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菁华5篇)

首页 / 写作指导 / | 2022-10-03 00:00:00 写作,记叙文,中考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1

  一、记事的文章

  1、要把记叙六要素交代清楚,记事要完整。

  2、要确立一个线索,或以时空为线索,或以人物为线索,或以某物为线索,或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3、要明确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件事表达哪些情感,揭示什么意义。、中心要集中统一,不要出现多中心的毛病。

  4、选材要新鲜真实,有时代气息,有生活气息,不要写别人都写烂了的事,也不要胡编乱造。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5、注意详略得当,与中心关系紧密的事要浓墨重彩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紧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事不写。

  6、不要只有叙述性的语言,要有生动的描写,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要有点明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要注意多次点题。

  7、内容一定要饱满,不要太单薄。

  8、叙事文章不要*铺直叙,故事情节要一波三折,有曲折之美。要会设置悬念,要出人意料,要会运用倒叙插叙,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要会运用对比法、抑扬法等。

  9、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10、可运用书信体、日记体、片断组合体、小小说等一些体裁。

  11、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12、学会运用小标题。小标题运用的主要方式有:

  ①日记标题式,以日记连缀的方式成文;

  ②字母标题式,以A、B、C、D等若干段连缀成文;

  ③单词标题式,以诸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单词统领的段连缀成文;

  ④数码标题式,以(一)、(二)、(三)、(四)等数字标明段落;

  ⑤引用语录式,以诗词或散文中的句子作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⑥概述情节式,在段首运用诸如“序幕”、“发展”、“高潮”、“尾声”之类的词语;

  ⑦概括内容式,如“她来了”、“她哭了”、“她笑了”之类;

  ⑧留出空行式,即各段之间自然空一行,若干段并列,显得格外醒目。

  二、写人的文章

  1、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不要千人一面,千人一腔。

  2、写人的文章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选择一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这些典型事例一定要特别,有个性,与众不同。

  3、人物形象一定要饱满,有血有肉,不要干瘪乏味,不要只见筋骨不见血肉。要想人物饱满有个性,就一定要有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神情、外貌、服饰、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要学会描写人物的眼睛。这些描写一定要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要学会用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眼光或评论来写人物。

  5、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6、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

  7、用词要贴切生动,句式要灵活多样,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联系:记事记叙文一定会涉及到写人,写人记叙文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一定会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记事记叙文以记事为主,写人不是目的,一般是把某一件事情写清楚写生动并揭示事情的意义;写人记叙文以描写人物为主,重在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一般会通过多件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同学们*时写记叙文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如何使记叙文立意高远;

  2、如何在记叙文布局谋篇上创新;

  3、如何使记叙文情节曲折;

  4、如何使记叙文内容充实;

  5、如何使记叙文文采飞扬。

  三、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

  (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

  (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2

  一、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征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有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写好记叙文,应掌握记叙的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运用这些要素时,应注意时间、地点必须具体、明确;人物的出场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记叙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应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写完整。

  (一)记叙文的几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描写,即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人微的描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抒情,就是抒发、表述自己的感情。

  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1、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事物的片断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就会*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景不感人,当然,描写要恰当,为中心服务。所谓恰当,即突出特征,符合身份,写出变化,多种手法。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

  A、从描写的对象看,一般有三种: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景物描写(也称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细节描写,可以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重叠或交*,构**物和环境的完整描写。

  B、从描写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C、从描写的风格来看,有白描和细描。白描,即运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描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叙事,线条分明,言简意赅;写人,三言两语则揭示出人物的心态,如见其人,细描,即细致具体地描绘对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所写对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2、在记叙文中,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抒情和议论,不仅增强文1

  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而且突出文章的中心。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大致有三种情况:先叙(描)后议(抒)夹叙(描)夹议(抒)先议(抒)后叙(描)。议论和抒情的运用要从需要出发,适当运用,过多则使文章内容流于空泛。

  3、在记叙文中,有时也需要进行说明,但这只能在必要的时候运用,否则用多了还会影响

  (二)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四种。

  1、顺叙,按事情、人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其优点是层次清楚,容易反映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如《一面》。运用顺叙要注意详略、情节的衔接、变化,否则会使人感到*铺直叙,呆板乏味。

  2、倒叙,即把后发生的情节提前记叙、介绍,然后再叙述发生在先的情节。这种方法能突出主题或重点,给读者留下悬念,从而吸引读者往下读,引人人胜。如《第二次考试》。运用倒叙一定要把事件起因交代清楚,而且要衔接自然,如处理不当,则会使文章前后脱节,出现混乱。

  3、插叙,就是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如《故乡》中插叙了对闰土少年时代的回忆。恰当地运用插叙,可以扩大题材,丰富内容,深化主题。

  4、补叙,即在记叙过程中,用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如《这不是―颗流星》中,“我”回忆后,用对话补说阿婆已经“走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手段,以写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大体可以分记人记事两大类,写时要根据需要来确定内容和中心。写人时,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来表现人物,切忌冗长、空洞的鉴定式的介绍说明,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才能使文章生动感人。叙事主要通过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意旨。这就涉及记叙的顺序,只要运用得好,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使用一种方法,常常是综合运用只要运用得恰当,就能使文章的结构更多变,安排更灵活,从而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记事和写人不能截然分开,只能相对地有所侧重。记事不能没有人,写人也离不开事,因为任何事件中都必然有人物活动,而人物也只有在事件中才能表现得活泼有力。记事为主的文章,事件应记叙完整,写人为主的文章,重点在于表现人物,事件则不一定写完整。

  二、中考作文题型

  1、命题作文

  按照规定的作文题目写作,题目中往往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就概括了写作范围和内容,绝大多数没有审题障碍。如广州市2000年的作文题《我二十年后的某一天的日记》;2001年是《我和水》;2004年的作文题“我也是富翁”、“假如再有一次机会”;上海市2004年的作文题“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的视线”等。

  2、半命题作文

  通常有三种形式:命题部分在前,如《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安徽考题);

  命题部分在后,如《_____让我陶醉》(江苏考题);命题部分在中间或两端,如《当我面对_____的时候》。2001年广州市中考题是《发生在的纠纷》。

  3、给材料作文

  命题者从预设材料中引申出作文要求或题目,学生阅读材料并按要求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至关重要,必须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重点,弄清要求,按照明确规定作文。如这样一个材料: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山东考题)。而2000年广州市中考题也是“围绕自己身边的环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即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是从命题者设计“材料”中引发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话题作文具有导向性、灵活性、宽泛性的特点,*几年被广泛使用。如2002年广州市中考题以“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为话题,2003年广州市中考题以“简单、智慧、勇气”为话题。

  三、中考叙文写作技巧

  (一)紧扣命题意图和写作要求

  拿到作文题目后,要先弄清楚题目的意义、范围、中心,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字数要求,再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合理布局谋篇,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1、确立准确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内容

  (1)思维的发散

  在落笔成文前,一定要慎重,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

  ①充分利用作文题中的提示性语言,获得写作内容

  如:也许你被真挚的母爱感动过,也许你被善良的帮助感动过,也许你为奥运会场升起的*流过热泪,也许你为无私的友谊掀起过情感的波澜??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作文题中的“也许?也许??也许??也许??”的提示语,没有内容写的同学完全可以把这段话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写母爱、帮助、友谊等带给自己的感动。

  ②开辟独特、新颖的角度

  A、类似联想

  如由“花与刺”联想到阳光与阴影、成功与挫折、优点与缺点等。

  B、内敛式联想

  由如“英雄”联想到课堂上的英雄、公交车上的英雄、联欢会上的英雄等

  C、逆反式联想

  如由“心事”联想到“我没有心事”;由“感动”联想到自己是不懂感动的人,在母爱面前一点一点被征服被融化被感动的过程。

  D、虚实转换联想

  如写“位置”,可以实写班级的座位、一个人的职务等,也可以虚写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等。

  (2)思维的归纳

  ①写自己熟悉的内容――不要选择自己一知半解的事情作为写作材料。②写自己能驾驭的内容――由自己的认知水*、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

  2、突出明确的中心

  (1)符合题意

  准确把握文章题目的范围和内涵,注意培养明确点明中心的意识。为此,可在文章内容构思好后,围绕中心编写几句(段)话,将它们安插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文章的过渡、转折的地方,既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也提醒阅卷老师你有明确的中心意识。

  (2)提升中心的品位

  ①要有深刻的思想

  ②有小中见大的眼光

  ③有化实为虚的能力

  ④有时代意识

  ⑤有新颖的角度

  例如:以“风”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化实为虚,由不同季节的风的特点联想到不同性格的人;可以联系时代,写社会上的各种风气;可以联系自己,写中学生中流行的一些风气;可以由风想到沙尘暴等社会问题;由风想到关于风筝的记忆┅┅

  (二)构思

  1、探究下笔的角度

  (1)视角的转换

  同样一件事,观察者的身份、角度、立场、观念、态度不同,得到的印象和结论也不会相同。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视角来叙述生活中的*凡小事,就能发掘出新意来。如同样是写“我”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有位同学的满分作文就改变了*惯的视角,借一位需要座位的老大爷的心灵和眼睛,生动表现了一位中学生在让座与不让座之间徘徊犹豫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2)故事新编

  对于人人所熟知的材料,我们可以结合主题,从全新的角度下笔,设计出合理的细节,使自己地文章脱颖而出。如“诚信”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题材出自《三国演义》中关羽走麦城一节,通过虚构的赤兔马与伯喜的对话,对比董卓、吕布、关羽等人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最后得出“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的观点。

  故事新编必须注意三个方面:①对原著有较清晰的印象,避免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③想象要合理;③要突出中心。

  (三)表达技巧

  1、重视描写的运用

  (1)描写人物语言――生动活泼、有个性

  (2)描写人物动作――细描个体动作、精写连续动作(见片段1、2)

  (3)描写人物心理――以景物映衬、以动作和神态暗示

  (4)描写人物肖像――个体神态、描画笑容

  (5)描写景物――映衬写景(衬托人物心理)以景析理(情景交融)

  2、精妙的表现手法

  (1)借物抒情,化直接为含蓄,如《背影》

  (2)妙用修辞,蕴深意于物象,如片段3

  (3)双线展开,相得益彰,如片段4

  (4)借助蒙太奇(将全文所表现的内容分为许多不同地镜头,然后有机地组合起来,产生连贯、呼应、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如片段5

  3、展示才情和文化底蕴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3

  一、记事的文章

  1、要把记叙六要素交代清楚,记事要完整。

  2、要确立一个线索,或以时空为线索,或以人物为线索,或以某物为线索,或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3、要明确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件事表达哪些情感,揭示什么意义。、中心要集中统一,不要出现多中心的毛病。

  4、选材要新鲜真实,有时代气息,有生活气息,不要写别人都写烂了的事,也不要胡编乱造。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5、注意详略得当,与中心关系紧密的事要浓墨重彩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紧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事不写。

  6、不要只有叙述性的语言,要有生动的描写,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要有点明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要注意多次点题。

  7、内容一定要饱满,不要太单薄。

  8、叙事文章不要*铺直叙,故事情节要一波三折,有曲折之美。要会设置悬念,要出人意料,要会运用倒叙插叙,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要会运用对比法、抑扬法等。

  9、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10、可运用书信体、日记体、片断组合体、小小说等一些体裁。

  11、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12、学会运用小标题。小标题运用的主要方式有:

  ①日记标题式,以日记连缀的方式成文;

  ②字母标题式,以A、B、C、D等若干段连缀成文;

  ③单词标题式,以诸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单词统领的段连缀成文;

  ④数码标题式,以(一)、(二)、(三)、(四)等数字标明段落;

  ⑤引用语录式,以诗词或散文中的句子作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⑥概述情节式,在段首运用诸如“序幕”、“发展”、“高潮”、“尾声”之类的词语;

  ⑦概括内容式,如“她来了”、“她哭了”、“她笑了”之类;

  ⑧留出空行式,即各段之间自然空一行,若干段并列,显得格外醒目。

  二、写人的文章

  1、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不要千人一面,千人一腔。

  2、写人的文章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选择一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这些典型事例一定要特别,有个性,与众不同。

  3、人物形象一定要饱满,有血有肉,不要干瘪乏味,不要只见筋骨不见血肉。要想人物饱满有个性,就一定要有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神情、外貌、服饰、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要学会描写人物的眼睛。这些描写一定要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要学会用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眼光或评论来写人物。

  5、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6、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

  7、用词要贴切生动,句式要灵活多样,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联系:记事记叙文一定会涉及到写人,写人记叙文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一定会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记事记叙文以记事为主,写人不是目的,一般是把某一件事情写清楚写生动并揭示事情的意义;写人记叙文以描写人物为主,重在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一般会通过多件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同学们*时写记叙文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如何使记叙文立意高远;

  2、如何在记叙文布局谋篇上创新;

  3、如何使记叙文情节曲折;

  4、如何使记叙文内容充实;

  5、如何使记叙文文采飞扬。

  三、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

  (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

  (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4

  一、记事的文章

  1、要把记叙六要素交代清楚,记事要完整。

  2、要确立一个线索,或以时空为线索,或以人物为线索,或以某物为线索,或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3、要明确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件事表达哪些情感,揭示什么意义。、中心要集中统一,不要出现多中心的毛病。

  4、选材要新鲜真实,有时代气息,有生活气息,不要写别人都写烂了的事,也不要胡编乱造。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5、注意详略得当,与中心关系紧密的事要浓墨重彩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紧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事不写。

  6、不要只有叙述性的语言,要有生动的描写,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要有点明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要注意多次点题。

  7、内容一定要饱满,不要太单薄。

  8、叙事文章不要*铺直叙,故事情节要一波三折,有曲折之美。要会设置悬念,要出人意料,要会运用倒叙插叙,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要会运用对比法、抑扬法等。

  9、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10、可运用书信体、日记体、片断组合体、小小说等一些体裁。

  11、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12、学会运用小标题。小标题运用的主要方式有:

  ①日记标题式,以日记连缀的方式成文;

  ②字母标题式,以A、B、C、D等若干段连缀成文;

  ③单词标题式,以诸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单词统领的段连缀成文;

  ④数码标题式,以(一)、(二)、(三)、(四)等数字标明段落;

  ⑤引用语录式,以诗词或散文中的句子作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⑥概述情节式,在段首运用诸如“序幕”、“发展”、“高潮”、“尾声”之类的词语;

  ⑦概括内容式,如“她来了”、“她哭了”、“她笑了”之类;

  ⑧留出空行式,即各段之间自然空一行,若干段并列,显得格外醒目。

  二、写人的文章

  1、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不要千人一面,千人一腔。

  2、写人的文章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选择一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这些典型事例一定要特别,有个性,与众不同。

  3、人物形象一定要饱满,有血有肉,不要干瘪乏味,不要只见筋骨不见血肉。要想人物饱满有个性,就一定要有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神情、外貌、服饰、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要学会描写人物的眼睛。这些描写一定要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要学会用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眼光或评论来写人物。

  5、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6、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

  7、用词要贴切生动,句式要灵活多样,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联系:记事记叙文一定会涉及到写人,写人记叙文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一定会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记事记叙文以记事为主,写人不是目的,一般是把某一件事情写清楚写生动并揭示事情的意义;写人记叙文以描写人物为主,重在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一般会通过多件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同学们*时写记叙文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如何使记叙文立意高远;

  2、如何在记叙文布局谋篇上创新;

  3、如何使记叙文情节曲折;

  4、如何使记叙文内容充实;

  5、如何使记叙文文采飞扬。

  三、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

  (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

  (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5

  一、关于记叙文: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以记述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并没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多样的文体。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二、知识点归纳:

  (一)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1、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顺叙:

  按照事情发展的本来顺序进行叙述,依次从开端、发展写到高潮、结局,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这就是顺叙。顺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2)倒叙:

  把人物、事件的结局,或人物经历、事件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就是倒叙。倒叙有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启发人们思考的艺术效果。

  (3)插叙:

  在叙述进行中暂停一下,插入另外一段事,然后再把原叙述继续下去,这就是插叙。插叙有追忆往事、补足有关情况的作用。

  (4)补叙:

  在叙述结束后,又对前面的有关情节进行内容上的补充,这就是补叙。

  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1)叙述:

  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述出来,就是叙述。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就是描写。小说中运用描写比较多,一般记叙文则只是在叙述中穿插一些描写。这些描写,按对象来划分、大体可归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类。

  (3)抒情:

  直接抒情: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在文章中直接公开地表白自己的喜怒爱憎感情,就是直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在诗歌和抒情散文中运用较多,一般记叙文不宜多用。否则令人产生做作、乏味之感。

  间接抒情:

  将感情渗透在写景、叙事、说理之中,边叙述边抒情,边描写边抒情,边议论边抒情,就是间接抒情。这是记叙文的主要抒情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抒情,可熔情、景、事、理于一炉,使文章更显得丰富多彩、富有情味。

  (4)议论:

  议论是论说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它只是一种穿插在叙述和描写中的辅助手段,一般表现为对文中叙述的事物画龙点睛式地发表议论,即夹叙夹议。

  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描写的疏密来看又可分为概括介绍和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还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5、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关于象征手法:

  以茅盾的《白杨礼赞》、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例,作者不是单纯地赞美白杨、莲花,而是借这些物来赞颂某些美德或具备这些美德的人。这种写作手法,通常称为“象征手法”。“象征手法”在诗歌、散文中是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二)小说的要素: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

  (1)人物:(主要人物的确定要看该人物能否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

  (2)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比如春夏秋冬,风雨云雪,以及山川,*原、草地、小河、公园等。)作用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小说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等。)作用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其它文体中的环境描写的区别在于,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是人物个性形成乃至于人物存在的理由和依据;而其他文体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没有这样的功效,至少这样的作用不是主要的。例如写景散文中有很多环境描写,并且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主,但它不一定以塑造人物为旨归,而往往是借助于景物描写直接抒发对这景物的感情,或者对这景物的象征物的感情。即所谓的“借景抒情”。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菁华5篇)(扩展1)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菁华5篇)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1

  一、记事的文章

  1、要把记叙六要素交代清楚,记事要完整。

  2、要确立一个线索,或以时空为线索,或以人物为线索,或以某物为线索,或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3、要明确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件事表达哪些情感,揭示什么意义。、中心要集中统一,不要出现多中心的毛病。

  4、选材要新鲜真实,有时代气息,有生活气息,不要写别人都写烂了的事,也不要胡编乱造。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5、注意详略得当,与中心关系紧密的事要浓墨重彩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紧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事不写。

  6、不要只有叙述性的语言,要有生动的描写,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要有点明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要注意多次点题。

  7、内容一定要饱满,不要太单薄。

  8、叙事文章不要*铺直叙,故事情节要一波三折,有曲折之美。要会设置悬念,要出人意料,要会运用倒叙插叙,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要会运用对比法、抑扬法等。

  9、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10、可运用书信体、日记体、片断组合体、小小说等一些体裁。

  11、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12、学会运用小标题。小标题运用的主要方式有:

  ①日记标题式,以日记连缀的方式成文;

  ②字母标题式,以A、B、C、D等若干段连缀成文;

  ③单词标题式,以诸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单词统领的段连缀成文;

  ④数码标题式,以(一)、(二)、(三)、(四)等数字标明段落;

  ⑤引用语录式,以诗词或散文中的句子作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⑥概述情节式,在段首运用诸如“序幕”、“发展”、“高潮”、“尾声”之类的词语;

  ⑦概括内容式,如“她来了”、“她哭了”、“她笑了”之类;

  ⑧留出空行式,即各段之间自然空一行,若干段并列,显得格外醒目。

  二、写人的文章

  1、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不要千人一面,千人一腔。

  2、写人的文章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选择一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这些典型事例一定要特别,有个性,与众不同。

  3、人物形象一定要饱满,有血有肉,不要干瘪乏味,不要只见筋骨不见血肉。要想人物饱满有个性,就一定要有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神情、外貌、服饰、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要学会描写人物的眼睛。这些描写一定要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要学会用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眼光或评论来写人物。

  5、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6、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

  7、用词要贴切生动,句式要灵活多样,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联系:记事记叙文一定会涉及到写人,写人记叙文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一定会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记事记叙文以记事为主,写人不是目的,一般是把某一件事情写清楚写生动并揭示事情的意义;写人记叙文以描写人物为主,重在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一般会通过多件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同学们*时写记叙文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如何使记叙文立意高远;

  2、如何在记叙文布局谋篇上创新;

  3、如何使记叙文情节曲折;

  4、如何使记叙文内容充实;

  5、如何使记叙文文采飞扬。

  三、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

  (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

  (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2

  一、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征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有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写好记叙文,应掌握记叙的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运用这些要素时,应注意时间、地点必须具体、明确;人物的出场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记叙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应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写完整。

  (一)记叙文的几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描写,即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人微的描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抒情,就是抒发、表述自己的感情。

  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1、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事物的片断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就会*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景不感人,当然,描写要恰当,为中心服务。所谓恰当,即突出特征,符合身份,写出变化,多种手法。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

  A、从描写的对象看,一般有三种: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景物描写(也称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细节描写,可以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重叠或交*,构**物和环境的完整描写。

  B、从描写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C、从描写的风格来看,有白描和细描。白描,即运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描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叙事,线条分明,言简意赅;写人,三言两语则揭示出人物的心态,如见其人,细描,即细致具体地描绘对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所写对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2、在记叙文中,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抒情和议论,不仅增强文1

  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而且突出文章的中心。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大致有三种情况:先叙(描)后议(抒)夹叙(描)夹议(抒)先议(抒)后叙(描)。议论和抒情的运用要从需要出发,适当运用,过多则使文章内容流于空泛。

  3、在记叙文中,有时也需要进行说明,但这只能在必要的时候运用,否则用多了还会影响

  (二)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四种。

  1、顺叙,按事情、人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其优点是层次清楚,容易反映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如《一面》。运用顺叙要注意详略、情节的衔接、变化,否则会使人感到*铺直叙,呆板乏味。

  2、倒叙,即把后发生的情节提前记叙、介绍,然后再叙述发生在先的情节。这种方法能突出主题或重点,给读者留下悬念,从而吸引读者往下读,引人人胜。如《第二次考试》。运用倒叙一定要把事件起因交代清楚,而且要衔接自然,如处理不当,则会使文章前后脱节,出现混乱。

  3、插叙,就是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如《故乡》中插叙了对闰土少年时代的回忆。恰当地运用插叙,可以扩大题材,丰富内容,深化主题。

  4、补叙,即在记叙过程中,用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如《这不是―颗流星》中,“我”回忆后,用对话补说阿婆已经“走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手段,以写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大体可以分记人记事两大类,写时要根据需要来确定内容和中心。写人时,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来表现人物,切忌冗长、空洞的鉴定式的介绍说明,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才能使文章生动感人。叙事主要通过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意旨。这就涉及记叙的顺序,只要运用得好,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使用一种方法,常常是综合运用只要运用得恰当,就能使文章的结构更多变,安排更灵活,从而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记事和写人不能截然分开,只能相对地有所侧重。记事不能没有人,写人也离不开事,因为任何事件中都必然有人物活动,而人物也只有在事件中才能表现得活泼有力。记事为主的文章,事件应记叙完整,写人为主的文章,重点在于表现人物,事件则不一定写完整。

  二、中考作文题型

  1、命题作文

  按照规定的作文题目写作,题目中往往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就概括了写作范围和内容,绝大多数没有审题障碍。如广州市2000年的作文题《我二十年后的某一天的日记》;2001年是《我和水》;2004年的作文题“我也是富翁”、“假如再有一次机会”;上海市2004年的作文题“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的视线”等。

  2、半命题作文

  通常有三种形式:命题部分在前,如《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安徽考题);

  命题部分在后,如《_____让我陶醉》(江苏考题);命题部分在中间或两端,如《当我面对_____的时候》。2001年广州市中考题是《发生在的纠纷》。

  3、给材料作文

  命题者从预设材料中引申出作文要求或题目,学生阅读材料并按要求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至关重要,必须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重点,弄清要求,按照明确规定作文。如这样一个材料: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山东考题)。而2000年广州市中考题也是“围绕自己身边的环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即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是从命题者设计“材料”中引发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话题作文具有导向性、灵活性、宽泛性的特点,*几年被广泛使用。如2002年广州市中考题以“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为话题,2003年广州市中考题以“简单、智慧、勇气”为话题。

  三、中考叙文写作技巧

  (一)紧扣命题意图和写作要求

  拿到作文题目后,要先弄清楚题目的意义、范围、中心,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字数要求,再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合理布局谋篇,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1、确立准确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内容

  (1)思维的发散

  在落笔成文前,一定要慎重,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

  ①充分利用作文题中的提示性语言,获得写作内容

  如:也许你被真挚的母爱感动过,也许你被善良的帮助感动过,也许你为奥运会场升起的*流过热泪,也许你为无私的友谊掀起过情感的波澜??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作文题中的“也许?也许??也许??也许??”的提示语,没有内容写的同学完全可以把这段话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写母爱、帮助、友谊等带给自己的感动。

  ②开辟独特、新颖的角度

  A、类似联想

  如由“花与刺”联想到阳光与阴影、成功与挫折、优点与缺点等。

  B、内敛式联想

  由如“英雄”联想到课堂上的英雄、公交车上的英雄、联欢会上的英雄等

  C、逆反式联想

  如由“心事”联想到“我没有心事”;由“感动”联想到自己是不懂感动的人,在母爱面前一点一点被征服被融化被感动的过程。

  D、虚实转换联想

  如写“位置”,可以实写班级的座位、一个人的职务等,也可以虚写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等。

  (2)思维的归纳

  ①写自己熟悉的内容――不要选择自己一知半解的事情作为写作材料。②写自己能驾驭的内容――由自己的认知水*、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

  2、突出明确的中心

  (1)符合题意

  准确把握文章题目的范围和内涵,注意培养明确点明中心的意识。为此,可在文章内容构思好后,围绕中心编写几句(段)话,将它们安插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文章的过渡、转折的地方,既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也提醒阅卷老师你有明确的中心意识。

  (2)提升中心的品位

  ①要有深刻的思想

  ②有小中见大的眼光

  ③有化实为虚的能力

  ④有时代意识

  ⑤有新颖的角度

  例如:以“风”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化实为虚,由不同季节的风的特点联想到不同性格的人;可以联系时代,写社会上的各种风气;可以联系自己,写中学生中流行的一些风气;可以由风想到沙尘暴等社会问题;由风想到关于风筝的记忆┅┅

  (二)构思

  1、探究下笔的角度

  (1)视角的转换

  同样一件事,观察者的身份、角度、立场、观念、态度不同,得到的印象和结论也不会相同。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视角来叙述生活中的*凡小事,就能发掘出新意来。如同样是写“我”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有位同学的满分作文就改变了*惯的视角,借一位需要座位的老大爷的心灵和眼睛,生动表现了一位中学生在让座与不让座之间徘徊犹豫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2)故事新编

  对于人人所熟知的材料,我们可以结合主题,从全新的角度下笔,设计出合理的细节,使自己地文章脱颖而出。如“诚信”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题材出自《三国演义》中关羽走麦城一节,通过虚构的赤兔马与伯喜的对话,对比董卓、吕布、关羽等人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最后得出“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的观点。

  故事新编必须注意三个方面:①对原著有较清晰的印象,避免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③想象要合理;③要突出中心。

  (三)表达技巧

  1、重视描写的运用

  (1)描写人物语言――生动活泼、有个性

  (2)描写人物动作――细描个体动作、精写连续动作(见片段1、2)

  (3)描写人物心理――以景物映衬、以动作和神态暗示

  (4)描写人物肖像――个体神态、描画笑容

  (5)描写景物――映衬写景(衬托人物心理)以景析理(情景交融)

  2、精妙的表现手法

  (1)借物抒情,化直接为含蓄,如《背影》

  (2)妙用修辞,蕴深意于物象,如片段3

  (3)双线展开,相得益彰,如片段4

  (4)借助蒙太奇(将全文所表现的内容分为许多不同地镜头,然后有机地组合起来,产生连贯、呼应、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如片段5

  3、展示才情和文化底蕴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3

  一、记事的文章

  1、要把记叙六要素交代清楚,记事要完整。

  2、要确立一个线索,或以时空为线索,或以人物为线索,或以某物为线索,或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3、要明确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件事表达哪些情感,揭示什么意义。、中心要集中统一,不要出现多中心的毛病。

  4、选材要新鲜真实,有时代气息,有生活气息,不要写别人都写烂了的事,也不要胡编乱造。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5、注意详略得当,与中心关系紧密的事要浓墨重彩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紧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事不写。

  6、不要只有叙述性的语言,要有生动的描写,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要有点明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要注意多次点题。

  7、内容一定要饱满,不要太单薄。

  8、叙事文章不要*铺直叙,故事情节要一波三折,有曲折之美。要会设置悬念,要出人意料,要会运用倒叙插叙,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要会运用对比法、抑扬法等。

  9、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10、可运用书信体、日记体、片断组合体、小小说等一些体裁。

  11、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12、学会运用小标题。小标题运用的主要方式有:

  ①日记标题式,以日记连缀的方式成文;

  ②字母标题式,以A、B、C、D等若干段连缀成文;

  ③单词标题式,以诸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单词统领的段连缀成文;

  ④数码标题式,以(一)、(二)、(三)、(四)等数字标明段落;

  ⑤引用语录式,以诗词或散文中的句子作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⑥概述情节式,在段首运用诸如“序幕”、“发展”、“高潮”、“尾声”之类的词语;

  ⑦概括内容式,如“她来了”、“她哭了”、“她笑了”之类;

  ⑧留出空行式,即各段之间自然空一行,若干段并列,显得格外醒目。

  二、写人的文章

  1、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不要千人一面,千人一腔。

  2、写人的文章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选择一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这些典型事例一定要特别,有个性,与众不同。

  3、人物形象一定要饱满,有血有肉,不要干瘪乏味,不要只见筋骨不见血肉。要想人物饱满有个性,就一定要有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神情、外貌、服饰、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要学会描写人物的眼睛。这些描写一定要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要学会用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眼光或评论来写人物。

  5、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6、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

  7、用词要贴切生动,句式要灵活多样,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联系:记事记叙文一定会涉及到写人,写人记叙文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一定会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记事记叙文以记事为主,写人不是目的,一般是把某一件事情写清楚写生动并揭示事情的意义;写人记叙文以描写人物为主,重在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一般会通过多件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同学们*时写记叙文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如何使记叙文立意高远;

  2、如何在记叙文布局谋篇上创新;

  3、如何使记叙文情节曲折;

  4、如何使记叙文内容充实;

  5、如何使记叙文文采飞扬。

  三、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

  (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

  (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4

  一、记事的文章

  1、要把记叙六要素交代清楚,记事要完整。

  2、要确立一个线索,或以时空为线索,或以人物为线索,或以某物为线索,或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3、要明确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件事表达哪些情感,揭示什么意义。、中心要集中统一,不要出现多中心的毛病。

  4、选材要新鲜真实,有时代气息,有生活气息,不要写别人都写烂了的事,也不要胡编乱造。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5、注意详略得当,与中心关系紧密的事要浓墨重彩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紧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事不写。

  6、不要只有叙述性的语言,要有生动的描写,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要有点明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要注意多次点题。

  7、内容一定要饱满,不要太单薄。

  8、叙事文章不要*铺直叙,故事情节要一波三折,有曲折之美。要会设置悬念,要出人意料,要会运用倒叙插叙,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要会运用对比法、抑扬法等。

  9、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10、可运用书信体、日记体、片断组合体、小小说等一些体裁。

  11、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12、学会运用小标题。小标题运用的主要方式有:

  ①日记标题式,以日记连缀的方式成文;

  ②字母标题式,以A、B、C、D等若干段连缀成文;

  ③单词标题式,以诸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单词统领的段连缀成文;

  ④数码标题式,以(一)、(二)、(三)、(四)等数字标明段落;

  ⑤引用语录式,以诗词或散文中的句子作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⑥概述情节式,在段首运用诸如“序幕”、“发展”、“高潮”、“尾声”之类的词语;

  ⑦概括内容式,如“她来了”、“她哭了”、“她笑了”之类;

  ⑧留出空行式,即各段之间自然空一行,若干段并列,显得格外醒目。

  二、写人的文章

  1、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不要千人一面,千人一腔。

  2、写人的文章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选择一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这些典型事例一定要特别,有个性,与众不同。

  3、人物形象一定要饱满,有血有肉,不要干瘪乏味,不要只见筋骨不见血肉。要想人物饱满有个性,就一定要有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神情、外貌、服饰、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要学会描写人物的眼睛。这些描写一定要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要学会用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眼光或评论来写人物。

  5、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6、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

  7、用词要贴切生动,句式要灵活多样,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联系:记事记叙文一定会涉及到写人,写人记叙文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一定会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记事记叙文以记事为主,写人不是目的,一般是把某一件事情写清楚写生动并揭示事情的意义;写人记叙文以描写人物为主,重在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一般会通过多件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同学们*时写记叙文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如何使记叙文立意高远;

  2、如何在记叙文布局谋篇上创新;

  3、如何使记叙文情节曲折;

  4、如何使记叙文内容充实;

  5、如何使记叙文文采飞扬。

  三、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

  (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

  (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5

  一、关于记叙文: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以记述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并没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多样的文体。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二、知识点归纳:

  (一)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1、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顺叙:

  按照事情发展的本来顺序进行叙述,依次从开端、发展写到高潮、结局,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这就是顺叙。顺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2)倒叙:

  把人物、事件的结局,或人物经历、事件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就是倒叙。倒叙有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启发人们思考的艺术效果。

  (3)插叙:

  在叙述进行中暂停一下,插入另外一段事,然后再把原叙述继续下去,这就是插叙。插叙有追忆往事、补足有关情况的作用。

  (4)补叙:

  在叙述结束后,又对前面的有关情节进行内容上的补充,这就是补叙。

  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1)叙述:

  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述出来,就是叙述。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就是描写。小说中运用描写比较多,一般记叙文则只是在叙述中穿插一些描写。这些描写,按对象来划分、大体可归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类。

  (3)抒情:

  直接抒情: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在文章中直接公开地表白自己的喜怒爱憎感情,就是直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在诗歌和抒情散文中运用较多,一般记叙文不宜多用。否则令人产生做作、乏味之感。

  间接抒情:

  将感情渗透在写景、叙事、说理之中,边叙述边抒情,边描写边抒情,边议论边抒情,就是间接抒情。这是记叙文的主要抒情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抒情,可熔情、景、事、理于一炉,使文章更显得丰富多彩、富有情味。

  (4)议论:

  议论是论说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它只是一种穿插在叙述和描写中的辅助手段,一般表现为对文中叙述的事物画龙点睛式地发表议论,即夹叙夹议。

  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描写的疏密来看又可分为概括介绍和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还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5、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关于象征手法:

  以茅盾的《白杨礼赞》、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例,作者不是单纯地赞美白杨、莲花,而是借这些物来赞颂某些美德或具备这些美德的人。这种写作手法,通常称为“象征手法”。“象征手法”在诗歌、散文中是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二)小说的要素: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

  (1)人物:(主要人物的确定要看该人物能否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

  (2)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比如春夏秋冬,风雨云雪,以及山川,*原、草地、小河、公园等。)作用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小说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等。)作用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其它文体中的环境描写的区别在于,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是人物个性形成乃至于人物存在的理由和依据;而其他文体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没有这样的功效,至少这样的作用不是主要的。例如写景散文中有很多环境描写,并且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主,但它不一定以塑造人物为旨归,而往往是借助于景物描写直接抒发对这景物的感情,或者对这景物的象征物的感情。即所谓的“借景抒情”。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菁华5篇)(扩展2)

——中考满分记叙文 (菁华5篇)

  青春,是一座桥,一座幼稚单纯通向睿智坚强的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尽是追求,尽是拼搏,让我们与老师、与同学携手走进青春感受这奋进昂扬的美好时光。

  师生斗智求真知

  阳光泼洒在窗棂,数学老师正在给我们手舞足蹈讲课。“正多边形对称轴是它每一个边的中垂线,条数是它的边数!”这洪亮的声音充满威严,让人觉那仿佛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可是,一丝思维的火花在脑中闪过:“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也是对称轴呀!所有的正偶数边形都有与对角线重叠的对称轴”。老师显然错了!课后,我立即追上他,告诉他我的想法,他迟疑片刻说:“你画图没有,几何画图就明白了!教书几十年,我心中有数!”他的语气坚定自信,又语重心长。一旁的同学说:“老师是大数学家,你一个学生就不要和专家争了。”老师笑了笑,起身想离开。我不甘心,立即用笔画图给他看。老师抬抬眼镜,疑惑地看着图形上的线条——正方形的确有与对角线重合的对称轴!他显得惊讶,紧锁着眉头,手摸下頦,看了良久。终于,他舒展眉毛,对我说:“哎呀,老师还真弄错了……正偶数边形还有与对角线重合的对称轴!”大家会心地笑了。

  让我们与老师一起追求知识和真理,携手走进青春!

  同窗助威展风彩

  雨丝落在操场,可比赛仍在继续。我正与对手们站在800米赛道的起点线上,哨声一响,箭一般冲了出去。加油声在耳畔,不断响起,似松涛!似雷鸣!迎着风,冒着雨,快步向前,对手们一个个从身边闪过,前方的身影越来越少,我暂时领先为第一!400、300……到最后冲刺的200米,加油的人群中传来一个焦急的声音:“来了!来了!右边,快啊!”余光中,右边的确有了黑影,对手几乎与我持*,这最后竞争的关键时刻来了。“快啊!快啊!……加油!加油!……同学助威声越来越烈,似急促的战鼓,冲锋的号角,我迫使自己的每个细胞都与氧气结合,迸发出奇伟的能量,在同学的鼓励声中,我忘情了,没命了,发狠了,超越对手,险胜夺冠!

  让我们与同学一起为荣誉和胜利拼搏,携手走进青春!

  青春岁月,来匆匆,去匆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让我们,永远携手走进青春,收获知识,收获成长,收获无悔青春。

  落叶轻轻飘舞,带走了曾经的喜怒哀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逐渐成长,蓦然回首,原来成长的路上我曾跌跌撞撞走过。

  黄玫瑰终是开了。

  春还没来得及完全送走冬入夜的冷,清晨我却惊喜的望见我栽培的黄玫瑰,成了花圃中的第一缕春色。触摸着那稚嫩柔软的花瓣,我仿佛听见了她在微冷的夜里,坚强而执拗地冲破土地发出的脆响。她在微冷的风中亭亭玉立,如仙女下凡。淡黄色的花瓣在风中妖娆地舞动,告诉我这是她历经磨折成长,所换来的一瞬芳华。

  看着她,我问自己,成长是什么?

  时光早已悄然抹去了大部分儿时的记忆,只留下斑驳灯光下的一个小孩在家中兴奋地翻找着玩物,然后“啪”的一声被电蚊拍拍得瑟瑟发抖,躲在一个角落里低声啜泣。自此之后,对事物的好奇心渐渐的被恐惧淹没,成了心底的一道疤。

  小学后,渐渐的走出了曾经的恐惧。那声电蚊拍如雷般“啪”的巨响,也变得不再如此刺耳,渐渐被与同学打闹的欢笑声淹没。我一步步走出了对未知事物的阴影,大脑里的那些幼稚想法,也慢慢被知识所代替。我再也不会去干将手指伸进电蚊拍这样的傻事了。

  眼中的世界在不是父母亲的裤脚,在几年的时光中,我也一步步走出了大人们口中的不懂事。视线已然越过了母亲的肩头,眼界也愈来愈广。成长中也会为了一些小事,时常赌气与父母顶嘴,而在失意时,又总是父母把我从痛苦里拉出来。这些成长的片段在我脑中飞速闪过,虽五味杂陈,又盛满琼浆。

  步入初中,母亲为我选择了寄宿学校,我开始与家产生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距离感。自此,清晨起床时母亲的催促声被带有风韵的口哨声代替;丰盛的一日三餐被单一缺味的饭菜代替;那曾经充满喧闹声音的教室,慢慢被埋头休息的同学,与笔尖下留下的沙沙声代替。我好似在梦里,却不知不觉高过了父亲的肩头,正陶醉于童年那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鼻下的胡子,也已悄然挺直了腰板。哦,我在长大,长成我想要的样子。

  回想原来曾经成长的道路,是如此跌宕,如此动人,却又一去不复返。曾经的年少已成为了心中的一份美好,是否会坐在大树下,摸着树干上的'沧桑,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成长——那保留内心深处的记忆将指引我向前!

大家都知道课堂是让人学知识的地方,而我们班的课堂却是让人开怀大笑的地方。是些什么事情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事件一、趣味失书

我的同桌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不管走到哪儿,手里总会拿着一本书,边走边看。这不,一到数学课,她就拿她前面的“大肥猪”当挡箭牌,神不知鬼不觉得从谁拿出了一本书,有滋有味地读了起来。为什么会在数学课上看书呢?因为啊,数学老师是一个高度*视眼,看不见台下同学们做小动作,所以才这么肆无忌惮地看起书来。不料,数学老师不知什么时候从讲台上走到了讲台下,还用鹰一般的眼神狠狠地瞪着同桌。“你在看什么书啊?”老师阴森森地问。“哦,我在看《斗破苍穹》很好看的,你要不要看啊?”同桌还沉迷于书中。大家听了都哄堂大笑,她才反应过来了,没想到老师今天带了隐形眼镜啊!下场呢?就是书被老师没收了,还被留下来“补课”。

事件二、整师记

我们班上转来了一位“调皮鬼”,这位调皮鬼有一大爱好——整人。这不,刚来了一天,他就开始了整人计划。他先串通了我们全班人。同学们觉得好玩,便答应了。不一会儿,整人计划开始了。我们女生一同把老师从办公室“请”了出来,再跟老师说:“叶老师,我们想要你的qq号,可以写在黑板上吗?”“嗯。”老师打开粉笔盒盖时,大家都等着看好戏呢,“啊!蟑螂。”老师吓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气得说不出话来。当老师找“犯人”时,大家还想瞒天过海,可还是逃不出叶老师的火眼金睛,抓住了犯人,并给了他一些“奖品”。

有了这些趣事,才会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指导老师:汤老师

评:文章列举了两则发生在课堂中的趣事,板块组合的形式让文章结构清晰,叙述事例文笔细腻,语言活泼轻松,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场面!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红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有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便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做了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色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位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影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的色儿也随着大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化,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化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也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色,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少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好美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凭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浮着水皮,做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我是一个女孩,因为我的出生,让爷爷奶奶的抱孙梦落空了。我想,大概是因为我足够幸运,才能这样一点点成长,直至今天坐在这个能决定我未来的高考考场。你也许会奇怪,我为什么会这样说。是的,我与其他人有那么一点不同,我的听力很差,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的确是一种致命的打击。我依稀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对于声音的反应很差,我记得爸妈总是要对我“大喊”,我记得我从来都是坐第一排。我无法正常的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所以每当她们玩着捉迷藏以及丢沙包时,我总会一个人默默的坐在课桌上,我把课本看了一遍又一遍,眼睛却不自觉地向操场瞄去。每当有人望过来,又极其心虚地收回目光,像做坏事被抓住了。

  我无法拥有2015感动*十大人物之一——陶艳波的妈妈,她做儿子的耳朵。她十六年陪伴,她作他的耳朵,她是他的同桌,让他听见这世间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我的妈妈,她只能在放学回家一遍又一遍教我读拼音,她只能偷偷背着我去其他同学家里,叫她们陪我一起玩。她只能在赶集回来给我带回来一本《安徒生故事》,但正是这样一本书,开启了我对阅读的爱好,也开启了我心中的一扇窗。即使我的听力不好,但我却沉浸在那些故事中。我爱上了文字,爱上了阅读,我庆幸,我为自己开启了一扇窗。

  秋风送爽,田间翻滚着金黄的稻谷,爸妈面朝黄土背朝天。冬风萧瑟,爸妈仍在风雪中劳作。他们为了我,省吃俭用。就在十岁那年,他们带我去大城市,那些冰冷的检查设备让我害怕,与医院里那些穿着漂亮的人相比,我们一家如同最可怜的存在。后来,我的耳朵上多了一样东西,那是一个助听器,哪怕很多人从我身边过都要看我的耳朵,但我心中比害羞更多的是欢喜,我能够更清楚的听见声音。即使是这样,我依然与书为伴,我尝试着写作,在六年级时,我的*作《母爱》在《小溪流》发表时,我看到我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当我的作文被邻班语文老师拿去当范文朗读时,我终于听到的不是“那就是隔壁班那个聋子”,而是“今天老师朗读的那篇作文是她写的”。

  大树没有翅膀,也没有腿。但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也没有翅膀,我甚至是一个别人口中的聋子,但多么庆幸,一星陨落,暗淡不了整个星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我为自己开一扇,让我贫瘠的文字带我去看世界!去倾听这世界的轻盈与无声的爱!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菁华5篇)(扩展3)

——中考满分记叙文 (菁华5篇)

  青春,是一座桥,一座幼稚单纯通向睿智坚强的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尽是追求,尽是拼搏,让我们与老师、与同学携手走进青春感受这奋进昂扬的美好时光。

  师生斗智求真知

  阳光泼洒在窗棂,数学老师正在给我们手舞足蹈讲课。“正多边形对称轴是它每一个边的中垂线,条数是它的边数!”这洪亮的声音充满威严,让人觉那仿佛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可是,一丝思维的火花在脑中闪过:“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也是对称轴呀!所有的正偶数边形都有与对角线重叠的对称轴”。老师显然错了!课后,我立即追上他,告诉他我的想法,他迟疑片刻说:“你画图没有,几何画图就明白了!教书几十年,我心中有数!”他的语气坚定自信,又语重心长。一旁的同学说:“老师是大数学家,你一个学生就不要和专家争了。”老师笑了笑,起身想离开。我不甘心,立即用笔画图给他看。老师抬抬眼镜,疑惑地看着图形上的线条——正方形的确有与对角线重合的对称轴!他显得惊讶,紧锁着眉头,手摸下頦,看了良久。终于,他舒展眉毛,对我说:“哎呀,老师还真弄错了……正偶数边形还有与对角线重合的对称轴!”大家会心地笑了。

  让我们与老师一起追求知识和真理,携手走进青春!

  同窗助威展风彩

  雨丝落在操场,可比赛仍在继续。我正与对手们站在800米赛道的起点线上,哨声一响,箭一般冲了出去。加油声在耳畔,不断响起,似松涛!似雷鸣!迎着风,冒着雨,快步向前,对手们一个个从身边闪过,前方的身影越来越少,我暂时领先为第一!400、300……到最后冲刺的200米,加油的人群中传来一个焦急的声音:“来了!来了!右边,快啊!”余光中,右边的确有了黑影,对手几乎与我持*,这最后竞争的关键时刻来了。“快啊!快啊!……加油!加油!……同学助威声越来越烈,似急促的战鼓,冲锋的号角,我迫使自己的每个细胞都与氧气结合,迸发出奇伟的能量,在同学的鼓励声中,我忘情了,没命了,发狠了,超越对手,险胜夺冠!

  让我们与同学一起为荣誉和胜利拼搏,携手走进青春!

  青春岁月,来匆匆,去匆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让我们,永远携手走进青春,收获知识,收获成长,收获无悔青春。

  落叶轻轻飘舞,带走了曾经的喜怒哀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逐渐成长,蓦然回首,原来成长的路上我曾跌跌撞撞走过。

  黄玫瑰终是开了。

  春还没来得及完全送走冬入夜的冷,清晨我却惊喜的望见我栽培的黄玫瑰,成了花圃中的第一缕春色。触摸着那稚嫩柔软的花瓣,我仿佛听见了她在微冷的夜里,坚强而执拗地冲破土地发出的脆响。她在微冷的风中亭亭玉立,如仙女下凡。淡黄色的花瓣在风中妖娆地舞动,告诉我这是她历经磨折成长,所换来的一瞬芳华。

  看着她,我问自己,成长是什么?

  时光早已悄然抹去了大部分儿时的记忆,只留下斑驳灯光下的一个小孩在家中兴奋地翻找着玩物,然后“啪”的一声被电蚊拍拍得瑟瑟发抖,躲在一个角落里低声啜泣。自此之后,对事物的好奇心渐渐的被恐惧淹没,成了心底的一道疤。

  小学后,渐渐的走出了曾经的恐惧。那声电蚊拍如雷般“啪”的巨响,也变得不再如此刺耳,渐渐被与同学打闹的欢笑声淹没。我一步步走出了对未知事物的阴影,大脑里的那些幼稚想法,也慢慢被知识所代替。我再也不会去干将手指伸进电蚊拍这样的傻事了。

  眼中的世界在不是父母亲的裤脚,在几年的时光中,我也一步步走出了大人们口中的不懂事。视线已然越过了母亲的肩头,眼界也愈来愈广。成长中也会为了一些小事,时常赌气与父母顶嘴,而在失意时,又总是父母把我从痛苦里拉出来。这些成长的片段在我脑中飞速闪过,虽五味杂陈,又盛满琼浆。

  步入初中,母亲为我选择了寄宿学校,我开始与家产生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距离感。自此,清晨起床时母亲的催促声被带有风韵的口哨声代替;丰盛的一日三餐被单一缺味的饭菜代替;那曾经充满喧闹声音的教室,慢慢被埋头休息的同学,与笔尖下留下的沙沙声代替。我好似在梦里,却不知不觉高过了父亲的肩头,正陶醉于童年那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鼻下的胡子,也已悄然挺直了腰板。哦,我在长大,长成我想要的样子。

  回想原来曾经成长的道路,是如此跌宕,如此动人,却又一去不复返。曾经的年少已成为了心中的一份美好,是否会坐在大树下,摸着树干上的'沧桑,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成长——那保留内心深处的记忆将指引我向前!

大家都知道课堂是让人学知识的地方,而我们班的课堂却是让人开怀大笑的地方。是些什么事情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事件一、趣味失书

我的同桌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不管走到哪儿,手里总会拿着一本书,边走边看。这不,一到数学课,她就拿她前面的“大肥猪”当挡箭牌,神不知鬼不觉得从谁拿出了一本书,有滋有味地读了起来。为什么会在数学课上看书呢?因为啊,数学老师是一个高度*视眼,看不见台下同学们做小动作,所以才这么肆无忌惮地看起书来。不料,数学老师不知什么时候从讲台上走到了讲台下,还用鹰一般的眼神狠狠地瞪着同桌。“你在看什么书啊?”老师阴森森地问。“哦,我在看《斗破苍穹》很好看的,你要不要看啊?”同桌还沉迷于书中。大家听了都哄堂大笑,她才反应过来了,没想到老师今天带了隐形眼镜啊!下场呢?就是书被老师没收了,还被留下来“补课”。

事件二、整师记

我们班上转来了一位“调皮鬼”,这位调皮鬼有一大爱好——整人。这不,刚来了一天,他就开始了整人计划。他先串通了我们全班人。同学们觉得好玩,便答应了。不一会儿,整人计划开始了。我们女生一同把老师从办公室“请”了出来,再跟老师说:“叶老师,我们想要你的qq号,可以写在黑板上吗?”“嗯。”老师打开粉笔盒盖时,大家都等着看好戏呢,“啊!蟑螂。”老师吓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气得说不出话来。当老师找“犯人”时,大家还想瞒天过海,可还是逃不出叶老师的火眼金睛,抓住了犯人,并给了他一些“奖品”。

有了这些趣事,才会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指导老师:汤老师

评:文章列举了两则发生在课堂中的趣事,板块组合的形式让文章结构清晰,叙述事例文笔细腻,语言活泼轻松,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场面!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红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有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便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做了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色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位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影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的色儿也随着大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化,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化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也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色,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少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好美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凭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浮着水皮,做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我是一个女孩,因为我的出生,让爷爷奶奶的抱孙梦落空了。我想,大概是因为我足够幸运,才能这样一点点成长,直至今天坐在这个能决定我未来的高考考场。你也许会奇怪,我为什么会这样说。是的,我与其他人有那么一点不同,我的听力很差,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的确是一种致命的打击。我依稀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对于声音的反应很差,我记得爸妈总是要对我“大喊”,我记得我从来都是坐第一排。我无法正常的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所以每当她们玩着捉迷藏以及丢沙包时,我总会一个人默默的坐在课桌上,我把课本看了一遍又一遍,眼睛却不自觉地向操场瞄去。每当有人望过来,又极其心虚地收回目光,像做坏事被抓住了。

  我无法拥有2015感动*十大人物之一——陶艳波的妈妈,她做儿子的耳朵。她十六年陪伴,她作他的耳朵,她是他的同桌,让他听见这世间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我的妈妈,她只能在放学回家一遍又一遍教我读拼音,她只能偷偷背着我去其他同学家里,叫她们陪我一起玩。她只能在赶集回来给我带回来一本《安徒生故事》,但正是这样一本书,开启了我对阅读的爱好,也开启了我心中的一扇窗。即使我的听力不好,但我却沉浸在那些故事中。我爱上了文字,爱上了阅读,我庆幸,我为自己开启了一扇窗。

  秋风送爽,田间翻滚着金黄的稻谷,爸妈面朝黄土背朝天。冬风萧瑟,爸妈仍在风雪中劳作。他们为了我,省吃俭用。就在十岁那年,他们带我去大城市,那些冰冷的检查设备让我害怕,与医院里那些穿着漂亮的人相比,我们一家如同最可怜的存在。后来,我的耳朵上多了一样东西,那是一个助听器,哪怕很多人从我身边过都要看我的耳朵,但我心中比害羞更多的是欢喜,我能够更清楚的听见声音。即使是这样,我依然与书为伴,我尝试着写作,在六年级时,我的*作《母爱》在《小溪流》发表时,我看到我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当我的作文被邻班语文老师拿去当范文朗读时,我终于听到的不是“那就是隔壁班那个聋子”,而是“今天老师朗读的那篇作文是她写的”。

  大树没有翅膀,也没有腿。但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也没有翅膀,我甚至是一个别人口中的聋子,但多么庆幸,一星陨落,暗淡不了整个星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我为自己开一扇,让我贫瘠的文字带我去看世界!去倾听这世界的轻盈与无声的爱!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菁华5篇)(扩展4)

——成长类中考满分记叙文 (菁华5篇)

  静默着的夜,淡淡的月光下我轻轻的为儿子吟诵着《三字经》、《儿童勤奋好故事》,总是不间断的、持续着每晚的乐趣,悠然回味着我的读书心结。

  记得自己小的时候,每次舅来家里都要给我们买不少的小画书,那些童年的记忆里,黑白版的《西游记》、《红楼梦》、《伊索寓言》充实着我没有过多繁杂的生活。一个初夏星期天的早晨,我们姊妹4人躲在被子里看刚刚拿来的琼瑶的新小说连续画册《在水一方》,大家全不顾父亲的再次喊叫,都沉浸在读新书的喜悦中。我虽然识字不多,有了姐姐的一字一句的领读,也有父亲说的“狗看星宿”的半知半解,同样和他们一样自得其乐。父亲的声音再次回响在床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没收了书,让它们从窗子飞到院中的菜地里,它们还有更糟的待遇――浸在水里。父亲不准去拣,本能的讨好也无济于事,我们战战兢兢的听候发落,父亲给了手势去洗脸吃饭。那几天谁也不敢再去碰书柜,都安静的写着作业,又是周末的早晨,早起的我们收到父亲最好的奖励,还是《在水一方》的连环册,只是有些褶皱而已,其它都毫发未损。我们的父亲不知何时已经凉干了可能的让书恢复原来的样子。感谢父亲没有抹杀我们的读书情怀。

  在求学的过程中,读书越来越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上师专的时候,这时已经不是简单的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修养自己的身心,寻找人生最理性的境界,所以我想说:读书弥补了我们身体上的缺陷,加深了内心的修炼。矮子鲁迅、高位截瘫的张海迪通过读书都获得了人生的最高诠释,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能不读书呢?读书使人从落难的境遇中解脱出来,读着大词人东坡先生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感慨,欣赏他在艰难困境中的挥毫泼墨,怀念他给后人留下的激情与豪放;文学家范仲淹遭遇被贬之后依然心系朝廷命脉,高声呐喊出自己的政治远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的豪言诗句。

  有人说成长是一首知错就改的歌,有人说成长是一首不断进步的歌,有人说成长是一首坚持不懈的歌……

  我觉得这些都有,但是我更认为,成长是一首超越自我的歌。

  以前,我看着邻居哥哥,骑着自行车骑起来十分之快,再加上自行车的色彩绚丽,那叫个帅气。所以我十分羡慕。

  有一天,邻居哥哥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颜色是黑、黄、白相间的,别提有多好看了。他走过来对我说:“嗨!李明浩,我看你*时看我骑自行车,这次我有了新车,所以你要不要骑我旧的自行车?”我听了这句话,心一下子激动了起来,阳光仿佛更加明媚,天空显得格外的蓝。我立刻回答道:“好的,谢谢你!”邻居哥哥把自行车放在地上,说骑就骑。

  于是,我神气十足地走过去,跨上自行车,踩上踏子,眼睛注视着前方,准备用力的踩。觉得骑自行车非常容易,不用学就会了。结果我先是重重的踩了下去,再是方向失控了,然后心里害怕,最后摔了下来,接着顿时感到疼痛。我再起来,又跨了上去,踩了几下,自行车先走了几步,然后我又摔了个狗啃泥。我在心里暗暗的想:我就不信我骑不好了。邻居哥哥忽然在旁边说:“骑自行车,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我又爬了起来,跨了上去,又重重的踩了几下,自行车向左向右晃来晃去。就像个失控的飞机。自行车,向墙撞去,要不是邻居哥哥来的及时,把自行车给拦下,不然我已经撞墙了。我又在心里想:唉,好险啊!

  我顿时感到觉悟,邻居哥哥又开口发话了:“骑好自行车最重要有四点,一要有自信,二保持*衡和重心,三有速度,四不要往其它地方看。”听了这句话,我又站起来,想去试试看,我骑上去,记住那四点。突然间,“啊!”我会骑自行车了。我大声的喊了一遍:“我终于会骑自行车啦!”

  现在,我有了自己炫酷的自行车,而且还学了一些技巧,也比以前骑得好多了,所以我说“成长是一首超越自我的歌!”

  最*,我阅读了一些关于感恩的书籍,故事虽然都不长,但却给我了很大的感动和启发:妈妈给我了生命。家人给了我温暖。朋友给我快乐。老师给了我知识。为什么我要经常惹他们生气,对他们耍脾气?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以前,我总是认为感恩别人,报答别人离我很远,总是认为这些事是在我长大以后才该做的事。可是现在,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感恩不需要等到长大,感恩也不仅仅是回报,感恩是一种优秀的品质、美好的精神。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懂得感激和快乐。

  我要学会在感恩中成长: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不仅仅是为了余香,我是为了让家人,让老师,让朋友知道我对他们的感谢,知道我对他们的爱。

  虽然家人和老师经常会批评我们,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不爱我们,所以,我们不能对他们不尊重,因为他们的心中是爱我们的!

  嘴上说从以后开始感恩,不一定是感恩,而从现在起,用实际的行动开始感恩却是真正的感恩,亲人为了我们付出了一切,我们没有理由不报答他们。

  听爸爸说,妈妈肚子里怀着我的时候,走路很不方便,而且吃什么吐什么,为了让我有营养,每天皱着眉头逼自己吃很多东西。

  当妈妈千辛万苦把我生出来后,认为其它孩子都有一个舒服宽敝的家,我们却住在狭小的爷爷家,觉得很对不起我,她想让我有一个温馨的家,让我可以和别的孩子一样,在家中干净宽大的地板上玩耍。于是努力工作,打好几份工挣钱,终于买了房子,让我们有了自己温暖的家。

  同学们,你们想想,妈妈把我们带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以后每当我们要对妈妈发脾气时,就要想想妈妈为我们付出的一切,就应该听话。孩子怎么可以妈妈伤心,怎么可以不尊重妈妈呢?

  同样,想到老师对我们不倦的教诲,想到老师为了能给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每天那么辛苦地备课,我们又怎么能不好好上课,辜负他们的付出。

  愿同学们在感恩中成长!在感恩中快乐!

  我的人生就像是一朵生长在花园里的花朵的一生,父亲宽厚的肩膀,从我出生开始就为我遮风挡雨,母亲温柔的怀抱永远为我的到来敞开。生活在花园里的每一朵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园丁照顾,不会有实业的毛毛虫,只有辛勤的蜜蜂,我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着,他们的保护从来不是让我一无所知的溺爱他们让我深深明白了社会,吓得残忍却始终不曾亲眼见识,他们告诉我他们用他们的经验来告诉我,聪明的人不会去尝试而使用他们得出的经验,当做宝贵的知识,汲取从中的教训和泪水。小小的花骨朵在枝头咸咸的,泪水会加速它的枯萎,唯有带着甜蜜的语录会让它绽放。

  在呵护中成长,并不意味着没有挫折和父母,本就是他们指导我们成长的人物,挫折要学会自己解决,就像花园里的花,也会经过风霜雨雪,如果轻易被挫折打败,又如何受得住更加残暴的天灾人祸。花园里的野花也有秘方去采摘,却没有园丁的照料,他们依然坚强又美丽,是有的花朵比不上的。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我有一对很好的父母,他们耐心的教导我,包容我,我在他们的呵护下成长,我少受了很多磨难,可我也了解,有很多跟我一般大小甚至比我更小的孩子是没有父母的,他们拥有的很少,渴望的也不多,他们坚强的在不被人注意的夹角努力绽放着,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喜爱,那样的人被称作孤儿,他们有的是被父母抛下的,有的是父母不幸离世的,他们有的从未被父母的爱围绕,有的曾经拥有这两类都是不幸的孩子,我现在拥有的这幸福却从来不曾因某件事件怨恨父母,因为我的幸福是他们给予的。

  我在他们的呵护下成长,却从不懦弱脆弱,他们的呵护是为了让我更坚强,我会永远铭记父母对我的呵护,使他们让我的人生拥有了更多的绚丽色彩。

  亲人就像肥料,帮助我们这颗幼苗开花;亲人就像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亲人就像太阳,我们在他们的爱护中成长。

  幼年时,我总是和小伙伴们上街边玩耍。我们的玩法单一重复,很快我就感到无聊,无趣。一天,我发现了一个超酷的玩法就是骑着自行车比赛。自行车像剑一样穿过那边,又飞了过来,比跑步接力赛还酷。看着他们这样玩,我的心也不禁痒痒了。

  于是我满怀期待地来到爸爸面前,支支吾吾地说了一句:“爸,我……想买自行车。”爸爸一瞬间懵住了,问:"你为什么会有骑自行的念头了啊?”我便把这个事情的起因告诉了爸爸。爸爸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亲切地说:“这个游戏,它不安全,如果你执意要买自行车就答应我不玩这个游戏。”我深思熟虑了一番:买自行车不就是为了玩么,但是为了得到自行车还是先答应爸爸。

  第二天,守信的爸爸便把自行车给我买了回来,我迫不及待地上车试了试,可是弱小无助的我摔倒了。爸爸便请了一天假,专作/门来陪我练*。天色渐渐昏暗下来,我基本上会骑自行车了,再也不会像原来那样摔倒了。经过几天的练*,我觉得自己可以独自骑自行车去玩了。

  那天,我趁爸爸妈妈不在家,偷偷跑去街上和小伙伴们比赛骑自行车。比赛时,我们决定以学校门口为起点,村西头的商店为终点,大概有一千米。“呼”的一声,比赛开始了,我兴奋地骑了起来,一开始,我把对手甩在后面,我得意地向后看了一眼,没想到自行车不听使唤了。霎时间,我和我的自行车一同跌倒了。我的右腿青一片紫一片的,我号啕大哭,伙伴们赶快回家喊我的家人。回到了家,爸爸拿起家里的医疗箱,给我消毒、上药、包扎,他满脸心疼,却没一点责备,而是很轻声地对我说:“忍住,一会就不疼了,以后可不能这样做了。”我非常后悔的低下了头,泪水控制不住的往下流。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父母不知道为我流多少眼泪,不知道为我操了多大的心。我的亲人一直爱护着我,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受伤害。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菁华5篇)(扩展5)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实用五份

  一、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征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有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写好记叙文,应掌握记叙的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运用这些要素时,应注意时间、地点必须具体、明确;人物的出场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记叙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应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写完整。

  (一)记叙文的几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

  描写,即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人微的描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抒情,就是抒发、表述自己的感情。

  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1、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事物的片断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就会*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景不感人,当然,描写要恰当,为中心服务。所谓恰当,即突出特征,符合身份,写出变化,多种手法。

  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

  A、从描写的对象看,一般有三种: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景物描写(也称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细节描写,可以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重叠或交*,构**物和环境的完整描写。

  B、从描写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C、从描写的风格来看,有白描和细描。白描,即运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描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叙事,线条分明,言简意赅;写人,三言两语则揭示出人物的心态,如见其人,细描,即细致具体地描绘对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所写对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2、在记叙文中,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抒情和议论,不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而且突出文章的中心。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大致有三种情况:先叙(描)后议(抒)、夹叙(描)夹议(抒)、先议(抒)后叙(描)。议论和抒情的运用要从需要出发,适当运用,过多则使文章内容流于空泛。

  3、在记叙文中,有时也需要进行说明,但这只能在必要的时候运用,否则用多了还会影响

  (二)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四种。

  1、顺叙,按事情、人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其优点是层次清楚,容易反映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如《一面》。运用顺叙要注意详略、情节的衔接、变化,否则会使人感到*铺直叙,呆板乏味。

  2、倒叙,即把后发生的情节提前记叙、介绍,然后再叙述发生在先的情节。这种方法能突出主题或重点,给读者留下悬念,从而吸引读者往下读,引人人胜。如《第二次考试》。运用倒叙一定要把事件起因交代清楚,而且要衔接自然,如处理不当,则会使文章前后脱节,出现混乱。

  3、插叙,就是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如《故乡》中插叙了对闰土少年时代的回忆。恰当地运用插叙,可以扩大题材,丰富内容,深化主题。

  4、补叙,即在记叙过程中,用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如《这不是―颗流星》中,“我”回忆后,用对话补说阿婆已经“走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手段,以写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大体可以分记人记事两大类,写时要根据需要来确定内容和中心。写人时,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来表现人物,切忌冗长、空洞的鉴定式的介绍说明,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才能使文章生动感人。叙事主要通过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意旨。这就涉及记叙的顺序,只要运用得好,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使用一种方法,常常是综合运用只要运用得恰当,就能使文章的结构变,安排更灵活,从而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记事和写人不能截然分开,只能相对地有所侧重。记事不能没有人,写人也离不开事,因为任何事件中都必然有人物活动,而人物也只有在事件中才能表现得活泼有力。记事为主的文章,事件应记叙完整,写人为主的文章,重点在于表现人物,事件则不一定写完整。

  二、中考作文题型

  1、命题作文

  按照规定的作文题目写作,题目中往往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就概括了写作范围和内容,绝大多数没有审题障碍。如广州市20xx年的作文题《我二十年后的某一天的日记》;20xx年是《我和水》;20xx年的作文题“我也是富翁”、“假如再有一次机会”;上海市20xx年的作文题“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的视线”等。

  2、半命题作文

  通常有三种形式:命题部分在前,如《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安徽考题);命题部分在后,如《_____让我陶醉》(江苏考题);命题部分在中间或两端,如《当我面对_____的时候》。20xx年广州市中考题是《发生在的纠纷》。

  3、给材料作文

  命题者从预设材料中引申出作文要求或题目,学生阅读材料并按要求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至关重要,必须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重点,弄清要求,按照明确规定作文。如这样一个材料: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山东考题)。而20xx年广州市中考题也是“围绕自己身边的环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即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是从命题者设计“材料”中引发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话题作文具有导向性、灵活性、宽泛性的特点,*几年被广泛使用。如20xx年广州市中考题以“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为话题,20xx年广州市中考题以“简单、智慧、勇气”为话题。

  三、中考

  记叙文写作技巧

  (一)紧扣命题意图和写作要求

  拿到作文题目后,要先弄清楚题目的意义、范围、中心,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字数要求,再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合理布局谋篇,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1、确立准确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内容

  (1)思维的发散

  在落笔成文前,一定要慎重,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

  ①充分利用作文题中的提示性语言,获得写作内容

  如:也许你被真挚的母爱感动过,也许你被善良的帮助感动过,也许你为奥运会场升起的***流过热泪,也许你为无私的`友谊掀起过情感的波澜……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作文题中的“也许…也许……也许……也许……”的提示语,没有内容写的同学完全可以把这段话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写母爱、帮助、友谊等带给自己的感动。

  ②开辟独特、新颖的角度

  A、类似联想

  如由“花与刺”联想到阳光与阴影、成功与挫折、优点与缺点等。

  B、内敛式联想

  由如“英雄”联想到课堂上的英雄、公交车上的英雄、联欢会上的英雄等

  C、逆反式联想

  如由“心事”联想到“我没有心事”;由“感动”联想到自己是不懂感动的人,在母爱面前一点一点被征服被融化被感动的过程。

  D、虚实转换联想

  如写“位置”,可以实写班级的座位、一个人的职务等,也可以虚写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等。

  (2)思维的归纳

  ①写自己熟悉的内容――不要选择自己一知半解的事情作为写作材料。

  ②写自己能驾驭的内容――由自己的认知水*、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

  2、突出明确的中心

  (1)符合题意

  准确把握文章题目的范围和内涵,注意培养明确点明中心的意识。为此,可在文章内容构思好后,围绕中心编写几句(段)话,将它们安插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文章的过渡、转折的地方,既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也提醒阅卷老师你有明确的中心意识。

  (2)提升中心的品位

  ①要有深刻的思想

  ②有小中见大的眼光

  ③有化实为虚的能力

  ④有时代意识

  ⑤有新颖的角度

  例如:以“风”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化实为虚,由不同季节的风的特点联想到不同性格的人;可以联系时代,写社会上的各种风气;可以联系自己,写中学生中流行的一些风气;可以由风想到沙尘暴等社会问题;由风想到关于风筝的记忆┅┅

  (二)构思

  1、探究下笔的角度

  (1)视角的转换

  同样一件事,观察者的身份、角度、立场、观念、态度不同,得到的印象和结论也不会相同。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视角来叙述生活中的*凡小事,就能发掘出新意来。如同样是写“我”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有位同学的满分作文就改变了*惯的视角,借一位需要座位的老大爷的心灵和眼睛,生动表现了一位中学生在让座与不让座之间徘徊犹豫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2)故事新编

  对于人人所熟知的材料,我们可以结合主题,从全新的角度下笔,设计出合理的细节,使自己地文章脱颖而出。如“诚信”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题材出自《三国演义》中关羽走麦城一节,通过虚构的赤兔马与伯喜的对话,对比董卓、吕布、关羽等人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最后得出“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的观点。

  故事新编必须注意三个方面:①对原着有较清晰的印象,避免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③想象要合理;③要突出中心。

  (三)表达技巧

  1、重视描写的运用

  (1)描写人物语言――生动活泼、有个性

  (2)描写人物动作――细描个体动作、精写连续动作(见片段1、2)

  (3)描写人物心理――以景物映衬、以动作和神态暗示

  (4)描写人物肖像――个体神态、描画笑容

  (5)描写景物――映衬写景(衬托人物心理)、以景析理(情景交融)

  2、精妙的表现手法

  (1)借物抒情,化直接为含蓄,如《背影》

  (2)妙用修辞,蕴深意于物象,如片段3

  (3)双线展开,相得益彰,如片段4

  (4)借助蒙太奇(将全文所表现的内容分为许多不同地镜头,然后有机地组合起来,产生连贯、呼应、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如片段5

  3、展示才情和文化底蕴

  一、关于记叙文: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以记述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并没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多样的文体。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二、知识点归纳:

  (一)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1、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顺叙:

  按照事情发展的本来顺序进行叙述,依次从开端、发展写到高潮、结局,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这就是顺叙。顺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2)倒叙:

  把人物、事件的结局,或人物经历、事件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就是倒叙。倒叙有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启发人们思考的艺术效果。

  (3)插叙:

  在叙述进行中暂停一下,插入另外一段事,然后再把原叙述继续下去,这就是插叙。插叙有追忆往事、补足有关情况的作用。

  (4)补叙:

  在叙述结束后,又对前面的有关情节进行内容上的补充,这就是补叙。

  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1)叙述:

  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述出来,就是叙述。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就是描写。小说中运用描写比较多,一般记叙文则只是在叙述中穿插一些描写。这些描写,按对象来划分、大体可归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类。

  (3)抒情:

  直接抒情: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在文章中直接公开地表白自己的喜怒爱憎感情,就是直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在诗歌和抒情散文中运用较多,一般记叙文不宜多用。否则令人产生做作、乏味之感。

  间接抒情:

  将感情渗透在写景、叙事、说理之中,边叙述边抒情,边描写边抒情,边议论边抒情,就是间接抒情。这是记叙文的主要抒情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抒情,可熔情、景、事、理于一炉,使文章更显得丰富多彩、富有情味。

  (4)议论:

  议论是论说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它只是一种穿插在叙述和描写中的辅助手段,一般表现为对文中叙述的事物画龙点睛式地发表议论,即夹叙夹议。

  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描写的疏密来看又可分为概括介绍和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还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5、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关于象征手法:

  以茅盾的《白杨礼赞》、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例,作者不是单纯地赞美白杨、莲花,而是借这些物来赞颂某些美德或具备这些美德的人。这种写作手法,通常称为“象征手法”。“象征手法”在诗歌、散文中是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二)小说的要素: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

  (1)人物:(主要人物的确定要看该人物能否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

  (2)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比如春夏秋冬,风雨云雪,以及山川,*原、草地、小河、公园等。)作用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小说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等。)作用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其它文体中的环境描写的区别在于,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是人物个性形成乃至于人物存在的理由和依据;而其他文体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没有这样的功效,至少这样的作用不是主要的。例如写景散文中有很多环境描写,并且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主,但它不一定以塑造人物为旨归,而往往是借助于景物描写直接抒发对这景物的感情,或者对这景物的象征物的感情。即所谓的“借景抒情”。

  一、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征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有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写好记叙文,应掌握记叙的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运用这些要素时,应注意时间、地点必须具体、明确;人物的出场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记叙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应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写完整。

  (一)记叙文的几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描写,即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人微的描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抒情,就是抒发、表述自己的感情。

  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1、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事物的片断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就会*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景不感人,当然,描写要恰当,为中心服务。所谓恰当,即突出特征,符合身份,写出变化,多种手法。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

  A、从描写的对象看,一般有三种: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景物描写(也称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细节描写,可以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重叠或交*,构**物和环境的完整描写。

  B、从描写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C、从描写的风格来看,有白描和细描。白描,即运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描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叙事,线条分明,言简意赅;写人,三言两语则揭示出人物的心态,如见其人,细描,即细致具体地描绘对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所写对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2、在记叙文中,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抒情和议论,不仅增强文1

  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而且突出文章的中心。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大致有三种情况:先叙(描)后议(抒)夹叙(描)夹议(抒)先议(抒)后叙(描)。议论和抒情的运用要从需要出发,适当运用,过多则使文章内容流于空泛。

  3、在记叙文中,有时也需要进行说明,但这只能在必要的时候运用,否则用多了还会影响

  (二)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四种。

  1、顺叙,按事情、人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其优点是层次清楚,容易反映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如《一面》。运用顺叙要注意详略、情节的衔接、变化,否则会使人感到*铺直叙,呆板乏味。

  2、倒叙,即把后发生的情节提前记叙、介绍,然后再叙述发生在先的情节。这种方法能突出主题或重点,给读者留下悬念,从而吸引读者往下读,引人人胜。如《第二次考试》。运用倒叙一定要把事件起因交代清楚,而且要衔接自然,如处理不当,则会使文章前后脱节,出现混乱。

  3、插叙,就是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如《故乡》中插叙了对闰土少年时代的回忆。恰当地运用插叙,可以扩大题材,丰富内容,深化主题。

  4、补叙,即在记叙过程中,用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如《这不是―颗流星》中,“我”回忆后,用对话补说阿婆已经“走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手段,以写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大体可以分记人记事两大类,写时要根据需要来确定内容和中心。写人时,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来表现人物,切忌冗长、空洞的鉴定式的介绍说明,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才能使文章生动感人。叙事主要通过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意旨。这就涉及记叙的顺序,只要运用得好,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使用一种方法,常常是综合运用只要运用得恰当,就能使文章的结构更多变,安排更灵活,从而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记事和写人不能截然分开,只能相对地有所侧重。记事不能没有人,写人也离不开事,因为任何事件中都必然有人物活动,而人物也只有在事件中才能表现得活泼有力。记事为主的文章,事件应记叙完整,写人为主的文章,重点在于表现人物,事件则不一定写完整。

  二、中考作文题型

  1、命题作文

  按照规定的作文题目写作,题目中往往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就概括了写作范围和内容,绝大多数没有审题障碍。如广州市2000年的作文题《我二十年后的某一天的日记》;2001年是《我和水》;2004年的作文题“我也是富翁”、“假如再有一次机会”;上海市2004年的作文题“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的视线”等。

  2、半命题作文

  通常有三种形式:命题部分在前,如《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安徽考题);

  命题部分在后,如《_____让我陶醉》(江苏考题);命题部分在中间或两端,如《当我面对_____的时候》。2001年广州市中考题是《发生在的纠纷》。

  3、给材料作文

  命题者从预设材料中引申出作文要求或题目,学生阅读材料并按要求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至关重要,必须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重点,弄清要求,按照明确规定作文。如这样一个材料: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山东考题)。而2000年广州市中考题也是“围绕自己身边的环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即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是从命题者设计“材料”中引发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话题作文具有导向性、灵活性、宽泛性的特点,*几年被广泛使用。如2002年广州市中考题以“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为话题,2003年广州市中考题以“简单、智慧、勇气”为话题。

  三、中考叙文写作技巧

  (一)紧扣命题意图和写作要求

  拿到作文题目后,要先弄清楚题目的意义、范围、中心,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字数要求,再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合理布局谋篇,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1、确立准确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内容

  (1)思维的发散

  在落笔成文前,一定要慎重,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

  ①充分利用作文题中的提示性语言,获得写作内容

  如:也许你被真挚的母爱感动过,也许你被善良的帮助感动过,也许你为奥运会场升起的***流过热泪,也许你为无私的友谊掀起过情感的波澜??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作文题中的“也许?也许??也许??也许??”的提示语,没有内容写的同学完全可以把这段话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写母爱、帮助、友谊等带给自己的感动。

  ②开辟独特、新颖的角度

  A、类似联想

  如由“花与刺”联想到阳光与阴影、成功与挫折、优点与缺点等。

  B、内敛式联想

  由如“英雄”联想到课堂上的英雄、公交车上的英雄、联欢会上的英雄等

  C、逆反式联想

  如由“心事”联想到“我没有心事”;由“感动”联想到自己是不懂感动的人,在母爱面前一点一点被征服被融化被感动的过程。

  D、虚实转换联想

  如写“位置”,可以实写班级的座位、一个人的职务等,也可以虚写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等。

  (2)思维的归纳

  ①写自己熟悉的内容――不要选择自己一知半解的事情作为写作材料。②写自己能驾驭的内容――由自己的认知水*、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

  2、突出明确的中心

  (1)符合题意

  准确把握文章题目的范围和内涵,注意培养明确点明中心的意识。为此,可在文章内容构思好后,围绕中心编写几句(段)话,将它们安插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文章的过渡、转折的地方,既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也提醒阅卷老师你有明确的中心意识。

  (2)提升中心的品位

  ①要有深刻的思想

  ②有小中见大的眼光

  ③有化实为虚的能力

  ④有时代意识

  ⑤有新颖的角度

  例如:以“风”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化实为虚,由不同季节的风的特点联想到不同性格的人;可以联系时代,写社会上的各种风气;可以联系自己,写中学生中流行的一些风气;可以由风想到沙尘暴等社会问题;由风想到关于风筝的记忆┅┅

  (二)构思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菁华5篇)(扩展6)

——记叙文写作指导合集五篇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此话并不错。然而,面对初学写作的初中生,教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这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使其少走弯路,是完全必要的。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中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观察的时间是四个星期。对观察的要求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第三,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

  例如王瑞琦同学,在描写数学郭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眼睛的特征。她是这样描写的:“他的眉毛非常黑,长得像两个锐角三角形,挺有个性。眼睛不大,可很有神。”她在写郭老师上课时,突出了“教学有方”的特点。文中写道:“每当我们上数学课时,班上总是很活跃,时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最有趣的是提问。郭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时,嘴角总是微微向上翘,流露出一丝笑意。有的同学答错了,一见老师的表情,以为自己答得挺不错,竟很得意,就稀里糊涂地说起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有的同学答对了,郭老师反会问上一句:‘对吗?’这个同学也就犹豫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郭老师就会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最后他才把正确答案告诉我们。这样,既能让我们认真思考、活跃思维,又能使我们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篇作文之所以写得成功,关键是观察的细致。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巩固在观察中的收获,我要求学生认真总结观察的过程和体会。王瑞琦同学总结道:“我是数学课代表,与郭老师接触得多,我不放过每一次见面的机会,认真观察他的外貌,我发现他的眉毛很有特色。他给我的主要感受就是提问时很有趣。所以上课时,我就仔细观察他提问时的神态、说话的语气、语调以及动作上的一些特点。如果我不用心观察,就无法获得具体的感受与认识,也就不能把人物的外貌及性格特征真切地表现出来。”通过这次作文,同学们都尝到了观察的甜头,作文时再不愁没有可写的了。

  二、写熟悉的人和事

  指导学生写作,我还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彻、认识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就能写得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但是要想让学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还必须在写法上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但是在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四个方面并非要全写,有时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写,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要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否则,就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精神风貌。

  第二,写人物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惯等,否则就会**淡淡、干干巴巴,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第三,让人物自我表演。

  学生写作前,我强调指出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导演,在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纪录片中的解说员,自己一味地介绍。这样,笔下的人物才富有立体感,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良好效果。

  例如沈静同学的作文《一位让我敬爱的人》,描写的人物是我校的张校长,作文选取了两个事例,表现张校长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的好品质。其中的一个事例是这样写的:“星期六上午我们也得上课。早晨,我早早来到教室,刚脱下外衣,就冷得打颤。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冷吗?教室里暖气热吗?’那么亲切。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张校长。她走到暖气前,摸了摸,摇摇头,显出几分焦急和不安……快上课了,张校长又来了,对我们说:‘同学们,这几天冷,大家要多喝热水,有条件的要每天喝两袋板兰根,预防感冒,记住了吗?要当作业来完成。’然后用手扶了一下眼镜,到别的班去了。”这篇作文,注意让人物自我表演,所以,给人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事,我主要是让他们写自己经历的事。学生自己是参与者,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都十分清楚,写起来自然比较容易。尤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进去,从而揭示出事情的意义。那么,怎样叙事才能具体、真切呢?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事时,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碍别人看明白的情况下,才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两个。

  学生在叙事时,一般都能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却往往把事情的过程叙述得非常简单、空泛,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就强化训练学生写好事情的发展过程,力求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

  第二,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

  由于年龄、时代的差异,学生在家里会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即使自己,也会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冲突。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或自己的觉悟,矛盾冲突最终会得以妥善解决的。我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写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结局,使文章曲折动人,富有吸引力。

  例如罗飞雪同学的作文《一字之争》,就写得很好。他在作文中写道:他爸爸让他背诵唐代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当他背到“乡音无改鬓毛衰”时,他爸爸严肃地批评他,为什么把“衰”字读成“cuī”了。罗飞雪听了,很委屈地说:“爸,是您错了,(衰)字在这里就读(cuī)。”他本以为父子之间又得来一场面红耳赤的唇枪舌战。而他爸爸却搬出几本字典、词典,与他一同查找,结果费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也没有查到。罗飞雪就不耐烦地说:“爸,算了吧,就听您的念(shuāi)吧。”他爸爸听后,反而更加严厉地对他说:“什么叫算了,做学问,就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有错必改!”他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查找。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爸爸忽然捧着《古代汉语》高兴地叫起来,说这里就是读(cuī),“爸爸错怪你了,向你认错!”作文最后写道:“爸爸是个工程师,知识渊博,竟然向我认了错,可在‘认真’二字上,我却输给了爸爸。”这篇作文写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把矛盾冲突表现得合情合理,结局出人意料,作文的主题也突出了。

  三、片断写作训练

  写整篇作文固然重要,但费时较多。因此,在指导学生写整篇作文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写片断练*,以突出写作训练的重点,二者交叉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所谓“片断”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断组成。所以,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怎样写好片断呢?我向学生提出四点要求。

  第一,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因为是片断,内容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地写。

  第二,要真实。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不能脱离生活,编造离奇的故事。

  第三,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不能空洞无物。

  第四,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要赋予片断一定的思想意义。

  初一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往往不知从何下笔。我就出一些题目,如《街头见闻》、《早晨》、《招待客人》等。有时,我规定出写作范围,如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让学生自拟题目。但无论命题,还是自拟题,都必须按照我提的四点要求去写。

  经过反复的训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李峥同学写的《街头见闻》,全文是这样的:

  下午,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看上去只有六、七岁,红润的脸庞上,有一双明亮的小圆眼睛,翘着小鼻子,穿着一件花毛衣。她手里拿着一封信,蹦蹦跳跳地跑到邮筒前,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她踮着脚尖,刚要投入,忽地又把手缩了回来,用小手轻轻地抚摸着信封。而后,她又踮起脚,当她再一次投放的时候,她又犹豫了。接着,她又把信很快地抽了回来,在信封上面轻轻地吻了一下,才投进信筒。之后,才蹦蹦跳跳地跑远了,一个小花点消失在我的视野里。

  我猜测着,她的信是寄给谁的呢?但我深信,无论是寄给她远在外地的父母,寄给抚养她长大的奶奶,还是寄给她的伙伴,她的真挚的感情,都会使那个人感动的。她不是把我这个与她素不相识的姐姐都给感动了吗?

  这篇片断把小女孩投信时,那欲投又舍不得投的矛盾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小女孩纯真的感情,着实令人感动。这个小片断虽不足四百字,却像一幅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颇有感染力。这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生活,并按老师要求认真写作的结果。

  像这样真实具体、清新简洁的片断还很多。如梁丽华同学的《等》、王雪莉同学的《钥匙终于找到了》,都通过多侧面的描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自己的急切心情。郑铁同学的《送别》,描述了爸爸在南昌火车站送他和妈妈回北京时,一家人难舍难分的场面,都很真切感人。

  写小片断的效果如何呢?对此,我曾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写小片断自己确定中心,自己选材、费时不多,自由灵活,能提高观察能力,有话可说,又为写大作文积累了材料,对提高写作水*很有帮助。

  四、教学生自批作文

  修改文章是写作的重要环节。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在《我怎样写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这是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经验之谈。然而,学生写完作文,往往一遍也不检查,一字也不修改,就匆匆交给老师。这样马马虎虎,主要是写作态度不端正。但是,学生不会修改文章,也是个实际问题。

  就修改文章而言,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初一学生写作能力很有限,让他们自己修改文章,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必须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第一,是朗读。让学生明白只有读,才能发现错别字和不合语法的病句。语感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写作文后,我让他们放声读两遍。有时,还让他们录音,然后放录音,听听是否有词句的错误。听到有问题的地方,用笔划出来。这种方法简单、易做,学生乐于接受。

  第二,介绍词句修改的具体方法。

  1、删。删去多余的字、词、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如:“我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还是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当然以前没到过。因此,“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都应该删掉。

  2、增。增加一两个或几个字,使语句明确、生动、流畅。如:“他拉开门,拿出一听可乐。”拉开什么门呢?不明确。“门”前面应该增加“冰箱”两个字。再如:“老师生气了,看着我。”在“看着我”前应加上“瞪着眼”三个字,就能生动地表现出“老师生气”的样子。

  3、调。调整语序,使表达合乎逻辑。如:“我生日那天,姑姑送给我很漂亮的一件毛衣”。”“很漂亮”这个短语,是修饰毛衣的,而不是修饰“一件”的,应调到“毛衣”的前面,才合情理。

  4、换。换个词或句子,使表达更严密。如:“对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我们争吵得很激烈。”对严肃问题发表看法,用“争吵”来表达是不妥当的,应换成“争论”或“争辩”。

  5、改。作文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应认真对待,予以改正。

  以上是给学生所讲的五种修改方法,所举例句,都是学生自己用我讲的方法修改的。在修改中,我要求学生运用教材中介绍的修改符号,予以改正。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互改。两人或几人一组,相互评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至于对作文的选材、立意、结构等进行修改,由于初一学生水*的限制,暂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只要求学生写作之前,列出提纲,确定好中心,选好材料,安排好结构,然后按提纲作文。

  1、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擅长形象思维、会刻画人物的同学可选择记叙文,擅长抒情的同学可选择散文。初中生一般不提倡写议论文。

  2、精写前几段,给评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

  要精雕细刻,要出彩。比如,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或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巧述故事,引人入胜,或巧用题记,揭示主旨,或巧用诗文显诗意。写好结尾和过渡段。阅卷老师一般是S型的扫描全文。结尾可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或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虚笔拓展,扩大容量;或精辟议论,深化主旨。

  3、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4、引用古诗词、句

  在通篇的作文中,出现一两句古诗词,不仅会是作文富有文学气息,还会给阅卷老师一个很好的的印象。

  (想要把古诗词、句,活用,当然首先是清楚每一句古诗词的含义、背景。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时涉猎大量的古诗、古文。)

  5、中心突出,立意深远

  首先,立意必须集中而突出。即使需要使用较多的素材也只能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下,这样才不会散而无主,不至于喧宾夺主。其次,记叙文务必符合积极、健康、深刻、高远的立意要求。其三,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发现深刻、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善于从事件的表面向深处挖掘,使主题变得深刻起来。其四,运用对比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事件的中心揭示得更深刻。

  6、抓关键词语法,也叫重点词语分析法。

  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就能弄明白要表达的中心。如《难忘的初中生活》这一题目,“生活就是文章的文眼”,本文要求写初中生活。初中有漫长的三年,写哪些呢?再看题目中的“难忘”,就写那些印象深刻的,有意义的或有趣味的生活。

  1、命题记叙文

  以词、短语、句子直接命题的记叙类文题,往往具有寓意性,开放性,容量极为丰富,驰骋想象的空间也极为广阔。审题重在"咬文嚼字",要咬准字眼想开去,通过具体的事件、生活表象的概括,使得主题渐趋明朗,最终再把一度放开的思路收回来。词句不完全型记叙类文题对所要写的内容带有定向的性质,只允许在某一方面进行选择。选择时要斟酌酝酿,反复筛选,权衡而定,选择既定之后就要搜罗素材,设计内容,展开结构。

  2、材料记叙文

  材料记叙文是典型的“戴着镣铐跳舞”。尽管如此,“镣铐”要戴,“舞”也要跳好。考生主要掌握想象描述类、续写类记叙文。想象描述类文题的写作要注意:一、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诸如行动、心理、对话描写等;二、要精心揣摩要求,依照要求应节而舞,舞出水*,舞出风格。续写类文题的写作关键在于揣摩透彻文题所提供的情境,然后展开想象创与文题情境协调一致的情境,通过情境表现主题。

  3、话题记叙文

  *三年高考考察了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只要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写记叙文热仍不失为“避重就轻”的明智选择。因为文章的主题业已明确,考生所考虑的只是如何用生动曲折的事件、个性鲜明的人物以及生动具体的描述把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哲理性的思表现出来,让生活暗示出深刻的主题,因而审题难度大大降低。

  记叙文是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种文体。它是写作训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一般说来,它大致分为三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