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叶尊师归处州(五)份

首页 / 文库 / |

  送叶尊师归处州 1

  【十六夜玩月】杜甫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关山随地阔,河汉*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十七夜对月】杜甫

  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

  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茅斋依橘柚,清切露华新。

  【秋夕望月】张九龄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海上生明月】朱华

  皎皎秋中月,团圆海上生。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

  渐出三山岊,将凌一汉横。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

  照水光偏白,浮云色最明。此时尧砌下,蓂荚自将荣。

  【中秋月二首】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骆宾王

  云披玉绳净,月满镜轮圆。裛露珠晖冷,凌霜桂影寒。

  漏彩含疏薄,浮光漾急澜。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

  【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白居易

  月好共传唯此夜,境闲皆道是东都。嵩山表里千重雪,

  洛水高低两颗珠。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

  诚知亦有来年会,保得晴明强健无。

  【秋霁丰德寺与玄贞师咏月】唐彦谦

  露冷风轻霁魄圆,高楼更在碧山巅。四溟水合疑无地,

  八月槎通好上天。黯黯星辰环紫极,喧喧朝市匝青烟。

  夜深独与岩僧语,群动消声举世眠。

  【咏月】李建枢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中秋月彩如昼,寄上南海从翁侍御】无可

  海静天高景气殊,鲸睛失彩蚌潜珠。

  不知今夜越台上,望见瀛洲方丈无。

  【中秋夜君山脚下看月】无可

  汹涌吹苍雾,朦朣吐玉盘。雨师清滓秽,川后扫波澜。

  气射繁星灭,光笼八表寒。来驱云涨晚,路上碧霄宽。

  熠耀游何在,蟾蜍食渐难。棹飞银电碎,林映白虹攒。

  水魄连空合,霜辉压树干。夜深高不动,天下仰头看。

  【中秋台看月】无可

  海雨洗烟埃,月从空碧来。水光笼草树,练影挂楼台。

  皓耀迷鲸口,晶荧失蚌胎。宵分凭栏望,应合见蓬莱。

  【中秋夜南楼寄友人】无可

  海月出白浪,湖光射高楼。朗吟无绿酒,贱价买清秋。

  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他乡此夜客,对酌经多愁。

  【中秋夜陇州徐常侍座中咏月】无可

  陇城秋月满,太守待停歌。与鹤来松杪,开烟出海波。

  气笼星欲尽,光满露初多。若遣山僧说,高明不月到中球圆,人圆梦难圆。

  榕树底下我伤心,独自一人,知向谁边?

  晓来百念皆空去,抬头望月月光寒。此生难料,何处是人间

  送叶尊师归处州 2

  1、《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4、《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5、《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7、《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望月有感》——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9、《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0、《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1、《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2、《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1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4、《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

  15、《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6、《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7、《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8、《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9、《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0、《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1、《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2、《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2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4、《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5、《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6、《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7、《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8、《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9、《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0、《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1、《登楼》——杜甫

  花*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32、《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33、《浣溪沙》——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3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5、《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送叶尊师归处州 3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心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清明即事

  瞿佑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

  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秋千一架名园里,柳丝今日向东风。

  送叶尊师归处州 4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

  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中秋旅思】

  台湾民谣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描写中秋的好诗词

  关于中秋的好诗词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⑷鸦:鸦雀。

  ⑸冷露:秋天的露水。

  ⑹尽:都。

  ⑺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⑻落:在,到。

  写作背景

  此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送叶尊师归处州 5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送叶尊师归处州(五)份扩展阅读


送叶尊师归处州(五)份(扩展1)

——处州公园作文优选【十】份

  处州公园作文 1

  浙江绿谷丽水,有一座生机盎然的绿地公园——处州公园。

  虽是初冬时分,但是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让我们感觉不到一丝寒冷。我和几个同学相约来到处州公园,准备畅游一番。每次来处州公园,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沿着花坛走进去,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小花,引来许多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整个公园里,绿树成荫,有香樟树、柳树、柏树,还有银杏树。忽然,我听到潺潺的水声,顺着水声我在一个绿草地旁边,发现有一个小池塘,池塘的假山上有一个小瀑布,边上还有一座精致的小木桥。

  来到公园中心,有人在打羽毛球、有人在晒太阳,一到晚上,这儿就更美了。随着美妙的音乐响起,音乐喷泉迎风飘舞,在各色彩灯的照耀下,好似一条五彩缤纷的彩带,漂亮极了。公园四周高楼林立,尤为壮观。大楼前的广场上,飞着成群结队的和*鸽,有的飞到游人的手中吃食,有的'飞到游人的肩膀上玩耍,好和谐的景象啊!

  处州公园是丽水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丽水人民休闲的好去处。

  处州公园作文 2

  我的家乡在丽水,处州公园是丽水最闪的一颗明珠,现在我来介绍一下处州公园吧。

  我们到处州公园先会看到大门旁边有“处州公园”四个大字。再往里走就会看见一片茂密的森林里的每一棵大树都笔直的站在土地上,一动不动,像一位战士一样。茂密的森林旁有一块石雕,有的像人形的,有的像动物形的,还有的像植物形的.,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有趣极了。我听见远方有叮叮咚咚的声音,我立刻跑过去就看见了条小河。小河清澈见底,连水下的石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小河很深,一块石头扔下去,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小河前方就有许许多多的鸽子,有的身子洁白如雪,有的身子黑煤炭,鸽子的嘴巴又红又尖。它们叽叽喳喳的叫着,还有很多的小朋友拿着玉米粒和面包喳喂它们。到了傍晚,鸽子都成群结对的飞回家,傍晚音乐喷泉开始了,水柱石高时低,中间的水柱越来越高,像烟花一样。

  我爱丽水,更爱丽水那颗闪亮的明珠,那就是美丽的处州公园。

  处州公园作文 3

  处州公园很美丽。

  有美丽的音乐喷泉,有很多石头的水帘洞,还有宽宽的小池塘,哇!好多东西呀!

  音乐喷泉可以让人陶醉,水帘洞可以让人欣赏,小池塘可以让人玩耍,小卖部可以让人买东西。实在太美丽了。

  音乐喷泉在大门口,水帘洞在小池塘的旁边,小池塘在音乐喷泉的旁边,小卖部也在音乐喷泉的旁边。

  我喜欢处州公园。

  处州公园作文 4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处州公园玩。一路上,春风拂面,花红柳绿,景色宜人,我欢快地跳着喊着:“多美丽的春光啊!”不知不觉我们已来到了处州公园。只见公园内游人如织,从南入口放眼望去,公园中满眼都是花草树木、亭台阁榭。

  在公园南北两侧的入口处,耸立着10块反映丽水9县(市、区)地域民俗文化、历史名人和山水美景的浮雕,有“青田石门洞刘基读书”、“遂昌知县汤显祖遗爱百姓”、“龙泉剑瓷名扬天下”等。

  公园中间右侧是一个小剧场,周围是好几层圆拱形的石凳,前面是一个用花岗岩铺就的舞台,中间刻着“欢天喜地”4个大字。

  在公园左侧,还有一个用玻璃搭建而成的时尚建筑——“茗香茶楼”,茶楼为钢琴式的造型,分上下两层,坐在装满落地窗的茶楼上,可以边品茗边聊天边观赏公园美景。

  我最感兴趣的是设在公园正中那变幻莫测、美妙无比的音乐喷泉。只见一股股水柱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妖娆多姿。据悉,“仙都玉柱”喷高可达40多米,非常壮观。

  我们在公园里逛着,一会儿看见精致的木折桥,一会儿又闪出一个造型漂亮的花坛,简直是美极了!

  小朋友,要是你到丽水来,可千万别错过一定要到美丽的处州公园玩一玩哦!

  处州公园作文 5

  我的家乡在丽水,那里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处州公园。

  当你来到处州公园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树立在门口的那一块大岩石,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处州公园”。岩石的周围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花,花丛底下还有一片嫩绿的草,就像一个美丽的天然屏障。

  走进处州公园,就可以看见两排高大笔直的的银杏树,它们像两队身着军装的士兵,庄严地履行着守护家园的职责。往左看,是一个美丽的人工湖。湖底铺着鹅卵石,湖水很清,可以看见鹅卵石上的小花纹。两旁还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美得像一个仙境。

  再往里走,是一个硬地广场,广场的正中间就是音乐喷泉。如果你来到处州公园,就一定不能错过这最美的音乐喷泉。每当音乐响起时,喷泉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忽高忽低,还不时地换着颜色,红的、紫的、绿的……仿佛一个个少女在翩翩起舞。

  广场上还有一群群惹人喜爱的鸽子,小鸽子的羽毛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灰色的。它们展开轻快的翅膀,就像一个个快乐的天使。我们只要把玉米粒放在手心,鸽子就会飞落在你的手臂,吃着你手里的玉米,把你弄得痒痒的。如果你把玉米撒在地上,鸽子就会成群地飞过来,它们的羽毛挤成了朵朵白云,可爱极了。

  处州公园真美啊!我爱我的家乡!

  处州公园作文 6

  处州公园的景色像是海上的一颗夜明珠一样引人注目,每天来这的客人络绎不绝。

  看!那正中间的大花坛里,那花儿像亭亭玉立的姑娘一般,傲然挺立。那姹紫嫣红的菊花,看着那难数清的花瓣,是被风吹过的菊花更像在空中飞舞;玫瑰花儿们齐聚一堂,像是在比哪个种类的`玫瑰更美丽;百合花也不示弱,它把自己打扮的像BABY一般。早上,一颗颗透明的露珠躲在花瓣里,像害羞的小姑娘似的;中午,蜜蜂来到这里,肚子饿了,变吮吸花粉来填饱自己的小肚子,蝴蝶看见了也过来凑热闹;晚上。风依旧吹着,花儿却睡着了,在听着风的摇篮曲睡着。这里的花儿清香扑鼻,色彩斑斓,形状个异。看着,看着,仿佛所有的花儿都在舞蹈和歌唱。

  在看看那瀑布!潺潺的水流从假山上倾泻下来,激起几十厘米高的浪花。一点也不比天然瀑布逊色。

  瞧!到了傍晚时分,那喷泉在唱歌呢!喷泉的高低随着音调而改变,红,黄,蓝,绿……

  喷泉那殉丽的颜色也随着音调而改变。

  啊!处州公园,你不愧是丽水的一颗闪烁的夜明珠!

  处州公园作文 7

  我的家乡在丽水,那里有著名的处州公园。

  处州公园有许多花草树木。花有红的,黄的,紫的……最吸引人的是那沁人心脾的蝴蝶花和杜鹃花了。杜鹃花红得像火红火红的晚霞,吸引了不少人。蝴蝶花真像一只只“蝴蝶”,飞来逗我们玩呢!来到处州公园的右边,看到一片碧绿的竹林,那一排排竹子像一个个穿着绿衣服的士兵守卫在草地上。草地绿油油的,小草正在害羞地向我们频频点头。

  花草树木虽然很美,但人工湖和鸽子说自己更美。人工湖的水淙淙地流着,它弹着美妙的乐曲。人们的脚常被那音乐勾住。人工湖清澈见底,清得都能看见里面的鹅卵石。鹅卵石千奇百怪,形状各异。鸽子也不甘示弱,展开自己洁白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它们成群结队地飞上天空,一会儿飞到我们手上,一会儿又飞到地上。

  到了晚上,处州公园变得更加热闹,成了灯的海洋。远远望着假山,看见假山上有一知五彩缤纷的“彩带”。最美丽的要数音乐喷泉里的灯了。随着音乐的变化,水柱忽高忽低,灯在水柱里,水在灯光下,别有一种特别的美。最中间的水喷向天空,有40多米,非常壮观。

  这就是我们丽水的标志——处州公园。

  处州公园作文 8

  你们去过处州公园吗?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处州公园的美景吧!

  处州公园有美丽的音乐喷泉、有漂亮的鸽子、有宽敞的亭子、四周还有碧绿的树木和小草。市**大门前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里有漂亮的鸽子,有的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有的在专心致致地寻找食物、有的'在房檐上安安静静地休息,我喂鸽子的时候发现鸽子的嘴巴尖尖的、啄到我的手感觉痒痒的。走进处州公园那里还有音乐喷泉,喷泉中间的那根水柱喷得最高,像火箭一样直冲云霄,四周的小水柱也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处州公园还有很多花坛,那里的小花、小草非常漂亮,五彩缤纷。绕过一座小木桥,那里有一座由三根木头搭成的独木桥,我最喜欢在那里走过来,走过去,可是我老是从桥上掉下来,不过我不灰心,一次一次的练*,终于有一次我**稳稳地过了桥。

  处州公园真好玩啊!有机会你们也去玩玩吧!

  处州公园作文 9

  我的家乡在丽水,那里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处州公园。

  当你来到处州公园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树立在门口的那一块大岩石,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处州公园”。岩石的周围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花,花丛底下还有一片嫩绿的草,就像一个美丽的天然屏障。

  走进处州公园,就可以看见两排高大笔直的的银杏树,它们像两队身着军装的士兵,庄严地履行着守护家园的职责。往左看,是一个美丽的人工湖。湖底铺着鹅卵石,湖水很清,可以看见鹅卵石上的小花纹。两旁还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美得像一个仙境。

  再往里走,是一个硬地广场,广场的正中间就是音乐喷泉。如果你来到处州公园,就一定不能错过这最美的音乐喷泉。每当音乐响起时,喷泉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忽高忽低,还不时地换着颜色,红的、紫的、绿的……仿佛一个个少女在翩翩起舞。

  广场上还有一群群惹人喜爱的鸽子,小鸽子的羽毛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灰色的。它们展开轻快的翅膀,就像一个个快乐的天使。我们只要把玉米粒放在手心,鸽子就会飞落在你的手臂,吃着你手里的玉米,把你弄得痒痒的。如果你把玉米撒在地上,鸽子就会成群地飞过来,它们的羽毛挤成了朵朵白云,可爱极了。

  处州公园真美啊!我爱我的`家乡!

  处州公园作文 10

  处州公园是丽水的一张闪亮名信片,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当你走进处州公园的大门,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立在门口的大岩石。那岩石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处州公园。那石头下面栽着绿油油的青草和五颜六色的花。仔细一看、一闻还真像一块有着草的清香和花的`芬芳的地毯。

  走进处州公园,你会看见一棵棵卫兵一样笔挺的银杏树。到了秋天,那鸭掌一样的叶子逐渐变黄,直到掉落。但是那落下的叶子铺成的地毯依然有着生命的气息。那花坛里有黄的、红的、桔色的菊花一蔟一蔟堆在一起,花的笑脸朝向天,好像在和太阳、月亮问好。

  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我最喜欢的地方——音乐喷泉。那音乐有时高有时低,有时长,有时短,那旋律令人沉迷。再说那喷泉吧,就更美丽啦,水柱随着音乐上升、下降,十分有趣。哎呀,差点忘了,喷泉最重要的就是形状啦。有时它断断续续,一段还没有降落,另一段又升起来,多像一只只飞鸟啊,大水珠散了,分成了许多小水珠,多像一颗颗珍珠。还有时像荷花……偶尔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钻进一道道水帘中,秒速变成“落汤鸡”,也有一两个怕水的女孩站在一边,用手接水珠。那画面多美啊!

  我爱我的家乡,但我更爱处州公园!


送叶尊师归处州(五)份(扩展2)

——游处州公园作文优选【5】份

  游处州公园作文 1

  上午去的处州公园,下午去缙云了。

  城北是新城,市**就在处州公园的中轴线上。处州公园边上的建筑都很漂亮,丽水**真的很重视绿化,把人工公园做到这份上是全国排第一的。1个多亿在处州公园上,公园的细节和景观做的是很完美,就和自然的一样。

  这里的水池,沼泽,小溪,竹林,亭子,小桥,做的是很艺术很详细,非常敬佩丽水的这种精神。边上有很好很艺术的文化艺术中心,还有简洁的高楼大厦。

  全中国都应该向丽水学*,**在利民工程上不惜花重金。在这件事上,丽水**的精神是很有卓见的。这里的人可不多啊,所以在丽水有这样的公园是很幸福的。

  处州公园绿地面积4。5万*方米,水域面积4600*方米,公园下面有180个地下车位和4000*方米的地下商场,配置了200多种植物。整个公园空气新鲜,特别舒服。

  南北入口有10块浮雕,“处州刺史段成式理水患”、“青田石门洞刘基读书”、“莲都通济堰泽及百世”、“遂昌知县汤显祖遗爱百姓”、“龙泉剑瓷名扬天下”等。南入口有一石头雕成的大型古地图,为《处州府城图》,是光绪三年处州的地理。有大型音乐喷泉,有露天的大型电子荧屏,有1500多个石木凳。

  游处州公园作文 2

  节日里的处州公园,是一个灯火辉煌的地方,还是个充满快乐好去处。

  处州公园的灯光不用说,当然是全城最漂亮的。夜晚,处州公园就成了灯的海洋。树上挂着一条条鱼闪闪发光,有红的、金黄的、深蓝的……数不胜数。那树上还有一只只水母在蠕动着。还有那彩虹,一道一道的,仿佛我已来到了天空的彩虹桥,走上去,滑过来。当一阵风吹过你的脸,那河水就泛起一片片金灿灿的波纹。那些树上的霓虹灯正热烈地欢迎我们的到来。整个公园像五彩六色的童话世界,美丽极了!

  处州公园还是个快乐的小天地。无论是可爱活泼的小朋友,还是年迈的老奶奶、老爷爷都喜欢来这玩——喂小鸽子。

  广场上有着成群结对的小白鸽和小黑鸽。那小白鸽的羽毛雪白雪白的,脸白胖胖的,真是惹人喜爱。看着这些小鸽子,就迫不及待地去买鸽食。在地上撒点,在手上撒点,伸出小手,让鸽子看见你手中的美食。它们就马上降落在你跟前,啄你手上的食物。手掌痒痒的,心酸酸的,又激动,又害怕。激动自己手中的食物被吃了,害怕自己的小嫩手被啄破。吃完,那鸽子一扇翅膀飞走了,留下了一根洁白的羽毛,飘落在你手里……

  处州公园是丽水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地方!

  游处州公园作文 3

  春天来了,暖暖的阳光洒遍大地,徐徐的春风迎面吹来,成群的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我们去处州公园春游啦!

  我准时地来到处州公园,成群的鸽子“从天而降”,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一个百花齐放的地方,那里盛开着日本樱花和漂亮的紫荆花,我们仿佛转身于花的海洋。花的清香芬芳扑鼻,简直让我们陶醉了。长长的柳条在春风的吹动下,尽情地摇摆,那动作真是婀娜多姿。一朵朵柳絮像降落伞一样从树上慢慢飘落下来,落到了软绵绵的草地上。

  最有趣的是我们在喂鸽子。洁白的鸽子成群结对地在广场上自由飞翔,好像在为我们表演着什么,太好看了。我手上拿着食物,鸽子们看见有吃的,一个个就飞快地向我跑来,它吃吃看看,好像在观察旁边有没有“敌人”,觉得安全了,又大胆地吃了起来,样子既可爱又滑稽。忽然,一只鸽子冲过来“袭击”我,咬地我大叫起来。一片片欢快的笑声回荡在公园的上空。

  阳光明媚,春意浓浓,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结束了今天的春游。

  游处州公园作文 4

  从丽水城周边的山上放眼望去,你会发现在主城区北面,有一非常醒目的、二十多层高的大型建筑,在它的南边有一座生机昂然的绿地——处州公园。薄雾拢罩碧绿的树林,隐约可见零星点缀的小型建筑。

  *距离接触处州公园,那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在公园里漫步,身边花儿争奇斗艳,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成片开放的杜娟花,像火红的朝霞,又像一串串霓红灯,照耀着生机勃勃的大地。草儿编织着宽广的土地,为大地带来无限新绿。一束阳光穿过苍翠欲滴的枝叶,为我“画”上了星星点点的花纹,我几乎成了一只七彩斑斓的梅花鹿。走到流水潺潺人工河边,河水清澈见底,底部布满了五颜六色的鹅卵石,每一块都清晰可见。

  最神奇的要算音乐喷泉了。伴随着音乐响起,千万条水柱迎风飘舞。落下的水滴像晶莹剔透的珍珠,洒落在公园的每个角落,滋润着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你瞧!音乐喷泉又开始跳舞了,它有规律的舞动着优美的身姿,好似一条条五彩缤纷的彩带,为千家万户送去诚挚的问候与祝福。

  处州公园是丽水的璀璨明珠!更是丽水人民的休闲宝地。

  游处州公园作文 5

  正月初一这一天,我们和爷爷、奶奶,伯伯、姑姑一家到处州公园玩。我们分乘两辆小车到广场,车刚停稳,我和大哥、二哥就迫不及待地推开车门飞快地奔向广场。哇,处州公园真大啊!公园里游人如织,个个喜笑颜开,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我们大家在热闹的市**大楼前的台阶上拍了一张全家福。然后,一家一家合影,最后我们三兄妹也来一张合。

  在大楼前,我们看到了成群的鸽子。这些鸽子中有黑的、有白的,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在地面上休息、觅食。我拿着相机悄悄地给这些小精灵拍照,拍着拍着,突然一群鸽子飞了起来,在空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孤线。

  看完了鸽子,我们来到了音乐喷泉广场,看到了一根根水柱喷上来,有的高、有的低,形状有的像蝴蝶、有的像花朵,随着音乐跳动着,音乐响一点,喷泉就高一点,音乐的节奏快一点,喷泉就欢快一点,喷泉伴着音乐中跳舞,美妙的音乐在水雾中飘荡,许多市民围在广场边上,在一边观看着喷泉,一边欣赏着音乐。

  啊,处州公园真美啊!


送叶尊师归处州(五)份(扩展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pt课件实用五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pt课件 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明确:

  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

  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明确:

  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7.在学*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一)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学生是否跟上讲课进度;

  (二)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三)根据学生朗读种子音和停顿的正确与否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对诗歌情感的领会。

  【板书设计】

  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

  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

  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

  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pt课件 2

  教学内容:

  理解《渭城曲》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比较、感悟、赏析两首送别诗的风格。

  知识目标: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能力目标:

  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让我们先听首歌,好吗? (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谁听过这首优美动听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吗?对,叫《送别》

  4.师:在古代,长亭外,古道边,往往是人们送行分手的地点场所。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的题目 分别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师:古诗所写内容包罗万象,像离人梦,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爱国情等等,非常丰富。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一定的比重。《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到今。这么好的诗真是不能不学,首先请同学把书翻到52、53页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1.生自由读;

  2.师指名读;

  3、教师范读;听老师读读这两首诗。

  三、选读其中一首深入学*

  1.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呢?你认为哪首写的好呢?我们分组搞一个辩论赛好不好。请选择《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学座到这两组,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学座到这两组。同学们可以选取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送别诗,一定要用心呀,为一会儿辩论哪首写的好座充分的准备工作。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

  4.分别对两首诗进行汇报,教师相应点拨。

  师:为什么你更喜欢这首诗而不是那首?究竟哪首送别诗写的更好呢?比赛正式开始,我当裁判。

  唐初期、盛唐时期的`我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所以当时的人们豪气冲天,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思想,所以,人们之间的分别也就成为常事。这两首诗虽同为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点拨备案:首联属“工对”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气势雄伟,点临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于千里的秦蜀两地在一起。三四句意思: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如何感伤!接着作者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师:你们组说的可真好,看样子对诗的理解很深刻嘛。看,我准备了这首诗的影音材料,看看里面又是怎么评价的?

  放多媒体

  由于听你们这样评说,再加上刚才那一段影音材料,连我都觉得这首送别诗写的要比他们组选的好了。

  (哦,你们组为什么不同意?好,我们公*竞争,请你们发言陈述,我们这几组的同学也认真听一听,你们倒是说说看,你们选的这首诗哪里写的高明?精妙在哪里?

  《渭城曲》点拨备案: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集中表现。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中波,备尝独行穷荒。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殷勤祝愿。对于进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蕴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师:有道理,说的真好。我这里也为你们准备了这首诗的影音材料,看看里面又是怎么评价的?

  到底那首诗写的更好呢?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实*分秋色,难分仲伯高下。 我宣布,比赛结果:一比一*!

  哦,有的同学在噘嘴呢。其实,你们都是获胜方呀。因为通过同学们谈感想,说风格,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对这两首送别诗的理解、感悟已由肤浅变得深刻了。我们这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不对?对这两首诗还有疑问吗?

  四、赏读古诗

  1.质疑并解疑

  2..师:同为送别诗,给人留下的感受却不一样,一首缠绵伤感,一首积极向上。读的语气是不是也要有所不同呢?

  4.指导朗读、背诵

  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那时的感受呢?(指导朗读、试着背诵)选择一首,给大家读一读?不错,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性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练一练。谁愿意读?真不错。

  5.教师小结

  五 结束语:

  通过今天我们学*的两首送别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的读本中还有一些送别诗,课后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再与今天学的送别诗对照着的体会下,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更尽一杯酒 海内存知己

  无故人 天涯若比邻

  伤感 向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pt课件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阙(què)宦(huàn)萋萋(qī)柯(kē)

  2、熟读这五首诗歌,请同学自己查阅关于这五首诗歌的鉴赏材料。

  二、正课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3、评点:

  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气象开阔,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宦游”,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诗缠绵排恻的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这首诗格律上属五言律诗。首句人韵。中间颔联和颈联对仗。

  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

  (二)《黄鹤搂》

  1、朗读《黄鹤楼》(注意节奏、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有人评价,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传说李白到黄鹤楼要想赋诗,忽见崔颢之诗,曰有此诗在此,何必我写,遂罢笔。作者崔额,唐代诗人,汴州人,开元进士。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矾头。

  3、评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已去,只有千载浮云不变。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令人产生无限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历”“萋萋”展现了山川草木鲜明的层次和色调。思路从历史幽情转移到现实景物,实现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形成宏阔而又苍凉的意境。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意境再次由实而虚,眼前之景、思乡之情与悠远的历史情怀融为一体,形成宏阔壮大而又苍凉的艺术境界,气韵横生。言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属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

  四、小结

  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都属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黄鹤楼》是七律。律诗的共同特点是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当然还有其他如*仄方面的要求,我们可暂不管它。五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破词为准。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从内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于送别诗,写得开阔雄浑,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黄鹤楼》属于思乡诗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它们确是唐诗中的精品。

  五、作业

  1、完成相关的课后练*

  2、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第二课时

  一、预*

  1、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2、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课

  (一)《酬乐天扬州动迁*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附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泊秦淮》

  1、朗读《泊秦淮》,注意朗读节奏,读出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秦泊,河名。发源于江苏省漂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

  3、评点: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首句写作者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互文见意,写皎洁的月光洒在烟雾迷蒙的水面上,栖在水边的白沙上,勾画出秦淮河**朦胧情冷的景象。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乐妓。《后庭花》又名《玉树后庭花人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终朝与狎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世人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诗人在人们*以为常的歌声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并加以艺术概括,具有典型意义,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这首诗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淡烟寒水,夜幕朦胧;一幅是歌楼酒树,灯红酒绿。迷惆的景色与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三)《夜雨寄北》

  1、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3、评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而我因事耽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一问一答,一抑一扬,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和诗人的愁情形成一种融通,情与景的揉合,达到了极好的抒情效果。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构筑了一个现实与想象融合、时间与空间自由切换的艺术境界境界,曲折委婉,含蓄隽永。

  这首诗把秋雨夜景与思妇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四、小结

  这三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是七言律诗。后两首是七言绝句。《酬》是酬答诗,表现作者长期遭贬的愤慨不*的心境。啪秦淮》是讽喻诗,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夜雨寄北》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

  2、默写背诵诗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pt课件 4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通过品读,理解此送别诗“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注解、无背景裸读诗歌。

  二、释题

  送别诗 官职 到、往 四川

  杜少府=杜审言?

  三、读诗

  (一)一生读 关注字音停顿 补充律诗的停顿

  (二)自由读 提疑: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明白?

  可能涉及:城阙 三秦 五津 歧路……

  (三)师生共同赏读 边赏边朗读

  1.首联

  由学生提疑的地名引出首联的赏读

  写景特点:一远一*,一明一暗,对比强烈。

  辅:长安城雄伟的气势

  望:站在气象雄伟的长安城下,举目遥望蜀州方向,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在这想象中,似能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及日后的艰难,无线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在壮阔的境界中。

  形成板书:起——将远别 * 缓 壮阔

  2.颔联

  将离别,这样的离愁别绪,我与你,“与君”感同身受,为什么呢?

  “同”:外出做官,漂泊在外,你的感伤我懂,客居中的话别,别中别,更是多了一份愁绪。

  形成板书:承——同宦游 忧伤 共鸣感

  3.尾联

  “共沾巾”: 在离别的地方送别,在“歧路”上,如果是你跟最好的朋友分别,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百度搜索,现在西安(长安)到成都(蜀州)乘坐火车快车需要十几个小时。那么在交通不发达的唐代需要多久呢!何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这一别许是生离死别呀!是常人就会“共沾巾”,这种情况下,诗人王勃怎么说?

  “无为”:不要,不需要。体现一种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新生活。

  形成板书:合——莫沾巾 释然 放下 乐观

  4.颈联

  “知己”:莫沾巾凭什么?——知己 “知己”与“友人”的区别

  “比”:靠*、挨着 如:其两膝相比者。心*、情真,即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身在*邻。正如秦观所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和气魄啊。

  形成板书:转——若比邻 豪迈雄浑

  5.结合板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读——师范读——齐读

  (四)关于离别诗及诗人王勃

  1.同学的朗读让我感到这么一种豪迈和旷达。下发打印好的离别诗。

  请同学结合诗句谈谈大部分离别诗所表达的情绪。——悲伤 惆怅

  2.《唐诗三百首》选者曾说,“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王诗一出,其它的送别诗便黯然失色,缘于立意不落俗套。

  生命的长度不以年龄衡量,即便有诸多不如意(官职小,两度被贬,找人记恨),好好向前看。

  (五)关于离别

  “离别”“告别”这是一个很由情怀的'词语,古人一别许是一生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视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形成了送别文化。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让你黯然销魂的,只有离别。

  面对离别,有人说离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绵绵情怀;有人说离别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哀回忆;还有人说离别是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切切思念……

  王勃说,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就象诗中所说那样,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只要那份真情在,我们也能感觉到就在*旁,这是做朋友的最高境界。

  论诗凄婉的离别还是豪迈的离别,都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罢了,无可厚非。作家曹文轩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让我们明白: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这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董卿在《朗读者》第七期卷首开场说得好:离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离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起——将远别 * 缓 壮阔

  承——同宦游 忧伤 共鸣感

  转——若比邻 豪迈雄浑

  合——莫沾巾 释然 放下 乐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pt课件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阙(què)宦(huàn)萋萋(qī)柯(kē)

  2、熟读这五首诗歌,请同学自己查阅关于这五首诗歌的鉴赏材料。

  二、正课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3、评点:

  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气象开阔,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宦游”,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诗缠绵排恻的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这首诗格律上属五言律诗。首句人韵。中间颔联和颈联对仗。

  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

  (二)《黄鹤搂》

  1、朗读《黄鹤楼》(注意节奏、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有人评价,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传说李白到黄鹤楼要想赋诗,忽见崔颢之诗,曰有此诗在此,何必我写,遂罢笔。作者崔额,唐代诗人,汴州人,开元进士。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矾头。

  3、评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已去,只有千载浮云不变。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令人产生无限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历”“萋萋”展现了山川草木鲜明的层次和色调。思路从历史幽情转移到现实景物,实现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形成宏阔而又苍凉的意境。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意境再次由实而虚,眼前之景、思乡之情与悠远的历史情怀融为一体,形成宏阔壮大而又苍凉的艺术境界,气韵横生。言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属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

  四、小结

  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都属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黄鹤楼》是七律。律诗的共同特点是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当然还有其他如*仄方面的要求,我们可暂不管它。五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破词为准。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从内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于送别诗,写得开阔雄浑,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黄鹤楼》属于思乡诗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它们确是唐诗中的精品。

  五、作业

  1、完成相关的课后练*

  2、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第二课时

  一、预*

  1、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2、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课

  (一)《酬乐天扬州动迁*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附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泊秦淮》

  1、朗读《泊秦淮》,注意朗读节奏,读出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秦泊,河名。发源于江苏省漂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

  3、评点: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首句写作者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互文见意,写皎洁的月光洒在烟雾迷蒙的水面上,栖在水边的白沙上,勾画出秦淮河**朦胧情冷的景象。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乐妓。《后庭花》又名《玉树后庭花人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终朝与狎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世人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诗人在人们*以为常的歌声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并加以艺术概括,具有典型意义,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这首诗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淡烟寒水,夜幕朦胧;一幅是歌楼酒树,灯红酒绿。迷惆的景色与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三)《夜雨寄北》

  1、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3、评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而我因事耽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一问一答,一抑一扬,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和诗人的愁情形成一种融通,情与景的揉合,达到了极好的抒情效果。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构筑了一个现实与想象融合、时间与空间自由切换的艺术境界境界,曲折委婉,含蓄隽永。

  这首诗把秋雨夜景与思妇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四、小结

  这三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是七言律诗。后两首是七言绝句。《酬》是酬答诗,表现作者长期遭贬的愤慨不*的心境。啪秦淮》是讽喻诗,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夜雨寄北》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

  2、默写背诵诗歌


送叶尊师归处州(五)份(扩展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菁华5篇)

  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设计: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教学设想及依据]

  1、依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

  2、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

  3、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情感训练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竟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用具]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了解诗歌

  *是诗的国度,尤其是*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

  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诗》吗,我建议全班一起背诵,来体会一下诗的情味美,感受诗的音乐美。(全班齐背《静夜诗》)你们都喜欢诗吗?为什么?(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二首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黄鹤楼》。这节课我们要完成四个任务: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以上教学板块让学生掌握了诗歌朗读方法,现学现用]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句诗翻译一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两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板块以学生译读为主,达到完成诗意理解的目的]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说读——体味情感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强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诗人对友情的坚贞信念和对世事旷达的情怀。而《黄鹤楼》则表达了诗人怀古思乡的情感。

  2、在品味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按以下要求写作:

  假如时光倒流,假如你就是王勃或者崔颢,请你把他们的诗文改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3、分别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短文。

  [此板块以学生写作为主,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背读——积累词语再悟美文

  教师要求学生采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分男女生再读全诗文,然后合上书,当堂背诵,亦可请个人示范背读。

  六、回味小结

  通过这两首诗的朗读、感悟与创新运用,让每位同学都已掌握了正确的读诗、赏诗的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附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听读——划分节奏221或2122221或2212

  译读——理解内容送别思乡

  说读——体味情感豁达惆怅

  背读——积累语言

  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设计: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送叶尊师归处州(五)份(扩展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的一首边塞诗,属于文言文学*内容。而文言文教学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探索与研究,也缺少师生的互动,令许多学生深感“头疼”。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呼声中,怎样让文言文真正走入学生心灵深处,成为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而又异常棘手的问题。为此,我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的教学,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我以引领者的身份融入课堂,放开学生的“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检查预*、正音正字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及教师所给出的补充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复述课文内容,通过质疑、生生互动的方法先过阅读理解关。然后,小组合作讨论赏析内容,这一环节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而深入地体会作者在塞外冰雪的大背景下来写送别的那种气魄与豪迈。最后将探究的结果展示出来,大家共同评价,并结合作者的情感来诵读,将“读”与“赏”结合起来,通过利用听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读能力,利用师生互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再过品读、美读关。这一环节让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学生们纷纷对照文句与课下注释开始了热烈地抢答,争着去展示、板书自己的成果,去诵读。课堂氛围十分浓厚,像一个磁场,点燃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形成燎原之势,将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卷入其中,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最后,师与生的共同诵读结束了全课。

  回想起来,本堂课后,在字词检测中,过半的学生答得不够准确或不规范,这说明理解文意并不等于掌握字词。在学生答对后,应将那些重点词的用法与含义再强调一下,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

  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步伐不停止,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也不会停止,教师们的探索与尝试也同样不会停步!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部分,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更好地教给学生汲取祖国语言文化这份珍贵遗产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也许,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真应该放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作为同课异构的研讨课,就要求所有授课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同一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构思,在规定的时间所有教师参加教师共上一节课,之后大家一起对此进行研讨。既然同课异构,就要求大家在同的基础上,百花齐放,上出不同。而既然作为研讨,就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不是优劣等级的评比。因此,当接到授课任务时,我就在思考如何上出一节深刻而高效的语文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为一首文学史上千古流传的名作,似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更是广为传颂。但如何让一首雪地送别诗上出深刻来,成了上课前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难题。首先,授课内容不能偏离中心。事实上,题目——开始就点明了诗歌的两个方面——雪景和离情。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沙塞雪景,后半部分主要是边关离情。其次,构思要突出深刻和巧妙。在描绘雪景的过程中,主要突出一个“奇”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边塞风的精神,即遒劲有力,突出了边塞风光的奇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雪的惊艳绮丽,突出了沙塞雪景的奇丽,而接下来四句则主要通过衬托来表现出雪天的奇寒。后半部分则主要写两个场景:即中军饯行和暮雪送别。中军置酒,叙的是昔日旧情,饮的是离愁别绪;琵琶声声,拨动的是万千离情,羌笛悠悠,更*添了几多凄凉。暮雪纷飞,雪满天山,朋友已渐行渐远,而作者依然伫立远眺。此时天寒地冻,白雪皑皑,行处空留,而友人已远去。祝君多珍重,愿君永*安。几多牵挂,几多担心,几多惆怅,几多愁绪,只有旷野之上作者矗立的身影。一个句号戛然而至,看似结束,实则远未结束。迟迟不返,一定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虽尽而意未绝。将句号换为省略号,则为我们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深刻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这样构思着,但遗憾的是,因为过分关注课程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备学生不足。所以没有达到原本应该达到的效果。

  市教学能手的比赛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可我的心到现在仍然不能*复。我不是想着是否能够过关,而是为着那课,那节本该非常出色的课,那节自己曾抱有很大希望的课,却被我弄得一塌糊涂。多少天来,我脑海中一直在想,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在这节课上,我究竟迷失了什么?

  一、迷失了方向。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新课标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惯,初步掌握学*语文的基本方法。”里面的几个关键词就是:“情感”、“自信”、“*惯”、“方法”。认真反思,课堂上我是否注重了这几点?没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奇文,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里面有着奇美的西北边塞风光,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把重点定为:“朗读诗篇,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但是明显的忽略了对怎样品味诗歌进行方法的指导。即便一开始自己通过举例,试图向学生展示一种方法,但现在看来,却流于了形势,学生并没有从中领悟到方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是刘老师在市语文研讨会上说的话,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可事实上这节课教得并不简单,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究其原因,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太高了,换句话说,是太想让这节课出彩了,以至于过深过细的挖掘教材。小到一个字词的深刻含义,深到作者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殊不知这只是一节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班初一的学生。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两点知识已经不错。如此的安排课堂,不把学生弄晕那才是真正的怪了呢。

  下课后,有位老师这样对我说:“赵老师,你的课讲得太细了,你挖掘的太深了,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这句夸奖的话,我当时听着就感到别扭,现在回味起来,更加不是滋味了。连老师都感觉深刻的内容,我们的那帮可怜的学生又是怎样忍受的呀?

  二、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学生。

  做为一名老师,上课应该有三思:上课前思考我要干什么?上课时思考我在干什么?上课后思考**了些什么?

  对照这三点,我再次反思:上课前,**了些什么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我熟悉的一篇诗歌,在学校试讲的时候,学生活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可以说是一堂较为理想的课例。再讲此课,只要稍作调整即可。可前一天的晚上,我却对着《唐诗宋词赏析》口念笔记,唯恐有所遗漏,直至凌晨一点。以致课堂上准备用的讲义,被我涂抹的黑黑压压,上课时自觉不自觉的就受到它的牵制;造成自己的精神状态极差,就连上课都迷迷糊糊,*时的机智灵活丧失殆尽。而真正该考虑的:学生的基础怎样?会出现哪些意外的情况?教学过程与预设有出入怎么办?等等,根本没有去考虑。就连最基本的课件,都没有细心查看,以致误删一块都不知道。那天晚上怎么了,我都做了些什么呀?我自己都想不通;上课时,我又在做什么呢?明知道是上午第四节,学生已经疲乏,积极性很难提高,就应该设想一定的办法。当感觉学生的能力与自己的预料有差距时,就应该及时的降低难度,调整策略。而我却仍然按部就班,全然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课已经上过了,一节精心准备的课没有上出效果来,最先检讨的应该是教师本人。应该思考自己在哪方面出了问题: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遇到意外情况,是否及时发现了新的“生长点”?埋怨学生素质差,责怪学生不配合,都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学生没有领略到沿途风光的优美,没有感受到旅途的快乐,是我这个导游没有很好的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迷失了教育机智。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机智的教师。他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恰当的处理课堂上各种情况;他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始终会想着自己该做什么,在做什么。应该说,我的这节课整体设计还是不错的,它环节简练、重点突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倡导了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只要课堂上老师能恰当的引导、正确的调动,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可就是在引导和调动上,我偏偏缺少了一种机智,学生没有调动起来,“学”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文本。老师“教”的内容过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现在想想,这种局面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在学*品读诗歌的方法时,应该让学生先进行品读,说出自己所发现的“奇”。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方法。我却一股脑儿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也得出了方法,如“想象”、“品关键词”等,但并没有对学生产生大的触动。另外有一细节处理的也不恰当,在老师示范品读时,只是说:我先来品读第一句,没有读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很多同学把这样的句子当成两句,使后面的品读只说一半,情况变得被动。

  在学生品读诗歌时,引导和点拨不到位。如学生说出了一处“奇寒”或“奇美”等的句子,就应该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并顺着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评。除学生理解错误外,不应做过多或过深的挖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品读的盲目性,节约出宝贵的时间,也会减少课堂上一再冷场的局面。

  没有及时捕捉教学时机。每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对于相关的问题他们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我们不但要激发他们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还要善于捕捉时机,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找到教学的触发点。在我问道:“环境如此苦寒,离别如此难舍,全诗是否有哀伤之感?”时,一位同学就大声说道: “他有点哀伤,但是他不悲观。”我很清楚的听到了,我也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没有让他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致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我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解说。不能不说这是一次败笔。

  一个聪明的老师,一定会真正懂得学生,表现出朋友的善意,赢得他们珍贵的心;一个明智的老师,一定会制定真正适合学生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能轻松的完成这个目标;一个成功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对老师心存感激的同时,自觉的修正自己,不断进步。在这方面,我确实有些欠缺。

  古人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写完了这篇文章,挤压在自己心口的那块闷气也多少有些疏散。虽说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可我怎么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来为自己开脱。“飞瀑之下,必有深潭”,不管怎么样,我毕竟走过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它将坚定我前进的步伐。

  *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占课堂的主导地位。本节课在赏析语言环节,我先给学生示范第一、二句,接下来的十六句正好*均分配给班中八个小组,每组两句。小组内的六个人相互合作探讨,形成文字,最后推举一人全班展示,每一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评价并且记笔记。学生参与的意识很强,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的主动性。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最大的遗憾是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赏析完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市教学能手的比赛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可我的心到现在仍然不能*复。我不是想着是否能够过关,而是为着那课,那节本该非常出色的课,那节自己曾抱有很大希望的课,却被我弄得一塌糊涂。多少天来,我脑海中一直在想,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在这节课上,我究竟迷失了什么?

  一、迷失了方向。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新课标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惯,初步掌握学*语文的基本方法。”里面的几个关键词就是:“情感”、“自信”、“*惯”、“方法”。认真反思,课堂上我是否注重了这几点?没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奇文,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里面有着奇美的西北边塞风光,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把重点定为:“朗读诗篇,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但是明显的忽略了对怎样品味诗歌进行方法的指导。即便一开始自己通过举例,试图向学生展示一种方法,但现在看来,却流于了形势,学生并没有从中领悟到方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是刘老师在市语文研讨会上说的话,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可事实上这节课教得并不简单,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究其原因,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太高了,换句话说,是太想让这节课出彩了,以至于过深过细的挖掘教材。小到一个字词的深刻含义,深到作者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殊不知这只是一节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班初一的学生。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两点知识已经不错。如此的安排课堂,不把学生弄晕那才是真正的怪了呢。

  下课后,有位老师这样对我说:“赵老师,你的课讲得太细了,你挖掘的太深了,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这句夸奖的话,我当时听着就感到别扭,现在回味起来,更加不是滋味了。连老师都感觉深刻的内容,我们的那帮可怜的学生又是怎样忍受的呀?

  二、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学生。

  做为一名老师,上课应该有三思:上课前思考我要干什么?上课时思考我在干什么?上课后思考**了些什么?

  对照这三点,我再次反思:上课前,**了些什么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我熟悉的一篇诗歌,在学校试讲的时候,学生活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可以说是一堂较为理想的课例。再讲此课,只要稍作调整即可。可前一天的晚上,我却对着《唐诗宋词赏析》口念笔记,唯恐有所遗漏,直至凌晨一点。以致课堂上准备用的讲义,被我涂抹的黑黑压压,上课时自觉不自觉的就受到它的牵制;造成自己的精神状态极差,就连上课都迷迷糊糊,*时的机智灵活丧失殆尽。而真正该考虑的:学生的基础怎样?会出现哪些意外的情况?教学过程与预设有出入怎么办?等等,根本没有去考虑。就连最基本的课件,都没有细心查看,以致误删一块都不知道。那天晚上怎么了,我都做了些什么呀?我自己都想不通;上课时,我又在做什么呢?明知道是上午第四节,学生已经疲乏,积极性很难提高,就应该设想一定的办法。当感觉学生的能力与自己的预料有差距时,就应该及时的降低难度,调整策略。而我却仍然按部就班,全然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课已经上过了,一节精心准备的课没有上出效果来,最先检讨的应该是教师本人。应该思考自己在哪方面出了问题: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遇到意外情况,是否及时发现了新的“生长点”?埋怨学生素质差,责怪学生不配合,都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学生没有领略到沿途风光的优美,没有感受到旅途的快乐,是我这个导游没有很好的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迷失了教育机智。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机智的教师。他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恰当的处理课堂上各种情况;他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始终会想着自己该做什么,在做什么。应该说,我的这节课整体设计还是不错的,它环节简练、重点突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倡导了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只要课堂上老师能恰当的引导、正确的调动,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可就是在引导和调动上,我偏偏缺少了一种机智,学生没有调动起来,“学”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文本。老师“教”的内容过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现在想想,这种局面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在学*品读诗歌的方法时,应该让学生先进行品读,说出自己所发现的“奇”。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方法。我却一股脑儿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也得出了方法,如“想象”、“品关键词”等,但并没有对学生产生大的触动。另外有一细节处理的也不恰当,在老师示范品读时,只是说:我先来品读第一句,没有读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很多同学把这样的句子当成两句,使后面的品读只说一半,情况变得被动。

  在学生品读诗歌时,引导和点拨不到位。如学生说出了一处“奇寒”或“奇美”等的句子,就应该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并顺着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评。除学生理解错误外,不应做过多或过深的挖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品读的盲目性,节约出宝贵的时间,也会减少课堂上一再冷场的局面。

  没有及时捕捉教学时机。每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对于相关的问题他们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我们不但要激发他们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还要善于捕捉时机,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找到教学的触发点。在我问道:“环境如此苦寒,离别如此难舍,全诗是否有哀伤之感?”时,一位同学就大声说道: “他有点哀伤,但是他不悲观。”我很清楚的听到了,我也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没有让他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致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我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解说。不能不说这是一次败笔。

  一个聪明的老师,一定会真正懂得学生,表现出朋友的善意,赢得他们珍贵的心;一个明智的老师,一定会制定真正适合学生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能轻松的完成这个目标;一个成功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对老师心存感激的同时,自觉的修正自己,不断进步。在这方面,我确实有些欠缺。

  古人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写完了这篇文章,挤压在自己心口的那块闷气也多少有些疏散。虽说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可我怎么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来为自己开脱。“飞瀑之下,必有深潭”,不管怎么样,我毕竟走过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它将坚定我前进的步伐。


送叶尊师归处州(五)份(扩展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精选五篇)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 、读得流畅。(语音饱满、字正腔圆、不读破句)

  2、找两名学生读,其他同学依据上面的要求进行评价。

  3、补充生字、易读错的字。

  狐裘 qiú 锦衾 qīn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风掣 chè

  白草折 zhé 散入 sàn 冷难着zhuó

  4、自由读、齐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诗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三、品诗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教师:由此可见,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花常常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现在你对这两句诗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教师:这首诗最后两句描绘的画面历来被人称道,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下面请大家一起将目光聚焦于这两句诗,试着展开你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为诗人,说说:当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着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教师:在奇冷的天气里送别友人,这本是伤心之事,然作者描绘的边塞雪景是如此的奇异、壮美,甚至是唯美,为什么诗人能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呢?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诗举例:

  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教师:大家愿意选择哪句诗呢?看来大家都愿意选择诗中的名句。为了避免大家选择的诗句过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战其他诗句,我们可以给他加2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个人进行创作。

  学生:展示创作内容。

  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五、结语

  教师:仔细回味,诗人岑参留给了我们什么呢?边塞的奇异风光,丰富的思想感情,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记住边塞诗,记住岑参。

  课即将结束了,请小组长如实的地将本组得分写到小组名下,这节课同学们都有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用掌声对获得优胜的小组表示祝贺。

  【教学反思】

  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于2010年4月15日至17日在泰安举行,本人有幸在这次会议上代表初中语文教师做了发言,并荣幸地执教了一节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完课后感触良多。

  感触之一:赢得学生之心至关重要。

  这一次,提前见学生,我们的交流是在无意中的一个冷幽默中开始的。我说:“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个谜语。”“你姓苗!”异口同声的大喊吓了我一跳。但我马上转过弯来,刚才他们的老师领我进来时就说出了我的姓。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接下来我跟同学们聊起了自己,诸如由于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别人误解为是个女老师;我和我的学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篮球、踢毽子等等。我讲得如以往投入,他们听得如预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热情、幽默,把他们的精力聚集起来。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开始喜欢我,甚至信任我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还看出他们热切期待着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由此我想起*时听到的一些抱怨,如“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许学生真的有些不足,不过,我们教师是否先这样扪心自问:“我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了吗?我用最大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吗?你赢得学生的‘芳心’了吗?”等回答是肯定的时,也许你的忧愁就会烟消云散了。

  感触之二:教师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

  交流中,我见缝插针地把自己的讲课*惯、要求告诉学生。当然,这次讲课还要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前的任务——用不同方式“读”诗。我告诉他们:从人数上来说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合作读;从形式上来说,可以是以前熟悉的朗读,也可以是演读、唱读。当我解释演读、唱读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摇头。见此情形,我的心里有点没底了,想让学生自主创造的念头随之开始动摇了……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课开始了,很快我的担心消失得无影无踪。学生们精彩的演读、唱读,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也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节奏快的,节奏慢的;两个人出场的,整个小组全体上阵的……。最精彩的当属其中一个小组,一首诗唱下来,竟然变换了五种曲调,简直就是歌曲串烧。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让我大吃一惊。虽然还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动作幅度太小,曲调节奏不太适合诗歌的情感等,但仅凭这份认真、勇气,就足以让我为他们喝彩。这节课一开始就使整个会场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听课的'老师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热情的掌声也适时地送给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们。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感受之三:课堂就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极为热闹的课堂。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教师退居二线做起了旁观者。由过去学生当“厅(听)长”,摇身一变成为了教师当“厅(听)长”。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学生见解的不深刻、知识的不扎实。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开始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另外七嘴八舌地说出诗中的“奇”,也是动的环节。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静的环节设计。写完之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写成的片段,又是适时的“动”。用诗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子进行创作,再次进入静的状态。说实在的,别看有些学生说起来很热闹,但真的一动笔,就显得有些笨拙了。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只图热闹,而让学生时常静下来的主要原因。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首先,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这节课第一环节——各种形式的“读”,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但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课堂上我示范诵读了两句,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过后想想,他们对这种虽然是有些传统的读的形式,也是很感兴趣的。可惜,忘记了让学生亲自尝试。我觉得,这也是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其次,有些教学环节坡度太大。

  我曾经在“用诗”环节上犹豫再三,但还是想挑战一下。这一次为了减小学生“爬坡”的难度,精心选择了两个示例,供学生借鉴。这样,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就可以较好地完成“用诗”的训练。但事实上,学生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看来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师所点评的那样:“用诗”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厚实的铺垫才行。不过,尝试就会有收获,尝试的过程就是铺垫的过程,我坚信这一点。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1、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选取的意象“春风、梨花”给人春意融融生机盎然的感觉,这和送别的主题,是否协调呢?

  2、资料助读。

  ①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宋】柳永《雨霖铃》

  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别董大》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师点拨:前两句都写到眼泪,较伤感;唐朝大多数的送别诗洋溢着乐观精神,并不伤感。

  3、了解岑参。

  岑参(715——770),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多年的边塞军旅生活经历,其诗多写奇特的边塞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

  4、了解盛唐诗歌的风格。

  唐朝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诗人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渴望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塞奇伟的风光、紧张的军旅生活和报国立功的豪情。“雄壮浑厚”便成为盛唐诗的风貌特征。

  5、听名家朗读录音,找一名学生配乐读,当堂背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作品。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作为老师,应该怎么授课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范本,欢迎大家参考改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范本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 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凡作为抒情的线索。

  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 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叶尊师归处州(五)份(扩展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评价汇总五篇

  *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占课堂的主导地位。本节课在赏析语言环节,我先给学生示范第一、二句,接下来的十六句正好*均分配给班中八个小组,每组两句。小组内的六个人相互合作探讨,形成文字,最后推举一人全班展示,每一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评价并且记笔记。学生参与的意识很强,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的主动性。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最大的遗憾是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赏析完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这是重点分析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结合标题,对这首长歌体诗歌进行了内容的化解,并引导学生划分层次,在反复朗读中逐渐明白此诗歌重点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写景、抒情。

  在上一课时中,注重进行的是写景片段分析,在朗读中很多学生能够找出诗中写景诗句,并结合课下注释,基本能够梳理文意。在写景片段的分析中,学生能够逐渐明白了塞外雪景和边地奇寒,并能够找到相应的诗句予以应证。

  在本课时中,主要侧重于抒情的片段的分析,尤其是文中围绕送别一事而展开的记叙,更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在朗读的基础上,发觉了送别地点的变迁,明白了由中军—辕门—轮台东门位置的变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明白这便是对朋友的不舍和依依惜别。当然,文中这些位置的变动,学生们还是不能够具体结合时间点来讲述,即送别一事的过程中的时间变迁,学生不能够较明白的弄清楚,即无法知晓饯别、临别、送别的区别。

  在诗歌学*中,我深刻明白品读的意义,通过对文本的透彻细致品析和玩味,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探究文本外的涵义和情感,不仅发觉诗歌本身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和信息,更能够品析出诗歌文本的内涵和深层价值,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

  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网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状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个性化的示范朗读,而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因为学生是戴着耳机聆听、模仿朗读,避免了相互间的干扰他们在聆听、模仿朗读时也可以不断重复播放,一个地方多次的反复,可以听得更加仔细与真切,因此模仿朗读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的朗读水*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读教学也落在了实处。

  作为同课异构的研讨课,就要求所有授课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同一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构思,在规定的时间所有教师参加教师共上一节课,之后大家一起对此进行研讨。既然同课异构,就要求大家在同的基础上,百花齐放,上出不同。而既然作为研讨,就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不是优劣等级的评比。因此,当接到授课任务时,我就在思考如何上出一节深刻而高效的语文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为一首文学史上千古流传的名作,似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更是广为传颂。但如何让一首雪地送别诗上出深刻来,成了上课前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难题。首先,授课内容不能偏离中心。事实上,题目——开始就点明了诗歌的两个方面——雪景和离情。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沙塞雪景,后半部分主要是边关离情。其次,构思要突出深刻和巧妙。在描绘雪景的过程中,主要突出一个“奇”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边塞风的精神,即遒劲有力,突出了边塞风光的奇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雪的惊艳绮丽,突出了沙塞雪景的奇丽,而接下来四句则主要通过衬托来表现出雪天的奇寒。后半部分则主要写两个场景:即中军饯行和暮雪送别。中军置酒,叙的是昔日旧情,饮的是离愁别绪;琵琶声声,拨动的是万千离情,羌笛悠悠,更*添了几多凄凉。暮雪纷飞,雪满天山,朋友已渐行渐远,而作者依然伫立远眺。此时天寒地冻,白雪皑皑,行处空留,而友人已远去。祝君多珍重,愿君永*安。几多牵挂,几多担心,几多惆怅,几多愁绪,只有旷野之上作者矗立的身影。一个句号戛然而至,看似结束,实则远未结束。迟迟不返,一定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虽尽而意未绝。将句号换为省略号,则为我们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深刻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这样构思着,但遗憾的是,因为过分关注课程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备学生不足。所以没有达到原本应该达到的效果。

  这首诗虽以送别为主旨,但以咏雪贯穿全篇,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咏雪和送别两方面来讲。诗的前十句写送别前的雪景,作者描绘了一个特殊的送别环境:北风,满天飞雪,天气奇寒。

  在理解时,一定要用心感受这样的环境,体会作者的“愁”,带着这份“愁”来朗读诗。诗的后八句转写送别,写出了戍边将士不畏艰难的英武气概,也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朗读时,要能读出作者的离别之情。但由于这首诗较长,学生在背得时候会“顾此失彼”,应继续加强他们赏析诗歌的能力,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读成诵。


送叶尊师归处州(五)份(扩展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五份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了来别样的诗歌内容,边塞诗是盛唐时期写边塞、从军、守边、战斗的诗歌,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表现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的豪情,描叙了边塞雄奇瑰丽的.奇异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情调激越,音韵铿锵,表现出动人心魄的阳刚之美。

  你知道哪些边塞诗啊?

  二、预*展示

  1、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3、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三、赏析雪景

  思考:你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细细品味,来体会用词的精妙。

  教师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雪,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教师:由此可见,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花常常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现在你对这两句诗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在天寒地冻的飞雪胡天想到春日千树万树的梨花——豪放。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四、感悟情感

  教师:在奇冷的天气里送别友人,这本是伤心之事,然作者描绘的边塞雪景是如此的奇异、壮美,甚至是唯美,为什么诗人能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呢?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队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五、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引导联想想象

  教师:这首诗最后两句描绘的画面历来被人称道,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下面请大家一起将目光聚焦于这两句诗,试着展开你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为诗人,说说:当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着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七、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 空留——惆怅

  一、教学设想。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二、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三)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总结本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三、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默写名句。

  (三)继续分析课文。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材分析】

  北风*卷大地,冻僵的白草被风折断,胡地的天空八月就飞舞茫茫大雪。好像一夜里忽然刮起了春风,千万棵树上的积雪如梨花盛开。本来让人心生寒意的严冬,在诗人的笔下,却显得如此富有生机!那梢头的片片积雪哪里是雪,分明是簇簇相拥的梨花啊!诗人送别朋友归京,本是让人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但作者知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今日一别,明年开春定会重逢,既是这样,为什么不能好好地为即将到来的春天高歌呢!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如官等8个生字。注意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诗人的情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