。圆规有两个脚,一脚带尖,另一脚带笔。认真看老师怎样用圆规画圆。画圆时,先定好一点,然后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这点上,把带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老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你们会用圆规画圆吗?

  请你在本上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边画边想,画圆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

  画圆时,要先定点,再定长,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时哪是定点?哪是定长?

  (先让学生动手画圆,边画边体会出哪是定点,哪是定长。先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板书:圆心)

  什么叫圆心?(指名回答)

  哪儿是定长?老师在圆上画出这段定长,观察这条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这条线段叫半径。(板书:半径)

  谁说说什么叫半径?(指名回答)

  (老师再在圆上画出直径。)老师边画你们边观察,这条线段通过哪儿?两端在哪儿?

  像这样,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板书:直径)

  谁再说说什么叫直径?(指名回答)

  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书上对这些概念做了准确的叙述,同学们打开书,看看我们刚才概括的跟书上完全一样吗?有没有补充?

  (学生补充: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

  (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这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再通过看书,使总结出的结论更准确,更完善。)

  老师想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这些概念。

  练一练

  (1)判断这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

  (2)判断哪条线段画的是直径?

  (3)这四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哪一条是直径?(学生举数字卡片判断)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概念掌握得很好,我们继续研究圆还有什么特征?

  2.研究圆的特征。

  用我们准备好的学具转动A面,你发现半径有什么特征?转动B面,你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

  (学生分小组讨论。)

  (老师再在幻灯上演示一遍,提问讨论结果。)

  (板书)无数条相等

  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直径、半径有这些特征。在下面两个圆中:(出示) 甲圆的半径和乙圆半径相等吗?

  甲圆直径是乙圆直径的2倍吗?

  那么圆在什么情况下才存在这些特征?(板书:同一圆里)

  练一练(正确画,错误画。)

  (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3)在同一圆里,半径是4厘米,直径一定是2厘米。()

  (4)圆心在圆上。()

  同学们判断得都很正确。老师想让同学们用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来计算下面几道题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倍数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老师给出半径和直径的数据,你们会画圆吗?小组讨论一下,半径2厘米的圆怎么画?直径6厘米的圆怎么画?(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把半径2厘米的圆画在本上,要求标圆心、半径。边画边想,什么决定圆的位置?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直径6厘米的圆请同学们回家画在本上。

  刚才同学们画了半径是2厘米的圆,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的?圆的大小呢?

  (板书)位置大小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画圆时要先点圆心。

  (老师举起一个圆)有一个同学是个小马虎,他在画完这个圆后,忘了点圆心了,你能帮助他找到圆心吗?

  如果这个圆画在黑板上或本子上忘了点圆心,怎么找到它的圆心呢?

  (指导学生说出用直尺在圆面上从下往上推,推到最长的一段,就是直径。)

  三、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能用我们刚学的圆的知识来解答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的车轮子都是圆的吗?(指名回答,前后呼应,用刚学的圆的知识来回答刚才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圆心、半径、直径。通过演示用绳子在黑板上画圆,使学生体会到:画一个圆必须要有定点、定长。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定长就叫半径。并引出直径的概念。通过判断半径、直径的练*,巩固其概念。

  第二层次,研究圆的特征。每四人一组,每组有一个学具,学具是在一个硬纸板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钉1个用透明胶片剪成的活动的圆,在A面的活动圆上画着半径,B面的活动圆上画着直径。学生分小组转动A面的活动圆,发现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转动B面发现在同

  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

  3的倍数的特征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先研究“偶数+偶数”的规律,在经历“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后,再引导学生用这样的研究方式探索“奇数+奇数”“奇数+偶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应用结论判断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减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 结论:

  12 + 34 = 48 偶数+偶数=偶数

  11 + 37 =48 奇数+奇数=偶数

  12 + 11 =23 奇数+偶数=奇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同桌准备一根米尺与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数学的愉悦心情。

  2、教学策略选择

  (1)让学生成为建构新知的主人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学*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通过引导、组织及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构新知时,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去亲自体验。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环节突破重点:第一,回忆活动,建立表象。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时间”、“数一数步数”等活动,建立学生对100米的表象,从而让学生推出:10个1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第二,学生描述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通过小组合作学*,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学*时间和广阔的学*空间,让学生自己学*。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课堂上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就录制一段录像放给学生观看,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刚才走了1千米。运用媒体教学一方面学生亲身体会到1千米到底有多远,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另一方面,学生观看时,每看到一处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着说:这就是“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些信息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拉*了学生与千米的距离,从而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千米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

  *阳瑞安

  50千米38千米

  乐清灵昆

  45千米20千米

  师:小朋友见过这些牌子吗?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吗?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二、建立模型

  (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师:昨天我们一起测量了从百里路小学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刚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学们分小组走了走这100米的路程

  (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怎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一般学生会从来回次数、所需的时间和总的步数来回答)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感和亲切感,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为学*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矗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师找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的“切合点”,在学生建立

  100米长度的表象基础上感知1千米的长度,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备芽若学生提出同学间所需时间和总的步数相差较大,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相差,然后得出全班的大约值。

  (二)介绍1千米=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可以写作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三)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20xx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四)强化感知1千米的长度

  课件出示学校周边的地图:从学校向右走,从校门口-麻行僧街-大榕树-百里东路-市二医大约1千米。从学校向左走,从校门口-一百超市--江心码头-江滨西路-郭公山-勤奋

  水闸-现代概念大约1千米

  师:其中第2条路是老师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老师骑摩托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学校出发到现代概念大约用了1分30秒,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镜头来感受一下(课件播放录象)。

  三、千米和米的换算

  (一)教学换算

  师: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边说课件边出示图片)

  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板书:4千米=()米(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深约达5000米、南京长江大桥的长约6000米,能把它们成用千米作单位的吗?

  板书:5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

  (同桌互说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二)练*:

  1、9000米=()千米800米+200米=()千米

  4千米=()米3千米-1000米=(米

  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交通工具连一连。(略)

  (三)解释与拓展

  课件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等让学生能说说指路标志、限速标志的意思。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家庭作业

  与同伴在家的附*或学校附*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学*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数学不显得枯燥而是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师:昨天我们一起测量了从百里路小学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刚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学们分小组走了走这100米的路程

  (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大约走了200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这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

  生:从美容院回到校门口一个来回是200米,1000米里面有5个来回.

  生:走100米大约用了1分30秒,按这样计算,走1000米大约需要15分钟。

  生:走100米大约用200步,走1000米大约需要走20xx步

  ......

  片段二: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600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生1: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xx块这样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生2:一根米尺长1米,1000根米尺连接起来就是1千米。

  生3:教室门高约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快冲天了!

  生4:一张课桌的长约1米,1000张课桌连起来约1千米

  生5:一个同学把两臂张开伸直大约是1米,1000个同学手拉手大约是1千米。

  生6:教室的黑板长约4米,250个黑板连起来大约是1千米。

  生7:学校操场跑一圈是200米,跑5圈是1千米。

  生8:体育中心泳池的泳道长是50米,游10个来回就是1千米。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5)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81~83页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内容教学之前,同学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乘法竖式的写法,这些都为学*本课内容作了知识上的铺垫。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以后学*乘、除法的基础,也是本单元中重要的学*内容。

  这局部内容先教学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为学*一位数乘两位数作好算理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一位数乘几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中最容易的,也是最基础的。教材用图画形式出现的实际问题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求3个20是多少?”引起同学对乘法的回忆。列出算式20×3后,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又能让每名同学都有自身的`算法,然后组织同学交流算法,使采用连加或形象计算的同学学会比较笼统地考虑,从而让同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试一试”中,继续口算8头大象能运多少根,把一位数乘几十的积扩展到几百几十,再次引导同学利用表内乘法联想一位数乘几十的积。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教学也充沛依*情境图启发同学考虑。教材先布置同学自身想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介绍笔算方法,这样布置,便于同学由口算方法联想到要把乘数分别与被乘数每位上的数相乘,然后相加,这就有利于同学理解笔算的方法。接着,教材简化了竖式笔算的中间过程,得出笔算的竖式的一般写法,使同学明确一位数乘两位数乘的顺序和每一步积的定位。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2、初步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使同学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同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

  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三第6题。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通过对比练*,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复*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从3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就要从3里面减去l个,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去掉1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2。

  (4)教师进一步说明:从3里面减去l个,用减法计算。(板书:减法)

  (5)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来表示的减法事例。

  4.看图,体验减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5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减法算式表示,请学生表述减法含义。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

  1.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减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5-1 5-2 5-3 5-4 (5-5 5-0)

  你们是怎么想出得数?

  看图摆一摆数出来的、用数的组成想5可以分成1和几……

  2.独立完成26页做一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三的第6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学会了什么?有了那些体验?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练*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均数的意义和求*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均分。2是*均数

  二、学*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成果,说清求*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疑

  学生课前认真预*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课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二、课始集疑

  1、揭题

  2、集疑:同学们课前都进行认真的预*,现在请同学们把预*中没有解决的、需要在本节课上请老师、同学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过渡:刚才这些问题都提的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认识一件物体。

  三、课中释疑

  <一>认识天*:课件出示天*,同学们说天*的作用、用法。

  <二>认识等式

  1、演示课件 写出式子

  在左边放二个40克的物体,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怎么样?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0

  再在左边放一个30克的物体,这时天*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30>100

  把左边的一个30克的物体换成10克的,这时天*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100

  再把左边的10克与50克的物体换成未知的,这时天*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X<100

  再把左边的未知的物体换成另一个未知的,这时天*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X=100

  再把左边的物体换成二个未知的,右边另加上一个50克的砝码,这时天*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X + X=150

  2、分类

  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请小组讨论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并把分类结果写在卡片上。

  展示同学们不同的分类,并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师: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不同的结果。刚才同学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为了解决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一种分法。(分成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的)

  3、理解概念

  师:为什么这么分?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 左右两边相等

  揭示: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谁来举一些例子说说什么是等式?

  本单元教学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共36道题。分9加几(8道题),8、7加几(13道题),6、5、4、3、2加几(15道题)三段编排。

  1.算法多样化是本单元教材最显著的特点。

  (1) 学*算法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接受算法;另一种是经过独立思考、个体探索,创造算法。传统数学教学采用第一种教学方式,把**认为最好的算法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学精讲多练,使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技能。但是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明显不足的。新课程提倡后一种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鼓励他们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的算法。由于生活背景、思考角度和利用的资源不尽相同,学生的算法必定是多样的。算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积极主动地思维,个性充分发展的表现。绝不是把多种算法一一教给学生,更不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同一道题。

  (2) 新的计算教学可以是这样的过程: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愿望,主动搜索并提取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教师用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激活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收集操作材料。学生把有关的知识、方法、经验按某种策略有序地组织起来,算出结果。教师保障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所需要的时间。帮助解决操作和思考中的困难。学生间交流各自的算法和思考,在相互评价中确认或修正自己的算法。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呈现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借鉴。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方法进行同类题的计算。教师允许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算法。选择时期引导部分学生改变或提升原来的算法。

  (3) 客观地说,学生的各种算法之间是有差距的,甚至个别算法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允许学生选择算法的同时,要引导他们优化算法,提高思维水*和计算能力。优化算法不应是教师否定学生原来的算法,告诉他们怎样想、怎样算。如果这样优化,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机械接受学*,甚至挫伤学*积极性。优化算法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感觉自己的算法存在不足,如过程麻烦、速度不快等,产生优化算法的内在需要。然后借鉴、吸收他人算法中的先进成分,改造自己的算法。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促成内在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同伴的算法,鼓励学生改进自己的方法。

  2.通过9加几的教学,使学生基本学会凑10的思路与方法。

  第86~89页教学9加几,一共八道题。例题和试一试各教学一道,其他题都在想想做做第1~3题里教学。八道题的计算思路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是有变化的。

  (1) 例题着力把学生引上凑10思路。先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凸显认知矛盾,再让学生探索得出一共多少个桃的方法,然后形成9+4的计算思路。

  ① 学生能在图中很快看到13个桃,但是,他们不会注意得出13个桃的方法,这是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例题的目的不是得数,是算法。因此,组织学生交流前,要安排他们想一想,13个桃是怎么知道的,理清楚自己数或移的过程。还可以与同桌相互说说,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② 可以这样算不是教给学生一种新的算法,是引导他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数学化思考。

  凑10是计算进位加的策略,是各种方法的共性。把盒子外面的1个桃移到盒子里面是凑10;一个一个地数,也要先数满10个,再接着往下数。找出各种方法中凑10的共同点,能突出凑10策略,有利于学生数学地思考。

  怎样凑10是技巧,要让学生理解把4分成1和3的原因,才可能把这样的思路迁移到其他9加几的计算中去。

  (2) 让学生应用例题的方法计算9加几的其他题,逐步提高凑10的水*。

  ①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2题,都先圈出10个(或看出10个),再用凑10的方法算。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考,积累凑10经验。学生往往在圈10个的时候就看到了得数,不再经历计算过程。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要求他们填算式下面的方框,体会凑10的算法。这种形式在初学进位加法的时候有组织思路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填数的次序,绝不能颠倒和混乱。

  ② 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借助题组体会,计算9加几的过程可以看作连加的过程,9+1是连加的第一步。从而对凑10有更清楚的体验,计算思路超越填方框那样的模型,显得有条理和比较顺畅。

  ③ 整理九道9加几的算式,先计算9+1,再依次计算9+2、9+39+9,学生能有许多体会。如9加几的进位加都可以通过9+1+计算。又如,加号前面的数都是9,加号后面的数大1,得数也大1。这些体会能使计算思路简捷、灵活。

  3.教学8加几和7加几,进一步掌握凑10法,并鼓励学生应用其他经验计算。

  8加几和7加几的题共13道,分别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里陆续教学。

  (1) 例题先摆小棒再计算,把9加几的凑10策略迁移过来。由于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7,有些学生会把8凑10,也有学生会把7凑10。在交流中出现两种凑10的方法,既教学了8加几,也教学了7加几,而且提升了凑10的水*。

  先用小棒摆一摆,是为了体验凑10的活动与过程。如果看图画里的喇叭,可以知道一共15把,但不容易获得进位加的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行8+7的抽象计算,思考难度又过大了一点。先摆小棒,能把9加几的.进位经验迁移过来,为获得8加几(或7加几)的计算思路搭建*台。

  教材突出怎样想的,让学生先在算式下的方框里填数,整理计算思路,然后交流。要让学生看清楚,8和2凑成10,应把7拆成2和5;7和3凑成10,应把8拆成5和3。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6)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通过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投影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疑激趣,导人新课口算(投影片出示)

  (1)2412=

  (2)2400012000=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第(2)题的结果。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它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提出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与新知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学*动机。]

  二、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2412=2被除数除数商2.观察算式,分类整理。学生口算下列各题(卡片):

  (242)(122)=

  (244)(124)=

  (243)(123)=

  (2410)(1210)=

  (24-8)(12-8)=

  (246)(126)=

  (242)(122)=

  (243)(122)=

  (245)(125)=

  思考:与2412=2相比,上面哪些算题的商没有变化?再根据商的变化情况给这些题目分类。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商不变的这组题目,再次提出问题:商不变,谁在变?(被除数、除数在变)你能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情况,再一次把这组题目进行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类?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分成下面两类:

  第一类:(242)(122)=2

  (245)(125)=2

  (2410)(1210)=2

  第二类:(243)(123)=2

  (244)(124)=2

  (246)(126)=2

  教师陈述:被除数、除数都乘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扩大了几倍;被除数、除数都除以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几倍。板书:扩大缩小

  3.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以2412=2为标准,分别观察上面两组题目的被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讨论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商没有变。追问:都是什么意思?

  生2:都的意思是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也扩大2倍。

  引导: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可以这样说: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2倍。

  生3: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

  生4: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3倍,商不变。

  组织学生用完整的话说出上面的规律,并与书上的规律比较。

  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3)组织学生举例验证,并板书课题:商不变规律。

  (4)讨论:为什么(24一8)(12一8),(242)(122),(243)(122)的商发生变化呢?在同时、相同的倍数下面画着重号,引起学生重视。

  [评析:有目的地放手对一些算式进行各层次的分类,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从而概括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步步深入、层层逼*,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学*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讲一点而学很多的教学策略。]

  三、反馈练*,深化认识

  1.以故事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师生一起欣赏一段录像故事《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均分给3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心想每只小猴才分到2个桃子呀,不行,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喊了起来。猴王缓了口气说:那好吧,给你60个桃子*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啊?小猴子得寸进尺,挠了挠头试探地说:大王请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这时猴王一准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去*均分给300只小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引导:同学们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2400012000等于多少?根据是什么?

  2.口算。

  3.根据312002600=12很快说出下列各题的结果。

  31226= 3120260= 156001300= 31200026000= 15600013000=

  4.抢答。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

  (3)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

  5.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1)(485)(125)=4( )

  (2)(483)(124)=4( ).

  (3)(484)(124)=4( )

  (4)(486)(126)=4( )

  (5)(483)(123)=4( )

  (6)(484)(124)=4( )

  (7)(482)(122)=4( )

  (8)(482)(122)=4( )

  6.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1)9030=(90口)(302)

  (2)(405)(20○5)=2

  (3)(1200口)(40005)=3

  (4)(120004)(40004)=3

  (5)(12000口)(4000口)=3

  7.小游戏找朋友。

  方法:一位同学手执328=4的卡片,说:愿意和我做朋友的请到台上来。对手执(324)(84)的卡片反问:你怎样改动一下,我们就可以成为好朋友?还可以怎么改呢?在做过一些类似的活动后小结:祝贺你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好朋友,愿我们班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四、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总结: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思考、比较,在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申看到了商不变的规律,这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评析:巩固练*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效果明显,既实又活。猴王分桃的故事,寓意深而颇有情趣,给数学内容赋予了情感色彩,让学生始终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判断练*,让学生说错在哪里,怎样改一下就对了,不仅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善于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34+3=80+17=53+20=4+75=

  61+8=20+52=20+35=48+50=

  直接说出答案.

  2.导入新课.

  老师边演示边说明:老师的手里分别抓了一些花片,你知道老师哪只手抓得多一些?多多少?请你想一个办法?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新授.

  1.操作:

  1)同学做抓花片游戏,排一排比一比哪种花片抓得多?多多个?

  2)除排一排的方法,想想还有别的方法吗?你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看排成的花片想出从13个里面去掉8个,剩下的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用减法算。138=5.所以红花多,多5个。

  同桌说说是怎么想的?

  4)再抓几次比比看,谁抓得多,多多少个?(每次都要说出怎样计算花片比另一种花片多多少个)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合唱队女生有24人,男生有20人,求女生比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和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求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

  板书:2420=4

  集体口答:

  3)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该怎样解答.

  3.老师小结:

  像这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题目物品们可以用减法计算,从较大数中去掉同样多的一部分,就得到多的那一部分.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2.完成想想做做2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3.完成想想做做3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求美术组比航模组多多少人还可以怎么说?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想想像这类的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五.教学后记:通过图文结合,能让学生更直观,学得轻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

  1、巩固练*:练*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教学内容】

  教科书67页。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

  *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长方形活动框。

  学具:学具袋。

  教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析

  激趣揭题

  视频:生活中各种*面图形的应用。

  观察感知

  问题:在刚才的画面中,你看到有哪些图形?哪些你们认识?哪些不认识?

  组内交流,向全班汇报。

  小结并揭示课题。

  把生活中各种*面图形的应用编成短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达到激发兴趣、增强感知、引出课题的目的。

  实践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行四边形?

  组内讨论并做好记录;向全班汇报。

  通过记录,指导学生学*方法。

  指导学生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制作长方形框架。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再次展示,全班观察(哈哈,变了!变了!)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通过成果展示中图形的变化,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体验

  (故作惊奇状)变了?什么变了?大家都试试看。

  实践验证。

  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组内交流,汇报。

  深化认识指导学生在钉板上围各种*面图形和用长方形纸片剪出*行四边形。

  组内先讨论怎样做,然后再操作实践。

  通过先讨论,后操作,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摆放的*面图形。

  在学具袋中取出卡片涂色、分类、展示。

  出示第34页第5题。

  组内交流,汇报。

  通过涂色、分类、数图形,加深认识,拓展学生思维。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行四边形,*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应用这么广泛?它到底有些什么特征呢?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你们的老师、父母请教,也可以到书店或者网上查寻。

  拓展知识的学*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兴趣向深处延伸。

  注:学具袋中装有长方形纸片、硬纸条、图钉、小钉板、橡胶圈、剪刀10把、图片等。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计算、验证,使学生明确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理解除法验算的算理,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提高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验算的好*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利用乘法进行除法验算的道理,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1.列三组题.

  42 6= 72 8= 72 4=

  7 6 = 8 9 = 18 4=

  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问: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

  板书:

  2.设疑引出课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

  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做什么?(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

  这节课我们来学*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 出示例6:4417=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师问: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正好等于被除数呢?(小组讨论)

  用等分除说明:因为4417=63,是把441*均分成7份,每份是63.每份是63,7份就是637,所以用商乘除数的积等于被除数.

  用包含除说明:4417=63是441里面有63个7,63个7就是763正好等于441,所以用商乘除数的积等于被除数.

  2.教师反馈,小结.

  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3.初步练*:

  1482 6564 22326

  做完后让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

  4.小组合作,学*例7.

  出示例7: 24635=

  (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

  (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3)问: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

  (4)问:第二种验算方法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不等于被除数?结果不等于被除数,能说明计算正确吗?要想使结果等于被除数,应该怎样办?(小组讨论)

  (5)问: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小组讨论)

  明确:因为例7中2469里面不是正好有493个5,而是比493个5多4,所以493个5多4就是5493+4,结果就是2469,等于被除数.

  (6)问: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

  (7)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5.提高练*.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428 20xx 8567

  三、练*与质疑

  1.计算下面的除法,并且验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进行板演,集体订正.

  2.根据左边的算式,直接写出右题的得数.

  (1)1267=882 8827=()

  (2)70569=784 7849=()

  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3.游戏:鸽子送信.(出示课件鸽子送信)

  四、看书质疑,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

  1.用乘法检验下面各题的得数,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546=59 16637=239

  2.462 5523 20173

  684 1386 3411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修订本)“8的认识”(第40~41页,练*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l.通过数8个物体的实践活动,认识8,会写8。

  2.知道8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8以内数的大小,能准确区分8个和第8个,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3.通过数、分的实践活动,掌握8的组成,培养操作技能。

  4.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2)带“8”字说一句话。

  3.布置课外活动题。

  张开想象的翅膀,用8根小棒创造美丽的.世界。

  [总评:本课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在教学的引入阶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发现8的学*情境;展开阶段通过操作学具的小组合作活动,交流汇报主动发现的8的组成,培养独立学*能力、合作意识、操作技能以及初步的函数思考能力;总结阶段放手让学生汇报学*成果,培养成功学*的自信心。第二,根据入学不久学生的特点,创设以激趣克服认识抽象数8的学*难点的愉悦情境,以智力源泉的操作实践活动为基本认知手段,组织学生参与操作交流、归纳、练*等数学活动,指导学生人人参与汇报学*成果的学*,全面达到学*目标。这是一节比较好的创造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体验分类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惯。

  3.感受到身边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喜欢学*数学,乐于提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在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难点

  让学生能学会自己确立标准分类,有时能按不同的标准多次进行分类。

  教学突破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主活

  动,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分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选择通过讲<<它俩谁分得对>>的小故事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讨论后明白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准备:日用品和食品若干。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2.教师指导学生按一种标准分和按不同标准分并组织练*。3.拓展延伸,课堂总结。1.观看录像,感受分类的价值。2.自主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3.自由发言,交流体验。4.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约4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多媒体画面,画面中大头儿子,到超市想买一盒水彩笔,摸头自问:超市这么大,我该到哪儿去找呢?2.提问: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3.揭示课题。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回答大头儿子提出的问题。2.学生说出超市里的商品是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的。

  二、自主活动,体验分类 (约30分钟)

  (一)学*按一种标准分

  1.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教科书上文具和学具的主题图。提问:有个做事马虎的小朋友,他把文具和学具都散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帮他整理一下。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放到学具盒里?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电脑配合显示收文具和学具的过程。

  2.分一分,理一理。谈话: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一袋物品拿出来,(袋内装食品、日用品若干件)说一说袋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

  (一)学*按一种标准分

  1.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应放到学具盒里。

  2.(1)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品分别装到两个篮子里,怎样放合适呢?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

  (3)提问:大家评一评,分得对不对?

  3.分一分,做一做。

  (1)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提问:小朋友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谁认识这些小动物? 谈话:小朋友,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你能把它们圈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点击画面上的动物,画上圈,并发出该动物的鸣叫声。 除了图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呢? 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一类是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多媒体显示两个集合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类。

  (2)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三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提问:小朋友们,这些都认识吗?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呢?各小组先讨论,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根据行驶地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做记号。如在天上飞行可以画个 来表示,在地面上行驶可以画个 来表示,在水里航行的画个 来表示。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别操作。学生把本小组分的两个篮子拿到讲台上,一个篮子里装的是食品,另一个篮子里装的是日用品。

  (3)学生检查各小组分情况。

  3.

  (1)学生首先认识题中的小动物。并回答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跳跃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并回答。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讨论,学生纷纷互相说出各在哪里行驶。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点击画面上的交通工具,同时发出各自的声音,画上符号。 提问:我们把这些交通工具按什么要求,分成了三类?小结:把一组物体按一种标准分,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按不同标准分。

  1.多媒体显示小故事<<它俩谁分得对>>提问:小白兔、小灰兔把采集来的花分成3堆,都说自己的方法对。你说谁分得对呀?

  小结: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分得有道理,都对。一组物体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

  2.选一选,分一分。 多媒体显示:观察下面八顶帽子,请你分一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出色的回答给予表扬:小朋友们真聪明!只要他细观察,肯动脑筋,会学到很多知识。3.听口令游戏。 现在我们来做个听口令的游戏。看哪些小朋友注意力集中。男生起立!女生起立!女生坐下! 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现在我们把全班的小朋友按什么来分的? 谈话:现在戴帽子的小朋友起立!这时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是按什么来分的? 谈话:我们全班的小朋友还可以怎么分,小朋友们课后再去想一想。

  4.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四题。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分?然后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分法?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教师对于学生说出的分的结果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小结:一组物体有时可以按多种标准分,分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完成后,分别说一说,再把自己画的和符号和屏幕上一一核对。学生分别回答出: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上航行的标准分的。

  (三)按不同标准分

  1.学生思考回答分得都对,分别是按颜色和形状来分的。

  2.仔细观察,有的回答可以根据颜色分分成三类,有的说可以根据帽子的款式分分成两类。

  3.玩听口令游戏。 学生根据口令做一做。 学生回答是按男生女生来分的。 学生听口令做一做。回答是按有没有戴帽子来分的。

  4.上“想想做做”第四题。 学生观察后讨论,然后各小组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各小组展示分类结果,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蔬菜和水果分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照颜色来分的,有红的、有绿的、有紫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等等。

  三、自由发言,交流体验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吗? 学生追忆后,回答在生活中做过的、见到的用分一分方法的事。

  四、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房间衣屋散放的画面。 提问:看了这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谈话:我们小朋友回家后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一下,好吗?学生观看后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说这个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准备回去怎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分类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分类。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分一分

  按同一标准分 按不同的标准分

  (注:由于学生刚入学,这里的板书教师要加上拼音。)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分类

  小朋友们,你们别嫌垃圾脏糊糊、臭烘烘的,里面可大有文章呢!让我们一起翻一翻,看看垃圾袋里究竟有什么?我们也可以将垃圾分一分。我们可以将垃圾分成三成以下三类。

  不可再生垃圾:

  ☆ 主要是指果皮、菜叶、需要扔掉的变质食物和脏土等。

  ☆ 大多携带细菌,或是非常容易导致细菌的滋生和繁衍。

  ☆ 如果存放时间过长,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危害我们的健康。

  ☆ 应当及时清除,封闭回收,严格销毁。

  可再生垃圾:

  ☆ 主要是指废纸(像旧书报)、废金属(像易拉罐)和废玻璃(像酒瓶)等。

  ☆ 这些东西放在家里,好像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 应当科学地分类回收,实现再生利用,使废物不废,再立新功!

  有毒垃圾:

  ☆ 主要是指电池、废灯管等。

  ☆ 这些东西含有毒物质,非常容易污染我们的生存环境。

  ☆ 应当投入指定的回收桶,由国家统一回收处理。

  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处理。

  ☆ 认真做好分类工作,三类垃圾最好装入不同的垃圾袋。

  ☆ 对不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坚持每天清除一次;扔之前必须系紧袋口;必须扔进指定的回收箱,严禁乱丢乱扔。

  ☆ 对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最好分类放置;定期进行处理,卖给由国家经营的废品回收站。

  ☆ 废电池等有毒垃圾,一定要投到学校、商场特设的回收桶里。

  ☆ 在公共场所,食品垃圾(像瓜子皮、果核、香蕉皮、冰棍纸、喝空的饮料瓶等)严禁随手乱扔,必须投进垃圾箱里。

  ☆ 口香糖好吃却不好清除,所以绝对禁止乱吐乱扔,必须用糖纸或废纸包好后,再投进垃圾箱里。

  ☆ 从楼上向下投掷垃圾的做法万万要不得!

  探究活动:

  看着眼前的这些垃圾,小婷一时不知该怎样分类才好。请你帮她分一分,然后装进不同的垃圾袋。可口可乐易拉罐、梨核、鸡骨头、啤酒瓶、粘有酱油污渍的废报纸、用过的卫生棉签、脏塑料袋、西瓜皮、用完的作业本、漏底的开水壶

  拓展活动:

  活动一 :分铅笔

  小朋友通过按不同的标准分,可以按颜色分;按有没有橡皮头分;按笔杆的形状分;按铅笔的型号分;按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的材质分。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每次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活动二:将大街上的人分一分

  如按性别分;按年龄分等。

  活动三:整理书包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整理的。

  评价设计

  一、“看谁分得好”,请小朋友们从每一行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不同类的图形,用笔圈出来。

  二、“看谁想得好”请小朋友们看下面的四个图形,你可以怎样分,看看哪个小朋友分类的方法多。

  三、“比一比谁最棒!”下面四组图形小朋友们会分吗?可以怎样分?你有几种分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 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1/2 的1/4 是1/8 ,1/2 的3/4 是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 的1/4 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1/2 的3/4 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45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让学生说说23 ×15 和23 ×45 分别表示23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23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7)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

  复*圆和轴对称图形

  复*要求:

  学生进一步弄清概念,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解答问题。

  复*步骤:

  一、基本练*

  口答:

  1、分别说出从1――9的值。

  2、求1的*方――15的*方分别等于多少?

  二、概念

  1、圆、圆心、半径、直径。

  2、圆周率、圆的周长。

  3、圆的面积。

  4、环形。

  三、弧、圆心角、扇形。

  熟记:

  (1)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2)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打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打对称轴。

  (3)圆的`画法。

  (4)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四、公式

  1、求圆的半径r

  (1)已知直径d,求半径r

  (2)已知周长C,求半径r

  2、求圆的直径d

  (1)已知半径r,求直径d

  (2)已知周长C,求直径d

  3、求圆的周长。

  (1)已知半径r,求周长C

  (2)已知直径d,求周长C

  4、求圆的面积。

  (1)已知半径r,求圆面积S

  (2)已知直径d,求圆面积S

  (3)已知周长C,求圆面积S

  5、求环形的面积

  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五、作业:

  课本第120页9、10题。

  课本第123页11――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计算同级运算、两级运算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3.使学生养成规范解题,认真检查的好*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括号的作用,能准确地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式题。

  教学难点

  学生能规范地脱式计算。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软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结束了+-黄金周,老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度过的,你们想知道小动物去了什么地方吗?

  [多媒体软件伴随录音:清晨数学王国的闩口站满了游客,不一会儿却传来吵闹声。鸭姐姐得意地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队伍最前面。猫头鹰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第一个。两人吵闹得面红耳赤,大黄狗跑过来大声嚷到:别吵了,我的票上有( ),你们都该排在我的.后面去。师:同学们,你们当小裁判,判断下谁该排第一?跟随学生回答揭示课题。

  二、探究尝试,总结规律。

  1.以旧带新

  3+4x8学生独立完成在练*本上,试给它加上我们的新朋友小括号,使它变成

  另外一道题。学生试做例题(3+4)x8

  2.合作探究

  3+4x8 (3+4)X8=3+32 =7x8=35 =56

  师:请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观察、比较去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你觉得小括号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3.反馈练*

  42(17-11) 100-(60-10)

  (35+14)7 12(2x3)

  (让学生先读题,自选两道独立完成。)

  4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做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看(看清题里是否有小括号,有哪些运算);

  二想(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运算);

  四查(要有步步检查的好*惯)。

  三、巩固练*,不断深化。

  1.小动物们在我们公*的裁判下来到了数学电影院,观看了电影《符号妈妈》。

  同学们谈一谈看完电影的收获。(通过一场电影,把学*的几种运算顺序融为体,既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又便于学生掌握和区分。)

  2.小动物参观了数学迷宫,闯关练*。

  第一关:先读题,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

  顺序。

  20+7x6 (82)X9

  4x68 72-99

  36(43-39)100-15+5

  第二关:判断下面各题,结果相等的画,不相等的画,请同学们自己读题,认真思考一下。

  10+155=(10+15)5

  5X(3-2)=5x8-2

  2x4x3=3x2x4

  60-(30-20)=60-30+20

  3.小动物来到了数学游艺厅。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数字2、5、6和运算符号组成两步式题,结果要比14大。

  四、小结

  师:小动物们快快乐乐地玩了一天,同学们猜猜它们会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使孩子在一个充满鼓励,充满肯定,充满分享,充满赞美的环境中学*。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复*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们都做些什么? 生:看电视、补课等。

  2、师:出去玩同样会学到知识,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 上周日小明和妈妈去公园玩就遇到了好多数学问题。 (课件显示)小明最喜欢坐飞机了,于是妈妈给了他一些钱,让他自己去买票。(课件显示)他花了5元钱,还剩15元,妈妈给了小明多少钱,你们知道吗? 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并列式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学生用含未知数X的方法进行汇报 肯定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二、合作学*,探索新知

  教学例题 (课件显示)玩下一项游乐项目,先去买票,票价6元,买两张,还剩38元,你知道这次妈妈又给了小明多少钱吗? 想一想,这组信息中蕴含着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汇报。 师肯定学生发言。 下面,我们就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吧!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做? 学生猜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找出的数量关系,根据刚才讨论的结果来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吧?。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归纳步骤. 师:学到这,请同学们回顾并讨论一下,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时经过了哪些步骤? 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报。 师:看看数学专家是怎么归纳的呢?(出示投影) 肯定学生,赞扬学生。

  三、实际应用

  1、师:小明玩了半天,他和妈妈都感到口渴了,不知买什么饮料好。谁愿意帮小明出出主意? 师:现在我们虚拟购买饮料的场景。我当售货员,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买饮料。用今天学*的知识求每瓶水的`价钱。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请其他同学针对他们的思考方法和解答过程提出意见。

  2、(课件演示)小明选择了买酸奶。 (出示小票)看了小明的购物小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知道的?( 数量) 学生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后小组成员互评,并给有困难的同学帮助。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3、最后,妈妈还剩下38元钱,要买些水果回去,看到苹果每千克3元;梨每千克2元;香蕉每千克6元;桔子每千克4元,可还要剩下20元钱买生日蛋糕。如果你是小明,你想卖哪种水果呢?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算一算,看看能买几斤? 学生可讨论,可试做。做后汇报。

  四、全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从各方面回答。 师: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课后让我们继续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话: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知识,要学会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你才能成为学*上的成功者。

  教学内容:

  用数学

  教学目的:

  1、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

  2、熟练地进行计算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思维训练:

  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

  课件出示猴子图

  左图有5只猴,右 有2只猴,分步出示。

  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是怎样算出图上的猴子的'?

  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评价,你们认为谁说的好?

  走过猴林又来到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鸭子呢?

  课件出示鸭子图

  生说图意

  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三、课中操

  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梅花鹿图和蘑菇图

  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编题

  小组内试着互相编题让其他同学们来解答。

  P62 13 14

  口算比赛或扑克牌游戏

  五、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等。

  学生:白纸、彩纸、剪刀、颜料、钉子板等学*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从“玩”这一话题引入,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有点担心。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担心什么吗?其实老师是担心我们六(1)班的同学不会“玩”。你们会不会玩?老师这有一张白纸,说一说你会玩什么? 想知道我会怎么玩这张纸呢?先把这张纸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任意的撕下一块。虽然任意,但撕得还是挺认真的。你们会不会像老师这样玩呢?每人都有机会,不妨请大家也来玩一玩。)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如果我们把这些看做一个个图形的话,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板书:轴对称图形

  刚才同学们给这些图形一个名称,关于他们的特点我们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这些图形除了左右两边一样外,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对折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我想了解一下你手中的作品有没有这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折一折。

  既然这样的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都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用“轴对称图形”这个名称合适不合适?为什么合适?说说你的.理由。1. 结合学生的撕纸作品,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3.抽象出这类*面图形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重叠),师生共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 从“轴”字出发,5. 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6. 并通过说一说、指7. 一指8. 、画一画,9.深入认识对称轴,10. 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11. 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对称轴通常用点画线来表示。在自己的作品上也画上一条对称轴。对折以后,折痕的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你们能不能很快的说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2. 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13. 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大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三角形的“非对称性”及等腰(边)三角形的“对称性”,并由此类推到梯形、*行四边形等。

  根据活动经验,判断如下三个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4.判断**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5.判断交通标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的。

  写下正确的图案标志的序号。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8)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6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4、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我们学*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它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我们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办法?

  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然后连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2、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估计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把你栽的蒜苗生长情况在付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完成练*。

  练一练1、2、3

  着重于说明变化趋势的原因

  五、课堂

  你学了什么?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面图形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有关*面图形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3.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面积公式及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概念

  1.我们都学*过哪些*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和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高相当于,所以S*=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三=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梯=____________;圆可以割补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所以S圆=___________,最后推出S圆=___________。

  4.填表。

  (二)动手操作

  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面积是已知三角形面积的2倍。

  (三)综合练*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拉成*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小。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边也相等。那么*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2倍。

  (3)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4)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面积一定相等。

  (5)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大于长方形的面积。

  2.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

  (1)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4cm,它增加的面积________cm2。

  A.等于16

  B.小于16

  C.大于16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2m2,上底与下底的和是8m,那么高是_______m。

  A.2

  B.4

  C.8

  (3)小学阶段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______的面积公式来表示。

  A.长方形

  B.*行四边形

  C.三角形

  D.梯形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让学生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方法

  难点:

  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正确计算。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操作法、小组合作、演示法。

  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从易到难,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故此在教学中采用了上述几种方法。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放映CAI课件,春天的场景,伴随着音乐)春天到了,大地披上了绿色的盛装,处处鸟语花香,人们都喜欢到郊外去游玩。同学们,你们喜欢吗?好,现在老师带你们去郊游。接下来出示图:大公共车,有42个座位,小公共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

  提问:今天我们班有多少人?你认为我们应该坐什么车?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我们班有43人,一辆车坐不下,必须要两辆车才行。)

  提问:同学们,请你们选择一下,我们该坐哪两辆车?

  (1)出示图:大公共车和小公共车提问:大公共车和小公共车一共有多少座?学生回答。在此,板书:42 + 30 = 提问:42加30得多少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用小棒,也可以用计数器,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接下来学生汇报,并且交流他们所用的几种计算方法:1从42开始,10个10个往上数。如:42、52、62、722摆小棒:先摆4捆小棒和2根小棒,再添上3捆。(得出7个十和2个一是72。)3用计数器:拨算珠4分一分,再合起来:先把42分成40和2。40 + 30 = 70 70 + 2 =72板书:42 + 30 = 7240 270教师接着提问:我们班只有43位同学,而大公共车和小公共车一共有72个座位,如果我们座这两辆车就显得太浪费了。哪么我们该选择哪两辆车比较合适呢?

  (2)经过学生的思考和选择,出示图:大公共车和小轿车提问:大公共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我们又该怎样计算?学生回答,并板书:42 + 3 = 提问:42加3得多少?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学生汇报、交流计算的方法。板书:42 + 3 = 45 40 2 5

  (3)通过刚才的计算,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肯动脑筋思考,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42 + 30和42 + 3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教师小结:42 + 30 先把十位上的40和30加起来,再加个位上的2。42 + 3 先把个位上的2和3加起来,再加十位上的40。接下来是课间娱乐:同学们,解决了前面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来听这首《春天在哪里》,感受一下春天来临的美好气息吧!

  2、应用巩固新知:

  (1)课本第25页第一题:用算珠拨一拨,并说出结果。(学生先用计数器拨一拨,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让学生在展示台上用计数器进行演示)26 + 20 = 50 + 34 = 26 + 2 = 5 + 34 =

  (2)第2题:计算:(学生自由计算,方法不限)41 + 50 = 53 + 40 = 20 + 67 =41 + 5 = 53 + 4 = 2 + 67 =

  (3)小竞赛:学生以组为单位,看哪个组算得又快又对。评出优胜组,给予奖励。59 + 20 = 40 + 47 = 6 + 33 =43 + 6 = 34 + 50 = 41 + 5 =6 + 31 = 28 + 30 = 27 + 40 =70 + 18 = 3 + 62 = 4 + 73 =

  (4)思维拓展:(应用题)一筐苹果有40个,一筐梨有34个,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列式并计算)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分别是怎样计算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

  4、板书设计:经过本节的课堂教学活动,形成如下的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 42 + 30 = 72 42 + 3 = 45 40 2 40 2 70 5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引导学生估算结果的大致范围。

  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为一、二、三年级教学班配备了多媒体讲台,为现代化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都来自城市,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我们班学生对数学学*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6-4= 17-7= 9+10 4-4+7= 2+8-4= 5+0+7=

  2+8= 12-10= 10+9= 10-6-3= 3+6+1= 18-10+4=

  8-4= 15-5= 19-10= 12-2-6= 1+1+8= 0+9+6=

  5+5= 19-9= 19-9= 6-3-3= 4-1-2= 7-0+6=

  8-6= 19-10= 7+10= 18-10-5= 5+2-5= 19-9-3=

  3+6= 20-10= 10+7= 2+8+5= 8+2-6= 8+6+2=

  2+6= 12-2= 13-10= 14-10+2= 3+4+3= 4+5+8=

  9-4= 20-0= 16-10= 8-6-1= 10-6-4= 18-10+7=

  10-9= 10-9= 6+10= 6-2+3= 9-4-4= 8-8+7=

  6+2= 10-4= 10+5= 7-1-5= 1+7-6= 12-10+8=

  8-2= 10-6= 12-10= 3+5+1= 9+1-7= 3+9-2=

  6+9= 9+4= 5+9= 8+6= 7+9= 5+9=

  6+6= 6+8= 3+9= 8+5= 9+7= 9+9=

  8+8= 2+9= 9+8= 4+8= 7+6= 4+7=

  3+9= 4+9= 4+8= 6+6= 9+6= 6+4=

  7+8= 5+8= 6+9= 8+6= 4+8= 9-2=

  4+8= 6+7= 9+4= 8+5= 5+6= 8-4=

  4+6= 3+9= 5+8= 4+8= 6+8= 9+3=

  5+4= 5+6= 6+6= 8+9= 5+8= 8+9=

  5+7= 6+9= 9+1= 4+9= 7+8= 6+0=

  6+8= 3+8= 7+8= 6+8= 6+5= 2+9=

  3+9= 9+2= 10+7= 2+9= 9+4= 8+3=

  9+9= 8+8= 9+4= 9+2= 9+5= 7+4=

  2+7= 5+6= 5+7= 7+3= 8+8= 6+6=

  7+6= 7+5= 8+6= 6+5= 7+7= 6-6=

  9+5= 3+10= 9+7= 4+5= 8+7= 8+2=

  4+7= 4+8= 5+6= 9+9= 9+2= 5+7=

  8+5= 5+7= 4+7= 6+4= 6+4= 9+2=

  9+8= 5+9= 8+5= 3+8= 6+7= 7+8=

  6+5= 6+6= 6+7= 9+7= 7+8= 6+7=

  9+4= 4+7= 3+8= 2+8= 8+6= 8-5=

  9-5= 10-5= 10+8= 10-3-6= 1+6-4= 9+4-3=

  8-6= 10-8= 11-1= 4+4-3= 4-4+3= 9-5-2=

  5-1= 9-4= 3+10= 10-5-2= 4-3+6= 8+8-8=

  5+4= 9-6= 17-10= 8-6+1= 7-5-1= 6+7-10

  9-6= 8-8= 17-7= 3+3+4= 5-5+6= 9+7-6=

  6+3= 8-3= 15-5= 8+1-4= 10-10+2= 13-3-5=

  9-6= 6-2= 15-10= 4+1+5= 10-4-3= 16-10+8

  7-7= 5-3= 15-15= 3+5-7= 9-2+1= 20-10+0=

  3+7= 10-1= 8-8= 3-1+7= 2+5-3= 8+7-10=

  3+2+4= 2+2+3= 1+6+4= 5+4+1= 2+4+0=

  `5-5+2= 7-2-2= 4-3+8= 6-3+7= 8-5+5=

  3+6-2= 10-5-3= 1+7-5= 3+7-4= 9-6-2=

  2+7+3= 10-4-1= 5-4+8= 6+3+7= 7-7+5=

  3+3+4= 6+2+3= 1+5+4= 7+4+1= 6+4+0=

  `9-5+2= 8-2-4= 7-3+8= 6-5+7= 8-3+7=

  5+6-2= 10-6-3= 8+7-5= 8+7-4= 9-6-2=

  2+6+3= 10-5-1= 8-4+8= 5+3+7= 8-7+5=

  3+3+4= 2+5+3= 4+6+4= 5+4+7= 5+4+7=

  `7-5+2= 5-2-2= 5-3+8= 7-3+7= 8-5+1=

  5+5-2= 10-5-3= 7+7-4= 4+7-1= 9-2-2=

  4+7+3= 10-2-1= 5-2+8= 4+3+7= 9-7-5=

  3+3+4= 2+6+3= 4+6+4= 5+5+1= 7+4+0=

  8-5+2= 7-5-2= 7-3+8= 6-1+7= 7-5+6=

  4+6-2= 10-3-1= 5+6-1= 4+9-3= 9-4-2=

  教学内容:认识位置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扩展9)

——小学数学教案菁选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2.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

  3.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废塑料的危害,小组自主讨论交流,理解“比多比少”的问题,在学具操作中,会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废品的.危害吗?你能看图说说图意吗?

  出示“回收废品”情境图。

  二、互动解疑

  1.让学生说一说废品的危害与回收利用。

  从图中三名学生收集的废塑料的数量,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这些问题你能不能解决呢?

  2.让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谁能给大家说说吗?

  你提出的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三、启思导疑

  1.你能摆一摆小青收集的塑料袋个数吗?列式子计算。

  让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知道是与哪个数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把操作活动用算式记录下来。

  2.看图摆一摆,算一算。

  四、实践应用

  1.算一算。

  小红折了42只幸运星,小英比小红多折了6只,小英折了多少只?

  2.在给希望小学捐书时,一(1)班捐了42本书,一(2)班再捐12本就和一(1)班同样多,一(2)班捐了多少本书?

  3.计算。 42+34 34+5 56-21 40+25 65-2 78-60 6+32 59-4 24+17

  4.看图提问题,并写出算式和答案。

  (1)大象:我比小鹿高14厘米。

  (2)小鹿:我的身高是65厘米。

  (3)小兔:我比小鹿矮11厘米。

  (4)熊猫:我再长4厘米就和小鹿一样高了。

  五、总结评价

  我们请两位同学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大家听,谁愿意试一试?

  在掌握了除法和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为以后教学比例打好基础。下表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

  比的意义、表示方法、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例1、例2)

  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例3、例4) 练*十三

  按比例分配问题(例5) 练*十四

  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达到这个要求需要以比的知识为基础。因此,本单元教材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编排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编排四道例题教学比的基础知识。前两道例题循序渐进地教学比的意义,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后两道例题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有了这些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能解决不同情境里的、不同方式呈现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第二,联系生活和已有经验,建构比的知识。教学比的意义和性质,有大量资源可以利用。例如几种物体的份额关系、常见数量关系等。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利用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总价除以数量求单价,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联系分数基本性质得出比的性质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识。

  第三,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要把已知的各部分的比看成各部分的份数,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测量大树、旗杆、楼房的高,要发现并理解同一时间、相*地点,杆长与影长的比是一定的。可见,比的概念是解决实际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教材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具体应用比的知识,加强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一、 写比感悟意义。

  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猴子卡通从相差关系思考,小鸟卡通从倍数关系思考。教材接着小鸟卡通的思考,由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教学如果联系2/3是23的结果,3/2是32的商,学生就能初步感受比与分数有关,分数与除法有关,因此比与除法有联系。如果结合2杯、3杯这些具体数量来体会2∶3和3∶2,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对比的认识就能深刻一些,写出比也方便一些。

  第68页试一试的每个图,都把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有这样的8份、4份、3份和1份,这是对四个比的意义的具体解释。说出每种溶液里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几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几分之几,能使学生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可以用比表示,促进对比的理解。其中洗洁液与水的比是1∶1,表示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丰富了对比的认识。试一试的设计特点是结合图意解释比,进一步感悟比的意义。直观的图示为各个比创造了现实情境,赋予各个比具体的内容。解释比的意义要联系图意,看着比先逐一回答卡通提出的问题,再用几倍或几分之几逐个描述水与洗洁液的体积关系,必须把两层意思都归结到相应的比上去,把学*心向和注意力紧扣在对比的体验上。

  例2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小军、小伟的行走速度,引起对路程时间=速度的回忆。然后教材指出,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分别写出了两人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900∶15、900∶20,让学生感受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除法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大象卡通的提问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一方面引导学生反思两道例题里的比,体会它们都表示两个数相除,从而概括出比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路程除以时间的商是速度,引出比值的概念。说出例1、例2中各个比的比值,能进一步领会比的意义,巩固对比值的认识。

  第69页试一试把3∶5改写成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是沟通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加强对比的认识。把比写成除法算式,是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而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是旧知识。把3∶5写成3/5,教学了比与分数的关系。这里的3/5如果看作3∶5的比值,它是一个数;如果看成3∶5的另一种表示,它仍然是比。教材特别强调,如果把2∶3写成2/3,应该读作2比3。

  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重在理解,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至于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在改写中也能有所感受,不必刻意去区别。

  二、 求比值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例3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用表格呈现了4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教学活动从写出各瓶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求出比值开始。先把比值相等的3个比写成等式,再得出比的基本性质。由于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商不变规律的经验,尤其是提示了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学生理解比的性质应该是顺利的。教材编写放得很开,正是出于上面的考虑。

  比较4∶5、16∶20和40∶50,看出4∶5比另两个比简单,体会它的前项与后项都是整数,而且只有公约数1,不能再化简了。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的含义,能自然地过渡到化简比的教学中去。

  例4教学化简比,三小题分别是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在虚线框里表达了化简的关键步骤,并提出为什么除以(或乘)这个数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化简比的思路和要领。化简整数比,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能较快地得到最简单的整数比。如12∶18=(126)∶(186)中的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当然,在化简12∶18时,前项和后项先同时除以2,再同时除以3,也是可以的。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一般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5/6∶3/4=5/612∶3/412,这里的12是5/6和3/4的公分母,比的前项与后项都乘它们的公分母,是为了把分数比化成整数比。再如1.8∶0.09=(1.8100)∶(0.09100),前项、后项都乘100,是为了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是着眼于0.09考虑的。教材写出了12∶18化简的结果是2∶3,突出必须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把5/6∶3/4的结果让学生写,体验只有同时乘公分母才能把分数比化成整数比。让学生接着完成1.8∶0.09的化简,从中理解化成的整数比180∶9不是最简整数比,还要继续化简。

  三、 转化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策略。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解决一些常见的、较简单的按比例分配问题,能在实际应用中加强比的概念。

  按比例分配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答。例5的编排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适宜用比的知识解答。兔子卡通把比看作份数,小鸟卡通把比看作分数,都是从3∶2的具体含义出发,经过推理形成解题思路的。也可以先在教材的方格图上,通过涂色得到启发。如果每次涂5个方格,其中3个红色方格、2个黄色方格,那么要6次(305=6)刚好涂完。所以红色方格一共有3053=18(格),黄色方格一共有3052=12(格)。如果把方格图里的3行(列)涂红色、2行(列)涂黄色,那么就能直观看到红色方格是30格的3/5,黄色方格是30格的2/5,所以两种颜色的格数分别用303/5和302/5计算。

  兔子卡通和小鸟卡通的解法似乎不同,其实是相通的。首先是思路相通,都按下图的线索思考。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3份,黄色方格占2份,30个方格是5份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

  其次是算法相通,3053可以看成求30的3/5是多少,3052就是求30的2/5是多少。沟通两种解法的联系,要提倡小鸟卡通的方法,突出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试一试里出现了1∶2∶3,对连比的概念不需要作过多解释。学生会从两个数的比来体会这个连比的含义,只要能够说出红色方格占1份、黄色方格占2份、绿色方格占3份,就能应用解答例5的经验完成这道题。卡通的问题三种颜色的方格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引导学生用分数乘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2题给出了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有的人数,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配。这道题变式呈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没有直接给出班级人数比,要求学生根据人数先想出比,然后按比例分配。这道题还是解答练*十四第2、8题的*台。

  练*十四第6题根据一个已知的比,联想出一些有关的比或分数,一方面是锻炼发散思维,培养转化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强比的概念,为解答第7、8题作思路铺垫。如第7题,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40,由此可知药粉质量是水的1/40,水的质量是药粉的40倍。联想的这些数量关系,可以用于解答这道题。

  四、 发现、应用规律实践活动的重心。

  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为此,教材把活动设计成两部分。

  在量量比比这部分逐步发现规律。首先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设计这一活动有三个目的:一是懂得什么叫影长;二是学会测量影长;三是体会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教材利用图画示范了怎样把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怎样量影长,还通过卡通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影长,有所发现。然后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就是第78页下面的结论。

  在议议做做这部分应用规律。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方法。第一步推想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根据前面的测量和求得的比值,推想是多样的,可以估计,也可以计算。如3米长度大约是前面某根竹竿长度的几倍或几分之几,3米竹竿的影长就是前面那根竹竿影长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如根据3米∶ 影长=确定的比值列算式计算。让学生推算,是体会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可以用来计算同一时间、相*地点其他竹竿的竿长或影长。即前面发现的规律可用于测量物体的高度。第二步想办法测量大树的高。要通过交流,整理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第三步用上面的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为了便于操作和计算,教材设计了一张表格,把测量得到的竹竿竿长、影长和大树影长填在表格里。通过填表整理数据,想到算法。第四步是延伸。用同样的方法测一测、算一算楼房和旗杆的高。怎样比较正确地测量楼房的影长,需要教师给予指点。第五步是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不会得到准确结果。突出必须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每人都带来了计算器,各种品牌的计算器,大小、功能都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计算器的功能比较复杂,而这一个比较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区、加减乘除符号区和开关键、归零键这些基本的按键,其它按键以后再学*。今天我就想请你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你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2、比赛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

  出示

  第一组:15+23= 82-62= 1000×5 =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 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喝上几年的。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身边算起。

  那么你最想用它来算算身边的什么呢?

  课前以同桌四人为一组,调查了一些数据。现在就来汇报一下你们最想算什么。(汇报)

  四人一组,用计算器来算一算你最想知道的数据吧!

  问: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计算的情况?

  一人说题目,一人汇报,一人补充。

  4、发展性练*

  棋盘题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看着不起眼,但积少成多就是个惊人的数字了。这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说故事:古时候,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在一次战役中,拯救了整个国家,于是国王把他召进宫,要对他行赏。国王说:“小伙子,你要什么?是金银财宝还是凌罗绸缎?我什么都可以给你。”小伙子什么都没说,只是叫人拿来一些米和一个象棋的.棋盘。他在棋盘的第一格摆了一粒米,在棋盘的第二格摆了2粒米,在第三格摆了4粒米,第四格摆了8粒米。他说:“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满整个棋盘的米就送给我吧。”国王哈哈大笑着说:“你就只是要些米而已?”于是,国王请来了几个大臣,算算一共该给小伙子多少米。可是大臣们都算不个结果来,于是国王又请来了全国的数学家一起算,算了三天三夜也没算出个结果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伙子摆米有什么规律吗?(揭示规律)那么第五格的米该怎样计算?第六格呢?第七格呢?第72格呢?

  这么多2连乘,难怪他们算不出了。现在,我们有了计算器,让我们一起来帮国王算算吧。

  为什么你们都停止计算了?(计算器内的位数不够了)看来,我们手中的小型计算器还是有局限性的,也许还有待你们去开发呢,其实有没有办法算啊?(大型计算器,电脑)

  老师已经在电脑内算出第72格应放多少粒米了。(出示数据:2361183241434822606848)这是个22位数,这个数据几乎是全世界几年的粮食总产量。把这些米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约3亿圈。仅仅第72格就这么多米了,更不用说摆满整个棋盘有多少米了,你说,国王给得起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

  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之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设计说明

  本节课针对方程的整理和复*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复*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使学生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旨在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想到更多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会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第二个层次:请学生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有关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什么叫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性质)、在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等量关系、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等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独立思考,构建知识网络

  1.学*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了哪些有关方程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组内交流。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一目了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已学的有关方程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方程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展示构建的知识网络

  方程

  设计意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通过展示,使学生明确这一板块所呈现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复*,分项整理

  1.复*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6、7题。

  请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小结:

  ①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号,如4×a可以写作4·a或4a。

  ②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以用点表示乘号或直接去掉乘号,如a×b可以写作a·b或ab;a×a可以写作a·a或a2。

  ③当字母与1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1×a可以写作a。

  (2)填一填。

  ①小明的身高是138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的身高是( )厘米。

  ②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方米。

  ③一堆煤有a吨(a>5b),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 )吨。

  ④在自然数中,与自然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a>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

  ②a2和2a相等。( )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等。

  一、课题:量的计量

  1.单名数、复名数的复*,并举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