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3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2022-06-27 10:09:26 阅读答案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3-5题。(11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也。”

  3.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 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

  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二)3. 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①吃 ②往往,总是 (4分)

  4.①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以”、“已任”各1分,句子意思基

  本正确1分。共3分)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妻子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2分)

  5.岳阳楼记 揭示主题(各1分,共2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2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义: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音:________义:________

  ③食不给 音:________义:________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________义:________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dàn 吃。②zhé 往往,总是。③jǐ 供应。④chán 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揭示主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______》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

  (2)①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3)岳阳楼记 揭示主题

  (意思对即可)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夹竹桃》阅读答案3篇

《夹竹桃》阅读答案1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这一点軔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1、解释词语。

  衰败:

  迎风吐艳:

  无不奉陪:

  2、根据课文内容将选段补充完整。

  3、将最后一句反冋句改成陈述句。

  4、“悄悄”“无不奉陪”分别表现了夹竹桃怎样的品性?

  5、如果将“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改为“一朵花开了,又败了,一嘟噜花长了,又黄了”是否可以?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衰退和败落。迎着风开出花朵。不论什么时间,不论什么地点都奉陪的意思。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4、夹竹桃默默无闻地开放,从不停止开放的脚步,它的韧性就是这样的可贵。

  5、不可以。先写开、长,再写败、黄,不能突出夹竹桃的韧性。先写黄了、败了,再写开、长,才能表现夹竹桃花开一茬又一茬,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突出其“韧性”。

《夹竹桃》阅读答案2

  夹竹桃

  季羡林

  ①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②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③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④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⑤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⑥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⑦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⑧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⑨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们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⑩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⑾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的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兄弟)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渐渐隐入暮霭中,*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⑿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1962年10月17日)

  1、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如果将第2自然段第一句中“一盆是红色的”和“一盆是白色的”的前后位置调换一下有什么不好?

  2、第3自然段写庭院中各种花卉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第4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里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又哪两种?

  4、找出第4自然段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句子。

  5、文中作者对夹竹桃的感情变化过程的特点是怎样的?(答案不超过10字)

  6、本文写夹竹桃详略得当,文章详写了哪两个地方的夹竹桃?找出一处属于略写另外一些地方的夹竹桃的句子。这样处理详略的用意是什么?

  7、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联系全文来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主要有哪些?

  1.作者爱夹竹桃,是因为它有很多“妙处”,结合全文概括这些“妙处”。

  2.具体分析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语言运用的特点。

  3.文章多处使用了衬托的手法,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古人多从人格品性的角度来写夹竹桃,如沈与求的“摇摇儿女花,挺挺君子操”;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夹竹桃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①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②有趣。③有韧性。④引起童年的幻想。⑤见证了“我”的成长。⑥见证中缅人民友谊。

  2.句式整齐,使语言具有整饬之美:“嘟噜”一词的使用,具象而传神地写出花的繁盛和生命力,口语的使用;使文章语言风趣多变。

  3.第一处:以院内诸花衬托夹竹桃。院内诸花虽美不胜收,却开开落落,衬托夹竹桃从春到秋,长开不败的韧性。

  第二处:以他乡的夹竹桃衬托家乡的夹竹桃,表达自己对家乡夹竹桃(或“家乡”)的留恋。

  第三处:以蒲甘古城的荒寒衬托夹竹桃旺盛的生命力,赞美中缅人民的友谊。

  4.作者的.角度与古人不同,作者对夹竹桃的书写是从自己的独特生活经验——对夹竹桃的想象、幻想、记忆以及对这生活经验的思考的角度写,这样写,取材“真实的身边琐事”,有真情实感,能打动读者,“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常人的心弦”。

《夹竹桃》阅读答案3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每天都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每个都奉陪)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1)如果将文中画横线的内容改为括号里的内容,你认为这样改好吗?说说你的理由,再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无……不……无不……

  ⑵读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你从“悄悄地”“一声不响”“又……又……”等词语中读出了什么?

  (3) “这一点初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夹竹桃的“韧性”指的是什么?从哪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1)这样改不好。因为“无……不……”的运用,是双重否定,更能起到肯定的作用,可以加强语气。

  (2)读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3)夹竹桃的韧性是指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四季常开。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3篇(扩展2)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通用5篇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 1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阅读答案:

  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 2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①啖粥而读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____________

  ③食不给__________

  ④乃至被谗受贬____________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一项目是

  [ ]

  A、以中有足乐者

  B、辄以水沃面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先帝不以臣卑鄙

  4、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吃

  ②往往,总是

  ③供应

  ④ 说别人坏话

  2、B

  3、B

  4、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5、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意对即可)

  6、揭示主题。(意对即可)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 3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①啖粥而读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____________

  ③食不给__________

  ④乃至被谗受贬____________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一项目是

  [ ]

  A、以中有足乐者

  B、辄以水沃面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先帝不以臣卑鄙

  4、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吃

  ②往往,总是

  ③供应

  ④ 说别人坏话

  2、B

  3、B

  4、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5、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意对即可)

  6、揭示主题。(意对即可)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3-5题。(11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3.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3. 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①吃 ②往往,总是 (4分)

  4.①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以”、“已任”各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3分)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妻子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2分)

  5.岳阳楼记 揭示主题(各1分,共2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3-5题。(11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也。”

  3.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 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

  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二)3. 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①吃 ②往往,总是 (4分)

  4.①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以”、“已任”各1分,句子意思基

  本正确1分。共3分)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妻子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2分)

  5.岳阳楼记 揭示主题(各1分,共2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3篇(扩展3)

——《义犬》阅读答案3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义犬救主

  华隆好弋[1] (yì)猎。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方苏。隆未苏之前,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太*广记》

  短文注释:[1]弋:射。[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3]后:以后有一次。[4]咋:咬。[5]闷绝:窒息。

  1、解释加粗的字。

  (1)华隆好弋猎( )

  (2)犬遂咋蛇死焉( )

  (3) 二日方苏( )

  (4)隆闷绝委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喜欢/爱

  (2)于是

  (3)感到奇怪

  (4)倒

  2、家人对狗的举动感到奇怪,于是跟着狗走

  3、①华隆被大蛇缠身,犬为救主人,咬死大蛇;

  ②华隆僵仆失去知觉,犬奔走嗥吠,招来家人营救;

  ③在华隆未苏醒时,犬终始不吃东西。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义犬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 ②郡关:州府。 ③扫腰橐(tuó:扫,清理。腰橐,钱袋。④冲衢:交通要道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既走,则又从之(2犬始奔去(3返客疾驰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小题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义 犬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 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 ②郡关:州府。 ③扫橐③:扫,清理。橐③,钱袋。④冲循:交通要道。

  2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既走,则又从之 (2)犬始奔去 (3)返客疾驰 (4)金亡其半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2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参考答案:

  21。(1)已经 (2)离开 (3)快速 (4)丢失

  22。(他)又想到(来路)是南北交通要道,来往的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两(钱财)哪有存在的道理!(意对即可)

  23 。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为主人寻找丢失的银两,竟累死在草丛中;临死也不忘用身紧护主人的银两。 (答出两点即可)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3篇(扩展4)

——《乘船》阅读答案3篇

  阅读《乘船》,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8、下面句中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歆辄难之 B. 默而识之 C. 不能称前时之闻 D. 友人惭,下车引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俱乘船避难( ) ②幸尚宽( )

  ③纳其自托( ) ④遂携拯如初( )

  10、翻译句子(4分)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4分)

  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你从学过的知识中,写一句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8. C (2分)

  9. ①一起 ②幸而,恰巧 ③接纳,接受 ④于是(4分)

  10、①(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②起先这所以犹豫不决,正是考虑到了这种情况。(4分)11、①幸尚宽,后贼追至 ②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4分)

  12、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2分)

  13、略(2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歆辄难之 难: ⑵本所以疑 所以:

  ⑶王欲舍所携人 舍: ⑷遂携拯如初 遂:

  1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20.作者对华歆、王朗的评价是怎样的?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这个评价?(4分)

  答案:

  18.(4分)(1)认为……困难(或:感到为难)(1分)(2)……的原因(1分)(3)舍弃、甩掉(1分)(4)于是、就(1分)

  19.(2分)(我)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1分),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1分)!

  20.(4分)①华歆优、王朗劣。(1分)

  ②我赞同作者对华歆、王朗的评价(1分)。作者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看出一个人的品质,“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2分)。

  或:我不赞同作者的评价(1分)。作者以一件小事就给别人的品质下结论,是以偏概全,这是不可取的(2分)。

  阅读《乘船》,完成题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歆辄难之”的“之”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他为何对此感到为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华歆为什么不愿意抛弃所携之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是你遇到了这种事,你将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3篇(扩展5)

——《师说》阅读答案3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5—20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15、下面文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6、下面文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朝济而夕设版焉

  B.则群聚而笑之 顺风而呼

  C.句读之不知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吾师道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7、下列各文句中均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⑤用心一也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⑧吾从而师之

  A.①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⑥⑧ D.①②③⑤⑥⑧

  18、下列文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9、对下列句子当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从而师之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假舟辑者,非能水也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小学而大遗 ⑧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C.①∕③④∕②⑤⑧∕⑥⑦ D.①∕③④⑧∕②⑤∕⑥⑦

  20、翻译上述文段中划线的文言语句。(4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分)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分)

  参考答案:

  15、C 16、B 17、D 18、C 19、B

  20、(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绝长江黄河。(2分)

  (2)所以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分)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吾师道也: 学*

  B. 是故无贵无贱:无论,不论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许多人

  D. 君子不齿:不屑一提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则群聚而笑之

  不知东方之既白 到则披草而坐

  C.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翻译上文中的划线句。(2分)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翻译下面其它课内语句。(3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3篇(扩展6)

——《瑕》阅读答案3篇

  瑕之美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以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 “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16.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缺陷美”的深刻见解,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缺陷美”的定义。(不多于40字)(4分)

  答:缺陷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全文看,“缺陷美”别具魅力的原因是什么?并从本文之外举例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8.简要阐述你对“‘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第1自然段借用芳林之中的“枯枝败叶”来指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形或内心的某种“缺陷”。

  B.很多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人物形象变得真实可信,所以作者说这是“缺陷美”。

  C.作者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对刘备这一人物的处理恰到好处,正是“似伪”这一“缺陷”使得刘备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D.作者认为,塑造美的形象不但可以而且必须表现局部的“缺陷”,否则,就完美得如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捉摸得到。

  E.作者借用“东施效颦”的典故说明整体而非局部的缺陷是称不上缺陷美的。

  参考答案

  16.缺陷美是指作品中人物形象由于其外在或内心的某种局部的“缺陷”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

  17.原因:一是真实可信,二是使人物形象独特,具有特殊韵致。举例略。

  18.缺陷,指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成功的艺术形象的“缺陷”只是若隐若现的微瑕,是相对于“整体的美”而言的,就如美人脸上的痞子。如果长相丑陋,或内心龌龊,道德败坏,那就不能说是缺陷了。

  19.BE(B很多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但并非是任何人物形象的“缺陷”都能称之为“美”,因为这种“瑕之美”的前提是“瑕不掩瑜”。E“东施效颦”这一典故是极言“缺陷美”的“魅力”的。)

  

  付钱的时候,小贩又重复了一次:

  我卖你这玛瑙,再便宜不过了。

  我笑笑,没说话,他以为我 不信,又加上一句:真的不过这么便宜也有个缘故,你猜为什么?

  我知道,它有斑点。本来不想提的,被他一逼,只好说了,免得他一直噜嗦。

  哎呀,原来你看出来了,玉石这种东西有斑点就差了,这串项链如果没有瑕疵,哇,那价钱就不得了啦!

  我取了项链,尽快走开。有些话,我只愿意在无人处小心地,断断续续地,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给自己听。

  对于这串有斑点的玛瑙,我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它的斑痕如此清清楚楚。

  然而买这样一串项链是出于一个女子小小的侠气吧,凭什么要说有斑点的东西不好?

  水晶里不是有一种叫发晶的种类吗?

  虎有纹、豹有斑,有谁嫌弃过它的皮毛不够纯色?

  就算退一步说,把这斑纹算瑕疵,世间能把瑕疵如此坦然相呈的人也不多吧?

  凡是可以坦然相见的缺点都不该算缺点的。纯全完美的东西是神器,可供膜拜,但站在一个女人的观点来看,男人和孩子之所以可爱,正是由于他们那些一清二楚的无所掩饰的小缺点吧?

  就连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接纳和纵容,不也看准了自己的种种小毛病而一笑置之吗?

  所有的无瑕是一样的因为全是百分之百的纯洁透明,但瑕疵斑点却面目各自不同,有的斑痕是鲜苔数点,有的是砂岸逶迤,有的是孤云独去,更有的是铁索横江,玩味起来,反而令人怡然心喜。想起*生好友,也是如此,如果不能知道一两件对方的臭事,不能有一两件可笑可嘲可詈可骂之事彼此打趣,友谊恐怕也会变得空洞吧?

  有时独坐细味瑕字,也觉悠然意远,瑕字左边的玉旁,是先有玉才有瑕的啊!

  正如先有美人而后才有美人痣,先有英雄,而后有悲剧英雄的缺陷性格。缺憾必须依附于完美,独存的缺憾岂有美丽可言,天残地阙,是因为天地都如此美好,才容得修地补天的改造的涂痕,一个坏孩子之所以可爱,不也正因为他在撒娇撒赖蛮不讲理之外有属于一个孩童*乎神明的纯洁了直吗?

  瑕的右边是叚,叚有赤红色的意思,瑕的解释是玉小赤,我也喜欢瑕字的声音,自有一种坦然的不遮不掩的亮烈。

  完美是难以冀求的,那么,在现实的人生里,请给我有瑕的真玉,而不是无瑕的伪玉。

  问题:

  1.第四段中我笑笑,没说话是细节描写,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我那一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2.揣摩并理解文中纯全完美的东西是神器,可供膜拜这句话的含义。

  3.作者为什么会喜欢有瑕疵斑点的玉?

  4.作者在对瑕字的细细品味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示例:我知道玛瑙这么便宜卖的原因,如果不是 因为它上面有斑点,你会以这么便宜的价格卖给我吗?

  2.世间的事物,十全十美、完美无缺是难以冀求的,它往往只是人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3.因为玉有瑕疵斑点才真实,有一种坦然的不遮不掩的亮烈,玩味起来更是令人怡然心喜。

  4.缺憾必须依附于完美,完美是难以冀求的。或:不求完美,但求真实。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5分)

  瑕之美

  郭启宏

  ①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②《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③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三国演义》中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④“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⑤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⑥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①,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本文略有改动)

  [注] ①瑕不掩瑜:瑕,斑点;瑜,玉上的光泽。玉的疵点掩盖不了其固有的光泽。比喻事物的毛病缺点无损其整体的完美。

  小题1:本文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

  小题2:本文从两个角度论述了“瑕之美”:(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3: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4:本文写到“《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请再以《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或《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为例,说说其整体之美及局部的缺陷。(4分)

  人物:

  整体之美:

  局部缺陷:

  参考答案:

  小题1: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小题2:(1)“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2)“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

  小题3:举例论证(2分)论述了“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或论述了 “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

  小题4:示例:长妈妈:敦厚、慈爱——愚昧、粗鲁;格列佛:有冒险、开拓精神——未免有些自大;林冲;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优柔寡断,忍气吞声。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提问方式,“想告诉我们什么”,其实就是提问题作家主要观点(论点)是什么。抓住文题“瑕之美”,这是本文中心论点的核心,然后根据文题在文首和文尾在总述性文字中找到作者完整表达观点的句子。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三四段,抓住开头中心句,③“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④“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

  小题3: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3篇(扩展7)

——《白鹭》阅读答案3篇

  最花芦叶老风烟,驶上秋城思渺然。

  白鹭不如如许事,赤乌②又隔几何年。

  六朝往事秦淮水,一笛晓风江浦船。

  我辈人今竞谁是,只堪渔艇夕阳边。

  [注]①方岳出身干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七岁能赋诗,时人称之为神童,南宋绍定五年中进士。因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斗争,多次遭到权奸贪吏的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②赤乌:传说中的瑞鸟。

  1.首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2.联系下文,具体分析诗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渺然”之思?(6分)

  白鹭亭阅读答案方岳

  1.描绘了一幅荻花飘飞、芦叶衰残、风烟迷茫的秋色图。(2分)作用:交代了登亭的季节,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孤独悲凉的感情基调。(3分)(意思对即可。)

  2.白鹭无知,赤乌难见,暗含时事多艰、国势衰微之叹;(2分)六朝往事随水流逝,空余晚风长笛江浦归船,饱含历史兴亡之感;(2分)我辈无奈,只堪与渔艇夕阳为伴,抒发壮志难酬之悲。(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白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鹭太大而嫌生硬,可不用说,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境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好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作者是怎样写出在“清水田”里,在“晴天的清晨”的树巅上,在“黄昏的空中”,白鹭的不同神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曾像法布尔、郭沫若他们那样仔细观察过一种小动物吗?回忆一下,请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一种心爱的小动物的*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晴天的清晨,常见白鹭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低飞。

  2.“略”。

  白鹭亭

  方岳①

  最花芦叶老风烟,驶上秋城思渺然。

  白鹭不如如许事,赤乌②又隔几何年。

  六朝往事秦淮水,一笛晓风江浦船。

  我辈人今竞谁是,只堪渔艇夕阳边。

  [注]①方岳出身干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七岁能赋诗,时人称之为神童,南宋绍定五年中进士。因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斗争,多次遭到权奸贪吏的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②赤乌:传说中的瑞鸟。

  8.首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9.联系下文,具体分析诗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渺然”之思?(6分)

  阅读答案

  8.描绘了一幅荻花飘飞、芦叶衰残、风烟迷茫的秋色图。(2分)作用:交代了登亭的季节,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孤独悲凉的感情基调。(3分)(意思对即可。)

  9.白鹭无知,赤乌难见,暗含时事多艰、国势衰微之叹;(2分)六朝往事随水流逝,空余晚风长笛江浦归船,饱含历史兴亡之感;(2分)我辈无奈,只堪与渔艇夕阳为伴,抒发壮志难酬之悲。(2分)(意思对即可。)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3篇(扩展8)

——《苦瓜》阅读答案3篇

  苦瓜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

  最*,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2.①不仅写出了母亲高兴的程度,而且暗含母亲是因儿子的高兴而高兴,含蓄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心。

  ②表面上是强调常常吃到这道菜,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减退的亲情和母爱。

  3.①卒章显志,点明了母亲与苦瓜相同的品格。②语言为将浓烈的感情寓于*淡的叙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4.①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意思对即可)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

  最*,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阅读题

  14.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15.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16.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

  17.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①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参考答案:

  14.答案:

  ①卒章显志,点明了母亲与苦瓜相同的品格。

  ②语言为将浓烈的感情寓于*淡的叙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

  ①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②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

  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评分:只答出不能删掉不得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

  ①不仅写出了母亲高兴的程度,而且暗含母亲是因儿子的高兴而高兴,含蓄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心。

  ②表面上是强调常常吃到这道菜,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减退的亲情和母爱。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3篇(扩展9)

——《草原》阅读答案3篇

  天山草原四季美的阅读材料1

  天山巍峨雄壮,草原一碧千里。天山草原是家乡的骄傲,人民的自豪。我,一个普通的小学生,用自己的真挚情感去描绘它四季的美景。

  春天,南方百花盛开、妩媚多姿。可这时的大草原却别有特色。积雪覆盖着快要苏醒的小草,高出的小丘冰雪初融,嫩黄的小草探出了头,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山上,白雪和绿树搭配得那样和谐,那样妙不可言。山脚下,雪水汇成一条小河,哗哗地流淌着。和煦的阳光照在未融的积雪上,闪出七色光华!是大自然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创造出优美的图景。

  夏天到了,草原上的草长高了,随风摇摆,连绵不断,似大海波浪起伏。更美的是到处开满了各色小野花,远望去,像碧绿的大地毯上镶着五彩花朵。大草原到处翠流,好一派迷人的夏景图。天山上更是别具一格,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脚下有一潭蔚蓝的池水,传说那是王母娘娘的洗脸盆,远处就是古老的巴里坤城,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顺着盘旋的山路向下走去,一棵棵直插云霄的松树,枝繁叶茂,透过松叶,阳光星星点点地洒在草地上。地上纤细翠绿的小草和小野花时隐时现,像顽皮的小姑娘在眨着眼睛。松树发出动人的涛声。令人陶醉!

  秋季,天高气爽,凉风**。草原上没膝高的草儿被人们割下来,光秃秃一片。但清澈的河水还在哗哗地流着,待翌年的春天,小草顽强地探出头,还草原一片生机。这时松树苍翠一片,给天山穿上秋日盛装,使天山越发雄壮了,长得像巨龙,高得如巨人。

  冬天,雪花像晶莹透明的小精灵,调皮地翻着跟斗飘落在山腰上,落在大地上。草原上白雪皑皑,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棵棵苍松仍油绿一片,只是上面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风儿拂过,美丽的雪球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映着阳光,像五光十色的玉屑。天山在白雪笼罩中呈现出一幅壮丽的图景。

  天山和草原四季都是那么具有诱人的魅力。我要尽情讴歌:美啊!家乡的天山和草原。

  天山草原四季美的阅读题目2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骄傲( ) 普通( ) 和谐( )

  2.摘录文中写得好的词语。(八个以上)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唐代大诗人________《________》诗中的句子。

  4.文章写了________________

  春天:________________

  夏天: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一自然段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个自然段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天山草原四季美的阅读答案3

  1.自豪;一般;适当

  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天山四季的美景

  5.总起,总结

  草原不都是绿色的

  刘夙

  ⑴曾经有朋友去河北北部坝上草原旅游,回来之后气愤地说,当地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草原根本不是绿色的,而是枯黄的一片。这也难怪,很多人印象中的草原,就是漫无边际的一大片绿色,牛羊像珍珠一样点缀其间。显然他们不知道一件事:一年中充其量只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草原才会呈现出这样的景色;在其余更漫长的时间里,草原并不是绿色的。

  ⑵以坝上草原为例,一般来说,一年的前四个月几乎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积雪才渐渐融化。雪化后,草才开始返青、生长;五月中下旬第一批野花开放,标志着草原恢复了生机,这时,绿色才如人所愿地铺满大地。六月至八月是坝上最美的季节,但进入九月后,大部分的植物已经完成了当年的生命周期,又渐渐枯黄了。这种枯黄的面貌一直持续到十月下旬,直至冬雪再度降临,草原再次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成白茫茫的一片。因此,单论时间长短的话,白色才是草原的主色。

  ⑶在枯黄和被大雪覆盖的季节,草并没有死。它们只是放弃了地上的部分,但地下部分还顽强地活着,通过休眠挨过漫长的冬日。这些借以越冬的草的地下部分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针茅、冰草等丛生禾草以缩短肥厚的茎基越冬,羊草等根茎禾草以细长的根状茎越冬,葱类、山丹以球状的鳞茎越冬,等等。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植物完全死亡,靠种子越冬,不过它们在荒漠性不强的草原上通常不占主要地位。

  ⑷如果说冬季的严寒造就了草的越冬本领,那么气候的干旱则使草能在草原上占据优势。一些针叶树也可以耐受严寒,如云杉、冷杉、落叶松等,它们构成了西伯利亚广阔的森林。但是庞大的身躯使得它们再怎么想办法节约用水,也还是不可避免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因此,在草原这样的半干旱、干旱地区,乔木难以生存,灌木通常也很少(荒漠草原例外);在森林中屈居第三位的草于是取而代之,成为霸主。

  ⑸不过,今天广阔的欧亚草原实际上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可谓是相当年轻的植被。两千多万年前的早第三纪末,气温普遍比今天高,气候也普遍比今天湿润,欧亚大陆中部在当时还是森林,许多在今天只能见于长江以南的亚热带树种,当时都能在那里茂盛地生长。但是在早第三纪结束,晚第三纪开始时,地球“变脸”了,这片地区的气候逐渐由暖湿向冷干发展,森林也就不得不节节败退,最终撤离。青藏高原的隆起,更是加剧了这个过程。到五百万年前的晚第三纪,欧亚草原和其他地区的草原均已大为扩展,由此使哺乳动物中的偶蹄类也广为扩散、分化,一举成为最成功的哺乳动物类型之一。进入第四纪,全球气候更趋干冷,于是在草原的中部又出现了荒漠,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欧亚草原带东部随经度从草甸草原经干草原、荒漠草原逐渐变化到荒漠的地带性景观。

  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冬季的茫茫大雪和刺骨寒风,以及总是干燥得令人郁闷的空气,造就了夏季草原绚烂而短暂的美景。草原,就是这样的一个残酷和美丽完美结合的世界。

  (选自《青年文摘》)

  9。 本文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0。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1。第二段中“一般来说,一年的前四个月几乎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积雪才渐渐融化。”中的“一般来说”“几乎”具有怎样的说明效果?

  12。 结合本文分析,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时间都不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9。 本文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时间是白色的,六月到八月才是最美的季节。

  10。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坝上草原的例子,说明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白色的,白色才是草原的主色。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1。第二段中“一般来说,一年的前四个月几乎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积雪才渐渐融化。”中的“一般来说”“几乎”具有怎样的说明效果?

  “一般来说”“几乎”这两个限制性词语表明了在草原上多数的时候是这样,也不排除有特殊情况的时候。如果删去,表达就不准确了。

  12。 结合本文分析,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时间都不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在草原上,冬季时间较长,而且有茫茫大雪和刺骨寒风,以及总是干燥得令人郁闷的空气,这些原因使草原上的草通过休眠挨过漫长的`冬日,所以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时间都不是绿色的。

  从来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了!

  首先是视觉上的舒展。

  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然而,蒙古的草原又不是*坦开阔到无趣的地步,相反的,她总是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又像是转侧的女体,这里那里总有一些圆润的隆起;总会引诱你想稍微快走几步,好登上眼前这座基地广大的丘陵,眺望前方又有些什么新的动向和美丽的线条。

  即使有时在更远处真的有比较高大的山脉,那和草原连接起来的山坡坡度也不大,无论是步行或是骑马,都可以从山下从从容容地走到山腰,一路铺着有如地毯一般的绿草。

  草原是广大的圆周,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而我自己这小小的身体,就是这片天地的圆心。如果我把身体做三百六十度的旋转,那极远处微微起伏的地*线也绕着我转一圈而无始无终;也就是说,无论我往前走了多少步,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

  然后就是那云影与天光。

  草原上的云朵,有时候又多又大又*整,在蓝天上列队而行,天高云低,风起的时候,一朵一朵依序飞过,那草原就忽明忽暗,人好像走在梦里。一下子所有的青草都闪着金光,逆光处背后的丘陵像镶上了发亮的边线,身体被阳光照得暖烘烘的;然后忽然间所有的颜色都沉静了下来,在云影掠过之处,草色在泛白的灰绿和透明的青绿之间挪移,风也凉多了,像擦了薄荷油一样。

  然后,还有那难以形容的芳香!

  那不只是青草的清香而已,而是混合着好几种香草的草叶被压折碰触后所发出的香气。在刚刚站定时还不太显著,不过,只要一开始往前走,每过一步就会马上有一股翻腾而起的独特的芳香,弥漫在四周。

  野生的香草,在夏日遍布草原,好几种香味混合之后,那强烈的芳香如药酒又如甘泉那样的提神醒脑,沁人心脾,进入每一种感觉细胞的最深处,让生命苏醒,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疲劳困顿,只想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我当然明白我的祖先在游牧生活里有许多艰难之处,可是,七、八月间,时当草原的盛夏,阳光静好,青草繁茂,鹰雕从云层下低飞掠过,草丛间被我们的脚步惊扰起来的蚱蜢和草虫,在身前身后弹跳得好远,还不断发出“嘎”声的鸣叫,旷野无人,只有轻柔的风声,这里,应该就是天堂了罢?

  草原深处,有时会遇见一泓弯泉极尽曲折的流过。小河的流水清澈,河中长长的水草顺着水流的流势忽左忽右轻轻摆荡,连几颗小石子的滚动也看得清清楚楚;薄暮时分,从山腰往下眺望,那样一条狭窄弯曲的河流映着天空的霞光,像条灰紫色的发亮的缎带,在暗绿的旷野上蜿蜒伸展,不知道从何处起始?到何处终结?然而,我深信,几千年来我的祖先们所追求的“水草丰美”,应该就是这样了罢?

  《向导·新品读 》20xx年7期

  【小题1】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写夏日草原给人带来的欢畅快意的感受,作者还把这种感受说成是“”(填一个词)。(4分)

  【小题2】本文描写草原景色,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请分别找出一处例句。(4分)

  (1)视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