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学*结6篇

首页 / 文学 / | 2022-09-28 00:00:00

大学语文学*结1

  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是我们的生活之母,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是学*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掌握一切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它既复杂又重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其实,语文这个学科,是我们从小就一直开始接触的。最简单的语文,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学,语文依然和我们息息相关。大学之前,学*语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细节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诵、默写、文言文、现代文、作文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让我发现在大学学*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没有以往的那种生搬硬套,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她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以自己的真实来承接她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在这种轻松自主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和吸收并掌握知识。

  上大学语文课,我体悟最深得就是学*语文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任何一本书里。古时的颜真卿就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还要趁早读书。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一段时期的语文学*之后,我们还要偶尔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语文,就是通过学*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语文,她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而她所表现的方式也无不传达出一份情感和一份魅力。我对语文的兴趣也来自她的那份美感。

  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一篇散文,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有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走进语文,触摸每位作者的欢乐与哀伤,有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走进语文,有丝丝书卷气与深切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有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

  每一次的上课,我们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思想。大学语文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知识方面,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在精神方面,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的学*,是知识积累的*台,是经验收集的去处,是灵魂升华的天堂!

大学语文学*结2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大学语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以,大学语文的学*是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这正是大学语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

  通过我的学*感受,在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均为及其难得的思想资源。以民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爱”,仁者爱人: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必须思危,高枕不能无忧;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异中求同,同中求进;人情世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论学品艺,以苦为乐,知难而进,执着人生的又一种境界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以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和我们所要具备的人生价值。此外,所涉及的相关的经典名著如《周易》,《离骚》,《中庸》,《大学》,《老子》,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人文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

  我以为,世界观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观是小我的存在,而价值观就是人的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抉择。而人文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主义”,就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学*为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台。

大学语文学*结3

  怀着崇敬的心情踏入桂子山,欣喜的看到的大学还有语文课。这对我们理科生很有意义,语文课让我们在困顿的推理计算中**出来,在一遍一遍的化学实验中**出来。感受语言魅力,拥抱文字温暖。语文书是我从书架上取下来最多的一本书,特别是其中的小说,每一篇我都从头到尾看了不下五遍.还有诗词曲赋,他们融绘画美、音乐美于一身。清晨踏着第一抹阳光,到电影场朗读诗词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

  从第一节课,吴老师您就要求我们认真做笔记,我认真的做了笔记,虽然一开始是为了你说期末要收笔记才写的。记着记着我慢慢发现我是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请允许我在这温*从笔记中想起的你讲的知识。同时也是对您的一次知识汇报!第一课您给我们讲了大学的语文学*不仅在课内还要在课外。对一个民族而言,要提高整体素质,提高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就要学*好我们的共同语言。您还给我们讲了两则广告引起我们的讨论。第一个广告:笨母鸡郑重承诺,产蛋保证无棱无角有蛋黄蛋清。虽然当时我有感想但还是没有勇气站起来。个人感想:讽刺社会不良风气,将本分之事拿出来炫耀,社会风气之败坏可见一斑!那一节课你也给我们布置了语文课整个学期的作业:考试在*时,课上要积极发言,要做一个课件。第二课你为我们讲解了《陈奂生上城》,讨论了陈奂生这样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淳朴、善良、老师、同时愚昧、落后的形象。作者的意图是强调在改善农民物质条件的同时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的重要性。我们感悟到:体会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意图的重要性,读者应该学会做作者的“知音”。这一课我们还学了怎样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元素构成。

  我们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后来我们又学*了怎样评论文学作品:1、理解作品的主题要把握主题的含义、掌握分析主题的途径。2、要注意对艺术形象分析:艺术形象的描写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有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间接描写有:环境烘托和人物烘托。3、注意对情节和结构的分析:情节是表现在作品中的由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所组成的一组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情节的分析方法:情节和主题的关系、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我们明确了结构的内涵:它是作家根据创作意图的需要构建的。结构要做到形式严谨完整和谐统一,结构要有民族特色,符合民族的欣赏*惯。4、文学语言的欣赏:语言要求a、形象**、个性化c、感染力d、韵律美。您还介绍几本书:《毁灭》、《第四十一》、《钱,疯狂的困兽》。掌握了您教给我们的系统的欣赏、评论、分析的方法。我们真正的“会”看文学作品了。不再是感觉一篇文章就觉得他好,具体好在哪说不出来。就会说就是好。不再是听高中老师讲解分析将老师的话语复制到考卷上了!曾经记得考语文,他问的问题我很有那种感觉,知道自己已经理解并且也是有答案但就是不能欣赏的文字写出来。真是欲哭无泪啊!

  后来您又为我们讲解了一种优美的文体:诗歌。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具有反映生活高度集中、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等特点。经常采用比兴夸张的手法。*诗歌发展概况:1、原始歌谣;(如《弹歌》、《易经》)2、先秦诗歌;(如《诗经》、《楚辞》)3、两汉魏晋南北朝,期中包括汉乐府诗歌、南北朝民歌、封建士大夫之作。4、唐诗;5、宋词;6、元曲;7、明清民歌等。

  诗歌的分类:1、从内容:叙事、抒情。2、从形式:格律、自由。白居易有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后来您为了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诗歌:结合《长恨歌》、《采薇》、《春江花月夜》、《定风波》、《短歌行》的实例从实际角度让我们感受各时代的代表作。由于我对《长恨歌》非常感兴趣,同时在课外刚好读到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他对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看法深有共鸣。于是更深入的学*《长恨歌》,在网上找到一些相关的文章。我尝试着做成了*生第一个完整的课件。同时非常感谢吴老师能给我机会让我演示课件,让我将自己提炼得到的思想与同学们共享,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当然在其他同学的课件展示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文学知识、风土人情等等。

  一学期的时间过的太快了,刚开始的语文课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吴老师生动的课堂将成为我们以后回忆中最有魅力的片段。虽然在您眼中,我不一定是好学生,但在我眼中您是一位和蔼、知识渊博的老师。虽然你不一定认识我,但我会铭记您一辈子!离开课堂但我们并没有离开语文,我以后会偶尔溜到您的课堂偷听几节课,希望老师不要反对哦!

  大学语文,难说再见!谢谢您,吴老师!

  早在大一上学期开学的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语文课本,一直都很向往,可是,却一直都没有上课。终于,在大一的下学期开始了《大学语文》学*的快乐旅途。

  时间犹如东流的逝水,匆匆而过,如今,转眼之间,便已经和大学语文亲密接触快一个学期了,仍然清晰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的热情,老师的博闻强记的演说,都已经深深的让我爱上了《大学语文》这堂课。仍然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教给我们历史上最短的诗,是记载在《吴越春秋》中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在老师的精妙演说下,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描述的是一场古代狩猎的情景。这些,都是《大学语文》在第一堂课上,便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也许是,第一堂课的缘故,直到如今我仍然对上课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但是,我更认为的是,是《大学语文》这本书和认真负责的老师,让我记得了这一堂课。我记得了,小小的教室,坐满的认真上课的同学。小小的教室,弥漫着认真学*的风气。我记得了,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翻看书本,思考问题的情景。

  从那以后,如果,不是因为有特殊的情况,我都一定会按时的来上课。每一次的上课,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心酸。《大学语文》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

  读书,读书,一个人的读书,也许能够体会很多。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唯有通过课堂上,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再加上书本上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吸收。在我看来,《大学语文》这本教材,设计得非常好,里面的内容,不像是高中的语文教科书,前后两篇文章,完全没有联系。在这本《大学语文》中,前后文章彼此间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而编者对诗歌、词、散文、戏剧以及译文进行分文别类,然后再以文章的作者为索引进行导读。这样一来,我们通过前后的几篇文章,能够更加全面以及深刻的了解文章作者当时所处在的年代,并更加了解文章作者不同的一面。例如,《大学语文》中对,李白的解析,选用了《蜀道难》、《将*酒》、《行路难》(其二)、《登金陵凤凰台》、《忆秦娥》,其中前三首诗我在高中便已经学过,当时的我以为已经懂李白了。而在读了《登金陵凤凰台》后,却让我了解了李白,忧国忧民的独特感受,他更是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意旨尤为深远。而读了《亿秦娥》后,相对于别的词来说,这首词,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是让我体会到别的一番的意境和情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内容,让我了解到了不同时间的李白,不同地点的李白,而其实,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所有的一切,结合起来才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李白。如此的设计,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能够让每一名读者全面了解一位伟大诗人,了解到诗人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风景。

  在《大学语文》中,除了能培养自己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以外,另外,还让我学*到了,论文是如何写作的。写论文,对于我市场营销这个专业来说,也许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毕竟早做准备,就多一份就业的资本,这个,我觉得是《大学语文》带给我在别的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论文的写作流程,让我懂得了一篇的困难程度,时间,精力,资料这些都是严峻的挑战。所以也就不奇怪社会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论文造假”了。但是,在大一就已经接触到了论文的写作,这样一来,也让我心中有了底。这是我上《大学语文》课程以后,同样很重要的。

  《大学语文》在这个学期以来,学到了很多,懂得很多,大学的语文,不同于高中的照本宣科,不同于高中的'死记硬背。上了大学,上《大学语文》,是要学*如何去欣赏语文,是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来到了大学,学了《大学语文》,让我明白了,原来诗词是可以这样去欣赏的,文言文是这样的去理解的。这些,在我没上《大学语文》以前,完全是一片空白。如今的我,爱上了*时没事就吟诵诗词,体会抑扬顿挫所带来别有一番的韵味。

  以上的这些,都是我在上了《大学语文》后的,但是,我最重要的却是,让我知道了,原来是这样去学*语文的,从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学*语文的正确方式。正是因为如此,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在这个学期,我爱上了去图书馆,爱上了去看各种文学类的书籍。

  《大学语文》激发了我对语文学*的热情,增强了我对语文的热爱。感谢有《大学语文》,让我体会到了书中世界的多姿多彩,让我通过书本体会了世界的不一般。不仅如此,我还觉得,因为我是学*市场营销的,将来是可能需要做文案的,那么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字水*。而《大学语文》的出现,激发了我对语文学*的热情,如今的我,比起上个学期,驾驭文字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收获。

  早在初中的时候,老师和父母,便已经告诉我,要想学好一门的功课,不是看他背了多少,做了多少的*题,而是看他对这门是否有很大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而《大学语文》正是培养了我对语文的兴趣,让我爱上了语文。

  我真的是觉得《大学语文》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不仅对我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大学语文学*结4

  俗话说:兴趣是学*最大的老师。兴趣是学*的奠基石。对语文学*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连学*语文的兴趣都没有了,就算天天坐在教室里也不可能学的好语文。我个人对语文的兴趣较大,这促使我能够在大学语文这个科目中有所收获。学*大学语文的兴趣,我认为有两个因素,一个来自于本身,一个来自于老师。本身兴趣的培养我认为在于*时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同时也可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也燃起了学*语文的激情了。同时,老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叶圣陶说过:“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惯”。从而可知,老师在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学*语文学*。而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语文的学*中,老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了。综上所诉,兴趣是开启学*好大学语文的金钥匙。

  大学语文学*心得之人生价值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大学语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学语文的学*是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这正是大学语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通过我的学*感受,在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均为及其难得的思想资源。以民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爱” ,仁者爱人: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必须思危,高枕不能无忧;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异中求同,同中求进;人情世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论学品艺,以苦为乐,知难而进,执着人生的又一种境界??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以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和我们所要具备的人生价值。此外,所涉及的相关的经典名著如《周易》,《离骚》,《中庸》,《大学》,《老子》,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人文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我以为,世界观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观是小我的存在,而价值观就是人的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抉择。而人文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主义”,就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学*为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台。

大学语文学*结5

  人生的伊始便已注定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炎黄的血,心中也已烙下了龙的图腾。传文达意,从一开始的咿咿呀呀,到后来的通读古今中外;书写汉字,从一开始的一笔一划,到后来的行云流水;对道与思的理解,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传承践行······可以说,博大包容的中华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入我们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割舍。

  曾经,在中学时期的语文学*中,有过厌恶与不解。好像,那时的我们普遍反感背诵课文,但随着阅历的增加、人生经验的慢慢丰富,明白,所有当初的摄入都是为了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有能力给予,以及在世界的舞台上独占一片天地。

  我理解的语文即是一种语言的文化。它是行为的解释,更是思想的映射。好似巴尔扎克说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语言即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内涵。

  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天妒的才气所震撼,更沉醉于流传千古而永不腐朽的经典之中。记得,大多数的孩子学*背诵的第一首古诗不是“鹅鹅鹅”,就是“床前明月光”,但我却由哥哥口口相传的教会了《早发白帝城》。小时候学东西甚是快,只是两遍便可以背诵如流了。但那时的我,又哪里会懂的李白乘于轻舟之上的心境。

  后来,我们学会了《游子吟》,却也还是在青春叛逆之时与母亲针锋相对;后来,我们学会了《回乡偶书》,却也只是在漂泊异国他乡之时才能感念出那份隐隐作痛的思想之愁;后来,我们学会了《上善若水》,却也只是在争得头破血流以后才明白“不争故无人能与之争”······但是,我们真的学会了么?学会了即是懂么?懂之后又能融汇么?

  我想,光是老子已足够我们瞻仰一生了吧!更何况,那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了。好一场智慧的长跑,标杆却是永恒。

  中学时期,一直都在为应试奔波,却久违了香茗缭绕、孤灯为伴时,捧一册古卷心神畅游的那份安然。于是,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便迫不及待地丰富了一下我的书架。偶遇一本好书,是多少次游乐场、电影院也不换的经历。还记得,初相见的那份“惊心”,是惊鸿划过天际也不禁驻翅的“动魄”。以至于好书阅毕,还久久不舍,迟迟不肯收起换读另一本。

大学语文学*结6

  这学期我提前修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说高中语文的学*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时应试而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语文不再有应试的了。暂时放下*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享受的来的,里,你可以用的思维去想问题,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那些呆板的标准是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

  学*所得中,感触最大的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最富有抒情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设个的艺术手法之象征。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象征意象。学*诗歌也要领略意境的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感觉还着问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偏弱。高中时应试,老师大篇幅的来讲古代诗歌,使得看到诗歌就会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被贬,思亲,爱国之类的。问题,我:我可以多读现代诗歌当作消遣。读得多了,对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把握的也会准。

  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于知识,我可以拓展知识视野,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于精神,可以题为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在这一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了大学语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明白大学给我们开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今后在职业生涯对应用文体的应用能力,加强我们的口才,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以前一直认为,语文嘛,无非就是叫你这样去鉴赏诗歌词赋,怎样去找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去体会一篇文章的美。但现在美味人事到自己错了,真的错了。刚开始上了两节语文课,老师就让我们了解了大学为什么要给我们开这样一门看起来没有多大用处的课程,让我们知道大学语文不仅仅是教怎样写鉴赏诗歌辞赋,它还教我们怎样写应用公文,还教我们怎样锻炼口才,那些都是在我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极其有用的东西,谁都不敢说,他再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会用到“应用公文”,而仅仅是沉浸在那些你看都看不懂的文章的欣赏之中。《高职实用语文能力训练》,从这书名中我们就应该能看出:大学语文不同于以前我们所学的语文。

  在第一节课,老师就开始教我们利益,比如我们的坐姿,走路,如何表示对他人的尊重等等,这些东西,就已经是完全脱离我们印象中的语文课程了,在之后的一整个学期,老师都在对我们言传身教,使我们获益良多,在这半年中骂我们学到的不是钻到书堆中,读者深奥对不实际的理论,而是如何创造实际中有用的东西,这些是我职业中一定会用到的东西,却是我们所缺乏的,那就是应用公文的写作。

  在学*中,我知道了应用公文有十三种,它们都有自己的格式,有自己的模板,但我却不知道如何去贯通。于是,在老师的知道下,我知道,它们是有共通之处的,是可以用一个膜拜去写作的。知道公文不是小说,它不会让你看起来流连忘返,更不是散文,让你看一两遍都看不出它在讲什么,它要求的是言简意赅,语言简短,而意思明确,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辞藻,不需要什么生动的比喻,只需要你把你要说的,要表达的,言简意赅的说清楚,让人家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就可以了,这是我对应用公文的理解。

  在这一学期的学*中,我有过慌神,因为我一时难以接受大学语文,十几年的语文学*,使我对语文的理解已经根深蒂固,不过还好,老师的教学方式让我很快地融入大学语文的学*中,并且每次的错也我都很认真地完成,每堂课我都很认真地听,每篇文章我都很仔细地去读,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学*。语文的学*不是一触而就的,而是一个终身的,实践的过程。因此,老师的教学方式使我感触很深,那就让学生自己备课,并上讲台讲课,再由老师点评。

  以前上课时,如果哪个老师有哪一点没讲好,我就会跟同学一块,指点老师的不足,认为他们讲的课好无聊,我自己上还能讲得更好。终于,上大学后,我有了这样的机会,那就是学校提出的要求,安排学生上台讲课,自己备讲课稿。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很兴奋,终于有表现的机会了,并不断地再脑海里想象着自己上课时的情景:应付自如,滔滔不绝,并且想着到时要做些什么样动作才能让自己感觉更潇洒……

  在接下来的备课过程中,困难重重,一来是我没跟同组其他成员达成团队合作。因此有些方面备课效果不好;二来我选的是古文,有句话说的好,“现在的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我把学生们最怕的古文选来作为讲课内容,而备教材,不仅要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要联系上下教材,准确的把握你所教的这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因此所备教材内容杂乱,没有把握住轻重点,这就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我渐渐地感觉到力不从心,原来做老师并不轻松。

  在经历了一周的煞费苦心之后,我那从四面八方收集整理得来的备课稿中终于出来。为了写这份备课稿,我曾一次性在网吧待了几个小时,查找资料,也去找过其他的教案来参考,又去图书馆翻阅关于《春江花月夜》更详细的资料。这些资料,打印出来后一共七页纸。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一周来的郁闷全抛到了脑后,兴冲冲地到班上后,找来其他组员,开始分配任务,并商量了一些讲课步骤,就等着时间的到来。

  终于轮到我讲课了,我心里既兴奋又有些紧张,兴奋的是因为我没想到自己居然能上台讲课,多天的努力终于可以展示出来了,紧张的是没有把握讲好课,毕竟这是第一次,而且讲古文,最大的难题便是调动积极性。果然,如之前所预料,上课没多久,同学们就开始无精打采,而我也因为资料太多,没能分配好时间,导致后面的讲课内容全乱了,很多准备的内容都没有讲。

  这次的上台讲课,给我的最大感受便是:当老师,不容易啊。当然讲课最终结果对我来说是失败了,但却也使我获益良多。第一,这次讲课,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教师这一职业,知道了老师为了给学生上一节课是多么的不易。*时上课,我们不但不听课,还说话聊天,无视老师的存在,而当自己站讲台上看下面的同学也是同样的情况后,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心里的滋味,因此,这次活动教会我们要尊重老师。第二,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团队的作用。老师在安排活动时,让我们五人一组,评分自然以组为单位,这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增强我们的集体荣誉感,锻炼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条篱笆三个桩,一个人的能力始终不如一个团体强,只可惜,这次活动没能领会到老师的用意,不能发挥出更大的团队力量,不过,它还是加强了我们对团队合作的认识,我想,如果今后再遇到需要团队合作的情况,我一定会让其发挥出应有的力量。第三,许多东西不在于多,而是在于精,这次备课,找的资料太多了,因为害怕内容不够,到时讲课面临尴尬的时间太多,而且本身古文内容就多,再加上对内容的不熟悉,使得自身没能把握内容分寸,时间分配不合理,直接导致了讲课的失败。第四,这次活动,也让我学会了阅读,因为在备课过程中,为了把课讲好,我们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读懂作者的心思,体会他们的心境,感受他们的思想,这样才能够真正得欣赏一篇文章。除了以上这些,我们还学会了冷静,学会了如何去把握轻重等。


大学语文学*结6篇扩展阅读


大学语文学*结6篇(扩展1)

——大学语文学*结10篇

大学语文学*结1

这学期我提前修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说高中语文的学*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时应试而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语文不再有应试的了。暂时放下*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享受的来的,里,你可以用的思维去想问题,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那些呆板的标准是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

学*所得中,感触最大的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最富有抒情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设个的艺术手法之象征。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象征意象。学*诗歌也要领略意境的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感觉还着问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偏弱。高中时应试,老师大篇幅的来讲古代诗歌,使得看到诗歌就会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被贬,思亲,爱国之类的。问题,我:我可以多读现代诗歌当作消遣。读得多了,对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把握的也会准。

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于知识,我可以拓展知识视野,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于精神,可以题为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学*结2

  在这一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了大学语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明白大学给我们开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今后在职业生涯对应用文体的应用能力,加强我们的口才,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以前一直认为,语文嘛,无非就是叫你这样去鉴赏诗歌词赋,怎样去找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去体会一篇文章的美。但现在美味人事到自己错了,真的错了。刚开始上了两节语文课,老师就让我们了解了大学为什么要给我们开这样一门看起来没有多大用处的课程,让我们知道大学语文不仅仅是教怎样写鉴赏诗歌辞赋,它还教我们怎样写应用公文,还教我们怎样锻炼口才,那些都是在我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极其有用的东西,谁都不敢说,他再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会用到“应用公文”,而仅仅是沉浸在那些你看都看不懂的文章的欣赏之中。《高职实用语文能力训练》,从这书名中我们就应该能看出:大学语文不同于以前我们所学的语文。

  在第一节课,老师就开始教我们利益,比如我们的坐姿,走路,如何表示对他人的尊重等等,这些东西,就已经是完全脱离我们印象中的语文课程了,在之后的一整个学期,老师都在对我们言传身教,使我们获益良多,在这半年中骂我们学到的不是钻到书堆中,读者深奥对不实际的理论,而是如何创造实际中有用的东西,这些是我职业中一定会用到的东西,却是我们所缺乏的,那就是应用公文的写作。

  在学*中,我知道了应用公文有十三种,它们都有自己的格式,有自己的模板,但我却不知道如何去贯通。于是,在老师的知道下,我知道,它们是有共通之处的,是可以用一个膜拜去写作的。知道公文不是小说,它不会让你看起来流连忘返,更不是散文,让你看一两遍都看不出它在讲什么,它要求的是言简意赅,语言简短,而意思明确,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辞藻,不需要什么生动的比喻,只需要你把你要说的,要表达的,言简意赅的说清楚,让人家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就可以了,这是我对应用公文的理解。

  在这一学期的学*中,我有过慌神,因为我一时难以接受大学语文,十几年的语文学*,使我对语文的理解已经根深蒂固,不过还好,老师的教学方式让我很快地融入大学语文的学*中,并且每次的错也我都很认真地完成,每堂课我都很认真地听,每篇文章我都很仔细地去读,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学*。语文的学*不是一触而就的,而是一个终身的,实践的过程。因此,老师的教学方式使我感触很深,那就让学生自己备课,并上讲台讲课,再由老师点评。

  以前上课时,如果哪个老师有哪一点没讲好,我就会跟同学一块,指点老师的不足,认为他们讲的课好无聊,我自己上还能讲得更好。终于,上大学后,我有了这样的机会,那就是学校提出的要求,安排学生上台讲课,自己备讲课稿。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很兴奋,终于有表现的机会了,并不断地再脑海里想象着自己上课时的情景:应付自如,滔滔不绝,并且想着到时要做些什么样动作才能让自己感觉更潇洒……

  在接下来的备课过程中,困难重重,一来是我没跟同组其他成员达成团队合作。因此有些方面备课效果不好;二来我选的是古文,有句话说的好,“现在的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我把学生们最怕的古文选来作为讲课内容,而备教材,不仅要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要联系上下教材,准确的把握你所教的这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因此所备教材内容杂乱,没有把握住轻重点,这就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我渐渐地感觉到力不从心,原来做老师并不轻松。

  在经历了一周的煞费苦心之后,我那从四面八方收集整理得来的备课稿中终于出来。为了写这份备课稿,我曾一次性在网吧待了几个小时,查找资料,也去找过其他的教案来参考,又去图书馆翻阅关于《春江花月夜》更详细的资料。这些资料,打印出来后一共七页纸。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一周来的郁闷全抛到了脑后,兴冲冲地到班上后,找来其他组员,开始分配任务,并商量了一些讲课步骤,就等着时间的到来。

  终于轮到我讲课了,我心里既兴奋又有些紧张,兴奋的是因为我没想到自己居然能上台讲课,多天的努力终于可以展示出来了,紧张的是没有把握讲好课,毕竟这是第一次,而且讲古文,最大的难题便是调动积极性。果然,如之前所预料,上课没多久,同学们就开始无精打采,而我也因为资料太多,没能分配好时间,导致后面的讲课内容全乱了,很多准备的内容都没有讲。

  这次的上台讲课,给我的最大感受便是:当老师,不容易啊。当然讲课最终结果对我来说是失败了,但却也使我获益良多。第一,这次讲课,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教师这一职业,知道了老师为了给学生上一节课是多么的不易。*时上课,我们不但不听课,还说话聊天,无视老师的存在,而当自己站讲台上看下面的同学也是同样的情况后,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心里的滋味,因此,这次活动教会我们要尊重老师。第二,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团队的作用。老师在安排活动时,让我们五人一组,评分自然以组为单位,这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增强我们的集体荣誉感,锻炼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条篱笆三个桩,一个人的能力始终不如一个团体强,只可惜,这次活动没能领会到老师的用意,不能发挥出更大的团队力量,不过,它还是加强了我们对团队合作的认识,我想,如果今后再遇到需要团队合作的情况,我一定会让其发挥出应有的力量。第三,许多东西不在于多,而是在于精,这次备课,找的资料太多了,因为害怕内容不够,到时讲课面临尴尬的时间太多,而且本身古文内容就多,再加上对内容的不熟悉,使得自身没能把握内容分寸,时间分配不合理,直接导致了讲课的失败。第四,这次活动,也让我学会了阅读,因为在备课过程中,为了把课讲好,我们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读懂作者的心思,体会他们的心境,感受他们的思想,这样才能够真正得欣赏一篇文章。除了以上这些,我们还学会了冷静,学会了如何去把握轻重等。

大学语文学*结3

  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是我们的生活之母,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是学*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掌握一切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它既复杂又重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其实,语文这个学科,是我们从小就一直开始接触的。最简单的语文,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学,语文依然和我们息息相关。大学之前,学*语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细节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诵、默写、文言文、现代文、作文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让我发现在大学学*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没有以往的那种生搬硬套,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她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以自己的真实来承接她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在这种轻松自主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和吸收并掌握知识。

  上大学语文课,我体悟最深得就是学*语文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任何一本书里。古时的颜真卿就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还要趁早读书。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一段时期的语文学*之后,我们还要偶尔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语文,就是通过学*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语文,她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而她所表现的方式也无不传达出一份情感和一份魅力。我对语文的兴趣也来自她的那份美感。

  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一篇散文,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有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走进语文,触摸每位作者的欢乐与哀伤,有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走进语文,有丝丝书卷气与深切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有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

  每一次的上课,我们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思想。大学语文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知识方面,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在精神方面,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的学*,是知识积累的*台,是经验收集的去处,是灵魂升华的天堂!

大学语文学*结4

  人生的伊始便已注定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炎黄的血,心中也已烙下了龙的图腾。传文达意,从一开始的咿咿呀呀,到后来的通读古今中外;书写汉字,从一开始的一笔一划,到后来的行云流水;对道与思的理解,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传承践行······可以说,博大包容的中华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入我们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割舍。

  曾经,在中学时期的语文学*中,有过厌恶与不解。好像,那时的我们普遍反感背诵课文,但随着阅历的增加、人生经验的慢慢丰富,明白,所有当初的.摄入都是为了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有能力给予,以及在世界的舞台上独占一片天地。

  我理解的语文即是一种语言的文化。它是行为的解释,更是思想的映射。好似巴尔扎克说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语言即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内涵。

  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天妒的才气所震撼,更沉醉于流传千古而永不腐朽的经典之中。记得,大多数的孩子学*背诵的第一首古诗不是“鹅鹅鹅”,就是“床前明月光”,但我却由哥哥口口相传的教会了《早发白帝城》。小时候学东西甚是快,只是两遍便可以背诵如流了。但那时的我,又哪里会懂的李白乘于轻舟之上的心境。

  后来,我们学会了《游子吟》,却也还是在青春叛逆之时与母亲针锋相对;后来,我们学会了《回乡偶书》,却也只是在漂泊异国他乡之时才能感念出那份隐隐作痛的思想之愁;后来,我们学会了《上善若水》,却也只是在争得头破血流以后才明白“不争故无人能与之争”······但是,我们真的学会了么?学会了即是懂么?懂之后又能融汇么?

  我想,光是老子已足够我们瞻仰一生了吧!更何况,那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了。 好一场智慧的长跑,标杆却是永恒。

  中学时期,一直都在为应试奔波,却久违了香茗缭绕、孤灯为伴时,捧一册古卷心神畅游的那份安然。于是,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便迫不及待地丰富了一下我的书架。偶遇一本好书,是多少次游乐场、电影院也不换的经历。还记得,初相见的那份“惊心”,是惊鸿划过天际也不禁驻翅的“动魄”。以至于好书阅毕,还久久不舍,迟迟不肯收起换读另一本。

大学语文学*结5

  有人说,语文是一国文化的代表,包括语言和文学艺术,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学*的基本任务。同时,学*语文还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语文学*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有着其它学科不能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文素质。’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丢失母语,就是丢失民族文杨叔子先生说得好:化,就是丢失民族灵魂;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个实质上不存在的民族。”著名数学家杨乐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些。基础决定素质和发展。北大校长、*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我一向认为老师带学生最重要的不是要给他职业的培训,而是为了教会他怎样去做人,使之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慧能力是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他认为这七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智慧。显而易见其中多种能力与人文修养有关,而其中最重要、放在首位的即是语文能力。 我以为,学*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同时,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无论想成为什么专业的人才,必须先学好语文;语文不仅是生命的工具,而且是提高人的气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以前,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但从未这样深入的分析,体会鬼文学这种立体的美感。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们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的辛弃疾,拼将热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哪,滚烫的诗篇正是他们人格的显现。这人格的圣光会照亮我们,使我们摒弃为—己私利而营营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与,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努力使之臻于完美。同时人格会告诉我们: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爱它、欣赏它,才不会推残和掠夺它。而与之相协调,相沟通,才算得上是一个有艺术品味和生活情趣的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生气盎然的“盛唐气象”,还可以遇到命运坎坷却终身歌唱土地与太阳的艾青,以及乡愁浓郁而坚守*文化传统的余光中……坚强乐观是整个*文学的基调,虽然有些作家个人面临黑暗世事,个人命运多舛,但他们并不悲观颓唐,“入世”则建功立业,“出世”则拥抱自然。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

  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一个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一个象征意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

  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艺术品味高的人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社会被假货充斥之时,不啻是一剂自救的良方。要自救还可以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净化灵魂。许多文学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例如 “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沙茫茫黄入天”的苍茫,“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澄澈,“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清,等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无人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在这里,文学作品里还常常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图景,有的充满生活智慧,有的蕴含人生哲理,而有些只是带有某种生活趣味,淡淡的,却隽永,如、“小荷才露尖尖

  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吟诵这类诗作,人就不会情趣枯竭,同时能将对偏于实用的真与善的追求转化为美感活动,将求知的艰辛过程赋予艺术趣味,一首《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追寻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唯美,仿佛是棉纱线的神秘女郎,仿佛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在年少轻狂的青年人眼里,伊人是心中美好的恋人;在求贤若渴的政客眼里,伊人是宝贵的助手,遥远而美丽。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这种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在这里,想在短短的大学语文课内就达到培养美感、陶冶情趣的目的,是不现实的。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气说震撼,更沉醉于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典之中。我赞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钦佩,华夏儿女才智惊人;我迷醉,千古美文精妙绝伦。然而,这就如同培育花木,只要在它们的根部培上了肥沃的泥土,它们就能

  渐渐地从中汲取养份,抵抗病虫害,蓬勃生长。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就如广袤丰腴的土,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从语文能力来看。一个人是否有智慧主要体现在思维上,而思维是指运用语言来表达观念到形成新的构成的过程。神经生理学家、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说:在我看来,科学上的造诣和语言文字功底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科学研究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思维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语言文字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能力强弱;文学修养又能影响到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科研成果需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个连语言都不能很好运用的人是决难写好科学论文的。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的使用本国的语言。著名科学家苏步青先生说∶数学是理工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文课在学生知识结构中起着基础*台的作用。另一位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也说过:语文可以分为语言和文学两方面,语言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美的理解力、欣赏力和创造力。名家之论足以说明语文能力对人才创新智慧的巨大意义。

  当我们目睹金钱腐蚀权力,物欲吞没崇高而感到万分困惑时,当我们面对无情的生存竞争,“读书只为稻粱谋”时,让大学语文课带我们走进文学天地,去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对话。

大学语文学*结6

  怀着崇敬的心情踏入桂子山,欣喜的看到的大学还有语文课。这对我们理科生很有意义,语文课让我们在困顿的推理计算中**出来,在一遍一遍的化学实验中**出来。感受语言魅力,拥抱文字温暖。语文书是我从书架上取下来最多的一本书,特别是其中的小说,每一篇我都从头到尾看了不下五遍.还有诗词曲赋,他们融绘画美、音乐美于一身。清晨踏着第一抹阳光,到电影场朗读诗词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

  从第一节课,吴老师您就要求我们认真做笔记,我认真的做了笔记,虽然一开始是为了你说期末要收笔记才写的。记着记着我慢慢发现我是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请允许我在这温*从笔记中想起的你讲的知识。同时也是对您的一次知识汇报!第一课您给我们讲了大学的语文学*不仅在课内还要在课外。对一个民族而言,要提高整体素质,提高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就要学*好我们的共同语言。您还给我们讲了两则广告引起我们的讨论。第一个广告:笨母鸡郑重承诺,产蛋保证无棱无角有蛋黄蛋清。虽然当时我有感想但还是没有勇气站起来。个人感想:讽刺社会不良风气,将本分之事拿出来炫耀,社会风气之败坏可见一斑!那一节课你也给我们布置了语文课整个学期的作业:考试在*时,课上要积极发言,要做一个课件。第二课你为我们讲解了《陈奂生上城》,讨论了陈奂生这样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淳朴、善良、老师、同时愚昧、落后的形象。作者的意图是强调在改善农民物质条件的同时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的重要性。我们感悟到:体会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意图的重要性,读者应该学会做作者的“知音”。这一课我们还学了怎样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元素构成。

  我们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后来我们又学*了怎样评论文学作品:

  1、理解作品的主题要把握主题的含义、掌握分析主题的途径。

  2、要注意对艺术形象分析:艺术形象的描写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有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间接描写有:环境烘托和人物烘托。

  3、注意对情节和结构的分析:情节是表现在作品中的由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所组成的一组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情节的分析方法:情节和主题的关系、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我们明确了结构的内涵:它是作家根据创作意图的需要构建的。结构要做到形式严谨完整和谐统一,结构要有民族特色,符合民族的欣赏*惯。

  4、文学语言的欣赏:语言要求a、形象**、个性化c、感染力d、韵律美。您还介绍几本书:《毁灭》、《第四十一》、《钱,疯狂的困兽》。掌握了您教给我们的系统的欣赏、评论、分析的方法。我们真正的“会”看文学作品了。不再是感觉一篇文章就觉得他好,具体好在哪说不出来。就会说就是好。不再是听高中老师讲解分析将老师的话语复制到考卷上了!曾经记得考语文,他问的问题我很有那种感觉,知道自己已经理解并且也是有答案但就是不能欣赏的文字写出来。真是欲哭无泪啊!

  后来您又为我们讲解了一种优美的文体:诗歌。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具有反映生活高度集中、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等特点。经常采用比兴夸张的手法。*诗歌发展概况:

  1、原始歌谣;(如《弹歌》、《易经》)

  2、先秦诗歌;(如《诗经》、《楚辞》)

  3、两汉魏晋南北朝,期中包括汉乐府诗歌、南北朝民歌、封建士大夫之作。

  4、唐诗;

  5、宋词;

  6、元曲;

  7、明清民歌等。

  诗歌的分类:

  1、从内容:叙事、抒情。

  2、从形式:格律、自由。白居易有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后来您为了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诗歌:结合《长恨歌》、《采薇》、《春江花月夜》、《定风波》、《短歌行》的实例从实际角度让我们感受各时代的代表作。由于我对《长恨歌》非常感兴趣,同时在课外刚好读到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他对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看法深有共鸣。于是更深入的学*《长恨歌》,在网上找到一些相关的文章。我尝试着做成了*生第一个完整的课件。同时非常感谢吴老师能给我机会让我演示课件,让我将自己提炼得到的思想与同学们共享,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当然在其他同学的课件展示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文学知识、风土人情等等。

  一学期的时间过的太快了,刚开始的语文课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吴老师生动的课堂将成为我们以后回忆中最有魅力的片段。虽然在您眼中,我不一定是好学生,但在我眼中您是一位和蔼、知识渊博的老师。虽然你不一定认识我,但我会铭记您一辈子!离开课堂但我们并没有离开语文,我以后会偶尔溜到您的课堂偷听几节课,希望老师不要反对哦!

  大学语文,难说再见!谢谢您,吴老师!

大学语文学*结7

  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是我们的生活之母,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是学*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掌握一切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它既复杂又重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其实,语文这个学科,是我们从小就一直开始接触的。最简单的语文,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学,语文依然和我们息息相关。大学之前,学*语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细节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诵、默写、文言文、现代文、作文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让我发现在大学学*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没有以往的那种生搬硬套,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她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以自己的真实来承接她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在这种轻松自主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和吸收并掌握知识。

  上大学语文课,我体悟最深得就是学*语文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任何一本书里。古时的颜真卿就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还要趁早读书。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一段时期的语文学*之后,我们还要偶尔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语文,就是通过学*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语文,她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而她所表现的方式也无不传达出一份情感和一份魅力。我对语文的兴趣也来自她的那份美感。

  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一篇散文,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有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走进语文,触摸每位作者的欢乐与哀伤,有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走进语文,有丝丝书卷气与深切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有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

  每一次的上课,我们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思想。大学语文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知识方面,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在精神方面,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的学*,是知识积累的*台,是经验收集的去处,是灵魂升华的天堂!

大学语文学*结8

  一位毕业于北京四中最终考上清华大学的同学是这样总结自己学*语文的经验——从一年级开始每天写日记。下面是该生的总结。

  我的语文成绩在初中一直很好,在中招考了145分(北京地区中招150分)。我觉着这主要得益于一直比较喜欢看书,从小就特别喜欢看小说、看杂志,看了很多的名著等等。而这种文化的沉淀熏陶使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被妈妈要求每天坚持写日记,虽然那时觉着特别痛苦,但是作用是很大的,而且持续的时间是终身的。随意我对写作文从来没有怕过,不担心没有东西可写。

  高中我的语文成绩不能算是很优秀的,但是到了高三成绩进步了,达到了上等水*,原因是我的作文还可以,但是我的基础知识部分和阅读不是很好。高三老师进行系统复*的时候,我自己就去总结每一类题的解决办法,去分析各个类型的题考试容易考哪方面;特别是高三下学期,做了很多试卷,我就把这些语文试卷放在一起来找,进行总结。比如说选择题中挑病句,就把所有试卷的挑病句的题目放在一起看。看看每道题都是怎样考的,哪里是出题者最想让我们找的“有病”的地方,正确答案有什么类似之处,这样看下来,我就知道了自己其实要考的也无非就那么几类容易出病句的地方。然后自己总结一下,这类题以后的'错误率就会低了。

  对于作文,我的体会就是不一定跑题。如果跑题了,不管写得多好就会分数很低。而且不要再文字上可以去求新求异,我觉着自己不属于写作天才,文笔也不是很棒,所以我比较侧重训练写作议论文。高考作**好写、也最容易把握的就是议论文,因为他强调的是你的论点要鲜明,如果你思考的角度比较新颖,作文的整体水*就上去了。只要把思想观点表达清楚、中心明确、不跑题,就算语言不是很优美,作文的水*肯定是属于优良等级的。

  反思:

  1.每天写日记,看似很简单,其实很不容易。现在我们看到很多文化名人和国学大家,很多人都有天天写日记的*惯,这些日记也成了我们学*和研究他们的重要资料。我想,作为学生每天都应该去写写日记,把日记当成我们提高自我修养、锻炼自己写作,提升修养的重要手段,坚持不懈一定会受益匪浅。

  2.语文的感觉,很多时候是考我们去练*、去总结,再去练*得到的。作文也是如此,我们观之能文,书之达意是需要我们去长期练*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满腹的情感得不到抒发,我们精辟的见解的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表达,我想最主要的还是缺乏练*。对于作文,常常练手,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语文学*结9

  大学语文的课程转瞬就已宣告终结。心里真的有点遗憾,在我兴趣渐浓的时候,却不得不接受它已落幕的事实,在此我想先谈一下在这个课堂的所得以及由其引发的所感。

  我必须提出自我批评,在课堂上我的积极性确实是不高的,处于“比上极其不足,比下亦不盈余”的尴尬地位。就其原因的话,不尽然又是什么比较羞涩,不够大胆,事实上我就及其厌恶自己这幅德性,明明知道这样的模式早就不该存在了,但就是没有勇气,太过懦弱。现在想想,不免觉得特别遗憾,只能说我又错过了一个改变自我的好机会。无疑,老师您所营造的课堂氛围和建构的教学、评价模式是值得称道的,这是全班这么多同学的集体反映,并非我的一家之言,当然也就不存在恭维您的嫌疑。在我看来,您的教学模式区别于大多数的老师,因为您真正贯彻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方针,变讲堂为学堂,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上来,在您的课堂上,我真正意识到:过程的重要性。

  孔子说:“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充分说明了过程的重要性,而在此我觉得,过程把握的好的话,收获自然随之到来,而这种收获(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恰恰是我们大学生现在最需要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越到能力、情感、价值观,越难以测量。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它难以测量就急功*利地对此忽视。实际上,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更加深远。这个学期我深刻地感觉到您的语文教学注重个性化学*,语文教学上不忘让我们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除此之外,我也感受到了您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当我听你评价这么多学生的作业并给出指导时,纵使对象不是我,我依旧很感动。从小到大,我见过的特别尽责的老师并不多,而您毫无疑问算是一个,同时,你们又有所不同,因为在您身上,我看到了您对教师这份职业的至高的热情,我想或许正是这种热情,您把它延拓到学生身上了吧,也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您不遗余力地把它做到最好。对于我自己的学*,我还想说明的是;虽然我在课堂上并不积极,对待这门课程态度也比不上别人端正,当我真的觉得它很有价值,我也真诚地感激它,总体而言,我在大学语文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少,作业虽然借鉴了网上一些资料和书籍,但都是我一点一点搜集并且结合自己的思想编辑出来的,而对于出勤方面,我也是比较积极的。对此大概老师也是知道的,我也不多谈。接下来我就说说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结束但并不意味着语文学*的结束有关方面的观点。

  自古有言:“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可见学*也应是无止境的。而语文作为一项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须技能,诚然,也是没有止境的。我们知道,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离不开语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文,看电影、看杂志、读报、读书、浏览新闻都离不开语文。纵使你对生活充满了问号、对知识有着无穷无尽的渴求,但是如若不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怀着沉甸甸的心情迷茫地盯着书本发呆,道一声:“书到用时方恨少。”简而言之,语文是无处不在,在任何一个行业,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不可或缺,它将制约着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而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这无疑也昭示着语文的学*也应是发展化的,必须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上述所言,针对的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所具有的工具性意义,那它的思想性方面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不妨来说说。

  古人一直坚信:“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今,很多家庭也依旧强调并践行,我也始终觉得书香门第自是有一种独特的傲人气质。学*语文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彻悟生命、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我们知道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的作用是其它东西不可替代的。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在这个物欲横流,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呈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心灵都日趋粗鄙,压力感和抑郁感日趋强烈,这时候,语文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渊明的冲虚高原、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苏轼的遗世独立、李清照的凄凄切切。还有栏杆拍遍泪湿衣襟只为国的辛弃疾、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

  大家都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当你因人性而彷徨无助时,不妨来领略一下他们的人格魅力,我相信这人格的圣光会为你答疑解惑,照亮你前行的道路,让你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舍、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健全你的人格,并努力臻于完美。同样,当你对这个变化莫测的社会、乏了、失望了,你想稍作休息再上路,也不妨来这里,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我们自此学会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之时,不啻为一剂良方。此外,假若你对这快节奏,鸭梨山大的生活倦怠了,疲倦了,你也可以来这里小憩一下,想象一下这些美好而隽永的画面,假设自己在这幅图画中,放松、放松、不断地放松、忘我地放松。你是否体会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清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恬静。诸如此类,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图。

  这就是语文,它凭借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类的眼球,以它特有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的绚丽多彩让人无法忽视。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无一不体现了它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谢谢老师对我的作业认真地阅读与评价,也谢谢老师在这个学期辛勤地付出,希望老师能保留现在教学模式的总体轮廓并不断加以改进,用饱满的热情与激情继续教育后面的学生,我相信您将会带给他们惊喜,同时也收获到敬重与赞美的。真心是如此,发现有点舍不得这个课堂了。

大学语文学*结10

  俗话说:兴趣是学*最大的老师。兴趣是学*的奠基石。对语文学*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两千年前的“文

  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连学*语文的兴趣都没有了,就算天天坐在教室里也不可能学的好语文。我个人对语文的兴趣较大,这促使我能够在大学语文这个科目中有所收获。学*大学语文的兴趣,我认为有两个因素,一个来自于本身,一个来自于老师。本身兴趣的培养我认为在于*时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同时也可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也燃起了学*语文的激情了。同时,老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叶圣陶说过:“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惯”。从而可知,老师在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学*语文学*。而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语文的学*中,老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了。综上所诉,兴趣是开启学*好大学语文的金钥匙。

  大学语文学*心得之人生价值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大学语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

  以,大学语文的学*是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这正是大学语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通过我的学*感受,在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均为及其难得的思想资源。以民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爱” ,仁者爱人: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必须思危,高枕不能无忧;

  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异中求同,同中求进;人情世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论学品艺,以苦为乐,知难而进,执着人生的又一种境界??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以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和我们所要具备的人生价值。此外,所涉及的相关的经典名著如《周易》,《离骚》,《中庸》,《大学》,《老子》,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人文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我以为,世界观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观是小我的存在,而价值观就是人的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抉择。而人文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主义”,就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学*为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台。


大学语文学*结6篇(扩展2)

——大学语文学*结9篇

大学语文学*结1

  这学期我提前修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说高中语文的学*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时应试而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语文不再有应试的了。暂时放下*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享受的来的,里,你可以用的思维去想问题,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那些呆板的标准是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

  学*所得中,感触最大的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最富有抒情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设个的艺术手法之象征。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象征意象。学*诗歌也要领略意境的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感觉还着问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偏弱。高中时应试,老师大篇幅的来讲古代诗歌,使得看到诗歌就会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被贬,思亲,爱国之类的。问题,我:我可以多读现代诗歌当作消遣。读得多了,对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把握的也会准。

  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于知识,我可以拓展知识视野,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于精神,可以题为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学*结2

  说实话做为一个大三的学生我已不会对公共课抱有多大的期待了,很多时候混一下的想法很明显。大学语文没有改变我的这种想法。但,在大学语文的课上我感到了新颖,她的.魅力让我将它的划分从公共课提升到了课外报班或是趣向使然参加的组织。每次上课都抱有期待,过程也很快乐,收获佷丰厚。很庆幸我的语文课是在一位优秀的老师的带领下结束的。

  《大学语文》的第一课老师讲的是先秦文学,老师的博学和幽默让我了解了更多以前我们知之不深的东西。历史和文学是分不开的,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文学呈现出来的样子是独特鲜明的。老师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让我第一次有想要回到战国那个混乱但文人思想自由的年代看看。

  《子衿》一首优美的古体诗,老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调去解释处在热恋中的人的感受,那是一种鲜活的感觉。古人曾经鲜活的存在过!当然以前我也明白,但没有真的感受到,那种触及心灵的真实。无论过去多么古老现在多么先进,物质实体的巨大变化后是人性中的共通美好抑或丑陋。那堂课上老师顺带提到了《风在算钱》,我当时惊讶了。别说老师有多少学生看过那首诗呢?

  这堂课上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美,她优雅、含蓄、美好不失真实。这些东西小时候背古文时真没感觉到。人的成长,阅历的积累对于人生的思考理解也是对更多东西认识、理解、认同的基础。佷多感受的共鸣,不同思想的碰撞才是作品的成功。

  *现当代是人我熟悉的有不多几个,对于现代诗没有排斥也不热衷。徐志摩是一位优秀的诗人,简单的画面就能写出那么美的诗,真是让人不可思议。海子也是,顾城也是,北岛也是。不过这些才子们多是死的早,死法也与常人不同。文人是有多敏感呢?

  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如何去用心的看待欣赏一篇文章,如何接受自己之前没有接触和了解的事物,如何乐观的生活。这些当然不是老师一条条列出来给我们背的,但做为一个感知能力学*能力都很强的大学生在老师的课堂上学会这些是最起码的了。

  马上十六周了,大学语文就要结束了,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我不喜欢《大学语文》的自主学*的*台,对着个电脑屏幕很多东西会感觉干瘪不生动。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机房,上课时间又那么少。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没学到,课本上那么多的文章都没讲,正感觉是高潮时就戛然而止了,意犹未尽的感觉。但是课堂课时只有那么多也是没有办法的。学一门就要爱一门用心去了解她和与之相关的东西也是我在这门课上学到的宝贵经验。

大学语文学*结3

  在这一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了大学应用语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明白大学给我们开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今后在职业生涯中对应用文体的应用能力,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以前想想,语文嘛,无非就是教你怎样去鉴赏诗词歌赋,怎样去找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去体会一篇文章的美,但我们错了,真的错了。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了解了大学为什么要给我们学这样一门看起来没有多大用的课程,让我们知道大学语文不仅仅是教怎样鉴赏诗词歌赋,它还教我们怎样写应用公文,那些是在我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极其有用的东西,我相信,谁都不敢说,他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会用到“应用公文”,而仅仅是沉浸在对那些你看都看不懂的文章的欣赏之中。

  刚开始,老师教我们怎样去欣赏一篇文章,一篇诗歌,怎样去进入文章的意境,怎样去感受它的美,但这些我们在怎么多年的学*中,天天的语文课上都在学,可以说我们对它的学*而言,可以说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真正学到手的,真的是少得可怜,在这半年中,我们又系统的学*了这些东西,更加明白对文章的欣赏,是需要我们去读的,是需要我们多看的,更需要我们去思考,在这半年中,更重要的不是我又复*了一遍那些对文章的欣赏,而是我学到了在今后职业生涯中我们一定会用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也是我们所要用到的,那就是应用公文的写作。

  在学*中,我知道应用公文有十三中,它们都用自己的格式,有自己的模板,但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知道,它们是有共同之处的,是可以用同一个模板去写作的。知道公文不是小说,它不会让你看起来留恋往返,更不是散文,让你看一两遍都看不出它在讲什么,它要求的是言简意赅,语言简短,而意思明确,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辞藻,不需要什么生动的比喻,只需要你把你要说的,要表达的用简短的语言表述清楚,让人家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就可以了,这是我对应用公文的理解。

  在五月中旬,我参加了“国家职业汉语测试”,它与我们*常的考试不一样,它考的是一种能力,它不要求你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不要求你用什么生动的比喻,只要你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虽然很多题看起来答案都不太确定,但从中你能看到你的一些世界观,一些价值观,很好,我认为。通过这个考试,我更加知道我今后该在哪些多努力了。

  在这一学期的学*中,我有过慌神,但每次的作业我都很认真的完成,每次课我都很认真的听,每篇文章我都很仔细的去读,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学*。

  语文的'学*不是一触而就的,它是一个终生的学*的过程。在今后,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的职业生涯中,将更加完善自己在语文上学*,使自己更加的完善。

大学语文学*结4

  怀着崇敬的心情踏入桂子山,欣喜的看到的大学还有语文课。这对我们理科生很有意义,语文课让我们在困顿的推理计算中**出来,在一遍一遍的化学实验中**出来。感受语言魅力,拥抱文字温暖。语文书是我从书架上取下来最多的一本书,特别是其中的小说,每一篇我都从头到尾看了不下五遍.还有诗词曲赋,他们融绘画美、音乐美于一身。清晨踏着第一抹阳光,到电影场朗读诗词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

  从第一节课,吴老师您就要求我们认真做笔记,我认真的做了笔记,虽然一开始是为了你说期末要收笔记才写的。记着记着我慢慢发现我是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请允许我在这温*从笔记中想起的你讲的知识。同时也是对您的一次知识汇报!第一课您给我们讲了大学的语文学*不仅在课内还要在课外。对一个民族而言,要提高整体素质,提高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就要学*好我们的共同语言。您还给我们讲了两则广告引起我们的讨论。第一个广告:笨母鸡郑重承诺,产蛋保证无棱无角有蛋黄蛋清。虽然当时我有感想但还是没有勇气站起来。个人感想:讽刺社会不良风气,将本分之事拿出来炫耀,社会风气之败坏可见一斑!那一节课你也给我们布置了语文课整个学期的作业:考试在*时,课上要积极发言,要做一个课件。第二课你为我们讲解了《陈奂生上城》,讨论了陈奂生这样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淳朴、善良、老师、同时愚昧、落后的形象。作者的意图是强调在改善农民物质条件的同时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的重要性。我们感悟到:体会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意图的重要性,读者应该学会做作者的“知音”。这一课我们还学了怎样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元素构成。

  我们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后来我们又学*了怎样评论文学作品:1、理解作品的主题要把握主题的含义、掌握分析主题的途径。2、要注意对艺术形象分析:艺术形象的描写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有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间接描写有:环境烘托和人物烘托。3、注意对情节和结构的分析:情节是表现在作品中的由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所组成的一组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情节的分析方法:情节和主题的关系、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我们明确了结构的内涵:它是作家根据创作意图的需要构建的。结构要做到形式严谨完整和谐统一,结构要有民族特色,符合民族的欣赏*惯。4、文学语言的欣赏:语言要求a、形象**、个性化c、感染力d、韵律美。您还介绍几本书:《毁灭》、《第四十一》、《钱,疯狂的困兽》。掌握了您教给我们的系统的欣赏、评论、分析的方法。我们真正的“会”看文学作品了。不再是感觉一篇文章就觉得他好,具体好在哪说不出来。就会说就是好。不再是听高中老师讲解分析将老师的话语复制到考卷上了!曾经记得考语文,他问的问题我很有那种感觉,知道自己已经理解并且也是有答案但就是不能欣赏的文字写出来。真是欲哭无泪啊!

  后来您又为我们讲解了一种优美的文体:诗歌。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具有反映生活高度集中、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等特点。经常采用比兴夸张的手法。*诗歌发展概况:1、原始歌谣;(如《弹歌》、《易经》)2、先秦诗歌;(如《诗经》、《楚辞》)3、两汉魏晋南北朝,期中包括汉乐府诗歌、南北朝民歌、封建士大夫之作。4、唐诗;5、宋词;6、元曲;7、明清民歌等。

  诗歌的分类:1、从内容:叙事、抒情。2、从形式:格律、自由。白居易有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后来您为了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诗歌:结合《长恨歌》、《采薇》、《春江花月夜》、《定风波》、《短歌行》的实例从实际角度让我们感受各时代的代表作。由于我对《长恨歌》非常感兴趣,同时在课外刚好读到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他对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看法深有共鸣。于是更深入的学*《长恨歌》,在网上找到一些相关的文章。我尝试着做成了*生第一个完整的课件。同时非常感谢吴老师能给我机会让我演示课件,让我将自己提炼得到的思想与同学们共享,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当然在其他同学的课件展示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文学知识、风土人情等等。

  一学期的时间过的太快了,刚开始的语文课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吴老师生动的课堂将成为我们以后回忆中最有魅力的片段。虽然在您眼中,我不一定是好学生,但在我眼中您是一位和蔼、知识渊博的老师。虽然你不一定认识我,但我会铭记您一辈子!离开课堂但我们并没有离开语文,我以后会偶尔溜到您的课堂偷听几节课,希望老师不要反对哦!

  大学语文,难说再见!谢谢您,吴老师!

  早在大一上学期开学的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语文课本,一直都很向往,可是,却一直都没有上课。终于,在大一的下学期开始了《大学语文》学*的快乐旅途。

  时间犹如东流的逝水,匆匆而过,如今,转眼之间,便已经和大学语文亲密接触快一个学期了,仍然清晰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的热情,老师的博闻强记的演说,都已经深深的让我爱上了《大学语文》这堂课。仍然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教给我们历史上最短的诗,是记载在《吴越春秋》中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在老师的精妙演说下,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描述的是一场古代狩猎的情景。这些,都是《大学语文》在第一堂课上,便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也许是,第一堂课的缘故,直到如今我仍然对上课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但是,我更认为的是,是《大学语文》这本书和认真负责的老师,让我记得了这一堂课。我记得了,小小的教室,坐满的认真上课的同学。小小的教室,弥漫着认真学*的风气。我记得了,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翻看书本,思考问题的情景。

  从那以后,如果,不是因为有特殊的情况,我都一定会按时的来上课。每一次的上课,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心酸。《大学语文》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

  读书,读书,一个人的读书,也许能够体会很多。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唯有通过课堂上,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再加上书本上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吸收。在我看来,《大学语文》这本教材,设计得非常好,里面的内容,不像是高中的语文教科书,前后两篇文章,完全没有联系。在这本《大学语文》中,前后文章彼此间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而编者对诗歌、词、散文、戏剧以及译文进行分文别类,然后再以文章的作者为索引进行导读。这样一来,我们通过前后的几篇文章,能够更加全面以及深刻的了解文章作者当时所处在的年代,并更加了解文章作者不同的一面。例如,《大学语文》中对,李白的解析,选用了《蜀道难》、《将*酒》、《行路难》(其二)、《登金陵凤凰台》、《忆秦娥》,其中前三首诗我在高中便已经学过,当时的我以为已经懂李白了。而在读了《登金陵凤凰台》后,却让我了解了李白,忧国忧民的独特感受,他更是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意旨尤为深远。而读了《亿秦娥》后,相对于别的词来说,这首词,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是让我体会到别的一番的意境和情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内容,让我了解到了不同时间的李白,不同地点的李白,而其实,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所有的一切,结合起来才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李白。如此的设计,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能够让每一名读者全面了解一位伟大诗人,了解到诗人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风景。

  在《大学语文》中,除了能培养自己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以外,另外,还让我学*到了,论文是如何写作的。写论文,对于我市场营销这个专业来说,也许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毕竟早做准备,就多一份就业的资本,这个,我觉得是《大学语文》带给我在别的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论文的写作流程,让我懂得了一篇的困难程度,时间,精力,资料这些都是严峻的挑战。所以也就不奇怪社会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论文造假”了。但是,在大一就已经接触到了论文的写作,这样一来,也让我心中有了底。这是我上《大学语文》课程以后,同样很重要的。

  《大学语文》在这个学期以来,学到了很多,懂得很多,大学的语文,不同于高中的照本宣科,不同于高中的死记硬背。上了大学,上《大学语文》,是要学*如何去欣赏语文,是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来到了大学,学了《大学语文》,让我明白了,原来诗词是可以这样去欣赏的,文言文是这样的去理解的。这些,在我没上《大学语文》以前,完全是一片空白。如今的我,爱上了*时没事就吟诵诗词,体会抑扬顿挫所带来别有一番的韵味。

  以上的这些,都是我在上了《大学语文》后的,但是,我最重要的却是,让我知道了,原来是这样去学*语文的,从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学*语文的正确方式。正是因为如此,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在这个学期,我爱上了去图书馆,爱上了去看各种文学类的书籍。

  《大学语文》激发了我对语文学*的热情,增强了我对语文的热爱。感谢有《大学语文》,让我体会到了书中世界的多姿多彩,让我通过书本体会了世界的不一般。不仅如此,我还觉得,因为我是学*市场营销的,将来是可能需要做文案的,那么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字水*。而《大学语文》的出现,激发了我对语文学*的热情,如今的我,比起上个学期,驾驭文字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收获。

  早在初中的时候,老师和父母,便已经告诉我,要想学好一门的功课,不是看他背了多少,做了多少的*题,而是看他对这门是否有很大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而《大学语文》正是培养了我对语文的兴趣,让我爱上了语文。

  我真的是觉得《大学语文》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不仅对我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大学语文学*结5

  有人说,语文是一国文化的代表,包括语言和文学艺术,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学*的基本任务。同时,学*语文还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语文学*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有着其它学科不能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文素质。’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丢失母语,就是丢失民族文杨叔子先生说得好:化,就是丢失民族灵魂;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个实质上不存在的民族。”著名数学家杨乐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些。基础决定素质和发展。北大校长、*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我一向认为老师带学生最重要的不是要给他职业的培训,而是为了教会他怎样去做人,使之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慧能力是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他认为这七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智慧。显而易见其中多种能力与人文修养有关,而其中最重要、放在首位的即是语文能力。 我以为,学*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同时,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无论想成为什么专业的人才,必须先学好语文;语文不仅是生命的工具,而且是提高人的气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以前,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但从未这样深入的分析,体会鬼文学这种立体的美感。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们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的辛弃疾,拼将热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哪,滚烫的诗篇正是他们人格的显现。这人格的圣光会照亮我们,使我们摒弃为—己私利而营营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与,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努力使之臻于完美。同时人格会告诉我们: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爱它、欣赏它,才不会推残和掠夺它。而与之相协调,相沟通,才算得上是一个有艺术品味和生活情趣的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生气盎然的“盛唐气象”,还可以遇到命运坎坷却终身歌唱土地与太阳的艾青,以及乡愁浓郁而坚守*文化传统的余光中……坚强乐观是整个*文学的基调,虽然有些作家个人面临黑暗世事,个人命运多舛,但他们并不悲观颓唐,“入世”则建功立业,“出世”则拥抱自然。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

  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一个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一个象征意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

  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艺术品味高的人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社会被假货充斥之时,不啻是一剂自救的良方。要自救还可以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净化灵魂。许多文学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例如 “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沙茫茫黄入天”的苍茫,“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澄澈,“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清,等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无人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在这里,文学作品里还常常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图景,有的充满生活智慧,有的蕴含人生哲理,而有些只是带有某种生活趣味,淡淡的,却隽永,如、“小荷才露尖尖

  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吟诵这类诗作,人就不会情趣枯竭,同时能将对偏于实用的真与善的追求转化为美感活动,将求知的艰辛过程赋予艺术趣味,一首《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追寻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唯美,仿佛是棉纱线的神秘女郎,仿佛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在年少轻狂的青年人眼里,伊人是心中美好的恋人;在求贤若渴的政客眼里,伊人是宝贵的助手,遥远而美丽。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这种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在这里,想在短短的大学语文课内就达到培养美感、陶冶情趣的目的,是不现实的。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气说震撼,更沉醉于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典之中。我赞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钦佩,华夏儿女才智惊人;我迷醉,千古美文精妙绝伦。然而,这就如同培育花木,只要在它们的根部培上了肥沃的泥土,它们就能

  渐渐地从中汲取养份,抵抗病虫害,蓬勃生长。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就如广袤丰腴的土,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从语文能力来看。一个人是否有智慧主要体现在思维上,而思维是指运用语言来表达观念到形成新的构成的过程。神经生理学家、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说:在我看来,科学上的造诣和语言文字功底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科学研究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思维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语言文字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能力强弱;文学修养又能影响到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科研成果需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个连语言都不能很好运用的人是决难写好科学论文的。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的使用本国的语言。著名科学家苏步青先生说∶数学是理工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文课在学生知识结构中起着基础*台的作用。另一位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也说过:语文可以分为语言和文学两方面,语言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美的理解力、欣赏力和创造力。名家之论足以说明语文能力对人才创新智慧的巨大意义。

  当我们目睹金钱腐蚀权力,物欲吞没崇高而感到万分困惑时,当我们面对无情的生存竞争,“读书只为稻粱谋”时,让大学语文课带我们走进文学天地,去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对话。

大学语文学*结6

  人生的伊始便已注定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炎黄的血,心中也已烙下了龙的图腾。传文达意,从一开始的咿咿呀呀,到后来的通读古今中外;书写汉字,从一开始的一笔一划,到后来的行云流水;对道与思的理解,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传承践行······可以说,博大包容的中华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入我们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割舍。

  曾经,在中学时期的语文学*中,有过厌恶与不解。好像,那时的我们普遍反感背诵课文,但随着阅历的增加、人生经验的慢慢丰富,明白,所有当初的摄入都是为了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有能力给予,以及在世界的舞台上独占一片天地。

  我理解的语文即是一种语言的文化。它是行为的解释,更是思想的映射。好似巴尔扎克说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语言即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内涵。

  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天妒的才气所震撼,更沉醉于流传千古而永不腐朽的经典之中。记得,大多数的孩子学*背诵的第一首古诗不是“鹅鹅鹅”,就是“床前明月光”,但我却由哥哥口口相传的教会了《早发白帝城》。小时候学东西甚是快,只是两遍便可以背诵如流了。但那时的我,又哪里会懂的李白乘于轻舟之上的心境。

  后来,我们学会了《游子吟》,却也还是在青春叛逆之时与母亲针锋相对;后来,我们学会了《回乡偶书》,却也只是在漂泊异国他乡之时才能感念出那份隐隐作痛的思想之愁;后来,我们学会了《上善若水》,却也只是在争得头破血流以后才明白“不争故无人能与之争”······但是,我们真的学会了么?学会了即是懂么?懂之后又能融汇么?

  我想,光是老子已足够我们瞻仰一生了吧!更何况,那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了。好一场智慧的长跑,标杆却是永恒。中学时期,一直都在为应试奔波,却久违了香茗缭绕、孤灯为伴时,捧一册古卷心神畅游的那份安然。于是,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便迫不及待地丰富了一下我的书架。偶遇一本好书,是多少次游乐场、电影院也不换的经历。还记得,初相见的那份“惊心”,是惊鸿划过天际也不禁驻翅的“动魄”。以至于好书阅毕,还久久不舍,迟迟不肯收起换读另一本。

大学语文学*结7

  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是我们的生活之母,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是学*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掌握一切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它既复杂又重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其实,语文这个学科,是我们从小就一直开始接触的。最简单的语文,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学,语文依然和我们息息相关。大学之前,学*语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细节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诵、默写、文言文、现代文、作文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让我发现在大学学*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没有以往的那种生搬硬套,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她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以自己的真实来承接她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在这种轻松自主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和吸收并掌握知识。

  上大学语文课,我体悟最深得就是学*语文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任何一本书里。古时的颜真卿就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还要趁早读书。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一段时期的语文学*之后,我们还要偶尔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语文,就是通过学*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语文,她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而她所表现的方式也无不传达出一份情感和一份魅力。我对语文的兴趣也来自她的那份美感。

  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一篇散文,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有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走进语文,触摸每位作者的欢乐与哀伤,有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走进语文,有丝丝书卷气与深切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有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

  每一次的上课,我们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思想。大学语文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知识方面,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在精神方面,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的学*,是知识积累的*台,是经验收集的去处,是灵魂升华的天堂!

大学语文学*结8

  俗话说:兴趣是学*最大的老师。兴趣是学*的奠基石。对语文学*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两千年前的“文

  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连学*语文的兴趣都没有了,就算天天坐在教室里也不可能学的好语文。我个人对语文的兴趣较大,这促使我能够在大学语文这个科目中有所收获。学*大学语文的兴趣,我认为有两个因素,一个来自于本身,一个来自于老师。本身兴趣的培养我认为在于*时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同时也可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也燃起了学*语文的激情了。同时,老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叶圣陶说过:“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惯”。从而可知,老师在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学*语文学*。而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语文的学*中,老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了。综上所诉,兴趣是开启学*好大学语文的金钥匙。

  大学语文学*心得之人生价值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大学语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

  以,大学语文的学*是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这正是大学语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通过我的学*感受,在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均为及其难得的思想资源。以民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爱” ,仁者爱人: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必须思危,高枕不能无忧;

  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异中求同,同中求进;人情世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论学品艺,以苦为乐,知难而进,执着人生的又一种境界??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以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和我们所要具备的人生价值。此外,所涉及的相关的经典名著如《周易》,《离骚》,《中庸》,《大学》,《老子》,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人文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我以为,世界观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观是小我的存在,而价值观就是人的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抉择。而人文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主义”,就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学*为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台。

大学语文学*结9

  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是我们的生活之母,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是学*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掌握一切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它既复杂又重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其实,语文这个学科,是我们从小就一直开始接触的。最简单的语文,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学,语文依然和我们息息相关。大学之前,学*语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细节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诵、默写、文言文、现代文、作文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

  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让我发现在大学学*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时枯燥乏味的练*,没有以往的那种生搬硬套,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她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以自己的真实来承接她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在这种轻松自主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和吸收并掌握知识。

  上大学语文课,我体悟最深得就是学*语文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任何一本书里。古时的颜真卿就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还要趁早读书。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一段时期的语文学*之后,我们还要偶尔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语文,就是通过学*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语文,她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而她所表现的方式也无不传达出一份情感和一份魅力。我对语文的兴趣也来自她的那份美感。

  深味人间真情,在语文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语文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语文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语文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一篇散文,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走进语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有语文温馨的人文关怀等着;走进语文,触摸每位作者的欢乐与哀伤,有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着;走进语文,有丝丝书卷气与深切关怀心撞击你的思想与胸臆,有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

  每一次的上课,我们都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思想。大学语文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知识方面,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在精神方面,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大学语文学*结6篇(扩展3)

——语文学*结9篇

  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领悟到语文教材、教学的研究很重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学*,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那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上课堂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然而也有语文教师的备课要么参考或照搬现成的教案,千篇一律地延用“教参说法”。也正是这个缘故,本来十分精彩的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便变得索然无味了。

  新课程的理念更是要求,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伙伴,其次才是学*的指导者,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等对话。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

  当我们认真反思过去的行为,就会发现“师道尊严”已经不适应新的要求和形势的需要,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力求语文课堂做到“趣、活、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受到美的,陶和感染。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使课堂总是充满激情,富有生气和活力。教研相随,以研促教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教研能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还要注意研究我们的学校,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堂,研究我们的课程。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语文自己真实的教学问题,做到“以研促教”。我认为,语文教研应立足于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以语文课堂为基地,面向学生,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归纳、汇集、反思实际的教学问题,把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

  课堂教学历来是“遗憾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把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紧密结合起来,在反思中成长。

  这些我都还没怎么做到,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注意!

  紧张的期末考试已经过去了半个月,成绩好的同学更应当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而成绩不是太梦想的同学更应当做出对这次考试的反思,下头我们来听听末考状元应对全班同学讲解了她的学*的方法,从学*的态度到学*的目标,从学*的勤奋到学*的恒心。

  1、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有这样一句话:“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蝶”。学*也是这样,当你把学*当作自我成长发展的需要时,才能体验到学*的欢乐;当你把学*当作是一种负担时,学*就是一种痛苦。所以说,我们首先要调整心态,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到紧张的学*生活末,并善于在学*的过程末体验获取知识的欢乐,体验克服困难的欢乐,体验取得成功的欢乐。

  2、目标。目标是前进的灯塔。每个人都应当有一个既定目标,瞄准目标奋力攀登,就必须会取得成功。最终的总体目标,是由一个个切*的具体目标逐步递进而实现的。所以,请同学们必须要确立自我的努力方向和适当的*期目标,在不断的超越末成长自我,成就自我。

  3、勤奋。勤奋是成长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要学*真本领没有勤奋的耕耘不行。不勤奋,梦想永远是梦想。但勤奋并非只是简单的忙忙碌碌,更需要思考和反思。有的同学终日劳累,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原因何在我想,也许是因为缺少思考和反思,还未认识到自我学*末的“短处”,课前不预*,抓不住关键的课堂学*环节,重作业轻复*,忽视学*规律的总结和学*方法的琢磨,学*在高耗和低效末进行。所以,我劝同学们忙末偷闲,时时反思自我的“短处”,力求一份耕耘两份收获!

  4、恒心。恒心是人生的加油站。学*犹如长跑,谁懈怠了,就会落后;谁不坚持,就不会到达终点。同学们的智力相差无几,但学*成绩却差距悬殊,原因就在于有的同学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碰到点困难就退却了,时间一长就懈怠了。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一次考试并不是句号,更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道路有风和日丽的日子,也有阴雨连绵的岁月,你不能左右天气,却能够改变心境,你不能改变容貌,却能够展现笑容,你不能改变世界,却能够改变自已。我们要从暂时的喜悦末走出来,从暂时的沮丧末走出来,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卧薪尝胆,及时调整自我,为下一次考试早作准备。最终借用文学大师冰心的一段话与同学们共勉:“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着奋斗的泪泉,撒遍了牺牲的血雨。”同学们,预祝你们在期末考试末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语文多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总结。

  的确如此,学*“语文”就要以“读书”为先,在读好书上下苦功。

  一个人语文水*的高低,文学素养的优劣,与其腹中诗书的多少是密切相关的。

  “读书”不仅能使你的语文知识更丰富,而且会使你的眼界会更开阔,更为重要的是会陶冶情操,使你的品格更高尚。

  为什么马克思、*、鲁迅、爱因斯坦……的学识那么渊博?其中有个极其重要的因为,就是他们都十分重视“语文”学*,读了比常人多数十倍,甚至于上百倍的书。

  二,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学*语文。

  学*语文不能只从“语文课本”,或是只从“课堂上”去学;而应当跳出“语文课本”,跳出“语文课堂”,把“书本”上学的、“课堂”上学的和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学*。

  “语文”的身影无处不在,可以说是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

  校园里的通知、墙报,商场里的商品介绍、牌价,街上的路边牌、招牌、广告牌,课外读物《科学画报》《十万个为什么》等上的语言文字,旅游景点里的楹联、题词、诗词、摹刻,庙宇里的碑文,报刊上的文章,电影上的人物语言……都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

  比如电视上、报纸上、汽车上的广告,其用语既要简洁而又精彩,既生动鲜活又新人耳目,无不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策划者没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难以收到“一语惊人”而令人“过目难忘”的效果的。

  所以说,只有联系实际学*语文,才能使学*语文“与时俱进”。

  三,充分调动现代化是手段来学*语文。

  时代在飞速发展,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技术、新的科技……不断涌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

  我们学*语文要“与时俱进”就是要要充分运用这些为人类造福的新成果。随身听、电视、VCD、DVD、光盘、电脑、软件、网络……都是我们学*语文的好帮手。

  比如说,一个光盘就能容得下几部甚至几十部世界名著,让我们在声、光、电中学语文,使学*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效!用电脑上网就更精彩了,互联网以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为我们学*语文提供了超越国的学*内容,其资源共享,让你更加感到语文内容的丰富多彩——简直是浩瀚的“语文”的海洋。要“与时俱进”就必须要会应用“电脑”,会“上网”,还要会分清是非好坏,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水*,有抵御“毒素”的能力……否则,处身信息时代却不能走进这个时代的大道,就必定会落伍。

  我曾经听过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

  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是啊,我想,我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所应该致力的就是:教会学生学*和生存的能力而非一点点课本上的知识。我将一直为此努力下去。说到这里,可见,这次远程培训我获益匪浅。

  今天上午,我在**小学听了赵**老师的一节课,同时聆听了李**老师的报告。收获了很多,总结如下:

  首先,说一下赵老师的课,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条理非常清晰,听着对于教学进程一目了然,教学重点、难点抓的到位,过渡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生字“骤”指导到位。整堂课,老师注重朗读的指导,突出关键词,同时也将学*方法渗透给了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亮点,在出示词语时,按照词语的分类出示,也是对于全文有了一个大的轮廓的把握。在孩子读词语出现问题时,老师的指导很关键。同时走进文本时,引领孩子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很好。

  听完课后,李**老师做了《生本高效语文建构及实施策略》,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内涵,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生长需要,遵循语文学*与语文教育规律,师生共建,一定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课堂教学。

  五个到位:

  1、生命意识到位,教学一定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多学少教。

  2、研究学生到位,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智能类型。

  3、学科意识到位,把握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4、教学引导到位,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和学生进行互动。

  5、效率意识到位。尝试自学,合作交流,重点探究,拓展补充,评价反馈。

  李老师还和现场老师做了互动,培训效果特别好,也真正的让我们受益。

  笼统地从初一语文的学*重点而言,在这些模块当中,初一语文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下三个板块。

  第一,文言文阅读。虽然因为中考文言文都放在课内,相对而言,文言文阅读不是中考中的难点。但对初一孩子来说,小学接触相对较少,到了初一需要首先培养语言*惯。这就好像英语学*一样,必须将常见的实词,固定搭配等语言*惯掌握了,才谈得上理解和做题。因此,建议学生多读多背,不仅是背中考必背的篇目,最好能在时间较充裕的初一将课本中出现的文言文都背诵下来,这对初中学*很有帮助,同时其益处还能延续到高中语文的学*。因为文言文高中会继续考察,并且考的还都是课外的,如果初中有了较多的语感培养,高中会轻松很多。

  第二,现代文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上面提到文学类阅读是整个三年学生的老大难,具体到初一,文学类阅读主要呈现方式是记叙文阅读。这一块,建议孩子回家多做阅读题,可能的话,给做的题分分类,并对解题方法加以总结。

  第三,作文。相比小学作文而言,初中作文从评分标准及规定字数等等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光从字数来说,初中语文的要求就比小学提高了200字,并且中考高分作文的字数一般都在800字或再往上,这一个小学老是写600字以下作文的初一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刚进入初中就加以重视。

  刚刚升入初中,家长和孩子都不能忽视语文学*,并且应该制定一个清晰明确的初中语文学*规划,这样,语文才能成为初中学*的向上力量,而不是拉后腿。

  现在很多同学在学*上出现的问题是想学而不知道怎么去学,怎么去学的问题阻碍着大部分同学学*成绩的提高,那么有什么好的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的效率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二、回忆内容促进记忆

  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四、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生做*题时,不要急于去做,一定要想一想老师讲的例题是什么意思或先看书,把所讲的内容全部弄懂后,再做*题。这样就会感到轻松自如。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做练*是为了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些图快、图省事欲走捷径的学生,似懂非懂,一味地为做*题而做,常常会到处碰壁,走进死胡同。返回头再看书,事倍功半。

  五、遇到问题独立思考

  在学*上遇到困难时,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求教于别人,独立思考是把死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的最有效方法。碰上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再去请教老师或同学,一但弄明白,印象会很深刻。而我们的一些学生,懒于动脑筋,耻于问

  六、加强背诵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适当背诵些有价值的材料,犹如常做体操增强体力一样,可增强记忆力。据生理学家研究,重复的刺激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材料背下来,对增强记忆力,提高学*成绩很有帮助。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因此,必须想方法记住知识。记忆知识,可分为内部记忆和外部记忆。记在大脑里为内部记忆,记在大脑以外,书本中、读书笔记中、日记中、摘抄本中、电脑里为外部记忆。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科学家们曾经讲过,大脑储存记忆知识的功能开发利用的不到10%,应开发和充分利用大脑的储存功能,记忆储存更多的知识。但对一般人来讲,大脑及时记住知识的能力是弱的,过目不忘的人毕竟是少的,很多人记住知识是要靠反复的记忆。

  因此,要在大脑之外建立知识的仓库,这种知识的仓库,可以是书本、笔记、日记、摘抄本、电脑,*时经常翻看检阅,就可以把外部记忆变为内部记忆,真正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主题学*”实验是依据语文学*大量阅读的规律,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单元主题为一个学*整体,实现课堂上的拓展阅读,从而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结合小学“语文主题学*”实验方案,我校师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多。

  阅读的目的在于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教会学生学*的方法,探讨新的科学阅读方法,提高识字速度,扩大阅读数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得以提高。语文主题学*给师生带来了许多好处。

  1、激发了学生学*语文和自主阅读的兴趣,形成一种乐于探究,努力发现和求知的心理倾向。

  2、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能力,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来共享阅读资源和成果。

  3、能自由、流畅地阅读主题学*丛书,切实提高学生课内阅读的效率。

  4、培养了学生对阅读资料的处理能力,包括收集资料质疑能力,分析能力,表达思想和交流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5、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学*研讨的氛围,培养了师生良好的学**惯,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自从开展“语文主题学*”以来,我校师生焕然一新。积极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激发了课堂活力,提高了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提速”,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实现厚积薄发;让生活走进课堂,把学*语言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我校的做法如下:

  1、配合我校的“早读”,开展多种活动,巩固主题学*效果。定期开展教师的语文主题学*论坛、学生的语文主题学*手抄报、作文比赛等语文素养展示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授予“小博士”、“小小演讲家”、“读书之星”等称号。

  2、建立“主题学*”实验档案和学生成长档案,如实跟踪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为实验过程做好客观真实的统计,为课题论证提供鲜活有力的论据,建立“语文主题学*学生成长档案”,来真实记录学生的测试成绩,科学测算阅读数据。主要内容包括:测试成绩、阅读速度、阅读质量、本学期学生阅读量等。认真做好阶段性总结,重视主题学*实验成果的推介,搞好实验的分析。

  教师打破了教学常规,制定科学细致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严格按照每两周学完一个单元的教材和一本配套的主题学*丛书的进度学*。提高学生的学*效率。

  具体操作计划:

  (1)、熟读教材。(2课时)读通、读熟本单元的4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会默写。(1课时)

  (3)、引导学生逐篇学*课文内容,每篇课文2课时,共8课时。略读课文以导学案为主要手段,采用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的方法。在学*每篇课文的同时补充3-5篇与课文内容关联密切的主题学*材料。每课时用15--20分钟学*课文内容,20分钟补充2—3篇主题学*材料。

  (4)、背诵积累(2课时)。

  (5)、集中阅读,提高能力(约5课时)。

  指导学生运用默读、速读、浏览乃至背诵等多样化的形式自由阅读主题学*材料中的剩余内容。做到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每课时中用30分钟自由阅读,利用最后10分钟的时间写读书笔记。

  (6)、*作(2课时)。

  3、大胆进行改革,学案引领,整体推进

  加快课本学*步伐,加大课堂容量,每篇文章只提一两个重点问题,围绕重点问题开展学*思考,屏弃所有不必要的环节。逐渐形成两种以学案为引领的课堂学*模式:

  ①集中学课文或集中学配套的主题学*文章的单元整体推进式。

  ②一篇课文带几篇主题学*文章的辐射阅读式。改革备课制度和方法,探索“主题学*”备课模式,鼓励学生多读书,师生共成长。提倡单元备课,用学案代替教案。作业结合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行之有效。

  4、多种课型,提高效率

  在实验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学案引领的方法,指导学生拓宽学*内容,加大阅读量,另一方面也重视典型文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针对选文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积累优美语言。


大学语文学*结6篇(扩展4)

——大学语文论文(十)份

  摘要:语文教育是一种美育, 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吟诵经典名篇, 体味经典中所反映的美的教育, 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内涵, 而且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文本材料的选择, 理解经典文本的内涵, 用心感受经典, 对经典诵读文本材料进行深度揣摩, 才能使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文本视角; 语文教学; 经典诵读;

  在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中“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功能, 因而大学就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由于我国大学专业划分较细, 加之存在着重理轻文、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重当前轻长远等部分问题, 造成了大学人文教育弱化的倾向。如果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就业能力将受到限制, 过弱的文化熏陶将使学生缺乏学养, 而大学“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也将落在了空档。

  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1], 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反复的讲述与反复的背诵古典语文。可见, 经典教育领域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所以说, 在大学阶段实施经典诵读课程,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经典诵读是诵读者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 并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和再现经典文本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经典诵读可以使人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 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这种再创造的活动是以诵读材料为前提的, 不能脱离经典文本而独立进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文本材料的选择, 理解经典文本的内涵, 用心感受经典, 才能使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落到实处。

  一经典诵读文本材料的选择

  并不是所有的经典文本都适宜拿来诵读。经典诵读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语言艺术, 其过程就是诵读者在经典文本的基础上, 实现文字向声音转化的过程, 通过经典诵读来塑造形象、传递感情, 引起听众的共鸣。为了保证良好的诵读效果, 需要审时度势、量体裁衣。通常情况下,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在选择经典诵读材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 诵读材料的经典性

  经典诵读材料的选择要求具有经典性。一是在内容上具有普适性, 最好与学生普遍关注的人生问题或生活问题密切相关。二是要有思想性与影响力, 通过经典诵读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三是具有历史性, 经典诵读材料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四是语言具有形象性。这是诵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有了形象性的语言才能使得学生有形象的感受。如果诵读材料多是枯燥的书面语言, 就很难在课堂上对学生构成丰富的形象感受。

  (二) 诵读材料的阶段性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重视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 强调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性。因此, 对于经典诵读材料的选择, 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接受程度等因素, 对经典诵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作出相应的规定。既要照顾到各个学生的特点而有所侧重, 又不宜将经典诵读材料作生硬机械的分割。一般可以按照诗歌、散文、小说等进行分类。每种类型的诵读材料既有突出的重点, 又有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 诵读材料的目的性

  诵读材料要考虑目的性方面的需求。如果是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课上或课下自由诵读, 一般可以不考虑受众的需求, 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来确定诵读的经典文本。但是如果是需要将课上内容与诵读实践活动相结合, 比如诵读竞赛、诵读表演等, 那就要根据诵读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 从众多经典文本中选出合适的经典作品。例如国庆经典诵读, 就应该选择一些励志爱国的经典作品, 比较适合场合和听众的需求;如果是在中秋节举办的诵读活动, 就应该选择一些深情的经典作品, 从而更好地适应场合和听众的需求。

  (四) 诵读材料的风格性

  经典文本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是一个经典文本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 是内外一致、形神统一地显现出来的经典文本的风貌、神韵和品格。经典文本诵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是公开诵读或参加诵读竞赛, 诵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风格和水*来选择相应的经典作品。大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可挑选一些难度小些的, 自己较为熟悉的经典作品来读;对于经典诵读水*较高一些的高年级学生则可适应的风格会更广泛一些, 因为他们可以更好地驾驭经典文本, 演绎经典文本。总之,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二经典诵读文本内容的领会

  经典诵读不同于经典朗读。经典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是阅读的起点, 是理解经典文本的重要手段。经典诵读也不同于经典默读。经典默读是日常诵读之法, 只看书, 不出声。经典诵读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经典文本背诵出来, 以传达经典文本的思想内容, 它不仅是记忆, 而且有理解, 在抑扬顿挫中理解经典文本。学生应该在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中好好把握经典文本的思想内容, 应该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准确理解词句

  叶圣陶先生认为, “吟诵 (诵读) 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方法”, “必须理解在先”, 才能“传出文字的情趣, 畅发读者的感兴”[2]。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诵前, 除了要搞清楚诵读材料中的文字的读音, 扫除读音障碍之外, 还必须搞清楚诵读材料中的生词、俗语、成语典故等的含义, 避免不求甚解, 甚至望文生义。在正确把握字词的音义之外, 在诵读之前, 还要很好地把握作品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只有注意到这些, 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文字向声音的转化, 收到良好的朗读的效果。例如, 在诵读复句的时候, 要特别注意分句之间的关联词, 根据关联词来理解分句之间的关系。如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 表示条件关系的“如果……就是……”, 表示并列关系的“一边……一边……”, 表示选择关系的“与其……不如……”, 表示转折关系的“虽然……可是……”, 表示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等等。这对于准确的语气运用和表达是必不可少的。

  (二) 要正确把握结构

  正常情况下, 经典文本中的任何一个自然段都表达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每个段落围绕中心意思, 我们都能找到相对的中心句。当然, 段落的组合也有很多种方式。段落内部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的组合, 也可以是层进关系、并列关系 (包括同义*义的并列和正反内容的并列) 的组合。同时, 还可以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或者分说和总说的关系等等。总之, 段落内部的关系多种多样,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关系, 都应该要求学生在诵读前必须理清脉络, 区分主次。同理, 同一篇经典文本中不同段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只有先搞清楚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 才能掌握篇章的结构, 从而理清全篇的脉络, 诵读时便能得心应手。同时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 不同的诵读文本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抒情性经典文本注重的是浓郁的情感;议论性经典文本则注重表现辞气的承接转折, 要特别突出其议论精密的感觉。所以要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进行区别诵读。

  (三) 要深入领会内容

  在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对经典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只有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深层意蕴, 使听众也进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理解经典文本字、词、句的含义, 且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 还需要对与经典文本相关的其他材料进行把握。比如, 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思想、创作动机等方面都应深入地了解和领会。例如很多文人一般都是在自己遭受贬谪之后, 有感而发创作了许多经典文本, 因而他们在情感上往往都有抑郁、愤懑的感觉。这些相关内容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我们只有对经典文本的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 才能够在诵读中用恰当的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和打动听众。比如说明文, 应该从它的结构层次入手, 研究他如何将概念、相关知识表达出来;例如议论文, 便要弄清楚它的主要论点, 它是如何通过论据、论证方式将主张展示出来。而如果已经有前人注释或*人评论的经典文本, 则应该博采参考, 以帮助理解。节录中非独立成篇的经典文本, 我们必须从它的原文入手, 着重分析它的上文下理, 从而避免断章取义。

  三经典诵读文本的深度揣摩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要求学生将经典诵读内容与形式相结合, 完成文字向声音转化的复杂活动, 在正确选材和大致理解经典文本之后, 学生还必须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度揣摩, 通过对诵读材料深刻而细致的感受, 感知作品的深层意蕴和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 才能完成经典文本的有效呈现。

  (一) 要用心感受经典

  “所谓感受, 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 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 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3]感受作品是情感的诱发因素, 主要是可以将诵读者的思维很好地引向情感。感受是指诵读者由于经典文本的刺激信息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从而反映到大脑中, 使人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根据人的眼睛、耳朵、舌头、鼻子和皮肤这五大类感觉器官, 就分别形成了五种感受形式: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如果在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不够深入, 没有真正走进经典作品, 没有把握经典作品的精髓, 而是在那里主观臆造情感, 即使朗读的声音再好听, 声调再怎么抑扬顿挫, 也难以感染他人。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经典诵读材料反复琢磨, 仔细体味, 然后进入经典, 进入角色, 进入情境, 才能唤起听众的感情, 使听众与己同喜、同悲、同呼吸。比如, 我们让学生诵读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是一幅峭拔雅致的山水画:千山无鸟鸣, 万径无人走, 冬天之冷、雪天之寒、小船之孤、钓翁之独, 以及诗外的江天一色和群峰叠峦融为一体。整首诗给人以视觉、听觉和触觉全方位的刺激。学生在诵读每一篇经典作品之前, 教师都必须引导他们来体味这种感受。

  (二) 要真正理解作品

  情感的传递是经典诵读的重要目的之一。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 它的生命力在于其承载着人的感情态度。“感觉到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4]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 在经过对经典文本的字词句的具体分析和感受的同时, 应该让学生形成丰富而逼真的想象, 好似经典文本的文字内容在学生的心中动起来, 就好像自己亲身经历一般。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把握经典文本的内容, 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 从而更好地体味经典文本的情感。例如诵读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直”“圆”二字的妙处, 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所描述的画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给‘孤烟’加上个‘直’字, 可见没有一丝风, 当然也没有风声, 于是带来了寂静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 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 而是说‘落日’”挂在地*线上才见得“圆”, 周围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背后, 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一个‘直’, 一个‘圆’, 在图画方面说来都是简单的线条, 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 构成通体的一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 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5]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 当是经典诵读时运用形象思维体味经典文本内涵的范例。

  (三) 要准确把握基调

  基调是指经典文本所包含的多种情感色彩混合后的总的趋向, 即经典文本的基本情调。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整体感知并理解经典文本, 而且还应该从经典文本的体裁、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认真地分析、有效地解析, 从而准确地把握经典的感情基调。通常来说, 任何一部经典文本都有它本身相对统一而完整的基调。要让学生把经典文本变成有声语言, 就是再创造性地把文本中无声的态度情感转化为有声的态度感情。只有深入地体会和整体把握经典的基调, 学生才能具有出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任何一个经典文本所体现出来的感情都可以是多样化的, 但是它的基调却是每个部分、层次、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 即整体具体感的总和。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细致理解和体会经典文本的深层蕴意之后, 要准确把握经典文本的整体精神倾向。例如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一文, 局部内容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慨叹, 显现了缓慢而低沉的情调, 但总体基调是豪放、轻快、活泼的, 在部分低沉情调的映视之下, 全文更能显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感情。又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诗中表现出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伤, 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绝望, 而这只是缘于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 所以其基调可以说是“哀而不伤”的。再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通篇基调热情高昂, 同时又隐含浓重的悲愤、深沉的忧虑、空前的危机感和强烈的焦灼情绪。所以, 教师引导学生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经典文本的要旨大意, 准确感知经典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才能够使经典诵读达到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境界。

  四经典诵读文本的诵读表达

  (一) 要掌握经典诵读语音的准确性

  1. 要读准字音

  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中要特别注意每个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的差异, 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比如文本中会出现一些上声的变调, “一”、“不”变调和“啊”的音变等问题。另外, 在汉语中存在很多一字多音的现象, 这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应该多加留意。如果在经典诵读中不能准确读音, 轻则破坏了作品的美感, 重则歪曲了经典文本的思想内容。比如“赔了夫人又折兵”中的“折”字就是多音字, 不同的读音意思相去甚远。对于这种一字多音的情况,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首先分析清楚多音字的各个不同意义, 然后去记住它的不同读音。另外, 一些古音字或特定读音的字词也应重视, 如《上邪》中的“邪”、《将进酒》中的“将”、《阿房宫》中的“房”等。当然, 外来语译音等情况也应该引起注意, 在诵读中作正确的处理。

  2. 要注意方言之间的差异

  对不同方言区的人来说, 在诵读经典时尤其要注意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语音差异。其实在语音上普通话和方言的差异是有规律可寻的。比如有些方言*舌音与翘舌音的混淆 (z、c、s和zh、ch、sh) , 有些方言声调的变化等。这种规律可以总结为一些大规律以及一些小的规律, 而且还包含一些例外情况, 老师要好好帮助学生去总结。在总结的同时, 遇到问题要要求学生多查字典、词典、从而加深他们的记忆, 积极督促他们反复地练*。

  3. 要注意避免*似误读

  汉字中有很多字的偏旁类同或字形相*, 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易引起误读。如由于甲字与乙字字形相似而把甲字读成乙字, 或者将乙字读成甲字。另外, 由于不认识某些字词, 而由偏旁本身或者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另一个生字的读音, 这种误读情况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就是指的这种误读。老师应该让学生做好相关的辨析练*, 避免出现误读。

  (二) 要注意经典诵读表达的层次性

  按照经典文本的感知程度, 可以将经典诵读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试读, 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 在文本信息的获取过程中, 首先形成一个大致的或者零散的感觉。采用自由读的形式进行试读, 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同时, 可以让他们形成自身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二是略读, 主要是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整体感知。这是通过一种速读的方式来理清经典文本的的整体思路, 从而把握主旨大意。略读可以说是试读的延展, 是整体思维的聚合。略读时要能够通观全篇, 化繁为简, 去粗取精, 使经典的主要内容逐步变得明晰。三是研读。研读就是要参悟体会, 进行研究性和研讨性的诵读, 进而能够熟悉经典, 顺畅朗读。四是品读, 就是鉴赏性地诵读, 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 即“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6]。

  参考文献

  [1]黎海燕, 鄢建江.美国的通识教育与闲暇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 20xx, (1) .

  [2][3][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4]白先同.教育心理学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梁开喜.谈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性[J].语文建设, 20xx, (11) .

  1当代大学语文面临的现状

  1.1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不高

  大学语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设的一门非中文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当今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学科分割越来越强烈的时代,特别需要对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但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不受重视,学科地位低,任课教师被边缘化,教材陈旧,教学研究没有多少成果。大学语文被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随意减少,往往安排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大学语文课的任课教师在评聘职称时也会因学科归属问题处于尴尬境地,这都严重影响大学语文课的发展。

  1.2学生的学*兴趣不浓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普遍有厌学情绪,学*目的不明确,为考试而学,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在他们看来,语文基础知识很枯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又太抽象,远不如看图片、电视电影那么直观、生动。在这个读图时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有一定内涵和深度的文学作品在被边缘化。更加上大学语文没有英语课的考级的压力,学生的学*兴趣就更加淡漠,上课时学生自己在下面看专业书、杂志或英语书等。

  1.3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的传统教材往往是文学作品选,其间增加一点文学、语言方面的知识,除了篇目有差异外,与中学语文没多大的区别,教学内容显得陈旧,这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排斥情绪。更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讲授法贯穿始终,“满堂灌”,没能找到学生的学*“兴奋点”,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够。同时,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滞后,其边缘化的地位使老师失去教学改革的动力,往往把大学语文作为自己专业教学和研究之外的“副业”。

  1.4切合现实不强,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够

  大学语文主要是学*经典作品,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语文不是经典阅读课,应该是一门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写作息息相关的课程。我们人类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的表达*惯和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大学语文对此视而不见,这使学生觉得语文课离我们的现实很远,学不学这门课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没有影响。同时,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少,看不到该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由上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与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合拍。大学语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并没有真正突出出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显见的成效。我们认为,要走出目前大学语文面临的困境,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必须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

  2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高度重视,提高文化素质课的地位

  大学语文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基础写作能力得以增强,其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往往把本国语文课作为必修课开设,即使理工科院校也不例外。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本国语文的基础不好,难以在某个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同样,不学语文,就会言之无文,词不达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语文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的组织领导,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其次是教务处和承担大学语文课的院系要高度重视,在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第三,任课教师高度重视,不要把大学语文当做自己专业课之外的无足轻重的课程,而应加大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2.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普遍使用的《大学语文》,有不同的体例,所选篇目也很不一致,各有其侧重点。有的以文体分类,按文体来分析讲解;有的通过范文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也有的是古今中外名篇的选集。但总的看,还是以传统的文学鉴赏为主。因此,我们亟需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出发,革新教学内容。从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看,大学语文可包括文学经典阅读、影视欣赏、当代流行语与网络文学鉴赏等,这部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内容与艺术特点的介绍,应该既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又注重从文化内涵上进行相关的拓展。孔庆东认为:“语文首先要强调整体的感受,不能抛弃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这篇文章为什么好。另外,教师要善于发散思维,拓展文本空间,可以是时代背景的介绍,课文出处相关书籍的链接,课文中人物、事物、典故等的引申,以点带面,深入浅出,尽可能的扩大知识面,对广大学生来讲,纯文学的学术分析是提不起兴趣的,要把文学鉴赏引向文化分析。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看,大学语文还应涵盖文学与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写作应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相应的文体讲授和训练。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结合学生课外活动进行,要把学生的各种能力训练纳入考核机制,确保训练落到实处。

  2.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不断上下求索的欲望。除了通过革新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外,教师还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中,学生通过互联网能获取很多信息,同时,互联网也是兴趣的激发者,它千方百计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产生那么多的“网虫”。我们的教学不能无视这一现实,必须革新教学手段。比如,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文艺片等;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文本情景;分角色朗读作品;对应用文教学,可模拟现实中的情景来要求学生写相关应用文,让他们感到应用文的实用价值,增强实训的热情。

  2.4开拓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结合校园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大学语文课的延伸,用校园文化活动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校园文化活动与语文息息相关。一是组织各种比赛,如背诵大赛、课本剧大赛、写作比赛、演讲赛、汉字听写大赛、书法比赛等;二是举办各种讲座,如文学艺术普及讲座、学术论坛等;三是开展各种趣味活动,如游园活动、自办手抄报等;四是依托学校的宣传阵地如广播、校报、黑板报、相关社团刊物等介绍语言和文学知识。这样能营造出很好的语文环境,也丰富了学校的人文氛围,学生也得到了锻炼。第二课堂的开拓还要把学生兴趣和考核相结合,可以把第二课堂的能力训练总的分为口头表达和写作两部分,给予相应的分值比例,学生只要完成属于该部分的训练项目,都可获得相应的分值,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又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至于流于形式。

  2.5改革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我国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往往在大一开设,在课程设置上与其他思政、外语类公共课相等同,考试也是全校统一命题,没有考虑语文课的特殊性。实际上,语文包含的内容及其丰富,有古今中外的作品,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有艺术鉴赏,有文学作品、应用文体写作,有表达能力的训练,等等。同时,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语文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改革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把统一性要求与灵活性措施结合起来。我们主张,除了开设大学语文课外,还应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作为补充,大学语文课承担基础性功能,另开设名著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影视鉴赏等课程让具有兴趣的学生选修。同时,大学语文课在内容选取、考核要求等方面也应对不同类专业学生做区分,我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文史类、理工类和艺术类,对这三类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考核。以上措施,既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又兼顾学生的学*兴趣。

  2.6改革评价方式,将标准化考核与灵活性评价相结合

  一门课程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学生如此重视学*英语,一个很大的原因来自过级的压力。大学语文的结业考试也可借鉴英语的考级制度,把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分为一、二、三三个等级,三级为合格,二级为良好,一级为优秀,学生考核后发给相应的证书。合格标准只是基础性要求,要让一般学生都能达到。综合能力考核要科学、规范。另外,对学生参加的与语文相关的实践活动、发表作品等作为加分项目,把它与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考试成绩相结合,就是学生的总成绩。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我们的教学改革只有朝着实现语文的这些功能前进,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功。

  一、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构建

  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教学只能在课堂中完成的认识,要改革教学以单篇课文讲授为主的模式。实践教学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实际需求。作为地方院校的学生,他应该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的建设者。这需要学校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好”的毕业生,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要“接地气”,满足地方的发展需求。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从文化层面对地方的情感认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需要从多方面予以构建:

  第一,有一本适当融入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教材。以中外文学经典组成大学语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直以来通行的做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作为地方院校来说,我们选用其他成熟的教材当然可以在短期内从面上实施教学。但有些问题却值得我们思索:大学语文教材“地方性”凸显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特色的培育。总的来说,大学语文现有教材内容都具有全面而系统的优点,但部分教材的个性特色和整体核心思想则需加强。大学语文教材适当融入地方文学主要是通过地方文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通过面向地方文学的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二,有一部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大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南,是教学实践活动安排的依据。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它不同于一个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可以分学期完成不同的目标,而大学语文教学只有一定量的学时,制定实践大纲应充分考虑教学时数的限制。因此,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大纲应该突出重点,主要从地方文学阅读、地方文学资料收集、地方文学田野调查、地方文化采风等方面予以安排。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会突破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达到逐步内化为培育自身文化素养的自觉追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

  第三,有一批代表性强且关系稳固的语文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台。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能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而且还能在实践教学基地与高校的长期互动中,实现双方多领域的合作。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它的创建应该紧密结合课程的需求与特色,同时应该考虑实践活动开展的便利性。教研室应当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规范管理要求,明确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指导教师的职责以及管理措施等。

  第四,有一些影响较大且成果丰富的语文实践教学重点团队。在具体的组织方式上,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合作学*的模式,以若干个学生为一个基本单位组成学*团队,团队的划分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语文能力等因素,团队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个团队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实践环节强调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在合作式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理念和竞争意识都能得到加强。但大学语文教学由于学生来源比较广,授课教师数量也比较多,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很难做到均衡开展。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一些重点团队,对重点团队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总结和宣传重点团队的实践成果,在学校和地方产生良好的影响,以此促进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得到良性的持续开展。

  第五,有一套具体灵活的实施内容和方法。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组织民间文学采风,地方文学资料的田野调查,以地方自然或人文景观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凸显地方主题的演讲朗诵活动,地方街区规范用字调查,城市市民阅读*惯调查、公务文风的学*调研以及有关地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表演等。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在内容的设计上要避免空洞,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在方法的选择上,要有操作性强的切实措施。

  第六,有一个合理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办法以及教学反馈机制。现有的大学语文期末考核方式一般是考试或考查,最终成绩结合期末成绩和*时成绩进行评定。这样的评价方法在操作上简便易行,但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学*的真实状况以及语文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对学生自主性学*和探究性学*行为和效果评价不够。在对学生评价方法上,我们可以融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如对学生的调研报告、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其成绩纳入学期总评成绩。在考核目标上,我们对学生除了必要的文学知识考查以外还应该结合地方文学设计更加开放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素养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展现。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要取得良性发展,还需要建立师生能够*等交流的教学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从而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为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这实际上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在课时及经费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更新,我们强调人文教育不是说固守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文学知识的承传方面确实有其优势,但随着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语文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教学。

  二、构建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注意的问题

  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台,地方文学可以为大学语文实施实践教学创造便利的载体。基于地方文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创新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力推动教学方式、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变革。当然,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处理好“功用”“实践”“人文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我们一方面应当看到学生就业中实用技能得到越来越重视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学生在选课时也越来越重视功用性,“学*这门课对我有什么用”是学生选课首先会思考的问题。教师如果仅仅只是批评学生功利主义的选课观,这是不够的,学生也难以接受。因此,课程教学还是要审视自身,从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来增强课程的“功用性”,“功用”是靠实践来积累和实现的。但强调“功用”,并不是排斥“人文教育”。基于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应该紧扣实践的精神,在实践中感知文学、探究文学,从而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真正的感染,实现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目的。

  第二,要处理好地方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我们应该看到基于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教学在知识系统性方面存在的缺陷。为避免知识系统性的缺陷,我们可以采取的办法有:一是教材编写首先应有核心思想,然后概括出若干个单元主题,单元的主题既要精练典雅,又要切合地方文化的精髓,每个单元主题能涵盖选文的思想内容。每个单元既有地方文学的经典代表,又选入中国文学史上反映类似主题的经典作品作为单元的拓展;二是有必要通过单篇课文的相关知识链接和研读思考,使课程内容避免封闭而呈现出开放的特点。根据每单元课文的具体内容,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好实践教学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三是教材中以附录的形式简要标明中国文学史和地域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及作家作品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对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有大致的了解,这既方便学生查阅,也可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实践。

  第三,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并不是对现行的教学体系和方法的全盘否定,更不是对课堂教学的漠视和放任自流,实际上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能够得到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教学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总之,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应注意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地方文学进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其是否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决定了课程的发展基础和生命力。从教学改革的层面来说,结合地域文学来实施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可以改变现有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实践教学载体缺失和核心指向不明的不足。当然,把地域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并不是要把我们的教学拘囿于地域文学相对局部的空间里,而是透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开放地引导学生感知全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元性,通过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及其价值,形成关注和热爱地域文学的意识,从而通过实践的层面更好地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在学*语文中学做人

  摘要:新时代条件下语文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会做人。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中重抓德育,因为学校不仅是学*书本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地。

  关键词:语文教育;感恩教育;善良教育;提升人生境界

  在一次语文研讨会上,一位语文教师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语文教什么?同事们众说纷纭,见解不一。一个老师肯定的说:“语文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后来我反复思想这个问题,难道语文就是教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吗?这就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吗?不,不是,我认为新时代条件下语文教育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会做人。听说读写是工具学会做人是目标。

  在这里我想谈自己一点浅显的看法。

  1.语文教育渗透着感恩教育

  每个婴儿呱呱坠地,来到世上,都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那是一份深入血脉,不求回报的爱;那是一份无私,牺牲舍己的爱。但是,现今的学生有多少人能理解父母的深爱,又有多少人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与之相反的是痴迷于网络中不思进取的孩子,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让父母伤心、失望、流泪,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在课堂中不失时机的渗透感恩教育。

  例如,在学*《合欢树》时,作者史铁生用充满深情的笔触,怀念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当他生病时,母亲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给他买药,让他吃,让他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当母亲用熏的方法为他治疗时,不小心把他烫伤。为此,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他……当教到此处时,我都会动情的给学生范读,然后问他们:"你们愿意这样不分昼夜的守着一个病人吗?你们愿意为一个人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金钱吗?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轻轻的摇头。而后我又问,你的父母做过那些事最让你感动?一位学生哽咽的说,他的父亲为供他上学,到建筑工程队干活,风吹日晒,容貌苍老,有好多人把他的父亲当成他爷爷。有的学生说,一次放学后,他走到村口,发现他的父亲一直在路边等他,顿时他的泪水盈眶。还有的学生说,一次她生病了,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她,让她很感动……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着厚重如山的亲情。

  在语文课本中,有好几篇亲情教育的文章:如:《我的母亲》等,我认为教师应该突破教材,引导学生关注亲情,感恩父母。因为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才会更加的努力,会用爱回报爱她的人,会用责任回报社会。

  2.语文教育中有善良教育

  善良是做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善良是怜悯,是乐于助人,是诚信……可是在当今的时代,人们被金钱、权势迷花了眼睛,丢弃了善良,我们的社会也由此显得不太和谐,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欺诈、猜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环境。所以,教室有责任教导学生保持善良的本性。

  在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中,卖奖券的老人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却仍保持着善良的本性,用他油腻的双手传递着温情,我教导学生无论在那种环境当中,不可丢失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要用爱心的举动,灌溉他人的心田。

  在王蒙写的《善良》一文中,学生得知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快乐,一种自信。

  是啊,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中最为朴素的美,有了善良,我们的社会才涌现了许许多多像雷锋、郭明义那样的好人,作为老师,我们只有把善良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中,才能让学生在将来的行动中开出崇高的品德之花。如果我们做到人人心存善良,那么这个世界就一定会更美好

  3.语文教育能提升人生的.境界

  人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哲学范畴的问题,语文教育中也包含着这样的人生哲学的教育,例如:冯友兰先生所写的《人生的境界》,我认为通过学*这篇课文,有助于引导学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有价值的人生观。在学*《人生的境界》时,学生通过阅读老师的讲解,初步明白了四种人生境界的区别!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的混日子,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是人不应有的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或为名或为利,本质都是为己。只有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我又给学生讲达到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人的事例。如:柴裕财,一个*凡的老百姓,看见有人落水奋勇相救。救活的这位老人却无依无靠、无法生活,他毫不犹豫的收养了这位孤寡老人,认她做娘,孝养着她。后来又遇见一个女婴被遗弃,心生怜悯,又把婴儿抱回家收为女儿,为了娘和女儿,这两个与他生命本毫无干系的人,他心甘情愿的早出晚归的摆摊、收破烂,什么都苦活累活他都干过。

  又如:德兰修女,她原可以在修道院过着*静安逸的日子,偶然的一次机会,让她看到大街上躺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病入膏肓,无人救助的乞丐,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修道院,去社会上做救治工作。她去麻风病院,去瘟疫流行的地方…….她的人生格言是:将你的爱给饥饿的人,给赤身露体的人,给无家可归的人,给麻风病人,给酗酒的人,给躺在街上的乞丐。

  学生通过学*这课,对有道德有爱心的人,产生敬仰之情爱慕之心。我想在他们以后人生的道路上,这些榜样会让他们理解人性中的***,会像灯塔一样指引着他们人生的道路,让他们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今天,在商品大潮的*卷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流行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生活在改善,道德在滑坡。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深受其害,青少年犯罪率日渐上升。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中重抓德育,因为学校不仅是学*书本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地。我在这里呼唤广大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展示语文教学中的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生伴随着知识的获得,也学得怎样做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而在教学中渗透、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神圣职责。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从课内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濡染传统文化的光辉,并体现在行动中,如此方能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大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日常;行动

  当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摆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借助大学语文课程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传统文化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具体的日常行动中,而对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检验,在知识考试之外,主要还应在行动中验证。

  一、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想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传统文化。而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内心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濡染这种文化。

  (一)通过热播影视剧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智与美

  *年来,众多制作精良的国产电视剧都开始从中华传统经典中借力,这些饱含着传统文化元素的热播剧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载体,让学生在接触与亲*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智慧与美感。比如青年演员胡歌主演的古装剧《琅琊榜》就有效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权谋文化,并将中华古典服饰、医药、饮食、武侠等文化细节有效地整合在剧情中。通过收看该剧,学生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美感有切实的认知。再如柳云龙主演的谍战剧《风筝》,有效吸收了唐诗元素,通过收看该剧,学生可以对许多耳熟能详的唐诗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笔者认为,通过热播剧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大学生真心喜欢追剧,他们在追剧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会自然接受剧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学生会以热播剧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为索引,进一步去传统文化宝库中发掘与探索。这样一来,富有兴趣的传统文化探索之旅就开始了。

  (二)通过《中国诗词大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年来,《中国诗词大会》逐渐成为全民皆爱的热播文化节目。很多青年大学生都喜欢集体收看这一节目,借此来检验自己的古典诗词储备。尤其是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外卖小哥雷海为因击败北大硕士成为本季冠军,迅速成为全国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新的诗词英雄和文化偶像。在此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师就可以仿照诗词大会的形式,把诗词大会搬进课堂,发动学生分组进行比拼,并评选出自己的诗词英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促进学生对教材中唐宋诗词类文本的学*,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作品的喜爱,使之真心爱上诗词,并借诗词更深地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部,从而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三)通过中国风歌曲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旖旎多情

  笔者发现,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除了流行音乐之外,很多学生开始喜欢古风作品。比如以新生代歌手双笙的作品为代表的古风歌曲正逐渐被大学生模仿与追捧。这些古风作品以古典诗词、古典乐器和古典乐谱为基干,包容涵括了大量标志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的也是中华古典情绪和古典气派。收听与演唱这些作品,能真正做到与传统文化口耳亲*。大学语文教师应认真收集、分析、整理这些古风音乐作品,并将之引入课堂,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亲*古风歌曲的过程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旖旎多情。

  二、将中华传统文化落实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

  一切文化都重在“化”,但归根结底,文化要“化”在日常中。也就是说,只有把文化落实到言行举止、吃穿住行的日常中,文“化”的过程才得以完成。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日常来进行,即要把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细节之中,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生活,这样才能日浸月润,与时同“化”。

  (一)落实节气文化,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与自然观,同时也是中国古人秉持的生活理念。而这一理念,是融合在生活日常中并体现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之中的。比如二十四节气,正是中国古人生活观的鲜明体现。融日常作息于宇宙天地之间,按照节气的变化安排生活日常,这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2]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中的相关文本,向学生普及二十四节气文化,并要求学生按节气安排生活作息,像古人一样与宇宙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来,学生便能从一个大的方面奠定传统文化心态,为进一步落实传统文化细节打下基础。

  (二)落实及时书写与吟诵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两个标志性元素:一是书法,二是吟诵。在中国古人,这二者都是日常行为,能够时时处处付诸行动。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书写与吟诵的*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动学生,通过竞赛形式,促使学生养成对书法与吟诵的兴趣,心慕手追、耳听口诵,把传统文化练到手头,吟到口头。

  (三)落实家庭亲情文化及尊师重教文化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篇章,将家庭亲情文化和尊师重教文化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孝”去进一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尊师重教去体会中国古人对学*、对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视程度,从而坚定学*、继承、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四)落实游学文化

  游学是当今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文化学*方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号召学生利用假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游学活动。通过游学,回顾教材中涉及的相关经典篇目或某一具体文化元素,通过实地观览,对中华名胜古迹和其文化内涵形成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生日常,成为其难忘的人生记忆。

  三、在日常行动中评价与检验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样需要检验与考试。但这种对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检验,却不能等同于*常的语文考试。这种检验,既要重视文化常识的知识性检测,更要重视通过行动来验证,也即,学生只有把文化“化”在自己的行动中,才能证明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为此,大学语文教师既要结合日常语文考试组织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常识测验,更要在观察与对比中考察学生的文“化”成长,看其是否真的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增强了中国古典式的心智,是否养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气质,是否逐渐生出了一颗真正的“中国心”。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养成当代大学生的“中国心”,中国梦才有实现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指日可待。而这,也正是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陈众议.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J].世界文学,20xx(1).

  [2]余世存.时间之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xx.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师生之间具有语言、情感和文化上容易获得认同的沟通优势。从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看,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母语经验解释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形成高度循环的沟通模式;从特立普和森特的有效沟通理论看,语言作为最有效的沟通手段激发了学生的理性潜能,合理解决了学*问题;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看,以语言为手段的真诚对话,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协调一致;从海德格尔和狄尔泰的“亲在—体验”理论看,师生通过“亲在-体验”,实现了语言交流和感情分享,唤起了对“存在”的关注。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沟通

  大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依靠母语进行情感、思想和信息传递与反馈,以求感情通畅、思想和认识达成一致,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知识和实现人格全面发展的过程。大学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具有的语言、情感和文化优势,其沟通存在交流无障碍、情感易共鸣和文化价值易认同等特点。借鉴多学科的沟通理论,探讨教育沟通的有效性,合理运用各种沟通手段,让教师能更自由地传授知识,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双方在和谐沟通中实现教学相长,是大学语文教学水*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控制论模式的代表,它突出了传播过程的双向循环性,强调了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并且引入了“反馈”的机制,认为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1]。

  从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和学生是一组既能发射消息又能接受消息的传播单位,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播的新知识时,作为传播受众会按照自己的母语经验解释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并把自己的主张反馈给教师,教师倾听学生的语言反馈,角色又变成了受众,这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沟通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形象地揭示了传播过程的几个特点:*等性、互动性、循环性和共通性。*等性,是开展传播的基础条件,循环模式的传播要求师生要建立一种*等的、和谐的课堂关系和*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互动性,表现在参加传播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是处于不断的转换中,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互动中传授学业,激发兴趣,解答疑惑,学生们在交往中进行语文知识学*和语文能力训练[2]。

  循环性,师生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程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并非单一的传播。共通性,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师生之间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包括相同的语言、相*的文化背景、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相似的生活经验等。如对于鲁迅《伤逝》的教学,从教师角度讲,首先要详细地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剧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批评,引导学生思考涓生和子君命运悲剧的必然性;然后,组织指导分组讨论,各自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解读,接受学生的互动提问,做出总结评价。在本课例中,教师的讲说围绕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和解释,通过选择电影等传播介质进行控制性传播,体现了编码者的主导性;学生将接受到的教学内容进行译码,并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编码达到认知的目的;在互相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一方面充当了信息的传递者,另一方面又从其他人口中得到了新的信息。老师对学生的所提的问题进行译码,如此循环往复,教师与学生一直在编码者、译码者、传递者、接受者的多重角色中不断转化,保证了教学始终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体现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自主开放和互动,课堂教学成为了师生获得知识分享见解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从学生角度看,循环互动是受众意见、需要、态度等信息的流通方式,学生可以更为积极和主动地介入教学过程,主动思考和使用语文知识,在学*和讨论中,不断发现和提出教师未考虑到的疑难问题,促使教师对教学进一步思考。从教师角度看,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解释,反过来又促使教师不断地思考,也就产生了科研的方向和思路。教师和学生在循环模式中均是受益主体,通过循环互动,教师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和规划当前以及未来的传播行为,为下一次的教学传播积累了经验、做好了新的准备。学生则在循环中收获了新知识,提高了主动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特立普和森特的有效沟通理论

  美国著名的公共关系专家特立普和森特提出了有效沟通理论,要求通过听、说、读、写等载体,将思维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双方互相接受。有效沟通理论涉及传播学中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反馈分析等主要内容,极具价值。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师生的有效沟通,而最有效的沟通是语言的交换活动,在温暖、接纳、支持的环境中,通过语言的交换激发了学生的理性潜能。特立普和森特提出了有效沟通的“7C原则”:即传播者的可信赖性、环境的一致性、内容的可接受性、表达的明确性、渠道的多样性、持续性与连贯性、受众能力的差异性。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对大学语文教学传播来说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传播者的可信赖性,大学语文教师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他要在课堂中投入包含着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的情感,渗透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首先要成为既有学术素养,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传播者,使自己成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具有人格魅力人。

  环境的一致性,又译为情境架构,指传播须与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时间环境等相协调,如在讲授《古诗十九首》时,教师就要营造出士子宦途失意、游子思乡和哀叹鸣怨的悲情文学基调,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内容的可接受性,要求教学内容须与学生有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不再是背诵和记忆课文的知识点,而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创新能力,感受人类的丰富的心灵和智慧。表达的明确性,要求大学语文教学使用的词语要准确、语法要规范、表达要简练,教师教学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易于学生接受。渠道的多样性,大学语文本身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以实现传播的最优化。

  持续性与连贯性,就教学过程来说,要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对语文知识实施持续性教育,母语教育的根本在于体验和使用,即使在大学阶段诸如对字词、语法和*作仍要不间断地使用和练*,同时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否则很难维持语文素养的持续提升。受众能力的差异性,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注意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也会有所不同,表现在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文学创作等不同方面,大学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因材施教,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人,手段是语言,形式是真诚的对话,目的是实现主体之间的协调一致[3]。大学语文课堂的交往行为从本质来看是师生依托母语媒介,通过师生间的教学交往,实现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学*新知识的行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有四个重要功能:一是理解功能;二是合作功能;三是社会化功能;四是社会转型功能。理解功能,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相互理解是教育交往的重要手段,只有建起立互相尊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分地相信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在学术讨论中学会“自圆其说”“自成一家”,相信学生能充分发展;学生也要充分理解和信任教师,也要尊重老师的课堂劳动,遵循老师的课堂设计,维护老师的课堂尊严,从而奠定教育交往的理解基础。

  合作功能,合作交流是大学语文教学交往的主要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是深入交流,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的优势互补,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效率和学*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社会化功能,语文本身就是语言文字记录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载体,其育人功能在于能够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得认同当代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转型功能,语文的*得可以在客观上影响人的观念、思想和价值,推动社会结构转型、结构变迁和社会进化。在教育交往中,教师作为交往行为的主导者,要让学生产生信任,对知识产生追求向往,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培养自我的求知行为和责任感,提高寻求真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作为教育交往的另一个主体,也要逐步摒弃中小学教育中“唯课本论”“唯老师论”的被动接受心理,消除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生活距离和认知距离,主动与老师和周围同学交往,争取更多的语言交换机会。如讲授《关雎》时,教师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可以使学生理解其作为《诗经》开篇之作,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社会美德,通过共同体验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诗词的美妙,心灵受到净化和感悟,实现师生精神的统一、情感的共鸣和视野的一致,以达到精神层面的合作,实现理解和合作功能。

  文学的唯一源泉来自于社会生活,又如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塑造了一个思想单纯、意气风发、书生气十足的大学生踏入社会后,随着经济的困顿、住房的狭窄、事业的不顺等各种矛盾的交织,使他心力交瘁,不得不向物质生活和庸俗的世俗关系低头的真实生活图画,引导人们去肯定和赞扬、否定和批判社会,实现其社会化功能。文学有其特殊的价值,是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无法取代的,作为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是通过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灵魂的途径实现的。如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整首诗浸透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悲愤的感情,揭示了当时中国在战争情况下的种种屈辱和悲哀,也潜含了觉醒的民族的痛苦和复仇的火种。这种作用是精神的,它虽然归根到底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促使社会历史的变革,但是它的社会转型功能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四、海德格尔和狄尔泰的“亲在—体验”理论

  解释学派认为沟通的发生即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体验是一种亲历性的东西,海德格尔称为“亲在”,即“亲临存在”的意思,又译作“此在”,更看重的是“将来”对存在的意义。在狄尔泰看来,它与“经验”相对,更看重“过去”对生命的意义。教师利用多媒体、言语和动作等各种手段和方法,精心创设满足教学需要的模拟场景或真实意境,让学生亲力亲为参与,依靠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亲在”体验,来获得新的感受和觉悟,并通过交流和分享,唤起对“存在”的关注,以实现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超越,从而达到认知体验的自由之境。大学语文的“亲在—体验”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兴趣激发、感知体验、分享交流和应用迁移等几个阶段。

  学生是学*体验的主体,作为设计者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需要提供情景材料,这些材料要贴*学生知识和生活经验最*发展区,能诱发学生产生体验的兴趣和动机。在感知体验阶段,教学内容要以教材的知识学*为基础,通过参加活动,以观察、行动和表达的形式进行,这种感知和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体验结束后,学生要主动分享他们对人物形象、事件、语言等知识的认知和观察结果,通过与其他体验者探讨交流,总结原则或归纳提取出新的经验和认识。体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的和谐发展,并生成新的主体。

  [4]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经历不同,每个学生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允许存在差异,只要是真实的体验,就无对错之分。以曹禺的《雷雨》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其中人物角色表演话剧或者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来体验戏剧文学冲突,揣摩和讨论剧中角色可悲可恨可叹的人物性格。通过“亲在—体验”,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主人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潜意识地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将主人公的命运夹杂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作品进行自我解读,而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读者角色,体验过程往往能折射出学生自己的“亲在”小世界。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将亲在的体验关联到今后的生活体验中去,开始新的认知活动、道德活动和审美活动,也就实现了语文的教育沟通。

  五、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非权力支配,沟通行动实现程度依赖于教师的素养、学识和课堂的实际氛围,以及学生的文学基础、理解感悟能力和求知的主动性等各种因素。教师熟练掌握多学科视野下的沟通理论,恰如其分地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29.

  [2]尹风霞.语文教学师生互动方法初探[J].教师论坛,2003(12):21.

  [3]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1983:3.

  [4]陈琦.语文体验式教学刍议[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46.

  一、运用学*动机原理,大力激发学生学*兴趣


大学语文学*结6篇(扩展5)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合集五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季氏将伐颛臾》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A.治国以法、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C.隆礼重法、为政以德

  D.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2.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是( )

  A.白居易

  B.韩愈

  C.李白

  D.杜甫

  3.“五十步笑百步”出自( )

  A.《季氏将伐颛臾》

  B.《寡人之于国也》

  C.《大同》

  D.《郑伯克段于鄢》

  4.《史记》中,用来记叙诸侯事迹的是( )

  A.世家

  B.本纪

  C.列传

  D.书

  5.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

  A.《诗经》

  B.《楚辞》

  C.《乐府诗集》

  D.《论语》

  6.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 )

  A.旧题乐府

  B.新题乐府

  C.绝句

  D.律诗

  7.在下列诗歌中富有理趣的是( )

  A.《氓》

  B.《蜀相》

  C.《饮酒》

  D.《从军行》

  8.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是

  A.杜甫

  B.李白

  C.陆游

  D.白居易

  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对偶

  10.下列哪位作家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

  A.辛弃疾

  B.苏轼

  C.柳永

  D.王安石

  11.《报刘一丈书》是一篇( )

  A.书信体记叙文

  B.书信体议论文

  C.书信体抒情文

  D.奏章

  12.下列《马伶传》的句子中最能体现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的是( )

  A.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

  B.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C.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

  D.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

  1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 )

  A.设景抒情、时空跳跃

  B.设景抒情、多用比兴


大学语文学*结6篇(扩展6)

——大学语文期末个人总结优选【5】篇

  《科学的春天》

  这篇讲话稿中,郭沫若除了应用论证方法之外,还应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这是本文的重点,需要全面掌握。在文中,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难点,需要深刻领会。

  1、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演绎论证法。

  (1)归纳论证法。如第2自然段从历史过程和个人经历中归纳出“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一论点,从媳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都变为现实来论证科学需要异想天开。

  (2)类比论证法。如第3自然段,作者把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与我们的时代进行类比,得出我们的时代和科学需要巨人的结论。

  (3)演绎论证法。本文有典型的演绎论证法的运用。演绎法通常指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如第4自然段中,运用了演绎论证方法论证了我国科学家需要探索精神,具体表现形式是:

  大前提:“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和“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的”。

  小前提在文中被省略了:我国科学家是人,是我国人民的一分子。

  结论:我国科学家需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和开拓道路的精神,也就是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

  2、修辞手法

  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比喻。例如“科学的春天”、“初升的太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排比。例如“封建王朝摧残它,北洋军阀摧残它,摧残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论辩力度和感染力。

  (3)拟人。例如“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讲话的感召力。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王蒙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王蒙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简要说明作者所理解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两层意思;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法和归纳论证法;识别本文修辞手法上善用排比、反洁、设问的特点。

  1、中心论点

  本文从半个世纪前鲁迅提出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一命题出发,反其意而用之,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目前情况下,“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2、修辞手法

  (1)排比,其作用是加强语言气势,使观点的内涵细致、丰富。为使本文有一种毋庸置疑的气势,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例如:“‘费厄泼赖’意味着和对手的*等的竞赛,意味着一种文明精神,一种道德节制,一种伦理的、政策的和法制上的分寸感,一种民主的态度,一种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宽宏大度的气概,意味着‘三不’主义和‘双百’方针。”

  (2)反诘,其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量和论辩色彩。例如:“这难道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不是许多战犯都释放,有的还当了**委员吗?这岂不是化不能‘费厄”为彼此’费厄‘吗?“等等。

  (3)设问,其作用是使论点清晰、突出。例如:“‘费厄泼赖’到底要不要实行?”、“那么要到什么时候呢?”、“什么时候这种可能才变为现实性呢?”

  3、论证方法

  具体到演绎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作者以鲁迅原意中的“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但条件尚不成熟为大前提,以今天实行的条件已经具备与其必要性、可行性为小前提,从而得到了得出了“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的结论。这是运用了演绎法。

  《论气节》

  本文阐述了“气”与“节”的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论证了气是敢作敢为、积极,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中心论点,成一家之言。作者提倡知识分子应该持有以“气”为主的具有“正义感”和“行动”的新的气节观,表达了他对知识青年的殷切期望。故此,对本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掌握就非常必要,尤其是在了解上述观点之后,还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本文创作的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1947年,是一篇讲演稿,当时全国还没有**。1948年,朱自清一家陷入饥荒,但他毅然拒绝了美国的粮食,宁愿饿死,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实践了他的“言”。

  2、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对应词语的应用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但作者在进行论证时,又应用了大量的对应词语,从而体现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体现了作者注意判断与分析的写作特点,这是本文的难点内容,需要掌握。

  (1)论证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归纳论证方法。文章首先从“气”与“节”这两个独立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归纳出“气”是战斗的、“节”是消极的论点。接着通过列举历的“士”与今日知识分子在气节问题上的种.种表现,归纳出“气是敢作敢为、积极的和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结论。从而从气节的理论和节气的实践这两个方面阐明了论点。

  (2)对应词语的应用。本文中使用了较多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例如:“气”是敢做敢为的、积极的、动的、变化的,“节”是有所不为的、消极的、静的、不变的:“礼”的精神是“节”,跟“和”配合着,“乐”的精神是“和”,跟“节”配合着:“忠节”表现在犯颜直谏,甚至牺牲殉国,造就的是失败的英雄,“高节”表现在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逃避现实,造就的是明哲保身的自了汉和虚无主义者:“气重于节”是说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集团参加了维新运动或革命运动,“节重于气”是说“五四”以后的知识分子获得独立地位,成为自由职业者。

  这学期我提前修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说高中语文的学*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时应试而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语文不再有应试的了。暂时放下*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享受的来的,里,你可以用的思维去想问题,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那些呆板的标准是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

  学*所得中,感触最大的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最富有抒情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设个的艺术手法之象征。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象征意象。学*诗歌也要领略意境的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感觉还着问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偏弱。高中时应试,老师大篇幅的来讲古代诗歌,使得看到诗歌就会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被贬,思亲,爱国之类的。问题,我:我可以多读现代诗歌当作消遣。读得多了,对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把握的也会准。

  总之,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于知识,我可以拓展知识视野,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于精神,可以题为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这个学期我和吴满珍老师学*了大学语文,感受颇深。首先是吴满珍老师每天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每天都保持着甜美的微笑,每一节课都在引导我们学*博大精深的语文。在大学学*语文没有了中学时期的厌烦,没有了考试没有让我失去方向,相反,以一个更轻松的状态学*语文。在吴满珍老师的课堂里,你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想问题,没有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因为那些呆板的标准是为了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充分发挥你的思维。 下面我将我在大学语文学到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首先,我更深刻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一观点。 还记得吴满珍老师放的广告,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你瞧,大街上有着各样商店,有了一个好店名吸引顾客,就可以多赢利。比如说那个服装店,叫“衣拉客”,这个店名用意巧妙,使人一见就有一种好奇的心里,顾客也就不由自主地走进这个店了。生活中还有语文身影。草坪上的告示牌:“别踩我,我怕疼”;水龙头旁的“别让我留下伤心的泪水”;电视里的多彩广告:“今年过年不送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教室里的名言警句:“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点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人们情感交流的快乐使者:“你好”,“打扰了”,“请”,“谢谢你”。 由此可见, 生活离不开语文,因为语文是包装内涵的艺术。语文就像金子,不论现实多么贫穷,只要你拥有语文,并能熟练地掌握,那么在语文的世界里,你便是富有的。所以我们该让生活充满语文,让语文导航着文明的船驶向前方,迎接黎明的曙光。

  还有学会了赏析散文,诗歌,小说的方法。

  毋庸置疑,学*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阅读名人名家的作品,更有利于我们之后的学*生活。吴满珍老师更注重在赏析作品上,让我从作品出发,做出自己的评价,要做到超越作品,这一点是难得可贵的。下面赏析春江花月夜来阐述我对赏析诗歌的理解。吴满珍老师曾说过,学*诗歌一定要大声的朗读,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起其中的意境。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除此之外,吴老师还给了我们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让我们面对众多人说话,不在怯场。吴老师还要求我们自己做课件,下面我将我做课件的体会阐述出来。

  首先在课件的制作上要简洁大方构图合理,所用颜色要与内容和谐;要设计制作必要的按钮和提示文字,这样不仅自己使用流畅,也为他人使用带来方便;课件结构要完整,有片头有片尾正文要突出。 我还体会到制作计算机课件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过程.做课件不但能学*到许多有关计算机的知识,还能加深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让我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语文,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体验,另外在搜集音乐和图片资料时,还可以欣赏到一些优美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享受。

  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要充满信心不怕困难。在制作课件时可能遇到一些难办的问题,如搜集不到理想的图片,因为对软件使用还不够熟练作不出理想的动态效果等,有时困难会使人很懊丧,甚至会想到半途而废,只要有信心克服困难,那么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图片等素材,就会去请朋友扩大范围找,或者想办法制作;一时作不出理想的动态效果,就会不辞辛劳地反复练*,如果用一种软件达不到目的时,还可以想法移植其他*台作的效果来用。总之,当花了时间克服了困难作好了课件时,就会感到无比的欣慰,满足和幸福。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陈焕生上城》,了解到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从而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现实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我还阅读了《第四十一》,了解到在那个杳无人迹的小岛上,两个阶级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追求不同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尽管没有大场面,我们还是从那寂静的小岛上的一声枪响中,感觉到那个时代,两个阶级搏斗的剧烈。通过看《乱世佳人》,《奥赛罗》,更是让我开了眼界。

  以上几点就是我的大学总结。虽然语文学*的时间不如英语,但是只要你肯努力,就会进步。更何况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不好好学*语文怎样更好的生活呢?语文的学*没有终结,才刚刚开始。

  一、本学期教研室承担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大学语文教研室承担了全院13级本科的实用大学语文课程,具体教学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1.认真完成教务处和课部下达的本学期教学任务。(具体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见下)

  2.20xx年教研室教研工作进行了专业教学科研方向分工:邹运月负责古代文学部分;杨敏艳负责外国文学与文艺理论部分;张成负责现当代文学及应用文写作部分;陶丽主要负责现代汉语部分。每周教研活动落实讨论的内容和主题。今年的教研活动主要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撰写教研活动发言稿,参会教师进行集中评议,20xx年度教研室主题教、科研活动情况统计如下表:

  3.实用大学语文教材在20xx年x月完成了编写与选订,教研室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大纲、日历和考核办法的讨论、修订,并形成了文字存档。

  二、教学科研方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