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阅读答案3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2022-07-28 22:08:41 阅读答案,生物

《生物燃料》阅读答案1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 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产生1,000亿加仑(约3,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⑤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

  1.第二代生物燃料的优势是什么?(2分)

  答: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3.说说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分)

  答: 4.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你对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请写出来。(至少写两条)(2分)

  答:

  参考答案:

  1.第二代生物燃料原料作物成本低、量大;作物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原料作物还可以净化土壤。(答到两个方面即可得满分)(2分)

  2.不能删去。(1分)去掉“主要”,第一代生物燃料的原料就只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三种作物,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3.运用了作比较、列数据的说明方法。(1分)准确地突出了全球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产量丰富,预示了生物原料开发前景乐观。(意*即可)(1分)

  4.示例⑴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⑵合理有效地使用交通工具,科学利用能源。(合理即可)(2分)

《生物燃料》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①与第一代生物燃料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于,第二代生物燃料是以非粮作物乙醇、纤维素乙醇和生物柴油等为代表,原料主要使用非粮作物,秸秆、枯草、甘蔗渣、稻壳、木屑等废弃物,以及主要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的动物脂肪、藻类等。第二代生物燃料即非粮食乙醇燃料,其实第二代生物燃料也分为二代:第一代主要用甜高粱、木薯等非粮食农作物进行提取,优点是淀粉及糖含量高,能替代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而下一代则以纤维素为主要原料,例如植物的茎叶、农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等都可以转化为燃料,扩大生物燃料的作物种类,更可以废物利用,这是当前国际研究的重点。

  ②另据美国能源部研究,更注重生态效应的第二代生物燃料有望减少最高达96%的温室气体排放;而第一代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均仅可以减少约20%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且,第二代生物燃料,尤其是纤维素乙醇的取材范围相当广泛,秸秆等纤维素类农业废弃物大量存在。农业废弃物均可入料,保证了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第一代生物燃料生产过程中耗费更多能源和使用更多化学物质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③汽车发动机不需要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掺入了生物乙醇的汽油或柴油,使得第二代生物燃料已成为许多国家开发生物燃料时的新宠。德国大众公司等欧洲汽车制造商就与德国佛莱堡科伦工业集团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取自稻草或秸秆的第二代生物燃料,该工业集团年产2万吨的第二代生物柴油项目已启动。其次,生产第二代生物乙醇的催化酶技术未来几年成本还将快速下降,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可行性非常强。美国能源部通过资金支持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对纤维素催化酶进行优化,大大地降低其成本,使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能早日投入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UOP公司等许多新能源企业纷纷纽建第二代生物燃料生产厂。巴西石油公司则研究从秸秆、稻壳等农业废弃物中提炼乙醇,并加紧生产厂的建设。从20xx年开始,许多国家对第二代生物燃料的投入呈几何数字增长。

  ④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关键技术是催化酶技术。酶是一种生物催化荆,可使生物化学反应在温和的环境下进行得更加迅速、效率更高。新型酶制剂能将植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乙醇。就在几年前,该技术的成本还比较高,这两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斯创新,其成本已经下降很多,从而使第二代生物燃料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目前的新型酶制剂非常适合用秸秆这种大量存在的农业废弃物来生产乙醇。

  ⑤不过,第二代生物能源的一些关键工艺涉及一系列复杂过程和技术,需要很大的投资和大量的原材料,要实现工业化生产还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实际生产成本还是一个重要的未知数。另外,在生物燃料的经济可行性研究方面,原料收集也是一个受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些原料极其分散,采集成本、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都可能成为制约燃料乙醇业发展的瓶颈。

  7.下列关于第二代生物能源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生产原料主要是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

  B.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第一代以非粮食农怍物为原料,而第二代的主要原料是纤维素。

  C.第二代生物燃料与第一代生物燃料相比,可以实现减少96%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D.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生产耗费的能源和化学物质更少,从而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代生物燃料可以直接用于汽车,而汽车发动机不需要另行改造,因此许多国家对第二代生物燃料的投入呈几何数字增长。

  B.由于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催化酶技术的日益成熟,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实际生产成本已大幅度下降,为其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创造了条件。

  C.作为生物催化剂的催化酶技术是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关键技术,它能使生物化学反应在温和的环境下进行得更加迅速、效率更高。

  D.非粮食乙醇燃料的第二代是以纤维素为主要原料,而新型酶制剂能将农业废弃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乙醇。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粮食作物和农业废弃物等转化为燃料的技术研究,为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了可行性,欧美等先进国家相继启动了该项目或组建了工厂。

  B.相比于第一代生物燃料,第二代生物燃料在原料使用、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产业优势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C.与第一代生物燃料相比,第二代生物燃料能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而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重点。

  D.虽然第二代生物燃料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在工艺技术、资金、工业化生产过程和原料收集等方面,仍存在制约瓶颈,尚需进行经济可行性研究。

  参考答案:

  7.B(A生产原料主要是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有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C可以实现减少96%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有误,原文是说有望减少。D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生物能源。)

  8.D (A第二代生物燃料可以直接用于汽车有误,原文说汽车发动机不需要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掺入了生物乙醇的汽油或柴油。B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实际生产成本已大幅度下降有误。原文末段说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实际生产成本还是一个重要的未知数。C作为生物催化剂的催化酶技术有误,原文说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而不是催化酶技术。)

  9.C(属强加因果关系。依据原文,当前国际研究的重点是以纤维素为主要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研究,其主要出发点也不是环境保护。)

《生物燃料》阅读答案3

  ①20xx年10月28日9时30分,加载由*石油研发生产的生物燃料的一架国航波音747客机,在空中完成包括高度、速度等多项技术指标验证后,*稳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标志着*航空生物燃料首次用于客机验证试飞取得成功,*已具备提供航空生物燃料的技术条件。

  ②生物燃料的研究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初,科学家研发生物燃料时,主要是从玉米、大豆、甘蔗等富含淀粉、糖以及油脂的农作物中,通过酶转换或者发酵提纯等传统方法制备,但因存在与粮争地、与人争食等客观原因而饱受非议。于是催生第二代可再生生物燃料的研发,这种燃料是从非农作物原料中提取,不会存在与粮争地、与人争食的现象。目前适用于航空业的原料主要有麻风树、亚麻荠、海藻和盐土植物。比如*使用的生物燃料是从小桐子(麻风树)中提炼的,而美联航的生物燃料则是由海藻油提炼而成。另外,这种燃料更加环保。生物航空燃料可减少60%-80%的碳排放,另据废气排放检测数据显示,海藻燃料排放的氮氧化物,比传统航空煤油少40%,碳氢化合物少87.5%,生成的硫化物也更低,其浓度仅为传统燃料的1/60。更重要的是,第二代生物燃料与现有飞机的兼容性非常好。作为普适性燃料,它既能和传统的航空煤油混合,也可完全代替传统的航空煤油,直接为飞机提供能量。同时,航空生物燃料再生植物的种植,有助于促进所在地经济发展。于是,航空生物燃料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人们的追捧。

  ③虽然航空生物燃料被称为航油的发展趋势,但就目前而言,第二代生物燃料也存在自己的瓶颈成本高、产业化程度不足。目前航空生物燃料的价格大约是传统航油价格的3-5倍。另外,生产生物燃料的原料供给也是个问题,因为其使用的植物种植数量有限,可靠的供给来源成为一大难题。现在生物燃料的生产成本中有85%为原料成本,所以未来如何提高种植规模、如何形成产业化都是生物燃料研发亟(jí)待解决的问题。

  18.阅读第②段,分条列举第二代航空生物燃料受人们追捧的原因。(4分)

  19.阅读材料,结合文章第③段内容,说一说我国生物燃料的发展前景。(4分)

  【材料】麻风树生长迅速,生命力强,可以在干旱、贫瘠、退化的土壤上生长。适宜在热带、亚热带以及雨量稀少、条件恶劣的干热河谷地区种植,是保水固土、防沙化、改良土壤的主要选择树种。它见效快,产量和含油量高,种植头年就有收成,产量逐年增加,果实采摘可达50年。目前仅四川一地的麻风树资源量即在26万亩以上,每年可产种籽17万吨,可提炼麻风树油6万吨。未来全国麻风树种植面积可达3000万亩以上,预计每年可产柴油580多万吨。

  答案:

  18.第二代航空生物燃料从非农作物原料中提取,不存在与粮争地、与人争食的现象;这种燃料更加环保;第二代生物燃料与现有飞机的兼容性非常好;航空生物燃料再生植物的种植,有助于促进所在经济的发展。(4分。不与粮争地、与人争食,更加环保,兼容性好,促经济发展每点1分。)

  19.生物燃料使用的主要植物麻风树生长迅速,生命力强,可以在干旱、贫瘠、退化的土壤上生长;产量和含油量高,适宜大面积种植,这样就可以解决生物燃料原料供给不足,成本高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生物燃料的发展有着美好前景。(4分。麻风树的特点2分,每一点1分;联系第三段内容解说1分;结论1分。)


《生物燃料》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生物燃料》阅读答案3篇(扩展1)

——《生物多样性》阅读答案3篇

《生物多样性》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生物多样性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它是由地球上生命以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是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对人类的生存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意义难以估量因此,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的*首脑签署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一项全球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宣言,目的是为了当代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了生物多样性的固有价值,尽最大可能维持、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

  生物物种多样性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差异、地形的复杂性和地理隔离程度造成的许多热带岛屿和其他一些陆地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地理位置相对孤立,境内地表复杂,使得这里生存的生物种类最多。

  自从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原因,难以计数的生物已经灭绝,现存的500—1000万种生物仅是过去曾经生活过的几十亿种中的少数幸存者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被破坏,由此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弥补的这不只是直接减少了人类可利用的生物资源,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一般认为,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将给以其为生存条件的其他10—30种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基础,生物等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保护不力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因此,采取有利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7.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物物种的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

  B.生物多样性是在漫长的演变进化中,由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几十亿年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群体的总称

  D.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热条件、地形以及地理的隔离程度等因素,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地球上多数生物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

  C.生物资源的利用必然导致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其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

  D.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就会使10—30种生物物种灭绝,从而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物资源越来越少

  9.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

  B.《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定,将使现有的生物都得到充分的维持、保护和利用

  C.由生物物种多样性分布不均的原因得知,沙漠和极地地区的生物物种比较贫乏

  D.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培育动植物的新品种,弥补物种的缺失

  参考答案:

  7.C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C项偷换概念,“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并非“生物群体的总称”。

  8.A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无中生有,第四段只是列举了“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保护不力”等原因,并未说是“主要原因”;C项语意绝对,“必然”绝对化了;D以偏概全,第三段中是“以其为生存条件的”生物。

  9.C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因果倒置,“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前提不是结果;B项超前肯定,“将使”“都得到充分”不合实际;D项避重就轻,“当务之急”应该是保护环境,维持生态*衡。

《生物多样性》阅读答案2

  保护生物多样性

  目前物种消亡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一万七千种动植物濒临灭绝。哺乳动物中的21%,鸟类中的12%,淡水鱼中的37%以及植物中的70%,如今都在受到威胁。为了使这一严峻问题获得关注,联合国将20xx年命名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

  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在刚刚过去的50年间,为了满足食物、淡水、木料、纤维等日益增长的需要,人类已经以更快更广泛的方式使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速度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与其同日而语。一方面,土地与海洋资源遭到过度开发,生态系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些破坏被认为是不可修复的。在陆地上,由于开垦耕地和获取木料的需要,森林被大量砍伐;在海洋里,由于渔业是人类摄取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有一半的渔场已经被完全开采,四分之一的渔场被过度开采。另一方面,我们在燃烧化石燃料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而温室气体会吸收大气中的热量。现在积累的温室气体量达到了80万年来的最高值,这将使气温升高,导致上千种动植物物种灭绝。

  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那么对人类生存来说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资源将不复存在。各国*将于20xx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召开首脑会议,试图就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确立新的目标。

  18. 为什么人类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2分)

  19. 分别说说下面两种做法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何关系?(4分)

  (1)如果每个汽车司机都注意给轮胎及时充气,车辆能效就能提高6%,每辆车每年就可以减少90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

  (2)*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支持的亚洲干旱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区域性行动,实施森林的可持续开发计划。

  参考答案

  18. 答案:因为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那么对人类生存来说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资源将不复存在。(2分)

  19. 答案示例:(1)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避免因气温升高而导致物种灭绝。(2分)

  (2)森林的可持续开发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资源的破坏。(2分)

《生物多样性》阅读答案3

  ①通常认为狮子、老虎、鲨鱼这些食物链顶端生物没有天敌,实际上它们都斗不过人类。而我们一直认为人类是这个星球的主宰,( )实际上我们也是猎物而已,( )蚊子确实以我们为食。②公元2015年,由蚊子传播的“寨卡病毒”引起了全世界的热议与恐慌。这种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在人群中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在疫情最严重的巴西,2015年感染者多达150万人,新生儿小头症疑似病例激增至3894例。

  ③伊蚊是蚊子族裔中有名的狠角色,其代表明星是埃及伊蚊。伊蚊喜欢白天猎食,地点通常在城市,主要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和淋巴丝虫病等疾病。

  ④以登革热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登革热患者数目一直在显著上升,每年有5000万至5.28亿人感染,大约25000人死亡。登革热的流行区域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潜在感染人口数量在25-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当然,你不要以为伊蚊传播的其他疾病就是小角色,比如你去查一下黄热病,就会发现历史上感染几十万几百万人并导致数万人死亡是非常稀松*常的事情。因此,伊蚊是货真价实的“职业杀手”。

  ⑤另一个狠角色是按蚊,代表明星则是斯氏按蚊。按蚊喜欢夜晚出没,地点通常在郊区,传播的是大名鼎鼎的疟疾。疟疾病例每年达3-5千万,流行区域主要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南部,潜在感染人口数量在3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2015年为例,共有97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疟疾,报道的感染数量超过2140万,导致43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WHO在2016年的数据显示,*均每一分钟就有一个儿童死于疟疾。毫不夸张地说,按蚊也是**不眨眼的“刽子手”。

  ⑥既然蚊子与人类有如此大的血海深仇,为什么不彻底把它干掉?当然,对付蚊子不是没有办法,我们祖先最早不就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武器——手掌嘛。不过,副作用是有点疼并且效率不高。当然人们也试过蚊香、引诱器和杀虫剂,但似乎都治标不治本。

  ⑦难道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吗?当然有,比如*年来马来西亚、印度等国研制利用转基因技术使蚊子的后代失去生存能力,最终达到种群“自毁”的目的。这种方法目前看来,效果不错。但“转基因”可能带来的变化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转基蚊是否会改变生态系统的构成,是否会对人类的繁衍生息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人们对于无法预知的未来总是充满忧虑……

  1、为第①段括号处选择最合适的选项( )

  A.那么 然而 B.所以 但是 C.然而 因为 D.不但 而且

  2、第②段运用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其作用是

  3、文章将伊蚊和按蚊做了以下几方面比较:

  主要传播的疾病,以及疾病的流行区域 。

  4、下面句子放在文章第( )段和( )段之间最合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年因伊蚊、按蚊叮咬致死的人数约有七十多万。

  5、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将蚊子拍死是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灭蚊方法

  B.蚊香、诱捕器、杀虫剂等对灭蚊子毫无效果

  C.转基因蚊虽然能有效灭蚊但可能会带来不可知的灾难

  D.作者认为用转基因技术灭蚊是有效的,应大力推广。

  参考答案:

  1. (3 分)C

  2. (3分)用具体的数据(列数字)说明蚊子(伊蚊)带来寨卡病毒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之严重;也是用热议事件(人们身边发生的事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蚊子的说明。

  3.猎食时间 猎食地点 致病数据

  4. 第⑤段和⑥段

  答题要点:需理清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第③段紧接第②段介绍伊蚊。第⑤段 又承接上文介绍“另一个”按蚊。介绍了两种蚊子之后说明其共同造成的危害之大——致死人数,然后才有下文第⑥段灭蚊对策的说明。

  5. C


《生物燃料》阅读答案3篇(扩展2)

——《垂柳》阅读答案3篇

  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经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民送来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道:“春色先以柳芽归”,“春风杨柳万千条”!

  柳树( )是最早的报春使者,( )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雨打,所以,湿十分理想的防浪护岸树种.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顺直,湿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他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作接骨夹板材料.

  柳树枝( )纤细,( )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它又会变成柳篮,柳箱,簸箕等日用品,就是柳芽,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如柳絮可作枕芯,也可作鞋垫.

  柳树性喜潮湿,适应力强,在我国南方,( ),塘边河岸,( )丘陵山地,一经(qiān)插,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十几米,胸径二.三米的浓荫大树.所以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有意栽培,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也更多.

  1. 请在原文括号里填入关联词语.

  2. 你的分段依据是什么?在所选答案的括号里打“√”

  A.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 B.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段( )C.按照地点方位变换分段( )D.按照事、物的内容或性质分段( )

  3.找出文中的过渡段,用“=”划出,并且用“∣”隔开承上启下的不同部分.

  4.文中倾斜划线句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在所选的答案后面括号里划“√”

  a.数字说明( ) b.打比方( ) c.举例自( )

  5.文中划“-”的句子是( )句?请先填空,再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柳树用途很广,请简要列举它的四个不同方面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给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答案:

  1.不仅……也 虽然……但是 无论……还是

  2.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们送来了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道:“春风扬柳万千条.”

  柳树不仅是最早的报春者,还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浪打,所以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防浪护岸树种.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浅褐,纹理顺直,是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它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可作接骨夹板材料. 柳树枝虽然纤细,但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它冬会变成柳篮、柳箱等日用品.就是柳芽、柳絮、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如柳絮可作枕芯、鞋垫.

  柳树性喜潮湿,适应力强.我国南方,无论塘边河岸,还是丘陵山地,一经扦插,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十几米.所以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有意载培,那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就更多.

  3.D.按照事、物的内容或性质分段.

  4.柳树不仅是最早的报春使者,‖也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5.a.数字说明.

  6.反问句. 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正是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

  7.①是最早的报春使者

  ② 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③枝干坚韧,耐水湿

  ④能制出火药,接骨夹板材料

  《垂柳》晚唐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垂柳》*题

  ①赏析首句中“绊惹”一词的妙处。(3分)

  ②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论本诗说“用事隐僻,讽喻悠远”,请细读三四句,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垂柳》参考答案:

  ①答案:“绊惹”,撩逗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垂柳的风姿,将柳人格化,有情有态。垂柳枝的摇曳,本是春风轻拂的结果,可诗人偏说是垂柳有意在撩逗着春风,从而生动地描摹出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②答案:此二句是说,婆娑于江畔的垂柳,本是无心所插,却害得楚王宫中的.嫔妃们为使腰肢也像垂柳般纤细轻盈,连饭也不敢吃,而白白饿死。(1分)本诗表面咏柳而实质上是托物兴怀(借物抒怀),同时化用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以 “饿损纤腰”以向楚王邀宠献媚的宫女来隐喻那些阿谀逢迎、极尽谄媚之能事的佞臣小人之徒,表达了诗人对晚唐朝政 腐 败的愤懑之情。(4分,手法2分,效果2分。)

  《垂柳》赏析:

  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没有点染柳的色泽光彩,但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却栩栩如生,现于毫端。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蕴藉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物诗。

  《垂柳》附:柳在古诗中的象征义:伤离别;借咏柳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例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借咏柳抒发政治腐 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例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借咏柳表达愤世嫉俗的情感。例如,晚唐诗人唐彦谦《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

  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经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们送来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道:“春色先以柳芽归”,“春风杨柳万千条” 。

  柳树( )是最早的报春使者,( )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雨打,所以,是十分理想的防浪护岸树种。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顺直,湿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他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作接骨夹板材料。

  柳树枝( )纤细,( )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它又会变成柳篮,柳箱,簸箕等日用品,就是柳芽,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如柳絮可作枕芯,也可作鞋垫。

  柳树性喜潮湿,适应力强。在我国南方,( )是塘边河岸,( )是丘陵山地,一经扦(qiān)插,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十几米,胸径二、三米的浓荫大树。所以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有意栽培,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也更多。

  1、说说下列三个关联词语,分别应填入原文中的哪个括号里。

  虽然……但是…… 无论……还…… 不但……而且……

  2、你能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换种说法吗?意思不能变。

  3、柳树用途很广,请简要列举出它的四个不同方面的用途。


《生物燃料》阅读答案3篇(扩展3)

——《夹竹桃》阅读答案3篇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这一点軔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1、解释词语。

  衰败:

  迎风吐艳:

  无不奉陪:

  2、根据课文内容将选段补充完整。

  3、将最后一句反冋句改成陈述句。

  4、“悄悄”“无不奉陪”分别表现了夹竹桃怎样的品性?

  5、如果将“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改为“一朵花开了,又败了,一嘟噜花长了,又黄了”是否可以?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衰退和败落。迎着风开出花朵。不论什么时间,不论什么地点都奉陪的意思。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4、夹竹桃默默无闻地开放,从不停止开放的脚步,它的韧性就是这样的可贵。

  5、不可以。先写开、长,再写败、黄,不能突出夹竹桃的韧性。先写黄了、败了,再写开、长,才能表现夹竹桃花开一茬又一茬,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突出其“韧性”。

  夹竹桃

  季羡林

  ①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②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③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④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⑤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⑥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⑦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⑧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⑨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们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⑩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⑾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的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兄弟)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渐渐隐入暮霭中,*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⑿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1962年10月17日)

  1、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如果将第2自然段第一句中“一盆是红色的”和“一盆是白色的”的前后位置调换一下有什么不好?

  2、第3自然段写庭院中各种花卉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第4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里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又哪两种?

  4、找出第4自然段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句子。

  5、文中作者对夹竹桃的感情变化过程的特点是怎样的?(答案不超过10字)

  6、本文写夹竹桃详略得当,文章详写了哪两个地方的夹竹桃?找出一处属于略写另外一些地方的夹竹桃的句子。这样处理详略的用意是什么?

  7、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联系全文来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主要有哪些?

  1.作者爱夹竹桃,是因为它有很多“妙处”,结合全文概括这些“妙处”。

  2.具体分析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语言运用的特点。

  3.文章多处使用了衬托的手法,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古人多从人格品性的角度来写夹竹桃,如沈与求的“摇摇儿女花,挺挺君子操”;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夹竹桃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①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②有趣。③有韧性。④引起童年的幻想。⑤见证了“我”的成长。⑥见证中缅人民友谊。

  2.句式整齐,使语言具有整饬之美:“嘟噜”一词的使用,具象而传神地写出花的繁盛和生命力,口语的使用;使文章语言风趣多变。

  3.第一处:以院内诸花衬托夹竹桃。院内诸花虽美不胜收,却开开落落,衬托夹竹桃从春到秋,长开不败的韧性。

  第二处:以他乡的夹竹桃衬托家乡的夹竹桃,表达自己对家乡夹竹桃(或“家乡”)的留恋。

  第三处:以蒲甘古城的荒寒衬托夹竹桃旺盛的生命力,赞美中缅人民的友谊。

  4.作者的.角度与古人不同,作者对夹竹桃的书写是从自己的独特生活经验——对夹竹桃的想象、幻想、记忆以及对这生活经验的思考的角度写,这样写,取材“真实的身边琐事”,有真情实感,能打动读者,“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常人的心弦”。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每天都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每个都奉陪)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1)如果将文中画横线的内容改为括号里的内容,你认为这样改好吗?说说你的理由,再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无……不……无不……

  ⑵读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你从“悄悄地”“一声不响”“又……又……”等词语中读出了什么?

  (3) “这一点初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夹竹桃的“韧性”指的是什么?从哪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生物燃料》阅读答案3篇(扩展4)

——《瑕》阅读答案3篇

  瑕之美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以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 “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16.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缺陷美”的深刻见解,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缺陷美”的定义。(不多于40字)(4分)

  答:缺陷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全文看,“缺陷美”别具魅力的原因是什么?并从本文之外举例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8.简要阐述你对“‘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第1自然段借用芳林之中的“枯枝败叶”来指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形或内心的某种“缺陷”。

  B.很多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人物形象变得真实可信,所以作者说这是“缺陷美”。

  C.作者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对刘备这一人物的处理恰到好处,正是“似伪”这一“缺陷”使得刘备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D.作者认为,塑造美的形象不但可以而且必须表现局部的“缺陷”,否则,就完美得如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捉摸得到。

  E.作者借用“东施效颦”的典故说明整体而非局部的缺陷是称不上缺陷美的。

  参考答案

  16.缺陷美是指作品中人物形象由于其外在或内心的某种局部的“缺陷”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

  17.原因:一是真实可信,二是使人物形象独特,具有特殊韵致。举例略。

  18.缺陷,指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成功的艺术形象的“缺陷”只是若隐若现的微瑕,是相对于“整体的美”而言的,就如美人脸上的痞子。如果长相丑陋,或内心龌龊,道德败坏,那就不能说是缺陷了。

  19.BE(B很多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但并非是任何人物形象的“缺陷”都能称之为“美”,因为这种“瑕之美”的前提是“瑕不掩瑜”。E“东施效颦”这一典故是极言“缺陷美”的“魅力”的。)

  

  付钱的时候,小贩又重复了一次:

  我卖你这玛瑙,再便宜不过了。

  我笑笑,没说话,他以为我 不信,又加上一句:真的不过这么便宜也有个缘故,你猜为什么?

  我知道,它有斑点。本来不想提的,被他一逼,只好说了,免得他一直噜嗦。

  哎呀,原来你看出来了,玉石这种东西有斑点就差了,这串项链如果没有瑕疵,哇,那价钱就不得了啦!

  我取了项链,尽快走开。有些话,我只愿意在无人处小心地,断断续续地,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给自己听。

  对于这串有斑点的玛瑙,我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它的斑痕如此清清楚楚。

  然而买这样一串项链是出于一个女子小小的侠气吧,凭什么要说有斑点的东西不好?

  水晶里不是有一种叫发晶的种类吗?

  虎有纹、豹有斑,有谁嫌弃过它的皮毛不够纯色?

  就算退一步说,把这斑纹算瑕疵,世间能把瑕疵如此坦然相呈的人也不多吧?

  凡是可以坦然相见的缺点都不该算缺点的。纯全完美的东西是神器,可供膜拜,但站在一个女人的观点来看,男人和孩子之所以可爱,正是由于他们那些一清二楚的无所掩饰的小缺点吧?

  就连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接纳和纵容,不也看准了自己的种种小毛病而一笑置之吗?

  所有的无瑕是一样的因为全是百分之百的纯洁透明,但瑕疵斑点却面目各自不同,有的斑痕是鲜苔数点,有的是砂岸逶迤,有的是孤云独去,更有的是铁索横江,玩味起来,反而令人怡然心喜。想起*生好友,也是如此,如果不能知道一两件对方的臭事,不能有一两件可笑可嘲可詈可骂之事彼此打趣,友谊恐怕也会变得空洞吧?

  有时独坐细味瑕字,也觉悠然意远,瑕字左边的玉旁,是先有玉才有瑕的啊!

  正如先有美人而后才有美人痣,先有英雄,而后有悲剧英雄的缺陷性格。缺憾必须依附于完美,独存的缺憾岂有美丽可言,天残地阙,是因为天地都如此美好,才容得修地补天的改造的涂痕,一个坏孩子之所以可爱,不也正因为他在撒娇撒赖蛮不讲理之外有属于一个孩童*乎神明的纯洁了直吗?

  瑕的右边是叚,叚有赤红色的意思,瑕的解释是玉小赤,我也喜欢瑕字的声音,自有一种坦然的不遮不掩的亮烈。

  完美是难以冀求的,那么,在现实的人生里,请给我有瑕的真玉,而不是无瑕的伪玉。

  问题:

  1.第四段中我笑笑,没说话是细节描写,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我那一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2.揣摩并理解文中纯全完美的东西是神器,可供膜拜这句话的含义。

  3.作者为什么会喜欢有瑕疵斑点的玉?

  4.作者在对瑕字的细细品味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示例:我知道玛瑙这么便宜卖的原因,如果不是 因为它上面有斑点,你会以这么便宜的价格卖给我吗?

  2.世间的事物,十全十美、完美无缺是难以冀求的,它往往只是人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3.因为玉有瑕疵斑点才真实,有一种坦然的不遮不掩的亮烈,玩味起来更是令人怡然心喜。

  4.缺憾必须依附于完美,完美是难以冀求的。或:不求完美,但求真实。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5分)

  瑕之美

  郭启宏

  ①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②《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③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三国演义》中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生物燃料》阅读答案3篇(扩展5)

——《生物入侵者》阅读答案3篇

  生物入侵者

  梅涛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它们形象地比喻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在人类早期社会,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③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1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竞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④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⑤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 之虫

  ⑥一些生物学家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衍,其数量将很难控制。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⑦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有删改)

  2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归咎:

  (2)束手无策:

  22.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品读后,请说说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为何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2分)文中通过介绍生物入侵的现象,告诉人们生物入侵的不良后果。请写出这些不良后果。(2分)再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给生物入侵者下个定义。(2分)最后。请举例说明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联系上文,并就生物物种迁移问题,谈谈你的看法。(4分)

  材料(1):一些专家主张人类不该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生物入侵者能够生存下来的虽然是强者,但它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自然界的*衡终究会实现。

  材料(2):20xx年,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日益突出,紫茎泽兰、豚草等在辽宁、云南等地蔓延,累计造成1.5亿亩森林受害。这些地方正在全面围剿外来入侵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1.(1)归罪 (2)比喻没有办法。(2分;每小题1分)

  22.答题要点:(1)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人为干预很少,大规模的物种迁移难以形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2分;答到大意即可)(2)造成经济损失威胁生物物种(2分)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来生活在某地区的、通过非自然途径转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物种。(2分) (4)说明语言特点:①生动形象 ②准确; 举例略。 (3分;特点:2分,举例:1分)

  23.能联系材料和选文,谈出自己对外来生物物种迁移的认识,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4分;联系:2分,认识:2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1、第②节中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2、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第①段中画线的“前者”指代的是什么?“后者”指代的是什么?说说它们各自的危害。

  4、说出第①段中画横线句括号的作用?

  5、第②段中画线的两个词起什么作用?显示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二)

  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失衡是暂时的,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生物入侵者”并不是都能够生存下来,能够生存下来的就是强者,即使生态系统中的强者也同样受到该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为所欲为,因此,自然界的*衡最终会得以实现。然而更多的学者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自然调节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如果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许多本土物种将难逃绝种厄运,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将受到严重破坏。另外,“生物入侵者”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无动于衷?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美国众议院已于1996年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各有关机构加强对有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监控,为此,美国*正在酝酿一个跨部门的监控计划。

  1、就第一段概括学者的两种意见。

  2、入侵的生物的危害是什么?

  3、第一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 。

  4、上文的说明顺序是 ,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参考答案】

  (一)

  1、不行。运用双重否定有强调作用。

  2、上面提到的那几种声音。

  3、反问。增强语势。

  4、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下定义。

  5、用心听,就会感到世界的丰富奇妙。

  (二)

  1、就第一段概括学者的两种意见。

  ⑴ 人类不应过多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

  ⑵ 自然调节的过程非常漫长,不能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

  2、使本土物种绝种,破坏物种的多样性,给人类造成惊人的经济损失。


《生物燃料》阅读答案3篇(扩展6)

——《白鹭》阅读答案3篇

  最花芦叶老风烟,驶上秋城思渺然。

  白鹭不如如许事,赤乌②又隔几何年。

  六朝往事秦淮水,一笛晓风江浦船。

  我辈人今竞谁是,只堪渔艇夕阳边。

  [注]①方岳出身干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七岁能赋诗,时人称之为神童,南宋绍定五年中进士。因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斗争,多次遭到权奸贪吏的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②赤乌:传说中的瑞鸟。

  1.首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2.联系下文,具体分析诗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渺然”之思?(6分)

  白鹭亭阅读答案方岳

  1.描绘了一幅荻花飘飞、芦叶衰残、风烟迷茫的秋色图。(2分)作用:交代了登亭的季节,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孤独悲凉的感情基调。(3分)(意思对即可。)

  2.白鹭无知,赤乌难见,暗含时事多艰、国势衰微之叹;(2分)六朝往事随水流逝,空余晚风长笛江浦归船,饱含历史兴亡之感;(2分)我辈无奈,只堪与渔艇夕阳为伴,抒发壮志难酬之悲。(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白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鹭太大而嫌生硬,可不用说,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境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好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作者是怎样写出在“清水田”里,在“晴天的清晨”的树巅上,在“黄昏的空中”,白鹭的不同神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曾像法布尔、郭沫若他们那样仔细观察过一种小动物吗?回忆一下,请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一种心爱的小动物的*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晴天的清晨,常见白鹭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低飞。

  2.“略”。

  白鹭亭

  方岳①

  最花芦叶老风烟,驶上秋城思渺然。

  白鹭不如如许事,赤乌②又隔几何年。

  六朝往事秦淮水,一笛晓风江浦船。

  我辈人今竞谁是,只堪渔艇夕阳边。

  [注]①方岳出身干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七岁能赋诗,时人称之为神童,南宋绍定五年中进士。因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斗争,多次遭到权奸贪吏的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②赤乌:传说中的瑞鸟。

  8.首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9.联系下文,具体分析诗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渺然”之思?(6分)

  阅读答案

  8.描绘了一幅荻花飘飞、芦叶衰残、风烟迷茫的秋色图。(2分)作用:交代了登亭的季节,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孤独悲凉的感情基调。(3分)(意思对即可。)

  9.白鹭无知,赤乌难见,暗含时事多艰、国势衰微之叹;(2分)六朝往事随水流逝,空余晚风长笛江浦归船,饱含历史兴亡之感;(2分)我辈无奈,只堪与渔艇夕阳为伴,抒发壮志难酬之悲。(2分)(意思对即可。)


《生物燃料》阅读答案3篇(扩展7)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阅读答案3篇

  《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完成19-23题。(14分)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踏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踏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启动与之相连的发电机。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小题1】.用‖在下面段落番号间划分这篇文章的结构。(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小题2】.选文介绍了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依次是 ,

  , 。(3分)

  【小题3】.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3分)

  【小题4】.第④段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

  答案

  【小题1】① ‖ ② ③ ④ ⑤ ‖ ⑥

  评分说明:每划对一处得1分,共2分。

  【小题1】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评分说明:依次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小题1】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

  利用就可以转化为电能。(2分)

  【小题1】举例子(1分) 通过列举美国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

  所发电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2分)

  【小题1】不能去掉(1分),据专家介绍增强了对人体生物电池电极说明的权威性和

  科学性,更具有说服力,去掉后,就不能体现其权威性,所以不能去掉。(2分)

  ① 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 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 厘米、直径约1 / 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 、pH为7.2 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 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 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 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5 、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3 分)

  答:

  16 、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3 分)

  答:

  17 、选文第③ 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18 、选文第④ 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19 、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2 分)

  答:

  参考答案:

  15、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16、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17、“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具体答更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8、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19、示例: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

  阅读下面选文《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完成15—19 题。(14分)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 厘米、直径约1 / 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 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 、pH为7.2 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 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5、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 3 分)

  答:

  16、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3 分)

  答:

  17、选文第③ 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18、选文第④ 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