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阅读答案通用5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1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征求不已 ()(2)惟欲清净()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小题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停止(1分);②只(1分)

  【小题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2分)

  【小题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意思对即可,3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本题中“已”是多义词,要注意辨析。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犹”,本句中“夫”是发语词,无义。最后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理解唐太宗体恤民生的治国之道,要有评价。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2

  魏征,巨鹿人也。*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日:“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日:“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日:“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琏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治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日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肉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征雅有经国之才 雅:一向。

  B.皆称朕意 称:符合。

  C.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加:超过。

  D.遂其所尚 遂:于是。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魏征“坦率耿直”的一组是 ( )

  ①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②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③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④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⑤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

  ⑥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⑤⑥ D.④⑨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一开始就对魏征礼遇有加,每次与魏征交谈都令太宗非常高兴。

  B.贞观七年,魏征假托生病请求辞去侍中一职,而遭到了唐太宗的反对。

  C.太宗认为贞观以前玄龄之功无人可比,贞观之后以魏征的功劳最大。

  D.太宗放弃了自己建造一座小殿的打算,把材料用来替魏征建造正堂。

  4.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

  自 其 逝也虽过莫彰 朕 岂 独 有 非 于 往 时 而 皆 是 于 兹 日 故 亦 庶 僚 苟顺,难触龙 鳞者欤。

  (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译文:

  ②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译文:

  答案:

  1.【解析】选D项,“遂”这里是动词,解释为“成全”。

  2.【解析】选A项。

  3.【解析】选C项。A项“一开始”不正确;B项“假托生病”错误;D项“放弃自己建造小殿”错误,文中只是说“辍其材为造”。

  4.【答案】(1)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2)①你难道没有看见黄金(金属)在矿石中,怎么值得珍贵呢?好工匠锻冶做成器具,就被人们当做(视为)宝贝。

  ②从这以后,各自尽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有不对的地方(错误),就直接说出,不要隐瞒。

  译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不久前搬家至河北相州内黄。武德末年,他担任太子洗马,看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已经杀了隐太子,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的处境担心,魏征镇定自如,缓缓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太宗昕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

  魏征*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很高兴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一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看深远,对朝廷有很大帮助。

  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珐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解除职努,只挂一个散官的头衔。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委任你中央枢要之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珍贵呢?经过良匠锤炼为宝器,就被人看做宝贝。我把自己比作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昵?”魏征才停止辞职申请。

  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皂孙诞生而设宴招待公卿。太宗非常高兴,对侍从的大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扫*天下,历尽艰辛,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之后,对我竭尽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见,安定国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的丰功伟业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称道的,那就只有魏征了。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来赐给二人。

  不久魏征生病了。魏征家里本来没有正厅,唐太宗当时原想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留下自己的材料来替魏征建造正厅,’五天就完工了。又派使者送去布被和白色的裤子,成全他朴素节俭的风范。过了几天,魏征病逝。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掉,追赠魏征为司空,谥号文贞。

  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又亲手写在碑石上,还特别赐给魏征家享受的租户为九百户。太宗经常对左右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我过去常常注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谨防自己犯错误。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因而伤心地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能经常指出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以后,我即使有什么过错也没有谁指出了。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都是正确了吗?恐怕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冒险触犯我!所以我一方面虚心听取群臣意见,一方面排除假象反省过失。如果臣予提出的意见我没有采纳,那是我咎由自取。如果我准备采纳意见却没人提出,是谁的责任呢r献今以后,各自’荩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隐瞒。”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3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乎?”魏徵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假慈颜,凝旒①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援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庶何阶应答?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大辩若讷’,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是以齐侯读书,轮扁窃议②,汉皇慕古,长孺陈讥③,此亦不欲劳也。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为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太宗手诏答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选自《慎言语第二十二》)

  注:①凝旒(liú):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在这里有凝神倾听之意。②窃议:批评。③讥:指出。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举必书,言存左史举:举止

  B.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乖:违背

  C.陛下降恩旨,假慈颜假:假装

  D.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折:挫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B.一言不善,则人记之

  乃设九宾礼于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小事尚尔,况其大乎D.援古以排其议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B.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C.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D.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唐太宗与臣下关于“慎言语”的几番对答,文辞浅易,表现了臣下敢于直言进谏的品行和唐太宗善于纳谏的风度与境界。

  B.给事中杜正伦就“慎言语”议题给唐太宗举隋炀帝捉萤火虫的例子,意在劝谏唐太宗,不要随意言语,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害。

  C.文章中,唐太宗对于“慎言语”的认识比较清醒,他对杜正伦“赐彩百段”,对刘洎针对自己“好辩”缺点的劝谏表示虚心接受。

  D.本文阐释了“慎言语”对于皇帝与庶民百姓来说都具有重要性;文章叙议结合,有引述,有举例,层次井然,脉络清晰。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5分)

  ⑵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5分)

  参考答案

  9.C(凭借、借助)。

  10.D(A项“于”分别为“介词,表对象,对”与“介词,表处所,在”;B项“则”分别为“连词,表假设关系,那么、就”与“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项“其”分别为“指示代词,那些”与“人称代词,指代自己”;D项“以”均为“目的连词,用来”)

  11.A(断句要把握两点:一是锁定每句话的主语,由主语去找寻谓语,从而判定句子成分及停顿;二是要注意语言标志,如句式对称及引述标志)

  12.B(“杜正伦就‘慎言语’议题给唐太宗举隋炀帝捉萤火虫的例子,意在劝谏唐太宗”错,张冠李戴,举例的是唐太宗)

  13.⑴这样看来,可得知用极其愚昧的人应答圣哲,用极其卑下的人应答至尊之人,只是自以为强大,(但)不可能办到。(得分点“至”“对”“徒”“自强”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⑵不思考就无法统御臣子,不说话就无法阐述自己的想法。到现在(*来)和臣子谈论就过于频繁。(得分点为“虑”“无以”“比”“烦多”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理政,每想要说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进言道:“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愚笨憨直之力。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彩色绢帛一百段。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因此,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岂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那里秀丽的山水泉石让他称心如意,但他却责怪没有萤火虫,便下令说:‘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照明用。’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中。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魏徵回答说:“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啊。”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反复责问辩论。散骑常侍刘洎也上书发表见解,他说:“帝王和*民,圣哲和凡夫,一上一下,如有天壤之别,不可相提并论。这样看来,可得知用极其愚昧的人应答圣哲,用极其卑下的人应答至尊之人,只是自以为强大,(但)不可能办到。陛下降下圣旨,大发慈悲,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但还是担心臣下不敢直言,更何况陛下要求臣下谈论天人之际,旁征博引,修饰文辞辩驳其道理,援引古书用以排斥臣下的道理,这叫一般的凡夫俗子如何应对呢?臣听说苍天把不说话看做尊贵,圣人把不说话看做美德。老子认为‘真正善辩的人像是言语迟钝一样’,庄子认为‘大道不须用文采修饰’。这都是不希望多说话的意思。所以齐桓公读书,轮扁私下议论,认为徒劳无用;汉武帝仰慕古风尊崇儒学,汲黯讥讽说这是外表施行仁义而内心欲望过多;这是不希望他们耗费精神。而且多记事就会损伤心思,多说话就会损伤元气。在内损伤心思、元气,在外损伤形体、精神,即使起初察觉不到,将来一定会受连累。应该为国家爱惜自己,岂能为兴趣损伤自己呢?”太宗亲笔,写诏书批复说:“不思考就无法统御臣子,不说话就无法阐述自己的想法。到现在(*来)和臣子谈论就过于频繁。恐怕因此产生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身体、精神、心思和元气,倒不怕劳累。如今听到你忠诚正直的言论,我一定虚心改正。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4

  1.(17分)(20xx,沈阳)阅读选文,完成(1)~(5)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日:“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甚*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日:‘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注](D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 (ren):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①志虑忠纯:

  ②悉以咨之;③严闻亮卒:

  (2)下雨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太宗谓房玄龄等日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诸葛亮为丞相,甚*直。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5)【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忠诚②商议,询问③听到,听说

  (2)B【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要结合句意推测,难度适中。

  A项依次解释为“对……说”,“为,是”;C项依次解释为“死”,“终于,最终”;D项依次解释为“生”,“兴起,指被任用”。B项,两个“尝”意思相同,都是“曾经”的意思。

  (3)①因此先帝把他们选***给陛下(使用)。

  ②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正直。

  (4)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5)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赎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役不兴,年谷丰稳,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2分)

  A.景 四时之景不同 至若春和景明

  B.谓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绝 往来而不绝者绝懒多生怪柏

  D.游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似与游者相乐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7.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

  18.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分别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与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特点。(3分)

  答案:

  15.D

  16.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17.①前文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

  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

  ③结尾用设问的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

  18.①欧阳修:治理有方,政事顺利,人民安居乐业,与民同乐②唐太宗: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阅读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1)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菁华5篇)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赎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役不兴,年谷丰稳,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2分)

  A.景 四时之景不同 至若春和景明

  B.谓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绝 往来而不绝者绝懒多生怪柏

  D.游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似与游者相乐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7.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

  18.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分别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与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特点。(3分)

  答案:

  15.D

  16.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17.①前文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

  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

  ③结尾用设问的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

  18.①欧阳修:治理有方,政事顺利,人民安居乐业,与民同乐②唐太宗: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2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①,或有诈伪阶资②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③,胄④据法断流⑤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⑦,臣不敢亏法⑧。”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⑨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选举:检举。②诈伪阶资:谎报官阶与资历。③事泄:干的坏事败露。④胄(zhu):戴胄,唐初大臣。⑤断流:断,判案;流,流放,充军。⑥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⑦所司:主管司法的部门。⑧亏法:枉法。⑨窃:私下。⑩法:运用法律。

  小题1:用“/”线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只划一处)。(1分)

  此 乃 忍 小 忿 而 存 大 信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3分)

  ①俄( ) ②狱( ) ③忿( )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小题4:对于戴胄执法办案一事,太宗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小题2:①不久 ②案件 ③生气,愤怒

  小题3:法令是国家用来将最大信用公诸天下的;帝王的言语,只不过是一时喜欢或者愤怒的发泄罢了。

  小题4:前:愤怒,疑惑不解;后:心悦诚服。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看看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成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乃”,“是”的意思,后面的部分是它的宾语。这样分析之后,根据语意停顿也就出来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点评:句子的断句实际是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考查。画停顿时,首先要看一下句子是什么意思,根据句意把句子画开。一般情况下,句子的主谓之间、动宾之间、长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转折词语之前、发语词之后、古二今一的词之间要停顿。

  小题2:试题分析:“俄“根据语境可知,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也有接触,即为不久。 “狱”也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重点的古今异义字,即为案件。“忿”在句中即为“怒,愤怒”。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文考查一定想到课内,另外还要根据语境加以推断。

  小题3:试题分析:“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首先要根据前后文章内容读一下,注意句子的停顿,会停顿就能基本理解句子的意思。具体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所以”“ 耳”等。“所以”是“用来”的意思,“耳”是句末的语气词,译为“罢了”。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理解文章中的两处“太宗曰”的语句,先是“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后是“ “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可知,一开始不理解,甚至有些震怒,后来不仅理解了,而且很赞同。

  点评: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要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并加以比较体会,即可得到正确的答案。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3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陛下年甫弱冠,肇开帝业。贞观之初,躬行节俭,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

  *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前王所以致礼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

  (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言信矣

  信:真实

  B.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

  杜:堵塞

  C.干求者日进

  干:冒犯,冲撞

  D.人无衅焉,妖不妄作

  衅:犯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故何哉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B.①虑人致谏,乃云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或一人毁而弃之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D.①何祸败之有乎

  ②苟以天下之大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B.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C.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D.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三年,魏征上疏进谏,他认为君主们虽然明晓治国之道,却往往在国家安定后违背初心,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B.唐太宗想要建造宫殿,却担心有人进言阻止,便以百姓无事会生骄逸之心为由,加以掩饰。此举遭到魏征反对。

  C.魏征认为唐太宗*年来依据个人好恶决定人事任免,不问根源就评判官员好坏,以致官员们只求自保,不肯尽心效力。

  D.魏征认为,福祸不由天定而在人为,劝谏太宗察纳雅言,施行善政,避免大好的基业功亏一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5分)

  (2)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5分)

  参考答案

  9.C(干:求取。)

  10.A(均为代词“什么”。B.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①连词表顺承,就②;连词表转折,但是;D.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1.D

  12.B(是以“不这样做会让自己不便”为由。)

  13.(10分)(基本上每句1分,重点关注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等)

  (1)(5分)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

  (2)(5分)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靡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

  【附参考译文】

  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下臣看自古以来的那些开国的帝王天子,夺得天下之后(受河图,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的帝国传给后世子孙千万代。所以他们能够无为而治,布政天下。但是(这些帝王在)刚开始(成为帝王)承受天命的时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说的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等到国家稍微稳定之后,大多数却违背那些原则,败坏原有的制度。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论语上说:“知道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要始终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难的。”这话说得真的很正确啊。陛下您刚成年就建立帝业。贞观初年,您躬行节俭,把国家治理到得极好。论功劳商汤、武王不能与您相比,谈德行尧舜您也相去不远。但*几年来,您渐渐违背了先前的志向,敦厚朴素的道理您渐渐不能坚持到底了。《尚书》说:“百姓是国家之本,根本牢固则国家安宁。”*年来您却奢侈放纵了,忘记了谦卑俭朴,随意地动用民力,就说:“百姓无事就容易骄情,让他们多服些劳役才肯听使唤。”自古以来,没有因为百姓安乐而导致国家败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骄惰而让他们去服劳役的事呢?有时您想有所营造,担心有人进谏,就说:“不这样做,对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间,谁又能和陛下去争论呢?你这样做就是要堵塞进谏者之口,哪能说是择善而从呢?陛下在贞观之初,动不动就遵从尧舜之道,不重财物,回归朴素。*几年来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糜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贞观初年,陛下访求人才,像渴极思饮一样,凡是贤明人举荐的人才,你就会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长,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可是最*用人却只凭主观好恶,有的许多贤明人举荐才任用了,有的一个人说他们的坏话陛下就弃而不用了,有的已任用多年并得到信任,有的一旦受怀疑而被斥退。行动有踪迹,做事有痕迹。陛下不能审查其根源,就轻易地肯定或否定,笃守道义的人被一天天疏远,谋取功名的人一天天得到晋升。因此人人都想着苟且免损,没有人肯尽忠效力。我听说“祸福没有一定的,全是人自己招来的”,“人不犯错误,妖孽不会随便兴起”。陛下您统治天下十三年了,威震四海,五谷丰登,礼教兴盛。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上天是想说什么呢?它是显示征兆发出警告,如果您看到警告心存畏惧,就会择善而从。以前的国君用以达到礼教的事,您勤勉行使;现在用以败坏德行的事,您思考改正。那么国家的好运没有止境,天下百姓都会非常幸运,哪里会有什么祸患呢?既然这样,那么社会的安危,国家的治乱都在您一人而已。现在的太*基业,已经是高耸如天般险峻,九仞高山般的伟业还缺少一篑之功。我很愚蠢浅陋,列举我之所见,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4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①次定州 ( ) ②及大军回次柳城( )

  ③死无所恨( ) ④有从卒一人病(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归家以言其父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以王命聚之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醒能述以文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小题5】文章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4分)

  答案

  【小题1】①驻扎②等待③遗憾④随从

  【小题2】B(3分)

  【小题3】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2分)

  【小题4】(4分)(1)(2)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小题5】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宽厚仁爱。(评分:3分答对3点给全分,答对2点扣1分。)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人。(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次”是多义字,“恨”是古今异义字,“及、从”意思较为固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B中的“以”也是把的意思。A按照C用D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将士”是主语, “莫不欣然愿从”是谓语,中间应停顿。“是以”是句首连词,所以之后要停顿。即应为“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划分停顿首先要整体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把句子有机的分开,注意词语不能断开。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发”“感励”等。“发”在此句中应译为“开放”,“感励”是两个词,应译为“受感动、受激励”。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读全文,从前向后找,并将内容分成有机的几个事件,加以概括即可。第一句是一件事,第二句是第二件事,三、四句是一件事,五句是又一件事,合计四件事。从唐太宗所做的几件事可知,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君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一定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信息,从中提取出正确答案。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据人物的言行判断。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5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其部落多来归降。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太宗从之。

  秘书监魏徵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败,此是上天剿绝。陛下以其为降,不之诛,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弃而不纳,非天子之道,臣愚亦谓不可,宜处之河南。”魏徵曰:“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听其言,数年之后,遂倾漉、洛,前车之鉴也。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有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贞观政要·安边》,有删改)

  1. 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则实空虚之地 实:充实

  B. 文中的“河北”“河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大致等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

  C. 江统劝逐出塞外 劝:劝说

  D. “者”作为文言虚词,主要用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在本文中的“者”都是用作代词。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 ②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

  B.①且今降者几至十万 ②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C.①陛下以内地居之 ②突厥余魂,以命归我

  D.①天子之于万物也 ②何患之有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B.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C.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D.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如何安置受降的突厥部落,朝中大臣温彦博和魏徵针锋相对,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B.魏徵认为匈奴能够主动投降是因为匈奴自古以来从未这样惨败过,把匈奴安置在内地,不如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原地居住以绝后患。

  C. 温彦博认为把突厥人安置在内地,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派遣他们守卫京师,他们就会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D. 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杜楚客认为不仅因为突厥背信弃义,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

  答案:

  1.C 解析:“劝”是“劝说”的意思。注意在这里不是“劝学”之“劝”。

  2.C 解析:A项前一个“所”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结构,共同表示被动;后一个“所”助词,置于动词之前,表示……的人、……事物(情况)、……的地方,这里是指……事物(情况)。B项前者是连词,“并且”;后者是副词,“将要”。C项都是介词,“把”;D项前者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和介宾词组(后置状语)之间,表示强调介宾词组,不译;后者标志性助词,作为提宾标志,不译。

  3.B

  4. 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C项涉及的相关句子为“苍既罢,……为卫士令。”是“(朝廷)派卫兵驻守那里”,而不是“派遣他们守卫京师”。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可汗)被李靖打败,颉利统属的部落很多都归顺了大唐,于是,唐太宗下诏讨论安定边境的政策。中书令温彦博建议说:“请在黄河以南地区安置突厥人,(这样做),既能够把他们当作中原的屏障,同时又不让他们远离本土、不改变他们的*俗,(以便)趁机安抚他们。一来可充实空虚的边塞,二来可体现朝廷对他们没有猜疑之心。”太宗对温彦博的建议很是赞同。

  秘书监魏徵却坚决反对说:“匈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这样惨败过,这是上天要诛杀他们。陛下鉴于他们乃主动受降,因此没有将他们处死。依臣之见,应当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陛下如今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并且降兵达几万,乃至十万之众,几年以后,他们的人数还会成倍增长,让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将来可能会成为心腹之患,所以千万不可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温彦博反驳说:“天子对于万事万物,只要归顺,都应该收养。如今突厥兵败,余部前来归降,如果陛下对他们弃置一边不接纳他们,这不是天子的做法。我虽愚钝也认为陛下不应采取抑制少数民族的政策,而应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魏徵据理力争地说:“晋朝取代魏国的时候,胡部落常常在周边地区活动,江统劝说晋武帝把他们逐出塞外,晋武帝不听,几年之后,胡部落势力大增,将很多地方据为己有,前车之鉴不远。陛下如果采纳温彦博的意见,让他们在黄河以南地区居住,就是所说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温彦博又说:“我听说,圣人之道无不通达。突厥的残余部落,把性命交付给我们(归顺我们)。(我们)把他们安置在中原内地,并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派卫兵驻守那里,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稍停片刻,他继续说道:“隋文帝兴师动众,耗尽了国库,扶持突厥可汗,让他回到旧地,后来可汗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现在,陛下仁慈宽厚,听凭他们的意愿,无论是河南、河北,任由他们选择居住的地方,突厥部落众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长,他们内部不统一,力量分散,怎么会对我们中原*危害呢?”给事中杜楚客与温彦博同一阵线,说:“北方异族人面兽心,难以感化,用武力容易使他们臣服。现在让他们的部落散居在黄河以南,靠*中原*,长此以往,必有祸患。至于隋炀帝在雁门关被困一事,虽是因为突厥背信弃义所致,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原因为这件事衰败灭亡,怎能归咎于中原*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少数民族不会扰乱华夏民族,这是先哲们总结的经验。让快要死亡的人活下去,让行将灭绝的东西延续下去,这是古代圣贤通行的原则。臣恐怕如果不遵照古训,大唐将难以长久啊!”唐太宗听后,唐太宗赞同他的意见,(于是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后来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政策,从幽州至灵州,设置了顺、佑、化、长四州安置归顺的突厥部落,从这以后,到长安定居的突厥人达万家之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2)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菁华5篇)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赎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役不兴,年谷丰稳,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2分)

  A.景 四时之景不同 至若春和景明

  B.谓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绝 往来而不绝者绝懒多生怪柏

  D.游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似与游者相乐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7.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

  18.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分别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与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特点。(3分)

  答案:

  15.D

  16.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17.①前文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

  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

  ③结尾用设问的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

  18.①欧阳修:治理有方,政事顺利,人民安居乐业,与民同乐②唐太宗: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2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①,或有诈伪阶资②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③,胄④据法断流⑤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⑦,臣不敢亏法⑧。”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⑨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选举:检举。②诈伪阶资:谎报官阶与资历。③事泄:干的坏事败露。④胄(zhu):戴胄,唐初大臣。⑤断流:断,判案;流,流放,充军。⑥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⑦所司:主管司法的部门。⑧亏法:枉法。⑨窃:私下。⑩法:运用法律。

  小题1:用“/”线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只划一处)。(1分)

  此 乃 忍 小 忿 而 存 大 信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3分)

  ①俄( ) ②狱( ) ③忿( )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小题4:对于戴胄执法办案一事,太宗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小题2:①不久 ②案件 ③生气,愤怒

  小题3:法令是国家用来将最大信用公诸天下的;帝王的言语,只不过是一时喜欢或者愤怒的发泄罢了。

  小题4:前:愤怒,疑惑不解;后:心悦诚服。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看看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成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乃”,“是”的意思,后面的部分是它的宾语。这样分析之后,根据语意停顿也就出来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点评:句子的断句实际是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考查。画停顿时,首先要看一下句子是什么意思,根据句意把句子画开。一般情况下,句子的主谓之间、动宾之间、长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转折词语之前、发语词之后、古二今一的词之间要停顿。

  小题2:试题分析:“俄“根据语境可知,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也有接触,即为不久。 “狱”也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重点的古今异义字,即为案件。“忿”在句中即为“怒,愤怒”。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文考查一定想到课内,另外还要根据语境加以推断。

  小题3:试题分析:“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首先要根据前后文章内容读一下,注意句子的停顿,会停顿就能基本理解句子的意思。具体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所以”“ 耳”等。“所以”是“用来”的意思,“耳”是句末的语气词,译为“罢了”。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理解文章中的两处“太宗曰”的语句,先是“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后是“ “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可知,一开始不理解,甚至有些震怒,后来不仅理解了,而且很赞同。

  点评: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要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并加以比较体会,即可得到正确的答案。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3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陛下年甫弱冠,肇开帝业。贞观之初,躬行节俭,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

  *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前王所以致礼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

  (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言信矣

  信:真实

  B.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

  杜:堵塞

  C.干求者日进

  干:冒犯,冲撞

  D.人无衅焉,妖不妄作

  衅:犯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故何哉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B.①虑人致谏,乃云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或一人毁而弃之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D.①何祸败之有乎

  ②苟以天下之大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B.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C.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D.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三年,魏征上疏进谏,他认为君主们虽然明晓治国之道,却往往在国家安定后违背初心,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B.唐太宗想要建造宫殿,却担心有人进言阻止,便以百姓无事会生骄逸之心为由,加以掩饰。此举遭到魏征反对。

  C.魏征认为唐太宗*年来依据个人好恶决定人事任免,不问根源就评判官员好坏,以致官员们只求自保,不肯尽心效力。

  D.魏征认为,福祸不由天定而在人为,劝谏太宗察纳雅言,施行善政,避免大好的基业功亏一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5分)

  (2)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5分)

  参考答案

  9.C(干:求取。)

  10.A(均为代词“什么”。B.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①连词表顺承,就②;连词表转折,但是;D.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1.D

  12.B(是以“不这样做会让自己不便”为由。)

  13.(10分)(基本上每句1分,重点关注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等)

  (1)(5分)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

  (2)(5分)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靡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

  【附参考译文】

  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下臣看自古以来的那些开国的帝王天子,夺得天下之后(受河图,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的帝国传给后世子孙千万代。所以他们能够无为而治,布政天下。但是(这些帝王在)刚开始(成为帝王)承受天命的时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说的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等到国家稍微稳定之后,大多数却违背那些原则,败坏原有的制度。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论语上说:“知道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要始终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难的。”这话说得真的很正确啊。陛下您刚成年就建立帝业。贞观初年,您躬行节俭,把国家治理到得极好。论功劳商汤、武王不能与您相比,谈德行尧舜您也相去不远。但*几年来,您渐渐违背了先前的志向,敦厚朴素的道理您渐渐不能坚持到底了。《尚书》说:“百姓是国家之本,根本牢固则国家安宁。”*年来您却奢侈放纵了,忘记了谦卑俭朴,随意地动用民力,就说:“百姓无事就容易骄情,让他们多服些劳役才肯听使唤。”自古以来,没有因为百姓安乐而导致国家败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骄惰而让他们去服劳役的事呢?有时您想有所营造,担心有人进谏,就说:“不这样做,对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间,谁又能和陛下去争论呢?你这样做就是要堵塞进谏者之口,哪能说是择善而从呢?陛下在贞观之初,动不动就遵从尧舜之道,不重财物,回归朴素。*几年来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糜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贞观初年,陛下访求人才,像渴极思饮一样,凡是贤明人举荐的人才,你就会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长,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可是最*用人却只凭主观好恶,有的许多贤明人举荐才任用了,有的一个人说他们的坏话陛下就弃而不用了,有的已任用多年并得到信任,有的一旦受怀疑而被斥退。行动有踪迹,做事有痕迹。陛下不能审查其根源,就轻易地肯定或否定,笃守道义的人被一天天疏远,谋取功名的人一天天得到晋升。因此人人都想着苟且免损,没有人肯尽忠效力。我听说“祸福没有一定的,全是人自己招来的”,“人不犯错误,妖孽不会随便兴起”。陛下您统治天下十三年了,威震四海,五谷丰登,礼教兴盛。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上天是想说什么呢?它是显示征兆发出警告,如果您看到警告心存畏惧,就会择善而从。以前的国君用以达到礼教的事,您勤勉行使;现在用以败坏德行的事,您思考改正。那么国家的好运没有止境,天下百姓都会非常幸运,哪里会有什么祸患呢?既然这样,那么社会的安危,国家的治乱都在您一人而已。现在的太*基业,已经是高耸如天般险峻,九仞高山般的伟业还缺少一篑之功。我很愚蠢浅陋,列举我之所见,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4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shi,猪)三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①次定州 ( ) ②及大军回次柳城( )

  ③死无所恨( ) ④有从卒一人病(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归家以言其父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以王命聚之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醒能述以文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小题5】文章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4分)

  答案

  【小题1】①驻扎②等待③遗憾④随从

  【小题2】B(3分)

  【小题3】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2分)

  【小题4】(4分)(1)(2)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小题5】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宽厚仁爱。(评分:3分答对3点给全分,答对2点扣1分。)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人。(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次”是多义字,“恨”是古今异义字,“及、从”意思较为固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B中的“以”也是把的意思。A按照C用D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将士”是主语, “莫不欣然愿从”是谓语,中间应停顿。“是以”是句首连词,所以之后要停顿。即应为“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划分停顿首先要整体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把句子有机的分开,注意词语不能断开。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发”“感励”等。“发”在此句中应译为“开放”,“感励”是两个词,应译为“受感动、受激励”。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读全文,从前向后找,并将内容分成有机的几个事件,加以概括即可。第一句是一件事,第二句是第二件事,三、四句是一件事,五句是又一件事,合计四件事。从唐太宗所做的几件事可知,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君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一定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信息,从中提取出正确答案。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据人物的言行判断。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5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其部落多来归降。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太宗从之。

  秘书监魏徵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破败,此是上天剿绝。陛下以其为降,不之诛,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弃而不纳,非天子之道,臣愚亦谓不可,宜处之河南。”魏徵曰:“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听其言,数年之后,遂倾漉、洛,前车之鉴也。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有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贞观政要·安边》,有删改)

  1. 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则实空虚之地 实:充实

  B. 文中的“河北”“河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大致等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

  C. 江统劝逐出塞外 劝:劝说

  D. “者”作为文言虚词,主要用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在本文中的“者”都是用作代词。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突厥颉利为李靖所击败 ②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

  B.①且今降者几至十万 ②其人居长安者且万家

  C.①陛下以内地居之 ②突厥余魂,以命归我

  D.①天子之于万物也 ②何患之有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B.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C.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D. 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如何安置受降的突厥部落,朝中大臣温彦博和魏徵针锋相对,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B.魏徵认为匈奴能够主动投降是因为匈奴自古以来从未这样惨败过,把匈奴安置在内地,不如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原地居住以绝后患。

  C. 温彦博认为把突厥人安置在内地,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派遣他们守卫京师,他们就会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D. 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杜楚客认为不仅因为突厥背信弃义,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

  答案:

  1.C 解析:“劝”是“劝说”的意思。注意在这里不是“劝学”之“劝”。

  2.C 解析:A项前一个“所”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结构,共同表示被动;后一个“所”助词,置于动词之前,表示……的人、……事物(情况)、……的地方,这里是指……事物(情况)。B项前者是连词,“并且”;后者是副词,“将要”。C项都是介词,“把”;D项前者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和介宾词组(后置状语)之间,表示强调介宾词组,不译;后者标志性助词,作为提宾标志,不译。

  3.B

  4. 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C项涉及的相关句子为“苍既罢,……为卫士令。”是“(朝廷)派卫兵驻守那里”,而不是“派遣他们守卫京师”。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突厥颉利(可汗)被李靖打败,颉利统属的部落很多都归顺了大唐,于是,唐太宗下诏讨论安定边境的政策。中书令温彦博建议说:“请在黄河以南地区安置突厥人,(这样做),既能够把他们当作中原的屏障,同时又不让他们远离本土、不改变他们的*俗,(以便)趁机安抚他们。一来可充实空虚的边塞,二来可体现朝廷对他们没有猜疑之心。”太宗对温彦博的建议很是赞同。

  秘书监魏徵却坚决反对说:“匈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这样惨败过,这是上天要诛杀他们。陛下鉴于他们乃主动受降,因此没有将他们处死。依臣之见,应当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陛下如今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并且降兵达几万,乃至十万之众,几年以后,他们的人数还会成倍增长,让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将来可能会成为心腹之患,所以千万不可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温彦博反驳说:“天子对于万事万物,只要归顺,都应该收养。如今突厥兵败,余部前来归降,如果陛下对他们弃置一边不接纳他们,这不是天子的做法。我虽愚钝也认为陛下不应采取抑制少数民族的政策,而应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魏徵据理力争地说:“晋朝取代魏国的时候,胡部落常常在周边地区活动,江统劝说晋武帝把他们逐出塞外,晋武帝不听,几年之后,胡部落势力大增,将很多地方据为己有,前车之鉴不远。陛下如果采纳温彦博的意见,让他们在黄河以南地区居住,就是所说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温彦博又说:“我听说,圣人之道无不通达。突厥的残余部落,把性命交付给我们(归顺我们)。(我们)把他们安置在中原内地,并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派卫兵驻守那里,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稍停片刻,他继续说道:“隋文帝兴师动众,耗尽了国库,扶持突厥可汗,让他回到旧地,后来可汗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现在,陛下仁慈宽厚,听凭他们的意愿,无论是河南、河北,任由他们选择居住的地方,突厥部落众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长,他们内部不统一,力量分散,怎么会对我们中原*危害呢?”给事中杜楚客与温彦博同一阵线,说:“北方异族人面兽心,难以感化,用武力容易使他们臣服。现在让他们的部落散居在黄河以南,靠*中原*,长此以往,必有祸患。至于隋炀帝在雁门关被困一事,虽是因为突厥背信弃义所致,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原因为这件事衰败灭亡,怎能归咎于中原*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少数民族不会扰乱华夏民族,这是先哲们总结的经验。让快要死亡的人活下去,让行将灭绝的东西延续下去,这是古代圣贤通行的原则。臣恐怕如果不遵照古训,大唐将难以长久啊!”唐太宗听后,唐太宗赞同他的意见,(于是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后来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政策,从幽州至灵州,设置了顺、佑、化、长四州安置归顺的突厥部落,从这以后,到长安定居的突厥人达万家之多。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3)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赎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役不兴,年谷丰稳,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2分)

  A.景 四时之景不同 至若春和景明

  B.谓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绝 往来而不绝者绝懒多生怪柏

  D.游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似与游者相乐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7.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

  18.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分别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与欧阳修为官之道的特点。(3分)

  答案:

  15.D

  16.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17.①前文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

  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

  ③结尾用设问的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

  18.①欧阳修:治理有方,政事顺利,人民安居乐业,与民同乐②唐太宗: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①,或有诈伪阶资②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③,胄④据法断流⑤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⑦,臣不敢亏法⑧。”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⑨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选举:检举。②诈伪阶资:谎报官阶与资历。③事泄:干的坏事败露。④胄(zhu):戴胄,唐初大臣。⑤断流:断,判案;流,流放,充军。⑥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⑦所司:主管司法的部门。⑧亏法:枉法。⑨窃:私下。⑩法:运用法律。

  小题1:用“/”线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只划一处)。(1分)

  此 乃 忍 小 忿 而 存 大 信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3分)

  ①俄( ) ②狱( ) ③忿( )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小题4:对于戴胄执法办案一事,太宗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小题2:①不久 ②案件 ③生气,愤怒

  小题3:法令是国家用来将最大信用公诸天下的;帝王的言语,只不过是一时喜欢或者愤怒的发泄罢了。

  小题4:前:愤怒,疑惑不解;后:心悦诚服。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看看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成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乃”,“是”的意思,后面的部分是它的宾语。这样分析之后,根据语意停顿也就出来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点评:句子的断句实际是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考查。画停顿时,首先要看一下句子是什么意思,根据句意把句子画开。一般情况下,句子的主谓之间、动宾之间、长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转折词语之前、发语词之后、古二今一的词之间要停顿。

  小题2:试题分析:“俄“根据语境可知,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也有接触,即为不久。 “狱”也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重点的古今异义字,即为案件。“忿”在句中即为“怒,愤怒”。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文考查一定想到课内,另外还要根据语境加以推断。

  小题3:试题分析:“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首先要根据前后文章内容读一下,注意句子的停顿,会停顿就能基本理解句子的意思。具体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所以”“ 耳”等。“所以”是“用来”的意思,“耳”是句末的语气词,译为“罢了”。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理解文章中的两处“太宗曰”的语句,先是“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后是“ “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可知,一开始不理解,甚至有些震怒,后来不仅理解了,而且很赞同。

  点评: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要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并加以比较体会,即可得到正确的答案。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陛下年甫弱冠,肇开帝业。贞观之初,躬行节俭,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

  *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前王所以致礼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

  (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言信矣

  信:真实

  B.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

  杜:堵塞

  C.干求者日进

  干:冒犯,冲撞

  D.人无衅焉,妖不妄作

  衅:犯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故何哉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B.①虑人致谏,乃云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或一人毁而弃之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D.①何祸败之有乎

  ②苟以天下之大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B.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C.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D.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三年,魏征上疏进谏,他认为君主们虽然明晓治国之道,却往往在国家安定后违背初心,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B.唐太宗想要建造宫殿,却担心有人进言阻止,便以百姓无事会生骄逸之心为由,加以掩饰。此举遭到魏征反对。

  C.魏征认为唐太宗*年来依据个人好恶决定人事任免,不问根源就评判官员好坏,以致官员们只求自保,不肯尽心效力。

  D.魏征认为,福祸不由天定而在人为,劝谏太宗察纳雅言,施行善政,避免大好的基业功亏一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5分)

  (2)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5分)

  参考答案

  9.C(干:求取。)

  10.A(均为代词“什么”。B.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①连词表顺承,就②;连词表转折,但是;D.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1.D

  12.B(是以“不这样做会让自己不便”为由。)

  13.(10分)(基本上每句1分,重点关注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等)

  (1)(5分)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4)

——《时光》阅读答案通用五篇

  时光

  周家兵

  ①就这样静默着对坐,傍晚时分,四十来岁的我和八十多岁的奶奶在爷爷留下来的老宅里。屋子里,每一样物品,在夕阳残余的光辉下,挣扎着发光。不知从哪里偶尔传来的吱吱唧唧的老鼠声,会让我和奶奶的目光四处搜寻。

  ②吃着奶奶亲手炒制的蚕豆,“咯嘣”“咯嘣”时断时续的响声中,弥漫着豆子的清香味。这蚕豆从下种、栽苗、松土、施肥、捉虫、掐尖、扬花、挂果到摘收,都是八十多岁的奶奶一手操办的。奶奶住不惯高楼大厦,走不动城市坚硬的马路,吃不下鱼肉荤腥的大餐;她一生在乡下劳作,喜欢步行,喜欢泥土,喜欢家畜,喜欢开阔的田园,喜欢树上的鸟叫和田野里�O�O�@�@的虫鸣。奶奶可以嘟嘟囔囔地跟小鸡小鸭们唠叨上一天,彼此不懂,却能心领神会。

  ③堂屋的大门开着,外面慢慢暗下来,屋里光线更加不足。我们谁也没有起身去开灯或点灯。我知道奶奶的床头还保留着那盏煤油灯,奶奶常挂在嘴边说,煤油的味道真香。无数个夜晚,奶奶在煤油的香味里慢慢沉入梦乡。

  ④奶奶起身去厨房,用葫芦水瓢舀来半瓢井水,递给我。咕咚咕咚,一阵喉结声响过后,清泉在我心里荡漾,两边嘴角还流淌着溢出的调皮泉水。

  ⑤夜色像柔软的绸缎,包裹在四周。奶奶的话从漏风的嘴里飘过来:“我在乡下能干很多事情,这些鸡、鸭、羊和那些小兔子都是我养的。”说着这话的时候,黑白相间的大花狗从大门口耀武扬威地闯进来,在我身边突然使劲摇晃着浑身的毛发。不知是虫子还是早来的露水,零零星星地溅到我身上。狗身上的腥臭味毫不顾忌地钻进鼻孔,进入肺里,胃里一阵暗自汹涌。奶奶伸出粗糙皲裂的右手,抚摸着,从狗头上经过肥厚的背脊直到尾巴处,末了还捏着狗尾巴轻轻左右摇晃一番。花狗扭过身躯,用温热的舌头舔舔奶奶的手,顺势将尾巴从奶奶手里轻柔地抽出,摇摆着轻抚奶奶的脸颊。奶奶咧嘴笑了,说,有我的小花狗陪伴,我就不怕。

  ⑥天终于黑透了,像门前场子外面树上熟透的李子。我们彼此都看不清对方的面容,但我能感受到奶奶停不下来的双手,还有时不时站起来走动的脚步声。

  ⑦我还是忍不住拉亮电灯,老屋里所有的一切瞬间尽现,像面见陌生人时羞涩纯朴的乡村少年。家里干净的物什闪着亮晶晶的光,我知道,那光里亦有奶奶的灵魂。奶奶站在木桌旁边,手中拿着空空的葫芦水瓢,闲适从容地呈现在我面前。桌上有三条刚从菜园摘下来的黄白青绿相间的本地黄瓜,这是奶奶和我吃剩的晚餐。准确地说,这顿晚餐还有刚刚我一饮而尽的那半瓢甜津津的井水。

  ⑧奶奶到另一间厢房里收拾床铺。床上的铺盖,都是奶奶亲手缝制的棉制品。干净整洁的房间,我想,那是奶奶在努力打扫时光里的孤独和苦楚,擦拭命运里的阴霾,尽量让每一个日子都变得明亮、欢快而健康。奶奶微笑着对我说,早点休息,这段时间好好在老家休养,什么也别想,养身的同时也要养心。

  ⑨二十多年前,我从这里走出去,到深圳打拼。身体像一把在温盐水中浸泡的镰刀,在快节奏的城市里日夜不停地锈蚀。病历,从我颤抖的手中,不知不觉地遗落在堂屋的地上。

  ⑩今夜,我闻到了久违的黄瓜的清香,从堂屋一直弥漫到卧房。

  (选自《散文百家》20xx年10期,有删改)

  12.文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3.文章用不少文字描写了豆子、煤油、黄瓜的香味,用意何在?请加以概括。(4分)

  14.文章第⑤节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15.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以“时光”为题的妙处。(6分)

  12.(4分)①热爱乡土(故土);②勤劳朴实;③充满爱心;④坦然面对生活;⑤洞悉人生要义,深知人要养身还要养心。(答出四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13.(4分)①表现奶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态;②表现乡村生活的美好纯朴;③表现亲人共处的温暖纯情;④表现物欲之外的恬淡纯净;⑤表现心物一体的超脱纯真。(答出四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14.(6分)①比喻,将夜色比作柔软的绸缎,表现“我”回到故乡所感受到的温馨。②拟人,写出了大花狗威风。③对比,刻画出狗对“奶奶”与“我”的亲疏不同态度。④细节和场景描写,表现了作者感受到的乡村生活的纯朴美好,渗透着与亲人共处的温暖纯真之情。(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15.(6分)①以时光为序来结构文章(从“傍晚时分”写到“外面慢慢暗下来”,再到“终于黑透”直至入夜);②寓示“我”回家养病和“奶奶”相处的时光;③暗示“奶奶”经历的时光给予“我”灵魂的滋养;④启示人们要懂得放下,珍惜和善待美好的时光。(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到冬日小雨中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刻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阅读题:

  1、从文中看,北宋天王木雕像保存了哪些“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4分)

  2、从下文中找出与第三段画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并请分析“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这句话的含义。(4分)

  3、文中第四――九段是作者在烛光里以北宋天王木雕像为出发点而展开的一系列联想,请你结合时光,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4、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紧扣“思考”,以时间为序,先写停电燃烛,引发思考,接着写自己关于时光的思考与感悟,最后写来电打断思考。

  B、第三段用“从……到……”领起的一组排比句,铺陈有致,叙说流畅,写出了一年里自己忙碌充实之状。

  C、第四段作者在烛光散步的尽头看到北宋天王木雕像,凝视它陷入深思,运用反问,表现了作者的感悟,又将读者带入凝思境界。

  D、“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艺术家艺术生命的大小取决于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价值的大小。

  E、本文表达了作者要珍惜时光多参加社会活动来进行文学创作,继而实现一个文学家再造生命奇迹的宏愿。

  参考答案:

  1、无名雕工的传神的本领和非凡的才气、阳刚之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4分)

  2、呼应的句子: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2分)句子的含义:艺术家只有抛弃世俗和虚荣,才能专心致志地进行艺术创作,才有可能创造出不朽的典型,他的艺术生命才有可能达到永恒。(2分)

  3、①使作者顿悟,时光的流逝“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

  ②使作者觉醒,时光将“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或答为我将时光安顿在文学创作里)。

  ③既回答了自己,又深化了本文主题。(6分,每点2分)

  4、AD(4分)

  那些柔软的或坚硬的时光

  徐怀谦

  ①“柔软时光”四个字,大约是属于丽江古城的专利。漫步在商铺林立、灯红酒绿的丽江古城,不时会有“柔软时光”、“一米阳光”之类的客栈、酒吧,懒洋洋地探出幌子,挽留你的脚步。幌子上的广告语有点特别,多是“聊天、偶遇、看书、发呆、晒太阳、赏月、恍惚、游离、做梦、睡觉”之类的词汇,让都市人看了,不免立马恍惚起来。

  ②想起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书中写美国富翁巴特里弗对捷克人的生活有这样一番评价:“在这个国家,人们不会欣赏早晨。闹钟打破了他们的美梦,他们突然醒来,就像是被斧头砍了一下。他们立刻使自己投入一种毫无乐趣的奔忙之中,请问,这样一种不适宜的紧张的早晨,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像样的白天!那些每天早晨伴着他们恰当地称为‘闹钟’的一阵铃声开始生活的人,他们发生了什么呢?他们一天天变得*惯于紧张,而不*惯于快活。相信我,人的性格是由他们的早晨决定的。”

  ③巴特里弗的话有点“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味道。为了生计,都市里的人有几个不是伴随着闹钟开始一天忙碌的?可是从人的本性来说,谁不想好好地睡个懒觉,让自己的早晨乃至一生都过得从容一些?

  ④所以当都市人真的抽身出来,来到丽江古城,沿光滑的石板街寻觅当年马帮的足迹;在粉墙黛瓦的古屋前倾听岁月的诉说,看清澈的小溪水流走昔日的繁华与衰落,或者,踅进茶馆或酒吧,在一壶茶或一杯酒中品味友情的绵长,从街上陌生行人的面孔上阅读人世的沧桑,这一刻,你才会卸下生命中的很多重负,感觉到一份从未有过的闲适与从容。

  ⑤这就是所谓的柔软时光吧?可它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

  ⑥在丽江木王府驿栈小住一晚,淅淅沥沥的雨声安谧了我漂泊的心。睡得奇好,醒来得就早,心想太阳是晒不到了,那就出去淋淋雨吧。推门出去,是黎明前的黑暗,灯光是有的,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行人也是有的,三三两两,步履匆匆。是些什么人呢?看清了,主要有三类:一是上学的小孩子,二是环卫工人,三是赶早买菜或上货的人。孩子是怕人的,见了我的相机,全都躲着镜头跑开去,硕大的书包在他们屁股后晃呀晃的,让我想起正上小学的女儿。这个点儿,是女儿起床的时间,可是丽江的孩子已经奔跑在石板街上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说现代教育把小孩子弄得都架着眼镜,国家一旦有事,这些人出来当兵打仗,先要报告敌人慢点放炮,说我眼镜还没戴好呢。最*媒体报道成都有个12岁的女孩,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在成都街头替生病的姨妈打扫卫生。时光对于这些孩子和大人来说,是柔软还是坚硬呢?

  ⑦不错,柔软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而坚硬总是“偏爱”那些贫穷和苦难的人。丽江有大把大把的柔软时光,可是它们是由那过着坚硬生活的人支撑起来的。至于熙来攘往的游客,丽江不过是他们释放心情的一个驿站,要他们以此为家,一辈子就那么柔软下去,也绝无可能,不是财力不济,而是人总要在创造和奉献中体会快乐,实现价值,一味柔软,就变成了颓废。

  ⑧所以,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得柔软时就尽情享受那片刻的柔软;处于坚硬时光时,也不气馁,不自弃,而是以坚硬的意志去改善境遇,超越自我,像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样的人生,才不枉过吧。

  1。文中说:让都市人看了,不免立马恍惚起来。都市人为什么会恍惚起来?(3分)

  2。巴里特弗根据什么断定捷克人“不会欣赏早晨”?(4分)

  3。在倒数第三段作者还叙述了一件媒体报道十二岁女孩替生病得姨妈打扫卫生得故事,有何用意?(5分)

  4。请分析本文题目的修辞特点并联系全文阐述其含义。(6分)

  参考答案:

  1、灯红酒绿的环境让人如入梦境,(1分)“柔软时光”一类的名字让人产生懒洋洋的感觉(1分)特别的广告语让人产生享受的欲望(1分)

  2、人的性格是由早晨决定的(1分)捷克人在闹钟催促中醒来(1分)立刻投入到一种毫无乐趣的奔忙之中(1分)他们*惯于紧张而不*惯于快活(1分)

  3、表明柔软时光只属于有钱和有闲的人,而“坚硬时光”往往“偏爱”那些贫苦和苦难的人(2分)强调柔软时光是由那些是由那些过着坚硬生活的人支撑起来的(2分)倡导处于艰难时光的人要勇于改变境遇,超越自我(1分)

  4、比喻(或通感)(2分)柔软时光是指放下生命中的重负,去享受那份难得的闲适和从容(2分)坚硬时光是指芸芸众生为了生计而忙碌,打拼(2分)

  ①一个弯,便看到了寨子,依山而建,那么多的木屋聚集在一起,空气中陡然多了木质的味道。

  ②这些屋子,多数是两层的,也有三层四层的,木板做墙,青瓦盖顶,檐下吊着稀疏的铃铎、风灯,时间不停地在它们身上来回,都老了。有的瓦片上长了青苔,小小的一族一簇,像冷不丁冒出来的心事,日子一天赶着一天走,也不见长得多高多茂盛,始终停留在萌芽的状态。四周竖着的木板,沉暗,黝黑,如一个笃定的老人,繁华历尽,冷暖自知。到了这般年纪,早已勘破内心的执念,预知了自己的命运。这样的内敛,很容易让人想起一艘在风雨中跑了几十年的船。

  ③屋子大部分住了人,洋溢着烟火气息,也有人去楼空的,门和窗都破了,或者不见了,门边的红对联被风雨漂成了白色,墙脚长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有几间连屋顶也塌了下来,巨大的窟窿仰视着天空,仿佛张着一张嘴和这个世界说着话,具体说了些什么,谁也听不懂。这样的屋子像是刚刚从时光深处走了出来,走了很远的路,走了几百年才走到我面前,找到这样一片中意的山水落了户安了家。

  ④沿着这条青石路慢慢地走着,雨还在落。春天的下午的雨,星星点点,算不上大,但从那 么高的天上落下来,力气便大了,打在伞上毕毕剥剥地响。南方的春天,雨来得勤,往往是_场还没停,另一场又来了,石板被洗得油光闪亮,看得清里面纵横交错的山水。路两边的草已经拉开了架势,咋咋呼呼的,过些日子就会像地上的积水一样,漫过这些石板,把一条路偷偷地藏起来。

  ⑤在山脚,看到一口井,井上面支着木架,木架子上钉了檩条,盖着瓦,如一个不起眼的亭 子,一些树丫像调皮的手伸过来,掩了半边瓦檐。里面铺着*整的青石,拼接得很好,连缝隙都看不出来,半边井上搁着几块木板,上面放着竹子做的水瓢,方便过路的人随舀随喝。露出的另一半井水清幽,照出我的影子,我跺几下脚,井里的人也跟着跺几下脚,我收了伞,井里的我也把伞收了起来。我并不渴,还是弯下腰舀了一瓢喝了一口,一股沁入毛孔的凉。放下水瓢出来的时候,看到旁边一块石碑,上面刻了字,时间久了,模糊了,还能看出“乾隆五十年”这几个字来,没有人相信,时间已在这个井台上停留了二百多年,竟看不出多少苍老和颓败,只能依稀触摸到时间的影子,闻到时间的味道。

  ⑥上山时路过一户人家,当路的木板墙上用白广告色写着一条标语,一天天风呀雨的,有的字接*于消失,看不清了。一条狗趴在大门口,眼睛半闭着,看到我们,不起身,也不叫,大概是看多了这样的过客,已经*惯了,不管一天过多少拨,都和它没有任何关系。一个老人在一旁吸烟,头上缠着黑头巾,衔着烟嘴,用力地吸气,腮帮子鼓得老高,黄色的水烟筒咕噜咕噜地响着。抬头看到我们,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偶尔有人家门口摆着东西在卖,虫茶,灵芝,金银花,随意地�G在篮子里,一个老太太坐在旁边,一身青布衣服,头上挽着髻,满脸的褶子,咧开没有牙齿的嘴叫我们进去坐,问我们要不要买。

  ⑦在一块稻田边遇到一个当地老人,胡子白了,戴着斗笠,背着一把锄头,大概要到地里去做什么,我递给他一根烟,主动找他说话,他告诉我,这个寨子叫芋头寨,在朱元璋的时候就有了,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我问他,寨子这么偏僻,你们也想过要搬到外面去吗?老人笑着说,为什么要搬到外面去呢?这里多好呀,有山有水,空气新鲜,有些搬走了的人都想回来哩。说完他点了烟往前走,慢慢消失在田那头。想想也是,为什么要搬到外面去呢?外面的生活有什么好?这里与山外,相隔的不是距离,是时间,没有一把尺子,能量出时间的长度。人这一辈子,都在心里爱着一片土地,这片土地已融入了自己的血,不管守着还是离开,只要身体里的血还在流动,这片土地就在,这份爱就不灭。

  ⑧周围静谧,�x雨笼罩了四野,草木葱茏,远山在薄�x里逶迤,如一个娇怨的女子收敛的蛾眉。身边水淋淋的屋顶,衬着枝条上的姹紫嫣红。这雨中的南方乡野,有一种我熟悉的味道,湿漉漉的空气里,是青蓝色的春天的气息,这气息,像屋角的一树青梅,让我感觉在逆着时间走,慢慢走向时光深处。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5)

——《一件小事》阅读答案通用5篇

  阅读《我的老师》片段,然后回答问题。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侯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侯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悲伤。这时侯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侯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多么伟大的人啊。

  1、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件事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中的“反对派”的引号去掉可以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一段第一句话,有下面几种理解,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确实不知道这件事值不值得提,但为了丰富文章内容还是写上了它。

  B、“不知”值不值得提”是说事情太小了,“那时还占据过我的心灵”是说自己小时侯不懂事,就当成大事了。所以给老师找了麻烦。

  C、“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强调了事情小,而“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写出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5、“这时侯蔡老师援助了我……”教师处理学生中的纠纷,是不会带有倾向性的参于到学生的纠纷中去的,可“援助”一词却又似乎表明老师已介入了这场纠纷。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我的处境值得同情,老师援助我说明她慈爱、公*。

  B、“援助”只是我对老师行为的理解,反映老师对我的爱护及我对老师的感激。

  C、老师虽无意介入,但从客观上讲,她还是介入了。因为她“援助”了一方,批评了另一方。

  6、这一件事,作者写得比较详细,其原因是(

  )

  A、这件事是我儿时的一件重大事件。

  B、这件事最能反映老师对我的爱以及我对老师的感激。

  C、这件事情节复杂,略写了会交代不清。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江苏月考题 答案 1、蔡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

  2、起因小“攻击”,经过蔡老师写信援助我结果解决“纠纷”,我感激蔡老师。

  3、不能,这里表特定称谓,并不是真正的反对派。

  4、C5、B6、B

  阅读**《一件小事》,完成后面小题(20分)

  ①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②自从我学会了打针,便开始期盼眼前有病人,不论是家人或外人。我备齐针具,严格按照程序一次次操作着。一天,有位邻居来找我,说她每天都要去医院注射维生素B12,我若能为她注射,便可免去她每天跑医院的麻烦。

  ③我愉快地接受了她的请求。

  ④这位邻居本是天津知青,因病没有下乡,大约在天津又找不到工作,才到我们的城市投奔她的姨母,并在一家小厂谋到了事做,她好像是那种心眼儿不坏,但生性高傲的姑娘,学过芭蕾,很惹男性注意。这样的邻居求我,弄得我心花怒放。

  ⑤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在我家像迎接公主一样迎接我的病人。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贻误眼前的事业。这天我的病人又来了,我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一个小饭盒),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聊着小城的新闻,聊着学生的前途。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

  ⑥有句很诙谐的俗语形容人在受了惊吓时的状态,叫做“吓出了一脑袋头发”,这形容正好用于我当时的状态。我已意识到我受了很大的惊吓,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⑦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我被吓出的“一脑袋头发”和这煮干了的针锅,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心跳着弄不清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注射的失败是注定的了。这实在是一个大祸临头的时刻,唯有向病人公开宣布我的失败,我才能尽快从失败里得以解脱。我宣布了我的失败,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⑧我的邻居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⑨邻居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

  ⑩但是第二天下午,她却准时来到我家,手里还举着两支崭新的针头,她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微笑着对我说:“你看看这种号对不对?六号半。”

  ⑾这次我当然成功了。一个新的六号半,这才是我成功的真正基础。

  ⑿许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因为一件小事的成功而飘飘然时,每当我面对旁人无意中闯下的“小祸”而忿忿然时,眼前总是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

  ⒀许多年过去了,我深信她从未向旁人宣布和张扬过我那次的过失。一定是因了她的不张扬,才使我真正学会了注射术,和认真去做一切事。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件小事”。(3分)

  小题2:从记叙顺序看,第④段划线部分属哪种顺序?这些介绍与下文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小题3: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⑤段的“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贻误眼前的事业”一句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4:为什么我在许多年后“飘飘然”和“忿忿然”时,眼前会“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4分)

  小题5: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我的邻居”是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6:第⒀段可以删去吗?结合文意,简述你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我因粗心给邻居注射时对她她造成了伤害,但得到邻居的原谅。

  小题2:插叙。(1分)访这些介绍补充说明“我”夕所以“心花怒放”的原因,也指出下文“我”犯过失却要装作没事人似的的主观原因。

  小题3:内容上暗示我过失的原因和结果,结构上为下文的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每点2分)

  小题4:因为是邻居当年的“微笑”,展现了她的宽容大度和善解人意,她用自己的不张扬保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让我永远感激。“针头”分明是对一个失败者的鼓励与信任。它警示“我”成功时不要飘飘然,面对别人的过失要有宽容之心。(意对即可)

  小题5:“我”的邻居是个善解人意、待人宽容大度、善良诚信的人。在“我”因粗心煮坏了针头对其造成伤害时,她原谅并安慰“我”

  小题6:示例1:不能删去。结尾一段拓展和升华了主题,更深刻地反映了“一件小事”对我懂得“认真去做一切事”而获得成功的实际意义和深远影响。示例2:可以删去,因为到⑿段,故事已经叙述完整,主题也可以清晰明白了。

  小题1:试题分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注意句子的主干和枝叶。

  小题2:试题分析:要求学生知道记叙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 “插叙”,并熟记插叙的作用。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小题3:试题分析:要求学生识记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开头相照应。

  小题4:试题分析:要求注意:这是此事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分析其原因就是自己做错事得到了别人的原谅。

  小题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总结,从其语言上,行动上和他人的衬托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小题6:试题分析:

  答案不唯一,可以删去,也可回答不可删去,从文章结构上分析理由即可。

  ①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②自从我学会了打针,便开始期盼眼前有病人,不论是家人或外人。我备齐针具,严格按照程序一次次操作着。一天,有位邻居来找我,说她每天都要去医院注射维生素B12,我若能为她注射,便可免去她每天跑医院的麻烦。

  ③我愉快地接受了她的请求。

  ④这位邻居本是天津知青,因病没有下乡,大约在天津又找不到工作,才到我们的城市投奔她的姨母,并在一家小厂谋到了事做,她好像是那种心眼儿不坏,但生性高傲的姑娘,学过芭蕾,很惹男性注意。这样的邻居求我,弄得我心花怒放。

  ⑤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在我家像迎接公主一样迎接我的病人。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贻误眼前的事业。这天我的病人又来了,我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一个小饭盒),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聊着小城的新闻,聊着学生的前途。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

  ⑥有句很诙谐的俗语形容人在受了惊吓时的状态,叫做“吓出了一脑袋头发”,这形容正好用于我当时的状态。我已意识到我受了很大的惊吓,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⑦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我被吓出的“一脑袋头发”和这煮干了的针锅,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心跳着弄不清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注射的失败是注定的了。这实在是一个大祸临头的时刻,唯有向病人公开宣布我的失败,我才能尽快从失败里得以解脱。我宣布了我的失败,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⑧我的邻居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⑨邻居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

  ⑩但是第二天下午,她却准时来到我家,手里还举着两支崭新的针头,她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微笑着对我说:“你看看这种号对不对?六号半。”

  ⑾这次我当然成功了。一个新的六号半,这才是我成功的真正基础。

  ⑿许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因为一件小事的成功而飘飘然时,每当我面对旁人无意中闯下的“小祸”而忿忿然时,眼前总是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

  ⒀许多年过去了,我深信她从未向旁人宣布和张扬过我那次的过失。一定是因了她的不张扬,才使我真正学会了注射术,和认真去做一切事。

  《一件小事》记叙文阅读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件小事”。(3分)

  2、从记叙顺序看,④段划线部分属哪种顺序?这些介绍与下文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3、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⑤段的“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贻误眼前的事业”一句起什么作用?(4分)

  4、为什么我在许多年后“飘飘然”和“忿忿然”时,眼前会“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4分)

  5、第⒀段可以删去吗?结合文意,简述你的理由。(3分)

  6、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件小事”不过,不同态度会有不同结果。读完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3分)

  《一件小事》记叙文阅读答案

  1、(3分)“我”因粗心给邻居注射时造成了肉体上的伤害,但邻居依然原谅了我。

  2、(3分)⑴插叙。(1分)⑵这些介绍补充说明“我”之所以“心花怒放”的原因,也指出下文“我”犯过失却要“装作没事人似的”的主观原因。(2分,意对即可)

  3、(4分)内容上,暗示我过失的原因和结果。结构上,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每点2分)

  4、(4分)因为是邻居当年的“微笑”,展现了她的宽容大度和善解人意,她用自己的不张扬保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让我永远感激。“针头”分明是对一个失败者的鼓励与信任。它警示“我”成功时不要飘飘然,面对别人的过失要有宽容之心。(意对即可)

  5、(3分)示例1:不能删去。结尾一段拓展和升华了主题,更深刻地反映了“一件小事”对我懂得“认真去做一切事”而获得成功的实际意义和深远影响。示例2:可以删去,因为到⑿段,故事已经叙述完整,主题也可以清晰明白了。

  6、(3分)答题大意“一件小事能成就一个人,也会毁灭一个人。

  一件小事

  今年春节,我正在东京。虽然日本一般人早已不过旧历新年,但我毕竟是中国人,很想在这一天能得到一种过新年的感觉。于是,便邀了两位日本教授一起去富土山。不巧的是,车刚开出东京,就开始下雪了。富士山去不成了。我们只好折道去箱根看看。当年鲁迅留学日本时,也曾到箱根去过。那是日本最著名的风景地之一。

  同行的两位日本教授,一位是国学院大学的芦田肇先生,他负责开车。另一位是中央大学的前田利昭先生,他曾在华东师大住过两年,而我们同校竟无缘相识。不过,这次旅途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却使我们彼此认识颇深,至少在我是这样。

  长途行车是免不了要吃东西的。我们除了停车喝咖啡以外,在车上也吃了一些点心。这是为了节约时间好赶路。东西吃完,免不了会留下一些废弃的纸袋之类。对于这种生活垃圾,日本人一般是在事后丢弃在专门的垃圾袋中。

  但这一次前田先生似乎不太愿意这样做。他把几个纸袋捏成一团,摇下车窗,一边把纸团扔向窗外,一边说:"我也学*学*中国人。"

  我这个中国人正坐在车上,当时所受到的被侮辱的冲击难以名状。我想我是不能沉默的,便对他说:"你对中国人的批评我是可以接受的,不过现在是在日本,作为一个日本人,你的这种行为恐怕是对日本人的侮辱吧。"大概听出了我的语气中含有明显的不愉快,芦田先生在一旁赶忙说:"他太失礼了,太失礼了。"

  前田先生是中国文学的研究者,我和他既是同行,也算是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谈天。可惜,我们互相之间并不真正了解。倒是通过这一件小事,我这一方面不能不对他有了切实的认识。那天的雪越下越大,但我们终于慢慢地上到了一座山的山顶。举目四望,白茫茫的一片。如果天好,站在这里是可以看到富士山的。现在,一切都被大雪遮蔽了。

  日本的气候变化无常,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尴尬的事。所以,每次外出总得有遭遇意外的心理准备。

  1.对"一件小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讲卫生的。

  B.认识到知人之难,即使是常在一起的同行、朋友也一样。

  C.在异国他乡,须时时保持心理戒备。

  D.作者不仅谴责那些不友善的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倨傲态度,也期望中国人能自省、自强。

  2.本文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

  A.动作描写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D.肖像描写

  3.概括前田先生的主要表现及其性格特征_____

  4.最后一段只是讲天气吗?你如何理解?结合文章中心谈谈。

  《一件小事》答案:

  1.A

  2.B

  3.随便扔拉圾,挟枪带棒的讥讽中国人。

  4.既指迷蒙的大雪,又指在日本不时会遇到尴尬的事情,因此要时时保持心理戒备

  在日常学*和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件小事》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年春节,我正在东京。虽然日本一般人早已不过旧历新年,但我毕竟是中国人,很想在这一天能得到一种过新年的感觉。于是,便邀了两位日本教授一起去富土山。不巧的是,车刚开出东京,就开始下雪了。富士山去不成了。我们只好折道去箱根看看。当年鲁迅留学日本时,也曾到箱根去过。那是日本最著名的风景地之一。

  同行的两位日本教授,一位是国学院大学的芦田肇先生,他负责开车。另一位是中央大学的前田利昭先生,他曾在华东师大住过两年,而我们同校竟无缘相识。不过,这次旅途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却使我们彼此认识颇深,至少在我是这样。

  长途行车是免不了要吃东西的。我们除了停车喝咖啡以外,在车上也吃了一些点心。这是为了节约时间好赶路。东西吃完,免不了会留下一些废弃的纸袋之类。对于这种生活垃圾,日本人一般是在事后丢弃在专门的垃圾袋中。

  但这一次前田先生似乎不太愿意这样做。他把几个纸袋捏成一团,摇下车窗,一边把纸团扔向窗外,一边说:"我也学*学*中国人。"

  我这个中国人正坐在车上,当时所受到的被侮辱的冲击难以名状。我想我是不能沉默的.,便对他说:"你对中国人的批评我是可以接受的,不过现在是在日本,作为一个日本人,你的这种行为恐怕是对日本人的侮辱吧。"大概听出了我的语气中含有明显的不愉快,芦田先生在一旁赶忙说:"他太失礼了,太失礼了。"

  前田先生是中国文学的研究者,我和他既是同行,也算是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谈天。可惜,我们互相之间并不真正了解。倒是通过这一件小事,我这一方面不能不对他有了切实的认识。那天的雪越下越大,但我们终于慢慢地上到了一座山的山顶。举目四望,白茫茫的一片。如果天好,站在这里是可以看到富士山的。现在,一切都被大雪遮蔽了。

  日本的气候变化无常,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尴尬的事。所以,每次外出总得有遭遇意外的心理准备。

  1.对"一件小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讲卫生的。

  B.认识到知人之难,即使是常在一起的同行、朋友也一样。

  C.在异国他乡,须时时保持心理戒备。

  D.作者不仅谴责那些不友善的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倨傲态度,也期望中国人能自省、自强。

  2.本文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

  A.动作描写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D.肖像描写

  3.概括前田先生的主要表现及其性格特征_____

  4.最后一段只是讲天气吗?你如何理解?结合文章中心谈谈。

  《一件小事》答案:

  1.A

  2.B

  3.随便扔拉圾,挟枪带棒的讥讽中国人。

  4.既指迷蒙的大雪,又指在日本不时会遇到尴尬的事情,因此要时时保持心理戒备。

  1.本文采用的记叙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回答:

  (1)第②段中我为什么会对母子俩心生厌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我为什么要思索了一下才打开院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6)

——《敬重卑微》阅读答案通用5篇

  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哩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全军覆没。

  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 卑微 微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单薄 卑微微薄)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单薄 卑微 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的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他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精神。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注释: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玩世不恭:不把现实社会放在眼里,对什么事都采取不严肃的态度。

  1 、分用“√”把短文括号中的用得恰当的词语画出来:在第8 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 、“和睦”可重叠成“和和睦睦”,“忙碌”可重叠成“忙忙碌碌”这样重叠后,意思有什么不同?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写出带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答案解析】

  1 、单薄、卑微、微薄 不是 …… 而是

  2 、重叠后词语所表达的意思的程度加深了

  “伟大”、“深刻”、“模糊”这三个词语中能这样重叠的词是 模糊 。

  3 、(1 )“想不到” 表示出乎 “ 我 ” 的意料;

  (2 )“竟” 突出了 “ 我 ” 的 “ 惊讶 ” ;

  (3 )两个“如此” 流露出了 “ 我 ” 对蚂蚁生活状态的赞赏之情,使文章更加生动、吸引读者 。

  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哩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全军覆没。

  生命的渺小、体力的(A。单薄 B。卑微 C。微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A。单薄 B。卑微 C。微薄)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A。单薄 B。卑微 C。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的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他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体积,( )精神。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注释:

  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玩世不恭:不把现实社会放在眼里,对什么事都采取不严肃的态度。

  1。选出恰当的词语。

  体力的()

  A。微薄

  B。卑微

  C。单薄

  正确答案:A

  2。选出恰当的词语。

  命运的()

  A。单薄

  B。卑微

  C。微薄

  正确答案:B

  3。选出恰当的词语。

  ()的力量

  A。微薄

  B。卑微

  C。单薄

  正确答案:C

  4。为第5自然段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A。虽然……但是……

  B。不是……而是……

  C。因为……所以……

  正确答案:B

  5。“和睦”可重叠成“和和睦睦”,“忙碌”可重叠成“忙忙碌碌”这样重叠后,意思有什么不同?

  A。程度加深

  B。程度减弱

  C。意思不变

  正确答案:A

  6。将“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正确的是( )。

  A。我们就有理由言渺小、说卑微。

  B。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

  正确答案:B

  7。“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这个也是反问句,这句话实际上是启发我们( )。

  A。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B。我们也有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正确答案:A

  8。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它常用来比喻( )

  A。团结就是力量。

  B。不能小看看似弱小的事物。

  C。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正确答案:C

  9。蚂蚁是黑的,雪是白的,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抱成黑团”的蚂蚁比作“雪球”?

  答:因为他们都是圆的,都容易被烧毁。

  10。“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文中的话回答。)你最敬重卑微者的那一点,为什么?

  答:(1)因为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

  (2)我最敬重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一点。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2分)

  2.在(5)、(8)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3.将“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改为不含问号的句子,但意思不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4)、(5)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第(4)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相照应。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中由事物引起联想的句子。(2分+2分)

  第(5)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没的行为体现了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这样两种精神、。(2分+2分)

  5.回答问题:“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相关的哪些人、哪些事?请选一个方面,用简要的几句话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偶然读到一篇英文课文,讲的是蚂蚁。

  ②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zhì cì)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③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④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扰,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⑤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⑥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全军覆灭。

  ⑦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⑧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7)

——拐弯阅读答案通用五篇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4题。

  学会“拐弯”

  ①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央视采访他的长 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有一个好心态。”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概括和百年人生的智慧,也是对人们的忠告。

  ②历史像一辆在弯弯曲曲路上行进的车子,每个人都是坐在车上的乘客。车子拐弯了,不随着车子拐弯的人,就有掉下去的危险。***对此说得更形象:“每当历史的车子在转弯时,总会有人从车子上掉下来。”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适应车子的转弯而主动转弯。爱因斯坦说:“人的最高本领是能够主动适应客观条件。”适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不同,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人只有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适应客观条件“拐弯”,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③俗话说,人生在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这个“拐弯”,不是放弃,不是退出,而是在迂回中窥测前进的方向,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审时度势后作出理智的选择。“**”时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被勒令守楼和听电话。一般人会觉得这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时光,便利用着3年“好时光”,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有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这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做一件事有时也是如此,本来以为走到了失败的境地,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正好走向另一成功的途径。伊朗建德黑兰皇宫时,设计者原打算把镜子镶嵌在墙面上的。当镜子从国外 运抵工地后却被打破了,他们就大胆创新,将这些碎片镶嵌到墙壁和天花板上。于是,天花板和四壁看上去就像由一颗颗璀璨夺目的“钻石”镶嵌而成,德黑兰皇宫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马赛克建筑。

  ⑤可见,人生天地间,学会“拐弯”是极为要紧的事。学会“拐弯”,不仅需要面对困难的好心态,更需要化解困难的大智慧。(选自《思维与智慧》20xx年第9期,有改动)

  1.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④段具体阐述了怎样做才能学会“拐弯”,请逐段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有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一半代表向下,右边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会“拐弯”,不仅需要面对困难的好心态,更需要化解困难的大智慧。(句中加点的“不仅”、“更”为什么不能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③段说:“人生处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请结合你的一次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引出议论的话题(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作文论据论证学会“拐弯”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2.(1)顺应潮流,主动适应。

  (2)审时度势,理智选择。

  (3)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大胆创新。(意思对即可。)

  3.(1)形象传神地揭示了“拐弯”的意义——“拐弯”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

  (2)作者强调的是:就学会“拐弯”而言,“化解困难的大智慧”比“面对困难的好心态”更重要。删去“不仅”和“更”,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这两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意思对即可。)

  4.这句话是说人生处世经常会碰到困难,需要人们学会“拐弯”,把自己带出困境。(言之有理即可。)

  学会“拐弯”的智慧

  ①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央视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往前看。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一句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周老说:“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他还提醒人们,“自杀的人,就是他走到要拐弯的地方,他不能拐弯,就只好死了。”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概括和百年人生的智慧,也是对人们的忠告。

  ②历史像一辆在弯弯曲曲路上行进的车子,每个人都是坐在车上的乘客。车子拐弯了,而人不随着车子拐弯,就有掉下去的危险。***对此说得更形象,每当历史的车子在转弯时,总会发现有人从车子上掉下去。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适应车子的转弯而主动转弯。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不同,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人只有主动顺应潮流,适应客观条件“拐弯”,才能生存、发展和前进。

  ③人生在世,工作中的拐弯是经常遇到的,有了这样的认识,这个弯才能转得清醒,才能在舍弃中更新和发展自我,去开拓新的领域、创造新的天地。周有光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后回上海任经济学教授,连美国国会图书馆都藏有他的著作。1955年,中央邀请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从金融经济转到语言文字,对年已49的周有光来说,这弯拐得很大,但他服从需要,放下前半辈子熟悉的经济学,全身心地投入到陌生的语言文字研究工作中去,并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④有人说得好,人生处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这个拐弯, 放弃和退出, 在审时度势后进行理智的选择。拐弯,表面上看来是停止了,但实际上,是以智慧的眼光观察分析,是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灾难中寻找发展的机会。“**”时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时光,便利用3年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鸿篇巨制,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⑤有人把拐弯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也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改为向上——这这不是一种简单的转弯,而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是一种创造性,是形退实进。做一件事情有时也是如此,本来认为是失败的事物,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正好是走向成功的途径。伊朗在建德黑兰皇宫时,设计者原打算把镜子镶嵌在墙面上的。当镜子从国外运抵工地后却被打破了,建筑设计师就将这些碎片镶嵌到墙壁和天花板上。于是天花板和四壁看上去就像由一颗颗璀璨夺目的“钻石”镶嵌而成,德黑兰皇宫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马赛克建筑。

  6路在脚下,更在心中,心随路转,心路常宽。在人生的迢迢长途中,*坦处当有居安思危之心;险峻时,当抱柳暗花明之念。人生一定要学会拐弯,“拐弯”包含着人生的大智慧。

  15、第三段中“这样的认识”指的是 。(2分)

  16、根据上下文,填入第四段划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 就 B、虽然 但是 C、因为 所以 D、不是 而是

  17、第六段加点的词语出自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原句为“ ,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在本文中的引申义是 (3分)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文中第2—5段依次从(1)拐弯是 ;

  (2)拐弯是清醒舍弃;(3) ;(4)拐弯是勇敢创新等四方面展开了论述。(7分)

  19、下面哪一段文字更适合放在本文第四段?请具体阐明理由。 (5分)

  A: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发现中国人并非肉体上的病弱,而是精神上的愚昧、麻木。随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笔下的文字来唤醒那些落后、愚昧的国人。于是一部部文学著作由此诞生,鲁迅先生也因此闻名于世。

  B:以主演美国大片《超人》而蜚声国际影坛的克里斯朵夫.李维,在遭遇一场飞来横祸后成了只能固定在轮椅上的高位瘫患者。但是,他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执导的电影荣获了金球奖;他用牙关紧咬着笔开始了艰难的写作,第一部书就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他还四处奔走,成了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5.人生在世,工作中的拐弯是经常遇到的(2分) 16.D(3分)

  17.山重水复疑无路(1分)处于险峻或逆境时,拐弯就可能变成顺境(2分)

  18.人生一定要学会拐弯,拐弯”包含着人生的大智慧。或:学会拐弯是智慧。(3 分)

  (1)拐弯是主动适应(2分) (3)拐弯是理智选择(2分)

  19.B段。B段事例写的是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成为高位截瘫者后,没有放弃,而 是选择了新的发展方向,并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与第④段论证的“拐弯是理智选择”相一致;而智迅的事例证明的是“拐弯是清醒舍弃”,与第④段不符。(5分)

  有位年轻人乘火车去某地。火车行驶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山野之中,人们一个个百无 赖地望着窗外。

  前面有一个拐弯处,火车减速,一座简陋的*房缓缓地进入他的视野。也就在这时,几乎所有乘客都睁大眼睛“欣赏”起寂寞旅途中这道特别的风景。有的乘客开始窃窃议论起这座房子,有几个学生模样的人还说这房子简直就是“新大陆”。

  年轻人的心为之一动,智慧的火花立即在脑海中燃烧起来。返回时,他特意在火车经 过的那个小镇下了车,不辞劳苦地找到了那座“新大陆”一样的房子。哇人告诉他,每天,火车都要从门前“隆隆”驶过,噪音实在使他受不了,房主很想以低价卖掉房屋,但多年来一直没有人问津。

  不久,年轻人用3万美元买下了那座*房。他告诉亲友,这座房子正好处在拐弯处,火车经过这里时都会减速,疲惫的乘客一看到这座房子精神就会为之一振,用来做广告是再好不过的了。

  很快,他开始和一些大公司联系,推荐房屋正面是一面极好的“广告墙”。后来,一家公司看中了这个广告媒体,在3年租期内,支付给年轻人18万美元租金……

  这是一个绝对真实的故事。在这个世界上,发现就是成功之门。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8)

——百合阅读答案通用5篇

  阅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完成后面小题。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而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小题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野百合在开花的过程中碰到了哪些困难?

  小题2: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2)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小题3:赏析第八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

  小题4:文章以花喻人,花品即人品,对我们的生活和学*有很大的启发。请你从百合花和野草中任选一个,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80~100字之间)

  参考答案:

  小题1:A、生长的环境恶劣:在偏僻的山谷,有高达数千尺的断崖;B、野草蜂蝶对它进行无情的讽刺。

  小题2:(1)那晶莹的水珠是自己历尽艰难坎坷后终于成功绽放喜极而泣的泪滴。

  (2)我们要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奋斗,不畏人言,不事张扬,以目标的达成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题3:本段运用拟人、反复和排比,生动地表现了野百合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坚定的信念和执着(坚持不懈或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同时启迪我们:做人要有目标,更要又坚定地信念,不畏人言,勇往直前,用成功来证明生命的存在价值。

  小题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

  试题分析:

  小题1:两方面分析:一、生活条件;二、他人看不起。结合全文内容就提阐释即可。

  小题2:仔细揣摩,把百合看做一个人,可以揣摩出其内心的感想。1句,是因成功的喜悦而落泪。2句是表明他在坚持,坚持到底才是胜利。

  小题3:从修辞方面分析运用了拟人,排比、反复等。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小题4:从百合花的角度应着重谈学*百合花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奋斗精神,不自卑,不张扬,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野草的角度应着重谈做人要心胸宽广、与人为善,在别人身处困境时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与帮助等。

  看芭蕾舞剧《天鹅湖》,用望远镜细观台上,不是紧盯着王子和白天鹅,而是逐个地扫描那些配舞的天鹅,除了三大天鹅、四小天鹅外,还有若干毫不能令观众特别瞩目的众天鹅,而在她们当中,当舞姿凝固时,也还有排在前列与隐在后面的区别,于是从望远镜中注意到,在最后面,一位天鹅双腿优雅地分立,头颈微偏,双手兰花般交错于翘起的裙裾上,身影与其他天鹅同样的美丽,在耐心地作为暗景中的绿叶,以衬托主角王子与白天鹅在追光中的红花怒绽。随着舞曲的流动,众天鹅也开始缓缓变换姿势,于是我从望远镜中,清晰地看到排列在最后的天鹅的细部,她的眉目,精心化妆后依然掩饰不了岁月的风霜,转动时,显露出锐瘦的锁骨,以及背后同样锋利的肩胛;可是,她虽隐于最后,却也满脸凄恻,浑身是戏。乐音陡变,众天鹅如风中白莲般翕合旋舞,转瞬间,我已不能再找到那位资深①的舞娘

  我的思绪,飘出了《天鹅湖》,飘出了王子与白天鹅悲欢离合的故事。我在猜想,那位资深的舞娘,她有着怎样的个人命运?

  当年她献身芭蕾这一残酷的艺术,不惜脚趾流血,苦练虚脱,一定怀着充当舞台追光下的白天鹅的美梦,她曾圆过这个梦吗?

  也许,若干年前,她确曾是众星所捧的那个月,可是,时光无情,后生可畏,她渐渐地,先是让出白天鹅这个主角,再让出三大天鹅之一的位置,在演出的说明书上,从挂头牌,到名字列于后面,到隐入于本院演员的模糊概念中也许,更残酷的是,她竟从未跳过主角,终其一生,也只是充当绿叶,并且总在亮相时,隐于最后一列,双手兰花般交错于翘起的裙裾上每当那个时刻,她都能化入剧情之中,而不走神于自身命运的吟唱么?

  给整台演出所献的花篮,虽然也含有她的一份,但那整把的鲜花,是只献给主角的。我心中有个冲动,演出结束后,单给她,这资深的舞娘,献上一大束丰满的百合花。我把望远镜递给旁座的朋友,请他注意那位宛转于舞台暗区的资深舞娘,[甲]他先是莫名惊诧:看她作甚?及至看清了,咂舌道:天哪,这老天鹅,还舍不得退出舞台,跳个什么劲儿么!我接过他递回的望远镜,觉得透心地凉,不是朋友错了,不能怪他刻薄,甚至于,他那真实的直觉与非功利的直率,恰恰道破了人生、人性、人际的某些底蕴。可是我想哭,不独为那资深舞娘,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出了剧场,花亭还在营业,[乙]我买下一大束昂贵的百合花,紧紧地拥在自己胸前

  [注]资深:资历深或资格老。

  1、从第一段看,资深舞娘的舞技怎样?她在舞台上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中,对资深舞娘,作者猜想了她有怎样的命运和追求?

  3、第三段末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一句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4、读了全文,你认为作者要把百合献给谁呢?

  5、请从上文画线的

  [甲][乙]两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简要评析。

  答案

  1、舞技娴熟(舞技精湛 舞技高超)或浑身是戏。衬托主角(充当配角是衬托红花的绿叶)或配舞。

  2、她可能做过主角,也可能一直做配角;但不管如何,她都执着地追求芭蕾艺术。

  3、但愿生活中众多终生敬业的普通人也能被人关注。

  4、献给资深舞娘,献给众多终生敬业的普通人

  5、要点:[甲]处:①写朋友以世俗的眼光漠视资深舞娘的价值,使文章主题更为深刻;

  ②用衬托(或反衬)的手法:表现了资深舞娘执着的艺术追求;

  ③安排这一情节使行文曲折,为下文引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作了铺垫;

  ④通过对朋友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看法的否定;

  ⑤运用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朋友的直率、世俗和刻薄。

  [乙]处:①从内容上看,不仅赞颂了这位资深舞娘,而且赞颂了众多终生敬业的普通人,拓宽了文章的内容;

  ②从表达上看,结尾意蕴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回味的空间。

  1.学*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2. 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包扎( )落下( )点缀( )木讷( )

  忸怩( )发髻( )绷脸( )挂匾( )

  2.解释下列词语

  讷讷:

  忸怩:

  踌躇:

  讪讪:

  虔诚:

  3.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人物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

  作者及写作背景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

  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

  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开端→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

  发展→新媳妇借给我们被子

  百合花 高潮→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结局→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

  以小见大表现主旨

  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1.“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新媳妇各是怎样的人?

  【解析】

  小通讯员——热爱生活,憨厚纯朴,拘谨腼腆,关心同志,觉悟高,忠于革命。

  新媳妇——美丽娴静、淳朴善良、对子弟兵有着深厚的阶级情谊。

  2.请概括文章的主题

  【解析】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高尚情感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⑴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 )晶莹。

  ⑵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 )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2、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组是( )

  竹,是上苍赏赐南山的肺,吐纳氧气,滋生水汽, , , , 。

  ①泻进山脚下的洼地 ②凝结在叶尖化为晶莹的露珠 ③汇成一泓清莹的静湖 ④跌落岩缝汇聚成“丁冬”作响的山泉

  A、①③④② B、②④①③ C、④③①② D、②③④①

  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通用5篇(扩展9)

——宗泽阅读答案通用五篇

  宗泽,字汝霖,婺州①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④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⑤十余人。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⑥,十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⑦,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⑧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⑨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⑩。

  【注释】

  ①婺(wù)州:今浙江金华。②靖康:宋钦宗年号。③磁州:今河北磁县。④率:都。⑤羸(léi)卒:瘦弱的士兵。⑥开德:令河南濮阳,即演渊。⑦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⑧生兵:指生力军。⑨潜善:人名,即黄潜善。⑩薨(hōng):死亡。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

  (2)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译文:

  (2)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译文:

  13.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2分)

  答:

  阅读答案:

  11.(1)全、都,全部;(2)推测、估计、考虑。

  12.(1)宗泽从小性格豪爽,有远大的志向。 (2)今天,进和退同样是死,不能不从死中求生。

  13.豪爽有大志、英勇善战、忠君爱国。宗泽阅读答案

  金将兀术渡河,谋攻汴京,诸将请先断河梁,严兵自固,泽笑曰:“去冬,金骑直来,正坐断河梁耳。”乃命部将刘衍趋滑、刘达趋郑,以分敌势,戒诸将极力保护河梁,以俟大兵之集。金人闻之,夜断河梁遁去。

  金将兀术渡过黄河,打算进攻宋旧都开封。众将官请求宗泽先拆掉河桥,整兵严加防守,宗泽笑道:“去年冬天,金军骑兵冲杀过来,正是因为拆断了河桥。”于是命令部将刘衍赶到滑,刘达赶到郑,用以分散敌人的兵力,并且告诫众将要极力保护河桥,以等大兵的集结。金兵听说此事,夜间拆断河桥逃走了。

  二年,金人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方与衍战,伏兵起,前后夹击之,金人果败。

  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兵从郑地抵达河南白沙镇,离开封很*,京城里的人都很害伯。他的部属官员前来问计,宗泽正在和客人下围棋,笑着说:“什么事这样惊慌,刘衍等人在外面一定能顶住敌人的'进攻。”于是就挑出几千名精兵,命他们出城绕到敌人的后方,埋伏在他们的退路上。金兵刚刚跟刘衍接战。伏兵发起进攻,向他们前后夹击,金军果然吃了败仗。

  金将黏罕据西京,与泽相持。泽遣步将李景良、阎中立、郭俊民领兵趋郑,遇敌大战,中立死之,俊民降,景良遁去。泽捕得景良,谓曰:“不胜,罪可恕;私自逃,是无主将也。”斩其首以徇。既而俊民与金将史姓者及燕人何仲祖等持书来招泽,泽数俊民曰:“汝失利死,尚为忠义鬼,今反为金人持书相诱,何面目见我乎。”斩之。谓史曰:“我受此土,有死而已。汝为人将,不能以死敌我,乃欲以儿女子语诱我乎。”亦斩之。谓仲祖胁从,贷之。

  金将粘罕占据西京洛阳,跟宗泽对峙。宗泽派步将李景良、阎中立、郭俊民领兵奔郑,跟敌人相遇,展开激战,阎中立战死,郭俊民投降,李景良逃跑。宗泽抓住了李景良,对他说:“不能战胜,罪过还可以饶恕;私自逃跑,就是眼中没有主将。”于是斩下他的头颅示众。接着,郭俊民同金将姓史的人和燕人何仲祖等人拿着书信前来招降宗泽,宗泽责备郭俊民说:“你失利而死,还可以成为忠义之鬼,今天反而拿着金人的书信引诱我投降,还有什么脸面来见我。”于是杀了他。宗泽对姓史的金将说:“我保卫这片土地,只求一死罢了。你作为别国的将领,不能以拼死战场来抵拦我,就想用小儿、女子的话语来引诱我吗?”也杀了他。宗泽认为何仲祖是随从,饶恕了他。

  刘衍还,金人复入滑,部将张撝请往救,泽选兵五千付之,戒勿轻战以需援。撝至滑迎战,敌骑十倍,诸将请少避其锋,撝曰:“避而偷生,何面目见宗公。”力战死之。泽闻撝急,遣王宣领骑五千救之。撝死二日,宣始至,与金人大战,破走之。泽迎撝丧归,恤其家,以宣权知滑州,金人自是不复犯东京。节选自《宋史·宗泽传》

  刘衍回军,金兵又进入滑州,部将张撝请求前去增援,宗泽选出5000兵交给他,告诉他不要轻易出战,要等待援军。张撝到滑迎战金兵,金军的骑兵是他的10倍,众将请求略微躲避一下敌军的锋芒。张撝说:“躲避危险而苟且偷生,有什么脸面再见宗公。”拼命战斗,死在这场拼杀之中。宗泽听说张撝危急,派王宣率领5000名骑兵去授助他。张撝死了两天了,王宣才到。王宣跟金兵大战,打跑了金兵。宗泽迎回了张撝的尸体,抚恤他的家人。让王宣暂且主持滑州的军政事务,金兵从此不敢再来侵犯开封。

  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俟大兵之集 俟:等待 B.夜断河梁遁去 断:拆除

  C.去汴京密迩 密迩:很* D.以宣权知滑州 权知:暂且知道

  ⒉对下列句子中的“其”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 ②泽迎撝丧归,恤其家③其皆出于此乎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也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也不同。 D.①②③用法相同,与④不同。

  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胜,罪可恕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B.私自逃,是无主将也 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C. 去汴京密迩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

  D.避而偷生,何面目见宗公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⒋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宗泽军事指挥才能的一项是( )

  ①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②乃命部将刘衍趋滑、刘达趋郑,以分敌势③与金人大战,破走之④不胜,罪可恕;私自逃,是无主将也⑤金人方与衍战,伏兵起,前后夹击之⑥避而偷生,何面目见宗公

  A.①②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⒌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帅要使士卒信服自己的权威,唯一的办法就是严明法纪,无论贵贱尊卑,只要违法,就严惩不贷。宗泽率兵作战,依法行事,赏罚分明,可谓深得兵家治兵之法。

  B.金人曾二度入滑,宗泽先后二次

  派部将救援,张撝、王宣拼死作战,终于击退金兵,但张撝却以身殉国。

  C.李景良、郭俊民在大敌当前,一个因败逃被杀,一个因投敌被诛,与阎中立、张撝相比,犹如鸿毛与泰山。

  D.宗泽治军严明,指挥若定,与金人三战三胜,金人自此不敢进犯东京。

  ⒍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A.金骑直来,正坐断河梁耳——

  B.汝为人将,不能以死敌我——

  C.诸将请少避其锋——

  【参考答案】

  ⒈D暂时管理

  A(①②代词,作定语③副词,表推测④助词,无意义)

  ⒊A战胜;超过(B这是C距离D暂且活着)

  ⒋B

  ⒌D第二次作战失利

  ⒍A金军骑兵冲杀过来,正是因为拆断了河桥。B你作为人主的将领,不能以拼死战场来抵拦我。C众将请求略微躲避一下敌军的锋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泽①兵进至卫南②,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时金人有割地之议,泽上疏③曰:“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上④览其言壮之。时年六十九矣。

  (节选自《宋史宗泽列传》,有删减)

  【注释】①泽:宗泽,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 ②卫南:地名。 ③上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④上:宋高宗。

  小题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A.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B.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C.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D.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度( ) ② 等( )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

  小题4:在与敌众十倍于我的金兵作战中,宗泽部队取得了什么成果?有什么样的影响?(分别用原文回答)(2分)

相关词条