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5)份

首页 / 阅读答案 / |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 1

  黄生借书说(节选)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9、《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故有所览辄省记。

  11、上文第?段作者以自己读书的亲身经历有力地论证了 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9.清朝(1分)袁枚(1分)

  10.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3分)

  11.书非借不能读(3分)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 2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r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小题1:、以上选文由 朝著名学者写给其学生,用以勉励。(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书非借不能读也

  小题3:、判断下列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文中天子、富贵人、其他人及作者本人的事例都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 )

  (2)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两个主要目的:劝勉黄生专心读书;督促黄生尽快还书。( )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清 袁枚

  小题1:(2分)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注意:翻译中要体现双重否定)

  小题1:(4分,每小题2分)(1)√(2)×

  略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 3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节选))

  1.〖甲文的作者是明初的散文家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_

  (2)腰白玉之环_________

  (3)予幼好书,家贫难致_________

  (4)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甲段内容,请你具体指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的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宋濂

  2.(1)热水(2)腰佩(3)得到(4)把

  3.(1)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

  (2)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意对即可)

  4.求学过程中旅途艰难,生活艰苦(吃得粗劣,穿得破旧)。

  5.用自身经历来勉励年轻人要勤奋读书。(意对即可)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 4

  (甲)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r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乙)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小题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晚年号_____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⑴家贫难致____________ ⑵辄省记____________

  ⑶落落大满____________ ⑷为一说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划线的词“可惜”是个古今异义词,请写出它的古义和今义。(2分)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⑴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⑵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小题5:作者幼时借书有过怎样的遭遇,黄生借书受到怎样的优待?(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6:甲段文字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小仓山房文集》袁枚 随园主人 清代

  小题2:(1)得到 (2)就(3)高高堆积的样子(4)做

  小题3:古义:值得珍惜 今义:惋惜

  小题4:(1)(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现出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2)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

  小题5:作者的遭遇是:“张氏之吝书”“予固不幸而遇张”黄生受到的优待是:“予之公书”“生固幸而遇予”

  小题6:正反论证。正面是幼年在借书不得后求书愈切心理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反面是做官后藏书多反而不读书。论证了“书非借而不能读”这一观点。

  小题1:试题分析: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所以袁枚的作品,收在《小仓山房文集》中。

  小题2:试题分析:致的意思有:①送达。②招引,引来;引申为取得,得到。③到。④尽,极。⑤意态,情趣。⑥精密,细密。这里取得到的意思。辄的意思有:①总是;②立即,就;③专擅,独断专行。这里取就的意思。落落的意思是高高堆积的样子。为的意思有:①做;②作为,当作;③认为;④是;⑤如果、假如;⑥被⑦句末语气词。这里取做的意思,为一说,即做一篇说。

  小题3:试题分析:可惜在古代是两个词。可是“值得”的意思,惜是“珍惜”。在现代可惜是一个词,表示“惋惜”的意思。

  小题4:试题分析:⑴关键词:与是给的意思;“其”在这里指我,“是”是这样的意思。⑵关键字词:惟是只的意思;予是我的意思;公是公开的意思;吝是吝惜的意思。若是好像的意思,类是相同的意思。

  小题5:试题分析:“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从这几句话中可得到作者幼时借书与黄生借书待遇的不同。

  小题6:试题分析:“余幼好书,家贫难致。……辄省记。”是写作者幼年求书心切,借书读读书效率高;“通籍后……时蒙卷轴。”藏书很多,但“落落大满,素�r灰丝,时蒙卷轴”反而没有时间去读书。这两方面构成正反对比论证。这样对比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 5

  黄生借书说(节选)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r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9、《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故有所览辄省记。

  11、上文第?段作者以自己读书的亲身经历有力地论证了 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9.清朝(1分)袁枚(1分)

  10.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3分)

  11.书非借不能读(3分)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5)份扩展阅读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5)份(扩展1)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 (菁华5篇)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1

  寄黄几复①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②三折肱③。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④。

  【注释】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镇。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②蕲(qí):祈求。③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④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位友人,一北一南,海天茫茫;相思不断,寄情鸿雁,音书不达。

  B.领联:那年阳春,两人相会,酒高意浓;江湖飘摇,夜雨怀人,孤灯十年。

  C.颈联:长年为官,家徒四壁,清正廉明;治国救民,成为良医,政绩突出。

  D.尾联:想象朋友,白发苍苍,好学不倦;久居山区,怀才不遇,晚景凄凉。

  7.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寄雁传书”,这典故太常见了,但诗人继之以“谢不能”,大雁拒绝说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他把雁儿夸张化,从而写得更有情趣。

  B.颔联“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比;“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比。曾经相聚的美好和如今天涯飘零的凄苦对比,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C.颈联“持家”与“但有四立壁”,“治病”与“不薪三折肱”,也是相互对照的,塑造了一个奉公廉洁,富有才干的官员形象。

  D.诗以“隔溪猿哭瘴溪藤”结尾,为年老家贫仍励精图治的黄几复形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不*之鸣,怜才之意。

  答

  6.(2分)C【解释】古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侧喻黄几复善于“治国”。

  7.(2分)A【解释】“他把雁儿夸张化”,应理解为“他把雁儿拟人化”。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2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 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称为“奇语”,请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5分)

  【答案】

  ①“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忆京城相聚之乐,一抒别后相思之苦,形成对比;(2分)②“一杯酒”与“十年灯”,一言欢会极其短促,一说飘泊极其漫长,形成对比;(2分)③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2)请结合诗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为官清廉、怀才不遇、好学不倦。(每点1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3分)

  【答案】①运用想象,②描写了友人生活环境的凄凉,③表达了对友人境遇的不*和惋惜。(每点1分)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三折肱③。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当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黄几复,诗人朋友,时于广东四会县任职。②《汉书·司马相如传》:“家居徒四壁立”,极言家贫。③《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意为一个人如果多次跌断胳膊,就可以做个好医生。“蕲”同“祈”,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居两地,南北远隔,音信难通,想要委托鸿雁传信也做不到。

  B.颈联上句写友人生活清贫,赞其为官清廉,下句赞其经历多重困境后练就办事才干。

  C.尾联想象友人身处恶劣环境仍坚持读书,既表达敬佩、怜悯之意,也为友人鸣不*。

  D.全诗善于用典,翻出新意,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又情深意挚,寄慨深长,亲切感人。

  15.著名诗人张耒曾评价颔联为“真奇语”,如何理解张耒的评价?

  阅读答案:

  14.B项,“颈联……下句赞其经历多重困境后练就办事才干”错误,从诗中来看,“治病不蕲三折肱”意思是“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老要他在下面跌撞呢?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与愤慨。

  15.①手法上,“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作者与友人短暂相聚的欢乐、长久分离(漂泊)的凄苦,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句法上,两句纯用名词(名词性词组、意象),描绘出两种不同的画面(意境),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4

  [北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黄几复,诗人的故交,十年前与诗人在京城有聚。写此诗时,黄几复任职广东,诗人任职山东。②蕲:古同“祈”,祈求。三折肱:多次跌断胳膊,古有“三折肱为良医”之语。

  14.下面对诗歌理解和赏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谢不能”即“不能谢”,言友人万里传信,诗人深为感动,不能以语言表达谢意。

  B.颈联写友人身为官吏,却生活清贫,诗人希望他不要再受“三折肱”那样的磨难。

  C.尾联想象友人虽身处恶劣的环境,却仍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不免有点感伤。

  D.全诗意象丰富,多处用典,以故为新,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富有苍劲古朴的特点。

  15.诗歌颔联所用词语皆为常见,甚至可说是“陈言”,谈不上“奇”,北宋诗人张耒却称之为“奇语”。请赏析此联“奇”在何处。(6分)

  答

  14.【A】首联是说两人相隔遥远,本欲托鸿雁传书,但大雁推辞说不能传信。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15.①对比:颔联上句为暖色调,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为冷色调,明言江湖漂泊之凄凉。“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是“一”与“多”的对照。②名词意象组合(列锦):使用“桃李”“春风”“酒”“江湖”“夜雨”“灯”6 个意象,写出了十年前两人相会于良辰美景的欢乐和十年来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的凄苦。(回答白描分析正确亦可)③虚实结合:上联回忆十年前京城欢乐相聚是虚,下联写现在江湖漂泊孤灯自守是实。虚实对比中,表达了浓郁的思念之情。④寓情于景:“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等*常之景寄寓作者的浓浓深情。此联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⑤用典:“一杯酒”“江湖”“夜雨”分别巧妙化用了王唯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杜甫的“江湖多风波”,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使思念之情更为深挚感人。(每点2分,3点满分。手法判断正确,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寄黄几复阅读答案5

  寄黄几复①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②三折肱③。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④。

  【注释】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镇。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②蕲(qí):祈求。③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④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位友人,一北一南,海天茫茫;相思不断,寄情鸿雁,音书不达。

  B.领联:那年阳春,两人相会,酒高意浓;江湖飘摇,夜雨怀人,孤灯十年。

  C.颈联:长年为官,家徒四壁,清正廉明;治国救民,成为良医,政绩突出。

  D.尾联:想象朋友,白发苍苍,好学不倦;久居山区,怀才不遇,晚景凄凉。

  7.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寄雁传书”,这典故太常见了,但诗人继之以“谢不能”,大雁拒绝说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他把雁儿夸张化,从而写得更有情趣。

  B.颔联“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比;“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比。曾经相聚的美好和如今天涯飘零的凄苦对比,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C.颈联“持家”与“但有四立壁”,“治病”与“不薪三折肱”,也是相互对照的,塑造了一个奉公廉洁,富有才干的官员形象。

  D.诗以“隔溪猿哭瘴溪藤”结尾,为年老家贫仍励精图治的黄几复形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不*之鸣,怜才之意。

  答

  6.(2分)C【解释】古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侧喻黄几复善于“治国”。

  7.(2分)A【解释】“他把雁儿夸张化”,应理解为“他把雁儿拟人化”。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5)份(扩展2)

——马说阅读答案(5)份

  马说阅读答案 1

  阅读《马说》节选和《论马》节选,完成下列各题。(共10分)

  (甲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文)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介:披上战甲。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2分)

  (1)尽粟一石(2)常马

  (3)才美不外见(4)常奇之

  (5)奋迅示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2分)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附答案】

  1、(1)能吃下一石粮食(2)普通的马(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4)经常以之为奇(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

  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马说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见通现,显露。

  (2)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

  (3)邪通耶,吗。

  2.(1)喂马的人却不懂得以千里马(的食量)而去喂它。

  (2)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3)马叫了,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意对即可)

  3.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马说阅读答案 3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哪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4分)【 】【 】A.一食或尽栗一石;食不饱B.食之不能尽其材;吾欲辱之(《晏子使楚》)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D.策之不以其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E.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千里马”被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分)

  【小题3】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的作用,韩愈用伯乐、千里马比喻什么?你对二者的关系有什么看法?(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每对一个得2分)

  【小题1】(1)策之不以其道。(2)食之不能尽其材。(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分)着力写出了“食马者”*庸、浅薄和愚妄。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其真不知马也”。(1分)

  【小题1】文段的“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1分)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毛遂自荐,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知人善任,正确认识、选拔和使用人才。(1分)

  解析【小题1】A项中“食”都是“吃”的意思。B项中“之”都是“代词”。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方面,根据“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分析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来体会用意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来分析伯乐以及千里马的比喻义,然后针对两者关系来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 4

  【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鹿畏�(1),�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2)发人立(3),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4)持弓、矢、罂、火而即之(5)山。为鹿鸣以感其类(6),伺其至,发火而射之。�闻其鹿也,趋(7)而至。其人恐,因(8)为虎而骇之。�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鄄�挽裂(9)而食之。今夫不善(10)内而恃(11)外,未有不为罴之食也。柳宗元《罴说》

  【字词释义】

  (1)[�(chū)]兽名。

  (2)[被]同披。

  (3)[人立]像人一样站立。

  (4)[寂寂]悄悄地。

  (5)[之]往,到。

  (6)[为鹿鸣以感其类](猎者吹竹)模仿鹿的叫声来感召它的同类。

  (7)[趋]快跑。

  (8)[因]于是。这里的因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9)[��(zuó)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撕得四分五裂。

  (10)[善]使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恃(shì)]依赖,仗着。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1)等:(2)安求:(3)尽其材:(4)伺其至:(5)亡: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分)

  (2)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2分)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道出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B.甲文开篇即点明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命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了识马的重要性,概括了全文的主旨。

  C.乙文告诉我们猎者要学会比罴更厉害的动物的声音才能摆脱被食的命运。

  D.食之不能尽其材,因为虎而骇之,�鄄�挽裂而食之三句中的之都为代词。4.根据千里马和猎者的遭遇,请你为当今找工作的人提点建议。(2分)

  【附答案】1.等同,一样;怎能要求;竭尽它的才能;等到它到了;逃走2.⑴驱使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⑵黑的形状,披着长长的头发能像人一样站立,非常有力但对人伤害极大3.C4.既要抓住表现自己不能坐等伯乐来发现、任用你,还要善内,增长自己的真才实学。

  马说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

  2.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土地*旷,屋舍俨然

  D.策之不以其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韩愈 唐

  2.B

  3.(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5)份(扩展3)

——《黄生借书说》教案实用5份

  《黄生借书说》教案 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

  难点:多音字的朗读,难句理解。

  重点: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作品简介

  1.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条件,奋发向学。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掌握字词,借助注释理解句意

  1.注音

  摩mó俟sì辄zhé俸fèng度膅uǐ

  2.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suō)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凡是)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以前)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不借给别人)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把)书(借给别人)。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这样的吝啬鬼)。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3.辨音

  ①假jiǎ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jià假期

  ②省xǐng故有所览辄省记shěng节省

  ③juǎn翻卷juàn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4.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然而

  非独书为然这样

  非独书为然是

  若业为

  吾所有被

  为一说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三.读课文

  1.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将文中加点词的练*做在练*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本文的现实意义。

  一.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而“叹”?为什么而“惜”?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三、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

  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

  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书非借不能读也”。

  3.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黄生借书说》教案 2

  一、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复*检查(投影)

  温故而知新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汗牛塞屋 (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

  (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多义词: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有地洼然而方以长。

  4、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为一说,使与书俱。

  5、翻译句子,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

  (1)子不闻藏书者乎?

  (2)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研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翻译,下面请同学进一步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 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

  3、 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探讨1、(板书)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探讨2、举例论证:天子之书——七略四库

  (投影) 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 有书而不读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

  (作者提出观点后,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这些例证有何作用?生回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有书而不读,依次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非独书……”一句由书过度到“天下物”,写“天下物”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生回答)

  (投影)书→天下物: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 不同心态

  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搁

  (以上由书及物都是从别人说起,接着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生答)

  (投影)自己 通籍 前:家贫难致 有所览辄省记——勤奋

  后:俸去书来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懒惰

  (第四段通过哪些对比,劝勉黄生认真读书?生答)

  (投影) 借书:“予之公书”与“张氏吝书” 提出希望

  “予不幸”与“生幸” 读书必速、归书必速

  (这些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

  小结:根据板书进行总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条件,勤奋读书。

  四、拓展:

  1、本文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小结: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气,有决心,不利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条件。

  (投影)2、积累读书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7)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列夫托尔斯泰

  (9)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10)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

  (14)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

  五、小结:

  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书店逛一逛,相信这里的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六、作业设置:(任选一题)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黄生借书说》教案 3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认识克服困难、勤奋学*的重要。

  2.学*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3.了解“然”和“然则”的不同用法。

  1.“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分析:“说”这种文体类似于随笔、杂文之类。这种文体可以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说明和议论相结合,也可以通篇议论。本文属于夹叙夹议类。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5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用三个概括性的事例和作者亲身经历加以论证。

  第1段,承接文题,指明第2、3段的对话是作者对黄生说的。

  第2段,第1句就鲜明地摆出对黄生谈话内容的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接着用三个概括性事例加以论证,①天子之弟;②富贵家之书;③“祖父积,子孙弃”。最后用借物者和物主者不同心态作对比,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3段,用作者亲身经历说明中心论点。作者幼年在借书不得而求书愈切的心态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正反对照有力说明“书非借不能读也”。

  第二部分(第4、5段),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与黄生现在的遭遇比较,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4段,同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分析:作者就青年黄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条件,奋发向上。

  4.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中心明确,结构缜密。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来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起首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后呼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论说“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缜密,层次清晰、首先泛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官宦豪门和富有之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更以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的书,两种不同心理的对比,来论说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再进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感知能借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其勤奋读书的上进心。

  文章在每层叙事、举例之后发表议论,又都是由“借书说”而生发。议论、慨叹层层深入,含蓄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首先,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为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进而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着,“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层由于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理,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谈起,委婉地说到黄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黄生专心用功读书。

  (2)句式多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现在让我们按文章的顺序,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特点。如“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叙述。“子不闻藏书者乎?”是反问语句,这种句式并不要求回答,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听取下面要说的话。“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两句相同的复句,每句都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后分句语气相对,以虚字“然”连接。如第一句,前边分句中“七略四库”是主语,“天子之书”是谓语;后边分句的主语是“天子读书者”,“有几”是谓语,用“然”字为转折,表示两句语意相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七略四库是皇帝藏有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又有几个呢?这里用反问句式,也是为了加强语气的作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语意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强假”“逼取”用词妥帖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摩玩之不已”,“归而形诸梦”,活画出爱不释手和渴求书读的神态。、“‘姑俟异日观’云尔”,读起来使人感到有“确实如此”的同感。“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描写做了官以后,有钱买书了,书源源而来,虽然比不上“汗牛充栋”那样多,但是一堆一摞地也到处都摆满了。这里作者仅用了八个字,却道出了书的从无到有。接着作者以书沾满了“紊蟑灰丝”,素描了书的静态,同时也表现了不急于读书的状况。读起来,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积的书,由于主人不经常翻阅,沾上了蛛网,盖满了灰尘的情景。这样写来,又与上面“高束焉,度藏焉”“估俟异日观”相呼应。在这点上,也体现了本文结构的缜密。

  5.本文判断句的几种表述形式: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这两个句子的语法结构相同,都是名词性偏正短语(“天子之书”、“富贵家之书”)做谓语,分别与由短语作主语的“七略四库”、“汗牛塞屋”构成判断句。这种句子可改写成“……者,……也”的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主、谓之间要加判断词“是”。如①句可改成“七略四库者,天子之书也。”译文则应是:“《七略》、《四库》,是皇帝的书籍。”

  ③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前句用动词“为”表判断,译成“是”。后句用副词“皆”表判断,译成“都是”。

  ④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用动词“为”和句末助词“也”表判断。译成“是”,译文: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6.本文中虚词“焉”、“而”的用法。

  焉: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②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句中语气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于“地”。)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以上③④句三个“焉”都柞兼词“于是”讲,相当于“在那里”。于,介词,在:是指示代词,那里。“强假焉”译为“在有东西的人那里勉强借来的”;“高束焉”译为“把东西捆起来高高地放在那阁板上”,可活译为“……放在高高的阁板上”;“庋藏焉”译为“收藏在那里”。)

  而:①授以书而告之日(并列连词,一说,递进连词,并且。)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转折连词,却。)

  ③必虑人强取,而惴惴焉(卧果连词,因而。)

  ④归而形诸梦(顺承连词,可不译,或译“就”。)

  ⑤吾木得而见之

  ⑥……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⑤⑥句三个“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⑤句可不译,⑥句不译,但照录下来。)

  ⑦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⑧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⑦⑧句均连接两个句子,可不译。)

  7.“书非借不能读”与买书、藏书是否矛盾?

  我们对“书非借不能读”应有全面、正确的理解。这句话是写给借书的黄生,勉励他好好读书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向特定对象说的,那么有没有普遍意义呢?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好学却因贫穷无力买书,要向别人借来阅读。正因为书是借来的,要尽快归还主人,这就在客观上促使自己抓紧时间、用心专一地学*,牢记所学内容,并加以消化,融会贯通。这比有藏书不读或买下书不读,要好得多了。作者的本意是,在读书求学这个问题上,不利条件(无钱买书)可以转化为有利条件,激发有志者去拼搏进取。作者的观点正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他要强调的是,不管条件如何,青少年都要珍惜时光,勤奋努力。他的勉励具有普遍意义。他的本意绝非反对买书、藏书,而是同时也对藏书、买书者给予了鞭策,希望他们更应利用条件,好好读书,以免遭人耻笑。

  《黄生借书说》教案 4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章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学*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学*重点、难点)

  3、诵读课文,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的重要性。(学*重点)

  学*过程:

  一、导入语

  二、预*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汗牛塞屋(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4)家贫难致

  (5)故有所览辄省记。(6)少时之岁月为可惜

  2翻译句子

  (1)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交流、展示

  读课文,思考:

  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友情提示:说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分以下几步作答:

  1、作者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被证明的(先概括各段内容,看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3、联系全文结构,分析论证思路。

  2、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对比鲜明,请结合课文内容做具体分析。

  示例: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我幼时和黄生无书的对比

  3、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友情提示:先表观点,再说理由,能自圆其说就行。

  4、试设想,袁枚和柏杨相遇,关于借书的利弊,他们会怎样对话?

  友情提示:注意要点

  1、袁枚和柏杨对借书的观点的异同。

  2、两人不同的语言特色。

  四、盘点收获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那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益,请谈谈你的收获。

  老师寄语: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书店去读一读,相信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五、巩固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若业为吾所有姑俟异日观

  子孙弃者无论焉其切如是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3、课文为了论证“__________”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如何论证论点的?

  六、拓展提升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勤学苦读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读书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7)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列夫托尔斯泰

  (9)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10)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王安石

  (14)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苏轼

  勤学苦读的事例:战国时苏秦刺股提神、汉代孙敬头发悬梁,汉代的匡衡凿壁借光,晋时的车胤囊萤夜读和孙康映雪诵书,南北朝的江泌随月取光

  我积累的: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黄生借书说》教案 5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解题目

  1 .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条件,奋发向学。

  2 .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作者简介

  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诗人。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四、 掌握字词

  惴惴 zhuìzhuì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庋guǐ 夫 fú 俟sì,

  五、翻译文章

  本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翻译文章,并点出每段需要重点记忆理解的语段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六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作者的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七、背诵全文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5)份(扩展4)

——《说帘》阅读答案3篇

  ①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们,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②说起帘,这在*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得率直点,即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天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吟出了古人这句词来,与那句“重帘不卷留香久”的少年情怀,真是伤心人惟有自家知了。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

  ③记得在“*”中失去的数十封女作家凌叔华写给诗人徐志摩的信,是用荣宝斋特制的花笺,画的是帘影双燕,毛笔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销魂。当年的作家们是如此高雅绝俗,而今事隔几十年,她远客英伦,八十多岁的老人提起此事,还分明记得呢!

  ④“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通,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⑤“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但就湘帘、竹帘来说,通风好,隔音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而且分外雅洁……几乎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了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⑥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见。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⑦贝聿铭香山饭店设计建成,邀我小住,窗上装有竹帘,这迷人的山居,添上这迷人的帘影,不愧为出于大师手笔。他对*文化是有深厚的感情,小至一帘,也不肯轻易放过。我在录音机中放出了昆曲《琴挑》,华文漪那句“帘卷残荷水殿风”的唱词,正仿佛帘动风来,客中寻趣,我则得之了。

  1.本文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请从内容表达和艺术效果这两方面来探究这种写法的好处,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6分)

  2.文章第③小节提到凌叔华用荣宝斋特制花笺给徐志摩写信的往事。请说说这段记叙和“帘”有什么关系。(4分)

  3.文章第⑤小节提到了“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和“闷人的塑料窗帘”,这两者同时出现,作者围绕“帘”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4.文章第⑧小节说,“我总感到*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深厚的文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

  1①从内容上来说,引用古典诗词表达了古典建筑中帘的诗情画意,如第2节写思亡妻而想起“重帘不卷留香久”的少年情怀。②从艺术效果来说,古典诗词的引用增加了文采,使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并增加了全文语言音节错落的美感。

  2.花笺上画的是“帘影双燕”。(2分)帘和诗情画意(1分)以及高雅绝俗的恋情(1分)有着密切联系。

  3.“前者”表达了作者对“帘”所标志的那个时代(或:童年)的眷恋,后者表达了对工业文明破坏古典情境的叹惋。

  4.①创造诗情画意;②勾连难忘爱情;③产生了景色有无、动静的变化。④不同的帘和不同的景之间配合而产生独特的美感。

  阅读陈从周的《说帘》,完成小题。(10分)①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的感到幽绝,瓶花妥帖,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左右?②说起帘,这在中-八年级语文-魔方格

  阅读陈从周的《说帘》,完成小题。(10分)

  ①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的感到幽绝,瓶花妥帖,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左右?

  ②说起帘,这在*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的率直点,即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

  ③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通,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④“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但就湘帘、竹帘来说,通风好,隔音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而且分外雅洁……几乎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了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⑤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见。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⑥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们,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小题1:结合全文内容,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细读第②—⑤段文字,说说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帘”的。(3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1:(3分)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帘(2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小题1:(3分)第二段总说帘的诗情画意、变化多端(1分),第三段介绍帘所起的“隔”的作用和帘的韵事、妙解(1分);第四段、第五段介绍各种各样帘的美(1分)。

  小题1:(4分)画线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手法(2分,答出一个即得1分),形象生动地说出帘的多种妙用(2分)。

  小题1:说明文的开篇一般有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的作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题1: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依次说明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即可。

  小题1: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陈从周的《说帘》,完成小题。(10分)①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主要考查你对散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散文阅读散文:

  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

  “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散文的特点:

  1.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

  2.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3.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之美:

  一是结构美;二是语言美;三是意境美。要很好的理解一篇散文,就要把握线索、抓住文眼、借助想象领会内涵、体会意境、品味语言。

  1.形散而神不散

  ①“形散”:

  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②“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a.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b.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

  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

  ①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情真意切。

  ②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③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

  散文的不同分类: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①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②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③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①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②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③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散文鉴赏步骤: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⑥变换人称。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7、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

  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

  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散文阅读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

  ②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

  ③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④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

  ⑤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⑥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

  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

  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

  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

  ④屏风式:如《风景谈》。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

  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

  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

  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

  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

  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

  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

  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

  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

  如鲁迅的《*》的语言,锋利如匕首;

  《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

  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6、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散文经典语段摘抄:

  1、秋之思

  曾为《秋之思》这首曲子而迷惘:“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也曾为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饮泣。秋,是怎样萧瑟的一个季节啊!

  在苍凉的秋夜,寻一轮明月,觅一林幽谧 寄语远方的友人:你曾说“友谊,像不凋的花,似永恒的烛光”,然而,年复一年,为何梦里仍寻不着你的音讯?片片枫叶蕴含了我的无限思念,且让水晶似的船,载给你一个水晶似的祝福!

  寄语白云后的故乡:那开封城琉璃塔的晶莹,那洛阳城牡丹花的艳丽与白马寺的壮观,那龙门千佛岩的古色古香遗迹……往往在我梦中回莹梦转。只是,我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目睹你飞扬的神采?

  2、冬之盼

  高挂在天上的是孤独,坠落在人间的沉寂冬,洒满了一山的柳絮,送来了寒瑟的北风,有句话说:“岁月如流成枯枝,日月如梭韶华逝。”冬啊!我该恨你的早降,还是该怨春的迟临?

  成长的过程是苦涩的,但我们实毋须害怕,因为在每一次哀伤的背后,都有一份成长的喜悦,就如松柏凌霜雪而弥劲,春天总是伴随在严冬之后。

  有人曾说:“群鸥碌碌,知飞行意义有几?芸芸众生,知生命真谛有几?”不知他是否找到了真切的答案?但是我相信:生命的真谛在自然里,人生的意义在四季中,且让我扬起四季的帆,航向那希望的明天!

  3、四季的帆

  是谁洒下了一季的亮丽与一时节的灿烂?是谁抛满了一地的紫花与一原野的翠绿?

  每当天际响起一阵阵如洪钟般的春雷,每当天上飘起一丝丝如银针般的春雨,每当天边带来了燕子的影子……春,就轻轻悄悄地来了!我爱春,爱她带来了温暖与和煦,更捎来了生机的讯息。

  看那春雨过后,如穹庐般的春天挂了一弯七彩的桥,有如人脸上的微笑,使人迷醉。春神,你是否就是从这桥上姗姗而来?聆听那山泉的回响,琤琤淙淙的乐声,不是很像那会自动奏出美妙旋律的白鹃吗?瞧那在树梢上的啾啾合唱团,此起彼和,正赞颂着这可人的春天,放眼望那蔚蓝的天空之中,点缀着几朵洁白悠悠的白云朋友,何不“抛开忧郁,忘了那不如意;走出户外,让我们看云去”?

  俗说:“一花一生命,一草一永生。”就让心扉敞开,温暖你天使般的心灵!

  4、夏之恋

  不知为什么,一直很喜欢“仲夏夜之梦”这首曲子,除了那飘扬的音符深深地吸引我之外,尤其是曲名,给我梦幻而又梦似雾的感觉,特殊而熟悉……好遥远好遥远……

  在炎炎的夏季里,流连在碧蓝海边,是一种至高的乐趣和享受,海,这千变万化而变幻莫测的自然奇景,安静得出奇:金黄的阳光洒在*静的海面上,有如一湖洒满金粉的湖水,耀眼而夺目:有时波涛汹涌的巨浪,夹着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有如一头发威的猛虎,正在扑击一弱小的羔羊,那猛厉的攻势与一声声的长啸,使人不寒而栗!而每当金鸟西附,天空仍抹有一胭云彩时,海天交映,海底深处也似乎发出一串串的低吟,海啊!你到底是在咏叹什么?

  望着渐变黝黑的大海,想银河的浩瀚,想宇宙的奥秘,想人生的目的,想人类最后的归处……唉!睡吧!仲夏夜之梦应是甜美的!

  5、秋日感怀

  已经十二月了,树上的叶子早已枯黄,但竟还有大半都挂在枝头。

  夜幕下,昏昏的街灯中,看到的竟是一树金黄的灿烂,那一瞬间,我呆住了。

  看着那童话一样的金树,哗哗的拍动着他的枝叶,我竟有了一种要落泪的感动。

  我一向以为秋天,枯叶,只是代表着萧索与孤寂。秋风秋雨愁**,古人对于秋天的描写也大都如此:

  概夫秋之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

  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顾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听着秋声,看着叶子一片片落下,是一场场的别离,也是生命的枯竭与消逝。凄凉,不舍与无奈总是挥之不去的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欣赏秋天的风高云淡。我沉醉于她的清雅脱俗,但同时也总是不可避免的陷入凄然的情绪中去。

  而今天,这种灿烂,忽然给了我一种坚强的感觉。

  那棵树,一个人,执着的*乎固执的站在那里,带着满枝的金色,坚强的在风中挺立。

  原来,秋天也是刚强。是坚持,也是忍耐。

  阅读陈从周的《说帘》,完成小题。(10分)①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的感到幽绝,瓶花妥帖,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左右?②说起帘,这在中-八年级语文-魔方格

  阅读陈从周的《说帘》,完成小题。(10分)

  ①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的感到幽绝,瓶花妥帖,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左右?

  ②说起帘,这在*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的率直点,即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

  ③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通,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④“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但就湘帘、竹帘来说,通风好,隔音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而且分外雅洁……几乎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了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⑤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见。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⑥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们,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小题1:结合全文内容,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细读第②—⑤段文字,说说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帘”的。(3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1:(3分)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帘(2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小题1:(3分)第二段总说帘的诗情画意、变化多端(1分),第三段介绍帘所起的“隔”的作用和帘的韵事、妙解(1分);第四段、第五段介绍各种各样帘的美(1分)。

  小题1:(4分)画线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手法(2分,答出一个即得1分),形象生动地说出帘的多种妙用(2分)。

  小题1:说明文的开篇一般有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的作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题1: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依次说明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即可。

  小题1: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陈从周的《说帘》,完成小题。(10分)①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主要考查你对散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散文阅读散文:

  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

  “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散文的特点:

  1.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

  2.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3.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之美:

  一是结构美;二是语言美;三是意境美。要很好的理解一篇散文,就要把握线索、抓住文眼、借助想象领会内涵、体会意境、品味语言。

  1.形散而神不散

  ①“形散”:

  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②“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a.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b.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

  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

  ①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情真意切。

  ②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③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

  散文的不同分类: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①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②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③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①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②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③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散文鉴赏步骤: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⑥变换人称。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7、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

  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

  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5)份(扩展5)

——《马说》阅读答案实用10份

  阅读《马说》节选和《论马》节选,完成下列各题。(共10分)

  (甲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文)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介:披上战甲。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2分)

  (1)尽粟一石(2)常马

  (3)才美不外见(4)常奇之

  (5)奋迅示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2分)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附答案】

  1、(1)能吃下一石粮食(2)普通的马(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4)经常以之为奇(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

  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⑷执策而临之 (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答案】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执策而临之策:

  (2)策之不以其道 道:

  (3)其真无马邪? 其: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_________的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能被发现,完全可以_________(用文段外成语填空),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识别、任用人才也应_________(用文段外成语填空)。

  4、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马鞭 (2)方法 (3)难道

  2、

  (1)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一石(食料)。

  (2)(喂马的人)拿着鞭子来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3、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或在位者对人才起决定 毛遂自荐 知人善任

  4、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2题。(共17分)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选自《毛遂自荐》

  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同“纵”。② 备员:凑数,充数。③废:当作“发”,发声。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8、解释下列加点字或短语(5分)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策之不以其道( )(4)使遂蚤得处囊中( )(5)胜不敢复相士。(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10、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从千里马的**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1、甲文乙文都谈到了“人才”的话题,请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要求呈现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3分)

  12、甲文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后,才有后来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2分)

  有______________ ,方显______________ ;无_________________ ,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8、受屈辱,通“饲”喂养,驱使,通“早”,鉴选人才

  9、(2)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10、 C

  11、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救国于危难之中。应该像《陋室铭》中刘禹锡那样安贫乐道、志趣高雅……

  12、有伯乐(慧眼),方显千里之能;无勇气(自荐),岂有自荐(历史)佳话。

  阅读文言文,完成1一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 安: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或:有时;(2)见:显现;(3)等:等同;(4)安:怎么 ,怎能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5.努力使自己更完美:敢于毛遂自荐,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机遇。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题。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5)份(扩展6)

——说勤阅读答案汇总五篇

  说勤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勤思考,勤探索,勤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读了大量书籍,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写《史记》从20岁就开始收集大量历史素材;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翻阅了上千本有关资料,认真演算,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勤出智慧。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就可以变拙为巧。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只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爱惜()获取()

  反义词:灵活()笨拙()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3.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4.短文拒了那些例子来说明“勤出成果”请用简洁的句子概括:

  5.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很多,你能把下面的名言警句补充完整吗?

  学海无涯苦作舟。

  黑发不知勤学早

  参考答案:

  1.珍惜获得迟钝聪慧

  2.凡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勤奋而成功的。

  3.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4.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司马迁写《史记》从20岁就开始收集素材陈景润翻阅了上千本资料,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5.书山有路勤为径白首方悔读书迟

  ①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②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③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④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⑤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⑥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小题1:理清文章条理,然后引用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填空。(3分)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用“勤出成果”和“_____________”加以论证,最后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小题2: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2分)

  小题3:第③段列举了好几个论据,如果删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3分)

  小题4:请概括第④段中两个事实论据(每个论据不超过25字)。(2分)

  小题5:“勤”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铺路石,请你再列举一个论据证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勤出智慧 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

  小题1:是通过引用俗语和唐代韩愈的话提出论点的。

  小题1:不好。因为这几个论据很具有广泛性,他们代表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国别的人由于一个“勤”字都不同程度取得了成功,从而有力地证明“勤出成果”是必然的。

  小题1:口吃的德摩斯梯尼五十年如一日苦练终成演讲家;福州的一个叫陈正元的人勤学克服智障终成博学之士。

  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示例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示例三: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爱因斯坦)

  小题1:示例一: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

  略

  ①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②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③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④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⑤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⑥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小题1:理清文章条理,然后引用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填空。(3分)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用“勤出成果”和“_____________”加以论证,最后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小题2: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2分)

  小题3:第③段列举了好几个论据,如果删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3分)

  小题4:请概括第④段中两个事实论据(每个论据不超过25字)。(2分)

  小题5:“勤”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铺路石,请你再列举一个论据证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勤出智慧 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

  小题1:是通过引用俗语和唐代韩愈的话提出论点的。

  小题1:不好。因为这几个论据很具有广泛性,他们代表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国别的.人由于一个“勤”字都不同程度取得了成功,从而有力地证明“勤出成果”是必然的。

  小题1:口吃的德摩斯梯尼五十年如一日苦练终成演讲家;福州的一个叫陈正元的人勤学克服智障终成博学之士。

  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示例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示例三: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爱因斯坦)

  小题1:示例一: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

  略

  说勤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勤思考,勤探索,勤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读了大量书籍,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写《史记》从20岁就开始收集大量历史素材;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翻阅了上千本有关资料,认真演算,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勤出智慧。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就可以变拙为巧。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只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爱惜()获取()

  反义词:灵活()笨拙()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3.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4.短文拒了那些例子来说明“勤出成果”请用简洁的句子概括:

  5.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很多,你能把下面的名言警句补充完整吗?

  学海无涯苦作舟。

  黑发不知勤学早

  参考答案:

  1.珍惜获得迟钝聪慧

  2.凡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勤奋而成功的。

  3.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4.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司马迁写《史记》从20岁就开始收集素材陈景润翻阅了上千本资料,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5.书山有路勤为径白首方悔读书迟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5)份(扩展7)

——生序阅读附答案范本5份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初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走送之( ) 硕师( )

  援疑质理( ) 卒获有所闻( )

  3.选文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4.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6.读此段文字,对你有何启示,请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宋濂 明

  2.走:跑 硕:大 援:引 率:终于

  3.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4.勤奋好学、谦虚诚恳。

  5.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效仿。

  6.略(围绕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来谈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既加冠( )

  (3)听已 ( ) (4)琅琅达旦( )

  11.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计日以还 D.以刀劈狼首

  12.翻译下列各句。(6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13.读了【甲】【乙】两文,宋濂和王冕你更欣赏哪一个?试结合选文简要说说自己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0.(4分)(1)喜爱、爱好 (2)已经 (3)结束 (4)早上、清晨、天明

  11.C

  12.(6分)

  (1)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

  (2)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3)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

  13.(3分)王冕幼时读书志向坚定,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宋濂学*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意思对即可。)

  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加线的字。(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不敢稍逾约( )

  (3)右备容臭( ) (4) 略无慕艳意( )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3】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3分)

  【小题4】与作者当年的学*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字数在50个以内)(4分)

  答案

  【小题1】嗜(爱好,喜爱) 逾约( 超过期限 )容臭(香袋) 慕艳(羡慕;欣赏)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