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阅读答案合集5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马说......阅读答案 1

  阅读训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见 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5)执策而临之 执: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0xx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1)或:有时 (2)见:显现 (3)等:等同(4)安:怎么 ,怎能 (5)执:拿着,举着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马说......阅读答案 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策之不以其道

  【小题2】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2分)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4】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1)只是(2)有时(3)犹,尚且(4)用鞭子打(4分)

  【小题1】D(2分)

  【小题1】喂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叫不能通晓它的意思。(2分)

  【小题1】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2分)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食”通“饲”;B中“才”通“材”;C中“邪”通“耶”。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从自身的“怀才不遇”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两个方面来作答。

  马说......阅读答案 3

  马说(15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小题2】.下面划线“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策之不以其道”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徐喷以烟 B.以丛草为林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3分)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回答。(3分)

  【小题5】、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分别是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4分) (1)只是 (2)两马并驾,一起 (3)“见”通“现” (4) 尚且

  【小题1】(2分) A

  【小题1】(3分)难道真的没有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啊!

  【小题1】寄托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3分)

  【小题1】(3分)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

  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有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马说......阅读答案 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

  2.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土地*旷,屋舍俨然

  D.策之不以其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韩愈 唐

  2.B

  3.(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马说......阅读答案 5

  阅读《马说》,完成1—6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才美不外见 ( )

  (3)策之不以其道( )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虽有千里之能”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策直不以其道 B.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执策而临之

  3.下列加横线词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B.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那么该怎样对待千里马呢?请选用文中词语回答。

  6.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

  参考答案:

  1.(1)受屈辱 (2)同“现”,显现 (3)驱使 (4)尤、尚且

  2.B

  3.B

  4.尚且和普通的马一样都不能做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通其意

  6.愿望封建统治者能识别人才、任用人才,不要让有才能的人被埋没。


马说......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阅读


马说......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1)

——《马说》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马说》阅读答案1

  阅读《马说》,回答下列问题:(1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马说》一文选自 ,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3分)

  小题2: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食不饱,力不足(食:吃)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

  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食之不能尽其才

  小题4:《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2分)

  小题5:《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退之,唐,著名的文学, “文起八代之衰”。

  小题1:B

  小题1:翻译下列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食之不能尽其才 译文: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小题1: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用现代汉语表述。

  小题1:此题为开放题。问而后答,一锤定音;用问号,发人深省。

《马说》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识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赵王使*原君求救于楚①,*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原君。*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耳,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选自《史记》)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 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 称诵:称颂。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策之不以其道 道: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19.【甲】文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0.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 中的句子: , 。(2分)

  21.【甲】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而【乙】文中毛遂却向*原君自荐成功。你认为“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的观点相矛盾吗?(2分)

  参考答案:

  17. (l)同“现”,显现。(2)方法。(一个1分,意合即可。2分)

  18.(1)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有才能的人处于世上,仿佛如锥子放置布囊之中,它的锥尖立刻就会透囊而出。

  (文从字顺即可。每句2分,共4分)

  19.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意合即可。2分)

  20.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1分。2分)

  21.示例:我认为世界上伯乐相马和毛遂自荐缺一不可,因为千里马只等伯乐去发现,就会缩小发展空间;毛遂自荐,就等于增加了自我展示的*台。(观点1分,理由1分。2分)

《马说》阅读答案3

  阅读《马说》,完成1—6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才美不外见 ( )

  (3)策之不以其道( )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虽有千里之能”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策直不以其道 B.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执策而临之

  3.下列加横线词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B.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那么该怎样对待千里马呢?请选用文中词语回答。

  6.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

  参考答案:

  1.(1)受屈辱 (2)同“现”,显现 (3)驱使 (4)尤、尚且

  2.B

  3.B

  4.尚且和普通的马一样都不能做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通其意

  6.愿望封建统治者能识别人才、任用人才,不要让有才能的人被埋没。

《马说》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共18分)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北冥有鱼》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丙]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对[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石壁,五色交辉《答谢中书书》

  C、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D、食之不能尽其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甲]文中所写的“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3分)

  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3分)

  阅读答案:

  9、D【解析】文章中没有连续、频繁的变换韵脚,只在每小节转换韵脚。

  10、B【解析】A第一个为“成为”,第二个为“雕刻(成)”B都是“颜色”的意思C第一个为“因此,所以”,第二个为“旧的,学过的(知识)”D第一个同“饲”,喂;第二个为名词“食物”

  11、(1)海水运动

  (2)盘旋飞翔

  (3)有时

  (4)怎么

  12、(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13、“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14、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常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

《马说》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扬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C.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子

  2.比较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夺而杀之

  B.虽有千里之能 以君之力

  C.策之不以其道 成,将以攻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参考答案:

  1.D

  2.B

  3.D


马说......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2)

——《马说》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马说》阅读答案1

  阅读《马说》,回答下列问题:(1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马说》一文选自 ,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3分)

  小题2: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食不饱,力不足(食:吃)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

  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食之不能尽其才

  小题4:《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2分)

  小题5:《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退之,唐,著名的文学, “文起八代之衰”。

  小题1:B

  小题1:翻译下列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食之不能尽其才 译文: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小题1: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用现代汉语表述。

  小题1:此题为开放题。问而后答,一锤定音;用问号,发人深省。

《马说》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识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赵王使*原君求救于楚①,*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原君。*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耳,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选自《史记》)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 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 称诵:称颂。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策之不以其道 道: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19.【甲】文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0.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 中的句子: , 。(2分)

  21.【甲】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而【乙】文中毛遂却向*原君自荐成功。你认为“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的观点相矛盾吗?(2分)

  参考答案:

  17. (l)同“现”,显现。(2)方法。(一个1分,意合即可。2分)

  18.(1)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有才能的人处于世上,仿佛如锥子放置布囊之中,它的锥尖立刻就会透囊而出。

  (文从字顺即可。每句2分,共4分)

  19.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意合即可。2分)

  20.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1分。2分)

  21.示例:我认为世界上伯乐相马和毛遂自荐缺一不可,因为千里马只等伯乐去发现,就会缩小发展空间;毛遂自荐,就等于增加了自我展示的*台。(观点1分,理由1分。2分)

《马说》阅读答案3

  阅读《马说》,完成1—6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才美不外见 ( )

  (3)策之不以其道( )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虽有千里之能”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策直不以其道 B.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执策而临之

  3.下列加横线词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B.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那么该怎样对待千里马呢?请选用文中词语回答。

  6.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

  参考答案:

  1.(1)受屈辱 (2)同“现”,显现 (3)驱使 (4)尤、尚且

  2.B

  3.B

  4.尚且和普通的马一样都不能做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通其意

  6.愿望封建统治者能识别人才、任用人才,不要让有才能的人被埋没。

《马说》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共18分)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北冥有鱼》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丙]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对[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石壁,五色交辉《答谢中书书》

  C、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D、食之不能尽其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甲]文中所写的“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3分)

  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3分)

  阅读答案:

  9、D【解析】文章中没有连续、频繁的变换韵脚,只在每小节转换韵脚。

  10、B【解析】A第一个为“成为”,第二个为“雕刻(成)”B都是“颜色”的意思C第一个为“因此,所以”,第二个为“旧的,学过的(知识)”D第一个同“饲”,喂;第二个为名词“食物”

  11、(1)海水运动

  (2)盘旋飞翔

  (3)有时

  (4)怎么

  12、(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13、“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14、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常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

《马说》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扬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C.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子

  2.比较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夺而杀之

  B.虽有千里之能 以君之力

  C.策之不以其道 成,将以攻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参考答案:

  1.D

  2.B

  3.D


马说......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3)

——马说阅读答案(5)份

  马说阅读答案 1

  阅读《马说》节选和《论马》节选,完成下列各题。(共10分)

  (甲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文)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介:披上战甲。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2分)

  (1)尽粟一石(2)常马

  (3)才美不外见(4)常奇之

  (5)奋迅示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2分)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附答案】

  1、(1)能吃下一石粮食(2)普通的马(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4)经常以之为奇(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

  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马说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见通现,显露。

  (2)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

  (3)邪通耶,吗。

  2.(1)喂马的人却不懂得以千里马(的食量)而去喂它。

  (2)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3)马叫了,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意对即可)

  3.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马说阅读答案 3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哪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4分)【 】【 】A.一食或尽栗一石;食不饱B.食之不能尽其材;吾欲辱之(《晏子使楚》)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D.策之不以其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E.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千里马”被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分)

  【小题3】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的作用,韩愈用伯乐、千里马比喻什么?你对二者的关系有什么看法?(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每对一个得2分)

  【小题1】(1)策之不以其道。(2)食之不能尽其材。(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分)着力写出了“食马者”*庸、浅薄和愚妄。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其真不知马也”。(1分)

  【小题1】文段的“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1分)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毛遂自荐,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知人善任,正确认识、选拔和使用人才。(1分)

  解析【小题1】A项中“食”都是“吃”的意思。B项中“之”都是“代词”。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方面,根据“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分析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来体会用意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来分析伯乐以及千里马的比喻义,然后针对两者关系来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 4

  【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鹿畏�(1),�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2)发人立(3),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4)持弓、矢、罂、火而即之(5)山。为鹿鸣以感其类(6),伺其至,发火而射之。�闻其鹿也,趋(7)而至。其人恐,因(8)为虎而骇之。�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鄄�挽裂(9)而食之。今夫不善(10)内而恃(11)外,未有不为罴之食也。柳宗元《罴说》

  【字词释义】

  (1)[�(chū)]兽名。

  (2)[被]同披。

  (3)[人立]像人一样站立。

  (4)[寂寂]悄悄地。

  (5)[之]往,到。

  (6)[为鹿鸣以感其类](猎者吹竹)模仿鹿的叫声来感召它的同类。

  (7)[趋]快跑。

  (8)[因]于是。这里的因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9)[��(zuó)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撕得四分五裂。

  (10)[善]使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恃(shì)]依赖,仗着。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1)等:(2)安求:(3)尽其材:(4)伺其至:(5)亡: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分)

  (2)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2分)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道出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B.甲文开篇即点明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命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了识马的重要性,概括了全文的主旨。

  C.乙文告诉我们猎者要学会比罴更厉害的动物的声音才能摆脱被食的命运。

  D.食之不能尽其材,因为虎而骇之,�鄄�挽裂而食之三句中的之都为代词。4.根据千里马和猎者的遭遇,请你为当今找工作的人提点建议。(2分)

  【附答案】1.等同,一样;怎能要求;竭尽它的才能;等到它到了;逃走2.⑴驱使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⑵黑的形状,披着长长的头发能像人一样站立,非常有力但对人伤害极大3.C4.既要抓住表现自己不能坐等伯乐来发现、任用你,还要善内,增长自己的真才实学。

  马说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

  2.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土地*旷,屋舍俨然

  D.策之不以其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韩愈 唐

  2.B

  3.(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马说......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4)

——《马价十倍》阅读答案3篇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1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 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策之不以其道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臣有骏马欲卖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臣请献一朝之贾小题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小题4:理解填空。(3分)

  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 的心理。

  小题5: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2分)参考答案:

  小题1:(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小题2:B

  小题3:(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小题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盲目相信权威

  小题5:示例:好处是:如同千里马有了伯乐才能被人们所重视一样,好的产品通过名人的宣传,才能广而告之,坏处是名人宣传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千里马”,容易误导消费者。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②。”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马价十倍。

  [注释] ①比:连续,接连 ②贾:同“价”。

  1、辨析各句中“之”字的意思。

  A、人莫知之( )

  B、臣有骏马欲卖之( )

  C、愿子还而视之( )

  D、臣请献一朝之贾( )

  2、指出下列句中的人称代词并解释。

  A、臣有骏马欲卖之( ):__________________

  B、愿子还而视之( ):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马价十倍”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中的“伯乐效应”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活现象?你是怎样看待今天的这种社会现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这马是匹骏马 B、它,指骏马 C、马 D、的

  2、A、臣;我 B、子;你

  3、原因在于“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说明权威的重要性。

  4、联系生活实际,这个故事类似于今天卖商品时的做广告。至于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广告效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1、解释加黑的字。

  (1)三旦立市___________(2)还而视之__________

  (3)去而顾之___________(4)一朝之贾__________

  2、翻译划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旦:早晨

  (2)还:通“旋”

  (3)顾:回头看

  (4)贾:通“价”

  2、我愿意奉送你一天的报酬。

  3、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骏马因为伯乐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性。

  例如:也不能完全迷信权威,盲目的崇拜权威。凡是都要注重实地考察,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

  例如:像伯乐这样的权威人士,为“一朝之贾”,不经过调查研究就“去而顾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马说......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5)

——说勤阅读答案 (菁华6篇)

  阅读下文,回答1~3题。

  林家箴

  ①*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②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③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④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⑤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够举出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论点是正确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想要获得成功那就要勤。

  2.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如:举马克思艰苦奋斗四十年写成《资本论》的例子,证明了勤出成果或想要成功就要勤。

  3.王羲之用写完字的毛笔将水池里的水洗成墨色,终成了大书法家。(不设统一答案)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于学*,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坚持练*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能读50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读书很多,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1.照样子,写词语:

  ① 春夏秋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不懈不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废寝忘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业精于勤一词出自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第①自然段。其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勤奋必做是_________________.照样子再写3个比喻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下问题的要求,谈谈你对勤字的认识。

  ①文中的勤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说一勤天下无难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东南西北阴阳上去起承转合

  ②不慌不忙十全十美全心全意惟妙惟肖

  ③粗制滥造精打细算千辛万苦千方百计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火把

  ①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②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③ 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4.① 文中的勤是指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

  ② 因为勤出智慧,勤出成果,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只有勤奋,才能学到真智实才,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所以说一勤天下无难事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于学*,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坚持练*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能读50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读书很多,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1.照样子,写词语:

  ① 春夏秋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不懈不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废寝忘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业精于勤一词出自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第①自然段。其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勤奋必做是_________________.照样子再写3个比喻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下问题的要求,谈谈你对勤字的认识。

  ①文中的勤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说一勤天下无难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东南西北阴阳上去起承转合

  ②不慌不忙十全十美全心全意惟妙惟肖

  ③粗制滥造精打细算千辛万苦千方百计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火把

  ①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②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③ 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4.① 文中的勤是指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

  ② 因为勤出智慧,勤出成果,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只有勤奋,才能学到真智实才,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所以说一勤天下无难事

  说勤

  林家箴

  ①*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②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③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④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⑤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小题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小题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你能够举出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论点是正确的吗?(4分)

  参考答案:


马说......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6)

——《马说》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阅读《马说》,回答下列问题:(1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马说》一文选自 ,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3分)

  小题2: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食不饱,力不足(食:吃)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

  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食之不能尽其才

  小题4:《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2分)

  小题5:《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退之,唐,著名的文学, “文起八代之衰”。

  小题1:B

  小题1:翻译下列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食之不能尽其才 译文: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小题1: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用现代汉语表述。

  小题1:此题为开放题。问而后答,一锤定音;用问号,发人深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识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赵王使*原君求救于楚①,*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原君。*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耳,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选自《史记》)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 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 称诵:称颂。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策之不以其道 道: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19.【甲】文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0.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 中的句子: , 。(2分)

  21.【甲】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而【乙】文中毛遂却向*原君自荐成功。你认为“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的观点相矛盾吗?(2分)

  参考答案:

  17. (l)同“现”,显现。(2)方法。(一个1分,意合即可。2分)

  18.(1)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有才能的人处于世上,仿佛如锥子放置布囊之中,它的锥尖立刻就会透囊而出。

  (文从字顺即可。每句2分,共4分)

  19.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意合即可。2分)

  20.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1分。2分)

  21.示例:我认为世界上伯乐相马和毛遂自荐缺一不可,因为千里马只等伯乐去发现,就会缩小发展空间;毛遂自荐,就等于增加了自我展示的*台。(观点1分,理由1分。2分)

  阅读《马说》,完成1—6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才美不外见 ( )

  (3)策之不以其道( )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虽有千里之能”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策直不以其道 B.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执策而临之

  3.下列加横线词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B.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那么该怎样对待千里马呢?请选用文中词语回答。

  6.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

  参考答案:

  1.(1)受屈辱 (2)同“现”,显现 (3)驱使 (4)尤、尚且

  2.B

  3.B

  4.尚且和普通的马一样都不能做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通其意

  6.愿望封建统治者能识别人才、任用人才,不要让有才能的人被埋没。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共18分)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北冥有鱼》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丙]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对[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石壁,五色交辉《答谢中书书》

  C、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D、食之不能尽其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甲]文中所写的“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3分)

  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3分)

  阅读答案:

  9、D【解析】文章中没有连续、频繁的变换韵脚,只在每小节转换韵脚。

  10、B【解析】A第一个为“成为”,第二个为“雕刻(成)”B都是“颜色”的意思C第一个为“因此,所以”,第二个为“旧的,学过的(知识)”D第一个同“饲”,喂;第二个为名词“食物”

  11、(1)海水运动


马说......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7)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菁华5篇)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①之供,父母岁有裘葛②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③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①廪稍:官府发给的粮食。②葛:夏天穿的衣服。③天质:天资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②黑质而白章

  B.①色愈恭,礼愈至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①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②诚宜开张圣听

  D.①不必若余之手录 ②若皆罢去归矣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①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C.①今诸生学于太学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①不必若余之手录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段文字均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

  B.甲段文字作者叙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以此来勉励东阳马生。

  C.甲、乙两段文字中作者与诸生的学*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从甲、乙两段文字来看,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客观条件的优越。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③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学*的角度,谈谈上面两段文字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A

  3.A

  4.(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没有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意思对即可)

  5.答案要点:勤奋刻苦,克服困难,坚持不懈,虚心好问,专心致志。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参考答案:

  15.鞋子,两顿(次),挂在腰间,羡慕。(4分,每个1分)

  16.仆人拿着热水来给我浇洗,又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我才暖和过来。(3分,意对即可)

  17.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分)

  18.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作者当时强多了,应该好好珍惜,不与同学比吃穿,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2分,意思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

  一、余幼时。。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母色 义正辞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原旬中词语翻译错一个扣0.5分,句子不通顺扣O.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9.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

  (2) ;(3) (3分)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各1分

  答案:

  6.2分 A (A致:取得/集中 B益:更加 C患:忧虑 D辞:言语)

  二、 余幼、。。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同,病愈。译文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 ,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 。(2分)

  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www.释其含义。(2分)

  ① 手自笔录 未尝寝

  ② 暇更录唐宋人诗 尝趋百里外

  11、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12、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

  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3分)

  14、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4分)

  答案:

  9、序或赠序;记。(共2分,每空1分)

  10、①抄写②曾经(共2分,每小题1分)

  11、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共2分)

  12、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

  13、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14、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言表达1分)

  三、余幼时、。。。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弗之怠 (2)走送之

  (3)未尝稍降辞色 (4)俟其欣悦

  (1)懈怠(松懈、怠慢)(2)跑 (3)脸色(神色) (4)等待(等到、等)(4分,每小题1分)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C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的(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些知识)。(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2分)答案:

  学*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2分,答出“学*刻苦”或“求学诚心”给1分,答出“尊敬老师”或“守信用”给1分)

  四、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余幼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②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注】①当涂:当权。 ②博士:古时专掌经学教授的学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尝: www.

  ③蒙乃始就学 乃:

  ④及鲁肃过寻阳 及:

  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分)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10.甲文是通过 和 两件事来反映宋濂求学经历的,乙文则是通过 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效果。(3分)

  11.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答案:

  六、(济宁)

  [甲]当余之从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 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明臣言行录》

  译文、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①晨人持汤沃灌: ②腰白玉之环:③再适长山朱氏 ④往往馕粥不充:

  答案:①热水 ②挂在腰间(腰佩) ③到、往 ④够、充足

  8.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9.[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2分)

  [甲]文: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或“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乙]文: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

  10.[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5分)

  答案要点:学*条件的好坏,对学*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评分:本题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意思对即可。

  七、兰州市 [甲] 余幼时、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 ) (2)负箧曳屣( )(3)四支僵劲不能动( ) (4)溥幼嗜学( )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余/因得/遍观群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上的共同点。(4分)

  (1)学*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

  文言文阅读。(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小题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B.计日以还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俯身倾耳以请

  小题2:翻译句子(2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_____________ __

  小题3:回答问题(4分)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1)这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借书给我的原因。

  (2)等到他心情好的时候,再去请教。

  小题3:(1)从他人处借书抄阅,按约定之期归还。所以别人都愿意借书给宋濂。宋濂也得以饱览群书

  (2)不因家贫放弃读书的梦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虚心向他人请教,态度极其恭敬

  小题4:刻苦学*和敏而好学、善于提问的精神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ABD项中“以”的意思是“来”,C项中的“以”的意思是“把”。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原因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宋濂”的求学经历来分析他的精神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

  (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录毕,走送之:________________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____________

  (3)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________

  (4)左佩刀,右备容臭: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 士卒不尽饮


马说......阅读答案合集5篇(扩展8)

——《马说》阅读答案实用10份

  阅读《马说》节选和《论马》节选,完成下列各题。(共10分)

  (甲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文)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介:披上战甲。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2分)

  (1)尽粟一石(2)常马

  (3)才美不外见(4)常奇之

  (5)奋迅示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2分)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附答案】

  1、(1)能吃下一石粮食(2)普通的马(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4)经常以之为奇(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

  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⑷执策而临之 (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答案】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执策而临之策:

  (2)策之不以其道 道:

  (3)其真无马邪? 其: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_________的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能被发现,完全可以_________(用文段外成语填空),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识别、任用人才也应_________(用文段外成语填空)。

  4、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马鞭 (2)方法 (3)难道

  2、

  (1)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一石(食料)。

  (2)(喂马的人)拿着鞭子来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3、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或在位者对人才起决定 毛遂自荐 知人善任

  4、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2题。(共17分)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选自《毛遂自荐》

  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同“纵”。② 备员:凑数,充数。③废:当作“发”,发声。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8、解释下列加点字或短语(5分)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策之不以其道( )(4)使遂蚤得处囊中( )(5)胜不敢复相士。(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10、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从千里马的**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1、甲文乙文都谈到了“人才”的话题,请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要求呈现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3分)

  12、甲文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后,才有后来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2分)

  有______________ ,方显______________ ;无_________________ ,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8、受屈辱,通“饲”喂养,驱使,通“早”,鉴选人才

  9、(2)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10、 C

  11、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救国于危难之中。应该像《陋室铭》中刘禹锡那样安贫乐道、志趣高雅……

  12、有伯乐(慧眼),方显千里之能;无勇气(自荐),岂有自荐(历史)佳话。

  阅读文言文,完成1一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 安: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或:有时;(2)见:显现;(3)等:等同;(4)安:怎么 ,怎能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5.努力使自己更完美:敢于毛遂自荐,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机遇。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若见而不收养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