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阅读答案6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2022-09-28 00:00:00 阅读答案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1

  (一)

  冯盎,高州良德人也。少有武略,隋开皇中为宋康令。仁寿初,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驰至京,请讨之。文帝敕左仆射杨素与盎论贼形势,素曰:“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即令盎发江、岭兵击之。贼*,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武德三年,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冼宝彻等并受林士弘节度,杀害隋官吏,盎率兵击破之。既而宝彻兄子智臣又聚兵于新州,自为渠帅,盎趋往击之。兵交,盎却兜鍪大呼曰:“尔等颇识我否?”贼多弃戈肉袒而拜,其徒遂溃,擒宝彻、智臣等,岭外遂定。或有说盎曰:“自隋季崩离,海内骚动。今唐虽应运,而风教未浃,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五岭二十余州,岂与赵佗九郡相比?今请上南越王之号。”盎曰:“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自后赏赐不可胜数。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唐朝起信宜(现广东西南境内)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罗窦洞僚”的称呼。

  (二)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秘书监魏徵谏曰:“*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除:授官

  B.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省:看望

  C.贼退走,因纵兵乘之乘:追赶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就:立即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直接反映冯盎英勇善战与不贪名利的个性的一组是

  A.盎驰至京,请讨之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

  B.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

  C.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

  D.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寿初年,潮、成等五州僚人造反。冯盎亲自前往京师请旨讨伐。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盎分析得头头是道。杨素很为惊叹,于是命他领江岭兵进行讨伐。

  B.唐武德三年,冯盎率兵*定了高、冼的叛乱,当时有人游说冯盎称王。冯盎不贪求称王称霸而是归降高祖,体现了他的明智。

  C.贞观元年,有人举报冯盎反叛,说他已起兵拒境,太宗采用魏徵的招降建议,派人招降了冯盎,终使岭南安定,并留下“魏徵一*言,胜于十万兵”的美谈。

  D.文段(一)记叙了冯盎英勇善战,以民族统一为重,*定战乱的事迹;文段

  (二)借魏徵进谏的史实让我们看到纳谏与进谏的君臣形象,同时也让我们看出冯盎反叛一事缺少真凭实据。

  13.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3分)

  (2)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4分)

  (3)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3分)

  【参考答案】10、D(就:到达,接*)

  11、D(C项第一句表明的是善于指挥作战,而非本人的英勇善战。)

  12、C(魏征的建议不是招降,而是安抚晓喻;太宗是派人安抚晓谕而非招降)

  13、(1)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很令人感到罕见。(3分。“意”1分,理解为“料想”“想到”“意料到”等均可;“奇”1分,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罕见”“感到不寻常”等;句意1分)

  (2)人生富贵,能像我这样的恐怕很难,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4分。“殆”“克”“坠”各1分,句意1分)

  (3)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3分。“遣”“致”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少年时就有军事谋略。隋开皇中任宋康县令。仁寿二年,潮(今潮阳县西北)、成(今封开县东南贺江中)等五州僚人造反。他驰马前往京师,请旨讨伐他们。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杨素说:“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十分值得惊叹。”于是命盎领江岭兵进行讨伐。*乱后,授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肃礼县西南)太守(明嘉靖《广东通志》载为漠阳太守)衔职。

  唐武德三年(620),广州、新州(新兴)的高法澄、冼宝彻等共同受林士弘调遣,杀朝廷官吏。盎率率兵*定高、冼的叛乱。不久。不久宝彻哥哥的儿子智臣又在新州聚集兵力,自己担任魁首,冯盎率兵前往打击他。交战时,盎(在阵前)除去甲胄大声说:“你们认识我吗?”智臣的士兵大多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叩拜,众士卒于是溃散,盎擒获宝彻、智臣。岭外于是得以*定。有人游说冯盎说:“隋朝已灭亡了,国内外到处很乱,唐朝虽应运而生,但政教还未孚众望,岭南尚未有所归属。你现在已攻克了五岭二十多州,着哪里能与赵佗的九郡相提并论,现在还是请你自称南越王吧!”盎回答说:“我世居南越,迄今已五代。作为岭南边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钱财我都有了,人生大富大贵像我一样的恐怕很难达到。我常常担忧的,是不能承担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王呢?越王的封号,这个不是我所希望听说的。”

  武德四年,盎率领南越之众归降高祖。贞观五年,冯盎来到朝廷,唐太宗赏赐十分丰厚。不久,罗窦(今信宜镇隆)诸洞僚人叛乱,太宗诏盎率二万兵众为各路军先锋进行剿除。当时僚人数万人据险固守,不可强行进逼进攻。他手拿着弓箭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尽,胜负便可见晓。”他连发7箭,命中7人。僚人退却逃走,盎趁势率领部众乘机冲杀,杀死僚人千余。太宗派智戴归省慰劳,自此以后赏赐不可胜数。

  (二)贞观元年(627),岭南诸州上奏说高州的酋帅冯盎谈殿起兵拒境反叛。太宗昭示右武卫将军蔺谟率领江、岭十州的兵力准备讨伐。魏徵进谏说:“中原*刚刚建立,国家贫弱尚未恢复,岭南又流行疾病,山川阻塞幽深,援军难以接上。疾病如果产生,或许不能如意,追悔莫及。况且冯盎如果真的造反,就要等到中原不安定,结交远处的兵力,分派兵力阻隔险要地势,扰乱侵略周边的周县,部署官员。可是为什么自从有人告发以来数年,兵力从不出境?这就是说他造反的形势没有形成,没有兴师动众的表现。陛下既然没有派人亲自到那里观察,再来朝廷拜谒(报告虚实),恐怕这样看不分明。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岭外于是全部安定下来。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2

  一、回答题。(17分)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①次定州 ( ) ②及大军回次柳城( )

  ③死无所恨( ) ④有从卒一人病(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归家以言其父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以王命聚之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醒能述以文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小题5】文章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4分)

  答案

  【小题1】①驻扎②等待③遗憾④随从

  【小题2】B(3分)

  【小题3】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2分)

  【小题4】(4分)(1)(2)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小题5】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宽厚仁爱。(评分:3分答对3点给全分,答对2点扣1分。)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人。(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次”是多义字,“恨”是古今异义字,“及、从”意思较为固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B中的“以”也是把的意思。A按照C用D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将士”是主语, “莫不欣然愿从”是谓语,中间应停顿。“是以”是句首连词,所以之后要停顿。即应为“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划分停顿首先要整体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把句子有机的分开,注意词语不能断开。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发”“感励”等。“发”在此句中应译为“开放”,“感励”是两个词,应译为“受感动、受激励”。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读全文,从前向后找,并将内容分成有机的几个事件,加以概括即可。第一句是一件事,第二句是第二件事,三、四句是一件事,五句是又一件事,合计四件事。从唐太宗所做的几件事可知,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君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一定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信息,从中提取出正确答案。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据人物的言行判断。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3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①次定州 ( ) ②及大军回次柳城( )

  ③死无所恨( ) ④有从卒一人病(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归家以言其父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以王命聚之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醒能述以文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小题5】文章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4分)

  答案

  【小题1】①驻扎②等待③遗憾④随从

  【小题2】B(3分)

  【小题3】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2分)

  【小题4】(4分)(1)(2)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小题5】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宽厚仁爱。(评分:3分答对3点给全分,答对2点扣1分。)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人。(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次”是多义字,“恨”是古今异义字,“及、从”意思较为固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B中的“以”也是把的意思。A按照C用D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将士”是主语, “莫不欣然愿从”是谓语,中间应停顿。“是以”是句首连词,所以之后要停顿。即应为“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划分停顿首先要整体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把句子有机的分开,注意词语不能断开。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发”“感励”等。“发”在此句中应译为“开放”,“感励”是两个词,应译为“受感动、受激励”。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读全文,从前向后找,并将内容分成有机的几个事件,加以概括即可。第一句是一件事,第二句是第二件事,三、四句是一件事,五句是又一件事,合计四件事。从唐太宗所做的几件事可知,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君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一定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信息,从中提取出正确答案。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据人物的言行判断。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4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立定分,以至于灭亡。人主熟知其然,但溺于私爱,故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且帝子何患不富贵,身食大国,封户不少,好衣美食之外,更何所须?而每年别加优赐,曾无纪极。俚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言自然也。今陛下以大圣创业,岂惟处置见在子弟而已,当须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疏奏,太宗甚嘉之,赐物百段。

  贞观十三年,谏议大夫褚遂良以每日特给魏王泰府料物,有逾于皇太子,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霄极,甚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于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伏惟陛下功超万古,道冠百王,发施号令,为世作法。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谏诤,无容静默。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见闻,不以为是。《传》曰:‘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并不识义方之理,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镪巨万计,出警入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王,几至于败,赖其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且魏王既新出閤,伏愿恒存礼训,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节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太宗深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B. 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C.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D. 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御史,设于秦时,职在御史大夫之下,行使举劾非法的职能。

  B.封户,指的是皇帝给予立功者的殊荣,如千户侯,即享有千户的食邑,粮食与财产。

  C.储君,分为王储与皇储两种,但在此指的是皇储,即皇位的继承人。

  D.《传》,虽常代指《左传》,但本文指的是《论语》、《孝经》的合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周关于封侯权利分配问题叙述详尽,贯穿古今,向皇帝直陈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太宗的赞赏。

  B.谏议大夫认为应厘清“权利”与“等级”,不能使名分都相等,而应该确立好各人的名分区别。

  C.谏议大夫以“义”的.道理,阐发出对于权利无限膨胀所致后果的感慨,并以此劝勉太宗,赏赐不能过度。

  D.马周与谏议大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对于权利的任用与分配问题,给予了太宗皇帝不同的思考,都相应得到了赞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

  (2)宣帝亦骄恣淮阳王,几至于败,赖其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

  参考答案

  10.(3分)A

  11.(3分)D(在此指的还是《左传》)

  12.(3分)A(马周并不是仅仅因为详尽叙述了封侯权利分配的问题,而得到太宗的赞赏。)

  13.(10分)(1)从前魏武帝宠幸扶植陈思王,等到文帝即位后,对陈思王采取了监视禁闭的措施,让他进监狱当囚犯,这是因为*给他的恩赐太多,所以继位的君主惧怕于他。(“宠树”、“加恩”、“畏”,大意2分)

  (2)宣帝也娇惯淮阳王,差点造成汉的衰败,最后仰赖退让之臣的辅佐,才获得幸免。(“骄恣”、“几至”、“仅乃”,大意2分)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5

  (一)

  冯盎,高州良德人也。少有武略,隋开皇中为宋康令。仁寿初,潮、成等五州僚叛,盎驰至京,请讨之。文帝敕左仆射杨素与盎论贼形势,素曰:“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即令盎发江、岭兵击之。贼*,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武德三年,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冼宝彻等并受林士弘节度,杀害隋官吏,盎率兵击破之。既而宝彻兄子智臣又聚兵于新州,自为渠帅,盎趋往击之。兵交,盎却兜鍪大呼曰:“尔等颇识我否?”贼多弃戈肉袒而拜,其徒遂溃,擒宝彻、智臣等,岭外遂定。或有说盎曰:“自隋季崩离,海内骚动。今唐虽应运,而风教未浃,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五岭二十余州,岂与赵佗九郡相比?今请上南越王之号。”盎曰:“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自后赏赐不可胜数。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唐朝起信宜(现广东西南境内)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罗窦洞僚”的称呼。

  (二)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秘书监魏徵谏曰:“*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金紫光禄大夫,仍除汉阳太守 除:授官

  B.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 省:看望

  C.贼退走,因纵兵乘之 乘:追赶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 就:立即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直接反映冯盎英勇善战与不贪名利的个性的一组是

  A.盎驰至京,请讨之 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

  B.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 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

  C.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 四年,盎以南越之众降

  D.连发七矢,而中七人 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寿初年,潮、成等五州僚人造反。冯盎亲自前往京师请旨讨伐。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盎分析得头头是道。杨素很为惊叹,于是命他领江岭兵进行讨伐。

  B.唐武德三年,冯盎率兵*定了高、冼的叛乱,当时有人游说冯盎称王。冯盎不贪求称王称霸而是归降高祖,体现了他的明智。

  C.贞观元年,有人举报冯盎反叛,说他已起兵拒境,太宗采用魏徵的招降建议,派人招降了冯盎,终使岭南安定,并留下“魏徵一*言,胜于十万兵”的美谈。

  D.文段(一)记叙了冯盎英勇善战,以民族统一为重,*定战乱的事迹;文段

  (二)借魏徵进谏的史实让我们看到纳谏与进谏的君臣形象,同时也让我们看出冯盎反叛一事缺少真凭实据。

  13.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3分)

  (2)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4分)

  (3)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3分)

  【参考答案】10、D(就:到达,接*)

  11、D(C项第一句表明的是善于指挥作战,而非本人的英勇善战。)

  12、C(魏征的建议不是招降,而是安抚晓喻;太宗是派人安抚晓谕而非招降)

  13、(1)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很令人感到罕见。(3分。“意”1分,理解为“料想”“想到”“意料到”等均可;“奇”1分,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感到罕见”“感到不寻常”等;句意1分)

  (2)人生富贵,能像我这样的恐怕很难,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4分。“殆”“克”“坠”各1分,句意1分)

  (3)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3分。“遣”“致”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少年时就有军事谋略。隋开皇中任宋康县令。仁寿二年,潮(今潮阳县西北)、成(今封开县东南贺江中)等五州僚人造反。他驰马前往京师,请旨讨伐他们。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杨素说:“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十分值得惊叹。”于是命盎领江岭兵进行讨伐。*乱后,授盎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肃礼县西南)太守(明嘉靖《广东通志》载为漠阳太守)衔职。

  唐武德三年(620),广州、新州(新兴)的高法澄、冼宝彻等共同受林士弘调遣,杀朝廷官吏。盎率率兵*定高、冼的叛乱。不久。不久宝彻哥哥的儿子智臣又在新州聚集兵力,自己担任魁首,冯盎率兵前往打击他。交战时,盎(在阵前)除去甲胄大声说:“你们认识我吗?”智臣的士兵大多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叩拜,众士卒于是溃散,盎擒获宝彻、智臣。岭外于是得以*定。有人游说冯盎说:“隋朝已灭亡了,国内外到处很乱,唐朝虽应运而生,但政教还未孚众望,岭南尚未有所归属。你现在已攻克了五岭二十多州,着哪里能与赵佗的九郡相提并论,现在还是请你自称南越王吧!”盎回答说:“我世居南越,迄今已五代。作为岭南边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钱财我都有了,人生大富大贵像我一样的恐怕很难达到。我常常担忧的,是不能承担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我常常担忧不能担负起重担,而毁了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王呢?越王的封号,这个不是我所希望听说的。”

  武德四年,盎率领南越之众归降高祖。贞观五年,冯盎来到朝廷,唐太宗赏赐十分丰厚。不久,罗窦(今信宜镇隆)诸洞僚人叛乱,太宗诏盎率二万兵众为各路军先锋进行剿除。当时僚人数万人据险固守,不可强行进逼进攻。他手拿着弓箭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尽,胜负便可见晓。”他连发7箭,命中7人。僚人退却逃走,盎趁势率领部众乘机冲杀,杀死僚人千余。太宗派智戴归省慰劳,自此以后赏赐不可胜数。

  (二)贞观元年(627),岭南诸州上奏说高州的酋帅冯盎谈殿起兵拒境反叛。太宗昭示右武卫将军蔺谟率领江、岭十州的兵力准备讨伐。魏徵进谏说:“中原*刚刚建立,国家贫弱尚未恢复,岭南又流行疾病,山川阻塞幽深,援军难以接上。疾病如果产生,或许不能如意,追悔莫及。况且冯盎如果真的造反,就要等到中原不安定,结交远处的兵力,分派兵力阻隔险要地势,扰乱侵略周边的周县,部署官员。可是为什么自从有人告发以来数年,兵力从不出境?这就是说他造反的形势没有形成,没有兴师动众的表现。陛下既然没有派人亲自到那里观察,再来朝廷拜谒(报告虚实),恐怕这样看不分明。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大军,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朝廷。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岭外于是全部安定下来。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6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①次定州 ( ) ②及大军回次柳城( )

  ③死无所恨( ) ④有从卒一人病(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归家以言其父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以王命聚之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醒能述以文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小题5】文章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4分)

  答案

  【小题1】①驻扎②等待③遗憾④随从

  【小题2】B(3分)

  【小题3】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2分)

  【小题4】(4分)(1)(2)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小题5】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宽厚仁爱。(评分:3分答对3点给全分,答对2点扣1分。)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人。(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次”是多义字,“恨”是古今异义字,“及、从”意思较为固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B中的“以”也是把的意思。A按照C用D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将士”是主语, “莫不欣然愿从”是谓语,中间应停顿。“是以”是句首连词,所以之后要停顿。即应为“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划分停顿首先要整体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把句子有机的分开,注意词语不能断开。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发”“感励”等。“发”在此句中应译为“开放”,“感励”是两个词,应译为“受感动、受激励”。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读全文,从前向后找,并将内容分成有机的几个事件,加以概括即可。第一句是一件事,第二句是第二件事,三、四句是一件事,五句是又一件事,合计四件事。从唐太宗所做的几件事可知,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君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一定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信息,从中提取出正确答案。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据人物的言行判断。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6篇扩展阅读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6篇(扩展1)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菁华5篇)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赎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役不兴,年谷丰稳,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2分)

  A.景 四时之景不同 至若春和景明

  B.谓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绝 往来而不绝者绝懒多生怪柏

  D.游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似与游者相乐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7.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

  18.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分别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与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特点。(3分)

  答案:

  15.D

  16.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17.①前文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

  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

  ③结尾用设问的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

  18.①欧阳修:治理有方,政事顺利,人民安居乐业,与民同乐②唐太宗: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2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①,或有诈伪阶资②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③,胄④据法断流⑤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⑦,臣不敢亏法⑧。”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⑨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选举:检举。②诈伪阶资:谎报官阶与资历。③事泄:干的坏事败露。④胄(zhu):戴胄,唐初大臣。⑤断流:断,判案;流,流放,充军。⑥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⑦所司:主管司法的部门。⑧亏法:枉法。⑨窃:私下。⑩法:运用法律。

  小题1:用“/”线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只划一处)。(1分)

  此 乃 忍 小 忿 而 存 大 信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3分)

  ①俄( ) ②狱( ) ③忿( )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小题4:对于戴胄执法办案一事,太宗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小题2:①不久 ②案件 ③生气,愤怒

  小题3:法令是国家用来将最大信用公诸天下的;帝王的言语,只不过是一时喜欢或者愤怒的发泄罢了。

  小题4:前:愤怒,疑惑不解;后:心悦诚服。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看看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成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乃”,“是”的意思,后面的部分是它的宾语。这样分析之后,根据语意停顿也就出来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点评:句子的断句实际是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考查。画停顿时,首先要看一下句子是什么意思,根据句意把句子画开。一般情况下,句子的主谓之间、动宾之间、长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转折词语之前、发语词之后、古二今一的词之间要停顿。

  小题2:试题分析:“俄“根据语境可知,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也有接触,即为不久。 “狱”也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重点的古今异义字,即为案件。“忿”在句中即为“怒,愤怒”。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文考查一定想到课内,另外还要根据语境加以推断。

  小题3:试题分析:“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首先要根据前后文章内容读一下,注意句子的停顿,会停顿就能基本理解句子的意思。具体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所以”“ 耳”等。“所以”是“用来”的意思,“耳”是句末的语气词,译为“罢了”。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理解文章中的两处“太宗曰”的语句,先是“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后是“ “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可知,一开始不理解,甚至有些震怒,后来不仅理解了,而且很赞同。

  点评: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要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并加以比较体会,即可得到正确的答案。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3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陛下年甫弱冠,肇开帝业。贞观之初,躬行节俭,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

  *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前王所以致礼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

  (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言信矣

  信:真实

  B.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

  杜:堵塞

  C.干求者日进

  干:冒犯,冲撞

  D.人无衅焉,妖不妄作

  衅:犯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故何哉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B.①虑人致谏,乃云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或一人毁而弃之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D.①何祸败之有乎

  ②苟以天下之大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B.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C.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D.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三年,魏征上疏进谏,他认为君主们虽然明晓治国之道,却往往在国家安定后违背初心,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B.唐太宗想要建造宫殿,却担心有人进言阻止,便以百姓无事会生骄逸之心为由,加以掩饰。此举遭到魏征反对。

  C.魏征认为唐太宗*年来依据个人好恶决定人事任免,不问根源就评判官员好坏,以致官员们只求自保,不肯尽心效力。

  D.魏征认为,福祸不由天定而在人为,劝谏太宗察纳雅言,施行善政,避免大好的基业功亏一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5分)

  (2)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5分)

  参考答案

  9.C(干:求取。)

  10.A(均为代词“什么”。B.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①连词表顺承,就②;连词表转折,但是;D.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1.D

  12.B(是以“不这样做会让自己不便”为由。)

  13.(10分)(基本上每句1分,重点关注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等)

  (1)(5分)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

  (2)(5分)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靡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

  【附参考译文】

  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下臣看自古以来的那些开国的帝王天子,夺得天下之后(受河图,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的帝国传给后世子孙千万代。所以他们能够无为而治,布政天下。但是(这些帝王在)刚开始(成为帝王)承受天命的时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说的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等到国家稍微稳定之后,大多数却违背那些原则,败坏原有的制度。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论语上说:“知道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要始终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难的。”这话说得真的很正确啊。陛下您刚成年就建立帝业。贞观初年,您躬行节俭,把国家治理到得极好。论功劳商汤、武王不能与您相比,谈德行尧舜您也相去不远。但*几年来,您渐渐违背了先前的志向,敦厚朴素的道理您渐渐不能坚持到底了。《尚书》说:“百姓是国家之本,根本牢固则国家安宁。”*年来您却奢侈放纵了,忘记了谦卑俭朴,随意地动用民力,就说:“百姓无事就容易骄情,让他们多服些劳役才肯听使唤。”自古以来,没有因为百姓安乐而导致国家败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骄惰而让他们去服劳役的事呢?有时您想有所营造,担心有人进谏,就说:“不这样做,对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间,谁又能和陛下去争论呢?你这样做就是要堵塞进谏者之口,哪能说是择善而从呢?陛下在贞观之初,动不动就遵从尧舜之道,不重财物,回归朴素。*几年来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糜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贞观初年,陛下访求人才,像渴极思饮一样,凡是贤明人举荐的人才,你就会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长,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可是最*用人却只凭主观好恶,有的许多贤明人举荐才任用了,有的一个人说他们的坏话陛下就弃而不用了,有的已任用多年并得到信任,有的一旦受怀疑而被斥退。行动有踪迹,做事有痕迹。陛下不能审查其根源,就轻易地肯定或否定,笃守道义的人被一天天疏远,谋取功名的人一天天得到晋升。因此人人都想着苟且免损,没有人肯尽忠效力。我听说“祸福没有一定的,全是人自己招来的”,“人不犯错误,妖孽不会随便兴起”。陛下您统治天下十三年了,威震四海,五谷丰登,礼教兴盛。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上天是想说什么呢?它是显示征兆发出警告,如果您看到警告心存畏惧,就会择善而从。以前的国君用以达到礼教的事,您勤勉行使;现在用以败坏德行的事,您思考改正。那么国家的好运没有止境,天下百姓都会非常幸运,哪里会有什么祸患呢?既然这样,那么社会的安危,国家的治乱都在您一人而已。现在的太*基业,已经是高耸如天般险峻,九仞高山般的伟业还缺少一篑之功。我很愚蠢浅陋,列举我之所见,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4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①次定州 ( ) ②及大军回次柳城( )

  ③死无所恨( ) ④有从卒一人病(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归家以言其父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以王命聚之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醒能述以文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小题5】文章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4分)

  答案

  【小题1】①驻扎②等待③遗憾④随从

  【小题2】B(3分)

  【小题3】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2分)

  【小题4】(4分)(1)(2)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小题5】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宽厚仁爱。(评分:3分答对3点给全分,答对2点扣1分。)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人。(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次”是多义字,“恨”是古今异义字,“及、从”意思较为固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B中的“以”也是把的意思。A按照C用D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将士”是主语, “莫不欣然愿从”是谓语,中间应停顿。“是以”是句首连词,所以之后要停顿。即应为“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划分停顿首先要整体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把句子有机的分开,注意词语不能断开。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发”“感励”等。“发”在此句中应译为“开放”,“感励”是两个词,应译为“受感动、受激励”。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读全文,从前向后找,并将内容分成有机的几个事件,加以概括即可。第一句是一件事,第二句是第二件事,三、四句是一件事,五句是又一件事,合计四件事。从唐太宗所做的几件事可知,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君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一定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信息,从中提取出正确答案。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据人物的言行判断。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5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其部落多来归降。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太宗从之。

  秘书监魏徵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败,此是上天剿绝。陛下以其为降,不之诛,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弃而不纳,非天子之道,臣愚亦谓不可,宜处之河南。”魏徵曰:“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听其言,数年之后,遂倾漉、洛,前车之鉴也。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有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贞观政要·安边》,有删改)

  1. 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则实空虚之地 实:充实

  B. 文中的“河北”“河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大致等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

  C. 江统劝逐出塞外 劝:劝说

  D. “者”作为文言虚词,主要用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在本文中的“者”都是用作代词。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 ②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

  B.①且今降者几至十万 ②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C.①陛下以内地居之 ②突厥余魂,以命归我

  D.①天子之于万物也 ②何患之有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B.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C.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D.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如何安置受降的突厥部落,朝中大臣温彦博和魏徵针锋相对,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B.魏徵认为匈奴能够主动投降是因为匈奴自古以来从未这样惨败过,把匈奴安置在内地,不如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原地居住以绝后患。

  C. 温彦博认为把突厥人安置在内地,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派遣他们守卫京师,他们就会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D. 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杜楚客认为不仅因为突厥背信弃义,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

  答案:

  1.C 解析:“劝”是“劝说”的意思。注意在这里不是“劝学”之“劝”。

  2.C 解析:A项前一个“所”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结构,共同表示被动;后一个“所”助词,置于动词之前,表示……的人、……事物(情况)、……的地方,这里是指……事物(情况)。B项前者是连词,“并且”;后者是副词,“将要”。C项都是介词,“把”;D项前者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和介宾词组(后置状语)之间,表示强调介宾词组,不译;后者标志性助词,作为提宾标志,不译。

  3.B

  4. 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C项涉及的相关句子为“苍既罢,……为卫士令。”是“(朝廷)派卫兵驻守那里”,而不是“派遣他们守卫京师”。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可汗)被李靖打败,颉利统属的部落很多都归顺了大唐,于是,唐太宗下诏讨论安定边境的政策。中书令温彦博建议说:“请在黄河以南地区安置突厥人,(这样做),既能够把他们当作中原的屏障,同时又不让他们远离本土、不改变他们的*俗,(以便)趁机安抚他们。一来可充实空虚的边塞,二来可体现朝廷对他们没有猜疑之心。”太宗对温彦博的建议很是赞同。

  秘书监魏徵却坚决反对说:“匈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这样惨败过,这是上天要诛杀他们。陛下鉴于他们乃主动受降,因此没有将他们处死。依臣之见,应当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陛下如今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并且降兵达几万,乃至十万之众,几年以后,他们的人数还会成倍增长,让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将来可能会成为心腹之患,所以千万不可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温彦博反驳说:“天子对于万事万物,只要归顺,都应该收养。如今突厥兵败,余部前来归降,如果陛下对他们弃置一边不接纳他们,这不是天子的做法。我虽愚钝也认为陛下不应采取抑制少数民族的政策,而应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魏徵据理力争地说:“晋朝取代魏国的时候,胡部落常常在周边地区活动,江统劝说晋武帝把他们逐出塞外,晋武帝不听,几年之后,胡部落势力大增,将很多地方据为己有,前车之鉴不远。陛下如果采纳温彦博的意见,让他们在黄河以南地区居住,就是所说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温彦博又说:“我听说,圣人之道无不通达。突厥的残余部落,把性命交付给我们(归顺我们)。(我们)把他们安置在中原内地,并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派卫兵驻守那里,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稍停片刻,他继续说道:“隋文帝兴师动众,耗尽了国库,扶持突厥可汗,让他回到旧地,后来可汗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现在,陛下仁慈宽厚,听凭他们的意愿,无论是河南、河北,任由他们选择居住的地方,突厥部落众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长,他们内部不统一,力量分散,怎么会对我们中原*危害呢?”给事中杜楚客与温彦博同一阵线,说:“北方异族人面兽心,难以感化,用武力容易使他们臣服。现在让他们的部落散居在黄河以南,靠*中原*,长此以往,必有祸患。至于隋炀帝在雁门关被困一事,虽是因为突厥背信弃义所致,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原因为这件事衰败灭亡,怎能归咎于中原*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少数民族不会扰乱华夏民族,这是先哲们总结的经验。让快要死亡的人活下去,让行将灭绝的东西延续下去,这是古代圣贤通行的原则。臣恐怕如果不遵照古训,大唐将难以长久啊!”唐太宗听后,唐太宗赞同他的意见,(于是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后来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政策,从幽州至灵州,设置了顺、佑、化、长四州安置归顺的突厥部落,从这以后,到长安定居的突厥人达万家之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6篇(扩展2)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菁华5篇)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赎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役不兴,年谷丰稳,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2分)

  A.景 四时之景不同 至若春和景明

  B.谓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绝 往来而不绝者绝懒多生怪柏

  D.游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似与游者相乐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7.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

  18.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分别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与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特点。(3分)

  答案:

  15.D

  16.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17.①前文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

  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

  ③结尾用设问的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

  18.①欧阳修:治理有方,政事顺利,人民安居乐业,与民同乐②唐太宗: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2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①,或有诈伪阶资②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③,胄④据法断流⑤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⑦,臣不敢亏法⑧。”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⑨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选举:检举。②诈伪阶资:谎报官阶与资历。③事泄:干的坏事败露。④胄(zhu):戴胄,唐初大臣。⑤断流:断,判案;流,流放,充军。⑥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⑦所司:主管司法的部门。⑧亏法:枉法。⑨窃:私下。⑩法:运用法律。

  小题1:用“/”线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只划一处)。(1分)

  此 乃 忍 小 忿 而 存 大 信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3分)

  ①俄( ) ②狱( ) ③忿( )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小题4:对于戴胄执法办案一事,太宗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小题2:①不久 ②案件 ③生气,愤怒

  小题3:法令是国家用来将最大信用公诸天下的;帝王的言语,只不过是一时喜欢或者愤怒的发泄罢了。

  小题4:前:愤怒,疑惑不解;后:心悦诚服。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看看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成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乃”,“是”的意思,后面的部分是它的宾语。这样分析之后,根据语意停顿也就出来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点评:句子的断句实际是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考查。画停顿时,首先要看一下句子是什么意思,根据句意把句子画开。一般情况下,句子的主谓之间、动宾之间、长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转折词语之前、发语词之后、古二今一的词之间要停顿。

  小题2:试题分析:“俄“根据语境可知,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也有接触,即为不久。 “狱”也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重点的古今异义字,即为案件。“忿”在句中即为“怒,愤怒”。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文考查一定想到课内,另外还要根据语境加以推断。

  小题3:试题分析:“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首先要根据前后文章内容读一下,注意句子的停顿,会停顿就能基本理解句子的意思。具体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所以”“ 耳”等。“所以”是“用来”的意思,“耳”是句末的语气词,译为“罢了”。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理解文章中的两处“太宗曰”的语句,先是“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后是“ “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可知,一开始不理解,甚至有些震怒,后来不仅理解了,而且很赞同。

  点评: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要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并加以比较体会,即可得到正确的答案。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3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陛下年甫弱冠,肇开帝业。贞观之初,躬行节俭,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

  *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前王所以致礼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

  (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言信矣

  信:真实

  B.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

  杜:堵塞

  C.干求者日进

  干:冒犯,冲撞

  D.人无衅焉,妖不妄作

  衅:犯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故何哉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B.①虑人致谏,乃云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或一人毁而弃之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D.①何祸败之有乎

  ②苟以天下之大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B.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C.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D.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三年,魏征上疏进谏,他认为君主们虽然明晓治国之道,却往往在国家安定后违背初心,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B.唐太宗想要建造宫殿,却担心有人进言阻止,便以百姓无事会生骄逸之心为由,加以掩饰。此举遭到魏征反对。

  C.魏征认为唐太宗*年来依据个人好恶决定人事任免,不问根源就评判官员好坏,以致官员们只求自保,不肯尽心效力。

  D.魏征认为,福祸不由天定而在人为,劝谏太宗察纳雅言,施行善政,避免大好的基业功亏一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5分)

  (2)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5分)

  参考答案

  9.C(干:求取。)

  10.A(均为代词“什么”。B.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①连词表顺承,就②;连词表转折,但是;D.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1.D

  12.B(是以“不这样做会让自己不便”为由。)

  13.(10分)(基本上每句1分,重点关注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等)

  (1)(5分)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

  (2)(5分)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靡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

  【附参考译文】

  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下臣看自古以来的那些开国的帝王天子,夺得天下之后(受河图,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的帝国传给后世子孙千万代。所以他们能够无为而治,布政天下。但是(这些帝王在)刚开始(成为帝王)承受天命的时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说的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等到国家稍微稳定之后,大多数却违背那些原则,败坏原有的制度。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论语上说:“知道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要始终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难的。”这话说得真的很正确啊。陛下您刚成年就建立帝业。贞观初年,您躬行节俭,把国家治理到得极好。论功劳商汤、武王不能与您相比,谈德行尧舜您也相去不远。但*几年来,您渐渐违背了先前的志向,敦厚朴素的道理您渐渐不能坚持到底了。《尚书》说:“百姓是国家之本,根本牢固则国家安宁。”*年来您却奢侈放纵了,忘记了谦卑俭朴,随意地动用民力,就说:“百姓无事就容易骄情,让他们多服些劳役才肯听使唤。”自古以来,没有因为百姓安乐而导致国家败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骄惰而让他们去服劳役的事呢?有时您想有所营造,担心有人进谏,就说:“不这样做,对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间,谁又能和陛下去争论呢?你这样做就是要堵塞进谏者之口,哪能说是择善而从呢?陛下在贞观之初,动不动就遵从尧舜之道,不重财物,回归朴素。*几年来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糜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贞观初年,陛下访求人才,像渴极思饮一样,凡是贤明人举荐的人才,你就会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长,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可是最*用人却只凭主观好恶,有的许多贤明人举荐才任用了,有的一个人说他们的坏话陛下就弃而不用了,有的已任用多年并得到信任,有的一旦受怀疑而被斥退。行动有踪迹,做事有痕迹。陛下不能审查其根源,就轻易地肯定或否定,笃守道义的人被一天天疏远,谋取功名的人一天天得到晋升。因此人人都想着苟且免损,没有人肯尽忠效力。我听说“祸福没有一定的,全是人自己招来的”,“人不犯错误,妖孽不会随便兴起”。陛下您统治天下十三年了,威震四海,五谷丰登,礼教兴盛。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上天是想说什么呢?它是显示征兆发出警告,如果您看到警告心存畏惧,就会择善而从。以前的国君用以达到礼教的事,您勤勉行使;现在用以败坏德行的事,您思考改正。那么国家的好运没有止境,天下百姓都会非常幸运,哪里会有什么祸患呢?既然这样,那么社会的安危,国家的治乱都在您一人而已。现在的太*基业,已经是高耸如天般险峻,九仞高山般的伟业还缺少一篑之功。我很愚蠢浅陋,列举我之所见,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4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①次定州 ( ) ②及大军回次柳城( )

  ③死无所恨( ) ④有从卒一人病(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归家以言其父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以王命聚之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醒能述以文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小题5】文章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4分)

  答案

  【小题1】①驻扎②等待③遗憾④随从

  【小题2】B(3分)

  【小题3】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2分)

  【小题4】(4分)(1)(2)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小题5】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宽厚仁爱。(评分:3分答对3点给全分,答对2点扣1分。)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人。(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次”是多义字,“恨”是古今异义字,“及、从”意思较为固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B中的“以”也是把的意思。A按照C用D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将士”是主语, “莫不欣然愿从”是谓语,中间应停顿。“是以”是句首连词,所以之后要停顿。即应为“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划分停顿首先要整体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把句子有机的分开,注意词语不能断开。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发”“感励”等。“发”在此句中应译为“开放”,“感励”是两个词,应译为“受感动、受激励”。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读全文,从前向后找,并将内容分成有机的几个事件,加以概括即可。第一句是一件事,第二句是第二件事,三、四句是一件事,五句是又一件事,合计四件事。从唐太宗所做的几件事可知,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君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一定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信息,从中提取出正确答案。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据人物的言行判断。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5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其部落多来归降。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太宗从之。

  秘书监魏徵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败,此是上天剿绝。陛下以其为降,不之诛,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弃而不纳,非天子之道,臣愚亦谓不可,宜处之河南。”魏徵曰:“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听其言,数年之后,遂倾漉、洛,前车之鉴也。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有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贞观政要·安边》,有删改)

  1. 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则实空虚之地 实:充实

  B. 文中的“河北”“河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大致等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

  C. 江统劝逐出塞外 劝:劝说

  D. “者”作为文言虚词,主要用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在本文中的“者”都是用作代词。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 ②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

  B.①且今降者几至十万 ②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C.①陛下以内地居之 ②突厥余魂,以命归我

  D.①天子之于万物也 ②何患之有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B.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C.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D.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如何安置受降的突厥部落,朝中大臣温彦博和魏徵针锋相对,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B.魏徵认为匈奴能够主动投降是因为匈奴自古以来从未这样惨败过,把匈奴安置在内地,不如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原地居住以绝后患。

  C. 温彦博认为把突厥人安置在内地,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派遣他们守卫京师,他们就会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D. 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杜楚客认为不仅因为突厥背信弃义,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

  答案:

  1.C 解析:“劝”是“劝说”的意思。注意在这里不是“劝学”之“劝”。

  2.C 解析:A项前一个“所”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结构,共同表示被动;后一个“所”助词,置于动词之前,表示……的人、……事物(情况)、……的地方,这里是指……事物(情况)。B项前者是连词,“并且”;后者是副词,“将要”。C项都是介词,“把”;D项前者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和介宾词组(后置状语)之间,表示强调介宾词组,不译;后者标志性助词,作为提宾标志,不译。

  3.B

  4. 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C项涉及的相关句子为“苍既罢,……为卫士令。”是“(朝廷)派卫兵驻守那里”,而不是“派遣他们守卫京师”。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可汗)被李靖打败,颉利统属的部落很多都归顺了大唐,于是,唐太宗下诏讨论安定边境的政策。中书令温彦博建议说:“请在黄河以南地区安置突厥人,(这样做),既能够把他们当作中原的屏障,同时又不让他们远离本土、不改变他们的*俗,(以便)趁机安抚他们。一来可充实空虚的边塞,二来可体现朝廷对他们没有猜疑之心。”太宗对温彦博的建议很是赞同。

  秘书监魏徵却坚决反对说:“匈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这样惨败过,这是上天要诛杀他们。陛下鉴于他们乃主动受降,因此没有将他们处死。依臣之见,应当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陛下如今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并且降兵达几万,乃至十万之众,几年以后,他们的人数还会成倍增长,让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将来可能会成为心腹之患,所以千万不可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温彦博反驳说:“天子对于万事万物,只要归顺,都应该收养。如今突厥兵败,余部前来归降,如果陛下对他们弃置一边不接纳他们,这不是天子的做法。我虽愚钝也认为陛下不应采取抑制少数民族的政策,而应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魏徵据理力争地说:“晋朝取代魏国的时候,胡部落常常在周边地区活动,江统劝说晋武帝把他们逐出塞外,晋武帝不听,几年之后,胡部落势力大增,将很多地方据为己有,前车之鉴不远。陛下如果采纳温彦博的意见,让他们在黄河以南地区居住,就是所说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温彦博又说:“我听说,圣人之道无不通达。突厥的残余部落,把性命交付给我们(归顺我们)。(我们)把他们安置在中原内地,并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派卫兵驻守那里,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稍停片刻,他继续说道:“隋文帝兴师动众,耗尽了国库,扶持突厥可汗,让他回到旧地,后来可汗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现在,陛下仁慈宽厚,听凭他们的意愿,无论是河南、河北,任由他们选择居住的地方,突厥部落众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长,他们内部不统一,力量分散,怎么会对我们中原*危害呢?”给事中杜楚客与温彦博同一阵线,说:“北方异族人面兽心,难以感化,用武力容易使他们臣服。现在让他们的部落散居在黄河以南,靠*中原*,长此以往,必有祸患。至于隋炀帝在雁门关被困一事,虽是因为突厥背信弃义所致,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原因为这件事衰败灭亡,怎能归咎于中原*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少数民族不会扰乱华夏民族,这是先哲们总结的经验。让快要死亡的人活下去,让行将灭绝的东西延续下去,这是古代圣贤通行的原则。臣恐怕如果不遵照古训,大唐将难以长久啊!”唐太宗听后,唐太宗赞同他的意见,(于是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后来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政策,从幽州至灵州,设置了顺、佑、化、长四州安置归顺的突厥部落,从这以后,到长安定居的突厥人达万家之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6篇(扩展3)

——《大师》阅读答案6篇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

  14.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

  15.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 描写、 描写。(2分)

  16.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7.文中第⑦段画线句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是如何表达的。(4分)

  答:

  18.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以上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5分)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封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答:

  参考答案

  14.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

  分析: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的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句子的结构上的作用要看句子所处的位置,句子的内容的作用要联系原段落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用。

  15.动作;语言。分析:分析人物要考虑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结和原文的内容分析即可。

  16.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时上课时早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 “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

  分析:问答题要把这个问题放回到原文中,找出具体对应的答案即可。

  17.该句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比作“煮鹤艺术” ,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对学生遭遇的惋惜。

  分析:赏析语句题,先分析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句子所描写出的内容,最后分析作者的情感,注意:要结和原文的内容分析。(修辞1分,情感2分,语言表达1分,意*即可)

  18.尊重学生、公*公正、热爱生活、深厚广博、诙谐幽默、卓然独立等等。分析:这道题根据分值情况至少要围绕三点作答,答题时要结和两方面的内容:名言的意思和本文的'内容。

  疯狂、怪诞、反胃、不堪入目!这是1874年巴黎一位艺术批评家的怒斥,对象是一个不落俗套的油画、腊笔画和其他绘画展览。主办人是一群不肯在官方巴黎沙龙展出作品的朋友。这群青年叛逆者的作品,着色怪异,下笔粗放,以简朴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不随时尚绘画端严人像和宏伟的历史场面。画展迅即成为巴黎街谈巷议的话题,群众不但前往讪笑,甚或向画布唾啐。其中莫奈所绘的一小幅海景,受讥嘲最多。画的是哈佛港晨景,题名为《日出印象》。一个好讥诮别人的评论家就用此题名挖苦那群画家,称他们为印象派。

  从经济上着眼,画展完全失败,一张也没有卖出。但这种新作风的画自此有了名,后来竟响彻全球。自此之后,印象派作品风魔了千百万人,大家不惜重金争购。如今,莫奈那一小幅海景至少值200万美元。

  莫奈劝他的朋友就用评论家送给他们的诨号做画派名称,以示反抗,并于不久后成为这一画派公认的领袖。他那壮健的身材、浓密的棕色长发、炯炯有神的黑眼睛、蓄须的清秀面庞,处处充满了自信。他坚持大家继续用同一风格作画,让法国人学*欣赏他们的作品。他比任何画家更着重于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并不注意物体本身的轮廓。他说:光是画中的主角。他又描述如何努力去画空气的美但这是不可能的。莫奈毕生致力绘画那些不能画的东西,他的精品中有许多是一瞬即逝的美丽景物持伞少女后面天空中有浮云掠过,我们几乎可以感觉到那吹送浮云的微风,在浪花飞溅岸岩的海景里嗅到空气中的盐味。

  莫奈1840年生于巴黎。不久,全家迁往曼诺第。他的漫画才能为风景画家布丹赏识。18岁时,布丹邀他同往户外写生,那时管装颜料刚刚发明,户外写生还是新鲜玩意。莫奈起初不以为然,后来方知师法自然之妙,认为户外写生确是风景画家最好的作业方法。他以出售漫画的积蓄,去巴黎学*艺术。那时莫奈还没有发展他那革命性的印象派技巧。有好几幅画都获得了官方巴黎沙龙的接受。

  1867年夏天,莫奈在创作上有了极高成就。为了要画阳光在水面闪烁和树叶颤动,他采用新法,把幽暗的色彩通通抛弃,改用纯色小点和短线,密布在画布上,从远处看,这些点和线就融为一体了。那时还未命名的印象主义画法,就在那年夏天诞生。普法战争结束后的1871年冬天,他带着妻儿到塞纳河上的阿乡德尔市居住了6年。莫奈每天自晨至暮都在户外写生。不论阴晴寒暑,他都不在室内工作。塞纳河冻封了,他在冰上凿孔置放画架和小凳。手指冻僵了,就叫人送个暖水袋来。他在海上美岛沙滩上作画,因大西洋风势疾劲,便把自己和画架缚在岩石上。

  他以同样刻苦的精神应付生命中的逆境。1878年,他们的次子米歇尔出世,妻子患重病。莫奈既要看护病人,又要照顾婴儿和洗衣做饭,还得抽空在街上兜售油画,虽然幅幅都是杰作,但所入微不足道。第二年,妻子溘然长逝。

  1886年在纽约举行的画展,展出莫奈的精品45件,这是他生命上的转折点:他的作品成为收藏家猎取的对象,自己也成为名人。1888年连法国也公开承认了他的地位,拟颁赠荣誉勋章给他,他忿然峻拒,绝不向传统低头。

  1880年的一天,在巴黎市外75公里的*芬尼,他和继女白兰在屋后山坡作画。画的是夕阳下的干草堆。15分钟后,光线变了,使他无法继续,他大为苦恼,于是叫白兰回家去再拿块画布来,不多时,他不得不再换一块。著名的系列油画就这样地产生了。莫奈一年四季,晨昏早晚都画这个干草堆,出门时带着十几块画布,随光线或天气的改变而一块块地换着画。

  莫奈晚年最得力的朋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法国*克雷芒梭。当莫奈的目力日渐衰退,常因力不从心而忿怒地把画布割破时。忙得不可开交的*便从内阁办公室赶来劝这位老人。画吧,画吧,不管你自己知道不知道,会有不朽之作的。克雷芒梭没有说错。莫奈为纪念第一次大战休战献给法国,在巴黎橙园陈列的《睡莲补壁》油画,公认是莫奈最超卓的作品。

  莫奈使世人学会了新的看法。他的朋友塞尚说得好:莫奈只是只眼睛,可是我的天,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

  (原载[美]《读者文摘》中文版,宋长春推荐)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画出著名的系列油画,莫奈一年里随光线或天气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换画布,画出了不同光线下的干草堆,终于达成目的。

  B.1874年在巴黎举办的画展,由于所展出作品的题材都不随时尚,画的都是简朴的日常生活,且着色怪异,下笔粗放,导致完全失败。

  C.莫奈充满自信,在画展中的作品广受讥嘲后,仍然坚持继续画展的绘画风格,他的这种不落俗套的创作,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

  D.在画展遭遇失败后,莫奈为了要画阳光在水面闪烁和树叶颤动,他采用新法,将幽暗的色彩改用纯色小点和短线,密布在画布上。

  E.莫奈以刻苦的精神应对创作中的艰难与生命中的逆境,他曾把自己和画架缚在岩石上以完成创作,在妻子患重病后艰难地维持生活。

  (2)根据莫奈的创作经历及文章有关内容,简要说说印象主义画派的特点。(6分)

  (3)莫奈的事迹给我们传递了哪些正能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4)文章结尾处写道,他的朋友塞尚说得好:莫奈只是只眼睛,可是我的天,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如何理解塞尚的话?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

  12.(1)(5分)CE(选C给3分,选E给2分,选B给1分,选A、D不给分。A逻辑混乱,画出著名的系列油画不是莫奈当时创作的目的,只是一种结果;B以偏概全,画展并未完全失败,只是从经济上着眼,画展完全失败;D颠倒顺序,莫奈为了要画阳光在水面闪烁和树叶颤动,他采用新法是在画展之前。)

  (2)(6分)①以简朴的日常生活为题材;(1分)②较多考虑总体效果(远观),(1分)较少顾及细节,以粗放的笔法做画,常缺乏修饰;(1分)③重视色彩的使用;(1分,答着色怪异不给分)④着重表现某种光线下一瞬即逝的景象(或着重表现某种光线下景物给人的印象)。(2分)

  (3)(6分)①要重视别具一格的创作,重视创新;②要充满自信;③要坚持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④要不畏艰难,以刻苦的精神应对逆境;⑤要善于学*,向他人学*,向自然学*;⑥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朋友的帮助。(每点1分,共6分)

  (4)(8分)理解:①莫奈是以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生活,并在自己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1分)②莫奈重视观察光线变化的景物,(1分)并用自己的画笔来表现光线变化下的景物,重视景物给人的印象;(1分)③莫奈正是在细致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不落俗套的作品,从而形成了印象主义的画风;(1分)④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塞尚对莫奈的创作态度与方法的肯定与赞叹。(2分)启示:只有观察生活,贴*生活,其创新才能得到肯定,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2分)

  《大师》

  ①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②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③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④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⑤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⑥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⑦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⑧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⑨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⑩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11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8.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填写表格。(3分)

  故事情节:接了桩大买卖 → → 想起母亲,感受母爱→ 成为大师

  ↓ ↓ ↓ ↓

  心理状态: → 沮丧 → 感动 → □

  19.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的作用。(2分)

  答:

  20.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段中“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石匠认为这是一次提高自己雕刻技艺的机会。

  B.第⑤段中“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一句,说明石匠雕出的人像只是形似,而缺少神韵。

  C.第⑧段写财主“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苦起来”,“一下子”表现出财主看到人像立刻被打动了,从侧面表现了石匠的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D.文章最后一段,借别人之口说出“你的名字就叫大师”,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同时又收束全文。

  21.如何才能成为大师?联系全文,谈谈你的感悟。(3分)

  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Ⅱ(10分)

  18. 故事情节:雕像被拒(雕像失败) 心理状态:兴奋(惊喜)淡定(淡然、淡泊)

  (评分:3分,每空1分,意*即可)

  19.参考答案: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石匠看重名利的心理;同时与后文石匠“忘记”自己的名字形成对比。(评分:2分,每个要点1分,意*即可)

  20. A(评分:2分)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6篇(扩展4)

——《窗》阅读答案6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窗

  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的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16.文中两处写到“盯着天花板”,揭示了靠门的病人怎样的心态?(4分)

  17.小说以“窗”为题,你认为有哪些含义?(5分)

  18.本文直到结尾才点明“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有什么作用(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6.(4分)【前一处表明了病人被“到靠窗位置去”的念头折磨得彻夜难眠的痛苦心态;(2分)后一处表明了病人在病友需要救助时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心态。(2分)】

  17.(5分)【①故事是围绕“窗”来写的;(1分)②这个窗既是病房里实际的窗,也是二人的心灵之窗,(2分)通过窗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2分)】

  18.(6分)【①结尾出人意外,奇峰突起,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耐人寻味。②使描述者(靠窗的病人)“无中生有”的想象力和描述本领得到强化,加深了读者的印象。③使善恶美丑的对比鲜明突出,赫然展示了作者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思想倾向。(每点2分。其他回答,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1)概括小说中“不靠窗的病人”心态变化的过程。

  愉悦陶醉→ 嫉妒惭愧 → 怨愤不* → 冷酷麻木 →心满意足→惊愕不已

  (2)设想小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种情景或结局,并阐明理由.

  示例:他感到被欺骗,贪欲变成仇恨,病情加重,一命呜呼.理由:按人物性格发展逻辑,顺理成章.

  (3)小说题目的含义及“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就小说运用的一种写法作简要赏析。

  (5)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试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嫉妒而惭愧 怨愤不* 冷酷麻木

  (2)示例1: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羞愧难当,痛不欲生,在悔恨中死去.理由:让两位病人同死窗下,因由有别,结果一致,合理延伸悲剧,传递正能量.

  示例2:他在感激中醒悟.理由:给沉重的主题一片亮色,拓展主题的宽度。

  示例3:他在噩梦中经受折磨.理由:让人物灵魂经受折磨,让放任嫉妒和贪欲付出代价,拓展主题的深度。

  (3)含义:①“窗”既指病房实际的窗,也喻人物的心灵。

  ②“窗”是生活的透视和折光.

  作用:①“窗”是文中人物关注的焦点,是故事发生的缘起,也是故事的落点。

  ②故事围绕“窗”展开,它引发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③反映了作品主题,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4)示例1:对比.小说中两个人物品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善美的赞颂和恶丑的鞭挞.或美丽与荒凉的景象进行对比,说明心怀贪念和嫉妒的人,看不到世间的美丽风景,*静淡泊的人,则可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示例2:情节逆转(或突转).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异峰突起,给读者新奇的心理体验,发人深思;引发读者对靠窗病人关于窗外情景描述的回顾与再认识;对贪念与冷酷给予无情鞭挞。

  示例3: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人物自身的心理矛盾冲突,呈现其由欲念到恶念的心理变化过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5)要点示例:

  ①人应该控制自身的贪念,不能任其泛滥。

  ②人要去除对他人的嫉妒,怀有*常之心。

  ③对待自己要长善抑恶.

  ④要做一个高尚善良的人.

  ⑤善良的人性令人称颂,丑恶的人令人唾弃.

  ⑥拒绝冷漠,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缪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A Quoi revent les junes filles)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terielepoux),但是理想的爱人(ide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换句话说,从前门进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然经丈人看中,还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欢心;要是从后窗进来的,总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你进前门,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见,还得寒暄几句,方能说明来意,既费心思,又费时间,那像从后窗进来的直接痛快?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愈远了。这当然只是在社会常态下的分别,到了战争等变态时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还讲什么门和窗!

  15.作者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下面对这句话的含义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屋外的春天美丽如画,值得欣赏;

  B.阳光,经窗内阴深的映衬,更加明亮;

  C.风,搅动窗内的沉闷,显得更有生气;

  D.鸟语,要窗内的寂静作衬托,才克服琐碎和单薄。

  16.作者认为,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作者就住在屋里的人赏春一事,对窗子有何赞赏?请你用一句话简要概括。(2分)

  答:

  17.作者认为门与窗的根本分别是什么?请在第二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答。作者用陶渊明的文句和缪塞诗剧《少女做的是什么梦》强调了“窗”对于人的什么意义?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4分)

  答:

  参考答案:

  15. A.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不够美。(2分)

  16.窗子比门更简便地直接沟通大自然和人。(2分)

  17.“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2分)

  强调了“窗”在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7分)

  心胃痛一证,《内经》条目甚多,先辈名公,分为九等,极为详尽。《金鉴》遵之,编为歌诀而莫不有虚实之分,可谓无遗蕴矣。

  曾忆邻村有医士姓王名维藩者,余同谱弟丹文茂才之族叔也,故业医.货药饵。邻有妇人病胃痛者请王治之,王用《海上方》中失笑散,服之立效。后凡有患心胃痛者。王辄以失笑散治之,效否各参半。王素食洋烟,一日自觉胃痛,亦自取失笑散服之,痛转甚,至夜半痛欲裂,捣枕椎床,天未明寂然逝矣。

  因思失笑散为逐瘀之药,王之邻妇必因瘀血凝滞,故用之立效。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若概以失笑散施治,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王用失笑散不知曾杀几人,故己亦以失笑死,殆冥冥中之报也。业医者,可不多读群书,以求其是乎。——《醉花窗医案》

  1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

  (1)《金鉴》遵之( ) (2)邻有妇人病胃痛者( )

  (3)王辄以失笑散治之( ) (4)殆冥冥中之报也( )

  18.“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一句中的“之”指代的是___(2分)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6篇(扩展5)

——《穷人》阅读答案6篇

  为穷人领奖

  ①在人人都想致富的今天,人们怎么使用和消费劳动所获的财富,包括奖金,外人当然无权置喙,可是有一种在今天已经很稀缺的东西——被叫做“感动”的,却可以从如何使用奖金上体现出来。不过,最使我感动的是特蕾莎修女对奖金的使用。

  ②1979年当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把年度的诺贝尔和*奖授予特蕾莎修女时,她似乎感到了某种困惑,因为她从未想到过获奖,而且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突然成为富翁--这是一个今天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而且似乎自己并不适宜于当一个富人,特蕾莎修女本能地迟疑着,而且想拒绝这个奖项和这一大笔一夜之间就可以让她富起来的奖金。但是,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颁奖理由却让她发现了自己应当领这个奖和怎样用这笔巨额奖金的理由或思路。

  ③评委会说,“她(特蕾莎)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而且,“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④作为毕生贡献于穷人和以照顾关怀世界上的弱者为一生己任的特蕾莎修女并非为这样的美誉而陶醉,而是通过这样的话语启示了她的思路,为什么不接受这个奖项和领取这笔巨额奖金呢,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穷人、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

  ⑤于是在挪威奥斯陆那金碧辉煌的市政厅,特蕾莎修女郑重地对全世界说: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个奖项,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随后她既对人类这个世界做出了入木三分的剖析,又对自己的行为原则做了诚实的解释:我既不说,也不讲,只是做。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跟别人分享的结果!其实,这番对全世界的人讲的话已经在为她怎样使用这笔奖金作解释和注脚了。

  ⑥没错,很多人都估计对了,她是要把这笔奖金全部捐赠出来,用到那些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的身上,但是,特蕾莎修女似乎对此还不满足,而且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当她知道在颁奖仪式上为全体来宾所准备的国宴需要花费不薄的资金时,不禁黯然神伤,眼角:溢出了闪光的东西,那是一种感伤的泪。正如几年前教师节上,当贫穷山区来的教师在北京招待他们的一次高规格宴会上得知这一餐饭的饭费比他们一年的工资(而且常常是无法按时拿到)还高时,不禁当着摄像机泪湿满衣襟。

  ⑦特蕾莎抹去了眼角的泪,带着深深的不安对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主管者发出真诚的柔弱的,但又几乎是难以拒绝的请求:客人们能不能不享用这次盛宴,而把这次国宴的钱连同诺贝尔奖金一起赠给我。【因为……因为……吃这餐饭却可能是一种浪费】。一顿豪*宴只能供100多人享用而已,如果,把钱交给我们仁爱传教修女会使用的话,却可以让1500名印度穷人吃一天饱饭。特蕾莎说这番话的时候带着深深的不安。因为她的请求可能让很多尊贵的客人无法享用这次风光无限的大餐,而且甚为扫兴,那里不仅有法国鹅肝酱、法国牛排、挪威鹿肉等世界名菜,而且还有全球名流、著名学者、头面人物、政要的济济一堂的荣耀与风光。但是,为了穷人,特蕾莎修女豁出去了。

  ⑧出乎特蕾莎的意料,她的要求并没有得罪当年的高贵客人,反而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们一致同意,取消那一年的国宴,把办理国宴的6000美金(一说7100美金)的餐费统统交给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为穷人和孤独的人领奖,连同这笔国宴费和当年的和*奖奖金192000美金,一并捐作麻疯病防治基金之用。

  ⑨我相信特蕾莎修女应当是天底下最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人,可以不让她打收据,更不用让她报告奖金、捐款的用处(当然这与现代管理理念不合),因为钱都会用在穷人和贫困者的身上,她决不会挪用一分一厘,因为她只代表着和想着穷人。她一生只有三套简单的换洗衣服(修道服),只穿凉鞋,连袜子都舍不得穿。

  ⑩我不是在鼓励人们都像特蕾莎修女那样使用奖金,而且我们普通人做不到也没有机会做到。但是我们只要记着,有这么一位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就足够了。

  1.从文中看,特蕾莎修女领取诺贝尔奖和使用奖金的“理由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特蕾莎修女“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其中“贪婪”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提及贫穷山区的教师“泪湿满衣襟”,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情感。

  4.第⑦段画线句中运用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文章首尾运用了对比手法,对当今人们使用奖金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B.特蕾莎修女的事业的最大特点是她对穷人不含施舍意味,建立在人的尊严之上的同情与尊重。

  C.特蕾莎修女面对诺贝尔奖巨大的荣誉,只是用朴实的语言提醒大家关注贫穷世界。

  D.第⑨段写到特蕾莎修女的简单衣着,揭示出她“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原因。

  E.文章最后将笔触转向我们每一个人,留给读者继续思考的空间。

  F.文章记叙特蕾莎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体现了她谦卑、无私和博大的爱。

  6.作者在文末为什么说“我们只要记着,有这么一位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就足够了”?请在“因为”后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用本来可以使自己富起来的奖金,来照顾关怀更多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意对即可)

  2.贬词褒用,在这里突出表现特蕾莎修女在帮助穷人上永远不知满足,使读者由此而对她的伟大情操和崇高精神理想留下深刻的印象。(意对即可)

  3.对特蕾莎修女和山区教师奉献精神的赞颂,为某些‘d荣耀和风光”同现实的强烈反差而伤感。

  4.表现说话时语气缓慢而断断续续,形象表现特蕾莎修女说这番话时的不安神态,并引出后面接着说“吃这餐饭却可能是一种浪费”所表现出来的为穷人“豁出去”的心理变化。(意对即可)

  5.AD

  6.“略”。

  《穷 人》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的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里,她把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一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词语。

  忐忑不安:文中指:桑娜把西蒙家的两个孩子抱回来,内心很不安定。

  自作自受:文中指:桑娜认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如果挨丈夫揍,只能自认倒霉自己承受。

  二 .填空

  1 句子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时表示(省略内容,表示桑娜当时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

  2 通过第二段文字中桑娜的(神态 )和(心理活动 )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桑娜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

  3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桑娜具有(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 )品质。

  4.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是因为担心丈夫责怪她,还担心自己穷苦的家庭雪上加霜_,““这样做”是指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是因为_西蒙死了,两个孩子无人照顾,必将遭难,无法生存___。这句话生动而又细腻地写出桑娜当时那种_担心、忧虑、紧张的矛盾__的心情。

  文中“_忐忑不安____”这个词最能概括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后的心情。

  5、“嗯,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一句话时,要读得( C )

  A、缓慢 B、激昂 C、短而有力

  (一)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二)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解释词语。

  (1)忐忑不安:________________

  (2)自作自受:________________

  2.通过第一段文字中桑娜的_______和________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细致描写了渔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

  (1)心神不定。

  (2)自己做错了事,自己要承担后果。

  2.神态 语言 桑娜的担心和忧虑。

  3.神态 动作 语言

  4.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①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②展望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xx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xx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③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 1945年左右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他们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然而,也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④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

  ⑤20xx—20xx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

  ⑥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xx年的77%上升到20xx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出来。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6篇(扩展6)

——《骆驼祥子》阅读答案6篇

  名著阅读: (8分)

  ( A )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祥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车轮像阵利庵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稳。拉到了目的地,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著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 B )冬天又来到,从沙漠吹来的黄风一夜的工夫能冻死许多人。听着风声,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来。直到风停,止住那狼嚎鬼叫的响声,他才无可奈何的起来,打不定主意是出去好呢,还是歇一天。他懒得去拿那冰凉的车把,怕那噎得使人恶心的风。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昏黄的天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红。他强打精神,把车拉出来。揣着手,用胸部顶着车把的头,无精打采的慢慢的晃,嘴中叼着半根烟卷。一会儿,天便黑了,他想快拉上俩买卖,好早些收车。懒得去点灯,直到沿路的巡警催了他四五次,才把它们点上。

  (1)以上两段文字选自*现代著名作家 的小说《 》(2 分)

  (2) A 段写祥子意气风发,B 段写样子萎靡不振。请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哪些大事导致祥子“萎靡不振”。(列举三件事)(3 分)

  (3)请以选段中的语句为例,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3 分)

  参考答案:

  4.(1)老舍 骆驼祥子(每空1 分)(说明:有错别字即该空不给分)

  (2)参考示例:祥子自己辛苦攒钱买的车子,给兵抢了;好不容易结了婚,老婆又难产死了;大病几场,原本强壮的身体也垮了(说明:情节大致能说出即可)

  (3)参考示例:

  1:老舍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如“车厢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亲切自然,俗白易懂,活泼流畅,朗朗上口。

  2:老舍的语言充满感情,细致准确、生动形象。如“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这些心理描写,十分切合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参考示例

  3:老舍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用拟人手法描写车子,把车子写得很有感情,好像成了又一个祥子,也和祥子一样愉快,一样积极,一样强健有力。又如把拉车比为“骑著名马”,十分贴切地表达了祥子拉自己车的感受。

  (说明:引用选文语句1分,分析恰当2分)

  1.《骆驼祥子》作者_______,原名_______ ,_______ 族,_______ (籍贯)人,有_______的称号。

  2.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_______》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谋生创业,_______次买车又_______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的故事。

  3._______是《骆驼祥子》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_______。

  4.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形象,他本是农民,进城后以_______为生。虎妞是祥子的妻子,也是车厂主_______的女儿。

  5.样子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积攒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_______给洗劫了。

  6. 我算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 是________的感叹。

  7.《骆驼祥子》中祥子失去土地后流落到_______拉车。

  8._______的作品在*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9._______被誉为 抗战前夕*最佳的长篇小说 。

  10.虎妞的变态情欲,_______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 心狱 。

  11.《骆驼样子》中的祥子在兵荒马乱中被抢走了车,却冒险牵回了三匹_______。

  12.在《骆驼祥子》中,既是剥削者又是被剥削者的是_______ 。

  13.有一个人因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告发了曹先生,这个人是_______。

  14.《骆驼祥子》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的外号。

  15.祥子最大的梦想是_______。他买的第二辆车因_______而被卖掉。

  16.1951年,老舍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 _______ 的称号。

  17.《骆驼祥子》中的_______是一个美丽、要强、勤俭的女子,后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终因不甘生活的屈辱而含恨自缢。

  18.以旧*北*为背景,描写了人力车夫由人堕落为 兽 的悲惨遭遇的长篇小说是________。

  19.样子的车被当兵的拉走后,他一直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就在祥子在茶馆里等着去看夜场电影的曹先生时,他遇到了_______;他们的悲惨情景把祥子最大的希望给打破了。

  20.他是一个 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的上等车夫,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而奋斗、挣扎,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这部作品叫《_______》,与人力车夫相关的两位女性是_______和_______。

  21.在《骆驼祥子》中,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又老又丑的女儿名叫_______。

  22.《骆驼样子》是老舍最钟爱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_______ 的故事。

  23.《骆驼祥子》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祥子来自农村,他_______,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_______。但是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变成了_______。

  24.《骆驼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_______,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_______,一步步走向毁灭的_______,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

  25.育才文学社欲以 曹操、孔乙己、祥子、安东尼奥 四个文学形象为例,开展一次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的研究性活动,该社同学要从下列书目中借阅的图书是:______________。《水浒传》《三国演义》《呐喊》《骆驼祥子》《儒林外史》《野草》《羊脂球》《莎士比亚全集》

  26.样子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车厂的原因是( )

  A.刘四爷想招祥子为女婿B.祥子很勤劳,常帮刘四爷干活C.虎妞爱上了祥子D.祥子死皮赖脸硬要住

  27.关于《骆驼祥子》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骆驼祥子》是一部京味小说。

  B.《骆驼祥子》的语言俗白、亲切。

  c.《骆驼祥子》是*古代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小说。

  D.《骆驼祥子》的语言是从地道的北京市民口语中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

  28.高尔基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初中阶段你读过不少中外名著吧?现请你从《骆驼祥子》和《格列佛游记》中任选一部,谈一谈阅读这部小说最深的一点感受,并简要介绍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

  名著:《》

  ①感受:________

  ②情节:________

  29.祥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祥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0.老舍的作品中用了许多老北京话,试举出几个例子。

  答案:

  1.老舍;舒庆春;满;北京;人民艺术家

  2.《骆驼祥子》;三;三

  3.祥子与车;虎妞

  4.拉车;刘四爷

  5.孙侦探

  6.老马

  7.北*

  8.老舍

  9.《骆驼祥子》

  10.二强子

  11.骆驼

  12.虎妞

  13.阮明

  14.祥子;骆驼

  15.有一辆自己的新车;给虎妞办丧事。

  16.人民艺术家

  17.小福子

  18.《骆驼祥子》

  19.拉车的一老一少(拉车的老者和他的孙子小马JL)

  20.骆驼祥子;虎妞;小福子

  21.虎妞

  22.人力车夫

  23.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24.刘四;虎妞;小福子

  25.《三国演义》、《呐喊》、《骆驼祥子》、《莎士比亚全集》

  26.B

  27.c

  28.感受:略。情节示例:①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祥子给车夫老马爷孙俩买羊肉包子充饥。(《骆驼祥子》)②格列佛把敌国的战舰拖入利立浦特国的海港,帮助利立浦特国打败了敌人。(《格列佛游记》)

  29.祥子开始是“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而后来变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这是由封建社会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30.如交车租叫“车份儿”,晚上出车叫“拉晚儿”,吃的食物叫“嚼谷”等

  他二十来岁的人,个子很大很高。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侯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以拉洋车为生……

  小题1: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著的《 》。文中主人公的最大愿望是什么?(3分)

  小题2:名著《红岩》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请你写出印象最深的两位。(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老舍 骆驼祥子就是能够挣钱买到属于自己的车

  小题2:江雪琴(江姐)、许云峰等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名著《骆驼祥子》,只要对这本书有深入的了解和阅读,此题不难做对。此类名著题要求我们*常在阅读名著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名著内容简单的了解,还需要深入其中,分析其主人公的事迹及性格特点,只有全面把握名著各种内容,才能保证做好此类题。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非常简单,只要写出《红岩》中的两个人物名字即可,但要注意写出的必须是英雄人物。

  骆驼祥子现代文阅读检测答案

  (1)还没拉到便道上,祥子和光头的矮子连车带人都被十来个兵捉了去!

  (2)虽然已到妙峰山开庙进香的时节,夜里的寒气可还不是一件单衫所能挡得住的。祥子的 身上没有任何累赘,除了一件灰色单军服上身,和一条蓝布军裤,都被汗沤得奇臭——自从 还没到他身上的时候已经如此。由这身破军衣,他想起自己原来穿着的白布小褂与那套阴丹 士林蓝的夹裤褂;那是多么干净体面!是的,世界上还有许多比阴丹士林蓝更体面的东西, 可是祥子知道自己混到那么干净利落已经是怎样的不容易。闻着现在身上的臭汗味,他把以 前的挣扎与成功看得分外光荣,比原来的光荣放大了十倍。他越想着过去便越恨那些兵们。 他的衣服鞋帽,洋车,甚至于系腰的'布带,都被他们抢了去;只留给他青一块紫一块的一身 伤,和满脚的疱!不过,衣服,算不了什么;身上的伤,不久就会好的。他的车,几年的血 汗挣出来的那辆车,没了!自从一拉到营盘里就不见了!以前的一切辛苦困难都可一眨眼忘 掉,可是他忘不了这辆车!

  (3)吃苦,他不怕;可是再弄上一辆车不是随便一说就行的事;至少还得几年的工夫!过去 的成功全算白饶,他得重打鼓另开张打头儿来!祥子落了泪!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 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凭什么?”他喊了出来。

  1、小说写祥子买车的过程有三起三落,节选部分写的是祥子第几次丢车?造成这次悲剧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2、第(2)段与第(3)段的心理描写写得好,试找出一两句做点评。(5分)

  答:

  参考答案:

  1、第一次,战祸

  2、例如:“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辱到这个地步呢?凭什么?”写出了祥子失车后的委屈、心酸、愤恨的心情。

  阅读方法与技巧

  1、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阅读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读第一遍时,我们不要总考虑做题找答案,

  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阅读,理解内容,获取信息、把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尤其在读文学作品时,最主要的是情感体验,是与作者交流,要用心倾听来自世界的声音,头脑中重现以往的生活场景,激起心灵深处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审题者对文章内容的获得,都建立在仔细阅读、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因此所有的题目都一定是这个“本”的“末”,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2、用铅笔标画

  为了提高效率,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边读边想,边看边画。给自然段标号,为重点段落的句子标号,找出重要的语句,在表示次序的词语前标出①②③等,都要用铅笔。这样不但有助于理解阅读材料,还不至于把卷面弄脏弄乱。审题时,题干上带引号的关键词语、括号里的说明,也一定用铅笔标出,这样可以抓住题目的重点。

  3、掌握试题设计的顺序

  阅读试题的设计总有一个规律,或总—分或分—总。关于“总”的试题无论在前还是在后,我们可以先看它,因为这正好和我们的阅读步骤一致,便于我们总体把握。关于“分”的试题一般根据文章从前到后,依次设题。知道这一点,一句题干顺利地在原文中寻找阅读区间,就能按部就班地答题。

  4、题目之间可以互相启发

  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某一题不会解答,这是可以先看下一道题目,或许可以从后一道题目中得到启发;有时后边的试题也能从前满的题目中找到灵感。

  5、多角度思考,分点回答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6篇(扩展7)

——信任阅读答案6篇

  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总见一块立在公路边用大红漆写在黄色板上的告示:桃子——自采——三公里路.真有趣.终于,有一天,爸爸决定带我去看个究竟.

  从公路拐过去布道一公里,路边出现了一块醒目的告示板,板上画着黄色的桃子,红色的箭头.汽车往前又开了一会儿,一个红色的肩头又把我们带向野草茂盛的小路.总之,每当转个弯,眼看就要失去方向,红箭头又出现了.

  汽车行驶了大约三公里时,我们发现路边有条大黄狗,它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我们把车停在一棵老橡树的树阴下,小屋旁边有两条狗和几只猫,不远处一片桃林尽收眼底.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我看着那几条狗大声说:“喂,小家伙们,你们愿意去桃林吗?”狗在我们身边跳跃欢呼,然后撒腿向前跑去.显然,它们是在为我们领路呢.

  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硕的果子,一股 沁人心脾言欲滴.我立即向一棵大树跑去.爸爸跑向另一棵.我们沉浸在亲手摘果实的欢愉中.,两只大篮子装满了又香又甜的大桃子,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金汽车,爸爸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你认为它会数钱吗?”我对爸爸说.

  “也许会学会的.”爸爸也淘气地回答.与那几条热情好客的狗说过再见后,我们上了车.这时又有两辆车朝这儿驶来:“你们住这儿吗?“开车的问道.

  “不,不过,它们会带你们去果园的.“我们指着那些狗说.我们见那人读了桌上的留言,提上篮子,跟着蹦蹦跳跳的小狗朝果园走去.

  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我不禁回头,久久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沁人心脾:

  尽收眼底:

  2、读着“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我“心中可能会这样想

  3我们沉浸在亲手摘果实的欢愉中.那是因为

  4、回家的路上,“我“感受到那片果林,那间小屋是”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说它”朴实“是因为说它“纯洁“是因为

  5、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说

  优质解答

  1.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生动,耐人寻味.

  把景物全部看在眼里;将什么东西都全部看在眼里.

  2.我会想:这儿可真自由,主人也很信任我们,让我们轻松地去摘,被别人信任的感觉真好.

  3.这儿很自由,主人也很信任我们,在这种地方随意的摘会有种很舒服的感觉.

  4.“朴实”这儿很*常,有着朴素的民风

  “纯洁"这儿很自由,主人很信任大家.

  5.我会说:自由很重要,信任也很重要,互相信任,世界会更美好

  出租车把我载到一所大楼前。“劳驾,”我对司机说,“别关计价器。我到公司里去去就回来,然后我们再朝前开。”

  司机不满地皱了皱眉。

  “也许,先结账不是更好吗?”他问。

  “不不,我还要继续坐您的车呢,”我说,“瞧您,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溜掉?”“我什么也没想,”司机说,“什么样的乘客都有嘛,有人会溜,有人不会……” [来源:ZXXK]

  “哎,就是说,您还是认为我可能会溜?那好……我把我的帽子押在您这儿。”

  “您说哪儿去了!”司机生气道,“我要您的帽子干吗?我信任您……您把公文包留下再走。”

  “啊,什么?”我冒火了,“行啊,我把我的公文包留下。只是您要允许我记下您的车牌号码。”

  “您这是干吗?”司机皱起了眉头,“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开车溜掉?”

  “我什么也没想,”我说,“什么样的司机都有嘛,有人喜欢帽子,有人喜欢公文包。”

  “啊,说什么呢!”司机说,“那好,把我的车号记下吧:MT-40-20。不过您得先让我看看,公文包里都有些什么。”

  “这是干吗?”

  “免得过后说不清楚。”

  “看吧。”我没好气地说,“喏,里边有文件,书,电动剃须刀。”

  “剃须刀是完好的还是坏的?”

  “怎么会是坏的呢?现在还能用。”

  “什么叫‘现在’呢?我可不打算在这儿测试。”

  “谁知道您?”我冷笑一声,“您的胡子还没刮呢,脸有点浮肿,眼睛是淡色的,左颊上有个瘤……”

  “在记我的外貌吗?”司机凶巴巴地说,“那好!我也不会忘记您的!蒜头鼻子,圆眼睛,两只耳朵不对称……左边有颗镶牙……”

  “好,既然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我也凶巴巴地说,“干脆就来正式的!这是我的证件:身份证、通行证、结婚证。拿去吧!要知道,您可是在和一个正派人打交道。把您的证件也给我!”

  “给!”他说,“这是驾驶证、工会证……”

  “身份证当然是没有啦!”我指出。

  “没有。” 他答道,“好,没什么,必要时警察会找到您的!”

  “必要时您也会被传唤的……”

  “万一 出事,您触犯的是刑法第144条!”

  “而您触犯的将是第147条第2款。”他回应道。

  我们恶狠狠地直瞪着对方。

  “听我说,”我突然改口道,“您不觉得害臊吗?”

  “您呢?”

  “我为我们两个感到害臊!”我说。

  “我也是!”他说着垂下了眼睛,“收回您的证件吧……”

  “您也收回您的……”

  “请把您的公文包拿去……”

  “谢谢!”我说,“我会把您的车号忘掉的:MT-40-20。”

  “让我们都忘了吧!”他说。

  我们亲热地相互拍拍肩。

  “我怎么会把您往坏处想呢?”我说,“您的脸这么讨人喜欢,眼睛是灰色的,脸颊上有颗痣。”

  “您长得也很帅。”他说,“大眼睛,耳朵干干净净。要注意保护牙齿……”

  “我一会儿就回来。”我说。

  “去吧,”他说,“您不在,我怪闷的……”

  我们相互温和地笑了笑,随后我下了车。快走到入口时,我发现通行证不在了。

  “真见鬼!”我想,“就是说,他还是扣下了我的通行证……没什么……他溜不了的……我也采取了万全之策——我戳破了他的后轮胎……”

  1. 小说情节单一,但情节的展开与推进独具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概括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小说情节的概括,要抓住要点,简明扼要。本文主要情节的推进较单一:争执—争吵—和解—暗算。分析情节,要紧扣文本,运用术语来阐释。本文情节单一,但波折起伏,在意想不到中进入高潮,在高潮中戛然而止。

  答案:小说情节单一却波折起伏,事件单纯却悬念迭生,由一开始的司机与乘客斗嘴,此后争吵渐趋 白热化,然后突然和解,最后以相互算计而结束,结局悬而未决,情节在单一中推进,于波折中进入高潮。

  2. 结合文本分析小说在表达方式上的特色。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本文主要以大篇幅的人物对话来客观表现人物性格,在快节奏的对话中,人物的内心暴露无遗,在看似生活化的对白中,充满了颇具讽刺意义的象征劝谕。

  答案:颇具讽刺意义的对话描写,从侧面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生动的语言描写,将人物的心理(内心)暴露无遗;快节奏的对话描写,丰富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小说主题或以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德等来揭示人性中 的美或丑,或以故事的形式来针砭时弊,或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或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本文以特定场景中特定的人物矛盾冲突来贬斥丑陋,宣扬真诚,以象征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

  答案:小说通过叙述生活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所引发的冲突争执,暗讽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呼唤真诚的人性和善良的回归。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出人意料,颇具特色;也有人认为在“我们相互温和地笑了笑,随后我下了车”处结尾更好一些。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探究文本,要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要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要深入发掘文本深蕴的象征劝谕意义。本题探究作品的结局方式,缺憾型会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圆满型则增强读者的趋善求美的信心,均属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的切入。

  答案(示例):观点一:小说本该在二人相互谅解时而以圆满的方式结局,但最终却将人物的情感反推回去,以人物之间的相互报复与暗算结束,既凸显了讽刺与象征意义,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曲折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观点二:在“我们相互温和地笑了笑,随后我下了车”处结尾更好一些,司机和乘客的关系在最紧张的时刻峰回路转,由紧张对峙转入亲密无间,此时结尾,既可彰显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真诚,同时也可唤起人们重建信任的勇气与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劝导意义

  原文:

  每次去威廉家的路上,总见一块立在公路边用大红漆写在黄色板上的告示:桃子——自采——三英里.真有趣.终于有一天,我和丈夫决定去看个究竟.

  从公路拐过去不到一英里,路边出现了一块醒目的告示板,板上画着黄色的桃子,红色的箭头向右指.“没有三英里吧.”我说.只见我们前面是一条泥石小路.汽车往前又行驶了一会儿,一个红色的箭头又把我们带向野草茂盛的小路.总之,每当转个弯,眼看就要失去方向时,红箭头就出现了.

  汽车行驶了大约三英里时,我们发现路边有条大黄狗,它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我们把车停在一棵老树的树阴下,小屋旁有两条狗和几只猫,不远处一片桃林尽收眼底.屋

  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

  “怎么才能知道该从哪儿开始呢?”我的先生自语道.“能啊,”我看着那几条狗大声说,“喂,小家伙们,你们愿去桃林吗?”狗在我们身边跳跃欢吠,然后撒腿向前跑去.显然,它们是在为我们领路哩.

  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硕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我立即向一棵大桃树跑去,先生跑向另一棵.我们沉浸在亲手采摘果实的欢愉中,不一会儿,两只大篮子装满了又香又甜的大桃子,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你认为它会数钱吗?”我对丈夫说.“也许会学会的.”先生也幽默地回答.

  与那几条热情好客的狗说过再见后,我们上了车.这时又有一辆车朝这儿驶来:“你们住在这儿吗?”开车人问道.

  “不.不过,它们会带你去果园的.”我们指着那些狗说.我们见那人读了桌上的留言,提上篮子,跟着蹦蹦跳跳的小狗朝果园走去.

  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答题:

  1、我认为是来这采桃的人和主人之间的信任.

  2、因为这个地方有了信任和诚实,主人信任我们会遵守规则,我们也很诚实的按纸条上面的做了,彼此之间产生了信任,所以说这是一个朴实而纯洁的地方.

  3、绝对不可以.因为现在社会上已经很少有守诚信、正直的人,多数人都想着占便宜、不交费是最好的等等,文章中这种方法行不通的.

  果园的主任他信任没一个来客,他相信人们会自觉的付钱,使得来摘果树的人们觉得有了信任,心情自然好。

  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生动,耐人寻味。

  把景物全部看在眼里;将什么东西都全部看在眼里。

  我会想:这儿可真自由,主人也很信任我们,让我们轻松地去摘,被别人信任的感觉真好。

  这儿很自由,主人也很信任我们,在这种地方随意的摘会有种很舒服的感觉。

  “朴实”这儿很*常,有着朴素的民风

  “纯洁"这儿很自由,主人很信任大家。

  我会说:自由很重要,信任也很重要,互相信任,世界会更美好

  阅读《信任》一文,回答1—5题。

  信 任

  冰子《扬子晚报》

  ⑴在这个世界上,父亲是我最敬重的人。

  ⑵我上高中的时候,是个谁都不喜欢的“刺头”。那时的我没有什么理想,没想过要做个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惯于________________,喜欢交________________的朋友,也常常惹点事,只是靠着自己多少还有点儿的________________维持着学业。

  ⑶对于我的________________,父亲曾无数次地教训过我,有时甚至是拳头加棍棒。可是,说实在的,我那时真的看不起他——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整天穿着沾满油污的衣裳,拿着把小锤,从这辆列车钻到那辆列车,敲敲这,听听那,既没有权,又挣不了几张“老人头”。有一次,在他对我发了顿火后,我鄙夷地看着他,说了一句:“你真窝囊!”他一下愣了,然后就是茫然失措。

  ⑷那天晚上,父亲抽了一夜的烟。

  ⑸我很残忍,但是我胜利了。从那以后,父亲很少过问我的事,我的日子越发放纵、惬意,但乐极生悲,一场灾祸突然降临到我的头上。一天中午,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去打饭,其中一个与高年级的学生吵了起来,对方一下子拥上好几个人,我们眼看着好哥们儿要吃亏,就一拥而上。争斗中,不知是谁用刀子把对方一个人扎了,正扎在腿上,鲜血淋淋。几个人见势不妙,一个个都跑了,就剩下我还在与对方拚命,结果被闻讯赶来的校保卫科的人抓个正着,于是,我也就成了拿刀行凶的第一嫌疑人。

  ⑹很快的,我被带到了校保卫科,我的那几个哥们儿也相继被找来,他们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动了手,事情似乎也有了定论,拿刀行凶的就是我。我愤怒不已,恨自己看错了这些所谓的朋友,交错了所谓的哥们儿,然而我越是为自己辩解,仿佛越是在说谎。

  ⑺由于拒不交待,当天晚上,我被带到了校长室。校长室中坐满了人,教务处主任、学生处主任、班主任……在众人中,我也发现了形容憔悴的父亲。

  ⑻班主任先发话了,他脸色铁青,指着我语无伦次地大骂了一通,然后是保卫科科长、教务处主任……我偷偷抬眼看了看父亲,他似乎显得异常*静,是啊,他早就对我绝望了,也许发生这种事是他早就预料到的。我后悔了,也害怕了,我觉得自己就像被扔到了一个荒岛上,没有人是我的朋友,没有人信任我。

  ⑼终于,校长发话了:“事情就是这样,你拿刀扎伤了人,还拒不承认。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人都清楚,你的父亲也在这里,我相信他现在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事实上,我们非常欢迎你离开这里,如果你还嘴硬,现在就卷铺盖走人!”

  ⑽就在这时,父亲从角落里站了起来,他走到我跟前,我只等一个巴掌落到我的脸上,可他并没有打我。“抬起头来!”他把我的脸扳正,瞪着我,仿佛要看穿我的灵魂,“告诉我,是不是你干的?”

  ⑾我不敢正视父亲灼灼的目光,只是机械地、木然地摇摇头。他叹了口气,目光也变得柔和了。他替我擦了擦眼泪,转过身来对众人说:“我生养的儿子,我最了解。他会打碎玻璃,会跟别人打架,会与老师顶嘴,但是拿刀子扎人他绝对做不出来。因为他是我的儿子!”他给我整了整衣裳:“儿子,我相信你!咱们走,这里不要你,咱们到其他学校去,就是所有学校都不要你,我砸锅卖铁也要供养你!”

  ⑿也许是父亲的那番话起了作用,学校开始重新调查,事情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我最终没有被开除。从那以后,我完全变了一个人。一年以后的高考,我以全校总分第三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在以后的人生风雨中,我丝毫不敢有任何厌倦、愁苦、懈怠,因为父亲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与了我信任,我唯一能回报他的,只能是勇敢、诚实、正直地做人。

  选自《扬子晚报》

  1.请将以下四个词语分别依次填入第⑵、⑶段的空格处。

  不三不四 玩世不恭 自由散漫 滑头聪明

  2.根据第6段—第⑾段的内容,文章作者除了描写“我”被父亲信任以外,与此同时还写了周围其他人对我的态度,如: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等等。联系文章结尾部分的内容,更加突出了父亲的信任给我带来的巨大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⑷段中,“那天晚上,父亲抽了一夜的烟”的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第⑾段画线句“我不敢正视父亲灼灼的目光,只是机械地、木然地摇摇头”改为“我摇摇头”,两者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说说理由。

  5.读了文章,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就“信任”这个话题谈谈你的看法。(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自由散漫;不三不四;滑头聪明;玩世不恭

  2.“我”被哥儿们“出卖”;“我”被老师们冤枉 我如愿考上了大学并且懂得了该做怎样的人。

  3.(1)为儿子的不懂事而担忧;

  (2)为如何教育儿子而伤神。

  4.与改句相比,原句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更能表现出“我”当时内疚、害怕、无奈的心理,从而更突现后来被父亲信任后的对我的巨大作用——“我变了一个人”。

  5.可以从两个角度:“信任”和“被信任”。文中的父亲在儿子最无助的时候给与了自己儿子充分的信任,由此帮助了陷于困境、无法自拔的孩子,更给孩子迷惘、混沌。

  信任的力量

  ①某报曾登载过一则短文:作者在德国打工,某天房东要去旅游,请小伙子帮忙照看热带鱼,说着就把房门的钥匙交给了他。房东与他素昧*生,竟然对一个陌生人如此信任,让他又感动又颇有压力。

  ②某次他去买东西,不料已经到了闭店时间,老板说:“先生,你可以继续挑选,不过我要回家了,自动收款机就在出口处。另外劳驾您走时替我顺手把店门关好。祝您晚安!”

  ③读了这两则发生在德国的故事,我不会认为那里的一切都是阳光灿烂,或诸事均坦坦荡荡,墙角处肯定也会有蜘蛛网。但是这两个故事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这个国家的社会风气令人羡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真诚。

  ④1991年我去德国参加华文文学研讨会,会后应歌德学院院长邀请去该院讲学。因经费不足,院长就私人掏腰包,把本应学院邀请的公务活动,变成了他的“个人邀请”,因此接送或讲学期间的外出,一概由院长夫妇驾驶私家车出行,接待人员也全由院长的夫人与子女担当。像这位院长这么讲原则,守信用,在有些国家可能是凤毛麟角了。

  ⑤其实我国古往今来有诸多关于严守信用及对人信任的倡导。“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不论是什么人,有地位的人或德高望重的人也好,*民百姓或只是一般服务人员也好,首要一条,都应当是受公众信任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公众眼里的民族精神与社会财富。

  ⑥受人信任的人,自己的心灵深处有一个人格法庭。那里虽然没有法警看守,也没有廉价的信誓旦旦,却时刻有一颗滚烫的良心,当然事物有时也会走向反面,并不是所有的诚实都能收获信任,否则唐初诗坛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就不会在狱中唱出:“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毋庸讳言,当今社会有着不可轻视的“不信任感”。有人说,假如雷锋健在,他那些助人为乐的行为,一多半会惹来怀疑的目光。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社会现象。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诚实的人被欺骗得太多,诚实人也会怀疑诚实。一旦诚实人怀疑诚实,人的世界就会堕落。”

  ⑦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与友人谈斯坦兹经验的信》中说:“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热情。我相信,假如我做到了这一点.一切其余的问题也会随着解决了。”教师对学生如此,其他一切亲情、友情及干群关系,或邻里关系,乃至国际关系,无不如此。彼此有了互信,便可能获得一切,没有互信,便一切都无从谈起。“信任”是一件得之很难失之最易的品行。被信任者即是被信赖者,那也是人生的重要财富,这种财富积累的愈多,做事的成功率愈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信任富翁”愈多,其社会愈安定,愈同心,愈和谐。不论哪个领域、哪个角落,若是产生了信任危机,那么他便距“危机四伏”不太遥远了。

  ⑧信任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责任,能增强人的自律意识。

  (选自《**日报》,有删改)

  15、文章①- ④开头就列举了三个事例,是不是重复?为什么?(3分)

  16、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的方法,有何作用?(3分)

  17、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信任有哪些力量?(3分)

  18、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信任的基础是自律意识。

  B.“信任富翁”指有钱而又讲信用的人。

  C.“信任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舆论。

  D.骆宾王那首诗论证了诚实不一定能收获信任。

  15、不是。前两个事例讲述的是一个*小伙被房东和店主这两个不熟悉的德国人信任的故事,充分表明德国的社会风气好,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的。(1)后一个事例讲述德国院长严守信用的故事,这就交代了个人严守信用是人与人互信的基础。(1分)从而引出下文对信任这一话题的阐述。或者引出论题(1分)

  16、划线句采用了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1分)引用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总结的关于教育孩子的精辟见解:首先要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而达到互信。(1分)从教育切入由小到大,由师生关系到所有一切关系,最终论证了“彼此有了互信,便可能获得一切,没有互信,便一切都无从谈起”的观点。(1分)

  17、个人做到守信用,就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被信任者做事更易成功(2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民族就会同心,国家社会就会安定和谐(1分)。

  18、D19-20略21、B22 .第一问原因是: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意思相*即可)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看法且言之有理。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23 A 24、 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决心)

  多做一些阅读题,可以让我们掌握更多阅读技巧,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五年级信任阅读答案吧!

  淅淅沥沥的雨,没完没了地下着,真烦人。最后一门课终于考完了,同学们都有说有笑地回去了。只有我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想到刚才考场上发生的事情,心里堵堵的。唉!我该不该向老师说清楚呢?

  时间不多了,请抓紧时间,作好交卷的准备。 监考老师一面巡视着全班,一面提醒我们。在剩下最后五分钟时,我正抓紧时间检查考卷上有没有错误,忽然,右边传来一个很轻的声音:

  喂,第二张卷子的最后一题怎么做?

  我扭着一看,右边并排的一位男生正缩着脑袋在问我。 这 我不知如何是好。给他看吧,被老师发现了可不是闹着玩的,不给他看吧,他肯定对我有意见。

  看到我犹豫不决的样子,他有些急了: 快点呀,拜托了,拜托了!

  望着他焦急的神情,我不由地想:算了,还是给他吧,就这一次。我小心翼翼地把卷向他那边挪了挪。蓦地,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难道这就叫帮助同学吗?这是作弊啊!想到这里,我又迅速把卷挪了回来,朝他摇了摇头。他显得又失望又生气,朝我狠狠地翻了个白眼。我没有理会他,抬起了头,正巧和老师的目光碰在一起,我不安起来,老师一定看见了我刚才的动作,以为我在作弊呢!

  铃声响了,我和同学们都交了卷。交完卷后,我总觉得老师还在用严厉的目光不信任地盯着我,心里总觉得别别扭扭的。我想去办公室向老师说明,可又怕老师不相信我说的话。

  对,不管怎样,我要去向老师说明。我把眼光从窗外迷蒙的雨景中收了回来,定了定神,离开教室,来到老师办公室门前。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沉稳地喊了声: 报告!

  进来。 监考老师正坐在办公桌前翻阅刚才收上来的考卷。

  我忐忑不安地走到她身边。

  有事吗? 老师抬起头,微笑地看着我,脸上的皱纹清楚可见。 是不是考卷上有什么问题要问? 老师一边说,一边放下手中的考卷。

  不,不是,我 我支支吾吾,不知该怎么开口。 没关系,说吧。 老师和蔼地说。

  是这样的,我刚才没有作弊。 看着老师慈祥的面容,我心里轻松多了,于是鼓起了勇气说。

  噢。 老师放好了考卷,还是微笑地看着我。 刚才在考场上,我确实看见你做了些别的动作,但你终于战胜了你自己。你做得对,我相信你是遵守考场纪律的。

  听了这些话,我顿时惊住了。怎么?是我多虑了,原来,不是老师不信任我,而是我不信任老师。我觉得自己开始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多么愚蠢。我欣喜地望着老师,感到这位以前一直让我觉得十分古板的老师一下子变得那么和蔼可亲。我与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得很*,很*了。

  好了,回去吃饭吧。你看,雨又下大了。 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轻轻地说。

  我这才回过神儿来,向老师微微地鞠了个躬,转身退出了办公室。

  雨越下越大,我撑着伞,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在被雨水冲得格外明净的石子路上。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格外愉快,因为我今天有两个巨大的收获:其一,我战胜了自己,没有帮人作弊;其二,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师生之间的信任是相到的。

  雨啊,真好!

  《信任》阅读理解题:

  1、选文记叙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选文开头写 淅淅沥沥的雨,没完没了地下着,真烦人 ,结局写 雨啊,真好 ,这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6篇(扩展8)

——给予阅读答案 (菁华6篇)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丰富而缤纷多姿的。烂漫的春光里有诗意,萧瑟的秋景中也能找到诗意。你可以为春日暖雨中蔓延的新绿写诗,______ 。夏日的炎阳照耀着含包欲放的莲花是一首诗,初冬的冷雨敲打湖面衰败的残荷也是一首诗。

  诗意的产生,常常是突然而又自然,你无法预知它的到来,而当它出现时,你总是深深为之陶醉。譬如在冰天雪地中行走时,蓦然见到一株灿然zhàn( )放的梅花;譬如在乌云弥漫时,一缕耀眼的阳光突然穿过云送层的缝隙照亮地面;譬如早晨从奇妙的梦中醒来,发现惊醒你的是窗外一只不知名的小鸟在唱歌。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萧瑟( ) zhàn()放

  2.结合语境,填出文中画横线处空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诗意”一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sè 绽

  2.略。

  3.示例:诗意指自然带给人的美好感受。

  天使给予的生命

  走过小巷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一个自发组织起来的集贸市场。有卖菜的、卖早餐的,还有一些卖廉价衣服和小孩子的塑料玩具的摊位。这些摊位大多在地上放一块布,把出售的商品堆在上面,任凭感兴趣的人翻来翻去地挑选。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不是要来找那个孩子,他也许根本不会再到这种与自己身份不符的地方来。就在这个时候,他看到路边有一个小小的、白色塑料布铺成的摊位,上面摆着一些从一个模具里面用石膏做出来的天使,摊主正在熟练地把石膏灌入到模具中去,等待着新的作品成型。

  有 孩子要买,家长同意了,问了价格,两元钱。摊主拿了刻刀,说可以在天使的像上刻上孩子的名字,那个孩子看着摊主认真地刻着,嘴角露出了无邪的笑容。他马上 想起了自己的孩子还躺在医院里,因为化疗头上黝黑的头发日渐稀疏,孩子很少笑过,他知道那是因为化疗的副作用带来的痛苦。他心里一动,买了一个天使,准备 给孩子带回去,然后当面把他的名字刻上去。

  他的孩子幸运地找到了与自己符合的配型,但捐献者是个18岁的残疾孩子,生下来就双腿扭曲得像两根麻花。当初他愿意捐骨髓是受到了电视新闻宣传的影响,但现在找到他后,他却冷漠地拒绝了。钱已经加到了50万,可这个残疾的孩子对钱似乎没什么概念。

  他这次来是做最后一次努力,他想给那个残疾孩子100万——对,用100万的代价来拯救自己孩子的性命。他把那个天使拿在手里,向着那个几次被拒绝的小屋走去。

  小屋还是那样潮湿、阴暗。那个残疾孩子坐在轮椅里,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他头发蓬乱,瘦小的身体让脑袋显得很大,这对脖子来说显然是个负担。他慢慢地抬起头,看了一眼企业家。

  “这是你给我带的吗?”残疾孩子的眼睛忽然亮了起来,他指着那个造型粗糙、不怎么美观的天使问。

  企业家点了点头。他想:把这个天使送给他,也许会让他改变一些主意。“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企业家用谈判时的手法说。他在屋子里找到了一把放在窗台上的剪刀,然后开始认真地在天使的雕像上刻这个残疾孩子的名字。

  孩子兴奋得嘴唇和身体都颤抖着,他似乎看到了最美好的礼物。等企业家把雕像递过去的时候,他一把抓在手里,眼睛瞬间明亮起来,似乎拿着的是一件无价之宝。

  这 个残疾孩子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企业家孩子的性命。企业家带着孩子和钱再次来到残疾孩子家里,想表示对他的感谢。残疾孩子把那个天使放在了家里最明亮的窗台 上,旁边还放着块湿布,他每天都把它抹得干干净净。“你送给我这个就够了。”他哽咽了一下接着说,“除父母外,你是第一个把我当成天使的人!”

  1. 说说你对“天使给予的生命”这个标题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企业家开始为什么要买天使?后来他又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赏析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1)当初他愿意捐骨髓是受到了电视新闻宣传的影响,但现在找到他后,他却冷漠地拒绝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企业家把雕像递过去的时候,他一把抓在手里,眼睛瞬间明亮起来,似乎拿着的是一件无价之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那个残疾孩子宁可选择一个粗糙的天使塑像,而不愿要巨款,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 有双重含义:天使塑像给了残疾孩子温暖的心理慰藉,而他也像天使一般救助了企业家的孩子。

  2. 开始买天使塑像是为了送给自己病重的孩子,后来去向残疾孩子求助时,他想借助天使塑像以此改变残疾孩子不肯帮忙的态度,而把它送给了那个孩子。

  3. (1)“冷漠”一词说明了孩子由于家贫又有残疾,感受到世态炎凉后,对于成功的企业家有着反感和敌意,因而不愿出手相助。

  (2)“无价之宝”并非指天使的塑像值钱,对于一个在别人异样眼光中生活的孩子而言,尊重与赞美的价值是不可估价的,超过了一切。

  4. 对企业家而言,这样的一句话也许并非出自真心,但对于这个残疾孩子来说,能够被称为天使,是对于他冷漠心灵的慰藉。其实无论健康还是残疾,孩子们都是纯洁的天使。

  5.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爱心无价,尊重与赞美是打开心灵窗户的钥匙。(言之有理即可)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确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3分)

  答:

  2、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4分)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问: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答:

  (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问: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

  答:

  3、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4分)

  答:

  4、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4分)

  答:

  5、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3分)

  答:

  6、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只有那些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2、(4分)(1)(2分)“黄金屋”指纸钞或值的东西。

  (2)(2分)“试金石”是说寄出去的书成为检验孩子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的测试物。(意合即可)(试金一测试感恩之心,1分;石—寄出去的书,1分)

  3、(3分)答案示例:老人在想: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在收到书后都无动于衷?难道他们对别人的给与都不知感激?难道这群孩子情感都那么缺乏?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后代就让人担忧了。”(内容2分,须紧扣老人为收不到来信而着急、郁闷的心理来写;表达1分。须通顺〕

  4、(2分)为后文老人等待学生来信(来电)和收到贺卡埋下伏笔(两点,每点1分)

  5、(3分)因为没有感激之心即使受到别人再多的关爱,今后也不懂得去关爱他人。回报社会。(阳光”与“温暖”的理解各1分,语言表达1分)

  6、(4分)对“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认识理解1分,联系生活实际2分,表达1分。

  我有一位朋友名叫保罗,在圣诞节前夕收到一辆新车,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圣诞前夜,他从办公室里出来,看见一个小淘气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到:“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保罗点点头,“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你一分钱都没花?天啊!希望……”他犹豫了一下。

  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

  “我希望,”小男孩接着说,“我将来能像你哥哥那样。”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兜吗?”

  “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小男孩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笑了,这回他想他知道这小男孩想干什么: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们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但是保罗又错了。小男孩请求他:“你能把车停到那两个台阶哪儿吗?”

  车停后,小男孩顺着台阶跑进了屋,不一会见,保罗看到小男孩又返回来了,不过这次他回来得很慢。他背着脚有残疾的弟弟,他把他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扶着他,指着车对他说:“伙计,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在楼上告诉你的一样?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一分钱也没花。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车,那样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商店橱窗里那些好东西!”’

  保罗下了车,把那个小男孩抱进了车里,那位小哥哥也坐进了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

  21.本文以“给予”为题的两个基本意义是:

  22.本文的中心句是:

  23.新车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24.文中的主要人物是x 和x ,他们的性格分别是:

  25.请你联系你的生活,谈谈读完此文的最大感受。

  21.哥哥送给保罗新车x 保罗让小哥俩坐新车x

  22.给予是快乐的

  23.道具、媒介、关键物件(答一即可)

  24.小男孩、保罗;小男孩的性格是关爱弟弟,有远大抱负;保罗的性格是热情大方,乐于助人。

  25.围绕“关爱、给予是快乐”等内容即可(以上第25题4分;其余每题各3分,共16分)

  给予

  我有一位朋友名叫保罗,在圣诞节前夕收到一辆新车,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圣诞前夜,他从办公室里出来,看见一个小淘气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到:“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保罗点点头,“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你一分钱都没花?天啊!希望……”他犹豫了一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